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对峙(拉四)
从现在开始一直到尼希米记的末了,全是不断的冲突。没有一件为了神去做的事情是不会遭遇到挑战的,也没有任何一种谋略是不会碰到反对的。这一章在描写敌对势力如何开始运作,以及第一次的长时间停工。但是,故事在让我们知道结果之前,也同时在追溯那些延续到下一个世纪的毁谤和阴谋如何在进行着,又如何导致灾难的来到。这件事让尼希米加速回到耶路撒冷来。如果我们只想知道这个主题是如何发展,我们可以从23节径自跳到尼希米记第一章的那些新闻去。不过,同时间还有其他重大的事件在发生。我们读24节时,还可以回想到在第5节,岔开主题之前所讲过的那些事情。 如果没有这些历史的预兆让我们知道反对势力有多严重,我们是不容易正确地了解接下来两章(五、六章)的记载有多么重要,也不易了解第七至十章中以斯拉要亲自处理与异族通婚的事情,实因内中隐藏了极大的危险。因此,岔开的主题不但重要而且还必要。不过,我们若不注意经文对时间极详细的记录,我们就很容易被误导。这些时间的记录,一方面勾画了各项事件的进展顺序,一方面又要把我们带回到原始分岔的地方,以便我们进入下一章。其实,这里所需要的是现代标点符号中括弧的设计,亦即从第6节开始到23节退出均可放入括弧当中。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了解文意,无论如何,这样的插入是很值得的。56 请求被拒 1.我们很可能忽略或轻看经文中,把当地这个代表团看作是敌人的写法,因而得到一个印象,以为以色列人以粗鲁、冷漠的态度去回应别人真诚而友善的作法。其实,我们应该把它看成是一场斗智的开始:第一回合就是要针对以色列人国家与宗教一体的这种关系下手攻击,运用每一种阴谋,奋力地去打击,直到成功为止。无论是逼他们缴械或是对他们威胁恫吓,毁谤或者是蓄意阻碍,都是要达到同一个目标。 此外,文中提及犹大和便雅悯这两个支派加上利未家族,共同构成南国的核心支派及下)。当然,通常也会有很少数其他支派的人来此与他们共同承担未来的命运(参:,。被掳归回的人一词字面上的意思是「被掳之人的儿子们」( benê ha-gôlâ ),见。 2、3.亚述王以撒哈顿带我们上这地57一语可以给以下的经文解释提供一条线索,也给我们另外的角度去了解作者和他们的宗教信仰。那段经文简要地告诉我们:当撒玛利亚陷落以后,以色列的人口遽减,某些外族被迫迁徙到这里居住。有一个以色列的祭司被差派回去教导这些人「那地之神的规矩」,但结果却产生了一种混合宗教:「这些民又惧怕耶和华,又事奉他们的偶像」。所以,经文在总结的时候以十分不客气的语气指出「他们直到如今仍照先前的风俗去行,不专心敬畏耶和华……」。 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何圣经会对宣称我们寻求你们的神,与你们一样给予毫不妥协的判决。因为这话的背后,乃是以多元化的信仰为其前设。58犹太人要如此回应,其理由也就不说自明了。他们既直截了当地回绝,也引用了帝王的命令,这样的答复会让他们自己感到满意。「我们与你们有何相干?」峻拒的口吻像是我们所熟悉的福音书中的语气,只是在此用直述语气罢了。NEB 译得更好:「与你们无干」。 4、5.当地人民59用以骚扰和对抗以色列人的行动有两方面:一是持续性(希伯来文用的是一连串的分词:他们不断地做这些事情),另一是多样性。拦阻人的做法包括(4a节)用极巧妙的建议做武器,也用恫吓(4b节)和威胁的话去嘲弄。如果这样还不满足,他们还会让这些无辜者的名誉受到伤害,而且又害他们去忤逆执政当局,甚至去买通一些职业谋士,以达到这个目的。 毋庸置疑,他们的计谋已经成功了。从利巴嫩绵延过来的运输线既漫长又脆弱,这个新生的族群会感到既无遮蔽又被团团包围。结果,就如哈该讲道所说的,这些以色列人因而有了试探,他们以昂贵和负担沉重为借口,拖延建殿的工作(参:及下)。从此以后,约有十六年的时间(到主前520年),这些敌挡的压力一直都持续着,而且就如24节所说,还十分有效。 一段插入语进一步的逼迫开始 如果我们认为犹太人过度高估了他们的敌人,那么快速流览一下那些随后发生的事情,我们的想法就会改变了(请参考本章开头的评介)。但是即便我们的想法是对的,他们却低估了神。 6.亚哈随鲁王是我们在以斯帖记中很熟悉的名字。这是一个波斯名字克夏押沙(Khshayarsha)的希伯来文拼音,其希腊拼音是薛西(Xerxes),他应该就是薛西一世(主前486~465年)。这里会提到他的名字,纯粹是一个时间的记录而已,表示敌人的对抗还没有平息下来。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意思。 7~23.亚达薛西一世的统治是从四六四到四二三年,也就是(在我看来)60以斯拉记七章起到尼希米记退出的这段期间在位的君王。这些流传到他那儿的抱怨说词以及其后果,不仅显示出敌人顽强对抗的意志力,也让我们看到一个伟大君王的照顾其实仍没有保障,即使他也曾不怕麻烦地差派改革者以斯拉回到耶路撒冷去。再者,尼希米精巧的任务也从此揭露出来,因为他得到一个机会可以去翻转帝王的政策。在21节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幸运的漏洞将留下一个可以让他改变的空间。 7.从第8节起又出现了一连串新名字来看,第7节非常可能是指一封独立寄出的信件(就如第6节一样),只是没有附带细节说明。这样,第6到23节所提供给我们的不是两次而是三次不同的独立控告,其中以第三次最为成功。比施兰( Bishlam )在 LXX 中译作「在平安里」,如果单从子音的写法来看,这样是说得通的。因此,NEB 译作「在获得米特利达61同意之后,他别……就写信给他」。这样译也许是对的,因为在这些字之间没有一个「和」字相连。「用亚兰文字」的说法在本节退出时又再出现(见 RSV 旁注),这可能是宣布以下要终止希伯来文,然后要转换成另一个语言。62 8.及下不只这封信以及其回信是以亚兰文书写的,而且自此开始直到,以,也都是以亚兰文写成的。理由请参看附录一,书版167页以下的讨论。 接下来几节之所以会一再重复,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此乃当时书信的风格(英文圣经10c及11c节当中出现的 'and now' 都是新段落开始时的一个记号)。另一部分的原因是作者想要为这封信重新撰写一段夸张的开场白(9、10节),又可做为故事叙述的大纲(8、11a节)。NEB 则以现代的版面编排来显示9、10节是一个序言(「来自利宏……」等等),11a节是一句作者的注解,11b节之后是诉愿和正文的开始。…… 9、10.这一长串名字的作用,就像那些言过其实的颂词一样,是要使暴君亚斯那巴(也就是 Ashurbanipal63)印象深刻。此人曾像其先人一样把整个民族拔起移走(参第2节)。尊大的一语让我们联想到路加及下)和以赛亚都曾分别对这种尊称给予尖锐的抨击。但此信的作者并不在意这些细微的差别是否为其本意,它只是想借着为全省64人民说话的机会,以及宣称担忧国君的疆土安全受到威胁,来制造一些压力罢了(参13~16节)。 12.从王那里上到我们这里的犹太人应该是指以斯拉这一批于主前四五八年回来的人(见七章及下),或是稍晚的那一群人。不论是哪一种情况,在整个局势动荡不安和以斯拉令人伤心的改革之后,已经有好几年时光流逝了,他们始终未能预备好同心合意开工建造圣殿就是这个工程激怒了当地人去写这封信。这一切事情都发生在将近主前四四五年的时候,尼希米也就是在这一年听到了23节所发生的事情。我们几乎不必强调也可以知道,这里所说的墙和根基是指这座城本身,而非圣殿。不过,这两者常会被混淆。事实上,在亚达薛西统治之前,圣殿已经竖立在那儿约有半世纪之久了,第五章会告诉我们这些故事。 向国君表演效忠的戏持续在进行着,借着说食御盐(14节)来加强暗示因着国王对他们热情的对待,他们与国君之间存在着一种神圣的连结。但对于了解犹太人危险处境的读者来说,他们这种夸大警告的动作其实是很讽刺的。整出戏从认为犹太人会逃税这种惊人的想法(13节),到犹太人会霸占幼发拉底河以西广大的河西省份而达到最高峰(16节)。 17~23.让人颇觉惊讶的是官方的反应,就是非常典型的做法:只靠档研究(19节),而不去搜集情报。他们所说大卫和所罗门的强盛时期(20节),以及后代那些最勇猛的继承者在内,早就是湮灭不存的世代了。不过21节最后一句话:等我降旨倒还留有一道善意的曙光。这不但让整个政策还留有一些可被翻转的空间,同时也因着神的恩典,尼希米的使命因此得以完成。这样的谕令在某种程度上(就像以往发生过的情形一样),不会落到因着撤销成命、前后矛盾以致被人攻讦的窘境。因为它只是勒令停工而已,并没有下令要拆毁或焚烧,尽管这些后来还是发生了。但是这些行政当局的越权行事,只会使他们自己的立场更为不利。 重新叙述 于是这个词乍看之下好像是立即连接前面一节的话,但其实它必须衔接第5节的主题线(就如我们在57页中所说的)才会连得上意义,因6~23节是一段很长的插入语。这个时代仍然是在所罗巴伯的时期,跟第5节的结尾波斯王大利乌统治(译按:参英译本)是一样的句子。但这一句却告诉我们一些前一次未叙述的事情:第一,工程不但受到拦阻而停顿下来,第二,这个僵局是在大利乌那年才打破的。 56姑不论这段经文是如何开始的(见第6节),作者有时候看来是把6~23节这段历史事件,以及从薛西到亚哈随鲁王统治时期,都想象成发生在古列到大利乌之间的十年中。但是,本书的其余部分显示,作者自己并不这样相信,也不希望他的读者会这样做。如果我们坚持他真的这样认为,那就是要把他变得很无知或者完全无足轻重,也就是说一个人要以否定掉他即将要说的东西来作为他的开场白。只有一些非常勉强的证据,当然不是凭空假设出来的,可以用来支持这个奇怪的结论。进一步可参考6、7、12、23、24节注释。 57以撒哈顿(主前681~669年)在撒玛利亚陷落之后四十年开始其统治。不过,人口迁徙必然是一项长久运行的政策,而且到下一位君王 Ashurbanipal(亦即的亚斯那巴)仍然奉行之。显示列王纪下十七章所谓「撒玛利亚的城邑」是不限于一个小小的地区,也扩及全省其他地方。 58我们常向祂祭祀(和合:我们常祭祀神)一语有一点经文上的问题。希伯来文中有「不」( lo ̄ʾ )字,而不是作「向祂」( lô )。但是,MT 以及大多数译本均将此视为传抄笔误。这两字听来相似,因而在好几处地方都混淆了(最明显的一个地方,例如a, AV 竟然奇怪地保留着「不」这个字)。这里,无论就字的排列顺序,或者文意的要求都倾向于用「向祂」这个字。如果采用「我们不祭祀祂」这个异文,那么可以想象的是它在暗示说「因为我们没有圣殿」,但是献祭所需要的仅是祭坛(,这样说就会变得不相关了。 59「那地的民」( ʿam-ha ̄-ʾa ̄reṣ )一词以上下文来决定其意义通常已经足够了,尽管后来标准的用法变成是指粗俗又无知的人民。这儿是指当地一般的居民,尤其是表现出敌意或被1~3节中的那些人激起敌意的本地人。中所说的应该是指犹太社会中的普通成员。 60其他的看法见附录四的讨论〔书版180页以下〕。 61有关米特利达这个名字见。这个人很明显的是一个波斯的官员,这样的背景当然很有用。他别(Tabeel)是个亚兰人的名字,可能是当地的一个领袖。另外一个「他比勒的儿子」卷入亚兰人的阴谋,参:详文见 W. F. Albright, 'The Son of Tabeel (Isaiah 7:6) ', BASOR 140 (1955), p. 35。 62这里重复提到亚兰文(在 RSV 的正文中删略,但在旁注中有被提及),是指「亚兰的文字和语言」(JB)或者书写和口语的文字(参 NEB)。「被翻译」这个字就是他尔根(Targum)这个字的字源。其原始意义是指在会堂里正式用希伯来文读过以后,又用口译将经文的部分用亚兰文重新翻译出来。所以 NEB 就作:「且以亚兰文大声宣读」。 63其名在此以这个形式(亚斯那巴,Osnappar)出现,有关讨论,可见 A. R. Millard, JSS 21 (1976), p. 11. 64「河西」这个辞(亚兰文: ʿaḇar naharâ ;巴比伦文: Eber-na ̄ri ;希伯来文 ʿeḇer hana ̄ha ̄r )总是当作一个名词而非描述词来用,亦即可说是「泛幼发拉底河流域」。某些英文圣经中的「省」这个字并不出现在原文中。这一区包括整个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在内的大块土地,都是由一个省督或太守所统治,在其下又分为撒玛利亚、犹大、亚扪等地区的省长。进一步可参考。【】「犹大和便雅悯的敌人听说被掳归回的人为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建造殿宇,」
【归回者的敌人】被掳者回归时以色列和犹大地都不是没有人烟的地方。没有被掳到巴比伦之人的后代,和被亚述迁徙至此之人的后代,都以明确的种族身分存在。作者以斯拉称他们为「敌人」,显出归回者已经和他们发生过冲突,而他们提出协助重建圣殿,并不是出自真心。无论如何这些人对于崇拜耶和华,很可能与被掳归回者有不同的理解。这一点有助于理解所罗巴伯对他们的回答,为什么如此简要。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敌人”。以色列人与外邦人通婚所生的后裔,于主前669年由亚述王“以撒哈顿”迁移到这里来,应验的预言,这预言在主前734年宣告。亚述人此举有效地窒碍犹太人的民族精神,并且制造一种混合的宗教。所罗巴伯和耶书亚不接受他们的帮助。
──《雷氏研读本》
【】「就去见所罗巴伯和以色列的族长,对他们说:“请容我们与你们一同建造;因为我们寻求你们的神,与你们一样。自从亚述王以撒哈顿带我们上这地以来,我们常祭祀神。”」
【以撒哈顿的徙置政策】撒玛利亚在主前七二二年沦陷以后,亚述王撒珥根二世下令将以色列大部分的人口,迁徙到哈腊和玛代两地。而亚述帝国内部的民族,则被安置来此取代他们。以撒哈顿在位之时(主前681~669年 )大概还有进一步的外迁活动,西顿人大概是在主前六七六年的战役之后被迁至此。这些人的后代被形容为「犹大和便雅悯的敌人」,但在这么早的波斯时代,他们还未称为撒玛利亚人。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所罗巴伯、耶书亚,和其余以色列的族长对他们说:“我们建造神的殿与你们无干,我们自己为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协力建造,是照波斯王古列所吩咐的。”」
【】「那地的民,就在犹大人建造的时候,使他们的手发软,扰乱他们;」
【】在四至五节所用动词的时态,如『使……手发?`』,『扰乱』,『贿买』,都是惯常性的行动。这说明了敌对行动的本质。凡是神发动新的灵性工作,必有反拒随之。很有趣的,六节所用『控告』是stina,与『撒但』有密切的关系。这里不很清楚,这点是否只是语义的关系。不过在归回的人看来,他们遭遇敌对行动,乃是出于恶者的『火箭』。
──《每日研经丛书》
【】
四至五节的活动,乃是敌人想以甘言巧语,以为自己与归回的人,有同一命运,说服归回的以色列民,放弃他们正在热心所做的事。第五节更清楚说,他们雇用『谋士』,去破坏他们的『计谋』。那就是说,他们以假意的关心和劝告,想引诱回归的以色列民,离开神的心意,走向歧途。当第一个诡计被识破(3节 ),或许改变了策略(从自愿协助建造 改为劝告他们不要建造 )。
──《每日研经丛书》
【】「从波斯王古列年间,直到波斯王大利乌登基的时候,贿买谋士,要败坏他们的谋算。」
【】“贿买谋士”。大概是书珊宫中的公关专家。由于但以理已经逝世,犹太人再没有人在王宫里帮助他们对付敌人的诡计。
──《雷氏研读本》
【古列至大利乌】
波斯王古列一直统治到主前五三○年,当年他在帝国东北部边界与西古提部落作战阵亡。继位的是他儿子刚比西斯。刚比西斯最大的成就是征服埃及。但他在此后不久即遭谋杀,在一连串斗争之后大利乌继位。大利乌争取到多数波斯贵族的支持,并且娶了古列的女儿。他在主前五二二年登基,耶路撒冷圣殿是在他在位之时竣工的(主前515年 )。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6,7大利乌、亚哈随鲁、亚达薛西是何等人?有几位?】
答:1.大利乌--意即约束者,在旧约圣经中提到的有三人:一、是攻取迦勒底国的玛代王,因迦勒底王伯沙撒被人杀了,他便取了迦勒底国,随心所愿,立一百二十个总督,又立总长三人在他们以上,并在这三人中提升先知但以理,想立他治理通国(但五月30-31 六全 )。二、是波斯王,在主前五二一年即位,在位三十六年,为善战之魁首,常帅师亲临大敌,在亚西亚西北、欧洲东南、非洲北部占据许多国土为属国。主前四九○年,希腊再复富强,制胜波斯,而使之衰微。在大利乌年间,恩准犹太人重建圣殿,并拨给贡银作为修殿之经费(拉五至六章 )。三、在尼希米记中所说的波斯王大利乌,不是指以上一、二项所说的王,乃是波斯末王。于主前三三○年,这个王国即被希腊王亚力山大所灭亡。
2.亚哈随鲁--意即大王,乃波斯王亚达薛西。有神学家说,在以斯拉和尼希米二书中所说的亚达薛西,是波斯国的两个王,非指一个王的名字,其中之一是禁止犹大人建造圣殿的(拉四全 );另一位是允准犹大人建造圣殿,重修耶路撒冷城墙的(拉七全 尼二l,。但是,也有神学家认为二书所记的亚达薛西,实在是指一个王,就是波斯王亚达薛西第一。他为前王薛西的第三个儿子,作王四十三年,即主前四六五至四二四年,有一大臣杀其父,立之为王。此王好战争,人称他绰号为长手,曾废其后瓦实提,封立以斯帖为王后。主前四五八年,即他在位第七年,准许以斯拉率领犹大人回归故土,。到了第二十年(主前四四五年 ),复命尼希米再回耶路撒冷,。此外,还有亚哈随鲁其名者,系为玛代族的一人,乃迦勒底王大利乌的父亲。
――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
【】「在亚哈随鲁才登基的时候,上本控告犹大和耶路撒冷的居民。」
【】“亚哈随鲁”即薛西一世。参看以斯拉记简介的“历史背景”部分。圣经再没有别处提到这位王,这事件发生于主前486年。
──《雷氏研读本》
【亚哈随鲁】
大利乌的儿子亚哈随鲁于主前四八六或四八五年登上波斯宝座。初年致力于镇压巴比伦和埃及的叛乱。乱平后巴比伦独自成为一个行省,受波斯政府直接统治。此后,亚哈随鲁秉承父亲一意征服希腊的野心,率领庞大军团强渡希拉海(Hellespont 现称达达内尔海峡〔Dardanelles〕 ),从北面入侵希腊,焚雅典城。但他的海军在萨拉米斯海战中全军覆没,陆军粮道因而不继。接而大将马顿尼乌(Mardonius )主前四七九年在布拉的战役中阵亡,使他再无胜望。亚哈随鲁以好几个庞大的建筑工程闻名,但他的统治却于主前四六五年因遇刺而结束。进一步资料,可参看:的注释。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年代次序】
本书是在以斯拉/尼希米时代写作的,当时大约是主前四四○年。开首几章回顾差不多一个世纪以前,发生在主前五三八至五一八年之间的事件。作者在第5节提到反对和耽延时,岔开话题从第一次遭受反对至写作之时的长久历史,最后才言归正传,回到主前五二○年继续他的记述。贯彻这个离题段落的共同主题,是被掳归回耶路撒冷之人的梦想遭到反对。他从大利乌王谈到亚哈随鲁王,又再谈到亚达薛西王(当时是他在位 )。亚哈随鲁在主前四八六或四八五年登基,一上台便忙于镇压巴比伦的叛乱──此事大概触发了西方各省的起义,叶胡德(犹大 )亦可能牵涉在内。无论如何,大规模动荡已足构成理由,搁置耶路撒冷的建筑活动。这情形一直延续到到亚达薛西年间(主前465~424年 ),并且从接二连三指控以色列人不忠的信件看,他们的首领也身受嫌疑。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亚达薛西年间,比施兰、米特利达、他别,和他们的同党上本奏告波斯王亚达薛西。本章是用亚兰文字,亚兰方言。」
【】“亚达薛西”(主前464~424年 )。“他别”。也许就是的多比雅。“亚兰文”。当时的商业语言,至原是用亚兰文写成的。参看的脚注。
──《雷氏研读本》
【亚达薛西】
名叫亚达薛西的波斯王共有三位。尼希米记中的最有可能是亚哈随鲁之子亚达薛西一世(主前465~424年 )。在圣经以外,现今对他所知极少。希腊史家希罗多德提到他的课税表,以及他在位时的一些不良经济政策。希腊诸城邦在萨拉米斯和布拉的二度大捷(主前480~479年 )之后,乘胜多方设法削弱波斯在近东的权势。因此,亚达薛西在位之时,需要忍受两次的叛乱。但他至终仍能作王四十年之久。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亚兰方言】
亚兰语和希伯来语在语系上是近亲。它在亚述时代已经十分重要,巴比伦和波斯都以它为外交界的通用语言。波斯的内部档虽然继续使用波斯文(往往是译自亚兰文 ),他别(Tabeel )等官员的奏章当会使用亚兰文书写。这样,全国各地的官员便可以有共通的语言,来执行王的事务(参较罗马帝国使用希腊语 以及现代的外交上使用法语 )。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省长利宏、书记伸帅要控告耶路撒冷人,也上本奏告亚达薛西王。」
【】「省长利宏、书记伸帅,和同党的底拿人、亚法萨提迦人、他毗拉人、亚法撒人、亚基卫人、巴比伦人、书珊迦人、底亥人、以拦人,」【】这分不可小看的名单使他们的信更有权威。
──《雷氏研读本》
【上奏者的官职】
利宏的官衔「司令」(NIV 和合本「省长」 )是个有资格发布命令或王室敕令的文职官员。作为书记(sapar )的伸帅负责抄录官方文件,翻译为亚兰文或其他语言,并且撰写课税记录。帝国到处,包括伊里芬丁,都可以找到这种官吏,因为职位较高的官员经常都用得上他们的服务。「审判官和官吏」(NIV 和合本「底拿人、亚法萨提迦人」 )等其他官职则较不明确,大概是指利宏的随行人员。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和尊大的亚斯那巴所迁移、安置在撒玛利亚城,并大河西一带地方的人等,」
【】“亚斯那巴”。亚述王亚述巴尼帕(A sh u r b a n i p a l 主前668~626年 ),他完成了由以撒哈顿开始的百姓迁移行动(1-2节 )。“大河”。幼发拉底河。“等”。原文是:及现在。其它地方译作:“云云”(参看11-17节。
──《雷氏研读本》
【亚斯那巴所迁移的人】
亚斯那巴是亚述巴尼帕的亚兰文名字。圣经再没有其他经文提到这位亚述王的迁移活动。但每一任的亚述王都打过很多场战役,有的是镇压叛乱,有的则是对付敌国的联盟,发生在主前711年的亚实突之乱 )。亚述巴尼帕于主前六四八年攻打叛乱的巴比伦时,很可能牵涉西方各省,导致被株连的以色列人迁离本地。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上奏亚达薛西王说:“河西的臣民云云:」
【】「王该知道,从王那里上到我们这里的犹大人,已经到耶路撒冷重建这反叛恶劣的城,筑立根基,建造城墙。」
【控诉的性质】本段所指的回归者可能是古列、大利乌年间来到耶路撒冷的人,不然,就是最近在亚达薛西一世年间回来的。重建这城引起这些官员关注,似乎表示基于以往的经验,耶路撒冷素来是反叛和骚乱的渊薮,将会再次在全区引发叛乱。但真正的威胁也有可能是叛变了的总督默加比朱斯(Megabyzus 约主前448年 ),耶路撒冷可能会乐于与他合作。拒绝交税与叛国同罪(亚述王西拿基立的年表指控希西家的 也是类似的罪名 )。他们夸大事态的严重性,可能是蓄意引起王的注意,对耶路撒冷人加以留难,要他们在动工建筑之前,先向王室请求核准。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如今王该知道,他们若建造这城,城墙完毕就不再与王进贡,交课,纳税,终久王必受亏损。」
【】留意当中的请求在三方面刺中王的要害:他若不停止犹太人的工程,便要遭受财政上的损失(13节 ),他的尊荣将要受损(14节 ),而且会失去该部分的国土(15-16节 )。“我们既食御盐”。即我们既在朝廷供职。
──《雷氏研读本》
【】「我们既食御盐,不忍见王吃亏,因此奏告于王。」
【】「请王考察先王的实录,必在其上查知这城是反叛的城,与列王和各省有害;自古以来,其中常有悖逆的事,因此这城曾被拆毁。」
【】“先王的实录”。有时会在不同城市的档案馆保存好几个世纪。也留意、、、。“反叛的城”。不是反叛波斯,而是在主前701年反叛亚述,在主前600和589年反叛巴比伦。
──《雷氏研读本》
【先王实录的性质】
这些档案可能包括年表和编年史。古代近东各国都有记录王室年表的习惯,现存例证大部分来自主前第二千年纪中叶的赫人诸王,以及主前九至六世纪的亚述和巴比伦。年表亦可以详述战役之年表性王室碑文的姿态出现。此外,王室又有编写年鉴,记载每年发生的大事。考古学家至今仍未发现任何来自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年表,但波斯政府大抵也会尽可能搜集亚述和巴比伦的官方档案。这些档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帮助他们了解如今所统治的百姓。因此,要求考察的先王实录,可能包括从前与以色列国和犹大国的关系(特别是撒珥根二世、西拿基立、尼布甲尼撒诸王的年表 ),以及波斯文书所记的较近期事件。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我们谨奏王知,这城若再建造,城墙完毕,河西之地王就无分了。”」
【河西之地】幼发拉底河(和合本「伯拉大河」 )以西的地区,除了独自为一行省的巴比伦以外,是个庞大的波斯行省,由总督所治理。总督属下的官衔包括「帕赫特」(pah]at,和合本「总督」 )和帕蒂法拉萨(patifrasa ),即王室监察。行省中有一些较小的行政单位,叶胡德(犹大 )是其中之一。治理这些单位的,都是王所任命的官员。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那时王谕覆省长利宏、书记伸帅,和他们的同党,就是住撒玛利亚并河西一带地方的人,说:“愿你们平安云云。」
【】「你们所上的本,已经明读在我面前。」
【译成何种语言】亚兰语虽是外交界(公文、条约 )的通用语言,波斯王朝的官方语言仍是波斯文。因此,这信读给亚达薛西之时,文书会将亚兰文译成波斯语以方便君王(NIV「已经在我面前翻译宣读」 和合本「已经明读在我面前」 ),以及维持御前会议的庄重性。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我已命人考查,得知此城古来果然背叛列王,其中常有反叛悖逆的事。」
【】「从前耶路撒冷也有大君王统管河西全地,人就给他们进贡,交课,纳税。」
【】「现在你们要出告示命这些人停工,使这城不得建造,等我降旨。」
【】王后来撤回这个决定(在主前444年 尼二 )。
──《雷氏研读本》
【】「你们当谨慎,不可迟延,为何容害加重,使王受亏损呢?”」
【】「亚达薛西王的上谕读在利宏和书记伸帅,并他们的同党面前,他们就急忙往耶路撒冷去见犹大人,用势力强迫他们停工。」
【「……用势力强迫他们停工。」】
{命题4}何以敌党造成重建圣殿的事工停顿,而却说事工停顿是犹大人对建殿不关心迟延所致?
〔难题〕记载以色列民开始立圣殿根基,之后犹大和便雅悯的敌党用尽方法来阻挡圣殿的重建工作。但是,哈该书却说是犹大民对重建工作不关心。到底是什么理由使圣殿重建工作延迟停顿?
【解答】
这两个理由都对。虽然敌人的势力造成重建圣殿工作的停顿,也是百姓对建殿的工作不关心造成工作迟迟不开始。在古列王时,当时的情势以色列民受到极强劲的敌对,重建工作受到顽强的反对。一旦大利乌王在主前522年当政,情势转为和缓,对重建的工作较为有利。但是以色列民的领袖他们正忙于自己个人的私事,对重建圣殿这么重大的任务无心过问。
── 贾斯乐郝威《圣经难解经文诠释手册》
【】「于是,在耶路撒冷神殿的工程就停止了,直停到波斯王大利乌第二年。」
【】建殿的工程停止了,直至主前520年才恢复。在那一年,哈该催促所罗巴伯开始重建圣殿。本节在年代上跟第5节相连(第6至23节是一个插段 追述遭受敌对的历史 )。
──《雷氏研读本》
【大利乌第二年】
在描述城墙系统之建筑的插曲之后,叙述在此回复到大利乌王年间耶路撒冷圣殿的重建工程。大利乌第二年是主前五二○年或五一九年初。当时刚比西斯过世后的继位问题已经解决,大利乌有余暇处理耶路撒冷圣殿等事务。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拉四章为何重建圣殿的工程被拖延了?真正原因何在?】
所罗巴伯及约书亚于五三六年领导犹太人重建圣殿,情况非常乐观。指出,当时有异族人(利宏及伸师 )干扰他们,致使工程受阻。但哈该先知控告当时在耶路撒冷的领袖不热衷于建殿工程,指摘他们不尝试再建圣殿。犹太人建殿工程,在古列王统治末期停顿了,而哈该则在五二O年发出他的讯息,离工程停顿有十四年了。
事实上,以斯拉记及哈该书所说的都正确。周围的异族觉察一个新的犹太人聚居地在耶路撒冷建立了,便雇请波斯宫廷的谋士游说王,迫使犹太人停止建殿工作。到了后来,甘拜西于五二四年逝世,高马他(Gaumata )于五一二年登位,之后就是大利乌一世执掌大权的时代了。大利乌当政期间,较有利于犹太人重建圣殿。但在那时候,耶路撒冷的领导阶层都只顾为自己的事情忙碌,没有热心为重建圣殿的计划付上一点力量;尤其是他们正面对一个问题——他们没有王的允许就重建圣殿,是冒险的行动。
有很多人误解了以斯拉记所记载一连串事情的先后次序。哈该于指出重建圣殿的挑战,但利宏和伸师不是当时代的人。请留意他们的书信在四六四年才发出(他们写信的对象是亚达薛西王 他在四六四至四二四年作王 )。利宏伸师写给王的信,或工给他们的回复都没有提及建圣殿,而只有关于建城墙及防御工事的记载。圣殿已于五一六年建成了。在重建圣殿的过程中,的确受到异族的干扰,而河西总督达乃和示他波斯乃的确达信予大利乌一世,要知道犹太人所宣称古列王批准他们建殿是否真有其事。大利乌一世终于找到以前由古列发出的御旨,于是禁止达乃等人干扰犹太人的建殿工程,还命令他们尽力供应犹太人建殿所需的费用。
利宏和伸师的反对在数十年后才提出,所针对的是建城墙的工程(虽然这段记述被置于较前的部份 )。以斯拉所关心的,显然是帮助修补已破毁的城墙,以及耶路撒冷居民在敬拜耶和华这事上的更新。但因着一些没有记在圣经里的原因,以斯拉的努力不完全成功;建城墙的工作,要待尼希米时才完成。
── 艾基思《旧约圣经难题汇编》
【】
「请容我们与你么一同建造。」
这是对付教会最有效的办法,最诡诈的试探,容易上当,是神的儿女会妥协的。在表面上这没有什么危害,对穷乏的世界不失为一种得福的途径。其实我们蒙福的条件只有一端:完全顺服信靠主,依赖十字架的功劳。这却是世界不愿考虑的,在心中苦痛之间,用尽其他方法,也不肯求助于主。
有五件事是我们不可不慎于防范的,与不义相交,与黑暗相同,与彼列相和,与不信同轭,与偶像接近。我们必须除去心灵与肉体的污秽。有些损失与牺牲似乎是不必要的,我们何必求助于省长利宏、书记伸帅呢?我们一经他们帮助,就付太重大的待机,阻碍了我们的力量。
有时我们退缩,不敢承受神的大事,甚至求助于不虔的富人,但是我们付出的代价并不值得。你们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负一轭。义和不义有什么相干呢?
求主使我与你同心,同站一方。
决不留恋彼处。
──迈尔《珍贵的片刻》
【敌人的方法——妥协法】
【敌乎?友乎?】「他们说:请容我们与你们一同建造,因为我们寻求你们的神,与你们一样……。」他们所用的方法非常可怕,先来到以色列人面前,叫百姓与他们妥协,一同事奉。曾有人说,信耶稣是可以的,但不要信得太怪诞、太极端、太保守了。这是可怕的事,倘若与仇敌妥协,就失去了见证。他们一面敬畏耶和华,一面却又事奉自己的偶像,多少基督徒也像他们,在这地位上失败了。也许妥协一点可把问题暂时解决。但须知道,凡与世俗为友的,便是与神为敌。我们需要有坚定的立场,因为妥协便是与世俗为友了。若与世俗为友便失去了为主作见证的力量。敌人祗希望我们能迁就,放下见证;但是唯有极端的见证,纔能显出我们的立场来。
── 鲍会园《以斯拉记信息》
「我们建造神的殿与你们无干。」
在作工作的时候,总希望有人来帮忙;但要看是甚么样的人,他们的存意如何。
在反对神的工作上,人会很容易同心;但在神的工作上,就不那么容易同心了。其实,人的同心固然重要,却还不是最重要的事;最重要的是照神的旨意,而且同心工作,这就更加难得了。必须是有神生命的人,才能行神的旨意。
当余民归回建殿的时候,当地有一些人,看来是很友善,志愿参加帮忙。他们的话讲得很动听,但被称为“犹大和便雅悯的敌人”。那时,从巴比伦归回的人数不多,要作的工却很多。他们应该知道,自己所处的环境艰难,多些朋友总比敌人好,接受人家的好意合作,岂不是好?
但所罗巴伯,耶书亚和其余以色列的族长,对他们说:“我们建造神的殿与你们无干,我们自己为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协力建造,是照波斯王古列所吩咐的。”
这样措辞严峻的答复,是否必要呢?
那时,十九世纪的国家意识型态,还没有诞生。而且以色列已经不再成国,只是波斯王国大河西省的一部分;所罗巴伯是小区和族群的领袖。那么,相近的邻舍,岂不该和睦相处?
那些被称为“那地的民”,于所罗巴伯等从被掳之地回归前,已经在那里多年:北国以色列亡国时(主前722年 ),亚述王即推行迁徙移民政策,以后继续多年。那些人民被迁移到撒玛利亚,崇拜偶像和耶和华的混合宗教,所以从居住地和宗教来看,也可以说是自家人。他们把重建圣殿,看作是小区建设,所以要求参加,那是自然的。为甚么拒人千里之外?
这看来是种族问题,实在是信仰的差别。如果让那些人参与圣殿的重建,他们就会以为也有分于圣殿,在敬拜,礼仪上面,都要参加意见,甚至会坚持自己的意见;你要遵行神的旨意,他会问:“是哪一位神?”这样,日后必然有数不尽的烦恼和争议。所以及早划分清楚:“与你们无分”,并不是心地狭窄不能容人,更不是制造仇敌的不智行动,而是神的旨意。
今天教会也是如此。如果不问信仰,轻易接受没有属灵生命的“同工”,不仅在建造上不能同心,后来必将变成同室相攻。既已从巴比伦出来,就不该再混杂。── 于中旻《以斯拉记笺记》
【敌人的方法——贿赂法】
仇敌知道必须用一个有效的方法,来拦阻他们,因此便捏造谎话控告百姓。百姓返回耶路撒冷,还没有建造城墙,但他们却向王诬告百姓建城墙;反叛国王,百姓便不得已要停工了。当时百姓若因自己的过失受攻击,还容易忍受;但仇敌的击只是谎话,便难于忍受了。正如主耶稣曾在八福篇里说:「……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容易在这事上失去见证;但我们不能因敌人用谎话控告,便降低地位同样用谎话来对付他。波斯王受仇敌欺骗,强迫他们停工;他们受此攻击,却没有用自己的方法抵挡,只把这事交与神。结果,后来神又打发先知撒迦利亚和哈该,劝勉他们继续工作,殿便建成了。
── 鲍会园《以斯拉记信息》
【不与仇敌妥协】
「他们说:请容我们与你们一同建造,因为我们寻求你们的神,与你们一样……。」他们所用的方法非常可怕,先来到以色列人面前,叫百姓与他们妥协,一同事奉。曾有人说,信耶稣是可以的,但不要信得太怪诞、太极端、太保守了。这是可怕的事,倘若与仇敌妥协,就失去了见证。他们一面敬畏耶和华,一面却又事奉自己的偶像,多少基督徒也像他们,在这地位上失败了。也许妥协一点可把问题暂时解决。但须知道,凡与世俗为友的,便是与神为敌。我们需要有坚定的立场,因为妥协便是与世俗为友了。若与世俗为友便失去了为主作见证的力量。敌人祗希望我们能迁就,放下见证;但是唯有极端的见证,才能显出我们的立场来。
── 鲍会园《以斯拉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