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导读:撒迦利亚 第7章


圣经综合解读

1「大流士王第四年九月,就是基思流月初四日,耶和华的话临到撒迦利亚。」

2「那时伯特利人已经打发沙利亚和利坚米勒,并跟从他们的人,去恳求耶和华的恩,」

3「并问万军之耶和华殿中的祭司和先知说:『我历年以来,在五月间哭泣斋戒,现在还当这样行吗?』」

「大流士王第四年九月」()),是阳历主前518年12月初。这是撒加利亚领受八个异象之后一年零十个月()),离圣殿竣工还有两年零三个月())。
「伯特利」())是被掳前北国以色列两个拜金牛犊的中心之一())。被掳的百姓回归时,伯特利城也有不少人回到故乡())。
「沙利色」())这个名字的意思是「火的王子」,是一个亚述名字()),表明他是被掳期间出生的,甚至可能是一位归信耶和华的亚述人。
「利坚米勒」())这个名字的意思是「王的堆积」,在乌加利文献(Ugaritic texts))中是君王发言人的头衔,可能是一个官衔。
「恳求耶和华的恩」()),意思是来献祭。
「斋戒」())原文也被译为「隔绝」())、「离俗」()),这里的意思是禁食。
伯特利离耶路撒冷只有半天的路程,因此,这一批人郑重其事地来到耶路撒冷,很可能是从被掳之地())长途跋涉而来的被掳的伯特利人,是那里的官方代表团。此时「五月」())的禁食过了将近四个月,正好是从被掳之地走到耶路撒冷的时间())。
犹大被掳之后,每年五月的「亚布月九日 Tisha B’Av」都会举行禁食,以纪念耶路撒冷和圣殿于主前586年五月九日前后被毁())。现在,这批在被掳之地的官方代表团前来询问∶既然圣殿即将重建完成,是否还需要持守纪念圣殿被毁的禁食?若不必再守,就可以减少许多因守节而造成的损失和麻烦。

4「万军之耶和华的话就临到我说:」

5「『你要宣告国内的众民和祭司,说:“你们这七十年,在五月、七月禁食悲哀,岂是丝毫向我禁食吗?」

6「你们吃喝,不是为自己吃,为自己喝吗?」

7「当耶路撒冷和四围的城邑有居民,正兴盛,南地高原有人居住的时候,耶和华借从前的先知所宣告的话,你们不当听吗?”』」

「你要宣告国内的众民和祭司」()),表明以下这些话并不是对代表团的回答,而是神借着这个代表团所提出的问题,要百姓思想「禁食悲哀」())的真实意义。
神所规定的禁食,每年只有七月十日赎罪日一次())。「在五月、七月禁食悲哀」()),指被掳之后百姓所创立的禁食,分别是为了纪念五月圣殿被毁())和七月犹大省长基大列遇难())。
「南地」())指犹大山地南方、别是巴以南的半干旱地带。「高原」())原文是「低地」,指犹大山地和西边沿海平原之间的丘陵地带「示非拉 Shephelah」。
神指出:圣殿被毁之后的七十年里,百姓自己创立的禁食只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怜自虐()),并不是真实、谦卑地向神悔罪())。而现在想取消这些禁食,也是「为自己吃,为自己喝」())、满足自己的需要,并不是因为圣殿即将重建完成。
神提醒百姓:在圣殿被毁之前,「当耶路撒冷和四围的城邑有居民,正兴盛,南地高原有人居住的时候」()),神已经借着众先知提醒他们思想禁食的属灵实际())。当时的百姓若是听从了神的话,耶路撒冷和圣殿就不会被毁,也就不需要被掳之后「在五月、七月禁食悲哀」了。因此,听从神的话()),比禁食更重要。

8「耶和华的话又临到撒迦利亚说:」

9「『万军之耶和华曾对你们的列祖如此说:“要按至理判断,各人以慈爱怜悯弟兄。」

10「不可欺压寡妇、孤儿、寄居的,和贫穷人。谁都不可心里谋害弟兄。”』」

「按至理判断」()),原文是「按诚实的公义断定是非」。
「慈爱」()),原文是「良善、慈爱、忠诚」,特指信实守约的爱。「怜悯」())原文是复数,意思是多方怜悯。
「按至理判断」、「慈爱怜悯」,都是神的性情());「不可欺压」())、「不可心里谋害」())人,是律法的基本要求())。因此,这四个要求代表遵行律法,并非额外的要求。神早已向被掳之前的百姓宣告,比禁食等宗教礼仪更重要的,是顺服神、真实地活出讨神喜悦的生活。

11「他们却不肯听从,扭转肩头,塞耳不听,」

12「使心硬如金钢石,不听律法和万军之耶和华用灵借从前的先知所说的话。故此,万军之耶和华大发烈怒。」

13「万军之耶和华说:『我曾呼唤他们,他们不听;将来他们呼求我,我也不听!」

14「我必以旋风吹散他们到素不认识的万国中。这样,他们的地就荒凉,甚至无人来往经过,因为他们使美好之地荒凉了。』」

「扭转肩头」())形容倔强的牛竭力扭转头,不肯让主人把轭放在肩头上。
「金钢石」())原文是「坚硬物质、火石」,指一种坚硬的石头。圣经里并没有提及钻石。
被掳之前的列祖既然不肯听从神,神也不会听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祷告())。他们的禁食毫无果效,结果还是按照圣约的警告被「分散在万民中」()),「城邑要变为荒凉」()),失去圣约之中的恩惠())。因此,是他们的罪「使美好之地荒凉了」())。百姓若不能从列祖的失败历史里学到教训,在神的话语面前继续「不肯听从,扭转肩头,塞耳不听,使心硬如金钢石」()),即使每天都「禁食悲哀」()),在神面前也毫无用处。因为神必「不听」())!
因此,纪念圣殿被毁的禁食若不能使百姓思想圣殿为什么被毁,禁食只是假冒为善;新殿若不能使百姓牢记旧殿被毁的原因,重建也毫无意义。同样,圣餐和洗礼若不能使我们思想与神的真实关系,也只是虚有其表的宗教仪式;奉献和事奉若不能使我们「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变得越来越「柔和谦卑」()),也都是徒然劳碌,只会使自己的灵命和教会的光景「荒凉了」。
上图:一头「不肯听从,扭转肩头,塞耳不听」(亚七12)的牛。人在神面前的本相就像这头牛。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撒迦利亚的讲章(Ⅰ )

前一章的异象只提供我们一部分有关先知事工的意义,和他在耶路撒冷社会中的角色。现在七至八章简短地介绍他的讲章或先知信息。这两章的经文没有包括全部原本的信息,而是向读者提供撒迦利亚思想和神学简短的综览,内容相当零散。这一段文字以具体日期作为开始,藉此与前面的‘异象书’分开来,但是这个日期也把这两章合而为一地带出来,它看来主要与第二至七节提出的问题和回答有关。第七章包含着两个浓缩形式的信息,而第八章则较像是收录先知在不同的地点和时期中的宣讲的文集。

(一 )关于禁食的问题(2-7节 )。这一段一开始就有困难,困难来自希伯来经文的文法,不知谁差遣谁。英文标准修订本译作伯特利人差两个人到耶路撒冷,这两个人名字叫沙利色和利坚米勒;伯特利在耶路撒冷以北只十二里之处,它原来是北国以色列的一个伟大敬拜中心,并不属于犹大。但是为甚么一个从伯特利来的代表团要为征询意见而来到耶路撒冷,这不是完全清楚的。新英语圣经对第二节的翻译更为可取:‘伯特利─沙利色差遣利坚──米勒和他的随从到耶路撒冷寻求耶和华的恩惠。’伯特利─沙利色据推测是一位在巴比伦被掳社会中的官员;而利坚─米勒是一个发言人,他被差遣是为了获得一个令人困扰的宗教习俗上问题的确实答案。

问题比眼睛所见的更复杂;那个已经遵行多年在第五个月的禁食习俗,还要不要保存呢?这不是一个关于禁食的普通问题,而是特指在记念原来的圣殿被毁的哀悼和禁食,它已经在第五个月举行了好多年。这个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假设当圣殿的恢复工作几乎完成时,记念它的被毁是无用的。先知关于禁食问题的回答(5-8节 ),虽然它不是对所提出问题的准确回答;准确回答在稍后中记述了。而先知在本章五至八节的响应,虽然是因一个特殊的问题引起的,但却是对‘国内的众民和祭司’宣讲的(5节 );它既是向耶路撒冷社会生活发出的启示,也与那些被掳的有关。

撒迦利亚以他自己的三个问题,来作为他对这个问题的响应。每一个问题都要他的听众去思想;而每一个问题都说明禁食的意义。(甲 )第一个问题是:‘你们……禁食悲哀,岂是丝毫向我禁食么?’或者你们其实是以一种自怜的感觉来禁食吗?你们真的为圣殿悲哀,因为那个代表神同在的象征已被毁灭,因此而悲哀;或者只是仪式上因为事情不像以往那样而悲哀的象征呢?先知尖锐地指出了可能歪曲任何仪式的真正意义的态度。而自怜让灵魂痛苦和制造哀伤,是一种放纵而不是一种向着神的奉献。(乙 )第二个问题(6节 )指出禁食的对立面,吃与喝,实际上和禁欲没有差别。吃与喝满足人类的需要,正像禁食也可以这样,但是禁食应该是为了达成某些外在的目标,而不是去满足自己。(丙 )第三个问题(7节 )以现时这卷书的编排来看,是不清楚的,但是‘先知宣告的话’,可能指九至十四节的撮要(以下讨论 ),因此它可能被编辑者在第八节加插的评语分隔了。

(二 )灾难先于禁食(8-14节 )。九至十节包括一则主前五八七至五八六年在耶路撒冷被毁之前的先知宣讲的撮要。神在道德方面的要求,已经很清楚在第一次圣殿被毁之前提出来了。(甲 )‘按至理判断’:这句指向两方面,即适当的法律行为,和在整个社会中普遍地公布和实行公义。(乙 )‘慈爱怜悯弟兄’:神对祂百姓的怜悯和慈爱,应该在他们一切交往中反映出来。(丙 )‘不可欺压……’:以欺压弱小者,去达到发展一个人自己的势力和财富,腐败了社会并伤害了它的正直。(丁 )‘不可心里谋害弟兄’:不单欺压行动,就是内在计谋,好像死亡的灾害一般渗透社会的生活。

神的基本要求在圣殿未遭毁灭之前,已经十分清楚的在律法(妥拉 )中确立,并且被先知一次又一次地重复(12节 )。但是百姓却一再拒绝去听神通过祂仆人所说的话,因此当灾难临到,要毁灭他们和他们的圣殿时,那世代的人民也发觉神同样不听他们的呼求。在审判中,他们曾经被抛弃分散在外邦之地过被掳的生活,而一度曾经是他们的乐土的地方则变成荒地了。

先知的观点现在非常清楚了。圣殿曾经被毁灭,因为基本的道德和信仰在上一世代失丧了。放弃神启示的基本真理(12节 ),他们既不能盼望祂保护圣殿,也不能希望祂住在圣殿中。至于禁食方面,除非他们能想起圣殿为甚么荒废,否则他们因何为荒废的圣殿而悲哀?同样地,除非他们记得是甚么导致圣殿被毁,否则重建圣殿殊无意义。先知强调如果只记得一件事,而这种记念与对这件事的理解相分离,这是愚昧的。而对一件事的理解,应促使整个社会更新道德信仰的基础。除非一个人能够实践公义和怜悯,避免欺压和邪恶的思想,否则为纪念圣殿被毁的禁食,将是假冒为善的。同样,在我们的时代,除非我们回想起甚么原因导致战争,否则去纪念战争是失去意义的。而更广泛的观点而言,在教会的纪念庆典上,例如在守圣餐时,除非我们更深一层去回想它的意义和它对我们信心和道德的启示,否则必将毫无成果。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撒迦利亚书第七章

Ⅲ回应禁食问题的信息

本卷书第一部分最后一大段,以一个新的日期引进,就是有些代表到耶路撒冷来,要问有关宗教年历的事。巴比伦的犹太人希望在守圣日的事上与耶路撒冷的群体相同。答案在,但中间插入的讲章和短评集,虽然不一定都在这一次写成,却对这题目同样有贡献。第一篇讲章将辩论带到全国面前。短评的文集也许是因先知曾重复讲说,已为人熟知;它们论现在,也论未来;第二篇讲章则强调神已经开始赐福这事实,因此禁食不再合适,必须以欢筵来取代。

A问题

1.主前五一八年十二月七日(见28页的表),这日期成了全段的标题。所用的第三人称显示它是编者加入的,以避免和其他日期所用的顺序完全一致。既然到了尼希米时代(主前445年),巴比伦的月分名字才比较普遍,就是基斯流月一语常被认为是后来解释性的边注185。因此 JB 将它与耶和华的话临到撒迦利亚都放在括号中,认为这都是后人的解释。

2.这节的正确译法不易辨认,只要比较几本英文译本便可见一斑。问题在于∶ (1) 动词“打发”的主词;和 (2) 这动词的受词。

(a) 希伯来经文的顺序文“打发伯特利沙利色和利坚米勒并属他的人”,没有迹象显示“沙利色”是动词的受词,所以它可能是主词的一部分。对可能的主词有三种提议∶伯特利、他指大利乌(1节),和伯特利-沙利色。

(i) 以伯特利为主词的译本,有 RV、RSV、JB。这个小镇在耶路撒冷以北十二哩,自耶罗波安一世开始,便成为北国的敬拜中心。虽然在巴比伦征服犹大时,它幸免被毁,但“在新巴比伦末期或波斯初期,它被一场大火”吞噬186。在历史上它一贯是混合式的宗教,而现在新的伯特利在挣扎恢复期,它或许觉得自己的宗教比较接近撒玛利亚人。汤玛斯认为,撒迦利亚斥责这些代表的理由在此187。但从巴比伦归回,原籍伯特利的忠诚犹太人共有二百二十三人;在一个小群体中,他们必有相当的影响力。在以斯拉的名单中,伯特利、吕大、阿挪是最北边的城镇。归回的人应当会以耶路撒冷为信仰的中心,而不会去撒玛利亚。不过,还有其他理由支持这些代表并非来自伯特利。

(ii) 第1节提到大利乌王,有人认为他是打发代表的人。李平斯基188将“耶和华的话临到撒迦利亚”删去,视为边注,如此则“他打发”就可以大利乌为前述词。大利乌的动机则可能是为满足他自己,看他为圣殿的贡献是否被善加运用。但大利乌不太可能会派代表,而且删除第1节的子句也缺乏理由,而若不删除,该句的解释便会完全不同。

(iii) 最可能的解决法,是认为伯特利-沙利色是一个人名,并以此为动词的主词;NEB 便采此法。便有一个类似的复合名字∶尼甲-沙利薛;自主前第五世纪的艾利法坦(Elephantine*)蒲草纸,和新巴比伦楔形文字经文中,都发现有和伯特利组成的复合名字189。和伯特利-沙利色相似的巴比伦经文,日期在五四一年至五四○年之间,很接近撒迦利亚的年代,因此有可能视之为一个人的名字190。这个翻译必须删除“和”字,但其他皆按照希伯来经文。这些代表很可能来自巴比伦,因为第一次禁食和他们抵达之间有三个半月的间隔,这是巴比伦到耶路撒冷大致需要的时间。如果这批人来自附近的伯特利,这个间隔就很难解释;何况这么近的地方派来的代表,日期就不会有人记得。另一方面,若这批代表是从巴比伦千里跋涉而来,且以请教耶路撒冷的先知和祭司为要务,不敢擅自变更节期,便很可能被记载于编年史。

(b) 受词利坚-米勒通常被视为专有名词。旧约有类似的名字(如∶的拿单-米勒;的利健;的以伯-米勒)可为支持。不过,在乌加利(Ugarit)发现,这名词为君王发言人的头衔191,而叙利亚译本译为拉伯-马革(Rab-Mag,的官长),可能是借用亚述语,指军事或外交的发言人。希腊译本也支持以这字为官名。若这个解释正确的话,这批代表的领袖便有官方的权柄。他驾临是政治事件,而属他的人(非“他们的人”,RV、RSV、和合本)则应当是侍从。难怪这是件值得纪念的事。

现在,这件事的背景比较清楚了。在巴比伦作到官长的犹太人,或接受犹太教的波斯官长,前来询问∶既然圣殿快要盖成,是否还需要持守禁食,就是纪念耶路撒冷被毁的禁食。宗教节期的改变,惟独神所任命、在耶路撒冷供职的祭司和先知才有权柄决定;所以那位杰出的、在宫廷任职的官被选中,带领代表前来。他们希望能将犹太的圣日减少四个,那么,波斯的雇主与雇工之间,因犹太人守节问题产生的困难,便可以减轻一些。所以他们前来恳求耶和华的恩,这个辞汇是表示到圣殿来献祭、崇拜。显然是以宗教仪式为背景;其他出处也可能有此含义

3.问题以第一人称说出,因为发言人代表整个团体。五月的禁食纪念圣殿毁于该月十七日。在这大日以外,还有附属事件(∶四月九日是城被攻破的日子;七月的禁食纪念基大利被杀及下);十月十日则纪念尼布甲尼撒开始围攻圣城。经过六十年,守这些日子已经显得空洞。

第5节先知所讲的话显出,以下并非直接对代表的回答。其实直接的答覆没有记在这里,因为虽然重新回到这个主题,其信息乃是针对犹大家而发。这个问题固然是因这批代表的来到才引发的,而撒迦利亚记在这里的话,是从这题目谈属灵的教训;这些教训可适用于所有的时代。

185 H. G. Mitchell, ICC ,及无数欧陆神学家。
186 W. F. Albright, Archaeology and the Religion of Israel 4 (Johns Hopkins Press, 1956), p. 172.
187 IB , p. 1083.
188 'Recherches sur le livre de Zacharie', VT , XX , I, 1970, p. 37.
189 W. F. Albright 将证据收集得很齐备,前书,169页。
190 J. P. Hyat, 'A Neo-Babylonian Parallel to BETHEL-SAR-EZER, Zech 7, 2' JBL , 56, 1937, pp. 387~394.
191 C. H. Gordon, Ugaritic Textbook (Rome, 1965), 1010, lines 1, 2.

B第一篇信息

乍看之下,第8节的分段似乎建议这里是两篇信息的合并,但这两部分彼此相属,目标只有一个,即指出禁食的目的。

4.这句第一人称的引介语式,有如撒迦利亚的亲笔签名。

5.神要他向全地的众民说话,这是指住在耶路撒冷城内外和犹大地的人(参∶,不是指的捣乱者。撒迦利亚也向祭司讲话,他们虽会教导律法、判断有关礼仪的事,在新的状况中,却依赖先知得到耶和华的话。撒迦利亚并没有直接讲是与否,因为他相信,让群众参与是一种教育。他们禁食的动机为何?他的问题提得很巧妙,钥字一再重复。他们的禁食是否是为耶和华?是单为耶和华吗?这七十年的注释见\cf3。这些禁食所纪念的事,在主前五八七年之前尚未发生,所以撒迦利亚在本节讲的七十年,一定是从那日开始算起。

6.这第二个问题意为∶平时他们吃喝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样,他们的禁食也是基于自我中心,其实只不过是自怜而已。也有类似的指责,接下去的教导则说,禁食应当让人觉醒,真正去关怀需要者。撒迦利亚在第7节是否便是指这一节?被掳之前的先知极少谈这个题目(但参∶

7.撒迦利亚假定他的听众知道从前先知的伦理教导(。当时只要犹大肯听从,便为时未晚,城与乡村必能生气盎然,昌盛繁荣。如今空荡、残破的废墟比比皆是,提醒他们过去被掳的事实。南地(希伯来文 negeb[ ,干燥之意)指从迦萨经别示巴到死海这条线以南的地区,与南端的加低斯巴尼亚(Kadesh-barnea)构成一个三角形。它的希伯来文名字似意为沙漠,但在圣经时代它却非如此,只在被战争蹂躏时才荒凉。低地(希伯来文 s%#p{e{la^ )是指犹大山地和海岸之间的丘陵地。高一点的山坡出产橄榄树和小无花果树,而低谷则盛产b类,农夫可以耕种。第三个地理区域,山地,无论在战争或和平时期,都没有开发,所以这里没有提到。众人清楚可见,这个国家非常需要有人去重建都,重振农场。此处没有提到北国的土地。

第7节与14节的对比,是因从前的世代麻木不仁,遭来神的管教;问题是,先知当代的人在灵性上又有怎样的回应?按被掳前众先知的标准看来,他们合格吗?第8节以下的多句自由引言,将先知们的教导作了一番总结。

8.这一节打断了文意,似乎不应该出现在这里。大概有位编辑认为∶“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一语引进了另一段神谕,所以插入这个标题。

9.先知举出四个教训,以总结以色列人在社会生活上应有的标准。

要按至理判断,这个积极的命令,提纲挈领地道出团体中公理的重要性;自摩西以来便非常注重这点。动词“判断”( s%a{p{at] )包括法庭的审判在内,不过可泛指在产生冲突与不公时,能恢复和谐与平安。在社会关系上,人人都应以公平对待邻舍,而不只是审判官的责任。同样,与它同源的名词( mis%pa{t] )“公平”,是指规范人际关系、维系社会秩序的原则;这些原则也让人与神相连b,,在立约的关系上尤其如此。形容词“真(和合本∶至)”补充提醒,人可能会按律法的字面判断,却并未高举公义。真正的公平包括对个人的关怀,特别是被欺侮的义人、慷慨、谦卑。它乃是出自神本身。

第二个积极的教训补充了第一个,又彼此相关。慈爱怜悯(希伯来文 h]esed[ )是一种忠诚之爱,就是人际关系应有的特色∶在家庭里,尤其是婚姻中;在朋友之间,和盟友之间。凡受到善待,就应以此回报。只要立了约,双方就应以慈爱怜悯( h]esed[ )相系,因此这个字常与神的约相连。从前的先知常指出,社会秩序的崩溃是由于缺乏诚实、慈爱怜悯( h]esed[ ),和对神的认识。相反的,神却守约,又要祂的子民“谨守仁爱( h]esed[ )、公平”。撒迦利亚可能也想到,其中呼吁人要“行公义,好怜悯( h]esed[ ),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真正友情所具备的慷慨与温暖,应当散播在每一种关系中。

10.欺负弱者不符合公平、慈爱和怜悯。清楚讲明这一点,而先知也常大力铺陈寡妇、孤儿已经失去了赚钱养家、保护他们的人,在财务上和社会上都处于弱势,因此很容易受骗,被不耻之辈欺负寄居的处于不利地位,因为他“与众不同”。贫穷人没有谈判的筹码,常要看富人的脸色。人常有派系之心,贪得无餍,但神的子民却必须慷慨为怀,伸出友谊的援手。在祂眼中这便是“公平”。

撒迦利亚所总结的第四个教训,外表是消极的,即禁止有谋害别人的想法。在中,撒迦利亚用同样一个片语心里谋害,但却指法律行为,因此它也可能意为“在法庭上作假见证”。若是如此,9、10节便有交错模式∶第一与第四个教训呼应,而第二与第三则互相平衡。

这些道德标准应当牢牢记于禁食者心中;犹大的败亡就是因为违背了这些标准。

11.他们的列祖拒绝听从这类教训听从(希伯来文 qa{s%ab[ )不只是听见而已,而是要认真对待这些话,甘心臣服,在历史与经验中接受考验。这样才能体会这些话是智慧与真理。然而,以色列人扭转肩头,好像一匹动物使尽全身的力量,拒绝负轭、27;等)。因为不想听见这些话,他们故意塞住耳朵(直译“使其发沈”)。

12.这些话是要深入心中,但没有一物可穿透金钢石。撒迦利亚富有创意,避免用成语,而将他们的硬心比作钻石,这个比方只在的类似比喻中出现过,别处都没有。

律法(希伯来文 to^ra^ )在此是否为术语,指“律法与先知”的一部分,或只是指“教训”?关于此点尚可辩论。先知的基本命令(9、10节)都出于律法,因此他有可能是指摩西五经。万军之耶和华用灵藉从前的先知所说的话,这里的圣灵教义非常宝贵,指出圣灵是神的话临到先知的中介者,而先知则是神话语的传媒;这教义在先知书中绝无仅有。,提到神的灵在某人身上,但不是指先知。最接近的经文为,这段话可能是被掳之前国殇日的仪式中所用192。或许都引用了某个著名的诗,这样便可以解释两段经文的相似之处。但事实仍为∶撒迦利亚是头一个记载圣灵这方面教义的先知。

讲完神的要求与以色列的拒绝服从,接下来便是神的烈怒。这个主题无需发挥,因为在五八七年它所做的事,以及其后的痛苦,已经像大字一般写在列国的眼前。

13.我,他们,他们,我的交错形式,正表达了报应的公正。RSV 与 NEB 修改了希伯来文,按照叙利亚译本我曾呼唤;RV 与希伯来经文为“他曾呼唤”。这句话的开始用“他”,末尾用“我”,这种情形在先知书中并非不常见。先知在前面几节是用第三人称,他继续沿用下去,直到突然发现自己用到了耶和华所说的话,才改成第一人称;神的信息在他心中太鲜活了。这个解释也可用在未来式的说明(RV,希伯来文为不完全式)。虽然审判已定,但事情尚未发生。

14.到时候会是双重悲剧。百姓会被吹散,“吹到四风去”,好像被台风所吹,以致美好之地荒凉了素不认识的万国,主要是巴比伦和埃及,但也包括更广阔的地区;这些国家与神的约无分,生活方式与以色列人不合。同时,神立约中赐下的应许“美地”,原本应当果实累累,但却成了荒废的空地。神显然撤回了祂立约时爱的赏赐,这是最大的刑罚。

在讲道中虽没有提到禁食,但撒迦利亚直指问题的核心。在禁食之日为他们的损失悲哀比较容易,但要面对神继续不断的要求,却比较困难。他们是否比列祖更愿意,每天的生活都符合神律法的精神?禁食的日子目的在更新他们,藉着重新认罪、得赦免与未来的盼望,而产生新的动力,过讨神喜悦的生活。

192 A. Petitjean, pp. 348, 349,持这个观点,并引用一些人的作品支持,其中较难查获的为 Y. Kaufmann, The Religion of Israel , M. Greenberg 译(Allen and Unwin, 1960),p. 210,注17。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大利乌王第四年九月,就是基思流月,初四日,耶和华的话临到撒迦利亚。」

基期流月既是被掳之地犹太人应用的名称,他们回到耶路撒冷,仍旧沿用。这是主前518年。如果月朔是初四,则这里初四、实际是初七,即照计算为十二月七日。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大利乌王第四年九月”:阳历主前518年十一月。距夜间八异象不到二年。犹太人在巴比伦时每逢五月和七月,为国破家亡禁食,现在回归故土,故有应否再继续禁食的询问。

“第四年九月……初四日”即主前518年十二月七日,大概在八个夜间异象的两年之后。

「大利乌王第四年」:即主前五一八年。

「九月」:阳历十一月。当时跟圣殿竣工只差二年

第四年。约为公元前518年12月6日,系得到前面异象的两年以后(1:1-7)。在大约两年时间里,圣殿完工了,所以工程一定进展顺利。祭司们已住在“耶和华殿中”。由于乐观的前景,人们自然会提出,在艰苦条件进行的禁食是否还应保留。

●时间:公元前518年12月7日。这段可能是编者加入的纪录。距离之前的异象,已经经过一年十个月左右。

1-3 有关禁食的询问:被掳至巴比伦的犹太人每逢五月七月等 (8:19) , 必为亡国的惨痛而禁食,现在部分被掳者与后裔已归回本土,着手重建圣殿,故有「还需禁食否」的疑问。

1-3节讲述伯特利的代表前来询问(见2节 ),纪念耶路撒冷灾难的禁食是否还要继续。

大利乌王第四年」:即主前五一八年。

「九月」:阳历十一月。当时跟圣殿竣工只差二年

——《串珠圣经注释》

年代小注】

与其相等的日期是主前五一八年十二月七日,相距第一章的最后一个日期几乎有两年。无论是犹太历法,或是大利乌的事迹,没什么与此日期相关的特别事件。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那时伯特利人已经打发沙利色和利坚米勒,并跟从他们的人,去恳求耶和华的恩。」

沙利色是人名,而伯特利是地名,因此中译词为「伯特利人」打发这两个使者。第二个人名利坚米勒,这也是全名,虽然「米勒」原是「王」,但不作「利坚王」,而是利坚米勒。

「求恩」大都以遵行敬拜礼仪为求恩的形式与实际,玛拉基书就强调这事。恳求神的恩,也是同样的涵义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伯特利”:在被掳前为北国以色列拜金牛犊的两个中心之一。犹太人回归时,此城也有不少百姓回到故乡。伯特利城大概派人到耶路撒冷敬拜。这几个人是代表。

伯特利城的人差遣这代表团到耶路撒冷敬拜,并询问有关全民禁食的事。

「伯特利人」:昔为北国以色列拜牛犊的中心。当所罗巴伯自巴比伦归回犹太地时,不少原居伯特利的百姓亦返回重建故乡,11:31)。

「沙利色」:为亚述名字,大概此人生于巴比伦。

「利坚米勒」:可能是王室的官衔,或译作「王的贵族首长」(吕译 )。

「跟从他们的人」:应译作「跟从他的人」,大概是利坚米勒的属下。

伯特利(beth-’el )。KJV版为“神的殿”。

沙利色。这是巴比伦人的名字,相当于阿卡得语的SharDusur。西拿基列一个儿子,同时也是杀死西拿基列的人,也叫沙利色。取外国的名字说明沙利色是在流亡期间出生的。

他们的人。可能是代表的助手。

恳求。源于希伯来语chalah(“软弱”“生病” )。但这里用的是褒义,指拍拍脸放松下来,表现了一种温和的态度,引申为“使人快乐”。故可译为“恳求神的恩典”。

●「伯特利」:字义是「神的殿」,位于耶路撒冷以北二十公里左右,是北国的敬拜中心之一。

●「伯特利人已经打发沙利色」:很可能是「伯特利沙利色已经打发」。亦即这里的提问跟伯特利人无关,而是一个人名叫「伯特利沙利色」。

●这些人可能来自巴比伦,因为巴比伦的锲形文字中记载有类似此处伯特利的复合名字。而且此时(九月 )与第一次禁食时间(五月 )相差大约叁一个半月,这是巴比伦到耶路撒冷的时间(7:7-9)。况且,由伯特利那么近的地方来问禁食问题,大概不值得记入历史中,但由巴比伦长途跋涉来问禁食日期,就值得写入历史了。

●「利坚米勒」:通常被视为专有名词,在乌加利发现这个名词指的是君王的发言人。叙利亚译本用一个指「外交或军事发言人」的字来翻译此字。

●「跟从他们的人」:原文是「属他的人」,意义应该是「侍从」,而非「跟从他们的人」。

●「恳求耶和华的恩」:原文表示「使脸色婉转」,表示去献祭、崇拜。

「伯特利人」:昔为北国以色列拜牛犊的中心。当所罗巴伯自巴比伦归回犹太地时,不少原居伯特利的百姓亦返回重建故乡,11:31)。

「沙利色」:为亚述名字,大概此人生于巴比伦。

「利坚米勒」:可能是王室的官衔,或译作「王的贵族首长」。

「跟从他们的人」:应译作「跟从他的人」,大概是利坚米勒的属下。

——《串珠圣经注释》

伯特利的人】

伯特利在耶路撒冷北方十二哩外,位于波斯叶胡德省(犹大 )的边陲。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并问万军之耶和华殿中的祭司和先知说:『我历年以来,在五月间哭泣斋戒,现在还当这样行吗?』」

五月是耶路撒冷及圣殿被毁的月份。注明为五月初七日,耶利米书的日期为五月初十日。所以在以色列人的观念中,五月为国难的月份,应以哭泣悔罪与斋戒的礼仪。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犹大人被掳之后,每年“五月”都举行禁食大会纪念耶京的毁灭。如今遗留的问题是,圣殿已开始重建,百姓还需要不需要举行这个五月的大会?。“历年”指已过去的七十年(参5节注 )。

他们的问题是:既然圣殿是在重建之中,那时是否需要保持在“五月”禁食,纪念第一所圣殿在主前586年被尼布甲尼撒焚烧

「历年」:即5节的「这七十年」(1:12)。

祭司。是解释律法的人

殿中。见第1节注释。

先知。无疑是哈该,撒迦利亚等人。

我……哭泣……,现在还当这样行吗?这里的禁食(见第5节 )是为了纪念公元前586年5月耶路撒冷被尼布甲尼撒毁灭一事。见注释。

斋戒。就是禁忌食物和娱乐。

●「哭泣」:原文是单数,更显示出这是一个官员,而非许多人的问题。

●「斋戒」:字义是「分别为圣」、「奉献自己」、「成为拿细耳人」的意思,这里应该是禁食的委婉说法。

●「五月间」哭泣斋戒:五月是耶路撒冷圣殿被毁的月份,日期是五月七日 王下 25:9 或五月十日。耶 52:12 。犹太人在这个月禁食纪念国难。

◎这里应该是表示一个于政府任职的犹太人「伯特利沙利色」派遣发言人来询问耶路撒冷的祭司与先知,圣殿既然将要建成,是否应该将哀悼圣殿被毁的禁食取消?虽说这好像是一个人的问题,应该也代表在巴比伦犹太社群的疑问,只是由其中较杰出的人派代表来耶路撒冷询问。

五月禁食】

尼布甲尼撒王于五月摧毁圣殿,因此定在这时候禁食理所当然。可是现在圣殿已重建,一定会有人思忖是否还需要禁食。撒迦利亚则质问,禁食是为了祈求重建圣殿,还是为了导致国破家亡的罪而悔改。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万军之耶和华的话就临到我说:」

〔暂编注解〕神的回答分成好几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是用这句话引出(见第8节

4-14 神责备百姓禁食的态度:百姓斋戒禁食并不蒙神喜悦(4-7 ),他们亡国是因祖先在昔日不听先知的教训,致遭神惩罚分散(8-14 )。

】「你要宣告国内的众民和祭司,说:『你们这七十年,在五月、七月禁食悲哀,岂是丝毫向我禁食吗?』」

「国内的众民」原意为这地的众民,当然是指以色列人,因为他们是有耶和华的地土为他们的产业。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七月”的禁食大会是为了纪念被掳后的犹大省长被杀

神认为百姓举行的禁食聚会,非神制定,徒有仪式,旨在吃喝,并非真正悔过,故不为神悦纳。

“七十年”:看注。七十年为一完整之数,若从耶城于主前587年被毁算起,此时已过了68年。

「五月七月禁食悲哀」:见8:19注。

众民。这个答复与所有的人有关,而不单是伯特利人。

七月。根据传统说法,这一禁食是为了纪念基大列的被杀

七十年。从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被毁灭至当时(见第1节注释 )约为七十年。如果按从秋天到秋天计算,公元前587/586到518/517,正好是70年。

向我禁食。种种禁食是人发明的,并不是实行神的命令。它们显然不是出于真正的悔罪。这些罪造成了耶路撒冷和国家的毁灭。

●「七月」: 耶 41:1-3王下 25:25 记载巴比伦所派的省长基大利被杀,引起统治者的报复,且神的惩罚似乎更沉重的临到,所以七月也列在禁食的月份中。

5-6百姓的斋戒禁食并非神设立的,他们这样做只是出于自怜,或企图以此缓和神的怒气,正如日常吃喝般,是为满足自己,并无向神谦卑及悔过之意。

● 7:5-6 提到以色列人禁食与吃喝的动机,都是自我为中心的。吃喝是为了自己的快乐,禁食也是为了自己的悲哀。而非是向神的悔罪。

5~7“七月”的禁食是纪念犹大的犹太人省长基大利被暗杀。虽然出于良好的动机,但这些禁食是出于人意,而不是神的吩咐,而且是一种自义的行为(6节 )。百姓若听了神借众先知所说的话,他们就不用经历被掳,就不需要禁食了(7节 )。

七月禁食】

七月发生需要禁食的事件,我们惟一所知的是基大利被暗杀(耶四十一章 )。耶路撒冷被毁后,尼布甲尼撒任命他为省长。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禁食的目的】

在近东世界,除了圣经,很少提及禁食。通常是在哀伤的时候所发的行为。在旧约圣经,宗教性的禁食通常与请求神相关。重点在于请求的事情是如此重要,因此关注自己的灵性状况,而身体的需求则退居幕后。如此,禁食是在神面前洁净、谦卑的过程。禁食不是最终目标,而是为着重要的事情操练纪律。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你们吃喝,不是为自己吃,为自己喝吗?」

〔暂编注解〕即没有想到神

】「“当耶路撒冷和四围的城邑有居民,正兴盛,南地高原有人居住的时候,耶和华藉从前的先知所宣告的话,你们不当听吗?”」

在被掳之前的先知所有的环境,那时如果人们肯听受,也不会发生以后的灾殃。看那荒废之地,南地是从迦萨之南,从别是巴到死海,成为三角地带,以加低斯巴尼亚在南端。它的荒废不只因自然的环境,也因战争所破坏。至于高原,在山上有橄榄树与桑树,在山谷有榖类,都是神所赐的丰富,却因战争而遭破坏,没有甚么出产了。这些地方极需要重建与复兴。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南地”是别是巴以南的地方。“高原”指以色列地中部地中海旁平原和犹大山区山脚一带的地方。

百姓若早听神的话,便不会为亡国而禁食了。

「南地高原」

:即南面地方与西部山麓地带(见俄19-20注 )。

你们不当听吗?七十士译本为“不是这些话吗?”“以前的先知”曾警告人不要单依靠遵守外表的仪式

兴盛。把以色列从前的兴旺和现在的沦落进行对比,以提醒人们悖逆所带来的损失。

南地。见注释。

高原(Shephelah )。见注释。“南地”和“高原”是犹大三个组成部分中的两个。另一个部分是耶路撒冷周围的“山地”

●「南地」:原文是「干燥」的意思,指犹大南方,大约是迦萨经别示巴到死海这条线以南的地方。当时南地的荒凉跟战乱有关,并非因为土地或气候不良。

●「高原」:原文是「低地」,指犹大山地和海岸之间的丘陵地。此处的山坡盛产橄榄树和小无花果树,低谷则盛产谷类。

● 7:7 的意思是被掳前先知说的话,现在的百姓也应该要听。

◎ 赛 58:1-14 也提到类似的观念。

】「耶和华的话又临到撒迦利亚说:」

〔暂编注解〕◎8~10这里说明宗教节期与仪式并非是信仰的核心,而是每日把神的公平正义实现在周遭,才是重点。重视禁食这种宗教节期是否继续,是不错的事,但最重要的公平正义可不能被忽略。

8-12百姓亡国被逐前纵然遵守宗教上的仪文,但却没有秉公行义、怜悯孤寡,反硬心不听神的话。

8~13本段列举以民是否为守约之民的四种考验:按公平审判、以慈爱待同胞、不欺压贫苦无依者、不谋害人。这都见于律法和先知的教训中,可是以民(“他们” )被掳前并未遵守。“金钢石”:硬度最高的宝石。

】「万军之耶和华曾对你们的列祖如此说:『要按至理判断,各人以慈爱怜悯弟兄。』」

「要按至理判断」,这是司法的公正。公义与公正,是圣约必具备履行的条件。真正的公义必须恩慈慷慨,谦卑

「慈爱怜悯」,又是圣约履行的条件,也是忠贞信实的涵义,可指夫妇、友朋的关系,先知责备以色列人无诚实、无良善,不认识神。他劝导他们谨守仁爱、公平,前者为信实与怜悯,后者为公义。撒迦利亚从先前的先知汲取属灵的真理。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至理」

:即公正。

先知列举了圣经所经常嘱咐的正义的不同方面

●「至理」:「公义」、「公平」、「公正」、「公理」。

●「判断」:指「法庭的审判」或一般的「断定是非」。

】「不可欺压寡妇、孤儿、寄居的和贫穷人。谁都不可心里谋害弟兄。」

寡妇与孤儿本是无告者,在经济上贫困,在社会中低微,容易遭人唾弃与欺凌。寄居的是外地人,不仅受歧视,而且在经济上无保障,职业上又不能享受平等的权利。贫穷人受别人轻视,尤其受富豪者欺压。神的百姓若真要行公义,不仅不可有任何不义或不公正的事,而且应有友好乐助、慷慨助人的精神,给予他们切实的帮助。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见,19;,6;

●「谋」

害:有计划的预谋。

】「他们却不肯听从,扭转肩头,塞耳不听,」

〔暂编注解〕“他们”。被掳的上一代。“扭转肩头”。直译作:所呈现的是顽固执拗的肩头

「扭转肩头」:原指倔强的牲畜不肯让主人把轭放在肩头上。

扭转肩头。就像牛躲闪套在脖子上的轭一样

塞耳不听。他们都不在乎神的旨意。

●「扭转肩头」:叛逆的肩膀,这比喻从牛而来。牛掉转头去,免得轭套在牠的颈上。

●「塞耳不听」:直译是「使耳朵发沉」、「让耳朵重听」。

】他们扭转肩头,这是悖逆的举动,好似牲畜不肯就范,不愿背上重轭。他们又塞耳不听,表明故意不愿听,充耳不听。「塞耳」原意为「重听」听不进去,听不下去,故意不听,当作耳边风。故此万军之耶和华大发烈怒。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使心硬如金钢石,不听律法和万军之耶和华用灵藉从前的先知所说的话。故此,万军之耶和华大发烈怒。」

〔暂编注解〕“金钢石”。一种十分坚硬的石。

「金钢石」:即硬度最高的钻石。

金刚石(shamir )。一种极硬的石头。铁石心肠是无法感动的。连最强烈的呼吁也不会有反应。他们“心硬”是故意的。

律法(torah )。“指教”

】「万军之耶和华说:我曾呼唤他们,他们不听;将来他们呼求我,我也不听!」

神呼唤,他们不听,这是以色列的叛逆。他们呼求,神不听,这是以色列的刑罚。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以民不遵守与神立的约,受到应得的刑罚

百姓的严厉惩罚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但到了不得不进行管教,以达到道德改革的时候,要求撤销惩罚的呼求就不会予以理睬,66:4)。

13~14不顺服的结果是祷告不蒙垂听、被分散、土地荒凉。

13-14 百姓得到应得的恶报──国亡家破,故土荒凉。

◎ 7:13-14 到底是整理过去的预言,还是对当代以色列人的预言,我们无法确定。但是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神的心意,凡是不听神呼唤的以色列人,终究将被分散到列国去。

◎神要求的公平正义没有被执行,导致犹大的被掳。荒凉的景象,当日的听众应该还看得见。今日的基督徒,是否也听见了?

】「我必以旋风吹散他们到素不认识的万国中。这样,他们的地就荒凉,甚至无人来往经过,因为他们使美好之地荒凉了。”」

旋风表达神忿怒的行动。耶和华曾藉异族的侵略,他们来如旋风,将以色列人分散。到素不认识的地方,失去保障,没有社会地位。现在以色列人好似种子一般在地上,被风吹起,散落在各地,到素不认识的万国之中。这里是指万国,别处也指偶像:素不认识的别神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百姓被打散,流亡各国,耶城和犹大地本为应许美地,也一片荒凉。

我吹散他们。悖逆和背道导致被掳到巴比伦。

他们素不认识。,49;

荒凉。见

美好之地。见

例证

【真诚敬拜

.背景(1~3 )──事情的发生与一至六章相隔约两年,伯利恒打发代表来向祭司询问有关斋戒的事情。「五月」的斋戒是记念尼布甲尼撒王十九年五月初十日围攻耶路撒冷;而「七月」的禁食是记念基大利省长的被杀。

.敬拜的仪节与属灵的实在(4~7 )──先知藉代表的询问,宣讲了一个真理:有守斋戒的外表而无属灵的实在是神所厌恶的。思想一下,我们灵修,是因为知道信徒「当」每天来亲近神,还是灵里真的有这渴慕来到神面前?

.真实的敬拜(8~10 )──正如所宣讲的真理,真实的敬拜可归纳于两方面:

1. 高举公义与公理(9上 );

2. 在实际生活上实践爱心与怜悯(9下~10 )。

可见人若单谈爱心而无实际爱心的行动,有如徒有属灵的外表而无属灵的实在一样,这是神所憎恶的。

.追述被掳是选民顽梗叛逆的结果(11~14 )──先知追述过往选民的背叛史,再重申经历被掳这酷劫乃是罪所引致的后果,盼望百姓能积极的接受这警戒(13

思想反省一下过往自己在属灵的追求上,能否蒙神喜悦,满足祂的心呢?今天让我们实践一个爱心的行动。

──《新旧约辅读》

【婚姻-一颗柔软的心(7:1-8)】


以色列人不肯听从神的话,扭转肩头,塞耳不听,心硬如金钢石。故此,万军之耶和华大发烈怒,他们的地就荒凉,甚至无人来往经过,因为他们使美好之地荒凉了。但当他们听见先知所说的话,手里强壮,他们就平安撒种,葡萄树必结果子,地土必有出产,天也必降甘露。神使这余民享受一切的福。
神一直称我们为祂的新妇,祂要求我们的,是一颗柔软的心,并能听从祂的话。在地上的婚姻何尝不是如此!夫妻要彼此聆听和放下自己。相爱容易相处难,婚前对方的优点,婚后却成为缺点。其实,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也没有一个人是故意不完美的。来自不同环境的两个人,无论心灵如何契合,都难免有冲突。所以,婚姻是一个学习与调适的过程,在当中我们学会包容与被包容。
你是否觉得婚姻枯燥乏味?家里荒凉,是否在抱怨:「为何每次跟他说话,他总是爱理不理?」不妨自问:「我是否还怀着希望他改变的想法?」不要再塞耳不听,心硬如石,何不尝试以一颗柔软的心接纳他的缺点?
默想
「我必以旋风吹散他们到素不认识的万国中。这样,他们的地就荒凉,甚至无人来往经过,因为他们使美好之地荒凉了。」
心灵的镜子
结婚多年,我对丈夫的心是否越来越刚硬。

──《圣经姐妹版撒迦利亚书注释》

「禁食悲哀,岂是丝毫向我禁食吗?」

伯特利的人们向祭司问这个问题,由先知来答复。在五月的禁食是纪念耶路撒冷沦陷,七月纪念基大利被谋杀,最后在犹太独立运动时遭受打击。问题是复国的犹太人是否应该继续这些禁食的事;在国家复兴的新气象中,是否应该遗忘以前的情况?这是有关遵守外表礼仪的问题。先知对答说,人为的宗教礼仪在遵守上很多麻烦,但是道德的事应同时注意,除去罪恶,这是老先知们所提出的警戒,主题曾多次强调的。

神所要求的信仰,并不包括外在的礼仪,而是内在的灵性。祂要求真正的审判,显示恩慈,舍弃罪行,这对未得救的人是无法应付的。

但是这一般的问题,我们不必纪念赦罪前的恐惧,神若赦免我们,我们也无需再想到刑罚的事。祂赦免与复兴我们,我们不再记得过往的苦楚。我们应脱去麻衣,穿上过节的吉服,这是最重要的功课,可惜我们常在过去的坟墓边,每个月都有日子可以追念失落的事物。「不看背后」该是我们信徒的口号。

──迈尔《珍贵的片刻》

禁食的真义】

「你们这七十年…岂是丝毫向我禁食吗?」

宗教的礼仪,必须发于宗教心,才有意义。正像人的一哭一笑,必须出于真实的感情,才有价值;否则只是表演,叫看的人难受。
圣殿重建完成,已经二年了。犹大和耶路撒冷的情况,也大致安定了。在大利乌王第四年九月四日,准备例行的禁食日子又快到了。伯特利差了代表来,见祭司和先知,请问是否仍要守禁食的日子。因为巴比伦灭了犹大,却给国破家亡的难民们,带来一批“国耻纪念日”;不是经上所吩咐的,是先人留下的:十月十日,尼布甲尼撒率军围困耶路撒冷;四月九日,耶路撒冷城破;五月七日,圣殿和耶路撒冷被烧;七月,巴比伦王立为省长的基大利被杀。在这些代表国家苦难的日子,犹大的遗民照例禁食,实在成为烦琐的重担。现在虽然仍没有复国,所盼望的弥赛亚也没来,总算有了圣殿,有了政府,有了秩序;那么,还有必要禁食吗?
耶和华藉先知告诉他们:灾祸的临到,不是因为巴比伦的侵略,基因是因为他们违背神,许多年代,没有接受先知的警告,不行公义和怜悯。所以亡国以来七十年的禁食,并不蒙神的记念;神要的是真实悔改,离恶行善。
主基督耶稣来到世间,有人质问祂,为甚么门徒不禁食,像约翰的门徒和法利赛的门徒一样。主耶稣回答:“新郎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时候,陪伴之人岂能哀恸呢?但日子将到,新郎要离开他们,那时候他们就要禁食。”因为禁食是盼望弥赛亚:耶稣是弥赛亚来临,应当欢乐接受祂。
不过,主耶稣并不废弃禁食。因为禁食还有禁制私欲,操练敬虔的作用,是当实行的宗教义务。耶稣吩咐门徒,不要故意装模作样给人看,而是向天父禁食
另一种禁食,是表明不靠自己,单靠赖神的大能,为了恒切祷告,就如要赶逐某类的恶鬼,“若不祷告禁食,它就不出来”:耶稣所说的,是堵住破口祷告以至忘食。
先知撒迦利亚预言到末后的日子,基督荣耀再临,与祂的子民同在,向他们施恩,就要成为欢喜快乐的日子,是神子民的盼望。

── 于中旻《撒迦利亚书笺记》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