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导航 |
≡ 页面菜单 | ▶ 播放
| ♥ 收藏
1「我又举目观看,见一人手拿准绳。」
2「我说:『你往哪里去?』他对我说:『要去量耶路撒冷,看有多宽多长。』」
3「与我说话的天使去的时候,又有一位天使迎着他来,」
4「对他说:『你跑去告诉那少年人说,耶路撒冷必有人居住,好像无城墙的乡村,因为人民和牲畜甚多。」
5「耶和华说:我要作耶路撒冷四围的火城,并要作其中的荣耀。』」
这里出现了四个人:先知、一个「手拿准绳」(
))的少年人,一个「与我说话的天使」(
)),「又有一位天使」(
))。
「准绳」(
))原文是「测量用的绳索」,与拉在耶路撒冷之上的「准绳」(
))并不是同一个字。「量耶路撒冷」(
)),表示准备建造城墙。此时的耶路撒冷并没有城墙(
))。
「那少年人」(
))指手拿准绳的人,天使阻止他去丈量耶路撒冷,因为此时没有必要建造城墙,神自己「要作耶路撒冷四围的火城」(
)),成为百姓的保障。
此时的耶路撒冷仇敌环伺、人口稀少(
)),但百姓却先建圣殿、后建城墙,所以耶路撒冷「好像无城墙的乡村」(
、
))。神应许「要作耶路撒冷四围的火城,并要作其中的荣耀」(
)),与祂的百姓同住(
、
)),让百姓看到:虽然此时耶路撒冷并无城墙,但却外面有神作保护,里面有神作荣耀(
)),这是最好的保障。将来必有更多神的百姓回归(
、
)),「人民和牲畜甚多」(
)),耶路撒冷不应当受城墙限制,教会也不应当被围墙围住,而要像「无城墙的乡村」一样没有边界。
上图:耶路撒冷城区和城牆变迁。
6「耶和华说:『我从前分散你们在天的四方(原文是犹如天的四风),现在你们要从北方之地逃回。这是耶和华说的。」
7「与巴比伦人同住的锡安民哪,应当逃脱。」
8「万军之耶和华说,在显出荣耀之后,差遣我去惩罚那掳掠你们的列国,摸你们的就是摸祂眼中的瞳人。」
9「看哪,我(或译:祂)要向他们抡手,他们就必作服事他们之人的掳物,你们便知道万军之耶和华差遣我了。」
「北方之地」(
)),指巴比伦和亚述。巴比伦和亚述都位于耶路撒冷的东北方,但他们入侵以色列的路线都是从北方而来,南北两国被掳也是往北方而去。
「锡安」(
))在大卫时代指「大卫城」(
、
)),后来也代表圣殿山(
))以及整个耶路撒冷。
「与巴比伦人同住的锡安民哪,应当逃脱」(
)),可译为「住在巴比伦的居民哪,应当逃到锡安」(英文ESV译本))。当时还有许多犹太人留在巴比伦,生活安逸富足,不愿回到耶路撒冷面对艰难的生活。神呼唤他们「从北方之地逃回」(
))到没有城墙保护的耶路撒冷(
)),因为神的刑罚即将临到巴比伦。先知发出这个预言之后,巴比伦城因反叛波斯,被大流士王围城二十个月后攻陷,城内贵冑惨遭屠杀,凡没有听从先知而「逃脱」(
))的百姓,也跟着遭受池鱼之殃。那时,百姓才相信撒加利亚确实是神所差遣的先知(
))。
「瞳人」(
))比喻神的百姓在神眼中的宝贵(
))。
「我」(
))可能指先知撒迦利亚,也有人认为指弥赛亚。「差遣我去惩罚那掳掠你们的列国」(
)),原文是「差遣我去那掳掠你们的列国」,即向列国宣告:神将追讨那些越过祂的界限、肆意掳掠祂百姓的列国。
「看哪,我要向他们抡手」(
)),原文是「看哪,要向他们挥手」。「抡手」意思是挥手,表示神将轻易挫败敌人。
上图:贝希斯敦铭文(Behistun Inscription)是刻在伊朗贝希斯敦山崖上的多语言铭文,由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大流士一世所立,记录了他镇压高墨达(Gaumata)政变和各地反叛、取得王位的经过。石刻上有描绘大流士一世脚踏高墨达的浮雕,周围的铭文以三种不同的楔形文字写成:古波斯语、亚兰语和巴比伦语。这个石刻有如罗塞塔石碑之于埃及象形文字一样,极大地帮助了专家们破解楔形文字。1835年,英国人罗林森(Sir Henry Rawlinson)拓取了石刻上的古波斯文铭文,1844年又拓取了其余的铭文。在他和其他学者的努力下,古波斯文铭文首先被成功解读,其它两种铭文随后也被成功解读。
10「锡安城啊,应当欢乐歌唱,因为我来要住在你中间。这是耶和华说的。』」
11「那时,必有许多国归附耶和华,作祂(原文是我)的子民。祂(原文是我)要住在你中间,你就知道万军之耶和华差遣我到你那里去了。」
12「耶和华必收回犹大作祂圣地的分,也必再拣选耶路撒冷。」
13「凡有血气的都当在耶和华面前静默无声;因为祂兴起,从圣所出来了。」
「锡安城」())原文是「锡安女子」,指耶路撒冷城的百姓。
「住在你中间」(、)),指神借着会幕())、圣殿())和基督(、)),与祂的百姓同在,全世界蒙拣选的人都要成为祂立约的百姓())。到那时,耶路撒冷确实「好像无城墙的乡村」()),百姓不再需要争战(、))。这应许要到千年国度())和新天新地里才能完全实现())。
「收回」())原文是「继承、拥有」。「分」())原文是「产业、财产」。第12节是圣经第一次把犹大地称为「圣地」())。
「圣所」())指神天上的居所。「从圣所出来」()),表示神将在全地施行审判。
本章是第三个异象,神宣告了重建的目的,是要重新拣选耶路撒冷,成为祂的见证,带进千年国度、乃至新天新地,实现神与人同住(、))的心意。神也提醒百姓,重建的城墙若没有神「作耶路撒冷四围的火城」()),重建的圣殿若没有神「作其中的荣耀」()),并没有真实的意义。因此,我们不可把自己事奉的结果当作敬拜的对象。
前三个异象()),神宣告了祂将亲自成就重建计划。而在接下来的四个异象中()),神将宣告祂要怎样造就合祂心意的人,来进行属灵的建造。
第三个异象:一座无墙之城先知还一直在城外看见异象的地点,他见到一个测量师经过身边,手拿着一条量度的准绳。这种情景无疑唤起第一个异象的内容,在那个异象中神曾经说过:‘准绳必拉在耶路撒冷之上’。撒迦利亚问这位测量师他要到那里去,而这个人回答说他正要去测量耶路撒冷并决定她的尺寸大小。然后有两个天使出现在异象中,其中一位是作过先知同伴和传译者的,另一位是新出现的。这个新的天使走近先知的天使同伴,并要求他向这个少年测量师说话。给这个少年人的信息是这座城市将有巨大数目的人口,而她将由神保卫,不是靠一般城墙来保卫。随异象描述之后,有一篇更传统式的先知晓谕(6-13节 ),它完全以诗的形式出现,不像英文标准修订本所译成的那样。这篇晓谕原文与这个异象是分开的,很可能是这位先知在另外一个时间或地点宣讲的信息,但是它放在这里是有意义的:它指出这个城市人口增加来源,并强调神必将是这座城市的保护者。在耶路撒冷城的人口增长,部分将是由于许多还在被掳外国的犹太人回归他们家园,也有从外邦列国回来而形成的人口增长(11节 )。这座城市不会藉着她的城墙和军事设施而得到保卫,而是因为‘我要来住在你中间,这是耶和华说的。’(10-11节 )从这个第三个异象和相随的神谕,我们开始看到先知关于神未来工作概念的广度。(一 )改革者异象的有限。在撒迦利亚的时代,重建圣殿的工作已经在进行中。必定有些抱怨者指出,在城墙还一直荒废的时候,重建圣殿是无用的,没有对这座神圣建筑物提供保护设施。另外一些人,那些从事着复建工作的,必然已经想到一旦圣殿的工程完成时,就开始修理城墙。但是两组人都知道,或迟或早围绕着这座城的围墙必须被重建起来。建筑城墙是古代城市对抗军事袭击的传统自卫方法。而异象中这个年青人出发去测量这座城,代表了这种传统的想法。耶路撒冷必须要有城墙;他们必须把它建造在旧日城墙的所在地。但是这位少年测量师行动所代表的想法,基本上是错误的;他把以往的想法投射进将来。这想法认为将来的人和以往的人没有不同。它强调保护城墙的重要性,却忘记那座城墙在主前五八七年不能成功地阻止巴比伦军队进攻的事实。撒迦利亚的异象强调将来与过去不同这个事实,而且神未来的行动,不能以从前惯常的准则来预测。人口增长和军事保卫的标准是与从前时代完全不同的,这样先知在第三个异象中学到去扩大他对将来的视野。这个异象暗示圣城现今所处的现实环境已经与属于古老城墙的时代规律大相径庭。对于撒迦利亚,正像对他的同胞一样,在历史上那样危机的时刻,深信将来会比他们想象中更伟大辉煌的可能性,是必要的。简言之,在预计将来的时候,只懂回忆过去的光彩,至终必然会限制神的工作。(二 )神将来的工作将包括各种民族。对于大多数先知的同伴,他们以为耶路撒冷和圣殿的复建,将大大地受到这城市现在的人口所限制,这人口数目比从前减少了相当多。有些居民在主前五八六年以后留在耶路撒冷,另一些从被掳归来,但是从数字方面来看还只是少数,没有构成耶路撒冷作为伟大城市的基础,即使加上回流的人口也不行。但是撒加利亚期待着被掳归来的,不单从米所波大米,也从世界的四方,亦即犹太人曾逃亡前去的地方(6-7节 )。他更进一步期待外邦列国的居民,加入选民中间,并且变成神的子民(11节 )。先知憧憬着一种国际回归运动,其中许多百姓,在所居住的地方本属异乡客,他们将要最终在神城中找到自己的家园。这个古老的信息在某种意义上,有多重兑现的层次。在撒迦利亚的时代之后,很多犹太人继续从遥远的地方,就是他们曾经居住之地,回归到耶路撒冷来。就是直到现在,在现代的以色列国中,这种回归仍在继续:犹太人从新的世界和旧的世界,回归到他们从前的家乡,到那里再一次定居下来。从基督徒的角度来看,先知期待着外邦人加入回归圣城的洪流,是藉着基督教会的诞生和成长而实现的。福音向外邦人宣扬,也向犹太人宣扬,为许多这个烦乱世代的朝圣者敞开了居住在神城市的可能性,这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城市,然而它提供一个永久的和安全的家。(三 )神的同在。异象和神谕相结合,肯定将来耶路撒冷城的转变将是神居于其中的结果。在异象中,这个火焰在外、神的荣耀在内的城墙将取代一个安全城市所要求的营垒。在神谕中,有两次宣告:‘我要住在你们中间’(10、11节 )。这样,对于忙碌于从事恢复耶路撒冷城具体建筑的人,先知提醒他们某种绝对的基本要则。重建城墙时,如果没有用‘火墙’环绕四周,是无用的(5节 )。复建的圣殿无论多壮丽,如果没有耶和华住在其中,是没有意义的。故此城墙和圣殿一直以来象征着依靠神的保护和同在,这是这座城市最重要的特色。所以撒迦利亚通过异象去传述,并宣讲一种平衡的信息。那里有重要的工作在手,而他鼓励工作继续下去,但是他也要留心这些具体的工作不会造成误置的信心。当一切要说的都说过,要做的都做完后,而假如耶路撒冷的居民竟开始崇信他们手造之物,那么他们的劳碌都是徒然的。--《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撒迦利亚书第二章 B1异象三∶耶路撒冷有神的保护;希伯来经文 1~5不仅耶路撒冷的仇敌会失去力量,而且圣城还有神迹式超然的火墙作保护。第二和第三个异象综合起来,让人没有畏缩的理由。神正在以最合乎祂子民需要的方式工作,又保证必定护卫他们。 1.这个异象直接关乎耶路撒冷,而不是论列国,不过先知仍然在城外,他看见一人手拿准绳。先知曾经传讲,准绳必拉在耶路撒冷之上。问题是∶当从哪里开始?倘若圣城毫无防敌之力,重建圣殿是否安全?有些人心存此疑问,或许会倡议先建城墙。因此,那少年人可能代表当日谨慎派的犹太人;也有可能他是想要与波斯对抗。 2.他的目的是要量出圣城的边界。从撒玛利亚的敌意看来,小心谨慎的确必要,而从常识判断,巩固城墙应当是合乎神的旨意。 3.然而测量者所持合乎常情的理由,却不合乎神的旨意。另一位天使(希伯来文 mal~a{k[ )向为撒迦利亚解释的天使传报了这个信息。 4.这位报信的天使任务很明显∶跑去告诉那少年人。称那人是少年人,因为他还没有学到神的方法不可以用人的理性来测度。人的推理、寻求安全,都没有错,但是这一回他们的计算太狭小了。耶路撒冷将如同无城墙的乡村,凡愿意的都能进来,不再有分隔的墙与国界的障碍,它的人口也将漫无限制。撒迦利亚不排除外人,反而将神的城向众多的人民牲口开展;它绝不会过度拥挤(参∶;。 八十年之后,到了尼希米时期,人口众多的盼望仍未实现,他们必须用抽签的方式强迫人搬进城;。尼希米的城墙比大卫之城包括的范围更大127,也许是估计未来人口将增加,但范围广而人口不多,就显得更空。到了耶稣的时代,这预言已近乎实现,每到节期,世界各处的朝圣者便蜂拥而至128。更重要的是,教会已遍及全世界;即使如此,我们还需要“勉强人进来”,因为仍有空间。 5.虽然这座城很吸引人,但在没有城墙保护之下,要住进去实在需要胆量,因此这里应许∶我要作耶路撒冷四围的火城。我是强调语,动词也具强调意味,一般的希伯来文只用“是”来表达,这里却用未来式。查锐认为,此处有意暗指,因此将它译为“而我,我将成为她的我是,这是耶和华说的”129。再说,火与荣耀都让人想起出埃及,,。撒迦利亚所得到的信息,乃是保证出埃及时所立的约仍然有效。以西结曾看见耶和华的荣耀回到圣殿,撒迦利亚则见到祂的荣耀延及全城,后来又遍布全地(参∶。 第二与第三个异象保证了耶路撒冷的安全。神既会对付可能的仇敌,也会保护祂的子民,与祂从前在出埃及时的作为相同,也基于同一个约。确立这点之后,接下来是一段神谕,将这些异象实际应用在先知当代人身上。 6~13.从英译本看不出本章余下的部分都是诗体,只有摩法特(Moffatt)和 JB 译本以诗体翻译。不但风格改变,发言者与对象也有所不同。此处说话的不再是天使,而是撒迦利亚;首先向在巴比伦被掳之人说,再向耶路撒冷的犹太人说;而且没有异象的痕迹。 这诗可分为两个相等的段落∶6~9节与10~13节130。赞成这种分法的理由主要有三∶ (1) 这两部分的结构相似∶先为命令式的前言,接下来则是一句以“因为”开头的子句(6、10节);在神的话之后,先知评述道“你们便知道……”(9、11节;,。 (2) 两段中都有神的话和先知的话。 (3) 从理念来看,这两段可互补。前者论到仇敌的倾覆,与第二个异象相关;后者宣告耶和华在锡安掌权,与第三个异象相关。简言之,先知乃在加强说明这两个异象的意义。 6.哦!哦!这个感叹词在许多地方译为“祸哉”,但在这里和在则带出具同情、怜悯意味的劝勉131。这段话是向留在被掳之地的犹太人所说,鼓吹他们从北方之地逃回,回来加入重建耶路撒冷的阵营。他们的逃脱,不是因有政治压迫,而是惟恐寄居之地的经济条件太舒适,让他们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参 NEB∶离开,离开)。“北方之地”,耶利米曾用这词指入侵之国的来向,,以及被掳之人应当离开而归回的所在,,,;在此则与四风和“巴比伦的女子”(7节)平行。也说,他们将从四面八方回来。“北方”只是象征的说法。这个呼召是要被掳之人归回,不论他们置身何处。因为( ki^ )我从前分散你们。犹太人被掳后分散在各处,除了巴比伦,还有许多国家。亚述在掳掠以色列时,将百姓分散在歌散河流域尼尼微以西二百哩,以至三百哩以东的玛代一带地区;尼布甲尼撒掳人至巴比伦时,不少人逃到摩押、亚扪和以东,而耶利米与一些人则下到埃及。 7.RSV 参照一些译本,译为逃到锡安;如果这个译法正确,其意思即为∶列国眼前似乎十分安全,但却快要受到审判,因此留在那里的犹太人必会遭同样的命运;所以先知的命令相当急迫。查锐认为,逃脱的急迫性,以及神应许掳掠压迫他们的人(9节),使人联想到出埃及132。然而,希伯来文只是“哦!锡安”,称呼那些被掳之人为锡安;,也相同;因此 JB 译为锡安,兴起!巴比伦的女儿一词指“住在”巴比伦城或国中的“居民”(参“锡安的女儿”,10节;但的注脚)。在被掳之后的时期,因巴比伦乃是使耶路撒冷陷落、加痛苦于犹大的祸首,所以这个名字成为所有被掳之地的代号,它所代表的地域不限于地理上的巴比伦。 8.本节是全卷最难的经节之一。在显出祂的荣耀之后差遣我,至少有两个难题。第一为“之后”( ~ah]ar )一字的意义与用法,第二为“荣耀”( ka{b[o^d[ )一字的重要性。RSV 将“之后”作为连接词,意思可解为“在耶和华于祂的荣耀中差遣我之后”。先知可能是指他蒙召向列国传信息之时,所见到的荣耀异象133。然而这个字多半被视为前置词,在荣耀之后(RV)。例如,米其尔的翻译为“在荣耀(异象)之后,祂差遣我”134。倘若这是原文,先知乃是说∶在见到异象之后,这个神谕临到他;不过这种说法相当暧昧。有人辩称, ~ah]ar 也有“以,同在”(with)之意135。在,这样解很容易明白∶“在云彩同雨回来……之前”(参∶,“与磨子同在的婢女”,和合本∶“在磨子后的婢女”;,“探以荣耀接纳我”,和合本∶“必接我到荣耀里”)。查锐相信,这里是用此意;他又采用 ka{b[o^d[ 的另一个意思“沉重”,因此翻译为“祂以坚持差遣我”136。在以上的各种解释中,最后一种意思最佳,令人信服。 撒迦利亚向列国的使命,使我们对他的呼召有进一步的了解。虽然他主要是奉差遣到以色列人当中,但他的信息也与列国有关联。有些人认为,这则神谕原先是在主前五三八年对被掳之人讲的;如此一来,它就成了全卷最早的一段话137。 在引用神的信息之前,先知提到的比方(“保护他如同保护眼中的瞳人”),这又是借用出埃及的事。虽然在敌军抢掠耶路撒冷时,耶和华似乎漠不关心,但先知相信,这些事件都不能抹杀神的爱。撒迦利亚回顾了一段以约为中心的经文(申三十二),其中预见必有管教临到,因此他提出一个解释∶他们的受苦是在神允许之下临到,为达成祂爱的旨意。这个主题便带出以下主要的肯定宣告。 9.看哪(直译“因为,看哪”),先知们用这个字引介所要强调的话(参∶,;,;,;。耶和华用抡手的动作就能推翻列国现有的状况,。曾经是奴隶的犹太人,必可从压迫者抢夺掠物;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撒迦利亚强调这是耶和华的作为,而不是人的成就。犹太人理当归回,预备面对这件事。在“服事他们……(和合本∶的掳物)”之后,应当插入引号,以表明现在是先知发言。你们便知道万军之耶和华差遣我了。预言的应验可证实传信息者的真实性。先知的话不一定是指当代人怀疑他或拒绝他,而是反映出他的把握,自己的话必然实现。这一次他没有说“差遣我到你那里去”(参12节,,,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使命是针对列国的。 10.欢乐歌唱。第二段诗的开头是命令句,正如第一段一样(6、7节)。赞美诗中惟独此处将两个命令连在一起;其他颂扬神拯救的诗歌只说∶“歌唱”、“欢呼”、“扬声欢呼”,,;。耶和华在锡安作王,常成为欢呼的背景,九十六,九十八,一三二;,但则讲得更清楚。因此,论到耶和华在锡安作王的庆典,经文中多次提到欢乐(。锡安的女子是指耶路撒冷城,,但也包括四围的居民,转喻而言,可指远超耶路撒冷住民的一大群人,正如下一节所示。因为,看哪,我来。正如第6、8节,“因为”( ki^ )引进了一段重要的启示。要住在你中间,动词“住在”〔 s%a{k[an ;“耶和华的荣光”(shekinah)一字源于此〕让人忆起会幕的建造( mis%ka{n ),“使我可以住在他们中间”。圣殿的建造也基于同一理由;而当以西结瞻望新圣殿时,他看见耶和华的荣光,祂接受圣殿为祂立定宝座之处(7节),直到永远(9节)。会幕与圣殿是那位将他们领出埃及、信实守约之神同在的表记。新圣殿既在盖造中,这个应许就包括了约的延续,以及耶和华在锡安作王;这是何等大的鼓励。 11.耶和华回到耶路撒冷祂的宝座,是一个记号,表明列国都将前来承认祂是至高的神,正如诗经常提到的事(如∶,,,。先知对列国的使命(8节),并不限于第9节所宣布的惩罚,也包括神长远的旨意,要将他们纳入祂的国度,造成伟大的宇宙运动,而中心便是圣殿。他们归附耶和华,诚意接受祂的条件,不再理会他们自己神o的告白。他们将作我的子民,这是立约的用语,耶利米在展望未来,人人将持守约之律法的那一日时,常用这个说法,。神的子民必须像祂,列国成为祂的子民也要如此(参∶,。这些国家必须在道德和宗教上都合乎规定;而耶和华要住在中间的重复声明,就证实了这一点。 12.6~9节的肯定段落之后,先知插入“你们便知道万军之耶和华差遣我了”;同样,这里亦然,只是这回他加上“到你那里去”。耶和华必收回犹大作祂……的分。当然,犹大与耶路撒冷的人民是祂的产业,这不是指地理范畴;;他们与耶和华的关系建立在约之上。圣地一词旧约仅在此处出现,它是诗人“圣山”,,,;参∶的延伸。神的殿所在之地便称为“圣”,然而这种圣洁超越圣殿,甚至超越圣城,而临及全地;,那里提到俗物成圣,因为拿来事奉神)。也必再拣选耶路撒冷,因为未来所有具决定性的宗教事件都将在这里发生∶圣殿将是神莅临之地(10节),由这个中心将宣告新约,将列国都含括在内(11节)。 13.凡有血气的,都当在耶和华面前静默无声。先知揭示了两件大事∶耶和华将使列国的荣华变为无有,又要在耶路撒冷出现。既然如此,“凡有血气的”(希伯来文 ba{s*a{r ,强调人类的软弱)都应当震惊敬畏,并静默无声(参∶;。祂兴起,好像人从睡眠中醒起,所有潜力都准备发挥。先知或许想到了∶“主啊,求趟醒,为何尽睡呢?求绦似穑不要永远丢弃我们!”和∶“耶和华的膀臂啊,兴起,兴起,以能力为衣穿上。”对这些呼求的回答已近在眼前。从祂的圣所出来了是指天上的圣所,耶和华从那里出发,前往耶路撒冷。虽然有些地方这个词是指圣殿,,但这里是将耶和华在天上永远的居所与祂要前往之地作一个对比138。 这段抒情诗首先谈到被掳之人归回,与圣殿的峻工,进而逾越这些事件,保证列国将经验神的能力,承认祂的主权,在耶路撒冷与祂立定新约。全地的人都当期待神来到,住在他们中间。 127 尼希米的耶路撒冷之范围,有三种理论,见 IDB , Ⅱ, p. 854,“耶路撒冷”一文的说明。可确定的是,尼希米的耶路撒冷城墙没有建在耶布斯的墙上。见 K. M. Kenyon, 'Excavations in Jerusalem', BA , XXVII, 2, 1964, p. 45.
128 J. Jeremias, Jerusalem in the Time of Jesus (SCM Press, 1969), pp. 58~84.
129 Chary, p. 67.
130 RSV 将6~12节列为一段,第13节独立。注释家们曾主张,这一节是后加的,来自仪文的使用。NEB 分为三段∶6、7节,8~12节,13节。F. Horst, HAT ,分为两段∶6~9节,10~12节;视13节为后来加入的(225、226页)。A. Petitjean 对这几节结构的理论,作了详尽的整理,89~94页。
131 BDB, p. 222, 223.
132 Chary, p. 69.
133 A. Petitjean,采纳这个意义,他引用希伯来圣经的;;,;这几处都以 ~ah]ar 为连接词。 134 ICC , 142页。T. C. Vriezen, 'Two Old Cruces' in Oudtest . Stadie/n (Leyden, 1948), 80~91页,主张荣耀之后为文士的笔记,指出以下将随第5节的“荣耀”之后来到;但他自己承认,这种对经文秩序如此变动的说明,并无先例可循。见 Petitjean, 113、114页。
135 R. Y. B. Scott, 'Secondary Meaning of ~ah]ar ', JTS , 50, 1949, pp. 178, 179; M. Dahood, Biblica , 44, 1963, pp. 292, 293.
136 Chary, p. 70.
137 见 G. A. Smith, EB , pp. 259, 260.
138 为这缘故,K. Elliger 声称( ATD , p. 119)这是用于圣殿的仪文教训之说,不能成立。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我又举目观看,见一人手拿准绳。」「准绳」是用两个字结构成的,直译应为「量器」(h]ebel middah )。在圣经唯一的用词,只有此处出现,其它「准绳」用词不同,,是一种绳子或杆子。这一量器为划分地界之用,前一个字(h]ebel )常单独地出现,在阿摩司书为「用绳子量了」,「拉准绳」,为将地业转归别人。这是一种特殊的准绳量器,专为划分地段之用。这「一人」是第一章「与我说话的天使」。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准绳”:看注。表示耶路撒冷要重建。
「一人」
:可能是神的一位使者。
第三个异象显示神计划的胜利。如果以色列完全与上天的计划配合,这里所展示的光荣前景就定能实现。拿着准绳者的身份无法确定。这与对异象的理解无关。
●「准绳」:原文是「测量用的绳索」或「量器」。此处是圣经中唯一用此词的地方,其他地方的「准绳」都是不同的字。这种准绳,是专门用来划分地段之用。
1-5 耶路撒冷将大大兴旺:神要使耶路撒冷不断伸展,如同没有城墙的乡村,无止境可言。
1~13第三个异象说明神的子民和圣殿并耶城都会得到完全的复兴,耶城要不断伸展,毫无止境。
1~13这异象预示以色列和耶路撒冷必得复兴和祝福。将来耶路撒冷要扩展至城墙以外(4节 ),而其中的居民能安全地居住,因为在千禧年期间,耶和华会亲自与他们同在(5节 )。耶和华吩咐那些仍未从巴比伦(“北方之地” 返回的人必须回来(6-7节 主前538年在古列的诏命之下 只有大约五万人返回犹大 ),因为巴比伦不久要被攻占(此事在三年之后发生了 )。第10至13节描述列国、以色列和耶路撒冷在千禧年所得到的祝福。“圣地”(12节 )即巴勒斯坦(旧约只在这里使用圣地一词 )。
【】「我说:『你往哪里去?』他对我说:『要去量耶路撒冷,看有多宽多长。』」
圣经中关于耶路撒冷或圣殿共有四次的度量――,,,。
先知常向天使发问:「这是甚么意思?」「他们来作甚么呢?」这次他不是要使者解释甚么意思,而是甚么行动。在发问中,已有显著的进步,比较容易领悟异象的内容。
那人就直接了当地回答说:去量耶路撒冷。计算面积的方法,是以长度与幅度为准,这是以西结书常用的方法(40-48章 )。量耶路撒冷,主要为重建耶路撒冷的城墙。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象征耶路撒冷一定会重建。
【测量耶路撒冷】
圣殿的位置与方位相当重要,这也见于美索不达米亚有关神殿的神话与历史记载。《埃努玛埃利什》记道,当玛尔杜克准备建造自己的环宇神殿,他测量了奠基所在地阿普苏。自苏美时代起,直到亚述与巴比伦时代,拥有测量工具是重建圣殿的天意记号。领导人借着这些工具得到神的指示。此外,测量工具也用来决定先前圣殿根基的准确位置。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与我说话的天使去的时候,又有一位天使迎着他来,」
第一节的「一人」,必是那位「与我说话的天使」,因为他说完他行动的目的(去量撒路撒冷 )就去了。就在那时,出现另一位天使迎着他来。在七十士译本作「站」。那就是说,另一位天使迎着来的时候,「与我说话的天使」还站在先知旁边。「耶和华的使者在旁边站立」也在出现。他站在那里为先知解释异象。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这个异象里有四个人物。拿准绳者,先知和两位天使。
【】「对他说:“你跑去告诉那少年人说,耶路撒冷必有人居住,好像无城墙的乡村,因为人民和牲畜甚多。」「你跑去……」这是否表明紧急的行动,这件事情太重要,刻不容缓,所以立刻采取行动,动作非常敏捷。
耶路撒冷无需城墙,有了城墙,反而有了局限,要像无城墙的乡村。乡村没有范围与地界,所以面积广大,不但可以耕种畜牧,而且可以居住。这个用词「乡村」(perazot )是多数字,在圣经中只出现三次,除此处之外,还在及,都可译为「无城墙的乡村」,有很空旷的田野处附有住屋。这里不但有人居住,而且人民与牲畜甚多。人与动物居住的地方,是很繁荣的。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那少年人”:先知撒迦利亚。他说预言时年纪很轻。“无城墙的乡村”:耶城将要兴旺,人口增多,好像没有城墙一样,四面扩散;又将成为列国的中心,向外开放,任何人可以自由进出,。
「那少年人」:指第一节里手持准绳者,或是先知本人。
关于这个少年人的身份有两种看法。一,他就是拿准绳的人(第1节 )。根据这种看法,少年人要去丈量耶路撒冷,测定她的界限。这里阻止和告诉他别去丈量耶路撒冷。因为她要超过原来的边界,就像没有城墙的城。二,他就是撒迦利亚,因为给少年人的信息其实就是给撒迦利亚的。但不管这个异象的神圣信息是谁接受的,都要把它传递原定的对象。
KJV版为“这” 少年人。;23:17。指示代词在这里与判明少年人的身份无关。
●「少年人」:可能有「下属」的意思,指着去量耶路撒冷的人物或天使。也有一说是指「撒迦利亚」。
●「跑去告诉那少年人」:似乎表达情势紧急,因为耶路撒冷未来将有大量的人居住,所以盖城墙(反而造成限制 )与都市规划都必须重新考虑。
◎八十年后的尼希米时期,这个应许还没有实现, 尼 11:1-2 还要抽签住进城内。尼希米所建的耶路撒冷城比大卫时代范围更大。到了耶稣时代,预言就差不多实现了,世界各地的朝圣者已经蜂拥来到耶路撒冷城。犹太史学家约瑟夫记载公元七十年耶路撒冷被毁时一共死亡一百万人。
【你跑去告诉那少年人是谁?】
答:先知撒迦利亚在异象中说:「我又举目观看,见一人手拿准绳」(1 ),这人就是与先知说话的天使(3 )。当这天使手拿准绳要去量耶路撒冷,看看有多宽多长的时候,又有一位天使迎着他来(23 ),对他说:「你跑去告诉那少年人说,耶路撒冷必有人居住,好像无城墙的乡村,因为人民和牲畜甚多。」(4 )这里所提到的那个少年人,按照上下文的意思,系指撒迦利亚先知自己而言。先知借着两位天使先后所传的信息,同时又听耶和华说:「我要作耶路撒冷四围的火城,并要作其中的荣耀。」(5 )从此得知神已宣布了他的旨意,是要重建耶路撒冷,恢慢她的繁荣,其中的百姓,在神无所不能的堡垒环护中安然居住,先知当然要把这个大好的信息转告他的同胞们了。
――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
【】「 耶和华说:我要作耶路撒冷四围的火城,并要作其中的荣耀。」
耶路撒冷没有城墙,并非就失去保障,无法有安全的防御。那时大多城邑都有城墙,怎可没有这样安全的措施呢?但是耶和华亲自保证,甚至有更安全的安排。祂自己要成为火城,保护全城的四围,那才是最完善的。我们的神是烈火,在申命记以及新约中希伯来书引述的,。
耶和华是圣城中的荣耀。神的荣耀在圣城中,因为祂是在圣殿,圣殿是祂的居所。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火城”:神将亲自保护耶城,作它火焰的城墙,并要居住其中(“作其中的荣耀” )。
「火城」:应作「火墙」,比喻神大能的看守。
「作其中的荣耀」:表示神重返耶路撒冷与民同居。
不需要物质的城墙,因为神亲自保护她。
◎这个异象可能表达某些人希望先建立城墙以保护自己,之后再来建造圣殿,但耶和华应许成为耶路撒冷的火城,亦即应该先建圣殿,不要急着建城墙。当时撒玛利亚有相当的敌意 拉 4:1-5 所以先建城墙似乎是正确的。
【】「火城」:应作「火墙」,比喻神大能的看守。
「作其中的荣耀」:表示神重返耶路撒冷与民同居。
——《串珠圣经注释》
【其中的荣耀】
早在苏美人的文学中,就有神明在一座城,代表该城受保护的看法。例如,在《亚甲德的咒诅》(Curse of Agade ),众神离开城市,使该城经受不起敌人的攻击。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耶和华说:“我从前分散你们在天的四方,现在你们要从北方之地逃回。这是耶和华说的。”」这是第三异象之后的信息,有紧急的呼召。接着是「逃回」,这是圣战的吶喊:快逃!快走!以前他们无法逃离,现在情势已经转改,巴比伦自身已经败亡了。波斯强权允许以色列归去。耶路撒冷有一番新气象,快逃离吧!不可坐失良机。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天的四方”:世界各地。原文有“犹如天的四风”之意。亚述人曾把以色列民分散于帝国各地。“北方之地”:犹太人被掳往的巴比伦(7节 ,。
「在天的四方」:原文为「如天的四风」,意思是如四面而来的狂风,把百姓吹散至远方。
「现在你们 ...... 逃回」:此句之前与7节开首,原文有「哦!哦!」,表示情况紧急,审判将近。
「北方之地」:即巴比伦(见7 。
分散。,45。这是对那些没有在居鲁士的法令之下返回耶路撒冷的犹太人的新呼召,要他们回锡安去,逃脱在波斯将要遭遇的艰难时期。还有许多犹大流亡者留在巴比伦。他们中有不少人过着安逸富足的生活。他们的富裕使他们对回到耶路撒冷面对不安定局面感到犹豫。
北方之地。在《旧约》中经常指巴比伦,因为这个国家是从北方侵入巴勒斯坦的,4:6)。
● 2:6 之前有两个翻译为「祸哉」的惊叹词。这里不是翻译为「祸哉」,而是表达大声呼吁的意思。
●「北方之地」:指「巴比伦」。
●巴比伦到公元前538年,巴比伦被玛代波斯帝国取代,直到公元前330年,希腊帝国兴起,灭了玛代波斯。此处讲巴比伦,是指着巴比伦与其后继者,而非指原有的巴比伦帝国。先知要百姓逃离,是因为公元前330年巴比伦(波斯 )即将被灭,所以最好在这事未逃离这些国家。
6-9 神要刑罚以色列的仇敌:先知呼吁神的百姓逃离所居的巴比伦,因神的刑罚要临到该地的居民。
【】
「在天的四方」:原文为「如天的四风」,意思是如四面而来的狂风,把百姓吹散至远方。
「现在你们 ...... 逃回」:此句之前与7节开首,原文有「哦!哦!」,表示情况紧急,审判将近。
「北方之地」:即巴比伦(见7 。
——《串珠圣经注释》
【北地】
特别是在耶利米书,北方是敌人来袭的方向,而巴比伦是来自北方的敌人愈加明显。虽然巴比伦位于耶路撒冷以东,所有交通流量集于叙利亚沙漠的一个弧形区。因此巴比伦从北方进入犹大,以色列人也从北方前往巴比伦。撒迦利亚现在催促他们逃离被掳之地。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四风】
按照美索不达米亚思想,间或也会有七风,但四风才是常见的表达。四这个数字,就与今天风吹来的方向所定的方位点相关。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与巴比伦人同住的锡安民哪,应当逃脱。」
这节与上节是连起来的,是下半对句。北方之地是巴比伦人居住的地方,与他们同住的以色列人是一切被掳者。
巴比伦与锡安同为人格化,而且以女性的称谓,她们都是女子,女子是表征居民,,,赛四十七 )。巴比伦大城原如尊贵的富妇,现在已遭羞辱。锡安是被掳的女子,原来极为卑贱,现在要替代巴比伦的尊贵,是神使她升高。但是她必须逃脱。锡安当然指以色列民。耶和华保护她,用手影遮蔽,「又对锡安说:你是我的百姓。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锡安民”:被掳往巴比伦的耶路撒冷居民及其后裔。
「与巴比伦人同住的锡安民」
:指原居耶路撒冷,后被掳至巴比伦的犹太人及其后裔。有关巴比伦遭殃的预言稍后应验于大利乌王第四年,巴比伦城反叛波斯,卒为大利乌王所平,城内贵冑惨遭屠杀,居民被逼迁徙,结果整个城荒凉了。
锡安民啊应当逃脱。或“逃到锡安(RSV版 )”。神旨意就是要惩罚那些囚掳祂子民的国家。见第6节注释。
与巴比伦同住的锡安的民。KJV版为“巴比伦的女儿”。与相同。参“锡安的女儿”,,。
【】「万军之耶和华说,在显出荣耀之后,差遣我去惩罚那掳掠你们的列国;摸你们的,就是摸他眼中的瞳人。」在神显出荣耀之后,是指在祂显现之后,神就要差遣使者执行任务。「惩罚」两字是中译本加上去的,却并不是原意,神并没有差遣先知作惩罚的工作,先知只是提醒与警戒,责备与劝导。他必须向掳掠他们的列国提出警告,谁都不可轻易触犯你们,触犯你们的,无异是触犯「我」眼中的瞳人。
眼中的瞳人是最敏感的部分,不可轻易触犯,更无法加害,因为这有很自然而且最完善的保护。耶和华的眼目遍察全地,祂尤其保护以色列不被伤害,所以耶和华是不能容让外邦人任意加害于祂的百姓,祂的保护是无微不至的。── 〔暂编注解〕“在显出荣耀之后”亦作“为要彰显荣耀”。“瞳人”是眼睛里头最易受损伤的部分,但也是最受到保护的地方。若遇外物,眼睑和睫毛会迅速作出反应加以保护。圣经用瞳孔比喻神的百姓,神极其爱护。
全节是说,神要惩罚那些曾掠夺过祂所珍爱的以民的外邦,以彰显祂的荣耀。
「在显出荣耀之后 ...... 列国」:原文为「在荣耀之后(或为要彰显荣耀 )祂差遣我到那掳掠你们的列国去」。这里与9, 11节的「我」字,或许指耶和华的使者,亦可能是弥赛亚的自称。全句表示神要显出祂的荣耀 (参5 ), 另要为祂的百姓报复,惩罚列国。
「瞳人」:表示选民在神眼中的宝贵。
在显出荣耀之后。这句话含义不明。RSV版“在他的荣耀差遣我去之后”改动了原文,指神荣耀的异象赐给了先知。
瞳人(babah )。该词仅在这里出现。眼睛对于伤害极其敏感,是人的无价之宝。对于圣徒的每一次打击都落到神身上,,,25:34-46)。
●「显出荣耀」:可能指可能指刚刚显示的异象,也可能用「荣耀」的另一个字义「坚持」。
●「差遣我」:差遣先知撒迦利亚,加尔文认为是「神差遣神」。
●「惩罚」:原文中没有「惩罚」一词,但 2:9 中可以看出宣告之后也的确是带来惩罚。
●「眼中的瞳人」:是人体中最敏感的部位,享有最完善的保护。
● 2:8 直译是「要差遣我(先知本身 )去向那掳掠你们(以色列子民 )的列国(宣告 )说:摸你们(以色列民 )的,就是摸他(神 )眼中的瞳人」。如果是加尔文的讲法,就是神差遣神去惩罚掳掠以色列的列国。
8~9这里所指的是弥赛亚,祂被差遣去审判抢掠以色列的列国,藉以彰显神的荣耀。
【摸你们的就是摸他眼中的瞳人,这里的他是指谁?】
答:万军之耶和华说:「在显出荣耀之后,差遣我去惩罚那掳掠你们的列国。摸你们的,就是摸他眼中的瞳人。」这里所谓「显出荣耀之后」,可能是指5节中应许耶路撒冷的荣耀,并且意思可能是说,神把所应许的荣耀,赐给耶路撒冷以后,就要按他说过要作的,以毁灭临到她的仇敌。但由于在原文中「荣耀」之前没有冠词,所以不利于这样的解释;较可能的意思是为了追寻荣耀。他差遣了我,这就是说,神现在要借着惩罚那压榨他百姓的人,来荣耀自己,以显明他不变的公义,和不屈的公正。至于「摸你们的」,这「摸」就是表示敌对他的百姓的意思,「就是摸他眼中的瞳人」。亨德逊Henderson认为这个代名词的「他」字,就是指万军之耶和华而说的。神的百姓在神面前,视如眼中的瞳人那样宝贵和重要,时时受到保护。所以列国敌对他的百姓,就是如同敌对神的眼中瞳人那样严重,岂能伤害得了 呢。
――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
【】「看哪!我要向他们抡手,他们就必作服事他们之人的掳物。你们便知道万军之耶和华差遣我了。」
祂的手一挥动,就发挥巨大的力量。这是以西结的说法:耶和华伸手攻击。祂一抡手,埃及人就都战兢惧怕,。以前掳掠以色列人,为胜利者服苦,现在的情形完全相反,他们这些侵略者要受苦了。
这些预言必须成为事实,不然先知的权威就不被尊重。这些日后应验的话,足以证明「万军之耶和华差遣我了」。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抡手」
:原文指握拳挥手;这是恐吓的举动 ,亦表明神轻易挫败祂的敌人。
抡(nuph )。“移来移去”。挥手表示行使权力,19:16)。神保证扭转局面,使奴役以色列的人成为以色列的掠物。
遣我去。真先知的凭据就是他预言的应验。
【】「锡安城啊!应当欢乐歌唱,因为我来要住在你中间。这是耶和华说的。」
锡安再成为人格化的对象。她本来应当逃脱,现在却可歌唱,就应当赞美。这类似的诗句也出现在以赛亚书:「锡安的居民哪,当扬声欢呼,因为在你们中间的以色列圣者,乃为至大。」「锡安的民哪,应当歌唱,以色列阿,应当欢呼。耶路撒冷的民哪,应当满心欢喜快乐。耶和华已经除去你的刑罚,赶出你的仇敌。以色列的王耶和华在你中间,你必不再惧怕灾祸。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面对如此光荣的前景,锡安应该欢喜快乐。如果百姓听从先知的信息,耶路撒冷就“可以坚立兴盛,成为列国的王后”。神就会住在里面,使她成为地上的华冠。但由于以色列人的失败,神的旨意改由属灵的后裔基督教会来实现,现在的喜乐之地就是“由神那里从天而降”的新耶路撒冷。
●「锡安城」
:原文是「锡安女子」,意思就是耶路撒冷城的百姓。
●「住在」:旧约里,神在会幕(29:45)或圣殿(6:13)中与以色列民同住.当以色列民远离罪恶时,神也会与他们同住(43:9),这应许在启示录时才要完全实现(21:3),7:14)。
10~11“住在你中间”:看。这以后的几节为弥赛亚时代的描写。“那时”指耶和华的日子。
10-13 神要与百姓同居并有多民归附祂:此乃弥赛亚时代的写照。
【】「那时,必有许多国归附耶和华,作祂的子民。祂要住在你中间,你就知道万军之耶和华差遣我到你那里去了。」
这将是空前的复兴,圣殿重建,敬拜的礼仪恢复,不仅在圣城有一番新气象,而且会有新的神迹发生。万国都来归附耶和华。
以赛亚所说的万民,撒迦利亚却要使他们成为一种百姓,都将作神的子民,于是耶和华的圣民,就不只是以色列人。救恩必遍及万民,神要住在你中间,是在锡安那里,只是锡安不只是神子民的圣城,而成为普世人们的圣城与圣所。这样神迹产生,再次证实先知的职责,他确实为神所差遣,这些预言都是真实的。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那时”——将来耶和华的日子,即千禧年——有“许多国”会敬拜耶和华,。
;。神的旨意是让各国人民都看到以色列的兴旺和侍奉神的好处,以致也来参加敬拜神。但经历囚掳以后的以色列人和被掳以前一样,拒绝关注天过的亮光。神现在委托基督教会在世界各地传扬福音,好让“许多”人相信得救,28:19-20,,,。
【】「耶和华必收回犹大作祂圣地的分,也必再拣选耶路撒冷。」当耶和华的救恩普及万方万民,犹大仍未失去她的独特性。犹大被称为「圣地」,是耶和华的分──祂的产业,耶路撒冷是耶和华特别拣选的。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这是圣经中唯一称巴勒斯坦为“圣地”的地方。此地将因和平的君住在其中而成为圣地。
「圣地」
:在旧约圣经此名称只出现一次。
将来犹大身分尊贵,比起先前被外邦占领时的污秽境况真有天渊之别。
●「收回」:「继承」、「拥有」的意思。
●「圣地」:这是圣经第一次把巴勒斯坦地区称为「圣地」。
●「分」:「产业」、「财产」。
【】「凡有血气的,都当在耶和华面前静默无声,因为祂兴起,从圣所出来了。」从这命令词的语调,可联想两段类似的经文。「惟耶和华在祂的圣殿中,全地的人都当在他面前肃敬静默。」「你要在主耶和华面前静默无声,因为耶和华的日子快到,耶和华已经预备祭物,将祂的客分别为圣。」西番雅提出耶和华的日子,就是神要显现的那日子。这也是撒迦利亚的重点,因为耶和华兴起,从圣所出来,施行审判,也施行救恩。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暂编注解〕“兴起”:神要行动,审判列国,。
呼吁普世向神肃然俯伏。
「兴起」:指神亲自为百姓报复,施行审判。
「圣所」:指神天上的居所。
面对这些伟大光荣的事件,世人应当敬畏地等待。本节保证神将从表面上无所作为的状态中兴起,惩罚恶人并拯救祂的子民。
●「凡有血气的」:指「所有人」,这个用词强调人类的软弱与限制。
●「圣所」:指「天上的圣所」。「出来」,表示即将往耶路撒冷去。
◎前三个异象(二章 )重点是以色列由被掳之地被拯救,神使他们扩张,而且有物质方面的福份赐给他们。
【】
呼吁普世向神肃然俯伏。
「兴起」:指神亲自为百姓报复,施行审判。
「圣所」:指神天上的居所。
——《串珠圣经注释》
【回转得福】
神藉先知所见「测量者」的异象(1~4 ),将一个双重性的应许宣告出来──选民的祝福与列邦的审判。
.选民的祝福(4~6、10~13 )──这祝福包括了三方面:
1. 百姓要从被掳之地归回,人数众多,居住在耶路撒冷(4、6 )。
2. 神应许作他们的保障,用火城取代四围的城墙(5 )。神要住在他们中间(10~11 ),并作其中的荣耀(5下 )。
3. 百姓必再恢复其蒙拣选作选民的位分与福气(12。列邦也将归附耶和华为子民(11 )。
.列邦的审判(7~9 )──与选民为敌的,就是与神为敌。神在成就其旨意后,必亲自惩罚列邦(8 )。而百姓对这应许要作出的回应就是逃回耶路撒冷,等候这应许的成就(6下~7 )。
这章的结束,带我们进入了严肃的敬拜(13 )。祂「兴起」(有准备行动之意 ),从其天上的圣所临近,亲自成就其应许。因此凡有血气的(有软弱、受限制之意 ),都当以敬畏、静默的敬拜来作回应。
思想神能将选民被掳蒙羞的光景,转变成欢乐与歌唱(10 )。我们当在祂面前俯伏敬拜。
──《新旧约辅读》
【个人成长-我的价值何在?(2:1-13)】
神的百姓屡遭列国欺压,甚至有灭绝的危险。他们屈服于外邦人的统治之下,没有自己的国家,没有自己的地土,更没有自己民族的尊严。然而神保守属祂的余民,应许外邦必被消除,以色列必能安渡一切困境,因他们是弥赛亚的子民。属祂的「应当欢乐歌唱,因为我来要住在你中间。」
神要透过自己在属祂的人身上显出祂的荣耀。而第8节所指的「瞳人」,更表明子民在神眼中是何等宝贝,祂会本能地关爱和保护我们。所以,当我们的尊严被践踏,感到沮丧难堪的时候,要想到,我们是神眼中的瞳人,可以对自己说:「我有价值,因为我在神的眼中是宝贵的。」
姊妹们,我们每天花上多少时间在装扮上?当我们为衣着、饮食操心时,神要我们明白,这些美丽是虚假的。我们的自尊,并非建基于外在的美貌、服饰、珠宝或发型。我们的美丽是从双眼开始,因为我们看到别人的长处,看到神在自己和他人身上所施恩典的美丽,心灵视野就得以开阔了。
默想
「……摸你们的,就是摸他眼中的瞳人。」
心灵的镜子
在这讲究外表、注重包装的社会,我往哪里寻找自我的价值?
智慧五味架
火城
(2:5)
「火城」的原意是「火墙」。城墙是用以保护城免受攻袭,若没有城墙或城墙坍塌,整个城便落入险况。耶路撒冷将要像「无城墙」的乡村,是指神要使耶路撒冷的人畜都大大加增,至没有城墙足以容得下的地步,但这似乎同时将城置于危险的处境。神宣告祂要作耶路撒冷四围的「火墙」,就是要亲自保护这城。
──《圣经姐妹版撒迦利亚书注释》
【】「耶和华说,我要作耶路撒冷四围的火城。」
约翰在启示录里描写神的圣城时,他先从城墙说起,因为城墙将一切属乎祂的,都区划出来。城墙表示安全和力量,也表示分别。一个基督徒显著的标记,就是他已经从世界里被拯救和分别出来。撒但憎恶这种清楚的区别(撒但却很喜爱圣徒中间有间隔的墙 )。在祭司以斯拉和尼希米的时候,他们就是因着重耶建路撒冷的城墙,惹起了敌人猛烈的仇视。因此,主亲自说:「我要作耶路撒冷四围的火城。」这对于神的子民是一个多么大的安慰。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
「我要作耶路撒冷四围的火城,并要作其中的荣耀。」
耶路撒冷城必须重建,否者城内居住的人太多,甚至城围起来就会太狭小了,以后尼希米墙与以斯拉所建的城墙似乎也不适宜,因为人民和牲畜甚多,必须使这城成为那无城墙的乡村。但是没有城墙,无法防御,不能抵抗外来的攻击吗?是的,我们需要城墙,神作我们的火墙,并要作其中的荣耀。
在我们生活中,我们多么忙碌地筑墙——财产的墙,家庭的墙,各种预备无非要除掉一切的恶。但是我们尽力去作,让不足以抵御有些无可避免的危险以及灾害。最好我们还是躲藏在永生神的同在里,因为火能抵御一切的危害。旷野的旅行者点起一堆野火,能驱除一切的野兽。我们的心灵也要有神的火来保护,经文中又有另一个表像,我们好像神眼中的瞳人,眼中的瞳人最安全,有眼眶、眼毛与眉睫,且有眼泪能清除一切的污秽,我们会举起手赖保护眼睛,我们怎样软弱,让是安全的。
我们不仅需要保障,更要光照,我们不只有火在四围,更有内在的荣耀,我要得着救赎,更有恩惠,神的儿子住在我们里面,就有洁净,使罪恶无法驻足搅扰。
──迈尔《珍贵的片刻》
【住在你中间】「应当欢乐歌唱,因为我来,要住在你中间。」
有神的同住,是最可欢喜的事,是神子民最大的荣耀,也是神的心意。人在伊甸园犯罪的结果,是被逐离开乐园,失去神的同在。神拣选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照所应许的,领他们出离埃及,在他们中间支搭帐棚,与他们同住。
到进入迦南应许之地,在锡安山建造圣殿,成为神与祂立约子民同住的具体见证。可惜,以色列人犯罪,以致神的荣耀离开,使他们被掳到外邦。但耶和华是有恩典有怜悯的神,藉先知告诉他们说:“我虽将以色列全家远远迁移到列国中,将他们分散在列邦内,我还要在他们所到的列邦,暂作他们的圣所。”但神应许,将来大卫要作他们的王,而且“我的圣所在以色列人中间直到永远,外邦人就必知道,我是叫以色列成为圣的耶和华。”
少年先知撒迦利亚,得神启示将来的那日子,以色列得复兴,耶路撒冷再被建造,成为列国敬拜的中心,“好像无城墙的乡村…我要作耶路撒冷四围的火城,并要作其中的荣耀。”火给予其中的人安全,也表示圣洁,才有荣耀。
“锡安城啊,应当欢乐歌唱,因为我来,要住在你中间。”这是耶和华说的。那时必有许多国归附耶和华,作祂的子民。祂要住在你中间,你就知道万军之耶和华差遣我到你那里去了。
有神同在的荣耀真实,是最有力的见证,吸引多国来归,愿意寻求神。那时,不必再去勉强人信主,因为列国诸族中的人,会自动羡慕说:“我们要与你们同去,因为我们听见神与你们同在了。”至于神的子民,愁苦的日子已过去,更是喜乐满溢:“耶和华救赎的民必归回,歌唱来到锡安,永乐必归到他们的头上,他们必得着欢喜快乐,忧愁叹息尽都逃避。”
福音的中心,“以马内利”,神与人同住,是最欢乐的信息。所以神子道成肉身降临的时候,天使会欢喜歌唱,因为借着耶稣基督,使信祂的人,罪得赦免,可以与神同住。到最后,神救恩的计划完成,新天新地中,神要“与人同住”。这是教会的盼望,也是福音奥秘的实现。
── 于中旻《撒迦利亚书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