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导读:撒迦利亚 第11章


圣经综合解读

1「黎巴嫩哪,开开你的门,任火烧灭你的香柏树。」

2「松树啊,应当哀号;因为香柏树倾倒,佳美的树毁坏。巴珊的橡树啊,应当哀号,因为茂盛的树林已经倒了。」

3「听啊,有牧人哀号的声音,因他们荣华的草场毁坏了。有少壮狮子咆哮的声音,因约旦河旁的丛林荒废了。」

黎巴嫩的「香柏树」())是中东最高大的树,而「巴珊的橡树」())是做船桨的好材料())。「香柏树」和「巴珊的橡树」都代表骄傲的外邦君王())。1-3节的各种树木、草场,代表被神审判的万邦。
在古代,「约旦河旁的丛林」())有许多狮子出没,丛林被毁,狮子便失去栖身之所。
第3节引自先知耶利米的预言:「听啊,有牧人呼喊,有群众头目哀号的声音,因为耶和华使他们的草场变为荒场」())。耶利米所说「牧人」,是指外邦人的首领,因此,这里「牧人哀号的声音」())很可能也是指外邦人,1-3节是预言外邦的结局。
1-3节原文和九1-十12都是诗歌,在用词上前后呼应,如「任火烧灭」())、「牧人」())、「黎巴嫩」())、「丛林」())等。因此,1-3节是延续九1-十12的一篇完整信息,预言神在坚固、拯救、聚集以色列人())的同时,也将审判抵挡神的万邦。
上图:黎巴嫩的香柏树林。
上图:黑门山下的巴珊树林。
上图:约旦河两岸的丛林。约旦河蜿蜒曲折,每年春天黑门山的雪溶化时,河水便会泛滥,因此两岸遍布柽柳和各种灌木交织的丛林。

4「耶和华——我的神如此说:『你——撒迦利亚要牧养这将宰的群羊。」

5「买他们的宰了他们,以自己为无罪;卖他们的说:“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因我成为富足。”牧养他们的并不怜恤他们。」

6「耶和华说:“我不再怜恤这地的居民,必将这民交给各人的邻舍和他们王的手中。他们必毁灭这地,我也不救这民脱离他们的手。”』」

原文从第4节开始是散文,表明4-17节是与九1-十一3主题不同的另一段信息,预言将来百姓弃绝弥赛亚的光景。
「这将宰的群羊」()),象征将来那些拒绝弥赛亚的百姓,他们的结局将像这些羊一样被宰杀。
「买他们的」())指将来欺压百姓的强权。「卖他们的、牧养他们的」())可能指弥赛亚来临时的「长老、祭司长、文士」()),他们出卖百姓,从罗马帝国换取利益,一面宣称「除了凯撒,我们没有王」()),一面口口声声地说「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
「买他们、卖他们」())的动词原文都是阴性,表明这些都是母羊,应该用来繁殖不是食用。「买他们的宰了他们」()),本来是不应该发生的事。
神宣告「我不再怜恤这地的居民」()),然后让撒迦利亚用行动表明了原因()):好牧人牧养了一群羊()),但却被群羊拒绝());结果是「愚昧牧人」())取代了好牧人,残害群羊())。

7「于是,我牧养这将宰的群羊,就是群中最困苦的羊。我拿着两根杖,一根我称为『荣美』,一根我称为『联索』。这样,我牧养了群羊。」

8「一月之内,我除灭三个牧人,因为我的心厌烦他们;他们的心也憎嫌我。」

9「我就说:『我不牧养你们。要死的,由他死;要丧亡的,由他丧亡;余剩的,由他们彼此相食。』」

10「我折断那称为『荣美』的杖,表明我废弃与万民所立的约。」

11「当日就废弃了。这样,那些仰望我的困苦羊就知道所说的是耶和华的话。」

「我牧养这将宰的群羊,就是群中最困苦的羊」()),在七十士译本中是「我替贩羊的人牧养将宰的群羊」(英文ESV译本))。
「荣美」())可译为「喜悦、恩惠」(英文ESV、NASB译本)),代表神的悦纳。「联索」())原文是「绳子」,可译为「联合」(英文ESV、NASB译本)),代表百姓的合一。
「一月之内」()),指短时间内。「三个牧人」())指好牧人的助手,可能代表主耶稣时代的「长老、祭司长、文士」()),但并不能确定。
「我的心厌烦他们;他们的心也憎嫌我」()),指牧人厌烦群羊,群羊也憎嫌牧人。百姓既然拒绝接受神的引导,神就任凭他们偏行己路,自己面对拒绝神的恶果())。
「荣美」之杖的折断,象征百姓拒绝好牧人的必然结果,是神以恩典忍耐以色列的时期已经结束。主后70年第二圣殿被毁,犹太人开始了两千年的大流散。
「那些仰望我的困苦羊就知道所说的是耶和华的话」()),在七十士译本中是「那些看着我的贩羊人就知道所说的是耶和华的话」(英文ESV译本))。

12「我对他们说:『你们若以为美,就给我工价。不然,就罢了!』于是他们给了三十块钱作为我的工价。」

13「耶和华吩咐我说:『要把众人所估定美好的价值丢给窑户。』我便将这三十块钱,在耶和华的殿中丢给窑户了。」

14「我又折断称为『联索』的那根杖,表明我废弃犹大与以色列弟兄的情谊。」

「他们给了三十块钱作为我的工价」()),指贩羊的商人给了好牧人三十舍客勒银子作为工资,这是摩西时代一个奴隶的价格()),在撒迦利亚的时代也不是一笔小数目())。
「美好的价值」()),原文是「堂皇的价钱」,是一句讽刺。
「窑户」())原文是「塑造、制作」,可以指「窑匠」()),也可以指偶像的「制造者」())、即铸匠。「在耶和华的殿中丢给窑户」())是一段疑难经文,意思可能是让铸匠把三十舍客勒银子融化、或做成一个小雕像。既然百姓拒绝被好牧人牧养,唯一的选择就是跟随玛门、或者这个银子做的偶像())。
「联索」之杖的折断()),象征拒绝好牧人的另一个必然结果,就是以色列人不再能合一。犹太人在两千年的大流散期间,分成了德国系阿什肯纳兹犹太人(Ashkenazi Jews))、西班牙系塞法迪犹太人(Sephardi Jews))、东方系米兹拉希犹太人(Mizrahi Jews))等许多族群,在宗教上也分成世俗派(Jewish Secularism))、改革派(Reform Judaism))、保守派(Conservative Judaism))、重建派(Reconstructionist Judaism))、极端正统派(Haredi Judaism ))、现代正统派(Modern Orthodox Judaism))和哈西迪教派(Hasidic Judaism)),至今不能合一。
12-13节与耶三十二6-9一起,成为主耶稣被拒绝和出卖的预表())。

15「耶和华又吩咐我说:『你再取愚昧牧人所用的器具,」

16「因我要在这地兴起一个牧人。他不看顾丧亡的,不寻找分散的,不医治受伤的,也不牧养强壮的;却要吃肥羊的肉,撕裂它的蹄子。」

17「无用的牧人丢弃羊群有祸了!刀必临到他的膀臂和右眼上。他的膀臂必全然枯干;他的右眼也必昏暗失明。』」

「牧人所用的器具」()),指牧人所用的杖、竿、石子、口袋等物品。
「膀臂和右眼」())若受了损伤,人就失去了工作和争战的能力,比喻这个「愚昧牧人」())是「无用的牧人」())。
古代牧羊人的责任,是替主人维护羊的生命与健康,以便多产羊毛,并没有权力「吃肥羊的肉,撕裂它的蹄子」())。但神让撒迦利亚扮演的这个「愚昧牧人」代替好牧人以后,不但轻忽群羊,而且还食羊自肥,让群羊深受其害。这表明人若弃绝真神、不以祂为牧者,必然会以「愚昧牧人」来代替,结果是自己深受其害。正如主耶稣所说的:「我奉我父的名来,你们并不接待我;若有别人奉自己的名来,你们倒要接待他」()),结果就被「愚昧牧人」引向灭亡。
4-17节中有许多疑难经文,但信息的主题却非常清楚:人类已经全然败坏,无论是以色列人还是外邦人,即使有了好的领袖和好的政府,最后也会被人「憎嫌」());因为罪人无法忍受公义和良善,必然要亲手毁坏它。今天,许多人以为只要有好的政府、好的制度和好的领袖,就可以带来公平公义、自由民主。但神清楚地启示我们:「憎嫌」好牧人的群羊,只配有「无用的牧人」;因为他们必然会「憎嫌」好牧人,自找食羊自肥的「愚昧牧人」,结果自作自受。世界各国政权、政党轮替的历史循环,不断地印证这个绝望的事实。但是,「照着拣选的恩典,还有所留的余数」()),凡神所拣选的羊()),必然会跟着主耶稣这位为羊舍命的好牧人进入安息());而「愚昧牧人」和地上的一切国度,都要落在神公义的审判之下。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进一步默想牧者主题

牧人的比喻在这一章中继续着,作为原来分开三个单位的连系主题。这里许多经节意思是极不清楚的,部分因为这些段落(1-3、15-17节 )十分简略,而部分因为难以说明某些难解的经节(特别是4-14节 ),因其看来是有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的。

(一 )众牧人的毁灭(1-3节 )。这段抒情诗用一种丰富、混合的比喻,表达那种随在世界最强大势力的象征崩溃之后的哀伤。树中之王的香柏树将要被火烧毁,所以其他的大树,松树和橡树,将要为它们的倾倒而悲伤。如果香柏树都已经被毁,暗示其他森林中树也不会安然无恙的。(所指的地名:利巴嫩和巴珊、指出著名佳树出产地、而不是要受审判的国家。 )这个香柏树比喻暗指世界上最强大的势力,或者他们的王;虽然这样的势力表面上长寿和强盛,总要被毁灭。

在第三节中,记述了一个改变,从树的比喻变为两个新比喻:牧人和少壮狮子;在内文中,两者看来指人类的统治者,因为这两个名称在圣经和近东的文献中常指君王。这些王将要悲叹,因为他们的百姓和他们的属土将要毁灭。

由于缺乏直接的上下文,使这一段很难作精确的解释。然而,较广泛的背景暗示暴力和战争将要先于神的国度发生。这些世界各国的伟大统治者和君王,看来他们的统治将会持续,他们的力量不可战胜,但是最终将要在他们的衰落中悲哀。世界上最强大力量象征的倾倒,是暗示一种比他们所有的更强大的力量将要来临。

(二 )好牧人的拒绝(4-14节 )。这一段先知神喻的语言和意思特别混淆。从一开端,先知被指示‘要牧养这将宰的群羊’(4节 ),他好像这样做了(7节 )。也许这段经文要被理解为一种以行动表达的预言,与在以西结书中许多例子相同,那先知被指示去作出某种行动,来象征一种意思。

先知的任务看来从开始就是无望的,因为他受托牧养的那群羊被描写为‘将宰的群羊’(4节 );他的群羊是注定要死和将要成为羊肉,而不是在青草场上快乐的生活,为了供应羊毛而蓄毛。但是除了先知牧人,还暗指了许多其他的牧者,那些为甚么买卖羊只的,和那些只一心想要获利而牧羊的。这个比喻包括代表先知的牧人,而且选民的君王也包括在内,就是被假定为买卖羊只的外邦诸王,都包括在内。然而,尽管有过多的牧人,还是群羊自己(也就是整体的人民 )成为这一段的焦点。

好牧人真心地看顾羊群,手拿着两支杖:一是标以‘荣美’的名称,而另一是称为‘联索’;这位先知牧人既代表神,又是神的差使。这两支杖代表神关心祂的百姓(‘荣美’ )和祂最终对他们的希望(‘联索’、意思是在以色列和犹大两个国家之间的联合 )。好牧人履行他的责任,除去了各种无能的牧人,每一个月三个(8节 )。在学者之中曾经存着冗长和无结论的疑问,到底这三个坏牧人是指选民中的那三个统治者,但是能够肯定地说的只是,如果三个特殊的统治者是文意所指,我们不能确定他们的身分。

现在我们或会以为在这样的环境下,群羊将会快乐和满心感谢。他们被一位真心地关心他们幸福的牧者照顾,而他依次排除那些无用的、在心中没有为群羊的最高利益设想的人。但是一点也不是这样:至今看来,那些羊群在整个事件中仅仅是纯洁无暇的羔羊,但他们真正的特性被揭露了,他们嫌恶好牧人,而他们本身也是可厌恶的。所以牧人破坏称为‘荣美’的一杖,因此表示他(和神 )对羊群的许诺已告结束;这个立约的关系已经被取消了。而这位好牧人也中止了他与其他牧人、即百姓的统治者的契约;他的最后薪俸,三十块钱,被投进圣殿的仓库,因为他代表神而工作。因此第二支杖也被折断了:在以色列和犹大两个国家之间,再也没有兄弟之情。

尽管在这一段中的许多细节不清楚,它的基本主题却很清楚。文中破坏了这个解放的幻想:以为如果我们有了好的领导和好的政府,人民将会快乐和勤于响应。牧人的比喻比初出现时有更深的意义;人类的邪恶和无知是这样深切,以致人类将不接受神赐给他们的好领导人。在我们中间有一种倾向经常去毁坏好的事物,因为我们不能忍受它。这样,从福音书的观点,即使当好牧人来的时候,大多数的人并不接受祂。到头来变成需要牧人为羊舍弃生命,但是悲剧是羊群要求他们的牧人去死。从这个黑暗的场景中浮现出来的福音是,因好牧人(耶稣 )之死,这个称为‘荣美’的杖得修好;现在这度门还一直向人类敞开着,使他们认识到在神里面真实和永远的牧人。

(三 )无价值的牧人(15-17节 )。这一段短文开始时,再一次暗示先知是扮演一个无用牧人的角色,但没有进一步详细描述扮演的情形。虽然如此,但先知神谕是坚定地宣告的:神正要在地上建立一个无价值的牧人,这个牧人完全不关心和同情他的羊群。换句话说,一个统治者会被树立起来,且可能是选民的统治者,他完全不承担对人民应负的责任,而只把他们当作剥削和获利的来源。描写期待无价值的统治者兴起之后,随即有一首唤醒报仇的短歌,在歌中诗人向所有在无价值统治者手下受伤和瞎眼的人民发出呼吁。

对这一段的注释亦是困难的。很可能当最初先知宣讲这篇信息时,心里想起一个特别无价值的人势力兴起的情况。但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不能肯定这个人是谁。也许这神谕随着前面的经文有特殊的目的:它可能指示百姓拒绝好牧人的一个结果,是无用的牧人的出现。即使带有这种消极的观点,这段经文的结束带着一种希望的信息:无用的牧人将要在神的咒诅之下倾倒(17节 )。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撒迦利亚书第十一章

.这一首抒情短诗是写给利巴嫩和巴珊的;本诗第二部分的开头曾以这两处作代表,现在又以它们作结束。好些先知将这两块地连在一起谈,撒迦利亚所用的意象都取自从前的预言。

香柏树∶在以西结书中、12及下),香柏树是王宫的代表。它是万树之王,所以有时也代表骄傲,但只要用斧头砍几下,它就会归于无有。对那些厚颜无耻、自以为可以离神独立的国家,香柏树特别适合作他们的象征(参∶结三十一,AV / RV,那里提到埃及与亚述的王都属这范围)。丝柏树橡树的树林比较不茂密,在香柏树倾倒后,不免哀号。这个比喻也很难解释,因为如果香柏树代表强权,那么出产香柏树的利巴嫩又怎样解释?或许这个比方不是要特别指哪一些国家;不同类的树代表大大小小的国家。巴珊为出名的养牛台地,位于加利利海的东北;提到它有茂盛的树林令人意外。根据巴里(D. Baly)的看法,这些树“应当是一丛丛的林地,而非一大片森林”234。AV 根据希伯来经文的小注( ba{s]i^r ),译为葡萄酒林,但这个意思很模糊。形容词“茂盛的”( ba{s]u^r )真正的意思是“增强防御工事的”,也许因为这些树是代表城,所以用这个字。这个意象中还有一些不协调的现象,如∶火的毁灭与倾倒的损失放在一起;这一点再加上其他因素,令米其尔怀疑第2节的真实性235。但比喻的混合并没有使文意模糊。

第3节取材自,指外国的君王为牧人,哀叹他们的荣华被毁,不过耶利米保持比喻的说法∶“耶和华掠夺他们的草场”(36节),而撒迦利亚却解明其意。以下的诗更恐怖∶听啊,狮子吼叫的声音;耶利米和以西结用这个比喻指君王。狮子失去了兽窟,变得十分危险,会侵害性命。他们已经从约但河旁的丛林出来,这道曲折的河流,两岸遍布柽柳和其他灌木交织的密林,每当黑门山的春雪溶化时,这片地带就被洪水淹没236。“丛林”(希伯来文 ga{~o^n )更准确的翻译为“庄严”;先知继续强调高傲者的倾覆。这段为树木、牧人、狮子受灾难波及而作的哀歌,具有讽刺意味。这些不同的比方混用在一起,因为都是取自约但河谷和其东边一带地区的景象。

诗的部分到此结束,后面只再简短出现过两次。整体的主题为耶和华将在胜利中临到,而祂的子民也将兴高采烈地与祂共享。高潮为王来设立全球的国度,不过首先必须克服反对势力,所以画面中有黑暗的一部分。

227 P. Lamarche 在62、63页详细列出风格模式。
228 H. G. Mitchell, ICC , p. 288.
229 如 H. G. Mitchell ( ICC , p. 289)。K. Elliger( ATD , p. 155)和 F. Horst( HAT , p. 248)只认为最后一行为边注。
230 希伯来动词是个复合字,将“回转”与“恢复”合在一起。可能希伯来经文为一种妥协,将两种传统聚合在一起;其中之一有希腊译本支持,另一则有叙利亚译本支持,而拉丁文与他尔根译本也许接受希伯来经文的妥协。见 Jansma, p. 87.
231 希腊译文为“他们将养育他们的孩童”,NEB 追随此译法。JB 修改了希腊文,译为“他们将教导他们的儿子”。
232 视这几章写于希腊时期的注释家,强调在希腊时期犹太人在埃及担任重要的职位。他们指出,多利买三世(主前247~222)时犹太人时来运转,“这是此段预言传讲的时期”(H. G. Mitchell, ICC , p. 293)。文中虽提到亚述,但对希腊日期无碍,因为这名字常代表后来占领原先为亚述帝国版图的强权。在第三世纪,它就是指西流基。见 H. G. Mitchell,同上,294页。
233 JB、RSV 按照希腊译本∶“他们将荣耀”。
234 D. Baly, The Geography of the Bible , p. 220.
235 ICC , 296, pp. 297.
236 这些灌木的照片,见 D. Baly,前书,200页。这一带丛林的范围,见 L. H. Grollenberg, Atlas of the Bible (Nelson, 1956),第17页的图示,那里现在还有野猪藏躲。
1好牧人的命运

这段经文很难解,在未研究之前暂不作深论,但可以指出,从一开始,中心主题便为领导人。通常我们假定,倘若一个国家有位领袖,一心一意为民谋福,除去不义,促进协调,那么全国必充满和平与幸福。但这位先知所得到的亮光之一为∶这样的一位领袖非但不受欢迎,而且还遭憎恨,被拒绝。

牧人与羊群的意象,诗的部分已提到很多、8及下,,好像仆人的主题在以赛亚书四十至样。然而,正如仆人之歌一样,先知凸显这主题,焦点放在说明,合神心意的领导者是怎样的一位。

这里的羊群无疑为以色列,这位牧人也属以色列。此处暂时不谈全球观,只注目于一个民族、一片土地;惟在第6节暗示有全球的震荡。

全文可分三个明显的段落∶ (1) 耶和华再给予最后一次机会(4~6节); (2) 好牧人被拒绝(7~14节); (3) 无用的牧人取代他的位置(15~17节)。这里没有交错式;4~6节列出另一种抉择,而这两种可能性在第二、三段中分别得到发挥。

4.耶和华我的神;现在说话的是先知237。他一开始就清楚指出,他和耶和华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他既为祂的代表,就要牧养羊群。先知的意思是否要用行动表演出这一幕,就好像其他先知曾做过的?单从以下篇章所提到的参与者来看,这里很可能是寓言,而不是表演式的比喻。将宰的∶这些羊是养来作肉食的,很快就会在场卖掉,然后被送进屠宰室。然而这些羊代表在逼迫者手下受苦的男女,连喂养他们的人,都在帮商人赚钱,因为养得愈肥,商人的利润就愈大。NEB 译为要养肥这群将宰的羊,把意思表达了出来,但却删掉了钥字“牧人”;这个翻译太过省略。

5.买他们的是占据该地的强权,想从掳获的人得利。“她们”是阴性,意指这些羊是母羊,应以生育为目的,而不是用来宰杀的。卖他们的他们自己的牧人。犹太人的领袖为自己的好处奉承掌权者,却不顾百姓的痛苦。我们知道,以色列的法庭已经被贿赂腐败了几个世纪;从所罗门以来,王就向穷人收取重税,饱足自己的腰包;在马喀比时代的安提阿,甚至可以用钱向西流基的官员买大祭司的职位。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因我成为富足,是痛楚的挖苦。钱财丰富并不证明讨神喜悦,更何况是诈骗来的财物。

6.从一开始就可看出,牧人想要拯救羊群的努力将告失败。耶稣在考虑祂的工作时,曾否默想这段经文?谋求己利的人受到公平报应的时刻已经来到,有如当年耶路撒冷的陷落每个人都在他的牧人手下牧人(RSV)是将希伯来文作了一些修改,原文为“邻舍”。NEB 拒绝修改,而译为我要将每个人都交付在他的邻舍和他的王手中,这样可避免重复如果“牧人”代表王的话。他们必毁灭全地;希伯来文 ha{~a{res] 也可以指“这地”,因此这里是否指所有的国家,并不确定。

7.第二段的一开始,先知顺服地担任牧人的职分,为了那些在羊群中作买卖的∶旧的译文则为∶羊群中最困苦的。希腊译本认为希伯来文的子音意为“生意人”,直译为“迦南人”,不过这个字原来可能是指某一种商人,而不是某一族人238。很多人接受这个读法。两根杖代表牧人领导的原则。恩惠(希伯来文 no{`am ),更好的译法或为“荣美”、“美丽”、“恩宠”,这是神的特性之一(如∶联合是这种荣美的领导想要产生的结果。这两根牧羊的杖让人想起以西结的两根木杖,他把那两根杖接连为一,代表北国与南国将来的联合

8.一月之内,我除灭三个牧人。这几个字恐怕是全旧约最大的谜题。牧人的身分有四十种以上的解释239,以色列所有知名的领袖都被列过,从摩西、亚伦、米利暗,直到罗马时代的法利赛人、撒都该人和爱色尼人。我除灭对这个动词的翻译也许太过强烈,这个字可意为“免职”。一个月,许多注释家大为发挥,指 (1) 一段短时间; (2) 三十年,一天代表一年;或 (3) 一段延长的时期,把各种可能辨认的数目都算在这个范围。希伯来文的确强调三个牧人,所以更让人有兴趣猜测这几位领袖是谁。

认为这一段是属被掳之前的人,较多主张这三人是犹大的最后三个王∶约雅敬、约雅斤、西底家240。自一八七○年以后,多数学者选择西流基时期,到现在还有人赞同。以下一表列出当时的王与大祭司;各种理论曾提到各个名字。

西流基统治犹大时期(主前198~140)

安提阿的王

安提奥古斯三世(大王)主前223~187

西流基四世(腓勒帕特)主前187~175

希留德乐,谋害西流基,被废主前175

底米特利,西流基之子,在罗马作人质主前175

安提奥古斯四世(伊庇凡尼)主前175~163

安提奥古斯五世(优帕特)主前163~162

底米特利一世主前162~150

亚历山大巴拉斯主前152~145241

底米特利二世(尼卡特)主前147~139241

最多人认为,三位被废的牧人所代表的三位西流基王是∶西流基四世、希留德乐和底米特利,因为他们在一年之内从政坛上消失242。另一种可能则为安提奥古斯三世、西流基四世和希留德乐;米其尔认为这种可能性较小。还有些人属意安提奥古斯四世、安提奥古斯五世和底米特利243

而“牧人”也同样可能指大祭司,在主前第二世纪,他们在耶路撒冷为地方首长。

在耶路撒冷的大祭司

欧尼亚三世(合法的撒都后裔)约主前198~174

杰森(撒督后裔,但将他的兄弟欧尼亚

罢黜;西流基人指派他)主前174~171

门尼劳斯(非撒都该人;用贿赂买得)主前171~161

里西马古(他的兄弟与代表,在暴动中被杀)主前161,短暂

阿西母斯(亚伦后裔,西流基人指派的)主前161~159

印特利格南主前159~152

哈斯摩尼人约拿单主前152~143

哈斯摩尼人西门主前143~140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利巴嫩哪!开开你的门,任火烧灭你的香柏树。」

先知在呼喊利巴嫩高山,那常象征着荣美与坚固。利巴嫩在巴勒士坦北端之边界,有一万四千呎之高度,终年积雪,被称为皓白者,如白头老翁。

开门迎入,是表示不再防范与保护,不再抵抗与拒绝。利巴嫩已经失去天然屏障的地理优势,以致任凭侵略者毁灭的力量。火一侵入,必将香柏树烧毁。

香柏树是坚强与贵重的树木。在以西结为王宫之象征。这是万树之王,十分骄傲地屹立着。当斧子砍伐时,竟会完全砍下,因为香袙树有时也象征异邦的权势,或指不倚靠真神的以色列(结31章 赛10章 )。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利巴嫩」:位于以色列与腓尼基之间,这里的香柏树为巴勒斯坦地最高的树木,大概象征首领。

「火」:象征审判的来到。

开开你的门。第11章的比喻应该如何理解,存在很大的分歧。其语言多用象征手法,先知又甚少解释,所以不能对其教训进行简单的释义。主要有两种看法。一,本章预言落在犹太人身上的惩罚,因为他们拒绝神,特别是弥赛亚的的领导。二,以比喻的形式回顾以色列的历史,警告他们将来犯罪的后果。本文阐述后一种观点,作为比较合理的解释。同时对于把它作为预言的看法,特别是就百姓现在或将来拒绝领导所产生的后果而言,也进行大量的诠释。

香柏树。入侵往往伴随着贵重木材的毁灭。但这里的香柏树,松树和橡树可能寓指杰出的领袖或各国本身。

● 赛 37:24 显示入侵的军队通常都会砍下树木用在围攻的工程上,因此这里描述的是住在黎巴嫩南部、巴珊、和约旦周围的以色列民的被攻击。

●「开开你的门」:表示不再保卫防范的意思,一放松防卫,敌人(火 )就入侵烧灭香柏树。

●「香柏树」:香柏树本是利巴嫩的名产,树身有一种香油(目前是化妆品的原料之一 ),这种香油使香柏树虫蚁不生,具有防蛀功能,使之成为名贵的木材。香柏树被视为万树之王,象征王宫(17:3-4)或外邦、以色列的权势( 结 31 赛 10 )。

1~3这首短诗有好几种解释:1,“香柏树”、“松树”等代表狂傲的强国。“牧人”和“狮子”代表君王。此诗哀叹他们的毁灭,故为十章所记之事的尾音。2,指叙利亚的巴勒斯坦(黎巴嫩、巴珊、约但河都在巴勒斯坦 ),因不接受牧羊群羊的弥赛亚而遭毁灭,本诗因此为4~14节的序曲。第二说较可信,主后70年,罗马人毁耶城。看7节注。

1~3这里或是嘲弄哀悼的延续,为攻击以色列之不同势力(“香柏树……橡树” 的败落而悲叹;或是预言以色列地被蹂躏,包括主后70年被罗马征服。

人们对于1-3节有不同的见解。一,预言在10:5-12的光荣场面实现之前,要有一段荒凉的时期。二,警告百姓,今后如果悖逆背道,必将受到惩罚。三,为10:11所预言亚述和埃及的沦亡而哀伤。四,回顾已经发生的荒凉及其原因,作为对当代人的警告。

◎1~3由于我们对当时历史并不了解,所以无法确认这里的预言到底是指着什么,但可以确定这是对巴勒斯坦北部地区的审判。

1-17 群羊鄙弃善牧而被恶牧苦待:百姓厌弃神的牧养,因而遭罚。

「利巴嫩」:位于以色列与腓尼基之间,这里的香柏树为巴勒斯坦地最高的树木,大概象征首领。

「火」:象征审判的来到。

——《串珠圣经注释》

森林与草原的毁灭】

在资源稀少的地区,森林与草原非常重要。如果绿地被毁,大片原来可以出产丰硕的土地就会变得荒废无用。现今以色列政府在一些荒地植树,重新恢复土地的用处。古时敌军入侵,会刻意摧毁农田、草地、森林,使一个国家长期积弱不振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松树啊!应当哀号,因为香柏树倾倒,佳美的树毁坏。巴珊的橡树啊!应当哀号,因为茂盛的树林已经倒了。」「佳美」一词原指「宽广」、「伟大」、「有能」。巴珊是在约但河东之北部边界,是在利巴嫩山地下之盆地,往南可到基列

茂盛的树木原指树叶之多,密密树丛,好似不能穿越。这可能是指他们防御之周密,使敌人无法攻入。这样的树可作高墙,可作坚城。但是仍旧站立不住,已经倒了。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巴珊」

:加利利海以东肥沃的地带。当高冠群木的香柏树倒下时,较矮小的松树、橡树亦难逃厄运,象征神的审判遍临整个巴勒斯坦地。

●「松树」、「橡树」:比香柏树次一等的树木(可能指着次一等的国家 或者是国家中次于君王的首领们 ),香柏树既然毁坏,这些树木也就危险了。

】「听啊!有牧人哀号的声音,因他们荣华的草场毁坏了。有少壮狮子咆哮的声音,因约但河旁的丛林荒废了。」

牧人是外邦的君王,他们的荣华必被毁坏,因为主耶和华使他们的草场变为荒场(35节 )。草场是指他们的国家。那草场原是荣华的,因为草原丰盛,但是历经烈日如火的炙晒,以致晒得枯干,被火烧过 ),全部毁坏了。狮子指暴虐的外邦君王,为耶利米与以西结所强调。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约但河旁是森林茂密区,常有猛狮出没。

「约但河旁的丛林」

:是狮子的住处,50:44);丛林被烧毁,狮子便失去栖身之所。

有牧人哀号的声音。见注释。

荣华(ga'on )。这里可能指约旦河两岸繁茂的树林,里面有狮子出没

●「牧人」、「狮子」:可能指着外邦国家的君王或以色列中的首领,他们的领土与权势衰败了。

●「约但河旁的丛林」:黑门山的积雪融化后,经约但河灌溉沿岸的丛林,使得丛林树木生长茂盛,孕育大量的野生动物供狮子捕食。

】「耶和华我的神如此说:“你撒迦利亚要牧养这将宰的群羊。」

这是预言的信息,以表征的语言或动作,说明先知的职任,也必须牧养那些羊群,而羊群的结局,将被宰杀,是在不久的将来。牧养原意应为照顾、饲养、引领、看管(诗23篇 )。「将宰的群羊」也在有类似的用词。,将宰的羊,叫他们等候杀戳的日子。耶和华的审判必在以色列人身上。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这将宰的群羊”:为专为食用而饲养的羊群,指受苦中的人民。

“将宰的”。即注定要宰杀的。

「这将宰的群羊」:这些羊最后将被卖、屠宰、供食用,象征百姓因厌烦神而不蒙怜恤,将遭遇毁灭。

牧养。神命令先知作祂的代表照顾祂的牧群。

将宰的。即被宰杀。如果得不到照顾,羊群将遭宰杀。

●「牧养」:「牧放」、「看顾」、「喂养」。

●「将宰的」:这里是以肉用羊当比喻,来描述犹太人的状况。

4-17 藉行动传达信息:先知手拿二杖充任真牧人,代表神牧养百姓(4-7 ),但因遭百姓厌弃,不久终止牧人职分,比喻神与选民的关系破裂(8-14 );然后先知充任愚昧牧人,比喻选民因抗拒神而遭罚,要受险恶的领袖管辖(15-17 )。

准备宰杀的羊群】

圣殿存有大群当作初熟的祭(或其他原因 )献上的牛羊,是献给耶和华、待宰的牛羊。圣殿需要用很多牧人照顾这些动物。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买他们的,宰了他们,以自己为无罪;卖他们的说,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因我成为富足。牧养他们的,并不怜恤他们。」

「买他们的」是指外邦侵占者,将被掳者当作货品一样取利,好似买羊来,宰杀以食肉出售。「他们」为阴性,是母羊,原为生育所畜,并非专被宰杀供肉食的,却遭侵略者如此残害。但是更令人发指的是那些「卖他们的」,是犹太的首领们,滥用职权,竟图利出卖他们,欺压他们,只为中饱自己。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这里的买者、卖者均指外邦;百姓被欺压是罪有应得的,所以苦待他们的可算无罪。

「牧养他们的」

:指百姓的领袖。

即第3节中出卖羊群的恶牧人。他们无耻地为自己这样做平安无恙(5节 )而称颂神。他们因自私而盲目,误导了牧群,却不认为自己有罪。

●「买他们的」:指「列国」,「他们」是阴性,母羊应该用来繁殖不是拿来食用,因此买他们来杀并不合理。阴性的「他们」跟旧约中常来用「女子」来形容「百姓」的习惯可能有关。

●「卖他们的」、「牧养他们的」:指的应该是犹太的首领们。

】「耶和华说:我不再怜恤这地的居民,必将这民交给各人的邻舍和他们王的手中。他们必毁灭这地,我也不救这民脱离他们的手。”」

这地的居民是指以色列的民,他们备受压迫与欺凌,像将宰的群羊。以色列人被逼害遭毁坏,是首领的罪,也是众人的过犯,神借着历史的环境来管教他们,甚至藉外邦的侵略者加害于他们,也不是偶然的,都是出于神公义的作为。他们本国的君王首领没有保护他们,反而逼害他们。邻邦(邻舍 )的外地人更对他的暴虐,不遗余地。如果耶和华不拯救他们,他们就完全没有希望。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交给各人的邻舍」:指百姓自相残杀,但「邻舍」原文或可译作「牧人」,与下文之「王」同义。

「他们王」:指辖管他们的外邦领袖。

压迫者将被交在其他民族手中,受他们的压迫。神认为领导人要为亏待祂的子民而负责

● 11:6 是 11:5 的解释。

将百姓交给邻舍】

在希伯来文,邻舍与牧人两字非常相似。在这一节因为与「王」并用,因此有些学者主张「邻舍」一字原本应作「牧人」。不过,这里也有可能是刻意的文字游戏。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于是我牧养这将宰的群羊,就是群中最困苦的羊。我拿着两根杖,一根称为荣美,一根我称为联索。这样,我牧养了群羊。」

这两根杖是牧人领导的主旨。一根称为「荣美」,是指恩慈与完美,是耶和华的特性。耶和华亲自为牧者,看顾?羊。这是圣约的祝福,是耶和华为祂选民预备的。

另一根称为「联索」,是爱的连结,好似慈绳爱索,将以色列人系在一起,尤其因南北二国以前是分裂的,必须再连在一起,不可再分开。所以,这里的涵义是合一,相合成为一体。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撒迦利亚现在充当牧人的角色。用“荣美”和“联索”(团结 )两根杖来牧羊以色列。称为“荣美”的一根杖,代表神对以色列的保护;称为“联索”的一根杖,代表以色列本身内部联合起来,不再分裂。第一根杖折断之后,犹大便面临所说的毁灭,这些事应验在主后70年罗马军攻陷耶路撒冷。第二根杖的折断,代表以色列内部的争斗、分化和决裂。

那两根杖象征撒迦利亚深愿当一个好牧人;即为以色列和犹大带来“荣美”和“联索”(联合 )。

「群中最困苦的羊」:可能指民中信靠神的人(参11 )。本节下根据古译本或作「于是我替贩卖群羊的人牧养将宰的群羊」。

「杖」:牧羊人用以保护群羊。

「荣美」:原文或解作「恩惠」。

这「两根杖」象征神爱护及恩待百姓,并使他们联合(「联索」 )。

我牧养。或“我喂养”。

荣美(no′am )。“友好”,“仁慈”。与乌加里特语的n′m(恩惠 有魅力的 可爱 )有关。No′am在《旧约》中出现七次,其中译为“荣美”四次,90:17,,“良言”,16:24)两次,“安乐”一次。由于折断杖表示废弃与神所立的约,杖可以代表约。

联索(chobelim )。与chebel(绳索 )有关。所以chobelim 代表“联合”。根据第14节,这根杖代表犹大和以色列之间的兄弟情谊。

神曾庄严地与祂的子民立约,24:3-8)。神的旨意是让以色列作为圣洁统一的民族,成为世上的福气。两根杖象征神对于祂子民的仁慈旨意。

●「两根杖」:代表牧人的领导原则。参考: 结 37:15-23 。

●「群中最困苦的」:七十士译本作「为了那在羊群中作生意的」,也就是「为了买卖羊群的生意人」。

●「荣美」:喜悦或美丽的意思。指神对以色列的喜悦。

●「联索」:原文是「绳子」,有「联合」的意思。

◎7~14如果根据七十士译本,这段经文是先知去帮生意人牧养肉用羊,并且用这种身份来预表神对以色列人的计划。

◎7~14 太 27:3-10 引这段说犹大的结局是应验了耶利米的预言,可能是因为马太福音中引用了 亚 11:12-13 与 耶 32:6-9 而马太只取耶利米当代表,也有可能马太认为撒迦利亚这里是引用耶利米窑户的用意,所以就以比较有名的先知耶利米为代表。

◎7~14另有一种说法认为这里的牧人就是指弥赛亚,三十块钱与窑户就是应验了耶稣的被卖受死。其他如三个牧人、两杖都跟弥赛亚有关。

◎7~14这里描述的是一场戏,角色有耶和华,扮演神的撒迦利亚,商人以及羊群(以色列 );内容是羊群的被弃绝与灭亡。但内容究竟是指弥赛亚的预言或撒迦利亚以后的一段历史,我们并不确定。若纯粹从这里的经文来看,撒迦利亚后的历史可能比较合理;若从新约的角度来看,则会偏向弥赛亚的解释。

「群中最困苦的羊」:可能指民中信靠神的人(参11 )。本节下根据古译本或作「于是我替贩卖群羊的人牧养将宰的群羊」。

「杖」:牧羊人用以保护群羊。

「荣美」:原文或解作「恩惠」。

这「两根杖」象征神爱护及恩待百姓,并使他们联合(「联索」 )。

——《串珠圣经注释》

】「一月之内,我除灭三个牧人,因为我的心厌烦他们;他们的心也憎嫌我。」

〔暂编注解〕“三个牧人”。不能确定是谁,但可能代表不称职的先知、祭司和以色列诸王。

「除灭」:即废除。有些学者认为这被废的三个牧人象征先知、祭司、君王三个职位;日后主耶稣这真牧人负起了三个职位的功能。

「一月」:意思不详。或许指一段短的时期。

「厌烦他们」:「他们」是指神的百姓。

这些牧人不大可能特指个人或职务。最好还是从广义上来理解。即神从一切敌对、压迫的势力下拯救祂的子民。祂千方百计实现祂对于以色列的计划

●「除灭」:「抹去」、「消灭」。可能只是免职,而不一定是「除灭」这么严重。

●「一月」:指多长的时间并不清楚,可能先知是在实际的一个月之内开除了三个牧人,但到底预表多长的时间则无法确定。

●「三个牧人」:历来对这三个牧人的身份有许多不同的意见,端视我们怎么认定这段经文的著作时间。由于我们对犹太人公元前350-200年这段期间的历史所知不多,所以无法准确的知道这三个牧人的身份。

●厌烦「他们」、「他们」的心也:指的可能是「羊群」而不是「三个牧人」。

】「一月之内,我除灭三个牧人;因为我的心厌烦他们,他们的心也憎嫌我。」

「除灭」:即废除。有些学者认为这被废的三个牧人象征先知、祭司、君王三个职位;日后主耶稣这真牧人负起了三个职位的功能。

「一月」:意思不详。或许指一段短的时期。

「厌烦他们」:「他们」是指神的百姓。

——《串珠圣经注释》

】「我就说:“我必不牧养你们。要死的,由他死;要丧亡的,由他丧亡;余剩的,由他们彼此相食。”」

群羊就憎嫌牧人,牧养的工作是无能为力了。三种灾祸就必临到。他们必在审判的咒诅之下。死亡的是指死于饥荒与瘟疫。丧亡是指死于战乱,在侵略者的手中,也可能因自相残杀而遭致的,彼此相食。

牧人不再照顾,群羊与牧人的关系就断绝了,以色列不再在耶和华的圣约之中,圣约是完全被破坏了。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百姓拒绝接受神的引导,神就采取这样的态度

】「我折断那称为荣美的杖,表明我废弃与万民所立的约。」

以色列失去耶和华恩惠的约,不再有祂的荣美。「神与万民所立的约」,万民是指分散万国的以色列人,并不包括外邦人。另一种解释,万民是指万国的人民,因以色列而蒙福。牧人折断牧杖,完全停止他的工作,卸脱他的责任,他就置群羊于不顾,那是羊厄运的开始。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万民」:通常代表外邦;与万民立的「约」是指神禁止外邦加害祂的选民,这约被废表示神将选民交与外邦。另一方面,「万民」在此可能指分布列国中的选民。

象征弃约(见第7节注释 )。

「万民」:通常代表外邦;与万民立的「约」是指神禁止外邦加害祂的选民,这约被废表示神将选民交与外邦。另一方面,「万民」在此可能指分布列国中的选民。

——《串珠圣经注释》
】「当日就废弃了。这样,那些仰望我的困苦羊,就知道所说的是耶和华的话。」

「废弃」是完全破碎支离,不能完整,是以背约而废弃 ),这样圣约就不再有效,归于无有。这些困苦羊看出牧人既已失败,他们必遭宰杀,是无可逃避的命运,认为这是出于耶和华。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那些仰望我的困苦羊」

:根据古译本或作「那些贩卖群羊的人,就是那些观看我的」。

愚妄放肆的百姓竟对神的警告能否实现表示怀疑。见注释关于这种态度的例子。预言的应验证明了神话语的可靠性。

●仰望我的「困苦羊」:「在羊群中作生意的」、「买卖羊群的生意人」。

】「我对他们说:“你们若以为美,就给我工价。不然,就罢了!”于是他们给了三十块钱,作为我的工价。」

牧人虽然失败,没有尽责,仍想求得工价。他向谁求呢?向羊贩子。但是他也自知没有好好尽责,所以在要求时口气没有那样肯定:「你们若以为美……不然就罢了。」结果那些贩卖群羊的,还是给了他三十块钱,是相当于希伯来奴仆的身价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由于百姓拒绝这位好牧人的牧养,他们便羞辱他,只以一个奴隶的价值来给他工价。撒迦利亚正在扮演即将降临之弥赛亚的角色。

贩羊者本应酬报替他们看羊的牧人,但先知因为是自己放弃牧人职分,所以无权要求最后一次的工资。

「给了三十块钱」:应作「称了三十舍客勒银子」:显示当时并未流行价值固定的钱币。这笔数目在摩西律法中相等于一个奴仆的身价

给我工价。撒迦利亚代表大牧人向全体以色列人索取工价,说明了百姓的忘恩负义。先知要他们自己评判要不要付工价。

三十块钱。无疑指30舍客勒重(每舍客勒重0.47盎司 ),按现价约为12.60美元。这么一点钱证明以色列人藐视神为他们所做的事情,不知感恩。三十舍克勒是一个奴隶的价格。但古代的舍客勒要比撒迦利亚时代的舍客勒轻

12~13新约福音书作者以撒迦利亚放弃牧羊人之职这件事,来作耶稣被犹太人拒绝和出卖的预表。这里的话也应验在基督身上。撒迦利亚因此预表弥赛亚。百姓拒绝这位好牧人,他便向他们索取自己的“工价”,就是相当于一个奴仆身价的“三十块钱”;于是他们出卖了祂,杀害了祂,钉在十字架上

关于12,13节的预言应验在主身上,见注释。

●「给了」:「秤了」,显示出当时还没有公认的钱币,犹太人到了希腊统治时期公认的钱币就很普遍了,因此这个用词显示这个经文的著作年代是在波斯时期。这里意思是先知本来为了生意人牧羊,现在既然已经不牧了,就要领取工资。

●「三十块钱」:「三十舍客勒银子」,345公克银子。耶稣时代工人一年的工资,希伯来奴隶的价格,牛触死了奴仆该付的价银,显出摩西律法对人命的尊重出 21:32 。

三十块银子】

(和合本三十块钱 )到了第12节,已经难以断定撒迦利亚究竟是以牧者的身分收取牧者的工价,还是以先知的身分收取工价(见11节 )。根据主前两千年的法律条文,牧羊人一年的工资是十舍客勒,至于先知则因自己的能力而有优厚的待遇。一名奴隶值三十舍客勒,对此处的解释没什么帮助,因为撒迦利亚并没有被当成奴隶带来。

苏美人说「值三十舍客勒」,是个词组用法,表示根本没有价值。这种意思固然合乎此处的文意脉络,但是从苏美文径自跳接到被掳后的希伯来文,过于突兀,是不可靠的作法。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耶和华吩咐我说:“要把众人所估定美好的价值,丢给窑户。”我便将这三十块钱,在耶和华的殿中,丢给窑户了。」

窑匠也是属于圣殿供职的人。先知耶利米特别被神差遣去到窑匠家去观察,且到圣殿附近去买窑匠的瓦瓶。「窑户」原意也可作银匠,专为铸造银器的。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美好的价值”。一句讽刺的话,因为所估定的工价是那么微不足道。

「?户」:连于圣殿,以制作新器皿供献祭之用;「丢给?户」可能是鄙夷的说法。另一方面。

「?户」有古译本作「银库」(于原文这二字非常相似 )。圣殿的银库不但贮藏百姓献上的什一奉献与贵重器皿,亦可作私人储蓄的地方。把这三十块钱放进银库即归给神,因祂是百姓的真牧者。

没有说明丢给窑户的原因,也没有说为什么“在耶和华的殿中丢”。换掉原文的一个字母,“窑户”就成了“库房”(见RSV版 叙利亚语版同 )。有人认为“丢给窑户”只是表示“银子”拿到圣殿的库房时,遭到轻蔑的拒绝。

●「所估定美好的价值」:有讽刺的意味。

●「窑户」:可能是「钱库」、「窑户」或「塑造者」的意思。窑户常在殿中工作,做新瓦器来补充献祭时要打碎的瓦器。(6:28)

●「银子丢给窑户」:可能是用 耶 18:1-19:15 的背景,来买窑户的瓦器预言以色列的灭国。或者可能用士 17:4结 16:17何 2:8 的背景,来说明离弃神这个好牧人,就只能拜无用的小神像了。

「窑户」:连于圣殿,以制作新器皿供献祭之用;「丢给窑户」可能是鄙夷的说法。另一方面。

「窑户」有古译本作「银库」(于原文这二字非常相似 )。圣殿的银库不但贮藏百姓献上的什一奉献与贵重器皿,亦可作私人储蓄的地方。把这三十块钱放进银库即归给神,因祂是百姓的真牧者。

——《串珠圣经注释》

丢给窑户】

学者提出三种解释,而且难以取决。第一,圣殿附近可能有间烧?店,以供圣殿所需。但是,为什么要把钱扔到那里呢?第二,「?户」的希伯来文意思仅是指「工匠」,因此有学者主张此处是指金属工匠,可能用银子打造一座像。这可能说明为什么要扔银子,但是这种解释是把不寻常的意思加在一个意思广泛的字。第三,有人主张「窑户」这个希伯来字稍作更动,可作「财库」解。

早期有些译本即采取这种译法,而新约圣经也有左证,不过在马太福音也有?户的意思 )。三种解释都有难题,而古代近东的信息对解释此处先知的举动没什么帮助。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我将这三十块钱在神的殿中丢给窖户,有何启示?】

答:先知撒迦利亚遵行神的吩咐,作以色列民的好牧人,从事牧养羊群的工作(4 );但以色列国民虽蒙看顾和爱护,好牧人的工作却不被领受。在这里撒迦利亚清楚地是预表基督,他的百姓竟以仇敌的姿态,来回答他的慈爱,直到他的心厌烦他们(8 )。在他未离开羊群之前,他们却给他三十块钱作工价(12 ),这是轻视他的一种表示。但现在耶和华吩咐他说:「要把众人所估定美好的价值,丢给窖户。我便将三十块钱,在耶和华的殿中丢给窖户了。」(13 )那工价乃是一个卑贱工匠制造器皿所得的代价,极其低微;这钱是在耶和华殿中丢的,他是真正的被羞辱者。

以上所述乃是一种豫言,到了五百多年以后,在基督被卖的事上,完全应验了。当时卖主者把所得的三十块钱丢在殿中,就出去吊死了;最后被用来买了窖户的一块田,叫作血田。据马太所记,是出自先知耶利米的话;但在耶利米书中,并无记载这豫言,那就要归咎古时文士抄写上的错误了

――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

】「我又折断称为联索的那根杖,表明我废弃犹大与以色列弟兄的情谊。」

那弃绝耶和华牧者的另一个后果,是失去合一,所以第二根杖必须折断。犹大与以色列失去弟兄的情谊,自从主前325年,撒玛利亚人再重新住在北国的地界,自建圣殿在基列心山,为与耶路撒冷完全分开,说明了这历史的背景。

情谊(Ha~ahawah )在七十士译本作「产业」(当作Ha~ahuzzah ),可能「情谊」较为正确。有情谊的仍会破裂,所以神不再维持他们,只有废弃与折断。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本节指出,不和与内哄是百姓拒绝神(真牧人 )的后果。

这个动作的意义接下去就有解释(见第7节注释 )。关于王国的分裂,见;12:13-20。

●公元前325年,撒马利亚人在基利心山建圣殿,与耶路撒冷分开。联合的杖断裂,可能就是指这件事。

】「耶和华又吩咐我说:“你再取愚味牧人所用的器具,」

愚昧牧人是道德败坏的人,轻忽神的命令者。在旧约中,尤其在智慧文学中,所谓愚昧,是指道德失败的人。箴说,愚昧人藐视智慧与训诲。牧人的器具,可能指牧杖,笛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愚昧牧人”兴起替代撒迦利亚,说明人如果弃绝真神,不以祂作牧者,就会以别人(不好的东西或人 )来代替。结果是自己受损害。耶稣也说:祂“奉我父的名来“却被犹太人拒绝了,于是他们只得去接受一个只“奉自己的名来”的假基督

由于神的子民拒绝了好牧人,撒迦利亚奉命(见4节 )负起责任,拿起愚昧('ewili “笨拙” “无用” )牧人所用的器具。

●「愚昧」

:并非只是愚蠢,而是属灵上和道德上的愚顽。

●「愚昧牧人」:指「道德败坏的领导者」,不过我们无法确定这人到底是谁。

15~17神担当真牧人的时候既然被拒绝,便吩咐撒迦利亚扮演一个假牧人,述说敌基督的来到。

】「因我要在这地兴起一个牧人。他不看顾丧亡的,不寻找分散的,不医治受伤的,也不牧养强壮的;却要吃肥羊的肉,撕裂他的蹄子。」

「丧亡」是指那些离群的羊因受寒冷或被野兽侵袭,他竟然毫不注意。其次是说他不寻找分散的,「分散」是指那些迷失的。受伤的不医治,「受伤的」原意为「破碎的」,可能是指断骨的伤损,需要包裹与矫正。

「强壮的」原意为「站立的」,说明体健的羊,他不牧养,「牧养」或译为「喂养」或「养活」。肥羊的肉拿来享用,又撕裂他的蹄子。「撕裂」是以强烈的语调叙述的,可译为「暴力来撕裂」,可谓残忍之至。──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比喻以色列人拒绝神的引导,失去了神的保护,从而成为敌对民族的掠物。

●「丧亡」:「灭亡」、「消失」。

●「受伤的」:「折断」、「残废」、「跛腿」。

●「强壮的」:「站立的」,指正常没有问题的羊,而不一定指特别强壮的羊。

撕裂蹄子】羊很少用来作食物,不过羊毛远为有价值。牧人的主要责任就是维护羊的生命与健康,能够一直多产羊毛。吃羊肉表示那些不知节制的老饕,为了口福而目光短浅,没有智慧看见长期的收获。蹄子撕裂可能是牧人要羊主相信,羊是被野兽吞吃,因此他自己不必负责。另一种可能是牧人拿羊蹄去卖钱,得点利润。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无用的牧人丢弃羊群有祸了!刀必临到他的膀臂和右眼上。他的膀臂必全然枯干,他的右眼也必昏暗失明。”」

「无用」是指软弱无能、失败而没有价值的。神兴起他,原籍他来管教以色列人,但是他本身又是恶者,现在是他应承受刑罚的时候了。牧人以膀臂来持杖牧放羊群,以膀臂必须有力。牧人也需要眼睛观察草原,看管羊群,眼睛必须明亮。但刀砍伤手臂,使手臂好似枯干的树枝一样,等于虚设。眼睛受伤,就昏暗不明,终于完全盲目,毫无视力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膀臂”和“右眼“是一个人身上强壮的地方,受了损伤表示已失去力量,不能作战。

预言恶牧遭报应。膀臂枯干和右眼失明,可能意味他不能再作牧人。

无用的牧人(’elil )。该词常用来指偶像。有人认为原文应拼为'ewili ,如15节(见该处注释 )。

刀。是对于牧人的警告,免得他们辜负自己的职责。

●「膀臂」、「右眼」:泛指其「力量」与「洞察力」,也就是当领导者所必须仰赖的力量。

◎这里形容的牧人显然十分邪恶,不只轻忽群羊,而且还积极消灭群羊,并自肥,可能指历史上对犹太人施行暴行的掌权者;也可能指启13 提到末世的敌基督。

◎恶牧人的特征是不理会有需要的羊之需要,却剥削有能力付出的羊。我们可以思考自己或者自己的教会、组织,是那种不理会羊群的需求,只会要奉献的人吗?神说这样的人,审判就是「失去牧养的能力」

例证

【大审判

本章与第十章成一强烈的对比。先知由安慰的信息(第十章 )转移到神的责备。藉?羊群(代表百姓 )与牧人(列国的君王领袖 )的画像,带出神的审判。

.耶路撒冷的大审判(1~3 )──用一个丧礼中的哀号为背景,先知带出百姓将面临大审判那毁坏与荒凉的光景。可能最近的一次应验是指向主后七十年罗马军攻毁耶路撒冷的事件。

.因弃真牧人而带来的审判(4~17 )──选民因拒绝真牧人去跟随无用的假牧人(15~16 )而遭神的刑罚。这刑罚可归纳于第10节「我废弃与万民所立的约」这句责备中,神定意「不再怜恤这地的居民」(6 )。和神的关系断绝,被神所弃,这是何等可怕的刑罚。而对那些无用的牧人来说,祸患与咒诅必不离开他们(17 )。

.主耶稣是我们的大牧人,祂看顾丧亡的,寻找失丧的,医治受伤的,在我们中间牧养我们。我们能终生跟随这位善牧,是何等大的福气。

祷告求主在中国教会中,兴起更多忠心的好牧人、领袖,牧养?分散在各地的羊群。又求主怜悯,格外保守在这世界某些地方,那些仍没有牧人牧养他们的羊群。

──《新旧约辅读》

【属灵生命-我们是谁的牧者?(11:1-17)】


若我们要立志作好牧人,1至14节所说的,不一定可以鼓励我们。神要撒迦利亚先知牧养将宰的群羊,谁知群羊嫌憎他,他也厌烦了这羊群──好牧人得不到欣赏,只是得到相等于奴隶价值的工钱;牧养的和被牧养的不欢而散,所立的约都被废弃。
若我们放弃作好牧人,15至17节就警告我们,如果牧者不顾丧亡的,不寻找分散的,不医治受伤的,不牧养强壮的,只吃肥羊肉,又撕裂牠的蹄子,审判就会临到牧者,丢弃羊群的牧人就有祸了。
到底,我会怎样选择呢?无论神要我牧养的,是团契的团友、主日学的学生、儿童聚会的小朋友或是自己的家人,我会否像恶牧人那样不顾惜他们,没有尽心照顾他们?小心,神的审判必定临到。但我若要作一个好牧人,也要有心理准备,羊群不一定会欣赏我的牧养,我可以做的,不过是尽力牧养他们。
然而,作好牧人被羊厌弃,总胜过作坏牧人被神审判。
默想
「无用的牧人丢弃羊群有祸了!刀必临到他的膀臂和右眼上。他的膀臂必全然枯干,他的右眼也必昏暗失明。」
心灵的镜子
求主叫我作忠心的牧者,带领神交托我牧养的羊群。

──《圣经姐妹版撒迦利亚书注释》

好牧人】

「你要牧养这将宰的群羊。」

以色列人是神的羊。他们常常走迷,犯罪违背神;神使他们落在极困苦的境地。但神不永远忘记他们,向他们施怜悯,兴起祂的仆人来拯救,照管他们。少年先知撒迦利亚的名字,就是“神记念”的意思。

牧人的设立

耶和华我的神如此说:“你撒迦利亚,要牧养这将宰的群羊。买他们的宰了他们,以自己为无罪;卖他们的说:‘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因我成为富足。’牧养他们的并不怜恤他们。”

神的子民落在这样可怜的境况。作领袖的,为了自己的利益,在必要的时候,不惜于出卖羊群,把他们交在外邦人的手里;反而自己得意,以为干得好。买主对羊没有感情,只当作是没有生命的商品,不假爱惜,随意宰割。而那些直接牧养的人,因为是雇工,挨到时候领工资,不论羊遇到甚么事,他们都不怜恤。但神知道羊是祂的,记得差遣忠心仆人来照管。

牧人的职事

先知撒迦利亚,是神设立的,预表那位要来的好牧人,就是主耶稣基督。祂手拿两根杖:“荣美”是“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约壹14);“联索”是表明主领外邦信徒与犹太人“合成一群,归一个牧人”,就如犹大和以色列合一。神仆人看到那些宗教人的嘴脸,心中就觉得厌烦,就如主耶稣怜悯罪人,却不耐烦那些假冒为善的祭司长,文士和法利赛人,以他们不配进天国

牧人的被拒

好牧人的心,不放在工价上面:“你们若以为美,就给我工价;不然,就罢了。”只是应当尊重牧人的职分。他们轻蔑先知,低估他的价值,给他三十块钱,只相当于一个奴仆的身价:这等于藐视神,因此吩咐他丢在耶和华殿中,给服役的窑户。这预言应验在犹大以三十块钱的代价,出卖主耶稣。但他们拒绝好牧人的结果,是兴起愚昧的恶牧人,背叛的领袖,给犹太民族带来悲惨的噩运,遭受苦难(A.D.66-74-132-35 ),经历残暴的屠戮。
犹太人的历史,也可作为我们的鉴戒。

── 于中旻《撒迦利亚书笺记》

「我拿着两根杖,一根我称为荣美,一根我称为联索。」

先知的执事在穷苦人中间,他们听从他的话(十一节 ),承认他的话是出于耶和华。从牧者的立场看,他们是最好的羊群。

有一天,先知在他们这些前辈人中出现,手持着两根杖:一根成为荣美,因为代表神所爱的百姓可能的美善。另一根成为联索,指整个民族联合起来,成为一体。这两根杖完全折断了,表明神拣选别的百姓来宣扬祂的美名,而且以色列的合一也必废除了。当祂的听众知道这样的宣告,他们心中的反应立即承认他牧者的关怀,但是代价只有奴仆的身价(。这么多使先知痛心,因为他的眼泪与话语只换来这些!

这也说明主的心肠,祂渴望教会的荣美与合一。但是祂深深地失望了。祂只有折断那两根杖。祂所得着的回应,没有感恩(马,祂最后讲道时表露出来,以后祂不是还被出卖吗?这情形时常这样。你怎么可以失去祂期望于你的荣美与合一呢?你怎么可以轻忽事奉呢?你怎么可以像法利赛人将血汗丢在窑户的田里、十节 )?你要悔改,恐怕好牧人会用更厉害的办法使你受火的试验呢。

──迈尔《珍贵的片刻》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