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导航 |
≡ 页面菜单 | ▶ 播放
| ♥ 收藏
1 「我又转念,见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欺压。看哪,受欺压的流泪,且无人安慰;欺压他们的有势力,也无人安慰他们。」
2 「因此,我赞叹那早已死的死人,胜过那还活着的活人。」
3 「并且我以为那未曾生的,就是未见过日光之下恶事的,比这两等人更强。」四1-五7的主题是「日光之下凡事都相对」,与一12-二26「日光之下凡事都虚空」平行,包括七个例子: 活着不一定比没活好(四1-3 )); 勤奋不一定比懒惰好(四4-6 )); 孤身不一定比同伴好(四7-12 )); 智慧不一定比愚昧好(四13-16 )); 献祭不一定比聆听好(五1 )); 多言不一定比寡语好(五2-3 )); 许愿不一定比不许好(五4-7 ))。 1-3节是「日光之下凡事都相对」的第一个例子:活着不一定比没活好。 「我又转念,见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欺压」(1a )),可译为「我转而观看日光之下所发生的一切欺压之事」(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 虽然「人莫强如在他经营的事上喜乐,因为这是他的分」(三22 )),但人得着的未必是喜乐、反而可能是「流泪」(1b ))。因为在日光之下经常发生欺压之事,受欺压者不但不能享受自己的分,而且「无人安慰」(1b ))。可见人活着不一定是最好的事(2-3节 )),有些人是生不如死,有些人是受尽痛苦而死,欢乐总是没有痛苦多,何必生下自己呢?人生就像一条布满荆棘的路,忍受生活就像迅速踩过一些荆棘,然后踏入另外一些荆棘,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呢?
4 「我又见人为一切的劳碌和各样灵巧的工作就被邻舍嫉妒。这也是虚空,也是捕风。」
5 「愚昧人抱着手,吃自己的肉。」
6 「满了一把,得享安静,强如满了两把,劳碌捕风。」4-6节是「日光之下凡事都相对」的第二个例子:勤奋不一定比懒惰好。 「我又见人为一切的劳碌和各样灵巧的工作就被邻舍嫉妒」(4节 )),可译为「我见人因彼此嫉妒而有一切的劳碌和各样工作的成就」(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NASB、NIV译本))。日光之下的各种勤奋和成就,动机大都源于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嫉妒和比较。许多人热衷于工作,听起来总是崇高的,看穿了却是肤浅的,日光之下的努力都是出于野心、止于愚昧(二19 、21 ))、归于虚空。 沉溺于竞争的勤奋固然是虚空(4节 )),冷漠厌世的懒惰也没有好结局(5节 ))。「抱着手」(5a ))指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吃自己的肉」(5b )),比喻挨饿。 「满了一把」(6a )),指工作点到为止,但却「得享安静」(6a ))。「满了两把」(6b )),指工作积极进取,但却没有得到更多的满足和安息,最终只是「劳碌捕风」(6b ))。那么,人真的能把握好争竞与逃避、上进与懈怠、「一把」与「两把」之间的合适界限吗?正如一阵风吹来,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不冷,到底怎样才算冷或不冷呢?
7 「我又转念,见日光之下有一件虚空的事:」
8 「有人孤单无二,无子无兄,竟劳碌不息,眼目也不以钱财为足。他说:『我劳劳碌碌,刻苦自己,不享福乐,到底是为谁呢?』这也是虚空,是极重的劳苦。」
9 「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因为二人劳碌同得美好的果效。」
10 「若是跌倒,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没有别人扶起他来,这人就有祸了。」
11 「再者,二人同睡就都暖和,一人独睡怎能暖和呢?」
12 「有人攻胜孤身一人,若有二人便能敌挡他;三股合成的绳子不容易折断。」7-12节是「日光之下凡事都相对」的第三个例子:孤身不一定比同伴好。 「我又转念,见日光之下有一件虚空的事」(7节 )),可译为「我转而观看日光之下有一件虚空的事」(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 10-12a是三句谚语,用来诠释「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9a ))。这三句谚语可能取材于旅途中的危险:崎岖的道路(10节 ))、寒冷的夜晚(11节 ))和打劫的强盗(12a ))。 「三股合成的绳子不容易折断」(12b )),是古代常见的箴言,在苏美尔和亚喀得的文献中也可以见到。 人若孤身一人,固然可以无牵无挂、专心工作,但「劳碌不息」(8a ))所赚得的财富却给不出去;既无亲朋好友可以分享,也无子孙可以继承,最终还不归自己享受(7-8节 )),又有什么意义呢?人的成就若是无人能够分享,不但「是虚空」(9b )),而且「是极重的劳苦」(9b ))。人若有同伴,虽然牵挂和分享的人都多了,但彼此配搭的果效更美、彼此分享的喜乐也更多(9-12节 ))。
13 「贫穷而有智慧的少年人胜过年老不肯纳谏的愚昧王。」
14 「这人是从监牢中出来作王,在他国中,生来原是贫穷的。」
15 「我见日光之下一切行动的活人都随从那第二位,就是起来代替老王的少年人。」
16 「他所治理的众人就是他的百姓,多得无数;在他后来的人尚且不喜悦他。这真是虚空,也是捕风。」13-16节是「日光之下凡事都相对」的第四个例子:智慧不一定比愚昧好。
9-12节是第8节的反例,而13-16节却是9-12节的反例。有同伴(
9-12节 ))固然比孤身一人好(
8节 ));但这种好却不能持久,同伴多(
13节 ))和没同伴(
16节 ))最后的结局都一样。
「少年人」(
13节 )),指年轻人,三十岁的约瑟(
创四十一12 ))和罗波安四十多岁的参谋(
王上十二8 ))都被称为「少年人」。
「年老不肯纳谏」(
13节 )),原文是「年老不再纳谏」(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表示这位老王原来是愿意纳谏的,年老后才变得孤立而愚昧,以致失去了同伴的支持。
「在他后来的人尚且不喜悦他」(
16节 )),可译为「但后来的人还是不喜欢他」(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因此,人永远都不要以为自己有多么重要,君王精神崩溃的一个先兆,就是坚信臣民非常需要自己。
这位年轻人出身贫寒、人生坎坷(
14节 )),却大有智慧、广受拥戴(
15-16a )),但这样伟大的成就却不能持久。他的同伴固然「多得无数」(
16节 ))、他的成就也有「众人」(
16节 ))分享,但最终还是被「后来的人」(
16节 ))所厌弃,和愚昧的老王一样陷入孤立。因此,无论是智慧还是愚昧、有同伴还是没同伴、有人分享还是无人分享,最终都不能长久;世上一切伟大的成就,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会被后来的人厌倦、淡忘。日光之下凡事都是相对的,在为一个人举行葬礼之前,没有人能断言他的一生会如何。人眼中看为好的,往往不是最好,因为「凡不是永恒的事,最终都会被时间淘汰 All that is not eternal is eternally out of date」(C.S. Lewis、 The Four Loves))。
上图:但的邱坛。耶罗波安在这里设立金牛犊(王上十一29-30)。耶罗波安是一位出生低微、大有能力的年轻人,南北分裂之后,得到北方十个支派的拥戴,「他所治理的众人就是他的百姓,多得无数」(传四16)。但「在他后来的人尚且不喜悦他」(传四16),最终他的王朝也被政变推翻。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传道书第四章 Ⅱ“日光之下”的生活(四1~ 十20) 从这地方开始,不容易找出一个清楚连贯的梗概。到最后(十一1~ 十二8) 才插入一段劝诫,使讨论再向前迈进。四1到 十20 之间,传道书和箴很相像,是讨论生活各个层面的精短格言。然而一串格言常围绕着特别的主题。在五8 和六12 之间,每一个单元多少与财富有关;四1~16 每个单元都谈到伴侣的需要;九13~ 十20 直接思想到智慧的界限和愚昧的各种表现。因此,本书显然是有结构、有顺序的,虽然有时很难分辨。一2~ 三22 的前提,也显然是每一个主题的基础。“日光之下”生活的虚空被刻划得入木三分,而在全能神之中的信心生活则不断被高举,作为唯一的出路。 因此,处理传道书中间这段最好的方法,是将它当作“日光之下”生活的指南,探讨一系列主要的问题,每一个都先从“日光之下”的有限来看,再从信心观点来谈。传道者要解决的是大问题:生活的艰难和伴侣的需要,贫与富,环境的苦处与人本身的烦恼,君王的权柄与权柄的滥用,智慧的有限以及愚昧的侵害。实际上他是说:“看哪,这就是真面目!你能面对世上生活的真相吗?只有一条路可走。”各个主题多有重复,因此有些题目不止一次讨论到,但是角度不同。 A人生的艰苦与人生的伴侣(四1~ 五7) 这一段主要的重点是友伴的必要。一连串的单元讨论到受压却无人安慰(“我又见”……,四1~3) ,孤单的工作(我又见……四4~6) ,独身无家为伴的人(我又见……,四7~8) ,接着是一段需要伴侣的谚语(四9~12) 。然后对一位孤单君王作了短暂的一瞥(四13~16) 。下面这一段(五1~7) 似乎既不属于第四章也不属于五8~ 六12 (这段自成一单元)。也许它是再度带进信心的观点:在天上有一位神,祂不喜悦地上的不公义和寂寞;祂是以色列的神,在耶路撒冷的殿中受人敬拜。 1. 无人安慰的欺压(四1~3) 1. 虽然本单元与三16~22 相似,但却是一个新鲜的思想(我转念;RSV 再次)。传道者亲眼见到(我见)人生中的欺压。此处并没有特指某个时期(时段,刘普德);不公义是所有人生的特色。这是“日光之下”的邪恶,不是指某一位统治者治下的邪恶(3)。 本段不期待受欺压的人坚忍无怨地保持沉默。悲伤的以色列人从未被禁止流泪,诗人、使徒和其同伴、以及我们的主自己都可为此作见证(诗一一九136 ;约十一35 ;徒八2) 。 在旧约中,怜悯受欺压者是很常见的事。君王欺压百姓(箴二十八16) ,主人欺压仆人(申二十四14) ,富人(箴二十二16 ;摩四1) 、居高位的(传五8) 、甚或其他的穷人(箴二十八3) 欺压贫苦人,都令人愤慨。寄居的人、外邦人、孤儿与寡妇格外得到同情(耶七6 ;结二十二7 ;亚七10) 。高利贷(结二十二12、29) ,诡诈的天平(何十二7) 以及霸占房屋和产业(弥二2) 皆列为欺压,受到指责。 若欺压者有势力更令人痛苦。本节后半部的希伯来文为:“从(在)欺压者的手中,势力。”这句话被认为是指(i)“从欺压者的手中有势力出来”(巴顿),或(ii)“……有强暴出来”,或(iii)“在欺压者的手中有权力”。第一个解释将经文原意过份扩充;第二个解释是赋与希伯来文 ko{a h](力量)一个不寻常的意思;最后一个解释的可能性最大(参 RSV)。亚达斯指出 miyyad(在手中)和 mis]s]ad (在……旁边,参撒上二十25) 的相似之处。218 无人安慰一再重复,加强了无助的感觉。事实上真正缺少的是“安慰”。约伯的“安慰者”并未能给予安慰(伯十六2) 。这里的看法也类似:地上的一切都不能解除痛苦。 2. 这个痛苦的断语与二26 和三22 从神手中所接受的生命截然相反。在此,传道者将限在“日光之下”的观点推理至极处。不出自神的忧伤会令人渴望自杀(参太二十七5 ;林后七10) 。地上平面的生命观“在暴君的蹙额下没有笑容”(与诗一一九50 ;赛二十五8 成对比)。 3. 未曾出生的,不知生命虚空的,比这些人更好。这里并没有尝试要解决问题(参六3~5 ;耶二十18) 。希罗多德(Herodotus),狄奥尼斯(Theognis),沙弗克理斯(Sophocles),西塞罗(Cicero)(参巴顿)和释迦牟尼(参普仑特)也提到同样的看法,这并不表示他们在文字上有何关系,乃是见证这问题的普遍性。
218 下列二种译法,对意义并无影响:“欺压……受欺压”(RSV),或“受压者……受压者”(是可能的,因希伯来文两字相同)(Ginsburg, Leupold 亦同)。
2. 寂寞的胜利者与另一种选择(四4~6) 4. 传道者看出人工作的主要动机是竞争。努力的付出(劳碌)和技术的成功(灵巧的工作),时常隐藏着夺取财富、领导权、权力和地位的动机。古代世界亦有国际性的紧张、劳工问题和阶级冲突。传道者看见,在人类的活动力之下,乃是不断想胜过别人的欲望。在其他地方,智慧书的作者曾描述“嫉妒”的破坏力,它会“激怒”人,使他变得残酷(箴六34) ,会毁坏人的身体(箴十四30) 。这是“日光之下”生命的另一幽暗面,因为由此可见人的努力在每一个阶段都会被毁坏。如果人的劳碌是源自于野心(四4) ,如果进展会被愚昧阻拦(二19 ,21),结果结局可能是一无所有(一3 ,五15) ,那么若还有任何收获可言,只可以说是来自于神(三13 ,五18 以下)。当然,传道者说的很笼统,而以后也将提出另一个角度的看法(九10) ;但是最完整的观点还保留着,直到末后的日子才出现(参林前十31 ;弗六5~8 ;西三2 以下)。 如果四1~16 一连串单元的确是围绕着“伴侣”这一主题,作者乃是在关心这种劳碌所造成的社会分裂。竞争从来不会产生伴侣。此处真正的思想并非工作引起竞争(Berkeley),乃是它由竞争“而来”。希伯来文的意思是“妒忌邻舍”(参 RSV),而非“被邻舍妒忌”(参 AV,RV)或“人和人之间”的妒忌(参 Moffatt,WEB. JB)219 。 5. 这恰与第4节相反。我们已经看过疯狂争夺权势的一幕,现在则来看完全漠然的放弃者。他的状况被分析为自食其肉吃自己的肉。抱着手表示懒惰(参箴六10) 。 6. 一把安静(译注:与和合本略有出入)是介于4节喧闹的争夺与5节逃避主义之间的中庸之道。两个把字是不同的希伯来文;第二个是指将手捧起来尽可能的多拿(参出九8) 。智慧之路是要多取(满了一把),但却不要太多(满了两把),如此便会发现生命是在掌握中(一把),而非一种不能的努力(捕风)。传道书的隐藏主题,便是如同能达到这种生活。它是“出于神的手”(二24) ,一项“恩赐”(五19) 。九7~10 ,十一1~10 作了更充分的说明。这种生活的具体化,可以从基督身上看出来,祂不卷入“满了两把”的麻烦(太十二14 以下),却以享受“一把安静”出名。(太十二19 以下)。
219 这个希伯来用语可以后接直接受格(民五14) ,介辞 be^t[(创三十1) 或 lamed[(诗一零六16) 。对它而言,以 min 相接,表示妒忌的对象不在别处。它的平行经文为后接 min 的“敬畏”,见利十九14、32 ,传十二5 (参 Gordis)。
3. 没有家的人(四7~8) 这里刻划了一个人,他既没有朋友(孤单无二),也没有近亲(无子无兄)相伴。他的成就虽然丰富(获致钱财,却不能满足他。同伴或子嗣可能很好,但却一个也没有。这是生命虚空的一部份,是一种命定的苦难,无法躲避(参一13) 。 我劳劳碌碌……到底是为谁呢?这句话突然插进来(RSV 所以他永不问并非原文)。传道者将自己置身于孤单者的心境。NAB 将问句加上引用符号,颇能传神220 ,NEB 用他问(参 NIV),具有同样的效果。本句重点不是他永不问问题(AV, RSV),而是他得不到答案221 。 因此,生命目的的问题再一次被提出来。一个没有同伴或家庭的人也会殷勤工作,仿佛在为某人而活(参诗三十九6) ,但究竟是为谁呢?按世俗的前提(日光之下,7节),没有答案。安布罗斯(Ambrose)和耶柔米建议,所缺乏的朋友是基督,这看法虽超越了传道书的范围,却没什么错(参金司博)。
220 R. Gordis 的“未指明为引句”理论,用于这里颇令人信服(参 'Quotations: as a Literary Usage in Biblical, Oriental and Rabbinic Literature', HUCA, 22, 1949, pp.157-219);其他地方则不如此有力。
221 GEA 将本节中的“我”改为“他”,但却没有原文的根据。
4. 得友伴之福(四9~12) 孤单的忧伤可以由友伴之福化解一部分。9节的要义由10~12上半的三个实例阐明出来;12下半将此原则进一步扩大。这三个实例很可能都取材自旅途的危险:沿途的深坑与峡谷(10)、寒冷的夜晚(11)、与打劫的强盗(12上)。在失误或灾难(10)、逆境(11)、或遇敌之时(12上),友伴之福更显宝贵。 9. 劳碌的意思非常广泛,无论是何种责任或工作,友伴都能协助,胜过困难。果效(~ sa{k[a{r )常指“薪资”,但有一种更一般的用法(创十五1 ;代下十五7 ;诗一二七3) ;在此是指经由合作而得到的成功。 10. 第一个实例的背景是跌落沟渠或深坑(参创十四10 ;路六39 ;。孤单一人跌落可能会丧命,特别是在夜间。但这句谚语却不止是论身体的伤害;判断的失误,或其他类型的“跌落路旁”,同样需要别人的扶帮。希伯来文全为复数(“如果他们跌倒……”),但偶尔复数亦可“指一个不定的单数”222 ,因此此处的意思为“如果二人之中的一个跌倒……。” 11. 这可能意指丈夫和妻子,但在以色列寒冬夜晚旅行的人(参耶三十六22、30) 是紧挨着睡觉的。这句谚语是提到在逆境、试炼以及忧伤中的友伴。 12. 第三个实例取材自夜贼或路上的强盗。孤独的旅行者可能会被制服,人数愈多愈安全223 。三股合成绳子的力量为古代的箴,在苏美和亚喀得的经文中可以见到224 。以 X,X+1 列数目,在旧约中极为普遍(参传十一2 ;摩一3 等),一般是指该物件的充足分量。225 从二移转到三,可能是暗示“二”并没有特别神圣之处,同伴的数目可以扩大到更多个。哥笛斯认为,这里是指一对夫妇生子而言。在某些范畴中,进步是由独立能力的强弱来衡量,然而在这个范畴,属灵的成长却是由相互依赖的增进来评断。
222 GK 124(e)。
223 Gordis 和 Delitzsch 认为这个动辞是指“攻击”而非“制服”。这说法令人置疑,但无论如何,意思不会受太大的影响。这个不常用的希伯来文导致了许多对 ytquw .. 的推测与修正,Ellermeier((pp.174-177)列出了主要的看法。
224 参:A.Schaffer, 'New Light on the Three-Ply Cord,' 在 A. Malamat, Eretz-Israel 中,vol. 9(1969), pp.139, 159-160。
225 参传十一2 的注释以及引证的资料。
5. 孤立造成愚昧(四13~16) 13. 下一个单元与孤立(四7~8) 和友伴(四9~12) 的主题有关,因为13节继续强调自以为是和愈来愈孤立的愚昧。曾有许多人尝试分辨这几节的人物是指谁,但没有一种说法完全令人信服226 。这种现象太普遍了。 在旧约中一般认为,智慧会随着年龄和经验递增,而年长者是当受尊敬的(利十九32) 。然而有时年老的人亦可能丧失智慧(伯十二20) ,年轻人比长老更有智慧(诗一一九100) 。以利户的态度十分平衡,他先听年长者说话,却不以为他们是绝对无误的,因为神的灵可以使人有智慧,超过他的年龄(伯三十二4~11) 。 传道者将同样的观点应用在一位不知名的王身上,也许这角色是假想的。他曾纳谏(却不肯再纳),如今却因“他自以为有智慧”(箴二十六12) 而越来越孤立。整个过程是不自觉的,正如不肯知道一词所隐射的(见 NIV,RSV,NEB 将知道省略)。 在此情况中,一个出身卑微227 的年轻人能胜过他。这个字不是“青少年”,而是“年轻人”,因为它用在十七岁的约瑟身上(创三十七30) ,也用来形容替罗波安出主意的四十多岁的人(王上十二8 ,十四21) 。AV 译为小孩是错误的。GNB 将13、14节断开的二句谚语并入一个长句子中,到15节便完全失去正确性。 14. 这一节困难的地方是在于他的含糊。解释的方法之一,是:因为他(这年轻人)已从监牢中出来228 成为君王,虽然他(这年轻人)在他的(年纪较大的王)国中生来原是贫穷的(参 NASV 版)。这似乎是最可能的译法(哥笛斯和亚达斯认为如此),因为14节的贫穷人与13节的贫穷却有智慧的人为同一人;而国中所隐射的王与13节的王相同。对于这一类含混不清的句子,最好的办法似乎是使钥字保持一贯的意思229 。若是如此解释,则本节告诉我们更多这年轻人的卑微身世:每一件事都对他不利,唯有智慧助他登上宝座。 15. 这一节可能译为:“我见日光之下一切行动的活人,都随从那第二位,就是起来代替他的少年人”(NIV 与此相似)。第二位少年人带来一些困难。有人以为是指另外一位,第二位少年,当第一位少年人老的时候,旧事又重演(巴顿尝试如此解)。另一些人认为这里太过复杂,便将第二位省略,视为抄写之误。第三种方法是将老王当作“第一位”,年轻人为“第二位”,而翻译如上,“第二位,就是……少年人”,虽然希伯来文很少如此。第一种解释使这一段过份复杂;第二种解释没有原文可资证明;第三种最令人满意。 16. 百姓多得无数接下去是一个同位格的句子:“所有都在他面前”。这种表达很难懂,但金司博指出“在面前出入”,是“引导”的意思(参民二十七17) 。刘普德所译:“那些跟随他的人”便是采取这种想法230 。虽然这位年轻的王得到大多数人拥护,但却不长久。人是易变的,他们可以在新王莅临时挥动棕榈枝,几天之后却喊着:“钉他十字架!” 最后一句话总结了传道者的观点。这一件小故事更进一步证明了这世界的虚空,若想要理解它,必定满遭挫折。在最后四节中,我们看见另一种逐渐孤立无伴的形式:那位王愈来愈刚愎自用,认为不需要别人的建议,因此失去民心,新的政权取而代之。虽然新王出身卑微,群众却一直拥戴,但他也将渐渐年老,并同样会因自我孤立而被人遗弃。
226 Gordis 列出八个可能性,也见 K. D. Schunk, 'Drei Seleukiden im Buche Kohelet', VT. 9, 1959, pp.192-201; W. A. Irwin, Eccles. 4, 13~16', JNES 3, 1944, pp.255-257; Ellermeier, pp.217-232. C. C. Torrey('The Problem of Ecclesiastes IV. 13~16, 'VT, 2, 1952, pp.175-177)主张它是从传十16~17 错置于这里,但这种说法没有证据。
227 E. A.Speiser 翻译 miske{n 为“被剥削者”,并与在汉摩拉比法典和马里文件中的 muskenum ,“国家的附庸”相比较,因他持有采邑所以必须承担起某些繁重的责任和限制(Oriental and Biblical Studies (1967), pp.332-345, esp. p.343)。也参 CPIQ; p.206。
228 Barton 认为在此是指“叛乱者的房子”(敌对的世代),参 Gordis 和 Gk35(d),他证明“监牢”是正确的。
229 因此“他……他”是这位少年人;另有一些人认为第一个“他”是少年人,而第二个是指王(根据 Gordis, Levy 亦是如此),或两者皆指王(Kidner)。
230 Gordis 和 NASV 认为这句话是指以前的世代,“所有在他之前的人”。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传四1 】「我又转念,见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欺压。看哪,受欺压的流泪,且无人安慰;欺压他们的有势力,也无人安慰他们。」
〔暂编注解〕「欺压他们的有势力,也无人安慰他们」:应该译为「欺压他们的,手里握着权柄,因此无人安慰受欺压的」(取自新译本 )。
我又转念。即“我重新考虑”,“我又看见”。
欺压。`ashuqim(“压迫” “折磨” “亏待” )。相关的阿拉伯语词语含义为“粗糙”,或“不公正”。所罗门在这里指的是整个历史上穷人和弱者的命运(伯35:9 ,摩3:9 ,撒上12:4) 。
眼泪。被压迫者的眼泪会触动神的心(诗39:12 ,56:9,赛38:5) 。相反,伪善的眼泪是得罪祂的(玛2:13) 。
安慰。人的心在悲伤痛苦的时候,渴望得到别人的体贴和安慰。如果没有人安慰,他们的痛苦就会加深(诗69:20 ,哀1:2) 。
势力。原文指体力,如参孙的力量(士16:5-6) ,但也泛指各种能力和效率(箴24:5) 。这里指所强者虐待无防御能力的弱者。
1~3人生本已空虚,更受人强横对待,其苦岂可言喻,真是生不如死(2节 )。
1~3所罗门思想世上受欺压之人的结局之后,便断言他们死去比活更好(伯三11) 。
1-3 人备受欺压:无人安慰比死亡更坏,最好还是那些胎死腹中未见过欺压的。哀恸的人若不来到神面前便不能得医治。
四1~ 十20 传道者在前面三章所说的话,理路清楚,比较容易爬梳出一个头绪。但从本章开始直到十20 ,行文有若《箴》,所卖到的是一小段又一小段的警世之言,广泛触及人生每一面。不过也非全无组织,仍可从其中找到一些主题的线索。例如本章讲人需要伴侣,五1~7 戒勿多言,五8~ 六12 讲财富,九13~ 十20 讲智慧和愚昧。
更重要的是,这些警世之言处处含有前面三章已提出的日光之下人生虚空的立论,同时不断晓谕读者:相信神的生活才是充实而有希望的人生。
因此,四~十章可作为在世上度日的指导。人在世上遇到不少大问题,诸如生活环境的艰苦、孤单、贫穷、强者的欺压、智能不足应付困恼的世事等。作者从人的观点,也从信心的立场来一一分析,指出一条可以乐享人生的道路。
【传四2 】「因此,我赞叹那早已死的死人,胜过那还活着的活人。」
〔暂编注解〕我赞叹。或“我祝贺”。
胜过那还活着的。参伯3:13 和基督谈到犹大时的话(太26:24) 。在某些恶劣的环境下,从某种角度来看,死亡比活下去可能更好一些。所罗门在这里是出于这样的立场。它代表一种心情,是因几千年的罪恶的历史而造成的。现在人们比以前更觉人生的空虚。
【传四2 】「因此,我赞叹那早已死的死人,胜过那还活着的活人。」这个痛苦的断语与二26 和三22 从神手中所接受的生命截然相反。在此,传道者将限在「日光之下」的观点推理至极处。不出自神的忧伤会令人渴望自杀(太二十七5 ,林后七10) 。地上平面的生命观「在暴君的蹙额下没有笑容」(诗一一九50 ,赛二十五8) 。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四3 】「并且我以为那未曾生的,就是未见过日光之下恶事的,比这两等人更强。」
〔暂编注解〕这是悲观主义的看法,是出于魔鬼的,必须以信赖神,坚定地依靠主耶稣来应付(太11:28) 。参保罗坚定信念(罗5:1) 。
【传四3 】「并且我以为那未曾生的,就是未见过日光之下恶事的,比这两等人更强。」未曾出生的,不知生命虚空的,比这些人更好。这里并没有尝试要解决问题(六3~5 ,耶二十18) 。希罗多德(Herodotus ),狄奥尼斯(Theognis ),沙弗克理斯(Sophocles ),西塞罗(Cicero )(参巴顿 )和释迦牟尼(参普仑特 )也提到同样的看法,这并不表示他们在文字上有何关系,乃是见证这问题的普遍性。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四4 】「我又见人为一切的劳碌和各样灵巧的工作就被邻舍嫉妒。这也是虚空,也是捕风。」
〔暂编注解〕人往往陷入无意义的竞争中,彼此嫉妒,惧怕别人胜过自己,心里总得不到满足。
「灵巧的工作」:原作「工作的果效」。
「就被」:或作「乃出于」。
「劳碌」:努力的付出。
「灵巧的工作」:技术的成功。
「嫉妒」:指「嫉妒邻舍」而非「被邻舍嫉妒」。
「我又见人为一切的劳碌和各样灵巧的工作就被邻舍嫉妒」:应该译为「我看见各样的劳碌和各样精巧的工作,都是出于人与人彼此的竞争」(出于新译本 )。
劳碌。即“麻烦”,“辛劳”。
各样灵巧的工作。还可以指“成功的工作”或“有益的工作”。
嫉妒。竞争越剧烈,嫉妒就越严重。这个原理既适用于个人关系,也适用于劳动条件,商业竞争和国际问题。
捕风。寓指世间的成功无法带来幸福的保证。
4~6劳碌和游手好闲,两者都得不到真快乐。人工作的主要动机是竞争,争取财富、权力、地位,力求胜过别人,要是见他人比自己强,嫉妒随之而生,阻碍并破坏了工作的进展;工作岂非又是一场空!可见决定人能否享受工作成果的是神(三13 ,五18) 。反之,放弃努力,完全消极(“抱着手” ),结果等于“吃自己的肉”(自我毁灭 )。“满了一把”是说把两只手掌掩合在一道来捧东西。意思是说,人若能有智慧做到既不贪求(6节 ),又不消极逃避(5节 ),恰到好处的“一把”,就能无争竞,无嫉妒,“享安静”;若是做过了分(“满了两把” ),便会“劳碌捕风”。九7~10 和十一1~10 对此有更详尽的探讨。从《马太福音》十二9~19 ,可以读到基督耶稣得享安静不求“两把”的实例。
4~6第4节描述灵巧的工匠为了竞争而徒然劳碌工作。另一方面,第5节描述相反的极端——愚昧人根本不去工作,结果要“吃自己的肉”,即饿死。第6节说出应有的平衡。
4-6 求利不知满足。
【传四4 】「我又见人为一切的劳碌和各样灵巧的工作就被邻舍嫉妒。这也是虚空,也是捕风。」努力的付出(劳碌 )和技术的成功(灵巧的工作 ),时常隐藏着夺取财富、领导权、权力和地位的动机。古代世界亦有国际性的紧张、劳工问题和阶级冲突。传道者看见,在人类的活动力之下,乃是不断想胜过别人的欲望。在其他地方,智慧书的作者曾描述「嫉妒」的破坏力,它会「激怒」人,使他变得残酷(箴六34) ,会毁坏人的身体(箴十四30) 。这是「日光之下」生命的另一幽暗面,因为由此可见人的努力在每一个阶段都会被毁坏。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四5 】「愚昧人抱着手,吃自己的肉;」
〔暂编注解〕但这一切(4节 )却不可成为怠惰人的借口。
「吃自己的肉」:即「自取灭亡」。
「抱着手」:「懒惰不工作而无聊」的意思。
「吃自己的肉」:捱饿。
抱着手。即“抱着双手”。原文指懒惰(箴6:10 ,24:33)。
吃自己的肉。犹太解经家认为这指一个精神麻木的人坐下吃饭,只顾今生的宴乐。他们引用出16:8 和赛22:13 来支持这种解释。也许更合理的解释是懒惰的愚昧人将极其贫困,累及家人。
【传四5 】「愚昧人抱着手,吃自己的肉;」这恰与第4节相反。我们已经看过疯狂争夺权势的一幕,现在则来看完全漠然的放弃者。他的状况被分析为自食其肉──吃自己的肉。抱着手表示懒惰(箴六10) 。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四6 】「满了一把,得享安静,强如满了两把,劳碌捕风。」
〔暂编注解〕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提前6:6) 。
「把」:原指「手掌」。
满了一把,得享安静。直译是“手中满了安静”。原文暗示杯状的手。“安静”无疑指内心的平安。该词在传6:5 里是“安息”,意为幸福;在传9:17 中亦为“安静”,意为温柔(赛30:15) 。
满了两把,劳碌。积极活动,匆忙奔走,每天做大量的工作,为了得到最大的收获。但充实幸福的人生并不取决于今生物质的丰富。
【传四6 】「满了一把,得享安静,强如满了两把,劳碌捕风。」一把安静(译注与和合本略有出入 )是介于4节喧闹的争夺与5节逃避主义之间的中庸之道。两个把字是不同的希伯来文;第二个是指将手捧起来尽可能的多拿(出九8) 。智慧之路是要多取(满了一把 ),但却不要太多(满了两把 ),如此便会发现生命是在掌握中(一把 ),而非一种不能的努力(捕风 )。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四7 】「我又转念,见日光之下有一件虚空的事:」
〔暂编注解〕所罗门讲到另一种生活现象——贪婪。
7~12讲孤单不信神的人生活的苦况。此人既无朋友又无亲戚,虽有赀财,心里空虚,不知为谁劳苦!无伴或无后也是人生一大苦(一13) ,跌倒无人扶(10节 ),睡觉也不暖(11节 )。双拳难敌四手。人多又能团结才是力量(9-12节 )。
7-12 钱财不能为友:没有家庭的人缺乏同甘共苦的伴侣及对象,实在是苦。他终日劳碌,不为他人,不为享福,乃为钱财,但钱财不能充作伴侣,给他带来满足。人就是需要亲密的关系及互相分享的生活,叫人彼此扶持、辅助及保护。
【传四8 】「有人孤单无二,无子无兄,竟劳碌不息,眼目也不以钱财为足。他说:我劳劳碌碌,刻苦自己,不享福乐,到底是为谁呢?这也是虚空,是极重的劳苦。」〔暂编注解〕这个人没有家人,没有人与他分享劳碌所得的回报,他却继续积蓄钱财。
孤单无二。孤单一人,没有朋友或亲人,也没有继承人继续他的工作。
无子,无兄。这是令人感伤的孤独场面,使人失去了工作的动力。供养亲人是一项高尚而又令人满意的工作。为所爱的人担负责任是发展品格的有效途径。没有这样的动机,人就会以自我为中心,心中善行的泉水会干涸。
息。即“停止”,源于动词“切断”。这个孤独者不对他人负责,继续辛劳,热心攒财,而这种热心本应用在更高尚的目标上的。
以钱财为足。他财富积攒得越多,欲望就越强烈。他贪财之心永不满足(箴27:20) 。几乎不会有人以钱财为足。
刻苦自己。(nephesh 诗16:10) 。这个贪婪的人从来不问为什么自己不停地工作。他因欲望而盲目,专心积攒财富,永远得不到满足。基督徒的美德乃是勤劳而神手下完全的满足(罗12:11 ,弗4:28 ,提前6:8 ,来13:5) 。基督徒不应该懒惰(箴12:24 ,传10:18) 。
极重的劳苦。或“一件坏事”,“一项倒霉的任务”。
【传四9 】「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因为二人劳碌同得美好的果效。」〔暂编注解〕两人同心协力往往取得不止双倍的收获。“果效”的原文常用来表示工资。可指仆人(创30:28-32) 和士兵(结29:18-19) 的酬劳,以及牲口的租金(亚8:10) 。
9~12有一个能扶助(10节 )、取暖(11节 )和保护(12节 )的伙伴和朋友,不是好得多吗?这段从旅行者的经历作出模拟,他们若结伴而行,其中一人跌倒,另一个就可以给他扶助,他们在寒冷的夜晚也能彼此取暖,而且面对敌人的时候也有更好的保护。三个朋友在一起(“三股合成的绳子” )可以结合更强的力量。
【传四9 】「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因为二人劳碌同得美好的果效。」劳碌的意思非常广泛,无论是何种责任或工作,友伴都能协助,胜过困难。果效(~sa{k[a{r )常指「薪资」,但有一种更一般的用法(创十五1 ,代下十五7 ,诗一二七3) ;在此是指经由合作而得到的成功。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四10 】「若是跌倒,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没有别人扶起他来,这人就有祸了!」
〔暂编注解〕跌倒。原文可指摔倒,死亡,落入他人手中,或事业上的失败。最后一个意义适用于本节,指一个人面临逆境时,他的同伴来搭救他。古代的旅程因设施落后和抢劫而充满危险。在一个人可能遇险的地方,二人同行会安全些。合作很重要,孤立则很危险。参门徒的差遣(路10:1) 。共同享受事业成功的喜乐乃是最大的福气(徒13:2 ,14:27)。
【传四10 】「若是跌倒,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没有别人扶起他来,这人就有祸了!」第一个实例的背景是跌落沟渠或深坑( 参创十四10 ;路六39 ;。孤单一人跌落可能会丧命,特别是在夜间。但这句谚语却不止是论身体的伤害;判断的失误,或其他类型的「跌落路旁」,同样需要别人的扶帮。希伯来文全为复数(「如果他们跌倒……」 ),但偶尔复数亦可「指一个不定的单数」222 ,因此此处的意思为「如果二人之中的一个跌倒……。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四11 】「再者,二人同睡,就都暖和;一人独睡,怎能暖和呢?」
〔暂编注解〕当时远行的人须在野地露宿,睡在一起可以取暖。
第10节讲到了困难中的帮助和支持。这里则讲到舒适问题。所罗门想到白天酷热之后夜间的寒冷,以及百姓的贫寒。他们的被褥往往就是自己的外衣(出22:26-27) 。
【传四11 】「再者,二人同睡,就都暖和;一人独睡,怎能暖和呢?」这可能意指丈夫和妻子,但在以色列寒冬夜晚旅行的人(耶三十六22、30) 是紧挨着睡觉的。这句谚语是提到在逆境、试炼以及忧伤中的友伴。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四12 】「有人攻胜孤身一人,若有二人便能敌挡他;三股合成的绳子不容易折断。」
〔暂编注解〕有人功胜孤身一人。这里强调帮助和保护的福气。格言“团结就是力量”表达了相同的真理。
三股合成的绳子。三股绳子如果分开,其中的一股就很容易拉断。但如果拧在一起,绳子就难以拉断。
有的注释家对这一节无限引申,认为是暗示三位一体。他们引用拉撒路和他的两个姐妹马利亚和马大的情谊,和基督选择三个门徒陪祂去客西马尼园的例子。这样的假设是应当避免的。
【传四12 】「有人攻胜孤身一人,若有二人便能敌挡他;三股合成的绳子不容易折断。」第三个实例取材自夜贼或路上的强盗。孤独的旅行者可能会被制服,人数愈多愈安全223 。三股合成绳子的力量为古代的箴,在苏美和亚喀得的经文中可以见到224 。以 X,X+1 列数目,在旧约中极为普遍(传十一2 ,摩一3) ,一般是指该对象的充足分量。225 从二移转到三,可能是暗示「二」并没有特别神圣之处,同伴的数目可以扩大到更多个。哥笛斯认为,这里是指一对夫妇生子而言。在某些范畴中,进步是由独立能力的强弱来衡量,然而在这个范畴,属灵的成长却是由相互依赖的增进来评断。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四12 三股合成的绳子】
这句显然是古代近东人所共知的说话。在苏美故事《吉加墨斯和活人之地》(Gilgamesh and theLand of the Living )中,二人紧张地预备和可怕的胡瓦瓦作战时,吉加墨斯如此鼓励恩基杜,指出他们能够互相保护,因此必然得胜。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传四13 】「贫穷而有智慧的少年人,胜过年老不肯纳谏的愚昧王。」
〔暂编注解〕“少年人”在旧约中可指自青年至中年(王上十二8 ,十四21) 。
「不肯纳谏」:原文显示是「不肯再纳谏」。表示老王原来是愿意接纳谏言的。
「少年人」:不是指「青少年」,而应该是指「年轻人」,此字用在十七岁的约瑟身上,也用在罗波安的四十多岁参谋身上。
少年人。译为“青年人” 可能更好。该希伯来语词曾用来指十七岁的约瑟(创37:30) 。还用于其他许多章节(王上12:8-10 ,代下10:8-10) 。
愚昧。即“可是愚昧”。
纳谏。该词词根意为“建议”、“开导”、“商议”、“警告”。这个国王在年老时非常固执,自行其是,顽固地拒绝一切建议,从而给自己,他的百姓和国家带来危害。
13~14与前面的经文相对照,这里显示作者是由「友伴的好处」想到孤立而自以为是的愚昧。
13~16人年纪大,经验丰富,受人敬重(利十九32) 。但人年老若不肯虚心,智慧可能不及年幼的心。这一节讲一个王,年纪老迈,孤独无侣,过分自信,以致不听劝谏,为国人所弃,权力落入新王手中。新王出身卑微却有智慧,取得国人拥戴。可是他有一天也会老去,为人所弃,像老王一样孤独(16节 )。可见只求上进而不要神也是春梦一场。
13~16那“从监牢中出来”作王的穷小子,忘记百姓是多么的善变;他可能被另一个篡夺者取代,再一次回复贫穷。
13-16 声誉是短暂的:在人生五光十色的奖赏中,声望确是最吸引人的。这里提到一个智慧卓越的青年,在百姓热切的拥戴下离开监狱,代替老弱无能的君王执掌王权,但他后来亦同样受人唾弃。声誉之短暂及世事之变幻亦由此可见。
【传四13 】「贫穷而有智慧的少年人,胜过年老不肯纳谏的愚昧王。」下一个单元与孤立(四7~8) 和友伴(四9~12) 的主题有关,因为13节继续强调自以为是和愈来愈孤立的愚昧。曾有许多人尝试分辨这几节的人物是指谁,但没有一种说法完全令人信服226 。这种现象太普遍了。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四14 】「这人是从监牢中出来作王;在他国中,生来原是贫穷的。」
〔暂编注解〕「监牢」:有古卷作「叛乱」。
从监牢中出来。可能寓指环境的拘束。年轻人可能克服了面前不利的条件。如果他聪明可教,就会取得人生的成功,甚至得到国家最高地位(王上11:26-28) 。
贫穷。一个不聪明的国王如果不关心自己臣民的利益,就会被罢免,遭受大苦难,甚至丧命。
【传四14 】「这人是从监牢中出来作王;在他国中,生来原是贫穷的。」这一节困难的地方是在于他的含糊。解释的方法之一,是:因为他(这年轻人 )已从监牢中出来228 成为君王,虽然他(这年轻人 )在他的(年纪较大的王 )国中生来原是贫穷的(参 NASV 版 )。这似乎是最可能的译法(哥笛斯和亚达斯认为如此 ),因为14节的贫穷人与13节的贫穷却有智慧的人为同一人;而国中所隐射的王与13节的王相同。对于这一类含混不清的句子,最好的办法似乎是使钥字保持一贯的意思229 。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四15 】「我见日光之下一切行动的活人,都随从那第二位,就是起来代替老王的少年人。」
〔暂编注解〕我看见。一个过渡词。
第二位。可能指热情转向了接替被罢免者的新执政者。
【传四15 】「我见日光之下一切行动的活人,都随从那第二位,就是起来代替老王的少年人。」这一节可能译为:「我见日光之下一切行动的活人,都随从那第二位,就是起来代替他的少年人」(NIV 与此相似 )。第二位少年人带来一些困难。有人以为是指另外一位,第二位少年,当第一位少年人老的时候,旧事又重演(巴顿尝试如此解 )。另一些人认为这里太过复杂,便将第二位省略,视为抄写之误。第三种方法是将老王当作「第一位」,年轻人为「第二位」,而翻译如上,「第二位,就是……少年人」,虽然希伯来文很少如此。第一种解释使这一段过份复杂;第二种解释没有原文可资证明;第三种最令人满意。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四16 】「他所治理的众人,就是他的百姓,多得无数。在他后来的人,尚且不喜悦他。这真是虚空,也是捕风。」
〔暂编注解〕就是他的百姓。有文本为“在他们前面”,原文意为“他所领导的”(撒上1816 代下110 )。
多得无数。继续描述15节所述众人的热情。前半句“他所治理的众人”有助于该词的理解。
不喜悦他。今日的公众的喝彩可能在明天变为公众的谴责。约瑟在埃及的经历就说明世俗之见的无常(出18 )。
【传四16 】「他所治理的众人,就是他的百姓,多得无数。在他后来的人,尚且不喜悦他。这真是虚空,也是捕风。」百姓多得无数接下去是一个同位格的句子:「所有都在他面前」。这种表达很难懂,但金司博指出「在面前出入」,是「引导」的意思(民二十七17) 。刘普德所译:「那些跟随他的人」便是采取这种想法230 。虽然这位年轻的王得到大多数人拥护,但却不长久。人是易变的,他们可以在新王莅临时挥动棕榈枝,几天之后却喊着:「钉他十字架。
」——《丁道尔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第 4章 )】
1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似乎是与神美好的计划互相矛盾的,试列举之。为解决这些矛盾,「传道者」指出了什么真理?参3:16-4:16; 5:8-9。
2信徒面对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应采什么态度和行动?又应如何向世人发挥合作的力量呢。
【传四1 】「看哪,受欺压的流泪。」
弟兄,你有没有听见孩童的哭泣?随着年月的增进,痛苦益加赠多。他们的头靠着母亲,仍不能忍住眼泪。小羊躺在草地,小鸟在巢里啁啾,小鹿在日影下嬉戏,小花向西方吐气。但是幼小的孩童,他们正在痛苦!他们在哭泣着,那该是别人玩耍的时候,该是自由的地方。
这是一个悲惨、悲惨的世界,或许要更加凄惨。我们好似还没有到达最黑暗的时光,有欺压者的眼泪,幼小的孩童,被恐惧所惊吓的难民,许多家庭有可怕的情况!历代的眼泪涵集在一起,可使大船在上面浮起。
讲起来并不苦难。我们的国族是在罪恶之中,我们转离神,偏行自己的路,承受苦难、眼泪、荆棘、及死亡的咒诅!这是确实的,许多人无辜受苦,也成为替罪的牺牲,因为我们人类是息息相关的,在大能神的安排之下,全人类都是互为关联的,神秘的相合无可解体。在亚当里所有的人都要受苦痛,流眼泪,最后必然死亡,在基督里所有的人也都要活过来。苦难是冗长的,但是全能者必来制胜仇敌,释放囚者,均分掳物。
神知道我们的忧苦,将我们的眼泪放在皮袋里,为我们受苦,并且将我们放在祂心中,我们体验起来应得安慰。
──迈尔《珍贵的片刻》
【传四7~8 没有家的人】这里刻划了一个人,他既没有朋友(孤单无二 ),也没有近亲(无子无兄 )相伴。他的成就虽然丰富( 获致钱财,却不能满足他。同伴或子嗣可能很好,但却一个也没有。这是生命虚空的一部份,是一种命定的苦难,无法躲避(一13) 。
一个没有同伴或家庭的人也会殷勤工作,彷佛在为某人而活(诗三十九6) ,但究竟是为谁呢?按世俗的前提(日光之下 7节 ),没有答案。安布罗斯(Ambrose )和耶柔米建议,所缺乏的朋友是基督,这看法虽超越了传道书的范围,却没什么错(参金司博 )。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四7~12 人有孤单的时日】
人有孤单的时日,孤单是很难忍受的。俗语说:「独食难肥」从这话亦可以意味到孤单的滋味。一次在报章报导美国有一个富翁,家财有三十亿美元之多;但这人悲叹自己孤单寂寞,到五十五岁时,仍然独身。有许多女人可能因他有钱,才会喜欢他,故此他不信任女人。他有许多别墅和劳斯莱斯名贵汽车,但没有人与他共享,他向记者说:「虽然我很富有,但仍是形单影只」,他非常孤寂忧伤。
——刘承业《从虚空到有意义的人生──传道书的研究》
【传四8 若非叫人认识神,所留一切尽是虚空】我在这里也是觉得(希望不是消极悲观 )就算你是亿万富翁,你的钱没有给儿女、也没有拿去吃喝嫖赌掉,而是捐给文化事业,盖了个博物馆、大学,各位,你再看看伟大的台大制造出来的学生;在美国新英格兰区,(每次想到这些曾经都是很敬畏主的地方 现都堕落了! )像美国的女同性恋大本营,都在当年清教徒的这些大学里面;德国也是这样。你真的是留了一大笔钱给人家盖音乐厅、博物馆、大学,真的就有益吗?人不认识上帝,这些文化的事业我觉得就是比较炫丽的虚空而已;真的还是虚空,我们一定要让人认识主。虽然我们也承认在世界上有不同的虚空,你去盖大学、游乐场应该是比赌场要好一点;但如果结局都是到地狱里去,我们实在是不以盖一个大学为满足。—— 康来昌《传道书》【传四12 联合的功效】「有人攻胜孤身一人,若有二人便能敌挡他。」
孤僻的人,要作第一,永远是第一;但遇到战争的时候,就很容易成为第二了。 神的儿子主基督耶稣在世的时候,很注重联合的力量。在训练门徒的时候,总是差遣他们两个两个的出去工作(可六7 ,路一○1 ) 。在需要骑驴进耶路撒冷的时候,祂差两个门徒去牵驴使用(路一九29) 。在预备逾越节最后晚餐的时候,祂也是打发彼得,约翰二人同去(路二二8) 。 律法禁止凭一个人的见证定人的罪:至少要有两个人作见证,才可定案(约八17 ,申一七6 ,一九15) 。在“要收的庄稼多作工的人少”的环境,主耶稣不是派一人兼顾两三个教区,却是差遣门徒,两个两个的出去(路一○1-3 )。五旬节后的教会,仍然是继续这个原则(徒一一25-26 ,一三2-3) 这表示初期教会信得过主耶稣没有搞错了算术和战术。这样不会使工人荒更加严重,而是提高效果,间接是解决工人荒的良策。
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 因为二人劳碌同得美好的果效。 若是跌倒,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 有人攻胜孤身一人,若有二人便能敌挡他; 三股合成的绳子不容易折断。(传四9-12)
合成的力量,大过分开的力量。需要负担大重量的绳子,用分为三股的微弱细绳,必然不能维系,折断使物件坠落在地上;合成一条大绳子,就粗壮得多。圣经又说:“一人追赶千人,二人使万人逃跑”(申三二30) 。人数加一倍,合在一起的效果竟大了十倍。所以不要以分布广为夸口,伸展得远而单薄;属灵战争不是为了意气,是以得胜荣耀主为目的。 无论怎样健全的人,也有软弱的时候,有时灰心,有时患病,甚至怠惰起来,或在情绪低沉的时候,受了试探,有时为过犯所胜;有两个人在一起,就可以扶持相顾,而不会孤单无助。在天国路上,争战需要有人同心相助,卫道也必须合作。只有兴趣建立一言堂的人,免不了垮下去。为了主的事工,要忠心,有智慧,同心合作,抵挡仇敌,打美好胜仗。 这个道理不难理解;但问题是谁愿作第二人。华人教会特以缺乏合作知名。愿圣灵感动我们,肯为主牺牲己见,学习互相勉励,彼此建立,同心若金,攻错若石,完成主的使命。
── 于中旻《传道书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