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11 | 12 |
没有把握的事,该不该冒险?
所罗门在这里总结说:人生既有风险,也有机会。因为人生没有保证,所以我们应该准备好。“当将你的粮食撒在水面”意思是说:人生会有机会,我们应该好好把握,不是只求稳妥而不敢行动。所罗门不赞成绝望的态度。人生充满了未知数,并不等于说我们就可以不做事。我们需有信靠的心和进取的精神,以神所教导的热诚和信心,来面对人生的风险和机会。
“等等,再等等看……”,时间就这样溜走了,到头来……
等待条件成熟了才采取行动,就意味着永远不会采取行动。这种实用的卓见,特别适用于灵性生活上。如果我们等待有了充分的时间、安适的环境才去灵修或研读圣经,就永远不会开始。如果我们等待一间完美的教会出现,就永远不会加入教会。如果我们等待一个完全事奉的机会出现,就永远不会去事奉。我们应该现在采取步骤追求灵命上的长进,不要空等绝不会出现的条件。
活得潇洒痛快,也别忘记思想后来的事──
所罗门不是一个使人意气消沉的悲观主义者。他鼓励我们每日要欢喜快乐,不过他也叫我们记得永恒比人一生的寿命要长得多,。诗上说:“求你指教我们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们得着智慧的心”。智慧的人不单着眼于眼前的事及其带来的冲击,更将其视野朝向永恒。我们要从神的观点作出抉择,并思考这些抉择对未来的十年直到永恒的影响。生命虽然短促,但我们深信必能永远与神同在。
年轻无知时做的事,人要不要负责?
我们常听人说:“不要紧”。但我们很多的决定都是不可逆转的,这些决定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你在年轻时所做的事必会影响你的未来。你要享受你的人生,但不要做出那些会影响你身体、道德和灵性方面的事,使你不能安享晚年。
“云若满了雨,就必倾倒在地上。”
“未来的日子,在神的手中总有光明”,这是我们心中的确信。许多时候,“对未来的惧怕”会带来信心的消退。然而,因为我们蒙恩的地位,因着我们跟主的关系,不需要活在悲观沮丧里,而要看患难是恩典的前奏。
我们常常天真的希望每天都能艳阳高照;一旦天气阴霾,心情就随之低落,甚至开始恐慌。却不知道乌云和雨水也是神的赐福,为了使土地松软,好结出丰硕的果实。司布真说:“你哪次看到雨滴背后没有乌云呢?乌云是神在自然界中赐福的容器和先驱。不错,表面上看乌云是遮住了日月星辰;不过也不要忘了,雨水带来充沛的水气,滋润了大地,使果实丰收。”
弟兄姊妹,你会担心“乌云密布的日子”吗?会因“未来的日子”而感到压力沉重,对前面道路感到悲观吗?
教会并非弱者的“避风港”,而是精兵的“训练营”。“在试炼中等候”是基督徒很重要的“敬虔的操练”,也是荣耀神的机会。在神看,“乌云密布”的日子和“万里晴空”的日子,完全相同,因为在祂并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如同乌云可以使阳光黯然失色,却无法使太阳消失。神的爱不会因为我们心中的忧虑和多疑而有所改变;祂的恩典并不会因为我们遭遇的环境而有所不同。
孙大中刚信主的时候,很喜欢一首诗歌,叫“云散天自晴”。歌词说到:“云散天自晴,夜尽天自明,歌唱不停,歌唱不停云散天自晴。祈祷莫稍延,云散天自晴,祈祷而歌唱,必云散天自晴。”
每当孙大中心里充满忧愁,心灵彷佛被乌云笼罩的时候,这首诗歌提醒我“云散天自晴”,乌云总会过去,晴空又会出现。只要用单纯的信心仰望神,祈祷而歌唱,必云散天自晴。
神怎样利用乌云是我们不知道的。祂以云彩为车辇,借着风的翅膀而行。祂乘旋风和暴风而来,云彩为祂脚下的尘土。“困难是蒙恩的前奏,患难是神迹的前期。”司布真说:“我们不要为天空的乌云担忧,因为若无四月的乌云与阵雨,哪来五月美丽的花朵?”
旧约圣经里的约瑟、大卫、尼希米、但以理…都曾经处在足以让人忧郁沮丧的环境里,但他们不让忧伤、痛苦,活跃在他们的记忆里,而是因着信,支取神的大能,仰望神的作为,就看见神施恩的手如何帮助他们。
不要只看事情的“外表”。神派来的的“”外表看起来虽然很暗、很简陋又破旧,但里面却是“用爱铺设”的明亮恩典。神从不作没有意义的事,神作每一件事都有祂的目,祂要我们单纯相信祂能使万事变为美好。
神既然已经救赎我们的灵魂,祂既然救了我们脱离那极大的死亡,就必定不会撇下我们。我们可以时时仰望从祂而来的帮助,在指望中喜乐。主没有说我们到应许之地的旅程将会一路轻松,但祂会让我们平安抵达。宣信博士说:“我们应该把试炼看为一种祝福,而且决心喜乐,说“神啊,我心坚定,我心坚定;我要唱诗,我要歌颂。””
因为知道“是主”,这是出于耶和华,愿他凭自己的意旨而行。司布真说:“不要对乌云发愁,应当赞美神的圣名。”没有艰难,就没有得胜。没有乌云密布,就不会看见雨过天晴后,高挂天边的彩虹。
在主里面的境遇尽都是好处,因为神在万事中间行做,叫爱祂的人得益处。祂许可乌云密布,无非是为要达成祂的救恩,使我们经历得胜。神在乎我们,祂知道我们所行的路。祂是独一全智的神,祂的谋略奇妙,智慧广大。我们不用盼望苦难早些离去,除非神已经在我们身上得到了祂要得的荣耀。
倪柝声说:“神对付我们生命的方法是奥秘的,人若能不被这奥秘绊倒,就是有福的。”一个基督徒遭遇患难,甚至活在死亡的威胁之下,因为知道这样的患难完全是出于神的旨意,他的灵魂就得着了安息。
今天你是否落在一些患难中,感到苦不堪言,甚至提心吊胆、担惊受怕?主知道一切,祂在父的右边正为你代求。环境在神的手中,当神的旨意成就之后,艰难的环境就不需要了。许多时候神化了装的祝福,我们一时不能明白这是“蒙恩的前奏”。云若满了雨,就必倾倒在地上。当雨下在地上,盛满水气的乌云就消失了。
神所许可的试炼不过是暂时的,“黑暗”不是我们永久的住处,“灾难”和“眼泪”,也只是生活中的“插曲”。神行大事不可测度,行奇事不可胜数。当我们照着神的旨意受苦的时候,只管自卑服在神大能的手下,到了时候祂必叫我们升高。
所罗门说:“尊荣以前,必有谦卑。”神并没有离开你,祂始终与你同在,祂时刻眷顾着你。只要持续仰望、耐心等候,你就必能看见祂用笑脸帮助你。不要因为“乌云笼罩”而感到恐慌,而要刚强壮胆,立定心志,用“荣耀神”的方式来回应困境,让神借着苦难把你带向更高之处。
神是那位创造万象,引导群星的主。祂的带领、祂的安排、祂的许可、祂的拦阻、祂的任凭,都充满了智慧。神许可我们受苦,是要我们亲近祂,要我们在祂所许可的困境中与祂交通。祂一步一步的带领我们,好像登上一个又一个的阶梯。
约伯经历试炼之后,他更认识神,明白神以人测不透的方式行事,对神的信心更加坚定。先前所有的苦,都没有白费,一切的忧伤,后来都化成了冠冕。严厉的试炼可能让人很痛苦,但如果看见试炼背后“神的手”,靠着神的恩典能够忍耐,我们的信心将从烈焰中诞生,而且要比以前更纯净、更坚固。
所以,不需要活在沮丧里,情况并不是那么悲观,时候到了,乌云之上耀眼的阳光总会出现。当我们按着神的旨意受苦的时候,不要自己的心交给忧愁,而要在指望中喜乐。拿破仑讲过一句话,他说:“最困难的时候,也就是离成功不远的时候。”
云何时满了雨,我们不得而知。但知道神不误时,也不误事。祂的引导看似峰回路转,但结果总是美好的。我们只管在盼望中等候祂的施恩,在赞美中等候祂的帮助,在感谢中等候祂的拯救。
,约瑟说:“从前你们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许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今日的光景”,是约瑟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心里也没有想到的。你们把我卖掉,是出于恶意,可是神把逆境转变成“与我有益”的好机会。
神如何借着环境预备我们,以及借着我们所遭遇事,成就祂的美意,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确知,祂能利用“坏事”成全“美事”。奥古斯丁说:“幸福生活就是在神的左右,因为神而快乐,为了神而快乐,这才是幸福,此外没有其它幸福生活。”
所以,弟兄姐妹,只管凭信心接受神的安排,在困境中靠主安稳,不要遇到挫折就一味埋怨,而要照主所喜悦的,用信心胜过世界。神许可我们经过水火,却一路陪伴着,领我们到丰富之地。只要我们肯谦卑把自己交托给神,求神掌管我们的人生,祂就亲自带领我们从大患难中出来。,大卫说:“义人多有苦难,但耶和华救他脱离这一切。”
在沮丧的隧道里,只要定睛在爱我们到底的主身上,就能走向光明。巴刻博士说:“对凡在黑暗中前行的人而言,圣经乃是照明用的光源。”艰难、困苦的重担把我带到神面前,当神的指示来到,许多人生宝贵的功课就在这里学会。
记载摩西对神说:“求你显出你的荣耀给我看。”主说:“你若信,就必看见神的荣耀。”
,保罗说:“使我认识基督,晓得他复活的大能。”保罗深知所信的是谁,并且深信主能保守所交托他的,直到那日。巴不得随着我们在主里的追求,我们也能渐渐的多知道祂。
主已经应许,“你的日子如何,你的力量也必如何。”,彼得说:“等你们暂受苦难之后,必要亲自成全你们,坚固你们,赐力量给你们。”
,保罗说:“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所以不要看自己的软弱,担心资源匮乏,主会加力量给你,使你得胜有余。也不要因为乌云暂时遮蔽蓝天,就心里忧愁;要知道“快乐”是感受,但“乐观”却是信念,知道大山可以挪开,小山可以迁移,但主的慈爱永远不会离开我们。祂知道随着我们的灵命成熟,我们会更能坚忍,在信心和忍耐上更成熟,虽然身在试炼的炉火中,却能够没有任何火燎的气味。慕迪说:“小信心可以把人带到天上去,但是人若有极大的信心,可以把天带到人间来。”
今天我们在神面前的信心如何呢?让我们勇敢的作神眼中的“得胜者”,心灵时时经历“与主一同坐在天上”的喜乐,并且一直享受这样的喜乐,直到主再来,我们复活改变,在新天新地里永远与主同在。
请我们一起祷告:
主啊,我们要扬声向你歌唱,因为你始终用厚恩待我们。你那不肯放我们的爱,使我们在绝望的处境里,依然能够踊跃。你所许可的试炼,不过是暂时的,乌云奉差为的是要带来雨水;云若满了雨,就必倾倒在地上。是的,主,乌云总会过去,晴空又会再现。你叫我们经过流泪谷,却叫这谷变为泉源之地,并有秋雨之福盖满了全谷。主啊,我们从远处看见那“丰富之地”,感受将成为你荣耀见证人的喜乐。求主坚固我们的信心,叫我们一心爱你,能得着你为我们预备“生命的冠冕”。我们中间心灵软弱的肢体,求主用你的话安慰他们、扶持他们,使他们能把下垂的手、发酸的腿,再一次挺起来。愿你从锡安赐福给你的百姓,叫他们一生一世看见耶路撒冷的好处。祷告祈求奉耶稣基督的圣名。阿们。
云若满了雨,就必倾倒在地上。
我们为什么要惧怕环境里的黑云呢?虽然它们暂时遮蔽了太阳,但是太阳并没有熄灭,不久它还会出来。云里“满了雨”。云越黑,下雨的希望就越大。
没有云,怎么能有雨呢?我们的患难常带给我们祝福。它们是装载恩典的黑车。看啊,黑云不久就要变成细雨了。那时候,每一种植物都会因着下雨欢乐。我们的神虽然用灾祸压伤我们,但还要用怜悯医治我们。他给我们的情书,总是用黑边信封来封装。他的货车虽然轰隆作响,但上面却有满溢的恩泽。他的杖头开着芳香的花,垂挂甘甜的果实。所以,我们不要烦恼,我们应当歌唱,因为五月的花草是四月的黑云带给我们的。
主啊,黑云是你脚前的尘埃!在黑云满布的日子,你和我是距离多近啊!我多么欢欣!我多么欢欣能看见你,而且我相信,云会变成雨点,四面的山岗都在欢笑。
天上蔚蓝的部分,要大于阴云的面积。
题记:“看风与望云”不能成为不撒种和不收割的借口,反而是帮助我们“早晨要撒我们的种,晚上也不要歇我们的手”。
读经:
1.当将你的粮食撒在水面,因为日久必能得着。2.你要分给七人,或分给八人,因为你不知道将来有什么灾祸临到地上。3.云若满了雨,就必倾倒在地上。树若向南倒,或向北倒,树倒在何处,就存在何处。4.看风的,必不撒种;望云的,必不收割。5.风从何道来,骨头在怀孕妇人的胎中如何长成,你尚且不得知道;这样,行万事之神的作为,你更不得知道。6.早晨要撒你的种,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因为你不知道哪一样发旺;或是早撒的,或是晚撒的,或是两样都好。
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来试探耶稣,请他从天上显个神迹给他们看。耶稣回答说:“晚上天发红,你们就说,‘天必要晴’;早晨天发红,又发黑,你们就说,‘今日必有风雨’。你们知道分辨天上的气色,倒不能分辨这时候的神迹。一个邪恶淫乱的世代求神迹,除了约拿的神迹以外,再没有神迹给他看。”耶稣就离开他们去了。
一、从两只怪兽谈起
据说,古代有两种叫做“犹”和“豫”的动物。长相都相当可爱。“犹”很像猴子,身手敏捷,攀缘跳跃的本领非常强;“豫”的长相则如大象,此物力大无比,进退稳健。可惜这两种动物都非常胆小多疑,稍有风吹草动,就吓得魂不附体,有的马上攀上大树躲起来观察动静,久久才敢下来,若再有丝毫动静,立刻又会逃回树上。这样一再折腾,即使不远处就有丰富的嫩芽佳果,也常常因此而失掉了享用的机会。“豫”也是一样,虽然体强力大,但一闻异声便颤栗惊慌,不敢移动,只顾原地呆立观望,以致连豺狼野狗也敢欺侮们。
就是因为“犹”、“豫”有这种过分谨慎、当决不决的弱点,后人便用“犹豫不决”这个成语来形容一个人态度迟疑、优柔寡断、必受其乱的负面性格。
当然,我们并不认同做人处世可以盲目冒进,也不是说办理事情可以不计得失、任意妄为,因为这明显也是违反耶稣的教导。因此,经过计划和仔细思考才行动是必要的。但若因为过分仔细而忽视主体大前提就不好了。所以,就连孔夫子对“三思而后行”的作风也有微言。据《论语?公冶长》记载:“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季文子死后十七年孔子才出世,(季文子卒于鲁襄公五年,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可见季文子“三思而后行”的办事风格必定是世人皆知之、也必传颂已久,不过孔子对此并不怎样欣赏,所以才会说:“再考虑一次就足够了。”孔子的意思是做事之前要加以考虑,但又不可迂腐寡断。
在圣经里面,同样有一些“犹豫不决”的事情,更不缺少“三思而后行”的处事方式。《传道书》第十一章中的“看风的,必不撒种;望云的,必不收割。”言论,就是最好的例子。
二、传道者带来的讯息
我们读这段经文的时候,虽然碰到不少奥妙的句子,但习惯了智慧书叙事风格的人,对这段经文的涵义还是能够理解的。何况这六节经文还可以再分析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虽然各有表述,却是丝丝入扣,共同道出“天下事并非样样可以预先知道结果”的至理。三个层次的分配而下:
1、2两节是第一个层次,主要讨论的是世人对未来的无知,因此须要对未来的事情作出多方面的准备。首先,传道者告诉世人:“当将你的粮食撒在水面,因为日久必能得着。”又说:“你要分给七人,或分给八人,因为你不知道将来有什么灾祸临到地上。”对此,《现代中文译本》将其译为:当“把你的钱投资在对外贸易上,总会有赢利的一天。要在好些不同的地方投资,因为你不知道在这世上会遭遇什么恶运”。但也有人说第1节的“日久必能得着,”的直译应该是:“多日后你会将它找回来”。这个“它”,当然就是前面所指的“粮食”。若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多日后才将撒出去的找回来,那只不过是收回成本罢了,怎能算是好的投资呢。所以,较可取的看法是:这两节经文应该是鼓励人们,即使明知没有回报,也要存慷慨的心。用自己的钱财施赠急需济助的人。这样,等到自己有困难的时候,或者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反馈。
还有一说:因为尼罗河每年都定期泛滥,埃及的农夫通常会依时将种籽撒在水面上,经过浸泡的种籽会顺流逐渐下沉到广阔的河滩上,水退之后种籽就会在河滩上发芽成长为有价值的经济作物。埃及人这种因利乘便的举动,终于赢得较多的时间和余力,可以用在诸如天文学和几何学的研究上。这样,其收获反而比终日操劳耕作的回报更大。
3、4两节是第二个层次,传道者凭常识告诉人们:“云若满了雨,就必倾倒在地上;树若向南倒,或向北倒,树倒在何处,就存在何处。”接着又说:“看风的,必不撒种;望云的,必不收割。”。透过这两个例子,说明有些事情是世人所不能控制的。第一个例子说:一棵树自然倒下来的时候,或向南倒、或向北倒,我们是无法预测的。第二个例子则提到农夫的看风(又作“观察风向”)和望云(又作“研究云象”);意即一心想等到最适当的时机才撒种和收割。然而,有些事情却是超越世人所能控制的。过分谨慎筹算几时才是最适宜撒种和收割的人,结果可能失去时机乃致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5、6两节是第三个层次。所谓“早晨”、“晚上”,乃是“取两端以统言整体”的修辞法,就是“或早或晚、无论何时”的意思。再者,所谓“撒种”,也并非只限于播撒种耔这个孤立行动而已,而应该理解为是指向“人生中任何工作取向或各种行动”。其目的就是要提醒人们:“一有机会就应该及时作工,因为你不知道何时所作的工,会有更好的收获”。这种论点与第一层次的性质有些相似。都是强调世人无法掌握未来,也不知道将来会有什么事情发生的缘故,它们都在告诉我们应该随时积极地投入工作而不可找借口偷懒或迁延岁月。从前有一首讽刺学生不肯用功读书的打油诗说:“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有雪,收拾书箱待明年。”或者也是这种心态的写照。所以,传道者指出:“风从何道来?骨头在怀孕妇人的胎中如何长成?这些事你尚且不得知道;何况是行万事之上帝的作为,我们就更加不得知道了。”因此,趁着早晨我们就要撒种,晚上也不要歇我们的工,因为我们并不知道哪一样会发旺;或是早撒的,或是晚撒的,或是两样都好。既然“都好”,可知不管早,殷勤的人其人生观和劳动态度想必也是积极的。
综上所述,“不知道”这个词组就很值得我们思考了,它在这段经文中竟然出现了三次之多。就是世人“不知道”、“不能控制”与“不能预测”的事,其论证从自然现象,继而是新生命的形成,一直延伸到上帝的作为;而上帝的作为却是世人无法参透的,也是世人查不出来的。这些论点便是传道者始终强调的事实。然而,正因为我们无法控制未来、也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事。在这种大前提下,我们才需要更积极地进取,更要把握每一个时机并更努力地作工,假如我们随时都有准备,终必会迎来劳碌所得的美好成果。
三、现代人应有的领悟
首先,在《传道书》中,传道者向我们强调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宇宙间凡事都有定期,万物都有定时。世人将其视为规律或法则,可惜它有时也成了某些犹豫不决者的借口。因为上帝安排的自然法则是可以验证的,“看风”和“望云”的背后也是有生活经验作依据的。有些人就是凭借生活经验来判断一切而忽略了那位安排规律或法则的上帝。以为凡事都可以凭个人的“谨慎三思”来等候最准确的时间和用最有效的方法去完成,否则就宁可不行动。甚至有些基督徒竟连传福音的事工也抱这种态度。但是,圣经的教导并非如此。回顾耶稣吩咐门徒如何下网打鱼的情节,便知道人的经验和劳力之不足恃。例如耶稣吩咐门徒把船开到水深之处,他们的回答却是“夫子,我们整夜劳力,并没有打着什么……”。这正表明人的历练并不能代替上帝的安排。我们再从处看到彼得尴尬的一幕。彼得看见主,就说“主,如果是你,请叫我从水面上走到你那里去。”耶稣说:“你来吧。”彼得就从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要到耶稣那里去;只因见风甚大,就害怕,将要沉下去,便喊着说:“主啊,救我!”耶稣赶紧伸手拉住他,说:“你这小信的人哪,为什么疑惑呢?”彼得当主的面在水上行走本来是一次好得无比的经历,却“因见风甚大,就害怕”。可知有主同在的人何需看风望云呢?
使徒保罗对提摩太的教导就是“务要传道,无论得时不得时,总要专心,并用百般的忍耐,各样的教训,责备人,警戒人,劝勉人。”
保罗所执着的既然是“无论得时不得时”,可知就是无论早晚,也不看风望云,只要稍有机会,就不惜犯险冒死地传福音。这种态度性质上和对撒种者的要求并无二致,都是要“无论得时不得时”才对。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得时就要尽量利用机会,不得时就要设法寻找或创造机会,无论时机是好或坏都要传福音。”难怪保罗即使在身系囹圄的时候仍然不忘记向人传道。这就是因为他深知过度谨慎地“看风与望云”,对广传福音并无帮助,因为他早就“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都得了照常传福音的z诀”。所以才会“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可以知足…”
其次,应该承认,“看风与望云”的人其实都无法绝对知道~物的结局,例如,若不是上帝的作为,光是看见大东风,谁能相信红海就会分开露出干地呢?,或单凭怨天尤人,又有谁能预测到天会降下粮食来呢?所以,“看风与望云”固然重要,但认识和倚靠掌管风云万事万物主权的上帝就更加重要了。
四、趁着白日
撒种、收割、传福音……经营正当事业等等,都是有意义的工作,却不表示我们永远都有时间、机会、和精力可以去做这些工作。所以,耶稣才会语重心长地告诉门徒说:“趁着白日,我们必须作那差我来者的工;黑夜将到,就没有人能作工了。”
须知即使是在白日工作,也并非保证不会有风起云涌、飞沙走石、黑云蔽日的瞬间。这样,留下来可以工作的时间就更加不多了。何况还未排除“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的种种不确定因素呢。因此,人生天地间,如果事事“犹豫不决、当断不断”的话,试问还有多少余地可以发挥。然而,在上述引用耶稣这番话中,如果所做的工也包括撒种的话,我们就更加不必犹豫不决地看风与望云了。因为我们知道这种“作工”的使命性,它乃是上帝所嘱意的;它也让我们看到这“作工”的迫切性,因为这是“必须作”的;更让我们看到这样“作工”的尊贵性,因为这是有耶稣和我们一起作的。所以,只要有上帝的特遣和耶稣基督的同工。那么,即使环境很不理想或阻力很大;但趁着白日,该撒的种总是要撒出去的,该作的工总是要做成的。因为“少种的少收,多种的多收,这话是真的”。如果不撒不收,生活和生命将是何等的匮乏。
所以,“耕种的当存着指望去耕种,打场的也当存得粮的指望去打场”。总之,“看风与望云”不能成为不撒种和不收割的借口,反而是帮助我们“早晨要撒我们的种,晚上也不要歇我们的手”。这才是传道者真正要传达的讯息。至于“树倒在何处,就存在何处”的问题,其实已经向大家透露了吹南风或吹北风的季节和方向。这也可以帮助农夫可以决定种什么最合宜。一如保罗所告诉加拉太教会的:“我们行善不可丧志;若不灰心,到了时候就要收成”。
五、日光之上
耶稣在传福音教训人的时候,屡次面对法利赛人的恶意挑衅。有一回,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来试探耶稣,要他从天上显个神迹给他们开开眼界。耶稣便批评他们说:“早晨天发红,又发黑,你们就说,‘今日必有风雨’。你们知道分辨天上的气色,倒不能分辨这时候的神迹”。究竟“这时候的神迹”是什么呢?无非就是上帝牺牲自己的儿子当作赎罪的羔羊,为要拯救邪恶世代中万千失丧灵魂脱离罪和死的羁绊,自己反而心甘情愿被钉十字架而死、最终又胜利复活过来的神迹。
可惜,当日绝大多数假冒为善的法利赛人和势利现实的撒都该人既不愿意也没有能力去分辨这个神迹;如今,两千多年已经过去了,目前观天文测气象的科学何等发达,然而,活在后现代中的人们,就都能分辨这个神迹吗?即使声称自己是基督徒的人,当其面对政zh i权利、经济机会、职业公平样样受到挑战和压制的时候,当传福音的使命受到诸多邪恶势力对付的时候,当教会在许多国家中面对肮脏法律羞辱的时候。还有多少人真正能分辨这个世代所需要的神迹而坚持做一个不看风不望云的基督徒呢?还有谁能说自己比当年的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更能分辨耶稣十字架的伟大救恩呢?
求主怜悯我们,帮助我们!叫我们即使在无法不“看风与望云”的时候,仍然能够知道有基督的同在和同工,所看到的也都是日光之上的灿烂与美善,而非日光之下的霾雾与邪恶。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