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导读:希伯来书 第6章


圣经综合解读

1「所以,我们应当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不必再立根基,就如那懊悔死行、信靠神、」

2「各样洗礼、按手之礼、死人复活,以及永远审判各等教训。」

「离开」())指继续前进,不要停止。
「基督道理的开端」())原文意思是「有关基督之始的道理」或「基督在起初所说的道理」,包括1-2节所列举的6项道理,这些并非福音的基本真理()),而是旧约的启示或预表,也是犹太教所遵守并自夸的,但在福音真理里不过是「开端」,目的是使以色列人预备好迎接基督。
「进到完全的地步」())原文是被动式,意思是「让我们被带领以臻成人」,表明属灵生命的成长不是靠人自己的努力,而是顺服圣灵的工作。1-2节的6项道理只是一些入门知识,不能停留在这些道理上,而要继续成长,到达成熟的地步。
「完全」())原文与「长大成人」())同字,指在属灵生命成熟,表明犹太教只是属灵上的婴孩期,基督的福音才是完全成熟的成人期。
「懊悔死行」())指我们不但要为罪悔改,也要为「死行」悔改。
「死行」())指没有信心的死的行为,即犹太教赖以称义的行为,只是表面功夫,在神面前没有任何得救的功效。旧约众先知不断地呼吁神的百姓离开死的行为,因为这些行为并不生发信心。
「信靠神」())也是旧约反复强调的。
「各样洗礼」())原文是复数,可能指犹太教的各种洁净礼仪())。
「按手之礼」())即献祭的人或祭司将手按在祭牲头上()),以祭牲作其代替品,象征代赎。
「死人复活」())在旧约中常有暗示()),法利赛人都相信复活())。
「永远审判」())指永远有效的审判,是旧约的基础真理())。

3「神若许我们,我们必如此行。」

4「论到那些已经蒙了光照、尝过天恩的滋味、又于圣灵有分,」

「蒙了光照」指得了福音真理的启示,已经信主())。
「尝过」指经历过())。「尝过天恩的滋味」指不但认识真理,而且亲身体验过属灵的恩赐。
「恩」原文dorea在新约中都是指属灵恩赐。
「于圣灵有分」指他们因领受了「圣灵的恩赐」())而有分于圣灵,即得着了圣灵。
有人认为4-6节是指着犹太教徒说的,但根据本信中对「天」的用法()),以及早期基督徒作品将「圣灵」局限在基督徒当中的情况看来,4-6节应该是指着已经真正信主的信徒说的。

5「并尝过神善道的滋味、觉悟来世权能的人,」

「尝过」指经历过())。每个信徒不但听过道,而且都「尝过神善道的滋味」,经历过福音带来的好处。「来世权能」指「神迹奇事和百般的异能」()),这些都是「来世」临到的标志。
在犹太人的观念中,历史可以分为现今的世代和弥赛亚来临之后的未来的世代,即「今世、来世」()),但新约进一步教导,「来世」因主耶稣已经临到了。现在是两个世代互相重叠的「末世」,信徒已经被拯救脱离了现今「罪恶的世代」()),并且已经开始尝到「来世权能」。

6「若是离弃道理,就不能叫他们从新懊悔了。因为他们把神的儿子重钉十字架,明明地羞辱祂。」

如果这些犹太信徒「离弃道理」,回到犹太教,就等于把主「重钉十字架,明明地羞辱祂」,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不能叫他们从新懊悔了」意思可能是「自负责任」。这里并不是说收信人中已经有人「离弃道理」,而只是假设,为了提出警告())。

7「就如一块田地,吃过屡次下的雨水,生长菜蔬,合乎耕种的人用,就从神得福;」

8「若长荆棘和蒺藜,必被废弃,近于咒诅,结局就是焚烧。」

如果田地不能长出供应人的「菜蔬」()),却长出「荆棘和蒺藜」,也就是人犯罪堕落、被神咒诅的结果()),证明这块地浪费了神的恩典。
「废弃」又被译为「弃绝」()),意思是经过察验以后,不够资格、经不起考验。我们如果浪费主的恩典,继续活在肉体里面,长出来的必定是「荆棘和蒺藜」,将会受到神的管教,遭受极大的亏损())。
「近于咒诅」指如果「荆棘和蒺藜」继续生长,被焚烧的结局就会不远了。
本节被「焚烧」的不是田地,而是田地里长出的「荆棘和蒺藜」,因此不是指真信徒会因犯罪而失去救恩。
新约中有多处经文明确宣告,神所拣选的真信徒一经重生得救,就永远不会失去救恩,因为圣父和圣子的手亲自保守我们的救恩稳妥在三位一体的神手里())。希伯来书也一再教导:神借基督的工作「要领许多的儿子进荣耀里去」()),基督「为凡顺从祂的人成了永远得救的根源」()),长远活着为圣徒祈求,并能拯救他们到底())。希伯来书把信徒称为神的儿女())、基督的弟兄())、神的家人()),这些称号都代表永恒的身分。我们永生的盼望是基于神信实的应许()),而不是根据不可靠的人自己。
上图:焚烧「荆棘和蒺藜」,被焚烧的不是田地,而是田地里长出的「荆棘和蒺藜」。因此,来六8不是指真信徒会因犯罪而失去救恩,而是指被神管教。

9「亲爱的弟兄们,我们虽是这样说,却深信你们的行为强过这些,而且近乎得救。」

本节表明4-8节的情况是假设。
「近乎得救」原文意思是「与救恩联结起来」,指从他们的行为可以看出他们得救的经历是真实的。

10「因为神并非不公义,竟忘记你们所作的工和你们为祂名所显的爱心,就是先前伺候圣徒,如今还是伺候。」

11「我们愿你们各人都显出这样的殷勤,使你们有满足的指望,一直到底。」

12「并且不懈怠,总要效法那些凭信心和忍耐承受应许的人。」

「懈怠」原文与「听不进去」())同字,那里是说在听道上不要懈怠,这里是说在行道上不要懈怠,两者都会使属灵的生命停滞不前。
「忍耐」是圣灵的果子()),意思是长期忍受,因为眼见的环境好像不可能「承受应许」,所以需要长期忍受,以亚伯拉罕为代表())。

13「当初神应许亚伯拉罕的时候,因为没有比自己更大可以指着起誓的,就指着自己起誓,说:」

「指着自己起誓」引自创二十二16,指神的誓言就像祂自己的存在一样确定。神「起誓」的事实本身,已暗示祂对亚伯拉罕的应许是不会立即兑现的,否则神就不必以誓言来保证祂的应许。因此亚伯拉罕从得应许之时开始,就要「凭信心和忍耐」())等候应许实现。
本信又回到二16所提到的亚伯拉罕,13-20节是继续解释麦基洗德主题的前奏。

14「『论福,我必赐大福给你;论子孙,我必叫你的子孙多起来。』」

15「这样,亚伯拉罕既恒久忍耐,就得了所应许的。」

「恒久忍耐」指长时期的忍受。亚伯拉罕从神应许得后裔到生以撒,大约经过了15年());从他生下以撒到「子孙多起来,如同天上的星,海边的沙」()),又过了约四百年())。
「就得了所应许的」不是指生下儿子以撒,而是指「子孙多起来,如同天上的星,海边的沙」())。
亚伯拉罕是「凭信心与忍耐承受应许」())的最佳榜样。

16「人都是指着比自己大的起誓,并且以起誓为实据,了结各样的争论。」

圣灵借着人间的誓言具有约束力的事实,来说明神的誓言是不能破坏的。
「人都是指着比自己大的起誓」,当时的人必须找比自己更大的人确认所起的誓,否则这个誓言就毫无价值。

17「照样,神愿意为那承受应许的人格外显明祂的旨意是不更改的,就起誓为证。」

18「借这两件不更改的事,神决不能说谎,好叫我们这逃往避难所、持定摆在我们前头指望的人可以大得勉励。」

「这两件不更改的事」指神的应许和祂的誓言。
「神决不能说谎」又可译为「在这些事上神决不会撒谎」。信徒的确据不在于自己的信仰有多稳固,而在于神的话语绝对可靠。
「逃往避难所」指脱离沮丧冷淡的光景,躲在基督里,好抓住我们的盼望,否则就会陷入试探。
「摆在我们前头指望」就是「进荣耀里去」()),「可夸的盼望」()),「所应许永远的产业」())、「那将来的城」())。

19「我们有这指望,如同灵魂的锚,又坚固又牢靠,且通入幔内。」

「灵魂的锚」也可译为「生命的锚」。当时的船若因为低潮或其他缘故无法进入平静的港口,水手会将锚抛越过沙滩,牢靠在安全的海港内,这样船就能忍受大海浪的冲击。等潮水涨高,船就能安全驶入港口。这锚「通入幔内」()),即天上的至圣所,能确保信徒属灵生命的安全。
初期基督徒常常以锚的图样作为他们的象征,并且经常与鱼的图样连在一起。
新约其他作者都没有用过「锚」的比喻,可能本信作者有过航海经验。但在希腊罗马的文学中,「锚」也是常见的比喻。
上图:艺术想象图,描绘「我们有这指望,如同灵魂的锚,又坚固又牢靠,且通入幔内。」(来六19)

20「作先锋的耶稣,既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成了永远的大祭司,就为我们进入幔内。」

主耶稣已经为我们作了「先锋」,进入天上永存的至圣所,替我们开通了直接到神面前的路。
「幔」是会幕里的一道帏幕,分隔圣所与至圣所,约柜在至圣所里,代表神的同在。只有大祭司才可以进至圣所,但「不可随时进圣所的幔子内」()),只有每年赎罪日带着祭牲的血「进入幔内」,在至圣所为民赎罪())。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进步的需要

希伯来书作者认定基督徒的生活必须寻求进步。教师若要时常回头再教当初开始时所教的功课,学生很难有进展的。希伯来书作者要求读者要达到完全的地步telieiotes。这个字的形容词(Teleios )有专门的解法。毕他哥拉(Pythagoras )把他的学生分为初学者(hoi manthanontes )和资深的(hoi teleioi )。斐罗则分他的学生为三类:刚入门的(hoi archomenoi );在进度中的(hoi prokoptontes )和进入资深的(hoi teleiomenoi ),所以‘完全的地步’并不是指有完全的知识,而是在基督教信仰中有一定的成熟阶段而已。

作者所指的成熟有两方面的:(甲 )心思上的成熟。人随着年纪增长而对事物应更能深思远虑。在信仰来说,他能对人讲解多些关于信仰的事,和告诉人耶稣是谁。不单止故事上的认识,而是深入的明白它的内蕴重要意义。(乙 )生命的成熟。在每天的生长中,他应反省基督对自己有何意义。时刻抱着舍弃旧时恶习的决心,建立有新德行的人格。每天都能加添新的宁静平安和高尚的气质在自己的生活里面。有一个无名的诗人写过一首诗:

‘洗礼必须照这样的仪式去施行。当你已经告诫候洗者有关的一切事情后,就用流动着的水,奉父、子和圣灵之名给他受洗。若没有流动的水,任何其它的水都可以。若没有冷水,就用温水。若两样都没有,则用其它的水三次浇泼在他的头上,奉父、子和圣灵的名给他受洗。洗礼前,施洗者和受洗者都要禁食,其它的人若可能的话,都指导他们禁食。尤要者在这仪式之前,那受洗者必须预备两天或三天的时间禁食。’

这篇记载是非常有趣的,初期教会相信,如果可以的话,洗礼最好是把全身浸过。无论用水浸或浇灌三次也好,要奉父、子、圣灵的名去施洗。训导也占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将来的信仰和生活都是基于这个训导的。受洗者要用禁食来准备好身、心和灵性。那时的人,凡加入教会的,都清楚知道自己要做些甚么,任何人也决不能轻轻的溜进教会去。所以希伯来书作者说:‘你们在洗礼时,已经清楚受了指示,明白你们的基本信仰了。现在我不再复述这一切,但你们在这些信仰的根基中建立更丰满的信仰。’

(四 )按手之礼。犹太人行按手礼有三样重要的意义:(甲 )移去罪恶──献祭的祭司把手按在那牺牲的动物头上,象征他的罪移到动物的身上去。(乙 )祝福──父亲把手按在儿子的头上,把福气送到儿子的身上。(丙 )分别出来作一项特别任务──人受按手之礼,担当一项重要职责。

初期教会的洗礼必有按手之礼相连的。这样圣灵藉着按手而临到新受洗者的身上。这不是真的有实物,经过手溜到别人的身上去,而是当时的人表示对使徒的景仰和尊敬,因为事实上,他们的手曾和耶稣的手接触过,也是耶稣的朋友。一个人能让使徒的手按在自己的头上,也是一件十分光荣和兴奋的事。行按手之礼的主持者不一定是一个职位高的人才能胜任,主要的是看这个人的品格和他是否跟基督亲近。

(五 )死人复活。基督教从开始就是一个信仰生命不朽的宗教。它相信人可以活在两个世界里。它教训人,最好的世界是在将来,而目前这世界是个训练的场所,为将来的一个铺路而设的。

(六 )永远审判。基督教从开始也就宣告是一个审判的宗教。没有任何基督徒可以忘记在最后的日子里,必须面见神。别人对自己的观感并不重要,但神对自己的看法就极为重要了。

再钉基督在十字架

这是一段很可怕的经文。它开始时先扼要叙述基督徒生活的权利:

基督徒已蒙了光照,这是新约常爱引用的思想,这当然是源于基督自己给予人的一幅图画‘他是世上的光’,‘这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约壹9,殉道者标尼(Bilney, the martyr )曾说:‘当我听见“基督耶稣来世拯救罪人”这何话的时候,我好像在黑夜里,重见白日的光辉。’知识,喜乐,和引路的光辉,与基督一同照进人的生活里面。基督教把光辉的照耀(photismos )和洗礼两字可以作同义语,而且蒙光照(photizesthai )和受洗礼也可以同样用法的。所以在这段经文读到这句话时,有人也曾作这样解释:论到那些已经受了洗礼的人,若他们再犯罪就不能被饶恕了;因此在某些地方的教会,他们把洗礼延迟到人临终之前才举行,以策安全。关于这点,我们后来再加以讨论。

基督徒尝过天恩的滋味。人只有在基督里,才能与神同享平安。神的饶恕不是靠自己的力量去赢取;它是一件不用付钱而取得的礼物。人只要肯走到十架面前,他的重担就可以挪开了。基督徒知道这个无法量度的饶恕经验,是一件来自神的礼物,是白白施与的。

基督徒分享圣灵。所以他在生活上有了属灵的指示和新的力量,当他发现了这力量之后,他知道无论做些甚么事,都必定有力去实践出来。

基督徒尝过神善道的滋味。它的意思是基督已发现了真理。人的天性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如盲人渴慕重见光明一样;这是一个权利,但也是一个惩罚。人除非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否则他必终日彷徨焦虑不安的。我们不是已经在神的话里,找到了真理和生命的真谛吗?

基督徒觉悟来世的权能。犹太人和基督徒同样将时间分为两个世代──现世(hoi nun aion )是邪恶的;来世(homellon aion )是全善的。神有一天会进入这个世代里;那时将会带来歼灭和破坏。当主的日子来临时,神必施行恐怖的审判,那时现世随即消逝而来世便开始了。但基督徒可以在现世得尝来世的福祉,在这有限度的时间里,能先尝无限永恒的滋味。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希伯来书第六章

.为了延伸婴孩和成人的对比,作者说明一个属灵婴孩若要长大成人,就必须有所离开。他提出两方面的劝勉,那就是“离开”与“竭力进到”。所以,它们包括回顾与前瞻两方面,所有的长进都是如此;那些从未离开起点的人,根本就不能成长。但是,在作者心目中,起点包括哪些部分呢?

基督道理的开端 ho te{s arche{s tou Christou logos ),可能会有几种不同的解释。它的意思可以解释为“基督起初的话语”,或者如 RSV,把“开端”( arche{s )用在道理上,而不是用在基督身上102。毫无疑问的,根据希腊原文的字序,第一种解释是最自然的,但是这里所指的“基督起初的”是什么意思呢?可能与“神圣言小学的开端”同义,显然是指基督的基本真理。所以“开端”可能指基督徒对自己地位的基本认识,是与犹太教不同的。

第二个肯定的命令,进到完全的地步,希腊文的表示方法很意外地用被动形式,在意义上是“让我们被带领以臻成人(或完全)”。这种形式说明了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不是由于自己的智巧,而是降服于某种更尊贵的影响力。属灵方面的成长并不是经索取求得的,是要借助于属天的能力,而不是人的自身禀赋。然而,作者对于人这方面的责任有深切的体认,在这一章的稍后,他会有所说明。在一个人的属灵经历中,会有明显的因素中断他的成长。如果他没有长大成人的渴望,他不可能“被带领以臻成人”。

说到基督道理的开端有六大基本要件,那就是懊悔信靠各样洗礼按手之礼复活审判。作者以两个一组,集合成三组,可能是有原因的。第一组的两个是活泼的基督徒信仰最基本的条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称它们为根基,根基本身具有不必换新的特色。愚昧的建筑师,他们的工程不能令人满意,以致必须重新从根基作起,这是不证自明的。但作者是否暗示他的受书人在他们基督徒生活开端时可能没有真正的根基呢?不必再立这个词似乎反对此一说法。他是说∶根基既然已经立定了,所需要的就是继续进行上层的建筑。

懊悔死行的表达是绝无仅有的,除了提到洁净良心、除去死行的字眼,没有一处将死亡的观念用在行为(或工作)上。但是,死亡的观念也用在信心、用在身体、用在人。以上每个例子中,死亡是指没有功用的光景。当信心一死,就无法履行它的真正目的,所有的功用犹如不存在了。死行就归属此类,只有表面的工作,缺乏任何有效的力量。

此外可能隐涉犹太教想要藉着行为称义的观念,而从基督徒的观念看来却是“死的”,因为它没有任何功效。所有从犹太教转向基督教的人都必须为着倚靠他们的善行而悔改。更概括地说,接受基督教信仰的第一步就是悔改,施洗约翰如此说,主也如此教训我们,使徒行传里早期的传道人也强调此一真理。

信靠神 epi Theon )也同样是信仰的最基本要求,强烈显明信仰的方向。新约圣经中有多处经文证明信心是亲近神的必要基础。希伯来书里,对“信心”在某些方面有独到的用法(、39,。在这里的意思则是指用信心来回应神所预备的。本书十一章则强调信心的行动。在作者心目中所看见的,信心是具有动力的特性。

2.接下来所要说的另外二个主要教义是礼仪上两种不同的外在举动。各样洗礼按手之礼,在犹太教也有类似的礼节,但是应用在基督教信仰时,则有不同的意义。“各样洗礼”实际上是指浸礼( baptismo{n )。其复数形态说明了它并不只是一项单独的动作,而是各种不同的礼仪上的洁净。值得注意的是,在昆兰团体中,遵行着多种洁净之礼。然而并没有足够证据说明基督教会也遵行此类仪式。作者用复数形态,对基督教的浸水礼与犹太教的洁净观念作比较103,这并非是不可能的,这个字也被用来说明一般洗濯礼仪。因为这些礼仪都用“教训”这个字来引介,同时还伸展到第三个对句,似乎作者不承认基督教还需要继续教导这些基本教训。

按手之礼在犹太教领域里仅限于祝福;但在基督教会里,则另有新的意义104。在新约圣经中有许多案例显示按手与医治相关联(参:,都将按手与基督徒的医治连在一起)。但在此处有更特别的意义,或许包括了分赐特殊的恩赐(参:

这里所要说明的基本特性可能是与所有基督徒有关的,不单单与那些蒙召从事特别工作之人(就像按立圣职)有关。所以它可能与并列,这两处经文中,按手礼都伴随着圣灵的恩赐。

另外两个要素都是教义性的。死人复活以及永远审判,这两者组成了基督教真理的基本要件。复活的真理的确是太重要了,初期教会时代传道人每逢讲道,必定提说。他们每当提到基督的死,一定也说到祂的复活。尤有甚者,同样的观念也隐然应用到信徒身上(参:;尤其详及下)。如果否认死人的复活,新约圣经就没有意义。作者并未对此一关键提出争论,他认为复活的真理在基本教义中是不证自明的。

审判亦是,这里使用“永远的”这个形容词,可以和所说“永远的罪”的观念作个比较。很可能在这里是为了表明一个更广泛的意义,包括每一个基督徒都必须接受的末世论教训。每一个基督徒对复活与审判都必须有些认识,这两者与需要的警觉以及神荣耀的预备结合在一起。保罗的书信多次提到审判的真理这个主题。

希伯来人所面对的部分问题是,从表面上来看,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与犹太教的教条有许多类似之处。这使得许多犹太籍基督徒认为他们可以又信基督教又信犹太教,因此,背道的危险对于他们总是大过那些脱离异教归向主的人。

3.神若许我们,我们必如此行。可以作劝勉的解释,就如 RSV 边注“如果神允许,就让我们如此行”,某些抄本亦如是说。本书作者对这一方面却有明确的解释,我们相信,对读者而言,还有更重要的课题。作者真的毫无疑问的相信神渴望祂的儿女们在灵命上长进吗?新约圣经中相类似的语调只出现在,保罗用同样的语调来述说他心里的打算。因为作者在下一个段落里还要继续探讨背道的事,他心里所想的可能是在神让信徒成长的状况条件。如此一来,这个状况也是要提醒受信人,继续成长并不是机械化或自动化的,而是在神所命定的条件下成长。毫无疑问的,作者深深地认为神渴望祂的儿女长大成人。若支持别的看法,必然违背本书中所见神的性情。

4.以上的说明和以下所要作的,有关背道的论述,作者用因为 gar ,中文未译)这个连接词,很明确的把前后衔接起来。最起码在理论上,属灵生命的成长并不是一蹴可就的。对这些艰涩的经文要有真正的了解,必须要认清上下文的意思。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完全在乎第6节的假设子句所说的情况是否真的发生。

作者在多次多方使用“不能”( adynaton )这个字发人省思。这里说到在某些情况下不能有悔改的机会,说神不能说谎,说动物的血不能除掉罪,说人非有信不能得神的喜悦。这几项都没有妥协的余地,都是全然绝对的。但是,现在这节经文引发了最大的难题,只有当我们把这些事物的每一个层面都详加审查,才可以正确无误的了解。

此处有四个动词,用来说明这个不能的主词; (1) 蒙了光照 pho{tisthentas )、 (2) 尝过 geusamenous )、 (3) 有分 metochous gene{thentas )、 (4) 尝过神善道 kalon geusamenous )。后三者很显然是用来说明第一个,使它的意思更明显。

蒙光照的概念在新约圣经中所表现的特性是与神给人的信息有关(另一段论背道的信息)。这在约翰福音中尤为明显,在这卷书中,耶稣宣称自己就是世界的光也说到,世人被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所以看不到“基督荣耀福音的光”。不管在那里,只要光一照在人的心里,那个人就能认识基督的荣耀。布鲁斯尝试以“蒙光照”指洗礼,而“尝过”是指圣餐而言,他又认为后者的范围涵盖较广105。胡斯则举出教父作家所采用此种解释方法的例子106,但他自己则采用隐喻的意义,那就是蒙福的经验。所以,这里所说的与基督耶稣起初的启示有关,这点将会在另外三个词中强化。

尝过天恩的滋味是说∶不但认识真理,而且亲身体验过。这原是旧约圣经的用法(参:,新约圣经的也说明同一真理。知道某种食品,甚至喜欢它的外观,乃至真正尝过它的味道,都会有不同等次的感受,没有人能单单自认仅做后者。当然,并非所有滋味都是可口的;作者在此所假设的,很显然也不是指可口的滋味。那些尝过天恩滋味的,并不能体会个中真味,这个词语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在新约圣经中,没有他处提到“天恩的滋味”( te{s do{reas te{s epouraniou )这个词,不过多次提到恩赐来自神,而且与圣灵密不可分(参:;也有一些例子说到恩赐与神的恩典有关,并包括整个救恩的恩赐。这里所说的天恩指的是什么,并不很明确,但是它的源头是毫无疑问的。虽然有人主张“天”这个字,并不是描述恩赐的源头,而是说到操练恩赐的领域,这仍说明恩赐的由来不是人所作成的。我们应该注意,恩赐( do{rea )这个字,在新约圣经中毫无例外是指属灵恩赐。

第三个宣告与上一个是密不可分的,作者心目中是一群与圣灵有分的人,也就是与圣灵恩赐关系密切的人。然而,这很可能被视为他们经历中的特质。我们曾经在看到“有分”( metochoi )这个字,还要提出来。在新约圣经他处,只出现于,意为“同伴”。作者在提到同蒙天召的弟兄,这里所指的一定也是这个意思。有分于圣灵这个观念是很不寻常的,这立即将他们与对基督教仅有肤浅认识之人分别出来。

5.是第四个陈述,并尝过神善道的滋味,说明基督徒经验中的另一个层面。重复提及“尝过”这个隐喻,说明作者着重它的重要性。但这一次所尝的乃是 kalon ),这个字与美的观念有关。它包括外在的吸引力,以及道德的美善。与的“歹”字恰成对比用来描写无亏的良心。“善”是值得热切盼望的。这符合隐喻的意思,是指美味可口的。

我们尝的不是神的道本身,而是它的美善,这也不是偶然的。从上下文来看,这个分别并非不重要的。一个人很可能带着敬虔的心,聆听神的话,却不认为神的话有美味。在本段经文中,那些可以享受这美善滋味的人乃是专心在属灵经验里的人。“神的道”( Theou rhe{ma )这个叙述性词语在,与新约圣经他处经文都曾出现过,但不像较普遍而同义的词( logos tou Theou )那么常见,后者于本书中出现在。本节经文的关键比较着重在神与人特别的交通,而不是指神一般性的信息。它可能是指一个人归主之时所认识的对神的经历,看到神屈尊俯就罪人,其光灿荣美,深深打动了罪人的心灵深处。

并且,所尝到的事物还延伸到来世权能,这似乎有点奇怪。如果来世指的是将来的日子,正如这些字( mellontos aio{nos )所说明的,作者不可能是指遥不可及的希望。既然他在一开头就使用“这末世”来描述弥赛亚就职的日子,他在此可能想到现在预尝来世的经历,虽然这样的预尝只有在基督第二次降临才会达到最高潮。不论如何,他最关切的是来世的权能;也就是说,这种权能的影响会在将来的世代完全发挥。

6.最后,是句子的条件语气;若是离弃道理(在希腊原文里,条件句是用分词 parapesontas 来表示的)。下面所说的只能在蒙光照和与圣灵有分的经历与完全退后(在希腊原文中是以不定过去式来表示的)结合在一起时。在此表示离弃道理的动词,在新约圣经中只出现在这里。其字根的意思是落在一边,也就是脱离了可接受的标准或方法。

以下的说明很清晰的解释了离弃道理者不可挽救的特性。作者说他们把神的儿子重钉十字架,这里使用了复合动词( anastaurountas ),说明作者心里想着重钉十字架这事。他再也找不到更强烈或悲痛的语调,来表示离弃道理的严重性。当他想到耶稣基督的仇敌向祂所做的事,事实上他认为离弃祂道理的人,也得担负同样的责任。他也许认为这些离弃真道的人,比当时喊着要“钉祂十字架”的人更该受责备,因为那些人不曾知道神透过基督向人所施的奇妙恩典。

任何一位从基督教信仰重返犹太教的人,不但与犹太人的不信认同,而且与引致钉耶稣十字架的杀机相认同。他们自行负责(译注∶此乃根据 RSV 的译文 on their own account 直译的,和合本译作“就不能叫他们从新懊悔了”),这句话说明他们必须对“钉耶稣十字架”的行为负完全的责任。

而且,作者说这个行为的后果是明明的羞辱 paradeigmatizontas ,这是另一个在新约圣经中只出现过一次的字)k(指基督)。世人对基督的恨意,把祂展示在可憎的罗马人刑具上,作为羞辱的对象,作者将背道者与这些人归类在一起,再也找不到更生动的词句来描写他们的光景了。他们受的责难是如此的强烈,只能是因他们大逆不道的行为引起的。这说明他们怀着毫不松懈的敌意。

这节圣经曾经招致广大的争议,并导致许多错误的解释。主要的争议是∶作者是否暗示着基督徒会因为触犯了严重的罪而激怒了神的儿子,远离了神的恩典?若答案是肯定的,则我们将如何解释新约其他处经文所说∶基督徒拥有永远得救的确据?以下的探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在这个问题上所抱持的看法。

(1) 加尔文确信神必然保守祂所拣选的,他只能假定这里所说的尝到滋味仅仅是部分的经验,而尝到之人并未对此有所回应107。这个假设的困难是它并没有对本书信所用的字眼作公正的处理,且本书信丝毫不曾给我们留下不完全的光照之印象。加尔文讲到些许的光照,他把被神弃绝之人所领受的恩典与蒙拣选者所领受的恩典划分开108

(2) 从另一方面来看,是否可以说照本书信的观点,任何信徒都能如此的离弃真道?这将使得任何信心的确据变得较不确定。甚至有人提议说∶这里的严重警告可能与亵渎圣灵无可赦免的罪相关。有些人深觉困扰,惟恐自己犯了这样的罪,但是心肠也如此刚硬,以致明明羞辱神的儿子之人,不可能会关切这样的问题。关切的本身证明圣灵仍然是有功效的。

(3) 我们必须注意,这段信息并没有说到受信人当中有任何人已经干犯了背离道理的罪。作者显然是在假设状况,虽然从整个论述的性质来看,似乎是有此可能。作者的意向显然不是要探讨恩典的本质,而是要提出最严厉的警告。整段经文是从人的责任的观点来看,而必须顾虑人的有限。换句话说,要将神这一方面纳入考量,本节经文才有真正平衡的了解。

(4) 尤有甚者,这段经文说到,干犯的人不可能重新懊悔(6节)。这里引发一个问题,那就是悔改的范围。它是否指人第一次到神面前的悔改,如第1节所提及的那样?如果这样,第一次悔改的举动显然不可能重复使用,虽然人可以如此自我提醒。因为悔改是一个罪人在圣洁的神面前,表现自我谦卑的举动,也证明为什么一个以侮慢的态度向着基督的人,是不可能有悔改的机会。刚硬的过程产生一个不能突破的框子,这框子排除了所有对圣灵恳求的敏感性,使他没有回头的机会,不可能再重新懊悔。虽然作者提出比较极端的情形,但他对他的受信人还是有信心(9节)。即使如此,他似乎认为有需要在第十章重新提出来警告一番。

7~8.以上的分析,解释了一个从自然界获得支持的原则。一块未加努力耕种的田地,自然不会有好的收成;同样的,一个人拒绝领受神为他预备的恩典,会导致属灵生命的破灭。新约圣经中,有许多用耕作的例子来讲述属灵的真理,部分原因是基于自然律与属灵律的相关性,因为他们都是源于同一位创造者。由于这个原因,许多的自然现象可以用来作为属灵的类比。没有人会为着起因于疏忽的荆棘和蒺藜而抱怨,但每一位农夫都希望给了适当的水份,耕种的田地就会生长“菜蔬”。很奇怪的是,作者并没有提到耕种之人,但是收获量是根据它对耕种者,甚至对别人的用处来判断的。在属灵的领域里,若没有属灵的果实,就无法充分培养属灵经验。不能在属灵生命里产生功效,以分享给别的群体或个人,都是不能结果子的(,意指受信人正面对这般试探)。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说是田地,而不是人,从神得福,正说明地的生产力是神加添的。的确,从圣经的观点

荆棘和蒺藜直接提醒我们说的∶地受了咒诅,成为今天的样子,而人的劳苦乃是要使荆棘和蒺藜不能繁殖,并耕种田地。所有的农人都知道,割下的杂草只有焚烧一途。值得注意的是,近于咒诅这句子,若没有“近于”( engys )一字,就不能表现得这么有力。不过这句话引人注意结局已经逼近。如果杂草继续生长,被焚烧的结局就会不远了109。“废弃”( adokimos )这个字在译为“弃绝”,意指不够资格;也译为“弃绝”,意指经不起考验。因此这不是随意摒弃,而是检视的结果。如果田地不能结出果实,则证明这块地毫无价值。

9.此时作者转而鼓励受信人,停止严厉的警告。他似乎急于要使受信人安心,他并不认为他们会像他所说的那么严重。至于你们 peri hymo{n ,和合本未译)这句话与作者想的背道者形成强烈对比,更有力佐证离弃真道是作者的假设。何况作者称他们为亲爱的弟兄(这种称呼在本书信他处再没有出现),表达了特别的温馨之情;与前面的警告成为对比,而加强其力量。保罗书信中也有类似的用法(例如:。的确,除了加拉太书、帖撒罗尼迦后书和提多书之外,保罗在每封书信都用到这样的语句,并且也见于大部分的新约经卷。这也许可以说是基督徒最喜爱的感情流露方式。对观福音中记载天上有声音称耶稣为“爱子”,也是意义深长的。至于在本节,则显示作者对受信人的关切。

却深信 pepeismetha )这个字在希腊原文中出现于句首,所以其语气比中文圣经的译法更强烈。事实上,其完全时态说明它不是突然的决定,而是过往持续考虑的结果。这种强烈的确信隐含于前面所提到的各种警告。强过这些(英译 better things )这个词与本书信使用的“更美”(英译 better)这个词相一致,在此乃是与背道者相对比。相形于“更坏的”,一个真正的基督徒所处的地位总是“更美的”。“这些”作者特别指出是有关近乎得救的事,字面上直解是有关“持守”救恩的。作者似乎是说,他对受信人的信心与救恩的整个领域相关;这一点在下节经文有更清楚的说明。

10.作者提出两个因素,作为他坚定确信的根据∶ (1) 神的公义,和 (2) 受信人的工作。作者对神的公义的体会,或更恰当地说,他深信神并非不公义(以双重否定 ou gar adikos 表达),是他神学理念另一重要部分。他可以引用,神是烈火来佐证,但并不是说神是丝毫不讲公义的暴君。作者在引述诗中同样提到的,神对公义的喜爱与对罪恶的恨恶。神的话是仁义的道理,而神的管教会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作者相信神绝不会忘记(英译忽视)受信人所作的工与所显的爱心;他认为这两者皆出于恩典。你们所作的工你们所显的爱心两者的结合是很重要的,因为工作是爱的表现,两者不应该分开来谈。藉着伺候圣徒显明爱心的人,理所当然展现了“更美”的行为(中译行为强过这些)的结果。

为祂名这附加的词,说明神看对祂儿女的爱心行为一如作在祂身上。希腊文的遣词生动地带出这个意义,因为这种爱是要“进入祂名”( eis to onoma ),亦即如 NIV 所译“向祂”。这里并没有将犹太教的慈善行为提出来作比较或对比,不过我们当知道,对犹太人而言,爱不是显著的成分110。基督徒对圣徒的爱超越了施舍的范围,虽然他们对此并不忽视。基于爱的服事与为了积功德而作的服务是全然不同的。这里说到受信人为了其他信徒是如此热心,因此作者深信,这些行为证明神仍然运行在他们中间。

11~12.作者提醒他们,他们的爱心值得称许,但这种精神也当发挥在其他层面。动词我们愿 epithymoumen )是个很强烈的字眼,所表现的不仅是虔心的愿望。其复数形态增加了它的强度,因为作者是说,他所知道的,也普遍见知于其他信徒。这个愿望是有满足的指望 ple{rophoria ),该字在整个讲解的高潮再度出现,中译“充足的信心”)∶因为主耶稣献上自己,使我们毫无疑问获得这充足的信心。作者强烈地希望受信人能拥有满足的指望,这是他们目前所欠缺的。或许面临犹太教的拉力引起的挣扎,夺去了这信心。基督徒对他们的弟兄有深切的爱,自己却可能缺乏指望。如果爱别人的殷勤也能充满于他们的指望中,该有多好!可悲的是很多活跃在基督教事工的人士,自己却缺乏确据。很多情形是因为倚靠自己的行为,期盼有助于得救,其实这种途径永远不能引向确据,因为他们永远无法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足够。经文中另一耐人寻味的特点是,作者强烈的意愿指向你们各人,这使得殷勤和指望都是对个人说的;这两种经历都不是由团体发起的。

并且不懈怠弥补殷勤的不足。“懈怠”一字( no{throi )已经在用来描述受信人,该处 RSV 译为“听觉迟钝”(中译“听不进去”)。若不制止这种迟钝,会使属灵生命完全停滞不前。虽然作者刚才提出警告,但不像在那样,似乎是在讲已经发生的事实,反而表明受信人如何避免这种迟钝。

另一个目标是正确的效法。新约圣经中常提到效法的对象。在主耶稣的教训中,祂要求门徒学习祂的榜样(如:。保罗不只一次的要求信徒效法他,用的也是同一个字。对于还没有新约圣经为标准的人,这样的效法有极大的实际价值。属神的人在德行与灵命上的操练,对较不成熟的信徒是很有价值的引导。在这节经文中,效法的典范是那些凭信心和忍耐承受应许的人。有人认为作者勉励人效法旧约时代的人物,同时也是希伯来书十一章的预先说明。不过也没有理由不将基督徒包括于效法的对象。虽然单凭信心即足以承受应许,此处信心与忍耐并提,隐然意指要确实得到应许,需要加上忍耐。忍耐这个字( makrothymia )指的是“长期忍受”,在希伯来书只出现这一次,在保罗书信与新约其他经卷却用过数次。这是像神一样的品格(参:,不是人生而俱有的,却成为跟随主耶稣的人的特性。保罗在把它列在圣灵的果子中。承受应许的人在第17节又提出来说明。

13.讨论至此,作者的思绪又回到提起的亚伯拉罕。这一段经文(13~20节)是解释麦基洗德主题的前奏。作者想要表达出 (1) 神应许的庄严, (2) 祂永不改变的属性, (3) 祂话语的绝对坚定。这无疑也解释了什么是基督徒“满足的指望”的根基。

应许亚伯拉罕是因起誓而确立的。许多时候,应许是不带起誓的,但是却特别的宣称“我便指着自己起誓”,很显然就是这里指着自己起誓的根据。作者又加了说明因为没有比自己更大可以指着起誓的,相等于说神自己的话就已足够了。斐罗对也有类似的解释( Legum Allegoriae 3. 203)。

14~15.亚伯拉罕得福与繁增的应许,与他遵照神的命令献上以撒做对比来看,意义格外深远。亚伯拉罕以顺服,而非行为蒙神悦纳;又得神用誓言加强祂的应许,使之更为可信。第15节的亚伯拉罕既恒久忍耐暗示了这一点。此处显然是指献以撒的试验,结果是得了所应许的。这与第12节相呼应。亚伯拉罕是凭信心与忍耐承受应许的最佳例证。即使受信人想不起其他实例,亚伯拉罕的例子已经圆满说明了作者的意思。

16.作者诉诸于人的誓言,论证神的应许优于人的话语。人的言词有限,因为人的言词有其不足。需要发誓支持某种宣告,反映了起誓人的特质。我们应记得,耶稣指责有些人言语不可靠,以起誓支撑自己所宣称的事。祂力促跟随祂的人∶“你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基督徒的看法与时下的观点有所不同。作者在此提示时下的看法,他说∶人都是指着比自己大的起誓。这句话反映出人处理事情的自然方法。除非找比自己更大的人确认所起的誓,否则这个誓言就毫无价值。虽然“更大”这个字是中性的,包括人与事,但从上下文来看,是指阳性的。

一旦立了誓,就不能改变了,因此这里说以起誓为实据。誓言正面肯定所同意的,并且有效地排除所否认的,也使任何争论( antilogiai )得以了结。作者使用人类誓言的约束力传递他的思想∶神的话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17.作者在解释何以需要神的誓言时,说祂是依照人类的习俗而作的让步。神的话语不必经过确认,是不容侵犯的。但是人如果透过起誓较易被说服,照样 enho{ ,神……就起誓为证。为证(mesiteuein,新约圣经仅用一次)是指神与亚伯拉罕之间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誓言虽然是向亚伯拉罕的,却是为了那承受应许的人的好处。对亚伯拉罕是真的,对他的后裔也就是真的。承受……的人有更广泛的意思,不是单指以色列民,而是指真正的亚伯拉罕的后裔。耶稣对声称为亚伯拉罕后裔的犹太人说∶“你们若是亚伯拉罕的儿子,就必行亚伯拉罕所行的事”。保罗写给罗马人的书信中亦说到,“那效法亚伯拉罕之信的,……他在主面前,作我们世人的父”。承受应许的人和肉身子孙是截然不同的。

说到神的旨意,本书作者和新约圣经其他作者一样,使用了较强烈的字( boulomenos ),而不是较柔弱的( thelein )。神的旨意远不止于是个倾向或愿望,而是明确的决心。有了副词格外 perissoteron )的辅助,使这个字变得更强烈。神恩慈地体谅人类需要无可否认的证据,所以让祂的旨意显得加倍有信服力。第一章已经强调了创造者永不改变的属性,现在又把焦点集中在祂的旨意是不更改的。这是进一步专注于神的心思。“不更改”( ametathetos )这个字,在新约圣经只出现在这里与第18节,用来专门论及意愿的不可更改(依据 MM)。神的旨意永不改变,说明祂的应许绝对可靠,并且与异教神o的反覆无常截然不同。的确,在基督徒的观念里,神要对自己的应许负责。誓言对于这信念原本无所加添,却也无所减除。即使没有誓言,祂的话语仍然是真实可信的。

18.然而,作者还是认为誓言有其意义,因为他从中看见两件不更改的事(神的属性和祂的誓言,或祂的应许和誓言)。既然这两者都是不改变的,所以神决不能说谎。这是基督徒相信神的最终依恃。他知道自己的确据不在于自己的信仰有多稳固,而是出于神的话语绝对值得信靠。

现在明确地说到,承受应许的人是我们这逃往避难所……的人,使得整个论证与受信人切身相关,并且看出作者也是其中一分子。这群人竟然被称为逃亡者,或许令人惊讶。除此以外,只有说到保罗逃离逼迫他的人,也用了这个字。但是这里的逃往,界定在持定摆在我们前头指望……可以大得勉励的范围。这似乎是指赶紧的脱出沮丧冷淡的光景,显出这群人要刻不容缓的如此行,也是对离弃真道提出强烈警告的原因。另一方面,作者的勉励只限定于受信人当中某些人,因为他们已经逃离了他人自甘落入的危险光景。

作者心目中毫无疑问的知道,勉励就是持定摆在我们前头的指望。持定意味着果断地掌握或抓紧,这里再度强调行动的无比重要。盼望的特性是需要毅力来维持它,这不是平白拥有的性情。盼望是要掌握的客观实际,同时也是个人经验的主观实际。作者先前已经有两次提到指望(的注释),另外又出现两次∶(更美的指望)与(所承认的指望)。这是作者所喜欢的另一个主题。

19.思想指望的主题,导致作者对指望的显著特征加以评注。首先是以生动地说明了指望的坚稳。新约圣经以锚作比喻,仅此一处。这是个含义丰富的喻像。锚的功能是,不管海面上的情况如何,它都能固定在海床上。天气越是恶劣,越是需要锚来确保船只的稳定与安全。这是基督徒指望适切的象征。事实上,初期基督徒常常以锚的图样作为他们的象征,并且经常与鱼的图样连在一起。很奇怪的是,新约圣经的其他作者都没有用过这个意象。据此认为作者有过航海经验,亲身体会过锚在危急时候的价值;这样的看法可能过于想像。根据 RSV 版本圣经,又坚固又牢靠是描述锚的,但这两个形容词也可以是描述指望。两者的意思没什么差别。第一个形容词的意思是“安全”( asphale{ ),不可动摇;第二个形容词( bebaian )意谓自身稳固,实际上即是另一形容词的同义字,在都译为“坚持到底”。一般而言,在新约圣经的思想里,坚持到底和指望是息息相关的。

这个隐喻的奇特之处在于锚且通入幔内(意即至圣所)。作者或是刻意的将这两个隐喻混用,或是他的思想从指望这个主题迅速转入另一个主题,与锚的意象似乎不甚相称。有些教父注释家把抛在海床的实际的锚与天上属灵的锚作为对照。但是我们最好把它看为作者的思想方向从海转到会幕,以此引伸出盼望另一个更坚定的基础,那就是大祭司的主题。如此作者方能顺理成章地诠释麦基洗德的等次。

20.耶稣已经进入幔内极具象征含义。幔子是会幕(与圣殿)里的一道帏幕,分隔圣所与至圣所。这说明一个事实,只有大祭司才能进入帐幕的内部,而且一年只能进去一次。我们想到当耶稣死在十字架上,圣殿里的幔子从上到下裂成两半。但作者所关切的是更深的属灵真相。我们的大祭司“进入幔内”是既成的事实,也就是说,直接进入神的所在。基督徒的盼望与被高举的大祭司息息相关,是希伯来书的主要课题。盼望的根基在于大祭司耶稣已完成、却仍持续的工作。

作者首先称耶稣为先锋 prodromos ),这个字在新约圣经里只出现于此处,指军队中的先头侦察部队。所以先锋率先,引领他人跟进。这对我们了解耶稣所成就的事工有很大的启发。祂是为我们而做,这样的词句强烈地阐释祂的代表身分,甚或意指祂的代赎角色。

这段论述以麦基洗德作一个总结,,遥相呼应,结束这一段插入的警告。接着是个新的主题∶基督成了永远的大祭司,有待以下探讨。

101 参 H. P. Owen 对的评述是 'The Stages of Ascent' NTS 3(1956~57), pp. 243ff.
102 J. C. Adams, 'Exegesis of Hebrews vi.1f', NTS 13(1967), pp.378ff., 将“基督的”这所有格视为主词用法,而这里指犹太教的基础。但参 Hughes, Comm ., p.195, n.33,对此有合理的说明。
103 关于犹太教各种洗礼的思想,请参 D. Daube, The New Testament and Rabbinic Judaism (London, 1956), pp.106~140,并参 M. Black, The Scrolls and Christian Origins (London, 1961), pp. 99ff, 114f.
104 参 Mishnah, Sanhedrin 4.4对犹太教礼仪的说明,也要注意的是∶按手在旧约圣经出现于承接圣职或利未律法礼仪
105 参 Bruce, Comm ., p.120.
106 参 Hughes, Comm ., p.208.
107 参 Calvin, Comm ., p.76.
108 参 Calvin, Institutes , III.ii.11.
109 He*ring 在他的著作p.48, n.16引述老皮里纽(The elder Pliny),证明焚烧土地来清除杂草的习俗。但是 Westcott 在他的注释书153页,认为此处是指火山爆发带来的毁灭绝境。
110 有关犹太教对施舍的探讨,请参 Encyclopaedia Judaica 5(1972), pp.338~354,论慈善事业(Charity)的条目。施舍被视为一种义务,那些不向比自己贫穷的人施舍的人,可以强迫他们去做。同时也尽量不使接受者感到羞辱。有异于基督教的施舍,爱不是他们施舍的主要动机。但亚基巴(Akiba)拉比倒认为,施舍是将世界变成爱的大家庭的方法(见 The Jewish Encyclopedia 3, pp.668)。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所以,我们应当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不必再立根基,就如那懊悔死行、信靠神、」

基督道理的开端(ho tes archestou Christou logos ),可能会有几种不同的解释。它的意思可以解释为“基督起初的话语”,或者如 RSV,把“开端”(arches )用在道理上,而不是用在基督身上。毫无疑问的,根据希腊原文的字序,第一种解释是最自然的,但是这里所指的“基督起初的”是什么意思呢?可能与“神圣言小学的开端”同义,显然是指基督的基本真理。所以“开端”可能指基督徒对自己地位的基本认识,是与犹太教不同的。

信靠神(epi Theon )也同样是信仰的最基本要求,强烈显明信仰的方向。新约圣经中有多处经文证明信心是亲近神的必要基础。希伯来书里,对“信心”在某些方面有独到的用法。在这里的意思则是指用信心来回应神所预备的。本书十一章则强调信心的行动。在作者心目中所看见的,信心是具有动力的特性。

──《丁道尔圣经注释》

在基督徒的生活里,有好几个真理乃是根基,这一个根基是不能放松的。信徒不必重复的立根基,但是根基总得立。立了根基的人,不必重复的立,一次立了就够了,但是没有立的总要立。今天教会的错误,和当时希伯来人的错误完全两样。希伯来人,是有了根基还要立,一直在根基上兜圈子。今天呢,是进步了,而根基没有立好。所以要补好根基。不然的话,房子盖得高,而根基没有立好,就不能维持,就要倒下来。── 倪柝声

】「所以,」是因为以上的缘故。「离开,」不是背道,乃是继续的往前进步。「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原文是让我们被带到成人(完全 )的地步;所谓长进乃是继续原有的往前进,并不是离弃这个,再重新起头。―─ 牛述光

】『所以我们应当离开道理的开端,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不必再立根基,就如那懊悔死行,信靠神。』至8是说我们得救以后该如何长进。我们要长进,就当离开救恩道理的开端,我们不必再从这些基础的教训作起,就是不必再立根基,也就是不必再重新悔改相信,只要向前追求就可以了。

信靠神】基督徒生活首要的事是时刻仰望上帝,基督徒行事为人不是看人的评价,而是遵循上帝的判断。他不靠自己的善行去取得救赎而是仰赖上帝的恩典。

――《每日研经丛书》

『离开』不是背弃的意思,正如作学生的,当他们研究高深的数学时,他们不会推翻乘数表;建筑工人在建造房顶时,也决不会把房子的根基毁掉。

──《影子的背后》

懊悔死刑,各样浸礼,按手之礼表意如何?】

答:这本书作者,在讲到基督道理的开端时,其中有这三样该注意的事,是我们必须明白的。所谓懊悔死刑——「死刑」为本书仅有特用的名词,它的意义,一方面是指死于罪恶过犯之中之人的行为,就是活死人所行的行为。另一方面是指叫人用死之行,「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一个未重生的人,在他受浸之前所应表示懊悔的罪行,就其性质与结果观察,都是死刑。以性质言,这些罪系自属灵死亡权势之下生出来的;以结果言,他们是死的,是来自属灵的死而终归于永死。所以这样的死刑,应当悔改,不可再犯,必得神所赐给属灵的永恒生命。所谓「各样的浸礼」——浸礼原为传道人奉父,子,圣灵的名,参五七题 ),向人所施行的水浸,为受浸的人开始进入恩约的表征与印记,叫人熟悉这约而坚定守之(参一四三题 )。但这里是说各样的浸礼,为复数字,在圣经别处没有提过,因而可有几种不同的解释:如是指旧约各样洗濯的礼,或者水浸、火浸,与灵浸,各样的浸礼,参第十三题 ),更可指奉基督之名的浸,奉约翰之名的浸等等。总之,笔者认为浸礼样类虽多,但其施行只有一次一种:其受浸是得地位;其本质是在人与基督联合时,灵魂的成圣与洁净;并且是借着道的功效,在其内心所作成的。所以浸礼是不应该重复或重做的。所谓「按手之礼」——这可指为按手祝福,医病,受圣灵之礼,参一四八题 ),亦可指为按立受圣职之礼,参三四七题 )。这些圣礼是关乎教礼的,也是不可重复。如作为一种明确的教义解释,这「按手」系指即将圣灵的平常与特别的恩赐和恩典赐给信徒,以按手这外在的礼仪表明之。这是新约福音书中的特点,复在本书提到认为基督教义之一者。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这里有六种道理开端的东西。这六件可以分作三类:第一类是两个行为,第二类是两个外表上的见证,第三类是两个关于将来的道理。懊悔死行和信靠神,是两个行为;受浸和按手,是两个外表上的见证;复活和审判,是两个关于将来的道理。其中有一件被我们忽略了的,就是按手。── 倪柝声

】「基督开端的道理」(新译 ):(1 )「懊悔而离开死人的行为(工作 ),又信靠神」(新译 ):这是由死行而转向活神。靠律法得救是死人死行,行了还是死;一个被圣灵感动的人要悔改这种行动,停止这种行动,离开这种行动,要由死行转入信,由死人(自己 )转向永生的神。『懊悔』原文是心思改变,是心思的回转。(2 )「各样洗礼,按手之礼。」各样洗礼是犹太人洗手、洗脚、洗浴的规矩;按手是献祭时的认罪与祝福和分授恩赐的礼。(3 )「死人复活,以及永远的审判。」主来时有义人的复活,千年后有定罪的复活,在白色大宝座前受永远的审判。―─ 牛述光

】『基督道理的开端,…根基,就如那悔改脱离死行,信靠神,各样的洗,按手,死人复活,以及永远审判,各等教训』(原文 )。圣灵在这里说到根基的道理,例举六种来,可分作三对:第一是悔改与相信;第二是各样的洗与按手;第三是复活与审判。每一对的第一种,都是重在消极方面,重在有所脱离;每一对的第二种,都是重在积极方面,重在有所进入。悔改是脱离死亡的行为,相信是进入神的里面。各种的洗――受浸是其中之一――是叫受洗者脱离不该有的东西,按手是叫被按手者进入该进入的,得着该得着的。复活是叫人脱离死和死的范围,审判是叫人进入另一个世界。

信徒不必重复的立根基,但是根基总得立。当时的希伯来人,是有了根基还要立,一直在根基上兜圈子。今天的基督徒,是这些根基没有立好就往前去了,这太快了。是根基督的东西,就不可少。缺少了,有一天要出事情。―― 倪柝声

在这里,有六件道理开端的东西。这六件可以分作三类:第一类是两个行为,第二类是两个外表上的见证,第三类是两个关于将来的道理。懊悔死行和信靠神,是两个行为;受浸和按手,是两个外表上的见证;复活和审判,是两个关于将来的道理。其中的五件,我们都没有忽略,我们却忽略了其中的一件,就是按手。圣经虽然没有明令按手,但给我们看见,在使徒时代,得救的人一受浸就也按手。受浸是归人基督,受按手是归人身体。受按手,不只见证你和基督发生关系,也见证你和身体发生关系,叫你服在元首的权柄之下,不单独行动,拒绝一切个人的生活,拒绝一切个人的工作。

―― 倪柝声《基督身体的律》

,6离开与离弃】

这里有两种不同的『离开』,第一种是『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努力在灵性与灵知上长进。原文这个『离开』乃是aphiemi,有『任它离去』、『不必留住』之意。

第二个是『离弃』道理,原文这个『离弃』与罪恶过犯的『过犯』一词有关系,原文『过犯』一词为parabasis,意即『出轨』,但『离弃』一词的原文为parapipto,乃是『陷入轨道外』,意即无法再爬起来的『陷落』,圣经用这个字形容比过犯更可怕的罪行。这里所说的这种人,是否得救的基督徒,神学家的意见不同。

一个得救的基督徒,一方面应该『离开』道理开端,在积极方面追求灵命长进,而非只在消极方面不犯这个罪不作那样不好的事。在消极方面不犯罪的信徒,乃是幼稚的基督徒,在积极方面追求圣洁,爱主爱人,温柔谦卑,遵守圣经各方面的教训,才是长进的基督徒,才算得是走在『完全人』的路上的人。

―― 苏佐扬《原文解经》

,6】『不必再立根基,就如那懊悔死行,…就不能叫他们重新懊悔了。』

不能再重新懊悔,就是不能再重新立根基。(因为懊悔是根基的第一件事 这里只说这第一件 就等于把其余的几件都说了。 )为何不必再立根基﹖因为不能再从新懊悔,不能再立根基。『不必』是因为『不能』。因为根基已经立了,现在不能再立了。(就能能再立 在神面前也不算数了。正如一对夫妇结婚以后 因不和而分离 后又和好 就不必再结婚 也不能再结婚 就是他们能再举行婚礼 也算不得婚礼 )。

】这段话:(一 )不像司可福先生那班人所说,是指着假信没有得救的人,将来永远灭亡说的。因为这里所说的人,乃是那些(1 )蒙了光照,(2 )尝过天恩,(3 )有分于圣灵,(4 )尝了神善美的话,和来世的权能,而(5 )从主的正道正路上跌开的人。这样的人,必是得救的,因为这五种资格,只有得救的人有。(二 )不像那些不信『人一次得救永远得救』的人所说,是指着得救而后犯罪跌倒的人信徒,将来永远灭亡说的。这与圣经基本的真理太不合了。这段话是指着得救而不长进,或失败的真信徒,将来在国度时要受主一时的惩罚说的。这段话所注重的有三点:(1 )已经蒙恩得救的人当长进;(2 )蒙恩得救了的人当如何长进;(3 )蒙恩得救了的人,不长进的结局。

】「各样洗礼、按手之礼、死人复活,以及永远审判各等教训。」

各样洗礼与按手之礼,在犹太教也有类似的礼节,但是应用在基督教信仰时,则有不同的意义。“各样洗礼”实际上是指浸礼(baptismon )。其复数形态说明了它并不只是一项单独的动作,而是各种不同的礼仪上的洁净。值得注意的是,在昆兰团体中,遵行着多种洁净之礼。然而并没有足够证据说明基督教会也遵行此类仪式。作者用复数形态,对基督教的浸水礼与犹太教的洁净观念作比较,这并非是不可能的,这个字也被用来说明一般洗濯礼仪。因为这些礼仪都用“教训”这个字来引介,同时还伸展到第三个对句,似乎作者不承认基督教还需要继续教导这些基本教训。

按手之礼在犹太教领域里仅限于祝福;但在基督教会里,则另有新的意义。在新约圣经中有许多案例显示按手与医治相关联,都将按手与基督徒的医治连在一起 )。但在此处有更特别的意义,或许包括了分赐特殊的恩赐

这里所要说明的基本特性可能是与所有基督徒有关的,不单单与那些蒙召从事特别工作之人(就像按立圣职 )有关。所以它可能与并列,这两处经文中,按手礼都伴随着圣灵的恩赐。

另外两个要素都是教义性的。死人复活以及永远审判,这两者组成了基督教真理的基本要件。复活的真理的确是太重要了,初期教会时代传道人每逢讲道,必定提说。他们每当提到基督的死,一定也说到祂的复活。尤有甚者,同样的观念也隐然应用到信徒身上。如果否认死人的复活,新约圣经就没有意义。作者并未对此一关键提出争论,他认为复活的真理在基本教义中是不证自明的。

审判亦是,这里使用“永远的”这个形容词,可以和所说“永远的罪”的观念作个比较。很可能在这里是为了表明一个更广泛的意义,包括每一个基督徒都必须接受的末世论教训。每一个基督徒对复活与审判都必须有些认识,这两者与需要的警觉以及神荣耀的预备结合在一起。保罗的书信多次提到审判的真理这个主题。

希伯来人所面对的部分问题是,从表面上来看,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与犹太教的教条有许多类似之处。这使得许多犹太籍基督徒认为他们可以又信基督教又信犹太教,因此,背道的危险对于他们总是大过那些脱离异教归向主的人。

──《丁道尔圣经注释》

各样洗礼】

问:弟因读:「各样浸礼,按手之礼,死人复活,以及永远审判,各等教训。」颇有深意难明之虚,敢请先生详为指教。敢问此节所言各样浸礼,是否古时教会亦有各会之规仪,如今日各会之浸礼、洗礼等之仪式?是否指水与火及圣灵等之洗礼乎?

答:古教会除了浸礼之外,并没有别的洗礼了。这里的洗礼也并非水、火和圣灵的洗礼,因为这里所说的是旧约诸般的洗。使徒在这里是劝希伯来信徒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来进入完全。他们是希伯来人,所以,有许多与旧约发生关系之处。我想:译经者,在这里若将「礼」字除去,就更明白许多。这里「各样的洗」,是指?圣殿中许多的冼濯说的:就是「按手」也是指?旧约按手于牺牲头上的事。新约时代只有「一洗」。―― 倪柝声

永远审判】没有任何基督徒可以忘记在最后的日子里,必须面见上帝。别人对自己的观感并不重要,但上帝对自己的看法就极为重要了。

――《每日研经丛书》

】「论到那些已经蒙了光照、尝过天恩的滋味、又于圣灵有分、」

作者用因为(gar 中文未译 )这个连接词,很明确的把前后衔接起来。最起码在理论上,属灵生命的成长并不是一蹴可就的。对这些艰涩的经文要有真正的了解,必须要认清上下文的意思。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完全在乎第6节的假设子句所说的情况是否真的发生。

作者在多次多方使用“不能”(adynaton )这个字发人省思。这里说到在某些情况下不能有悔改的机会,说神不能说谎,说动物的血不能除掉罪,说人非有信不能得神的喜悦。这几项都没有妥协的余地,都是全然绝对的。但是,现在这节经文引发了最大的难题,只有当我们把这些事物的每一个层面都详加审查,才可以正确无误的了解。

此处有四个动词,用来说明这个不能的主词;蒙了光照(photisthentas )、 ( 尝过(geusamenous )、有分(metochous genethentas )、尝过神善道(kalon geusamenous )。后三者很显然是用来说明第一个,使它的意思更明显。

尝过天恩的滋味是说:不但认识真理,而且亲身体验过。这原是旧约圣经的用法,新约圣经的也说明同一真理。知道某种食品,甚至喜欢它的外观,乃至真正尝过它的味道,都会有不同等次的感受,没有人能单单自认仅做后者。当然,并非所有滋味都是可口的;作者在此所假设的,很显然也不是指可口的滋味。那些尝过天恩滋味的,并不能体会个中真味,这个词语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在新约圣经中,没有他处提到“天恩的滋味”(tes doreas tes epouraniou )这个词,不过多次提到恩赐来自神,而且与圣灵密不可分;也有一些例子说到恩赐与神的恩典有关,并包括整个救恩的恩赐。这里所说的天恩指的是什么,并不很明确,但是它的源头是毫无疑问的。虽然有人主张“天”这个字,并不是描述恩赐的源头,而是说到操练恩赐的领域,这仍说明恩赐的由来不是人所作成的。我们应该注意,恩赐(dorea )这个字,在新约圣经中毫无例外是指属灵恩赐。

第三个宣告与上一个是密不可分的,作者心目中是一群与圣灵有分的人,也就是与圣灵恩赐关系密切的人。然而,这很可能被视为他们经历中的特质。我们曾经在看到“有分”(metochoi )这个字,还要提出来。在新约圣经他处,只出现于,意为“同伴”。作者在提到同蒙天召的弟兄,这里所指的一定也是这个意思。有分于圣灵这个观念是很不寻常的,这立即将他们与对基督教仅有肤浅认识之人分别出来。

──《丁道尔圣经注释》

「已经蒙了光照,」原文是一次已足的光照。―─ 牛述光

】有五件事:光照、天恩、圣灵、神的善道、来世的权能。―─ 牛述光

把神的儿子重钉十字架的人是何等人?】

答:本段经文,为历代以来圣经学者,神学家激烈争论的问题,如在几个世纪中,亚米纽斯派Arminians与加尔文派Calvinists(参一六一题 ),在这神学的观点上,曾作互相对立的主张。前者认为此处所描写的为真实的信徒,而推断他们的结局会完全从恩典中堕落,终至于永远灭亡;后者却坚持主张此处所论非指是真信徒而言,因为依照在基督里恩约的旨意,真信徒是永远不会灭亡的。但我们要从4,5两节中所提出的五个例证,来认清那些人的景况,知道他是何等样的人。

①那些已经蒙了光照——这光是表示福音真光(约壹9)。他们虽然已经蒙了光照,知道自己有罪,但未悔改信主,显然不是亲爱的弟兄,这里「已经」一词原文乃指只此一次( ),once,说明他们仅在福音真理的知识上蒙了一次光照,瞬即立刻消失,他们并未接受救恩,而后退离去。如巴兰其人,他是「得听神言语,得见全能者的异象,眼目睁开而扑倒的人。」,还是走了黑暗的道路(犹11 )。

②尝过天恩的滋味——这里「天恩」,在新约时代,圣灵明显是神的恩赐,那些人仅是尝过一点天恩的好滋味,却没有吃下去知道祂是美善,却是没有真正的得着,没有主的生命在他们里头。他们单单尝了主恩,只有一些尝试宗教经验,似乎很有兴趣,可是不愿意吸收归为己有;这如同与人在市场上尝了一点菜,觉得味道好,却不肯用高价去买来吃,这与他是毫无益处。试看犹大是否尝了天恩的滋味,能以医病赶鬼,其结局仍是沉沦

③又于圣灵有分——这里所称「有分」Parkers的原文( ),与的意思用法有别。彼处经文系指真实的信徒,这里却指伴侣Companions而言,是外表而非内在的,他们只是有分于圣灵的感动,但是「消灭了圣灵的感动」,并没有接受「圣灵为印记」,参二七九题 ),未能得着圣灵的同在,并无分享属灵的恩赐,可知他们不是从圣灵生的,当然不是重生得救的人。

④尝了神善道的滋味——他们曾是尝了天恩的滋味,又尝过了神善道的滋味,就是读过圣经真理,听过神永生之道理,都觉得比别的道理好,尝而未吃,听而不行,并没有道种存在他们心里,仍是不信神所差来的救主基督,这些人不过是把福音真道当作新闻,喜欢听听说说而已,还是没有得着救恩,不愿来作神的儿女。

⑤觉悟来世全能——这里的「觉悟」一词,是另加的,在原文上是与上文连为一句的,就是「尝过神美善的道,和来世的全能。」(参新译本圣经 )。这乃是说,他们皆能知道来世弥赛亚的日子,基督的国度能力,对于天堂地狱是有深刻的认识,也晓得将来死人复活的事,且知神在来世施行审判全能之可怕;但他们到此为止,未有勇于前进一步,而终于离弃了真道。更足以表示这些人是假信徒而无疑义。

我们从上述几点可以明白所指的那些人,不是真实得救的信徒,因为他们是犯了离弃真道的罪,在六节的原文没有「若是」二字,却有( )「并且」的字,表明这定是不信者,不良的结果的意思。他们屡蒙神的厚恩,明白神的话语,熟悉许多圣经知识,不惟不信不往前进,而且后退犯罪,就不能叫他们从新懊悔(原文意悔改 参新译本圣经 ),因为这种人的罪是「把神的儿子重钉十字架,明明的羞辱祂」。意思分明是说:以前的犹太人不信基督,把祂钉十字架上;如今他们还是不信,故意犯罪,等于是又把主重钉一次十字架,亦就是践踏神的儿子,主的血。他们近于咒诅,结局就是焚烧,遭受那最可怕的审判,以致灭亡。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把神的儿子重钉十字架的人,是否得救的信徒?】

这是希伯来书中最引起神学家、解经家、传道人争辩的一段经文。因为有人相信这几节圣经所描写的人是“得救”的信徒,但又有人相信他们是“灭亡”而不得救的人。

一、得救派,主张这些是得救的人的理由与解释如下:

①他们“蒙了光照”,证明已经因听道而信主。在也题到“你们要追念往日、蒙了光照以后,所忍受大争战的各样苦难”。证明这些蒙光照的人,是同一的人,他们不只蒙光照而信主,也曾为主受各种苦难。

②“尝过天恩的滋味”。这句是引用涵义的话,彼得在前也题到那些信徒“尝过主恩的滋味”,他们显然是得救的人无疑。

③“又于圣灵有份”。信耶稣的人,都因圣灵而重生,接受了圣灵在心中,当然是得救的人。

④“尝过神善道的滋味”。既然因信耶稣而尝到神善道的滋味,为什么还要怀疑他们未得救呢?

⑤“觉悟来世权能的人”。这是有关将来审判的事,他们信了耶稣,知道主耶稣将来要审判世人,既然已经觉悟,当然会惧怕而做一个基督徒。

⑥后来这些人离弃道理,可能是因为软弱之故,或被环境所迫放弃信耶稣所致,相信他们不是甘愿如此的。

⑦他们的结局是焚烧,也不能表示他们是灭亡的。因为保罗也曾发挥过这一道理说:“人的工程若被烧了,他就要受亏损,自己却要得救,虽然得救,乃像从火里经过一样”。虽被火烧,仍然得救,他们不过失掉“赏赐”,并未失掉“永生”,他们不过是“近于咒诅”而已。

因此,这些人一定是得救的无疑。因为信耶稣便可“得救”,但“得赏”则要在行为与工作有良好的表现。

二、不得救派。多数解经家相信这些人是“不得救的”,是“灭亡的”人。其理由如下:

①这些人虽然“蒙了光照”,但未悔改信耶稣。正如今日许多人也参加各种教会聚会,蒙了光照,知己为罪人,但仍未悔改信主。有些人要在多次蒙圣灵光照之后,才决心信主。

原文圣经这句话乃是“一次蒙光照”,中文漏去“一次”二字,英文圣经有此字ONCE,表示这些人已受过“一次”光照,瞬即消逝,当然是一个未真心信耶稣得救的人。

至于本所说那些“往日蒙光照”的人,并非与这些人相同,他们是“有信心以致灵魂得救的人”(39节 )。因为他们为主甘心受苦,至死不变,并没有把神的儿子重钉十字架。

②“尝过天恩滋味”一语并不能表示这些已经“吃”过天恩。“尝”与“吃”有很大分别。主耶稣对犹太人宣布说:“你们若不吃人子的肉,喝人子的血,就没有生命在你们里面;吃我向喝我血的人就永生”。可见单单“尝一尝”主恩,并没有吃进去,表示这些人并未得救。许多人都尝过天恩滋味,瞬即离主而去。

至于彼得所说、他的读者也尝过主恩的滋味,但他们是得救的,因为彼得说他们是蒙耶稣宝血所洒的人,是属神的子民

③“于圣灵有分一语、并不能表示这些人已“接受圣灵在心中”。他们受了圣灵感动,但“感”而“不动”,他们“消灭了圣灵的感动”,并没有获得“圣灵的印记”。圣灵在每一次信徒聚会的时候,都运行在其中,等候未信的人接受他入心中而重生,但许多人“只于圣灵有分”,意即圣灵在聚会中运行之时,他们也在聚会中,并不肯打开心门接受耶稣为救主。

④“尝过神善道的滋味”与“觉悟来世权能”,原文不是两句话,乃是一句话的两部分,原文口气为“尝过神善道滋味和来世权能”,原文并无“觉悟”一词。这些人“尝过”三样东西:一是天恩滋味,二是神善道的滋味,三是来世的权能。情形正如上述,只“尝”而未“吃”,只“试”而未“行”,只“感”而不“动”,只“听”而不“信”,只“明白”而不“悔改”,只知是在来世审判的权能之“可怕”而“不表示惧怕”。他们未曾得救,自不待言。

⑤他们“离弃”道理,更足以表示是一个“假信徒”。“离弃”一词原文是用加重语气的,并非普通的“离开”,乃是可怕的“离弃”。原文该字指一个人“从车上掉下来,跌倒在路旁”,原文为PARA—PlPTO,是“跌倒下来”,不是“普通的离开”。希伯来书作者说那些人。“已经跌倒在路旁了”,是“已经”,不是中文的“若是”或英文圣经的“IF”,乃是一件已过的事实。既然“跌倒”,就不能再从新“悔改”(原文不是懊悔 乃是悔改 ),显然那些人是未得救的人,好像好种落在路边或浅士石地上一样,很快就完结了。

是的,不要忘记那时是基督徒已经开始受逼迫的时候,许多信仰坚固的信徒都准备为主牺牲,但亦有不少上述这种未得救的人,一旦遭遇逼迫,便不再承认主耶稣为救主,为着保存自己的生命,把永生放弃了。

作者在本里复述这些不得救的人的可怕结果,因为他们不是被逼离弃真道,乃是“故意”的(26节 ),“故意”离弃真道,不承认耶稣,乃是一种罪行,结果是落在“那烧灭众敌人的烈火”(27节 )。

⑥他们把神的儿子重钉十字架。请问一个真正信耶稣而爱耶稣的人,怎肯把神的儿子重钉十字呢?

又说:他们明明的羞辱他。一个得救的信徒怎肯又怎会明明的羞辱他所信的主耶稣呢?本说这种人是“践踏神的儿子”。

⑦他们是“近于咒诅,结局就是焚烧”。“近于”二字原文是ENGUS,意即“迫近”,与第9节的“近乎”得救的“近乎”不同。这里“近乎”原文是“拥有”ECH0,意即这些真基督徒“拥有得救”,但那些假基督徒则“迫近咒诅”,这两者完全不同,可惜中文译得不佳,起误会。

至于保罗所说那些工程被烧了,“乃像从火里经过的一样”一语,并非指假基督徒,乃是指事奉主者、工作的不同。有些人事主,工作如金银宝石,但有些人的工作则如草木禾楷,毫无价值,所以要焚烧。至于希伯来书作者所题到的那些人的被焚烧,乃是指灭亡而言。

第二派说法是被多数解经家和传道人所采用。

三、可是另外有第三派,认为这不过是一种假定的理论,并非真有其事。意即当时并没有人真是这样离弃道理,把主耶稣重钉十字架,不过作者警告他们不可这样做。

这一派人士相信一个人如果真正得救,断不会如此胡涂侮辱主耶稣。

但教会中实在有一些人并未得救,好像犹大一样,虽然身为使徒,但只是徒有外表,内心并未改变。

许多人受了洗礼,但未必真正重生得救,所以后来离弃真道实不希奇。所谓“光照”在第一世纪的教会中,是“受洗”的另一种说法。“光照”原文为FOTISMA,而“受洗”则为BAP-TISMA。当一个人受洗之后,别人就说“他已经蒙了光照了”。那行邪术的西门“也受了洗”,但以后受彼得责备说,“你的银子和你一同灭亡罢”;显见他只受了洗而未得救。虽然西门已蒙了光照,也受了洗,而内心并未有改变。

当时教会开始受逼迫,后来逼迫加深,才真正有背道的人,他们宁愿保持自己的“生命”,放弃宝贵的“永生”。

── 苏佐扬《圣经难题》

】「并尝过神善道的滋味、觉悟来世权能的人,」

并尝过神善道的滋味,说明基督徒经验中的另一个层面。重复提及“尝过”这个隐喻,说明作者着重它的重要性。但这一次所尝的乃是善(kalon ),这个字与美的观念有关。它包括外在的吸引力,以及道德的美善。与的“歹”字恰成对比用来描写无亏的良心。“善”是值得热切盼望的。这符合隐喻的意思,是指美味可口的。

我们尝的不是神的道本身,而是它的美善,这也不是偶然的。从上下文来看,这个分别并非不重要的。一个人很可能带着敬虔的心,聆听神的话,却不认为神的话有美味。在本段经文中,那些可以享受这美善滋味的人乃是专心在属灵经验里的人。“神的道”(Theou rhema )这个叙述性词语在,与新约圣经他处经文都曾出现过,但不像较普遍而同义的词(logos touTheou )那么常见,后者于本书中出现在。本节经文的关键比较着重在神与人特别的交通,而不是指神一般性的信息。它可能是指一个人归主之时所认识的对神的经历,看到神屈尊俯就罪人,其光灿荣美,深深打动了罪人的心灵深处。

──《丁道尔圣经注释》

】「并尝过神善道的滋味,觉悟来世权能的人。」

神的国是现在的,也是将来的。(参阅太6∶10-12∶28 )在时间上,它属于未来,在经历上,它今天已在我们中间了。神乐意我们在此时此地,就预尝来世权能的实际。宇宙一切将要成的事实,应该是教会目前一些确实的经历,因为一切都是属乎她的。若仅仅知道国度里面的一切情形,诸如安息,永远的生命,永远的约,撒但的毁灭,神和基督的权柄等,这有什么用处呢?这些不单是将来的光景,更是此时此地可尝的权能。尝的意思,就是吃进一点点。这是筵席的开端。我们尚未全享国度里的一切佳美,但我们现在应该尝尝它。无论何时何地对于这属灵的资源有所需要,我们就不要单单活在目前那样的光景中,要学习预享善道,因为来世的权能是属于我们的。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善道,」

原文有两个道字,一是道成肉身的道,是有位格的;第二是本处用的道,是主观的,是在人心中生效的话。这里的意思是神的话和人发生了关系,在人心中有了效果,也就是人尝出了滋味。「觉悟来世权能,」是领会了主的王权国度。―─ 牛述光

】「若是离弃道理,就不能叫他们从新懊悔了。因为他们把神的儿子重钉十字架,明明地羞辱他。」

若是离弃道理(在希腊原文里 条件句是用分词 parapesontas 来表示的 )。下面所说的只能在蒙光照和与圣灵有分的经历与完全退后(在希腊原文中是以不定过去式来表示的 )结合在一起时。在此表示离弃道理的动词,在新约圣经中只出现在这里。其字根的意思是落在一边,也就是脱离了可接受的标准或方法。

以下的说明很清晰的解释了离弃道理者不可挽救的特性。作者说他们把神的儿子重钉十字架,这里使用了复合动词(anastaurountas ),说明作者心里想着重钉十字架这事。他再也找不到更强烈或悲痛的语调,来表示离弃道理的严重性。当他想到耶稣基督的仇敌向祂所做的事,事实上他认为离弃祂道理的人,也得担负同样的责任。他也许认为这些离弃真道的人,比当时喊着要“钉祂十字架”的人更该受责备,因为那些人不曾知道神透过基督向人所施的奇妙恩典。

任何一位从基督教信仰重返犹太教的人,不但与犹太人的不信认同,而且与引致钉耶稣十字架的杀机相认同。他们自行负责(译注此乃根据 RSV的译文 on their own account 直译的 和合本译作“就不能叫他们从新懊悔了” ),这句话说明他们必须对“钉耶稣十字架”的行为负完全的责任。

而且,作者说这个行为的后果是明明的羞辱(paradeigmatizontas 这是另一个在新约圣经中只出现过一次的字 )祂(指基督 )。世人对基督的恨意,把祂展示在可憎的罗马人刑具上,作为羞辱的对象,作者将背道者与这些人归类在一起,再也找不到更生动的词句来描写他们的光景了。他们受的责难是如此的强烈,只能是因他们大逆不道的行为引起的。这说明他们怀着毫不松懈的敌意。

──《丁道尔圣经注释》

「若是离弃道理,就不能叫他们从新懊悔了。」】

本书的作者殷切地引读者明白这首要的原则,有分量的养料,来滋养生命成长。所以他好似突受特别思想的感应,想到有些人离弃道理。

自从耶路撒冷城陷落之后,希伯来基督徒仍留居在那巴勒士坦地,有背道的危险。事实上有些人已经离弃真道了,但是我们怎么认识他们是真信徒呢?他们出去了,却从来没有真的属于信徒群。他们对真理方面也许确蒙光照,可惜只是理智上的,不是心灵上的。他们尝过天恩的滋味,也知道福音的好处,只是没有真正信主,进入教会,所以他们暴露了真相。

如果他们真是这样生活下去,看他们罪恶与怯弱的行为,可说是重钉神的儿子,明明的羞辱祂,实在不能从新懊悔了。有许多人实在不容易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但是许久在罪恶中的人的确无法悔改。所以要放弃你的罪,神必使你恢复原有的状况。

我们不大清楚,这段经文没有说退后者不能回到父神那里赦免蒙恩宠,但是他们若是长期留恋在罪恶之中,确是不能复兴的。

── 迈尔《珍贵的片刻》

】「若是离弃道理重新懊悔,就是把神的儿子重钉十字架,明明的羞辱祂」

(新译 )。―─ 牛述光

「为他们自己而重钉神的儿子,明明的羞辱祂」(新译 )。当时一些人因为爱人的荣耀过于爱神的荣耀,就否认主。―─ 牛述光

】『若是离弃道理,就不能叫他们从新懊悔了。』这里的意思是说,我们得救了以后,若跌倒离开了主的道理,要再起来向前长进,就不必再重新懊悔,也就是不必回到起头的地方,再重新悔改相信,因为就是要这样作,也是不能了。起头的悔改相信,只需要有一次就可以了,不必再有第二次。就是要有第二次,也是不能了。比方人生下之后,若是跌倒或出了事,只要起来向前进就可以了,不必也不能再回头去生下来。

】「若长荆棘和蒺藜,必被废弃,近于咒诅,结局就是焚烧。」

荆棘和蒺藜直接提醒我们说的:地受了咒诅,成为今天的样子,而人的劳苦乃是要使荆棘和蒺藜不能繁殖,并耕种田地。所有的农人都知道,割下的杂草只有焚烧一途。值得注意的是,近于咒诅这句子,若没有“近于”(engys )一字,就不能表现得这么有力。不过这句话引人注意结局已经逼近。如果杂草继续生长,被焚烧的结局就会不远了。“废弃”(adokimos )这个字在译为“弃绝”,意指不够资格;也译为“弃绝”,意指经不起考验。因此这不是随意摒弃,而是检视的结果。如果田地不能结出果实,则证明这块地毫无价值。

──《丁道尔圣经注释》

】『若长荆棘和蒺藜,必被废弃,近于咒诅,结局就是焚烧。』这不是指着沉沦、灭亡,乃是指着在神的使用上被废弃,给火焚烧,也就失去神的使用,而受到惩罚和亏损。

『被废弃』与的『被弃绝』同字,那里使徒的意思是说『得不着(主的 )称许』,而受亏损。『近于咒诅』与在咒诅之下不同。不信的人是在咒诅之下,不长进或失败的信徒是近于咒诅。『焚烧』是焚烧在地上所长出的荆棘和蒺藜,不能烧灭地的本身。将来那些不长进或失败信徒被焚烧,是他们那些草、木、禾秸的生活和工作被焚烧;他们虽因此受亏损,而他们自己仍要得救

】「亲爱的弟兄们,我们虽是这样说,却深信你们的行为强过这些,而且近乎得救。」

却深信(pepeismetha )这个字在希腊原文中出现于句首,所以其语气比中文圣经的译法更强烈。事实上,其完全时态说明它不是突然的决定,而是过往持续考虑的结果。这种强烈的确信隐含于前面所提到的各种警告。强过这些(英译 better things )这个词与本书信使用的“更美”(英译 better )这个词相一致,在此乃是与背道者相对比。相形于“更坏的”,一个真正的基督徒所处的地位总是“更美的”。“这些”作者特别指出是有关近乎得救的事,字面上直解是有关“持守”救恩的。作者似乎是说,他对受信人的信心与救恩的整个领域相关;这一点在下节经文有更清楚的说明。

──《丁道尔圣经注释》

「你们是更美的,也是有救恩的」(新译 )。―─ 牛述光

近乎得救一语是什么意思?】

答:在本章第8节有「近于咒诅」一语,这「近于」一词原文字是( )意即「近」(指地方言Near of Place ,或「临,到」(指时候言Near of time ,其与9节「近乎得救」的「似乎」截然不同。这「近乎」一词原文字是( ),意即「有,存留,持守,获得to have,to hold;」或「依附,附近Oneself near,to be near」所以「近乎得救」并非指着尚未得救而仅靠近得救之谓,实乃指着这些希伯来信徒。「亲爱的弟兄们」是有得救了,因为他们的行为见证有「强过这些」的表现呢(参三八六题 ),则永远的救恩已「依附」在他们里面而不分离。「近乎得救」这一句话,有人翻作「属于得救」,「能引致你们得救」(参吕振中译本 ),或「结局就是得救」(参新译本 ),这些较合原文而肯定的译法,已很清楚的说明了这些是得救的真基督徒,与前者「近于咒诅」那些为未得救的基督徒,两者之间,诚然是完全不同的。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因为神并非不公义,竟忘记你们所做的工和你们为他名所显的爱心,就是先前伺候圣徒,如今还是伺候。」

作者提出两个因素,作为他坚定确信的根据:神的公义和受信人的工作。作者对神的公义的体会,或更恰当地说,他深信神并非不公义(以双重否定 ou garadikos表达 ),是他神学理念另一重要部分。他可以引用,神是烈火来左证,但并不是说神是丝毫不讲公义的暴君。作者在引述诗中同样提到的,神对公义的喜爱与对罪恶的恨恶。神的话是仁义的道理,而神的管教会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作者相信神绝不会忘记(英译忽视 )受信人所作的工与所显的爱心;他认为这两者皆出于恩典。你们所作的工和你们所显的爱心两者的结合是很重要的,因为工作是爱的表现,两者不应该分开来谈。借着伺候圣徒显明爱心的人,理所当然展现了“更美”的行为(中译行为强过这些 )的结果。

为祂名这附加的词,说明神看对祂儿女的爱心行为一如作在祂身上。希腊文的遣词生动地带出这个意义,因为这种爱是要“进入祂名”(eis to onoma ),亦即如 NIV所译“向祂”。这里并没有将犹太教的慈善行为提出来作比较或对比,不过我们当知道,对犹太人而言,爱不是显著的成分。基督徒对圣徒的爱超越了施舍的范围,虽然他们对此并不忽视。基于爱的服事与为了积功德而作的服务是全然不同的。这里说到受信人为了其它信徒是如此热心,因此作者深信,这些行为证明神仍然运行在他们中间。

──《丁道尔圣经注释》

承受应许「总要效法那些凭信心和忍耐承受应许的人。」】

我们凭自己的努力所得有限,成就不多,有些是人力所不能达到的。但圣经中有极多宝贵的应许;关于今生和来生的都有,不知道和不去得都是我们最大的损失,而这些应许无论有多少,在基督里都是实在的,是我们可以得到的(林后120 )。虽然有些应许附有条件,但这些条件也可以靠主成就。

我们所需要的今生好处和来生福分是很多、很大的,这都在神的应许范围之内,神既不爱惜祂的儿子为我们舍了,也愿意把万有和祂一同白白地赐给我们(罗832 )。不过要想承受各种应许,必须凭信心和忍耐,没有信心,就否定这些应许,不信神会成就,这样就根本不想得也不能得;首先得相信神所应许的必能成就,信心的表示就是祷告,因为神的应许是赐给求的人(路119-13 ),而且是相信所求必得的人(可1124 )。

再者就是忍耐,有些应许不是立刻得到的,必须忍耐(来615 1036 ),就是祷告也必须这样等候(雅57-11-17 ),如果我们用信心和忍耐,恒切祷告,就必得着神的应许。

──《每日天粮》

】圣经从来没有告诉我们要效法别人信心的行为,虽然圣经说我们该效法别人的信心,但是效法信心与效法信心的行为是完全不同的。多少时候,我们不知道走了多少路,才知道我们所效法的是人信心的行为,不是人的信心。多少时候,我们不知道要经过多少难处,才看见这一种效法人信心的行为的路是走不通的。── 倪柝声

】「当初神应许亚伯拉罕的时候,因为没有比自己更大可以指着起誓的,就指着自己起誓,说:」

应许亚伯拉罕是因起誓而确立的。许多时候,应许是不带起誓的,但是却特别的宣称“我便指着自己起誓”,很显然就是这里指着自己起誓的根据。作者又加了说明因为没有比自己更大可以指着起誓的,相等于说神自己的话就已足够了。斐罗对也有类似的解释(LegumAllegoriae 3. 203 )。

──《丁道尔圣经注释》

亚伯拉罕得福与繁增的应许,与他遵照神的命令献上以撒做对比来看,意义格外深远。亚伯拉罕以顺服,而非行为蒙神悦纳;又得神用誓言加强祂的应许,使之更为可信。第15节的亚伯拉罕既恒久忍耐暗示了这一点。此处显然是指献以撒的试验,结果是得了所应许的。这与第12节相呼应。亚伯拉罕是凭信心与忍耐承受应许的最佳例证。即使受信人想不起其它实例,亚伯拉罕的例子已经圆满说明了作者的意思。

──《丁道尔圣经注释》

】「这样,亚伯拉罕既恒久忍耐,就得了所应许的。」

亚伯拉罕所受的试验极久,他所得到的酬报也极丰厚。神用迟延应许的方法试验他,但是他却恒心忍耐。他并不怀疑神的信实,也不怀疑神的权能,他绝对的信靠神。虽然神迁延日久,他并不作声,只安安心心的等待神的时候。这样,他既恒久忍耐,就得了所应许的。

神的应许,是不能不完成的。忍耐的等候者,是不能失望的。信心的盼望,终必实现。

亲爱的,亚伯拉罕的忍耐,真叫急躁的人受羞愧,叫出怨言的人受谴责,叫等候的人不灰心,叫顺服神的旨意的人得鼓励。请你记得,亚伯拉罕曾受过试验,曾恒久等候,曾得了所应许的,而心满意足了。你当效法他的榜样,这样,你将要享受到同样的祝福。── 选

】「人都是指着比自己大的起誓,并且以起誓为实据,了结各样的争论。」

作者诉诸于人的誓言,论证神的应许优于人的话语。人的言词有限,因为人的言词有其不足。需要发誓支持某种宣告,反映了起誓人的特质。我们应记得,耶稣指责有些人言语不可靠,以起誓支撑自己所宣称的事。祂力促跟随祂的人:“你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基督徒的看法与时下的观点有所不同。作者在此提示时下的看法,他说:人都是指着比自己大的起誓。这句话反映出人处理事情的自然方法。除非找比自己更大的人确认所起的誓,否则这个誓言就毫无价值。虽然“更大”这个字是中性的,包括人与事,但从上下文来看,是指阳性的。

一旦立了誓,就不能改变了,因此这里说以起誓为实据。誓言正面肯定所同意的,并且有效地排除所否认的,也使任何争论(antilogiai )得以了结。作者使用人类誓言的约束力传递他的思想:神的话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丁道尔圣经注释》

】「照样,神愿意为那承受应许的人,格外显明他的旨意是不更改的,就起誓为证。」

人如果透过起誓较易被说服,照样(enho ),神……就起誓为证。为证(mesiteuein 新约圣经仅用一次 )是指神与亚伯拉罕之间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誓言虽然是向亚伯拉罕的,却是为了那承受应许的人的好处。对亚伯拉罕是真的,对他的后裔也就是真的。承受……的人有更广泛的意思,不是单指以色列民,而是指真正的亚伯拉罕的后裔。耶稣对声称为亚伯拉罕后裔的犹太人说:“你们若是亚伯拉罕的儿子,就必行亚伯拉罕所行的事”。保罗写给罗马人的书信中亦说到,“那效法亚伯拉罕之信的,……他在主面前,作我们世人的父”。承受应许的人和肉身子孙是截然不同的。

说到神的旨意,本书作者和新约圣经其它作者一样,使用了较强烈的字(boulomenos ),而不是较柔弱的(thelein )。神的旨意远不止于是个倾向或愿望,而是明确的决心。有了副词格外(perissoteron )的辅助,使这个字变得更强烈。神恩慈地体谅人类需要无可否认的证据,所以让祂的旨意显得加倍有信服力。第一章已经强调了创造者永不改变的属性,现在又把焦点集中在祂的旨意是不更改的。这是进一步专注于神的心思。“不更改”(ametathetos )这个字,在新约圣经只出现在这里与第18节,用来专门论及意愿的不可更改(依据 MM )。神的旨意永不改变,说明祂的应许绝对可靠,并且与异教神祇的反复无常截然不同。的确,在基督徒的观念里,神要对自己的应许负责。誓言对于这信念原本无所加添,却也无所减除。即使没有誓言,祂的话语仍然是真实可信的。

──《丁道尔圣经注释》

】「藉这两件不更改的事,神决不能说谎,好叫我们这逃往避难所、持定摆在我们前头指望的人可以大得勉励。」

承受应许的人是我们这逃往避难所……的人,使得整个论证与受信人切身相关,并且看出作者也是其中一分子。这群人竟然被称为逃亡者,或许令人惊讶。除此以外,只有说到保罗逃离逼迫他的人,也用了这个字。但是这里的逃往,界定在持定摆在我们前头指望……可以大得勉励的范围。这似乎是指赶紧的脱出沮丧冷淡的光景,显出这群人要刻不容缓的如此行,也是对离弃真道提出强烈警告的原因。另一方面,作者的勉励只限定于受信人当中某些人,因为他们已经逃离了他人自甘落入的危险光景。

作者心目中毫无疑问的知道,勉励就是持定摆在我们前头的指望。持定意味着果断地掌握或抓紧,这里再度强调行动的无比重要。盼望的特性是需要毅力来维持它,这不是平白拥有的性情。盼望是要掌握的客观实际,同时也是个人经验的主观实际。作者先前已经有两次提到指望,另外又出现两次:(更美的指望 )与(所承认的指望 )。这是作者所喜欢的另一个主题。

──《丁道尔圣经注释》

两件不更改的事是指何事?】

答:本书作者论到当初神应许亚伯拉罕的话以后,就提到「两件不更改的事」,这两件事没有指明为何事,但我们从上文中可以找到下列两点答案来说明之。

①神的应许不更改——这「应许」系表示神将祂对人的好处,恩典,旨意,和所喜悦的事,事先明白的启示宣告出来。神应许亚伯拉罕的是将大福赐给他,且又叫他的子孙多起来,神是指着自己起誓来坚定祂的应许,表示其永久的可靠,是万不能更改的。

②神的旨意不更改——神以起誓来坚定祂的旨意,神的应许是依祂的定旨而来的,这样神的起誓是坚定两样事情,对人是坚定祂的应许决不更改,对祂自己,是坚定显明祂的旨意永不更改,人都是以起誓为实据,了结各样的争论;照样神的起誓不惟坚定祂的应许,并且也是坚定祂的旨意是永不更改的。「不更改」的这一词原文字是( )( ’a—无,( )—( )易),意即表示不能易的,不可更改的Unchangeable,神是绝不能说谎的,藉这两件不更改的事,让我们知道祂的应许信实,定旨不变,去持定摆在我们前头的指望,大得勉励。除了上述两点以外,还有人就神对亚伯拉罕所起誓的内容来说,认为「论福,我必赐大福给你,论子孙,我必叫你的子孙多起来。」,这两件事后来果然实现了,是不更改的。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两件不更改的事”为何?】

作者说到神指着自己起誓向亚伯拉罕宣布应许的话之后,就说:“藉这两件不更改的事,神决不能说谎,好叫我们……大得勉励”,但没有指明那“两件事”是什么?

对此“两件事”,解经家意见不一致。

一、有人认为是神的“应许”和“誓言”。神指着自己所起的誓,绝不更改(13-14节 )。所以作者说:神决不能说谎。神对亚伯拉罕或任何人所宣布的应许也不会更改,这里提及神向亚伯拉罕起誓,也向那承受应许的人起誓。

二、又有人认为是神对亚伯拉罕所起的誓和对那些承受应许的人所起的誓,即第一说的下半。这两种誓言都是神指着自己所起的(13节-17节 )。神既起誓,永不更改。

三、又有人认为是指神向亚伯拉罕起誓内容的两部分,一部分是将大福赐给他,另一部分是叫他子孙多起来。这两件事以后果然实现,并不更改。

四、可是还有人相信作者所谓两件不更改的事、是指神对亚伯拉罕所起的誓和在所载、神对主耶稣所起的誓,这誓是要立他为永远的祭司。

这种看法似乎前后距离得太远,与写作的风格不符合,但有不少人作这种看法。

五、但根据原文,18节的口气是指“下文”,非指“上文”。意即所谓两件不更改的事是指以下所要说的两件事,寻那两件事乃是:

①我们有这坚固又牢靠的灵魂之锚(19节 )。

②我们有先锋耶稣成了永远的大祭司(20节 )。

在19节前原文有一连接词HEN,指上文所要说的话。

在20节前,原文有另一连接词HOPOU,指“该处”而言,即上文的“幔内”。

这两个不同的连接词,指不同的事件,乃是上文“这两件事”的正确解释。我们根据原文,试将18至2O节安排一次如下(照原文略有增加及更换字句 ):

18节 因此,藉这两件不更改的事,(神决不能在其中说谎 )好叫我们获得有力的勉励,可以逃避(逃难 ),去持定摆在我们前头的指望。

19节 “那就是”我们有魂的锚,又坚固又牢靠,且通入幔子内的地方。

20节 “在该处”,作先锋的耶稣,已经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成了永远的大祭司,为我们进去了。

仔细看原文的口气,所谓“两件不更改的事”,很自然地是指着“下文”而非指着“上文”。既然指着下文而言,则下文只有19-20节所说的两件事。一件事是信徒的“指望”,说指望好坚固的锚;另一件事是主耶稣的神圣职责,“为我们成为永远的大祭司。“又坚固、又牢靠”,是不能更改的事,而“永远为祭司”既然是“永远”,如何能更改。?

不过,上述各说法均有人采用,如须清楚知道作者到底指那两件事,则只好回天家去再亲自问作者了。

── 苏佐扬《圣经难题》

】「我们有这指望,如同灵魂的锚,又坚固、又牢靠,且通入幔内。」

根据 RSV版本圣经,又坚固又牢靠是描述锚的,但这两个形容词也可以是描述指望。两者的意思没什么差别。第一个形容词的意思是“安全”(asphale ),不可动摇;第二个形容词(bebaian )意谓自身稳固,实际上即是另一形容词的同义字,在都译为“坚持到底”。一般而言,在新约圣经的思想里,坚持到底和指望是息息相关的。

这个隐喻的奇特之处在于锚且通入幔内(意即至圣所 )。作者或是刻意的将这两个隐喻混用,或是他的思想从指望这个主题迅速转入另一个主题,与锚的意象似乎不甚相称。有些教父注释家把抛在海床的实际的锚与天上属灵的锚作为对照。但是我们最好把它看为作者的思想方向从海转到会幕,以此引伸出盼望另一个更坚定的基础,那就是大祭司的主题。如此作者方能顺理成章地诠释麦基洗德的等次。

──《丁道尔圣经注释》

灵魂的锚通入幔内意义如何?】

答:「我们有这指望,如同灵魂的锚,又坚固,又牢靠,且通入幔内。」这里所用「灵魂的锚」,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比方,「锚」字原文字( ),anchor意指使人感到稳定或安全之物,又是指望的记号,用来形容这指望的本性是坚固,又牢靠;同时也让我们看见「信靠」与「抓住」的意思。这锚是抓住了万古的盘石基督,也抓住了神的施恩宝座。我们人虽然往往可能失信,但是神「仍是可信的,因为祂不能背乎自己」。我们有这可信永不动摇的指望,得以进到那看不见的深处,就是「通入幔内」,即在那天上的至圣所,为神荣耀居住之所在,因为信靠祂,就抓住祂永不放松,所以这一个锚被抛于此至高之处,无疑的就是指着基督按麦基洗德的等次为大祭司,参下一题 ),祂已为我们进入幔内,进入至圣所,叫我们也能像祂一样进去。我们不但在今世就能在灵里进入,在来世更将要以复活的灵体进入,我们的灵魂在那里得安全,得喜乐,永远与祂亲近和交通,该是何等的荣耀。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来19~20心理学与魂的锚】

『灵魂的锚』一语,原文无灵字,只说是『魂的锚』,『魂』字原文是psuche,中文圣经时常译作『灵魂』,有时译为『心』或『生命』。但这字原意为『魂』,即人『知觉与感情』的表现。英文译为soul或mind。英语的『心理学』是psychology是从希腊文而来,psycho即魂字,logy即道字。因此『心理学』即『魂的学说』、『有关魂的理论』。

『心理学』中的三条大支柱乃是『知、情、志』,即『首先获得知识』,『由知识产生感情』,『再由感情而立志』。不过,心理学并不能给我们对神有任何认识,人们凭着有限的脑子与思想来决定一种不完全的人生,所以心理学有时会引人入迷途或陷入一种偏见与堕入忧郁泥中。

基督徒在基督里可以学到属天的心理学,我们效法基督指示我们的属天的『知、情、志』,我们便有了一个『魂的锚』,心灵得以安定,不再飘流。我们的『人生之船』是由基督耶稣掌舵的。

今日许多人虽然很懂得『心理学』,但他们的『魂』却充满痛苦、忧愁、挂虑,理由是他们的『知、情、志』都带着属世的色彩。基督徒既然有了魂的锚,便有本份帮助他人离开属世的错觉,进入基督的幔内,与神面对面,领受天上的能力。

―― 苏佐扬《原文解经》

】「作先锋的耶稣,既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成了永远的大祭司,就为我们进入幔内。」

耶稣已经进入幔内极具象征含义。幔子是会幕(与圣殿 )里的一道帏幕,分隔圣所与至圣所。这说明一个事实,只有大祭司才能进入账幕的内部,而且一年只能进去一次。我们想到当耶稣死在十字架上,圣殿里的幔子从上到下裂成两半。但作者所关切的是更深的属灵真相。我们的大祭司“进入幔内”是既成的事实,也就是说,直接进入神的所在。基督徒的盼望与被高举的大祭司息息相关,是希伯来书的主要课题。盼望的根基在于大祭司耶稣已完成、却仍持续的工作。

作者首先称耶稣为先锋(prodromos ),这个字在新约圣经里只出现于此处,指军队中的先头侦察部队。所以先锋率先,引领他人跟进。这对我们了解耶稣所成就的事工有很大的启发。祂是为我们而做,这样的词句强烈地阐释祂的代表身分,甚或意指祂的代赎角色。

──《丁道尔圣经注释》

例证

完全地步】

希伯来书作者要求读者要达到完全的地步telieiote{s。这个字的形容词(Teleios )有专门的解法。毕他哥拉(Pythagoras )把他的学生分为初学者(hoimanthanontes )和资深的(hoiteleioi )。斐罗则分他的学生为三类:刚入门的(hoiarchomenoi );在进度中的(hoiprokoptontes )和进入资深的(hoiteleiomenoi ),所以『完全的地步』并不是指有完全的知识,而是在基督教信仰中有一定的成熟阶段而已。

基督徒的生活是不应该静止的。前英国首相克伦威尔(Cromwell )衣袋里有一本圣经,上面写了一句拉丁文qui cessat esse melior cessat esse bonus──『人若停止改善自己,便失去君子之风了。

』――《每日研经丛书》

离开道理的开端】

几年前,我认识一位姊妹,我问他:『你信了耶稣没有?』他回答说:『我已经做了四个月的基督徒了。』我以为她已洗礼四个月。后来她又告诉我说:『我已经信了主好几年了。』『何以又说做了四个月的基督徒呢?』原来她信了主之后,只是头四个月到礼拜堂聚集,后来就一直没有去聚会了,所以只做了四个月的基督徒。

好比盖房子一样,立好根基之后就应该继续建筑上去,房子才能建成。倘若只打了桩就停下来,这房子是不会建成的。今天的教会,没有生命的基督徒太多了,所以在外邦人中失去见证,甚至神的儿女在外邦人中受羞辱。

── 艾喜德《希伯来书略讲》

基督徒的生活是不应该静止的。前英国首相克伦威尔(Cromwell )衣袋里有一本圣经,上面写了一句拉丁文qui cessat esse melior cessat esse bonus──『人若停止改善自己,便失去君子之风了。

』――《每日研经丛书》

罗拔莱斯(RobertW-Ross )在威克里夫圣经释义中这样写:『这儿所用的字眼是强烈的…这个说法表明那些已经蒙了光照的人,在知识和参与上,都有丰富的经历。』在基督徒生活上,警告和应许并非是不能同存在的。事实上,一个健全的基督徒,应不断藉这两方面取得锻炼和激励。正提到在基督徒生活中,这两者是不可缺的。在你个人来说,当你正要失望时,你当紧靠着神给你的应许;当你正自信,以为自己满有把握时,你必须注意神给你的警告。

──《影子的背后》

人若背道,就是重钉基督在十字架。这是否正符合传统中的一个伟大故事──『主,你要往那里去?──Quo vadis』内蕴的真理吗?这个传统叙述在尼罗王(Nero )大迫害时期,彼得当时在罗马惊慌之际而朝?『安培仁大道』(AppianWay )逃难,突然耶稣在他面前出现,彼得先开口说:『主,你要往那里去?』。主回答说:『我要返回罗马,再钉一次十字架,而这次是为你而钉的。』那时,彼得惭愧非常。感于至诚,于是立即掉头走回罗马城,为主而光荣殉道。

――《每日研经丛书》

神并非不公义】

有一个人在银行里存款三千元,已经有二十年了。一天,他想到银行提款,怎知到了银行门口,才知道这间银行经已倒闭了十一年,他的三千元没有了,这人心中难过非常,几乎想自杀而死。但我相信他这种可怜的情形,比较那些将来到天上得不到赏赐的更好一点。我们想得赏赐,就必须要做可以得赏赐的工作。

一次,一个收票员正在执行他的工作。有些人要求他不用那末认真,但那查票员始终不肯通融,无论何人必要受检查而后才得通过。有一个乘客对这查票员说:「我看你这样做,会使大家不高兴!」但这查票员指?车站上面经理办公室的窗子说:「别人高兴不高兴不要紧,只要上面的人高兴就可以了!」只要主说我们好就是好,人的看法人的批评不要紧。若果我们能明白这一点,我们就能好像保罗所说:「不是讨人的喜悦,乃要讨我们主的喜悦。

」── 滕近辉《希伯来书七讲》

】「总要效法那些凭信心和忍耐承受应许的人。」

信心的英雄今天在荣耀中指示我们:凡他们所成功的,我们也能。成功的秘诀不只是信心,也在乎忍耐。所以,不让我们疑惑、焦急、沮丧,以致失去受主出乎爱的锻炼的机会。

有一个打铁的铁匠说:「只有一件事是我所怕的,就是被神丢到碎铁推里去。当我锻炼钢铁的时候,我先把它在炉中烧红,然后用铁锤锤它,又忽然把它投入一桶冷水中。这样不久我便能试验出来这块铁到底经不经得起锻炼,会不会裂成碎片。我把它这样试验至少两三次,如果它经不起锻炼,我就把它扔在碎铁堆里;等到收旧货的来了,我就一分钱一磅卖给他。

照样,我觉得主也用火、用锤、用水试验我,如果我没有信心和忍耐,就经不起试验,以致不能合乎祂的标准,我怕祂也会把我丢到碎铁堆里去呢!」

虽然火是顶热,锤是顶重,水是顶冷,你还该凭信心和忍耐站住,因为祝福就在后面。让我们和约伯同声说:「祂试炼我之后,我必如精金」

要一架钢琴出声,须用十一吨压力。如果你经得起压力,神就要把你压出音调来,和天上的音乐相和。── 选

忍耐】1553年,信仰天主教的玛丽 (MaryofTudor-1516-1558 )作英国的女王,在当时加冕礼的行列中,她异母妹妹伊丽莎白(Elizabeth-1533-1603 )的角色,是受命捧着王冠。她轻声抱怨嫌太重了。旁边的法国使者诺艾力(Noailles )听了说:“忍耐!到戴在你自己头上的时候,就觉得轻些了。”
以后,属于更正教信仰的伊丽莎白,处境并不愉快,有一段时间,还曾在伦敦监狱中度过。但是,五年以后,她继位作了女王(1558-1603 )。成为英国历史上最受爱戴的王。

“效法那些凭信心和忍耐承受应许的人。

── 于中旻《喻道集锦》

有人说:每一粒种子都是一个应许。种下之后就生出花来,所以在种子中包括有盼望。但是否每一粒种子都能生长?最后都能结果?不一定的。为何?因为要有条件,如果没有水浇灌,或是撒种于石地,或有其他不合之条件,这粒种子的应许都不能成就。如果应许不一定成就在你我身上,是因为你我无履行需要之条件。神的应许没有改变,但必需要有所应行的条件。当我们实行这些条件的时候,神的应许就一条一条的成就在我们身上。

近代教会史中,有一件事是信心一个好例子:在英国有兄妹二人,姓莫法德,兄名罗勃(RobertandMaryMoffat ),妹名玛利亚。兄妹二人在非洲一河岸边工作,那地的土人心地非常刚硬。他们二人工作十年,但没有一个人信主。如果你工作十年之久没有一个果子,试想你的感觉会如何?恐怕我们一定是非常灰心。在英国的亲友们似乎很怜悯他们,于是从英国写信给他们,问他们需要什么,可以设法寄来。他们回信说:「我们需要圣餐所用的器具,请寄来。」在英国的人接信后觉得好笑,也觉得稀奇。他们终于寄出这些圣餐的用具,其中亦有很多拦阻。三年之后,这一套圣餐用具寄到了,刚刚第二天是他们第一次的洗礼,有六个人受洗信主。这是现代教会史中信心动人的事实。

司布真说:「神的应许有两种,一种可以用杏花来表示,另一种可用桑树来表示。杏花是春天最早开的花,春天一来花就开了。神的应许有时是这样,一祷告祂就立刻应允了。桑树要在秋天才结实,等要春天夏天都过去了,秋天才见果子。司布真说得很对,我们不单要得到第一种的应许,我们更要忍耐等候,得到第二种应许成就在我们身上。

有一次在瑞士国要开一个山洞,为了要节省时间,工程师已经计划妥当,要从山的两边一齐工作。双方面都不能看见对方的工作人,但按?工程师的图则,他们就工作起来,他们相信工程师所定的力向没有错误,忍耐地掘这山洞。有一天,当他们把中间阻隔?的那石除去时,他们会面了。他们心中充满了喜乐,我们想到神的应许成就也是要这样。神在祂的一方面工作,我们一方面凭信忍耐等候,到了主所定最美好的时间,就可以看到我们所盼望的,那时心中就充满了喜乐。

── 滕近辉《希伯来书七讲》

锚要抛在水里,船才不会摇;锚不是摆在船上的。信心也是这样。信心从来不是相信在我这里的,信心是要抛在主耶稣那里。我们越看自己就越灰心。如果把我们的信心抛到主耶稣的十字架上去,我们就平安了。── 倪柝声

我们有这指望如同灵魂的锚】灵魂若无锚,我们生在世上,必如海洋上的小船失去舵一样,会飘来飘去,不能到达目的地。如果我们生活在地上没有盼望,就好像航海失去方向。我们要抓紧耶稣基督,抓?这个锚一直把我们带到天上去,圣经说:『神的应许不论多少,在基督里,都是是的。

── 艾喜德《希伯来书略讲》

世上的海员,把锚抛在水中抓住地;属天的海员,是把锚抛在天上抓住天,表明我们的依靠和希望是在天上。―─ 牛述光

先锋】先锋这个字(prodromos )有三重意义的:(一 )在阵前冲锋的士兵。(二 )先驱领导者。(三 )在前线侦察的探子,报告阵地状况,是否可以安全进军。耶稣作了我们的先锋,到了上帝面前,好让我们也能安全的跟随祂到上帝面前去。

――《每日研经丛书》

用来形容耶稣最重要的字之一,就是prodromos。有些版本译为先锋。这个字含有两个意像。在罗马军队里,prodromoi系指侦察部队而言。他们走在主要部队之前作开路先锋,让其余的部队能够平安地跟着走。亚历山大的海岸很难靠岸,载运谷物的大船到达时,港口就遣派小船出去导航,带它安全入港,这只导航的小船也叫prodromoi,它走在前面导航,让别的船只安全地跟在后面。这正是耶稣所作的,他作通往天堂,通往上帝的开路先锋,好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走。

――《每日研经丛书》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