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11 | 12 | 13 |
94 C. Spicq, Comm . 1, pp.52ff,在此看到了斐罗式之魂与灵区别的观念,灵是比魂更超越的,惟有灵才能领受神的教导。
E更美的大祭司 摩西的律法已经指派并预备了一位大祭司,以成为神和人之间的中保。但是亚伦的祭司职分有许多软弱,作者因而宣称基督的大祭司职分是超越亚伦的。作者插入一段挑战性的话,警告受信人,离弃基督教信仰会有什么后果。基督的大祭司职任究竟属于那个等次?这问题引领作者探讨麦基洗德更美的等次,与这主题紧密连结的是∶比旧约更美的新约。 i. 我们伟大的大祭司 14.虽然大祭司的主题在作者心目中占有非常显著的地位,并且在本书信中已经提及很多次(,,,但作者到现在才开始详细说明。或许本节开头的既然( oun )这个连接词,使本节经文直接与互相连接,其间的叙述布置了格局,却使受信人注意这个主题的重要性。 作者用三个词来论述我们的大祭司。第一个是伟大的(中译“尊荣的”),这个字眼把祂标明出来,是比其他次等的祭司更美的。作者主要是想到祂比亚伦的祭司的等次更美,这是作者在以下的经节里所要说明的。这个“伟大”不但延伸到祂的属性,也延伸到祂的工作。 第二个特性是已经升入高天。因为所用的这个“天”在原文是复数,有人认为此处受到犹太人认为天有许多层的观点所影响。保罗在说到他曾被提到“第三层天”,亚历山大的革利免则宣称天有七层。但是在旧约圣经中,一般常例多是用复数来形容天,因此这里指的大概不是犹太人的多重天的观念。最有可能的说法是,这种概念是一般性的,作者用它来说明亚伦等次的大祭司进入帐幕的各种限制与基督升入高天的对比。我们的大祭司直接进到神的面前,这句话说明祂的通道是畅通无阻的。我们或许可以用这节经文作一比对,那里说到,因为我们大祭司所成就的工作,我们可以坦然的进入“至圣所”。换句话说,我们有分于我们大祭司的通路。 作者给祂的第三个描述是祂的名字∶神的儿子耶稣。“耶稣”已经在提过,那里界定了祂的人性部分,说明祂适合于担任大祭司职分的资格,在,,,,几处经文里都把耶稣的名与大祭司的主题连接在一起。“耶稣”这个名字就如“基督”的单独用法,经常不附带任何头衔的出现在希伯来书(各有九次)。作者使用这些不同的名字,很显然地是带有不同的意义。他毫无疑问的相信,我们的大祭司除了历史的耶稣之外,别无他人,这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同时,他反覆说明已经清楚分析过的,这位耶稣也就是神的儿子。虽然本书信前面部分已经认定耶稣是神儿子的身分,但到现在作者才将神的儿子这个头衔提出来探讨。这毫无疑问的是为了要刻意将耶稣的人性和神性结合起来,以作为祂担任比其他大祭司更美的大祭司完全的资格。他在,都提起这个头衔,以上经文的头一处和最后一处都将神的儿子描写为被那些背道之人所亵慢的那一位。 在介绍这位大祭司是如此伟大之后,他立刻提出劝勉,便当持定所承认的道,这是不足为奇的。这里所用动词( krato{men )的意思是固守,这似乎是在强调我们个人的决意。这个观念在又以略为不同的动词“坚守”( katecho{men )再次提出,并且也带着同一个受词所承认的。“承认”这个字已经在出现过,也许是这卷书信的关键字,因为这节经文的经文有直接的关联。的确,可以视为大祭司主题的引言,则是个结语。这两处经文也都提到要持定所承认的,我们可以藉着一位大祭司坦然无惧地( parre{sia )来到神面前。两处经文的呼应是如此的显著,并非出于偶然。它们反映出作者在本书结构上的计划。他论述大祭司主题的旨趣,绝不是空谈理论,而是很实际的,为要劝勉受信人亲近神。 15.虽然已经指出我们的大祭司能怜悯那些受试探的人,这节经文再次从反面角度来解释同一件事∶因为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为什么作者从正面转用反面的角度呢?最大的可能性似乎是他察觉到有人会提出异议,认为耶稣基督距离人类的需要太遥远。若是如此,作者就急于驱散这种忧虑。这里用因为( gar )这个连接词来说明我们要持守所承认的道的理由,我们坦然无惧是因着我们大祭司的能力。在新约圣经里,只有希伯来书使用体恤(此处)这个动词( synpatheo{ ,直译为“一同受苦”)。这里是说基督体恤祂的百姓,而则说基督徒体恤那些受捆锁的人。基督徒所以能够同情别人,是因为基督能体恤他们。基督所能体恤的是我们的软弱。软弱( astheneia )的观念,包含着需要的自觉,本书信在提到亚伦祭司等次的软弱时出现过几次,,并且以此和我们大祭司作强烈对比,说明我们的大祭司没有这些软弱。事实上,祂是刚强的,祂超越这些需要,所以祂站在一个体恤我们的地位上。软弱这个字含义非常丰富,包括我们感到的任何需要。祂体恤有缺乏的人,不体恤自满自足的人。 或许有人会认为即使我们的大祭司可能体恤人的软弱,但祂却不知道困扰人的试探,作者特别就耶稣所受的试探提出说明,k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这是对的进一步说明,那里提及耶稣受试探的事实,保证祂可以帮助凡是受试探的人。作者在此提出两个进一步的主张,引发更锐利的问题∶祂所受的试探和我们所受的一样(与我们一样);这些试探含盖了所有的层面(凡事)。第一个宣称可以解释为祂的性情和我们一样,而不是祂所受的试探和我们一样,但是这样的解释并没有免除第二个宣称的含义。凡事( kata panta )说明了在遭受试探时,耶稣所遇见的和我们一样。这样的说明带给我们莫大的鼓舞。我们得到莫大的安慰,因为祂竟然也曾经历了和我们一样的试探。 但是这里出现了一个例外的条件,只是祂没有犯罪,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既然我们受试探,我们也犯罪,而祂受试探却不曾犯罪,祂所受的试探怎会与我们所受的一样呢?如果祂不像我们有犯罪的倾向,这事实岂不显明出祂是处在一个有利的地位上,立刻将祂所受的试探与我们所受的区别出来?为了解释这个疑难,我们必须注意∶试探的本身并不见得是有罪的。这个观点实在是需要从面临试验或诱惑来看,显然有不犯罪的可能。耶稣处在试探之下,祂所受的试探程度明显有别于人类所受的,因为祂并没有犯罪的倾向;另一方面则是,耶稣所受的试验,面面都和我们所受的相类似。耶稣受试探并不局限于圣经所记载在旷野所受的那三次,而是发生在祂的全部工作期间。我们只要知道祂经过了别人从不知道的压力和逼迫就够了。在此,较大的试探就包括了较小的。当我面对试探,就算怀着这位完美且具神性之人所未曾经历的犯罪倾向,但和祂所忍受的试探相较之下又算什么呢?与其说祂的无罪是为了给祂的百姓树立榜样,不如说是要以此激励他们95。我们的大祭司历尽了人间一切的试炼。 关于耶稣无罪这重要而特别的说明,我们可以比较保罗在的论述。这是新约圣经一贯的教训,对希伯来书作者的大祭司主题格外重要(起有更详尽的说明)∶耶稣虽然是个人,却是没有罪的。 16.是另一个劝勉。前面曾说过,劝勉在又再次出现。人来到神面前的可能性特别占据了作者的思维。这里有几个重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一,基督徒来到神面前所表现的特性是坦然无惧的,或放胆的( parre{sia ),这字表示从恐惧中得着释放的自由。这是基督徒来到神面前最引人注意的特性,即使人在神面前表现敬畏的态度,仍无碍于此一特性。在主祷文里完全显明这特性,像“我们……的父”这样的称呼,显示出惊人的胆量。 第二个特性是来到施恩的宝座前。宝座是王权的象征,是令人慑服的地方,但它主要的特性却是恩典;换句话说,这是神随己意白白施恩的地方。都说到耶稣基督坐在宝座的右边,这宝座是施恩之处,耶稣就是保证。 第三个特性是怜恤与恩惠的结合,这两者都是宝座所发出的特殊恩泽。前面已经说到我们的大祭司是慈悲的(。这在新约圣经中是个很突出的主题,也是保罗书信的特性。 第四个特性是我们所得到的帮助是随时的。神恩典的供应是无限量的,惟一的条件是我们愿意去领受,这样的心是不可缺少的。这节圣经希腊原文的开头是这么说的“所以我们必须敬畏”(phobethomenoun ),动词的位置是特别强调的。基督徒们该认真思想以色列民的失败、惹神发怒,这对基督徒是有益的,使他们产生敬畏的心,以免同样的灾祸也临到这新群体,亦即属灵的以色列人(基督徒 )。作者毫不犹豫的相信我们既蒙留下有进入祂安息的应许,归根结底是因为作者相信神口里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不至于落空。认识这点,敬畏神是极其宝贵的,他看见神的子民轻看神的赏赐的严重后果,并且使之成为自己的警惕。
作者提醒他自己和他的受信人,我们可以享受神所预备的安息,他将在以下的经文里详加解释,帮助我们知道我们仍然可以享受之安息的本质。免得我们中间,或有人似乎是赶不上了,这一句话的正确解释有待探讨。英译是“或有人被判定为赶不上了”。但中文圣经里把“被判定为”(dokeo )译成“似乎是”,因此那些有赶不上迹象的人也在警告的范围之内。然而,这字也可以解释成“以免你们有人认为”,换句话说,他是特别强调对当前整个情势的错误评估。当然,在读者当中很可能有人认为“安息”纯字面地指迦南地,与他们并没有切身关系。但从整卷书信来看,“被判定”这样的警告比较合乎原文的意思,而审判的执行者暂且不提。
──《丁道尔圣经注释》
【安息的涵意如何?】
答:自从创世以来,神已经为人类预备了安息,这种安息是早已存在的,本书作者自这一段至经文内,提到安息共有十三次。他是多次引证诗九十五篇内的预言,宣告神将如何于这福音时代,借着基督给我「留下有进入他安息的应许」,并且特别警告我们,不信之人不能进入安息,只有信的人才能进入安息而得享安息,。就安息的涵意而言,作者在此已有所指陈如下:
①神创造天地万物的安息——神在六日创造完成以后,到第七日,神就歇了祂一切的工,安息了,。
②迦南的安息——以色列人在旷野漂流了四十年,他们进入迦南应许之美地,为其安息之所,惜因他们出埃及的以色列人都因犯罪而死在旷野,只有约书亚,迦勒和在旷野出生的下一代,才能进入那里享受安息,,,,。
③安息日的安息——在,18节所用的安息原文( ),意即停止活动,表示休息,为通常所用之词,在则改用( ),意即安息日的安息,不是一般的安息,乃用以回指神原先完成天地创造所进入的安息,亦即神本身的安息。人因信得以有分于这安息,在主再来的时候,身体与灵魂得蒙救赎,则进入那永远真的安息。
④主应许的安息——人因听了福音而相信主,放下一切劳苦重担,从主得蒙恩在祂里面享受心灵上的安息,。今日我们信徒所要竭力进入的安息,既不是神创造天地的安息,也不是迦南的安息,那就是属灵的安息,让我们的心灵随时与主契合相交,灵内相通,在祂里面得享安息。
总之,安息不但是现在的,也是将来的,凡属信徒都当继续追求那更美的指望,更美家乡,得到那最后更美的永远安息。所以今日的信徒不须要再守其他安息日了。
(注 )注:参拙著旧约圣经问题总解——七十四题——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多种安息】
这十一节圣经中有『多种的安息』。
一、创造后的『安息』(4节 )。『歇了』二字,原文与安息同(10节的歇字亦同 )。
二、流荡后的『安息』(5-8节 )。以色列人在旷野过了痛苦的四十年生活,进入迦南地之后,得享身体的安息。
三、心灵的『安息』(1-3-11节 )。指一切相信主耶稣的人,心灵获得安息而言。
以上三种安息,原文同用一个字katapausis,因意并译可作成解脱百歇息』。由kata(在下 )与pauo(停止 )二字拼合而成。
四、禧年的安息(9节 )。中文译为『安息日的安息』,复用安息二字,比英文圣经译得较佳,予文为sabbatismos,指『安息日』的安息而言。此字只用过一次,作者原暗指将来千禧年的大安息而言,也就是每七日一次安息所预表的。
许多基督徒生活颇佳,但只获得身体的安息,心灵的烦恼并未稍减;也有许多基督徒虽然在物质上并无良好享受,但心灵十分快乐,等候着禧年的长久安息来临。这世界充满劳苦,但基督徒可以时刻安息在主面前,与主有甜蜜交通。我们长久的安息是在将来,为何要贪爱物质的享受而不满现实呢。
―― 苏佐扬《原文解经》
【】
「因为有福音传给我们,像传给他们一样;只是所听见的道与他们无益,因为他们没有信心与所听见的道调和。」
作者为了向读者表明与以色列人相同的情况,使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动词,因为有福音传给我们,像传给他们一样,在这句话中他把自己也含括在其中。当然,信息内容或许不同,但两者的共通事实是神愿意与人交通。祂的信息就是“话”(logos ),就如所说的。新约圣经里很喜欢用这个字来指神的启示。在此用所听见的道(tes akoes 直译是“所听见的话” )来修饰。这句话可理解为,只听到了福音信息,却没有反应,而这样的解释亦符合上下文的意思。不管我们采用何种解释,很显然地,至少有一些人听到福音,却没有一点反应。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信心与所听见的道调和,这句话也可以有不同的解释。
首先要说的是,这句经文本身有个难题。最能获得支持的两种抄本是“调和”(synkekerasmenos 是以“信息”为着眼点 ),或“联合”(synkekramenous 则是以“他们”为着眼点 ),后者可以解释为“他们并没有凭信与所听见的话相结合”,两种读法均是强调听道者缺乏信心。然而,从文法的角度来看,前者比较合乎文法的观点。两者都显明一个事实(但前者较易带出这种强调的效果 ):光是听还不够。曼逊(W. Manson )则认为第二种读法是指:这卷书信是对一个因为“信心”不足而分裂的团体而言的89。但是就算是指着本书的受信人说的,这样的解释与上下文所提的以色列民则毫无关联。传给我们,像传给他们一样这句话似乎排除了这样的观点。
──《丁道尔圣经注释》
【】
「但我们已经相信的人得以进入那安息,正如神所说:“我在怒中起誓说,‘他们断不可进入我的安息!’”其实造物之工,从创世以来已经成全了。」
信徒们与诗九十五篇里所提到的古代以色列民景况全然不同。然而,作者在此仍再一次借着引用旧约而强调神不许以色列民进入迦南地的审判。作者如此说,把信徒更美的地位带进更鲜明的焦点中。作者说到“但我们已经相信(过去时态 )的人,得以进入(现在式 )那安息”,他是表明:他所说的安息是一种正在应验过程中的经历。这个安息并不只是未来的盼望,而是指基督徒在现实的环境中所要享受的。奇怪的是“相信”这个字并非现在时态,但作者很显然是要说明决志信主这件事。第一节的警告很显然是对那些不能享受神为他们所预备的安息之人所说的。
我们认为希伯来书的原始受书人一定明白“安息”的属灵本质,因为作者到目前为止尚未界定它。然而,他确实在下一句的经文里给予一些暗示──其实造物之工,从创世以来已经成全了,作者好像要他的受信人把思想从飘流旷野追溯到创造工作上。我的安息这引句和造物之工的作者批注是息息相关的。信徒们现在所进入的安息不是别的,正是神在创世工作完成后,歇了祂的工所进入的那种安息;也就是说,安息的概念是完工,并不是不作工(详阅第10节的批注 )。
特别要注意的是:“安息”并非是个全新及基督降生之前未曾有人经历的一种概念,反而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有机会享受到。安息这件事最深远的观念可以追溯到宇宙的创造,而且是神盼望每一个人类都可以享受到的。“安息”是人类无法祈求的质素,事实上,人类若非透过耶稣基督,无法找到安息。耶稣自己就曾经邀请人们到祂那里去得着安息。
──《丁道尔圣经注释》
【】「但我们已经相信的人,得以进入那安息。」
安息是在工作之后。当工作达到满意的地步而完成时,安息才有可能,这就是安息最完满的意义。当神在六日创造完毕之后,祂就安息了,这不是一件小事。我们也许要问,这位满有计划和丰盛生命的神,祂怎样能去安息呢?,就给我们看见了那原因:「神看着一切所造的都甚好!」祂已完成了一些使祂心里欢喜的事工,祂极美的旨意已经实现,祂的目标也已达到了,为此祂在安息中,便宣布了那称许的话。
今天神邀请我们一同有分于祂在基督里的安息,由于另一善工也已完成,那就是神对于新的创造已经得着了,祂的美意已经实现,从此再无需要,也无可能有更完满的实现了!所以当我们停止自己的挣扎和努力,且在基督里获得我们的满足,我们便进入安息了。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
下面引用两处经文来左证前面所论述过的;安息的实际和以色列民如何坐失安息。第一处经文引自,却使用了与相似的一般形式“有人在经上某处(pou )说”(中译“有一处说” )。经文的权威性比起上下文的精确性更重要。七日的暗示紧接在第3节之后,并且为第9节所叙述的“安息日的安息”作预备。这里提到第七日,使不少古代解经家认为,当历史经过六千年后,神必叫万物结束,接着是一千年的安息(参《巴拿巴书》154及下 )。
第二处所引用的经文以又有一处说(引自诗九十五篇 )的形式带出来,重复引用在,并反映在,作者显然是为了增加听道者的印象。他特别强调最后定局在于神,而不是不信之人和惹神发怒之人。
──《丁道尔圣经注释》
【】
既有这个词把第6节与4~5节连接在一起,其推理着重在必进安息的人。探讨的重点在于:既然以色列民(那先前听见福音的 )不曾进入,但是一定有某些人仍然可以进入,如此神的应许方不落空。而很奇特的是作者在此并不提进入应许之地的第二代以色列民,虽然他在第8节提到约书亚。这样的对比似乎是以旧约律法的主要代理执行者摩西,和新约恩典的开创者基督为中心的。作者的思想又一次集中在以色列民不得进去这个事实,以此提醒受信人,原因是他们的不信从,他们只能怪自己。但这样从摩西移到基督,是对诗九十五篇里今日这个词的再解释,而诗原先在流浪旷野过后几世纪,对“今日”也已重新诠释。作者以特别的解释方法,对今日再一次以不寻常的字眼介绍──也就是又限定(horizei )一日。这个动词的意思是订下范围,作者使用这字,对引用经文的延伸意义真是恰到好处。虽然这里还是没有提及行动的主体,但我们清楚知道那就是神自己。
在大卫的书上从字面上解释是“在(en )大卫里面”,也就是在大卫这个人身上。这生动地说明了,圣经的产生是神和人合作的结果。虽然这里说这些是大卫的话,事实上却是圣灵借着大卫说的。而且,虽然硬着心是发生在旷野流浪时期,大卫过了多年提出来谈,可见作者坚信神的话是继续有效的。这就是他为什么要向受书人说明经文与当代的关联性。作者已经在第三章引用过诗第九十五篇,现在又重复引用该段经文的第一部分,增加了这段经文警告内容的庄严性,就像一个钟不停地响着:“今日你们不可硬着心,今日你们不可硬着心”。正如布鲁斯所说的,由于作者一再努力的说明,希望受信人明白,神的警告犹如摩西或大卫的日子一样,也适用在他们身上。
──《丁道尔圣经注释》
【】「你们今日若听祂的话,就不可硬着心。」
神与我们说话之前,要求我们有颗正确的心。因此,问题在于怎样确知自己的心是对的。毕竟圣经论到我们的心满了邪恶抄过四百次。
── 麦瑞福《领导人的历炼》
【】
似乎作者在此处想到有人可能提出异议,但这只是他的猜测,而非陈述实情。反对者或许会说,虽然因着以色列人的不信,摩西不能带领他们进入迦南地,约书亚却做到了,因此第6节的“既有必进安息的人”指的是约书亚引领进入迦南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约书亚的地位则与带领祂的百姓进入属灵安息的基督同等了,但作者的想法并不是如此。他认为神再提的别的日子,正是因约书亚带领百姓进迦南的行动并没有完全实现神所应许的。的确,当诗作者说到安息,应用在他的时代,很显然不是指约书亚实现的安息说的。毕竟,约书亚带领百姓进入迦南,与神在创造万物之后,所得到不变的安息相较,是何其短暂。神的“安息观”与人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希伯来书作者引用诗人的话,将受信人带进属灵的领域中,这才是真的进入神的安息。
第9节以这样看来(ara )引述作者的结论,说明它是不必多加赘述的。安息日的安息这样的说明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个字(sabbatismos )未曾在他处出现过。它可能是作者所造的新字(MM的主张 ),因为它有效地区别属灵的安息与迦南的安息(诗里用的字是 katapausis )。那些有资格享受安息日安息的人被称为神的子民,这把他们和不信的以色列民分别出来。事实上,这是一个兼容并蓄的词语,适用于指称普世性的群体,包括犹太人和外邦人。这种神的拥有权是值得注意的,祂喜欢称呼信徒为祂的子民。他们是个新团体,仔细地听神的话语,并用心去遵行;他们取代了经不起考验的旧以色列民。
──《丁道尔圣经注释》
【要紧的是有真正的安息】
有好些派别的信徒坚守安息日,却把焦点集中到安息日的影子上去,可是神从来不喜欢人对影子及画像的敷衍式的遵从的。
这是基督教的一个大问题,我们常常将影子误作实体,将画像误作真像。一位十来岁的女孩子十分忧伤懊悔的来找我,告诉我她参加圣餐礼之后即作了些很错的事。当我问她何以这样糟时,她自辩说;『唔,我事实上并未参加圣餐礼呢!』我问她:『那有甚么分别呢?』这只是一个影子。圣餐只是将与主分享生命的事实绘画出来而已。假如我们在行为上否认主,却斤斤计较地遵从影子,模仿画像,这是对神极大的侮辱。
信徒的安息在安息日的教训上描绘了出来;人若能在生活中找着安息,他便合神心意地守了安息日。
—— RayC. Stedman《末了的话——希伯来书新观》
【「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为神的子民存留。」
】
安息为每个心灵——神说这是祂的安息,祂作完了工作,看一切都是好的,就安息了。从此那安息的门就为疲乏者洞开,使那些儿女可以进入。每一个创造的日子都有晚上与早晨,但是安息日这一天没有。因为这是有关永恒的预表,那时人类在无限的福祉中生活。
安息应充分享受——当然安息只是天堂的预表,是永不穷尽的。迦南地在那完美的平原,使以色列人旷野的溪流已经止息了,仍不完全实现,因为这要等到多少世纪之后由约书亚(耶稣 )所赐给。在诗中,神说还有另外一天,好似安息还在将来。
安息是现在经验——「存留」是指天上的实现,在那里还有更甜蜜的安息。但是「存留」指那用不尽未实现而必实现的,安息是为我们此时此地的。我们因信心得进入安息,在哪里呢?在主的胸怀:「到我这里来得安息。」那是在日常的工作之中。「负我们的轭……必得着安息。」
安息必成就大事——他进入安息,并不到静止的状态。创造主在第七日歇了一切造物的工,祂在安排之中工作。主耶稣在各各他作完救赎之工,在天上不住代求;你在工作上歇下,也同样地放弃一切努力,而在圣灵的恩惠下,有更好的事奉。
── 迈尔《珍贵的片刻》
【】
『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为神的子民存留。』旧约的安息日,不仅是一个豫表,也是一个象征。豫表,是豫表基督是人的安息;象征,是象征千年国度时天国的安息,就是这里所说为神的子民所存留的另一个安息。在千年国度时,整个的天国,就是一个安息,其中的一切,都是快乐的,都是叫人满意的。
【】「因为那进入安息的,乃是歇了自己的工,正如神歇了他的工一样。」
这是神的安息,不是较次级的模式。神的子民分享祂的安息,祂如何,他们也如何。他们借着与祂联合,得以进入祂的经验里。毫无疑问的,作者的意思是信徒们现在所享受安息日的安息,实际上正是神的安息。安息不是遥远的盼望,而是立即可以实现的盼望。然而,作者仍然害怕有部分受信人与神所应许的安息完全无分,因此他在第11节提出劝勉。
作者称颂安息(katapausis )绝对不是要贬低工作的重要性,这里的“安息”并不是闲懒不工作。的确,这段经文所阐释的,是神在创造之后进入祂的安息,而神的工作并没有因此停止。这并不是说,神从此之后对宇宙运行秩序不再有兴趣(这是自然神论人士的主张 )。Hering批注说:katapausis 不只是休息的观念,而且包括平安、喜乐与和谐。
──《丁道尔圣经注释》
【】「因为那进入安息的,乃是歇了自己的工,正如神歇了祂的工一样。」
人的被造,叫他站在一个与神的安息,有着很深意义的关系里。圣经告诉我们,亚当是在第六日被造。很清楚,在神起初的六天,亚当是没有分的,因为只有六日之工完毕之后他才存在。所以,神的第七日,就成了亚当的第一日。神工作了六日,乃享受祂的安息,而亚当则在安息日开始他的生命和生活。神是先工作后安息。人为要与神和谐一致,必须先进入神的安息,之后他纔可以工作。这个原则,是一切基督徒事奉的基础。尤有进者,因为神第一次的创造实在是完美,所以亚当的生命便能有这个满意的出发点。福音就是在此:神为着我们这些犯罪的人,已经采取了更进一步的必需步骤,也已经完成了整个救赎的工作,我们无需再做什么去承受这救恩。只要凭着简单的信心来接受,我们立刻就可以进入祂那已经完成了的工作的安息里。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所以,我们务必竭力进入那安息,免得有人学那不信从的样子跌倒了。」
所以我们务必竭力进入,这句话所要告诉我们的是,安息必须努力进入,不要把它当作是一种赐予。“竭力”(spoudazo )这个动词蕴含着急切的意味,与作者在本书信中所提出各样严肃的警告一致。作者再次提出以色列民的例子作为劝勉的主要动机,因他清楚知道历史重演的严重危险性。然而作者并没有明显的说出他的受信人犯了学那不信从的样子的罪。这里的希腊文(en hypodeigmati )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一为“重蹈覆辙”,一为“上行下效”。前者比较合乎原文的意思,RSV亦如此译,但两者的区别很小。新约圣经中一再告诉我们,初期教会时代的基督徒能够从古代以色列民的经验来看他们自己(譬如彼得前书一章 有很强烈的出埃及记的架构 )。
──《丁道尔圣经注释》
【】
「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甚至魂与灵、骨节与骨髓,都能刺入、剖开,连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
作者在此用令人印象深刻的比喻来描述神的话语大能的特质,不但强调了行动,也强调了神的道的功效。首先,我们必须确立它的意思。这有两种可能性:我们或是采取“道”是神的启示的一般看法,或根据约翰的用法,用“道”特指耶稣基督自己,因为祂的功用乃是作为“道”(Logos )。两者的关系原本密不可分,但是以其就近的经文脉络来看,这个道应该解释为神对人类的一般的信息。作者再三诉诸神对祂子民的启示,意思是说:一个人除非在神的道里面,并且让神的道来管理他的每一经历,否则他绝不能进入真正的安息,然而,最完整的道可能是,只有通过神在祂的儿子里面完全的启示。关于这个理论基础,在本书信的里已经说明。
此处所说,神的道的属性包括活泼的、有功效的、锐利的(中译“更快” )、能刺入剖开,这些都只是在个人身上产生功效的一部分能力而已。“剑”这个比喻立即使人想到审判,但是并非此处特有的。“道”能分开的观念也由斐罗提出(详 Ouisrerum divinarum heres sit- Sections 230~233 )。但斐罗的观点与本书信的理念有所不同,因为他观念中的道不能在道德基础上来区分事物,必须由人的理性来完成这个工作。神的道(作为神明确的命令 )的人格化,从所罗门智能获得根据,它的解释比斐罗的解释更符合希伯来书的思想,但希伯来书的理念是更基础性的。神的道能够剖析辨明全人的每一个层面。
神的道是活泼的,这正反映出神本身真实的特质,因为祂是所有生命的源头,这样的生命满有能力去完成祂所宣称的目标。把神的道应用在启示的记录上时,尤其能够说明它“活”的特质,因为“话”的观念很可能沦入一种死的规条;犹太人对律法的观念,正足以说明这一点。一个活的启示必然会不断的在领受的人心中产生果效。耶稣曾经宣称祂所说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祂所强调的正是祂的启示中赐人生命的成分。第二个特性是有功效的(energes ),这是用以加强同样的意思。一个活的物体,却可能呈现静止状态,但真实生命的本质是动态的,并且能对任何未达此生命标准的发出挑战。“神的道”本身带着心智上与道德上的要求,要求人对它的劝勉发出反应,并作出个人的抉择。毫无疑问的,作者从诗第九十五篇搜集解释途径,来思想发生在当前的属灵挑战情况。
与也都曾经把神的道比喻成剑,启示录用一把两刃的利剑这个观念来形容从那已得荣耀之神的儿子口中所说之话语的本质。与《所罗门智慧也可以找到这样的概念。以弗所书的经文则说到属灵的军装,是特别用来攻击魔鬼的势力。但是,希伯来书这里所着重的是神的道的穿透力,因此用比较级的叙述方法来说明,更快。神的道就像两刃的利剑,最叫作者震惊的是它刺透的能力。但是,甚至连这样的描写也无法恰当地说明神话语的功效。
以下的说明解释了神的道的穿透力。魂与灵都能刺入剖开,这句话使人对神的道的分剖能力产生特别的注意力,但是此处所要说明的意思为何?虽然有人认为这是说到将魂(psyche )与灵(pneuma )分开,但似乎解释成深入魂里和灵里是比较合宜的,也就是说,神的道能显明两者真正的性质94。在此,神的道被视为能刺透全人,包括魂与灵。如果我们采取前者的解释,那么神的道的穿透力是能彻底达到魂与灵之间,这是众所公认难以辨明的分界线。在新约圣经中,“刺入”(dii/kneomai )与“剖开”(merismos )这两个字,只有本书作者用过。而后者在也出现过,用来说明圣灵恩赐的分配,与这里的意义全然不同。新约圣经里,用 pneuma 来描述人的灵,是以人的属灵层面为焦点,也就是与神有关的生命。而 psyche 则是指与人属灵的经历无关的生命层面,也就是与他自己,他的感情、思想有关的生命。在保罗的神学中,两者有很强烈的对比。
这里说到神的话剖开的功效,能延伸到骨节与骨髓、心中的思念和主意,是又一次清楚说明道在心思中的穿透力。神的话对我们的影响力可以延伸到辨明我们心中的主意,这样的理念是很有挑战性的。没有任何事可以在神的信息的辨明力之前隐藏,连我们最深处的意念也不能。道会影响到我们的全人,从下一节经文的说明,就可以获得解释。
──《丁道尔圣经注释》
【】「因为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甚至魂与灵……都能刺入剖开。」
有些神的儿女们很强调按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是的,圣经的确告诉我们应该如此行(提后2∶15 )。但圣经也告诉我们,神的道要来剖开辨明心中的思念和主意。我们错的地方也许就是:当我们没有让神的道做工在自己身上之先,却企图去分解神的道!我们是否晓得神的道那个满有生命和能力的本质呢?是否让它好像两刃的利剑一般来对付并辨明我们呢?或者我们不过把它当作一本普通的书,只供一般阅读和分析呢?
关于圣经,有一件令人觉得奇特的事,就是它不是用系统的方法来使我们明白一些教义。我们也许认为,假如保罗和其他写经的人,能集中在一起为我们预备一本详细解释的基督教教义手册,岂不是更好么?但神并不允许这样做。神若要解决我们一些神学问题的争执是何等容易,但祂似乎很喜欢让困惑临到那些单凭智力去认识圣经的人!祂是防止人只去抓住一些道理。却愿意用祂的真理来抓住人。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神的道,」可译作『神的话』。这里是说,神的话如果进到人的里面来,就能分别甚么是出乎灵的,甚么是出乎魂的。这个分别,不是借着自己往里面去问所能知道的。自己往里面去问的结果,只是叫你胡涂。一个问题产生十个问题,十个问题产生一百个问题,一直出问题。如果神的话进到我们里面来,就根本不必问;不只不必问,并且清楚;不只清楚,并且清楚得很。── 倪柝声
诚然,最难分别的就是自己的意思,自己的主意,因为我们的思想和用意是容易欺骗我们自己的。但是主的话一进来,就能把我们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辨明,立刻叫我们看见,我那一个思念是邪僻的,是不实际的,是为着自己的,是因着惧怕,是为着保护我自己。所以当你里面有问题的时候,要借着神的话来照亮你,你就不至于受欺。── 倪柝声
魂与灵既然可以分开,可见灵是灵,魂是魂了。魂与灵的分开是非常重要的,这关系到基督徒灵命的会不会长大。如果一个基督徒不知道魂与灵的分别,他怎能追求那属乎灵的呢?并且在许多时候,就要把属魂的当作属灵的,因此就长久停在属魂的生活里,而不去寻求属灵的。── 倪柝声
『魂与灵,骨节与骨髓,都能…剖开。』这里明说魂与灵是能剖开,就是能分开的(这里所说的『剖开』 达秘译本的脚注告诉我们 原文乃是指着将两件东西分开 不是将一件东西切开 ),可见魂与灵是两件东西。此外,骨节与骨髓,乃是身体里的东西。所以这里给我们看见,人有灵、魂、体,三部分。
『心里的思念』,心里能有思念,这就清楚指明,魂里的心思乃是心里的一部分。『心里的主意』,这是意志的故事,魂里的意志,也是心里头的一部分。
【】
「并且被造的没有一样在他面前不显然的;原来万物在那与我们有关系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开的。」
那与我们有关系的主,这样的说明很显然是指着神说的。这句话从字面上的解释是“与我们有账目关系的那位”,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向祂交账的那一位”,这提醒我们:有一天终必要交账。这一节必须在这个亮光中来理解。
“没有任何事物或任何人,可以躲避神的眼光”,这样的忠告对我们是有益的。每一个受造之物都是赤露的(gymna 直译“赤裸裸的” ),他所强调的是在神面前完全的显露。此外,他又说是敞开的(tetrachelismena ),这是个很生动的叙述,这个字在新约圣经中只出现在这里,七十士译本里也从未用过这个字。它的意思是“把颈子往后扳”(就像在摔角时 );第二个意思是“赤露着的”,或因被征服或被迫而仰卧在地上,或者在这里是指“揭发”的暗喻用法。这里似乎是说,在神的眼前,没有任何人可以隐藏自己的脸,他的头被压向后,以致暴露在神的面前。这种严肃的观点,是为了本书信的第二部分作预备,在第二部分中说明基督大祭司工作的目的与影响力。万物都无法隐藏的事实,说明人类急迫地需要一位真正能为他们行动、有影响力的代表。
──《丁道尔圣经注释》
【】
「我们既然有一位已经升入高天尊荣的大祭司,就是神的儿子耶稣,便当持定所承认的道。」
或许本节开头的既然(oun )这个连接词,使本节经文直接与互相连接,其间的叙述布置了格局,却使受信人注意这个主题的重要性。
作者用三个词来论述我们的大祭司。第一个是伟大的(中译“尊荣的” ),这个字眼把祂标明出来,是比其它次等的祭司更美的。第二个特性是已经升入高天。因为所用的这个“天”在原文是复数,有人认为此处受到犹太人认为天有许多层的观点所影响。保罗在说到他曾被提到“第三层天”,亚历山大的革利免则宣称天有七层。但是在旧约圣经中,一般常例多是用复数来形容天,因此这里指的大概不是犹太人的多重天的观念。最有可能的说法是,这种概念是一般性的,作者用它来说明亚伦等次的大祭司进入账幕的各种限制与基督升入高天的对比。我们的大祭司直接进到神的面前,这句话说明祂的通道是畅通无阻的。我们或许可以用这节经文作一比对,那里说到,因为我们大祭司所成就的工作,我们可以坦然的进入“至圣所”。换句话说,我们有分于我们大祭司的通路。作者给祂的第三个描述是祂的名字:神的儿子耶稣。“耶稣”已经在提过,那里界定了祂的人性部分,说明祂适合于担任大祭司职分的资格,在,,,,几处经文里都把耶稣的名与大祭司的主题连接在一起。“耶稣”这个名字就如“基督”的单独用法,经常不附带任何头衔的出现在希伯来书(各有九次 )。
“便当持定所承认的道”这里所用动词(kratomen )的意思是固守,这似乎是在强调我们个人的决意。这个观念在又以略为不同的动词“坚守”(katechomen )再次提出,并且也带着同一个受词所承认的。“承认”这个字已经在出现过,也许是这卷书信的关键词,因为这节经文的经文有直接的关联。的确,可以视为大祭司主题的引言,则是个结语。这两处经文也都提到要持定所承认的,我们可以借着一位大祭司坦然无惧地(parresia )来到神面前。两处经文的呼应是如此的显著,并非出于偶然。它们反映出作者在本书结构上的计划。他论述大祭司主题的旨趣,绝不是空谈理论,而是很实际的,为要劝勉受信人亲近神。
──《丁道尔圣经注释》
【,16】「我们既然有一位...大祭司,就是神的儿子耶稣,便当持定所承认的道。...我们只管坦然无惧的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
我们祷告上最大的帮手就是主耶稣基督,祂是我们在父那里的中保,我们的大祭司,祂现在主要的职务,就是替我们在父前代求。祂从我们手里把我们不完全的祈祷接过去,将其中的污秽洁净了,错误更正了,然后用自己的名义,藉赎罪的功绩和正直,到父面前去索取答应。
弟兄姊妹,你对于祷告已经灰心了么?快不要这样。你的中保已经替你取得答应了,胜利已经在路上了。如果祂看见你已经放弃了祈求,这要使祂多么忧愁、多么失望呢!祂已经为你进到神的内室,已经将你的名字用两手递了上去;报好信的使者也在路上了,圣灵只在等候你信靠的时候,将宝座前答应的回声 ─「已成了」─ 轻声报在你心里。── 宣信
在每一个蒙答应的祷告上,圣灵都曾花了极大的力量来帮助我们,可惜我们将祂的工作轻易忽略了。祂启发我们的意志,叫我们看见祷告的需要;祂软化我们的心来同意;祂催促我们的愿望;祂叫我们清楚看见神的能力、智慧和恩典来享受慰藉;祂鼓励我们倚靠主的信实来排斥一切的疑惧。所以在每一个蒙答应的祷告上,父、子、灵,都占了极重要的地位。── 安格雅各
【】「因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他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他没有犯罪。」
这里用因为(gar )这个连接词来说明我们要持守所承认的道的理由,我们坦然无惧是因着我们大祭司的能力。在新约圣经里,只有希伯来书使用体恤(此处 )这个动词(synpatheo 直译为“一同受苦” )。这里是说基督体恤祂的百姓,而则说基督徒体恤那些受捆锁的人。基督徒所以能够同情别人,是因为基督能体恤他们。基督所能体恤的是我们的软弱。软弱(astheneia )的观念,包含着需要的自觉,本书信在提到亚伦祭司等次的软弱时出现过几次,,并且以此和我们大祭司作强烈对比,说明我们的大祭司没有这些软弱。事实上,祂是刚强的,祂超越这些需要,所以祂站在一个体恤我们的地位上。软弱这个字含义非常丰富,包括我们感到的任何需要。祂体恤有缺乏的人,不体恤自满自足的人。
或许有人会认为即使我们的大祭司可能体恤人的软弱,但祂却不知道困扰人的试探,作者特别就耶稣所受的试探提出说明,祂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这是对的进一步说明,那里提及耶稣受试探的事实,保证祂可以帮助凡是受试探的人。作者在此提出两个进一步的主张,引发更锐利的问题:祂所受的试探和我们所受的一样(与我们一样 );这些试探含盖了所有的层面(凡事 )。第一个宣称可以解释为祂的性情和我们一样,而不是祂所受的试探和我们一样,但是这样的解释并没有免除第二个宣称的含义。凡事(kata panta )说明了在遭受试探时,耶稣所遇见的和我们一样。这样的说明带给我们莫大的鼓舞。我们得到莫大的安慰,因为祂竟然也曾经历了和我们一样的试探。
但是这里出现了一个例外的条件,只是祂没有犯罪,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既然我们受试探,我们也犯罪,而祂受试探却不曾犯罪,祂所受的试探怎会与我们所受的一样呢?如果祂不像我们有犯罪的倾向,这事实岂不显明出祂是处在一个有利的地位上,立刻将祂所受的试探与我们所受的区别出来?为了解释这个疑难,我们必须注意:试探的本身并不见得是有罪的。这个观点实在是需要从面临试验或诱惑来看,显然有不犯罪的可能。耶稣处在试探之下,祂所受的试探程度明显有别于人类所受的,因为祂并没有犯罪的倾向;另一方面则是,耶稣所受的试验,面面都和我们所受的相类似。耶稣受试探并不局限于圣经所记载在旷野所受的那三次,而是发生在祂的全部工作期间。我们只要知道祂经过了别人从不知道的压力和逼迫就够了。在此,较大的试探就包括了较小的。当我面对试探,就算怀着这位完美且具神性之人所未曾经历的犯罪倾向,但和祂所忍受的试探相较之下又算甚么呢?与其说祂的无罪是为了给祂的百姓树立榜样,不如说是要以此激励他们。我们的大祭司历尽了人间一切的试炼。
关于耶稣无罪这重要而特别的说明,我们可以比较保罗在的论述。这是新约圣经一贯的教训,对希伯来书作者的大祭司主题格外重要:耶稣虽然是个人,却是没有罪的。
──《丁道尔圣经注释》
【】
主耶稣在世曾经过各种各样的试探。当祂遇着这种种的试探时,祂也会有与我们一样的感觉。所以祂能体恤我们的软弱。主是体恤人的软弱,但主从来不体恤罪。这里『只是祂没有犯罪』应当译作『除了罪之外』。主曾在凡事上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罪除外。甚么是肉体的软弱呢?就是我们魂的部分的软弱。我们有肉体的痛苦,我们的魂感觉难受。这种的软弱,主能体恤我们。『体恤』换一个说法,就是表同情。表同情的意思,就是祂感觉到你所感觉的。── 倪柝声
一个人要体恤别人,与别人表同情,有三件事是不可少的:第一是经历。若是你从来没有生过病,你就不能与病人表同情。第二必须有爱。人不能与天下所有的病人表同情,他只能与他所爱的人表同情。第三还要自己没有事情。就是说,没有事情预先把你抓住。你若天天被自己的苦难抓住了,你就不能体恤别人了。── 倪柝声
【】「因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祂也曾凡事——罪除外——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原文 )
这意思是说,任何的试探主耶稣都受过,只是没有受罪的试探。祂在世曾受过各种各样的试探。祂吃苦的时候,也会感觉苦痛,被人误会的时候,也会觉得难过。祂与我们一样,经历过多少的苦难,遭遇了多少的逼迫。祂的名被人弃绝,而且被人摆在一边。祂孤单,无人与祂表同情。当祂遇着这种种的试探时,祂也会有与我们一样的感觉。
主从来不体恤罪,但主体恤人的软弱。祂从来没有说,我体恤你犯了罪,所以我饶恕你。但是,祂体恤你肉身的软弱。什么是肉体的软弱呢?就是我们魂的部份。这种的软弱,祂会体恤。我们有肉体的苦难,我们的魂感觉难受。这种难受,主能体恤我们。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16祂能体恤「我们的大祭司 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祂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的来到施恩宝座前……」】
世上有各种受苦的人,受苦而又无人同情则更为痛苦,但人即或同情却不一定能帮助,有些痛苦更是无法安慰,最多只能一洒同情之泪,只有全能的主有能力帮助人、安慰人、拯救人、解决人的一切难处,止住人的伤心眼泪。这位全能的主若不能体恤我们,不肯帮助我们,无意安慰我们,我们就没有指望了,那我们在遭遇患难,痛苦的时候,只有伤心流泪,悲观失望了。
但我们的主耶稣却凡事受过试探和我们一样,所以祂能体恤我们的软弱,知道我们的痛苦,了解我们忧伤。祂也极其愿意帮助我们,只要我们来到施恩宝座前,就能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祂能搭救我们受苦的人(来218 )。许多信徒没有得到这种恩典,是因为没有到祂面前来,祂要向你说安慰的话,你没有听,祂要伸出施恩的手,你没有拉,祂要解决你的各种难处,你没有求。所以我们在受苦的时候,自己烦恼无用,求人也属徒然,还是立刻到主面前来,向祂倾心,祈求,投在祂的怀里,祂不会不理你,任你痛苦下去,即或要等一等才成就,却要立刻借着祂的灵和祂的话安慰你的心,加增你的力量,用爱来抚摸你的患处。
──《每日天粮》
【】「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
是另一个劝勉。前面曾说过,劝勉在又再次出现。人来到神面前的可能性特别占据了作者的思维。这里有几个重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一,基督徒来到神面前所表现的特性是坦然无惧的,或放胆的(parresia ),这字表示从恐惧中得着释放的自由。这是基督徒来到神面前最引人注意的特性,即使人在神面前表现敬畏的态度,仍无碍于此一特性。在主祷文里完全显明这特性,像“我们……的父”这样的称呼,显示出惊人的胆量。
第二个特性是来到施恩的宝座前。宝座是王权的象征,是令人慑服的地方,但它主要的特性却是恩典;换句话说,这是神随己意白白施恩的地方。都说到耶稣基督坐在宝座的右边,这宝座是施恩之处,耶稣就是保证。
第三个特性是怜恤与恩惠的结合,这两者都是宝座所发出的特殊恩泽。前面已经说到我们的大祭司是慈悲的。这在新约圣经中是个很突出的主题,也是保罗书信的特性。
第四个特性是我们所得到的帮助是随时的。神恩典的供应是无限量的,惟一的条件是我们愿意去领受,这样的心是不可缺少的。
──《丁道尔圣经注释》
【】
『来到施恩的宝座前,…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随时的帮助』更好是翻作『合时的帮助』,就是合乎时需的帮助,也就是正在有需要的时候,所得到的帮助,这需要我们在灵里随时祷告摸着神的宝座,接触神的自己才能得到。
【第四章题到许多次“安息”,到底“安息”共分几种,每一种安息的涵义如何?】
第四章是很复杂的一章,其中提及“安息”的说法,会使人头昏目眩,可是如加以仔细分析,作者所论的安息,共有几种;
一、神创造的安息(3-7-10节 )。神在六日内创造万有,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这是圣经中提及的历史上第一个安息日。
请注意这一个“安息”,不是在一天内完毕。因为在六个创造日中,均题到“有晚上,有早晨”,只有在第七日不说“有晚上,有早晨”,表示这第七日的“安息”是永久性的,人类应在神所安排的安息日享受双重的安息,即“身体的安息”与“心灵的安息”。可惜始祖犯罪后,人类失去“心灵的安息”,而“身体的安息”也渐渐被人遗忘。
二、进入迦南应许地的安息(3节下第二个安息。5节-8节同意 )。以色列人在旷野流浪四十年,一旦进入迦南应许美地,不必再流浪,于是安居乐业。这是第二种安息。可是出埃及的以色列人都因犯罪而死在旷野,只有约书亚、迦勒和在旷野出生的第二代以色列人才能进去。
所以,那些出埃及的以色列人(除两个人外 ),都没有享受到“进入迦南美地的安息”,他们不能进入,是因为“硬着心”(7节 )和不信。
神应许他们进入迦南,享受安息,但他们都死在旷野,不能享受那安息,不过、那“应许的安息”依然存在,只有他们不能享受而已。
三、救恩的安息(l节-3节-11节 )。这是主耶稣所宣布的安息。说到救恩安息的两面:
①得安息(28节 )。
②享安息(29节 )。
有许多人信了耶稣,得了救恩的安息,即心灵的安息。但不是每一个信耶稣的人都懂得“享受安息”,享安息是须付代价的,那代价乃是“负主的轭,学主的样式”。
希伯来作者对读者题到这救思安息之时,分作三方面:
a.有人已经进入安息(3节 )。
b.劝勉他们竭力进入那安息(11节 ),即付代价而进入。
C.有人在安息的边缘(l节 )。这节圣经有不同的翻译。有人这样译:
“我们既蒙留下有进入他安息的应许,就当畏惧,免得你们中间有人被判定为赶不上(进入那安息 )了”,或:
“我们既蒙留下有进入他安息的应许,就当畏惧,免得你们中间有人自以为赶不上(进入那安息 )了。”
可能当时有些信徒怀疑自己是否得救,所以作者题出这种警告。他认为我们不该“怀疑”,也不应被任何人判断我们失去进入那安息的资格。因为凡信耶稣为救主的人,都可“进入他的安息”,不过,要享受他的安息,则要顺从与圣洁。
四、千禧年的安息,亦即“安息日的安息”,即一切安息日的最后大安息(9节 )。希伯来书作者虽然没有获得像约翰在拔摩海岛所获得有关千禧年启示,但他也题到“更美的家乡”和“天上的耶路撒冷大会”,表示他有一个远景,这远景就是“安息日的安息”。
“安息日的安息”一词,原文是一个字,中文译得比英文圣经译得合原文。
第四章中文所译的安息,原文用两个不同的字。
①KATAPAUSIS,除了9节“安息日的安息”之外,从第1节到17节所有的“安息”,均用此字,这字是身体“休息”之意。
另外中文两次用“歇”字(4节-19节 ),原文也是这个“休息”。但6节的“进安息”二字,原文只说“进入”,并无“安息”,所以一共享了九次这个字。
,18两次安息,原文也是用这个字。
②SABBATISMOS,这是第9节“安息日的安息”的原文。该字原意为“安息日型的安息”,不是普通的“休息”。以色列人在安息日是绝对“休息”的,什么工都不作,英文圣经钦订本只译为普通的休息(REST ),但更正本(R.V. )与最新更正本(R.S.V )都已改正为SABBATH REST,即安息日的安息,与中文同,证明中文圣经早年翻译时,是很小心的。
在作者的希望中,认为只有在未来“安息日的安息”里,人们才有真正的安息,包括身、魂、灵三方面的安息,这是“更美的安息”。这种思想与作者在本书所论多种“更美”的事,正相符合,如:
a.更美的指望。
b.更美之约的中保。
C.更美的职任。
d.更美的祭物。
e.更美的家乡。
作者说: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为神的子民存留。表示这安息仍未来到,仍在将来,不过现在已“存留”着,等候神的子民有一天去享用。
── 苏佐扬《圣经难题》
许多时候,我们看见小孩子好动,不愿意休息,晚上还要父母劝告,才肯去睡觉。到了长大的时候,就不同了,有许多烦恼的事进入心里,许多问题要自己去解决,就为事业问题,生活重担,家庭问题……许多难处,重担,压在肩头上,使你心中充满焦虑与烦恼,心里想不通时,甚至连饭吃不下,晚上睡不着觉,真想找个安息的地方,去躲避一切。那时候,假如能听到安息的信息,是何等宝贵的事。
── 艾喜德《希伯来书略讲》
【从自首谈起】
经文﹕“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甚至魂与灵﹐骨节与骨髓都能刺入剖开﹐连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并且被造的﹐没有一样在他面前不显然的﹐原来万物﹐在那与我们有关系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开的”(来4﹕1-13 )。
事情发生在一九八零年九月二十九日上午﹐日本大阪市府池田市幸福相互银行﹐突然来了一个手持尖刀的强盗﹐对着女职员威胁﹕“把钱交出来。”
这时旁边一位男职员大声喝道﹕“干甚么”强盗一时着了慌﹐没有抢到什么﹐转身走出去骑上摩托车跑掉了。
但这一场强盗抢劫银行活动﹐全部被银行里安装的自动电视摄影机拍下来了。当晚六点钟大阪市新闻电视就播映了这场强盗抢劫活动的实况。
当晚在这个强盗的家里﹐他的二十一岁的儿子正在看电视﹐一眼看出那个强盗就是自己的爸爸﹐不由得惊呼起来“啊﹗那是爸爸”。过了不久爸爸回来了﹐儿子立刻上前问道﹕“爸爸你刚才是不是出去抢人家﹐要说老实话﹐我同你去自首。”
在儿子一直责问下﹐老子低下头﹐经过劝说﹐儿子领着父亲一同去警察局自首。
原来这个强盗名叫福本岩﹐年四十八岁﹐自高中毕业后﹐先在一家旅馆作事﹐诚诚恳恳﹐勤勤俭俭﹐积蓄了一点钱﹐自己开一家肉店﹐生活还好过。只因后来染上了赌钱恶习﹐什么都赌﹐不仅把所有的输光﹐同时又欠了二千多万日元的高利贷﹐在走投无路﹐心里一横﹐拿出肉店一把尖刀﹐干起抢劫的勾当。
当我阅过这则新闻﹐感触甚深﹐看到今日科学如斯发达能自动把一个当场作案强盗抢劫银行活动﹐如实拍摄下来。在电视台向着大众播映﹐使这个作恶犯罪分子无处可容﹐真是防患周密达到极点。
不由地使我联想到我们所事奉的神﹐宇宙的主宰。痘不仅对任何人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甚至内心的一思一念﹐在痘面前也是留下不可磨灭的实况记录﹐那怕你如何狡猾﹐如何隐瞒﹐如何遮盖﹐如何推卸﹐如何抵赖﹐但在痘面前都是赤露敞开的。俗语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若未报﹐时候未到。”圣经告诉我们“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来9﹕27 )。也许你会说﹕我没有犯过抢劫﹐杀人﹐奸淫﹐偷盗等违法犯罪行为。可是在神的眼里洞察到隐藏在你心底下﹔恶念﹑阴险﹑嫉妒﹑贪婪﹑诡诈﹑淫念等。凡是不可告人的也都是罪恶。
“我们若说自己无罪﹐便是自欺﹐真理不在我们心里了﹐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我们若说自己没有犯过罪﹐便是以神为说谎的﹐他的道也不在我们心里了”(约壹1﹕8-10 )。── 佚名《喻道故事续集》
【】「因为没有信心与所听见的道调和。」
【】信心好比我们属灵的「胃酸」,若调和于所听见的道,就能使所听的道消化为我们灵命的一部分。
── 陈终道《十分钟短讲集》
「调和」好土(信心 )与种子(道 )俱备时才会生苗结实。─― 牛述光
道要信心来调和,好像奶粉和方糖放在杯子里,这两样东西都有营养,但你还不能享受,必须冲下开水,使方糖和奶粉调和在一起,就变成牛奶,你喝了就得到营养、得到帮助。神的道就好像奶粉与方糖,又甘甜又有滋养,但是你不用信心当开水来冲,你就不能享用;信好比沏开水,你用信心来接受,这个道就是你的了。这是调和的重要。所以如果你听了道,没有得到好处,一定是因为你没有信心与所听见的道调和。―─ 寇世远
【要用信心接受】一九五零年,我正为着前途心里烦乱,有人为我出主意,叫我去日本或泰国传道,又有人主张我仍留在原地工作,一年多来,为了这件事心中一直不平安,于是,我病倒了,就对神发怨言说:『神阿!求告诉我应当怎样行……。』当我躺在?上休息的时候,在墙上看了一句话:『你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得安息。』我马上明白了,我虽然是祈祷,但自己?想这样想那样,没有完全把自己交给主,缺少顺服的心,因此失去了平安,我就对神说:『神阿!我把心事完全交给你了……。』后来,神就引导我平平安安离开那地。从我自己的经历里面,使我体会到信心和顺服的宝贵。
── 艾喜德《希伯来书略讲》
【】「这样看来,必另有一安息,为神的子民存留。」
(直译 )
一位著名的事奉主的工人,告诉我们他母亲的故事:
他的母亲是一位非常多忧多虑的基督徒。他常花数小时和她谈话,想要叫她看见烦恼是一个罪,但是一点没有用处。她曾饱经许多苦楚,特别是那些从未来临的。
一天早晨,他母亲下楼来吃早餐,满面笑容,和平常大不相同。他心中非常诧异,就问她甚么事情叫她这样喜乐。她告诉他,夜间她作了一个奇异的梦:
梦中,她和一大群疲倦、背重担的人,同在一条大路上行走。他们背上都背着许多黑色的包裹;她看见许多形状可憎的恶魔,把那些黑色的包裹撒在地上,让人去拾起来背着。
她自己也像别人一样,背着那些无须背的重担,觉得非常苦重。过了一会,她抬起头来看见一位人子,带着一个荣耀的慈颜,在人群中走来走去安慰人。
最后那位人子走到她身边来了。她仔细一看,原来是她的主。她仰起头来告诉祂她非常疲倦。祂带着一个忧愁的笑容对她说:
「亲爱的孩子,这些重担并不是我给你的,你用不着去背它们。它们是魔鬼给你的,魔鬼要把你的命压出来,你知道么?所以你只要将它们丢下来,连你的手指也不去摸一摸,你就会觉得道路容易了,你也会觉得像生了翅膀一样。」
祂用手一摸,看哪,平安和喜乐充满了她的全身。她把她的重担一扔,正想倒在祂的脚前感谢祂,她突然醒了,发觉她一切的挂虑都消失了。从这一天起,直到她死的日子,她成了全家最喜乐的一个人。── 选
【永远畅通】洛杉矶时报最近报导一件窃案。有一个独居的女人在家里听到窗外有异样的声音。她从窗帘偷看,看见有一个男人试图撬门爬入。她捏了一把冷汗,赶紧打电话报警,很意外地从听筒传出的声音说:「很抱歉,所有线路都在讲话中,请你重拨,这是录音回答。」她真是急死了,重拨一次,结果还是听到那句沮丧的回答:「所有线路都在讲话中。」
那个女人的心情我们可以想象得到,更糟的是如果我们有急事向上帝祷告,而上帝的线路却在讲话中,那该多惨啊,所幸永远不会发生这种事。上帝的耳朵永远张开垂听祂的子女的求告。上帝请我们随时随地向祂祷告,「所以,让我们大胆地来到上帝恩典的宝座前,来领受慈爱和恩典,作为我们及时的帮助。」你若接受耶稣基督为救主,你永远不会听到:「所有的线路都在讲话中」的回答,「因为上帝看顾义人,垂听他们的祷告,却要对作恶的人变脸」「我们在上帝面前坦然无惧,因为我们确实知道,如果我们照着祂的旨意求,祂都会垂听。」
请你不要让世界的事情阻碍你与上帝交通。
——R.W.D.——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信心与进入安息】
每当我们在一张椅子上坐下来的时候,我们已运用了信心。我们断不会拿起椅子研究一番,看它是否支撑得住,才坐下去,我们相信另一个人的工作,相信造椅的人,这样我们便运用了信心,因我们对造椅的人可能全无认识,他可能是个市井流氓,也可能是个老实人,我们只是理所当然地本着信心作下去。信心不如我们想象般复杂,信心只是相信别人的工作而已。
这就是安息的人生:信赖主耶稣透过我们人性的功能去完成一切的行为。信心就是停止自我推动的生活方式,转而信靠另一位,让祂的能力在我们身上工作。
—— RayC. Stedman《末了的话——希伯来书新观》
【灵与魂可以分开】
祭司如何将一个整个的牺牲,用刀完全剖解分开,以致里面没有一点能以隐藏;照样主耶稣也要用神的道,将那归向祂的人完全分开,无论是属灵的、属魂的、属身体的,都要一一刺入剖开。魂与灵是可以剖开的,那么,魂与灵必定不是一样的。
── 倪柝声《属灵人》
【福音的大能】
“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甚至魂与灵﹑骨节与骨髓﹐都能刺入剖开﹐连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
创进化论的达尔文旅行南美洲的时候﹐曾到过一个小岛﹐见到那里的土人﹐没有文化﹐过着野蛮的生活﹐赤身露体﹐居住山穴﹐茹毛饮血杀人而吃﹐他看到这种情形﹐便下结论说﹕“这样的原始民族﹐倘若要进化到象我们一样﹐最少需要一个世纪。”但三十年后﹐他再经过那个野人岛时﹐发现那里的人属温文典雅﹐性情善良﹐有文化﹐有礼貌﹐居住房屋﹐身有衣着﹐原有的野蛮气象已无﹐而变成文明之人了。经打听以后才知道原来有一些基督教宣教士冒生命危险﹐把福音传给他们﹐领他们信了主耶稣﹐所以全岛的人民生活和风气改得这么快﹐这么好﹐使他惊佩不已。
保罗说﹕“我不以福音为耻﹐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佚名《喻道故事续集》
【】
本节首句照字句来译则为:「万物是被剥光并击昏的。」这是描写古罗马竞技场中,一位运动员在尽力奋斗之后,被击倒在敌手的脚前,被解除武装,无助地躺着,再无法挥臂一击,甚至无法举起手臂了。他被击昏、剥光、解除武装,不中用了,只能躺在敌手脚前乞怜了。阿弗特弟兄(Alford )说,不只被剥去一切遮蔽物,而且仆倒赤露在神眼前,就是「那与我们有关系的」神眼前。这就是圣灵与那灵鉴察人心的道所等候要作在我们身上的工作,直等到我们甘心乐意让祂做;倘若我们不愿意,我们将继续过那种一部分己,一部分基督的搀杂生活。
── 贵钩利曼德尔《十字架的道路》
【赤露敞开】
作者用了两个很有趣的希腊字来阐明他的意思。一个是赤露(gumnos )──在人面前,我们可以穿带服饰来掩饰自己;但在上帝面前人就无所遁形,必须赤身面对祂了。另一个字是『强迫望着他的眼睛』(tetrache{lismenos ),这个字并不常见,而它的意思也不大清楚,但它可以用在三个不同的地方。
(一 )摔角者用的术语──用力紧扼对方的喉部以致不能动弹。我们只可以暂时逃避上帝,在最后的一剎那,人必定被祂扼紧,面对面而降服。所以人无法逃过上帝的捉拿。
(二 )剥掉动物外皮的过程──当被宰割的动物悬挂着,人用刀撕开它的皮,内脏全部都显露出来。人只能观其外表;但上帝却能视察人的肺腑,揭露人深处的任何秘密。
(三 )用匕首指向下颔──这是当引带犯人受审或行刑时所用的,当匕首指着他的下颔时他的头只能向上望,他不能再低头掩遮自己的羞耻。我们在最终的一刻会见上帝时,要定睛望着上帝。我们可以转移视线不见自己的亲友,企图掩遮自己的羞耻,但对上帝就不可以了,我们必须举目望着祂。
――《每日研经丛书》
【】
「持定」就是不变,紧执,及遵行的意思。这节圣经的上下文告诉我们有主帮助我们的软弱。「持定」又有行道的意思,承认了就要行,要行道上坚定不移。
中国这个「道」字的写法很有意思!有我个「首」字,是头的意思,下面是个走之字,就是腿的意思。头与腿合为一就成了个「道」字。主把祂的道赐给我们,不但在脑中知道,亦要行于腿上,主给我们宝贵的真理,明白接受之后,就当持定遵行。
── 滕近辉《希伯来书七讲》
【】
【合时的帮助】旧时的大祭司,衣服胸前有一个胸牌,胸牌上有十二块宝石。每一块宝石上都刻有以色列一个支派的名字。这是表示到大祭司要将神的百姓放在心上,常常纪念他们。主耶稣也是这样,一切属祂的人祂都刻在祂的心上。宝石是表示到我们对于主是非常的宝贵。
圣经中曾用过「心上人」这几个字,保罗曾用过「心上人」去称呼阿尼西母。保罗与阿尼西母之关系表示到主与我们的关系。可见我们有一个非常宝贵的地位,我们是主耶稣的心上人,被铭刻在祂的心上。
── 滕近辉《希伯来书七讲》
『随时』二字,原文是eukairos,应译作『合时』,祂是我们『合时的帮助』。『随时』是在任何时间,『合时』是在正需要的时候。
由这个字变化出来的字,在圣经中常译为『机会』,机会并不是随时都有的。
保罗对提摩太勉励说:『务要传道,无论得时不得时,总要专心』。『得时』原文即『合时』,传道为要救人,不计任何困难,时间也包括在内。
主耶稣是在我们正需要祂的时候,便向我们施恩,合时才帮助,比随时的帮助更能增加心灵的快乐与感激。
当门徒在船中被波浪摇撼之时,主耶稣便行走在海面上去帮助他们。当门徒不能医治那屡次跌在火里和水里的孩子之时,主耶稣便来为他们解围。当拿因寡妇的独生子在抬到坟地绝望的路上,耶稣便来了,使他还魂。抹大拉的马利亚啼哭着要寻找那被埋葬的主耶稣之时,那复活之主便在她身后显现。
祂那出人意外的平安往往在我们走头无路的时候临到。
祂是『合时的帮助』,祂永远可靠,为何你失掉信心。
―― 苏佐扬《原文解经》
【体恤我们的软弱】
霍约翰(JohnFoster )在他的一本书里,描写他在三十年代的一件事。有一次他从外边走进家中时,发觉自己的女儿坐在收音机旁哭泣着,原来她听到电台广播的消息:『日本人的坦克今天攻陷广州。』事实上当时许多人都会听到这个消息,但他们最多只带一点轻微的惋惜;政府官员听到这个消息后,可能苦笑或体验到一件不祥的预感而已。霍约翰的女儿为何伤心而至流泪呢!这是很简单的,因为她生于广州,对她来说,这个地方相当于她的家乡,褓姆,学校,和朋友。
这个不同之处就是她曾经住过这地方,你曾居住的地方所发生的事情对你就感同身受了。
――《每日研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