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导读:阿摩司书 第5章


圣经综合解读

1「以色列家啊,要听我为你们所作的哀歌:」

2「以色列民(原文是处女)跌倒,不得再起;躺在地上,无人搀扶。」

3「主耶和华如此说:以色列家的城发出一千兵的,只剩一百;发出一百的,只剩十个。」

阿摩司刻意从荣耀与能力的赞美颂()),突然转为一首哀歌,成为本书第一个令人震撼的转折。
第3节原文以「因为」开始(英文ESV、NASB、KJV译本)),表明先知作哀歌的原因之一,是因为神的审判已成定局。阿摩司预告,将来北国以色列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够存活()),因此提前为北国作「哀歌」()),以提醒百姓「寻求耶和华,就必存活」())。
这首哀歌的平行对称结构(Chiastic Parallelism))如下:

举哀())
 劝诫())
  控诉())
   赞美())
    「耶和华是祂的名」())
   赞美())
  控诉())
 劝诫())
举哀())


这首精心设计的哀歌以举哀开始,又以举哀结束,表明审判是不可避免的。但这首哀歌的中心却是劝诫百姓寻求神——「耶和华是祂的名」())。百姓或是「寻求耶和华,就必存活」());或是预备在争战中迎见祂()),自取灭亡。

4「耶和华向以色列家如此说:你们要寻求我,就必存活。」

5「不要往伯特利寻求,不要进入吉甲,不要过到别是巴;因为吉甲必被掳掠,伯特利也必归于无有。」

6「要寻求耶和华,就必存活,免得他在约瑟家像火发出,在伯特利焚烧,无人扑灭。」

第4节原文以「因为」开始(英文ESV、NASB、KJV译本)),表明先知作哀歌的原因之一,是因为百姓无视神的劝诫())。
「伯特利」())是北国敬拜金牛犊的中心,「吉甲」())是北国敬拜外邦偶像的地方。「别是巴」())是神向以色列的先祖显现之地()),当时可能已经成为南国偶像崇拜的中心())。在这些地方献祭,神当然不会悦纳,所以去这些地方找不到神())。
「吉甲」())原文与「掳掠」())谐音,是双关语。
「无有」())原文是「亚文」,意思是「罪恶、忧伤」。先知何西阿把伯特利(神的家))称为「伯·亚文」()),即「罪恶之家」。
「约瑟家」())指北国,约瑟的后裔以法莲支派和玛拿西支派是北国的主要支派。
虽然审判已经成为定局,整个国家已经没有希望,但神还是三次向百姓指出「就必存活」())的出路;先知也一面为百姓吟唱哀歌,一面催促百姓寻求神。因为「照着拣选的恩典,还有所留的余数」())。但先知也很清楚地知道,唯有那些蒙神拣选的「余民」()),才有可能听从劝诫、回转寻求神。
因此,人若真正相信神「预定我们借着耶稣基督得儿子的名分」()),传福音就会绝不放弃、也从不失望,因为我们知道「凡预定得永生的人」())才会相信、也必会相信,我们的责任就是「务要传道,无论得时不得时」())。人若不相信神的「预定」,既经不起失败的考验,也胜不过成功的试探,常常自以为义、让人倍感压力。
上图:在别是巴遗址发现的祭坛,现藏于以色列博物馆。这祭坛是用「凿成的石头」(出二十25)做的,并不符合神的心意。所以约西亚王后来「污秽祭司烧香的邱坛,从迦巴直到别是巴」(王下二十三8)。

7「你们这使公平变为茵陈、将公义丢弃于地的,」

8「要寻求那造昴星和参星,使死荫变为晨光,使白日变为黑夜,命海水来浇在地上的——耶和华是祂的名;」

9「祂使力强的忽遭灭亡,以致保障遭遇毁坏。」

「茵陈」())是一种苦菜。
「昴星和参星」())指昴宿星团(七姊妹星团))和猎户座,昴星和参星在北半球冬季的夜空非常耀眼,成为外邦人敬拜的对象,但只不过是神创造的受造物。
古代中东人认为巴力是掌管风暴的神,但实际上是神「命海水来浇在地上」())。
「耶和华是祂的名」()),是提醒百姓:这样一位大能的神,乃是与他们立约的神())。他们是与神立约的民,就应当顺服神公平和公义的旨意()),而不是「使公平变为茵陈、将公义丢弃于地」())。
神掌管万有,有能力对付任何藐视祂旨意的人,「使力强的忽遭灭亡,以致保障遭遇毁坏」())。

10「 你们怨恨那在城门口责备人的,憎恶那说正直话的。」

11「你们践踏贫民,向他们勒索麦子;你们用凿过的石头建造房屋,却不得住在其内;栽种美好的葡萄园,却不得喝所出的酒。」

12「我知道你们的罪过何等多,你们的罪恶何等大。你们苦待义人,收受贿赂,在城门口屈枉穷乏人。」

13「所以通达人见这样的时势必静默不言,因为时势真恶。」

「城门口」())是古代以色列人集会、审判、贸易的公共场所。
「勒索麦子」()),可能指高利贷的利息。
古代以色列房屋通常是用粗糙的石头作地基,用晒干的泥砖砌墙。只有富人才有钱「用凿过的石头建造房屋」())。然而,以色列人不久就要国破家亡,再坚固房子也没用。
第12节原文以「因为」开始(英文ESV、NASB、KJV译本))。
「通达人」()),原文是「聪明人、有洞察力的人」。他们知道大势已去、无可挽回,所以「静默不言」()),默默地接受神的审判和拆毁。
上图:别是巴城遗址(Tel Beer Sheva)的地基和墙。当时的普通人用未凿过的石头作地基,在上面用泥砖砌墙。

14「你们要求善,不要求恶,就必存活。这样,耶和华——万军之神必照你们所说的与你们同在。」

15「要恶恶好善,在城门口秉公行义;或者耶和华——万军之神向约瑟的余民施恩。」

16「主耶和华——万军之神如此说:在一切宽阔处必有哀号的声音;在各街市上必有人说:哀哉!哀哉!又必叫农夫来哭号,叫善唱哀歌的来举哀。」

17「在各葡萄园必有哀号的声音,因为我必从你中间经过。这是耶和华说的。」

「宽阔处」()),指城内的公众场所。「善唱哀歌的」()),指职业哭丧的人。
「叫农夫来哭号」()),意思是请农夫在葬礼上帮忙哭号。葡萄园使人联想到快乐的收获季节,将来却「在各葡萄园必有哀号的声音」())。
「我必从你中间经过」()),是提醒神的百姓,即将到来的审判,是他们违背圣约的结果。古代中东人立约时,要把牲畜劈成两半,立约的人从中间经过()),表示违约者将如同被劈开的牲畜一样受到惩罚。
16节原文以「因此」开始(英文ESV、NASB、KJV译本)),表明先知作哀歌的原因之一,是因为百姓无视神一再的劝诫())。

18「想望耶和华日子来到的有祸了!你们为何想望耶和华的日子呢?那日黑暗没有光明,」

19「景况好像人躲避狮子又遇见熊,或是进房屋以手靠墙,就被蛇咬。」

20「耶和华的日子不是黑暗没有光明吗?不是幽暗毫无光辉吗?」

「耶和华的日子」()),指神介入历史,施行审判和毁灭的日子,包括对个别城市和国家局部的审判,以及对全世界终极的审判,最终将应验在基督再来「审判的日子」())、「主耶稣的日子」())或「主的日子」())。
北国百姓一向以为「耶和华的日子」())是神打败仇敌、拯救他们的日子,所以一厢情愿地「想望耶和华日子来到」())。但神指出:对于不行公义的百姓而言,在那日将面临审判,无人能够逃脱());对于悖逆神的以色列来说,那日子「黑暗没有光明、幽暗毫无光辉」()),不是光明的拯救,而是黑暗的绝望,对他们毫无意义。

21「我厌恶你们的节期,也不喜悦你们的严肃会。」

22「你们虽然向我献燔祭和素祭,我却不悦纳,也不顾你们用肥畜献的平安祭;」

23「要使你们歌唱的声音远离我,因为我不听你们弹琴的响声。」

24「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

神不是「厌恶」祂自己所定的「耶和华的节期」())和「严肃会」()),而是「厌恶」没有属灵实际的宗教仪文())。这些只是人自娱自乐的「节期」和「严肃会」()),献给金牛犊和外邦偶像,与神没有任何关系。今天,许多热闹的敬拜也只是人的自娱自乐,毫无敬畏、顺服的实际,神也「要使你们歌唱的声音远离我,因为我不听你们弹琴的响声」())。
人虽然也会有一时的「公平、公义」,但却不能持久,只能像以色列的季节性旱溪一样,雨季有水、旱季干涸。神「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不是要人改变社会制度、努力提升道德,而是要求立约之民真实地敬畏、顺服神,接受基督在心中执掌王权,祂必「在地上施行公平和公义」()),让神的百姓活出「大水滚滚、江河滔滔」的公义见证。今天,信徒若把世上的国与神的国混为一谈,用「公平、公义」来代替真理、用政治来代替福音,乃是舍本逐末,从来就没有成功过。

25「『以色列家啊,你们在旷野四十年,岂是将祭物和供物献给我呢?」

26「你们抬着为自己所造之摩洛的帐幕和偶像的龛,并你们的神星。」

27「所以我要把你们掳到大马士革以外。』这是耶和华、名为万军之神说的。」

从以色列与神的关系相对最好的「旷野四十年」())开始,百姓就没有停止过拜偶像的心思())。虽然百姓中也有专心跟从神的人()),但神所要的是「以色列家」())团体的见证、团体的跟从。因此,在神看来,他们「岂是将祭物和供物献给我呢」())?只不过是把神当作另一个可以操纵的偶像罢了())。
「大马士革以外」()),指亚述,那是偶像泛滥的地方。主前722年,北国以色列被掳到亚述())。神从旷野开始就一直容忍百姓,给了百姓七百多年的回转机会,但他们仍不悔改。既然百姓醉心于外邦偶像,「万军之神」())就暂时放弃自己的荣耀,让祂的百姓被掳到「大马士革以外」,饱尝被偶像压制的滋味,将来再领他们归回。
今天,不少信徒也是从初信开始,就把神当作一个可以用奉献、事奉来交换平安、福气的偶像,用读经、祷告来摇动其手的金牛犊。神也照样提醒我们:你们「岂是将祭物和供物献给我呢」?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丧礼的悲哀

在古代以色列,葬礼是一个特别悲伤和哀悼的日子。雅各死的时候,约瑟为他哀哭了七天;同样,当扫罗死了,葬礼延长了一星期。在先知传道的现阶段,他的信息尖锐到好像从坟墓旁发出的一样。这一段以悲哀的话开始(1-3节 )并以同样的话(16-17节 )结束。在两者之间,混合着希望和失望的话;但是死亡的臭气渗入整段,并不断发出‘寻求耶和华就必存活’的邀请(4、6、14节 )。在这个讲话中较令人高兴的话,好像芳香的花朵,然而这香气也是骗人的;花朵是用黑纱包着的,像坟墓旁的花环一般。

我们虽然不能肯定,但很可能当阿摩司讲述这些话时,遇到了和前面相同的情形:在伯特利和吉甲再次有个盛大的节日举行(5节 )。可能阿摩司也再次利用这个机会,去达致他的目的。如果朝圣的节日延长了七天,他的丧礼哀歌可用以唤起听众一星期。这样,藉着他的话,他巧妙地转变一星期的节日为一星期的哀丧。

如此悲哀的话开头(2-3节 ),含意是低沉的;这个悲哀是为以色列人,但正常情况下,这种悲哀只用于死亡发生之后。这些话是对以色列聚集的群众讲的,活泼而且兴奋。就像一场惊梦,整个事件发生在一种难以想象的情景下。有一大群快乐朝圣的群众,阿摩司却在他们中间大为悲哀,好像有死亡发生一样。

在四至七节中,先知讲述的好像稍为光明一点。他邀请他的听众去‘寻求耶和华并存活’;虽然他所讲的一直是死亡,但这里提到存活。不过这句话是带有讽刺味道的;朝圣者以为他们的确是在寻求耶和华,转向祂的圣地。因此第五节结束时用了一句有力的文字游戏,阿摩司谴责他们虚假寻求的圣地‘也必归于无有’。把第五节由希伯来文译成英文是不容易的,大概可译为:‘吉甲上绞台,伯特利是败坏的。’人民是寻求耶和华,但他们去寻求的地方却甚么也找不到。

先知讲述的次序,被八九两节奇怪地打断了;这两节看来好像与上下文不能配合。它们很明显是从一首诗上取下来的几行;这首诗是赞美神创造众星和星座(昴星和参星 ),用祂的大能统管万有。当我们读一至十七节全文时,会感到这两节甚不一致;但是当我们了解到阿摩司讲这些话是在节日中,我们便开始明白其意义。这首诗可能是在吉甲和伯特利过节的群众所唱圣诗的一部分;他们对这些话熟悉的情形,就像我们对圣诞节和复活节的诗歌一样。这里阿摩司引录了大家所熟悉的字句,表明那位以大能创造宇宙万物的神,就是掌管人的生和死的主。

先知接着又对照了有创造大能的神,和愚昧的世人(10-13节 )。世人恨恶真理,贪图邪恶;他们剥削穷人,为自己积蓄财富;他们受贿赂,忽略义人的请求。这些话不仅是先知对罪恶的另一种警告;而且从上下文中,也使他们读到自己的模样。通常在葬礼的时候,讲述的都是一些有关死者的生平和成就,追忆一些令人怀念的事迹。但是阿摩司在宣告以色列的丧礼时,他一反常态。十一节可以意译为:他们建造大的房屋,但却不能长住其中;他们种植许多葡萄园,但却来不及品尝所酿的美酒。

阿摩司在十四至十五节中再一次正面陈词;在这两节中没有讽刺的含意,且带有一线希望。如果他们能求善,而不是恶,他们将有机会再次从坟墓里起来,活过来。虽然这两节经文说到了以色列信仰的基本道德真理,但是只讲而没有保证。可能恶势力太强太有力了。所以阿摩司立即继续他前面的演讲,并得出结论(16-17节 )。在这里重复说哀哉、哀哉,它们听起来颇像以色列的丧礼的结束。

阿摩司先知悲哀的丧礼晓谕,是他的预言中最黑暗的几页。作为文学作品来读,它是够伤痛的。特别是相对着以色列人欢乐的节期,在那种兴高彩烈的背景下,先知这些晓谕,更显得悲哀。他们被谴责为‘欢乐的扼杀者’。也许有人要说:这样的讲道是需要的,但是否必须在欢乐的节期中呢?如果我们在圣诞节或者复活节听到这样悲哀的话,还会快乐吗?把丧礼悲哀的信息,放在欢乐的节日中传讲,的确是不适当的。

然而阿摩司并不是不机智,乃是因为他是一个正直的人。所以当他看见他的同胞好像铁达尼号的乘客和船员一样,在邮轮的舞厅中又跳又笑,充满快乐;阿摩司却看见夺命的冰山。在某种意义上,他们已经和死人无异,然而阿摩司仍必须发出警告。他的警告像丧钟一样鸣起,不是去破坏或者伤害节日的气氛,乃是请求人们反省一下,并在反省中超越外表的庆祝,看看内部是否样样妥当。

避开狮子遇见熊

在悲哀的丧礼信息之后,现在接着以同样凄凉的宣告对着全体以色列人讲述。虽然我们不敢肯定,这几节也是在伯特利庆祝节日的背景下写的,但是像先知书的其他许多部分一样,这一段是阿摩司对一些聚合的听众宣讲的。这整个的一段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个独立的核心信息。

(一 )耶和华的日子(18-20节 )。这是一篇关于灾祸的讲道,但是其内容开始有希望引起会聚的注意。‘耶和华的日子’是许多先知的共同题目,我们已经看到它是整本约珥书的主题。虽然我们不能准确地指定这个措辞的内容,像先知的听众所了解的那样,但是内容清楚是积极的。在节期中,这个措辞包涵着过去和将来两方面含意。他们回忆起过去耶和华大大赐福的日子:祂救赎他们出埃及,并在西乃山赐律法给他们的日子。回想耶和华在古时候所做的,产生对将来的希望。将来必有希望,在耶和华的日子之进程中,我们因着过去可以豫期到神将来必把最后的胜利带给祂的百姓。在以色列人的信仰中,耶和华的日子是他们所盼望的日子。

‘想望耶和华日子来到的有祸了’(18节 ),阿摩司这样展开他的讲道,在他的第一句话中就把所有关于将来所持的希望,全都粉碎了。他们所想望的日子将要变成黑暗的、无光、悲伤无欢的日子。接着一系列这样的话,先知不但说明了这个即将来临的日子消极的特征,并且指出以色列人将为所遭遇的,感到惊讶。一个逃避了狮子的人,将要遇见熊的危险。或者有一个人进到他的房屋,以为安全了,可以不再受室外的恐惧威胁;他靠在墙上,竟被蛇所咬!

先知所关注并要指明的,不单是耶和华的日子即将来临的危险,而且是在这个日子里他们将要遭遇的惊讶和恐惧。正像一个人以为他可以逃避致命的危险,岂知道真正的和更要命的危险出现了!阿摩司像一位外科医生一样,尝试着去切除威胁着病人健康的假信心和对将来的希望。指出了所面临环境的试炼,使人们免去受将来没有悲伤和困难的欺骗。他们正处在一种自然的和人性普遍的倾向中:他们藉着幻想将来快乐的日子,而对现况更能容忍。对于许多对现实不能忍受的人,这做法在原则上不是坏事。

当然,阿摩司并不是企图去扼杀将来快乐的日子;但是百姓的意见必须除去,因为他们是错误的,这是一种慈爱的严肃形式。对于那些不知道神的正直和真实的人,耶和华的日子必将成为审判的日子。因此那些盼望耶和华的日子来到的人,现在应该活在神的光明和真理之中。

我们可以用许多方法来想象阿摩司的听众的感受。有时我们会感到现实简直不可容忍,我们盼望将来的生活,等候那快乐的日子来到。有些人则藉着信奉当代形形式式的末世论,而对现实有一种奇怪的安慰。那些末世论的目的是希望直接从世界当前的事件,知道神将来的计划之结果。通常,那些被将来的前途困扰的人,都是由于不情愿去应付当前的现实;先知阿摩司认为,这种人必将避开了现在的狮子,但却会遇见将来的熊。

(二 )不被接受的敬拜(21-27节 )。这四节是神自己的话,藉着先知说出来的。这里的‘找恨’不代表先知的意见,而是代表神的立场。他们的节期、严肃会、燔祭和素祭,唱歌和弹琴的音乐,所有的一切,都被神所藐视。神不要把他们那种吵吵闹闹的敬拜(可能一个大节期正在进行着 ),神要求的是祂的百姓能够有公平和公义。

有些学者对这几节经文是否表明阿摩司坚决反对以色列人的礼仪和敬拜形式,发生很大的争论。从上下文来看,这一段的确有这样的意思。无疑的,阿摩司作为一个犹大人,必然对以色列崇拜活动的若干部分有所保留,正像苏格兰教会必然会对某些英国教会的崇拜仪式有所保留一样。如果我们去猜想到底阿摩司是否反对以色列人的献祭礼节,从某种意义来讲,是没有抓住重点。先知的真正的注重点,是要使人知道神对公义的生活和正直的对待所有事情的态度。先知的原意是,认识神并因为敬畏祂而影响到实际生活,这是主要的;而敬拜的仪式是次要的。换句话说,如果会聚对他们所敬拜的神毫无认识的话,最堂皇的敬拜仪式,和最美妙的音乐,都是无价值的。先知并没有对敬拜本身提出太多的批评,他所批评的,是没有真正认识神的敬拜。

阿摩司所提出的原理,对于所有的敬拜,都是通用的:如果敬拜神忽视了对神的认识,就只剩下了一个空壳。然而这个道理可以延伸到敬拜以外。巴尔特(Karl Barth )在他的一九六一──六二学年的告别讲道里,采用阿摩司的话对学院和神学生所说的,提醒我们所有的人都必须检查一下我们的事业心。他说: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阿摩司书第五章

C审判言词:扭曲敬拜与正义

阿摩司继续谴责以色列的罪、预告他们的衰亡,沿袭前面的主题批判圣所、揭发迫害、15)、歌颂神的能力,同时也采取相同的体裁劝告、14~15)、赞美诗,当然还有控诉~11,与宣告、12,~17)的并用。

但是,第三篇审判言词的语气与前面不同: (1) 阿摩司谴责的同时也哀叹; (2) 他的劝告很急迫,甚至可说是激动、14~15),但没有讽刺的意味(第5节吉甲与伯特利名字的谐音,可能是一例外); (3) 先知也讲到拯救虽然遥远,但是有可能(6、15节); (4) 从这些表达方式,流露出先知对一个民族的关注情怀,当他在异象中为他们代求,更是有力地传达了这一点; (5) 然而他的话依然以哀歌开始,也以呼吁人哀挽结束,好像以色列人已经死了。

这段经文里的小单元虽然短,形式又不一,但是有学者提醒我们注意里面的对称、交错结构132

哀歌作为宣告(1~3节)

劝告(4~6节)

控诉(7节)

赞美诗(8a~e节)

耶和华的名!(8节及下)

赞美诗(9节)

控诉(10~13节)

劝告(14~15节)

哀歌作为宣告(16~17节)

作者的意图(这模式不可能是无心插柳的结果)似乎是集中在审判的不可避免开始与结束的哀歌同时呼吁人寻求耶和华劝告因为这是惟一的逃生之路133。这段言词中间,有句强有力的话作为文章的支柱,提醒听者神的能力;祂的约名是耶和华,以色列或是寻求祂,或是在争战中与祂会面

132 J. DeWard, 'The Chiastic Structure of Amos 5:1~17', VT , 27, 1977, pp. 170~177. 整个的交错结构里溶合了在一些经文里的特别交错模式(5、7~12、14~16;详见注释6)。
133 见 A. V. Hunter, Seek the Lord! A Study of the Meaning and Function of the Exhortations in Amos, Hosea, Micah, and Zephaniah (Baltimore: St. Mary's Seminary & University, 1982),主张先知的劝告(勉励)只是确定审判的必然,并没有提出避免的途径。
i. 以哀歌作为宣告

先知呼吁聆听是向北国发出的,在此代表整个政体(以色列家;参4节)。阿摩司以哀歌对整个国家发言,此模式后来被耶利米与以西结:以色列的王:推:埃及)采用。哀歌(希伯来文 qina )的文学特色是句子短促,几乎像是啜泣;以戏剧性的对照描述人(参:、城市或民族(参:耶利米哀歌)经历的风云变色的悲剧从强壮到软弱,从高位到低位、从尊贵到卑贱。阿摩司刻意从荣耀与能力的赞歌,转而使用悲剧无从挽回的哀歌,可说是全书中最令人震撼的转折。

前言(1节)接下来就是实际的哀歌(2节)。主要动词“跌倒”或“被弃”(参:,以最简短、却已成定局的方式形容以色列的困境。阿摩司加入哀悼者的行列,参加曾经强盛、蒙爱的民族的丧礼。那些形容倒下去或被弃绝的动词,配以形容升起或站立(希伯来文 qwm )的子句:以色列没有能力再起,也无人帮助拉拔她,尤其是在以色列历史当中一直拯救她的立约神,更不会伸出援手。有两个字更增添哀歌的痛楚,也深刻凸显出以色列的灭亡: (1) 处女(和合小字;参:形容以色列的脆弱(参:,以及她的死特别令人哀伤,因为她的生命本应该充满爱与光明的远景; (2) 地(或“土”;希伯来文 ~@d[a{ma^ )意味外敌入侵造成的死亡,因为盼望与应许之地成了处女陈尸的野沟。

第3节的因为(新译;和合未译)表示与哀歌的关联:道出阿摩司何以吟哀歌的原因。外敌入侵会发生;以色列的军队将会出征(参:,从每个城市征召数千人或数百人,每一部队会真的被消灭134。这里以传信者公式语传达的重点,不是余民会生还,而是本节宣布的审判是无远弗届、包括所有人,因此,惟一的反应就是唱哀歌。

134 有关征召、调动军队,见 R. de Vaux, Ancient Israel: Its Life and Institutions , pp. 216~18.
ii. 把握机会的劝告

神的言词继续,但采取了新的形式祈使语气的劝告,发出积极与消极的命令。关键在于对比:耶和华要百姓清楚知道,寻求祂(呼求祂帮助,并忠心紧紧跟随祂)与所谓的去伯特利(、吉甲,或别是巴(犹大以南的城市,因其与亚伯拉罕与以撒的关联受人景仰,创二十一,二十六章。以色列人有时显然也跨越犹大国界,到那里记念他们的先祖;参:朝圣正好相反。我们可以把第4节的祈使句改写为“你们如果寻求我,无论有什么审判都会存活。”(寻求与活命的关联在第14节非常清楚;该处又增添了“就必”或是“才可以”;希伯来文 l#ma`an )。相形之下,以宗教体制为寻求目标,根本就是招致毁灭之举,因为圣所以及常去敬拜的人受审判已成定局(5节;

审判首先(5节)以双关语表达(参:;其他先知作品中的文字游戏,见何西阿书导论): (1) 吉甲(Gilgal)的审判是被掳;意谓被掳的两个希伯来字的字根有 g l ,所以其字形与读音都反映出那有名的圣所所在; (2) 伯特利(Bethel)的审判是沦落为一无是处的邪恶地点,充斥着偶像崇拜,对人的存活毫无助益;双关语 ~a{wen 一无是处、拜偶像、邪恶取代了属天的名字 ~e{l ,证明阿摩司的双关语已成了应验的预言)。第5节的交错结构以伯特利作开始与结束,并且两次提起吉甲,让人知道伯特利在以色列的生活占首要位置,因此也成为阿摩司事工的重要事项。伯特利一共出现七次,吉甲三次

第6节以火更写实地描述了审判(。约瑟家(亦即以色列王国,取两个主要支派以法莲与玛拿西的父亲名字;与伯特利一同被警告。审判的惨烈以无人扑灭一词强调,令人想起前面束手无策的描述,“无人搀扶”(2节)。

阿摩司在第6节好像再次强调耶和华在第5节的劝勉;他以第三人称的要寻求耶和华代替了“寻求我”,并且以免得为开头,加上不顺服神的劝勉有何严重后果(同样形式的劝勉加上免得一词,参:。阿摩司对伯特利的噩耗发于亚述来侵(参:,与约西亚改革时期,而摧毁伯特利列为约西亚的主要贡献之一

第7节与这篇审判言词的关联不十分清楚,所以引起学者激辩。最普遍的主张是把这节经文移到第9与第10节之间(NEB),并且在开始加上“祸哉”或同义词(JB、Wolff、Mays、Amsler、Delcor 等)。然而这样重置经文,并没有希伯来文手抄本或古版本的根据,而是根据以下与以下的祸言神谕。我们按照克瑞普斯(Cripps, p. 183)以及 RSV 版本,把这句话当成是对劝告的对象以色列(4节)戏剧化的发言方式。我们藉此深刻体会到,以色列民极其需要寻求耶和华,而圣所敬拜又是如何令他们误入歧途。的句法相似,使得沃夫(p. 272)视后者亦为祸言神谕,虽然并没有关键字“祸哉”。把这两处经文都当作对以色列的发言(RSV),并且只限定真正使用“祸哉”的经文为祸言神谕,岂不是更有智慧的作法吗?

阿摩司一再将公平(希伯来文 mis%pat] )与公义( s]#da{qa^ )相提并论,因为界定神百姓的盟约责任,没有比这两个词更简明扼要的。单单因为公平(参:与公义是耶和华不可或缺的作为,因此要成为百姓的主要责任,特别是他们的领袖〔公平:(和合:“公义”);公义:;两者并提:、12~14;〕。敬拜的目的之一是要深深认识神的性格与作为,以致能潜移默化我们的个性与行为。若不效法属天的作为,敬拜就是无谓的行动135

公义与公平在旧约圣经远超乎恪守律法,而是与律法一样要紧(参:,六~八章)。两个词都与盟约责任相关,也几乎是同义词,尤其是双双出现的时候(参:。两者的细微差异在于公平较强调藉着改正错误,以及惩罚做错事的人,建立、维系社会的次序;公义强调盟约社会里的各样关系,而盟约下的每个人都要尽其所能正确的履行约的责任136

按照就近的经文脉络来看(10~12、15节),这两个词都着重于替穷人、被忽略的人、被欺压的人伸张正义。“耶和华的公平不是蒙眼的正义女神拿着一个天平;耶和华的公平是一手伸向躺在地上的可怜人,一手把引起这种不幸的人推开。”137

交错结构把描述盟约关怀的名词置于结构的正中间,然后把动词置于句首与句尾,可见重点在动词。这种手法使得经文在形式上虽然是讲词,却用来作为控词,预示10~12节更详细的控诉内容。动词捕捉到罪行的核心:百姓以下列方式表达他们的悖逆: (1) 将公平的佳言美行(参:诗一一九)变为实质,叫得出名字的味苦之物茵c(蒿属植物),是地中海与中东地区常见的植物,在谚语中比作苦毒,堪与毒药的味道相比。在莎士比亚的《罗蜜欧与茱莉叶》(Act I, Scene III),奶妈回想茱莉叶断奶的时候,说:“她一尝到我奶头上的艾草(译注:亦即此处的茵c)味道,觉得变了苦啦,嗳哟这可爱的小傻瓜!”; (2) 将神视为宝贵的公义,像垃圾一样丢弃于地(甚至是摔掷;参:

不过在4~7节还有一个重要疑问。这里发出的一线希望岂不与阿摩司宣告的已成定局的审判有矛盾吗?同一个先知怎么能唱完哀歌,接着又催促百姓归向耶和华?沃夫对这段经文的理解,有助于回答这疑问。第一,沃夫概述了其他学者提出的三种重要看法: (1) 韦瑟(A. Weiser)认为这段经文与一样,有反讽的意味,因此没有什么矛盾之处;但是沃夫正确地比照了语气的差异; (2) 海思(F. Hesse)认为两个神谕的差别无非是个例证,说明耶和华有自由在不同时候说不同的话;沃夫固然赞同海思强调神的自由,但是并没有从他的观点找到足以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奥特(A. Alt)提议两段经文可能有两组不同对象,1~3节的审判是对腐化的领导阶层说的(,4~6节存活的劝勉则是向一般大众说的;但是沃夫指出两段经文的对象是一样的,也就是以色列家、整个王国(1、4节)。

沃夫认为4~6节是有条件的存活应许:如果百姓寻求从先知而来的耶和华的话语。沃夫比较祈使语气的要寻求以及其他类似经文(例:,注意到这里的寻求不是指敬拜礼仪,而是藉着先知询问耶和华的旨意。这段经文的要点就是耶和华有自由在死亡濒临之际拯救,但是只有真心留意先知话语的人才能存活。阿摩司解释神的全权,常提起先知的角色,这又是一个例子(138

135 神的性格与祂百姓的举止间的关系,见 D. A. Hubbard, 'Ethics: OT Ethics', ISBE , rev., II, p. 166.
136 有关这两个用语的最佳讨论,见于近代旧约神学著作:例如,G. Von Rad, I, pp. 322~323, 370ff., 414ff.; E. Jacob, pp. 94~102; W. Zimmerli, pp. 189~192; Th. C. Vriezen, pp. 388~390.
137 E. Jacob, p. 99.
138 Wolff, pp. 237~239;亦参 A. Weiser, pp. 190~192; F. Hesse, 'Amos 5:4~6, 14f', ZAW , 68, 1956, pp. 7~10; A. Alt, 'Die Heimat des Deuteronomiums' in Kleine Schriften 2, p. 269.
iii. 第二首颂赞神权柄的赞美诗

这一赞美诗节(进一步证实了第6节“火……无人扑灭”附带条件的审判。学者在解释细节上虽意见不一,但经文的基本目的是以敬拜语言重新提醒以色列:这位全权的创造主是何等可畏,他们必须要认真面对。

多数译者认为昴星与参星是两个星座名(参:,但是就这两个希伯来字的意思,可以提供我们最佳线索的古版本,在这处与约伯记的经文有不同的读法。重点是,先知又以神掌管季节、赐予不同程度的光与暗、厘定雨季与旱季巴勒斯坦的天气特色进一步表达神的全权。

这诗节的第二目的可能是要反击迦南人的异教影响;他们把天上的发光体与地上的天气归诸伊勒与巴力的掌管。迦南人就像其他远古时代的人一样(不少现代人也在内),敬畏植物与星座(,并且认为它们对人类历史与命运有股超常的运转能力。所有这些错误信仰与迷信被下列的壮阔宣告粉碎:耶和华是祂的名。这子句作为这段经文中交错结构(见上)的中心,其实也是整卷书的中心,再贴切不过了139

有些学者(参 NEB)更从第9节看出星座的名字。他们把毁灭读为金牛座(将希伯来文 s%o^d[ 改为 s%o^r ),力强读为御夫座(将希伯来文 `a{z 修改为 `e{z ),保障读为酿酒座( mib[s]a{r 改为 m#bas]s]e{r 140。目前的经文虽有些问题,但是不经修改还是可以理解,而且比较符合审判的文意脉络。七十士译本略作修改,改进了诗的对称效果:力强(RSV、NASB)改为“坚垒”,临到(新译、RSV、NASB)改为“带来”。这节经文是交错结构,将动词置于显要的句首与句尾。动词所强调的是掌管造物界的耶和华有能力,也已准备好对付任何蔑视祂旨意的人类光景,无视他们的坚垒保障是多么稳固141。阿摩司再一次表示(,神特别痛恨人狂妄地认为自己不会被属天的审判击垮。

139 见 Coote, pp. 79~82,讨论这段经文的结构与意义。
140 有关这种理论,见 G. Hoffman, 'Versuche zu Amos', ZAW , 3, 1883, p. 111 与 Delcor, p. 211。 BHS 也作此主张。有关旧约里的星座,见 J. M. Everts, 'Astronomy', ISBE , rev., I, pp. 344~348,与 M. T. Fermer, 'Stars', IBD , pp. 1214~1215.
141 L. Zalcman. 'Astronomical Illusions in Amos', JBL , 100, 1982, pp. 53~58,主张把9节视为引句:“毁灭将临到堡垒”。参:

iv. 宣告审判公然不义的行径

城门(参10、12节,城门一字在原文是开头与结尾的第二个字,正好把这段经文圈起来)是这段具体又直截了当的审判言词的背景,其中包含了控诉(10~11a、12节)与宣告(11b节)。第10节的代名词是它们(和合:“你们”),因此阿摩司是论及以色列家的过犯,而不是对他们说的。以色列每一社群的司法决定都是在城门口作出裁示;家长与地方长辈在那里聚集,聆听证词、裁定争端,一般都会秉公行事。城门内的空地或是旁边的房间就作为法庭142

第10节描述以色列人公义颠倒的重大行为,将第7节一般性的控诉变得非常具体。它的主题是说实话,在听证会作证,要正确可靠。阿摩司再使用交错结构,以动词怨恨与憎恶作开始与结束,使得他的控词更形尖锐:神的命令所珍惜的,与智慧人所尊崇的,却备受以色列领袖蔑视(参:,有类似对痛恨纠正与责备的人发出的审判)。无论长者对不负责任的行为严厉责备,或是作出纠正性的裁决,同时证人也据实说出他们的所见所闻,结果还是一样:那些原本受命维护以色列的社会与法律的人,竟然极度鄙视法庭的决定。

在审判的警告中(11节),又直截了当提起以色列的过犯,而起诉他们的案例又扩大,加上课农民重税一项罪名。我们最好把头两个子句视为紧密的平行句。两者都描述了佃农使用土地收费过高的贪婪罪行,这很可能就是以欺诈手法从合法拥有人手上把土地骗走(违反了的字句与精神)。若赞同这两句是紧密的平行句,就不应该把第一个动词修改为你们践踏(希伯来文 bu^s#k[em ;参 RSV、NIV、JB),而应该把它看成是专门用语,意谓“你从……收租”(希伯来文 bo^s%ask[em 可能是变了质的亚喀得文动词 s%abasu ;参 Wolff、Mays、NEB、NASB)143

在审判的宣告里,描述这些贪心的富人如何使用不义之财,更显出他们的邪恶: (1) 不是住在用泥砖盖的普通房屋,而是铺张地住在用经过开采、搬运、造型、加工的石头盖的房屋。所罗门是这种豪华手笔的始作俑者,后来被撒玛利亚权贵大肆滥用,一如阿摩司所说; (2) 栽种美好的葡萄园(参:,不仅象征自己的自由与安定(参:,也证实了阿摩司痛责他们纵酒宴乐的确属实。他们所要受的审判是被掳,土地亦将尽失。那些人抢夺弱者的土地、满足自己贪得无厌的胃口,将会过着没有酒喝、没有房子住的日子。

阿摩司第一手知道(12节),以色列人的罪过( p#s%a{`i^m 与罪恶(希伯来文字根 h]t]~ 不是偶发的无心之过,而是太多了(“无数”,NEB;比和合、RSV、NIV 用“大”来翻译 `@s]umi^m 更好),已经是惯例而不是特例了。先知自第6节起已经发言(神的话在16~17节会作为这段言词的结论),在本节又加上其他控诉,似乎是要更坚固他已经宣告的审判。他这么作,也重拾了第7与10节开始的法律制度失败的指责。如同第7节一样,先知以分词开头,以定动词结束,如此他的控诉就成了一篇讲词,并且形成交错结构,强调迫害“无辜人”(,如此翻译 s]addi^q ),以及驳回穷人(在法庭(城门)有根有据的申诉这些不法之举。问题的核心应该是贿赂,也就是骚扰无辜人、诈取穷人权利的具体手段。这里再次显出财富与权力受人利用,阻碍了约中所坚持的,社会每一员都应该接受公平的听证。

所以(13节),原先不过是作为宣告审判的讯号,在这里读起来倒像句箴。这里的静默应该不是指阿摩司。因为这里所谈论的睿智与他所说的完全矛盾:他说预言的使命势在必行,想要笼住他的嘴是愚昧之举。了解这节经文的关键在于时刻。这样的时势(亦即“那时候”)直指第11节宣告的受审被掳的时候。“那时候”的灾难非常严重,毁灭也是全面的:所有的人都被粗暴地连根拔起,移植到异域,因此被形容为恶(。在那未来时期,通达人会默默承受审判的事实,因为先知的话已经说得一清二楚,审判一定会来临,也必须来临。那些在法庭要申诉的无辜者闭嘴的人,将要因为他们自己必定受惩罚而闭嘴。

142 见 L. Ko/hler, Hebrew Man (E. T., New York and Nashville: Abingdon Press, 1956)pp. 127~150.
143 见 H. Torczyner(Tur-Sinai) Altbabylonische Tempelrechnungen , Denkschriften d. Kais. Akad d. Wiss.(Vienna: 1913), p. 130.
v. 进一步劝勉:把握机会

先知在这篇讲词已经第三次(4~5、6~7节)把劝勉置于审判言词的中心。其形式可能取自祭司指令( to^ra^ ,但是内容重点却不在圣所,因为先知已经宣告了圣所的罪恶下场(5~6节);重点乃是在城门。阿摩司热切伸张正义,并且将正义与神的性格紧密相连,他甚至呼吁人不要寻求耶和华,而要寻求善,因为这才是真正顺服神的旨意,藉着秉公行义(建立;RSV)彰显出来(与第7节的丢弃公义成为对比)。人应该寻求、甚至要喜爱(15节)的良善,远不止于一套呆板的法律制度,而是负责任、体恤人的社会行为,并带着神的宽宏温情(参:

列出相对的善与恶、恨与爱(和合:“恶”与“好”),作为人的选择,更增添了劝勉的迫切。一如智慧文学,这种对偶结构清楚表明,这些决定造成的结果有生死的天壤之别(类似的用词,见:;亦参:~28)。

每一节都是一个条件句,其中的祈使动词求、恨、爱要当作如果子句〔条件从句(protases)〕来理解;而有条件的应许“耶和华……与你们同在”,“或者……耶和华……向……施恩”就是那么子句(条件结论句)。第一个条件应许(14节),其用语借自神的保守与供应,以及圣战中的保守这些以色列的古传统。必照你们所说的一句点出,“耶和华与你们同在”这种公式语可能是在伯特利举行的公众崇拜中使用。如果百姓能全心全意投身于(求)各种公义的事,阿摩司所认为的假定情况就可能成为事实。

第二个条件应许使用“或者”(或会;希伯来文 ~u^lay ),因此显得更迟疑。阿摩司深知百姓冥顽不灵,以及耶和华有自由决定向谁光照祂的怜恤,两者加在一起使得先知采用了假设语气。他不敢拍胸脯保证,只能说有一丝神施恩的可能性(正如主人对待他的奴仆,或强壮的父母对待软弱的子女)。余民这个名词可以从以色列软弱的角度来理解:这不是有些忠心的以色列人将来蒙拯救的应许(,而是体认到北国的约瑟子孙目前的脆弱景况:被先前的审判毁坏,在列国中可算是渺小的

vi. 宣告遍地哀鸣

最后的审判宣告以惯用的因此(新译;和合未译;11、13节)与传信者公式语开始,由耶和华发言。祂先前已经宣告以色列的军队会被消灭,并且劝勉百姓藉着留心先知的话语来寻求祂(3~5节)。宣告的语气哭泣、哀号、悲伤、哀挽让我们重温阿摩司在第三篇审判言词开头所用的丧礼哀歌(1~2节)。如大部分注释家所说,因此一字不仅将本节经文与第12节相连,也与整段经文相连;其中包括了直接控诉(7、10~11a节、12节),以及劝勉形式的间接控诉(4~6、14~15节)。阿摩司知道以色列人必会忽略这些劝告无疑,就立刻发出宣告。再者,不听劝告也成为控诉内容的一部分,也就为审判铺路了。

举哀或哭号(希伯来文 mispe{d[ 出现三次)遍布城市(虽然没有明指,似乎是在讲撒玛利亚)与乡村,像约珥书开头的一些景象,范畴无远弗届(约珥书也发出哀哭的呼吁耶和华如此说:“推罗三番四次犯罪,将全体百姓交给以东,不顾念弟兄的盟约,我必不撤销对它的惩罚,1:10 我要降火在推罗城内,吞灭它的宫殿。”-以东1:11 耶和华如此说:“以东三番四次犯罪,怒气不停发作,永远怀着愤怒,拿刀追赶兄弟,丝毫不存怜悯,我必不撤销对它的惩罚。1:12 我要降火在提幔,吞灭波斯拉的宫殿。”-亚扪1:13 耶和华如此说:“亚扪人三番四次犯罪,剖开基列的孕妇,扩张自己的疆界,我必不撤销对它的惩罚。' })">;一8~13)。不论是公共广场,或是狭窄的街道都回响着“有祸了”(或呜呼;希伯来文 ho^ ;更常见的是 ho^y 。忧伤是如此巨大,那些原本被迫以微薄工资在农地工作的人(11节),又被召来帮助那些职业送葬人(参:一起公开宣泄哀伤之情。为了文风上的匀称,多数译经家与注释学者按照武加大译本,将介系词 in(希伯来文 ~el )置于哀号(16节尾)之前,而不是像马索拉版本,置于职业送葬者(善唱哀歌的)之前,其直译如下(16c节):

And they will call farmer(s) to mourning

他们必叫耕地的人来哀哭

and wailing to those skilled in lamentation

善唱哀歌的举哀

RSV 的译法则保留了平行结构(中译亦是):

They shall call the farmers to mourning

又必叫农夫来哭号

and to wailing those who are skilled in lamentation.

叫善唱哀歌的来举哀

叫农夫在丧葬礼帮忙的讽刺语气,因着特别提到在葡萄园的哀伤(17节;更强烈,因为葡萄园令人想起快活的收成季节,与工人喜乐的歌声,截然不同。这些葡萄园无疑就是以色列的有钱人引以为傲、取酒畅饮的葡萄园(11节;参约珥书导论,特别选农地作为哀哭地点,是因为作物歉收代表他们的丰饶敬祀全部破灭)。

他们悲伤莫名的原因在最后一句说得很清楚:耶和华亲自经过他们,就像当年经过埃及地,击杀法老王境内的头生孩子一样。神的百姓已成了敌人,在圣所污秽祂的名;歪曲公平与公义,使其沦为苦毒、无用的废物;剥夺神所赐给同胞的土地;鄙夷神要他们回转的呼吁。耶和华别无选择,只有以毁灭性的审判经过(希伯来文 `br 加上 b ),而且永不会再以恩慈与赦免经过(希伯来文 `br 加上 l 。至于审判要用什么方式则没有说。不过从经文脉络来看,特别是第3节,应该是军事攻击(亦,而隐涉耶和华在埃及的作为,可能是指病害。阿摩司在这里的主题不是如何毁灭,他只要说清楚由谁来毁灭。公平与公义的破产,不仅导致社会动荡,也无从避免引来神的报复。盟约的公平与公义不只是用来促进百姓间友好关系的政治工具;这两者乃是盟约子民必备的条件,因为他们存在的理由就是要彰显,公平与公义的神是独一无二的。如果公平与公义不见于以色列人,耶和华就非得介入不可了。

Ⅴ批判以色列的两则神谕

阿摩司在这两篇著称的讲词,继续抨击以色列的两宗罪恶:热心敬拜,却没有与关心公义相称的态度;醉生梦死,不知大难临头。两则神谕的开始都强调同一主题:以色列被误导的安全感,无论是自认耶和华的日子会让他们高唱凯歌,或是以为撒玛利亚山牢不可破。结尾也道出同一下场:被掳与外侵

学者对此处与其他先知著作(参:、18、20~22,、12、15、19)的祸言神谕,提出三种不同的背景: (1) 咒诅:一个大有能力的人,对个人或团体宣告灭亡的结局(例:;魏思特曼(C. Westermann)以为例证,主张先知的祸言是迎合以色列的律法(礼仪)习俗的一种咒诅,与审判言词有密切关联144; (2) 丧礼的哀挽:哀悼的人为心爱的人过世悲伤哭泣(例:145; (3) 是一种智慧教诲,有时用来作为“祝福”的相反(希伯来文 ~as%re^ ;参 JB、NEB 中的;参:,强烈刻画坏行为的毁坏性结果。注意 JB 的翻译“那些人有麻烦”,就是要捕捉智慧文学神韵的方式146。如怀德毕(J. W. Whedbee)与沃夫的大力主张,最有力的证据都支持第三种说法147

阿摩司所预言的审判,其中所流露的恐惧与终结意味,固然令人想起咒诅,而且之前的经文充满了丧葬用语,不过阿摩司发出这两段祸言的目的,显然是要警告以色列的愚蠢行径一定有麻烦,而不是咒诅或是把以色列当死人一样的哀挽。辩论问题、12~13)以及改过自新的劝勉让我们将这些祸哉言词定为对以色列发出的警告,他们若不因此悔改就有祸了。

144 C. Westermann, Basic Forms of Prophetic Speech (E. T.,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Press, 1967), pp. 190~198.

145 R. J. Clifford, 'The Use of Hoy in the Prophets', CBQ , 28, 1966, pp. 459ff; D. E. Gowan, The Triumph of Faith in Habakkuk (Atlanta: John Knox Press), pp. 50~67. J. G. Williams, 'Irony and Lament: Clues to Prophetic Consciousness', Semeia 8, 1977, pp. 51~74: “祸言文类的重点不是未来的灾难,而是哀挽现今的损失……这是病者一直到死的悲叹”(p. 55)。
146 E. Gerstenberg, 'The Woe-Oracles of the Prophets', JBL , 81, 1962, pp. 249~263.
147 J. W. Whedbee, Isaiah and Wisdom (New York and Nashville; Abingdon Press, 1971), pp. 80~110; H. W. Wolff, Prophet , pp. 17~34.
A祸哉神谕:耶和华的日子误导的诠释

这段经文有各式各样的文学体裁:祸言(18a节)、控诉质问(18b节)、纠正性答案(18c节)、比喻例证(19节)、辩论问题(20节)、属天的礼仪回应(21~22节)、积极与消极的劝勉(23~24节)、辩论问题(25~26节)、审判宣告(27节)。但是,我们最好还是把这段经文视为一整体单元,教导听者有关耶和华的日子他们的正确与错误的认识。文章的一致性见于描述以色列的公众敬拜,指望耶和华的日子是他们胜过众仇敌的日子;但耶和华痛恨以色列的敬拜,令他们吃惊不已。他们的敬拜空洞无物,对百姓的个人与社会公义心毫无影响。

i. 描述耶和华的日子

以色列指望耶和华的日子来临的迫切之情(18节)披露于渴望(“想望”,和合、NIV)这个字。该字在他处形容极其饥饿、干渴的光景,在箴则被谴责为近乎贪婪的垂涎态度。动词的力道用来表现百姓是如何迫切热烈地期盼神的拯救,并且让他们准备好看清他们所以为的日子是什么光景,与实情相较是何等不同。

对耶和华的日子满有信心,对以色列而言是衔接现在与过去的桥梁。虽然在圣经里阿摩司最早提到这个观念,不过从文意脉络来看,阿摩司很明显是在纠正旧有的错误看法,而不是引介新的观念。耶和华的日子似乎与以色列过往的战争相连;在那些战争时刻,耶和华奇妙地介入,为百姓带来胜利。凯旋的回忆诸如基甸战胜米甸人(士七),或是大卫胜过非利士人,让他们燃起将来征服神的敌人的盼望。这种属天的介入被称为……的日子(例:米甸的日子,;报仇之日,;耶和华的日子,148

这些胜利不仅是过去的事件。它们的意义因为以色列人常在公共敬拜时记念(参:诗一三六),因此在以色列的心目中是常新的。敬拜相对的也增加了以色列对未来蒙拯救的期待。其实,祈求这种未来的祝福,也是以色列为过去感恩的一种方式。为过去的胜利感恩的聚会,以及希望神在未来也介入的呼求,被称为“耶和华所定的日子”(或是“祂行事的日子”),在其中“祂光照了我们”。过去的凯旋喜乐、神在未来介入的盼望、歌颂神光照我们的日子这些因素合在一起,成为的意义架构。简言之,阿摩司追问以色列人有关耶和华日子的意义(“耶和华的的日子对你有什么意义?”),并且说出刺人的答案(“那日黑暗没有光明”),因为他事先认定以色列人对“那日”的目标有错误的看法,却懵然无知地举行崇拜,颂赞那日子149

黑暗是看不清的光景,因此也是危机四伏、敌人隐藏、陷阱引诱的地方。黑暗象征无所预期的危险与无从观察的灾劫。相形之下,光明使人视线清楚、可以尽收眼底、看得完整。光明代表安全、安然免于恐惧(参:

用来作例证的比喻(19节)表达的很清楚,黑暗与光明在此不是指邪恶与公义(参:,而是指灾祸临头与安然无虞。比喻中的进展最好理解为故事里的不同阶段,每次看起来平安无事,却总是带着新的危险。经文的压轴是讽刺地描述一个上气不接下气的逃犯,靠在自家墙上喘嘘嘘的,正为着自己从狮子与熊口下被救而庆幸不已,却有一条蛇从泥砖缝伸出头,咬到他的手(。狮子的威胁(亚洲或波斯种,在巴勒斯坦生存到主后一千三百年),在旧约圣经常见,诸如参孙、大卫、比拿亚的经历。熊(学名 Ursus Syriacus,与欧亚的 Ursus Arctos 是近亲)通常是草食动物,但却被认为是特别凶残的动物,尤其幼熊受到威胁的时候(参:。熊在巴勒斯坦北部一直存活到二十世纪初。蛇被以色列人认为是有毒的(,不过巴勒斯坦可以辨认出的种类,不论是古时或现代,都不是有毒的。狮子(与熊是神的隐喻,蛇并不是。蛇( na{h]a{s )的象征用法,或是代表邪恶,或是代表有害的诡计;赛十四章)。所以,我们认为阿摩司的三个动物意象是危险的象征,并没有更深一层的属灵含义。

若有人还残存一点不切实际的看法,认为以色列看重耶和华日子的荣耀,在此被阿摩司的修辞反问句彻底粉碎,也更巩固了先知的论点(20节)。他在第18节所宣布的,于此重新确认:耶和华的日子给悖逆的以色列带来的,不是他们想像、歌颂的光亮( no{g{ah 通常形容耶和华拯救百姓的辉煌行动;参:,而是黑暗,就像在出埃及记笼罩埃及地的灾害一样。先知书描述那日子的细节与绝望(例:、30~31;,使用的阴暗笔调都是取自阿摩司的调色板。

148 “圣战”可能是以色列了解耶和华日子的背景,讨论见于 G. von Rad, OT Theology , II, pp. 119~125.
149 A. J. E. Everson, 'Day of the Lord', IDB Supp ., 1976, pp. 209~210,诠释耶和华的日子,综合了 von Rad 对圣战的强调,以及 S. Mowinckel( He That Cometh 〔E. T.,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56〕, pp. 124~154)的观点,亦即耶和华的日子原先是指耶和华在以色列公共崇拜中的彰显,特别是秋天的新年节庆。

ii. 谴责礼仪节庆

这里没有转折句,可见本段经文与前一段的关联非常浓厚。错误的耶和华日子的观念就是在公共敬拜时很可能就是在伯特利散播的。

本段经文以几种方式保持对以色列敬拜礼仪的猛烈批判。第一,耶和华开始亲自发言,从第27节的内容与传信者公式语清楚可见。第二,这里少了惯见的开场白(例:“耶和华如此说”或是“当听耶和华的话”),表现出不耐烦,好像先知奉耶和华的名打断敬拜过程,谴责百姓的敬拜(Wolff)。第三,阿摩司尽可能用最尖锐、最锋利的措词,表达对以色列举行节庆的深恶痛绝(,对祭司的批判;,对百姓的批判;,对百姓如今屈从迦南宗教的批判)。第四,神把以色列的宗教活动称为你们的节期、你们的聚集(或“聚会”;和合、RSV 与 AV 的严肃会予人错误印象;这里是指嘈杂、喜乐激昂的聚集)、你们的祭物、你们的肥畜,藉此表示祂不认可以色列的行为;这种一窝蜂的宗教气息完全是人为的。

第五,用来描写宗教礼仪的形形色色字眼,也凸显出神的彻底反对。神厌恶这些活动(节期与聚会)中的每一部分,其中包括: (1) 燔祭被称为 `o^la^ ,因为在烟中升到(希伯来文 `lh )神面前,同时也用来表示全然( ka{li^l =全部,常用来描述燔祭;献给神,用来赎罪;或是 (2) 素祭被称为 minh]a^ ,因为这是献祭的人向神感恩所献的“礼物”,将他们所倚赖为生的受造物归还给神(参: minh]a^ 也有一般性“献祭”的意思,所以可用来描述牲祭(参:,亚伯的祭物;NEB、JB、Wolff、Mays 认为阿摩司的意思是一般性的献祭,RSV、NIV、NASB、中译本则限定为素祭或谷物祭); (3) 平安祭是敬拜者把部分的牲畜烧于祭坛上,部分送给祭司,部分与家人或友人吃掉,象征对神的忠心与彼此的联合

第六,动词“不能忍受”(NIV;RSV:鄙视;和合:不喜悦;希伯来文 rwh] 的字面意思是“闻……的气味”;参:讲到馨香之气)与“不顾”(NIV、和合;希伯来文 nbt] ;字面意思是“凝视”)环绕这节经文,并显出神的厌恶之情,不能忍受如此滥用崇拜的景象与气味。第七,重要动词不悦纳(希伯来文 rs]h )是个专用词(参:,用来描述牺牲品的纯净与合乎利未记的规定。耶和华在此自己为祭司,宣布以色列的祭物不合格,不是因为礼仪上的纯净问题,而是因为这些祭物并没有伴之以公平与公义的行为(24节)。

第22节的第一句“你们虽然向我献燔祭”,虽然没有与其对称的句子,但并不表示是附加上的或是其平行句被销掉了(参 JB、Mays、Wolff)。几乎所有的译本都把这句话与下面的句子连在一起,这也是最妥当的处理方法。

耶和华已经宣布对于以色列敬拜上的失职作出什么决定。接下来神发出两项劝勉(23~24节),一清二楚道出神要求以色列对祂的谴责宣判要有何回应。

消极的劝勉(23节)呼吁以色列,甚至要除去他们表达敬拜的最热闹的方式,就是用来尊崇耶和华的音乐。歌,是个比较一般性的字眼,常出现于诗(希伯来文 s%i^r ;诗三十,六十八,八十三,八十七,九十二,一零八,一二零~一三四),在阿摩司书中可能用来表示以色列的敬拜既没有真正的祷告(希伯来文 t#p{illa^ ;例:诗十七,八十六,九十),也没有真正的赞美(希伯来文 t#hilla^ ;例:诗一四五)。在宗教聚集场合,歌常常伴之以琴。琴(希伯来文 n#e{bel ),到底多大,是什么样子,我们则不知道。琴身可能呈瓶状,琴把呈曲状,上面可能有十条或更多的弦(参:。埃及风格的琴可能高达十或十二尺。

本节的消极命令与敬拜的呼吁,形成强烈对比;后者要神的子民扬琴、唱欢欣的歌。神远避祂平常喜欢的敬拜行为,由此可判断祂是多么震怒。第23节的文法突然变成单数,好像阿摩司是要怪罪于一个领袖,或更可能的是,因为不当的敬拜在以色列比比皆是,因此可以像责备一个人一样的责备以色列。

积极的劝勉(24节)也用来解释神何以弃绝以色列的敬拜:因为他们的敬拜没有佐以宏大(如大水滚滚)、持续(滔滔)的决心,行公平与公义(有关这两个词语的讨论,见的注释)。这两个明喻的交错结构以水为始为终,更加凸显。尤其是从当时背景来看,水流都是季节性的;雨季充满了丰沛的活水,漫长的夏日则彻底干涸,所以这两个明喻显得格外有力,同时也表示了公平与公义对以色列的信仰与生活是极其要紧。与耶和华立约的社群不能缺少公平与公义而活,正如不能缺少水源而活一样。

这段经文的口气虽然严竣,却藏有一丝盼望:由劝勉的话来看,改变好像还是有可能,尽管看来没什么指望。阿摩司这么作,与以赛亚书相似的神谕形成对比,因为后者笼罩在完全无望的气息下。阿摩司再次让百姓明白,伯特利、吉甲(24节的滚滚,希伯来文是 yi^ggal ,可能取其与吉甲 Gilgal 的谐音;、别是巴这些圣所所在之处,都没有掌握到敬拜的精髓:寻求、崇敬耶和华名的人,也必须要藉着言语行为尊崇耶和华的属性。关心所有人的权益与福祉,要像滚滚大水发自他们心中。任何想要真正服事祂的人,都要顺此潮流而行。

iii. 宣告流亡的审判

这几节简短的散文体经文问题却不少。第一,第24节铿锵有力,大可以给祸言画下壮阔的休止符,所以这两节经文略有踩煞车、浇冷水之嫌。但是这么作,无疑就消除了审判的宣告(27节),而阿摩司的每一神谕几乎都以审判作终结。而且,没有审判的宣告,可能会令人怀着比阿摩司预期要高的盼望。看起来,阿摩司想要再加上一种立论,支持他对以色列的敬拜无益、危险的论点。他用了本卷常见的修辞法:只可能有一种答案的辩论问题(c,d~3、12~13,。这些问题也使得以色列人面对自己的历史,看到他们目前的敬拜与神的初衷相差何其远。

第二,第25节表面上看来,似乎与出埃及记、民数记中以色列飘流旷野的记载有矛盾:“这里的看法根本不符合五经传统,因为五经并没有提到以色列的初期有段时间没有献祭”(Mays, p. 111)。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确实花了不少篇幅列出献祭的指示,但是除了西乃山的立约仪式以外,这些书卷也确实没有记载以色列在旷野献祭的行动。牺牲(希伯来文 zeb[ah] ,牲祭的最普遍用字;参:与献祭(见22节注释)的法规很明显地(例:及下、17及下;申十二章)或是隐约地(例:,提到田地与作物,不是指旷野,而是指在应许地定居后)预期将来会进入应许之地。按字面解,阿摩司提到的四十年(参:从以色列人不相信神把土地交在他们手里开始算起,涵盖了以色列一整世代的时间,这些人叛逆神的时候是二十岁,但是迦勒与约书亚例外。至于对那段时间中献祭的执行,旧约圣经没有记载,格外引人注意。

第三,阿摩司的问题似乎反映了其他先知(例:注意到的趋势,那就是把旷野经历当作以色列与神的盟约关系的高点(。民数记(例:第十六章可拉党的叛逆与以色列的怨言)与申命记(例以色列拒绝进迦南)都记录了充满战争、悖逆的历史。阿摩司与何西阿一样,熟知以色列人妥协信仰,敬拜毗珥的摩押神巴力;民二十五)。重温旷野的神人关系,并视之为盟约关系美好的黄金时期,并非一味缅怀过去。这么做是为了强调以色列人目前的景况是如何腐败。比起他们邪恶地扭曲敬拜真义、猖狂地破坏正义,以色列的先人就算是有什么怨言或悖逆之举,过往的日子还算是黄金时代呢!那时候百姓对神还算专注,被分心的时候不多。神的诫命放在约柜里,而他们与神的关系虽然有瑕疵,却还很亲密。

第四,第26节与本段落的其他经节到底有何连贯,并不清楚。我们可以把它当作审判宣告的一部分,也是第一个祸言神谕的结束。若是如此,时态就要译为未来,第26节也就与27节紧密地连在一起(参 RSV、JB、NEB)。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把第26节与25节一样,当作控诉,并且译为过去式,用来描述百姓已经做过的事(参 LXX、Vulg、AV、NIV、NASB、Mays)。还有本注释采纳的看法是把第26节当作接着25节的第二个控诉问题,质询在那黄金时期,以色列是否也怀带着偶像的佩件,触犯了与神的关系(Wolff)。对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应该都是“不”。因此,以色列被迫承认,第27节的审判是必须的。

第五,第26节的翻译需要注意。我们如何翻译 sikku^t[ malkek[em ?第一个字可以重新点为 sukkat[ ,然后译为“圣所”或“帐幕”(LXX、Vulg;AV、NEB、NIV)。那么,这个词就读为“王的圣所”或是“米勒公(Milcom)的圣所”,米勒公就是摩洛,亚扪神o的名字(参:。另一个艰涩的希伯来文是 kiyyu^n ,译为“高台”(NIV、NEB),或是神o的名字:Chiun(AV)、Kiyyun(NASB),或是迦温(Kaiwan,JB、RSV、Mays、Wolff)。这里提起星神(字面意思为“你神的星”),可见这几个希伯来字的确是一些特定名称。米索不达米亚文件也列有 Sakkuth 或是 Kaiwanu〔LXX 与误拼为“理番”,(Rephan)〕作为土星的名称。这两个字的希伯来母音是 i 之后有 u,是希伯来人常用的手法,亦即故意拼错异教神o的名字,表明它们是可憎可耻的。 s%iqqu^s] (“可憎之物”)常用来形容偶像(例:,它的母音被替换,用来标明、同时也嘲弄外邦神o。对这段经文还有一种很有根据的建议:我们可能应该把“你们的像”与“你们的星神”调换(参 LXX),才能掌握到最适当的意思(参 RSV)150

如此一来,整节经文读为:“你们(在旷野的时候;参25节)是否抬着你们的王‘撒固’(Sakkuth),以及星神‘迦温’(Kaiwan),就是你们为自己造的像(就像你们现今所做的)?”151 米索不达米亚艺术里有神像连在台座上竖立着。其中一幅图画有一个神o头上方有颗八角星星152

最后一个问题源自下列诠释。如果提格里斯幼发拉底山谷地区的偶像崇拜,渗透入以色列已经到了经文描述的那种程度,为什么阿摩司只提这么一次呢?而何西阿一直强烈谴责以色列拜偶像的行为,焦点为什么只放在迦南地的巴力敬拜,而不攻击亚述的偶像敬拜?这些问题使得沃夫(pp. 265~66)把这段经文归于“申命记学派”。他们为了描写亚述在主后七二一年占据、重布了以色列北方疆土(王下十七),当地的属灵景况是如何一落千丈,于是把这段经文加进阿摩司书。

想要找到具体的证据反对沃夫的推论并不容易。似乎是在讲拜偶像,不过沃夫会把这节经文与第八章的大部分,都归于阿摩司的门徒手笔(pp. 325~26),所以不足以作为支持他论点的证据。我们要质疑的是沃夫立论背后的臆断。如果基于先知在其他篇章没有讨论相同主题,就否定这些经文并非出自先知笔下,那么以此类推,没有任何先知能够只在一处讨论他的主题,因此什么题目都要至少讨论个两次才可以!

这段铿锵有力的祸言重点在于耶和华要亲自看到审判临到以色列(27节)。他们的敬拜与公义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他们被带领到这片土地,所要完成的使命都一败涂地。被掳是神显而易见的回应。被滥用的土地,将要成为被失丧的土地。被掳的目的地刻意说得模糊不清:大马色以外。对亚述的强大能力,阿摩司只是稍为致意;他的最高敬意是留给万军之耶和华。祂的日子为以色列所渴望(18节),但是祂的来临却意味着灭亡。

书中谴责有名无实的敬拜礼仪,在这种背景之下被诠释为先知想要废弃所有的外在形式与礼仪。撒母耳、诗作者、以赛亚、何西阿、弥迦,与耶利米一致认为没有顺服的献祭是毫无意义的礼仪,也是对立约神的恩典与美善的一种侮辱。罗利(Rowley)有番话道出多数当代学者对那个时代的礼仪敬拜与个人信仰持何种看法:“被掳前的先知谴责空洞、无益的献祭,但是我们没有理由就此假定,那些遵行神心意的人因此也不能献祭。”罗利论到在圣殿被呼召的以赛亚,下结语说:“以赛亚不可能认为踏进圣殿是错误之举,或认为祭坛是邪恶的。”153

阿摩司对礼仪的挞伐,原因可从这个祸言神谕里找出来: (1) 礼仪对耶和华的日子这观念散布错误的乐观看法; (2) 单单强调仪式,好像献祭与颂歌本身具有什么能力,与敬拜者的虔心与顺服没什么关联154; (3) 礼仪容易受迦南人与其他外族因素腐化,刻意与耶路撒冷圣殿隔离,并且与其抗衡(。其实,圣殿敬拜也免不了妥协之虞。对希伯来先知而言,没有礼仪的敬拜是不可想像的,特别是像以赛亚一样深植于传统的阿摩司。然而,他为了引起以色列的注意,不惜把话讲过头,以便清楚说明耶和华已经准备好毁灭现有的礼仪,让百姓能更顺服祂的话语(

司提反对犹太人领袖说的一番话,历数救恩历史与以色列不断悖逆神,引用了,作为重要的经文证据。司提反把阿摩司的那段经文归诸于“先知书”,引用的是七十士译本,并略加润饰,特别是把流亡地“大马色以外”改成“巴比伦外”,以适合以色列的历史。而且,司提反用了七十士译本的过去不定式,所以拜偶像的描述成了从亚伦的金牛犊到拜天象的一种惯性模式了。最后,司提反在的用词言下之意是说,他们在旷野没有敬拜耶和华,而是敬拜祂所命名的异教神o摩洛(根据希伯来文“你们的王”)与理番,后者可能是“迦温”(Kaiwan)的变体。司提反的很多细节与阿摩司有出入,但是经文的主干以色列的冥顽悖逆与拜偶像,不可避免地导致被掳的结局两位传道者的看法是相同的155

150 有关这节经文与其意思,见 C. D. Isbell, 'Another Look at Amos 5:26', JBL , 97, pp. 97~99; J. Gray, 'Sakkuth and Kaiwan', IDB , IV, p. 165; J. M. Everts, 'Astronomy', ISBE , rev., I, pp. 344~348.
151 有关造偶像,见
152 ANEP , fig. 535.
153 H. H. Rowley, The Unity of the Bible (New York: Meridian Books, 1957), p. 48.
154 J. A. Motyer, 'Amos', NBC rev., p. 735,提醒我们第25节的希伯来文字序,可以读为“你们岂是(仅仅)带祭物给我?”
155 关于司提反引用阿摩司,见 E. Haenchen,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E. T.,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Press, 1971), pp. 283~284. 作者也提到“大马色文件”(DCD, VII, 14ff.)视 Sikkuth 为律法书,Kinyun 为先知书,众星是真教师,如此就除去了拜偶像的意味。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答:先知阿摩司说:「以色列民跌倒,不得再起,躺在地上,无人搀扶。」中有小字:「民原文作处女」,其他中文译本多照原文直译为「处女」,如文理本译作「以色列族之处女,一蹶不能复起」。此处的「民」字乃为意译。首先要明白本章1至27节,是先知所作的一则短篇哀歌,预示以色列民跌倒后悲惨的结果。先知豫言北方的敌军将临,掳掠人民,所以先知哀告以色列人,须即悔改归向真神。不然,整个以色列民,不仅主被粉碎,而且被遗弃,不能再起来,因为无人来帮助搀扶他们(参116及139题 )。

――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

】「主耶和华如此说:“以色列家的城,发出一千兵的,只剩一百;发出一百的,只剩十个。”」

这里再继续叙述举哀的原因,以色列家的兵源逐渐减少,国力一定削弱。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一千……十个」代表其国民的丧亡,只余十分一,形容死亡、毁灭的程度极其严重。

──《新旧约辅读》

〔暂编注解〕以色列将有百分之九十遭毁灭

神对以色列的惩罚非常严厉,以致城市的居民只剩下十分之一。大小城市的比例都是这样。以色列贪婪的后果是损失,而不是收获。

】「耶和华向以色列家如此说:“你们要寻求我,就必存活。」

寻求是指敬拜,在圣所的礼仪。但是寻求神,不是只敬拜,而是去求问先知,从先知那里明白耶和华的旨意。可能这里先知要求人们寻求神的话语。寻求神,就必存活。除了下,都是指先知的信息。这里是说,你们若听耶和华的话,就是祂的使者所宣讲的,你们必可继续地存活,因为神的话就是生命。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暂编注解〕你们要寻求我。4-6节一方面说明毁灭即将临到以色列,另一方面最后一次提供逃生之路。神凭者祂无限仁慈中,会白白饶恕他们的过去,只要他们归向祂。没有什么比罪人转向神更讨祂喜悦。祂对我们采取的一切措施,都是为了这个目的。所以在惩罚真正落到罪人身上以前,所有的警告都是为了制止罪人的行径。

本节阐明阿摩司第三个信息的主旨(见第1节注释 )。只要以色列“寻求”神,本来不可避免的结果就不会发生。

就必存活。这是给那些全心寻求神之人的应许

4~5要“寻求”耶和华,但不是在膜拜的地方“伯特利”和“吉甲”,因为这些地方将要被毁灭,也不是在南国犹大的“别是巴”。

4-6 先知劝告百姓要真心寻求神:而不是去伯特利、吉甲或别是巴献祭。百姓以为到这些地方去献祭便是寻求神,因神曾在这些地方向列祖显现,28:10-22,46:1-4)。

4~27先知劝告百姓,若肯回转寻求耶和华,仍有逃脱亡国命运的希望,神或者会拯救少数剩下的人(15节 )。

】「不要往伯特利寻求,不要进入吉甲,不要过到别是巴;因为吉甲必被掳掠,伯特利也必归于无有。”」

伯特利的圣所是有异教的影响,与先知的信息相连,是不可去的。吉甲曾是进驻迦南地的重要据点,也由于在那里有迷信的礼仪,那地方将成为以色列人逃离的起点。伯特利曾是神的殿,以后不再是神的居所。

别是巴也同样是有历史的背景。这是先知以利亚逃亡的地方,也是撒母耳的众子活动之处,实在是北国的重镇。那是从以法莲山地一直到犹大的南端。他到北方的圣所,不经耶路撒冷的,可从那里绕道。那里也有以东人的住处。以色列人若在那里寻求,必得不着耶和华的话,他们必再迷失下去。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暂编注解〕“别是巴”:位于犹大国南部,与伯特利、吉甲同为神向以民祖先显现的历史胜地。在这些已为异教拜偶像风气污染的地方献祭,神不会悦纳,一切拜偶像的祭坛都要消灭,去这些地方找不到神。

5下 作者在此采用双关语:「吉甲」与「必被掳掠」于原文采用相同的字母;「无有」于原文可作「忧伤」或「罪恶」,后者尤其是指拜偶像,圣经作者曾以此字称呼伯特利,把「伯特利」(神的家 )改为「伯亚文」(偶像的家 )。

不要往伯特利寻求。寻求是人的本性,要么寻求善,要么寻求恶。伯特利和吉甲都是拜偶像的中心

别是巴。是在耶路撒冷以南43英里(68.8公里 )的一个城市。当时已成为偶像崇拜的中心。尽管远离故乡,以色列人显然仍经常过去

吉甲必被掳掠。注意希伯来原文采用了押头韵的手法。

伯特利。阿摩司宣布,本为“神之殿”的伯特利,将不只是“虚妄的殿”,其本身也是虚妄的。换一句话说,伯特利不再是敬拜真神的地方,而已成为偶像的殿,因此归于无有

本节提到三个偶像崇拜的中心。阿摩司只预言其中的两个会遭到毁灭。这显然是因为别是巴不在十个支派的领土之中,所以阿摩司没有提到它的命运。再则,当以色列被征服时,毁灭没有涉及别是巴。

●「吉甲」:与「必被掳掠」于原文采用相同的字母。

●「无有」:于原文可作「忧伤」或「罪恶」,后者尤其指拜偶像。圣经作者(4:15)曾以此字称呼伯特利,并把伯特利(神的家 )改为伯亚文(偶像的家 )。

●神(天使 )曾在伯特利和吉甲向以色列人的祖先显现(26:23-25,28:10-22,46:)。

◎以色列人以为到这些宗教圣地献祭就等于寻求神或敬拜神,先知劝告他们要真心寻求神,而不是迷信这些宗教圣地。

◎今日的基督徒是不是也如此?迷信圣地如「祷告山、教会」,迷信名牌讲员,迷信特会。但真正努力研经、祷告寻求神的有谁呢?

伯特利是以色列其中一个偶像(牛犊 )敬拜的中心,吉甲位于耶利哥之东面,同为偶像敬拜之主要地方;别是巴位于耶路撒冷西南面四十八哩,为古时的敬拜之地,但单单到别是巴行宗教仪式绝不能代表一种真正的宗教生活。「吉甲」与「必被掳掠」的辅音均为 g 和 i ,故此先知乃藉此以加强语气;「伯特利」则与「归于无有」在意义上相对,因伯特利原意虽为「神之家」,但在当时言,却成了偶像之家,而「偶像」一字的字意为「空虚」,正与「归于无有」的意义相合。

──《新旧约辅读》

别是巴的邱坛】

在撒巴遗址(Tell es~Saba' 别是巴今址 )挖掘到有角的祭坛,年代约在铁器时代第二期,提供了在此南方地点有祭拜活动的左证。古代叙事诗中有提到此地点,也是撒母耳的儿子作士师之处。希西家毁坏耶路撒冷以外的邱坛(亚拉得与别是巴 ,可能反映了阿摩司对这些地点的谴责。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要寻求耶和华,就必存活。免得他在约瑟家像火发出;在伯特利焚烧,无人扑灭。」

阿摩司常以火为审判的表像耶和华如此说:“迦萨三番四次犯罪,掳掠全体百姓交给以东,我必不撤销对它的惩罚。1:7 我要降火在迦萨城内,吞灭它的宫殿;' })">(一4、7,,在,仍以火为审判的威胁。以后约西亚王果然用火焚烧伯特利。所以约瑟家不是只以以法莲与玛拿西为中心,应发展至北国以色列全体。以色列不只是北方,也指南方,更是整个民族。所以约瑟只指北国,且以伯特利为圣所。这里再指北国的败亡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暂编注解〕“约瑟家”:指北国,因约瑟的后裔以法莲支派位居北国领袖地位。“伯特利”:北国的宗教中心。耶和华神的刑罚来到(“象火发出” ),以民所拜异教神祇自身难保,根本救不了他们(“在伯特利焚烧 无人扑灭” )。

「约瑟」

:指北国,因为约瑟的儿子玛拿西和以法莲的后裔在北国占领导地位。

就必存活。神对罪人发出祂仁慈的应许,免得他们在绝望中罪上加罪。

像火。神在惩罚罪恶时就像“烈火”。神希望人人都得救,但是如果人一意孤行,坚决犯罪,就逃不开神公正的惩罚

约瑟家。约瑟是北方王国中最重要的支派以法莲的祖先。故“约瑟家”等同于以色列。

】「你们这使公平变为茵陈,将公义丢弃于地的。」

「你们」必指以色列人,他们轻忽公平与公义,公平与公义,为阿摩司书的重点。公义与公平原为立国的基础;是王位真正权势的依据,弥赛亚豫言也以此为主要信念 )。「公平」在阿摩司的观念中,是以法律建立社会的秩序,人应站在别人的权益方面,为人辩屈,维护公平

公平变为茵陈,茵陈是小树,枝叶宽大,在初冬时开花结果,味道若涩,常与毒物相提并论,指不敬畏神的人,被赶逐至被掳,垂死的人。这里「公平」被喻为药草,是为解救困苦受欺压的人们。但是医治的变为毒害的。公义丢弃于地,好似毁灭的大水冲掉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暂编注解〕“茵蔯”:一种苦菜。将应该秉公行义的司法制度变为不法的工具,不要律法,离弃真神,社会法纪荡然,悲痛苦难随之产生。

那些负责施行公义的人使公平变为“茵蔯”;即不公平的苦涩

「茵蔯」:是迦南地出产的一种苦菜,作者以此形容百姓抹煞公义所带来的后果。

茵蔯。蒿属科植物,味极苦。以色列道德的腐败非常严重,以致公平变成极苦的不公平。

●「茵蔯」:是迦南地出产的一种苦菜,为一种沙漠植物,味极苦涩。作者以此形容百姓抹煞公义所带来的后果。

◎本来公平和公义是神设立的,也是人民应该享受的美好果实,而今天以色列人居然让这甜美的公平变成人民想到就有如吃茵蔯般苦涩,又把神设立的公义丢弃于地。所以他们要面对设立大自然规律,与人间公义并大有能力的审判者─耶和华。

◎7~8自然定律与公平正义,都被视为是神所设立的规范。

你们这使公平变为茵陈的一语何意?】

答:茵陈是一种恶臭与含有胆汁的植物,其汁极苦,有毒不可入口,其茎叶可以做药。圣经所谓茵陈,乃属艾科的植物。就吾人所知者,其种类繁多,已有一百八十种,在巴勒斯坦亦有此种植物。「茵陈」通常用作「苦」的同义字。先知在此哀歌中,对以色列人说:「你们这使公平变为茵陈,将公义丢弃于地的。」即指他们的一般百姓而言,他们所犯的罪是恨恶那些以正直话责备人的人,例如长老和先知;且又压榨平民,掠夺粮食,建造华屋,苦待义人,收受贿赂,并勾结腐败贪污的法官,屈枉穷乏人。这样他们的罪过何等多,罪恶何等大,使公义变成了如同恶臭与苦胆的茵陈一样,将神的公义也丢弃不行了,而所带来的苦毒与祸患,也是难以言喻的。

――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

】「要寻求那造昴星和参星,使死荫变为晨光,使白日变为黑夜。命海水来浇在地上的(耶和华是他的名 )。」

「昴星」照字义为「群」或「堆」,这必指一群星斗。七十士译词为「一切」或「万有」。神是创造万有的。但是此处尚有「参星」。「参星」字义为「破法」,并不构成甚么用意,七十士译本为「夜星」。一般的解释为夏夜的星,而昴星为冬夜的星。所以此处提及两种星,可能指季节的更迭。

死荫变为晨光,由深夜至黎明白昼。由白日再变为黑夜,是日夜的转变。命海水浇在地上,可否喻为乌云密集,从海水所吸收的,再倾雨在地上?使旱地成为雨水滋润之地。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暂编注解〕「昴星和参星」:为亚述人所敬拜,当时被认为是掌管季节更换的恒星。

昴星。希伯来语是kimah ,见注释。

参星。希伯来语是kesil ,见注释。

死荫。见注释。“使死荫变为晨光”与“你们这使公平变为茵陈”形成鲜明的对比

命海水来浇。可能指洪水(见创7章 )之类的灾难,也可能指神奇的天意使水分从海洋蒸发,然后又作为雨水降下。

●「昴星和参星」:为亚述人所敬拜,当时被认为是掌管季节更换的恒星。

8~9这是一首短诗,人离开神只能将美好的公平与公义化为黑暗与苦痛(7节 ),但神却能使黑暗变为光明。祂是宇宙的主,日夜的更换,海水和雨水的交替(地上的水蒸发升空变为雨 ),秩序井然。“昴星”(金牛宫七星 )、“参星”(猎户星座 ),为古代亚述人所拜的掌管天体秩序的星宿。先知指出,这些星乃耶和华所造、祂才是宇宙秩序的掌管者,地上的堡垒(“力强的” )、坚固城(“保障” )都不堪祂一击。

昴星和参星,古代世界的星座】

从巴比伦文献上的证据,包括阿米萨度卡王所做的金星表(Venus tablet 译注记载金星的出现 第一巴比伦王朝 约是主前1650年 ),可见当时的天文研究精准又有技巧。虽然星相学在埃及晚期与波斯时期的美索不达米亚很盛行,这种占卜的活动,解释征兆只是真正科学成果的延伸。有关于行星活动、主要固定星球、星座的记录,以及月亮每个阶段、日月蚀,都有记载。因着美索不达米亚与埃及对于星球与行星的广泛知识,圣经作者与先知要将这些天体归于雅巍的创造,是很重要的。美索不达米亚星座包括动物的形状,像是山羊(天琴座 )、蛇(长蛇座 );物品如箭(天狼星 )以及车(大熊星座 );人物像是亚奴(猎户座 )。星座中最出名的是昴宿星团(Pleiades ),甚至常被刻在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的封印上。新亚述文献保留了星座中星星的素描。主前一千七百年一篇向夜之神的祷文,按名字向星座祈愿,呼求它们回答寻求预兆的占卜者。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祂使力强的忽遭灭亡,以致保障遭遇毁坏。」

「力强的」是坚固的地方,或可译作「坚城」。这样「坚城」与「保障」为同义的相联词,而「灭亡」与「毁坏」也是同义的。中译词「以致」是前因后果的语调,实际二者是重复的语意。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暂编注解〕更可作:他使毁坏忽然临到,以至城堡遭毁坏。

这一节原义不太明了。

】「你们怨恨那在城门口责备人的,憎恶那说正直话的。」

城门口原是城门的内侧,在过道旁可有空处,可置放坐位的凳子。有人被控告,被告与原告可站在法官面前,还有长老来审断,其中有人专为执行传扬,来责备犯罪的人。这人必是主审者,称为完全人,实则为审判公平完全,他是正真人,为无辜者辩屈,他是行动正真的人。所以阿摩司在这里是在维护公平。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暂编注解〕「城门口」

:是生意买卖和裁判的地方。

「那说正直话的」:指公正的证人或法官。

在城门口。在东方的城市中,城门是公众聚集进行交易,实施诉讼,传递消息的场所。撒玛利亚的主要城门口非常宽敞

憎恶那说正直话的。背道的以色列人不肯悔改的证据之一就是憎恶诚实和公义。

●「城门口」:是当日生意买卖和裁判(地方司法 )的地方。

●「说正直话的」:指公正的证人和法官。

10~12先知指出北国社会上常见的三种罪:1,藐视法律。“城门口”是百姓诉讼的地点,“责备人的”和“说正直话的”指法官;2,剥削贫民;3,收受贿赂。

10~12百姓被指控,因为他们(1 )怨恨诚实的法官(“城门口”是施行公义的地方-15节 ;(2 )剥夺穷人;(3 )收受贿路。

】「你们践踏贫民,向他们勒索麦子;你们用凿过的石头建造房屋,却不得住在其内;栽种美好的葡萄园,却不得喝所出的酒。」

在以色列古代的房屋,都是用土砖砌成的,容易破碎倒塌。石头建屋比较坚固,如果鏧过的石头经过挑选与鏧刻,不仅光滑美观,一定厚实,为上选的建筑材料。这样的房屋必定昂贵。葡萄园「美好」,是指适当的地形位置,向阳的角落,土壤等一定也是好的。有这样好的果园及房屋,必是上等阶级的人家,但他们未必能自行享用,因为他们没有神的悦纳,而且犯罪使神憎恶,他们的财富是以不正当的方法获取的。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暂编注解〕人欺压贫苦,用不当手段得来之物,神会收回。“凿过的石头”指雕凿得美丽好看的石头。

「勒索麦子」:是指以高利贷的手段,收取麦子作为利息;另一可能是穷人已把田地抵押,所收的麦子要归还债主。

「用凿过的石头」:用这种石盖的房子会更坚固耐用,然而,以色列人不久就要国破家亡,建坚固房子也没用。

勒索麦子。可能指领袖们的敲诈勒索。“勒索”也可能指为出借的钱财或食物所征收的利息。

不得住在其内。请将这个惩罚的警告,与祝福的应许相对照。

●「勒索麦子」:是指以高利贷的手段,收取麦子做为利息。另一可能是穷人已把田地抵押,所收的麦子要归还债主。

●「用凿过的石头」:用这种石材盖的房子会更坚固耐用。不过先知预言以色列人不久就亡国了,盖这种坚固的房子也没用。

石头房屋】

这指的是用切割过的石头(称做 ashlar )建的房屋。因为以色列房屋许多是以粗糙的原石建成。常常地基是石头的,但其上的构造是以晒干的泥砖建造。只有极端富裕的上层人士可以负担这种精工的石造建筑。这种建筑所用的石灰石采自靠近撒玛利亚的地方。此处所用的诅咒称为「无用之咒」,因为咒诅对方的心思与劳力成为徒然,而可以与巴比伦边界上的一块碑文作比较,后者呼求神祇让任何在偷来之地上建房屋的人,其房屋被夺走。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我知道你们的罪过何等多,你们的罪恶何等大。你们苦待义人,收受贿赂,在城门口屈枉穷乏人。」

「我」是先知的自称,因为这里的发言不是耶和华。这也不再是哀歌,而且直接的指责。「我知道……」他似乎总括他们的罪状。

在这里他特别指出三种罪状。第一是苦待义人,他们是无辜者受欺压,压迫逼害,原指军事的行动,对敌而起的压迫,与「践踏」相似 )。第二是收受贿赂,偏袒恶人,没有公平,他们真是将公义丢弃于地。第三是屈枉穷乏人。穷乏人往往指无辜的义人,因为他们在社会上没有地位,在法律的程序中,受恶人卑鄙的手段所害,受屈枉,原意为「他们被摒弃在一旁,得不着法律的保障」。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暂编注解〕贿赂。可能不但指为打赢官司而花的钱,也可能指避免罪的惩罚而支付的赎金金。律法禁止收取杀人凶手的赎金

屈枉穷乏人。指因穷人无力付款而冤枉他

司法贿赂与迫害】

阿摩司其中一个主题是批判社会不公(禁止贿赂的法律 。国王与官员在法律之下伸张正义,这要求在庶民或智慧文学中有长久的历史。举例而言,一份巴比伦智慧选集中,说道:「寡廉鲜耻的裁判官」是接受礼物,「却让正义胎死腹中」之人。同样的,主前二十一世纪埃及文学中《善辩之农夫》控诉「立法者准许抢劫」及「检察官姑息贪污」。主前十世纪巴比伦「神义论」非难那些「一面掠空乞丐罐中粮食,一面将压迫者仓库装满金子」的人。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所以通达人见这样的时势,必静默不言,因为时势真恶。」

通达人为甚么静默不言,因为他保持缄默,是静候神的审判,因为人可以屈枉,却无法使神不顾。耶和华已经宣布审判,无人可以逃脱,因此智慧者不必多言,而有顺服的心,知道耶和华的道义哉,北国的败亡必在不远的未来。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通达人」可指对时势明了的先知、教师,他们身处其境,也只有沉默不言,暗指已「无可救药」。

──《新旧约辅读》

〔暂编注解〕通达人知道大势已去,无可挽回,只有等待神审判的到来。

「通达人」

:指慎重的人。

●「通达人」:指慎重的人。

◎国家社会到了这个地步,慎重的人也只好闭口不言,等待神的审判。

】「你们要求善,不要求恶、就必存活。这样,耶和华万军之神,必照你们所说的,与你们同在。」

第十四、十五节应为第四、五节的批注,在语气方面纯粹是智慧者的思想。寻求神(4节 ),就是这里「求善」。不要往伯特利等地寻求(5节 ),在这里「不要求恶」。这里的善,也指公平而言,以律法为生活的准则。「寻求」是认真的愿望与关念,真实想得?心中所切愿的。求善,不仅是寻求耶和华,也寻求道德的行为,指人际的关系。所以求善是敬虔与道德二者兼顾,这也是智慧书特别强调的,敬畏神,远离恶事,是约伯的良善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暂编注解〕你们要求善。阿摩司呼吁以色列人用先前寻求“恶”的热忱来寻求“善”(见第4-6节 )。他又提醒他们若不先放弃罪恶,就无法寻求良善

必照你们所说的。自从以色列人明确表示选择神而拒绝巴力以来,他们尽管仍拜偶像,在名义上还是敬拜耶和华的。先知们竭力在他们心中引发真实的敬拜。

14-15 呼吁百姓诚心寻求神:以色列人以为他们去伯特利和别是巴献祭,神便会与他们同在,,28:15)但他们必须弃恶行善,才得神的悦纳。

】「要恶恶好善,在城门口秉公行义;或者耶和华万军之神,向约瑟的余民施恩。」

善怎样建立呢?在城门口秉公行义,公平与公义是必须建立起来,有特殊的效果,才符合神公义的要求。这里提约瑟的余民,是指以色列中少数蒙神保留的人民。他们保持信仰,真心悔改,而且始终忠信,成为日后以色列民族复兴的核心。以色列的败亡是必然的,但仍有少数的余民存留,他们复兴的愿望必永不消失。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暂编注解〕“恶恶好善…秉公行义”是考核百姓有否真正回转的量尺,需要时间来证明。“约瑟”:指北国,看注。国家难逃被灭命运,但个别的百姓,若能真正悔改,仍有得救的指望。

“约瑟的余民”。虽然国家将要遭毁灭,悔改的人却能逃过毁灭。约瑟代表北国以色列所有的支派。

「向约瑟的余民施恩」

:显示在神的审判下百姓不会全部灭绝(5:3,9:8)。

施恩。神知道大多数以色列人不会悔改,但祂仍施恩给“余民”。

余民。暗示只有少数以色列人在城市和国家最后灭亡时得救。阿摩司用“约瑟”而不是“以法莲”,可能是为了吸引他们注意那接受雅各祝福的先祖。余民要因他的缘故而得救。

●「余民」:显示神的审判下以色列人不会全部灭绝。

◎百姓以为到宗教圣地献祭,神就会与他们同在,而先知说他们必须弃恶行善,才能得到神的悦纳。基督徒是否追求公平正义(至少追求教会内的公平正义 )胜过追求「说方言」、「感动」、「被摸着」、「受激励」?

】「主耶和华万军之神如此说:“在一切宽阔处必有哀号的声音,在各街市上必有人说,哀哉!哀哉!又必叫农夫来哭号,叫善唱哀歌的来举哀。」

宽阔处是城门口的广场,或在圣殿之前,甚至在晒谷场前面,必有大广场,可供人们聚集城市中房屋林立之间,有许多狭窄的街道。在那些地方都有哀号,可见悲哀的气氛弥漫在各处。这情形不仅在城市,也在乡镇,农夫也在哀号。举哀的人是包括各阶层各地方的人们。举哀的人为自己悲痛,也为别人哀伤,甚至雇人来举哀,善唱哀歌的可能原是职业的,被雇用在丧事的场合中。所有的人都在悲痛里,似没有例外,是最普遍的情形。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暂编注解〕“善唱哀歌的”。职业的送葬者,通常是妇女

「宽阔处」

:指城内的公众场所。

「街市」:或指「街道」,或指城嫱外的乡村地方。

农夫大概是代表那些被欺压的人,他们也来为欺压者举哀。

主耶和华万军之神。见;见注释。

哀号的声音。因为以色列人犯罪无药可救。神必须予以惩罚。

农夫。农夫在田里劳动时受到召唤,要为家中的灾难而哭号。

善唱哀歌的。指雇来哀悼的人,在葬礼时唱哀歌

●「宽阔处」:指城内的公众场所。

●「街市」:或指「街道」,或指「城墙外的乡村地方」。

16~17举国受刑罚时的哀痛景象。城市的广场、街道、农田、葡萄园,无一处无哭号;只要神经过的地方,无一人能免。

16-17悲哀的情景到处可见,显示神审判的可怕。

】「在各葡萄园,必有哀号的声音,因为我必从你中间经过。这是耶和华说的。」

在葡萄园,有工人也在哀痛。举哀的情形不仅普遍,也极彻底。可能不仅有哀号的声音,而且也有举哀的行动,禁食,撕裂衣袍,披上麻布,将炉灰或地上的灰尘撒在头上,并且剃头,使头光秃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暂编注解〕在收割葡萄时葡萄园应是欢乐庆祝的地方,现在却充满哀愁。

各葡萄园。系原先欢乐的场所

◎神由民中经过,让人想起出埃及的第十灾(11:1-12),神经过的结果是全城的长子死亡。如今神也要如此经过以色列地,带来死亡的审判。

】「“想望耶和华日子来到的,有祸了!你们为何想望耶和华的日子呢?那日黑暗没有光明。」

「想望」原意为「贪欲」,好似贪恋食物、「贪食贪恋」。这里可能是指那些破坏神公平与公义的人。他们想望耶和华的日子,本身的动机就不正当。「日子」不是指时间,而是着重事件。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暂编注解〕以色列人以为“耶和华的日子”来到时,敌人都被灭,他们都要蒙恩典得荣耀。但先知说,以色列人到那日一样要因自己所犯的罪受审判。

想望。以色列人指望“耶和华的日子”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好处:从仇敌手中解救出来;无比的繁荣;在列国中地位显赫。阿摩司警告说,那日给他们带来的适如其反。

有祸了!先知警告那些信赖以色列与神所立之约,以为宗教仪式会使他们蒙祂悦纳的人。

为何。先知告诉以色列人,与他们的期待相反,由于他们的罪孽,“耶和华的日子”将是祸患和死亡的日子。国家要灭亡,人民要受到囚掳。

●百姓一向以为「耶和华的日子」

是仇敌受挫,选民获救,以色列人在列国中被高举的时刻,一个荣耀的日子。

18~20他们以为“耶和华的日子”只会为仇敌带来审判,没想到他们自己也包括在内。

18-20百姓一向以为「耶和华的日子」是仇敌受挫,选民获救,在列国中被高举的时刻。但先知指出:对于不行公义的百姓而言,这日却是审判的日子,并且无人能逃脱。

】「景况好像人躲避狮子又遇见熊,或是进房屋以手靠墙,就被蛇咬。」

这里描述人如何无法逃脱耶和华所降的灾害,可称为两个故事,先有的是逃避狮子的必仍会遇见熊,另一个是到房屋内避难,被蛇咬伤。可能只是一个故事。狮子十分凶猛,熊也并不亚于猛狮。在旷野好容易逃脱猛兽的追逐,终于进入房屋,靠墙稍透口气,却被蛇咬,蛇是人最大的仇敌。这可能是牧羊人的经验,与第三章内容一样,强调不可避免的灾祸。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暂编注解〕◎先知指出,对于不行公义的百姓而言,耶和华的日子是出乎意外的灾祸连连与审判。

19~20作者用生动的比喻:躲开狮子遇到熊,逃进屋子又被蛇咬,来说明刑罚无可走避。

】「耶和华的日子,不是黑暗没有光明吗?不是幽暗毫无光辉吗?」

黑暗与幽暗是「毁坏」的同义。这里「光明」与「光辉」,常指耶和华拯救祂的百姓,从敌人中救出来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暂编注解〕再次警告百姓,他们对于“耶和华的日子”的奢望乃是幻想(第18节 )。详见注释。

】「“我厌恶你们的节期,也不喜悦你们的严肃会。」

「神不喜悦」原意为「神拒绝」,:「神弃掉约瑟的帐棚」,,:「神弃绝他们。」神弃绝他们,因为他们先离弃神

神厌恶他们的节期,正如所提说的。严肃会与宣召的大会原是敬拜的场合,但神也完全不喜悦,拒绝他们。他们在礼仪方面不洁,神不会悦纳接受他们的奉献。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暂编注解〕我厌恶。拘泥外表的宗教,无法在审判的时候得到神的悦纳。水果的食用价值不是凭着其大小和色择。同样,崇拜的价值也不单凭外表仪式的规范和华丽。

节期。鉴于以色列人邪恶的生活,这些节期只能表明他们的伪善

●「厌恶」:彻底憎厌,如同神厌恶迦南宗教:31-16)。有形式而无内涵的崇拜方式,对耶和华而言有如迦南宗教一样可厌。

●「节期」:指无酵节、五旬节、住棚节。

●「严肃会」:指任何节日(百姓放假庆祝 )。

21~24“公平”与“公义”是人为神接纳的先决条件。这正是以民看不起而抛弃了的原则(7节 ),没有了这些,背离正道的百姓怎可到神面前来。节期、严肃会、燔祭和素祭原来的意思都是好的,但百姓在生活中已无公平和公义的实质,徒具表面的仪式,神决不悦纳,唯有公义如长将大川滚滚而流,社会才能乐享真正和平与兴旺。

21-24百姓虽然殷勤献祭,但却忽略信仰的生活表现,就是公义和爱心的实践,所以神厌恶他们的宗教活动。

节期与严肃会】

阿摩司的攻击是对着空洞、机械式庆祝的 h]agi^m,也就是三个主要的朝圣节庆的专用语(除酵节、收割节、收藏节 。宗教节庆提供了频繁的庆祝,共餐以及社交聚集机会。原本设计来赞美、荣耀神的,却没有为祂带来任何喜悦。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你们虽然向我献燔祭和素祭,我却不悦纳;也不顾你们用肥畜献的平安祭。」

你们即使献燔祭,燔祭是全部献上,仍不为神所重视。素祭原是附带的,附带在燔祭一起,表明尽心尽力的奉献。神仍不悦纳。素祭在此处也可能指一般的祭,或所有的祭。

「平安」这一用词也有「完成」的涵义,可能指在献祭中以这祭为结束奉献的行动,可见这是一套很完善的献祭礼仪,也举行很盛大的会。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暂编注解〕献燔祭。这一节说明,以色列人虽然拜偶像,却仍然遵守摩西律法的一些仪式。

素祭。即面或谷物的供物

●「燔祭」

:整只动物完全焚烧。

●「素祭」:所有献为礼物的祭。

●「平安祭」:神与人共享的祭。

●「不喜悦」:不闻(嗅觉方面的 ),不接受。

●「不顾」:不看(视觉方面的 )。

◎这些节期、敬拜与仪式都是「你们的」。本来崇拜应该是神与人共享的活动,而今天神用「你们的」显示神眼中这样的敬拜只是以色列人自以为是的活动,而神并不悦纳。

◎想想我们今天的崇拜、奉献与献诗,是不是也只是形式化的敬拜?貌似虔诚,却无法带出教堂外。

】「要使你们歌唱的声音远离我;因为我不听你们弹琴的响声。」

以色列人在敬拜之后就有庆祝的盛会,举行筵宴,一同欢乐,弹琴唱歌。此处「唱歌的声音」原意为噪声,有时用于战争的喧嚷,也可作收获时的欢乐。那些敬拜者并不真正敬虔,他们献祭,也缺少奉献的诚心。他们只是乘机欢乐一番,没有实际恭敬的态度,在神面前,亳无谦卑悔罪的心,没有尊敬的主权,尊主的名为圣。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暂编注解〕当时的宗教仪式包括奏乐器和唱歌。,150:3-5)

你们歌唱的声音。百姓虚伪和表面的敬拜,使他们的歌声在神耳中成了乏味讨厌的噪音

琴。希伯来语是nebalim ,系12弦的竖琴。器乐和声乐都是圣殿崇拜的组成部份,23:5,25:6-7)。

敬拜的音乐】

美索不达米亚以及埃及,有历史悠久的流行与宗教音乐,显然以色列人也熟悉。职业乐师,如旧巴比伦马里文献中以及苏美城邦乌鲁克详载的 kalu 竖琴演奏者,很有可能是耶路撒冷圣殿中利未人乐师,和北方但、伯特利神庙乐师效法的对象。这些古代文明所创造的多种乐器、仪式用乐、忏悔祷词、哀歌、赞美诗,为近东地区设下了作曲与形式的标准。古埃及墓画显示出舞者的姿势以及许多种类的乐器。其中一个圣乐使用的专门技术范例,见于有关叙述创造故事的诗──诗八、十九、一○四、一三九篇。这些都包含了文字以及敬拜和圣剧演出用的音乐元素(前标题、声调记号 以及文字谐韵等 )。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

这是审判的宣告,是耶和华公义的启示。祂公义的作为要显露,公平也必昭彰。神的公义与公平来临,好似江河缺堤,淹没全地,到处都为洪水所侵,正如挪亚时代洪水之灾一样。这样的审判是最彻底的,最普遍的,毁灭是全然的,无人可以逃脱,这将是最可怕的景象。先知特别提出警语。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暂编注解〕“江河滔滔”(常常流动 )。神要求人每天过公义的生活。

公平。即“公正”。

江河滔滔。指四季常流的水,而不是季节性的河道。这个美丽的比喻体现了神对以色列的期望,也是祂对今日祂子民的期望。

】「“以色列家啊!你们在旷野四十年,岂是将祭物和供物献给我呢?」

这里在追溯以色列的救恩历史,再论献祭的事。:「我将你们列祖从埃及地领出来的那日,燔祭平安祭的事,我并没有提说,也没有吩咐他们。」

这里主要说明祭物和供物既不是首要的,他们应该明白公义与公平才是神基本的要求。但是敬拜献祭的事,仍旧反映他们的信心。他们非但没有真诚的信心,甚至陷于迷信而不自拔,所以他们的罪就更严重了。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暂编注解〕神带领以色列人经历旷野生活40年,所要求的不是那些祭物,而是顺服神的心,遵守以神的慈爱和公义为基础的律法、诫命与训诲。

「岂是...... 我呢」

:或作「你们所献给我的,单是祭物和供物么?」神所要的是听命过于献祭,但百姓所献给神的,就只有祭物,没有公平和公义的行为。

即使在旷野流浪,根本无法与外界的偶像崇拜接触的时候,以色列人也没有把神应得的忠诚和顺从“献给”祂

25~26在旷野飘流的四十年间,百姓不能经常献祭,但神仍眷顾他们。这时他们的心却专心于第26节所说的假神。

】「你们抬着为自己所造之摩洛的帐幕和偶像的龛,并你们的神星。」

「摩洛的帐幕」和「偶像的龛」这二者可能都指星象,是亚述人的宗教。这里再提「神星」,全指同一种敬拜的物件。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摩洛」是亚扪的神袛,但原文与「君王」相似,故暗指他们以君王为敬奉的对象。而龛、神星均指天象、星的偶像敬拜。

──《新旧约辅读》

〔暂编注解〕本节可指当年旷野的情景,也可为当前拜偶像情况的描写。因经文残缺,故难确定。意思是说:百姓虽然在旷野中献祭四十年,但他们的心仍放在异教的偶像身上,相信自己手造的神祇。若将所用动词作未来式,则有“你们如此喜欢你们的偶像,就让你们抬着一道去流亡吧”的意思。

全节可译作:「所以你们将要抬着你们的王『索古特』和你们的偶像『克完』,就是你们的星神,是你们为自己所造的」。

「索古特」和「克完」是亚述神只的名,前者是战争的神,后者是土星神。

为自己所造。揭露了背道者的基本动机,就是满足自己。所有的偶像崇拜实质上都是自我崇拜。司提反在提到阿摩司预言的这一部份时,强调的是以色列人偶像崇拜的事实,而不是他们偶像崇拜的细节。

帐幕。希伯来语是sikkuth 。作为专有名词时可以作为神的名字。但这里只是指帐篷或神龛。

摩洛。或“你们的王”。

龛。原文可作为专有名词,但不能确定是什么神。有人认为这只是普通名词,意为一个偶像的“支架”或“基部”。

●26节整节可以译做「所以你们将要抬着你们的王『索古特』和你们的偶像『克完』,就是你们的星神,是你们为自己所造的。」「索古特」和「克完」是亚述神祇的名,前者是战争神,后者是土星神。

●26、27两节原文都是未来式,可以解释成以色列人既然喜欢外邦的神祇,神就让他们被掳到外邦去。

26-27两节原文所用的时式相同,皆可作未来式。

王的圣所】

(和合本摩洛的帐幕 )有种错误的看法,认为摩洛神(Sikkuth 七十士译本作 Moloch )直到亚述征服后才传入,因此有人尝试修订希伯来原文,使其读起来是「圣所」或「居所」。事实上,阿摩司的陈述可能反映出亚兰商人和其他旅人,对以色列人造成文化影响的程度。Sikkuth 或 dSAG.KUD 与乌加列文献中的尼努塔(Ninurta )神有关,也特别跟土星有关。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偶像的龛】

这个翻译也是试图修改 kiyyun 这个字,为了把一个天神名字从文字中移除。美索不达米亚星神,亦即土星,在亚喀得文献中以 kajamanu 出现,意思是「恒者」,很适合土星的慢速运转。他们在节庆的日子会带着这些星神的神像游行。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你们的神星】

由于此节提到的神都与土星这颗星球有关,「你们的神星」这句话事实上是指人民对于星神的膜拜。朝圣的行列带着这些神的神像与符号参与游行,穿过市街至其神庙,举行献祭、圣舞,还有其他宗教活动。不过,阿摩司是在讽刺这些行为。与其简单描述发生的事,他预言一个「最终」的行伍,只是这回人们带着偶像一起流亡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所以我要把你们掳到大马色以外。这是耶和华名为万军之神说的。」

他们将被掳至大马色以外,大马色是亚兰(叙利亚 )的京城,是以色列历代仇敌之地。以色列曾受亚兰之怂恿,去攻击亚述。以后亚述击败亚兰,再对付以色列,使以色列终于败亡。当阿摩司豫言的时候,他必已体验亚述威胁之隐忧。但本书完全不提亚述,可能在此处,大马色之外,就指亚述。

在「大马色文件」(The Damascus Document-Zadokite Document ),曾引述。解释方面强调「大马色以外」不是地理环境,而是在会众旷野寄居,这旷野就是在古伦(Qumran ),而上文是指责耶路撒冷的祭司们。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暂编注解〕“大马色以外”:指亚述国所在地,参。以民须从迦南应许之地被掳往异邦。

关于本节的应验,参看

「大马色以外」:是指亚述地,主前七二二年北国人民被掳到这里

把你们掳。神常常借着人,通常是恶人来惩罚违抗祂的罪

大马色以外。大马色(大马士革 )是北方强国亚兰(叙利亚 )王国的首都。在亚述人控制那个地区以前,亚兰人是神用来惩罚祂子民的悍敌。神不久前从亚兰人手中解救了以色列人,把大马色交在他们手中。但由于以色列继续背道,以色列最近胜利的所在地大马色,将成为他们被掳的通道。亚述人不久就要把以色列的俘虏带到大马色以外更远的地方。

●「大马色外」:是指亚述地,公元前722年以色列人被亚述掳到这里。

掳到大马色以外】

由于阿摩司书从来没有直接提到亚述人,无法得知这是否为他说到以色列人将被掳时,要表达的意思。使用「大马色以外」这样一个不精确的词组,令人想起耶利米的威吓「从北方发出」,而两者都简单指着美索不达米亚的方向成为将来毁坏的源头。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例证

】「要寻求那造昴星和参星…的。」

本章劝导人寻求神,祂造昴星,引入春季,在爱与喜乐的日子。生命充满的盼望与应许,祂会造参星,带来风暴,乌云密布低沉,要你躲在船舱,面对暴风狂雨,你一定要寻求神。

在早晨将将死荫变为晨光,要为这感谢神。死荫变为晨光,使失望带来希望,我们亲爱的人从疾病中复元,环境转好,有时我们肉身的生命在困苦幽暗之中,遭误会分歧,最后终将转至永恒的白天。在这些欢乐的经验里我们要将神带入我们的思想中。但是神造白昼,也造黑夜。那时我们可能更近祂,好似幼儿坐在火车上过隧道,立即冲向母亲嚷着要她抱。

有时海水冲过来,淹没人的工作,破坏人的劳碌,但在这一切荒废之中,义者必有安全的隐秘处,耶和华的名必须提说。我们可用这节经文作结:「耶和华的名是坚固的保障,义人进入,必然安全。」

世界沧桑,神不改变,过去、现在、将来总是一样。

转轮前后变动,世人与混土必继续一起。

──迈尔《珍贵的片刻》
城门口责备人的】

「你们怨恨那在城门口责备人的。」

喜欢好听的话,是一般人的习惯。
在古代的以色列,并不像现在有大会堂等建筑,城门口是人民相会的公共场所,在那里交易,长老们在那里审断案件。神吩咐祂的先知耶利米,在城门口传扬启示的信息。不过,那里既是公众聚集的地方,责备的话也就更难使人接受,因为那成了坚定的见证。先知以赛亚这样作过,但人民的反应不好。阿摩司是外地的人,不受人欢迎的情形可以想见。但神的仆人就是神的仆人,他所领受的信息,不能不说:

你们怨恨那在城门口责备人的,憎恶那说正直话的…要恶恶好善,在城门口秉公行义,或者耶和华万军之神向约瑟的余民施恩。

先知指责的对象,是那些地方领袖:“我知道你们的罪过何等多,你们的罪恶何等大。你们苦待义人,收受贿赂,在城门口屈枉穷乏人。”这是把公义当作商品,失去了绝对的是非标准,只有利害的衡量:谁肯出钱,谁就是有理。结果,没有钱的人就有罪,这还成甚么世界!但神的审判不是可以贿买的,祂称他们的罪恶为罪恶。感谢神,因祂是正直的神,祂喜悦说正直话的人,借着祂敢责备人的仆人,引导人行正直的道路,得祂的恩典。
智慧在呼唤智慧之子:“你们当因我的责备回转,我要将我的灵浇灌你们,将我的话指示你们。”神的话又说:“耶和华所爱的,祂必责备,正如父亲责备所喜爱的儿子。”因为“喜爱管教的,就是喜爱知识;恨恶责备的,却是畜类。”。可惜,很多人不欢迎听责备的话;极少人欢喜人责备他,“闻过则拜”的更是罕见。特别是作领袖的,又有了点成就,就更高傲,容忍不下反对的声音。犹大王亚玛谢打败了以东,却进口了他们的偶像,神差一个先知去责备他;王打断先知的话,对他说:“谁立你作王的谋士呢?你住口吧!为何找打呢?”王的权势一时胜利了,却难阻止耶和华要灭他。恨恶责备,结局是死亡。
愿神的儿女肯谦卑,接受责备,行在智慧的路上。愿神兴起忠心的仆人,肯作责备人的人。

── 于中旻《阿摩司书笺记》

预备并保守自己】

「耶和华的日子,不是黑暗没有光明吗?不是幽暗毫无光辉吗?」

我们不要弄错一个问题,就是当主来的时候,教会的光景,并不是在复兴的气象中,乃是在冷淡、软弱、黑暗、贫穷、可怜的光景中;正因为是这样,才需要我们儆醒保守自己,不要让人把我们的冠冕篡夺了。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是圣经中所启示的真理,让我们不要再麻癖大意,只想等着有复兴的日子来到,我们可以藉此刚强热心起来。是的,我们应当明白主的话,到他来的时候,教会的光景是非常不好的;若不儆醒,该是何等危险。我们更要赶快预备迎见我们的神,要寻求他,就必存活。

主说:“你们是属神的,全世界都卧在那恶者手下。”并且我们知道,现在就是末世了,撒但会用他最凶恶的手段、最狰狞的面孔、最狡滑的诡计作最后的挣扎,使世界陷入黑暗,使教会进入混乱,使人心模糊、迷篱;对我们的神认不清,看不准,跟从也就无从谈起了。那爱主的心还从哪里生出呢?

所以约翰说:“小子们哪!你们要自守,远避偶像,”好得以在主面前站立。

—— 李慕圣《晨光》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