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导读:哥林多后书 第8章


圣经综合解读

1「弟兄们,我把神赐给马其顿众教会的恩告诉你们,」

2「就是他们在患难中受大试炼的时候,仍有满足的快乐,在极穷之间还格外显出他们乐捐的厚恩。」

「神赐给马其顿众教会的恩」()),就是指「他们乐捐的厚恩」())。供应有需要的弟兄,并不是我们慷慨赐恩给别人,而是神用恩典把我们带进身体的见证里。人只有真正经历到神的恩典和爱,才能胜过那「无定的钱财」()),在肢体之间活出「彼此相爱」的实际())。
耶路撒冷的犹太信徒可能受犹太人特别的敌视与迫害()),被弃绝于当地社会经济圈子之外,加上克劳第统治年间())的大饥荒()),因而落在极度贫乏之中。在安提阿的外邦人教会曾差派巴拿巴和保罗送救济品到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鼓励保罗要常常「记念穷人」())。外邦教会在福音上受惠于犹太教会,在物质上回馈帮助是理所当然的()),显明了外邦肢体和犹太肢体在基督身体里的合一见证。
在保罗写哥林多前书时()),他已经开始在加拉太和哥林多教会募捐())。写哥林多后书时()),保罗正在马其顿,「马其顿众教会」也要求「准他们在这供给圣徒的恩情上有分」())。现在保罗就用马其顿教会的榜样来激励哥林多人完成他们先前的承诺,就像他也用哥林多人的榜样勉励马其顿人一样())。
马其顿信徒在大试炼中「仍有满足的快乐」()),在穷困中仍对肢体有「乐捐的厚恩」()),是因为他们「患难中」())和「极穷之间」())真实地经历了神在他们身上的恩典,因此能「白白的得来,也要白白的舍去」())。虽然他们仍在「极穷之间」,能捐出的财物不多,但神借着他们所供应的生命里的恩典和喜乐,比外面的物质更加丰富。他们外面的「乐捐」,是因为里面恩典的丰富。
「在患难中受大试炼」()),指马其顿众教会是在逼迫中建立的()),保罗在写信给帖撒罗尼迦和腓立比教会反复提到这一点())。当保罗在马其顿写哥林多后书时,马其顿的众教会仍在受逼迫中())。
当时希腊的北部是罗马帝国的马其顿省,保罗在那里建立了腓立比和帖撒罗尼迦教会,可能庇哩亚也有教会())。哥林多和雅典则位于希腊南部的亚该亚省。
上图:罗马帝国的马其顿省和亚该亚省包括希腊半岛的北部和南部。腓立比、帖撒罗尼迦位于北方的马其顿省,雅典、哥林多位于南方的亚该亚省。马其顿和亚该亚的教会都是保罗建立的。

3「我可以证明,他们是按着力量,而且也过了力量,自己甘心乐意地捐助,」

4「再三地求我们,准他们在这供给圣徒的恩情上有分;」

5「并且他们所做的,不但照我们所想望的,更照神的旨意先把自己献给主,又归附了我们。」

「按着力量」())原文是当时的常用语,指竭尽自己所能。「过了力量」())指远远超过他们所该做的。马其顿信徒能「过了力量」,并非凭着自己的力量,而是凭着从上头来的能力。他们认识了神的恩典,所以能活在基督的身体里;看见了身体,就不再看自己,不再计较自己的得失。
保罗可能鉴于马其顿的经济状况,没有要求那里的教会捐献,所以马其顿信徒「再三地求我们」()),表明他们的「甘心乐意」())。因为他们深知做在身体中最小的一个肢体身上,就是做在主自己身上())。
「有分」())表明他们是加入了基督的身体。「恩情」())表明马其顿人认为有机会「供给圣徒」())乃是领受神赐的特权和恩典,不是因为施舍人就高人一等,而是因为「施比受更为有福」())。
马其顿信徒捐助犹太弟兄,不只是出于人的同情,「更照神的旨意先把自己献给主」()),并且「又归附了我们」()),承认神在使徒身上所显明的权柄。神所要得着的不是人的财物,因为这一切都是神先给人的;神所要得着的是顺服祂旨意的人。因此,「先把自己献给主」,「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乃是信徒一切事奉、捐献的属灵前提。我们把财物供给有需要的肢体,把自己献给「元首基督」()),这样做在基督的身体上,才是做在主自己身上())。第5节是引用旧约的平安祭())来做比喻。

6「因此我劝提多,既然在你们中间开办这慈惠的事,就当办成了。」

7「你们既然在信心、口才、知识、热心,和待我们的爱心上,都格外显出满足来,就当在这慈惠的事上也格外显出满足来。」

「这慈惠的事」())在一年前就开始了())。哥林多是当时繁华的商业城市,比马其顿富庶。
弟兄彼此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哥林多信徒有「信心、口才、知识、热心」())和对待使徒的爱心,也需要肢体之间切实的彼此相爱。

8「我说这话,不是吩咐你们,乃是借着别人的热心试验你们爱心的实在。」

「别人的热心」,指马其顿众教会的美好榜样。
「试验你们」,指给哥林多教会一个机会,证明他们在基督里的「爱心的实在」。因为神允许信徒遇到难处、缺乏,正是给我们机会学习彼此相爱、彼此供应和彼此扶持,显明肢体的功用,在爱中建立基督的身体())。

9「你们知道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祂本来富足,却为你们成了贫穷,叫你们因祂的贫穷,可以成为富足。」

「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就是祂让自己有所损失,叫不配的人有所得着。我们若只是将自己多余或不要的给人,就不是恩典,乃是施舍。
「祂本来富足」,指主耶稣道成肉身以前在天上的荣耀、尊贵())。
「成了贫穷」,指基督倒空自己,取了奴仆的形象,且死在十字架上())。
「成为富足」,指我们在基督里得着「天上各样属灵的福气」())。

10「我在这事上把我的意见告诉你们,是与你们有益;因为你们下手办这事,而且起此心意,已经有一年了,」

11「如今就当办成这事。既有愿做的心,也当照你们所有的去办成。」

捐助圣徒并不是保罗勉强加在哥林多信徒身上的压力,而是他们自己主动「起此心意」())。
「照你们所有的」()),是一切事奉的原则。神若向我们要什么,一定会先赐给我们什么,决不会向我们要我们没有的;因为凡不是从神而来的恩典,就是从人的肉体里出来的,神一概看不上。
一方面,神向我们所要的,不会超过祂给我们的恩典:祂要我们事奉,就先赐下恩赐;祂要我们奉献,就先赐给我们财物;祂要得着我们这个人,就先赐下基督的生命。
另一方面,神给我们的恩典,无论是恩赐、时间还是金钱、健康,都是要我们去为祂使用的,不可浪费、闲置()),因为神「多给谁,就向谁多取;多托谁,就向谁多要」())。

12「因为人若有愿做的心,必蒙悦纳,乃是照他所有的,并不是照他所无的。」

哥林多人之所以过了一年还没有办成捐助圣徒的事,可能是因为感到自己的资源有限,没办法筹募足够多的捐献。因此保罗向他们解释,神所悦纳、所看重的是人「愿做的心」()),而不是捐献的多少。
「照他所有的,并不是照他所无的」()),这是神悦纳人的属灵原则。神只悦纳从基督里出来的东西,不悦纳任何肉体里出来的东西。因此,神所悦纳的「所有」,乃是神赐给我们的恩赐和神儿子的生命,以及这生命所结出的圣灵果子())。
「人若无有,自己还以为有,就是自欺了」()),我们如果勉强照自己「所无的」去事奉——明明没有基督的生命,却要装作柔和谦卑;明明没有从神而来的爱心,却要强装爱人如己;明明没有圣灵的呼召,却凭着人的热心、责任来帮忙……——结果没有一样能坚持到底,也没有一样能蒙神悦纳。因此,事奉神的人,首先要认识神赐给我们的「所有」是什么,然后才能把神所赐的「所有」献给神。
不是当我们有了足够的钱财、才干、知识或经历,才算得着了「所有」。每一个重生得救的人都有神所赐的「所有」,即使我们一贫如洗、一字不识,也可以用我们里面「所有的」基督生命去活出神的爱,用我们「所有的」福音大爱去吸引人。

13「我原不是要别人轻省,你们受累,」

14「乃要均平,就是要你们的富余,现在可以补他们的不足,使他们的富余,将来也可以补你们的不足,这就均平了。」

「均平」())是基督身体的原则。神的「均平」不是平均主义,不是共产主义,也不是合作互助社,而是指神赐给任何一个肢体的钱财、恩赐和知识,都是赐给整个身体的,因此肢体之间要彼此相爱,用「富余」())补「不足」()),使每个肢体都无所缺乏,一同享用神的丰富,在爱中建立基督的身体。
在神的安排里,教会的每个肢体都有可以供应别人的「富余」,再软弱的肢体也有「施比受更为有福」())的机会,好成为神祝福教会的管道;每个肢体也都可能有「不足」的时候,再刚强的肢体也有软弱需要扶持,好学习谦卑、感恩和信靠。

15「如经上所记:多收的也没有余;少收的也没有缺。」

16「多谢神,感动提多的心,叫他待你们殷勤,像我一样。」

17「他固然是听了我的劝,但自己更是热心,情愿往你们那里去。」

在16-23节中,保罗推荐了三位弟兄到哥林多办理捐献的事。
提多刚从哥林多回来,但他愿意再做一次辛苦的长途旅行回到哥林多去,因为他对哥林多教会有「热心」())的负担。

18「我们还打发一位弟兄和他同去,这人在福音上得了众教会的称赞。」

19「不但这样,他也被众教会挑选,和我们同行,把所托与我们的这捐资送到了,可以荣耀主,又表明我们乐意的心。」

20「这就免得有人因我们收的捐银很多,就挑我们的不是。」

21「我们留心行光明的事,不但在主面前,就在人面前也是这样。」

基督在十字架上成就的工作,使犹太人、外邦人与神和好,同时也使犹太人和外邦人彼此和好,一同进入基督的身体。这些外邦信徒捐助犹太信徒,目的是「可以荣耀主,又表明我们乐意的心」()),见证基督身体合一、彼此相爱的实际。
「和我们同行」()),不但是作为旅行的同伴,也是为众教会作递送款项的见证人。
众教会捐助犹太弟兄,不是为了单纯解决需要,更是为了显明基督身体的见证。因此,不但动机要「荣耀主」()),过程也不能给魔鬼留破口())。而不给魔鬼留破口的方法,就是在神、在人面前都「留心行光明的事」()),按照从上头来的「清洁」的智慧()),不靠人的诡诈和小聪明。

22「我们又打发一位兄弟同去;这人的热心,我们在许多事上屡次试验过。现在他因为深信你们,就更加热心了。」

23「论到提多,他是我的同伴,一同为你们劳碌的。论到那两位兄弟,他们是众教会的使者,是基督的荣耀。」

24「所以,你们务要在众教会面前显明你们爱心的凭据,并我所夸奖你们的凭据。」

「基督的荣耀」()),可能指这些人是为着「荣耀主」())而工作。
提多代表保罗,那两位弟兄代表「众教会」()),所以哥林多信徒行在他们面前,等于行在「众教会」面前。
「显明你们爱心的凭据,并我所夸奖你们的凭据」()),不是为了哥林多教会或保罗的面子,而是鼓励哥林多教会与「众教会」一起在基督的身体里彼此作肢体、彼此扶持、彼此勉励,一起做基督身体完整的见证。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劝告甘心乐捐

在保罗心灵的深处,重要的计划之一是为耶路撒冷的教会收捐款。这是母会但是没有钱。保罗的的心愿是要所有的外邦教会都要记念和帮助那教会,因为她是他们信仰的母亲。所以在这里,他提醒哥林多人,他们应负的责任并且鼓励他们踊跃的捐输。

他提出慷慨解囊的五个理由。

(一 )他以别人为例子。他告诉他们马其顿的教会怎样努力捐输。他们没有钱,并且还有难处,然而他们把一切都捐上了,远超过人家对于他们的期望。在犹太人的普珥节,有一条例规定,一个人不论怎样贫穷,必有比他更贫穷的人,他必须给他一件礼物。有钱的人不一定慷慨;往往没有钱的人却随时准备援助人的。有一句俗语说,‘只有穷人帮助穷人’,因为他们知道贫穷的滋味。

(二 )他以耶稣基督为例。在保罗看来,耶稣的牺牲并不始于十字架。甚至也不始于其诞生。祂的牺牲在天上已经开始,当他放弃天上的荣耀,同意到世界上来。保罗向基督徒的挑战是,‘有这样伟大的榜样在你们的面前,你们为甚么还不愿捐献?’

(三 )他以他们自己过去的记录为例。一切都是他们奔在前面。在这件事上,他们怎能够走在后面?如果大家都依照他们自己最高的标准生活,如果我们各尽所能的生活,这个世界就要改观了!

(四 )保罗着重将感觉转变为行动。哥林多人首先同情这一个计划。同情依然是同情,怜悯依然是怜悯,如果一个好的愿望没有成为事实,这好的愿望也就夭折了!人生的悲剧并不是没有崇高善良的冲动,而是没有将冲动变成行动。

(五 )保罗提醍他们,在人生中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均平。我们往往看到我们量给人多少,人也量给我们多少。人生常会是多给多受,少给少受。

保罗说到马其顿人一桩很好的事。他说第一他们献上自己──他们实在是如此。他们中间,有两人特别显著。第一是帖撒罗尼迦的亚里达古(Aristarchus )。他是保罗在最后一次往罗马的路程中的同伴。像路加一样,他必须作出很艰难的决定。保罗被捕,解往皇帝前受审。要陪伴保罗前往罗马,亚里达古只有一个办法,作为保罗的奴隶。他真可以说献上了自己。再有一个是以巴弗提(Epaphroditus )。在后来的日子里,保罗在监中,他从腓立比带礼物来看他,就在那牢里,他生了一场重病。正如保罗所说,‘他为作基督的工作,几乎至死。’

礼物必须含有自己的成份才是真的礼物。那是为甚么献上自己乃是至高的礼物,耶稣基督是最好的例子。

保罗以旧约经文作为结束。其出处是在,它告诉我们以色列民在旷野收集多少,都够他们所用。

实用上的安排

这段经文特别关心的是实际的问题。保罗知道他的敌人和批评他的人。他知道得很清楚必然有人会说他把捐银供自己所用,因此他必须小心处理,不会受人攻击。他要其它的人和自己一同担负把捐项带往耶路撒冷的事。那两位弟兄是谁,现在没有人知道。其中有一位受众教会所称赞的,往往认为就是路加。在圣路加日的集祷中也认为就是路加。‘全能的神,那称为医生路加的,受众教会称赞,为灵魂的传福音者和医生;求神帮助,藉着他所传的教义,犹如药物一般,医治我们灵魂的一切疾病。’保罗的目的不只是在神面前,也在众人面前光明磊落,避免一切嫌疑。

最有趣味可以注意的一件事,同一个保罗,他是能写抒情诗的诗人,他也是思想严密深远的神学家,如有必需的话,他是能计算正确的会计师。他的伟大是即使是细琐的事,也能做得尽善尽美。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哥林多后书第八章

Ⅲ 捐献的事

保罗说完因提多带来的消息,知道哥林多人对他的信有良好回应,而大有欢喜和安慰之后,接下去谈到捐献的事;这是外邦人教会想要帮助犹大地贫穷的犹太基督徒而设的。这些基督徒因为在革老丢统治年间(主后41-51年)遭遇大饥荒,损失惨重。在安提阿(叙利亚)的大多数外邦人教会都很快回应这需要,藉巴拿巴和扫罗(保罗)的手送救济品去。在,保罗说到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知道他是外邦人的使徒,因此鼓励他要常常记念穷人,他说这件事也是他本来热心去行的。在保罗写哥林多前书时(约主后55年),他已经开始在加拉太教会募捐;哥林多人听到这个消息,也要求在这事奉上有份。写哥林多后书时(约主后56年),保罗也接触了马其顿教会,他们要求“准他们在这供给圣徒的恩情上有分”;他现在就用他们慷慨解囊的榜样来激励哥林多人,要实现他们早先表示预备要作的事;参,,就好像他也用哥林多人乐意帮助的榜样,鼓励马其顿人一样

这项捐献对保罗和他传道使命的重要性,已经引起很多解释和讨论75。首先,捐献的事是对迫切需要的犹大基督徒生出怜悯之情的回应。第二,特别是对保罗而言,捐献的事是犹太与外邦教会合一的重要表达方式;参,。第三,在保罗所说的捐献,与犹太人收集圣殿税的方式上,已显示有类同的地方(也有些不同)76

第四,这一点只是猜测,就是保罗认为代表外邦教会带捐献到耶路撒冷,就好像旧约中有关末日的预言,列国的财宝将归入锡安。根据这个看法,保罗希望这样作能说服犹太基督徒,上帝正应验古时的预言;当不信的犹太人认识到这个事实,看到外邦人蒙受上帝的祝福时,会生出嫉妒,而引发保罗所渴望的,以色列人的悔改得救、25-32)。可惜事与愿违,当保罗与带着捐项的一行人进入耶路撒冷时,结果是引起动乱,他也被捕,犹太人更刚硬,反对福音77。这种看法并不为多数近代解经者所采纳,因为可靠的证据相当有限,基础薄弱,但据以架构的理论却甚庞大。

有关八、九章最初是否与一至七章连贯的问题,在引言中已有讨论。结论是:证据显示,有连贯的看法比较站得住脚。一至七章和八、九章的连贯性可以如下说明。在一至七章,保罗因为提多带回来的好消息,知道事态的转变,哥林多人与他有更好的关系,而回应以喜乐和安慰。他以表示对哥林多人的信心和以他们为傲作为他回应的结论(当中也包括长篇说明他职事的本质和他的人格完整,并上帝如何在他的一切痛苦和焦虑中丰富了他的生命)。因为与哥林多人的关系以目前而言,是相当不错的,保罗就感到他可以提醒他们早先希望捐助犹太基督徒的事,鼓励他们现在就要完成他们已开办的事。故此,虽然八、九章的主题与一至七章的大不相同,但前者可说是从后者引申出来的。

A 马其顿人的榜样

在这几节经文中,保罗用马其顿人慷慨乐捐的榜样,激励哥林多人,要完成他们先前表示要作的事,捐助耶路撒冷贫穷圣徒。

1-2. 保罗一开始就要他们知道,上帝赐给马其顿众教会的恩。罗马的马其顿省包括希腊北部,保罗在那里建立了腓立比和帖撒罗尼迦教会,可能在庇哩亚也有一教会(参,。保罗认为马其顿人的慷慨好施是上帝的恩典在他们生命中表现出来的结果。上帝是很慷慨大方的(9节;;参,,人们若在生命中真正经历到祂的恩典,也必表示出相同的爱和慷慨(参,

上帝的恩典显在马其顿众教会中,最明显的证据是他们在极艰困的环境中,仍然表现慷慨好施的行为。首先,是在患难中受大试练的时候。马其顿众教会是在种种敌对逼迫中建立的,使徒团队与初信者都同受逼迫(见,描述腓立比、帖撒罗尼迦和庇哩亚的传道工作)。保罗在写信给帖撒罗尼迦和腓立比教会时,还很清楚知道他们所受的患难、14-16,当保罗从马其顿写信到哥林多时,马其顿的众教会仍然陷在逼迫中。第二,另一个同样特别的事实是,马其顿众教会是在极穷之间还愿意乐捐。保罗稍后会谈到均平的必要性,一个教会的富余应补助另一个教会的不足(13-15节)。马其顿人是慷慨出名的,因为他们在自己还有很大需要时,就响应了保罗的捐献行动。

保罗说到马其顿人,说他们有满足的快乐,在极穷之间,还格外显出他们乐捐的厚恩。马其顿人的喜乐是在慷慨乐捐中满溢出来。耶稣差遣十二使徒到加利利传道时,告诉他们:“你们白白的得来,也要白白的舍去。”。马其顿基督徒知道白白接受上帝恩典的喜乐,也在喜乐中白白舍去。由于他们本身所处的状况,他们所给的数目可能不多,但以他们在极穷之间来衡量,却代表了乐捐的厚恩(参,

3-5. 保罗在这里进一步说明马其顿众教会特出的慷慨好施。我可以证明他们是按着力量。按着力量( kata dynamin )在蒲草纸文件中是很普遍的用语,特别在婚约中,丈夫应许要“按着力量”供应妻子衣食。保罗证明,马其顿人已尽所能地作到他们该作的;他们已按着力量响应乐捐。但保罗感到还要加上而且也过了力量。蒲草纸文件又再次帮助我们看到这种语法的重要含义。当有人抱怨他妻子,因为他供应她的已超过他能力范围所能作的,就是用“过了力量”( para dynamin )这个词。因此,保罗是说马其顿人对穷人乐捐所作的供献,已经远远超过他们所该作的,即使他们并不富有。

而他们这样作是出于自己甘心乐意,保罗甚至说,再三的求我们,准他们在这供给圣徒的恩情上有分。保罗在这里用了三个与捐献有关的关键字词。(a)恩情( charis )是用以表示马其顿人认为有机会捐献是权利,是恩典。他们显然了解耶稣话语中的真理,“施比受更为有福”。(b)有分( koinōnia )表示他们的参与是加入一个更大的实体,也就是“大公基督教会”一起表现怜悯之情。(c)供给是译自希腊文的 diakonia ,在这里的用法表示这个捐献行动是基督徒的“服事”工作。这样的服事,腓立比教会至少实行了一段颇长的时间

最后,保罗证明这种杰出的慷慨行为不但照我们所想望的,更照上帝的旨意,先把自己献给主,又归附了我们。显然让保罗惊奇的是,马其顿人不只是因为同情犹太基督徒而捐献金钱,更是照上帝的旨意,先把自己奉献给主,归附了使徒。保罗是奉上帝旨意作使徒,他现在也看到马其顿的信徒献身给主,归附了他。他们显然认同保罗身上上帝所赋予的权柄,他们响应保罗为犹太基督徒捐献之事,就是认同这种权柄的表现,同时也对有需要的人表示怜悯之心。

6. 因此我劝提多。保罗之所以对哥林多人又提起捐献的事,至少有部分动机是因为看到马其顿人令人惊奇的响应这事。(同时他也害怕在马其顿人面前羞愧,因为他曾向他们夸口哥林多人预备乐捐,结果行不出来,参,。所以他劝提多,既然他在你们中间开办这慈惠的事,就当办成了。第10节让我们看到,这事在“一年以前”就已在哥林多开办了。这可能是指哥林多人最初的要求参与这事,而保罗回答他们时,也吩咐他们如何行。但提多不太可能那么早就参与其事,因为说到他刚从哥林多回来,而这是他第一次拜访哥林多。因此,更有可能是在提多最近拜访哥林多时,发现哥林多人对保罗“严厉的”信有良好的回应,而开始与他们合作,办理捐献的事。从这段经文看来,保罗是要他的读者知道,他已劝提多要办好他上次拜访他们时开办的事。

B 保罗劝勉哥林多人要迎头赶上

7-8. 如果这一段话出现在哥林多前书的话,我们可能会以为保罗在控告他们(参,,好像保罗是说,“如果你们认为样样比人好,那么这件事也应当作得比别人好!”但这一段话出现在一至七章的上下文中,这是一封和好的书信,充满安慰和喜乐,因此不可能是在挖苦他们。保罗在此确认哥林多会众的确样样超越别人,在信心、口才、知识、热心,和待我们的爱心上,都格外显出满足来。(有些抄本将“待我们的爱心”写成“我们待你们的爱心”,但这段经文是抬举哥林多信徒品性优越之处,因此前者的意思比较切合上下文)。在哥林多前书,保罗曾认定他们在口才和知识上过人之处,但保罗在这里提到的热心和爱心是因为他们接到“严厉的”信之后,而表现出来的特质。第7节最后一句话,就当在这慈惠的事上,也格外显出满足来,是命令形式( hina 一字之后的动词是假设语气,作命令式用),但保罗又接着说,我说这话,不是吩咐你们,乃是藉着别人的热心,试验你们爱心的实在。别人(指马其顿人)为了表现基督徒奉献的热心,已经作出慷慨的回应。当保罗催促哥林多人在这方面也要迎头赶上时,这不只是要他们顺服一道命令,也是鼓励他们,要趁机证实他们爱心和奉献的实在。真正的爱不只是用口说说而已;必须有关怀的行动表现(参,

9. 保罗用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为例,支持他以行动证明爱的呼召。当保罗说到上帝的恩典,或如此处说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他指的不是一种态度或一种美好的品行,而是指上帝的爱为了人类的缘故,以实际的救赎行动彰显出来。(同样地,保罗也期望他的读者以具体行动表现这种爱。)基督表现爱的本质是,祂本来富足,却为你们成了贫穷。要真正了解这句话,我们要注意一方面不要歪曲圣经所描述的,耶稣经历贫穷的涵意;另一方面也要认清保罗所谓贫穷的本质是什么。

谈到耶稣对贫穷的经验,路加的确凸显了祂出生时卑微的情况,但这并不表示耶稣的神圣家庭是贫穷的,而是为了说明伯利恒在报名上册时过度拥挤的情况。马利亚在洁净的日子所献上的,是准许那些买不起羊作奉献的人献的;参,,这表示祂的家庭并不富有。大家都知道耶稣是“木匠,马利亚的儿子”,既然是木匠,祂应当不属于潦倒的穷人。当他在加利利传道时,他确曾提醒一位打算跟随祂的人说:“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只是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但是,这不一定就是指作为一个游行传道人,耶稣一直处在经济贫困的状态中。我们所看到的是,耶稣旅行传道的费用,以及维持跟随他的人的生活费用,都有一批曾经受到他医病的事奉、同情他们的传道工作,且相当富有的人供应。此外,犹太人还有一个传统:就是要善待旅行传道人(参,,耶稣就曾在不少家庭受到这般款待,特别是在马利亚和马大的家。从以上所见,我们知道耶稣并没有比大多数第一世纪的巴勒斯丁犹太人更贫穷,甚至还比一些人富有(例如那些沦为乞丐的人)。事实上,耶稣和他的一班门徒还有足够的钱帮助那些比他们更穷的人(参,

不管耶稣曾经经历到那种贫穷的程度(人们很容易夸大耶稣的贫穷程度),保罗在这里写的,并不是指经济上的贫困。保罗心里想要表达的,最主要是整幅救赎的图画,特别是基督的道成肉身。约翰福音第一章的叙述足能说明道成肉身中,自取的“贫穷”。那位起初与上帝同在,也是上帝的(约壹1-2),“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约壹14)。“祂在世界,世界也是藉着祂造的,世界却不认识祂。祂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祂。”(约壹10-11;参,

保罗说,基督为你们成为贫穷,叫你们因祂的贫穷,可以成为富足。既然耶稣的贫穷不是指他道成肉身在地上生活时,经济上穷困潦倒;那么祂来使信徒成为富足当然也不是指物质上的飞黄腾达。基督藉着祂的贫穷,而使信徒能享受到的富足乃是指救恩的本身,成为新造的人,活在新时代中的种种福气而言。这种种富足现在就可以经历到,好像已取得头款、订金一样;而在基督再临时,就得享所有的丰富

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只有藉着祂的贫穷,我们才能成为富足。我们能享受基督里的祝福,乃是要付代价的。其中的代价是先存的圣子道成肉身,进入堕落的世界。但我们从其他经文更看到,道成肉身的代价虽然很重大,也不过是开端而已。还必须付上遭受拒绝、嘲骂、逼迫、被出卖、受苦的代价;这都在客西马尼园和十字架上的痛苦中,达到高峰。这些事加起来,就成了我们救赎的完全代价(如:参,b-26;

10-11. 引述完基督舍己之爱的榜样,保罗接着鼓励他们,用实际的怜悯的行动,显出他们爱心的实在。我在这事上把我的意见告诉你们。保罗的劝勉并不是一道命令(参8a节)。虽然保罗并不是用主对信徒的吩咐对哥林多人下命令(参,,但他有时候会小心分别是他个人的劝告,或是主权威的命令,好像这里就是如此(参,。慷慨这件事显然不是靠命令成就的(参,。是与你们有益;因为你们下手办这事,而且起此心意,已经有一年了。虽然第7节(hina接假设语气)和第24节(分词当命令式用)都有命令的口吻;但保罗在八至九章整段说到捐献的事,唯一真正用到的命令式动词是在第11节。NIV的翻译就带有命令的口气:“现在就要完成( epitelesate )这事,以便用完成这事来配合你们愿作的心”。这就让我们看到保罗在这几章经文中主要关心的是:要哥林多人完成他们开办的事。

保罗说,他们最好现在就作。因为他知道马其顿教会(保罗曾向他们夸奖哥林多人愿作的心)的代表们很快就会到哥林多来。如果哥林多人到那时还未办成这事,他们势必在这些马其顿信徒面前蒙羞(参,。因此,他们最好还是现在就办成他们先前就开始的事。

已经有一年了,可能是指他们回应保罗在的话。RSV的翻译(和合本亦然,译自 apo perysi )可能造成误解,同样的语法用在蒲草纸抄本中,是指同“去年”,也就是去年的某一段时间。因此可能是一个月之前,也可能是二十三个月之前。从这段经文上下文来看,假设哥林多人最初决定要参与这事,是在他们写信向保罗表示,而保罗在写哥林多前书回复他们时;那么 apo perysi 这个时间就要看写作哥林多前书和后书之间相隔多久,才可以下判断,作决定了(见导论)。

我们猜想保罗应该说“他们起此心意,也当下手办这事。”但这里次序却相反,保罗是说你们下手办这事,而且起此心意。这就强调了一个事实:哥林多人早先的行动是出自他们自己热切的心愿,而不是因为使徒保罗给他们任何压力。问题是哥林多人的好意在过去一年中,并没有产生任何结果,所以保罗现在劝勉他们,既有愿作的心,也当照你们所有的去办成。不管有多强烈的意愿,除非化作行动,否则就不会有结果。

12. 因为人若有愿作的心,心蒙悦纳,乃是照他所有的,并不是照他所无的。保罗之所以要向哥林多人解释这事,表示哥林多人之所以没有办成开办的事,因为他们感到他们的资源(财力)有限,没有办法筹募那么多捐献(参,次经多比。悦纳( euprosdektos )这个字在保罗书信中还用了三次。一次在,说到外邦人蒙上帝悦纳。又出现此字,保罗在那里表明他盼望捐项可蒙圣徒悦纳(圣徒指犹太基督徒)。最后在,用来说到上帝悦纳的时候、拯救的日子。因此,保罗用 euprosdektos 来指蒙上帝悦纳,也指蒙人悦纳。这个字在这里是用独立语气( absolute sense ),没有牵涉到人的悦纳,保罗指的是哥林多人的救济行动在上帝面前可蒙悦纳。他向他们保证,如果他们尽力而为,必蒙上帝悦纳,讨上帝喜悦。保罗的看法是合情合理的,端看各人的经济情况,而不期望照他所无的来响应捐献的事。

13-15. 在这几节经文中,保罗希望避免对捐献的事有所误解。哥林多人必须知道,这件事并不是要加重他们的负担,以使别人轻省一些。保罗论到基督徒当中均平的原则。以目前而言,比较富裕的哥林多人应当供应贫穷的犹大基督徒。同样的,说不定以后情况改变,到时他们的富余,也可以补你们的不足。值得注意的是,保罗是要以那些比较有钱的人的富余,来供应那些比较贫穷的人的需要。他并不是要那些有钱人也变成贫穷。施与受之间的互动是为了达到均平。他从出埃及的以色列人的经历中,找到这种均平的例子。当上帝从天上供应他们吗哪时,每一家要“按着各人的饭量,为帐棚里的人按着人数收起来,各拿一俄梅珥。”。当他们按着各人的需要收起来时,“多收的也没有余,少收的也没有缺”。每一个人的需要都顾到,没有人缺乏困苦,也没有人太多浪费。这种模式说明了保罗要哥林多人了解的理想模式。他们也应当确保基督徒群体生活中的均平,使大家都不虞匮乏。这个理想若要实现,就必须要那些享有富余的人去关心那些缺乏之人的需要。

C 举荐接收捐献的人

保罗在这里推荐了三位弟兄,到哥林多办理捐献的事。第一个推荐的是提多(16-17节),然后是一个在福音工作上得称赞的弟兄(18-19节),第三个弟兄是“热心……屡次试验过的”(22节)。这段经文最后总结对这三位弟兄的推荐(23节),然后劝勉哥林多人,当这三位弟兄抵达时,要向他们显明爱心(对保罗)的凭据,并他夸奖他们(对马其顿人)的凭据(24节)。在推荐“得称赞”的弟兄与“热心”的弟兄之间,保罗扼要地说到他不想因为收捐银的事,而让人有机会批评论断(20-21节)。可能就是因为关心这一点,所以保罗要小心推荐,详细说明。保罗写这一段“推荐信”,可能也是为要预先防范那些先前毁谤他没有带推荐信的人,使他们没有口实批评办理捐献的事。

16-17. 多谢上帝,感动提多的心,叫他待你们殷勤,像我一样。保罗推荐提多,一开始就说多谢上帝,表示他感激他的同工如同他一样,关心哥林多人。保罗知道这样热切的关怀是上帝放在提多心里的,就好像马其顿人特出的慷慨,也是上帝的恩典在他们的生命中流露出来(1-2节)。

他固然是听了我的劝,但自己更是热心,情愿往你们那里去。这更凸显了提多对哥林多人的关怀,因此保罗所作的推荐更加有效。提多虽然刚从哥林多回来,也用不着保罗再劝他又作一次辛苦的旅行。因为热切地关心哥林多人,他自愿担负这个使命。

18-19. 我们还打发一位兄弟和他同去,这人在福音上得了众教会的称赞。后半句若照字面翻译,可作“这弟兄在福音上得的颂扬传遍众教会”。RSV加上传扬( preaching ),NIV 加上“事奉”,比较普遍化。用比较普遍化的语法也许比较好,这包括福音的传讲;但也可以单指一般性的支持福音事工和支持传道人。

不但这样,他也被众教会挑选,和我们同行,把所托与我们的捐赀送到了。保罗对这人的推荐,第二件要强调的是:他是众教会挑选的(他没有说明哪些教会)。他是他们挑选出来代表送捐赀的。不管这位早期有名的基督徒是谁,有一件事实是很明显的:他和挑选他的众教会必定与保罗持相同看法,知道办理捐献这件事的重要性。

第19节最后一句话说明了保罗认为捐献的目的是什么。乃是可以荣耀主,又表明我们乐意的心。这个捐献是向外邦信徒收取,送给犹太基督徒;这件事正具体表现了上帝在基督里促使人和好。透过十字架,上帝使犹太人、外邦人与祂和好,同时也使这两个群体彼此和好。因此这个捐献作为外邦信徒与犹太基督徒之间新的关系的具体表现,正反映出上帝的恩典显在那些关心这件事的人的生命中,所以可以荣耀主。但这捐献不只可以荣耀主,也可表明我们乐意的心。保罗长久努力争战,为的是使外邦信徒得享福音的自由;他也得到犹太基督徒母会的赞许,把福音传给外邦人。他们都同意,外邦信徒不用再受割礼,不必再负起律法的轭。因为这两者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很可能外邦人的教会走自己的路线,不与犹太人的教会有任何关系。当耶路撒冷教会领袖肯定保罗传福音给外邦人时,他们也要求保罗要“纪念穷人”。保罗显然把这事当作表达合一的重要方式,使两个完全不同型态的基督教会结合起来。因此他急于在外邦信徒中推动捐献的事,以表现他们对犹太基督徒乐意的心。

20-21. 在接着推荐第三个差派往哥林多的人选之前,保罗扼要地解释他为什么要这么小心,找到这些信用绝对可靠的人来收集捐项,带往耶路撒冷:这就免得有人因我们收的捐银很多,就挑我们的不是。有些反对保罗和他传的福音的人,时常寻隙怀疑保罗在金钱接受之事上的动机,以致保罗要经常为自己的品格辩护(如:参,。这捐献的事对教会之间的关系太重要了,绝不容有人因诬告这事处置不当而遭破坏。捐银指的是很大的一笔钱,因此更要加倍谨慎处理。保罗为了强调要很小心,又说:我们留心行光明的事,不但在主面前,就在人面前,也是这样。保罗的话回应了,显示他最主要关心的是,在收集捐款这事上,应该要能在主的面前有荣耀,但在人的面前受称赞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事办的成功与否,就看这点。

22. 在第20-21节加入说明之后,保罗又推荐要差往哥林多的第三个人选。我们又打发一位兄弟同去;这人的热心,我们在许多事上,履次试验过。我们不得而知为什么保罗不提第18-19节中和这里所推荐的人的名字。前者是众教会都称赞的,哥林多人应当也认识。后者也应当是他们所认识的,因为保罗接着说:现在他因为深信你们,就更加热心了。值得注意的是,对保罗而言,在推荐基督徒工人和劝勉一般信徒时,热心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质素。我们可能会更看重其他的资格,但对保罗而言,热心是其中最重要的(如:参,、16-17;

23. 保罗总结他对这三个人的推荐,似乎是要回答若有人问他:“这些人是谁?”论到提多,他是我的同伴,一同为你们劳碌的。这里所强调的是提多与保罗的亲密关系。这是保罗说到同工时,唯一用到“同伴”( koinōnos )这个字的地方;但他用了好几次“同工”( synergos ),指男女同工而言、21;;门1、24)。论到那两位兄弟,他们是众教会的使者,是基督的荣耀。至于那两位兄弟,保罗则强调他们是众教会使者(使徒)的正式职称。使徒的重要意义(基本上是赋有使命的人)是在乎他是谁指派的,派他作何事。例如,十二使徒是基督的使者,受祂差派,作祂复活见证。保罗推荐的这两位兄弟是众教会的使者,受差派代表众教会,与保罗同往哥林多,很可能也一起上耶路撒冷,为的是护送捐款。保罗没有告诉我们,是那些教会差派了这些使徒。我们可以假设,因为保罗是从马其顿写信,因此差派的教会和差派的人都是马其顿人。但如果我们假定第八和九章是一体的,这种说法就有困难。在第九章保罗说到,如果有马其顿人一起和他到哥林多,却发现他们没有预备好捐款,他和哥林多人都必感到羞愧。如果这两个使者和差派他们的教会都是马其顿人,那么保罗希望避免的羞辱,反而可能在他们抵达哥林多时发生。

这些使者也是基督的荣耀。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很难决定。最好的解释可能是指这些人为基督的荣耀而工作,因为他们参与收集捐款的事奉,而这是“可以荣耀主”的(19节)。

24. 所以你们务要在众教会面前,显明你们爱心的凭据,并我所夸奖你们的凭据。说完三位差往哥林多的使者的信用之后,保罗作结论,鼓励他的读者要显出他们爱使徒的凭据(也就是要把捐款预备好),也要证明他对他们的夸赞没有落空,因为这些人去时他们已预备好了。这个凭据要显在众教会面前,也就是显在众教会代表,保罗差派到哥林多人的其中二人面前。 ――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弟兄们,我把神赐给马其顿众教会的恩告诉你们,」

所谓“神赐给马其顿众教会的恩”,就是指马其顿众教会为神工作的需要,乐意奉献的心意(见下文第2节 )。可见在使徒看来,愿为神的圣工奉献,不是个人的伟大,而是神的恩典。能有机会为主的工作奉献钱财,不是亏损,倒是神的恩典。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保罗在哥林多后书屡次提及马其顿教会,到底他与马其顿教会有何密切关系?马其顿在什么地方?】

“马其顿”一词在本书曾出现多次:

(2次 ),等。

在保罗别的书信也提过七次,共15次。

“马其顿”(MACEDONIA ),是罗马的一省,保罗在该省布道的地点,计开有:腓立比、帖撒罗尼迦、暗妃波里、亚波罗尼亚和庇哩亚等城(见圣经地图6 ),相信保罗在这些城市都设立了教会,但为我们所熟悉的则有头两个城市的教会,即腓立比及帖撒罗尼迦,因为有保罗的两封信遗留给我们。

保罗在传道的头一阶段,其对象只限于散住在罗马帝国的犹太人,似乎当时他有一种狭窄的民族主义限制了他。但神在异象中让他看见一个马其顿人和听见他的请求之时,保罗的传道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使他学习了“传道应无人为的界限”于是他用福音向欧洲进军,“随即渡过爱琴海到腓立比去向外邦人传福音”。腓立比是罗马军队驻防地,许多人在该处信主,以后成立腓立比教会。跟着,又成立了帖撒罗尼迦教会,福音在马其顿省获得了胜利。虽然在马其顿省传福音,也遭遇了许多未为人们所知的困难 路加在使徒行传未曾提及保罗在马其顿传道时的困难 可能是圣灵禁止他记录下来 ),但马其顿教会以后在灵里长进,长于行善,“格外显出他们乐捐的厚恩”,以乐捐为一种恩典,并非吃亏的事 。他们对耶路撒冷的贫穷信徒固然愿意捐助,即对传道人也非常有爱心,我们可以在腓立比书看出他们如何有爱心对保罗。

保罗往马其顿省各地传道,最少有三次,但可能有五次,即有两次未明显地记载在使徒行传,但记载在保罗书信中。

对于异端的态度,他们不受诱惑,胜于加拉太与歌罗西教会。教会中也有不少爱主的信徒被神所使用,为保罗各书信所提及,如帖撒罗尼迦的亚里达古、耶孙、西公都,腓立比的革利免、以巴弗提、友阿爹、吕底亚及该犹,还有庇里亚人所巴特,均属马其顿各地教会的信徒

可见保罗与马其顿各教会的关系何等深切,难怪他在本书中对哥林多(属亚该亚省 )的信徒常提及他们。

马其顿,在纪元前为一小国,纪元前336年,神在该处兴起伟人“亚力山大”。亚力山大由马其顿首先进占亚该亚,即希腊古国所在地,然后乘胜东进小亚西亚,吞并波斯帝国,远至印度边境,成立希腊大帝国。亚力山大并非希腊人,乃是马其顿人。纪元前323年,亚

力山大帝驾崩,无子继承,由其将军四人,瓜分希腊大帝国,即叙利亚、埃及、小亚西亚与马其顿,是应验的豫言。后来马其顿将希腊割让与罗马,希腊回复原来国土,即罗马帝国时代的亚该亚省,亚力山大的老家马其顿则变成罗马帝国另外一省。

在此我们可制对联式的两句话:

马其顿呼声、保罗应召,

马其顿奉献、众会共鸣。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就是他们在患难中受大试炼的时候,仍有满足的快乐;在极穷之间,还格外显出他们乐捐的厚恩。」

奉献钱财帮助人,是我们经常要学习的功课。就是在“大试炼……极穷……”的时候,还是应该学习尽本分奉献。看腓立比书就知道,马其顿的教会并不是很富有,如所说:“我的神必照祂荣耀的丰富,在基督耶稣里,使他们一切所需用的都充足。”保罗所以会写这话,表示腓立比信徒并非很富有,他们在一切所需用的事上还是常常仰赖神的。在说:“就是我在帖撒罗尼迦,你们也一次两次的,打发人供给我的需用。”根据记载,保罗在帖撒罗尼迦的时间只有三个安息日,停留时间很短,但腓立比信徒却一次两次打发人送钱给保罗。可见腓立比信徒并非很有钱,但他们是尽力量奉献,否则,何必一次两次地送钱给保罗;若他们一次送给保罗的钱很多,就不用在短短三个礼拜里,分两次送钱给保罗了。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在极穷之间,还格外显出他们乐捐的厚恩。』这话告诉我们,奉献财物并非遭受损失,乃是蒙了神的厚恩。因为我们财物献给神,自己的心也会归向神,属灵方面就更蒙恩了;同时,在财物方面,神也不亏待我们,反要给我们更丰富的祝福。但愿我们不漏掉神这『厚恩』。

──《读经指引》

马其顿的众教会,在财物的交通上蒙了厚恩,计有下列特点︰(1 )并非富裕的剩余,乃是『在患难中受大试炼时』,『极穷之间,还格外显出』的(2节 )。这完全是死亡中供应生命的原则。(2 )不仅是『按着力量』,且是『过了力量』(3节 ),不但满足了公义的要求,还显出丰满的恩典。(3 )绝非被迫勉强而为,乃是『甘心乐意』,甚至『再三的要求』,盼望准许『在这供给圣徒的恩情上有分』(3~4节 )。所以在他们的感觉里,这事并非忍痛牺牲,也非照章办理,遵行基督徒该作的事(律法的原则 );乃是有一个属灵的看见,认识这是一个荣耀的福分,因而求着有份。(4 )不但照人『所想望的』,『更照神的旨意』(5节 ),达到神的标准,彰显基督的模型(9节 )。(5 )财物的奉献,乃根据人的奉献──『先把自己献上』(5节 )。因为神所要的,实非财物乃是人自己;财物不过是短暂的、物质的,人在神手中才有永远属灵的价值。

──《读经指引》

】「我可以证明他们是按着力量,而且也过了力量,自己甘心乐意地捐助,」

“过了力量”也表现他们奉献的信心。既然过了力量,也就是他们经济能力所负担不起的。把金钱奉献了之后,会叫他们在现实生活上立即面临艰难的局面。如果没有信靠神的心,怕为主牺牲,就不可能有这样的奉献。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再三地求我们,准他们在这供给圣徒的恩情上有分。」

他们把能够奉献钱财给别的圣徒使用,看作是一种很难得的权利,惟恐没有机会为人捐献;甚至再三的求保罗,准他们在这供给圣徒的恩情上有分。这种态度实在要叫今天的信徒惭愧。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献己给主「更照神的旨意先把自己献给了主……。」】

神的旨意是宇宙万有的轨道和结局,一切在神旨意以外的事物都要除去,惟独遵行神的旨意才能永远长存(约壹217 )。对我们来说,神的旨意就是我们的生命、福分,而且是和神有正当关系的维系和依据,离开神的旨意就与神的关系不对,交通隔断了,不能得到神的喜悦, 并且不能承受神的国(太721 来1036 )。任何违反神的旨意的事都是我们的极大损失,而遵行神的旨意都是我们永远的利益。

神对信徒最基本首先的旨意,就是要信徒把自己献给主,这是承认耶稣为主的自然结果,不将自己献给主,表明没有承认祂为主。那样,与主的其他一切关系都不起作用了,因为不把自己献给主,就是仍然自行其是,偏行己路,活在罪中。

只有先把自己献给主,根基才能稳固,生活才能圣洁,前途才有光明,心中才有平安,一切以主为依归,一切让主管理、引导、安排;凡事讨主的喜悦,求主的荣耀,不再为自己活着,求自己的利益喜好和满足。

──《每日天粮》

献给谁用「更照神的旨意,先把自己献给主。」】

我们的生命、光阴、身体、力量都是宝贵的。我们究竟愿意为谁而用?过去或现在正为什么用,我们每天是为什么忙碌?我们盼望,追求,得着的是什么?到末了我们会觉得那样的一生值得吗?不会后悔么?即使得到一些名、利、地位,又是何等短暂、虚空!

另一方面,我们是属神的人,是主所救赎的,理当将自己的一切献给主。我们将属于祂的献给别人,或归自己用,那是错误的,不义的。所以圣经中对于奉献的道理讲得很多,这不但是神的旨意,也是我们对待神,根本的表现,我们所说的奉献,是完全的奉献,是将自己和身体以及一生皆献上,而不是指只奉献一点金钱,作一点工作,用一点时间来灵修,敬拜就是了。因为其余的光阴和力量仍为别用,还不能满足神的心,讨主的喜悦。主用宝血的重价买了我们整个的人,而不是只买我们的一部分,就是完全地奉献,仍不够报答主。

──《每日天粮》

】「并且他们所做的,不但照我们所想望的,更照神的旨意,先把自己献给主,又归附了我们。」

他们先把自己献给了主。他们过一个真正完全奉献的生活,一切所想所求的,都是为着主的利益。这样当他们想到别的圣徒有需要时,就尽力说明他们。所以一个真正奉献的人,必定乐意奉献钱财。奉献钱财是我们的一种考验,看我们到底是不是过完全奉献的生活?凡在真理上归附神的,也必甘心把钱财归神使用。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并且他们所作的,不但照我们所想望的,更照神的旨意,先把自己献给主。』可见神是要我们自己,不是要我们的钱财。人所要的,不过是神的平安、福气。但是,神所要的,是人自己。如果神要我的甚么,我们没有甚么以给神的。神是要人。── 倪柝声

】「因此我劝提多,既然在你们中间开办这慈惠的事,就当办成了。」

“慈惠的事”范围应该比“供给圣徒”的范围大,所指捐助的事,不单指圣徒,也可以包括那些教外的人。但按使徒在这里所讲的,却是指帮助圣徒说的,因为上文4节,下文13-15节,很明显是指帮助缺乏圣徒说的。圣经并没有反对信徒行善或赒济人,不过圣经有一个次序,就是先顾到神的家、神的儿女,然后才顾到外人(参加610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你们既然在信心、口才、知识、热心和待我们的爱心上,都格外显出满足来,就当在这慈惠的事上也格外显出满足来。」

哥林多人既然在别的恩赐上很长进、“满足”(就是很充足的意思 ),那么他们在乐捐的事上,也应该有同样的长进。如果他们为着追求知识、口才、……这些事上肯花钱、花时间,又在款待神的仆人方面显得慷慨、热心,就该在这帮助远方缺乏的圣徒之事上也肯捐献,也显出热心来。真正考验人爱心的,不是只在接近我们的人之中,表现我们的慷慨,更重要的是对远方无力报答我们的弟兄,显出我们乐意的奉献。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当在这慈惠的事上也格外显出满足来。」】

乐捐的厚恩实在是神的恩赐,正如信心、口才、知识、热心及爱心,这是在本章守节说明的。神特别的恩典赐给马其顿的众教会,他们虽然在极穷之间,却有乐园的厚恩。在第九节我们思想这可称颂的主有这样的恩典,祂本来富足,却为我们成了贫穷,叫你们因祂的贫穷,可以成为富足。如果你容易埋怨,要让主的性格充满并占有你。

或者,我们真正的信仰,可在我们奉献的事上试验出来,我们是否照收入的比例来奉献?我们有没有系统地奉献?我们是否学会奉献的喜乐与大方,使我们格外显出满足来。

有的人可能还未认清他们是神产业的管家,祂希望他们献上所有的热切与感恩的心。他们只留下家中必需的费用,只以管家的身份,来看守产业,等候主人回来。也许有些人信靠神不足,恐怕有一天竟至贫乏的地步。每个读者要想到一切都是神的,要经常献上,不可剥夺神的物,你要日夜祷告,在这恩典上富足,神必垂听你的祷告,你吝啬的性格就会改正,没有别的,只有奉献。

── 迈尔《珍贵的片刻》

哥林多教会已在『信心、口才、知识、热心、和…爱心上,都格外显出满足来』,保罗还要带领他们『在这慈惠的事上,也格外显出满足来』。这就是风满的成全,盼望教会能在凡事上都达到完全,真是显出教会就是基督的丰满。这是父神对教会的美意,也是服事教会者所该有的标竿。

──《读经指引》

】「我说这话,不是吩咐你们,乃是借着别人的热心试验你们爱心的实在。」

虽然保罗勉励哥林多人,在奉献的事上不要落后,要赶上马其顿的众教会,但他不愿意让哥林多人有一种被人命令,而不得不作的感觉。所以在此他补充道:“我说这话,不是吩咐你们……”,意即他不是命令他们一定要照做。他不过是用别人的热心,来证明或试验他们的爱心。换句话说,保罗不过要把马其顿人的爱心,和哥林多人的爱心比较一下,证明哥林多人的爱心到底实在不实在罢了。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你们知道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他本来富足,却为你们成了贫穷,叫你们因他的贫穷,可以成为富足。」

这里提到耶稣基督为我们成为贫穷,包括物质和属灵两方面。按属灵方面来说,祂原与至高的神同等,却舍弃天上的荣耀,成为人的样式,成为“贫穷”。按物质方面来说,祂不但为我们成为人,而且在人当中祂是“贫穷”的人,“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祂这样为我们成为贫穷,结果叫我们在这两方面都可以成为富足。灵性上我们可以靠祂作神的儿女而成为富足,在物质方面也能够因祂成为富足。这正是保罗亲身的经历,正如所说的──“似乎贫穷,却是叫许多人富足的,似乎一无所有,却是样样都有的。”保罗是要藉基督为我们舍弃的榜样提醒哥林多人。我们也有责任在物质上为别人舍弃,使别人得着福音的好处。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主耶稣的『富足』是祂的荣耀、尊贵、权能。『贫穷』是祂舍了天上的宝座,倒空了和神的同等,又在十字架上舍命。── 牛述光

】『你们知道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祂本来富足,却为你们成了贫穷,叫你们因祂的贫穷,可以成为富足。』主耶稣的恩典何等大!祂为着我们降卑、受苦、以至于死,使我们在神面前成为富足。我们真该全心感谢祂。

──《读经指引》

使徒在本节的话中点出,财物奉献的属灵价值和真实意义,乃在表明基督的原则,活出基督的模型──『本来富足,却…成了贫穷,叫人(你们 )因祂的贫穷,可以成为富足』。

──《读经指引》

“把我的意见告诉你们”,本句指明了以下的意见针对哥林多教会而发。因他们在一年前已起意办理这慈惠事,一年以后却未成事。所以上文虽然以马其顿众教会的榜样劝勉他们,下文向他们所提的意见,却并非照着马其顿教会的标准,而是按哥林多教会的程度。

捐献一定要出于乐意,甘心情愿的奉献才蒙神悦纳。怎样才是甘心的奉献呢?是“照他所有”,不是“照他所无”。“照他所有”应包括照他自己所预料会有的(参95 )。甘心乐意的奉献,不是照他所没有的财力,勉强答应超出他能力所能奉献的。这似乎和上文所说马其顿教会表现的刚刚相反,因马其顿教会按保罗所说是“过了力量”的。但我们要注意哥林多教会和马其顿教会在灵性上是不一样的。他们既然起了心意已经有一年,还没有完成,就表明他们中间总是有一些人有点为难。所以保罗说是“照他所有的”,不是“照他所无的”。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因为人若有愿做的心,必蒙悦纳,乃是照他所有的,并不是照他所无的。」

『人若有愿作的心,必蒙悦纳,乃照他所有的,并不是照他所无的。』这话说明,我们向神的一切心愿,神都必悦纳。但神并没有勉强我们,乃是照我们所已蒙到的恩典──『所有的』,为神摆上。我们所有的是甚么?我们已经把自己所有的,例如财物、时间、体力、才干…为神摆上没有呢。

──《读经指引》

教会中正常的光景,应该是『均平』──『多的(原文 )没有余,少的(原文 )没有缺』。无论在财物的享用上,恩赐的显明上,事奉的机会上,感觉的发表上,都该以均平为原则。正如林前十二章所说,『不体面的,越发给他加上体面;不俊美的,越发得着俊美』;『把加倍的体面给那有缺欠的肢体』,这才是神的『配搭』。若有不均平的光景显出,那就证明世界的灵已经因入了,基督身体的实际已经丧失了。

──《读经指引》

】「乃要均平,就是要你们的富余,现在可以补他们的不足,使他们的富余,将来也可以补你们的不足,这就均平了。」

主的话教导我们,自己若有『富裕』,就该去补别人的『不足』;等到自己将来『不足』时,也能得着别人的帮补。我们在教会中,彼此作弟兄姊妹,应该活出这种光景。

──《读经指引》

我们需要信心来倚靠圣灵的主权,才不至于想要集中经济。人喜驩把钱平均分配给神的仆人;这样就没有一个人会得太多,或是太少。可是这样作法,圣灵的主权在那里呢?我们该让圣灵在凡事上有瞩元,我们就可以看见,『多收的,也没有余;少收的,也没有缺。』── 倪柝声

『多收的也没有余,少收的也没有缺。』这是神牧养我们的原则。所以我们不要妄想发财,也不要害怕饿死,只要凭信倚靠神,过着安息而快乐的生活。

──《读经指引》

“殷勤”原文spoudeen,也有诚恳、热切的意思(参A. & G.新约字汇 ),英译R.V., R.S.V.,K.J.V.都译作earnest care,而 N.A.S.B.译作earnestness。吕振中本则译作“热切”。

保罗为提多待哥林多人“殷勤”而感谢神,这殷勤是由于诚恳热切而有的殷勤,不是形容提多本身的勤劳。

从17节看来,提多到哥林多固然是受保罗的吩咐,他本身也很愿意去,可见保罗对同工的态度,虽然有权可以打发提多,却尽可能让提多自己愿意。不但他认为提多是适合代表他到哥林多的人选,也要提多自己有负担愿意负这种责任。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这里说到当初教会在财物的托付上,是何等严格、慎重。他们之所以在受托理财的『使者』身上,有这样近乎苛刻的要求,乃是为要︰(1 )在消极方面,避免绊倒人、败坏人──『免得有人…挑我们的不是』(20 );(2 )在积极方面,显出在神、在人面前的『光明』,而能成为『基督的荣耀』,作出基督的见证(21~22 )。

──《读经指引》

18节只说打发了“一位弟兄”跟提多一起到哥林多,办理捐献款项的事,却没有提到是谁。可见在此使徒只注重那奉派者灵性方面的资格。这弟兄“在福音上得了众教会的称赞”,这意思是说他在传福音的工作上,已经被教会公认是一个忠心可靠的人了。19节头一句则说:“他也被众教会挑选”,就是指这个人在办理捐献的事上,是众教会所信任的。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保罗打发去哥林多的两位兄弟是谁?】

答:当提多听了保罗的劝,情愿往哥林多去办理慈惠捐输之事的时候,另外先后又有两位兄弟被保罗打发同往,这两位兄弟究竟是谁,我们难以知道,为何不记名字,也是令人颇难理解的事。我们惟从经文记述。显明这前一位兄弟是哥林多信徒所熟悉的人,因为这人在福音上得了众教会的称赞,且被众教会所拣选和保罗同行;后以为兄弟,这人的热心是在许多事上,曾经屡次试验过的,且对于哥林多的教会深具信心。保罗论到他们二人是众教会的使者,是基督的荣耀。根据以上情形推断,这二人可能是巴拿巴和马可,也有人想是路加和亚波罗,因为这些语句所表明的优点,在他们两人身上都很合适。至于保罗没有写出他们的名字,可能是因众教会对于他们的名字,是人尽皆知,耳熟能详的缘故,所以记名就未加注意,无须提示了。或者是因他俩本身要求保罗隐名,谦卑为怀,隐藏自己,为要彰显主名,更能荣耀神。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第八章末段提及两位隐名弟兄,该二人为谁?】

保罗打发提多往哥林多去的时候,另外“打发一位兄弟同去”,后来又说“又打发一位兄弟同去”。到底这两人是谁?解经家有不同的推测。

一、第一位弟兄,在福音上得了众教会的称赞,而且被众教会挑选与保罗同行,在各处汇集慈善捐款。

二、第二位弟兄,在许多事上曾受试验,证明他事主及为人的热诚,而且这人对于哥林多教会信心。

保罗又称他们二人是众教会的使者,是基督的荣耀。到底这两位弟兄是谁呢?

有人猜想是巴拿巴和马可 ),又有人猜想是亚波罗与路加 ),他们都有上述的优点。还有人猜想是哥林多人所熟悉的所提尼 ),保罗曾与他一同写信给哥林多教会。更有人猜想是以巴弗提 )和推基古l节 ),因为这些人都曾与保罗同工,也为保罗奔走过。

至于保罗为何不写出这两人的名字,颇使人纳闷,虽然有人猜想种种原因,但有一个原因是最可能的,乃是这两位弟兄曾要求保罗不要将他们的名字披露,认为“隐名氏”比“有名氏”为佳。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不但这样,他也被众教会挑选,和我们同行,把所托与我们的这捐资送到了,可以荣耀主,又表明我们乐意的心。」

】“捐银很多”原文只用一个名词hadroteeti,就是“丰厚”的意思。全新约只用过这一次。中文新旧库本译作“这项巨款”,英文标准译本N.A.S.B.译作this generousgift,R.V., R.S.V.都译作this liberalgift,都是大量、慷慨的馈赠的意思。K.J.V.则译作abundance就是丰裕的意思。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我们留心行光明的事,不但在主面前,就在人面前,也是这样。」

基督徒的行事为人,该是『光明』、正大,『不但在主面前,就在人面前,也是这样。

』──《读经指引》

】「我们又打发一位兄弟同去,这人的热心,我们在许多事上屡次试验过。现在他因为深信你们,就更加热心了。」

保罗在这里介绍另一位没有提名的弟兄,是在许多事上屡次经过试验的人。可见使徒对于挑选甚么人来管理钱财非常地谨慎。所谓“在许多事上屡次试验过”,那就是说不单热心传福音,他廉洁可靠,不但忠心爱主,也有足够的才能可以胜任这样的委托。在管理钱财的事上受过试验,在别的事奉主的工作也受过试验。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提多是保罗的同工,而且曾经跟保罗一起在哥林多工作过。另两位弟兄是众教会的代表,保罗说他们是“基督的荣耀”,意即他们的见证很能叫基督的名得荣耀。保罗要哥林多人显出他们“爱心的凭据”,意思就是显出他们对别处穷乏信徒的确有关切的心。保罗曾因哥林多人一年以前已有的心意(810 ),夸奖过哥林多人,所以在此保罗勉励哥林多人要显出凭据来,证明保罗对他们的夸奖是对的。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林后八章综合】

本章说出当初教会在财物交通上,是何等光明,何等美丽。这与今日堕落的基督教中,在财物上的黑暗、纷争、侵占、贪欲…的光景,真有天渊之别。

──《读经指引》

例证

“M.P.”】

新约圣经教导我们,基督徒奉献必须出于爱心,甘心情愿的献上,而不是出于一种被强迫不得不这么做的心情。基督徒发自内心的感恩,常因为感到主给我们的恩典太大,使我们不得不借着我们在经济上帮助急需的人,来荣耀主的名。这种对外的分享应当按照收入的比例拿出来,而且必须经常编列这一个项目的预算。保罗教我们在每周的第一天捐出这样的钱作为我们与信徒相通的象征。

糖果制造商休乐(JohnS.Huyler )在设厂之初就采纳雅各的方法「凡你所赐给我的,我必将十分之一献给你」

他到银行开了一个特别的户头,用“M.P.”的缩写作为户名。他把收入的一定比数定期存入这个户头。有人问这两个字母代表什么时,他便回答说:“My Partner”(我的伙伴 )。他在每一笔生意中都想到上帝,因此,他的事业发展惊人,每周「主的府库」都收到不断增加的巨款。他每次帮助别人,都不愿接受别人道谢,他告诉对方,「你只要感谢上帝,而且只要谢谢祂,因为这些钱乃是主的,而不是我的。」

天父实在需要像这样的管家,你有“M.P.”户头吗。

——H.G.B.——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献米为银“在极穷之间,还格外显出他们乐捐的厚恩。”】


印度米佐拉姆(Mizoram )省住着一群基督徒,他们发明了一个独特的方法来为主作工。当家庭主妇为家人做米饭时,只量出刚好够全家吃的米。
然后,做饭前她从这些米中抓出一把米,把米储存到星期日,带到教会和其他妇女带来的米加在一起。教会把米卖掉,将钱用来支持教会的事工。所购物品中包括一部计算机,用来协助米佐人将圣经翻译成他们的语言。
不富有的人易于自视寒酸,愧以给予。同样,路加福音21章的那个穷寡妇,看到富人将大量金钱放进圣殿的奉献箱时,也觉得自己的两个小钱实在不配作为奉献。
然而,神对奉献的心比奉献的数量更感兴趣。那就是为何耶稣说那寡妇比别人奉献更多的原因(3节 )。我们能够诚实地说自己付出的是彻底的奉献吗?
我们给主的,
是由他的标准来衡量;
献上自己以及赞美的生命,
这些礼物才是最宝贵的。
衡量付出的真正准则是彻底的奉献。


──《生命隽语》

爱心的试验】

"借着别人的热心,试验你们爱心的实在。”

有三个青年都爱慕一位既有钱又美貌的女子,各人都向她表示真挚地爱她。一日这女子想试试这三个人的心,看他们是爱她,还是爱她的钱财?所以约他们到家里来。她对他们说:“我知道你们都很爱我,不过我不能嫁给三个人,今天特请你们来试一试,谁真心爱我,我就作谁的终身伴侣。”三人都异口同声地称好。少女把他们领到花园,就对头一个说:“你曾说过,如果我叫你死,你也甘心,现在请你用头撞向前面的墙,将脑浆撞出来给我看。”这人眼看前面的墙是石头砌的,撞上去非死不可,就摇头说:“这办不到。”少女说:“你既办不到就请出去。”又问第二位,他没有勇气,也主动的低头出去。末后的一位毫不犹疑地说:“我不但愿意为你撞出脑浆,就是在你面前把心剖开也愿意。”说着就把头极力撞去,不料那是纸墙,被撞出一个大洞,他一点也没有受伤。二人就欢喜地成亲。我们对主耶稣的爱是否经得起考验呢。

──《为甚么要用比喻》

“我原不是要别人轻省,你们受累”这意思就是:我并不是说叫别人不必负担那么多物质方面的责任,而要你们为别人的需要受累。

保罗把旧约以色列人收取吗哪的规则,引用在信徒钱财的捐献上。旧约以色列人如果多收了吗哪,就得把多收的分给人,否则剩下的吗哪也是会发臭的。以色列人拾取吗哪可以比作信徒接受养生的需要。我们在养生的需要上该效法以色列人,有余的人有责任去补那些不足的人。为甚么神有时使这人不足,那人有余呢?就是要那有余的人学习照顾那不足的。但是富足的人未必是永远富足。他现在富足,将来可能缺乏。缺乏的也不会永远缺乏,他也可能变成“有余的”。那时,他也要学习怎样分给缺乏的人了。保罗提醒哥林多人,虽然他们现在捐献钱财,是为着帮补别人,但将来他们说不定也有缺乏的日子,需要别人的帮补。神并不强制地按着相同的数目分配信徒的财富,而容许人经历贫穷也经历富足,并学习互相补别人的不足。

以色列人收取吗哪,多收的没有余,因必须分给人,所以少收的也没有缺,这就是每天仰望神信靠神的生活。自古以来,神就要祂的儿女学习在物质的需用上信靠祂,学习用爱心互相照顾。信心生活绝不只是传道人要学习的功课,也是一切信徒该学习的功课。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助人的果子】

有一天,有个苏格兰的贫农,在田间工作。忽然听道附近的水潭,有孩子惶急喊救。他急忙跑去,看见一个男孩子,满身污泥,挣扎着,越陷越深,即将灭顶。那农夫把他救上岸。
第二天,一辆华美的车,来来到农夫的家门。一位穿着入时的贵族,自我介绍,说是那被救的男孩的父亲,说:“你救了我的儿子,我愿意给你报酬。”
农夫说:“我不能接受任何报酬。”正在这时,农夫的孩子从家中出来。
那贵族说:“那是你的儿子吗?”农夫说:“是”。
“这样吧,让我带他去我家,给他受良好的教育。如果他像他父亲一样的品格,将来必然会有成就。”农夫欣然接受。
后来,那农夫的孩子,进了伦敦大学的圣玛利亚医学院,成了医生,就是医学院的福来明教授(SirAlexanderFleming-1881-1955 ),在1928年发明了盘尼西林。
几年后,英国首相丘吉尔(WinstonChurchill-1874-1965 )患上了肺炎,在当时是不治之症,幸而有盘尼西林治疗而得痊愈。原来丘吉尔的父亲不是别人,就是帮助教育福来明的Lord Randolph Churchill。

圣经说:“你们的富余,现在可以补他们的不足;使他们的富余,将来也可以补你们的不足。

── 于中旻《喻道集锦》

,21】

『可以荣耀主…在人面前』这里他强调教会中财务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将这两个原则运用在今日教会里。我记得救世军刚成立时,有许多人批评它的创办人卜威廉(WilliamBooth ),说他将一切财产纳入他的名下,他可以随时占为己有。卜威廉非常谨慎,他从一开始就将所有账目公开。几年之后,批评之声终于沉寂下来。如今我们再也听不到有人批评救世军账目不清,或者藉事工之名中饱私囊。「在人面前」一切事都要正直,清白。这是教会应秉守的原则。

──无名氏《哥林多后书》

隐身帽】

经文:“掩盖的事,没有不露出来的,隐藏的事,没有不被人知道的。”

老师在上课时,向学生讲了一个很有趣的童话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孩子在深山里抬到一顶帽子,他将帽子往头上一戴,与他同去的同伴就看不见他了,慌慌张张东找西找,谁知他就在身边,他将帽子一摘下来,伙伴们又看见了他。所以这顶帽子就叫作“隐身帽”。老师最后说:“大家回去后考虑下面一个问题:你喜爱不喜爱这顶隐身帽?为什么喜爱?明天上课时回答。”
这一下学生们讨论可热闹了。虽然是童话,却使大家非常兴奋。
第二天老师听第一位同学的回答:“我若有这顶帽子,那有多高兴,我戴着它,要什么有什么,不花钱可以拿到东西,不用买票去乘公共汽车,看电影也用不着买票,不论吃的,穿的、用的,玩的,样样都不用愁。”
第二位接着说:我若有这种帽。可以爬上树去捉鸟,鸟看不见我。我把一向欺侮我的同学,一下子把他打倒在地,他也不知道是我对他的报复。这该有多痛快啊!
第三位是个基督徒。他说:这样帽子我们不应该戴它作恶事,人虽然看不见我们,但是神却看得一请二楚,一切的一切都逃不出他的视野。
"这就对了。”老师说:“许多人不作恶事是勉强的,他们怕被人看见,怕受刑罚。我们不应该在暗地里作坏事,应当作一个光明正大的人。”
这个童话故事虽然讲给小学生听,可是对我们大人来说,也是值得深思。我们可以问一问自己,如若有隐身术的话,我们究竟属于那一类型?是损人利己,还是荣神益人?当时法利赛人的为人!主曾斥责他们是假冒为善,因为他们的行善施舍等在人前吹号,故意叫人看见,故意要得人的称赞和荣耀。所以主教导我们“要叫你施舍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
基督徒的行事为人应该是光明磊落,正如保罗所说:“我们留心行光明的事,不但在主面前,就在人面前也是这样”
"原来万物在那与我们有关系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开的。”
我们不健忘的话,还能记起大卫王一生有一次行了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就是借亚扪人的刀杀害赫人乌利亚,又娶了他的妻为妻。大卫所作所为以为非常巧妙,认为神不知鬼不觉。但事实上神早已鉴察了。

因此祂对大卫说:“你在暗中行这事,我却要在以色列众人面前,日光之下报应你” ──《为甚么要用比喻》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