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21 | 22 | 23 | 24 | 25 |
【】「以利沙说:“你们要听耶和华的话。耶和华如此说:明日约到这时候,在撒玛利亚城门口,一细亚细面要卖银一舍客勒,二细亚大麦也要卖银一舍客勒。”」
●「一细亚」:大约7.3公升,大约可以吃一周。
●「一舍客勒」:约11公克。
◎当时的巴比伦文献提供了粮食价格资料。一般情形下,一舍客勒可以买到大约九十五公升大麦,亚述巴尼帕围攻巴比伦时,一舍客勒只能买9.5公升大麦。
――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以利沙在此处的预言在解围时完全应验(1节 参18-20节 ),届时生活必需品之价格会跌至一般价格以下。这种预言十分有效,因为没有时间使谷物生长以补充供应。城门口是市集及地方法院审判之所在。
──《丁道尔圣经注释》
“一细亚”。三分之一伊法,约七夸脱(7.3公升 )。食物的供应突然充裕起来,而价格也很便宜,因为赶逃跑的亚兰军队把他们的粮食供应都留下来了。“一舍客勒”重零点四安士(11.5克 )。
――《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细亚”为容量单位,约合十二公升。“细面”的价钱总比大麦贵一倍。“一细亚细面要卖银一舍客勒,二细亚大麦也要卖银一舍客勒”,是说市场上就有细面和大麦卖了,不过价钱仍高(大约是平时价格的两倍 )。这当然比吃驴头好得多了。
――《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城门口」:即当时的市广场。
「一细亚」:约相等于七公升。
――《串珠圣经注释》
【价格改变】
一细亚约等于七夸脱半,大约足够一个成人一星期的食用,故此本节的价格仍是过高,就可看出处境已经大为改善 )。巴比伦文献提供了价格的资料。在正常情形下,一舍客勒可以买到大约壹百夸脱大麦,但这时只能买到十五夸脱。亚述巴尼帕围攻巴比伦时,一舍客勒只能买十夸脱大麦。一家四口糊口所需大约是每日四夸脱大麦。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以利沙预言饥荒快将终止:二十四小时从饥荒的威胁要完全解除,实在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宣告。
――《串珠圣经注释》
【】「有一个搀扶王的军长对神人说:“即便耶和华使天开了窗户,也不能有这事。”以利沙说:“你必亲眼看见,却不得吃。”」
●「军长」:此字原本是指战车上的第三名队员,这人的职责是持盾保护驾车者和弓箭手。后来泛指拿兵器的人,或在行政事务中作王辅助的人。
◎ 7:2 这个高官用理性去判断,即使当天亚兰退兵,食物运上撒马利亚城也要一点时间,不可能立刻降价成这样。因此他才会用夸张的比喻说以利沙的预言「不可能发生」。我们会不会也犯类似的错误?用太多理性去限制神可能的作为?――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军长」(参AV 之「主」 MT s%a{li^s% )乃指战车小组中的第三手,是拿兵器的侍从武官(NEB 作「副官」 ),为王的助手,316。天上的窗户(NIV 作「水闸」 )乃象征语,。
──《丁道尔圣经注释》
「搀扶」:即「侍从」。
「窗户」:或作「天闸」。打开天窗乃代表神将福或祸倾倒在地上(参串3 )。
――《串珠圣经注释》
【军长】
学者相信这里所用的字眼原本是指战车上的第三名队员,这人的职责是持盾保护驾车者和弓箭手。后来则在战车场合以外,泛指拿兵器的人,或在行政事务中作王辅助的人。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天上的窗户】
经文用富有诗意的「天上的窗户」一语,来形容降雨的出口。这不是科学化的用语,而是从说话之人的角度描述,就如「日落」一类现代用语一样。除本节以外,这个说法在古代近东文献中出现的惟一案例是巴力建屋的神话。他居所的窗户被形容为云层的裂口。但即使在此也和雨水无关。军长只是泛称神的供应,因为讨论的主题是食物,不是水。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在城门那里有四个长大痳疯的人,他们彼此说:“我们为何坐在这里等死呢?」
●圣经中的「大痲疯」是一种集合名词,泛指各种慢性皮肤病,当然也包括今日医学上的痲疯病。不过此时今日所谓的痲疯病还不流行于当地。圣经中对于此病症的规定,可参考 利 13 利 14 。事实上巴比伦人也是视这些皮肤病为不洁,又是神明的惩罚。
――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长大痳疯的”:看关于古时大痳疯的说明。
――《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 长大痲疯的人不是要留在城外吗?为何他们……】
以色列的律法规定,患大痲疯之人不可居住在城里,必须住在城外,靠别人施舍赒济为生,。因为城内有饥荒,又有亚兰大军压境,所以情势十分危急。
――《灵修版圣经注释》
【】
长大麻风的人必须住在城外。参看的脚注。
――《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本文表现四个大麻风病患者必死的决心。根据;,大麻风病患者 要被赶出营外,过着与社会隔离的生活。他们的境况最糟糕,不仅受病魔的折磨,还被社会歧视和冷落,更是饥寒交迫,只能等待生命耗尽。所以他们四人冒着生命危险,打算闯入亚兰的军营(4b )。今天我们周围也有很多被社会遗弃,在痛苦中度日,甚至放弃求生希望的人。对于这些人来讲,最需要的就是基督的福音。因此信徒无论在教会还是在社会,应当对这些人表示特别的关怀。因为耶稣也把“税吏和罪人”当作朋友,给予他们极大的关怀和爱。何况耶稣还曾说过“只把一杯凉水给这小子里的一个喝,这人不能不得赏赐”。去投降: 除了“逃走”,“掉”,“躺”等意思之外,还有“迈进”的意思,。由此看来,大麻风病患者去亚兰军营并不是要去投降,而只是为了弄一些粮食吃。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
四名患麻疯病者报喜讯:根据摩西律法,此等人不得进城(参串4 )。他们在绝望之余,既不愿坐以待毙,惟有投奔敌方(3-4 )。怎料神早已把敌军吓走,留下大量食物和掳来的财物(5-7 )。他们搜掠一番后,即夜将消息传到王那里(8-11 )。王初时仍有戒心,不敢相信(12 )。后来经探子加以证实(13-15 ),此次危机才告结束。
――《串珠圣经注释》
【】「我们若说,进城去吧!城里有饥荒,必死在那里;若在这里坐着不动,也必是死。来吧!我们去投降亚兰人的军队,他们若留我们的活命,就活着;若杀我们,就死了吧!”」
【】「黄昏的时候,他们起来往亚兰人的营盘去,到了营边,不见一人在那里,」
●「营盘」:「营地」、「扎营处」。此处应该离撒马利亚有相当的距离,所以以色列人无法看到亚兰人的动态。――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因为主使亚兰人的军队听见车马的声音,是大军的声音,他们就彼此说:“这必是以色列王贿买赫人的诸王和埃及人的诸王来攻击我们。”」
●「贿买」:「雇用」。
●「赫人的诸王」:位于亚兰北方。
●「埃及人的诸王」:指上埃及与下埃及的法老。
◎ 7:6 显示在撒马利亚城外长期包围的亚兰军,军心也不是很稳定,他们怀疑以色列人还是有办法脱离包围圈去找到北方与南方的军队作为援军。亚兰军远远包围在撒马利亚外面,如果后方有大军攻击,恐怕必败无疑。因此听到车马的响声(圣经没有交代为何会有这种声音 ),就以为自己长期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因而逃跑。――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引起恐慌或谣言的声音乃是神的作为。神往往使用许多不同的方法来成就祂的旨意。当时新赫人在叙利亚北部(Hitti-land「赫之人地」 )坐大317。埃及人(MT 为 mis]rayim )可能应读作 Mus]ri 人(mus]ri^m )是赫人及亚兰人之同盟。亚兰人仓皇逃命,连未上马具的战车马都弃置不顾。
──《丁道尔圣经注释》
神制造出一种声音,把亚兰人吓跑了,。
――《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赫人”为在今土耳其及叙利亚北部的古代民族。赫帝国全盛时期在主前2000至1800年,及1400至1200年间。帝国没落之后,这一带地方兴起很多小国,圣经上称之为“赫人诸王”。
亚兰人听到“车马的声音”:有若大军压境。耶和华神的天军亲自干预,势不可当。
――《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埃及」:可能指赫人的邻邦慕斯列。
――《串珠圣经注释》
车马的声音: 黄昏的时候,旷野远处传来雷鸣般的声音,是天军进军的声音。这声音促使惊慌失措的亚兰军仓慌而逃,同时使勒在以色列人脖子上的圈绳松开了。如此这般,神的眼目时常看顾他的百姓,并按时赐下救赎的恩惠。作主耶稣之百姓的信徒之所以不怕遭害,是因为有神的天使天军在周围守护着,有圣灵的保护。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赫人和埃及人的军队】
赫人几个世纪以前已经离开了安那托利亚的家乡,在亚兰以北,以迦基米施和卡拉特珀(Karatepe )等城邦为中心的地区定居。在这时代,哈马很可能仍是赫人城邦之一。赫人诸邦和亚兰人之间素来已有争战。埃及则比较难以解释,因为甚少证据显示这时代的埃及在黎凡特地区有活跃或有兴趣的迹象。此外,埃及人有复数的「诸王」也很奇怪。部分学者提出此字应作「穆斯里」(Musri 原文 ms]ry ),不是「埃及」(希伯来原文 ms]rym )。其地点虽然未有定论,所指的却就是同时代撒缦以色三世碑文中的穆斯里。穆斯里是主前八五三年夸夸一役中,与撒缦以色三世作战的「哈提地」联军的一份子。在主前八四一年撒缦以色三世黑色石碑的进贡名单中,穆斯里之名紧接在以色列王耶户之后。这穆斯里若如很多学者所假定是埃及的话,本节就证明了埃及在这地区活跃。它若在北叙利亚,则其位置至今不明。部分学者支持这论点,因为主前八世纪亚兰的塞菲雷条约,也提到它是阿尔帕德(Arpad 北叙利亚之阿勒坡以北 )的邻邦,其他学者则认为这个穆斯里不是地名,而是君王的名字。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所以,在黄昏的时候,他们起来逃跑,撇下帐棚、马、驴,营盘照旧,只顾逃命。」
黄昏: 在希伯来语中是指“日出或日落时出现的红霞”。所以部分学者认为大麻风病患者进入亚兰军营的时间应该是凌晨的日出时分。但这一观点与9节矛盾,所以不成立。此外,本文写到亚兰军逃跑时撇下马和驴,这说明当时亚兰军惊慌失措,无暇顾及其它。这与米甸人被基甸的300勇士的入侵所吓,自相残杀的情景相似。可见神的全能对不信之人来讲是恐惧,,,,而对依靠神的人来讲是帮助,46:1,121:1,146:5,,和避难所,46:1,,。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那些长大痳疯的到了营边,进了帐棚,吃了、喝了,且从其中拿出金银和衣服来去收藏了。回来,又进了一座帐棚,从其中拿出财物来去收藏了。」
【】记述四个大麻风病患者进入亚兰军营后所发生的事情。①满足食欲:吃饭和睡眠是人的最基本的需求。大麻风病患者为了满足食欲冒了生命危险。②满足物欲:解决了饥饿问题,下一步就对钱财起了贪念。大麻风病患者也不例外。人们总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全力以赴,但是欲望似乎永远也得不到满足,反而增加了空虚和不满,,。耶稣将此比作撒在荆棘里的种子,就是人听了道,后来有世上的思虑,钱财的迷惑,把道挤住了,不能结果。所以信徒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因为神为他的子民早已预备了这些基本的生活供应。③后悔:大麻风病患者后悔自己的自私行为,开始为城里挨饿的兄弟姊妹们着想。他们的这一举动对于今天接受福音的信徒有着教育意义。我们领受了世间的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珍贵的福音,如果我们不把福音传给别人,连自己原有的恐怕也保不住。因此使徒保罗曾说他若不传福音,就有祸了。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那时,他们彼此说:“我们所作的不好!今日是有好信息的日子,我们竟不作声!若等到天亮,罪必临到我们。来吧!我们与王家报信去。”」
◎ 7:9 可以想象亚兰人的战略就是在撒马利亚的安全距离外设下长期包围圈,逼迫以色列投降。既然要长期包围,自己军队的补给总要足够,又因为有一段距离,所以退兵时没被发现。这些痲疯病人吃喝拿足了以后,想一想自己今天如果没报信,早上以色列王还是会派人监视亚兰军的动态,如果发现亚兰退兵,而痲疯病人吃喝拿足了又不回报,一定会问罪于他们,所以他们就决定回报。――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罪」:指罪的刑罚。
「临到」:或作「追赶」。
――《串珠圣经注释》
【】「他们就去叫守城门的,告诉他们说:“我们到了亚兰人的营,不见一人在那里,也无人声,只有拴着的马和驴,帐棚都照旧。”」
●他们就去叫「守城门的」:原文「守城门的」是单数型态。表示只有一个守城门的。――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守城门的”。城门的守卫。
――《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亚兰人的营… …只有: 大麻风病患者马上回城,把自己所目睹的情况毫无夸张地、如实地告诉了人们。耶稣的门徒也把他们所听见的、亲眼看过的、亲手摸过的福音原原本本地传给了人们。与之相反,当撒但诱惑夏娃时,夏娃却把神的诫命按自己的理解去解释了,3:3)。结果中了蛇的诡计,而受到了神的诅咒。可见信徒正确理解神的道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他所传的道只会成为撒但的工具。就因为潜在着这样的危险,使徒彼得才强调说“经上所有的预言没有可随私意解说的;因为预言从来没有出于人意的,乃是人被圣灵感动,说出神的话来”。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
王怀疑这是一个阴谋,一如他的祖先在艾城时所行的一样。然而,他决定采用危险性最低的行动,差派剩下之马中的五匹马(而非 NEB 的「一些」 ),但显然只有两个人骑在马上(14节 NEB、MT rekeb[ su^si^m );而非如 AV 所说的差派「战车马」或 NIV 所说的「战车及马」去。
──《丁道尔圣经注释》
【】「守城门的叫了众守门的人来,他们就进去与王家报信。」
●「守城门的叫了众守门的人来」:原文是「喊叫守门人」。而「喊叫」是单数,「守门人」是复数型态。所以翻译成那个听到消息的守门人去叫其他几个守门人来报信。――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守城门的叫了众守门的人来」:有古卷作「众守城门的人宣告(此事 )」。
――《串珠圣经注释》
【】「王夜间起来,对臣仆说:“我告诉你们亚兰人向我们如何行:他们知道我们饥饿,所以离营,埋伏在田野,说:‘以色列人出城的时候,我们就活捉他们,得以进城。’”」
◎ 7:12 由约兰王的回答,可以知道他根本不信以利沙的话,所以第一个想法就是「这是亚兰人的诡计」。不过整个以色列政府的运作机制还算正常,有人建议派人去侦查,以确认情况究竟如何。
――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以色列王已经听过以利沙的预言(1节 )。尽管如此,当大麻风病患者报告情况时,他仍以为那是亚兰军队的圈套。不信的人总是如此,只相信合乎常理的事情,所以即使神迹已经在眼前发生也会否认。同样,法利赛人也把自己的遗传放在了神的诫命之上,用传统观念判断一切,,甚至不相信耶稣所行的神迹。马利亚和马大姐妹也有相似之处。她们俩虽热心追随耶稣并听他讲道,但她们还是不能相信耶稣此刻就能让自己的弟弟拉撒路活过来,因此固执地坚持末日的复活。耶稣便责备她们说“我不是对你说过,你若信,就必看见神的荣耀吗?”。可见,嘴上承认信,而内心却执着于错误的理解或教义的人,断不能经历神的大能(2节 )。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
王怀疑亚兰人已设下阴谋,但臣仆建议他派几个人去窥探,反正这些人即使没有被亚兰人杀害,早晚也会因缺粮而饿死。
――《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有一个臣仆对王说:“我们不如用城里剩下之马中的五匹马(马和城里剩下的以色列人都是一样 快要灭绝 ),打发人去窥探。”」
●「窥探」:「看」、「观察」,此处应该就是「侦查」的意思。――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马和城里...... 灭绝」:原文作「看哪,它们要像城里剩下的以色列众人,就是那些快要灭绝的以色列众人」。
――《串珠圣经注释》
马和城里剩下的以色列人都是一样: 即是指这些“马和城里已死的或还存活的所有以色列众人一样”。换言之,这些马与其他人一样,留在城中也只有饿死。如果去了敌营,最多象毫无还手之力的撒玛利亚城的人一样也是一死,反正结果都是一样的。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于是取了两辆车和马,王差人去追寻亚兰军,说:“你们去窥探窥探。”」
两辆车和马: “车”在希伯来语中有多种翻译(13:7,,,。因此不同的译本对本节的翻译也各不相同。但是,一般一辆车有两匹马,加上备用马就有三匹,所以两辆车要用五匹马。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他们就追寻到约旦河,看见满道上都是亚兰人急跑时丢弃的衣服、器具。使者就回来报告王。」
◎ 7:15 显示亚兰人是希望先过约旦河,再循道北上回去亚兰。选择这样的路线应该是要避免他们心目中假想敌的伏击。――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他们就追寻到了约但河: 侦察兵不仅去了亚兰军的阵营,还随亚兰军逃走的路线追到了约但河边。而此时亚兰军已经放弃了攻打撒玛利亚的念头,过约但河撤回了本国(23:26,,104:7)。一路上还扔下很多物品。就这样,以色列百姓蒙神的帮助,不仅不费吹灰之力就退了敌,还获得了很多战利品。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亚兰撤退】
撒玛利亚的领袖怀疑这是古时十分有名的计策──表面放弃围城返国,暗地设下伏兵。几个世纪前希腊攻取特洛伊城,大概是这计策之使用最有名的例证。史诗《埃利奥特》记载了这场战事的始末。他们追踪撤逃的亚兰人,直到四十多哩以外的约但河为止。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众人就出去,掳掠亚兰人的营盘。于是一细亚细面卖银一舍客勒,二细亚大麦也卖银一舍客勒,正如耶和华所说的。」
【】记录了两个预言的应验:①经济的复苏:以利沙曾向王预言“一细亚细面要卖银一舍客勒,二细亚大麦也要卖银一舍客勒”(1节 ),这一预言果真成为了现实。当时撒玛利亚城内的饥荒严重到了食子的程度,但在一夜之间恢复了正常,这完全超乎人的想象。②军长的死:以利沙曾对不信神话语的军长预言说“你必亲眼看见,却不得吃”,而这一预言也准确地实现了。他在城门口弹压的时候,被众人踩死,而没有吃到那些食品。轻视神的军长就这样在撒玛利亚城获得拯救的时刻悲惨地死去了。不信神的人下场就是如此。出埃及的途中,除了约书亚和迦勒外,其他人均不信神的应许,埋怨神,并背叛领袖摩西,结果最终没能进入应许之地。希伯来书的作者把这一历史事件解释为,因为他们不顺从神,所以没能进入安息,4:5-6)。同样,因为法利赛人拒绝接受神子耶稣,所以救恩便临到了外邦人。神通过耶稣基督成就了比本节记录的更大的救赎。不信救恩的人,就象被踩死的军长,听到了救赎的信息,却没有得到救赎而死去了。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
预言应验:结果正如以利沙的预言一样,城里回复粮食充足。军长先前不信先知的话,现在虽然亲眼看见神迹,却一点食物也吃不到,因为王派他把守城门,在那里维持秩序,结果在混乱中被人群踏死了。
――《串珠圣经注释》
【】「王派搀扶他的那军长,在城门口弹压,众人在那里将他践踏,他就死了,正如神人在王下来见他的时候所说的。」
●「在城门口弹压」:原文仅是「在城门口之上」,亦即「管理城门口」。
◎此处主要是记载以利沙预言的另一部份之实现。状况也很平常,一堆急着要抢食物的饥民与负责管理的政府官员发生推挤,大量的百姓胜过政府官员所能动用的公权力,导致政府官员被混乱的百姓踩死。――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嘲笑以利沙之预言的惩罚就是治死(2节 )。
――《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
真预言的试金石是看其是否应验。这一段经文并非只是重复或误写,而是一个总结,强调作者对此事件的道德评价。信靠神的人绝对不会有缺乏,在此一餐所需的贵重细面(7.3公升 )价钱相等于普通大麦的双倍,由此可见其货源丰富。
──《丁道尔圣经注释》
【】「神人曾对王说:“明日约到这时候,在撒玛利亚城门口,二细亚大麦要卖银一舍客勒,一细亚细面也要卖银一舍客勒。”」
【】「那军长对神人说:“即便耶和华使天开了窗户,也不能有这事。”神人说:“你必亲眼看见,却不得吃。”」
【】「这话果然应验在他身上,因为众人在城门口将他践踏,他就死了。」
以利沙预言应验,再次要以色列民明白,从强敌手中得到拯救是神特别的恩佑;不信神说的话一定招来刑罚。
――《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思想问题(第七章 )】
1四名麻疯病者所作的(9-10 )给我们一些什么属灵的启迪?这对你日常生活有什么提醒?
2耶和华怎样替以色列人解围?为什么祂要用这样的方法?试回想在你一生之中,神如何在暗中带领和保守你。
3从本章看来,神会不会撇弃祂的子民?这对你有什么意义?
4试将以色列王和军长对耶和华的认识和信心与你的作个比较。你曾否对神的话语表示质疑。
──《串珠圣经注释》
【 神能成就万事,可是我有时小信,军长的教训告诫我……】
以利沙预言神要拯救,王的一个军长说绝不可能。他失去信心与盼望,但神的话语仍然实现了(7:14-16)。在我们应当寻找机会的时候,满心总是想着种种难处。不要只消极地想到失败,要心存盼望积极争取。你说神不能拯救某人或改变某种情势,就表示你的信心不足。
――《灵修版圣经注释》
【无穷粮食的供应】
本章有一个伟大的转机。这转机一面是借着以利沙而带进来,一面也是借着那四个长大痲疯的人扭转了整个局面。
那四个长大痲疯的人亲眼看见了神的异象,亚兰人的营盘不剩一人,这是预表在各各他山上主耶稣完全的得胜。他们自己先吃饱喝足了,先得到了金银和衣服,然后说我们所作的不好,今天是有好信息的日子,应该去与王家报信。我们吃到了那生命的粮食,也得着了属灵的丰富,也要起来把着好信息报给神的儿女们。
他们能够蒙这么大的恩典,是有条件的︰第一,他们实在站在神的光中,看见自己的无有,承认他们是长大痲疯的人,是坐在城门外被人弃绝的人。贫穷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天国之子都是活在自己无有的灵里,他们觉得自己没有甚么,自己算不得甚么。
第二,他们也是心里饥渴的人。他们不像以色列百姓饿得把自己儿子都吃掉,不知道去找主要食物。他们是满了饥渴的心和谦卑追求的灵,愿出一切代价来追求主。惟有这样的人,才能看见基督得胜和属灵的丰富。
今日王的家就是神的家,正在属灵大饥荒的时候,你若吃饱喝足了,要记念你的弟兄们。
那搀扶王的军长,因着他说了不信的话,就应验了神人所说的话,被众人践踏而死,这是一个严肃的警告。我们若说不信的话,破坏神儿女们的信心,就必有可怕的审判临到我们身上。
── 史伯诚《双倍的圣灵》
【 分享传扬好消息要及时,那些长大痲疯的人给了我们一个好榜样!我做得怎样?】
几个长大痲疯的人看到亚兰人所撇下的营寨,知道自己平安无事了。他们最初把好消息留住,没有去告诉城里饥饿的同胞。与此相仿,我们也必须传扬耶稣基督的好消息,因为这是最重要的消息。不可忘记未听到福音、生命垂危之人,不可陶醉于自己的信仰,而不向周围的人传扬。我们的好消息和长大痲疯之人的一样,不可“等到天亮”,要快快传出去。
――《灵修版圣经注释》
【「今日是有好信息的日子。」】
【报好消息】这是事实,仇敌曾长期围困他们,现在已经分散在各处,留下许多掠物。饥饿使人们到了绝境,但现在却有丰富的粮食。这四个麻风病患者怎可只满足于自己饱食,不与别人分享,使城里的人仍在困苦之中呢?他们必须将这事告诉别人,发挥他们的仁心。
我们也要谨慎,恐怕我们不将有福的恩惠佳音带给垂死的世界,而遭受苦难。我们知道耶稣为我们死而复活,祂那测不透的丰富也等着人们领受。我们自己已经得着了,就要将这福音带出去,告诉别人那酒与奶是不需银钱而可白白得着的。
自私只有使人招损,但是与人分享的,不仅可以保留有的,更会找到零碎,足够以后多日所需用的。
让我们告诉人们,救主胜过我们的仇敌,为信的人开天国的门。我们要全心全意见证主,并且邀请人与我们共享恩典,因为这恩典是浩瀚无边的。
一两的见证,比一磅的辩论更有价值。先知的预言不仅敦促君王依赖主,也使多人归信。这几个麻风病人的见证不胫而走,因为这是他们亲身经历之后而说出来的。神为我们所作的,我们也该见证。
──迈尔《珍贵的片刻》
「今日是有好信息的日子。」
亚兰大军侵入以色列,围困了京城撒玛利亚,无人救援解围,以至城中人绝粮食,马无草秣,饥饿使人失去了人性,妇人吃自己乳养的孩子。死亡和绝望的气氛,笼罩着全城。
在撒玛利亚城外,有四个长大痲疯的人。照律法规定,痲疯患者不能住在小区,,。因此,他们成了边际人:城里不能够进去,亚兰军逼近围城,他们平常求食的范域也压缩了,畏缩在城门,进退维谷。
他们想:即使现在城中肯从权收纳我们,也不是办法;因为城中的人缺乏食物,只有饿死。所以他们绝地求生,冒险去投亚兰人,以求侥幸活命。这四名长痲疯的人,长久在隔离和羞辱中生活,从来没有向外边世界望过,现在到了再无别路的时候,被迫才另寻生路。想不到,他们不是进入羞辱和死亡,而是发现了好信息:没有希望的人,被迫闯入了幸福。
在绝望的时候,人想不到的时候,神自己作无人的工作。
四个痲疯患者,在黄昏到了亚兰人的营边。出于意料之外的,发现营账连绵,却空无一人,食物和辎重财物,都留在那里。他们看到眼前的事实,不管意义是甚么,先吃喝饱足肚子的需要,再取了财物收藏。现在,他们想到了城中的饥荒。那时,他们彼此说:“我们所作的不好!今日是有好信息的日子我们竟不作声!若等到天亮,罪必临到我们。来吧,我们与王家报信去!”
自己满足之后,想到了别人。如果饿得奄奄一息,哪有报信的气力,也无信可报。他们到了城门那里,叫醒守门的人,报信给王家。但王这些日子,听惯了坏消息,竟信不下去。他当然不明白神所作的:使亚兰人听见大军掩来的声音,匆忙逃走了。只是看见长痲疯的人,身上衣服光鲜,面红肚圆,没有饥饿的迹象,才肯派人去查看证实。结果,这四个人所看不起的人,为全城带来福分和丰富,纾解了饥荒,有生命和希望。
今天,世界上仍然有人在饥饿死亡的边缘,也有人虽然衣食无缺,却经历灵里的饥荒,觉得被弃绝的孤单无望,使他们想法麻醉自己。我们得福音好处的人,不配蒙福而蒙福的人,怎忍把好信息隐藏起来,只顾自己吃喝,喜乐,得着财物,就满足了?快向人宣告:今天是有好消息的日子。── 于中旻《列王纪下笺记》
【分享好消息“我们所做的不好!今日是有好信息的日子,我们竟不作声!”】
四个快饿死的乞丐在以色列的营外决定投降敌军(王下73~4 )。当他们走进敌人军营却发现里面没有人,但充满着物资,这显然是仓惶逃走的迹象。他们吃个痛快,并且取走金银和衣服。不久,他们在害怕受惩罚和犯罪感的混合心理驱使下,回去把这好消息告诉那些耶路撒冷城里饥饿的人,使他们也能分享这一切。
分享能帮助和鼓舞人们,也会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乐意把曾经医好的医生介绍给和我们患同样病症的人;我们也会热心把技术又好又诚实的工人介绍给别人。可是,我们有许多人却不热衷把世界上最好的消息介绍给别人,那就是,基督能满足饥饿的心灵。其实,与人分离使人饥饿的心灵得饱足的好消息,是基督给我们的命令(太2819 徒18 )。既是命令,就当无条件地遵行,顺服遵行就会获得他的嘉许(林后510 )。
也许你与人分享福音的首要动机是出于义务,但你很快将会发现以爱心分享福音的喜乐。
──《生命隽语》
【 耶和华以勒──神永远必有预备,想想,神在你身上的供应……】
供给我们日用饮食的,是神而并不是无用的偶像,即使我们的信心软弱又微小,也不可怀疑神的供应。在我们缺乏供应、疑虑如云的时候,要记住神能敞开天上的窗户来供应我们。
──《灵修版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