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1516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导读:哥林多前书 第9章


圣经综合解读

1「我不是自由的吗?我不是使徒吗?我不是见过我们的主耶稣吗?你们不是我在主里面所作之工吗?」

2「假若在别人,我不是使徒,在你们,我总是使徒,因为你们在主里正是我作使徒的印证。」

「印证」())指在泥土、蜡上压下的印记,是归属的记号、证实的凭据。哥林多信徒最初是保罗带领信主的,因此,他们就是保罗「作使徒的印证」())。
保罗以自己为例,说明怎样持守第八章所说的原则。保罗有基督徒的自由,有使徒的权柄,在大马士革的路上见过复活的主耶稣,又建立了哥林多教会。但为了别人得恩典,保罗不但甘心限制自己作为基督徒的自由和权利,连使徒特有的权利也放弃了,「正如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
「舍己」())是教会生活的根基。教会是由得救的罪人组成的,只有坚持主、不坚持自己,才是得救的见证;如果只强调肢体的自由、只坚持个人的权利,教会就会沦为罪人争名夺利的场所,失去基督的身体的见证。

3「我对那盘问我的人就是这样分诉:」

4「难道我们没有权柄靠福音吃喝吗?」

5「难道我们没有权柄娶信主的姊妹为妻,带着一同往来,仿佛其余的使徒和主的弟兄并矶法一样吗?」

6「独有我与巴拿巴没有权柄不做工吗?」

当时哥林多教会分门结党,四派中有三派声称他们不是属保罗的()),也有人对保罗的使徒身份持怀疑的态度,以致「盘问」())他。
「娶信主的姊妹为妻,带着一同往来」()),这句话的重点不是强调使徒有权结婚,而是强调已婚的使徒有权带信主的妻子同行,接受教会的供养())。
「主的弟兄」())原文是复数,指主耶稣肉身的弟兄们,包括雅各书的作者雅各和犹大书的作者犹大。「矶法」())就是西门·彼得。5-6节表明,当时只有保罗和巴拿巴两位使徒())是带职事奉,其他的使徒都是接受教会的供养。

7「有谁当兵自备粮饷呢?有谁栽种葡萄园不吃园里的果子呢?有谁牧养牛羊不吃牛羊的奶呢?」

8「我说这话,岂是照人的意见;律法不也是这样说吗?」

9「就如摩西的律法记着说:『牛在场上踹谷的时候,不可笼住它的嘴。』难道神所挂念的是牛吗?」

10「不全是为我们说的吗?分明是为我们说的。因为耕种的当存着指望去耕种;打场的也当存得粮的指望去打场。」

当时罗马帝国的士兵都由国家提供粮饷,「栽种葡萄园」和「牧养牛羊」也都是靠职业维生())。保罗用世上的各种职业作比喻()),但他并不只是「照人的意见」())来说话,也用律法中的条例来证明:使徒有权接受教会的供养。
第9节引自申二十五4,指牛可以一边踹谷一边吃身边的谷物。古时以色列人用牛来打谷,牲畜踹踏在谷堆上,使谷壳从谷粒上脱去,然后迎风向空扬起,糠秕被风吹去,谷粒就落下来。申二十五4的上下文都是关于人,所以犹太拉比们认为这节经文的原则不但适用于牛,更适用于人(《他勒目》、))。保罗也是如此应用这个解经原则,把「工人得工价是应当的」())的这一原则应用在牛身上,也应用在使徒身上())。
神既顾念牛,自然更顾念祂的仆人;神的工人必然是一边事奉,一边享受基督的供应。我们若是在事奉中只觉劳苦,不觉享受;只有工作,没有摸着基督的丰满;只传福音给别人,自己却没有享受福音的实际,这样的事奉恐怕只是出于自己,而不是出于主的呼召。
上图:一只被笼住嘴的牛在踹谷。

11「我们若把属灵的种子撒在你们中间,就是从你们收割奉养肉身之物,这还算大事吗?」

12「若别人在你们身上有这权柄,何况我们呢?然而,我们没有用过这权柄,倒凡事忍受,免得基督的福音被阻隔。」

13「你们岂不知为圣事劳碌的就吃殿中的物吗?伺候祭坛的就分领坛上的物吗?」

14「主也是这样命定,叫传福音的靠福音养生。」

保罗虽然拥有合法的「权柄」()),但为了「基督的福音」())不被阻隔,却宁愿放弃自己的权柄。因为我们里面基督的生命叫我们能顺服更高的「权柄」,所以才能活出舍己的爱。
「为圣事劳碌的就吃殿中的物」、「伺候祭坛的就分领坛上的物」()),指旧约律法中规定,祭司有权按照规矩吃一些特定的祭物())。这些祭物是以色列人先奉献给神,然后神再赐给祭司及其家人。这个原则也可以应用到新约:信徒供养传道人,不是对传道人的施舍,而是先奉献给神,然后神再赐给为祂劳苦的工人,「叫传福音的靠福音养生」())。因此,主耶稣说:「工人得饮食是应当的」()),「工人得工价是应当的」())。

15「但这权柄我全没有用过。我写这话,并非要你们这样待我,因为我宁可死也不叫人使我所夸的落了空。」

保罗在别的教会曾行使这权柄,接受生活必需品的供应()),惟独在哥林多时以织帐棚维生()),完全不接受哥林多教会的供养,以免「仍是属肉体的」())的哥林多信徒不能得造就。
我们使用合理又合法的权利并没有错,但合理、合法并不表明我们就一定要使用。即使是合理、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如果不能叫肢体得造就、让教会得建立,我们为了爱神、爱人的缘故,也宁可放弃。这是人在神面前所要接受的十字架的功课,是进入身体的见证的一个操练。
「我所夸的」()),指不叫弟兄跌倒的原则())。

16「我传福音原没有可夸的,因为我是不得已的。若不传福音,我便有祸了。」

17「我若甘心做这事,就有赏赐;若不甘心,责任却已经托付我了。」

传福音对信徒来说并没有什么可夸的,而是我们「不得已」())当尽的责任())。不甘心传福音,就是无视主的托付,将来不能在主面前交帐,所以「便有祸了」())。
主的托付,我们「若甘心」())去做,便有基督里的喜乐作为「赏赐」())。「若不甘心」())去做,主也会牵着我们的鼻子去做成,因为「责任已经托付」())给我们了()),主的话绝不会落空。但如果我们是被动地执行神的托付,就失去了基督里的喜乐。

18「既是这样,我的赏赐是什么呢?就是我传福音的时候叫人不花钱得福音,免得用尽我福音的权柄。」

19「我虽是自由的,无人辖管;然而我甘心作了众人的仆人,为要多得人。」

20「向犹太人,我就作犹太人,为要得犹太人,向律法以下的人,我虽不在律法以下,还是作律法以下的人,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

21「向没有律法的人,我就作没有律法的人,为要得没有律法的人;其实我在神面前,不是没有律法;在基督面前,正在律法之下。」

22「向软弱的人,我就作软弱的人,为要得软弱的人。向什么样的人,我就作什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

「律法以下的人」()),指谨守犹太教规条的人,当保罗向犹太人传福音的时候,就依从他们行事的习惯,如吩咐提摩太受割礼()),与犹太人「一同行洁净的礼」())。
「没有律法的人」())指外邦人,当保罗向外邦人传福音的时候,就按着他们的文化习俗接触他们,「作没有律法的人」()):在加拉太人中间像加拉太人()),在雅典城从他们的「未识之神」讲起()),对哥林多信徒则采用他们所熟悉的建筑())、体育())和希腊诗人的诗句())。
「软弱的人」()),指那些拘泥于旧约饮食洁净条例的信徒())。
保罗行事的包容性和弹性很大,似乎不受任何律法的约束,但实际上「不是没有律法」()),而是根据真理的原则,就是「基督的律法」())。在真理的范围内,传福音的人应尽量体恤、迁就对方的立场,使人易于接受福音。迁就不是看风转舵,也不是同流合污,更不是被世俗同化,乃是「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并且「在善上聪明,在恶上愚拙」())。

23「凡我所行的,都是为福音的缘故,为要与人同得这福音的好处。」

24「岂不知在场上赛跑的都跑,但得奖赏的只有一人?你们也当这样跑,好叫你们得着奖赏。」

25「凡较力争胜的,诸事都有节制,他们不过是要得能坏的冠冕;我们却是要得不能坏的冠冕。」

古代哥林多城每两年举行一次哥林多地峡运动会,其重要性仅次于奥林匹克运动会,所以保罗以哥林多外邦信徒所熟悉的体育竞赛来作比喻。
「冠冕」())原文指运动会中颁给得胜者的花冠,表示快乐之情。当时每个运动员都要受十个月的严格训练,其间「诸事都有节制」())。他们为了地上的会朽坏的荣耀,尚且肯付代价去「节制」自己,信徒所追求的是不能坏的「冠冕」,就是天上的喜乐,如果还不能「节制」自己,那就比不信的世人还不如了。

26「所以,我奔跑不像无定向的;我斗拳不像打空气的。」

27「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传福音给别人,自己反被弃绝了。」

「无定向的」()),指跑步运动员不知终点何在。「打空气的」()),指拳击运动员打不中目标。
「攻克己身」())原文是斗拳的术语,意思是「给他一个黑眼」。「叫身服我」()),即「令它做我的奴仆」。
「弃绝」())原文指「经不过考验」,用来指运动会中落选的人。这里并不是指失去救恩,而是指不能满足主的心,以致失去奖赏())。
保罗「攻克己身」()),不是视肉身为邪恶,而是「为福音的缘故」()),不被肉身辖制,不被肉身的需要牵着鼻子走;却能节制自己,甘心走十字架的路,限制、放弃自己的自由与权利。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放弃权利

初看起来,这一章所写的似乎与上文没有连系,不过事实上,却不是如此。这整个的要点是这样──哥林多的信徒认为他们是成熟的基督徒,宣称他们站在特权的地位上,可以有自由随意的吃那祭过偶像的肉。他们想──基督徒的自由给他们特殊的地位,他们可以做许多不如他们的人或许不许可做的事。保罗回答的方法是列出许多他的特权,可是他为着避免作别人的绊脚石和阻碍福音的效力,他放弃那些特权。

第一、他宣称他是使徒。这一宣称立刻把他放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地位上。他用两种方法证明他使徒的职位。

(一 )他曾经看见过主。使徒行传一再清楚说明一个使徒最大的测验是他是复活的见证。这是非常重要的。在新约里,信仰很少是指对于信条的服从;信仰几乎常常是指对于一位有位格的信靠。保罗没有说,‘我知道我信的是什么。’他说,‘我知道我信的是谁。’。当耶稣呼召门徒的时候,他没有对他们说,‘我有一种哲学,愿你们审查。’或是,‘我有一种伦理系统,愿你们考虑。’或是,‘我给你们一些信仰的条文,愿你们讨论。’他乃是说,‘来,跟从我。’一切基督教所开始的,就是与耶稣基督发生的个人的关系。做一个基督徒就是他自己认识祂。卡莱尔(Carlyle )有一次在挑选一位牧师的时候说,‘教会所需要是一位第一手认识基督的人。’

(二 )保罗第二个宣称是他的工作是有效果的。哥林多信徒自己可作证明,他称他们为印证。在古时,印是非常重要的。当榖或枣或这一类的货物运出之前,最后所做的一件事,就是在包装上加上封条与印,表明包装的东西是可靠的,正如报单上所写的一样。在写遗嘱的时候,必须密封,加上七印;在开启的时候,七印必保持原状,不然的话这遗嘱在法律上就成为无效。印就是可靠的保证。哥林多教会这一件事实,是保罗为使徒的保证。最后,一个人认识基督的证明是他能带领人到基督那里。传说,有一个年青的兵士,痛苦的睡在医院里。当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 )弯着腰服事他的时候,他说,‘你对我就是基督。’一个人对基督教信仰最好的证明就是他帮助人成为一个基督徒。

保罗可以享有教会供养的权利。不但他自己,就是他的妻子也有此特权。在事实上,其它的使徒是接受这种供养。希腊人轻视劳工;希腊的自由人不愿意用手劳作。亚理斯多德(Aristotle )宣告所有的人分为两类──文化人及伐木,汲水,终身以劳力服事人的人。后面一类的人不应当接受教育。苏格拉底(Socrates )和柏拉图(Plato )的敌人抓住他们的把柄,因为他们教授却不收钱,这足以表明他们的教训是不值钱的东西。的确的,犹太的拉比是教授不受酬报的,因此他们要有另一种职业以养生;不过就是这些拉比细心的谆谆教诲没有比供养拉比的积德更大。如果一个人想在天上得到舒适的地位,没有比供养拉比的需要更好的办法。不论在那一方面,保罗都有享受教会供养的权利。

他用二人间普通常用的比拟的方法。没有兵丁自备粮饷;为甚么基督的兵丁不这样做呢!一个栽种葡萄的享用园中的果子;为甚么栽种教会的不这样做呢?牧养牛羊的人吃牛羊奶;为甚么教会里的牧人不这样做昵?就是圣经上也说,牛在场上踹榖的时候,不可笼住牠的嘴,牠要吃的时候,随时可以吃。保罗采用拉比所用取譬的方法,把这教训应用在基督教传道人身上。

在圣殿中事奉的祭司接受献上祭物的一部分。在希腊的献祭中,我们已经知道,祭司所收受的是肋骨肉,腿肉,及脸左边肉。我们知道一些在耶路撒冷圣殿里,祭司当得的报酬,也是很有价值的。

犹太人有五种主要的祭礼。(一 )燔祭。整个祭牲都放在台上焚烧,不过脏腑与腿先要用水洗后,然后放在台上。就是在这种祭礼中,祭司也要接受皮革,可以得到很高的售价出卖。(二 )赎罪祭。在这种祭礼中,只有脂油放在台上焚烧,所有的肉都归祭司所有。(三 )赎愆祭。也是只有脂油放在台上焚烧,所有的肉归祭司所有。(四 )素祭。这种祭礼包括细面,油,和乳香。只用一把作象征式的烧在台上;其它都归祭司,作为报酬。(五 )平安祭。脂油和脏腑在台上焚烧;祭司当得的份包括胸和右腿;其余的归还给献祭的人。

祭司还有其它的酬报。(一 )他们接受七种初熟的果子──小麦,大麦,葡萄,无花果,石榴,橄榄,蜜糖。(二 )得路马(Terumah )。这是把所生长的各物最上选的奉献。祭司可得每种收成平均五分之一。(三 )什献一(Tithe )。‘凡是可作为食物的,且从地土里生长的各物’当取出十分之一。这十分之一是属于利末人的;祭司再从此十分之一中,收取十分之一。(四 )却拉(Challah、犹太人安息日饼 )。这是献上揉生面团。如果所用的是小麦,大麦,另一种小麦(spelt ),燕麦,或裸麦,私人要给祭司二十四分之一,面包师四十八分之一。

在保罗的心里,他拒绝接受教会所应供养他日常基本的需要。他拒绝的原因有二。(一 )祭司作为一种被利用的口实。平常一个犹太人的家庭一星期最多只吃一次肉,而祭司则肉吃得太多了,形成一种职业病。他们的特权,奢侈的生活,贪心是尽人皆知的;保罗,知道这一切事。他知道他们利用宗教以自肥;他决定他自己走到另一极端,不取任何东西。(二 )第二个理由完全出于他的独立性。他或许做得太过份一些;因为他这样做,拒绝一切帮助似乎刺伤了哥林多信徒的心。不过保罗就是有这种独立品格的人,他宁愿自己挨饿,不愿作受惠的人。

经过最后的分析,有一件事在他行为中,很是特出的。那就是,他不会作出任何事,会使福音受到阻碍,或使福音蒙羞。人往往以传道人的生活及品德,批判他所传的讯息;保罗决定他作任何事,都保持他的双手纯洁。他不让他生活上的任何事和他所传的讯息会发生冲突矛盾。有人有一次对一个传道人说,‘我不能听你口里所说的话,因为我听见你是怎样的一个人。’没有人能对保罗说这样的话。

权利与工作

在这段经文中,保罗,似乎列举他整个圣工观念的大纲。

(一 )他认为这是一种权利。第一件事他拒绝为基督工作接受金钱的报酬。有一位美国的名教授,在他退休的时候,他在演词中感谢学校当局付给他薪金,其实他很喜欢这份工作,甚至为求得这份工作,自己出钱,也是愿意的。这并不是说一个人必须工作不受报酬;某些事他必须要接受报酬;不过他必须注意他不可以把金钱的报酬作为主要的目标。他不应当把工作以赚钱为目的;工作乃是服务的机会。一切不是为己;乃是为神的缘故,服事他人。

(二 )他认为这是一种责任。保罗的观点乃是这样;如果这是由于他自己的选择,作一个福音的传道,他是很合法的要求工作的酬报;不过这工作并非由于他自己的选择;他乃是蒙召担任圣工;他不能停止工作,好似他不能停止呼吸一样;因此酬报这一件事是不成问题的。

西班牙的伟大圣徒及神秘主义者,卢勒(Ramon Lull )告诉我们他怎样成为一个宣教师。他起初度着浪荡享乐的生活。有一天,他一人独在,基督拿着他的十字架,对他说,‘为我背这十字架。’他拒绝接受。又一次,他在一所大教堂的宁静中,基督来,要他背十字架,他又拒绝了。在一个孤独的时候,基督第三次再来。这一次,卢勒说,‘他拿起他的十字架,向我一望,就把它放在我的手里。除了接受它,把它背上之外,我还能做甚么呢?’保罗会这样说,‘除了宣扬基督的福音以外,我还能说些甚么呢?’

(三 )虽然在金钱上保罗没有得到甚么报酬,然而在事实上他每天都得到很大的报酬。他把福音传给众人,他们白白的接受。这带给保罗很大的满足。事实上,工作的真正报酬,并不是金钱,乃是从工作带来的满足。这是为甚么人生最大的事并非选择金钱报酬最大的工作,而是选择获得最大满足的工作。

史伟策(Albert Schweitzer )描述他获得最大喜乐的时刻。有一个病痛很厉害的病人被送到他的医院来。他安慰这病人,告诉他,他要使他安睡,然后施行手术,他会痊愈。在施行手术后,他坐在病人的旁边,等候他苏醒。渐渐的他掀开眼睛,充满了惊异快乐,轻声说,‘我一些也不痛疼了。’那就是最大的喜乐。在这里,没有一些物质的报酬,只有在心灵的深处获得深深的满足。

弥补一个人破裂的人生,带领一个歧途的人回归正轨,医治一个创痛的心,引领一个灵魂归向基督──这一切都非金银的报酬所能衡量的,其喜乐是无可比拟的。

(四 )最后,保罗讲起做圣工的方法,他必须要注意向甚么人就做甚么人。这并不是对一个人装假做一件事,对另一人装假做另一件事。这只是用一句普通的话,他知道怎样与人相处。一个人不能看见人家的观点,只是固执己见,也不尝试去了解别人的心意,他永远不能成为一个好牧师,一个好传道人,甚至一个好的朋友。

包斯威尔(Boswell )在某一处地方,请到‘善于相处的艺术’。约翰生博士却获得了这艺术的真髓,因为他不只是一个善于辞令的健谈者,他也是一个善于倾听他人谈话,善于和任何人相处的人。他的一个朋友谈起他有一种技巧能够‘引领人们讲说他们喜欢的事,并且能和他们谈得头头是道。’有一次一个乡村的牧师向施拉尔(Thrale )夫人的母亲谈起他教会里的人说起话来,没有风趣。他埋怨说,‘他们老是讲些小牛。’那老太太说,‘约翰生懂得怎样谈论小牛。’对乡村里的人,他就做乡村里的人。林突(Robert Lynd )指出约瀚生怎样与乡村牧师讨论犬的消化器官;与舞蹈老手谈说舞蹈;他怎样谈说农场管理,葺屋的方法,制成麦芽糖的过程,制造火药,制革法。他请到约翰生‘随时准备,将其全部精神灌注于别人的兴趣中。他是这样的一种人:喜欢与眼镜制造商讨论眼镜的制造,与律师讨论律法,与养猪者讨论猪只,与医生讨论疾病,与造船匠讨论船只。他知道在谈话中,献出自己比领受更为有福。’

如果我们不采用对方所用的语言及思想的方式,我们的传道工作不会成功,也不能建立友谊。有一次,有一个人说,教师、医师及牧师──这是‘三种眷顾的职业’。若是我们只是眷顾人,不致力于了解他们,我们在那里都不会有多大的成就。宣教人师保罗领人归主的人数较任何人为多。他知道向甚么样的人,就作甚么样的人的重要。我们最大的需要是学习怎样与人相处的技巧;可惜我们常常不去尝试学习。

真实的争竞

保罗改变他的话题。他向一般要抄快捷方式的哥林多人坚持,如果要有所成就,他们必须严格操练自己。保罗常为运动员的画面吸引。一个运动员,如果要获得胜利,必须努力练习。哥林多人知道热烈刺激的比赛,因为仅次于奥林匹克的地峡竞技会就在那里举行。更进一步的想,一个运动员,经过一番自我的节制和苦练,所获得的桂冠,没有多少天就成为凋谢的枯圈。基督徒岂不是更应当加倍的努力,去获得那冠冕──就是永生。

在这段经文中,保罗立下了一种简短的人生哲学。

(一 )人生是战场。正如詹姆士威廉(William James )所说,‘如果这人生不是一场真正的斗争,在这斗争中成功,会为宇宙带来有永恒价值的东西,那么这不过是一出私人的戏,人可以自由的退出。不过人生总觉得似乎是斗争──在宇宙中似乎存在着粗野暴行,需要我们的理想和忠正,把它拯救出来。’一个柔弱的兵丁不能在战场上取胜;一个缺乏训练的运动员不能在竞赛中得胜。我们必须随时准备,一似竞赛就在目前;我们必须排除万难,朝向一定目标迈进。

(二 )在战斗中获得胜利,在竞赛中获得成功,需要操练。我们必须操练我们的身体;这是在灵性生活上很易忽略的事,许多灵性的低落是由于身体的软弱。一个人如果要做出好的工作,他必须有好的体力,从事此项工作。他必须操练他的心智;这是人生的悲剧,一个人不肯用他的脑去思想,结果他失去了思想的能力。闭着眼睛不看,或是有意的规避,永远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必须操练我们的灵性;我们可以用宁静忍耐面对人生的忧愁,用神给与的力量面对人生的试探,用勇气面对人生的失望。

(三 )我们必须知道我们的目标。许多的人,他们的人生没有一定的目的。这确是一件可惋惜的事。他们随流飘荡,没有一定的目的地。马腾斯(Maarten Maartens )讲了一个比喻。‘以前有一个讽刺家。有一天他的朋友把他杀了。他死了。他的朋友聚集在一起,站在他尸体的四周。他们愤慨地说,“他把整个地球,作为他的足球,任意的踢。”那死人张开了一只眼睛说,“不过我总是朝向球门而踢。”’有一次,有一个人画了一张讽刺画,描绘两个在火星上的人,向地球遥望,看见地球上芸芸众生,忙忙碌碌,仓惶奔走。其中有一人向另一人说,‘他们在做甚么?’那一个人回答说,‘他们在奔跑。’第一个人再问说,‘他们奔跑到那里去?’另一人回答说,‘哦,他们不到那里去;他们只是奔跑。’没有目的奔跑,必然不会有甚么成就。

(四 )我们需要知道我们目标的价值。耶稣少以刑罚促使人家注意。他向人宣告说:‘如果你不接受我,你的损失是何等的大。’他的目标是生命。这真是付出任何代价都值得获得的。

(五 )我们不能拯救他人,除非我们先能克胜自己。弗洛伊德(Freud )曾说,‘心理分析之学习,首先要分析自己,以研究自己的人格为入门要诀。’希腊人宣称,人生第一条规律是‘认识你自己’。我们不能服事他人,除非我们已经克胜自己;我们不能把我们自己不知的教导人;我们自己还未得着基督,我们不能带领人归向基督。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哥林多前书第九章

C保罗的榜样

1保罗的权柄

骤眼一看,这一段似乎是另一个主题,不少人认为是另一封信的插入,或保罗暂放下主题而插入的一段话。不过,这样的假设是不必要的。保罗一直都在针对自以为刚强的,虽然对人有伤害也坚持自己权利的人。他已明明告诉他们这是不对的。现在他用自己为例,说明自己怎样持守这原则。他传讲的道,必身体力行。从他的话中,可见有批评他的人指责他,说他既甘让自己的自由受规限,就证明他不是信徒。他们不晓得,“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能够做我应当做的”(Green, p.94)。保罗为两件事极力争辩:(a)他是千真万确的使徒;(b)不管是他或其他信徒,也不能滥用信徒的自由而叫别人受亏损。

1.保罗用四个问话开始,每个答案都应该是“正面的”。头两句问话的次序,先是信徒的自由,然后使徒的权柄,表示他所做的已超过他劝诫哥林多人要做的了。他不但放弃了一般信徒共有的权利,连使徒特有的权利也放弃了。保罗很少用耶稣的名字而不加上“基督”的。也许可以假设他要加强主人性的一面。他见过耶稣,是他作使徒的资格之一。使徒是目击证人的权威,见证福音的事实,尤其是复活的事实以下,等;留意亚拿尼亚对保罗的话,“我们祖宗的神,拣选了你……又得见那义者”,。由于保罗不属起初那班使徒的行列,有人就会怀疑他是否有权作证人。不过,他在大马色路上,有了特别的经历看见了主。这就成了他见证复活的资格了。这一句他特别加重了语气(不是, ouchi ,比其他几个问话的否定词较强)。哥林多人是保罗在主里作的工,意思是“叫他生长的”是主,不是工人(。参加尔文,“我们谈及工作果效的时候,必须时常记住,把全部称赞归给神。”保罗不但见过复活的耶稣,而且主分派他作使徒的工。

2.别人尽管对保罗的使徒身分质疑,但哥林多教会则绝不该如此;“他们若否定他的位分,则同时废弃了自己的位分”(康哲民注1节)。没有人像保罗与他们有这样的关系的了,他们就是他们作工果效活生生的见证,印证在当时文盲时代是很重要的东西。在泥土、蜡,或别的物质上压下的印记,是归属的记号。印记人人可见,人人知其意义。印记成了证实的凭据。哥林多人是保罗带领归基督的,因此,他们就是保罗作为使徒的标记(“我作使徒的证书”顾思壁)。他们作了基督徒,就足以证实这一点。

3.这句话在希腊文可以用来接承上文,但也可以用来连接下文。近代译本中多半同 NIV 译本一致,用来连接下文;可是这一句其实与上句更配合。下句其实并不印证保罗的使徒身分(见1至2节);只说明他使徒身分被接纳之后,所带来的后果。 apologia 译作分诉,是对控罪辩护的法律字眼,盘问也是法律字眼(见。两个我( my me )字都具强调语气。

4.权柄( exousia )在哥林多人曾用过(自由)(见注译)。上一章论到吃某些食物的问题,保罗在此可能想提醒他们,他在这一切事上是有十足权柄这样做的。不过,依上文下理看来,吃喝应该是指“靠教会的供养”而言;主要是维生的权利这方面的意思。保罗不肯用这权柄,并非承认自己不够资格。这里用复数也许是书信的句法(与“我”相同;保罗书信上的我们,很难断定是否包括他以外的人)。不过,前面几节用单数,这里转为复数,有人认为他把其他人包括在内(特别是巴拿巴)。

5.这句并不是申明使徒有权结婚。在使徒时代,已没有人对这事质疑的了。反之,这里乃是申明使徒有权娶信主的姐妹为妻,一同出外工作;也就是说,已婚的使徒可带妻子同行,由教会供给所需用的。仿佛其余的使徒,表示大部分使徒是已婚的(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保罗特别提出矶法(彼得),作为有力的例子(。主的弟兄最自然的解释,就是约瑟和马利亚的儿子。有人认为是约瑟前妻的儿子,或耶稣的表兄弟,证据都不足够。不过,作这样假设的人显然认为马利亚生耶稣以后再有儿女是不大相宜的事。可是弟兄两字经常出现,并没有加任何注脚,则与这见解相违。

6.独有是单数的,似乎巴拿巴是随后想起才加上去的。保罗说只有他和巴拿巴两个使徒(巴拿巴作为使徒的经文,是传道时不受供养的。这样看来似乎其他人的惯例,是靠此养生的。

7.保罗用人世间三种不同的活动,表示他本有这权柄的。兵士、种葡萄园的人、牧人,全从职业维持生计,引申出基督使徒也可以这样做。留意三者不同的位分:兵士一般是受薪金的,种葡萄园的可能是园主,而牧人多半是奴隶。可是,全都靠职业维生。

8.论题继续下去,第一问题用 me{ 开始,表示答话该是否定的。保罗用各种人间操作来作比喻,他说并不是只从人智慧的角度而说(不是照人的意见),他可以从律法中找到印证(这话的答案该是“正面的”)。犹太人一般仅以旧约前五卷书为律法,但有时也放松点包括全部圣经。不管指哪部分,律法总是代表权威。

9.古时以色列人用牛来打谷,牲畜踹踏在谷米上,就把谷壳从谷粒上去掉。然后一齐向空扬起,糠绫环绱等ィ重的谷粒就落下来。律法上说明,牛在踹谷时,不可笼住它的嘴,表示它可以一边吃。难道神所挂念的是牛么?这问题,答案该是“否定的”。这并不是说,保罗觉得神不挂念牛的需要(,也不是说这节经文与牛无关。要记住,这节经文出现的段落是关于人的,不是动物;所以起初也可能是用来寓意的了。既然如此,拉比们就更可以用这节经文,坚持既然适用于牛,就更适用于人了(《他勒目》,BM88b)。保罗正是这样引用,他指出这句话应用的重点何在,根本不是在牛。这乃是个原则;工人得作工的工价,应用在牛身上,也应用在使徒身上。

10.保罗强调这话最主要是对传福音的人说的。诺克斯译本更强,“岂不分明是为我们而说的么?”因此基督徒工人,不论耕种的、收割的(,都要存盼望作工,神要从他劳苦的功效中,供给他一切需用。

11.保罗提出实例来了,前面的子句表示条件已符合了:“我们若……撒在你们中间”。保罗所撒的,就是在哥林多传的道,建立了教会。虽说撒种,其实他也在其中有点收割。他实际上作工的性质,在这里并不重要;他关注的是,谁作工耕耘就该得收获的庄稼物。保罗在属灵事上为他们劳苦,就有十足权利享受物质的收获。

12.似乎其他人正享受保罗所说的权利,也许彼得或亚波罗等曾受过哥林多人的馈赠。保罗却没有。显然有些哥林多人用这一点证明保罗不是真使徒。他们的理论是,保罗内心自知攀不上作使徒,所以也不求取使徒该享的供应。保罗反驳说,作为哥林多教会的始创人,总比其他人更有权享受这些东西了(我们是强调式)。保罗用阻隔一字很不寻常(新约只在此用过)。意思是“插入”,在敌军进攻的路上,阻挡去路。保罗不作任何事阻挡福音迈进的通路。

13.你们岂不知(见注释),表示他们本该知道的。在圣事上劳碌的,从其中维生,这是人所皆知的;更明显的,是那伺候祭坛的(伺候是“坐在旁边”的意思;代表惯常的服事),就得以分领坛上的祭物~10、14、28~36等)。

14.与上述道理一致的,就是主也是这样命定,叫传福音的靠着福音养生。其实,主的命令中并没有记载有这样的话;其中一句可能相关,又或保罗当这句是类似的话:“工人得工价是应当的”。Theissen 认为保罗避开不受“神圣的贫穷”,会被人指他对神的恩惠不够信心,因为真正的使徒可以两袖清风,靠赖神供给日用所需的(Theissen p.43)。保罗不同意,他视神圣贫穷为一种特权,而不是必须条件。

2保罗不肯用自己的权柄

保罗并非不晓得自己的权利,不过他没有时常用这些权柄,在些他阐明他的观点。

15.保罗用的我是强调式的。不管人家怎样做,他却没有行使这权利。他写这番话,也不表示他有意更改一向的作法。他的立场如此坚定,以致他激烈地说我宁可死,也不改变。这节经文十分难解明,保罗似乎把句子截断了,没有说完:“我宁可死也比没有人能叫我这夸口落空!”截断了的句子,看出保罗极深切的情感,也看出他对这行事守则多么重视。

16.传福音原不是可夸的事(保罗认为不传就有祸了)。他并不觉得福音有什么功劳可言,他乃是不得已的(。当然,不是人人都有保罗这种事奉的呼召,但传扬神的恩惠,则是无人能卸责的。保罗觉得若他不传福音,就会有种未知的祸患临到他。这祸患没有肯定是什么,所引出的果效也许更好。今日我们不大强调职责,也不喜欢提到刑罚。可是,保罗对两者都不含混。

17.这节经文很难解,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保罗也许认为若他乐意传福音(这是他的实况),就会承受赏赐(或作“工价”, misthos ),若不乐意去作,也必须要作,因为责任已交给他了。或另一解法,他是“不得已而传”的(16节),这是他的出发点;也就是说,若他实在是甘心去作的,当然有奖赏;但既是不得已的,就毫无选择之余地了。他是基督的奴仆等),他必须传道。 misthos ,赏赐,一字是没有恩惠的意味的,只表是“工价”,是当得的。保罗无功可领,他只是完成了应当做的,不过是个“无用的工人”。责任已经托付( oikonomia ),见的“管家”( oikonomos )。保罗是向神负责的;他必须承担神交托他的使命。

18.保罗必须传道!但他不一定要义务传道的。他这样做,并非只因这是上策。他已说过,这是他所夸口的工作(15节),他热爱的工作。现在,他说这是他的赏赐:他的工价,就是不收工价而作工!不受工价而传道,是他的权利。福音本来给他有受供养的权利,可是他不愿用这权利。

3保罗的服事不分人等

保罗并不维护自己的尊严,反把自己放在对象的身分上,全心全意非领他们归向基督不可。

19.这番惊人的话,十足表达出保罗如何毫无保留他放弃权利。他是个自由人(以他罗马公民身分为荣),却甘心作了众人的仆人(尤其是对这些哥林多人,“仆人”译自 doulos ),好使他能多得人。

20.保罗原可以摆明他犹太人的身分,但这里他说作犹太人。他与基督的关系是最首要的,因此他看自己不在律法以下(摩西的律法)。对他来说“基督是律法的总结”;信徒“不在律法之下,乃在恩典之下”。可是当他接触犹太人的时候,就依从他们行事的习惯,以致他可以得着律法以下的人。其中的例子就如他吩咐提摩太受割体,还有他参与犹太人“洁净的礼”。他一向尊重犹太人对律法的谨慎,他并不一味叫他们要放弃守律法,他乃要他们放弃对守律法的信赖以下)。他们该信赖的是基督。

21.没有律法的人是外邦人,是20节所提那些不受律法规限的人。保罗按他们的地步接触他们(以下)。D. Daube 指出犹太人的拉比如希列(Hillel)等,也尽量把律法繁琐要求降低,以求得着人归入犹太教( The New Testament and Rabbinic Judaism , Athlone, 1956, pp.336 以下)。保罗更多走一步,他根本不把他们带进犹太的律法上去,他自己变成好像没有律法的人。这并不是说他做个无法无天的人;他不是没有律法,他乃是在基督的律法之下。他非常强烈地否定犹太律法的束缚,但他也同样强烈地归服事奉神的道德准则。他没有为基督教设立“新的律法”,他乃肯定地表示,作为神的仆人,他要有合宜的生活表现。只要在事奉上可行的,他会依从外邦人的惯例,为要得外邦人。

22.这一段讨论的,明显流露出保罗对软弱的人的柔情关注。不过,与上述的犹太人外邦人不同,这些软弱的人已是基督徒。他得着他们的用意不同,是要使他们更刚强,或使他们不致跌倒。他尊重他们所拘泥的,依顺他们而行事,为要帮助他们。一句总结说向什么样的人,我就作什么样的人这当然不是说他行为毫无准则。有时当原则不合时,他赴汤蹈火面对逼迫,也在所不惜;但当与原则无关时,他尽力迁就与人相合。他把个人的喜好完全降服在大前提中,就是“总要救些人”。H. Chadwick 从这些事上,看出保罗“思想的弹性宽宏得惊人,在左右为难,要竭尽心思处理的事件上,不会固执一成不变”( NTS , 1, 1954~55, p.275)。

23.保罗行事为人,以福音为大前提。福音的得失最要紧,不是传道者的得失。不过,他也并非不管自己的需要,他也同得这(福音的)好处。虽然如此,他仍想及别人,因为同得,有伙伴的意思。

4保罗的自制

希腊时代,运动竞赛十分普遍;仅次于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哥林多地峡的竞赛,每两年在哥林多举行。保罗经常以体育竞赛来作比喻。

24.赛跑中只有一个胜利者,所以每个参赛的人都要竭力争取。获胜并不只在乎竞赛的起步。这个比喻当然不能与基督徒的道路完全吻合,因为许多人得救,并不是只有一个胜利者。不过,保罗的重点是在信徒要像竞走的人,必须竭尽所能。

25.较力争胜原字是 ago{nizomai ,“agony”、“agonize”两字就是从此而出,表示竭尽心力,绝非半条心的敷衍。每个竞赛者都要受严格的操练十个月,其间“诸事都有节制”(AV)。经过这一切之后,他若获胜,就可得一个能坏的冠冕(在哥林多地峡运动大会,用的是松枝的花冠,后来改用芹菜,到了第一世末,又再用松枝; SPC , p.101)。信徒期待的比这些更有价值,是不能坏的冠冕(。运动员为了暂时的奖赏,甘受极度的自制锻炼,对信徒不冷不热敷衍塞责的事奉能度,是明显的愆责。运动员禁制许多理当享受的乐事,同样信徒也要禁制任何妨碍属灵长进的事,不单是明显的罪恶。

26.下面继续用竞赛的比喻。保罗并非一个不知终点何在的运动员,也不是打空气的拳手(指打影子或打不中对手)。保罗的信仰是有目标的,他把一切投注在明确有力的事奉上。

27.保罗不容让肉身的喜好束缚自己。他描述自律的方法十分生动,攻克己身译自 hypo{piazo{ 是斗拳的动词,意思是“给他一个黑眼”。再加上叫身服我(令它做我的奴役),可见保罗克制肉身的彻底,绝无疑问。不过,这并不是说他视肉身为邪恶,这并不是基督教的观点。他乃是强调必须控制身体。弃绝译自 adokimos ,即“经不过考验”;用来表示运动会中落选的人。保罗并不是怕失去救恩,而是怕不能满足主的心,蒙受亏损(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我不是自由的吗?我不是使徒吗?我不是见过我们的主耶稣吗?你们不是我在主里面所做之工吗?」

哥林多人是保罗在主里作的工,意思是“叫他生长的”是主,不是工人。参加尔文,“我们谈及工作果效的时候,必须时常记住,把全部称赞归给神。”保罗不但见过复活的耶稣,而且主分派他作使徒的工。

——《丁道尔圣经注释》

】『你们不是我在主里面所作之工么?』保罗是神的工人,他与神同工,并不是他去为神作工,乃是先让神将基督作进来在他里面,然后将他由启示所认识的基督出去告诉人。工作还是神自己作的,人不过述说神所作的而已。所以保罗对哥林多的圣徒说,『你们不是我在主里面所作之工么?』意思就是你们得在主里,是我将我所认识的基督传给了你们,叫你们也得着就是了。―― 倪柝声

】「假若在别人我不是使徒,在你们我总是使徒。因为你们在主里正是我作使徒的印证。」

“他们若否定他的位分,则同时废弃了自己的位分”(康哲民注1节 )。没有人像保罗与他们有这样的关系的了,他们就是他们作工果效活生生的见证,印证在当时文盲时代是很重要的东西。在泥土、蜡,或别的物质上压下的印记,是归属的记号。印记人人可见,人人知其意义。印记成了证实的凭据。哥林多人是保罗带领归基督的,因此,他们就是保罗作为使徒的标记(“我作使徒的证书”顾思壁 )。他们作了基督徒,就足以证实这一点。

——《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对那盘问我的人就是这样分诉。」

这句话在希腊文可以用来接承上文,但也可以用来连接下文。近代译本中多半同NIV译本一致,用来连接下文;可是这一句其实与上句更配合。下句其实并不印证保罗的使徒身分(见1至2节 );只说明他使徒身分被接纳之后,所带来的后果。apologia译作分诉,是对控罪辩护的法律字眼,盘问也是法律字眼。两个我(my、me )字都具强调语气。

——《丁道尔圣经注释》

】「难道我们没有权柄靠福音吃喝吗?」

权柄(exousia )在哥林多人曾用过(自由 )。上一章论到吃某些食物的问题,保罗在此可能想提醒他们,他在这一切事上是有十足权柄这样做的。不过,依上文下理看来,吃喝应该是指“靠教会的供养”而言;主要是维生的权利这方面的意思。保罗不肯用这权柄,并非承认自己不够资格。这里用复数也许是书信的句法(与“我”相同 保罗书信上的我们 很难断定是否包括他以外的人 )。不过,前面几节用单数,这里转为复数,有人认为他把其它人包括在内(特别是巴拿巴 )。

——《丁道尔圣经注释》

】「难道我们没有权柄娶信主的姊妹为妻,带着一同往来,彷佛其余的使徒和主的弟兄,并矶法一样吗?」

这里乃是申明使徒有权娶信主的姐妹为妻,一同出外工作;也就是说,已婚的使徒可带妻子同行,由教会供给所需用的。彷佛其余的使徒,表示大部分使徒是已婚的(似乎是理所当然的 )。保罗特别提出矶法(彼得 ),作为有力的例子。主的弟兄最自然的解释,就是约瑟和马利亚的儿子。有人认为是约瑟前妻的儿子,或耶稣的表兄弟,证据都不足够。不过,作这样假设的人显然认为马利亚生耶稣以后再有儿女是不大相宜的事。可是弟兄两字经常出现,并没有加任何脚注,则与这见解相违。

——《丁道尔圣经注释》

保罗是一生独身的人,抑是丧偶的人?】

对此事有两种不同见解:

一、保罗是为主而守独身,是毫无疑问的,因为圣经没有提及他有妻子,他清楚对哥林多人说:他可以娶妻一同周游布道,但他不结婚,表示他愿意独身。他在司提反殉道时,仍是少年人 )。之后,他在大马色路上悔改归主,接着是为主传道及到阿拉伯去灵修 )。在他传道的路程中,与他同行作书记的医生路加在使徒行传中并未提及保罗家庭的事。保罗在此提及彼得有妻子,彼得有岳母 )。保罗曾有三个属灵的儿子,即提摩太 )、提多 )和阿尼西母 ),但并没有任何经文说明他有妻子和肉身所生的儿女。

二、有人以为保罗是一个早年丧偶的人。所以在他的传道历史中未曾提及他的妻子。有人劝他续弦,所以他对哥林多教会说娶信主的姊妹为妻,但他未如此实行,宁愿终身不再娶,可以专心为主工作。

保罗的一根刺,可能是因为丧偶及无终身伴侣而痛苦 )。

保罗对加拉太人说他身体有疾病(眼疾 ),可能是因为新近丧偶,悲哀以致有眼疾 )。

保罗可能有一新的对象“非比女执事”,但他并无意与她结婚

保罗是一个法利赛人,法利赛人重视神的命令“生养众多,遍满地面” ),所以每一法利赛人必须结婚纔能入党。保罗既然是法利赛人,一定是结过婚后来丧偶的。

以上第二说可称为怪论,最后一点则并无犹太人的“口传法令”足以证明,只是臆测而已。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独有我与巴拿巴没有权柄不做工吗?」

独有是单数的,似乎巴拿巴是随后想起才加上去的。保罗说只有他和巴拿巴两个使徒(巴拿巴作为使徒的经文 是传道时不受供养的。这样看来似乎其它人的惯例,是靠此养生的。

——《丁道尔圣经注释》

】「有谁当兵自备粮饷呢?有谁栽葡萄园不吃园里的果子呢?有谁牧养牛羊不吃牛羊的奶呢?」

保罗用人世间三种不同的活动,表示他本有这权柄的。兵士、种葡萄园的人、牧人,全从职业维持生计,引申出基督使徒也可以这样做。留意三者不同的位分:兵士一般是受薪金的,种葡萄园的可能是园主,而牧人多半是奴隶。可是,全都靠职业维生。

——《丁道尔圣经注释》

】「有谁当兵,自备粮饷呢?有谁栽葡萄园,不吃园里的果子呢?有谁牧养牛羊,不吃牛羊的奶呢?」

我们的眼睛,乃是专一的仰望神。我们一切物质上的需要,乃是向祂陈述,因为是祂感动祂儿女们的心,来应付这些需要。是的,工人得工价是应该的。主也命定那些传福音的人,靠福音养生。但我们需要好好的自问,我们是谁的工人?如果我们服事人,那我们当然可以仰望人来供给我们。如果我们是神的工人,那么,虽然祂可以通过我们的同人来应付我们的需要,但我们却应该单单的仰望祂而不作他顾。如果我们的呼召和使命是从祂而来的,那么祂会负起全部责任,来应付我们因顺服祂行事而产生的各种需要,而我们也无需查究祂要用什么方法来履行祂的责任。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13~14】

这两处的话,说出正常事奉的光景――一边事奉,一边享受丰满的基督。『粮饷』、『果子』、『奶』,都是说出基督里的丰盛供应。这是慈爱的神对所有服事祂者的命定,连牛都顾及了,何况我们呢?――『难道神所挂念的是牛么?不全是为我们说的么?』所以我们若是在事奉中,只觉劳苦,不觉享受;只有工作,没有摸着基督的丰满;只传福音给别人,自己却没有享受基督福音的实际;那真是连牛都不如,何等令神伤心。

――《读经指引》

】「我说这话,岂是照人的意见?律法不也是这样说吗?」

用me开始,表示答话该是否定的。保罗用各种人间操作来作比喻,他说并不是只从人智慧的角度而说(不是照人的意见 ),他可以从律法中找到印证(这话的答案该是“正面的” )。犹太人一般仅以旧约前五卷书为律法,但有时也放松点包括全部圣经。不管指哪部分,律法总是代表权威。

——《丁道尔圣经注释》

】「就如摩西的律法记着说:“牛在场上踹谷的时候,不可笼住它的嘴。”难道神所挂念的是牛吗?」

古时以色列人用牛来打谷,牲畜踹踏在谷米上,就把谷壳从谷粒上去掉。然后一齐向空扬起,糠被风吹去,重的谷粒就落下来。律法上说明,牛在踹谷时,不可笼住牠的嘴,表示牠可以一边吃。难道神所挂念的是牛么?这问题,答案该是“否定的”。这并不是说,保罗觉得神不挂念牛的需要,也不是说这节经文与牛无关。要记住,这节经文出现的段落是关于人的,不是动物;所以起初也可能是用来寓意的了。既然如此,拉比们就更可以用这节经文,坚持既然适用于牛,就更适用于人了(《他勒目》 BM88b )。保罗正是这样引用,他指出这句话应用的重点何在,根本不是在牛。这乃是个原则;工人得作工的工价,应用在牛身上,也应用在使徒身上。

——《丁道尔圣经注释》

】旧约都当作如是解。―― 倪柝声

】「我们若把属灵的种子撒在你们中间,就是从你们收割奉养肉身之物,这还算大事吗?」

前面的子句表示条件已符合了:“我们若……撒在你们中间”。保罗所撒的,就是在哥林多传的道,建立了教会。虽说撒种,其实他也在其中有点收割。他实际上作工的性质,在这里并不重要;他关注的是,谁作工耕耘就该得收获的庄稼物。保罗在属灵事上为他们劳苦,就有十足权利享受物质的收获。

——《丁道尔圣经注释》

】「若别人在你们身上有这权柄,何况我们呢?然而,我们没有用过这权柄,倒凡事忍受,免得基督的福音被阻隔。」

保罗用阻隔一字很不寻常(新约只在此用过 )。意思是“插入”,在敌军进攻的路上,阻挡去路。保罗不作任何事阻挡福音迈进的通路。

——《丁道尔圣经注释》

】「你们岂不知为圣事劳碌的,就吃殿中的物吗?伺候祭坛的,就分领坛上的物吗?」

你们岂不知,表示他们本该知道的。在圣事上劳碌的,从其中维生,这是人所皆知的;更明显的,是那伺候祭坛的(伺候是“坐在旁边”的意思 代表惯常的服事 ),就得以分领坛上的祭物

——《丁道尔圣经注释》

】「主也是这样命定,叫传福音的靠着福音养生。」

主也是这样命定,叫传福音的靠着福音养生。其实,主的命令中并没有记载有这样的话;其中一句可能相关,又或保罗当这句是类似的话:“工人得工价是应当的”。Theissen认为保罗避开不受“神圣的贫穷”,会被人指他对神的恩惠不够信心,因为真正的使徒可以两袖清风,靠赖神供给日用所需的(Theissen p.43 )。保罗不同意,他视神圣贫穷为一种特权,而不是必须条件。

——《丁道尔圣经注释》

】祭司作为一种被利用的口实。平常一个犹太人的家庭一星期最多只吃一次肉,而祭司则肉吃得太多了,形成一种职业病。他们的特权,奢侈的生活,贪心是尽人皆知的;保罗,知道这一切事。他知道他们利用宗教以自肥;他决定他自己走到另一极端,不取任何东西。

】「我若甘心做这事,就有赏赐;若不甘心,责任却已经托付我了。」

misthos,赏赐,一字是没有恩惠的意味的,只表是“工价”,是当得的。保罗无功可领,他只是完成了应当做的,不过是个“无用的工人”。责任已经托付(oikonomia ),见的“管家”(oikonomos )。保罗是向神负责的;他必须承担神交托他的使命。

——《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虽是自由的,无人辖管,然而我甘心作了众人的仆人,为要多得人。」

这番惊人的话,十足表达出保罗如何毫无保留他放弃权利。他是个自由人(以他罗马公民身分为荣 ),却甘心作了众人的仆人(尤其是对这些哥林多人 ,好使他能多得人。

——《丁道尔圣经注释》

】真爱主的人都有这经历。―― 倪柝声

】「向犹太人,我就作犹太人,为要得犹太人;向律法以下的人,我虽不在律法以下,还是作律法以下的人,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

保罗原可以摆明他犹太人的身分,但这里他说作犹太人。他与基督的关系是最首要的,因此他看自己不在律法以下(摩西的律法 )。对他来说“基督是律法的总结”;信徒“不在律法之下,乃在恩典之下”。可是当他接触犹太人的时候,就依从他们行事的习惯,以致他可以得着律法以下的人。其中的例子就如他吩咐提摩太受割体,还有他参与犹太人“洁净的礼”。他一向尊重犹太人对律法的谨慎,他并不一味叫他们要放弃守律法,他乃要他们放弃对守律法的信赖。他们该信赖的是基督。

——《丁道尔圣经注释》

】「向没有律法的人,我就作没有律法的人,为要得没有律法的人。其实我在神面前,不是没有律法;在基督面前,正在律法之下。」

没有律法的人是外邦人,是20节所提那些不受律法规限的人。保罗按他们的地步接触他们。D. Daube指出犹太人的拉比如希列(Hillel )等,也尽量把律法繁琐要求降低,以求得着人归入犹太教(The New Testament and Rabbinic Judaism- Athlone-1956- pp.336以下 )。保罗更多走一步,他根本不把他们带进犹太的律法上去,他自己变成好像没有律法的人。这并不是说他做个无法无天的人;他不是没有律法,他乃是在基督的律法之下。他非常强烈地否定犹太律法的束缚,但他也同样强烈地归服事奉神的道德准则。他没有为基督教设立“新的律法”,他乃肯定地表示,作为神的仆人,他要有合宜的生活表现。只要在事奉上可行的,他会依从外邦人的惯例,为要得外邦人。

——《丁道尔圣经注释》

】「向软弱的人,我就作软弱的人,为要得软弱的人;向什么样的人,我就作什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

一句总结说向甚么样的人,我就作甚么样的人这当然不是说他行为毫无准则。有时当原则不合时,他赴汤蹈火面对逼迫,也在所不惜;但当与原则无关时,他尽力迁就与人相合。他把个人的喜好完全降服在大前提中,就是“总要救些人”。H. Chadwic祂从这些事上,看出保罗“思想的弹性宽宏得惊人,在左右为难,要竭尽心思处理的事件上,不会固执一成不变”(NTS- 1- 1954~55- p.275 )。

——《丁道尔圣经注释》

『向甚么样的人,我就作甚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这话告诉我们,在行动上,应当尽量迁就人,目的只在供应基督的救恩。这该是我们一切生活为人的准则。

――《读经指引》

要救些人「凡我所行的,都是为福音的缘故,为要与人同得这福音的好处。」】

我们的责任是重大的,我们的生活行为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关系到别人的前途,得救和灭亡的问题。在这里保罗提到「我向什么样的人,就作什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他遇到任何人,都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救些人,使人同得福音的好处,一同得到主的救恩,免沉沦灭亡,享永福,这该是何等重大的责任,也是何等荣耀的使命。如果能救一个人,他在永世里要多么欢喜、快乐、感谢、赞美主。

为此我们对任何人当有好的行为,给人以好的印象,不要得罪人,绊倒人,应当同情人,帮助人,服事人,不惜作人的仆人,设身处地地替人着想,尊重人的地位,了解人的情况,来俯就人,留心去作众人以为美的事(罗1216-17 )。特别需要谦卑,忍耐,与人和睦,更重要的是有爱人的心,首先是爱人如己,甚至舍己爱人,像主一样。

先能得到人的心,再用口传福音才有效,没有行为的见证,只用口作见证是没有多大用处的,反而使人怀疑所讲的是虚假的。因为在我们身上不能证实所传讲的福音真理。我们一生之中究竟救了多少人,或是几乎一个人都没有,那不但是太可怜了,也是太错误了,表明生活行为毫无见证,从不关心别人的灵魂,将来自己也要受到极大的亏损,惟有能救一个人是最快乐,有福的事。

──《每日天粮》

『你们也当这样跑,好叫你们得着奖赏。』这样跑,就是存着得奖赏和争胜的心去跑,如此方能得奖;如果一个人下场就没有争胜的心,他如何能取得胜利呢﹖―― 谢模善

跑得奖赏「你们也当这样跑,好叫你们得着奖赏。」】

今天在全世界预备参加各种比赛的人多极了,都在那里较力、斗智、争胜、赢利、得名。但所得的好处仍是太少,太小了。有人用尽一生的心力, 并不一定成功,从属天的眼光看来,那不过如捉影捕风,毫无价值。

但有一种是真正的赛跑,是神所指定的,跑得好的人,要得到极大的奖赏,不朽坏的冠冕,永远的荣耀,这都是我们所要参加的。保罗及历代古圣也都参加了,竭尽一生的精力,惟恐不逮,所以不只是走,而是快跑(来121 )。

这究竟是一条什么跑道呢?怎样能跑好呢?(提后47 )保罗提到是有标竿的(腓314 ),不是乱跑,乃是一天比一天离标竿近,就是向那里跑,跑得越快越好。这样离世时就能够跑尽。这标竿不是别的,乃是基督自己和祂的十字架,天天效法基督(林前111 ),特别是效法祂的死(腓310 ),来舍己顺服神(腓28 ),爱人(约壹316 )。这只有借着里面基督的灵来引导,用信心来仰望,死而复活的主(来122 )。天天遵行神的旨意,才能快快地达到(来1321 )。

──《每日天粮》

一个人一得救之后,神就把他摆在一个路程里去奔跑。基督徒的一生,乃是一个赛跑。这个赛跑,并不是为着得永生,并不是说赛胜的人才能有永生;反之,乃是已经得永生的人才能赛跑。这个赛跑的结局,就是有的人得着冠冕,有的人得不着冠冕。―― 倪柝声

保罗可能参加过奥林匹克运动会(今称为世界运动会 最早溯源于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年会 )为选手,圣经中有无此种象迹?】

保罗曾数次提及类似运动员的事情:

一、赛跑 )。作有目标的赛跑 )。

二、较力(即今日的摔跤 )。摔跤者必须遵守多种节制的规则。

三、斗拳 ),必须击中对方,不是打空气。

这些参加运动会项目的人,大家都希望得奖赏,不过他们所得的只是用橄榄树叶所编成的圆圈戴在头上,几日间就会凋谢毁坏,保罗称之为“能坏的冠冕”。

保罗所提及上述这些运动项目时说:“我奔跑,我斗拳”,他很可能是一名从大数被选的运动选手,参加过这些运动会的运动。

四、还有,他也可能在以弗所和别人一样参加过“斗兽”的危险运动项目 )。他曾对提摩太说,“他曾从狮子口中被救出来” )。那是在以弗所圆形的斗兽场中每年一次举行的惊人的运动会。许多人与狮子搏斗,胜者得荣,败者丧身,当时以弗所的斗兽运动会是为挑选罗马军中勇士的一种方法。

当时在希腊举行的运动会不只一种,除在奥林匹村举行外,并在普提亚(PYTHIA )和努米亚(NUMEA )举行。前者所颁发的冠冕是用月桂树叶编成,后者是用荷兰芹菜叶所编成。这三个运动会统称为“地峡”运动会(地峡即两海之间的狭窄地带与大陆相连者 )。

这些运动员,要在举行运动会前接受半年到一个月的严格训练。参加比赛前一个月,所有运动员选手要在指定的运动场所练习比赛,同时接受种种“节制”的训练,例如早眠早起,禁止情欲及发怒,进用指定的饮食,在外散步只能作短距离的徒步行走等。当他们获得胜利、头戴各种不同的冠冕回家时,沿途民众均向他们致敬。回到本城时,当地人会将他们抬起来游行一番。更有些小城市的长官下令在城墙上凿穿16尺高大洞,让胜利者从该处人城,并为他举行向假神的感谢祭。他们凿穿城墙,表示该城有一胜利的运动员,不必用城墙来保护城中居民了。

保罗以这些哥林多人非常熟悉的运动会项目来说明属灵的斗争,他们一听便明白。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凡较力争胜的,诸事都有节制,他们不过是要得能坏的冠冕;我们却是要得不能坏的冠冕。」

较力争胜原字是agonizomai,“agony”、“agonize”两字就是从此而出,表示竭尽心力,绝非半条心的敷衍。每个竞赛者都要受严格的操练十个月,其间“诸事都有节制”(AV )。经过这一切之后,他若获胜,就可得一个能坏的冠冕(在哥林多地峡运动大会 用的是松枝的花冠 后来改用芹菜 到了第一世末 又再用松枝 SPC- p.101 )。信徒期待的比这些更有价值,是不能坏的冠冕。运动员为了暂时的奖赏,甘受极度的自制锻炼,对信徒不冷不热敷衍塞责的事奉能度,是明显的愆责。运动员禁制许多理当享受的乐事,同样信徒也要禁制任何妨碍属灵长进的事,不单是明显的罪恶。

——《丁道尔圣经注释》

冠冕是甚么呢?冠冕就是国度的代表,冠冕就是作王、掌权、得荣耀的代表。得着冠冕,意思就是得了国度,与主耶稣一同作王、掌权、得荣耀。冠冕乃是国度的记号。基督徒的言语、行为、思想、生活、一切,都与他将来能否得到国度有关。不来奔跑的人,是自己断定自己不配得国度;奔跑不好的人,乃是自己耽误自己得国度。―― 倪柝声

】『凡较力争胜的,诸事都有节制。』一个较力争胜的人,他要力胜别人,必须先胜过自己的贪睡、贪食,由节制中操练出来的力量,才能与别人较力争胜。―― 谢模善

得能坏的冠冕与不能坏的冠冕何意?】

答①能坏的冠冕——原系起源于公元前七七六年的古代希腊半岛奥林比亚Olympic Games运动会,奥林比亚位于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之伊利斯州(Elis ),为一小平原,那里有丢斯神殿(参一六二题 ),当时的希腊人为祭祀主神丢斯,在祭典中同时举行赛跑大会,在比赛中获胜者所得的奖品,是用橄榄树枝叶编成的环冠戴在头上,此后每隔四年举行一次祭神竞技的赛会,比赛的选手胜利者得了这样用树叶做的环冠,不过几日就会枯干毁坏了,因此保罗称它为能坏的冠冕,他以哥林多人所熟知的这样运动会得奖的事,来取喻于信徒在属灵程的道路上,其争战与赛跑得胜的目标

②不能坏的冠冕——乃指神所赏赐基督徒的冠冕,就是天上即永生公义的,享有永远荣耀的冠冕。保罗之意,是以自勉勉人之志,举出那些赛员为世上属地的短暂荣誉,能坏的冠冕,尚且如此竭力牺牲,竞赛追求,何况基督徒为天上属灵的,不能坏的,永远的冠冕,岂不更当牺牲,努力追求,以致得着神所赐的这个奖赏么?(参四三五题 )。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怕被弃绝「免得我传……给别人,自己反被弃绝了。」】

保罗很怕一件事,就是传道给别人,自己反被弃绝了。这并不是不可能的,主耶稣说过,「当那日,必有许多人来对我说。主阿,主阿,我们不是奉你的名传道,奉你的名赶鬼,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么?」(太722 )但被主否认,叫他们离去。这实在是太可怕的事,一个传道人竟被主弃绝,并不是他讲的道理错,乃是他的行为错。像保罗所说的,如果他没有攻克己身,叫身服他,就要被弃绝。

圣经告诉我们,神对我们的要求是严格的,不可以随便的。以为大体上过得去,没有犯什么大罪就可以了,那是完全错的。将来极大的分别就在这里,就在于谁认真努力追求,谨守主道;谁对主疏远,对主的道轻忽;谁攻克己身,顺服圣灵;谁随从肉体,求己喜悦;谁全心为主工作;谁有私心混杂在内。

那时将有传道给别人的人,自己被弃绝,不是沉沦灭亡,却是被关在国度,荣耀之外,得不到赏赐和尊重。那时的羞愧,损失,痛苦是无法忍受的,他情愿再回到地上来,丢弃一切,牺牲一切,忍受一切;但一天也不能重度,一点的机会也不再有,那时只有痛苦,悔恨,失望了。

──《每日天粮》

「恐怕……自己反被弃绝了。」】

保罗是否被弃绝在神爱的同在之外,进入黑暗中咬牙切齿呢?当然不!他不是说过没有什么课与基督的爱隔绝吗?所以这简直没有可能,他知道基督身上的肢体是不能分割的,属于祂的羊必不灭亡。

但是使者明明说到受弃绝的可能,他怕将竞赛的规律宣布之后,自己反而得不着奖赏。这奖赏是什么呢?那一定是赦罪之恩或永生,因为这些不是靠我们努力可以赢得的。这既不是出于行为,只是主耶稣基督的恩赐。那么我们只有从上下文来看,必指得福音的奖赏,引人归主那种有福的喜乐与冠冕。

所以我们在这一方面不可失败,我们要别人作,自己却作不到。我们不可捧着一些枯叶来朝见主,我们并没有被弃绝。以扫失去他长子的名分,摩西失去进应许地福分,扫罗丧失建立王室的机会,我们也可能完全无法挽回地失败。神帮助我们警醒祷告,将身体真是要来攻克,使身制服,这样才不致被弃绝。

── 迈尔《珍贵的片刻》

攻克己身与苦待己身的分别】

问:苦待己身与攻克己身有甚么分别?保罗无论在甚么景况下都得了秘诀,他是怎样对待己身?

答:苦待己身是指拒绝身体上合法的需要;这样的人并不一定更属灵。有一位弟兄,在冬天洗脸不用热水,衣服穿得很少,这是苦待己身。另一位姊妹请我去吃饭,她烧的菜味道很怪,我问她这是甚么缘故?她回答说,「我们要苦待己身,来表明属灵;如果吃得好,就是叫肉体有享受,这样的人就不能属灵。所以我不作好味道的菜,来叫自己的肉体有享受。」基督徒在地上固然不该贪享安乐、贪食美味,但是也不必故意烧出怪味的菜。

甚么是攻克己身呢?攻克己身就是不叫身体上合法的需要拦阻我的灵性;这样的人乃是真属灵的。攻克已身的意思是说,我身体上有合法的需要,但为?主、为?主的工作的缘故,在必要的时候,我放弃这些要求。一个基督徒如果凡事必要合乎他的需要,这样的人必定没有学过攻克己身的功课。有一次我和一位弟兄出门,在一个人家中作客,上桌吃饭的时候,他的筷子一直在盘子里翻来翻去,拣自己爱吃的菜。那一次与他出门之后,我有十几年不再和他一同出门。这样的人就是没有学过攻克己身,叫身服我的功课。

苦待己身是说,身体上虽然有这个需要,但是你不接受它的要求,你特意去违反身体的律,这是偏了;另一面,一个人如果从来没有学过攻克已身的功课,他在主的手中也没有多大用处。有一次我和两位弟兄一同出去工作,这两位弟兄很活泼,传福音、帮助人都很火热;但是他们到了一个时候,就不行了,怎么拉都拉不动。他们在午饭以后,一定要午睡。有人来找他们交通,有事情请他们帮忙,他们一概不理。我要他们作一点事,不但用口劝他们是劝不动;就是用手拉他们,也是拉不动的。这就是体贴肉体,自怜自爱,没有学好叫身服我的功课。

中国的道家和佛家,都有苦待己身的思想;苦待己身不是圣经的思想。保罗所说的「叫身服我」,乃是用他的身体来为他效力,他能叫他的身体服事他,而不受他身体的控制。叫身服我的意思就是,灵性不因身体的需要而受拦阻。冬天一定要用热水洗脸的人,是没有学过叫身服我和攻克已身的功课。一面,我们不要去破坏身体的律,要顾到它的需要;另一面,我们的身体仍然要在灵的管治之下。有的人吃饭一定要吃饱,一点不能挨饿;有的人睡觉一定要睡足,睡眠一点不能少;有的人爱干净,不能忍受一点脏乱;有的人一定要睡软床,硬的木板床就受不了。这些都是没有叫身服我的人。凡灵里愿意,而身体软弱的人,都是没有学会攻克已身的功课。这样自爱的人,在神的手中没有多大的用处。我们要求神怜悯我们,叫我们学习攻克已身、叫身服我的功课。── 倪柝声

【林前九章综合】本章说到使徒虽有福音的权柄――『靠着福音养生』(14 ),却宁愿放弃。这是因为:(1 )他不愿违背神恩典的原则――『叫人不花钱得福音』(18 )。福音乃是神的恩典,是白白赐给,毫无代价的。虽然蒙恩者应该为传递恩典者有所摆上(11 ),但使徒宁愿放弃这份权利,为要更澈底的表明,神在基督里丰盛的恩典,都是不需人的代价,也是远超过人的代价所能换取的。(2 )他受基督的约束――『其实我在神面前,不是没有律法;在基督面前,正在律法之下』(21 )。虽然他一开头就说,『我不是自由的么?我不是使徒么?…难道我们没有权柄靠着福音吃喝么』(1-4 )?但他却在深处受到基督的约束,被他所认识的基督所控制;连别人可以作的,最合法的,也不可以作。(3 )他受奖赏的吸引――『我们却是要得不能坏的冠冕。所以我奔跑,不像无定向的;我斗拳,不像打空气的』(25~26 )。他之所以肯这样劳苦、牺牲、奔跑、奋斗,乃是因为受到前面神所要赐给他那荣耀奖赏的吸引。这奖赏不是别的,正是神从上面呼召他,要他得着的那丰满的基督。因此这奖赏成为他一生追求的『定向』,这奖赏也是他最终荣耀的『冠冕』。

――《读经指引》

例证

】保罗第二个宣称是他的工作是有效果的。哥林多信徒自己可作证明,他称他们为印证。在古时,印是非常重要的。当榖或枣或这一类的货物运出之前,最后所做的一件事,就是在包装上加上封条与印,表明包装的东西是可靠的,正如报单上所写的一样。在写遗嘱的时候,必须密封,加上七印;在开启的时候,七印必保持原状,不然的话这遗嘱在法律上就成为无效。印就是可靠的保证。哥林多教会这一件事实,是保罗为使徒的保证。最后,一个人认识基督的证明是他能带领人到基督那里。传说,有一个年青的兵士,痛苦的睡在医院里。当南丁格尔(FlorenceNightingale )弯?腰服事他的时候,他说,『你对我就是基督。』一个人对基督教信仰最好的证明就是他帮助人成为一个基督徒。

】保罗可以享有教会供养的权利。不但他自己,就是他的妻子也有此特权。在事实上,其他的使徒是接受这种供养。希腊人轻视劳工;希腊的自由人不愿意用手劳作。亚理斯多德(Aristotle )宣告所有的人分为两类──文化人及伐木,汲水,终身以劳力服事人的人。后面一类的人不应当接受教育。苏格拉底(Socrates )和柏拉图(Plato )的敌人抓住他们的把柄,因为他们教授却不收钱,这足以表明他们的教训是不值钱的东西。的确的,犹太的拉比是教授不受酬报的,因此他们要有另一种职业以养生;不过就是这些拉比细心的谆谆教诲没有比供养拉比的积德更大。如果一个人想在天上得到舒适的地位,没有比供养拉比的需要更好的办法。不论在那一方面,保罗都有享受教会供养的权利。

大保罗】

在伦敦西北角有一个著名的大教堂,塔顶上挂着一个巨型的时钟,大家都知道它名为「大保罗」

,因为钟上刻了一行字:「我若不传福音就有祸了!」

这些字不仅是刻在钟上,更应该刻在每个人的心底。主在升天之前,命令门徒去「传福音」「去招聚万民」来作主的门徒。假如我们在使徒行传读彼得的第一篇证道词,或读司提反在殉道前所说的话,或是保罗关于赎罪的论文等,其中心论点都是一样。都提到主的死、埋葬、复活、升天、和不久的再临。他们都知道主的救恩是我们对抗罪恶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武器。

一位年老的农人有一次对牧师说,「我看见公布栏中的一张公告说在最近的一次会议中,你演讲『如何使人上教堂』的题目,我觉得很奇怪。我没有听过农人大会讨论类似如何使牛带犁的题目。我们聚会时,只研究它『最好的饲料』等等问题。」这位年长的弟兄的确指出了一项真理。如果上帝的话忠实的传达出来,饥渴慕义的人,自然而然就会来听道的。

——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西班牙的伟大圣徒及神秘主义者,卢勒(RamonLull )告诉我们他怎样成为一个宣教师。他起初度?浪荡享乐的生活。有一天,他一人独在,基督拿?他的十字架,对他说,『为我背这十字架。』他拒绝接受。又一次,他在一所大教堂的宁静中,基督来,要他背十字架,他又拒绝了。在一个孤独的时候,基督第三次再来。这一次,卢勒说,『他拿起他的十字架,向我一望,就把它放在我的手里。除了接受它,把它背上之外,我还能做甚么呢?』保罗会这样说,『除了宣扬基督的福音以外,我还能说些甚么呢?』

】有一位美国的名教授,在他退休的时候,他在演词中感谢学校当局付给他薪金,其实他很喜欢这份工作,甚至为求得这份工作,自己出钱,也是愿意的。这并不是说一个人必须工作不受报酬;某些事他必须要接受报酬;不过他必须注意他不可以把金钱的报酬作为主要的目标。他不应当把工作以赚钱为目的;工作乃是服务的机会。一切不是为己;乃是为上帝的缘故,服事他人。

】史伟策(AlbertSchweitzer )描述他获得最大喜乐的时刻。有一个病痛很厉害的病人被送到他的医院来。他安慰这病人,告诉他,他要使他安睡,然后施行手术,他会痊愈。在施行手术后,他坐在病人的旁边,等候他苏醒。渐渐的他掀开眼睛,充满了惊异快乐,轻声说,『我一些也不痛疼了。』那就是最大的喜乐。在这里,没有一些物质的报酬,只有在心灵的深处获得深深的满足。

弥补一个人破裂的人生,带领一个歧途的人回归正轨,医治一个创痛的心,引领一个灵魂归向基督──这一切都非金银的报酬所能衡量的,其喜乐是无可比拟的。

】包斯威尔(Boswell )在某一处地方,请到『善于相处的艺术』。约翰生博士却获得了这艺术的真髓,因为他不只是一个善于辞令的健谈者,他也是一个善于倾听他人谈话,善于和任何人相处的人。他的一个朋友谈起他有一种技巧能够『引领人们讲说他们喜欢的事,并且能和他们谈得头头是道。』有一次一个乡村的牧师向施拉尔(Thrale )夫人的母亲谈起他教会里的人说起话来,没有风趣。他埋怨说,『他们老是讲些小牛。』那老太太说,『约翰生懂得怎样谈论小牛。』对乡村里的人,他就做乡村里的人。林突(RobertLynd )指出约瀚生怎样与乡村牧师讨论犬的消化器官;与舞蹈老手谈说舞蹈;他怎样谈说农场管理,葺屋的方法,制成麦芽糖的过程,制造火药,制革法。他请到约翰生『随时准备,将其全部精神灌注于别人的兴趣中。他是这样的一种人:喜欢与眼镜制造商讨论眼镜的制造,与律师讨论律法,与养猪者讨论猪只,与医生讨论疾病,与造船匠讨论船只。他知道在谈话中,献出自己比领受更为有福。』

冠冕】经文:“……他们不过是要得能坏的冠冕,我们却是要得不能坏的冠冕”
多少英雄为要得到冠冕而战死沙场,多少伟人拜倒在闪金的冠冕之下而丧失品格。冠冕是人心目中的荣耀和权柄。
现今在德国米兰山的一个村镇天主教堂之中还放着一顶欧州最古老的“铁冠”,这顶冠冕原来是伦巴地国王戴的,最后一个戴的是赫赫有名的拿破仑,当一八零五年五月拿破仑在米兰地方召开了一个庄严的军事会议,他把这顶铁冠戴在自己头上,口中还诵着骄傲的宣辞“上帝已将这铁冠给我戴了,凡有谁摸这冠冕的有祸了。”但事与愿违,不出几年拿破仑的铁冠终于被英国的公爵军队打落于地。
在苏格兰爱丁堡行宫,藏珍楼里有一顶用黄金作的,罗怕、布罗斯英雄冠冕,这顶冠冕的黄金是苏格兰贵族妇女们将自己的钗钚,首饰献给当时的作战英雄罗伯、布罗斯而铸成的,但戴它的人早已死了。
在德国亚亨,爱斯拉沙伯天主堂内,也有一顶冠冕,戴过的人至少有三十个,这些人戴着它经胜利,遭患难,受困苦,直到失败与死亡,其中戴过它的有一个就是查理曼大帝,他的坟墓就在这顶冠冕的附近。似乎说明二者的距离并不太远。
法国巴黎卢维尔收藏了许多皇帝的冠冕,其中有一顶是维多利亚女皇的新冠,全部由宝石珍珠制成,中间有一颗是心形的红宝石,据说是黑太子爱德华亲手制成的,人们估计这顶冠冕的价值不下五百万美元。
但是你知道吗?世界上最有名最被人纪念,最被人谈论,最能感动人的冠冕,还是一千九百多年前我主耶稣戴过的荆棘冠冕,那个冠冕是罗马兵丁编的,上面不是宝石,黄金,全部是刺,其上并没有炫耀什么权势,却满了血,向人见证主的大爱,它的价值就不是以千万黄金来计算,乃是以亿万人的性命来计算。见了这个冠冕,万口无不颂赞,万膝尽皆跪拜,因为祂为亿万人换来了荣耀的冠冕。
亲爱的信徒们;愿我们为那永不衰残的冠冕而努力。
主说:“我必快来,你要持守你所有的,免得人夺去你的冠冕”
祗有属世的冠冕容易被夺去,正如大卫夺去亚们王的金冠冕。唯有天上的冠冕才是永存。

──《为甚么要用比喻》

马腾斯(MaartenMaartens )讲了一个比喻。『以前有一个讽刺家。有一天他的朋友把他杀了。他死了。他的朋友聚集在一起,站在他尸体的四周。他们愤慨地说,「他把整个地球,作为他的足球,任意的踢。」那死人张开了一只眼睛说,「不过我总是朝向球门而踢。」』有一次,有一个人画了一张讽刺画,描绘两个在火星上的人,向地球遥望,看见地球上芸芸众生,忙忙碌碌,仓惶奔走。其中有一人向另一人说,『他们在做甚么?』那一个人回答说,『他们在奔跑。』第一个人再问说,『他们奔跑到那里去?』另一人回答说,『哦,他们不到那里去;他们只是奔跑。』没有目的奔跑,必然不会有甚么成就。

】我们不能拯救他人,除非我们先能克胜自己。弗洛伊德(Freud )曾说,『心理分析之学习,首先要分析自己,以研究自己的人格为入门要诀。』希腊人宣称,人生第一条规律是『认识你自己』。我们不能服事他人,除非我们已经克胜自己;我们不能把我们自己不知的教导人;我们自己还未得?基督,我们不能带领人归向基督。

】『恐怕我传给别人,自己反被弃绝了。』这里的传是传报、宣布。如同国家大使宣布了作国民的资格,哪知他自己竟不合格,不但被免职,也被赶出境外;又如一个评判员宣布了入场得奖的条例,哪知他自己竟犯了规矩,而被革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