| 1 | 2 | 3 | 4 |
Ⅳ婚事
至此,迈向本书的高潮。拿俄米为路得的未来打算,并着手安排,最终波阿斯娶了路得。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看到了许多古代以色列小型社群常有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A拿俄米的计画 我们对古代以色列的风俗习惯所知甚少,此处所记载有关婚姻的筹备事宜,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相似的记载可以印证。不过,这本来就是一很特别的情况。当两个寡妇完全无依无靠之时,她们应当如何做呢?路得记提供了一可能的解决方案,古代以色列社会中的寡妇可藉由这种方法解决生活上的问题,虽然我们无从知道这种风俗的通行性如何。显然这是一个以色列风俗,而非摩押风俗,因为拿俄米必须向路得解释她应当如何行,以便使波阿斯知道她有意嫁给他。虽然,路得轻易地运行了拿俄米的吩咐,但是毫无证据显示拿俄米在面授机宜之前,路得对此有任何认识。 1.拿俄米心里打定了主意,问路得她岂不应当为她寻得安息(AV、RV;和合本:找个安身之处)。RSV 译为找一个家,很可能是这里的意思;但是,希伯来原文 ma ̄nôaḥ 的意思并不是「家」的意思,而是与安息有关(;那里的 menûḥâh 与本节的 ma ̄nôaḥ 之字根相同,显然其意义并无不同)。摩法特译得更为适切:「我一定要见你安定下来才能放心。」拿俄米想到的是身为寡妇的她们,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因此希望为路得做更好的安排。她又在后面加上使你享福(AV、RV),更印证了这样的解释。古代世界中,寡妇无依无靠,命运难免多舛;婚姻可以改变此形势,使路得的生活过得更好。 2.中文译本没有翻译出来的现在(now),自然地引进下一步的行动。波阿斯被描述为我们的亲族(RV、RSV);与此字根相同的字,在本节之前,专指拿俄米的亲族。波阿斯被称为拿俄米丈夫的亲族,更进一步解释为「以利米勒家族」的亲族。在那里是为了准确的原故而如此说明。但是在这里,经文的焦点是路得的地位。当她和玛伦结婚之后,她便与波阿斯有了亲族关系,因此波阿斯被称为我们的亲族。接着经文提醒的是,波阿斯并非路得完全不认识的人,因为路得每天都和他的使女同在一处,并受到他特别的照顾。接下来,拿俄米告诉路得当晚波阿斯会在禾场打谷。在巴勒斯坦一地,打谷的过程是由牲畜踹谷,使谷粒与糠秕分开。接着对着强风将之扬在空中,使风把糠秕吹去,较重的谷粒多数会直落地上。禾场通常是在空旷之处,以等待强风吹过。(基甸选择在一个酒m中打麦子,那是一个完全不适合的地方,可见基甸害怕及绝望的程度;参:。)波阿斯为什么选择在夜间打谷?似乎是件奇怪的事。可能因为特别的气候,以致晚上才有强风;更有可能的是,希伯来原文 halla ̄ylâh 一字,并非指「夜晚」(night),而是指「傍晚」(evening)。(赫兹柏格认为此字在这里指的是整个下午。)还有另一个可能是,白天的风可能太强或太突然,不适于打谷。如果真是这样,则夜晚工作就合情合理了。史密思,指出在巴勒斯坦夏天的时候,风由下午四、五点开始,一直吹到日落之后。但是,收工之后,谷物需要有人看守。波阿斯很可能并不是每晚都亲自到踹谷场看守谷物,这里说的应该是「今晚」正好是由波阿斯当值的夜晚。 3.拿俄米吩咐路得要预备自己:要沐浴( wash ;此字意味「清洗自己」,在此应该就是这个意思)、抹膏。古代的人常常使用许多带有香气的膏油,尤其在节庆的场合更是如此,一如我们今天所使用的香水。衣裳( raiment ,AV、RV)这个辞汇,并非专指某种特别的衣服,但许多人认为在此指你最好的衣服(RSV)。居庸则认为拿俄米并非吩咐路得更换衣裳,因为他怀疑她们如此贫穷,怎么可以负担多余的华裳。因此,他认为这个字是个单数(此说得到许多好的抄本及七十士译本之支持),指的是宽松的外袍,以致路得能够完全被遮蔽,不会被认出来。勒提也持相似看法,他认为「路得在如此贫穷的情境下,不太可能拥有『最好的衣服』,希伯来原文在此并无此意」。拉斯特(Rust)则认为路得此举乃是「要打扮成为一个新娘」,但没有证据支持此说。在此,最可能的解释为「宽松的外袍」。当路得准备妥当后,便下到禾场,但不使波阿斯认出她来,并等波阿斯吃喝完毕后才采取行动。下到禾场,是个奇怪的用语,因为一般人以为打谷的禾场应当在较高的水平面上(七十士译本将之译为「上去」)。不过,这里很可能是因为伯利恒本身的纬度很高,因此到周围山区的任何地方,都可称之为「下到」。72 4.这里是拿俄米的吩咐中,最重要也是最有趣的部分。当波阿斯躺下睡觉之时,路得应当看准(直译为「知道」)他睡的地方,接着(亦即「一段时间之后」,而非「立即」)她便应当进前,掀开他脚上的被子,躺卧在那里(叙利亚抄本为「躺在他的脚下」,可以确定这并非正确的原文,但却可以表达出其含义);如此做的意义,可能是要使那人感到脚冷而醒过来,也有可能因为这个姿势十分卑微,表示路得是一个有求于他的人。也有可能这里的脚,是个委婉的说法,指的其实是外阴部( pudenda ;如:。摩法特显然采取此义,因此他将此处译作掀开他腰的部分。 路得至此便完成任务了(其余的只是请求波阿斯用他的衣襟遮盖她,接下来的部分就要看波阿斯如何回应。从上文下理,清楚可见这是路得如何向波阿斯表达她想要嫁给他的方法;显然普通的方法,都难以达成此目的,这方法必然是最佳的选择。为什么如此,不得而知;这是否为当时通行的风俗,亦无法得知,因为除了此处之外,找不到其他类证。勒提认为,「此行动本身是象征性的,希望波阿斯用他的衣服来遮盖路得,使路得可以说的话来。将衣服遮盖在一个人的身上,等于是宣告要娶她为妻」。现在我们知道对当时人而言,很流行将衣服用在象征手法之上;因此,这个解释极有可能。叙事者在此虽已十分小心地记载此事,但是拿俄米的计画明显有其风险。特别在古代近东的收成季节,不道德之事十分普遍;有些宗教所采用的丰收仪式,更是明目张胆地鼓励不道德的行为。由此可见,拿俄米之所以决定让路得采取此一冒险行动,她对当事人双方必定具有相当程度的信任。 在希伯来原文中,句首的「将……」( And it shall be ;AV、RV),十分罕见。希伯来文是 wîhî ,但我们期望的为 weha ̄ya ̄h 。严格来说,此字意为「让……」(And let it be...)。此用法,很可能是拿俄米谈及在这件事中,由对路得的吩咐转到关于波阿斯的谈话时,继续使用祈使语句的一种用法。 5.路得的回答很简单,也很完整。她毫不迟疑地准备运行拿俄米的吩咐,并表明凡是拿俄米所吩咐的事,她都会去做,绝无例外。 72G. R. Driver 曾经列举证据来显示「上去」(go up)及「下至」(go down)这两个动词,偶尔会被用来指 go up country(亦即「北上」)及 go down country(亦即「南下」)( Zeitschrift für die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 69, 1957, pp. 74-77)。因此有可能在此段经文中,其意义为「禾场乃在伯利恒的南方」。但是,Driver 所引用的经文很少,并且其用法均为例外性质。更有可能的解法,这里指的是「禾场位于比伯利恒的水平线更低之处」。 B禾场上的路得 接下来的经文,叙述路得如何实行拿俄米的吩咐,以及波阿斯如何接受路得的提议。麦当诺(D. B. Macdonald)曾就此提出论述:「波阿斯镇定地处理当时的场面,显示出他正人君子的风度,并非老糊涂,也不是粗鄙的乡巴佬。他可能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但同时是有尊严、有自制能力的君子。」73 6.此节述说路得下到禾场,按照婆婆的吩咐行事。也就是说路得运行了计画的上半部,悄悄地到了夜间的禾场,等待波阿斯晚上收工的时候。当然,整个计画的完成,将在未来实现。 7.当时是收割季节,也是欢喜宴乐的时候(参:。波阿斯吃喝完了,心里欢畅(译为欢畅的动词,在中,译为「使你享福」,AV、RV)。时间差不多了,他就去睡在麦堆旁边(AV、RV)。在收割季节,人们往往会露宿在禾场,当时的人并不介意睡在冷硬的地面上(当地有些农人,现在仍然如此)。很可能波阿斯的仆人睡在禾场上的另一端,波阿斯则独睡一处。路得静悄悄地来了。译为悄悄的( softly )一词,并非指「秘密的」(seceretly),而是指「安静的」(quietly)、「不致为人所听到的」。当大卫割下扫罗外袍的衣襟时;希伯来文圣经,,也是以这个辞汇来形容大卫。虽然经文没有明言,但是路得显然的确等待了一段时间,因为当她出现时,波阿斯已经熟睡了。否则,在第9节的对话,就会在此时发生。当路得悄悄地来了后,便照着拿俄米的吩咐,掀开波阿斯脚上的被子,躺卧在那里。 8.按照经文记载,波阿斯显然睡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现路得在那里。到了半夜,忽然受到干扰。RSV 译为夜半时,受到惊扰;AV 则译为感到害怕。不论使他惊醒的是什么,那都使他吓了一大跳。此字原来的意义为「颤栗」(tremble);有人认为因为他脚上的被子被掀开,以致他冷得发抖。但是,这个动词经常被解释为「害怕」,显然更好的解释是:波阿斯忽然被惊醒的那一刻,感到很害怕。接着,翻过身来(和合本、AV、RV)。这可能像 RSV 的翻译,表示他翻了一个身;或像是 KB、摩法特的诠释,表示他向前曲身。此字指的的确是「翻转」,不过并没有指明是哪一种方式的翻转。居庸认为,波阿斯翻身查看,也就是说「四周查看」。不过波阿斯到底以什么方式翻转,并不是经文重要的焦点,重要的是他翻身的结果,发现了有一个女人躺在他的脚下。在希伯来原文中,叙事者使用了和( and )、看啊( behold )之类的字眼(和合本中没有译出),传神地表达临场的情境,一如亲眼目睹。 9.现在到了答案揭晓的时刻。路得回答波阿斯的问题,表明了她的身分。路得自称为你的婢女(RSV),一如先前自认卑微(;但是,这一次路得所用的自称,和上一次的「使女」有所不同。在意义上,「婢女」和「使女」的意义差别不大;虽然「使女」的含义,更为卑下。显然,路得绝对没有视任何事为理所当然。此时此刻,路得仍以谦卑的态度面对波阿斯。路得接着开始了她的申诉。AV 的因此( therefore ),似乎是希伯来文正确的译法( HS , 56, 57RI)。路得请求波阿斯采取行动,没有其他原因,只因为她是他的婢女。她使用了一个很传神的象征用语,请求波阿斯用他的衣襟遮盖她。在中,用此表示娶之为妻。现在已经证实了早期阿拉伯人用衣襟遮盖一个寡妇,乃是表示要娶她为妻的方式之一;74居庸指出现代有些阿拉伯人仍然有此风俗。关于此点,可以参阅等经文。赖特(Wright)指出在(希伯来经文,、,,等经文中,每一次这个字指的是衣襟时,都是以单数出现。因此,他认为在本节经文中,应当指的是「翅膀」:「『求你用你的翅膀遮盖你的婢女』;路得是用这种优美的用词来表答她的意愿。」史丁卓(P. H. Steenstra)则指出,马索拉文本中所用的标点符号,暗示此字为一双数(dual),而且其字尾的写法有所瑕疵(在此,不可能为一单数加上长音的 shewa,因为此处并不是停顿的地方)。和合本译为衣襟一字,解为「翅膀」的用法,比解为「衣襟」的用法更为普遍;比如说,波阿斯提到路得改变国籍的宗教意义时,他就是采取这种用法:「你来投靠耶和华以色列神的翅膀下,愿你满得祂的赏赐」,AV)。当路得来到犹大时,她已然是来投靠在耶和华的「翅膀」下。现在,她请求要投靠在波阿斯的翅膀之下。KD 认为此字乃是指「床单的一角,指一个男人用来遮盖自己及其妻子的床单」。路得在退出她的请求时,提醒波阿斯他是一个至近的亲属( go ̄ʾe ̄l ;参阅〔书版278页〕之增注〕。因为家族的关系,路得有权帮助于他。 10.路得很快就知道答案了。波阿斯的反应是求神祝福她(,他说路得现在所行的恩比她先前所行的恩更大(AV、RV;和合本:末后的恩,比先前更大)。一开始所行的恩(AV、RV),是路得向拿俄米所行的,因为路得并没有离弃拿俄米,并且为了供应拿俄米的生计到田里去拾穗。现在,路得恩上加恩,进一步证明她尊重家族的关系。她并没有跟随人的自然倾向(以年轻的男子为结婚的物件),反而在家族中寻找她「至近的亲属」作为结婚物件,这显示她对家族负责任的态度。恩一字,与所用的字相同(参阅之注释〕,包括了忠诚、慈爱的意思。路得在此的作为,是忠诚的,亦是有恩慈的。勒提将此字译为「敬虔」,路得诚然是个有责任感的人(勒提将此等同为敬虔),但这并不是最适切之翻译。波阿斯称赞路得忠诚又有恩慈,是因为她在考虑婚姻一事上,并没有选择或贫或富的少年人(此字意为「最佳选择的」人)。路得情愿保存家族的关系,显示她尊重家族权利,因此没有任凭个人的喜好任意而行。诺克斯将此译为你现在所显的恩慈比以前更大;巴克莱则将此译为你后来的恩慈比以前任何的恩慈都更为可爱。少年人之前有定冠词,并非指一般的「少年人」,而是「这群少年人」,指的是城中某一特定群体的少年人。我们不应当忽略这隐含了对路得的恭维。显然,波阿斯清楚知道,若是路得愿意,她可能可以和某位富有的少年人结婚,不然他不会因她对家族的忠诚称赞路得。 11.波阿斯告诉路得,「不要惧怕,凡你所说的,我必照着行」。同时,他也说明了他将如此做的理由,主要是因为路得有极好的名声。显然这两个寡妇在伯利恒的这几个月之中,发生了许多事情,是经文没有记载下来的。圣经作者有特定的写作目的,因此某些不相关的事件常没有被记录下来。不过,路得显然已经成为全城家喻户晓的人。城( city )一字,直译为「城门」(gate)。在巴勒斯坦的城市中,人们通常聚集的地方为城门口(参看进一步之解说)。因此,「所有的城门」(all the gate)意为「所有聚集在城门内的人」。斯百瑟(E. A. Speiser)75在一篇颇具分量的文章中,认为这里意指「我所有的同胞」。「家喻户晓」,可以说是相当适切之诠释;不过,此一表达方式相当特别,全本圣经只在此处出现这一次。波阿斯的心中,很可能开始思想将要进行的法律程式。路得不必因为自己是个摩押女子,或任何可能反对她的因素而惧怕;因为合城的人都知道她的美德,这已经足够了。本城一词,很可能代表在裁决程式中有分的人,因此有「所有重要或具影响力的人」,或「所有负责的长老」之意思。不过,更有可能的意思,应是指「全城的百姓」。 本节退出时,用来形容路得的贤德( virtuous ,和合本、AV、RV),或「有价值」( of worth ,RSV、Moffat)一词,很难翻译。在,介绍波阿斯时,被译为「大财主」,意谓有能力、效率,以及在各方面的成就;从这观点来看,RSV的翻译显得更为合理,AV 和 RV 之翻译则显得过分狭隘。此字有贤德的意思,但同时包含许多其他意义。诺克斯将之译为全城的人都知道你是个值得追求的新娘;这个翻译显然太过自由,不过却也显出该字所含有十分卓越的意思。此字亦用来形容理想的女性,形容「是丈夫的冠冕」的才德妇人。 12.和合本没有译出的而现在( and now ),是逻辑的联系,而非时间的联系。波阿斯并非将此时刻与以前对照,而是将情况推展至另一阶段。他略带强调地肯定了他是一个至近的亲属,但是,实际上他所说的话是一种省略的结构,他说「我实在是你一个至近的亲属……」,所应补充的下半句为「否则愿不好的事发生在我的身上」。这是一种为了加强语气所采用的成语式用法,有时也会因此采取发誓的形式。毋庸置疑,此处的希伯来文很难解释;居庸所采取的解决方法,是省略了三个字。不过,那是迫不得以时才可采用的方法,最好还是照现有的希伯来原文来理解。然而,我们相信将 ʾm (与 Qere ̄ 相联的)省略是有根据的;这很可能是重复误写的结果,因为前面的第一个 kî 后面跟着 ʾmnm 。不过,凯尔和德里慈拒绝这种说法,他认为 kî ʾim 在此处的用法,乃与誓言所用的形式一样,带有「除了」、「只有」的意思,亦即「毫无疑问的,我是可以买赎的至近的亲属。凯塞尔的翻译,则引用博书(E. Bertheau)的说法,认为 kî ʾim 「保证了排除主题以外的任何可能性,而且比只使用 kî 来得更加有力,因此在这里的意思为:当然,我实在是惟一至近的亲属;也就是说,真的,我实在是一个至近的亲属,除此以外,我什么都不是」。虽然,我们无法确定原文之意思,但这并不影响对此节经文之了解。波阿斯用极为强调的口吻,来肯定自己就是一位 go ̄ʾe ̄l ,一位至近的亲属,可以为路得采取行动。但是,波阿斯接着指出还有一个人的亲属关系比他更近。在像伯利恒这么小的一个城中,拿俄米不可能不知道这个人的存在(当然,我们可以理解路得未必完全清楚她已去世之丈夫庞杂的家族关系)。在此,拿俄米可能认为波阿斯比另一位亲属更有可能采取行动,因此安排路得去见波阿斯,而非那位至今仍未现身的更近的亲属。经文在此虽然没有明说,却暗示在一个寡妇无后的时候,其最近的亲属有优先权娶她为妻,为已死的丈夫建立家室。中,假设已死丈夫的兄弟有责任娶寡嫂为妻,但是并未提及任何其他的人。事实上,若那个弟兄拒绝尽此本分,经文说那寡嫂有权当众羞辱他,但是并没有提及是否有其他人应当代他尽此本分。然而,这显然是一般常识。此段经文显示,并非家族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这种权利,乃是有一先后顺序。最近的亲属有优先权及最大的责任,若他拒绝时,家族中的另一人才有可能(及有需要)取代其位置,履行此职责。 13.波阿斯清楚解释此事应有的次序。首先,他要路得留在原处不要动;在当时那么漆黑的夜晚,她不应该去任何地方(参:,留在那里会更安全。波阿斯答应路得一到早上就采取行动。那位最近的亲属若选择娶路得,则他拥有优先权。有趣的是,波阿斯在此并未使用「娶」这个辞汇,乃是说那人尽亲属的本分;他强调的是家族的责任。若那人愿意向路得尽亲属的本分,波阿斯亦乐于接受此状况。如果那人不愿意如此行,则波阿斯愿意自己来尽此本分;他强调地使用「我」字,并用我指着永生的耶和华起誓(和合本、AV、RV)来强调。波阿斯希望清楚表明他的决心。接着,他吩咐路得躺下,直到天亮。 73 The Hebrew Literary Genius (Princeton, 1933), p. 122. 74参:E. Neufeld, Ancient Hebrew Marriage Laws (Longmans, 1944), pp. 31-32. 同时,W. Robertson Smith 引用 Tabari 之名言:「在 Jāhilīya 之地,当一个人的父亲、兄弟或儿子死了,留下遗孀之时,死人的后裔或立刻前来,将自己的衣襟遮盖她,则他便有权娶她,得到她(已故)主人( ṣa ̄ḥib )所给她的嫁奁,或是有权将她再嫁出去,而留下她的嫁奁。但是,若她预期到他会如此做,而去到她自己的同胞之中,则她有权自由处置她的嫁奁」( Kinship and Marriage in Early Arabia [Black, 1903], p. 105)。 75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 , No. 144, December 1956, p. 21. 他提醒我们阿卡得文中的 ba ̄btu ,在汉摩拉比法典中的意思为「地区(district)、市区(quarter)」,「是 ba ̄bu (入口、城门)的延伸」(同上引文)。据说阿卡得文更常称之为城市的「区」(ward),或是「市区」(quarter);但是, ba ̄bu 可能也有与本段经文之用法相似的意思。例如芝加哥的《亚述字典》( Assyrian Dictionary )所引用的一段文章提到:「乌加列人与异族人典同居住在他们的城门内」(同上引文 B, 23页)。 C路得回家 14.路得便在波阿斯的脚下躺到天快亮,在天亮以前她就起身了。(居庸将此经文修改为「他〔波阿斯〕就起来了」,因为必定是波阿斯先采取行动。这一点或许可以成立,但是就算是不修改经文,都可以看出此点。)路得所做的,诚然是根据当时的风俗(波阿斯不需要太多解释,已经从路得的行动知道她的意思,以及自己应当采取什么行动);然而,路得在那里睡了一夜的事,显然仍然不宜张扬。米示拿(Mishnah)中有一有趣之规定:若一个人被怀疑与一个外邦妇人发生性关系时,他便不能够向她履行弟娶寡嫂婚姻(Yeb.。当然,米示拿中的规矩写成之时,已是路得成书许多世纪之后的事。不过,若此风俗可追溯久远以前的年代,则很有可能这就是波阿斯要特别小心的原因之一。因此,他安排路得在清晨很早的时候,甚至是天未亮、就算有人在路上遇见她也无法辨认出是她的时候,便回到拿俄米的身边。波阿斯说:不可使人知道有女子到场上来。说一字可以表示「自言自语」(一如中翻译为「我以为」);米大示则视此为一个祷告(vii. I);否则这句话便是波阿斯对他的工人讲的话,但是此说困难之处是由经文中找不到另有任何人在场。因此,第一个解释最合适。女子( a woman ,AV)应当译为「此女子」( the woman ,RV、RSV),因为波阿斯乃特有所指。诺克斯将之译为「他警告她不要让任何人知道她曾经到此」;但是,由希伯来经文中很难看出这一点,这句话并不像是对路得说的,最好的解释为这是波阿斯的自言自语。 15.波阿斯显然处世圆融,他不希望他的准新娘空手而回,因此他要路得打开她所披的外衣。路得打开外衣后,波阿斯便量了六个单位的大麦(和合本:六簸箕大麦)给她。不幸的是,在此经文并未说明这是什么单位,希伯来经文只是说了「六单位的大麦」。76用的是伊法(Ephah),但是六伊法大约相当于132公升或24加仑,对路得而言似乎重得离谱;因此,可能我们应当将这里的单位视为细亚(Seah),一细亚等于三分之一伊法。赫兹柏格指出这表示该捆大麦重约40公斤(亦即约88磅),这对年轻体健的女子而言,并非不可能承担的重量。葛乐曼认为这单位应是俄梅珥(Omer),但这是十分之一伊法,使得波阿斯的礼物比路得拾穗一天所得的还要少。我们由此经文所得的印象,波阿斯是个慷慨赠予的人,于是这种可能性很小;葛乐曼似乎忽略了这一点。同时,还有文法上的问题,亦即形容词「六」为阴性,因此其所指之单位亦应为阴性,而「俄梅珥」为阳性,此说显然无法成立。总而言之,最合理的解释,此六单位大麦,应该是说六细亚大麦。因为波阿斯必须帮路得扛在头上,可见那是一大捆大麦。路得辛勤拾穗一整天所得到的只有一伊法,在当时那已算是很大的成就了;由此可见,波阿斯送给路得的礼物实在相当慷慨大方。这么重的大麦自然很难处理,必须由波阿斯帮助路得扛在头上。也因着波阿斯的帮助,路得进城时头上那一捆大麦方得以平衡稳妥不致掉落下来。希伯来经文在此节退出时说:「他便进城去了」;这显然是早期文士抄写的错误。上文下理明显指出这里的意思是路得进城去,波阿斯是后来才进城的;除非我们当作他现在进城回家,后来才去到城门。有人认为波阿斯在禾场上的主要原因是守卫禾场,因此不可能此时进城,必然会等到天亮才会离开。不过,我们不要忘记了一个刚刚才和一位漂亮女士订了婚的男士,不太可能还是一心悬念一堆大麦!再则,从上文下理看来,此节经文的意思显然是路得进城去了。至于装大麦的外衣究竟是怎样的一件外衣,众说纷纭。AV 译为「头巾」(veil);AV 的旁注、RSV、摩法特译为披风( mantle );巴克莱(Berkeley)译为披肩( shawl );诺克斯译为斗蓬的褶层( the fold of that mantle );费盾(FF)译为宽大长衣( wrapper )。由于此外衣可以用来盛装一大捆大麦,显然不是易破的薄衫,而是一件厚重的外衣。 16.于是,路得回到她婆婆那里去。拿俄米的问题是:「你是谁?」听起来似乎奇怪,但我们不要忘记那时仍然天黑,她无法认出那是路得。RSV 译为「你怎么样了?」(和合本:怎么样了?)显得更为合宜。但是,希伯来原文与 AV 所译的,更为相近。葛乐曼认为 mi 是一个询问的不定前置词,意为「是你吗?」,也有类似的问题,但人问他们的探子说:「你们是谁?」(AV 译为「你们有什么话要说?」)奈特认为:「在英文的用法里面,这种问题是期望以人的名字作为回答;但是,在希伯来文的用法里面,对这种问题所期望的回答,则是这名字所代表的性格或情况,亦即『你嫁给他了没有?』」七十士译本中的 B 版经文中,没有这些字,很可能只是因为翻译者觉得难以翻译而将之舍弃。因此,我们必须作出以下的结论:诸如 RSV 之类的翻译是按意译,而诸如 AV 之类的翻译是直译,亦即我们现有的经文。RSV 的支持证据,包括了路得接着告诉拿俄米那人向她所行的;显然路得的重点是波阿斯所说的话,以及他承担 go ̄ʾe ̄l 的责任必须采取的行动。之后,路得才提到波阿斯所送的大麦。 17.路得的回答并未详细记载,但是特别提及了那六单位的大麦,以及在第15节未曾提及的波阿斯之劝告:你不可空手回去见你的婆婆(AV、RV)。此处所用的空手与中,当拿俄米提及空空的回来时所用的字是一样的,这绝非巧合;显然表示她「空空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18.拿俄米的回答,显示她熟知波阿斯的性格。路得不需要做任何其他的事,只须安坐等候,等着看结果如何就好了。波阿斯必定会等这件事有了结果才会甘休。拿俄米说他若不办成这事,必不休息。77 76D. J. Wiseman 指出在闪族语文中,通常会省略标准的衡量单位(参:。因此,在「阿拉腊喀泥版」(Alalakh Tablets)中,当列出钱的数目时,通常省略「舍客勒」一词。可参阅其著作: The Alalakh Tablets (The British Institute of Archeology at Ankara, London, 1953), p. 13. 77希伯来文学者会注意到第一个这事(希伯来文 da ̄ḇa ̄r ; the matter )没有定冠词,第二个这事( the thing )则有定冠词。后者的定冠词可以当作是指前者,但是前者没有定冠词的确是一件奇怪的事。【】「路得的婆婆拿俄米对她说:『女儿啊,我不当为你找个安身之处,使你享福吗?』」
“安身之处”:平安、安息之所,安全处、女子的归宿即婚姻。路得为婚姻,为人类最终的归宿,而到波阿斯的禾场。是第三章的在主题,这章也是围绕这主题而展开帷幕。
拿俄米在这里的身份有二层意思:预表赐恩圣灵的计划。圣灵关心我们,要使我们得着真正的安息,另有一安息。
“使你享福吗”:指圣灵要带领我们到主里得真安息,。主是平安之源,,福气之源。
——叶灵力《路得记心得研究》
“安身之处”。即从婚姻而得到的保护。
――《路得记雷氏研读本》
“安身之处”指女子的归宿(婚姻 )。拿俄米的希望重燃,为路得的将来作安排。她教路得向波阿斯表示,愿意和他结婚,希望他负起至近亲属的责任。
我们对此种风俗认识不多,以现代眼光来看,不易接受。但从拿俄米的劝导和波阿斯对路得的赞许,可以见出此事是正当的,二人的结合有神的美意在内。
――《启导本圣经路得记注释》
安身之处: 指家庭,意指拿俄米要为路得找一个新丈夫。家庭可以说是所有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信仰教育的课堂,也是慰藉孤独而疲倦之身心的安息地。与此相反,家庭的破裂也会成为所有社会恶的火种。今天,许多家庭都面临离婚、分居等等家庭问题。
――《圣经精读本──路得记注解》
【】
为了使路得与波阿斯缔结良缘婆婆所定的计划: 本文突出表现了路得的顺服。即使拿俄米的计划全然出自以色列的习俗,但对出身外邦的年轻女子路得而言,履行此计划必令她感到很为难。虽然如此,路得却毫无怨言地顺服了婆婆的话。圣徒也当学会如此顺服神的态度。人的理性不能看穿神的智慧,因此,圣徒首先要凭着信心顺服神,只有这样,才能进入神宝贵的恩典之中,,。
――《圣经精读本──路得记注解》
【】
路得与波阿斯的爱情结出果实: 本章描绘了波阿斯与路得在前章的相遇发展成结婚的过程。收割结束之时,拿俄米为了使路得与波阿斯结百年之好便拟定了一个计划。那计划便是使路得在打场的晚上去波阿斯的住处,要求他履行赎回产业者的义务(3-4节 )。若按照今日的道德标准,拿俄米的此番计划有很多费解之处。然而,若考虑当时以色列的“赎回产业的风俗”,我们非但不能非难拿俄米,反而应当称许她对儿妇的深切的关怀与智慧。
――《圣经精读本──路得记注解》
【】「『你与波阿斯的使女常在一处,波阿斯不是我们的亲族吗?他今夜在场上簸大麦;』」
打麦子在露天进行,因为需利用风力把禾碎吹走(看“历史背景”条中收割的步骤 )。打麦场为公用,用的人须轮候。暖风多在下午及傍晚从地中海吹来,波阿斯大概到晚上才轮到。收割的时间很长,工人均在田间过夜。
――《启导本圣经路得记注释》
当时显然不只波阿斯一人打麦。打麦场设在空旷和地势较高的地方,让晚风帮助将谷壳吹走。晚间有人在麦堆旁守候,提防别人来偷窃。
「今夜」:是指波阿斯轮值工作的时候。
――《串珠圣经注释》
他今夜在场上簸大麦: 当时打场的方法就是把禾捆铺在场上,小心地用脚踏或打,使谷粒摔落下来。之后将这些谷粒收在一起抛在空中簸,糠或秕便会被风吹去只剩下米粒。因此,打场时必须借助于风。夏天,风主要是从下午五时吹到日落之后,因此人们主要是在晚上打场。而且,工人们一般会彻夜作工,并在场中的谷堆旁和衣而睡。拿俄米告诉路得就在那时接近波阿斯。
――《圣经精读本──路得记注解》
【 在场上簸大麦,是怎么一回事?】
打谷场是使收割的麦子脱粒的地方。用手或牛将麦杆碾碎,可食用的麦粒就从谷壳中脱落出来。打谷场通常是泥土地或由岩石块做成,位于村外的高坡处。当扬起碾碎的麦杆时,风可吹走较轻的谷壳。波阿斯在打谷场边过夜有两个原因,一是防贼偷盗,二是要脱粒(因为白天忙于收割 晚上才进行脱粒 )。
――《灵修版圣经注释》
【】
收割后需要打谷,然后看守,这两个活动都伴随庆祝会。“衣服”。可能是一件大的外衣,于晚间盖在身上保暖。
――《路得记雷氏研读本》
【】
「『你要沐浴抹膏,换上衣服,下到场上,却不要使那人认出你来。你等他吃喝完了,』」
拿俄米要路得打扮一番才见波阿斯。伯利恒位于山脊上,地势比打麦场高,所以路得要「下到场上」。
「那人」:指波阿斯。
――《串珠圣经注释》
【】「『到他睡的时候,你看准他睡的地方,就进去掀开他脚上的被,躺卧在那里,他必告诉你所当做的事。』」
『…他必告诉你所当作的事。』从约书亚的日子直到基督降世的时候,所有以色列的子民都要保存他们的产业。所以到了禧年的时候,那些让给别人的产业都要归还给原来的物主。由于持续承受产业需要原来的业主有后嗣,所以律法规定,人死后遗下妻子而没有儿子,他的近亲便应该娶那寡妇,为死者存留后嗣。但拿俄米的遭遇比这个更悲惨。她既守寡又年老,已经不能再生育了。这样,她已故丈夫的产业如何被赎回呢?她的媳妇路得虽然愿意,但她是一个外邦人,只有那位上了年纪的波阿斯才是能够帮助拿俄米的近亲。但波阿斯肯赎一个外邦人么?因路得的需要不单是要赎回田地,她还必须结婚。她必须将自己献给波阿斯。
如果我们没有将自己献给神,救赎便成为空洞无益的事。波阿斯称赞路得是很切当的,因为她没有恋慕英俊而转去跟从少年人;她要的是成全神的律法。我们只要稍看一下她的后代,就知道祂实在大获赏赐了。凡奉献给神的人,必得着丰富的报答。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被”:指衣襟、外袍。
“看准他睡的地方”:指看准他脚的地方。他的脚有钉痕,意即经历主的死,知道十架的主。
“卧在那里”:指与主同死、同埋葬,。
“他必告诉你当做的事”:指我们祷告主,主必会答应,。
—— 叶灵力《路得记心得研究》
“掀开他脚上的被”。即拿开波阿斯的外衣,好让他醒来注意到她。
――《路得记雷氏研读本》
路得向波阿斯示意,表示愿意嫁给他。“被”就是的“衣襟”。
――《启导本圣经路得记注释》
。路得去躺卧在波阿斯的脚旁,可能是使他的脚受凉而醒过来,亦表示路得身分卑微。这可能是当时求婚的习俗。
――《串珠圣经注释》
就进去掀开他脚上的被,躺卧在那里――《圣经精读本──路得记注解》
【 拿俄米这个建议真是十分奇怪,相信不会是在诱惑波阿斯吧?】
拿俄米的建议似乎相当的离奇,但并非诱惑行为。事实上,她在告诉路得按以色列的习俗和律法行事。那时仆人睡在他主人的脚下,甚至共享被子是常有的事。通过遵守这项习俗,路得告知波阿斯可以成为她的至近亲属,这样,波阿斯就可以找另外的亲属,或是他本人娶路得为妻。这是家族的内务,不带有任何浪漫情调。但在故事的结尾,路得与波阿斯彼此间那种无私而深厚的爱慕之情却演变成了一部绝妙的浪漫佳作。
――《灵修版圣经注释》
【】「路得说:『凡你所吩咐的,我必遵行。』」
【】「路得就下到场上,照她婆婆所吩咐她的而行。」
“下到场上”:得着主,不是到天上找主,乃是在日常生活中存谦卑的新,去经历主的同在。
—— 叶灵力《路得记心得研究》
【】
有分辨能力的波阿斯: 这是波阿斯发现奉拿俄米之命而躺在自己身旁的路得,与她交谈的场面。路得按照以色列的惯例,庄重地向负有“赎产业”义务的波阿斯求婚,波阿斯则欣然接受。波阿斯首先高度评价了路得不随己欲,而欲忠于以色列的律法,以及对已去世的丈夫及婆婆的态度。并且,告诉路得有比自己更加亲近的亲族,且要先问他是否承担“赎回产业”的义务。波阿斯的这种态度表明了他不为私欲所惑而遵行律法之正道的即慎重且有属灵分辨能力的信仰。
――《圣经精读本──路得记注解》
【】「波阿斯吃喝完了,心里欢畅,就去睡在麦堆旁边。路得便悄悄地来掀开他脚上的被,躺卧在那里。」
“吃喝”:指十架的经历,。
“心中欢畅”:指心满意足。
“睡”:指死。
“麦堆旁边”:指结生命子粒,。
“躺卧”:指同死、同葬的经历,。
── 叶灵力《路得记心得研究》
波阿斯睡在麦堆旁边加以看守。
――《路得记雷氏研读本》
【】「到了夜半,那人忽然惊醒,翻过身来,不料,有女子躺在他的脚下。」
“到了夜半”:在黑暗笼罩大地时,一个软弱的小女子下到禾场,若无顽强的新,是不能达到的。
—— 叶灵力《路得记心得研究》
【】「他就说:『你是谁?』回答说:『我是你的婢女路得。求你用你的衣襟遮盖我,因为你是我一个至近的亲属。』」
“婢女”:女性奴隶。
“衣襟”:表明保护与联合,与翅膀同字根。
“至近亲属”:拥有赎业权的亲属。
“他说:‘你是谁?’”:指主对我们的提醒,要我们再扫自己的身份。
“我是你的婢女路得”:认识与看见自己的并不配。
── 叶灵力《路得记心得研究》
路得说:「你是我一个至近的亲属」
,波阿斯就说:「我实在是你一个至近的亲属,只是还有一个人比我更近。」
「亲属」,在希伯来文是goel,而希伯来人有关亲属的或远亲的律例,十分值得留意,那些律法在利未记二十五章,民数记三十五章,申命记十九和二十五章,均有详细叙述,简言之,作亲属的有三种义务:
(1 )他的兄弟若因贫穷而变卖了田地,或卖身为奴,作亲属的要为他赎出。
(2 )他的兄弟若身受人害,作亲属的要为他复仇。
(3 )他的兄弟若膝下犹虚而离世,作亲属的要与他妻子同房,生子作他的后嗣。── 巴斯德《路得记研究之二》
“求你用你的衣襟遮盖我”。作为他愿意娶她的承诺。这种说法在用来表达神与以色列人的关系。路得发出这个要求,是因为波阿斯是她“至近的亲属”(希伯来文是goel “救赎者” )。(至于基督作为近亲买赎者 参看至21节的脚注。 )近亲买赎者的责任包括(1 )赎回那已经易手的家族财产,(2 )迎娶没有孩子的寡妇,为她已过世的丈夫留后。根据叔娶寡嫂制的规定,若没有兄弟为死者留后,这责任便延伸至一个至近的亲属。路得的行动是符合这个规定的,那就是要求寡妇主动寻找这种婚姻的机会。路得在当天晚上正要表达她的意愿,希望表明愿意后,波阿斯尽至近亲属责任后,进而履行这个责任。
――《路得记雷氏研读本》
以色列人常用衣服来作各种有比喻含义的行动。男子用“衣襟遮盖”女子,是愿意娶她为妻的表示,。以利沙拾起以利亚身上掉下的外衣,为继承先知职位的记号。
――《启导本圣经路得记注释》
「衣襟」:与2:12「翅膀」同字根,意思上互相呼应。路得向波阿斯求婚,好为以利米勒家生子立后。
――《串珠圣经注释》
求你用你的衣襟遮盖我: 象征求婚, 这种表达方式也用于表示以色列与神的关系。路得说这话是让波阿斯守护自己一生。
――《圣经精读本──路得记注解》
【】「波阿斯说:『女儿啊,愿你蒙耶和华赐福。你末后的恩比先前更大;因为少年人无论贫富,你都没有跟从。』」
「……因为少年人无论贫富你都没有跟随」路得并非以个人考虑(爱情或财富 )为优先,反而表现对家庭(或拿俄米 )的忠贞。因此「末后的恩」应该是指路得对波阿斯所提出的要求,即选择对此家庭有益的婚姻。
——《路得记查经》
“恩”(希伯来文是hesed,。路得“先前”的恩就是为她的婆婆想。她“末后”的恩就是愿意嫁给波阿斯(他可能是她家翁那一代的人 ),而不是亲属中的“少年人”。
――《路得记雷氏研读本》
波阿斯在祝福中赞许路得,因她求婚非凭个人意愿(“少年人无论贫富 你都没有跟从” ),而是按规矩行事。她的婚姻观念乃对一个家庭从一而终(9节 )。神对人的“恩”不受环境影响,始终如一。
――《启导本圣经路得记注释》
「你末后的恩比先前更大」:应作「你末后所表现的恩情比先前的更坚固」(吕振中译本 );先前的恩情指路得忠地跟随婆婆一事,末后的恩情指她对以利米勒一家的忠心──为了替夫家立嗣宁舍弃自己的幸福,不嫁给城中的年青人,反要求嫁给波阿斯。
「跟从」:有物色对象的含意。
――《串珠圣经注释》
少年人无论贫富,你都没有跟从: 称赞路得年纪轻轻原可按着私欲去跟从年轻的男子,却追随婆婆的行为。
――《圣经精读本──路得记注解》
【】「『女儿啊,现在不要惧怕,凡你所说的,我必照着行;我本城的人都知道你是个贤德的女子。』」
“至近的亲属”:代表旧约、律法、旧人(亚当的生命 )。
“更近”: ①指律法在恩典之光,我们原先被看管在律法之下,为要引我们到基督那里故律法比恩典更近。
指旧人若不解决,就无法与主完全联合,生命中最难对付的是旧人老我。故旧人比新人生命更近。
── 叶灵力《路得记心得研究》
「我本城的人」:原文为「我所有在城门的人」。古时城门口为市民集会的地方,故此城门成了城市的代称,而这里一词是「全城的人」的意思。
――《串珠圣经注释》
凡你所说的,我必照着行: 波阿斯未提半句民族、文化的差异,却按照以色列的惯例视路得的要求为正当的。他在路得的人格中发现了超越世俗条件与利害关系的仁爱,自己也以同样的仁爱响应了路得。
――《圣经精读本──路得记注解》
【】
「『我实在是你一个至近的亲属,只是还有一个人比我更近。』」
路得所渴望的这种安排有点复杂,因为波阿斯并不是以利米勒的至近亲属。
――《路得记雷氏研读本》
【 “只是还有一个人比我更近”,这是谁?波阿斯也许早就想过要娶路得也说不定……】
路得和拿俄米已认定波阿斯是她们最近的亲属,而从波阿斯的回答中可看出,他已考虑过娶路得为妻这件事。显然他不可能考虑与拿俄米结婚,因为她已年迈,不能再生育了(1:11-12)。在伯利恒城里还有一位比波阿斯更近的亲属,他具有娶路得的优先权。除非他放弃这个权利,才能轮到波阿斯(3:13)。
――《灵修版圣经注释》
【】「你今夜在这里住宿,明早他若肯为你尽亲属的本分,就由他吧;倘若不肯,我指着永生的耶和华起誓,我必为你尽了本分,你只管躺到天亮。”」
「我指着永生的耶和华起誓」,意即波阿斯透过与上帝的真实性相连结,强调其承诺的可靠。
——《路得记查经》
“尽……本分”。即担任近亲买赎者的角色,并且迎娶路得。
――《路得记雷氏研读本》
【】「路得便在他脚下躺到天快亮,人彼此不能辨认的时候就起来了。波阿斯说:“不可使人知道有女子到场上来。”」
“路得便在地”:指信心的交托、接受。
“他脚下”:指经历十架,知道十架和完全谦卑。
“躺到天亮”:指灵交的不间断。
“不可……到场上来”:指起来时要注意,不让别人知道。
── 叶灵力《路得记心得研究》
波阿斯希望保护路得,免得她给人说闲话。
――《路得记雷氏研读本》
「波阿斯说」:大概是他自言自语或只在心中思量而已。
「六簸箕大麦」:约为二十四公升。
――《串珠圣经注释》
【】路得之所以避开他人耳目在黎明时分离开波阿斯,并非因她行为不检点,乃是为了不使不了解情况的人误会她。
――《圣经精读本──路得记注解》
【】「又对路得说:“打开你所披的外衣。”她打开了,波阿斯就撮了六簸箕大麦,帮她扛在肩上,她便进城去了。」路得对婆婆顺服心意: 夜尽晨来,路得回到正在等候她的婆婆那里,将事情经过全部告诉了拿俄米,拿俄米相信波阿斯的信实,告诉路得只需等待即可。如今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圣经精读本──路得记注解》
“打开”:传记信心接受。
“外衣”:指能力。
“扛在肩上”:指降在身上。
—— 叶灵力《路得记心得研究》
“外衣”装满了大麦。一分送给拿俄米表达善意和保证的礼物,路得可能把大麦顶在头上。“六簸箕”。大概是六细亚(seahs ),四十二夸脱(46公升 )。
――《路得记雷氏研读本》
【】
「路得回到婆婆那里,婆婆说:『女儿阿,怎么样了?』路得就将那人向她所行的述说了一遍,」
“怎么样了?”原文作:你是谁。
――《路得记雷氏研读本》
【】「又说:『那人给了我六簸箕大麦,对我说:“你不可空手回去见你的婆婆。”』」
「六簸箕大麦」代表生命的丰盛。波阿斯的意思是说:你追求我,与我联合,我答应了你的要求。你很爱我,你的心在我身上,所以你就不能再空手回去,应当丰丰富富的回去。你的生命已经不是那么瘦弱,不是那么缺乏,不是那么空虚,而是实实在在的,丰丰富富的回天家去。
——《默想路得记》
【】「婆婆说:『女儿啊,你只管安坐等候,看这事怎样成就,因为那人今日不办成这事必不休息。』」
路得安息在主的里面, 这是生命发展的最高峰,就是安息在主的怀抱中。我们不再忧愁,不再使自己的劲,不再有挂虑,因为都是主的了。我这个人是主的,和主成为一体。主有他的安排,他替我操心,我们只管安静等候,那人不作成这事,必不休息。主是信实的,他必作成这事。
——《默想路得记》
“那人”。即波阿斯,他没有解决这件事决不休息。
――《路得记雷氏研读本》
拿俄米确信波阿斯对路得的好意与爱情,相信凭波阿斯的信实人格必会履行应许之事。因此,她告诉路得只需等候。这体现了事情的结局在于耶和华的信仰。全力以赴尽人所当尽的责任,之后,将一切全然交托给神,这就是圣徒应有的正确态度,。
――《圣经精读本──路得记注解》
【思想问题】
1拿俄米所关心的(1 )是不是路得主要关注的事呢?
路得为拿俄米作出了那些牺牲呢?参10节。
2路得的顺从是信心的表现。
她听从拿俄米的话,行事会有什么危险呢?参4, 9节。
你的信心和你听的道是否相称呢?; 。
3诚如波阿斯所说,路得的确是贤德的女子(参5- 11 )。
拿俄米和波阿斯又有什么长处呢。
──《串珠圣经注释》
【】「路得的婆婆拿俄米对她说:『女儿啊,我不当为你找个安身之处,使你享福吗?』」
「安身之处」,原文即的「平安」或「安息」。圣灵的带领原来是把我们带到一个地方,叫做安身之处,就是神的安息。我们必须看见主不只是庄稼的主,也是至近的亲属,我们才能有安息。基督是我们的救赎主是一件事,但何时我们真的在打麦场里遇见了主,我们才真正的从地位上的「安息」,进入经历中的「安息」。
── 陈希曾《与基督联合──路得记剪影》
【珍赏你的拿俄米】
我年幼的时候,一位弟兄有负担成全几位弟兄来为主说话,我们二十几个人在主日的下午,每次两个人起来讲半个钟头的信息,讲完后大家一起给意见,最后由这位弟兄来帮助我们。轮到我的时候,我预备了一篇很好的福音信息,讲了一个福音故事,讲得非常释放,非常喜乐。讲完后,大家都说「太好了」,这个人说我的发表好,那个人说我的灵好,每个人都夸我,我坐在那里,非常得意。轮到这位弟兄,他说,「我不懂,你花了一大堆时间讲这个故事,可是根本没有告诉我们结果」,我说得太兴奋了,忘了讲故事的结尾,因此他说,「弟兄,你知道你的性格吗?你知道你的性情吗?你是一个松散的人」。一时间,我好像从天上掉了下来,最后他说,「弟兄,我劝你,从今天起,过一个有规律的生活」。我不能告诉你,他的建议对我的帮助有多大,他这样的成全,也改变了我尽功用的方式。直到今天,我仍旧照着当时我所学到的方式来说明弟兄姊妹,我知道这对年轻人有多大的价值!
弟兄姊妹,你们要学习珍赏你的拿俄米。我感谢主,有一位弟兄是我的拿俄米,他真是照顾我,真是爱我。我记得因着史百克来台北的影响,人到处攻击李弟兄,攻击众教会,我陷在暴风圈中。有一天他请我去他家,他说,当他在上海的时候,上海的带头弟兄与他交通,说倪弟兄真骄傲,然后告诉他倪弟兄作了这个,作了那个,他说,「朱弟兄,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我几乎就要说,我会替倪弟兄讲话,我会好好修理那位弟兄。 他看着我怒气满腹的样子,说,「朱弟兄,这又不关你的事」。他这句话真是帮助我,否则我就会选边站。在当时的情形下,我一定会站在李弟兄那边,可是那时多半服事我的人都反对李弟兄,所以如果我站李弟兄那边的话,就会违反我的权柄,我一站边,我就反对了我的长老,我一站边,我就把自己放在试探里。「朱弟兄,那又不关你的事」这句话,我不能告诉你,怎么帮助了我。在那样大的风暴里,我仍旧活在教会生活中,就是因为我有「拿俄米」,他保护我,也成全我。
我来到美国之后,直接得到李弟兄的帮助。有一天我在读经,他说,「朱弟兄,你还在读中文圣经?」我喜欢读经,只想知道圣经里说什么,读中文对我来说方便多了。李弟兄提醒我,我人在美国,也服事说英语的弟兄姊妹,怎么能只读中文圣经。他拿了各种的英文版圣经和我一同研读,我才发现,读经单用一个语言是不够的。李弟兄又教导我,如何比较不同的翻译,如何来修改这些翻译,我得到他的帮助,之后就一直照着他教导的方式来读经。
── 朱韬枢《路得记信息》
【 “至近亲属”,很难懂吧!可知道其对路得的影响?在我们的生命中,也有至近亲属呢!】
身为寡妇,路得和拿俄米所面临的只有困苦(关于寡妇的生活 1:8-9)。但当拿俄米听到有关波阿斯的消息时,立即唤醒了她对未来的希望(2:20)。基于她故有的品德,她首先想到的是激励路得去了解波阿斯是否仍愿承担她的至近亲属的义务(2:20)。
至近亲属是指愿对家族中的其他成员,承担一切责任的人。当某女人的丈夫去世,律法规定,她应当嫁给死者的兄弟为妻。但是,拿俄米没有别的儿子,在这种情况下,与死去的男子最有血缘关系的人,可作为至近亲属与该寡妇结婚。但律法上并没有说他必须这样做,如果他不愿意,则另一位次等血亲可取代前者的位置娶这位寡妇。如若该女子得不到任何亲属的帮助,就只能独自在困境中度过她的下半辈子了。因为在以色列文化传统中,遗产只传给儿子或与之至亲的男性亲属,并不传与妻子。为了解决这些遗留条例带来的严重问题,就有了关于拾麦穗和至近亲属的律法。
我们都有一位共同的至亲救赎主耶稣基督。虽然祂是神,但却为了拯救我们而以普通人的样式来到地球上,并通过祂在十字架上的死,使我们的罪得到救赎,而成为祂天家的一分子,享有永生的生命。这也保证我们可享有天国永恒的家产。
――《灵修版圣经注释》
【】「『你与波阿斯的使女常在一处,波阿斯不是我们的亲族吗?他今夜在场上簸大麦;』」
【】根据当时的习俗,打麦场常是设在高丘上的一大片净光盘石之地。每当晚风轻扬的时候,麦农们会奋力的将大麦向空中抛洒,好让糠秕随风而去;然后他们就借着打粮的器具,把麦子的壳子和麦肉分开。在圣经中提到打麦场,常常是指着十字架的工作说的。打麦的农夫常用一块木板,让牛站在上面,板下有轮;当牛往前动的时候,木板底下尖锐的齿轮就会自然而然地将麦壳和麦肉分开;就好像神借着祂的话在我们身上作炼净的工作一般,将我们的灵与魂分开,并且除去身上一切属肉体的,好叫我们进入神所豫备的安息里。
── 陈希曾《与基督联合──路得记剪影》
「他必告诉你所当做的事。」
从约书亚的日子直到基督降世的时候,所有以色列的子民都要保存他们的产业。所以到了禧年的时候,那些让给别人的产业都要归还给原来的物主。由于持续承受产业需要原来的业主有后嗣,所以律法规定,人死后遗下妻子而没有儿子,他的近亲便应该娶那寡妇,为死者有留后嗣。但拿俄米的遭遇比这个更悲惨。她既守寡又年老,已经不能再生育了。这样,她已故丈夫的产业如何被赎回呢?她的媳妇路得虽然愿意,但她是一个外邦人,只有那位上了年纪的波阿斯才是能够帮助拿俄米的近亲。但波阿斯肯赎一个外邦人么?因路得的需要不单是要赎回田地,她还必须结婚。她必须将自己献给波阿斯。
如果我们没有将自己献给神,救赎便成为一件空洞无益的事。波阿斯称赞路得是很切当的,因为她没有恋慕英俊而转去跟从少年人,她要的是成全神的律法。我们只要稍看一下她的后代,就知道她实在是大获赏赐了。凡奉献给神的人,必得着丰富的报答。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到他睡的时候,你看准他睡的地方,就进去掀开他脚上的被,躺卧在那里,他必告诉你所当做的事。』」
「你看准他睡的地方」,就是「看准他脚的地方」,因为那里能找到十字架的记号。这就告诉我们,每次我们来到主的脚前,就是来到至圣所,就是在神的脚凳前下拜。我们的生活,乃是在主脚前的生活;只有在主脚前的生活,我们才能看见祂就是我们的救赎主。祂工作,我们安息;主的脚前是我们安息的地方。
── 陈希曾《与基督联合──路得记剪影》
【 建议虽古怪,路得却不问一声就去行了,这其中有多少的信任与爱?】
作为一位异乡人,路得可能会认为拿俄米的建议太古怪。但因为她深知拿俄米善良、可信,且有道义,则毫不犹豫地照着她的吩咐去做。我们都知道长辈、老朋友,或是亲属,总是为了我们最佳的利益而关心我们。因此要乐意听取长者和贤士的忠告,他们的经验和知识是十分珍贵的。
试想路得如果不听从她婆婆的劝告,她的生活又将会怎样呢﹖ ――《灵修版圣经注释》
【】「波阿斯吃喝完了,心里欢畅,就去睡在麦堆旁边。路得便悄悄地来掀开他脚上的被,躺卧在那里。」
甚么是波阿斯的食物?父神的旨意就是主的食物,34 )。主耶稣不只在十字架上说「成了」,而且祂从死里复活,完成了一切十字架的工作;这时因祂完成了父神的旨意,所以祂就可以吃喝快乐了。同时,「心里欢畅,就去睡在麦堆旁边」,这意思是说祂升到天上,坐在父神的右边了,意即我们的主有了安息,因为十字架的工作都已经完成了。「悄悄地来掀开他脚上的被,躺卧在那里。」按原文的意思,乃是悄悄地揭露出他的脚,然后就躺在他的脚旁;就像那些躺在波阿斯旁边的庄稼汉一样,路得承认自己是奴仆。
── 陈希曾《与基督联合──路得记剪影》
【】「他就说:『你是谁?』回答说:『我是你的婢女路得。求你用你的衣襟遮盖我,因为你是我一个至近的亲属。』」
「求你用你的衣襟遮盖我」,含有一个意思,即请求波阿斯娶她,因为他是至近的亲属。若按新约的话,就是当我们来到主的脚前时,能有一个祷告:巴不得更多的认识主,巴不得与主有更深的联结,能够住在主里面,也让主更多的住在我们里面。因为主耶稣为女子所生,所以祂也取了我们的血肉之体;因此,在圣经里主耶稣至少八十次称祂自己是人子,这就证明祂和我们一样,同样具有血肉之身,所以说道成肉身的祂是我们至近的亲属。
── 陈希曾《与基督联合──路得记剪影》
【】「波阿斯说:『女儿啊,愿你蒙耶和华赐福。你末后的恩比先前更大;因为少年人无论贫富,你都没有跟从。』」
此处的「恩(典 )」,原文是指给出恩典或者显出恩慈说的。意即:这个恩典在她身上要慢慢长大,她不只能得着恩典,同时也能把恩典传递出去。唯有一个蒙了恩典的人,纔能够把恩典给出去,此即证明她所蒙的恩比从前更大。在恩典中长进,这是一条成长的线。
── 陈希曾《与基督联合──路得记剪影》
【】
有一个国的王子,他要挑选一个如意的王后,通令全国,凡愿作王后的青年女子都可以报名,不加限制。某月某日在广场上举行考试(不讲出身 不看文化程度 ),能够录取者可作王后。告示贴出后,全国各地青年女子都想作王后,就有许多人报名,各自准备条件,背诗词、画美图、装饰、打扮……,都是为要使王子喜欢他。
到了日期,众人都聚集在广场上临考参观。一会儿,王子出来了,众人都看着王子出什么题目,是否自己能答上。王子说:“我只出一个题目,你们往远处看,广场那一边有一座石山,谁肯爱我,就以很快的速度跑过去,把头撞在石头上撞死,这个女子就可以作王后。”
题目出了后,众女子彼此观望说:岂有此理,真是开玩笑,一死还当什么王后呢?于是各自退了考场。最后剩下一个农村女子,她的心真是爱王子,为王子死我也不配啊!我是一个卑微的农村女子,你们都离开我也舍不得离开啊!今天就是我为王子的缘故撞死了,虽不能和王子结合,但众人会说我是为王子而死的,这个名誉在全国传扬起来也是好的,因此我立志愿意为王子而死。于是她就准备好,牙一咬,往前跑去,用最大的力量往石头上撞。真没有想到,这一撞,石头破了,原来是一座假山,是纸作的,因距离远而看不出是假的。里面坐着皇太后,伸手一抱说:“好女子!你是我最如意的媳妇。”全场大呼:“这女子真是有福啊!真有心志啊!”
这是一个故事,启发我们说,主摆一个假山在前面,你爱我吗?若爱我就去撞死吧!十字架在前面摆着,你爱我就去背十字架吧!你去穷吧!你去受苦吧!你受羞辱吧!你敢不敢呢?可能我们要说:“哎呀!我为主受苦受穷,这个苦我受不得啊!主要拿我开玩笑。”我们不肯去撞,我们不肯把自己摆上去,我们不晓得十字架后面是荣耀。——《默想路得记》
【少年人无论贫富,你都没有跟从】年轻人是看不到自己缺欠的,年轻人是意兴飞扬,满怀雄心壮志的,但是年纪大的人,知道自己的短缺,旁人也没兴趣来理睬他。因此波阿斯有一个感觉,「我是谁?你愿意把自己交给我。这么多的少年人你都没有跟从,你却选择跟从我!」 从属灵的角度来讲,我们的主是宝贵的,是全足的,是全能的,祂是万主之主,是万王之王,祂有权柄在宇宙中拥有一切,掌管一切。
我很喜乐,我从高中毕业之后,就立志要全时间服事主。当时年纪还小,长老们要我先读完大学。等到我大学毕业时,当时教会陷在风波中,长老们为了保护我,因此不要我全时间。我就到美国来读书,后来成了图书馆员,就这样一边工作,一边服事主,服事教会。我对主说,「主啊,虽然你不要我全时间,我仍旧把我全人,把所有剩余的时间拿来服事你」。直到一天,主叫我放下工作全时间服事,我真喜乐,少年人无论贫富,我都没有跟从。
很多年轻人可能大学还没毕业,就在等着「嫁人」,无论「他」是贫是富。波阿斯知道人生,他知道年轻的女子盼望嫁人,如果找不到富的,贫的也可以嫁,因此他称赞路得,你的恩慈显出来了,虽然这个世界这么吸引人,你却抛弃了世界,拣选了基督。何等的恩慈!少年人无论贫富,你都没有跟从,你选择了一位真正配得你一生的人。
── 朱韬枢《路得记信息》
【六簸箕大麦——人的度量】
主根据你的度量所赐的丰富,你能拿多少,主就给你多少。尽你可能的拿,我们的问题是我们只能拿一点点,然后告诉主,我只能拿这么多。好像我们去吃爱筵,菜太丰盛了,每样吃一点就饱了,虽然还想多吃,肚子已经装不下了。属灵的事也是一样。有时我们参加一个特会,头两天觉得实在太享受,到了第三天就觉得「太饱了,太饱了,聚会赶快结束,我快撑死了」。这就是六这个数字所表征的。
我记得我在军中受训的那段日子,有五个月的时间不能聚会,真是奄奄一息,等待着天亮,里面非常的饥渴。那时正好史百克弟兄来台开特会,我读弟兄们写来的信,说到这些聚会多么的属天,多么的有亮光,我都流泪,「主啊,我为什么不够资格来有分这样的丰富?为什么其他的弟兄这样的蒙福,你却把我放在隔绝的军营里,没有人可以跟我交通?」每一次接到信,心里都有说不出的难过,觉得自己像是被放逐的人,被主离弃,不叫我得着这样的福气。
我受训之后回来,李弟兄刚好开始了一个三个月的训练。因着之前的经历,我里面满了渴慕。听李弟兄讲信息,写笔记,复习追求,满了神话语的享受供应。但是训练才过了一半,我就觉得自己再也吸收不进去了。训练过了一个半月的,我觉得必须更新我的奉献,我就祷告主,「主啊,你要扩大我的度量,我之前付了多大的代价,才来参加这个训练」。
我在军中的五个月,真是黑夜的经历,之后黎明到了,就是李弟兄三个月的特会。之后又经历到黑夜,躺卧在祂脚前,完全信靠祂,完全在祂的遮盖之下,外面没有亮光,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然后黎明又出现了。这样的经历至终叫我的度量扩大。我们要对主说,「主啊,扩大我,叫我的度量扩大,好叫你的六簸箕在我身上是这样的丰富,这样的丰盈,这样的丰盛,不但成为我的供应,也为着你的见证成为教会的供应」。
── 朱韬枢《路得记信息》
【】「『女儿啊,现在不要惧怕,凡你所说的,我必照着行;我本城的人都知道你是个贤德的女子。』」
「贤德」的「贤」字的「大财主」在原文是同一个字。当我们与基督联合,并在生命中成长,到了一个时候,人怎样形容波阿斯,人也要以同样的形容词来形容路得。用新约的话来说,就是模成神儿子的形像。
── 陈希曾《与基督联合──路得记剪影》
【】「又说:『那人给了我六簸箕大麦,对我说:“你不可空手回去见你的婆婆。”』」
这里的「空手」,原文就是的「空空」。路得满怀的六簸箕大麦是为着拿俄米的,叫她不再「空空」;这就是圣灵在我们身上的工作。我们因着离开神的旨意,出去的时候是饱满的,但回来的时候却是空空的回来;圣灵在我们身上的恩典大到一个地步,要叫我们两手不再空空。
「六簸箕大麦」,在圣经里面,「七」代表完全;「六」还差一,须要待波阿斯与路得联结生下俄备得以后才算完全。
── 陈希曾《与基督联合──路得记剪影》
【】「婆婆说:『女儿啊,你只管安坐等候,看这事怎样成就,因为那人今日不办成这事必不休息。』」
让我们记得,每次我们来到主的脚前,一面认识祂是我们的救赎主,另一面也要看见祂负我们一切的责任,因为祂如果不做成这事必不休息。这是达到安息的途径。安息不是努力进入的,如果你真正相信甚么都不必做,主要为你做成一切,那么自然就会有安息。
── 陈希曾《与基督联合──路得记剪影》
【】
「那人今日不办成这事,必不休息。」
波阿斯有许多美德的表现——他虔诚的态度与言词,对仆人们的礼貌,不以路得的投靠占便宜。他更为助人,采取立即的行动。他的高尚品格实在值得称道。拿俄米看出她亲属的气质,知道他是信守诺言的人。他一应允,必要办成,决不食言。
这种品德我们也该培养。我们不可只使人徒有希望,最后终于失望。我们一经允诺,不可轻率地遗忘:我们的话是就说是。别人托付我们的,总要使他们放心,他们答应的要算数,必须完成。
主耶稣就是这样!我们要将一切交托给他,就不必再操心,只管安坐等候。祂为锡安的缘故必不静默,为耶路撒冷也不休息。祂肩起教会的重任,教会有许多外邦人,祂必不懈怠工作,直到羔羊的婚筵庆祝的时候。祂必向你我负责,祂必尽力完成亲属的人物,为我们成就救赎。不然祂决不止息。当我们全心归向祂,享受完全安息的喜乐,就与使徒一样说:「我直到所信的是谁,也深信祂能保守我所交托祂的,直到那日。
」──迈尔《珍贵的片刻》
【 从拿俄米的信心,就可看到波阿斯的为人──其实我们都可以、都应该如此表现……】
【安坐等候】拿俄米示意路得,波阿斯将会立刻去办理他所许诺的事。显然,他是一位被誉为能守诺言、并尽责到底的人。这种可信赖的人在任何时代和文化背景中都是杰出的。你周围的人也这样评价你吗﹖我们都应当把遵守诺言、完成自身的义务摆在议事日程的首位。要树立一个诚实的形像就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干。
──《灵修版圣经注释》
「你只管安坐等候,看这事怎样成就。」
路得在波阿斯田中拾穗,开始于一天的巧遇,竟延长到大麦和小麦收割完毕,前后可能有一个多月的时间。
拿俄米知道路得与波阿斯感情的发展,也把当初的相遇,作为神的安排。因此,她为媳妇筹划归宿,要为她“找个安身之处”。
在现代人看来,拿俄米的计划似乎是突兀而冒险,那是因为我们对当时的风俗缺乏了解,不像波阿斯对于“亲属”娶遗孀立后的责任感,不像拿俄米能知道波阿斯的为人,对于他们之间的互相敬爱的发展,更是无从想象。而拿俄米的设计,是基于充分掌握这些资料,加上对神的信赖,和对路得的爱,使她作了所作的决定。而当她把这计划告诉了路得,所得的反应是:“凡你所吩咐的,我必遵行。”可见其计划之可行性,并不是镜花水月。
路得照婆婆吩咐而所作的,虽然是出于至诚,合乎法制,但不是完全没有冒险的行动。路得去躺卧在波阿斯脚下,却是儆醒并未沉睡。当波阿斯惊醒,发现女子在脚下,问起的时候,回答说:“我是你的婢女路得。求你用你的衣襟遮盖我,因我是你至近的亲属。”波阿斯说:“女儿啊,愿你蒙耶和华赐福。你末后的恩比先前更大;因为少年人无论贫富你都没有跟从…我必为你尽了本分。”
路得不是要求情欲的满足,也没有财富的欲望;她所要的只是求波阿斯照律法的规定,为她尽亲属的本分,给亡夫生子立后。波阿斯相信她崇高纯洁的动机,知道这个年轻女子的高贵情操:她不是随从自己的选择,去跟从少年的私欲,更不是追求物质和金钱;波阿斯的年龄,显然比路得大得多,所以称她为“女儿”,不是最相配的对象;但从自己的观察,和本城的人称赞她是“贤德的女子”,愿意尽律法的责任。而且在事情成就之先,送她大麦,叫她回去可以向婆婆报告。
拿俄米对路得说:“女儿啊,你只管安坐等候,看事情怎样成就,因为那人今日不办成这事必不休息。”
完全的信靠,把事情交托了;不怀疑能不能成就,是要看怎样成就;不必自己负重担,想办法,也不用热烈狂欢,只是安息等候。拿俄米深知所信托的是谁;圣徒也该如此相信主。── 于中旻《圣经研究》
【得三章 信心的顺服】
当我们抓住神的应许,信靠主的话,主必为我们成全。当我读神学的时候,我没有钱,一切所需都是神为我预备的。虽然可免学费,但每月要缴膳费三十元。曾有一时,我仅有十五元,为了急需,我想把一些书卖给同学;但同学也穷得与我同病相怜。后来,我在马找到了神的话:「你们要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所以我就抓住神的应许,天天为所差的十五元祷告。虽然祷告,可是口袋里,仍然只有十五元,神试验我非常厉害。到了最后的一天,我不敢到饭堂进膳,因为院长在那里收膳费。我连忙跑到宿舍,唯一的盼望,是有人寄信给我内附支票。果然有封我的信,是我妹妹小学时候的老师寄来的;他是个基督徒,他很爱我。信的内容是:亲爱的费述凯,不知道为何这一个多月来,每当我跪下祷告,就想你的名字。我就求问神说:「神啊!现在费述凯读神学,是否?要我送钱给他;如果,求?指示我应给多少?现在奉主的名送上支票,请你用感谢主的心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