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导航 |
≡ 页面菜单 | ▶ 播放
| ♥ 收藏
1「你这论断人的,无论你是谁,也无可推诿。你在什么事上论断人,就在什么事上定自己的罪;因你这论断人的,自己所行却和别人一样。」
「你」指那些自以为义的人,包括自以为有道德的外邦人和谨守律法的犹太人(
))。保罗假设在场有一位自以为有道德的外邦人或敬虔的犹太人,当他正赞同保罗批评那些「不虔不义」的外邦人的时候(
)),保罗突然提醒他说,他并不比那些堕落的外邦人更好。这是当时的一种写作方法,假想有位批评者在场提问或反驳,然后予以答辩、驳斥。
保罗口授此信的时候,思想总是比话语快,德丢振笔疾书试图赶上(
)),所以他的希腊文结构常常中断,许多句子不完整,特别在情绪激昂的地方。
上图:第一世纪的犹太人。当时有许多犹太人侨居罗马城,主后19年,凯撒提庇留(Tiberius;主后14-37年)曾征召4000名18-45岁的犹太人服役,可见当时罗马城的犹太人数目可能接近3万人,占总人口的3%。主后49年,凯撒克劳狄(Claudius;主后41-54年)下令把犹太人驱逐出罗马城(徒十八2),但他们不久之后又返回罗马城(罗十六3)。散居各地的犹太侨民为了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信仰,跟外邦人的关系常常变得很紧张。
2「我们知道这样行的人,神必照真理审判他。」
3「你这人哪,你论断行这样事的人,自己所行的却和别人一样,你以为能逃脱神的审判吗?」
我们在批评、论断别人的时候,常常是高标准、严要求,自以为义,不是觉得自己比不信主的世人好,就是觉得自己比不热心的挂名信徒好,其实不过是「五十步笑一百步」。神审判人的根据并不在于我们「论断人」时所持的道德标准,乃在于我们「所行」的真实情况。
神不会因为我们会按圣经知识审判人,所以就不审判我们。神审判的时候不看人掌握多少真理,也不看人有多少宗教活动,只看人实际如何活在祂面前。凡是只会审判别人、不会审判自己,以致只看见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的人,必不能逃脱神的审判。
4「还是你藐视祂丰富的恩慈、宽容、忍耐,不晓得祂的恩慈是领你悔改呢?」
5「你竟任着你刚硬不悔改的心,为自己积蓄忿怒,以致神震怒,显祂公义审判的日子来到。」
6「祂必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
虽然神有赦罪与永生的恩典,但祂审判的时候绝不偏待人,「必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这个原则从旧约到新约都反复重申(、、、、、、、、、、))。
犹太人会按照律法受审判()),外邦人会按他们内心的道德律受审判()),基督徒岂不也要按他的信心真实与否受审判吗?信徒固然是因信称义,但「信心若没有行为是死的」()),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假信,神所赐的真实信心必然会产生相称的行为(、))。
7「凡恒心行善、寻求荣耀、尊贵和不能朽坏之福的,就以永生报应他们;」
只有一位是善的,就是神())。「善、荣耀、尊贵、不朽坏之福」都是指神自己。惟有寻求神自己,才能得着永生。
保罗不是教导靠行为称义,而是强调神对犹太人和外邦人同样公平()),人能否得着永生,都是根据人里面真实寻求神的心思。这种寻求神的心思不可能从肉体里面生发出来的,而是神所赐的,所以人要完全凭自己在神面前蒙恩是不可能的。
8「惟有结党、不顺从真理、反顺从不义的,就以忿怒、恼恨报应他们;」
9「将患难、困苦加给一切作恶的人,先是犹太人,后是希腊人,」
10「却将荣耀、尊贵、平安加给一切行善的人,先是犹太人,后是希腊人。」
11「因为神不偏待人。」
「神不偏待人」,而是按着人的实际来审判人,这是另一个从旧约到新约都反复重申的原则(、、、、、、、))。「审判要从神的家起首」()),因为神「多给谁,就向谁多取;多托谁,就向谁多要」()),祂的救恩())、定罪())和赐福())的工作次序都是「先是犹太人,后是希腊人」。
犹太人被拣选为神的选民,是神工作次序的先后,而不是他们有比别人更优越的特权。
12「凡没有律法犯了罪的,也必不按律法灭亡;凡在律法以下犯了罪的,也必按律法受审判。」
13「(原来在神面前,不是听律法的为义,乃是行律法的称义。」
律法知识使我们知道神喜悦什么、憎恶什么,但光知道没有用,只有实际行在律法的要求里,才能蒙神悦纳、被神「称义」()),在审判时蒙神宣告无罪。
许多信徒参加聚会只是为了听道,而不是为了行道,但神所在意的不是信徒听道多少,而是行道多少(、))。
14「没有律法的外邦人若顺着本性行律法上的事,他们虽然没有律法,自己就是自己的律法。」
15「这是显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们心里,他们是非之心同作见证,并且他们的思念互相较量,或以为是,或以为非。)」
刻在外邦人心里的不是律法本身,而是「律法的功用」,即辨别是非善恶的本能。「是非之心」指人鉴察、判断自己行为的良心,「思念」指人的理性。人的本性())、良心和理性,在人里面显出「律法的功用」,将来审判时,外邦人都要根据这个功用向神交帐,各人的良心将成为定罪自己的「见证」。
而神将律法写在新约信徒的心上()),信徒的「良心」在圣灵的光照之下,对是非的鉴察、判断尤其敏锐())。
16「就在神借耶稣基督审判人隐秘事的日子,照着我的福音所言。」
17「你称为犹太人,又倚靠律法,且指着神夸口;」
18「既从律法中受了教训,就晓得神的旨意,也能分别是非(或译:也喜爱那美好的事);」
19「又深信自己是给瞎子领路的,是黑暗中人的光,」
20「是蠢笨人的师傅,是小孩子的先生,在律法上有知识和真理的模范。」
21「你既是教导别人,还不教导自己吗?你讲说人不可偷窃,自己还偷窃吗?」
22「你说人不可奸淫,自己还奸淫吗?你厌恶偶像,自己还偷窃庙中之物吗?」
23「你指着律法夸口,自己倒犯律法、玷辱神吗?」
24「神的名在外邦人中,因你们受了亵渎,正如经上所记的。」
25「你若是行律法的,割礼固然于你有益;若是犯律法的,你的割礼就算不得割礼。」
26「所以那未受割礼的,若遵守律法的条例,他虽然未受割礼,岂不算是有割礼吗?」
27「而且那本来未受割礼的,若能全守律法,岂不是要审判你这有仪文和割礼竟犯律法的人吗?」
28「因为外面作犹太人的,不是真犹太人;外面肉身的割礼,也不是真割礼。」
29「惟有里面作的,才是真犹太人;真割礼也是心里的,在乎灵,不在乎仪文。这人的称赞不是从人来的,乃是从神来的。」
神要我们「用心灵和诚实拜祂」()),「真割礼」的实际是「在乎灵」,真事奉、真敬拜的实际也「在乎灵」。凡是里面不需要基督的生命、不必倚靠圣灵、不必经过祷告交通就能做的事奉,就不是「在乎灵」的真事奉。凡是只借着建筑、音乐等来营造敬拜气氛,还没等圣灵来感动,自己就先感动了,就不是「在乎灵」的真敬拜。
「这人的称赞,不是从人来的,乃是从神来的」,这是代表「真犹太人」的双关语。犹太人的名字源于其先祖「犹大」,而这名字与「赞美」有关(、))。
本节是强调属灵的实际,而不是说教会在神面前已经取代以色列人。
有了权利当负的责任在这段经文中,保罗直接对犹太人讲话。思想的关系是这样。在上一段经文中,保罗绘出一幅在神咎责下之外邦人世界的令人惊骇的可怕图画。犹太人对于咎责的每一个字,都表示完全同意。犹太人也相信,外邦人因了他们的罪,神要消灭他们。不过犹太人做梦也未想到他也是相同的在咎责之下。他想他在神的眼中是处于有特殊权利的地位。神可能为外邦人的审判官,不过祂是犹太人的特别保护者。在这里保罗向犹太人有力地指出,犹太人正是和外邦人一样,是罪人。当犹太人定外邦人的罪时,他在定自己的罪。他是犹太人的一件事实不能救他脱离审判。他要受审判,并不在乎种族的传袭,乃是在乎他自己过的那种生活。犹太人常常想他们自己,对于神,是处于一特殊权利的地位。他们说:‘神在全地的国家之中独爱以色列民。’‘神以一种标准审判外邦人而以另一种标准审判犹太人。’‘所有以色列民都有份于未来的世界。’‘亚伯拉罕坐在地狱的门旁,不让有罪孽的以色列人进去。’在与特赖福对话(Dialogue with Trypho )一书中,犹士丁(Justin, Martyr )与犹太人辩论犹太人的地位时,这犹太人说:‘按照肉体说,他们是亚伯拉罕的子孙。无论怎样,即使他们是罪人,不相信、不顺服神,他们仍能有份于那永恒的国度。’智慧书(Book of Wisdom )的作者把神对犹太人的态度与祂对外邦人的态度作一比较说:‘对于这些人,你已证明是父亲,训诫他们;对于那些人,你是一个严厉的君王,找出他们的罪,责罚他们。’(智慧。‘你既如此惩戒我们;对于我们的仇敌,你却加重惩罚他们千倍。’(智慧。犹太人相信除了他以外,每一个人都要受审判。这并不是因为他有甚么特别的善行,得免神的忿怒,不过只是因为他是犹太人的一件事实。保罗为着应付此种情况,提醒犹太人四件事。(一 )他率直的对他们说,他们是利用神的怜悯。在第四节中,他用三个重要的字。他问他们:‘还是你藐视他丰富的恩慈,宽容,忍耐?’让我们看一下这三个重要的字。(甲 )恩慈(chrestotes )。特仁赤(Trench )对于这一个字有一句话说:‘这是一个美丽的字,因为这表明一种美丽的意念。’善之一字,在希腊文里,有二个字替代它。一个是agathos,另一个是chrestos。它们的不同点如下。一个人的善──他是agathos,会发出严责、惩戒.刑罚;一个人的善──他是chrestos,总是指恩慈的真髓。耶稣是agathoe,当他大发义怒,洁净圣殿,把兑换银钱的及贩卖鸽子的从圣殿里赶出去。耶稣是chrestos,当祂用慈爱温柔,对待那以香膏抹祂足的罪妇,及在犯奸淫时被捉的妇女。因此保罗很有效地说:‘你们犹太人只是利用神伟大的恩慈。’(乙 )宽容(anoche )。希腊文anoche一字就是休战。实在的、宽容的意义是停止敌意及仇视。不过这种停止是有限度的。这种停止实在是给与一种机会,不过这种机会必须及时把握,不然就会溜走。保罗实际上对犹太人说:‘因为神审判还没有降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你们很是安全。不过神给你们的并非无条件的许可你们犯罪;祂是给你们机会悔改,改变你们所行的道路。’一个人不能永远犯罪,而不受刑罚的。(丙 )忍耐(makrothumia )。makrothumia在希腊文中,特别指对人忍耐。屈梭多模(Chrysostom )给这字一个定义──这是一个人的本性,他有能力可以为自己报仇,却有意的不用它。这是这种人的精神,他能毁灭损害侮辱他的人,不过他在忍耐怜悯中,止住他的手。于是保罗实际的对犹太人说:‘不要想神不刑罚你们的这一件事实,表明神不能刑罚你们。神没有在你们犯罪以后,立即加以刑罚,并不证明神的无能,却证明神的忍耐。’有一个伟大的解经家曾说,几乎每一个人都有他所说的:‘一种空幻的免罪希望’,一种‘不会临到我身上’的感觉。犹太人更深一层:‘他们公然宣称不会受神的审判。’犹太人利用神的怜悯,到今天还有许多人这样做。(二 )犹太人以神的怜悯,招引人犯罪,而非激发人悔改。这是海涅(Heine )所说的有名讥诮的话。他明显的并不忧虑有关将来的世界的事。人家问他为甚么他这样的自信,他的答案是,‘神必会赦免’。人家问他为甚么他这样的确定,他的回答是,‘C'est son metier’‘这是祂的交易,’让我们用人情的话来思想。对于人情的赦免可以有两种态度。假定一个青年做了使他父母耻辱、忧愁、心碎的事,假定他的父母在爱中,赦免了他,对他所做的不再追究,他可以选择做二件中的一件。他或是可以去,重行再犯,想他必仍被赦免;他或是内心里深受蒙赦免的感动,感激无已,终其身尽力,不辱赦免之恩。那是世界上最可耻的事,利用从怜悯慈爱所发出的赦免,继续犯罪。这真是犹太人所做的。今天有许多人还是这样做。神的怜悯,神的慈爱,并不有意叫我们觉得我们可以犯罪而不受责罚;它乃有意使我们因爱心碎,以后不再犯罪。(三 )保罗坚持神并无偏爱。他坚持在神的体系里,没有最宠爱国家的条文。有的国家被拣选担负特别的工作及责任;从来没有一个国被拣选享受特别的体谅及权利。这可能是实在的,如米尔顿(Milton )所说:‘当神有重要的工作时,祂交托给英国人’,不过这里所论的是重要的工作,并不是重要的权利。整个犹太宗教根据这种信念:犹太人在神的眼中,在权利与恩宠上,有特殊的地位。我们或许会觉得,在今天我们已经超越了这种立场。不过到底是否这样?今天有没有像这样的种族歧视?今天有没有像对吉柏龄(Kipling )所称‘低级种族无律法’的人,有自大的感觉?这并不是说世界上的各国都有同一的才干,同一的天赋,同一的能力。这是说世界上先进的国家不可以轻视落后的国家,并且要担起责任,帮助他们提高到与他们相同的地位。(四 )在保罗所有的经文中,本段最值得仔细的阅读,以便对于‘保罗主义’有正确的认识。一般人往往议论说保罗所站的立场是信心是一切的依归。一切注重善工的宗教往往看不起的置之一边认为不合新约的教训。没有比这更远离真理。保罗说:‘神必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在保罗看来,信心不发而产生行为的,乃是令人可笑的谐谑,不合信心的本意。在事实上,这已经不是信心了。保罗会这样说,能够看出一个人的信心的唯一方法,就是看他的行为。一切宗教趋势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把信心与善工完全分开,成为不同的东西。世界上从来没有不产生善工的信心,也没有善工不是从信心产生出来的。善工与信心是不可分割的相连在一起。经过最后的分析,神除了按照行为以外,还可能依据甚么,来审判人呢?我们不能安乐的说:‘我有信心’,就以为已足。我们的信心必须产生行为,因为神依据我们的行为,接受或斥责我们。非书面的法律请注意,在这里经文的次序稍有更改。这意思是说,在这段经文中,第十六节应当放在第十三节后,第十四、十五节是一段长的插句。请记得保罗写这封书信时,并不是坐在桌子前,仔细推敲所用的每一个字和每一个结构。我们当想象保罗在一间屋子里,踱来踱去,一句一句的念出来,要他的代笔者德丢把它们记下来。这解释了这插入的一长段话。不过如果我们除去了括号,把十六节接在十三节后,再加上十四、十五节作为一种解释,那么它的意义更易明了。在这段经文中,保罗转向外邦人。保罗已经讲过犹太人和他们宣称特殊的权利和恩宠。不过犹太人是有一种特别的利益,那就是律法。很可能外邦人会反驳说:‘神要刑罚犹太人才对,他们有律法,应当知道得多;而我们外邦人当然可以完全逃避审判,因为我们没有机会知道律法,因此知道不足。’保罗为着要回答他们,他放下了两个基本原则。(一 )一个人所受的审判是根据他有否机会事先知道。如果他知道律法,他要依照知道的而受审判。如果他不知道律法,他要依照不知道而受审判。神是公平的。这里是要回答一般人问,在耶稣尚未有来到世界以前的人,或是他们从末有机会听见福音的人,他们的遭遇如何?基督徒的答案是一个人所受的审判乃是依照他对于可能知道最崇高的是否忠实而定。如果他是忠实于他所能知道最崇高的,神不能也不会要求超过于此的。(二 )保罗接着说即使是那些不知道写出的律法的人,在他们心里有非书面的律法。我们称它为天生的是非之心。斯多亚派说在宇宙中,有某种定律,在人身上发生作用,破坏它们的,必自招灾祸,诸如──健康定律、道德定律,这些是管治生命、生活的定律。斯多亚派称这些定律为plusis,意思就是天然定律。斯多亚派劝告人要kata phusin,依照天然定律生活。根据保罗的议论,在人的本性里,有一种天赋的、固有的、本能的知识叫我们应当怎样做。希腊人都会表示同意。亚里士多德说:‘有教养及自由的人──他的行为就是他自己的法则定律。’普鲁他克(Plutarch )问说:‘谁将统治统治者?’他回答说:‘律法,如平大尔(Pindar )所称的朽者和不朽者的君王,它不是写在芦纸卷上或木板上,乃是写在他自己灵魂的理智上,它始终与他同在护卫他,永不离开他的灵魂,失去它的领导。’保罗看到这世界分为两类的人。他看见犹太人,神直接把律法赐给他们,写下来使他们能够阅读。他看见其它的国家,没有这一种写下来的律法,不过在他们的心里,神种植了天生的是非的知识。无论谁都不能声称可以避免神的审判。犹太人不能声称因为他在祂计划中有特殊地位而可以避免审判。外邦人不能声称因为他从未接受神写下来的律法而可以避免审判。犹太人要依照他所知道的律法受审判。外邦人虽然没有接受写下来的律法,他要依照神所赐的良心接受审判。神要依照一个人知道的及有机会知道的审判他。真犹太人对于一个犹太人说来,这段经文好像是一个当头霹雳。犹太人确定的认为,只是因为他从民族方面是亚伯拉罕的后裔,并且带有割礼的标记,神与他有特殊的关系,对他有特别的恩宠。不过保罗在这里提出一个观念,以后他将一再重复提起。他坚持犹太人的特性并不是种族的事;犹太人的特性与割礼没有关系。犹太人的特性是行为的事。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有许多所谓犹太人,纯粹是亚伯拉罕的后裔,带有割礼的记号,其实并不是真犹太人。相同的,有许多外邦人,他们从没有听过亚伯拉罕,从没有梦想到过受割礼,实在的他们是真犹太人。对犹太人说来,这种说法闻之似乎是一种最狂妄的异端。像这种说法会使犹太人忿怒骛愕。这段经文最后的一句话含有双关的意义,完全不能翻译出来的。‘这人的称赞,不是从人来的,乃是从神来的。’称赞的希腊文epainos。当我们翻阅旧约,,我们找到这是原来传统的意义,犹太是称赞(epainos )的意思。因此,这句话有双重的意义。(甲 )这意思是这样。人的称赞不是从人来的,乃是从神来的。(乙 )这意思是这样的人含有犹太人的特性不是从人来的,乃是从神来的。这段经文的整个意思是神的应许并不是给某一种族,及有某一种记号的人。神的应许乃是给过某一种生活的人,不管他是属于那一种族。做一个真犹太人并不是身家谱系的事;而乃是品格的事。常常会有一个在种族上不是犹太人的,比较一个在种族上是犹太人的人做更好的犹太人。保罗在这段经文中说有的犹太人,他们的行为使神的名在外邦人中受亵渎。这是历史上的一件单纯的事实,在过去,就是在现在仍然是这样。犹太人是在世界上最为人憎恨,最不受欢迎的人物。让我们看在新约时代,外邦人怎样看犹太人。外邦人认犹太教为一种‘野蛮未开化的迷信’。他们认犹太人为‘最可厌的民族’及‘一群最下流的奴隶’。他们恶毒愚昧,弯曲了犹太宗教的来源。他们说犹太人原来是一群长大痲疯的人,埃及王派他们在沙矿中工作。摩西集合这一批长大痲疯的奴隶,带领他们经过旷野,进入迦南。他们说犹太人敬拜一个驴子的头,因为在旷野里,当他们正口干到死的时候,一群驴子领他们到饮水之处。他们说犹太人不吃猪肉,因为猪会引起一种发痒的皮肤病。这正是犹太人在埃及所患的皮肤病。有些犹太人的风俗受到外邦人的嘲笑。他们不吃猪肉供给外邦人嘲笑的资料。普鲁他克以为不吃猪肉的理由是犹太人以猪肉为他们的神拜牠。犹文那里宣称犹太人对于猪有不杀的宽宥,让牠们享受长寿,猪肉在他们看来比较人肉有更高的价值。守安息的条例纯粹为着偷懒。犹太人有些享受的特权使外邦人忿怒。奇怪的,虽然它们不受欢迎,犹太人却从罗马政府获得这些特权。(甲 )他们获得许可每年汇寄圣殿税项给耶路撒冷。这种汇寄望殿税项至耶路撒冷的事,在大约主前六○年,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因此立法不准运输货币到国外。根据历史家的记载,有超过二十吨禁运的黄金,犹太人正拟发送至耶路撒冷,被截获。(乙 )至少在某种范围内,准许他们有自己的法庭,依照他们自己的律法生活。大约主前五。年,在亚洲有一位总督,名叫路西斯安东尼(Lucius Antonius )下了一道告示说:“我们犹太的公民,前来禀告,他们有自己的集会,执行他们古代的律法,他们有自己的私人地方,解决他们间的事务,并判决人民间的案件。他们询问,此种办法要否继续。我决定他们应当获得许可,继续此种权利。”外邦人看到一种民族享有特种的权利,感到憎恶。(丙 )罗马政府尊重犹太人遵守安息日。法律规定犹太人在安息日可以不受召唤到法庭做见证。法律规定如果有甚么赒济品或是特别利益分发给百姓,分发的日期在安息日,犹太人可在次日,领取他们当得的分。对外邦人最刺心的一点是犹太人有特权享受astrateia──那就是免服军役,免被召入罗马军队服役。这种免受军役的规定直接是由于犹太人严守安息日,很明显的,对犹太人说来,在安息日不能执行军队的责任。结果他可以完全免服军役。这很易想象得到遭致世界其它人士的反感,他们要担负沉重的负担,而犹太人则有这种免役的特权。还有两件事,犹太人遭受谴责的。(甲 )他们受责为无神主义(atheotes )。古代的世界很难了解任何宗教有可能会没有偶像的崇拜。皮卑妞称犹太人为‘以贱视神道为着的民族’。塔西图说:‘犹太人认为他们的神只有一位。这只是心里在想……因此在他们的城里,甚至在他们的圣殿里,都没有偶像。他们对于向神的虔敬不献给帝王,他们的这种尊荣也不献给该撒。’犹文那里说:‘他们敬拜的,没有任何东西,只是云彩及天空中的神。’不过实际的景况乃是这样,导致外邦人不满的并不是犹太人的不敬拜偶像,而是犹太人对于其它宗教的轻视。没有一个对于他人有轻视态度的人合配做一个宣教师。保罗说犹太人玷辱了神的名时所想到的许多事情之一就是轻视他人。(乙 )他们被责憎恨异己(mis anthropia )及完全缺乏社交性(amixia )。塔西图论到他们说:‘在他们自己人之间,他们的信用是可靠的,他们怜悯心也是很易激动的;不过对其他的人,表现敌对的互不相容。’在亚历山太,还有流言说犹太人立誓永不向外邦人表示仁慈,甚至每年把一希腊人向他们的神献祭。塔西图说当外邦人转信犹太教时,第一件要他们做的就是‘轻侮他们的神,放弃他们的国籍,及贬抑他们的父母、子女及兄弟。’犹文那里说一个人向犹太人问路,除非他也是一个犹太人,否则他掉头不顾。一个人寻找一口井饮水,除非他也是一个受割礼的人,他不会领他到那里去。这里我们看见同一的事。犹太人对别人的基本态度是轻视,轻视必然导致憎恨。这实在是太真了,犹太人使神的名受玷辱,因为他们把他们自己关闭在一个坚牢的小小的社体里,把其它的人关在外边,也是因为他们对于外邦人的崇拜,表示轻视的态度,对于他们的需要,完全缺乏怜爱。真正的宗教乃是一件开放的门的事。犹太教乃是一种关闭的心,关闭的门的宗教。--《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罗马书第二章 B道德主义 保罗的笔法合乎古代的一种写作法,称为 diatribe{ ,就是假想有位批评者在场,提出问题或反对,而予以答辩、驳斥110。 我们几乎可以想像,他正口述这封信的时候,突然间指向一个洋洋自得的人,那个人正在欣赏这些他“丝毫不沾”的罪被一一暴露出来,但保罗却对他说,他并不比别人更好。保罗想像有人反对,打断他的话,他随即提出答辩,首先用“断乎不能!”(“这种想法该根除!”)来镇压对方,然后再举出理由来。他以咄咄逼人的问题,如“我们可以怎么说呢?”“这样,怎么说呢?”等111,将辩证带入一个新阶段。而他的思想总是比话语快,以致话语要跳过一段才能跟得上他的思想。我们不妨想像德丢振笔疾书,试图赶上使徒话语的模样。难怪他的希腊文结构常常中断,许多句子不完整,特别在情绪激昂的地方。 我们知道,第一世纪的异教世界,除了保罗在前一段所描绘的情形之外,还有另外一面,像与保罗同时期的杰出人物西尼卡(Seneca)那位斯多亚派的道德主义者,可能是尼禄皇帝的老师112?西尼卡听了保罗的控诉后,或许会说:“不错,芸芸众生的情况的确如此,我赞同你对他们的审判可是,当然还有另一些人,像我这愫,对这些趋势深感痛心,不亚于你。” 保罗想像有人岔入这些说词,便对这位假想人物说:“可敬的先生,岂不知论断别人就是论断自己,因为,不论你是谁,你所行的正和你所论断的人一样。”这番回答对西尼卡这类人士实在再恰当不过了!因为他对作人之道写得头头是道,甚至后期的基督徒作家称他为“我们的西尼卡”113。他不仅高举伟大的道德标准,并且痛斥假冒为善,宣扬人人平等;他承认罪恶的渗透性(“所有人内在都有一切邪恶,只是每个人表现出来的邪恶各自不同”),每日深自省察,并谆谆教诲别人如此行;他鄙夷一般百姓的偶像崇拜,肯定道德指南的重要。但是,他对自己恶行多方让步,那些恶行和他所论断的并没有多大分别最恶名昭彰的一个例子,是他纵容尼禄谋害其母亲亚基嫔娜(Agrippina)。 但是,在第二章这一段(17节以后更加明显),保罗假想的批评者,主要是犹太。在犹太著作中,类似第一章中对偶像崇拜的指责,屡见不鲜。敬虔的犹太人不难发现,要指斥四周外邦人的道德低落,话题极其丰富。 至于保罗心目中的批评者主要是犹太人这一点,从他重复说“先是犹太人,后是希利尼人”(见,便显然可见;他强调,犹太人不仅首先领受救恩的福音,也首先经历神的审判。以色列人在救恩与审判两方面都居首位,古时的先知也曾如此教导。例如,在这封书信之前八个世纪,我们听见神藉阿摩司对祂的子民说:“在地上万族中,我只认识你们,因此,我必追讨你们的一切罪孽”。 前面已经提过,第一章所描绘的异教偶像崇拜,与智慧书相互呼应。现在论到犹太人的道德破产,保罗也同样采用了那本书的主题。智慧书的作者认为,神将痛苦加于外邦人(如,在摩西的时代压迫以色列的埃及人),是报应他们的邪恶,但祂使痛苦临到以色列人,却旨在矫正过失114: “你试验他们,如同父亲告诫孩子, 但你察究不虔敬的人,如同严厉的君王定人的罪 …… 你惩戒我们,却鞭笞我们的仇敌千万倍, 使我们在审判他们时,可以思想你的恩慈; 在被你审判时,可以期待怜悯”(智慧,。 保罗说:“不错,你们承认虽然自己不顺服,神还以恩慈待你们,这点很好;但是你们怎么没有发觉,祂的恩慈是要给你们悔改的机会?小心,不可以藐视祂的恩慈,假定祂必然怜悯。若你们继续顽梗不化,不肯悔改,就是为自己积存神的忿怒,到审判那天,这忿怒会一股脑儿全倾倒在你们身上。” 神审判的时候绝不偏私,“必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对保罗而言,虽然神有赦罪与永生的恩典,但神总是按照人的行为来审判(整本圣经的观念也都一致)。每一种实际的因素都会被考虑到。人对自己所能了解的真理必须负责,不能了解的则不必负责。保罗说,犹太人会按照律法受审判,因为他们对神已经有此认识。外邦人则会按另一种标准受审判,因为神在他们中间也曾留下祂的见证。若漫天星斗可以告诉他们神的性情(,他们内心的道德律也有同样的功效。他们不像犹太人,有摩西的律法,但是他们有真心的律法,是非之别铭刻在他们的心中。保罗说,他们若违背那个律,就会知道自己做错了;在末日审判之时,内心的隐秘之事都会暴露出来,而他们便是按那种知识受审判。神的旨意,无论是由摩西的律法得知,或是由真心的声音得知,空有知识都是不够的;惟有遵行才能算数。 4.t的恩慈是领你悔改。参智慧:“你向万人广施怜悯,因为你凡事都能作,你不察究人的过犯,让他们能悔改。”亦见。 6.t必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旧约中曾提到这个原则,,,,,;新约中亦提及,见,,,,,,亦见。 7.凡恒心行善,寻求荣耀尊贵和不能朽坏之福的,就以永生报应他们。保罗在这里不是教导靠行为称义,而是强调神对犹太人和外邦人同样公平。,彼得吃惊的承认:“我真看出神是不偏待人,原来各国中那敬畏主行义的人,都为主所悦纳。”这些话是对哥尼流那位外邦人说的;神打发彼得到他那里,传救恩的信息给他和他的全家,显明神已经接纳他。 8.结党。NEB 译为:“被自私的野心辖制的人”,是对 eritheia 的本意比较公允的译法,因其字根为 erithos (“专为金钱而工作的人”)。然而,这个字的意思在古代就已被视为与 eris 相同,即“争竞”(“结党”,“争”)。 11.神不偏待人。,,,,,,,。主曾以极生动的说法描述这个原则,说天父“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 12.凡没有律法犯了罪的,也必不按律法灭亡。外邦人的罪,虽然未经数点,但也总必导致灭亡,但他们却不会因没有遵守律法的规条而被定罪,因为他们无法知晓律法。人受审判的原则,是按他们所知的亮光,不是按他们所不知道的亮光。 13.乃是行律法的称义。保罗可能想到:“所以你们要守我的律例、典章。人若遵行,就必因此活着”这段经文他后来引用于。他以下的论证指出,虽然行律法的人可以称义,但是,因为没有人能全守律法,所以这条路无法使人称义,听律法与行律法的对比,在解说得更详尽。“行律法的”这说法,在昆兰文献中亦曾出现(参诠译:“Ⅰ福音的主题:彰显神的义”)。 14.没有律法的外邦人,若顺着本性行律法上的事。这句话原文字的顺序显示,“顺着本性”( physei )最可能是指“行”(RSV 与和合本均如此译);但是,因为这个字是在两个子句中间,所以它可能是指前一个字,换句话说,外邦人“生来”没有律法的知识,但当他们信了基督,他们就能行“律法上的事”,不是按“本性”,乃是按圣灵(;参 Cranfie1d 之注释)。但是这种文法结构比较不可能。保罗和他的读者都知道,虽然上述的黑暗面是事实,但也有一些异教徒是凭良心过生活的(只是他们并不能因此在神面前称义)。 15.这是显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们心里。这句话与新约的预言相互呼应(参诠译:“C脱离死亡”)。巴特认为,这里是指外邦信徒115(Cranfield 亦如此解),但是这种解释与上下文不符。 他们是非之心同作见证。古典希腊文中没有“是非之心”( syneidesis )一字。它本来是算口语土话,直到基督教时期开始之前不久,才被文学界接受。它的本意是“对错行为的知觉”,但是保罗用它来指人内在独立的见证(恐怕他是第一个如此定义的人),它鉴察并判断人的行为。对信徒而言,在圣灵的光照之下,是非之心的鉴察与判断尤其准确(。 110 见 S. K. Stowers, The Diatribe and Paul's Letter to the Romans (1981);参以下小注116。
111 ,,,,,,及类似的“这样,你必对我说”。
112 见 J. N. Severster, Paul and Seneca (1962)。
113 特土良说:'Seneca saepe noster'“Seneca,常在我们中间的一位”( On the Soul 20)。
114 参照保罗在的论证。
115 Church Dogmatics I /2(1957), pp.242, 604; IV /1(1956), pp. 33, 369, 395。
C犹太人 1. 特权带来责任 在,保罗指名称呼这位道德主义者为犹太人。他说:“你拥有犹太人的尊称,倚靠律法自恃,且夸耀自己敬拜真神,明白祂的旨意。”这一段可能也是智慧书的回应: “由于你的能力,我们即使犯罪,仍然属你; 但我们不会犯罪,因为知道我们是属你的。 因为认识你就是全然公义, 认识你的能力就是不朽的根基”(智慧。 保罗继续说:“你们从律法学到怎样行是最佳之道。你们认为自己受过优良教导,远胜那些没有律法的族类;你们自视为瞎子的引路者,蠢笨人的教师。 “但是你们为什么不诚实地面对自己?你们难道没有缺点吗?你们知道律法,但有没有遵行?你们说:‘不可偷盗’;但你们从来没有偷窃过吗?你们说:‘不可奸淫’;但你们有没有守住过这条诫命呢?你们厌恶偶像,但为何又盗取庙中之物?你们以律法夸口,却没有遵行,以致你们和你们所敬拜的神,在外邦人中名誉扫地。 “犹太人在神眼中惟一的用处,就是遵守律法。违背律法的犹太人并不强过外邦人。相反的,若外邦人遵守了律法的要求,在神面前和遵守律法的犹太人同样蒙悦纳。甚至,遵守神律法的外邦人,要审判违背律法的犹太人,不论那个犹太人多么了解圣经,又依照经上的规定受了割礼。你看,问题并不在血统或割礼之类外在的标记。‘犹太’之意为‘赞美’,因此真正的犹太人,是按照神的标准生活,配得称赞的,在神眼中心思纯正,其割礼是内心的割礼。我要说,这种人真正配得称赞的人才是真犹太人;他受的称赞不是人的赞赏,而是神的悦纳。” 18.晓得神的旨意。直译为“晓得心意”;神的旨意是最好的“心意”。参马克比前;RV:“他所行的,正像属天的心意。” 喜爱那美好的事(分别是非)。 diapheronta 一字主要的意思是“不同的事”,因此可指“不同而超越其他事物的事”,即“最好的事”。RSV 采取后者,NEB 却采取前者(“你们能分别是非”)。此句在再度出现(“使你们能喜爱那美好的事”,NEB:“因此带给你他们分别是非的恩赐”)。 22.自己还偷窃庙中之物吗?保罗在此到底是指什么事,我们很难断定。也许他是指一些恶名昭彰的事件,如约瑟夫所记(Antiquities,公元十九年,有四名罗马的犹太人,劝一位已经归信犹太教的著名罗马女士,捐一大笔款项给耶路撒冷圣殿,却将其中饱私囊;而其中领头的那位,自称要教导有兴趣的外邦人认识犹太教信仰。这件事被查出来之后,提庇留大帝下令,驱逐所有犹太人离开罗马(参导论:“Ⅱ罗马的基督教”)。这类事件使“犹太人”的名声,在外邦中一落千丈。但是,那次事件是以色列神的圣殿遭偷窃,此处既与偶像崇拜并论,应该是指偷窃偶像庙中之物。无论是哪一项,偷窃神物( hierosylia )都是最严重的罪。,书记宣告保罗和他的同伴并没有犯这项罪,就是偷窃以弗所亚底米神庙中之物。 24.神的名在外邦中,因你们受了亵渎,正如经上所记的。此处所引经文为:“我的名整天受亵渎。”犹太人被掳的凄惨下场,使外邦人藐视他们的神,以为祂无力帮助祂的子民。但在这里,外邦人瞧不起他们的神,原因不是他们的遭遇,而是他们的行为。昆兰集团警告成员,与外邦人相处要小心,“免得他们亵渎神”116。 25.你若是行律法的,割礼固然与你有益。:“凡受割礼的人……是欠着行全律法的债。”按照律法的要求受割礼的人,就有义务要遵守律法一切的要求,不论是犹太婴儿(保罗在此所指的人),或归化犹太教的成年人(在加拉太书中所指的人)。可是这两种受割礼的人,都不能全守律法,总有违背犯错之时,所以保罗又说:若是犯律法,你的割礼就算不得割礼。 耶利米也讲过部份类似的教训:“耶和华说,看哪,日子将到,我要刑罚一切受过割礼,却未受割礼的就是埃及、犹大、以东、亚扪人、摩押人……因为列国人都没有受割礼,以色列人心中也没有受割礼”。以色列周围各国大部份行割礼(非利士人却有例外的恶名);但以色列邻国的割礼并不是与神立约的记号,惟独以色列的割礼有此含意。然而,若以色列与犹大内心远离神,在神看来,他们肉身的割礼并不比周围邻国强:从宗教价值而言,根本不算割礼。神所要的,乃是一颗纯全、顺服的心。:“所以你们要将心里的污秽除掉(割除),不可再硬着颈项”(又见。 27.那本来未受割礼的,若能全守律法,岂不是要审判你。换句话说,一个没有犹太人独特恩典的外邦人,却能讨神喜悦,就显出一个有亏身份的犹太人,缺失是何等严重了。 29.这人的称赞,不是从人来的,乃是从神来的。犹太人的名字源于其先祖犹大(希伯来文 Y#huda^ )这名字在旧约是与动词 ya{da^ “赞美”有关;他的母亲在他出世时曾说:“这回我要赞美耶和华”,他的父亲临终前为他祝福说:“犹大啊,你弟兄们必赞美你”。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
】「你这论断人的,无论你是谁,也无可推诿。你在什么事上论断人,就在什么事上定自己的罪,因你这论断人的,自己所行却和别人一样。」
英文圣经在二章开始时有『所以』这字,把保罗在一章末的话连到第二章去(书信原文并没有章节之分 )。
【】「你这人哪,你论断行这样事的人,自己所行的却和别人一样!你以为能逃脱神的审判吗?」
一个假敬虔的人,虽然有自显为义的外表,又责别人的恶行,但必不能逃脱神的审判。
【】「还是你藐视他丰富的恩慈、宽容、忍耐,不晓得他的恩慈是领你悔改呢?」
衪的恩慈是领你悔改。参智慧:“你向万人广施怜悯,因为你凡事都能作,你不察究人的过犯,让他们能悔改。”亦见。
——《丁道尔圣经注释》
【
】『藐视』基本的意义是『看不起』。有些译本翻作『错用』、『轻蔑』和『低估』等。
【】「你竟任着你刚硬不悔改的心,为自己积蓄忿怒,以致神震怒,显他公义审判的日子来到。」
『刚硬』在原文是医学名词『动脉硬化』这字后半的『硬化』。
【】「他必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
衪必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旧约中曾提到这个原则,,,,,;新约中亦提及,见,,,,,,亦见。
——《丁道尔圣经注释》
【】「凡恒心行善,寻求荣耀、尊贵和不能朽坏之福的,就以永生报应他们;」
凡恒心行善,寻求荣耀尊贵和不能朽坏之福的,就以永生报应他们。保罗在这里不是教导靠行为称义,而是强调神对犹太人和外邦人同样公平。,彼得吃惊的承认:“我真看出神是不偏待人,原来各国中那敬畏主行义的人,都为主所悦纳。”这些话是对哥尼流──那位外邦人──说的;神打发彼得到他那里,传救恩的信息给他和他的全家,显明神已经接纳他。
——《丁道尔圣经注释》
【】「惟有结党不顺从真理,反顺从不义的,就以忿怒、恼恨报应他们。」
结党。NEB译为:“被自私的野心辖制的人”,是对eritheia的本意比较公允的译法,因其字根为erithos(“专为金钱而工作的人” )。然而,这个字的意思在古代就已被视为与eris相同,即“争竞”(“结党” “争” )。
——《丁道尔圣经注释》
【】「因为神不偏待人。」
神不偏待人。,,,,,,,。主曾以极生动的说法描述这个原则,说天父“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
——《丁道尔圣经注释》
【
】神对世人的审判是无私的。神没有宠儿,也不岐视。一些会影想人类公正裁判的因素――种族、宗教、社会地位、文化、世故程度等,都不会介入神的决定。
【】「凡没有律法犯了罪的,也必不按律法灭亡;凡在律法以下犯了罪的,也必按律法受审判。」
凡没有律法犯了罪的,也必不按律法灭亡。外邦人的罪,虽然未经数点,但也总必导致灭亡,但他们却不会因没有遵守律法的规条而被定罪,因为他们无法知晓律法。人受审判的原则,是按他们所知的亮光,不是按他们所不知道的亮光。
——《丁道尔圣经注释》
【】
罪就罪。有没有律法的条文不是最重要(12节 ),重要的是人能否达到律法所要求的(13节 )。犹太人虽然有听到神律法的特殊地位,但除非他们能顺服,按着律法的要求去生活,不然,这地位对他们是毫无意义的。
【有许多民族(或说许多人 )没有机会听福音,他们死了以后,灵魂是否会灭亡?】
首句的中文,有许多人念起来,觉得意义不够清楚,该节首二句如此说:
“凡没有律法犯了罪的,也必不按律法灭亡”。到底是“必不灭亡”还是“必灭亡”?问过好几位传道人,他们一下子不知所对。这句话如果改为下文这样译,便不会使人觉得不清楚:
“凡没有律法犯了罪的,也就不按律法而灭亡”。原文是说“灭亡”,不是“不灭亡”。
许多人一生都没有机会听闻福音,也有许多地方根本无人传福音,住在那些国家或地区的人便没有机会听道。也有许多民族仍未开化,也没有机会相信那稣为救主,他们只是凭着良心行事,“顺着本性行律法上的事”(14节 )。这些人死后是得救呢,还是会灭亡呢?神学家对此争论不一:
一、主张灭亡的人认为:既然只有信那稣为救主的人纔能得救,则任何人不相信那稣,必然灭亡,这些没有机会听信那稣的人,只能说他们是不幸的人。
旧约时代也只有敬畏耶和华的犹太人纔能因那稣的救赎而被神拯救,因为主那稣救恩的功效,是包括在他以前一切的人(由亚当起 ),都因敬畏神而同被拯救。
二、主张不灭亡的人认为:没有机会听信那稣的人,都要灭亡,神便不是公义的了。那些有机会听信那稣而拒绝相信,则一定灭亡,但许多人从来没有机会听信那稣,他们凭良心行事,正如保罗在这里所指示的原则,外邦人“顺本性”(即凭良心 )行事,不愿犯罪,他们也应有得救的可能。
但保罗很清楚指出,他们如果犯罪,就必灭亡(12节 )。
基督教传至东方只有一百五十多年,在一百五十多年前的东方人如果凭良心行善,也必蒙神怜悯而得救。
正如未懂犯罪的两三岁婴儿,如果夭折,也应得救,同一理由也。
第一派人士的人认为,第二派人士的理论会减少基督徒传道救人的热诚,但第二派人士则谓,我们的责任乃是加紧传道及加派多人出去传道,使福音早日传遍全球每一处有人住之处,包括未开化的野人区在内。
第二派人士的说法,较被多人采用。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人类若未闻福音,真会灭亡吗?】
这样说:「凡没有律法犯了罪的,也必不按律法灭亡,凡在律法以下犯了罪的,也必按律法受审判。」
(这节经文中的律法 似乎是指摩西的律法而言。 )继而将上述原则应用于外邦人,使他们有别于犹太子民:「没有律法的外邦人,若顺着本性行律法上的事,他们虽然没有律法,自己就是自己的律法。这是显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们心里。他们是非之心同作见证,并且他们的思念互相较量,或以为是,或以为非,」另一方面,却这样说:「我们晓得律法上的话,都是对律法以下之人说的,好塞住各人的口,叫普世的人都伏在神审判之下。」
根据上述数节经文,我们有如下推论:第一,人类(保罗所言肯定包括未闻福音的外邦人 )均有是非之心,认识道德律;这样,虽然有些人从未接触圣经,未闻神的话语,但他们在神面前仍需守道德律。从他们的日常行为看来,他们有是非之心,了解基本的道德律,就像明白旧约圣经的十条诫命一样。放眼世界,相信没有那个社会会宽待完全违反十诫的罪犯;社会大众都认为这等罪犯是社会公敌。
第二,外邦人「就是自己的律法」,意即外邦人明辨是非,知道有道德标准要遵守;「他们的思念互相较量,或以为是,或以为非。」换言之,外邦人有是非之心,也就明白自己有罪,因为他们清楚自己比不上既有的标准。外邦人或许埋没良心,为自己辩护;但他们既自辩,也就等于承认有更高的权力监察一切。外邦人虽则不懂圣经,故此只能约略又模糊地知道自己的罪,然而外邦人既有是非之心,也就必须站在神面前交账。
总结上文,十分清楚指出:人类在神面前均闭口不言;无论犹太或外邦人,普世人在神面前都有罪。人类都失落了,所以需要一位救主。没有大能的代赎主,人类无望越过神的审判。说得好:「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因为他不信神独生子的名。」
「罪已经定了」,这句话是向全人类说的。除非大能的君王格外开恩,人类则难逃审判。仅在的两节之后,这个安排挺有意思。指出,神爱全人类,他的独生子代赎死亡,也就是给予全人类的白白恩典,叫一切相信的人不用承受他们当得的永死。在约翰福音第三章,这节经文最明白不过——除却基督,别无拯救。耶稣自己也曾对多马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十四 )
人类未闻福音,是没有盼望的,不会得救。但有些人不敢直陈这道理,反而畏首畏尾地指出,在基督以外,还有上天堂的另一办法——人类若未闻福音,但仍靠着自己仅有的是非之心,诚恳寻求神,这样,虽则福音未传到他们那里,这等人仍不会落入永刑里。从圣经教训可知,上述说法不能成立。下文陈述几点论据:
1上述说话暗示:福音一旦传至某些人耳中,神就有责任立刻令普世人类同时听闻福音,而毋须透过任何个人方法。基督的门徒接受自己的主就是救赎主,或者犹太人于五旬节得闻基督福音,神必须令全世界听闻福音,他责无旁贷。除非世界各地同时知道主耶稣就是救主,否则神也是不公平的。上述暗示,岂非亵渎神?未闻福音的人能逃过审判,这个意见必须详加审察。
究竟福音是白白的恩典,抑或是神的责任呢?圣经已断言福音纯属恩典。「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我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福音既是恩典,神也就没有亏欠任何人。那么,又怎能说神有责任同时令全人类得闻救赎福音呢?罗马书岂不清楚说:「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这样,凡信耶稣的人,都有责任传福音,而亦接着说:「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未曾听见他,怎能信他呢?没有传道的,怎能听见呢,没有奉差遣,怎能传道呢。」这段经文指出基督徒的伟大使命。若人类仅凭是非之心,从神的自然启示中认识神,就可得救;那么,之间的逻辑绝不能成立,而罗马书第十章就只是虚假的教训,全无权柄可言。
2 人类凭神的自然启示认识他,靠此得救;那么,人类也不就可以靠着善功得救了吗?果真如此,基督死在十字架上岂不是多此一举!他说:「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岂不也错误了!
3 人类若靠诚恳寻求神,照自己所知道最高的标准行事为人,就能得救;也就只是靠着善功得赎的一种新形式罢了,神的恩典却沦为多余的手段。然而,除非圣经有重大错误,否则世界上没有人能靠着善功得救。引述及而指出:「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没有明白的,没有寻求神的。」世人之中,既然没有一个是至诚地寻求神的,我们也就毋须为上述论据烦恼,不用以为未闻福音不得进天堂是不公平的。神自己说,古往今来没有真心寻求他的人,纵使有这等人,善功及寻找神的心意亦不能救他,只有主能够。
4人之所以下地狱,不因为缺乏传福音作见证的人,却因为他自己的罪。人类只求利己,将自己置于神之上;人类重复又重复夏娃的抉择——为求取悦自己,为自己及丈夫图利,却不倚靠神,也不依循他的旨意。夏娃的后裔,一旦有能力作取舍抉择,必犯上与夏娃抉择相同的错误——所有人都一样,只除却耶稣!人之所以定罪,不因为未闻福音,却因为触犯第一条诫命——「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
跟随上述四个论点,我们肯定未闻福音的人必然失丧,否则圣经在这方面犯了大错,需要那些更有属灵洞察力的人纠正。及罗马书二、三、十章已断言人类只能靠基督得救,但仍然有多段经文被人误解,用以支持未闻福音的人仍有希望。其中一段是:「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参考上文下理,可知先知这番话是向以色列信众说的,他们已与主耶和华有立约的关系,主耶和华就是圣经所言的神。提醒以色列信众,口称相信神敬奉神,必须藉良善的生活才可彰显这份信心。的对象绝非外邦人,他们根本不认识耶和华神,又岂能「存谦卑的心,与神同行」呢!
这样说:「万军之耶和华说,从日出之地,到日落之处,我的名在外邦中,必尊为大……因为我的名在外邦中必尊为大。」这段经文强调外邦人认识并尊重耶和华,已暗示了他们必先听闻圣经的教训又诚心相信,否则他也不可能知道这个伟大的名字,以及耶和华拯救的能力。
我们再看看彼得在哥尼流家客厅所说的一番话:「我真看出神是不偏待人,原来各国中,那敬畏主行义的人,都为主所悦纳。」彼得并非说行为良好的外邦人能靠善行得救,那番话只表明彼得领悟到原来神也接纳外邦人,他们和犹太人一样,也藉信耶稣得救赎。若外邦人靠善行得救,彼得说完这番话后大可离开,因为访客知道自己已得救赎就足够了。但当时的情况刚刚相反,彼得继续教导各人,讲述拿撒勒人耶稣的生平事迹,耶稣如何行神迹奇事,爱人类,甚至不惜为人类死在十字架上,后来在荣耀中复活。
最后,彼得呼吁听众悔改信耶稣,接受耶稣为救主。在这里,我们再次看见彼得用「天国的钥匙」开启通往天国的门闩,让失丧者得救赎。使徒行传第二章所记五旬节事迹,性质也相同。同样,所有信徒均应靠赖神的恩典,学效彼得传道的热诚。圣经早已指出,若不借着基督,所有人都失丧;除非得闻福音,人无法相信基督并他的话语,信徒果真相信又遵守圣经教训,岂不更应热心传道。 (至于婴孩夭折这方面 ── 艾基思《新约圣经难题汇编》
【人未听过福音要受审判么?可凭良心得救吗?】
答:1、我们知道神是公义的神,因为祂不偏待人,,,祂对于受审判的人,在使徒保罗论到这事时,把它分为两类人来:
①是「凡没有律法犯了罪的,也必不按律法灭亡。」——意思是说,凡在律法以外犯了罪的,也必在律法以外去灭亡(吕振中译 ),所以这等人是不能因为他们没有律法的外邦人,若顺着本性推诿说没有罪,而不受报应,但因为「没有律法的外邦人,若顺着本性行律法上的事。」其意思就是凭着良心行事,「这是显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们的心里,他们是非之心( 原文( )意良知,良心如英译Consicience,吕振中译作良知,新译本作良心,,同)同作见证,并且他们是思念互相较量,或以为是或以为非(吕振中译 他们的思想互相控告为有罪 或者自己辩护为无罪 )。」「就在神借着耶稣基督审判的日子,照着我的福音所言。」可知此处断定是以保罗所传的基督福音为中心,人虽属于没有律法而犯罪的,或在他拥有刻在心里天然律法的,也都要伏在神的公义审判之下。
②是「凡在律法以下犯了罪的,也必按律法受审判。」——这等人是指着犹太人说的,他们也不能因拥有摩西的律法,就靠律法夸口,「原来在神面前,不是听律法的为义,乃是行律法的称义。」,吕振中译 称律法的算为无罪 )他们虽然从律法中受了教训,晓得神的旨意,也能分别是非,但却不能遵着律法去行,所以保罗说:「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个因行律法,能在神面前称义。」如此看来,在律法以下的犹太人是无可自夸,心骄气傲,同样也要接受神的审判。
2、从前面所说的两等人情形,可知不论有律法都是无关紧要,紧要的乃是我们人的生活动作,将成为神所审判的准则,人人都有一颗是非之心,这是一种道德的自觉,是一种行为与道德价值之间的有关知识,无论是犹太人也好,外邦人也好,各人必要照着他们的行为受报应,,至于有人说,那些没有机会听过福音未信耶稣的人,都要受审判而灭亡,这便是神的不公义了,须知保罗在这里所指示的原则,是「顺着本性」(即凭良心 )行事,不愿犯罪而行义的人,他们也应有得救的可能,这是神学家的一种看法,但保罗也很清楚的指出,他们如果犯罪,就必灭亡。总而言之,就如经上所记:「没有一个义人,连一个也每没有,都是偏离正路,一同变为无用,没有行善的,连一个也没有」,,,「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如今我们既然明白这些,岂不更加紧传道的责任,使福音早日传遍世界每个角落,使人人得听真道悔改归主,则当主再来之日,一切问题都得解决了。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 原来,在神面前不是听律法的为义,乃是行律法的称义。」
乃是行律法的称义。保罗可能想到:“所以你们要守我的律例、典章。人若遵行,就必因此活着”──这段经文他后来引用于。他以下的论证指出,虽然行律法的人可以称义,但是,因为没有人能全守律法,所以这条路无法使人称义,听律法与行律法的对比,在解说得更详尽。
——《丁道尔圣经注释》
【】「没有律法的外邦人,若顺着本性行律法上的事,他们虽然没有律法,自己就是自己的律法。」
没有律法的外邦人,若顺着本性行律法上的事。这句话原文字的顺序显示,“顺着本性”(physei )最可能是指“行”(RSV与和合本均如此译 );但是,因为这个字是在两个子句中间,所以它可能是指前一个字,换句话说,外邦人“生来”没有律法的知识,但当他们信了基督,他们就能行“律法上的事”,不是按“本性”,乃是按圣灵,参Cranfie1d之注释 )。但是这种文法结构比较不可能。保罗和他的读者都知道,虽然上述的黑暗面是事实,但也有一些异教徒是凭良心过生活的(只是他们并不能因此在神面前称义 )。
——《丁道尔圣经注释》
【】「这是显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们心里,他们是非之心同作见证,并且他们的思念互相较量,或以为是,或以为非。)」
这是显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们心里。这句话与新约的预言相互呼应( 参诠译:“C脱离死亡”)。巴特认为,这里是指外邦信徒(Cranfield亦如此解 ),但是这种解释与上下文不符。
他们是非之心同作见证。古典希腊文中没有“是非之心”(syneidesis )一字。它本来是算口语土话,直到基督教时期开始之前不久,才被文学界接受。它的本意是“对错行为的知觉”,但是保罗用它来指人内在独立的见证(恐怕他是第一个如此定义的人 ),它鉴察并判断人的行为。对信徒而言,在圣灵的光照之下,是非之心的鉴察与判断尤其准确。
——《丁道尔圣经注释》
【】保罗曾用过二十次左右的『良心』这字,在希腊原文的意思是『一同看见』或『同一观点』。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动作或意念背后,都有认为它是对或错的感觉。然而良知不是对错的最后仲裁者。一个人的良知会被抑止、歪曲、麻木或过分审慎。但在没有对错的清楚显示之情况下,人应该注意良知的提醒。
【】「就在神藉耶稣基督审判人隐秘事的日子,照着我的福音所言。」
人在思想上和行为上所作的一切,无论是公然的抑或隐藏的,都让神看见;在祂面前没有可掩藏的事。
【】「既从律法中受了教训,就晓得神的旨意,也能分别是非(注或作“也喜爱那美好的事” );」
晓得神的旨意。直译为“晓得心意”;神的旨意是最好的“心意”。参马克比前;RV:“他所行的,正像属天的心意。”
喜爱那美好的事(分别是非 )。diapheronta一字主要的意思是“不同的事”,因此可指“不同而超越其它事物的事”,即“最好的事”。RSV采取后者,NEB却采取前者(“你们能分别是非” )。此句在再度出现(“使你们能喜爱那美好的事” NEB“因此带给你他们分别是非的恩赐” )。
——《丁道尔圣经注释》
【】「你既是教导别人,还不教导自己吗?你讲说人不可偷窃,自己还偷窃吗?」
那些认识神又明白神话语的人是何等容易把自己看为神的『宠儿』,以为神会宽待他们过于其他人。
【】「神的名在外邦人中,因你们受了亵渎,正如经上所记的。」
神的名在外邦中,因你们受了亵渎,正如经上所记的。此处所引经文为:“我的名整天受亵渎。”犹太人被掳的凄惨下场,使外邦人藐视他们的神,以为祂无力帮助祂的子民。但在这里,外邦人瞧不起他们的神,原因不是他们的遭遇,而是他们的行为。昆兰集团警告成员,与外邦人相处要小心,“免得他们亵渎神”。
——《丁道尔圣经注释》
【】「你若是行律法的,割礼固然于你有益;若是犯律法的,你的割礼就算不得割礼。」
你若是行律法的,割礼固然与你有益。:“凡受割礼的人……是欠着行全律法的债。”按照律法的要求受割礼的人,就有义务要遵守律法一切的要求,不论是犹太婴儿(保罗在此所指的人 ),或归化犹太教的成年人(在加拉太书中所指的人 )。可是这两种受割礼的人,都不能全守律法,总有违背犯错之时,所以保罗又说:若是犯律法,你的割礼就算不得割礼。
——《丁道尔圣经注释》
【】人类的通病,似乎是不能善用生命中的好东西,通常只会误用或误解。
保罗时代的犹太律法主义者误解了割礼真正的意义。他们吧它看为是拯个民族与神之关系的记号,完全忽略了割礼原本在他们个别生命中的影响。
【那些企图建立以人为中心的道德标准之人的基本谬误】一、他们没有认明这宇宙不是永存的。二、他们认为人自给自足,不需要神;但实际上,人是神创造的。三、他们不知道人所作的一切,最终要受神的审判。
【】「而且那本来未受割礼的,若能全守律法,岂不是要审判你这有仪文和割礼竟犯律法的人吗?」
那本来未受割礼的,若能全守律法,岂不是要审判你。换句话说,一个没有犹太人独特恩典的外邦人,却能讨神喜悦,就显出一个有亏身份的犹太人,缺失是何等严重了。
——《丁道尔圣经注释》
【医治论断的处方“你在什么事上论断人,就在什么事上定自己的罪,因你这论断人的,自己所行却和别人一样。”】
一间教堂的周报上刊登了一篇有关批评的小诗,它写道:
一粒小小的种子睡在土里,不久便开始发芽了;“在所有的花中,我要成为哪一种呢?”它沉思着,那粒种子接着说:“我不想成为玫瑰――玫瑰有刺,我也不想变成百合――百合没有颜色。我当然也不要成为紫罗兰――紫罗兰太小,太贴近泥土了。”
这首关于这颗吹毛求疵的种子的诗结尾是这样的:那粒妄自尊大的种子,贬尽了每一种花,直到一个夏天它醒了过来,发现自己只不过是一株杂草!
使徒保罗在中指出,我们不要妄自尊大。在给腓立比教会的信中,他写道:“不可贪图虚浮的荣耀;只要存心谦卑,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腌23 )当我们没有遵行这些教导,彼此挑毛病时,实际上我们就是在论断自己了(太71~2 罗21~3 )。
医治论断最好的处方
就是诚实看待自己,而不是别人。
当你看到别人的错误,
在你论断之前,
请注意:
你也有一些短处,是要他人容忍的。
宽以待人,别人也会这样对你。
──《生命隽语》
【】「我们知道这样行的人,神必照真理审判他。」
神握有一切事实的真相,所以祂能照真理判断。
祭司以利看见哈拿在那里,当时她只是『心中默祷,只动嘴唇不出声音,因此以利以为她喝醉了』。以利误会她,因他不知道这事情的全部真相。
在没有掌握一切事实前,我们要何等小心不去妄下判断。
【「律法的供应刻在他们心里,他们是非之心同作见证。」】
这是伟大的宣告,说明神能审判那些未曾听过圣经真理的人,他们没有类似十诫的律法,却以良心的见证为准。
良心是原有的功能,我们不必追溯其根源,那计算的准确性比数学加减乘除更要大,也比艺术家欣赏力强。这使我们的德性感受有力,在良心之后有「应当」的成分,可以在神施恩宝座前更确实、更坚定。
良心是神在我们里面的审判座,你一定会知道良心说话的声音,那是没有犹豫、疑惑或取巧的态度,什么都说得十分确实,绝对而直接说出罪来。她说到时候,必指着白色宝座前的宣判。
但是良心若许久轻忽,在行动上也可能会有问题,甚至渗杂着人的行动,当神的声音再响起,仍会被人变更。传道的事工就是手持工具,清楚一切灰尘,使律法的碑文清晰可见,不致模糊。在童话故事里,王子在寝宫门口一吹号角,除去魔法,以致在里面的人全都醒来,重新活跃起来。神的灵也借着真理,向良心呼唤,重新苏醒。
【人类良知的运作好比羊皮纸】现代的人很少听到『羊皮纸』的字眼。在希腊文,这字的意思是『刷完可以再刷』。一本字典给它的定义是:刷去旧字,以供写上新字的羊皮纸或其他材料,在纸张未发明前,当一张羊皮纸写满以后,那些资料若没有保存的必要,旧的字就被刷去,以致能写上新的资料。通常是将纸转到一个角度,以致新的线条与旧的成一直角。这种刷去写上的方法,跟人类良知的运作很相似。神把认识祂存在和圣洁的本能,及人必要在神面前陈明在世生活的这个事实,都写在每个人心里。然而,在人类认为自我足能应付一切的心态下,总喜欢把这些真理刷去,把心版转九十度,然后在上面写上自己的意念和欲望。
有时我们以为刻在心底对神之认识的本能已经完全根除,以致我们所作所为只需向自己和周围的人群负责。但终有一天,我们生命中的手稿要显露于神圣洁的目光中。那时,神和我们都会清楚地看见原本的文字,就是祂按着自己形像造我们时写上的。
【真基督徒】在保罗时代的犹太人虽自命为「亚伯拉罕的子孙」
,相信可以藉亚伯拉罕和他们的关系「荣登天城」。保罗向他们指出,他们虽受了身体的「割礼」,但他们的罪并没有被切断,也没有与上帝联合。事实上,他们缺乏真正的灵命,由于他们不敬虔的生活,使得上帝的圣名在外邦人当中受到亵渎。诚然,「宗教的外表」与「内在实质的灵命」之间有极大的差距。布道家司布真说,「洗刷屋子的窗门,可能保证住在屋里的人的清洁。房屋外面的设计与装璜,未能使住在里面的人更健康、更圣洁!」所以,今天若自称为基督徒,却不遵守主的教训,不但会让教外的人厌恶他,同时也唾弃了福音的真理。
据说在压力山大大帝的部队里,有一名士兵正巧和他同名,但他们并非亲戚。有一天这位将再发现这名士兵服勤不认真,把他叫来要他改名或者作一个更好的士兵!因为这名士兵的行为影响到将军的令誉。因此,基督徒不当的行为也会影响到基督的圣名。最好的方法是,我们时常自问:「我必须怎样来荣耀基督。
」不要因为你的缘故使上帝的名字受到亵渎,宁可用你的善行,借着圣灵能力来荣耀你在天上的父——H.G.B. ——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你说人不可奸淫,自己还奸淫吗?你厌恶偶像,自己还偷窃庙中之物吗?」
自己还偷窃庙中之物吗?保罗在此到底是指什么事,我们很难断定。也许他是指一些恶名昭彰的事件,如约瑟夫所记,公元十九年,有四名罗马的犹太人,劝一位已经归信犹太教的著名罗马女士,捐一大笔款项给耶路撒冷圣殿,却将其中饱私囊;而其中领头的那位,自称要教导有兴趣的外邦人认识犹太教信仰。这件事被查出来之后,提庇留大帝下令,驱逐所有犹太人离开罗马。这类事件使“犹太人”的名声,在外邦中一落千丈。但是,那次事件是以色列神的圣殿遭偷窃,此处既与偶像崇拜并论,应该是指偷窃偶像庙中之物。无论是哪一项,偷窃神物(hierosylia )都是最严重的罪。,书记宣告保罗和他的同伴并没有犯这项罪,就是偷窃以弗所亚底米神庙中之物。
——《丁道尔圣经注释》
【人们以外面的形式代替了真神】人类容易把一些形式和礼仪代替真正的信靠神,甚至有时会到一个荒唐的地步。据说有个海员把主祷文刺在背上,作为抵挡灾难的护身符。
他说母亲在临终时吩咐他永不可与家中那本常用圣经的底页分离,因为上面印有金色字体的主祷文。有一段时期,他每次出海都随身携带着它。但有一次,他与另一海员打斗起来,不知怎的,身上的经文跌入海里去了。从此,一切事情似乎都不如意。一位朋友听闻他的烦恼,又侄道那底页经文的事,就劝他把主祷文纹在背上。他接受了这劝告,在过程中吃了不少苦头。
可怜的是,今天仍有许多人像这个迷信的水手那样,他们把信心放在仪文、礼节、会籍或其他外表的东西上,却忽略了把他们生命和心灵交托在那一位全能的神和祂的爱与能力中。
【】「惟有里面作的,才是真犹太人;真割礼也是心里的,在乎灵,不在乎仪文。这人的称赞不是从人来的,乃是从神来的。」
这人的称赞,不是从人来的,乃是从神来的。犹太人的名字源于其先祖犹大(希伯来文Yhuda )这名字在旧约是与动词yada“赞美”有关;他的母亲在他出世时曾说:“这回我要赞美耶和华”,他的父亲临终前为他祝福说:“犹大啊,你弟兄们必赞美你”。
——《丁道尔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