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1516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导读:罗马书 第15章


圣经综合解读

1「我们坚固的人应该担代不坚固人的软弱,不求自己的喜悦。」

2「我们各人务要叫邻舍喜悦,使他得益处,建立德行。」

「坚固的人」())有把握做或不做某些事,特指那些「信百物都可吃」的人());「不坚固的人」())没有把握做或不做某些事,特指那些谨守律法的人())。「坚固的人」和「不坚固的人」都是基督身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互为肢体,所以「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不应该挑剔、论断弟兄,而应当「担代不坚固人的软弱」())。
保罗并没有教导「不坚固的人」去效法「坚固的人」的刚强,却教导「坚固的人应该担代不坚固人的软弱」()),让「坚固的人」调整自己的做法,去迁就「不坚固的人」。人的「坚固」若是因为自己的努力,自然有资格叫别人效法;但「坚固」既是出于神,就不是肉体所能模仿的。神赐给「坚固的人」更强的信心,不是让别人去模仿,更不是让他论断弟兄、轻看弟兄;而是让「坚固的人」有更强的信心去效法基督,「不求自己的喜悦」()),用爱心和耐心「担代不坚固人的软弱」,等候神赐给「不坚固的人」信心。
基督里的自由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喜悦」())、「做人开心就好」,而是「不求自己的喜悦」()),不以自己为中心,自由地寻求神的喜悦和基督身体的益处。我们在教会里学习肢体之间的生活,首先需要对付的就是「自己的喜悦」。如果我们体贴肉体,只求自己的喜悦,就会彼此败坏、彼此论断、互相绊跌;如果我们「效法基督」()),「不求自己的喜悦」,才能「彼此建立」())、「彼此同心」())、「彼此接纳」())。
「各人务要叫邻舍喜悦」()),不是放弃原则去讨好人,而是为了「使他得益处,建立德行」()),目的是为了讨神喜悦。

3「因为基督也不求自己的喜悦,如经上所记:『辱骂你人的辱骂都落在我身上。』」

5「但愿赐忍耐安慰的神叫你们彼此同心,效法基督耶稣,」

6「一心一口荣耀神——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

3节引自诗六十九9,意思是基督为了神的喜悦,「不求自己的喜悦」()),愿意让辱骂神的辱骂归到自己身上。约二17引用了这节圣经的上半节「我为你的殿心里焦急,如同火烧」,来指主耶稣洁净圣殿的事。
「从前所写的圣经都是为教训我们写的」()),特指第3节。「叫我们因圣经所生的忍耐和安慰可以得着盼望」()),原文是「叫我们借着忍耐、借着圣经的安慰,可以拥有盼望」(英文ESV译本))。神借着圣经「安慰」我们,让我们能生出「忍耐」和「盼望」,效法基督「不求自己的喜悦」())。
保罗劝勉罗马教会里的外邦信徒和犹太信徒「彼此同心」()),并不是让他们不要思想、没有主见;而是要他们同心「效法基督耶稣」()),用合一的见证来「一心一口荣耀神」())。
保罗劝勉信徒「效法基督耶稣」()),并不是要他们模仿基督的作为,像基督那样「发义怒」());而是要他们「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像基督那样舍己,「不求自己的喜悦」()),「不求自己的益处」()),单单求神的喜悦,因此能「彼此接纳,如同基督接纳你们一样」())。
无论是「彼此同心」还是「效法基督耶稣」,都不是靠着我们自己的努力或别人的说教能做到的,而是靠着神所赐的「忍耐安慰」())。

7「所以,你们要彼此接纳,如同基督接纳你们一样,使荣耀归与神。」

8「我说,基督是为神真理作了受割礼人的执事,要证实所应许列祖的话,」

9「并叫外邦人因祂的怜悯荣耀神。如经上所记:因此,我要在外邦中称赞祢,歌颂祢的名;」

10「又说:你们外邦人当与主的百姓一同欢乐;」

11「又说:外邦啊,你们当赞美主!万民哪,你们都当颂赞祂!」

12「又有以赛亚说:将来有耶西的根,就是那兴起来要治理外邦的;外邦人要仰望祂。」

13「但愿使人有盼望的神,因信将诸般的喜乐、平安充满你们的心,使你们借着圣灵的能力大有盼望!」

「彼此接纳」()),是十四1-十五13教导的中心。只有自以为「配」的人,才不愿接纳那些被认为「不配」的人。犹太人和外邦人的本相都不配接纳,但基督却无条件地接纳了他们,甚至舍己、「已经替他死」())。所以,犹太人和外邦人之间「彼此接纳」,就是承认自己不配,完全「使荣耀归与神」())。今天,我们只有承认自己的得救和成长都是单单因着神的恩典,而不是自己配得的,才能无条件地「彼此接纳」;不愿意「彼此接纳」的人,就是在窃取神的荣耀。
「受割礼人」())指犹太人。「执事」())的意思是仆人。「主的百姓」())指以色列人。「耶西」())是大卫的父亲,「耶西的根」是弥赛亚的代名词,基督在肉身上是耶西的后裔。
基督在地上不但服事犹太人()),「证实」())神对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应许;也惠及「外邦人」()),显明神的怜悯。神「所应许列祖的话」()),也包括对「多国」的计划())。因此,在基督的工作里没有犹太人和外邦人的区别,他们都同样在基督里蒙了恩典,所以应当「彼此接纳」。
9节引自撒下二十二50和诗十八49,10节引自申三十二43摩西之歌,11节引自诗一百十七1,12节引自赛十一10。这些经文分别来自希伯来圣经的三大部分:律法、圣卷与先知书,证明神应许外邦人将与犹太人一样在神面前蒙恩,神的计划是把众人都带进基督里的合一里,让我们在基督的身体里学习「彼此接纳」。因着「彼此接纳」的合一实际,神必然「因信将诸般的喜乐、平安充满你们的心,使你们借着圣灵的能力大有盼望」())。

14「弟兄们,我自己也深信你们是满有良善,充足了诸般的知识,也能彼此劝戒。」

15「但我稍微放胆写信给你们,是要提醒你们的记性,特因神所给我的恩典,」

16「使我为外邦人作基督耶稣的仆役,作神福音的祭司,叫所献上的外邦人,因着圣灵成为圣洁,可蒙悦纳。」

17「所以论到神的事,我在基督耶稣里有可夸的。」

保罗向罗马教会的信徒表示,他写本信并非因为他们不够成熟,而是要「提醒」())他们一些事情。保罗客气地自称「稍微放胆」()),是因为保罗还没有去过罗马教会,所以语气不像写信给哥林多、加拉太教会那么直接。
「我在基督耶稣里有可夸的」()),表明这些实际上是基督自己的工作。保罗在此向罗马教会论到「在基督耶稣里有可夸的」的事,是为了提醒那些外邦信徒,正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犹太人保罗,被神拣选「为外邦人作基督耶稣的仆役,作神福音的祭司」()),这证明外邦人在福音上欠了犹太人()),所以他们应当接纳犹太弟兄。
另一方面,当时有些犹太信徒认为外邦信徒是不洁净的,因为他们没有受割礼。所以保罗也指出,圣灵已经住在他们里面,使外邦人「因着圣灵成为圣洁」了()),可以被献给神当作「活祭」())。彼得也说:神「借着信洁净了他们的心,并不分他们我们」())。
十五14-十六27是信尾的附言和问安,目的也是向罗马信徒显明「彼此接纳」())的榜样,让他们也能操练「彼此接纳」。

18「除了基督借我做的那些事,我什么都不敢提,只提祂借我言语作为,用神迹奇事的能力,并圣灵的能力,使外邦人顺服;」

19「甚至我从耶路撒冷,直转到以利哩古,到处传了基督的福音。」

20「我立了志向,不在基督的名被称过的地方传福音,免得建造在别人的根基上。」

21「就如经上所记:未曾闻知祂信息的,将要看见;未曾听过的,将要明白。」

我们的任何事奉,都是「基督借我做的」()),因此成就归功于神自己,挫折也由神自己负责,祂必有最好的计划和安排。
「以利哩古」())是马其顿北方、亚得里亚海东岸说拉丁语的省份,大约是现代前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一带。保罗在最后一次往耶路撒冷的旅程之中()),可能沿着伊格那田大道(Egnatian Way))从东向西横穿马其顿,然后转北进入「以利哩古」。「从耶路撒冷,直转到以利哩古」()),代表保罗已经把福音传遍了地中海东部,下一步的目标是把福音传往地中海西部。
21节引自七十士译本的赛五十二15,用来说明保罗从基督所领受的开荒布道的呼召。
上图:以利哩古位于马其顿北方、亚得里亚海东岸。保罗传福音的脚踪从耶路撒冷经过小亚细亚、希腊一直到以利哩古,已经踏遍了地中海的东部。他下一步的目标是地中海的西部,第一站就应该到地中海中部的罗马。
【罗十五22】「我因多次被拦阻,总不得到你们那里去。」

23「但如今,在这里再没有可传的地方,而且这好几年,我切心想望到西班牙去的时候,可以到你们那里,」

24「盼望从你们那里经过,得见你们,先与你们彼此交往,心里稍微满足,然后蒙你们送行。」

「我因多次被拦阻,总不得到你们那里去」())原文是「因此,我多次被拦阻,总不得到你们那里去」(英文ESV、NASB、KJV译本)),表明之前拦阻保罗去罗马的原因()),是因为「以利哩古」())以东的福音需要。现在福音在地中海的东部都已经传遍了()),所以保罗可以前往罗马了。
主耶稣升天之前,吩咐门徒「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马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地中海西面的西班牙是当时已知世界的西方地极,而罗马是前往西班牙的必经之地。
「送行」())是含蓄的说法,包括提供物质和后勤的支持,表明保罗希望以罗马教会作为向西班牙传道的根据地。

25「但现在,我往耶路撒冷去供给圣徒。」

26「因为马其顿和亚该亚人乐意凑出捐项给耶路撒冷圣徒中的穷人。」

27「这固然是他们乐意的,其实也算是所欠的债;因外邦人既然在他们属灵的好处上有分,就当把养身之物供给他们。」

28「等我办完了这事,把这善果向他们交付明白,我就要路过你们那里,往西班牙去。」

29「我也晓得去的时候,必带着基督丰盛的恩典而去。」

保罗向罗马信徒提起与他们并不相干的「供给圣徒」的事()),是要提醒他们对犹太信徒「所欠的债」())。「救恩是从犹太人出来的」()),在属灵的事上,神使用犹太人供应了外邦人,如果外邦信徒不肯接纳犹太弟兄,就是欠了他们的债。
「马其顿」())和「亚该亚」())是罗马帝国的两个省份,合起来相当于现代的希腊。这些捐款的教会都是保罗亲自建立的。
保罗清楚地知道自己去罗马是出于神的带领,所以确信「必带着基督丰盛的恩典而去」())。凡是神为我们所开的路,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无论是自由来往还是带着锁链,都是要我们「带着基督丰盛的恩典去」,在所到之处成为宣扬福音的使者、传递恩典的管道。

30「弟兄们,我借着我们主耶稣基督,又借着圣灵的爱,劝你们与我一同竭力,为我祈求神,」

31「叫我脱离在犹太不顺从的人,也叫我为耶路撒冷所办的捐项可蒙圣徒悦纳,」

32「并叫我顺着神的旨意,欢欢喜喜地到你们那里,与你们同得安息。」

33「愿赐平安的神常和你们众人同在。阿们!」

「我借着我们主耶稣基督,又借着圣灵的爱,劝你们与我一同竭力,为我祈求神」())原文是「我劝你们,借着我们主耶稣基督,又借着圣灵的爱,与我一同竭力,为我祈求神」,表明不但要靠主耶稣基督的名祷告,也要靠「圣灵的爱」来激励他们祷告。「一同竭力」原文的意思很强烈,意思是一起争战、比赛,需要竭尽全力,这是我们祷告应有的态度。
保罗前往耶路撒冷的旅程充满危险和变数,所以保罗请求罗马教会代祷三件事()),这三件事最后都蒙了神的应允:1、保罗还没动身就听到有「犹太人设计要害他」()),一路也有圣灵指证()),最后在耶路撒冷被捕()),但结果还是化险为夷、脱离了那些「在犹太不顺从的人」());2、保罗所带的外邦教会「为耶路撒冷所办的捐项」()),果然蒙了耶路撒冷教会领袖雅各和犹太众长老的悦纳());3、保罗后来被押送到罗马受审()),以出人意料的方式,「顺着神的旨意,欢欢喜喜地到你们那里」()),在罗马放胆传了两年道())。
使徒保罗有很大的属灵恩赐和成就,但他在许多书信中都要求对方为自己代祷())。这不是因为对方的祷告「更灵」,也不是因为没有代祷神就不做工,更不是代祷的人越多神就越垂听;而是要把自己摆进基督的身体里,带动所有的肢体借着同心祷告,在灵里合一配搭,「建立基督的身体」())。因为神所要得着的是基督的身体,而不是几个「超级肢体」。当罗马教会与保罗「一同竭力」为这三件与犹太和外邦信徒都有关的事祷告时,「圣灵的爱」就能充满他们,让他们能从心里「彼此接纳」。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团契的标志

保罗还是讲到基督徒团契里的人的相互的责任,特别是刚强的对软弱的弟兄的责任。这段经文对于这团契的特质标志,给我们一个很好的缩写。

(一 )基督徒的团契应当有相互体恤的标志。他们的思想,常常不是为自己,乃是为各人。不过这种体恤必不可以退化成为马虎随便,专讲情面,道德的松弛。这是经常为别人的好处,建立他的信心。这并不是因为怠惰,可避免麻烦,采取容忍。这种容忍乃是由于深知如果用爱的气氛四面围绕着他,比用连珠炮式的批评攻击他,更易于感化他,接受更完美的信仰。

(二 )基督徒的团契应当有所研读圣经的标志。从研读圣经中,基督徒获得鼓励。从这一观点,圣经提供给我们两件东西。(1 )圣经给我们神对待一个国家的纪录,这一记录指示给我们知道,宁可与神和好而受苦,不愿为避免困难而与人同流合污。以色列民的历史指示给我们,在历史的事件中,总结总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圣经给我们知道,神的道路,往往不是一条容易的道路;不过至终这是在时间内及在永恒里使人生有价值的每一件事的惟一道路。(2 )这给我们神至大至贵的应许。传说怀德(Alexander Whyte )有一种习惯,在探访其会友的家庭,将离开的时候,常念一节经文,并且说:‘把它放在你的舌下,吮吸它好似糖果。’这些应许乃是神永不收回的应许。这样,圣经能给那些阅读的人,在忧伤时候的安慰,在挣扎时候的鼓励。

(三 )基督徒的团契应当有忍耐的标志。忍耐乃是人生内心的态度。这字的希腊文hupomone。这字超越了消极的忍耐;这是一种足以应付人生,达到胜利的力量;这力量不只是能接受事实,并且因为能接受它们,把它们改变为人生的光荣。

(四 )基督徒的团契应当有希望的标志。基督徒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并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基督徒的希望并不是一种贱价的希望。这不是一种幼稚的希望──其所以乐观是因为没有看见困难及面对人生的经验。有的人会想希望只是年轻人幻想的特权;可是伟大的艺术家并不这样想法。魏特斯(Watts, George Frederic l817-1904 )所绘的名画‘希望’:图中人乃是一个饱经风箱,受尽挫折的人,她手中的竖琴只剩下一根琴弦。基督徒的希望乃是他已见到一切,承受一切,但是仍不失望,因为他相信神。这希望并不是出于人的精神,人的良善,人的成就;这希望是由于神的能力。

(五 )基督徒的团契应当有和谐的标志。无论教会的装饰怎样堂皇,无论它的崇拜音乐怎样的美妙,无论它的捐款怎样的慷慨,如果失去了和谐,它就失去了基督徒团契的第一件要素。那并不是说,在教会里没有不同的意见;也不是说,在教会里没有争执辩论;而乃是说,在基督徒团契里的人已经得到了解决共同生活在一起的问题。他们确实知道,基督把他们联合起来的力量,远较由于他们间的差异可能产生的分裂力量为大。

(六 )基督徒的团契应当有赞美的标志。这或许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去试验一个人:他主要的语调是喃喃怨语,还是快乐的谢恩。伊比克德说,‘我是一个微小,年老,跛足的人,除了赞美神以外,还能做些甚么呢?’基督徒应享人生之乐,因这喜乐是从神那里来的。他把这秘诀存在心里,因为他确知神使万物互相效力,叫人得益。

(七 )最重要的是基督徒的团契是以耶稣基督为模范,为灵感的泉源,也为工作的动力。他不求自己的益处。保罗所引用的经文是采用。这里有一个有趣的重点,保罗在这里所用‘担当’不坚固人的软弱,与基督‘担当’十字架是同一的字(bastazein )。荣耀的主所拣选的,不求自己的益处,只是服务众人。他为一切追求跟随他的人立下了一个必须接受的榜样。

包括众人的教会

保罗作出最后一次要求,在教会内所有的众人应当结合成为一体;信心软弱的人,和信心刚强的人,应当成为一个联合的身体;犹太人和外邦人属于同一团契。其间或许有很多不同,不过只有一位基督,合一的联系就是齐心效忠于祂。基督的工作是为犹太人和外邦人,毫无轩轾。祂生而为犹太人,受犹太律法的支配。这是因为一切伟大的应许是给犹太族的先祖,使之成为事实,救恩也必先临到犹太人。不过基督之来临不只为犹太人,也是为外邦人。

为着要证明这并不是他独立新创的异端,他引用旧约里的四段经文;因为他采取七十士译本,旧约的希腊文圣经,所以有些地方和我们现用的圣经,有些不同。这四段经文是。保罗在这些经文中,都发现古代预言接受外邦人的事。他深深的相信,正如耶稣基督来到世上拯救众人,教会也应欢迎众人,不论他们之间有怎么大的不同。基督是包括众人的救主,因此教会也必须为包括众人的教会。

保罗又唱出基督徒信仰的歌曲,一个一个的传达基督徒信仰伟大的字眼。

(一 )希望。在人生的经验中,很容易令人对自己失望。在世界的事件中,也很容易令人对世界失望。有人讲起有一个教会,有一次开临时紧急会议。开会时,主席先祷告。他称呼神说:‘全能永恒的神,你的恩典在万事上,都足够为我们所用。’祷告完了,会议开始。主席开口说:‘各位,教会的情况,完全没有希望了。我们不能做甚么。’难道是他的开会祷告只是没有意义的空话,还是会议开始时的几句话是说错了。

在好久以前,已经有人说了:世上从未有过没有希望的情境;所谓没有希望,只是人自己生出来的感觉。有人说,在上次世界大战最黑暗日子,就在法国投降之后,英国举行内阁会议。丘吉尔以最率直的色彩,述说当时的情况。英国孤立了。在他讲完的时候,全场鸦雀无声,有的脸上表示失望,有的要放弃挣扎。丘吉尔看到这一般沮丧的人。他说,‘各位,我觉得很够激起奋斗。’

在基督徒的希望里,有些东西非阴影所能消灭──那就是永活的神的信念。只要有耶稣基督的恩典,就不会有失望的人;只要有神的力量,就不会有失望的情况。

(二 )喜乐。喜乐(joy )和快感(pleasure )有极大的区别。犬儒学派的哲学家称快感乃不可轻减的罪恶。安提色尼(Anthisthenes )说了一句希奇的话,他‘宁可发狂,而不愿得到快感’。他们的理由是‘快感只是两端痛苦之间短暂间歇’。你切望求得某件东西,这是痛苦;当你得到的时候,切望得到满足,暂时没有痛苦,你有一种快感;不久,快感就过去了;你又切望另一件东西,痛苦又来了。所谓快感,的确是如此。不过基督徒的喜乐,并不依赖身外之物;其渊源是在乎我们意识到永活的主与我们同在,任何东西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

(三 )平安。古代的哲学追求他们所称的ataraxia,无忧无虑平静的生活。他们所要的平静是:无论怎样巨大的打击,或是微细的针刺,都能无动于中。今天几乎可以说平静的生活是很难复得了。其理由有二。

(1 )内心紧张。人活在惶惑的人生中,因为各股力量把他分裂。如果一个人里面有内战,并有分裂的人格,很明显的,他不能有内心平静这样的一会事。惟一逃出这罗网的方法是放弃自己,把自己交与基督。当基督统治的时候,一切紧张,就都化作乌有。

(2 )为外面的事忧虑。许多人为人生的机遇变幻困扰。韦尔斯说起,有一次他在一只轮船上,行驶在纽约港口中。那时雾大,在隐约之中,突然朦胧现出另外一只轮船,两船溜滑而过,两船距离不到几码。他此刻面对人生中死亡的大危险。一个人那时很难镇定,不去忧虑,因为人的本性中,往往猜想发生不幸的事情,庸人自扰。其惟一除去忧虑的方法,是完全相信,不论有甚么遭遇,神的手永远不会使他儿女有莫须有的恐惧。有许多遭遇的事,我们不能明白。不过如果我们确信神的大爱,即使许多的事,使我们思想挣扎,内心创伤,也不能夺主内心的平静。

(四 )力量。这是人最重要的需要。问题并不在乎我们不知道当行的事;乃在乎怎样把它实行出来。其难处是怎样应付并克服面对的事,怎样把韦尔斯所称‘我们心愿隐藏的美事’成为事实。依靠我们自己,永远不能成功。只有当基督力量的波浪,汹涌在我们软弱之中,我们才能控制我们的人生,使它达到它应达到的地步。依靠自己,我们不能做甚么;在乎神,万事都能。

显示保罗其人的话

很少有像这样的经文显示保罗的品格。保罗这封信,将近尾声。他希望在不久将访问罗马之前,作出准备。在这里,我们至少能看到他得人的秘诀。

(一 )保罗显明他自己是一个机智的人。保罗在这里没有斥责的话。他没有使罗马的弟兄难堪,或是像老师向小学生发怒时所说的话。他告诉他们,他只是提醒他们所熟知的事,并且确信他们能互相服事和事奉神。保罗所注意的不是他们的过去,乃是他们未来的可能。他很清楚的看到错误,并且很忠实的对付它们。不过老是盘旋在他思想中的不是过去的可怜的罪人,乃是将成的可爱人物。

传说有一次米开兰基罗(Michelangelo )开始雕刻一块庞大不成形的大理石。他说,他的目的是要把被囚禁在这石块里的天使解放出来。保罗正是如此。他不要击倒一个人;他不要批评他使他受苦;他真诚的,严厉的说话,只是为了要他达到他现在尚未达到而有可能达到的地步。

(二 )保罗唯一可以夸口之处是他是基督的仆役。保罗所用的字(leitourgos )是一个重要的字。在古代希腊有某些国家的责任,称为liturgics(leitourgiai ),有的是强迫性的,有的是志愿性的,加在爱国志士的身上。有五种往往为爱国公民志愿参加的。

(1 )choregir,加入并支持歌诵团。在艾斯区罗(Aesehylus ),苏富克里士(Sophocles ),欧里披蒂(Euripides )演出他们不朽的名剧,每一个剧本都需要一个念诵的团体。在大的节期,如酒神节,要演出十八个新的戏剧。爱他们自己城市的人自愿的出钱出力,召聚、教导、装备这些歌诵团。

(2 )gumnasiarchia比赛。雅典人分为十族;他们都是擅长的运动员。在有的节期庆典中,有火炬接力赛,从各族中挑选队伍,互相比赛。我们今天还是有说,‘传递火炬’。火炬接力赛的得胜者,有很高的荣誉。有大众精神的人,出钱,选择,支持,训练代表本族的队伍。

(3 )hestiasis聚餐共欢。有时各族间共聚一起,聚餐同乐。有些慷慨的人负责召聚并支付费用。

(4 )archetheoria使者。有时雅典城差遣使者前往另一城市,或差遣使者前往希腊旧都──特尔斐(Delphia )或多多那(Dodona )征询神谕。在这种场合,每一件所做的事,必须保持自己城市的尊荣;常有爱国的人,自动的支付一切费用。

(5 )trierarchia,三层桨座战舰。雅典人在古代的世界中,有强大的海军实力。最爱国的事件之一是一个人自动的愿意维持一艘三层桨座战舰或一艘战舰一年的费用。

这是leitourgos这个字的背景。以后人的爱国心消沉,这些事成为强迫的,而非自愿的了。以后此字又用于任何种的服务事奉;又转而为在庙里敬拜神明。不过这字总有毫不吝啬的服役之意。正如古时有人把其财富放在祭台上为其所爱的雅典服役,作为其唯一的荣耀,保罗也将其一切所有放在祭台上为基督服役,以做主仆人为荣。

(三 )保罗,在一切工作的计划中,视自己为在基督手中的工具。他并不说他做了些甚么;他只说基督藉着他做了些甚么。他对任何事,从不说,‘我做的。’他常说,‘基督用我做的。’传说慕迪(D. L. Moody )人生的转变,是在他参加一次聚会,听见一个传道人说:‘只要一个人把自己完全交托给圣灵,不留下一些,圣灵将要怎样的用他!’慕迪对自己说:‘我为甚么不就是那人呢?’世界上的人都知道神怎样用他。当一个人停止思想他能做些甚么,开始思想神能够怎样用他,伟大的事开始在他身上发现。

(四 )保罗的志向是做一个开荒工作者。李文斯顿(Livingston )在伦敦会,志愿做一位宣教师。他们问他愿往那里去。他说,‘不论甚么地方──只要是最前方。’当他到了非洲,他被远远望见千余村落的炊烟吸引住了。这是保罗的唯一志向,把神的好消息,带给从未听见的人。他引用说明他的目的。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罗马书第十五章

C基督的榜样

保罗列举基督的榜样,作为他论基督徒自由与相爱的结语,谁比基督更不受禁忌的限制呢?然而谁又像祂那样谨慎地承担别人的软弱?良心清洁的人,在采取行动之时,何等容易对别人的评论毫不在乎,说:“我自己喜欢就好。”他们所做的固然没有错,但这却不是基督的作法。祂的作法是先考虑别人,斟酌他们所关怀的,并在各方面尽量帮助他们。甚至“基督也不求自己的喜悦”;如果祂求自己的喜悦,在某些方面祂的生活与工作很可能会与祂所曾做的不同。基督并没有要求自己的权利;祂总是将别人的益处放住自己之前(。但是,也许保罗在这里的意思是,祂总是将神的旨意摆在第一位;这种看法源自他引用的

这段引言之后的话,含括了整个新约到处可见的一项原则:凡引用或提及旧约之处,都是应用此项原则,旧约圣经谆谆教诲的恒忍功课,以及其中对信心的鼓励,对基督徒持守盼望产生很大的激励。保罗也指出,它对助长弟兄的合一,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他祷告说,愿那教导祂子民恒久忍耐,又藉圣经鼓励他们的神,赐他们同心同意的心,使祂因他们合一的见证而得着荣耀。

1.我们坚固的人,应该担代不坚固人的软弱。:“若有人偶然被犯过所胜,你们属灵的人就当用温柔的心,把他挽回过来。……你们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

2.使他得益处,建立德行。NEB 作:“要考虑那些事对他有益,可以建立所共有的生命”。,及

3.“辱骂你人的辱骂,都落在我身上。”引自下。曾引用9节上半,指耶稣洁净圣殿的事227。前文曾指出,教会早期便将诗六十九篇解作基督的受苦,以及报应会追上逼迫祂的人。这里所引的话(正如此篇诗大部份的话)是向神说的,由此可见,耶稣对神的忠心令祂遭受辱骂与侮蔑;而如果祂选择一条容易的路,就可以避免这一切。

4.从前所写的圣经,都是为教训我们写的。陈明同样的原则,可参照。圣经(当然,这里是指旧约)对神的信实有充份的证明;因着基督应验了经上的话,在这亮光中读圣经,更能有所体会;因此这里豉励读圣经的人,将盼望放在主身上,并耐心等候祂。

5.叫你们彼此同心,效法基督耶稣。见的注释。

6.一心一口荣耀神,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如果他们能和谐相处,藉着他们合一的敬拜与见证,神便能得着荣耀。在罗马帝国的中心若能有这种合一的见证,对福音传扬的裨益将无与伦比。

227 参 C. H. Dodd, ' According to the Scripture '(1952), p.58。
Ⅷ基督与外邦人

保罗说:“因此,你们要效法基督的榜样。祂毫无歧视地接纳我们,我们也应该互不歧视,彼此接纳。”

他继续说:“我的意思是,基督来不是要受人服事,乃是要服事人首先,直接向犹太人,为要应验神向他们列祖的应许;然后,也向外邦人,使他们能因神未立约就享怜悯而大为喜乐。”但是,如果向犹太人传福音,是应验了对列祖的应许,向外邦人传福音,使他们归信,也是旧约的预言。保罗列举了一连串旧约的见证,其内容都是外邦人颂赞以色列的神,并将他们的盼望投注于以色列的弥赛亚身上。

神带领相信祂之外邦人的方法与程度接纳他们,与有信心的犹太人同列为神的子民可能是一项奥秘,向以前的世代隐藏,直到藉保罗的事奉成为一件事实;但是保罗清楚看见,外邦人将因福音得荣耀,是旧约时代就已有的预言(。换言之,他认为自己的事奉,是神实现祂向外邦人之应许的途径。

保罗愿他的读者都能享有丰盛的喜乐与平安、信心与盼望,以这段祷告作为本书信论基督徒生活部份的结语。

7.你们要彼此接纳。接纳其他基督徒要在心中,也在家中。若领受保罗的劝勉,而效法基督的榜样,这样的接纳将是毫无保留的;因着祂子民彼此以爱心与慈怜相待,神就将得着荣耀。保罗心目中特别关心的,可能是犹太信徒能与外邦信徒毫无保留的彼此相交;当然,他的关心不会只局限在这个范围。

如同基督接纳你们一样。这里的“你们”( hymas ),有另一种读法作“我们”,许多经文都有此例;参 NEB。“既然基督对他们两方都不轻视,他们就应该保持合一,不彼此轻视”228(加尔文对本节的注释)。

8.基督……作了受割礼人的执事。亦即,“犹太人的执事”(NEB)。耶稣亲自作证说,祂在世上的工作“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译为“执事”的名词是 diakonos ;参耶稣的话:“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 diakonethenai ),“是要服事人( diakonesai ,及“我在你们中间,如同服事人的”( diakonon

要证实神的信实。(按英文)NEB 作:“要实现祂对列祖的应许”即在基督身上实现的应许。

9.叫外邦人,因祂的怜悯荣耀神。基督向“受割礼人”的直接事奉,由作“柱石”的使徒承继;而祂赐给外邦人的祝福,则主要由保罗执行。

“因此我要在外邦中称赞你,歌颂你的名。”引自,大卫在将非以色列人纳入他的王国之后,算他们也属于以色列之神的产业。基督徒对这观念的应用,参雅各在耶路撒冷大会中,引用阿摩斯(七十士译本)。

10.你们外邦人,当与主的百姓一同欢乐。“引自摩西之歌。(参前面曾同样引用这首。)

11.“外邦阿,你们当赞美主;万民哪,你们都当颂赞祂。”引自,那里呼召全世界来称颂以色列的神,因为祂有慈爱和诚实。

12.“将来有耶西的根,就是那兴起来要治理外邦的;外邦人要仰望t。”引自,“耶西的本”所发的“一条”,即他们所期待出于大卫家的弥赛亚,“立作万民的大旗,外邦人必寻求祂”。约拿单的亚兰文旧约将最后一句译为:“列王都必顺服祂”(末)。耶稣为大卫后裔,的注释。保罗在律法、先知与诗中,都找到向外邦人工作的见证。

13.但愿使人有盼望的神,因信,将诸般的喜乐平安充满你们的心。“使人有盼望的神”,这称呼可能是因上一句所引的末尾,提到“盼望”一词。,和平与喜乐是神国度中的福份。因为“使人有盼望的神”将自己作为祂儿女的盼望,所以他们现在便可以享受这些祝福。

使你们藉着圣灵的能力,大有盼望。这里再次提到,是圣灵使得信徒能在今生经历来生将有的福份。他们的盼望最壮丽的目标,就是神的荣耀

228 亦即,既不轻视犹太人,也不轻视外邦人。
尾声

A自述职志

保罗向罗马的基督徒表明,他信中所写的教导,并非基于他认为他们没有能力彼此教导;他清楚知道他们在道德与知识上的程度,因此他所写的,不过是提醒他们注意自己已经知道的事,而不是教导基督教的基本要道。况且,虽然他并不是罗马教会的创立人,但他是外邦人的使徒,他乃是以这身份写信给他们。他将这使徒的职份视为祭司的事奉,而他的外邦信徒便是他献给神可蒙悦纳的祭物。

到目前为止,保罗执行这使徒职份已经超过二十年,虽然工作尚未完成,但回顾这些年,他对基督藉他所作的工作,没有理由感到不满意。他从耶路撒冷直到以利哩古,到处都传了福音:在加拉太、亚西亚、马其顿、亚该亚,沿着大路的主要城市,都已有信主的团体,可以见证保罗使徒的工作。他的目标是,将福音遍传至所有未传到之处;既然他在东方的工作已经完成,他就转向西方,计划传福音到西班牙。往西班牙途中,他有机会一偿夙愿,往罗马一行,并且他期待去探望这首都中的基督徒,因与他们相交而重新得力229

然而,他必须先到耶路撒冷一趟。过去两年多来,他在外邦教会所推动为耶路撒冷教会的捐款,现在已经准备妥当,可以交付受款人了。保罗想陪教会所差派的人前去,赠送这份礼物。他回到圣城,等于有机会向那差派他的主作一个报告,说明他到目前为止所尽到的职责。

待他在爱琴海一带的工作如此“盖上印”之后,他才会开始西班牙的旅程,并且顺道访问罗马。他已经告诉罗马人,他渴望在该城中传福音,因着在那儿的使徒工作,结一些果子;现在他提到,他相信去拜访他们之时,必能藉着讲道带去丰盛的祝福。目前,他则要求他们代祷。他清楚明白,在耶路撒冷极可能会遇到麻烦。他非常需要他们代祷,使他能“脱离在犹太不顺从的人”(31节),起的记载,表明了这一点。他也许甚至担心,耶路撒冷教会能否接纳他和他的外邦同伴,以及他们会如何接受这份礼物(如果他们愿意接受的话);无论如何,他要求罗马人祷告,使这份礼物可蒙悦纳。

使徒行传的记载表明因为是其中的“我们”段落,所以这一点更加明确保罗和外邦信徒的代表去拜访雅各与其他长老时,的确受到了欢迎。但是那一段也同样表明,雅各与其他长老对教会中一般信徒的反应感到担心因有上千人都为律法大发热心,而他们曾听见报导,说保罗在犹太人分散的各地如何教导,如何行事。由于他们急着要安抚这些激进份子,他们建议保罗采取一项行动,结果却造成他的被捕与入狱,以致他最后到罗马的情形,与他写这封信时所预期的大不相同。230

14.能彼此劝戒。他们显然已经这么做了。不像希伯来书的收信人,要别人讲:“你们……本该作师傅”了,实际上他们却还需要再一次领受福音初阶的教导

15.但我稍微放胆写信给你们,是要提醒你们的记性。“稍微放胆”(英文作“十分大胆”),是因为罗马教会并不是他所创立的,他向他们说话,不像他写(或说)给哥林多教会时,感到那么自由。

神所给我的恩典。

16.使我为外邦人作基督耶稣的仆役,作神福音的祭司,叫所献上的外邦人……可蒙悦纳。这几句话充满敬拜的意味。保罗是一名服侍者( leitourgos 231;他宣扬福音是一种“祭司的事奉”( hierourgeo{ );他的外邦信徒是他献给神的祭物。

因着圣灵成为圣洁。当时显然有人认为,保罗的外邦信徒是“不洁净”的,因为他们没有受割礼。对这类苛责,保罗答覆说,他的信徒是“洁净”的,因为圣灵已经来住在他们里面,使他们成为圣洁了(参19节,“圣灵的能力”)。他在另一封信中说:“真受割礼的,乃是我们这以神的灵敬拜,在基督耶稣里夸口,不靠着肉体的”。犹太派的人以肉体夸口(即,以身为犹太人所承袭的特权夸口),却不如外邦人圣洁,因他们学会只在基督里夸口(。同样,彼得也在耶路撒冷大会中提醒同为犹太信徒的人说,外邦人听见福音之时,神如何赐给他们“圣灵……正如给我们一样;又藉着信洁净了他们的心,并不分他们我们”

18.使外邦人顺服。使他们顺服基督(,以应验旧约的预言,列国都将归顺大卫之子(,见以上12节的注释)。

19.从耶路撒冷。保罗作基督教传道人,是始于大马色与亚拉伯的拿巴坦( Nabataean )。他更广的事奉,即向外邦人作使徒,则起始于叙利亚的安提阿。那么,他在这里为何以耶路撒冷作为他事奉的起点?我们可以想像,也许他心目中所想的是某些事件,诸如所描述的异象232,或(可能性较小)他在所提,与耶路撒冷领袖的会面;但更可能的是,他乃是以耶路撒冷作为整个基督徒运动的起点与首府(,8),如此,就实现了下与下的异象。

直转到以利哩古。即亚得里亚海东岸的省份。以利哩古在使徒行传或保罗到目前所写的书信中,都没有出现过。但是保罗在以弗所的工作结束后,到最后一次往耶路撒冷的旅程之中,即一笔带过的时期,可能约有两年左右。这段时期,保罗似乎沿着伊格那田大道(Egnatian Way),从东到西横越马其顿,又转向北边,进入以利哩古。在说拉丁语的地区(当时的以利哩古正是如此)待一段时间,对他往西班牙工作的计划,应该是很好的预备。

到处传了基督的福音。NEB 作;“我已经完成了传基督福音的工作。”他所做的,是在犹大与以利哩古之间,每一个省份(并非每一个人)都传了福音,因此,在那一带的外邦世界中,他已经尽上使徒的职责了。

20.免得建造在别人的根基上。他的作法记载于:“好像一个聪明的工头,立好了根基,有别人在上面建造。”诚然,他不一定会欣赏那“别人”的工作,不论那人是谁;而他也不愿意从其他立根基的人,招来对他自己的不满。这里没有直接论及罗马教会,或其创始人。

21.“未曾闻知他信息的,将要看见;未曾听过的,将要明白。”引自(七十士译本)。希伯来圣经(译作“因所未曾传与他们的,他们必看见;未曾听见的,他们要明白”)是指当列国及其君王看见,他们从前所藐视的受苦的仆人,竟被高举,感到极其惊讶。希腊文圣经则正好适用于保罗对自己开荒布道原则的说明。这封信中已有充份证据显示,以赛亚书四十至六十六章被视为福音的见证(见诠译)。

22.我因多次被拦阻。

23.这好几年,我切心想望……可以到你们那里。保罗认为罗马教会在扩展福音方面可以有所参与,分享(并且至终承继)他使徒的事奉;这并不是他最近才开始有的想法。见的诠译。

24.然后蒙你们送行。保罗没有说得太白,但他希望罗马教会能成为他往西班牙进发的基地。

25.供给圣徒。耶路撒冷教会的成员格外是“圣徒”(参31节,但是保罗的信徒以及其他外邦基督徒现在与他们“同国”,因此他也常称他们为“圣徒”,神圣洁的子民(见注释),这个说法十分正确。“供给”一词所译的字,是动词 diakoneo{ “服事”的现在分词(

对这项“供给”进一步的细节,见于,及。保罗对罗马基督徒更自由地谈及这事,是因为他们没有直接参与在其中。捐钱的都是保罗亲自建立的教会,很显然这是他极其看重的一件事。

正如他对罗马人所说,这件事的意义之一,是让外邦基督徒深刻体认他们对耶路撒冷所欠的债。福音乃是从耶路撒冷开始传播的,起初传到邻近犹大的各省(如叙利亚,其首都叙利亚是在奥隆德河边),然后到更远的地区(如保罗过去十年所传到的地方)。外邦教会若受邀在物质上捐助全基督教会的母会,只不过是他们一点点的回馈而已。

另一方面,保罗视之为巩固耶路撒冷与外邦教会相交的方法,这两者之间本应有美好的团契。他知道,耶路撒冷有不少严谨的弟兄,对他向外邦人的工作深深质疑。有些人甚至认为,他们有责任改变他的信徒,不再随从他的教导,而遵照耶路撒冷信徒的信仰与生活模式。虽然情况还没有严重到极端的地步,但是耶路撒冷与外邦宣教之间若有裂痕,对基督的工作便没有益处。这种裂痕唯有藉着慷慨表露弟兄之爱,才有可能弥补。

为耶路撒冷收集捐款,表示保罗的看法没有任何改变。十年之前,他与巴拿巴曾作过类似的事,为叙利亚安提阿的基督徒带一笔捐款到耶路撒冷教会,救助饥荒之需。耶路撒冷领袖祝福保罗和巴拿巴在外邦的福音工作,清楚他们是为此蒙召的,同时他们也嘱咐这两位,要继续记念“穷人”(参以下26节的注释)保罗提到这件事时,说:“这也是我本来热心去行的”

但是对送礼物给耶路撒冷教会的“穷人”这事,双方是否看法相同呢?对保罗而言,这是表露弟兄之爱的行动,象征外邦信徒对神使他们得救的恩典感激的回报。然而,耶路撒冷的领袖可能认为这是一种贡献,是子会对母会应尽的责任(或许与犹太人每年所纳约值四分之一英┑墓币性质类似,这是全世界犹太人的义务,以维持耶路撒冷圣殿的修护与事奉。)

在保罗的的眼中,这不仅代表他的外邦信徒承认他们欠耶路撒冷属灵的债,不仅旨在巩固团契相交与弟兄之爱,更可说是他在爱琴海一带工作的高潮,代表一种敬拜与奉献,然后他才再向西方的新工场进发。这可算是“外邦人之祭”外面、可见的记号,是他到目前为止所尽祭司职份的巅峰。外邦信徒带礼物来到耶路撒冷,象征了到目前为止,保罗的使徒职份没有落空这象征不仅是向着耶路撒冷,更是呈献在神面前。或许保罗计划要在圣殿,就是主曾向他显现,差他“远远的往外邦人那里去”的地点,献上敬拜,表达他对过去的感恩,并将未来奉献给神。

26.马其顿和亚该亚人乐意。保罗提到这两个省份,也许因为过去几个月他与那里的教会接触频繁。根据,他在加拉太教会也曾推动类似的捐款,而推基古和特罗非摩伴随他到耶路撒冷,表示以弗所教会与亚西亚省辖下的其他城市,也都有份于这项事奉。

耶路撒冷圣徒中的穷人。耶路撒冷信徒显然自称为“穷人”(,这里是用同一个字, pto{choi );这个称呼的希伯来文是 ~ebyo{ni^m ,后期的犹太基督徒仍然沿用,人称他们为以比安奈特人(Ebionites)。贺尔233假定,事实上保罗的捐款是为耶路撒冷整个教会,但是他不好意思说明,使用这种说法为托辞。这个假设并无必要。保罗屡次提到“为圣徒的捐款”等类的话,表明他对这个理由毫不引以为耻。

27.其实也算是所欠的债。捐款是外邦教会主动要采取的行动(保罗只是在他们的热情冷却时,再度提醒他们而已);然而这也是承认他们的债是道德上的债,不是法律上的债。

就当把养身之物供给他们。有一种看法认为,这不仅是爱心的行动,更是一种贡奉,是母会理当从外邦基督徒得着234,这可能足以代表耶路撒冷教会的态度,却不是保罗的态度。他坚持这是一种出于恩典的行动,并不是捐款的教会正式的义务(。或许,他也存着盼望,希望这个神在外邦中施恩的物质象征,能激起他在所提到有益的“愤恨”235。这里的动词“供给”是 leithourgeo{ (参16节的名词 leitourgos ,及其说明;并,那里称捐款为一种 leitourgia ,“服事”)。

28.把这善果向他们交付明白。直译为“向他们印证了这个果子”。保罗用了正式的商业用语;参 NEB :“在我本人的印证下交付了这笔款项。”然而,这里所提的可能不是保罗自己的印证,而是圣灵的印证;这是他在外邦人当中工作的总成绩。

29.基督丰盛的恩典。这个恩典(英文为“祝福”, eulogia ,在用来形容外邦人的捐款)将由保罗向罗马基督徒分享,并由他们再传给其他人(

30.藉着圣灵的爱。亦即,由圣灵所得,藉圣灵维系的爱(

劝你们与我一同竭力。NEB 作:在这争战中与我联盟”。也许他所求于他们的,不仅是同心为他在耶路撒冷将遇到的微妙情况代祷,且是参与他更广的事奉。

33.愿赐平安的神常和你们众人同在。阿门。“赐平安的神”之称呼,在又重新出现(;及:“仁爱和平的神”)。这封信可能有一种较早的版本,以这个祝福作结语,详见导论:“c. 早期罗马书的校订本”。

229 见 H. Knox, 'Romans15:14~33 and Paul's Conception of his Apostolic Mission', JBL 83(1964), pp.1-11。
230 参 F. F. Bruce, 'The Romans Debate-Continued', BJRL 64(1981~82), pp. 354-359。
231 。在新约中,这个字总是指宗教仪式,有时指祭司的仪式,如形容基督为“在圣所,就是真帐幕里,作执事( leitourgos )”。也参照17节“神的事”( ta pros ton theon )与,该处同样的片语是指基督的大祭司职份。
232 参 O. Betz, 'DieVision des Paulus im Temple von Jerusalem', in Verborum Veritas , ed. O. Bo/cher and K. Haacker(l970), pp.113-123。
233 Gesammatle Aufsa/tze , ii(1928), pp.58-62。
234 K. Holl, Gesammelte Aufsa/tze , ii, pp.44-67。
235 参 J. Munck, Paul and the Salvation of Mankind , p.303。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我们坚固的人应该担代不坚固人的软弱,不求自己的喜悦。」

我们坚固的人应该担代不坚固人的软弱。:“若有人偶然被犯过所胜,你们属灵的人就当用温柔的心,把他挽回过来。……你们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

”——《丁道尔圣经注释》

肉体的天性,总是只求自己的喜悦――合于自己的看法,顺乎自己的习惯,贪求自己的利益等。基督的性质,却是『不求自己的喜悦』――放弃自己的看法,反乎自己的兴味,不顾自己的利益等。活在只求自己喜悦的原则中,自然就彼此论断,互相绊跌;活在不求自己喜悦的原则中,自然就『彼此建立』,『彼此同心』,『彼此接纳』。所以教会的光景是否正常,乃在大家是否肯活在基督的原则中。

――《读经指引》

只求人悦「不求自己的喜悦……务要叫邻舍喜悦,使他得益处,……因为基督……」】

如果圣经上的道和人的道一样,就不是神的道了,照样作基督徒的标准若和世人一样就不是基督徒了。许多信徒不懂这一点,或者虽然知道,却不肯达到这一点,就违反主的教训和神的旨意。因此也就不能承受神的应许和赏赐,就如这里所提的,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如何对待人的问题,因为我们对神如何不但是极重要的,而对人如何也是一样。神将我们放在人中间,天天、处处都会遇见人,与人发生关系。

我们应当怎样对待人呢,圣经中的教训很多,爱人如己是一条最基本的诫命(太2239-40 加514 罗138~10 )。不过,有时必须舍己才能爱人,如果在自己的利益和别人的利益有冲突的时候,或不能共享的时候,你若为己,就不能为人了,只有舍己才能爱人,使人得益处。这样,就必须不求自己的益处,只求别人的益处(林前1024 ),也像这里所说的,不求自己的喜悦,只求邻舍的喜悦,所以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当如此,先求别人的喜悦和益处,不要为自己考虑,不要凭自己喜好,说话行事都要为别人着想,不要使人不快乐,不愿意,受亏损,受痛苦。

──《每日天粮》

】从忍耐生盼望的生活:「叫我们因所生的忍耐和安慰,可以得着盼望」

(4节 )。基督徒的生活是克己利他的生活,人的软弱我们要担当,我们务要叫邻舍

喜悦,叫邻舍得建立;因基督徒的生活不是求自己的利益,乃是求别人的利益,因此任凭人怎样待我们,我们仍然好待他们,『患难生忍耐』。我们有了忍耐,在神前我们也就有了盼望,因为『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我们顾到别人、不顾到自己,是亏损吗?不,乃正是我们的利益,正是效法了基督的榜样;我们一天不活出这种生活来,一天就是我们的损失;我们早一天活出这种生活来,我们就早一天得着。―― 谢模善

】「我们各人务要叫邻舍喜悦,使他得益处,建立德行。」

使他得益处,建立德行。NEB作:“要考虑那些事对他有益,可以建立所共有的生命”。,及

——《丁道尔圣经注释》

】「因为基督也不求自己的喜悦,如经上所记:“辱骂你人的辱骂都落在我身上。”」

“辱骂你人的辱骂,都落在我身上。”引自下。曾引用9节上半,指耶稣洁净圣殿的事。前文曾指出,教会早期便将诗六十九篇解作基督的受苦,以及报应会追上逼迫祂的人。这里所引的话(正如此篇诗大部份的话 )是向神说的,由此可见,耶稣对神的忠心令祂遭受辱骂与侮蔑;而如果祂选择一条容易的路,就可以避免这一切。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从前所写的圣经,都是为教训我们写的,叫我们因圣经所生的忍耐和安慰,可以得着盼望。」

从前所写的圣经,都是为教训我们写的。陈明同样的原则,可参照。圣经(当然 这里是指旧约 )对神的信实有充份的证明;因着基督应验了经上的话,在这亮光中读圣经,更能有所体会;因此这里鼓励读圣经的人,将盼望放在主身上,并耐心等候祂。

——《丁道尔圣经注释》

】神赐忍耐、盼望,但这忍耐、盼望也必因事才在我们身上生出来。一个人越为人、越舍己,好似苦,其实乐,因为在神前有了盼望;一个人越利己损人,好似当时快乐,其实很苦,因为何时想起来,就何时难过、没有盼望。―― 谢模善

】「一心一口荣耀神、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

一心一口荣耀神,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如果他们能和谐相处,借着他们合一的敬拜与见证,神便能得着荣耀。在罗马帝国的中心若能有这种合一的见证,对福音传扬的裨益将无与伦比。

——《丁道尔圣经注释》

】「所以你们要彼此接纳,如同基督接纳你们一样,使荣耀归与神。」

你们要彼此接纳。接纳其它基督徒要在心中,也在家中。若领受保罗的劝勉,而效法基督的榜样,这样的接纳将是毫无保留的;因着祂子民彼此以爱心与慈怜相待,神就将得着荣耀。保罗心目中特别关心的,可能是犹太信徒能与外邦信徒毫无保留的彼此相交;当然,他的关心不会只局限在这个范围。

如同基督接纳你们一样。这里的“你们”(hymas ),有另一种读法作“我们”,许多经文都有此例;参NEB。“既然基督对他们两方都不轻视,他们就应该保持合一,不彼此轻视”(加尔文对本节的注释 )。

——《丁道尔圣经注释》

】「所以你们要彼此接纳,如同基督接纳你们一样,使荣耀归与神。」

在前章经文中,曾论及教会生活各种不同的见解(例如食物及守日等 )。保罗以「因为神已经收纳他了」(罗14∶3 )为开始,并同样的以「如同基督接纳你们一样」(罗15∶7 )为结束。这里是一个简单而又基本的基督徒彼此交通的根据,就是说:只要他们是属于主,而我们也是属于主,这就够条件了。然而,可怜得很,当你我相遇时,我们总是谈讨彼此的异见,我们不去讲述那位共有的主,而转向消极这一方面,争辩那些不同的事,并强调什么是对,或什么是错。上面所引的那段经文(罗14∶3-15∶7 ),描述许多见解不同的例子,但保罗没有题到谁对谁不对,因保罗所关心的,乃是基督徒的交通,而这个交通都不以某人的见解正确或错误为根据。问题不在乎别人是否和我一样的信法,或是否有完全相同的经历。唯一的要点乃是:神有没有接纳他?如果有,我也得照样的接纳他。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你们要彼此接纳,如同基督接纳你们一样。」

换一句话说,基督徒的接纳,乃是根据于基督的接纳。再换一句话说,基督所接纳的,我们不能不接纳。如果有一个人是基督所接纳的,而我们不接纳他,我们马上就是一个宗派,不是一个教会。

关于教会生活的这段话,开始于「神已经收纳他了」,结束于「基督接纳」了我们。这里我们看见我们与别人一切交通的基础──他们属于主,我也属于主。那就够了。我与别人交通,不是因为他们属于英国国教,我也属于英国国教;也不是因为他们有过特别的经历,我也有过同样的经历;也不是因为他们持守某些见解,我也持守同样的见解;也不是因为他们属于某一差会,我也属于同样的差会;乃是因为他们属于主,我也属于主。―― 倪柝声

】「我说,基督是为神真理作了受割礼人的执事,要证实所应许列祖的话,」

基督……作了受割礼人的执事。亦即,“犹太人的执事”(NEB )。耶稣亲自作证说,祂在世上的工作“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译为“执事”的名词是diakonos;参耶稣的话:“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diakonethenai ),“是要服事人(diakonesai ),及“我在你们中间,如同服事人的”(diakonon

要证实神的信实。(按英文 )NEB作:“要实现祂对列祖的应许”──即在基督身上实现的应许。

——《丁道尔圣经注释》

基督为神真理作了受割礼人的执事何意?】

答:保罗说,「基督是为神真理作了受割礼人的执事,要证实所应许列祖的话。」本来基督降生满了八天,也受了割礼(注一 ),按肉体说,祂是神应许从受割礼的犹太人列祖出来的,因为祂来到世上,是先要寻找以色列家迷失的羊,是要作以色列民的仆役,主曾说过:「人子来,不是要受人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所以基督是犹太人的执事( ),这执事原文字( )就是服役,服事的意思,祂不独给受割礼的人证实神所应许列祖的话,并且是神在旧约中应许未受割礼的人的话,也同样的证实,叫外邦各国的人因祂的怜悯得蒙拯救,敬奉主荣耀神,注二 ),这样看来,保罗是在提醒罗马的教会,神怜悯犹太人和外邦人都是一样的,乃是主叫受割礼的犹太人与未受割礼的外人,要彼此和睦,合为一体,才能保住全体,不致软弱而分散

注一:参拙著旧约圣经问题总解——六五题

注二:参拙著旧约圣经问题总解——五一及一四六题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并叫外邦人因他的怜悯荣耀神。如经上所记:“因此我要在外邦中称赞你,歌颂你的名。” 」

叫外邦人因祂的怜悯荣耀神。基督向“受割礼人”的直接事奉,由作“柱石”的使徒承继;而祂赐给外邦人的祝福,则主要由保罗执行。

“因此我要在外邦中称赞你,歌颂你的名。”引自,大卫在将非以色列人纳入他的王国之后,算他们也属于以色列之神的产业。基督徒对这观念的应用,参雅各在耶路撒冷大会中,引用阿摩斯(七十士译本 )。

——《丁道尔圣经注释》

】「又说:“你们外邦人当与主的百姓一同欢乐。”」

你们外邦人当与主的百姓一同欢乐。“引自摩西之歌——《丁道尔圣经注释》

】「又说:“外邦啊,你们当赞美主!万民哪,你们都当颂赞他!”」

引自,那里呼召全世界来称颂以色列的神,因为祂有慈爱和诚实。

——《丁道尔圣经注释》

】「又有以赛亚说:“将来有耶西的根,就是那兴起来要治理外邦的,外邦人要仰望他。”」

引自,“耶西的本”所发的“一条”,即他们所期待出于大卫家的弥赛亚,“立作万民的大旗,外邦人必寻求祂”。约拿单的亚兰文旧约将最后一句译为:“列王都必顺服祂”。耶稣为大卫后裔,的注释。保罗在律法、先知与诗中,都找到向外邦人工作的见证。

——《丁道尔圣经注释》

】「但愿使人有盼望的神,因信将诸般的喜乐平安充满你们的心,使你们借着圣灵的能力大有盼望。」

但愿使人有盼望的神,因信将诸般的喜乐平安充满你们的心。“使人有盼望的神”,这称呼可能是因上一句所引的末尾,提到“盼望”一词。,和平与喜乐是神国度中的福份。因为“使人有盼望的神”将自己作为祂儿女的盼望,所以他们现在便可以享受这些祝福。

使你们借着圣灵的能力,大有盼望。这里再次提到,是圣灵使得信徒能在今生经历来生将有的福份。他们的盼望最壮丽的目标,就是神的荣耀

——《丁道尔圣经注释》

】「弟兄们,我自己也深信你们是满有良善,充足了诸般的知识,也能彼此劝戒。」

能彼此劝戒。他们显然已经这么做了。不像希伯来书的收信人,要别人讲:“你们……本该作师傅”了,实际上他们却还需要再一次领受福音初阶的教导

——《丁道尔圣经注释》

】「但我稍微放胆写信给你们,是要提醒你们的记性,特因神所给我的恩典,」

但我稍微放胆写信给你们,是要提醒你们的记性。“稍微放胆”(英文作“十分大胆” ),是因为罗马教会并不是他所创立的,他向他们说话,不像他写(或说 )给哥林多教会时,感到那么自由。

神所给我的恩典

——《丁道尔圣经注释》

】「使我为外邦人作基督耶稣的仆役,作神福音的祭司,叫所献上的外邦人,因着圣灵成为圣洁,可蒙悦纳。」

使我为外邦人作基督耶稣的仆役,作神福音的祭司,叫所献上的外邦人……可蒙悦纳。这几句话充满敬拜的意味。保罗是一名服侍者(leitourgos );他宣扬福音是一种“祭司的事奉”(hierourgeo );他的外邦信徒是他献给神的祭物。

因着圣灵成为圣洁。当时显然有人认为,保罗的外邦信徒是“不洁净”的,因为他们没有受割礼。对这类苛责,保罗答复说,他的信徒是“洁净”的,因为圣灵已经来住在他们里面,使他们成为圣洁了(参19节 “圣灵的能力” )。他在另一封信中说:“真受割礼的,乃是我们这以神的灵敬拜,在基督耶稣里夸口,不靠着肉体的”。犹太派的人以肉体夸口(即 以身为犹太人所承袭的特权夸口 ),却不如外邦人圣洁,因他们学会只在基督里夸口。同样,彼得也在耶路撒冷大会中提醒同为犹太信徒的人说,外邦人听见福音之时,神如何赐给他们“圣灵……正如给我们一样;又借着信洁净了他们的心,并不分他们我们”

——《丁道尔圣经注释》

「因着圣灵,成为圣洁。」 圣灵是我们成圣的能力。圣灵使我们能答应里面圣洁生命的要求,顺从外面圣洁真理的光照。

新约祭司的职分,较比旧约更为广阔,甚至连传福音也包括在内。保罗不但说他是神特派作福音的使徒,也说他是『福音的祭司』。这福音的祭司,一面代表神,把神丰满的儿子,当作福音送给人;一面又把藉福音所生的蒙恩者,当作圣洁的祭物献给神。哦,这职分何等荣耀。

――《读经指引》

】「除了基督藉我做的那些事,我什么都不敢提,只提他藉我言语作为,用神迹奇事的能力,并圣灵的能力,使外邦人顺服。」

使外邦人顺服。使他们顺服基督,以应验旧约的预言,列国都将归顺大卫之子

——《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什么都不敢提,只提祂藉我言语作为……」】

一切的事如果不是出于基督内在的能力,在神看来都没有价值可言。使徒不敢将那些失败的事记在书信内,所以我们不能在圣经中找着。那是缺乏生命的成功。我们的主说:要为我分别出来,我们无论作什么,若不是与主合一而作的,都算不得什么。

这些话也是使我们看见使徒内在的生命。他常仰望主借着他用圣灵的能力作成神的工。他不为什么夸口,因为他省察所作的工,无论在动机与努力,将一切成功都归给圣子。祂是在使徒生命中启示与成就的。

我们也这样将自己归顺给祂,主必照祂旨意所喜悦的藉我们而成就。

我们要诚挚地等候在祂面前,直至祂目的在我们心中有了根基,从祂得着恩惠的能力,使祂的计划得以实现。也许你说不会派单张,与别人见证基督,或站在讲台上证道。但最主要的要讲主借着你作成这一切的工。

── 迈尔《珍贵的片刻》

「除了基督藉我作的事,我甚么都不敢题。」保罗虽然智能充足、学问渊博,尚且除了基督藉他作的事,不敢有任何夸口;何况我们各方面比保罗都差得很远,更不可以自己的聪明、智慧来夸口;若要夸口,只可指着主耶稣夸口

――《读经指引》

】「甚至我从耶路撒冷直转到以利哩古,到处传了基督的福音。」

到处传了基督的福音。NEB作;“我已经完成了传基督福音的工作。”他所做的,是在犹大与以利哩古之间,每一个省份(并非每一个人 )都传了福音,因此,在那一带的外邦世界中,他已经尽上使徒的职责了。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以利哩古是什么地方?保罗何时传道到过那里?】

答:以利哩古——意喜悦,系古时罗马帝国之一省,位于亚底亚(Adriatic )海之东北岸。古时的以利哩古地区广大,如今日的奥地利,匈牙利,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巴尔干半岛等区域,皆在此范围之内,以利哩古人当时属半开化之民族,善骑好战,喜饮生血,吃生肉,可知其性极野蛮,使徒保罗说他自己曾从耶路撒冷,直到以利哩古,到处传了基督的福音,两第相距一千四百哩,但在使徒行传中,并无记述他在此地的行程,只有提到他在一次旅行布道时,到过与以利哩古相近的帖撒罗尼迦与庇哩亚两地方。只有圣经地图六图把以利哩古划在这次行程路线边境之内。在那里提到提多往挞马太Dalmatiia(意欺骗的 )去工作,该地属于以利哩古省内,近海之一部分地区,可见保罗曾在那里传过道了,或许成立教会,不过在使徒行传中,路加没有详明记载而已。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以利哩古在何处,保罗何时曾到过这地区传福音?】

“以利哩古”(LLvnicuM )是当时罗马帝国的一省(参看圣经地图6及本书前的罗马帝国地图 )。古时的以利哩古占地甚广,包括今日的奥地利、匈牙利、阿尔巴利亚、罗马尼亚、巴尔干半岛等地区。以利哩古人当时为半开化民族,好战善骑,喜饮生血,及吃生肉。居山上者,时常侵扰马其顿人,居海岸者,多为海盗。罗马帝国征服以利哩古后,设置省份,并直属帝国。

保罗说由耶路撒冷直到以利哩古一语,可能指第三次布道的旅程,两地相距约壹千五百英哩。使徒行传并未提及保罗在以利哩古传道的情形,圣经地图6把保罗第二次传道的旅行路线画到以利哩古,可能是在使徒行传十七章及二十章的复杂行程中曾到达这地区的边境,亦未可料。

在十七章说到了帖撒罗尼迪与庇哩亚,该两地与以利哩古相近。二十章说保罗到了马其顿,走遍许多地方,亦可能包括以利哩古边区在内。

考古家研究今日的阿尔巴尼亚语与古时以利哩古人近似。但今日的阿尔巴尼亚为欧洲唯一回教国。

提摩太后书提及提多到达马太去工作,该地即以利哩古地区近海边的一部分。足见保罗曾在以利哩古传过道,而且成立了教会,但路加忽略而未记录在使徒行传中。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保罗见证说,他在马其顿、亚该亚一带,已把福音传遍,甚至『再没有可传的地方』,所以他就要去更远的罗马,直到士班雅(即今西班牙 ),为主作工。这里说出两个原则:(1 )事奉主者,必须在一处尽了神在当时当地所给他的托付,才可另调他处。(2 )事奉主的人,若在一处已经尽了他的职事,就应该接受更广阔的负担和引导,把基督供应到更远之处;不可死守一方,紧抓所已有的成就。

――《读经指引》

】「但现在,我往耶路撒冷去供给圣徒。」

供给圣徒。耶路撒冷教会的成员格外是“圣徒”(参31节 但是保罗的信徒以及其它外邦基督徒现在与他们“同国”,因此他也常称他们为“圣徒”,神圣洁的子民,这个说法十分正确。“供给”一词所译的字,是动词diakoneo“服事”的现在分词

——《丁道尔圣经注释》

】「因为马其顿和亚该亚人乐意凑出捐项给耶路撒冷圣徒中的穷人。」

耶路撒冷圣徒中的穷人。耶路撒冷信徒显然自称为“穷人”,这里是用同一个字 ptochoi );这个称呼的希伯来文是~ebyonim,后期的犹太基督徒仍然沿用,人称他们为以比安奈特人(Ebionites )。贺尔假定,事实上保罗的捐款是为耶路撒冷整个教会,但是他不好意思说明,使用这种说法为托辞。这个假设并无必要。保罗屡次提到“为圣徒的捐款”等类的话,表明他对这个理由毫不引以为耻。

——《丁道尔圣经注释》

】「这固然是他们乐意的,其实也算是所欠的债。因外邦人既然在他们属灵的好处上有分,就当把养身之物供给他们。」

其实也算是所欠的债。捐款是外邦教会主动要采取的行动(保罗只是在他们的热情冷却时 再度提醒他们而已 );然而这也是承认他们的债──是道德上的债,不是法律上的债。

就当把养身之物供给他们。有一种看法认为,这不仅是爱心的行动,更是一种贡奉,是母会理当从外邦基督徒得着234,这可能足以代表耶路撒冷教会的态度,却不是保罗的态度。他坚持这是一种出于恩典的行动,并不是捐款的教会正式的义务。或许,他也存着盼望,希望这个神在外邦中施恩的物质象征,能激起他在所提到有益的“愤恨”235。这里的动词“供给”是leithourgeo(参16节的名词leitourgos 及其说明 ,那里称捐款为一种leitourgia “服事” )。

——《丁道尔圣经注释》

「既然在他们属灵的好处上有分,就当把养身之物供给他们。」属灵的恩典虽非买卖的,但蒙恩的人,愿意在财物上,为着主的缘故,交通给帮助他们的人,也是应当的,且是蒙神喜悦的。

――《读经指引》

】「等我办完了这事,把这善果向他们交付明白,我就要路过你们那里,往西班牙去。」

把这善果向他们交付明白。直译为“向他们印证了这个果子”。保罗用了正式的商业用语;参NEB:“在我本人的印证下交付了这笔款项。”然而,这里所提的可能不是保罗自己的印证,而是圣灵的印证;这是他在外邦人当中工作的总成绩。

——《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也晓得去的时候,必带着基督丰盛的恩典而去。」

基督丰盛的恩典。这个恩典(英文为“祝福” eulogia 将由保罗向罗马基督徒分享,并由他们再传给其它人

——《丁道尔圣经注释》

保罗不仅借着这封书信,对在罗马的圣徒,论到基督丰满的福音,并且他也要亲自『带着基督福音的丰满祝福』(另译 ),去到他们中间。这说出这位神的仆人,他所说的,就是他所是的;他口中所传扬的,就是他身上所流露的。我们岂不也该如此。

――《读经指引》

】「弟兄们,我借着我们主耶稣基督,又借着圣灵的爱,劝你们与我一同竭力,为我祈求神,」

借着圣灵的爱。亦即,由圣灵所得,藉圣灵维系的爱

劝你们与我一同竭力。NEB作:在这争战中与我联盟”。也许他所求于他们的,不仅是同心为他在耶路撒冷将遇到的微妙情况代祷,且是参与他更广的事奉。

——《丁道尔圣经注释》

身上带着基督丰盛恩典的人,无论到那里去,都叫别人与自己『同得安息(安慰、舒畅 )』。主耶稣本身,就是自己有安息,又呼召别人来得安息。因此凡与圣徒交往,自己没有安息,也不能叫别人得享安息,甚至更为加人重担的,都是证明他身上缺少基督丰满的实际。

――《读经指引》

】「愿赐平安的神常和你们众人同在。阿们!」

愿赐平安的神常和你们众人同在。阿门。“赐平安的神”之称呼,在又重新出现

——《丁道尔圣经注释》

「愿平安的神常和你们众人同在」(直译 )。神不但是赐平安的,并且祂自己就是我们永远的平安。这位平安之神住在我们里面,和我们同住,乃是我们莫大的福份。

――《读经指引》

例证

】「从前所写的圣经,都是为教训我们写的。」

基督教不单建立在训律上,也建立在具体的榜样上。神教导人的方法之一,乃是借着史实。圣经中历史的记载,告诉我们人类如何认识和遵行祂的旨意。我们因着留意古圣的生活,就不但可以发现神对我们的旨意,更学习了应如何去完成它。神的手在生活中给他们带领,并在此表达了对他们的愿望,祂也要我们注意这些事物,好叫我们借此更清楚明白祂在我们身上所策划的工作。

我们是否需要很清楚的去教导一个小孩子去做每一件事呢?是否每一项生活细节,都必须个别的加以准许或禁止呢?难道小孩子不能单从观察父母亲的行动生活而多获训益吗?我们从观察所学的,比从聆听所学的是更快更多。并且经由前者所产生的印象,在我们里面也显得更为深刻,因为训律无疑是抽象的,而榜样即将真理的运行方法,很具体的表达出来。在原则上,神的工作方法在今时代与在圣经的日子仍然是一样的。祂在新约和旧约里,给了我们许多史实,好叫我们因着圣经上的忍耐和安慰,一同可以得着盼望。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效法基督耶稣】

佐治麦当奴(GeorgeMacDonald )是苏格兰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深深影响了鲁益师(C.S.Lewis )。他其中一本小名《男爵之歌》,主角是一名孤儿。虽然这孤儿承袭了男爵的位衔,却是长于贫穷和逆境中。这孩子因生理上的残缺不能说话,但他有温良和善的德性,默默地四处行善,帮助在困难中的人。

当环境迫使他离开城市,要往高原地带寻找安身处时,他跟一些纯朴的村民住下,那些人接待他如同他们的一分子。当时认作他母亲的珍欣有读经的习惯,后来也读给他听。

麦当奴这样写:『珍欣告诉他关乎主耶稣的事,直至他整个生命都充满着主耶稣的工作、话语、思想和生命。他几乎不期然地变为主耶稣生活的样式。

虽然这名孤儿最后成了男爵,物质生活也因承受了爵位和遗产而丰富起来,但他仍保持一贯的谦卑,如镜子般把他的主反照出来,继续到处帮助有需要的人。他的生命就是主的反映,在苏格兰凹原上,成为无声但有力的见证。

虽然这是一部小说,但它是以美丽和刺激思想的文笔描述那种生命,又是每个信徒应有的特征。我们这些能说话的人应该用我们的声音,把主的恩典告诉别人,然儿更有效的是我们生命的影响力,因为这应该是主荣光的反照。

只要不是异端,对持不同意见的人都应接纳】对持不同意见之信徒的接纳,应超越食物和日子,而扩展至教义,只要没有违背福音的真理。

威特腓德(GeorgeWhitefield )像约翰韦斯利那样,都是大有能力的布道家。他俩在早期的事奉中有密切的交往。但随着时间过去,韦斯利选定了亚米纽斯(Aminian )的立场,而威特腓德则变成了加尔文派。从此,他们不再能享受以往密切的交往。

当威特腓德在美国新英伦一个布道旅程中逝世时,在美国为他举行了一个追思会。仪式过后,有人问韦斯利,是否渴望在天堂跟他相见。

『不是﹗』韦斯利说:『请不要误会我。我的意思是,威特腓德是如此接近神的宝座,像我这样的人永不能瞥见他。』

但愿耶稣基督教会内的弟兄姊妹,虽在信仰的基本范围外有教义上的差别,却仍能以爱心和尊重彼此对待,以致能向这不信的世代,显基督所祈求蝇里的合一。

】基督是保罗传道的中心和能力的来源。

在伦敦庄丽的圣保罗大教堂西北塔上,挂着一个大钟叫『伟大的保罗』。当这钟声响起来时,周围很多里内都能听见它的响声。

这钟上刻有一适当的拉丁文金句――『若不传福音,我便有祸了』。这『伟大的保罗』之回响声,和这教堂及钟的命名,都唤起我们对这位传道者有力事奉的回忆。

但愿所有传道人和一切信徒(不论他们从事甚么行业 ),都有这奉献的心志,忠心地传扬基督的好消息,以此做为人生的主要目标。

】保罗请求罗马教会与他一同祷告,『叫我脱离在犹太不顺从的人』。当然,保罗和信徒向神发出的祷告都是真诚的,但神的回答不是他们所预期的,因为保罗受到攻击并要坐牢,再不能到达那些基督的名未被传过的地方。

神的计划跟保罗的愿望不一样,然而,保罗终抵达罗马。在那儿的狱中写下新约中他的一些伟大书信。腓立比书向我们显明,他怎样学习接纳(甚至在其中有喜乐 )神在他生命中的旨意,虽然这并不是他所预期的。

奥古斯丁在他的《忏悔录》中告诉我们,在违反他母亲的祷告和恳求下,他离开迦太基前往罗马。那时他母亲仍是迫切地为他的得救祷告。他母亲或许会将他离家的事看为神拒绝了他的祷告。然而,那次到意大利的旅程,却成奥古斯丁悔改的途径。

奥古斯丁评论说:『神阿,在你隐藏的智慧中,确实赐与她愿望的实质,但你拒绝她所求的东西,好叫你能在我身上实现她一直祈求的。』

当我们为某些事向神祈求时,很多时候神像在说『不』,其实祂一直是以一个比我们能预期更好的方法,去应允我们的祷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