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后悔药是没处买的,你看亚哈随鲁王……
亚哈随鲁王可能事后又想起瓦实提以往的好处来,但他已经降旨将她逐出,此时后悔也晚了。
“三千宠爱于一身,六宫粉黛无颜色”──以斯帖的命运是凶是吉?
波斯王除了爱搜集大量珠宝,也爱搜罗众多美女。年轻处女离乡背井,住进皇宫后院,专候皇帝召唤服事他。她们甚少见到皇帝,生活枯燥乏味。如果以斯帖不被选中,她的命运也一如其他女子──皇帝见她一面后便把她忘记。但以斯帖极得皇帝欢心,得封为后,取代了瓦实提的位置。皇后较妃嫔的地位高,享有较多自由,影响力也较大。虽然如此,由于以前的皇后被认为滥用自由,因此以斯帖的特权也受到限制。
末底改
末底改的身世如何──
末底改是犹太人。犹太人自一百多年前被掳至此以来,人口已经倍增。他们享有很大的自由,获准从商做买卖,并在朝廷任官,。
末底改到底有没有被掳的经历?
圣经说耶路撒冷被毁时,末底改亦被掳走。果真如此的话,末底改此时已逾一百岁了。这疑点可解释为,在这里“末底改”亦可指“末底改的家人”;被掳走的极可能是末底改的父母、祖父母,甚或曾祖父母,而不是末底改本人。
耶哥尼雅又称为约雅斤。
以斯帖为甚么要对自己的身分保密?
以斯帖实质上没权力,也不能常见到皇帝,因此最好不随便暴露身分。虽然身为神的子民,我们有责任勇敢地表明自己的身分,但有些时候,对此保持缄默,直至适当时候才予以表露,不失为上策。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可以让别人从我们身上看到神的作为。
“这是神对我的安排吗?这有何意义?”也许在将来你会看到……
早在犹太人面临灭族威胁以前,神已把以斯帖放在皇后的位分,到困难出现时,便有合适的人选提供帮助。在转工或环境转变时,即使你看不透神的心意,也当知道,神把你放在某一位置,或许是为了将来有需要时,透过你而有所作为。
既已选立了王后,为何再次选美?
亚哈随鲁王第二次下令召集少女,不是为选立皇后,而是满足他自私享乐的欲念。
“挂在木头上”的意思是──
在以斯帖所处的时代,把犯人吊在木架上,让他们气绝身亡,是很普遍的治罪方法。
经文:
19第二次招聚少女的时候,末底改坐在朝门。20以斯帖遵照末底改所嘱咐的,没有将籍贯宗族告诉人;以斯帖照末底改的吩咐去做,正如受他抚养的时候一样。21那时候,末底改坐在朝门,王有两个守门的太监,辟探和提列,恼恨亚哈随鲁王,想要下手害他。22末底改知道了这件事,就告诉以斯帖王后。以斯帖以末底改的名向王报告。23这事经过查究后发现是真的,二人就被挂在木头上。这事在王面前记录在史籍上。
这段短短的情节成了整个故事发展的小插曲,却占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成为后来末底改被提升到尊荣地位的原因。作者将两位太监密谋刺杀亚哈随鲁王事败这一事的重要性,延后到才显露出来。
这段谋害事败事件在以斯帖被立为后之后发生,但没有具体指出何时,只说是在「第二次招聚少女的时候」(19a节)。究竟「第二次」是甚么意思呢?这节经文的困难在于没有提到第一次招聚少女,而且七十士译本和犹太历史家约瑟夫均没有这一节的首句。「第二次」可能是那次选后之后,那些未有机会见王、被送到第二院与其他妃嫔同住的少女,被王再次召见。因为以斯帖虽已被立为后,但这并不表示贪淫好色的亚哈随鲁就此罢休,不会继续拣选新的秀女来补充后宫的佳丽。
以斯帖被立为后,而末底改也在朝中得到一官半职。那时他们俩者之间的关系没有人知道,而以斯帖的犹太人身份仍被隐藏。因此,末底改的官职未必与以斯帖为后有关连。朝门口是处理官方事务的地方,末底改可能是一位坐在朝门处理民事的法务官,因而有机会听到谋害王命的计谋。
两位守门太监辟探和提列,因不满亚哈随鲁而密谋下手刺杀他(21节)。他们是因为拥戴瓦实提,反对以斯帖被立为后而迁怒于王,抑或是个人原因憎恨王就不得而知了。总之,他们对王的强烈怒气导致密谋进行政治刺杀。波斯统治时期,暗杀君王事件常有发生,甚至儿子谋害父王的事亦非罕见。历史记载显示,亚哈随鲁虽然逃过了此劫,但十四年后,正值他统治的第二十二年(即主前465年),他在同类的叛变中被王宫的侍卫长和太监刺杀,且死在自己的床上。
亚哈随鲁这次及时逃过一劫,全因末底改通风报信给以斯帖,而以斯帖照实以末底改之名转告给王知道(22节)。照波斯国的惯例,功臣的名字会被记载到王的编年史里,放进王宫的档案中,并会得到实时慷慨的奖赏。可是,亚哈随鲁却忘记实时回报末底改。这小插曲就此唐突的结束。读者摸不着头脑,甚至会为末底改打抱不平。然而,末底改却默不作声,没有为自己争取甚么,只深信神有祂作事的时间。事后证明这次迟来的回报,背后确实有神的掌管,阻止了日后犹太民族灭族的厄运。
思想:我们可能也像末底改一样,有得不到实时回报的经历,甚至受到不平等的对待。那时,你是否心怀不平呢?求主给我们信靠的心,切记保罗的劝勉,「不要自己伸冤,宁可给主的愤怒留地步,因为经上记着,主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深信时候到了,必有合时适切的回报。
经文:
12众女子照例先涂抹身体十二个月:六个月用没药油,六个月用香料和涂抹的香膏。满了日期,每个女子挨次进去朝见亚哈随鲁王。13女子进去朝见王是这样:从女院到王宫的时候,凡她所要的都必给她带进去。14晚上她进去,次日回到另一个女院,交给掌管妃嫔的太监沙甲。除非王喜爱她,再提名召她,她就不再进去见王。15末底改的叔叔亚比孩的女儿,就是末底改收为自己女儿的以斯帖,按次序要进去朝见王的时候,除了掌管女子的太监希该所分派给她的,她别无所求。凡看见以斯帖的都喜欢她。16亚哈随鲁王第七年十月,就是提别月,以斯帖被引入宫中朝见王。17王爱以斯帖过于众女子,她在王面前蒙宠爱胜过众少女。王把王后的冠冕戴在她头上,立她为王后,代替瓦实提。18王为所有的官长和臣仆摆设大宴席,称为以斯帖的宴席,又豁免各省的租税,并照王的厚意大颁赏赐。
亚哈随鲁滥用他君王的权力,动用了国家的财力物力,召集波斯127省的各方佳丽,足足用了一年时间进行让少女们膏油抹身、按摩身体及沐浴熏身的准备工夫。这一年的预备工夫,当然也包括了学习宫廷习俗及皇室礼仪的训练。这么大肆铺张就只是为了满足一己之欲。
这次佳丽的选拔竞争必然相当剧烈,每个女子只有一次机会见王。这些美貌少女当然不是被王召见那么简单,而是要用她们的身体来取悦亚哈随鲁。作者在12至14节这几节经文里,用了五次「进去」(bo)这个动词,表面上是指女子进去见王,但同时是指到与王有一夜之欢的委婉说法。众多少女只有见王一次,被选上的机会实在是极其微小,但她们承受的风险却是极大的。一旦不被选上,就被送回另一个女院,除非王喜悦再传召她进宫,否则就没有机会再见王面,在后宫孤寂终老。
按波斯国规矩,皇后选拔通常来自贵冑和王室七个内阁大臣的府中,不过,有些波斯王拔扈专横,随时违规去拣选他所喜爱的女子。历史记载亚达薛西王二世的后宫有360位各地招来的美貌非凡妃嫔,而波斯王的后宫每年都招聚500个年青男子,被阉为太监服事王室。犹太拉比将以斯帖与撒拉、喇合和亚比该并列为四大美女。因此,以斯帖虽是一介庶民,也因着她的美貌而被召入宫。以斯帖被召入宫成为亚哈随鲁的皇后,这桩与外邦人通婚的事可能会令读者困扰,但作者没有直接处理这个疑问。以斯帖嫁给亚哈随鲁可被视为「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选择,结果是使犹太民族得到更大的好处。以斯帖在犹太人的心目中占一席位,她没有被视为外人或路人甲,而被称为亚比孩的女儿,更是末底改的养女(17节)。
以斯帖不但像瓦实提和其他女子一样「容貌娟秀」,更是「形体美丽」《吕》。简言之,她容貌和身材都艳压群芳,脱颖而出,得到亚哈随鲁的青睐,拣选她为皇后代替瓦实提。可是,体态容貌只是入门而已,以斯帖的内在美才是她超越各女子的因素。她的内在美包括温柔顺服,遵守末底改的吩咐(10、20节)、能克制,不把犹太人身份随意泄漏(10节)、虚心接受希该的建议和朴实不贪婪(15节),及与别人相处融洽,得到希该和别人的喜爱(15节)。
思想:诗歌「主,我愿像你」《生命圣诗391首》的副歌:「主,我愿像你,主,我愿像你,荣耀的救主,像你纯洁;愿你的甘甜,愿你的丰盛,愿你的圣形深印我灵。」外在美是天生的,但内在的品格美更为重要,求圣灵转化我们的生命,更像我恩主。
经文:
5书珊城堡中有一个犹太人名叫末底改,是便雅悯人基士的曾孙,示每的孙子,睚珥的儿子。6从前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把犹大王耶哥尼雅和百姓从耶路撒冷掳来,末底改也在被掳的人当中。7末底改抚养他叔叔的女儿哈大沙,就是以斯帖,因为她没有父母。这女子容貌美丽;她父母死了,末底改收她为自己的女儿。8王的谕旨和敕令传出之后,许多女子被招聚到书珊城堡,交给掌管女子的希该;以斯帖也被送入王宫,交给希该。9希该眼中宠爱以斯帖,就恩待她,急忙给她涂抹的香膏和当得的份,又从王宫里挑选七个宫女来服事她,使她和她的宫女搬入女院上好的房屋。10以斯帖未曾将自己的籍贯宗族告诉人,因为末底改嘱咐她不可叫人知道。11末底改天天在女院前徘徊,要知道以斯帖是否平安,过得如何。
选召年轻女子入宫的命令一出,末底改和以斯帖两位人物就随之进场。作者首先较详尽的介绍犹太人末底改的家族背景;他收养了以斯帖为自己的女儿(7d节),「他是便雅悯人基士的曾孙,示每的孙子,睚珥的儿子」(5b节)。末底改出自便雅悯支派,与扫罗王有家族渊源,同属便雅悯支派。扫罗的父亲也名叫基士(参,但末底改的父亲基士与扫罗的父亲显然不是同一位人物,因以斯帖记中的基士是被掳到巴比伦的。作者凸显末底改与扫罗之间类似的地方,可能是预示后面和亚甲人哈曼之间的冲突,与扫罗和亚玛力人的争战作平行比较,藉此显出扫罗不能成就的事,在数世纪后,便雅悯支派的末底改却能除去亚甲王的后裔哈曼。
此外,作者交代末底改在书珊城,是因为他也在被掳的人中(6节)。若耶哥尼雅于公元前597年左右被掳时(参,末底改也在其中,而这里的事应发生于公元前483年,那么末底改此时应该约有一百二十岁。因此,「末底改也在被掳的人当中」(6b节)应该不是指他自己,而是指到他的先祖。原来这句话的希伯来文并没有末底改一词,而是用关系代名词「他」,这个「他」可以是指基士或末底改。《思高译本》译作「克士(即基士)是巴比伦王拿步高由耶路撒冷将犹大王耶苛尼雅掳去时,被掳的俘虏之一」(6节)。英文新国际译本(NIV)和新修订本(NRSV)也采用相同的翻译。因此,这里的「他」应该是指末底改的家族而非他本人。诚然,当犹大王被掳,也可说是所有神的子民亦被掳,也可说是包括了那些其后在巴比伦出生的犹太人。
作者随后介绍末底改的养女,她在故事中像但以理和三位朋友一样有两个名字:巴比伦名字是哈大沙、希伯来名字是以斯帖。这表明她有双重的身分,穿梭在两个文化间。末底改嘱咐以斯帖要隐藏她的犹太身分,这是为了避免减少她成为皇后的机会,抑或是恐怕反犹太人情绪蔓延,那就不得而知了。作者有意留下空间,刻意缄默,好让读者自己去揣摩思考。
以斯帖像其他女子一样被送入后宫,交给太监希该(8b节)。这卷书用许多被动时态的词来描述事件的发生,显示当中的人所遇的一些事情,是人自己无法控制的。犹太人被掳去(6节),及以斯帖是被送入宫(8节)都是超过他们所能控制的。但这种看似不由得我们控制的事,却让我们体会到背后那看不见的神在牵引掌管着。
思想:你深信许多人的能力不能控制发生的事,背后都有神在照顾护理吗?求主使我们看透万事背后都有神的掌管和引领。
经文:
1这些事以后,亚哈随鲁王的愤怒平息,就想起瓦实提和她所做的,以及自己怎样降旨办她。2于是王的侍臣对王说:「请派人为王寻找美貌的少女;3请王派官员在国中各省招聚所有美貌的少女到书珊城堡的女院,交给王所派掌管女子的太监希该,给她们香膏涂抹。4王眼中看为好的女子可以立为王后,代替瓦实提。」王以这话为美,就照样做。
第二章的气氛与第一章截然不同,从欢乐喜气洋洋的宴席转为沉寂郁郁寡欢的场景。我们看到一个受了挫折的男人,沮丧孤寂,脑海里盘旋着怎样填补那受挫的心灵。「这些事以后」(1a节)就是指瓦实提皇后被贬之事;亚哈随鲁的心情平复下来,心里想念瓦实提,对自己三年前听从臣仆的建议,鲁莽所下的御旨感到后悔。奈何「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何况是贵为一国之君的他呢?
瓦实提被废时是亚哈随鲁王在位第三年,以斯帖被立为后是在亚哈随鲁王在位第七年,而选后之事足足用了一年的时间(参。因此,「这些事以后」(1a节)已经是瓦实提被贬三年之后的事了。但为何已经是三年前的事,到现在才勾起午夜梦回的寂寞呢?
据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载,由于亚哈随鲁的父亲曾在雅典被希腊打败,他一直都处心积虑想为父亲报仇,就在这些年间,出兵攻打希腊。可是,他不单战败沙场,无功而返,更耗损了波斯国大量财富;更严峻的是他打败仗后的生活荒淫无度,不单对自己兄弟的妻子产生情愫,更和一些波斯权贵的妻子调情。他身边虽然不缺少女人的陪伴,但现在战事已过,回到书珊王宫,难免触景生情,想起了那最了解他的瓦实提。
那些侍立王面前的大臣当然晓得察言观色,深知王的心意,于是建议为王来一次「立后大会」,在全国各地寻找美貌少女,选为皇后,代替瓦实提的位置。选立皇后的过程非常缜密,全国选拔出来的年轻少女都会受到三重的保密:她们会被带来书珊城堡、安顿在后宫之中,及受到太监希该的照顾保护(参。这样慎重的安排,为的是只有王本身才可以接触这些少女,只有王才可以欣赏她们的美貌。
就是为了满足这位皇帝的一己之欲、为了取悦于亚哈随鲁,全国上下年轻适龄的美貌少女都起了变化。这场王室「选美大会」不能与现今的选美大会相提并论,因为有许多家庭将会起剧变。王室大肆甄选佳丽入宫,或许有少数人会渴望借着以选上及得王恩宠而扶摇直上,家人也因而得到荣华富贵,但肯定有许多年轻貌美的少女是被迫与家人分离的,甚至有些订了婚盟的也可能会被迫分离而进入深宫。正所谓:「一入侯门深似海」,何况是被迫入宫呢?被选为后的只有一人,其余的年轻少女可能就会被留在后宫与世隔绝、被冷落在深宫里孤寂终老!
思想:一个人的决定影响那么多人的生命。就算我们不是位高权重,只是一介庶民,但我们每个抉择都会对自己及别人或多或少有不能逆转的影响。求主帮助我们小心谨慎人生的每一个决定。
…王所喜悦尊荣的人,当如何待他呢?……参考经文: ;提要
末底改是便雅悯人,扫罗王基士的后人,主前597年末底改的一家与犹大王约雅斤一同被掳至巴比伦。末底改戏剧性的一生,与他的堂妹也是他的养女以斯帖连在一起。以斯帖父母双亡后,末底改用爱心把她抚养长大。以斯帖甜美的性格和坚定的信仰,必定深受末底改的教导和影响。上帝藉著末底改的手拯救以斯帖,然后再藉著以斯帖的手拯救以色列,上帝的大能和工作,就是藉著这些顺服的人,忠心无悔地奉献来完成。
末底改名字的意思是「卑微」,这也正是符合他一生的见证。当时他在朝门担任某种工作,因此正好听到有人密谋要暗杀亚哈随鲁王,他便透过王后以斯帖上告于王,并且将此事登录在官方史录中。后来,这件事却在犹太人遭遇危机之时,上帝激动王的心,使他不能入睡,王命人遍查记录发现末底改曾经救了他,却没有得著报赏。原本恶人哈曼要将末底改处死,王却因这件事,反而要哈曼去执行尊荣末底改的命令。;何等奇妙,在每一件事的背后,上帝掌管一切,保守祂的儿女。
小档案地点:书珊城职业:犹太人的领袖,后来成为波斯国的宰相亲属:父亲──睚珥,养女──以斯帖同时代的人:亚哈随鲁王、哈曼默想1.没有末底改悉心用爱将以斯帖抚养长大,就没有后来整个以斯帖记的奇妙经历。因著末底改忠心顺服的完成上帝交付他的使命,使得以斯帖能在关键时刻拯救以色列人。今天的教会,需要更多的末底改,以便能带出更多的以斯帖。2.末底改名字的意思是卑微,他愿意隐藏在以斯帖的背后,协助他的同胞,执行上帝的计划,上帝僕人的首要条件就是谦卑。祈祷主啊!末底改虽是卑微的人,但他却拥有壮志,要拯救自己的同胞,执行上帝的计划。愿我学习末底改在主前的谦卑,在人前的勇敢、有胆识。
王爱以斯帖过于爱众女,她在王眼前蒙宠爱……王就把王后的冠冕戴在她头上,立她为王后。参考经文: 提要
圣经六十六卷中,有二卷是以女子之名为书名,一是路得记,另一卷则是以斯帖记。以斯帖是犹太人中的一名孤女,是便雅悯人,从小由堂兄末底改抚养长大。她不单外表长得美丽动人,内心更是谦和而有智慧。以斯帖名字的意思是「金星」,是波斯名字。她原来之希伯来名字叫哈大沙,意思是「番石榴树」。
由于当时的皇后瓦实提,得罪了亚哈随鲁王,因而被废。国王从全国召来的许多美丽童女中,将选出一位皇后好取代瓦实提。以斯帖也在这些美丽的行列中,当亚哈随鲁王一见以斯帖,就将王后的冠冕加在她头上,王爱以斯帖过于爱众女。这位小小的犹太孤女,一夜之间高升成为波斯帝国的王后,这一切的背后,其实是上帝在主宰一切。因为以斯帖的出现,是上帝特别为祂的居民安排的。正如上帝安排路得成为以色列拯救者的祖先,上帝也安排以斯帖来拯救她的同胞,好使那位世人的拯救者以后能降生在他们中间。
小档案地点:波斯帝国职业:波斯皇后亲属:堂兄──末底改,丈夫──亚哈随鲁,父亲──亚比孩默想1.以斯帖不单有美丽的外表,更有谦和的内心和甘甜的灵性,她不单赢得太监的恩惠,更得着亚哈随鲁王的宠爱。光有美丽的外表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美丽的内在,因为外在的美丽是会消退的,唯有内在的美丽是与日俱增的。2.以斯帖由一位卑微的孤女,摇身一变成为当时世界最有势力的波斯国皇后,是否让你惊讶上帝行事的奇妙?试默想整件事情的经过,找出上帝的手,如何介入在每一个细节中。祈祷主啊!不因为自己美丽而骄傲,反倒有一颗谦卑温柔的心,这是以斯帖可爱的特质。现今为追求「美貌」常令人迷失,有人劳神伤财,为得虚浮的美丽。我的心啊!当永远记住:美貌不过是虚假的,若妇女美貌而无见识,如同金环带在猪鼻上。
我们刚才所读的《以斯贴记》,是以一位“容貌俊美”的王后的名字命名的书卷,这位俊美的王后是谁呢?就是以斯贴。
以斯帖是在《以斯帖记》第二章才出现的,所以我们只读了第二章。但我们要想了解以斯贴其人其事,还需简单介绍一下第一章的内容。第一章讲到,以色列民被囚巴比伦以后,当时的国王亚哈随鲁王,他是一个国力强大的王,“从印度直到古实,统管一百二十七省。”“在位第三年,为他一切首领、臣仆设摆筵席,……他把他荣耀之国的丰富和他美好威严的尊贵给他们看了许多日,就是一百八十日。”其实这就是在那炫富,可这样的炫耀,王还不满意,“这日子满了,又为所有住书珊城的大小人民,在御园的院子里设摆筵席七日。”常言说“事要多知,酒要少吃。”因为“酒能使人亵慢,”“酒能使人放荡,”
这样的荒宴醉酒,终于出事了,在筵席中,国王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心血来潮,忽然想让文武百官、各等臣民欣赏自己王后瓦实提的美貌,“因为她容貌甚美。王后瓦实提却不肯遵太监所传的王命而来,所以王甚发怒,心如火烧。
可能感觉这位王后太不听话、太不给王面子了,可凡事都要两面看,莫怪一方。我们可以想像王后瓦实提的尴尬,作为一国之母,要她在这些大酒蒙子、大老粗面前,展现美貌,何等羞辱,所以她勇敢地拒绝了。我们虽然赞赏她的勇气,却可以想像王的愤怒,他是一朝天子,在群臣面前为一妇人所拒,其下不得台之情形是可想像的,但又是活该的,因为“骄傲在败坏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要是不喝这么多酒,不就没这事了么。
王毕竟是王,没理也有理,连皇后都不顺服,又如何叫文武百官顺服呢?王就问左右常见王面、国中坐高位的七个大臣,:“王后瓦实提不遵太监所传的王命,照例应当怎样办理呢?”大臣们就建议说“王后瓦实提这事不但得罪王,并且有害于王各省的臣民;因为王后这事必传到众妇人的耳中,说亚哈随鲁王吩咐王后瓦实提到王面前,她却不来。她们就藐视自己的丈夫。”最后,王降旨废除了瓦实提王后的位置,要另选他人。这就是第一章的大致内容。
进入第二章,就开始“在国中的各省,招聚美貌的处女……立为王后,代替瓦实提。”于是我们看到,以斯帖也参选送入王宫,让我们惊奇的是,我们发现以斯帖不仅容貌俊美,更是人见人爱。
首先,太监希该喜悦她。
“末底改抚养他叔叔的女儿哈大沙(后名以斯帖),因为她没有父母。这女子又容貌俊美,她父母死了,末底改就收她为自己的女儿。王的谕旨传出,就招聚许多女子到书珊城,交给掌管女子的希该;以斯帖也送入王宫,交付希该。希该喜悦以斯帖,就恩待她,急忙给她需用的香品和她所当得的份,又派所当得的七个宫女服侍她,使她和她的宫女搬入女院上好的房屋。”
这里又出现了一个人,“末底改”,他和以斯贴什么关系呢?“末底改抚养他叔叔的女儿哈大沙(后名以斯帖),”他们各自的父亲是亲兄弟,他们是一个爷爷,因此他们是兄妹关系,但以斯贴“因为她没有父母”“她父母死了”“末底改就收她为自己的女儿。”也许他们有一定的年龄差,更看似父母,方便起见就收为义女。
“王的谕旨传出,就招聚许多女子到书珊城,交给掌管女子的希该;以斯帖也送入王宫,交付希该。”这个太监希该权力不小,他掌管所有进宫想参选王后女子的起居饮食以及王赐给她们的需用品,也就说,他想给你就给你,不想给你,也无处告状,这在见王之前很重要啊。若没有这些好的待遇也不会有好的状态去见王的。
那这个掌权的太监对以斯贴如何呢?“希该喜悦以斯帖,就恩待她,急忙给她需用的香品和她所当得的份,又派所当得的七个宫女服侍她,使她和她的宫女搬入女院上好的房屋。”我们看到太监希该喜悦以斯贴,而且不是一般的喜悦,而是“恩待她”。这是什么原因呢?
也许有人说,因为以斯贴长的美吧!我要说,以斯贴虽然容貌俊美,但我想能被送入王宫入选的处女,应该个个都貌美如花,要不也不能选上,经上也是这样说的“在国中的各省,招聚美貌的处女,”可掌管这些女子的太监希该,在众多的美女之中偏偏喜悦以斯贴,恩待她,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一会儿再说,我们先知道希该喜悦以斯贴就好。
其次、“凡看见以斯帖的都喜悦她。”
人再好,也会有人不喜欢,可以斯贴是个特例,不仅太监希该喜悦她,“凡看见以斯帖的都喜悦她。”以斯帖可以说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车见车爆胎。
最重要的、亚哈随鲁王喜悦她。
“亚哈随鲁王第七年十月,就是提别月,以斯帖被引入宫见王。王爱以斯帖过于爱众女,她在王眼前蒙宠爱比众处女更甚。王就把王后的冠冕戴在她头上,立她为王后,代替瓦实提。”
以斯贴入宫,是要参选当王后,无论谁喜悦她,都没有比王喜悦她更重要了,那亚哈随鲁王是否喜爱她呢?喜爱啊!“王爱以斯帖过于爱众女,她在王眼前蒙宠爱比众处女更甚。”于是,最激动人心的事发生了,王毫不犹豫的把王后的冠冕戴在她头上,以斯贴如愿当上新一任的王后。
经文看到这,我们不免会发出一个疑问,就是以斯贴为何这般招人喜爱,人见人爱呢?有人说,她容貌俊美,可我要说,这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因为当时招聚入宫的,都是“美貌的处女”,那是什么原因让以斯贴如此出类拔萃的呢?圣经告诉我们“艳丽是虚假的,美容是虚浮的,惟敬畏耶和华的妇女必得称赞。”以斯贴是犹大人,更是一个敬畏神的人,因着她敬畏神,有神所赐的美好属灵生命,神喜悦她,所以才会,-+0020凡看见她的人都喜悦她,甚至王也喜悦她,立她为王后。
弟兄姊妹,《以斯贴记》虽然整卷书都没有出现“耶和华神”这样的字眼,但它能被列为圣经正典,就说明这卷书中发生的一切,都在耶和华神的掌管之中。是耶和华神感动所有的人都喜悦以斯贴,是耶和华神拣选了以斯贴成为王后,所有的一切都是耶和华神的美意。那神为何这样恩待以斯贴,就因为“耶和华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华是看内心。”(神看到了以斯贴内心的美好,所以让她成为人见人爱的人,更成为王后。
弟兄姊妹,也许今天我们没有机会成为王后,但我们却有机会成为像以斯贴一样人见人爱的人,愿我们藉着这段经文,都来发现王后以斯贴内心当中被神看中、喜悦的生命品质,愿我们也成为这个时代人见人爱的属神儿女,和弟兄姊妹分享一个信息,题目是愿你人见人爱!
一、要知足
以斯贴能人见人爱,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她有一颗知足的心。何以见得?我们看的经文。
经文说,以斯贴和“众女子”按着王宫里的规矩,“照例先洁净身体十二个月:六个月用没药油;六个月用香料和洁身之物。满了日期,然后挨次进去见亚哈随鲁王。”
可即使见到王也不一定会成为王后,因为王不会让你天天见到的。所以经上介绍当时“女子进去见王是这样:……晚上进去,次日回到女子第二院,交给掌管妃嫔的太监沙甲,除非王喜爱她,再提名召她,就不再进去见王。”甚至一生都再也见不到王,那她们何去何从呢?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给王选过的女子是不能回家再另嫁他人的,他们的后半生都要在王宫里度过了,可能还要沦为奴仆婢女了。因此,为了弥补她们的损失,王给他们开出一个特殊的待遇,“从女院到王宫的时候,凡她所要的都必给她。”
这次所要的将要成为后半生在王宫里度过的积蓄了,可以说,机会难得,想当王后进宫参选的女子,这时一般都会尽可能的多要,甚至狮子大开口,越多越好。
那以斯帖,按次序当进去见王的时候,她是怎样要的呢?经上说“除了掌管女子的太监希该所派定给她的,她别无所求。”这里出现一个词值得注意,就是“别无所求”。这个词,足可以表明以斯贴是一个知足的人。正是因为她的知足,所以,经上紧接着说“凡看见以斯帖的都喜悦她。”
今天我们若想人见人爱,若想凡看见你的也都喜悦你,你至少也应当有颗知足的心啊!那问问弟兄姊妹,你知足么?你有知足的心么?贪心不足蛇吞象,又是对谁说的呢?
凡是圣经教导的,都是我们应当悔改的。圣经教导我们知足,说明我们常常是不知足啊!纵观人类的历史,你会发现人类就是因为不知足而犯罪远离神。
撒旦本是光明的天使,他却不知足,非要与神同等,结果背叛神,堕落成为魔鬼。
始祖亚当,神吩咐他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可亚当夏娃就是不知足,有那么多树上的果子吃,还嫌不够,非要吃那树上的果子,结果被魔鬼引诱,犯罪被赶出伊甸园,这罪也从一人入了世界,世人都犯了罪,想想看,归根结底不都是因为贪心不知足么。
后来的亚干犯罪,也是因不知足,贪恋钱财而犯罪啊,亚干说“我实在得罪了耶和华以色列的神。……看见一件美好的示拿衣服、二百舍客勒银子、一条金子重五十舍客勒,我就贪爱这些物件,便拿去了。”
以利沙的仆人基哈西也是如此,他说谎骗得二他连得银子、两套衣裳,结果被先知以利沙惩罚,立时长了大麻风,像雪那样白。(王下5章)
也许有人会说“这都是旧约中的人,新约中的人也会这样吗?”会啊,你看就连耶稣的十二个门徒中都有一个是贪心不知足的人---犹大,他仅仅为了三十块钱就把他的老师,他的主,神的儿子耶稣给卖了。”
我们列举了这么多不知足贪恋钱财的人,问问弟兄姊妹,你会觉得哪一个是人见人爱的人呢?没有吧,一个也没有吧!是的,没有人会喜爱这样的人!若想人见人爱,不能贪心不知足啊!
所以,主耶稣教导我们说:“你们要谨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贪心;因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丰富。”“你们存心不可贪爱钱财,要以自己所有的为足。”
“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因为我们没有带什么到世上来,也不能带什么去,只要有衣有食,就当知足。但那些想要发财的人,就陷在迷惑、落在网罗和许多无知有害的私欲里,叫人沉在败坏和灭亡中。贪财是万恶之根。有人贪恋钱财,就被引诱离了真道,用许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
使徒保罗更是为我们做了榜样,他说“我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可以知足,这是我已经学会了。我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丰富,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随事随在,我都得了秘诀。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
弟兄姊妹,耶稣做了我们的救主,救我们脱离了一切的罪恶,赦免了我们一切的罪债,以死里复活重生了我们,使我们成为新造的人,永生神的儿女,将来更要进入无比荣耀的天堂,弟兄姊妹,我们得了这么大的救恩,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耶稣是我万有,有了主就有了一切!愿我们常存知足之心、感恩之心,成为神、人都喜爱的人!
二、要顺服;19-20)
成为一个人见人爱的人,还需要顺服的美好属灵生命!我们看以斯贴就非常的顺服。
经文提到一件事,就是末底改一直“嘱咐她不可叫人知道”她的“籍贯宗族”,以斯贴也非常的听话“未曾将籍贯宗族告诉人,”甚至到了“第二次招聚处女的时候,末底改坐在朝门。以斯帖照着末底改所嘱咐的,还没有将籍贯宗族告诉人,”我们一定要知道,以斯贴进宫要参选王后,却隐藏自己的籍贯宗族,这可是冒杀头的危险啊!但她一直不肯告诉人,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以斯帖遵末底改的命,如抚养她的时候一样。”
末底改和以斯贴之间的关系,往大了说是父女,往小了说,其实就是兄妹,但她却视末底改的话为命令,这是何等的顺服啊!
以斯帖不仅仅在这件事情上,把末底改的嘱咐当作命令一样去顺服,经文说“如抚养她的时候一样。”这就告诉我们,自从以斯帖来到末底改家中被抚养以来,就一直都是这样听命顺服啊。以斯贴人见人爱,真不是没有缘由的!我敢说,末底改也非常喜爱这样听话的好孩子啊!
这样顺服的榜样,实在给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一个重重的鞭策。今天又有多少人肯把兄长的话、父母的话当作命令去顺服,甚至做到惟命是从呢?然而,圣经教导我们说“你们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可就是这样理所当然的事,又有多少人做到了呢?
听从父母的话,理所当然;顺从父神的话,岂不更是理所当然!可就是神所拣选的人也是不听话,不顺服。
你看始祖亚当夏娃,神不让他们吃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他们不顺服,不听神的话,偏偏去吃,结果,犯罪被赶出伊甸园。“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
我们再看大卫王和扫罗王,在顺服神的方面,他们成为明显的对比。大卫王能被神称为“合他心意的人”没别的原因,就因为他听话顺服。而扫罗王,神说“我立扫罗为王,我后悔了,因为他转去不跟从我,不遵守我的命令。”他和亚玛力人争战,神说:“你去击打那些犯罪的亚玛力人,将他们灭绝净尽。”而他“没有听从耶和华的命令,急忙掳掠财物,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呢?”
神更藉此事警戒他说:“耶和华喜悦燔祭和平安祭,岂如喜悦人听从他的话呢?听命胜于献祭;顺从胜于公羊的脂油。悖逆的罪与行邪术的罪相等;顽梗的罪与拜虚神和偶像的罪相同。你既厌弃耶和华的命令,耶和华也厌弃你作王。”于是,“耶和华的灵离开扫罗,有恶魔从耶和华那里来扰乱他。”(
弟兄姊妹,我们看到扫罗就要看到自己,多少时候,我们也是不顺服、不听话,还常以为这是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殊不知,这是“与行邪术的罪相等;与拜虚神和偶像的罪相同。”在神眼中这是何等严重的罪啊!
基督徒理当成为人见人爱的人,就应“当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顺服。”
在你家里,“你们作妻子的,当顺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顺服主。”“谨守、贞洁,料理家务,待人有恩,顺服自己的丈夫,免得神的道理被毁谤。”“你们作妻子的要顺服自己的丈夫。这样,若有不信从道理的丈夫,他们虽然不听道,也可以因妻子的品行被感化过来,”
“你们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你们作儿女的,要凡事听从父母,因为这是主所喜悦的。”
“你们年幼的,也要顺服年长的。”
在教会里,“你们要依从那些引导你们的,且要顺服,因他们为你们的灵魂时刻警醒,好像那将来交账的人。你们要使他们交的时候有快乐,不至忧愁,若忧愁就与你们无益了。”
在社会上,“你们为主的缘故,要顺服人的一切制度,或是在上的君王,或是君王所派、罚恶赏善的臣宰。”“在上有权柄的,人人当顺服他;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凡掌权的都是神所命的。所以抗拒掌权的,就是抗拒神的命;抗拒的必自取刑罚。”“顺服作官的、掌权的,遵他的命,预备行各样的善事。不要毁谤,不要争竞,总要和平,向众人大显温柔。”-(
在工作上,“你们作仆人的,凡事要存敬畏的心顺服主人,不但顺服那善良温和的,就是那乖僻的也要顺服。”“劝仆人要顺服自己的主人,凡事讨他的喜欢,不可顶撞他,不可私拿东西,要显为忠诚,以致凡事尊荣我们救主神的道。”-(
总而言之,“就是你们众人也都要以谦卑束腰,彼此顺服,因为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
基督徒当效法主耶稣,我们的主耶稣实在为我们作了顺服的最好的榜样。“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耶稣说:“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来者的旨意,作成他的工。”“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其实,主耶稣的一生都在顺服神的旨意。耶稣的降生、受死、埋葬、复活、升天、再来都体现出他对天父绝对的顺服。今天我们因耶稣基督的救赎,我们也成为神的儿女,我们也当像主耶稣一样去顺服神的旨意,只有这样才会成为像以斯贴一样人见人爱的基督徒。
三、要谦让
在这一章的经文里,我们实在看到了以斯贴太多的美好属灵生命。她不仅知足、顺服,还非常的谦让。这也是使得她成为一个人见人爱的人的重要原因。
经文说,有一天,“末底改坐在朝门,王的太监中有两个守门的辟探和提列,恼恨亚哈随鲁王,想要下手害他。末底改知道了,就告诉王后以斯帖。以斯帖奉末底改的名,报告于王。究察这事,果然是实,就把二人挂在木头上,将这事在王面前写于历史上。
古人常说“功高不如救驾”,可是以斯贴把这么大的救驾之功,记在了谁的身上呢?她没有记在自己的身上,而是“奉末底改的名,报告于王。”这是何等的谦让啊!以斯贴也是刚刚坐上王后的位上,她是多么需要做些事情,好赢得王的信任和喜爱啊!但她没有将救驾之功占为己有。
也许有人说,本就是末底改先发现的,以斯贴不过是报告于王而已。可我们一定要知道,在利益面前,人们常常想到的是自己,不会是别人啊!
举个例子,你看大卫杀死歌利亚之后,以色列众妇女舞蹈唱和,说:“扫罗杀死千千,大卫杀死万万。”扫罗甚发怒,不喜悦这话,就说:“将万万归大卫,千千归我,只剩下王位没有给他了。”从这日起,扫罗就怒视大卫。这是大卫应得的功劳吧,可扫罗王就是容不下他得荣耀和功劳。看完扫罗王再看以斯贴,她能把救驾之功拱手相让给末底改,你就知道她是何等谦让,何等难得了。以斯贴也正是因这样难得的、美好的、谦让的属灵生命,她才成为一个人见人爱的人。
弟兄姊妹,今天我们基督徒若想人见人爱,成为主的美好见证,也当凡事谦让啊!
教会里的弟兄姊妹常常有纷争,不就是因为都不肯谦让么?你看腓立比教会,使徒保罗那样喜爱,榜样似的教会也有纷争,彼此不肯谦让。使徒保罗说“我劝友阿爹和循都基要在主里同心。我也求你这真实同负一轭的,帮助这两个女人,因为她们在福音上曾与我一同劳苦;……你们要靠主常常喜乐;我再说,你们要喜乐。当叫众人知道你们谦让的心。主已经近了。”
弟兄姊妹,“主已经近了”,到时主耶稣驾云而来,我们要被提到空中与主相会,想想看,那时地上还有什么是你不肯让、不肯放、不肯舍下的东西呢?
愿我们“存心谦卑,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爱弟兄,要彼此亲热;恭敬人,要彼此推让。”因为“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
我们更要明白一个属灵原则,我们让了地上的,却得到了天上的;可我们争了地上的,却失去了天上的。你是愿意要天上的,还是地上的呢?
其实,我们更要知道,我们所能做成的一切,岂不都是出于神的恩典,没有一样是我们的功劳,我们当把一切的荣耀归给主。所以,基督徒的口头禅就是“感谢主!”“荣耀归给主!”是的,是的,应该阿们的!就是诗歌,我们不也是这样唱的么?“即使人前获誉,也是我主裁成。”(赞美诗350荣神益人歌)
弟兄姊妹,你的心里若是还有放不下、舍不下、不肯让、不甘心的事,请想想我们的主耶稣吧,他为你放下了什么?他为了救你脱离罪恶得享永生,他放下了他的神性,他撇下了天上的一切荣耀尊贵,甘愿以人的样子来到世上,且降生在马槽里;“他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然而,主耶稣是甘愿我们舍命流血,他说“没有人夺我的命去,是我自己舍的。”我们的主耶稣他已经为你放下了天上地上所有的一切,就一个目的,为了救你,为了爱你、为了永远与你同在!快来接受主耶稣的圣爱吧,“放下各样的重担,脱去容易缠累我们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
基督徒,在世上若没有这样的谦让的心,天天与世人争来争去,怎么能得众人的喜悦?怎么能成为像以斯贴一样人见人爱的人呢?愿我们没有争竟,只有谦让与和平!
结语
以斯帖人见人爱,地上的人是看到了她外在的美;天上的神却看到了她内在属灵生命的美。只有神若喜悦你,人才会来爱你;神若喜悦你,你也自然就会成为人见人爱的人!请相信,“人所行的,若蒙耶和华喜悦,耶和华也使他的仇敌与他和好。”
最后,请祝福你身边的弟兄姊妹,请对他说:“愿你人见人爱!”更要对自己说“愿我人见人爱!”阿们!
【大纲】
一、争议的所在
1、“非基督徒”的观点
2、“基督徒”的观点
二、斗争的所在
1、保罗的第一个哀叹
2、保罗的第二个哀叹
3、保罗的第三个哀叹
三、解脱
据说有一次,一个轻浮的少年带着嘲弄的姿态向一个牧师说到,“你说未得救的人背着罪的大重担。坦白地说,我什么都没有感觉到。罪有多重呢?十磅?五十磅?八十磅?还是一百磅呢?”
牧师想了片刻后,回答说,“倘若你把四百磅的重物放在一具尸体上,它会感觉到重吗?”少年人很快就回答说,“当然不会,它是死的。”
牧师进一步把他的要点给予解释。他说,“不认识基督的人也等于是死的。担子虽然很重,他却毫无感觉。”
基督徒不像一般的非基督徒那样,对罪的重担漠不关心或是没有感受。实际上,他对罪的重担非常敏感。既认识了耶稣基督,他对罪的真实性的感受也就觉醒过来。他的灵性渐趋成熟时,他对罪的敏感也就越加强烈。这种敏感甚至促使一个像第四世纪的教父屈梭多模那样伟大的圣徒说到,除了罪他别无惧怕(《尤特罗匹斯第二训集》Second Homily on Eutropius)。
使徒保罗也会由衷地同意这一点。在中,他说到,“我们原晓得律法是属乎灵的,但我是属乎肉体的,是已经卖给罪了。因为我所作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愿意的,我并不作。我所恨恶的,我倒去作。若我所作的,是我所不愿意的,我就应承律法是善的。既是这样,就不是我作的,乃是住在我里头的罪作的。我也知道,在我里头,就是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因为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故此,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作。若我去作所不愿意作的,就不是我作的,乃是住在我里头的罪作的。我觉得有个律,就是我愿意为善的时候,便有恶与我同在。因为按着我里面的人,我是喜欢上帝的律。但我觉得肢体中另有个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战,把我掳去,叫我附从那肢体中犯罪的律。我真是苦啊!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感谢上帝,靠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就能脱离了。这样看来,我以内心顺服上帝的律,我肉体却顺服罪的律了”。
这段经文是一个与自我斗争的人的沉痛描述,他喜爱而且要顺服上帝的道德律,却被在他里面的罪拖走而无法遵行。这是一个心灵自我斗争者的经历。
▌争议的所在
究竟保罗在这段经文中所描述的,是个基督徒还是非基督徒?一直以来都有争议。有人说,这段经文提到太多罪的辖制,因此不是基督徒。另有人说,这段经文提到太多行善的志愿,因此不是非基督徒。你不能是个基督徒却又被罪所奴役,你也不能是个非基督徒却又全心全意要遵行上帝的律法。于是对这段经文的解释就产生了争议。
“非基督徒”的观点
那些认为是指非基督徒的人,他们说14节是个关键:“我是属乎肉体的,是已经卖给罪了”。然后他们又以18节为根据:“我也知道在我里头,就是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因为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所以,他们断定这个人肯定是个非基督徒,因为基督徒晓得怎样去行善。这里看来似明显的缺乏圣灵的能力。
24节所表达的绝望“我真是苦啊!”,也似乎远离的应许,“我们既因信称义,就借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与上帝相和。我们又借着祂,因信得进入现在所站的这恩典中,并且欢欢喜喜盼望上帝的荣耀”。
《罗马书》6章也列举许多信徒脱离罪的例子。说到,“我们在罪上死了的人,岂可仍在罪中活着呢?”6-7节又说到,“因为知道我们的旧人和基督同钉十字架,使罪身灭绝,叫我们不再作罪的奴仆;因为已死的人,是脱离了罪”。11-12节说到,“这样,你们向罪也当看自己是死的;向上帝在基督耶稣里,却当看自己是活的。所以,不要容罪在你们必死的身上作王,使你们顺从身子的私欲”。17-18节说到,“感谢上帝,因为你们从前虽然作罪的奴仆,现今却从心里顺服了所传给你们道理的模范。你们既从罪里得了释放,就作了义的奴仆”。一个讲述这些话的人,又怎能转身过来说,“我是属乎肉体的,是已经卖给罪了呢?”()。
《罗马书》6章强调在基督里新的创造,新的性情,新的身份,新的一个人,以及信徒的圣洁。信徒得蒙救赎后成为一个新人,经已摆脱罪的束缚。然而,《罗马书》第7章却是反面的写照。
每个基督徒从他自己的经历都知道,在基督里他虽是一个新造的人,但罪仍旧是一个问题。实际上,《罗马书》第6章也指出这冲突,“所以不要容罪在你们必死的身上作王,使你们顺从身子的私欲;也不要将你们的肢体献给罪作不义的器具。倒要像从死里复活的人,将自己献给上帝,并将肢体作义的器具献给上帝”(12-13节)。因为基督徒仍有可能犯罪,所以这里吩咐我们不要犯罪。
以第6章的论述为根据而争辩第7章所指的不是基督徒,乃是误解第6章的用意。
“基督徒”的观点
保罗说,“因为按着我里面的人,我是喜欢上帝的律”()。这肯定不是一个非基督徒所能作的正确的宣告。说到,未重生得救的人不顺服上帝的律法。
在中,保罗说到,“感谢上帝,靠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就能脱离了。这样看来,我以内心顺服上帝的律,我肉体却顺服罪的律了”。这话听起来像是基督徒说的。
下面的经文描述保罗立志行善的志愿受到挫折:“因为我所作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愿意的,我并不作,我所恨恶的,我倒去作……我也知道,在我里头,就是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因为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故此,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作……我觉得有个律,就是我愿意为善的时候,便有恶与我同在”(, 18-19, 21)。
《罗马书》3章告诉我们,未得救的人没有遵行上帝旨意的这种渴望:“没有明白的,没有寻求上帝的,都是偏离正路,一同变为无用。没有行善的,连一个也没有……他们眼中不怕上帝”(, 18)。因此,《罗马书》第7章中所描述的冲突,只适合于得蒙救赎的人。
这一点上又燃炽了另一个激烈的辩论:《罗马书》第7章所谈论的是哪一种基督徒?
有些人相信他是一个是属血气的基督徒,灵性低落,尝试靠自身的力量去守律法。然而,所描述的信徒,却是清楚看到自己无能为力靠肉体持守上帝的标准。一个信徒越是属灵或成熟,他就对自己的缺点越是敏感。一个不成熟的基督徒,不会有这种真诚的自我意识。一个律法主义者总是幻想自己非常属灵。根据这章经文中大量的使用第一人称“我”,我相信保罗是在描述他自己。
有些人说所描述的,是保罗得救之前,或刚得救之后灵性仍未成熟时的冲突。然而同样的,惟有成熟的基督徒才拥有真诚的自我评估的品质。除了《罗马书》7章以外,保罗在别处的经文也展现这种品质。
;;
我们从《斯》看犹大国的亡国奴以斯帖是个人人喜悦的女子。
一.讨人喜悦的以斯帖
1、太监喜悦她:
末底改抚养他叔叔的女儿哈大沙(后名以斯帖),因为她没有父母。这女子又容貌俊美,她父母死了,末底改就收她为自己的女儿。8王的谕旨传出,就招聚许多女子到书珊城,交给掌管女子的希该;以斯帖也送入王宫,交付希该。9希该喜悦以斯帖,就恩待她,急忙给她需用的香品和她所当得的份,又派所当得的七个宫女服侍她,使她和她的宫女搬入女院上好的房屋。
出身贫寒的美少女以斯帖自幼沦为孤儿,但神使她容貌俊美。当为王寻找美貌的处女时,以斯帖也在其中,她被送入王宫,交给掌管女子的太监希该,这位见过无数美女的太监希该看到她时,就喜悦她,恩待她。以斯帖美得与众不同。
2、凡看见以斯帖的都喜悦她:
b凡看见以斯帖的都喜悦她。
以斯帖美得让人见人爱,常人是因为可爱而美丽,她却因美丽而可爱。
3、亚哈随鲁王喜悦她:
亚哈随鲁王第七年十月,就是提别月,以斯帖被引入宫见王。17王爱以斯帖过于爱众女,她在王眼前蒙宠爱比众处女更甚。王就把王后的冠冕戴在她头上,立她为王后,代替瓦实提。18王因以斯帖的缘故给众首领和臣仆设摆大筵席,又豁免各省的租税,并照王的厚意大颁赏赐。
亚哈随鲁,这个见过玩过无数美女的国王见到以斯帖也都情不自禁,就立以斯帖为王后代替前王后瓦实提。因着以斯帖的缘故,许多人蒙恩。
二.以斯帖讨人喜悦的原因
以斯帖容貌俊美是她讨人喜悦的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她具有内在的美德,才能使人见人爱。我们看以斯帖的内在美。
1、不卑不亢:
。以斯帖虽然出身贫寒,但她活出不卑不亢人生,在众多外邦女子当中,她如鹤立鸡群。
2、知足:
a女子进去见王是这样:从女院到王宫的时候,凡她所要的都必给她。……15末底改叔叔亚比孩的女儿,就是末底改收为自己女儿的以斯帖,按次序当进去见王的时候,除了掌管女子的太监希该所派定给她的,她别无所求。
在可以随心所欲地大张口要时,以斯帖却除了掌管女子的太监希该所派定给她的,她别无所求,神是她的满足。然而,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7因为我们没有带什么到世上来,也不能带什么去,8只要有衣有食,就当知足。
3、孝顺:
以斯帖未曾将籍贯宗族告诉人,因为末底改嘱咐她不可叫人知道。
以斯帖照着末底改所嘱咐的,还没有将籍贯宗族告诉人,因为以斯帖遵末底改的命,如抚养她的时候一样。
以斯帖在养父末底改抚养她的时候孝顺他,现在她的身份与地位改变了,但她对养父的孝顺没有变,她听从养父,顺服养父。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这是第一条带有应许的诫命。
4、谦卑:
以斯帖就吩咐哈他革去见末底改说:11“王的一切臣仆和各省的人民,都知道有一个定例:若不蒙召,擅入内院见王的,无论男女必被治死;除非王向他伸出金杖,不得存活。现在我没有蒙召进去见王已经三十日了。”
以斯帖现在已经贵为王后,她可以凌驾王的定例以上,随时进去见王。但她遵守王的定例,不违例,把自己置身于定例之下,与普通百姓无异,足见其谦卑。
5、勇敢:
“此时你若闭口不言,犹大人必从别处得解脱,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至灭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为现今的机会吗?”15以斯帖就吩咐人回报末底改说:16“你当去招聚书珊城所有的犹大人,为我禁食三昼三夜,不吃不喝;我和我的宫女也要这样禁食。然后我违例进去见王,我若死就死吧!”
为了拯救自己民族,以斯帖决定冒死进去见王,为王请命,“我若死就死吧!”看似最软弱的一句话,却又是最刚强的一句话,一个连死都不怕的人还有什么能让他惧怕?
6、虔诚:
。我们看到,虽然身在王宫,以斯帖依然过着虔诚的信仰生活,禁食可能已经成为她的习惯,在民族面临灭顶之灾时,她要求书珊城所有的犹大人为她禁食三昼三夜,不吃不喝;她和她的宫女也要这样禁食。她要透过禁食祷告来扭转犹大人灭亡的命运。
7、智慧:
在酒席筵前,王又问以斯帖说:“你要什么?我必赐给你;你求什么?就是国的一半也必为你成就。”7以斯帖回答说:“我有所要,我有所求。8我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愿意赐我所要的,准我所求的,就请王带着哈曼再赴我所要预备的筵席。明日我必照王所问的说明。”
在第一次酒席筵前,虽然王应许以斯帖:“你要什么?我必赐给你;你求什么?就是国的一半也必为你成就。”但她还是在等待神的时候,给神作工的机会与时间。就在那个奇妙的夜晚,神就动工了,让王睡不着觉听历史,准备奖赏救驾有功的犹大人末底改。
8、果断:
王带着哈曼来赴王后以斯帖的筵席。2这第二次在酒席筵前,王又问以斯帖说:“王后以斯帖啊,你要什么?我必赐给你;你求什么?就是国的一半,也必为你成就。”3王后以斯帖回答说:“我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以为美,我所愿的,是愿王将我的性命赐给我;我所求的,是求王将我的本族赐给我。4因我和我的本族被卖了,要剪除杀戮灭绝我们。我们若被卖为奴为婢,我也闭口不言,但王的损失,敌人万不能补足。”5亚哈随鲁王问王后以斯帖说:“擅敢起意如此行的是谁?这人在哪里呢?”6以斯帖说:“仇人敌人就是这恶人哈曼。”
一旦时机成熟,在第二次酒席筵前,以斯帖立即向王指出“仇人敌人就是这恶人哈曼。”使王及时处死了恶人哈曼这个看得见的鬼王,伺候王的一个太监名叫哈波拿,说:“哈曼为那救王有功的末底改作了五丈高的木架,现今立在哈曼家里!”王说:“把哈曼挂在其上。”10于是人将哈曼挂在他为末底改所预备的木架上。王的忿怒这才止息。
9、感恩:
亚比孩的女儿王后以斯帖和犹大人末底改,以全权写第二封信,坚嘱犹大人守这普珥日。30用和平诚实话写信给亚哈随鲁王国中一百二十七省所有的犹大人,31劝他们按时守这普珥日,禁食呼求,是照犹大人末底改和王后以斯帖所嘱咐的,也照犹大人为自己与后裔所应承的。32以斯帖命定守普珥日,这事也记录在书上。
是神藉着王后以斯帖的手拯救了犹大人,以斯帖是个知恩、感恩的人,她命定犹大人守普珥日,纪念神的拯救之恩,从此犹大人中又多了一个普珥日。
10、讨神喜悦:
以斯帖之所以能让见到她的人都喜悦她,最主要的是她是个讨神喜悦的人:神赐给她俊美的容貌,高举她,赐给她过人的地位(参因为高举非从东,非从西,也非从南而来。7惟有神断定,他使这人降卑,使那人升高),都是神喜悦她的明证。
所以,无论是住在身内,离开身外,我们立了志向,要得主的喜悦。
你愿意作个人人喜悦的人吗?那就培养以斯帖那种内在的品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