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导航 |
≡ 页面菜单 | ▶ 播放
| ♥ 收藏
1 「弟兄们,我心里所愿的,向神所求的,是要以色列人得救。」
2 「我可以证明,他们向神有热心,但不是按着真知识;」为什么犹太人会「不凭着信心求,只凭着行为求」(九32 ))?保罗比大多数人更了解犹太人的难处,因为犹太人不放心只「凭着信心求」,所以还要「凭着行为求」,结果就成了「只凭着行为求」,所以犹太人「向神有热心,但不是按着真知识」,这正是保罗信主之前的光景。犹太人不是不敬畏神,他们「为律法热心」(徒二十一20 ))、为「祖宗的遗传」热心(加一14 )),但却不是按着神做工的法则去热心,没有真理的宗教热忱不但不能叫人蒙神悦纳,反而会把人拦阻在神的恩典之外。 「真知识」原文是「知识」,和合本译为「真知识」,与犹太拉比汗牛充栋的「祖宗的遗传」(加一14 ))有所区别。主耶稣责备法利赛人「借着遗传,废了神的诫命」(太十五6 )),犹太教后来把这些遗传总结为《他勒目 Talmud》(又译为《塔木德》))。
3 「因为不知道神的义,想要立自己的义,就不服神的义了。」
4 「律法的总结就是基督,使凡信祂的都得着义。」「真知识」就是「神的义」,「假知识」就是「想要立自己的义」。 「自己的义」就是「因律法而得的义」(腓三9 )),就是人企图凭自己的好行为来称义。 「神的义」就是「因信神而来的义」(腓三9 )),就是人彻底弃绝自己,因着信靠基督在神面前被称为义。 「想要立自己的义」,也就是自以为义,这样的人既不认识神的全然公义,也不认识自己的全然败坏,所以还以为可以靠着自己的行为活出圣经、伸张公义。自以为义的人很容易以效法基督「发义怒」洁净圣殿(太二十一11-13 ))的名义来放纵血气,却忘了首先洁净自己这个「圣灵的殿」(林前六19 )),也忘了基督为罪人被钉在十字架上,所以才有资格「发义怒」。 「总结」原文的意思是「目标」或「终点」。「律法的总结就是基督」,表明:1、律法的目标是指向基督:「律法是我们训蒙的师傅,引我们到基督那里,使我们因信称义」(加三24 ))。2、基督成全了律法的要求:「莫想我来是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太五17 ))。3、律法的功用到基督便告终止:「基督既已释放了我们,叫我们得以自由,就要站立得稳,不要再被奴仆的轭挟制」(加五1 ))。在自以为义的人的眼中,律法只是义人生活的标准,是基督徒比世人更高尚的「基督教道德伦理观」。但圣灵却启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三20 )),是要让人经历在律法之下的失败,因而对自己的肉体彻底绝望,迫切地回转寻求基督,在基督里活出律法的义。因此,「律法的总结就是基督」。 基督「使凡信祂的都得着义」,一方面是基督成为我们外面的遮盖,使我们能在神面前称义;另一方面是基督成为我们里面的生命,从我们里面活出神所要的义。
5 「摩西写着说:『人若行那出于律法的义,就必因此活着。』」本节引自利十八5。人若想要不受律法的咒诅而能存活,必须完全遵行律法的要求。问题是没有人能完全遵守律法,「只在一条上跌倒,他就是犯了众条」(雅二10 )),因此没有人能通过这条途径得救。 若有人有一点点可能「行那出于律法的义」,神的儿子为什么还要忍受如此屈辱的巨大痛苦,替我们被钉十字架?既然神的儿子已经为我们被钉十字架,为什么信徒还要继续靠自己遵守各种改头换面的「律法」:「你们既靠圣灵入门,如今还靠肉身成全吗?你们是这样的无知吗」(加三3 ))?
6 「惟有出于信心的义如此说:『你不要心里说:谁要升到天上去呢?(就是要领下基督来;)」
7 「谁要下到阴间去呢?(就是要领基督从死里上来。)』」
8 「他到底怎么说呢?他说:这道离你不远,正在你口里,在你心里——(就是我们所传信主的道。)」
9 「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神叫祂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新约时代的犹太人用「主」来称呼旧约中的「耶和华」,「口里认耶稣为主」就是公开承认道成肉身(
6节 ))的耶稣基督的神性。「心里信神叫祂从死里复活」就是接受耶稣基督救赎的工作,复活(
7节 )))是我们信仰的核心,因为「基督若没有复活,你们的信便是徒然,你们仍在罪里」(
林前十五17 ))。「口」和「心」是用来解释「这道离你不远,正在你口里,在你心里」(
8节 ))。
本节是对着犹太人说的,他们熟悉旧约圣经,所以只需要接受主耶稣是弥赛亚基督,就能得救,并不是说外邦人不必真正明白全备的福音,只需要在形式上「心里相信、口里承认」就能得救。
上图:「耶和华」读音的由来。四字神名(Tetragrammaton)原文是「יהוה,YHWH」。古代希伯来文没有元音字母,只有22个辅音,因此不能根据字母直接发音,和中文一样,每个字的读法都必须由老师教。四字神名只有大祭司每年赎罪日进入至圣所祷告时,才能直接读出来。平时犹太人在说话中用「主」(אֲדֹנָי,音Adonai)来代替。主后70年圣殿被毁,犹太祭司传统中断,四字神名的正确读法就渐渐失传。希伯来文的元音符号通用之后,主后11世纪的犹太马所拉文本(Masoretic Text)将「אֲדֹנָי,Adonai」的元音符号标注在「יהוה,YHWH」上,变成「יְהֹוָה,YaHoWaH」,提示应读为「主 Adonai」。文艺复兴时代,欧洲人将「YaHoWaH」辅音、元音结合起来,读成了「耶和华 Yehowah」。近代圣经学者对照标示元音的古代希腊文的旧约译本,以及当时一些非犹太人对该词读音的描述,认为发音可能是「雅威 YaHWeH」。
10 「因为,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称义,口里承认就可以得救。」
11 「经上说:『凡信祂的人必不至于羞愧。』」
12 「犹太人和希腊人并没有分别,因为众人同有一位主;祂也厚待一切求告祂的人。」
13 「因为『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本节引自珥二32。「凡求告主名」是强调因信称义,只要借着「求告主名」来接受基督所做成的救恩,而不是靠自己的行为得救,这就是「真知识」(2节 ))。 本节是对着犹太人说的,他们熟悉旧约圣经,所以只需要接受主耶稣是弥赛亚基督,就能得救,并不是说外邦人不必真正明白全备的福音,只需要在形式上「求告主名」就能得救。
14 「然而,人未曾信祂,怎能求祂呢?未曾听见祂,怎能信祂呢?没有传道的,怎能听见呢?」
15 「若没有奉差遣,怎能传道呢?如经上所记:『报福音、传喜信的人,他们的脚踪何等佳美。』」
16 「只是人没有都听从福音,因为以赛亚说:『主啊,我们所传的有谁信呢?』」福音实际上是先临到犹太人,犹太人不信的原因不是没有「听见」(18节 ))福音,而是如以赛亚所预言的没有「听从福音」。 本节经文引自赛五十三1,约十二38也有引用,作为预言犹太人不信的见证。
17 「可见,信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基督的话来的。」
18 「但我说,人没有听见吗?诚然听见了。他们的声音传遍天下;他们的言语传到地极。」
上图:信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基督的话来的(罗十17)。一切基督之外、十字架之外的道理,都不能产生真正的信心,都不是福音。
19 「我再说,以色列人不知道吗?先有摩西说:我要用那不成子民的惹动你们的愤恨;我要用那无知的民触动你们的怒气。」
20 「又有以赛亚放胆说:没有寻找我的,我叫他们遇见;没有访问我的,我向他们显现。」
21 「至于以色列人,他说:『我整天伸手招呼那悖逆顶嘴的百姓。』」
错误的热心(十1) 保罗讲了些使犹太人难受的话。保罗给他们讲不易听,也难以承受的真理。整个自罗马书九至十一章的经文都是斥责犹太人对宗教的态度。可是自始至终,没有一些忿怒;只有忧心忡忡,渴念的期望。保罗唯一的愿望就是犹太人的得救。如果我们要带领人归入基督教的信仰,我们的态度必须一致。伟大的传道人都知道这样。有一个人说,‘不要斥责。’另外一个人说,‘常常记得用温柔的声音。’有一位近代伟大的传道人称传道是一种‘动人以情’的事。耶稣为耶路撒冷饮泣。有传道以忿怒斥责的话向罪人谩g;不过保罗常常以爱心说诚实话。保罗承认犹太人对神的热心,不过他也看到他们的热心是一桩导入歧途的事。犹太人的宗教是依据小心翼翼的遵守律法。这不是一件易事,要对他的宗教十分热心,肯拼性舍命的顺服。这必然常常使他不甚方便,使他生活不甚舒服。譬如安息日的律法。它规定在安息日行走不能超过多少路。他不能拿多过两个干无花果的重量。在安息日不能煮东西。如果生病,只能保持病况不恶化,不可使病况改善。就是在今天住在英国严格的正统犹太人在安息日不会拨火或加添燃料或是按钮开灯。如果必需拨火的话,就雇用一个非犹太人来做这事。有钱的犹太人有时会装上一个自动开关,到了安息日傍晚自动开灯,不用自己动手。这不是一件可讥笑的事,而是一件可以敬佩的事。遵行律法真是不太容易。没有人愿意这样做,除非他是十分热心。犹太人以前很是热心,现在也是这样。保罗毫无困难的承认他们的热心,不过这种热心会被误导误用。在马加比书卷四中记载着一件令人惊愕的事。祭司以利亚谢被带到叙利亚王安提阿哥·伊皮法尼斯(Antiochus Epiphanes )的面前。安提阿哥要消灭犹太的宗教,吩咐他吃猪肉。这老年人拒绝不吃说:‘不,就是挖出我的眼目,焚烧我的心阳,我也不吃。我们是在律法之下,没有甚么压力能叫我们屈服,不服从律法。’如果他须得死,他的祖先要把他圣洁的人接去。王就吩咐人打他。‘他的皮肉被鞭撕去,血涔涔流下,他的胁腹为伤口裂开。’他掉下来;有一个兵丁踢他。到后来,这兵丁倒可怜他起来,给他一块煮熟的肉,其实不是猪肉,叫他吃了并且说他已经吃了睹肉。他拒绝。最后,他被杀了。他祷告神说,‘为了你的律法,受严刑虐待而亡。’著书的作者说,‘为了律法的缘故,他反抗,至于受痛苦而死。’这到底是甚么一会事?只是为了不吃猪肉 。这似乎不能令人相信,一个人只是为了那样的律法牺牲了生命。不过犹太人是愿意为此而死。真实的,他们对于律法十分的热心。没有人能说他们对于事奉神不够至诚热心。整个犹太人采取的方法是顺服律法,在神那边有积存的善工。犹太人的态度可以从他们把人类分为三种很清楚的看出。有一种善人──他们有积余的善工;有一种恶人──他们不但没有积余,反而积欠;有一种中间人──只要行一件善事,就能成为善人。这完全是一种律法与成就的事。保罗对于这样的事,他的回答是:‘基督就是律法的总结。’他的意思就是:‘基督总结了律法主义。’神与人的关系不再是债主和欠债的人,课税评价官和纳税的人,判官和站立在法庭前受审的人的关系。因了耶稣基督,人不再面对要满足神公义的要求,他只要接受祂的慈爱。他不再需要作工讨神的喜悦;他只要简单的接受神白白赐给的恩典,慈爱,怜悯。保罗为要证明他的论点,他采用二段旧约经文。第一处,他引用利十八章五节 ,在那里说如果一个人小心持守遵行律法典章,就必因此存活。这话完全正确──但是从来没有人做到过 。他于是引用申三十章十二、十三节 。摩西说神的律法并非是离人很远,不可得到的;而是在人的口中,在人的心里。保罗用取譬的方法解释这段经文。这并不是藉着我们的努力使基督来到世上,或是使基督从死里复活。这不是我们的努力,使我们获得善工。这事是为我们成就的,我们只要接受。第九及第十节是非常的重要。它们给我们第一个基督教信经的基础。(一 )一个人必须称耶稣基督为主 。主的一字为kurios 。这是早期基督教的钥字。这字的意义可以分四个阶层。(1 )普通用于尊敬一个人的称谓,如英文的sir,法文的monsieur,及德文的herr。这都有先生之意。(2 )这是普通罗马皇帝的称谓。(3 )这是普通希腊神明的称谓,常放在该神名字的前面,如Kurios Serapis (Lord Serapis、主Serapis )。(4 )圣经从希伯来文译成希腊文时,用这字来翻译耶和华神的名字。因此当一个人称耶稣为主时,他把耶稣与君王,神相比。他把祂放在一生中最崇高的地位;他在祂面前保证绝对的服从及虔敬的礼拜。称耶稣为主是把祂放在独特的地位。因此,做一个基督徒,第一,必须把耶稣放在独特的首位 。(二 )一个人必须相信耶稣从死里复活。复活是基督教重要的信仰。基督徒不只相信耶稣曾在世上活过 ,并且也相信祂现在仍是活 着。他必须知道有关基督 的事,他也必须认识 祂自己。他不是研究一位历史上的人物,不管祂是怎样的伟大;祂现在和他活在一起。他必须不只知道祂是一位被钉十架牺性的那一位,他必须也知道祂是一位得胜者 。(三 )一个人不只是必须心里相信,他也必须口里承认。基督教是信仰,加上宣信;这包含在人前面的见证。不只是神,就是我们周围的人也必须知道我们是站在那一方面。一个犹太人很难相信不藉律法可以到神那里去;信靠接受对犹太人说来,完全是一种难以置信的新事。更进一步的,他实在难以相信到神那里去的道路是为每一个 人开放的。在犹太人看来,外邦人和犹太人不能站在同一的地位。所以保罗在结束他的议论时,引用两段旧约经文以证明他的话。第一,他引用赛二十八章十六节 :‘凡信 祂的人,必不至于羞愧。’在那里没有提到律法;一切都以信心为根基。第二,他引用珥二章三十二节 :‘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在那里没有限止;这应许是给所有的人 ;因此,犹太人和希腊人之间,没有甚么不同的地方。这段经文的主要意思是要犹太人放弃律法主义,接受恩典的道理。这是向他们恳求掀开他们的眼目,看见他们的热心是错了;掀开他们的耳朵聆听先知在好久以前所说的话,信心是到神那里的唯一道路,这条道路是为任何人开放的。无可推诿(十14) 所有圣经的注释家都同意这段经文是在罗马书信中最难、最模糊的经文中的一段。在我们看来,在这里我们所有的并非是把前文缔写的最后一段。这乃一种打电报时所用的电文。这很可能是保罗随时想到要说服犹太人相信他们的错误摘记下来的要点。在基本上,这计划是这样──在前面的一段经文中,保罗说到神那里去的一条道路并非藉着善工及律法主义,乃是依靠信仰和信托。其反对的理由:如果犹太人从没有听见过,怎办?保罗所讲的乃是针对这样的反对。在讲的时候,他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每一次他用一段经文以把握住他的立论。让我们一一的把反对和回答的经文写在下面:(一 )第一个反对是:‘你不能求告神,除非你相信祂。你不能相信祂,除非你曾听见过祂。你不能听见祂,除非有人宣讲福音。没有人能宣讲福音,除非神差遣人这样做。’保罗用赛五十三章七节 针对这反对。在那里先知指出报福音喜信的人何等的受人欢迎。所以保罗第一个回答是:‘你们不能说没有传道的人;以赛亚叙述过这些传道的人;以赛亚是很久以前的人。’(二 )第二个反对是:‘即使你的议论是正确的,在事实上,以色列民没有听从这福音喜讯。那你要怎样说?’保罗的回答是:‘以色列民的不信是可以预期的,因为在好久以前,以赛亚很失望的说:“主呀,我们所传的,有谁信呢?”’(赛五十三1) 。是的,以色列民没有从神那里接受福音喜讯。他们的拒绝只是一种历史的循环:历史事实的重现。(三 )第三个反对是重述第一个反对:‘但是,如果我坚持他们从末有机会听过,你将怎么说?’这次保罗引用诗十九篇四节 的话:‘他们的声音传遍天下,他们的言语传到地极。’他的回答是:‘你们不能说以色列没有机会听见过;因为圣经明明白白的说,神的讯息传遍天下。’(四 )第四个反对是:‘如果以色列民不了解,怎办?’显然的,这意思是:‘如果这讯息很难掌握,以色列民即使听了以后,仍然不能掌握其重要性,那又如何呢?’在这里,这段经文的确十分困难。不过保罗的回答是:‘以色列民可能失之于不能了解;可是外邦人 却是不然。他们没有期望,没有寻找,这福音喜讯临到他们,他们却掌握了其中的意义。’为要证明这点,保罗引用二段经文。一段是申三十二章二十一节 ,在那里神说,因为以色列民的不服从与反叛,祂要把祂的恩宠转给另外一个子民,惹动他们对那不成子民的成为子民的愤恨。第二段是赛六十五章一节 ,在那里,不可思议的,祂说,祂已经被一群百姓找到,他们从来没有寻找过祂的。最后,保罗坚持说,在整个历史上,神伸手招呼以色列民,而以色列民往往不服从以及刚愎自用。像这样的一段经文,我们或许会觉得不可思议,很难令人置信;有些地方,保罗所引用的经文有些曲解的嫌疑,并非经文的原意。不过无论怎样,这段经文有它永久的价值。在这后面,有一种的信念,有些无知是不可赦免的。(一 )有的无知是出于不重视知识。有一句律法上的格言说,真诚的无知是可以辩护的,不过出于不重视知识的无知就不能辩护。一个人不能因他以前没有机会知道的事受罚;不过他因为忽略了以前他当该知道的事就应该受罚。譬如说,一个人没有读条文,就签契约,以后发觉条文与以前说定的有出入,他就不能起诉。如果一个人在未开始工作以前,给以各种机会,装备他自己,可是没有好好的学习,结果他失败了,就应当接受责罚。一个人当知而不知,他应该负责。(二 )有的无知是出于有意的闭目不见。人对于他们不愿意看见的事,不愿意听见的话,有极大致命的能量,关闭他们的心门。一个人很容易注意到有的习惯,有的嗜好,有的生活方式,有的友谊,有的伙伴,能产生不良的后果,不过很可能他只是拒绝正视这些事实。闭目不见对于很少的几件事上或许有益,但对绝大多数的事上是一种愚蠹。(三 )有的无知,主要的,是一种谎言。我们犹豫不决的事远较我们心愿所想的为少。在事实上,我们很少可以诚诚实实的说:‘我从来没有想到事情会变成这样的。’神给我们良心和圣灵的引导;我们常常恳求宽恕,因为我们不知道。事实上,如果我们诚实的话,我们会承认说,在我们心灵深处,我们实在是知道的。在这段经文中,还有一件事要加以说明的。在整段经文中,保罗追根究底的说到犹太人个人的责任。他们应当知道得更清楚;他们有各种的机会可以帮助他们;但是他们拒绝神的要求。现在保罗开始他的议论说,各样事都是出乎神,人不能参与其事,正如泥土与窑匠一样。他把两件事并排的放在一起;每一件事是出神,每一件事是出于人的选择。这似乎是自相矛盾的。保罗无意于解答这难题;事实上是无法解决的。这是人类经验的两极性。我们知道在万事的后面有神;但是同时我们知道我们有自由意志,可以接受或拒绝神的赐予。这是人的境况的两极性:神是在统治,不过人的意志是自由的。--《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罗马书第十章 2. 两种称义途径(十1~13) 尽管如此,保罗为以色列得救的祷告并不停止。他比大多数人更了解他们的心态:“向神有热心,却未蒙光照”,正是他自己遇见复活基督之前的状况。他在别处也提到自己的那份热心。他热衷于本族先祖的传统,专心研究与实践犹太教,比一切同辈的人更有长进;这股强烈的动机又促使他不住逼迫刚成立的教会(参加一13~14 ;腓三6) 。 对他而言,神所安置的这块石头一度真是他的“绊脚石”,直到他眼中的鳞片掉下来,生命重新得着调整;现在他一心所愿,则是藉自己的生命与工作来尊荣基督,带领别人认识祂。 如果这样的事可以发生在他身上,又何尝不会临到他的同胞呢?诚然,目前他们不认识神之义的途径,一味要立自己的义。但是,正像他自己已经发现“律法的总结就是基督”,他的犹太同胞若走上这条信仰之路,也可能有此发现。 这两种途径律法之途与信心之途由摩西五经中的经文可以说明。他所得到的结论是:神已经在基督里将祂的救恩带到我们面前。我们不需要“爬到天的陡峭处”去得救恩,因为基督已经从死里复活,为我们得着了。救恩就在这里,现在即垂手可得;神要世人作的,只是藉内心相信来获得,并要当众承认基督是主。“耶稣是主”是基督徒最早的信条,其充分性现在仍丝毫未减。 2.我可以证明他们。“我为他们作见证。”另一次这样的见证可参使徒行传二十二3 ,“热心事奉神,像你们众人今日一样。” 3.不知道神的义,想要立自己的义。在腓立比书三9 保罗也作了同样的对比,即“自己因律法而得的义”与“因信神而来的义”191 。 4.律法的总结就是基督,使凡信祂的都得着义。“总结”( telos )一字有双重意义:可以指“目标”或指“终点”。从一方面而言,基督是律法所指向的目标,因为律法所定规完全的义都具体在祂里面。马太福音五17 的含意便是如此:“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而律法的要求也实现在那些“在基督耶稣里”之人的生命里(八3~4 ,参三31) 。从另一方面而言,既然基督是律法的目标,既然在祂里面律法已经全然实现,相信祂的人可以在神面前立于义的地位,那么律法的功用即作为获得义的途径(不论是真实的或是假想的)便告终止了。在祂里面,那律法所属的旧秩序已经废止了,而以圣灵的新秩序来代替。参哥林多后书三6~18 。 凯思曼本节的注释以“终点”来解释 telos ,克兰斐以“目标”来解释,巴瑞特则将这两种意义合并:基督“终止了律法,不是藉摧毁律法的本意,而是藉实践它”。 5.人若行那出于律法的义,就必因此活着。引自利未记十八5 (参路十28 ,“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保罗在加拉太书三12 引这节来证明“律法原不本乎信”;他在那里将之与哈巴谷书二4 下(参罗一17) 作对比。根据利未记十八5 ,那遵守神诫命与典章的人必然能得着生命对保罗而言,这一词可与称义交互使用(参五18、21 ;加三21) 。有人或许会问:“这有什么不对?”保罗会回答说,问题是没有人能完全遵守律法,因此没有人能从这条途径得着生命。(根据巴特,有一个案则为例外;那唯一全守神的律法的“人”是基督192 。)虽然保罗可以自称,自己早年的经历“就律法上的义说……是无可指摘的”(腓三6) 他现在知道,他只是在人面前无可指摘,在神面前则不然。 6~8.为了说明出于信心的义,保罗又提出摩西五经的另一段经文申命记三十11~14 ,摩西对以色列人最后劝勉中的一段。可是申命记三十11~14 原来的上下文,几乎与利未记十八5 完全一致。那儿将神的律例与典章吩咐百姓,使他们能遵行而得以存活;这儿神则说,祂的诫命“不是你难行的,也不是离你远的。不是在天上,使你说:‘谁替我们上天取下来,使我们听见可以遵行呢?’也不是在海外,使你说:‘谁替我们过海取了来,使我们听见可以遵行呢?’这话却离你甚近,就在你口中,在你心里,使你可以遵行。”(注意:保罗省略了粗体字。)在申命记的上下文中,得生命的途径是遵守诫命,这一点从摩西紧接着所说的可以得到证实:“看哪,我今日将生与福,死与祸,陈明在你面前,吩咐你爱耶和华你的神,遵行祂的道,谨守祂的诫命、律例、典章,使你可以存活……”(申三十15~16) 。 纵使我们可说,申命记充满先知性,甚至有时几乎带有福音性的意味,在利未记中则不那么明显;我们亦可说,在申命记三十11~14 的话中含有内在性(“在你口中,在你心里”),这点预告了耶利米三十一31~34 的“新约”;然而对我们而言,要区分利未记十八5 与申命记三十11~14 ,似乎不像保罗那么容易。可能保罗熟知某一种对申命记的解释,方便他运用于福音之上。譬如,若他习于视这段经文为论及智慧(次经巴录书三29~30 ,便以此段引文指智慧),那么他可能以基督为神的智慧,而导致他以基督徒的角度来解释申命记三十11~14 。 如此,他对“出于信心的义”所选用来解释的话,意义便如下(多少有 presher 文体的意味,从昆兰圣经注释我们已经熟悉这种文体): 你不要心里说:“谁要升到天上去呢?”亦即,将基督带下来(仿佛祂从未道成肉身,活在世上)。 “谁要下到阴间去呢?”亦即,将祂从死亡境界,无尽的深渊中带回来(仿佛祂未曾复活得着新生命)。 不然;称义的福音如此说: 这道离你不远,正在你口里,在你心里亦即,我们所传信心的信息。对这个信息要有得救的回应,就必须藉着口和心。 9.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比较好的译法,是将信仰告白当作直接讲述的话:“如果你的口里承认:‘耶稣是主’”(NEB)。(参林前十二3 ;腓二11) 有些注释家认为,这是特别指在官府面前承认祂的名(参路二十一12~15 ;彼前三13~16) ;但是当我们思想,作这一类信仰告白最特殊的场合为何,很可能我们会想到基督徒洗礼时第一次的信仰告白“这洗礼是在神面前有无亏良心的凭据”(彼前三21 ,按 NIV)。 心里信神叫祂从死里复活。得救的信心是相信复活(参林前十五17 :“基督若没有复活,你们的信便是徒然,你们仍在罪里)。 10.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称义;口里承认,就可以得救。相信―承认的顺序,在逻辑上和经验上都是如此。这两个子句基本上意义相同:相信和承认是不可分的,称义和救恩在此指末世(“就可以〔unto〕称义……就可以〔unto〕得救”)亦无法区分。 11.“凡信他的人,必不至于羞愧。”引自以赛亚书二十八16 (九33 已经引过):凡将自己交托给基督的人,永远不会失望。 12.并没有分别。神所赐的义临到所有相信的人,不分犹太人或外邦人。祂厚施拯救的怜悯,“不论身份”凡求告祂的人都可以得着。在罗马书前面部份(三22) ,“并没有分别”一词语气严厉,因为是证明犹太人和外邦人同样得罪神,无法藉个人的努力或功德蒙神悦纳;在这里,同一个词却带着欢欣的气氛,因为是向犹太人和外邦人两者同样宣告,神怜悯之门已经大开,可以进入,祂的赦免在基督里已有保障,凡凭信心支取的人都可获得。 13. “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引自约珥书二32 ,那一段是论及“耶和华大而可畏的日子”之前夕,神的灵要浇灌“凡有血气的”;参照彼得用同样的经文(包括其上下文)来解释第一次基督徒的五旬节中所发生的事:“这正是先知约珥所说的……”(徒二16~21) 。 3. 向全地宣扬(十14~21) 福音必须向全地宣扬,原因正是基于这一点。神要求世人求告主名以致得救,但是除非他们受感动而相信,否则便不会求告主名;除非他们能听见基督,否则便不可能相信;除非有人传报这消息,否则他们便不可能听到;而除非领受了托付,否则没有人能去传报。就“使徒”这词原初的意义而言,传道人就是一名“使徒”;即一位传令员或大使,将某一个人托付给他的消息传报出来。保罗在此夸赞福音使者的职份;神乐意藉着他们的宣扬,将祂的特赦带给那些相信的人。早在几世纪之前,先知就曾论及传报这个大喜信息的人:“那报佳音、传平安、报好信、传救恩的,……这人的脚登山何等佳美”(赛五十二7) 。先知的话语原意若是指向荒废的锡安城报信的使者,宣告:“你的神作王了!”现在则可应用于普世的广传福音;新约经常作如此的应用(参一1 的注释) 但是,这与犹太人不信的问题又有什么关系?这信息不但临到外邦人,也临到犹太人;其实是先临到犹太人。但是犹太人(大部份)并不留意听。然而,甚至连这一点也已有预言,正如以赛亚书五十三1 所提出的问题:“我们所传的,有谁信呢?”这句话与福音的关系,不仅在于以赛亚书四十至六十六章整段的意义,更直接的关系,是第四首仆人之歌的内容(赛五十二13~ 五十三12) ,这首歌对新约阐明耶稣的受苦与得胜,贡献至钜。这一节在新约其他部份亦曾引用,是以赛亚书中几处记述以色列人不信的经文之一。 但是,若失望的使者问道:“我们所传的,有谁信呢?”,显然这信息的用意是要产生信心。这信息本身的权威,来自基督直接的命令与托付。 然而(可能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或许以色列人没有全都听见这信息?保罗回答说,他们必然听见了;这个信息已经广传遍地,凡有犹太人居住之地都传到了。 这位发问的人又说,那么,看来他们是听见了,不过,他们也许并不明白?保罗说,不然,事实并非如此。他们完全了解,却拒绝顺服。一旦外邦人接受了这信息,他们就表现出嫉妒、阻挠,可是他们自己却不愿意相信。但这一点也应验了预言。申命记三十二章的摩西之歌中,不断指控以色列人在整个历史中不感恩、不顺服的态度。后期反犹太的基督教护教者,以该章作攻击犹太人的火药库,认为这是他们极有力的论据,因为在这首歌中摩西亲自作见证,述说犹太人的过犯;然而他们却没有考虑到,这指控是否同时也向他们所属的团体说话193 。昆兰派同样用这首歌,抗议他们所认为的犹太全国对神的背叛194 。在该首歌中(申三十二21) ,神指控祂的子民敬拜偶像 “他们以那不算为神的,触动我的愤恨,以虚无的神惹了我的怒气。” 于是向他们宣判道: “我也要以那不成子民的,触动他们的愤恨,以愚昧的国民惹了他们的怒气。” 对保罗而言,“不成子民的”就是指外邦人;前面他已经将何西阿书一10 “不是我的子民”一词应用在外邦人身上。神怎样藉外邦人惹起以色列人的愤恨呢?就是让以色列人看见外邦人凭信心接受基督,便享受何等的恩典:神不再称他们为“不是我的子民”,而称为祂的子民。以色列人看见之后,就起了忌恨,而问道,这些祝福岂不应该为他们所有?答覆则是:确实亦为他们所有,依据却是同一个相信基督。在这段论证中,保罗下一阶段将发挥这个盼望,而目前这阶段的论证,则以两段以赛亚书六十五章开头的经文作为总结;这两段分别论到外邦人的回应与以色列人的背逆。 15.“报福音传喜信的人,他们的脚踪何等佳美!”保罗此处似乎是自己翻译希伯来圣经以赛亚书五十二7 的要义,而没有采用七十士译本,该处对本节的翻译并不正确。 以赛亚书从四十章开始,整段都被新约用来指福音的世代。在古列王手下从被掳之巴比伦得归回,和在摩西的日子从为奴之埃及地得脱离,都被视为预表,象征基督所成就的那更伟大、更完全的释放。以赛亚书四十3 的“声音”喊着说,要在旷野中铲平一条道路,让神带领祂得释放的子民归回锡安之家,这声音成了施洗约翰之声,他在犹大的旷野地召聚为主所预备的子民(可一3 ;路一17 ;约壹23);“耶和华的恩年”(赛六十一2) ,耶稣在加利利事工伊始便如此宣告(路四18~21) ;随保罗论证的发展,福音在这些篇章中应验的情形,还会出现更多的例子。 16.“主啊!我们所传的有谁信呢?”“主啊!”此呼格为七十士译本所添加。在以赛亚书五十二1 ,这个问题是由那些听见了受苦的仆人将被高举之宣告的人所发的(参以下十五21 ,对赛五十二15 引文的注解;该节为此处引文的前一节)。他们想到仆人卑微的景况,便诧异地问道:“谁会相信我们所听见的宣告?”保罗说,这项宣告已经蕴含在福音中,而仍然被人怀疑现在不是君王与国民不信(如以赛亚书五十二15 所记),而是大部份犹太人不信。约翰福音十二38 引用以赛亚书五十三1 ,说明人们不信耶稣在耶路撒冷的工作;那里又加上以赛亚书六9~10 ,该段经文在基督教初期也被广泛使用,作为预言犹太人不信的见证(参罗十一8 及其注释)。 17.信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所翻译的希腊名词( akoe{ ),与16节所译“所听的”(译注:和合本意译作“我们所传的”)为同一个字;参14节,“未曾听见祂,怎能信祂呢?” 听道是从基督的话来的。“话”( rhema ,与第8节的“道”(英文作 utterance )相同,引自申三十14) 是关于基督的“道”,是“信心之道”,因为它能在听众心中唤起信心,所以如此称之。 18.“他们的声音传遍天下,他们的言语传到地极。”引自诗十九4 (七十士译本用 phthongos “声音”,采用希伯来文 go{la{m ,而非希伯来圣经的 gawwa{m ,“他们的量带”)。这些字原出处是指宇宙天体的见证。我们不需要假定说,保罗认为诗十九4 预言福音将在普世宣扬;他的意思是,福音的宣扬正遍及普世,好像天上的星光一般。这句话可能听来夸大了些;当时福音并未遍传世界各地,甚至远没有遍及希罗世界之居民所知道的地区。保罗对这一点十分清楚;当时他正打算将福音带到西班牙,这个省份还没有听到基督之名(参十五18~24) 。但是到目前为止,福音已经传遍了地中海大部份地区,就是犹太人所到之处;这儿的论证只需要这一点就够了。诗十九4 的引言含有“代表性的宇宙观”(参小注205),可参歌罗西书一5~6 (“这福音传到你们那里,也传到普天之下,并且结果增长”)及一23 (“这福音……也是传与普天下万人听的”)。 19.摩西说。引文取自申命记三十二21 (属摩西之歌),摩西在该处代表神发言。摩西之歌为初期基督徒提供了为数可观的见证,其内容不仅只限于论犹太人的不信而已(参林前十20、22 ,回应申三十二16~17 ;腓二15 ,回应申三十二5 ;来一6 ,引申三十二43 ,七十士译本)。 “我要用那不成子民的,惹动你们的愤恨。”因为他们以敬拜那“不算为神的”(希伯来文 lo~-~e{l ),所以祂要以“不成子民的”(希伯来文 lo~-~am )惹动他们的愤恨。换言之,神在历史中曾用某些外邦国家作为工具,来审判以色列人以色列人认为这些国家“不成子民”,意即他们的国家不像以色列蒙神拣选。但是保罗根据前面所引用的何西阿书(参九25~26) ,重新解释这段话,使其符合福音所带来的新状况。对于像保罗一样熟悉希伯来圣经的人而言,摩西的“不成子民”( lo~-~am )与何西阿的“非我民”( lo~-~ammi^ )两者既十分类似,便可如此解释,(一个只依据七十士译本的人,则比较看不出这一点)。至于保罗认为外邦人如何惹动犹太人的愤恨,在以下十一11 将论及。 “我要用那无知的民,触动你们的怒气。”从犹太人的角度看,外邦人是“无知的民”,因为他们没有领受从神而来的认识(参二20 ,犹太人认为自己是“蠢笨人的师傅”那里所用的形容词 aphro{n 与这里的 asynetos 是同义字)。 20.又有以赛亚放胆说。亦即,他放开胆量,甚至超越摩西所达的地步,进一步肯定一件似非而是的事:神将祂的怜悯之约,赐给那些原非祂子民,无权享用这怜悯的人。 “没有寻找我的,我叫他们遇见……”这些话的原出处为以赛亚书六十五1 (“素来没有访问我的,现在求问我……”),其上下文似乎是指背逆的以色列人;但是,保罗也像对何西阿书的应用一样,认为这里蕴含一项原则,在他的时代可以应用于外邦人身上,而七十士译本的用语(此处所引的)也可支持这个应用。外邦人过去的世代都落在不认识真神的状况中,现在他们回转过来寻求祂了。 21.“我整天伸手招呼那悖逆顶嘴的百姓”这段话引自以赛亚书六十五2 ,原出处的上下文与保罗的应用均指以色列人而言。保罗认为,这句话对犹太人整体拒绝福音的描述,与以赛亚书六十五1 ,对外邦人饥渴接纳福音的描述,同样有力。
188 参弗二20 。见'The Corner Stone', Ex T 84(1972-73), pp.231-235。
189 在昆兰文献中,昆兰团体与这个宝贵的房角石认同(参 G. Vermes, The Dead Sea Scrolls in English, p.38.)。
190 约拿单的亚兰文旧约将以赛亚书二十八16 的石头解释为弥赛亚:“看哪,我在锡安设立一位王,一位大能的王……”
191 E. P. Sanders 在 Paul and Palestinian Judaism (1977),pp.33-428之中,曾仔细研究犹太人与律法的关系。他发现,至少在公元前二百年至后二百年之间,巴勒斯丁犹太人的宗教形式,是他所谓“约的行为”惟有不肯悔改的恶行或蓄意背道,会使人落在圣约之外;但在圣约之内,违犯律法只要藉悔改便能赎罪,因此所有在圣约之内的人,都可期望在来世中有份。对保罗而言,犹太人与外邦人的界线既已打破,就除去了一切对“旧”约的倚靠。
192 参 K. Barth, Church Dogmatics , E. T. II /2(1957), p.245;以及 Cranfield, ad loc 。
193 参 Justin., Dialogue with Trypho 20, 119, 130. See J. R. Harris, 'A Factor of Old Testament Influence in the New Testament', Ex T 37(1925~26), pp.6-11; B. Lindars, New Testament Apologetic (1961), pp.244f., 258, 274。
194 昆兰派引用申命记三十二28 反对以色列人,见 G. Vermes, The Dead Sea Scrolls in English , p.102。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罗十2 】「我可以证明他们向神有热心,但不是按着真知识。」
我可以证明他们。“我为他们作见证。”另一次这样的见证可参使徒行传二十二3 ,“热心事奉神,像你们众人今日一样。
”——《丁道尔圣经注释》
【罗十2 】
有热心,可惜不按着真知识!今天多少人按着真知识,但没有热心,实在可哀!―― 谢模善
本节所题的『真知识』,照原文直译就是『完全的认识』,乃专指对丰满基督的完全认识说的。以色列人缺少这对基督的知识,不认识『律法的总结就是基督』,想要在基督之外『立自己的义』,所以虽『向神有热心』,也是枉然。哦,今天在神的儿女中最大的难处,最抵挡神永远旨意的,岂非也是这种缺少真知识的热心么?但愿神可怜我们,叫我们一直以『对基督的知识为至宝』(腓三8) ,一直以对基督的完全认识为一切的根基。
――《读经指引》
【罗十2 以色列人向神热心不是按着真知识何意?】
答:使徒保罗论到不信基督的以色列人时,表现极为忧伤关爱(罗九2-3) ,他曾向主恳求,是要以色列人得救,因深知他们没有得救的缘故,是只知向神热心,但不是由真知识来的,所谓热之不得其道,因为他们不知道神的义,而想要立自己的义,靠自己的力量,所以就不服神的义了(罗十1-3) 。如此他们虽有热心,却是无知,是因他们尚未领会判断真伪之要点,即是神的义超过了律法的义,且不明白基督是代替了律法控制人心,而达到成全了律法的目标,基督就是律法的总结,真义就是基督(罗十4) ,就保罗从前个人的经历而言,他也不明白这个道理,而发生了错误热心的事,他曾说:「我在犹太教中,比我本国许多同岁的人更有长进,为我祖宗的遗传更加热心。」(加一14) 又说:「就律法说,我是法利赛人,就热心说,我是逼迫教会的,就律法上的义说,我是无可指摘的。」(腓三5-6 ,徒二十六9-11) ,所以可知热心于律法的人,不是领受圣经的真知识,终是归于徒然,不但于自己无益,而且是有害他人,当保罗蒙恩以后,更坦白的承认说:「我从前是亵渎神的,逼迫人的,侮慢人的,然而我蒙了怜悯,因我是不明白的时候而作的。」(提前一13 ,腓三7) ,这样看来,就显示了以色列人是犯了同样的毛病,他们不按真知识去接受信靠神,反而藐视神的义,仍然是想以肉身去行律法的义,定无一人可以得救,真是愚昧到极点了。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罗十3 】「因为不知道神的义,想要立自己的义,就不服神的义了。」
不知道神的义,想要立自己的义。在腓立比书三9 保罗也作了同样的对比,即“自己因律法而得的义”与“因信神而来的义”。
——《丁道尔圣经注释》
【罗十4 】「律法的总结就是基督,使凡信他的都得着义。」
“总结”(telos )一字有双重意义:可以指“目标”或指“终点”。从一方面而言,基督是律法所指向的目标,因为律法所定规完全的义都具体在祂里面。马太福音五17 的含意便是如此:“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而律法的要求也实现在那些“在基督耶稣里”之人的生命里(八3~4 ,三31) 。从另一方面而言,既然基督是律法的目标,既然在祂里面律法已经全然实现,相信祂的人可以在神面前立于义的地位,那么律法的功用──即作为获得义的途径(不论是真实的或是假想的 )──便告终止了。在祂里面,那律法所属的旧秩序已经废止了,而以圣灵的新秩序来代替。参哥林多后书三6~18 。
——《丁道尔圣经注释》
【罗十4 】『律法的总结就是基督。』被翻作『总结』的西腊文有两个含意:可能是指终结,或是指目标。对这段经文来说,两个意思都是合适的。基督的确是律法的目标,正如祂自己所说,祂成全了律法(太五17) ;但另一方面,祂终结了以行律法作为得救恩的说法。
【罗十5 】「摩西写着说:“人若行那出于律法的义,就必因此活着。”」
引自利未记十八5 (路十28 ,“你这样行 就必得永生” ),保罗在加拉太书三12 引这节来证明“律法原不本乎信”;他在那里将之与哈巴谷书二4 下(罗一17) 作对比。根据利未记十八5 ,那遵守神诫命与典章的人必然能得着生命──对保罗而言,这一词可与称义交互使用(五18、21 ,加三21) 。有人或许会问:“这有什么不对?”保罗会回答说,问题是没有人能完全遵守律法,因此没有人能从这条途径得着生命。(根据巴特 有一个案则为例外 那唯一全守神的律法的“人”是基督。 )虽然保罗可以自称,自己早年的经历“就律法上的义说……是无可指摘的”(腓三6) 他现在知道,他只是在人面前无可指摘,在神面前则不然。
——《丁道尔圣经注释》
【罗十6~7 信即得救】
问:罗马书十章六至七节 :「惟有出于信心的义如此说:你不要心里说,谁要升到天上去呢?就是要领下基督来;谁要下到阴间去呢?就是要领基督从死里上来。」
答:「升天领下基督来。」(6节 )意即基督降生来受死。「下阴间领基督上来。」(7节 )意即基督从死复活。这两节意思就是:基督的降生和受死,和祂从死里复活,都是神的工夫。这些工作已经作成功了。主耶稣已经降生、钉死,复活了;罪人不必自己预备救主,神已径替人预备好了。「耶和华必自己预备作燔祭的羊羔」,人不为此挂心。你现在若肯相信所已成功的,就能称义。「惟有出于信心的义如此说:『你不要心里说,谁要升到天上去呢?就是要领基督下来。谁要下到阴间去呢?就是要领基督从死里上来。』」―― 倪柝声
【罗十6~8 】你不要心里说:“谁要升到天上去呢?”──亦即,将基督带下来(彷佛祂从未道成肉身 活在世上 )。“谁要下到阴间去呢?”亦即,将祂从死亡境界,无尽的深渊中带回来(彷佛祂未曾复活得着新生命 )。
不然;称义的福音如此说:这道离你不远,正在你口里,在你心里──亦即,我们所传信心的信息。对这个信息要有得救的响应,就必须借着口和心。
——《丁道尔圣经注释》
【罗十6~8 】
这里说人因信称义是轻而易举的事,不必费太大的力气到天上酣阴间里去寻找基督。你只要口里承认,心里相信就够了。
── 何晓东《新约圣经难题探讨》
【罗十6~7 ,9,13】
基督已经道成肉身,所以不须人升天去领祂下来;基督也已死而复活,所以不须人下到阴府去领祂上来(6~7 )。这是说出基督已经丰丰满满完全祂的救恩,任何人工无需加上。我们只要承认祂优越的主权――『口里认耶稣为主』,接受祂复活的荣耀事实――『心里信神叫祂从死里复活』,并且按祂的名所包含的丰满意义而求告祂――『求告主名』,就必有分于祂奇妙的救恩――『就必得救』(9-13 )。
――《读经指引》
【罗十7 基督受死后是从阴间领上来的么?】
答:保罗说:「惟有出于信心的义如此说,你不要心里说,谁要升到天上去呢?就要领下基督来,谁要下到阴间去呢,就是要领基督从死里上来。」(罗十6-7 ,申三十12-13) 这里的意思是讲到人由信得称为义之法,是因基督耶稣已经从天上降下来,替罪人受死(约六38 ,提前一15) ,所以说,不要谁升到天上去领下基督来,而且主又曾为我们从死里复活了,是为叫我们称义(罗四25) ,所以说,不用谁下到阴间去领基督从死里上来,总意就是说,基督救赎恩功已经完备,我们罪人不再行律法的事,乃是因信称义,因信得救了(罗三28 ,五1-2 ,十9-10) ,至于基督死后,祂是下了阴间的乐园里(路二十三34) ,并且当他复活升天的时候,曾将得救人的灵魂都带到天上去了(参九五题 )。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罗十8 】「我们所传信的道,」
我们所传的道是信的道,不是行的道。人不必升天领下基督来,也不必下阴间领上基督来,这些事神都已为我们成就了,没有留下甚么叫我们再去作;今天我们得救不但不必升天,不必下阴间,因为这道离我们不远,正在我们口里,在我们心里;就是我们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神叫祂从死里复活;我们若如此认、如此信,就得救了。―― 谢模善
【罗十8~10 】我们或许会奇怪为甚么『口里承认』会写在『心里相信』之先?因为在实际经验中,信心必先于悔改。但当我们仔细研读这些经文,并留意上文下理时,便知道保罗只是沿用申命记三十14 的次序,『在你口里,在你心里』。但在罗十10 他澄清了任何意思含糊的话。那儿,他将『心里相信』写在『口里承认』之前。
【罗十9 】「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神叫他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
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比较好的译法,是将信仰告白当作直接讲述的话:“如果你的口里承认:‘耶稣是主’”(NEB )。(林前十二3 ,腓二11) 有些注释家认为,这是特别指在官府面前承认祂的名(路二十一12~15 ,彼前三13~16) ;但是当我们思想,作这一类信仰告白最特殊的场合为何,很可能我们会想到基督徒洗礼时第一次的信仰告白──“这洗礼是在神面前有无亏良心的凭据”(彼前三21 ,按NIV )。
心里信神叫祂从死里复活。得救的信心是相信复活(林前十五17 ,你们的信便是徒然 你们仍在罪里 )。
——《丁道尔圣经注释》
【罗十9~13 】
本段说出人得救的途径:(1 )口里认耶稣为主,而不是仅仅认祂为宗教家或圣人;(2 )心里信神叫祂从死里复活;(3 )求告主名。因此我们对人传福音也必须在这三方面帮助他们,才能透澈得救。
――《读经指引》
【罗十10 】「因为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称义;口里承认,就可以得救。」
相信—承认的顺序,在逻辑上和经验上都是如此。这两个子句基本上意义相同:相信和承认是不可分的,称义和救恩──在此指末世(“就可以〔unto〕称义……就可以〔unto〕得救” )──亦无法区分。
——《丁道尔圣经注释》
【罗十10 】「口里承认,就可以得救。」
那么,难道只要口里承认一下,就能上天堂吗?难道必须口里承认,才能上天堂吗?不,哑吧上天堂的多得很。口的承认,不过是叫世人看见你和他们不同,乃是从世人中被救出来的罢了。
「称义」是得救的地位和原因;「得救」是称义的结果。―― 谢模善
【罗十10 】「口里承认,就可以得救。」相信是在心中信主作救主,承认是在口里认主为主。心中相信是重在在神面前,口里承认是重在在人面前。光心中相信,不口里承认,不要说在人面前有问题,就是在神面前也有问题。要透彻得救,就必须心中相信,口里承认。
【罗十15 】「若没有奉差遣,怎能传道呢?如经上所记:“报福音传喜信的人,他们的脚踪何等佳美!”」
“报福音传喜信的人,他们的脚踪何等佳美!”保罗此处似乎是自己翻译希伯来圣经以赛亚书五十二7 的要义,而没有采用七十士译本,该处对本节的翻译并不正确。
以赛亚书从四十章开始,整段都被新约用来指福音的世代。在古列王手下从被掳之巴比伦得归回,和在摩西的日子从为奴之埃及地得脱离,都被视为预表,象征基督所成就的那更伟大、更完全的释放。以赛亚书四十3 的“声音”喊着说,要在旷野中铲平一条道路,让神带领祂得释放的子民归回锡安之家,这声音成了施洗约翰之声,他在犹大的旷野地召聚为主所预备的子民(可一3 ,路一17 ,约壹23);“耶和华的恩年”(赛六十一2) ,耶稣在加利利事工伊始便如此宣告(路四18~21) ;随保罗论证的发展,福音在这些篇章中应验的情形,还会出现更多的例子。
——《丁道尔圣经注释》
【罗十15 】
「报福音传喜信的人,他们的脚踪何等佳美。」这说出神多么喜悦我们对人传福音。我们得救以前的脚踪,正如本书三章十五至十七节 所说,『杀人流血,他们的脚飞跑;所经过的路,便行残害暴虐的事;平安的路,他们未曾知道。』那是多么丑恶。现在得救了,到处为主作见证,向人传福音,脚踪变得何等佳美。
――《读经指引》
【罗十16 】「只是人没有都听从福音。因为以赛亚说:“主啊,我们所传的有谁信呢?” 」
“主啊!我们所传的有谁信呢?”“主啊!”此呼格为七十士译本所添加。在以赛亚书五十二1 ,这个问题是由那些听见了受苦的仆人将被高举之宣告的人所发的(十五21 ,赛五十二15 ,该节为此处引文的前一节 )。他们想到仆人卑微的景况,便诧异地问道:“谁会相信我们所听见的宣告?”保罗说,这项宣告已经蕴含在福音中,而仍然被人怀疑──现在不是君王与国民不信(书五十二15) ,而是大部份犹太人不信。约翰福音十二38 引用以赛亚书五十三1 ,说明人们不信耶稣在耶路撒冷的工作;那里又加上以赛亚书六9~10 ,该段经文在基督教初期也被广泛使用,作为预言犹太人不信的见证(罗十一8) 。
——《丁道尔圣经注释》
【罗十17 】「可见通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基督的话来的。」
通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所翻译的希腊名词(akoe ),与16节所译“所听的”(译注和合本意译作“我们所传的” )为同一个字;参14节,“未曾听见祂,怎能信祂呢?”
听道是从基督的话来的。“话”( rhema,与第8节的“道”(英文作utterance )相同,引自申三十14) 是关于基督的“道”,是“信心之道”,因为它能在听众心中唤起信心,所以如此称之。
——《丁道尔圣经注释》
【罗十17 】
这里说信是从听来的,听是从基督的话来的,没有话,就不能信。如果一个人没有抓住一句话,他并没有信。没有神的话,你的信就没有凭据,不过是心理的作用而已。心理作用是并没有说有而以为有,信心是因为说了。没有神的话就不能信。信心是信神的话。
「信是由于传,传是凭基督的话」(另译 )。对于基督的认识――『信』,是由于基督的见证――『传』;而真实基督的见证,乃凭神对基督的启示――『话』。但愿我们肯一面无限的接受出于启示的基督的见证,而更多认识基督;一面也仰望神更多向我们说话,启示祂的儿子,好叫我们能更多传扬祂、见证祂,叫更多的人相信祂、认识祂。
――《读经指引》
【罗十18 】「但我说,人没有听见吗?诚然听见了。“他们的声音传遍天下,他们的言语传到地极。”」
“他们的声音传遍天下,他们的言语传到地极。”引自诗十九4 (七十士译本用phthongos“声音” 采用希伯来文golam 而非希伯来圣经的gawwam “他们的量带” )。这些字原出处是指宇宙天体的见证。我们不需要假定说,保罗认为诗十九4 预言福音将在普世宣扬;他的意思是,福音的宣扬正遍及普世,好像天上的星光一般。这句话可能听来夸大了些;当时福音并未遍传世界各地,甚至远没有遍及希罗世界之居民所知道的地区。保罗对这一点十分清楚;当时他正打算将福音带到西班牙,这个省份还没有听到基督之名(十五18~24) 。但是到目前为止,福音已经传遍了地中海大部份地区,就是犹太人所到之处;这儿的论证只需要这一点就够了。诗十九4 的引言含有“代表性的宇宙观”,可参歌罗西书一5~6 (“这福音传到你们那里 也传到普天之下 并且结果增长” )及一23 (“这福音……也是传与普天下万人听的” )。
——《丁道尔圣经注释》
【罗十19 】「我再说,以色列人不知道吗?先有摩西说:“我要用那不成子民的,惹动你们的愤恨;我要用那无知的民,触动你们的怒气。”」
摩西说。引文取自申命记三十二21 (属摩西之歌 ),摩西在该处代表神发言。摩西之歌为初期基督徒提供了为数可观的见证,其内容不仅只限于论犹太人的不信而已(林前十20、22 ,申三十二16~17 ,腓二15 ,申三十二5 ,来一6 ,申三十二43 ,七十士译本 )。
“我要用那不成子民的,惹动你们的愤恨。”因为他们以敬拜那“不算为神的”(希伯来文lo~-~el ),所以祂要以“不成子民的”(希伯来文lo~-~am )惹动他们的愤恨。换言之,神在历史中曾用某些外邦国家作为工具,来审判以色列人──以色列人认为这些国家“不成子民”,意即他们的国家不像以色列蒙神拣选。但是保罗根据前面所引用的何西阿书(九25~26) ,重新解释这段话,使其符合福音所带来的新状况。对于像保罗一样熟悉希伯来圣经的人而言,摩西的“不成子民”(lo~-~am )与何西阿的“非我民”(lo~-~ammi )两者既十分类似,便可如此解释,(一个只依据七十士译本的人 则比较看不出这一点 )。至于保罗认为外邦人如何惹动犹太人的愤恨,在以下十一11 将论及。
“我要用那无知的民,触动你们的怒气。”从犹太人的角度看,外邦人是“无知的民”,因为他们没有领受从神而来的认识(二20 ,犹太人认为自己是“蠢笨人的师傅”--那里所用的形容词aphron与这里的asynetos是同义字 )。
——《丁道尔圣经注释》
【罗十20 】「又有以赛亚放胆说:“没有寻找我的,我叫他们遇见;没有访问我的,我向他们显现。”」
又有以赛亚放胆说。亦即,他放开胆量,甚至超越摩西所达的地步,进一步肯定一件似非而是的事:神将祂的怜悯之约,赐给那些原非祂子民,无权享用这怜悯的人。
“没有寻找我的,我叫他们遇见……”这些话的原出处为以赛亚书六十五1 (“素来没有访问我的 现在求问我……” ),其上下文似乎是指背逆的以色列人;但是,保罗也像对何西阿书的应用一样,认为这里蕴含一项原则,在他的时代可以应用于外邦人身上,而七十士译本的用语(此处所引的 )也可支持这个应用。外邦人过去的世代都落在不认识真神的状况中,现在他们回转过来寻求祂了。
——《丁道尔圣经注释》
【罗十20~21 】
神向那愚昧无知的,就主动的施恩――「没有寻找我的,我叫他们遇见;没有访问我的,我向他们显现。」神向那悖逆顶撞的,就以慈爱召唤――「我整天申出双手,招呼那悖逆顶嘴的百姓」(原文 )。这说出了父神的心,也说出基督的灵。
――《读经指引》
【罗十21 】「至于以色列人,他说:“我整天伸手招呼那悖逆顶嘴的百姓。”」
“我整天伸手招呼那悖逆顶嘴的百姓”这段话引自以赛亚书六十五2 ,原出处的上下文与保罗的应用均指以色列人而言。保罗认为,这句话对犹太人整体拒绝福音的描述,与以赛亚书六十五1 ,对外邦人饥渴接纳福音的描述,同样有力。
——《丁道尔圣经注释》
【罗十21 】
「伸手」乃取喻母亲呼喊而要怀抱孩子的姿式
【罗十2 】在马加比书卷四中记载?一件令人惊愕的事。祭司以利亚谢被带到叙利亚王安提阿哥.伊皮法尼斯(AntiochusEpiphanes )的面前。安提阿哥要消灭犹太的宗教,吩咐他吃猪肉。这老年人拒绝不吃说:『不,就是挖出我的眼目,焚烧我的心阳,我也不吃。我们是在律法之下,没有甚么压力能叫我们屈服,不服从律法。』如果他须得死,他的祖先要把他圣洁的人接去。王就吩咐人打他。『他的皮肉被鞭撕去,血涔涔流下,他的胁腹为伤口裂开。』他掉下来;有一个兵丁踢他。到后来,这兵丁倒可怜他起来,给他一块煮熟的肉,其实不是猪肉,叫他吃了并且说他已经吃了猪肉。他拒绝。最后,他被杀了。他祷告上帝说,『为了你的律法,受严刑虐待而亡。』著书的作者说,『为了律法的缘故,他反抗,至于受痛苦而死。』
这到底是甚么一会事?只是为了不吃猪肉。这似乎不能令人相信,一个人只是为了那样的律法牺牲了生命。不过犹太人是愿意为此而死。真实的,他们对于律法十分的热心。没有人能说他们对于事奉上帝不够至诚热心。
【罗十9 「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
救恩是有充分的含义。得救是使心灵脱离罪的辖制与吸力,不只除去应得的刑罚。我们应该有清洁的心,圣洁的思想,奉献的生活,以及一切在内里居住的灵控制,这就是神要达到的救恩的目的。我们奉献给神,让祂管理,才会充分得着拯救的能力。
我们必须承认耶稣为主——在圣经中基督是救主,也是君主,看哪,你的王要来……拯救!「神设立祂为王为救主。」这麦基洗德就是撒冷王,又是至高神的祭司,本是长远为祭司的……乃是与神的儿子相似。我们不会认识基督为救主,一直等到我们确实而且绝对拥祂在我们心中作王;医生不只是医疗疾病,更是要看房屋的设置,除去疾病的起因及可传染的因素。
我们必须相信基督复活——复活的主坐在神的右边,祂仍工作着,有那不朽坏的生命。在属祂的人心中,祂进去居住、充满,也联合起来,是我们信心可以感受的经历,让我们不看别的,专一定情仰望祂,直等到罪不再吸引我们,撒旦无法发生什么作用。
【罗十12 不同但类似“……众人同有一位主,他也厚待一切求告他的人。”】
神的保险单变化无穷,每年有数百万片的雪花飘落,然而却没有两片是完全一样的。 威尔逊·班提(WilsonBentley )为这种精致的晶体深深着迷,他透过显微照像机拍了许许多多雪花的照片。从照片看来,每一片雪花几乎都是六角形,由六个尖角构成一个对称的完美造型。奇怪的是,他们的形状从不会重复,可见神奇妙的作为真是变化无穷,令人难以想象。 当我们思想人类的情形时,心中不免再一次赞叹神的奇妙。尽管人类有种族、文化的差异,然而,无论到哪儿,论是男、是女、不论肤色、发色如何,不论高矮胖瘦,人类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有相同的身体结构,相同的感情,相同的需要,也同有被罪玷污的本性。 我们有共同的需要,就是被救赎。而通过救赎之路只有一条:无论是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凭信心呼求耶稣基督,就会经历神奇妙且毫无保留的大爱;因为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罗1013 )。唯一的救主已为我们准备了一切。 神早已显明一切, 我们都是罪人,无一例外, 然而,基督为我们受死,我们都可以因此得赎。 没有人好到能拯救自己; 也没有人坏到神无法拯救。
──《生命隽语》
【罗十13 唯一的拯救“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
我的藏书中,有一本描述到拿破仑军队中有位全心效忠他的元帅。有一天这位元帅在战役中受了致命的重创。当他躺在帐棚中将死的时候,他呼求拿破仑的名,所以拿破仑就急速赶至。 这位将领以为国王可以救他的性命。但拿破仑只是摇摇头转身离去。书上叙述这悲剧的一幕:“当这位濒死的人感到死神那双冰冷、无情的手,不断地将他拉向那未知世界的帘后,他仍不断地嘶喊着:‘救我,拿破仑!救我。’在死亡的那一刻,那将领发现,纵使是拿破仑也无法救他。” 同样的,当人寻求脱离灵性的死亡时,他发现没有任何人拥有拯救的能力——传福音的宣教士不能、祭司不能,甚或勇士也不能,只有耶稣能。经上说:“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徒412 ) 你曾求耶稣拯救你吗?如果没有,此刻就求吧!他随时会应允那些恳求他怜悯并信靠他之人的所求。他是那唯一的拯救。 世上别无他名可得救恩, 救赎唯有来自基督耶稣。 那为我们罪而死的羔羊, 是从天赐下的珍贵礼物。 相信基督,得蒙救恩。
【罗十14 】「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未曾听见他,怎能信他呢?没有传道的,怎能听见呢?」
人听到福音才能得救:有时候,普通人(平信徒 )比传道人有更好机会向别人见证耶稣基督。在商业或专业圈子,工厂、学校、邻舍中,我们都会遇到很多从未上过礼拜堂的人。
一天,一位平信徒到市中心商业大厦的一间财务管理公司谈生意。当他离开时,与一位朋友一起搭乘升降机。当时的升降机仍是由人控制的。当升降机在下降时,那平信徒对控制员说:『希望在你作最后一程时是上升而不是下降的。』
那控制员以诧异的目光望着他。
『小姐,』他说:『我年事已老,今年七十岁了,总有一天我会离世与我的救主耶稣基督见面。我希望将来在那边也能见到你。』这位女士从没有忘记这个见证。
传福音的机会总是环绕着我们的,我们需要处处留心,并求那差遣我们的主帮助我们,好利用每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