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1516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导读:哥林多前书 第13章


圣经综合解读

1「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

保罗在十二章讲到属灵的恩赐,十四章讲到恩赐的运用,中间插入十三章,阐明爱乃是运用一切恩赐「最妙的道路」())。
恩赐是圣灵「随己意分给各人的」()),运用恩赐也要根据「圣灵所结的果子」——爱())。人若没有里面实际的「爱」,恩赐就失去了「建立基督的身体」())的功用,成了有音无调的「鸣的锣,响的钹」。
「爱」原文是agape,这个字在希腊文中并非专指圣爱,但保罗常常用这个字来指从神而来完美至善的圣爱(在新约中出现一百一十六次、其中七十五次是保罗用的))。本章所讲的「爱」,都是指从神而来的圣爱,也就是真正的爱。这爱源于神的本性,而不是由于被爱者有可爱之处,所以我们还在作罪人的时候,就经历了这种圣爱())。
「鸣的锣」原文是「鸣的铜」,指响声大的铜制品。「鸣的锣,响的钹」两者都是有大声,但没有音调。

2「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

3「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

人若里面没有爱,即使拥有全备无缺的恩赐、知识和信心,有了也「算不得什么」());人若不是根据爱,即使舍弃一切、竭力行善,给了也得不着什么,「仍然与我无益」())。
人即使没有真正的爱,竟然也能「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可见人所以为的爱,并不等于真正的爱;人外面的善行,并不代表里面有「圣灵所结的果子」())。
「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真正的爱并不是人从自己里面挤出来、装出来的,而是人被神的爱充满到一个地步,自然地从里面活出来的。爱的唯一来源是神,若不是出于圣灵真实的爱,越「舍己」,「我」的成分越多。因为「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从人的天然生命中出来的,在神面前都是可咒诅的,不但「算不得什么」,也「与我无益」。

4「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

5「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

6「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

7「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4-7节并不是「爱」的定义,而是描述「爱」的特征:

8「爱是永不止息。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

9「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讲的也有限,」

10「等那完全的来到,这有限的必归于无有了。」

11「我作孩子的时候,话语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

不管我们今天拥有多少恩赐、知识和能力,都是为了「建立基督的身体」())。因此,当教会建成完成,「如新妇妆饰整齐」())的时候,这些恩赐也会象脚手架一样被丢弃,「这有限的归于无有了」())。
无论我们今天拥有多少「先知讲道之能」、「说方言之能」、还是「知识」()),都是有限的,在永恒里都像「孩子的事」()),只不过是要被丢弃的玩具。因此,我们绝不能高举恩赐,用恩赐来代替神的性情——爱,用追求恩赐来代替追求基督。
上图:土耳其西北部古希腊罗马沿海城市Parion出土的儿童玩具。不管是「先知讲道之能」、「说方言之能」、还是「知识」,在永恒里都像这些儿童玩具,只有「爱是永不止息」(林前十三8)。

12「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原文是如同猜谜),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

上图:古希腊的青铜镜。古罗马人十分重视清洁和修饰,公共浴室和许多公共场所都挂有镜子。但当时的镜子是用磨亮的青铜做的,看得不太清楚,所以说「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林前十三12)。

13「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爱的诗歌

对许多人说来,这是在全部新约中最赞赏的一章。我们不妨用一天以上的时间研究这些字眼,其意义之丰富,即使尽终生之力,也难测其全貌。

保罗开始即宣告说,一个人可以有任何的属灵恩赐,如果没有爱心,就没有甚么用处。

(一 )他可以有说方言的恩赐。当时在外邦人的崇拜中,尤其是敬拜酒神第欧尼息思(Dionysus )或大神母雪佩利(Cybele )时,鸣号击钹。如果没有爱的话,即使是倾慕的说方言的恩赐,也与外邦人崇拜的鼓噪吼叫无异。

(二 )他可以有先知讲道之能的恩赐。我们已经看见先知讲道是最接近传道的工作。传道人有两种:第一种,他的唯一目的只是救人们的灵魂,他以热爱去感化他们,叫他们得救。保罗自己当然属于这种传道人。麦尔兹(Myers )在他所写的一首诗圣保罗(St. Paul )中,描绘他望着这没有基督的地方。

‘你的仇敌或许憎恨,轻蔑,辱你,
你的朋友或许离弃你;
你仍是乐意的赦免,
在你的心里只有爱。’

爱是凡事相信。这一项是有两方面。(一 )与神的关系:爱是信任神的话;凡是神的应许,都毫无疑问的等待完成。(二 )与人的关系:爱是时常相信人家的优点。人之成为怎样的人常常依照我们对他们的信心。如果我们不信任他们,我们使他们成为不可靠的人。在安诺德(Arnold )就任卢格比(Rugby )学校校长以后,他完全改变治校的方法。在他以前,学校采用的是凶暴恐怖的政策。安诺德召聚了全校学生,告诉他们以后他们要获得更多自由,大大的减少鞭打。他说,‘你们是自由的,不过你们都当负责──你们都是君子。我要你们自己管理自己,以你们自己为荣,因为我相信如果你们终日被监视着,你们有一天长大,你们只知道好像奴隶的恐惧;总有一天,你们得到自由,可是不知怎样利用它。’他们不大能够相信。当他们到校长面前的时候,他们还照样的捏造理由,说谎语。安诺德说,‘孩子们,如果你们这样说,那一定是真的──我相信你们的话。’结果,经过一段时期后,卢格比的孩子们都说,‘向安诺德说谎乃是一件丑事──他总是相信你。’他相信他们;他使他们成为像他相信的人。爱能够藉着相信他们的优点,使卑劣的人提高品德。

爱是凡事盼望。耶稣相信没有人是没有盼望的。克拉克(Adam Clark )是一个大神学家,不过在学校中却学习迟慢。有一天,一个显要人物来校访问。那教员特别提出克拉克说,‘这是学校中最迟钝的孩子。’这显要的人在离校以前,走到这孩子面前,慈祥的对他说,‘我的孩子,不要紧的,有一天或许你会成为一个伟大的学者。不要灰心,要努力,继续的努力。’这教员对他没有盼望,那显要的人有盼望,──谁知道?──很可能就是因着这一句有盼望的话,使他以后成大神学家。

爱是凡事忍耐。忍耐一字原为一个重要的希腊动词(hupomenein )。并通常翻译为忍受,忍耐。实在说来,其真正的意义并不只是消极的忍受一切的精神。这字的定义为‘在试炼中不折不挠的大丈夫气概’。马特逊(George Matheson )在失明失恋以后,写了一篇祷文,求主帮助他接受神的旨意,‘不只是沉默的退避而是圣洁的喜乐;不只是止息喃喃怨语而是赞美的诗歌’。爱能忍受一切,不只是消极的退避,而乃是获得胜利的坚忍,因为知道一个慈父的手永远不会使他的孩子流无用的眼泪。还有一件事要说的──当我们思想保罗所描写爱的质量时,我们都可以在耶稣身上见到。

爱的至上

在第八至第十三节中,保罗对于这基督徒的爱,提出最后的三点。

(一 )他看重它绝对的永存性。在一切人以为荣耀的事消逝以后,爱却屹立不动。圣经中有一句最赞赏的抒情诗句,‘爱情,众水不能息灭,大水也不能淹没。’这不能制服的东西就是爱。这是相信不朽的理由之一。当爱介入其间,在人生中产生了一种关系,非时间所能消磨,并且也超越了死亡。

(二 )他看重它绝对的完全性。一切的东西都好像在镜子中看到它们的反影。这种说法,对哥林多人说来,比我们更多示意。哥林多以制造镜子著名。不过我们所知道的现代镜子,在它里面的反影,可谓维妙维肖,要到第十三世纪才有。哥林多的镜子是用金属磨光,即使是最好的,也是模糊不清。也有人认为这一句的意义是透过以角质制造的窗,看窗那边的东西。在当时的窗,不能清楚看见窗那边的东西,只见模糊不清的轮廓。事实上,拉比们有一句话说,摩西透过像这样的窗看见神。

保罗觉得在此一生,我们只能见到神的反影,有许多仍然是奥秘和谜。我们在神创造的世界中,看到祂的反影,因为任何人双手的工作表显这一位工作的人;我们在福音中,在耶稣基督里,看到祂的反影。虽然在基督里我们有完全的启示,我们的心智只能抓住一小部分,因为有限的人永远不能抓住无限的神。我们的知识仍然像小孩一样。不过爱要引领我们,在日子终了的时候,幕要揭开,我们要面对面,那时就要完全明白了。如果没有爱,我们就不会有那日子,因为神就是爱,只有爱的人能看见祂。

(三 )他看重它的绝对至高无上。信心和希望果然伟大,爱却更加伟大。信心没有爱是冷酷的;希望没有爱是可怖的。爱是燃点信心的火,是肯定希望的光。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哥林多前书第十三章

3爱之颂

保罗说“最妙的道”,就是爱之道,展开了一篇超卓独特的经文,又优美又有力。Adolf Harnack 说这一章是保罗笔下“最伟大,最强有力,最深入的一章”(Robertson 和 Plummer 引用)。这话大概没有什么人敢置评的了。有人以为这一章是离题的话,其实不然,乃是“保罗论证中必须的一段”(布鲁斯,p.117)。他还未说完“恩赐”这题目,下面一章还有话继续说,不过论述的焦点是爱,不是“恩赐”该怎样使用。

有的译本将 agape{ 译作“charity”(AV,诺克斯),这乃是从威克里夫(Wycliffe)得来的,取自《武加大》(Vulgate)的 caritas 。我们相信“爱”是更佳译法,这是不容置疑的。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耶柔米(Jerome)用 caritas ,因为拉丁文中的 amor 这种爱,并不是新约中 agape{ 的意思。 agape{ 这希腊字在新约之前,并不常用(在七十士译本有二十次,另外在别的著作如 The Epistles to Aristeas 也有几次出现)。但是后来基督徒用了这个字,成为爱的特用字眼(在新约中出现一百一十六次,其中七十五次是保罗用的)。新约之前,爱最崇高的解说,就是完美的,至善的;但信徒却从十字架,看见这完美至善的爱,爱所有完全不配受的人。这爱是从神而来,祂就是爱,倾倒在人身上,不管他配不配受。这爱发源自施者的本性,而不是由于被爱的有可爱之处。基督徒仍作罪人的时候,经历了神对他的爱,就被这经历改变了。如今他们看人,是基督为他们死的人,是神爱的对象,因此也成为属神的人爱的对象。这样,他实行这份爱,不求自己的益处,只求对方的益处。使徒在此正是揭露这种爱53

1.保罗一开始用些假设的例子(他用第一人称,可能表示他也对自己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自然是指“方言”的恩赐了,不过,语句是一般性的,可以包括任何语言(参JB“人与天使的伶俐口舌”)。天地任何语言,也无法与爱的行动比较。人很容易着迷于流利的应对,被花言巧语吸引,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人若只会说不会做,就等于声音的虚无。鸣的锣其实是“鸣的铜”(哥林多以铜见着54)。“铜”可指铜这金属,或铜制的物品。这里显然指响声大的东西,锣大概是贴切的(有人却认为是喇叭)。锣固然响声够大,但别无他用。响的钹也是一样;声音响,却相当尖硬。两者都只有“声音,没有音调”(Thrall)。“方言”的恩赐也有声音,但若没有翻译,就没有意义。在哥林多这地方,那些随从丢尼修(Dionysius,原为古希腊 Syracuse 之暴君编注)或西培利教(Cybele 古时小亚细亚人民所崇奉之大神母编注)的人,常用锣钹,对它们的响声必然十分熟悉。腓立斯的译法,似乎正是这意念:“我若有人和天使的口才,能用口舌挑动人,正如喇叭的号召力,钹的刺耳,但若没有爱,就一事无成”。天地最佳言词,没有了爱,只是声音而已。

2.保罗从“方言”,转移到知识上去,这也是哥林多人十分重视的观念。刚才他把先知讲道之能(见列在使徒之后,为第二位;因此没有人能指责他轻视这项恩赐了。不过,先知讲道而没有爱,等于无有。各样的奥秘(见和各样的知识,指从人从神来的智慧总和,包括了人自己积存的知识( gno{sis ,知识,意思有时接近我们说的“科学”),也包括只从启示才可知的知识。奥秘则指人凭自己根本无法测透的事,惟有神主动揭露出来,人才可以晓得。信心当然是基督徒基本的品质,但这字眼也可以指圣灵特赐的恩赐,这里显然是指后者。这信心能行神迹(以下)。保罗把“全备”(all)放在信心前面(参 RSV);表示包括信心最广最深的程度。哥林多人显然以为具备某些恩赐的人,是极有身分的重要人物。但保罗直截地指出,即或有最大的恩赐,而且全备无缺,若没有爱,不但微不足道;而且简直等于无有。他用的字眼非常有力。

3.保罗从知识及有能力的工作,转移到恩慈奉献的工作。Q济译自 pso{mizo{ ,与 pso{mion 相关的动词,就是耶稣把“一点饼”蘸了给犹大的动词以下)。保罗描述人把自己的财物一点一滴地分给人(JB,“piece by piece”),分给许多许多人。爱德华滋认为这动词表示“每一份施赠,都是那人自己亲手舍出的”(屈梭多模,认为这样做的人是“极之谨慎用心而做的”),不过这也许解释得太过分一点。这动词是简单过去,指一次过完成的事,那人大刀阔斧地一下子变卖一切,施舍出去。试想,一个人能慷慨到自己不名一文的地步,而竟然完全没有爱,实在值得深思。希腊文中没有穷人这含义在其中;这里的重点在施者,不在受惠者。下一句经文注释上大有困难,有的抄本作“舍己身叫人焚烧(如 NIV),有的却作舍身以致可以自夸”55。整面看来,似乎“自夸”更说得通,但舍身叫人焚烧,也是舍身的方法之一。这句叫我们想起焚身的三个青年人,七十士译本),当然,并不表示他们没有爱。保罗可能心目中有真实的例子,就如 Indian Calanus 在亚力山大面前活活自焚(Strabo 15. 1.68)。若作“自夸”解的话,可联想起有些人出卖自己做奴隶,把钱换食物供给穷人《革利免一。保罗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可以献身自焚,或卖身为奴,这样壮烈的牺牲也可以不出自爱心的。这人可能被某种崇高的理想所推动,或出于自傲等心态。若是这样,他就一无所获。第一世纪的人一般认为慈惠苦行是伟大的功德,保罗却完全排斥这种思想。惟有爱是不可少的,没有了爱,任何东西也不能填补。

4.保罗已经说过,最高超的恩赐若没有爱,等于无有。如今他从正面看有爱的情况。他说,爱是忍耐( makrothymeo{ ),这动词是“急躁”的相反。是指对人的忍耐,不是对环境(巴克莱)。这观念一般用在神身上;名词,等)。因此,这字属于神性的品质,描尽爱的自约。另一方面爱是恩慈( chresteuomai ),这动词在新约唯一出现这一次,在这之前未出现过。有人认为保罗造这个字出来。这动词相连的形容词可译作“good”,或“仁慈”(kind)。也许可以说保罗把两方面的意思包含在内了。爱能善待那恶待自己的人;把自己献上服事他人。爱是不嫉妒;这动词偶而用在好的方面(例如切慕),不过多半指强烈的嫉妒,或类似的情绪,这里就是指后者。爱不会因人家成功而不悦。爱是不自夸,保罗用一个形像化的字眼,字根按 BAGD 解说,是个“气袋”。不张狂见“自高自大”。末后这两动词叫我们体会,自傲有多种表现的形式,但与爱完全不相称。爱所关注的,是献出自己,不是表现自己。

5.爱是不作害羞的事(英文作 Love is not rude,爱不会无礼),动词 asche{moneo{ 意思是“不合体统( sche{me )”,包括一切羞耻、卑贱、不合宜的事。这字眼很笼统,意思很广,爱不会做所有不合宜的事。爱是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追求自己的东西”),也可以说“不坚持己见”(RSV),或说“不自私”(GNB)。两者都指自我中心,正是爱的反面。爱不轻易发怒,“不易被触怒”(腓立斯)。当然怒气也有它存在的地位(,但那是对恶事的激烈反击,不是为自我权益的自私发泄。巴特(Karl Barth)提醒我们,“别人自以为使用他特有的恩赐时,的确会挑动我们极度不悦……爱并不能改变我们不悦的事实……可是爱可以防止我们‘被触怒’” 参(《教会教义学》( Church Dogmatics , iv, 2 ( T & T. Clark, 1958 ),p.834)。爱是不计算人的恶。保罗用 logizomai 这动词,意思是计算自己的公义。这字与会计记录有关,把事记下来,算在某人账上。爱不会着意人家的恶行,记下来计算,用来对付他。爱不计算恶事,也不存加害的意念。

6.人的本性会见人家不幸就感到快意,这是典型的人性(参 Smedes,“我们很享受眼见恶事时的鄙嫌感受,一旦没有了,反而不高兴”p.78)。报纸上大部分都是报导灾祸和恶行。报纸就畅销;显然人心中隐然喜欢看恶事的记载。但爱不是这样的,爱不喜欢任何恶事;反之,爱喜欢真理,爱在真理中欢愉;真理受压制时,爱就不快乐了。新约中贯串着极强的道德背景,丝毫没有遮掩隐闭的地方。绝不能以为爱不管道德,它必须在真理抬头的情况下,才可以欢欣。真理往往与基督教信仰的核心相提并论(参耶稣说“我就是真理”,;保罗说“学了耶稣的真理”,。真理多次用来比对不义(如贴后。这里说的真理,该从多方面的用法去了解。爱喜悦神的真理,福音的真理(

7.这里开始用积极而来比对消极的话。爱凡事包容,动词( stego{ )本意是“掩盖”;引申为“遮闭”,或“掩闭不再理”,因而变成“宽容”的意思。这里可能用的是最初的解法(,虽然动词不同)。爱把人家不顺眼的地方收藏起来,不会公开揭露,让人无情地检视。不过,这里多半指后面的意思(如,“忍受”)。爱不容易放弃;它恒常容忍。凡事相信,这品质时常接纳各样不同的遭遇,信任别人好的一面(参莫法特,“常乐于相信积极的一面”)。这不是说爱愚昧无知,而是不会想到最坏的方向去(世人一般是这样的)。爱时常保持不变的信心。爱不会被胡闹哄骗,不过它总留余地给人。凡事盼望是向前展望,不是不合理的乐天派,不看现实情况,而是不会视失败为绝路。它有信心相信在神的恩典中,至终必胜利。凡事忍耐有种坚持的意味,动词( hypomeno{ )不是默然无奈的忍耐,而是主动的积极的刚毅。就如兵士在战火弥漫之中,不灰心,不屈不挠,仍刚勇地从事。爱不会沉溺昏洌在任何困境中,仍作大丈夫,持守不移。

8.爱是恒久的;它永不止息,这动词一般解作“跌倒”。有“崩溃”,“毁灭”的含义。爱绝不会沦落至这地步,“爱情众水不能息灭”。接着保罗用哥林多人摧崇备至却终会消失的恩赐,与永恒的爱作对比。先知讲道会停止( katargeo{ ;见。这是指神透过先知向人传讲的信息,当我们面对神的时候,就不再需要先知,也不用预言了。方言也必停止,也是同样的道理。人面对神,就再不需要也没埸合用方言来传启示了。知识,苦苦赚取的世间知识,在直接面对神的亮光中,都要过去归于无有。这动词 katargeo{ 与用在先知讲道的相同,惟 NIV 的译法不同而已。

9~10.我们现在所知的有限(英文作只知一部分),这话显而易见(世上任何实验室都可以证实这话)。我们愈知得多,就愈知道所知有限。先知所讲的也有限( We prophesy in part )这话不易明白。也许是说神并没有启示一切,所以先知神人只能瞥见部分真理。完全的( to teleion )指终极的目标,就是神的计划。到了最后一切实现,一切有限的就不再有了( katargeo{ ;见8节)。

11.这里用人的一生来比喻有限与完全的对照。孩子行事像孩子,那是自然的事,保罗用他自己的经验来作例。心思( phroneo{ )指一般智力活动,不是“感觉”(如 RV 及其他版本)。是智力,不是感情。意念( logizomai )则更进一步,“有计算”(见5节)的意思,有筹算推理的概念。孩子不论在说话思想推理,都在孩子的程度。保罗再用成人来作比较,他不是彼得潘(Peter Pan),不肯长大。他行使成年人的决断力;把孩子的事丢弃了( put …… behind 也是 katargeo{ 这动词;在四节经文中,这个难解的动词已出现了四个不同的含义了!)。保罗并不是说时间过去了,孩子的事就自然会过去;他选用的动词表示,他用决断力把孩子幼稚的态度排除丢弃。动词的时态是完成式,表示他拿定主意结束孩子的事。

12. Reflection 原是“镜子”,这引起不少讨论,有人认为指启示,有人说是魔术师用镜子做把戏,也有人只当作现实的反映。无论如何,这一节的双重对照,的确把有限的与完全的比对得很鲜明。我们现今对神的认识是不完全的,对比将来我们对神的认识会大为不同。第一世纪的镜子是擦亮的金属,哥林多以镜子著称,但很少基督徒花得起一面上等镜子的价钱。这样,他们所照出来的形像就更加不清楚了。不过,无论如何,镜子或多或少总有歪曲的,左右倒转了,所见的只在镜框之内,而且总隔了一层,不直接。所以保罗说模糊不清 en ainigmati (RSV, “dimly”)。这字的名词正式的解释是“谜语”(英文“enigma”从此而出)。因此整句话是“在谜语中”,如“不清楚”(参 NEB“我们如今只看见镜子里隐现不明的反照”)。我们今生在世活着,对永恒的事无论怎样透彻,也是不清楚的。接着保罗说,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他没有说明那时是什么时候,也没有说明与谁面对面。不过两句都很清楚指什么,不必多说。

看见的事物如此,知道的事也一样。地上一切知识都是局部的,这事实保罗已经确定了(9节)。与这事实对比之下,将来那完全的知识来临,我们所知的就如主知道我们的一样了。第一个知道是 gino{sko{ ,第二个知道他用复合的 epigino{sko{ (“主知道我一样”也用这字)。用复合的动词通常是表示,人的知识单指向( epi )某一个指定的对象;不过,也可以解作十足完全的知识56,这里的语气似乎是用后面的意思(NIV 加上 fully 就更表达这含义了)。主知道我( I am known ),用的是简单过去时态,也指同样的情况。神认识保罗,并不用日渐增加,渐趋完备;神透彻认识保罗,是完全的知识。

13.如今若是指暂时的意思,“说到现今的日子”,那么保罗就是比较现在与未来的情况。可是,这似不大可能。他不是说信望爱在今生一直存在,因为他用来对比的先知讲道及方言等,也是今生存在的。这句话该用逻辑性来看,“如今事态既是这样”,或“如今结论是这样”。保罗用这些永恒的基本准则,来对比今生暂时的东西。常存这动词,在希腊文中是单数的。这也许是由于后面跟着的主词是单数,而动词与最接近的主词呼应。但也可能把这三样当作合一来看,这意义就更大了。三者合而为一,这三样很明显地与其他事物分别出来,是超乎一切的。别无可比拟。我们从其他新约经文,及早期基督教文献中,也可看见这三样相提并论以下;以下;、21以下;参《巴拿巴书信》( Barnabas ;坡旅甲(Polycarp)以下)。可见早期教会把这三样连起来,已是公认的惯例。

信,是保罗极侧重的主题。他写过,“并且我如今在肉身活着,是因信神的儿子而活”。他生活上以信心为主,也成了他教训中的主题,只要稍略看看他的书信便可以晓得。有人以为信心主要是今生的事,在来生就不必要了。可是信心是对神的信靠委身,必当延展至来生。

盼望在这短短的清单上,竟然占一席位,似乎有点出奇。可是,我们不能没有盼望而生存。一项运动的推行,要抓住人群的心,就不能不把盼望给予投身的人。第一世纪的基督教,总是从受压制的阶层着手得人,就如奴隶、妇女、不容于社会的人,给与他们活生生的盼望。今日的基督徒所存的盼望,往往与世间的乐观主义不相上下,实在是一大损失,并无受益。我们必须体会,新约的盼望是极大的永存的事实。盼望与神相连,因祂是“盼望的神”。因此,除非我们以为来生是呆滞单调的天堂,否则必须对盼望的神常存殷切的盼望。

这章最后的字是爱,当然是最贴切的。爱占最崇高的地位。神不须行使信心和盼望,但神必定爱人,而且祂就是爱。对保罗的比较,我们大可不必过分斟酌,也不必花时间思量爱到底怎样超越信与望(不过7节提到信与望都是爱的两种表现,值得留意)。保罗在此并无意把三者排列先后,他乃是针对哥林多人一向崇尚威名,对他们说,“真正要紧的不是‘方言’等等,而是信和望和爱,其中最大的是爱。”

解经者写到这一章,免不了有种笨手笨脚的感觉,在这美妙神圣的经典之作上,涂上了人生的拙劣玷污。其实对所有经文都是这样,不过这一章更甚而已。这样伟大的主题,怎样的注释也不足够。可是,解经者也不能因此推卸责任,必须尽力把这无比的信息对他的感召阐明出来。同时,基督徒也不能推卸责任,必须在生命中活出这信息的能力来。

53 Testament of Love (Eerdmans, 1981), pp.239-259,我更详细阐释这一章经文。
54 Murphy-O'Connor 引述不少文献,是有关哥林多铜产,可见声誉甚盛。他引用 Pliny the Elder 的话:“哥林多的铜,价值胜于银,甚至几乎胜于金”( SPC , p.86)。还有 On Architecture,是公元前27年出版的 Vitruvius 的作品,其中作者描述戏院中用铜瓶作为失鸣器( SPC , pp.75-77)。根据 Vitruvius 说 Mummius 从哥林多取去的铜,正是作此用途。Murphy-O'Connor 对这事表示怀疑,可是这段经文很有趣,也有可以解明保罗何以用“鸣”(resounding)的锣了。
55 见麦子格,pp.563以下,有经文的引证,及用“自夸”一义的理由。主张作“焚烧”的,见 R. V. G. Tasker (ed.),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Oxford and Cambridge, 1964), p.436。
56 见 Moulton, Prolegomena p.113。他把这段经文作此意译:“如今我所获得的知识,顶多也只是局部的,到那时,我就完全学会了,知道了,正如今生神知道我一样。”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

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自然是指“方言”的恩赐了,不过,语句是一般性的,可以包括任何语言(参JB“人与天使的伶俐口舌” )。天地任何语言,也无法与爱的行动比较。人很容易着迷于流利的应对,被花言巧语吸引,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人若只会说不会做,就等于声音的虚无。鸣的锣其实是“鸣的铜”(哥林多以铜见着 )。“铜”可指铜这金属,或铜制的物品。这里显然指响声大的东西,锣大概是贴切的(有人却认为是喇叭 )。锣固然响声够大,但别无他用。响的钹也是一样;声音响,却相当尖硬。两者都只有“声音,没有音调”(Thrall )。“方言”的恩赐也有声音,但若没有翻译,就没有意义。

——《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

各样的奥秘和各样的知识,指从人从神来的智慧总和,包括了人自己积存的知识(gnosis 知识 意思有时接近我们说的“科学” ),也包括只从启示才可知的知识。奥秘则指人凭自己根本无法测透的事,惟有神主动揭露出来,人才可以晓得。信心当然是基督徒基本的质量,但这字眼也可以指圣灵特赐的恩赐,这里显然是指后者。这信心能行神迹。保罗把“全备”(all )放在信心前面(参RSV );表示包括信心最广最深的程度。哥林多人显然以为具备某些恩赐的人,是极有身分的重要人物。但保罗直截地指出,即或有最大的恩赐,而且全备无缺,若没有爱,不但微不足道;而且简直等于无有。他用的字眼非常有力。

——《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甚么。」

爱比先知讲道更重要。圣经中有许多的预言,但这些加起来还不会比爱更大,预言是包括了从创世记到启示录之末了的永世的范围,这些固然是绝佳绝妙,但没有爱就无益了。

爱比各样的奥秘更为重要。这些奥秘包括了许多不可知的范围,三位一体,道成肉身,拣选等。虽有丰富的智慧能了解这一切,若没有爱也是无益的。

爱比知识更重要,这些知识包括了可能学到的各领域的学问,不论是在学校、在大学、在学院所得到的各种学位。假如同时有爱和生命的动力,这些都是美好的。

爱比信心更重要,信心包括了一个献身者内里的一切。信心如芥菜种一样是奇妙的,但没有爱也是没有益处。没有爱,人就算不得甚么,他只是虚无,一个不足取的人,一个渺小之物而已。

── D.M. Panton《保罗的爱的诗歌》

「我若将所有的赒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

爱是慷慨的。施赠若没有爱心也是无益的,以无情的态度赠送也是无益的。神却是借着施赠来表彰祂的爱,将基督当礼物沐浴在爱里赐给人,但圣诞节里人们所送的礼物,里面可能没爱──只是一种客套而已。(1 )竭力的献上所有的财物,但其行为却没有渗透在爱中,亦属无益。(2 )全然的献上整个人(殉道 ),若没有包含着祂的爱、神圣的爱、属神的爱,也是无益的。

── D.M. Panton《保罗的爱的诗歌》

实行与实际不同。『将所有的赒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这是实行。有许多神的工人,拿实行来代替实际。若是实行就是实际,那么的人,就再实际没有了。但是在神面前,他一点实际都没有。(当然有实际的人 也有实行 )。―― 倪柝声

】此节清楚点明人的善行,与神的爱,乃是两回事。神的爱里必有善行,但人的善行并不一定出于神的爱。

――《读经指引》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

爱是忍耐(makrothymeo ),这动词是“急躁”的相反。是指对人的忍耐,不是对环境。这观念一般用在神身上,名词 。因此,这字属于神性的质量,描尽爱的自约。另一方面爱是恩慈(chresteuomai ),这动词在新约唯一出现这一次,在这之前未出现过。有人认为保罗造这个字出来。这动词相连的形容词可译作“good”,或“仁慈”(kind )。也许可以说保罗把两方面的意思包含在内了。爱能善待那恶待自己的人;把自己献上服事他人。爱是不嫉妒;这动词偶而用在好的方面,不过多半指强烈的嫉妒,或类似的情绪,这里就是指后者。爱不会因人家成功而不悦。爱是不自夸,保罗用一个形像化的字眼,字根按BAGD解说,是个“气袋”。不张狂见“自高自大”。末后这两动词叫我们体会,自傲有多种表现的形式,但与爱完全不相称。爱所关注的,是献出自己,不是表现自己。

——《丁道尔圣经注释》

『爱是恒久忍耐』,神的爱与人的爱断然不同。人的爱是短暂的,有条件的,就是最高的父母之爱,仍然会因某种情形而改变。

――《读经指引》

爱里不存在着:(1 )嫉忌。『爱是不嫉妒』,真正的爱是不嫉忌别人的成就、恩赐、天才和别人所有的。(2 )自夸。『爱是不自夸』,它不表彰自己,它保持谦卑。(3 )张狂。『不张狂』,真正的爱总是喜爱别人甚于自己。

──D.M. Panton《保罗的爱的诗歌》

『爱有忍耐,又是慈仁;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虚荣,不夸张;不作暗昧的事,不求自己的事物,不轻易发怒,不计算邪恶,不在不义中喜乐,只在真实中喜乐;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受;爱是永不失败』(原文另译 )。爱既是基督,这里就是爱的基督丰满的彰显。

――《读经指引》

『爱是恒久忍耐…爱是凡事忍耐』。爱是开始于忍耐,结束于忍耐;爱是透过忍耐,强烈地表明出来。这是十字架的功课。甚么叫作『恒久忍耐』?就是从上到下,是直的,指时间说的。甚么叫作『凡事忍耐』?就是每一件事,是横的,指空间说的。一个直加一个横,就是十字架。这是十字架的道路;如果你不肯背十字架跟随主,你就根本不配讲爱。爱就是十字架。

―― 寇世远《谨慎之道》

爱是舍己的,爱是为人的;既是舍己为人的,就必脱不开忍耐,所以开头是『恒久忍耐』,末后是『凡事忍耐』。―― 谢模善

】「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

爱里不存在着:(4 )粗野。『不作害羞的事』,它不粗鲁或伤害别人,真正的爱是始终有礼貌的(在爱河中的情侣 要常记住这话 )。(5 )自私。『不求自己的益处』,爱心的献上和慷慨的施赠。(6 )忿怒。『不轻易发怒』,真正的爱是不易受激怒的,它能更多的包容。(7 )『不计算人的恶』,指斥人。它不是好批评,好指责,吹毛求疵,骚扰人,怀疑人或怪怨人。

── D.M. Panton《保罗的爱的诗歌》

『爱是不受刺激的』(原文另译 )。有的时候,人的的确确无理;有的时候,有许多事情也的的确确刺激人。但我们若有爱,就能不受人的刺激,我们就能忍耐。―― 倪柝声

】「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

爱里不存在着:(8 )贪爱罪。『不喜欢不义』,真正的爱是恨恶一切罪的。

── D.M. Panton《保罗的爱的诗歌》

爱里包含着:(1 )真理的。『只喜欢真理』,爱,喜欢传扬真理。爱侣们为着双方的益处,不惧怕对他的同伴承认自己的弱点。

── D.M. Panton《保罗的爱的诗歌》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爱凡事包容,动词(stego )本意是“掩盖”;引申为“遮闭”,或“掩闭不再理”,因而变成“宽容”的意思。这里可能用的是最初的解法,虽然动词不同 )。爱把人家不顺眼的地方收藏起来,不会公开揭露,让人无情地检视。不过,这里多半指后面的意思,“忍受” )。爱不容易放弃;它恒常容忍。凡事相信,这质量时常接纳各样不同的遭遇,信任别人好的一面(参莫法特 “常乐于相信积极的一面” )。这不是说爱愚昧无知,而是不会想到最坏的方向去(世人一般是这样的 )。爱时常保持不变的信心。爱不会被胡闹哄骗,不过它总留余地给人。凡事盼望是向前展望,不是不合理的乐天派,不看现实情况,而是不会视失败为绝路。它有信心相信在神的恩典中,至终必胜利。凡事忍耐有种坚持的意味,动词(hypomeno )不是默然无奈的忍耐,而是主动的积极的刚毅。就如兵士在战火弥漫之中,不灰心,不屈不挠,仍刚勇地从事。爱不会沉溺昏曚,在任何困境中,仍作大丈夫,持守不移。

——《丁道尔圣经注释》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爱里包含着:(2 )扶持的。『凡事包容』,真正的爱不会在重压下,在感情上,在精神上和身体上忍受不了而退缩的。(3 )信靠。『凡事相信』,真正的爱总是想到好的动机(不是猜疑 )。(4 )盼望。『凡事盼望』,真正的爱是始终盼望最好的。(5 )忍受。『凡事忍耐』,它能忍受时间、欺骗甚至死亡之考验。

── D.M. Panton《保罗的爱的诗歌》

】「爱是永不止息。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

爱是恒久的;它永不止息,这动词一般解作“跌倒”。有“崩溃”,“毁灭”的含义。爱绝不会沦落至这地步,“爱情众水不能息灭”。接着保罗用哥林多人摧崇备至却终会消失的恩赐,与永恒的爱作对比。先知讲道会停止(katargeo。这是指神透过先知向人传讲的信息,当我们面对神的时候,就不再需要先知,也不用预言了。方言也必停止,也是同样的道理。人面对神,就再不需要也没埸合用方言来传启示了。知识,苦苦赚取的世间知识,在直接面对神的亮光中,都要过去归于无有。这动词katargeo与用在先知讲道的相同,惟NIV的译法不同而已。

——《丁道尔圣经注释》

「爱是永不止息。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

爱里包含着:(6 )成功的。『爱是永不止息』,这是真实的,因的应许是真实的。

── D.M. Panton《保罗的爱的诗歌》

爱是永恒的:(1 )爱比先知讲道为久,预言终会止息。(2 )爱比方言更久,方言有一天会停止。(3 )爱比知识更久,知识有一天也会归于无有。

神就是爱,爱是全能者的秉性,天与地都要废去,爱则永远长存。

── D.M. Panton《保罗的爱的诗歌》

一切恩赐都是『有限』,『终必停止…终必归于无有』;惟有爱的基督永远『常存』,『永不止息』。这说出基督乃是一切恩赐的终极目标。

神是以基督为目标,而赐下众恩赐;当基督的丰满完全实现时,众恩赐的任务就达成了;最终存留的,不再是恩赐,惟独是丰满的基督了﹗――《读经指引》

我们现在所知的有限(英文作只知一部分 ),这话显而易见(世上任何实验室都可以证实这话 )。我们愈知得多,就愈知道所知有限。先知所讲的也有限(We prophesy in part )这话不易明白。也许是说神并没有启示一切,所以先知神人只能瞥见部分真理。完全的(to teleion )指终极的目标,就是神的计划。到了最后一切实现,一切有限的就不再有了(katargeo 见8节 )。

——《丁道尔圣经注释》

爱是永恒的。当我们成年了,我们会选择大人的事,放弃了孩童的事,我们以成年之成熟知识代替了已逝去的少年的事。

── D.M. Panton《保罗的爱的诗歌》

】「我们如今彷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注“模糊不清”原文作“如同猜谜” ),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

第一个知道是ginosko,第二个知道他用复合的epiginosko(“主知道我一样”也用这字 )。用复合的动词通常是表示,人的知识单指向(epi )某一个指定的对象;不过,也可以解作十足完全的知识,这里的语气似乎是用后面的意思(NIV加上fully 就更表达这含义了 )。主知道我(I amknown ),用的是简单过去时态,也指同样的情况。神认识保罗,并不用日渐增加,渐趋完备;神透彻认识保罗,是完全的知识。

——《丁道尔圣经注释》

人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有何意义?】

答:古时的镜子并不是像现今用玻璃制造的那样清楚,乃是用铜磨成的,因此当人照镜子时,所看见的里面影像是模糊不清,保罗曾用这个比喻说:「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本节意思是在说明人的智慧在今生和来生的不同(参9 节 ),我们在今生对于一切属灵的事所知道的,和先知对于将来的事所知道的,都是有限,都不清楚,好像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 原文( )有如同猜谜、谜语之意,。至于神所启示的真理,人所知道的都是间接的,不及亲眼见到那样清楚,等到那时主耶稣再临的时候(参10节 ),就要与主面对面,能直接的观看,一切都要完全透澈深知,如同我曾被主透澈深知一样。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爱乃最大「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其中最大的就是爱。」】

圣经中的道理,教训很多,信徒所当追求的也很多,主耶稣说,「要先求神的国和祂的义」(太633 )将来在新天新地有义居在其中(彼后313 ),希伯来书上说要追求圣洁,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来1214 ),还有讲到其他的追求,都很重要。但惟有信,望,爱是基础。

盼望是我们追求的动机,使我们成为圣洁和敬虔,也是我们的喜乐和力量(罗824-25 西15 帖前13 彼前14~6 )。但是信心是盼望的实底和确据(来111 ),信心不但使所盼望的成为实际,也是我们和神中间最基本的维系和一切真理的根基,没有信心就会觉得属灵、属天和将来的事都虚空渺茫,连对于神和神的话都有怀疑,那就一切都完了,还剩下什么呢?所以希伯来书十一章所讲的所有圣徒都是以信为本,因信而活的人,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来116 )。

虽然信和望都非常重要,但和爱比较,爱则更为伟大,因为神就是爱(约壹416 )。爱也最像神,所以是信徒追求灵性的最高峰,爱不但是神的命令(太2237-39 ),也是最大的恩赐和最妙的道(林前1231 )。因为别的都可能有为己的成份,而且对别人的益处较少,惟独爱是舍己,只求别人益处的(林前131~7 ),所以爱是生命的顶点。一个没有爱心的人,就是最没有价值的人,爱心有多少,人的价值就有多少,爱到什么程度,人的生命也发展到什么程度。爱是地和天,今生和永世的桥梁。

──《每日天粮》

「其中最大的是爱。」】

当使徒咏诵这首完全的爱之诗,他脸面必展开光亮,在诗韵节奏转变之中,他的表情必更加焕发,这简直是天使的容貌!为什么爱是最伟大的呢?

爱是信与望的冠冕——信是根本,望是枝子,爱才是完美的花卉。你可能哟信而无望,有望而无爱,但是爱却包括信与望。

爱是像父神的品格——神的品格中不需要有信,祂有完全确实的知识。祂也不需要有望,在永恒中没有将来。神是爱,爱是祂的品格。

爱是远胜信望二者——人的知识至多好似婴孩牙牙学语,在天上完全的光照中必然消失。口才不复存在,预言也没有必要,因为未来的景象都显露了。信与望以后都不需要了,惟有爱永远长存。

爱是纯洁天上生活——一位有钱的信徒问牧师说:天堂在那里?回答是立即的,你要知道,我可以告诉你,到铺子去买很多日用品与食物,送到穷寡妇那里去。她是教会的会友,很穷,三个孩子都有病,你去找一位护卫照顾她们,然后你读诗二十三篇,跪下与他们一起祷告,你就找到天堂了。

── 迈尔《珍贵的片刻》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

信、望、爱是不能分开的,此三者是彼此相关相连的。我们整个属灵的路程都包含于其中。信是我们属灵路程的根基,望是这路程的荣耀目标,爱是我们在路程中一路上的供应,叫我们无论经历如何艰难,都能甜美往前,所以最大的是爱。

――《读经指引》

爱比信心大。救恩是以信心包着的,但爱更为高出,爱包围救恩的动机和能力。

爱比盼望大。『我们得救是在乎盼望』,天不同于地的原因是因它被爱所管制,神借着住在我们里面的基督,盼望我们每天彰显这爱,这世界因缺少爱而终要灭亡,盎我们与别人分享祂的爱吧。

── D.M. Panton《保罗的爱的诗歌》

【林前十三章综合】

教会的功用在于恩赐,教会的本质却在于爱。若没有爱为根基、为本质,恩赐越运用、教会的难处越增加。所以当使徒在十二章讲到属灵的恩赐,十四章讲到恩赐的运用,其间必须插上一段,讲到爱乃是『更大的恩赐』,爱乃是运用恩赐『最妙的道路』

――《读经指引》

这爱不是别的,正是那一位爱之神具体的出现――丰满的基督。所以这里就是说明,基督乃是运用恩赐的惟一途径,基督乃是一切恩赐的实际;无论是话语的职事――『万人的方言』『、天使的话语』、『先知讲道』(1~2 ),或是属灵的认识――『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或是『全备的信心』(2 ),或是最好的行为――『将所有的赒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坟烧』(3 )若,没有基督作内容、作实际,仍是全然虚空――『算不得甚么』。

哦,丰满的基督乃是一切的价值﹗――《读经指引》

【林前十三章综合】

爱比恩赐大,爱比知识大,爱比信心大,爱比善行大。没有甚么东西比爱长,爱永不止息;没有甚么东西比爱阔,爱凡事包容;没有甚么东比爱高,因为爱只能再加上爱;没有甚么东西比爱深,只有爱心能造就人,能深入人心

例证

「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

若没有基督徒真正的,教会里一切可能得着的富足,和很高的成就仍是无益的。

说到若在教会里或在生活中没有爱,那么就是人说得多好听也是无益的。有一个故事说到两个传道人在加拿大的温斯顿城,其中一个是演说家,措辞优雅,特出的比方,但却是冷淡无爱心,另一个却是不善词令,但有丰富的爱心,结果当地的人式拣选后者为他们的牧师。

因此爱所想要的是:(1 )对我来说就是要作传信息的一个人。(2 )在你而言,你要活出被基督之爱所激励的生活来。

── D.M. Panton《保罗的爱的诗歌》

在中国西北方工作的一个传道人不能讲流利的中国话,但却因着他爱当地的人而为人所深深的感铭,当地的人懂得他所讲的,说:他的一言、一笑都是爱的言语,所以他们也爱他。

── D.M. Panton《保罗的爱的诗歌》


具体的爱“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


有一个故事说到,有位儿童心理学家花了好几个小时在他家里建造一条新的停车道,就在他把新灌的水泥的表面抹平之后,他的小孩们追着球跑过这条车道,留下很深的脚印。他用一连串愤怒的字眼,对着他们大吼大叫。他的太太很吃惊地说:“你是个心理学家,理应懂得爱小孩的。”盛怒的心理学家大叫说:“我是以抽象的方式来爱小孩,而不是以实际的方式。”我对这叙述中的事件暗处发笑,并且对那戏弄的语言深感不平,但这故事对我而言,听起来很真实。虽然我赞同舍己之爱的原则,但我发现对我知道该如何对每天跟我一起生活或工作的人表达这份爱。
哥林多前书13章里叙述基督徒要以有形的方式来表达爱:“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4~5 )若把爱当作理论,那是没有太大的价值的;若把爱实践出来,那就是全世界最伟大的财富。当脚印落在停车道上时,人们就会发现我们的爱是以抽象的形式存在或真正地存在着。以虔敬脚步来追随主伟大的典范,他的圣工就是行善;这宽广的大地仿若天父的殿堂,每个可爱的生命都是一首感谢的诗。
爱是一个动词。


──《生命隽语》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

爱是能恒久忍耐的。我相信这是爱的一种显著的特质。每天报上都可看到失恋的消息,许多人在爱上经历了忧伤的故事,感情受创致使他们以为已不在爱里面。

真正的爱是说,我爱你并愿为你赴汤蹈火,和你共患难同忧伤。真正的爱是能忍受苦难而仍旧感到是甘美和良善。

基督徒的道路就是一条受苦的道路,但他仍要学息着爱,借着苦难使他的质量更为成熟和加深。

爱在一夜之间即转为恨,这不过是人类的情爱或者是迷恋而已。的故事中有这真实的比方。

真正的爱包括了加略山上。神如此爱我们,甚至祂的大爱能表彰在不低于加略山的受苦。

── D.M. Panton《保罗的爱的诗歌》

牧师和蜡烛台 】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林前134 )
昭安已堕落成为一个可怕的罪人,他曾为偷窃一事坐过十九年监狱。出监后,每个人都恨他,连旅馆里也不给他住宿。他无家可归了,后来到一位牧师家中,牧师留他住宿。照例将楼上那间为客人预备的房间给他睡觉。月亮从窗口照进来,桌子上那六个银盆使昭安兴奋了,足值200元,偷了再说,屋子里静悄悄的,他怀中揣了银盆,走到花园中越过矮墙逃了。
自然,牧师家中起了一阵小风波,牧师对大家说:“不必埋怨了,这些银盆不是必需品,应当帮助穷苦的人,昨夜这个人也够可怜了……”话音刚落,外面警察带着被捆绑的昭安进来了,牧师连忙迎上前去对昭安说:“啊,你怎么在这里,我那个蜡烛台也要送给你的呀!你怎么不与银盆一起拿去!”家中人被弄胡涂了,昭安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警察们面面相觑:“这个惯偷,已坐过五次监牢,死不悔改,早上他将银盆拿进店铺变卖时,我们认出是你的,所以捉将过来。他曾竭力声辩说不是偷的,我们根本不信贼的那一套,谁知真是你送的,误会,误会。”
昭安被释放了,他低着头,真不敢看牧师一眼。
“兄弟,你将我的蜡烛台也拿去,卖200元钱作本钱吧!不要再作恶事,人的灵魂比任何都宝贵,你若能够因这蜡烛台得回自己的灵魂,我将无限高兴。以后你有什么事,不论白日黑夜,只管从大门进来,我的大门昼夜都不关闭。”
热泪从昭安的眼中涌流下来,他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熔炉中的火焰。他这颗被监狱越磨越硬的心,软化了,感动了,基督的爱征服了他的心。

── 佚名《喻道小品》


记得要遗忘“爱是不计算人的恶。”】


别人伤害了我们,然后向我们道歉,我们说自己已宽恕了他们。然而,就像狗喜欢咬住骨头不放一样,我们很可能对所受到的侮辱仍念念不忘。
中,保罗宣称爱是不计算人的恶。保罗运用会计学上的概念,犹如在记账簿上记数字,爱正好相反,它不记录恶。爱是宽恕,什么都不记在帐上。
你如果想记住什么事,你会一再地复诵,孩子会复习、演员会背诵台词,你不断地复读一些名字,以便记住他们。但爱则刻意要忘记过去的伤害,把它们交给神。
据说有一位宗教领袖,他永不忘记别人对他的轻蔑与侮辱,这是他根本的弱点。他可能短时间内不计前嫌,但他给人的印象是始终不忘挖旧的疮疤。
反之,桑士特牧师在写圣诞卡时,一位朋友提到一个人的姓名,提醒他说:“难道你忘了他曾如何侮辱过你?”桑士特回答说:“是的,我记得,但我也记得要遗忘。”让我们学习他的榜样。
求主助我,仁慈宽恕,
百般罪恶,你皆饶恕,
求主赐我,如主之爱。
记得要宽恕,也记得要遗忘。


──《生命巂语》

『不作害羞的事』原文作『不失礼』。爱是不失礼的,爱不会没有礼貌。一个人常常最没有礼貌的时候,就是在家里的时候。礼貌会把人生的接触变作有意义,变作美丽。一把礼貌拿走,人生丑恶的方面都出来。所以,不管人是多熟,礼貌还是应该维持。有弟兄说,礼貌好像两个机器中间的滑机油。没有礼貌,摩擦就来。―― 倪柝声

爱是凡事包容】大华晚报在很多年前登了一篇『我爱土妻』的短文,作者自述十五年来甜蜜的婚姻生活──『记得新婚之业是我帮她放热水的(当时妻还不会使用瓦斯热水炉 ),沐浴完后她很得意地对我说:我把瓦斯关好了。丈夫连忙问道:怎么关的?妻答:很简单,我只吹一口气,热水炉内的火苗就熄了...诸位看官,吾妻土得很可爱吧!』有了爱,就是可爱的『土』妻,如果没有爱,必然评论其妻为『笨』妻了。

── 柳健台《雅各书的信息》

小男孩与小鹿「爱是永不止息」

小艾里说个德国小孩,有着漂亮的短发和蓝眼睛,我们都喜欢他,因为他活泼、伶俐,偶而是很调皮的。在一堆人中,很容易就发现神采奕奕的他,好像不知道什么是疲倦似的,小艾里志愿效法父亲成为有名的外科医生。

有一次我和小艾里在河边散步,背景是古堡和森林。可以说小艾里每蹦两步才抵得上我一步,这并不是因为我的步伐比较大,而是因为小艾里总是蹦蹦跳跳的,一会儿捡石头,一会儿检小核果丢丢小鸟和野兔子,一点也安静不下来。

后来我们在一个能够俯瞰古堡的山坡上坐下来吃午餐,在这么漂亮的地方,小艾里的食欲和人一样活泼。那儿有一只小猴子,能够要各种把戏以换取食物。不远处有珠鸡和孔雀。离树下不远的地方,栅栏里围着一对獐鹿,小鹿温驯可爱,实在讨人喜欢。小艾里很亲腻地叫他们强强和莉莉,强强头上有一对角如同皇冠一般漂亮,莉莉那对充满梦幻的眼睛,教你也要温柔地对她好一点。

小艾里吃饱以后就和强强、莉莉玩起来了。小艾里从我的便当里拿面包和方糖喂它们,它们也腼腼地吃了一些。不久,它们又回来,并带着热切的渴望,想多吃一点食物。渐渐地,食物愈来愈少了,小艾里筹算着,开始作弄起他们来。当强强和莉莉挨近食物的时候,小艾里故意地把面包丢得远远地。莉莉跟着强强慌张地跳来跳去,好像有人用棍子打击它们一样。它们回头瞧了一下,眼神流露出一种抗议,「这样的男孩!」小艾里再哄骗它们的把戏终而失败。原来它们再不受骗了,它们好像分辨出来是谁作弄它们的。强强小心翼翼地向我走来,神秘迅速地吃我手上的糖面包,莉莉还是远远地望着。小艾里改变作风,很大方地捧着面包,但是连强强都不受诱惑了,可见得仁慈和善多么重要。

我想仁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了。圣经上常提到这个字眼——「当彼此以仁爱相待。」「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恩慈、良善……」

你知道匹兹堡地方有个「卡内基英雄基金会」吗?他们提供奖学金或奖金给任何英勇的英雄,不管他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比如拯救一个溺水的人,寻找失落的孩子,在危急之时救人免受疾病之苦,或甚至起死回生。我有一本书叫做「和平的英雄」,专门叙述不胜枚举的英勇事迹。和平的英雄完全出于爱心和仁慈,救拔别人——可能是陌生人。他们总是出于爱心,扶持帮助,决不落井下石。

——修·提·卡尔《圣经真道故事》

】「我作孩子的时候,话语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

心思(phroneo )指一般智力活动,不是“感觉”(如RV及其它版本 )。是智力,不是感情。意念(logizomai )则更进一步,“有计算”(见5节 )的意思,有筹算推理的概念。孩子不论在说话思想推理,都在孩子的程度。保罗再用成人来作比较,他不是彼得潘(PeterPan ),不肯长大。他行使成年人的决断力;把孩子的事丢弃了(put……behind也是katargeo这动词 在四节经文中 这个难解的动词已出现了四个不同的含义了! )。保罗并不是说时间过去了,孩子的事就自然会过去;他选用的动词表示,他用决断力把孩子幼稚的态度排除丢弃。动词的时态是完成式,表示他拿定主意结束孩子的事。

——《丁道尔圣经注释》


幼稚与童真“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


当耶稣教导成人的时候,他谈到小孩子的信心(路1815~17 )。在保罗也讲到幼稚心思。
在福音杂志的一篇文章里,作者罗宾将幼稚的信心和童真般的信心作一个对比:
幼稚的信心:
1、好基督徒不会有痛苦和失败。
2、神想我们快乐。
3、神总是回应祷告。
4、信心总能帮助我们了解神正在做什么。
5、好基督徒总是坚强的。
童真的信心:
1、神用痛苦和失败把我们磨炼得更好。
2、神要使我们成为圣洁的人。
3、有时候他的回答是“不”或是“等一等”。
4、信心帮助我全心地信徒神,纵使有时我们不明白他的作为。
幼稚的信心是自我中心和无止尽地索求,希望神除却困难,使我们过着舒适的生活。相反地,童真的信心是把焦点放在神身上。相信他用困境帮助我们成长,并彰显他的荣耀。你的信心是哪一种?
神,请给我童真般的信心,
对你的话深信不疑,
让我信心的眼睛专注你的面容。
童真般的信心定睛看我们的天父,
而不是看我们的恐惧。


──《生命隽语》

趣谈镜子的故事】

经文﹕“我们众人既然敞着脸﹐得以看见主的荣光﹐好像从镜子返照﹐就变成主的形状﹐荣上加荣﹐如同从主的灵变成的”(林后3﹕18 )。
你知道吗﹖在镜子尚未问世以前﹐人们是用什么代替镜子呢﹖说来有趣得很﹐古代人为了要明了自己的长相﹐所以想出一个办法﹐常是趴在河边﹐从水中反映出自己的真面目。只是不方便也不清楚。若是经风一吹﹐水波粼粼便什么都看不清楚啦﹗
不知经过了多少年代﹐人们才发明青铜为镜。
一九五六年十二月在日本本州岛中部冈上市的一个古墓里﹐考古学家们发掘了十三个圆圆的金属盘子﹐经过最后一番考证﹐人们才最后弄清楚﹔原来这些金属圆盘﹐是中国古代的青铜镜﹐估计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
的确﹐中国古代的青铜镜﹐是十分著名的﹐不仅在国内普遍使用﹐而且远销国外。唐朝诗人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晓镜但愁云鬓改”这里所说的镜﹐便是指青铜镜说的。在唐朝那时街头巷尾﹐常有叫喊“磨镜呀﹗”“磨镜呀﹗”的工匠挑着担子专门用磨石替人家磨青铜镜子。
正因为青铜镜也不够清楚﹐所以人们才发明了玻璃镜子。
三百多年前世界上第一面玻璃镜子是在威尼斯诞生。他们是用水银(汞 )来制造玻璃镜﹔先往玻璃上贴上一张锡箔﹐然后倒上水银﹐因为水银能够很好的溶解锡﹐变成一种粘稠的银白色的液体--“锡汞剂”﹐这种锡汞剂能够紧紧地粘在玻璃上﹐成为一面镜子。
当法国王后玛丽‧德‧美第西斯结婚的时候。威尼斯只送了一面小镜子作为贺礼﹔也许读者会认为﹐这太过于寒酸。岂不知在当时却是非常珍贵的礼物﹐据说这面镜子的价值达十五万法郎﹗
后来又因为制造水银镜子太费事﹐要整整花一个多月才能做出来。况且水银镜又是有毒﹐镜面也不太亮﹐科学家利比喜﹐接着发明了镀银的玻璃镜--这就是现在人们所喜用的镜子。
以上看到镜子的演变﹐从水面到青铜镜到镀水银的玻璃镜﹐到现在的镀银的玻璃镜子﹐确实是经过了一段漫长曲折的道路。更有趣的是将近两千年前主的兄弟雅各就以镜打过这样的比喻﹕“因为听道而不行道就像人对着镜子看自己本来的面目﹐看见走后﹐随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雅1﹕23 )。我记得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们基督徒应加上一句“以《圣经》为镜可以察心灵善恶”。雅各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听道是为了行道。正如我们为何要照镜子﹖无非要知道自己的面孔有无污点﹖有则揩洗掉。看看衣冠是否整齐﹖否则立刻改正之。同样﹐信徒听道也好﹐读经也好。应当是作为一面镜子对照自己﹐当作的去作﹐不当作的不作﹐这样才是听道读经所起”镜子“的作用。
记得我小时候常喜欢拿一面镜﹐朝着阳光返照在人的面孔﹐使人睁不开眼﹐以取乐。如今我们常犯一个毛病就是好用《圣经》上的话对照别人﹐只知他人眼中有刺﹐看不见自己眼中有梁木。这就是“忘了自己相貌如何”。
保罗对哥林多弟兄姊妹也用镜子打另外一种比方﹕“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林前13﹕12 )。信徒一生所经历的悲欢离合﹐坎坷不平。只因知识有限﹐见识不足﹐理解能力差﹐观点又局限﹐宛如在水面观看模糊不清﹐以致产生迷茫﹐苦闷﹐困惑﹐疑虑﹐但深信有朝一日﹐与主面对面﹐胜如在镜子前照得一清二楚﹐如同主知道我一样。到那时恍然大悟﹐势必悔不该当初﹐自寻不必要的烦恼﹐自讨苦吃。

── 佚名《喻道故事续集》

有一个故事可以把的事实说明了。一个慈母爱她任性的儿子,这个孩子被控以可怕的谋杀罪。(1 )她的信心因着她儿子所坦白供出的一切狰狞的内容而摇动了。(2 )她一直希望最终她的儿子能得到赦免。(3 )但审判执行后,她的信心和盼望都失去了,但爱并没有消失。他仍是她的孩子,她一样地爱他。这正是基督的爱,激励我们每天的服事祂。

── D.M. Panton《保罗的爱的诗歌》

所罗门的圣殿】

经文:“要存着爱心,爱心就是联络全德的”(西314 )。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林前1313 )。

所罗门王所建的圣殿,地基座落在一个禾场上,这里有一段动人的故事:相传有兄弟两人皆为农民,哥哥亚劳拿,已经结了婚,有好几个子女。弟弟阿珥楠还是个单身汉。这年收成后,哥哥想,自己家庭帮手多,劳力好,收成也不错,应该帮助弟弟。于是趁着夜色背了袋麦子放在弟弟仓里,可是事也凑巧那夜作弟弟的也想起哥哥。我一个人生活容易维持,我哥哥子女多负担重,恐怕不够维持,应该帮助他,马上也搬了一袋麦子偷偷放在哥哥仓里。

第二清早,弟兄两人暗自惊奇,为什么搬了一袋麦子,却不见减少。第二天晚上,二人不约而同,又将麦子往对方送。第三天两人越发奇怪,便都坐下来看个究竟,直到半夜不见动静。二人又不约而同的背着麦子上路,到了禾场上恰巧半路相遇。一见面,二人就明白了这秘密,便一同跪下感谢神。弟兄二人彼此相爱,成为以色列中的美谈。这块禾场就成了爱的场所。大卫曾在其上修筑祭坛,献上祭牲,阻止了灭城天使的刀祸。后来就选择了这块地方建筑圣殿。

"爱”是古圣殿的根基,也是今日教会的稳固根基。

无怪乎保罗也说过:“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林前1313 )。

所罗门王说:“恨能挑启争端,爱能遮掩一切过错”(箴1012 )。

以弗所的教会有一件事受到主的责备,就是把起初的爱心离弃了。即使他们有许多长处:能嫉恶如仇,能辨别真假使徒,肯为主名劳苦并不乏倦,如若不悔改,把失去的爱心重新恢复的话,那么主来,就必把灯台从原处挪去。

凡是失去了爱心的教会,也是失去了灯台的教会。自然就失去了光辉,失去了有力的见证,成为有名无实的教会。

──《为甚么要用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