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导读:哥林多后书 第13章


圣经综合解读

1「这是我第三次要到你们那里去。『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句句都要定准。』」

2「我从前说过,如今不在你们那里又说,正如我第二次见你们的时候所说的一样,就是对那犯了罪的和其余的人说:『我若再来,必不宽容。』」

「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指根据犹太人的律法,在法庭上的见证必须有两三个证人才有效())。主耶稣指示门徒有关教会纪律的实行,也应用相同的要求())。
保罗早已经警告过将采取管教行动()),但他第二次去哥林多时却宽容他们,可能因为当时的环境不容他处理这些事。因为有假使徒攻击保罗,使得许多信徒怀疑他是否具有属灵的权柄,所以他只是警告「我若再来,必不宽容」())。
「那犯了罪的」())指那些犯了罪且不悔改的人,「其余的人」())可能是指默许这种犯罪的人())。

3「你们既然寻求基督在我里面说话的凭据,我必不宽容。因为,基督在你们身上不是软弱的,在你们里面是有大能的。」

4「祂因软弱被钉在十字架上,却因神的大能仍然活着。我们也是这样同祂软弱,但因神向你们所显的大能,也必与祂同活。」

「寻求基督在我里面说话的凭据」()),指哥林多信徒因为受到假使徒的影响,用各种属地的标准来试验保罗使徒职份的可靠性。
「基督在你们身上不是软弱的;在你们里面是有大能的」()),可能指当保罗在哥林多行使「使徒的凭据」时()),他执行的管教将彰显基督的大能()),这并不是那些一心想试验他的哥林多信徒所期望的结果。
保罗提醒哥林多信徒,曾在肉体的软弱中被钉十字架的基督,现在「因神的大能仍然活着」())。而基督的使徒也是如此,保罗有在基督里的软弱())、被哥林多信徒轻看,但也同样能借着基督的大能来管教犯罪者。

5「你们总要自己省察有信心没有,也要自己试验。岂不知你们若不是可弃绝的,就有耶稣基督在你们心里吗?」

6「我却盼望你们晓得,我们不是可弃绝的人。」

哥林多人听信假使徒而质疑保罗的使徒身份,甚至寻求基督在他里面说话的凭据())。但保罗却要哥林多人先「自己省察有信心没有」()),「试验」())自己的信徒身份。因为真信徒才有「耶稣基督在你们心里」()),才能与真使徒里面同样的基督生命彼此响应。挂名的假信徒没有生命,所以根本没有分辨的能力。
「可弃绝的」()),指通不过试验。
哥林多信徒如果里面确实有从神而来的真信心,有基督的生命,就证实保罗是真使徒;因为哥林多信徒生命的改变,是圣灵借着保罗工作的结果。这就相当于保罗通过了试验,「不是可弃绝的人」())。

7「我们求神,叫你们一件恶事都不做;这不是要显明我们是蒙悦纳的,是要你们行事端正,任凭人看我们是被弃绝的吧!」

「恶事」指失去信心()),落入犯罪中())。
保罗固然希望哥林多信徒能承认他是真使徒()),但他最关心的不是在人前证明自己,让人接受他,而是盼望神的儿女活在神的心意里。人对「神的用人」())的看法并不重要,神的看法才最重要,所以保罗说:「任凭人看我们是被弃绝的吧」。

8「我们凡事不能敌挡真理,只能扶助真理。」

人的喜悦不重要,神的喜悦才重要。求神喜悦就要「扶助真理」,站在神一边,宁可「任凭人看我们是被弃绝的」())。
「真理」指福音所发表的神的心意,包括造就肢体、建立基督的身体。

9「即使我们软弱,你们刚强,我们也欢喜;并且我们所求的,就是你们作完全人。」

当保罗建立的哥林多教会离弃他,质疑他的使徒职份时,保罗最关心的不是自我辩解,也不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而是要他们成为完全:「我们所求的,就是你们作完全人」。若是神的儿女能在神的心意里日臻完全,个人受一点委屈又算什么呢?这是事奉神的人生命成熟的表现。
「作完全人」原文源于「补网」()),意思是复原、整理、恢复原状。

10「所以,我不在你们那里的时候,把这话写给你们,好叫我见你们的时候,不用照主所给我的权柄严厉地待你们。这权柄原是为造就人,并不是为败坏人。」

运用属灵的权柄,可能会暂时产生「败坏」的后果()),但最主要的、最终的功用是「造就」肢体、建立基督的身体,保罗在本信中反复强调这一点())。
运用属灵权柄的人,必须先以基督的心为心,才能「为造就人,并不是为败坏人」。

11「还有末了的话:愿弟兄们都喜乐。要作完全人;要受安慰;要同心合意;要彼此和睦。如此,仁爱和平的神必常与你们同在。」

「作完全人」原文与「补网」())相同,有「改正你们的行为」的意思。
「要受安慰」,指我们在苦难中要学习接受神的安慰,好叫我们也能安慰别人());而自命刚强,不懂得「受安慰」的人,也不懂得如何安慰别人。
「如此,仁爱和平的神必常与你们同在」,表明神与我们同在的前提,是我们能顺服在神的权柄下,在神的心意中活出基督身体的合一见证。

12「你们亲嘴问安,彼此务要圣洁。」

13「众圣徒都问你们安。」

14「愿主耶稣基督的恩惠、神的慈爱、圣灵的感动常与你们众人同在!」

希腊史家希罗多德说「在古代一个人向尊长问安,是用嘴亲手、胸、膝或脚,向朋友则亲他的脸颊」,通常是男人对男人,女人对女人,且只限于亲脸颊。新约时代的亲嘴是主人向客人问安的方式())。信徒们也以此表示彼此间的交通()),现今希腊东正教会在特殊场合仍沿用「亲嘴」())礼节。
「众圣徒」())指保罗写信时所在的马其顿教会的信徒。
除了加拉太书,本卷书信是保罗书信中最严厉的一封,但结尾却充满祝福。圣父的慈爱,圣子的恩典,圣灵的感动,是神的三重祝福())。教会不需要别的,只需要三一神的同在,使每个信徒都肯接受圣灵的管理,在神的光中生活,彰显出基督的荣美。在新约中只有此处的祝福明显地将父、子、圣灵相提并论。
上图:2014年11月,天主教教宗方济各 (Pope Francis)在伊斯坦布尔会见东正教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巴尔多禄茂( Ecumenical Patriarch Bartolomeos I)时,请巴尔多禄茂为他亲嘴祝福,以特别表明基督教会的合一。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警告、心愿、希望、祝福

在这封严厉书信的最后一章,保罗提出四件事,作为结束。

(一 )保罗以警告作为结束。他之来乃要使哥林多人获益。这次来并不是随便的说说。所说的都要有见证及凭据。用现代话来说,保罗要向他们摊牌。这种不良的情况不能再让它拖延下去。他知道时间到了。他必须面对现实的困艰。

(二 )保罗以心愿作为结束。他心里的愿望是他们行为端正纯良。保罗不需要施用他的权威,他们不使他失望,反而给他深深的喜悦。保罗从来未曾为欲表示他的权威,而施用权威。凡他所做的都是为着造就,并不是为着毁坏。管教的目的并不为着要打倒,乃是为着要举起。

(三 )保罗以希望作为结束。他对哥林多人有三种希望。(甲 )他希望他们向前迈进,朝向完全的地步。基督徒的人生,没有站住不动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基督徒行在神的道路上,因此每天藉着基督的恩典,更能经得起神的考验。(乙 )他希望他们能听从他的劝告。一个伟大的人方才会接受逆耳的忠言。我们往往会大大的改善自己,只要我们停止讲说我们所要的,开始聆听智慧的话语,尤其是耶稣基督的声音。(丙 )他希望他们能同心合意,和平相处。信徒中间,含有怨恨,就不可敬拜那一位赏赐和平的神。人与人之间,必先互相亲爱,方才能够真心的爱神。

(四 )最后,保罗以祝福作为结束。在严厉的指责,挣扎,辩论之后,随着的是祝福的宁静。与我们的仇敌相和最好的方法是为他们祷告,因为一个人恨人,同时为他祷告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我们就这样的在祝福声中,与保罗与哥林多教会间的磨擦告别。这条道路是艰难的,但是最后的一个字是和平,平安。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哥林多后书第十三章

I 保罗警告在第三次拜访时要采取激烈行动

保罗在这里以胁迫的口气,说到他要第三次拜访哥林多。他通知受信人,当他再来时,再不宽容犯罪的人。他们既然要求基督在他里面说话的凭据,那就等着瞧吧!他告诉他们,正如基督因软弱被钉十字架,如今却因上帝的能力仍然活着;他(保罗)也是一样,虽然如同基督一样软弱受苦,却也会靠上帝的大能去面对他们。因为他们要求凭据,保罗也向他们挑战,要求他们证实自己是否持守信仰。他向他们保证,在他这一方面,他绝不行事违背真理。

1. 这是我第三次要到你们那里去。第一次是保罗初到哥林多传福音,第二次是写了哥林多前书后“痛苦的”拜访(见导论)。第三次拜访在十至十三章中已提过好多次-21),从这些经文和现在又提到的情形来看,保罗是准备摊牌了。

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句句都要定准,保罗在此没有任何预示,就节录了(七十士译本)。第一世纪的犹太教强调控告的事需要至少两个人的见证。耶稣指示门徒有关教会纪律的实行,也应用相同的要求,新约还有其他地方也反映同样原则

保罗在此引用这段经文,引起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这是指保罗在第1-2节提到二次、三次访问哥林多,有点类似律法所要求的两三个见证人。这几次访问所提供的证据,足以支持保罗在哥林多想要执行的管教行动。可是保罗第一次的访问实在不能说是对哥林多人罪行的见证(因那是初次旅行布道,之后教会才建立)。再者,第三次访问也不能算是一个“见证”,因为保罗是想要采取管教行动。这种解释也造成似乎保罗误用了的经文,因这里显然是指对人的见证(而非对事),新约其他地方也是如此用法。

另一种解释是说保罗在此提出的警告(2节)就是所需要的见证。但难处是尽管有多重警告,所牵涉到的见证人却只有一位。第三种可能的解释是,保罗既已下定决心,一到哥林多就采取管教行动,他在这里只是向他们保证,他会照耶稣的指示和教会所认可的法律程序,作他要作的事86

最后,保罗也可能是向那些可能控告他的人提出挑战;保罗的意思是:如果他们要控告他,他们必须预备两三个见证人,来支持他们的指控。这种解释也说明一个事实:不只哥林多人要受保罗审断,保罗自己也要受他们审断(5-10节)。

2. 我从前说过,……就是对那犯了罪的,和其余的人说。保罗用的是完成式( proeirēka ,直译为“我已警告过”),指过去提出的警告,但到如今还有效。接下来保罗又提出警告,并且特别指出他何时第一次提出这种警告:如今不在你们那里又说,正如我第二次见你们的时候所说的一样。保罗第一次警告是在他“二次拜访”时提出,也就是他被犯罪的人攻击(参,,“痛苦的”拜访时。从此处经文看来,我们知道保罗第二次拜访时,对那些仍然不肯为先前犯的罪悔改的人,提出严重警告。

保罗提到对那犯了罪的,可能是指,性犯罪而未悔改的人(参,,而其余的人可能是指默许这种性犯罪的人(参,

保罗警告的内容是:我若再来必不宽容。保罗已警告过,他第二次拜访时将采取管教行动,但后来他没有这么作,却是写了一封“严厉的”信给他们。现在他要第三次拜访他们,他警告他们,这一次他再不宽容了。

3. 保罗在这里提出2b节:“我必不宽容”的理由。他说,因为你们既然寻求基督在我里面说话的凭据。我必不宽容。哥林多人因为受到敌对保罗的人的影响,用各种标准来试验保罗使徒职份的可靠性。其中一个标准是:真使徒说基督要说的话,他们要寻求这个标准是否成全在保罗身上。其中的凭据包括引人注意的出现方式,带有能力的讲话方式,且能行神迹和异能。保罗不反对这种标准,但也有相当程度的例外。他已学会基督的能力是住在软弱的人身上,而不是那些引人注意的人。并且基督是透过祂的仆人在传扬福音时为祂说话,而不是因为他们话语有力。

为了答复要求凭据的问题,保罗说他必提供基督在他身上说话的证据,但必不会像他们所喜欢的那样。他必不宽容他们。他会厉害的使用他的权柄(参10节)。在这一方面,他警告哥林多人:基督在你们身上,不是软弱的;在你们里面,是有大能的。当保罗在哥林多行出使徒的凭据时;参,,基督就藉着圣灵在哥林多人当中满有大能地运行;但在这段经文中,保罗是想到基督的大能会在他对那些沉溺罪中,死不悔改的哥林多人采取管教行动中彰显出来。保罗在,对那些混乱主餐的人所说的话,可能帮助我们了解他在这里指的是什么:“因此,在你们中间有好些软弱的,与患病的,死的也不少。我们若是先分辨自己,就不至于受审。”

4. 祂因软弱被钉在十字架上,却因上帝的大能仍然活着。保罗提醒他们,现在靠上帝能力活着的基督,曾在软弱中被钉十字架。他们应当了解,这正是保罗自己使徒传道职份看似矛盾之处:我们也是这样同祂软弱,但因上帝向你们所显的大能,也必与祂同活。使徒软弱的许多凭证(参,,不应使哥林多人看不见基督的能力在他的使徒职份中彰显出来的事实。在承认自己在基督里软弱的同时,保罗却说要用基督管教的能力来面对他的读者87

5. 你们总要自己省察有信心没有,也要自己试验。这里用的反身代名词( heautous ,“你们自己”)表示保罗强调,是哥林多人本身应当省察,而不是他。他希望他们看看自己是否持守信仰,也就是福音;他们的生活是否符合福音信仰。

岂不知你们若不是可弃绝的,就有耶稣基督在你们心里吗?保罗在前书中强调圣灵与教会和个别信徒同在的重要性,并其中隐含的道德涵义。在此段经文中,哥林多人在道德方面的失败使保罗忧心(参,,基督藉着圣灵同在必然有的伦理要求,使保罗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岂不知……耶稣基督在你们心里吗?哥林多人似乎很自信基督在他们中间,保罗问这问题的目的是要唤醒他们:这件伟大事实隐含的道德涵义。

6. 我却盼望你们晓得我们不是可弃绝的人,正如保罗在前一节所强调的(用反身代名词),哥林多人应当自己试验,他们是否持守信仰;他在这里也强调(用加强语气的代名词 hēmeis ,我们)他的希望是他和他的同工都能够通得过哥林多人的试验。这一点似乎很奇怪,因为从上下文的思想脉络来看,保罗所希望的应该是哥林多人能通过试验,怎么反而是他和他的同工要通过试验?这件事的解释如下:哥林多人藉着察验自己,得到的结论是他们的确持守了信仰,因此基督是在他们里面;哥林多人也因此承认保罗和他的同工也通过了试验。因为如果他们持守了信仰,住在基督里,那是因为他们透过保罗和他的同工的传道工作而得到的,这也就证实保罗是真使徒,他通过了试验。

7. 我们求上帝,叫你们一件恶事都不作。保罗透露他祷告的内容,不只显出他关心哥林多人,同时也劝勉他们。他祷告要他们不作的恶事,从上下文来看,是不要他们失去信心(5节),落入不道德中

保罗恐怕他的动机遭人误解,故说明他祷告的理由是这不是要显明我们是蒙悦纳的,是要你们行事端正,任凭人看我们是被弃绝的吧,虽然他也希望他们会发现他们的使徒经得起试验(6节),但这还不是他主要关心的。他是希望他们远离恶事,不是因为因此他的名誉受损,而是因为他希望看到他们作正直的事。

那些以为使徒保罗通不过试验的人,可能会说他拿不出基督在他里面说话的凭据,也就是说他没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外表,他的言语也算不了什么。他们也认为在他的服事中,少有属灵大能的明证(例如:见异象和行奇事神迹,参,-13)。保罗在“愚妄人的谈论”中提出他们要求的凭据,虽然他有自己强调的重点(见b-注解)。但就保罗而言,真正能证实他使徒职份的,不是炫耀这些能力,而是他带领的信徒生命的改变。一旦他们通得过持守信仰的考验,且表现在他们生活中,有道德方面的更新;那么保罗使徒职份的真实性就得以证实了。(参,

8. 为了避免他所说的“任凭人看我们是被弃绝的”这一句话,被人误以为是他承认作错事,保罗又说,我们凡事不能抵挡真理,只能扶助真理,这里的真理最主要是指福音,而保罗坚持的是他不可能行事与福音中所隐含的真理相违背。

9. 即使我们软弱,你们刚强,我们也欢喜。这句话加强了第7节所说的,而且以通用的词汇重述。正如第7节所说,保罗准备让人以为他是被弃绝的(通不过试验),只要哥林多人行事正直就好。现在他又以更广泛的词汇,说到他也预备好,甚至很高兴成为软弱的,如果这样能让他带领的信徒得以刚强。在传道过程中,保罗发现,经常在他的软弱中,同时有能力在别人身上发动(参,。这个事实是根据上帝定意使用今生软弱的器皿来成全祂的目的(参,。保罗在他带领的信徒身上所寻求的能力,乃是向福音委身的能力,而透过如此的委身奉献,在他们的生命中产生道德的更新。

并且我们所求的,就是你们作完全人。在他带领的信徒背叛他,质疑他的使徒职份时,他最主要关心的不是自我称义,而是要他们成为完全;这是使徒保罗基督徒灵命成熟,完全献身为上帝而活的标志。

10. 保罗总结他写这封信的目的:所以我不在你们那里的时候,把这话写给你们,好叫我见你们的时候,不用照主所给我的权柄,严厉的待你们。这句说明目的的话正符合章的内容,保罗在当中重复说到要严厉使用权柄、11,。虽然保罗一再威胁要动用权柄,但他仍一直希望事实显明他不需要如此行。因此我们可以说,十至十三章的目的是要唤醒哥林多人,回转过来,以致能拒斥假的福音,排斥敌对保罗的人的虚情假意,并在他们的生活中,活出福音所隐含的道德涵义,以免保罗要严严的使用他的权柄。

保罗说他的权柄是主所给我的权柄……原是为造就人,并不是为败坏人。在保罗著作中,有其他地方说到使用权柄是要败坏(例如:把那人交给撒但,败坏他的肉体,;参,,但权柄最主要的功用是建立、造就基督的教会。这是本书信中一再强调的(参,

Ⅱ 结语 A 末了的劝勉与问安

11. 还有末了的话,愿弟兄们都喜乐。弟兄这个字是通称,指所有基督徒也如此用)。都喜乐是译自希腊文 chairete ,也可译作“再见了”,此字在也译作“喜乐”,同样是简短的劝勉中的一句话。但此处译为“再见了”更能切合此信的结语;因为这信充满了焦虑、自我辩护、申诉敌对者,又冷嘲热讽;似乎不可能在结尾劝勉他们要喜乐。

要作完全人,要受安慰。保罗要他们如何作完全人,意思应当很清楚。他希望哥林多人拒斥敌对他的人所传的、不同的福音;要认清他才是他们的真使徒,并要他们确保在他们当中不准有不道德的行为。保罗向哥林多人所要求的,就是要他们省察自己,成为完全;以致于当他来到时,不需要严厉使用他的权柄(5-10节)。

要同心合意,要彼此和睦。这也应当算是保罗对哥林多人的要求;它让我们想到哥林多前书成书时,教会因不和睦而受损(参,;这仍是教会问题的根源(参,。在这些劝勉之后,保罗加上保证,如此仁爱和平的上帝,必常与你们同在!这个应许不应该是一种赏赐,如果哥林多人顺从保罗的劝勉,就会赐给他们。这个应许应当是对那些愿意顺从的人的一种鼓励,也表示他们得到能力的来源,有力量如此行。

12. 你们亲嘴问安,彼此务要圣洁。在新约中,亲嘴是问安和尊敬的记号。例如:耶稣责备法利赛人西门,在他进他的房子时没有与他亲嘴。亲嘴也是表达情感的象征,如多得赦免的妇人,连连亲耶稣的脚;又如浪子的父亲拥抱、亲吻迷途知返的孩子。保罗一再劝勉教会会友要以圣洁的亲嘴,彼此问安(另译)。除了此处之外,这种劝勉也用在

亲嘴必须要圣洁,表示不能有邪欲掺杂。亲嘴是一种问安,是平安的记号,也是基督徒舍己的爱( agapē )的象征。在后新约时代,早期基督教礼仪,特别是圣餐礼中,都沿用圣洁的亲嘴,或礼仪的亲嘴(cultic kiss)。但在很早期历史中,就有人反对这种习行;原因是容易引起非基督的怀疑,也为着避免邪欲的危险88

13. 众圣徒都问你们安!保罗在这里所指的众圣徒,应指马其顿所有的基督徒,或特别指马其顿城中的基督徒;保罗就是从那里写了这封信。

B 祝福

14. 此处最后的祝福特别重要,因为有三重。在新约中也只有此处的祝福明显地将父、子、圣灵相提并论。

愿主耶稣基督的恩惠。保罗在写道:“你们知道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他本来富足,却为你们成为贫穷,叫你们因他的贫穷,可以成为富足。”(见注解)这是保罗要他的读者想起的,主耶稣基督恩典的本质。这恩典是人不配得的,却是那么慷慨丰富,为了罪人的好处而无条件赐下。

上帝的慈爱是整个保罗神学的主题。上帝透过基督成就伟大的和好工作,使人能与上帝相和这事已显明出来了。这是保罗要他的读者思想的,上帝之爱的本质。这其中所牵涉到的,又是人完全不配得的,令人希奇的丰富恩惠。

圣灵的感动,感动译自 koinōnia ,基本意义是“有份”、“参与”。圣灵的感动可以说是有份于圣灵,而圣灵又是基督徒共同分享的实体(objective genitive construction)。圣灵的感动也可指圣灵创造出来的团契(subjective genitive construction)。这两种概念都说得通,在保罗书信其他地方也找得到(例如:说到,基督徒既是从一位圣灵受洗,也同饮于一位圣灵)。无论如何,基督徒只有当圣灵作主,使我们能与祂分享时,我们才能“客观地”在圣灵里分享。

注:

1.史达波(约主前63年-主后22年)在约主前七年写成地理志(Geography)。此书中有一段对早期哥林多,在主前一四六年未被毁灭之前的描述。最近有人针对他对当时庙妓之描述的正确程度提出质疑:参阅H. Conzelmann,哥林多前书(Fortress, 1975),p. 12;Murphy-O'Connor, pp. 55-56.

2.有关碑文的正确日期,无从确定。但可肯定的是,犹太人社群在颇早时期,就在哥林多有一聚会地方。参阅Murphy-O'Connor, pp. 78-79; Barrett, p. 2.

3. M. Lang, Cure and Cult in Ancient Corinth : A Guide to the Asklepieion (American School of Classical Studies at Athens, 1977).

4.有愈来愈多近代注释家似乎一致赞同这种看法。如参阅Bruce, pp. 23-25; 164-170; Barrett, pp. 3-11; Furnish, pp. 26-46. Martin, p.xl.

5.参阅Allo, pp. lii-liii; Lietzmann, pp. 139-140; Tasker, pp. 30-35;Hughes, pp. xxiii-xxxv; Kümmel, pp. 287-293; W.H. Bates, The Integrity of II Corinthians', NTS 12(1965-66), pp. 56-59; A.M.G. Stephenson,'A Defence of the Integrity of 2 Corinthians', The Authorship and Integrity of the New Testament (SPCK, 1965), pp. 82-97.

6.So, e.g. , Plummer, pp. xvii-xix; Strachan, pp. xxxix-xl.

7.如Bultmann, pp. 16-18;Schmithals, pp.87-110后者检列出六封书信的残片:(A),十五,,(B)十一l,,(C),(D),(E)九l-15,(F)。 8.E.g. Strachan, p. xv; Schmithals, p. 95.

9 . E.g. Schmithals, pp. 95-96. 10.So, e.g ., Hughes, pp. xxviii-xxx.

11. So, e.g .,Plummer, pp. xxvii-xxxvi; Strachan, p. xix; Bultmann, p.18; Wendland, p.8; Schmithals, p.96. 12.Bruce, p.169; Barrett, p.9; Furnish, pp. 30-41; Martin, p. x1.

13.如参阅Weiss, 2, p.353:他认为第八章是后来加上的;和Bornkamm,p.260;Schmithals, pp.97-98:Bultmann, p.18:他认为第九章是后来加上去的。

14.So, e.g.,Allo, pp. lii-liii; Lietzmann, pp. 139-140; Tasker, pp. 30-35; Hughes, pp. xxiii-xxxv; Kümmel, pp. 287-293; Bates, op. cit .,pp. 56-59; Stephenson, op. cit ., pp. 82-97.

15.Bruce, pp. 166-172; Barrett, pp. 9-10, 21; Furnish, pp. 30-41;Martin, p. x1.

16.Weiss, p.349; Bultmann, p.18.

17.Bornkamm, pp. 259-260; Wendland, p.9; Schmithals pp. 98-100.

18.Plummer, p.67; Tasker, pp.56-57; Kümmel, p.291; Harris, pp.303,331. Allo, p. 45将感恩范围扩大,不只为提多来到时得到安慰而感恩,也因为提到马其顿而想到福音得到普世性的得胜,因此也为那地区忠心事主的基督徒而感恩。 19.Chrysostom, p.301.

20. P. Bachmann, Der zweite Brief des Paulus an die Korinther (Erlangen, 41922), pp. 126-127, cited by M. Thrall, ‘A Second Thanksgiving Period in II Corinthians’, JSNT 16(1982), p. 105.

21.Hughes, pp. 76-77.

22.T. Zah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T.&T. Clark,31909), p. 343, n. 1, cited by Thrall, op. cit.,p. 106.

23.Barrett, p. 97. 24.Thrall, op. cit .,pp. 111-119. 25. Cf., e. g. , Bultmann, p. 180, and n. 202.

26.Wendland, p. 212; Weiss, p. 356; Strachan, pp. xv, 3-4;Schmithals,pp. 94-95.

27. Cf. Allo, pp. 189-193.

28.Plummer, pp. xxiii-xxvi; Lietzmann, p. 129; Allo, pp. liii, 193-194;Tasker, pp. 29-30; Hughes, pp. 241-244; Barrett, pp. 23-25;Harris, p. 303. 29.Lietzmann, p. 129. 30.Hughes, p. 244.

31.Barrett, p. 194. 32.Plummer, p. xxv; Harris, p. 303.

33.N. A. Dahl, ‘A Fragment and Its Context: 2 Cor. 6:14-7:1’, Studies in Paul: Theology for the Early Christian Mission (Augsburg,1977), p. 69.

34.Cf., e. g., Chrysostom, pp. 296, 351-352; Alford, p. 637; Denney,pp. 1-6; Hughes, pp. 59-65.

35.Alford, p. 53; Denney, pp. 3-5; Hughes, pp. 50-51. 36. So, e.g. , Barrett, p.7.

37.这是今天大多数人的意见,佐证如下,Plummer, pp.54-55;Strachan, p.70, Bruce, p.185;Bultmann, pp.47-48;Furnish, p.168.

38.大多数学者提到保罗敌对者的身分时,至少都会说到这些。但Schmitals, pp.293-295,认为他们是犹太背景的诺斯底主义者(Jewish Gnostics)。

39. Barrett, pp.29-30,认为保罗的敌对者是“来自巴勒斯丁的犹太人,运用某种犹太教化的影响力”;当他们在哥林多时,基于策略性的理由,也承袭了某些希腊化的特征。

40.C. K. Barrett, ‘Paul’s Opponents in 2 Corinthians’, Essays on Paul (SPCK, 1982), pp. 60-86.

41.Murphy-O'Connor, pp.130-140对这日期提出一些疑问。 42.Ibid, pp.146-150.

43.但请参阅Leon Morris, The First Epistle of Paul to the Corinthians (IVP/Eerdmans,21985),见哥多林前注释。

44.See O. Schmitz, G. Stahlin, ‘ Parakaleō, paraklēsis ’,TDNT5, pp.773-799.

45. Denney, The Death of Christ , ed. R.V.G. Tasker (Tyndale, 1956),p. 82.

46.So also E. Best, One Body in Christ: A Study in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Church to Christ in Epistles of the Apostle Paul (SPCK,1975),pp. 131-136.

47. C. Kruse, New Testament Foundations for Ministry (MMS, 1983),pp. 111-114.

48.参阅R. C. Tannehill, Dying and Risiing with Christ: A Study in Pauline Theology (Alfred Topelmann, 1967), pp. 90-98.

49.C. O. Hemer, ‘A Note on 2 Corinthians 1:9’, Tyn B 23(1972),PP.103-107,认为“以当时的用法来看,没有理由说这里有法律上的隐喻。”他认为apokrima在此应当理解为上帝对使徒的祈求的一种回应。

50.On the Resurrection of the Flesh’, The Ante-Nicene Fathers 3(Eerdmans, 1973), p. 582.

51.R. J. Yates, ‘Paul's Affliction in Asia: 2 Corinthians 1:8’, EQ 53(1981), pp. 241-245: See also J.E. Wood, ‘Death at Work in Paul’, EQ 54(1982), pp. 151-155.

52. Cf. J. N. Sevenster, Paul and Seneca (Brill, 1961), pp. 84-102; C.Maurer,‘ Synoida/syneidēsis ’, TDNT 6, pp. 898-919.

53.M. E. Thrall, ‘The Pauline Use of syneid ēsis ’, NTS 14(1967-1968),pp. 118-125.

54.其他古抄本读作“简朴”( haplotēti )而不作“圣洁( hagiotēti )。这种读法也有充分证据,哪一种比较正确,很难作抉择。但保罗在第12节肯定语气所表达的重点是很清楚的,不会因为要从这两者中择其一而有所改变。

55.RSV译作“喜乐”(和合本:“益处”)的希腊文是charan。但这可能是文士的订正,而原来用字是 charin (“恩惠”、“恩慈”、“看重”),在不同手抄本中, charin 出现比较多,RSV的边注(margin)也作此解。

56.G. D. Fee对 charin 有不同的解释〔‘Charis in II Corinthians 1:15:Apostolic Parousia and Paul-Corinth Chronology’ , NTS 24(1978),pp. 533-538〕,他认为这个字应当作为主动式。如此哥林多人会经验到的再得益处(双倍喜乐)乃是指他们会有两次机会,向使徒表示“恩慈”;第一次是他们先送保罗行至马其顿;然后又送他上犹大地。这种看法的弱点是:如果哥林多人已经对保罗采取批评的态度,那么保罗又肯定要给他们两次机会来帮助他,这似乎不是胜过他们批评态度的最好方法。

57.有些注释家(如:Plummer)认为这一节不是用誓言来肯定,而是直言不讳的陈述:“上帝是信实的,因为我们对你们说的话,没有是而又非”。在这情况下,这句子是一个肯定的陈述,表示保罗的可信度乃根据上帝的信实。但大多数学者(如:Lietzmann, Hughes,Barrett,Furnish)都认为这里是用起誓的形式(oath formula)。保罗用“上帝是信实的(信实的上帝)”作为简单的叙述句,并没有接着用hoti子句(Furnish)。

58.有不少学者认为保罗在第21-22节引用的四种主要语法,反映出早期基督教浸礼仪式中的用语。但这些语法在保罗的时代是否有浸礼所包含的涵意,仍有争辩余地,但并非绝不可能;特别是当我们看到在新约中,并不像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把浸礼的仪式与相信接受圣灵这两件事划分开来。参阅,又参阅J. D. G. Dunn, Baptism in the Holy Spirit( SCM, 1970),pp. 131-134.

59. Barrett认为这一幅象征图画是取自牺牲献祭的事(燔祭或香的气味上升至神明的鼻孔)。他特别注意到第15节的用字“我们在神面前( tō theō )……(是)基督馨香之气”,而认为“香气],主要是为了上帝,而不是为人类。但就如Furnish所指出的,香气在这里最重要还是指一些影响到人的事物,而不是上帝。同时 tō theō 也可译自“为上帝”,因此就有如下翻译:“我们是为了上帝(而存在)的基督的香气”,也就是,为了上帝(而存在)的香气“存在得救的人身上和灭亡的人身上。”

60. T. W. Manson对这几节提出另一种可能的解释,(“2 Cor. 2:14-17:Suggestion towards an Exegesis”,Studia Paulina, ed. J.N.Sevenster and W.C. Van Unni祂(Bohn, 1953),pp. 155-162)。他引用拉比的资料,其中说到律法(Torah)是长生不老药(对以色列人而言),但也是致命的毒药(对外邦人而言)。以这样的背景,保罗说到基督是一种香气,也会同样在那些信或不信福音的人身上,产生截然不同的果效。

61. 在十至十三章,保罗说到一些自吹自擂是真使徒的人。保罗却称他们为“假使徒”和“骗仙”,意思是他们其实是撒但的差役(。他们是那以犹太背景自夸的人b-22),也是游说哥林多人接受不同福音的人。在保罗以后的生涯中,也有一些犹太基督徒的传道者,趁保罗下监之便,传播道理,为的是要增加他的苦楚。也许就是这一类的人使保罗说他们是为利混乱上帝的道。他们的影响力在保罗写一至七章时,就已出现在哥林多,到他写十至十三章时达到高峰。

62.‘Lexical Evidence on Two Pauline Passages’, NovT 19(1977), pp.34-62.

63.‘Led in Triumph’ Int 22(1968), pp. 317-332.

64.‘A Metaphor of Social Shame: Thriambeuein in 2 Cor. 2: 14’, NovT 25(1983), pp. 302-317.

65.有些古抄本作“我们的”心里(中文和合本亦然),而不是“你们的”。事实上,前者有更可靠之手抄本的支持。但是还是有许多注释者延用后者,因为它更切合上下文。

如果采用“我们的”的读法,那么“信”乃是写在保罗和他的同工心里,而信的内容乃是说到藉着福音的传讲,上帝在哥林多人生命中所成就的一切。保罗可能藉此来为他的可信度辩护。但这种看法很难与第2a节(你们就是我们的荐信)和第3节(其中的意思必是指保罗和他的同工的心,就是用以写信的心版)的说法调和。

66. 有些人认为因信称义的教义,其实不是保罗福音的中心,而是他为了面对犹太化的基督徒(Judaizers)提出辩护而引用的观念。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哥林多后书三章,保罗主要的重点是要凸显所交托与他的职事的荣光,但因信称义的主题却又再现。

67. 后期的犹太人著作说到摩西脸上的荣光一直存到他死的时,甚至还与他一同留在墓中(Str-B 3, p. 515)。

68.这里用的字是telos,意为“结局”,可以指“终点”或“目标”。有些学者认为是指“目标”,他们说反照在摩西脸上的荣光就是(先存的)基督的荣光,也就是旧时代的目标;但保罗在这里的思路显示他指的是“终点”,正如大多数注释者所认同的。

69.这是假定保罗所说这……在基督里已经废去了中的“这”指的是帕子。其他注释者认为“这”指的是被基督废去的旧时代。若按前者的看法,我们可以说帕子是第14a节的主词,因此也应当是第14b节的主词,而从第14节到16节,保罗思想的主题就是帕子。但若按后者的看法,我们可以说从更广的上下文来看(从第7节看起),被废去的乃是旧时代,而这也应当影响第14a节的解经。这两处地方都用到katargo(废去、废掉)这动词。如果保罗的意思是除去帕子,他应当会用他在第16节同样用的动词 periaireō (除去)。

70.W. C. van Unni祂(‘“With unveiled face”,an exegesis of 2 Corinthians iii 12-18’, NovT 6 (1963),p. 161)。他提到早期拉比著作中有证据显示“蒙着脸”是羞耻和痛哭的记号;而“敞着脸”是表示信心和自由。

71.BAGD, ad loc .和H. Riesenfeld, TDNT 8, pp. 509-510对 hyper 这个介词都作此解。

72.此处译为人所共知的字是动词 epiginōs祂ō 的现在被动分词,保罗在也用此字,在那里他劝勉哥林多人要“敬重”某些基督里的同工。

73.希伯来文中,含有一项禁令,但不是禁止同负一轭,而是禁止培育不同种的动物。

74.接下来从十至十三章叙述的事件,反映出提多的报告和保罗的反应都言之过早,太过乐观。

75.K. F. Nickle. The Collection: A study in Paul's Theology (SCM,1966)是近代讨论这问题的代表作,一些主要的问题都讨论到了,可读性很高。又见J. Munck, Paul and the Salvation of Mankind (SCM, 1959),pp. 287-305,还有一些主要的圣经注释,像Barrett,Furnish,和Martin等人写的。 76.Nickle, op. cit. pp. 74-93. 77. Ibid pp. 129-142.

78.Sevenster, Paul and Seneca , pp. 113-114.

79.RSV的“ by your obedience ”是译自 epi tē hypotagē 保罗著作中,在其他地方用epi连接与格(dative),又是连在类似“赞美”、“感谢”、“欢喜”或“荣耀”的动词之后使用时,通常是用以表示据以赞美、感谢等的根基,而从未指表示的方法。因此,在此上下文中,“praise God for the obedience”(NIV等)应当比[glorify God by your obedience ”(RSV)更好,因此这行动的主词应是指他人(可能是犹太基督徒),而非哥林多人本身。

80. G. H. R. Horsley, New Documents Illustrating Early Christianity.A Review of the Greek Inscriptions and Papyri published in 1976(The Ancient History Documentary Research Centre, Macquarie University, 1981), pp. 36-45.

81.R. Batey, ‘Paul's Bride Image: A Symbol of Realistic Eschatology’,Int 17(1963), pp. 176-182.

82.希律安提帕的第一任妻子是亚力塔斯四世的女儿,后来希律休了她而再娶希罗底,也就是他兄弟腓力的妻子

83.见R. Jewett, Dating Paul's Life (SCM, 1979)pp. 30-33中的讨论。

84.希腊经文紧接着有 kai tē hyperbolē tōn apokalypseōn (因着启示的丰富)(7a节)这几个字,可能是部分说明保罗之所以不敢夸口的原因,也就是“以致于没有人可以把我看高了,过于他在我身上所看见所听见的,特别是因为我所得的启示太丰富了。”

85.保罗没有提到与提多同去的“有名望”的弟兄,可能是因为他比较不是保罗的同工,而比较是众教会指派的代表。

86.相反于这种看法的是认为,只有为了显明隐密的罪行时,才需要个别的见证人,而不是保罗在此所关注的公开的罪行。对这种观点的答复是,见证人扮演的角色不只是显明隐密的罪,也是为要在法官面前负起控诉的责任。

87.有人认为保罗这句话,因神的大能,仍然活着,是指末世来到,保罗与他的同工靠着神的大能一起复活,与基督永远同住。但是保罗在此处并没有想起末世的来到。保罗说到向你们( eis hymas ),表示他所说的行动是在不久的将来要实现的。

88.G. Stahlin, ‘ Phileō ’,,TDNT 9, pp. 142-143。 ――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这是我第三次要到你们那里去。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句句都要定准。 」

“第三次”,按行传的记载,保罗第一次到哥林多记在徒18章,但第二、三次是否在,无法确定。本节既说“第三次”,则写本书时已经到过哥林多两次(参2节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句句都要定准。』这话教训我们︰(1 )若非有两三个人以上的见证,我们不要随便听信人的话。(2 )我们要为基督作见证,也必须找别的弟兄姊妹一同配搭,这见证才能刚强有力。

──《读经指引》

保罗说“我第三次要到你们那里去”一语,是否表示他以前曾两次到过哥林多?】

保罗首次到哥林多传道,在使徒行传是有清楚的记录的,他当时投奔亚居拉和百基拉,一同织帐棚,也一同传道。他在那里共住了一年零六个月(11节 ),以后在使徒行传再找不到保罗到哥林多传道的记录(参哥林多前书及后书第一条难题的研究 )。

哥林多属亚该亚省,在曾记载保罗“心里定意经过了马其顿、亚该亚,就往耶路撒冷去”,保罗到了马其顿之后,曾走遍该省,然后,“来希腊,在那里住了三个月”。所谓希腊是古名,在罗马帝国时代,希腊属罗马,改称为亚该亚省(见圣经地图6 )。所以保罗在希腊住了三个月,很可能就是他与同工们第二次访问哥林多信徒的时候,因为当时亚该亚省只有雅典、坚革哩和哥林多三个城市,是保罗传道所到过的地方。如果保罗这时只由雅典到叙利亚而不到哥林多去的话,他就是“故意不去的”。如果他曾第二次到哥林多作短期访问的话,就只有这一次了。之后,使徒行传不再提及保罗到过亚该亚,或希腊或雅典等地,因为他到耶路撒冷之后,便被拘捕,以后一直成了囚犯,后来抵达罗马。

在本书最初的一段难题研究中提及保罗曾有意“再到哥林多”,但后又改变意向,不到哥林多去,引起哥林多信徒的埋怨,批评他“反复不定,是而又非”一l8节 )。所以保罗为自己申辩说:他当时不去哥林多,是为宽容他们 ),但保罗定了主意,要再到哥林多去 )。

保罗既然在哥林多后书自辩没有到哥林多去的原因,非常可能保罗“第二次哥林多之行”未成功,这事并未记录在使徒行传。这就表示保罗有意“第二次到哥林多”,但取消此行,可是仍然在人们印象中及保罗自己的印象中,当作已经有第二次之行。

因此有不少解经家认为的话应作为此解释)

“如今我第三次打算到你们那里去”,即第二次曾打算去而未去,如今第三次打算去(原文打算一词在第三次之后 英文亦然 )。

“这是我第三次(打算 )要到你们那里去”,因为第二次所打算的未成功(并非说第二次已去过 ),现在要作第三次打算。

可是,如果上述这种解释是对的话,问题来了,那是的经文:“我从前说过,如今不在你们那里又说,正如第二次见你们的时候所说的一样,就是对那犯了罪的和其余的人说:我若再来,必不宽容”。保罗在此岂非说得很清楚,他曾第二次和哥林多信

徒见过面么?

为要解决这节经文的意义,和证明保罗第二次打算到哥林多去而未去的主张,必须根据原文圣经的记录与语气。我参阅过不少外国译本,在这一节圣经的原意都作不同的翻译,但仍以1611年的KING JAMEs古老译本(即钦定英文本 )与原文圣经字句次序完全一致。请记得,希腊文圣经原文并无“句点”,颇似中国古书一样,所以在翻译时把原文分为一句一句,有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原文在排列的次序如下(我不加句点 请读者自己研究 ):

我从前说过(原文是一个字 )并且我现在先说(原文是一个字 先说意即先说后做 )好像(中文译为正如 )是在场的那第二次并且 不在场如今 对那些 从前犯罪的(一个字 )和对那些别的一切(人 )就是 如果 我要来到 那 再不 我将宽容

仔细研究这些没有逗点区分句子的原文每一个字,然后,把它们分成短句,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分法,而造成意思不同的语气,根据这些认为保罗第二次并未到哥林多去的解经家把这节经文作以下的翻译:

我从前说过,现在我先说,好像第二次和你们在一起一般(其实我不在场 ),我如今对那些从前犯罪的和其余的一切的人(说 ),我如果再来,必不宽容。

保罗说这些话,好像与哥林多人面对面说话,作第二次的见面,其实保罗并不在场,只是在信件上会谈而已。

因此,保罗并没有与哥林多信徒作过第二次面谈,保罗只曾作打算要作二次见面,正如上述。

现在保罗第三次打算去,他如果去得成功,必不宽容那些犯罪的(即哥林多前书所详述的 )。

到底保罗写完这封哥林多后书之后,有没有再到哥林多去呢?“没有下文”足以证明他再去哥林多,除非在所说,保罗到了希腊小住三个月的时候曾到哥林多处,否则再没有任何经文记载足以证明保罗曾“二访哥林多”了。因为保罗离开希腊再返回北方的马其顿之后,便到耶路撒冷去,跟着到罗马去,永远没有机会再访哥林多了。

因此,保罗只有两次到过哥林多,并没有第三次,但如果他到希腊而避免到哥林多的话,那么,保罗一生只有一次到过哥林多。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我从前说过,如今不在你们那里又说,正如我第二次见你们的时候所说的一样,就是对那犯了罪的和其余的人说:“我若再来,必不宽容!”」

保罗声明说他一定不宽容不肯悔改的人,这是因为哥林多人中间有人以为保罗只是“威吓”他们而已(林后109 )。所以保罗说他来的时候,必定用使徒的权柄处罚那些不肯悔改的人。

“第二次见你们的时候”──圣经没有记载是在甚么时候和见面时的详细经过。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你们既然寻求基督在我里面说话的凭据,我必不宽容。因为基督在你们身上不是软弱的,在你们里面是有大能的。」

哥林多人寻求基督在保罗里面说话的凭据,他就回答说,这位基督就是在他们里面有大能的那一位。这话的含意就是说,他说话是否出乎基督,就看这话说后,他们里面是否有基督大能的运行。是的,真实基督发表的话语,总是叫听见的人,里面产生基督大能运行的故事。这也就是圣灵在人里面的印证。若是没有这光景,这话语的源头和内容就有问题。

──《读经指引》

】「他因软弱被钉在十字架上,却因神的大能仍然活着。我们也是这样同他软弱,但因神向你们所显的大能,也必与他同活。」

“祂因软弱被钉在十字架上”,这“软弱”不是指灵性方面的软弱,而是指祂的谦卑柔和。祂没有用武力,也不凭自己的血气,而被钉在十字架上,因而在世人眼中,看祂是软弱的。“却因祂是大能,仍然活着”,本句指祂虽然被钉十字架,却因神的大能叫祂从死里复活,所以仍然活着。照样,基督虽然在“世界”看是软弱的,被钉在十字架上,但祂在信徒身上却是有大能的,因祂叫我们从罪恶死亡之中活过来

保罗把基督因“软弱”被钉十字架的事,引用在他和哥林多人之间的关系上。他说:“我们也是这样同祂软弱”,意思是我们也像基督一样,被你们看不起;但神却借着你们轻看的人作了美好的工作,把你们引到神前,显出祂的大能。既然这样,保罗深信,“也必与祂同活”。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祂因软弱被钉在十字架上。』这是说出,基督何等忠诚的接受神所安排在人性里的限制,好使祂能绝对的,全然的,依靠『神的大能』而『仍然活着』。哦,许多时候,我们何等不愿服在神那使我们软弱的带领,而『同祂软弱』,联于基督的死;所以我们也就难以经历『神…的(复活 )大能』,而『与祂同活』,联于基督荣耀的复活。

──《读经指引》

】「你们总要自己省察有信心没有,也要自己试验。岂不知,你们若不是可弃绝的,就有耶稣基督在你们心里吗?」

“可弃绝的”原文adokimos,新约共享过八次,中文和合本的译法如下:译作“邪僻”;译作“弃绝”;出现三次,都译作“可弃绝的”;;都译作“可废弃的”;译作“被废弃”。

但按A. & G.希文字汇,这字有不合格,经不起考验,没有价值,和卑下的等意思。英文K.J.V.与R.S.V.本章5-7节都译作reprobate(堕落或丢弃 ),R.S.V.三节都译作fail(失败 ),N.A.S.B.第6节译作fail,第7节却译作unapproved(未经认可的 或不被承认的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岂不知你们若不是可弃绝的,就有耶稣基督在你们心里么?』甚么人不被主弃绝呢?『到我这里来的,我总不丢弃他』。你有没有到主这里来呢?有。我们既到主这里来,就不是可弃绝的,就有耶稣基督在我们里头了。── 倪柝声

『岂不知你们若不是可弃绝的,就有耶稣基督在你们里面么』(原文 )?我们一信主,靠着主的宝血蒙神悦纳了,就有主耶稣基督住在我们里面,永远不再离去。这是我们蒙恩的中心,我们必须确切的相信。

──《读经指引》

『我们求神,叫你们一件恶事都不作。』我们能不作恶事,并非在于自己的谨慎小心;乃是需要好好在主面前祷告,也需要彼此互相代祷。

──《读经指引》

保罗为叫别人蒙恩,宁愿自己被看为是『被弃绝』的。这正是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灵;因祂那日喊说『以罗伊,以罗伊,拉马撒巴各大尼』,我们今天才能呼叫『阿爸,父!』

──《读经指引》

这三节经文共有两次提到“求”字。原文euchomai在此是祈求的意思(英译作we pray )。在此保罗为哥林多人有两项祈求:一、求神叫他们一件恶事都不作。二、求神叫他们进到“完全”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即使我们软弱,你们刚强,我们也欢喜,并且我们所求的,就是你们作完全人。」

“完全人”原文只有一个字katartisis,就是“完全”的意思,是名词。全新约只用过这一次。中文新旧库与吕振中本都译作“完全”,英文K.J.V.译作perfection,R.V.译作perfecting。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所以,我不在你们那里的时候,把这话写给你们,好叫我见你们的时候,不用照主所给我的权柄严厉地待你们。这权柄原是为造就人,并不是为败坏人。」

】「还有末了的话:愿弟兄们都喜乐!要作完全人,要受安慰,要同心合意,要彼此和睦。如此,仁爱和平的神必常与你们同在。」

“喜乐”原文chairo,是欢喜或喜乐的意思。但因为这字可以用作问安语,所以,在和合本中有少数几次译作“问安”。而英文K.J.V.在此译作farewell(再会 告别 ),但在其它地方都译作rejoice或glad(参希文经文汇编 )。“喜乐”,对在患难、试探中的信徒来说,是已经得胜的表示,对在平安中的信徒是已经感恩知足的表现。

就是要信徒追求完全的意思。原文只有一个katartizesthe。其字根katartizo在新约中,和合本除译作完全之外,也译作“补”,或作“预备”或作“相合”,或作“挽回”,或作“造成”,或作“成全”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要作完全人,要受安慰!」

只要稍微瞄这几个字眼,就可以看出它似乎前后矛盾:「要作完全人」──这句话一下子就把我们打入失望的渊薮,使人觉得,我们的情况离我们自己那可怜的标准有多远!而最糟的是:离神的标准更是差多了!「要受安慰」──这句话似乎很不平常,它的意思是似乎在说:别着急!别害怕!如果你的情况未臻理想,你应该为你现在的情况感恩!然而,问题在于:这两者如何调合?只有在基督耶稣里的信仰才能调合此二者;祂站在我们当中,以祂公义的右手,指着上面说:「你们要完全!」若不完全就不得安息;而祂慈爱的左手则褓抱我们,说:「你们要受安慰!因为这正是我要来为你做成的事!」── 皮尔斯

蒙神祝福「愿主耶稣基督的恩惠,神的慈爱,圣灵的感动,常与你们众人同在。」】

这是一句祝福的话,是不是所有信徒都得到的呢?有的信徒并没有感到主的恩惠常与他同在。所以也很少说感谢的话,似乎常有烦恼、错误、挫折、不幸的事临到,别人也看不出有主的恩惠与他同在,这是为什么呢?

神的慈爱也是如此,有的信徒不感觉到神的爱在他的身上,似乎神丢弃了他,至少好像神与他很疏远。甚至遭到神责打一样,看不到神的笑容,没有神的喜悦。

也有的信徒很久都没有圣灵的感动,心灵极其枯干、黑暗、软弱,好像圣灵不住在心里。良心麻木,属灵的光景如同沉睡,昏暗一般,对于灵界毫无知觉。

啊,这样的情况就是不蒙神祝福的情况,不但可怜,也非常危险,没有神的同在,就给撒但造成机会。所以我们实在需要这样的祝福,一方面要求这样的祝福临到我们,另一方面要除去不蒙祝福的原因。不听神的话,贪爱世俗,随从情欲,都是神所不喜悦的,神的祝福就要受到拦阻了。

──《每日天粮》

】「愿主耶稣基督的恩惠、神的慈爱、圣灵的感动,常与你们众人同在!」

“耶稣基督的恩惠”指以基督救赎之恩为基础的一切恩典。信徒是根据基督的恩惠才得与神和好。“神的慈爱”是神为我们预备救恩的理由。罪人可以得救就是因神丰富的怜悯和慈爱。“圣灵的感动”把神的慈爱与基督的恩惠浇灌在人心里,帮助人明白并接受神的爱和恩典。祂不但过去感动我们,也要常常感动我们,叫我们常领受并传扬祂的恩惠与慈爱。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愿主耶稣基督的恩惠,神的慈爱,圣灵的感动,常与你们众人同在。」

在神心里的爱,就是一切属灵祝福的源头。在耶稣基督里面所显明的恩典,叫我们有分于这些祝福,而圣灵的来临和交通(即感动 )使这些祝福成为我们生命中的经历。父神在祂心里为我们所计划的,祂儿子替我们成全了,而圣灵现在将这一切都交通给我们。所以每当我们在基督里新发现一些属于我们的事物时,让我们仰望神已预备的工作方法,就是圣灵将我们所看见的,作成为我们生命的经历。所以我们务要在圣灵里行动生活,在凡事上对祂维持顺服。如果我们这样行,那就是大大的敞开了我们里面的门户,而让神一切的愿望,都充分的在我们身上实现出来。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父神的慈爱是源头,基督的恩典是内容,圣灵的交通是实际。哦,这三而一之神的丰满,乃是执事里面所充满的,也是他对教会恒久的供应。

──《读经指引》

『愿主耶稣基督的恩典,神的爱,圣灵的交通』(原文 )。神的爱是源头,基督的恩是流出,圣灵的交通是流进我们里面。圣灵在我们里面的交通,将基督的恩运输到我们里面,给我们享受;而我们所享受的基督的恩,就是神的爱的实质表现。

「圣灵的感动。」】

这些话说出来,常缺乏了解其中深切的含义。「感动」或译为「交通」,是大家分享的。我们彼此相交,也与神相交。这样的连结也常是藉圣灵作成的。洋海怎么衔接陆地,圣灵也怎么使三位一体的神联在一起,使我们与神相会。这就是主所祷告的,同在合一之中。

与神相交是多么大的福分!我们不必单独,因为任何时间我们都可以转向祂,寻求祂的指导。我们可以要祂供给一切的需要。我们求祂,不会用尽祂的丰富,祂凡事都愿意赐恩给我们,甚至与我们一同受苦!我们只要花工夫来认清这样奇妙的恩典。所以我们不必灰心或失望,祂必帮助我们。

当然我们必须谨慎,与主联合。不可有不洁的事使祂担忧,那样再来求祂,就会感到困难了,我们必须警醒,谨慎自守,内心要柔和,意志要顺祂,单纯的爱不可有其他的成分,远避偶像,免得影响圣灵的感动或交通。

── 迈尔《珍贵的片刻》

例证

我们若能像主那样软弱,就是得力的秘诀。有时神让我们患病,是要叫我们学习软弱。有一位同工要到上海去作工,一到上海就病了。他向主祷告说:“求你让我起来!”主说:“起来作什么?”他说:“起来为主作工。”主就说:“那样我就不让你起来。”主要让他躺在床上学习软弱依靠主。所以我们必须好好学习软弱,就更能明白神的旨意,让神有所作为。慕迪是一位认清神旨意的人,有一次他要去芝加哥带领一个商人的聚会,就给叨雷先生一封信,请他在芝加哥预备一处大会场,每天上午十点聚会。叨雷回信说上午十点商人们没有时间,聚会应改在晚上八点。但慕迪凭信心吩咐他不可更改时间,聚会那天,叨雷以为只要有一二百人就算好了,及至他到了会场,门前竟都满了人,他甚至要从窗囗爬进去。今日没有慕迪,是因为我们太多自己的计划。其实我们不需要胡思乱想定下计划,只要垂手待立,神永不误事。

── 杨绍唐《神的工人》

,9作完全人「我们求神叫你们一件恶事都不作……就是要你们作完全人。」】

保罗在这里为信徒祈求两件事,其实也是合一的,那就是叫他们一件恶事都不作, 并要作完全人。有人想一件事算不得什么,是难免的,那里能作得完全,这是错误失败的原因。因为如果以为作一件恶事不要紧,第二件,三件都要接着来了,那好像一道防守的门,一打开就无法阻止敌人深入,也像下滑坡,只要一步滑下去,就再也收不住脚,而会一直滑到底。所以绝不能轻忽一件事,一步路,只要是恶的,不对的,就要坚决地拒绝,切勿以为一件,一次,一点,一时不要紧,那是心中已经为恶敞开了大门,是对罪恶的投降,是背离神的开始。

至于偶然作了一件不对的事,虽不是愿意的,但也不能因此原谅自己。神要我们作完全人,要求很高,也正表明祂对我们的爱心和重视,如父亲愿意儿子样样都好,丈夫喜欢妻子完美无缺一样,这也关系到将来的荣耀和奖赏,有多少缺欠,就要失去多少荣耀,完全到什么地步,得的称赞,赏赐也到什么地步。

一个没有向更高要求的人,连低的成就也不易取得;要求越高,成就才越高。

──《每日天粮》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