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11 | 12 | 13 | 14 |
「耶和华的日子临近,你的财物,必被抢掠,在你中间分散。」
「耶和华的日子」。在原意应译作:这日子已经临近,是为耶和华而有的,是耶和华行动的时候了!在这日子来到之前,罪恶可能更加猖獗,似乎恶者得了胜,其实耶和华在实现平安之前,先施以审判与管教。祂的公义若不彰显,平安必不能临到。在这患难的日子,选民的余数是减少了,他们更急切地仰望救主来到。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1~5这段描述哈米吉多顿大战其中一场最后的战役。参看的脚注。耶路撒冷将被抢掠,其中的“财物”被分摊。正当列国的军队看似不能打败的时候,耶路撒冷的居民会得到超自然的能力,耶稣基督会亲自以有形的身体返回“橄榄山”,使山分裂,造成一个裂谷,让生还者从裂谷逃亡。“亚萨”的地点不能确定,也许是耶路撒冷附近一个村庄。“大地震”。参看。“圣者”。也许是先前被带到天上,这时与基督一同返回地上的信徒;或是伴随基督的天使;又或是上述两者。
1-21 列国与耶城争战,耶和华终为全地之王:耶路撒冷将被列国围攻一事,12:1-9已有言及,这里有更详细的描述。
本章描写与弥赛亚复临有关的事件,以及如果被掳回归的的以色列人实现了神对于他们的旨意,这件事将会如何发生。由于他们一再放弃自己的崇高特权,最后拒绝了弥赛亚,神就离开了他们。现在,神通过基督教会来实行祂的旨意。我们把亚14章的预言应用于今日时需要谨慎。在解释《撒迦利亚书》第14章时,必须小心,以免作出轻率的结论。又见注释。
○ 结 47:1-23
【】「因为我必聚集万国与耶路撒冷争战。城必被攻取,房屋被抢夺,妇女被玷污,城中的民一半被掳去。剩下的民,仍在城中,不致剪除。」万国与耶路撒冷争战,城被攻取,是战争的目的,,,。房屋被抢夺,是抢劫与掳掠的方法,将财物一扫而空,是战争必有的现象,,,。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聚集万国。这里的画面与约珥的描述相似。以色列的繁荣引起各国的敌意。这里说神聚集万国来攻击耶路撒冷。但撒迦利亚要人们注意在本场战争中其它先知所没有提到的一个特点,就是对犹大和耶路撒冷的入侵只能取得部分的成功。
不至剪除。剩下未被剪除的,无疑都是义人,如同“银子”“经火”熬炼。允许入侵取得部分成功,似乎是为从锡安剪除罪人。
●万国与耶路撒冷争战,不只在此处提到, 珥 3:2 但 9:27 赛 4:3-431:5 等都有记载。
●「城中的民一半被掳去」
:巴比伦灭犹大或罗马毁耶路撒冷城两次均未留下一半的居民,因此较有可能是指末世的情景。
【】「那时,耶和华必出去与那些国争战,好像从前争战一样。」耶和华出战,是「与」那些国争战,照文字(be )可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与」即「偕同」,耶和华是藉那些列邦来攻击耶路撒冷,施以审判与刑罚。另一个可能是指「向」那些争战,是为以色列伸冤。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当耶城遭逢神的审判,居民被掳往外处之时,神就亲临搭救,如同昔日带领百姓安渡红海,灭绝埃及军兵一般。
即敌人取得部分成功、罪人被除灭以后。这幅画面与和相似。
【神圣战士】
见注释。神站在山顶的形像,在古代近东相当普遍,特别是在圆筒形印戒上。在这些图像里,山代表着地的中央。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那日,祂的脚必站在耶路撒冷前面朝东的橄榄山上。这山必从中间分裂,自东至西成为极大的谷。山的一半向北挪移,一半向南挪移。」
〔暂编注解〕基督再来时,降临在他昔日升天的橄榄山上,。他的降临使山裂开,成为一个大山谷。
「他的脚必站」:意味神辖制祂的敌人。
「橄榄山」:位于耶路撒冷东面,自南至北长约四公里(二英里半 )。此处预言:当神降临,脚站在这山上时,猛烈的地震要把这山中分为二。日后耶稣在橄榄山升天时,天使亦预言祂要再来,降临该山。
橄榄山。见注释。
分裂。第4和5节描写在神着手摧毁敌对国家的时候,地面上所发生的剧烈变化。如果耶路撒冷永远坚立,这里的细节将要实现。一千年结束,新耶路撒冷降下的时候,有一些细节将会实现。但并非全都一样。
●「橄榄山」:位于耶路撒冷东边1.15公里左右,山高八百公尺。耶路撒冷东边接着汲伦溪谷,汲伦溪谷旁就是橄榄山。14:4 提到橄榄山分裂,形成一个新的山谷出来。
【】「那日,他的脚必站在耶路撒冷前面朝东的橄榄山上。这山必从中间分裂,自东至西,成为极大的谷。山的一半向北挪移,一半向南挪移。」「他的脚必站」:意味神辖制祂的敌人。
「橄榄山」:位于耶路撒冷东面,自南至北长约四公里(二英里半 )。此处预言:当神降临,脚站在这山上时,猛烈的地震要把这山中分为二。日后耶稣在橄榄山升天时,天使亦预言祂要再来,降临该山。
——《串珠圣经注释》
【橄榄山】
该名称在旧约仅出现于此,是一道由北而南,两哩半长的山脊,在耶路撒冷汲沦溪谷前方的东面。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橄榄山裂开】
在亚喀得文学,铲平山脉是毁灭之举,不过没有提及将山一分为二,以作逃生之用。从汲沦溪谷往橄榄山的路相当陡峭,横贯东西的山谷当然有助于逃离。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他的脚站在橄榄山上,山从中间分裂,有何启示?】
【】「你们要从我山的谷中逃跑,因为山谷必延到亚萨。你们逃跑,必如犹大王乌西雅年间的人逃避大地震一样。耶和华我的神必降临,有一切圣者同来。」答:本章经文是讲到犹大国与以色列国的争战(1-3 ),耶和华为王者最后的胜利,一切豫言最后的完成,主耶稣的再来,以及永远国度的开始(3-21 )。这里说到「那日,他的脚必站在耶路撒冷前面朝东的橄榄山上,这山必从中间分裂,自东至西成为极大的谷,山的一半向北挪移,一半向南挪移。」(4 )神当初怎样把红海分开,使他的百姓以色列人能够逃走;照样在他降临的日子,把山分开,将他们逃跑的方向指明出来。山的一半要向北方挪移,一半移向南方,留下了一条直通东西的山谷,他们便可从山的谷中逃跑(5 ),这是神给那些蒙爱之余民的一种应许。我们若从整个豫言来看,乃指主耶稣的二次降临。他的再来,是以耶路撒冷为中心,把宝座设在橄榄山上,在他降临之时,有一切圣者(或即天使 )同来,日月星辰,都要退缩无光(5-6 ,,极为威严,令人敬畏。在那日山一裂开,就有活水从耶路撒冷向西和向东流了出来(8 ),表示流到整个世界,为人带来丰盛的生命和福气;更有人从各国来到耶路撒冷,朝拜这一位全地之王(9-21 )。另有人认为这一段的见解,是新天新地的象征,它是用一个将来的、兴盛的、强大的王国,来比喻新天新地的情形,正如在启示录中用一座壮丽的城,来比喻天堂的美境一样,参拙著新约圣经问题总解--下册535及536题 )。
――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
「你们要逃跑」,但在希腊文译本与亚兰文译本为「受阻止」。「我山」是多数,指锡安山与橄榄山,山谷被阻止可能是指汲伦谷。「亚萨」只是名称的音译,却无法确定其地理位置。「亚萨,(Azel )稍为修改,就成为「其边缘」,指谷的东边。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亚萨”:位置不能确定。为耶路撒冷附近新山谷极东之地。本节暗示橄榄山的“分裂“是由于大地震。
「亚萨」:地点不详,有学者认为是指位于橄榄山山端,于主后七十年罗马入侵时被灭的村落。这处的大意是:橄榄山崩裂,开敞了新的山谷,使百姓可从耶路撒冷往东疏散。本节上有古卷及古译本作「我山之谷必被堵塞(填平 ),延到亚萨,它被堵塞如因犹大王乌西雅年间的大地震被堵塞一样」。
「圣者」:指天使。
你们将要逃跑。改动一下元音将变成:“你们要被制止。”如七十士译本和塔古姆文本。两种译法都说得通。
我山。即“我的山”。
亚萨('asal )。位置未能确定。七十士译本为Iasol ,可能指流入汲沦溪的亚苏溪(Yasūl ) 。有译本为“河岸”(RSV版 ),需要原文增加后缀w (“它的” )。希伯来语'esel 意为“岸”。
地震。很可能指的地震。
降临。这里预言在本章第1节注释中所提到的形势下基督的降临。关于这个预言应用于一千年后新耶路撒冷的降临,见。
圣者(qedoshim )。在《旧约》中,既可指人,也可指天使,参犹14 )。
你。七十士译本和叙利亚语版为“他”。
●「你们要....逃跑」:七十士译本和亚兰文译本都作「受阻止」。
●「我山」:原文是复数,指橄榄山和锡安山。
●「亚萨」:橄榄山的东边某处,地点不明。
●「乌西雅....大地震」:公元前第八世纪中叶发生的事, 摩 1:1提及。应该是相当可怕的自然灾难。
◎此处描述相当写实的战争时况,攻击耶路撒冷的多国联军,攻入城内之后自然会奸淫掳掠。后来耶和华介入,引进新耶路撒冷。
【亚萨】
大家对亚萨的地点意见不一。在其他经节,是扫罗家谱里的一个人名。如果人名与地名有关,那会是便雅闵支派属地里耶路撒冷的西北部。但是山谷何以要延伸至此,则无从得知了。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乌西雅王年间的地震】
【】「那日,必没有光,三光必退缩。」叙利亚─巴勒斯坦地震频仍,因为座落于从大马士革直到亚喀巴海湾的约但裂谷上。在夏琐挖掘的考古第六地层,有大地震的遗迹,差不多是主前七六○年。
此处指的可能就是这次的大地震,然而我们还需要其他遗址的证据,特别是伯特利与撒玛利亚。这次的地震一般惯于把日期定为阿摩司的先知活动与乌西雅王当政时,可见是大规模地震,所以是个令人难以忘怀的事件。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在末时,地上的光不是由三光而来,不需日光、月光与星光,因为神的荣耀就是永久的光,永不熄灭。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本节希伯来原文意义不确定。后半句可译“星辰退缩”;或可依其他古本译作“不寒冷,也不结霜”,表示严寒的气温都会停止来到。
“没有光”。基督再来的时候,宇宙的混乱会影响日与夜正常的现象。
「三光」
:原作「灿烂的」(可能指日 月和星宿 );古译本则作「严寒」。
「退缩」:亦作「凝固」。
整句或指星宿的黯淡(见串 ),或指酷热与严寒的终止。
本节原文含义不明。七十士译本为“那日,必没有光,寒冷和霜”。稍微变动原文,“光”就成了“寒冷”。省略“寒冷”似乎是为了强调。这里预言了气候的变化。使草木枯萎的霜消失了。
●「三光必退缩」:原文是「灿烂的」、「宝贵的」必「凝固」。
● 亚 14:6 有人认为应该修改翻译成「那日,必没有炎热与严寒」。
【】「在那日,必是耶和华所知道的,不是白昼,也不是黑夜,到了晚上才有光明。」
在那一个独特的日子,时间不能再以昼夜来区分与计算。日光既无从作为白昼,也不再反射在月光与星光,日光的效能已经完全失去了。所以既不是白昼,也不是黑夜。
到了晚上,不是寻常在幽暗时到夜晚的时光,而是一天的结束,或说耶和华的日子到了最后的阶段。这日子结尾的时刻,竟出现光明。这光明是耶和华的荣耀彰显出来是世上的真光,正如主耶稣在世时所解说的。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在那奇异的日子,不再有昼夜的更替,这是前所未闻的,唯独神知道的(见串 )。
那日。即“不间断的日子”(RSV版 )。本节应验于将来,因为“在那里原没有黑夜”,见亚141注释 )。
●「到了晚上才有光明」:原文是「到了晚上有光」,意思就是「没有白天黑夜之分」,整天都有光。
【寰宇效应】
【】「那日,必有活水从耶路撒冷出来,一半往东海流,一半往西海流;冬夏都是如此。」连时间更替的记号也中止,表示这是一场天翻地覆的效应,而且伴之以惊人的地形变化 (8、10节 )、政治发展(12~13节 )、财富重新分配(14节 ),以及敬拜的重新调整(16节 )。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活水是指生命的新鲜丰富的力量,因为水是涌流不息,不会干涸的,,。神是活水的泉源。耶路撒冷真成为乐园,水源充足,甚至到处水流,可向东西流入前海(死海 )与后海(地中海 )。水不仅在冬天有,甚至夏天在干旱的气候中仍不缺乏,诚然是神的福分。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东海”:死海。“西海”:地中海。“活水”:长流不息的溪水。
“活水”。是(给土地 )自然和(给百姓 )属灵的滋润。“东海”。死海。“西海”。地中海。
「东海」:指死海。
「西海」:指「地中海」,二者代表全地。
「冬夏」:代表四季。
川流不息的活水带来丰裕,犹如伊甸乐园的重现。
活水。这段预言与相似,描写了它们应有的状况,。
一半往东海流,一半往西海流。分别是死海和地中海。
●「东海」:「死海」。
●「西海」:「地中海」。
●「冬夏都是如此」:意即不论干季和雨季河水都不会干涸。
【】
「东海」:指死海。
「西海」:指「地中海」,二者代表全地。
「冬夏」:代表四季。川流不息的活水带来丰裕,犹如伊甸乐园的重现。
——《串珠圣经注释》
【耶路撒冷作为水流的分界】
「活水」是指流动的泉水(相对于储存的雨水 )。耶路撒冷的水源紧邻于东南方,汲沦溪谷的基训泉。耶路撒冷南边有高地(伯利恒到希伯仑 ),但是地势同时朝西(从萨非拉下至地中海海岸 ),以及朝东(下至耶利哥、约但裂谷谷地 以及死海 )。以色列很多小河只在雨季(冬天 )的时候有水,但是这一节却讲到水流不断。基训泉则常年有水喷出。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耶和华必作全地的王。那日耶和华必为独一无二的,祂的名也是独一无二的。」
耶和华必作全地的王,全地只是指巴勒士坦,因为下一节就将全地划了界线。但是这似乎还有更广的地界,,如果看;;,,,全地也指整个的世界。
耶和华是独一无二的,祂是独特的,无可匹比的。,,,──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这是神答允过历代圣徒的事,在的祷告中。基督的国度要降临地上,基督要管治世界。
耶和华的名代表祂昔在永在的属性,整句的意思是所有人到时都会承认耶和华是历来独一无二的神。
这是古代先知和虔诚的人所热切期待的最伟大的事件的,。
●「全地」
:此处的「全地」指犹太地区, 14:10 就说明其范围。
●「耶和华必为独一无二的」:以色列人的示玛中就提到申 6:4,不过这只是认信,但现在这要成为事实了。
【】「全地,从迦巴直到耶路撒冷南方的临门,要变为亚拉巴。耶路撒冷必仍居高位,就是从便雅悯门到第一门之处,又到角门;并从哈楠业楼,直到王的酒醡。」迦巴在耶路撒冷东北六哩的地区,为犹大北部的边界,。从迦巴到临门,是由犹大之北朝南。临门或称音临门,,「临门」原意为番石榴,可能为番石榴盛产之地,离耶路撒冷西南有三十五哩,是山地阜陵地带,直到犹大的南地。
便雅悯门是指向便雅悯,为城墙的东北角,第一门之处为北边的方向,到角门是在西边的地界,所以由北至西。
哈楠业楼,为城墙的北端,王的酒醡是在南端靠近王池及王园。所以由北至南。以上都是将东西南北全部包括在内,是指耶路撒冷的全城。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便雅悯门”、“第一门”、“角门”、“哈楠业楼”等都是在耶路撒冷北面。“王的酒醡”是在耶路撒冷南面。“迦巴”和“临门”是在耶路撒冷以北和以南的地方。
“迦巴”。位于耶路撒冷东北六英里(9.6公里 )。“临门”。位于耶路撒冷西南面三十五英里(56公里 )。“便雅悯门”在耶路撒冷北面的城墙;“第一门”在东北角;“角门”在西北角;“哈楠业楼”在北面的角落;“王的酒榨”在最南面。
「亚拉巴」:即平原。
「迦巴」:耶路撒冷以北,约九公里(六英里 )外的山区。,
「临门」:位于耶城西南五十六公里(三十五英里 )。从迦巴至临门乃是犹大国被掳前之国境。这些地方位于耶城四周,一度俯视着她与保卫她,届时将被夷平,使耶城屹立,傲视四方。
「从便雅悯门 ...... 酒醡」数句,提到耶城周围的标志(见串 )。
「便雅悯门」:位于耶路撒冷北面的城墙。
「第一门」:在城墙东北角。
「角门」:位于西边。
「哈楠业楼」:位于城墙最北处;王的酒醡则在南面,靠近王池与御花园。
全地。预言除了第4节以外其他的地理变化。这里所提到的地区原来是山区。
迦巴。位于耶路撒冷东北约9.2公里,代表犹大的北端。
临门。无疑就是音临门,位于别是巴北面14.4公里,即现在的希尔拜乌姆(Khirbet Umm )。音临门(er-Ramāmîn )代表犹大的南端。,以迦巴和别是巴代表北端和南端。
便雅悯门。可能就是城墙东北角的羊门。
第一门。虽然无法确定具体的位置,但细节是相当详细的。
角门。在和中也提到过,被认为是城墙西北角的门。因而撒迦利亚是指城市的东界和西界。
哈楠业楼。北城墙的楼(见本册490页地图 )。
王的酒醡。无法确定方位,但无疑是在城南地区,可能靠近汲沦的御花园。哈楠亚楼和王的酒榨分别指城市的北界和南界。后半句描写了住满居民的城市。
●「迦巴」:位于耶路撒冷东北10公里左右,为犹大北界 王上 15:22王下 23:8
●「临门」:又称「音临门」,原意为番石榴,位于耶路撒冷西南56公里。 尼 11:29书 15:32
●「亚拉巴」:「旷野」的意思,原指约旦河流域的低地,意思就是耶路撒冷已经不需要周围的众山来防卫,整个犹太地区变成平地。
●「耶路撒冷必仍居高位」:耶路撒冷本是一座山城,海拔850公尺。由南至北皆有高处不胜寒之感。赛 2:2-4
●「便雅悯门」:位于耶路撒冷城墙的东北角。
●「第一门」:位于耶路撒冷城墙的北面。
●「角门」:位于耶路撒冷城墙的西面。
●「哈楠业楼」:位于耶路撒冷城墙的北端。
●「王的酒醡」:位于耶路撒冷南端。
◎这里显示出新天新地时自然界有相当大的改变,当然改变带来的影响是正面的,而不是如和合本的翻译可能被误解成负面的意义。不过详细的状况并不是很明朗。
【】
「亚拉巴」:即平原。
「迦巴」:耶路撒冷以北,约九公里(六英里 )外的山区。,
「临门」:位于耶城西南五十六公里(三十五英里 )。从迦巴至临门乃是犹大国被掳前之国境。这些地方位于耶城四周,一度俯视着她与保卫她,届时将被夷平,使耶城屹立,傲视四方。
「从便雅悯门 ...... 酒醡」数句,提到耶城周围的标志。
「便雅悯门」:位于耶路撒冷北面的城墙。
「第一门」:在城墙东北角。
「角门」:位于西边。
「哈楠业楼」:位于城墙最北处;王的酒醡则在南面,靠近王池与御花园。
——《串珠圣经注释》
【迦巴到临门】
迦巴位于耶路撒冷以北五哩,守着司文尼干河,也就是波斯帝国耶户德省的北方疆界。临门则难以指认。在萨非拉(别是巴以北十哩 )的南端有一处遗址叫作「恩─临门」(En~Rimmon ),但不在叶胡德省的疆界里,位置也过于偏南,无法与迦巴对称。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变为亚拉巴】
「亚拉巴」兼具特殊与广泛的意思。从特殊地理位置而言,可以指死海附近,以及亚喀巴海湾南部的干燥地区。从一般地形而言,指的是平坦草原地带。该节经文的文意脉络应该取后者的意思。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耶路撒冷的地形】
【】「人必住在其中,不再有咒诅。耶路撒冷人必安然居住。」便雅悯门(或称羊门 )在圣殿山以北,以伯赛大池(在撒迦利亚时代称作羊池 )地带为出口,到汲沦溪谷,耸立于东城墙之北(靠近今天的狮子门 ),曾经通往耶利哥。如果「第一门」是城门名,可能与「古门」相关。
「角门」位于耶城西部扩建区的西北角,亦即今日雅法城门附近。此处提及的城门沿着北城墙横贯东西。哈楠业楼靠近圣殿山,位于城的西北方,与希律时代耶城的安东尼亚楼位置相同。最后,王的酒醡可能在城南端的御花园里。酒醡与哈楠业楼则纵贯南北。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安然」居住,「安然」原意可译为信靠(batah] )。那些居住的人有信靠神的心,确信神的恩眷与保佑,以致内心坦然,毫无顾虑与惧怕。耶路撒冷城真是名符其实,是和平之城,在内中有十足的平安。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咒诅」
:指被灭或被掳的厄运,。
如果这个民族继续实现神的旨意,她将永远坚立。
【】「耶和华用灾殃攻击那与耶路撒冷争战的列国人,必是这样:他们两脚站立的时候,肉必消没,眼在眶中干瘪,舌在口中溃烂。」
「灾殃」原意为「击打」。这里「攻击」是以完成式,表达是十分肯定的事(Perfect of Certainty ),必会发生而无可避免的。这是一种灾病,会使全身病患,而且十分迅速,。患者立即消瘦,皮肉腐蚀,只剩一具骷髅的样子。
肉必消没,是指创伤之处溃烂范围扩大,以致都渐腐蚀。无力再作强暴的事。他们的舌向来亵渎耶和华的名,现在已经溃烂不堪。他们的眼充满凶暴,要猎取以色列民的性命,已经枯干失明。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这是说,那些敌对神的军队,突然之间生病,在神面前完全无能为力。
先知在此可能借西拿基立军队所遭遇的瘟疫,来描写临到列国的灾殃。
先知回过来讨论侵略耶路撒冷之国家的命运。侵略者将大大遭殃,迅速毁灭。灾难造成了极大的恐慌,结果互相残杀。
●「灾殃」:原意是「击」或「重击」,后来指来自神的「屠杀」或「瘟疫」。 这里看起来是一场瘟疫。
●「攻击」:完成式肯定时态,指必会发生无可避免。
●「消没」:意「腐蚀溃烂」。
◎这里除了可能是瘟疫之外,也有可能是生物武器或核子攻击的结果。
12~16当以色列的仇敌(12节 )和他们的牲畜(15节 )受到瘟疫的袭击时,以色列便恢复在耶路撒冷的争战,并掠夺财物(14节 ),把早前的抢掠行动(2节 )逆转过来。
【形容瘟疫】
【】「那日,耶和华必使他们大大扰乱。他们各人彼此揪住,举手攻击。」(和合本「灾殃」 )古代近东对待敌军领袖最常见的方式是剥皮、剜眼睛、割舌头。在这里,「瘟疫」全都做到了。不过这些症状究竟与古代近东哪种瘟疫相关,则尚未得到证实。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这是耶和华审判的大日,那些仇敌们大大的混乱,原意指他们大叫乱喊,非常失常。或者是乱闯直撞,失去常态在慌忙混乱之中,人们想逃脱耶和华的刑罚,。这是耶和华干预的作为,为祂的百姓伸冤,,,。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兵士在混乱中自相残杀。
【】「犹大也必在耶路撒冷争战。那时四围各国的财物,就是许多金银衣服,必被收聚。」述攻击耶路撒冷的列国人,先受灾病(12节 ),再受战乱(13节 )。现在,再加上犹大的余民,在保护耶路撒冷的神圣战争中反攻,致仇敌于死地,列国的人完全失败,且丧失一切的财物。
收聚也可「取去」,或可作为「扫除」:各国的财物,就是金银衣服,必被扫除,好似废物一样。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在耶路撒冷争战。或“攻打耶路撒冷”(见RSV版 )。根据第2节,耶路撒冷已陷落敌手。虽然耶和华为耶路撒冷争战(12-13节 ),百姓人也有自己的任务。
【】「那临到马匹、骡子、骆驼、驴,和营中一切牲畜的灾殃,是与那灾殃一样。」在敌人的营中,有这些牲畜,原是他们的交通工具。但是当他们想逃离时,却无法使用,因为牲畜也同样遭灾。本来根据圣战的原则,人与牲畜应全然杀灭。亚干取了当灭之物,被石头打死,包括他的儿女、牲畜与财物。这是神的咒诅落在他们身上,无一可以幸免。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落到人身上的灾难(12-13节 ),也落到敌人的牲口牛羊身上。
【】「所有来攻击耶路撒冷列国中剩下的人,必年年上来敬拜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并守住棚节。」「剩下的人」是单数,「上来」这动词是多数字。
「年年」即年复一年,一年过去,另一年来临,他们以敬拜耶和华为乐,时时等待这佳节的日期,使他们以敬拜为生活之中心,目标。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住棚节”:以色列民的大节期,是个欢乐的庆典,参。预言在基督的国中,各国的人要来耶路撒冷敬拜耶和华。
「住棚节」:庆祝夏日果实的收成,并容许寄居者一同参与欢乐。此节期现作为列国聚集同心敬拜真神的记号。
上来。神赐福给以色列的目的,是要说明祂愿意为万国所做的事情。侵略国中的幸存者为最近所发生的事所震慑,并得到神愿意接纳所有人敬拜的保证。他们愿意寻求以色列的神,每年到耶路撒冷来敬拜。
住棚节。关于这个节期,见,40注释。撒迦利亚描写了复兴的最初阶段,就是在宽容时期结束,罪和罪人最后被根除之前。如果犹太人保持忠心,这一切早该发生了。《以赛亚书》的某些经文也是这样理解的。
●「住棚节」:「住棚节」也称为「耶和华的节期」(23:39-43),以色列人要在耶和华面前欢乐七日(23:40)。以色列人通常聚集在打谷场庆祝丰收,他们饮酒、跳舞、大肆庆祝。这个节日原本是纪念以色列民出埃及时,神曾使他们住在帐棚里。
16~1 9“住棚节”。参看至43节。在这千禧年期间,神要借着基督君王住在人类中间。凡不守这节的人都要遇到旱灾,埃及却要遭遇瘟疫(编者按第18节或译作埃及若不上来 他们身上就必有耶和华用来击打列国的瘟疫 因为那些列国不上来守住棚节。 )
【住棚节作为登基节庆】
以色列没有什么特别的登基节庆,不过学者想当然耳认为有这种节日。若的确存在,必然与住棚节相关,。从列国参与,承认耶和华的王权这个脉络来看,更具深意。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本章十六至二十一节,预言耶和华将作全地的大君王。这里给我们看见一幅耶路撒冷全然归耶和华为圣的图画――在这图画中,当神统管世界时,神圣和世俗的区别必要消除,全地所有人、对象与动物都归神为圣,是以马匹身上的一个小装饰(铃铛 ),如同昔日大祭司冠冕上的金牌一样,亦系有『归耶和华为圣』这几个字;表示当初神对以色列的旨意,完全得着成就。耶和华殿内的『锅』等普通器皿,亦必像祭坛前用来盛血的祭碗同样圣洁,一切都归神圣的意旨所使用。
【】「地上万族中,凡不上耶路撒冷敬拜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的,必无雨降在他们的地上。」凡不来敬拜的人,那是单数,指人民或国家的代表,然后「万族」是多数,指国族的整体。「族」原为「家」,指一宗或一支,指以色列的支派,,。但是在广义方面,指民族或国家,尤其是指外邦,,,。
不敬拜的,必无雨降在他们地上。雨象征水,洒水是被掳以后住棚节的礼仪。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犹太传统似乎把住棚节和水拉上关系。
本节证实16节注释的观点。先知描写了大地复兴的最初阶段。悖逆的危险仍然存在。本节将相应的惩罚警告具有悖逆倾向的人。
【】「埃及族若不上来,雨也不降在他们的地上;凡不上来守住棚节的列国人,耶和华也必用这灾攻击他们。」这里特别提出埃及,因为埃及与巴勒士坦不同,不全靠雨水。他们有尼罗河,可有经常供水。然而尼罗河照样会干涸,以致田地没有灌溉,干旱之下,必有很大的饥荒,正是约瑟所预言的七年。这里特别提出埃及,不仅埃及的历史对以色列的关系重大,而且埃及几乎成为外邦人的代表,在神的救恩历史中有重要的角色。神的公义必遍及万邦。以色列如被弃绝,外邦人有蒙恩的机会。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雨」:可代表一切日常需用。原文并无此字,有学者将此节译为「埃及族若不上来,耶和华必用攻击不上来守住棚节之列国的那灾攻击他们」。
这里提到埃及,可能是因为该国长期悖逆神,也可能只是作为各国的例证。埃及无疑列在侵略耶路撒冷的国家之中(2节 )。其幸存者中有人敬拜耶和华(16节 )。埃及靠尼罗河灌溉土地。如果尼罗河上游缺少雨水,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巨大灾难。
●「埃及」:埃及因为有尼罗河灌溉,所以比较不受雨水影响,但也并非完全不受影响,所以这里就说埃及如果不来敬拜,一样会遭遇严重后果。
18-19原文文句颇隐晦。意思大概是:埃及虽可不靠雨水(有尼罗河可供汲用 ),但仍仰赖神的供给和保守,倘若背离神、不敬拜祂,必遭灾殃。
【埃及的雨】
【】「这就是埃及的刑罚和那不上来守住棚节之列国的刑罚。」埃及雨量稀少,所以不是生产力的主要功臣。埃及农业几乎全部倚赖尼罗河年度泛滥的水量。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埃及并非唯一受罚的国家,所有的万族与列国也包括在内,没有例外,可见公义的审判是多么严重!
住棚节不仅是全年最重要的节期,也是新年主要庆祝耶和华登基作王的荣耀。以色列人以及一切外族的人,必须拥戴耶和华为全地的大君王,敬拜祂。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当那日,马的铃铛上,必有『归耶和华为圣』的这句话。耶和华殿内的锅,必如祭坛前的碗一样。」
「当那日」是在末事的时候,当神完全统治全地,弥赛亚君王执掌权柄,一切都必蒙恩惠,成为圣洁,不仅是人,也包括牲畜,连马都要成为圣洁。在日常的生活中,连用具、器皿都成为圣洁。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旧约圣经中有三个地方,将“归耶和华为圣”六字用较大字体印出,两处在与;一在此处,原指大祭司圣冠上金牌刻的字,要大家知道他已分别为圣。本书后半为先知预言人类最后的得赎,耶稣基督作王,不仅人,连牲畜、器皿、世上一切的一切都因归给耶和华成为圣洁,故连马的铃铛上也刻上此语。由于原文重述二字,以显其重要,故中文圣经中,用较大字体排印,(在英文圣经中有用大字者 也有用黑体字者 ),有重述引读者注意的作用。
昔日,大祭司冠冕上的金牌刻有「归耶和华为圣」几个字。但当神统管世界时 , 所有人、对象与动物都归神为圣,圣俗之分必要消除,是以马匹身上的一个小装饰亦系有这称号;圣殿内用来煮平安祭牲之肉的锅,与祭坛前用来盛血的祭碗同样圣洁,甚至犹大境内普通煮食用的锅亦为圣洁,可容献平安祭者煮祭牲之用。
马的铃铛。马可能属于从各地到耶路撒冷的人。以前其他国家的马来到耶路撒冷,往往是战争的信号。现在马铃的声音成了悦耳的音乐,说明成群结队的崇拜者正前往耶路撒冷。原来刻在大祭司冠冕铭牌上的“归耶和华为圣”,现在成了敬拜者的格言。
锅。20,21节提到锅和碗,似乎是因为到耶路撒冷崇拜的人很多,故要把大量的器皿集中起来。
●「归耶和华为圣」:这原本是刻在大祭司头上的精金牌上的字出 28:36-38 。这里的意思是即使像马这种战争工具,容易沾染污秽的牲畜,都要像大祭司一样圣洁。
●「殿内的锅」:作为敬拜者煮食之用,难免沾染污秽。
●「祭坛前的碗」:指装祭牲的血用来抹坛角,是最洁净的器皿。利 4:7
20~21在基督的国度里,每件事物都归神为圣。殿内煮祭肉的锅,甚至连最易玷污的锅,因为归给耶和华,所以都成为圣洁。
20~21在千禧年期间,所有对象(以至于马具上的铃铛 )都是神圣的。“迦南人”。象征所有肆无忌惮的非信徒。
【马的铃铛】
当一样东西定作「归耶和华为圣」,是赋予该物品神圣的地位,已经被洁净,用在圣殿中耶和华停留的至圣所。在,大祭司戴的金牌刻有铃铛。大祭司在袍子上也佩带铃铛,不过是另一个希伯来字。此处的用字仅指绑在一起叮当作响的圆形金属片。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锅与祭坛前的碗】
碗用在不少重要的礼仪,诸如装祭牲的血。相形之下,锅则是圣殿的一般烹饪用具。两者都有不同的款式。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凡耶路撒冷和犹大的锅,都必归万军之耶和华为圣;凡献祭的,都必来取这锅,煮肉在其中。当那日,在万军之耶和华的殿中,必不再有迦南人。」
耶路撒冷和犹大,是指整个圣地,无论在那里,都有圣洁的生活。那时无圣俗之分,洁净的与不洁净的不再有甚么区别,全部都归耶和华为圣。以色列人既是神的选民,必见证耶和华的圣洁,因为他们是圣洁的民,当然不可与迦南人混杂。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迦南人”:代表不信神、不圣洁的人,。
「迦南人」:可能是代表不属于神的人;此字于原文亦等于「商人」,故亦可能指向朝圣献祭者榨取利益的商人。当耶和华为全地君王时,贪婪与暴敛的事必从圣殿的院子剪除。
迦南人(kena′ani )。在和中译为“商人”,“商家”。本节可能也有这样的意思。在友好往来的社会中,任何人都不应为自己的国籍而受到排斥。但耶稣在圣殿所驱逐的商人是不能容忍的。
●「迦南人」:可能是「商人」的意思,商人不再因为圣殿的敬拜资源不足而向敬拜者获取商业利润番 1:11 。这个字也可以指迦南人,以当时的背景来说是不洁净的民族,末日时圣殿中不会再出现不洁净的人。
◎这里提到整个犹太地将有如圣殿,整个地区没有圣俗之分,谁都可以自由而轻易的敬拜神,而没有因为资源不足而导致有商人存在的需要,也不会有不洁净的人出现在圣殿中。
【】
「迦南人」:可能是代表不属于神的人;此字于原文亦等于「商人」,故亦可能指向朝圣献祭者榨取利益的商人。当耶和华为全地君王时,贪婪与暴敛的事必从圣殿的院子剪除。
──《串珠圣经注释》
【】
到那日,连最通俗的物品――最易玷污的锅,也都归神为圣,可以用来事奉神(献祭之用 )。本节的『迦南人』,或指一切不虔、不洁之人的代表,,,
【神的日子】
本章以「争战──胜利」与「神的降临」为主题,描述在「耶和华的日子」将发生的事情:
1. 耶路撒冷将经历被掳的酷劫(1~2 )。
2. 在酷劫中,神必亲自降临成为选民的拯救(3~8 )。神拣选橄榄山作为其降临的地方;神的显现,带来了宇宙间异常的改变(4~7 )。
3. 耶和华必作全地独一、和平的君王(9~11 )。
4. 耶和华必亲手用灾殃攻击列国(12~15 )。
5. 列邦因耶路撒冷的大君王──万君的耶和华而蒙福(16~21 )。万人都尊耶和华为圣,而神的圣殿内充满?圣洁;凡物都归耶和华为圣,再没有迦南人(代表那些向敬拜者牟利的商人 )之踪迹。
.耶和华的日子,由以上的分析,是一个审判的日子,亦是施恩的日子。对有罪的人来说,这「日」带来了惊恐与审判;对敬畏神的人来说,那日是「拯救」的日子。这章中神降临的描述(3~11 )可算是全书的高峰。那位独一无二、圣洁和平的大君王要临到全地万民中间,是可畏(3~11 )又是可亲近的(16~17 )。百姓应有的回应是「归耶和华为圣」。
思想我们所事奉敬拜的,是一位将要来、至尊至荣的大君王,祂配受我们的尊荣,俯伏敬拜。
──《新旧约辅读》【属灵生命-警醒等候(14:1-21)】
教会年历将每年圣诞节前四周设定为将临期,目的就在提醒信徒,基督曾经来到世上,祂也必定再次来临。虽然我们不知道基督哪一天会再来,或是在甚么情况下再来临,但根据圣经的启示,耶稣基督必会带着审判的权柄、在大荣耀中再临。因此,每位信徒都要常常警醒等候,省察自己,操练自己,预备迎接基督的降临。
好像我们知道有宾客要来探望时,便将家里打扫洁净,藉此表示我们对宾客的尊重和欢迎。同样,将临期亦提醒信徒,基督将要再来临,我们必须预备清洁的心灵来迎接祂。
假如今天基督就在面前,我们有勇气见祂吗?我们是否已准备好要迎接基督的再临呢?让我们藉教会年历──将临期,以一颗纯洁、欣喜的心,纪念基督第一次降临;亦以一颗警醒谨守的心,预备迎接基督第二次降临。
默想
「耶和华必作全地的王,那日耶和华必为独一无二的,他的名也是独一无二的。」
心灵的镜子
我真的愿意主快来吗?智慧五味架
迦南人
(14:21)
「迦南人」可理解为不属神的人,这词亦可译作「商人」,指那些向到圣殿敬拜者肆无忌惮地榨取金钱的商人。当耶和华的日子来临,圣殿只会是敬拜神的地方,不会再有这些欺诈贪婪的事。──《圣经姐妹版撒迦利亚书注释》
【主作全地的王】「耶和华必作全地的王。」
神的同在,是神子民最高的荣耀;神的权能,是神子民最大的倚靠。当神造的人,出现在伊甸园中,情形就是这样。不幸,人受撒但引诱犯罪,破坏了人与神之间的关系,被逐出乐园,成为神的仇敌。神的儿子基督耶稣,顺从神的旨意,到世上来,召了一批人跟从祂,也告诉他们,应当遵行神的旨意。
因此,我们祷告说:“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不过,在人一方面,一向有两个拦阻:一是有专制的王或类似的势力;另一个是每人都想作王;这样,神的旨意就无法通行。为了这原因,人与神反复挣扎,也持续的受苦。当人类历史翻到最后一页,情形才恢复正常:耶和华必作全地的王。那日,耶和华必为独一无二的,祂的名也是独一无二的。…当那日,马的铃铛上,必有归耶和华为圣的这句话。
进入迦南地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是可怕也可耻的混乱局面。在内乱外患交迫之下,大家知道必须求变图存;只是他们没有想到应该悔改归向神,却向士师撒母耳说:“求你为我们立一个王,治理我们,像列国一样。”
神赐扫罗给他们作王,依人的条件看来,确是英武伟大的领袖;只是他是作自己的王,无心遵行神的旨意,所以被神废弃,另拣选膏立合神心意的大卫作王,并应许他的后裔坐在他的位上,直到永远。大卫王朝统治了以色列和犹大,先后约四百年,但他的后裔犯罪崇拜偶像,效法列邦,神使他们亡国被掳。只是神记念祂信实的约,借着旧约的众先知,应许祂的百姓,要再赐王给他们,就是弥赛亚国度实现。
到那日,神与人关系的改变更新,带来新的主权观念:不再有甚么“外邦”,“国际”之类的观念,因为耶和华作全地独一无二的王,地上的国成了主基督的国;也带来新的圣俗观念:马是来自埃及或波斯,主要目的是为战争用途,到连马的铃铛上也有“归耶和华为圣”的话。这不是俗化了,而是主改变了人的生命,完全圣化了文化,是主的国度临到地上。
赞美主,那是何等美好的盼望!但现在就可以让基督在心中,在教会中作王掌权,祂的旨意通行,就是神的国度开始。── 于中旻《撒迦利亚书笺记》【】
「当那日马的铃铛上必有归耶和华为圣的这句话。」
这是先知所盼待的日子。神的知识与爱必在遍地传开。那表达的方法有意义又美丽。马在犹太的律法中是被禁止的,因为马所代表的是骄傲与战争,但是当马被献在神面前,牠的妆饰上都刻上这句话,使原是在祭司的胸牌上,在圣殿中最普通的用具,都成为圣洁的器皿。
「那日」该是我们每日的经验;归耶和华为圣,该是我们最普通最寻常的经验。我们的心胸应有这样圣洁的情绪与心愿,在主日、在神的家中,但在平时,我们或吃或喝,无论作什么,都要为荣耀神而作。
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的铃铛,铃叫醒我们起床,呼唤我们用膳工作,在学校或工厂,以及叫唤别人,探望人,请医生。我们要注意这些,无论在那里,都好似圣殿中的祭司,看守一切。我们看每个机会好似圣碗,在神面前献祭,我们只有完全献给神,将整个生命都放在神计划之中,我们也该好好守祭司的职分,记得我们是圣洁的国民,有君尊的祭司身份。
──迈尔《珍贵的片刻》【伯利恒钟声】「当那日,马的铃铛上,必有归耶和华为圣这句话。」
有一天,我站在伯利恒的钟塔下。想象着圣诞节前夕叮咛作响的铃声,远近的小朋友和世上的人们都仿佛听到钟声所带来的佳音,就是当年天使传的:「愿荣耀归于至高的上帝。」
在耶稣时代,伯利恒并没有钟。有的只是羊儿和骆驼颈上的铃铛。有人说串串铃声能够使骆驼队更加整齐顺风。无可否认的,和着鼓号乐队,游行队伍真较能上轨道。而整个世界因为伯利恒钟声,也运转得更为和谐美丽。
在特拉维,勉登侯的纪念教堂有一组大大小小的钟串。可以奏出美妙的钟声音乐歌曲。所组成的十个钟上各都刻得有一节经文:
第一个钟——「在你的殿中,我们领略了你的恩慈。」
第二个钟——「神啊!愿歌颂颂于你。」
第三个钟——「神啊!愿万民都向你歌颂。」
第四个钟——「思想我的神本为荣美。」
第五个钟——「歌颂归于他的名。」
第六个钟——「来啊!让我们齐集鞠躬敬拜。」
第七个钟——「让我们在造物主前跪下。」
第八个钟——「以喜乐服事主。」
第九个钟——「唱歌来朝见他的面。」
第十个钟——「所有蒙恩典的都当颂赞。」
如果让你俩选十节经文刻在伯利恒的钟上,你会选择那些?试试看:
第一个可能是——「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于上帝。」
第二个可能是——「地上平安归于他所喜悦的人。」
第三个可能是——「看哪!我给你们带来大喜的信息。」
第四个可能是——「因今夜为你们赐下救主,就是主基督。」
第五个可能是——「你们要称他的名为耶稣。」
第六个可能是——「人要称他为以马内利。」
第七个可能是——「新降生的王在哪里?」
第八个可能是——「我们在东方看见他的星,特来朝拜。」
第九个可能是——「他们给婴孩献上黄金、乳香和没药。」
有一次我调查了大家最喜爱的圣诞经节。有一位自一八七三年就加入教会的长者说:「这还用问吗?圣诞的最佳经节就是:神如此爱世人?」是的,所以第十个钟,我们要刻上:「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致灭亡,反得永生。」这就是圣诞真义了。
「哦!唱一首伯利恒的歌,野地里牧羊人看守羊群,天使从星夜天空,为他们带来大喜的信息。
」——修·提·卡尔《圣经真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