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导航 |
≡ 页面菜单 | ▶ 播放
| ♥ 收藏
1 「我见日光之下有一宗祸患重压在人身上,」
2 「就是人蒙神赐他资财、丰富、尊荣,以致他心里所愿的一样都不缺,只是神使他不能吃用,反有外人来吃用。这是虚空,也是祸患。」五8-六9的主题是「人应当满足于神的恩赐」,与三1-22「人应当顺应于神的定时」平行,整体是一个交错对称结构: A. 不知足导致虚空(五8-12 )); B. 不会享福的人生是黑暗的(五13-17 )); C. 人生的美善是享受神所赐的分(五18-20 )); C1. 人生的祸患是不能享受神所赐的分(六1-2 )); B1. 不会享福的人生是黑暗的(六3-6 )); A1. 不知足导致虚空(六7-9 ))。
3 「人若生一百个儿子,活许多岁数,以致他的年日甚多,心里却不得满享福乐,又不得埋葬;据我说,那不到期而落的胎比他倒好。」
4 「因为虚虚而来,暗暗而去,名字被黑暗遮蔽,」
5 「并且没有见过天日,也毫无知觉;这胎,比那人倒享安息。」
6 「那人虽然活千年,再活千年,却不享福,众人岂不都归一个地方去吗?」3-6节的主题是「不会享福的人生是黑暗的」,与五13-17平行。
「以致他的年日甚多,心里却不得满享福乐」(
3节 )),可译为「他即使寿命很长,心里却不因福乐而满足」(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
外表的幸福并不等于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多子长寿乃是福气的象征(
3a )),但人若内心不能因生命中美好的事物而满足,就是不会享福的人。流产的胎儿比不会享福的失败者更能享受安息(
5节 ))。因为未见天日的死胎「被黑暗遮蔽」(
4b )),与日光之下的财主「终身在黑暗中吃喝」(
五17a ))并无两样,反而不必经历日光之下的「多有烦恼,又有病患呕气」(
五17b ))。
「不享福」(
6节 )),指不能享受神赐给各人的分。「归一个地方去」(
6节 ))指死亡。
人活着的时候若是不能享受神所赐的恩典,生不得享受、死不得安葬,再长寿也没有意义。生命不在乎长短,乃在乎质量;享福的一天,胜过无福的「千年」(
6a ))。人的一生是短的,但如果不会享福地渡过一生,那就实在太长了。
上图:位于伊朗帕萨尔加德(Pasargadae)的古列王墓,已经保存了两千多年。古列王争战一生,开创了版图空前庞大的波斯帝国,但死后也和众人「归一个地方去」(传六6),仅存的坟墓其实空然无物。
7 「人的劳碌都为口腹,心里却不知足。」
8 「这样看来,智慧人比愚昧人有什么长处呢?穷人在众人面前知道如何行,有什么长处呢?」
9 「眼睛所看的比心里妄想的倒好。这也是虚空,也是捕风。」7-9节的主题是「不知足导致虚空」,与五8-12平行。 「人的劳碌都为口腹」(7a )),口腹可以饱足,但「心里却不知足」(7b )),永远都不能被填满。人的工作只能满足口腹之欲,惟有神的工作才能使我们的心灵也得满足——「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耶和华口里所出的一切话」(申八3 ))。 「智慧人比愚昧人有什么长处呢」(8a )),指日光之下的智慧只会徒增烦恼(一18 )),并不能比愚昧更能让人心灵得着满足。正如每个人都在谈论天气,却没有一个人能对天气做些什么。 「穷人在众人面前知道如何行,有什么长处呢」(8b )),指穷人即使发奋图强、出人头地,但结果心里还是不能知足。虽然他们做到了自己想做的,但却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因为日光之下没有什么事物可以让人永远满足。到达成功的巅峰是一出喜剧,但喜剧加上时间,通常都会成为悲剧。 「眼睛所看的比心里妄想的倒好」(9a )),意思是「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人眼前所得的即使不多,总比心里永不知足的煎熬更好。人们不应该专注于自己没有的东西,而是应当专注于用好神已经赐给自己的东西:自己的所是、自己的所有和自己的所能。 「这也是虚空,也是捕风」(9b )),这是传道者最后一次得出这个结论,成为本书前半部分的结尾,回应了本书最初提出的问题:「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一3 ))。答案就是:人若把目光放在日光之下,人生就是「虚空、捕风」,一边追逐从身边飞走的「风」,一边逃避追逐自己的「虚空」。
10 「先前所有的,早已起了名,并知道何为人,他也不能与那比自己力大的相争。」
11 「加增虚浮的事既多,这与人有什么益处呢?」
12 「人一生虚度的日子,就如影儿经过,谁知道什么与他有益呢?谁能告诉他身后在日光之下有什么事呢?」第10节在原文中是《传道书》的中间点(马所拉抄本)),把全书分成两半。一12–六9的主题是「看清日光之下的虚空」;而六10–十一6的主题是「积极度过虚空的年日」。人只有看清日光之下的虚空,才有可能善用神所赐「日光之下虚空的年日」(九9 ))。传道者指出,人要积极地度过虚空的年日,需要有六个积极的人生态度: 何必查明益处(六10-七14 )); 何必查明公义(七15-29 )); 何必查明世事(八1-17 )); 不必知道定期(九1-12 ))。 不必知道将来(九13-十15 )) 不必知道结果(十16-十一6 ))。 六10-八17的原文用关键词「查 מָצָא/mä·tsä’」(七14b「查」 、24b「测透」 、26a「得知」 、27「找到 、寻求」、29a「找到」 、八17「查」 ))串在一起,谈论日光之下三个积极的人生态度:「何必查明益处」(六10-七14 ))、「何必查明公义」(七15-29 ))、「何必查明世事」(八1-17 ))。 六10-七14的原文用关键词「有益 טוֹב/tove」(六12a「有益」 、七2a 、3a 、5b 、8a「强如」 、1b 、8b「胜过」 、10a「强过」 、11a「好」 、14a「亨通」 、「喜乐」))串在一起, 组成一个交错对称结构,主题是日光之下「何必查明益处」: A. 神的命定和人的无知(六10-12 )); B. 谁知道什么与他有益(七1-12 )); A1. 神的命定和人的无知(七13-14 ))。
这是一个不公平的世界(六1) 常言,‘该类事情常有’。有些人我们可能妒忌,他们似乎拥有我们所切望过的一切写意生活,却未能时常享到。Koheleth给我们提供这种情形的两个例证:(一 )有个富裕、且非常受人尊敬的人,他心所想的一样都不缺,然而‘神使他不能享用’(第2节 )。那可能是由于削弱健康的疾病,或突然临到的死亡。结果别人──‘(一个 )外人’──获得他所有的一切利益。Koheleth说,那诚然是虚空,也是‘祸患’,用现代英文译本的译法来说,那是‘一种令人伤心的悲哀’。(二 )还有另一个人(第3节 ),他是旧约时代所意味真正写意──shalom (平安 )──生活的活化身;一个拥有一个大家庭的人,一个享高寿的人。然而他没有得到真正的满足,死时也无人哀悼,甚至没有适当埋葬。译作‘又不得埋葬’的那词组,就是死而无人哀悼,也可以译作‘即使他得到适当地埋葬’。那么这会是他一生故事中另一个加号──有好结果的长寿、并有适当的葬礼,而达于顶点。但Koheleth说,甚至那样并不能补偿他未能从人生中得到满足的事实。他若是死产的,就会更好。至少他会免受人生的纷扰。关系重要的不是寿命的长短;不论你活多久,到末了你都得走上所有血肉之人要走的道路。重要的是人一生的质量 ,人的一生除非带来喜乐、满足、和幸福,否则便毫无意义。Koheleth在七至九节,从这些人生中‘祸患’的例证,转过来,注视人生祸患的另一面。他用两句谚语(一句在第七节、另一句在第9节 ),就是看起来似乎是彼此矛盾的谚语来说明。他开头彷佛表明‘对岸的草总是绿些’,而以‘一鸟在手胜过二鸟在林’作结。第七节的谚语叫我们注意人决不能逃避要做单调工作的事实,单调的工作是永远不能令人满意的。他们做得愈多、赚到愈多,便想赚得更多(五10) 。倘若那是一般情形,智慧人比愚昧人有甚么长处呢?他把这问题留给我们回答,但我们已经知道他的答案只能是‘肯定’或‘否定’的:‘肯定’,全在于智慧人确实有当怎样把生活活出来的线索,而愚昧人则没有那些线索;而‘否定’,则在于死也同样临到二者,甚至有些最智慧的人都不知道人生那些终极问题的答案。然后Koheleth彷佛要平衡他上面所讲指出拥有财富时一切的暗礁,他在第八节提到一个关于‘穷人’的问题。他说,假定有一个穷人知道怎样应付日常的生活──那又怎样呢?在Koheleth眼中,人生中有偌多美物显然是穷人决无法拥有的,只因为他穷。剥夺就是剥夺,无论那剥夺是采取甚么形式或方式。在这里没有把关于穷人和简朴生活的价值加以浪漫化!彷佛Koheleth已观察了各种人和人的各种情况──贫富愚智──并对我们说,他们无一人找到开启人生最深处秘密之钥。无论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如何,无论他们的智商如何,无论他们的银行存折如何显示,他们都落在迷宫之中,而且无一人知道怎样破解其迷障。你永远都不满足么?最好不要期望太高,你便不会太失望。别浪费时间渴想你决不能得到的。这似乎是第九节那句谚语的要点。倘若这一切似乎都颇似失败主义者的观点,那是根据Koheleth在十至十二节表明确信的,即生命本身不是我们力量能左右的。我们周围都是它的标记,辩论是没有用的。你可以希望它起变化,但愿望并不会改变那些事实。任何人若设法去争论这事,会发现自己是在‘与那比自己力大的’(第10节 ),就是在与神相争,而且像是把你的头撞击砖墙一般。人生是短暂的,并没有确定和绝对的价值。我们甚至不知道下一弯角藏着甚么。在这里Koheleth与一些分享他许多困惑的旧约思想家之间,有一个饶有趣味的对比。Koheleth说,人生不可理解,人生不可理解……人生不可理解。约伯说,人生不可理解,人生不可理解……但人生必须加以理解。因此约伯一直挣扎,一直追寻下去,一直与神争论,相信他不但是与‘那比自己力大的’争论,且是与那也是公义的一位争论。Koheleth则放弃争论,并忠告我们为我们已得到的安心。所得可能不很多,但那是我们要得到的一切了。甚至那些有更坚强信心的人,有时发现自己在与Koheleth非常接近的情况中,并且不得不说‘人生不可理解’。请留意听鲁益师在他爱得如此深切而又爱得短暂的女子病死后直接的反应(见阴郁地〔Shadowlands〕、第十页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传道书第六章 5. 财富缺乏保障(六1~6) 一连串速描刻划出钱财的有限。财富本身并不保证人能享受(1、2)。一个人可能壮年时家庭富裕,但去世时仍可能毫无满足,无人哀悼(3)。活得不满足,还不如早死的胎儿(4~6上)。死亡无可避免,不管来得多迟(6下)。 1. 传道者提出另一种人类的痛苦,是他观察到的。日光之下再一次界定出这是受限制的观点。最后一句按字面是“……并在人身上很重大(或“多”)”。它与八6 雷同,因此 Moffatt 所译重压在人身上(与好几个现代翻译相同),较在人间常见(AV)为佳。GNB 所译严重的不公义强解了希伯来文。 2. 前面已经看过蒙神祝福的人(五18~20) ,现在要看一个神赐了赀财的人,但文中之意是他并不知道自己财富的来源。前面那一个人得着享受的能力(五19) ,但这一个人却不然,因此他无法得到满足。这个人的苦境也是以概括性的语法描述,让读者自己设想到底是什么夺走了他享受的能力。是飞来横祸?还是花花大少的厌倦?人间的一切他无所不有(参代下一11 以下,同一词汇的用法),但他却没有胃口,或是没有机会享用。尊荣在五18~20 没有提到;这人的名声与财富齐头并行。 kab[o^d[ 一字不是形容赀财的另一个词汇,因为人不能吃它(金司博等人);吃在此是指“享受”(参赛三10) 。他的财富并不能使他个人得着什么:“外人可能来吃”(希伯来文可以如此翻译)。他甚至无法感受到至少自己能将财富传给儿子,以实现父志。这子句是作对比(反有外人),而非作解释(因为,NASB)。 3. 六1、2节 的这个人,大概是在壮年时便去世的吧?传道者进一步举例,另有一人颇为长寿,拥有极大的家庭。但这也不能保证快乐,他也可能在毫无满足、无人哀悼的情况下去世。一百个儿子虽是概括而夸张的说法(参千年,6节),却不像现代的都人所以为的那么夸大(参士八30) 。“活许多岁,以致地的年日甚多”(RSV,参 AV,RV)是不必要的重复。有些人认为这是一个让步子句:“就算他的年日非常多”(大部份现代版本如此译,瑞特、金司博亦然)。但希伯来文“多”(rab[)可以指“卓越的”,“大有名声的”(参哀一1) ,因此较好的翻译为“如果一个人活许多岁数,名声也如他的年纪那么大……”。这人名气之大如同寿命之长244 。 纵然有家庭、长寿与盛名,生命仍可能一败涂地,终其一生毫无满足,最后无人哀悼而死。心在心里却不得满享福乐一句中,是指整个人的内在“生命”,在此处指他感情、喜好、享受、以及满足的能力。大多数现代译本只译为他。死后不得埋葬是表示备受轻视且无人哀悼的结局(参耶二十二18、19 ;传八10 的注释)。不到期而落的胎强过一生失败的人。 4. 4、5两节是将未出生即死亡的婴孩与第3节不得满享福乐的富人作比较。来是指其不幸的出生(参一4) ,虚虚(英:into vanity)可以指“进入这虚空的世界”,但从上下文看,译做“毫无目的”比较好。暗暗(英:darkness)是死者的所在地,与日光之下的范畴成对比(参诗五十八8) 。如果以为此处有痛苦的意思,则太过强解原文。名字在希伯来文中不仅是一个称呼而已,还包括人格与特性。未到期而落的胎没有机会发展特性或获得声誉。 5. 这一节将第4节正面语气的说法,再以反面语气说一次。未到期而落的胎没有经验过生命(未曾见过天日),或不曾认识这个世界。但是那不满足的富人情况更糟。这孩子至少享有安息;他不须要忍受“日光之下”的生命冲突。有些译本没有提到安息(NASV,Moffatt,NEB;JB“从不知道安息”的译法不太可能,这是将希伯来文标点改变而来)。 6. 第3节的长寿问题再度被提出。如果年岁只是痛苦的延长,又有什么用处?活千年,再活千年是讽刺性的夸大语:若状况不佳,即使有玛土撒拉岁数的两倍,也无法令人满足。下面突然插入一句:众人岂不都归一个地方去么?将寿命的问题搁置一旁。所有人的目的地都相同,不管到那边要花多久时间。那一个地方是阴间245 ,死者的所在地。
244 这是 Aalders 的观点;它包含将 s%e 解释为“如同”(参 ~@ s%er 在出三十四18 ;诗一零六34 ;赛七17 ;耶四十八8 中)。
245 G. Dalman 和 A. Spanier 主张“一个地方”是神自己,但 P. Ackroyd 认为这观点完全错误。他自己的意见认为,此处是指“阴间的口”阴间的口永不满足。从箴三十16 ;赛五14 ;哈二5 等比喻看来,这是可能的。但我认为以上(本书)的解释较好。参 'Two Hebrew Notes; ASTI, 5, 1966~7, pp.82-86。 6. 贪得无厌的渴望(六7~9) 7. “口”是指吃用;人做工通常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营生。他的内心渴望成就与满足,但是单调的生活不断循环,他的期望落空了。有些人以为,这里只是指不断维持生存的必要,故将之译为“因此他的口腹永不知足”。但这渴望永不得满足(Berkeley)更能表达原文之意,是正确的译法。单有食物并不能满足我们最深的需要。 8. 注译家们对这一节的意见差异甚大。大部份人视第一个问题为纯属加重语气的说法,但有一些人(亚达斯,根据雷维 Levy 和提罗 Thilo)认为这是一个真正的问题。因此后半段可能是进一步的问题,或是第一个问题的答案:“那知所行止的穷人也同样可以拥有。”246 还有些人认为这是另一个问题:“穷人知道如何……对他有什么好处?”247 或:“为何穷人要知道如何面对生命呢?”248 传道者似乎是问两个问题,意指一否定的答案:智慧人在今生有何优势?穷人学会奉承人来求好处,对他有何帮助?最后一个字可指“生命”或“生活”。论到穷人,表示贫富的主题仍在继续。在人面前行是讨他喜悦之意(参王上二4) 。 9. 传道者进一步解释。如果智慧人和想改善生活的穷人有妄想,也不会更加幸福。眼睛是人体用来享受生命、找寻满足的器官之一(参一8 ,与十一9 成对比)。虽然有很多可以看的,但内心的妄想却使人永远得不到安全的满足。
246 Aalders 认为, mah 为关系代名词(参民二十三3 ;士九28) 。
247 Wright 推定 min 为一双重作用的介词。其他人(如 Hertzberg)修正原文,但结果相同。
248 Gordis 引证约伯记一6 的解释。
7. 僵局(六10~12) 10. “起名”是研究或命定一物的特性(此处意指命定)249 。这个世界(先前所有的)和人都有固定的特性。那比自己力大的是神。因此传道者是在强调,要改变生命基本特质是不可能的。人不可能脱离他的限制,也不能完全解除这世界的反常现象(参一15) 。他可能希望与神辩论(像约伯一样),但神太伟大了。 11. 话语无法改变这世界;甚至只会增加虚空。 12. 传道者曾在前面问道,谁懂得人生命超越死亡的本质呢?(三21 希伯来文);现在他问道,谁能指出什么可以真正满足人生命最根本的需要?这件东西必须能应付每一天的需要(日子,英译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the days);维持一生之久,不会消逝(一生);能克服地天生的虚空(虚度);并人生的短暂(比作影儿,如八13) 。谁知道……?接着是谁能告诉他……?(参三21、22) ,这两种形态的问题表示双重的疑问。 一般大众本身都没有智慧(“谁知道……?”);而要找人来帮助也很难(“谁能告诉他……?”)。正如李德纳所说:“他的生活没有绝对的价值(“什么是有益的”?);甚至不能作任何实际的计划(“将会发生什么事?”)250 。传道者关闭了每一扇门,唯独留下信仰之门,正如摩西的律法一样(参加三22) 。
249 John Gray( The Legacy of Canaan 1965, p.285)引证 Ras Shamra 经文中的一段,其中“宣告名字”有相同的意思。 “人都知道它的命运”(读作 w#no%d[a{`~as%re{hu^ )是否为平行句,则比较不清楚。
250 Kidner, p.62。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传六1 】「我见日光之下有一宗祸患重压在人身上,」
〔暂编注解〕重压在人身上。有文本为“人间所常见”。所罗门陈述他的亲眼所见。
1-2 有人拥有神所赐的财富和尊荣(代下1:11-12) ,却没有神所赐享受丰盛的能力,结果得不到满足。
1~9所罗门阐明财富的虚空;它至终不能使人得满足。
1-12 昌盛或顺境不一定是好的:人表面上的幸福不一定正确地代表他的实况。
6:1-8:15 正确地检讨人生表面的现象:作者以人生的幸福、苦难、报应为题,揭露世事的真相,从而洞悉神的计划,并劝导人有适当的响应。
【传六1 】「我见日光之下有一宗祸患重压在人身上,」传道者提出另一种人类的痛苦,是他观察到的。日光之下再一次界定出这是受限制的观点。最后一句按字面是「……并在人身上很重大(或「多」 )」。它与八6 雷同,因此 Moffatt 所译重压在人身上(与好几个现代翻译相同 ),较在人间常见(AV )为佳。GNB 所译严重的不公义强解了希伯来文。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六2 】「就是人蒙神赐他资财、丰富、尊荣,以致他心里所愿的一样都不缺,只是神使他不能吃用,反有外人来吃用。这是虚空,也是祸患。」
〔暂编注解〕神赐他。神是宇宙的创造主。世界上的一切美物都出于祂。
资财,丰富,尊荣。大卫承认神是这些福分的源泉(代上29:12) 。这里的“尊荣”是指示物质方面的荣华,就像神所赐予所罗门的(王上3:13 ,代下1:11-12) 。
心。就是人自己(传2:24 ,4:8)。
吃用。指 “享受”,如赛3:10 ;耶15:16 。
外人。 即“外邦人”(申14:21 ,15:3)。强调这个不幸的人没有后代继承他的事业,延续他的名分。蚕亚伯拉罕的经历(创15:2) 。
祸患。又译为“忧患”(赛53:3-4) ,“病患”(耶6:7) ,“痛苦”(耶10:19) 。
2~6财富和地位也是神所赐,不可当作自己的权利;只有愚昧人才以为有权享有(路十二20) 。即令儿孙满堂,又享长寿,可是心难满足,死后且无人为他举哀送殡。这样的人生何若不生!“归一个地方去”指死亡。
【传六2 】「就是人蒙神赐他资财、丰富、尊荣,以致他心里所愿的一样都不缺,只是神使他不能吃用,反有外人来吃用。这是虚空,也是祸患。」前面已经看过蒙神祝福的人(五18~20) ,现在要看一个神赐了赀财的人,但文中之意是他并不知道自己财富的来源。前面那一个人得着享受的能力(五19) ,但这一个人却不然,因此他无法得到满足。这个人的苦境也是以概括性的语法描述,让读者自己设想到底是什么夺走了他享受的能力。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六3 】「人若生一百个儿子,活许多岁数,以致他的年日甚多,心里却不得满享福乐,又不得埋葬;据我说,那不到期而落的胎比他倒好。」
〔暂编注解〕「埋葬」:指隆重的葬礼,包括为死者哀哭(耶16:4-6) 。
一百个儿子。原文无“儿子”二字,但可以推测出来。每一个犹太人都希望有许多儿子。他们把孩子看作从神得到的大福气(创24:60 ,诗127:3-5) 。“一百”寓指 “许多”(创26:12 ,撒下24:3 ,箴17:10) 。把罗波安家庭的规模(代下11:21) 与亚哈家(王下10:1) 对比一下。
年日甚多。早死被视为一种咒诅。长寿被视为理想的福气(出20:12 ,申11:9-21 ,诗90:10) 。
不得埋葬。这是人所遭遇的最大祸患。无葬身之地是极不光彩的。参大卫对歌利亚的警告(撒上17:46) ,和约雅敬的经历(耶22:18-19) 。和周边的外邦人一样,希伯来人很看重埋葬(赛14:19-20 ,耶16:4-5) 。
不到期而落的胎。 即死胎(伯3:16 ,诗58:8) 。虽然死孩子没有享受人间的快乐,但也不会遭受人生的痛苦和失望。
3~5死产(“不到期而落的胎” )似乎比不满足的生活更优胜。
3-6有人蒙神赐下众多后裔和长寿,竟无人纪念,如未见天日连名字也没有的胎儿一样。
【传六3 】「人若生一百个儿子,活许多岁数,以致他的年日甚多,心里却不得满享福乐,又不得埋葬;据我说,那不到期而落的胎比他倒好。」希伯来文「多」(rab[ )可以指「卓越的」,「大有名声的」(哀一1) ,因此较好的翻译为「如果一个人活许多岁数,名声也如他的年纪那么大……」。
4来是指其不幸的出生(一4) ,虚虚(英into vanity )可以指「进入这虚空的世界」,但从上下文看,译做「毫无目的」比较好。暗暗(英darkness )是死者的所在地,与日光之下的范畴成对比(诗五十八8) 。如果以为此处有痛苦的意思,则太过强解原文。名字在希伯来文中不仅是一个称呼而已,还包括人格与特性。未到期而落的胎没有机会发展特性或获得声誉。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六3 埋葬得体的重要性】
美索不达米亚人认为未得正当埋葬的人,注定要成为在地四处飘泊的灵,在人间作祟。圣经描述死于暴力,埋葬不得体之人时所表现的反感,正是间接反映了这种观念。古代大部分民族都认为埋葬得体及时,能够影响死者来生的幸福。请参看:列王纪上十六4 的注释。按照《吉加墨斯史诗》,恩基杜从冥界归回时告诉吉加墨斯说,死而不葬的人不能安息,死而没有亲人在世的人只能吃丢在街上之物。一个巴比伦的咒诅描述,埋葬是让死者灵魂与亲人团聚。即使是以色列人,也相信死者是否入土为安,对来生很有影响。因为他们和邻邦一样,将亲人与对他们来生有说明的对象同葬。最常见的陪葬品是陶瓷器皿(装满食物 )和珠宝(有避邪作用 ),有时还加上工具和私人用品。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传六4 】「因为虚虚而来,暗暗而去,名字被黑暗遮蔽,」
〔暂编注解〕「虚虚而来」:指「进入这虚空的世界」,或者译为「毫无目的的来」。
「暗暗」:可能指「死者所在之地」,与活人所在的「日光之下」成对比。
「名字」:不单指「称呼」,在原文中还有「人格」和「特性」的意义。
指死孩子,而不是富人。
虚虚。死孩子到世上毫无意义。
黑暗。死孩子立即处置,不举行葬礼和纪念的仪式。它没有名字,没有记录。活下来的孩子后来可能得到荣誉和名望,但生来就死的孩子绝不会摆脱死亡的沉默和黑暗。
【传六5 】「并且没有见过天日,也毫无知觉,这胎比那人倒享安息。」〔暂编注解〕没有见过天日。太阳代表人生的一切经历和快乐(伯3:16 ,诗58:8) 。
享安息。安息是东方人的理想,表现在天堂,佛教的未来极乐世界,和印度教灵魂归宿的概念中。这里讽刺说,死胎要强过经历人生的变迁。
【传六5 】「并且没有见过天日,也毫无知觉,这胎比那人倒享安息。」这一节将第4节正面语气的说法,再以反面语气说一次。未到期而落的胎没有经验过生命(未曾见过天日 ),或不曾认识这个世界。但是那不满足的富人情况更糟。这孩子至少享有安息;他不须要忍受「日光之下」的生命冲突。有些译本没有提到安息(NASV Moffatt NEB JB「从不知道安息」的译法不太可能 这是将希伯来文标点改变而来 )。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六6 】「那人虽然活千年,再活千年,却不享福,众人岂不都归一个地方去吗?」
〔暂编注解〕“一个地方”。即坟墓。
再活千年。即两千年。如果一个富人的寿命是玛土撒拉的两倍(创5:27) ,但没有享受人生的真正福气,那么长寿会又有什么好处呢?
不享福。如果一个人没有达到神对于祂每一个儿女的最佳理想,倒不如没有出生的好。人生只有实现最佳的理想才能体现其价值。
一个地方。古代犹太人认为所有的人,包括义人和恶人的,都要去一个地方,就是坟墓(传3:20 ,箴15:11) 。坟墓是一切死人的归属。所罗门说,生来就已死的孩子应该得到庆贺,因为他没有经历人生之悲伤,痛苦和失望就得到了安息。
【传六6 】「那人虽然活千年,再活千年,却不享福,众人岂不都归一个地方去吗?」第3节的长寿问题再度被提出。如果年岁只是痛苦的延长,又有什么用处?活千年,再活千年是讽刺性的夸大语:若状况不佳,即使有玛土撒拉岁数的两倍,也无法令人满足。下面突然插入一句:众人岂不都归一个地方去么?将寿命的问题搁置一旁。所有人的目的地都相同,不管到那边要花多久时间。那一个地方是阴间245 ,死者的所在地。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六6 众人都归一个地方去】
在以色列人的理解中(邻近许多文化都反映了相同的看法 ),所作的不是天堂地狱,而是生和死的抉择。本节所讲的是人类的命运,因此众人所归的都同是阴间,即死人的居所。有关他们对于来生的信念,可参看:约伯记三13~19 的注释,和以赛亚书十四章的附论。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传六7 】「人的劳碌都为口腹,心里却不知足。」
〔暂编注解〕「心里不知足」:不一定指「口腹不知足」,而是指「心里的渴望不能得到满足」。
口腹。寓指沉溺于声色之乐(诗128:2 ,箴16:26 ,传2:24 ,3:13)。
心里(nephesh )。还出现在第3节和第9节。指人类的精神层面(伯12:11 ,箴16:26 ,赛29:8) 。智能人说,人一生劳碌中,为满足不断增长的欲望,但没有实现最佳的理想。
7-8 人劳碌若只为满足自己的欲念,无论他是贫或富,均不会达到目的。
【传六7 】「人的劳碌都为口腹,心里却不知足。」「口」是指吃用;人做工通常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营生。他的内心渴望成就与满足,但是单调的生活不断循环,他的期望落空了。有些人以为,这里只是指不断维持生存的必要,故将之译为「因此他的口腹永不知足」。但这渴望永不得满足(Berkeley )更能表达原文之意,是正确的译法。单有食物并不能满足我们最深的需要。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六8 】「这样看来,智慧人比愚昧人有什么长处呢?穷人在众人面前知道如何行,有什么长处呢?」
〔暂编注解〕虽然“穷人在众人面前知道如何行”(即隐瞒他的贫穷和欲望 ),但智慧人、愚昧人和穷人全都有追求物质的欲望。
「在人面前行」:指「讨人喜悦」。可以参考 王上 2:4 。
「穷人在众人面前知道如何行」:指「穷人知道怎样讨人喜悦」。
智慧人。Yother(“长处” ),智慧人和愚昧人一样,埋头苦干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穷人。与前半句形成对照。意为“穷人比愚昧人更知道在众人面前如何行,但又有什么长处呢”。穷人在贫穷和逆境中学会了怎样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愚昧人只想到自己的欲望,埋头苦干,积累财富。但是穷人和愚昧人都不能得到他们想拥有的一切。
【传六8 】「这样看来,智慧人比愚昧人有什么长处呢?穷人在众人面前知道如何行,有什么长处呢?」注译家们对这一节的意见差异甚大。大部份人视第一个问题为纯属加重语气的说法,但有一些人(亚达斯 根据雷维 Levy 和提罗 Thilo )认为这是一个真正的问题。因此后半段可能是进一步的问题,或是第一个问题的答案:「那知所行止的穷人也同样可以拥有。」246 还有些人认为这是另一个问题:「穷人知道如何……对他有什么好处?」247 或:「为何穷人要知道如何面对生命呢。
」248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六9 】「眼睛所看的,比心里妄想的倒好。这也是虚空,也是捕风。」
〔暂编注解〕享受现在的美好,比渴望将来的快乐更好。
能够运用我们现有的比争取那没有的更好。
人劳碌工作的原因是为了生活,但内心却无法得到最终的满足,因此只会幻想的智慧人与聪明的穷人,并没有实际的长处。他们眼前并没有真实的资产,只有心里幻想的东西,可惜实际的东西比幻想的好多了。
眼睛所看的。满足于现有的,要胜过得不到所渴望的。愚昧人的眼睛只盯在世俗的目标上。
妄想。指超越自身能力的欲望,往往导致暴行。
【传六9 】「眼睛所看的,比心里妄想的倒好。这也是虚空,也是捕风。」传道者进一步解释。如果智慧人和想改善生活的穷人有妄想,也不会更加幸福。眼睛是人体用来享受生命、找寻满足的器官之一(一8 ,十一9) 。虽然有很多可以看的,但内心的妄想却使人永远得不到安全的满足。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六10 】「先前所有的,早已起了名,并知道何为人,他也不能与那比自己力大的相争。」
〔暂编注解〕“起了名”:世界和人都有其特性和限度,人生的基本性质神已预定,无法改变,也跳不出此限制。
神完全知道人是何物,没有人能与祂相争。
「知道何为人」:即「至于人是什么,这也早被知道」。
「起名」:指「研究或命定一事物的特性」。在此是指世界万物的特性都早已经被命定了。
「比自己力大的」:指「神」。
早已起了名。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传1:9节 的观点:“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知道何为人。不管怎样,人毕竟是人。希伯来语“人”('adam ),指来自尘土('adamah )的人。见创1:26 ;民24:3 注释。最伟大的人也难免一死,注定归回尘土(传12:7) 。
与那比自己力大的相争。可能是指与神,与赛45:9 ;罗9:20 的说法一致(伯33:12) 。犹太注释者认为是指死亡。
10-11昌盛之所以不能带给人快乐是由于神的定旨──人乃神所创造的,人若离开神便不能从神所赐的物质中得到应有的享受及欢愉。无论人怎样努力抗拒也是无济于事。
10~12人不能控制自己的结局,因为一切都由神来决定。这观念跟宿命论不同,因为宿命论认为神是不存在的,或不理会人的。
【传六10 】「先前所有的,早已起了名,并知道何为人,他也不能与那比自己力大的相争。」「起名」是研究或命定一物的特性(此处意指命定 )249 。这个世界(先前所有的 )和人都有固定的特性。那比自己力大的是神。因此传道者是在强调,要改变生命基本特质是不可能的。人不可能脱离他的限制,也不能完全解除这世界的反常现象(一15) 。他可能希望与神辩论(像约伯一样 ),但神太伟大了。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六11 】「加增虚浮的事既多,这与人有什么益处呢?」
〔暂编注解〕可译为“越多说话,越见虚浮”。人的话语改变不了世界,徒增虚空。
“事”即话。
「加增...... 既多」:或作「有许多事(或话语 ),无非是增添虚空而已。」
此节的正确翻译为「因为话语增多,虚空也增多,这对人有甚么益处呢?」(新译本 )。
事。用原文的基本义“话语”较好。人们喜欢谈论抱怨,话太多并不能改善局面。人最好还是学会信靠自己的创造主(赛45:11-18 ,徒17:24-31) 。
这与人有什么益处呢?话多和凭空猜测无助于解决人生的问题。
【传六12 】「人一生虚度的日子,就如影儿经过;谁知道什么与他有益呢?谁能告诉他身后在日光之下有什么事呢?」〔暂编注解〕由于人的有限,他不能知道什么是真正对他有益的。
表面上看来是好的并不一定好,「谁知道甚么与他有益呢?」
「人一生虚度的日子,就如影儿经过」:或可翻译为「在虚空、消逝如影的人生,短暂的日子里」(新译本 )。
影儿。把人比作转瞬即过的影子,存留片时,然后就消失了(代上29:15 ,伯8:9 ,诗102:11 ,144:4,雅4:14) 。
什么与他有益。即人生中有佳值的东西。人既然发现不了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就该承认向神埋怨和争辩是无意义的。这里的疑问暗示否定的回答。
有什么事。人无法测透未来。他的人生只是永远的过去和永恒的将来之间的一段插曲。今世的事物是短暂的;看不见的事才是永远的,掌握在神手中(林后4:17-18) 。
【传六12 】「人一生虚度的日子,就如影儿经过;谁知道什么与他有益呢?谁能告诉他身后在日光之下有什么事呢?」传道者曾在前面问道,谁懂得人生命超越死亡的本质呢?(三21) ;现在他问道,谁能指出什么可以真正满足人生命最根本的需要?这件东西必须能应付每一天的需要(日子 英译 accordingto the number of the days );维持一生之久,不会消逝(一生 );能克服地天生的虚空(虚度 );并人生的短暂(比作影儿 八13) 。谁知道……?接着是谁能告诉他……?(三21、22) ,这两种形态的问题表示双重的疑问。
——《丁道尔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第6章 )】
传道者为何说富足和顺利者的人生是虚空,是祸患?
凭人表面上的成就和幸福可否评论神计划的优劣。
【传六1 】
「日光之下。」
传道者常提说「日光之下」,这不是本书之要点吗?如果你的视界只限于日光照耀之处,你的领域就没有正确的观点,不能看见人生的真谛。如果世界与时日是一切,我们就局限于很狭窄的地方。你又怎样会相信这位全智的创造者是存在的,除非你能看见更多更大的境界。我们似乎只有物质的观念,除非相信在日光之上尚有很多的事物。其实太阳与其他的行星,在那偌大存在的宇宙中,只是一个小小的斑点。
基督徒的心灵啊,让你我超越在日光之上。那里不再有时日,因为主是永恒的光。我们要在天上与祂坐在一起再往下看,芸芸众生真是微乎其微了。王国与军权也微不足道,我们的苦难实在是至轻至暂的!我们的家产与永存的基业都不在日光这边。
我们应该生活的高处,该在日光之上,只有在基督里才有可能。使徒说:「我认得一个在基督里的人,他被提到第三层天上去……听见隐秘的言语,是人不可说的。」你要不属这个世界,就该寻见另一个世界,你求得比日光更明亮的,日光就失色了。
求上面的事,那里有基督坐在神的右边。
── 迈尔《珍贵的片刻》
【传六3 生不如死?】
作者在这里用一个比喻说:「那不到期而落的胎比他倒好」这是不可思议的,你在世上最少还有一点荣华富贵,为什么那胎比你还好?因为世上的荣华富贵没有让你享到福,而有很多的忧患、担心、生气(看到儿子的争执、看到自己这么多东西怕被人抢走、因为忙碌要维持自己这么庞大的事业 ),就更没有时间享受了。这大公司叫你更忙、更累、更不能享受,就真的像托尔斯泰小说里魔鬼给人的东西,就是不断的饮鸩止渴、不断给你更富裕的东西,叫你更不能享受这些富裕。公司更大,叫你更为公司担心;小孩更多,叫你更为小孩担心,希望他们都有成就;有成就,更为他们担心,希望他们成就更大;那就变成一个网罗。
—— 康来昌《传道书》
【传六10 人的有限】「他也不能与那比自己力大的相争。」
人的愚昧,在于不知道自己的极限,总是想作自己力量范围以外的事,要求取超越自己智力范围以上的知识,要积聚自己所无法消费的资财。 现代人可以轻易的说:“人定胜天”,以为凭借科学的帮助,没有不可能的事,实在是愚昧得够可笑的。其实,不必须这样说,人的里面都有个雅各,要与神较力(何一二3-4) ,总不肯罢手。这都是由于人不知道自己有限(传六10-11) :
先前所有的早已起了名,并知道何为人, 他也不能与那比自己力大的相争。 加增虚浮的事既多,这与人有甚么益处呢?
人从早以来,中了魔鬼的诡计,就有这与神相争的倾向:神吩咐他修理看守伊甸园,他竟想同神一样,监守自盗,违背神的命令,采了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来吃(创三1-19) 。结果神的咒诅临到,那背叛的毒素,也流传在人的子孙中。 人的骄傲,使他忘记自己质量的低贱。神用尘土造的人,竟然像瓦片同造它的主争论:“泥土岂可对抟弄它的说:‘你作甚么呢’?”(赛四五9) 还有比这更不正常的事吗?人该知道生命的有限,若不是神的手托住,人就粉碎无用。 人忘记自己力量的有限,以为居高临下,可以作霸主。骄傲的以东人,以为自己据守山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谁也奈何他不得。神却定了将他脚下的地拿走:“谁蒙拣选,我就派谁治理这地。谁能比我呢?谁能给我定规日期呢?有何牧人能在我面前站立得住呢?”(耶四九19) 约伯以为自己没有犯罪,朋友辩论不能折服他;他想能与神对辩讲理:“祂本不像我是人,使我可以回答祂,又使我们可以同听审判。”(伯九32) 那是因为他的智慧有限,不知道自己可怜的情形。到神说话质问他的时候,他就知道自己是何等无望愚昧,“厌恶自己,在尘土和炉灰中懊悔”(伯四二5-6) 。 顽强自义的扫罗,以为信从主道的人是异端,必须迫害,加以剪除。到了大马色的路上,主向他显现,对那匹凶猛不羁的野马说:“扫罗,扫罗!为甚么逼迫我?你用脚踢刺是难的。”(徒二六14) 他悔改了,变成了驯服有用的使徒保罗。 甚么时候你放弃与全能的主相争呢?祂必得胜。
── 于中旻《传道书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