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导读:以弗所书 第2章


圣经综合解读

1「你们死在过犯罪恶之中,祂叫你们活过来。」

「死在过犯罪恶之中」指属灵生命的死亡。每个人一出生就处于灵性死亡的状态中()),已经「与神所赐的生命隔绝了」()),因此不再能与神交通,对神的爱没有感觉;不再有能力行善,讨神喜悦;不再有能力抗拒罪,反而是越来越习惯,甚至乐在其中;也不可能生发出得救的信心())。
「过犯罪恶」原文指人未能按能力所及作当作之事。1-5节原文是一个长句,主动词在第5节才出现。
「祂叫你们活过来」是为使译文流畅,把第5节的话加插于此。

2「那时,你们在其中行事为人,随从今世的风俗,顺服空中掌权者的首领,就是现今在悖逆之子心中运行的邪灵。」

「行事为人」原文是「行走」。
世人向着神都是「死」的、毫无动静的。但向着罪却都一步一趋「行走」在悖逆神的权势之中。这种悖逆的权势包括三个方面:「今世的风俗」,指整个与神隔绝的社会价值系统;「空中掌权者的首领」,指控制世界的邪恶势力是属灵而非物质的;「在悖逆之子心中运行的邪灵」人若没有圣灵在心中运行,邪灵就会运行于其中。人的心若不降服在神面前,就会降服在撒但的权势之下())。
人若「随从今世的风俗」,就等于是「顺服空中掌权者的首领」撒但;因为这世界的价值观正是撒但借以牢笼、迷惑人的圈套。

3「我们从前也都在他们中间,放纵肉体的私欲,随着肉体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本为可怒之子,和别人一样。」

「肉体的私欲」指以自我为中心的欲望。灵性死亡的人不仅会被自我中心的欲望支配,更会「随着肉体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
「心中」原文指思想、理智,灵性死亡的人连理智也堕落了())。
世界、撒但和肉体是人的三个仇敌,灵性死亡的人「随从」世界()),「顺服」撒但()),「放纵」肉体。

4「然而,神既有丰富的怜悯,因祂爱我们的大爱,」

5「当我们死在过犯中的时候,便叫我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你们得救是本乎恩。」

「然而」())是灵性死亡者的人生转折点,这转折完全是因为神的「怜悯」()),而不是因为我们的觉悟、立志或行为。
神有「丰富的怜悯」()),祂怜悯那些完全不值得怜悯、不配得怜悯的人。这怜悯的源头是「祂爱我们的大爱」()),神要把人恢复到祂起初创造的心意里,因此祂自显为满有怜悯、向人施恩的神。
「一同活过来」())指信主的人灵里苏醒过来。
「一同」())表示与基督的合一()),也表示所有的信徒都一同在基督的身体中被带进这个新生命。
「你们得救是本乎恩」())是保罗自己情不自禁地加插进来的福音的总结。救恩完全在乎神的恩典、神的工作,是人原不配得的恩典,是祂白白赐下的爱。

6「祂又叫我们与基督耶稣一同复活,一同坐在天上,」

7「要将祂极丰富的恩典,就是祂在基督耶稣里向我们所施的恩慈,显明给后来的世代看。」

「一同复活」())指我们从神得着基督里的新生命,可以胜过死亡的权势,脱离一切死亡的事物。
「一同坐在天上」())指我们虽然活在地上,却过着属天的生活,有属天的思想、感情、观点,不再重视地上的事物、名利、荣辱,一心一意地爱慕天上的基业。这是我们站在天上的地位来察看一切,用属天的生命来接触一切的结果。
神让我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一同复活」、「一同坐在天上」,不是为了个人的救恩、重生、光照,乃是要我们进入基督的身体,让教会向万有见证神在基督耶稣里的恩典、恩慈。「恩慈」())指由行动彰显的爱。「显明给后来的世代看」())指教会的使命在神的计划里已经超越了某一个世代。「后来的世代」())也可能指教会建造完成之后的国度时代和新天新地。

8「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

9「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

「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从神说,救恩完全在乎神的恩典、神的工作,是人原不配得的恩典,是祂白白赐下的爱。
「也因着信」()),从人说,接受这恩典的唯一方法就是借着信心()),认识自己的败坏、缺乏、软弱、虚空,愿意回转归向神,接受祂所供应的一切())。
全然败坏的罪人缺乏到一个程度,连这信心也「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因为「死在过犯罪恶之中」())的人凭着自己的肉体无法生发向着神的信心,所以「神从创立世界以前」())就已经为我们预备了救恩、也预备了信心。
从文法上,「并不是出于自己」())可以指「得救」或「信」;从真理上,两者都不是出于自己。
每个世代、每个种族都有人「自夸」())可以凭律法、凭良心活出蒙神悦纳的善,但这种「自夸」本身就是骄傲,是不蒙神悦纳的罪,是自欺欺人。因此神的救恩「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包括以人的「信心」、「决定」、「选择」为名的「行为」())。

10「我们原是祂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

11「所以你们应当记念:你们从前按肉体是外邦人,是称为没受割礼的;这名原是那些凭人手在肉身上称为受割礼之人所起的。」

「我们」())包括全部神的儿女,是复数,「工作」())却是单数,只有一件工作。教会是神的工作目标,祂的工作不但要使我们重生得救,而且要把我们模成祂儿子基督的模样()),更要把我们建造进基督的身体教会里。所以我们所追求的不是要为神做什么「工作」,而是让神在我们身上自由地做成祂所要做的「工作」。我们的重生得救是神在基督耶稣里的「工作」,「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有了神新造的生命。
「行善」())是这新生命的本质,因为祂拣选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使我们在祂面前成为圣洁,无有瑕疵」()),神新造的生命「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必然会活出善行。
「行善」不是按着人的标准做好事,人以为好的事在神眼中不一定是善事,甚至可能是敌挡神的事。「行善」就是行「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是遵行神的旨意。
「行善」不是我们得救的凭借,但却是我们得救的结果,我们里面有了新生命,才有能力「行善」。
「按肉体」())指从肉身的角度看,而不是从属灵的角度看。「外邦人」())指没有与神立约的其他民族。「没受割礼的」())是犹太人对外邦人的蔑称。「受割礼之人」())指犹太人。

12「那时,你们与基督无关,在以色列国民以外,在所应许的诸约上是局外人,并且活在世上没有指望,没有神。」

13「你们从前远离神的人,如今却在基督耶稣里,靠着祂的血,已经得亲近了。」

「与基督无关」())指外邦人没有弥赛亚基督的盼望。
「在以色列国民以外」())指外邦人无分于以色列的属灵地位。
「所应许的诸约」())指弥赛亚的应许,「应许」原文有定冠词,表示这是某个特定的应许。神和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摩西())所立的约都与弥赛亚的应许有关。这些「所应许的诸约」没有包括外邦人,所以在主耶稣降生时,外邦世界对将来「没有指望」()),希腊人只会回顾从前的黄金时代,哲学家则认为历史只是一个周期性的循环。
「没有神」()),原文指他们没有真正认识神。外邦人崇拜许多偶像,有「许多的神,许多的主」()),但都是假神。
人「远离神」())的根本原因是罪,基督为人的罪流血献祭()),因着祂的死,犹太人和外邦人的罪都可以得到赦免,两者都能「得亲近」())神。

14「因祂使我们和睦,将两下合而为一,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

15「而且以自己的身体废掉冤仇,就是那记在律法上的规条,为要将两下借着自己造成一个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

「祂使我们和睦」())原文「祂是我们的和睦」,基督自己才是真正的和睦,在基督之外一切的和睦都是虚假、短暂、徒然的。基督是「和平之君」()),「平安」是祂降世的目的())。信徒之间在基督里已经「合而为一」()),被共同建造成基督的身体教会,不再有犹太人、外邦人的隔阂。
犹太人和外邦人之间在属灵和实质上都有一堵「隔断的墙」()),耶路撒冷圣殿范围和外邦人院之间有一堵墙,外邦人擅自进入就要被处死。保罗在耶路撒冷被犹太人逮捕,就是因为被诬告带外邦人越过这堵隔断的墙())。
「废掉冤仇」())包括人与人和人与神之间的「冤仇」()),律法上关于洁净、礼仪的规条使犹太人和外邦人之间隔绝,关于罪的规条使人与神隔绝。基督成全了律法())、丰满了律法()),了结了旧造生命的罪案,就除去了这些隔绝,在基督里造成了一个新的人种,这个新人的性质是基督、内容是基督。旧人都是亚当的后裔,无法与神和睦,又有出身、背景的分别,所以也无法彼此和睦。若要与人、与神和睦,必须活在新人里面。
上图:在新约时代圣殿的外邦人院和内院之间,有隔断的墙。

16「既在十字架上灭了冤仇,便借这十字架使两下归为一体,与神和好了,」

17「并且来传和平的福音给你们远处的人,也给那近处的人。」

18「因为我们两下借着祂被一个圣灵所感,得以进到父面前。」

十字架的意义,就是在基督里,是人与神、人与人之间完全和好。
「远处的人」())指外邦人,「近处的人」())指犹太人,两者都亟需「与神和好」())。
「进到」())用来描写把人带到神前奉献任圣职,也用来叙述把人带来觐见皇帝。我们得以「进到父面前」()),是借着圣父的拣选())、圣子的完成())和圣灵的感动。

19「这样,你们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与圣徒同国,是神家里的人了;」

20「并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

21「各(或译:全)房靠祂联络得合式,渐渐成为主的圣殿。」

22「你们也靠祂同被建造,成为神借着圣灵居住的所在。」

「圣徒」())指一切分别为圣属神的信徒。
教会是神的「国」()),是神的权柄被高举的地方,也是神的百姓顺服神的旨意的地方。
教会是「神的家」()),是神得着安息的地方,也是神的儿女享用神的安息和丰富的地方。每一个重生得救的信徒,都是被神用来建造「神家」())的材料。
「被建造」())指明了一个事实,不是信徒在一起出主意、出力量建造教会,而是人作为材料被神使用来建造教会。
「使徒和先知的根基」())指神借着使徒和先知所启示、见证的话语()),也就是圣经。
「房角石」())可能是安放在地基一角的石头,联系其他石头,为墙壁定界,引自诗篇一百一十八22,主耶稣())和彼得())都引用过这段经文。这比喻表明基督在建筑物中地位尊荣,同时又描述其他石头如何与祂配合,惟有借着与祂的关系,才能找着自己真正的地位和用处())。
「各房靠祂联络得合式」()),没有在基督里得着生命的人,就不能在「主的圣殿」())里有地位;而每一个重生得救的人,都不可能在「主的圣殿」之外找到地位,神不需要个人主义的事奉。
「渐渐成为主的圣殿」())原文是「渐渐长成主的圣殿」,教会的建造就是基督度量的增长,不是手段作法的问题,乃是生命生长的问题。长成基督成熟身量的教会,才能让神在「主的圣殿」中得着安息,这是教会建造的目标。
教会是「圣殿」,是祷告、敬拜的地方()),是神与人在交通中一同彼此享用的地方,而不是基督徒社交、应酬、慈善的场所。教会是「主的」,而不是人的,我们不可把世界的观念、作风、方法等带入教会,以致使教会渐渐变为一个人的社团。
大卫要为神建造圣殿的时候,神让大卫领会,祂并不需要人手所建的殿())。以后神让所罗门建殿,还是为了神的百姓享用祂的同在和看顾()),而不是为了神自己的需要。但在教会的建造上,神却明说祂需要得着教会作为祂安息的「居住的所在」())。祂不以宇宙为居所,却以教会作祂的居所,这对我们是何等的恩典!又是何等的荣耀。神要等到教会建造完成、宇宙的秩序恢复、撒但受到彻底的对付,那时才能安息。所以十字架的救恩虽然完成了,祂还在继续进行祂恢复的工作,直到我们里面满有圣灵,神才能在圣灵里安居在我们里面,教会才能真正成为神的居所,神才能在教会中真正享用到安息。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没有基督的人生与神的恩典

在这段经文中,保罗的思想奔放,不在乎文法的规律;他开始的句子,却见不到收尾;他开始的结构,在半途中,却溜到了另外一个结构。这是因为这并非是小心写作的神学论文,而乃是一首神之爱的抒情歌曲。夜莺的歌是无法用音乐组织的定律分析的。百灵鸟的歌唱出于喜欢歌唱。这正是保罗在这里所做的。他是从内心里倾泻出来的;文法的要求必须让给奇妙的恩典。

没有基督的人生

当保罗说‘你们’的时候,他指的是外邦人;当他说‘我们’的时候,他指的是犹太人,他的同胞。在这段经文中,他指出外邦人没有基督的人生是何等的可怕,犹太人也是如此。

(一 )他说人生活在罪恶过犯之中。他用的字是很有兴趣。罪是hamartiahamartia用于投射。这字的意思是不中的。一个人向箭靶射箭;没有射中;那是hamartia。罪是没有射中人生的目标。这正是为甚么罪是这样的普遍。

我们往往对罪有一种错误的观念。我们都会立刻同意,强盗,凶犯,剪绺,酒鬼,流氓都是罪人;不过因为我们中间大多数人,都是体面的公民,在我们内心里想,罪与我们没有甚么关系。人家叫我们要进地狱的罪人,我们觉得是一种侮辱。不过hamartia。这个字,叫我们知道了罪究竟是甚么──我们应当做的,我们之能做的,都失败了。

一个丈夫,有没有尽责做一个好丈夫?他有没有使他妻子的生活更安乐?他的心境有没有使全家蒙上了阴影?一个妻子,有没有尽责做一个好妻子?她是否对于丈夫的工作,真感到兴趣,尽量的了解他的问题和烦恼?我们做父母的,有没有做好的父母?我们有否尽我们的责任养育我们的儿女,还是常常逃避问题?待我们的儿女长大,我们更接近他们呢,还是他们逐渐的游离,与他们谈不上话来,好似外客一般?我们有没有做好儿女?我们对父母为我们所做的,有否说一句感谢的话?我们有否注意到父母眼中所示的忧伤是我们造成的?我们是否是一个好的工作的人?随时按着良心工作;每件工作都尽力而为?

当我们知道罪是甚么时,我们就知道罪并非神学家自己想出来的。罪是充斥人生之间。罪是人生中没有尽责,当行而不行,能为而不为。

保罗用的另外一个,翻译为过犯的宇,是paraptoma。这字的原意是失错或失误。这字用于迷失道路,离开正路;这字用于没有把握真理,滑离真理。过犯是我们能行在正路上,但是却没有,而行在错路上;我们应当知道的真理,但是却没有,而失去了真理。因此这是我们没有达到我们应当朝向的目标。

在我们的人生中,我们有没有尽责?我们有否努力竭尽所能,有效地达到目的?我们有否尽责服务他人?我们有否达到我们所能达到的善境?

罪的中心观念是失败,没有打中目标,行在错误的路上,没有达到我们所能达到的人生境地;这样的一个定义把我们众人都包罗在里面。

死的生命(续 )

保罗说人都死在罪里。他的意思是甚么?有人以为没有基督,人住在罪的境况中,来生灵魂必死。不过保罗没有讲到来生,他是讲到今生。罪致死的作用有三方面。

(一 )罪破坏纯真。一个人犯罪以后,与以前不再一样。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我们不会忘记甚么。

这或许是不在我们意识的记忆里,不过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或是看到听到的,都深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结果,罪在人身上留下了一个永久的影响。

在杜·茉莉(Du Maurier )的小说,屈尔佩(Trilby )中,有一个例子。小弼立第一次参加狂饮筵,喝得酩酊大醉。‘大约在雨天以后,他从圣诞节狂饮筵的乌烟瘴气中睡醒过来。他发现他做了一件十分伤心的事──一件意想不到的事!这好似一股失去光泽的气,吹在回忆的镜面上,蒙上了一层薄膜,因此当他要回顾往事时,就不再像以前那么清晰了。那锐利的刀锋,本来能触发过去诸事的引力,光辉,基质,却成为迟钝了。那快乐的花朵,那回忆过去情感、心绪、局势的恩赐,只发一念,即把以前的往事重现,都已荡然无存。在不知不觉间,完全丧失了那最珍贵的官能,想起青年的活力和儿童的快乐,以及以前所有的一切。’

罪的经验,在我们心上,蒙上了一层晦暗的薄膜,一切都和以前不再相同了。如果我们弄脏了一件衣服,或是一条地毯,我们可以把它送到洗衣铺去洗,不过这不再和以前一样的了。罪损害一个人:它破坏纯真;纯真被破坏以后,再不能恢复原状。

(二 )罪破坏理想。在许多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悲惨的经历。第一阶段,一个人见到不对的事,非常的恐惧,不敢去碰它。第二个阶段,他禁不住受到引诱,尝试去做,不过就是他去做,心理觉得不安,他犯了错误。第三个阶段,他多次的去做,变成心安理得。每次犯罪,使下次犯罪更易。华茨华斯(Wordsworth )在他的诗不朽的宣告中写着说:

人心深处,恶魔捣毁,
情感深埋,恩典唤醒。

耶稣基督的恩典重行燃起理想,不复再重复的跌在罪里。因着重行燃点,人生又向上前进。

(三 )耶稣基督恢复丧失的意志,比其它一切更为重要。我们看到罪的致人死命的事是渐渐的,不过是确定的,破坏人的意志。耽溺罪恶开始只是逢场作戏,以后却成为必要的了。耶稣来重新建立我们的意志。

在事实上,爱心常常从事于这种工作。伟大的爱,其效果往往产生洁净的作用。一个人如果真正的堕入爱河,他的爱逼使他行善。他爱他所爱的人就断绝了爱罪的心。

这正是基督为我们所做的。当我们爱他,那爱恢复我们的意志向善。正如圣诗说的,

我们开花繁盛犹如树上叶子,
但又凋谢灭亡。

但是他们却不能加上得胜的欢呼,

在我青年的时代,我嬉戏快乐;我要长久的躺在地下,生命已被夺去,如石块的无声无臭,离开我爱的阳光;我虽是一个善人,于是我将不再见甚么。

青年的华美消褪了,成年的荣耀逝去了。
信心死了,不信却如花卉的怒放;
在人行走的街衢上,
或是在人心自己爱的隐密处,
永远不会找到真理的风吹拂。

是的,外邦人没有希望,因为他们没有神。以色列民常常持有在神里灿烂的希望,它就是在最黑暗和最可怕的日子里,还是清楚地,不灭地,发出光辉;不过外邦人,在基督来给他们希望以前,在他们的心里,只知道失望。

阻隔的消除

我们已经看见犹太人怎样憎恨和轻视外邦人。现在保罗用两幅图画,它们对于犹太人看来特别的鲜明,指出这种憎恨是怎样消灭的,并且也带来了新的合一。

他说,那些远离的人,被带到跟前近处。以赛亚听见神说:‘愿平安康泰归与远处的人,也归与近处的人。’。当拉比们说到接受一个悔改归入犹太教的人,他们说,他被带到跟前。例如,犹太的拉比作者告诉我们,一个外邦的妇女,怎样到拉比以利以谢(Rabbi Eliezer )那里。她承认她是一个罪人,要求加入犹太教。她说,‘拉比,带我到跟前。’那拉比拒绝所请。把门关上;不过现在门是开了。那些从前远离神的人,被带到跟前,门不再关闭了。

保罗用的图画更加鲜明。他说,中间隔断的墙,已经拆毁了。

这是一幅圣殿的图画。圣殿包括几个院子,一个比一个高,圣殿是在最里面的院子里。第一是外邦人院;接着是妇女院;接着是以色列人院;接着是祭司院;最后是圣所本身。

外邦人只能到第一个院子里。在这院子与妇女院之间,有一垛墙,更可以说是一垛精致的大理石的隔墙,离开每一段,嵌入一块标牌,告示一个外邦人,如果越过此墙,要处死刑。约瑟夫(Josephus )描写这圣殿说,‘当你走完了最外的那一部份地方以后,往圣殿的第二个院子,该处周围造了一垛以石建造的分隔的墙,墙高三肘。建筑华丽;每隔相等的距离,建立柱子,宣告洁净的律法,有的以希腊文写的,有的以拉丁文写的,告示外国人不准跨入圣所。(The Wars of the Jews、5、5、2 )。’在另外的一个描写中,仙请到圣殿的第二个院子:‘这院子围绕看石造的围墙,以作分隔,刻看禁止任何外国人进入,犯者判处死刑。’(The Antiquities of the Jews、15、11、5 )。在一八七一年发现了像这样的一块禁止的标牌,上面刻着:‘任何其它国家的人,不准进入围墙,到圣所附近。凡犯法的人,要自己负责,接受死刑。’

保罗对于这中间隔断的墙,知道得很清楚,因为他在耶路撒冷被捕,最后被关在监里,受难,是受到错误的控告,说保罗带领一个以弗所的外邦人,特罗非摩,越过中间隔开的墙,进入圣殿。。这样,中间隔开的墙,把外邦人关在门外,不能到神的面前。

没有基督的人性的排外性(续 )

不要想到只有犹太人放下阻隔,把人摒诸门外。在古代的世界里,充满了阻隔。有一个时期,就是在那时候的四百多年以前,当时希腊受到波斯攻击的威胁。这是城市国家的黄金时代。希腊是由著名的城巿组成──雅典、底比斯、哥林多等──这时面对着极大的灾难,因为各城市都拒绝合作,去应付共同受到的威胁。格洛弗(T. R. Glover )写着说,‘各时代所有的危险都是各个城市,为着它自己的独立,愿意热烈的付上一切代价。’

很久以后,西塞禄能够这样的写,‘如希腊人所言:全人类分成二种──希腊人和未开化的人。’希腊人称任何一个不会说希腊话的人为未开化的人;他们轻视他,在他们之间,放下了一垛墙。当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讨论兽性的时候,他说:‘兽性最普通在末开化的人中看到。’所谓未开化的人就是非希腊人。他讲说‘这遥远的未开化的部落属于兽性的那一种。’希腊宗教中,最有活力的,乃是神秘宗教。其中大多数是把未开化的人,摒诸门外。利瓦伊(Livy )写着说,‘希腊人向其它种族的百姓及未开化的人不停的作战。’怕拉图说,未开化的人是‘我们天生的敌人’。

阻隔的问题并不囿于古代的社会。斯诺登(Rita Snowden )引用两段非常合适的话。波士顿的泰罗神父(Father Taylor )常常说,‘世界的空间,只足够全世界的人居住,没有地方可以筑起分开他们的墙。’吉布斯(Sir Philip Gibbs )在他写的和平的十架(The Cross of Peace )中说,‘隔墙的问题,已长成为世界必须面对最严重的一个问题。今天在各种族之间,在各国国民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曲折交叉分隔的墙。现代的进步已把世界缩小,成为邻居:神给我们工作,要把它成为一家兄弟。在这些日子里,种族、阶级、信仰之间,竖起了隔墙,我们必须用基督包容一切的信息,震撼全地。在基督里不分为奴的和自主的,不分犹太人和希腊人,不分西古提人和化外人,都合而为一了。’

古代的世界有阻隔;我们现在的时代亦是这样。在没有基督的社会里,不可能有别的,只有隔离在中间的墙。

在基督里合一(续 )

保罗继续说,在基督里,这些隔墙是除去了。基督怎样除去它们的呢?

(一 )保罗讲到基督说,‘祂使我们和睦。’他的意思是甚么?让我们用一个人间的比喻。假定有两个人,各持己见,求法律的解决;有法律的专家,预备了一个文件,说明解决这案件的正当办法,然后请两造人一起来,根据这文件,谋求解决。事情或可解决,然而二人之间的裂痕却很少得到弥补,因为和睦很少可以从律法的文件获得的。不过假定有一个是敌对的双方共同挚爱的人,来和他们二人作亲切的谈话,其和睦的机会是大有把握的。如果两方面有冲突,使两造和睦的最佳方法是藉着两方面都相爱的人。

这正是基督所做的。祂使我们和睦。这是由于共同的爱祂,使人互相亲爱。这和睦是由于祂所付的血的代价,因为最有力触醒爱的是十字架。看见了十字架,触醒全世界的人,在心里爱上了基督,只有在众人都爱基督的条件下,众人才会彼此相爱。这不是从条约和议会上产生和睦。只有在耶稣基督里,才有和睦。

(二 )保罗讲到耶稣废掉律法上的规条。这是甚么意思?犹太人相信,只有遵守犹太的律法,才是善人,才能获得神的友谊和团契。这律法作出千万条的命令和规条。洗手有一定的方式;洗碗碟有一定的方式;一页又一页的论到在安息日可行的和不可行的事;在人生的这一,那一,及下一个时节,应当献上这一,那一,及下一种的祭。唯一能完全遵守犹太律法的人是法利赛人,而他们只有六千人。一种根据条规法则,注意仪式,献祭,节日的宗教,不能成为普遍的宗教。不过,保罗在另外一处说,‘律法的总结就是基督。’。耶稣结束了以律法主义为宗教的原则。

他把爱神和爱人替代了它的位置。耶稣来告诉人,他们不能藉着遵守礼仪的律法获得神的赞许,他们必须接受神在怜悯中白白赐给他们的赦免和团契。一个以爱为依据的宗教能够立刻成为普遍的宗教。

斯诺登讲述一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事。在法国有几个兵士和他们的军曹,带了与他们同营的一个伙伴的尸体,到一个法人的坟场,预备埋葬。那神甫柔声对他们说,他必须要询问,他们死了的伙伴,是否已经受洗,作了天主教徒。他们说,他们不知道。那神甫说,他非常的抱歉,在这种状况,他不许可葬在他们的教会坟场里。因此这些兵士忧愁的把他们的伙伴葬在坟场的外边。下一天他们回来,想要看一下那坟墓。他们觉得很是惊奇,找不到它。他们找了一会,却看不见新掘的泥土。当他们正准备离开的时候,那神甫来了。他告诉他们,他的内心受到谴责,因为他拒绝,把他们的伙伴葬在教会坟场里;因此在很早的早晨,他从床上起来,亲手把围篱扩大,把这一位为法国牺牲的兵士的坟墓,也包括在教会坟场里。

这只有爱心才能够这样做。条例规则竖起隔墙;爱心把它拆除。耶稣除去了人与人之间的隔墙,因为他毁灭了一切以规条律例为根基的宗教;祂带给人以爱心为根基的宗教。

基督合一的恩赐(续 )

保罗继续的讲到,在基督里新的合一,所带来的无价恩赐。

(一 )祂使犹太人和外邦人都成为新人。

在希腊文里‘新’字有两个字。一个是neos,只是指时间上的新;一件东西是neos的,是指这件东西在时间上是新的,在以前千万件相同的东西已经存在了。一枝铅笔是厂家这个星期的出品是neos的,不过在以前千万枝相同的铅笔已经存有了。另外一个是kairos,是指在品种质量方面的;一件东西是kairos的,是指这件东西是一件新的品种,新的质量,在以前没有过同类的东西。

保罗在这里所用的新字是kairos;他说耶稣把犹太人和外邦人放在一起,使他们都成为新的一种人。这是非常有趣,也是非常重要;耶稣来并非使所有犹太人成为外邦人,或是所有外邦人成为犹太人;他来把两者成为另外一种新的人,虽然外邦人还是外邦人,犹太人还是犹太人。屈梭多模(Chrysostom ),一个早期教会著名的讲道者,说,这好似一个银像和一个铅像,它们两老镕化后,都变成了金像。

耶稣所成就的合一并不是要消除一切种族的特点;祂成就的是把世界各国的人都成为基督徒。我们在这里可以学习一个功课。我们差遣宣教士往国外传道,往往有一种趋势,要造成穿洋服,讲英语的人。有些宣教士创立的教会,要用他们自己国内所用的仪式,礼拜。耶稣的目的,并非要把世界众人,成为一个国家。我们应当有基督徒的印度人,基督徒的非洲人。他们的合一是在他们所信的基督教。在基督里成为一体,是在基督里,并非在外表的改变。

(二 )祂使两者与神和好。保罗所用的apokatallassein一字,其意义是把不和隔离的朋友,重行和好。耶稣的工作是指明给众人看到神是他们的朋友,因此在他们之间也必须成为朋友。与神和好,和与人和好,有密切的关系。

(三 )藉着耶稣,犹太人和外邦人,都得以进到神面前。保罗所用的进到是prosagoge一字,它有许多的画面。这字是用于向神献祭;这字用于带人到神面前,献身为祂工作;这字用于国家大会上介绍讲员或大使;最重要的,这字用于引进人到国王面前。事实上,在波斯的朝廷上,有一种官吏,称做prosagogeus,他的职责是引进人,朝谒国王。这是无价的福气,在任何时候,得以往见又慈爱又有智慧的圣贤人;随时可以到他跟前,把我们的困难,我们的问题,我们的孤单,我们忧愁,向他倾诉,求他指点。这正是耶稣给我们到神那里去,开了一条出路。

在基督里合一产生的基督徒,他们所信的基督教超越了他们地域及种族的不同;它产生的人,他们相互为友,因为神是他们的朋友;它产生的人,他们是合而为一,因为他们得以进到神面前,一同相会。

神的家和所在

保罗用二幅开启我们思考的图画。他说外邦人不再是外人,乃是神家里的人。

保罗所用的外人是xenos一字。在每一个希腊城市里,都有xenoi,他们的生活不太容易。有一个人写信给家里:‘不论你现在的境况怎样,最好你还是留在家里,这远比到一个生疏的地方为佳。’外人往往被人怀疑,不为人喜。保罗用的客旅是paroikos一字。Paroikos更进一层。他是一个寄居的外客,住在那里,没有归化成为公民;他付的税,只是获得权利,在一个不属于他自己的地方居住。xenosparoikos常是在社会的边缘上。

因此,保罗对外邦人说,‘你们不再仅由宽容得进入神的百姓之中。你们完全是神家里的人。’我们可以很简单的说,藉着耶稣,我们与神交好。

大卫逊(A. B. Davidson )告诉我们,他怎样居住在一个异乡的城市里。他觉得孤单。他常常傍晚在街上蹓跶。有时,他从掀起窗帘的窗里,往里探视,看见一家快乐融融地围桌而坐,或围着炉火;于是窗薕下垂,他觉得被弃,隔绝在外,孤独的在黑暗之中。

这是在神的家中不能发生的事。这是在教会中不应当发生的事。藉着耶稣,在神的家中,众人都各有其地位。人或许筑起隔离的墙;教会可以把圣餐只限于它自己的教友。神却永不这样;这是教会的悲剧,它比神更具排斥性。

保罗所用的第二幅图画是一所建筑物。他想每个教会是一所人建筑物的一部份,每个基督徒是建成教会的石头。基督是整个教会的房角石;房角石是把每一件联络在一起。

保罗想到这建筑物是继续不停的建造,每一部份在基督里配合。想象中的一座大教堂,在下面根基之间,或许是萨克森式的地下室;有些门窗或许是诺曼式的拱形;有一部份或许是早期英国式的,另一部份或许是中古英国式的,又或许是哥德式的;有的或许是我们今天加上去的。其间有各式的建筑;但是这建筑物却是合而为一的,因为这一切都是用以敬拜神,与耶稣基督相会。

教会就当如此。其合一并不来自组织,礼节,仪式;乃是来自基督。Ubi Christus, ibi ecclesia。基督在那里,教会也在那里。教会只有一种情况下实现它的合一。它的存在并非是要传扬任何人的组织的主张观点,乃是要提供作为基督的灵的居所,在那里爱基督的众人,能够在那灵里聚集在一起。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以弗所书第二章

Ⅱ 基督里的生命

A 从死而得新生

1. 使徒的代求带来有关神能力的讨论,这能力至高的表现,就是祂使儿子耶稣基督死而复活。保罗所求的,是读者能够知道神的属灵能力在他们的生活中,也能够达到这个深度。他又提到他们蒙召进入教会――祂的身体,并且刻意表明犹太人、外邦人一同归入这身体的伟大真理。但在未讨论这一点之前,他首先指出犹太人和外邦人,都同样在复活了的基督里面,与祂一同得着新生命。原文本段为一长句子,主动词在第5节才出现。本节的祂叫你们活过来加插在此,是为使译文流畅而已。原文以宾语“而你们”(“and you"直译)开始。和罗马书一至八章关乎基督救恩的伟大诠释一样,使徒也是等到他把全人类都犯了罪、陷于绝望困境,清清楚楚地解释成无可逃避的事实之后,才表明神的恩典(参:

人类的困局,不仅是因为与环境或别人不能和平共处,更是在于他们“与神所赐的生命隔绝了”。换言之,他们真正的属灵景况是死在过犯罪恶之中。上述两个名词大概没有重要的分别:前者字根的意思是“不中鹄的”,后者是“失足”或“痛弃正途”。两个字都表示人未能按能力所及作当作之事而活。他们按神的形象被造,为要作神家的儿女,晓得祂的同在,欢喜快乐地接受祂的领导。神赐人自由,但亦警告说,悖逆可能随之而来,不顺服会导致死亡。这死亡主要不是肉身上的死亡,而是失去所赐的属灵生命。这生命,能够与神交通,因而有能力作出属灵行动,在灵里成长。因此,本节的描写并非只是比喻,也不独是描述罪人将来的情景而已,它所描述的是这些人现今的状况。圣经其实亦因此一再指出,人类因为罪处于灵性死亡的状态中(如:。惟有从神而来的新生命,才能满足其需要(参:

2. 在向神方面的活动而言,人类在罪中的状况,是没有生命、毫无动静的。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生命却可以用“行走”来描述:人一步一地,走在邪恶之中(。犹太人称约束他们行为的律法为“哈拉卡”(Halachah),意思就是“行走”(参:,AV旁注;例:,直译“如此行的人”,和合本:“那在饮食上专心的”)。以弗所书后面、15)和新约其他地方(如:;约贰4),都使用这个意象来描写基督徒生命的成长。但在本节经文中,它却用来形容活在悖逆神的权势下的人生。

圣经从三方面形容这种悖逆的权势:它在世上的势力、它属灵的本质、它在人生命中的活动。首先,它随从今世的风俗。其中风俗( aion ;通常译作“世代”)和世界( kosmos )两个字眼,新约经常用来形容与神隔离、受限于属地动机的人生,并拿它来与接受神的王权,认识祂同在而活的人生相对比(参看注释)。本节同时使用这两个字,无疑是为了强调。如斯托得所言,两个字都是“表达整个与神隔绝的社会价值系统。这系统渗透、甚至支配了非基督教社会,使人成为其俘虏。何处有人的人性被剥夺――剥夺者无论是政治逼害或官僚暴政,是世俗(鄙弃神)、非道德(鄙弃绝对的标准),或物质主义(崇拜消费市场)的人生观,是贫困、饥馑或失业,是种族歧视或任何形式的不公――我们就能在何处察觉到‘今世’或‘今代’低于人类的价值观之存在”34

其次,它顺服空中掌权者的首领。这句原文文法艰涩,但基本意思却很清楚,所描写的是魔鬼。保罗虽说魔鬼的权势是“在空中”,他未必赞同天空是邪灵居处和领域的现代说法。他的意思基本上是:这个控制世界(参看注释)的邪恶势力之存在,是属灵而非属物质的。

其三,保罗描述这个权势是现今在悖道之子心中运行的邪灵。这句话虽然也有文法上的疑难,但作为所有格名词的灵不论是从属于首领还是掌权者,其基本意思仍很清楚。没有神在旧生命中运行(,邪恶的势力就会运行于其中(希腊原文, energountos ),恶者就是控制这势力之灵的源头。人的内在生命若不降服在神的工作底下,就要降服在邪恶势力之下(参:;特别参看。人若向邪恶势力屈服,其生活习惯就会与永生神相违背,称他们为悖逆之子是应当的(

3. 使徒说话对象首先是外邦人,但如今他改用第一人称(参看注释),说自己和所有读者也都包括在悖逆之子的范围内(参:。凯尔德说:“法利赛人保罗曾激烈否认犹太人在这方面与外邦人同等……,但基督徒保罗已经发现拥有摩西律法,并不能保护人不受肉体和心中所喜好,即天性催逼和虚假想法的影响。”另一个解释,是将本节开始的关系代词片语(“in which”,直译“在其中”;和合本:在他们中间),视为指过犯罪恶;保罗的意思可能是我们从前也都是活在过犯罪恶中。但两个读法在意义上没有基本的分别。旧的生活方式是放纵肉体的私欲,过着罪恶和悖逆的生活。“肉体”一词在新约的用法,首先可以解作身体的实质,本身并不包含任何邪恶的含义――神的道也可以成为肉身(约壹14)。它又可以指人类本性在没有神重生和成圣之灵的情况下,粗鄙卑下的一面。圣经里通常译作“肉体的情欲”一语,不宜太狭义地解释,而当解作以自我为中心之生命的渴想和冲动(参:。不和神恢复正常关系,没有圣灵内住的人,不仅会被自我中心的欲望支配,更会随着肉体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译作心中( dianoia )的字眼是个复数,这字通常以单数的形式出现,意思是“思想”、“宗旨”、“理智”。这字清楚表示邪恶自私的人生,并不限于影响情感而已,连理智和推理过程也深受其害(参:

保罗最后说犹太人和别人一样( hoiloipoi ,他不少同胞都用这鄙称描述外邦人),按本性都是可怒之子。很多人以为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生来的本性,使得我们在实际犯罪之前,已经在神忿怒之下。如此一来,本节不但有了“原罪”的教义,更包括了“原咎”或“传递的咎”〔译按:“罪”(sin)和“咎”(guilt)的分别,在于前者主要是指犯罪的行为,后者是指在法律上“罪名成立”的状态〕。然而,可怒之子和“按本性”(和合本:本为)两句话,似乎都很清楚地与人出生时的状况没有必然关系。这里的子字是用来描绘某个类别的人,不一定是特指其父母的身分,或从父母继承了什么。单在以弗所书已经有“悖逆之子”和“光明之子”直译),新约还有其他例子。“按本性”很多时候是指一个人天生,因遗传造成的情况,但也有不是如此的时候。例如,证明了它也可以指因人积习而成的情况,这是他们自己发展出来的结果,不一定是天生的本性。因此NEB如此翻译:“我们在天然状况下和其他人一样,都卧在神可怕的审判之下。”此外又有人诘问:在逻辑上先设之“传递的咎”(倘若保罗真有此意的话),会否好像本节一般,写于句末。反之在此出现的,是圣经一贯的次序:人在思想和行为上的罪,结果导致神的忿怒。实际上,本段只用寥寥几句话,就总括了保罗在罗马书一至三章有关罪及其结果的精采论述。犹太人和外邦人都同样犯了罪,违背了他们所得到、所知道之律法亮光,因此“普世的人都伏在神审判之下”

4. 人类就是处于这种困境。然而,神却介入其中。在此,斯托得称之为“强大的对照”。与“堕落人类绝望状况”相对比的,是“神主动施恩与自主的作为”。动词的主语从本章开首,直到现在才亮相。保罗按照自己的常例(-16),在提到神的圣名,并对祂美善和大恩作出生动描绘后,到了下一节主动词才出现。祂不仅怜悯人,怜悯那些完全不值祂怜悯、不配祂怜悯的人;祂有丰富的怜悯(参看注释)。这怜悯的源头是祂的爱:祂爱我们的大爱。神内心的渴想,是要人类――我们,如今同时包括了犹太人、外邦人――在祂所安排最高、最美好的计划里面,恢复原有的地位(参:。因此,祂自显为满有怜悯、向人施恩的神。

5. 未描述神的爱作出什么行动之前,使徒又回复了动词的宾语,再次强调我们人类的状况和绝望的困境。纵使我们死在过犯中(参:,祂的慈爱纡尊降贵地临到我们身上,叫我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上面已经说过,我们绝不可缺的是新生命。基督藉着死亡和复活,确然已“将不能坏的生命彰显出来”了。祂死是为罪受苦,从而除去罪所造成的、使人不能与神交通的障碍;祂复活是显明属物质和属灵的死亡,都已被祂胜过。赦罪的意思,是与神建立正常的关系,亦即新生命(参:。基督既已死而复活,死在罪中的人也就能够再次兴起,与基督一同得着在基督里的新生命(参:。在这里,和在下一节再度出现两次的一同,在希腊原文中,是在动词前面加上介系词的字首syn-保罗经常用它来表达与基督的合一(参:;在本节,他似乎进一步创造了一个新字,来表达这个新的启示。这个介系词可能还暗示不论来自什么种族或国籍,这些人都一同在基督的团契中,被带进这个新生命35。下一个段落将会详细讨论这个主题。

从圣经对它的解释,可知这新生命亦可形容为从罪中得拯救。保罗在此情不自禁地,加插了他最喜欢用来总括福音的话语(稍后他才会阐述其中含义):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人类的处境不单可以从属灵死亡的角度形容,也可以从被罪恶奴役、缠绕无法挣脱的角度描绘。基督解放人脱离的,就是这种捆锁(参:。本节严格挑选所用字眼的形式,以突出两个要点。保罗一再强调得救完全在乎神的恩典,是人原不配得的恩宠,是祂白白的赐予。此外,救恩被呈现为一既成之事实。新约用不同方法,把救恩描绘为现在或将来的经历。它现在拯救人脱离罪的权势,末日又要救人脱离罪的所在。如果所形容的是拯救人脱离罪的惩罚,白白的赦免,救恩就要用完成时态描述,表示作为已经成就,有“持续而永久”的果效(罗宾逊)。

6. 保罗继续用优美的文字,述说神的恩典在基督里的工作。有人怀疑这些经文有不少原本是崇拜礼仪的文字,至少以弗所书赞美和祈祷所用的措词,往往合乎仪式的应用。我们在读过圣父能力的宣言,不但使基督死而复活,更成就“叫祂在天上坐在自己的右边”的事实。因此,在本章谈到祂使我们和基督一同得生时,又继续指出祂又叫我们与基督耶稣一同复活,一同坐在天上。使徒在说过,神“在基督里曾赐给我们天上各样属灵的福气”。如今他更具体地说明我们得着了生命,与基督一同作王。即使其他保罗书信没有直接提及这一点,其意义仍包含在等经文中。人类因着基督征服了罪和死,高升在天,便得以“从地狱最深之处”,被提升到“天堂本身”(加尔文)。在天上,我们拥有天国子民的身分;在那里,我们不受世界条件所限制,也无需顺应世界的标准,可以拥有真正的生命。

7. 按照保罗的了解,神为教会所定的旨意,超乎教会本身,亦超乎个人的救恩、光照、重生,超乎合一和团契交通,甚至超乎教会对世界之见证。教会是向万有显示神在基督里之智慧、慈爱、恩典的见证。〔本节所用的动词 endeiknymi 不止是“告知”这么简单,而是“展示”(NEB)或“显明”(RSV、和合本)的意思;这字在中,都显示相同的用法。〕、14节,已经约略提及神在基督里向人提供属灵福气,是要“使他荣耀的恩典得着称赞”。,将会更具体讨论。本节指出我们在基督里得着新生命,和与祂一同升高、得到天国子民身分的宗旨,是要将祂极丰富的恩典,就是祂在基督耶稣里向我们所施的恩慈,显明给后来的世代看。

有人认为后来的世代,是指世界在现今制度(指教会时代)之下的各个阶段或时期。虽然这个词汇在新约并没有完全平行的例证,本节的用语并不支持这观点。(参看注释;又参:保罗从不认为现今制度之下的世界,有这么多的阶段,或这么长的愿景。基督再来的逼切性,在保罗后期的书信的确较不明显,很可能是因为他看见了未完成任务之艰巨;但是,他从来没有容许自己和主再来之间,以世代绵延的概念取代原有的逼切感,也没有改变他对必须随时作好准备迎见主面的强调(参:。我们必须参较,帮助我们诠释本节。在使徒的心目中,教会在神旨意中的责任已经被提升到超越现今制度的层面:“在无限的未来,世代接连世代的千秋,神恩典至高的展现,永远是祂对所赎之民所施的恩慈……”(布鲁斯, EE )。

我们应当留意恩典一词,在此必须进一步厘清,以显明施予之神的奇妙(参看4节)。本节再次显出这丰富的恩典(原文直译“恩典的财宝”),是永恒的真财富(参看注释),是神在基督里向人类所展示,无可限量、极度(这分词与形容神能力“浩大”的相同)、浩荡、满溢的财宝。这恩典更表现在恩慈( chrēstotēs )中。恩慈,指的是藉行动彰显的爱(参:,即亲自向需要最大之人,作出同情和帮助。

8. 本节重复第5节附带提到的话,并且加以增述和说明。今世的人怎能得着天上的生命呢?神透过其创造的万有所彰显的爱,我们如何能学习、赞叹呢?因为你们得救是本乎恩。这救恩完全是神的工作,是祂赐下的无限的爱。人之接受恩典,只能用也因着信几个字来形容(参:。存着缺乏、软弱、虚空,愿意接受祂所提供――主自己――的态度而转向神,就是这信的最佳定义(约壹12)。

保罗切望清清楚楚地,强调这信心的本质和恩典的本质。藉着本节和下一节的修饰句,他排除了任何人能靠功德或一己努力获取这救恩的可能性。首先,他在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的声明上,加插了这样一句话: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有人将这句话解作是指信心本身,惟有靠神的恩赐才能得着。若接受这解释,我们便要将第8节的下半视为插句,因为第9节必然是指救恩而非信心。特别是有鉴于第8节和第9节的对偶(并不是出于自己……“也不是出于行为”),较佳作法,似乎是将这些修饰句全部当作是强调靠恩典得救。使徒的意思,乃是主动把这救恩以及其中每个细节向人提供的,完全是神自己的作为。“属神的是这赏赐”,是最能表达希腊原文的字序重点的翻译。“人被神所丢弃,就完全绝望。使人兴起、使人苏醒,使人思想查问的,是神的声音;给人力量作出行动的,是神的能力;同时也是这能力提供了新生命所需要的帮助。” 36

9. 其次,我们再次回到罗马书和加拉太书的用语――不是出于行为――保罗时代的犹太人高举律法,因此对他们来说,这是事关重大的题旨。这是人之常情:每个世代、每个种族都有自欺欺人的人,以为能够活出令神满意的善良生命。至今,本节所说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仍是一针见血的提醒。救恩若是靠神的恩典,只要信心就能得着,就不是出于行为

“世人都犯了罪”,要承受罪的结果,被摒诸与神有交通的生命之外。而进一步的意义,就是没有人能够在神面前自夸,因为每个人的蒙接纳都是以恩典为根据。加尔文说:“只要功德在恩典之外有任何作用,人就总有夸口的余地。”但功德是全无地位的。神不容许任何人自夸(参:。本节的措词可能暗示,为了排除人的骄傲(参:,这其实是神旨意的一部分,以及祂用这方法赐给人救恩的理由。即或不然,我们仍然可以视之为结果:“没有可供任何人夸口之处”(NEB)。无论怎样解释,圣经总是很清楚地,表明犯罪之人在其创造者兼审判官面前惟一正当、惟一可取的态度,就是忏悔和谦卑倚靠。惟一值得骄傲之处,是他们赖以得救的十字架,和在其上受苦的救主及下)。

10. 新生命的赏赐与救恩的赏赐,被形容为是神在基督里的工作。圣经在此进一步表示,因为这是神的新创造,人无法靠自己使之实现。在我们得到的新生命、新本性之内,我们是祂的工作。希腊原文再次用词序来显示其重点:将本节所强调之祂的置于句首。所用的名词“工作”( poiēma ),与上一节的“行为”( ergon )来自不同的字根,新约只在本节与出现;这字在罗马书中,是描述神最初创世的工作。人类从一开始就是祂的创造,如今由于这工作已经被罪所毁坏,神就作出了新的创世行动。因为“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又参:。在基督耶稣里――五节之内,这片语第三次出现――在信中与祂合一,那些被失败和罪恶损伤毁坏的生命,得以重新创造。

圣经摒除了“行为”,不容许它成为累积功德、赚取神恩宠的方法。惟有神的作为,才能跨越神和有罪的人之间的鸿沟。与神契通的新生命,必须由神创造,而不是出于我们的作为。但话说回来,行善依然是新生命的基本质素。这里所用的前置词〔希腊文 epi ;AV:“去”(unto);RV和RSV:“为了”(for):和合本:为要〕,显出本节的含义不仅是“行善是新生命目标”,或“人得赎好成为热心为善的子民”;参:;它更将善行以“不可分割之条件”的形式,“牵涉”在新生命之内(艾博特)。祂的新创造必须能够称得上是“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它所具有的,是必须如此表现出来的特质。

保罗又说,这些善行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进一步表明这是神的旨意。这话的意思,未必是神定旨要我们作某些具体的善行。这观念并不须加以反对,因为认定全能全知之神的预知,并不违反神所赐的自由意志。但本节所讨论的,大抵还是人生历程的整体。神预定了基督徒行为的本质和特性,和他日常生活“行走”(参看注释)的路向。这样一来,本节就完全符合了,将拣选的结局和目标形容为“使我们在祂面前成为圣洁,无有瑕疵”的话了。戴尔这样说:“枝子如何在葡萄树上被造,我们也同样是在基督里造成的;枝子如何按照它从葡萄树所领受的生命之律结果子,我们与基督联合而产生的善行,也同样是基督生命之律所预定的,祂是我们的生命……。”

B 犹太人与外邦人相和

11. 基督为人类得救所成就的工作,并不限于上一段所说的,把新生命个别地给予本来死在罪中的人这么简单。第一章已经暗示过祂有更超越的旨意,本段如今表明这工作是把上述每一个人,不论种族背景,联结成为神合一的子民。就此而言,它促使外邦人的处境产生重大的改变。本段和第1-10节一样,都是以表明外邦人昔日的光景作为开始。斯托得说,“人类与神隔绝的写照”之后,是“成就和平之基督的写照”,最后是“神新社会的写照”。保罗呼吁读者记念几件事,好激起爱心和感谢的心。首先,他们要思想自己和那些称为神子民的犹太人之间的关系,究竟发生了多大的转变。希腊人怎样蔑视住在他们城邦以外的人,称他们为(“异教徒”) ethnē ;所以,注重外表、不属灵(按肉体)的犹太人从他们自己的角度,亦同样鄙称列国为外邦人( ethnē ),不把他们视为分享对神认识的对象(参:37。他们称外邦人为没受割礼的,意思是他们身上没有神与祂子民立约的记号。这是那些自称为受割礼之人的骄傲偏见;然而,从在基督里之人的立场,受割礼之人所拥有的不过是凭人手加在肉身上的记号而已。

保罗在其他书信中,亦将属灵的割礼和仅是人手所作、属肉体的割礼,作一对比。我们也可以参较新约用同样的措词形容圣殿、会幕,与保罗在第21节提到的属灵的殿作一对比。保罗并没有看轻割礼这个制度的意思,对他来说这是神所赐予的立约记号。然而这个外在的记号,如果没有相称的内在信心和对盟约生命的顺服,就会变成属肉体的工作,毫无益处有价值的割礼是戒除犯罪、顺服基督的属灵割礼,外在记号是否存在都无关紧要

12. 但对外邦人来说,最基本改变却不是犹太人如何看待他们这么简单,而是在于他们实际状况的改变。本节用概括性的字眼,描述他们地位卑微、没有机会的处境。那时他们未曾认识、也没有经历过神的恩典,并且与基督无关。这句话可以解释作最初对外邦人地位的描述(RSV),也有可能是根本的描述,其余的描述都是以此为基础衍生出来的(AV)。按照第二个诠释,我们可以将整个段落,视为外邦人没有弥赛亚指望之前的一切结果,与他们“在基督耶稣里”(13节)之后的情形之对照。

他们在以色列国民以外。不但没有那些可以确实自称为神子民之人的团契和地位(参看的描写)更与之隔绝。,与本节译作在……以外的字眼,都是描述人类因犯罪与神隔绝的情景。译作国民的字除本节以外,只在出现过,用来形容备受渴慕的罗马公民籍。无论旧约曾经如何提及神在外邦人身上的旨意,事实上,他们几乎完全无分于以色列的属灵地位。犹太人确实容许外邦人皈依犹太教,但入教的手续十分困难,而且入教之后隔离的情况也没有完全消除。至少,外邦人一出生,在所应许的诸约上,已经是局外人了。神应许犹太人的是弥赛亚的应许(应许,希腊原文有定冠词,表示这是某个特定的应许),与神和亚伯拉罕、列祖、摩西领导的以色列国所立的约,息息相关。这些约,使以色列与神建立起一蒙恩典的特殊关系,以致他们能够有得拯救和将来荣耀的盼望。这些盟约素来没有包括外邦人;他们是没有指望之民。

外邦人不但没有以色列所有的盼望,事实上他们一点真盼望也没有。这是耶稣降临时,外邦世界一个十分明显的特征。人对将来没有憧景,来生也没有任何保证。例如希腊人只会回顾从前的黄金时代,不会展望将来的荣耀;比较哲学性的人,则视历史只是一周期性的循环。因此,他们没有万事向着同一目标行进的概念;他们对死亡的看法,是毫无盼望最清楚的例证。

最后,保罗说他们没有神。本节所用的希腊文 atheoi 的意思,并不是说他们拒绝相信神,或被神弃绝,或在行为上邪恶放荡;而是说他们没有真正认识神。他们通常都有很多崇拜的对象――许多的“神”,许多的“主”――但这些都不过是名义上的神而已。有人试图透过哲学寻找“独一”的真理,又有人试图皈依犹太教。但总括来说,外邦人活在世上,就被世上的事物所限制。他们面对世上一切的熬炼、忧患,以及令人费解的事物,却没有神的知识可以从整体解答问题。

13. 但如今对外邦人来说,一切都与以前不同了;他们由“与基督无关”(12节),变成在基督耶稣里。他们在祂里面找着了生命。这些从前远离――不但远离神,和与祂立约之民更有鸿沟相隔――的人,已经得亲近了。犹太教的拉比有一个说法,外邦人本是远离盟约地位的,进犹太教就是得以亲近38。但保罗所说的亲近方法,是更为基本、更为奇妙地靠着祂的血(参看注释)。人疏离的根本因素是罪,基督却为全世界的罪,牺牲自己为祭。因着祂的死,犹太人和外邦人的罪都可以得到赦免,两者都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程度亲近神,亦因而能够彼此亲近。双方的分裂能够得以克服,不是因为任何一方面主动接近或接纳对方,而是因为基督来到,为双方成就了和平。

14. 基督不单带来和睦,“它是我们的和平”(原文直译,和合本:祂使我们和睦)。人来到祂里面,并持续居住在祂里面,就能与神相和,来到可以和谐相聚的场所;不论种族、肤色、阶级、信念,都不再像以前一样把他们分隔开来。这是祂降世的目的,祂是和平之君;事实上,先知预言祂来临,也是用同样的措词。因着祂的降世,和至终的十架,将我们两下合而为一。希腊原文直译是“祂使两件事物成为一件事物”(稍后,在15节则使用拟人化的位格)。犹太教组织和外邦世界,不再像往昔一样彼此对立。对于在神面前的地位来说,分歧和区别已经不复存在。神能使原有分别的,如今合而为一(参:

不过,保罗最为关注的,是将犹太人和外邦人分隔开来的最大分歧。两者之间,向来都有一堵隔断的墙;这是一个实质上和属灵上都存在的障碍。耶路撒冷圣殿范围和外邦人院之间,建筑了一堵石墙,墙上有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双语告示:“外国人不得进入围墙及圣殿四面之内院。被捉拿处死者,责任自负。”39相当奇怪却意味深长的,保罗最后在耶路撒冷被犹太人逮捕、定罪,竟是因为被人诬告他带以弗所人特罗非摩越过这堵隔断的石墙。但是这座象征犹太人和外邦人之间阻隔开来的圣殿围墙,现在已经被基督折毁了。

15. 但要拆毁这座犹太人和外邦人之间隔断的墙,首先还得处理严守律法之犹太人心中两个重要的症结。旧冤仇必须除掉。怨恨和仇视心态必须代之以团契的心。第二,记在律法上的规条必须废除(参:。关乎礼仪,以及洁与不洁法例之详细规条的律法,形成了障碍,在犹太人和外邦人之间制造仇恨。实际上,所有人都违犯的道德律,也使得全人类被定罪,并与神隔绝。“耶稣同时废掉了礼仪律法的规例和道德律的定罪”(斯托得)。

基督既已来到,又成就了藉着自己的身体所作的作为――特别是祂的死(参:――救恩和神对其子民的悦纳,便得以降临到全人类;得着的条件是悔改和相信。神差遣彼得与哥尼流会面,吩咐他不必再顾虑洁与不洁的分别(徒十)。犹太人有割礼和其他律法上的规条,外邦人则无;教会在耶路撒冷大会一致同意,据此产生的障碍已经不复存在(徒十五)。主来不是要废掉律法,而是要成全。律法有很大的部分(如:献祭的律法)是为预备和预表基督而设的,已经在祂降世时的作为中成全。律法中的道德要求和原则,基督不但没有削减,反而使之更加丰满完备。律法众多的详细规例,要求人学习顺服的纪律,启示人以是非黑白,其作用是引我们到基督那里。在绝对的层面上,说律法在基督里毫无功用是不对的。但是作为“具体、严格、外在”,并且有隔离犹太人和外邦人作用的法典,“其外表规条已经成就”(魏斯科),已经废掉了(参:

主降临是要除去隔离犹太人和外邦人的因由,在两者之间成就……和睦。律法不再是犹太人试图就近神的方法,也不再是他们的专利。如今就近神的方法是恩典,是神新造之工,犹太人、外邦人都没有分别。基督的宗旨,是要“用两者在自己里面创造一个新的人类”(NEB)。这个“在基督里”(和合本:藉着自己)的新人类,是单一的实体。神与犹太人、外邦人的一切交往,都是以这个单一实体为根据。再者,神不仅是将外邦人擢升到与犹太人同等的地位而已,而是两者都成为新而更大的事物。这里所用的新( kainos )字也很重要,这字所表示的不是时间上的新近,而是如巴克莱所言,“其新是在于它为世界带来前所未见的事物,属于新的种类,具有新的本质”(参看注释)。

16. 人与神相和,以及人与人彼此相和的双重主题,在这段落从头至尾,密不可分地缠结为一。基督的目标,是要藉这十字架使人与神和好(参:。祂在十架上受死,结束了人和神之间因罪而有的冤仇。祂担负了我们的罪,使我们能得赦免。除了如此使犹太人、外邦人两下,与神和好以外,祂更使他们(以及世上所有彼此分歧的人类团体)互相和好,令他们归为一体。如此,两者之间的冤仇就被消灭。祂一次藉“肉身受死”所作的,如今在教会这一体中成就。但我们应当留意,本节的重点,和形容教会是基督身体的稍有不同。本节强调的事实,是这个有生命的机体,将一切各式各样的不同肢体联结在一起(

17-18. 人与神之新关系,和人与人彼此之新关系这两个概念,在接下来的两节中继续连结在一起。基督降临表示和平可以作为福音,传给住在远处,本来“活在世上没有指望、没有神”(12节)的外邦人,又传给那近处,拥有“所应许的诸约”(12节)、属神子民的犹太人(参:。对两者而言,这都是神的平安,同样是两者所亟需的;所带出的结果,亦包括了两者间的平安与和谐。本节(13节可能也是如此)除了暗指以外,可能也暗指讨论传扬平安的。两段旧约经文都有引用)原来的意思,都不是谈外邦人得平安的方式。只是这些深印在保罗心中的经节,可以合宜地应用在这个奇妙的新处境之中。由于本节的表达形式受到旧约经文的限制,诠释不宜过度渲染。我们不应将焦点置于传讲和平福音的时间,到底是在复活之前还是复活之后,是五旬节之前还是五旬节之后一类的问题。重要的是,基督“与和平的福音”同来(摩法特)。祂藉十架成就了平安,又藉着自己的教会,将和好与平安的信息,带给全世界(参:

使徒又进一步说:我们两下藉着祂――耶稣基督――得以进到父前。RSV“通道、途迳”(access),大概是 prosagōgē 最理想的翻译(和合本:得以进到);但是这字也可译作“引见”。在古代近东的宫廷中,专司引导人觐见君王的官员叫作 prosagōgeus ,本节可能有将基督形容为这位官员的意思。但全句的表达形式,却支持藉祂才有接近的通道(之解释。祂是门,是接近圣父的道路。藉着祂,纵使身为罪人,我们也能因为祂已使我们和好之故,“坦然无惧的,来到施恩的宝座前”。圣经又补充道,犹太人、外邦人两下都“在一灵里”(直译;和合本:被一个圣灵所感),得以进到父面前(参:。为全人类而设的,有一条道路、一个圣灵;靠着这灵在他们心中的工作,他们就有确据,能够好像儿女亲近父亲一样,来到神的面前。本节所指的,很明显是有位格之神的灵。片语的形式也当留意:保罗除了在本书中一再使用“在基督里”以外,也好几次使用“在圣灵里”,强调对基督徒的新生命来说,“圣灵一直是环绕支持的力量”(魏斯科)。

19. 基督徒在“一个圣灵”中的合一,是第四章将要详述的重点,使徒如今则再次转向外邦人,进一步论述他们身分和地位的改变。他们从前是“在以色列国民以外”(12节)。与立约之民相比,他们是外人( xenoi )和客旅( paroikoi );换言之,是住在同一国中,但却没有土地,只有最表面的公民权利之人。这虽然是他们昔日的处境,现时却不再如此。使徒说,如今他们是与圣徒同国了。他的意思也许是旧约圣徒,也许是基督教会,这词包括了教会全体的成员(参看注释);但最有可能的,是任何可称神子民的人。他对外邦人说,他们如今是以同等的地位,归为其中的一份子。

成为神子民的公民,生动地描绘了犹太人和外邦人,如今在神国度中享有同等地位的真理。但是在其中,还有一个表达进一步真理的描述。这描述突出了基督徒与神,以及彼此之间所拥有的、更亲密的关系。犹太人、外邦人,不论什么种族、肤色、阶级的人种,都在同一个大家庭里面,是神家里的人了。,用同一个希腊字眼( oikeioi ),来描述“信徒一家的人”。这字虽然没有完全表达出所有人都是藉着信靠基督耶稣,才能成为神儿女的真理;又参看注释)但这思想的重点依然是家中的人,而不是强调其建筑物(参:-6;

20. 然而接下来经文所载的真理,最适合以“家”( oikos )是座建筑物来描述。相信基督耶稣的人,就像一座建造( epoikodomēthentes )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的华厦。有人诘问,这句话是否与对房屋的描绘发生冲突?保罗在该处经文说:“在已经立好的根基之上,再无其他根基;……那就是耶稣基督自己”(NEB)。要克服这个假定的难题,有人提出应该将本节解作他们在别人生命中、或在自己工作上所奠定的根基。其实这种解释是不必要的。我们只需理解本节是用稍为不同的手腕,处理哥林多前书三章的意象而已(参:,可见到怎样用不同、却不相冲突的方法,处理同样的意象)。在哥林多前书,保罗视自己和其他人为建造房屋的工人;在此,则说自己是建造房屋所用的石头。一如艾伦所说:“教会是奠基于一个完全而独特的事件之上:这事件的中心是基督。但使徒和先知有圣灵的充满和带领,在特别亲近基督的情况下工作。他们亦有不可抹煞、不可旁贷的贡献。”神在基督里的话语,以独特的方法启示给使徒和先知(。他们接受、相信、见证这话语,就成为这房屋开始建造的根基,其他人都得建筑于其上(参:

使徒和先知一语的词序,以及两者在希腊原文中都受同一个定冠词所限制,清楚表示本节的意思,指的是基督教会而非旧约的先知40。(留意同一片语在的用法,至于有关基督教先知事工的讨论,请参看注释。)

这个房屋的意象,将基督耶稣自己形容为房角石。这概念来自,主自己和初期教会;又参:,都引用过这段经文:“匠人所弃的石头,已成了房角的头块石头”。这话主要表示祂在建筑物中地位尊荣,同时又描述其他石头如何与祂配合,惟有藉着与祂的关系,才能找着自己真正的地位和用处(参:

学者对于房角石在房屋中的确实位置,意见各有不同。但它最有可能是安放在地基一角的石头,作用是联系其他石头,为墙壁定界41。彼得前书二章在引用时,又同时引用,该节经文将安放在锡安的石头形容为“稳固根基,宝贵的房角石”。本节将基督描绘得如此重要,排除了一切使徒可能取代主自己作为根基的说法。

21-22. 房角石的确实位置在哪里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圣经直接说出了比喻的重点:建筑华厦的材料全部都在基督里互相联络。他们被建造在祂里面,就从与祂的关系中找着自己真正的地位和功用。从翻译的角度而言,“整个房屋”的译法似乎不尽正确,因为原文并无定冠词。比较严格的译法应该是“每座房屋”、“不同的房屋”(RV;和合本:各房):这个翻译虽然准确,但是将教会形容为许多座不同的建筑,应该不是太忠于使徒的思路。所用字眼( oikodomē )含义广泛,有时指个别的房屋(如:;但在新约中,很多时候指的是整个建筑的工程,有“建立”、“造就”的属灵意义(如、29)。现在式的分词联络,和接下来的动词,都显示本节所描写的是整个建造的过程(大概类似。因此,我们可以将这话译作“所有被建造之物”,或按照腓力斯(J. B. Phillips),作“建筑物的每个部分”。

工程仍在进行之中,在主最后的日子到来之前,教会还不能说是已经建成了的华厦(参:启二十一)。她要按照神的定旨成长。建筑物的意象在此超越了极限,因为它无法比喻有机的生长;这些都是“活石”。要表达这一点,最好是将教会形容为身体(正如。然而建筑物的意象仍适合继续使用,因为接下来的经文,大概才是保罗选择它的主要理由。他从旧约选用了一个类比,来传达深奥的真理;这房屋将会“长成为圣殿”(RSV,和合本:渐渐成为主的圣殿)。其中真理,从原文的字汇清楚展现。本节的圣殿,不是一般用来形容整个圣殿范围的 hieron ,而是形容内部圣所的 naos 。在旧约时期,圣殿――尤其称为 naos 时――最重要的功用是作为神与祂子民相会之处。这是神荣光降下的所在,是祂临在的地点。基督来了,废除了人手所造的圣殿和会幕。祂自己就是神在人间居住的所在;这是特别强调的真理。这个圣殿现在已经不存在世上了,神今天居住的所在,是愿意让祂藉圣灵进入内心的生命。

关于使徒的思想架构,还有两个值得提出的要点。按照原文以在主里作结,第22节的结尾则是在圣灵里(和合本分别作主的和藉着圣灵)。再次强调只有在基督里、在圣灵里(参看注释),才能建造成为神居所的工作。住在基督里和基督在祂子民里面,是不可分离的真理(参:。没有在基督里得着生命的人,就不能在神永恒的圣殿里有真正的地位。第二,本节提醒我们,新约的思想和我们个人主义的概念,是有很大分别的。保罗在,确实说过每个基督徒的身体都是“圣灵的殿( naos )”,基督徒社群作为圣殿,或作为永生基督所内住的机体,才是他思想的主题。合一,的确与组织无关,而是分享身体的共同生命和任务。但每个基督徒都当正视的危险,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事奉,并认真对待那些阻挠共同生活和合作同工的事物。保罗在腓立比书二l-3,谴责私人竞争所导致的分裂,在哥林多前书第一章和第三章又警告说,高举某些领袖而非基督,以致分党结派,是很危险的事。保罗在本节的顾虑,是犹太人和外邦人之间的怨恨,在初期教会中有将教会一分为二的危机。如今他对外邦基督徒,则说出了很多犹太基督徒昔日同样不乐意接受的话:你们也靠他同被建造,成为神藉着圣灵居住的所在。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注解】【拾穗】【例证】【纲目】【】「你们死在过犯罪恶之中,他叫你们活过来。」

在这里所说的“死”,显然是指灵性的死。“死在过犯罪恶之中”另一方面的意思,就是对罪完全失去反抗的力量。像一个死人一样完全没有生命的活力,无法取胜。所有在罪恶中的人,对于罪都没有制胜的能力,是被“罪和死的律”所捆绑,不能不犯罪的。

“死在过犯罪恶之中”也是在罪恶的死亡中等候灭亡的意思。所有罪人都是沉落在灭亡的权势之中,不能自救,等候永死之来临。罪不但使人的灵性死了,也使人天天活在肉身的死亡和永远的死亡之双重威胁中,没有安宁

“过犯”和“罪恶”略有不同,“过犯”paraptomasin意即错误,过失、侵越、罪咎等意。按照杨氏经文汇编,这一个字在K.J.V.译本有九次译作trespass,七次译作offence,三次译作sin,其余译作fall, fault各有二次,共计在新约圣经中用了二十三次。“罪恶”hamartia,意即“未中的”,但这字在圣经中用途很广,有时用来形容全人类的罪(约壹29,,有时则用以指罪在人心中的权力,如何左右人的意志,14-17-20-23-25,有时是指人在罪的地位上,有时用来描写一种犯罪行动

总之,“过犯”注重人表现出来的罪,一切越过神旨意的范围之错误行为;“罪恶”则广泛地包括一切不合道德的,不合神标准的存心、行动,地位,消极方面违犯了神的旨意,积极力面未达到神的要求等各种罪。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以弗所书》

】「你们死在过犯罪恶之中,祂叫你们活过来;」

对于罪,全人类没有一个是旁观者。犯法的死在过犯罪恶中,立法、司法的照样死在过犯罪恶中。制宪的休想在圣洁前立足,修宪的又岂能例外?每个人都是过犯罪恶这竞技场的参与者,灭亡乃是唯一的下场。

―― 周神助《荣耀的教会――以弗所书的信息》

称为教会的这一批神的儿女,他们并不是比别人好,也不是比别人强。照着他们的本相,他们和世上的人一模一样,没有任何的分别,都是「死在过犯罪恶之中,...行事为人随从今世的风俗,顺服空中掌权者的首领,...放纵肉体的私欲,...本为可怒之子,和别人一样。」这正是我们原来的写照。在地位上是死的,对神的事是陌生的,可是对今世的风俗,不仅是熟练,而且是喜爱,对撒但的统治,一点也不抗拒,只要能满足自己,甚么道义,都可以抛到九霄云外。

── 王国显《建立基督的身体──以弗所书读经札记》

】「那时,你们在其中行事为人,随从今世的风俗,顺服空中掌权者的首领,就是现今在悖逆之子心中运行的邪灵。」

“随从今世的风俗”,所谓“今世的”就是属今世的意思。原文“今世的”又可译为“这世界的”或“这时代的”。换言之,是属世的,是属世界的人所崇尚的。但基督徒既不属这世界,若随从今世的风俗,就必生活世俗化,失去与世界有分别的见证,这是神所不喜悦的

“空中”指魔鬼的住处,它未必是人所看见的天空或太空;但它既不是地上,也不是神所住的第三层天,所以说是空中,这与的“天上”,大概是相同的地方。按魔鬼原本是受膏的基路伯,因犯罪被降到空中,大灾难时将被摔至地上,灾难后被下入无底坑,千年国以后就被丢进火湖

“空中掌权者的首领”,魔鬼被称为空中掌权者的首领,因为牠是幽暗世界中诸邪灵之王,是天空属灵气的恶魔,又称为这世界的王。所有世上的罪人都卧在牠手下,所有属基督的人,都要和牠争战,防备牠的诱惑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以弗所书》

空中掌权者的首领是谁?】

答:在这里保罗已经告诉我们,这空中掌权者的首领,就是在现今在悖逆之子心中运行的邪灵,直言之,就是指着魔鬼撒旦说的(注 )。它管辖这幽暗的世界,是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为基督徒属灵战争的仇敌。等到主耶稣再来时,魔鬼要被捆绑丢在无底坑里(参上集八六题 ),千年后,它的最后结局,是要再被仍在硫磺火湖里,永远受痛苦。至于它的空中掌权者的首领,乃指它是实际空中的领袖,耶稣称之为这世界的王,在神人中间常作种种的恶行,引诱迷惑人与神疏远,虽弃真道,去敬拜别神,可知它的活动领域也是在地上,且是在人心中,真是无孔不入。总之,这空中无论是指实际的空中,或指人的心中,我们总认为这是一种属于灵界的名称,其范围是未可限定也。

注:参拙著真道查经问答汇编一八五——一九五题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空中掌权者的首领为谁?他如何在空中掌权?】

保罗在这里已经回答,这空中掌权者的首领,就是现今在悖逆之子心中运行的邪灵(原文无邪字 )。显然的,谁都能再加以解释,这是指魔鬼而言。

关于魔鬼是空中掌权者的首领,有两种不同的见解:

一、是实际的空中领袖,即地球之上的空中。他占据空中,在神与人之间作种种恶行,阻碍神与人的交通,向神控告人,控告约伯,即其一例。说魔鬼在神前昼夜控告信徒。魔鬼也使信徒怀疑神的慈爱,使信徒对神失却信心等。

法利赛人称之为鬼王,其名为别西卜(参路十一章有关别西卜的研究 ),那稣称之为“这世界的王” ),保罗称之为“这世界的神” ),彼得透露撒但的行踪是“遍地游行” ),与保罗所说魔鬼在空中掌权的并不是矛盾。空中是魔鬼的大本营,地上乃是魔鬼活动的领域。

根据神学家一般的推论,魔鬼先是在天上,因背叛神而被驱逐到空中,但活动范围则包括地上在内;等到主那稣从天上降临到空中之时,魔鬼与他的使者便被迫下到地上,地上便开始空前的大灾难。再等到主那稣与千万圣者降临到地上为王时,魔鬼便被捆绑丢在无底坑里,千年后,魔鬼被释放再被扔在硫磺火湖里,结束他数千年的邪恶活动,使他受痛苦直到永永远远。

至于有关魔鬼堕落的经文,在圣经中可从下列各处来研究:

一l9节

神学家一致认为以赛亚与以西结所讲述的是暗指魔鬼的堕落,约翰在异象中所见的则为魔鬼堕落的明显经文,主那稣所说的则可能追述魔鬼以前堕落的情形。

二、空中指人们心中而言。原文“空中”一词之后,跟着便是“灵”字(邪灵 )。保罗原意为“那掌权者的首领,是在空中,亦即在灵里,在那些悖逆之子心中运行着”。

“空中”指一种抽象的环境,即肉眼所看不见的环境内,亦即人心内。魔鬼并非住在肉眼看得见的地球之上的“空中”,乃是人们心里的“空间”。正如那稣曾说一比方,有一恶鬼带了七个比自己更恶的鬼来,进占一个打扫干净修饰完竣的人心,使他心中景况非常坏

保罗自己解释说,所谓空中掌权,就是在悖逆之子心中运行,因为魔鬼是在灵界活动的,灵界的活动是不应受肉眼所看见的领域所限制的。因此“空中”是指“人的心中”而言。

不过多数解经家都接受上述第一种解释,理由是“空中”一词与那稣将来降临在空中的“空中”原文同字,即AER(aflp 英文的AIR空气一词即源出此字 ),的空中之前有云里二字,清楚指明是肉眼能见的空中。

不过,仍然有不少解经家认为同一个字可作不同的解释,主那稣降临在空中,是在云里,不过魔鬼的活动是在人心中,乃是肉眼所看不见的,只有凭着人们犯罪的行为来显出是受魔鬼的支配。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我们从前也都在他们中间,放纵肉体的私欲,随着肉体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本为可怒之子,和别人一样。」

“我们”指信徒,包括犹太人与外邦人的信徒。注意上节第一句的“你们”,这里的“我们”和下句的“他们”各指不同的人。上节的“你们”指外邦信徒,信中称“你们”无疑就是指受书人,而以弗所书的受书人是外邦教会的信徒,下句的“他们”指上节的“悖逆之子”,而本句的“我们”,则系指保罗代表的犹太信徒,和受书人所代表的外邦信徒。留心在“我们”后面的几个字,“我们从前也都在他们中间……”,这“我们”说明不论犹太信徒或外邦信徒,从前都是在他们中间放纵私欲的。所以使徒在这里提醒信徒,不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我们之中并没有那一等人可以轻看别人。因为在没信主的时侯,大家都同样是死在罪中且悖逆神的人。

“放纵肉体的私欲……”,虽然在圣经中“肉体”有时也指身体,但大多数是指罪欲、罪性、使人犯罪的旧生命而说。“私欲”就是不正当的欲望,超出正常范围的欲望。所有的私欲都是属肉体的,所以称为“肉体的私欲”。“放纵肉体的私欲”就是体贴肉体的意思,也就是下句所说:“随看肉体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的意思。从“放纵”这两个字看来,可见肉体的私欲是不能不加约束,不能任它自由的,若任由它,放纵它,就会自动闯入罪恶里面去。所有死在罪中,服在魔鬼手下的罪人,都是爱凭自己所喜好的去行的;而他们心中所喜好的事,无非都是属肉体和放纵私欲的事,这都是邪灵在他们心中运行的结果。

“本为……”可译作“按本性”或“按天然”(参新旧库译本 英文N.A.S.B.等 )。死在罪中的人,按本性来说就已经是可怒之子,生来就天然地喜好犯罪,悖逆神,何况还在罪中放纵私欲,岂能不招惹神的震怒?所以信徒在蒙恩以前,不论在生命上、地位上、性情上、行为上,都是魔鬼和罪恶的奴仆,完全背叛神的。

“和别人一样”这“别人”和上句的“他们”同一个意思,都是指“悖逆之子”──不信者。虽然信徒信主之后在生命生活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在未信主以前都和现今那些仍未信的“别人”一样,跟招惹神的怒气的人并无分别。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以弗所书》

】「然而神既有丰富的怜悯,因他爱我们的大爱,」

“然而”,这是最大的转机,虽然信徒原来的情形是那么可怜、败坏,毫无良善可言。“然而”却因神丰富的怜悯,能以在神的恩典中活过来。使徒保罗本身对神丰富的怜悯,有清楚的经历,他在见证说:“……在罪人中我是个罪魁,然而我蒙了怜悯。”“丰富的怜悯”,反衬出我们罪恶的众多与顽恶,若非神有丰富的怜悯,我们是无法得救的。我们若是看见困苦而很刁蛮狂妄,或是令人厌恶的人,就不会怜悯他的困苦,因为我们的怜悯很有限。但神丰富的怜悯,却使我们这些原本是死在罪中,顺从魔鬼,随从世俗,悖逆神,放纵私欲的人,能以在祂的恩典中救活过来。

“因祂爱我们的大爱”,神的大爱和神丰富的怜悯是相连的。“爱”是“怜悯”的原因,“怜悯”是“爱”的实行。神既然这样爱我们就怜悯我们。“大爱”原文的“大”字plousios;也有很丰盛很多的意思。神的爱乃是“大爱”,因为那是爱罪人的爱,是为罪人作了极大牺牲的爱。“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以弗所书》

严格说来,这一个「一同」,和第六节的两个「一同」是有点不一样的,但这没有关系,因为原则上还是一样的。我们原来迷醉在犯罪的生活里,对罪没有感觉,像死了一样。但当我们得救的时候,基督的生命进到我们的里面,这生命使我们对罪有了敏感,对罪起了反抗,罪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辖制我们,也不能随意摆弄我们。从前以罪为喜乐、为满足的感觉,不再存留了;反过来,罪却成了可憎和可厌的。这是基督徒最基础的经历。从没有过这种经历的人,他绝不会是一个基督徒。每一个得救了的基督徒,都经历这一件事,因为是神已经叫我们与基督一同活来,我们的灵已经苏醒过来。只有灵苏醒过来的人,神的恢复工作才能显在他们身上。

── 王国显《建立基督的身体──以弗所书读经札记》

】「当我们死在过犯中的时候,便叫我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你们得救是本乎恩 )。」

“当我们死在过犯中的时侯,便叫……”这句话是连接上文的,说明神的大爱为我们作了甚么,就是当我们还死在罪中时便叫我们活过来。“便叫……”显出神的爱是主动的。本句和上节连着读,就很容易看出是神在主动地怜悯我们,爱我们,叫我们活过来:并不是甚么人的催促使祂爱我们,乃是由于祂自己的爱,使祂自动地为我们预备了救法,舍弃了祂的爱子。

“便叫我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这句话包括基督为我们的罪死的经历在内,基督既为我们的罪死了、埋葬了、三日后复活了,便叫我们和祂一同活过来。基督的死和复活都是“包括性”的。我们既在罪的方面,在祂的死上死了“在祂死的形状上与祂联合”,便也在生命方面,在祂的活上活了──“在祂复活的形状上与祂联合”。所以一切信祂的人,不但不再死在罪中,脱离了灭亡的永刑,而且活在祂的恩典中,得着永生的生命。

“(你们得救是本乎恩 )”,这句话在括号里面是解释上文的,意思就是:既然我们原本是死在罪中的人,毫无善功可言,乃是由于神丰富的怜悯和慈爱,叫我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可见我们得救是本乎恩了。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以弗所书》

】「他又叫我们与基督耶稣一同复活,一同坐在天上,」

“祂又叫我们与基督耶稣一同复活”,“又叫”显明这是进一步的恩典,是重迭在前面所说的恩典之上。主的恩典常常是多而又多的,我们应一步进一步地深入祂的恩典中。“与基督耶稣一同复活”和上节“与基督一同活过来”有点不同。“活过来”sunezoopoieesen新约只有本处和用过,意思只是使一个死了的人再活,有苏醒过来的意思。但是“复活”的原文suneegeiren却有“起来”之意,也译作“复起”,比“活过来”的意思更积极。不只是活了,而且离开了死人的坟墓生活,离开黑暗的罪恶生活,一举一动活出新生的样式来。

“一同坐在天上”,注意这里的“活过来”,“一同复活”,“一同坐在天上”,都是过去式,都是已经成功的。不但与基督“同活过来”,“同复活”是已经成功的,而且与基督“同坐在天上”也是已经成功的。这意思就是信徒虽然肉身还活在这世界,但按所领受的灵命说,却是有分于已经升到天上的基督,而过看属天的生活;虽然还在地上做人,生命却与基督一同藏在神里面

“坐”是一种安息的表示,信徒虽然活在没有安息的世界中,却可以享用天上的安息。这一切都包括在基督已经为我们成就的救恩里面,却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去实际经历。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以弗所书》

中文圣经在这里(五至六节 )指出了三个「一同」,这实在是充满了恩典的事实,它清楚的指明,每一件事都是基督自己作的,但是当基督作的时候,都把我们包括进去,使祂所作的都成了我们所作的。祂活过来,我们与祂一同活过来,不再活在罪和死里面;祂复活,我们与祂一同复活,死亡再不能辖制我们;祂坐在天上,我们也与祂一同坐在天上,进到神的荣耀里。

这三个「一同」,不是要等到将来见主面的时候才成为事实,而是现在已经成为事实,是神已经作完成了的事实。与祂一同坐在天上,我们承认不大容易领会这个属灵的事实,但是我们的不够领会,并不能改变这一个已作成了的事实。这些属灵的事实都是我们的经历,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经历,是我们还活在地上的时候,就感觉得到的。

第五节所说的「一同活过来」是灵的苏醒,这里的「一同复活」是胜过死亡的权势。我们信了主的人,不单是有复活进入荣耀的盼望,也已经有了复活的地位,这个复活的地位叫我们可以向死亡夸胜。虽然我们的肉身还会死亡,就像主也曾为我们的罪死过一样,但死却不能拘禁我们,像它不能拘禁主一样,因为我们已经与基督一同复活了。

复活的生命在我们里面,我们是站在复活的地位上,身体的复活是将来出现的事,但我们现在就有了复活的指望,这指望是根据复活的生命和复活的地位。死的权势不能再摸到我们,阴间的权势也不能胜过我们。教会的历史清楚的印证了这一点,历世历代直到今天,世界所加给教会的各式各样无止境的逼迫,或是要使教会走样变质,但教会并没有倒下去,因为教会所有的是复活的生命,教会所站的是复活的地位。

神丰富的怜悯把我们更深带进一个新的地位,就是叫我们一同坐在天上。神的话既是如此的说,我们不只要相信,并且要经历这一同坐在天上的事实。

我们的生命不单是复活的生命,也是属天的生命;我们在基督里的地位,不只是复活的地位,也是属天的地位。许多神的儿女不重视地上的事物,一心一意的爱慕天上的事物,这是因为我们站在天上的地位来察看一切,用属天的生命来接触一切的结果。基督徒正常的生活表现应当是如此的。

我们不仅是在天上,而且是「坐」在天上。坐就是安息,就是作完了要作的工,就是等候得胜的果实。所以真实活在基督里的人,他们不是挣扎,不是愁苦,而是享用基督的安息,享用基督的得胜,高举基督的得胜。苦境压不倒神的儿女,难处伤害不了神的儿女,因着他们是与基督一同坐在天上。在忧伤的环境中仍能喜乐,在黑暗的际遇里仍能歌唱,因为神的儿女是与基督一同坐在天上。

── 王国显《建立基督的身体──以弗所书读经札记》

「与基督耶稣一同坐在天上」──安安静静的坐着,是我们的权利,是我们的本分。但是有几个人真有这样的经历呢?而且很少人相信在这样扰攘的世界上,有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安静地坐在天上的。

我们也许会想:恐怕在主日,或者灵程猛进的时候,偶然能有这样的经历;如果每天随时都坐在天上,是不可能的事罢?但是我告诉你,主日能,平日也能,天天都能!

一个安静的灵,对于外面的活动是非常有帮助的;反言之,没有一件东西,比灵里的焦急、挂虑,更妨碍属灵的能力和成功。

我们应当在任何环境中学习享受神的平安。

──《荒漠甘泉》

】「要将他极丰富的恩典,就是他在基督耶稣里向我们所施的恩慈,显明给后来的世代看。」

“世代”原文是多数式,所以“显明给后来的世代看”,不是仅指某一代,乃是要显明给以后无穷之世世代代的人看。包括现今的世代,将来千年国的世代,以及永世中之世代……。不但显给不同世代的人看──不论蒙恩的人,或在罪恶中的人,而且也显给各世代中的众天使,和管辖幽暗世界的诸邪灵看。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以弗所书》
】「要将祂极丰富的恩典,就是祂在基督耶稣里向我们所施的恩慈,显明给后来的世代看;」

神丰富的恩典显明在我们身上,并不是我们知道自己的痛苦和危险,我们先向神求拯救,然后神就为我们预备救赎。全然不是这么一回事,我们并没有向神要求救赎,而是神看到我们的困苦流离,祂动了慈心,在我们还蒙昧无知的时候,祂主动的为我们预备好恩典。

神向我们所施的恩慈,是宇宙中最大的一件事,也是绝不寻常的一件事。神这样的造成教会,祂就把教会陈列在宇宙中,好像展览品一样,透过这展览品向宇宙中一切被造之物显明神的慈爱,特别要给以后的世代看,看看神的心意,看看神的作为。看到了教会,就看到了神的恩慈,因为这许许多多不配的人,都进到了神荣耀的丰富里。

谁是以后的世代呢?这绝不是我们的儿孙,因为他们若是信主,他们也是在教会中,也是组成基督的身体的一个份子,所以绝不是他们。在神的计划中,我们这一个世代以后,还有两个世代,就是国度和永世。神把教会也摆放在这两个世代中,显明教会是神的丰满。在国度时期,教会与基督一同在地上执掌王权;在新天新地里,教会以新耶路撒冷的形式出现,永远的彰显神的荣耀和丰富。神不只是在今世使用教会作祂的见证,也永永远远使用教会作祂自己的彰显。

── 王国显《建立基督的身体──以弗所书读经札记》

雅各的因行称义】

问::「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和雅名各:「我的弟兄们,若有人说,自己有信心,却没有行为,有甚么益处呢;这信心能救他么?」是否一指救己,一指救人?若两节都是同指一个目的,不就矛盾得很了吗?乞指正。

答:都是指?我们自己说的。我们得救是因?信,这是全部所证明的,是毫无疑议的了。我们应当知道保罗所说的称义,和雅各所说的称义是不同的。我们叫得?的称义共有「两个」。保罗在罗马书第四章说因信心称义的道,雅各在雅各书第二章说因行为称义的理。

有一件事可作我们明白这两个称义的秘钥,就是保罗和雅各都引证亚伯拉罕的历史。保罗在罗马书第四章所引的亚伯拉罕历史以证明因信称义的道,是记在创世记第十五章里。雅各在雅各书第二章所引的亚伯拉罕历仗丈史明因行称义的理,是记在创世记第二十二章里。保罗所引的是亚伯拉罕还未生子以前,他信神要叫他生子;雅各所引的是亚伯拉罕顺服神把以撒献上为祭。信神赐子是亚伯拉罕的第一次称义:献上以撒是亚伯拉罕的茀一一次称羞;秬伯拉罕共计称义「两次」。信徒亦然。我们先得?因信的称义;然后再得因行的称义。所惜的,就是许多基督人只得?第一次的称义而已!但是,不得?第二次的称义者,并不取消他第一次的称义。第一次的称义是完全倚靠主耶稣得来的;第二次的称义是我们得?第一次称义之后,因?支取主的善行而得?的。

保罗在罗马书第四章和以弗所书第二章将行为完全取消;雅各在他的书信里,乃是将信行并重,并不取消信心;可知信实是得称义的根基。并且,等所说的得救和称义,并不是说在神前的得救或称义;乃是说,从人看来,基督人若没有好行为,只在口头上以万事归于信神,则人必不直之。请看第十八节,雅各并不是说神不救人,不称之为义;因为人一信了主耶稣,神即救之,即称之为义;不过,世人要批评其信心而已。所以,雅各书第二章这一段不过是说人的眼光如何看而已。

雅各书的目的是在于劝人「要行道,不要单单听道」。加之他所提起的,不过是人的品评而已;所以里面所说的「能救他么」,「信心是死」等等,不过只就信徒身上而言,只就道理在人眼中的效力而言,并不涉及圣灵的问题。我们应当知道,我们是先得救,后行善;不是先行善,后得救。得救后,我们自会行善。单行善的人永远不会得救。「信主耶稣……得救!」 ―― 倪柝声

】“本乎恩”就是本乎神白白赐给人的原则的意思,因为“作工的得工价,不算恩典,乃是该得的”,“既是出于恩典,就不在乎行为;不然,恩典就不是恩典了”。所以得救完全不在乎人的行为,乃是神白白的恩典

“因着信”这是人方面接受神恩典的步骤。这“信”不算是行为之一种,因下文明说“也不是出于行为”,显见圣经认为得救的信心不是行为;并且圣经也告诉我们“信心”亦是圣灵恩赐之一。但这种“信”既是真实的活信心,所以它是必有行为表现的。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以弗所书》
】「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

我们的本相是没有条件得救的,本性是不要神,行为是抵挡神,凭着我们本身所有的,只配被定罪。就算我们能作出一些自己以为好的,也不能够得上神圣洁公义的要求。

我们得救是本乎恩,一点也不错。得救是我们自己作不来的,也是我们所不配得的。若有人以为可以凭着行为得救,那么他还不认识人败坏的本质。我们全然是凭着神的恩典得救。按着神公义的性情,祂不给我们拯救也有充足的理由的,但是祂乐意向我们施恩,祂不要求我们作甚么,祂也知道我们甚么也不能作,祂替我们作好,只告诉我们说:「去用信心接受吧!」这是恩典,实实在在的恩典。

── 王国显《建立基督的身体──以弗所书读经札记》

】「我们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

“行善”是神对已经得救之人的要求,神对未得救的人只要求他们“信”,接受祂的恩典。对已经得救的人,神却要他们行善。但不是照人自己的意思行人以为善的事,乃是照圣灵的引导,行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善,就是圣经所记载一切合乎神旨意的事。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以弗所书》

「我们原是祂的工作。」】

「工作」原意为「诗」。诗的音韵不同。我们的人生也都各不相同。但神有心思、计划、与目的在每个人身上。有的是抒情的,有的是史诗的,也有的是戏剧的。

为行善事——使徒何等谨慎地说明:凡属神的生命,善事是真实的必须的。在前几节他说我们得救不是靠着行为,免得有人自夸。但这决不是反对我们应有圣洁的生活。相反的,我们应该有新的生命,在基督里有圣洁生活的果实。我们无论有什么善行,要相信你是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行各样的善事,但我们还有两项应予注意的。

预备行善——我们在基督耶稣里新造的人,预备我们终生行善,因为这是出于同一的心志。神造我们,也必为我们预备生命的道路。这也许是上山的路,也可能是下坡的路。或在草地或在多石之处。有的只在孩童时期夭折,有的在年长长命;也有的长期在病床上受苦,但是人生路途上每一节都是神所预备的。

每日生活——我们的路不是自行开拓,只循着向前走去,一步一步地走。有时身心疲累,路途艰困,门有太窄,我们就只仰望耶稣,这条路祂本来走过。祂的公义在我们前头,我们只要跟从祂的脚踪行

── 迈尔《珍贵的片刻》

】「我们原是祂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豫备叫我们行的。」

以上经文的第一句话,亦可翻作「我们原是祂的杰作。」教会是神以大能所产生的最美杰作,她绝不能再加改善。我们举目环顾,所见到处破败荒凉,我们不禁惊问:「教会怎能达到那完美境地呢?我告诉你,她不是要去达到什么,她乃是已经达到了。我们不用向前去发现她的目标,我们只要回头一看创世以前,神在基督里早已达到了祂的目的,便可知道了。当我们在那永远事实的亮光中与主同行时,我们现今就能见证这一荣耀事实的渐进彰显。在里,保罗告诉我们,那些神所预先定下的人,祂又召他们来,所召来的人,又称他们为义,所称为义的人,又叫他们得荣耀。所以在神的心意中、一切属乎祂的人,都已经在基督里得着荣耀了!由于在基督里那完美的目标早已达到,所以教会在属灵实际上也早已被带进荣耀中了。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神的心意放在教会里是有原因的,因为教会是祂的工作,借着基督来作成的。要加以注意的是,这不是在说个人的经历,而是在说教会的经历。「我们」是包括全部神的儿女,是多数的;「工作」却是一件工作,是单数的。神的工作是把我们众人都作进一个教会里,把全部神的儿女作成一个基督的身体。所以说,神这一个工作是教会的经历,不是个人的经历。虽然教会的经历是根据个人的得救,但个人得救的目的,却是为了基督身体的建造,让神得着材料来建造基督的身体。

我们是神的工作,不是一般性的工作,而是精心制作的艺术品,是呕心的杰作。教会实在是神的智慧和神的能力的结晶品。在宇宙中,只有教会是神用祂独生子作代价来造成的,也是在祂独生子里面来完成的,使教会像基督,教会的性质是基督,也充满基督。所以教会是神的精心杰作,神全副的心思都放在教会里,也只有教会能让神心满意足。可惜却没有多少神的儿女体会神的心意,与神同心来配合祂神的计划。结果造成在教会中只有人的活动,却失去神的心意。

神把我们造成基督的身体,是要叫教会在地上活出神的心意。神的话明确的指出来,我们在基督里被造成,目的是要我们行善,就是行神预备要我们行的。从人这边来看救恩,是人脱离罪的权势和刑罚;从神那边来看救恩,是神要得着遵行祂旨意的人。所以教会是为了遵行神的旨意而被选召的;教会不知道遵行神的旨意,就是不站教会的地位,失去了教会的立场。

「行善」不是一般人观念中的作好事,人以为好的,在神眼中不一定是善事,甚至可能是敌挡神的事。这里所说的善事,是指神所命定的事,是神预备我们要作的事,是神能点头说「阿们」的事。所以教会不一定要作人以为好的事,但一定要作神所要作的事。教会不是为满足人而存在的,而是为着满足神而被造。教会不是慈善机构,教会不是一个聚会,教会该是神旨意的出口。

── 王国显《建立基督的身体──以弗所书读经札记》

感谢主,我们不是人的工作,人的工作靠不住;我们乃是神的工作,绝对可靠的。我们既是全能神手里的工作,祂动了工必定成全。有谁能拦阻神呢?哦,荣耀的事实 ─ 我们是神的工作!这里「工作」二字,原文的意思是「奇妙的工作」。出于神的工作,没有一样是不奇妙的。

─ 俞成华《生命的信息》

】「所以你们应当纪念,你们从前按肉体是外邦人,是称为没受割礼的,这名原是那些凭人手在肉身上称为受割礼之人所起的。」

“这名原是那些凭人手在肉身上称为受割礼之人所起的”──使徒加上这句解释,表明使徒并不赞同犹太人那种凭肉身受过割礼为骄傲的错误态度,因为“真割礼……在乎灵不在乎仪文”,不过以弗所信徒在未信主之前,不独没有灵的割礼,也没有肉体上的割礼,所以使徒就借用犹太人惯用的讲法来形容他们从前的景况。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以弗所书》

这是在救赎以外的外邦人在神面前的光景:神与人所立的约,外邦人不包括在里面;关乎基督的应许,外邦人也不包括在里面;外邦人根本就不认识神,也不知道寻求神,更不知道神的国度和永远的计划,是神工作的局外人。所以说,「活在世上没有指望,没有神。」这事一点都不假。活着的实际是罪的捆绑,活着的意义是等候死亡,活着的盼望就是进入永远灭亡。这光景实在是可怜。

── 王国显《建立基督的身体──以弗所书读经札记》

】「那时,你们与基督无关,在以色列国民以外,在所应许的诸约上是局外人,并且活在世上没有指望,没有神。」

应许的诸约有几种?】

答:应许的诸约,是指神在古时对历代的以色列人所立的约而言,所谓诸约是出于神的应许,是神与人中间必须履行的某一种契约,而达到其守约的某些愿望和目的,例如:

①挪亚的约——当神用洪水毁灭世界以后,便想挪亚应许不再施行毁灭,就晓谕他说:「我与你们和你们的后裔立约」,并且以虹为立约的记号,即神每次看见虹在云彩中出现时,就要纪念祂与人类和地上活物所立的永约

②亚伯拉罕的约——神应许万族要因亚伯拉罕得福,叫他成为大国,立他作多国的父,神要作他和他后裔的神,要将迦南美地赐给他和他后裔永远为业;并且定下割礼,为立下永远的证据,为他和他的后裔世代所当遵守的

③摩西的约——神在西乃山上呼唤摩西告诉以色列人,要他们遵守神的约,那就是表显神公义旨意的一切诫命、典章、律例,其内容是关乎以色列人在社会生活,及宗教生活的管理等方面

④帕勒司坦的约——这是神在摩押地吩咐摩西与以色列人所立的约,即是应许将他们从被掳分散在各国招集回来,重返迦南应许之地,永久安居

⑤大卫的约——神应许大卫的后裔,接续坐在祂的位上,并且坚定祂的国,直到永远。这一个约之最后继承者,是关乎预言弥赛亚的,是应验在神的儿子耶稣基督身上)。因之自立此约之后,神不再与以色列人立任何的约,直到耶稣基督降临成立新约的日子,参三九三题 )。除了以上清楚说明的五种约之外,其他还有所谓伊甸园的约,亚当的约,神与以色列人所立的诸约,不是用血立的,实际上是与外邦人无关的,所以保罗说外邦人,是「在以色列国民以外,在所应许的诸约上是局外人」。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所应许的诸约”是那几种约?】

一、所谓“诸约”,是指神在古时与犹太人的列祖所立的“约”而言,犹太人大都明白“约”的涵义,即双方在某一事上同意,双方都遵守某一种规定以达到某一种目的。

圣经并未明言神与犹太人的列祖立过多少种“约”,保罗在他的书信中曾提及“约”的经文如下:

①诸约,都是他们的“)。

②那两个妇人就是两约 )。

③神预先所立的约不能被律法废掉 )。

④所应许的诸约 )。

二、除此之外,希伯来书的作者则多次提及约的事情,而且宣布‘那稣作了更美之约的中保” )。历年来,西方解经家列出一个“诸约表”,有人说共有“八个约”,另一些人则主张只有“七个约”,这两种主张均将“新约”包括在内。所以列祖“诸约”只有六个或七个。主张神与列祖所立之约共六个的如下:

①亚当约。人犯罪后,神应许“女人的后裔”要伤蛇的头,同时也宣布亚当、夏娃、蛇与地今后的情形。但本段经文并无“约”字。

②挪亚约。神用洪水灭世后,向挪亚应许不再用洪水灭世 )。神在此清楚宣布说:“我与你们立约”(11节 ),又说是“永约”(12节 ),并以虹为立约的记号(13节 ),并且神每次看见虹在云彩出现,便纪念他与人类和动物所立的约(16节 )。

③亚伯拉罕约。神选召亚伯拉罕,对他多次宣布神要赐给他的福气一l7节,但只有一处经文明显地提及“立约”的话,而且称为“永远的约”。神要立他作多国的父,神要作他和他后裔的神,并要把迦南地赐给他和他的后裔永远为业,这约的记号为“割礼”。这约也被摩西称为以撒约与雅各约 )。

④摩西约。神在西乃山对摩西宣布他的一切律法之前,曾对摩西说:“如今你们若实在听从我的话,遵守我的约,就要在万民中作属我的子民,因为全地都是我的。你们要归我作祭司的国度,为圣洁的国民”。跟着由出埃及记二十章至三十一章,都是神吩咐摩西要传递与以色列人的律例,包括道德律(十诫 ),社会律与宗教律(祭祀 )等。

以后摩西在申命记宣布这些乃是神与在旷野的以色列人所立的约,立这约时是在火中,所以“火”为这约的记号。希伯来书作者曾引用的活,说神与以色列人曾在出埃及之后立约,就是指上述经文而言。

⑤应许地约,或称巴勒斯坦约,或称申命记约,是与神在西乃山立的约不同 )。这约是因为神预知他们因为不遵守神的律法而被分散在万国,所以在他们进迦南地以前,再立一约,应许他们再返回迦南应许地永久居住章 )。

⑥大卫约。神与大卫立约,应许他永远有子孙坐在他的宝座上。该段经文并无“约”字,但在称之为“大卫约”,这大卫约的最终承继者便是神子耶稣基督 )。因此神与大卫立约之后不再与以色列人立

任何的约,直到“新约”来临与实施的时候,即主那稣降世成立新约而完成救恩的时候。

以上六个约,加上“新约”共七约,但另有解经家另加一个伊甸约,不过这伊甸约的见解并不普遍被采用,而事实上所谓“亚当约”亦无“约”的内容,因为那是神对亚当、夏娃与蛇及地土的宣判与刑罚,并未顾及对方的利益,称之为约,并不合理。所以神与列祖所立

的约,有清楚的说明是五种“约”。

但是,还有一种“利未约”是被忽略的,那是在所清楚指出的。至于此约在摩西五经中记于何处,解经家认为即民数记三章、四章及八章有关利未人的训言,他们是代替以色列人十二支派一切的长子事奉神的。

所以神与以色列人所立的诸约中,应有“利未约”在内。

至于“新约”,将在希伯来书的难题研究中仔细讨论之。

有关以色列人的诸约,事实上是与外邦人无关的,所以保罗说外邦人在神所应许的诸约是局外人。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你们从前远离神的人,如今却在基督耶稣里,靠着他的血,已经得亲近了。」

“远离神的人”原文没有“神”字,应作“远离的人”或“远处的人”,亦即“外邦人”。但中文圣经加上“神”字也没有什么不合,因为事实上这些外邦人,不但按肉身上与犹太人是“远离”的,按灵性说也确是与神远离的。以弗所信徒既是外邦人,原先对神毫无认识,当然也是和神远离,并且与神的百姓也是远离,各不相干的。

“如今却在……”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机。这转机就是“在基督耶稣里靠着祂的血”,便使那些原本远离的人得以亲近。在此“已经得亲近了”这句话,可包括两方面的意思:指已经与神亲近,指已经与一切在基督里的人亲近。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以弗所书》
】「你们从前远离神的人,如今却在基督耶稣里,靠着祂的血,已经得亲近了。」

神的怜悯改变了外邦人可怜的情景。借着基督的血,叫我们这些远离神的人,如今认识了神,可以亲近神;原来与基督无关的人,如今却进到基督里面,可以享用神的诸约和应许的一切恩惠。

── 王国显《建立基督的身体──以弗所书读经札记》

】「因他使我们和睦(注原文作“因他是我们的和睦” ),将两下合而为一,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

“因祂使我们和睦”小字原文作“因祂是我们的和睦”。这“是”estin比较“使”的意思更强许多,也深刻许多。“使”我们和睦,这意思是祂站在一个第三者的地位上,在两者之间调解,使我们归于和睦。

“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这墙就是犹太人与外邦人的阻隔。这些阻隔,是由于旧约律法的各种规条,例如有关各种食物不洁之禁戒,婚俗之禁戒,宗教礼拜之禁戒等而有的。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以弗所书》

救恩没有显明以前,外邦人不只和神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并且有律法把外邦人和以色列人分隔。以色列人心中并不接待外邦人,他们的心思就是神不悦纳外邦人。以色列人和外邦人中间的界线,坚硬得如同罪人与神中间的分隔一样,绝不能调和在一起。神的恩典把这坚硬的界线打开,叫以色列人与外邦人一同成为教会建造的材料,来完成建立基督的身体的计划。

── 王国显《建立基督的身体──以弗所书读经札记》

两下合而为一,拆毁了中间的隔断的墙何意?】

答:在犹太人的圣殿里,是有一道高立的墙垣存在,将外邦人的院子,和以色列人的内院两面隔绝,在人口处的墙上刻有警语,即:「凡闯过此墙的外邦人,比被处死。」所以外邦人不得越墙入内,只可以在外院活动。这一道墙即成为犹太人与外邦人中间的阻碍。保罗以此为隐喻,提到摩西「在律法上的规条」,照样也是其重要的因素,并且也是为人与神中间的关系隔膜,但当主耶稣被钉十字架上时候,圣殿中的幔子裂开了,表明旧约的律法墙垣已告破除,我们是因着耶稣的血,可以坦然进入至圣所,祂为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直通到神那里去,从此神人中间的阻隔已全被清除了,所谓「将两下合而为一」,乃是同时指为犹太信徒与外邦人信徒中间的嫌隙除去,是借着基督十字架的救赎工作,所造成的和睦,使这两下合而为一体了(15-18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中间隔断的墙”指什么墙而言?】

犹太人的圣殿内部是不许外邦人进去的,外邦人只可在“外邦院”的范围内活动。在外邦院与犹太人的“以色列院”之间有高高的围墙,有四个进口及石级,每个进口处的墙上均刻有警告的话“外邦人不得人内,否则处死”。所以外邦人只能在墙外的外邦院行动,如有外邦人愿意学习敬拜神,也只能在外邦院。

埃提阿伯太监上耶路撒冷去礼拜时,也只能在外邦院,该院亦有犹太拉比为外邦人学习礼拜的顾问,并出售犹太圣经的手秒本

那几个希利尼人到耶路撤冷去学习礼拜,也是在外邦院,他们愿意见那稣,那稣却在以色列院之内,他们见不到那稣,所以他们对腓力说话

有一次保罗带着几个犹太人到圣殿里去行洁净之礼,那些反对保罗的犹太人,因为看见一个以弗所基督徒特罗非摩在城中同行,便以为外邦人曾与保罗一同进圣殿的以色列院,于是大起骚动。其实特罗非摩只能在外邦院。

主那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圣殿中至圣所前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l节 ),这神迹的出现表示神与人之间的“隔膜”已被清除,圣殿这一张遮蔽的幔于是非常重要的,也已被神撕裂。所以希伯来书作者认为,“我们既因那稣的血得以坦然进入至圣所是借着他给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但这件事只表示神与犹太人之间的关系沟通了,犹太人与外邦人的隔膜仍然存在。所以彼得也曾装假,不愿和外邦人在一起吃饭。直到纪元后70年罗马将军提多带兵毁灭耶路撒冷城,曾拆毁及污秽圣殿,连那以色列院与外邦院中间隔断的墙也拆毁了,这样犹太基督徒与外邦基督徒之中再没有隔膜。

当保罗写以弗所书时,圣殿被毁的事件仍未发生,所以保罗在这里所说“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一语竟成为“豫言”。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而且以自己的身体废掉冤仇,就是那记在律法上的规条,为要将两下借着自己造成一个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

“将两下借着自己造成一个新人”,这里“新人”不是指个别的得救的信徒,乃是指一切已经在基督里的犹太与外邦信徒,也就是教会。教会就是基督借着祂自己所造成的一个“新人”。神曾藉亚当造出夏娃,基督也藉祂自己造成教会。

“如此便成就了和睦”,这“和睦”广义的包括神与人的和睦,及犹太人与外邦人的和睦。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以弗所书》
】「而且以自己的身体,废掉冤仇,就是那记在律法上的规条;为要将两下,借着自己造成一个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

「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这是个人的经历,但在这里说的「造成一个新人」却是指着神的教会,因为这个新人是由外邦人和以色列人合成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大群人。这一大群人却是一个新人,这个新人是教会。

外邦人原来与神无份无关,以色列人也不蒙神的喜悦。虽然在外面有神的选民和非选民的分别,但实质上都是在旧造里,而旧造的生命是抗拒神的。因此旧造里的一切,都得在神的工作计划中除去。

基督在十字架上把旧造的一切了结了。基督把「在亚当里」这一个事实带进结束的地步,代以一个「在基督里」的事实,叫一切进到基督里的人都成了新造的人,叫所有新造的人合成一个新人。在这个新人里,再也不看人的出身和背景,单看基督自己,单看基督作生命。外邦人和犹太人在基督里成为一体,所有接受基督作救主的人都在基督里成为一个新人。这一个新人的性质是基督,内容是基督。

从前是只有以色列人是神计划中的工作对象,现在是以色列人和外邦人合起来组成那称为教会的,作了神计划中的工作对象,教会在现阶段代替了以色列人去执行神的计划。

── 王国显《建立基督的身体──以弗所书读经札记》

】「既在十字架上灭了冤仇,便藉这十字架使两下归为一体,与神和好了,」

“既在十字架上灭了冤仇”,解释上节首句“……以自己的身体废掉冤仇”的意思,就是指祂亲自为我们成为血肉的身体而钉在十字架上,以除去因人的罪与律法的要求相背而有的“冤仇”。

“便藉这十字架使两下归为一体”,解释了上节“为要将两下借着自己造成一个新人”的方法,就是借着祂自己在十字架上所完成的救赎,使这“两下”──犹太与外邦──都在祂里面归为一体。

“与神和好了”解释上节末句“便成就了和睦”的主要意思,是与神和好,但与神和好的结果便也与人和好了。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以弗所书》
】「既在十字架上灭了冤仇,便藉这十字架,使两下归为一体,与神和好了;」

以色列人和外邦人之间的冤仇,是律法的规条所造成的。基督既在十字架上担当了律法上所有的要求,就灭掉了这个冤仇,去掉律法把人与人分离的情况,使两下归为一体;主并且在十字架上用自己的身体,去掉人与神中间的阻隔。就是这样,人与神和好了,让外邦人和以色列人都可以亲近神。

── 王国显《建立基督的身体──以弗所书读经札记》

】「并且来传和平的福音给你们远处的人,也给那近处的人。」

“并且”使本节与上文连接,表示这来传和平福音的就是上文的主耶稣。但“来传和平的福音”这句话,却不限于主耶稣在肉身中时的传道工作,因主耶稣在世时,这和平的福音尚未传给远处的外邦人。但主耶稣既借着使徒们把福音传到地极的万国,也就和祂自己传的一样了。

“和平的福音”就是上两节所说的,主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和睦”。这“和睦”不但除去神与人之间的阻隔,也除去人与人之间的阻隔。使人不敢再凭自己夸囗,而在这“大和睦”之中,彼此和好了。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以弗所书》

神一切的救恩,都是借着圣灵完成的。是圣灵感动又吸引我们到基督面前,又是圣灵把基督带进我们里面;并且也借着圣灵,把人引进神的面前,称神为阿爸父亲。

── 王国显《建立基督的身体──以弗所书读经札记》

】「因为我们两下借着他被一个圣灵所感,得以进到父面前。」

同被“一个圣灵”所感,而同样地“得以进到父面前”。从前犹太人与外邦人所以彼此隔膜,因犹太人有神所赐的律法,外邦人没有;犹太人有祭司和祭礼的规例,可以借着祭司献祭给神,外邦人没有;但现今不论犹太人与外邦人,都不再需要这些律例和祭司作为进到神面前的凭借,而是“籍着祂”同被一个圣灵所感──倚靠同一位中保,领受同一个“圣灵”而进到父面前。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以弗所书》

神家之人「这样,你们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与圣徒同国,是神家里的人了。」】

信徒所蒙的救恩是何等的浩大,该何等的欢喜快乐,感谢赞美神。如果想我们原来的地位和光景,以及一般未信的人的情况和我们现在来比较,就会大感惊奇了,以前我们是死在过犯罪恶之中,眼在撒但的手下,活在世上没有指望没有神(弗21~3-12~13 )。可以说活着等于是已死的人,因为灵性已死,只不过行尸走肉而已,和其他动物少有分别,只贪吃喝、玩乐,只有等死。没有神,没有好的归宿,好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不知将飘落何地。

但感谢神,因着信主的福音,得救了,重生了,有了新的生命、地位和盼望。认识神,有了归宿,进入更美家乡,神的国里,并且成为神的儿女,作神的后嗣。摆在前头的不是死,乃是永生;不是黑夜,乃是永昼;不是痛苦,乃是无穷的福乐。

因着主耶稣基督十字架的救赎,解决了我们一切罪的和死的问题。因着祂的复活、升天,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道路。因着祂还要再来接我们到天上去,使我们有荣耀的盼望。这一切不是用金钱可以买到的,也不是人可以梦想得到的,乃因信主白白得着,我们该何等地感恩。

──《每日天粮》
】「这样,你们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与圣徒同国,是神家里的人了;」

圣灵把人引进父的面前,叫我们成为儿女,接受了一个全新的地位,不再是流荡的人,也不再是外人,而是「与圣徒同国,是神家里的人了。」这事说明了我们在基督里已经回到家里了,安息了,可以享用父所有的了。从人的需要这一方面来说,我们的需要解决了,我们满足了,为着我们自己,我们无所求了。可是从神的心意和神的工作的计划这一面来看,我们清楚的看到神还没有歇下祂的工。我们可以这样说,神给了我们一个可安息的家,但祂自己还没有得着可安息的家。

── 王国显《建立基督的身体──以弗所书读经札记》

】「并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

“使徒和先知”是指使徒和先知所见证的真理和教训,而不是使徒和先知本人。先知是预言基督,使徒是见证基督。神借着他们所启示的圣经,是教会信仰的根基。而基督耶稣自己是这殿的房角石,房角石乃是全房基石中最吃力的石头。所以本节的意思就是,主耶稣自己,以及“使徒和先知”为祂所作的见证,是教会的根基。

“使徒和先知”,也可以指神所赐给教会的这两种恩赐。使徒的恩赐特别明显的是建立新教会──开荒布道,“先知”的恩赐是讲解圣经栽培信徒。教会之建立。这两种恩赐的工作是最基层的工作。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以弗所书》
】「并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

神建造教会的工作内容是有原则的。头一个原则是「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被建造」指明了一个事实,神儿女们在教会的建造上是被动的,不是自己出主意,也不是自己定下一个蓝图,而是作为材料被神用来建造教会。神的儿女该学习守住地位,别把自己看作是教会的主人,教会的头只能是基督,除了基督,教会不该有别的头,也不该有别的主人。

「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主要的是指在属灵的实际这一方面的意义,而不是指历史的意义。使徒和先知的根基,是指着他们从神所领受并传扬的真理说的。使徒和先知也都是人,是人就都会过去。但他们虽然过去了,主所托付给他们的见证,和启示给他们关乎见证的真理并不会过去。因此教会所作的见证,不能多于使徒和先知所作的见证,也不能少于他们所作的;教会所传讲的真道也是一样,多了,一定是出了毛病,少了,也一样是出毛病,总的一句话说,就是不正常。所以教会的内容只能根据圣经,不能根据人的意见,不能根据民主潮流。

第二个原则是「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房角石是建筑物的头一块使用的石头,如今人把它用作记念性的奠基石,但房角石的真正用途却是为该建筑物定准方向。那房角石的位置一摆放好,整座的建筑物的方向就得根据它,向着它,直接、间接的联于它。教会必须朝向主,倚靠主,高举主。一切的事物和道理,不管在人的心思里是怎样的对,若是起了打岔与主交通的作用的,叫神儿女不能享用主的同在的,教会都不能接受,因为它们要把教会带离了主,叫神的儿女偏离了神建造教会的工作。

── 王国显《建立基督的身体──以弗所书读经札记》

“被建造”表示不能自由独立,凭自己拣选,应照主的安排与别的弟兄姊妺联合起来事奉主。任何建筑材料,若没有“被建造”起来,绝不是房屋。房屋乃是建筑材料加上人建造的结果。教会要成为主的殿,信徒也必须“被建造”起来。在真理上谦卑学习,在生命上追求长进,甘心卑微,顺服主的安排,才能与别的肢体“联络得合式”。使徒彼得在他的书信中,也有类似的教训,“你们来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为灵宫,作圣洁的祭司……”。这些活石必须顺服工匠的安置,甘心在自己的冈位上,与别的活石联络得合式,成为灵宫。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以弗所书》
】「各(或作全 )房靠祂联络得合式,渐渐成为主的圣殿;」

从那一次五旬节圣灵降临,福音传给远处和近处的人开始,地上是有了教会,但不是完整的教会,从量与质这两面的要求来看,都不是成熟的教会。这「渐渐」两个字就指明了教会的建造还在进行,神没有歇下祂的工,神继续在教会中工作,要使教会被建造到完全合神心意的地步。切盼神的灵开我们的眼睛,叫我们看得见建造的内容,也投身进入神的建造里。

房角石不单是定准方向,也是叫全座房子因它而联结起来,一根材料接着一根材料,都是依据房角石而联络得合适。教会的建造也是一样,「各房靠祂联络得合式」。主作了教会的头,神的儿女都直接联于主,因为联于主,也就与别的弟兄姊妹们配搭起来,就显出了身体的实际。我们的经历印证了这一件事,我们和主的关系不好,我们和神儿女的关系也不好,交通不来,配搭不来。

在神的心意里,教会的建造是有原则的,也是有目的和内容的。神建造教会的目的是要教会成为「主的圣殿」。「主的」是指出所有权;「主的圣殿」就指明圣殿是主的,就是说教会是主的。基督徒最容易出的毛病,就是不把教会给主,而把教会据为己有。教会是主的,哥林多教会内的分门别类,教会宗派的产生,就是不体贴神心意的产物,侵犯了主的主权。在建造的过程里,让主的权柄不受限制的显出来,明显是神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圣殿是祷告的地方,是敬拜的地方。在圣殿里该是充满祷告和敬拜的,在祷告和敬拜里,让神与人的交通达到高点,人享用神的同在,神享用人的敬拜。近代的教会慢慢的失去圣殿的性质,教会内所看重的是世俗的应酬,成了「基督徒」的社交场所,多有人的嬉笑,而少有向神的敬拜。教会里面必须是满了敬拜,才显出是主的圣殿。

── 王国显《建立基督的身体──以弗所书读经札记》

】「你们也靠祂同被建造,成为神借着圣灵居住的所在。」

神建造教会的另一个目的,就是祂要得着「居住的所在」。上节圣殿的意义重在敬拜,这里居所的意义则重在安息,重在享用家的温暖。神需要享用安息,要以教会作为祂安息的居所。神得安息是根据教会的建造完成。破漏的房子不能让人安居在其中,只叫人感觉可怜,没有满足与温暖。同样的,教会若不建造完成,神就没有满足,没有享用到家的温暖,也没有让神在教会中得着可以安居的感觉。

教会是神的家,但现今又好像不是神的家,因为教会还没有建造完成,还不能供应神安息,让神可以安居在其中。神在教会中能否得着安息,能得到多少的安息,就看圣灵在教会中能作多少工,因为神是在圣灵里得着居所。神在基督里建造我们,直到我们里面满有圣灵,神就在圣灵里安居在我们的里面,教会就真正的成了神安居的所在。

── 王国显《建立基督的身体──以弗所书读经札记》

例证

然而神…】

我们看到罪破坏理想。耶稣在人心里,把理想重新唤醒过来。

有一个故事,讲到在美国有一个黑人工程师,他在一艘航行河道的渡船上。这艘船已经很破旧了,不过他毫不在意;机器积满了污垢,也没有好好的照顾。他要完全的改变它。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回到他的渡船上,擦他的机器,直到机器的每一部份都闪闪发光,像镜子一般。有一个常乘渡船的搭客盛赞它的改变。他问这工程师说,『甚么东西驱使你清理擦亮你的这些古旧机器?』这工程师回答说,『先生,我要它得到荣耀。』这正是基督为人所做的。祂要给人得到荣耀。

传说,马特逊(GeorgeMatheson )到了在爱丁堡的一个教会里工作。在信徒中有一老妇人住在肮脏的地窖里。在马特逊牧养几个月后,要轮到圣餐礼拜。当教会里的长老到这地窖里,探访这老妇人的时候,发现她已经搬了家。他追寻到了她的住址。他找到她住在屋顶下的一间小阁上。她很是贫穷,没有甚么奢侈的摆设,但是这间阁楼却充满了阳光,空气,整洁,和地窖的阴暗,浊气,污秽,不可同日而语。这长老对她说,『你已经搬了家。』她说,『是的,你不能听马特逊讲道,仍然住在地窖里。』基督教的讯息重新燃点起了理想。

──《每日研经丛书》


真基督徒“(神 )叫我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


一位刚信主的基督徒读完了四部福音书以后,告诉她的朋友她想了解一下教会的历史。当朋友问她为什么会有这个念头时,她说:“我很好奇,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基督徒变得不像基督了?”
我们大概能理解这位初信者的困惑。因为生活中有太多冒着基督徒之名而本身行为和基督相差甚远的人。事实上,很多基督徒甚至追随世俗而不是过着效法基督的生活。
自跟随耶稣的人被称为基督徒(徒1126 )的年代算起,距今已有二千多年了。现今我们这些信靠救主的人,仍然和早期信徒一样在他的旗帜下前进。
圣经上说:“我们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弗210 )我们对世人称自己是基督徒,那就是说基督是我们的救主,而我们正在跟随他。
基督徒有一个无上荣耀的名字,主也赐给我们和基督同在的恩典。然而这也注定了我们肩负的使命,那就是:我们应该做一个真正的基督徒!
更像我恩主,更为主而活,
更充满主爱,表显主荣美;
更愿舍自己,像我主在世间,
更像我恩主,直到见主荣面。
与基督同行,就不会与世俗同流合污。


──《生命隽语》
】「祂又叫我们与基督耶稣一同复活,一同坐在天上,」

「坐」,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当我们在行走或站立的时候,我们两条腿要支持我们全身的重量。然而,当我们坐下的时候,我们全身的重量,就移置在我们所坐的椅子上了。当我们行走或站立时,我们会逐渐感觉疲倦,但当我们坐下一会儿时,我们便觉得很舒适了。在行走或站立时,我们要耗费许多力量,但当我们一坐下,便立刻轻松了,因压力不是落在我们的肌肉与筋腱上,而是落在我们本身以外的东西上。在属灵的事上,也是如此。「坐」就是把我们全部的重量——我们的担子,我们的自己,我们的前途和一切,都卸释在主的身上。我们让祂负责一切,而中止自己的负荷。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一位属灵的信徒有一次告诉我们:「知道怎样信靠、怎样安静,就是得到了一切。」这句话是非常有意思的。我们如果知道这个,我们工作的方法就会大大改变了。我们不会再不息的挣扎了;我们会安安静静的坐在主面前,让圣灵去替我们完成我们所希望的。我们也许看不见、感不到圣灵在替我们工作,但是我们应当相信,祂一直在很出力的替我们作,我们只要把我们的灵安静下来好了。─ 司密斯

垃圾堆中的石头】“我追想古时之日﹐思想你的一切作为﹐默念你手的工作。”
“看哪﹗这不过是神工作的些微。”
意大利的大艺术家米凯朗琪罗﹐在佛罗兰斯城的马路上闲步﹐看见路旁垃圾堆中﹐有一块被人雕坏而抛弃的大理石﹐就前去仔细端详﹐静思一会儿﹐觉得这块石头虽被雕坏﹐但弃之太可惜了﹐于是吩咐工人把它搬回家去。不久以后﹐轰动艺坛的米凯朗琪罗的杰作“少年大卫”出世了﹐原来那就是用垃圾堆中那块废石雕成的。
照样﹐我们虽是垃圾堆中的一块废石﹐只要肯放在造物主的手中﹐你就会使我们成为你的杰作。
保罗说﹕“我们原是你的工作﹐在基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

── 佚名《喻道故事续集》


高温精炼的钢铁“我们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


法兰克(Frank )爱好木雕,他有一个工具箱,里面装满各式刀子及凿子。他最喜爱的是一把德国制全功能的雕刻刀。他曾经再三地用磨刀石磨它,它仍然拥有锋利的刀口。法兰克以怜爱的眼神望着他的雕刻刀说:“有一天当这刀口过薄无法再磨时,我将会很伤心。”
就像所有可靠的雕刻工具一样,那把刀是由“高温冶炼的钢铁”制造而成的。为了制成这种耐用的金属,要把生铁放置在一个坩锅里,在那里以高温加热。一旦生铁带着熔化的亮光呈现白热化时,这白热化的金属就很精确地保持着合适的温度,直至变成高温精炼的钢铁为止。当钢铁冷却后,它既不会过软以至无法拥有锋利的刀口,也不会太硬以至于太脆而容易数以万计断碎。
身为上帝手工品的基督徒,是借着他的旨意来完成的。有时候他把我们放置在严酷考验的苦难中,彼得写到有关基督徒的信心,并且说那可能是“被火试验”(彼前17 ),那试验也许是以“百般的试炼”的形式来精炼我们的信心(6节 )。
假如你现在正处在严酷的考验中,且勿灰心丧志。上帝知道他在做什么,他曾经应许过要与你同在,并且在他强壮而充满慈爱的手中,帮助你成为有用的器皿。
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
这是上帝伟大的设计,
我所走的每一步他都安排,
都是为了神圣的目的。
黄金为火所炼,人为逆境所炼。


──《生命隽语》


装修住房“我们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


如果你想住在城堡里,现在就有好机会。德国东部撒克松尼州要出售一些城堡,每座城堡售价一个马克。
然而,这有个条件。根据《纽约时报》的文章报导,这些历史性建筑都严重年久失修,买主必须按其“原来的历史建筑结构”修复好这些城堡。估计每个城堡的修复费用在7百万到6千万美元之间。
从买一座需要自己修复的城堡所带来的麻烦,使我想起神为我们的所做的事情。以弗所书第2章第1节直接了当地给我们指出没有基督的情形:“死在过犯罪恶之中。”但这种情形却没有使神怯步。
神对每个接受他的儿女进行改造和更新,以开始新生活。“当我们死在过犯中的时候,便叫我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5节 ),神以牺牲他的儿子为代价所买到的,他无偿地给了我们(5~9节 )。
就像修复的旧城堡比原来更加辉煌,我们经过神改变的生命能把其他人也带到富有仁慈、恩典和爱的神面前。
付诸行动:
告诉我们“与基督一同复活”。因为如此,
我们是否得到一些如何生活的启示?(5~17节 )
当我们接受基督时,
神的工作并非已经完成,而是刚刚开始。


──《生命隽语》

无法追逐】

“你们从前远离神的人﹐如今却在基督耶稣里﹐靠着祂的血﹐已经得亲近了。”
古时苏格兰有位大革命家﹐名叫白鲁士﹐一天他带看很多警犭与英军交战﹐不幸被打败了﹐就骑马逃走。当时英军追过来﹐在白鲁士营中找到几十只警犭﹐英军利用警犭会跟随主人的气味﹐就放出它们﹐跟着警犭追去。白鲁士远远看到自己的警犭追来﹐后面跟着英军的马队﹐警犭越跑越近﹐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赶急跑到溪边﹐以鞭将马逐开﹐他和左右的人﹐立刻逃入水中--人一入水﹐气味全无﹐及至警犭追到水边﹐嗅不着它主人的气味﹐只有废然而止了。
朋友们﹗罪追赶你也象这样﹐你若肯信主耶稣的宝血洗罪功劳﹐你自己罪孽的气味就毫无所有﹐罪不能越过主的十架宝血。

── 佚名《喻道故事续集》
】「因祂使我们和睦,将两下合而为一,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

灵的合一如同一条七股联结的绳子,将全世界的信徒紧束在一起。不管他们的性格、环境、地位是怎样不同,只要他们都具有那位内住圣灵所赐的活的一,就没有任何事物能将他们分开。我们的合一并非根据我们对「合一真理」的认识和接受,也不是根据我们脱离了那些违反合一的事物。圣徒合一的坚固基础,乃是我们与基督联合这一个千真万确的事实。这生命的联合是祂的十字架所做成的,并借着内住的圣灵,成为我们实际的经历。除此以外,再没有其它的合一比这个更结实的了。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中间隔断的墙】

中间隔断的墙,是指犹太人与外邦人之间的间隔。在犹太人的耶路撒冷殿,最外面的是外邦人的院,而后是女院,女院里面是以色列人的院,而后才是圣殿里的院。女院是指以色列的妇女可以进去,但是越过女院,以色列的妇女不可以再进去。

所以正统的以色列人在早上祷告时,他说:『神阿!感谢你!第一你叫我不作奴隶,第二你叫我不作外邦人,第三你不叫我作女人。』因为女院与别的院分开,外邦人的院与以色列人的院分开,而以色列人的院与外邦人的院和女院当中有很矮的栏杆,上面写了一个很大的招牌――『凡是非本族类的根本不可以进来!否则要以死刑论处。』那就好像从前上海租界的某公园的招牌一样,『华人与狗不能进去!』保罗所说外邦人与以色列人中间有道墙,就是指这个说的。

―― 陈希曾《智慧凿成的七柱》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