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导航 |
≡ 页面菜单 | ▶ 播放
| ♥ 收藏
1 「众祭司啊,要听我的话!以色列家啊,要留心听!王家啊,要侧耳而听!审判要临到你们,因你们在米斯巴如网罗,在他泊山如铺张的网。」
2 「这些悖逆的人肆行杀戮,罪孽极深;我却斥责他们众人。」「以色列家」(
1节 ))指北国以色列全体,「众祭司」(
1节 ))和「王家」(
1节 ))是他们的领袖。神向着以色列全国上下宣告审判。
「米斯巴」(
1节 ))位于南方与犹大的边界附近,「他泊山」(
1节 ))位于北方的耶斯列平原,这两个地方都有敬拜偶像的邱坛。
「网罗、铺张的网」(
1节 ))都是捕鸟的陷阱。北国的宗教和政治领袖将百姓误导至歧途,使他们陷入罪里、无法自拔,好像把他们当作鸟兽一样捕捉、宰杀。
上图:埃及人用网罗非法捕捉鹌鹑。古代中东人用网罗来捕鸟,一直沿用至今。现代法律规定了网罗的尺寸、位置和时间。
3 「以法莲为我所知;以色列不能向我隐藏。以法莲哪,现在你行淫了,以色列被玷污了。」
4 「他们所行的使他们不能归向神;因有淫心在他们里面,他们也不认识耶和华。」
5 「以色列的骄傲当面见证自己。故此,以色列和以法莲必因自己的罪孽跌倒;犹大也必与他们一同跌倒。」「以法莲」(3节 ))是北方十个支派中的领导支派,常被何西阿用来代指北国以色列。 「以法莲为我所知」(3节 ))的「知」和「他们也不认识耶和华」(4节 ))的「认识」原文相同。神是「鉴察人心、试验人肺腑的」(耶十七10 )),祂清楚地知道百姓全然败坏的本相;但是百姓却不认识神,因为他们「弃掉知识」(四6 )),所以与神失去了关系。 「行淫」(3节 ))、「所行的」(4节 ))指敬拜偶像的行为,「淫心」(4节 ))指敬拜偶像的心思。北国以色列「不能归向神」(4节 )),是因为百姓外面喜欢拜偶像的行为,里面存了拜偶像的心思,阻碍他们「认识耶和华」(4节 ))。今天,许多信徒不认识神、不肯专心跟随主,也不是因为缺少教导、没有圣经,而是因为里面和外面的「荆棘一同生长」(路八7 )),神的道「被今生的思虑、钱财、宴乐挤住了,便结不出成熟的子粒来」(路八14 ))。 神两次指出,「以色列的骄傲当面见证自己」(五5 、七10 ))。「见证」原文是法庭用语,意思是对法庭上的询问提供证词。通常「见证」都是为了控告别人,但「以色列的骄傲」却是作见证控告自己,使他们在审判的时候「因自己的罪孽跌倒」(5节 ))。 「犹大也必与他们一同跌倒」(5节 )),可能是预言南国犹大的亚哈斯王也将效法北国以色列,不倚靠神,向亚述求援,引进大马士革的祭坛偶像(王下十六7-18 )),所以也将受到神同样的审判。
6 「他们必牵着牛羊去寻求耶和华,却寻不见;祂已经转去离开他们。」
7 「他们向耶和华行事诡诈,生了私子。到了月朔,他们与他们的地业必被吞灭。」「牛羊」(6节 ))原文是复数,百姓牵着牛群羊群去求告神,宗教热忱不可谓不高。但百姓以敬拜金牛犊的心来寻求神,结果「却寻不见」(6节 ));不但「寻不见」外邦的偶像(二7 )),也「寻不见」自己的神。因为他们其实并「不认识耶和华」(4节 )),所寻求的只是一个可以被操纵、被利用、名叫「耶和华」的偶像。因此,神不会让百姓借着「撒马利亚牛犊」寻见祂(摩八12-14 )),「已经转去离开他们」(6节 ))。 「行事诡诈」(7节 ))原指不贞的妻子行淫,违反婚约。「私子」(7节 ))原文是「陌生的孩子」。北国以色列背叛了神,产生了一堆与神互不相识的百姓,好像妻子背叛丈夫生了私生子一样。 「月朔」指新月出现的第一天,原来是欢乐的节日(民十10 )),此时可能已经成为拜偶像的日子(二11 ))。 这些百姓不认识神(4节 )),神也不认识他们(7节 ))。今天,普世教会中也充满了这种「私子」,自称是基督徒,其实完全不认识神;他们「向耶和华行事诡诈」(7节 )),把神当作能满足自己需要的金牛犊。主耶稣对他们说:「我不认识你们,不晓得你们是哪里来的」(路十三25 ))!
8 「你们当在基比亚吹角,在拉玛吹号,在伯·亚文吹出大声,说:便雅悯哪,有仇敌在你后头!」
9 「在责罚的日子,以法莲必变为荒场;我在以色列支派中,指示将来必成的事。」「基比亚、拉玛」(8节 ))位于南、北两国交界的便雅悯境内,基比亚是扫罗的家乡,拉玛是撒母耳的家乡。「伯·亚文」(8节 ))就是伯特利,位于北国以法莲境内。这三个地方的顺序是从南向北,表明一场战争将从南方开始、逐步向北。可能南国犹大在亚述入侵北国之后趁火打劫,跟着抢夺北方的土地(10节 ))。 「责罚的日子」(9节 )),可能指北国以色列王比加联合亚兰攻打南国犹大王亚哈斯,亚哈斯求助于亚述王(王下十六5-7 )),亚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第一次入侵北国,吞并约旦河东和北方加利利的土地,「将这些地方的居民都掳到亚述去了」(王下十五29 )),并且也欺凌南国犹大(代下二十八20-21 ))。 「以色列支派」(9节 ))原文是「以色列的众支派」,包括南国犹大。亚述的第一次入侵,实际上是神向南北两国发出的审判预告,「指示将来必成的事」(9节 ))。
10 「犹大的首领如同挪移地界的人,我必将忿怒倒在他们身上,如水一般。」
11 「以法莲因乐从人的命令,就受欺压,被审判压碎。」
12 「我使以法莲如虫蛀之物,使犹大家如朽烂之木。」「挪移地界」(10节 )),就是侵占神赐给别人承受为业之地,是一项大罪(申十九14 ))。这里可能指南国犹大勾结亚述,侵占了神赐给北国以色列的领土。 「我必将忿怒倒在他们身上,如水一般」(10节下 )),形容神的忿怒倾倒下来,好像山洪一般。 北国以色列王先是听从亚兰的耸动去攻击南国犹大(王下十六5 )),结果招致亚述的侵略,沦为亚述的藩属国;然后又「求告埃及」(王下十七4 ))、背叛亚述,结果被彻底掳到亚述(王下十七6 ))。因此,北国是因为「向耶和华行事诡诈」(7节 )),所以「寻不见」(6节 ))神,结果就「乐从人的命令」(11节 )),最终「被审判压碎」(11节 ))。
13 「以法莲见自己有病,犹大见自己有伤,他们就打发人往亚述去见耶雷布王,他却不能医治你们,不能治好你们的伤。」
14 「我必向以法莲如狮子,向犹大家如少壮狮子。我必撕裂而去,我要夺去,无人搭救。」是神自己「使以法莲如虫蛀之物,使犹大家如朽烂之木」(12节 )),使北国以色列和南国犹大都「有病、有伤」(13节 )),好让他们在急难的时候学会寻求神。但他们不但不肯回转倚靠神,反而都向亚述求援(13节 ));而亚述的势力不但不能帮助他们,反而辖制、欺凌他们。 「耶雷布王」(13节 ))意思可能是「伟大的君王」,是百姓对亚述王的称呼。南北两国都曾向亚述称臣纳贡(王下十五19-20 、十七3 、十六7-8 )),结果发现做亚述藩属的日子越来越难过。 神定意使用亚述来管教南北两国,使他们像被狮子「撕裂、夺去」(14节 )),「无人搭救」(14节 )),证明他们所倚靠的偶像、势力都是虚空。
15 「我要回到原处,等他们自觉有罪(或译:承认己罪),寻求我面;他们在急难的时候必切切寻求我。」「回到原处」(15节 )),是形容神像狮子「撕裂、夺去」(14节 ))猎物之后,回到洞穴、隐藏了自己。神所在的「原处」,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海外,而是「就在你口中,在你心里」(申三十14 ))。神始终在我们心门外面等候,当我们「自觉有罪」(15节 ))的时候,神就应许我们:「你们寻求我,若专心寻求我,就必寻见」(耶二十九13 ))。 神使用亚述「撕裂、夺去」自己的百姓,是为了让他们「自觉有罪」(15节 )),「在急难的时候」(15节 ))谦卑回转。因此,神要「回到原处」,等候他们「切切寻求」(15节 ))自己,就像父亲等候浪子回家。我们常常以为是自己在等候神,其实是神在等候我们回转;人在哪里失落,神就在哪里等我们回转。因此,神借着摩西宣告,当落在管教中的百姓被掳到外邦之后,「你们在那里必寻求耶和华——你的神。你尽心尽性寻求祂的时候,就必寻见」(申四29 ))。
给祭司、首领、王室的信息(五1) 在简短七节中,我们再一次看到,先知把一篇本来比较长的演说缩短了。开头的三节以神直接说话形式表达,藉着何西阿宣布出来;第四至第七节则是先知自己的话语,也许是用来响应前面神所讲唤醒的话。神在这里所讲的,是针对以色列国中的三个领导阶层:(一 )祭司(四4) ;(二 )部族和地方的首领(第一节中称为‘以色列家’ );(三 )王室(即‘王家’ )。这些未尽领导责任、悖逆犯罪的各个阶层的人,是神批判的对象,也是即将受惩罚的目标。先知宣告这些话的背景,无疑是指撒玛利亚,当时皇帝的宫廷就设在那里。从先知所讲的话中,可以假定他这样直率的批评,必然引起那些被公开斥责的管理阶层的敌视。这些经文开始用隐喻来表达神的责备。在以色列中的领袖的行为,好像‘圈套’,像‘网罗’,和是一种‘陷阱’。(中文和合本圣经翻译的和英文在这里稍有不同、英文圣经直译为……你们曾经是米斯巴的‘圈套’、他泊的‘网罗’、并在什亭设‘陷阱’──译者注 )这些隐喻都是打猎的用词;圈套和网罗是用来捕鸟的,陷阱是用来捉走兽的。所有这三种隐喻都说明因受骗而失去自由的情况;正像以色列人的领袖一样,他们的行动,也使得他们的人民失去自由。这三个地名:米斯巴、他泊、和什亭,可能是三个地区,在那里发生以色列人的领袖绊倒他们的百姓的典型事例。先知提及这三个地名,对于当时的读者无疑是有较深的意义的;但对我们现在,则有点莫名其妙的感觉。米斯巴(虽然有几个地方都叫这个名字 )也许是在北国以色列南边,邻近犹大国边界的一个地方;他泊则是北边的一座山;什亭则地处约但河东岸。除了暗指已经不再为人所知的专门事件以外,这些地名可能是指以色列领导阶层的失败,已经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地扩散开来了。以色列(在这里以法莲是她的同义词、见第3节 )被他们的祭司、首领、和王室的罪恶领导所诱惑,已经犯了奸淫,从事当地的宗教仪式,背弃真神。作为对何西阿这种公开宣告的响应,很多以色列人中的领袖,必然用自卫的方式辩护说:以色列人中适当的崇拜形式依然保留着。但是何西阿不能赞同这种看法。从外表上看,的确好像仍然保存着对真神的敬拜仪式,但是那些‘寻求耶和华’的,却寻不见祂(6节 );耶和华对这种盛行信奉异教的风尚,祂的反应是转去离开以色列。国家领导阶层失败的结果,神的审判不可避免要来到;这在最后的七节下半表达出来。但是这句话的希伯来原文(以及英文译本 )其意思是不清楚的。但是在早期的希腊文译本中,保留有原文的意思:即将有蝗灾来临,作为神的审判行动。这段先知面对以色列国家中的领袖的简要信息,有正、反两方面意义。(一 )由于错误领导的结果,百姓已失去他们的自由。一度曾经好像小鸟自由飞翔在神的天空中,现在被捕鸟人的网罗绊住;自由地徘徊在田野里的小羚羊,再次被猎人的陷阱捉住;一个从古代奴隶枷锁中庆幸得解放而建立起来的国家,现在重新被奴役,被外邦人的信仰的锁链重新俘虏了去。在人所能忍受的损失中,丧失自由是最严重的了。它常常不是因为外来法制的压力,而是因为内里放弃对真神的信心,那样最容易失去自由。(二 )当专一信仰的委身一旦被放弃,希望持守原来向好的老路的愿望,纯属自欺。以色列中的领导者既实践又颁布外邦人对巴力的信仰,他们还想藉着对以色列的真神的敬拜,来掩饰耳目;当他们的错误道路被谴责时,他们伪善地沿用所有原来对真神的敬拜方式(见6节 )。但是这种双重的立场并没有效用,它是毫无意义的。因为继续对真神的敬拜,并不能及时保护他们的信仰,免除被猖獗的异教所伤害;它只是假冒伪善的领袖们的回声,这些领袖已经不再晓得专一事奉敬拜神的旧路。沉醉在信奉异教的喜好中,却虚伪地假装对真神的寻求和敬拜,使先知说出很严厉的话。这样的人寻求耶和华,但必寻不到,因为祂已经转离他们。这正和福音的应许相反,耶稣说:‘你们寻找,必找到。’但只有真正寻找的人才能找到;以色列人当时戏剧性的敬拜神,只是作为他们不再寻求神的掩盖行动,所以神转离他们,不被他们找到。(三 )因为先知强而有力的批评,使得他宣布神的话中,还保留一些希望的因素。他代表神说:‘我却斥责他们众人。’(2节 )而斥责的宣布在第七节末。然而希伯来文翻译‘斥责’这个词,带有积极的含意;它表示一种有意拯救的惩罚行动。父母斥责他们的孩子,不单单是孩子顽皮的结果,同时也是教导他们该如何行事做人。在这里我们再一次透过审判和惩罚的乌云,看到神的怜悯。按照我们的行为,我们必须受到神的审判,但审判接着是一种斥责,斥责并不是神最后目的。当我们晓得了神的管教,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功课。正像孩子在父母的管教中受苦,从愁眉不展中辩认了父母的爱,从而发现人生真正的道路。响起警钟(五8) 这简短的两节经文,介绝了何西阿从五章八节至 七章末了所讲的内容。这里所收集的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有共同的主题和目标。先知这一部分布道工作的背景,可以由列王纪下十五至十七章历史记载提供补充。这几节经文反映了纪元前七三三年临到以色列的危机;有关这次危机的更多数据,可以从这段经文(何五8 ,七16) 得到进一步的补充说明。当何西阿开始做先知工作时,以色列国是在耶罗波安二世统治下。这个国家在他统治期间,藉着向外扩张和人为的方法以求成功和兴旺。以色列本来是一个军事强国,拥有大批财富,并对国际事务产生影响。然而这个国家内部却有许多问题;国家整体对真神的信心衰弱,伴随而来的是社会结构的破坏;而社会结构的破坏,豫兆将来的不吉祥。所有能维持这个国家统一的,是耶罗波安二世的铁手腕。但是纪元前七四六年,他死了。第二年,纪元前七四五年,另一件重要的事发生了:提革拉毗列色三世成为亚述国的新统治者,他决心重建称霸世界的亚述大帝国。以色列王的死,伴随着一个有野心称霸世界的王从亚述国兴起,必然产生一种新的政治历史环境,在那种环境中造成北国以色列在纪元前七二二年衰亡。耶罗波安二世死后数年间,以色列出现了混乱的局面。在接着的十年里,这个国家先后被五个皇帝统治过,他们很少是合法取得王位的。暴力到处出现,在以色列中兵荒马乱,涉及国家内部生活的战争,周期性地爆发着。耶罗波安的儿子撒迦利亚继承了他父亲的王位,但是只统治了六个月,就被沙龙所谋杀,并由他篡夺了王位。他接着只统治了一个月,就又被米拿现(公元前七四五至七三七年 )所杀害。在米拿现统治期间,以色列国变成亚述国的殖民地,必须向亚述大批进贡。后来米拿现的儿子比加辖继位(纪元前七三七至七三六年 ),但是这个不幸的王被一个军官行刺而死,这个军官名叫比加,他接着做王统治以色列从纪元前七三六至七三二年。在比加统治期间,他加强军队,把国家的政策改变了;从原来的米拿现做王时的亲亚述攻策,变为抵抗亚述的政策。比加推行和埃及联合的政策,希望从埃及得到帮助。这样,从公元前七三六年起,以色列这个小小的国家重新开始一种对外政策,这种政策注定了她的命运。她必须抵抗不断强盛的亚述国的势力,一头与北边的大马色联盟;但是反抗亚述的政策在南边却树立敌人,因为当时以色列南边的犹大国还一直是亚述的支持者;而埃及当时还十分脆弱,不能在危机时提供有效的帮助。这样,以色列和大马色的异教势力联合,侵略犹大;这样做的结果,促使了提革拉毗列色借口为了保护他的姊妹国(犹大 ),而作出反应,他的军队摧毁了以色列的联盟,夺去了这个国家的大片土地。因此到了元前七三三年,除了以色列的心脏地区,以法莲的山区地带,还没有完全被亚述王所攻占以外,绝有部分地区,都已失去控制权。以上是何西阿书五章八节至 七章十六节 ,这部分经文的国际和政治背景,我们必须加以说明和注释。对于当时生活在以色列的大多数人民,他们的注意力是集中在国际事务方面。希望知道接着将发生甚么事?与大马色的联盟能否保持巩固,入侵犹大地会否成功?埃及会否派军队帮助抵抗亚述的威胁?但是当许多像这样的问题被提出来时,当政治家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时,除了少数神的先知,像何西阿这样的人以外,没有人能够肯定,在这个时期的混乱事件中,到底神的旨意是甚么!何西阿的信息一开始,就以他的特殊风格,令人触目惊心:‘……吹角,……吹号,……吹出大声,’他的讲话带着一种传统的宣告敌人突然攻击,和需要奋起自卫的警告。危险正来自南边,从基比亚、拉玛、和伯亚文,这些以色列和犹大接壤的边界迅速传来。这些方向当时正是国家反抗亚述直接冲突的地方,也是新的威胁可能出现的地方。然而先知何西阿觉察到那个新仇敌,既不是来自北方,也不是来自南方,而是来自‘你后头’;这个新的仇敌是从前的同盟者,正是以色列人的神。在好像乌云密布一般的国际冲突背后,何西阿察觉到一种更大的威胁,就是神已经转过来要追讨以色列这个国家所犯的罪了。随在这两节经文后面,我们将要读到的,是部分历史、部分政治的分析,但是它们都是有相当深度的神学批评。我们将读到一位很杰出的人物的话,他不但清楚地洞察他那个时代的事件,而且知晓这些事件中有神临在和旨意。不但如此,我们将要读到一位很有勇气的人的话;这些话在民族的勇气已经丧失,国家灾难深重的时候,是不容易公开讲出来的。人们不愿意听何西阿的信息,但是这样只能使得先知更坚持去宣讲。两国的失败(五10 ,六3) 警钟响过以后,先知现在接着传讲信息的内容;虽然他是直接指向北国以色列而讲的,但是他的话同样也包括了邻国犹大。先知开始讨论‘犹大的首领’(10节 )可能是由于一个听众的抱怨所唤起的。当何西阿开始对‘以色列各支派’(9节 )响起警钟时,藉着提及这个各支派的名,使人联想起审判也要临到犹大。一个自之为是的听众,他听到何西阿没有谴责犹大,可能怀疑他是亲犹大的,甚至是叛国者,所以趁这个机会抱怨说:‘犹大又怎样呢?他们并不比我们好!’于是先知迅速地同意他,并且断言犹大不可避免地经历神的愤怒。(经文中的‘挪移地界’可能是指存在在以色列和犹大之间广大的未定界、第八节提到的三个地方名正处在这个争议的地界上。 )但是犹大也要经历神的审判的事实,并不能冲淡先知断言的以色列人即将来临的命运。北国是注定要‘被审判压碎’(11节 )。以色列,这里称它为以法莲 ,表明它只有一小部分领土还保留一定程度的自由,而且将要发现,他们与神的关系已经发酸‘朽烂’。在第十二节中的话是很难翻译的:英文标准修订本把它们译作‘蛀虫’和‘干木’(中文和合本圣经译作‘虫蛀’和‘朽烂之木’ ),但新英语译本(NEB )翻译得比较好,比较接近希伯来原文的意思,而且能与下文(13节 )联贯起来。此译本用‘脓疮的痛苦’和‘溃疡症’来形容以法莲和犹大,这就和十三节的‘病’和‘伤’联接起来。神作为以法莲立约的亲密朋友,现在要对两个国家发怒,一种在生活中的脓疮的疼痛将要在两国中出现,这种脓疮使得他们与神的关系出现病状。以色列人清楚知道他们的疾病,但是他们找错了治疗的方法,他们差遣使者到亚述去见耶雷布王求帮助(13节 )。这指的可能是米拿现王在他统治期间(公元前七四五至七三七年 )曾向亚述王求助进贡;但也可能是指何细亚王,即在元前七三二年继承比加作王的何细亚,他也做过类似的事。不管是谁,任何这类行为都是错误的;绝没有外来的力量,可以医治以色列由于属灵生活的缺陷,所引起的疾病。而那位唯一能医治拯救他们的神,现在反倒变成他们新的敌人。神,好像少壮的狮子,将要撕裂这个悖逆的国家,待他们好像野兽捕到的猎物,绝没有能救他们脱离神的手的(14节 )因此,神将要与祂的选民分离,‘回到原处’,直等到他们自觉有罪,悔改归向祂,寻求新的健康的生活。第六章一至三节 的话,是一篇典的忏悔诗,如果从内心真诚地唱出来,并且明白其中的意思,它们将为这个国家回转到生命和信心的真正源头,铺平道路。先知在这一部分所宣讲的话,虽然令人不愉快,然而主题却是十分重要的。(一 )先知所讲的,在一个时期内的政治危机和国际灾难,及社会性的恐惧蔓延,并不是从表面的虔诚或背道,能够了解到事物的真相的。许多人看到的,是使得国家的生活毁坏的‘脓疮的痛苦’;但很少人能看见引起疾病的内在原因。对于这些眼瞎的人,无论他们是故意的或者有理由的,何西阿的宣告都带来了震惊,使他们感到很难以接受。神的确是在影响这个脓疮的疼痛,但是疼痛只是内在的根源的外面表露。无论对个别人或者整体,我们大多数不知道引起我们的生活痛苦的原因,一个人观察在他们周围环境中的灾难,是从外部引起的原因去辨别;而不是从内部的毛病去识别。国家也是这样,分析国家失败衰亡的原因,常常从国际因素去考虑,而不是内部去分析。何西阿唤起我们省悟,到底我们面对的危机,是来自危机本身,或者那撕毁我们生命如狮子的,不是别人,而正是神自己呢?祂的恩典和慈爱因为被长久的拒绝,而发生了改变。(二 )神可能离开‘回到原处’(15节 ),但是人必须悔改‘归向耶和华’(六1) 。疾病只有神能医治,只有祂能使国家的伤痛痊愈;生命几乎丧失,但是神使之苏醒。当我们读完了第六章的其余部分,我们将会看到:先知的信息意思是清楚的,但较难感受和抓住它。在这几节经文中我们看到了希望;过了一些日子,复兴的过程即将开始,而过了两天,到了‘第三天’,新的生命将他苏醒过来(六2) 。这里的第三天,和基督从死里复活稍微有一点差别,在它的原意里没有弥赛亚的意思,它只是表示,如果有人真正悔改归向神,在他的忏悔的心中,必产生希望。这‘第三天’的希望不但在何西阿时代有意义,从人类的远景来看,它对我们现代更有意义,更带来希望。我们就像何西阿时代的听众一样,有一种倔强的气质,伴随着一种对我们所处的环境的盲目性。然而在早期的教会中,有一束有关弥赛亚的光辉预言在先知的这些话中闪烁着。保罗在写给哥林多的教会的书信中说道:‘……又照圣经所说,第三天复活了。’(林前十五4) 这话无疑是指何西阿书而言。耶稣基督的复活,给古老的先知信息以崭新的意思;是祂将绝望的悲哀化为全人类的希望。爱如晨曦云雾(六4) 在一个短暂的夏天,当笔者正在撰写何西阿书的这段经文注释的时候,得以暂时离开城市,到一个名叫箭湖(Arrow Lake )的旷野。这个箭湖位于英属哥伦比亚的中心,它提供我一个机会,在那里坐下来反复思想何西阿的这些话。每一天早晨,在湖的平静的水面上,白云轻轻地笼罩着;四周环山,它们从各个方向围过来,环绕着湖面。遍山野岭杂草丛生,松树林立;露水在晨曦的映照下,闪烁着奇异的光芒。但到了十点多钟,景色便起了变化:暖和的阳光,穿过清晨的薄雾照射下来;云彩就被驱逐到山边,不久便消散了;在早晨的阳光下,露水也都无影无踪了。何西阿就是用和这种景色相类似的变化,来形容以色列人的爱;它真正存在只一瞬间,在太阳照射下迅速消失其踪迹。就是以法莲和犹大唱着先知所引用忏悔诗(六1) ,也没有甚么用处。这些忏悔诗上的话要有效力,必须从全国人民的心灵发出来;他们必须反映出一种强烈而持久的爱。但是这些国家的爱,在何西阿所处的历史背景下,就好像晨曦云雾,不能抵抗改变着的环境。尽管神的先知苦心婆口,说出了真诚的话,神的百姓仍顽固地拒绝接受。他们以为仪式已经够了;只要献祭,就能讨神喜欢(6节 )。他们不知道坚定不移的爱,也不认识神,不晓得这才是最基本的,而仪式和献祭则是随后外表的经历。因此,先知宣布他们的罪状(7-10节 ),其内容很清楚地表明早期崇拜活动的虚假性。有三个地方提到这种虚假性,每一个地方都有当时发生的罪恶。不过除了经文中摘要所写的,我们对这些事情别无所知。但是先知的听众,必然清楚地知道这里所列举的事件:(一 )由于在亚当这个地方发生的不忠诚的行动,已立定的约被破坏了(7节 )。亚当是约但河与雅博河会合处的一个镇名,在耶利哥城南二十公里处。(二 )在基列,也即外约但,在那里发生了流血事件(8节 );这里暗示发生谋杀,或者是用孩子献祭的恐布事件。(三 )祭司结党去谋杀那些示剑的旅客(9节 )。二剑是希伯来传统最古老的圣地之一,也被约书亚选为逃城之一(书二十7) ;先知暗指那些要寻找提供安全之地的人,竟然被祭司在他们逃往安全城之路上施暴了。这样,先知的话概括起来说:以色列的罪恶弄脏了这个国家;犹大也不好,因此有一个‘命定的收场’留给这个国家。这个国家巨大的罪行带来的相应的灾难,必然要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意识不到大的悲剧可能来自开始时只是微小的失败!(一 )爱心的失败 (4节 ):这不是指完全没有爱心,而是爱心不稳定,没有力量,不能持续在他们与神的关系中。爱如果不稳定,浮躁在感情的波动中,可能是一件可怕的事。何西阿知道他所讲的是谁;他在一段很长的时期深深地爱着一个人,但是他所爱的人却一点不知道爱的深度。爱好像晨曦云雾,结果变成被人嘲笑;因为它应许了,但永不能做到;它给人希望,但却不能实现。如果我们想学习何谓爱,我们需要好好思考保罗的话:‘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林前十三7) (二 )敬拜的失败 (6节 ):爱心的失败不可避免要导致敬拜的失败,以假冒伪善的吵闹来代替赞美神。真正的敬拜产生真正的爱心;对于神所显示的爱,我们以整个的生命去回应。但是如果爱心已经失落,最好不要敬拜神,因为此时在神殿中的动作和言语,都变成鸣的锣、响的钹。何西阿不比任何先知更反对这种虚假的敬拜;他反对的是当信心已经失去时,却保留空洞的仪式。因为这种没有信心的敬拜,不但是对神的侮辱,而且在参加者中散布一种假象,使人以为是好的。就像药丸镇定头痛一样,肤浅的敬拜也可能增强其欺骗性。实际上,它只能掩盖真象,使事情做得更错。--《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何西阿书第五章 iii. 责备偏离职守的领袖(五1~7) 这一段重现并深化五章4~19节 的主题;它同时是何西阿圣约被毁信息的结束因为在7b 节概括对异教的严厉审判,而第8节中的语法形式(这里用祈使语气)、风格(战争的警告)和内容(以法莲南部遭侵略的危机)则全然转变。 三次呼唤以引起注意(1节),预示这些信息是面对更广、更具权力地位的听众,而不像辩论信息面对民众(四1) 和祭司(四4) 。四章4~19节 的信息在不同的时间向不同的听众群宣讲∶第1~2节指向首领;第3节面向全民;第4~7节面对祭司。虽然在开头提到君王诸侯(1节),但祭司仍是关注的焦点∶他们是首当其冲的(与耶二26 ,四9 ,八1 的顺序迥异);这里列举的所有罪状都与异教崇拜有关;7b 节的总括审判是关于异教和某一特定节期的;最后四节是指向祭司而言,全民的罪都被展示出来,祭司对此是无可推诿的。 1 ~2.与希伯来文同义词并列的一般作用无异,这里用了三个动词呼吁听者注意聆听,以加强语气,其内涵则无任何差别(参∶赛二十八23) 。祭司从第四章开始一直是强调的重点,只是攻击的对象从大祭司(四4~6) 转向废弃圣约规条的整个祭司团体。以色列家指整个北国,包括居住在约但河西岸的以法莲支派,和居住在基列的约但河东地区的以色列各族(参五3 ,提到双方)。以色列家(参一4、6 ,六10 ,十一12) 有可能指包括犹大(五5) 在内的南北两国。王家很可能指行政权力机构和君王家族。整个国民夹在拥有掌管福祉权力的两大统治阶层之间,国民本身固然难逃罪责(参3b 节),但他们的行动规范和命运都掌握在这些首领的手中,君王诸侯是参与建立邱坛的人,又是祭司的护庇人,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牵制着他们的治国大业(参∶摩七13) 。 审判(希伯来文 mis%pa{t] )这个词在这里可能有两种意思。沃尔夫(98页)把它理解成“公义”,并指出其中隐含着敦促君王禀行公义的意思(他宣称意义类同的经节在申一13) 。安德生(384~385页)的观点可能更合理,认为这是一个审判的宣告,相当于一个“判决”,其内容陈明在后面。第1节的审判宣言和第2节的最后一句是互含句(inclusio),是何西阿书中常用的一种修饰方法。在唤起领导阶层的注意后(1b ~ c 节),主神 (1) 立时向他们宣告审判的判决(1d 节); (2) 责备他们促成邱坛的堕落邪淫(1e ~2a 节);并且 (3) 定意要惩治管教他们(2b 节)。 第1e ~2a 节中侧重领袖过于普通民众。第1d 节中用“因”(希伯来文 ki^ )引出这种惩罚的判决的缘由。身陷异教的捆绑本身就是一种罪行,正如网罗(参九8 ;摩三5) 和网(七12) 所描述的。这是用捕鸟的活动作为譬喻,藉此表达民众的愚昧和软弱。异教辖制的力量横行在这些广为人知的地方,更易于泛滥蔓延。米斯巴意思可能是守望塔,在此用作地名,而不是“守望塔”。何西阿喜欢引用历史典故,这里提到的米斯巴应指便雅悯境内的米斯巴,它和伯特利及吉甲(撒上七5~11 、15~16)曾是撒母耳每年巡回判案的地方,早些时候还是以色列判官聚集之处(参∶士二十~二十一)。考古学研究曾发现亚斯他特(Astarte)雕像,可能是主前八世纪风行一时的掌生殖之宗教的遗物91 。米斯巴另一个可能的地点是在基列(Wolff, p. 98 n. 27)。他泊是位于巴勒斯坦北部中央的分界山脉,就在利巴嫩边界之南。 2a 节已阐明在米斯巴和他泊所犯的罪行的特点。我们的解释尽量避免对原文作修正,并将捕鸟的譬喻深入推演〔将希伯来文意为“杀戮”的词 s%ah]@t]a^ 读成 s%ah]at[ ,即“陷坑”;将意为“迷路人”或“悖逆”的 s*e]ti^m 读成 s%it]t]i^m 即 Shittim 什亭,是一个地名;以及“他们曾深挖”的 he`mi^qu^ (参九9) 读成“他们将深挖”的 ta~@mi^qu^ 〕,鲁宾逊(Robinson)和 BHS (Wolff, p. 94和 RSV 中也有类似的译法)就是这样处理。为这三种不同的对象分别找出三种不同的谴责(2节),是件有趣的事,却至少需要修改这三个词中的两个词,难免有歪曲谬解原文之嫌,又违背何西阿在使用修饰手法的前后,都解释譬喻含义的常规作法(参五15 ab、cd,七34~7 ab、cd,七11 ab、cd,七12 ab、c)。除非是在2a 节自行解释这个譬喻,否则我们将无从准确得知这里所指控罪行的特点。大多数现代译本(NEB、JB、 NASB、NIV)沿袭 LXX 和 Vulg. 对这节经文的译法,认为是在解释前面的隐喻,而不是附加内容。安德生的解释根据 NIV ∶“悖逆的人(希伯来文 s*wt] ,“迷路的人”,或“敌对者”,参∶伯一7 ,二2 ;民五12) 肆行(“深陷”)杀戮”,这一解释相当中肯合理;根据“杀戮”这个词在以赛亚书五十七5 ;以西结书十六21 ,二十三29 中的基本用法,并参考创世记二十二10 中亚伯拉和以撒的记录,他认为这里的罪行不是别的,正是残忍的婴儿献祭行为。 正是这种使人难以自拔的罪孽,促使神定意要施行第26节中的管教。管教或训诲(希伯来文 mu^sa{r ,是箴书中常用的一个词,参∶箴四13 ,五23 ,十三1 ,十五33) 可用来指严厉的惩罚(参∶耶三十14) 。这一点提醒我们知道,除了末世大审判以外,耶和华在烈怒中所做的审判,既有使人归正的目的,也有惩罚教育的动机(参二6~7 ,三4 ;摩四6~11 ;来十二3~11) 。 3 ~4.这两节经文首尾呼应∶我(耶和华;参2节)认识你,3a 节中的以法莲(参后面的呼唤词)与上句平行对应,4c 节却说他们不认识耶和华。在以色列和以法莲(国土的东西地区)与神的关系中,他们对神轻忽并弃绝,这与耶和华对他们的行淫/拜偶像了如指掌极不相称。我们同意安德生的见解(390页),第3节的前后两部分指着以法莲和以色列二者而言,代名词“你”应该是“我知道”的受词,这样,它与第3b 节中以法莲哪,现在你行淫了是平行对应的。动词的形式表明以色列公开犯罪(并非隐藏在暗处),后面淫乱的宗教礼仪和道德的污秽(玷污),应理解成分词。这样,整个第3节变成∶ 我亲自认识你,以法莲, 而你,以色列,不能向我隐藏; 因为现在你行淫了,以法莲, 你,以色列,已被玷污。 当耶和华的指控之声在第3节已直接指向被告以后,先知在第4节转去向另一些听众讲述更大范围的事,有可能是指着第1节中的祭司讲的。复数代名词他们、他们的、他们(受格)极可能同指以法莲和以色列,即整个北国;他们所行一言道尽他们所有罪孽,又特别突出他们与巴力偶像在灵性上的纵情淫乱(参四9) 以至于不容他们作出“归回”(参二7 ,三5) 这惟一一个神所喜悦的决定。他们因着拜偶像而被鬼魔势力(心)紧紧牢笼,这是他们无能为力的原因,鬼魔正牵引他们离弃因认识耶和华而顺服谨守圣约的方向,反引之背道而行。何西阿以这样的方式向祭司谈论民众,对这些宗教领袖是令人惊恐的审判,他们的神圣天职本是悉心教导民众神的知识(参四6) 。 5 ~7.先知继续向祭司论及百姓,但没有明确地提到祭司这名称。这里用具有法律意义的词语见证(字义为“回答”,5节),意思是对法庭上的问讯提供证词(参七10) 。这里的被告是全体以色列民,被唤出庭见证自己的不是;法官的判决(“将跌倒”,参四5 对先知和祭司的判决)不仅针对以法莲和以色列,更包括犹大在内。后面进一步的罪证是指控北国和南国全体民众,判决的部分内容是∶神要从他们的礼仪中,他们原以为可寻见耶和华之处(6节)“撤回”(字义为“挪开”,就像人脱去衣服一般,参∶申二十五9~10 ;另参五15 ,属灵撤退的另一种表达形式)。背信弃义/淫乱不忠(行事不守信义,希伯来文 bgd ,参六7) 是所列的最后一条罪行,也是全部罪行的总结(7节)。最后一句用现在(相当于“因此”),引出最后的判决和惩罚(参1~2节)。 开头对以色列的指控是(以色列的骄傲,5节)他们自以为是,没有完全依靠神。最后的指控(7节)概括他们的属灵叛逆(参六7) ,其证据全然显明在由淫乱合而生的属灵和实际的私子这事实中,何西阿在四章13~14节 对此猛烈抨击。中间的经文描述异教的虚枉无益,和祭物的不胜数算,其中用两个词羊群(小的山羊和绵羊)和牛群(大的公牛和母牛)表达。用拦阻的方式挫败恶行的审判法,早在二章7节 中对歌篾/以色列的审判中已看到,却没有使民众真正悔改转回;用拦阻来挫败到最后(7c 节)就变成灾难性的挫败,神将吞灭他们的地业(动词所带的惟一受格),使众巴力陷入无能无力的羞耻中,剥夺以色列所穿戴和食用的五谷(参二9、12) 。指称以色列人或私子的“他们”(7b 节)应去掉,希伯来文中 m 更常用作动词的强调附加词(所谓的前接成分 mem ),而不是第三人称的阳性复数代名词的后置词(安德生持此看法,396页)。如果耶和华是主词,月朔应该指一个特定的时间,即“新月的时候”,只要在这个词前面加一个母音 a,就变成这种意思。新月不再是欢庆节期的开始(参二11) ,却是末后的时候。新月是何西阿书五1~7 中,民众聚集进行宗教礼仪活动的时间和环境。91 C. C. Mc Cown 和 J. C. Wampler, Tell en-nasbeh excavated under the direction of the late Wm. Frederic Bade I (Berkeley, 1947), p. 8. 另参见 King, p. 48.
C胡作非为的政治(五8~ 七16) 这部分(以五章8节 中一连串的祈使句开始,以七章16节 审判的总结话语结束,八章1节 又跟着一个新的祈使句)由几段不同的信息组成,其内容围绕北国与南国关系中政治的动荡起伏(五8~ 六11 a),两国在选择埃及还是亚述(五13 ,七8~16) 作主要盟国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各自的王朝倾覆变迁(六11 b~七7、16) 。何西阿采用一些不同的文学手法表现当时政局的混乱动荡∶ (1) 战争号角声中涵盖的审判信息(五8~11) ; (2) 表达神忿怒的明喻(五12~15) ; (3) 略显悔意的忏悔诗(六1~3) ; (4) 神抱怨约民变化无常(六4~6) ; (5) 变化无常的实例(六7~11 a); (6) 神抱怨约民虚谎诡诈(六11 b ~七2) ; (7) 以烤饼的延伸暗喻表达审判(七3~7) ; (8) 以未烤好之饼的双重暗喻表达审判(七8~10) ; (9) 以捕鸟的双重暗喻表达审判(七11~12) ; (10) 神双重抱怨中的审判民众的悖逆(七13~16) 。 何西阿用这么多不同的手法表达审判的主题,留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他不遗余力地以各种罪证与以色列对质,从而敦促他们真正悔改。 何西阿始终没有偏离异教邪恶堕落的主题(六6、10 ,七14) ,却又引出全新的罪证∶ (1) 以色列和犹大都涉足某种争辩中,使二者都罪责难逃(五8~15) ; (2) 亚述在何西阿书中首次出场,不是侵略危机的象征,而是勾引以色列追随她的诱惑(五13 ,七8~12) ; (3) 埃及不再是以色列人出埃及后所缅怀追想的那地(参二15) ,却是代替亚述的另一强大政治盟友(七11、16) ; (4) 以色列曾高唱归回之歌(参二7) ,却被神悲痛地拒绝(六1~6) ; (5) 一~三章勾画的受伤良人的形像(四16 轻轻回响),如今在神的一片责怨声中,变得更加清晰动人,神长久不断恩惠慈怜,反衬出以色列顽梗不变的悖逆(六4~6 ,六11 b ~七2、11 ~16); (6) 除了异教泛滥的罪行以外,还凭添凶杀和政治暴乱的罪行(六7~11 a,七3~7) ; (7) 神已选出为祂作工的先知(六5 ;参九8 ,十二10、13) 。 虽然何西阿的信息在向一个新领域突破,他仍时刻不忘回顾前面传达过的信息(四1~3 、4~19,五1~7) ,一~三章的经历也从未淡忘∶ (1) 祭司、民众和首领都当留心听,仿佛五章1节 的召唤再现; (2) 寻求祂(五15 ;参二7 ,三5 ,五6) ,认识祂(六3、6 ;参二8、20 ,四1、6 ,五4) ,归向祂(六1 ,七10 ;参二7 ,三5 ,五4) 和行圣约的仁爱(六4、6 ;参二19 ,四1) ,再次成了信息的关键点; (3) 和以色列一样,先知重提犹大的悖逆和所受的审判(五10~12 ,六4、10 ~11a); (4) 以法莲的淫乱和以色列的污秽依旧不变(六10 ;参五3) ; (5) 醉酒迷乱他们的理智(五11 ,七5 ;参四18) ; (6) 在圣地残忍的献祭活动中,陷害无辜之人的恶人同样要遭到耶和华神的网罗、惩罚(七12 ;参五1~2) 。这些新主题与我们早已熟悉的主题经诗人兼艺术家之手,精巧绝妙地编成一体,这种奇妙的手法使我们难以明确划分各个段落,学者绞尽脑汁力图澄清其中不同的历史背景,然而我们却难以忽略它们表达出来的伤痛! 增注∶历史背景辅参 我们推测这里(五8~ 七16) 隐含一场犹大和以色列之间的斗争(五8~11) ,亚述帝国的势力此时也日渐强盛,无可匹敌(五13 ,七8~9 、11);这里又隐含民众反叛以色列王族统治的事件(七3~7) 。如果我们对隐藏背景线索的推测正确,那么这些信息是何西阿后期事奉的产物,时间约在主前七三三年以后。虽然学者们没有一致的意见,但人们通常将列王纪下十六1~9 (代下二十八5~7) 所记载的叙以之战,当成这段信息的历史背景,以赛亚书七1~ 八22 ,或许弥迦书七7~20 也曾暗示过这一历史事件92 。及至亚兰的利汛王和撒玛利亚的比加王敦促犹大王亚哈斯参战,我们才对这场战争有粗略的轮廓93 。 战争的开始应从亚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主前七三八年首次的西征侵略行动算起,他攻占叙利亚的哈马,使它成为亚述的殖民省,从此西部各国五十年来享有的相对和平和自由遭到威胁。提革拉毗列色三世的官方记录指明,以色列王米拿现和亚兰王利汛是首先以纳税进贡的形式,臣服亚述的两位君王,而各自还保留政治的自由和权力。米拿现通过向全以色列六万地主每人征收五十客舍勒的方式筹集贡物(王下十五19~20) 。亚述在第一次西征之后,间隔四年未出击,以修补护卫其国土的南北两翼。主前七三四年亚述王再次发起西征,到达非利士的迦萨,当时比加刚杀了米拿现之子及王位继承人比加辖,夺取政权(王下十五25) 。百姓对每年缴纳贡物深恶痛绝,激发起反亚述的浪潮,此外主前七三七至七三五年间亚述未曾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地区展示强大军力,这些似乎都促使比加成功地以军事政变篡夺王位。 比加很快就实施反亚述的政策,与深受向亚述进贡之苦、梦想建立强大亚兰帝国的利汛携手同盟,企图建立叙利亚以法莲联盟。对于二王想仰赖埃及帮助而脱离亚述殖民统治的程度,我们只能估计。提革拉毗列色王将迦萨作为主前七三四年战役占领的目标,提示我们亚述王在埃及边境展示军事雄威的用意,在于遏制蠢蠢欲动的埃及。何西阿书中的埃及不仅是个潜在的盟国(七11) ,而且是以色列惨遭败落被人嘲弄之地(七16) ,这些迹象都表明以法莲的君王曾打算依靠埃及反抗亚述的统治。 犹大位于叙以和埃及之间,虽逃脱了亚述的殖民统治,却有五十多年的时间生活在贪婪无度的大马色和撒玛利亚君王的统治阴影中。如果要加强西部的防守,并且把南方的通道向埃及人敞开,犹大必须加入叙以联盟。犹大王亚哈斯拒绝此意,比加和利汛明察在心,别无选择,只好攻打耶路撒冷,企图废黜亚哈斯,建立傀儡政权,立他比勒之子为犹大王(赛七1~2 、6)。亚哈斯走投无路,只好寻求提革拉毗列色的援助,向亚述缴纳贡物,成为亚述的殖民地,以此换取亚述支持他的请求(王下十六7~8) 。 首先,亚述军队在主前七三三年征服以色列,夺下基列、加利利和拿弗他利全地,把这些地方居民中的菁英都掳到亚述(王下十五29) 。接着主前七三二年他们又反攻大马色,击杀利汛,并将其政权转移到吉珥(王下十六9 ;参∶摩一5 ,九7) 所有这一切显然使亚哈斯绝境逢生,化险为夷,而同盟的两国结局则惨不忍睹∶以色列大部分国土被割让给亚述,沦为其殖民地,完全受亚述的统治辖管。昔日以色列社会的达官贵人都被废黜,由亚述新派的总督和政府取代,只有环绕撒玛利亚山地的以法莲在起初的殖民统治中,保留了短暂的半独立主权,此时比加王被杀身亡,何细亚被立为王,成了亚述的傀儡(王下十五30 ,十七1~3) 94 ,以法莲很快又沦为亚述的殖民地。位于黎巴嫩旷野和群山之间的战略要隘大马色,成为下个世纪亚述人的商业和军事基地。 何西阿书五8~ 七16 的信息,在主前七三三年发生了一系列历史事件之后写成,此时那场凄惨的战争带来的创伤刚刚开始愈合,他的信息重点回荡在以色列的愚蠢(五11、13) ,和犹大的贪婪之间。战争的警号(五8) 萦绕,谴责犹大的首领如同“挪移地界的人”(五10) 之声,表明犹大曾抢夺别国的领土。犹大军队曾向北推进,从基比亚穿过拉玛到达伯特利,企图吞噬以法莲的地土,以扩展犹大的疆界。对于这一点比较好的解释是,犹大曾在叙以大战接近尾声之时,因以色列和提革拉毗列色之争而渔翁得利,得以扩展其生存空间。何细亚(主前732年)废黜比加王,可能得到亚述人的帮助,因为提革拉毗列色的编年史曾宣称,亚述王在以色列人击杀比加王以后,改立何细亚作王。这可能就是六章7节 至 七章7节 描述的阴谋背叛事件,虽然这段信息也可能针对比加背叛比加辖而言(王下十五25) 。无论是哪一种情形,依照何西阿的解释,祭司的同谋共犯使这些行为显得更加卑鄙95 。
92 弥七7~20 可能指北方的说法,见 J. T. Willis, VT supp. 26, 1974, pp. 64~76;也见 D. R. Hillers, Micah , Hermeneia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84), pp. 89~91.
93 引用提革拉毗列色三世的碑文(如 ANET, pp. 282~284)及一些圣经文献,而对此战争所作的粗略记述,见 Donner, pp. 243~254; Bright, pp. 269~276; M. E. W. Thompson, Situation and Theology: OT Interpretations of the Syro-Ephraimite War (Sheffield: The Almond Press, 1982), pp. 104~114; Miller and Hayes, pp. 314~339.
94 亚述殖民统治各个阶段的总论,见 Miller 和 Hayes, pp. 320~322.
95 这里大致按照 M. E. W. Thompson, Situation and Theology , Bright 和 N. K. Gottwald, All the Kingdoms of the Earth (New York: Evanston; London: Harper & Row, 1964), pp. 148~162的观点。对于各个党派的动机和埃及所起的影响,学者的见解各异。最引起争议的历史问题,是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提革拉毗列色在主前七三四年曾与非利士人作战,叙以大战是在它之前还是之后?我们赞成 Thompson, Bright 和 Gottwald 的观点,认为战争随亚述入侵就即刻引发。Donner 和 Herrmann 则认为与非利士的战斗发生在之前。
i. 贪婪愚蠢的外交(五8~15) 这一段经文隐晦精简,可以分为三部分∶ (1) 8~9节是正式而具体地宣告审判,开始用战争的号角声警告军队将穿过便雅悯众城,向以法莲疆界挺进,末了劝诫以色列各支派对这些警告应该笃信不疑; (2) 第10~11节首先直言犹大因图谋扩展疆界而招致审判,然后是以法莲因追逐污秽招致审判; (3) 第12~15节是一些审判的比喻,藉此劝阻犹大和以色列依靠亚述获取平稳和昌盛的愚蠢作法。审判的寓言虽然异常严厉,但神的本意并非要除灭这两国,而是要驱使她们真心悔改,正如15b 节的“直到”清楚显示的。第15节以一个动词作结束,表明这段故事部分已告一段落,并为从六章1节 开始的忏悔之歌铺路。 8 ~9.作者从这里骤然把我们的眼光从对异教的指责(四4~ 五7) ,转向一幅战场的画面;先知作为守望之人(参九8 ,八1) ,吹响了战争的号角。他使用了两种号公羊角号(参∶书六章;撒下二28 ,二十22 ;摩三6) 和银号(民十2) ,发出危险的信号,召唤所有哨兵高声报警(参∶书六5) 。这些警报可能与四章4节 至 五章7节 的谴责祭司有关,因为当时的祭司团体和随军祭司中,部分成员的职责就是警告险情来临(参∶耶六1) 。那些人没有谨守职责教导律法(四6) ,现在宣告违背律法所带来的毁灭。 这里提到的三个城,座落在耶路撒冷正北方,正好伸展在一条线上。它们排列的顺序表明侵略大军从南方而来∶基比亚(参九9 ,十9 注释;士十九12~16 ,何西阿影射过发生在这里的污秽故事;另参基比亚与扫罗的关系,撒上十10) ,即现在的 Tel-el- Fu^l ,离耶路撒冷五公里;拉玛(撒母耳的家乡,撒上一1 a),即现在的 er-Ram,离耶路撒冷八公里;伯特利M伯亚文(参四15 注释),是现在的 Beitin,离耶路撒冷十八公里。下文(10节)接着就提示侵略者是犹大的军事首领(希伯来文用王子一词)。如果由艾尔特(A. Alt)首先提出,被沃尔夫(111~112页)引用,后来被汤普逊(M. E. W. Thompson)修正的理论成立,这里的情形指的正是叙以大战(参考前面“历史背景辅参”)。当撒玛利亚忙于应付提革拉毗列色的军队时,犹大王亚哈斯出其不意地收复以色列王约阿施从前从犹大强夺的便雅悯支派的地业(王下十四8~14) 96 。难怪便雅悯合城严加防范,充满“在你后头”的喊声(RSV 边注,参∶士五14) ,仿佛危险从后面临近。 第9节透露对以法莲不利的战争结果。以法莲这片曾骄傲狂妄的领土,在提革拉毗列色的侵袭中变成一片荒场,在神这位审判官所预定的时间,完全衰败颓废,遭到应受的刑罚这个时间便是公开宣告的“责罚的日子”或“责打”(惩罚),这个词只在这里用到(参∶王下十九3 ;诗一四九7 ;赛三十七3 ,同一个希伯来字的其他用法)。审判宣言句句定准,神亲自断定刑罚不可更改(必然发生),使判决的正规有效性显而易见或许这一点与前面的部分一脉相承(参四1 ,五1) 。第9节中的以色列一定指整个民族,通过后面针对犹大的判语(10节),将审判的信息与以法莲紧密相连。 10 ~11.这两节经文指明南北两国的罪行,为第12~15节神严厉而尖刻的审判铺路。犹大的罪行看来是第8节中的战争言辞所描绘的强夺地土。因着不甘受挫和投机心态的激动,促使犹大向北征伐,夺回失地,并明显抢占许多领土。在古代的以色列,以暴力或欺诈的手段挪移地界、扩展地业,是不能容忍的犯法行为(申二十七17) 。神在烈怒中施行审判,表明神深切关注并维护他人的合法权力。犹大也曾作过神忿怒的工具,但只要神所用的工具肆无忌惮、残酷暴戾地执行神的审判,他们自己亦难逃神的忿怒(参∶赛十5~19) 。 神因着自己公正的本性(参一6~7 ,四15 ,五5、12 ~13,六10~11 a 注释),也指明以法莲的命运,就是要深受亚述人的欺压掠夺、践踏蹂躏之苦,连犹大的军事领袖也有一些参与。欺压和压碎是两个描述社会不公平的词汇,是以法莲的罪责所在(摩四1) 。神清楚指明遭受惩罚的原因∶以法莲竭尽全力追逐污秽邪淫的事(希伯来文 s]a{w 从 s]w` 演变而来,意思是“恶臭”,后又衍生出“粪便”这个词,参∶赛二十八10、13) 。安德生(399、410页)认为这个词是一个神灵(“污秽”)的名字,但从上下文来看,它主要内容是与亚述的外交关系,这个词描述他们与外邦亚兰人注定失败的联盟关系,或者指他们与亚述国既爱又恨的关系。 12 ~15.这段信息奇异非常的结论,把耶和华神刻画成携带灾病的人(12节),和杀伤力极强的好战者(14节)。神审判的顺序值得注意∶ (1) 以法莲和犹大受到因内战引起的灾病脓烂的刑罚(12节); (2) 他们并未转向神,却转向亚述寻求医治结果徒劳无益(13节); (3) 神对他们纠缠仰仗外力做法的反应,更加激烈可怕祂撕裂他们以致无法修补,抢夺他们远离所有救助(14节); (4) 然后,神将犹如狮子返回窝穴一样,要转离(参五6 注释)、等待他们因愁苦刺透而转回悔改(15节)。神迅速奇异地为亚述和叙以大战给两国带来的军事损伤承担责任(12节),祂是“脓肿”(这种解释比虫蛀更贴近上下文)和“溃烂”(这种腐烂影响人体,参∶哈三16 ;箴十二4 ,这种病侵蚀骨头;疾病和腐烂是对悖逆之人的审判,参∶赛一5~6) 的明喻中所述,耗尽精力之灾病的源头。 第12、13和14节中以法莲和犹大平行的对比手法,应延续到第13b 节∶以法莲往亚述,而(犹大)往大君之处(和合本译作∶“以法莲……犹大……往亚述去见耶雷布王。”)这显然指南北两国对殖民地位的屈服亚哈斯王很可能哀求亚述帮助抵抗撒玛利亚-大马色联盟的进攻,而何细亚在比加王被击杀身亡以后,成了奴颜十足的傀儡。去或“走去”不是指离开,而是屈膝跪拜地谄媚奉承;打发(呈送)很可能是有“贡物”那样的受词。只要将后面的两个希伯来字分开( melek ya{re{b ,和合本译作“耶雷布王”,一个争竞的王),就可得到大君王这个词,这种说法至少在一份亚兰碑文中得到证明97 ,也从亚述官方文件中得到确认(Andersen, p. 414)。这样,我们避免了七十士译本(参 NASB)将此译作鲜为人知的耶雷布王的难题。如果一定要保留原文原来字词的分隔,可能产生的一种意思是“庇护之王”98 。犹大的伤有助于我们理解第12节∶这是个用来指受感染的流脓痛疮的专门词汇。在李斯忒(Lister)发现抗菌素之前,这种创伤都是致命的,显然亚述人也没有任何有效的药膏。人们通常认为古代的大君王可得到魔法和神奇的力量,但亚述这个显赫一时的独裁大国,也没有任何灵丹妙药,可治愈以法莲和犹大的病痛。代名词你们和你们的应该涵盖南北两国。 第14节中的狮子和少壮狮子不应该有什么区别,而是同义词,用来加强彼此的语气,给我们勾画出一幅残暴惊惧的画面(参∶摩五19) 。何西阿使用狮子的明喻,既传达复和的信息(十一10~11) ,又包含审判的信息(十三7~8 ,这一段也同样用到第14节中的重要动词撕裂)。代名词“我”的反覆使用,是为了消除听众心头的疑团,知道审判的来源,并突出强调其重大不可逃避的特性,及真正的目的。施行严厉审判的目的,在第15节中讲得很明白,神圣之狮的审判,最终要促使民众真心悔改,脱离邪恶的异教,寻求独一真神(希伯来文 bqs% ,“切切寻求”这个词在智慧文学中的用法,与异教的崇拜未有牵连,参∶伯七21 ,八5 ,二十四5 ;诗六十三1 ,七十八34 ;箴一28 ,七15 ,八7) 。
96 A. Alt., Neue Kirchliche Zeitschrift 30, 1919, pp. 537~568; Thompson, Situation and Theology , p. 67. 97 J. A. Fitzmyer, The Aramaic Inscriptions of Sefire , Biblica et Orientalia 19 (Rome: Pontifical Biblical Institute, 1967), p. 61.
98 比较 E. M. Good, 'Hosea 5.8~6.6: An Alternative to Alt', JBL , 85, 1966, pp. 277~278; H. L. Ginsburg, Encyclopedia Judaica, 8, cols, 1010~1024.
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答:耶雷布--意即仇敌,或竞争之王,系亚述国的一王。这名字大概是先知加给他的绰号。「以法莲见自己有病,犹大见自己有伤,他们就打发人往亚述去见耶雷布王,他却不能医治你们,不能治好你们的伤。」(13 )意思是指他们犯罪,去求外邦的君王,不能使他们得救。又因他们崇拜牛犊,将牛犊作礼物,献给此王而蒙羞惭愧(十6) 。有谓这王乃是撒珥根的原名(意即太阳的主 赛二十1) ,即主前七二二年攻占撒玛利亚者。又有谓此王乃指以色列王米拿现,于主前七三八年,拟以鉅款贿亚述王之普勒,冀得其助,坚定国位(王下十五19) 。普勒即后来名为提 革拉昆列色者(王下十五29) 。但此等解释均属忖测未足征信。
――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
【何五14 】「我必向以法莲如狮子,向犹大家如少壮狮子;我必撕裂而去,我要夺去,无人搭救。」
狮子是最凶暴的动物(士十四18 ,箴三十30) 。有时描写侵略者凶暴如狮子(鸿二11-13) ,神审判时也如狮子那么凶狠。──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何西阿书》
〔暂编注解〕神的惩罚行动如狮子撕裂猎物,极其可怕。祂使用亚述、巴比伦来施行刑罚,人无法逃避。
形容刑罚的可怕。
象征毁灭的征服者。狮子先撕裂它的猎物,然后带走。神的子民也会先被撕裂成块,再被掳走。
●「无人搭救」:直译是「无人能夺回」。
【何五15 】「我要回到原处,等他们自觉有罪,寻求我面,他们在急难的时候,必切切寻求我。」
这里仍以猛狮为例,当狮子撕裂牛羊之后,再回到洞穴隐藏起来。可能这里特别提起迦南地异教的神话,提到失?的神明。但是耶和华不必失踪,神离开他们,回到圣所。在急难的时候,他们的骄傲就消失了。所以管教的目的不是破坏性的,而是促使他们谦卑回头。认罪是必须的,真实的悔改带给他们切切寻求的心。这里的「寻求」不再是礼仪的,而是心意的,才可寻见主。──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何西阿书》
〔暂编注解〕神不能不暂时离开祂的子民,等他们认罪悔改,恢复寻求祂。
「原处」:指天上,整句表示神离百姓而去。
我要回到原处。这里仍然以带走猎物,回到洞穴的狮子为喻。神囚掳了祂的子民以后,就回到天上。百姓因“急难”而真心悔改,寻求神,正如耶利米在他的预言中所精彩表述的那样(耶29:10-14) 。
承认。悔罪的两个必要步骤就是认罪和降伏于神(诗32:1-2 ,赛59:1-2) 。
◎神的惩罚,终究是希望百姓归回。
5:15-6:11百姓没有诚意悔改:神虽等候百姓悔改,但百姓的回应并非出于真诚。他们表面上附从神,希望神会除去刑罚,但仍继续行恶,因此神要施行审判。
●5:8-6:11此处的背景是公元前733年叙利亚和以色列联军攻打犹大,犹大求助于亚述王,公元前732年亚述王攻打以色列,占领约旦河东和加利利一代的地方。犹大趁机往北攻击,意图取得北国的部分领土。
●5:8-6:11耶罗波安二世死后,以色列国政局不稳,十年内换个五个王,其中三个死于窜位 王下 15:8-28
【何五4 不能归向神】「他们所行的使他们不能归向神。」
我们会把主耶稣想象成一副可怜相,站在你门旁等候,甚么时候愿意,就可以叫祂进来。实际上,圣经说:寻求主和祂真智慧的人,是“听从我,日日在我门口仰望,在我门框旁边等候的,那人便为有福。”(箴八34) 。 人悔改归向神,不是对神有甚么功德,而是人得蒙神的恩惠。但要知道,人任意犯罪,会到一个难以回转的地步:
他们所行的,使他们不能归向神,因有淫心在他们里面,他们也不认识耶和华。…他们必牵着牛羊去寻求耶和华,却寻不见,祂已经转去离开他们。(何五4-6)
不要以为神可以呼之即来,挥之则去。
持续行恶的危险以色列全国,由祭司,王室,到民间的领袖,都一同犯罪行恶,形成了一种罪恶文化,使全国都被污染,陷在邪恶的浓雾里面。那最可怕的情形,互相牵连,使任何个人不能拒持,难以转向神。
邪淫之灵的奴役偶像不止是物质的石头,或木头的柱像,它的背后,实在还有恶灵的存在,可以控制支配崇拜它的人;正如主耶稣所说的,崇拜金钱的人,“玛门”就成为他的主人,要求人对它效忠,事奉它(太六24) 。以色列人崇拜巴力宗教,其仪式极为邪淫不端,结果就有“邪淫的灵”进到他们里面,住在他们心里(何五4 ,四12) ,奴役他们,使他们不能够认识神,亲近神;圣洁的神也不能让他们亲近祂。
巴力崇拜的恶果崇拜巴力的人,像其他异教一样,以为只要牵着牛羊去献祭,就可以得它的欢心,包庇,并不要求甚么道德规范。耶罗波安的金牛犊宗教:“无论何人牵一只公牛犊,七只公绵羊,将自己分别出来,就可作虚无之神的祭司”(代下一三9) 。以色列人受了熏染,以为去求神的时候,只要带祭物去,就可以蒙悦纳。耶和华却是要人用心灵诚实敬拜祂。 教会应当知道:信徒必须转离罪恶,悔改归向神;神不是看人奉献,就以赐福作交换条件。要认识主,事奉祂。
── 于中旻《何西阿书笺记》
【何五12 ,14】
这里将神管教的方法活画出来。先知在此是论到以色列的罪,他警告他们说,因为他们对神的不贞,神必管教他们。他在十二节说:「我使以法莲如虫蛀之物。」虫是慢慢地将物件蛀坏的。但在十四节我们读到:「我必向以法莲如狮子。」狮子袭击人是用猛力,并会大行毁坏。倘若这国民留意先知的警告而转向神,神的管教会是轻微的,但他们若忽略这些警告,神的管教就会日渐加重,直至有一日,亚述人如咆哮的狮子,到来将他们掳去。
── 彭德歌《愿与你相交》
【何五15 】
「我要回到原处,等他们自觉有罪,寻求我面。」
神掩面不看他们,表明以色列人不再有神的保护,被掳至异邦。他们原有神的看顾,与神同行,他们的仇敌完全无法攻击。现在由于罪,失去神的照顾,使他们在侵略的风暴中完全被卷走了。
神退去不是有时间的限制,祂撕裂再医治。祂离开再会回来。祂在看见受苦的心灵寻求祂面的时候就立即归回。这是不是你的情况呢?你似乎已经被人与神丢弃了。人生对你十分艰难。浓密的黑暗笼罩在你心上,痛苦破坏你的生命,而且你一直在守着威胁,有困难与罪恶都该承认才好!
根据本章所说的,也许可以加以检讨。你在言行中有没有伤害别人,成为网罗呢?(一节 )你是否对基督不贞呢?祂是你永远的情人(三节 )。你是否得着神的恩赐,或提拔的地位而骄傲呢(五节 )?你有没有什么不诚实之处,如果挪移邻居的地界(十节 )?你是否愿意随从暗利敬奉偶像(十一节 列王纪上十六章二十五节 ) ?你是否去与不义的结盟,如亚述的耶雷布王(十三节 )?求神为你除去不必有的争辩,你会惊奇地发现自己还有那么多的罪恶,所以应该寻求神的面。
──迈尔《珍贵的片刻》
【何五15 真正的悔改】
真正的悔改,首先对罪有所认识。甚么是罪?凶杀、偷盗、贪心等是罪,当然是,但不是罪的基本意义。罪不是外表的,乃在内心与神的关系,不可把罪看得太轻,太浅,或用行动来遮掩罪。
比如丈夫得罪妻子,拿一块糖给妻子,请她不发脾气。恐怕因此使妻子更大发脾气,因为这样不能解决困难,而且加深了问题。如要解决困难,舍此并无别法,就是丈夫要向妻子认错。同样的我们犯罪得罪神,只有向神认罪,才能得到饶恕。
── 鲍会园《何西阿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