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11 | 12 | 13 |
只有主人称赞他们,
也只有主人责备他们;
没有人为金钱工作,
也没有人为名誉劳碌;
每人在工作中找到乐趣,
分别在各人自己的星座上,
依照着神吩咐的,
画上所见的一切。’
哥林多后书第五章
ii 天上的居所
这段经文对了解保罗对死后生命的看法有极大贡献,因此常从哥林多后书中被抽离出来,单独研究。但若要正确了解,却不能不顾及上下文,特别是与上文的关系。事实上,是完整的一段经文。也正因为说了“外体”的“毁坏”,和“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保罗才接着说明当“地上的帐棚拆毁了”,他所盼望的是什么。
1. 这节经文在很多方面都可说是整段经文的中心。如何解释这段经文,大体上就决定了以下经文的意义。为了理解第1节,我们必须认清原(gar)这个字乃表示以下所讲的与前文有密切关系(也就是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
我们原知道,我们这地上的帐棚若拆毁了。保罗在这里没有用一般指帐棚( s祂ēnē )的字,这个字常在七十士译本和新约中出现。他反而用 s祂ēnos 这个字,在新约中只出现二次(此处和4节),而七十士译本只用一次(所罗门智训,那是象征性的指人的身体。蒲草纸抄本中也是这种用法。这就强烈说明 s祂ēnos 在此处的意义也当如此理解,的整个上下文也肯定这种意义。保罗在这段经文中是谈到“外体”的“毁坏”,因受逼迫患难致使身体受损。我们可以归结这节经文前半部所说的,是指这种过程最后产生的结果,也就是外体在死亡中毁坏。他的患难可以在任何时刻加重,而导致死亡。
保罗体会到地上的帐棚可能很容易拆毁,因此他说,如果这事发生,我们必得上帝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虽然大多数学者都同意第la节是指外体的毁坏,但第lb节的意思却人言人殊。有人认为上帝所造的房屋是借用圣殿的比喻,使人想起耶稣受审时所受的指控:“我们听见他说:‘我要拆毁这人手所造的殿,三日内就另造一座不是人手所造的。’”。据此推论,第lb节是指天上的圣所,或者是天上的教会,或者是天堂本身,上帝的居所,基督徒永远居住的所在。但是这样的推论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耶稣的控告者根本误解了耶稣讲话的重点;因为就如约翰福音所指出的:“但耶稣这话,是以他的身体为殿。所以到他从死里复活以后,门徒就想起他说过这话。”耶稣所说的,不是指人手所造的殿,乃是指祂复活的身体。
另有学者将下半节不是人手所造解释为是指耶稣复活的身体,但却是集体的,信他的人在这身体里也有分。虽然我们……必得是现在式,但必须记得这是一个条件子句(我们这地上的帐棚若拆毁了,必得……),与地上的帐棚拆毁这件事的关系来看,必得上帝所造的房屋就成了未来式。因此保罗这里所说的,既不是指基督复活的身体,现今已在天上,也不是指信徒在这身体里有分。
要决定保罗此处所说的意义,有一重要的因素要考虑,那就是这节经文存在的对偶句子。第la节所说地上的,必毁坏的,会被相对应的第lb节所说的天上的、永存的所取代。如果第la节“形成我们地上房屋的帐棚”指的是信徒的身体,那么上帝所造,不是人手所造的用来指另一个身体,也就是信徒复活的身体,就很合理了。
在哥林多后书之后不久写成的罗马书中,也有一段平行经文,足以用来支持这种看法。的主题也是讨论信徒经历受苦,与将要显于他们的荣耀的对比。信徒在这荣耀显现中所盼望的乃是身体得赎(23节),这显然是指信徒复活的身体。既然罗马书这段经文讨论的主题与的主题相仿,而罗马书又在哥林多后书之后不久写成,那么用的亮光来解释五lb,也算顶合理的。因此上帝所造,不是人手所造的指的是信徒所蒙应许的、复活的身体。
2. 我们在这帐棚里叹息,深想得那从天上来的房屋。的平行经文又有助于了解此节,而且相当贴切。那里说到信徒等候得着上帝儿子名份,也就是身体得赎,而一同叹息(用同一个动词 stenazō ,22-23节)。这正足以支持以上的看法,即保罗在此谈到劳苦叹息,深想得那从天上来的房屋,与罗马书的平行经文所指的是同一件事。
这一节的主要动词 stenazomen (我们叹息),是由分词 epipothountes (“深想”)来解释,因此可译为:“因此(在此情况)我们叹息,深想穿上属天的居所。”最主要是说到一种积极的渴慕,想穿上属天的居所。保罗所经历的苦难,也许使他叹息,以致有更深的渴望。但带来的结果是更热切渴慕上帝所应许的,而不是被苦难本身所辖制。如果不是如此,从他的书信中可看到,保罗很可能摆脱不了苦难的辖制。
3. 倘若穿上,被遇见的时候就不至于赤身了。根据以上的解释,保罗希望避免的是,当他穿上属天的房屋时,就不会因灵魂与身体脱离而赤身露体了。作为一个犹太人,这种存活状况是他要尽量避免的。上帝所应许给他的天上的形体将会救他脱离这种状况。很可能他说到未来身体的状况,为的是敌对诺斯底派(Gnostic)的救赎观(灵魂从肉体的牢狱中得释放)。这种错误观念可能多少影响了哥林多人。
4. 我们在这帐棚里,叹息劳苦。谈到目前在这帐棚里的情况,也就是:还在肉身中,受苦难的打击;保罗说我们叹息劳苦( stenazomen baroumenoi )。若照字面直译为“我们叹息,因受重压”,则更能掌握保罗的意思。他并不是因为焦虑而叹息(RSV),而是因肉身上苦难的重压而叹息。
并非愿意脱下。虽然保罗叹息,因苦难和逼迫而重压在身,但他并不因此寻求解脱,进入灵魂与肉体永远分离的状态。他反而深想得到一个更新的、更好的肉体的具体表现。他接着用两个隐喻来说明他想要的。第一,穿上另一件衣服,盖住那已经穿坏的衣服(乃是愿意穿上)。第二,一件东西被另一件东西吞吃,而不再像过去一样存在,却被吞没而转变成另一件东西(这必死的被生命吞灭了)。
藉这两个隐喻,保罗明白表示,他所要的不是从肉身的存在中得释放,而是使肉身的存在成为永恒的、属天的。以的说法,这是他所盼望的肉体得赎,或者用的说法,是他卑贱的身体改变形状,像基督荣耀的身体。
5. 保罗说完他未来盼望的实质后,又继续谈论就谈到的观念,他提醒受信人:为此培植我们的就是上帝。保罗享受到的并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盼望,而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就是上帝亲身为他预备了如此的未来。从来看,我们千万不能忽略这荣耀未来的预备过程,就是有分于现今所受的苦楚(参,。这种观念还要藉来补充。在那里说到上帝所选召、称义的罪人,就是祂预备祂的儿女得荣耀的基础。
保罗的盼望不只根据客观的知识,也就是上帝为他预备了一个荣耀的未来;同时也根据他所享受到的属灵的主观经历。为此事预备的上帝也是赐给我们圣灵作凭据的上帝。基督带着复活的身体从死人中复活,就是透过圣灵的作为。同一的灵也已赐给基督徒作凭据,使他们到时候也必复活,穿上复活的身体〔有关凭据( arrabōn )的观念,请看注释〕。
值得注意的是,到目前为止,保罗一直谈到肉身的毁坏会从神所预备复活的身体得到补偿。在谈论的过程中,他完全没有提到肉身毁坏可能在身体复活紧随而至的情况下发生的可能性。是到了第6-9节保罗才把握了这种可能性;很可能是因为他愈来愈感到他个人要在一般性的复活之前,先经历肉体的毁坏。
6-7. 从以下,保罗就开始说明为何他面对那么多艰难,仍然对上帝有信心。他也一再坚称他有这信心,并坚持他并不丧胆(参,,,。此处第6节他又说到同样的主题:所以我们时常坦然无惧。但同时保罗也承认,在目前这种情况下,他还是有所渴求:晓得我们住在身内,便与主相离。这句话的意思可从第7节保罗的插入语句中得到肯定,第8节又回到主要的思想脉络。在插句中他说:我们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这就是说住在身内是指上帝不是我们肉眼看得见的〈就此意义而言,我们便与主相离),但凭着信心,我们就看得见(参,。
8. 我们坦然无惧。保罗用这句话回到他在插句前的思路。但他在此处虽肯定他坦然无惧,却进一步承认他渴望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我们……是更愿意离开身体与主同住。第7节的插句一方面回头说明第6节,另一方面也向前说明第8节所说的,离开身体指的是与主同住;也就是说,那时就可亲眼见主,不再只能凭信心才看见。用的话:“我们必得见祂的真体”。
保罗在第8节似乎承认,虽然他不希望经历肉体分离的状态,但若他在主再来之前就去世,他也必须与肉体分离。但这节经文表明他所确信的是:即使有一段时间他需要与肉体分离,这还比“住在身内”而“与主相离”好一些(6节)。保罗在别处也说,“我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
9. 保罗没有提供任何线索,说明他所谓肉体分离的状况像是什么。但他在第9节却强调一些比妄加揣测更紧要的事情:所以无论是住在身内,离开身外,我们立了志向,要得主的喜悦。他还要住在身内多久,是否很快会去世而离开身体,这些事都是他自己无法作主的。但他必须决定的是:他要如何生活。保罗下定决心,立了志向,就是要得主的喜悦。
10. 因为我们众人,必要在基督台前显露出来。保罗下决心要过讨主喜悦的生活,因为他知道所有信徒都必要在基督台前显露出来。这里所用的台是希腊文的 bēma 。在古哥林多的废墟中,仍有留一些显眼的石头架构,称为 bēma (有关细节见导论)。根据,保罗被愤怒的哥林多的犹太人拉到公堂( bēma ),在方伯迦流面前控告他。但迦流拒绝审判有关犹太人的事,就把他们撵出会堂( bēma )。保罗和他的受信人都知道被带到台前( bēma )是怎么一回事。保罗在这里要说的是,我们要知道如何过我们的生活,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必要在基督的台前显露出来。(参,。
叫各人按着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恶受报。这绝不是说一个人能凭着他在肉身上所做的蒙上帝悦纳。保罗在罗马书中讲得相当清楚,没有一个人能靠自己所行的在上帝面前称义,“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上帝的荣耀”。就是因为如此,上帝在行为之外又为人设了一条称义的新路(参,。
那么保罗为什么还说要叫各人按着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恶受报呢?这是说到上帝会对祂儿女们的生活和事奉作评价,赏赐那些忠心的人,而那些不忠的人将会因失去奖赏而受苦。保罗把这种观念应用在那些建造教会的工人身上。他说:“那日子要将他表明出来……这火要试验各人的工程怎样。人在那根基上所建造的工程若存得住,他就要得赏赐。人的工程若被烧了,他就要受亏损;自己却要得救;虽然得救乃像从火里经过的一样。
要注意的是,一个人是按着本身所行的,在基督台前受审判。在这段经文的上下文中,保罗说到“住在身内”和“离开身外”,一个人在身内所作的只能指他在今生所作的一切。这就表示信徒在今生所作的事有重要的涵意。他们要为他们的行为向主负责,也要据此得赏赐或受痛苦的损失。就是有这种认识,使保罗进入下一部分的谈论,他继续说到“认识主是可畏的”。
L 和好的执事在书信的中心部分,保罗请求哥林多人要与上帝和好,并敞开心胸接纳他们的使徒。他为这样的请求澄清了一些障碍。首先,他回应别人对他传道方式的评断,然后说明和好的神学根基。之后保罗才提出请求,,当中插入过圣洁生活的呼召。
i 对批评的回应
保罗回应别人对他传道方式的评断,他先说到这关系到上帝的审判(11节),之后又说与基督的爱有关(14-15节)。
11. 我们既知道主是可畏的,所以劝人。既这个字表示保罗下面要说的话是接着前面第10节而说的,有关在基督台前显露出来的事。保罗并不“惧怕”主,但他却“敬畏”祂,并知道他一生的生活和事奉都必在上帝的鉴察之下。就因为有这种认识,所以他劝人。
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可以理解保罗所谓的劝人。第一,保罗是说,他认识到要向上帝负责,而促使他努力去劝人;也就是,照他所承受的使命,使他们顺服真道。到底如何劝法,可从保罗著作(参,;;和路加在使徒行传的见证中,,,,,看到很多例子。他总是设法除去理性的障碍,克服偏见和无知,藉论理和见证说服人,并直言不讳宣扬福音。
第二,保罗知道他还要为他的传道方式辩护,就先强调他对人的规劝并没有模棱两可的方法,而是出于对主的敬畏,因为主看重他的使徒的完整人格。也许就因为如此,保罗在另一处地方用到劝人( peithō )这个动词时――那里是说到别人在作劝人的工作―就带有消极的涵意:“我现在是要得人的心( peithō )呢?还是要得上帝的心呢?我岂是讨人的喜欢么?”。这个动词如此的用法,似乎表示在劝人时使福音有所掺杂,以便讨好听众。从这个角度来看,第11节似乎是保罗的自白;他也劝人,但他坚持他的劝法不是为讨好人而牺牲真理。他的劝法是直截了当的,出于对主的敬畏而行的。
以上第二种解释还可从下面的话得到佐证:但我们在上帝面前是显明的。保罗的动机和行动在上帝面前都是敞开的,上帝看到保罗在劝人时没有应用诡诈。盼望在你们的良心里,也是显明的。他在这里诉诸他们的良心(参,,希望他们在听时,也能看出他完整的人格;不是去批评别人,而是为他们自己的良心作见证(见注释,说明保罗对良心所扮演之角色的了解)。
12. 我们不是向你们再举荐自己。保罗对自我推荐这件事很敏感(参,,,很可能有些人对他的批评与这件事有关。因此,他在为自己直言不讳劝告人辩护时,否认自己沉醉于自我推荐。相反的,他是要叫你们因我们有可夸之处,好对那凭外貌不凭内心夸口的人,有言可答。保罗知道在哥林多有些人对他的动机和方法多有论断,他就在此为自己的人格辩护,好让他带领信主的人可以去面对那些人的批评。他希望读他信的人确实以他们属灵的父亲之行事为人为傲,也知道如何回复损伤他的人。
保罗说到哥林多那些在背后损伤他的人是凭外貌不凭内心夸口的人。从一至七章和十至十三章的提示,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人以为骄傲的外貌是些什么。这包括他们所带的推荐信、他们的犹太渊源、他们得意的见异象经验,和他们表现的使徒凭据。保罗指出对这些人而言,这些外在的表现比一个人内心的状况更重要,而上帝看重的却是内心。
13. 我们若果癫狂,是为上帝。这句话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这是保罗对指责他疯了的人的回应。这样的指责当然是在保罗传道生涯的后期出现的,他们也同样指责他所事奉的主。耶稣曾经因为热心传道而被骂是癫狂了,一方面也因为祂的教训激怒了听道者。后面这个理由也是非斯都指责保罗癫狂了的原因,保罗当然否认这样的控诉:“非斯都大人!我不是癫狂,我说的乃是真实明白话。”。
第二,这是保罗对哥林多那些否认他的传道工作是真正属灵的人的回应,因为他们看不到保罗有任何超然的属灵经验。针对这一点,保罗回答,我们若果癫狂( exestēmen ),是为上帝。这是保罗唯一用到 existēmi 这个动词的地方,但这字的同义名词 ekstasis (入神、忘形)也用在,保罗在那里说到他在耶路撒冷圣殿中见到异象的经验。从这段平行经文来看,保罗在这里所说的可以意译为:“若我们有些超然经历,那是我们与上帝之间的事。”
若果谨守,是为你们。如果我们采用上面第一种说法,那么保罗是说,“即使(有人说)我们癫狂了,那是因为我们传纯正福音,忠于上帝的结果;但如果我们谨守(我们一向如此),那是为你们的缘故(你们可从我们所说真实明白话得益处)。”若采用上面第二种说法,保罗就是说:“如果我们经历超然的经验,那是我们与上帝之间的事(不是用来向别人炫耀,以证明我们传道工作的属灵特质);但如果我们谨守(用合理的、可理解的谈论),那是为你们的益处。”
14. 为了顺便说明,也为了为自己传道的行为辩护,保罗又说,原来基督的爱激励我们。激励( synechei )这个字在也有类似的用法,保罗在那里面对离世与基督同住,或仍活下去继续传道两种可能性。他说:“我正在( synechomai )两难之间”。他感受到这两种选择造成的压力,一方面受推动作这事,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作另一件事。这正说明了 synechō 这字的基本意义,也就是“挤压在一起,强制”。这种压力不在乎控制,而在于促发行动。是激发性的(motivational)力量,而不是指引性的(directional)力量。此处第14节的动词是现在式,强调保罗身上压力持续性的本质。此压力的源头是基督的爱。这可理解为是保罗对基督的爱(所有受格),或基督对保罗的爱(主词所有格)。从下文中(14b-15节)可以看到第二种选择比较合适。就是因为保罗认知了基督为众人受死而显明的爱,成为激发他使徒传道的动力。
基督的爱如此深刻地影响保罗,以致他献上一生,以不屈不挠的热诚事奉祂,这必是很特殊的爱。保罗如此受到影响,使得他说:因我们想一人既替众人死。激励他的并不是所谓基督的好意,而是一人替众人死的事实。死(apethanen)是简单过去时态,指过去钉十字架的历史事件。但激励保罗的还不只是基督死在十字架上这个赤裸裸的事实,而是保罗所理解的基督特殊的死。也就是祂为众人( hyper pantōn )死。有关 hyper 这个词到底应是指“代替”(也就是基督“代替”众人死),或是指“为了”(也就是基督“为了”众人的益处而死,与“代替”众人死不同),这当中有很多争论。反对第一种说法的人认为,如果保罗意思是说基督“代替”众人死,那他大可用希腊文 anti 个前置词,比较更清楚表达这个观念。 anti 的确可以一点不含糊地表达这个观念,但我们要知道, hyper 虽然不一定指“代替”,但也可以作如是用。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忽略上下文。保罗在其他谈到同样主题的地方可以用作参考。例如,,保罗说:“基督既为( hyper )我们受了咒诅,就赎出我们脱离律法的咒诅。因为经上记着:“凡挂在木头上都是被咒诅的”。在这段经文中,基督很显然代替我们忍受上帝的咒诅。除此之外,基督绝对没有任何理由忍受上帝的咒诅。因此,在木头上,也就是祂在十字架上的死,代替我们承担上帝的咒诅。因此,在目前这段文中,一人既替( hyper )众人死,就很有可能是指基督代替“众人”死71。这样的解释也合乎下面接着说的:众人就都死了。如果基督没有代替“众人”死,那么就不能说“众人”就都死了(“众人”的意义在第19节的注释中也与“世人”合并讨论)。
就是因为基督之爱有这种特殊的品质,而保罗也有如此的理解,看到祂代替我们死;因此可以充分解释为何这爱会在保罗的生命中造成如此大的激荡。就是因为这种作用,保罗才如此肯定。保罗还会在第18-21节提到基督之死的重大意义,但他目前最主要关心的是这股激励的力量,第15节继续谈到此事。
15. 保罗在这一节谈到基督死的目的,特别针对那些因祂的死而得益处的人来说。他先从反面说到,并且祂替众人死,是叫那些活着的人,不再为自己活,然后再说到正面,乃为替他们死而复活的主活。那些因基督的死而复活得益处的人,的确有不再为自己活的可能性,这种人也到处可见;事实上,这就是保罗的同工们的生活方式;。使保罗能如此活着的,就是认识到基督为我们死那特殊的爱;我们也可以像保罗一样活着。我们爱祂,渴慕为祂而活,因为体验到祂爱我们,为我们舍己。
这节中“众人”所涵盖的范围将会与第19节的“世人”一并讨论。
如上所述,保罗在这一段经文是回应别人对他传道方式的批评。在回应中,他声称他的动机和行动都是向上帝敞开的,上帝知道他在传道中没有带着诡诈。再者,如果他有癫狂的属灵经验,那是他与上帝之间的事;但如果他谨守;说人能明白的话,那是为了听道之人的益处。他论到除了服事基督之外,他不作其他事。他尽力忠诚服事,因为基督的爱在支配他。他深信基督代替他死,现在他要为祂而活。因此,在,我们看到保罗服事动机的两个极端。一方面他知道他责任重大,因此有一种敬畏的态度(11节);另一方面他也知道基督的大爱,因此只能为那位为他死而复活的主活(14节)。
ii 上帝在基督里与人和好
这一段开始谈到基督的死与复活在信徒身上造成的影响――他们在基督里死了,也活在基督里。这件事造成的结果是,保罗和他的同工有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因为是上帝在基督里形成新造的人,他们旧有的心态都消失了。这一切都归功于上帝和祂与世人和好的行动。有关这和好的信息也交托了保罗和他的同工,透过他们这些基督的使者,上帝也劝世人与祂和好。上帝使人与祂和好的方法是使基督成为罪,让世人在祂里面可以成为上帝的义。
16. 所以我们从今以后,不凭着外貌认人了。从保罗认识基督之死的重大意义――“一人既替众人死,众人就都死了”(14节)――之后,这当中向他显明的基督的爱,就成为激励他生命的动力;不单如此,更改变了他的整个视野,从此他不再凭着外貌认人了。以前认为重要的事情,现在看起来已无甚价值了(参,。他不再“凭着外貌――人的看法”夸口,只夸能站在上帝面前(参12节),那也是上帝的恩典。他承认他曾经凭着外貌认过基督。在他悔改信主之前,他用人的标准来评断基督,得到错误的结论;但在上帝不吝惜向他启示祂的儿子后,他必须说:如今却不再这样认他了,也就是,不再从人错误的观点来看祂。
因为这一节提到凭外貌(直译为“按着肉体”)认基督,因此常被人引用,以论证保罗对历史的基督(肉身的基督)没有兴趣,而只注意信仰的基督(Christ of faith)。但这节经文并不支持这种观点,因为保罗是谈到一种认知的方式(“按着肉体”),而不是讨论基督存在的一种特殊层面(肉身的基督=历史的耶稣)。保罗乃是说,先前他对基督的认知完全不切实际――只是根据外貌,人的看法――但他现在对基督的了解不再受那样的限制了。我们应当从保罗信主之前和信主之后如何看待基督,才能了解这里所说的视野的不同。在他信主之前,他看祂是假基督,凡跟从祂者,都当列入黑名单。后来他知道耶稣是上帝所立的基督,也就是使万物更新,万人都要信而顺从、回应祂呼召的主。
17. 当保罗说到那些属基督的人时,他也显明了基督的重要性,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直译为“任何人若在基督里,就是新的创造”)。这句话的重要意义是在于,当一个人在基督里,他就成为新创造的一部分。上帝的救赎计划基本上是与人类有关,但也涵盖整个创造的秩序。当一个人在基督里,他就已成为新创造的一部分,因此可以说,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这样有份于新的创造就在视野的改变上(16节所说),和更新的圣洁生活上(参,表现出来;并且会在主第二次来时,藉着复活在新造的世界中进入不朽,全人的更新中而达到高峰(参,,;。
当然,现今旧造仍然挣扎着存在,新造也未完全来到(参,;。但这段经文中所强调的是在基督里生命的更新,而不是因有份于新造,却仍在旧造中活着而有限制与压力。
18. 保罗在这里强调一切都是出于上帝,他藉着基督使我们与祂和好的事实。保罗福音信息的中心是基督是钉十字架的主;但这信息的架构却绝对是以上帝为中心的。一切造物都必蒙救赎的伟大计划是出于上帝的,祂也是藉着基督使我们与祂和好。新约中凡是说到和好的用语,上帝都是和好行动的主体。没有任何地方暗示恩典的基督必须克服上帝不乐意的心,使有罪的人能与他和好。是上帝主动透过基督促成和好。另一方面这也并不是说在上帝那一方面完全没有困难需要克服,就能使人类与祂和好。上帝的忿怒从天上显明在人类的邪恶上面,这个问题需要面对(参,,。这段经文所要强调的是,当上帝本身在基督里采取主动,除去从祂那一方面来的和好的障碍时,祂奇妙的恩典就显明出来了。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存在和好的福音,使人蒙召来与上帝和好。
要注意的是,就某一种意义而言,和好已经完成了。上帝透过基督已经使我们与祂和好(用的是简单过去分词)。祂已经除去了使我们与祂隔离的重大障碍。保罗在第19、21节说到那障碍是什么,如何除去。但在说到那件事之前,他先说又将劝人与祂和好的职份赐给我们,这句话预示了一件事实,就是从另一种意义而言,和好的过程尚未完成。和好的信息仍要传扬,人们也必须听受呼召,与上帝和好。除非他们回应呼召,否则他们无法确实体验与上帝和好。
19. 和好的职分基本上是传扬上帝已作成的工,保罗重复说的就是这句话,这就是上帝在基督里,叫世人与自己和好,不将他们的过犯归到他们身上。保罗从他自己与上帝和好的经历,谈到他向世人传扬的和好信息,前后一致。上帝促成和好行动的目标不再只是“我们”(18节),而是世人和他们。使世人与上帝隔离的障碍就是他们的过犯。上帝在基督里叫世人与自己和好,乃是藉着不将他们的过犯归到他们身上,而除去这障碍。不再算为有罪的基础在第21节加以说明。
保罗在引用的话,说到不将过犯归在他们身上,“得赦免其过,遮盖其罪的,这人是有福的。”保罗接着解释这种福气不只局限在犹太人(“受割礼的”),也包括一切信的人,甚至外邦人(“未受割礼的”)。我们也应当如此理解这节所说的世人和众人(14节)。这个词不可能指创造的秩序,因为过犯是人类犯的;这个词也不可泛指每一个人,因为保罗在别处清楚指出,不信者的罪将归到他们身上(参,,;:。
并且将这和好的道理托付了我们。上帝不只叫世人与自己和好,他也差派使者出去传扬这好信息。所有听见呼召而悔改相信的,都会亲身体验与上帝和好的喜乐。
20. 因为上帝托付给他和好的道理(19节),保罗能说,所以我们作基督的使者,就好像上帝藉我们劝你们一般。希腊文作基督的使者这个动词( presbeuō )主要意义是指“作年长者”,后来就用作与年高德邵者所发挥的功用有关。在政治上是指代表自己国家的大使,在宗教上的用法则是象征性的(例如:斐罗(Philo)说天使或摩西是上帝的使者)。有关保罗的大使身分,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他与上帝使人和好的行动有密切关系。上帝透过祂儿子的死,使世人与自己和好,现在他更透过祂的使者,劝世人与祂和好。
我们替基督求你们与上帝和好。这可能就是保罗福音性讲道的口气,但此处是直接对哥林多教会讲的。保罗不可能是指他们还没有接受福音,因为他们早就接受保罗亲身传给他们的信息。问题是,他们开始怀疑保罗的使徒权柄和所传的福音。接下去保罗就开始警告他们,不可徒然领受上帝的恩典,要心存坦诚对待他们的使徒,。保罗可能是要为以下的诉求铺路,所以在此用福音性讲道的语气讲话。
21. 保罗在第20节铺路,接下去在向哥林多人请求以前,他先用一段紧凑又极深奥的叙述说到基督的工作:上帝使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这就是保罗在这封信中说到上帝使我们与祂和好的根基。从这句话我们就了解到,为什么将上帝在基督里的爱表明出来的十字架,会在保罗的生命中产生那么大的激动力。
保罗描述基督为那位不知罪的(见和合本小字),这与新约其他地方的见证前后一致(参,,,,,,。这可能也暗示以赛亚书中受苦的仆人(“他未行强暴,口中也没有诡诈”,,即便如此,保罗所强调乃是上帝使那无罪的,为我们的缘故成为罪。这句深奥的话有几种不同的解释:(a)基督成为罪人;(b)基督成为赎罪祭(c)基督承担我们罪的后果。第一种解释一看就知道是错误的。第二种解释可从保罗在其他地方引用献祭用语说明基督之死的重要性而得到佐证(如:;。同时有人指出(七十士译本)所用同一个“罪”( hamartia )字,也用以指“赎罪祭”。但除了有一次可能的例外,这个字在新约中从未作如是用;此处的用法是否带有这种意义我也觉得很可疑。基督的死是为了赎罪,这确是保罗的思想,但这不太可能是对目前这句话最好的解释。那么,第三种解释就是最被看好的,这个解释也得到的支持,保罗在那里以祂承担我们罪的后果说明基督的事工:“基督既为我们受了咒诅,就赎出我们脱离律法的咒诅。因为经上记着,‘凡挂在木头上都是被咒诅的。’”
这种解释还可从以下的事实得到佐证,也就是上帝使那无罪的……成为罪(21a节)正好与好叫我们在他里面成为上帝的义,形成一组反义平行句法。我们要理解上半句,必须看到下半句的意义正是它的反面。
为了理解何谓上帝的义,我们可以从一些保罗提到同样主题的经文中得帮助;。从这些经文,我们知道信徒成为义,是因为与上帝有正确关系的一种恩典,这恩典是根据上帝所宣示的,因为基督的死取代了信徒的地位,上帝就不再算他们有罪。
如果成为上帝的义指的是上帝善待我们,宣告我们与祂有正确的关系;那么成为罪,也就是成为上帝的义的反面,指的就是上帝宣告反对基督(因为他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参,、12),以致于祂与上帝的关系隔离(暂时的,却远超过人所能想象的可怕)。如果这样的解释正确的话,那么我们就多少可以理解客西马尼园的痛苦挣扎(“父啊!祢若愿意,就把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祢的意思”,并十字架上绝望的哀号(“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显然我们是站在一个极大奥秘的边缘,而对其中的深奥只认识了皮毛。 ――“帐棚”就是比喻我们血肉的身体。“天上永存的房屋”就是指着将来复活荣耀的身体。帐棚只是暂时居住的,房屋是为长久居住的。保罗在这里是要说明我们肉身生命是暂时的,好像人住在帐棚里那样;而复活的身体却像房屋那样是长久的居所。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
现今的身体乃是一个「帐棚」;复活的身体乃是一个「房屋」。―― 倪柝声
『拆毁』或译『解下』,原是行人到家,解下行囊而安息的意思。── 牛述光
【地上的帐棚和天上的房屋是指什么?】
答:「我们原知道,我们这地上的帐棚若拆毁了,必得神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保罗在这里所谓地上的帐棚,乃是指着人在地上的身体,好像一个帐棚;所谓天上的房屋,乃是指着将来复活荣耀的身体,好像一座房屋。当我们死后离开身体,灵魂要到那永存的天家去(参九十题 ),或至主耶稣再来时,身体也要复活过来,变成灵体被提到天上去,与主永远同在,享受福乐。保罗在此的说法,是将信徒在地上暂时的生活,与天上永远的荣耀福气两相对照,乃给予我们信心一种盼望的激励。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
『地上的帐棚』,就是我们的肉体;『天上永存的房屋』,就是将来的圣城新耶路撒冷,也就是永世里得着最丰满彰显的基督。凡被基督吸引的人,都会感到肉体的拘困,而『叹息劳苦』却『深想』进入基督永远的丰满里。为此,宁愿受今生的苦楚,把这地上的帐棚──肉体『拆毁』了;好使自己得以有分于神所经营、所建造天上的永屋──丰满的基督。
──《读经指引》
【】「我们在这帐棚里叹息,深想得那从天上来的房屋,好像穿上衣服。」
“叹息”指人在肉身活着时,因肉身的各种需要和各种软弱而有的烦恼,或各种力不从心的限制。自从亚当犯罪以后,人类就要汗流满面才得餬口,劳苦叹息成为在肉身活着的人的普通现象。基督徒在身体还没有得赎的今天,虽然心灵可享安息,身体仍不能摆脱人所共有的“叹息”。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帐棚』是临时性的,表示漂泊、暂居的意思。『房屋』是永久性的,表示长久居住的意思。── 牛述光
【】「倘若穿上,被遇见的时候就不至于赤身了。」
保罗忽然间把房屋和衣服混起来讲。“好像穿上衣服”,原文没“衣服”这字,但下文第3节说到“倘若穿上,被遇见的时候就不至于赤身了。”显明是指衣服说的。我们所得的这荣耀的身体,不但像房屋可以给我们居住,可以让我们安息,而且像衣服一样,可以遮盖我们的赤身。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赤身」
──没有穿上身体的灵魂,不能显现在神的面前。―― 倪柝声
【】『赤身』古时旅行常先撤去帐棚,叫睡的人露天。这里的赤身只是说明死到复活之间的情况罢了。── 牛述光
【】「为此培植我们的就是神,他又赐给我们圣灵作凭据(注原文作“质” )。」
『培植我们的就是神』。当我们重生的时候,是神将基督的生命放在我们里面,我们就得着了一个我们从来所没有的生命。这重生的生命如何绝对是出于神的,此后这生命的长大成熟也如何绝对是神培植的。在这里,人的手没有分,出于人的『最好』都搀不进去。人最大的责任是与神合作,是不拦阻神工作。── 倪柝声
【】圣灵是赐生命叫人从死人中复活的,因此有了圣灵就是有了必复活的把握。── 牛述光
【】『为此培植我们的就是神。』我们幪 以后,神就在我们身上一直作培植的工作;或是吸引我们亲近祂,或是开导我们明白圣经,或是借着教会保养顾惜我们,好使我们长大、成熟,达成祂的心意。哦,神的恩典何其宽宏。
──《读经指引》
【,9】
为着这荣耀的盼望──进入基督丰满,一面父神在各方面来『培植』我们,一面圣灵也赐在我们里面作为『凭质』,叫我们预享其中实际。所以无论父神的栽培,或是圣灵的内住,其一切的意义,都在于达到基督的丰满。我们也真该为此立下『雄心大志』,竭力追求,在这专一的事上,讨『主的喜悦』。
──《读经指引》
【】「所以,我们时常坦然无惧,并且晓得我们住在身内,便与主相离。」
“时常坦然无惧”表示良心常清洁无罪,这是为主活的人应该有的存心。“并且晓得我们住在身内,便与主相离”,所谓的“相离”是指身体的相隔离。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因我们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
“凭信心不凭眼见”,是新约信徒行事为人的原则。林前1章已经告诉我们,犹太人要神迹,希利尼人是求智慧。求神迹就是凭眼见,求智慧就是讲理智、讲逻辑,要通得过理智的才信。这两样都不是信心的原则,都是要凭人的观感和才智来考验神的存在,不是凭信心认识神的作为。但是今天信徒行事为人的原则,不是凭眼见,乃是凭信心。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我们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
神不要我们凭感觉。「己」要我们凭感觉,撒但要我们凭感觉,但是神要我们凭事实──凭基督已经为我们完成的事实。
神从来不用感觉来吸引我们去信靠祂,神也从来不用感觉来鼓励我们去信靠祂。
那么,甚么时候神纔给我们一些感觉呢?当神看见我们已经能不凭感觉来信靠祂,安息在祂的话语、信实、应许上的时候,祂就给我们一些感觉。
不到那时候,感觉是不会来的;神知道该给我们的分量和时间,因为祂知道各人的情形和需要。
我们必须选择,我们究竟愿意凭依我们的感觉呢?还是凭依神的事实?我们的感觉像海萨那样不可靠。神的事实像永久的盘石那样稳固,因为耶稣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 选
【】『因我们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在神的儿女中最大的错误,就是许多人的是非,都是他的眼睛给他的。许多人的是非,都是他的背景、经历给他的。所以他不知道真的事,也不知道真的非。许多人在神面前就是按着外面来断定事情的是非。请你记得,基督徒的生活是凭着里面的生命,都该在这里──心断定的。里面起来的事,就都是对的;里面瘪下去的事,就都是不对的。我们行事为人,不是凭着外面的律法在那里能够断定,能够看见。我们是凭着主在我们里面所给我们的引导。── 倪柝声
【】『我们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我们未信主前行事为人的原则,只是凭着自己的眼光、见地,来处理一切的事。现在蒙恩得救了,应该凡事从里面用信心来仰望神,接受神的带领。
──《读经指引》
基督徒生活的原则,只该『凭着信心』──里面的认识,不该『凭着眼见』──外面的感觉。(眼睛心是最有感觉的感官 代表一切物质界的感觉。 )但愿主叫我们外面的眼睛越过越盲,越过越脱离属地,属人的感觉;却加增我们里面对基督的属灵认识。正如诗人达拉所说,『求主使我目复盲。』是的,许多时候,我们缺少里面的认识,就是因为我们外面的眼睛太明亮了。
──《读经指引》
【得主喜悦「所以无论住在身内,离开身外,我们立了志向要得主的喜悦。」】
人各有志,有志竟成,除非中途变志,否则所有心思、力量、盼望、目的都集中在它上面。是必能有成的,试想一想一般人的志向是什么?我们自己的志向又是什么?一般人的志向不外乎今生在世上得些名利、地位、金钱、学问、爱情、享受,或者最多想为别人谋幸福。达到某种理想,但最终证明人的志向与成就未必真有不朽的意义,事过境迁,只留下一些记忆而已。
真正有意义的努力和成就是在神的眼中看为如何,祂是最高最终的判断者。无论别人怎样看法,如果神认为不对,就完全完了,终归毁灭,消亡。如果神认为有价值,合乎祂的旨意则能永远长存,得到报偿。主耶稣基督是神所立承受万有的主,父将一切都交在祂手中,祂是审判的主,祂的判断是根据祂自己的标准,祂要赐给谁就赐给谁,要叫谁怎样就怎样。
因此保罗看清了,认识了别的都算不得什么。最重要的是讨主的喜悦,这不但是祂现今的志向,也是他永远的志向和目的。
──《每日天粮》
【】「所以,无论是住在身内,离开身外,我们立了志向,要得主的喜悦。」
“所以”可以表示本节是对上文讨论所作的一个结论,但也可以表示本节是解释上文的原因。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
『所以无论是住在身内,离开身外,我们立下了志向,要得主的喜悦。』住在身内就是活着,离开身外就是死去;在我们信主的人,无论生死,惟一志向,就是要讨主的喜悦。
──《读经指引》
【】「因为我们众人必要在基督台前显露出来,叫各人按着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恶受报。」
“我们众人”不是所有的人,而是特指信徒。“基督台前”指基督对信徒的审判。按:“所以时候未到,甚么都不要论断,只等主来,祂要照出暗中的隐情,显明人心的意念,那时各人要从神那里得着称赞。”这意思是当主耶稣来的时候,祂要显明人心的意念,叫凡服事祂的人,从祂那里得着称赞。祂要判断我们各人所做的事。所以这里所说的“基督台前”,是指基督再来的时候,在信徒中间所行的审判。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台前审判「必要在基督的台前显露出来,叫各人按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恶受报。」】
每一个信徒所要面临的乃是基督台前的审判,这比什么都重要,不能等到一生末了才注意这个问题。因为审判是根据一生所作的,今天所作的也包括在内,所以不能不立刻作准备。
我们是怎样的人,一生所作所为究竟如何,都要在基督台前显露出来。在人面前的假像,或者自欺,觉得自己还不错。到那时在大光之下,都要显露无遗。我们一生究竟作了多少善事,好事或恶事,坏事,是要根据神的旨意而定;遵行神的旨意就是善事,好事,不合神旨意的就是恶事,坏事(太721-23 )。照着主的话去作的就是对,不照主的话去作就是错(约1248 )。顺从圣灵而行的就是善,顺从肉体的就是恶(加68 ),将来都要受到报应。
有人想我不求什么赏赐,能过得去就算了。应当知道,不止有赏还有罚;你就是没有犯什么大罪,作什么大恶,但对主不忠不义,就是又恶又懒的仆人,也要被丢在外面黑暗里,要哀哭切齿(太2530 )。要想行为好,人必须改变,正如好果子是由好树结出来的一样(太717 )。如不彻底改变,想作件好事是不够的。
──《每日天粮》
【】『基督台前』是指运动场发奖的台子,而不是审判人的宝座,是为赏赐不是为刑罚。── 牛述光
『受报』原文不是报应,因此地只重盼望,未重受亏损。── 牛述光
【】「我们既知道主是可畏的,所以劝人。但我们在神面前是显明的,盼望在你们的良心里也是显明的。」
“既知道主是可畏的”,指上节主要按各人所行的报应人说的。“劝”peithomen是peitho的多数式,有劝告、说服、赢取的意思。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
主一面固然是可爱的,但另一面也是『可畏的』。我们当因的客爱,而爱戴祂;也当因祂的可畏,而敬畏祂。
──《读经指引》
【】「我们若果颠狂,是为神;若果谨守,是为你们。」
“颠狂”原文existeemi,原意是惊奇,或神智失常,这字在新约中共享十七次,和合本译法如下:译作“惊奇”共十一次,,,,,,,,。译作“希奇”共两次,。译作“惊讶”共两次。译作“颠狂”共两次,除本处外,另一次是在。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
『我们若果颠狂,是为神;若果谨守,是为你们。』颠狂,就是发狂了。所以这样,是为神。但是,另一面谨守,是为人。这,一面是非常之个人的,一面是非常之团体的。按颠狂来说,是个人的事;按谨守来说,是团体的事。在神面前,心越热越好,可以顶自由,颠狂的跳起来都可以,一直说阿利路亚都可以。今天顶不好的光景,是许多人把在神面前的颠狂,搬到人的面前来。你在神面前能作的,在人的面前不一定能作,还得为着人来谨守。谨守的意思就是又谨慎,又自守,有礼貌,规规矩矩。我们在人的中间,要竭力顾念到别人。── 倪柝声
【】『颠狂』是交出、出奇、惊动等意思,是人发疯发狂的样子。── 牛述光
【】保罗在神前『颠狂』,在人前『谨守』,这正是基督徒持平的生活。可惜我们受基督爱的冲激不够,因此在神前颠狂不够,常常发死;又受基督的约束不够,所以在人前的谨守也欠缺,过于放纵。求主怜悯。
──《读经指引》
【】「原来基督的爱激励我们。因我们想,一人既替众人死,众人就都死了;」
“激励”原文sunechw是受压迫、紧迫、团结一起的意思(参Arndt & Gingrich经文字汇及Dr. W. E. Vine新约字解 )。在新约中有时候指疾病之临到人,,,有时指内心之“迫切”,,在却译作“困住”。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
「基督爱激励」。所以,「为神颠狂」,为人「谨守」(13节 )。代死的爱就是激励的爱。―― 倪柝声
【】『激励』是挤压、催逼等意思,如瀑布下泻使河水不静。『想』是律法上常用的名词,是『判断』,神是判断基督替我们死,我们也当这样判断。── 牛述光
【林】第十四节:爱──死。十五节:死──爱。「基督的爱激励我们」,「叫人不再为自己活;乃为他们死而复活的主活」。「祂替众人死是叫人活」,「因一人既替众人死,众人就都死了」。―― 倪柝声
这里的『想』,在原文是断定的意思。基督的爱所以激励我们,是因为我们断定两件事︰一,基督一人死,就是替众人死了。基督的爱,与基督的死,是分不开的;所以有基督的爱,是因为基督死了。二,活着的人不再为自己活,乃为替他们死而复活的主活,这是目的。因着基督的爱激励我,我没法不为祂活,没法站在自己的地位。林后五章所说基督的爱是为著作仆人的,事奉主的。── 倪柝声
【林】『原来基督的爱激励我们…叫那些活着的人,不再为自己活,乃为替他们死而复活的主活。』蒙恩之人每逢想到主耶稣的大爱,常会觉得里面有一种激励的力量,叫我们甘心愿意一生为主活着。这是每一个正常基督徒的经历。
──《读经指引》
真实为主活着,乃是由于基督大爱的冲激;也是由于爱的基督的异象拘禁了他,捆绑了他,迫他失去自由,不得不如此。(『激励』也可翻作『拘束、或压迫』。 )哦,看见基督异象真是一件可怕的事!一生的自由都要断送在此。
──《读经指引》
【林】
这里说,人为着主活,是因为被爱的激励。激励就是圈住,相当紧的圈住。爱把我圈住了,我逃不了了。英文Constrain这一个字还不够紧。意思就是圈的紧紧的,把我扎在里头。人被爱摸着的时候,就有这个味道。你给他缚住了,你没有办法。祂为着我死,我今天该为着祂活。── 倪柝声
【,15为主活着「原来基督的爱激励我们,…… 并且祂替众人死,是叫那些活着的人不再为自己活,乃为替他们死而复活的主活。」】
基督到世上来救罪人,完全是出于祂的自愿和爱心。祂可以不来为人代死,而任人灭亡,然而祂竟替我们众人死了,祂的死就是我们的死,我们今天能够活着,是祂的死换来的。祂替我们死,是叫我们不再为自己活,乃为祂而活。不然我们只有自己死,而且是永死了,人也不可能一直为自己活着,不久总要死去。但现在为主活,却能永远活着。
为主活是信徒最基本的责任,否则辜负主的爱,亏欠主。所以不会有平安喜乐,因为与主救赎的目的不合。惟独为主活才觉得看到生活的目的和意义,才有真正生存的价值和依据,会感到不虚空,不徒然,有主的同在,将来能到主那里与祂同居,享受祂的福分与快乐。
为主活并不容易,一切不为自己,放弃自己的意念、喜好、欲望,没有自己的目的、追求、活动,完全由主管理。有时是叫我们作自己所不愿作的,有时是叫我们什么都不作,静静地为祂活着,这对肉体来说是难受的,然而心灵却有说不出的喜乐,荣耀和盼望(彼前18 ),因为这就是爱主的表现。
──《每日天粮》
【】「并且他替众人死,是叫那些活着的人不再为自己活,乃为替他们死而复活的主活。」
乃为替他们死而复活的主活”,这里有两种活:一是复活主在天上的“活”,另一种是我们这些蒙恩的人在肉身中,在地上的“活”。复活主虽是活的,但祂不是在地上活,是在天上活,怎么能够叫地上的人知道祂还活着呢?怎么能够使地上的人认识天上主的慈爱和荣美呢?祂需要我们这些蒙恩的人,为祂在地上“活”,叫人们可以借着我们认识天上的基督。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人在基督里成了新造的人︰(1 )对基督的认识新了;(2 )对神的关系新了(和好 );(3 )自己的生命新了(成了新造的 成为神义了 );(4 )生活的目标新了(替主活 );(5 )对人的关系也新了(劝人和好 )。总之,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 牛述光
【】「所以,我们从今以后,不凭着外貌(注原文作“肉体” 本节同 )认人了。虽然凭着外貌认过基督,如今却不再这样认他了。」
本节上半节的“认”原文oidamen,下半节的“认”原文则是ginoskamen都是认识或知道的意思,不是承认与否认的“认”。不凭外貌认人,就是不凭外表肤浅的认识判断人的意思。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虽然凭着外貌认过基督,如今却不再这样认祂了。」
「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天还黑的时候,抹大拉的马利亚来到坟墓那里,看见石头从坟墓挪开了。」(约20∶1 )空的坟墓不能满足马利亚的心,因她盼望见到主的身体。她哭泣着向那两位天使说:「……有人把我主挪了去,我不知道放在哪里。」之后她转过身来,看见了她所熟悉的主,但她却以为祂是陌生的人。如果你怀疑对属灵的启示是否有需要的话,请将这件事思想一下!
在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基督「按着肉体」已经被钉死了,如果凭着肉体认识祂,结果是徒然去寻觅那个身体。马利亚就是被这一种的认识所限制,所以虽然看见主耶稣站在那里,她却无从辨认。哦!难道马利亚的官能改变了吗?不是的,那是因为主耶稣借着圣灵的大能,已经从死里复活,恢复了祂的荣耀。由于祂在复活里的改变,所以认识祂的方式照样也必须改变。只有当主耶稣向她说话时,马利亚纔能认识祂。主向我们说话,乃是一切启示的来源。这种里头明亮的认识,你绝不能用人的术语来加以阐明。总之你心领神会——这样也就够了。
马利亚曾经哭泣。她去寻找主的身体,但在辨识主这件事上却弄错了。我们有许多人也有不少可哭泣的事,我们会遇到僵局而四面受困,但我们接着听见身旁一声呼唤:「马利亚」——看哪,在这时刻,那位我们以为失去了的主,就在我们跟前出现了。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自从主耶稣复活以后直到如今,人对于主耶稣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是『凭着肉体认』(原文 )祂,另一种是在圣灵里认识主。── 倪柝声
【】
『凭着肉体』来认识基督,不仅是指单按基督身体的外貌来认识基督,是何等不准确,更是指凭我们肉体的能力,天然的智慧来认识基督,是何等的不可能。
要认识基督,人的『血肉』是全然无效,惟有借着诸天之父的属灵启示》──《读经指引》
【】「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
“新造”显示与旧的创造全然有别。神造亚当是关乎肉身生命的创造,未有神的生命。但基督里的“新造”者,却是注入神生命的创造,使一切成为新造的,他都成为神的儿女,所以我们应该有新的人生目标──为主而活。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新造的人「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
神要造新大新地,祂也要造新人安置在里面。因为旧的创造已经败坏了,污秽了,要加以毁灭。如同在挪亚的时候,所表显的那样(创6 5-6-11-13 )。而神所要造的新人,却不是将原来的人完全抛弃,使之无分,而是将其中一些人过度到新世界去,使这些人成为新人住在新天地之中,可是挪亚一家仅在得救的意义上预表信徒。实际上他们没有成为新人,所以他的后裔仍然犯罪,直到再一次遭毁灭(彼后37 )。
为此在新约里神所拯救的、乃是在基督里完全成为新造的人。这样,在新天新地里才能不犯罪,有圣洁公义,合乎神的目的。所以神对于凡信主得在基督里的人,就是要他们成为新造的人,生命是新的,生活是新的,言语,行为,心思,意念,追求,盼望,以及一切都变成新的,也就是不属亚当的,成为在基督里的,以基督的生命为生命,以基督的心为心,里面是基督活着,外面也表现基督,一切与基督相合相同。在基督里失去原来的自己,这新造的人在神面前是圣洁,无瑕疵,蒙神悦纳的。
──《每日天粮》
【】
所以,不要「凭?外貌认人」。―― 倪柝声
『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这里不是说,我这个人有了多少的改变;也不是说,我作基督徒作了多少年,堧弱得很,到了某年某月,我复兴了。成了一个新造的人。乃是说,我在基督里,我就是一个新造的人。我们如何在亚当里,旧人所有的天性、生命、行为,都流到我们身上来,并不用我们费力;照样,只要我们在基督里,基督的一切,也流到我们身上来。神从来不在我们身上作一下,祂永远不作,祂乃是把我们放在基督里。── 倪柝声
【】『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我们信主以后,神就把我们摆在基督里,而成为一个新造的人。已往一切旧的事故、旧的兴趣、旧的企图、旧的关系等等,一概成为过去;从今以后,我们过另一种新生活,走另一条新的道路。
──《读经指引》
『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一个新创造』(原文 )。这是因为基督乃是新造的元首,又是新造中一切的内容和实际。
──《读经指引》
【】「一切都是出于神,他借着基督使我们与他和好,又将劝人与他和好的职分赐给我们。」
本节说明在基督里的人,都领受一种职分,就是劝别人与神和好的职分。先是自己与神和好,然后劝人与神和好,所有藉基督与神和好的,也藉祂领受劝人与神和好的职分。但本节下半节,保罗比较偏重于说明使徒或传道人的职分,是一种劝人与神和好的职分。劝人和睦是八福之一,劝人与神和好的职分,可说是蒙福的职分,也是所有称为神儿子之人的天职。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一切都是出于神。」】
福音一切珍贵的内容都是出于神的心意,所以诗人说:我的生命是出于神。
我们有一房屋,不是人手所造的,必在天上永存。当地上的帐棚拆毁的时候,我们这必朽的必被主再来的荣耀所淹没了。我们已经领受了圣灵,成为我们将来荣耀的凭据,我们就在那时与主同在。主既为众人死,拆毁了自我生命的权势,就能永远活着。我们因祂的死不再为自己,乃是为主活。我们在基督里是新造的人,与神和好,也承受和好的职分,受命为祂的使者。这样我们就能在基督里成为神的义,这一切都是出于神的心意。
我们心灵竟然可以那么宽大,甚至可以容纳一切,包括祂的爱。哦这世界真奇妙!但若过仰观上天,乐园的美景更伟大了!祂所供给的那么浩大,我们若不接受就辜负了祂的恩典。人若轻忽王的邀请,就是焚毁自己的城池。主是大而可畏的。我们的责任,就是劝导别人不可轻忽神所供给的和好的福分。愿你生活的一切都是在神引导之中,有神的感动与工作。
── 迈尔《珍贵的片刻》
【】
『借着基督』,神在第一个亚当里丢了的世界,要藉第二个亚当拿回来。── 牛述光
使徒劝人与神『和好的职分』,乃是根据基督藉十字架使人与神和好的救赎工作。所以真实基督的仆人,必定只作基督所作的工,绝不在基督的工作之外,另作别的工。
──《读经指引》
【】「这就是神在基督里叫世人与自己和好,不将他们的过犯归到他们身上,并且将这和好的道理托付了我们。」
本节虽然只讲到人与神的和好,没有提到人与人的和好,但人与人的关系不和,完全是由于人与神的不和好而起。所有的罪都使人与神不和,也使人与人不和。例如“贪心”的罪,不但得罪了神,也必得罪人,叫人受亏损。所以人与神和好而胜过罪恶的结果,也必改善了人与人的关系。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神人在基督里相遇。―― 倪柝声
【】『归到』是『入账』,有和好的职分,也当有和好的道理。── 牛述光
【】「所以,我们作基督的使者,就好像神藉我们劝你们一般。我们替基督求你们与神和好。」
“我们替基督求你们与神和好。”这句话就是描写保罗传福音到哥林多去的时候,他那恳切的态度,好像是在求哥林多人来信耶稣,来跟神和好,他为基督的福音和人的灵魂,愿尽一切力量。这句话也可以应用在犯了罪的哥林多信徒身上,保罗站在基督使者的立场,劝他们要与神恢复正常的关系。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
「神使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在他里面成为神的义。」
“成为罪”是很特别的讲法,指基督为我们成了该受咒诅的。按照“凡挂在木头上都是被咒诅的”。基督在十字架上时,为我们受了咒诅,被神离弃。有些英文意译本把“罪”译作sin offering(如Williams译本 ),就是成为赎罪祭的意思,但一般标准译本仍译作sin(罪 )。
按的“罪”希伯来文chattath也可以译作赎罪祭(参杨氏经文汇编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
基督原是『无罪的』,却『替我们成为罪』,代我们受了罪的审判,好叫我们这些不义的人,『在祂里面成为神的义』。无罪的成为罪,不义的成为义,哦,神的救法太奇妙了。
──《读经指引》
【同乘】
林肯在伊利诺伊州春田市的时候,有一天,走在路上,遇到一辆马车经过。
林肯问那驾车者说:“你肯不肯帮忙载我的外衣?”
“当然可以。但我怎样还给你呢?”
“那不成问题:我仍然穿着它。”圣徒的盼望,是在主耶稣再来的时候被提见主。那时,要脱去现在这败坏的肉体,穿上荣耀的灵体。“我们在这帐棚里叹息劳苦,并非愿意脱下这个,乃是愿意穿上那个,好叫这必死的被生命吞灭了。”与主永远同在,那是何等的喜乐。
── 于中旻《喻道集锦》
【学习飞翔“因我们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
人生的旅途是一步一步地前移,我们凭信心跟随主的也当如此。
如同一位登山者走在山中小径,无法看到前面的道路,有时路标明确,有时则隐晦不明;道路有时急遽转向,有时则陡升,或是险降。甚至变得崎岖或泥泞不堪。而他只知道必须踏出下一步。
但是我们凭着信心所走的道路却和登山者大不相同,因着相信基督,我们可以满怀信心,不断向前迈进,直到抵达目的地。
有一位朋友送我一首无名氏的小诗,描述出信心的道路:当你行至光亮的尽头,即将踏入未知的黑暗时,信心就是,你知道黑暗中必有可供立足之地,或者你将学会飞翔。
或许今天你正面对渺茫不可知的关卡,你只知道必须前行,但却无法看清十尺以外的景象,神引领你至此地,不是要离弃你,而是要告诉你,也许是前所未有的――你可以全然相信他。
前进吧!不断地祷告,逐步走进那不可知的未来,神早已应许他必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来135 )。你可以确知“必有可供立足之地,或者你将学会飞翔,展翅而过”。
当看来已走投无路之时,
神会预备道路;
他以我们无法明白的方式动工,
他必为我预备道路。
信心不是跃入黑暗,而是走向光明。
──《生命隽语》
【将来审判「在基督台前显露出来,叫各人按着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恶受报。」】
我们所有的生活,工作,将来都要受到审判,不是随便度过一生了事,是关系到我们永远的前途;在国度里的赏赐,也可以失去所应许的福分。像以色列人倒毙在旷野,不能进迦南应许美地一样,问题是非常严重的。我们必须认真地面对,将来在主面前所要受的审判。虽然我们因信得救,不至灭亡不下火湖了,但进天国以后的情况仍有极大的分别。
世人要对他们的行为负责,信徒也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是关于得救与灭亡的问题,却关于承受国度和得着永远荣耀的问题,这是极大的问题,今生任何事不能相比,犹如一滴水比不上海洋一样。今生的一切得失、苦乐、荣辱,都只是一剎那的事,不过如同作一场梦一般,几十年转眼即逝,而在永世里将怎样过是太严重了。
然而永远的前途都是由今生这几十年决定的,我们今天的生活、工作、道路,会决定将来的一切。因为人就是根据这些事受审判,受到报应。为此我们必须正视要怎样活下去,走那条路?怎样对神,对人,对自己负责?什么是我们的依据?要认真地寻求神的光照和指示。
──《每日天粮》
【】「原来基督的爱激励我们。」
「激励」二字,在原文是一件东西在水上,被水冲去,就是这里的意思。基督的爱,好像水的力量那样把你冲去。李文司登说:如果有人为着买卖黑奴的缘故来到阿非利加,难道基督的爱不能激励一个人到阿非利加去么?所以他去了。因他一人被基督的爱激励,把自己的生命放下,不知叫多少人因此得了生命。真的,唯有基督的爱能激励人。爱,是不能拿出给人看的。但是,你如果尝了这爱的甘美,而不被它冲去,那是不可能的。
基督的爱所以激励我们,是因为我们断定两件事:一,基督一人死,就是替众人死了。基督的爱,与基督的死是分不开的,所以有基督的爱,是因基督死了。二,活着的人不再为自己活,乃为替他们死而复活的主活,这是目的。因着基督的爱激励我,我没法不为祂活,没法站在自己的地位。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一人既替众人死,众人就都死了。」
为什么神说我们要算自己是死的呢!因为我们是已经与主同死了。假使我口袋里有两块钱,我当如何记在我的账簿上呢?我可否写一元九角五分,或二元五角呢?不,我一定要按着在我口袋里的钱,正确的入账,既不要多,也不要少。会计是计算事实,不是搬弄幻想。神不能叫我将那些不真实的事,记在我的账簿上。如果我仍然是活生生的,祂断不能叫我算自己是死的,因为对于以生作死这种精神熬炼的苦差,用「算」这个字是很不适合的。
神叫我们记账,写上:「我已经死了」。然后持守这事实。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个事实。当主耶稣在十字架上时,我也在祂里面同钉了。所以我算这是事实,并且算我自己向罪是死的,但在基督耶稣里向神却是活的。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你是什么样的工具? “基督的爱激励我们。”】
【,21挂名或名符其实?】
某教会要聘请牧师,两位候选人均以“地狱”为主题来讲道。其中一人以冷酷的语言威胁的方式讲解,另外一人则是以同情、关怀的方式叙述。会友们一致选择后者做他们的牧师。他们认为前者给人的印象是,无论任何人下地狱,他都无所谓;而第一位的表现则让人感到,无论任何人错过了神的爱和宽恕,都会是他最深的悔恨。
哥林多后书5章,保罗谈到基督审判的宝座,这事实促使保罗迫切地“劝人”(11节 ),然而,保罗自己也说,真正让他全力传福音给众人的动力,是基督的爱而不是基督的审判。在第20节,保罗用“求”字,就可以看出其中浓厚的期盼和爱。
很多年以前,伯纳告诉麦其尼,他刚以诗第9篇17节“恶人都必归到阴间”为题讲道,麦其尼问他:“你能以温柔的方式传讲那则信息吗?”同样的问题可能被拿来问我们,你我该如何向尚未信主的人传讲基督的福音?主盼望我们有温暖的心,能成为调和人与神之间关系的工具。
主啊,让我能像你爱我一样,
去爱那些迷失在黑暗中的灵魂;
求主能给我一颗热切的心,
带给你那些需要你的人。
当我们体验到基督的爱,
就能爱那些失丧的人。
──《生命隽语》
【向牧师们进一言】一位医生行将到国外当宣教士。苏格兰名牧波那(AndrewBonar )老先生到码头来为这位朋友送行,发现那位医生的妹妹也决定偕行。波那牧师对那女子说:「我相信我们还是第一次见面,我很高兴知道你愿意当今兄的助手。你能让我知道你的名字吗,我会在祷告中纪念你的。」女子答:「我叫克丽丝汀(Christine )」。老牧师说:「太好了,我喜欢这个名字,因为有基督在你的名字当中,我盼望基督也同样在你心中!」(按 克沈丝汀的前六个字母意思是「基督」 )。女子的头转到另一个方向,她沉思了片刻,想找到适当的话来回答老牧师之前,扩音机已催促旅客尽快登上海轮。波那牧师的话在她心里徘徊,使她开始思索她与基督之间的关系。虽然她没有停止聚会,但她忽然自觉本身还没有得救,她尚未在基督里成为新造的人。当晚她跪在地上求主饶恕她的罪,要成为主真实的儿女。过了很久,这个故事终于披露在慕迪月刊上,故事的结论中还说,那女子终其一生持守主的教训,证实克丽丝汀那天晚上在船上的忏悔和决志是实在的。
朋友,或许你也在圣工上有分,并经常参加聚会,别人也认为你是一个重生得救的人;然而你自己知道你只是挂名而已,事实上还没有真正得救!我盼望你省察自己的言行和信仰,求主帮助你作真实悔改。
——H.G.B. ——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说:「义人所结的果子酒是生命树,有智慧的必能得人。」后半句也可以译作:「想得人的必须有智慧。」成功的传道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判断力、属天的智慧和极大的忍耐。主耶稣把得人比喻作捕鱼的艺术那样,必须很有技巧,因为即使最轻微的错误也会把鱼吓跑。要想引起鱼的兴趣,懂得怎样处理鱼饵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许多传道人的方法不对,即令他们在圣工上卖力,也不见收获。究竟问题出在那里呢?其实成败不仅在于我们所传的内容,也在于运用方法之妙!有些牧师经常责备、批评、讽刺信徒,说他们灵命低落,缺乏同情心;其实他们若改用鼓励、安慰,多表现一点爱心的方法去做,则其效果将是全然不同的。羊不但需要用足够的草料来喂养它,有疾病的羊尤其需要特别的照料——而不是不断的责骂、鞭打。你如果想减少你的教友,经常苛责他们是很奏效的一个方法。
甲乙两牧师在工作上同样卖力,他们所传的福音亦无二致,可是甲牧师的教会冷冷清清,而乙牧师的教会火热兴旺。甲牧以此质之于乙牧,乙牧回答:我之所以钓到鱼是因为我用适量的鱼饵而把自己藏起来;而你却用一支粗棍子、粗绳子、大钩子和超过一条鱼所能吃的鱼饵,当然会把鱼吓跑!」是的,人们都接受温柔的规劝而不接受厉言的苛责。讲台上不断的责骂,会把教友骂跑。切记,上帝的儿女在人生战场上需要的是鼓励而非批评。牧师啊,你何妨改变一个方式试试呢。
——M.R.D.——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垃圾桶】
【新人接管】台中市在庆祝建府九十周年时,做了许多美仑美奂的垃圾桶,形状就像一个城府,放在每个街上的转角处,提醒市民注意市容,培养保持清洁的习惯。
有人批评用城府做为垃圾桶的形状,颇不相宜,那表示台中市变成了垃圾城,虽然当初设计是为了提醒市民「吾爱吾市」,但,花了好大的功夫,做都做了,也没有办法改。幸好,每天有垃圾车来清理这些垃圾,使那「城府」不因垃圾塞满未及处理,而臭气四溢,令人厌恶。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无论他的外表怎样,都必须天天清理心中的垃圾。这些垃圾,可能是由外界所投入的,也可能是自己制造、不敢让人知道而藏在心里的;因为人际关系不好,而引起愤恨、恼怒、嫉妒,以及自己的贪欲、淫念,都是垃圾,每人每天都该清理它,免得垃圾放久了发酵、腐烂,自然成为令人讨厌的家伙。如果能常常定期把这些不好的东西拿走、清洗,那么尽管别人常把垃圾倒在我们身上,我们永远能服事别人而不受玷污。
圣经上劝我们要借着神的道,把我们心灵中的污秽洗除尽净,纵使在每天的生活中,仍可能沾染污秽,但也可以不断的更新而变化。有的人,一生没有一次大清扫,他自己也厌恶从小到大所装满的一切苦毒,在他的心中滋生的全是垃圾的臭气。朋友,来到主的宝血前,祂能洁净你,天天洁净你。「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
【新布补旧衣服 】“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林后517 )
“救主啊,我的性格暴躁,不会忍耐,媳妇天天与我作对, 求你使我听道有帮助,会学会忍耐。”一位做婆婆的在祷告。 果然,那天聚会弟兄讲忍耐的道,劝人效法主,学习主的 谦卑,温柔,凡事背十架,这位老太太听了真感动,这篇道正 如一块合适的新布恰好补在破了的旧衣服上,于是便高高兴兴 地回去了。
事出意外,仇敌要扯这块新布了,今天媳妇的样子,态度比往日任何时候都难看,边骂边咒诅,指桑骂槐发落个没完。老婆婆起初还用手按着这块“新布”,心中想:“忍耐,不要回答, 今天弟兄刚说过这个道。”但谁知媳妇得寸进尺,越来越凶。老婆婆终于忍无可忍,不禁暴跳起来,大骂还口:“你这个魔鬼,把你放在硫磺火中烧死!”这下,新布被扯下来了,而且破得更 大。
救主说:“没有人把新布补在旧衣服上,因为所补上的,反带坏了那衣服,破的就更大了。也没有人把新酒装在旧皮袋里。 若是这样,皮袋就裂开了,酒漏出来,连皮袋也坏了。惟独把把新酒装在新皮袋里。两样都保全了。”
许多人偏不照主的话去行,总认为信主是旧生活的修补和 改良,不求重生作新人,每次聚会总是带着旧皮袋去盛新酒,穿着破衣服去寻找新布。回家后皮袋裂开,酒又漏了,仍是空袋;回家后新布扯下,又是破洞,反而更大。
惟愿在讲台上工作的弟兄姐妹,不单单作修补匠。当向人 指出重生的门路,使人成为新衣袋,穿上新衣服。── 佚名《喻道小品》
【请你在支票上签字】一家洗衣店窗口贴了一张标示:「新人接管」。意思似乎对大家说:「来试试我们的服务,你就知道现在的确比从前大有改进」。我们身为基督徒,从前是撒但的奴仆,现在已由上帝接管,成为公义的奴仆了。
一对刚得救的夫妇,到教会参加聚会,看到有一群人穿着同样的红衬衫,上面写着「新生命运动」,原来那些人共同推动教会的一项工作计划。可是这对夫妇却不识字,回家后,太太为先生做了一件红衬衫,上面抄了洗衣店「新人接管」四个字绣在上面。下个主日,这个弟兄穿了这件衣服,洋洋得意的上教堂,回家时他更是高兴得不得了,因为教会里的弟兄姊妹都很喜欢他衣服上的字。不错,我们的生命必须交给新人接管。这位新人应该是创造天地的主,是独一的真神。
说,「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
」——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我的挚友柯来安寄了一张支票给我,但这张支票却不能用。虽然在这张支票上有清楚的支付银行,有清晰的数目字,也注明日期,可是竟忘了签名。所以我把这张支票退还给他,并附上简短的说明:「敬爱的柯来安兄:一封忘了签名的信倒无所谓,但一张漏了签字的支票却无法提用。您的挚友敬上。」过不多久,支票又寄了过来,这回柯来安已补上了他的签字。可是送到银行的柜台时,结果还是无法兑现,因为我忘了在支票上签字。第一次的错出在柯来安身上,但这次轮到我胡涂了。通常在支票上必须签上两个人的名字——先由开出支票的人在上面签字,随后收受支票的人也得在票面上签字,银行才肯为你兑现!
圣经也告诉我们,有一种支票也需要有两个人的签字始能生效:一位是赠捐者;另一位是收受者。这是一张拯救的支票,舍此之外无人能够得到荣耀。因为这支票来自天堂,它是上帝亲手签字开出的,上帝不会胡涂漏了签字,只要任何有需要的人在这支票上签字便可领用。在这段经文(你读过吗? )指出这张支票需要有二个人签字,一位是十九节所载:「这就是上帝在基督里,叫世人与自己和好,不将他们的过犯归到他们身上;并且将这和好的道理托付了我们。」上帝签署这张支票是为了我们的罪的缘故,付出祂的独生子耶稣的生命,使我们得与祂和好。但在二十节中保罗要我们用信心在这支票上签字来领用它,「所以我们作基督的使者,就好像神藉我们劝你们一般,我们替基督求你们与神和好。」上帝与我们和好,使得救成为我们的产业,因此我们也必须与上帝和好——透过信心来接受耶稣基督!
你在支票上签字了吗?上帝已签过了,现在你该决定是否在其上签字了。
今天请你背诵。
要知圣经并不是一本干燥无味的书,假如你不打开它,宁愿使其封尘则便另当别论了。
——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