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导读:提摩太前书 第2章


圣经综合解读

1「我劝你,第一要为万人恳求、祷告、代求、祝谢;」

「第一」不是指时间的先后顺序,而是指最重要的事。救恩乃是「为万人」,所以我们该「为万人」代祷,求神向他们施恩,不管他们是多么的败坏和不配。
「恳求、祷告、代求、祝谢」这四个词并无精确的区分。「恳求」比「祷告」更清楚地表达具体的需求。「代求」原文则是对在上位者的请愿。「祝谢」我们不但要为万人代求,也要为万人感恩。
二、三章的教导主要是针对教会聚会,好让提摩太「可以知道在神的家中当怎样行」())。

2「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该如此,使我们可以敬虔、端正、平安无事地度日。」

「君王」是复数,包括各个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君主。无论在什么制度下,无论掌权者是否堕落,是友善还是敌对,信徒都应当为他们代祷())。祷告的目的是「使我们可以敬虔、端正、平安无事地度日」,不是为了世界和平、好好过日子,而是为了使福音传开())。初期教会在各种大大小小的患难、逼迫中都没有停止「为万人、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代祷,最后福音传遍了整个罗马帝国。
「凡掌权的都是神所命」()),每一个政权的存在都仰赖神的允许,地上的权柄不过是表明神的权柄。任何政权,无论形式是民主、共和,还是专制、独裁;无论成因是选举、任命,还是政变、侵略;无论信仰是敬虔、顺服,还是抵挡、悖逆,若没有神的允许,没有一个能够存在。保罗劝勉信徒为掌权者代祷,并非因为当时的政权善待教会。实际上,正是犹太公会和罗马帝国的掌权者合作将主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当时的罗马帝国是奴隶制,没有民主、自由和人权,在位的罗马皇帝尼禄())是一个声名狼藉的暴君、同性恋者,死后甚至被罗马元老院宣布为人民公敌,施以除忆诅咒(Damnatio memoriae))。保罗写完本信后之大约一、两年,尼禄残害基督徒,保罗和彼得都在此期间殉道。此后二百五十年间,罗马帝国对教会有十次大逼迫,但教会始终遵守使徒教导, 没有以暴力抗拒、用血气对付血气,最后温顺的教会却「徒手征服了罗马帝国」。因为在「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之上的,是基督「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
上图:被施以除忆诅咒(Damnatio memoriae)的尼禄雕像,尼禄的鼻子已被挖去。除忆诅咒,指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除某个人的存在。这是在古罗马元老院对于某些已故人士的惩罚,遭到除忆诅咒的人士生前曾经出现过的铭文、雕像、货币、文字记录等等,全都要被销毁、抹去或改写,仿佛他们不曾存在过一样。
上图:被施以除忆诅咒(Damnatio memoriae)的尼禄硬币。 尼禄的脖子上盖着SPQR(元老院和罗马人民,The Senate and the People of Rome)的字样。

3「这是好的,在神我们救主面前可蒙悦纳。」

4「祂愿意万人得救,明白真道。」

「愿意(thelo))」原文不是指预定,乃是指希望、乐意,与彼后三9中所用的「愿(boulomai))」(乐意、但愿))类似。若不是神「愿意万人得救」,我们「为万人」())代祷就没有意义。
神「愿意万人得救」,指神「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并不是指「万人自动都会得救」。因为「在神和人中间,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人若不愿意接受主耶稣基督,就不能得救。
「真道」就是5-6节的救恩真理。

5「因为只有一位神,在神和人中间,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

「只有一位神」是旧约主要启示的「真道」()),「只有一位中保」是新约主要启示的「真道」。
「中保」指立约双方之间的中间人、担保人())。
「神和人中间」指一面是向神,另一面是向人,所以中保必须是完全的神,才能代表神,也必须是完全的人,才能代表人。主耶稣是神的儿子()),是完全的神;祂又是道成肉身,也是完全的人。所以祂的中保职分是「永远常存的」()),不但是犹太人的中保,也是外邦人的中保。
「在神和人中间,只有一位中保」,所以人只有接受基督做我们的中保,才能与神恢复和好,得以「万人得救,明白真道」())。当时犹太人依靠摩西())或天使作为他们的中保,诺斯底主义者依靠中介的神灵,今天的教会中则有人迷信圣母马利亚或已去世的圣徒可以更好地为自己代求。

6「祂舍自己作万人的赎价,到了时候,这事必证明出来。」

当时罗马帝国盛行奴隶制度,一个奴隶必须由自己或别人付出「赎价」,才能获得自由。神「愿意万人得救」()),所以差派主耶稣「舍自己作万人的赎价」,在十字架上「舍命作多人的赎价」()),这价值足以买赎所有的人。但只有我们接受这「赎价」来买赎自己,我们才能得着自由,才能得着主耶稣代赎的果效。
主耶稣的「赎价」是为所有的人支付的,所以我们如果不向别人传福音,就是欠了他们的债())。
「证明出来」指神在「及至时候满足」())的时候,差遣祂的独生子道成肉身,显明「这事」的成就。

7「我为此奉派作传道的,作使徒,作外邦人的师傅,教导他们相信,学习真道。我说的是真话,并不是谎言。」

8「我愿男人无忿怒,无争论(或译:疑惑),举起圣洁的手,随处祷告。」

「我愿」是根据保罗的使徒权柄())所表达的较重的口气,以下的教导都是针对教会聚会())。
举手祷告是当时普遍的祷告方式,犹太人、回教徒至今仍举手祷告,但这里强调的不是姿势,而是「圣洁」。如果我们双手沾满不圣洁的行为,应当在祷告之前先洁净自己())。
「忿怒、争论」就像被玷污的双手,会妨碍我们与神的祷告交通,阻碍神施恩的通路())。男人的天然性情容易「忿怒、争论」,但如果我们的心思意念常常停留在神的光中,就会发现那些本来是非怒不可、非争不可的,在神的光照下没有一点怒的必要、争的价值。
「随处」可能指任何基督徒聚会的地方,因为二、三章的教导是针对教会聚会())。
这里继续1节关于祷告的教导,有人认为是指教会的公祷应该由弟兄带领。

9「又愿女人廉耻、自守,以正派衣裳为妆饰,不以编发、黄金、珍珠,和贵价的衣裳为妆饰,」

第9节在文法上延续第8节,针对妇女的弱点,教导妇女在教会聚会中应有的举止妆饰。女人的装饰往往是她的心态写照,若在聚会中注重用发型、妆饰来表现自我、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向自己,怎么能与在神面前认罪悔改的心相称呢?
「廉耻、自守」())指不可轻率、轻浮。「正派衣裳」())的标准虽然因时、因地会有不同,但应该与在神面前圣洁谦卑的心相称,不应该沦为撒但试探人的工具。
保罗并不是说妇女的外表不重要,而是强调不要通过服饰和装扮来表现敬虔,因为「善行」())才是真正被神悦纳的。「善行」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

11「女人要沉静学道,一味地顺服。」

「沉静学道,一味地顺服」指在教会的聚会中要安静守秩序,学习真理,完全地顺服。「沉静」原文不只是安静,也是祥和、不要无礼的意思())。「顺服」是根据神所设立的秩序()),而不是根据人的能力、知识或地位())。
当时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希腊人,妇女在公共场合的地位都很低,但初期教会中有许多姊妹被神使用()),所以保罗特别提醒姊妹们在教会聚会中注意自我约束、守住神创造的秩序())。

12「我不许女人讲道,也不许她辖管男人,只要沉静。」

「讲道」原文是教导、指示。「辖管」指下令,在某人身上行使权力。「男人」原文也可以指丈夫。可能当时在教会聚会时,有些妇女对自己的丈夫颐指气使,因此保罗禁止妻子在教会中当众教导、辖管丈夫。「沉静」原文不只是安静,也是祥和、不要无礼的意思())。
保罗允许女人讲道()),教会里也有百基拉())、非比())、友阿蝶和循都基())、女先知())等姊妹同工。
保罗也允许姊妹教导,比如百基拉、亚居拉教导亚波罗()),老年妇女指教年轻妇女()),提摩太自己也是从小被母亲教导圣经())。

13「因为先造的是亚当,后造的是夏娃,」

14「且不是亚当被引诱,乃是女人被引诱,陷在罪里。」

保罗不许妻子辖管丈夫,并不是根据人的能力、知识、地位,也不是根据社会风俗,乃是带我们回到神起初造人时的计划和安排())。在神起初的安排里,男人是为了完成神的计划而被造的()),女人是为帮助男人执行神的计划而被造的()),如果男人放弃做头、迫使女人出头,颠倒了神安排的属灵次序,无论家庭还是教会都会受亏损())。通常弟兄自卑、姊妹出头的原因,是因为人看不见神的心意和托付,只看见自己的才干和条件,把人的自己放在神的心意前面。
男女在生理和心理上有不同的天赋,男人比较强壮,女人比较柔弱;男人重理智,女人重感情;男人容易下决断,女人较优柔寡断。撒但在伊甸园先引诱夏娃())的事实也说出,通常女人比较容易被「诡诈诱惑」()),而丈夫又很容易被妻子说服())。所以妻子接受丈夫在属灵上的保护,而不是逞强出头,乃是神所安排的保护。

15「然而,女人若常存信心、爱心,又圣洁自守,就必在生产上得救。」

夏娃在堕落后被神咒诅:「我必多多加增你怀胎的苦楚,你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但在基督里的妇女「若常存信心、爱心,又圣洁自守」,就脱离了这个咒诅,「必在生产上得救」。「就必在生产上得救」是疑难经文,有多种解释,另一种比较合理的理解是:女人若持守神赐给她们的角色,就不会有觉得自己不重要和无价值的感觉。「在生产上」可译为「通过生产」,「得救」可译为「得保守」。
要理解7-15节关于妇女如何参与教会生活的教导,必须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
上图:古代罗马妇女的服装。贫富之间的服装差别很悬殊。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福音的普世性

在我们详细研究这段经文之前,必须注意一件显明的事,使人不会看不出来。在新约圣经之中很少经文这样强调福音的普世性。要为所有的人祈祷;神是一位救主,祂渴望所有的人得救;耶稣舍自己的生命,为所有的人作了赎价。这就是华尔德·洛克(Walter Lock )所说的:‘神拯救的旨意,像祂创世的意志一样广阔。’

这些语调是在新约中重复听见的。神藉着基督使世人与祂自己和好;神爱世人,甚至把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耶稣本身深信当他从十字架上被高举起来,或迟或早,必会吸引万人来归祂

勃朗(E. F. Brown )称这段经文为‘传道事工的蓝图’。他说它能证明所有的人皆有接受神的能力(Capax dei )。他们可能失丧,但可以寻回;他们可能无知,但可以被启迪;他们可能是罪人,但可以得救。乔治·威赫(George Wishart )作诺克斯(John Knox )的先锋。当他翻译第一篇瑞士认信文(the First Swiss Confession )的时候说:‘圣经至终的目的乃是宣告神对全人类的仁慈和友善;祂藉着祂的独生子耶稣基督,也在祂里面,宣告这仁慈;人应藉着信心而接受这仁慈。’这就是必须为所有的人祈祷的缘故,因为神渴望所有的人就祂;所以教会也必须存着这个愿望。

(一 )福音对象包括贵贱。上至掌权的君王,下至无能为力的奴隶,皆列入福音听众之内。有智慧的哲学家和无知的凡夫俗子,皆需要福音带来的恩典和真理。在福音的对象之中,是没有阶级分别的。君王与平民,富豪与穷人,贵族与村夫,主人与仆人,皆包括在那浩瀚的福音范围之内。

(二 )福音包括好人与坏人。在现代的教会中,我们看见仍然存着一种怪异的病态,就是受人尊敬的人才可以进礼拜堂;有人或许会对那些试图进入礼拜堂的罪人侧目而视。但新约圣经很清楚地告诉我们,教会的存在不单为启迪教导好人,她也当欢迎并拯救罪人。施达德(C. T. Studd )经常念着一首四行打油诗:

‘不要让你的良知令你徘徊,
也不要轻信万事胜意的梦想;
最适合祂所要求的,
是感觉到你需要祂。’

(二 )第二个字是proseuche;我们把它译作祷告。恳求和祷告基本的分别:前者可以用作对人或神恳求;但后者则只限于向神祷告。有某些需要只有神才能满足我们。惟独祂能赐我们力量;惟独祂能饶恕我们;惟独祂才能赐我们真实把握。我们很可能因软弱困扰,因为我们常把我们的需要带到错误的地方去祈求。

(三 )第三个字是enteuxis;我们把它译作代求。在这三个字当中,它是最有趣的一个,因它有一个最有趣的历史背景。这个名词是从entugchanein动词转变出来,它的原意是与别人相遇或同意别人。相遇也可以解作与别人密谈;后来,它又产生一个特别的意思:进到皇帝面前,把一份请愿书交给他。我们从这个意思明白祷告的更多事情。我们前往神的路是畅通无阻的,而且有权把我们的恳请告诉这位君王。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Ⅱ 在教会里的敬拜与原则

从这里开始进入这封信写作的目的。开宗明义,保罗持续在的主题。他提到一些事情,直接关系到教会的组织问题。

A 公祷的重要及内容

1. 中的“第一”指的不是时间上的首要,而是指最重要的事。一开始即以慎重的心态看待公众敬拜,极其要紧。保罗用“劝”( parakaleō )这个字,同时有恳求或鼓励的含义,令人联想到在中“命令”( parangellō )这个强烈字。

“恳求、祷告、代求、祝谢”这四个词,无法精确的区分它们的差别在哪里。前面三个词十分的类似。如果要强调它们的区别,恳求( deēseis )比祷告( proseuchai )更清楚的表达对事情事物的需求;而 proseuchai 在新约中,泛指祈祷(该动词只用于对神)。代求( enteuxeis )则是对在上位者的请愿。不同的用词,是为了强调这属灵操练本身的丰富性。感恩(和合:祝谢)在保罗的早期书信中,是祷告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在现代基督徒的灵修生活中,往往成为若有似无的点缀。这里为万人及时提醒我们,祷告不要只局限于自己关心的事。愈宽广的祷告,愈能开阔祷告者心灵的视野。

2. 在为万人祷告的例子上,只限于为在上位掌权者代祷。或许是基督徒有意无意的忽略这个部分,特别是为有敌意的掌权者。君王在这里是复数,不应该是指那些共享君权的人,而是应用于各个不同时代君主的通则。基督徒对国家的态度极为重要。不论政治掌权者堕落与否,他们应该都是我们代祷的对象。身为公民的基督徒都该用这样的方法,来影响国家的政策。然而基督徒往往忽略这样的事实,只有在面临危机的特别时刻,才懂得为在上位者祷告。

这种祷告的目的而非内容,是以下论述的重点。平安无事的度日,这是假定了掌权者能提供和平与安定,使基督徒与其同胞能追求自己的生活;但并非所有掌权者都能确保这样的安定。这两个同义词“平安”( eremos )与“无事”( hēsychios ),实质上可以互换(在RSV,就是如此翻译)。这里用来强调社会平静安稳的重要性。

在平安与无事的环境下,才能发展“敬虔、端正”的品德。敬虔( eusebeia ),普遍的描述基督徒虔敬的信仰,而端正( semnotēs )表示基督徒举止行为的尊严,或是审慎的人生目标。端正RSV译为“可敬的”(respectful),似乎更贴切些,巴瑞特(Barrett)则认为是“道德的高标准”。这两种特质固然需要在安定的环境下发挥,不过在沉重的环境中也能日益茁壮。

3. 这是好的连接第1节的陈述,指着为万人恳求这件事。这一节中清楚说明两点:一、为万人恳求是好的。二、因为它使神喜悦(和合:悦纳)。这第二个前提,表明基督徒敬拜的最高标准。

用到的神我们救主,在这里有其特别的意义。它使为万人的祷告与神救恩的特性连结,指出我们为别人代求的对象,是赏赐救恩的那一位。下一节说明得更清楚。

4. 由于他愿意万人得救这句话可能影射的普世得救论,成为加尔文派和亚米念派两学派,在十七世纪时最主要的争论。有人认为这里的动词“愿意”( thelō ),代表神一般的心意,而不是一个单一的决定(Bernard)。如果是这样,意思就是:神的怜悯加给各样的人,不论种族、肤色、条件或身分。但许多的学者,特别是反对保罗作者身分(如Hanson),认为这里应该指的是救恩。(意思就是说;每一个人都将得着救赎)。或许有些人有强烈排他性,与后期的诺斯底派一样,自成一个小圈子。保罗在这里对症下药,强调神普世性的怜悯。这样的用字,正确的表达神宽宏的大爱。万人与第1节的“万人”,必须连结在一起,因为只有在神愿意拯救万人的前提下,为万人代求才有意义(参Jeremias)。

另一种解释,是把“得救”理解为“保存”或“保护”的意思。按此可以被了解为:祷告是请求让所有的人,在无法无天的暴政下,能受到保护(参Simpson)。但整个句子的神学意味很强,以至于无法如此来理解。而结尾的明白真道,也倾向与灵魂的得救有关,胜于所谓一般的保护。除非整个句子指的是:在政治安定的条件下,有助于福音的传播。

明白真道,使人想起约翰福音,而且除了教牧书信外,保罗在其他地方也没有提到。它应当被理解为,所有神在基督里的启示,是以基督的救恩为其最高点。

5. 针对第5节是否引用自其他的资料,是否是作者本身的笔触,有许多不同的意见。作者可能受到希伯来书的影响,因为“中保”在希伯来书中,是十分重要的观念。但可确定的,保罗本身必定赞同这两处经节的想法。他从与神的联合,推论到使万民得救的福音使命,无非要让犹太人知道:神不只作犹太人的神,也是外邦人的神。这里出现与神联合的教义,是存在于犹太人与基督徒中间,为的是神愿意人人都能明白真道。下半节加上了一个只有出现在基督教的道理,就是基督成为我们中保的教义,在希伯来书中,更进一步的提到祂与“约”的关系。离了耶稣基督,神人不可能联合,这是保罗最基本的思想。又因为是“中保”,所以基督人性的重要性也在此被凸显出来。

6. 想到基督中保的身分,令保罗对救赎做出更精确的宣告。提到赎价( antilytron )这个字,令人回想起耶稣的话:“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lytron)”。这里结合了两个介系词,同时显明一个事实,就是基督为我们所作的一切。 Anti 在名词时,当作“代替”的意思:而 hyper 紧接着动词,意思是“为着”(虽然我们必须注意, hyper 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含有“代替”的意思)。基督在这里被视为万人的代表,且代替万人成为“交换的代价”,使我们得着自由。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享受这自由。没错,基督的赎价有永恒的价值;但这好处必须被人得着。使徒保罗在这里暗示着,因为这赎价适用于所有人,所以神必然愿意所有人都能得救。

最后这句到了时候,这事必证明出来的文句精简,正确含义很难诠释。然而,因着它紧接在基督救赎工作的叙述之后,所以“证明”最适当的解释应当是指:神在特定的时候,差遣祂的独生子这件事(参:

7. 本节开头,可以意译为“为了传此见证,我奉派作先锋与使徒。保罗并不是毛遂自荐去作这么伟大又危险的事工;而是神委托他去做(参:。强调语气的“我……”,表达了他个人的惊叹。但是,为什么保罗需要用这事工的神圣,来反复提醒提摩太呢?众人中,提摩太不是最清楚的吗?为什么保罗用我说的是真话,并不是谎言,来郑重声明呢?许多学者很难相信,保罗会用这样的态度对提摩太说话。然而这类郑重的声明,也常出现在保罗其他的书信中。无可否认的,当这类的句子出现,通常都是保罗的权柄受到质疑的时候,但这不是提摩太的情形。如果教牧书信被视为是半公开的书信,这么郑重的声明,有助于提摩太面对以弗所教会中,否定保罗使徒身分的声音(参Jeremias)。提摩太本身的使命,也会因为保罗的呼召是否真实,而遭到牵连。这些强烈声明用在这里绝对不会不恰当,因为关乎将福音传给外邦人的使命。

有人觉得这句话似乎与下面的句子相连,更为恰当。如果真是如此,保罗宣告他说的话是真实的,应是指作外邦人的师傅,而不是强调“作使徒”才对。但这两个宣告不应该分开。“真道”在希腊原文是两个字: pistis (信仰)和 alētheia (真理),指出教导的范围。它们同时涵盖了教导者的精神,与所教导的内容;虽然后者更被强调。

8. 保罗又回到祷告的主题。而刚才所辨明的使徒权柄,则充分表现在一开头的用字上:我愿( boulomai ),几乎可视为是命令的口气。他要表达的,不是一个短暂的愿望而已。对他来说,祷告是伟大而重要的事。

可能这里将男人区别出来作为应该祷告的人,必须要连同后面第9节将女人也区别出来,一同看待。使用随处(字面意思是:每一个地方),保罗可能是呼应(参Brox)但这也是典型保罗喜欢用的字(参:,而不管在犹太人、外邦人或是基督徒中间,举起双手祷告是很普遍的祷告方式(参LOCK)。虽然持续不断的祷告,在这里被视为基督徒的义务;但这里提到的祷告的姿势,顺便与圣洁这个字并论。敬拜神的人,如果双手沾满不道德的行为,应当在祷告面对神之前,先洁净自己(参:。结尾提到无忿怒,无争论,表达了错误的祷告心态,就好像使用被玷污的双手祷告与圣洁不宜一样。圣洁的行为与圣洁的动机,都是基督徒敬拜的本质。

B 基督徒妇女的举止与身分

9. 文法上,这部分是延续第8节,因它省察了妇女在公开场合中的祷告。但从内容上来看,保罗的想法似乎不可能这么狭隘,因为根本无法清楚的划分适合在公开场合敬拜时的装饰,和一般场合的装饰。保罗在这里似乎是提供一个概括性的建议。所以我们只能假设保罗的用意,是为了下面能更广泛的讨论妇女的举止行为。

装饰( katastolē )这个字,可能同时意味着举止行为与穿着打扮。而这里强调的却是正派,因为只有规矩、合宜的行为符合基督徒的敬拜,并反映出心态是否正确,因为保罗深知,女人的装饰往往是她的心态写照。保罗似乎反对任何外在的炫耀,特别在祈祷与敬虔的事上。

廉耻、自守被加在可接受的装饰上。同样的,它的目的是高尚与庄重,而非轻率与轻浮。关于外在的装饰,保罗很肯定他所禁止的。

编发在以色列的妇女中,是很普通的发型,有时还加上丝带和蝴蝶结(参:Strack-Billerbec祂)。当然保罗不是反对合理的发型,而是反对那些特别用来炫耀,以及对基督徒的妇女来说,不合宜的装饰。相同的原则可以应用到珠宝或衣裳。夸炫的装饰往往转移了敬拜的主要目的。

10. 保罗急着说明,他并非全然否定妇女在装饰上的喜好;而敬虔与圣洁的生活,才是一个妇女所拥有的最大资产。他很清楚是针对基督徒的妇女,因为自称是敬神的女人,比起一般的妇女,应该有更高的标准才对。这里提到的善行,就像在教牧书信其他地方一样,有特别的用意。或许因为当时的狡辩里,倾向于将教义与实际生活分开。而且将行善的观念当作一种装饰,一种参考性的建议;至于对别人无私的奉献行为,只是提升个人品格而已。简而言之,一个妇女的装饰,无关于她的穿着,而在于她事奉中所付出的爱。

11. 女人要沉静学道符合所提到的,虽然哥林多前书是指公开场合的敬拜。有可能保罗在这里对妇女的评断,以及所提到的一些规定,是针对那些因信基督除去了许多旧束缚的妇女。希望她们不滥用在主里的自由,任意的驾驭男人。一些无度的行为,将会扰乱整个敬拜团体,就像发生在哥林多教会的问题一样,处理的时候需要坚定而谨慎。在公开场合的敬拜,女人应当是学习,或至少必须“安静的听”(Moffatt)。在现代思潮中似乎最重要的性别平等,在古代只有粗浅的认知。不仅希腊文化反对它,在希伯来思想中也是如此。81保罗提到的完全顺服( en pasēi hypotagēi ,新译,和合:一味的顺服),是指当时的公开场合的敬拜,所以是个特例,由此归纳普世性的原则,必须要持保留态度。但不论如何,关于妇女的观念,在大众的心中不仅是根深蒂固(当然人的观念本身未必用来作根据),也出现在固有神创造人的结构上,保罗稍后会在13节里提到这观念。

12. 很明显的保罗鼓励女人去学习,而不是去教导。这样的禁止,或许基于一些我们不知道的当地教会理由。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哥林多前书里并没有这种特别的命令,虽然禁止女人在会中说话。如果这里指的是,限制她们在公开场合教导(似乎最可能),那么就完全吻合哥林多前书的信息。从这些事实来看,保罗不可能是恨恶女人的,像一些人以这些经文为证据所指控的。因为他熟知一些与他同工的妇女,譬如百基拉友阿爹和循都基。或许因着当时影响妇女的一些危险的思想,保罗才刻意禁止这些事(参Falconer)。有另一类似的看法,就是保罗在此是要抵拒后期诺斯底主义不分男女界线的倾向。

比起基督教,犹太教有更多的禁律。对于妇女,虽然理论上允许她们在公开场合读摩西五经,然而事实上她们甚至不被允许教导小孩。82保罗似乎限制只有男性才能教导关于教义上的事,而且在接下来的教会历史中,成为几乎是无法改变的惯例。但我们不能忽略这事实:保罗知道提摩太从小就被教导圣经;他从小深受母亲的影响,因为他的父亲是希腊人(参:。甚至在今天宣教的运动上,由于男性同工的缺乏,妇女往往肩负起教师的角色。如果参考14节的解释,我们应该将12节视为是相对而非绝对的禁律。当初夏娃试图用贫乏的认知来引导亚当,所以保罗在这里是不是想说:没有先用心学习的妇女,不应该教导,因为当时这些妇女根本没有机会受教育?

辖管( authenteō )的意思是,“对人的控制”,用口语表达就是“对人颐指气使”。在公开的聚会中,基督徒妇女应避免对男人下命令,反而应当欢喜沉静。或许保罗心里想的是结了婚的妇人,而男人应当被理解为“丈夫”,虽然这里谈的是教会聚会,似乎与家里没有直接的关系。然而正确的说,妇女必须沉静的结论,不能直接应用到基督徒的家庭生活里,整节经文应该与教会的聚会有关才是。

13. 中,保罗已论及男人先被创造,使他拥有比女人优先的地位。似乎假设了在创造之时,按着造物者的许可,定下一个决定男女先后次序的先例。但是创造的先后顺序,不能被过度强调,因为动物被造在亚当之前,而亚当却管理它们。重点在人类是被造成一对(亚当和夏娃)。造夏娃的用意在于陪伴亚当。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互相争竞的,而是互相补足的。

14. 妇女不宜教导男人的另一个理由,因为不是亚当被引诱,乃是女人被引诱。夏娃被引诱或被迷惑,亚当犯了罪而眼睛明亮。如同本革尔(Bengel )所说:“蛇引诱了女人;女人并没有引诱男人,而是说服了他”。照理说,亚当更应该受到谴责,但保罗这里考虑的,主要是那些不受劝告又爱教导男人的女人。这里特别提到夏娃,是否她对亚当的误导,是基于她并不完全了解善恶树的本质,所以她才指使亚当吃禁果?如果这样的看法站得住脚,那么保罗在这里禁止女人教导,应该是基于她们在当时社会中,缺乏教育的缘故。如此就能解释11和12节中,强调学习比教导重要的原因了。这样的说法,有它吸引人之处,虽然它对创世记的解释有些牵强。然而,妇女教导的问题,不能不关联到第一世纪男人与女人受教育的悬殊差异。

归结夏娃是罪人,在希腊文中是完成式,形容一个持续性的状态。保罗并没有开脱亚当使罪进入了这世界的责任,在提到的时候,反而没有将夏娃列在里面。因此保罗在中,提到被蛇诱骗的夏娃,可推论哥林多后书是保罗写的。83

15. 从特别提及夏娃,到论及一般的女人,保罗说:女人……就必在生产上得救,但这里要表达的正确意思,很难下定论。

一、一种解释认为这一节,就是单纯的鼓励妇女面对她们的处境。这种解释相当吻合创世记中的故事,夏娃必受怀胎生产的苦楚,然而在15节所描述的情形下,就必在生产上得救。强调生产责任的目的,有可能是针对那些教导不自然禁欲的假教师(参Jeremias)。

二、早期的教父屈梭多模(Chrysostom)针对动词作灵意上的解释,但努力避免使人误认为,怀胎是女人的拯救,好像未婚的与没有孩子的妇女是因此被排除在救恩之外。他了解到“怀胎生产”是相同于“养育孩子”,而且把“孩子”作为15节中“常存”这个动词的主词。但这容易使人认为,妇女的拯救是经由一种特别的好行为,很难让人相信保罗在这里是这个意思。

三、在RV版的圣经中,认为这节经文要读成“她必藉着生产得救”(生产指的是:弥赛亚。参RSV的旁注)。如果这真是作者的原意,他应该不至于选择这么不清楚,这么模棱两可的方法来表达吧!如果用“生产”代表弥赛亚的降生,奇怪的是保罗为什么没有加上一些解释!希腊文的冠词,应当是指普通的“生产”的意思,而不是指一个特定的对象。不论如何,如果这里的信息是集中在夏娃身上,有可能影射的应许:应许她的后裔要伤蛇的头。如此说来,可以解释这一节经文中,得救的意思。这样的说法尽管令人费解,但却是较为吸引人的。

四、另外一种解释认为,这句话应该是“她必得救,虽然她必须怀胎生产”。如此说来,尽管过去错误的惩罚加在她身上,她必与男人连合,同得救恩。从这角度来看,这句经节似乎针对刚才对女人的评论道歉(参Scott)。这一种观点的好处,指出基督徒妇女因夏娃所受的咒诅,必因基督救恩而减低。但这样的看法,在希腊文介系词 dia through )的解释上很勉强。

综观上面的看法,很难下一个定论,但是第三种解释比较没有问题。

在这节经文中,动词从“她必得救”( sōthesetai )的单数,变成“如果她们常存”( meinōsin )的复数。NIV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把前面单数的女人,改成复数的女人。这意味着前半句,需要按着后半句来解释,这样全句就容易明了。但有人认为,复数“他们”指的是丈夫与妻子(参Brox),有人则认为,作者引用不同的来源(参Hanson)。但说服力都不够,而来源论更像是情急而出的下策,因为保罗在这里明明是指着妻子说的,而不是丈夫。所以这里的复数应该指的是,夏娃和她的后裔。

基督徒妇女需要培养的四种美德:信心、爱心、圣洁和自守。这里提供了基督徒妇女生活的品质,而且是持续性的。介系词 en in )指出,女人的范畴最主要的是在乎培养这些基督徒的品德。将圣洁包含在这些特质内,说明结过婚的妇女仍能有“圣洁”的特质;并非如后来某些教会所说:持守独身是圣洁的代价。84 ――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我劝你第一要为万人恳求、祷告、代求、祝谢,」

“恳求”:原文是deeseis,是多数式。原文的意思是有所需要而祈求,感到自己有所缺乏而祈求的意思。在中文文理圣经译作“呼吁”。

“祷告”:原文是proseuchas,这字最常用于形容人向神禀告祈求。

“代求”:是替别人祷告。每个信徒应将替别人祷告当作是自己的要事。一个为主工作的人自然具有祭司的职分,而祭司的主要工作就是代求,“代求”原文是enteuxeis,英文译作intercessions。此字在希英汉字典解作臣仆见君王向他有祈求,也含有“侃侃直言”的意思,没有丝毫畏缩的心。

“祝谢”:原文是eucharistias,是感谢的意思,英文圣经译作thanks giving。我们不但要为人代求,还要为人感谢,而为人感谢和为人代求常有很密切的关系。因着保罗常为人代求,所以他也常为人感谢。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为人代求「我劝你第一要为万人恳求,祷告,代求,祝谢。」】

信徒并不是无工作可做,无本分可尽,每天除了为个人的一些琐事,事务忙碌之外,就没有别的事可作了。不是的,圣经说还有许多属灵的目标需要追求,属灵的工作需要完成,许多的责任需要尽,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是信徒在神面前乃是祭司(彼前29 启16 510 ),应当事奉神,烧香献祭。

献祭有几种,颂赞、行善、捐输、领人归主都是祭(来1315-16 罗1516 ),而祷告,代求既是陈香也是献祭(诗1412 启59 诗5023 )。这样看来,不少信徒没有尽祭司的职责,没有常献祭给神,即或受到条件的限制,不能随意遵行,祷告,代求还是可以不断实行的。

在这里保罗劝提摩太第一就是要为万人恳求,祷告,代求,祝谢,别的事情可以少作,不作,慢作,但祷告,代求必须作,放在第一位,无论怎样忙,这在神面前烧香献祭的事,也不能忽略,这不但是我们的本分,也是体念神的心意并使千万人得益处,借着代祷,不知会帮助多少人,使他们得到永远的救恩和无穷的福分。

──《每日天粮》

第一不是指时间的次序,是指程度的重要,即最要紧的。依原文在第一之前还有一个字,可译为「那么」。这字中文和合本没有译出,虽无大碍,但若加上,摆在本节开头,可能使本段的教训与前文较密切地衔接起来。

── 周天和《教牧书信》

代求有一个最有趣的历史背景。这个名词是从entugchanein动词转变出来,它的原意是与别人相遇或同意别人。相遇也可以解作与别人密谈;后来,它又产生一个特别的意思:进到皇帝面前,把一份请愿书交给他。

――《每日研经丛书》

恳求有强烈渴求的意念,但比在有特别需要时请求的意念更深。祷告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用语,包括所有各类敬虔地接近神的行动。代求用来形容一些请求形式,我们代其他人,称神为我们的至尊者。祝谢描述在祷告中复述我们主的恩典和慈爱,并且倾心吐意地感谢衪。

──《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如果我们真能为万人恳求、祷告、代求、祝谢,我们的属灵生活自然会变得很丰富,而有许多祷告和感谢的事。许多时候常因我们祷告的范围太狭窄,以致我们觉得祷告的题目太少、或太旧,没有甚么新鲜的话可向神祈求。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主的救恩乃是为着万人的,所以我们该为每一个人代祷,求神向他施恩,不管他是多么败坏和不配。尤其是那些作元首的君王和总统等,以及所有政府中在位掌权的,更该为他们祷告,求神赐他们智慧和能力,能以本着神的原则,照着神的恩典,治理国家,善待人民,使全国上下都能更多讨神喜悦,蒙神祝福。

──《读经指引》

「要为万人恳求、祷告、代求、祝谢。」】

这样祷告的生活实在是我们不大熟悉的。我们并不感到绝对的需要,单独在神面前,不只为我们自己,也为别人。我们多么可惜地忽略代祷的工作,实在轻忽属灵的生命,我们一定感到这样的需要。这样经文给我们清楚的指示。

如果我们明白敬虔端正、平安与无事的生活秘诀(二节 ),我们必须有好的代祷生活。

这样的代祷生活是必需的,在神我们救主面前可蒙悦纳(三节 )。这是好的,也是最美善的。

这是符合神的目的,因为神愿意人人得救(四节 )。祂的灵在我们里面,是希望人们都能得救,明吧真道。我们的心也充满渴求,甚至流泪祈求。这样我们才与神的目的符合。有人说:我一想到,就感到祷告的必需。蛇带领我进入灵里祷告,使我看到在人们中间没有责任的压力,叫我们可以否认祷告的必要性。

这样的祷告是有主为中保的(五、六节 )。祂是大祭司,永远为我们活着,为我们所求。我们在圣洁的祭司中也有分,应该与祂一同恳求、祷告、代求、祝谢,奉献神所悦纳的灵祭

── 迈尔《珍贵的片刻》

我们所以该为『万人』恳求,是因圣父『愿意万人得救』,圣子也『舍自己作万人的赎价』,圣灵也『为此』差派使徒,作『传道』,作『师傅』,『教导他们(万人 )相信。』从此可见:(1 )代祷的负担乃在对神的认识;摸着了神那广大的心,看见了基督那广大的救赎工作,自必产生广大的代祷。活在自己里面的人,难以接受代祷的负托。(2 )使徒的事奉,乃是『为此』奉派的,说出他所作的,乃是根据神所作的。他因着对三而一的神那丰满的心意和工作,有了如此的认识,因此他的负担何等确定,他的事奉何等雄壮。

──《读经指引》

】「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该如此,使我们可以敬虔、端正,平安无事地度日。」

这里的“君王”按当时来说是指罗马皇帝,是犹太人的敌人。但是保罗劝他们,即使对这样的君王也要为他们祷告,因为主耶稣在十字架上就曾经为仇敌代祷,而祂自己在世时亦曾劝勉门徒要爱他们的仇敌

“敬虔”这字在教牧书信里特别多。提摩太前后书共有十次,此外在彼得书信和犹大书一也提过。这几本书都论到教会中一些背道的事,以及人心的邪恶;可见在这末后的世代,信徒应特别注意过敬虔的生活。保罗在此对年轻的提摩太特别多次讲到敬虔,更有深一层的意思;显示在这末后的世代,青年人的生活是愈来愈放荡,愈发不敬虔了。

“端正”有“庄重”的意思。中文的文理圣经译作“庄重”,表示我们对神对人应该有庄重的态度。

“平安无事的度日”,在此不但是指环境上的平安,也是指内心的安定。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新约教导基督徒要忠于那管治他的政府。除非政府命令他反叛神,在这情况下,他首先要向神负责,基督徒不应加入反对政府的革命或暴动。他可以直接地拒绝听从违背神话语的命令,然后静静地并顺服地接受刑罚。

──《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会受在上执政者怀疑他们对政府不忠。这样,便可以让他们不受干扰地持守他们的信仰,按他们信仰所指示的道德标准而行,过安静的生活。不过,平安无事也可能指国泰民安。意思是,基督徒为在上执政者祷告,求主使他们尽忠职守,秉公行义,维持社会的安宁。这样,基督徒也便可以存敬畏上帝的心,循规蹈矩地度日。

── 周天和《教牧书信》

保罗吩咐要为君王代求是不寻常的,因为当时在位的罗马君王是残暴的尼罗(公元54至68年 )。保罗写这信时,逼迫在不断威胁着信徒。后来,在公元64年,罗马有一场灭城大火,尼罗为找代罪羔羊,便嫁祸于罗马的基督徒,把目标转离自己。后来,逼迫蔓延至整个罗马帝国,基督徒不但丧失某些社会权利,有些甚至被公开处决。

──《灵修版圣经注释》

如果这些在地上的君王,在位的官长,都晓得按神的旨意治理国家,就能使我们敬虔端正,平安无事的度日;这话亦表示我们所在的国家,如果政治安定,对于传福音的工作是有帮助的。事实上,平安无事、敬虔端正的生活是神所喜悦的,因为神并不喜欢我们天天遇见苦难,所以我们必须求神在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管理一切,使我们有平安的日子来为祂作见证,这原是神的旨意。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他愿意万人得救,明白真道。」

明白真道原文是“达到真理的知识”,这是保罗在教牧书信中常用的术语,意思是用信心接纳神在基督里面所启示的救恩真理。

── 周天和《教牧书信》

本节有效地驳斥了一个现时流行的教训。这教训认为受祝福的童贞女马利亚,或天使,或圣徒都是神和人中间的中保。但经文说只得一位中保,衪的名字叫基督耶稣。

──《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因为只有一位神,』所以我们理当全心信祂,爱祂,不可另拜任何偶像。『在神和人中间,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所以我们只有靠祂与神和好,和神相交,蒙神赐福。

──《读经指引》

】「他舍自己作万人的赎价,到了时候,这事必证明出来。」

“祂舍自己作万人的赎价”,保罗在此提及耶稣作中保的另一重要资格,就是祂曾舍自己作万人的赎价。“赎价”这字原文是antilutron,与anti有反对的意思,但有时作“还”,还价的还;平常圣经提到赎价用lutron,但在此用antilutron,是特别加强语气,有加强赎价的意思。;也说到耶稣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赎价”是用lutron,但全部圣经只有此处的赎价用antilutron。“赎”表示我们曾被赎,“价”表明耶稣为我们付上了代价。这赎价实在是昂贵的赎价。除了耶稣基督以外,没有人能替万人付上这赎价,为何只有耶稣基督是神和人中间的中保呢?因为只有耶稣一人,可以为万人付出赎价,而且是已经付了。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到了时候,这事必证明出来。」原文是『到了他们自己的时候,这事必证明出来。』意思是他们得救了,这事实就被证明出来了。―─ 牛述光

】「到了时候,这事必证明出来」A.在保罗那个时代虽然已开始被证明出来,可是还没有普遍地向全世界传扬出去,所以保罗的意思是说,耶稣基督为万人舍命,作万人的赎价,至终必要向全世界的人完全显明,这件事实也终必被众人所承认。B.另一种解释是指着主耶稣再来时说的。主耶稣为万人舍己这事实虽然万人不一定都肯信服,可是到主再来的时候,这件事却必被显明在万人之前,证明祂的死确是作为万人的赎价,拒绝祂代赎的人,将永远担当自己的罪。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作传道的在字义上是个福音的使者和宣布者。使徒的责任就比较广泛──他不仅要传福音,也要建立教会,在秩序和纪律上指引教会,并且作有权柄的讲话,像主耶稣基督的使者。作师傅的要详细解说神的话语,使所有人都能明白。

──《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我愿男人无忿怒,无争论(注或作“疑惑” ),举起圣洁的手,随处祷告。」

在原文,本节开头有“所以”两字,“所以我愿男人……”英文圣经有therefore即“所以”。

在此“愿”字原文boulomai,含有“很想”的意思,语气较重。按神的创造而论,男女各有所长,亦各有弱点。男人之好斗,从孩童的举动中就可以清楚看出,男童的玩具常以手鎗和各种武器居多;女童的玩具则以洋娃娃、小猫、小狗等较多,所以圣经这里所教训我们的,都是按着男女之弱点提醒我们,并无偏袒之处。

“争论”圣经的小字作“疑惑”,男人在宗教信仰方面比较多疑,而女人在这方面则常较男人易于相信;女人的疑心多是对人方面,尤易因疑生忌;但对神方面女人则常较男人虔诚。

“举起圣洁的手随处祷告”,祷告最重要的是能“举起圣洁的手”而不是在于是否有圣洁的地方。使徒在这里并不是说愿男人在圣殿中祷告,乃是说随处祷告,无论在甚么地方只要你的“手”圣洁,所作所行,对神对人常存无亏的良心,随处祷告都是一样有功效的。

“举手”祷告,这里大概依照犹太人的习惯而说,不一定注重举手的姿势。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祷告使人活出属灵的品格。这是指?教会全体说的──无论男女都应有敬虔的样式。经文中似乎只注重信徒外在的表现,其实,保罗认为敬虔的品德在于正心,有纯正的动机才会带来敬畏神的外在善行。

──《新旧约辅读》

举……手……祷告是古代犹太人和外邦人以及基督徒最常采用的祷告姿势,就是站?、伸手、掌心向上来祷告。随处虽然可解作无论何处,或在家、或在外、或在山巅、或在海洋……都可祷告,但保罗在此的意思多半是指任何有福音传到,有教会建立起来的地方,都当有公共的崇拜。值得注意的是,保罗除了对祷告的姿势和地点有所指示之外,还对祷告者本身应有的修养扼要说明。他所举起的手必须是圣洁的手,意思是,他不做亏心事;他必须无忿怒、无争论,意思是,他与别人有和谐的关系,愿意赦免人的罪,也愿意向人道歉求和。争论一字也可译作「疑惑」,若如此翻译,则表示祷告的人心中应有纯洁的动机,而且对上帝要有信心。总之,祷告的姿势并非最重要的,要紧的是祷告者本身必须手洁心清。

── 周天和《教牧书信》

保罗愿男人无忿怒,无争论,因男人性情比较暴躁,比较喜欢辩论,使徒是针对男人的弱点而劝勉教会中的弟兄。「争论」圣经的小字作「疑惑」,男人在宗教信仰方面比较多疑,而女人在这方面则常较男人易于相信;女人的疑心多是对人方面,尤易因疑生忌;但对神方面女人则常较男人虔诚。男人对神的事往往常要先求理解,然后才肯相信,但属灵的事却决非单凭理解便能明白,常是先信后明而不是先明后信,所以保罗要求男人「无疑惑」。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人通常的难处,男人多是容易动怒,与人争论;女人多是喜穿奇装异服,炫耀自己。但我们已经蒙恩得救,弟兄就当多多祷告,代替忿怒相争;姊妹就当以正派衣裳,代替奇异妆饰,这样才能显出基督徒的见证。

──《读经指引》

】「又愿女人廉耻、自守,以正派衣裳为妆饰,不以编发、黄金、珍珠和贵价的衣裳为妆饰;」

“又愿女人廉耻自守”意即女人的举止要有礼、庄重、切勿浪漫轻浮,令人产生不知羞耻或反乎常礼的行动。

“以正派衣裳为妆饰”所谓正派就是“端正”的意思,与3:2的“端正”同字rosmio,正派与妖艳相反,却不是丑怪难看,乃是含真与善之美,不带下流卑贱之成分。

按希腊文rosmios之原意是安排得十分整齐有序之意,英文圣经译作orderly。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神对于姊妹们,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她要有羞耻。『廉』字,原文是没有的。知道羞耻,觉得羞耻,这是好的,这是姊妹天然的保护。不要穿衣服和你的羞耻是相反的。要『自守』,不要穿放纵的衣服。放纵是与自守相反的。要穿『正派』的衣服。一个基督徒,绝不应该穿一件衣服,给外教人说,你们基督徒也穿这样的衣服么?我们的标准不应该比外教人低。

── 倪柝声《初信造就》

「编发,」特别是指着卷头发说的,把头发卷成像葡萄树的鬈丝那样的一鬈一鬈。

── 倪柝声《初信造就》

「廉洁,」重在态度;「自守,」重在心里。―─ 牛述光

信徒妇女当以什么衣裳为正派妆饰?】

答:中国妇女飞衣着,在数十年前仍然是保持传统的习尚,衣袖不得短过臂肘,旗袍或裙子长度必须蒙到小腿,妇女们没有袒胸露背的现象。加之圣经对于信徒妇女衣饰的教训,又有偏重的要求,如保罗说:「又愿女人廉耻自首,以正派衣裳为妆饰,不以编发,黄金、珍珠、和贵价的衣裳为妆饰。」。彼得也说:「你们不要以外面的辫头发、戴金饰,穿美衣为妆饰,只要以里面存着长久温柔安静的心为妆饰,这在神面前是极宝贵的。」。照这里的意思,妇女的衣饰应当以简单,朴素,端庄,正派为原则,亦甚为中国人的固有生活伦理道德观念所符合。因此,从前有些教会对于妇女妆饰要求十分严格,如不许涂胭脂抹口红,衣着长短皆有规定,不许暴露肉体,以免眼目情欲的引诱。但时至今日,妇女衣饰服装,千奇百怪,随着时代和生活环境,在不断的进步和改变。现在教会妇女的时髦化妆,穿着各色各样的服装,习惯而然,落落大方,所以大家的观念,也不感到是不合体统,或不正派不道德的表现了。故此我们难以定规某种大小样式的服装作为正派的标准,其最要紧的,是教会妇女信徒如能「常有善行」,以「里面存着长久温柔安静的心为妆饰」,以「圣洁的妆饰为衣,敬拜耶和华」(诗一一O3,这样则为人所敬重,而为神所喜悦了。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妇女妆扮自己并没有违反圣经,但真正的美丽却源自内心。温柔、端庄、有爱心的性格,比任何珠宝首饰都更能使人美丽动人。除非有内在美,否则单靠穿戴时兴、打扮漂亮,也不过是徒有其表而已。

──《灵修版圣经注释》

基督徒是注重实际的,所有行事、待人、工作、生活,都当寻求实际之意义与利益,在外表的衣饰上也当如此,我们虽然应当穿着端正的衣饰,但却并不依凭衣饰得人尊敬,乃是凭着真实美好的品德来取得人的敬重,因为这才是更能荣耀神的「妆饰」。所以保罗说「这才与敬神的女人相宜」,与神儿女的身分相称。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保罗要妇女在会中闭口,可对照。这些关乎举止仪表的事,都与当时社会习惯有关──女人不宜在公共场合太过嚣张。信主的基督徒不分男女在基督里都是平等的;但是,基督徒妇女不应走到另一极端,以致被外人指斥为没有品德的女性。所以,保罗勉励她们要沉静学道,总要顺服。

──《新旧约辅读》

对敬虔的基督徒妇女来说,最名贵的妆饰不是外表的「编发、黄金、珍珠、和贵价衣裳」,而是善行,即本乎对上帝的敬畏和感恩之心,向人所作的爱心的服役。

── 周天和《教牧书信》

学道原文是「学习」;一味的顺服原文作「完全的顺服」或「全然顺服」;讲道原文是「教导」。保罗在此的意思是,女人在崇拜聚会时所担任的角色是学徒而不是教师。

── 周天和《教牧书信》

教会深深相信,在基督里男女平等,无尊卑之别,不过,这并不表示男女不分。男人仍旧是男人,女人仍旧是女人,而且在任务方面,也因天赋本能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虽然其中可能有例外,但原则上仍旧男女有别。

── 周天和《教牧书信》

学道原文是“学习”;一味的顺服原文作“完全的顺服”或“全然顺服”;讲道原文是“教导”。保罗在此的意思是,女人在崇拜聚会时所担任的角色是学徒而不是教师。辖管的希腊字(authentein )是一个极少用的字,意思是“僭权”或“实施不合法的权威”。

── 周天和《教牧书信》

,12保罗何以不许女人讲道?】

答:保罗说:「女人要沉静学道,一味的顺服。我不许女人讲道,也不许她管辖男人,只要沉静」。此处「讲道」一词,原文字( ),是施教或教训的意思,参新译本 )。保罗在此之所以不许女人教训或管辖男人的原因,如下文的解释:「因为先造的是亚当,后造的是夏娃,且不是亚当被引诱,乃是女人被引诱,陷在罪里。」。由此可知,他所注重的,是神起初创造伦理次序,以及道出女人的软弱和失败。如果他许可女人教导或管辖男人,其结果则使双方受到损害,并且也破坏了这个创造的次序,是不合体统的。他所要求女人的是应当沉静与顺服;相反的意思,就是不准女人多说话,以免多言多语,大言不惭,羞辱自己,而保守她的地位和尊严。但我们究竟是否认为保罗在此告诉提摩太,不信女人教训与管辖男人,就以偏盖全,而不准女人在任何场合聚会讲道教训人呢?这是需要另外多加思考的问题(参二二七题 )。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保罗是否不许女人讲道?到底女人能否上讲台讲道?到底女人可否作女传道或女牧师甚至女监督,及神学院院长等圣职?】

的难题研究中,对此问题已有相当详尽的解释,请参阅。

不过,保罗在这里所说的与在哥林多前书所说的有点不同。

一、中文在这里所译的不合原文,这里所译“我不许女人讲道,也不许她管辖男人”两句话,原文乃是“我不许一个女人教导或管辖一个男人”。在这里我们最少可以发现几件事:

①保罗并没有禁止女人“讲道”,包括上讲台讲道,或在任何聚会中讲道(见的解答 )。

②此处“讲道”一词原文乃是“教导”DIDASKO(&6*aIctl ),所谓“女人教导男人”,有三个可能:

A.女人在教会的议事会中发言教导男人们如何管理教务。

B.女人在讲道中提及有关男人的言行举止,加以纠正或指责。

C.女人在家中指责丈夫不当,牝鸡司晨。

不要忘记保罗有关禁止女人的这两句话,是包括两件事,即“教导和管辖”男人。保罗认为一个女人在任何场合中“既教导又管辖”男人,无论从任何角度看来,都不适宜。所以他在下文提及女人的失败,以作左证

二、但是根据原文,我们发现一个秘密,因为原文并非说“不准女人们教导和管辖男人们”。乃是说“不准一个女人教导或管辖一个男人”。因此,我们相信因为提摩太年轻,在以弗所传道及管理教会曾遭遇到意外的难处,即可能以弗所教会中有一个特别凶的女人,女人原文是GUNE(Y[ )u初是单数字,喜欢野蛮无理干涉提摩太这个男人(原文是AN职 如加 也是单数字 ),暗指提摩太而言。所以保罗说“我不许一个女人教导或是管辖一个男人”,以弗所教会信徒听见保罗这句话,大家心照不宣,都知道保罗所指为何,同时那呱呱叫的女人,也自惭形秽,不愿再多嘴干涉提摩太了。

三、如果我们明白保罗在这里不是“禁止女人讲道”,在哥林多前书十四章也“不是禁止女人讲道”的话,我们便可以下一个结论,女人是可以讲道,不论何时何地,既然是为上主发言,是没有理由被禁止的。

①神在历史中多数使用男人为他工作与发言。

②但在某一时期,没有男人可被他使用时,他也用女人为他工作与发言,完成计划的一部份。士师时代的底波拉便是一例(士师记四章及五章 )。

③在某一个时期,既无男人可用,亦无女人可用时,他也用小孩子来为他发言,维持神启示的延续。撒母耳时代孩童撒母耳被神使用便是一例(撒母耳记上三章 )。

④当神发觉任何人都不能被他使用时,神也用一只动物来完成他的使命。巴兰的驴开口质问巴兰,便是一例(民数记二十二章 )。

⑤其实神也可用石头来赞美欢呼 )。

请问,神要使用一个人,为什么要受人们传统的规限所限制呢?谁有权拦阻神去使用任何一个男人或女人为他发言呢?

米利暗也是一位女先知,领导众妇女赞美神 )。

以斯帖蒙神使用,拯救犹太人脱离死亡(以斯帖全书 )。

腓利的四个女儿都说豫言,被神使用 )。

亚居拉的太太百基拉也可能是很会讲道的,他们夫妇二人与保罗一同去传道,而百基拉的名字常排在她丈夫之前,可能表示她比丈夫更会讲道(参阅罗马书十六章的解释 )。

因此,女人如被神使用为传道,并无不可。但,女人也接受牧师圣职,则各有不同的意见。不过,最低限度,女人为牧师不如男人为牧师在执行职务时方便,是可以断言的。

女人也可以做女皇,女总理,女总统,为何女人不能在圣职上与男人相等呢?在神眼中,男人与女人并无分别,分别乃在该人是否肯被主使用。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不许女人讲道,」原文是不许女人教训,不许女人教导男人,以下就接着不许女人管辖男人。―─ 牛述光

】让我们不要以为,因为女人的事奉是私人的,又是在家里的,就比那些较公开的职事来得没那么重要。有一句名言说得很好:「推动摇篮的手统治世界。」将来的日子,在基督审判台前,忠心是要被数算的。这是在家里和在讲台上都能表现出来的。

──《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这儿译为辖管的希腊字(authentein )是一个极少用的字,意思是「僭权」或「实施不合法的权威」。

── 周天和《教牧书信》

是否禁止妇女受委圣职?】

立下这个准则:「女人要沉静学道(hesychia ),一味的顺服(hypotage )我不许女人讲道,也不许她辖管(authentein )男人,只要沉静(hesychia )。」保罗指出,由创世时开始,男女已有别,就家庭与教会内的领导地位而言,男女是有分别的。这样说:「因为先造的是亚当,后造的(eita )是夏娃。且不是亚当被引诱,乃是女人被引诱(exapateheisa ),陷在罪里。然而女人常常存信心、爱心、又圣洁自守(Sophrosyne 此字含意是「调和」、「自制」、「慈善」、「自律」及「善于判别」 ),就必在生产上得救(sothesetai 此字源于Sozein 于本段经文的含义是人类堕落之前 是女人首先接受撒但的诱惑 但女人会蒙救赎 得以脱离受诱惑的恶果。至于「生产」一词 乃指妇人生产 又或者是妇人有生育能力 但她之所以得救 绝非靠赖她将新生命带到这个世界的善功。女人得救 和男人并无分别

信徒聚集一起,组成教会这个有机体。父母子女同住,组成家庭。无论在教会或家庭内,女人都应顺服男人,神将领导教会及家庭的责任都托管予男人。然而,男人及女人在神面前都是蒙疼爱眷佑的;神将管理之职交与男人,并不意味男人在神面前的地位较女人胜一筹。

细读提摩太前书第二章,得出下述教训:

1 神容许男人做的事情,跟容许女人做的不同。圣经清楚指出女人不能以权威的态度教导男人(「男人」即男性信徒的聚会。权威didaskein及authentein 似乎是指以长执及牧师的身份 站在讲台上训导及祝福信徒 )。这样看来,神不容许女人负责的,却容许男人负责。笔者认为,信徒不能凭己意强解这段经文,而认为男人与女人均能承担训诲之职。(若信徒凭一己私意由解这段经文 可能陷于侵犯圣经权威的险地 又任意模塑圣经 使经义迎合自己的意愿。蒙蔽圣经原本明显易懂的意思 甚至可被视为有意地否认圣经权威。 )

2 另一方面,提摩太前书第二章却不禁止女人教导个别的男信徒(例如百居拉也与丈夫亚居拉一同教训亚波罗 将神的道理更加准确地告诉他 ,圣经也不禁止女信徒讲道 但女信徒必须以敬畏及谦恭的态度传讲神的信息 在当时 来说 用帕子蒙头参与圣会象征谦恭 。还有,圣经并未明言禁止女信徒以造就、安慰及劝勉的态度向众信徒讲道。事实上,女信徒得着讲道恩赐多的是;传福音的腓力有四个女儿,她们都有说预言的「恩赐」(Charisma 灵恩 。基督徒妇女若未能参与公开聚会,这四位有恩赐的女信徒无疑可率先与这类家庭妇女接触,在家庭聚会中向妇女及小孩子传福音。腓立比的吕底亚是第一位接受保罗所传福音的欧洲信徒,在她家中有一个为训练造就门徒而设的查经班和祈祷小组。不单在河边漂染厂有聚集,凡愿意接受邀请到她家中的,她都向她们讲述福音。一般来说,吕底亚都是在保罗(连同西拉 以及伙同保罗传福音的其他人 )面前,向客人讲述基督福音。上述例子足可证明,有恩赐及敬虔的妇人都蒙神使用,藉他们赢得灵魂,又教导后进谨守神的道,无论男女老幼,都蒙她们造就。在普世福音工场上,有不少已婚或未婚的女宣教士,上述例子即可保证女宣教士也能获神重用。

3 无论如何,纵使女信徒拥有丰富的恩赐和天分,她在属灵恩赐方面的权柄也不能超越男人;这是圣经的明训。尽管女信徒可以协助教会工作,但她们绝不能担当牧养及领导地方教会的工作;已陈明个中道理。基督昔日呼召十二使徒,又差派七十门徒周游巴勒斯坦城乡传福音,使徒及门徒都由男性充任,也是因为女性不能辖管男性。读者或许想,基督复活后,首先向抹大拉的马利亚显现,然后才向其他人显现;此外,保罗也极力赞赏女信徒如吕底亚(徒十六 )、非比友阿爹与循都基,指出她们热心事奉,配受嘉许。虽则如此,女信徒在运用属灵恩赐的权柄上不可超越男性。(有些人认为 ,但这解释与新约时期的情况不合。prostatis的意思只是「帮助、助手、保护者」罢了。阳性的prostates 在新约圣经中亦只解作「守卫者、保卫者及助手」。参Arndt andGingrich Greek-EnglishLexicon P.726。 )

4 提摩太前书第二章清楚指出,处理地方教会的事务方面,女信徒应顺从男信徒。在家庭里,妻子也该顺服丈夫,上述两者是有关系的。纵使妻子比丈夫更有属灵的恩赐,更明白圣经教训,生活更圣洁,她仍然应在上述两方面顺服丈夫。在家庭事务方面,丈夫有最终决策权(妻子当然可以建立自己与神的关系 基督全权掌管她的生活 在这方面 丈夫便不可越权了 )。妻子必须顺服丈夫,除非他侵越神掌管每个信徒的主权而要求妻子犯罪,再不效忠基督。清楚陈明,妻子必须顺服:「你们作妻子的,当顺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顺服主。因为丈夫是妻子的头,如同基督是教会的头。教会怎样顺服基督,妻子也要怎样,凡事顺服丈夫。」第二十一节说得好,「当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顺服。」但不能单单看重这句话,就忽略了二十二至二十四节,后者指出妻子乃从属￿丈夫。与此同时,第二十二节也清楚陈明了丈夫当怎样对待妻子;在很多事情上,丈夫应视妻子为基督赐给他的宝贝,这是丈夫绝对要承担的责任。婚姻当然要忠贞,但除此以外,丈夫循上述原则可知,妻子在很多家庭事务方面比丈夫参与更多,比丈夫更能胜任。在此必须指出,对丈夫的要求远比对妻子的为多。妻子应「顺服」丈夫(「顺服」 hypotassesthai——受命充当军队或行伍中一特别职位 必须服从命令 使全团皆受指挥 ),也当「敬重」丈夫(「敬重」 phobeisthai 直译乃「敬畏」 )。然而,丈夫受命爱妻子,「正如基督爱教会(并不因为教会值得他爱 也不是教会满足了基督的需要或令他满心喜悦 刚刚相反 教会绝不完全 需要基督百般忍耐 )为教会舍己」。丈夫所负的责任,远比妻子的重。丈夫绝不能指摘妻子不符以弗所书第五章的要求,除非他首先照吩咐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丈夫要爱妻子,正如基督爱教会。

女性在家庭及教会都顺服男性,使女性被禁受委圣职,那么,又为何会有女长老或女执事呢?有些学者认为,的Presbyteras(阴性众数宾格词 )乃指女长老,正如阳性的Presbyter乃指男性长老而言。这解释不符合上文下理,该段经文乃指教会众信徒,包括男女老幼在内,保罗在此教授提摩太尊重并友爱教会各信徒。因此,这段经文与教会的职事绝无关系。这个道理也能应用于解释第三至六节的「寡妇」(kherai )。这等寡妇似乎没有特殊身份,并非教会的监督。保罗只提及怎样的寡妇才有资格固定地接受教会照顾——必须满了六十岁,守寡前只作一个男人的妻子,品行端正,无可指摘,而且没有子女或孙儿。

上述原则亦能应用以解释提多书第二章,这章经文讨论教会中年及年青的会友分别应扮演怎样的角色。第三节的Presbytidas(阴性众数宾格词 )不是指承担属灵职事的女长老;因为Presbytidas与neas(少妇 )及neoterous(年青男子 )并排,圣经并指出,他们应该受教,择善从之,远避淫行。这样看来,根本没有理由说Presbytidas或Presbyterai是女长老。

至于女执事,新约圣经清楚记载了唯一例子,但我们不能肯定女执事与男执事的职责是否相同。根据,保罗称非比为女执事(diakonos ):「我对你们举荐我们的姊妹非比,她是坚革哩教会中的女执事(diakonon 或作「仆人」 )。请你们为主接待她,合乎圣徒的体统,她在何事上要你们帮助,你们就帮助她。」Arndt及Gingrich(Gree祂-English Lexicon P.184 )毫不含糊地指明,此节经文足可证明新约教会有女执事,虽然此处是唯一提及女执事的经文。

新约圣经并没有教会历史中专指女执事(diakonissa )这字,因此的diakonon这阴性用字乃新约中独一无二的了。由此可见,虽然女执事一职是新约教会所接纳的,但却是极例外的。提及新约时期首批执事七人,全数是男性。会众拣选此七人为执事后,七人受按手及祈祷,接受圣职。我们断不能肯定非比是否循选举、按手祈祷被坚革哩教会委予女执事之职。然而,保罗若用diakonissa,我们才能肯定非比女执事之职与所言相同。

伊利沙伯伊利海蒂 (Elisabeth Eliot )一段精辟的见解,恰可为本文作结。她这样说:

「无论在家庭或教会,男性都受委予至高的权力,他们代表了基督,是教会的头。女信徒必须乐于接受这事实,却不是百般不愿意地才勉强承认;这样,女信徒参加教会聚会及担当妻子之职,才可得着满足」。(摘自「为何我反对女性受圣职」《今日基督教》880〔1975]14 )

同篇文章稍前一段,伊利沙伯有这样深刻的观察:

「现代崇尚个性,令顺服的意义降级了。人们都说,若服从就不能作『完全的人』!人们又认为服从即牵制,因此服从是要不得的。『自由』的定义却是『无牵制』,实有歪圣经原则。耶稣说:『你们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门徒。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在神看来,人类愈服从神的命令愈有自由。若将民主的理想强加于神的国度(而神的国度显然是神权制的 ),这就只会令信徒失去能力,而更会使神的国度受攻击。基督是神的儿子,又是他的圣仆,基督自己也甘愿受限制。他将自己交给神,从而学习顺服。

」(同上文 P.13 )── 艾基思《新约圣经难题汇编》

严格来说,亚当所要负的责任比夏娃更大,因为夏娃是被引诱而犯罪,亚当则可说是明知故犯。正如一位学者(J. A. Bengel )所说的:「蛇欺骗了女子;女人没有欺骗男人,只说服他」。保罗在此所持的论点是:由于夏娃那么容易受蛇的欺骗和引诱,因此她显然不适宜担负教导的责任。女人曾经教导男人一次,但结果那么悲惨。正所谓「一之为甚,岂可再乎。

」── 周天和《教牧书信》

『先造的是亚当,后造的是夏娃』,这是神的次序,结果就是『甚好』;『不是亚当(先 )被引诱,乃是女人(先 )被引诱』,这是撒但的次序,结果就是堕落(参创三章 )。所以『顺服』的精意,乃在尊重神主宰的安排和次序;如果狂妄自高,神位安排却想不法上篡,或是坐大自居,神已废弃却摆老资格,都是已经落入撒但堕落的原则中了。

──《读经指引》

】「然而,女人若常存信心、爱心,又圣洁自守,就必在生产上得救。」

这是一节特别有关基督徒妇女生产之应许。本节首两字“然而”显示,上节末句“陷在罪里”与创世记3章始祖犯罪与受咒诅之事有密切关联,按创世记第3章男人犯罪后,肉身方面所受之刑罚是“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你必汗流满面才得餬口”。而女人在肉身方面所受之惩罚是“……我必多多加增你怀胎的苦楚,你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你必恋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然而”,基督徒妇女若在信心爱心上长进圣洁,便可以在生产儿女的事上得救。所以这“得救”应直接指生育儿女这件事,而没有理由按灵意解释。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就必在生产上得救,」原文是『就必藉这生产的事得救。』意思说,女人虽是后造的,却先犯了罪,但因降生的主救赎了女人,女人与弟兄是一同承受生命之恩的。―─ 牛述光

】「在生产上得救」:保罗或许针对异端禁止嫁娶的做法,鼓励女人接受生儿育女的天职。「得救」:此词可指肉身无恙、脱离灾殃,或指灵性蒙神拯救,免受永远刑罚。

──《串珠圣经注释》

“在生产上得救”可以有几个解释:(1 )人犯了罪就要接受惩罚,男人要劳苦工作,女人则要受生产之苦;但无论男女,至终都可以因相信并跟从耶稣基督而得救。(2 )女人尽了神所安排的责任,就显出她们顺服神并向基督委身,而妻子和母亲的最大任务就是照顾家庭。(3 )这里的生产是指耶稣基督的降生,所有人都因祂而蒙拯救。(4 )在经历了生产的痛苦后,女人可以学习到爱心、信靠、顺服和服事的功课。

──《灵修版圣经注释》

女人在生产上得救何意?】

答:「女人若常存信心,爱心,又圣洁自守,就必在生产上得救。」这一节圣经,有人认为主照字面的意思解释,乃是概括地论到任何一个妇女,倘若常存有信心,爱心,又能圣洁自守,她在生产的时候,必定会母子平安无恙,无生命丧失的危险,这对于一个信主爱主的妇女来说,确是给予很好的应许和蒙恩的指望,对于正在恐惧生产的妇女,也是给予最大的安慰和安全的保障。但是有人则认为这一节圣经,是指耶稣降生说的,因基督是那女人夏娃的后裔,注 ),罪是因这女人夏娃被引诱而入了世界,照样救恩是因由童女马利亚所生基督而降到世上,所以说女人就必在生产上得救。

注:参拙著旧约圣经问题总解——十二题。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女人在生产上得救”一语如何解释?】

这节圣经有下列两种解释:

一、基督徒妇女如果常存信心、爱心、又圣洁和自守,她在生产的时候,一定会母子均安,生命不致有危险。这是一个爱主的基督徒妇女应有的享受和安全的保证。

我曾多次将这节经文安慰那些等待生产而心里存有惧怕的妇女,特别是那些首次生产和从前曾剖腹产子的妇女。保罗所说的这一节经文也算得是一个应许,待生产的妇女必须把握这应许,同时过虔诚事主的生活,定必蒙恩。

二、可是另有人解释这节的“女人”应指上文的夏娃而言。因为保罗在上文追溯亚当夏娃的事,说夏娃因被引诱而陷在罪里。“然而”她必在生产上得救,原文是藉“生孩子”而得救,孩子指未来“女人的后裔” ),即主那稣基督而言。

这就是说,夏娃虽然犯罪也必因主那稣而得救。罪是由女人而来,救恩也因童女马利亚生那稣而临到世上所有的人,包括:男人与女人在内。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例证


感谢政府“我劝你第一要为万人恳求、祷告、代求、祝谢,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该如此。”】


大多数的人都会同意保罗的话,要为在位的领导者祷告(21 ),但少数人很难接受要为政府感恩的观点(2节 )。因为人们看到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和各个地方所做的错事,政府似乎应该受责骂,而不是受祝福。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感谢政府。
如果我们这样想的话,我们应该想想:即使保罗生活在残暴的罗马帝王统治之下,他仍认为有这样的政府也比没有政府好。我们应该提醒自己,我们今天所享受的许多福利都是好的法律的结果。
例如,许多国家有法律保护儿童和穷人受到不人道的劳工剥削。目前的情况也许并不完美,但如果没有这些人道的法律,这些人的处境会更惨。
保罗说神用政府来惩罚那些作恶的(罗134 )。我们可以看到神如何利用警察和律法系统来控制犯罪,维持社会秩序。保罗甚至将政治领袖称为“神的差役”(罗136 )神有良好的用心使用他们。
如果我们停下来想一想,我们就可以发现许多原因我们应该为我们的政府祷告,向政府致谢。
要抱怨是容易的,
说政府不公也不难;
但是神却教导我们要感谢,
并在祷告中支持我们的领袖。
我们越是为我们的政府祷告,
我们就越会感谢我们的政府。


──《生命隽语》

贺川丰彦(ToyohikoKagawa )是现代的一位伟大圣徒,而事实上也可称为历代以来的一位伟大圣人。他为基督的缘故,跑到新川(Shinkawa )寻找那些失丧的人;他在全世界最肮脏和最穷的贫民窟居住。史马特(W.J.Smart )描写那个情景说:『他的邻舍是一?未曾注册的妓女,和自夸智力超越全城警察的盗贼,以及那些不单炫耀自己杀人的纪录,并且随时准备再去杀人的杀人者。这些人,无论是患病的,心灵孱弱的或罪犯,都住在一个极端可怜的深渊;街上积满肮脏油滑的垃圾,老鼠从下水道爬出来然后倒毙;整个环境一直充满令人呕吐的臭味。住在贺川丰彦左邻的是一个白痴少女;她的背部刺满了许多可耻的图画,用来引诱满心兽欲的男人走进她的私窟。随处所见都是身体被梅毒侵蚀而致腐烂的人。』贺川丰彦所要的就是这些人;而且耶稣也是一样!祂渴望所有的人,不分好和坏,都来就祂。

――《每日研经丛书》

有一个故事,叙述一个人的儿子在大战中阵亡。他以前过一种毫不检点,甚至是无神主义的生活。但现在听闻儿子阵亡噩耗以后,使他与上帝面对面,而这种经验是他从未尝试过的。结果他改变了。有一天,他站在纪念碑面前,双眼望?刻在石上的儿子姓名;稍后,他说了一句话:『我猜我的儿子舍命为我得生。』这正是耶稣所做的事;祂用舍生和死亡作代价向人述说上帝的大爱,并且把人引到上帝面前。

――《每日研经丛书》

我们身体上各肢体的安置,虽有不同的位置,却不能说位置的不同就表示阶级有高低;我们不能把眼睛放在嘴巴下面、嘴巴是必须放在眼睛下面的;你不能说口放在眼睛下面,所以口比不上眼睛,其实不是,口虽在眼睛下面,它和眼睛却是一样重要的,这不是阶级不同,而是岗位的不同。所以,如果你强将眼睛放在口下面,或将两者放在一起,你就会发现口根本没法子吃东西,鼻子打个喷嚏,眼睛就要受很多的苦。照样,神在祂的家──教会里面,或在信徒个人的家庭里面,也有祂的安排。祂给予男女的不同地位,而这一切的不同并不是要造成不同的阶级。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