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导读:希伯来书 第11章


圣经综合解读

1「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

本章接着「有信心以致灵魂得救的人」()),用旧约时代的信心「见证人」())来阐明信心的功效。
本节不是定义什么是「信」,而是概述信心在那些「见证人」的生命中所发出的功效:

2「古人在这信上得了美好的证据。」

本节原文有「因为」一字,表明上一节所说的信心的功效有旧约圣徒的见证。
「古人」指旧约时代的圣徒。
「这信」就是「因信得生」())的信。旧约的圣徒也是因信称义,他们所信的是神在旧约中的应许,包括「那座有根基的城」())、即「更美的家乡」()),从洪水之灾获得拯救())、得地为业())、得后裔())、从死里得回儿子())、得祝福())和赏赐())等,而这一切应许都是从不同的方面预表那位将要降世的大祭司基督。
「在这信上」意思是「因着有这样的信心」())。
「得了美好的证据」原文是「得蒙见证」,指得着了神为他们所作的美好见证和称许,被记录在旧约圣经上。

3「我们因着信,就知道诸世界是借神话造成的;这样,所看见的,并不是从显然之物造出来的。」

只有信心才能使我们真认识神的所是和所作,明白属灵的真知识())。神「立大地根基的时候」,并没有人在场()),从来没有人见过宇宙是怎样「造成的」,也没有人能在实验室验证任何一种宇宙起源理论,只能「因着信」推测宇宙的起源。有些人「因着信」认为宇宙是大爆炸来的,而我们是「因着信」明白宇宙是「借神话造成的」,「祂说有,就有,命立,就立」())。这不是凭着人的感官经历、逻辑推理得到的结果,而是对神的启示())作出的信心回应,证明信心「是未见之事的确据」())。
当时希腊人认为看得见的宇宙源于从先存的物质元素,但现代科学的观测结果发现「所看见的,并不是从显然之物造出来的」,我们所见的宇宙并不能解释本身的来源,科学无法以纯物质的理论解释宇宙的存在:当科学研究深入到量子层次的时候,忽然发现「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测不准了,基本粒子可能只是一种信息,又发现看得见的物质和看不见的能量可以互相转换;而在宇宙层次,竟然发现组成宇宙的95.1%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暗物质、暗能量。

4「亚伯因着信,献祭与神,比该隐所献的更美,因此便得了称义的见证,就是神指他礼物作的见证。他虽然死了,却因这信,仍旧说话。」

「比该隐所献的更美」:犹太史学家约瑟夫指出,该隐品性败坏、动机不正、行为邪恶,因此他的祭品不蒙悦纳。亚伯的祭物之所以蒙神悦纳,因为它来自一个蒙神悦纳的义人())。「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亚伯的祭物代表他对神的信心和顺服。
「因此」指「因着信」,而不是祭物,只有信心才能使人「得了称义的见证」,被神称许为义人())。
「神指他礼物作的见证」:犹太传统认为,当时有火从天降下烧尽了亚伯的祭物,神用可见的方式表达了祂的悦纳。
「他虽然死了,却因这信,仍旧说话」,指借着圣经的记载,亚伯继续对后人说话,见证出于信心的敬拜才能蒙神悦纳,也见证信心可以超越死亡而得永生())。不管死亡以何种形式出现,信心都能胜过死亡())。

5「以诺因着信,被接去,不至于见死,人也找不着他,因为神已经把他接去了;只是他被接去以先,已经得了神喜悦他的明证。」

以诺「与神同行三百年」()),被神提去,并没有经过肉身的死亡。
「神喜悦他的明证」指「以诺与神同行」()),显明他已得了神的喜悦,因为惟独有信心的人才能与神亲密交通、蒙神喜悦())。

6「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因为到神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神,且信祂赏赐那寻求祂的人。」

虽然旧约并没有提到以诺的信心,但他既然得到神的喜悦,证明他必定是有信心的,因为「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
可以使人「到神面前来」亲近神、「得神喜悦」的「信」,首先是「信有神」,因为亲近神而不信神存在是不合逻辑的,信心是「未见之事的确据」());其次是「信祂赏赐那寻求祂的人」,因为这是圣经的启示,我们所信的是圣经所启示的神,信心是「所望之事的实底」())。
「寻求」不是希腊式的哲学探索,而是渴慕与神亲近、经历祂的同在与恩典())。
以诺所追求的「赏赐」,就是蒙神喜悦、与神亲密相交,所以他被神接去。

7「挪亚因着信,既蒙神指示他未见的事,动了敬畏的心,预备了一只方舟,使他全家得救。因此就定了那世代的罪,自己也承受了那从信而来的义。」

「未见的事」指洪水的审判和借方舟获救())。这信心的功效「使他全家得救」,比亚伯和以诺的信心更广泛。
「因此」指「因着信」。
「定了那世代的罪」指挪亚对神的信心和敬畏、顺服,使「那世代」的不信更为突出,无形中判定了「那世代」不信的罪。
「承受了那从信而来的义」指挪亚的信心使他有「敬畏的心」,因此顺服神的命令,过着与信心相符的公义生活,从而被神称为「义人」())。
「义」在此不是「因信称义」之义者的地位,而是指公义的生活。

8「亚伯拉罕因着信,蒙召的时候就遵命出去,往将来要得为业的地方去;出去的时候,还不知往哪里去。」

挪亚造方舟的目标还比较明确,但亚伯拉罕「蒙召的时候就遵命出去」()),离开家乡迦勒底的吾珥时()),「还不知往哪里去」,完全没有目标,他是「因着信」放弃已知的去换未知的。神只说「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直到把亚伯拉罕一步步带到了迦南,神才应许「我要把这地赐给你的后裔」。因此,得地为业的应许并不是亚伯拉罕「遵命出去」的动力,而是他因信顺服的赏赐。
圣灵在此把「地」())改为「地方」,表明将要承受为产业的地方固然首先是「应许之地」迦南()),但神所赐的产业最终不是迦南地,而是「永远的产业」()),即「那座有根基的城」())、天上的「更美的家乡」()),亚伯拉罕「遵命出去」的最终目的地不是在地上,而是在天上。

9「他因着信,就在所应许之地作客,好像在异地居住帐棚,与那同蒙一个应许的以撒、雅各一样。」

「应许之地」指迦南地,是神应许赐给亚伯拉罕和他后裔的())。
「作客」指暂时寄居。
「异地」指此时应许之地还不属于他。
「居住帐棚」指游牧飘流的生活,需要不断搬迁,不能定居安顿下来。

10「因为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经营所建造的。」

「那座有根基的城」即「天上的耶路撒冷」()),是属灵的圣城())。
「经营」意思是「设计」,神亲自计划了每一部分。
「建造」指执行这一计划。亚伯拉罕在等候这城,而在新约信徒已到达这城()),但这城仍是「那将来的城」()),还没有完全到来。

11「因着信,连撒拉自己,虽然过了生育的岁数,还能怀孕,因她以为那应许她的是可信的。」

12「所以从一个仿佛已死的人就生出子孙,如同天上的星那样众多,海边的沙那样无数。」

13「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却从远处望见,且欢喜迎接,又承认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

「这些人」指亚伯拉罕、撒拉、以撒、雅各、撒拉。
「应许」原文是复数,「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指他们死时都没有看见子孙像天上的星那样众多,也没有看见他们的子孙得迦南的地业,更没有看见那能使万族得福的后裔——基督,但他们已经用信心的眼光「从远处望见」())。
这灵里的「望见」真实到一个地步,使他们能「欢喜迎接」,并且甘心承认自己在地上「是客旅,是寄居的」()),等候进入天上「更美的家乡」())。这正表明「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

14「说这样话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个家乡。」

「说这样话」指「承认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
「一个家乡」指「那座有根基的城」())、天上「更美的家乡」())。

15「他们若想念所离开的家乡,还有可以回去的机会。」

「所离开的家乡」指美索不达米亚。
「想念所离开的家乡」乃是人天然肉体的常情,正如以色列人出了埃及却仍想念埃及地的韮菜、葱、蒜一样()),但凭信心盼望「更美的家乡」())的人却不会走回头路,而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

16「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所以神被称为他们的神,并不以为耻,因为祂已经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

上图:约旦Wadi Rum的日落。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约瑟、摩西都曾观看这样的日落。「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却从远处望见,且欢喜迎接,又承认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来十一13),但「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所以神被称为他们的神,并不以为耻,因为祂已经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来十一16)。

17「亚伯拉罕因着信,被试验的时候,就把以撒献上;这便是那欢喜领受应许的,将自己独生的儿子献上。」

亚伯拉罕信心的最高典范,就是「把以撒献上」())。神命令亚伯拉罕离开吾珥,是要他放弃过去,命令他「把以撒献上」,却是要他放弃未来。如果以撒被献为祭,神所应许「从以撒生的才要称为你的后裔」())将如何应验呢?这样让人无法理解的命令,正是对亚伯拉罕的信心的「试验」。这「试验」不是为了考倒亚伯拉罕,也不是神需要借此探明亚伯拉罕是否真有信心、是否爱儿子过于爱神,而是要亚伯拉罕经过「试验」,在最深之处学习对神完全的信靠,真正认识神的信实、认识「耶和华以勒」()),信心因此大大增长。
以撒并不是亚伯拉罕「独生」的,亚伯拉罕的儿子还有以实玛利())及由基土拉所生的六个儿子()),但以撒却是亚伯拉罕「独一无二」的儿子,因为只有他是按照神的应许而生())。
这「独生的儿子」是神所应许的,真信心不但能「欢喜领受应许」,而且能将凭信心所领受的「应许」甘心献上给神,因此,虽然亚伯拉罕并不明白神为什么要他「把以撒献上」,但他绝对相信神的信实和恩典()),因此完全顺服神的旨意。

18「论到这儿子,曾有话说:『从以撒生的才要称为你的后裔。』」

「曾有话说」意思是「对他曾有话说」。
「从以撒生的」就是凭应许生的,只有凭应许生的以撒才是承受应许的「后裔」,靠亚伯拉罕自己的谋算、凭肉体生的以实马利不是承受应许的「后裔」。
本节引自创二十一12,是在亚伯拉罕献以撒之前发生的。

19「他以为神还能叫人从死里复活;他也仿佛从死中得回他的儿子来。」

亚伯拉罕相信神是信实的神,祂既然说过「从以撒生的才要称为你的后裔」()),就绝对不会落空。所以对亚伯拉罕来说,唯一可能的结论就是,即使以撒死了,「神还能叫人从死里复活」())。
「仿佛」意思是「可以比喻说」,表示「从死中得回」是一种比喻。虽然神阻止了以撒被杀()创二十二10-12),但实际上亚伯拉罕已经把他献上为祭,等于已经把他置于死地,以撒好像经过了死亡,因此亚伯拉罕好像是「从死中得回他的儿子来」。
「以为」原文意思是「认为、认定」。

20「以撒因着信,就指着将来的事给雅各、以扫祝福。」

21「雅各因着信,临死的时候,给约瑟的两个儿子各自祝福,扶着杖头敬拜神。」

雅各「给约瑟的两个儿子各自祝福」()),等于把长子双倍的产业赐给约瑟支派,这证明他确信神将把所应许的迦南之地赐给他的后裔,所以「因着信」预先把迦南的产业分给子孙。
雅各临终前要求约瑟不要把他葬在埃及,而要把他的尸体带回迦南与亚伯拉罕同葬,约瑟答应了他的要求之后,雅各便「扶着杖头敬拜神」()),可能是强调雅各在作客旅的生命路程结束时向神敬拜,因为犹太哈加达传统把雅各的「杖」当作居无定所的象征。

22「约瑟因着信,临终的时候,提到以色列族将来要出埃及,并为自己的骸骨留下遗命。」

约瑟虽然在埃及居住了九十三年,作宰相八十年()),但他却「为自己的骸骨留下遗命」()),要后代把自己的骸骨搬回迦南。因为他同样「因着信」,确信埃及并非以色列人永久的家乡,神一定会带领以色列人回到应许之地())。当时以色列人在埃及相当得势,没人能预见四百年后会被迫出埃及,只有信心的眼睛才能叫我们看见自己虽然身在世界(埃及所预表的)),却不属世界。
以撒、雅各、约瑟都有「临终」的信心()),一个人的信心是否真实,并不在于开始火热,乃在于结束时的坚守。

23「摩西生下来,他的父母见他是个俊美的孩子,就因着信,把他藏了三个月,并不怕王命。」

「俊美」可能是「非常俊美」或「被神所喜爱」的意思,表明摩西的父母看出神在这个俊美过人的孩子身上有特别的心意,相信神会保存他的性命、完成神在他身上的计划,因此才有勇气违背法老的命令「把他藏了三个月」()),直到神允许的时间到来())。
「王命」指法老王下令杀害所有希伯来男婴())。

24「摩西因着信,长大了就不肯称为法老女儿之子。」

25「他宁可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愿暂时享受罪中之乐。」

摩西宁愿选择放弃一切所有的,「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不只是出于血浓于水的民族认同感,更是凭信心认定,这些在人看毫无前途的希伯来奴隶是「神的百姓」。
「罪中之乐」可能指摩西既已知道神对祂百姓的应许,如果仍然留在宫廷之中,等于漠视神的应许,犯了背道之罪,他的享受就变成罪的享受。这种「罪中之乐」只是「暂时」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

26「他看为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财物更宝贵,因他想望所要得的赏赐。」

「为基督受的凌辱」按原文结构更可译为「基督所受的凌辱」,指摩西「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与基督日后所受的是同样的凌辱())。
「想望」原文意思是持续地全神注视,摩西不是注目在眼见的苦难和凌辱上,而是持续地全神注目他「所要得的赏赐」,这赏赐是从「赏赐那寻求祂的人」())的神而来的,就是得以在「那座有根基的城」里与神相交。这正表明信心「是所望之事的实底」())。

27「他因着信,就离开埃及,不怕王怒;因为他恒心忍耐,如同看见那不能看见的主。」

28「他因着信,就守(或译:立)逾越节,行洒血的礼,免得那灭长子的临近以色列人。」

29「他们因着信,过红海如行干地;埃及人试着要过去,就被吞灭了。」

30「以色列人因着信,围绕耶利哥城七日,城墙就倒塌了。」

31「妓女喇合因着信,曾和和平平地接待探子,就不与那些不顺从的人一同灭亡。」

「那些不顺从的人」指耶利哥城的居民曾经听见神为以色列人所成就的大事,但他们却决定抵挡神。喇合愿意「和和平平地接待探子」,不把探子当作仇敌,却当作神计划的执行人,这样的认识是「因着信」。
「喇合」是个外邦人,又是个「妓女」,但神并不偏待人,只要有信心就蒙神悦纳,喇合甚至因此成了主耶稣的先祖())。

32「我又何必再说呢?若要一一细说,基甸、巴拉、参孙、耶弗他、大卫、撒母耳,和众先知的事,时候就不够了。」

33「他们因着信,制伏了敌国,行了公义,得了应许,堵了狮子的口,」

「制伏了敌国」如大卫(撒下八)),亚撒(代下十四))。
「行了公义」如约西亚())。
「得了应许」如亚伯拉罕得了以撒()),迦勒得着所应许之地业())。
「堵了狮子的口」如但以理())、参孙())、大卫())。

34「灭了烈火的猛势,脱了刀剑的锋刃;软弱变为刚强,争战显出勇敢,打退外邦的全军。」

「灭了烈火的猛势」如但以理的三友())。
「脱了刀剑的锋刃」如以利沙曾免受亚兰王军队的围剿())。
「软弱变为刚强」如参孙重新得力())。
「争战显出勇敢」如基甸率三百人击溃米甸全军())。
「打退外邦的全军」如耶和华的使者一夜之间杀了亚述营中十八万五千人())。

35「有妇人得自己的死人复活。又有人忍受严刑,不肯苟且得释放(原文是赎),为要得着更美的复活。」

「有妇人得自己的死人复活」如以利亚使寡妇的儿子复活()),以利沙使书念妇人之子复活())。
「又有人忍受严刑,不肯苟且得释放」在两约之间马加比起义时期,有许多这样的殉道者(马加比二书六至七章))。
「更美的复活」指这些殉道者复活得永生,比那些妇人的孩子的复活后至终还会再死更美。

36「又有人忍受戏弄、鞭打、捆锁、监禁、各等的磨炼,」

37「被石头打死,被锯锯死,受试探,被刀杀,披着绵羊山羊的皮各处奔跑,受穷乏、患难、苦害,」

「被石头打死」如祭司耶何耶大的儿子撒迦利亚())。
「被锯锯死」根据犹太人传统,以赛亚就是这样死的。
「被刀杀」如耶洗别所杀害的先知())。
「披着绵羊山羊的皮」可能指先知常穿的皮毛衣()()),代表他们与世界相对、居无定所、贫乏和孤单的生活。

38「在旷野、山岭、山洞、地穴,飘流无定,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

世人认为这些信心的见证人不配在世上生活。但圣灵却宣告,他们「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这世界配不上他们。
「旷野、山岭、山洞、地穴」都是远离世人的荒僻之地。

39「这些人都是因信得了美好的证据,却仍未得着所应许的;」

「因信得了美好的证据」指他们因着信,蒙神证实他们已经蒙悦纳了())。
「仍未得着所应许的」指在基督降临成就救赎之前,他们还没有「得着所应许永远的产业」())

40「因为神给我们预备了更美的事,叫他们若不与我们同得,就不能完全。」

这些信心见证人之所以「仍未得着所应许的」()),是「因为神给我们预备了更美的事」。
「更美的事」指旧约圣徒不能没有新约圣徒而独自成为「完全」,神的旨意是要旧约圣徒和新约圣徒一起成为「完全」,因此祂让旧约圣徒等候新约圣徒也加入神百姓的行列,所有圣徒一起成为「完全」。
「完全」指旧约圣徒和新约圣徒在基督里一起进入「天上诸长子之会所共聚的总会」()),一起「得着所应许永远的产业」())。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基督徒的盼望

对希伯来书作者来说,信仰就是绝对肯定所信的事物是真的,并且所盼望的事物必会实现的。信仰的盼望不是虚妄的奢望;而是有深度的确信,指望将来的事物。在初期教会受迫害的记载中,有一个谦虚的基督徒被带到法官面前受审。他告诉他们,无论他们如何处置他,他也不会动摇自己的信仰,因为他相信对神真诚,神也会对他真诚。法官于是问他:‘像你这样的人,也“想”到达神那里去吗?’那个基督徒回答说:‘我不是“想”,我是确实知道的。’本仁约翰(Bunyan )曾经受过信仰疑惑的困扰──‘人人都这样想自己所信的宗教是绝对真确的,犹太人、摩尔人和异教徒都各有他们的想法;那么,我们所接受关于基督和圣经的信仰,岂不也是想当然耳吗?’他整夜思想这个问题,至天明的时候,他灵感一触而大声叫道:‘我真的“知道”,现在我确实的“知道”了;我的信仰不是想出来。’基督徒的信仰是一个盼望,这盼望已变为肯定的事实。

基督徒的盼望可以控制整个人的行为。人可以为它而活,也可以为它而舍命。人若有了盼望,他的一切就依附这个盼望而进行了。

思尼思亚(Silesius )有一首歌词:

‘蔷薇花苞待放时,快些把它折下来。
人生欢乐时光,不要让它轻轻溜走。
今朝那花儿不是向你招手和微笑。
到了明天,它已萎谢,一切变成幻影。’

人的感官躯使人抓紧跟前的一切;属灵的事物却指望将来的福祉。基督徒是信属灵的事物而不是人的感官的。

(三 )基督徒的盼望是深信将来而不是目前。许久以前,以彼古罗(Epicurus )曾说过,人生的最终目的就是享乐。但他所指的享乐并不如一般人所想象的。他坚持人必须张眼望向远处,跟前的欢乐可能成为长远的痛苦。一剎那间猛烈的伤害虽然难受,但在将来可以带来喜乐。就长远看基督徒肯定相信没有人能够轻松地把真理赶出去,因为‘真理是伟大的;真理最后必然得胜。’

那些法官看来似乎可以赶绝苏格拉底(Socrates )正如彼拉多的判词可以置耶稣于死地;但当时的判决和将来的成果刚好扭转过来。富司迪(Fosdick )在某处说过昔日尼罗王曾经谴责保罗,但岁月如流,人到了现在,欢喜把自己的儿子改名‘保罗’,而他们的狗则叫‘尼罗’。

人当然会问:‘我为甚么要舍弃今时大好的欢乐,而相信那不能肯定的将来呢?’基督徒的答案是,将来并不是不肯定的,因为将来是属乎神。我们认为已很满足,因为这是神的命令,也是神自己应许过的。

希伯来书作者继续指出,以前的先贤圣哲们在信仰上曾依循这个原则而生活,神悦纳他们。他们当中的每个人拒绝尊这个世界为大,而把一切的事物依靠神的话,历史往往见证出来,他们是对的。

希伯来书作者再申述一点,人当凭着信心,相信神创造这个世界,而肉眼所见的事物是从那个看不见的世界造出来的。这是作者针对当时的一个错误观念,认为神以不完全的事物来创造这个世界,所以目前的一切都是不完全的。作者坚持神不是用现成的物质去创造这个世界,而是从虚无当中创造这个世界,作者如此解释,也可以说他对科学的观点根本全不感兴趣;他要强调的事实就是这是神的世界

倘若我们能把握这个事实的话,我们必须同时注意两件事。第一,我们必须尊重这是神的世界,记着这个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属祂的。当我们享用这个世界的事物时,就必须照着神原本的意思去做。第二,我们必须承认神仍然控制着这个世界,虽然有些时候,仍然存着使人怀疑的地方。倘若我们接受这个世界是属祂所有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就自然产生一个新的责任观念和新的接受力量,因为一切的事物都是属祂的,也是在祂掌握之中。

那蒙悦纳祭礼的信心

现在希伯来书作者排列先贤的名录,各人都是充满信心的。首先叙述亚伯的故事。该隐是一个耕种的人,他把地上的果子献给神;亚伯是个畜牧的人,所以他献上牛羊给神。神喜悦亚伯的献祭,该隐于是动怒而杀死亚伯,结果沦落为卑践的人。这个故事的原本意思是很难明白的,它的内容也没有提示为何神悦纳亚伯的献祭而不喜欢该隐所献的。若果要解释的话,就是神要人献上最心爱的东西,这就是生命的本身了。希伯来人认为血就是生命。当血流出来的时候,他就意味着生命的倾流。所以按照这个原则,真的祭礼是要献上血的。亚伯把活的动物献上,而该隐则献上没有血的农作物。因此亚伯的献祭比该隐更为神所悦纳。

希伯来书作者的思想除了创世记所叙述的故事外,可能还牵连到犹太人关于这故事的民间传说。犹太人自己也觉得这故事使人十分疑惑,因而流传下来许多丰富的传说,解释神为何拒绝该隐的献祭。为甚么该隐要杀亚伯?最早的一个传说是叙述夏娃生育,总是双生的,一男一女,而后来又互相结为夫妇。到了生亚伯和该隐时,亚当想了一个主意出来,计划把该隐的双生姊妹许配与亚伯,该隐于是愤愤不平。亚当为要解决这事,提议他们兄弟各献祭与神,神悦纳谁的献祭,谁就可以得到亚当的幼女。亚伯是个牧羊人,自然拣了一只最肥美的羊羔献上;但该隐是个农人,他只随便拣一捆不饱满的麦穗献给神。神的圣火从天降下烧了亚伯的羊羔,但那捆不饱满的麦穗则原封不动。当亚伯娶了亚当的幼女时,该隐极其苦恼,有一天当亚伯在山谷中睡觉时,该隐拿起石头砸亚伯的头,打死了亚伯;他背着亚伯的尸体不知何去何从,但在远处看见两只乌鸦互相撕打,当一只倒毙时,另一只用鸟喙掘地,挖了一个穴,埋了那只死乌鸦。该隐自忖道:‘我真是愚蠢不及一只乌鸦,我为何不也把亚伯埋在地下呢?’。于是该隐如是学样做了。

犹太人还有另一个故事,用来解释历史上第一件谋杀案。这故事叙述亚伯和该隐两兄弟对着他们的财物而不知道怎样去处理。于是亚伯提出一个办法认为可以止息两人的分争。他让该隐拿取所有的地和一切不动的财产,亚伯则拿取会移动的财产。虽然如此分了,但该隐心里仍认为不公道而愤恨自己的兄弟。有一日他对亚伯说:‘你要快快起身离开;你站着的地是属我的;整个平原之地都是我的。’亚伯于是逃到山丘去,但该隐仍穷追不舍,说:‘这山丘之地是属我的。’亚伯又逃到森林去,但该隐仍不放松,继续追入森林,又大声叫:‘这森林也是属我的。’该隐心中充满妒忌,不停搜猎自己的兄弟,最后结果杀了亚伯。

这个故事有两个重要的教训。第一是人的妒忌。甚至希腊人也视妒忌为一件可怕的事。狄摩西尼曾说:‘妒忌是人性内发的自然象征,但它完全是邪恶的。’欧里披蒂也这样说过:‘妒忌是人类最大的病症。’希腊人同时有一句古谚:‘神的诗班从来不给妒忌设一席位的’。妒忌真的可以陷人于痛苦之中;痛苦继而仇恨;仇恨就带来谋杀。它有如毒药染污整个人的生命,杀害一切的善良。第二是从该隐身上发现了一个新的罪恶,就是可怖的杀人动机。有一位希腊圣教父曾这样说过:‘直到这个时候,人是不会死的,该隐怎能知道会杀人呢?这是魔鬼在梦中指示他做的。’该隐于是把谋杀介入人的罪恶历史中。罪人应该受到谴责;但教唆人去犯罪的人,就应受更大的责备了。这类人应该像该隐一样,被驱逐出外,不能再见神的面。

所以希伯来书作者说:‘他虽然死了,却因这信仍旧说话。’摩法特对这句话作了一个很好的注释:‘死亡在义人的生活来说,并不是代表一切的终结’。当人离开这个世界时,他还遗留下来一些东西,可能是遗臭万年,但也可以流芳百世。他留下的影响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每一个人死后也同样继续说话。但愿神赐我们留下来的不是败坏的恶菌,而是馨香的模范,使一切后来的人都能蒙福。

和神同行

在旧约中,以诺的生平只用一句话把它总括起来:‘以诺与神同行,神将他取去,他就不在世了。’关于以诺其它的事迹,却有不少传说遗留下来,譬如公认他是缝匠始祖,他最精于做衣服和织补,又教导人如何从皮草剪成适合的衣着,他是历史上第一个人教人制做鞋子保护双足,也是第一个人用纸写字和教人读书等等。

此外还有一个传说讲及‘死亡的天使’和以诺协议订约做朋友,于是以诺和他约法三章。第一是他先死去,然后又活过来,让他真的尝过死的滋味。第二是他要到那恶人死后受苦的地方,参观他们受苦的刑罚。这两个协议,天使都同意了。第三是他要到天堂看看人死后享福的究竟。天使也同样一口应承,但以诺一瞥天堂之后,就不复回到地上了。

创世记只用一句话来形容以诺的一生,的确是意味着一种神秘的气氛。而它也没有提及以诺的死。他在神预定的时候,安详的离开地上。我们可以找到两个特别显著的注释,是关于以诺的死的。

(一 )智慧书有一段叙述以诺如何在少年的时候,神怜爱以诺而挽救他,不致染上这个世界的恶习,不让罪恶败坏他的悟性和欺骗他的灵魂。这里有一句古今常用的隽语,用来安慰年少而死者的亲友:‘神明爱上的人,多在英年撒手尘寰’。由是看来,‘死’是一个酬报。神特别钟爱以诺,所以在他年华未衰老时,手携手带他离去。

(二 )著名的亚历山太学者斐罗从以诺的例子中看见一个重要的悔改模式。以诺的确是个伟大的人物。他能诚心悔改,从偏离神的行为,改为与神同行,过着正直公义的生活。

希伯来书作者则着重旧约中的记载,以诺没有死去,而神把他神秘地带到自己的地方。这个意思是显而易见的。在一个败坏腐化的世代里,以诺能与神同行,所以到了临终时,他的生命没有损毁,也没有任何忧伤打击。死亡只不过是把他和神的距离拉近而已。既然别人偏行邪恶的路,而以诺则选择时刻与神亲近,他到了死时,就是再踏上一阔步和神相连在一起了。

当我们提到以诺时,不期然而想到人对“死亡”的各种不同观念。这一节很平淡、很简单的旧约经文,但是内蕴的意义却很动人,亦可作为基督徒对死亡应有态度的示范。

(一 )有人认为死亡是神秘而不可以理解的。威廉莫理士(William Morris )曾写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憎恶死亡,但却不知它有何意义。’培根(Bacon )也说过:‘人畏惧死亡,好像小孩子怕黑一般。’有些人对死经常存着畏惧的心,视它如哈姆雷特(Hamlet )所说的一样:‘死后的恐怖有谁不怕呢?’

(二 )有人认为死亡是生命中的一个必然的过程。莎士比亚描述西泽大帝自己说:‘人们如此畏死,使我感觉惊奇。死亡是一个必然的终结,它要来时就让它来吧!’莎士比亚在另一作品,辛白林(Cymbeline )也同样以美丽的诗句描写这个必然来临的死亡:

‘我的可人儿,娜斯比亚啊!愿我们比翼长厮守!
让我们远离人间的暴戾和严苛的面孔;
斜阳晖落,朝阳复升无尽时,
我们短暂的日子飞逝而去;
在无尽的夜里长眠。’

死亡就是进入虚无之境,长眠而消逝。

(四 )有人认为死亡就是极端恐怖和纯然邪恶。莎士比亚在‘恶有恶报’(Measure for Measure )一剧中,让歌地奥(Claudio )坦露心声:

‘既赐生,何赐死?
死既来,何太速?’

死亡的恐怖,真的使人触目惊心。它掠夺人生的一切。无怪乎有些人对死亡真是怕得要死啊!

(五 )有些人认为死亡是一种解脱。当人厌倦日常的生活时,他们会视死亡为逃避之所。诗人济慈(Keats )说:“我若能安然去世,我倒会差不多爱上死亡的另一半。”莎士比亚也曾在一首十四行诗中这样写:“人生厌烦疲劳的事物何其多,我情愿安然与世长辞。”罗伊(Nicholas Rowe )也说过:“死亡是人类的一种天然权利。”希腊的斯多亚学派(Stoics )也持着同样的观念:“诸神赐人生命作礼物,但比这件礼物更加宝贵的,就是从人手中取回生命。”诗人斯文本(Swinburne )在一首诗虚渺的花园(The Garden of Proserpine )中也曾将这种厌世的情绪描写出来:

‘人生那里有死亡?人只不过是转移一个地方而已。
今生必朽坏的地方,就是那个极乐世界的近郊绿野;
世人所称的“死’,只不过是一个门口而已。’

梅累第斯(George Meredith )也写过一句话:

‘祢这般厚待我们,
不要忘记祢是神啊,
祢的语对我的智慧而言是隐晦的,
但在我心坎里,发出丽日的光辉。’

在整个创造的世界中,最奇妙和隐秘的事,莫若神的爱了。祂能爱我们,甚至肯为我们受苦和受死,这真是使人费解的!所以基督徒的福音信息,称之为好信息;因为它的确是太好,远超我们所能想象的,是能人所不能的啊!

(二 )他们突然醒觉,知道这是神的话,而神决不会说谎的。犹太人对教师定下一个原则,就是他们不能做到的或不愿去做的事,不要随便答允学生,以免他们从小就学到食言的习惯。真的,只要我们谨记着,若果这话是出自神,无论它的内容如何隐秘和难以置信,我们都应信以为真的了。

(三 )他们能够坚信这个别人认为不能成就的事。在人来说,他们两位老人家是不能够再生子的,正如撒拉说:‘谁能预先说撒拉要乳养婴孩呢?’但藉着神的恩典和力量,那不可能的事竟能成为事实了。这个教训对每一个人都给予无限的挑战和鼓舞。加富尔(Cavour )曾说,一个政治家首要的条件,就是能够‘感觉到可能做到的事’。当我们留心听别人提出的计划,论点和思想时,我们最容易得到一个印象,就是世界上想得到的事物数之不尽,但结果一件也不能得到,因为认为它们是不可能的事啊!人常常都把神的力量加以限制。信心的能力就是紧握着神的恩典,把人不能做到的事,靠着神圣的引导,实现出来。在神来说,凡事都能。因此‘不可能’这个词语是不应该出现在基督徒和基督教会中间的。

作客旅和寄居的人

犹太人的族长并没有完全得着神应许亚伯拉罕的产业,他们到离世之前仍然过着游牧的生活,从未试过固定居住在一个地方,从这点来看,他们的生活和信心亦可以反映出若干永恒的真理。

(一 )他们永远是陌生寄居者。希伯来书作者用了三个意义很鲜明的希腊字来描写他们。

(甲 )在中,称呼他们是陌生人外国人──Xenoi。在古时候,陌生人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经常受人憎恨,怀疑和侮辱。在斯巴达(Sparta )的地方,陌生人(Xenos )相等于野蛮人(Barbaros )。有人曾因为自己是个陌生人(Xenos )而被蔑视,提出投诉。另一个人又写过这样的话:‘人无论在家乡如何贫窘,甚至做个穷光蛋,也比在异乡作客(Epi xenes )好。’当会社举行宴会时,他们也分开会员和陌生人(Xenoi )而就座的。陌生人(Xenos )也可以解作难民。犹太人的众族长们都是过着在异乡寄居的生活,他们所住的地方不是属于他们的。

(乙 )作者在用了客人(paroikein )一字来形容亚伯拉罕的身份。一个客人就是一个在外国居住的人。昔日犹太人被掳到巴比伦和埃及居住的时候,也是用这个字去叫他们的。一个客人的身份在社会地位来说,比一个奴隶高出不多,而且他还要付‘外国人税’,所以时常被指为‘外人’,缴了税才能成为社团的一份子。

(丙 )作者在用了另一个名词寄居(parepidemos )。它是指暂时寄人篱下,而自己的家乡也不知在何地方。有些时候,这寄居的条件亦受法律限制的。这种寄居的生活全无归属感可言,而且居无定所;犹太的族长就是过着这种有家归不得的生活。昔日流落在外地的人,常受土人奚落讥笑;身上好像刻上污点记号,不受人欢迎的。从前有一个作家在亚里提斯的书信(Letter of Aristeas )里写过一段话:‘人能在自己的家乡生和死真是一个很大的福气;一旦身在异乡,穷人受人鄙视,富人则受人侮辱,因别人对他们常存着怀疑和偏见,认为凡是流落异乡的人,都是作恶多端的份子而被逐离本乡的。’传道经(Ecclesiasticus )中,作者描写一段寄居者思慕乡土的心情:‘客旅的生活常受人轻看和笑,充满辛酸凄凉的况味。人宁愿在家乡住在木屋渡日,也不愿在异乡的华丽宫殿享福。’所以在任何一个时代里,陌生人在外地很难有快乐的日子的,况且在古时候,他们还经常受到别人的耻笑和卑视。

族长们的一生都是在异乡作客,这寄居者的情景,正好是基督徒生活的写照。特土良说一个基督徒‘应该知道他在地上只是个朝圣的客旅,但这就是他在天上的尊严。’亚历山太的革利免也说:‘我们在地上是没有故乡的。’奥古斯丁(Augustine )也曾说:‘我们是个客旅,从自己的家乡被逐出来。’这并不是基督徒的愚顽思想,只会固执的指望另一个世界的生活,因而对目前的生活和工作隔离;基督徒应该时刻记着自己的生活是不歇的在旅途中移动着。有一句话,传闻是耶稣所讲,但没有文字的记载:‘这个世界就是一座桥,聪明的人在桥上走过去,但决不会在桥上建筑自己的房屋。’所以基督徒看自己是一个朝着永恒去的朝圣者。

(二 )他们虽然过着艰苦的生活,但却永远没有失去他们的远象和盼望。这盼望要到很长远的将来才能实现,但他们的眼睛却永远发出明亮的光辉。他们要走很长远的路才可以抵达,但他们却没有在途中停下来。史提芬逊(R. L. Stevenson )说过:‘充满信心在旅途中行走,比到达了终点时的心情更为愉快。’真的,他们没有因旅途疲乏而停顿下来,他们在盼望中而生活,在等候仰望的时候而离开世界。

(三 )他们不畏艰难,从未想过要返回原处。后来他们的子孙在旷野走路时不是诸多埋怨,要求摩西带他们返回埃及地重享丰衣足食的日子吗?但这些族长父老却由始至终抱着坚定不移百折不回的精神,向前迈进。飞行员有一句术语:‘达到不能折回之点’──指飞机到了这点时,它再不能飞返原处。它的机油已达到有限度的水平,除了向前飞之外,再不能掉头回转。在人生中,有些人因为掉头转回得太早,太快,而自己招致损失。许多时候,人若再下多一点苦工,忍耐多一些时候,多一成的盼望,就会使梦境成真了。当一个基督徒接受神的差遣而起程之后,便就是越过那不能回折之点了。

(四 )他们能够继续向前走,因为他们被将来的事物吸引着。人之所以热爱旅行,无非是向往异地的风景人物。艺术家和音乐家能够产生伟大不朽之作,因为他们不断憧憬着那思想未曾涉足的境界,努力不懈的激发出自己的创作力。史蒂芬逊讲过一个农夫,终日在牛栏粪堆中操劳,有人打趣的问他为甚么不厌倦这肮脏的生活?他回答说:‘仰望将来的人决不会厌倦现在的生活的。’这些族长们因为能够仰望将来,所以继续向前走。为何我们不可以呢?

(五 )因为他们能够如是坚忍,仰望神,所以神也不以他们称祂神为耻了。然而我们必须清楚知道,祂是一位勇敢冒险者的神,祂欢喜人为祂的名而准备过冒险的生活。相反的,神不欢喜那些爱惜己身、思想保守和耽于逸乐的人。只有那些愿意走到那荒芜之境,并且继续把持坚定的意志向前走的人,在最终的时候,必定到达神的面前。

至伟大的献祭

以撒的故事记载在,它的描述是相当戏剧化的。当时亚伯拉罕接受神一项重要的试验,神命令他献上自己儿子的生命作祭。这个故事曾引起许多争论。许多宗教教育的考试课程都把这故事放在范围之外,认为它的教授目的可能引导学生认识一个错误的神观念。或者有人从另一角度去看这一个故事,解释亚伯拉罕从此认识神并不欢喜献上活人作祭物。这点也是真确的。倘若我们要明白这个伟大故事的重要性,像希伯来书作者所体验到的话,我们必须记取它的表面价值──整个故事纯粹指出当神要求人把自己的儿子献给祂,人所作出的回应是甚么?

(一 )这个故事教训我们,必须对神忠诚,时刻准备把最好的东西献给祂。许多人因为遵行祂的旨意已把他们的职业前途,作出了牺牲。史州达(J. P. Strutjers )是一位长老会牧师,在一个小村落(Greenock )主持牧职;教友非常少,用句不客气的话来形容它──这礼拜堂只遗留过去的光荣历史,而毫无将来发展可言。吏牧师若不是自愿担任牧养这个先人传袭下来的礼拜堂的话,以他的资历和恩赐来说,当地其它大的礼拜堂必热烈竞相邀请他做主任牧师,并且必会做得很出色的;但他宁愿大才小用,深信自己是遵行神的旨意,而肯牺牲别人心目中认为较好的职位。

有些时候,人必须牺牲个人的关系去达成神的旨意;他可能被呼召到一个艰苦的环境,不感兴趣的地方;或者准备和自己结婚的女子不愿意和他面对现实,这时他必须选择神的旨意,抑或放弃个人的重要关系。当本仁约翰(John Bunyan )系在狱中时,他想到若果自己被判死刑时,家人将会遭遇到甚么呢?特别是自己最疼爱而双目失明的幼女,他自忖道:‘我这样就是亲手把自己的家庭毁掉吗?但我必须如此做,无论如何,我必须如此做。’

“那人必蒙神三重降福,因为
他具有心眼的悟性,能够体验
那肉眼看不见,
在遥远田野间站立的神;
对就是对,因为神就是神;
好趁今天赢得一切;
你若再犹疑,你就显出不忠,
你若再徘徊,你就会偏行己路。”

基督徒相信:倘若站在神的一边,至终必定不会失落。虽然他知道在地上可能失利,但在天上的胜利奖赏仍然是属于他的。

满有信心的先贤圣哲

在这段经文中,作者回顾列祖的英烈事迹。每一位都具有刚强勇猛的心灵,固守着不败的信心。作者没有依着历史的次序去排列,但他们每个人都有卓异的特质,在思想上是一脉相传而互相连系着的。

基甸的故事记载在士师记六和七章里,那时亚扪人攻打神的子民,基甸以三百手下退敌,成为历代以来一位受人歌功颂德的英雄人物。巴拉的故事记载在士师记四和五章里。当时巴拉在女先知底波拉的支持和鼓励之下,召集一万个青年,面对来势汹涌拥有九百辆铁车的迦南大军,竟然高奏凯歌。他们犹如一营无武装的兵士,力撼一师的坦克军队而赢得胜利。参孙的故事写在士师记十三至十六章,这位士师经常是以独行侠的作风出现。由于天赋神力,每战必克,攻无不胜的。非利士人时刻受他的扰乱,闻参孙之名而胆丧的。耶弗他的故事写在士师记十一和十二章中。他是一个私生子,会被乡人逐出而成为一名强盗,但当亚扪人进攻以色列人时,这位曾被人遗忘的人物立即被邀请捍卫国家,结果赢得一场胜利,但后来他因为起誓的缘故,而丧失了自己的亲生女儿。还有大卫,以一个牧童的身份在许多兄弟之中被膏立为王,此事真是出乎他自己和众人意料之外。最后轮到撒母耳。他出世时,母亲已经是一个年纪老迈的妇人(撒上一章 )。当时的以色列民惊惶终日,生活不安和抗叛神。撒母耳却能单独表现出是属神的刚强和坚信的人。此后还有许多先知,一个接一个不断的兴起作神忠诚和独立不移的见证人。

列举的人都是以寡敌众,为神的缘故奋不顾身的。这些人永远不相信神会舍弃他们而不顾,也不相信神是站在强而有力的一方的。这些人乐意的和勇敢的接受神给予他们的任务,而这些任务在别人看来,根本是无法完成的。这些人尽忠报答神,永远不怕孤立作战。这些历史英雄人物宁愿站在属神人少的一方,而不愿跟随地上人数众多的群众行走。

在这段经文的第二部份,希伯来书作者好像连珠发炮的扼要记叙他们以前的光荣事迹,每一句都能展示往事,记忆犹新。‘制伏了敌国’这句话是犹太史家约瑟夫(Josephus )用来描写大卫的政绩的。‘行了公义’在也是描写大卫的德行。‘堵了狮子的口’的出处是在及二十三节中,正配合了但以理的事迹。‘灭了烈火的猛势’是记述但以理三位朋友,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被困在火窑的经历;‘脱了刀剑的锋刃’是指示先知以利亚逃避杀戮的事(王上十九章 )和以利沙的故事;‘争战显出勇敢,打退外邦的全军。’使人想起犹太人的英雄马加此那一段永远不能磨灭的起义光荣事迹。

“软弱变为刚强”这句话,就使人揣测多端了。它可能意会到希西家王起初要掩面向墙寻死,但后来却获得神奇的医治。但也有可能在希伯来书作者的心目中,连想到次经犹滴传(Book of Judith )所描写的屠杀事迹。当时尼布甲尼撒王的大军,在他的将军荷罗否南(Holofernes )率领下进逼,使犹太人恐惧。在犹太境内有一个小村落伯租理亚(Bethulia ),经过围攻,粮食和水都只够五天了,他们正欲投降之际,村中有一个妇人名叫犹滴(Judith ),是非常富有而貌美的寡妇,她的丈夫玛拿西死后一直带孝。她在危乱之际,想出一条妙计。于是穿着最华丽的服装,说服自己的乡人,说她要到叙利亚的军营去走一趟。后来她能够和那位叙利亚的将军会晤,并道出她的来意,她认为犹太人自己犯了罪,而应受叙利亚军的惩罚,于是献计作内应,引叙利亚军偷袭耶路撒冷。当时那将军信以为真,在酒酣熟睡之际,她取出他的佩刀,割下了他的头,携回村中示众,在敌营中的卖国贼知道也哑口无言。结果她把全村尽毁的局势,扭转为空前的胜利。一个柔弱的女子变为刚强,竟能因此而救了全国。

希伯来书作者在这里要激发读者仰望先贤圣哲的光荣史迹,而产生新的勇气和新的责任感。他并不是信口开河写出来的,他是经过小心的思考才动笔的。他并不是要他们回忆惦念往事为止,作者指出每件事迹内含的真谛,让读者自己反省思量。当前英国首相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 )替自己的儿子李察安排入学的时候,他说:‘我最希望他熟习一些历史故事。’当我们气馁的时候,让我们不要忘记神而再重振雄心。时间虽然改变了,但神的手不会短了些;祂的力景不会缩减些。祂从前做过的事,到今日仍旧可以再作。神是历史上的神,同时也是今日我们所崇拜的一位神,祂是永远没有分别的。

不畏苦难

在这段经文中,希伯来书作者不照着历史的次序,引述的事迹,包括旧约和新旧约之间马加比时代的经历,合并而申述出来。

首先,让我们看看取自旧约时代背景的故事,在以利亚和以利沙的时期,由于先知的能力和信心,妇人的子女虽然死了,但却能把他们复活过来。讲到先知撒迦利亚因为对自己的百姓说真话,被他们用石头打死。传说描写先知耶利米曾到过埃及,并在那里被自己的同胞用石头打死。犹太人的民间故事,是相信以赛亚是被人锯死的。当时希西家(Hezekiah )是个仁君,但死后玛拿西(Manasseh )登位,即崇拜偶像,并且强迫以赛亚赞成和参加一同拜偶像,结果以赛亚拒绝而遭判决,用木锯锯死。当敌人试图劝他放弃信仰时,他坚决的拒绝并且宣告他们的灭亡。‘当锯在他的身体肉中切入时,以赛亚不出声埋怨也不哀哭流泪,但他不断的和圣灵交谈,直至身体锯开两段为止。’

此外,希伯来书作者当然不会忘记马加比惨烈争的日子。每一个基督徒都应该认识他们的挣扎经过,因为在这个杀戮的日中,若果犹太人放弃了他们的信仰,可能耶稣也不会降临了。这件英勇事迹是约在主前一百七十年发生的。

当时的叙利亚王名叫安提奥古(Antiochus Epiphanea )。他的政绩不错,但却醉心于希腊文化。在他执政的时候,硬要将自己所热爱的希腊思想和习惯,输入但勒斯坦的犹太人生活里。此举亦颇为成功;逐渐有些犹太人也接受了希腊的文化、戏剧和竞赛,希腊人的竞赛是赤裸身体而受训练的,所以有些犹太人祭司亦想除去身体割礼的特征,企图完全似希腊人。安提奥古其实只能成功地分裂了犹太人的团结;因为大多数犹太人对他们的传统信仰和习惯是坚定不移的;不论任何压力施加在他们的身上,也不能改变他们的信仰的。

到了主前一六八年,这种希腊化运动已进入白热化的阶段。当时安提奥古有意进兵埃及,于是挥军南下。但结果竟是自取其辱,因为罗马中途命令他退军。当时罗马并没有出兵拦阻,只是差一议员波比拉(Popilius Laena )携同随员在埃及的边境与安提奥古会晤。他们两人在罗马相识,而且是朋友。这位议员很温和的表达罗马皇帝的意思,不想他进攻埃及,希望他能退军。安提奥古说他会考虑这个提议。这位议员于是拿起一条木棒在安提奥古站的地方画了一个圈子然后小声说:‘好啊!当你考虑完毕,你就行出这个圈子吧!’安提奥古想了一回,自忖道:‘我怎能抗拒罗马呢?’,于是对这位议员说:‘我立即回国吧!’在一个贵为皇帝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耻辱啊!

当安提奥古带领军队回国时,心里仍止不住怒气,当他途经耶路撒冷时,竟突然发动进攻,当然是不费吹灰之力而攻陷犹太人的圣城;屠杀了八万多个犹太人,另外又掳去一万人。而最残酷的事就是亵渎和毁污他们的圣殿,抢掠那个安放陈设饼的金坛,香料,金灯台,各样用金做的器皿,华丽的幔幕和至圣所的幔子。殿里的宝藏一扫而空,最凄惨的事就是把献给太阳神的猪肉,放在他们献燔祭的坛上,并带进妓女在圣殿的内室居住,作出一切亵渎的丑事。更进一步下令犹太人不能私行割礼,和收藏圣经和律法书,强迫犹太人吃不洁净的肉和敬拜希腊诸神。安提奥古又设监察员巡行全地。强迫犹太人遵守法例,倘若有不依新法而行的,就被拘禁,施以酷列,缚在木柱鞭打至肉破血流;甚至被钉十字架;男孩子受割礼者,则母子俱被勒死;授出藏有圣经和律法书者,则书毁,人亡(约瑟夫所著的古代犹太人习俗 )。在古代的历史中从未有过像安提奥古如此丧尽天良,惨无人道的迫害,存心去消灭别人的宗教信仰。

当人们读希伯来书这段经文时,很容易联想起那时的恐怖情况。当希伯来书作者叙述这段时,他亦很自然的想起马加比书第四卷中两个壮烈殉道的故事。当他列出先贤的名录时,他深深的知道只有充满信心的人才到以抵受一切的苦难。

第一个故事叙述一个老祭司,名叫以烈沙(Eleazar )(马加比四书五至七章 )他被带到安提奥古面前,命令吃不洁的猪肉;若他拒绝时,则立刻处死。但他实时拒绝这项命令,并回答说:‘安提奥古,我们犹太人深信自己活在神律法之下。除了那能使我们守律法的力量外,甚么力量也不足畏惧。甚至挖出我的双眼,烧了我的肠脏,我也不会照办的。’于是他们除去他的衣服而鞭打。登时打至血肉模糊,血流如泉涌。其中一个侍卫对他说:‘快些听王的命令罢。’那时老祭司已经伤痕累累,随即昏迷倒下。行刑的一个士兵用脚向他的肚踢去,让他的身体保持站立的姿势。那时在旁的守卫们也目不忍睹,再动了慈心,劝他诈佯吃他们准备好的素肉。但亦同样拒绝,并且说:‘若我佯作吃不洁之物时,我岂不是对后一辈的青年不忠不贞吗?’最后,他们把他扔进一个预备好的火锅襄烧着,又把臭气熏天的液体倒进他的鼻孔里,当他被烧死时,还不住呼喊一句说话:‘我甘愿为律法而死!’

第二个故事是叙述七兄弟殉道的经历(马加比四书八至十四章 )。他们同样在安提奥古王的面前接受同样的恐吓,在刑场上‘放置一个大转轮,刑架,铁钩,弹弓,火锅,煎铁板,夹指钳,铁钉手套,木夹,火炭炉。’当第一个兄弟拒绝吃那不洁净的食物时,他们就用鞭抽打,缚他在大转轮上摇绞,弄至四肢脱落,‘他们又在轮下加上燃料。顿时火光熠熠,当轮转动时,血花四溅在轮上,血浆滴下,把火灰也弄熄了,身体的肉一块一块的在轮架上飞出来。’但他却能抵受这些极刑,贞忠至死不渝。第二个兄弟则缚在弹弓上,行刑的人穿上有尖钉的铁手套,不停的打在他的身体上。‘它们摇打过来,有如凶猛的野豹,撕下身体皮肉,面皮和头皮也一同撕开。’他同样亦坚贞至死不渝。第三个兄弟随着又带上来。那些行刑官看见他的英勇表情,不耐烦等待,立即用刑具拷断他的手脚,再用强弓分扯开他的身躯,活活的用酷刑弄死他,同样他亦贞忠而死。第四个兄弟在未接受同样的行刑前,先割出他的舌头。第五个兄弟则被缚在大转轮上,然后把他的身躯弯倒在轮架旁边,再用铁镣扣他在弹弓上,他们摇动刑具而把他分尸。第六个兄弟则在转轮上被人拷打,‘下面则用火烧着身背,他们又用尖棒刺他的胁下,火势随即冒升燃看他的肠脏而死。’第七个兄弟则活生生的放在那个大煎锅,烧烤至死。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保持贞忠的信心,至死不渝。

这些历史场面不断出现在希伯来书作者的思潮里,而我们也当景仰这些贞忠烈士。因为他们忠诚卫道,犹太教才能够保存不至被毁。倘若他们失去了所信的宗教,神的旨意将会怎样呢?若犹太教消失的话,耶稣又怎样可以在这个世界出现呢?果真如此,我们今天的基督教也应该感谢昔日的殉道烈士,他们面对安提奥古狠毒的迫害,仍能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

最后反抗的时刻来临了。那时安提奥古的爪牙进入莫顶城(Modin ),当竖立丘坛,强迫犹太人敬拜希腊诸神。安提奥古的官员拣选一个德高望重的犹太人,名叫马提亚(Mattathias ),企图说服他亲自献祭,以身作则。马提亚愤怒地拒绝了,但另一个犹太人为讨好敌人,和保全自己的生命挺身志愿准备献祭,马提亚在盛怒之下,举刀砍死那个背道的犹太人和安提奥古的官员。

反抗的情绪由是转为激烈,马提亚和他的儿子们号召志同道合的犹太人一起逃到山里去;描写当时他们的情况,在希伯来书的字里行间亦可以反映出来。‘马提亚和他的众儿子逃进山里去,把自己一切的财产都留在城里家中’。(马加比一。‘犹大马加比(与他的朋友们 )退守在旷野,居住在深山中,生活如同野兽’(马加比二。‘别的人逃到附近的穴洞,秘密地守安息日,当他们被发现时,即活活的被烧死”(二。“他们在深山和巢穴行走有如群兽”(二。最后,犹大马加比众兄和同党的犹太人能替国人恢复自由,重修和洁净圣殿,回复本来的崇拜。

在这段中,希伯来书作者,像以前一样,没有逐件事迹详细描述。但他所指示的事物却能打动读者的心,让他们反省而紧紧牢记在心中。

作者最后提及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在他们死前,神的应许和弥赛亚降临的盼望并没有实现。这好像说神存心保守祂自己最光荣最灿烂的日子,直到那一天,让他们和我们大家一同去享受。希伯来书作者的话就是:“看哪!神的荣耀已降临,但把这荣耀实现在人间,是要付上何等大的代价呢!这就是你得到的宗教的信心了,你除了对这个承袭的信心忠诚之外,还能做些甚么呢?”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希伯来书第十一章

B信心

作者清楚明白,信心的生活并不容易。但他仍举出历史上有信心男女的表现来提醒受书人。他列举的敬虔人,犹如一个肖像画廊。这些人虽有成就,却没有承受完全的应许,因为他们活在基督降生之前。

i. 信心的本质

1.这节经文和前一节经文并没间断。以下经文对历史上神儿女信心功效的探讨,其目的是为了解释“乃是有信心以致灵魂得救的人”这句话。作者希望说明的是,希伯来基督徒与旧约时代敬虔的人之间的传接145。他们的信心表现,被视为是基督教纪元恰当的序幕(如所叙述的)。

这段记载,作者从信心的一般解释开始(1~3节)。我们无须从作者的初步叙述来推论作者是否想要对信心作准确的界定。他很清晰地从神子民过去的经历来叙述其重要性。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这句话所使用的“信”( pistis )并没有定冠词,可见作者所指的信是一般性的,不是特别指基督徒的信心。它具有某些特质,这种特质同样适用于基督教以前的世代和基督教的新纪元。译成“实底”的这个字( hypostasis ),已经在出现过(“本体”),它有“本质”或“实体”的意义,那里则是“确实的信心”之意。这些不同的用法都可以用来解释这节经文,究竟哪个意思才最适合本节圣经的解释,则有争议。如果前者正确,那就表示说,信心使所盼望的成为实际。如果第二个解释是正确的,其意义则是,信心包含一种所盼望的事必然会成真的信念。两者的区别是在于一是状态,一是行动。为了决定哪一个较为可取,下一个字确据 elenchos )的意思必须列入考虑。基本上这个字的意思是“证明、验明”,这暗示信心是视为证明未见之事的实际。如果这句话的两部分互相平行,我们最好把他们当作是证明信心功用的两个钥字。然而所望之事未见之事两者之间的区别,削弱了其间的平行性,这暗示说这两个钥字的解释,一是状态,另一个是行动。布鲁斯146提出比较,他说,肉身上的眼见产生对可见之事的确信,而信心所作的也相同,使我们对未见之事有确信。

所望之事这个词是很一般性的,它的焦点是,而不在于盼望的特殊目标。但这盼望不是抽象的( elpis ),而是盼望的行为所带来的结果。保罗书信中,常常对信和望的密切关系提出解释,就是一例亦是)。信是基督徒交托的举动,而望则是他们心中所持守的状态。另一方面未见之事一般性地描述了超越人的普通知识或理解力的事物。所以,它涵盖一切属灵的经验,虽然它很可能有意仅限于关乎未来的属灵实际,如此一来,也可说是近似盼望。信心为盼望预备基石,能看见原来看不见的实际。下回继续探讨信心的勇士,这种未见事物的引力是极其明显的。

2.因为 gar ,中文未译)古人在这信上得了美好的证据,作者这么说,就是要从人类对神的经历作出评断。这是对人类过去经历的扼要说明,尤其是以下经文所列举的历史人物,这些人得到美好的证据不必再赘述。任何一位在正统犹太教环境下成长的受书人必然知道历史伟人的生平;他们都是得到神特别恩典的人。对于那些把旧约奉为圣经的外邦基督徒也是如此,他们也能从这些历史人物察见神留下的美好证据的标示。美好的证据 emartyre{the{san )这个词在希腊原文里并没有提到神这个字。但是从第4节(以及第39节)使用同一个动词来看,这证据是从神而来的。

3.作者认为必须用信心的跳跃,来思想这个可见世界的起源。如果世界的起源仅限于必须从可试验的现象来解释,就不需要信心了。所不见的事物自然被排拒在外,因为只有可见的事物才被认为是有效的资料。但是我们因着信,就知道这句话证明,知识不能离开信心而单独存在。这样的说明与科学的世界观有某些关系。科学并不能否定诸世界是藉神的话造成的这概念,因为这个观点并不依靠那以“可见之物”为标准的科学评估。作者认为只有藉着信心,才能接受神创造诸世界的事实。但是作者为何要在这一段探讨中提出此一论点呢?它和以下所列举的信心英雄排行榜有何关联?其答案基于一个事实∶世人不能远离周围的环境而生活。的确,神创造世界的目的,是祂关切个人信心的条件。如果世人可以操练信心,我们就可以相信世上所存在着的一切,都在神的掌握之中。作者已经在清楚说明,神藉着祂儿子创造诸世界,不过作者在此用另一个意味深长的动词( kate{rtisthai )来讲述创造的动作,在上下文中,这个字是指“配备或布置完全”,使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创造举动中整体数目的完全,看整体是一平衡且完整的联合。信心的功用就是使人辨识此一真理。

信心的果效是知道所看见的并不是从显然之物创造出来的。这也就是说,因着信,使我们相信有一种不可见的力量在影响着现象界。这个观点完全符合创世记里所叙述的创世记载。这种从无到有( ex nihilo )的创造观念在当代的希腊世界是不受欢迎的。

145 近代德国作家,E. Gra/sser 以信心为理解整卷书信主题的关键。他认为信心在本书已经像保罗书信一样,成了学术用语,与个人没什么关系。Gra/sser 认为希伯来书的写作背景是绝望的景况( Der Glaube im Hebra/erbrief , 1965)。对这种立场的批判见 Hughes 的 Hebrews and Hermeneutics (1979)的 Excursus 2, pp.137~142.
146 Bruce, Comm ., p.279.
ii. 过去的榜样

4.作者接着论述了从创世到洪水时代的一些人物(4~8节)。他特别以三个人说明信心的不同层面。首先说到的是亚伯献祭的信心。事实上,创世记里并没有说到亚伯的信心,只说到亚伯将羊群中头生的,和羊的脂油献上。也没有说明神看中了亚伯供物的理由。惟一的暗示是该隐若行得好,也一定会蒙悦纳,由此可见,是亚伯的心态和生活方式比较蒙神喜悦。但是希伯来书的作者有自己的解释,将亚伯更美的祭物与他的信心连在一起。人们一向认为,亚伯所献的是带血的祭物,故较该隐所献的更美。但这血祭并没有先例可寻,而且也没有证据证实神曾指示这对兄弟该献上何种祭物。然而作者对亚伯的献祭特别有兴趣,因为他是第一位以牲畜献祭的人。

神如何悦纳亚伯的供物,圣经里并没有说明。作者只提到神指他礼物作的见证(英译“神藉着悦纳他的礼物而作见证”),创世记里并没有明确的交代。但亚伯该隐都有某种方法知道神对他们所献礼物的评估。礼物的蒙悦纳很显然与他得了称义的见证有关,也与那更美的祭物有关。所说的义似乎包括了蒙神喜悦的正确心态。

当亚伯被他哥哥杀死,他的蒙神悦纳似乎得着可怜的回报。但作者对亚伯信心不受时空限制的特色印象深刻;藉着这信心,亚伯仍旧说话。这是死亡(甚至是死于非命)不能拦阻信心信息的最早说明。和合本以因这 di~ aute{s )指信心(RSV 亦同)的说法若是准确,这个解释就能成立;但在原文里并没有这个字。很可能这个代名词( aute{s )的前置词是在句子较前面,指祭物,但和合本圣经的解释似乎较为可取,因为整段信息的主题就是信。主要思想是,亚伯所表现的信心,能够向历世历代的人类传递信息。它和其他信心榜样,都是信心的灵感源头。对神的真信心运行在任何时间下,都是与人息息相关的。如果古代信心人物的典范可以对希伯来人说话,就没有理由不也向我们说话。

5.在古代信心英雄榜当中,以诺这个人的提及是可以预期的。创世记第五章的刻板家谱中,对以诺这个人的短略论述,就像一颗明珠,其简洁有力,在圣经中可说是无出其右。“以诺与神同行,神将他取去,他就不在世了”。七十士译本圣经的译法是“以诺讨神喜悦,再也找不着他了”,本书作者在此就是根据七十士译本经文。他的诠释指向两个重点∶ (1) 以诺免于经历死亡,乃是因着他的信心。这解释了找不着他这句话。 (2) 他被神接去之前,已经得到神喜悦他的明证。这是对他与神同行的事实再次的注解。作者推论,惟独有信心的人才能享受与神亲密的交通,也只有像这样与祂交通的人才能蒙祂喜悦。无疑这是个正确推论。以诺的过人之处,在于他不受当时的败坏所染。是否因为这个原因,神特别用不寻常的方法将他取去?显然以诺的升天,对作者而言印象深刻147

6.作者以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这个注解辨明以诺的信心。人与神的关系建立在互信的基础上,若没有这样的基础,不可能有真正的交通。事实上作者还继续指出更基础的要件,不过他清楚明白是需要说明的。 (1) 到神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神。我们前面已经探讨过,亲近神在本书信中是多么重要的课题。所以,这句话必须将以诺的经验,和本书信的整个宗旨连结在一起。本书信开宗明义地宣告神,作者现在又认为信徒需要相信神的存在,委实有些奇怪。不过他是从人与神交通的经验而论,认为人对神存在的信心要真确。 (2) 如此敬拜神的人,必须相信祂赏赐那寻求祂的人。这样的说明,是为了再度向那些怀疑寻求神是否有果效的人提出保证。人必须用信心接受这个事实,而且坚信神必定赏赐迫切寻求祂的人。这种态度与神的属性完全相吻合,因为祂向人类启示祂自己,使人类认识祂。如果一个人凭信心行事,就不必怕寻找不到神。

7.下一位值得注意的古代信心伟人,毫无疑问的是挪亚,他的成就也是归因于信心。他的信心发展,是回应了神的明确警告(“蒙神指示 chre{matistheis 新译本作“得了上帝的警告”)。这个动词在,说到神指示摩西时已经用过,它带着权威的命令。这里警告的主题是未见的事,间接的说明了洪水,神审判的象征。挪亚信心的本质可以从他回应了神的警告看出来(动了敬畏的心,预备了…… eulabe{theis kateskeuasen )。这两个动词中的头一个,新约圣经中只出现在这里,具有敬畏的意思。这种敬畏神的心在挪亚的信心中形成了重要因素。因为有了敬畏的心,使他立即顺服神特别的命令,建造了方舟。而且,挪亚的信心不但使自己蒙受其利,也使他全家蒙恩。伴随信心而来的这个结果,所应用的范围比亚伯和以诺的信心更广泛。

因此这个词很可能是指方舟而言,虽然从文法结构来看,可能指挪亚的信心。无论如何,在当代人士的不信与嘲笑之下,建造方舟是挪亚信心的可见证明,建造方舟的景象是对当代人士的一项挑战,迫使他们自己定自己的罪。事实上,他们因不信弃绝了神的警告。因着信心的本质,挪亚的信心与他定了那世代的罪的动作等同,这是何等严肃的思想。信心若遭到抗拒或拒绝,必引致定罪。

自己也承受了那从信而来的义,这样的表达很发人深省,因为它将义( dikaiosyne{ )与信心( pistis )一并提出说明,犹如保罗所说的话(参:等几处公式用法)。这里原文说到义是“依据( kata )信而来”,RSV 译为因信而来的,以信心为得著称义的管道,这可能是正确的译法。“承受”这个词,本书信已出现过两次,一次用在圣子。另一次是指承受应许的。对挪亚来说,他所承受的义不是未来的,而是当前的。事实上,他是第一位在旧约圣经中被描述为义人的人

8.比起历史上其他值得效法的人物,作者用较多的篇幅在亚伯拉罕(8~19节),并不足为奇。他的事迹引发犹太人,也同样引发基督徒的兴趣。他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信心英雄。他信心头一方面的表现,在于他个人的顺服。他蒙召的时候,就遵命出去,这句话出自。从希腊文的结构来看,顺服是蒙召的结果。事实上,亚伯拉罕的顺服是出自内心的,更值得注意的是,他远离本乡时还不知要往哪里去。他的信心表现和挪亚不同,因为挪亚的方向较为明确。作者极度推崇亚伯拉罕的信心,因为他毫不怀疑的接受得为业的应许,甚至于不知道要得为业之地究竟在何处。就是因为他远离了先前“可见的”世界,使自己置身一个不可见,却可以承受产业的计划中,因此他成为勇敢信心的典范,无愧博得“信心之父”的称号。

亚伯拉罕因信所表现的行为非比寻常,因为神权政治社会由此肇始。亚伯拉罕信心的表现是个人的,但他大部分家人也都效法他。

9.亚伯拉罕信心的发展和延伸,可以从以撒、雅各同蒙一个应许这个事实看出来(。亚伯拉罕的信心,不只在于他离开吾珥的最初行动,也延伸到他在应许之地的经历。作客 paro{ke{sen )这个字具有暂居在陌生地方的意思。好像在异地这个词使其意味更加强烈。虽然他居住在所应许之地,却只是个客旅,不是这块地的拥有人。而他的游牧生活更加强了这种情况(居住帐棚)。作者推崇亚伯拉罕的信心,在最艰困的环境中仍然坚信不移。信心使眼不能见的事物成为实际。

10.迦南地的帐棚与亚伯拉罕凭信所等候的那座有根基的城之间当然有极惊人的对比。信心的本质所表现引人深省的特性,是亚伯拉罕看见比一切物质更为稳妥的基业。亚伯拉罕或许认为神最低限度会允许他在应许之地建造一座城,以供他自己和子孙们居住,尤其是他有数百位随行人员的情形下。但是他却有完全不同的价值观那就是一座根基永不震动的城。作者认为这是神所建造的属灵城。我们或许可以拿它与启示录二十一、二十二章所说,新耶路撒冷的异象相比拟,因为属灵的层面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亚伯拉罕的眼光宽广、壮阔,无视于目前的境遇。这里用两个字来叙述神与这座城的关系,第一个是经营 technite{s )新译本作“设计”,传递了神是“建筑师”的观念,祂规划了每一部分,并且整合为一整体。第二个字是建造 de{miourgos ),这个词尤其指计划的执行。它在新约圣经中只出现在此处148

11.发现撒拉也被列入信心英雄典范中,可能令人意外,因为根据创世记的记载,她显然是个对神存疑的例子。但因为这是神权政治发轫时期,撒拉的一举一动和亚伯拉罕同样重要。已经上了年纪的她,若要怀孕生子,当然需要某些超越的能力 dynamis ,中文译作“能”)。本节经文有另一版本,将生育能力归之于亚伯拉罕,而不是撒拉,这较为自然。但是经文的改变似乎有意避重就轻。虽然当她乍闻自己将要怀孕生子时,心中确实暗笑,但她嘲笑的心态早在以撒出生之前必然已经转换为信心了。像亚伯拉罕这么一位杰出的信徒,当然需要一位大有信心的妻子。她必须和她的丈夫一样,确信神必然信守自己的诺言(因她以为那应许她的是可信的)。从属灵的经历观之,怀疑总比相信来得容易,而撒拉自己必须顺服,愿意改变态度,好使信心能向前发展,值得称许。确信神的信实是圣经教训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都强调这一点。这是神儿女信仰的基石。

12.作者的思想此时转向这位被称为神子民信心之父的亚伯拉罕,在这里有两个对比的词,那就是一个,与无数子孙。保罗在的亚当神学论述中,也提到“一人”和“许多”子孙的对比。那样众多和那样无数的比喻是直接引自创世记。这很生动的提醒我们,神的应许何其广大,特别是这应许指向一个仿佛已死的人。滋生的生命来自明显的死亡,这是神的方法与人的估算不同的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参:亦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节经文以所以 dio )这个词为开头,可见撒拉的信心对亚伯拉罕得到应许的应验是多么的重要。

13.在此,作者对这些列祖的敬虔生活作了概括的说明(13~16节)。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这句话,可见信心是他们终其一生的特质。存着信心 kata pistin ),这个词照字面可译为“根据信心”,说明他们或生或死,都以信心为法则。虽然他们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但仍然多少经历到∶ (1) 他们却从远处望见,看见地平线彼端的目标,但在有生之年并没真正到达那目标。这实在是第1节所说“信……是未见之事的确据”最佳典范,只是如今确据更强,“未见”的变成了“可望见”的。 (2) 他们欢喜迎接。这是更个人情感的表现,犹如这个应许已经那么真实地应验在子子孙孙身上,以至于他们的子子孙孙也能继续欢喜迎接。“从远处望见,且欢喜迎接”与的经文互相呼应,那里说到摩西看到应许之地的情景149

这些族长们承认 komologe{santes )他们真正的身分是客旅是寄居的。亚伯拉罕在就是如此称呼他自己。亦将这两个词用在基督徒身上。希伯来书先前说到以色列民飘流旷野(三章)的概念与此相符合,作者的宗旨显然是要使它成为一个模式。本书信有个与此相关的基本原则是,最重要的乃是天上的事,不是地上的事。

14.以下三节经文对“客旅”和“寄居的”两个观念作了更详尽的说明,主要目的是为了指向一个更美的家乡(16节)。根据旧约圣经记载,这些族长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家乡 patris )。这个字很重要,因为在七十士译本圣经和新约圣经里都是少见的。其意义并不仅限于一个居所,而是指一个民族得以追本溯源的祖国。这是族长们的心愿,也是世世代代的以色列民要继续持守的宗旨,虽然作者所想的是属灵的层面,而非国家的意识。

15.他们所想念的家乡显然不是指亚伯拉罕的本乡米所波大米。他若想回去是毫无困难的,但却没有回去,他的子孙也不想如此做。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所离开的是文明高度开发的地区,而前往的迦南地却是非常落后的。也许作者是以这些族长们拒绝回到他们的本乡为榜样,极力的劝导受书人,以免他们受引诱,背离基督教信仰。

16.更美的家乡,立即被描述为天上的。这两个形容词( kreittonos epouraniou )的等同尤其是本书信的一大特色。它所强调的是属灵的产业,而不是属物质的。这里说神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乍看之下,或许令人惊讶。因为城象征着人类的创造天分,尤其是人类的群体生活。但是连城都有属灵的含义,就如所示的。神为人类预备的,事实上是一座理想的城,人类自己的城却是这城最无力的模仿。我们已经探讨过,一群游牧民族寻求像一座城那么稳固的居所是多么令人惊讶(见10节)。

神被称为他们的神并不以为耻,这句话是对这群人莫大的褒奖。旧约圣经并不掩饰这些族长的软弱,而且作者在这里追溯历史。他只举出他们的信心,因为那是无可否认的。而且,他知道“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是以色列民出埃及时,神特别用来向摩西启示祂自己所使用的称号。看见神被描述为不觉羞耻,显然是不平常的,因为羞耻是人类的特性。然而,祂是他们的神具有特别的意义,正如选民历史所显出的。祂喜悦人认识祂是以色列的神。

17.对这些族长作了一般的解释后,作者又回到亚伯拉罕信心最高典范的主题∶他把以撒献上。这事件指向信心的吊诡信心自愿降服在它以应许的形式所承受之事的应验上。亚伯拉罕所受的试验使他的信心获得更大的慰藉。这信心的特质从他的顺服表露无遗。卫斯葛说得很对,“明确命令的完成只有一种方法,应许的应验却有无数种”。

因此献祭的行为是以完成式( prosene{nochen )来叙述,这似乎有意视这个举动为已经完成,但仍带着继续存在的果效。第二个动词( prosepheren )译为献上(RSV 作“预备要献上”,参吕译“想要供献”),就是要分别这一个动词和前一个动词,并且说明这个献祭行为是基于一个意愿,而不是应许已经应验了。亚伯拉罕在两难之间的感受,从独生的儿子 monogene{s )这个词清晰的表明出来,我们要从这个词与应许的关系来理解。以实玛利也是亚伯拉罕的儿子,但只有以撒是应许的惟一合法继承人。构成了真正试验亚伯拉罕信心的正是这一点。奉命献上他的任何一个孩子都是一项使美梦成空的挑战,献上应许的孩子是更严苛的挑战。作者就像保罗在罗马书一样,并没有讨论神命令以人为祭,是否有道德问题。两者之间存在着应许。应许确实使献祭不可能完成。

18.论到这儿子曾有话说,希腊文( pros hon elale{the{ )译法之一,更好的解释是“对他(指亚伯拉罕)曾有话说”。这句话引自,为的是要解释第17节所说之应许的本质。很显然,在创世记和此处,都是明确地指以撒而言。神说∶“从以撒生的才要称为你的后裔”,这句话是撒拉要求亚伯拉罕把夏甲的儿子赶出家门以后,神对他说的。这使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神对亚伯拉罕后裔的计划上,与亚伯拉罕自己所谋算的相反。

19.作者思想亚伯拉罕信心的本质,推测出亚伯拉罕的想法。作者的结论由他使用的动词( logisamenos 他以为)表现亚伯拉罕的举动是果敢的、经过仔细推理的。神那叫人从死里复活的能力,甚至对亚伯拉罕都不是很容易接受的,但他知道如果他真的献上以撒,神要保持祂的正直就只有这么一个方法。如此推论特别强调亚伯拉罕信心的成熟,因为他带着以撒献祭时,很自然的会产生疑问。但亚伯拉罕对此似乎是深信不移的。当然,这句话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指以撒的出生,这也是对亚伯拉罕的信心极大挑战。第18节的引句确实是出自以撒出生的经文记载。“独生的儿子”因此有另外的意义,也就是说,这儿子事实上是从撒拉已死(不能生育)的肚腹中兴起的。这正是保罗在罗马书第四章论述亚伯拉罕的信心时的意义。

译为仿佛 en parabole{ ,新译本作“就喻意说”)的希腊文,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如果这节经文的前半段是指以撒被献上,然后神救了他,其比喻或象征意义可以从代替以撒被献上的公羊来了解。另一方面,如果前半节经文是喻指以撒的出生,那么亚伯拉罕得回以撒这举动的比喻特性,乃在于应许之子基督降生这件事的更深含义上,有人认为“他也仿佛” en parabole 是指一般的复活而言;但这里很明确地是针对以撒说的。

20.以撒有一对双胞胎儿子继承他的家业,他继承家业的地位因而与亚伯拉罕不同。对这两个儿子的祝福被推翻,因为神调动了原先的长幼次序,双胞胎的头生,应该是应许的继承人,却居于次位。也提及这个问题,这是新约圣经他处惟一提到以扫的经文。希伯来书作者和保罗不同,并没有引用“我却爱雅各,恶以扫”。他在本说以扫“淫乱或贪恋世俗”。在这节经文中,他惟一关心的是激发以撒指着将来的事,给雅各、以扫祝福的信心。他并没有说到利百加的诡计,很可能因为以撒自己知道他给雅各的祝福已经无法挽回。

21.在希伯来人的观念里,父亲给儿子的祝福具有很深远的意义。本书作者认为这个举动是信心的表现。对雅各而言,给约瑟的两个儿子各自祝福,是他信心的特别表现(及下)。又一次规避了长幼次序,因为流便是雅各的长子,但约瑟却蒙拣选成为接受更大祝福的人。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雅各其他儿子作为以色列各支派之首的地位只字不提。因为他们乏善可陈。雅各信心的表现和以撒一样,察觉出神的手先为年幼的以法莲祝福,再为年长的玛拿西祝福。神随己意行祂所命定的事,我们只有用信心领受。的确,作者看整个支配以色列民族历史进程者为信心行动的演进。

这里说,雅各扶着杖头敬拜神而祝福,是按照七十士译本,而马索拉经文以“床”取代“杖”。这节经文原文的出处在,所记载的是雅各、约瑟父子早先相叙的情景,但作者显然是为了它的宗教意义才记录下来。雅各虽然上了年纪,他为人祝福的举动就是敬拜的举动。而且,在希伯来人的观念里,杖的意义非常重大,是神恩典的象征,这里或许就暗示着它的象征意义。

22.约瑟的信心又有所不同,他为自己的骸骨留下遗命,因为他有信心,相信有朝一日他的子孙一定会离开埃及,前往应许之地。他执着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从神得来的应许,并且预示出他自己的确信。这是经过深思之信心举动,并且也证实为完全可称许的。以色列族……出埃及是整个以色列历史中意义最深远的事件之一。“出埃及”这个字,在新约圣经中并不常见,别处只在用来指基督的死,用来指彼得的死。这个字主要的意义乃是得胜的拯救。

23.与以撒、雅各或约瑟相较,作者用更多的篇幅来阐释摩西的信心,并不足为奇。对于每一个敬虔的犹太人而言,出埃及是最重要的一件事,证明神为祂的子民所行的救恩,摩西也因此得到最高的敬重。作者看到他信心的两个层面∶个人与民族的。头一个信心的表现是因他的父母为着摩西作的。他们把孩子藏了三个月,记载在出埃及记第二章,那里说,之后摩西被放在蒲草箱里,抹上石漆和石油放入尼罗河中。王命则是指法老王下令杀害所有希伯来男婴,益发看出他们的信心坚定,因为他们相信神必拯救这孩子。

,司提反的证道中亦提到摩西是个俊美的孩子,这句话直接引自。新约圣经这两处经文都用同一个希腊文( asteios ),这字在蒲草纸圣经里是指衣着优雅而言。很显然是摩西的长相如此的突出,以至于深深打动法老王女儿的心。

24.摩西长大了,是他一生历程中的一个新的发展,从此以后他为自己操练信心,因而他不肯称为法老女儿之子不肯 e{rne{sato )这个动词的时态,表明一种明确的抉择行动,也表现出他在危急中的信心行动,虽然这里并没有暗示他事先没有一番谋算。作者很谨慎地指出,在此情况下作此抉择,表现了信心的本质。司提反的证道词中,没有提及摩西的信心,只强调以色列民并不像他一样坚信神必使用他来拯救他们,而大失所望。摩西蒙神呼召,担起最艰困的任务,在此情形下,信心是坚定信念的先决条件。

25.摩西面对的各抉择间的对比,在此生动表明出来同受苦害暂时享受罪中之乐。他选择前者而放弃后者,显明他谦逊的个性。摩西放弃了许多吸引人的事物,虽然这些是罪中之乐。信心和罪中之乐是不相容的两回事。同受苦害 synkoucheisthai )这个词在新约圣经中只出现在此处,用来把受害者紧密地连结在一起。摩西自己和神的百姓之间有着休戚与共的关系,他为着同胞的缘故,宁愿放弃一切所有的,和同胞们同受苦难。前者和后者( proskairon ,一时、暂时)的比较,是不受到时间的限制。罪充其量只不过给人暂时的享乐,但与神的百姓同受苦害却没有这种短暂的性质。那些与神百姓认同的人,立即成为神的仇敌攻击的目标。

26.作者继续说明为什么摩西作此抉择。他用另一个对比来表达为基督所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财物更宝贵。这宝贵在当代物质主义社会中是很奇特、不合理的,而且似乎是很可笑的。但摩西的伟大,有部分就在于他认识生命中有一些更有价值的事,不是物质财富能比拟的。令人惊奇的是,用凌辱来形容为基督受的,因为这样似乎把基督徒的处境,嵌入摩西时代。然而作者既多次在本书信里以基督徒的意义来引用旧约圣经,他在这里这么作就不是完全不合适了。他暗示,神子民所受的所有苦难多少和为弥赛亚(神的完全代表)所受的苦难是息息相关的。摩西所受的一切苦难,是以神为祂子民的拯救计划为缘由,而凌辱的最高点都落在基督自己身上。综观本书信,作者对此有缜密的辨识。

因他想望所要得的赏赐这句话的意思是,摩西定睛在更高贵的目标。这里所用的动词( apeblepen )是“转眼望”之意,也就是刻意把眼目从一件事转到另一件事。赏赐的观念我们已经探讨过,尤其这里所用的字( misthapodosian ,报偿)是本书信一大特色。这个字也曾出现在。但这些经文均未对这赏赐加以界定。以摩西一生的处境来诠释,由于他不得进入应许之地,他知道他的赏赐是属灵的财宝。属灵的赏赐和物质的利益不同,它有亘古不变的品质,其价值更是无穷无尽的。

27.摩西的抉择所带来的历史结果,作者用很简洁的语调来叙述离开埃及,这是在守逾越节(28节)之后发生的,并带领以色列民离开埃及。作者注重的是强而有力的信心举动,因此对摩西带领以色列民出埃及的许多过程略过不谈。他的信心凌驾王之上,而当我们回想这是位暴虐无道的法老王,这信心的成就就非比寻常了。因为王的忿怒可能是凶恶残暴的,只有勇敢的人才敢违抗他,但信心却能给人勇气如此做。这样的叙述,乍看之下,显然与的记载互相矛盾,那里说,摩西因为害怕,逃避法老王的追杀。或许可以作这样的解释∶摩西若不逃亡,他害怕神的计划会受阻,但这是与个人的害怕不同的。

这里对摩西的勇气作了属灵的解释∶因为他恒心忍耐,如同看见那不能看见的主,信心的眼睛能看见他人眼目无法看见的。在飘流旷野的过程中,摩西以不平常的方法察觉神的同在(参:出三十三;。作者追述摩西能恒心忍耐的秘诀是,他有超越自己的能力源头,仇敌却从未辨认祂的存在。保罗在说,神是不可见的,但是在基督里彰显了祂的形像。毫无疑问的,看见不能见的,是个矛盾的说法,但这却是信心的本质(

28.逾越节在犹太人心目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对基督徒而言,逾越节甚至有更重大的意义,因为与基督在十字架上所受的苦难紧密地相系(参:。很自然的,第一个逾越节的设立是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作者认为这件事是以摩西的信心为中心。在本质上,这是凭信完成的,因为洒血很明显的并不是抵挡灭命天使合乎逻辑的方法。洒血在希腊原文里是用名词( proschysin ,洒),而不是用动词,这更生动的把逾越节和行洒血的礼,紧紧的置放在一起,成为同一个动词的受词,但这两者被认为是不同的举动。的希伯来文经文中,将要审判的乃是神,但是这里只说“灭命的”(和合本作“那灭长子的”)。指看见有祭牲的血洒在门楣和门框上的人家,就越过去以确保他们的长子免受击杀。

29.思路现在从个人的信心转向整个民族,虽然整个民族的信心是由摩西个人的信心所启发的。很显然,以色列民脱离埃及捆锁的行动,是合作的成果。当以色列民面向一望无际,浩瀚的红海,挡住前进的道路,后面又有火急追赶的埃及人,再没有比这时更迫切需要信心的了。他们过红海如行干地,而埃及人被吞灭,成为神拯救的民族史迹。这里说,这个事件是因为信心而引发的。我们都记得很清楚,这种集体型的信心,只不过是个人信心的总合。但是,这种信心要置于飘流旷野发生的不信事件来看。关于这一点,作者已经在三、四两章解释了,而在这里,作者意在表达信心的积极层面。

30.作者想到的下一个戏剧化事件是征服耶利哥城,不仅因为这件事是用神迹方式来完成的,也因此役标示了征服迦南的认可。围绕耶利哥城七日,所需要的是极高品质的团体信心,因为这个举动,对那些无视神的全能的外邦旁观者来说,显然是绝对徒劳无益的。而且,这种超乎常理的信心和不寻常的作法一定会让迦南地其他城的居民心惊胆战。信心通常要求人确信∶神能作看来似乎不可能的事。

31.妇女喇合的地位,在于她全力保护两个进入耶利哥城的探子(参:书二),虽然她只不过是个外邦人,又是个妓女,作者却想到了她,并且把她列入信心英雄榜当中。像她这样一个人也可以行使信心,可见信心的普世性质。新约圣经的另一个作者雅各对她倍加推崇。这里说明喇合和耶利哥城其他居民的不同,藉著称他们为那些不顺从的人而标明出来。这也就是暗示说,耶利哥城的居民曾经听见神为祂的子民所成就的大事,应当对这些举动有所认识,不应该还要抵挡神的子民。很显然喇合必定是因为听到神的信息,受激励,因而愿意和和平平的接待探子。她不把探子当仇敌看待,而是当作神的执行人,这样的认知是出于她的信心。

32.以色列民进入应许之地只不过是个开始,接着,神的子民在他们缤纷的历史中,缔造了许多表现信心的伟大功业。作者认为,绝不可能将这些信心事迹一一列出,因此他认为,列出一些不同的信心伟迹,这样就够了。他先列出一个名录,认为他们是闻名遐迩的人物,因此不再赘述他们的事迹。

我又何必再说呢?是个修辞疑问句。作者几乎是说,不需要再举更多的例子了,以上的说明已经足够使人印象深刻。而且也没有足够的篇幅让他继续说明这些人的事迹。这里提到六个人名,他们是士师时代与早期王国时代的代表人物。此外,又加上了众先知,所有这些人,纵横于以色列的圣经历史。值得注意的是,士师们的排列并不是照着年代的先后次序,而是根据他们的重要性。关于基甸可以参考士师记六至八章;巴拉可参考四至五章,参孙则记载在十三至十四章,耶弗他的事迹记载在十一至十二章。大卫和撒母耳的事迹在旧约圣经里占较多的篇幅,他们在以色列历史中意义也较为深远。这里特别提到他们,可能是因为撒母耳是士师时代和王国时代之间承先启后的人物,而大卫则是王国时代最突出的代表人物。

33~34.这两节经文用九个片语来说明信心的果效。作者把它们分成三个一组,共有三组。每一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相互贯穿。第一组是说到已达成的事制伏了敌国,行了公义,承继了属灵的应许。在大卫时代,这三个成就显得最为明显,但也可以说明以色列历史的不同时期。士师记和撒母耳记,充满了以色列因着信、制伏了敌国的记载。虽然以色列的武力较敌国弱,因着信,从神得到征服了仇敌的力量。他们行了公义( e{rgasanto dikaiosyne{n ),意指作为整个团体的行事原则。公义的观点,和使徒保罗在神学意义上的“义”不同,但却有关。这里所强调的是行出来的义,而不是公义的状态。有信心的人选择公义,恨恶不义的事,因为神自己也是如此。本书信已经举了亚伯拉罕的例子,说他已经得了应许 epetuchen epangelias 已经用过同样的字)。亚伯拉罕是最高典范,而且在承受属灵应许的漫长行列中,他是为首的一位。

第二组所强调的特别是忍耐和得救方面的。他们堵了狮子的口,这很显然是指但以理的事迹(但六章),也有可能是指参孙和大卫。在但以理的例子里,堵住了狮子的口的乃是神,而但以理自己的信心是故事的显著之处。参孙和大卫击杀狮子是勇敢的表现,信心使他们的勇气倍增。下一个说明,灭了烈火的猛势,很可能是指但以理书三章中那三位遭受煎熬的希伯来人。这里再一次说明了从危急中奇迹式获救的人,是因着信心得到神的帮助。第三个脱离的危难是刀剑的锋刃,这包括了各种暴力的行径。这句话在旧约圣经中,受信者并不陌生。

第三组,把论述主题从奇迹式的拯救移转到更积极的成果。他们软弱变为刚强。这句话乍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但是可以回想到一些实例,譬如希西家的例子(赛三十八),尤其参孙的悲剧最为明显。他最后不顾自己生死击杀非利士人的举动,被视为信心的表现。新约圣经中,最好的例子是使徒保罗的启示;他越是软弱,越是显出信心的成熟。下一个特性是争战显出勇敢,从人看来这似乎也是前后矛盾的。在这里,刚强的观念是,从软弱得来之刚强的延伸,但是特别针对战争而言。这个特性也可以从大卫的时代生动地看到,由此衍生的是打退外邦的全军。显然希伯来书的作者追述以色列历史的时候,看以色列国在军事上的胜利,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对神的信心,虽然旧约圣经里并不总是强调这方面的信心。作者认为,所有过去历史上的英雄,多少总是仰望倚靠神的人,这是用信心的词汇来解释的。

35.以下接着有三节经文,连续举例说明忍耐的显著果效。第一个说明自成一格有妇人得自己的死人复活可能是信心力量最突出的验证。这样的例子在旧约圣经中记载过两次∶以利亚使寡妇的儿子复活,以利沙使书念妇人之子复活。但在这两个例子运用信心的都不是妇人,而是先知。值得注意的是,就某种意义而言,妇人在新约圣经中总是与死人复活有关(拿因寡妇之子、睚鲁女儿,以及伯大尼的马大和马利亚的兄弟拉撒路)。复活这两个字( ex anastaseo{s )的字面意义是“出于复活”,好像复活是个领域,人从其间重得生命。

此处列举的坚忍表现,说明了当人面对着难以置信的变数时,灵里不屈不服的特性。它需要一个内在的力量源头,而这力量只临到那些有信心的人。首先,又有人忍受严刑,这句话逼真地引我们注意到人对人的兽行。这种行为到今天仍方兴未艾,有不少的极权专制政体,仍然以酷刑对待百姓,把百姓挤压成一个共同的模式。一般都认为这里所指的是,马喀比时期,七兄弟遭屠杀事件而言(次经《马喀比二及下)。人们对忍受严刑 etympanisthe{san )这个动词的真正意思有些争议。它可能是指棒打或鞭笞150。两约之间,有许多的犹太人遭受超乎常人所能忍受的酷刑,希伯来书的受书人,应该是耳熟能详的。在马喀比时期,许多殉道者不肯且得释放,虽然他们有机会可以在放弃信仰的条件下得到释放。这些殉道者秉持着将来身体复活的盼望,并且宣称他们的迫害者与这样的盼望无分(《马喀比二及下)。他们所选择的更美的复活,远胜于不容他们持守信仰理念的肉身世界。

36.现在,注意的焦点是∶其他忍受严刑的坚忍典范。许多人所遭受的艰困包括受戏弄、鞭打、捆锁、监禁,在以色列国历史和基督教会发展期间都具有这种艰难的特色。旧约时代有耶利米,新约时代有保罗。毋庸置疑地,本书信的受书人必定熟悉一些当代人物,是可适用这些描述的。但作者目前不是限于以色列历史上所发生的事。

37.接着所要列举的是,更残酷的苦难,用石头打死早就已经是被大家接受的死刑(参犹太人早期历史亚干的例子)。被锯锯死,根据殉道者游斯丁和俄利根的记述,据说以赛亚就是这么死的。在次经《以赛亚升天记》( The Ascension of Isaiah )记载,以赛亚正是被锯锯死。被杀在那些时代亦是很常见的(参:。有某些古卷在被锯死和被刀杀之间加了“受试炼”( epeirasthe{san ,参吕译附注)这个词,但从上下文来看,这似乎是很突兀,最好把它省略。它似乎是把前面“被锯锯死”( epristhe{san )这个动词作了修正与重复。

除了置之死地的暴行外,还有时日拖长的苦,作者仅指出四个例子来。他们被逐出社会,过着最原始的生活,只能以兽皮为衣,受穷乏,连生活必需品都被抢夺,忍受患难,苦害。以兽皮为衣,使我们想起以利亚,他的衣着毫无疑问的,也是属于施洗约翰衣着的模式。

38.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是一句插入的感叹语,作者似乎突然感受到以上所叙述人们的属灵情况。相形之下,世人虽然有财有势,却远不如那些信心之士,不配与他们相比。世人不懂得珍惜这些可敬的人,的确是实情。 axios )这个字的意义曾引起一些争议。有人倡言,如果这个字译为“配”,那就是不言自喻,而且最好是解释为“善待”151。不过想到这个世界并没有善待这群可敬可佩的受逼害的人,也是不言可喻,当然也可说是不配了。

旷野、山岭、山洞、地穴都属荒僻之地,社会似乎打定主意要驱逐信心之士。受禁不得与他人交流往来,常是难以忍受的苦。为了明了这样的苦,我们或许可以参考被困在洞穴中的那一百名先知,以及先知以利亚匿藏在洞穴中的情景。

39~40.作者记述了信心的考验与得胜,在此所导致的结论是∶还有更美的事。应许还没有实现,因为基督还没有来,应许尚不可能实现。的确,应许和基督再来是同义的。既是如此,作者也不愿置过去的英雄人物于不顾,而不再见证他们的信心,他的评注是,这些人都是因信得了美好的证据

作者为了解释旧约时代圣徒与新约时代基督徒的关系,回溯神的计划。译成预见 problepsamenou )的这个字,使我们注意到神对人类救赎工作的宏观。这个观点是指向神所有儿女都臻至完全的那个圆满时刻。旧约时代配得的人,还没有领受所应许的,正是这个原因。给我们预备更美的事,毫无疑问的,是指基督教启示的超越,它能帮助基督徒增进信心,以达到最后目标。更美的这个主题在本书信已经出现过那么多次,出现在此也正是预料中事。作者心中或许认为,有些人过于推崇犹太历史英雄人物,以至于忘记他们也非完人,需要基督里的信徒补足。

关键在于完全 teleio{tho{sin )这个字,也是本书信里另一个熟悉的观念。但在这里,完全是带着团体意识的。一个真正的基督徒团体,不与其他人联合,就不算完整。此观念的背后,有一个强烈的休戚与共的因素(“长子共聚之总会”的说明)。在新约圣经中一些关于教会的隐喻,诸如身体或房屋,这种观念也很明确。

第十二章的首两节经文,是以过去历史上的英雄为基础,开始伦理上的劝勉,接着引进一段更实际的劝勉,以总结这封信,此外还有许多神学理念。

147 新约圣经另一处提到以诺的是,该处引用了次经以诺书上的话。次经启示文学常提及以诺的名字∶禧年;便西拉智训;以诺壹;都是引述他为赞许的榜样。亦参 Philo, On Abraham 17f.; On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17.
148 在斐罗作品中,这两个字都与神的创造有关,参 Williams, Philo and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 pp.46ff.
149 参 He*ring, Comm ., p.103.
150 这里所用的希腊文动词 tympanizo{ 意谓类似击鼓的击打(参吕译“被张如鼓,受重击而死”)。可能是指以利亚撒所受的折磨,亦即被绑在鼓面上,击打致死(《玛喀比二。参 F. Rendall, Comm ., p.118.
151 He*ring, pp.108f.;赞同 axios 是亚兰文 za{ka{h 的误译这种说法,这个亚兰字的意思是“善待”或“配得”。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信乃实底「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

基督徒的一切基础都在于信心,没有信心,就什么都空了,与神与天堂与永世都没有关系。那也就用不着作基督徒了,那一切都是看不见的,都是将来的事。除非用信心,就没有法子与那一切发生关系。没有信心,就觉得神太遥远了,将来的事太渺茫了。属灵的事太不实际了,反而是眼见的,现在的事更实际,有用,何必追求那些虚缈,没有把握的事呢?

但信心正与此相反,它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未见之事的确据,它看天上将来的事比地上的事更为真实。属神属灵的事比物质的更为确定有把握。因为眼前的事都是暂时的,一转眼就要过去,所谓现实不过是目前很短的时间之内而已,但那属天,属灵,未来的事,却是永远的真实,想逃避改变都不可能。所望和未见之事所以确实可靠,因为那是神所应许的。创造万有的神,天地的主绝不会欺骗说谎,所以信神和神的话必无错误。

我们不但相信有神,且信祂赏赐那些寻求祂的人(来116 ),所以因信顺服神,走在祂所指示的路上,盼望得到祂的应许。这就是自古以来所有圣徒的特征,过信心的生活,走信心的道路,不凭眼见,不凭人的理想,只凭信心,似乎是愚昧和冒险,却是最智慧最有把握的,因为信心使自己与神合而为一了。

──《每日天粮》

】信心是事先的看见,如科学家在悟性中见到一个真理,但不能用理论或事实说明,就先有一个假设,等到有事实证明之后就成为定理了。圣徒们的信心都会有一个超越时代的远见,本节是信心的定义。―─ 牛述光

】「古人在这信上得了美好的证据。」

因为(gar 中文未译 )古人在这信上得了美好的证据,作者这么说,就是要从人类对神的经历作出评断。这是对人类过去经历的扼要说明,尤其是以下经文所列举的历史人物,这些人得到美好的证据不必再赘述。任何一位在正统犹太教环境下成长的受书人必然知道历史伟人的生平;他们都是得到神特别恩典的人。对于那些把旧约奉为圣经的外邦基督徒也是如此,他们也能从这些历史人物察见神留下的美好证据的标示。美好的证据(emartyrethesan )这个词在希腊原文里并没有提到神这个字。但是从第4节(以及第39节 )使用同一个动词来看,这证据是从神而来的。

──《丁道尔圣经注释》

】「证据,」

原文是见证。―─ 牛述光

】「我们因着信,就知道诸世界是藉神话造成的,这样,所看见的,并不是从显然之物造出来的。」

信心的果效是知道所看见的并不是从显然之物创造出来的。这也就是说,因着信,使我们相信有一种不可见的力量在影响着现象界。这个观点完全符合创世记里所叙述的创世记载。这种从无到有(ex nihilo )的创造观念在当代的希腊世界是不受欢迎的。

──《丁道尔圣经注释》

「因信,我们就知道诸世代是藉神的话而安定的,所看见的就都不是从显然而有的」(新译 )。伟人们的看见都是信心的看见,都是事先的看见,而不是事后的看见;或说是因信而看见,不是因事而看见。―─ 牛述光

不是显然之物】『显然之物』一词原文是一个字phainomeno,这字的字根意义是『照耀、显现』。显现之物一词即指一切用肉眼能看见的物质。神创造天地万物,是用祂的话,同时也用已造成的一切原子(是肉眼所不能看见的 )来制造及构造一切肉眼所能看见的物质。在这里便隐藏着『原子的理论』。

这句经文可以用另一种口气来翻译:『这样,所看见的一切物质,乃是用看不见的原子造出来的。』

圣经并不是任何一种学问的课本,但它是一个宝藏,科学家多年来曾在圣经中找出科学的理论,而且所叙述的非常正确。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圣经是从神而来的启示。

虽然我们用肉眼看不见原子,但可以用高度显微镜去观察。我们一切的行动,也许不被别人发现,但不能在神前隐瞒,祂很清楚看见我们一切行动,而且也仔细察看我们的肺腑心肠,我们应当怎样过圣洁生活,荣神益人呢。

―― 苏佐扬《原文解经》

所看见的,并不是从显然之物造出来的何意?】

答:诸世界的造成直接原因,是出于神全能的话,亦就是祂全能的命令,永恒的道,约壹3),「因为祂说有就有,命立就立。」,这诸世界万物,是我们肉眼能「所看见的」东西,但这些「并不是从显然之物造出来的」。意思是说神是无所不能的神,祂创造这世界,不是出于先存的材料Pre—existent materials所造成的,乃是由于祂那看不见的能力和智慧,亦即保罗所说,神是那「使无变为有的神」,可知起初诸时间诶全是借着神的能力,无从变为有的创造而来,因此我们只有借着信心,毫无疑惑的来相信,才能领悟这其中的奥秘。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所看见的,并不是从显然之物造出来的”一语,如何解释?与今日的原子科学理论有何关系?】

“所看见的”,指物质而言,指肉眼所能看见的一切东西,亦

即指上文所记的“诸世界”,这些让人们用肉眼去欣赏的被造之万

有。

“显然之物”,当然也是指肉眼能见的物质而言。但作者说那许多用肉眼能看得见之物”,“不是从”显然之物造出来的,意即是从肉眼“所看不见”的东西造出来的。

解经家一向认为希伯来书作者的意思是:

世上一切物质,是从神的能力所造成的,亦即保罗所谓神是使无变有的。作者在上文说(3节上 ):诸世界是借着神的话造成的,与所说:“万物是借着道造成的”说法相吻合。

作者勉励当时的读者,要用信心接受这一点真理,即神的创造是完全由神自己负责,不假藉任何人或物质,不可轻信当时的异端耶说。

但是本人发现这节圣经与今日的原子科学理论有密切的关系,其关系有二:

一、“所看见的”是指肉眼所能看见的一切物质,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不是从显然之物”造成一语,则可解释为万物是从“肉眼所看不见的一切原素造成”。

“元素”已被发现的有二种。神先从无造有,造出这些肉眼所看不见的许多无素,然后用这些无素,“化合”、“混合”、“集合”而造成宇宙中一切肉眼能见之物。

科学家在原子的研究中发现许多奇妙的事,除了相信是创造主的奇妙作为之外,没有第二种解释,在那么微小的原子世界中,科学家发现最大的秘密,就是“原子能”。“原子能”蕴藏在“原子核”中,科学家设法分裂那小至难以形容的原子核,造成巨大的“毁灭力量”或“用作和平用途的力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的长崎与广岛,就是被这种拥有可怕的毁灭力量的原子弹所轰炸,死人无算。

因此,“所看见的”,乃是物质,但“不是显然之物”,即肉眼所不能看见的,乃是“元素”,一切物质乃是由神所创造的多种元素构造而成。

二、可是,我们由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原子理论中,又发现另一解释。

爱因斯坦(EINSTEIN )在原子学的理论中,制造了一条惊人的公式,那就是“能力与物质是一家人”,他的定律乃是:

E=mc2

E是“能的量”,m是“质的量”,C是光的速度。

当物质用光的速度进行时,物质便发生巨大的能力。用爱因斯坦的话来说:我们所谓“质”,只是“能”的另一种表示而已。

试将爱因斯坦的理论与神的话作一对照,看是否相同。

E(能力 ) =m(物质 )+C2(光速 )

神的能力=所创造的物质十神的灵运行与速度

万物是神所创造的,由他大能造成万有,是因为借着圣灵的运行。

万物是肉眼“所看见的”,神的能力则“不是显然之物”。“所看见的,并不是从显然之物造出来”,也就是说:所看见的“质”乃是从不能看见的“神能”所造成。

── 苏佐扬《圣经难题》

】这里的次序是:(1 )By faith we understand我们因着信就知道(seek Him out = understand );(2 )Byfaith offered因着信献祭;(3 )By faith translated因着信被接去(Reward = translated )。

先明白神的作为,才能献上神所喜悦的祭,然后才能被接纳。

】「亚伯因着信,献祭与神,比该隐所献的更美,因此便得了称义的见证,就是神指他礼物作的见证。他虽然死了,却因这信,仍旧说话。」

作者只提到神指他礼物作的见证(英译“神借着悦纳他的礼物而作见证” ),创世记里并没有明确的交代。但亚伯和该隐都有某种方法知道神对他们所献礼物的评估。礼物的蒙悦纳很显然与他得了称义的见证有关,也与那更美的祭物有关。所说的义似乎包括了蒙神喜悦的正确心态。

当亚伯被他哥哥杀死,他的蒙神悦纳似乎得着可怜的回报。但作者对亚伯信心不受时空限制的特色印象深刻;借着这信心,亚伯仍旧说话。这是死亡(甚至是死于非命 )不能拦阻信心信息的最早说明。和合本以因这(di~ autes )指信心(RSV亦同 )的说法若是准确,这个解释就能成立;但在原文里并没有信这个字。很可能这个代名词(autes )的前置词是在句子较前面,指祭物,但和合本圣经的解释似乎较为可取,因为整段信息的主题就是信。主要思想是,亚伯所表现的信心,能够向历世历代的人类传递信息。它和其它信心榜样,都是信心的灵感源头。对神的真信心运行在任何时间下,都是与人息息相关的。如果古代信心人物的典范可以对希伯来人说话,就没有理由不也向我们说话。

──《丁道尔圣经注释》

亚伯献祭何以比该隐所献的更美?】

答:希伯来书的作者,在此已经说出:「亚伯因着信献祭与神,比该隐所献的更美,因此便得了称义的见证。」这是其只要的原因。亚伯是亚当的次子,圣经首先推荐其信心,他是流血惨死的第一位殉道者,他为信而活,也为信而死了,他的信成为称义的见证,且成为后来世人信心的起源。至于他所献的祭物,是以羊群中头生的和羊的脂油,这羊为预表基督流血舍命,为人的赎罪祭,是上好的,他的行为也是纯正而良善的,他行得好,连主耶稣也称他为义人,因此神看重了亚伯,他的供物便蒙了神的悦纳,约壹29,

再说该隐是因为不信,他所献的祭,是拿地里的出产,未经过选择,不合于献祭给神,而且是被咒诅的,不是上好的。或者又是没有血的东西,不能作赎罪之用,他任意娇纵,存心嫉妒,不承认自己的罪,欺瞒神,其行为不善,是属那恶者,这样恶人献祭,为神所憎恶,所以神看不中该隐,他的供物也就不蒙神的悦纳

以上所述,亚当这两个儿子献祭的行为,对其善与恶的两面观,无论多少出于事实的情由,或是推测的因素,皆不足以较量,但其最重要的关键,还不在于这些祭物好歹之分,而在于亚伯有内在的顺服和良善的信心,为该隐所望尘莫及。由于亚伯的信最为可取,为神所喜悦,所以说,他所献的比该隐更美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亚伯虽然死了,却因这信仍旧说话何意?】

答:关于亚伯的信心,于前一题已经解明了,在这一节的末句,希伯来书的作者,更为他说了话的见证,是「他虽然死了,却因这信仍旧说话。」这一句话可有两方面的含意:

①按照灵意来说,他被该隐所杀,「他的血有声音从地里」向耶和华「哀告」,「仍旧说话」,意思表明亚伯当时虽然死了,他的血还能向神鸣冤,有人将这「仍旧说话」译为他的声音在历代中一直被传扬,如列祖挪亚,亚伯拉罕一样,他虽死犹生,且「在耶和华眼中看圣民之死极为宝贵」。古今许多圣徒为主而死,如亚伯一样,他们所流的血有声音出来,「仍旧说话」,他们的因信见证之名声,是活在人间,永远不会埋没的。

②按灵意来说,他死后的血也能说话作见证,这血是见证罪人能有机会悔改,因信蒙神赦免;是见证必须借着弥赛亚基督所流的血,才能蒙神悦纳。血本来不会说话,如本书信以后所表明,就直接将「说话」这一动作归于亚伯拉罕的血,如「这血所说的比亚伯的血所说的更美」。他虽然死了,他的血却仍旧说话,而为永垂信德的见证。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了解,亚伯的血仍旧说话,是代表了历代以来,众教会受逼迫的呼声,是众圣徒因信所流血舍命,为主殉道,向神诉冤,蒙神施报的凭据;又是神赏善罚恶,分别为圣,使人因信称义,一个极为明显的见证。由此可知,这一句话,对于在坚忍苦难中的信徒,满得激励和安慰,该是何等的重要了。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亚伯献祭蒙神悦纳,是因他的祭物有血呢,还是有别的原因?该隐的祭物不蒙悦纳,其故又何在?】

亚伯献祭蒙神悦纳,该隐献祭不蒙悦纳,一般人对于创世记四章所记这两兄弟的事,有一个错误的见解,以为亚伯献祭蒙悦纳,是因为他的祭物有血(非流血不能赎罪 ),而该隐献祭不蒙悦纳,是因为他的家物没有血。

可是这种见解不合神学,也不合事实,而且有颠倒历史的嫌疑。我们解释他两兄弟就祭蒙神悦纳与否,必须用“以经解经”的安全方法,看全部圣经对这事件如何解释,才有正确的结论。

一、亚伯与该隐生在摩西以前,他们献祭时,摩西还未出生,摩西律法亦未问世。该隐与亚伯没有理由要遵守还没有出生的摩西所颁布的律法。用以后的地方律法来审判以前的人;是不合情理的。

二、亚伯与该隐不是以色列人,他们不属￿后来的任何一个国家。他们既然不是以色列人,他们也没有义务遵守后来的以色列国的律法。摩西的律法并不能干涉不是以色列人所做的事。用别一国的律法来审判与该国无关的别国的人,也是不合情理的。

三、亚怕与该隐所献的祭物,圣经没有说是“赎罪祭”(赎罪祭一词是后来摩西律法的规定 ),可能是为“感恩”而献,不需要有血。挪亚在洪水后出方舟,献上各种动物为祭,乃是感恩,并非赎罪。所以神因为闻到那馨香之气而快乐,并没有说因为看见动物被杀流血而悦纳挪亚的奉献

四、创世记四章本身对此事件的记载也很清楚告诉我们,神先喜欢亚伯,其次才是他的供物;神先不喜欢该隐,其次才是他的供物,,5节如此说:

耶和华看中了亚伯(人比祭物更重要 ),

和他的供物(人的行为纯正良善 献什么都可以 );

只是看不中该隐(恶人不被神悦纳 ),

和他的供物(人的行为不善 献老虎狮子也无用 )。

五、希伯来书作者说出亚伯献祭蒙悦纳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有“信心”,他的“信”,成为称义的见证。照样,该隐不信,不蒙悦纳。

六、约翰在他的书信中对这事件的批评,也无形中说出他们献祭蒙悦纳否的原因之一。

“该隐是属那恶者,杀了他的兄弟”(该隐是恶人 ),

“该隐的行为是恶的,兄弟的行为是善的”。

很清楚地,亚伯是善人,所以献祭蒙悦纳,该隐是恶人,所以献祭不蒙悦纳

说得好:“恶人献祭,为耶和华所憎恶”。这恶人是否暗指该隐呢?也有可能。

七、主耶稣对这事件有何解释吗?

在马太福音二十三章,主耶稣责备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时,曾宣布亚伯为义人(35节 );那就表示该隐为不义的人,所以流亚伯的血,杀了他。

八、最后请看神自己如何解释亚伯献祭蒙悦纳,及教训该隐如何才能蒙悦纳,神自已的解释,当然是最正确的了。神对该隐说:

“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7节 )?

这句话说得多清楚,根本不用其它的解释也能使我们明白,为何亚伯献祭蒙悦纳,因为他“行”得好,该隐是恶人,无信之人,不义的人,“行得不好”,当然不蒙悦纳了。

看了以上这许多圣经本身的证明,证明他们两兄弟的献祭,并与“血”无关,为什么要用二千多年后的摩西律法来批评该隐呢?上述各处经文,无一处提及亚伯献祭的血,表示与血无关,但亚伯的善、信、与义、则为蒙神悦纳的主要条件。

兹再列表如下:

亚伯该隐

①神看中亚伯①神看不中该隐

和他的供物和他的供物

②亚伯有信②该隐不信

③亚伯是善人③该隐是恶人

④亚伯是义人④该隐不义

⑤亚伯行得好⑤该隐行得不好

故蒙悦纳故不蒙悦纳

── 苏佐扬《圣经难题》

当我们仔细看这本『名人录』时,我们发现一些似乎不大合适的人物,其中有数字从人的观点来看,曾有过非常严重的失败和软弱。

雅各是个阴谋者,他平生多半日子都过着欺骗的生活。

参孙将神所赐的力量和恩惠大都耗费在自己身上,简直不配称为是成功的。

大卫是个『合神心意的人』,可是他曾犯大罪,以致影响他的家和他的国。

然而,不要忘记西伯来书第十一章是神的『名人物』,是根据属灵的观点而选的。我们只凭外表作判断,但神看重的是人的内心。

──《影子的背后》

】「以诺因着信,被接去,不至于见死,人也找不着他,因为神已经把他接去了。只是他被接去以先,已经得了神喜悦他的明证。」

七十士译本圣经的译法是“以诺讨神喜悦,再也找不着他了”,本书作者在此就是根据七十士译本经文。他的诠释指向两个重点:第一以诺免于经历死亡,乃是因着他的信心。这解释了找不着他这句话。 第二他被神接去之前,已经得到神喜悦他的明证。这是对他与神同行的事实再次的批注。作者推论,惟独有信心的人才能享受与神亲密的交通,也只有像这样与祂交通的人才能蒙祂喜悦。无疑这是个正确推论。以诺的过人之处,在于他不受当时的败坏所染。是否因为这个原因,神特别用不寻常的方法将他取去?显然以诺的升天,对作者而言印象深刻。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以诺因信被接去,不至于见死;人也找不着他,因为神已经把他接去了;只是他被接去以先,已经得了神喜悦他的明证。」

以诺如何被提呢?是因着信。以诺得神的喜悦是因着甚么呢?是因着与神同行――因他被接去以先,已经得了神喜悦他的明证。与神同行,所以得着神的喜悦;因着信,所以被神接去。我们每一个都当行到一个得神喜悦明证的地步,都当因信以至于被提。如果你不信,你就不能被提。你必须相信你会被提,就会被提。── 倪柝声

以诺为何可以“不至于见死”?】

一、以诺离开世界,圣经对他的记载,不如对以利亚记载清楚。以利亚是乘旋风(不是乘火车火马 )升天的。但以诺呢!创世记五章说:以诺与神同行,神将他取去,他就不在世了(24节 )。

“不在世”三字,原文只有一个“不”字。照原文的口气与句子的次序乃是;

以诺与神同行,他就“不”,因为神将他取去。

中文圣经的口气,乃是,先说神将他取去,后说他就不在了。但原文的口气乃是,“他不”,因为神要将他取去。

所谓“他就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希伯来书作者在这里解释为“不”至于见死。至于中文所说“以诺被接去”的“接去”一动词,原文并非“接去”,乃是“转变”,该字原文为METATITHEMI,原意为“从一种情形转变为另一种情形”,或“从一种制度转变为另一种制度”,虽然译作“接去”,意思相近,但圣经所指示的原意乃是“转变”。我们有理由相信,以诺不在人世的情形与以利亚是相同的。

以利亚被神转变,马上失去体重,然后立即被旋风卷到空中去,回到天家。

以诺也是由一个有体重的人“转变”成为一种“失去体重”的人,神便将他取去,由这个宇宙进入另一个宇宙,由这个有时间、空间与物质观念的世界进入一个无时间、空间与物质亲念的家。说,以诺“不”,即以诺“无”体重之意,他在地上与神同行三百年,然后在一刹那间“转变”成为一个失去体重的人,开始用另一种方法与神同行,立即身轻如燕,一飞冲天。

二、犹太人自古即十分尊崇以诺,所以有许多关于以诺的有趣传说如下。

①以诺为人非常虔诚,以诺天天与神同行。每天早上远离人群,走入树林中,耶和华在那里等他,他只听见神说话,也感觉神站在他身边,但看不见神。中午时分,以诺回家吃午饭,然后到大街上,把神所告诉他的话对众人宣布,其中包括“末世的预言”,亦即所说的“亚当的七世孙以诺,曾预言这些人说:主带着他的千万圣者降临,要在众人身上行审判”等语。

有一天,即以诺与神同行三百年的最后一天,耶和华神问以诺说:“以诺阿,你喜欢到我家里去看看吗”?“主阿!当然,我很喜欢到府上去一趟,但你从前没有这样向我问过”。当以诺表示愿意去的时候,他马上觉得脚已离地(失去体重 ),逐渐上升,不再在地上了。

当天下午,人们正等待着以诺再来讲道时,久久不见他,他们于是分头到树林中去找他,但他已“不”了。

②另一传说谓:有一天,“死亡的天使”与以诺作友好畅谈时,以诺要求那位天使三件事。A.他可以死,但要再由死中回来,使他知道死是怎样一回事。B.他要到阴间去看看恶人如何因犯罪而受苦。C.他要到天堂去看看,到底善人如何享福。这三件事天使都答应了,于是以诺离开世界,与那死亡天使到处遨游,最后到了天堂,以诺不愿再回到世上去了。

③圣经外传“所罗门智慧书” )说:他仍在罪人中居住之时,神便将他取去。又说:他突然被取去,免得罪恶改变他的聪明,或欺骗他的魂。

犹太人认为这两节圣经是指以诺说的。又说:神所爱的往往早逝。

④另有一种传说则谓:以诺是第一个懂得裁缝皮衣的。他也教人以皮制鞋,和用笔写字。

这样说来,以诺所教的都是对人有益的。但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他与神同行。虽然在个人中,他似乎最短命,其实他是最长寿的一位,因为其他九个人都已经死了,以诺到今天还未死。

希伯来书作者把以带排列在许多有信心的人的名单中,而且说他有了蒙神喜悦的见证。

── 苏佐扬《圣经难题》

】六节的话,是继续在第五节之后的。从第六节看来,以诺的信是有两步的。第一说他信神是像祂所说的,同时说他殷勤的求与神同在,并且信神会赏赐他。以诺必是求神救他脱离那将来的患难,所以神就因他的寻求,赏赐了他被提。── 倪柝声

】「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因为到神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神,且信他赏赐那寻求他的人。」

作者以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这个批注辨明以诺的信心。人与神的关系建立在互信的基础上,若没有这样的基础,不可能有真正的交通。事实上作者还继续指出更基础的要件,不过他清楚明白是需要说明的。第一到神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神。我们前面已经探讨过,亲近神在本书信中是多么重要的课题。所以,这句话必须将以诺的经验,和本书信的整个宗旨连结在一起。本书信开宗明义地宣告神,作者现在又认为信徒需要相信神的存在,委实有些奇怪。不过他是从人与神交通的经验而论,认为人对神存在的信心要真确。第二如此敬拜神的人,必须相信祂赏赐那寻求祂的人。这样的说明,是为了再度向那些怀疑寻求神是否有果效的人提出保证。人必须用信心接受这个事实,而且坚信神必定赏赐迫切寻求祂的人。这种态度与神的属性完全相吻合,因为祂向人类启示祂自己,使人类认识祂。如果一个人凭信心行事,就不必怕寻找不到神。

──《丁道尔圣经注释》

】「因为到神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神,且信祂赏赐那寻求祂的人。」

三项关于神的事实,构成了真实信心的基础:(一 )祂能(太9∶28 );(二 )祂肯(太8∶2-3 ),(三 )祂是(来11∶6 )。请你特别注意,我所题的最后信心的基础,不是指着含糊的相信有一位神,而是要确信神是一位活的神,且是现在的,并在积极行动中的神。

让我们假设你在带领一个罪人归向基督,你和他一同祷告——而他自己也祷告了。那时,你问他目前站在什么地位上(得救或沉沦 )?如果他回答说,神能够拯救他,你对这答案满意吗?如果他再进一步,肯定的说,神愿意拯救他。这答案够了吗?绝对是不够的,你对这答案必不会满足,直到他表示确信神现在已经拯救了他,并且神现在已是他的救主。如果我们只认识「神能」和「神肯」,而缺少了「神是」,我们在属灵上是不能达到任何的结果的。因为神的能力和慈爱,只能鼓励我们,叫我们有盼望。但信心乃是建立在神现在的行动上。除非你能够说:「我的所是……和我的所有……都是因为基于「神是」!」不然,你就不要认为自己有了信心。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这一节说到两个『信』。第一是信有神。『有神』原文直译应作『神是』,信神是像祂那样说。第二是信神赏赐那寻求祂的人。── 倪柝声

】「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因为到神面前来的人,必须信『神是』,且信祂赏赐那寻求祂的人。」

(直译 )

信心在危急中更能发挥它的力量。圣经中充满着危难的日子。它的故事由危难的日子所构成的;它的诗,是在危难日子中获得的灵感;它的预言,也与此有关;它的启示,也以此为透露的媒介。

危难的日子是通往光明之路的踏脚石;是神的机会,也是人类智慧的训练所。诗第一百零七篇歌颂耶和华的慈爱,此外在每个救赎的故事中,危急存亡之秋,往往是神的好机会。人的才智穷竭,绝望无援的时候,是神的能力开始发挥。记得吗?神曾应许一对从未生过孩子而老得形同朽木的夫妇,将可获有后裔,并且多如天上的星,又如海边的沙。你可翻开圣经,再读一读以色列人在红海得救的故事,还有以色列人抬着约柜,从约但河中涉水而过的故事。

危急胜于灰心。信心不会使危急变成绝望。信心的任务是支持你去解决危难。在危难之际,信心的反面就是灰心。信心维持不变,就能得胜。── 蔡特威克

】「挪亚因着信,既蒙神指示他未见的事,动了敬畏的心,预备了一只方舟,使他全家得救。因此就定了那世代的罪,自己也承受了那从信而来的义。」

古代信心伟人挪亚,他的成就也是归因于信心。他的信心发展,是响应了神的明确警告(“蒙神指示”chrematistheis 新译本作“得了神的警告” )。这个动词在,说到神指示摩西时已经用过,它带着权威的命令。这里警告的主题是未见的事,间接的说明了洪水,神审判的象征。挪亚信心的本质可以从他响应了神的警告看出来(动了敬畏的心 预备了……eulabetheis kateskeuasen )。这两个动词中的头一个,新约圣经中只出现在这里,具有敬畏的意思。这种敬畏神的心在挪亚的信心中形成了重要因素。因为有了敬畏的心,使他立即顺服神特别的命令,建造了方舟。而且,挪亚的信心不但使自己蒙受其利,也使他全家蒙恩。伴随信心而来的这个结果,所应用的范围比亚伯和以诺的信心更广泛。

因此这个词很可能是指方舟而言,虽然从文法结构来看,可能指挪亚的信心。无论如何,在当代人士的不信与嘲笑之下,建造方舟是挪亚信心的可见证明,建造方舟的景象是对当代人士的一项挑战,迫使他们自己定自己的罪。事实上,他们因不信弃绝了神的警告。因着信心的本质,挪亚的信心与他定了那世代的罪的动作等同,这是何等严肃的思想。信心若遭到抗拒或拒绝,必引致定罪。

自己也承受了那从信而来的义,这样的表达很发人深省,因为它将义(dikaiosyne )与信心(pistis )一并提出说明,犹如保罗所说的话。这里原文说到义是“依据(kata )信而来”,RSV译为因信而来的,以信心为得著称义的管道,这可能是正确的译法。“承受”这个词,本书信已出现过两次,一次用在圣子。另一次是指承受应许的。对挪亚来说,他所承受的义不是未来的,而是当前的。事实上,他是第一位在旧约圣经中被描述为义人的人

──《丁道尔圣经注释》

】「挪亚因着信,既蒙神指示他未见的事,动了敬畏的心,预备了一只方舟,使他全家得救,因此就定了那世代的罪,自己也承受了那从信而来的义。」

我们不能说「借受浸而重生」,但我们可以说「借受浸而得救。」那就是从宇宙,或称世界的体系里被救出来。我们是因犯罪而被牵涉在撒但所统治的世界体系里。得救就是从撒但的世界里走出来,而进入神的里面。在主耶稣的十字架里,就我而论,世界已经钉在十字架上,就世界而论,我已经钉在十字架上(加6∶14 )。彼得写到那一家八口借水得救的预表,就是指着这个意思。当挪亚和他一切所有的都进入方舟时,他们凭着信心,走出那个败坏了的旧造的世界,而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复活 )里。这件事情的要点,不重于他们脱离洪水的淹没,乃重于他们脱离了那败坏的体系。这就是得救。当你受浸进入水里时,也表示你的世界和你一同进到水里了。从水里上来时,你已在基督里,但你的世界却已埋在水里了。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16两种预备】

这里有两种不同的预备:第一是挪亚『预备』方舟,这种预备,原文是kataskeuazo,由kata(在下 )和skeuos(器皿 )二字合成,原意即『劳苦的预备』,如仆人为主人的预备,百姓为政府的预备。这字在译为『建造』,表示这是一种出力的、劳苦的、艰难的、用时间的预备。

另一种预备是神为我们『预备』一座城。原文是hetoimazo,原意为『自然的储备』,像父母为儿女储备费用,主人为客人预备筵席,国家储备军队,好友为好友预备住处等。

这两字同在一处出现的有:是第一种,三节是第二种。是第一种,七十六节是第二种。细心研究这两字在同一处经文的分别,是有趣的事。

基督徒应为主『辛苦地预备道路』,使它成为『已储备好的道路』。我们也应明白神已为我们所『储备的国』,『所储备的天家』,和『属灵的储备』,是何等的丰富与奇妙,我们应该是多么乐观的人呢?祂所储备的都是属天的、永远的、不朽坏的,我们为何把心思意念放在地上,为自己劳苦预备属世之物呢。

―― 苏佐扬《原文解经》

】「亚伯拉罕因着信,蒙召的时候,就遵命出去,往将来要得为业的地方去;出去的时候,还不知往哪里去。」

他蒙召的时候,就遵命出去,这句话出自。从希腊文的结构来看,顺服是蒙召的结果。事实上,亚伯拉罕的顺服是出自内心的,更值得注意的是,他远离本乡时还不知要往哪里去。他的信心表现和挪亚不同,因为挪亚的方向较为明确。作者极度推崇亚伯拉罕的信心,因为他毫不怀疑的接受得为业的应许,甚至于不知道要得为业之地究竟在何处。就是因为他远离了先前“可见的”世界,使自己置身一个不可见,却可以承受产业的计划中,因此他成为勇敢信心的典范,无愧博得“信心之父”的称号。

──《丁道尔圣经注释》

】「亚伯拉罕因着信,蒙召的时候,就遵命出去,往将来要得为业的地方去。」

他往那里去,他不知道;他只知道神与他同去,这就够他放心了。他对于所得的应许,虽然不很清楚,但是他对于赐应许的应许者,已够清楚了。他不看前面的难处,只看那全能、全智、公义、信实、永远活着的神。这样的一位神,既安排了他的路程,当然不会与他儿戏的。哦,这是荣耀的信心,你也可以作得到的。当祂打发你出去的时候,虽然路线还未显明,但是你尽可信任那打发者──天地之主,宇宙之神。── 梅尔

光是欢欢喜喜的和主一同出发冒信心的险,那还不够,还当把你自己所幻想的路程表撕得粉碎。

你的向导知道怎样引领你前进。祂将领你经过一条你所想不到的路径。祂不知道惧怕,祂也希望你因着祂的同在不知道惧怕。── 选

】「他因着信,就在所应许之地作客,好像在异地居住帐棚,与那同蒙一个应许的以撒、雅各一样。」

亚伯拉罕信心的发展和延伸,可以从以撒、雅各也同蒙一个应许这个事实看出来。亚伯拉罕的信心,不只在于他离开吾珥的最初行动,也延伸到他在应许之地的经历。作客(parokesen )这个字具有暂居在陌生地方的意思。好像在异地这个词使其意味更加强烈。虽然他居住在所应许之地,却只是个客旅,不是这块地的拥有人。而他的游牧生活更加强了这种情况(居住帐棚 )。作者推崇亚伯拉罕的信心,在最艰困的环境中仍然坚信不移。信心使眼不能见的事物成为实际。

──《丁道尔圣经注释》

】「因为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经营、所建造的。」

这里用两个字来叙述神与这座城巿的关系,第一个是经营(technites )新译本作“设计”,传递了神是“建筑师”的观念,祂规划了每一部分,并且整合为一整体。第二个字是建造(demiourgos ),这个词尤其指计划的执行。它在新约圣经中只出现在此处。

──《丁道尔圣经注释》

何谓有根基的城?】

答:圣经在此启示我们,亚伯拉罕是因着信心和盼望,「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经营所建造的」,这无可置疑的,系指在天上的「圣城新耶路撒冷」,也就是天堂(参三九六题 ),是神为信徒所预备,可于来生和祂同在的地方。论到这城是称为「永存的帐幕」,参九十四题 ),或称为「在天上永存的房屋」,参二三九题 ),被形容为「一个更美的家乡」,又是一个有组织、有秩序、有保护,和有供应而极为荣耀完美之属灵的社会。这城所谓是「有根基的城」,其「根基」原文( )是复数字,表明是有神的支持建立,有神的爱、荣耀、全能,与永不改变的经营计划和定旨,有耶稣基督为中保,为代求无穷尽的功效,以基督为万世的根基盘石,有永约的应许,其城墙根基上有羔羊十二使徒的名字。这样的城是圣洁,光辉,和荣耀的城,既稳固又壮丽,为神与祂的蒙爱圣经的儿女永远同在、永不动摇的居所。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因着信,连撒拉自己,虽然过了生育的岁数,还能怀孕,因她以为那应许她的是可信的。」

确信神必然信守自己的诺言(因她以为那应许她的是可信的 )。从属灵的经历观之,怀疑总比相信来得容易,而撒拉自己必须顺服,愿意改变态度,好使信心能向前发展,值得称许。确信神的信实是圣经教训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都强调这一点。这是神儿女信仰的基石。

──《丁道尔圣经注释》

】「所以从一个彷佛已死的人就生出子孙,如同天上的星那样众多,海边的萨那样无数。」

作者的思想此时转向这位被称为神子民信心之父的亚伯拉罕,在这里有两个对比的词,那就是一个,与无数子孙。保罗在的亚当神学论述中,也提到“一人”和“许多”子孙的对比。星那样众多和萨那样无数的比喻是直接引自创世记。这很生动的提醒我们,神的应许何其广大,特别是这应许指向一个彷佛已死的人。滋生的生命来自明显的死亡,这是神的方法与人的估算不同的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节经文以所以(dio )这个词为开头,可见撒拉的信心对亚伯拉罕得到应许的应验是多么的重要。

──《丁道尔圣经注释》

亚伯拉罕的子孙多如天星海沙有何分别?】

答:在圣经中有好些地方,提到神应许亚伯拉罕的子孙,将要多如天上的星、海边的沙,这种夸大的形容,表示祂的后裔繁衍绵延,生生不息,多得不可胜数,就其天上与地上分别而言,可有两方面的说法:

①天上的星——乃指为亚伯拉罕的妻撒拉所生以撒的后裔,这是凭着神的应许所生之子,他们是属天的,所以用天上的星来表示,这些后裔成为以后的以色列人。或谓这天上的星,则指为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后裔中一切敬畏神,遵行神命令的人。

②海边的沙——这海边或地上的沙,乃指亚伯拉罕之妾夏甲所生以实玛利的后裔,他们是属地的、属世的,所以用地上的沙来表示,这些后裔成为以后中东各国的亚拉伯人。或谓这海边或地上的沙,则指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后裔中之一切普通的人。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天上的星与海边的沙这两种亚伯拉罕子孙的代表,有何不同?】

神应许亚伯拉罕的子孙将多如天上的星与海边的沙,并曾数次向他宣布,其宣布的经文如下:

①地上的尘沙

②天上的众星。先说地上沙,后说天上星。

③天上的星、海边的沙。这节经文把沙与星一同说出,但先说天上星、后说海边沙。

④天上的星,神向以撒重申对亚伯拉罕所应许的话。

⑤天上的星,摩西祈祷,提及神的应许。

⑥还有题到天上的星而不再题海边的沙的经文如下:

⑦神对雅各也曾宣布他的后裔将如“地上的尘萨那样多”

⑧题到神的百姓如海沙的经文还有数处,即:等。

⑨耶利米先知提及神与大卫王立的约,说:神使大卫的后裔和事奉神的利未人多起来,如天上的万象和海边的尘沙一般

关于亚伯拉罕的后裔分“天上的星”与“地上(或海边 )的沙”那两种,其解释法有二:

一、地上的尘沙或海边的沙,是指夏甲所生以实玛利的后裔所生之子而言,他们是属地的、属世界的,所以用“沙”来表示。这些海边的沙与地上的尘沙是非常的多,他们便是今日中东各国的亚拉伯人。

天上的星则指亚伯拉罕之子以撒的后裔,这是凭应许而生之子,他们是属天的,所以用天上的“星”来表示。这些后裔成为日后的以色列人。

二、另一解释则为:天上的星指亚伯拉罕、以撒后裔和雅各后裔中一切敬畏神、遵守他命令的人,而海边或地上的沙,则指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后裔中一切普通的人。

因此,亚伯拉罕有二子,以实玛利的后裔是属￿“海边的沙”,以撒的后裔则属￿“天上的星”。以撒也有二子,以扫的后裔是属￿“地上的尘沙”,雅各的后裔则属￿“天上的星”。雅各的后裔成为以色列国,以后北国十支派被掳到亚述,以后不再成为纯粹的神的选民,等于“海边的沙”,但南国二支派虽然被掳到巴比伦,但仍然敬畏神,也再回到本国,他们等于“天上的星”。所以尼希米所说只题到天上的星,因为尼希米和犹太人回国,并不包括北国十支派的人。

── 苏佐扬《圣经难题》

】「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却从远处望见,且欢喜迎接,又承认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

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这句话,可见信心是他们终其一生的特质。存着信心(kata pistin ),这个词照字面可译为“根据信心”,说明他们或生或死,都以信心为法则。虽然他们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但仍然多少经历到:第一他们却从远处望见,看见地平线彼端的目标,但在有生之年并没真正到达那目标。这实在是第1节所说“信……是未见之事的确据”最佳典范,只是如今确据更强,“未见”的变成了“可望见”的。第二他们欢喜迎接。这是更个人情感的表现,犹如这个应许已经那么真实地应验在子子孙孙身上,以至于他们的子子孙孙也能继续欢喜迎接。“从远处望见,且欢喜迎接”与的经文互相呼应,那里说到摩西看到应许之地的情景。

这些族长们承认(komologesantes )他们真正的身分是客旅,是寄居的。亚伯拉罕在就是如此称呼他自己。亦将这两个词用在基督徒身上。希伯来书先前说到以色列民飘流旷野(三章 )的概念与此相符合,作者的宗旨显然是要使它成为一个模式。本书信有个与此相关的基本原则是,最重要的乃是天上的事,不是地上的事。

──《丁道尔圣经注释》

】「说这样话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个家乡。」

根据旧约圣经记载,这些族长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家乡(patris )。这个字很重要,因为在七十士译本圣经和新约圣经里都是少见的。其意义并不仅限于一个居所,而是指一个民族得以追本溯源的祖国。这是族长们的心愿,也是世世代代的以色列民要继续持守的宗旨,虽然作者所想的是属灵的层面,而非国家的意识。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他们若想念所离开的家乡,还有可以回去的机会。」

他们所想念的家乡显然不是指亚伯拉罕的本乡米所波大米。他若想回去是毫无困难的,但却没有回去,他的子孙也不想如此做。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所离开的是文明高度开发的地区,而前往的迦南地却是非常落后的。也许作者是以这些族长们拒绝回到他们的本乡为榜样,极力的劝导受书人,以免他们受引诱,背离基督教信仰。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所以神被称为他们的神,并不以为耻,因为他已经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

更美的家乡,立即被描述为天上的。这两个形容词(kreittonos epouraniou )的等同尤其是本书信的一大特色。它所强调的是属灵的产业,而不是属物质的。这里说神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乍看之下,或许令人惊讶。因为城象征着人类的创造天分,尤其是人类的群体生活。但是连城都有属灵的含义,就如所示的。神为人类预备的,事实上是一座理想的城巿,人类自己的城巿却是这城最无力的模仿。我们已经探讨过,一群游牧民族寻求像一座城巿那么稳固的居所是多么令人惊讶(见10节 )。

神被称为他们的神并不以为耻,这句话是对这群人莫大的褒奖。旧约圣经并不掩饰这些族长的软弱,而且作者在这里追溯历史。他只举出他们的信心,因为那是无可否认的。而且,他知道“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是以色列民出埃及时,神特别用来向摩西启示祂自己所使用的称号。看见神被描述为不觉羞耻,显然是不平常的,因为羞耻是人类的特性。然而,祂是他们的神具有特别的意义,正如选民历史所显出的。祂喜悦人认识祂是以色列的神。

──《丁道尔圣经注释》

】惟独从天上来的,才会回到天上去。我们所以说天是我们的家,是因我们和我们所有的,是从天上来的。所以回到天上去,就说回家。如果我们所有的是属地的,那么天就是我们的客寓,而非我们的家了!凡不是从神出来的,神不能手回去。这是定规的。── 倪柝声

】「亚伯拉罕因着信,被试验的时候,就把以撒献上;这便是那欢喜领受应许的,将自己独生的儿子献上。」

因此献祭的行为是以完成式(prosenenochen )来叙述,这似乎有意视这个举动为已经完成,但仍带着继续存在的果效。第二个动词(prosepheren )译为献上(RSV作“预备要献上” 参吕译“想要供献” ),就是要分别这一个动词和前一个动词,并且说明这个献祭行为是基于一个意愿,而不是应许已经应验了。亚伯拉罕在两难之间的感受,从独生的儿子(monogenes )这个词清晰的表明出来,我们要从这个词与应许的关系来理解。以实玛利也是亚伯拉罕的儿子,但只有以撒是应许的惟一合法继承人。构成了真正试验亚伯拉罕信心的正是这一点。奉命献上他的任何一个孩子都是一项使美梦成空的挑战,献上应许的孩子是更严苛的挑战。作者就像保罗在罗马书一样,并没有讨论神命令以人为祭,是否有道德问题。两者之间存在着应许。应许确实使献祭不可能完成。

──《丁道尔圣经注释》

】「亚伯拉罕因着信被试验的时候,就把以撒献上,这便是那欢喜领受应许的,将自己独生的儿子献上。论到这儿子曾有话说,从以撒生的,才要称为你的后裔。」

当神要求亚伯拉罕献上以撒时,我们可以估量到亚伯拉罕会说的话。他可能争辩说,驱逐以实马里那个命令,虽然明了,但这项新的吩咐,不只要求逐出以撒,更要将他杀死,那就确实难以理解了。因为以实马里是亚伯拉罕自己错误努力的结果,所以能够尊重神的决定,将他赶出家门。但是以撒,那就迥然不同了,以撒是完全从神而来的。神将以撒赐给亚伯拉罕不单是满足他那渴慕子嗣的心,更是为成全神向亚伯拉罕所应许的心意。如果以撒也要放弃,神又怎样做事呢?

但亚伯拉罕已经学会了不跟神讲理由,他完全没有丝毫的抗议。他甚至连献祭也不提,他只是说要往摩利亚山上敬拜,而真实的敬拜也就是这样——将神赐给我们的所有恩赐,并我们一切丰富的经历,以及我们在祂里面的全部盼望,都奉还给祂,结果是从神自己,获得至大无尽的喜乐。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论到这儿子,曾有话说:“从以撒生的才要称为你的后裔。”」

论到这儿子曾有话说,希腊文(pros honelalethe )译法之一,更好的解释是“对他(指亚伯拉罕 )曾有话说”。这句话引自,为的是要解释第17节所说之应许的本质。很显然,在创世记和此处,都是明确地指以撒而言。神说:“从以撒生的才要称为你的后裔”,这句话是撒拉要求亚伯拉罕把夏甲的儿子赶出家门以后,神对他说的。这使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神对亚伯拉罕后裔的计划上,与亚伯拉罕自己所谋算的相反。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他以为神还能叫人从死里复活,他也彷佛从死中得回他的儿子来。」

作者的结论由他使用的动词(logisamenos 他以为 )表现亚伯拉罕的举动是果敢的、经过仔细推理的。神那叫人从死里复活的能力,甚至对亚伯拉罕都不是很容易接受的,但他知道如果他真的献上以撒,神要保持祂的正直就只有这么一个方法。如此推论特别强调亚伯拉罕信心的成熟,因为他带着以撒献祭时,很自然的会产生疑问。但亚伯拉罕对此似乎是深信不移的。当然,这句话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指以撒的出生,这也是对亚伯拉罕的信心极大挑战。第18节的引句确实是出自以撒出生的经文记载。“独生的儿子”因此有另外的意义,也就是说,这儿子事实上是从撒拉已死(不能生育 )的肚腹中兴起的。这正是保罗在罗马书第四章论述亚伯拉罕的信心时的意义。

译为彷佛(en parabole 新译本作“就喻意说” )的希腊文,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如果这节经文的前半段是指以撒被献上,然后神救了他,其比喻或象征意义可以从代替以撒被献上的公羊来了解。另一方面,如果前半节经文是喻指以撒的出生,那么亚伯拉罕得回以撒这举动的比喻特性,乃在于应许之子──基督──降生这件事的更深含义上,有人认为“他也彷佛”en parabole是指一般的复活而言;但这里很明确地是针对以撒说的。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以撒因着信,就指着将来的事给雅各、以扫祝福。」

在这节经文中,他惟一关心的是激发以撒指着将来的事,给雅各、以扫祝福的信心。他并没有说到利百加的诡计,很可能因为以撒自己知道他给雅各的祝福已经无法挽回。

──《丁道尔圣经注释》

】「雅各因着信,临死的时候,给约瑟的两个儿子各自祝福,扶着杖头敬拜神。」

在希伯来人的观念里,父亲给儿子的祝福具有很深远的意义。本书作者认为这个举动是信心的表现。对雅各而言,给约瑟的两个儿子各自祝福,是他信心的特别表现。又一次规避了长幼次序,因为流便是雅各的长子,但约瑟却蒙拣选成为接受更大祝福的人。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雅各其它儿子作为以色列各支派之首的地位只字不提。因为他们乏善可陈。雅各信心的表现和以撒一样,察觉出神的手先为年幼的以法莲祝福,再为年长的玛拿西祝福。神随己意行祂所命定的事,我们只有用信心领受。的确,作者看整个支配以色列民族历史进程者为信心行动的演进。

这里说,雅各扶着杖头敬拜神而祝福,是按照七十士译本,而马索拉经文以“床”取代“杖”。这节经文原文的出处在,所记载的是雅各、约瑟父子早先相叙的情景,但作者显然是为了它的宗教意义才记录下来。雅各虽然上了年纪,他为人祝福的举动就是敬拜的举动。而且,在希伯来人的观念里,杖的意义非常重大,是神恩典的象征,这里或许就暗示着它的象征意义。

──《丁道尔圣经注释》
扶着杖头敬拜】

雅各『扶着杖头敬拜神』一语,在创世记四十七章则说他『在床头上敬拜』。因为在旧约希伯来文『床』和『杖』均用三个相同的字母组成,但元音不同,故有不同读法及译法。

可是,在新约希腊文『杖』与『头』二字亦可译作『国权』与『极点』(或高贵 )。『杖』原文是rhabdos,此字在译为『国权』。『头』字原文实为『顶』字,转意为『极高之点』,akron,在所说的地『极』与天『边』原文即此字。

雅各扶着杖头敬拜,可能在属灵意义上解释为『因为约瑟在埃及国权柄的高贵而敬拜神』,意即雅各因为他儿子蒙神赐福,在埃及有了最高贵的权柄而对神作感恩的敬拜。他可能没有骄傲,只有高度的享受感觉。

我们敬拜神,也是因我们在基督里所获得的高贵身份与多种的恩惠。我们应该时常以基督为夸口,以祂赐给我们种种的恩惠凡事感谢,不住赞美,常常喜乐。

―― 苏佐扬《原文解经》

雅各扶着杖头敬拜神的意义如何?】

答:在创世纪记载:「于是以色列在床头上敬拜神」,「在床头上」之下有小字「或作扶着杖头」,英文本也译作「床头beds the head」,但又作「扶着杖头」的原因,是古代的希伯来文,还没有今作元音的标,杖字音mittah,杖字音matteh,都是同一个字根,因此七十士译本就译作杖字,此处所引用的是七十士译本,「雅各因着信,临死的时候,给约瑟的两个儿子各自祝福,扶着杖头敬拜神」。(注 )

雅各因为年纪老迈,行动不便,当他听道约瑟的答应「我必遵着你的命而行」,就是不将老父葬在埃及,而要带出埃及葬在列祖所葬的地方时,于是就在床头上俯首敬拜神,为约瑟在埃及作宰相的权位和荣耀而感谢神,并为众子蒙恩而祝福

再说雅各「扶着杖头敬拜神」,乃是表明他已经实在衰老了,自己站立不住,就勉强在床头上坐起来,扶着他的杖头,仍要低首敬拜神,据说雅各当时所扶的杖,是约瑟的杖,表示他的权贵和能力。在圣经中提到这个杖字,诚与信徒人生有了很大的关系,如神的杖能安慰人,曾使摩西行了神迹,得能力。尤其是与雅各在他人生的旅程上,有了切身的关系,如他曾经是只拿这一根杖过了约旦河,更能得富足,而对于神的一切慈爱厚恩感谢不尽,可见这杖是含有多方面之意义的。

注:①古时希伯来文原无元音(AEIO:),只有子音,如将床字mitteh,杖字matteh这两个元音除去,则变成相同的mtth,可知床与杖字,在只有字音的希伯来文时是一样的。

②元音是自七十士The Soptuagint译本(A.B.285-247年 ),及武加大The Vulgate时(A.D.5TH Cent. ),已有用元音的,到主后七世纪,元音才成为定型。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扶着杖头敬拜神」如何能与「在床头上敬拜神」和谐一致?】

根据希伯来书记载,雅各给约瑟祝福时是「扶着杖头敬拜神」;但创世记却指出,雅各当时「在床头上敬拜神」。希伯来原文乃'alhammittah,意即「在床头」,可能是指雅各伏在床上,前额贴着床头。但从当时的情况看来,雅各不可能有这个姿势。那时候,雅各叫约瑟走到他身边,命约瑟将手置于他大腿下,应允将来埋葬雅各于迦南地,雅各不愿葬在埃及。这样看来,雅各更可能是坐在床沿,手扶着杖头。

原来在希伯来文中,「床」与「杖」的子音字母相同,元音则互异(元音字母在公元八世纪或稍前时候才加入 )。旧约七十士希腊文译本于公元前三世纪已经译成,将m-t-h读成mattah(杖 ),而中古时代犹太人的马所拉抄本于公元九世纪编成。将m-t-h读作mittah(床 )。依照当时的七十士译本,记载雅各「扶着杖头敬拜神」;叙利亚文简明译本此节经文亦相同。「扶着杖头敬拜神」极可能是正确的,马所拉抄本此字的元音字母应该相应修改。

── 艾基思《新约圣经难题汇编》

雅各扶着杖头敬拜,应如何解释?何以在创世纪说他“在床头上敬拜神”?】

一、在创世纪所载,雅各是在床上敬拜。可能因为年纪老迈,下床不便,所以在床上俯首敬拜神,为约瑟在埃及作宰相、也为众子有粮可享用而感恩。

在创世纪另有两次提及雅各在床上的事。

一、在,雅各因为听见约瑟来看他,他就勉强“在床上”坐起来。

二、在,又说雅各嘱咐众子之后,就把脚“收在床上”,气绝离世。

这两次“在床上”的事,表示雅各因年老,所以许多事上只能在床上去做,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雅各也是在床上敬拜。

再引证大卫王的事,也足证明一个老人在床上做事是很平常的。说,大卫王在床上屈身下拜。相信雅各也是在床上,屈身俯首,把头放在床头的枕头上,敬拜神。

三、但是希伯来书作者用希拉文写信时,是引用七十译的希拉文译本,不是直接引用希伯来文旧约的经文。七十译本把“床头”译为“杖头”,所以说,雅各“扶着杖头”敬拜。

原来,旧约希伯来文圣经的“床”与“杖”看来很相似。希伯来文本无“元音”(即AEIO:),只有仆音,如:

床字为MITTAH杖字为MATTEH,

如把这两字的元音删去,则变成

床字为MTTH 杖字亦为MTTH

所以床字与杖字在只有仆音的希伯来文是一样的,但念的人知道应该如何念法。

七十译本认为雅各是扶着杖头(MATTEH )而敬拜,对于这一举动,有三个不同的解释,其中有一个是对于基要的信仰有危险的。

①犹太人上了年纪,大都喜欢扶杖而行。犹大曾用他的仗为他玛的当头。雅各也有他的杖,他可能坐在床上,扶着他的杖头,低头敬拜神。

②雅各可能因为约瑟在埃及为宰相,感觉荣耀,于是坐在床上,扶着“约瑟的杖”来向神敬拜,是因为约瑟的高贵、荣耀、权力而向神感恩。

③但有一个解释是具有危险性的,那就是,约瑟所持的杖是埃及法老赐与他的,该杖的杖头刻有许多埃及假神的人头像。雅各扶着约瑟的杖,向这些杖头上的神像敬拜(圣经上没有说他敬拜神 原文无神字 ),他可能感谢埃及的假神,使约瑟在埃及身居高位,所以向他们敬拜。

但这一种解释不合以色列人敬拜独一真神的信仰,不能采用。希伯来书作者说,雅各是因着信而有此敬拜之举,当然是敬拜亚伯拉罕和以撒所相信的耶和华神,他绝不会去敬拜埃及人的假神,是可以断言的。

有“唯独利未支派你不可数点一语,该语中“利未支派”原文为“利未的杖”。这就表示“杖”是代表一个支派。

雅各扶着约瑟的杖头敬拜,表示雅各为约瑟这一支派向神祷告感恩。

我以为在旧约用“床”,在新约用“杖”,圣灵可能要读经的人明白,这两个意义都存在。

一方面雅各年老,在床上敬拜是很自然的。

另一方面表示雅各扶着杖头敬拜,可能包括上述的几点意义。

a.杖代表一个支派,雅各为约瑟这一支派(后来分为两支派 )而祈祷,求神赐福与他们。

b.杖代表约瑟在埃及的权力,雅各为约瑟在埃及的大权而感思,所以扶着约瑟的杖敬拜神,但绝不是敬拜约瑟杖上的假神。

C.杖代表一种信心,犹大以之为当头,雅各年老身弱,则以之为扶手棍。雅各扶着杖头敬拜主,表示仍然存信心倚靠大能的神,相信他对亚伯拉罕所应许、占领迦南地的事必能实现。雅各与约瑟都不能看见这应许实现而死去,但神的应许不会死去,时间一到,必将实现。

── 苏佐扬《圣经难题》

】「约瑟因着信,临终的时候,提到以色列族将来要出埃及,并为自己的骸骨留下遗命。」

约瑟的信心又有所不同,他为自己的骸骨留下遗命,因为他有信心,相信有朝一日他的子孙一定会离开埃及,前往应许之地。他执着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从神得来的应许,并且预示出他自己的确信。这是经过深思之信心举动,并且也证实为完全可称许的。以色列族……出埃及是整个以色列历史中意义最深远的事件之一。“出埃及”这个字,在新约圣经中并不常见,别处只在用来指基督的死,用来指彼得的死。这个字主要的意义乃是得胜的拯救。

──《丁道尔圣经注释》

】「摩西生下来,他的父母见他是个俊美的孩子,就因着信,把他藏了三个月,并不怕王命。」

作者看到他信心的两个层面:个人与民族的。头一个信心的表现是因他的父母为着摩西作的。他们把孩子藏了三个月,记载在出埃及记第二章,那里说,之后摩西被放在蒲草箱里,抹上石漆和石油放入尼罗河中。王命则是指法老王下令杀害所有希伯来男婴,益发看出他们的信心坚定,因为他们相信神必拯救这孩子。

,司提反的证道中亦提到摩西是个俊美的孩子,这句话直接引自。新约圣经这两处经文都用同一个希腊文(asteios ),这字在蒲草纸圣经里是指衣着优雅而言。很显然是摩西的长相如此的突出,以至于深深打动法老王女儿的心。

──《丁道尔圣经注释》

】「摩西因着信,长大了就不肯称为法老女儿之子。」

不肯(ernesato )这个动词的时态,表明一种明确的抉择行动,也表现出他在危急中的信心行动,虽然这里并没有暗示他事先没有一番谋算。作者很谨慎地指出,在此情况下作此抉择,表现了信心的本质。司提反的证道词中,没有提及摩西的信心,只强调以色列民并不像他一样坚信神必使用他来拯救他们,而大失所望。摩西蒙神呼召,担起最艰困的任务,在此情形下,信心是坚定信念的先决条件。

──《丁道尔圣经注释》

金字塔与毗斯迦山顶】

经文﹕“摩西因着信﹐长大了就不肯称为法老女儿之子﹐他宁可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愿暂时享受罪中之乐。他看为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财物更宝贵﹐因他想望所要得的赏赐”(来11﹕24-26 )。
埃及各朝法老﹐相继为自己兴建金字塔坟墓﹐人虽未死先造金字塔﹐塔越高大﹐说明自己的荣耀越大﹐地位越高﹐在金字塔底下﹐有一条没有出口的隧道﹐直通到金字塔底下的暗室中﹐那个暗室将来要安放法老王的尸体。
第四朝法老齐阿斯为自己造了一个最大的金字塔﹐塔高一百六十四点五米﹐塔底每边长二百三十米﹐占地三万二千九百平方米﹐每块石头重五千斤﹐二十万民工用了四十年时间才造成了。金字塔在埃及文中称为“庇利穆斯﹐”意思即是“高”。
人生的道路却犹如法老王修筑金字塔﹐以一生的资财﹐以别人的血汗﹐辛勤建造一座力图荣耀自己的“庇利穆斯”“高”﹐高了还要高。谁知道“庇利穆斯”就是一生的归宿﹐最后是别人把你的尸体顺着没有出口的隧道搬进“庇利穆斯”中。不是等候荣耀﹐乃是等候神的审判。
历史中最著名希伯来之英雄摩西﹐他就不愿在金字塔下找到自己葬身之地。他鄙视王位﹐更鄙视金字塔。他对“庇利穆斯”的高度有正确的看法和选择。因此他宁愿为以色列同胞受苦害﹐遭凌辱﹐也不愿继承法老的王位﹐让别人来替他建造金字塔。正因为他看为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财物更宝贵。所以他才能得到天上的荣耀。事实证明毗斯迦山顶的高度确实是远胜过“庇利穆斯”(申34﹕1-8 )。
毗斯迹山顶的高度与荣耀﹐也证明了人生的高度与荣耀。

── 佚名《喻道故事续集》

】「他宁可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愿暂时享受罪中之乐。」

同受苦害(synkoucheisthai )这个词在新约圣经中只出现在此处,用来把受害者紧密地连结在一起。摩西自己和神的百姓之间有着休戚与共的关系,他为着同胞的缘故,宁愿放弃一切所有的,和同胞们同受苦难。前者和后者(proskairon 一时、暂时 )的比较,是不受到时间的限制。罪充其量只不过给人暂时的享乐,但与神的百姓同受苦害却没有这种短暂的性质。那些与神百姓认同的人,立即成为神的仇敌攻击的目标。

──《丁道尔圣经注释》

】「宁可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愿暂时享受罪中之乐。」

可见罪还有可乐之处呢!有很多的罪是令人畅快的。人的肉体喜欢犯罪,因为罪是可乐的。但是一个真有信心的人,是宁可受苦害,受凌辱,却不愿享受罪中之乐。── 倪柝声

】「他看为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财物更宝贵,因他想望所要得的赏赐。」

用凌辱来形容为基督受的,因为这样似乎把基督徒的处境,嵌入摩西时代。然而作者既多次在本书信里以基督徒的意义来引用旧约圣经,他在这里这么作就不是完全不合适了。他暗示,神子民所受的所有苦难多少和为弥赛亚(神的完全代表 )所受的苦难是息息相关的。摩西所受的一切苦难,是以神为祂子民的拯救计划为缘由,而凌辱的最高点都落在基督自己身上。综观本书信,作者对此有缜密的辨识。

因他想望所要得的赏赐这句话的意思是,摩西定睛在更高贵的目标。这里所用的动词(apeblepen )是“转眼望”之意,也就是刻意把眼目从一件事转到另一件事。赏赐的观念我们已经探讨过,尤其这里所用的字(misthapodosian 报偿 )是本书信一大特色。这个字也曾出现在。但这些经文均未对这赏赐加以界定。以摩西一生的处境来诠释,由于他不得进入应许之地,他知道他的赏赐是属灵的财宝。属灵的赏赐和物质的利益不同,它有亘古不变的质量,其价值更是无穷无尽的。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他因着信,就离开埃及,不怕王怒;因为他恒心忍耐,如同看见那不能看见的主。」

因为他恒心忍耐,如同看见那不能看见的主,信心的眼睛能看见他人眼目无法看见的。在飘流旷野的过程中,摩西以不平常的方法察觉神的同在(参出三十三 。作者追述摩西能恒心忍耐的秘诀是,他有超越自己的能力源头,仇敌却从未辨认祂的存在。保罗在说,神是不可见的,但是在基督里彰显了祂的形像。毫无疑问的,看见不能见的,是个矛盾的说法,但这却是信心的本质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他因着信,就离开埃及,不怕王怒,因为他恒心忍耐,如同看见那不能看见的主。」

神在造就祂众仆这件事上,是最完全而彻底的。让我们思想一下摩西所学的功课,如何使他有分量率领以色列民出埃及。他的生命开始于从水里被拉出来,这个得救的经历,借着他自己的名字(摩西 ),叫他毕生难忘。这是他生命中第一次「出埃及」——得胜了死亡。此后,他必须下一个决择,放弃法老王宫中的一切荣华,这宣告了他的另一次「出埃及」——世界在他身上再不能辖制他了。然后他进入一段隐藏的生活中。四十年之久,这位满有才干的人,在世界旷野中是完全消匿了。只有经过这样的造就和对付,神纔能在荆棘的火焰中,再一次呼召他去经历另一次的「出埃及」——从软弱和放逐中出来,成为杰出而有新能力的以色列拯救者。一个人只有在经过这样的考验:己、世界、和死亡在他身上被除掉了,然后神纔能使用他,而负起领导的重任去进行以色列民的拯救工作。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摩西原是惧怕法老离开埃及,何以不怕王怒?】

答:摩西原来在埃及时,曾经打死了一个埃及人,事情外泄,因惧怕法老王的杀害而逃往米甸去了。而这一节圣经说到「他因着信,就离开埃及,不怕王怒,因为他恒心忍耐,如同看见那不能看见的主。」。前后对照看起来,这惧怕与不怕似乎有了冲突;但这两方面都是可能成为事实,摩西当时的肉身,虽有属于天然的惧怕,可是他的心里对神却是不存疑惑,他仍勇敢地逃走,为唯一的出路,由于他的恒心忍耐,能在旷野等候四十年,他深信神为着以色列人,和祂自己所订的计划和旨意,必要脱离埃及人为奴之地,必不让法老王敌对的行为得胜。

摩西「因着信,就离开埃及」,虽然可以指着他逃往米甸说的,但却更适合指为全部以色列人出埃及说的,而以摩西为代表,他经过了四十年后再回到埃及去,不怕王怒,昂然无惧的,率领全体以色列人出了埃及,实践了他这伟大信心所带来的成就。他这信心的原动力,乃是出于看见那不能看见的主,并且是为了确信信仰那后来所要得的赏赐的缘故。在下一节接着说到「他因着信,就守逾越节。」,由此也可以说明上节所指的摩西离开埃及,并非个人行动,乃是他与以色列人全体同胞之行动。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摩西由埃及逃往米旬,是因为怕法老王。何以希伯来书作者说摩西离开埃及,不怕王怒?】

这节圣经所说摩西离开埃及,到底是指他个人由埃及逃往米甸呢?还是指他领以色列人出埃及而言呢?他个人逃往米甸是因为他曾打死一个埃及人,事情泄漏,他便惧怕法老要杀他而离开埃及,逃往米甸。但他率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时,是“昂然无惧的”,毫不惧怕

所以如果希伯来书作者所指是摩西个人逃出埃及,便与事实不符,因为他是惧怕而逃走的。但如果是指摩西率领以色列人出埃及而言,则与事实相符。

不过,这节圣经是说“他因着信”就离开埃及,似乎是指个人逃出埃及而言,而非率领全体以色列人出埃及而言。那么,怎么可以调和这好像是矛盾的经文呢?

最佳的解释为:

一、摩西离开埃及共有两次:一次是个人逃走出埃及,一次是率领以色列人全体离开埃及,不再回来。这两次的行动,都是出于“有计划的信心”或说“长期的信心”。因为摩西长大以后要去看看他的希伯来弟兄,希望可以作他们的拯救者,那种盼望是出于信心。不过,时机未成熟,以色列人尚未准备好,所以摩西不得不暂时离开埃及。他逃出埃及,虽然存心惧怕,但他仍是勇敢地逃走,而且在旷野等候了四十年。希伯来书作者说他恒心忍耐,如同看见那不能看见的主。

二、经过四十年后,摩西结果再回埃及,率领以色列人出埃及,不怕王怒,昂然离境。希伯来书作者说摩西不怕工怒离开埃及时,跟着说他因信守逾越节,证明作者所指摩西离开埃及不是个人的行动,乃是率领全体以色列人。

因此,本书作者所说摩西离开埃及,是指他率领全体以色列人出埃及而言,而非指他个人逃到米甸的事件而言。“他因着信,离开埃及”的“他”、是代表他与全体以色列人也。

── 苏佐扬《圣经难题》

】「他因着信,就守逾越节(注“守”或作“立” ),行洒血的礼,免得那灭长子的临近以色列人。」

洒血在希腊原文里是用名词(proschysin 洒 ),而不是用动词,这更生动的把逾越节和行洒血的礼,紧紧的置放在一起,成为同一个动词的受词,但这两者被认为是不同的举动。的希伯来文经文中,将要审判的乃是神,但是这里只说“灭命的”(和合本作“那灭长子的” )。指看见有祭牲的血洒在门楣和门框上的人家,就越过去以确保他们的长子免受击杀。

──《丁道尔圣经注释》

行洒血的礼有何意义?】

答:行洒血的礼,原系出于旧约圣经一种洁净之礼,这个「洒」字的希腊原文( )( ( )在,( )倒),含有灌、洒之意。a pouring orsprinkling upon,affusion,在旧约原文之一,有译作扬起,另一字译作弹洒,又作溅。试看旧约各要句中,可知洒在誓约及献祭的事上显为重要,如耶和华与以色列人誓立盟约时,是用除罪的水弹在他们身上;行燔祭时,是以血偏洒祭坛的四周;行平安祭时亦然;行赎罪祭时,是祭司以指蘸血在耶和华神前,对着圣所的幔子弹血七次;又如患大疯病者,亦当用血在其身上弹血七次,而定他为洁净。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不过皆属于宗教礼仪上之一些行为表示而已。

至于希伯来书的作者,在此提到摩西:「他因着信,就守逾越节,行洒血的礼,免得那灭长子的临近以色列人。」,这已明说就是指着他率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前,定逾越节之礼时所行的事。这逾越节的祭,是用被杀羊羔的血为拯救百姓之记号,乃为圣子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牺牲性命,舍身流血救赎人类大工最显著的预表。总而言之,旧约时代所言一切洁净洒血之礼,皆在基督身上一次献上,成为永远洁净的赎罪祭,而完全的应验了,约壹29)。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他们因着信,过红海如行干地;埃及人试着要过去,就被吞灭了。」

思路现在从个人的信心转向整个民族,虽然整个民族的信心是由摩西个人的信心所启发的。很显然,以色列民脱离埃及捆锁的行动,是合作的成果。当以色列民面向一望无际,浩瀚的红海,挡住前进的道路,后面又有火急追赶的埃及人,再没有比这时更迫切需要信心的了。他们过红海如行干地,而埃及人被吞灭,成为神拯救的民族史迹。这里说,这个事件是因为信心而引发的。我们都记得很清楚,这种集体型的信心,只不过是个人信心的总合。但是,这种信心要置于飘流旷野发生的不信事件来看。关于这一点,作者已经在三、四两章解释了,而在这里,作者意在表达信心的积极层面。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以色列人因着信,围绕耶利哥城七日,城墙就倒塌了。」

作者想到的下一个戏剧化事件是征服耶利哥城,不仅因为这件事是用神迹方式来完成的,也因此役标示了征服迦南的认可。围绕耶利哥城七日,所需要的是极高质量的团体信心,因为这个举动,对那些无视神的全能的外邦旁观者来说,显然是绝对徒劳无益的。而且,这种超乎常理的信心和不寻常的作法一定会让迦南地其它城巿的居民心惊胆战。信心通常要求人确信:神能作看来似乎不可能的事。

──《丁道尔圣经注释》

】「妓女喇合因着信,曾和和平平地接待探子,就不与那些不顺从的人一同灭亡。」

妇女喇合的地位,在于她全力保护两个进入耶利哥城的探子(参书二 ),虽然她只不过是个外邦人,又是个妓女,作者却想到了她,并且把她列入信心英雄榜当中。像她这样一个人也可以行使信心,可见信心的普世性质。新约圣经的另一个作者雅各对她倍加推崇。这里说明喇合和耶利哥城其它居民的不同,借著称他们为那些不顺从的人而标明出来。这也就是暗示说,耶利哥城的居民曾经听见神为祂的子民所成就的大事,应当对这些举动有所认识,不应该还要抵挡神的子民。很显然喇合必定是因为听到神的信息,受激励,因而愿意和和平平的接待探子。她不把探子当仇敌看待,而是当作神的执行人,这样的认知是出于她的信心。

──《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又何必再说呢?若要一一细说,基甸、巴拉、参孙、耶弗他、大卫、撒母耳和众先知的事,时候就不够了。」

我又何必再说呢?是个修辞疑问句。作者几乎是说,不需要再举更多的例子了,以上的说明已经足够使人印象深刻。而且也没有足够的篇幅让他继续说明这些人的事迹。这里提到六个人名,他们是士师时代与早期王国时代的代表人物。此外,又加上了众先知,所有这些人,纵横于以色列的圣经历史。值得注意的是,士师们的排列并不是照着年代的先后次序,而是根据他们的重要性。关于基甸可以参考士师记六至八章;巴拉可参考四至五章,参孙则记载在十三至十四章,耶弗他的事迹记载在十一至十二章。大卫和撒母耳的事迹在旧约圣经里占较多的篇幅,他们在以色列历史中意义也较为深远。这里特别提到他们,可能是因为撒母耳是士师时代和王国时代之间承先启后的人物,而大卫则是王国时代最突出的代表人物。

──《丁道尔圣经注释》

希伯来书十一章的英雄榜收录了以诺、亚伯拉罕及摩西等伟人,为什么巴拉、耶弗他及参孙竟也榜上有名?】

非常富戏剧性:「我又何必再说呢。若要——细说,基甸、巴拉、参孙、耶弗他、大卫、撒母耳、和众先知的事,时候就不够了。」接着的三十三及三十四节记述先贤的英勇事迹及信心,第三十五至三十八节指出他们甘愿为主并他的圣道受苦。我们不能说三十二节所列先贤都具相同信心及有着同样英勇的行为,其中最引人议论、褒贬不一的就是参孙,但他确曾「制伏了敌国」,又「打退外邦全军」(34节 )。参孙曾为自己的愚昧败坏受了长期折磨,但到最后,他「行了公义」(33节 );正当众非利士人聚集在一起戏弄参孙,又敬拜他们的假神时,参孙乘他们不觉,拔起大衮庙的两根柱子,杀尽庙内的非利士人,又断送了自己性命。参孙此举,纵然是为泄心头愤恨,报非利士人挖去他两眼之仇,介他也是为神及以色列甘愿牺牲。

至于巴拉,我们不明白为什么他会榜上有名。那时候,以色列人受外族压迫,但巴拉要求女先知底波拉合作迎战,才答允领导以色列人抗御外敌。但在当时的情况来说,巴拉的要求也不是过分的。至于耶弗他,与亚扪的侵略者周旋。防范亚扪人入侵,后来与亚扪人争战亦获胜。耶弗他为向神还愿,以至奉献女儿终身于会幕侍奉,但这也不能算作耶弗他功绩里的污点。耶弗他也应列入的英雄榜。

── 艾基思《新约圣经难题汇编》

这两节经文用九个词组来说明信心的果效。作者把它们分成三个一组,共有三组。每一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相互贯穿。第一组是说到已达成的事──制伏了敌国,行了公义,承继了属灵的应许。在大卫时代,这三个成就显得最为明显,但也可以说明以色列历史的不同时期。士师记和撒母耳记,充满了以色列因着信、制伏了敌国的记载。虽然以色列的武力较敌国弱,因着信,从神得到征服了仇敌的力量。他们行了公义(ergasanto dikaiosynen ),意指作为整个团体的行事原则。公义的观点,和使徒保罗在神学意义上的“义”不同,但却有关。这里所强调的是行出来的义,而不是公义的状态。有信心的人选择公义,恨恶不义的事,因为神自己也是如此。本书信已经举了亚伯拉罕的例子,说他已经得了应许(epetuchen epangelias。亚伯拉罕是最高典范,而且在承受属灵应许的漫长行列中,他是为首的一位。

第二组所强调的特别是忍耐和得救方面的。他们堵了狮子的口,这很显然是指但以理的事迹(但六章 ),也有可能是指参孙和大卫。在但以理的例子里,堵住了狮子的口的乃是神,而但以理自己的信心是故事的显著之处。参孙和大卫击杀狮子是勇敢的表现,信心使他们的勇气倍增。下一个说明,灭了烈火的猛势,很可能是指但以理书三章中那三位遭受煎熬的希伯来人。这里再一次说明了从危急中奇迹式获救的人,是因着信心得到神的帮助。第三个脱离的危难是刀剑的锋刃,这包括了各种暴力的行径。这句话在旧约圣经中,受信者并不陌生。

第三组,把论述主题从奇迹式的拯救移转到更积极的成果。他们软弱变为刚强。这句话乍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但是可以回想到一些实例,譬如希西家的例子(赛三十八 ),尤其参孙的悲剧最为明显。他最后不顾自己生死击杀非利士人的举动,被视为信心的表现。新约圣经中,最好的例子是使徒保罗的启示;他越是软弱,越是显出信心的成熟。下一个特性是争战显出勇敢,从人看来这似乎也是前后矛盾的。在这里,刚强的观念是,从软弱得来之刚强的延伸,但是特别针对战争而言。这个特性也可以从大卫的时代生动地看到,由此衍生的是打退外邦的全军。显然希伯来书的作者追述以色列历史的时候,看以色列国在军事上的胜利,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对神的信心,虽然旧约圣经里并不总是强调这方面的信心。作者认为,所有过去历史上的英雄,多少总是仰望倚靠神的人,这是用信心的词汇来解释的。

──《丁道尔圣经注释》

古时圣徒信心行动的表现所指何人事迹?】

答:本章末段,是在强调信心能够得胜世界各样严重可怕的苦难,此处只言及忍受苦难的名称,而未提及受苦难的人;但从旧约圣经里,以及玛喀比朝代中,Maccabeas(A.B.167-63年 ),可以获得他们的信心事迹,且为当时人所共知的。

①有妇人得自己的死人复活——像撒勒法的寡妇,书念的妇人,她们的孩子死了,皆能复活。得到信心最大的胜利,莫过于人从死里复活,在基督里的信心成全不分男女,可是圣经所记由死里复活的神迹,常是为妇女而行的。女人的信心且常比男人坚定

②有人忍受严刑,不肯苟且得释放——在希伯来书作者的心目中,系指玛喀比二书所记关于以利亚撒Eleazar的事,他被打至死,事前曾经被劝诱,只须称为违背律法,便可获得释放。另外记述「位母亲和她的七个儿子,先从宣告甘愿忍受各种酷刑,甚至于死,决不违背神的律法,因为盼望复活(玛喀比二书六至七章 )。」

③忍受戏弄鞭打监禁个等的磨练——如先知以利沙正上伯特利去的时候,受到一些童子的嬉笑。耶利米之被打下狱,陷于淤泥之中,忍饥挨饿。主耶稣自己曾被戏弄鞭打,受尽人的凌辱,祂的门徒也受同样的磨练

④被石头打死,被锯锯死,被刀杀——如㈠祭司耶何耶大的儿子撒加利亚,因责备犹大的众首领,离弃神的殿去事奉偶像,被众民照约阿施王的吩咐,用石头打死,司提反及保罗也是一个亲身遭遇现成的事例

㈡有人据犹太法典记说,以为先知以赛亚,他在玛拿西恶王统治时期,因屡次不尊玛拿西王所下敬拜偶像的命令而被捕,缚于两块木板之间,用尖锐的木锯锯死,古期的教父们,咸认此为可靠的史记。㈢约翰的哥哥雅各被希律用刀所杀,施浸约翰被希律所斩

⑤披着绵羊山羊的皮各处奔跑——有人以为像先知以赛亚和施浸约翰那样,他们是身穿骆驼的毛衣,腰束皮带,往各处奔跑,为神传讲信息,但这样的奔跑,一方面也是由于暴力所使,受穷乏、患难、苦难、苦害,在旷野、山岭、洞穴,漂流无定,像大卫时常的逃跑,躲避扫罗的杀害,以利亚逃避耶洗别的恐吓,他们都是经历这样苦难漂流无定的生活,直如使徒所说,受饥渴,赤身露体,没有一定的住处

有人解释这「披着绵羊山羊的皮各处奔跑」,是指一种极为可怕而残忍的刑罚,即受罚的圣徒,将他外衣脱掉,穿上一张新剥下来未干的,还带有血腥的羊皮,又将他的两手张开,与羊皮的前腿同捆起来,下腰也与羊皮紧捆,这样使他身体发痒难受,自然要跑来跑去,并且羊皮渐干收缩,把圣徒的皮肤拉破,以致流血痛苦,只有各处奔跑,去忘记痛苦,这样使他慢慢地疲乏昏厥而死,极为凄惨。

⑥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意指这许多为神受患难痛苦的人,不是神要叫他们不配得这世界,离开这世界,而是世人以为他们不配生在这世界,这世界是充满了权力、名位、骄傲、奢华享乐,处处放纵情欲,污秽败坏,圣洁的人要受到这世界所排斥,逼迫和陷害,世人是把他们看作「世上的污秽,万物中的渣滓。」,视他们为世界不配有的人。但终有一日,他们将要配得那在天上神所预备的一座城,是一个更美的家乡,使他们居住在另一个世界里,永远与神同在,享受不尽的荣耀,这倒是败坏的世人所不配有不能得的。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

本书十一章末段所详列古人所受各种苦难中,谁曾被锯死?“受试探”一词有何不同译法?披着绵羊与山羊皮各处奔跑,是什么刑罚?他们“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一语如何解释?】

一、本书作者详列古人所受各种苦难时,除由旧约圣经中获得资料外,并由犹太人的传说和主耶稣降世前的玛客比朝代中获得种种资料。古代圣徒为神而受苦,被监禁与被石头打死,是常有的事。至于被锯锯死,则是有关以赛亚先知的传说。以赛亚在玛拿西恶王统治时期,曾被尖锐的木锯(以木制成 )锯死。这是很有名的传说,作者在此暗指以赛亚之死,是毫无疑问的。

二、至于“受试探”三字,有不同的圣经古卷作不同的写法。

①受试探一词原文为EPEIRASTHESAN。许多解经家怀疑此字为抄经者之误,其理由为;在这许多身体的苦难中,加插一个“受试探”(不属￿身体的苦难 ),似乎不合任何作者的自然笔法。所以这“一试探”词,可能是别的字被抄措。

②第一个可能是,“受试探”一词,应为“被火烧”之误,该字原文为EPURASTHESAN,这字与上文的“受试探”很近似。所以应更正为“被火烧”,因为古人有不少是被恶人焚烧致死的。

③第二个可能是,“受试探”一词应为“被刺透”,该字原文为EPEIRATHESAN。此字亦与“受试探”一词非常近似,只少了一个字母S,而古人为主而死的也有许多是被剑或长戟从胸部刺穿而死的。

不过,“受试探”一词仍在较多的圣经古卷中出现,认为“受试探”是作者原意的解经家们认为,可能作者想到不少圣徒为神受苦时,心灵中对于过去的应许不免会发生怀疑之念,但他们到底是得胜了这些试探,信神的应许到了时候必能成全。

三、“披着绵羊山羊的皮各处奔跑”一语,有人以为是像以利亚和施洗约翰那样穿着骆驼毛的外衣,到处奔跑,为神传道。但,其实所谓“披着绵羊山羊皮到处奔跑”乃是一种可怕的刑罚。受处罚的人,要脱了外衣,穿上一张新剥下来的、未干的、仍然带着血腥的羊皮,然后将两手张开,把羊皮的前腿与两手一同捆起来,下腰也与羊皮捆得很紧身,这些受处罚的圣徒,穿着这种新羊皮之后,身体发羊不堪,自然要跑来跑去。跟着,羊皮日渐收缩,把犯人的皮肤也拉破,以致皮破血流,痛苦不堪,只有到处奔跑来忘记痛苦。慢慢地犯人便疲乏,昏厥而死去。

四、“他们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一语,有些人误以为,上述这些受痛苦的人,不配住在这世界,所以神让他们受苦死去。但作者的原意乃是:“世界没有资格让这些好人存在”,世界太污秽、太败坏,那些好人太好、太圣洁,所以他们要受世界所陷害、谋杀。但他们是“天上配有的人”,即耶稣所说“配得那世界”的人,他们在天上和在永远中所要享受的荣耀,是败坏的世人所不能想象的。

── 苏佐扬《圣经难题》

】「又有人忍受戏弄、鞭打、捆锁、监禁各等的磨炼,」

许多人所遭受的艰困包括受戏弄、鞭打、捆锁、监禁,在以色列国历史和基督教会发展期间都具有这种艰难的特色。旧约时代有耶利米,新约时代有保罗。毋庸置疑地,本书信的受书人必定熟悉一些当代人物,是可适用这些描述的。但作者目前不是限于以色列历史上所发生的事。

──《丁道尔圣经注释》

】「被石头打死,被锯锯死,受试探,被刀杀,披着绵羊、山羊的皮各处奔跑,受穷乏、患难、苦害,」

接着所要列举的是,更残酷的苦难,用石头打死早就已经是被大家接受的死刑(参犹太人早期历史亚干的例子 )。被锯锯死,根据殉道者游斯丁和俄利根的记述,据说以赛亚就是这么死的。在次经《以赛亚升天记》(The Ascension of Isaiah )记载,以赛亚正是被锯锯死。被刀杀在那些时代亦是很常见的。有某些古卷在被锯死和被刀杀之间加了“受试炼”(epeirasthesan 参吕译附注 )这个词,但从上下文来看,这似乎是很突兀,最好把它省略。它似乎是把前面“被锯锯死”(epristhesan )这个动词作了修正与重复。

除了置之死地的暴行外,还有时日拖长的苦,作者仅指出四个例子来。他们被逐出社会,过着最原始的生活,只能以兽皮为衣,受穷乏,连生活必需品都被抢夺,忍受患难,苦害。以兽皮为衣,使我们想起以利亚,他的衣着毫无疑问的,也是属于施洗约翰衣着的模式。

──《丁道尔圣经注释》

】「在旷野、山岭、山洞、地穴飘流无定,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

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是一句插入的感叹语,作者似乎突然感受到以上所叙述人们的属灵情况。相形之下,世人虽然有财有势,却远不如那些信心之士,不配与他们相比。世人不懂得珍惜这些可敬的人,的确是实情。配(axios )这个字的意义曾引起一些争议。有人倡言,如果这个字译为“配”,那就是不言自喻,而且最好是解释为“善待”151。不过想到这个世界并没有善待这群可敬可佩的受逼害的人,也是不言可喻,当然也可说是不配了。

旷野、山岭、山洞、地穴都属荒僻之地,社会似乎打定主意要驱逐信心之士。受禁不得与他人交流往来,常是难以忍受的苦。为了明了这样的苦,我们或许可以参考被困在洞穴中的那一百名先知,以及先知以利亚匿藏在洞穴中的情景。

──《丁道尔圣经注释》

世界不配有的人】

『世界不配有的人』一语,许多人有错误的印象,以为这些为主受苦及殉道的人『不好』,『不配』生存在这个世界。原文ou祂(不 )en(是 )axios(配 )ho(那 )kosmos(世界 )。原意不是『这些人不配生在世界』,乃是『世界不配让他们生存』,世界太坏,这些义人太好,所以世界要把他们杀掉,使世界的『坏』得以保存。可是那些爱主的人已『行了公义』,『得了应许』(33节 ),也得了美好的证据。

『配得』一词axios在译『介意』,该句亦可译为『我想现在的苦楚,是不配与将来要显于我们得荣耀作比较的』。现在受些痛苦,比起将来的荣耀,实在微之又微,不配相比。

说:『你还有几名是未曾污秽自己衣服的,他们要穿白衣与我同行,因为他们是配得的』,原文同字。

至于所说:『你们可算配得神的国,你们就是为这国受苦』。此处『配得』原文用加强语气为kataxiooma,即十分配得之意

其实坏人都应该离开这世界,因为他们才『不配』住在神看为『好』的世界,只有义人才配得住在其中,这理想的实现乃是在千禧年的时候,也是一切义人所朝夕期望的。

―― 苏佐扬《原文解经》

这些人却仍未得着所应许的是指什么应许?】

答:在这一节圣经说到:「这些人都是因信得了美好的证据,却仍未得着所应许的。」这些人显然是指本章中所记述自创世以来因信得了美好证据的人,他们因信结出美果,声誉拙著,作了美好的见证,但却仍未得着所应许的,这应许就是神为我们已经成就了,也已显明了,但对于那些古时的圣徒们,却是一件还没有成就的事;然而神的旨意,是要把这最大的赏赐,赎罪的恩典,同时也要赐给古时因信赐给古时因信得胜的圣徒,和我们一样,并且是共同有一个盼望的目标,为神在天上预备那一座城,是更美的家乡,则无论古今各时代的圣徒,将来都要在那里聚首,与神同住,同享永生之道之福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作者记述了信心的考验与得胜,在此所导致的结论是:还有更美的事。应许还没有实现,因为基督还没有来,应许尚不可能实现。的确,应许和基督再来是同义的。既是如此,作者也不愿置过去的英雄人物于不顾,而不再见证他们的信心,他的评注是,这些人都是因信得了美好的证据。

作者为了解释旧约时代圣徒与新约时代基督徒的关系,回溯神的计划。译成预见(problepsamenou )的这个字,使我们注意到神对人类救赎工作的宏观。这个观点是指向神所有儿女都臻至完全的那个圆满时刻。旧约时代配得的人,还没有领受所应许的,正是这个原因。给我们预备更美的事,毫无疑问的,是指基督教启示的超越,它能帮助基督徒增进信心,以达到最后目标。更美的这个主题在本书信已经出现过那么多次,出现在此也正是预料中事。作者心中或许认为,有些人过于推崇犹太历史英雄人物,以至于忘记他们也非完人,需要基督里的信徒补足。

关键在于完全(teleiothosin )这个字,也是本书信里另一个熟悉的观念。但在这里,完全是带着团体意识的。一个真正的基督徒团体,不与其它人联合,就不算完整。此观念的背后,有一个强烈的休戚与共的因素。在新约圣经中一些关于教会的隐喻,诸如身体或房屋,这种观念也很明确。

──《丁道尔圣经注释》

例证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

「信就是对所望之事的实底(实体化 )。」(达秘译本 )我们如何将一些东西「实体化」?事实上,我们每天都在实体化一些东西。我们不能生存在一个没有「实体化」的世界里。一件「物质」必是一个物体,是在我面前的某些东西,虽然它可能像声音或颜色那样,是我们所无从触摸的,「实体化」就是在我身上有了某种视听的官能,将那些不能触摸得出的「物质」,成为我所能感应或辨认得出来的实际东西。例如:黄的颜色是十分实在的,但如果我们闭着眼睛,那么,黄色对于我就失去了它的实在性,并且是全然消失——至少我没有它存在的感觉了。但借着视觉的功用,我以我的视觉官能去把它「实体化」,那么黄色对于我就具体化了。不只那颜色是呈现在我面前,并且它在我的意识里也成为实际了。哦!神赐给我的视觉,真是多么的宝贝!

但我们在基督里「所盼望」的事物,比那些触摸不着的声音、或颜色更加实在,因为那是永存不朽的,所以就更实际了。同时神已赐给我一个很宝贵的官能,得以将那永存的事物「实体化」。信心——神儿子的信心,就是这个宝贵的官能。信心将那属灵的事物,在我的经历中成为我生命里的实际。信心安定在神的信实上,就能将我在盼望中而未见的事物「实体化」了。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信仰的力量】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
清明时节﹐有一个小孩子在旷地放风筝﹐因为风顺﹐不多时风筝便飞得很高﹐甚至高入云端。天黑了﹐看不见风筝﹐可是他还紧位着线﹐站在那里﹐有位老人家从旁边走过﹐问他﹕“你站在这里不动﹑作什么﹖”答﹕“我正放着风筝。”老人抬头向天空四处张望说﹕“那里有风筝﹖”孩子答﹕“信不信由你﹐风筝虽已看不见了﹐我总觉得上面有力量牵引着我。”
同样﹐我们的肉眼虽看不到神﹐但清楚可以觉得天上有一股力量吸引信痘的人﹐惟有自己亲身去体验﹐才会更明白痘的真实性。
“你们虽然没有见过痘﹖都是爱痘﹔如今虽不得看见﹐却因信痘就有说不出来满有荣光的大喜乐。

── 佚名《喻道故事续集》

全本圣经只有这一节,讲到信心的定义。『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实底』这字翻得准一点,是该翻作『显实』。意即有一种本能,能把一件东西显为实在。比方,眼睛把颜色显为实在,耳朵把声音显为实在。所有神的事实,都是实实在在的,但是,只有信心,才能把神的事实证明出来。信心不是头脑里明白一件真理。信心乃是看见了一件事实,能把那件事实证明出来。

―─ 倪柝声《得胜的生命》

信仰的盼望不是虚妄的奢望;而是有深度的确信,指望将来的事物。在初期教会受迫害的记载中,有一个谦虚的基督徒被带到法官面前受审。他告诉他们,无论他们如何处置他,他也不会动摇自己的信仰,因为他相信对上帝真诚,上帝也会对他真诚。法官于是问他:『像你这样的人,也「想」到达上帝那里去吗?』那个基督徒回答说:『我不是「想」,我是确实知道的。

』――《每日研经丛书》

基督徒的盼望是深信将来而不是目前。富司迪(Fosdick )在某处说过昔日尼罗王曾经谴责保罗,但岁月如流,人到了现在,欢喜把自己的儿子改名『保罗』,而他们的狗则叫『尼罗』。

――《每日研经丛书》

】「信...是未见之事的确据。」

真信心把信件投在邮箱里以后,就让它去了。「不信」把信件放在邮箱口,执住一角,不肯脱手,同时又诧异回信还没有来。在我书桌里有好几封写完了好久的信,到今天还没有发出去,它们对于我和我的亲友还没有发生甚么关系,它们也永远不会产生甚么结果,除非我把它们投在邮箱里,完全信托邮局。

真信心就是这样。把事情交给神以后,就让它去了,神就成全。说得好:「当将你的事交托耶和华,并倚靠祂,祂就必成全。」但是我们不交托,神就不成全。信就是接受或领取神所豫备的礼物。让我们来相信、交托、接受、安息罢。

──《在地上的天上生活》

希伯来书第十一章的信,是引进了解的信。这并不是一种盲目、冒险的行动,而是基于对神的认识,这种认识是神所启示的。

不少人认为跳伞是最危险不过的。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几磅尼龙上,实在难以想象。不错,对在这方面未受过训练的人来说,这是一种盲目、冒险的行动。

可是,在一个有跳伞训练的人,这却是基于可靠原理的一种信心行动。经过一段相当的日子,他从自己所得的训练、装备及前人的经历得到了把握。学习跳伞的最终步骤是一种信心的行动,也是一个有把握的行动。

──《影子的背后》

我时常会想到一位老牧师的见证:「他说有时觉得自己已走到绝路,前面好像一个大深渊,无法向前走了,我无法信神,我的信心无把握,怎能信呢?有一次,有一位朋友告诉他说:你若觉得无路可走,前面有个大深渊,你就跳罢!一跳跳到神的手中,从那时起,祂就知道神是可信的了。

」── 艾喜德《希伯来书略讲》
多疑好问的人】

讲道完毕,听众里有人问牧师,他是否相信先知约拿真个被大鱼吞下肚中。牧师说,凡圣经记载的,他都相信。那人又问,吞下约拿的鱼是否鲸鱼。牧师说:“我实在不知道,因为圣经并没有说明是甚么鱼,只说:耶和华安排一条大鱼,吞了约拿。他在鱼腹中三日三夜。”又说:“等我到天堂,见到约拿,可以问问他。”“
那人不舍,继续问:“如果在天堂你见不到约拿呢?”“
回答:“那么你自己去问他。”“
有人问奥古斯丁,在创造天地之先,神在作甚么。
回答是:“祂在为了好奇的人预备地狱!”“

“人非有信,不能得神的喜悦。

── 于中旻《喻道集锦》
就定了那世代的罪】

挪亚的信心可以审判别人。这意味?,原来做基督徒也是一件危险的事,这不是说,基督徒要自以为义;也不是说他爱管闲事;也不是说他要指出别人的过失;也不是说他想指挥别人做事。但正因为他是一个基督徒,别人就以他的行为来审判自己。从前在雅典有一个非常有为,且带点蛮劲的青年,亚基表德(Alcibiades )经常对苏格拉底说:『我憎恶你,因为每逢看见你时,我就反省自己是何等样子的人。』另外有一个住在雅典的政治家,阿里斯底德(Aristides )是个非常良善的人,誉为『正直的人』,但人们却要投票把他放逐。有人问其中的一个投票者为甚么要放逐他呢?这人回答说:『就是因为他太「正直」的缘故,我听得不耐烦了。』原来正直清高的好人,都会惹来麻烦的,这可不是吗?他的行藏举止如光照在人的面前,邪恶的人站在旁边,自觉羞愧,好像受他谴责似的。

――《每日研经丛书》
】「亚伯拉罕...出去的时候,还不知道往那里去。」

这就是不凭眼见的信心。凡凭眼见的,就不是凭信心,乃是凭理由了。轮船横渡大西洋,也是本着信心的原则的。我们在海面上看不见甚么途径,也看不见甚么海岸,我们却能一天过一天,在航海图上画着标号。当轮船行若干哩的时候,我们立刻就会知道,我们已经到了甚么地方。但是,我们是怎样来测量和画我们的行程的呢?我们的船主,每天拿着祂的测量器望着天,借着太阳来规定祂的行程。祂是借着天上的光──不是地上的光──来航行的。

信心也是这样航行的──望着天,借着神的光;虽然并没有看见航线、灯塔,或者途径。许多时候,信心的脚步似乎牵引我们进入了黑暗和灾祸,但是神开了路,夜半变成了黎明。让我们今天也这样前行罢!─ 不是因着知道,乃是因着相信。

──《地上的天上生活》

我们中间有许多人,常常要先看清路程,纔肯起行。这样,怎能在基督里有长进呢?信、望、爱,是不能像长熟的苹果那样从树上摘下来的。圣经的开头:「起初」后面接着就说「神」。神是全能的,神不单引领那自己能帮助自己的人,神也引领那自己不能帮助自己的人。你只要全心倚靠祂就是了。

等待神,比用自己的脚,更能迅速抵达我们旅程的终点。

良好的机会,常是因审慎过度失去的。── 选


信仰的跋涉者“他因着信,就在所应许之地作客。”】


在圣经中,信仰生活常被描述成一种旅程(创171 诗8411 加68 罗81 加525 )。对许多人来说,基督徒的人生有时看上去是一种缺乏灵性,无所作为的缓慢跋涉的旅程。但字典却把“跋涉”定义为“缓慢而不屈不挠地前进。”
在神引导下的人生旅程中,最早的两个跋涉者是亚伯拉罕和撒拉。他们信靠神的应许,尽管这应许当时看不见直到多年后才实现(来118~12 )。
另一个成功的跋涉者之楷模是威廉·凯瑞(WilliamCarey )。凯瑞曾是制鞋匠,正是靠“不屈不挠”的跋涉精神,他后来成为一个学者,语言学家,及现代宣教之父。他生活的座右铭是:“盼望神之神迹;尝试神之大事。”然而,他晚年清楚地表示:“我去世后,假如有人认为值得为我写传记的话,我会给你一个衡量的标准。如果他说我是个跋涉者,他的评价是公平的。任何超越此说的东西都是言过其实。”他接着说:“我能够跋涉,一切归功于此。”
你正在用信心耐心地履行神赋予你的责任吗?或者你想放弃这种责任?神期待你在人生旅程中成为一个有目标的跋涉者。抓住神的应许,持定目标,你的“跋涉”之苦就不是徒然的,不要忘记,神是你人生旅程中的同行者。
跋涉人生旅程,
基督导我前行;
诚信步主脚步
何忧跋涉艰辛!
世人看重速成,神看重你一生之久的信靠。


──《生命隽语》

有一句话,传闻是耶稣所讲,但没有文字的记载:『这个世界就是一座桥,聪明的人在桥上走过去,但决不会在桥上建筑自己的房屋。』所以基督徒看自己是一个朝?永恒去的朝圣者。

――《每日研经丛书》

飞行员有一句术语:『达到不能折回之点』──指飞机到了这点时,它再不能飞返原处。它的机油已达到有限度的水平,除了向前飞之外,再不能掉头回转。在人生中,有些人因为掉头转回得太早,太快,而自己招致损失。许多时候,人若再下多一点苦工,忍耐多一些时候,多一成的盼望,就会使梦境成真了。当一个基督徒接受上帝的差遣而起程之后,便就是越过那不能回折之点了。

――《每日研经丛书》

艺术家和音乐家能够产生伟大不朽之作,因为他们不断憧憬?那思想未曾涉足的境界,努力不懈的激发出自己的创作力。史蒂芬逊讲过一个农夫,终日在牛栏粪堆中操劳,有人打趣的问他为甚么不厌倦这肮脏的生活?他回答说:『仰望将来的人决不会厌倦现在的生活的。

』――《每日研经丛书》

有一个故事讲到两个小孩子,他们获得一只玩具挪亚方舟作礼物。当他们听了旧约的故事后,也仿效献上一件礼物给上帝,于是在方舟中的各类动物中细心查察,最后拣了一只跛了脚的羊,他们认为这个玩具少了一只破烂的小动物也不相干。大多数人都是抱?这个心理去献祭的,但上帝要的是你最心爱,最宝贵的东西啊。

――《每日研经丛书》

】「雅各因着信……扶着杖头敬拜神。」

新约的作者选中了雅各这个似乎是软弱的记号来描写他的信心,这是十分卓越动人的!其中的原委乃是:神在毗努伊勒所做的神圣一摸,把那个抢夺者所有超然丰富的天然能力,都实实在在的带到了尽头。如今在他身上所表现的,乃是一位满有恩惠之神的王子,与神一同站在君尊的地位上,并且扶着杖头敬拜神。

有一天,我和一位年青弟兄共进晚餐,主正在向他说到这关乎我们天然能力的问题。他对我说:「当你知道神已遇见你,并给你一次根本的对付,同时你也接受了那使你「无能」的一摸。」这是多么有福的事!在我们中间的桌子上有一碟饼干,我拿起一块把它擘为两半好像要吃的样子,然后,我很小心地再将那两半合并一起,我对他说:「这块饼干好像是完整的,但它再不是和从前一样的了!是吗?什么时候你的背脊骨断了,你就会顺从神那最轻微的感动了。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史州达(J.P.Strutjers )是一位长老会牧师,在一个小村落(Greenock )主持牧职;教友非常少,用句不客气的话来形容它──这礼拜堂只遗留过去的光荣历史,而毫无将来发展可言。吏牧师若不是自愿担任牧养这个先人传袭下来的礼拜堂的话,以他的资历和恩赐来说,当地其他大的礼拜堂必热烈竞相邀请他做主任牧师,并且必会做得很出色的;但他宁愿大才小用,深信自己是遵行上帝的旨意,而肯牺牲别人心目中认为较好的职位。

――《每日研经丛书》

识宝与不识宝】

经文﹕“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腓3﹕8 )。
“他看为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财物更宝贵﹐因他想望所得的赏赐”(来11﹕26 )。
这是一段从报纸上抄录下来的新闻﹕
一个罕见的中国明代瓶子﹐今天在此间苏比拍卖行卖得二十六万五千英镑。这个瓶子的女主人曾把它放在后门外面﹐当作栽花之用﹐这个十五世纪的瓶于是兰白两色的。高四英寸多一点﹐宽六英寸半。苏比拍卖行的董事伯尔尼前往达文群托基市一位寡妇家中﹐替她估计一幅画的价值﹐无意中发现这件珍贵的宝物。
一个不透露姓名的买家用电话落了最后的投价﹐这个最后的投价比拍卖行的估价高出两倍半。
苏比拍卖行的专家汤普逊说﹕这个瓶绘上莲花﹐黍和蝴蝶的图案﹐并有“淳化的汉字标记。淳化是中国瓷器制造的一个著名时期。”
伯尔尼说﹕瓶子的主人告诉他﹐她的先夫多年前﹐在东方工作时﹐获别人赠送这个瓶子作为礼物。他说﹕“当我打电话把拍卖消息告诉她时﹐我预先问清楚她是否坐下来﹐以防受惊动而吃不消。”
从这则新闻可以看到两种人﹐一种是不识宝﹐一种是识宝。不识宝的女主人把宝贝视如普通的栽花花盆﹐放在后门外面﹐不足轻重。识宝的伯尔尼﹐把这瓶子视为珍品﹐在拍卖行卖到二十六万五千英镑。
保罗自从大马色路上悔改以后﹐他的心思﹐他的意念﹐他的爱好﹐他的志向﹐有了彻底的转变﹐已往是把万物看为至宝﹐而把耶稣基督视为眼中钉非除掉不可。现在是“为祂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
可是也让我们联想到当时犹太人﹐经受祭司长和文士的挑唆和煽动﹐在彼拉多面前﹐捏造事实控告耶稣﹐视耶稣为不共戴天的仇人。所以极力大喊﹕“除掉他﹐除掉他﹐钉他在十字架上”方以为快。岂知﹐适得其反﹐耶稣不仅没有被除掉﹐祂复活的灵反而充满大地充满人心。谁也没有想到正因为祂“从地上被举起来﹐就要吸引万人来归祂”(约12﹕32 )。可是犹太人反被分散飘流各地。
所以耶稣说﹕“你们举起人子以后﹐必知道我是基督”(约8﹕28 )。
一个人若晓得这块地埋有宝贝﹐他就肯付出代价﹐欢欢喜喜变卖一切所有的﹐买这块地(参太13﹕44 )。
另外门徒正因为认识到耶稣基督为至宝﹐因他有永生之道﹐所以宁愿撇下自己所有﹐来跟从主﹐但主对他说﹕“凡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姊妹父亲母亲儿女田地的﹐必要得着百倍﹐并且承受永生”(太19﹕29 )。

── 佚名《喻道故事续集》

闻说拿破仑在每一次重要战役之前,必独自站立在帐幕里;然后召将领逐一进入幕内;互相没有交谈,但拿破仑只用眼,紧紧钉望?那位将领,然后和他握手;当每一将领离开时,都抱?为他们所敬爱的拿破仑,视死如归的精神。这就是摩西和上帝的关系了。从他对上帝的认识当中,摩西满怀信心。当我们直接会晤上帝之后,世上一切任务我们都能胜任如意。许多时候,我们的失败和疑惧都是因为我们自己单独去行事而招致的。我们若要过得胜的人生,首要的秘诀就是先面见上帝,然后面对人。

――《每日研经丛书》


与神建立关系“他恒心忍耐,如同看见那不能看见的主。”】


灵修著作作家亨利·鲁文希望世人能透过耶稣基督认识神。有一次,他参加一项艺术及灵命生活的研讨会,在讨论时,他听到一位女土抱怨说,她将要离开教会,因为她不同意教会的一些做法。
亨利倾身向前对她说:“这是本末倒置,我不是看轻或不重视你的抱怨,但是,那些都不是问题的重点,最重要的是你和耶稣的关系。”
鲁文知道个人和救主的关系非常重要。虽然我们的眼睛看不到他,手摸不到他,但这并不表示他不存在。电也是看不见的,但它是巨大能量的来源。耶稣也是一样,我们透过祷告、研读他的话语及圣灵的引导,就能不断地与他交流。
鲁文建议:“每天只要花五分钟,安静地坐着,祈求主耶稣与你同在。连续这样做两星期,然后再来找我,告诉我什么是最重要的事。”
基督教信仰的重心就在于信徒与主耶稣的关系,你愿意每天花五分钟寻求他的同在吗?
我在此肃静等候时,
求主对我说话;
请让我主安静,
满怀盼望地倾听主话。
与神建立了个人关系,
你才尝到信仰的滋味。


──《生命隽语》

当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轰沉后,在英国皮茅茨浩市(PlymouthHoe )竖立了一个纪念碑,上面所刻的字是:『上帝用风卷走它们。』当英国人看无敌舰队随?烈风骇浪而沉没时,他们说:「这是上帝的作为。」当我们自己面对任何艰巨的工作时,我们千万不要忘记与上帝为伍。我们单独做不来的事,若与祂一同去做,就必然做得来的。

――《每日研经丛书》

喇合信心的榜样】

在犹太人的传说中,喇合是一位非常出名的人物。她接待那些被派去窥探迦南地的探子;后期的传说更有记载她改奉犹太教;并与约书亚结为连理,成为许多祭司与先知们的先祖,其后人中甚至包括了出名的先知以西结及耶利米等人。由于她接待探子,这行动使成了她信心的凭据。

――《每日研经丛书》

软弱变为刚强】

「软弱变为刚强」这句话,就使人揣测多端了。它可能意会到希西家王起初要掩面向墙寻死,但后来却获得神奇的医治。但也有可能在希伯来书作者的心目中,连想到次经犹滴传(BookofJudith )所描写的屠杀事迹。当时尼布甲尼撒王的大军,在他的将军荷罗否南(Holofernes )率领下进逼,使犹太人恐惧。在犹太境内有一个小村落伯租理亚(Bethulia ),经过围攻,粮食和水都只够五天了,他们正欲投降之际,村中有一个妇人名叫犹滴(Judith ),是非常富有而貌美的寡妇,她的丈夫玛拿西死后一直带孝。她在危乱之际,想出一条妙计。于是穿?最华丽的服装,说服自己的乡人,说她要到叙利亚的军营去走一趟。后来她能够和那位叙利亚的将军会晤,并道出她的来意,她认为犹太人自己犯了罪,而应受叙利亚军的惩罚,于是献计作内应,引叙利亚军偷袭耶路撒冷。当时那将军信以为真,在酒酣熟睡之际,她取出他的佩刀,割下了他的头,携回村中示众,在敌营中的卖国贼知道也哑口无言。结果她把全村尽毁的局势,扭转为空前的胜利。一个柔弱的女子变为刚强,竟能因此而救了全国。

――《每日研经丛书》


弱中带刚“他们软弱变为刚强。”】


有个很有自信的人曾告诉我:“我的生活秘诀就在于尽己之全力,这秘诀一起很管用。”很显然,这人从未遇到我所经历的困难。当时我残破的生命就是一个大大的“不管用”。就算“尽己之全力”也无法解决问题。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寻求自身以外的帮助。
自那日起,神开始教导我每日倚靠他。渐渐地,我体会到作者在所描述的:“他们软弱变为刚强。”不久,保罗的见证也成了我的见证:“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413 )
后来,每日倚靠神成了我的生活方式。他指教我,他要我加入他的事工,并赐给我服事的能力。在这过程中,我学会了更倚靠神,完成了许多看起来以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做到的事工。这些生命中的挑战也使我想起一句格言:“藉由有神的帮助,我们能做到没有神所做不到的事。
你觉得自己软弱吗?如果是的话,请开始学习倚靠神,聆听他的教导,而不只是倚靠自己。当你如此做的时候,软弱便能成为造就你的因素,你就不会被软弱摧毁。
“神为我们好”,这是蒙福的想法,
他的恩惠在我们软弱的时候成为随时的帮助,
他了解我们所有的呼求,
是我们内在的力量。
要体会神的力量,我们必须了解自己的软弱。


──《生命隽语》

】「有妇人得自己的死人复活,又有人忍受严刑,不肯苟且得释放(注“释放”原文作“赎” ),为要得着更美的复活。」

有妇人得自己的死人复活──可能是信心力量最突出的验证。这样的例子在旧约圣经中记载过两次:以利亚使寡妇的儿子复活,以利沙使书念妇人之子复活。但在这两个例子运用信心的都不是妇人,而是先知。值得注意的是,就某种意义而言,妇人在新约圣经中总是与死人复活有关(拿因寡妇之子、睚鲁女儿 以及伯大尼的马大和马利亚的兄弟拉撒路 )。复活这两个字(exanastaseos )的字面意义是“出于复活”,好像复活是个领域,人从其间重得生命。

此处列举的坚忍表现,说明了当人面对着难以置信的变量时,灵里不屈不服的特性。它需要一个内在的力量源头,而这力量只临到那些有信心的人。首先,又有人忍受严刑,这句话逼真地引我们注意到人对人的兽行。这种行为到今天仍方兴未艾,有不少的极权专制政体,仍然以酷刑对待百姓,把百姓挤压成一个共同的模式。一般都认为这里所指的是,马喀比时期,七兄弟遭屠杀事件而言。人们对忍受严刑(etympanisthesan )这个动词的真正意思有些争议。它可能是指棒打或鞭笞。两约之间,有许多的犹太人遭受超乎常人所能忍受的酷刑,希伯来书的受书人,应该是耳熟能详的。在马喀比时期,许多殉道者不肯茍且得释放,虽然他们有机会可以在放弃信仰的条件下得到释放。这些殉道者秉持着将来身体复活的盼望,并且宣称他们的迫害者与这样的盼望无分。他们所选择的更美的复活,远胜于不容他们持守信仰理念的肉身世界。

──《丁道尔圣经注释》


在记忆中“有人忍受严刑,不肯苟且得释放,为要得着更美的复活。”】


在经过漫长的冬季之后,一份当地报纸为了表示欢迎天气转为温暖,刊登了一张照片。那张照片是一个年轻人悠闲地躺在温暖的阳光下。他戴着太阳眼镜、棒球帽,身穿蓝色的牛仔裤,和一件无袖的衬衫。他一手放在额头上,一手握着一个放在他腹部的随身听。显然他是在尽情地享受这个美好的天气。
除此之外,这张照片还显示另外信息,那就是这个人正躺在一个退伍军人纪念公园的一座大纪念碑上。在碑上记着二百二十五位为国捐躯的军人名字。我看着那张照片,想到正是由于有那些英勇的男女奉献他们的生命,这个人才能享受他的人生。
这幅图片提醒了我,由于在过去有那么多英勇的主的仆人心甘情愿作最大的牺牲(徒759 来1135~38 ),我们才能听到福音。他们曾一家又一家、一城又一城,甚至一洲又一洲地去传福音。他们的见证,几乎都是用鲜血写成的。因此,我们今日才能沐浴在神温暖的慈爱之中。
我们除了回想过去那些圣徒所付的伟大代价之外,现在还要反省自己是否甘愿为我们的儿孙作同样的付出?但愿我们能充满信心,为基督挺身而出,去传扬主的福音。
先贤的信仰,虽然经过刀剑水火牢狱之苦,
却依然坚立。
每当我们听到那荣耀的福音,
我们的心是何等的雀跃!
我们未必重蹈殉道者的火烙之刑,
但一定要跟从救主的脚踪。


──《生命隽语》

在以利亚和以利沙的时期,由于先知的能力和信心,妇人的子女虽然死了,但却能把他们复活过来。讲到先知撒迦利亚因为对自己的百姓说真话,被他们用石头打死。传说描写先知耶利米曾到过埃及,并在那里被自己的同胞用石头打死。犹太人的民间故事,是相信以赛亚是被人锯死的。当时希西家(Hezekiah )是个仁君,但死后玛拿西(Manasseh )登位,即崇拜偶像,并且强迫以赛亚赞成和参加一同拜偶像,结果以赛亚拒绝而遭判决,用木锯锯死。当敌人试图劝他放弃信仰时,他坚决的拒绝并且宣告他们的灭亡。『当锯在他的身体肉中切入时,以赛亚不出声埋怨也不哀哭流泪,但他不断的和圣灵交谈,直至身体锯开两段为止。』

希伯来书作者当然不会忘记马加比惨烈?争的日子。每一个基督徒都应该认识他们的挣扎经过,因为在这个杀戮的日中,若果犹太人放弃了他们的信仰,可能耶稣也不会降临了。这件英勇事迹是约在主前一百七十年发生的。

当时的叙利亚王名叫安提奥古(AntiochusEpiphanea )。他的政绩不错,但却醉心于希腊文化。在他执政的时候,硬要将自己所热爱的希腊思想和习惯,输入但勒斯坦的犹太人生活里。此举亦颇为成功;逐渐有些犹太人也接受了希腊的文化、戏剧和竞赛,希腊人的竞赛是赤裸身体而受训练的,所以有些犹太人祭司亦想除去身体割礼的特征,企图完全似希腊人。安提奥古其实只能成功地分裂了犹太人的团结;因为大多数犹太人对他们的传统信仰和习惯是坚定不移的;不论任何压力施加在他们的身上,也不能改变他们的信仰的。

到了主前一六八年,这种希腊化运动已进入白热化的阶段。当时安提奥古有意进兵埃及,于是挥军南下。但结果竟是自取其辱,因为罗马中途命令他退军。当时罗马并没有出兵拦阻,只是差一议员波比拉(PopiliusLaena )携同随员在埃及的边境与安提奥古会晤。他们两人在罗马相识,而且是朋友。这位议员很温和的表达罗马皇帝的意思,不想他进攻埃及,希望他能退军。安提奥古说他会考虑这个提议。这位议员于是拿起一条木棒在安提奥古站的地方画了一个圈子然后小声说:『好啊!当你考虑完毕,你就行出这个圈子吧!』安提奥古想了一回,自忖道:『我怎能抗拒罗马呢?』,于是对这位议员说:『我立即回国吧!』在一个贵为皇帝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耻辱啊!

当安提奥古带领军队回国时,心里仍止不住怒气,当他途经耶路撒冷时,竟突然发动进攻,当然是不费吹灰之力而攻陷犹太人的圣城;屠杀了八万多个犹太人,另外又掳去一万人。而最残酷的事就是亵?和毁污他们的圣殿,抢掠那个安放陈设饼的金坛,香料,金灯台,各样用金做的器皿,华丽的幔幕和至圣所的幔子。殿里的宝藏一扫而空,最凄惨的事就是把献给太阳神的猪肉,放在他们献燔祭的坛上,并带进妓女在圣殿的内室居住,作出一切亵?的丑事。更进一步下令犹太人不能私行割礼,和收藏圣经和律法书,强迫犹太人吃不洁净的肉和敬拜希腊诸神。安提奥古又设监察员巡行全地。强迫犹太人遵守法例,倘若有不依新法而行的,就被拘禁,施以酷列,缚在木柱鞭打至肉破血流;甚至被钉十字架;男孩子受割礼者,则母子俱被勒死;授出藏有圣经和律法书者,则书毁,人亡(约瑟夫所著的古代犹太人习俗 )。在古代的历史中从未有过像安提奥古如此丧尽天良,惨无人道的迫害,存心去消灭别人的宗教信仰。

――《每日研经丛书》

当希伯来书作者叙述这段时,他亦很自然的想起马加比书第四卷中两个壮烈殉道的故事。当他列出先贤的名录时,他深深的知道只有充满信心的人才到以抵受一切的苦难。

第一个故事叙述一个老祭司,名叫以烈沙(Eleazar )(马加比四书五至七章 )他被带到安提奥古面前,命令吃不洁的猪肉;若他拒绝时,则立刻处死。但他实时拒绝这项命令,并回答说:『安提奥古,我们犹太人深信自己活在上帝律法之下。除了那能使我们守律法的力量外,甚么力量也不足畏惧。甚至挖出我的双眼,烧了我的肠脏,我也不会照办的。』于是他们除去他的衣服而鞭打。登时打至血肉模糊,血流如泉涌。其中一个侍?对他说:『快些听王的命令罢。』那时老祭司已经伤痕累累,随即昏迷倒下。行刑的一个士兵用脚向他的肚踢去,让他的身体保持站立的姿势。那时在旁的守?们也目不忍?,再动了慈心,劝他诈佯吃他们准备好的素肉。但亦同样拒绝,并且说:『若我佯作吃不洁之物时,我岂不是对后一辈的青年不忠不贞吗?』最后,他们把他扔进一个预备好的火锅襄烧?,又把臭气熏天的液体倒进他的鼻孔里,当他被烧死时,还不住呼喊一句说话:『我甘愿为律法而死!』

第二个故事是叙述七兄弟殉道的经历(马加比四书八至十四章 )。他们同样在安提奥古王的面前接受同样的恐吓,在刑场上『放置一个大转轮,刑架,铁钩,弹弓,火锅,煎铁板,夹指钳,铁钉手套,木夹,火炭炉。』当第一个兄弟拒绝吃那不洁净的食物时,他们就用鞭抽打,缚他在大转轮上摇绞,弄至四肢脱落,『他们又在轮下加上燃料。顿时火光熠熠,当轮转动时,血花四溅在轮上,血浆滴下,把火灰也弄熄了,身体的肉一块一块的在轮架上飞出来。』但他却能抵受这些极刑,贞忠至死不渝。第二个兄弟则缚在弹弓上,行刑的人穿上有尖钉的铁手套,不停的打在他的身体上。『它们摇打过来,有如凶猛的野豹,撕下身体皮肉,面皮和头皮也一同撕开。』他同样亦坚贞至死不渝。第三个兄弟随?又带上来。那些行刑官看见他的英勇表情,不耐烦等待,立即用刑具拷断他的手脚,再用强弓分扯开他的身躯,活活的用酷刑弄死他,同样他亦贞忠而死。第四个兄弟在未接受同样的行刑前,先割出他的舌头。第五个兄弟则被缚在大转轮上,然后把他的身躯弯倒在轮架旁边,再用铁镣扣他在弹弓上,他们摇动刑具而把他分尸。第六个兄弟则在转轮上被人拷打,『下面则用火烧?身背,他们又用尖棒刺他的胁下,火势随即冒升燃看他的肠脏而死。』第七个兄弟则活生生的放在那个大煎锅,烧烤至死。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保持贞忠的信心,至死不渝。

――《每日研经丛书》

披着羊皮各处奔跑】

有人曾这样问:这些人披着绵羊、山羊的皮,各处奔跑,是干甚么的呢?为甚么要披着羊皮呢?

披着绵羊与山羊的皮,乃是罗马逼迫基督徒的一种刑罚,而且是可怕的刑罚。

『绵羊皮』原文是melote,山羊皮是aigeios(山羊 )和derma(皮 ),罗马政府逼迫基督徒时,把刚刚剥下来的这两种羊皮,新鲜的,还带着血腥味的,绑在基督徒的背脊上,两只手被绑在羊的前腿皮上,羊的后腿皮则绑在人的脚上,然后把人放逐在旷野,在那里有罗马兵看守着。

这些披着羊皮的基督徒在太阳烈日曝晒之下,羊皮逐渐晒干而收缩,他们的身体也慢慢被压迫而死,他们在羊皮收缩时,只能不断地在旷野奔跑,企图减少肉体的痛苦,但至终还是抽筋,皮肉腐烂而死。为主殉道,为主牺牲。

基督徒被称为主的羊,主耶稣是我们是好牧人。但仇敌却利用这两种羊皮来杀害基督徒。不过基督徒准备为主牺牲,是一种本份。历年来为主受苦愈多的人,他们在天上的赏赐也愈大。

中古时代有些天主教受苦派信徒,常以羊皮为外衣,在旷野过简单吃苦的生活,表示与古时受苦的基督徒有同样受苦的心志。你为主受过甚么苦呢。

―― 苏佐扬《原文解经》

「他们若不与我们同得,就不能完全。」】

这章经文证明历代的圣徒原是同一的,有连环将他们系在一起,从这手传到那手,都在一个圆圈之内。在众多的声音中有一个主题,在许多脸面上只有一个态度,在很多的心里只有一个感动。在主耶稣降世之前的圣徒以及以后的,都在向永生的神有同一的信仰,使不见的看见,使距离缩短,从短暂的看到永恒。

现在天正等候,因喜乐还不完全,有福的虽已蒙福,但他们现在的光景与将来的情况之间仍有一个空隙——他们现在享受的,以及可能享受的,也有间隔,若不是我们参与,歌声与诗班也不够完全。有一点停顿,一点期待,一点缺陷,直到我们来加入。你所爱的人要你在那里,他们还没有达到神赐福的中心,还徘徊在门边,直到你也来参加。

你的朋友在瑞士写信给你说到美丽的景色。「你来了就好,我们已经定妥最好的旅游,等你来,快些来吧!你不来就不够圆满。」用词那些蒙福者正等待着我们。天上的灵 好似那位老先知,不肯与耶西的众子一同吃饭,等到大卫这最小的儿子来。全家聚在一起,就十足美满了。

永恒喜乐的事!我们伸张手臂,有无限的期望,让别人的手也与我们接触。

── 迈尔《珍贵的片刻》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