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导读:阿摩司书 第3章


圣经综合解读

1「以色列人哪,你们全家是我从埃及地领上来的,当听耶和华攻击你们的话:」

2「在地上万族中,我只认识你们;因此,我必追讨你们的一切罪孽。」

「你们全家」())指以色列十二支派,包括南北两国。神管教百姓的原因,是因为「在地上万族中,我只认识你们;因此,我必追讨你们的一切罪孽」())。神不但要追讨不公不义的罪,也要追讨背弃圣约的罪())。
「只认识你们」()),意思是神拣选以色列人「作祭司的国度,为圣洁的国民」()),与百姓之间有特殊的立约关系。
今天,我们和以色列人一样是被神「认识」的百姓,但这特殊的恩典却不允许被滥用;信徒并没有免受审判的特权,而是恩典越大、责任也越大,「因为多给谁,就向谁多取;多托谁,就向谁多要」())。但并不是说人不被神「认识」,就不必受审判,「因为时候到了,审判要从神的家起首。若是先从我们起首,那不信从神福音的人将有何等的结局呢」())?

3「二人若不同心,岂能同行呢?」

4「狮子若非抓食,岂能在林中咆哮呢?少壮狮子若无所得,岂能从洞中发声呢?」

5「若没有机槛,雀鸟岂能陷在网罗里呢?网罗若无所得,岂能从地上翻起呢?」

6「城中若吹角,百姓岂不惊恐呢?灾祸若临到一城,岂非耶和华所降的吗?」

7「主耶和华若不将奥秘指示祂的仆人众先知,就一无所行。」

8「狮子吼叫,谁不惧怕呢?主耶和华发命,谁能不说预言呢?」

「二人若不同心,岂能同行呢」()),原文是「二人若不约定,岂能同行呢」(英文ESV、NASB、KJV译本))。在古代荒僻的山地里,路人稀少,若有二人同行,必定是早已约定好的。
4-6节借着当时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因果关系,指出先知的信息是由神而来,「主耶和华发命,谁能不说预言呢」())。因此,百姓应当好好思想先知所宣告的审判()),而不是掩耳盗铃地吩咐先知「不要说预言」())。
神总是先借着先知警告百姓,然后才降下惩罚。神在降灾给埃及之前,先通过摩西警告法老;而在北国灭亡之前,神也反复通过「祂的仆人众先知」())发出了充分的预言和劝告,因此,百姓在管教面前无可推诿。

9「要在亚实突的宫殿中和埃及地的宫殿里传扬说:你们要聚集在撒马利亚的山上,就看见城中有何等大的扰乱与欺压的事。」

10「那些以强暴抢夺财物、积蓄在自己家中的人不知道行正直的事。这是耶和华说的。」

11「所以主耶和华如此说:敌人必来围攻这地,使你的势力衰微,抢掠你的家宅。」

12「耶和华如此说:『牧人怎样从狮子口中抢回两条羊腿或半个耳朵,住撒马利亚的以色列人躺卧在床角上或铺绣花毯的榻上,他们得救也不过如此。』」

非利士五城之一「亚实突」())和「埃及」())是外邦人的代表,「撒马利亚」())是北国的首都。 外邦人被召集到撒马利亚周围的群山,来观看「城中有何等大的扰乱与欺压的事」()),表明选民不但和外邦人一样全然败坏,而且犯罪程度已经超过了外邦人,「不知道行正直的事」()),结局必然是被管教())。
「敌人必来围攻这地」()),是预言三十多年以后,亚述王围攻撒马利亚三年,最后「将以色列人掳到亚述」())。神要借着仇敌的围攻「阻挡骄傲的人」()),洁净这地的「扰乱、欺压」())与「强暴」())。
古代的牧人「从狮子口中抢回两条羊腿或半个耳朵」()),是为了向主人证明羊确实被野兽所吃,所以不必赔偿())。「躺卧在床角上或铺绣花毯的榻上」()),可能指北国的权贵将失去财富,只剩下床的一角或毯子的一端(英文ESV、NASB译本)),空留残破的回忆。「抢回」())与「得救」())原文是同一个字,比喻北国被敌人围攻时,「得救」的余数很少。
上图:撒马利亚周围的群山。

13「主耶和华——万军之神说:当听这话,警戒雅各家。」

14「我讨以色列罪的日子,也要讨伯特利祭坛的罪;坛角必被砍下,坠落于地。」

15「我要拆毁过冬和过夏的房屋。象牙的房屋也必毁灭;高大的房屋都归无有。这是耶和华说的。」

「警戒」())原文是「作证」,是法庭上提出控诉的术语。虽然神在北国的灭亡临近之前向百姓发出指控、警戒,百姓却充耳不闻,所以完全是「自取败坏」())。
南北国分裂以后,耶罗波安一世在伯特利设立金牛犊代替神()),使北国陷在罪里两百多年而不能自拔。百姓既不能专心爱神,也就不能「爱人如己」())、施行社会公义,社会和道德问题自然无法根除。因此,神不但要像追讨外邦人一样追讨以色列的不公不义,「也要讨伯特利祭坛的罪」()),除掉金牛犊,才能让百姓彻底回转。「讨」原文就是「追讨」())。
「祭坛的角」())是避难的地方,「坛角」())被砍下,比喻百姓在神的审判之下,没有任何地方可以躲藏。
「过冬和过夏的房屋」()),可能指北国的权贵夏天住在凉爽的撒马利亚山地,冬天住在温暖的耶斯列平原。「象牙的房屋」())镶嵌着各种进口的象牙饰品。这些都代表北国所看重倚赖、引以为豪的经济繁荣和奢华生活,将来却要被神全然「拆毁」()),然后才能「建立大卫倒塌的帐幕,堵住其中的破口,把那破坏的建立起来,重新修造,像古时一样」())。
今天,信徒在神以外所看重、所倚靠、所追求的,无论是属世的「高大房屋」()),还是外表属灵的「伯特利祭坛」()),都要被神彻底「拆毁」,才能得以「重新修造」。《列王纪》的历史表明,这是人能「专心顺从耶和华」())的唯一道路;而任何心怀二意的折衷、修补、掺杂,最终都会重归败坏。
上图:考古学家在撒马利亚遗址发现了几百片主前9-8世纪的象牙物品碎片。亚哈的象牙宫里可能有大量的象牙装饰品,包括腓尼基和埃及的艺术风格。当时的象牙是从亚兰进口。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神发命令 我们从现在开始,进入阿摩司书的第二个大部分,从第三到第六章。第二部分是比较分散的,不像第一部分,由对各国之晓谕组成,在主题上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它是由一些先知的晓谕或者讲话集合而成,很多都是摘要形式的。总和起来,这些章节提供阿摩司传道的纲领性主题。

前八节包含两篇信息,也许开始是彼此独立的:(甲 )第一至二节,和(乙 )三至八节。每一篇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提供先知工作的背景和目的。它们是对以色列的听众讲的,引发他们去明白为甚么阿摩司必须这样预言,和他的预言的内容是甚么。

(一 )以色列蒙拣选。阿摩司说话的对象──以色列人被描写为:‘全家都是我从埃及地领上来的。’(1节 )这样简短的一句,概括了神解放他们的历史和神的目的。这个民族曾经长期在邻国为奴隶,他们本来是没有希望、没有前途的,但竟然被从奴隶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这完全因为神‘认识’以色列人特别深(见2节 );也就是说,祂特别爱他们,拣选了他们,因此有这样特别怜悯他们的行动。

在这开头的晓谕中,当所有神恩惠的话语说完之后,却以一句非常特别的话作为结束:‘我必追讨你们一切罪孽。’(2节下半 )这句话的力量从上下文可以看到。神拣选以色列人,没有给他们许多特权,而只有目的。这个国家没有犯罪的许可证,只是接受一个特殊的命令,为公义而生活。因此,先知宣布神的刑罚迫在眼前,并把这个追讨以色列的罪孽放在回忆过去的特权之上下文中,这样更具有戏剧性。以色列接受了神的特权,但忽略了神救赎他们的目的。所以阿摩司先知被差派去宣布神对待以色列的历史之新篇章。

在耶稣关于主人和仆人的比喻中,清楚地宣布了阿摩司传道的序幕中所包含的意思:‘多给谁,就向谁多取。’以色列得着了很多:从奴隶枷锁中被救出来,与神有特别的关系,和应许之地。这样大的恩赐,必然有大的要求:爱神并事奉祂,成为圣洁的国家,在世界各国中代表神的公义;但没有一点以色列做到。在先知看来,只有这个国家的罪孽是清楚可见的,因此,他必须宣布审判的来临。

要以色列人把握神拣选他们的目的和他们应负的责任之间的关系,是不容易的。因为过去的特权有一种麻醉作用,它令人敏锐的感觉迟钝,模糊了事奉的心志。对于教会和她的会友来说,从以色列人的那种失败中逃脱出来,更是不容易。认识到我们也已蒙了救赎,我们也有与神的特殊关系,神给了我们可供生活的‘应许之地’,所有这一切(恩典的记号 )是这样突出,而我们承担的责任,却是那样微小。但‘多给谁,就必向谁多要。’

(二 )先知的使命。第二个引论信息(3-8节 )显明了阿摩司的使命之‘起因和效果’的特征。先知用了一系列的比喻,这些大多数都由自然界得来的,这个自然界是先知故乡的背景,为他所熟悉。每一个比喻都说明某些事件之间的关联。他的语言注重修辞和说服力,而不注重思想和逻辑。可以想象当两个人走在一起的时候(暗指在危险的旷野 ),他们这样做是预先约定的。此时在森林里的狮子凶恶的吼叫着,表示牠猛扑到猎物。藉着这类比喻,阿摩司强调起因和效果之间的关系。所有的比喻都是他的听众真实知道的;鸟不会掉进网罗中,除非设圈套抓住牠。先知的目的是藉着简单的比喻,去使听众得到一些知识,这样他们便能明白他最后所指的,其高潮是:‘主耶和华发命,谁能不说预言?’(8节 )

当狮子吼叫自然引起那些听见的人害怕,照样,耶和华的话,必然要求阿摩司说预言。但是先知说的并不是平平淡淡的,而是有强烈的回响在他话音里。狮子吼叫唤起人们惊慌害怕,暗指神的话也要同样引起恐怖战兢。一种比喻的因果关系,预告了一种危险:‘灾祸若临到一城,岂非耶和华所降的么?’(6节下半 )从自然界获得的相似性,突然能够很严谨地用在神掌管国家和社会方面去。

但是先知开始传道的第二个最突出的地方,是关于阿摩司响应神呼召的单纯朴素。这不是说他在听到神呼召时,没有经过一番个人思想深处的挣扎;只是我们对此一无所知。我们只知道当神呼召他,阿摩司就答应;神发命,阿摩司就说预言。这样,阿摩司成为预备遵行神旨意的模范。

撒玛利亚之罪

撒玛利亚是北国以色列的首都,它是暗利王和他的继承人亚哈,在公元前第九世纪建成的。这座城建造在山上,高过四周平原约叁一百尺;而四周的平原又被其他的山包围着。环绕着这座城市的是坚固的护城墙,城墙内有暗利和亚哈建筑的华丽的宫殿。这一座城市留给参观者一种既强盛、又富裕的印象。但当阿摩司来到这里的时候,他的看法完全不同。在这几节经文中,我们摘要获得他的三点浓缩的信息,每一点都提供我们一些先知在这座城中传道的不同见识:

(一 )撒玛利亚的要塞(9-11节 )。就像一个王差遣他的使者到邻国,阿摩司以一个被差遣到埃及和亚实突的使者的身分说话。(注意:英文标准修订本把亚实突译为亚述、可能是根据七十士译本、或者希腊译本。而亚实突在希伯来原文中、事实上是指一座靠近埃及边界的非利士城镇。阿摩司在这里指的是这座城市而不是亚述国。译者注:中文和合本无此问题。 )一些好比信差的人,被特别遣往邻国的要塞,在那里他们宣布说:远方的部队已聚集在畏塞四周的撒玛利亚平原,等候观看非常的事件。

外国的使者考察了撒玛利亚要塞,发现它外面看来虽有强大兵力,而里面却是混乱和无秩序。‘城中有何等大的扰乱’(9节下半 )可能指醉酒和狂欢放荡;‘欺压’则无疑是指不义和剥削的行为,即阿摩司在前面己经提到的。考古学家发掘撒玛利亚有一些非常大的储藏室在宫殿复杂的结构里;也许先知嘲笑这种结构,所以说撒玛利亚人积蓄‘强暴抢夺的财物。’(10节 )

这个景象好比一个大的斗技场面,在台阶上的撒玛利亚要塞的守卫,面对着的是外国的军队。观察者所看到的,一定令他们这些军人感到震惊,要塞的城墙,由于内部的腐败而失去保卫能力,于是比喻中的台阶断裂,有一个声音(神的声音 )宣告说:这地将被包围,抵抗的力量将被解除,要塞将被掠夺。

这是一个戏剧性的场面,用语言加以描绘,形容一座城市防范外来的敌人,而内部不知道真正的敌人在城内;这个内部的敌人使得它变得软弱无能,因此不堪外部敌之一击就失败了。这些对撒玛利亚的领袖说的话,简要地宣布即将来到的毁灭;没有号召他们悔改,虽然先知的临到和宣讲已有这含意。但是阿摩司的话可以用来警告我们去考察我们所有的要塞。如果内在的生命已软弱和腐败,再大的墙也不能保护其安全。

(二 )撒玛利亚的毁灭(12节 )。前面宣布撒玛利亚的要塞将要被掠夺,现在藉着指出整座城市将要毁灭来进一步加强说明。

基于阿摩司的牧羊经历,现在可以用来指明撒玛利亚将来的毁灭之情形。先知原来有许多牧者,在提哥亚多草牧场上为他放牧。每一个牧人都有一定数目的羊只在他看管下。如果羊丢失,是可能被数出来的。特别是当羊被狮子撕食时,牧人要带被杀羊只的残余部分,或者无肉的耳朵,或者是留下的骨头,以便证明牠被野兽撕裂

阿摩司以此应用到撒玛利亚,略带有挖苦的意思。被狮子撕裂的羊只残余部分甚少,只有很小一点无用的东西。阿摩司说这就是撒玛利亚人将要‘被救回’的样式!(第12节的后半部分所指的‘床’和‘榻’、是非常难翻译的、关于它们准确的意思尚不清楚。然而英文标准修订本相当清楚的译出这节大概的意思。 )撒玛利亚后来的毁灭,就像阿摩司宣布的那样,完全应验了。(在亚述王于公元前七二二年的入侵中实现。 )

(三 )祭坛和家的毁灭(13-15节 )。现在重点落在进一步扩大撒玛利亚的毁灭:祭坛,毫无疑问曾经提供异教徒在上面献祭,将会被毁灭。(注意:关于这段经文中所提到的伯特利、到底是指一个神的名字、或者指以色列的圣地伯特利、尚有争论。 )过冬和过夏的房屋是有钱的人之海滨住宅,虽然它们有富足的象征,但在审判之日却不能提供安全。‘象牙的房屋’是以很多象牙钳镶装饰的建筑物。考古学家发掘撒玛利亚,在一间储物室中发现二佰件象牙装饰物,证明在阿摩司当时或者以前,该城市的富裕程度。但所有富贵和权势,在审判的日子临到时,将成为这座城市的讽刺。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阿摩司书第三章

Ⅳ对以色列的三篇审判言词

阿摩司已经讲明,耶和华把以色列也列入敌人名单。他的下一个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说明,耶和华作这个决定的原因与后果。阿摩司发表了三篇简短、锋利的言词,在原文中每篇以你们要听这话为开头,也以悲惨的审判宣告作结束。阿摩司的先知心肠所散发的悲天悯人、慷慨激昂的情怀跃然纸上。他谈论的重要题目广泛,并且为了让听众明白,不放过任何文学体裁与技巧的运用。

A审判言词:滥用盟约特权113

这段言词完成三个任务。第一,引介了阿摩司书以下的主题:以色列享有盟约特权,所以滥用特权就招致特别审判(1~2节)。第二,一连串的辩论问题(修辞性反问句;3~8节),确定耶和华真的会让祂的百姓蒙受灾害(6节),而且是要先知阿摩司义不容辞地宣布这灾害(8节)。第三,描述了以色列首都撒玛利亚的社会不公现象(9~10节),并宣布以外敌侵袭政治首都与主要宗教圣地伯特利作为审判(11~15节)114

我们不要错失第三章与书中其他部分的关联。藉此可以看出,阿摩司全书最后定稿的精心结构: (1) 提到出埃及(1节),可说是回应并且扩充了前一段神责怪百姓弃绝恩典的言词; (2) 狮子的比喻(4、8、12节)可回溯到神的审判警告如狮吼的主题经节; (3) 先知事工的辩护,及其非出于自告奋勇,而出于神全权的呼召(8节),加剧了百姓想要打压神兴起的先知造成的对峙局面; (4) 堡垒(新译)穿插于这段经文(和合本9、10节译为“宫殿”,11节译为“家宅”),一如第一部分的审判言词耶和华如此说:“迦萨三番四次犯罪,掳掠全体百姓交给以东,我必不撤销对它的惩罚。1:7 我要降火在迦萨城内,吞灭它的宫殿;' })">(一4、7、10、12、14,,好像神在嘲笑这些心高气傲的人,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在气派的宫殿墙垣内,免受骚扰,不再信靠神才是他们的力量与避难所; (5) 再次提起以色列叛逆、背约的罪行(犯罪,希伯来文 p#s%a{`i^m ,总结了以色列所引起的一切社会乱象(14节)。

113 Marjorie O'Rourke Boyle, 'The Covenant Lawsuit of the Prophet Amos: III I-IV 13, VT , 21, 1971,以 ri^b[ ,或是诉讼的形式,把三至四章连成一篇审判言词。有关先知诉讼,见 Kirsten Nielsen, Yahweh as Prosecutor and Judge , JSOT suppl. 9(Sheffield: JSOT Press, 1978)。
114 Y. Gitay, 'A Study of Amos' Art of Speech: A Rhetorical Analysis of Amos 3:1~15', CBQ , 42, 180, pp. 293~309,铿然有力的论到这一章虽然有不同风格,却有文学上的统一性。
i. 更大的特权更重的责备

这篇审判言词作为阿摩司书以下内容的前言,所以刻意的没有太具体:我只认识你们(参:这项指控(2a节),并没有列出到底是什么罪行,我要追讨的宣告(2b节),也没有说出惩罚的细节。阿摩司以后会提到这两点,但是该段经文只有一个重点:用亲密但有力的认识一字(参:,表达以色列被神拣选的无上特权,以及藉着盟约与神建立的关系,反而置他们于审判,而不是免于审判115。的确,更大的特权使他们受到更大的谴责,就是因破坏约而遭受的咒诅(参:

以色列一词在阿摩司的看法中,似乎也包括犹大,因为他呼吁经历了出埃及拯救的全家留心注意。这种家族式用语的其他相近例子,见于

第2节简直是个惊奇。第一句听起来像夸奖的话、专一不渝的誓言,或是温柔的提醒:以色列在神的心中与祂的计划里有特别的一席之地。但是直到最后说到罪孽,我们才了解完整的意义,因为追讨(希伯来文 pqd )的字面意思是“临到”,不论是福是祸(参:的宗教热心>,的注释)116。如此,阿摩司在卷首设下的网罗点名众敌国,令人觉得他们受审,意味着以色列的脱身到这里依然持续。经文在你们的一切罪孽达到高潮,先知的审判言词转变为以色列是受害人,并且把不信守盟约招致的咒诅重压在他们头上(参:117

115 见 H. B. Huffmon, 'The Treaty Background of Hebrew Yada ', BASOR , 181, 1966, pp. 31~37,主张的动词认识有强烈的盟约意味,并且可译作“只有我藉着约认识你。”
116 G. Andre*, Determining the Destiny . PQD in the Old Testament , CB.OT 16(Lund: Gleerup, 1990),将 pqd 与属天审判者的宣判连在一起。

117 J. J. Collins, 'History and tradition in the prophet Amos', Irish Theological Quarterly , 41, 1971, pp. 120~133,简述了学者对阿摩司使用以色列被拣选的观念各种不同的解释(例:O. Cullmann, G. Von Rad, G. Fohrer, J. Vollmer)。
ii. 神的先发行动预言式的回应

以色列对审判的宣告惊讶得无以复加,并且认为阿摩司如此宣告,简直是太放肆了;所以当时一定有些公开的抗议行动,驳斥负面的应许,以及阿摩司发表这种看法的权利。对信息与使者的反对,表露于,但是在已经有暗示,而且阿摩司十分有技巧地以一连串辩论问题来处理,每一问题的表达方式都是要决定听者的回应。头五个问题(3~5节)特色是全部使用了希伯来文质问句的惯用音节( h@ )。每一问题的论据都是基于观察得来的结果与先知所认为的肇因。结果是二人在犹大的荒凉乡野同行,肇因是双方的会面;结果是狮子的吼叫,肇因一定是捕食猎物,而先知的论点,辅以要求答案的问题,如下:“没有那些原因,你不会有这种结果。”五层次的重复会激起听众,特别是熟谙牧羊或狩猎的那些人的负面回应。

机槛(希伯来文 mo^qe{s% ,5节)是个问题字眼。它可意谓 (1) “网子”(Mays); (2) 或是如和合本或 NEB 所译,就像埃及绘画上不提防的鸟踩到一个把儿,弹起两张罗网把鸟陷在中间;或是 (3) “木制投弹”,往鸟身上投掷、像回飞镖的东西(Wolff)。最后一项解释最妥当,因为可以把鸟打下来。从他处使用 mo^qe{s% 来看,应该不是指罗网陷阱(希伯来文 pah] ;参:。这五个问题的宗旨不是在告诉我们古代狩猎法,而是要给阿摩司的问题设定自动的答案“不是”,因此先知在6b节与8b节设的陷阱让我们与当时的听众一样,应声入瓮。阿摩司才是这里的狩猎人,他的目标是要我们赞同神向他所说的话,以及呼召他扮演的角色。

这些问题的地理背景,在第6节从乡村移至城市,而问题的形式更加强烈(至此,问题分词已经不是 h@ ,而是 ~im )。这里的例证不是取自牧人遭逢狮子,或是飞鸟与其他小动物陷入机关,而是取自战争的惊恐。首先在6a节指出肇因,就是吹角的争战警告声(,然后是结果,“百姓开始惊恐”(希伯来的未完成语态可如此翻译)。阿摩司的重点紧接其后:结果是灾祸( ra{`a^ 英译为“邪恶”,但是应该作灾祸解;参:,肇因除了是耶和华所为,还能追溯到别处吗?不,当然不能,是惟一的合宜答案。如此,阿摩司回应了反对者的第一项异议:灾难会临到以色列头上,如果发生了,就只能归之于耶和华。

第7节有点令人不解,因为中断了发问的一连串问题,为要解释神赋予先知诠释这些灾祸的角色。这一节的作用是把对神作为发出的问题(6节),以及对先知无从逃脱的职责发出的压轴问题串连起来。如此,这节经文的文学功用是延缓问题的高潮,加重了一连串问题的悬疑效果。更何况,这么作无形中也回答了他们质问先知的问题:他如何证明自己所说的耶和华的作为(6节)是千真万确的118?但是很多注释学者觉得第7节过于突兀,因此认为是后来附加的。不过,确实贴切地道出启示的一项普通原则:神的作为与先知对这些作为的诠释是一致的。有关真先知听从耶和华的指教与计划的密切关系,见

问题的形式在第8节又改变了,“谁”(希伯来文 mi^ )一字置于每句的第二子句首,而且问题也颠倒了:先叙述肇因(一如6a节),随后加上不可避免的结果。而惟一可接受的答案,还是否定的答案,不过在这里更见重要。有人能在不期而遇的狮吼中不害怕吗?当然不能。有人能在听了耶和华的话之后而弃绝先知吗?当然不能。

阿摩司不是藉着复述特别的神谕,或是独特的异象,赢得了辩论。他是带着听众经过一连串的普通常识问题,获得他的双重结论,加强他在本章开头所说的:耶和华会降灾予祂的百姓(6b节),而先知本人只能宣布审判,别无选择(8b节)。

118 Y. Gitay, op. cit. , pp. 304~305.
iii. 亚实突与埃及不可能的证人

先知马上接着以极其戏剧化的形式作宣告。传扬与说好比发给传令官的指示(希伯来文的祈使语态是复数);他们要宣布信息,或是像此处,对邻邦发出邀请119。接到消息的对象是住在亚实突与埃及(9节)堡垒(新译;和合:“宫殿”)中有势力的领袖。马索拉的亚实突(NIV、NEB、NASB)比七十士译本的“亚述”要可取,后者的改换可能是为了找个与埃及旗鼓相当的名字(参:的注释)。阿摩司在书中没有直接提及亚述,但是亚述的阴影却驱之不散,给人无言的惊恐,因为书中那些可怕的预言,好像只有这个侵略者才能应验。

此处以聚集与“观看”(新译;字面意思如和合所译:“看见”)发出邀请,指定外族旁观者作证人,要他们亲眼目睹神的百姓那些骇人的行为。由聚集场所撒玛利亚的山上可以看出罪恶的程度,整座城及四周都变成神起诉祂百姓的法庭。“大惊恐”(依循 Wolff 的翻译,把 m#hu^mo^t[ rabbo^t[ 当作抽象复数,表达强度的用词;RSV:大的扰乱)是指撒玛利亚城内无法无天、暴乱的情景,“被欺压的民”(被动分词是描述受害人,而非形容欺压的举动)是见证的对象。

选择亚实突与埃及作证,有下列几种解释: (1) 他们居南的位置意谓,只有撒玛利亚受到被侵略的审判以后,他们两国才会向亚述俯首称臣,也就是说以色列被起诉、处置的整个受审过程,他们都在场; (2) 非利士人与埃及是以色列的世仇,他们在场,尤其会使得撒玛利亚领袖恼羞成怒; (3) 特别是这两个民族以残暴蛮横为人知,以色列自觉德行比他们高超很多,如今却由他们作证人,让以色列痛恨不已。阿摩司以令人惊异的手法,派遣传令官召来两个异教国家代表,见证以色列的腐化;他这么作有双重企图: (1) 凸显神的百姓堕落之深,以致那些以罪恶闻名的国家都有资格审判他们的不当行为; (2) 让人看出约法不是测试以色列行为的惟一条件,就算以任何国际间的体统标准来看,以色列都能被列为罪犯120

这一切在第10节更明显,因为该处控诉以色列的证据更多了: (1) 以色列不知如何行正事,就是那些一般人应该有的正直、诚实的品行(参:; (2) 他们像囤积财宝一样,积蓄对人的暴行与掠物( h]a{ma{s s%o{d 应如此理解;;强暴,见:;毁灭等同于抢夺,见:俄5)。堡垒(新译;和合:“家宅”)一词又派上用场,这次是指罪行累积的大本营,似乎不为惩罚所动。

审判的宣告由于使用传信者公式语,显得更加肃穆,所以也表示了这一切都往终局发展(11节)。侵袭的军队会以包围的方式(多数译本与注释学者把希伯来文 y#so^b[e{b[ 读为 u^s#b[i^b[ ,“以及四围”,结果子句里没有动词),切断所有逃亡的途径。敌军来侵不仅使以色列毫无招架之力,讽刺的是对这地竟然有净化的效用,因为从堡垒中除尽的(11节),当然是以色列人像夺宝一样的谋杀与抢夺行为(10节)。

119 有关学者提出的“给传令官的指示”文学体裁,见 F. Cru/semann, Studien zur Formgeschichte von Hymnus und Danklied in Israel , WMANT, 32(Neukirchen-Vluyn: Neukirchener Verlag, 1969), pp. 50~55.
120的审判言词的形式,与聚集、见证以色列罪行的召唤截然不同,将亚实突与埃及的角色,与以色列以及“巴珊的母牛”明显的区分出来。后者被视为诉讼案的被告,而不是作自己的证人;相反的看法,M. Boyle, 'The Covenant Lawsuit', VT , 21, 1971, p. 343.
iv. 彻底审判讽刺的证据

传信者公式语引出扩增的审判宣告。内容是以牧人从狮子口里救出羊的两块身体(,比照那些“躺卧”(Mays 妥贴的翻译成居住;对撒玛利亚权贵淫逸的光景,有更完整的描述)在撒玛利亚的人,想要抢救那些华丽家具,结果也不过如此。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如今已经不可能找到。最常见的三种建议读法如下: (1) “床的一角与座榻布的一块”(不过 d#mes%eq 译为“布”,并不可靠); (2) “大马色来的富丽堂皇的床与座榻”(Mays;将原文最后两个字颠倒,并且重读其中一字为叙利亚的首都); (3) “在座榻垫脚板与床头上”(Wolff)。这种解释要大幅修正原文(将 bid#mes%eq 改为 b#~a{mes%et[ ),但非常符合我们所知的亚述家具的设计,因为亚述有钱人的寝具有华丽的垫脚板与床头。

比较起所形容的家具到底是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了解以色列律法中比较的背景。牧人从狮子口里夺下的腿骨,或是“半个耳朵”,令人想到看管动物的人如果碰到野兽杀死了一只动物,他要拿袭击证物给动物主人。有这种证物或证据,牧人就不用为了被咬死的动物赔偿。所以,阿摩司的比较是有讽刺意图:外敌来侵攻打(11节),以色列被毁净尽,惟一幸存的,却是一块家具的毁灭证据,或是照沃夫的翻译,空留对华床的残破回忆。

v. 亚实突与埃及继续作证

当听与作证(新译;和合:“警戒”)是向谁发的命令?最简单的答案是第9节被召唤到撒玛利亚的亚实突与埃及的代表。这些人受召聚集观察撒玛利亚罪行,现在却要听(应该是属天的判决),并且作证(这里的用字是 ha{`i^d[u^ ,与证物或证据的字 `e{d 相关),见证以色列的罪(14节;与神审判的彻底。命令的神谕模式扩增,也以“主”( ~@d[o{na{y )与“万军之神”(天地间众军旅的统领)称呼耶和华,所以更加肃穆。以雅各家形容以色列(,特别是,为着审判伯特利的宣告作准备(14节;参:;具有雅各名字的政权灭亡,当初雅各与神会面,并且给那里取名字的神圣地点也随着不保。用了两次的动词惩罚(和合:“追讨”,14节;希伯来文 pqd )可以追溯到的一般宣告,也是全书有统一性的迹象。

伯特利被毁的描述,对审判的无远弗届也再添一章:不只是以色列的宗教圣所受到攻击(,连圣所的象征,就是从桌状的祭坛面伸出的角任何人抓住角就会得到特别的力量与保守也被砍断了121。撒玛利亚被毁的情景重现(15节)。阿摩司虽然没有明说,但是那些摆设镶着象牙、特别定做的家具,而且分为夏天与冬天用的豪宅(参亚哈的两座宫殿,冬宫在耶斯列,;另一座在凉爽的撒玛利亚高地,122。很可能就座落于撒玛利亚。通常译为“高大的房屋”(RSV、NASB、NEB)一词,译为“许多房屋”可能更好,因为此处的经文脉络是攻击那些过度奢华的人,在一个穷人连民生用品也被剥夺的社会,竟然拥有多栋房子(

121 见 R. De Yaux, Ancient Israel: Its Life and Institutions (E. T., Darton, Longman, and Todd, 1961)p. 414的描述。
122 S. M. Paul, 'Amos III 15-Winter and Summer Mansions', VT , 28, 1978, pp. 358~359,让我们注意巴比伦的文本区分“冬宫”与夏天用的场所,并由此结论富裕的以色列人也东施效颦,像邻邦贵族一样,“按照他们国家的气候,建造不同的享乐殿堂”。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以色列人哪!你们全家是我从埃及地领上来的,当听耶和华攻击你们的话。」

全家应指以色列民族的整体,不分以色列北国与犹大南国。在神的心目中,选民只有一体,不能分开。以色列成为一个国家,是在他们出埃及之后才由神所建立的。「全家」是指「全族」

「攻击你们」是指你们全家的人。「攻击」未必只指反面的,因为「攻击」并非动词,只是介系词,是「针对」或「有关」,与「切切相关」,所以以色列人必须注意,认真来听,不可随意与轻忽。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暂编注解〕“以色列人”的“雅各家“,不是单指北国,而是指以色列全民族。

“全家”。即所有十二支派,而不止是北国以色列的十个支派。

听众是以色列的全族。

你们全家。指以色列十二个支派,神把他们“从埃及地领上来”,向他们显示了祂的大爱。但以下的谴责主要针对北方以色列王国。

当听耶和华攻击你们的话。这个说法出现在摩3、4、5章的开头,引出三个明确的信息,指出以色列的罪,并宣告因这些罪,神的惩罚即将临到。其中第一个信息把以色列带到神神圣的法庭之前,强调祂和祂的子民之间现存的疏远(见第3-10节 )。关于这个信息的主旨,见第3节。

☆3:1-6:14共有五篇讲章,三篇以「当听....的话」

开头,两篇以「有祸了」开头。

3至6章是神对北国以色列说的话,详细列述所犯的罪(三章 ),提出神的警告(四章 ),为以色列人要受的灾祸哀恸,呼吁悔改,并斥责安逸放纵的人(五~六章 )。

】「在地上万族中,我只认识你们;因此,我必追讨你们的一切罪孽。」

「我只认识你们」,这是神独特的恩典。「认识」的涵义是「承认」,也是「注意」,甚至是「爱」。这里应指「拣选」。

「在地上万族中」,在原意也可译为「从地上万族」,因此更有拣选的涵义。这句话可以译作:「从地上万族,我只拣选你们。」

神只拣选以色列人,必有特殊的用意与目的,「拣选为事奉」(Election for Service )是必需符合的条件,以色列人必须负责,不可推诿。

「因此」是总其大成,概括地下十分肯定的结论。拣选必有责任与要求。神既「认识」,必定「审问」(「追讨」 )的原意。神所查究的是以色列人行为。他们犯了罪孽(第一、直用的词 ),是神必须追讨与刑罪的。但是这里所用的字,是指罪孽的特性,歪曲不正,反常偏邪(`awan ),是神不能容忍的。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暂编注解〕以民从神的道特别优厚的恩惠,恩典越多,神的要求也分外严格,神的责备也就越严厉。以色列人因享受到繁荣与兴盛,沾沾自喜,忘记了应承担的责任。

神拣选以色列人的特殊恩典增加他们的民族责任,而不像一些人所认为,会豁免他们的审判。

「认识」:并不是指理智上的知道,而是表示共同进入一个密切的关系,本节上句指神拣选以色列,把他们分别出来成为自己的子民(参串1 ), 因此以色列在万国中享有特殊的身分。然而,神对他们亦同时有严格的要求(参2下 )。

我只认识你们。圣经经常强调神与以色列人的特殊关系,14:2,。当以色列作为一个民族,拒绝履行其崇高的特权,不接受自己的职责时,这种宠爱就从她身上,转移到神在世界的属灵之家──基督教会中。我们借着相信基督为个人的救主,获得属灵的新生,从而被带进神的家,3:3,。这样,我们就成为“神的儿女”,“和基督同作后嗣”,接受恩典和一切家庭特权

追讨。由于以色列享有至高的特权和丰富的亮光,神会特别惩罚他们的罪孽。我们越清楚自己与神的属灵亲情,拒绝神的性质就越严重,越要承受这种行为的后果。不可滥用重大的特权,否则会遭受重大的惩罚。神依然爱我们,所以祂尝试另外一个方法。惩罚乃是“奇异的事”,要在道德和灵性上纠正我们

你们的一切罪孽。北方以色列王国的主要罪孽是背道,4:4,5:4-5)。但本章所揭露特别招惹神斥责和惩罚的罪孽,是道德的极端败坏,贪婪和奢侈,结果是完全无视对于邻居的神圣责任,欺压穷人。最后一项罪恶一再引起严厉的责备,4:1,5:11-12,8:5-6)。阿摩司强烈谴责达官贵人疏忽和滥用他们的财富和影响。他们本来应该用这些福分来治疗腐败和贫穷。

●「认识」:不只是理智上的知道,还包括共同进入一个密切的关系。在这里可以解释为独特的拣选。 创 4:1 用此字来表示「同房」的意思。

◎享有独特的恩典,同时亦有严格的要求。所以这样的标准只能直接适用于以色列人与教会,用到社会上的人要多经过些考虑。但无论如何我们可以由此看见神对一个国家社会的真正要求是什么,因而我们也该尽力让我们的社会公义符合这里的要求。

认识的族】

这里希伯来文所用的动词是「认识」。亚喀得文献中亦有同样的俚语描述家神为其敬拜者提供照顾。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二人若不同心,岂能同行呢?」

「同心」原意为「相会」。二人若不相会,岂能同行呢?七十士译本作「二人若不相熟」,相熟成为知己、纔会同行。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暂编注解〕以民因罪与神隔绝,不能与神同行。这是3至7节所列举的七个因果相关的问题中的第一个。

全句可译作「二人若没有约定,怎会一同走路呢?」

在犹大荒僻的山地,路人稀少,若有二人同行,必定是预早约定的。

二人若不 见注释。这是三个信息中的第一个信息的主旨

同心。直译为“有一个约会”。二人若不同心,就不能同行。同样,如果以色列人坚持自己的罪孽,就不能维持与神的关系(第2节 )。七十士译本的翻译很有意思:“二人若不相识,岂能同行?”与神“同行”不是偶然之举,而是因固定关系而产生的持续习惯。这是同心合意的伴侣关系。二人若要同行,就必须方向一致。

● 3:3 可以译做「二人若没有约定,怎会一同走路呢?」。当日在犹大荒僻的山地,路人稀少,若有两人同行,必是预先约定的。

第3至6节的问题为的是显出以色列的罪怎样使她与神分离。

3-8这是一连串说明因果关系的问句,目的是要指出先知的信息是从神而来,他既提出审判的警告,必定是因为神要降灾,故此听的人应该有所回应。

】「狮子若非抓食,岂能在林中咆哮呢?少壮狮子若无所得,岂能从洞中发声呢?」

狮子与少壮狮子是同义字,咆哮与发声也是同义字。狮子最凶猛的是在饥饿的时候。在树林中,动物容易躲藏,狮子不易抓食。但是一抓到小动物,狮子就发出巨大的咆哮声,一方面要吓走其它的野兽,使他们惧怕。一方面抓到食物十分兴奋而咆哮。少壮狮子力量特大,所以食欲也十分强烈。他们在洞里不甚作声,尤其抓羊,更在静默中行动,必须抓到后才发声。一发声音,表明牠们实际抓到了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暂编注解〕先知在向同胞宣布惩罚之前,先用一些比喻来说明有果必有因,和有因必有果。狮子在准备扑向猎物的时候吼得最厉害。同样,当神通过先知发出声音的时候,可以确定祂快要惩罚祂的子民了,3:8)。

●「咆哮」:狮子抓住猎物时所发之声。

4~6这几节借日常生活中人人熟悉的因果关系,来说明神所以降灾祸,乃人的罪孽招来(6节 );然后用以说明为什么先知要宣布如此叫人惧怕的预言(7~8节 )。

狮子的行为】

狮子狩猎时会吼叫以使猎物在狮子攻击时因惧怕而僵住。狩猎成功后,狮子会拖猎物的一部分回窝,以便稍后食用。牠躺在窝中时,可能低声咆哮以表成功的喜悦,或是警告其他猎食者保持距离。类似狮子行为的范例,请参看: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若没有机槛,雀鸟岂能陷在网罗里呢?网罗若无所得,岂能从地上翻起呢?」

机槛是十分简单的器具,只有一条活动的木杆,雀鸟一碰就到下来,将鸟关在里面。纲罗常可捉鸟或小动物。鸟兽若不受诱走近,不会上当,不然陷在其中是一定发生的。动词以未完成式,是指将来发生的可能事实。可见以色列人干罪,怎可逃脱耶和华的审判。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暂编注解〕「机槛」:指装上饵的的陷阱。

机槛。“诱饵”或“鸟夹子”。可能是一张网,连着一个支棍,一旦触及,网就会落下,罩住鸟儿。

雀鸟岂能陷?若没有圈套,就捕捉不到鸟儿。同样,当罪人给自己安放罪恶的圈套时,他就躲不开惩罚的后果,9:15,40:12,

无所得。正如网罗不会在没有掠物的时候落下或收起,同样,先知也不会在罪人不该受罚的时候宣布神的惩罚。

●「机槛」:指装上饵的陷阱。

猎捕雀鸟】

古代用陷阱与网罗猎捕鸟类的方式,请参看:注释。有学者包尔(Shalom Paul )提出相当具有说服力的见解,认为译为「网罗」的字应该作「饵」解。因为众所周知的,鸟必须以饵诱入陷阱。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城中若吹角,百姓岂不惊恐呢?灾祸若临到一城,岂非耶和华所降的吗?」

城墙上有守望者观察四周的环境,看有无危险临到。动词「吹角」是未完成式,这个「若」字可译为「只要」,城中只要一吹角,百姓一定惊恐万分,这似乎是随时都会发生的事。

阿摩司也必注意守望的责任,他是在着重事因的后果,因为后果是不可避免的。灾祸究竟不是偶然的,必是耶和华所降的刑罚。城中居民应在灾祸中有所觉醒,在哀叹中即应献上祷告,求神施恩怜悯。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暂编注解〕角。希伯来语是shophar“公羊的角”),主要用来发信号。角声突然在一座城市中发出,会引起市民的恐慌。阿摩司的信息同样也引起了恐慌

灾祸。这里指灾难,痛苦和惩罚,63:17),把临近以色列的毁灭和它首都撒玛利亚的失陷,说成是来自神的。迫近的敌人只是祂的工具而已。圣经常把这类危机中的事件直接归因于神

】「主耶和华若不将奥秘指示他的仆人众先知,就一无所行。」

所谓「奥秘」原意为「圈内」,即是圈内人物纔会明白,局外人无法知晓。这个用词在耶利米书中译为「会」──耶和华的会中(Council of Yahweh ),先知是站在耶和华的圈内,领悟神的心意,成为真正豫言的内容。所以先知是圈内人物。

「指示」原意为「显露」或「启示」,神将奥秘向祂的仆人公开显示,先知就能明白。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暂编注解〕神已经透过众先知(包括阿摩司 )警告百姓,他们却吩咐先知不要说预言

主耶和华若。所有迫近以色列的灾祸都必来临,但是神要先通过先知警告百姓,14:29)。祂先借着祂的先知警告他们,然后才降下惩罚,这表明了祂的仁慈。祂预言灾祸来临,是希望不至于到非得降下的地步。神在降灾给埃及之前,先通过摩西警告法老。在罗马人摧毁耶路撒冷之前,耶稣已经预言了这件事。我们现在也是如此。在基督复临毁灭世界之前,神已经通过祂圣经的预言向我们提供了充足的教训。

尽管以色列“嘱咐先知说,不要说预言”,神仍宣布祂将继续向祂所拣选的使者显示祂的旨意。

祂的仆人。他们不仅是“祂的仆人”,而且是祂可以推心置腹的密友。这是神给予先知的极大荣誉。

】「狮子吼叫,谁不惧怕呢?主耶和华发命,谁能不说豫言呢?」

以猛狮来比喻耶和华,表明神已与人为敌,人也无法逃避神的忿怒。先知阿摩司是公义的先知,他宣讲神的信息,也好似狮吼一样。

「耶和华发命」原意为耶和华已将话语十足说明,祂的启示十分完备。「完成式」未必指过去的行动,只是完整的全部。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暂编注解〕8下这里的意思是,神既已谈到审判必将降临,阿摩司除了预言这事之外,他还能作什么呢?

狮子的吼叫给人和牲口带来恐惧,神的话也会在先知身上产生这样的效果,使他不得不说,20:9,

◎先知用一连串说明因果关系的问句,目的要指出先知的信息是由神而来,他既提出审判的警告,必定是因为神要降灾,故此听的人应该有响应。

】「“要在亚实突的宫殿中和埃及地的宫殿里传扬说:‘你们要聚集在撒玛利亚的山上,就看见城中有何等大的扰乱与欺压的事。’」

宫殿中当然是指掌权者与高级的官员,要他们看见撒玛利亚上层阶段人士的腐败作为鉴戒,因为宫殿中,无论在以色列或外邦都是藏垢纳污之处,是先知要加以严责的。

在撒玛利亚的山上聚集,是指撒玛利亚整个地区,那是山地,所以统称为撒玛利亚的山。其实那大城的地区原为暗利王所建,在小山上只三百呎高,但三面临山,只在西面有出路,所以天然屏障为坚固的国防。看城内有极大的扰乱,扰乱也会有惊惧的成分,那是由于战争带来的毁灭。这也是指罪恶的可怕,是累积起来多而又多,多战争与凶杀的恐惧。再加上欺压的事。由于不法,社会更加不安。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暂编注解〕亚实突为非利士五大城之一,在此与“埃及“一同代表异族。邀请这些罪恶的国家的领袖来观看北国公义荡然的情况,对一个应该本神慈爱和怜悯立国的民是一大讽刺!“撒玛利亚”为北国首都。

代表异邦的“亚实突”和“埃及”被召集来见证以色列的受罚。

先知邀请非利士(亚实突是非利士的城市 希腊文译本则作「亚述」 )和埃及的显赫人士来观看北国的罪恶。这宣召一方面是要引起听众的注意,另一方面也是一大讽刺 ── 连罪恶满盈的他国首领也要来观看北国的情况,可见以色列犯罪程度的骇人。

传扬。直译是“使听”或“宣布”。阿摩司召唤外邦人观察以色列的罪孽,特别提到了住在非利士的(以亚实突为代表 )和埃及“宫殿”或“要塞”中的人,12:1)。以色列当时正向他们求助。七十士译本以“亚述人”代替“亚实突”。

你们要聚集。因为以色列的首都撒玛利亚,建造在山谷或低地中的一个山上,周围又群山环绕,先知用象征的语言呼吁观众聚集在周围,观察城里的“扰乱”和压迫。七十士译本以“许多奇事”来代替“大的扰乱”,暗示发生在撒玛利亚的事情令外邦人十分惊奇。

欺压的事。即“压迫”或“勒索”。

●「亚实突」:非利士的城市,希腊译本则作「亚述」。

撒玛利亚的山】

虽然撒玛利亚这座城是位于单一丘陵之上,不过这首善之都是被一群更高的山丘所环绕。如果先知说的是一个可以看见撒玛利亚最终毁灭的最高点,那么这些山丘就很适合。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那些以强暴抢夺财物,积蓄在自己家中的人,不知道行正直的事。这是耶和华说的。”」

强暴与抢夺常相提并论,因为这两件事是一起作的。强暴不仅损坏别人的身体,甚至杀害致人流血。抢夺是损坏别人的财物。这两者都会使撒玛利亚的元气损伤,国力削弱。这情形使家中危害,因为在犯罪中,将迦南的异教文化恶习也带至家来。

「自己家中」在七十士译本「地土」,这是国内普遍的情形,一般人失去道德的意念,不知道甚么是正直的事,更不会有甚么道德的行为了。撒玛利亚是全国的中心地带,京城的腐化情况必带至各地。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暂编注解〕「家」

:原作「城堡」(11同 )。

撒玛利亚人,乃至于所有的以色列人,已经放弃了作为社会根基的公正。罪恶所导致的道德和属灵的盲目,让罪人非但不行善行,而且不知道何为善。

●「家」与「宫殿」:原文都是「城堡」。

◎埃及、非利士、亚述一向被以色列人认为是罪恶的外邦国家,而先知邀请这些国家的首领来观看神选民犯罪的状况,更是讽刺以色列人犯罪程度的惊人。

】「所以主耶和华如此说:“敌人必来围攻这地,使你的势力衰微,抢掠你的家宅。”」

外邦的侵略是神公义的审判,也是管教必有的事。仇敌的围困不是局部的或片面的,而是全面的、全部的、整体的,没有逃脱的可能,所有的出路都围果起来,没有出路。

由于强暴与抢掠,国势必衰,力量好似一层层地剥削去掉,成为十分单薄的实况。以色列的「家宅」是宫殿,必被抢掠,民族的生命已经消失殆尽了。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暂编注解〕“敌人”:亚述。富人掠夺来的财物要落入他人手中。

可能指不止一次攻击以色列,围攻撒玛利亚的亚述国王撒缦以色,18:9-12),也可能指他的继位者撒珥根。他宣称攻下了这座城,掳走了居民。

●牧人要抢回狮子口中羊的残骸,是为了向主人交代,证明羊的确是被野兽吃了,可参考 出 22:12-13 。

11~12“敌人”。即亚述人,他们会劫掠以色列。她从前的繁荣,只剩下残余的遗迹,就象牧人只能从杀害羊儿的狮子口中取回几根骨头。同时,撒玛利亚的首领却生活奢华,高床暖枕。

预言距离实现的时间】

阿摩司约在主前七六○年说话,可能认定亚述人最终会作为神惩罚以色列人的工具,不过他没有道破。无论如何,主前七二二年撒玛利亚与以色列国将落入撒珥根二世的亚述军队手中,而人口大多被迁到亚述帝国的其他地区。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耶和华如此说:“牧人怎样从狮子口中抢回两条羊腿或半个耳朵,住撒玛利亚的以色列人躺卧在床角上或铺绣花毯的榻上,他们得救也不过如此。”」

这里是阿摩司取自牧羊的经验。羊交给牧人照管,牧人必须负责。如果羊被豺狼或其它动物吞吃,牧人必须赔偿。如果在狮子或豺狼口中抢回羊腿或耳朵,多少有些证据,才不致于赔偿。所以牧人在抢救时,只抢回一点点,也得抢救,总不致使他个人损失,这是多么无奈的事。

以色列得救的希望是微乎其微的事,即使抢回的也是极有限的,不再是完整的了。这就是以色列的命运,他们的享受,是罪中之乐。他们躺卧,是十分散懒的生活。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暂编注解〕牧人抢回一条羊的腿,甚至一只耳朵,是要向主人证明羊只确为野兽所噬。先知用此说明以色列人中的贵族、富人,将来得获拯救的希望极微;但他说明“余数”的道理。“铺绣花毯”亦作“大马色”。北国的北境大大扩张,其富人与叙利亚人通商,在大马色和撒玛利亚两城享受豪华生活应不足奇。

牧人要抢回狮子口中羊的残骸,是为了主人交代,证明羊的确是被野兽吃了

「躺卧在...... 榻上」:原意不详。原文并无「躺卧」二字,「铺绣花毯」古译本作「大马色」,有学者解作「床角」。

「得救」:这与「抢回」于原文为同一字。

牧人怎样。神的惩罚十分充分。除了少数余民,所有的以色列人都将卷入。牧羊人阿摩司,7:14)用这个比喻是很自然的。

抢回。直译为“夺回”或“拯救”。

●「躺卧在....榻上」:原意不详,原文无「躺卧」一字,「铺绣花毯」:有古译本做「大马色」。

●「得救」:这与第12节的「抢回」原文是同一字。

「床角」的意义不明显,有谓象征撒马利亚山的政治地位,或寓指舒适的所在,正像「 花毯」的榻。

──《新旧约辅读》

牧人的责任】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条文(包括苏美法典、汉摩拉比法典 以及赫人法典 )都包含了一条款,用来帮助动物被狮子或其他猎食者夺去的牧人。

牧人作见证,在众神面前发誓。或许,若有任何肢体的证据(像是「一片耳朵」 )也会被呈上。如此牧人就避免偷窃的嫌疑。他所带来的残骸,并不意味存活,而是丧命的证据。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床与榻】

在将发生的破坏中,撒玛利亚贵族以及富商的屋子会被掠夺。逃离的难民只能够带着小部分财富。阿摩司用只能找回床的床头板与角柱,讽刺他们的困境。这样的讽刺也见于,先知谴责富人把钱浪费在象牙雕刻的床与榻上。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主耶和华万军之神说:“当听这话,警戒雅各家。」

「万军」指祂的权能,或指天庭的众天使,或指天上的万象──日月星辰,或指以色列的军队。神是自然之主,也是历史之主,在祂绝对的权能之中,人人都应聆听祂的话。

「警戒」原意为「见证」。因见证而警戒劝勉,是必然的过程。雅各家是指以色列家,如果此处不是以色列全家,至少也指北国,尤其指撒玛利亚与伯特利,伯特利是主要的目标,因为伯特利与但两处,都是混合的宗教,是神讨以色列罪的所在地。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暂编注解〕主耶和华万军之神。这是旧约圣经中唯一一次出现的全称

当听这话。这些话可能是对已经应邀目睹以色列罪孽的外邦人说的(第9节 ),吩咐他们观望以色列的惩罚。

●「警戒」

:原文是「作证」的意思,该字是法庭上控诉的专用术语。

】「我讨以色列罪的日子,也要讨伯特利祭坛的罪;坛角必被砍下,坠落于地。」

坛角是十分重要的,在报血仇时追逐罪犯,如罪犯是误杀而干罪的,他可抓住坛角,就可得保护。坛角是有保护的作用,为以色列所共知的。但是约书的法典已有规定,如果真是罪犯,虽抓紧坛角,仍可捉去处以极刑。这就是以色列人的实况,坛角砍下,他们再没有可求护庇的地方。这是见证者应该提说的。

伯特利祭坛的废除,也说明王室的蒙羞,因为怕特利是王的圣所。这也是百姓最后的避难所。这刑罚是多么严重。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暂编注解〕伯特利为北国的宗教中心,耶罗波安第一在那里设金牛犊和祭坛,另创祭祀体制,以取代耶路撒冷的宗教地位(看王上十二章 )。砍下坛角,说明异邦神祇本身要遭毁灭,不能救人。

“伯特利”。偶像膜拜的中心地点。“坛角”。即使这个在圣所里的最后凭借,也不能保护以色列免受神的忿怒。参看的脚注。

「坛角」:是突起的。祭司行赎罪之礼时,要将血抹在坛角上,16:18)。及后坛角演变为罪犯的避难所,2:28)。

坛角被砍下,是比喻以色列人在审判的日子,没有任何保障可倚靠,而且无一人幸免于难。

我讨以色列罪。即惩罚,59:5)。

伯特利祭坛。这样的称呼可能因为耶罗波安一世先在那里设立了背道的祭坛,再由其他人仿效

坛角。指祭坛的四角,29:12,。先知在这里预言拜偶像的器具将与拜偶像的人一同毁灭。

●「坛角」:逃命人之庇护与依据,可参考 王上 1:50-2:28 。形状是突起的,祭司行赎罪之礼时,要将血抹在坛角上,后来坛角演变为罪犯的避难所。

●「砍下坛角」的意思是不留任何寻求安全的机会,亦即以色列人在审判的日子,没有任何保障可倚靠,而且无人幸免于难。

伯特利祭坛】

关于耶罗波安于王国分裂时,建立在但和伯特利的皇家祭坛,请参看:注释。尽管伯特利与亚伯拉罕、雅各等族长的祭坛有关联,在阿摩司的时代却是耶路撒冷的敌人,因此其祭坛现被定罪为以色列背信的一部分。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砍下坛角】

坛上的角代表圣所,并且也与赦免和赎罪有关联。砍去这些角,夺去了坛的特殊性,将其亵渎,变成不过是一块破石头。因此,以色列面对将要来到的破坏,任何庇护或赎其罪的希望都被夺去。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我要拆毁过冬和过夏的房屋,象牙的房屋也必毁灭。高大的房屋都归无有。这是耶和华说的。”」

他们有过冬和过夏的房屋,多么穷奢极恶的生活,叙述王坐在过冬的房屋,似乎在王宫的顶楼。叙述摩押王伊矶伦,是在「凉楼」,那是过夏的房屋。所以过冬与过夏的房屋或在一个建筑物,或分开的。例如耶洗别住的,是亚哈的宫,靠近拿伯的葡萄园,必是别宫。既在耶斯列平原,气候温和,那么那宫是为过冬的。而在撒玛利亚有王宫,是经常居住的地方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过冬、过夏」的房屋明显指他们生活的享逸;「象牙、高大」的房屋形容住所的辉煌。

──《新旧约辅读》

〔暂编注解〕这些富贵人家居住的高大房屋和豪华装饰,在神刑罚来时,不能救他们。

豪华的房屋和“象牙”的雕刻品(许多已经被发现 )将要被粉碎。

「过冬和过夏的房屋」:分别指避寒和避暑的别墅。

「象牙的房屋」:指以象牙嵌饰的屋宇。这些都是奢华生活的明证。

过冬和过夏的房屋。见注释。

象牙的房屋。考古学证明,当时许多富人的房屋镶嵌着象牙

高大的房屋。或“许多房屋”。

●「过冬和过夏的房屋」:避寒和避暑的别墅。

●「象牙的房屋」:指以象牙嵌饰的屋宇。

过冬和过夏的房屋】

撒玛利亚富人展现奢华的其中一个表征,是拥有两处住所。夏日在撒玛利亚的住所,有着以色列中部丘陵地带凉爽气候的好处,而冬天的家,可能在温暖的耶斯列谷,让居民逃离酷寒的天气与温度。有一些范例,君王能够随着季节迁移,享受不同官邸,例如亚兰王撒玛 (Sam'al )、巴若库(Barrakub ),以及波斯王古列。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象牙装饰】

在古代撒玛利亚遗址发掘出大量用来装饰家具和 Omride 宫殿墙壁的象牙。埃及与腓尼基 / 叙利亚的风格都有使用,包括贺如司神的象征、莲花绽放,以及「窗中之女」图样。铁器时代的象牙与铜器时代晚期的不同(最佳代表是于米吉多所寻获的 ),多了玻璃与镶嵌的半宝石。这些象牙一部分可能是由原住在以色列的工匠所雕刻装饰,但更可能是昂贵的进口货。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例证

「二人若不同心,岂能同行呢?」

这里有七个令人深省的问题,每个答案都是确实的否定。

我们先到森林,狮子正在吼叫,想要吞食,如果低吼表明吃饱知足了。再到沼泽的低地,有网罗将鸟捕捉,或有其他飞禽也在捕食掠夺。最后我们到城市去,多少人在灾难中痛苦不堪,有灾病与瘟疫,大家都在惊惧中戒备,有吹角的声音提出警告,灾祸是十分确的了。灾难带来的一定有无限的痛苦,对个人,对国家都会有很大的损害,对痛苦的人,神是否向他们解释痛苦的原因呢?

人求问神,往往因为与神不能相合,就得不着答案,但是在无法觉察的角度来看,却有显示神智能与圣洁的过程,神有一定的作为。苦难必定会继续,直到国家或个人与神和好、与祂同心,所以我们应该愿意付上代价,回到神的旁边。

在婚姻生活、职业环境以及旅行途中,你有同伴,大家从开始要合得来,如果从头就有适当的协调,许多痛苦可以避免。

──迈尔《珍贵的片刻》
同心同行】

「二人若不同心岂能同行呢?」

神在地上寻找乐意与祂同行的人。
在古时,通讯不发达,人口聚居的大城市不多,除非事先约定,二人在同一路上,向同一目的地走的可能极少。因此,“与神同行”表示作神立约的子民。人间立约的行为,可以互相讨价还价,最后达成协议;神与祂的子民立约,是本于神的预知,目的和道路都已经定好了,人只能决定是否接受遵行。所以,神立约的子民,必须是顺服的人。
圣经中最先提到的以诺和挪亚,与神同行,也是最早的先知。所以与神同行,是表明与神有亲密的团契,包括特殊的启示;在另一方面,必须分别出来,不随从世俗,“不与他们同奔那放荡无度的路”
罗得跟随亚伯拉罕出了迦勒底的吾珥,但他的心向往所多玛的荣华,不能同行,只好中途分道。亚伯拉罕与神同行,与神的心一样。耶和华说:“我所要作的事,岂可瞒着亚伯拉罕呢?”所以在将毁灭所多玛的时候,先把那信息传达给祂的朋友,是最真实的智慧,最大的荣耀。

二人若不同心,岂能同行呢?…
主耶和华若不将奥秘指示祂的仆人众先知,
就一无所行。狮子吼叫,谁不惧怕呢?
主耶和华发命,谁能不说预言呢?

真先知是神的拣选,不像假先知是出于自己的拣选。真先知不是看人的面孔,拣选人所喜欢的话来说,而是敬畏神的权威,像惧怕狮子吼叫一样,不能不传播神的启示;同样的,他也必不敢传播自己的话。显然的,先知的信息是不受欢迎的。但神的灵激使他,像耶利米一样,神的默示成为他的重担,而“似乎有烧着的火,闭塞在我骨中”,不能不说
先知阿摩司指出:安逸无虑的撒玛利亚,满了欺压和不公义的事,要失去平安,而变成混乱;抢夺人的,要成为被抢夺的对象。经过了耶户的彻底整肃,巴力的崇拜没有了;不过,伯特利的金牛犊依然存在。人民说是向耶和华献祭,实际上却是混合的异教活动。这些都是神所恨恶的,必然要毁灭。
今天,神仍然需要与祂同心同行的人,作时代的先知,传达上面来的信息。

── 于中旻《阿摩司书笺记》

「二人若不同心,岂能同行呢?」

我们回想一生是怎样度过的,走了什么路,究竟有什么价值和成就;或者多是虚度,错误了罪恶,将来见主只能羞愧、懊悔。如果一生都是为自已活着,走自己的道路,那就是完全错了。如果是为主而活,走主的道路就对了,今生没有虚度,将来也不至羞愧,反而有赏赐,特别是与主同行才是一条真正有福的路,是能够走到永世荣耀里的途径。

经上说,二人若不同心,岂能同行呢?首先是我们与主同心的问题。如果不同心是不能同行的,主的心是在天上,我们的心是在地上,主的心是在永世,我们的心在今生,主的心在属灵方面,我们的心在肉体方面,主的心完全在神那里,我们的心完全在自己身上,这样怎能与主同心呢?心完全在两个世界里,那能同走一路呢?所以我们若不与主同心是不能与主同行的;我们能不能和主同心呢?

其实,我们重生之后是有基督的心了(林前216 ),因为基督住在我们心里(林后135 ),只要我们以基督的心为心就是了(腓25 )我们要舍弃去自己原来的心,换一个新心(给3626 ),将心意改换一新(弗423 ),靠着圣灵将心意更新而变化(罗122 多33 ),使我们的心成为圣洁,敬虔,属灵,爱神,专以父的事为念(路249 )。这样,我们能与主同心,就能与祂同行了。

──《每日天粮》

慎与同工相交】

「二人若不同心,岂能同行呢?」

问百基拉和亚居拉安。他们在基督耶稣里与我同工,也为我的命将自己的颈项置之度外。不但我感谢他们,就是外邦的众教会也感谢他们。

在服事主的工厂上,顶难的不是外界阻难或逼迫,也不是信徒之间所发生的难处;顶难的是同工之间的问题,能把这问题处理好的人,实在不多。

同工的恩赐配搭、生活作风、处事手法、为人脚踪都是非常辣手的事,一样处理不当,都会使工作发生故障、阻碍。

因此,拣选同工是极为慎重的,一点不可马虎、草率,要细心观察、祷告思考,还要试行之后再作肯定,否则一旦发生问题时就难维持了。

普通同工是指一切能忠心服事神的人,都可以与其同工。我们不要把自己看的过高,应当看别人比自己强,注意观察别人的优点,也不要忽略理解人的缺点,把优点作为楷模,以缺点作为鉴戒,但不是批评,批判,而是引以为鉴。

在与人作普通同工时,先不要谈论什么对付、建立、组织等等。永久性的工程,只可随着灵的运行,按所得的恩赐事奉,不必急欲求成。等一切都显明后再渐渐作肯定性的同工,确定了长期同工之后,就不必见异思迁,也不要畏难改途,要认定目标,常作勉励,倍加体谅,时作交通,竭力保守内心一致的方向,共同祈祷研读圣经,解决疑难,尽力向前奋战。

还得记着,既是同工、同心、同伴,就不要单独行动,一定得共同处理问题,竭力求得一致见解;偶有不同也不必耿耿于怀,要坦率要谦让,要顾恤同工,这样才能把所受的托付作好。

—— 李慕圣《晨光》
不可向偶像(世界 )妥协】

神带领以色列人进入迦南,要将迦南地赐给他们为业,是因为迦南人拜偶像,不认识神,所以神让以色列人去占据他们的地方,把他们除灭。以色列人没有听神的话,以后就受到很多的惩罚,因为他们不是单纯地跟从神。在大卫时期,有一个人名叫哥利亚,他是极其勇猛而又高大的人,他带兵侵?[犹大,苦害犹大人。这是因为以色列人没有把外邦人除灭的后果。后来,以色列人又被亚述人掳去,受尽多少苦,也是因为当初没有把外邦人消灭的缘故。

弟兄姊妹:今天有些基督徒是与偶像妥协的,像昔日的以色列人一样。我们虽然生活在地上,但我们是属天的子民,不能与世界妥协。现今的教会有一个危险,就是学习了世界的事,与世界妥协。

有一位基督徒,到加拿大留学,很想和几位基督徒来往。心想,怎样知道谁是主内的弟兄姊妹呢?后来他想到一个办法;在饭堂中吃饭的时候,看看那一个祈祷谢饭的就是基督徒了。于是他留心细看,只找到一个是祈祷后才吃饭的,他十分失望。其实那个学校基督徒很多,不祗一个,不过他们都不愿意在人的面前表示自己是基督徒。许多时候,在外邦人面前看不出我们是基督徒,因为我们的言语行动不能表示出基督徒的身份,好像已被世俗同化了,这是十分危险的,正像昔日以色列人被外邦人同化一样。

── 包忠杰《阿摩司书的信息》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