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导航 |
≡ 页面菜单 | ▶ 播放
| ♥ 收藏
1 「凡从人间挑选的大祭司,是奉派替人办理属神的事,为要献上礼物和赎罪祭(或译:要为罪献上礼物和祭物)。」
2 「他能体谅那愚蒙的和失迷的人,因为他自己也是被软弱所困。」「体谅」原文意思是「温柔以待,约束自己的感受」。需要借着大祭司来「献上礼物和赎罪祭」(1节 ))的都是「愚蒙的和失迷的人」,因此,大祭司首先必须认识自己,承认「自己也是被软弱所困」,也是不配的、需要神怜悯的人,然后才能向人流出神对不配之人的体恤。 旧约关于大祭司圣衣的条例,不住地提醒做大祭司的人,要在神面前天天承认自己是软弱的、残缺的、不配的。亚伦自己也曾软弱(出三十二2 )),并多次体谅以色列人的愚蒙失迷(民十四5 、十六22 ))。 新约的信徒都是在基督里「有君尊的祭司」(彼前二9 )),但我们「自己也是被软弱所困」的人,所以都应该学习「体谅那愚蒙的和失迷的人」,学习在自己的软弱中体会到别人的需要。许多自以为属灵的人不能体谅弟兄的软弱、困境和难处,并非因为自己比别人刚强,而是因为自己不够属灵,所以不认识「自己也是被软弱所困」。
3 「故此,他理当为百姓和自己献祭赎罪。」
4 「这大祭司的尊荣,没有人自取。惟要蒙神所召,像亚伦一样。」
5 「如此,基督也不是自取荣耀作大祭司,乃是在乎向祂说『祢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祢』的那一位;」虽然基督有权自取荣耀,但祂「不是自取荣耀作大祭司」,荣耀祂的乃是父神(约八54 ))。圣灵管理作者的笔,没有用「神的儿子耶稣」(四14 )),而是用「基督」,因为「神的儿子耶稣」是表明祂的神人二性的资格,「基督」是祂受膏就职的名字;也没有用「尊荣」(4节 )),而是用「荣耀」,因为「从人间选取的大祭司」(1节 ))只有地位上的「尊荣」,但基督不但有地位上的「尊荣」,更有神性的「荣耀」(一3 ))。 「祢是我的儿子」指父神向宇宙万有宣告基督的身份,「我今日生祢」指基督的复活(徒十三33 )),祂是在复活里尽大祭司的职任(四14 、七24-25 ))。本节引自诗二7。
6 「就如经上又有一处说:『祢是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永远为祭司。』」「麦基洗德」是撒冷王(即平安王)),也是至高神的祭司(创十四17-20 ))。 「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指不同于一切「从人间挑选的大祭司」(1节 )),「他无父、无母、无族谱、无生之始、无命之终,乃是与神的儿子相似」(七3 )),既是君王、又是祭司(七2 ))。任何人间的大祭司都会死,必须由别人继承,但基督做大祭司不受时间的限制(七23-25 )),「永远为大祭司」。本节引自诗一百一十4。
7 「基督在肉体的时候,既大声哀哭,流泪祷告,恳求那能救祂免死的主,就因祂的虔诚蒙了应允。」本节指主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祷告的情形。主耶稣并不害怕死亡,祂屡次预言自己将在耶路撒冷受死,并一路定意向耶路撒冷而去。因此祂不是恳求「那能救祂免死的主」免祂死,而是恳求父神加添心力,使祂能胜过撒但的攻击(
可十四33 )),顺服父神的旨意(
约十八11 ))。
「虔诚」指祂一心只求照父神的意思,而不要照祂自己的意思(
太二十六39 ))。
「蒙了应允」指神让主耶稣清楚知道十字架就是父神惟一的旨意,并有天使「加添祂的力量」(
路二十二43 ))来顺服父神的旨意。我们在一切难处中的祷告,并不是难处被挪去才是「蒙了应允」,有力量在难处中得胜也是「蒙了应允」。
上图:主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祷告的艺术想象图。主耶稣的祷告是:「父啊!祢若愿意,就把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祢的意思」(路二十二42)。当时「有一位天使从天上显现,加添祂的力量」(路二十二43),虽然主耶稣「极其伤痛」,但「祷告更加恳切,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路二十二44)。
8 「祂虽然为儿子,还是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基督是神的儿子,祂是完全的神;但基督也是完全的人,祂「生在律法以下」(加四4 )),站在人子的地位上,必须像人一样成长(路二52 )),为我们的缘故「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在一生的每一个经历中都顺服天父旨意,并在上十字架时达到最高潮(腓二8 ))。 基督既借着在肉身经历的苦难「学了顺从」,信徒的人生也照样是一个借着苦难学习顺从的过程。
9 「祂既得以完全,就为凡顺从祂的人成了永远得救的根源,」「完全」不是说主耶稣曾经有一段时间是不完全的,而是说祂所经历的苦难试验、证实了祂的「完全」,有资格「蒙神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称祂为大祭司」(10节 ))。 「永远得救」指神所预定给人的救恩乃是永远的,「凡顺从祂的人」一经重生得救,就永远得救,不会失去救恩。 「根源」表明「永远得救」不是根据人的行为,乃是根据基督自己,基督是我们「永远得救」的根据。
10 「并蒙神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称祂为大祭司。」
11 「论到麦基洗德,我们有好些话,并且难以解明,因为你们听不进去。」作者了解这些犹太信徒的属灵光景,知道他们还不能理解「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美在哪里。「难以解明」指不容易找到适合于对方程度的话来讲解,因为他们「听不进去」,会认为所说的太理论、太深奥了。因此,圣灵先提出警告、劝勉和鼓励,预备读者的心,直到七1才继续谈「麦基洗德」这个主题。 「听不进去」原文是「听觉迟钝」。
12 「看你们学习的工夫,本该作师傅,谁知还得有人将神圣言小学的开端另教导你们,并且成了那必须吃奶、不能吃干粮的人。」「工夫」原文是「时间」,这些犹太信徒信主的时间已经不短了。 「还得有人将神圣言小学的开端另教导你们」,表明他们不进则退,已经失落了对「神圣言小学的开端」的认识,必须重新回到起点,从最根本的道理着手。「小学」指入门知识,即他们信主时所领受的「基督道理的开端」(六1 ))。 「奶」比喻浅显的道理,「干粮」比喻更深的真理,这两者都是当时希腊哲学家喜欢使用的比喻。
13 「凡只能吃奶的都不熟练仁义的道理,因为他是婴孩;」「婴孩」指属灵生命幼稚的人,仍然停留在属肉体的阶段(林前三1-2 )),仅能享受恩典、慈爱、安慰的话语,不懂得「分辨好歹」(14节 ))。 「不熟练」原文是「未曾尝试」,指没有经验。这些信徒不是不懂真理,而是不愿意成长,不愿意行道,在属灵操练中真正认识「仁义的真理」。 当时有些希腊哲学家如毕达哥拉斯,把学生分成初级的「婴孩」和高级的「成人」(14节 ))。
14 「惟独长大成人的才能吃干粮;他们的心窍习练得通达,就能分辨好歹了。」信徒属灵生命的成熟程度,并不是根据信主时间的长短,而是根据他们对神话语的接受能力、分辨能力和操练经验。「长大成人」指属灵生命成熟的人(弗四13-14 、林前十四20 ))。 「心窍」指领悟能力、辨别能力,只有信徒才有可能具备属灵的洞察力(林前二14-15 ))。 「习练」就是「借着习惯练习」,表明属灵生命的成长不是由于几次培灵会、大奋兴,而是日常属灵操练(提前四7 ))的积累。 「分辨好歹」就是有属灵的敏锐,能「凡事察验」(帖前五21 )),「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诡计和欺骗的法术,被一切异教之风摇动,飘来飘去,就随从各样的异端」(弗四14 ))。「分辨好歹」在此也包括分辨出麦基洗德与亚伦祭司等次的区别。
能与人和神相处(五1) 希伯来书在这段经文中,建立了基督教神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教义──耶稣基督是大祭司。能够在任何世代里都配作大祭司的,必须有三项资格。(一 )这位祭司必须是受任替人管理关乎神的事。葛西普(A. J. Gossip )常常欢喜告诉他的学生,当他在牧师按立礼时,心里感觉到会众对他所说的话:‘我们永远是处于日常琐事当中忙碌地工作;我们的生活时间不停用在赚钱和用钱当中;我们在柜面或在写字桌上不断埋头苦干,把那工业的巨轮不停的推动着。我们希望你能够真的被分别出来,深入神隐秘的所在,到了主日的时候把祂的信息带给我们。’祭司的职责就是把神和人连接起来。在以色列中,祭司有一项特别的职责,就是替犯罪的人献上祭礼。罪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扰乱,并在中间坚立障碍,祭礼的功用便是除去这障碍,重新建立旧时的关系。但有一点须得说清楚。在犹太人的理想观念中,只认为不知而犯的罪 ,才可以献祭得赎。故意犯的罪则不能献祭得赎。所以希伯来书作者说:‘我们得知真道以后,若故意犯罪,赎罪的祭就再没有了’(十26) 。这个观念时常在旧约的献祭经文记载中可以见到的。“若有人在耶和华吩咐不可行的甚么事上,误犯了一件。”(利四2、13) 。民数记十五章二十二至三十一节 是一段重要的经文,当人因疏忽而犯错时,则应按照祭礼的若干规则去做。‘但那擅敢行事的……亵渎了神必被剪除……他的罪孽要归到他身上。’申命记十七章十二节 也订下了一项规则:‘若有人擅敢不听从……那人就必治死。’‘不知’的罪可以饶恕;明知故犯的罪不可恕。犹太人对‘不知’的解释比单纯的无知有更广泛的含义的,它包括在盛怒之下,或情感突发时,或做错了事之后而忏悔的各样过犯。‘故意而犯’的罪是指人在冷静的情况下,计划预谋而做成的过犯,或做了事之后,并无一点悔意,并且明目张胆的不顺服神。所以祭司的主要职责是为罪人,就是犯了过失而愿意归服神的人,开一条通路,和神恢复来往的关系的。(二 )这位祭司的第二个资格是必须能够和人相处。必须经验过别人的生活感受的人,才有资格去同情别人。这里作者指出地上的祭司先为自己的罪献上赎罪祭然后为别人献祭──后来作者也引用这点证明基督超越地上的祭司。祭司应该与民众打成一片。于是作者用了一个特别的希腊字──metriopathein :温柔的感受 来阐释这点。这个字根本很难找到意义相同的字把它译出来的。希腊人认为一个德高望重的人,是能够执乎两极端而取中庸的方法去做事的。人倘若向着两极端走,则必跌倒无疑。所以正确的道路是允执厥中的。这个希腊字metriopatheia ,(名词 )是指处于极端苦痛和完全漠不关心的中间所感受的情况。麦格利哥(W. M. Macgregor )给它的定义是:‘怒气冲天和懈怠放任两者之间的中庸方法。’普鲁他克则说:‘忍耐 是从 metriopatheia 生出来的’。它能激发人的同情心,鼓励人勇敢站起来,救人脱险,宽恕人和听从人。还有另一个希腊人的解释,若人没有metriopatheia 的话,他就不愿意与意见不同的人互相和好。这是一个奇妙的字,它的广义包括我们能听从别人的意见而不触怒;当别人愚顽,历经教诲仍未学会时,也不会发脾气;不因别人的过失而立刻动怒,而是很忍耐地等待这一天结束的时候,以温柔和热诚的同情,引导别人归正。人若要和友人相处和洽,非有这热诚的,忍耐的,和神所赐的metriopatheia 不可。(三 )这位祭司的第三个资格是神选召的,而不是人设立的。祭司的职份不是人随意应征而求得的职位;它是一个被神所召而来的尊贵和权利的圣职。所以神的传道工作并不是世人所认识的普通职业,而是一个天职。教会任牧职的人应该回顾当初的呼召,而不应该说:‘我选择了这件工作。’时刻很谦恭的说:‘神拣选了我,并且给我去做这件工作。’希伯来书作者继续指出耶稣基督如何符合这三个重要的资格作这祭司的职份。(一 )他把第三个资格首先提出来讨论。耶稣自己没有拣选这职任;神先拣选了祂。在祂受洗时,有声音说:‘你是我的儿子;我今天生了你。’(诗二7) 。(二 )耶稣忍受过人最苦痛的经验,领会人性的刚强和软弱,希伯来书作者对这点有四项重要的说明。(甲 )他提及耶稣曾在客西马尼园──祷告、代求、流泪和哀哭。哀哭 (krauge )这个字是有深远意义的。‘哀哭’不是人在平时随意自发的,而是在极度的沉痛和情绪激动时而发的。所以作者强调这点,耶稣尝过人间一切精神上的苦楚。拉比们有一句话:‘祷告有三种:祈祷、哀哭和流泪。它们的感动力量也是照这次序递增。用说话祈祷是在从静中发出来;哀哭的声音扩大了它的力量;但流泪则能征服一切。’耶稣曾受极大的感动而流泪,祂的恳切沉痛之情,由是可见。(乙 )耶稣以诚恳的态度应付生活每一事物,并能从这些经验中记取它们的教训。希腊人有一句话:“人从痛苦中学习。”──emathen aph ' hou epathen 。这句话的两个动词可以互相倒转来用的。伟大的希腊思想家都曾思索过这个问题:‘学习’和‘受苦’是息息相关的。艾斯区罗(Aeschylus ),是希腊最早期非常出名的剧作家,他也写过一句名言:‘学习是从受苦而得来。’他认为受苦,是从诸神野蛮的恩典 发出来的。希罗多德(Herodotus )也曾宣称他的受苦是acharista mathemata :学习是不愉快的经历。一个现代诗人描写作诗的人:--《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希伯来书第五章 ii. 与亚伦相比较(五1~10) 1. 第五章的前四节所讲述的是一段历史事实,也关系到亚伦的等次。如果希伯来书是对犹太籍基督徒写的,则这一段说明就是个提醒,以作为引述一更高等次的背景。前面已经宣称耶稣基督是我们伟大的大祭司,而与亚伦的等次作一些比较是无可避免的,这些比较有两个目的。第一个是证明耶稣具备了大祭司职任的所有资格;第二个目的是要证明基督远超乎亚伦的等次。如果不包括第二个目的,麦基洗德祭司等次的真正意义就会被忽略掉。 整个讨论起始于一个关于大祭司职分的一般宣告。这与第四章末了的引论有某些关联,正如第五章一 开始的因为 ( gar ,中文未译)这个连接词所表明的。的确,我们的大祭司之所以能够帮助我们,是因为祂具备大祭司的一切资格。这里特别提出几个明确的特点。 (1) 大祭司在本质上是人的代表,祂是从人间挑选的 (直译是“取自人间”)。因为祂在本性上与人联合,祂可以代替人向神祈求,这是亚伦祭司职分的基础。毫无疑问的,这工作不能委托给超人类的生物,而是需要一位具有人的感觉和思想的人。 (2) 祂是奉派 ( kathistatai )的。这个动词是被动式,也就是说,大祭司的指派是神所作的。亚伦等次的祭司职任并不是民选的,而是在神的主权下被分派的。 (3) 祂的奉派是为了属神的事 ( ta pros ton Theon )。这里很明显地说出∶祂担负中保的工作,在人面前替神工作,在神面前替人工作。这就是祭司职位的基本功用。 (4) 祂的职责是要献上礼物和赎罪祭 (小字作“要为罪献上礼物和祭物”)。这个子句( hina 子句)带出祂如此密切地与神、与人认同的结果。礼物与赎罪祭密不可分,这两个字的使用有时是可以互相替换的,但是此处却有所不同。这里所说的礼物( do{ra )必是指素祭,而祭物(thysias)则是指血祭。事实上,亚伦的大祭司职任是要为人的罪预备来到神面前的道路。“为罪”这个词意义深远,因为它并不仅限于“祭物”,也包括了“礼物”,所以我们最好将“为罪献上礼物和祭物”解释为大祭司工作的所有范围。他代表他的同胞执行献祭的工作,有赎罪的价值;也就是说,他要处理他所代表之百姓的罪。 2. 说明了大祭司职任的一般功用之后,现在把焦点投注在较个人的层面上,大祭司能体谅 ( metriopathein )无知(中译“愚蒙”)和失迷的人96 。虽然旧约圣经里未曾提过有关大祭司之道德资格,作者却在这里推论说,他们基本上是人中之人,应具有体谅别人的品格。对于无知和失迷的人应该比较容易处置,或许可以置之不理。他们在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中是一群不受欢迎的人,但是在神权政治社会里,他们不能被忽视,神的预备必然与他们有分。大祭司所代表的,不但是社会里优秀的一群人,也代表较差的一群人。 愚蒙 ( agnoousi )和失迷 ( plano{menois )两种描述,可能是罪的种类的起源与特性,这是大祭司所要处理的。愚蒙的罪和故意犯罪的不同,要仔细分辨,因为律法不为故意犯罪的人预备出路。那些漂泊徘徊的人,正是在神的路上迷失,而想要回头;他们并不是真的硬着心背叛神。大祭司特别要体谅那些感到有需要的人,大祭司在自己的软弱 中所能认同的,也正是这些人。亚伦等次的祭司与我们的大祭司的不同,正是在此,因为我们的大祭司比他们更能体谅自己的百姓,但不是因着祂的软弱,反倒是因着祂的能力。祂一点也不“无知”或“失迷”,却能够完全了解无知和失迷的人。 然而,被软弱所困 这个词可以解释为“被软弱所包围”。也就是说,这位大祭司穿上祂的百姓的软弱;如果这样的观点是正确的,则近乎我们的大祭司的性情。不过,前面的解释显明亚伦等次祭司的软弱与基督的大能间的对比,可能是较恰当的解释。 3. 在这节经文中,耶稣基督和亚伦的等次有更显著的差异。因为亚伦等次的大祭司本身是有罪的人,因此他理当为……自己献祭赎罪 。在赎罪日那一天,大祭司必须先为自己的罪献祭赎罪,这是整个程序中重要的部分(参利十六11 及下)。虽然罪与软弱并不见得一定互为因果,但作者显然认为两者密切相关。除了那位完美的人以外,每一个人的软弱结果都会导致罪的出现。身体软弱却没有犯罪的典型例子就是十字架。但亚伦的等次并未为其祭司们在这种软弱上有任何预备,不过其献祭条例理想上有这种功用。本书信还要继续探讨,亚伦必须献上祭牲,基督则是献上自己。大祭司的罪和百姓的 罪显然有一个共通的因素,大祭司和百姓一样,也是有所缺乏。但我们的大祭司又再次站在明显相对的地位上,祂没有罪,故不必为自己献祭。这就是祂与众不同之处。 4. 大祭司职任的一个最重要因素是它的来源。这个职任是神所命定,不是自取、也不是出自于人的指派∶这大祭司的尊荣,没有人自取 。这里很明确的是指亚伦 的例子,因为他是神所预定的。新约时代和旧约时代一样,神的呼召是个重要因素,关键是在神的创始权。当我们把这个比较应用到我们伟大的大祭司身上时,可以知道祂的职任也是神所命定的。圣经上提醒我们,祂深知神把工作托付给祂,祂也完成了神的托付(参约十七4) 。 5. 以下六节圣经解释了基督和亚伦等次间的关系,并介绍麦基洗德的等次,这个解释在五章11节 到六章20节 间的插入语之后还要继续探讨。 作者首先探讨基督是神所指派的,这特点与亚伦的地位相仿。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使用“基督”的称号,不再如四章14节 使用“耶稣”这个名字。这使我们知道作者深受弥赛亚(受膏者)这样的概念所影响,祂“不是自取荣耀 ”得到这样的头衔,虽然祂有权自取荣耀。然而,新约圣经中所描绘的弥赛亚,祂的工作是服事人,祂从不强取尊荣的地位。主耶稣在约翰福音八54 强调,荣耀祂的乃是父神,祂不是荣耀自己。 祂的被设立 (第1节,中译“奉派”)这事实从诗第二篇获得支持,希伯来书一5 已经引用了这篇诗。这个重复提出的主题,在此与出自诗一一○篇的另一处引文相连,这主题使我们知道作者曾默想这些诗,也形成本书信结构的重要部分。他们就像乐章中反覆出现的曲调,每一次都给人不同的感受。作者想把大祭司的主题与神子基督的崇高地位紧密地结合。耶稣是神所设立的,这样的事实说明我们的大祭司完全是神所喜悦的。如果祂是人所指派的大祭司,祂的地位一定会被怀疑97 。 6. 第二个引句出自诗一一○4 ,作者还是用一般的语法,“就如祂在经上又有一处说 ”(英译),假定与第一处引用的经文有别。虽然如此,这里所引用的经文都是具有权威性的,因为“祂……说”很显然是指神自己。祭司 的职位为神所指派,从这里所引用的经文获得支持。 而且这里还引介出两个全新的特性,说明基督的大祭司职任与亚伦等次的祭司职任不同。第一个特性是永远 ,这样的特性不可能再修正。因为祂已臻完美,不可能再有更完美的境界。第二个特性是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 ,因为就如同以后要说明的,祂并不像亚伦的祭司等次,有后继者接替他的祭司职任。祂的祭司职任是一次永远的,不受时间的限制,永远具备祭司的资格。 麦基洗德和亚伦不同,他是个神秘人物,创世记十四18~20 的简短描述,使我们知道他是个历史人物,而且他的祭司职任是亚伯拉罕所承认的。值得注意的是,本书作者对创世记所记载,麦基洗德带着饼和酒出来迎接亚伯拉罕的事只字不提,这件事或许象征着某种重要性,因为饼和酒对主餐具有非常特别的意义。作者对此避而不谈,却只专注在亚伯拉罕向麦基洗德献上十分之一的历史事实(详见第七章)。 他大可进一步将诗一一○4 的誓言详加论述,尤其是他在三、四两章已经论述了神的誓言。但是他却保留这样的论述,直到六章13节 才解释此一誓言的意义。作者介绍麦基洗德这奇特人物的方式,就像祭司本人一样玄秘。麦基洗德的气质,与他所预表的尊荣大祭司十分相称。 7. 本书信常常出人意表地突然引入不同的主题,乍看之下似乎与经文的前后文在本质上没有自然的关联。下一个段落(7~10节)就是个例子。作者的引介可以称之为耶稣生平的回忆。我们或许诧异这与麦基洗德有何关系,他的祭司职任在第10节又被重复提出说明。诗第二篇的重复引用,提醒作者早先的思想顺序,他在前面把注意力集中在神儿子的神性(一章)和耶稣的人性(二章)上面。 作者出其不意地用基督在肉体的时候 所发生的事情,来提醒受信人,似乎就是为了要驱散任何有关“耶稣是个神秘的预表人物,且未曾在历史上出现过”的错误观点。这样的表现方法很发人深省,因为这使人把注意力集中在祂人性的实质上。作者已经在第二章清楚说明(详14与17节),但他在这里,对基督生平的历史记载,插入一段更生动、清晰的叙述,这的确是新约圣经里,除了福音书以外,最鲜活的例子。希腊原文里,并没有界定祂的 这个所有格代名词,但这一定是指耶稣 的,因为祂是整段经文的主题(参5节)。 有关耶稣的人生的关键说明,表现在祂强而有力的祷告中。这里用到两个词祷告 与恳求 ,两者虽然极为类似,却仍是有分别的。前者( dee{sis )是新约圣经中通常用在祷告上的字眼;但后者( hikete{ria )蕴含着比较强烈的祈求意味,它可以溯源到古代,举着橄榄树枝,象征求助的习惯。这些用来描述圣子向圣父祷告的词句不但非比寻常,而且显出祂与祂子民间完全的认同。 大声哀哭 与流泪 ,不可否认的,似乎是指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祷告时的痛苦挣扎,因为祂祷告时汗珠如血滴般落下,说明祂经过内心深处的强烈挣扎。福音书的记载中,并没有提到耶稣流泪,但这并不表示耶稣在当时未曾流泪。祂既然在拉撒路的坟前哭泣,也很可能在其他类似场合中,把内心深处的情绪形诸于外。虽然,眼泪通常被视为软弱的象征,然而它却有着治疗的效果。我们的大祭司和我们一样,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当祂的情绪激动时,也是会流泪的。 作者特意使用那能救祂免死的主 ,这样的叙述子句,来描写耶稣恳切祷告祈求的对象,就是要受信人把注意力集中在神的拯救大能上。在新约圣经中,神是拯救者的概念,人们不容易明辨它的整个意义。作者在二章15节 已说明人受制于死亡的恐惧。基督已经得胜的讯息,给许多人带来新的挑战与希望,这也难怪作者又提到耶稣的得胜祷告了。 但是,作者说基督“就因祂虔诚的敬畏蒙了应允 ”(英译)这样的话,乍看之下并不是很容易明白的。许多解经家认为“祂虔诚的敬畏”(祂的热忱),就是排除畏惧的因素。然而,这些字词似乎更直接地说明,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痛苦挣扎,其最高潮就是完全顺服神的旨意(“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痰囊馑肌保。 就因 ( apo )这个词的意思是“因为”(祂的虔诚 ),这个介系词的另一种一般性解释是“出于”;也就是说“出于祂的虔诚 而蒙拯救”的意思,但这似乎与上下文毫不相干。作者小心谨慎的用 eulabeia ,不用一般的 phobos 来叙述虔诚的敬畏。的确,在新约圣经中,只有本书信用到这个字(参十二28 的“虔诚敬畏”)。对这个字的用法,卫斯葛(B. F. Westcott)的注解是∶“更通俗的解释是敬畏的、深思的退避、不过于大胆轻率,是有真正勇气的”98 ,所以这可以指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经历。这里发现一个问题,在对观福音书里记载得很清楚,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词中,并没有强烈要求天父免去祂将要尝的苦杯。如果这样的话,祂所蒙的应允是什么呢?答案当然是指祂完全顺服神的旨意了。 8. 此外回忆耶稣在地上的经历,这是祂所以成为伟大的大祭司的重要条件,引起作者解释祂受苦的“矛盾”。作儿子的通常要从苦难(就是从地上父亲的手中)学习顺服,这并非完全无法了解的99 。而对基督而言,这却大不相同。祂圣子的职分是完全的,既然如此,到底祂为什么还得学习顺从呢? 在这里我们面对基督属性的奥秘。既然祂是神的儿子,我们很难把学习过程的意义(祂……学了顺从 )联想在一起;但是如果把圣子看作是完全的人,我们立即可以明白。当路加说到耶稣学习上的成长(路二52) 时,所指的是祂藉一渐进的过程、藉着顺服天父旨意,显出祂持续地以天父的旨意为祂自己的意思,并于上十字架时达到最高潮。 客西马尼园的流泪祷告蒙应允,是圣子顺服圣父旨意的确凿例证。没有人否认这是深切的奥秘,而且这事实毫无疑问地使得我们的大祭司对人的了解显得更切实。腓立比书二6 以下经文也有类似的说明,所强调的是基督在奴仆的样式中顺服神的旨意。这两段经文令人联想到以赛亚书中的受苦的仆人。 9. 同样令人记忆深刻的是,书中一再重复基督得完全的过程观念。前面已经表明过苦难与完全密切相联,也就是必须经过苦难的道路才能达到完全。现在作者又说到顺从,显然顺从与完全也是息息相关的,使我们联想到腓立比书二8~9 的思想次序。 没有一个人间的大祭司配得称为得以完全 。不要误以为这样的解释是说,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祂是不完全的。在耶稣的一生中,祂所拥有的完全受到试验,虽然经过了祂所受的一切苦难,祂的完全却丝毫不受玷污。就如胡斯(Hughes)的注解∶“祂的苦难试验祂的完全,同时,祂既得胜地忍受苦难,这些苦难也就证实祂的完全,绝无失败与缺陷”100 。这里所强调的是∶这完全是永存的实际。还有值得注意的是,在七十士译本圣经经常使用以说明大祭司承接圣职的动词,与本书的主题有些关联。 基督的完全被视为是我们得救的根本,确实祂成了永远得救的根源 。“成了”( egeneto )是指得救的效果,因此是用过去式来表现。从历史观点来看,显然是指耶稣负起大祭司职任的那一时刻而言。译成“根源”( aitios )的这个字在新约中只出现在这里,它的意思是“原因”。可能指好的或坏的原因,但在这里完全是指好的,很恰当地译作“根源”(AV 译作“创始者”)。得救的方法没有捷径,若非透过耶稣就没有真正的得救。对本书作者而言,永恒的事物是有很特殊的意义的。他说到永远的审判(六2) 、永远赎罪(九12) 、永远的灵(九14) 、永远的产业(九15) 、永约(十三20) 。很显然地,他希望立定一个恒久不变的根基,不同于必须一再更改的,属地的祭司条例与亲近神的方法。耶稣基督为我们预备的救恩是稳妥而永恒的,我们可以与约翰福音里经常出现的“永生”概念作比较。 很显然的,对于那些想要得到这救恩的人,在此也立下了一些条件,总结来说就是顺服,基督已经为我们立下了学习顺服的典范(8节)。在这个意义之下,顺服就是完全接受神的旨意。对基督徒来说,顺服点出了人对神预备救恩途径当有的回应。值得注意的是,配得救恩的人就是凡顺从祂的人 ,也就是包括所有顺服神旨的人,不论是犹太人或外邦人,穷人或富有的人,受过教育或未受教育的人,自主的或为奴的(参保罗在加拉太书三28 的说明)。福音的普世性就在基督大祭司职任的普世功效上反映出来。 10. 在此用另一个在新约圣经中只出现过一次的字 prosagoreuo{ ,来说明当众宣布的名字或头衔,RSV 译成“任命”( designated ,中译“称”)。新的祭司等次是蒙神 所任命的,使人把注意力放在神的任命之上,这在第4~5节已经有说明。不论怎么说,麦基洗德的祭司等次不是世袭的,就像作者在七章3节 的陈述。因此,除非是神亲自任命,否则没有人可以承接此一圣职。而且,这种等次也是独一无二的,除了基督之外,未曾有人拥有过。用上述不寻常的字句来叙述我们这位大祭司 的资格是很恰当的,因为他和亚伦祭司等次是截然不同的。 作者的论证到目前先搁下麦基洗德 主题不谈,提出某些影响受信人的严肃问题。他似乎有意离开主题,直到第六章探讨亚伯拉罕的誓言时,才渐渐回到麦基洗德这个主题上。
96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所说的体谅对斯多亚主义圈内人士是毫无价值的,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次好的,而上好的则是无感情。参 Williamson, Philo and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 pp.26f。
97 就如 Montefiore, Comm ., p.96所说,“只有神的儿子作大祭司,祂才有资格坐在神的右边。”
98 详 Westcott, Comm ., p.127.
99 参 C. Spicq, Comm . 1, p.46f, 从斐罗的例子指出受苦与学习( mathein / pathein )有密切的关系。
100 详 Hughes, Comm ., p.188.
iii. 插入挑战的话(五11~ 六20) 101 11. 作者突然对受信人的能力提出省思∶他们能掌握他刚才说的以及他在下面要详加发挥的吗?可见作者明显地在对一群真实存在的人说话,他们的光景是他所熟知的。他知道他们是听觉迟钝 的(吕译与 RSV 同;和合本作“听不进去”),想必是指属灵的层面。或许作者认为,他论述到亚伦等次较麦基洗德的等次为低时,对某些受信人来说,太过理论化、学理化了。最起码,他似乎是发现这样的解释太深奥,后面还有更深的讲论;他知道,这对心智成熟的人应该不足以构成障碍。 然而,作者知道在他的受信人中,有着很严重的问题,因此他决定暂时中断他的中心主题,向受信人提出一番警告。因此,他说∶论到麦基洗德,我们有好些话,并且难以解明 ,则是指他所提的麦基洗德主题,对当代的犹太教徒而言,是他们较不熟悉的主题之一,虽然斐罗的作品和昆兰团体的文件中都有略为提及。在此值得注意的是,属灵的状况与领悟力有直接的关联,而后者并非仅仅是知识性的。最根本的问题所在是沟通的问题∶如何用受信人能掌握的方法来解释真理。毫无疑问的,作者所面对的问题,也是每一个解释神的真理之人所面对的。 12. 作者提出他们领悟迟钝这样的责备,如果没有解释,是没有根据的;因此,他为自己的判断作了解释。第一个原因很可能是受书人并没有达到作者的期望∶你们本该作师傅 。作者希望他们能教导别人的原因是,他们信主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对基本真理应该有足够的认识,而且能够教导别人才对。这里引起一个问题是∶这一群受书人是什么身分?我们似乎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绝不是指一所教会的全体会众,因为并非每一名会友都能够担负教导的责任。由此可见,作者心目中是针对一群具备教导别人潜力、但对真理的基本知识却很贫乏的人。他们自己还必须回到基础真理。他们很可能是一小撮知识分子,却缺乏属灵的领悟力。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译作“该”的动词( opheilontes ),原文的意思是指义务,不只是意愿的要求。基督信仰的真理若要完全的推展,必须仰赖长大成熟的肢体去教导幼稚的肢体。所以,任何的团体,若是有教导能力的人本身尚未成熟,这将会是很严重的问题。 紧跟着就具体指出这些受信人的需要,那就是∶还得有人将神圣言小学的开端,另教导你们 。很显然这群人不但不长进,实在已经失落了对“小学的开端”的认识。他们必须回到起点,从最根本的道理着手,这对他们的属灵领悟力是个很可悲的评语。难怪作者感觉到不容易传递他的信息。 或许我们不明白作者为什么不在这卷书信中专一解释福音,而一味地详细解释大祭司主题,答案很可能是∶大祭司主题在犹太教思想中是不可或缺的,也是受书人没有长进的主要原因之一。 译作“神的圣言”这个词(原文是 to{n logio{n tou Theou ),直译是“神的圣谕”,新约圣经里有几处用到这个词来描述旧约圣经(参:徒七38 ;罗三2) 。但是在这里显然是指福音的基本真理,因为作者把它和“小学”( stoicheia )这个字放在一起用。后者通常是用来描述一件事的入门。 如果“圣言”的意义与别处一样,此处所指的是受书人不能够明白解释旧约圣经的基本道理,导致他们对基督教的独特性产生错误的认识,因此需要回到这个主题的基本思想里。 作者提出吃奶 和吃干粮 的对比,并非有意造成两者之间的排斥,而是要说明一个人从吃奶到吃干粮的正常发展。吃干粮之前必须先有吃奶的过程,但是假若仅仅停留在吃奶的阶段,那是很可悲的、不足够的。物质层面如此,属灵层面也是如此。对真理的认识有不同的层次,对属灵事物很渴慕,肯用心追求的人在知识上会有所提升。吃奶和吃干粮这样的隐喻,在哥林多前书三1~2 也用过。 13. 对吃奶的隐喻提出更完全的解释。吃奶的基督徒就是不熟练仁义的道理 ,这句话值得探讨。首先,“不熟练”( apeiros )这个字直译是“未曾尝试过”,因此是没有经验的。缺乏熟练的技巧是因为缺乏练习,这和全然无知的光景是有别的。神要求我们对祂的认识不是点头之交的认识。作者毫不犹豫地把受书人归在吃奶阶段的这一类里面,也就是说他们尚未培养出必要的能力。 第二个要解释的是仁义的道理 这个词。在希腊原文里这个词并没有定冠词,因此这个词所强调的并不是指某些特殊教义而言,而是指神的话语( logos )的公义内涵。六章1节 那里使用了同一个词(logos)来指教义(中译“道理”),其用法也与此处一致。作者可能思想到仁义( dikaiosyne{ )这个词的特别用法,它是指因着信,在基督里所得到的,但也可指仁义的更广泛概念。这两种解释必然是密不可分的,因为人若非藉着基督的义,无法适切掌握仁义的准则。毫无疑问的,一个初信者当然不能立即获得如何辨明这个道理的技巧,但是任何一位渴望成长的基督徒,这样的追求是不可或缺的。 作者描述吃奶的人是婴孩 为结语,自然地紧接于所用的隐喻之后。每一个人都必须经过孩子的阶段,没有人愿意一直停留在孩童阶段。哥林多前书十三11 也用类似的比喻教导我们,保罗说∶“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成年人不是靠吃奶维持生命的。 14. 作者对长大成人 ( teleio{n )的评述,也同样宝贵。长大成人与完全相关,但是只能在基督身上看得到。这里所说的成长,则是指渴望从属灵的孩童长成而言的。保罗书信中多次论及此一概念(详阅弗四13 及下这段经文,尤其注意“我们成长的各种方法”,并详见林前二6 ,三1 ,十四20) 。新约圣经描述面面俱到的信徒生命是整全的生命,有经验的基督徒就知道他需要固体的食物,以帮助他达到这种成长。 对于成长的界定,作者还有更进一步的说明,那就是心窍习练得通达 。这在希腊原文里则是指习惯。其实,习练 ( dia te{n hexin )可以译作“藉着习惯”,或许更清楚地表现出这是过去种种经验的继续累积。这个字在新约圣经中只出现在这里。属灵生命的成长不是由于个别的事件,也不是因为一次大的属灵奋兴,而是来自稳定的属灵操练。 心窍 ( ta aisthe{te{ria )是另一个在新约圣经中只出现过一次的词,这是指心思的特殊机能,是用来明白或判断属灵的事物。在所有人中只有基督徒具有属灵的洞察力,因为他们的心思在属灵认识上受过训练。这种训练的过程也出现在希伯来书十二11、 提摩太前书四7、 彼得后书二14 ,不过彼得后书二14 是用在反面的意思,指贪婪的习惯。 自从亚当和夏娃以来,人类就在寻求分别善恶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并不是容易得着的,即使对基督有些许认识的人亦是。这种能力立即显明了成熟与不成熟的分野。基督徒必须锻练出一种新的道德典范,尤其在外邦人中更该如此,才能在这个世界过毫无玷污的生活。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来五1 】「凡从人间挑选的大祭司,是奉派替人办理属神的事,为要献上礼物和赎罪祭(注或作“要为罪献上礼物和祭物” )。」
大祭司在本质上是人的代表,祂是从人间挑选的(直译是“取自人间” )。因为祂在本性上与人联合,祂可以代替人向神祈求,这是亚伦祭司职分的基础。毫无疑问的,这工作不能委托给超人类的生物,而是需要一位具有人的感觉和思想的人。
祂是奉派(kathistatai )的。这个动词是被动式,也就是说,大祭司的指派是神所作的。亚伦等次的祭司职任并不是民选的,而是在神的主权下被分派的。
祂的奉派是为了属神的事(ta pros ton Theon )。这里很明显地说出:祂担负中保的工作,在人面前替神工作,在神面前替人工作。这就是祭司职位的基本功用。
祂的职责是要献上礼物和赎罪祭(小字作“要为罪献上礼物和祭物” )。这个子句(hina 子句 )带出祂如此密切地与神、与人认同的结果。礼物与赎罪祭密不可分,这两个字的使用有时是可以互相替换的,但是此处却有所不同。这里所说的礼物(dora )必是指素祭,而祭物(thysias )则是指血祭。事实上,亚伦的大祭司职任是要为人的罪预备来到神面前的道路。“为罪”这个词意义深远,因为它并不仅限于“祭物”,也包括了“礼物”,所以我们最好将“为罪献上礼物和祭物”解释为大祭司工作的所有范围。他代表他的同胞执行献祭的工作,有赎罪的价值;也就是说,他要处理他所代表之百姓的罪。
──《丁道尔圣经注释》
【来五1 大祭司】
大祭司必须是受任替人管理关乎上帝的事。葛西普(A. J.Gossip )常常欢喜告诉他的学生,当他在牧师按立礼时,心里感觉到会众对他所说的话:『我们永远是处于日常琐事当中忙碌地工作;我们的生活时间不停用在赚钱和用钱当中;我们在柜面或在写字?上不断埋头苦干,把那工业的巨轮不停的推动?。我们希望你能够真的被分别出来,深入上帝隐秘的所在,到了主日的时候把祂的信息带给我们。』祭司的职责就是把上帝和人连接起来。
――《每日研经丛书》
【来五1~4 】
能够在任何世代里都配作大祭司的,必须有三项资格:
(一 )这位祭司必须是受任替人管理关乎上帝的事。祭司的主要职责是为罪人,就是犯了过失而愿意归服上帝的人,开一条通路,和上帝恢复来往的关系的。
(二 )这位祭司的第二个资格是必须能够和人相处。必须经验过别人的生活感受的人,才有资格去同情别人。
(三 )这位祭司的第三个资格是上帝选召的,而不是人设立的。祭司的职份不是人随意应征而求得的职位;它是一个被上帝所召而来的尊贵和权利的圣职。所以上帝的传道工作并不是世人所认识的普通职业,而是一个天职。教会任牧职的人应该回顾当初的呼召,而不应该说:『我选择了这件工作。』时刻很谦恭的说:『上帝拣选了我,并且给我去做这件工作。
』――《每日研经丛书》
【来五2 】「他能体谅那愚蒙的和失迷的人,因为他自己也是被软弱所困。」
愚蒙(agnoousi )和失迷(planomenois )两种描述,可能是罪的种类的起源与特性,这是大祭司所要处理的。愚蒙的罪和故意犯罪的不同,要仔细分辨,因为律法不为故意犯罪的人预备出路。那些漂泊徘徊的人,正是在神的路上迷失,而想要回头;他们并不是真的硬着心背叛神。大祭司特别要体谅那些感到有需要的人,大祭司在自己的软弱中所能认同的,也正是这些人。亚伦等次的祭司与我们的大祭司的不同,正是在此,因为我们的大祭司比他们更能体谅自己的百姓,但不是因着祂的软弱,反倒是因着祂的能力。祂一点也不“无知”或“失迷”,却能够完全了解无知和失迷的人。
被软弱所困这个词可以解释为“被软弱所包围”。也就是说,这位大祭司穿上祂的百姓的软弱;如果这样的观点是正确的,则近乎我们的大祭司的性情。不过,前面的解释显明亚伦等次祭司的软弱与基督的大能间的对比,可能是较恰当的解释。
──《丁道尔圣经注释》
【来五2 】「愚蒙,」原文是无知。「失迷,」是错路。人犯罪多因无知而陷入错误。―─ 牛述光
【来五4 】「这大祭司的尊荣,没有人自取,惟要蒙神所召,像亚伦一样。」
大祭司职任的一个最重要因素是它的来源。这个职任是神所命定,不是自取、也不是出自于人的指派:这大祭司的尊荣,没有人自取。这里很明确的是指亚伦的例子,因为他是神所预定的。新约时代和旧约时代一样,神的呼召是个重要因素,关键是在神的创始权。当我们把这个比较应用到我们伟大的大祭司身上时,可以知道祂的职任也是神所命定的。圣经上提醒我们,祂深知神把工作托付给祂,祂也完成了神的托付(约十七4) 。
──《丁道尔圣经注释》
【来五5 】「如此,基督也不是自取荣耀作大祭司,乃是在乎向他说:“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你”的那一位。」
这里使用“基督”的称号,不再如四章14节 使用“耶稣”这个名字。这使我们知道作者深受弥赛亚(受膏者 )这样的概念所影响,祂“不是自取荣耀”得到这样的头衔,虽然祂有权自取荣耀。然而,新约圣经中所描绘的弥赛亚,祂的工作是服事人,祂从不强取尊荣的地位。主耶稣在约翰福音八54 强调,荣耀祂的乃是父神,祂不是荣耀自己。
祂的被设立(第1节 中译“奉派” )这事实从诗第二篇获得支持,希伯来书一5 已经引用了这篇诗。这个重复提出的主题,在此与出自诗一一○篇的另一处引文相连,这主题使我们知道作者曾默想这些诗,也形成本书信结构的重要部分。他们就像乐章中反复出现的曲调,每一次都给人不同的感受。作者想把大祭司的主题与神子基督的崇高地位紧密地结合。耶稣是神所设立的,这样的事实说明我们的大祭司完全是神所喜悦的。如果祂是人所指派的大祭司,祂的地位一定会被怀疑。
──《丁道尔圣经注释》
【来五7 】
「基督在肉体的时候既大声哀哭,流泪祷告,恳求那能救他免死的主,就因他的虔诚蒙了应允。」
希腊原文里,并没有界定祂的这个所有格代名词,但这一定是指耶稣的,因为祂是整段经文的主题(参5节 )。
有关耶稣的人生的关键说明,表现在祂强而有力的祷告中。这里用到两个词祷告与恳求,两者虽然极为类似,却仍是有分别的。前者(deesis )是新约圣经中通常用在祷告上的字眼;但后者(hiketeria )蕴含着比较强烈的祈求意味,它可以溯源到古代,举着橄榄树枝,象征求助的习惯。这些用来描述圣子向圣父祷告的词句不但非比寻常,而且显出祂与祂子民间完全的认同。
大声哀哭与流泪,不可否认的,似乎是指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祷告时的痛苦挣扎,因为祂祷告时汗珠如血滴般落下,说明祂经过内心深处的强烈挣扎。福音书的记载中,并没有提到耶稣流泪,但这并不表示耶稣在当时未曾流泪。祂既然在拉撒路的坟前哭泣,也很可能在其它类似场合中,把内心深处的情绪形诸于外。虽然,眼泪通常被视为软弱的象征,然而它却有着治疗的效果。我们的大祭司和我们一样,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当祂的情绪激动时,也是会流泪的。
就因(apo )这个词的意思是“因为”(祂的虔诚 ),这个介系词的另一种一般性解释是“出于”;也就是说“出于祂的虔诚而蒙拯救”的意思,但这似乎与上下文毫不相干。作者小心谨慎的用 eulabeia,不用一般的 phobos 来叙述虔诚的敬畏。的确,在新约圣经中,只有本书信用到这个字(十二28) 。对这个字的用法,卫斯葛(B. F. Westcott )的批注是:“更通俗的解释是敬畏的、深思的退避、不过于大胆轻率,是有真正勇气的”,所以这可以指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经历。这里发现一个问题,在对观福音书里记载得很清楚,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词中,并没有强烈要求天父免去祂将要尝的苦杯。如果这样的话,祂所蒙的应允是什么呢?答案当然是指祂完全顺服神的旨意了。
──《丁道尔圣经注释》
【来五7 】
「大声哀哭,流泪祷告。」主耶稣在客西马尼园里的祷告,是一个大的祷告;这一个祷告,主是大声祷告出来的。如果你里面的负担够重,你祷告的声音就要与里面的负担相称才行。里面负担没有那么大,而外面声音那么大,就不过是声音。如果里面负担够重,你的声音就要把它发表出来。── 倪柝声
【来五7 】「免死,」原文是落到里边以后从里边出来,所以免死当译作『从死里出来』。―─ 牛述光
『大声哀哭,流泪祷告恳求。』我们若向来只祷告,而从未有重担压得哀哭流泪的祷告,我们在祷告上必有缺欠。
【来五7 基督大声哀哭求神免死何意?】
答:本书作者告诉我们:「基督肉身的时候,既大声哀哭,流泪祷告,恳求那救祂免死的主,就因祂的虔诚蒙了应允。」这一节的描写意思,系指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祷告时的情形,按路二十二44节 的记载:「耶稣极其伤痛,祷告更加恳切,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相信这「大声哀哭,流泪祷告。」就是在此时此地所发生的,是耶稣当时内心极度悲伤、痛楚而表现于外部强烈哭号,热切恳求的心灵状态(太二十六37-39 ,诗二十二1 ,太二十七46) 。耶稣原是明知神有绝对全能救祂免死,即从死里复活(可九31-32) 。祂之所以为此哭泣流泪祷告,是因身为祭司性质,并且要将自己为了罪人,向神献为赎罪祭的时候,自然在肉体的软弱上有所流露恳求的表情;但祂的心志是完全交托在「那能救祂免死的主」面前(路二十二42 ,二十三46) 。这里所谓「救祂免死」原文意思乃指「救祂出死」( ),就是指祂从死里面出来。换而言之,不是恳求救祂免于肉体的死去(form cying ),而是恳求救祂能从死里复活Resurrection formDeath。在耶稣的生平言行中,从来没有见过祂为肉体的免死祈求,只知祂曾经早有预言自己要在死后第三天复活,当然没有需要为肉体的免死祈求。然而总因祂是如此敬虔的顺服于神,遵从神的旨意,(来五7 ,路二十二42) ,祂的祷告便「蒙了应允」。这里「应允」一词原文乃是指「听进去」( ( ),being beard),意思就是由于祂的这种完全顺服神的安排,被神悦纳,蒙神垂听,赐给祂的力量能忍受肉身的苦难,并从坟墓中出来,从死里复活,使祂成为人类得救永远的根源,所信的盼望。(五8-9 ,十一24-26 ,林前十五14-17) 。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来五7 基督在肉体的时候,“大声哀哭”,记载在四福音什么地方?】
四福音曾记载主耶稣流泪及哀哭的事如下:
一、在拉撒路墓前(约十一33-35) ,不是为死人拉撒路而哭,因他能使死人复活,乃是为活人(不信的犹太人 )而哭。
二、为耶路撒冷哀哭,因为预知它的毁灭(路十九41) 。既说“哀哭”,一定是大声的。
希伯来书作者在这里所提及的“大声哀哭”是求神免死,显
然与上述两次“哭”不同。
有人以为主耶稣在十字架上大声喊叫问神“为什么离弃他”之时曾哀哭(太二十七46) ,但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因为在十字架上的大声,并非“求免死”。
多数解经家认为这是主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祈祷时的情形。福音书的作者只看重主耶稣三次求神的那一点,所以不把他“大声哀哭”这一情感的流露记载下来。希伯来书作者在本章是要描写主耶稣为祭司与以前的祭司一样,有“肉体的软弱”(4节-7节 )。所以特别把他“大声哀哭,流泪求神免死”等动作记下,然后以他“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为结论。
路加福音二十二章44节 说,“耶稣极其伤痛,祷告更加恳切,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相信“大声哀哭、流泪”就是在这时候产生的。
不要希奇为什么四福音不把耶稣大声哀哭的动作记下来,耶稣所说的话,四福音也没有完全记下来,比方“施比受更为有福”一语,是保罗复述主耶稣的话(徒二十35) ,但四福音并未披露(有关此点 请参阅马太福音难题研究第一条 )。
【来五7 “主耶稣求免死,蒙神应允”,但主耶稣结果还是死了,到底如何解释?】
许多解经家因这问题而感困扰。
我们要先仔细研究这句话原来的意思,免得我们被我们的眼睛和看得太快的感觉所蒙蔽。
第一,主耶稣并“不是”求“免死”。
第二,他的祈祷蒙应允,不是神使他“不死”。
请将这节圣经细心念一次,我把这节圣经排成诗句的样式:
基督在肉体的时候
既大声哀哭,流泪祷告恳求
那能救他免死的
主,就因他的虔诚,
蒙了应允。
请注意:耶稣是“祷告恳求主”,不是恳求“免死”。他所祈祷的主是“那能救他免死的”主,这是神的一项工作。主耶稣老早知道“神能救他免死”,即“从死中复活”,所以他不必向神求“免死”,否则他自相矛盾,不相信自己对门徒多次的预言,“他第三天要复活”的神迹了。
他不是求免死,乃是向这位“能救他免死的神”献上最恳切最虔诚的祷告。
二、他“蒙了应允”与“求免死”无关。神因耶稣虔诚加以垂听。“应允”一词、未能表达原意,原文该字乃是“听进去”EISAK-OUO,比一般的“听”AKOUO加强语气。这“应允”乃是“注意的垂听”,“欣赏地聆听”,无“应许”或“答应要求”的意味在内。
主耶稣在客西马尼园三次恳切祈祷,最后完全顺服神的安排说:“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路二十二42) ,这种完全顺服,被神欣赏,蒙神垂听,使父神的心得了高度的满足。
因此本书作者说:主耶稣“因受苦难,学了顺从”(8节 ),证明上述的解释是正确的。
至于有人解释说:主耶稣求免死,蒙神应允,是指他后来使他从死里复活而言,他虽然死了,但仍能复活,也就等于免死了。这种解释似乎很对,但上述的解释则更合原文与原意。我们必须根据“以经解经”的原则来研究一切的难题。解答任何一段圣经,也必须根据全部圣经所指示的原则。
主耶稣明知,也明言他自己在死后第三天复活,他为什么还要求免死呢?当然不需要有此一着。
原文这节圣经的先后次序如下:中文未能译得完全;
“他(基督 )在肉体的日子里,祷告和恳求(此二字均为多数字 ),他(神 )那能救他出死的,用大声的哭叫和眼泪,他献上了(献上一词中文漏去 ),就因虔诚而蒙垂听。”
仔细思想原文的语气和次序,当能更清楚了解作者的原意耶稣并非求“免死”,因他预知神能使他“出死”而复活。
【来五8 学习顺从「祂虽然为儿子,还是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
许多不同的意志在一起就会发生冲突,人人都想照自己的意思行,在同一个世界里,就造成各种的矛盾和分歧。世界和人都是神所创造的,有神的意旨,而人的意志和目的与神不合,不服从神,这就是罪的来源。人不能勉强神来顺从人,因为人的意志是自私的,愚拙的,如果神顺从人,一切都要变作混乱,错误了,况且神比人大,应当有权管理人,人是属神的,是受造之物。
从亚当到以后的世人都犯了罪,违背了神的命令,律法,旨意。因此都要灭亡,主耶稣基督为了救人而来到世上,祂自己必须顺从神,才能作世人的救主,救人脱离罪恶。在天上好的境遇容易顺从,而在苦难,不如意的情况下顺从是不容易的。主耶稣就是在苦难中学了顺从,直到死在十字架上(腓25~11 )。祂这样得以完全,就为凡顺从祂的人成了永远得救的根源(来59 )。我们永远得救的根源在于基督的顺从,我们的得救则在于顺从基督。不服从基督,就是不顺从神,一切都完了,没有任何前途,神绝不允许,不顺从祂的情况存在。所以我们今天就得学习在苦难中顺从主。
──《每日天粮》
【来五8 】
「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或译在所受的苦难上学了顺从。主宁肯受苦、受死也不能不顺从顺从。顺从就受苦,受苦还是顺从;主既然有受苦的经验,就是至死顺服而得胜的经验,祂也就完全了。―─ 牛述光
【来五9 】「他既得以完全,就为凡顺从他的人成了永远得救的根源,」
“成了”(egeneto )是指得救的效果,因此是用过去式来表现。从历史观点来看,显然是指耶稣负起大祭司职任的那一时刻而言。译成“根源”(aitios )的这个字在新约中只出现在这里,它的意思是“原因”。可能指好的或坏的原因,但在这里完全是指好的,很恰当地译作“根源”(AV译作“创始者” )。得救的方法没有快捷方式,若非透过耶稣就没有真正的得救。对本书作者而言,永恒的事物是有很特殊的意义的。他说到永远的审判(六2) 、永远赎罪(九12) 、永远的灵(九14) 、永远的产业(九15) 、永约(十三20) 。很显然地,他希望立定一个恒久不变的根基,不同于必须一再更改的,属地的祭司条例与亲近神的方法。耶稣基督为我们预备的救恩是稳妥而永恒的,我们可以与约翰福音里经常出现的“永生”概念作比较。
配得救恩的人就是凡顺从祂的人,也就是包括所有顺服神旨的人,不论是犹太人或外邦人,穷人或富有的人,受过教育或未受教育的人,自主的或为奴的(书三28) 。福音的普世性就在基督大祭司职任的普世功效上反映出来。
──《丁道尔圣经注释》
【来五9 得以完全】
英文圣经钦定本指出耶稣藉?祂的一切经历,而得以完全(teleioun )。这个动词还有一个形容词(teleios ),希腊文的『完全』用作形容词时,它的正确解释是一件事物能照?它原来的设计完满实践出来,就称为『完全』。这是指实际事物的功用,而不是抽象或玄学上的思想。希伯来书作者说『得以完全』是指耶稣完满的受过一切苦难的经验,而使他更能适合作人类的救赎者。
――《每日研经丛书》
【来五9 】
『永远得救。』我们的得救,不是在于我们自己和我们的行为,乃是在于主和祂的工作。我们和我们的行为会改变,不可靠;主和祂的工作不会改变,永远可靠。我们的得救,既是在我们行为之外的,就我们的行为绝不会影响我们的得救。我们一次得救,就永远得救。
【来五10 】「并蒙神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称他为大祭司。」
在此用另一个在新约圣经中只出现过一次的字prosagoreuo,来说明当众宣布的名字或头衔,RSV译成“任命”(designated 中译“称” )。新的祭司等次是蒙神所任命的,使人把注意力放在神的任命之上,这在第4~5节已经有说明。不论怎么说,麦基洗德的祭司等次不是世袭的,就像作者在七章3节 的陈述。因此,除非是神亲自任命,否则没有人可以承接此一圣职。而且,这种等次也是独一无二的,除了基督之外,未曾有人拥有过。
──《丁道尔圣经注释》
【来五11 】「论到麦基洗德,我们有好些话,并且难以解明,因为你们听不进去。」
他知道他们是听觉迟钝的(吕译与 RSV同 和合本作“听不进去” ),想必是指属灵的层面。或许作者认为,他论述到亚伦等次较麦基洗德的等次为低时,对某些受信人来说,太过理论化、学理化了。最起码,他似乎是发现这样的解释太深奥,后面还有更深的讲论;他知道,这对心智成熟的人应该不足以构成障碍。
然而,作者知道在他的受信人中,有着很严重的问题,因此他决定暂时中断他的中心主题,向受信人提出一番警告。因此,他说:论到麦基洗德,我们有好些话,并且难以解明,则是指他所提的麦基洗德主题,对当代的犹太教徒而言,是他们较不熟悉的主题之一,虽然斐罗的作品和昆兰团体的文件中都有略为提及。在此值得注意的是,属灵的状况与领悟力有直接的关联,而后者并非仅仅是知识性的。最根本的问题所在是沟通的问题:如何用受信人能掌握的方法来解释真理。毫无疑问的,作者所面对的问题,也是每一个解释神的真理之人所面对的。
──《丁道尔圣经注释》
【来五11 】
「听不进去,」就是听觉迟钝了,原因乃在心窍未开。―─ 牛述光
【来五11 听不进去】听不进去(dull-nothros )希腊文的no{thros可以作多方面解:心思迟钝;领会力迟慢;听觉不清楚;记忆力差;像动物病倒而四肢无力;愚顽像石头一样。
――《每日研经丛书》
【来五12 】
「看你们学习的工夫,本该作师傅,谁知还得有人将神圣言小学的开端另教导你们,并且成了那必须吃奶、不能吃干粮的人。」
“该”的动词(opheilontes ),原文的意思是指义务,不只是意愿的要求。基督信仰的真理若要完全的推展,必须仰赖长大成熟的肢体去教导幼稚的肢体。所以,任何的团体,若是有教导能力的人本身尚未成熟,这将会是很严重的问题。
紧跟着就具体指出这些受信人的需要,那就是:还得有人将神圣言小学的开端,另教导你们。很显然这群人不但不长进,实在已经失落了对“小学的开端”的认识。他们必须回到起点,从最根本的道理着手,这对他们的属灵领悟力是个很可悲的评语。难怪作者感觉到不容易传递他的信息。
或许我们不明白作者为什么不在这卷书信中专一解释福音,而一味地详细解释大祭司主题,答案很可能是:大祭司主题在犹太教思想中是不可或缺的,也是受书人没有长进的主要原因之一。
译作“神的圣言”这个词(原文是 tonlogion tou Theou ),直译是“神的圣谕”,新约圣经里有几处用到这个词来描述旧约圣经(徒七38 ,罗三2) 。但是在这里显然是指福音的基本真理,因为作者把它和“小学”(stoicheia )这个字放在一起用。后者通常是用来描述一件事的入门。
如果“圣言”的意义与别处一样,此处所指的是受书人不能够明白解释旧约圣经的基本道理,导致他们对基督教的独特性产生错误的认识,因此需要回到这个主题的基本思想里。
──《丁道尔圣经注释》
【来五12 】
「小学,」原文是原质。希腊人以日、月、水、火、风为一切的原质,这是最起码的东西。―─ 牛述光
【来五12 小学的开端】作者指责他们还需要别人教导他们基督教的小学的开端──(Stoicheia )。这个字有多种解释:在文法上,是指初学的字母;在物理学上,它是指构成物质世界的四大元素;在哲学上,是指学生研习的基本哲学原则;在几何学上,是指点和线的初步证明。作者觉得痛心的是他们经过多年信奉基督教,仍在这些『小学的开端』,而裹足不肯向前进步;他们犹如无知的小孩子,不能辨别是非。
――《每日研经丛书》
【来五13 】
「凡只能吃奶的,都不熟练仁义的道理,因为他是婴孩;」
吃奶的基督徒就是不熟练仁义的道理,这句话值得探讨。首先,“不熟练”(apeiros )这个字直译是“未曾尝试过”,因此是没有经验的。缺乏熟练的技巧是因为缺乏练习,这和全然无知的光景是有别的。神要求我们对祂的认识不是点头之交的认识。作者毫不犹豫地把受书人归在吃奶阶段的这一类里面,也就是说他们尚未培养出必要的能力。
第二个要解释的是仁义的道理这个词。在希腊原文里这个词并没有定冠词,因此这个词所强调的并不是指某些特殊教义而言,而是指神的话语(logos )的公义内涵。六章1节 那里使用了同一个词(logos )来指教义(中译“道理” ),其用法也与此处一致。作者可能思想到仁义(dikaiosyne )这个词的特别用法,它是指因着信,在基督里所得到的,但也可指仁义的更广泛概念。这两种解释必然是密不可分的,因为人若非借着基督的义,无法适切掌握仁义的准则。毫无疑问的,一个初信者当然不能立即获得如何辨明这个道理的技巧,但是任何一位渴望成长的基督徒,这样的追求是不可或缺的。
作者描述吃奶的人是婴孩为结语,自然地紧接于所用的隐喻之后。每一个人都必须经过孩子的阶段,没有人愿意一直停留在孩童阶段。哥林多前书十三11 也用类似的比喻教导我们,保罗说:“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成年人不是靠吃奶维持生命的。
──《丁道尔圣经注释》
【来五13 】
「不熟练仁义的道理,」原文是对义的道理没有经历。义的道理,就是十字架彰显神的义,是义的代替不义的救赎道理。―─ 牛述光
【来五14 】「惟独长大成人的,才能吃干粮,他们的心窍习练得通达,就能分辨好歹了。」
作者对长大成人(teleion )的评述,也同样宝贵。长大成人与完全相关,但是只能在基督身上看得到。这里所说的成长,则是指渴望从属灵的孩童长成而言的。对于成长的界定,作者还有更进一步的说明,那就是心窍习练得通达。这在希腊原文里则是指习惯。其实,习练(dia ten hexin )可以译作“借着习惯”,或许更清楚地表现出这是过去种种经验的继续累积。这个字在新约圣经中只出现在这里。属灵生命的成长不是由于个别的事件,也不是因为一次大的属灵奋兴,而是来自稳定的属灵操练。
心窍(ta aistheteria )是另一个在新约圣经中只出现过一次的词,这是指心思的特殊机能,是用来明白或判断属灵的事物。在所有人中只有基督徒具有属灵的洞察力,因为他们的心思在属灵认识上受过训练。这种训练的过程也出现在希伯来书十二11、 提摩太前书四7、 彼得后书二14 ,不过彼得后书二14 是用在反面的意思,指贪婪的习惯。
──《丁道尔圣经注释》
【来五14 】
『惟独长大成人的,才能吃干粮,他们的心窍,习练得通达,就能分辨好歹了。』
在寻求神的旨意时,我们必须习练我们的思想意志。我们要把我们的意志放在神一边而与神同工。我们放下自己的意思是应该的,但是除去思想意志的机能,落在思想空白和意志被动的反常情形里,那是不可以的
【来五5~10 你是花花公子吗?】
我必须声明我不是一个拳赛迷。我认为拳击是一项残酷的、悲惨的、不人道的运动。试想,两个人在作野兽鬪,他们彼此攻击对方,几乎完全失去理智,但我对于重量级职业拳击家李斯敦所说过的一句话,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说:「我喜欢游泳,也喜欢跳舞,更喜欢聊天,但我正为一场拳赛准备,我必须放弃一切的游戏,专心一意地为正经事下功夫。」玩乐是小孩子的事,做正经事才是成人的业务。把这个原则运用到基督徒身上吧!我们就看见许多信徒在玩弄宗教,玩弄教会,他们不愿为属灵的战抖好好下一番苦练的功夫。他们大声唱:「基督精兵」,却喜欢在世界上游荡,丝毫无意为真理而战抖。朋友,请你注意李斯敦的话,更请你注意圣经所教导的话:「你们早就应该为人师表才是,可是你们竟还需要别人把上帝信息的第一课来教你们。你们到现在还在吃奶,不能够吃干饭。」(来五12) 换句话说,你们还是小孩子,还没有长大,你不能再玩奶瓶了,必须学习使用筷子才对!
你得救已经多久了?你的灵命多大了?在教会中找不到精炼的兵,而竟有一大群属灵的婴孩,真是可悲啊!我们必须快把游戏的服装脱掉,换上上帝的甲胄。不要再嬉玩,好好的去从事正经事。请研习以弗所书六章十二至十八节 。
——M.R.D. ——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来五12 】
作者责备希伯来信徒没有追求长进。实际上,他们就像低能的学生。这种可悲的属灵光景可从以下的事例表明:一次,名作家赛珍珠访问一个收容弱智儿童的机构。当她逐一参观各房间时,她注意到多半儿童都发呆地坐在板凳上。她向那儿的工作人员问:『他们在等待甚么?』那人回答说:『他们不是在等待。这些孩都不爱作事,就喜欢整天的坐在那儿。
』──《影子的背后》
【来五12 长大成人! “看你们学习的工夫,本该作师傅,谁知还得有人……教导你们。”】
当我们的孩子还是婴儿时,我和妻子喂他们吃流质食品。当他们大一些,我们就喂他们糊状软食物。他们长得可爱像婴儿食品罐上的胖娃娃一样。 现在孩子们已经长大成人。当他们回来探亲时,我妻子为他们准备肉类米饭之类的食物。因为他们都已长大了。 奶和婴儿食品适合于婴儿。随着成长,他们就应该吃固体食物了。灵性的成长也是同样道理。 基督徒的成熟就好比钢琴演奏家的成长。在某种意义上,当你开始弹第一首简单的曲子时,你已经在成为钢琴家的旅途中迈出了第一步。然而,要弹好琴,成为钢琴演奏家,则需要多年的练习。如果总是弹奏简易的乐曲,你永远也无法成为钢琴演奏家。 希伯来书的作者担心他的读者缺乏灵性的成长。他写道:“你们……本该作师傅……成了那必须吃奶、不能吃干粮的人。”(来512 )他勉励他们“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61 )。 基督徒应该朝灵性成熟的道路继续迈进。我们必须尽情地吸收神的话语,并将学到的功课付诸实践。这是成长的唯一途径。 我愿更多效法耶稣, 领悟更多救主旨意; 恳求圣灵作我导师, 教我学习基督真理。 重生得救或许只需片刻, 灵性成熟却要一辈子。
【来五12 你长大了吗? “你们本该作师傅……并且成了那必须吃奶、不能吃干粮的人。”】
希伯来书第5章是写给那些看似成熟,但在灵命上仍然停留在婴儿阶段的信徒的。他们应当足够成熟,可以教导别人,但他们像是襁褓中的婴儿,长不出属灵的的果子,这将受到主的严厉惩罚。希伯来书作者敦促人们抛开孩子气的东西,快快长大。 作者写道:“我们应当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来61 )。此处“完全”一词意指“成熟”。收信人应离开吃奶阶段,“长大成人”(来514 ),能吃圣经的干粮。 今日很多教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它们应当是进修会,但实际上不过是“育婴堂”,但婴儿长不大时,同工们就得花太多时间充当保姆,而忽略了对神家庭中其他成员的照顾。 你做基督的信徒有多久了?你长大了吗?你是牧师和其他信徒的包袱吗?抑或你已是一位鼓励他人的、帮别人背包袱的人?使徒彼得激励我们:“要在我们主救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知识上有长进。”(彼后318 )。让我们迈向成熟这个目标。 亲爱的主,咀嚼你祝福的话语, 我不会再软弱又孩子气; 当我倾听你圣灵的声音, 但愿像基督的爱和恩典能在我身上显见。 不断向基督学习,就会愈来愈像基督。
──《生命隽语》
【来五12~14 】
有些基督徒的信仰,经过了三四十年,或五六十年,毫无增长的,有些基督徒对圣经学者或神学家补充的新知识和新理论,存心不闻不问,成年人的基督徒男女生活在如婴儿般的宗教状况当中,仍感到自满,实在是一件可悲的事啊!
他们好像外科医生反对引进新的科技,新的麻醉方法和新的仪器,并且说:『昔日李斯特(Lister-SirJeseph1827-1912英国外科医生.编者注 )认为好的,我也照旧沿用,有何不可?』又如另一个医生反对用新药医病而说:『我五十年前在医学院时认为好的药物,我现在也照旧不改了。』在宗教的生活来说,情形比这些例子更坏,因为上帝是无限的;基督的丰盛是搜索不尽的;我们应该每天都向前迈进,日日更新的学习。
――《每日研经丛书》
不错,耶稣曾教训人,世上最珍贵的事,是要有像孩子天真的灵。但孩子天真和孩子的幼稚是有很大的分别的。在神仙故事中有一位不会长大的潘彼得(PeterPan )在舞台上是很生动和逗人喜爱的;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不肯长进是一个悲剧。我们因此要很小心不要把我们的宗教生活仍然滞留在孩子的时代,我们的信仰要向前迈进,直到成熟的境地。
――《每日研经丛书》
【来五13 】
「熟练仁义的道理。」一个人只要认识英文字母就可以打字;但是没有人请他做打字员。有人一分钟打两个字,有人一分钟打一百二十个字,分别很大。我们对神的话要达到两个地步:第一是熟悉──熟能生巧,「巧」就是活泼的作用;第二,我们需要主的话每天题醒我们(赛五十4) ,因为我们很容易忘记。只有当我们对主的话「熟练」之后,每遇到需要的场合,立刻就有主的话涌流出来,在我们心中引导我们。如果遇到问题才临时翻看圣经,那就来不及了。
── 滕近辉《爱徒的叮咛》
【来五14 「他们的心窍习练得通达,就能分辨好歹了。」】
我们不可太着重肉身感觉的价值。举例来说,香气是令人享受的,使我们吸闻花园或田野的气息,也使我们防备在脚步所及之处的危险。在神的安排之下,有些气味足使我们警觉,知道一有毒素,不可就近。
心灵方面我们也应有知觉。在内在的生命中,属灵的感觉多么重要!我们若迅速地辨别善恶,必会欢迎这些而避免那些。对那遥远的福分,我们就迎之而去;那威胁我们的咒诅,必设法逃避。
军队的哨兵在防御上最为重要,如果攻击来到,不加警戒,必然危险。敌人偷袭,常用潜入堡垒中心,而因未加防御而遭攻破。我们总要识别试探,那也许原先只是一个思想、一个建议、一个影子而已。
我们的感官在运用上也该使我们的感受尖锐。当我从事茶叶的贸易,在嗅觉与味觉方面特别灵敏,很会辨别。我们同样需要辨别是非的能力,在一切导致试探的事上,心中总要灵敏,就及早对付。主啊,求你使我以敬畏耶和华为乐,好似香气一样有感受力。
【来五14 心窍是藉习练才得通达】
在西方社会长大的人,被教导而认为,知识是可以与责任和行动分家的;又说如果真的想认识一件事物,必须保持抽离、超然、客观的姿态。但是,这种观念是不符合圣经的(雅一22~25) 。
比方钓鱼,如果不懂得钓鱼的常识,不懂得在不同的环境以不同的鱼饵去钓的话,当然是钓不到鱼的。但就算是学会了钓鱼的知识,如果不去再三地操练,使知识与经验揉和的话,还是很少有功效。
其实,人生每一方面都是知行合一的。奥林比克运动员需要操练经年,才能使技术更臻善境;医生要经过艰苦的实习和驻院生涯;飞行员未真正驾驶飞机之前,要在飞行仿真器前练习不知多少个钟头。他们每一个都要让知识与经验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