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神的奖赏何时会赐下?圣经中有哪些例子?今日呢?
虽然我们为神做工的,不应期盼地上的报酬,但神时常也意外地赐下奖赏。以斯帖与末底改忠于神,为了拯救族人置生死于度外。当他们愿意舍弃一切,神便因着他们的全然委身给予奖赏。
既然王颁的诏令不能废除,又如何救犹太人免遭灭绝呢?
哈曼发出的诏书,已经用御用戒指盖了印,就算皇帝也不能推翻,这是著名的“玛代波斯法律”。现在国王准许末底改颁发一道诏令,来抵销(并不是直接废除 )先前法例的效力。
这日是哈曼订为灭绝犹太人的日子。
末底改接受百姓的欢呼拥戴,是出于甚么?是否炫耀自己?
每个人都想当英雄,受人赏识、名成利就,但极少人愿意付出代价。末底改效忠朝廷多年,忍受哈曼的威逼压迫,甚至冒生命危险来拯救同胞。要做受神赞赏的英雄,须长期委身给祂。你是否愿意和准备好付上代价?
经文:
15末底改穿着蓝色白色的朝服,头戴大金冠冕,又穿紫色细麻布的外袍,从王面前出来;书珊城充满了欢乐的呼声。16犹太人有光荣,欢喜快乐,得享尊贵。17王的谕旨和敕令所到的各省各城,犹太人都欢喜快乐,摆设宴席,以那日为吉日。国中许多民族的人因惧怕犹太人,就自称为犹太人。
王的谕令遍达波斯全国后,整个情景就逆转过来,欢呼快乐取代忧愁悲哀。这欢呼喜乐的气氛弥漫全国,作者在短短的三节经文中,指出书珊城充满了欢乐的呼声(15b节)、犹太人有光荣,欢喜快乐(16a节),及犹太人都欢喜快乐(17a节) 。这欢呼喜乐的气氛由末底改延伸到全国的犹太人。
末底改以前被哈曼羞辱,要求他跪拜,现在他取代哈曼的位置,受到全国的人拥戴;他先前「撕裂衣服,披麻蒙灰,在城中行走,痛哭哀号。」b),现在他穿着蓝色白色的朝服,头戴大金冠冕,光荣、欢喜、快乐、尊贵(16、17节)。先前「犹太人都极其悲哀,禁食哭泣哀号,许多人躺在麻布和炉灰中」,现在全国的犹太人都因末底改奉王下达的第二道谕令而欢欣快乐。「书珊城充满了欢乐的呼声」(15b节)这句话应该不是指所有书珊城的居民,而是单指到城内的犹太人,因为这道谕令只惠及他们,只与他们生死攸关。
以斯帖记记载了许多不同的宴席。在这之前都是波斯人摆设宴席,犹太人只是禁食,但如今是犹太人第一次大摆宴席,欢呼庆祝。他们颇有信心,相信九个月之后的硬仗必然得胜。因此,他们设宴预祝胜利,并先放假大肆庆祝一番(17a节)。
犹太人欢呼庆祝,当时波斯国内许多人「因惧怕犹太人,就自称为犹太人」(17b节)。究竟他们惧怕甚么呢?如果他们没有起来攻击犹太人,他们就应该不用惧怕,因为谕旨只准犹太人杀灭那些攻击他们的人。他们极有可能是因犹太人的命运逆转,而察觉到犹太人背后有他们所相信的耶和华上帝支撑着他们,因此,有许多人都称自己为犹太人,即是将自己归入犹太人或宣称自己是犹太人。这些人自称为犹太人,可能是末底改掌握大权,见风转舵地站在犹太人那一边,口头上与他们认同;但其中亦必定有些人因看见耶和华在犹太人身上的作为而真心改信犹太人的信仰。
无论是真是假,犹太人出死入生的经历和喜乐的生命,对周边的人必有积极的影响。末底改和犹太人在波斯国内欢喜快乐享尊贵,他们脱离厄运的事件见证了耶和华上帝是信实的主。
思想:我们的生活见证和教会生活是否促使周边的人更渴想认识我们所信奉的神呢?
经文:
9三月,就是西弯月二十三日,当时王的一些书记受召而来,按着末底改所吩咐的,用各省的文字、各族的语言,以及犹太人的文字语言写谕旨,传给那从印度直到古实一百二十七省的犹太人,以及总督、省长和领袖。10末底改奉亚哈随鲁王的名写谕旨,用王的戒指盖印,交给信差们骑上御用的王室快马去颁布。11-12王准各城各镇的犹太人在一日之内,在十二月,就是亚达月的十三日聚集,在亚哈随鲁王的各省保护自己的性命,剪除,杀戮,灭绝那要攻击犹太人的各省各族所有的军队,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夺取他们的财产为掠物。13这谕旨的抄本以敕令的方式在各省颁布,通知各族,使犹太人预备等候那日,好在仇敌身上报仇。14于是骑御用快马的信差奉王命催促,急忙起行;敕令传遍了书珊城堡。
末底改得王批准用各省的文字、各族的语言,以及犹太人的语言写一道谕旨,给波斯一百二十七省的犹太人,并透过王室的信差,快马加鞭的传遍了书珊城堡(9、14节)。
末底改代王写的谕旨,内容与哈曼的灭族命令有许多雷同之处(参及。这个谕令的内容确实引起一些道德问题,为何连妇女孩子都要灭绝这么残忍呢?这道谕令怎可说是一道和平的谕令呢?我们只要详细查考研究这道谕令,有三点值得留意:
这道谕令并非要消灭哈曼族人,其目的只是为解救犹太人脱离被铲除的厄运。末底改并没有写一道谕旨,要立刻把所有的仇敌都杀了。这道谕旨要待九个月后才能实行。波斯国内那些恨恶犹太人的国民,他们有足够时间考虑而放弃这次的血洗大屠杀计谋。只要他们放弃杀戮,不去主动追击犹太人,他们就不会受到报复。
这是一道自卫性而非攻击性的谕旨;王只准许犹太人组织起来自卫,犹太人只能杀那些袭击他们的人。哈曼是要将犹太人灭族,但犹太人只是反击那些攻击他们的人,而非要灭绝他们。当犹太人将被杀的人数呈报的时候,统称那些被杀的人为「恨他们的人」,意思即是犹太人是因自卫而杀人。再且,这道命令虽然容许犹太人夺取财物,但他们实际上并没有这样做-16)。简言之,犹太人并没有乘人之危,趁火打劫去掳掠财物。
这道喻旨是一道寻回公道的谕令,使受害者得到补偿;谕旨清晰具体,目的是避免报仇的犹太人超越法令范围。敌人知道有这报复的谕令,会使不敢轻举妄动、轻易犯罪,以免反害了自己,因此这喻令有阻吓犯罪的作用。这谕令就如摩西律法里的以牙还牙(参;,目的是防止受害者超越了报复的界线及避免赔偿过度,是一道公平公义的命令。
这道阻吓性的谕旨颁布全国,经过了八个月时间的沉淀思考,最理想的情况是到了那天,没有人起来攻击犹太人,那天就不会有任何的杀戳,波斯国全国境内就得平安。因此,这是一道和平的谕旨,而神的心意是叫被掳的犹太人为寄居之地求平安。
思想:主耶稣称信徒为使人得平安的人(man of peace)。愿主帮助我们为所住的城市求平安,也到处散播和平的信息。
经文:
1那日,亚哈随鲁王把犹太人的仇敌哈曼的家产赐给以斯帖王后。末底改也来到王面前,因为以斯帖已经告诉王,末底改跟她是甚么关系。2摘下自己的戒指,就是从哈曼取回的,给了末底改。以斯帖派末底改管理哈曼的家产。3以斯帖又在王面前求情,俯伏在他脚前,流泪哀求他阻止亚甲人哈曼害犹太人的恶谋。4王向以斯帖伸出金杖,以斯帖就起来,站在王面前,5说:「王若以为好,我若在王面前蒙恩,王若认为合宜,我若在王眼前得喜悦,请王下谕旨,废除亚甲人哈米大他的儿子哈曼设谋,要杀灭王各省的犹太人所颁的诏书。6我何忍见我本族的人受害?何忍见我同宗的人被灭呢?」7亚哈随鲁王对以斯帖王后和犹太人末底改说:「因为哈曼要下手害犹太人,看哪,我已把他的家产赐给以斯帖,也把哈曼挂在木架上了。8你们可以照你们看为好的,奉王的名写谕旨给犹太人,用王的戒指盖印;因为奉王的名所写、用王的戒指盖印的谕旨是不能废除的。」
今天继续昨天的经文去思想哈曼被挂木架上后续发生的事情。皇后以斯帖得王的宠爱,末底改也因对王有功,而逃离一劫。然而,那道灭族的谕令仍像一把利刀在犹太人的头上,时候一到就会砍下来。因此,以斯帖要再次来到亚哈随鲁王面前为骨肉之亲的犹太人求情。
这段叙述有两件事值得留意。首先,作者用「犹太人的仇敌」(1a节)及「亚甲人」(3b、5b节)形容哈曼,使读者回想当初他登场时的介绍。作者一方面强调他是长年与犹太人为敌的人,另一方面又暗示这并非是个人恩怨,而是涉及两个族群的问题,可追溯到以色列的列祖(参。其次,读者会留意到末底改与以斯帖角色上的转换。以斯帖在第四章之前的角色较为被动、且对末底改言听计从。现在以斯帖则较为主动,她将哈曼的财产给予末底改,并派他管理(2b节)。她成功地觐见王之后,信心与勇气加增,再次到王面前提出一项艰巨的计策,期望王恩准。
王再次向以斯帖伸出他的金杖表示悦纳她的觐见。以斯帖在王面前为她的骨肉之亲求情;这是关乎整个犹太民族的生死问题。因此,以斯帖都非常战兢谨慎。她的请求有三方面值得留意:
第一,她小心翼翼的不把王说成是灭族谕旨的共犯,免致激怒这位善变的君王。她只强调这是哈曼个人的计谋,指出这个谕旨可由王废除。第二,她的请求,少有诉之于理,却多有动之以情;她知道指出命令本身的错误的成功机会不大,反而是透过强调自己与王的关系成功的机会更大。于是她向王说:「王若以为好,我若在王面前蒙恩,王若认为合宜,我若在王眼前得喜悦」(5a节)。第三,她担起王与犹太人之间的桥梁,使犹太人因以斯帖而被视为王的臣民之一。她对王说:「我何忍见我本族的人受害?何忍见我同宗的人被灭呢?」(6节)她与犹太同胞认同,与他们忧戚与共,藉此来打动君王的心。
有学者从希伯来文的文法角度及他的无情和不稳定的个性来判断王的响应,认为他当时的语气似乎显得有点不耐烦,且声调是高亢激昂的。因此,学者布什(Bush)认为第7节可直译为:「看哪!这就是我为你们作的!你们不能期望我再多作甚么,我已经不会再多作了!」简言之,王的意思是:我已作了我能作的,剩下来要看你们自己了!然而,王最终都被以斯帖的陈词迫切打动了,决定再下另一道谕旨来解决犹太人的厄运。
思想:以斯帖为骨肉之亲的安危恳切代求,使我们想起亚伯拉罕情词迫切的为所多玛代求、摩西用自己的性命换取神赦免犯罪的以色列同胞及保罗为骨肉之亲的得救,用自己与基督分离作为交换的无私祷告。求主加深我们爱骨肉之亲的感情,常为他们的得救代求。
经文:
1那日,亚哈随鲁王把犹太人的仇敌哈曼的家产赐给以斯帖王后。末底改也来到王面前,因为以斯帖已经告诉王,末底改跟她是甚么关系。2王摘下自己的戒指,就是从哈曼取回的,给了末底改。以斯帖派末底改管理哈曼的家产。3以斯帖又在王面前求情,俯伏在他脚前,流泪哀求他阻止亚甲人哈曼害犹太人的恶谋。4王向以斯帖伸出金杖,以斯帖就起来,站在王面前,5说:「王若以为好,我若在王面前蒙恩,王若认为合宜,我若在王眼前得喜悦,请王下谕旨,废除亚甲人哈米大他的儿子哈曼设谋,要杀灭王各省的犹太人所颁的诏书。6我何忍见我本族的人受害?何忍见我同宗的人被灭呢?」7亚哈随鲁王对以斯帖王后和犹太人末底改说:「因为哈曼要下手害犹太人,看哪,我已把他的家产赐给以斯帖,也把哈曼挂在木架上了。8你们可以照你们看为好的,奉王的名写谕旨给犹太人,用王的戒指盖印;因为奉王的名所写、用王的戒指盖印的谕旨是不能废除的。」
亚哈随鲁经过一连串事件,应是疲累不堪。这连串事件由他失眠那夜开始,发觉那位忠心救他一命的末底改却未得到应得的奖赏,然后接纳了哈曼的建议。王也许只有在第二次宴席前稍休息片刻,然后就与哈曼赶赴以斯帖的宴席。席间发生的事可说是峰回路转,哈曼的罪名是因谋害及侮辱皇后而敲定,结局就是被挂在自己制造的木架上。哈曼自食其果,使整个故事的局面扭转,往后就要看三位人物,即亚哈随鲁王、末底改和以斯帖如何收拾残局了。
以斯帖记确实蕴藏不少峰回路转、命运逆转的桥段;作者用了许多精彩反讽的手法表达。我们在第八章的事件记述里可看到最少三个反讽的地方。
第一,哈曼密谋要除掉末底改和犹太人是因为他的自尊受到伤害。亚哈随鲁王也是因为哈曼的举动侮辱了皇后,自尊受损而要处死哈曼。无论哈曼的真正罪状是甚么,他的鲁莽行动确实让亚哈随鲁可以抽身亦可有借口加罪在他身上。这确实是一大讽刺。
第二,亚哈随鲁王将哈曼的家产赐给以斯帖皇后(1a节),这可能是王认为以斯帖是哈曼计谋中最主要的受害者。根据希腊历史家希罗多德及犹大历史家约瑟夫的记载,波斯帝国对叛徒的家产会予以充公,罪犯的产业归属王家。「家产」这个字包括所有的土地财产及人丁在内。因此,这里应该包括哈曼的仆人,甚至是他的家人都归给了以斯帖。哈曼计划要除掉末底改,现今「以斯帖派末底改管理哈曼的家产」(2b节),这岂不也是另一大讽刺?
第三,亚哈随鲁曾夸口会应允以斯帖的所想所求,现在却是无能为力,甚至有食言之嫌。他不能收回或废除已经批出去的王令,因此,他对以斯帖说:「因为奉王的名所写、用王的戒指盖印的谕旨是不能废除的。」(8b节) 巴比伦帝国也有类似这种无法撤消命令,只可被另一道相反命令推翻的法例制度(参。这种律例令人深感困惑疑虑,同时更暗示波斯有多么不合常理的法制。这又是另一大的讽刺!
思想:世上自相矛盾、不合常理及无奈的事常有。信徒活在主仍未再来的「既济未济」(Already but Not Yet)之间的张力下,确实可从神学家尼布尔(Niebuhr Reinhold 1892-1971)的宁静祷文(Serenity Prayer)中撷取智慧:「神啊,求您赐我宁静的心,接受我所不能改变的事,赐我勇气,改变我所能改变的事;赐我智慧,分辨两者的差别。」就愿这个成为你今天的祷文。
末底改穿著蓝色白色的朝服、头戴大金冠冕,又穿紫色细麻布的外袍,从王面前出来,书珊城的人民,都欢呼快乐。参考经文: 箴约翰叁书1:提要
在哈曼被处死之后,以斯帖将末底改正式介绍给亚哈随鲁王,并且告诉王末底改的身份。王就将自己的戒指给了末底改,这位犹太平民,竟然高昇成为波斯国的宰相,他穿著蓝色白色的朝服,头戴大金冠冕,又穿紫色细麻布的外袍,从王面前出来,书珊城的人民,都欢呼快乐。这位原本卑微的上帝的僕人,不顾自身安危在外邦人中荣耀了他的上帝。上帝也在外邦人中荣耀了祂的僕人。
末底改作亚哈随鲁王的宰相后,立刻展开拯救同胞的行动,他以亚哈随鲁王的名写谕旨,颁佈另一道法令允许犹太人保护自己。因著这道谕旨,百姓蒙拯救,得免在波斯帝国中集体被杀。上帝亲自行了奇妙的大事,拯救祂的百姓,虽然他们离弃上帝,祂仍然拯救了他们。上帝一直拯救他们脱离危险及奴役,这就是福音的本质──拯救。
末底改和以斯帖制定了一个法令设立普珥节,好记念上帝的拯救,普珥节每年遵行,永远不废,这是上帝选民的感恩节。直到如今,犹太人仍守这普珥节,证明了以斯帖记这戏剧性故事的真实性。上帝呼召末底改和以斯帖,使犹太人逃过了灭族的危机,这是上帝的旨意保守他们,好让全世界的救主耶稣降生。
默想1.末底改原本是个卑微平凡的犹太人,却忠心顺服持守信仰勇敢面对撒但的攻击。藉著上帝的同在和拯救,使他高昇成为波斯国的宰相。信徒若能谦卑跟随主,主的祝福拯救必然临到他。2.末底改在外邦之地荣耀他的上帝,上帝也在外邦之地使他得荣耀。末底改以实际行动见证了他的上帝,他和约瑟、但以理一样,以他们的信心,不拜偶像,决不妥协的立场,在外邦之地,蒙主赐福。但愿所有的读者,也能学习他们的忠心。祈祷主啊!存心尊荣您的末底改,您使他尊贵。愿我一生能荣耀您,也能得您的荣耀。
我何忍见我本族的人受害,何忍见我同宗的人被灭呢?参考经文: 提要
恶人哈曼被处死后,暂缓了犹太人灭族的危机。这时,以斯帖才向王介绍她的堂兄也是她的养父末底改。末底改因以斯帖的缘故蒙王恩待。哈曼虽然死了,麻烦并没有完了。因为那道屠杀犹太人的法令仍然存在,它是用王的名义所颁佈的,是无法更改的,以斯帖忧心如焚,再次为百姓请命。
以斯帖俯伏在王脚前,流泪哀告,请王另下旨意废除哈曼所传的旨意。她对王动之以情,她两次提到「我何忍见到」我本族我同宗的人受害被灭呢,她的情词迫切,她爱同胞的心,感动了亚哈随鲁王发佈另一道法令,同意犹太人可以保护自己。这个救命的信息很快传遍整个帝国,包括那些在耶路撒冷的人。一个弱女子,竟成为拯救犹太人的女英雄。
由于以斯帖的勇气和见证,让外邦人看见了这件事奇妙的转变,又看见末底改被高昇,代替哈曼成为宰相,许多人因此放弃了拜偶像,转而事奉以色列的上帝,甚至入了犹太籍。何等奇妙,上帝的大能,藉著祂忠心的僕人,在外邦之地被彰显,上帝的名也因此得著荣耀。
默想1.以斯帖对同胞的爱是令人感动的,她重覆自己不忍见他们受害被灭。今天,对于我们的骨肉之亲,同胞兄弟又何忍见他们奔向地狱之门呢?求主赐下以斯帖的爱,激励我们、努力传福音、抢救灵魂。2.以斯帖为犹太人代求,因王的恩典被悦纳,犹太人因此得生。正如基督为我献赎罪祭,因著基督的代赎,我们才得以称义。祈祷主啊!爱自己的同胞,最好的表现方式,就是广传福音。如今饱尝主恩滋味的我们,岂能闭口不传呢﹖求主恩膏我们的口,能造就同胞骨肉的生命,引领他们早日信主、识主、爱主
阅读:
犹大人有光荣,欢喜快乐而得尊贵。——
在一位退伍老兵的丧礼中,讲员的信息谈到人死后会到哪里去,但他并没有提到如何认识上帝,只是分享一些没有圣经根据的假设。我默默地想:这样怎会有盼望呢?
最后,讲员以一首诗歌做为结束。当会众一同起立高唱《祢真伟大》时,大家都从内心深处赞美上帝,瞬间改变整个聚会的氛围。唱到第二节时,我的情绪激动,以致无法继续吟唱。
当我想到,神竟愿差祂儿子,
降世舍命,我几乎不领会;
主在十架,甘愿背我的重担,
流血舍身,为要赦免我罪。
在吟唱这首优美的诗歌之前,我还怀疑,这个丧礼是否有上帝的同在。事实上,上帝从未离开我们。从以斯帖记,我们就能看到这个真理,那时犹太人被掳到外邦,有权势的恶人想屠杀他们。但在最黑暗的时刻,一个不认识上帝的国王,却允许被奴役的犹太人起来保护自己,抵御要毁灭以色列族的人。最后,他们大获全胜并设筵欢乐(章17-19节)。
在丧礼中,上帝会透过诗歌显明祂的同在,这是毋庸置疑的。毕竟,上帝能将一场民族浩劫转变为欢乐的庆典,并将耶稣被钉十字架转变为复活和救恩!
在整本圣经中,只有以斯帖记这卷书没有提到上帝的名字。然而,这位令我们惊讶的上帝,经常在我们最意想不到的时候显示出祂的同在。哈曼企图怂恿国王灭绝犹太人,最终却是自食恶果,因为上帝透过以斯帖暴露了他那阴险的计谋。即使到今天,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仍然会庆祝普珥节,来纪念上帝介入此事,保护祂所拣选的百姓。
你曾否经历上帝意想不到的神圣介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