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导读:传道书 第7章


圣经综合解读

1「名誉强如美好的膏油;人死的日子胜过人生的日子。」

2「往遭丧的家去,强如往宴乐的家去;因为死是众人的结局,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

3「忧愁强如喜笑;因为面带愁容,终必使心喜乐。」

4「智慧人的心在遭丧之家;愚昧人的心在快乐之家。」

六10-七14的原文用关键词「有益 טוֹב/tove」(、「喜乐」))串在一起, 组成一个交错对称结构,主题是日光之下「何必查明益处」:

A. 神的命定和人的无知());
 B.  谁知道什么与他有益());
A1. 神的命定和人的无知())。
上图:耶路撒冷出土的主后3世纪玻璃膏油瓶。

5「听智慧人的责备,强如听愚昧人的歌唱。」

6「愚昧人的笑声,好像锅下烧荆棘的爆声;这也是虚空。」

7「勒索使智慧人变为愚妄;贿赂能败坏人的慧心。」

5-7节的原文用「智慧人 חָכָם/khä·käm’」())和「愚昧人 כְּסִיל/kes·el’」())联结,主题是「谁知智慧还是愚昧有益」。
传道者自问了「谁知道什么与他有益呢」())以后,第二次胸有成竹地自答「听智慧人的责备,强如听愚昧人的歌唱」())。「智慧人的责备」()),指智慧的逆耳忠言。「愚昧人的歌唱」()),指愚昧的阿谀奉承。
「愚昧人的笑声,好像锅下烧荆棘的爆声」()),是一句谚语,「锅 סִיר/ser」和「荆棘 סִיר/ser」原文是同一个词。愚昧人的快乐肤浅空洞,就像燃烧荆棘一样会噼啪作响、冒出火花,看起来热闹、但并不耐烧,转瞬即逝。
传道者虽然知道「标准答案」是智慧胜过愚昧()),但是,当他更深地思考人生之后,却发现人生的实际是「勒索使智慧人变为愚妄;贿赂能败坏人的慧心」())。日光之下的智慧在「勒索」和「贿赂」面前竟然不堪一击,「智慧人」和「愚昧人」之间只有一线之隔,属灵的人和属世的人只在一念之间。这样,有谁知道智慧还是愚昧更有益呢?

8「事情的终局强如事情的起头;存心忍耐的,胜过居心骄傲的。」

9「你不要心里急躁恼怒,因为恼怒存在愚昧人的怀中。」

8-9节的原文用「灵 רוּחַ/rü’·akh」())联结,主题是「谁知起头还是结局有益」。
传道者自问了「谁知道什么与他有益呢」())以后,第三次胸有成竹地自答「事情的终局强如事情的起头;存心忍耐的,胜过居心骄傲的」())。好的起头不等于成功的终局,一帆风顺的人常常不能「存心忍耐」,反而「居心骄傲」,最终走向灭亡。今天,许多家长都盼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结果却都输在终点,最终走向人以为正的死亡之路())。
传道者虽然知道「标准答案」是终局胜过起头,心里应当用「忍耐」代替「骄傲」()),但是,当他更深地思考人生之后,却发现人生的实际是心里充满「急躁恼怒」())。日光之下的冷静思考在事到临头时却被抛之脑后,「因为恼怒存在愚昧人的怀中」()),人的本相就是缺乏忍耐、知行不一的「愚昧人」。这样,有谁知道起头还是结局更有益呢?

10「不要说:先前的日子强过如今的日子,是什么缘故呢?你这样问,不是出于智慧。」

11「智慧和产业并好,而且见天日的人得智慧更为有益。」

12「因为智慧护庇人,好像银钱护庇人一样。惟独智慧能保全智慧人的生命。这就是知识的益处。」

10-12节的原文用「智慧 חָכְמָה/khok·mä’」())联结,主题是「谁知智慧还是财富有益」。
10节可译为「不要说:为什么先前的日子强过现今的日子呢?你这样问不是出于智慧」(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
11节可译为「智慧加上产业是美好的,对见天日的人都有益处」(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
12节可译为「因为智慧庇护人,好像金钱庇护人一样;智慧能保全智慧者的生命,这就是知识的益处」(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
传道者自问了「谁知道什么与他有益呢」())以后,第四次胸有成竹地自答「不要说:为什么先前的日子强过现今的日子呢」。缅怀过去的成功和富足、怨尤今日的衰败和窘迫,不是有智慧的人生态度;一个停留在过去的人,正在失去现在和将来。
传道者虽然知道「标准答案」是不要抚今追昔,留恋过去的财富,但是,当他更深地思考人生之后,却发现人生的实际是「智慧加上产业是美好的,对见天日的人都有益处」。标准答案本来是「得智慧胜过得银子」()),但日光之下智慧的地位已经被降级,「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只能与财富并列。一方面,人没有智慧是不能的,但没有钱也是万万不能的,「因为智慧庇护人,好像金钱庇护人一样」,两者都有益处;另一方面,金钱并非万能,但智慧也非万能,因为两者都不能解决人生的虚空())。这样,有谁知道智慧还是财富更有益呢?
传道者举了四个例子()),告诉我们人生其实并没有「标准答案」那么简单,标准的选择常常并不能立刻见效。但是,人生的复杂却不是我们悲观消极的理由,潇洒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凭信心尽本分,不必强求立竿见影的益处,因为凡事必有神的命定和美意。

13「你要察看神的作为;因神使为曲的,谁能变为直呢?」

14「遇亨通的日子你当喜乐;遭患难的日子你当思想;因为神使这两样并列,为的是叫人查不出身后有什么事。」

13-14节的主题是「神的命定和人的无知」,与六10-12首尾呼应。
13节可译为「你要观看神的作为,谁能使祂所弯曲的变直呢」(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这是强调神的命定。
14节可译为「顺利时要喜乐;患难时当思考。神使这两样都发生,因此,人不知将会发生什么事」(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
「亨通 טוֹב/tove」())、「喜乐 טוֹב/tove」())原文与「有益 טוֹב/tove」())是同一个词,提醒我们:当人生遇到顺利时,应当知足常乐。
「患难 רַע/rah」())原文与「思想 רָאָה/rä·ä’」())谐音,提醒我们:当人生遭受挫折时,应当思想仰望神。
有些人认为,敬虔者必然蒙神祝福、繁荣顺利,而患难一定是自己犯罪的结果。但传道者却说这是神的命定,是「神使这两样都发生」,让祂的百姓时而享受顺利、时而遭遇患难,「因此,人不知将会发生什么事」,好让我们记得自己不是神。日光之下的智慧是有限的,人不要自信满满,也不必皓首穷经。潇洒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日光之下既然查不出真正的益处,又何必查明益处?只需要行出已经明白的、享用已经领受的:「隐秘的事是属耶和华——我们神的;惟有明显的事是永远属我们和我们子孙的,好叫我们遵行这律法上的一切话」())。

15「有义人行义,反致灭亡;有恶人行恶,倒享长寿。这都是我在虚度之日中所见过的。」

16「不要行义过分,也不要过于自逞智慧,何必自取败亡呢?」

17「不要行恶过分,也不要为人愚昧,何必不到期而死呢?」

18「你持守这个为美,那个也不要松手;因为敬畏神的人,必从这两样出来。」

15-29节的主题是日光之下「难以查明公义」。分成三个部分:

行义和行恶都不能过分());
智慧不能使人免于犯罪());
日光之下难以找到公义())。


第15节可译为「在虚度的日子里,我见过各样的事情,义人在他的义中灭亡,恶人在他的恶中倒享长寿」(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
行义是好的,但人若超过神的界限而「行义过分」()),就成了自以为义——日光之下有许多「恶」是因为过分的「义」,许多的恨是因为过分的爱,许多的特权是因为过分的平等,许多的捆绑是因为过分的自由。智慧是好的,但人若「过于自逞智慧」()),忘了智慧在人的软弱本相面前不堪一击()),就会成为「行义过分」的愚昧人。信徒和传道人越是行义、越要警醒,不要「行义过分」却不自知,结果「自取败亡」())。在人类的历史上,从来都不缺乏自以为义())的「义人在他的义中灭亡」的例子。
人都难免犯罪,但若因为看到个别「恶人在他的恶中倒享长寿」,所以犯罪肆无忌惮,就成了「行恶过分」())。「为人愚昧」())指自欺欺人,以为神并不介意。「何必不到期而死呢」()),指招致神的审判。
18节可译为「你持守这个,那个也不要松手才好。敬畏神的人,这一切都能兼得」(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持守这个」,指不要「行义过分」;「那个也不要松手」,指不要「行恶过分」。只有敬畏神的人,才能承认自己的全然败坏,凡事都不越过界限——既不「行义过分」、也不「行恶过分」,而是对「行义」警醒、对「行恶」敏感。

19「智慧使有智慧的人比城中十个官长更有能力。」

20「时常行善而不犯罪的义人,世上实在没有。」

21「人所说的一切话,你不要放在心上,恐怕听见你的仆人咒诅你。」

22「因为你心里知道,自己也曾屡次咒诅别人。」

「十个」())代表完全。「智慧使有智慧的人比城中十个官长更有能力」()),虽然智慧有这么大的力量,但「时常行善而不犯罪的义人,世上实在没有」())。因此,「不要过于自逞智慧」()),智慧人的智慧,在于承认自己的愚昧和败坏()),而不是「时常行善而不犯罪」,因为世上「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
21节可译为「人所说的话,你不要都放在心上,免得听见你的仆人诅咒你」(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既然世上没有「时常行善而不犯罪的义人」,人就不应该对别人的批评斤斤计较,连仆人的诅咒也只当没听到。因为智慧人应该心知肚明:「自己也曾屡次咒诅别人」())、伤害别人,即使别人没有批评到点子上,我们内心隐藏的败坏只会比他们所说的更多。因此,人在指责别人的时候不必义愤填膺,自诩「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倒要时刻记住主耶稣的警告:「你们不要论断人,就不被论断;你们不要定人的罪,就不被定罪」())。

23「我曾用智慧试验这一切事;我说,要得智慧,智慧却离我远。」

24「万事之理,离我甚远,而且最深,谁能测透呢?」

25「我转念,一心要知道,要考察,要寻求智慧和万事的理由;又要知道邪恶为愚昧,愚昧为狂妄。」

26「我得知有等妇人比死还苦:她的心是网罗,手是锁链。凡蒙神喜悦的人必能躲避她;有罪的人却被她缠住了。」

27「传道者说:『看哪,一千男子中,我找到一个正直人,但众女子中,没有找到一个。』我将这事一一比较,要寻求其理,我心仍要寻找,却未曾找到。」

29「我所找到的只有一件,就是神造人原是正直,但他们寻出许多巧计。」

传道者发现,人在日光之下很难找到智慧:「我说,要得智慧,智慧却离我远」())。智慧不能让人脱离愚昧,却能让人发现自己的愚昧、发现智慧「离我甚远」()),也让人知道自己心里充满「邪恶、愚昧、狂妄」())。
「妇人」())比喻愚昧())。世人被愚昧捆绑和辖制,所以人生「比死还苦」())。只有蒙神拣选、「凡蒙神喜悦的人必能躲避她」()),而不敬畏神的罪人「却被她缠住了」())。
27-28节可译为「传道者说:『你看,我考察一件又一件,为要寻求万事的来由,这是我所寻得的:我继续寻找,却未找到;一千当中,我找到一个男的,但在这一切当中,却找不到一个女的」(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这句话的重点不是「找到一个男的」,而是用对比的修辞衬托出「找不到一个女的」。「女的」与「妇人」对应,比喻智慧()),意思是人很难找到智慧())、却很容易被愚昧缠住()),所以「神造人原是正直,但他们寻出许多巧计」())。「神使为曲的,谁能变为直呢」()),但人却自以为可以反抗神的命定,所以「神造人原是正直」,人却自作聪明地生出许多诡诈的「巧计」,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从此被「邪恶、愚昧、狂妄」牢牢地锁住、生不如死。
没有受过伤的人,才会嘲笑别人的伤痕;不知道自己不义的人,才会对别人苛刻;与恶人争战的人,自己也很容易变成恶人。因此,潇洒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日光之下若查不出完全的公义,又何必坚持查明公义?不必以公义去苛求别人,只要以公义鉴察自己;应当以怜悯对待别人,因为每个人的内心可能都在进行一场艰苦的争战。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逆耳忠言

这一段是由连续六句简短的言论(大概是格言 )构成的,每句都用典型的智慧书形式的一种──‘甲胜于乙’来表明。这些言论都经细心挑选,以阐释一些极接近Koheleth思想核心的事情。有时他给它们加上他自己歪曲的评语。这些言论往往比任何译文所表达的更加强烈。标准修订本译的第一句译文──A good name is better than precious ointment(美名胜过贵重的膏油〔译按:中文本作‘名誉强如美好的膏油’〕 )──用了八个英文字;希伯来原文只用了四个字。英译隐藏了‘美’和‘贵重的’都是同一希伯来字却作不同翻译的事实,而且在希伯来文中在译作‘名’与‘膏油’的字眼中有发音类似的双关语。现在试说一说那句希伯来语:tov shem mishemen tov。

现在让我们简略地依次看一看那六句话。

第一句说,‘美名胜过贵重的膏油’(第1节 ),这句话提醒我们有些东西(重要的东西 ),我们或者有或者没有,若是没有,便没有任何东西能代替它们。它们不是金钱能买得到的。你会宁愿是哪一种人呢?有诚实和正直名誉或声誉的人,得以傲然直视别人,或是有金钱能买到一切的人,却被别人视为寡廉鲜耻而不可靠的呢?然而这句话里面可能还有另一种隐意。一个孩子一生下来便给他起了一个名字,这名字极可能表明这个孩子已带来的幸福或这孩子将来的希望。因此亚伯拉罕和撒拉称他们早就希望得到的孩子为以撒,就是‘他笑’的意思;同样,我们可以给一个女孩起名Felicity(幸福、或巧妙 )。另一方面,贵重的膏油是与死相连结的。这令人想起及以下各节的那个故事,在那里说到在伯大尼长大痲疯的西门家里,有一个女人把一瓶贵重的香膏浇在耶稣的头上。祂用如下的话涂抹人们对她过于浪费的非难:‘她是为我安葬的事,把香膏预先浇在我身上’。人生的日子,连同相关的给孩子命名,是比人死的日子连同膏抹的膏油更快乐的特别时刻。极可能Koheleth是用他歪曲过来的评语把这话调转过来,指死日胜于生日

这种思想引致第二和第三节的个言论,在那里Koheleth再次引进人生中我们决不能规避或耸肩抖掉的唯一一件事实──死亡不可免的事实。他提醒我们,有些事是我们在与忧伤面对面(即在‘遭丧的家’ )时学到的,那是我们在喜乐中(即在‘宴乐的家’中 )无法学到的。试想一想我们典型的家人团聚。我们团聚庆祝一个孩子出生或洗礼,一个二十一岁的生日或结婚纪念。在这样的特别时刻我们的思想自然是喜乐的,想到人生中丰富的可能性,想到我们将来的愿望──而且确实是这样。但我们再次在一个家人的葬礼中相遇。我们的思想那时便不同了;我们联想到人生命的脆弱,想到我们都要来到人生的尽头。但‘面带愁容,终必使心喜乐’(第3节 )这话是甚么意思呢?可能现代英文译本以‘心’(heart )指‘心思’(mind )是正确的,并把它译作忧愁‘可能使你面色悲哀,但它使你的悟性敏锐’;它教导你可能在其他方面学不到的事情。然而有个奇特的事实是,许多人从他们自己的经验中可以作见证的;就是在忧愁里能发现一种深藏的喜乐意识,是没有甚么能摧毁的。Koheleth在他所认识的人们生活里极可能遇过这种情形。当我们能与保罗一同说,我们属地的身体不过是暂时的帐棚,我们向着‘神(自己 )所造,……永存的房屋’进发时,有一天它会拆毁。那时的喜乐必然增强,无可测度。Koheleth没有这样的盼望,但他知道与智慧人的见地对比之下,以肤浅的喜笑层面过活,是愚昧人的记号。

这便带领他领悟到第四句论‘智慧人’和‘愚昧人’特色的言论(第5节 )。在智慧人面前并不是时常都感到舒服的。他们有责任告诉你一些恰中要害的真理,是逆耳忠言。另一方面,愚昧人不会令你烦恼。他们更可能恭维你,歌颂你。箴用朋友和仇敌之间的对比意义,道出差不多完全相同的要点

‘……不叫我们遇见试探,
救我们脱离那恶者。’

和第句格言出现于第八节,而且链接在主题上。我们大家都知道人因热衷某事,不论是得到一个新的宠物、学习一种新的乐器、或作基督徒义工,都会迅速激动起来,但热诚会渐渐减弱。那并非如他们所想的那么容易;意外的障碍或随之而来的困难夺去他们的注意。因此他们便放弃,他们必看不到那些事情有成就、值得做的结果。Koheleth说──可能我们大多数人都有那种情形──那是不好的:‘事情的终局,强如事情的起头。’还有别的人,他们作某事,一直作得很开心;后来有人批评他们,便极其愤怒高视阔步走了。他们的自尊心受冒犯:倘若那是某某仁兄所想的话,那让他自己去做吧。Koheleth说,那也是不好的。要忍耐,要锲而不舍。容易烦恼、愠怒或怀恨,是愚昧人的记号。正如箴上说的

任何事情的终局胜过它的起头。
忍耐胜过骄傲。

要明智

Koheleth,像很多其他智慧教师一样,对自己的见地是坚定不移的。他不诱导你作白日梦或建造属灵的空中楼阁。如果这是你所要的,试在别处找吧!他恳请你对人生要明智。

(一 )对过去要明智。有人(向来总是有人 )──抱怨当今世界或社会或教会的可怕情况;他们渴想回到他们所谓‘以往的好日子’。他们告诉我们,那时的教会,每星期日都满了人,作儿女的从不顶撞他们的父母,对就对,错就错,人人都知道二者之间的区别。Koheleth对此的评论是:‘那是无聊语,是胡说。’正如现代英文译本译的第十节说的:‘决不要问,“唉,怎么以往的日子事情是好得多呢?”那不是聪明的问题。’那不是聪明的问题,因为以往的好日子在许多方面是以往的坏日子。许多人憧憬活在百年前维多利亚时代稳当的理想社会中,倘若梦想成真,便会带着当时一切的难题迅速逃回到今天的时代里来。我若活在百年前,我会因撰写像本书这样的书,被视为异端,而有受审之虞。对于一百年前格拉斯哥市大多数的人来说,所过的生活要比今日的冷酷得多,有我们面对的一切剥夺的问题。把以往的好日子加以传奇化,就像任何逃避今日挑战和机会的方法同样有效。

(二 )对你自己此时此地的生活要明智。Koheleth说,要享受生活,你就需要两样东西──智慧和金钱(11-12节 )。在他看来,智慧和金钱,都是他要得到的人寿保险单,使生命有保障的必需部分。在他看来,并没有神圣贫穷召命这回事,也不舍弃属世所有财产,你便会发现人生的秘密。他要智慧带来的安全,这智慧帮助你看清生活的方向。他要物质财产带来的安全;他看不见这两样东西之间有任何矛盾。我们大多数人也看不见我们日复日过的生活方式有任何矛盾;我们也不应看见有矛盾。这是我们大多数人心目中基督徒受托的实质:我们有一定的收入,我们享用物质财产,而且我们必须在神管治下负责任地学习使用那些财产。没有理由把这里的经文加以更改,为的是要像新英文译本的译法一样说,‘智慧胜于财产……有智慧为你后盾比有金钱更好。’那可能是某些唱高调的道德家和传道人要他说的。那并不是他所说的。他做的全然明智。

(三 )人生,正如他十三、十四节对我们说的,是神定规的,希望它会出现其他情况是没有用的。你必须准备逆来顺受,有‘遭患难的日子’、有‘遇亨通的日子’,二者都需要适应。你决不能知道明天将要发生的事。他说的话,与我们发现在路易威廉(William Freeman Lloyd )所写赞美诗歌词中充分表达的意思很近似:

我的时间在你手中,
我又何须怀疑、恐惧?
我父的手绝对不会,
使祂孩子流冤枉泪。

他相信神的保佑,却较旧约别处我们所见的(请参诗一三九 坚定得多;而且内中深意,尚未透过‘被钉的耶稣’恩典揭示出来。

不可试探神

我们从一直萦绕历世历代信徒思想的难题开始。倘若这是神的世界,为甚么善良而又虔敬的人似乎往往得到不公平的待遇,然而邪恶而又不敬神的人却兴盛呢?我们发现这是几篇诗问的问题(例如诗七十三 );这也是约伯问的问题,尽管那些朋友出自宗教热诚坚持这不是严重问题,他仍继续问,并且要求解答。对Koheleth来说,这不是一个问题;它只是一个事实(第15节 ),从这个事实他推断出一直被人视为愤世嫉俗的结论──既不可太善良太智慧,也不可太邪恶太愚昧。由于行‘义’或行‘恶’既都不保证甚么,那么无论哪个方向都不可过分。那正常而又明智的生活,必是二者的混合体;而且宗教会为你解清那些账目。

正如一位注释家建议的,这是否指‘低劣而只顾自己利益的一般见识’呢?也许……也许那不过是一般还过得去的人士的光景,即使有时瞎填报税单,还不致想谋杀自己妻子;即使常上教堂,还不致为他人而牺牲自己或自己的舒适。既非作殉道士之材也非作罪犯的料子。但我们之中有很多就是以上所述的平常人。Koheleth以引人注意并挑战的方式陈述他的事例,难道不是警告我们某件大家都太容易忘记的事情么?那往往是‘特别好’和属灵的万事通,就是十六节那过于自逞智慧的人,正如那些最堕落、最寡廉鲜耻的恶棍,他们对自己和别人的威胁不是同样大么?引致十字架大事件的,当中只有少数是歹徒;倒有很多好人,犹太人那些诚实的领袖十分确定他们是对的,耶稣只能被视为对他们所代表的神所赐的理想有威胁。既然Koheleth看出‘行义过分’和‘行恶过分’的人,同样具有潜在的危险性,为甚么我们不给他击节赞赏呢?面对人生在道德上无法解答之谜,他居然说‘别紧张,看开一点!’便不足为奇了。

那并不是Koheleth怀疑智能的价值。他决不会怀疑。他说,智慧使智慧人‘比城中十个官吏’(19节 )更有价值。这里他心目中可能想到那‘十大议会’,在他当日希腊化城市中,他们通常负责民政事务(那些不想劳动的人最喜爱的一种消遣 )。若然,很难说他对当地政界人士是否有点冷嘲热讽、或是否称道他们的用处,却断言智能比本身价值要求更多。我们决不可让自己对那些政界人士的观点,渲染我们在这一点上的判断!智能是有价值的……不错,但不要要求十全十美,你找不到的。Koheleth说,没有一个人是时时毫无瑕疵的:人人都犯错误。我们不应把二十节解作会有任何深湛的神学意义。Koheleth只是警告我们不要到处要求或期望十全十美。若这样做,便易于迷惘。他说,也不可尽信你听见的一切,否则你便易于受到伤害。我们之中毕竟有谁能诚实的说,我们从未出口伤人呢(21节 )?

在这一切之中,我们是在听取与自己不了解的世界达成协议者的话,因此若为自己或别人作太多要求,便看不到这要点了。

徒劳无益的寻求

,Koheleth告诉我们,他曾从事一次考察的旅程,要寻求人生种种的意义。他曾旅行到陌生的地方,并得到一些始料不及的结论。现在他给我们他对那次旅程经过熟思下的判断。他旅行的目的,寻求智慧的宝藏,以为智慧能提供开启人生一切秘密之钥,已证明是难以捉摸的。他曾寻求,却未能发现。那宝藏永远在他的理解之外,深而又深,‘深过人能测度的’(24节、新英文译本的译法 )。这使我们联想到直译 )那首咏颂智慧的诗章。它论到人的成就,然后便问;

宁可单独住在旷野,
而不与争吵使气的妻子同住!

像日头上升到主在的高处,
贤妻的美丽在她井井有条的家中也是如此。
(传道经

Koheleth的见解毫无妥协余地,是不值得恭维的。他声称,他与妇女们的经验是‘比死还苦’(26节 )。你若逃过她的掌握,便算幸运儿。他发现无一妇人达到他期望的水平。在这样苦毒的评论背后包含甚么呢?他受束缚于好使气的妻子吗?他曾卷入某些不幸的性牵累,使他对异性的观点变为乖戾吗?我们不知道。看来他似乎会在心灵中赞同初期教父之一的评论,那个教父说,撒但既剥夺了约伯在生命中一切在他看为宝贵的,却给他留下他的妻子,因为撒但认为在征服神这位圣徒的工作上,她会大大协助他!倘若他对妇人有偏见,他对男人的偏见也少不了多少。无一妇人曾达到他预期的水平,而‘一千男子中’,他只‘找到一个’(28节 )。在统计学上并不会留给人深刻印象。我们只会感到奇怪,他还有哪一种人作伴。这种情形他自己的过错有多少呢?他是否太冷漠,在理智上太愤世嫉俗,不屑介入持久且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你可能费很多时间设法分析生活,却忘记了怎样过生活。

然而在一件事上Koheleth是清楚的。人若弃绝你,而人性的偏差令人困扰,怪责神是没有用的。从我们在创世记一至三章所见那些创世故事的推论,他强调神‘造人原是正直’,倘若一切都出了毛病,那是人自己的过错,‘他们寻出许多巧计’(29节 ),或如现代英文译本的译法说的,‘我们已使自己变得非常复杂了’。在古代世界,为在人类中猖獗的邪恶怪责神明,是够常见的,正如今日的人除了他们自己以外,会怪责‘那些星’或‘撒但势力’或‘制度’或任何别的东西一样。Koheleth一概不怪责。他说,不必看你周遭的一切;要看创世记二、三章伊甸园故事中生动描绘的实情,要看人滥用神赐予的自由的事实。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传道书第七章

C. 苦难与罪恶

这一段所收集的箴,是讨论生命中令人生气或愤怒的各层面。前几则是论到死亡或受苦、7、10、14)。七则箴(在、5、8、10中)含有“强如”的比较语,为典型的箴形态。因为传道者是箴的搜集者,所以这些可能是零星的“强如”箴集锦,然而主题基本上是一致的。

首先他让读者看到,受苦可能产生教导的果效(1~6),接着提出试炼、妥协、性急、恼怒、不知足的危险(7~10)。智慧是不可缺少的(11、12);生命在神的管理之下(13、14)。因此第七章的前半是针对传道书的整个主题问一个问题:若幸福消逝,艰难困苦重重,信心的生活是否能通过考验?本章的后半由生活的邪恶(13)转移到人类的邪恶(29),藉事实的叙述与劝勉,探讨罪恶的来源、普遍性、不公义与乖违的程度等基本问题,并且恳切指出智慧的必要,及其稀有难求(19、23、24),的结语进一步呼吁要求智慧。

1. 苦难的教训

1.我们不必以为第1节的前半是“与上下文无关的箴”(巴顿),或是一句老格言加上新演绎(哥笛斯)。我们可以将它译为“正如名誉强过膏油,因此人死的日子亦胜过人生的日子。”如此则可避免视之为不着上下、无端插入的反常现象。前半很可能是一句流行的谚语;如果真是这样,传道者是将他的观点(一节下半)与一个著名的对比语(1节上半,作比较。希伯来文的比较语,通常是将两句并列,而将“正如……因此”删除(。名誉( s%e{m )和膏油( s%emen )是双关语。Williams 译为 Better is name than nard;Martin 译为 Fair fame is better than fine perfume,保持了原文的风味251

在以色列,名不仅是一个称呼,而是要表达一种特质。这里所谈的不是好名字(可能与实际不相称),而是源于其性格的好名誉。这样的名声价值极高;甚至神在出埃及的时候也“得了名声”252

正如内在的品质胜于外在的芬芳,因此丧礼胜过嘈杂的生日舞会;它能提出生命终极的问题,这是传道者一直强调的。这句严厉的话并非出于消极的态度,而纯粹是面对现实。

2.这一句令人更为惊讶,而底下接着是解释: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死亡促使我们思考生命(,丧事的隆重尤其有效(。宴会就不会产生这种效果。每一个葬礼都是我们自己葬礼的预演。

3.心……“可以放正”或“……是放端正的”,这种译法较恰当(比喜乐更好),因为它所指的是内在生命可以“安置得更好”,以致能做更正确的判断和评价,“放正”指一个人对生命的态度(参 NIV)。一个正视死亡的人,内在的生命可能会变得更好但受苦却不必然产生这种结果。

4.心是人的注意力、思想、智慧与记忆的中心。心在遭丧主家,是指死亡是智慧人思想的主题;他允许死亡来激发自己去思想、去关怀。相反的,愚昧人( k#si^l )却对属灵的问题视而不见,且满足于自己的盲目,他大放厥辞却头脑空白,对社会是一种威胁。想当然,他的心会在快乐之家,那是人沉迷于宴乐或喧嚣舞会的地方。

5.愚昧人的歌唱过去大部份人认为是指“阿谀和谄媚之歌”,“愚昧人的恭维”(参 GNB,NEB)。但因为歌( s%i^r )这字常按字面意义指歌曲(在旧约中超过七十次),所以这里更可能是指在宴乐之家高唱的欢乐歌曲253。智慧人的责备实例可见;愚昧人的歌唱可见于

6.好像“si^r(锅下)烧 si^ri^m(荆棘)的爆声”是双关语 Moffatt译为 Like nettles cracking under kettles 颇能保持原味。荆棘燃烧得非常快速,为古代极易熄灭的燃料。因此,愚昧人的笑声是突冒的火焰、缤纷的火花,伴着一阵爆闹声,但转瞬即烧尽,极容易消逝。最后一句话提到愚昧人的肤浅为生命虚空的一部份; 其他地方提到虚空是人类环境以下)以及人自己的特性。

251 G. C. Martin, Proverbs, Ecclesiastes, and Song of Songs (1908), p.253。

252 进一步见 art. 'Name', IBD , pp.1050-1053; J. A. Motyer, The Revelation of the Divine Name (1959)。
253 Jones 将这一句话颠倒,但未引例证来说明,旧约的用法似乎支持以上的说法。

2. 四种危险

7.希伯来文的头一个字( ki^ )过去被认为是一个解释(“因为……”,参刘普德),但它似乎并不是第6节的解释,因为第6节最后一句似乎是一个段落的结束。这个字更可能是要带出一个强烈的断言:当然……254。因此7~10节是谈人生的试炼所产生的负面后果。勒索(英:oppression)“使人疯狂”,甚至可能让智慧人失去理智(,同样,人的内在生命可能因暴政的考验而灵性破产。

为了保持经文的完全平行,有些人认为勒索(或欺压)是指行为的本身,而非因它而起的苦难(JB 笑声……快乐是根据一个修改过的版本)。如此,传道者则是警诫人:“使用勒索(欺压)会令人糊涂昏妄”(华德劳Wardlaw;亚达斯亦如此)。另一方面,有人认为希伯来字(` o{s%eq )是指“贿赂”(哥笛斯,赞同 M. Seidel)或者“毁谤”(古代译本,认为这是亚兰文;G. R. Driver采此看法)255;这样便能保持同义经文的平行。但是,1~14节是讨论欺压的痛苦,而非其行为。因此最好视此为综合平行(将思想更进一步推前),而不是同义平行(表达相同的思想)。那么,第一句是说到压迫对于有信心的人会产生何Q沽Γ坏诙句则更进一步,提供一个例子,说明智慧人如何会被另一类愚行“败坏慧心”。AV 译礼物是直译;NIV,RSV 译为贿赂较能传神。

8.第二个警告与忍耐有关。NAB 译话语的结尾,是将希伯来文( da{b[a{r )译为另外一个意思,但事情的终局比较恰当,为大部份译者赞同。好几处经文中的终局都有“结果”,“最终产物”256的意思(,在此也合适。这句箴暗示试炼可能深具意义,且有时限,其价值可由最终产品显明出来(。因此它鼓励读者要以期待“终局”的态度来面对试炼,如此便能够克服不成熟的抱怨、夸大、或目中无人,而存心忍耐。忍耐……骄傲的对比,暗示耐心是谦卑的一面,而急躁是骄傲的怒气,不满神对待人的方式

9.“恼怒”(希伯来文 ka`as )是愤激的怒气,在他处曾指对拜偶像所生的“愤怒”,不合理的待遇,对犯错孩子的“愁烦”。在传道书中,它表达因生命的困扰而生的“愤怒”:),因遭丧而极其忧伤,以及此处因受到不公平的逼迫而激起的愤慨。它比达户所译的“忧虑”257或 NAB 的不满足更为强烈,加果纵容它,它会永远留在愚昧人的人格中(,因为怀中是表示一物最里面的部分

10.每个时代都有特殊的困难与机会。耶稣说:“黑夜将到,就没有人能作工了”,而传道者认为,过早宣告其来临不是出于智慧。瑞特用老一辈的人见到圣殿第二次被建造时的悲凄来说明这一点;小事的日子事实上正是迈向基督来临的一步。

金司博则以渴慕埃及的以色列人为例,我们可能需要估量世代;但特别要求回复往日情形则是错误、愚昧的。人不能以渴望活在另一个时代,来面对这个时代的难题。

254 基于一些小困难, ki% 曾被认为是原文的笔误(因为在古代的译本中它似乎没有同义语)。有些人(如 Lauha)认为在6、7节之间有一些字掉了。另有一些人认为6节的最后一句话是属于7节的(甚至这也是虚空……所以)。Hertzberg 认为11、12节应在6、7节之间。还有人以为整节都是附加的。这些权宜的处理都是不须要的; ki^ 已被证明是强调用语(参 R. Gordis, 'The Asseverative Kaph in Ugaritic and Hebrew", J AOS, 63, 1943, pp.176-178)RSV 在以及中,将 ki% 译为肯定语。
255 VT, 4, 1954, p.229 Driver 亦主张将 mattanah 修正为 m#t[a{na{h mot[no{h ,并译作“并且它(捏造的控诉)摧毁了他刚硬的心”。这种解释将假设的字和推理的读法结合在一起,令人怀疑。
256 参 study of ah]@ri^t[, G, VOS, The Pauline Eschatology (1953), pp.1-7。
257 M. Dahood, 'Hebrew-ugartic Lexicography III', Bib, 46, 1965, p.330。

3. 智慧的必要

11.前几节再次强调智慧的必要性。“产业”原是属于神的土地,但分配给祂的子民,任同支派或家族都不可转让258。希伯来文可以译作“智慧加上产业很美好”,或“……和产业同样好”(希伯来文 ' im' ' 为“相同”、“像”、“与……一样”之意,可见于下;等地方)。第一个译法,其思想是:家族的财富是令人羡慕的圣经从不认为贫穷是神的祝福但若是没有智慧,遇到逆境便无法保存。如果“和……同样”是正确的翻译,便是将智慧与产业比较:产业原是从神而来的(,是令人羡慕的(,也是神的百姓不能剥夺的财产。

12.这句话应当译为:“在智慧的荫庇下,好像在银钱的荫庇下259;知识是有益的;智慧能保全智慧人的生命260。”“在银钱的荫庇下”261是指钱财保护人的力量。知识和智慧也像财富一样,能保护人,但是层面更深。葛莱(J. Gray)262认为希伯来文( se{l )可能指(i)保护,或(ii)发光(参乌加列文 z]lksp ,“银子所发的光”),若他的看法正确,这里便为双关语了。

258 进一步参看 art. 'Inheritance', IBD, pp.691f。
259 在 MT 中,用作比较时,两个 beth's 的使用方式与两个 kaph's 相同(,有些学者想将原文修正为( k#se l k# s]e{l (正加大多数古代的译本一样)或 b#s]e{l k#s]e{l 。另有一些人(如 Aalders, Gordis)支持 MT,并且认为这种用法与 beth essentiae 类似。本文作者倾向于 b#s]e{l k#s]e{l ;然而,如果 MT 是正确的,第二个 b#s]e{l 仍应译为“像在……护庇之下。”Dahood 希望完全省略第二个 beth(CPIQ p.209)。
260 W. Crosser('The Meaning of "Life"(Hayyim)in Proverbs, Job and Ecclesiastes', Transactions of Glasgow University Oriental Society, 15, 1953-4, pp.48-53 ) 指出,在旧约中“生命”不是指“琐碎事物循环和平日的工作”,乃是指以神为中心令人满意的生活(等 ),他的翻译是“必将有生命”。
261 这片语与翻译理论的关系,参 PIQ p.209。
262 J. Gray, The Legacy of Canaan 1965), p.285。

4. 生命在神手中

13.这句话回应了;整卷传道书都在陈明世界的弯曲,这并不只是“命运”而已,乃是服在神的旨意之下(。我们可能想与它争辩,但却不能改变世事的基本结构。

14.亨通与患难都有其功用。一个使人喜乐,另一个则引人注意生命的实况,导致(如果可能的话)信靠全能之神的生活。两者皆服在神的旨意下,为祂所眷顾;由于它们不断的更迭,我们便能不依赖自己的推测,而倚靠“拥有未知钥匙”的神263

263 NAB“以致人下可能在任何事上发现神有错”这译法不太可靠。

5. 沿途的危险

15.我在虚度之日是指在问题中打转的生命。虽然增加了垂直视野,但并不能抹杀所有的问题:生命仍服在虚空之下。传道者不是要除去生命的反常现象,也不是要作解释,乃是要人能活在现状之中。人生常见的事实是:义人,像拿伯,很可能在义中灭亡,而恶人,如耶洗别(王上十八~十九,二十一),却可能长存。这些反常的事常使得敬虔的犹太人大惑不解(参约伯记;诗三十七,七十三;。这句毫无矫饰的话没有作说明(也许可算其解释),仅仅是要求信徒面对这世界的真相。先行警诫即能先行戒备(

16.传道者劝人提防两个极端的道德危险。有些翻译者认为,第一个是指对道德漠不关心(参巴顿),或外邦人“对一切事都马马虎虎”。另一些人则认为,这里是强调律法的义,意思是指“遵守法律不要过份讲究”。另一方面,华伯瑞(R.N.Whybray)的主张相当有理,他认为这里所禁止的不是过度的公义,乃是过度的自义264。传道者主张没有一个义人。“不要行义过份”必须解释为带讽刺性,指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认知和表现自我的方式。译为太过或过份稍稍超过希伯来文之意,原意为“大大地”,并没有“太大”或“过多”的批评之意。下一句肯定了这个观点,不要过于自逞智慧,希伯来文包含了一个反身动辞,可以指“扮演成智慧人”(“自立为王”;“装病”)。扮演义人是要赢得智慧的名声(

17.相反的危险是向罪恶投降。过份并不是说可以接受对罪马虎的态度。若省略过份,不但破坏了与16节的平行语气,也与20、29节互相矛盾。传道者认为罪恶是人类经验的事实。正确的生命是行在两个极端的中间,避免自以为义,但也不让与生俱来的邪恶大行其道。放纵邪恶的结果,可能会不到期而灭亡

18.这个……那个是指前面16、17节所警告的两个危险。义人必须能清楚分辨二者,并且行在它们中间,一切动机都出于敬畏神:因为敬畏神的人必从所有(这两样)出来。希伯来文“所有”一辞有时用于形容两项东西;这时就可译为“两者”265。这种对神的敬畏是知识和智慧的开端 ,也是连结新旧约的许多环扣之一(

264 Whybray 将这个字与动辞的形式( ~al-t#hi^ s]addi^q ,而非 ~al tis]daq )相联,主张以此与反身动辞相结合的较长结构来解释,如上文的说法。参 'Qoheleth the immoralist?Qoh, Israelite Wisdom: Samuel Terrien Festschri ft (ed. J. G. Gammie et al 1978),pp.191-204。
265 后期希伯来文同“出来”可以指“尽责任”。因此,Gordis 译为“敬畏神的人必在两方面尽责任”。但将这动辞当作“逃避”较好,如在

6. 智慧的必要

19.如果要在道德的形式主义与漠不关心中间行得不偏不倚,不但需要一般性的态度(敬畏),也需要细节上的应用(智慧)。我们很难决定城中的十个官长是以十为一个不确定的数字(钟斯;,或是指议会议员的数目(哥笛斯,引证约瑟夫的 Antiquities XX8、11;Vita13、57)。不论哪一种说法,本句的意思都是指敬畏神的智慧可能胜过一群老练的领导者集体的智慧。内心的力量胜于外界的忠告。

20.16~19节的论点发展到了最高点,与所罗门在所说的话互相辉映。这句话是强调语(用了希伯来文强调的 ki^ ,必然地);是一个普世性的真理(世上没有一个义人);它包括忽略的罪(行善),以及行出来的罪(永不犯罪)。

21.人类的罪特别可从话语的不可靠看出(。结论是对别人的怀恨不必太过注意(,因为会扰乱我们的平静。

22.我们自己的经验足够证明怀怒是出于人的罪,并且多半不准确。

7. 智慧难求

23.传道者用神所赐的智慧探索生命的问题之后,他发现智慧无法回答最终的问题(,特别是死亡。传道者是说,这“终极的”智慧“离我远”。

24.按传道书的论点,我们必须视 That which is 不仅指所有存在之物(哥笛斯译为“所有存在的东西”),也指神设立万物的法则。万物皆依神的控制与命令而存,这一点超乎传道者所能理解。神命定人的寿命和环境(等)。正如 Moffatt 所译:传道者说,现实不在我的掌握之中。谁能测透……?这是修饰的问法。无人能领会神的计划和目的。

8. 人的罪恶

25.传道者发现自己智慧有限,促使他进一步思考人的特质。RSV 译万事的总结是源于“算”一字,这字可形容数学和智识,译为“谋算”。此处是指传道者长久而努力的思想人类本质之谜。其总结为何?知识和道德的用语汹涌而出,知道……考察……寻求,智慧……理由……邪恶……愚昧……狂妄,再一次刻划出他的重点,也表明他的严密。

26.传道者开始作结论:首先提到一种特别的妇人。她比死还苦,因为她的人格(心)充满狩猎的本性(网罗),而她的注意力是很强的(手像锁炼)。唯有神所喜悦的人(得着智慧,能辨明陷阱的网罗。若指控传道者是厌恶结婚,则错解了他的意思,因为我们可以从婚姻之爱看见一幅对比的图画。

27~28.传道者接着对一般男女下结论。这部份仍然充满数学的比喻,传道者想知道男人罪恶的总合。这一段仍是讨论智慧(参23、25);他将两性作区分时,心中所想的是这一点。他说,在男性中智慧稀少,但在女性中更少。这种论点并不是传道书所特有的(;我们不必认为他是单身汉(哥笛斯),或是曾经失恋的人(普仑特)。这个论点是历史性的,不像29节一般性的论点。所强调的并非传道者发现的事实,而是他发现的缺乏。男女两性都缺乏智慧;“他发现男人仅有百分之一的十分之一胜过女性!”(哥笛斫)古代近东的文学还有更极端的言论(例如:“女人是一把铁短剑极其锐利,能切断男人的脖子”)266,在传道书中没有这类的话。

29.这一节道出了传道者对于整个人类的结论。本句第一个希伯来字( l#b[ad[ )意为“在上”或“它自己”267,开头这几个字按字面可以译作:“在它本身( l#b[ad[ ),看哪,我找到这点……。”传道者不得不来到尽头的那一点,就是前面所描述(15~28)灾难的来源:这是他灵性计算的总合。人类缺乏智慧不能怪罪于他人,只能归咎于人类本身。他受造时既非无罪,也非中性,而是正直的。这个字是用来描写心里忠诚或顺服的状态(;来;268。虽然起初人是正直的,然而罪“进来了”(。人的罪是颠倒是非(巧计是指深思熟虑的计策,要胜过原先的计划),是故意的(寻出有积极、持续的含意),普世性的(他们是将前面所提到的人个人化;,多样的(许多是指罪各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各人偏行己路”,。季德纳指出巴比伦的神义说中有一段可作对比,那里说到人的罪恶当归咎于诸神:“他们将谎言而非真理赋予他们。”269看哪是引人注意这个事实,并且向我们保证,这件事所有的人都可以看见。我所找到的是表示传道者的神学从生命本身可以得到证实。

266 ANET, p.425。
267 参 BDB, p.94。
268 参 D. J. Wiseman, 'Lawand Order in Old Testament Times', Vox Evangelica, 8, 1973, pp.5-21, esp, pp.5f。
269 Kidner, p.73;参 Lambert, p.89。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名誉强如美好的膏油;人死的日子胜过人生的日子。」

〔暂编注解〕本节的两句话要合起来看:人若在生前赢得美好的“名誉”,叫他的生命有延续不断的影响,他死的日子便会更好。

好名誉较香膏带来更长远的影响。

「名誉」:于原文与「膏油」非常接近,前者指对死人的纪念,后者则代表喜庆宴乐。

「名誉强如美好的膏油」:内在的品质胜过外在的芬芳。

名誉。。以品格为基础的名誉乃是无价之宝。 “从我这里偷窃我的名誉的,掠夺我的却不会使他富足,然而确实也使我贫穷。”

得救者最美好的的奖赏之一是“新名”。那是承诺给一切胜过世界之人的

美好的膏油。“美好”也可译为“珍贵”,原文与“名誉”的“誉”字相同。 “膏油”,在;35:14;;29:2中为“油”;在,16;;10:1节中为“膏油”。香油在东方是很值钱的,因为那里没有优质的香皂。在希伯来语中,“名”(shem ),和“油”或者“香料”(shemen )在读音上相似。

死的日子。这是一个平行句:过高尚的生活,获得美好名声的人,不必惧怕死亡。他刚出生的时候,他的人生摆放在他眼前。他不知道人生的陷阱,失望,悲伤和挫折。一艘轮船启航出港的时候,不大会预测到航行中的危险。等到她渡过重洋,平安返港口的时候,就受到热烈的欢迎。

生的日子。一个人的出生是短暂的“七十年”的开始,而死亡则可能是永恒新天地的的前奏,也是安息、和至高的满足的前奏,与眼前的痛苦形成鲜明的对照

1-4死亡及哀悼,比人出生时之欢乐,更能引领人思想人生的问题,叫人醒悟和得到教训。

1~6苦难于人有益,死亡、丧伤、责备虽痛苦、难过,却能促人反省,学得教训。

1~14所罗门透过一系列的箴隽语,提出有关智慧与愚昧的忠告。

1-14 苦难或困境不一定是不好的:承接6:12所问「甚么与他有益呢」,这里指出人生的痛苦和祸患往往对人有益处。

本章所录箴触及人生许多方面,最前面的七句都有“强如”两字,用比较手法道出人生哲理。全章涉及的主题有:受苦的益处(1~6节 )、勒索、愚妄、骄傲、愤怒和不满足的坏处(7~10节 ),以及智慧的好处(11节 )和生命在神手中(13节 )。全章后半讲恶的根源、犯罪的普遍性、劝人寻求智慧(29节 )。、传道者考察所得的一个结论是:神造的人本无罪,而且“正直”;人的心本来忠信,听神话语,但罪进入人心,才寻思“巧计”,不循正途。

】「名誉强如美好的膏油;人死的日子胜过人生的日子。」

在以色列,名不仅是一个称呼,而是要表达一种特质。这里所谈的不是好名字(可能与实际不相称 ),而是源于其性格的好名誉。这样的名声价值极高;甚至神在出埃及的时候也「得了名声」252

——《丁道尔圣经注释》

美好的膏油】

古代出席宴会的人经常得到的盛情款待,包括主人用上等的油抹他们的前额。这些油不但令他们满脸油光,更为他们本人和会场增添芳香。例如以撒哈顿年间的一个亚述文献,就描述他如何在一个王室宴会中,用「最精选的油湿透」宾客的「额头」。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往遭丧的家去,强如往宴乐的家去,因为死是众人的结局,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

〔暂编注解〕往遭丧的家去探访能叫人想起生命的短暂,以及人需要有智慧地生活。这样的探访比前往喧闹的宴乐更为有益。

「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死亡与丧事促使我们思考生命。

遭丧。犹太人哀悼的时间是七天。哀悼的人陪伴和安慰悲伤的人

宴乐。婚宴也是持续七天。哀悼期一样,是与别人分享的

众人。每一个人都要认真地考虑到,有朝一日他要迎见自己的创造主。他一生都不可忘记为迎见创造主的庄严时刻做准备。

】「往遭丧的家去,强如往宴乐的家去,因为死是众人的结局,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

这一句令人更为惊讶,而底下接着是解释: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死亡促使我们思考生命,丧事的隆重尤其有效。宴会就不会产生这种效果。每一个葬礼都是我们自己葬礼的预演。

——《丁道尔圣经注释》
】「忧愁强如喜笑,因为面带愁容,终必使心喜乐。」

〔暂编注解〕忧愁可能有一种有益的影响,就是以严肃来调和人的欢笑。

「终必使心喜乐」:或作「对心有好处」或「心灵就美好」。

「终必使心喜乐」:应该译为「使心可以放正」,意思是可以使内在的生命可以安置的更好,以致能作更正确的的判断和评价。一个正视死亡的人,能够有更准确的生活态度。

忧愁。轻浮不会造就人的品格。有一句希腊格言:“受苦就是学习”,12:1-11)。

心。悲痛往往是化装的福气,能软化人心。苦难的火焰能净化人的动机,使人同情于他人。

】心……「可以放正」或「……是放端正的」,这种译法较恰当(比喜乐更好 ),因为它所指的是内在生命可以「安置得更好」,以致能做更正确的判断和评价,「放正」指一个人对生命的态度(参 NIV )。一个正视死亡的人,内在的生命可能会变得更好──但受苦却不必然产生这种结果。
——《丁道尔圣经注释》
】「智慧人的心,在遭丧之家;愚昧人的心在快乐之家。」

〔暂编注解〕智慧人的心放在人生的正事上,领悟其中的道德和属灵教训。愚昧人的心则专注于人生轻浮的一面,追求声色之乐,对来世漠不关心。

】「智慧人的心,在遭丧之家;愚昧人的心在快乐之家。」

「智慧……」──因有此感触。「愚昧……」──因可以放纵。―― 倪柝声

心是人的注意力、思想、智慧与记忆的中心。心在遭丧主家,是指死亡是智能人思想的主题;他允许死亡来激发自己去思想、去关怀。相反的,愚昧人(k#si^l )却对属灵的问题视而不见,且满足于自己的盲目,他大放厥辞却头脑空白,对社会是一种威胁。想当然,他的心会在快乐之家,那是人沈迷于宴乐或喧嚣舞会的地方。

——《丁道尔圣经注释》
】「听智慧人的责备,强如听愚昧人的歌唱。」

〔暂编注解〕「歌唱」:或作「称赞」。

责备。第5节展开了第4节的观点。耶和华的“责备”是对祂子民的保护。

愚昧人的歌唱。无疑包括娱乐场所中庸俗下流的歌曲,以及愚昧人所说的蠢话。

5-7愚昧人的称赞及笑声是虚空及可厌烦的,但智慧人的忠言,虽然逆耳,却是苦口良药。

】「听智慧人的责备,强如听愚昧人的歌唱。」

愚昧人的歌唱过去大部份人认为是指「阿谀和谄媚之歌」,「愚昧人的恭维」(参 GNB NEB )。但因为\cs9歌(s%i^r )这字常按字面意义指歌曲(在旧约中超过七十次 ),所以这里更可能是指在宴乐之家高唱的欢乐歌曲253。智能人的责备实例可见;愚昧人的歌唱可见于

——《丁道尔圣经注释》
】「愚昧人的笑声,好像锅下烧荆棘的爆声,这也是虚空。」

〔暂编注解〕燃烧的荆棘有劈啪的响声和光亮的火焰,但好象愚昧人空洞的笑声一样,火焰很快就熄灭了。

「荆棘」:当时以柴木为主要燃料,烧起来劈啪作响。

「荆棘」:荆棘燃烧快速,是古代一种易熄灭的燃料。因此愚昧人的笑声有如突然冒出的火焰、缤纷的火花,伴随着爆裂声,但转瞬即逝。

笑声。愚昧人容易爆发出吵闹而无意义的笑声。有人认为这是指愚昧人没有价值的掌声。它没有意义,也不含什么责任。

爆声。东方往往缺乏优质的燃料,于是人们小心收集干叶和树枝,用来烧饭取暖。荆棘,树枝和干柴烧得快,声音大,但发出的热量不够烧饭取暖,118:12,

】「愚昧人的笑声,好像锅下烧荆棘的爆声,这也是虚空。」

好像「si^r(锅下 )烧 si^ri^m(荆棘 )的爆声」是双关语 Moffatt译为 Like nettles cracking underkettles 颇能保持原味。荆棘燃烧得非常快速,为古代极易熄灭的燃料。因此,愚昧人的笑声是突冒的火焰、缤纷的火花,伴着一阵爆闹声,但转瞬即烧尽,极容易消逝。最后一句话提到愚昧人的肤浅为生命虚空的一部份; 其他地方提到虚空是人类环境以及人自己的特性。

——《丁道尔圣经注释》

锅下烧荆棘的爆声】

荆棘纤细的枝桠迅速着火时发出很多引人注目的响声。但其热力不能持久,所以不是作为柴薪的好材料。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勒索使智慧人变为愚妄,贿赂能败坏人的慧心。」

〔暂编注解〕贿赂能使在位者失去明察秋毫的判断力及价值观。

勒索。在译为“夺取”。指利用强迫的手段乘机损人利己。

愚妄。即道德。智慧人如果养成犯罪的习惯,压迫人,欺诈人,他的道德就败坏了,必定受到他人的蔑视。

贿赂。接受贿赂会使一个人的判断扭曲失效。“心”代表理智,也代表一个人的道德

】「勒索使智慧人变为愚妄,贿赂能败坏人的慧心。」

希伯来文的头一个字(ki^ )过去被认为是一个解释(「因为……」 参刘普德 ),但它似乎并不是第6节的解释,因为第6节最后一句似乎是一个段落的结束。这个字更可能是要带出一个强烈的断言:当然……254。因此7~10节是谈人生的试炼所产生的负面后果。勒索(英oppression )「使人疯狂」,甚至可能让智慧人失去理智,同样,人的内在生命可能因暴政的考验而灵性破产。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以色列的贿赂】

送礼在古以色列十分普遍。牺牲和其他祭物都被视作给神的礼物。送礼在人与人之间也很重要,但在某些情况下(基于送礼者的动机 )却是不妥当的,礼物因而算为贿赂。因此,神命令以色列人不可受礼物(贿赂 ),因为它「能叫明眼人变瞎了」。汉摩拉比法典(约主前1750年 )的引言和埃及智慧文学中善辩之农夫(约主前2100年 )所说的话,都证明了保护社会中贫穷软弱之人的权益,是在位者行为的准则。古代近东国家行政是否得法,在于法律和执法是否可靠。为求达到这个目的,每个有组织的国家,都设立了法官和地方官系统,处理民事刑事案件。他们的职责是听取供词、调查控诉、审核证据,然后作出判断(详述于中亚述法律和汉摩拉比法典 )。不论何时何地,法官和政府官员都会有受贿的诱惑。在古代近东的官僚制度之下,双方试图出奇制胜时,受贿几乎成为通例。然而至少在理论上,贿赂是受谴责并明令处罚,以求杜绝或加以制约的问题。故此,汉摩拉比法典第五条严惩修改自己判决的法官(假设是因受贿 ),除了罚款从苛外,更永远剥夺其官职。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事情的终局强如事情的起头;存心忍耐的,胜过居心骄傲的。」

〔暂编注解〕事情。该词原文更多地译成“话语”。人很少能预先知道一句的后果。

存心忍耐的。“忍耐”的词根是“恒久”。所以“存心忍耐的”,就是有“耐久的心”。参“性情暴躁的”。在新约圣经中有类似的话:“恒久忍耐”和“你们也当忍耐”,直译是有“耐久的心”。

居心骄傲。或“存心自高”,10:33,

8-10在不如意的境况下,耐心等候神的时间来临比无谓的忧虑或眷恋过往好得多。

】「事情的终局强如事情的起头;存心忍耐的,胜过居心骄傲的。」

第二个警告与忍耐有关。NAB 译话语的结尾,是将希伯来文(da{b[a{r )译为另外一个意思,但事情的终局比较恰当,为大部份译者赞同。好几处经文中的终局都有「结果」,「最终产物」256的意思,在此也合适。这句箴暗示试炼可能深具意义,且有时限,其价值可由最终产品显明出来

——《丁道尔圣经注释》
】「你不要心里急躁恼怒,因为恼怒存在愚昧人的怀中。」

〔暂编注解〕「恼怒」:「激愤的怒气」,此处指「因受不公平的逼迫而激起的愤慨」。

急噪。或“焦躁”,“气馁”,“烦恼”。人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

恼怒。见,31;

存。恼怒的言行往往导致很大的伤害,让人很难忘记,以致多年耿耿于怀

】「你不要心里急躁恼怒,因为恼怒存在愚昧人的怀中。」

「恼怒」(希伯来文 ka`as )是愤激的怒气,在他处曾指对拜偶像所生的「愤怒」,不合理的待遇,对犯错孩子的「愁烦」。在传道书中,它表达因生命的困扰而生的「愤怒」,因遭丧而极其忧伤,以及此处因受到不公平的逼迫而激起的愤慨。它比达户所译的「忧虑」257或 NAB 的不满足更为强烈,加果纵容它,它会永远留在愚昧人的人格中,因为怀中是表示一物最里面的部分

——《丁道尔圣经注释》
】「不要说,先前的日子强过如今的日子,是什么缘故呢?你这样问,不是出于智慧。」

〔暂编注解〕没有经过造就的人往往觉得今不如昔,结果变得暴躁易怒。老年人也容易产生这样的态度,忘记了过去的困难和自己的短处。以色列人在旷野里常常怀念在埃及的日子。约伯也表现出类似的弱点里老年人的态度和诗人的态度

】「不要说,先前的日子强过如今的日子,是什么缘故呢?你这样问,不是出于智慧。」

每个时代都有特殊的困难与机会。耶稣说:「黑夜将到,就没有人能作工了」,而传道者认为,过早宣告其来临不是出于智慧。瑞特用老一辈的人见到圣殿第二次被建造时的悲凄来说明这一点;小事的日子事实上正是迈向基督来临的一步。

——《丁道尔圣经注释》
】「智慧和产业并好,而且见天日的人,得智慧更为有益。」

〔暂编注解〕加上财富的智慧比单独的智慧更好。“见天日的人”。即活人。

可译作「智慧像产业那么好,使见天日的人得到益处」。

「产业」:是指原属于神的土地,但分配给他的子民。

「智慧和产业并好」:也可以译为「智慧加上产业很美好」。

有人认为,这句话意为智慧是最好的遗产;其他人则认为,这是指遗产若智慧地加以利用,就能带来双重的福气。

11-12智慧于人有益。

】「智慧和产业并好,而且见天日的人,得智慧更为有益。」

前几节再次强调智慧的必要性。「产业」原是属于神的土地,但分配给祂的子民,任同支派或家族都不可转让258。希伯来文可以译作「智慧加上产业很美好」,或「……和产业同样好」(希伯来文\cs16 'im'' 为「相同」、「像」、「与……一样」之意

——《丁道尔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智能的好处,除了人遇逆境可像钱财一样护卫人,且能助人认识神,得到生命。

「保全...... 生命」

:或作「赐生命给它的主人」。在逆境时智慧和钱财都能作人的庇护,但智慧更能叫人得生命。对传道者而言,真智慧来自认识神及敬畏神,9:10)。

此节可以译为「在智慧的荫庇下,好像在银钱的荫蔽下,知识是有益的,智能能保全智慧人的生命」。

护庇。即“保护”。前半句可直译为“智慧在荫下,银钱在荫下”。智能和银钱都能提供护庇和说明,尽管方式不同。人有钱又有智慧就拥有双重的护庇。“荫”喻指危险中的庇护所,91:1,。财富有时能救人的命,智慧则可能救一座城。财富不能购买永远的拯救,带给心灵真正的平安。真智慧则能使人与神建立正确的关系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真智能。

知识的益处。“益处”在《传道书》中共出现12次。这里意为知识胜过金钱。

保全智慧人的生命。智慧在危急的时候能救人的命,而财富则可能造成富人的死亡。智慧会使人克制缩短人寿命的过度纵欲;财富则可能使人过度纵欲,造成疾病乃至于死亡。但这里指的不单是肉身的生命。最高意义的智慧会引导人实行真正的虔诚,8:35)。属灵范畴里真正的保全生命,能导致永生,6:63)。

】「因为智慧护庇人,好像银钱护庇人一样。惟独智慧能保全智慧人的生命。这就是知识的益处。」

】「因为智慧护庇人,好像银钱护庇人一样。惟独智慧能保全智慧人的生命。这就是知识的益处。」

这句话应当译为:「在智慧的荫庇下,好像在银钱的荫庇下259;知识是有益的;智慧能保全智慧人的生命260。」「在银钱的荫庇下」261是指钱财保护人的力量。知识和智能也像财富一样,能保护人,但是层面更深。葛莱(J. Gray )262认为希伯来文(se{l )可能指(i )保护,或(ii )发光(参乌加列文 z]lksp 「银子所发的光」 ),若他的看法正确,这里便为双关语了。

——《丁道尔圣经注释》

银钱护庇人】

本节译作「护庇」的字眼,通常是「遮荫」的意思。这话是以树荫能在烈日之下提供的保护和安舒作为比喻。它可能是个谚语,但至今未见于任何文献。银钱和智慧一样,其荫蔽大概就是它能为人提供的保护。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你要察看神的作为,因神使为曲的,谁能变为直呢?」

〔暂编注解〕察看。直译为“知道”。

神的作为。就是天意引导人生的方式,11:10,12:14)。

曲的。可能指人生的不同经历,痛苦,困难,艰辛和磨练。亚伯拉罕有“十字架”要背,哈拿和保罗也有。我们务必认识到一切都在神的掌管之中,并凭着信心前进,决不怀疑神的智慧和良善,11:10,12:14)。

13~14人在顺境时当喜乐,遇逆境也当感谢,因为环境顺逆都是神所定,要人思想神,锻炼出信靠祂的心。“身后”指“将来”,非指死后。“查不出身后有甚么事”是说人生既有苦有乐,无人能确知将来会如何,故应完全信赖神。

13~14神按照祂至高的计划给我们的生命带来繁荣和灾难,却不会透露祂的计划。

13-14事实上,人生中的苦乐及矛盾是神所特准的,为要叫人最终培养出单纯信靠的心;在顺境时应存喜乐的心赞美神,在逆境时要思想神的美善及全盘计划。

】「你要察看神的作为,因神使为曲的,谁能变为直呢?」

这句话回应了;整卷传道书都在陈明世界的弯曲,这并不只是「命运」而已,乃是服在神的旨意之下。我们可能想与它争辩,但却不能改变世事的基本结构。

——《丁道尔圣经注释》

曲的变直】

古代近东的虔诚人经常因为神明之作为及其用意而大惑不解。在一首赞美恩里勒神的苏美诗歌中,诗人说:「你无限聪明的作为令人惊骇,其含义是纠缠不能解开的线绳」(ANET- 575 )。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遇亨通的日子,你当喜乐;遭患难的日子,你当思想。因为神使这两样并列,为的是叫人查不出身后有什么事。」

〔暂编注解〕你当喜乐。人在顺利的时候,应当高兴和感恩。参神的子民在以斯帖时代的经历

遭患难的日子,你当思想。即使事不如愿,也不必埋怨烦躁。怀疑神,灰心丧气乃是一种罪。

使。神会使事务保持平衡。逆境与成功是并列的。完全没有挂虑和试炼的生活,对人并没有好处,2:10)。人应当思考日常生活上所发生的事。真正的幸福并不在于物质的占有

查不出身后有什么事。人不能预见未来,也无法完全控制自己所处的环境。所以人的本分就是相信神并顺从祂的旨意,确信在祂手里万事会互相效力,给人带来好处

】「遇亨通的日子,你当喜乐;遭患难的日子,你当思想。因为神使这两样并列,为的是叫人查不出身后有什么事。」

亨通与患难都有其功用。一个使人喜乐,另一个则引人注意生命的实况,导致(如果可能的话 )信靠全能之神的生活。两者皆服在神的旨意下,为祂所眷顾;由于它们不断的更迭,我们便能不依赖自己的推测,而倚靠「拥有未知钥匙」的神263

——《丁道尔圣经注释》
】「有义人行义,反致灭亡;有恶人行恶,倒享长寿。这都是我在虚度之日中所见过的。」

〔暂编注解〕灭亡。希伯来人一般认为神会赐给义人长寿,4:10,。新约圣经描述义人在地上生活的另一面

有恶人行恶,倒享长寿。 约伯曾发过同样的抱怨,21:7,。义人亚伯年轻时就身亡,恶人该隐则得以长寿。这种违背常规的现象,在历史上一直在困扰着义人们的心。希伯来人认为恶人的生命应该缩短,55:23,58:3-9)。当然最后的清算是在基督复临的时候

我在虚度之日。即“我飞逝之日”

所见过的。 即“所见过的一切事”。

15~18行义不能保证无艰困、不死亡,要是智慧和行义尚且不能防止灭亡,自义和自逞智慧更无用处。以为恶人会得好报而过分行恶尤其不智。敬畏神的人有真智慧,不走极端,既不拘泥自以为美的义,也不放荡自己,但努力度真正正直且智慧的生活。

15~18传道者认为正确的生命是行走在两个极端中间,避免自以为义(7:20),但也不让与生俱来的邪恶大行其道。

7:15-8:14 善恶报应并非行为之可靠准则:作者在此段之始末(7:15-8)指出人生的一个矛盾现象:善恶的报应往往是颠倒的。

所罗门继续使用箴隽语来阐明智能的优点与限制。

】「有义人行义,反致灭亡;有恶人行恶,倒享长寿。这都是我在虚度之日中所见过的。」

我在虚度之日是指在问题中打转的生命。虽然增加了垂直视野,但并不能抹杀所有的问题:生命仍服在虚空之下。传道者不是要除去生命的反常现象,也不是要作解释,乃是要人能活在现状之中。人生常见的事实是:义人,像拿伯,很可能在义中灭亡,而恶人,如耶洗别(王上十八~,却可能长存。这些反常的事常使得敬虔的犹太人大惑不解(参约伯记

——《丁道尔圣经注释》
】「不要行义过分,也不要过于自逞智慧,何必自取败亡呢?」

〔暂编注解〕“不要行义过分”。即不要以表面的事物夸大你的义。那是没有好处的。

「过分」原作「增添」,因此作者的意思乃是──不要为求报答而增添义行和智慧,因为义人未必得到好报。另一方面,不要以为恶人会得好报,便放纵去行恶,这样做终必招来灾祸。

「不要行义过分」:是有点讽刺的警告不要人「不要过于自义」。

「过分」:原文意义是「大大的」,没有「过多」或「太大」的批评之意。

「自逞智慧」:意思是「扮演成智慧人」。

行义过分。这是对依赖外表形式和言语的律法主义的指责。真宗教体现个人与圣洁的神以及救主基督耶稣的关系。

过于自逞智慧。所罗门曾论述智能的价值;现在他警告人不要抱着使自己怀疑神引导的态度。使徒保罗也发出过相同的劝告

败亡。原文采用反身动词,从而强调行为决定命运。比喻中的法利赛人就是因自以为义和世俗智慧而毁了自己的一个例子

16~17所罗门劝人过中庸的生活,而不是过度的生活。

16-18作者并非教导中庸之道,表示过分的圣洁或污秽都不适当。

】「不要行义过分,也不要过于自逞智慧,何必自取败亡呢?」

传道者劝人提防两个极端的道德危险。有些翻译者认为,第一个是指对道德漠不关心(参巴顿 ),或外邦人「对一切事都马马虎虎」。另一些人则认为,这里是强调律法的义,意思是指「遵守法律不要过份讲究」。另一方面,华伯瑞(R.N.Whybray )的主张相当有理,他认为这里所禁止的不是过度的公义,乃是过度的自义264

——《丁道尔圣经注释》

「不要行义过分」】

{命题10 }怎么可能会行义过分(toorighteous )?

〔难题〕耶稣命令她的门徒:『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神说:『你们要圣洁,因为我是圣洁的』;但是所罗门说:「不要行义过分」。一个人何能行义过分?人不能太公正,太过于仁慈吗?

【解答】

一个人不能行义过分,但他可以非常正直(overlyrighteous );法利赛人就是一个好例子,他们太正直了 ,以致他们自以为义(self righteous )。「因为不知道神的义、想要立自己的义、就不服神的义了」

── 贾斯乐郝威《圣经难解经文诠释手册》

】「不要行恶过分,也不要为人愚昧,何必不到期而死呢?」

〔暂编注解〕行恶过分。不要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到了圣灵无法引导他们真实悔改的地步。不要忽视或低估神,2:17,3:8-13)。

愚昧。故意犯罪的人,自欺欺人地以为神不会介意他的行为,结果他们作恶成习。他们在属灵的盲目中认为神根本就不存在

不到期。行恶过分往往导致过早死亡,就像洪水以前的人类,以及后来的恶人

】「不要行恶过分,也不要为人愚昧,何必不到期而死呢?」

相反的危险是向罪恶投降。过份并不是说可以接受对罪马虎的态度。若省略过份,不但破坏了与16节的平行语气,也与20、29节互相矛盾。传道者认为罪恶是人类经验的事实。正确的生命是行在两个极端的中间,避免自以为义,但也不让与生俱来的邪恶大行其道。放纵邪恶的结果,可能会不到期而灭亡

——《丁道尔圣经注释》
】「你持守这个为美,那个也不要松手;因为敬畏神的人,必从这两样出来。」

〔暂编注解〕所罗门劝人持守智慧与公义,因为这两样都是敬神之人的特征。

行为之准则,是敬畏神。

「从这两样出来」:指兼顾两者,避免走往极端。

持守。劝诫人不要行为过度或草率。适度乃是人生的最佳原则;极端往往是危险的。

敬畏神。只有敬畏神,才能走过人生的道路,实现其真正的目标

】「你持守这个为美,那个也不要松手;因为敬畏神的人,必从这两样出来。」

这个……那个是指前面16、17节所警告的两个危险。义人必须能清楚分辨二者,并且行在它们中间,一切动机都出于敬畏神:因为敬畏神的人必从所有(这两样 )出来。希伯来文「所有」一辞有时用于形容两项东西;这时就可译为「两者」265。这种对神的敬畏是知识和智能的开端 ,也是连结新旧约的许多环扣之一

——《丁道尔圣经注释》
】「智慧使有智慧的人比城中十个官长更有能力。」

〔暂编注解〕智慧使……更有能力。真有智慧的人借着上头来的智慧取得人生的胜利。“更有能力”的原文还被译为“胜了”,“压制”或“得胜”,6:2,

城中。与古代村庄处理地方事务的的长老议会相似。在印度农村也有类似的村议会,称为panch(“五人会” ),指五名选举出来的年老,对村庄的公共生活实施管理。

十个官长。该词在中为“治理”;在中为“掌权的”;在中亦有同义。

19~22要避免走极端,必须在生活上切实做到敬畏神,才能有实践的真智慧;这就比一大群有经验的行政长官更有能力。

19-29世上找不到智慧和公义。此段乃针对7:16之「行义过分」。作者指出世人都是败坏,没有人能靠自己的智慧或公义赢取神的报答。

】「智慧使有智慧的人比城中十个官长更有能力。」

如果要在道德的形式主义与漠不关心中间行得不偏不倚,不但需要一般性的态度(敬畏 ),也需要细节上的应用(智能 )。我们很难决定城中的十个官长是以十为一个不确定的数字(钟斯 ,或是指巿议会议员的数目(哥笛斯 引证约瑟夫的 Antiquities XX8、11 Vita13、57 )。不论哪一种说法,本句的意思都是指敬畏神的智慧可能胜过一群老练的领导者集体的智慧。内心的力量胜于外界的忠告。

——《丁道尔圣经注释》
】「时常行善而不犯罪的义人,世上实在没有。」

〔暂编注解〕不犯罪的。见

义人,世上实在没有。神的儿女有时也会犯严重的错误,就像亚伯拉罕和大卫一样。但是他们能借着基督大能的恩典胜过罪恶,5:4)。

不犯罪的。见

20~22世上没有一个义人,人的罪特别见于言语上。对别人说的闲话不要过分理会,免得心中永无宁日。、自身经验可以证明,说人闲话乃罪在作祟,里头很少真实。

20-22 世上没有一个义人,连自己也不例外,所以不要介怀别人的闲话。

】「时常行善而不犯罪的义人,世上实在没有。」

16~19节的论点发展到了最高点,与所罗门在所说的话互相辉映。这句话是强调语(用了希伯来文强调的 ki^ 必然地 );是一个普世性的真理(世上没有一个义人 );它包括忽略的罪(行善 ),以及行出来的罪(永不犯罪 )。

——《丁道尔圣经注释》
】「人所说的一切话,你不要放在心上,恐怕听见你的仆人咒诅你。」

〔暂编注解〕人所说的一切话。就是说别人的话。关注他人的心思不利于取得成功。

仆人咒诅你。过分亲密往往导致不尊重。但基督徒更应关心神的看法,而不是人的看法

21~22面对耻辱的时候,人需要有自制。

】「人所说的一切话,你不要放在心上,恐怕听见你的仆人咒诅你。」

人类的罪特别可从话语的不可靠看出。结论是对别人的怀恨不必太过注意,因为会扰乱我们的平静。

——《丁道尔圣经注释》
】「因为你心里知道,自己也曾屡次咒诅别人。」

〔暂编注解〕咒诅。直译是“轻浮”,“浅薄”,“藐视”,“羞辱”。本节指“说毁谤的话”,或“说藐视的话”。

】「我曾用智慧试验这一切事,我说:要得智慧,智慧却离我远。」

〔暂编注解〕“智慧却离我远”是说人的智慧难解答人生的极终问题,特别是死亡之谜,无人能参透神的计划和旨意(24节 )。

虽然所罗门是最有智慧的人,但他的智慧也不足以明白一切生命的奥秘。

离我远。

23~29罪的影响力无处无之,作者将罪恶比拟为“妇人”,追寻可缠住的人。只有寻求智慧和正义的人才能逃避。“一千男子”和“众女子”极言其多,可是其中却难找到义人。

23-29此段描述作者的经历。他发觉罪已渗入全人类,就是那些有心追求智慧而得到的也不多。他要找寻智慧,但却找不到,只找到罪恶。

】「我曾用智慧试验这一切事,我说:要得智慧,智慧却离我远。」

传道者用神所赐的智慧探索生命的问题之后,他发现智慧无法回答最终的问题,特别是死亡。传道者是说,这「终极的」智慧「离我远」。

——《丁道尔圣经注释》
】「万事之理,离我甚远,而且最深,谁能测透呢?」

〔暂编注解〕「万事之理」:万物与万物背后之法则。

最深。

】「万事之理,离我甚远,而且最深,谁能测透呢?」

按传道书的论点,我们必须视That which is不仅指所有存在之物(哥笛斯译为「所有存在的东西」 ),也指神设立万物的法则。万物皆依神的控制与命令而存,这一点超乎传道者所能理解。神命定人的寿命和环境。正如 Moffatt 所译:传道者说,现实不在我的掌握之中。谁能测透……?这是修饰的问法。无人能领会神的计划和目的。

——《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转念,一心要知道,要考察,要寻求智慧和万事的理由,又要知道邪恶为愚昧,愚昧为狂妄。」

〔暂编注解〕我转念,一心要知道。强调自己诚心寻求智慧。

理由。该词在中被译为“谋算”。在中译为“机器”,在中为“巧计”。

】「我转念,一心要知道,要考察,要寻求智慧和万事的理由,又要知道邪恶为愚昧,愚昧为狂妄。」

传道者发现自己智慧有限,促使他进一步思考人的特质。RSV 译万事的总结是源于「算」一字,这字可形容数学和智识,译为「谋算」。此处是指传道者长久而努力的思想人类本质之谜。其总结为何?知识和道德的用语汹涌而出,知道……考察……寻求,智慧……理由……邪恶……愚昧……狂妄,再一次刻划出他的重点,也表明他的严密。

——《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得知有等妇人,比死还苦:她的心是网罗,手是锁链。凡蒙神喜悦的人,必能躲避她;有罪的人,却被她缠住了。」

〔暂编注解〕本节所描述的妇人是对罪恶及愚昧的拟人法。「知」:原文作「找到」。

「苦」:应作「坚强」。罪恶的势力惟有义人和智慧人(见19节 )能逃脱。

「苦」:应该译为「坚强」。

「心是网罗」:表达「人格充满狩猎的本性」。

「妇人」:可能是对于「罪恶」与「愚昧」的拟人法描述。

有等妇人。见

锁链。如大利拉捆绑参孙的锁链。“网罗”,“锁链”喻指十分放肆的女人,22:14)。

蒙神喜悦。直译是“在神面前为善”。

】「我得知有等妇人,比死还苦:她的心是网罗,手是锁链。凡蒙神喜悦的人,必能躲避她;有罪的人,却被她缠住了。」

传道者开始作结论:首先提到一种特别的妇人。她比死还苦,因为她的人格(心 )充满狩猎的本性(网罗 ),而她的注意力是很强的(手像锁炼 )。唯有神所喜悦的人得着智慧,能辨明陷阱的网罗。若指控传道者是厌恶结婚,则错解了他的意思,因为我们可以从婚姻之爱看见一幅对比的图画。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道者说:“看哪,一千男子中,我找到一个正直人;但众女子中,没有找到一个。”我将这事一一比较,要寻求其理,我心仍要寻找,却未曾找到。」

〔暂编注解〕27~28聪明而正直的女人是罕有的。

27-28 作者并非将男女的品性作一比较,而是要指出义人少之又少,实际上连一个也没有(见20节 )。

「理」:与29节之「巧计」于原文为同一字,解作「计划」。作者找不到神所定的计划,只找到罪人的恶计。

「理」:意思是「计划」,与29节的「巧计」同一字,意思是作者努力要找事物背后神的计划,结果只找到人类背叛的恶计。

此节的重点是表达正直与智慧的缺乏。对照当日的其他文献,传道书一方面同意其他文献中贬低女性智慧的说法,一方面也否定男性中有什么正直人。

一千。通常用为大约数,34:7,。所罗门在这里说,完美的人实属罕见。

女子。所罗门不是说没有完美的女人,而是说完美的女人要比男人少。他娶过上千个妃嫔,其中有许多外邦人。她们无疑都心怀嫉妒,喜好争吵——这一类家庭常是如此,肯定给所罗门带来无休止的烦恼。他似乎把这些苦恼归咎于女人,而不是卷入如此复杂婚姻的自己

一一。

】「传道者说:“看哪,一千男子中,我找到一个正直人;但众女子中,没有找到一个。”我将这事一一比较,要寻求其理,我心仍要寻找,却未曾找到。」

传道者接着对一般男女下结论。这部份仍然充满数学的比喻,传道者想知道男人罪恶的总合。这一段仍是讨论智慧(参23、25 );他将两性作区分时,心中所想的是这一点。他说,在男性中智慧稀少,但在女性中更少。这种论点并不是传道书所特有的;我们不必认为他是单身汉(哥笛斯 ),或是曾经失恋的人(普仑特 )。

——《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所找到的只有一件,就是神造人原是正直,但他们寻出许多巧计。」

〔暂编注解〕虽然神造人原是正直的,但他们因追求愚昧的享乐而变得败坏了。

「正直」:此字用来描写心里忠诚或顺服的状态。

「寻出」:有积极、持续的含意。

「巧计」:指「深思熟虑的计策,要胜过原先的计划」,在这里的意思是说「人要背叛原先所设立的准则」。

正直。指品德的正直。

巧计。在中译为“机器”,即作战的器械,如投石器,其动词词根意为“思考”,“设计”,“发明”。人既从原先道德正直的状态中堕落,就变得善于发明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尽管本身未必罪恶,却会陷人于不道德之中。

】「我所找到的只有一件,就是神造人原是正直,但他们寻出许多巧计。」

这一节道出了传道者对于整个人类的结论。本句第一个希伯来字(l#b[ad )意为「在上」或「它自己」267,开头这几个字按字面可以译作:「在它本身(l#b[ad ),看哪,我找到这点……。」传道者不得不来到尽头的那一点,就是前面所描述(15~28 )灾难的来源:这是他灵性计算的总合。人类缺乏智慧不能怪罪于他人,只能归咎于人类本身。他受造时既非无罪,也非中性,而是正直的。这个字是用来描写心里忠诚或顺服的状态,来 268

——《丁道尔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第7章 )】

1「传道者」在7章如何提及「死亡」?死亡对人生有什么益处呢?又具什么威胁?

2苦难、逆境是否一定不好?7章教导我们在顺境和逆境下应存什么态度?通常你是在什么境况下学习到更多的功课?这给你什么启迪?

3「传道者」深知世上许多的善恶报应有颠倒不公的情形,但他却如何警告义人和恶人呢?怎样的人才不会走往极端?见7:16-18。

4「传道者」告诉我们世上没有一个时常行善而不犯罪的义人(7:20)。你承认你有一个需要神恩典的罪人吗?7:21-22的忠告对你有何意义?

5「传道者」对妇人(7:26-28)有何看法?这给你什么提醒。

──《串珠圣经注释》

例证

死的日子】

这是一个平行句:过高尚的生活,获得美好名声的人,不必惧怕死亡。他刚出生的时候,他的人生摆放在他眼前。他不知道人生的陷阱,失望,悲伤和挫折。一艘轮船启航出港的时候,不大会预测到航行中的危险。等到她渡过重洋,平安返港口的时候,就受到热烈的欢迎。

──《SDA圣经注释》

智慧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

假若你能认识死比生更好的话,你便不会怕死。死不能成为你的威胁,而感觉人生是空虚的。你要认识死只不过是一种转变而已,一个人之死与生,是困苦年日之经历,难怪婴孩用哭泣来到这个世界。忧愁胜过快乐,如果我们未曾忧愁过,便不会同情别人了。

我认识一位姊妹,她的丈夫未信主,他们有一个儿子,非常活泼可爱,令他们非常欢欣。到这个孩子三岁时,因患病死亡了;那父亲由此就想及死亡的问题,结果他也信了主,成为热心的基督徒。虽然失去了儿子,但那父亲却得着永远的生命。多年前刘师母患病,以致我常常埋怨!后来当我自我检讨时才发现到,我太看重事业,多过我的师母;在这场疾病中,我再次更新与内子的关系,使我学习到很多以前从未学习过的功课。如果我们吃过苦,我们才会学习到许多宝贵的功课,这岂不是忧愁胜过快乐的明证吗。

——刘承业《从虚空到有意义的人生──传道书的研究》

死的结局「因为死是众人的结局,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

世上所有的人都是行路的人,都走向坟墓和死亡。每天的过程不过是离那终点更近一步,可是许多人却没有考虑到人生的终点和结局,只注意目前的生活和获得。其实,今天的现实,到明天就成为过去,今生的现实,一死就都不再是现实了,而死后却面临永远的,再也不理会过去的现实,那才是真正的现实。

所以真有智慧的人,看重死过于看重生,看将来过于看重现在,注意现实的生活,也为着来世打好基础,作好准备。好像一个想移居远方的人,处处为未来的新居作准备,留恋原地无用,追求也是虚空,得着也要抛弃,死会将今生的一切都吞吃净尽。

死后还有什么呢?一死就完了么?那不如得活且活,得乐且乐,趁死前享受一番吧!这种想法似乎聪明却是自欺,若真有灵魂永存,有来世永生,有永远前途怎么办呢?起码,也得对这些问题加以思考,找到解答,明确真理,不能置之不理,不能以自己的想法为结论,这问题是太严重了,死可能忽然来临,死后如何,请问你有否作好准备。

──《每日天粮》

】「面带愁容,终必使心喜乐。」

谁不知道我们最苦痛的日子在最好的时期?当脸上堆满笑容,我们在草地上轻松地走着,许多春日的花卉围绕着,我们的心灵是浪费的。在欢乐中我们会失去最深的生命。结果是有的,也会有相当的满足,但是究竟有限。心灵既不能上升,限制了向高处及深处增进,必然没有发展。生命若不知道喜乐的深度,多少有些浪费,「哀恸的人有福了。」

星辰在冬季最长的黑夜中是最明亮的。龙瞻草在冰雪的高山上开的花最美丽。神的应许等到痛苦的压力最大,就会产生浓郁的汁浆,好似酒池中的甜酒一般。忧患将我们带近在忧患之子旁边,有把握得着祂至爱的同情,只有饱经苦痛的人,才会体会祂的安慰多么柔和。当向着世界逸乐的门关闭了,未见的永生的福分,就向着敞开的窗户。让忧苦遮在你的脸上吧!耶稣必进入你的心中,使你快乐,甚至在受苦的日子,遭难的年月。

你的脸面忧愁吗?你正经历艰苦与试炼的经验吗?要放心开怀,面带愁容,终必使心喜乐。这苦楚必带来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不久神必擦去各人脸面的眼泪。

──迈尔《珍贵的片刻》


「忧愁强如喜笑,因为面带愁容,终必使心欢乐。」
在神的恩典下,有时也有忧愁临到,作我们生命上的益处。忧愁不是挂虑,忧愁常会带领我们进入更深。终日嘻嘻哈哈的人,常是浅薄的人。忧愁是神的犁头,掘到土的深处,地就能多结果子。如果我们从来没有堕落过,我们就不需要忧愁;我们只需要属天的喜乐鼓励我们进入更深;可是我们曾堕落过,我们就需要忧愁带领我们省察,痛悔,认识自己。所以忧愁常使我们多思想多考虑。
忧愁使我们想得更周到,不致操之过急,以及深深体察我们的动机和目标。忧愁可以从我们的内心启发天堂生活,使我们愿意施展我们的力量,对神和人类作无穷的服务。
我们不妨设想一群懒惰的人,住在山岭之下,他们从未一探山中的峡谷与岩穴;有一天,大雷雨扫荡这山岭,在那些峡谷岩穴之间呼啸回荡,声若擂鼓,揭露了山谷内部的深奥幽秘,象个盘旋曲折的大螺壳。然后,住在山麓的居民,对于这近在咫尺而从未接触过,并且素不熟悉的迷津,大感惊异。许多得过且过只在人性浮面生活的人,也是如此,直到要受到了大雷雨似的打击,他们才窥见灵魂的深奥。
凡被神大用的人,神先要使他的心片片破碎。约瑟比雅各其余的儿子所遭遇的愁烦更多,神却使他负起了拯救一切民族的使命,因此圣灵说︰“约瑟是多结果子的树枝,是泉旁多结果的枝子,他的枝条探出墙外。”。这是需要忧愁来开拓灵魂。——属天的生命
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都必须在神所赐的逆境中接受教训。我们能够说︰“夜是有福的,因为夜显示了星星”。我们同样可以说︰“忧愁是有福的,因为忧愁显示了神的安慰”。洪水冲走了穷人的家和磨坊,这是他仅有的财产,当洪水退去之后,而他心碎地站在那遭劫的地点,却看到被洪水冲刷过的竿上有些亮晶晶的东西。“好象金子”,他说。真是金子,曾使他的财产一扫而光的洪水,却亦能使他成了富翁,人生亦常如此。—— 考门夫人《荒漠甘泉》崔伦保

智慧的优胜】智慧人的责备,胜过愚昧人的称许;忠言逆耳;很多时候是不容易接受的。忠言是不好听的,但愚昧人的声音是讨厌的;敢于责备你的,才是爱你的。箴说当面的责备,强如背地的爱情。智慧人不怕接受别人的责备,他也尽责劝勉别人。

多年前,有一位美国宣道会会友,到建道神学院讲见证。提及自己是做游艇生意,有一个官员因他接到制造二百五十般登陆艇的订单,要威胁他给佣金,否则会招致许多麻烦。这位弟兄坚持不付佣金,结果那位官员便诸多留难;使建造登陆艇工程受了影响,最后他因此事而破产。但他然分期去偿还欠款,他仍然靠神去做,后来新畿内亚一群宣教士邀请他去主领培灵会,这位弟兄当年在宣道会中被选为会友代表,可见敬畏神的人不怕金钱的引诱和贿赂,仍能站稳的。

——刘承业《从虚空到有意义的人生──传道书的研究》
忍耐到底】

「事情的终局强如事情的起头。」

人喜欢欣赏有为的英雄,表现其勇武的行动。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上,忍耐则被看为柔性的品德,一般人常忽略其重要;不仅不重视,也不重视这样的人,以柔为弱。
有过忍耐的经验,就知道那不是愉快的事;在干硬无水的土地上,才会开出忍耐的花朵。
以色列的开国英主扫罗,首先遇到的就是忍耐的试验。先知撒母耳,要他在吉甲等候七天,先知来到献祭,然后与非利士人交战。但敌军压境,精神上受的压力那么大,望穿秋水,先知的影子却迟迟其来!扫罗为了维系人心,勉强献上燔祭。刚献完祭,先知撒母耳就到了;责备他作胡涂事,竟宣告他的王位必不长久。这是不忍耐的结果。
扫罗不能忍耐,是因他不敬畏神,轻忽神的话。
基督徒在地上,所过的不是安乐的日子,人应许的平安,一个个像泡沫幻灭。我们要受许多的迫害苦难;我们所盼望的不是地上的东西,因为那眼前看得见的,也必忽然失去;所不见的是永远的。我们是盼望属天的国度,和我们的主救主耶稣基督荣耀再临。“我们若盼望那所不见的,就必忍耐等候”。智者所罗门说:

事情的终局,强如事情的起头;
存心忍耐的,胜过居心骄傲的。
你不要心里急躁恼怒,
因为恼怒存在愚昧人的怀中。

忍耐没有盼望,就易于灰心;与忍耐相反的是急躁恼怒。
主耶稣基督以神儿子的尊贵,降世受罪人的顶撞,羞辱,苦待,但祂奇妙的忍耐这一切不合理的待遇:“祂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便坐在神宝座的右边。”主是我们至高的忍耐榜样。祂告诉我们,十字架的道路,是必须忍耐的。祂说:“你们要为我的名,被众人恨恶;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信徒要准备为主的名受苦;但十字架的道路,是到荣耀的道路。
我们现在信主,“虽不得看见,却因信祂就有说不出来,满有荣光的大喜乐”。到世界的末了,就是一切“事情的终局”,要在荣耀中面见救我们的主,那要多么美好。

── 于中旻《传道书笺记》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