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导读:传道书 第12章


圣经综合解读

1「你趁着年幼、衰败的日子尚未来到,就是你所说,我毫无喜乐的那些年日未曾临近之先,当记念造你的主。」

2「不要等到日头、光明、月亮、星宿变为黑暗,雨后云彩反回,」

3「看守房屋的发颤,有力的屈身,推磨的稀少就止息,从窗户往外看的都昏暗;」

4「街门关闭,推磨的响声微小,雀鸟一叫,人就起来,歌唱的女子也都衰微。」

5「人怕高处,路上有惊慌,杏树开花,蚱蜢成为重担,人所愿的也都废掉;因为人归他永远的家,吊丧的在街上往来。」

6「银链折断,金罐破裂,瓶子在泉旁损坏,水轮在井口破烂,」

7「尘土仍归于地,灵仍归于赐灵的神。」

8「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十一7-10是描述年轻生命的美好,十二1-8是描述人过中年、日薄西山的死亡结局。十一7–十二8是本书结尾的「生命之诗」,与开始的「时空之诗」())首尾呼应:

在「时空之诗」,时空就像一个循环反复的圆圈;而在「生命之诗」中,生命却是一条一去不复返的单行线。这趟没有回程的旅途是最慢的,又是最快的;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又是最容易令人后悔的;前半程是一往无前,后半程却是频频回头;前半程是没有享受的条件,后半程却失去了享受的能力。
在「时空之诗」中,日头落下来还会升起());而在「生命之诗」中,日头将变为黑暗())。
在「时空之诗」中,传道者的目光一直在「日光之下」());而在「生命之诗」中,传道者一开始就仰望「造你的主」())。
在「时空之诗」中,人类的一切成就都「无人记念」());而在「生命之诗」中,传道者却劝人「当记念」())造他的神,照着神的心意享受人生。
在「时空之诗」中,传道者一开始就宣告「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而在「生命之诗」中,传道者最后也宣告「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年幼」())指年轻、精力旺盛的时期。「衰败的日子」())指人过中年,开始日益衰老、没有精力的时期,那是人「毫无喜乐的那些年日」())。日光之下最长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似乎永无穷尽;最短的也莫过于时间,因为我们总是良宵苦短,青春就像一个短暂的美梦,一觉醒来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当朋友们开始夸你看起来多年轻的时候,你就知道自己开始变老了。
在历史上,解经家们对2-6节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有些人按字面解释,有些人认为是末日来临的情形。而犹太传统和主流解经则认为是比喻人体的老化,但对比喻身体的哪个部位却莫衷一是。其中可能的比喻是:

第2节的「日头、光明、月亮、星宿变为黑暗」比喻衰老,「雨后云彩反回」,比喻持续不断的悲哀,新的风暴接踵而至。
第3节的「房屋」比喻身体,「看守房屋的」比喻双手,「有力的」比喻腰,「推磨的」比喻牙齿,「从窗户往外看的」比喻眼睛。
第4节的「街门」比喻耳朵,「推磨的响声微小」比喻听力受损,「雀鸟一叫,人就起来」比喻失眠,「歌唱的女子」比喻嗓门。
第5节的「人怕高处」比喻害怕爬高,「路上有惊慌」比喻害怕摔倒,「杏树开花」比喻头发花白,「蚱蜢成为重担」比喻力量衰微,「人所愿的也都废掉」比喻欲望消失,「归他永远的家」比喻死亡。
第6节的「银链折断」比喻脊椎出问题,「金罐破裂」比喻脑力退化,「瓶子在泉旁损坏」比喻心脏功能衰退,「水轮在井口破烂」比喻肺功能失效。
上图:别是巴遗址城门口的公共水井,深70米,是在南地已发现最深的水井。很可能就是以撒所挖的井。古代的中东公共水井一般在村口或城门口,以方便牲口喝水,通常带有一个饮水槽。别是巴遗址位于一条旱溪旁边,旱溪冬天被雨水充满,夏天水存于地下,因此附近有多个水井。别是巴从主前4000年开始就存在了,现有遗迹是按主前8世纪的样式恢复的,外围的泥砖墙是主前10世纪开始的,城内可居住400名军人和公务员,农夫们住在城外的村庄里。

9「再者,传道者因有智慧,仍将知识教训众人;又默想,又考查,又陈说许多箴言。」

10「传道者专心寻求可喜悦的言语,是凭正直写的诚实话。」

11「智慧人的言语好像刺棍;会中之师的言语又像钉稳的钉子,都是一个牧者所赐的。」

12「我儿,还有一层,你当受劝戒: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

9-14节是本书的结尾。传道者声明自己已经严谨地「将知识教训众人」()),「又默想,又考查,又陈说」()),旁征博引、运用了各种技巧。
「传道者专心寻求可喜悦的言语」()),表明传道者尽力使用了文学技巧,以吸引读者、帮助理解。因此,本书并非只是罗列一堆「默想、考查、陈说」,而是精心设计了整体结构,用以传递中心论点。另一方面,传道者「是凭正直写的诚实话」()),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为了表达真理。
「刺棍」())指用来赶牛的尖头木棍。「智慧人的言语好像刺棍」()),比喻传道者的话语是苦口良药,可以激发人的行动。
「会中之师的言语又像钉稳的钉子」()),可译为「这些嘉言好像钉稳的钉子」。「钉子」指牧羊人用来固定帐棚的钉子,比喻传道者的话语可以提供稳健的人生观。
「都是一个牧者所赐的」()),指传道者全部的信息都是来自神。
一方面,人的天性并不爱读书,所谓的经典,就是那些人人都希望已经读过、却又很少有人愿意开卷的作品。另一方面,读书太多而用脑太少的人,会养成懒于思考的习惯。没有人能遍览群书,2018年,仅中国就出版了超过50万种图书,实在是「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阅读一本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促膝交谈,但若是谈话的人太多,就像万马奔腾而过、践踏了自己的草坪,读书就成了逃避思考,让别人代替我们思想。知识在书中,运用知识的智慧却在书外。神的百姓若不首先熟读圣经、立好真理的根基,怎么能判断书的好坏、从别的书籍中获益呢?传道者不是给不爱读书的人一个偷懒的借口,而是指出:人的精力和时间有限,读了太多别的书,一定会影响读那「一个牧者所赐的」书,所以「书就像朋友,应该少而精」。
上图:主前24-22世纪的埃勃拉泥版(Ebla tablets),包括1800块完整粘土版,1974年出土于叙利亚的Ebla。写作是文明的标记,在《传道书》的写成之前,很多人早已著书。先是写在泥版上,后来写在蒲纸或皮革上。主前20世纪左右,字母文字传入亚兰和迦南一带,更使「著书多,没有穷尽」(传十二12),今天已经出土了大量楔形文字的石版、瓦片及蒲纸。这些文学中有许多观点是传道者所反对的,因为它们并不是来自神。以色列人揉和了许多邻近国家的智慧传统,这些外邦文学无疑对他们也有助益(徒气22),使徒保罗也熟悉外邦文学(徒十七28;多一12)。但外邦人的智慧永远在神的审判之下(赛十九11节;结二十八2-10;林前一17;二6)。而在以色列人中间也有一种离弃神的智慧人(耶八9)。

13「这些事都已听见了,总意就是:敬畏神,谨守祂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或译:这是众人的本分)。」

14「因为人所做的事,连一切隐藏的事,无论是善是恶,神都必审问。」

「这些事都已听见了」()),意思是「总而言之、都说完了」。
神赐给人「在日光之下虚空的年日」()),让人发现日光之下的人生「凡事都是虚空」()),目的是要叫人向往「永生」())。因为人类所面临最可怕的不是虚空、也不是死亡,而是死后的审判。因此,传道者的目的不是叫人绝望,而是勉励人「敬畏神,谨守祂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也是人脱离虚空的唯一出路,更是人将来得以面对审判的前提。
在最后审判的日子,「人所做的事,连一切隐藏的事,无论是善是恶,神都必审问」()),「神要打破祂仇敌的头」())。鸡蛋从外部打破会成为食物,从内部打破会产生生命。人与其装作没有审判、隐藏自己,将来被神从外部打破,不如现在就接受神从里面的破碎,因为里面的破碎必然会产生新的生命。
人生就像一条将沉的游轮,我们不必留恋船上的快乐时光,却应该在救生艇上欢喜高歌。神并没有让人因为日光之下的虚空而放弃人生,却指示我们按着祂的心意去享受和使用短暂的一生,把生命看为祂的恩赐()),善用今生的每个机会())。人所追求的,往往是日光之下短暂的现实好处,却忘了神永恒的恩典和托付。因此,我们只有牢记日光之下「一切的事」())都要向神交账()),才有可能「敬畏神,谨守祂的诫命」,在虚空之中潇洒积极地活出有意义的人生。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旅程终了

在所有文学作品中关于老年和临近死亡的描述,很少篇章有比这段经文更生动感人的了。像大多数希伯来文诗一样,它从一系列并排的精致素描小插图取得效果,一同绘出一幅丰富生动的图画。不论如何它是一篇在译者和注释者手中饱受摧残的篇章,他们坚持给每一种素描找出人体不同的部位作参照,并给与前后一贯的比喻的意义。这种做法反映在现代英文译本第三节的译法上,令人遗憾。在那里,一度是热闹兴隆如今变为损坏的大厦那生动的素描消失了。‘看守房屋的’变成‘你的双臂’;其他译法循同一方向暗示为双膝或为腰部。‘有力的’变成‘你的双腿’;别的译法则作双臂。‘推磨的’便毫不希奇地变成‘牙齿’,‘从窗户往外看的’变成‘眼睛’。同样你可以解释第二节的日头为前额或脸,月亮为额或颊,星宿为眼球,永不消逝的雨云(现代英文译本的译法 )为‘患重感冒而不停息的吸气’。这是为了找一个开启解释那一切经节之门的钥匙,而对那段有诗趣的美丽经文作出不必要的破坏。那把钥匙,被追求这条路线的人作不同切削,这个事实是在这种做法中问题最小的。让我们现在依据如下的假定,即依据反映在标准修订本和新英文译本对这段经文的解法来探索,基本上是正确的。

假如上一段是邀请人要在生命和青春尚在时加以礼赞,这段经文一开始便号召人‘你趁着年幼……当记念造你的主。’这是Koheleth用‘造化之主’这个词描述‘神’的唯一地方。这是有些学者所以认为不是‘造你的主’而应了解为读音非常近似、意义为‘你的坟墓’之希伯来字的理由之一。从Koheleth在某处所说确定死亡令人作难的来看,这种想法会有新鲜意义的;但这种改变简直不必要。这一段始于第一节而终于第七节的经文,描述人为所造世界的一部分;脆弱的人按照,说是用地上的尘土造成并得到从神而来的生命之赐与;有一天神收回祂的赐与时,便归回尘土。Koheleth说,生命要礼赞,但要记得你拥有的生命只是暂借的。别假装你是自造或是自给自足的;你有一位造你的主。时间会过去,青春和壮年会消逝,而且那些岁月会来临,就是你所说,‘我毫无喜乐的那些年日’。在这里译作‘喜乐’或‘目的’(新英文译本的译法 )的那个字,是出现于那富丽堂皇人生经验织锦开头的那个字。在那里标准修订本说到关于每一件‘事’(译按:中文本作‘务’ ),新英文译本则作每一样‘活动’的时候。在这里是说,到了一个时候,使人生丰富的一切经验、一切活动,都会不再是我们享受的了。逝去的岁月和末了的死亡,收取它们的通行税。

这样我们来到Koheleth精致素描的老年的小插图。

(一 )第二节第一幅图是一幅集结的暴风雨图,厚厚的雨云遮盖了日、月、星辰的光。这是一场持久不肯走开的暴风雨。渴望雨过天青是没有用的;甚至滂沱大雨之后层雨又集结。这是给Koheleth使用的一幅大自然的图画。他已经用过‘光’和日头的景象来描写人生的一切佳美和丰富,并以‘黑暗的日子’和幽暗、阴霾满布的暴风雨云,与它遥遥相对。

(二 )三、四节第二幅图是一幅从前很繁荣而现在已衰落之庄园图。在它全盛时期它像活动繁忙的闹市。那里有人──‘看守房屋的’──大概是家仆或家奴,负责和顺地照拂家人家务;‘有力的’,大概是庄园领主及其众子,过着时髦的生活。那里有妇女:女奴,忙于她们低贱和粗重的工作,磨粉;这个住宅的贵妇消磨她们的日子,从窗户往外望,悠闲地注视发生的一切。大门曾日日敞开着,人们或出或入,或作他们社交上的拜访。但现在大门都关了,艰难的时候已来临。那些绅士和贵妇对周围社会不再有任何力量,或显示任何兴趣。仆人少了,而且都老了。那紧张而喧扰的活动已停止,寂静已降临。甚至鸟儿的歌声都肃静了(这似乎是第四节下半节的意义、在那里经文有些地方是非常不确定的 )。往日的道路,往日的生活;一切都死寂而消失了。今天当你走进我们现在乡间一座比博物馆稍胜一筹的大厦,你可以得到一点同样的感觉。那些人像仍在墙壁上,但从前充满那些房间的笑声和热情已消逝了。宽阔的楼梯仍在那里,但穿着高雅、拾级上舞厅的领主们和贵妇们已消失了。厨房连同那巨大的烤肉叉和擦得光滑的铜盘还在那里,但没有烤猪在烤肉叉上旋转,没有仆人匆忙进出预备食物。生活,楼上的和楼下的,都消逝了。

(三 )第五节第三幅,是一幅老人图,四肢无力,不再能攀登小山,甚至漫步街头都得考虑。他可能绊跌而断了腿或股骨。这一节下半节有三个词组描写这个老人,这些词组曾被人作各种不同解释:(1 )‘杏树开花’。当杏树花盛开时,它盖满了脆弱、苍白、淡红稍白的花朵。这样,这就可能形容一个一头蓬乱白发的老人。因此现代英文译本译作‘你的头发会变的’。然而同一句话可以译作‘他蔑视不能入睡’。在这里被了解为一个衰弱的老人无法不打瞌睡。你也能给它在性方面的意义。这里是一个性欲早已成为过去的人。他所能作的一切便是昏昏入睡。(2 )‘蚱蜢徐曳而行’(译按:中文本作‘蚱蜢成为重担’ )。蚱蜢或蝗虫通常从一点飞跃到另一点,轻易而迅速。在这里是一只蝗虫,吃得过饱,变得笨重,使牠感到难以移动,是一个老人行动缓慢、举步维艰的适当比喻。然而用作蝗虫的那个字与用作“做爱”之希伯来字的语音相似。这句话因此可能形容老人已丧失一切精力,做爱对他来说只可能成为重担了(请参标准修订本的注脚 )。(3 )‘人所愿的也都废掉’,或更按字义,正如新英文译本的译法:‘续随子蕾已不再有强烈的兴味’。续随子浆果树生长在小灌木上,被认为有某种刺激作用。人因此把它作为一种壮阳剂。甚至这种药亦不再有任何功效。情欲已消失,不能重新激起那种欲望了。

旅程将近终点。死亡敲门了。职业的吊丧者被召来了,对于他们来说,这只是另一宗生意。一个人归‘他永远的家’,是指死后光景的自然描述,出现于多种文字中。例如十七世纪诗人瓦勒(Edmund Waller )就曾使用这种描述,而且从其他方面描绘一幅颇似Koheleth所描绘的图画。

主阿,你曾将你的律法赐给我们
并叫我们忠心遵守。
我多么希望我能忠心
遵守你的指示!
我若看重你的一切命令,
我便不致于蒙羞。

不这样行,便是不敬畏主。敬畏神意味把神置于生活中心,这样便从较大的关联去看我们自己所有的欲望,希望,和雄心。那是体会到我们整个生命所作所说的每一件事,善或恶,对神来说都是一本敞开的书,而且祂会作出祂的裁判。这并非打算吓坏我们。恰巧相反。它使我们确信我们是与一位关心我们所作的神有来往;生命因此有意义。

如果这结束的一段,是出自设法恢复平衡之人的手笔,并把Koheleth的话置于较被接受的体制中的话,便带点讽刺了。说这是讽刺,在于Koheleth可能写了这些话,但这些话却有颇不相同的意义。正如我们已看见的,敬畏神的意义可以指许多不同的事情。它可以形容Koheleth在一位遥远的神面前俯伏,祂的意向是他无法彻底明白的,是他依然小心、以免触怒的一位;因此他会遵守那些诫命。至于最后一节,它的意义不外指我们和我们所作的一切,显然都在神的管理之下。祂会审判我们,但那审判是好是坏、有利或不利,又有谁知道?

这应该使我们联想到人们使用同样的话语时,至少在宗教圈子里来说,其意义未必指同一件事。甚至最关重要的‘神’这个词,在不同的人看来,可能指完全不同的一回事。那就是为甚么终究说我们信神是不够的道理了。我们究竟信的是哪一种神呢?我们作为基督徒对这问题的答复,就不应当说耶稣像神,而是神像耶稣。那就是把温暖和丰富加于‘神’一词中,这是Koheleth心目中(就我们所见的 )一无所知的。

传道书为五卷弥基录(Megilloth )之一,即轴卷,在传统上,与犹太人宗教年的五个主要节期有关联。传道书成了住棚节第三日指定宣读的经卷,这个节是收成感恩的大节日,那时礼拜者心中最显著的心情是欢乐的心情: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传道书第十二章

C“今日,当你听见祂的声音……”

与十一章相连(且记念……),将劝诫带进一个高潮。人不仅需要注目于自己的幸福以下),更要注目于他的创造主。权利与义务必须结合。一连串的图画逼真地描绘出人类有增无减的脆弱。如此生动的语言“引起各式各样充满幻想、奔放的解释”(赫R柏)。有些人曾想用一则前后一致的寓言来解释这段经文,但没有一种说法令人心服。哥笛斯的看法很正确:“此处所描绘的是老年的光景,并没有一种连贯的思路。”然而,这些图画亦分成好几类:第2节中的两个景象可能是风暴迫近的两个迹象,第3、4节苑如一幅产业衰败的图画。

1.希伯来文“造你的主”是复数,表示最高权威的尊贵。有一些学者将造你的主(bo{r~ek[a{)改成“井”(bwrk 或 b~r祂)339,认为这一段经文是比喻婚姻的忠贞(。这种解释缺乏原文证明。从一些平行经文、这命令的严肃性(2~6)、含宗教意味的上下文(等看来,这里必须解释为“造你的主”。

另一项激起人采取行动的因素,是人生的短暂。年幼的时日转眼即过。年岁的增加必然带来衰败,影响人的整个生活。衰败(英“evil”)这个用辞不是指道德上的恶,乃是指“沮丧”,“毁坏”。若人不趁在毫无喜乐的那些年日未曾临近之先即时回应,就可能来不及了。传道者前面不断描述信心生活充满喜乐、22,,,,现在则提出另一个角度:若忽略了神,喜乐的能力亦会消失。岁月的消逝将迫使那些不肯留心的读者承认自己的绝望(你所说)。

2.日头、光明、月亮、星宿并不需要详细的解释。(德立R认为这些暗示着灵性、自我省察之光、灵魂以及五种感官!)此处的概念很清楚:旧约常出现光明和黑暗的比喻,代表喜乐能力的消退。同样,云彩反回可能是指持续不断的悲哀。刘普德提到用了相同的比喻。它所强调的是老年人必然有的问题。“即使风暴已止息,另一个将旋踵而至)(钟斯),在雨季明确的国家,更容易体会这事实340

3.这幅图画刻划出年长的人某些特征。看守房屋的有保护的含意,可能是指膀臂。有力的似乎是指双腿,有些经文曾以腿形容力量。推磨的指牙齿;从窗户往外看的指眼睛。

4.这幅大房子衰微的图画“最好从整体来看,不要花工夫去研究其个别的意象”(季德纳)。对细节的解释千变万化341,如果细节有特殊的意义,则街门意指与外界的接触减少,因为听力受损。下一句,当(RSV;刘普德译怍“inthat”较佳)推磨的响声微小,可能扩大了前一个意象;磨谷必然是一种常用来指欢愉的象征,指出年轻人正兴致十足的发展事业,但老年人发现自己逐渐退出日常生活的曲调。雀鸟一叫,人就起来,许多人认为是指“老年人睡眠很浅,鸟的嘁喳声也能唤醒他们”(钟斯)。但对听力受损的人太不可能了!这幅图画更可能是指一大早就会随时清醒。

有些解释认为歌唱的女子是参与歌唱行列;有些则以为是享受他人的歌唱。我们不需要在这两者之间作选择。这个希伯来成语o是指“歌”,就像“锡安的女子”是指锡安本身

5.比喻在此暂停:老年人怕高处,也怕旅行。杏树开花指头发先转灰,后呈银白。蚱蜢拖曳前进指老年人吃力笨拙的走路模样。或者如果蚱蜢成为重担是正确的翻译(RSV 小字,较不可能的翻译),其思想为:最轻的重量都会成为重担。下一句,人所愿的也都废掉,七十士译本译为“草莓也无益处”(参见 RV)。这种翻译缺乏证据。草莓显然是刺激食欲的,所以重点也没有改变。

现在作者解释这种衰败的原因:人乃是在前往新家的途中。各种形容法都在强调衰败的极致,就是死亡。首先,希伯来文分词正在走(和合本:归)强调“这种走法是不断的分离行动,对有些人可能需要许多年”(刘普德)。因此,死亡是一个过程的最高潮,这个过程始自生命的起点―符合保罗的教训。第二,最后的转变不能更改,因为是到一个永远的家。埃及的安克施盛训诲中,也有这样的句子342。葛莱怀疑这个字可能是“黑暗的房子”(乌加列文的同一字源,可以指“黑暗的”)。这种看法有可能性,但是此希伯来文一般是指“永恒”,取此意较好343。第三,此处强调悲伤必然与死亡的过程相连,字面意义为吊丧的在外面往来。

6.本节再度提到在……之前,重拾第2节的线索,并回想这幅画的要点(注:和合本看不出。NIV 为 Remember him before the silver…)。这些美丽的文字有一个实际的目的:“诗以取悦为始,以智慧为终”(Robert Frost)。

此处以四种说法描绘最后的死亡,可以分为两对。第一对,金罐附上银索或银链。当链子折断(希伯来文;另一种读法是解开),罐子跌落,破损无法修补。这个意象指出生命的价值(银……金),而当生命戏剧性地结束时,碎片再也无法复合344

第二对比喻是一个瓶子,由一根绕着水轮的绳子系着,坠入井中。死亡是瓶子的破碎。希伯来文很简短:“水轮破入井中”,可以扩大为:“水轮破裂,以至坠入井里撞碎”。这里精确的用语“让我们看见一幅图画,就是掉进旧贮水池撞烂的器具和轮子”(刘普德)345

7.最后的耻辱是归回尘土。传道者再一次暗示人本质的不同层面(。地是由尘土造成的。这个字强调人类属地的根源和肉体的软弱。归回尘土是经过与相反的过程,成为尸体,进而继续腐烂,再也没有从神而来的气息所赋予的生命(

人的灵是有知识、负责任之生命的基本要素346,它一收回,地上的生命立刻终止,身体继而消灭(。它归于神的情形,作者没有详述,然而却以它和“归回尘土”相对照,因此它不会与身体一同腐朽,乃是与之成对比。此处中“往上升”、“下入地”,,中“天上”、“地下”的对比相呼应。所以这个字暗示生命继续的存在;但是我们必须等到新约时代的亮光才能获知细节(

8.衰败和死亡把传道者带回他一开头用的辞汇。因为传道者是从属地范畴开始谈,而死亡的现象是其中最终极的例子。他证明自己的立场之后,便停笔了。

339 参 JAOS, 36, 1917, p.418。
340 希伯来文意为 "after"“在后”的字可能在此可指“同在”(如 Scott 所主张的,且与乌加列文同出一源)。可另参, JTS, 50, 1949, p.178。
341 Gordis 对这些片语提出一简略的综览。
342 参 R. Gemser, 'The Instructions of 'Onchesheshonqy and Biblical Wisdom Literature', VTS, 7, 1959, p.126, D. J. Wiseman 告诉我,它也是巴比伦 / 叙利亚“坟墓”的成语。
343 Legacy of Canaa n, VTS, 5, 1965, p.275。
344 根据 Josephus, Jewish Wars vii, 10, 3 的记载,西元前第二世纪,在埃及 Leontopolis 的犹太人圣殿中,有一盏金灯上面悬挂着一条金链。另一个解释,可参 J. E. Bruns, The Imagery of Eccles 12: 6a, JBL, 84, 1965, pp.428-430。J. L. Kelso(在他的研究 'The Ceramic Vocabulary of the Old Testament, BASOR Supplementary Studies, Nos.5~6(1948),特别是 p.18)说 gullah (罐子)一辞仅限用于金属器皿。
345 M. Dahood(CPIQ, p.51)以为 galgal (轮子)是指“罐子”,根据阿加底文 gulgullu 和乌加列文 gl hrs ,“一个金罐”,如此,则原文可译为:“瓶子在泉旁被打破,罐子在井边被击碎”,然而,希伯来文的意思很完整,不需要找完全与“瓶子”平行的字。

346 细节译文的附加注译。

Ⅳ结语

最后一段347对传道者本身作了简短自传式的介绍(9、10),对智慧文学提出称许(11)和警告(12),并将本书的信息作最后的总结(13、14)。这段经文有些像古代中东的文士在抄写古卷时加上去的“尾语”(colophon)。劳哈干脆将这段经文称为“尾语”。这类尾语可能会提示全文的钥句或标题,及文士抄写的日期、所抄写石版的号码、该楔形文版是否抄毕、文士(或石版所有者)的姓名。

以本文而言,第8节的作用除了是全书(一~十二章)的高潮之外,也可作为全书钥句的提示。13节说到这些事的末了(和合本:总意)(参许多楔形泥版的叙利亚文 qati ),可以反映出古代文士的习惯,如果抄写尚未结束,必须用另一块石版,则末尾应注明“未完”,表示还有下文。这里传道者讲得很清楚,全文已经结束,不需要再另用篇章补正。这些事都已听见了(13)是向我们保证,传道书绝不是一些欺人的选粹:也不是“快速摘录而成的”(叙利亚文 h[ant]is% issuh[a 348

9.本书作者很注意教导和摩西、大卫、约沙法、以斯拉,以及许多以色列的领袖相同。他是教导人如何“敬畏神”的“智慧人”之一。“智慧人”是否成为一种特别的阶级,像先知、祭司、君王一样;若有,是何时形成的;都未有定论。吉斯本(W. H. Gispen)提醒我们,不要以西方“职业”的观点来看这个问题。胡茇认为智慧可区分为“官方”和“百姓”两类,而以色列人的传统大都是由后者而来,“与正式的教导或训诲工作无关”349。孰是孰非很难定论。传道者与众人成对比,似乎显示他的地位是被认可的。有人认为,传道者是智慧“学校”的一员,但这种说法缺乏证据。

从除了……又将(和合本:再者……仍)看来,一个智慧人也可以不“教导众人”。传道者乃是抱着牧养的胸襟,并非以教导为职业。因此他所教导的知识,不只是事实的累积,而与管教、灵巧、正直紧密相连。其出发点是“敬畏神”。这种知识虽然是由传道者等人来教导,是付上代价才得着的,但它仍然是神的赐与,且是道德的指南“远离恶便是聪明”。而这也是一种由相交得来的知识,是在熟识一个人之后才有的认识

传道者完成这项使命所用的技巧,可由三个动辞看出:默想、考查、陈说。第一个字(字面之意为“称重”,是一个罕见的字)指小心评估,表明他的诚实、谨慎及平衡;第二个字形容彻底及勤勉。第三个字,陈说,则指出有技巧地将意思依序表达出来;这字提醒我们,他的工作含有艺术的成份(正如所有的讲道及写作一样)。

他的媒介物就是许多箴。箴( ma{s%a{l )含意极广,包括如约坦的寓言,参孙的谜语,论扫罗和大卫的谐语,“古人的俗语”及拿单的比喻以下)。它的技巧很多,如鲜活的格言、平行句、比较句、数字的系列以下)、离合体的形式(诗三十七;、寓言(赛五;以下)、格言式的问题等类的方式,都是为了要破除漠不关心的硬壳。

10.本节说明传道者使命的另一些特性。第一,他知道:运用可喜悦的言语(字面意为“愉快的字”)可以深入人心,草率与欠考虑的字就无法办到。第二,他的话是凭正直写的。这两个特性互相平衡。他的话不会讨人喜悦到不正直的地步。若o注意辞藻而牺牲内容,可能会遭他的神定罪(14;。o顾正直而不讨人喜悦,是愚昧人;o顾讨人喜悦却不正直,则是骗子。第三,他的信息都是诚实话。他像其他智慧人一样,极看重这一点等)。第四,他的使命包括写作及教训。智慧人像律法颁布者、士师、君王,先知及诗人一样,写下自己的教训,以便存到永远。

11.刺棍( dorba{na^ )在旧约里o有出现在此处及 dorba{n ),大概是一种大而尖的杖用来驱赶动物的。钉子( mas*m{r ,其他的地方的拼法用另一组子音, masmer ),从所罗门王圣殿中大的包金钉子到“门……及……夹子”所用的小铁钉都包括在内。这两个字道出了传道者言语的双重果效,能够刺激人产生行动,也能令人记住训诲。希伯来文“会中(或:搜集)之师”这个片语可能可以修正为搜集的格言(RSV)。希伯来文成语“x 之师”通常意指“一个人或某件事的显著特性是 x”。此处的意思要看作者是谈人(会众)或事(搜集之物)而定。后者之意较为可能,因为这里是平行句的形式:智慧人的言语……像剌棍……搜集来的格言……像钉子。

牧者曾被解作君王(或者神自己。后者较为可能,因为本书的作者已经被赋予“传道者”之名(9、10)。他所说的话虽然是他自己的默想,但同时也是从神而来。

因此,从这里可看出神默示的教义。传道者(或他的编辑)知道,他作品的形式(9)及内容(10)都是自己完成的(10);但是他认为,最后的成品不仅是人的话,也是神的话。在圣经里有许多不同方式的默示,有些包括作者个人高度的参与、默想,有些则是作者直接记录天使所传达的信息,而自己完全不明白。智慧的默示属于非戏剧化的模式,圣灵的工作及作者的默想从始至终不可分开。智慧人像先知一样,都是“受圣灵感动而说出神的话来”

12.在结语中提出警告的模式,与圣经有些书卷类似。在此之外(和合本译为“还有一层”),指在“一个牧者所赐”的言语之外,要留心分辨。此处所用的字汇形式带有反省的作用:“接受警告”,“告诫你自己”,是指每一个读者自己作判断、负责任。

著书多350,在传道书的写作日期之前,很多人早已著书。大约于主前3500年起,写作业已成为文明的印记。“书”首先是写在泥版上,后来写于蒲纸或皮革上。约主前二千年前左右,一种按字母顺序的文字传入叙利亚、以色列一带,更使著书“没有穷尽”。大量含楔形文字的石版、瓦片及蒲纸,证明了这一点351。此类文学中显然有许多是智慧人所反对的,因为它们不是来自同“一个牧者”。以色列人揉和了许多邻近国家的智慧传统,这些异教文学无疑对他们也有助益(;后代的使徒保罗也曾如此运用。然而,旧约同时也警告说,异教的智慧永远在神的审判之下(以下;以下),新约也加此说以下,。而在以色列人中间也很可能有一种“智慧”,没有教导功用,反而应受责备(

另一个让我们谨慎的实际理由,就是读书多引发的生理作用。一个准备要作智慧人的人,“可能会使他的研究成为监狱,他的书成为狱卒”352。肉体这个用辞一般是指讶酰此处是指肉体的脆弱。

13.传道者的信息最后以两点作为总结,即神的伟大和神的话。希伯来文特别强调神和命令这两个字。敬畏神就是真知道神的能力和公义永不改变,这种态度能领我们脱离邪恶和自义,对罪恨恶。如果“敬畏神是智慧的开端”,它也是智慧的终结(和合本:总意),信徒的一切进步皆不能离开它。新约也是如此见证(353

作者要求读者要谨守t的诫命。敬畏与谨守二者的先后次序值得注意。行为乃自敬拜而来,对神的认识带来顺服,不是反过来。此处是传道书中唯一提到神的诫命之处。全卷书乃是提出两种对立的人生观,而推崇信心的生活;结尾才指出,这样的人生另有含意,宛如话剧中的旁白一般。诫命在此并不限于摩西的律法,而是指神一切意旨。最后一个片语照字面直译是“因为这是人的全部”,然而在传道书其他地方,“人的全部”这希伯来片语意即“每一个人”(。所以,这里的意思是“这适用于每一个人”。

14.最后一个提醒再度重复先前的教训新加入的警告是:连“隐藏的事”也在神的审判之下。律法所斥责和诗人所承认的“隐藏的事”,都不能逃过神的审判(。传道者的神集恩典与审判于一身;祂提供信心生活,同时也警告审判将临,让世人欢畅,但也让他们记念并敬畏

347 关于尾语的详情及其对传道书结构的意义,参导论 pp.34-36。
348 详见 P. J. Wiseman, Clues To Creation in Genesis (ed D. J. Wiseman, 1977), pp.143-152; H. Hunger, Babylonische, und assyrische Kolpphone (1968); E. Leichy, 'The Colophon', Studies Presented To A.Leo Oppenheim (ed. R. M. Adams, 1968)。D. J. Wiseman 个人的笔记中评道:“这些话和巴比伦作品的后记形式相吻合,由此显示本资料的保存及表达都很谨慎。”
349 1957, p.2; R. N. Whybray, The Intellectual Tradition in the Old Testament (1974), ch. 2; A. D. Hubbard, TB, 17, 1966, p.17, Following S. Blank, 'Wisdom', IDB, 4, p.856。
350 有人曾指出,如果不管希伯来文的标示,则它可以译为“造成许多文士”,但是( 'a{sa{h )这个动辞似乎从未以这种方式用于人称上。可以参考别处经文,例如“作多国的父”,“作他们的王”,“作奴仆”,“作君王”,“作先知”,“作祭司”,“守望的人”,这些都是使用另一个动辞,na{tan。
351 参 D. J. Wiseman, 'Books in the Ancient Near East and in the Old Testament',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Bible (ed. P. Ackroyd, 1970), vol. 1, pp.30-48。
352 C. H. Spurgeon, Lectures to My Student s, 1(1875), p.172。

353 参 J. Murray, Principles of Conduct (1957), ch. 10, The Fear of God。

后记

在这本注释当中,我尽量让自己不把“传道者”视为二十世纪的思想家;我不用“世俗主义”一辞,因为在古代思想中找不到完全相当的观念;我也避免用二十世纪的神学和哲学用语。虽然如此,传道书的信息与这个世纪实在非常有关。因为二十世纪的人正对“存在问题”极感困惑,问道:“为什么有存在而非无存在?”也许二十世纪是有史以来最令人无法忍受的一个时代,至少对西方世界是如此。“叫这世界停下来,我要下车”已成了一句俗语。自叔本华以来,西方的知识界已经为“生命的最终必然性”死所笼罩。卡缪曾写道:“真正严重的哲学问题o有一个,那就是自杀。”354

人的思想一旦为世俗主义攫获,宇宙便受苦了,现代人正是这事实的强烈印证。这样的人失去了对自然界的爱,而大自然也被他的疲惫感染。二十世纪的小说用这样的句子起头:“太阳照着毫不新鲜的事,它一无选择”355,给加了一笔。同样,历史也再没有任何意义。犹太基督教对历史的直线发展观已被取代,人们或持宿命论,认为无论个人或团体对历史都没有创造力,所以也毫无意义;或持循环论,认为人类所有的成就终归混沌,所以一切都是白费力气356

这种无目的感不再o停留在学术界,而已渗入所有社会意识,无情地啃啮着人类的灵魂。没有出路。在这一切问题面前,宇宙静默无声。人们都能体会帕斯卡的感受:“无限空间的静默令我惊恐”357。人类怕提到“死”,就如维多利亚时代的人怕提到“性”一样。而同时,一般大众把时间花在电视荧幕及报纸上,藉包装好的思想和诱惑人的娱乐来保护自己。

对这样一个世界,传道书有话要说。他并不是以一个哲学家的姿态出现,而是要分享从神来的话,虽然他所用的方式是深思的、低调的。他并没有提出半打神的存在的证据,而是拾起我们的问题:你若不知道生命将来如何,怎能把握现在?你对生命中各种谜题并不都有答案吧?你的类似异教的生命观也没有带给你太大的希望,不是吗?大自然不会回答你的问题,而你也已对它感到厌烦。历史让你无法了解。你不情愿想到自己的死,但这却是你生命中最确定的事实。

传道者问道,如果事实与你所想像的完全不同,你会怎样呢?如果这个世界不是唯一的一个,又如何呢?如果神的确存在,而且赏赐那些寻求祂的人,怎么办?如果祂的属性之一是无限的慷慨,乐意的给、给、给,而祂完全接受我们的本相,你会有什么反应?这位鼓动人思想而看似消极的传道者问道:这种无价值、无意义感是否可能只是由于你不愿相信这样的一位神呢?

我们就让传道者留在那里。他的信息并不完全,因为他出生在耶稣基督的福音之光完全显现以前。他虽站在远处观看,却仍留下一些问题让我们思想;譬如,神、怎么可能这样接受我们?这个世界可怕的混乱又怎么解释?他凭什么相信将来会有某种审判,可以将一切摆平?这中间岂不是漏掉一个环结?这环结正是神子耶稣基督。基督是担负我们罪孽的救主,神在祂里面向我们说:“神……使我们与祂和好……,叫世人与自己和好……”以下)祂已经设定一个日子,要藉着祂所指派的那一位以公义审判世界。祂已经藉着使祂从死里复活,向世人证明这事

“有讥诮……的,又有人说,‘我们再听你讲这个罢。’……有几个人……信了主。”

354 A. Camus, The Myth of Sisyphus (Penguim Books, 1975), p.11。

355 Samuel Beckett, Murphy (1938)。
356 见 David Bebbington, Patterns in History (1979)。
357 Pense*es, no. 392 in the Everyman edition (1960), p.110。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你趁着年幼,衰败的日子尚未来到,就是你所说,我毫无喜乐的那些年日未曾临近之先,当纪念造你的主。」

〔暂编注解〕「纪念」:这词不单指思维方面,更有行动之层面。人在未衰老之先要事奉神,否则机会难再。

「造你的主」:原文是复数,是「尊贵的复数」,表示最高权威的尊贵。

认识造物者是人生喜乐之源,忽略造物者,将使人生喜乐能力消失,直到年老就已经来不及过一个喜乐而有意义的人生了。

年幼。见注释。年轻是精力最旺盛的时期。要把生命的最佳活力奉献给神,用来荣耀祂。

衰败的日子。指衰老,与人生最有活力,最有希望的年龄相对照。衰老带来了虚弱和病患。日子是“衰败”的,因为充满悲伤和苦恼。

毫无喜乐。原文“喜乐”是强调的。年轻人的梦想,激情和盼望消失了。生命中不再有热情。参巴西莱的经历

当纪念。该词把本章与11章,尤其是11章9节联系起来,但不含时间概念。

造你的主。原文使用了动词“创造”的分词形式,与相同。指出神是宇宙的设计者和创造者。该词原文为复数,与的“神”相同

1~7所罗门劝勉年轻人趁年幼的时候,即年老衰败的身体赶上他们,生趣都消失之前,要记念神。

1-8要趁着年少时为创造主而活。

】「你趁着年幼,衰败的日子尚未来到,就是你所说,我毫无喜乐的那些年日未曾临近之先,当纪念造你的主。」

希伯来文「造你的主」是复数,表示最高权威的尊贵。衰败(英「evil」 )这个用辞不是指道德上的恶,乃是指「沮丧」,「毁坏」。若人不趁在毫无喜乐的那些年日未曾临近之先实时响应,就可能来不及了。

——《丁道尔圣经注释》

作者用极富彩色的笔调描写人的身体的衰败。他寓意地说:“不要等到日头、光明、月亮、星宿,变为黑暗(指眼力的衰退 ),雨后云彩反回(指身体的病痛随年纪而增加 ),看守房屋的发颤(指手发抖 )、有力的屈身(人老了弯腰驼背 )、推磨的稀少就止息(牙齿逐渐落尽 )”。“雀鸟一叫”指老年人的声音自低沉转尖高,说话的能力(“唱歌的女子” )也衰退:听力迟钝,甚么好歌都听不到。“吝树开花”时,粉红一片,但落花时,则转成银白,喻老人银发。蚱蜢身躯小,应可跳跃,但处冬天,严寒中,小身躯也成为重负,行动迟缓。平生壮志早已消失(“所愿的也都废掉” )。等着归他“永远的家”,让一生长埋黄土。这些诗的语言所要说的是人终于要归到他“永远的家”(死亡;世上万事万物都如白驹过隙,瞬息即逝,没一物是永久的!

如此诚实面对人生,可以带来无限失望,大呼存在无意义,根本没有逃生之路;但也可以唤醒陷在迷途中的人,踏上信心之途,得到造人的神本来就要我们得到的永远生命;像使徒保罗那样,能在虚空与败坏的肉体生命中,看见得赎的生命

──《启导本圣经注释》

衰老的结果】

一个诠释认为以下每行都是暗指生理机能:

第2节:目光模糊、意气消沉

第3节:两手发抖、弯腰驼背、牙齿剥落、患白内障

第4节:丧失听力、失眠晨兴

第5节:惊悸日深、头发变白、行动迟缓、性欲消退

第6节:脊骨软弱、脑力减退、膀胱失控、心力衰竭

第7节:死亡

上述的解释一部分源自他珥根(犹太教的亚兰语诠释性意译本旧约 最早者可以上溯到主后一世纪 ),但这些关系都难以证实,原因是其中很多都没有其他文献的左证。例如:「金罐」不太可能是指脑子,因为初民仍未了解脑部的功用。循这诠释路线,银炼又为什么不能是指主动脉,金罐又为什么不能是指心脏呢?事实上无人能置可否,可见这路线的诠释完全是臆测。

埃及中王国时代(主前第二千年纪初叶 )《蒲他霍特普的教训》的开首包括了十二行句字形容年老的影响(眼花、耳聋、骨痛、失去记忆和判断能力 ),但都是明言不用暗喻。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不要等到日头、光明、月亮、星宿变为黑暗,雨后云彩反回;」

〔暂编注解〕漫长阴沈的冬天,整日满天风云,比喻晚年凄凉的景况。

「云彩反回」:表示雨后乌云又来,指「持续不断的悲哀」。

不要等到。2-6节富有想象力的比喻,有不同的解释。许多注释者,包括犹太人和基督徒,把这一段理解为指人生日落之年体力的减弱。他们还把各个比喻解读为人体的各个部位。所罗门在这里无疑用高超的文学技巧描写了年老和死亡,尤其是1,5,7节。这段文字总的意思清楚的。就是要在年老之前“纪念”自己的创造主,并且奉献自己的生命,并追求与这样的责任感和命运观相称。当然这也是整部《传道书》的主题。

幸亏所罗门在漫长的人生行将结束的时候,想起了自己的创造主。本书生动地描述了他忘记神,追求愚昧的人生。他回顾自己浪费了的光阴,愿意劝勉别人不要重蹈覆辙,品尝他从前追求幸福却一场空的滋味。但在解释他比喻的细节时要十分小心,因为圣经没有明确地提供这些象征词的解释。任何解释均不可避免地反映出个人的看法。以下2-6节的注释仅供参考。

日头。这里用天色变暗象征第1节所说年老“衰败的日子”。一些注释者把它解释为视力的减退。犹太注释者甚至对细节进行诠释,认为“日头”代表前额,“光明”代表鼻子,“月亮”代表灵魂,“星宿”代表面颊。

云彩反回。犹太注释者认为这是指视力因在困境中长期哭泣而减弱。但最好把这个词组理解为泛指年老体衰的状况。

2~5作者用形像的笔法描写人年纪渐大,身体退化的情形。

2~5所罗门以诗的形式,描述人的老年就如结集的风暴(2节 )、旧房子(3-4节 )和老人(5节 )。

2-6比喻人衰老时的状况。

】「不要等到日头、光明、月亮、星宿变为黑暗,雨后云彩反回;」

日月星变为黑暗,雨后云彩返回。——暗示年老衰退,死亡即将来临。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上 )》

日头、光明、月亮、星宿并不需要详细的解释。(德立兹认为这些暗示着灵性、自我省察之光、灵魂以及五种感官! )此处的概念很清楚:旧约常出现光明和黑暗的比喻,代表喜乐能力的消退。同样,云彩反回可能是指持续不断的悲哀。

——《丁道尔圣经注释》

所述各种比喻,与科学真理十分吻合,尤以诗意来分解人体各种构造的原理,如脊椎骨,脑子,肺,心脏血液循环系统等。早在三千多年以前,就由所罗门受神的启示而分析说明出来,该是多么巧妙。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上 )》
】「看守房屋的发颤,有力的屈身,推磨的稀少就止息;从窗户往外看的都昏暗,」

】「看守房屋的发颤,有力的屈身,推磨的稀少就止息;从窗户往外看的都昏暗,」

看守房屋的发颤——房屋指身体。以手臂护身,表示年老手臂无力,身体不支。

有力的屈身——指年老两腿无力软弱。

推磨的稀少,响声微小——指年老牙齿脱落,语声低微。

从窗户往外看的都昏暗——指年老眼睛昏花,模糊不清。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上 )》

这幅图画刻划出年长的人某些特征。看守房屋的有保护的含意,可能是指膀臂。有力的似乎是指双腿,有些经文曾以腿形容力量。推磨的指牙齿;从窗户往外看的指眼睛。

——《丁道尔圣经注释》

看守房屋的】

「看守房屋的」大概是男仆,在古代近东经常是家奴,往往有相当的权柄(如波提乏家的约瑟 )。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暂编注解〕“看守房屋的”。即双臂或双手。“有力的屈身”。即双脚变得软弱无力。“推磨的”。即剩下的几颗牙齿。“从窗户往外看的都昏暗”。即眼睛模糊。

「看守房屋的」是手,「有力的」是腿,「推磨的」是牙齿,「从窗户往外看的」是眼。

「看守房屋的」:可能指「双臂」。

「有力的」:可能指「双腿」。

「推磨的」:指「牙齿」。

「从窗户往外看的」:指「眼睛」。

看守房屋的。可能泛指身体的衰老。有些犹太注释者认为是指胁腹和肋骨;还有人认为是指手和臂。

有力的。即“有力气的人”或“有效能的人”。通常指小腿和大腿。也有人认为是指膝盖和脚,或脊椎。

屈身。或“变为弯曲的”,7:13,用了同一个希伯来语动词 )。

推磨的。是阴性词语,指家庭妇女推磨。有些注释者认为是指牙齿

稀少。“推磨的”稀少,可能指老人咀嚼的牙齿稀少,无法嚼碎维持生命的食物。

从窗户往外看的。这是阴性词语,指东方家庭中的女性,很少公开露面,往往通过自家的花格窗往外窥视

昏暗。指女人从花格窗往外看,看不清楚

3-5以大户人家人丁的衰弱,比喻年老时身体器官的朽坏。

推磨的】

「推磨的」是婢女或囚犯,他们负责每日磨麦,以便制饼供应全宅。将谷粒磨成面粉用的通常是磨石,这是社会阶层最低之人的工作。

手磨(又称鞍磨 )是古时家用的基本设备之一,用两块石头制成。美索不达米亚的大型磨坊往往充作监狱工厂,但囚犯所用的依然是手磨。在磨坊工作的通常包括战俘、罪犯,和欠债不还的人。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从窗户往外看】

女子倚窗而望是个常见的题材,可见于宁鲁德、撒玛利亚、阿斯兰塔什出土的精美象牙雕刻中(后者的女子头戴埃及的假发 )。文学中的女子眺望天际,是等待丈夫或儿子从战场归回。本节所用的象喻可能也是以此为根据。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街门关闭,推磨的响声微小,雀鸟一叫,人就起来,歌唱的女子也都衰微。」

〔暂编注解〕“街门关闭”。即不灵敏的耳朵,或由于牙齿脱落而嘴唇深陷。“雀鸟一叫,人就起来”。即难以入睡。“歌唱的女子也都衰微”。即欣赏音乐的能力减弱或听力受到削弱。

「街门」:是耳或嘴唇。

「雀鸟...... 起来」:指老年人难以熟睡,但亦可译作「雀鸟的叫声微弱」,与下句意思相同,指听觉或说话能力的衰退。

「街门关闭」:指与外界接触减少。也可能是指「嘴唇」或「耳朵」。

「推磨的响声微小」:可能指「听力受损」,老年人慢慢的退出日常生活与事业的圈子。

「雀鸟一叫,人就起来」:指老年人的睡眠不深,很早就会清醒。

「歌唱的女子也都衰微」:大概是指「歌唱的欢乐衰微」、「歌唱和欣赏音乐的能力衰退」。

街门关闭。街门原文是双数,故表示门的两叶。犹太注释者认为这是喻指人体的毛孔,或上下唇。

雀鸟一叫,人就起来。一般认为指老年失眠,被黎明第一声鸟叫惊醒。

唱歌的女子。原文指发音和歌唱的器官,即声带。可能指老人嘶哑微弱的声音。

】「街门关闭,推磨的响声微小,雀鸟一叫,人就起来,歌唱的女子也都衰微。」

街门关闭——指年老眼瞎耳聋,听觉不灵。

雀鸟一叫,人就起来,——指年老睡眠较少,而在雀鸟一叫就早醒起来。

歌唱的女子,也都衰微——指年老妇女失音衰弱,或指年老人无心唱歌。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上 )》

这幅大房子衰微的图画「最好从整体来看,不要花工夫去研究其个别的意象」(季德纳 )。对细节的解释千变万化341,如果细节有特殊的意义,则街门意指与外界的接触减少,因为听力受损。下一句,当(RSV 刘普德译怍「inthat」较佳 )推磨的响声微小,可能扩大了前一个意象;磨谷必然是一种常用来指欢愉的象征,指出年轻人正兴致十足的发展事业,但老年人发现自己逐渐退出日常生活的曲调。雀鸟一叫,人就起来,许多人认为是指「老年人睡眠很浅,鸟的嘁喳声也能唤醒他们」(钟斯 )。

——《丁道尔圣经注释》

声音】

在本节关闭的门户是双扇门,因此必然是指熙熙攘攘的城门口(和合本「街门」 )。城市的喧嚷和(磨坊 )工人作业的杂声都不再听到。这些声音到日暮之时都归于寂静。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人怕高处,路上有惊慌;杏树开花,蚱蜢成为重担;人所愿的也都废掉,因为人归他永远的家,吊丧的在街上往来。」

〔暂编注解〕“人怕高处”。指爬高的困难。“路上有惊慌”。即害怕走路的时候跌倒。“杏树开花”。即白发。“蚱蜢成为重担”。即弯曲的或跛的脚削弱了活动的能力。“人所愿的也都废掉”。即性无能。“永远的家”。即离世。

「人怕...... 惊慌」:直接描写老人害怕高处及怯于出门的情形。

「杏树开花」:大概是指头发变白,但亦可解作对早醒的厌恶。

「成为重担」:或指吃力地移动自己的身体。

「人所愿的」:原文为植物名,这里大概是代表人的食欲或性欲。

「人怕高处,路上有惊慌」:老年人怕高处,也怕旅行。

「杏树开花」:指头发先转灰,后来变成银白色。

「蚱蜢成为重担」:比较可能应该翻译为「蚱蜢蹒跚而行」,意思是原先强壮跳跃的,吃力笨拙的蹒跚而行。

「人所愿的也都废掉」:可以译为「催情果失效」,表示性欲停止。另有译为「壮阳药也无效」。「人所愿的」原来是指一种植物的名字。

「永远的家」:指「死亡」。

怕。老年人必须步步小心。他们往往怕上大路。他们的骨头松脆易碎,摔倒或遇其他事故时容易骨折,而且恢复缓慢。此外,呼吸短促和身体僵硬,使爬高变得十分困难。

开花。杏树是巴勒斯坦最早开花的树。喻指年老的白发或秃顶。杏树开满白花可能使所罗门想起老人的白头。

蚱蜢。可能代表琐碎小事。老年人往往认为琐屑小事是很大的负担。

人所愿的也都废掉。直译是“马槟榔要失效”。马槟榔据认为有催情的作用。译者们认为“所愿的”是“性欲”的委婉说法。

人归。

吊丧的。见,18。

】「人怕高处,路上有惊慌;杏树开花,蚱蜢成为重担;人所愿的也都废掉,因为人归他永远的家,吊丧的在街上往来。」

人怕高处路上有惊慌,——指年老气衰,步履不稳。

杏树开花,——指年老鹤发。

蚱蜢成重担,——蚱蜢乃当时中东人的食物,指年老人食物消化不良。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上 )》

比喻在此暂停:老年人怕高处,也怕旅行。杏树开花指头发先转灰,后呈银白。蚱蜢拖曳前进指老年人吃力笨拙的走路模样。或者如果蚱蜢成为重担是正确的翻译(RSV 小字 较不可能的翻译 ),其思想为:最轻的重量都会成为重担。下一句,人所愿的也都废掉,七十士译本译为「草莓也无益处」(参见 RV )。这种翻译缺乏证据。草莓显然是刺激食欲的,所以重点也没有改变。

——《丁道尔圣经注释》

杏树开花】

杏树的白花显然代表年老的白发。杏树在公历一月底至二月初开花,是最早开花的树木,高十五至三十呎。杏花是白色微带粉红色,约需十星期结成熟杏。古代另一个形容年老的象喻是黑色山上的白色石膏。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银链折断,金罐破裂,瓶子在泉旁损坏,水轮在井口破烂;」

〔暂编注解〕用银链吊住的金瓶,只要链的任一环折断,全瓶便会跌碎。用绳子穿过滑轮将水瓶放入井中,只须滑轮中一环破烂,绳必滑落,瓶也损坏。二者都喻人生的短促与脆弱。

“银链折断”。即失去生命的支持。“金罐破裂”。指死亡的撞击。“瓶子在泉旁损坏”。即脆弱的生命失去了。“水轮在井口破烂”。即维持生命的器官毁坏了。

作者以荒废的家园比喻生命的完结,一切活动的终止。另一解法是以「银链」折断和「金罐」破裂比喻灵魂和身体的毁灭。

「银炼、金罐、瓶子....」:都是以无法挽回的损坏来形容死亡。

银链。这里的“链”指粗壮的链或索。银子寓指人所珍重的东西。这里可能指人的最大财富——生命。。把“银链”和“金罐”解释为脊椎和大脑,虽然出于文学上的考虑,并可能反映了所罗门写作时的真实思想,但缺乏明确的圣经依据

折断。或“被拉断”。可能指用银索悬挂的大吊灯。绳子拉断后,灯就摔碎在地上。

瓶子。千百年来,东方女子都用瓦罐到村井打水。这里描述瓦罐被打碎的情形,15:12)。东方的村井通常设有木轮或木叉。每个村民都自带绳子和罐子。连续的使用和气候的影响,最终会使轮子瓦解。本节的泉或井无疑喻指生命,7:37)。第5节的各个比喻都代表死亡。

】「银链折断,金罐破裂,瓶子在泉旁损坏,水轮在井口破烂;」

银炼折断,——指老年人脊椎骨,弯腰屈背而无生气。

金罐破裂,——金罐指老年人盛脑的颅腔,发生头脑昏痛目眩之事。

瓶子在泉旁损坏,——瓶子乃指老年人的肺腑,失去作用,

水轮在井口破烂,——水轮指老年人的心脏衰弱,血管硬化,不能循环流通等现象。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上 )》

本节再度提到在……之前,重拾第2节的线索,并回想这幅画的要点(注和合本看不出。NIV 为 Rememberhim -- before the silver… )。这些美丽的文字有一个实际的目的:「诗以取悦为始,以智慧为终」(Robert Frost )。

——《丁道尔圣经注释》

银炼和金罐】

本节译作「罐」的字眼亦出现于,描述装着七盏灯的灯盏。

部分学者假设金罐是挂在银炼上,银炼截断金罐便会打破。这是老迈和死亡的象征。按照约瑟夫的记述,位于埃及莱昂托坡利斯(Leontopolis )的犹太庙宇有一盏挂在金炼上的金灯。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瓶子在泉旁,水轮在井口】

两样东西都和水井或水库有关。轮子(和合本「水轮」 )相信是指将水瓶从井中拉上来的滑轮,但这些装置当时还未广泛应用。

按照另一个解释,译作「水轮」的字(galgal ),可能是指煮食用的锅子。这说法的根据是一个相似的亚喀得语字眼(gulgullu 可能并非意外地 这字又可解作「颅骨」 )。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尘土仍归于地,灵仍归于赐灵的神。」

〔暂编注解〕“尘土仍归于地”。即人的身体归回尘土。“灵仍归于赐灵的神”。即人的灵归回神那里接受审判。

重点在于各自归回原出地。

尘土。指人的肉体

仍归于地。人死后(见第1-5-6节 )肉体腐烂并回归造他的元素,人“睡在尘埃中”,20:11,21:26)。复活的时候,那些目前“睡”在尘埃中的人会起死复生

灵(ruach “气息” “风”“灵” 。在《旧约》中,Ruach 译为“气息”33次,如;“风” 17次,如;“灵”76次,意即“精神”;“胆气”,“怒气”,以及相关性情。Ruach 有25次用来表失人和动物的生命,如;有3次表达人内心的情感,如在;有9次是“心思”,如;3次是“心” ;16次是道德品格,如;94次是“神的灵”,如在。在旧约圣经中ruach共出现379次,没有一次是表示可以离开肉体而存在的智能实体。这样的想法是没有圣经教训为依据的,35:18,,9:6)。本节中文中归于神的,就是神赐给人和动物的生命,该处ruach 译为“气息” )。

7~8人为尘土所造仍归尘土,灵为神所赐;灵脱躯壳,身体也消解。灵归给神一语暗示人死后灵仍存在,但要到新约才有更充分的启示

作者从人身体的死亡与朽坏,证明他在本书开始说的话:地上的生命极其虚空。这是人在日头之下离开神的必然结果。可是人若能与神建立关系,回到神当日造人的情况(1节 ),记住那必来的赏与罚,人生决不会是虚空。

】「尘土仍归于地,灵仍归于赐灵的神。」

最后的耻辱是归回尘土。传道者再一次暗示人本质的不同层面。地是由尘土造成的。这个字强调人类属地的根源和肉体的软弱。归回尘土是经过与相反的过程,成为尸体,进而继续腐烂,再也没有从神而来的气息所赋予的生命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暂编注解〕作者重复本书的开首语(1:2),指出人的生老病死,对于那些活过却毫不认识人生之钥的人而言,是最大的虚空。

虚空。见注释。

8~14 本书的结语记载其主题( 8节 ):所罗门的教育计划(9-10节 )、教训的价值(11-12节 )和他结束的劝勉(13-14节 )。

】「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衰败和死亡把传道者带回他一开头用的词汇。因为传道者是从属地范畴开始谈,而死亡的现像是其中最终极的例子。他证明自己的立场之后,便停笔了。

——《丁道尔圣经注释》
】「再者,传道者因有智能,仍将知识教训众人;又默想,又考查,又陈说许多箴。」

〔暂编注解〕「陈说」:原作「变直」,指细心的整理。

「默想」:原意是「称重」,指「揣摩」、「小心评估」。

「考查」:形容「彻底」与「勤勉」。

「陈说」:指「有技巧的将意思依序表达」、「细心的整理」。

「箴」:是传道者表达的媒介,包含的文体极广,有「寓言」、「谜语」、「谐语」、「古人的俗语」、「比喻」、「格言」....目标都是为了要破除听众的漠不关心。

传道者。见注释。

知识。希伯来语经文从措辞的顺序上强调了“知识”。所罗门所写的范畴中,“众人”是受到教育的阶层。

陈说。或者“作”

9~10人应像传道者一样,竭尽一切力量求真理,务求明白。作者的态度非常严肃,他所写的箴和知识,经过严格的思想和查考,是正直且诚实的话。

9-10作者在此表明自己是在严谨的态度下教训众人的。

】「再者,传道者因有智能,仍将知识教训众人;又默想,又考查,又陈说许多箴。」

从除了……又将(和合本再者……仍 )看来,一个智慧人也可以不「教导众人」。传道者乃是抱着牧养的胸襟,并非以教导为职业。因此他所教导的知识,不只是事实的累积,而与管教、灵巧、正直紧密相连。其出发点是「敬畏神」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道者专心寻求可喜悦的言语,是凭正直写的诚实话。」

〔暂编注解〕“凭正直写的诚实话”。所罗门保证他所写的都是正直和真实的。

末句应作「所写的是正直和诚实话」。

「可喜悦的言语」:原意为「愉快的字」,目标是希望能深入人心。

传道者一面用人易于接受的话来表达,但是说话的动机是「正直」而不是「哗众取宠」。这是讲道与传达信息时可以应用的方式。

可喜悦的言语。直译是“令人愉快的言语”。作者尽量给文章披上文学的色彩,给它的写作对象看,就是那些自以为在世事上聪明的人。

正直。他尽力采用令人喜爱的文学形式,但没有对真理产生负面影响。

】「传道者专心寻求可喜悦的言语,是凭正直写的诚实话。」

本节说明传道者使命的另一些特性。第一,他知道:运用可喜悦的言语(字面意为「愉快的字」 )可以深入人心,草率与欠考虑的字就无法办到。第二,他的话是凭正直写的。这两个特性互相平衡。他的话不会讨人喜悦到不正直的地步。第三,他的信息都是诚实话。第四,他的使命包括写作及教训。

——《丁道尔圣经注释》
】「智慧人的言语好像刺棍;会中之师的言语又像钉稳的钉子,都是一个牧者所赐的。」

〔暂编注解〕“刺棍”为赶牛的棍子。“会中之师”亦作“所收集的语录”。“钉子”可指所罗门圣殿中用的金钉,也可指钉门用的铁钉。全句是说:传道者说的话有促起行动,并教入永远记住的作用。“牧者”可指一位王或神自己,此处指神

所罗门的话语象刺激我们的“刺棍”和稳定我们的“钉子”。这里提到“一个牧者”,证实所罗门的教训是神所赐予的。

他的话是苦口良乐。

「刺棍」:钉有铁刺用来赶牛的木棍。

「会中之师」:或作「集成之言论」。

「钉子」:是牧羊人为稳固帐幕而用的。

整节意思是:「传道者」的话语一来可挑起人的行动,二来可提供稳健的人生观。而本书的信息乃出自神(「牧者」

「刺棍」:大而尖用来驱赶动物的棒子。

「会中之师」:可能是指「搜集的格言」或「集成的言论」。

「钉子」:牧羊人为稳固帐幕而用而用的。

第十一节的意思是「智慧人的话语一方面可以挑起人的行动,一方面可以提供稳健的人生观,并且是来自神的」。

「牧者」:应该是指「神」。

刺棍。用来激发行动,获得效果。受刺激可能是痛苦的,但往往能产生其他方法所达不到的效果。见

钉稳的钉子。钉子或桩一旦钉入就很难拔出。见解一旦讲透,就会留在心中不易忘记。 “钉稳”一词通常指“种植”,寓指“建立”。

会中之师。直译是“聚集的主”。 “会”字源于'asaph(“聚集” ,23:10,。'asaph通常指人的聚集,但也可指聚集或者收集其他东西,依上下文而定。在11节中, “会中之师”与“智慧人的言语”形成诗体的 对称。为了保持意义的对称,必须把“会”理解为智能语言的“收集”,而不是人的“聚集”。“师”字通常指质量和结构的高贵。该词组可译为“智能语言的精选”;后半句可译为“一个牧人的精选集,像钉稳的钉子”。“传道者”就这样把自己的劝勉比作刺棍,促使人们遵循智慧的道路,又如钉稳的钉子,以致劝勉不会被忘记。

】「智慧人的言语好像刺棍;会中之师的言语又像钉稳的钉子,都是一个牧者所赐的。」

刺棍(dorba{na^ )在旧约里祇有出现在此处及(dorba{n ),大概是一种大而尖的杖用来驱赶动物的。钉子(mas*m{r 其他的地方的拼法用另一组子音 masmer ),从所罗门王圣殿中大的包金钉子到「门……及……夹子」所用的小铁钉都包括在内。

希伯来文「会中(或搜集 )之师」这个词组可能可以修正为搜集的格言(RSV )。希伯来文成语「x 之师」通常意指「一个人或某件事的显著特性是 x」。此处的意思要看作者是谈人(会众 )或事(搜集之物 )而定。

——《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儿,还有一层,你当受劝戒: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

〔暂编注解〕本节亦作:“我儿,你当提防,在这之外加上的东西”,也就是在那大牧人所赐的话语之外,人所添加的东西。传道者作书之前,早已有许多他人的著作,百说杂陈,其中并不都于人有益;何况还有体力的限制。参看等。作者不是排除阅读其他书籍的需要,而是要人懂得批判、选择地读。

警告人不要过分沉迷于通俗的文学。

「还有...... 受劝戒」:或作「你当提防在这些以外再加上的东西」。

「还有一层」:「在此之外」。

「我儿」:老师称呼学生的常用称谓。

第十二节可以翻译成「我儿,你当提防在这之外(指来自大牧人的言语 )的东西,写出来的书已经很多,看也看不完,何况读书多身体也会疲惫」。意义就是说:「杂书太多,看也看不完,并且读书多也会造成身体的负担」。

受劝戒。即“警告”。

著书多。所罗门所指的也许是那些为了荣耀作者或书中人物,而不是为了传播有用的知识而写的书籍。真正值得阅读的书是多么少啊!所罗门无疑读过他所能找到的一切“书”,也许包括当时题材广泛的迦南文献,和著名的埃及智慧文学

读书多。为了读书而读书,像所罗门那样付出毕生精力,结果证明为白费心机,脱离实际,因而是“虚空”的。学习只有为了追求超过书本自身的更高目标时,才能避免“身体疲倦”。如果人认识到一切真理的作者乃是“智慧得开端”,并以学习为追索神心意,好在生活上符合神造我们之旨意的手段,学习就会成为一种令人兴奋和乐事。异教作者的哲学推理与基督教的理念是毫不相干的。

】「我儿,还有一层,你当受劝戒: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

在结语中提出警告的模式,与圣经有些书卷类似。在此之外(和合本译为「还有一层」 ),指在「一个牧者所赐」的言语之外,要留心分辨。此处所用的字汇形式带有反省的作用:「接受警告」,「告诫你自己」,是指每一个读者自己作判断、负责任。

——《丁道尔圣经注释》
】「这些事都已听见了,总意就是敬畏神,谨守他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或作“这是众人的本分” )。」

〔暂编注解〕作者结论的基础是人应该认识神的伟大和祂话语的价值。他用两件事来总结:一是“敬畏神”,敬畏神是智慧的根基,也是其主要内容和目标。能敬畏神才能认识祂不改变的公义和全能,可救人不陷于罪恶和自义中,并能远离恶行

一是“谨守祂的诫命”,能认识并敬畏神,才会听祂的话,遵行祂的旨意。

作者说:“这是人所当尽的”,也就是“人的全部”(原文的意思 ),是人生的充分的体现。人生决非虚空。

“敬畏神”与“谨守他的诫命”相提并论,指出真正的敬畏是以顺服神来表明。“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直译作:这就是整个人;即这就是人所要做的一切。

敬畏神。见;6:2;注释;又见,7。

诫命(miswah )。见。常用来表示神的训诫,肯定包括道德律。Miswah 和torah(“律法” 实际上是同义词。

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第13节最后的“人”是指“所有的人”。“这”显然是指前面“敬畏神,遵守祂的诫命”的话。“本分”在原文中是没有的。“众人”的说法还出现在;5:19中。所罗门在这里认为,认识神和顺从祂智慧的要求乃是人生之最高宗旨。保罗在中阐述了同样的真理

人的本分和命运就是顺从神。他这样做就能得到最高的幸福。无论他的命运如何,无论身处逆境还是顺境,他的本分就是凭着爱心顺从自己的创造主。

13-14 面对着虚空的人生,作者的结论不是劝人绝望,而是勉励读者敬畏神,因为人的生命是出于神,祂有权过问和审判。人生的虚空是要叫人归向神,按着祂的心意去享受和使用这短暂的一生。

】「这些事都已听见了,总意就是敬畏神,谨守他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或作“这是众人的本分” )。」

传道者的信息最后以两点作为总结,即神的伟大和神的话。希伯来文特别强调神和命令这两个字。敬畏神就是真知道神的能力和公义永不改变,这种态度能领我们脱离邪恶和自义,对罪恨恶。如果「敬畏神是智慧的开端」,它也是智慧的终结(和合本总意 ),信徒的一切进步皆不能离开它。新约也是如此见证353

——《丁道尔圣经注释》
】「因为人所作的事,连一切隐藏的事,无论是善是恶,神都必审问。」

〔暂编注解〕传道者谆谆训诲,最后仍要人注意他已在书中不断提醒读者的话:人所作的,无论善恶,神必审问。但加多了一行字:“连一切隐藏的事”都会带到神前,听祂审问,无可逃避。这也是基督所提的警告。看

神并没有教人怎样理解生命中一切令人费解的虚空,却指示人去享受生命,看为祂的恩赐,要善用每一个机会,并且以敬畏神的态度来生活,同时知道将来会有审判。所罗门学会了与生命中的矛盾共存,他对生命并且对神都保持正确的态度。

事。即“行为”。言语和行为都要受到审判。但是神还有更高的要求:在意念上也要顺从

一切隐藏的事。人可能想对同胞隐瞒自己的言行,但是“万物在那与我们有关系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开的”。连我们的心思意念都要受神的监察。神了解我们内心的动机;祂知道有多少真光透入我们心灵的黑暗之中。祂要我们对每一线真光负责。在最后交账的大日,那些遵行神旨意的人将进入天国。自称效忠神,但又不顺从神出于智慧和慈爱所赐予我们任何要求的人,实际上就是否定了自己的表白。若无行为,就是拜祂也是枉然,因为在那个大日,要“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

】「因为人所作的事,连一切隐藏的事,无论是善是恶,神都必审问。」

最后一个提醒再度重复先前的教训新加入的警告是:连「隐藏的事」也在神的审判之下。律法所斥责和诗人所承认的「隐藏的事」,都不能逃过神的审判。传道者的神集恩典与审判于一身;祂提供信心生活,同时也警告审判将临,让世人欢畅,但也让他们记念并敬畏

——《丁道尔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第12章 )】

1试从本章中找出智慧人与愚昧人的分别?人如何才可得着真智慧?得真智慧有什么益处呢?

2传道书的开始与结束均说「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1:2,12:8)查毕全书,你认为「传道者」的人生观是否消极灰暗?本章的主要信息是什么?见12:13-14。整卷书如何影响你的人生观和态度呢。

──《串珠圣经注释》

例证

符合科学的原理】

本书中题及科学的事实,非常准确。我们绝不能将圣经中的话牵强附会的去凑合科学,可是我们不能不希奇远在人发现某项科学原理之前,神的话中早已有所题及了。例如::‘银链折断,金罐破裂,瓶子在泉旁损坏,水轮在井口破烂。’这是以诗句来说到人体解剖学:‘银链’指脊椎骨;‘金罐’指盛脑的颅腔;‘瓶子’指肺;‘水轮’指心。(因为‘水轮’在井旁从一个唧筒把水吸入 又从另一根管子把水压出 这就是心搏与血液循环。 )—— 倪柝声《圣经提要》

「又默想,又考查,又陈说许多箴」】

这也有意思:教训要默想。我们教会里也有默想,我是希望能发生这样的功效,就是会去想。我觉得中国人是会读书、会背书、会照单全收的把一个东西收进去,然后一字不改的吐出来。这个说得不好听,真的叫做消化不良、拉肚子,进去是什么、出来还是什么。我们学习一个东西不是会背、会照本宣科,而是会去思想,然后吸收、应用。这其中有个过程就是默想。就是像消化一样,要怎么样去吸收它。这「默想」就是像一个这里没有讲,但整个圣经或传道书有讲的「知识要实用」、你怎么样去用它。我们根基一大堆:爱、信心是什么、神的属性、三位一体…,这是有用,但小心不要只留在那里;留在那里,再正确也会变质、也会叫人骄傲的;我们要去实践。什么叫做爱、怎么去实践?三位一体跟我在生活上、跟教会有什么关系?这是「默想」。「考查」也跟我刚讲的有一点相似,就是在生活中去看。我们通常考察什么?这个公司的主管或部长到其他国家去考察(不要说世俗的那种去玩 ),考察就是去学习,学习就是来应用。不管是教育、经济、司法制度,考察了是要去用的;考察了是要想怎么样配合的。我们学习、思想怎么来应用、思想生活中错了些什么。「又陈说许多箴」,这也有个奇妙的应用就是:当我们领受了知识、默想、考察;经过咀嚼、应用,应该我们也有一些从神来的智能,来传给别人。你看诗不是只是背一背,是应用在你的生活里面,例如:讲到耶和华全能,耶和华创造美丽、耶和华安慰伤心的人、耶和华让我在四面楚歌的时候怎么有力量、耶和华怎么拯救我、耶和华怎么让我在黑暗里面…,这都是神的话宝贵,而越宝贵我们就越应用他;应用他,就越会让我们领受的东西不是消化不良的怎么进、怎么出;也不是那给你的一千两银子,原封不动的还给主人。那都不对。你能够领受了知识、领受了从神来的智慧,经过消化、生活能够产生许多的箴。

—— 康来昌《传道书》

「传道者专心寻求可喜悦的言语。」

智能的传道者教师并不以教导知识为足。他仍设法要寻求神的智慧,以可喜悦的言语表达出来。我们要小心得着金苹果,也谨慎地放在银网子里。我们不是只求美好的言词,却将崇高与圣洁的思想以有价值的言词表达出来。君王的言词需要有适当的表达,圣所的器皿必须讲究,不是随意的,都要用「蓝色」。我们是神家中的管家,分给儿女的食物,也要适当。桌子整洁,布也要洁白。

智慧者的言语好似刺棍与钉子,要打入人心,使人负责,也在记忆中钉稳。在每篇讲章里,要针对人心的需要,为引起人的需要,不只取悦于人的耳朵。不要只着重美的言词,而失去激动人心的力量。

神的真理以最适当的言词表达,最好的楷模还是来自这位大牧长,祂充满我们不仅以一切的知识,也将所有的能力使我们表达。那造口的,也将话语放在口中。求祂向你说话,以致你说出来,有祂的语气与重点,这样不是你在说话,而是父的灵在你里面说出话来。

──迈尔《珍贵的片刻》
择书与读书】

「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

懒惰的借口,随处都可以找到。有人就从这节经文:“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作为不必多读书的根据,而去“手倦抛书”了。其实,不想作甚么事,总不会缺乏理由,但最坏的方法,是从圣经中找依据;因为那不是尊敬神的话,而是亵渎。
读书多了,身倦心疲,是自然的事。肚子饿了,吃饭会疗饥并产生快感;但不论甚么都尽吃,吃得多了,反而会产生不快感,还因过饱而不舒服,也可能引起胃肠或更严重的疾病。用不着多叮嘱,这种经验会使人知道选择该吃的,有益的,有节制的吃。同样的道理,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现今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各样的书,真是多到无尽无止;因此,以我们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只能选择可读的和需要的书来读。保罗在罗马狱中,“被浇奠离世的时候到了”,即将为主殉道,冬寒苦冷,特地嘱提摩太:“那件外衣,你来的时候可以带来,那些书也要带来,更要紧的是那些皮卷”。保罗临刑不忘读书,但却有所选择,以皮卷为“更要紧的”。他以甚么为首要呢?是圣经神的话。当展开羔羊的皮作成的书卷,上面有用血所写的生命信息,而使徒保罗就要为这福音而被浇奠献祭,见证主的道,是何等的美好!
书读得多,却也并不一定是好事,不仅使人疲倦,还可能污染毒害人的思想。“读未见书,如逢故人;读已见书,如遇良友”;可是,如果读无益书,也必如交损友。圣经说:“你们不要自欺,滥交是败坏善行”。滥读不该读的书,正如交了坏朋友,为害一生。读错了书的人,所遭的损失,不止是浪费买书的钱和读书的时间,付出的代价,实在够大,可是悔已不及。如果有所罗门读书目录,该很有意义,当然已不可能知道;但知道那智慧的人还读书,已够我们学习。
读书的时候,是读者与著者心灵的交谈,实在跟跟朋友谈话没有分别;好话或坏话,当然都有接受了存在心里的可能。虽然,有“心防”的说法,但实行起来并不容易,特别是青年人,恶念种在心田里,说不定能够结出多坏的果实。坏书浸淫日久,想不被沾染影响,非常困难。读书能使人得智慧,智慧人慎选所读的书。最要紧的,是读圣经生命之道。

── 于中旻《传道书笺记》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