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导读:撒迦利亚 第14章


圣经综合解读

1「耶和华的日子临近,你的财物必被抢掠,在你中间分散。」

2「因为我必聚集万国与耶路撒冷争战,城必被攻取,房屋被抢夺,妇女被玷污,城中的民一半被掳去;剩下的民仍在城中,不致剪除。」

「耶和华的日子」()),指神介入历史,施行审判和毁灭的日子,包括对个别城市和国家局部的审判,以及对全世界终极的审判,最终将应验在基督再来「审判的日子」())、「主耶稣的日子」())或「主的日子」())。
「聚集万国与耶路撒冷争战」()),很可能是预言末日的哈米吉多顿大战())。1-5节继续十三7-9,预言末日决战。在最后「一七之半」())的大灾难后期,全世界都将与耶路撒冷为敌,以色列人已经完全失败())。

3「那时,耶和华必出去与那些国争战,好像从前争战一样。」

4「那日,祂的脚必站在耶路撒冷前面朝东的橄榄山上。这山必从中间分裂,自东至西成为极大的谷。山的一半向北挪移,一半向南挪移。」

5「你们要从我山的谷中逃跑,因为山谷必延到亚萨。你们逃跑,必如犹大王乌西雅年间的人逃避大地震一样。耶和华——我的神必降临,有一切圣者同来。」

当以色列人完全失败以后,基督将再来,亲自「出去与那些国争战」()),「好像从前」())以色列人出埃及、过红海时,「只管站住!看耶和华今天向你们所要施行的救恩」())。
主耶稣「怎样往天上去,祂还要怎样来」()),因此,当基督再来时,祂将降临在祂昔日升天的橄榄山上()),并使山的南北裂开,成为一个东西走向的山谷())。
「橄榄山」())位于耶路撒冷以东的汲沦溪外,是一条绵延3.5公里的山脊,比耶路撒冷地势稍高。
「我山」())原文是复数,可能指橄榄山和锡安山,也可能指裂开的橄榄山。「我山的谷」())可能指橄榄山与锡安山之间的汲伦溪谷,也可能是新裂开的山谷。
「亚萨」())的地点不详。「圣者」())指天使。
乌西雅年间的「大地震」())发生在主前8世纪中期()),此时已经过了将近三百年,还让人心有余悸 。以色列位于非洲板块和阿拉伯板块边缘的死海断层(Dead Sea Transform))上,历史上经常发生地震。考古学家对米吉多、夏琐、拉吉、亚柯和迦特遗址的发掘表明,主前8世纪曾经发生过两次大地震,造成了广泛的破坏。其中主前8世纪中期的地震可能有7.8-8.2级,是死海断层带在过去四千年里最大的地震。这次地震,很可能就是乌西雅年间的「大地震」。
上图:死海断层(Dead Sea Transofrm),又称为死海裂谷(Dead Sea Rift),从西奈半岛南面的红海裂谷开始,沿着阿拉伯板块和非洲板块之间的板块边缘伸延,终点是土耳其东南部与东安纳托利亚断层交会的地方。图中标出了阿拉伯板块相对于非洲板块的主要断层和运动方向,约旦河东的戈兰高地和基列地位于阿拉伯板块,约旦河西的加利利、撒马利亚、犹大、沿海平原、南地旷野和西奈半岛都在非洲板块上。这种构造,导致该地区相对频繁的地震活动。

6「那日,必没有光,三光必退缩。」

7「那日,必是耶和华所知道的,不是白昼,也不是黑夜,到了晚上才有光明。」

6-11节预言末日决战())之后,宇宙和大地的变化。
第6节原文的意思不明确,可能指不再需要日光。「三光必退缩」())原文是「宝物凝结」。
「那日,必是耶和华所知道的」()),原文是「那是一个耶和华所知道的独一无二的日子」(英文ESV、NASB译本))。
「到了晚上才有光明」()),原文是「到了晚上仍有光明」(英文ESV、NASB、KJV译本)),意思是没有白天黑夜之分,整天都有光。
6-7节的意思可能是:「那日」将成为连续不断之日()),它的光不再倚赖日、月或众星()),时间将不再用「日」计算,因为夜晚将永不来临())。

8「那日,必有活水从耶路撒冷出来,一半往东海流,一半往西海流;冬夏都是如此。」

9「耶和华必作全地的王。那日耶和华必为独一无二的,祂的名也是独一无二的。」

10「全地,从迦巴直到耶路撒冷南方的临门,要变为亚拉巴。耶路撒冷必仍居高位,就是从便雅悯门到第一门之处,又到角门,并从哈楠业楼,直到王的酒醡。」

11「人必住在其中,不再有咒诅。耶路撒冷人必安然居住。」

这「活水」())是从圣殿中流出来的()),那时「必有泉源从耶和华的殿中流出来,滋润什亭谷」())。主耶稣所提到的「活水」()),也可能是引用第8节。
「东海」())指耶路撒冷东边的死海,「西海」())指耶路撒冷西边的地中海,这道「活水」分成两股分别流向东西方。
「冬夏都是如此」()),意思是这「活水」并不是以色列常见的旱溪,水源并不倚靠下雨,所以无论冬天的雨季、还是夏天的旱季都不会干涸。
「那日」()),全地都将接受神作王,万民都将承认神是「独一无二的」())。
「迦巴」())位于耶路撒冷东北()),「临门」())位于耶路撒冷西南()),从迦巴至临门,代表犹大被掳之前的全境。
「亚拉巴」())的意思是「旷野」,指约旦河谷,海拔比耶路撒冷低近一千一百多米。
「从迦巴直到耶路撒冷南方的临门,要变为亚拉巴」()),意思是整个犹大地都将变成「亚拉巴」一样的平原,只有耶路撒冷城仍然高耸()),并且真正成为平安之城())。
「便雅悯门」())位于耶路撒冷的东北角,「第一门」())位于耶路撒冷的北面,「角门」位于耶路撒冷的西面,「哈楠业楼」())位于耶路撒冷的最北,「王的酒醡」())位于耶路撒冷的南端。此时耶路撒冷的城墙还没有重建,一片荒凉破败()),百姓必须凭信心才能接受这些预言。

12「耶和华用灾殃攻击那与耶路撒冷争战的列国人,必是这样:他们两脚站立的时候,肉必消没,眼在眶中干瘪,舌在口中溃烂。」

13「那日,耶和华必使他们大大扰乱。他们各人彼此揪住,举手攻击。」

14「犹大也必在耶路撒冷争战。那时四围各国的财物,就是许多金银衣服,必被收聚。」

15「那临到马匹、骡子、骆驼、驴,和营中一切牲畜的灾殃是与那灾殃一般。」

12-15节预言末日决战())之后,仇敌的结局。
那些攻击耶路撒冷的军队、人和牲畜突然之间都患上瘟疫())、自相残杀())。这里所提到的瘟疫,很像现代生化武器或核武器攻击的结果,是古人无法想象的。

16「所有来攻击耶路撒冷列国中剩下的人,必年年上来敬拜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并守住棚节。」

17「地上万族中,凡不上耶路撒冷敬拜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的,必无雨降在他们的地上。」

18「埃及族若不上来,雨也不降在他们的地上;凡不上来守住棚节的列国人,耶和华也必用这灾攻击他们。」

19「这就是埃及的刑罚和那不上来守住棚节之列国的刑罚。」

末日决战的结果,是国度建立,全地都「上来敬拜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神的权柄「从这海管到那海,从大河管到地极」())。
末日决战之后,神仍然给攻击耶路撒冷的列国存留了恩典。各国的余民来「守住棚节」()),表明外邦人将被接纳进圣约的恩典之中。
住棚节从犹太历七月十五日开始,守节七日()),是一年农业工作的结束,预表与神同在())和进入国度的欢乐。住棚节是「耶和华的节期」())中唯一允许外邦人参加的一个节期()),预表「万军之耶和华必为万民用肥甘设摆筵席,用陈酒和满髓的肥甘,并澄清的陈酒,设摆筵席」())。启示录预言有许多「从各国、各族、各民、各方来的,站在宝座和羔羊面前,身穿白衣,手拿棕树枝」()),很可能就是指这些来守住棚节的外邦人。
住棚节之后,就是秋雨开始的季节,如果到八月十七日还没有降下秋雨,百姓就要举行求雨祷告。「凡不上来守住棚节的列国人」()),代表拒绝接受神的恩典,因此「必无雨降在他们的地上」())。虽然埃及有尼罗河灌溉,但上游的青、白尼罗河也要倚靠降雨,若埃及人不肯接受神的恩典,尼罗河照样会干涸())。
上图:纽约犹太人在住棚节拉着棚子上街,邀请路人进去坐一坐。正统犹太人平时拘泥于洁净的礼仪,不愿与外邦人来往,但住棚节却是他们唯一乐意邀请外邦人一同欢庆的特殊节日,因为圣经说:「所有来攻击耶路撒冷列国中剩下的人,必年年上来敬拜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并守住棚节」(亚十四16)。

20「当那日,马的铃铛上必有『归耶和华为圣』的这句话。耶和华殿内的锅必如祭坛前的碗一样。」

21「凡耶路撒冷和犹大的锅都必归万军之耶和华为圣。凡献祭的都必来取这锅,煮肉在其中。当那日,在万军之耶和华的殿中必不再有迦南人。」

律法规定,要把「归耶和华为圣」())这几个字刻在大祭司冠冕的金牌上()),表明他是归于神的,代表「以色列归耶和华为圣」())。旧约圣经中有三处出现「归耶和华为圣」())的地方,专门用较大的字体印出。
当神在全地做王以后()),以色列已经被恢复「作祭司的国度,为圣洁的国民」()),因此所有的人、牲畜和器皿都要分别为圣、归神使用。连原来神所不要的马()),因为不再作为战争的工具,「马的铃铛上」())也要刻着「归耶和华为圣」。
「耶和华殿内的锅必如祭坛前的碗一样」()),指煮祭肉的大锅将和在祭坛上洒祭牲血的碗一样圣洁,不再有圣俗之分。
「凡耶路撒冷和犹大的锅都必归万军之耶和华为圣。凡献祭的都必来取这锅」()),意思是到耶路撒冷献祭的人非常多,所以需要征用耶路撒冷全城和犹大全地的锅,来煮平安祭的祭肉())。
「迦南人」())原文是「商人」,可能指殿中的兑换银钱、买卖祭物的商人()),将来不再存在。
《撒迦利亚书》的信息从重建圣殿开始()),一直到国度降临、神在全地做王()),完整地启示了「耶和华的日子」())。因着这些信息对百姓的预备,主耶稣所传的福音才能在神的百姓中间成为震撼人心的好消息;因为祂宣告:「日期满了,神的国近了」()),等于宣告百姓所盼望的「耶和华必作全地的王」())的日子近了。
但对于今天的许多人来说,他们心中的好消息却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耶稣爱你」、或者「信耶稣得永生」,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耶和华必作全地的王」;因此,他们的祷告也只是呈上自己的购物清单,而不是「愿祢的国降临;愿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这样的福音是「别的福音」()),而不是「基督的福音」());这样的福音只会使人把神当作可以贿赂、利用的偶像,却不能使人「归耶和华为圣」。每一个传福音的人,都应当照着主耶稣自己的榜样,传扬「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才能呼召那些被拣选的人接受神在心中作王,「归耶和华为圣」。
上图:以色列圣殿研究所用纯金制作的「归耶和华为圣」的金牌,准备将来重建圣殿时使用。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启示的远景

大自然和历史的两个世界,在这些结束的情景中融合起来,并且朝向启示信息的远景移动。自然的世界以一种不符合自然律的反常样式,向前移动和发展;政治的世界被卷进一种人类历史正常经验之外的大漩涡中。人类的语言在这里被扩展到它最高的领域,去表达非作者能力所能形容的既神秘又奇幻的景象。即将出现的远超过任何以前曾经有过的;它将远远超出从经验中得到的知识,是不能用简单的话语描写的。我们看见这卷书的最后一章最终是难以形容的,但是先知尝试去尽量描述它,因为越过将来的混沌,他看到了从旧灰尘中兴起的新世界。很难推测这一章的内容,是否第十二章所描写在耶路撒冷的冲突的续篇;它更可能是描绘相同事件的另一版本,被附加进早期叙述之中的。若果埋怨第十二章和十四章看来在某方面彼此矛盾,就会误失了其主题。这两章都指出了情景的某部分,但事实的全貌,是超乎任何它们以其中一章或者两章一同所能显示的。每一章都是关于耶和华再来日子的掠影;每一章也都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前提和背景来记载,但是每一章至终都彰显神最后的胜利和平安。

这里的景象再一次以围绕着耶路撒冷的冲突开始。世界上各国的人民以一种联盟,像一种‘联合国’的方式聚集在一起,怀着共同的目标,就是毁灭耶路撒冷这个看来威胁到他们共同据点的地方。这座城于是被攻占,房屋被掠夺,妇女被强奸,而在开始好像胜利已经在握;一半的残存者被掳到外邦,另一半留在他们的家园中。但是当神介入这场冲突中,那场较大的战斗洪流被扭转过来。这块土地上的地形发生了一系列的实质改变,就好像被一场地震所引起,但是其规模更大得多。那个称为橄榄山的山背被分成东西两半,而从前的山谷从南到北在每一端被堆成垒。现在,耶和华进入圣城之中,伴随着有祂的侍从天军。

周围的气候和物质环境起了改变:不再有严霜和寒冷,也不再有白昼和黑夜。那里将永远光明,并永远温暖。而在一个经常缺水供应的城市,将会全年流着一股生命水的泉源。所有这些在地理上和自然世界的转变,标志着神加冕作王,统管全地。因为从前犹大地的大山将要夷平成为平原,而只有耶路撒冷仍然屹立在山顶上,高过四周的平原。这座城市将再一次充满居民,而她的居民将生活在完全的和平与安全中。

然后景象的焦点,再次从这座城市转回到那些曾经是她的敌人的一方。他们有许多因为受到一种突发的传染病影响,而遭遇可怕的死亡;另外的,在他们拼命急于逃脱的时候,为了使自己得到方便及好处,在仓卒的逃命中将杀掉他们的同伴。经常用于运载军队的马匹、骡子、和其他畜牲,也将在灾害中遭受剧痛而死去。而从那些退兵所留下的瓦砾中,大批的金、银战利品将要被得胜者收集带走。

虽然这种战败是一边倒的,少数外国军队的人将要存活下来;这些生还者将有些被转变过来,并且将要认识真神。一年又一年,他们将来到耶路撒冷这座他们一度曾如此无情地反对过的城中,在那里庆祝住棚节,一同敬拜神,记念神的约和祂所赐的丰收。那些拒绝去参加这种对神的敬拜,不肯为着丰收和得到食物而感恩的人,将要遭受干旱和灾难之苦:如果他们不感恩,也将不会有甚么可感谢的了!

在城里,那里将有一种新的神同在的感觉,这圣洁而又神圣的地方,象征着祂的同在。圣殿将不再因商人寻求从朝圣者身上谋利而受到亵渎;她将要完全扮演作为敬拜之地的角色。这样,异象随着焦点集中在圣殿和对祭司职事的兴趣上而结束。圣殿将再起作用,这样人类可以完成他们生存的主要目的:敬拜神并永远赞美祂。

所有这些启示语言的意思是甚么呢?它可能传递给我们生活在二十世纪的基督徒的信息是甚么呢?把它当作一系列的神秘预言去读,和当它们是晚间新闻之类,都肯定是误解了重点。然而,异象的语言仍能对我们的现代世界有所启迪。

(一 )现代的世界。启示文学的语言以一种新奇方式从接受异象者所说的话反映世界。虽然启示的语言讲述未来,它同时也反映现在,而且藉着这些语言呈现的现实世界经常是黑暗和荒凉的。只有当人类的文明处在它的较低点,从黑暗中才有较好世界的希望浮现出来。表达希望时有带着描述现实的倾向;那就是说,现实世界的暴力和冲突投影到将来,并将被当为一种必须在新世界来临前要克服的障碍。但是对现实的描述最后完全为希望所渗透;在现有的世界中,很少有任何迹象显示将来将要变得好些。换句话说,启示文学的思想,甚少以相信人类可自动变得完美,它的特点是深信神以能力改变世人及人类历史。

(二 )神的漠视。启示的思想有一种护教的意义。我们对神的一些伟大的信念,按历史的经验来看,好像经常是空洞和无意义的。当世界变成大废墟而选民成了破落的残民时,很难去相信神是至高无上的。启示文学的思想维持着对神充分认识的信心:现在可能很难去相信神是至高无上的,但是最终的时候将要来到,那时神的能力要在众人目光之下被坚固地确立起来。而这种至终神的权柄必将建立的确信,是包容最广的一种确信;它包括了外邦人和犹太人在内。

(三 )信心和行为。过分受困于圣经中的启示部分是一种危险,这种危险在当代基督徒世界中的某方面是很明显的。二十世纪末叶已近,这的确是一个人们会着迷于启示的时候,但是受困于某一思想的危险可能导致失去平衡。启示文学的著作在一个无希望的时代十分恰当地对信徒给予希望。它们恢复了对神是人类历史最终的统管者这个圣经真理的信心。但是它们也可能引致不小心的基督徒有一种放任的态度,觉得我们对此不能作甚么,历史正在不可改变地朝向它的最高峰移动,而我们好像旁观者,只能以惊讶观望着。这样的一种态度使我们极严重地错失了主题的重心。如果我们要在异象中得益处,我们必须同时也接受它所托付的责任。历史在大体上也是我们自己行动的成果,而我们要对所行负责任。相信未来的异象,必须藉着对现在行动的委身来取得平衡。而信心将要救援行为,帮助我们去了解我们所作的并非都属徒然,即使所有迹象都指向相反的结论。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撒迦利亚书第十四章

3耶路撒冷的大灾难

现在,“战争与胜利”的主题来到最后的阶段。本章一开始,耶路撒冷打了败仗,财物被夺,尊荣尽失,任由征服者奸杀掳掠,为所欲为。既然仇敌为“列国”,圣城这一次失败,可能因当时已成立全球性政府,列邦联合起来反对神。征服者因夺得的财物欢腾,把一半的人口留在城中,另一半掳去。留下来的受苦更深,但最后却能见到耶和华的干预。人类的舞台已近尾声。地震大概是因耶路撒冷当地与四围的地形发生变化,因为这城将高起,统管全地,四周的丘陵都将变为平地(10节)。昼与夜的运转,和四季的变换都将消失。神自己将在耶路撒冷作王。祂的仇敌都将交出财宝,必会经历瘟疫、惊恐与死亡。这里没有展望他们会转而归主。

这一段的交错结构美妙地表达出反败为胜的戏剧化转变。第1~6节从耶路撒冷打败开始写。“耶和华的日子……黑暗没有光明”。但是,虽然恐怖事件在城中不断发生,日子却在朝惟有耶和华知道的那日前进(7节)。转捩点即在此。从那日之后,耶路撒冷变成生命与亮光的泉源。耶和华会将祂的全球政府设在那里。开头时,耶路撒冷遭抢掠;到最后,万国都将财物送到神的国中。开头时,神的子民受苦;到最后,祂的仇敌受苦、死亡。在耶和华里面的合一,才是惟一能持久的合一。祂的王权无与伦比,凡是反对祂的,必然败落。

这段经文也有些地方不太明确,RSV 并不一定是最佳的读法。

1.看哪,耶和华的日子临近。希伯来文更准确的译法为∶“为耶和华的一个日子将临到”,这个写法颇不寻常,所以更引人注意;而且它强调的是耶和华,而不是“临近”。此处意味着威胁,而非应许(参∶。从前众先知曾教导,主前五八七年耶路撒冷的陷落是神的作为;现在,“那日”的第一个阶段,则为这城的彻底战败(参∶~10)。神的子民或许认为他们应当得到祂的恩宠,但其实他们从来不配得。审判从他们起首。战败之人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财物被敌军搜刮。这里的第二人称∶你的,在你中间,更显明耶路撒冷要亲自承受这一切。

2.在强调耶路撒冷的战败后,先知才揭示这场冲突的范围。万国竟会聚集,来与一个城争战,简直几近荒谬。财物的利益必定少得不用计算,而攻击的人数也使防御显为不可能。惟一的解释是∶这是一场主义之争,要除去不合作者,就是组成国际世界秩序的障碍。因为兵力极其悬殊,所以极易取胜;接下来则为抢夺与强暴,然后半数的居民被掳走。从看来,如果这件事发生得较早,如今城中只留下原有居民的六分之一了。

3.耶和华必出去与那些国争战。介系词“反对”(against,希伯来文 b# )有点模棱两可;因为通常这字是用作“在内”,它可以指耶和华是在敌军之中,与以色列作战。另一方面,这字既与动词“争战”相连,通常便指“反对”。第14节也出现这结构,从文意看来,犹大是在耶路撒冷里面争战,而不是与它作战。早期教父,如区利罗(Cyril)、狄奥多勒(Theodoret)和优西比乌(Eusebius),将这一节解作耶和华与耶路撒冷作战;但大多数现代注释家都认为,祂是站在以色列这边,与列国争战。主张此处与第14节的结构应当相同的理论,论据并不充分。文意才最重要。世界联军不需要耶和华的同在,也必定可以攻下这城。因此通用的现代译文很可能是正确的。耶和华为祂的子民争战,好像祂在争战之日作战一样。这个类比提醒我们,这里是末日启示的图示文体。这种争战之日最佳的例证,便是过红海,当时以色列人全然无助,只能望着耶和华为他们争战;他们静静站在那里,“看耶和华……的救恩”。他们不需要争战,耶和华也没有真的挥动武器。

4.这里充满末日启示的色彩。耶和华降临,不在锡安山,因为仇敌占据了那里;祂降在橄榄山,这是圣经第一次提到这个名字280。以西结称它为“城东的那座山”,事实上它是座山脊,有两哩半长,南北走向,在耶路撒冷东边,中间有很深的汲沦溪谷相隔。它比圣殿的山更高,所以完全挡住东边的视野;若要从城中逃跑,因山坡险峻,也很不方便。这道山脊裂开,成为极大的谷,便将障碍除去,同时戏剧化地证明∶耶和华已带着能力临到。当耶稣说挪开“这座山”时,祂可能是想到这一节经文281。耶稣自橄榄山升天,而天使对祂回来的应许,让人注意到这一节的预言,并暗示可能将按字面实现。

5.这一节有不清楚之处,造成了解上的困难。传统的马索拉经文将第一个动词读为“你们要逃跑”(AV、RV),而亚兰文与希腊文译本将同样的子音读为“将被阻止”(RSV、JB、NEB)。难上加难的是∶这动词在本节后面还重复两次。马索拉经文每一次都读为“你们要逃跑”;希腊文译本每一次都读为“将被阻止”,而亚兰文译本头一处作“将被阻止”,后两处作“你们要逃跑”。以上最后一种文意最顺,为 RSV 采纳∶我山的谷将被阻止282。“我的山”可能指锡安山与橄榄山,如此一来,被阻止的谷便是汲沦溪谷;而穿过橄榄山的新溪谷所造成的山,靠在它边上,以致挡住它。然而主张将第一个动词读为“你们要逃跑”的人,以“我的山”指被新溪谷形成的山。不少人提出修改的意见,如威尔浩生∶“欣嫩谷将被挡住”283,邓坦284和 JB 采用这翻译。然而欣嫩谷是在城的西边和南边,所以这翻译可能不正确。米其尔285辩称,动词“阻挡”总是用在泉源(如∶,这一节也应该一样。此泉源应当指基训,在汲沦溪。基训与希伯来文“我山的谷”开始的字母一样,以致有位文士弄错了经文。但其他注释家没有附从米其尔的。它的边上本身就是修改过的;希伯来文读为 Azel (AV、RV;和合本∶亚萨)。如果这里是指名字,这地方在别处没有提到过。它应该是耶路撒冷东边的一个地方,是这谷东边终结之处。

究竟原文的读法如何,实在无法确定;但大致的意思很清楚。地移动、开出向东之谷,同时也挡住汲沦溪谷,使得从耶路撒冷可有一条平路逃跑。乌西雅年间的地震,阿摩司书根据该日期计算,大约发生于主前第八世纪中期。当时一定非常可怕,以致变成传奇故事286。阿摩司创先将地震用在末日的意象中

然后耶和华你的神必临到。RSV 依据希腊译本译为“你的神”;希伯来经文为“我的神”;同样,第二个子句中和他也是按照译本,希伯来文为“和你”。保持希伯来文比较好,因为虽然 RSV 的文意较顺,但这本身就是一种警告,因文士很可能会用这方法来使经文合理化。先知书中有很多例子,是由第三人称突然变成第二人称(。先知所见到的事好像发生在他眼前一般生动,因此会将形容语一变而为祈祷,恳求异象的应验。当耶和华神与祂的圣者即祂天上的随从同来时,历史就达到了目的。

6.这一节的意思不确定。希伯来文开头为∶“在那日将没有光”。最后两个字可以意为“璨烂的(星)凝滞”,即,失去亮光。RSV、JB、NEB 都采用早期的某个译本,表达一切极端的温度都将终止。无论真正的读法为何,都是指宇宙将有变化。

7.时间将不再用日子计算,因为夜晚永不来临。“那日”将成为连续不断之日,它的光不再倚赖日、月或众星。这一节与希伯来经文的第6节并不冲突,可把那里的“光”解释为日光。

8.耶路撒冷有充分水源的梦想,如今成真。基训泉水形成“缓流”的西罗亚河,但这水从来不够供应城里的需要;今后不靠雨季的河流将在耶路撒冷中出现,不断朝东、朝西流,直到死海和地中海。以西结的河从圣殿流出,只向东流。以西结把丰肥的结果大大形容一番,但撒迦利亚只让读者想像,川流不断的河水会让干燥的石地产生何等大的改变。

耶稣曾应许将有“活水”,他所指的经文或许主要是这一节287

9.历代以来,以色列人总是唱“耶和华作王”(诗九十三,九十七,九十九),但不过是信心的宣告而已。一旦到了“那日”,祂必将成为全地的王。这一类宣言,让人明白为何耶稣一出来讲道会带来震撼;因祂说∶“日期满了,神的国近了”耶和华将为独一,表面看来是多余的信息,因为犹太人在示玛 Shema` )中不断重复∶“耶和华我们的神是独一的主”。这里新的因素当为∶每个人都将承认,祂是独一的神。祂的名是独一的。神的名耶和华(译注∶或译为雅崴)表达出祂过去一向如何,未来也将如何。“耶和华是神,除祂以外再无别神”;“我是耶和华,在我以外并没有别神”。独一的名显然不是关乎语言学,而是关乎神学。当所有国家都归附耶和华,他们便会承认,过去对真理的些微亮光,都是来自这位独一的神。

10.包围耶路撒冷的众山是为要隐藏它、保护它,但现在不再需要这种防御了,所以它们被夷为平地,让圣城凸显在地上,配合全地大君王之首都应有的气派。迦巴在耶路撒冷北北东方六哩,是犹大的北疆临门或音临门;参∶,那里“因”和“临门”或许应当连起来,成为“音临门”),“石榴树之泉”,被认为是科北特.乌姆.埃-拉马敏,在耶路撒冷西南三十五哩,从那里犹大的丘陵坡地一路下降,直到南地

便雅悯门,通往便雅悯地,可能在靠近城的东北角从前的门之处不知何在,但角门既为西界,从前的门可能座落于北墙。哈楠业楼是墙最北之处,王的酒m则是靠南,接近王的池和王的园。以上提到城墙东、西、南、北的标识地点,强调全城都包括在内。

11.人必住在其中,前面曾暗示,自被掳之后,城中人数稀少。甚至到尼希米时代,还要用强制方式,勉强犹太人搬到城里去住及下,。这里的思想为∶这个城人口再不会受到咒诅,或“全城被毁”(希伯来文 h]e{rem ),而至减少。约书亚征服迦南地时,由于这种驱逐令,迦南人的城完全被毁灭。这座城被毁时,人民或丧生,或被掳,也被解释为受到类似的咒诅。先知曾指出,前面会有痛苦的经验在等待,可是一旦耶和华来作王后,这种威胁便不会再出现了。耶路撒冷必安然居住,不论有无城墙,只要耶和华为城中的荣耀就够了。

12.以严谨的散文写成神来作王,耶路撒冷周围的景观将发生奇妙的改变之后,先知又回头来论反对祂治理的人。他用图示文笔形容列国的军队突然患了疫病,立刻瘫痪;这思想或许取自希西家时,西拿基立的军队围困耶路撒冷,却被瘟疫横扫

13.这场疫疾和引致的惊恐,都来自耶和华。这里并未排除间接因素,但因太不重要,不值得一提;因为神审判之日已到。这个经验太恐怖,结果在竞相逃脱时,他们竟彼此揪杀

14.甚至犹大也与耶路撒冷作战。请看注释。介系词 b# 译为“在内”,意思会好得多,如 NEB∶犹大也加入在耶路撒冷的喧哗288。回过头来看耶路撒冷,必见她在收取从战场上拿回来的一切掠物,包括她被仇敌抢走的财产。希伯来动词 ~a{sap{ 可指“收集”或“挪移”,因此 NEB 译为∶四围列国的财物必被扫除;但一般的翻译较为合理。

15.先知在瞻望战利品的掠夺时,也想到空营中的牲畜。它们同样被瘟疫感染,所以无法供人逃跑。这里的用语是象征式的,但并非不会照字面应验。如今没有一个人能避免审判,除非像下面几节所言,归向耶和华。

280 在,希伯来文为“橄榄树的斜坡”。
281 W. Manson〔 Jesus the Messiah (Hodder and Stoughton, 1943), pp. 29, 30〕指出,这件事发生在橄榄山附近,并建议耶稣是想到
282 进一步细节,见 Jansma, p. 131.
283 Die Kleinen Propheten U/bersetzt und Erkla/rt (第三版,1898)。
284 R. C. Dentan, IB , p. 1111.
285 ICC , p. 343.
286 “巴勒斯坦大约每五十年会发生一次严重地震,而轻微地震则更频繁”(D. Baly, The Geography of the Bible , p. 22)。
287 R. H. Lightfoot, St. John's Gospel, A Commentary (Oxford, 1956), p. 183.
288 亦参 S. R. Driver, CB , p. 279; T. T. Perowne, CBSC (1888年版),p. 146;C. H. H. Wright, p. 502.

1耶和华被世人尊为王

本卷书第一部分的最后一段,与全书终结的这一段有类似之处。各国都将有剩下的人,来敬拜万军之耶和华。“这是一种信仰的转向,虽然描写的笔法较客观,但这个观念的伟大却不容忽视。”289 当然,这个转变是以旧约的用语表达,但这里没有提到列国必须受割礼,也没有说要守摩西的律法,故相当值得注意。要紧的是,他们要敬拜独一的王与神。最后,当神作王,生活的每一方面便都成为圣洁。

16.所有国家战后剩下来的每一个人,前一节没有暗示瘟疫后还有人存活,但这是比喻的笔法。每一国都有一些人相信了神,而得幸免。各国一同来崇拜的节期,是住棚节,这可能是最古老的朝圣节期,庆贺耶和华掌权,祂赐下收成。这节期欢迎所有的人参加,包括“陌生人”;在被掳归回后,这仍然是重要的日子。尼希米的记载显示,节期中不但为收成感恩,也要聆听律法的宣读,意指约已得到更新。在神的国中,外邦人到圣殿来敬拜时,他们也被列入那约;此处外邦人用神全备的尊称来称呼祂∶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参∶

17.C 段曾提到干旱和雨的象征,指出弥赛亚时代的繁荣,和雨水充沛有关。提到洁净罪的泉源的河则是耶路撒冷在末日的改变。如果是按字面解释,有点奇怪。在被掳归回后的时期,住棚节常有洒水典礼,为仪式的一部分,有人认为那便是耶稣应许赐下活水的场合。西罗亚池的水,在庄严的游行中由祭司带到圣殿,倒在祭坛当作祭物。这个仪式或许还伴有祈祷,祈求经过干旱的长夏后会有雨水。这个仪式从什么时候开始,无可考。米示中有证据显示它存在290。先知急切要指出,列国的敬拜将持续不断;雨水象征生命的要素,因此列国已经学到要倚靠耶和华。一旦敬拜停止,他们就会感受到自己有需要,如此便可避免背道。

18.埃及与列国不同,因为它的供水不靠雨,而靠尼罗河。在出埃及时,埃及曾遭天灾攻击,由此而知神的权能,因此天灾是这新时代象征灾难的恰当记号。希伯来经文有困难,因此 AV、RV 的翻译较含糊。希腊与叙利亚译文为 RSV、JB、NEB 所用,原意也可能如此。

19.埃及并不是惟一挑出来要受罚的人民;任何一国若不来敬拜神,都会遭灾。不上来守节一语的重复,可能是文士的错误,但也可能是刻意强调敬拜的重要性。

20.归耶和华为圣这几个字,是刻在挂于大祭司头冠上的一面金牌上,表示他是归于神的,也成为一种提醒;但所有以色列人也当如此。一旦神掌权,不单人要成为圣洁,牲畜也将如此。不再作战争之用,在载运朝圣者时,铃铛上需刻这几个字。耶和华殿内的锅是给敬拜者煮东西用,可煮平安祭中归给他们的那一份及下)。圣殿会提供这些用品,让参与这类分享之筵的家庭使用(参∶。煮东西的大锅,将和在祭坛上洒祭牲之血的一样圣洁。

21.事实上,所有的厨具都必归万军之耶和华为圣。圣与俗不再有区别,因此圣殿不缺器皿。这句话或许言下之意为∶在先知的时代,器皿不够用;尤其在过节的时候,价钱必水涨船高。最后一句话也许是源自很强的忿怒∶在万军之耶和华的殿中,必不再有商人商人直译为“迦南人”(见的注释)。在这里,这个字不是指某族人,乃是指向敬拜者谋取不当利益的人。一旦大君王来临,圣殿院中再不会受赚钱的事污秽,商人的贪婪也不再破坏献祭的喜乐(参∶及类似经文)。

先知乃是用象征性语言形容“乌托邦”。对他而言,最重要的是神应当作王;不仅在个人生活中作王,也在整个人类当中作王。一旦这个条件实现,日常生活便会“归耶和华为圣”,而人所有的问题也都迎刃而解。

289 R. C. Dentan, IB , VI, p. 113.
290 Sukkah。更详尽的资料见 IDB , I, p. 455f.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耶和华的日子临近,你的财物,必被抢掠,在你中间分散。」

「耶和华的日子」。在原意应译作:这日子已经临近,是为耶和华而有的,是耶和华行动的时候了!在这日子来到之前,罪恶可能更加猖獗,似乎恶者得了胜,其实耶和华在实现平安之前,先施以审判与管教。祂的公义若不彰显,平安必不能临到。在这患难的日子,选民的余数是减少了,他们更急切地仰望救主来到。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1~5这段描述哈米吉多顿大战其中一场最后的战役。参看的脚注。耶路撒冷将被抢掠,其中的“财物”被分摊。正当列国的军队看似不能打败的时候,耶路撒冷的居民会得到超自然的能力,耶稣基督会亲自以有形的身体返回“橄榄山”,使山分裂,造成一个裂谷,让生还者从裂谷逃亡。“亚萨”的地点不能确定,也许是耶路撒冷附近一个村庄。“大地震”。参看。“圣者”。也许是先前被带到天上,这时与基督一同返回地上的信徒;或是伴随基督的天使;又或是上述两者。

1-21 列国与耶城争战,耶和华终为全地之王:耶路撒冷将被列国围攻一事,12:1-9已有言及,这里有更详细的描述。

本章描写与弥赛亚复临有关的事件,以及如果被掳回归的的以色列人实现了神对于他们的旨意,这件事将会如何发生。由于他们一再放弃自己的崇高特权,最后拒绝了弥赛亚,神就离开了他们。现在,神通过基督教会来实行祂的旨意。我们把亚14章的预言应用于今日时需要谨慎。在解释《撒迦利亚书》第14章时,必须小心,以免作出轻率的结论。又见注释。

○ 结 47:1-23

】「因为我必聚集万国与耶路撒冷争战。城必被攻取,房屋被抢夺,妇女被玷污,城中的民一半被掳去。剩下的民,仍在城中,不致剪除。」

万国与耶路撒冷争战,城被攻取,是战争的目的。房屋被抢夺,是抢劫与掳掠的方法,将财物一扫而空,是战争必有的现象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聚集万国。这里的画面与约珥的描述相似。以色列的繁荣引起各国的敌意。这里说神聚集万国来攻击耶路撒冷。但撒迦利亚要人们注意在本场战争中其它先知所没有提到的一个特点,就是对犹大和耶路撒冷的入侵只能取得部分的成功。

不至剪除。剩下未被剪除的,无疑都是义人,如同“银子”“经火”熬炼。允许入侵取得部分成功,似乎是为从锡安剪除罪人

●万国与耶路撒冷争战,不只在此处提到, 珥 3:2 但 9:27 赛 4:3-431:5 等都有记载。

●「城中的民一半被掳去」

:巴比伦灭犹大或罗马毁耶路撒冷城两次均未留下一半的居民,因此较有可能是指末世的情景。

】「那时,耶和华必出去与那些国争战,好像从前争战一样。」

耶和华出战,是「与」那些国争战,照文字(be )可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与」即「偕同」,耶和华是藉那些列邦来攻击耶路撒冷,施以审判与刑罚。另一个可能是指「向」那些争战,是为以色列伸冤。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当耶城遭逢神的审判,居民被掳往外处之时,神就亲临搭救,如同昔日带领百姓安渡红海,灭绝埃及军兵一般

即敌人取得部分成功、罪人被除灭以后。这幅画面与相似。

神圣战士】

注释。神站在山顶的形像,在古代近东相当普遍,特别是在圆筒形印戒上。在这些图像里,山代表着地的中央。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那日,祂的脚必站在耶路撒冷前面朝东的橄榄山上。这山必从中间分裂,自东至西成为极大的谷。山的一半向北挪移,一半向南挪移。」

〔暂编注解〕基督再来时,降临在他昔日升天的橄榄山上。他的降临使山裂开,成为一个大山谷。

「他的脚必站」:意味神辖制祂的敌人。

「橄榄山」:位于耶路撒冷东面,自南至北长约四公里(二英里半 )。此处预言:当神降临,脚站在这山上时,猛烈的地震要把这山中分为二。日后耶稣在橄榄山升天时,天使亦预言祂要再来,降临该山

橄榄山。见注释。

分裂。第4和5节描写在神着手摧毁敌对国家的时候,地面上所发生的剧烈变化。如果耶路撒冷永远坚立,这里的细节将要实现。一千年结束,新耶路撒冷降下的时候,有一些细节将会实现。但并非全都一样。

●「橄榄山」:位于耶路撒冷东边1.15公里左右,山高八百公尺。耶路撒冷东边接着汲伦溪谷,汲伦溪谷旁就是橄榄山。14:4 提到橄榄山分裂,形成一个新的山谷出来。

】「那日,他的脚必站在耶路撒冷前面朝东的橄榄山上。这山必从中间分裂,自东至西,成为极大的谷。山的一半向北挪移,一半向南挪移。」

「他的脚必站」:意味神辖制祂的敌人。

「橄榄山」:位于耶路撒冷东面,自南至北长约四公里(二英里半 )。此处预言:当神降临,脚站在这山上时,猛烈的地震要把这山中分为二。日后耶稣在橄榄山升天时,天使亦预言祂要再来,降临该山

——《串珠圣经注释》

橄榄山】

该名称在旧约仅出现于此,是一道由北而南,两哩半长的山脊,在耶路撒冷汲沦溪谷前方的东面。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橄榄山裂开】

在亚喀得文学,铲平山脉是毁灭之举,不过没有提及将山一分为二,以作逃生之用。从汲沦溪谷往橄榄山的路相当陡峭,横贯东西的山谷当然有助于逃离。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他的脚站在橄榄山上,山从中间分裂,有何启示?】

答:本章经文是讲到犹大国与以色列国的争战(1-3 ),耶和华为王者最后的胜利,一切豫言最后的完成,主耶稣的再来,以及永远国度的开始(3-21 )。这里说到「那日,他的脚必站在耶路撒冷前面朝东的橄榄山上,这山必从中间分裂,自东至西成为极大的谷,山的一半向北挪移,一半向南挪移。」(4 )神当初怎样把红海分开,使他的百姓以色列人能够逃走;照样在他降临的日子,把山分开,将他们逃跑的方向指明出来。山的一半要向北方挪移,一半移向南方,留下了一条直通东西的山谷,他们便可从山的谷中逃跑(5 ),这是神给那些蒙爱之余民的一种应许。我们若从整个豫言来看,乃指主耶稣的二次降临。他的再来,是以耶路撒冷为中心,把宝座设在橄榄山上,在他降临之时,有一切圣者(或即天使 )同来,日月星辰,都要退缩无光(5-6 ,极为威严,令人敬畏。在那日山一裂开,就有活水从耶路撒冷向西和向东流了出来(8 ),表示流到整个世界,为人带来丰盛的生命和福气;更有人从各国来到耶路撒冷,朝拜这一位全地之王(9-21 )。另有人认为这一段的见解,是新天新地的象征,它是用一个将来的、兴盛的、强大的王国,来比喻新天新地的情形,正如在启示录中用一座壮丽的城,来比喻天堂的美境一样,参拙著新约圣经问题总解--下册535及536题 )。

――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
】「你们要从我山的谷中逃跑,因为山谷必延到亚萨。你们逃跑,必如犹大王乌西雅年间的人逃避大地震一样。耶和华我的神必降临,有一切圣者同来。」

「你们要逃跑」,但在希腊文译本与亚兰文译本为「受阻止」。「我山」是多数,指锡安山与橄榄山,山谷被阻止可能是指汲伦谷。「亚萨」只是名称的音译,却无法确定其地理位置。「亚萨,(Azel )稍为修改,就成为「其边缘」,指谷的东边。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亚萨”:位置不能确定。为耶路撒冷附近新山谷极东之地。本节暗示橄榄山的“分裂“是由于大地震。

「亚萨」:地点不详,有学者认为是指位于橄榄山山端,于主后七十年罗马入侵时被灭的村落。这处的大意是:橄榄山崩裂,开敞了新的山谷,使百姓可从耶路撒冷往东疏散。本节上有古卷及古译本作「我山之谷必被堵塞(填平 ),延到亚萨,它被堵塞如因犹大王乌西雅年间的大地震被堵塞一样」。

「圣者」:指天使

你们将要逃跑。改动一下元音将变成:“你们要被制止。”如七十士译本和塔古姆文本。两种译法都说得通。

我山。即“我的山”。

亚萨('asal )。位置未能确定。七十士译本为Iasol ,可能指流入汲沦溪的亚苏溪(Yasūl ) 。有译本为“河岸”(RSV版 ),需要原文增加后缀w (“它的” )。希伯来语'esel 意为“岸”。

地震。很可能指的地震。

降临。这里预言在本章第1节注释中所提到的形势下基督的降临。关于这个预言应用于一千年后新耶路撒冷的降临,见

圣者(qedoshim )。在《旧约》中,既可指人,也可指天使,参犹14 )。

你。七十士译本和叙利亚语版为“他”。

●「你们要....逃跑」:七十士译本和亚兰文译本都作「受阻止」。

●「我山」:原文是复数,指橄榄山和锡安山。

●「亚萨」:橄榄山的东边某处,地点不明。

●「乌西雅....大地震」:公元前第八世纪中叶发生的事, 摩 1:1提及。应该是相当可怕的自然灾难。

◎此处描述相当写实的战争时况,攻击耶路撒冷的多国联军,攻入城内之后自然会奸淫掳掠。后来耶和华介入,引进新耶路撒冷。

亚萨】

大家对亚萨的地点意见不一。在其他经节,是扫罗家谱里的一个人名。如果人名与地名有关,那会是便雅闵支派属地里耶路撒冷的西北部。但是山谷何以要延伸至此,则无从得知了。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乌西雅王年间的地震】

叙利亚─巴勒斯坦地震频仍,因为座落于从大马士革直到亚喀巴海湾的约但裂谷上。在夏琐挖掘的考古第六地层,有大地震的遗迹,差不多是主前七六○年。

此处指的可能就是这次的大地震,然而我们还需要其他遗址的证据,特别是伯特利与撒玛利亚。这次的地震一般惯于把日期定为阿摩司的先知活动与乌西雅王当政时,可见是大规模地震,所以是个令人难以忘怀的事件。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那日,必没有光,三光必退缩。」

在末时,地上的光不是由三光而来,不需日光、月光与星光,因为神的荣耀就是永久的光,永不熄灭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本节希伯来原文意义不确定。后半句可译“星辰退缩”;或可依其他古本译作“不寒冷,也不结霜”,表示严寒的气温都会停止来到。

“没有光”。基督再来的时候,宇宙的混乱会影响日与夜正常的现象

「三光」

:原作「灿烂的」(可能指日 月和星宿 );古译本则作「严寒」。

「退缩」:亦作「凝固」。

整句或指星宿的黯淡(见串 ),或指酷热与严寒的终止。

本节原文含义不明。七十士译本为“那日,必没有光,寒冷和霜”。稍微变动原文,“光”就成了“寒冷”。省略“寒冷”似乎是为了强调。这里预言了气候的变化。使草木枯萎的霜消失了。

●「三光必退缩」:原文是「灿烂的」、「宝贵的」必「凝固」。

● 亚 14:6 有人认为应该修改翻译成「那日,必没有炎热与严寒」。

】「在那日,必是耶和华所知道的,不是白昼,也不是黑夜,到了晚上才有光明。」

在那一个独特的日子,时间不能再以昼夜来区分与计算。日光既无从作为白昼,也不再反射在月光与星光,日光的效能已经完全失去了。所以既不是白昼,也不是黑夜。

到了晚上,不是寻常在幽暗时到夜晚的时光,而是一天的结束,或说耶和华的日子到了最后的阶段。这日子结尾的时刻,竟出现光明。这光明是耶和华的荣耀彰显出来是世上的真光,正如主耶稣在世时所解说的。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在那奇异的日子,不再有昼夜的更替,这是前所未闻的,唯独神知道的(见串 )。

那日。即“不间断的日子”(RSV版 )。本节应验于将来,因为“在那里原没有黑夜”,见亚141注释 )。

●「到了晚上才有光明」:原文是「到了晚上有光」,意思就是「没有白天黑夜之分」,整天都有光。

寰宇效应】

连时间更替的记号也中止,表示这是一场天翻地覆的效应,而且伴之以惊人的地形变化 (8、10节 )、政治发展(12~13节 )、财富重新分配(14节 ),以及敬拜的重新调整(16节 )。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那日,必有活水从耶路撒冷出来,一半往东海流,一半往西海流;冬夏都是如此。」

活水是指生命的新鲜丰富的力量,因为水是涌流不息,不会干涸的。神是活水的泉源。耶路撒冷真成为乐园,水源充足,甚至到处水流,可向东西流入前海(死海 )与后海(地中海 )。水不仅在冬天有,甚至夏天在干旱的气候中仍不缺乏,诚然是神的福分。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东海”:死海。“西海”:地中海。“活水”:长流不息的溪水。

“活水”。是(给土地 )自然和(给百姓 )属灵的滋润。“东海”。死海。“西海”。地中海。

「东海」:指死海。

「西海」:指「地中海」,二者代表全地。

「冬夏」:代表四季。

川流不息的活水带来丰裕,犹如伊甸乐园的重现

活水。这段预言与相似,描写了它们应有的状况

一半往东海流,一半往西海流。分别是死海和地中海

●「东海」:「死海」。

●「西海」:「地中海」。

●「冬夏都是如此」:意即不论干季和雨季河水都不会干涸。

「东海」:指死海。

「西海」:指「地中海」,二者代表全地。

「冬夏」:代表四季。川流不息的活水带来丰裕,犹如伊甸乐园的重现

——《串珠圣经注释》

耶路撒冷作为水流的分界】

「活水」是指流动的泉水(相对于储存的雨水 )。耶路撒冷的水源紧邻于东南方,汲沦溪谷的基训泉。耶路撒冷南边有高地(伯利恒到希伯仑 ),但是地势同时朝西(从萨非拉下至地中海海岸 ),以及朝东(下至耶利哥、约但裂谷谷地 以及死海 )。以色列很多小河只在雨季(冬天 )的时候有水,但是这一节却讲到水流不断。基训泉则常年有水喷出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耶和华必作全地的王。那日耶和华必为独一无二的,祂的名也是独一无二的。」

耶和华必作全地的王,全地只是指巴勒士坦,因为下一节就将全地划了界线。但是这似乎还有更广的地界如果看,,,全地也指整个的世界。

耶和华是独一无二的,祂是独特的,无可匹比的。──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这是神答允过历代圣徒的事,在的祷告中。基督的国度要降临地上,基督要管治世界。

耶和华的名代表祂昔在永在的属性,整句的意思是所有人到时都会承认耶和华是历来独一无二的神。

这是古代先知和虔诚的人所热切期待的最伟大的事件的

●「全地」

:此处的「全地」指犹太地区, 14:10 就说明其范围。

●「耶和华必为独一无二的」:以色列人的示玛中就提到申 6:4,不过这只是认信,但现在这要成为事实了。

】「全地,从迦巴直到耶路撒冷南方的临门,要变为亚拉巴。耶路撒冷必仍居高位,就是从便雅悯门到第一门之处,又到角门;并从哈楠业楼,直到王的酒醡。」

迦巴在耶路撒冷东北六哩的地区,为犹大北部的边界。从迦巴到临门,是由犹大之北朝南。临门或称音临门,「临门」原意为番石榴,可能为番石榴盛产之地,离耶路撒冷西南有三十五哩,是山地阜陵地带,直到犹大的南地。

便雅悯门是指向便雅悯,为城墙的东北角,第一门之处为北边的方向,到角门是在西边的地界,所以由北至西。

哈楠业楼为城墙的北端,王的酒醡是在南端靠近王池及王园。所以由北至南。以上都是将东西南北全部包括在内,是指耶路撒冷的全城。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便雅悯门”、“第一门”、“角门”、“哈楠业楼”等都是在耶路撒冷北面。“王的酒醡”是在耶路撒冷南面。“迦巴”和“临门”是在耶路撒冷以北和以南的地方。

“迦巴”。位于耶路撒冷东北六英里(9.6公里 )。“临门”。位于耶路撒冷西南面三十五英里(56公里 )。“便雅悯门”在耶路撒冷北面的城墙;“第一门”在东北角;“角门”在西北角;“哈楠业楼”在北面的角落;“王的酒榨”在最南面

「亚拉巴」:即平原。

「迦巴」:耶路撒冷以北,约九公里(六英里 )外的山区。

「临门」:位于耶城西南五十六公里(三十五英里 )。从迦巴至临门乃是犹大国被掳前之国境。这些地方位于耶城四周,一度俯视着她与保卫她,届时将被夷平,使耶城屹立,傲视四方。

「从便雅悯门 ...... 酒醡」数句,提到耶城周围的标志(见串 )。

「便雅悯门」:位于耶路撒冷北面的城墙。

「第一门」:在城墙东北角。

「角门」:位于西边。

「哈楠业楼」:位于城墙最北处;王的酒醡则在南面,靠近王池与御花园

全地。预言除了第4节以外其他的地理变化。这里所提到的地区原来是山区。

迦巴。位于耶路撒冷东北约9.2公里,代表犹大的北端

临门。无疑就是音临门,位于别是巴北面14.4公里,即现在的希尔拜乌姆(Khirbet Umm )。音临门(er-Ramāmîn )代表犹大的南端。,以迦巴和别是巴代表北端和南端。

便雅悯门。可能就是城墙东北角的羊门。

第一门。虽然无法确定具体的位置,但细节是相当详细的。

角门。在中也提到过,被认为是城墙西北角的门。因而撒迦利亚是指城市的东界和西界。

哈楠业楼。北城墙的楼(见本册490页地图 )。

王的酒醡。无法确定方位,但无疑是在城南地区,可能靠近汲沦的御花园。哈楠亚楼和王的酒榨分别指城市的北界和南界。后半句描写了住满居民的城市。

●「迦巴」:位于耶路撒冷东北10公里左右,为犹大北界 王上 15:22王下 23:8

●「临门」:又称「音临门」,原意为番石榴,位于耶路撒冷西南56公里。 尼 11:29书 15:32

●「亚拉巴」:「旷野」的意思,原指约旦河流域的低地,意思就是耶路撒冷已经不需要周围的众山来防卫,整个犹太地区变成平地。

●「耶路撒冷必仍居高位」:耶路撒冷本是一座山城,海拔850公尺。由南至北皆有高处不胜寒之感。赛 2:2-4

●「便雅悯门」:位于耶路撒冷城墙的东北角。

●「第一门」:位于耶路撒冷城墙的北面。

●「角门」:位于耶路撒冷城墙的西面。

●「哈楠业楼」:位于耶路撒冷城墙的北端。

●「王的酒醡」:位于耶路撒冷南端。

◎这里显示出新天新地时自然界有相当大的改变,当然改变带来的影响是正面的,而不是如和合本的翻译可能被误解成负面的意义。不过详细的状况并不是很明朗。

「亚拉巴」:即平原。

「迦巴」:耶路撒冷以北,约九公里(六英里 )外的山区。

「临门」:位于耶城西南五十六公里(三十五英里 )。从迦巴至临门乃是犹大国被掳前之国境。这些地方位于耶城四周,一度俯视着她与保卫她,届时将被夷平,使耶城屹立,傲视四方。

「从便雅悯门 ...... 酒醡」数句,提到耶城周围的标志。

「便雅悯门」:位于耶路撒冷北面的城墙。

「第一门」:在城墙东北角。

「角门」:位于西边。

「哈楠业楼」:位于城墙最北处;王的酒醡则在南面,靠近王池与御花园

——《串珠圣经注释》

迦巴到临门】

迦巴位于耶路撒冷以北五哩,守着司文尼干河,也就是波斯帝国耶户德省的北方疆界。临门则难以指认。在萨非拉(别是巴以北十哩 )的南端有一处遗址叫作「恩─临门」(En~Rimmon ),但不在叶胡德省的疆界里,位置也过于偏南,无法与迦巴对称。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变为亚拉巴】

「亚拉巴」兼具特殊与广泛的意思。从特殊地理位置而言,可以指死海附近,以及亚喀巴海湾南部的干燥地区。从一般地形而言,指的是平坦草原地带。该节经文的文意脉络应该取后者的意思。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耶路撒冷的地形】

便雅悯门(或称羊门 )在圣殿山以北,以伯赛大池(在撒迦利亚时代称作羊池 )地带为出口,到汲沦溪谷,耸立于东城墙之北(靠近今天的狮子门 ),曾经通往耶利哥。如果「第一门」是城门名,可能与「古门」相关

「角门」位于耶城西部扩建区的西北角,亦即今日雅法城门附近。此处提及的城门沿着北城墙横贯东西。哈楠业楼靠近圣殿山,位于城的西北方,与希律时代耶城的安东尼亚楼位置相同。最后,王的酒醡可能在城南端的御花园里。酒醡与哈楠业楼则纵贯南北。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人必住在其中,不再有咒诅。耶路撒冷人必安然居住。」

「安然」居住,「安然」原意可译为信靠(batah] )。那些居住的人有信靠神的心,确信神的恩眷与保佑,以致内心坦然,毫无顾虑与惧怕。耶路撒冷城真是名符其实,是和平之城,在内中有十足的平安。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咒诅」

:指被灭或被掳的厄运

如果这个民族继续实现神的旨意,她将永远坚立。

】「耶和华用灾殃攻击那与耶路撒冷争战的列国人,必是这样:他们两脚站立的时候,肉必消没,眼在眶中干瘪,舌在口中溃烂。」

「灾殃」原意为「击打」。这里「攻击」是以完成式,表达是十分肯定的事(Perfect of Certainty ),必会发生而无可避免的。这是一种灾病,会使全身病患,而且十分迅速。患者立即消瘦,皮肉腐蚀,只剩一具骷髅的样子。

肉必消没,是指创伤之处溃烂范围扩大,以致都渐腐蚀。无力再作强暴的事。他们的舌向来亵渎耶和华的名,现在已经溃烂不堪。他们的眼充满凶暴,要猎取以色列民的性命,已经枯干失明。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这是说,那些敌对神的军队,突然之间生病,在神面前完全无能为力。

先知在此可能借西拿基立军队所遭遇的瘟疫,来描写临到列国的灾殃

先知回过来讨论侵略耶路撒冷之国家的命运。侵略者将大大遭殃,迅速毁灭。灾难造成了极大的恐慌,结果互相残杀。

●「灾殃」:原意是「击」或「重击」,后来指来自神的「屠杀」或「瘟疫」。 这里看起来是一场瘟疫。

●「攻击」:完成式肯定时态,指必会发生无可避免。

●「消没」:意「腐蚀溃烂」。

◎这里除了可能是瘟疫之外,也有可能是生物武器或核子攻击的结果。

12~16当以色列的仇敌(12节 )和他们的牲畜(15节 )受到瘟疫的袭击时,以色列便恢复在耶路撒冷的争战,并掠夺财物(14节 ),把早前的抢掠行动(2节 )逆转过来。

形容瘟疫】

(和合本「灾殃」 )古代近东对待敌军领袖最常见的方式是剥皮、剜眼睛、割舌头。在这里,「瘟疫」全都做到了。不过这些症状究竟与古代近东哪种瘟疫相关,则尚未得到证实。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那日,耶和华必使他们大大扰乱。他们各人彼此揪住,举手攻击。」

这是耶和华审判的大日,那些仇敌们大大的混乱,原意指他们大叫乱喊,非常失常。或者是乱闯直撞,失去常态在慌忙混乱之中,人们想逃脱耶和华的刑罚。这是耶和华干预的作为,为祂的百姓伸冤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兵士在混乱中自相残杀。

】「犹大也必在耶路撒冷争战。那时四围各国的财物,就是许多金银衣服,必被收聚。」

述攻击耶路撒冷的列国人,先受灾病(12节 ),再受战乱(13节 )。现在,再加上犹大的余民,在保护耶路撒冷的神圣战争中反攻,致仇敌于死地,列国的人完全失败,且丧失一切的财物。

收聚也可「取去」,或可作为「扫除」:各国的财物,就是金银衣服,必被扫除,好似废物一样。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在耶路撒冷争战。或“攻打耶路撒冷”(见RSV版 )。根据第2节,耶路撒冷已陷落敌手。虽然耶和华为耶路撒冷争战(12-13节 ),百姓人也有自己的任务。

】「那临到马匹、骡子、骆驼、驴,和营中一切牲畜的灾殃,是与那灾殃一样。」

在敌人的营中,有这些牲畜,原是他们的交通工具。但是当他们想逃离时,却无法使用,因为牲畜也同样遭灾。本来根据圣战的原则,人与牲畜应全然杀灭。亚干取了当灭之物,被石头打死,包括他的儿女、牲畜与财物。这是神的咒诅落在他们身上,无一可以幸免。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落到人身上的灾难(12-13节 ),也落到敌人的牲口牛羊身上。

】「所有来攻击耶路撒冷列国中剩下的人,必年年上来敬拜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并守住棚节。」

「剩下的人」是单数,「上来」这动词是多数字。

「年年」即年复一年,一年过去,另一年来临,他们以敬拜耶和华为乐,时时等待这佳节的日期,使他们以敬拜为生活之中心,目标。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住棚节”:以色列民的大节期,是个欢乐的庆典,参预言在基督的国中,各国的人要来耶路撒冷敬拜耶和华。

「住棚节」:庆祝夏日果实的收成,并容许寄居者一同参与欢乐。此节期现作为列国聚集同心敬拜真神的记号。

上来。神赐福给以色列的目的,是要说明祂愿意为万国所做的事情。侵略国中的幸存者为最近所发生的事所震慑,并得到神愿意接纳所有人敬拜的保证。他们愿意寻求以色列的神,每年到耶路撒冷来敬拜。

住棚节。关于这个节期,见,40注释。撒迦利亚描写了复兴的最初阶段,就是在宽容时期结束,罪和罪人最后被根除之前。如果犹太人保持忠心,这一切早该发生了。《以赛亚书》的某些经文也是这样理解的

●「住棚节」:「住棚节」也称为「耶和华的节期」(23:39-43),以色列人要在耶和华面前欢乐七日(23:40)。以色列人通常聚集在打谷场庆祝丰收,他们饮酒、跳舞、大肆庆祝。这个节日原本是纪念以色列民出埃及时,神曾使他们住在帐棚里。

16~1 9“住棚节”。参看至43节。在这千禧年期间,神要借着基督君王住在人类中间。凡不守这节的人都要遇到旱灾,埃及却要遭遇瘟疫(编者按第18节或译作埃及若不上来 他们身上就必有耶和华用来击打列国的瘟疫 因为那些列国不上来守住棚节。 )

住棚节作为登基节庆】

以色列没有什么特别的登基节庆,不过学者想当然耳认为有这种节日。若的确存在,必然与住棚节相关。从列国参与,承认耶和华的王权这个脉络来看,更具深意。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本章十六至二十一节,预言耶和华将作全地的大君王。这里给我们看见一幅耶路撒冷全然归耶和华为圣的图画――在这图画中,当神统管世界时,神圣和世俗的区别必要消除,全地所有人、对象与动物都归神为圣,是以马匹身上的一个小装饰(铃铛 ),如同昔日大祭司冠冕上的金牌一样,亦系有『归耶和华为圣』这几个字;表示当初神对以色列的旨意,完全得着成就。耶和华殿内的『锅』等普通器皿,亦必像祭坛前用来盛血的祭碗同样圣洁,一切都归神圣的意旨所使用。

】「地上万族中,凡不上耶路撒冷敬拜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的,必无雨降在他们的地上。」

凡不来敬拜的人,那是单数,指人民或国家的代表,然后「万族」是多数,指国族的整体。「族」原为「家」,指一宗或一支,指以色列的支派。但是在广义方面,指民族或国家,尤其是指外邦

不敬拜的,必无雨降在他们地上。雨象征水,洒水是被掳以后住棚节的礼仪。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犹太传统似乎把住棚节和水拉上关系

本节证实16节注释的观点。先知描写了大地复兴的最初阶段。悖逆的危险仍然存在。本节将相应的惩罚警告具有悖逆倾向的人。

】「埃及族若不上来,雨也不降在他们的地上;凡不上来守住棚节的列国人,耶和华也必用这灾攻击他们。」

这里特别提出埃及,因为埃及与巴勒士坦不同,不全靠雨水。他们有尼罗河,可有经常供水。然而尼罗河照样会干涸,以致田地没有灌溉,干旱之下,必有很大的饥荒,正是约瑟所预言的七年。这里特别提出埃及,不仅埃及的历史对以色列的关系重大,而且埃及几乎成为外邦人的代表,在神的救恩历史中有重要的角色。神的公义必遍及万邦。以色列如被弃绝,外邦人有蒙恩的机会。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雨」:可代表一切日常需用。原文并无此字,有学者将此节译为「埃及族若不上来,耶和华必用攻击不上来守住棚节之列国的那灾攻击他们」。

这里提到埃及,可能是因为该国长期悖逆神,也可能只是作为各国的例证。埃及无疑列在侵略耶路撒冷的国家之中(2节 )。其幸存者中有人敬拜耶和华(16节 )。埃及靠尼罗河灌溉土地。如果尼罗河上游缺少雨水,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巨大灾难。

●「埃及」:埃及因为有尼罗河灌溉,所以比较不受雨水影响,但也并非完全不受影响,所以这里就说埃及如果不来敬拜,一样会遭遇严重后果。

18-19原文文句颇隐晦。意思大概是:埃及虽可不靠雨水(有尼罗河可供汲用 ),但仍仰赖神的供给和保守,倘若背离神、不敬拜祂,必遭灾殃。

埃及的雨】

埃及雨量稀少,所以不是生产力的主要功臣。埃及农业几乎全部倚赖尼罗河年度泛滥的水量。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这就是埃及的刑罚和那不上来守住棚节之列国的刑罚。」

埃及并非唯一受罚的国家,所有的万族与列国也包括在内,没有例外,可见公义的审判是多么严重!

住棚节不仅是全年最重要的节期,也是新年主要庆祝耶和华登基作王的荣耀。以色列人以及一切外族的人,必须拥戴耶和华为全地的大君王,敬拜祂。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当那日,马的铃铛上,必有『归耶和华为圣』的这句话。耶和华殿内的锅,必如祭坛前的碗一样。」

「当那日」是在末事的时候,当神完全统治全地,弥赛亚君王执掌权柄,一切都必蒙恩惠,成为圣洁,不仅是人,也包括牲畜,连马都要成为圣洁。在日常的生活中,连用具、器皿都成为圣洁。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旧约圣经中有三个地方,将“归耶和华为圣”六字用较大字体印出,两处在;一在此处,原指大祭司圣冠上金牌刻的字,要大家知道他已分别为圣。本书后半为先知预言人类最后的得赎,耶稣基督作王,不仅人,连牲畜、器皿、世上一切的一切都因归给耶和华成为圣洁,故连马的铃铛上也刻上此语。由于原文重述二字,以显其重要,故中文圣经中,用较大字体排印,(在英文圣经中有用大字者 也有用黑体字者 ),有重述引读者注意的作用。

昔日,大祭司冠冕上的金牌刻有「归耶和华为圣」几个字。但当神统管世界时 , 所有人、对象与动物都归神为圣,圣俗之分必要消除,是以马匹身上的一个小装饰亦系有这称号;圣殿内用来煮平安祭牲之肉的锅,与祭坛前用来盛血的祭碗同样圣洁,甚至犹大境内普通煮食用的锅亦为圣洁,可容献平安祭者煮祭牲之用。

马的铃铛。马可能属于从各地到耶路撒冷的人。以前其他国家的马来到耶路撒冷,往往是战争的信号。现在马铃的声音成了悦耳的音乐,说明成群结队的崇拜者正前往耶路撒冷。原来刻在大祭司冠冕铭牌上的“归耶和华为圣”,现在成了敬拜者的格言。

锅。20,21节提到锅和碗,似乎是因为到耶路撒冷崇拜的人很多,故要把大量的器皿集中起来。

●「归耶和华为圣」:这原本是刻在大祭司头上的精金牌上的字出 28:36-38 。这里的意思是即使像马这种战争工具,容易沾染污秽的牲畜,都要像大祭司一样圣洁。

●「殿内的锅」:作为敬拜者煮食之用,难免沾染污秽。

●「祭坛前的碗」:指装祭牲的血用来抹坛角,是最洁净的器皿。利 4:7

20~21在基督的国度里,每件事物都归神为圣。殿内煮祭肉的锅,甚至连最易玷污的锅,因为归给耶和华,所以都成为圣洁。

20~21在千禧年期间,所有对象(以至于马具上的铃铛 )都是神圣的。“迦南人”。象征所有肆无忌惮的非信徒。

马的铃铛】

当一样东西定作「归耶和华为圣」,是赋予该物品神圣的地位,已经被洁净,用在圣殿中耶和华停留的至圣所。在,大祭司戴的金牌刻有铃铛。大祭司在袍子上也佩带铃铛,不过是另一个希伯来字。此处的用字仅指绑在一起叮当作响的圆形金属片。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锅与祭坛前的碗】

碗用在不少重要的礼仪,诸如装祭牲的血。相形之下,锅则是圣殿的一般烹饪用具。两者都有不同的款式。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凡耶路撒冷和犹大的锅,都必归万军之耶和华为圣;凡献祭的,都必来取这锅,煮肉在其中。当那日,在万军之耶和华的殿中,必不再有迦南人。」

耶路撒冷和犹大,是指整个圣地,无论在那里,都有圣洁的生活。那时无圣俗之分,洁净的与不洁净的不再有甚么区别,全部都归耶和华为圣。以色列人既是神的选民,必见证耶和华的圣洁,因为他们是圣洁的民,当然不可与迦南人混杂。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迦南人”:代表不信神、不圣洁的人

「迦南人」:可能是代表不属于神的人;此字于原文亦等于「商人」,故亦可能指向朝圣献祭者榨取利益的商人。当耶和华为全地君王时,贪婪与暴敛的事必从圣殿的院子剪除

迦南人(kena′ani )。在中译为“商人”,“商家”。本节可能也有这样的意思。在友好往来的社会中,任何人都不应为自己的国籍而受到排斥。但耶稣在圣殿所驱逐的商人是不能容忍的。

●「迦南人」:可能是「商人」的意思,商人不再因为圣殿的敬拜资源不足而向敬拜者获取商业利润番 1:11 。这个字也可以指迦南人,以当时的背景来说是不洁净的民族,末日时圣殿中不会再出现不洁净的人。

◎这里提到整个犹太地将有如圣殿,整个地区没有圣俗之分,谁都可以自由而轻易的敬拜神,而没有因为资源不足而导致有商人存在的需要,也不会有不洁净的人出现在圣殿中。

「迦南人」:可能是代表不属于神的人;此字于原文亦等于「商人」,故亦可能指向朝圣献祭者榨取利益的商人。当耶和华为全地君王时,贪婪与暴敛的事必从圣殿的院子剪除

──《串珠圣经注释》

到那日,连最通俗的物品――最易玷污的锅,也都归神为圣,可以用来事奉神(献祭之用 )。本节的『迦南人』,或指一切不虔、不洁之人的代表

例证

【神的日子

本章以「争战──胜利」与「神的降临」为主题,描述在「耶和华的日子」将发生的事情:

1. 耶路撒冷将经历被掳的酷劫(1~2 )。

2. 在酷劫中,神必亲自降临成为选民的拯救(3~8 )。神拣选橄榄山作为其降临的地方;神的显现,带来了宇宙间异常的改变(4~7 )。

3. 耶和华必作全地独一、和平的君王(9~11 )。

4. 耶和华必亲手用灾殃攻击列国(12~15 )。

5. 列邦因耶路撒冷的大君王──万君的耶和华而蒙福(16~21 )。万人都尊耶和华为圣,而神的圣殿内充满?圣洁;凡物都归耶和华为圣,再没有迦南人(代表那些向敬拜者牟利的商人 )之踪迹。

.耶和华的日子,由以上的分析,是一个审判的日子,亦是施恩的日子。对有罪的人来说,这「日」带来了惊恐与审判;对敬畏神的人来说,那日是「拯救」的日子。这章中神降临的描述(3~11 )可算是全书的高峰。那位独一无二、圣洁和平的大君王要临到全地万民中间,是可畏(3~11 )又是可亲近的(16~17 )。百姓应有的回应是「归耶和华为圣」。

思想我们所事奉敬拜的,是一位将要来、至尊至荣的大君王,祂配受我们的尊荣,俯伏敬拜。

──《新旧约辅读》

【属灵生命-警醒等候(14:1-21)】


教会年历将每年圣诞节前四周设定为将临期,目的就在提醒信徒,基督曾经来到世上,祂也必定再次来临。虽然我们不知道基督哪一天会再来,或是在甚么情况下再来临,但根据圣经的启示,耶稣基督必会带着审判的权柄、在大荣耀中再临。因此,每位信徒都要常常警醒等候,省察自己,操练自己,预备迎接基督的降临。
好像我们知道有宾客要来探望时,便将家里打扫洁净,藉此表示我们对宾客的尊重和欢迎。同样,将临期亦提醒信徒,基督将要再来临,我们必须预备清洁的心灵来迎接祂。
假如今天基督就在面前,我们有勇气见祂吗?我们是否已准备好要迎接基督的再临呢?让我们藉教会年历──将临期,以一颗纯洁、欣喜的心,纪念基督第一次降临;亦以一颗警醒谨守的心,预备迎接基督第二次降临。
默想
「耶和华必作全地的王,那日耶和华必为独一无二的,他的名也是独一无二的。」
心灵的镜子
我真的愿意主快来吗?

智慧五味架
迦南人
(14:21)
「迦南人」可理解为不属神的人,这词亦可译作「商人」,指那些向到圣殿敬拜者肆无忌惮地榨取金钱的商人。当耶和华的日子来临,圣殿只会是敬拜神的地方,不会再有这些欺诈贪婪的事。

──《圣经姐妹版撒迦利亚书注释》

主作全地的王】

「耶和华必作全地的王。」

神的同在,是神子民最高的荣耀;神的权能,是神子民最大的倚靠。当神造的人,出现在伊甸园中,情形就是这样。不幸,人受撒但引诱犯罪,破坏了人与神之间的关系,被逐出乐园,成为神的仇敌。神的儿子基督耶稣,顺从神的旨意,到世上来,召了一批人跟从祂,也告诉他们,应当遵行神的旨意。
因此,我们祷告说:“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不过,在人一方面,一向有两个拦阻:一是有专制的王或类似的势力;另一个是每人都想作王;这样,神的旨意就无法通行。为了这原因,人与神反复挣扎,也持续的受苦。当人类历史翻到最后一页,情形才恢复正常:

耶和华必作全地的王。那日,耶和华必为独一无二的,祂的名也是独一无二的。…当那日,马的铃铛上,必有归耶和华为圣的这句话。

进入迦南地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是可怕也可耻的混乱局面。在内乱外患交迫之下,大家知道必须求变图存;只是他们没有想到应该悔改归向神,却向士师撒母耳说:“求你为我们立一个王,治理我们,像列国一样。”
神赐扫罗给他们作王,依人的条件看来,确是英武伟大的领袖;只是他是作自己的王,无心遵行神的旨意,所以被神废弃,另拣选膏立合神心意的大卫作王,并应许他的后裔坐在他的位上,直到永远。大卫王朝统治了以色列和犹大,先后约四百年,但他的后裔犯罪崇拜偶像,效法列邦,神使他们亡国被掳。只是神记念祂信实的约,借着旧约的众先知,应许祂的百姓,要再赐王给他们,就是弥赛亚国度实现。
到那日,神与人关系的改变更新,带来新的主权观念:不再有甚么“外邦”,“国际”之类的观念,因为耶和华作全地独一无二的王,地上的国成了主基督的国;也带来新的圣俗观念:马是来自埃及或波斯,主要目的是为战争用途,到连马的铃铛上也有“归耶和华为圣”的话。这不是俗化了,而是主改变了人的生命,完全圣化了文化,是主的国度临到地上。
赞美主,那是何等美好的盼望!但现在就可以让基督在心中,在教会中作王掌权,祂的旨意通行,就是神的国度开始。

── 于中旻《撒迦利亚书笺记》

「当那日马的铃铛上必有归耶和华为圣的这句话。」

这是先知所盼待的日子。神的知识与爱必在遍地传开。那表达的方法有意义又美丽。马在犹太的律法中是被禁止的,因为马所代表的是骄傲与战争,但是当马被献在神面前,牠的妆饰上都刻上这句话,使原是在祭司的胸牌上,在圣殿中最普通的用具,都成为圣洁的器皿。

「那日」该是我们每日的经验;归耶和华为圣,该是我们最普通最寻常的经验。我们的心胸应有这样圣洁的情绪与心愿,在主日、在神的家中,但在平时,我们或吃或喝,无论作什么,都要为荣耀神而作。

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的铃铛,铃叫醒我们起床,呼唤我们用膳工作,在学校或工厂,以及叫唤别人,探望人,请医生。我们要注意这些,无论在那里,都好似圣殿中的祭司,看守一切。我们看每个机会好似圣碗,在神面前献祭,我们只有完全献给神,将整个生命都放在神计划之中,我们也该好好守祭司的职分,记得我们是圣洁的国民,有君尊的祭司身份。

──迈尔《珍贵的片刻》

伯利恒钟声】「当那日,马的铃铛上,必有归耶和华为圣这句话。」

有一天,我站在伯利恒的钟塔下。想象着圣诞节前夕叮咛作响的铃声,远近的小朋友和世上的人们都仿佛听到钟声所带来的佳音,就是当年天使传的:「愿荣耀归于至高的上帝。」

在耶稣时代,伯利恒并没有钟。有的只是羊儿和骆驼颈上的铃铛。有人说串串铃声能够使骆驼队更加整齐顺风。无可否认的,和着鼓号乐队,游行队伍真较能上轨道。而整个世界因为伯利恒钟声,也运转得更为和谐美丽。

在特拉维,勉登侯的纪念教堂有一组大大小小的钟串。可以奏出美妙的钟声音乐歌曲。所组成的十个钟上各都刻得有一节经文:

第一个钟——「在你的殿中,我们领略了你的恩慈。」

第二个钟——「神啊!愿歌颂颂于你。」

第三个钟——「神啊!愿万民都向你歌颂。」

第四个钟——「思想我的神本为荣美。」

第五个钟——「歌颂归于他的名。」

第六个钟——「来啊!让我们齐集鞠躬敬拜。」

第七个钟——「让我们在造物主前跪下。」

第八个钟——「以喜乐服事主。」

第九个钟——「唱歌来朝见他的面。」

第十个钟——「所有蒙恩典的都当颂赞。」

如果让你俩选十节经文刻在伯利恒的钟上,你会选择那些?试试看:

第一个可能是——「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于上帝。」

第二个可能是——「地上平安归于他所喜悦的人。」

第三个可能是——「看哪!我给你们带来大喜的信息。」

第四个可能是——「因今夜为你们赐下救主,就是主基督。」

第五个可能是——「你们要称他的名为耶稣。」

第六个可能是——「人要称他为以马内利。」

第七个可能是——「新降生的王在哪里?」

第八个可能是——「我们在东方看见他的星,特来朝拜。」

第九个可能是——「他们给婴孩献上黄金、乳香和没药。」

有一次我调查了大家最喜爱的圣诞经节。有一位自一八七三年就加入教会的长者说:「这还用问吗?圣诞的最佳经节就是:神如此爱世人?」是的,所以第十个钟,我们要刻上:「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致灭亡,反得永生。」这就是圣诞真义了。

「哦!唱一首伯利恒的歌,野地里牧羊人看守羊群,天使从星夜天空,为他们带来大喜的信息。

」——修·提·卡尔《圣经真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