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导航 |
≡ 页面菜单 | ▶ 播放
| ♥ 收藏
1 「我又举目观看,见有四辆车从两山中间出来;那山是铜山。」
2 「第一辆车套着红马,第二辆车套着黑马。」
3 「第三辆车套着白马,第四辆车套着有斑点的壮马。」
4 「我就问与我说话的天使说:『主啊,这是什么意思?』」
5 「天使回答我说:『这是天的四风,是从普天下的主面前出来的。』」
6 「套着黑马的车往北方去,白马跟随在后;有斑点的马往南方去。」
7 「壮马出来,要在遍地走来走去。天使说:『你们只管在遍地走来走去。』它们就照样行了。」
8 「他又呼叫我说:『看哪,往北方去的已在北方安慰我的心。』」两座「铜山」(
1节 )),可能是圣殿门口的两根铜柱(
王上七21 ))在异象中的形象。而「铜」在圣经中通常都代表审判(
民二十一9 、
出三十八30 ))
四辆车所套的马原文都是复数,表示每辆车都有几匹马。「四风」(
5节 ))原文也可译为「四灵」,代表从神而出、审判地上列国的使者(
诗一百零四4 ))。
亚述、巴比伦、波斯都是从「北方」(
6节 ))入侵以色列的,以色列的「南方」(
6节 ))是埃及。而西方是地中海、东方是沙漠,当时并没有什么重要的国家。
「壮马」(
7节 ))指所有的马。「在遍地走来走去」(
7节 )),表明神的审判不限于巴比伦和埃及,乃是遍行各地。
「往北方去的已在北方安慰我的心」(
8节 )),可能指巴比伦已被波斯摧毁,把百姓从被掳的巴比伦带回。「安慰我的心」(
8节 )),也可译为「使我的灵平息」,指北方最大的势力已被审判,所以神的灵可以得着安息。
1-8节是第八个异象,神宣告祂将审判全地,使公义得着满足。这个异象,要在千年国度里才能得着完全实现。
上图:大流士印章上的战车和马,撒加利亚异象中的四辆车可能就是类似的样式。
9 「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
10 「『你要从被掳之人中取黑玳、多比雅、耶大雅的金银。这三人是从巴比伦来到西番雅的儿子约西亚的家里。当日你要进他的家,」
11 「取这金银做冠冕,戴在约撒答的儿子大祭司约书亚的头上,」
12 「对他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看哪,那名称为大卫苗裔的,祂要在本处长起来,并要建造耶和华的殿。」
13 「祂要建造耶和华的殿,并担负尊荣,坐在位上掌王权;又必在位上作祭司,使两职之间筹定和平。」「黑玳、多比雅、耶大雅」(10节 ))可能负责从巴比伦带来为建圣殿筹得的金银。「西番雅的约西亚」(10节 ))可能负责保管建殿的经费。 「冠冕」(11节 ))原文是「王冠 עֲטָרָה」,并非大祭司的「冠冕 צָנִיף」(三5 ))。大祭司的冠冕实际上是用细麻布做的头巾(出二十八39 )),君王的王冠才是用金银做成的(撒下十二30 ))。大祭司约书亚戴上王冠,预表未来的弥赛亚既是君王、又是祭司。 「冠冕」原文是复数,可能是因为东方的冠冕由几个环组成,也可能是用复数来表达尊贵。 「大卫苗裔」(12节 ))指弥赛亚,犹太人公认这是有关弥赛亚的预言。 「在本处长起来」(12节 )),指弥赛亚将出于犹大地。 「祂要建造耶和华的殿」(13节 )),指基督将「以他的身体为殿」(约二21 )),并且把教会「建造成为灵宫」(彼前二5 ))。 「担负尊荣」(13节 ))原文的意思是「担负王的尊荣」。 「使两职之间筹定和平」(13节 )),指弥赛亚将和麦基洗德一样(创十四18 、诗一百一十4 、来五10 )),「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成了永远的大祭司」(来六20 )),身兼祭司和君王两职,使两个职分之间可以得着和平、不必彼此相争。而每个新约信徒也将成为「有君尊的祭司」(彼前二9 ))。
14 「这冠冕要归希连(就是黑玳)、多比雅、耶大雅,和西番雅的儿子贤(就是约西亚),放在耶和华的殿里为记念。」
15 「远方的人也要来建造耶和华的殿,你们就知道万军之耶和华差遣我到你们这里来。你们若留意听从耶和华——你们神的话,这事必然成就。』」「这冠冕」(14节 ))并不是给大祭司约书亚的,他只是戴了一次冠冕,预表了神的旨意。然后百姓就应该尽快完成圣殿的重建,然后把这冠冕放在四年后将建成的圣殿中为记念(14节 ))。犹太传统认为,这冠冕被挂在了圣殿最高处的窗户上。 「远方的人也要来建造耶和华的殿」(15节 )),指弥赛亚来临的时候,原来「远离神」(弗二13 ))的外邦人也将蒙拣选,「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各房靠祂联络得合式,渐渐成为主的圣殿」(弗二20-21 ))。那时,百姓就能确信撒加利亚是神所差遣的先知(15节 )),也应当接受主耶稣基督。 在主耶稣升天以后的第一个五旬节,「留意听从」(15节 ))福音的犹太人大量信主(徒二41 )),证明「这事必然成就」(15节 ))。 「这冠冕要归希连、多比雅、耶大雅,和西番雅的儿子贤,放在耶和华的殿里为记念」(14节 )),指用这四个人的名义奉献给圣殿。这表明重建圣殿的目的,正是为了等待这个冠冕的真正所有者——弥赛亚的到来。而这四个人的名字,正好显明了神的心意:「希连」的意思是「力量」、「多比雅」的意思是「耶和华是美善的」、「耶大雅」的意思是「耶和华已经知道」,「贤」的意思是「恩典」。正因为神知道人的光景是「律法既因肉体软弱,有所不能行的」(罗八3 )),所以神就按着祂美善的旨意,「差遣自己的儿子,成为罪身的形状,作了赎罪祭,在肉体中定了罪案」(罗八3 )),又「照祂在基督身上所运行的大能大力,使祂从死里复活」(弗一20 )),使我们能「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稣的救赎,就白白地称义」(罗三4 ))。 9-15节的这个特别安排,表明重建圣殿的目的,乃是指向弥赛亚基督。今天,我们的一切属灵建造的目的,也是为了「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弗四15 ))。「创造宇宙和其中万物的神,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也不用人手服事,好像缺少什么;自己倒将生命、气息、万物,赐给万人」(徒十七24-25 ));因此,我们的事奉也不是因为神需要我们的工作,而是我们需要在事奉中让基督真实地成为我们的生命(西三4 ))。我们的事奉若只关注于解决问题、履行责任、完成任务,而不是让基督越来越成形在我们里面(加四19 )),在永恒里就毫无意义。
最后的异象:四辆车(六1) 正像先知的第一个异象是关于各种颜色的马,这最后的异象也是如此。最后的异象(1-8节 ),总结了整个异象系列中的内容和意义,并强调了它们的中心信息。随后是先知的神谕(9-15节 ),这个神谕看来将与异象关系密切,并提出具体行动的要求,藉以向先知的观众澄清他异象的意思。第六章的希伯来文在好几个地方是很难翻译的,而它那似乎不明朗的风格更增加解释上的困难。(一 )马与车辆的异象 (1-8节 )。第一个异象的马重复出现在最后的异象中,但现在加上了车辆在其景象之中。在第一个异象中,那些马在侦察了全世界之后回来;这里描绘牠们正要出发去参加一场军事战役。牠们从铜山的谷中而来;铜山象征着天门,而马从那里出发到世界的四角去完成牠们的任务。这些马和车接受了‘普天下之主’(5节 )的使命,而且不可以休息直到使命完成。异象强调了那辆‘往北方去’的车(6节 ),因为那里是全世界最强大的势力,即波斯帝国立国的地方。( 以严格的地理背景来看,波斯(伊朗 )在东北方,但是从耶路撒冷那里有路直接通往北方。)这个使命将要‘使我的灵在北国得到休息’(译者注:中文和合本将第八节后半译作:‘在北方安慰我的心’、而英文标准修订本则是‘使我的灵在北国得休息’ ),那就是说,它将要建立起神的灵的势力,胜过北方的帝国。而其暗示是如果可以克胜北方,其他的邻国也能征服。马和车出发去往全世界范围内执行军事干预使命的异象,不但组成了八个异象的中心意义,而且也建立起一个可以用以解释先知的话的时序。在犹大,圣殿的重建和领导阶层的复苏,假定了在世界中神国度的重新建立,它暗示除了仅仅修复的圣殿和重组的政府外,摆在将来的还有更多。只有当外国被倾覆的时候,选民才能再一次真正地自由。但是异象的语言也带有启示文学的语调。虽然话语是与撒迦利亚当时在耶路撒冷的圣殿和政府直接相关,但是这个异象撇除时间因素,以便去把现在和更加遥远的将来相连。当时正在发生的事神秘地预表着将来要发生的事。虽然像先知当初的听众那样,我们可能发现异象的话难以仔细掌握,但是我们可以与他们分享先知中心信息的不变的信念。神过去是、现在也是人类历史的统治者。虽然神的手必然经常难于像常人那样加以分辨出来,但是我们能够分享先知的信心,相信历史的过程不是胡乱凑成的,而是以某种形式朝向成全神在全世界的旨意而前进的。(二 )加冕的预言 (9-15节 )随着最后异象而来的先知神谕,包括了要先知采取某些行动的指示,以及通过他向百姓宣讲的一篇信息。撒迦利亚要去拜访一位名叫约西亚的人,一个高贵代表团正在他家里作他贵宾,他们从被掳于巴比伦的社会中来到耶路撒冷访问。这个从分散各国的犹太人而来的代表团,带来了‘金银’的捐献,可以推测这是有意作为一种礼物,去支持在‘故乡’的复兴工作。先知用这些金和钱造了一个冠冕,然后举行了一个像是加冕的庆祝仪式,但在这里经文开始有点不太清楚。祭司约书亚是第一位接受这顶冠冕的,但是耶和华通过撒迦利亚对他说:‘看哪,那名称为大卫苗裔的’(12节、原文没有大卫二字、英文标准修订本直译为:‘看哪、那个名叫后裔的人’──译注 ),也就是所罗巴伯。换句话说,看来好像加了冠的祭司其后会为君王加冕。而在第十三节描述的责任既包括君王也包括祭司。他们两者都分担管理政府和‘使两职之间筹定和平’(13节 )之责。这样双重的加冕明显是一种象征性的行动,而不是一种真实的王室事件。一方面犹大为波斯的殖民地,这样去加冕君王和祭司,是不可能的,也是违法的。另一方面,从仪式进行之后冠冕的处置方法看,行动的象征性质便很清楚了:它将存在圣殿中作为永久性的纪念。这个总结的神谕,以它对象征性行动的要求去取代以前异象的象征意义,替蕴涵在八个异象中的信息带来公开的结论。当全世界各国最后被领到神的统治下,那时新的王将在耶路撒冷被按立,而这个新王的弥赛亚身分将藉着他兼任祭司和君王两个角色而显明。约四个世纪后,生活在库穆兰(Qumran )的犹太人苦修教派教徒的小区(Community of Essenes ),在其著作里表达了对两个弥赛亚人物的期待:君王和祭司。在公元第一世纪,早期的基督徒肯定在耶稣基督身上,融合着这两方面的角色:祂是在神国中的君王,和在神面前代表祂百姓的祭司。这个结束神谕的一个动人之处,是介绍三个人,他们在人类历史的纪录中除了这里提到以外,都是匿名的,这三个人是黑玳,多比雅,和耶大雅。他们长途跋涉,从原居地巴比伦的社会来访耶路撒冷,带来他们的问候和礼物。但是他们完全不知道当他们出发旅行的时候,他们的礼物将有何用途。用他们的金和银制成的冠冕,在用过一次以后,将被放在圣殿中。他们的礼物将提醒他们和以后的世世代代,大君王将要来临,神没有忘记祂的百姓。在另一的意义下,用他们的金银去制成的冠冕,也提醒那些远离家乡的朝圣者,虽然他们还在被掳之中,他们仍然会被记念。虽然受空间和历史所限,与家乡隔绝,但他们仍然是神的家之一部分。虽然从人的方面看他们没有在圣殿的恢复中扮演一个中心角色,但是他们的礼物变成弥赛亚的一种记号。就像博士带给降生的耶稣的礼物,这三个从巴比伦来的人的礼物,象征着神赐给这个世界的更大礼物。--《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撒迦利亚书第六章 A1 异象八∶神的使者巡行全地(六1~15) 这最后一个异象显然与第一个呼应,只是在细节上有所不同。第一个异象有马,但没有战车;那里他们是来作报告,这里的骏马则迫不及待要出去;前者地点在溪谷,有树丛围绕,后者的背景为两座山。两处首先提到的都是红马,而且两处这匹马与其他的马明显不同。马的顺序与颜色的区别,则令人不解(参“增注∶撒迦利亚的马”,147页)。 有几位欧陆学者提出一个引人注意的看法165 ,即第一个异象发生在晚上,而最后一个则在黎明。犹大与世界的新时代即将来临,因为透过异象所显明的这些神旨,都快要实现了。 有关苗裔的神谕(六9~14) 原本不是异象的一部分,但它补充了三章8节 所提到苗裔的含义,与这一系列异象的结尾也有关联,因为撒迦利亚看出,未来荣耀圣殿的主要人物就是祂,而地极之人都要来参与这殿的建筑(15节)。 1. 两山 代表通天的入口(参5节)。至于它们是铜山 的原因,有几种解释法∶ (1) 黎明的阳光使它们看来光亮如铜; (2) 巴比伦神话中,形容太阳神从两山中升起166 ,成了这意象的背景; (3) 圣殿门口的两根铜柱(王上七13、22) ,在异象中扩充成山的体积,护卫着神的面。铜常与铁共用,作为抵御攻击之用(耶一18) ,在耶利米的异象中代表无人能攻克他。这可能是本异象中铜的意义。无人能侵袭神在天上的居所。 2、3. 四辆战车由四匹不同颜色的拖车马区分∶第一匹为红马,不过被打发出去的(6节)没有一匹为红马;黑马与白马没有多加说明;但第四辆马车由两种颜色的马拖着,“灰色”与“红棕色”(RSV,灰斑纹 ),每匹马各拖一辆马车这是根据希伯来经文的第6、7节(RV 如此译;RSV 修改了经文)。最后一词有各种译法,如∶“杂色的(壮)马”(JB);“斑纹的马”(NEB),注脚写“希伯来文加上 搀灰白色”。“增注∶撒迦利亚的马”将作说明,见147页。“战车”一字在原文中不再使用,只提到其马匹的颜色。在古代的战役中,马车便是突击队;因此它们代表神在国际事物中采取主动。 4、5. 先知需要清楚的解释,所告诉他的话,直译为“这是天的四风/灵(希伯来文 ru^h]o^t[ ),是从普天下的主面前出来的”。这些骏马好像风一样,都是神的使者(诗一零四4) ,就像风一样,他们去巡行全地。不论地上的居民认识神与否,全地都属于祂,祂也赐下秩序,来掌管与它有关的一切事。 6. 本节一开始,希伯来文就少了一个字或一个片语,因为它始于“那个”(which)。既然此处未提到红马和东方,可能失踪的子句为∶“红马往东方各邦”167 。黑马往北方很恰当,因黑色常与不吉利的凶险相连(耶一14 ,四6 ,六22 ;结一4 等)。白马往西方去 可能是这里较佳的译法,比按希伯来文译的“跟随他们”要有意义。这样只需加一个子音,就可译为“跟随大海”,也就是“往西方”。有斑纹的 被派往南方;这样一来,指南针的四方都包括在内了。 7. 骏马 (3节,RSV,译为“灰色的”)出来 。这个字的意思不太清楚,不过 RSV 的翻译可能相当合适。这个形容词适用于所有的马,因为没有指出特定的方向。这些马在用脚扒地,直到领了命令。去,巡行全地 的命令,成为此一异象主要的信息。从第一个异象直到最后一个异象(参一10) ,列国的状况都在神的掌握中,而不在人的手中。这种确信使预言成为可能。 8. 这里引介天使的话相当特别。他呼喊 ,意指以下的宣告十分重要(参∶拿三7) ;这位天使也透露了自己的身分,因他以全地之主的姿态说话(参四14) 。从动乱的北方 已有捷报传来,如此引申看来,别处的敌人也都已被制伏。神所应许的拯救必定会完成,没有一物能拦阻。最近的事件是神的灵运行的结果;现在这些事已告一段落,因北方的使者已经让神的灵安息 。再没有需要做的事了。 这一段的结局在第15节;但历史的高潮将为一个人,而非一栋建筑。把9~15节列入这最后一个异象内,正是指向那一位人物,因圣殿乃是为他而盖(玛三1) 。 9. 这里引介的语式亦见于四章8节 、七章4节 、八章1 与18节,意指以下为先知的神谕。此刻先知不再像在异象中,看到奥秘的人物,需要天使的解释;他乃在他所认识的人当中,地点也是他所熟悉的。 10. 有些人新近从巴比伦来,也许为一商队,带头的就是这里所提到的几位;他们为在耶路撒冷这群急需帮助的群体带来礼物。希伯来文中,动词来到 放于全句的最后,暗示这四个人是一起来的。约西亚,西番雅的儿子 显然是四人中最具名望的一位,因为提到他的族谱和居所。这四个名字中,至少有三个在意义上与耶和华有关,这是普西所指出的168 。由此可见,被掳时期信仰仍表达于外。取 是省略用法,对象为“祭物”,不言自明。作者不可能是指“取黑玳”等人来作证,因为希伯来文在每一个名字前面都有“从”一字。 11. 撒迦利亚必须向他们要一部分从巴比伦带来的金银,作冠冕 (希伯来文“冠冕”为复数, ~@ta{ro^t[ ),对复数的解释可能有三,这三者也不互相排斥。 (1) 东方的冠冕是由小环组成,可以单独戴一环,也可以套在一起作成一个复合的冠冕(参∶启十九12 ,及诗歌 'Crown Him with many crowns')。既提到两种金属,便意味着至少有两个环。 (2) 希伯来文没有最高级,所以用复数表达极致之意(如∶“神”,Elohim,是复数形态,但动词则为单数)。第14节的“冠冕”之后的动词亦为单数。 (3) 结尾的 o^t[ 与复数有别(参 h]okmo^t[ ,“智慧”,在箴一20 ,九1 ,十四1) 。柯德纳(F. D. Kidner)169 引证据说,这或是腓尼基式的单数,或是希伯来文的复数。“若是后者,便在表达强度与丰富度;正如复数的 Elohim(神),是用单数动词(参九1) 。”李平斯基170 认为, o^t[ 为古代写法,予人“古董”、“神圣”、“神秘”的感觉。冠冕属于这类神圣范畴,又必须尽量华美。希腊与拉丁译本都用复数,但叙利亚译本译为单数名词,表示只有一个冠冕。希腊译本第14节用单数。 戴在约书亚的头上 。冠冕戴在约书亚头上,而不是所罗巴伯头上,很多注释家认为甚不合理,因此威尔浩生(J. Wellhausen)提出一种猜测∶原来的经文中,戴冠冕的是所罗巴伯;这个猜测广被采纳。支持的理由有二∶ (1) ~@ta{ra^ 一字特指皇家冠冕,若用为比方,则是华丽或荣誉的冠冕。它从未用来指祭司的冕旒171 ,通常那是 ne{zer ,意为“圣别之冕”(参∶拿细耳人,“分别出来者”)。三章5节 用了另一个字,这个字可用于君王,也可用于祭司,但那是指头巾,而不是冠冕。 (2) 他们声称,以祭司的名字取代王嗣,可由后来的历史来解释。在所罗巴伯过世之后,大卫后裔日渐式微,大祭司则日渐兴盛。他们认为,有位文士在迎合时代潮流之下,以约书亚来取代所罗巴伯的名字,使预言更显可靠172 。如果可以举出更多例子,显示文士在抄写时有这类改动经文的倾向,这个论点就会更有分量;但所有的证据都刚好相反173 。艾若德(W. Eichrodt)认为,用所罗巴伯来解释这段经文,“只能付出胡乱猜测的代价才站得住脚,所以必是错误的”174 。古代译本没有一个在这节用所罗巴伯。何况,假如那位文士有意抹杀大卫后裔的相关文字,为何他在第13节未如此行?最好还是让经文原封不动,视约书亚为戴冠冕的人。 另外一个解释,是阿克诺与钟斯的看法,即约书亚与所罗巴伯都戴了冠冕175 。也许当时作了两个冠冕;或是冠冕先戴在约书亚头上,再戴在所罗巴伯头上(是以下第13节的注释)。 12. 从万军之耶和华,大能的神发出的信息∶看哪,那名称为大卫苗裔的 (希伯来文 s]emah] ),是向约书亚说的,但似乎是在论所罗巴伯。希伯来文这里是神秘的四个字片语,没有冠词∶“看哪,一人,名为苗裔。”这似乎暗指所罗巴伯的名字,因他的名字意为“巴比伦的苗裔”,而他正是那造圣殿的人(四9) 。 在以赛亚书四2 中,“耶和华的苗裔”与“地的出产”为平行句。那段皆为比喻,继续论到耶路撒冷的洁净,和云柱、火柱的保护。耶利米对这字的用法(二十三5 ,三十三15) 与要来的大卫王有关,祂的名字将为“耶和华我们的义”,罪也被除去。以上所提的第二段经文,在宣告大卫苗裔之后,接着说,大卫和利未祭司都不会缺乏后人。耶利米对这词的用法,已经将祭司与君王的功能结合在一起。撒迦利亚第一次用这词时(三8) ,看重祭司的一面;而那里约书亚在穿上洁净衣服之后,奉命要“管理我的家”。那一段的主旨 为除去罪(参三9 及下)。第六章中,先知必对该比喻有些了解。他的听众曾经得知,这位苗裔要尽上祭司与君王的两种职分,所以必会明白,约书亚和所罗巴伯俩人都将对未来的苗裔之工作有所贡献;单独一位则不足以代表k176 〔以赛亚在提到大卫王为苗裔时(十一1) ,用了 ne{s]er “嫩苗”一字,并将公义审判者所需要的条件,都加在祂身上〕。 祂要在本处长起来 是“苗裔”一字的双关语;“嫩苗将从下面发苗”。在看来没有新生命迹象的地方,祂会突然出现,就像根出于干地(赛五十三2) 。 13. 祂要建造耶和华的殿 ,有些人认为,这句重复的话是文士的笔误。叙利亚译本将第12节的最后一个句子删除,而希腊译本则删除第13节的第一个子句;但这两者的差别正显示,他们所依据的是同一种希伯来经文,而各自修改了希伯来文抄本的一个表面的错误;由此观之,希伯来文抄本显然有重复的子句。庇提坚猜测,第10与12节,和第13、14节是两个不同的文字单位,被放在一起,所以造成重复177 。有一种观点认为,这里是故意重复,以这种结构来区分约书亚的“他”,和苗裔的“祂”,以及当时的圣殿与未来的圣殿;但这说法的证据并不充分。 祂将肩负王室尊荣 (希伯来文 ho^d[ )。形容词“王室”用得可取,足以澄清 ho^d[ 的意义,这个字通常代表王的威仪(诗四十五4 ;耶二十二18) ,以及神的威严(诗九十六6 ,一零四1 ;赛三十30 等),但也可指橄榄树的华美(何十四6) 、人的活力(箴五9 ;但十8) ,以及马的大力(亚十3) 。这位苗裔将具君王的华美,也将坐在宝座上 (希伯来文 kisse{~ )掌王权 。下一子句重复用了“宝座”一字∶在宝座旁作祭司 。 `al 通常不译为“在旁”(RSV∶by),而译为“在上”(AV、RV、和合本);因将宝座让大祭司来坐是很不寻常的,所以这里的翻译才有犹疑178 。希伯来文的意思很清楚∶“在宝座上作祭司”。 还有一种看法也得到相当多的支持,即约书亚和所罗巴伯都在场,正如灯台与橄榄树的异象中,俩人都被提及一样。先知在说第13节的话时,他先面向造圣殿的所罗巴伯,再转向将承担祭司荣职的约书亚;继之又转回面向所罗巴伯,就是将坐在位上治理的,最后则转回朝向约书亚,他也将在他的位上治理。最后的子句宣告,他们两位将合作无间179 。这种状况下就不用修改经文,而且这个解释也将君王与祭司交互作用的因素考虑在内。但另一方面来说, ho^d[ (“王室尊荣”)可否解释为“圣礼尊荣”(钟斯),尚有疑异;“将担负王室尊荣”一语,最自然的解释是指王嗣,因此前三个子句似乎是在论王,只有最后一句是论祭司。再说,希伯来文在第三、第四子句中并未重复使用代名词“他”,所以看来不像有意要改变主体。 黎格奈(Rignell)上述的建议固然引人注目,但却缺乏经文的支持。此处象征性的加冕,和谜样的词“苗裔”,乃是指未来的一位领袖,祂将实现祭司与君王的职分,并以荣美来建造未来的圣殿(该二6~9) 。这样一来,祭司与君王的职分将结合起来。从前的解释以为这里意指弥赛亚180 ,现在还没有理论可以取代。旧约再没有一处比这里更清楚指出,未来的大卫后裔之王也将是一位祭司。这段经文所以会引起这么多问题,原因正在这里。 14. 未来的世代需要能传流久远的提醒,因为大祭司的加冕是非常重要的记号。这个具象征意义的冠冕放在圣殿中, (1) 为了纪念那些被掳于巴比伦、现在提供金银的人; (2) 作大祭司教导用的实物。这些名字可能刻在上面。希伯来文第一个名字是希连 ( Helem ),而不是黑玳 。早期的叙利亚译本将此处的名字与第10节协调,而选用黑玳;RSV、JB、NEB 也跟随这个推理。但这名字出乎意料之外的改变,似乎在原文即为如此。可能黑玳(Heldai,意为“黑痣”)在正式场合喜欢用他另一个较庄严的名字希连(意为“力量”);也可能这两个名字可以通用〔参∶代上十一30 的希立(Heled),和其他的拼音∶撒下二十三29 Heleb(和合本∶希立),代上二十七15 为 Heldai(和合本∶黑玳)〕。希伯来文用贤 H]e{n (见 AV、RV)而非约书亚,更难解释;但关键可能在∶这字的意思是“恩惠”,与“约书亚”(“救主”)之间有关联。有人认为,原文读作“冠冕应当……为了恩惠/荣美,并为作记念”,但有位文士将它改为∶“贤 (恩惠),西番雅之子”,因为他的眼睛一下子错看到第10节。但这个看法可能性很小。 15. 这一节似乎应连于第8节,但因为把神谕放在这个异象中很合适,所以这一节成了全章最后的总结。远方的人也要来建造耶和华的殿 。这里应当不是指所罗巴伯的圣殿,因为它已接近完工;“远方的人”亦不限于四散各地的犹太人(参二11 ,八22) 。“异象之书”瞻望的前景,不止是耶路撒冷的重建,还包括列国在内。这里正像许多先知性的经文,关怀一切历史的焦点,即大卫后裔之王来到,祂会将人对圣殿与领袖的概念完全改变。 先知以他最爱用的一个片语作结束(参二9 ,四9) ,并警告说,虽然预言必会实现,这个群体的道德水准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这种对伦理的强调,与整个救恩历史吻合(出十五26 ;申七12~16 ,二十八1~14) 。如果这个群体在道德上失败,这个预言又如何能成就?先知并未谈到这一点。
165 如 H. Frey, BAT , pp. 52, 91; F. Horst, HAT , pp. 218, 236; G. von Rad, Old Testament Theology , II, p. 287.
166 图示见 H. Franfort, Cylinder Seals (London, 1939), pl. XIXa,及 ANEP ,第683、685图。
167 JB、NEB 将这修改用于译文,跟随 W. Hertzberg、F. Horst、K. Elliger 等人的看法。
168 Pusey, 134页∶“多比雅∶‘耶和华是我的善’;耶大雅∶‘神知道或眷顾’;约西亚∶‘耶和华支持’;西番雅∶‘耶和华隐藏’;黑玳也许为‘耶和华的世界’。”
169 《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箴》注脚42,校园,1995年( Proverbs , TOTC ,)。
170 VT , XX, I, 1970, p. 3415.
171 这可由 BDB 证实,742 页。
172 主张这看法的注释家有∶H. G. Mitchell, ICC , 185、186页;D. Winton Thomas, IB , 6, 1080页;F. Horst, HAT , 237页;K. Elliger, ATD , 128页;Th. Chary, 110页。亦见 JB, 1535页,注脚 (1) ∶“从12、13节可看出,原文读为‘所罗巴伯’……。”
173 K. A. Kitchen, Ancient Orient and Old Testament (Tyndale Press, 1966), 140页,举了一个准确度的例子,埃及文士“抄写、修正、比较、一字一字求证”。他评论道,希伯来人对自己的文学注意的程度,不会更差。
174 Theology of the Old Testament , Ⅱ (SCM Press, 1967), 343页注脚。
175 PCB 2 , p. 649; TBC , p. 92。亦见 P. R. Ackroyd, Exile and Restoration (SCM Press, 1968), pp. 196f.
176 J. G. Baldwin, ' S]emah] as a Technical Term in the Prophets', VT , XIV, 1964, pp. 93~97.
177 Petitjean, p. 289.
178 早期希腊译者将“在他右边”改为“在他的宝座上”。
179 这个解释来自 L. G. Rignell, Die Nachtgesichte des Sacharja (Lund, 1950), pp. 231, 232. 同意者有∶P. R. Ackroyd, PCB 2 , p. 649; D. R. Jones, TBC , p. 92; A. Petitjean, p. 293f.
180 他尔根将“苗裔”一字译为“弥赛亚”。
增注∶撒迦利亚的马 第一和第八个异象中的马,有三个令人困惑的地方∶ (1) 用来形容它们的词汇之意义; (2) 为何在三处列出的颜色都不相同(一8 ,六2、6 、7); (3) 为何六章6节 没有列出所有的方向。RSV、JB、NEB 都用到修改的经文,所以如果要考虑希伯来经文,就必须使用 RV 或希伯来经文本身。 (1) 在一章8节 ,惟一难译的形容词为 s*#ruqi^m ,RV 译为“栗色”(带红的棕色);AV 译为“斑点”,是根据拉丁和叙利亚译本。希腊译文用两个形容词,意为“斑纹的”和“许多颜色的”。六章3节 的 b#ruddi^m 也很难确定,“灰色”,和旁边的 ~@mus]s]i^m ,“红棕色”,显然字根的意思是“要刚强”。因为 b#ruddi^m 在创世记三十一10 意为“花斑的”,译文中有译为“多色的”,也有译为“铅灰的”。第二个形容词“红棕色”,叙利亚译本删掉了,因此 NEB 只有一个形容词,而 JB 的括号中有“精力充沛”一语。拉丁译文和亚奎拉(Aquila)以为 ~@mus]s]i^m 的意思是“强壮”,但这看法很可能不正确,因没有理由单指一组马为壮马。指颜色比较可能,但目前各方的意见都无法令人满意。希腊译文“斑纹的”,或亚兰译文“淡色的”可能最接近。 (2) 主张第一个异象为日落时所见,而第八个异象出现于黎明时的人181 ,认为一章8节 与六章2节 颜色的不同,与日落和黎明有关。一章8节 中的红色、栗色和白色,是日落的颜色,而六章2节 的黑色、白灰和灰色则是黎明之初的颜色(第一辆马车,,,和一章8节 的第一匹马,则属另一个范畴)。有些注释家则假定,原来这三处所列的颜色可能一致,所以设法协调其间的差异。马克哈迪(W. D. McHardy)182 根据德莱弗的建议,认为在经文中可能是用缩写,正如英文用首字母,省得重复已为人熟知的文辞,或一本书中经常出现的说法。此处原来可能以首字母来代表颜色,而后来抄写者则产生不同程度的误会。马克哈迪依据这个假设,成功地重建经文,使每次提到马时,四种颜色均相同。 他认为,一章8节 的顺序为∶红、黄、黑、白;六章2节 为红、黑、白、黄;六章6、7节 为黑、白、黄、红。黄色取代了 ~@us]s]i^m 所无法得到的满意译文。如果在原文中,惟有子音 ~m 代表这个形容词,它可能是 ~@ma{na^ 的缩写,而希腊文则为 Chrysorroas ,意为“金色”。查理斯(R. H. Charles)183 认为,启示录六8 的 chlo{ros ,是指“淡黄色”,而撒迦利亚书一8 也可能如此。此处第二个形容词的首字母同样为 ~a{leph ,因此用“黄色”代替“红色”。其他的改变原因也类似。一章8节 则以黑色(首字母 s% )取代栗色(首字母 s* )。 这个重新架构很有创意,不过稍嫌复杂。虽然就西方思想而言,一致的模式比较令人满意,但我们必须谨慎,不能假定古代作者会将各个细节紧密配合,好像在作科学研究。我们无法得知这些马的颜色是否代表某些国家这是不少古代注释家的想法184 ,也不知道这些细节是否只是背景虽然很可能如此。经文并没有依据马的颜色来作文章,而虽然努力发掘经文的准确含义确有必要,但若假定先知的用意为前后一致,则可能会错。 (3) 另外一种重组经文的方式,是将四个方向都包括在内,六章6节 的注释已经说过这一点。还有一个方法是 NEB 所采用的。他们不认为第6节的开头有缺文,要把红马的子句插在那里;黑马仍是第一个提到的;如 JB 所言,白马往西方去,花斑马往南方去,黄棕马则往东方去。最后一个子句有各式各样的重组方式。马克哈迪采用这种顺序,不过他用“黄色”取代了“花斑”。第7节开头的经文有各种读法,使现在的经文显得不可靠,也让人猜测原来的读法为∶“往东方之国”。 这些重组都必须视为权宜的看法。从先知的信息看来,惟一重要的一批人马,是往北方去的(北与东,大家都能了解这点),因为几世纪以来,世界的争霸战都以这里为中心。埃及也仍为重要权势,所以这里提到;但西方没有值得特别重视的国。从风格的角度来看,先知不提另外两个方向,反而有利。知道耶和华必定胜过世界的力量就够了。提到大国,就已将小国包括在内了。
181 见六1~15 的注释,138页。
182 BZAW , 'The Horses in Zechariah' in In Memoriam Paul Kahle (Alfred To/pelmann, 1968), pp. 174~179.
183 Revelation of St. John , I ( ICC , 1920), p. 169.
184 J. Calvin,前书,140页;编辑在注脚中引用 Jerome, Cyril, Kimchi 等人,都采用比喻的观点。Calvin 自己也站在类似立场(142、143页)。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亚六1 】「我又举目观看,见有四辆车从两山中间出来;那山是铜山。」
车辆常有表像的涵义:耶和华的车辇像旋风(赛六十六15 ,耶四13) 。车辆也与神的显现有关,「神的车辇累万盈千,主在其中,好像在西方圣山一样。」(诗六十八17) 「两山」是代表天的门,正如第五节说,是在普天下的主面前出来。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铜”和铁都是坚固之物(耶一18) 。“铜山”代表神在天上的居所,是不能攻破的。“两山中间”的出口代表天上神居所的大门。
「车」:象征能力及神藉以审判列国的工具。
「铜山」:象征神公义、坚决的审判(诗36:6) ,有学者认为两个铜山在地理上是指圣殿所在的锡安山以及橄榄山。
四辆车。这也许是八个异象最难懂的一个。解释的天使所提供的信息十分有限。有人注意到它与亚1:8-11 异象的相似性。但相似到什么程度,尚无法确定。所以这些表号至今还没有满意的解释(亚1:8) 。
两山。异象中的这两座山不一定指地理上的山。下面说到四车是从主面前出来的(第5节 )。
铜。见撒下8:8 注释。铜的意义没有解释。先知可能是指外观,而不是材料。异象中的所有特征并非都有释义的价值(亚1:8) 。
●「两山」:代表通天的入口、天的门。
●「铜山」:巴比伦神话中,太阳神由两山之间升起。或许因为以色列人由巴比伦被掳归回,所以神用这个异象来表达两山间升起的不是太阳神,而是耶和华的审判。或可能代表圣殿前的铜柱现在已经如山一样大,有牢不可破之意。也可能指太阳升起光线有如铜一般的明亮。
1~8第八个也是最后的异象,和第一个有相同之处,但马的颜色和次序不同,神掌握历史,会按计划收拾列国。“车”指战车,套四种颜色的马的战车是从神而来的“四个灵”,代表分散或消灭四围邦国的天使(六5 ,来一14) ,表示神对历史演变的介入,在圣经中,战车和战马多象征神的审判(耶四十六9~10 ,珥二3~11 ,鸿三1~7) 。
1~8神审判世上列国的异象,尤其是专注于巴比伦(“北方”-8节 );巴比伦三年后起叛乱,被波斯人蹂躏和灭绝(二6-7) 。这异象也可指这个世界,尤其是“巴比伦”,最后在大灾难时期被征服(启一一15 ,一八21) 。
1-8 四车 ── 神必按计划对待周围列国。
◎1~8这个异象与第一个异象1:7-17 有相当的关系。但第一异象时间在晚上,第八异象的时间在黎明,可能暗示以色列的黎明即将来临。
【亚六1 】
「两山」字之前有定冠词,特指某两座山。从地理境域看,这两山必是读者所住耶路撒冷附近的两山,一是锡安山,另一是橄榄山,这是大部份学者的意见。
「铜」在圣经象征学中一贯代表「审判」之意(如铜制的洗濯盆、燔祭坛、旷野中的铜蛇 ),既然两山是铜山,代表审判,故这从两山中出来的四车轮就是为审判而来。而它们从两山中的谷地出来,那正是约沙法谷(意「神的审判谷」 )的所在(珥三2 ,四2、12 ,亚十四4) 。
── 马有藻《撒迦利亚书诠释》
【亚六1~5 神的马车使者】
他们被称为四风(原文作「四灵」 ),与二章6节 的「四方」相同。诗一○四4 将风称作耶和华的使者,这也是风在此节的功用。第一章的骑士好比波斯帝国的马骑信差,不过马车并无此用途,很少见使者用马车,因为反而更慢,马也更累,无此必要。在古代近东,神祇在马车里,表示载送神祇,并没有使者的意味(王下二11) 。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亚六2 】「第一辆车套着红马,第二辆车套着黑马。」
〔暂编注解〕「马」:本段的「马」,均为复数。
不同颜色的马拉着车被派往不同的方向。
【亚六3 】「第三辆车套着白马,第四辆车套着有斑点的壮马。」
〔暂编注解〕「有斑点的壮马」:或作「有斑点的马,牠们(各种颜色的马 )都是壮马」。
【亚六2~3 】这里四种颜色的马仍与战争和平有关,黑色表征死亡,斑点或作灰色可表征饥荒与瘟疫。以车辆与战争相连,是旧约的思想。在第一异象中,有马无车,因为坐骑者为巡行。在最后异象(此处6章 )不是只为巡行了,有战争的状态。尤其再看出处,由铜山出来,是耶和华公义的审判,在历史中实行。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亚六4 】「我就问与我说话的天使说:『主啊,这是甚么意思?』」
【亚六5 】「天使回答我说:『这是天的四风,是从普天下的主面前出来的。』」
〔暂编注解〕“天的四风”亦作“天的四灵”,为供神差遣的天使(四4) 。神的力量遍全球,即使世人不认识祂,也改变不了神的决定。
经文解释四辆战车是神审判的工具(“天的四风” )。
「四风」:原文或作「四灵」,大概代表从神而出,负责搅动、分散或消灭四周邦国的使者(见串 )。
四风(ruchoth )。单数形式是ruach,在《旧约》中共出现过377次。译为“灵”有232次,“风”有90次,还有其他译法。七十士译本,英文RSV版均为“四风”。见但8:8 。
出来。或如RSV版译成“前往天的四风。”
●「四风」:「四灵」,希伯来文的「风」有「灵」之意。
●「是从普天下的主面前出来的」:应译为「侍立在普天下之主面前出来的」。
【亚六4~5 】这些车辆是风,引用的是诗第一四八篇八节 :「成就祂命的狂风」,风是神公义的能力。为施行全地的审判。「我要使四风从天的四方刮来……将他们分散四方。」(耶四九36) 天的四风陡起,刮在大海之上。四风是从普天下的主面前出来的,全地都是属主的,普天下一切也都在祂的管治之下。世界是整体的,神的能力要实行在地上也是整体的,祂的行动也是整体的,那些马匹及车辆也以整体的行动,执行神嘱咐的任务。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亚六6 】「套着黑马的车往北方去,白马跟随在后;有斑点的马往南方去。」
「黑马」象征着死亡,这车往北方去,北方是以色列仇敌的地方:巴比伦亚述在历史中常来侵略以色列(耶一14 ,四6 ,六22 ,结一4) 。
「白马跟随在后」,似也向着北方。如果白马象征着胜利,神要为以色列取胜,以除去北方的威胁。所以在北方有安慰(8节 ),可能有这用意。
「有斑点的马往南方去」,南方大概是指埃及。斑马如果是象征杂色的,是时战时和,常在不稳定的状态之中,在以色列的历史中,北方的威胁与南方的扰乱,常使以色列极为不安。埃及在犹大国败亡前,曾常与巴比伦争雄,受害的是以色列。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此处没有声明套红马的车辆被差往何方,亦无提及东、西两方向,但有学者认为「跟随在后」应作「往西方去」,重点似放在北方(2:6)。
「南方」:大概指以东、埃及等国。
北方。巴比伦是从北方侵入巴勒斯坦的,所以原来被称为北方国家(耶1:14-15) 。这个称呼也适用于占领巴比伦国土的波斯人。“从普天下的主的面前出来的”车辆(亚6:5) ,无疑指神藉以在全地进行运作的媒介。他们“耐心而默默无声地执行祂的旨意”。派往北方的代表也许象征施加于波斯统治者身上、推动神圣工的影响。当时“允许犹太人重建圣殿的承诺似乎要撤回了”。这个异象肯定给灰心的重建者带来极大的鼓舞,因为它向他们保证,出行北方的使命一定会完成。“往北方去的,已在北方安慰我的心”(8节 )。不久以后,大流士颁布了一道法令,允许工程继续进行,并以国库的资金作为资助,任何人都不得阻挠(拉67-12 )。
跟随在后。有人赞成译为“向西”(见英文RSV版 )。因为四车似乎是被派往四方的。但这种译法需要改动原文。虽然白马一般不派往北方,但由于那里的危机,现在也被派去。在危急的时刻,上天的媒介总会结合起来施行解救(但10:13) 。
● 6:6 一开始少了一个词组,很可能就是「红马往东方」。
●「白马跟随在后」:原文很可能是「白马往西方去」。
【亚六6 】
「北方」指亚述、巴比伦、波斯等地。这些外邦国是以色列的世仇,现今神吩咐其仆役向他们施行审判。
「南方」则指埃及,这是以色列的另一世仇,在此时亦受神特派使者的审判。
【亚六7 】「壮马出来,要在遍地走来走去。天使说:“你们只管在遍地走来走去。”牠们就照样行了。」
「壮马」是指所有的马,「壮」只是一个形容词,描写他们的强壮,奔驰快速。所有的马都在遍地。他们这样做,是受命令而遵行的。
当这些马车在遍地走来走去,似乎有急切的心要立即执行任务,散布审判。
〔暂编注解〕「壮马」
:指所有的马(参3注 ),亦可能是指3节里有斑点的壮马。
「要在遍地走来走去」:神的审判不限于南北方,乃是遍行各地。
壮马('amussim )。先知所指的可能是各种颜色的马,但没有说明“有斑点的壮马”的目的地(第3节 )。然而这里的本意是说明这些马的急迫情绪,从而象征上天迅速驱散普遍流行的不安和焦虑(见第6节注释 )。
●「壮马出来」:指的应该是所有的马而非特指「有斑点的马」。
●「要」在遍地:「渴望」、「寻求」的意思。
●「你们只管在遍地走来走去」:原文是双重命令「去!走!在遍地各处」,表示命令紧急,而非「放心去走」的意思。
【亚六8 】「他又呼叫我说:“看哪!往北方去的,已在北方安慰我的心。”」那往北方去的,就是黑马的车,白马跟随在后,也同样朝这方向去。审判要施行在北方。神的怒气已经发作,当北方受了报应,怒气就可以止息。
「安慰我的心」,「心」原意为金或风,也可作怒气。「安慰」可作宁静,或静上,怒气静止了,就不再发作。神的怒气就此停止。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呼叫”:宣告重要的信息。“北方”指巴比伦。“往北方去的”表示神即使在敌对祂的北方,也得着胜利,完成了祂的旨意。“安慰我的心”可译为“使我(神 )的灵平息”,意即神的灵也因工已作成,可以安息。
这里的“心”指“忿怒”,如在士师记八章3节 和箴十六章32节 。
「心」
:原文为「灵」,大概是指「怒气」;整节表示北方巴比伦的受罚已使神的怒气全消(2:6)。
安慰我的心。直译为“使我安心”。“心”(ruach )在这里有“意志”之意(传12:7) ,可能指神在波斯之旨意的成就,即发布一项有利于犹太人的法令(亚6:6) 。参亚1:11 ,15。
●「安慰我的心」:原文也可以翻译成「平息了我的怒气」。应该是指巴比伦被波斯帝国毁灭的事情。
◎这八个异象里头;头一个骑马者的异象揭开了序幕,天使的解释也带出了剩余七个异象的主题。其中第二至第五个异象都是安慰性的,其主题依序为「仇敌被歼灭」、「耶路撒泠必得重建」、「祭司国度再现」、「君王与祭司成为以色列的供应」;后三个异象是审判性的,主题依序为「个人罪行受审判」、「国家罪行受审判」、「全地罪行受审判」。
【亚六9 】「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
〔暂编注解〕9~15前面提到的第四和第五个异象都和大祭司及省长(民政首长 )有关。撒迦利亚现在用金冠来象征大卫苗裔的兴起,连接到弥赛亚作祭司和王的信息上。
9-15 为约书亚制金冕:这是象征大卫苗裔兴起,建造主殿。本段可与前段相连:在耶和华的日子里,先有审判,后有弥赛亚作王。
9-15节形象地描述了弥赛亚的工作。复兴的工程要在弥赛亚来临建立祂永恒国度的时候达到高潮(特别主要第13节 亚1:8) 。
【亚六10 】「 “你要从被掳之人中取黑玳,多比雅,耶大雅的金银。这三人是从巴比伦来到西番雅的儿子约西亚的家里。当日你要进他的家,」第九节是先知直接领受耶和华启示的话语,他的任务主要是去收集金银,为制作大祭司的冠冕。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这里提到的四个人,是新近从巴比伦返回故土的犹太人,四人中以西番雅的儿子约西亚(又名贤 )最为显著(14节 )。这四人都带着礼物献给耶路撒冷的建殿工程。撒迦利亚从他们那里取了金、银来做大祭司戴的冠冕。他们献礼所造的冠冕后来置于殿中作纪念(六14) 。
“被掳之人”。仍然住在巴比伦的犹太人,他们到耶路撒冷来访问,同时为建圣殿把奉献礼物带来。
「黑玳」、「多比雅」、「耶大雅」:他们大概负责从巴比伦带来为建圣殿而筹得的金银。
「这三人是从 ...... 他的家」:原文为「这三人是从巴比伦来的,你即日去到西番雅的儿子约西亚的家」。
「约西亚」:大概负责保管建殿的经费。
从……取。在亚1:7-6 :8的八个异象中,撒迦利亚只是一个旁观者。这里所给予先知的指示,可能要成为恢复圣殿崇拜时,执行约书亚就职大祭司典礼的一个部分。
被掳之人。有人认为这三个人代表仍留在巴比伦的犹太人,为圣殿献礼而来的。七十士译本直译了他们的名字:“首领”,“有才干的人”和“明理人”。
约西亚。有人认为他是王下25:18 中西番雅的儿子。西番雅是犹大国末年中的“副祭司”(耶21:1 ,37:3)。但耶路撒冷的沦陷是在约七十年前。所以西番雅与本节的约西亚不的可能是父子关系,除非约西亚极其长寿。
●「黑玳」:「世间地」的意思。
●「多比雅」:「耶和华是我的善」的意思。
●「耶大雅」:「神知道」或「神眷顾」的意思。
●「约西亚」:「耶和华支持」的意思。
●「西番雅」:「耶和华隐藏」的意思。
【亚六10 】
「黑玳」、「多比雅」、「耶大雅」:他们大概负责从巴比伦带来为建圣殿而筹得的金银。
「这三人是从 ...... 他的家」:原文为「这三人是从巴比伦来的,你即日去到西番雅的儿子约西亚的家」。
「约西亚」:大概负责保管建殿的经费。
──《串珠圣经注释》
【亚六11 】「取这金银作冠冕,戴在约撒答的儿子大祭司约书亚的头上。」
「冠冕」多数的形式,但是只强调具华贵的性质(Majestic plural )。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冠冕”。一个合成的冠冕(第14节的动词是单数的 ),由几个圆形组成。冠冕戴在约书亚头上;没有冠冕戴在所罗巴伯头上。
「冠冕」:原为复数,可能指数层的,或数圈绕成的冠冕(启19:12) 。
约书亚。见亚3:1 注释。这里的大祭司代表弥赛亚。而在3:1-4中,他代表百姓。
●「冠冕」:原文是复数,可能是因为东方的冠冕由几个环组成,也可以只戴一环。也可能是用复数来表达最高级的意思(希伯来文没有最高级 ),也就是表达复杂或宏伟的意义。 6:14 冠冕的动词是单数形式的。希伯来文的神 Elohim 也是复数形式、单数动词,这种尊贵(或华贵 )的复数,在圣经中并不少见。这个字在圣经中常常都是单数形式,所以此处的复数形式以尊贵(或华贵 )的复数较为可能。
●这里的冠冕原文是君王的冠冕,而非大祭司的冠冕(用另外一个字 )。所以要约书亚戴君王的冠冕,其意义非凡。许多人尝试把约书亚换成所罗巴伯(这样身份比较合适 ),但没有任何抄本根据。我们把这件事情当成是预表未来的弥赛亚身兼君王与祭司的角色,可能是最容易自圆其说的解释。
【亚六11 】
「冠冕」:原为复数,可能指数层的,或数圈绕成的冠冕(启19:12) 。
──《串珠圣经注释》
【亚六11 】
「冠冕」(ataroth )是复数词,但「戴」与「头」却是单数字,引致批评家增删版本的字句,说此处应加「一冠冕为约书亚而作,另一给所罗巴伯」两句,可是这复语词亦可解作「伟大」、「尊重」(如「神」字 )之意(如他尔根译本 ),或可解作一个带有双重目的的冠冕(Composite Crown )(启十九12) 。
——马有藻《撒迦利亚书诠释》
【亚六11 大祭司的冠冕】
这里的冠冕是圆形的,偶尔虽有皇亲贵冑戴,但一般是赐给受表扬的人。可能以宝石制作,一如此处,也可能以鲜花或绿叶编制。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亚六12 】「对他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看哪!那名称为大卫苗裔的,他要在本处长起来,并要建造耶和华的殿。」
这苗裔是指弥赛亚,他必在地上施行公平和公义(耶二十三5) 。所以这位成长起来,行公义在于他建造圣殿。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苗裔」:见3:8注。
「在本处长起来」:指弥赛亚出于犹大地,初时无人知道,后来兴起为人认识。
「建造耶和华的殿」:所建的乃是属灵的圣殿──包括外邦人在内的国度(参15 )。
对他说。即对约书亚说。
苗裔(semach )。见亚3:8 注释。犹太人公认这是有关弥赛亚的预言。
长起来(samach )。Semach(苗裔 )即源于该词。
建造……殿。不是预言所罗巴伯(拉6:14-15) 所建造的物质的殿。先知所预言的是属灵的殿(亚6:15 ,林前3:16-17 ,弗2:19-22 ,彼前2:3-5)
●「那名称为大卫苗裔的」:原文没有「大卫」,而是「一人,名为苗裔」。可能暗指「所罗巴伯」,他的名字意思是「巴比伦的苗裔」。但因为 6:13 把祭司与王权合并在这个苗裔身上,所以可能解释成「未来的弥赛亚」比较合理,不用解决约书亚与所罗巴伯的身份与职份问题。
12~13约书亚的加冕预示弥赛亚的加冕;弥赛亚再来的时候要“建造耶和华(千禧年 )的殿”,并把君王和祭司的职责结合在一人身上,像麦基洗德那样(创一四18~20) 。
【亚六12 】
「苗裔」:指源出大卫后裔,将要来临的弥赛亚君王。
「在本处长起来」:指弥赛亚出于犹大地,初时无人知道,后来兴起为人认识。
「建造耶和华的殿」:所建的乃是属灵的圣殿──包括外邦人在内的国度(参15 )。
——《串珠圣经注释》
【亚六13 】「他要建造耶和华的殿,并担负尊荣,坐在位上掌王权;又必在位上作祭司,使两职之间筹定和平。」
地上的王有尊荣(诗四十五4 ,二十一5) 。他在位上不仅治理,他也在位上作敬拜的事,成为祭司。本来政治与宗教──君王与祭司是完全分开的。但是现在却有理想的综合,在君王与祭司的两职之间。这样他们不但合力建造圣殿,而且也同心建立两职的协调与合作,二者可以互相协助,可说是被掳归回后最大的成就!这是和谐的关系,使两者都在神和平的计划之内。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做大祭司的是约书亚;坐执政宝座的所罗巴伯,两位领袖分别承担两种职任,和谐合作。弥赛亚来后,身兼祭司和君王,和平广被,神人和好。“他要建造耶和华的殿”:包括外邦人在内的属灵的圣殿(15节 )。
本节指出弥赛亚身兼君王与祭司两职。
「两职之间筹定和平」
:君王与祭司二职和平共存,而且弥赛亚推广和平,使神与人和好。
他要建造。重复无疑是为了强调。
尊荣。“拯救堕落人类的尊荣是属于基督的”。
祭司。如麦基冼德,既是君王,又是祭司(路1:32-33 ,来5:5-6 ,7:1-2,8:1-2)基督将成为祭司,并最终登上祂祖先大卫的宝座(诗110:1-4) 。基督在第一次降临时,获得了在天上的圣所中担任大祭司,除掉人类的罪,改变他们品格的资格。在祂第二次降临时,祂将作他们的君王(太25:31) 。
筹定和平。指圣父和圣子所商定的救赎人类的计划。
●「尊荣」:通常指王室的尊荣与威仪。
●「筹定和平」:「筹算」、「咨商」、「劝告」。
● 亚 6:12-15解释成弥赛亚预言的理由: 1.旧约之前君王与祭司的职分是必然分开的,神以痳疯病责罚乌西雅,因他冒犯大祭司的角色(26:16-21),一直到马加比时代以后,主前二世纪,祭司才扮演君王的角色。2.在之前的异象中,建圣殿的是所罗巴伯而非约书亚,因此只按字面解释会自相矛盾;若把这里的建圣殿解释成弥赛亚未来千禧年的建殿(40:1-48)则再自然不过。3.苗裔也很可能是以赛亚书 11:1-16 所预言的「耶西的根」耶 23:533:15 所预言的「大卫的苗裔」,也就是弥赛亚。4. 6:13 描述不仅要建造圣殿,还要担负尊荣,坐在位上掌王权,人间的君王通常不用这种描述,这种描述通常是指弥赛亚。 诗 110:1-2诗 110:4路 1:32彼前 2:24
◎向来君王都希望自己是所有权力的集中点,所以法老以及一些大帝国的国王总是要把自己神化,搞君王崇拜。祭司与君王的关系,一向是很尴尬的。即使是以色列,君王与祭司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很合谐。这里提到弥赛亚将要同时掌握君王与祭司的职份,让这两个职位间可以获得和平。
【亚六14 】「这冠冕要归希连、多比雅、耶大雅和西番雅的儿子贤(贤就是约西亚 ),放在耶和华的殿里为纪念。”」冠冕的用词原意是王冠,只为君王的,虽然这是华美的冠冕,却不是给祭司来使用。祭司的冠冕是「祝圣」用的(或称「就职」的冠冕 )crown ofconsecration。这冠冕要归希连,希连就是黑玳。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冠冕交给从巴比伦来到的代表团(10节 ),也许当圣殿完工之后,将会由他们放在圣殿里。
「贤」
:原文即「恩典」,这里可能指约西亚是蒙神赐恩的人。
希连。可能就是“黑玳”(10节 )。
多比雅。见第10节注释。
耶大雅。见第10节注释。
贤。直译为“归给西番雅的儿子”。如七十士译本。
●「希连」:字义是「力量」或「理想」。可能是黑玳的另一个别号。
●「贤」:字义是「恩宠」,可能是约西亚的另一个名字,也可能不是人名,而应解释为「恩典」或「恩惠」。若是如此「这冠冕要归…西番雅的儿子贤」,直译就是「这冠冕要归…西番雅的儿子(所施 )的恩惠」。
【亚六15 】「远方的人也要来建造耶和华的殿,你们就知道万军之耶和华差遣我到你们这里来。你们若留意听从耶和华你们神的话,这事必然成就。」「远方的人」是指在远方被掳之地的人们,他们现在还未回来,但以后仍会归回的。
他们这些远方的人虽在被掳之地,仍蒙耶和华眷顾,在异邦甚为发达,经济丰余,他们有力量来为圣殿重建的事来奉献,他们也实在乐意捐助,共襄盛举。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千禧年的时候,外邦人也要来一起建造圣殿(该二7) 。
远方的人。指加入弥赛亚国度的外邦人(赛11:9 ,57:13)。由于肉身的以色列人完全失败了,神正借着基督教会来成就祂的旨意(弗2:19-22 ,彼前2:3-5) 。
你们若留意。犹太人本来可以成为神属灵之殿的核心。但正如这里所指出的,赐给他们的应许是有条件的。尽管人类失败了,神的旨意还是要稳步推进的,并将通过来自各国组成祂属灵之殿的人来成就。
●「远方的人也要来建造耶和华的殿」:这里指的不一定是所罗巴伯的圣殿,该圣殿大约还有四年才会完工(总共建造了四年半 )。这里也可能是弥赛亚的预言,预言万国都会来参与耶和华的敬拜。
◎八个异象以后,神的信息直接临到先知撒迦利亚,指示他给约书亚加冕,并借着约书亚加冕也预表了未来的弥赛亚,给予以色列民更深一层的盼望
【事奉的主(六1~15) 】
.神的审判临到列邦(1~8 )──承接审判的主题,神在这最后的异象中,藉其使者宣告祂要向列国施行审判。祂的公义不但于百姓中彰显,亦要让列国知道祂是公义的神。「铜山」可象征审判;而这四辆战车是成就神审判旨意的使者,是从神的居所出发的(5 )。神是信徒的神,亦是外邦人的神。
.大祭司受膏(9~15 )──在这一连串异象的结束,神藉先知宣讲了一个双重的应许。
1. 一位称为苗裔的要出现,且要完成这建殿的工作(13 )。所罗巴伯是负责建殿的工作,苗裔这里可能是暗暗的指向他。
2. 这苗裔能成就王与祭司的双重身分与职分(13下 )。而在选民的心目中,所罗巴伯与约书亚所成就的工作,所代表的位分,正好是王与祭司的代表。神在此藉先知向我们启示,建殿虽为当前的急务,但最重要的,是这位苗裔的出现。殿是为祂而设,他要坐在其上,担负尊荣。
思想人的目光是放在重建圣殿的荣耀上。而透过这一连串的异象,看到应许的高峰是在于坐在这圣殿的那位尊荣的大君王身上,圣殿是为祂而建的。求主帮助我们,能看重事奉的主过于我们的事奉。
──《新旧约辅读》
【亚六12 】
「看哪,那名称为大卫苗裔的。」
有三个人从巴比伦来,在那里还有许多犹太人,甚至在以斯拉与尼希米领导之下归回,他们带了礼物献给重建的圣殿,他们的名字所含有的意义是「刚强」、「良善」与「知识」。他们且以金银制成的冠冕,放在约书亚的头上,是有双重的身份,祭司与君王,二者都是指弥赛亚而言的,因为弥赛亚集两者身份与一身,要招聚以色列人回来;在以色列还没有先例,是一人有这两种身份。但是主降世的时间渐进,而有这样的预言,祂降世后所显露的性格是那么华丽与荣耀!在祂的教会中祂是祭司也是君王,是照麦基洗德的等次,是集合这两种职分。
祂是苗裔,因为祂来自大卫家的根源,使枝条蔓延,在永生的汁浆培养下滋长的,以致开花结果。祂从原地生长,在伯利恒大卫的城,是大卫系谱中至小的。
祂是建造者,圣殿以祂十字架上的血奠定了根基,从祂百姓的心中凿出石头,监督建造的计划,祂是建筑师。历代有一块块砖石堆积起来,最后的房顶石要在祂再来时才要放。这圣殿快要完成了,我们有否尽力,使圣殿逐渐建成呢。
──迈尔《珍贵的片刻》
【亚六13 君王与祭司】「坐在位上掌王权;又必在位上作祭司。」
政教之争,长久存续在历史中,很难保持和谐。 西方的历史,从中世纪以来,就是君王与宗教领袖互争雄长:英武有为的君王,想要利用宗教,遇到柔弱的宗教领袖,就凡事听命,过于对神的效忠;但遇到有原则的,自然不甘追随人,而持定忠于基督和真理,冲突就在所难免。另一方面,有雄心大志的宗教人,也不免想操纵政治。 但圣经并未教导政教分离,而是二者均衡。
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看哪,那名称为苗裔的,祂要在本处长起来,并要建造耶和华的殿。祂要建造耶和华的殿,并担负尊荣,坐在位上掌王权;又必在位上作祭司,使两职之间筹定和平。”(亚六12-13)
记得,是不久以前的事:在亚达薛西王的时候,尼希米从书珊城回到犹大,修建耶路撒冷。邻近的仇敌不愿见他的事工成就,就散布谣言说:“你和犹大人谋反,修造城墙,你要作他们的王。你又派先知,在耶路撒冷指着你宣讲说:‘在犹大有王’。”(尼六6-7) 因为那时候犹大国已亡,成为属波斯的一省;如果有了王,就是图谋脱离波斯而独立,构成严重的反抗罪行。这是在政治上非常敏感的事。如果不是深得王信任的尼希米,换了别人,必然十分害怕。像审判主耶稣的罗马巡抚彼拉多,犹太人喊着说:“你若释放这个人,就不是该撒的朋友;凡以自己为王的,就是背叛该撒了。”(约壹九12) 彼拉多就不得不妥协,把没有罪的耶稣定了罪,钉在十字架上。 现在神叫先知撒迦利亚,去向从巴比伦归来的人,黑玳,多比雅,耶大雅和约西亚,收取归还的金银,以作成复式的冠冕(Tiara ),戴在大祭司约书亚的头上,这象征性的加冕,是预言大卫的后裔要来建造圣殿,作王作祭司(来七1) ;然后,把这冠冕存在耶和华的殿里为记念(亚六14) 。 大祭司约书亚,是利未支派亚伦的后裔,并不是出于大卫的枝条。当时,物质的殿也已经建成。这是预表作君王和大祭司的耶稣基督(太二二41-46 ,来一8 ,七14-15) ;祂建造属灵的圣殿就是教会(约贰一19-21 ,林前三16 ,弗二19-21) 。到主耶稣基督再临,就是预言完全的应验,弥赛亚国度实现,是教会同主得永远荣耀的日子。
── 于中旻《撒迦利亚书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