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导读:撒迦利亚 第12章


圣经综合解读

1「耶和华论以色列的默示。铺张诸天、建立地基、造人里面之灵的耶和华说:」

2「『我必使耶路撒冷被围困的时候,向四围列国的民成为令人昏醉的杯;这默示也论到犹大(或译:犹大也是如此)。」

3「那日,我必使耶路撒冷向聚集攻击他的万民当作一块重石头;凡举起的必受重伤。」

4「耶和华说:到那日,我必使一切马匹惊惶,使骑马的颠狂。我必看顾犹大家,使列国的一切马匹瞎眼。」

5「犹大的族长必心里说:“耶路撒冷的居民倚靠万军之耶和华——他们的神,就作我们的能力。”」

在十二-十四章中,「以色列」())指整个以色列民族,包括南北两国的后裔。
「令人昏醉的杯」()),指神将使围困耶路撒冷的列国如喝醉酒的人,无力争战。「杯 סַף」原文又被译为「盆」())、「门槛」()),在这里是双关语。正如大「盆」喝酒会让人醉得步伐不稳,高出地面的「门槛」也很容易绊倒人。以色列人的门槛是石头的,也就是下文比喻中那块难以搬动的「重石头」())。
「这默示也论到犹大」()),原文是「犹大也一样受困」(英文ESV、NASB译本)),指犹大全地将和耶路撒冷城一起被围困。
「那日」()),经历了两千年大流散的以色列人已经归回,但耶路撒冷城却被列国围困。前来攻击的仇敌人数众多、双方实力悬殊;但神出手干预()),百姓倚靠神的能力反败为胜()),仇敌溃不成军())。因此,耶路撒冷就像「一块重石头」()),想合力抬起他的万民得不偿失、反受其害,「凡举起的必受重伤」())。这也是一切属灵争战的原则:「神既是公义的,就必将患难报应那加患难给你们的人」());历世历代所有不自量力地抵挡神、攻击圣徒的人,最终的结局都是自受其害。
十二-十四章是关于「耶和华的日子」())的伟大预言,其中十九次提到「那日」和「耶和华的日子」,清楚地启示了基督在「耶和华的日子」再来审判、在地上建立千年国度的过程,是旧约中对「耶和华的日子」描述最详细的经文。这段预言以「铺张诸天、建立地基、造人里面之灵的耶和华」())开始,宣告我们的神全能、全知、全在,既能创造天地,也能改变人心。这段预言又用了六十三个「必」字(和合本译文)),准确地表明神的应许永不改变、必要成就。人类的历史不会循环重演,也不会持续向下,更不会持续向上,而是不断走向神所预定的目标。这历史并不掌握在人类自己的手中,神的计划并不倚靠信徒的配合或努力,是祂自己使「万事都互相效力」()),使历史走向救赎计划里的终点。

6「『那日,我必使犹大的族长如火盆在木柴中,又如火把在禾捆里;他们必左右烧灭四围列国的民。耶路撒冷人必仍住本处,就是耶路撒冷。」

7「『耶和华必先拯救犹大的帐棚,免得大卫家的荣耀和耶路撒冷居民的荣耀胜过犹大。」

8「那日,耶和华必保护耶路撒冷的居民。他们中间软弱的必如大卫;大卫的家必如神,如行在他们前面之耶和华的使者。」

9「那日,我必定意灭绝来攻击耶路撒冷各国的民。」

「火盆、火把」())都是引火的工具,能点燃「木柴、禾捆」())。
「那日」()),虽然神使耶路撒冷身陷困境,但却是「如火盆在木柴中,又如火把在禾捆里」()),能「左右烧灭四围列国的民」()),让世人看到「耶路撒冷人必仍住本处,就是耶路撒冷」())。这也是一切属灵争战的原则:正如保罗「所遭遇的事更是叫福音兴旺」()),并且使人能因他所受的捆锁反而「笃信不疑,越发放胆传神的道,无所惧怕」());信徒并不是只有成功、顺利的时候才能荣耀神,我们在失败和难处中的经历,照样能见证神在我们身上的工作。
「犹大的帐棚」()),指耶路撒冷之外没有城墙保护的乡村。「大卫家」()),指大卫的子孙、神百姓的领袖。「大卫家的荣耀和耶路撒冷居民的荣耀」()),指耶路撒冷的宫殿和城墙。
当耶路撒冷被仇敌围困的时候,神先拯救耶路撒冷之外的乡村,最后才拯救耶路撒冷,免得百姓把得胜归功于人的荣耀。但神却始终「保护耶路撒冷的居民」()),并使「他们中间软弱的」())也能象大卫那样能征善战,而他们的首领则要像「耶和华的使者」())那样大有能力。这也是一切属灵争战的原则:「你们所遇见的试探,无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实的,必不叫你们受试探过于所能受的;在受试探的时候,总要给你们开一条出路,叫你们能忍受得住」())。
上图:在1967年6月5-10日的六日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中,站在哭墙旁边的以色列伞兵。犹太人被驱离耶路撒冷将近两千年之后,终于回到了圣殿山。六日战争埃及、叙利亚和约旦联军首先发动的,一开始以色列危在旦夕,但六天之后,以色列却大获全胜,并从约旦手中收复了耶路撒冷旧城和圣殿山。这正如亚十二6所预言的:「『那日,我必使犹大的族长如火盆在木柴中,又如火把在禾捆里;他们必左右烧灭四围列国的民。耶路撒冷人必仍住本处,就是耶路撒冷。」

10「『我必将那施恩叫人恳求的灵,浇灌大卫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他们必仰望我(或译:祂;本节同),就是他们所扎的;必为我悲哀,如丧独生子,又为我愁苦,如丧长子。」

11「那日,耶路撒冷必有大大的悲哀,如米吉多平原之哈达临门的悲哀。」

12「境内一家一家地都必悲哀。大卫家,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拿单家,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

13「利未家,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示每家,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

14「其余的各家,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

「施恩叫人恳求的灵」()),原文是「恩典与恳求的灵」(英文ESV、NASB译本)),指圣灵。
「他们所扎的」()),除了主耶稣在十字架上的遭遇()),在历史上并没有应验在别人身上。当基督再来的时候,「祂驾云降临!众目要看见祂,连刺祂的人也要看见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祂哀哭」())。圣灵将使以色列全家认出主耶稣就是他们所盼望的弥赛亚,「他们看见人子有能力,有大荣耀」()),因此深深懊悔,承认祂就是他们祖先在十字架上「所扎的人」())。
「如米吉多平原之哈达临门的悲哀」()),意思不能确定,可能指纪念约西亚王在米吉多平原阵亡的哀悼()),比喻以色列全国都将悔改())。
「拿单」())是大卫的儿子()),「示每」())是利未的孙子()),提到这两个宗族,可能因为所罗巴伯是从拿单与示每而生的大卫后代()),所罗巴伯的兄弟也叫示每 ())。「大卫、拿单、利未、示每」代表神百姓的领袖。
「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可能指夫妻「暂时分房,为要专心祷告」())。根据犹太传统,男女不可在一起举哀,必须分开())。
「我必将那施恩叫人恳求的灵,浇灌大卫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这句话清楚地宣告:将来「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并不是因为人首先认罪、悔改,而是因为神主动的恩典和圣灵的工作。人被罪玷污的自由意志没有可能自己决定信主,只有圣灵才能叫人在难处中「恳求」救恩;只有神主动「将那施恩叫人恳求的灵」先赐给我们,我们才可能真实地「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神叫祂从死里复活」())。因此,「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神要来的日子 第十二至十四章再次用‘一篇神谕’(或者‘负担’ )这种表达形式作为开端,它们包括撒迦利亚书第二部分的后半和整卷书的结束部分。总结这几章的主题在‘那日’一词中可以找到,它被一再重复使用,而在这卷书的最后一节中都提到它。这个词突显这几章的启示文学观点;无论这位先知是撒迦利亚或者某位未知的继承者,讲述看来所有的人类历史都移向的那一天。就像在其他启示性经文中的先知,其语言不可避免地是神秘的和难以测透的。我们必须先阅读和吸收它的内容,然后进一步去尝试掌握它更深刻的意思。

第十二章分成两段,首先描写对耶路撒冷的攻击,其次绘画一个发生在城市里的悲剧事件,以及它的结局。

(一 )攻击耶路撒冷(1-9节 )。藉着先知说这些话的神,被称为创天和地,以及给予所有人类生命的那一位。这些导言式的经节是重要的,作为随后部分的背景。这个‘日’是这卷书这一部分的焦点,它是一个所有的创造不可改变地要移向的时间,但是我们在这段一开始时就被提醒,创造是根源于神的;神是创造的源头,祂也有能力去移动被造的世界朝向它的毁灭。而且正像第一个创造行动那样,从起初的混沌呈现秩序出来;照样世界移向毁灭时,那些前期混乱的原素,也要在‘那日’最终的秩序建立之前发生。

按字面意思或作为比喻来看,耶路撒冷被围攻一事,是这几节经文所预期的。世界的各国,包括犹大,围绕在这个首都准备攻击,不知道神已使这座城坚固难以攻破。正像一个农夫那样,奋力从地里移掉一块巨大的石头,可能会伤了他的背或者引起一些内伤,照样列国布阵对抗耶路撒冷也将伤害他们自己。这些围攻的军队,带着他们装甲齐备的骑兵,在进攻这座城市时,将会像疯狂一般被突然击倒。而犹大的军队,作为参与这不圣洁的联盟的成员国,将很快地觉察到神与这座城市同在;知道了这个道理后,他们将在战争中迅速地转投另一方。犹大军队的叛变将好像火炬在干草上,他们原先的联盟变为混乱一片,并摧毁这个联合进攻阵营。经过所发生的一切,耶路撒冷会保持不受损伤,而犹大的军队将感受到这种胜利的激励,他们迟至事后才能够看见所行的错误。神将应许绝对地保护这座城市和她的居民,而那些攻击耶路撒冷的世界各国将要遭受毁灭。

这种进攻、反攻、然后胜利的启示文学的景象,传达了一种世界合一的形像,这种合一在开始时,甚至一些选民也属于其中的一分子。合一的起源可见于对耶路撒冷的共同敌意之中,而虽然这种敌视的理由没有特别指明,可以假定它是建立在一种对神的仇恨之上,而神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由这座城象征。这种将来的异象不需要文字上的理解,甚至也不需要视为任何严格的意义上的预示。乃是先知把他在当时世界中觉察到的现实要素投射在启示文学背景上。虽然世界各国有分化的倾向,在追求邪恶中却有一种共同基础的合一,它可以另外被描述为对神的反抗。而这种列国对神的反对,无论它是在个别人的心中,或者在列国的政策上,必须在神的国度建立之前先被克胜。先知的异象是黑暗无望的,但也是现实的: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邪恶在世界上是如此根深蒂固,神的国度是不可能实现的。除非能够击败邪恶,善良才能胜利。

(二 )在耶路撒冷的悲剧(10-14节 )。在耶路撒冷城中,看来一场可怕的悲剧发生了,虽然在经文中,悲剧的准确性质很难界定。这座城市的居民杀死了某个人;究竟它是一种谋杀行动抑或一种处决的执行,并不太清楚,虽然后者比较可能,因为这种行动,事后使整个社会有罪疚感。犯罪的行动以后,城中的人民突然觉察到他们有罪,接着充满忧伤,寻求赦免他们所行的。整个社会都十分哀痛,包括那地的大家庭(12-13节 );当丈夫和妻子觉察到那个大逆不道的行为,他们一起真诚的深感悲伤,而他们每个人都要对这行为负部分责任。他们要对一个好人的死亡负责,这是很清楚的,虽然那个人的身分尚未确定。

这一节启示文学异象的部分结果,是使读者认识,不单是那些在这座城墙以外的各国联合起来反对神,即使是在城中,也无法认识神的仆人。虽然如此,但两者有一个分别,城里的居民,在某方面能够认识他们行为的可恶,并且悔改归向神求赦免。

这几节经文无疑会令基督徒读者联想起受难节的叙述,以及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情景。确实的,约翰在他描述耶稣死亡的实时结果时,引用了第十节,而这景象在亦再重现。在基督教的神学中,耶稣基督的死象征着人类反对神,但更重要的是作为一道桥梁去恢复神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因此,从这种古代启示文学异象的观念来看,钉死十字架代表神的国度来临前那不断加剧的混乱,也代表超越混乱之外实现神的新平安的可能性。但是从这种基督教神学的观点,我们也能够看到启示的异象是无时间因素可言的。异象的意思,并不止于十字架和基督的福音;纵使异象的意义令人捉摸不清,它仍然表达了关于将来的真理。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撒迦利亚书第十二章

Ⅱ耶和华最后的干预与当时的苦难

从前面的大纲(90页)可以看出,九至十一章所谈的题目,在十二至十四章再度出现,不过愈接近“那日”,紧张度就愈高。这三章中,“那日”一词出现了十六次,作提醒之用。最后,十四章以图示的说法典型的末日启示文体说明“那日”的事件在何处发生,随之而来的,是神宇宙国度的建立,所有国家都来敬拜祂。

2耶路撒冷的欢乐

先知从战争与胜利的主题开始,地点在耶路撒冷,因为分散的被掳之人已经归回。这座城被列国包围,其人数比城中的人多得多。在这场势力差距极大的战争中,连犹大也离弃了首都;直到耶和华干预,不平衡的局面才改观。敌人反胜为败,溃不成军,因此人人都知道,是神护卫了这城,胜利终将属它。此处全球的观点、神奇迹式地插手拯救耶路撒冷,以及事成定局的意味,都是末日启示的特征;解释时必须配合这种风格

所有的翻译都用散文的形式,不过本章却是以诗体的散文写成。按着逻辑与文体,拉马赫区分出几个小单位,他称之为“节”259。他发现这些呈对句安排∶2、3节;4+5、6节;7、8节。第1节是前言,第9节为结论。

1.有关标题的说明,请参阅的注释,亦见增注,第173页。论以色列,既然这里关注的是犹大与耶路撒冷,这一词似乎出人意料;不过我们不难视“以色列”为指整个民族,不像只指北国。十二至十四章没有谈到以色列与犹大的冲突。铺张诸天……的耶和华,这里提说大能的造物主,不单创造宇宙,也造了大地与人;让人想起。这段引言很合适这几章,因其中展望大君王耶和华来完成一切事

2、3.这两节为平行语,显出它们是连在一起的∶“耶路撒冷令人晕眩的杯”,与“耶路撒冷一块重石头”相呼应;“万民”重复出现;包围的概念也重复出现。因为某种原因,列国都想获取耶路撒冷260,正如;但他们得不偿失。耶路撒冷令人晕眩的杯,“杯”代表神为人所定的生命经验,可能为“救恩的杯”,福杯满溢;但从人的悖逆不信看来,这里必是耶和华忿怒的杯。从前耶路撒冷要喝这杯,以至喝尽;参∶;但现在这杯已经挪开,轮到列国要喝。他们既喝醉,就无能为力。NEB 取 sap{ ,“杯”这字的另一个意思“门槛”,因此读来不同。

它也要与犹大反对。第2节下半的希伯来文不容易明白,古译本也没有太大帮助。JB 将它删去;可是 NEB 或许传达了原意∶犹大在耶路撒冷被困时将身不由己。犹大也反对耶路撒冷,或是出于自愿,或是被仇敌压境的势力所迫。

耶路撒冷一块重石头。这里的图画是一群挑夫要合力抬起一块岩石。尽管他们的人力充足(万国),还是伤到了自己,因此必须放弃尝试。

4、5.画面又改变了,有骑兵在攻城,他们似乎被瘫痪,无技可施。在前一句对联中,列国的灾难似乎是出自他们自己的决定;而在本节,耶和华则主动干预。这里也有重复句∶“我必击打每匹马”;惊惶,巴拉攻打西西拉时便是如此使骑马的颠狂。因背道而遭致的一系列灾难中,颠狂与眼瞎相连我要睁眼看犹大家,这是第四次提到“耶和华的眼”,目的是在审判之日拯救他们。神已经为耶路撒冷的缘故插手干预,因此犹大也来投靠祂。

6.这里采取行动的仍是耶和华,我必使犹大支派如同火盆在木柴中……。犹大置身于敌人中的事实,反而对大局有利。火怎样瞬间点燃火种与柴堆,犹大也将使仇敌遭毁灭,而耶路撒冷则在一旁观看。

7、8.耶路撒冷的大卫家与其余的犹太人之间的竞争,因神应许犹大先胜而告解决。他们互相需要,不可彼此辖制。耶和华保护耶路撒冷的盾牌,也要保护他们;祂的能力将使软弱者有大卫的才干。盼望仍然以大卫家为中心,这个家必如神,这是很大胆的声明,下一句则将其修饰为,如耶和华的使者。前来向大卫求恩的人,曾说他“如同神的使者”;这是一句尊敬的话,刻意的夸大之辞。然而应验在耶稣身上时,却还显得分量不足。

9.这节结论毫不含糊地指出本段的要点∶耶和华定意灭绝来攻击耶路撒冷各国的民。世界冲突的事实已假定存在,耶路撒冷必得到最后胜利;无论这将是按字面或是寓意出现,都必成就。

259 Lamarche, p. 74; R. C. Dentan( IB , VI , p. 1106)形容第2节以下为“仪文形式的短歌”。
260 先知假定耶路撒冷是地球的中心。见 S. Terrien, 'The Omphalos Myth and Hebrew Religion', VT , XX, 1970, pp. 315~338.

2为被扎者哀恸

这一段和前面形成强烈对比。胜利的欢欣现在转为哀恸。大卫家与耶路撒冷的居民,刚从耶和华得着保证,但却不可任意而为。他们需要新的灵和新的洁净,这些事都与城中一位人物被杀,而带来的哀恸有关。

10.怜悯与恳求的灵,这种新的心态来自耶和华,我必浇灌怜悯(希伯来文 h]e{n )直译为“恩惠”,但在这里要彰显的特定恩惠,乃是为一谋杀事件悔改,所以较自由的翻译也合理。NEB 译为同情与怜悯的灵,保持 h]e{n 的自由翻译;“怜悯”来自希腊文的 oiklirmou ,但希伯来文 tah]@nu^ni^m 意为“寻求恩惠”,因此译为“恳求”。当他们仰望那位他们所扎的,早期译者显然认为这节很尴尬,因为他们的翻译呈现将希伯来文作各种修改的努力。

在希腊译本中,被扎变成“以轻视对待”、“羞辱”;在亚兰文译本则为“排斥”。仰望他见于一些希伯来文抄本,但也许不是最可靠的。希腊文、叙利亚文、亚兰文和拉丁文等译本根据较佳的希伯来抄本,读为望向我(参 AV“仰望我”,RV“望向我”)。显然有位早期的抄写者感到,先知不可能让耶和华说出这句表面冲突的话,即祂曾被处死;所以他将代名词改变了。愈难的读法愈可能是原文,因此这里应维持原状。NEB 将两个代名词都保留,而读为∶他们将仰望我,仰望他们所扎的那一位。这必须要稍微改变希伯来文的子音和母音;惟一支持这翻译的是一晚期的希腊译本(Theodotian,主后第二世纪),这译本可能受的影响。约翰虽用本节,但却不可视为证据,因为新约作者常自由使用旧约(参∶的注释,谈福音书作者的引用);他也许只是要带出一般的意思。

如果我们接受原文可能为“仰望我”,其意义为何?以下介绍三种典型的解释,可看出注释家意见何等分歧。许多人认为,先知是想到某位历史人物,如欧尼亚三世,他于主前一七○年被谋杀;或是马喀比的西门,他于主前一三四年被谋杀261;但即使可以把这段经文的日期订得这么晚,也没有一位历史人物能完全满足它。另一个相对的看法,是克巴确克(A. E. Kirkpatric祂)提出来的∶“被推翻的是代表耶和华的人,也就等于祂本身。”262 但是,两个位格怎能以其中一个的死来算?克巴确克自己承认“这段经文是未解决的谜”,加尔文是以这里的死是比喻∶“现在神……以人的方式说话,声称祂因祂百姓的罪受伤;尤其当他们顽梗背逆,轻视祂的话,祂就像一个人心脏被刺,受到致命的伤害。”263

在提出更进一步的建议之前,最好先看看整个上下文。这一章的下半集中于一件事∶因一位被扎之人的死而引起的哀恸,这哀恸之苦的程度,如丧独生子,希腊文译本将形容词“独一”译为“钟爱”( agape{tos ),无论是指一个人(以撒),还是(如耶利米和阿摩司所言)指整个百姓。同样,长子在犹太家庭中为特别宝贵的孩子。从出埃及以来,以色列就被称为耶和华的长子。因此,将被扎之人以整个民族来解释,是有根据的,故钟斯译为∶“他们将仰望我(耶和华),触摸那些他们(列国)杀死的人”或“死在战争中的人”264。他认为此处是指犹大的烈士,他们在最后之战中,为拯救耶路撒冷而牺牲。他也要人注意265,他将那里的仆人解释为“集合”名词。为国捐躯之人的受苦,或许可以视为具救赎性,但这些烈士之死与哀恸之后罪的洁净又有什么关系?这样的解释并不令人信服。

11.接着是一则难解的类比∶这场哀恸大如米吉多平原之哈达-临门的哀恸。RSV 言下之意,指“哈达-临门”为一个人;而 AV、RV 则是指地名。后者为古老的解释,可溯自耶柔米,他将这地视为他所知道的路马尼(Rummane*),距耶斯列不远。既然他住在伯利恒许多年,这个辨认或许有充分的证据。但后来的注释家属意其他地方。旧约有一个地名叫临门,和合本译为“利门”;,但这也是一个神o的名字。许多现代注释家放弃了古老的解释,而用宗教礼仪和神话来解释。有人认为,“哈达-临门”是巴比伦神o塔模斯的另一个名字266,或是类似塔模斯的繁殖之神的名字,在一年一度的仪式中,有为塔模斯的哭泣,就是以西结所责备的267

劳雷(H. H. Rowley)相信,拉斯珊拉(Ras Shamra)碑文有助于了解迦南的宗教仪式,也可能解释这一节268。哈达是古代闪族的暴风之神(参∶等处,哈大底谢,意为“哈达是我的帮助”)。在古迦南的神话中,哈达是阿雷音的父亲,他的儿子死于摩特(这个名字与希伯来文的“死”字有关)之手,而哈达为他大哭。后来经过报仇,阿雷音与摩特都复活了。如果这是一年一度仪式的根据,这观念也许影响了以色列人,因此成为一种比较的标准,先知以它来衡量悔改的程度。

这种古老的习俗有可能到被掳之后仍然存在,和以色列所看重的一些历史记念日结合在一起,诸如∶约西亚之死米吉多可能指这件事。西方的圣诞节也是将异教与基督教的节期合并。我们知道在编历代志的时候,为约西亚的哀哭仍然每年举行。也许犹太人臆测,倘若敬虔的约西亚没有死,就不会有被掳的事。

早期译者对这一节就感到困难;从亚兰文译本可见一斑。由詹斯玛翻译的译文为∶“如同为暗利之子亚哈的哀恸,他被他泊临门的儿子哈达临门杀死;又如同为亚们的儿子约西亚的哀恸,他被法老尼哥(那残废者)杀死。”269这是第三种对哈达临门的解释,视他为历史人物,就是将亚哈杀死之人;这人除此处外并无其他资料;但这个解释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哀恸的对象应当是哈达临门,而不是亚哈。德柯尔认为,为外邦神o的哀恸,与在耶和华面前的哀恸不可能相提并论;他从亚兰文抽出“亚们”一字,指出其子音可能与临门的子音弄错了。这样调整后的翻译,意思很顺∶“那日的哀恸将如为亚们之子(即约西亚)在米吉多平原的哀恸。”270 不过,这解释只是根据一种译文的修改,必须视为臆测性很高。

12~14节哀恸的人,又让人注意到大卫(参10节,他为扫罗与约拿单之死,并押沙龙之死大大悲恸。布鲁斯(F. F. Bruce)注意到这里提到大卫,而认为这则神谕的词汇“可能取材自全国性仪式,尤其可能取自君王在该仪式中所扮演的角色”271。阿克诺进一步提出,或许仪式的某一段有押沙龙礼赞,而这神谕的某部分源于该处。他将这点与大卫为押沙龙过度哀哭相连272。然而这种仪式存在的证据仍有待发现。

既然学者的观点如此混乱,第10、11节究竟当如何解释?这宗谋杀事件发生于耶路撒冷,被害者从某方面而言是与耶和华认同的,而城内的居民必须对他的死负责。在事件发生后,他们受良心谴责;而在莫大的悲哀之际,他们发现自己里面得着了一份恩赐,就是新的悔改之灵,和恳求赦免之灵,紧接着则为从新开的泉源得洁净的应许;参∶。虽然的“刺伤”与这里第10节所用的字不同,但拉马赫却发现,这两位作者同时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必有其重要性;他们共同的信息为∶耶和华的使者被刺、死亡,与罪得赦免有关。他的看法可说相当正确。不过,撒迦利亚并没有指认这位被扎者为仆人,或君王。

12~14.虽然先知说这地要悲恸,他所关注的是耶路撒冷,尤其是王室,如大卫从前的哀恸一样。当王室哀恸,全民也会跟着哀恸。大卫有一个儿子拿单;参∶,利未有一个儿子示每。王家与祭司家族被挑出来,因他们在这罪中有分;也许是他们的野心和嫉妒促成了这事。重复的话,每家独在一处,妻子独在一处273是为要强调悔改的真实。每一个人都悔改,不是因受别人流泪的影响,不是外表做作,好像职业的哭手。真正的悔改乃是神之灵的礼物(10节)。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耶和华论以色列的默示。铺张诸天、建立地基、造人里面之灵的耶和华说:」

〔暂编注解〕本节显示神的权力范围包括天、地与人的家,能够克服列国,保护耶路撒冷 (2-9 ) , 以及使选民为罪痛悔,并得蒙洁净。(12:10-13)

「以色列」:泛指神的选民。

● 亚 12:1 与 赛 42:5 思想很相近。

●「以色列」:指整个以色列民族,而不单指北国。

12:1-13:1耶城遭围攻获救及百姓仰望被扎者:本章起至末章均论到神的百姓在末日的境况及神的拯救。

十二~十四章构成一个预言。主题是:基督再来建立祂的国度。

◎9-11章为第一组谕言,12-14章为另外一组谕言;后者共享了十七次「那日」,一次「耶和华的日子」,强调末世将要成就的事—审判。在旧约中,撒迦利亚书对于「耶和华之日」的观念与整理描述地最详尽。

12-14章是第二个“默示”。这个预言信息的标题可以是“神计划的胜利”。

】「耶和华论以色列的默示。铺张诸天,建立地基,造人里面之灵的耶和华说:」

本节显示神的权力范围包括天、地与人的家,能够克服列国,保护耶路撒冷(2-9 ) , 以及使选民为罪痛悔,并得蒙洁净。(12:10-13)

「以色列」:泛指神的选民。

——《串珠圣经注释》

】「我必使耶路撒冷被围困的时候,向四围列国的民,成为令人昏醉的杯;这默示也论到犹大。」

耶路撒冷是令人昏醉的杯。昏醉原意是「摇动」,因醉酒无法站稳,东倒西歪。这是指外邦人,就是四围列国的民。他们起初因胜利狂欢而酗酒,现在是神忿怒的杯使他们昏醉,这是他们自作自受,自食其果的情况。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昏醉」:这里有震颤摇晃之意。

「杯」:比喻神赐予世人的命运。

「这默示也论到犹大」:或作「对犹大也必如此」,大概是指犹大如耶城一样受列国围攻。

令人昏醉的杯。;51:57;的类似比喻。

围困。见注释。

●「昏醉」:「蹒跚」、「晕眩」。

●「昏醉的杯」:旧约的俗语,意指神将盛在杯中的审判倾倒下来,叫喝者昏醉无力抵挡。 耶 25:15-2849:12

●「这默示也论到犹大」:应该译为「犹大也一样受困」。

●「犹大」:可能指郊区的犹太人。

2~3这两节经文是说,列国来围困耶路撒冷,本想从中获得好处,但相反地却因耶路撒冷而受伤害

2~3“昏醉的杯”。神的忿怒使那些攻击耶路撒冷的人眩晕、摇晃。“那日”在这最后三章经文里出现了十六次,所指的是将来的哈米吉多顿大战。“重石头”。攻击者会发觉耶路撒冷是不能移动的。“万民”。更可作:万国。

「昏醉」:这里有震颤摇晃之意。

「杯」:比喻神赐予世人的命运。

「这默示也论到犹大」:或作「对犹大也必如此」,大概是指犹大如耶城一样受列国围攻。

——《串珠圣经注释》

令人昏醉的杯(碗 )】

这句话也出现在。不过,这里用的是「碗」(saph )而不是杯。作者的用意可能是作双关语,因为希伯来文 saph 也有「门坎」的意思。正如大碗喝酒会醉得步伐不稳,门坎高出地面,也很容易绊倒人。犹太人的门坎是一块石板,两端有凹处,刚好卡住门面(大的城门凹处在地面 )。门关上,会顶住门坎。石板门坎也可能就是下一节的难以搬动的重石。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那日,我必使耶路撒冷向聚集攻击他的万民,当作一块重石头;凡举起的,必受重伤。」

耶路撒冷成为一块重石头,大家(列国 )想集体来举起,他们想搬起,在过程中就受了重伤,以致不得已放弃这举动。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那日」:在本章与13章; 14章多次出现 , 大概指弥赛亚时代要发生的事。

「重石头」:比喻列国没有加害耶路撒冷的能力,仅自招损伤。

重石头。耶路撒冷就像一块无法移动的巨石,表面上粗糙不平。

受重伤(sarat )。该词其他地方只在中出现,表示禁止以色列人自残。原文是强调的。神要特特保护祂的子民。凡要伤害他们的人必伤害到自己。

●「必受重伤」:指「被锐利的物品划伤」,这里是指列国的民举起耶路撒冷这块石头时,被锐利的边缘划伤。

「那日」:在本章与13章; 14章多次出现 , 大概指弥赛亚时代要发生的事。

「重石头」:比喻列国没有加害耶路撒冷的能力,仅自招损伤。

——《串珠圣经注释》

重石头】

如果上一节的「碗」有双重意思,亦指门坎,那么这就是石板门坎了。门坎是一扇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城门若是被毁,门坎也会脱落,因此是敌军攻城的主要目标。新巴比伦帝国文献提到拆城门,却没有特别提及把门坎拉出来。苏美人有一篇埃里杜城的哀歌,提到门框被拆。亚喀得文献提及用高质量的石头,并且用门坎作为城门与城墙的基础。西拿基立摧毁巴比伦的时候,把神殿与城墙的地基挖出来,扔到运河里。神殿的门坎通常刻有祷词,祈求神明庇护。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耶和华说:到那日,我必使一切马匹惊惶,使骑马的颠狂。我必看顾犹大家,使列国的一切马匹瞎眼。」

这里以「马」为中心,因为马是以色列敌人的力量,他们的马兵十分凶猛,无法使以色列抵抗。但是耶和华的能力强过一切,两次述及我要击打:击打一切马,使他们惊惶;再击打一切马匹,使他们瞎眼。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惊惶”。一种神奇的混乱和恐慌(“颠狂” )突然临到攻击耶路撒冷的军队。

「我必看顾犹大家」

:原文为「对犹大家我要睁开我的眼睛」,比喻神的恩勖、看顾,这与列国所依赖的马匹变得眼瞎成了强烈对比。

这番话一定给撒迦利亚和他的同工带来极大的安慰。因为当时似乎前途黯淡。敌人正在设法阻止圣工的进行

●「惊惶、颠狂、瞎眼」:这三个动词原是专指以色列民叛离神时所受的审判(28:28),在此变成针对以色列民的仇敌。

●「我必看顾犹大家」:应该译为「我必亲眼看顾犹大家」。

】「犹大的族长,必心里说,耶路撒冷的居民,倚靠万军之耶和华他们的神,就作我们的能力。」

犹大的首领看出,居民是真正的能力,而能力出于万军之耶和华。「首领」原意为「千」,即以千人为单位,如千夫长。他们在治理中,心里真有这样的信念,倚靠耶和华必有能力。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耶城居民因倚靠神而获救,于是犹大也转而仰望神。

「犹大」

:此处大概指住在犹大野地、较穷困的百姓(参7节「犹大的帐棚」 )。

「耶路撒冷 ...... 能力」:有古卷作「耶路撒冷的居民有能力,因万军之耶和华是他们的神」。

】「那日,我必使犹大的族长,如火盆在木柴中,又如火把在禾捆里;他们必左右烧灭四围列国的民。耶路撒冷人,必仍住在本处,就是耶路撒冷。」

火盆是盛有炭火的容器,火盆为引火所用。火把是在禾捆中,禾稼可能太干,容易着火,所以这也是可作引火之用。他们为要烧灭四围列国的民。

犹大虽成为烧着的火,使四围列邦的民毁灭,但他本身却十分安全,耶路撒冷人仍住在本处,完全不受侵扰。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犹大的族长”(首领、领袖 )将要像“火盆”,他们的仇敌在其上被烧灭。

族长('alluphim )。稍微改动一下元音,就成了'alaphim ,可译为“数千” 或“宗族”。见注释。在神保护大能确据的鼓舞下,犹大各宗族扩大疆土,占领了神要赐给他们的所有领土。

火盆(kiyyor )。用于洗浴或烹饪。在这里是火盆。

●「火盆」

:手提,里面盛有炭火的容器。

●「火盆」、「火把」:用来作为引火之用。

◎「耶路撒冷人必仍住本处,就是耶路撒冷」:意义是耶路撒冷经过战争仍然屹立不摇,这如果是指「末日战争」,那在1967年以前这似乎是不可思议,但以色列人在1967年的六日战争已收复了耶路撒冷的旧城。

◎6~9本段预言应该是指向末日战争,列国围攻耶路撒冷与犹大,而神亲自成为犹大与耶路撒冷的拯救,击败列国。

】「耶和华必先拯救犹大的帐棚,免得大卫家的荣耀和耶路撒冷居民的荣耀胜过犹大。」

〔暂编注解〕「大卫家」:指身为王裔的大卫子孙。本节表示首当敌人攻击的犹大百姓先被神拯救,他们的胜利使耶城居民的傲气受挫。不过神稍后也拯救耶城的居民(见8 )。

郊区地位的提高使犹大首都以外的地区和耶路撒冷一样光荣。

】「耶和华必先拯救犹大的帐棚,免得大卫家的荣耀和耶路撒冷居民的荣耀,胜过犹大。」

「大卫为王裔的大卫。本节表示首当敌人攻击的犹大百姓先被神拯救,他们的胜利使耶城居民的傲气受挫。不过神稍后也拯救耶城的居民(见8 )。

——《串珠圣经注释》

】「那日,耶和华必保护耶路撒冷的居民。他们中间软弱的,必如大卫;大卫的家,必如神,如行在他们面前之耶和华的使者。」

「保护」一词原意为遮盖,好似鹰鸟的翅翼覆盖在上,保谨雏鹰。

他们中间软弱的,是指余民中有的因惧怕而站立不起来,或衰弱得无法振作,他们甚至扑倒(这动词的原意 ,却可像大卫那样的刚强,大卫是常胜的将军。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即使最“软弱”的耶路撒冷居民也会得着能力,像大卫王那样与敌作战,而众首领(“大卫的家” )却要像神那样有能力。

「必如大卫」

:即像大卫的勇猛

「如神」:与「如行在 ...... 使者」意思相同,比喻大卫家的大能、尊荣。

这些得胜大能的应许本来要应验在犹大的余民身上。原指望他们结束流亡回归以后,能完全配合上天的旨意。凡这样依靠神的民族是战无不胜的。个人在对付诱惑、为神作战时,也可以提出这些应许祈求。

●大卫的家必如「神」:应该译为「天使」。

】「那日,我必定意灭绝来攻击耶路撒冷各国的民。」

「定意」原意为集中注意力,专一地向着既定的目的采取行动,决不迟缓。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进一步保证战胜一切敌人。

】「我必将那施恩叫人恳求的灵,浇灌大卫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他们必仰望我,就是他们所扎的;必为我悲哀,如丧独生子;又为我愁苦,如丧长子。」

「恳求的灵」也指求赦罪的心灵。「我」是指耶和华,则「他」是神的代表,应验在主耶稣身上,为众所公认的预言,为加尔文所强调,4也是一般学者所认可的。

「扎」字在希腊文的译词为「羞辱」,在亚兰文译词为「弃绝」,有人以为「扎」字的涵义是亵渎。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基督再来的时候,以色列会认出耶稣是她的弥赛亚,深深懊悔地承认祂就是他们的先祖“所扎的”那一位

「所扎的」

:教会传统认为是弥赛亚(参串 ),即以赛亚书里受苦的义仆。本节起描绘犹太人为他们所杀的弥赛亚悔罪哀悼。

施恩(chen )。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悦人的品质”,“魅力”,22:1);二,“喜欢”,常译作“蒙恩”,19:19,32:5)。Chen 的词根是chanan (和善的 )。

恳求(tachanunim )。词根是chanan,与上述“施恩”的词根一样。Tachanunim 意为“恳求喜欢”。

有关“施恩叫人恳求的灵”倾降的预言有不同的解释。“施恩的灵”可以理解为“恳求悦纳的灵”。若是这样,“叫人恳求”就是它的同位语了。合起来就是“寻求悦纳的灵”。按这种理解,先知所展望的是一次影响深远的属灵复兴,起因于对罪恶性质的新认识,其特点是热切追求基督的义。如果人仰望被“扎”的弥赛亚,在祂身上看到《旧约》各种预表的应验,从神赐下爱子的事上,空前地领悟到神奇妙的大爱,他就会为自己过去品格的欠缺而悲伤了。

“如丧独生子”的“悲哀”可以为弥赛亚而发出。一个准备好接受弥赛亚的民族应该表现这种悲哀。撒迦利亚在这里展示了以色列应有的前景。如果百姓能接受神所赐的爱子,犹太人和耶路撒冷的历史将会多么地不同啊!如果祂降临在一个已经准备好接受祂的民族,如果祂突然地被“扎”,他们将会多么地伤心啊!他们认识到是自己的罪导致祂受死,就更加难过了。

但这些话还有一次应验。“地上的万族都要哀哭,他们看见人子有能力,有大荣耀”和“看哪,他驾云降临,众目要看见他,连刺他的人也要看见,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他哀哭”似乎都引用了。这两处的“哀哭”与七十士译本中的“悲哀”是同一个词。这里所描写的悲哀,是指拒绝耶稣第一次降临的人将来的遭遇。当他们看见耶稣带着大荣耀复临时,就会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意味着什么。在其他世代中最剧烈地压制祂真理和祂子民的人,无疑也包括在这里的预言之中。

扎(daqar )。 常指用武器刺。约翰记载说:当一个罗马士兵刺耶稣的肋旁时,这节经文应验了

●「施恩叫人恳求的灵」:「恩典与恳求的灵」。

●「仰望我」:比较好的抄本都作「望向我」,有些抄本是「仰望他」。

●「扎」:「戳入」,「刺穿」,指用枪、剑或类似的武器用力穿过。

●必为我「悲哀」:「哀号」。

●「愁苦」:「痛苦」、「受难」。

】「那日,耶路撒冷必有大大的悲哀,如米吉多平原之哈达临门的悲哀。」

〔暂编注解〕“米吉多平原…的悲哀“:是指法老尼哥杀死了犹大的君王约西亚而说。约西亚是一位贤君。

这里所指的是贤君约西亚被法老尼哥所杀

「如米吉多 ...... 悲哀」:米吉多的哈达临门可能是约西亚王阵亡的地方 , 百姓为这位贤君哀悼,持续颇久。但本句或指在米吉多有类似哀悼搭模斯神的宗教仪式,因「哈达」及「临门」是叙利亚二位神祗之名

——《串珠圣经注释》

哈达临门。是由两个叙利亚神的名字“哈达”和“临门”复合而成的。含义不明。有人认为哈答临门是米吉多附近山谷的一个城市,指约西亚的死。他在攻打埃及王尼哥时,就是在米吉多山谷受了致命伤。约西亚的死导致举国的悲哀。还有人设法把哈答临门确认为其他地方,但没有成功。有人认为“哈答临门的悲哀”是指某种异教的仪式。“哈答临门”由两个异教神的名字组成,似乎成了这种看法的依据。

●「米吉多平原」:在以斯德伦平原,在巴勒斯坦中部。自远古至拿破仑时代,有许多决定性的战役均在此发生。

●「哈达临门」:耶柔米认为这是一个地名,等同于是「路马尼」,距离耶斯列不远。 书 15:3219:7 有个地方也叫临门(中文翻成「利门」 )。但这也是一个神的名字王下 5:18 ,有人认为这是巴比伦繁殖神塔模斯或类似的繁殖神的名字。「哈达」是闪族风暴神的名字。也有人认为这是被掳之后,以色列人利用异教节日来纪念约西亚王在米吉多平原被杀的事件代下 35:22-27 ,因此有全国性的悲哀。

哈达临门的悲哀】

这个名字并不见于旧约他处,但是两个字分开来则为人所知。哈达是迦南风暴神,是亚兰人的众神之首,通常称作「巴力」。

乃缦在提到临门庙(或是「拉门」 意为「雷电神」 ),据说就是风暴神哈达的头衔。我们确定这两个名字有关联,但是圣经以外并没有同时出现。有些学者认为他们是在一个叫作哈达临门的地点哀哭,但是此处很有可能是指与哈达临门神相关的哀悼仪式或哭丧日。若是雨水没有按时降落,一个方法就是哀悼风暴神,好在农耕季节得到需要的雨水。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米吉多平原】

也就是耶斯列谷地。如果此处指的是哀悼风暴神的仪式,那么耶斯列是以色列最肥沃的地区,想当然耳是举行仪式的所在地。如果哈达临门是耶斯列谷地的一个地方,那该地可能是一个发生了浩劫的地方。例如,主前六○九年,敬虔又前途无量的约西亚王,为了帮助自身难保的亚述帝国阻止埃及大军,即战死于米吉多。这次惨败令人难忘,甚至为此设立了定规的哀悼日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米吉多平原之哈达临门的悲哀,何因?】

答:耶和华神要将「那施恩叫人恳求的灵」(10 ),丰丰富富的浇灌耶路撒冷他的百姓,使他们祷告悔改认罪,仰望「他们所扎的」(10 ),为他悲哀和愁苦,如丧独生子或长子。这里所描写那位被扎的,无疑就是豫言弥赛亚的被扎,在新约中确已应验了。基督的被捉拿、被鞭打、被扎刺、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是一件惊天动地,最悲哀且最凄惨的事。先知在此对这悲哀作一比较,一方面表明它的深度,一方面也表明它的普遍性,好像父母为独生子或长子之死而悲哀。并且又说:「那日耶路撒冷必有大大的悲哀,如米吉多平原之哈达临门的悲哀」(11 )。这米吉多(意即军区 ),位于耶斯列西北二十七里之处,为巴勒斯坦之一要镇,为古时兵家必争之地;而哈达临门(意即石榴的音响 ),则位于米吉多平原之一个城市,与米吉多相近。犹大王约西亚曾在那里与埃及王尼哥争战,身受重伤而死,当时的犹太人和耶路撒冷人,都为他悲哀不已。这样的悲哀也是显明整个国民的悲哀,所以先知在此引用,作为殷鉴。

――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
】「境内一家一家的,都必悲哀。大卫家,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拿单家,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

这悲哀的情况是普遍的,不仅在耶路撒冷,也在犹大境内。一家一家各自承受这种悲痛的经历。

悲哀是个别的,也是单独的,无人可以分担,虽然亲爱如夫妇,也得分开。所以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各人担当自己的罪,承受自己的后果,而只有独自悲哀。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一家一家地都必「悲哀」:指「恸哭」、「悲痛」、「哀痛」与12:10 用字不同。

●「拿单」:大卫之子。

●「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依照犹太拉比的规定,男女不可一起举哀,必须分开。

12~13节列举了几个家庭,并以“其余的各家”结束(14节 ),展示了一幅举国悲哀的画面。“大卫家”代表王室。拿单是大卫的儿子。提到他可能是因为所罗巴伯是拿单的后裔。利未家代表属灵的领袖。大卫家提到了一个杰出的家庭,即拿单家。利未家则提示每家。见,18,21。

12~14以色列民的悔改,由王族(大卫家 )及祭司家族(利未家 )开始,而及于全民。“拿单“是大卫的一个儿子。“示每”是利未的一个儿子。“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表示众人为己罪哀痛深切。

12~14所有人,无论阶级的高低,当看见被拒绝的弥赛亚,都独自地哀悼。大卫的儿子“拿单”指卓越的家庭,而“示每”却代表一切平凡的家庭

12-14大卫王家(「大卫家」 ),先知或下级统领(「拿单家」 , 祭司(「利未家」 ), 文士或下级祭司 , 以及其余各家族全都悲哀,比喻上至君王下至百姓举国都懊悔哀悼。

●12~14「大卫、拿单、利未、示每」:指犹太的权力核心,也就是帝王与祭司。

◎12~14这段应该就是指犹太人为被钉死耶稣的耶稣哀悼,可能指着罗 11:25-26 所说,犹太人到末日要全部悔改。

具名宗族的历史含义】

大卫与利未是公认的皇室与祭司家族。拿单与示每则比较难辨识,因为圣经里同名的人太多。由于拿单也是大卫的儿子,示每是利未的孙子,不少学者认为是讲到宗族与下面的分支。还有另一饶有兴味的可能性,亦即这些宗族皆与所罗巴伯有关系。他是从拿单与利未而生的大卫后代,而所罗巴伯的兄弟也叫示每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利未家,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示每家,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

〔暂编注解〕●「示每」:利未之孙。

】先是政治的家庭,然后是祭司的家庭,是宗教方面的职责,但他们的情形也一样,因为他们也切实需有真正的悔改认罪,有极大的悲哀。

王室的家庭与祭司的家庭都需切实认罪,真正悲哀。其余的各家也是一样,都不例外,不可幸免。男女分开各自承担罪恶的痛苦,独自认罪悔改是需要的,因为这是个人的事。同时照犹太拉比的规定,男女不可在一起举哀,必须分开。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其余的各家,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

例证

【末后的拯救

.耶路撒冷末后的拯救──创造天地万物的主──耶和华在这章中启示有关末后日子将要发生在选民身上的事。先知用「那日」这钥词来形容这日子的重要性。选民因倚靠耶和华,神就作为他们的能力,亲自促使事情的成就。在列强的势力下,耶路撒冷将蒙拯救,神将使他们成为无敌的力量──「令人昏醉的杯」、「沉重的石头」与「火盆和火把」。因神定意要灭绝来攻击耶路撒冷的列国

留意这段落中,「我必使」出现了多次。这钥词表明了一个事实──耶路撒冷必蒙拯救,列国遭灭绝,全赖神的手,神的作为。

.蒙拯救的先决条件:彻底的为罪痛悔──此处所描述的,有如在一个最令人伤痛的丧礼中(如人丧独生子或长子 ),亲友为死去的人发出极度的哀恸。又有如百姓每年于米吉多平原之哈达临门,为记念约西亚王的被杀而悲哀一样。「大卫家」代表「王族」,「群羊」代表「百姓」,「利未」代表「祭司」,「示每」代表「文士」;意即全城每一个百姓都要为罪而彻底痛悔。神应许要用一洗罪的泉源,除净他们的污秽

思想一个为罪忧伤痛悔的心,是神所悦纳的,这也是蒙怜悯的先决条件。

──《新旧约辅读》

「他们必仰望我,就是他们所扎的。」

这些话以后果然应验了,犹太人承认耶稣是他们的兄弟。这一天早晚必会来到。在约瑟的王宫里,他向兄弟们表明自己,与他们相认;他们看着他,就是仍他在坑中,看他哭号,现在完全公开了。先知说,当仇敌来围困耶路撒冷,他们在危险中有主来帮助,他们无法相信这位耶稣是耶和华,但他们必须承认

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他们的地方在早晨必有极大的痛哭。那是他们在得救之后(七节 ),他们得着力量;在他们敌人毁灭之后,痛苦的门沿开,哀哭的眼泪流出来,他们必仰望他们所扎的,因而痛哭,这是真正悔罪的悲哀。这好似那妇人得到赦免之后,她太爱主,就用眼泪洗主的脚。

如果你还没有为罪而忧伤,你不必自责,你必须经历更深的主爱。你越认识祂,多仰望祂的心被扎的伤痕,你才会真正的悲哀,求主倾下这样的思想,使我有破碎的心。十字架耶稣的形体会引发我们,击破我们骄傲的心。

──迈尔《珍贵的片刻》

为罪悲哀】

「他们必仰望我,就是他们所扎的。」

人常不认识自己的光景,把自己看得过分重要。却更有人说:自视太低,使人有心理的问题。这似乎不是甚么大事,却常是人失败的基本原因;在属灵的事上,更是如此。神的灵是叫人谦卑痛悔,才可以得神的恩典。神应许说:

“我必将那施恩叫人恳求的灵,浇灌大卫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他们必仰望我,就是他们所扎的;必为我悲哀如丧独生子;又为我愁苦如丧长子。”

悔改的动力

人的悔改,是由于圣灵的感动,叫人为罪自责。使徒在公会前见证说:“你们挂在木头上杀害的耶稣,我们祖宗的神已经叫祂复活;神且用右手将祂高举,叫祂作君王,作救主,将悔改的心和赦罪的恩,赐给以色列人。”人的心田是刚硬的,如果神任凭我们,没有人能自己悔改。只是由于祂的恩典,赐下圣灵,滋润人的心。人可以用理性,用情感祈求;但只有圣灵能使人“恳求”。主耶稣说:“人若渴了,可以到我这里来喝。信我的人,就如经上所说:从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来。”人不能自己渴,正像不能使大地干旱一样。但神的灵只能浇灌干渴的心。这看来像是环境的驱使,叫人渴求;实在是圣灵的工作。

悔改的根源

在主耶稣被钉十架的时候,“他们要仰望自己所扎的人”这句预言就应验了。人必须用心灵的眼睛,看见神的独生子,是为了我的罪孽受害,知道罪的代价是那么深重,以至神的儿子为了我在十字架上受死,才知道罪真是恶极了,产生从内心的悔改;如在旷野被火蛇所咬的以色列人,仰望挂在杆上的铜蛇而得救

悔改的表现

悲哀不能使人得救,只是悔改的表现。以色列人将来要悲哀,不是为了经历的痛苦,而是为了省察自己的罪,为自己的恶行而悲哀。人如果想到神牺牲祂的儿子,因我的罪而代受刑罚,就必然经验如丧子的哀痛,认真对付罪,离开罪,不敢再任意妄行。正像保罗所说的:“耶稣基督钉十字架,已经活画在你们眼前”,被主爱激励,过成圣的生活。

── 于中旻《撒迦利亚书笺记》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