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导读:列王纪下 第13章


圣经综合解读

1「犹大王亚哈谢的儿子约阿施二十三年,耶户的儿子约哈斯在撒马利亚登基作以色列王十七年。」

2「约哈斯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效法尼八的儿子耶罗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那罪,总不离开。」

3「于是,耶和华的怒气向以色列人发作,将他们屡次交在亚兰王哈薛和他儿子便哈达的手里。」

犹大王约阿施于「耶户第七年」())登基。「耶户在撒马利亚作以色列王二十八年」()),他儿子约哈斯作王应该是犹大王约阿施第二十二年,这里却说是「犹大王亚哈谢的儿子约阿施二十三年」()),也就是开始修理圣殿的那一年())。因为以色列王的执政年数是从春天的正月(亚笔月))起算,犹大王的执政年数是从秋天的七月(以他念月))起算,不足一年的部分都算为一年。所以南北两国记录的执政年数常有一年的差异 。
「效法尼八的儿子耶罗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那罪」()),就是以色列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王位,在伯特利和但设立两个金牛犊来代表神,以阻挡百姓前往耶路撒冷圣殿敬拜神())。今天,教会中的金牛犊,就是用似是而非的偶像冒充神,使信徒陷入自欺,以为自己是在敬拜「耶和华」,其实是在敬拜名叫「耶和华」的偶像;以为自己是在事奉神,其实是在满足肉体。
外邦偶像叫人离开真神、体贴肉体,很容易被信徒分辨出来;但金牛犊却是打着敬拜神的属灵旗号、各种方法来迎合人的肉体,所以对信徒很有吸引力,一旦被迷惑,就很难再离开。北国以色列的每个王都「不离开耶罗波安家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那罪」()),经过了两百多年,直到灭亡也没能摆脱金牛犊。因为金牛犊的特点,就是以属灵的名义让人自我安慰、自我满足,在虚假的平安里走向灭亡。敬拜金牛犊的人都不肯好好认识圣经所启示的那位真神,专心顺从那位真神;而是满足于安慰肤浅的讲道、似是而非的属灵鸡汤,用断章取义的经文为自己的心思言行找根据,最终是自己做主、自己造神,虚构出一个满足自己想象的神来为自己服务。
主前838年以后,晚年的亚述王撒缦以色三世及其继承者面临东方的战争和内战,国力衰退,给了以色列和亚兰二十多年喘息的机会。不久,亚兰王哈薛卷土重来,全面攻击约旦河东的基列地,大大缩小了北国以色列的版图())。这是神继续审判以色列敬拜金牛犊的罪())。从此,北国以色列日益衰微,最终被亚述所灭。
「便哈达」())指哈薛的儿子便·哈达三世(Ben-Hadad III、))。
「耶和华的怒气向以色列人发作」()),是为了管教自己百姓,而不是毁灭他们。祂从不撇弃自己的子民,但在他们犯罪的时候,也从不遮掩祂的怒气。

4「约哈斯恳求耶和华,耶和华就应允他,因为见以色列人所受亚兰王的欺压。」

5「耶和华赐给以色列人一位拯救者,使他们脱离亚兰人的手;于是以色列人仍旧安居在家里。」

6「然而,他们不离开耶罗波安家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那罪,仍然去行,并且在撒马利亚留下亚舍拉。」

「约哈斯恳求耶和华」()),只是因为走投无路,并不是因为真心悔改。实际上,他心中的「耶和华」只不过是金牛犊。但是,神并没有因为他的无知和顽梗而停止拯救,一旦「约哈斯恳求耶和华」,「耶和华就应允他」()),继续显明「神是拯救」。
神所赐下的「拯救者」()),可能是亚述王阿达德尼拉里三世(Adad-nirari III、))。他在以色列王约哈斯作王之后不久登基,于主前796年围攻便·哈达三世统治下的大马士革,大大减轻了亚兰人对以色列的压力,并使以色列恢复向亚述进贡。
「亚舍拉」())原文是「树丛、木偶、神树」,是迦南的女神、巴力的配偶,通常以立在巴力祭坛旁边的神木或神树的形式出现。亚哈和耶洗别把外邦偶像「亚舍拉」引进北国以色列以后()),可能把亚舍拉和金牛犊掺杂在一起,在金牛犊的祭坛旁边增加了象征亚舍拉的木柱。因此,耶户「毁坏了巴力柱像」())、「在以色列中灭了巴力」()),但却「在撒马利亚留下亚舍拉」());百姓得了拯救之后,不但「不离开」())冒充真神的金牛犊,反而继续敬拜「亚舍拉」())。
上图:在伊拉克尼尼微省的Tell al-Rimah遗址出土的亚述王阿达德尼拉里三世(Adad-nirari III,主前811-783年在位)石碑,现存于大英博物馆。碑文记录了他西征亚兰的功绩,当时向他进贡的诸王中包括「撒玛利亚约阿施」。
上图:1975年,特拉维夫大学的考古学家Ze’ev Meshel在西奈半岛东北部的Kuntillet Ajrud发现的主前9世纪晚期-8世纪早期的大口陶瓷坛,上面画有各种亚兰/腓尼基风格的动物、树、人物和神明,并用早期希伯来文和腓尼基文字提到了「耶和华」、「神」和「巴力」。其中用早期希伯来文写着两个短语:「撒马利亚的耶和华与他的亚舍拉」、「提幔的耶和华与他的亚舍拉」。「撒马利亚」是北国以色列的首都,提幔是以东人(创三十六15),「亚舍拉」的意思是「树丛」,可能指迦南女神亚舍拉,也可以指代表亚舍拉的神木、神树。这些陶片反映了当时信仰掺杂的情况,表明北国以色列和受犹大控制的以东在敬拜神的时候,祭坛旁边都有木柱或树。

7「亚兰王灭绝约哈斯的民,践踏他们如禾场上的尘沙,只给约哈斯留下五十马兵,十辆战车,一万步兵。」

8「约哈斯其余的事,凡他所行的和他的勇力都写在以色列诸王记上。」

9「约哈斯与他列祖同睡,葬在撒马利亚。他儿子约阿施接续他作王。」

10「犹大王约阿施三十七年,约哈斯的儿子约阿施在撒马利亚登基作以色列王十六年。」

11「他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不离开尼八的儿子耶罗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一切罪,仍然去行。」

12「约阿施其余的事,凡他所行的和他与犹大王亚玛谢争战的勇力,都写在以色列诸王记上。」

13「约阿施与他列祖同睡,耶罗波安坐了他的位。约阿施与以色列诸王一同葬在撒马利亚。」

以色列王约哈斯在犹大王约阿施四十年才去世,这里却说「犹大王约阿施三十七年,约哈斯的儿子约阿施在撒马利亚登基作以色列王十六年」()),因为以色列王约哈斯可能在最后几年与儿子共同执政。
「耶罗波安」())指耶户王朝的耶罗波安二世,不是「尼八的儿子耶罗波安」())。

14「以利沙得了必死的病,以色列王约阿施下来看他,伏在他脸上哭泣,说:『我父啊!我父啊!以色列的战车马兵啊!』」

15「以利沙对他说:『你取弓箭来。』王就取了弓箭来。」

16「又对以色列王说:『你用手拿弓。』王就用手拿弓。以利沙按手在王的手上,」

17「说:『你开朝东的窗户。』他就开了。以利沙说:『射箭吧!』他就射箭。以利沙说:『这是耶和华的得胜箭,就是战胜亚兰人的箭;因为你必在亚弗攻打亚兰人,直到灭尽他们。』」

此时离以利亚被提已经过了六十多年,离耶户被膏作王至少也过了四十五年,以利沙应该已经八十多岁了。当以色列王约兰在书念妇人的见证面前仍不悔改之后()),以利沙就再也没有行过神迹;而在膏立耶户之后,圣经也有五十年左右没有提到以利沙的事奉。因为「耶和华的怒气向以色列人发作」()),为要管教百姓,所以以利沙再也没有行过拯救的神迹。
「我父啊!我父啊!以色列的战车马兵啊」()),这是以利亚被接升天时,以利沙向以利亚的呼喊())。现在,「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的以色列王约阿施,也用同样的话来称呼以利沙,表明他此时很需要以利沙的帮助。实际上,耶户王朝的建立,正是从以利沙派人膏抹耶户开始的())。以色列王约兰也曾用「我父」称呼以利沙())。
在此之前的两代以色列王在将近五十年没有来找过先知以利沙。现在,以色列失去了大部分战车马兵()),以色列王约阿施才认识到先知以利沙才是保卫以色列的「以色列的战车马兵」()),但却仍然不肯顺服先知所事奉的神。今天许多人也是这样,只知道要神的恩典,就是不肯要神自己。
「得胜」())原文是「救恩」。「得胜箭」())就是救恩的箭。「战胜亚兰人的箭」()),就是从亚兰人手中得拯救的箭。
以利沙要约阿施向东边射箭,因为此时亚兰占据了约旦河东的基列地,即将从东方入侵以色列。「亚弗」())位于加利利海东面,位于从约旦河谷到大马士革的路上,以色列王亚哈曾经在这里打败亚兰王便·哈达二世())。

18「以利沙又说:『取几枝箭来。』他就取了来。以利沙说:『打地吧!』他打了三次,便止住了。」

19「神人向他发怒,说:『应当击打五六次,就能攻打亚兰人直到灭尽;现在只能打败亚兰人三次。』」

以色列王约阿施一见到以利沙,就称他为「以色列的战车马兵」()),而以利沙也清楚地借着「耶和华的得胜箭」()),宣告神乐意赐下救恩,让约阿施「必在亚弗攻打亚兰人,直到灭尽他们」())。在这种情况下,以利沙让约阿施「打地吧」()),很明显是代表「击打亚兰人」。
以色列王真心想打败亚兰人,但却不是真心回转顺服神。他如果真相信「神是拯救」,就应该仔细思想先知话中的意思,顺服先知、奋力击打地面,直到先知喊停为止。但他只是漫不经心地「打了三次,便止住了」()),完全是敷衍的心态,所以「神人向他发怒」())。
上图:先知以利沙的事奉行踪:1、先知以利亚召以利沙作门徒(王上十九19-21);2、以利沙送以利亚自吉甲经伯特利、耶利哥、过约旦河,见以利亚乘旋风升天后再回耶利哥(王下二1-14);3、以利沙治好耶利哥的恶劣水质(王下二19-22);4、以利沙在伯特利被讥笑是秃头(王下二23-24);5、以利沙从伯特利上迦密山,又从迦密山回到撒马利亚(王下二25);6、以色列王约兰请犹大王和以东王一同攻打摩押,在旷野缺水,以利沙令他们挖沟得水,又打败了摩押(王下三4-27)。7、以利沙使书念的妇人得子(王下四8-17);8、这孩子后来生病死了,他母亲到迦密山去求以利沙,以利沙使孩子复活(王下四18-37);9、以利沙在吉甲解了先知门徒因喝野瓜藤汤所中的毒(王下四38-41);10、以利沙又使二十个饼给一百个人吃饱还有余(王下四42-44);11、亚兰王的元帅乃缦得了大麻风,到撒马利亚求以利沙得医治(王下五);12、亚兰王攻打以色列的计划常被以利沙破坏,就派大军到多坍去捉拿以利沙(王下 六8-15);13、以利沙使亚兰王的军兵眼目昏迷,随着以利沙走到了撒马利亚,亚兰人因此惊恐惧怕,就撤兵回去,不敢再犯以色列了(王下六16-23);14、亚兰王便哈达上来围困撒马利亚,城内绝粮,以利沙预言亚兰人次日必溃退,结果神使亚兰人逃跑(王下六24-七20);15、以利沙令书念的妇人逃往非利士住了七年,回来后以利沙又向王索回他被占的产业(王下八1-6);16、以利沙到大马士革预言亚兰王必病死,又预言哈薛作亚兰王。结果哈薛篡位作王(王下八7-15);17、以利沙令一个门徒到基列拉末膏耶户作以色列王(王下九1-10);18、以利沙死前向以色列王约阿施预言,他必可在亚弗打败亚兰三次(王下十三14-19)。

20「 以利沙死了,人将他葬埋。到了新年,有一群摩押人犯境,」

21「有人正葬死人,忽然看见一群人,就把死人抛在以利沙的坟墓里,一碰着以利沙的骸骨,死人就复活,站起来了。」

「新年」())原文是「一年要来的时候」,在北国可能是春天的正月逾越节前后,正是割大麦的时候。当以利沙开始事奉的时候,以色列王约兰因为不顺服神,所以没能支取完全的拯救、征服摩押());现在以利沙死了,摩押人就反过来「犯境」())抢夺粮食了。
当时以色列人的坟墓可能与新约时代相似,有一个石头封闭的入口,可以打开。当这些人正在埋葬死人的时候,忽然遇到一群入侵的摩押人,就随便打开一个坟墓把尸体丢进去,正好「抛在以利沙的坟墓里」()),于是「一碰着以利沙的骸骨,死人就复活」())。
以利沙活着的时候,他一生的事奉都不能使以色列王和百姓悔改接受救恩());以利沙死了以后,他的骸骨却能让毫无信心的死人复活())。这最后一个神迹,正是他一生事奉的总结,显明了救恩的奥秘:「神是拯救」,但却被活人拒绝,只能被死人所得着。因为亚当里的旧人已经「死在过犯罪恶之中」()),完全失去了「拣选生命」())的能力。所以神就任凭以色列彻底失败、彻底死透,然后才让以色列的骸骨复活())。当本书的第一批读者、被掳巴比伦的百姓读到这个神迹的时候,神同时也借着先知以西结向他们宣告:「我必将我的灵放在你们里面,你们就要活了。我将你们安置在本地,你们就知道我——耶和华如此说,也如此成就了。这是耶和华说的」())。今天,我们也要接受圣灵「把肉体连肉体的邪情私欲同钉在十字架上」()),让旧人完全死透,才能承受完全的救恩;因为,「我们若与基督同死,也必与祂同活」())。

22「约哈斯年间,亚兰王哈薛屡次欺压以色列人。」

23「耶和华却因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约,仍施恩给以色列人,怜恤他们,眷顾他们,不肯灭尽他们,尚未赶逐他们离开自己面前。」

25「从前哈薛和约阿施的父亲约哈斯争战,攻取了些城邑,现在约哈斯的儿子约阿施三次打败哈薛的儿子便哈达,就收回了以色列的城邑。」

「收回了以色列的城邑」()),可能指收回了约旦河西的城邑。约阿施「三次打败哈薛的儿子便哈达」()),应验了以利沙最后的预言()),但只能收回河西的土地,河东的基列地到了耶罗波安二世的时候才得以收回())。
以利沙不能救自己脱离「必死的病」()),他的骸骨却能让死人复活,他的预言也能让以色列三次得胜。这表明神不是没有能力医治以利沙,而是神的时间已经到了,祂要结束以利沙的事奉。神借着这段历史中所要启示的,已经全部显明了;从此以后,神的拯救再也没有临到过北国以色列,而是任凭以色列王和百姓倚靠自己的努力,在接下来六十多年的苦苦挣扎中走向灭亡。
「以利亚」这个名字的意思是「耶和华是神」,「以利沙」这个名字的意思是「神是拯救」,这两位先知一生的事奉都是为了显明「耶和华是神」、「神是拯救」(王上十七至王下十三))。但是,正如「律法本是叫人知罪」()),神显明「耶和华是神」、「神是拯救」,目的不是为了完成拯救和复兴,而是要「叫人知罪」,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人已经「全然败坏」()),即使知道「耶和华是神」、「神是拯救」,也没有办法主动回转接受救恩,最终都是死路一条。「然而,神既有丰富的怜悯,因祂爱我们的大爱,当我们死在过犯中的时候,便叫我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祂将来必要叫骸骨复活,「并且站起来,成为极大的军队」())。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以色列与犹大诸王

(一 )

列王纪这几章为有关以色列及犹大诸王的事提供简短的批注杂录,同时与以利沙话别。分别去记忆一些王相同的名字并不容易,因为其中有关一些王的资料我们所知有限。

约哈斯一帆风顺的承继了他的残暴父亲耶户为王。他面对亚兰人的进迫,因他效法耶罗波安反叛耶和华的罪行(2-3、6 )。但是,与此同时(4-5节 )也谈及因约哈斯求情,耶和华不降灾──这种做法很像士师记的作风。有些解经者觉得奇怪的是耶户毁坏了巴力柱像之后,亚舍拉仍留在撒玛利亚。而这行动是对抗巴力及其崇拜。像伯特利与但的神龛一样,亚舍拉是法所不容的,却是崇拜耶和华的一部分。最近在犹大南面发现的碑铭对‘耶和华与他的亚舍拉’这一点有清楚的说明。

从他儿子约阿施(同一个名字有两种不同英文拼法 )的记录出现了几件令人惊奇的小事。这里似乎是一些数学上的问题。我们所知道有关以色列这位约阿施的事是从有关其他人、以利沙及犹大的亚玛谢等的报导搜集而来的。

(二 )

以色列王对垂死的以利沙说了以利沙看见以利沙升天去的时候所说的话。我们不能肯定随后的两件象征性行动的意义。弓箭的射中是说明了,甚至是胜利的表征。箭进入空中象征了刺探得秘密。大人物临终之前的遗言及行动,尤其含重大意义。打地的这种象征在经文中(18-19节 )解释得更清楚;王因为击打得不够而受责。提及高兰地山脚的亚弗令我们想起,还有不提名的耶和华神人在以色列战胜亚兰所负的使命。这些都是世仇,他们之间的战事也大多数发生于相同的几个城邑、路线和隘口;而亚兰的统治者也几乎常被称为哈薛或便哈达。后期的犹大历史学家很难对这些细节不感到混淆不清的。

离开以利沙之前不能不进一步谈另一个奇迹。就像他的主人被旋风接了去,没有关于死亡的报导一样,以利沙即使进入坟墓,他的骸骨仍产生效力。有人认为以利沙的坟墓是后期朝圣路程中的主要地点,这些故事倒鼓励了朝圣的意念。

(三 )

犹大的亚玛谢得到同样的有限度认可,像他父亲约阿施一样;他也以遭遇横祸收场像他父亲一样。但是大卫王朝并不因宫廷叛乱而产生问题。提及他遵守‘摩西律法书’,语调不寻常,却是有趣。笔者怀疑书中暗示如果他不是不够审慎,便不致于被他留下来不杀的家人所杀。

以色列王约阿施对亚玛谢索战(9-10节 )的反应,是在外交场合中采用‘寓言’或‘比喻’的好例子。约坦的宣喻是圣经中最详细的例子。这件事已在列王纪上四章谈论所罗门的箴时提及。保留这类智慧之言是许多较着重传统的社会在教育方面的重要部分。西方人士常喜欢应用或甚至制造‘中国古代箴’当开玩笑以谈及任何情况。约阿施的军事才能可以与他的口才媲美。

耶罗波安二世是约阿施的儿子,他作王长达四十一年,收回以色列东与北边界之地,重整了国势。这极为简短的报导令人惊奇,因为何西阿书与阿摩司书的第一章开头几句都把这些政绩归于他的任期。有些释经家察觉到在第二十七节对阿摩司得默示论以色列的歹运发出无声的指责。但我们的作者只提及亚米太的儿子先知约拿的名字(25节 ),而约拿在这里的角色与约拿书所扮演的截然不同。虽然我们即将在十八至二十章看到有例外的情况证实此法则,一般来说,关于先知的书卷与列王纪的连系很少。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列王纪下第十三章

C以色列的约哈斯

接下来的历史是北国受到大马色的亚兰国欺压之一段时期(参22节)。亚述曾暂时将注意力自西边转移,在撒缦以色三世之治的末期时向西北及东边的疆土扩展,同时也因为 Eponym 编年史所记载,主前八二七至八二二年尼尼微及其他亚述发生的大暴动。他的继任者闪施亚达五世(主前823~811年)必须在靠近本土的地区重新取得控制权,因此有一段时间,亚述对西边的控制略微松缓。这使哈薛有机会骚扰以色列。作者有限度地记载耶户之子统治,简介(1~2节)之后便记载亚兰的欺压(3节)以及神赐下一位拯救者(“救主”,4~6节),作者用近于“士师时代”积弱受欺压时神相似作为的手法来记录此事。结果以色列军队元气大伤(7节),叙事以惯用的结束公式告终(8~9节)。

1.犹大王约阿施二十三年(总共四十年任期)可与他的第一年,正好是耶户的第七年相对照。耶户于二十八年后去世,正值以色列王约哈施第二十二年。因此不需要怀疑南北国间有不同的计算法。因此约哈斯的统治始于约阿施第二十三年。

2~3.有关耶罗波安的罪,请见:。希伯来文“所有的年日”(和合作“屡次”)不一定指“继续地”(RSV)或“没有中断地”(Gray),其意应为“好几年”(NEB)或是很长的一段时间(NIV)。哈薛这样的作为使以色列受到“欺压”(见22节)。哈薛可能在这时死于任内,因此他的儿子便哈达三世于主前八○六年开始统治。神的愤怒是为了要管教,并非要毁灭。祂从不撇弃祂的子民,然而在他们犯罪时,也从不遮掩祂的怒气

虽然解经家通常认为4~6节为后来的一位编者所加,但这些经文却彰显神应允祷告(希伯来文 h]illa^ “恳求”;AV“寻求”而非“哀求”神的恩待,或作“企图使祂息怒”,JB、NEB)而化解祂的愤怒。神对这些人(一如许多其他人)祷告的回应并非即时的,乃发生于后来的王朝时代(22、25节)。

5.拯救者并非以利沙,不是约阿施(17、19、25节),也不是后来赶走欺压者的耶罗波安二世,而是亚述王亚大得尼拉力三世。他于主前八○二年及七九六年挥军重临地中海,沿途大肆掳掠(见10节)。以色列人仍旧安居在家里并不表示他们曾经被赶至山间居住(Gray)。“居住在帐棚中”(MT:帐棚意为“家”,意谓他们不受干扰。神赐给他们四境有平安。

6~7.以色列人不但没有转离耶罗波安的罪(有关此罪请见:,并且神要每一个人对他自己的罪负责任(希伯来文“行”亦即“生活”,乃单数,参:NIV 他们仍旧活在那罪当中)。亚舍拉的柱像仍矗立在撒玛利亚,乃当初亚哈所设立未被耶户拆毁者。人的防卫力一向都是脆弱的,以色列军队在此的惨况与其他主前八五三年对抗亚述的夸夸之役仅出部分兵力(二千辆战车及一万步兵)已绰绰有余之盛况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8.此结束公式在重复出现。我们已无法分辨那一节是原版。

D以色列的约阿施

i. 王朝总评

一块亚述石碑在米索不达米亚北部的 Tell Rimah 出土,日期为亚大得尼拉力三世时期,记载他在主前八○五至八○二年对抗叙利亚之役。他所记载向他进贡的统治者中包括“撒玛利亚约阿施”( Yu-~a-su Sa-mer-ri-na-a ),同时注明暗利王朝( bi{t Humri )已经过去。有些解经家认为这碑文乃写于主前七九六年,但并无任何证据可以支持346。统治大马色的同一位亚述王掳掠马理(=便哈达三世),他在同一块石碑上的前一行提及马理的叙利亚名(见“增注:哈薛”,269页)。

此王朝只有简介(10~11节)及结束公式(12~13节)的记载。

10.我们不需要将三十七年(MT)变动为第三十九年(一如一些抄本及 NEB)以配合,因为后者可能包括了约阿施与他父亲在主前七九八至七九六年两年的共同执政。

12~13.这些经文在重复出现,在此可能是为了要不加细节地记录这个王朝(他与亚玛谢争战之事记载于,与作者一贯的手法相符。有些解经家希望删去此段经文,因为与其他地方的记载有所出入。但这可能是故意的,因为耶罗波安二世“坐了他的位”(NIV 作“耶罗波安继位”)可以解释为他故意夺得王位(参:亚述编年史中“某人坐上王位”暗示夺取王位,不论合法与否,反之则为“他们使某人坐上王位”,是指按照正常的选择程序即位的王)。是正常的公式。

346 S. Page, 'A Stela of Adad-nirari Ⅲ and Nergal-eres% from Tell al Rimah', Iraq 30, 1968, p. 141, 1.8; POTT , pp.145 ~146.
ii. 以利沙晚年事迹

14.这是以利沙最后出现的记录,他前后一共事奉了六十多年,在此并没有交代他绝症的详情及他的所在地。与以利亚对照,他是“病而不痛”。王的到访显示他与先知之间关系密切。解经家对“我父……”的解释通常是:这是王面临即将失去一位真先知时的焦虑之语,因为以利沙比以色列的军队更有保护国家的能力。当然也有可能是王借用以利沙向以利亚说的同一句话。也有可能这些是先知知道自己将死时所说的话。

15~19.信心的试验。旧约中并没有有关交感或创意魔术的清楚记载,这也不像是以利沙会做的事,反而应当是一种象征性动作,一如约书亚向艾城伸出手里的短枪一样。同样的,约拿单亦以射箭为记号向大卫示意。以利沙按手在王的手上可能象征他们有同一目标,而并非表示耶和华会祝福将临的战争。有关在亚弗大胜亚兰人的预言使人忆及较早时以色列在该处的大获全胜。这次对亚弗(Tell En Gev)的攻击可能便是导致第II层毁灭的原因347。胜利的程度取决于人的毅力,因此约阿施只用箭打地三次(可能只用了半筒箭袋)表示他自己不能灭绝敌军,要留待耶罗波安去控制他们

20~21.以利沙的死拥有以利亚生时的神力。我们不应当因此故事的特别而视之为被掳后的添加,因为其根基为神与族长所立的约(23节)。有些解经家认为以利亚尚未死亡,因此在记载以利沙之死时必须记载一些不寻常的事件,但这纯属无根据的臆测。“他死时他的身体也发出预言。一如他生时大行神迹,他的死也是同样的神奇。”(《西拉赫

请注意圣经中这类神迹奇事相隔许久才发生,且一如此处一样,这些时期通常是全国或教会的软弱跌倒之时才会出现。或许这也象征着神的子民应当再一次的恢复生机。

347 IEJ 11, 1961, p. 193.
iii. 以色列与亚兰关系注释

23.此处与第3及7节的历史相连,强调耶和华与祂子民的约的关系建基于祂与他们列祖的关系。这可以提醒听者或读者,约中清楚预言若他们毁约必会遭到被掳的下场,然而若他们转离恶道时却必蒙赦罪及归回。前者将在近一世纪之后应验,神任凭他们由撒玛利亚中被敌人掳走

这种刑罚是赶逐他们离开神自己面前,远自亚当那时便已得知这样的警告,后来也一再地重申。但是神有长久忍耐的怜恤及恩典( ya{h]a{n ,“恩典如雨沛降”),眷顾祂的子民,给他们悔改的机会,因祂的旨意是不愿任何人灭亡,否则祂的审判必定毫不留情地来到。祂在挪亚时代如何对待那世代的人便是最好的例子。就人的层面而言,亚兰之所以迟迟不入侵以色列的原因可能是亚述王亚大得尼拉力强加于大马色的压力所致(见“增注:哈薛”,原书270页)。

直到今日证明此记录乃于被掳到巴比伦之前写成的(见:导论ⅦB“分期编纂”第3段 d.)。

Millard 认为以色列人此时自亚兰人的欺压之下得拯救,可能是因为哈马的 Zakkur 及亚述的亚拿要求干预抵挡亚兰王哈薛之子 Bar-Hadad348

24.圣经以外有关哈薛之经文最后出现于主前八三八年,有关他儿子便哈达三世(马理)乃主前八○六年。

25.被约阿施收复的城邑可能在约但河西(参:,因为约但河东之地于耶户之时失丧,直到耶罗波安那时才被收复。约阿施(此处希伯来文 Joash 的另一拼法 Jehoash)三次打败敌军的记录是要显示第18~19节预言的应验。

348 有关 Zakkur 的石碑请见 A. R. Millard 的 'Israelite and Aramean History', TynB 41, 1990, pp. 273~273,参264页;'The Homeland of Zakhur' , Semitica 39, 1989, pp. 60~66.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犹大王亚哈谢的儿子约阿施二十三年,耶户的儿子约哈斯在撒玛利亚登基,作以色列王十七年。」

●「约哈斯」:「耶和华已夺取」。

●「约阿施二十三年」:大约是公元前814年。

――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犹大王约阿施二十三年(总共四十年任期 )可与他的第一年,正好是耶户的第七年相对照。耶户于二十八年后去世,正值以色列王约哈施第二十二年。因此不需要怀疑南北国间有不同的计算法。因此约哈斯的统治始于约阿施第二十三年。

──《丁道尔圣经注释》

年代小注】

按照蒂利的考据,以色列王约哈斯于主前八一四年登基;当年是犹大王约阿施二十三年。这时代亚述的注意力集中在别的地方,以致亚兰人在哈薛的领导下得以扩张在本区的控制。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约哈斯作以色列王:耶户虽然把北国的巴力除掉,但金牛犊的敬拜仍在北国大行其道,导致神兴起亚兰人来惩罚以色列。他们在苦难中哀求神,神便救他们脱离亚兰人的欺压,无奈他们总不受教。

――《串珠圣经注释》

本文记录了耶户王室的第二代王约哈斯的事迹:①约哈斯的谦卑(4节 ):他见亚兰王侵略以色列并欺压以色列的百姓,便向神祷告。神便应允他,派一位拯救者,使以色列暂时脱离了亚兰人的统治。尽管约哈斯拜偶像,引起了神的震怒,但当他悔改时神依然应允了他的恳求。这表明神无限的爱,神等待罪人悔改并归向他,而且也为之欣喜。②依然与罪恶为伴(6节 ):就象猪洗净了又回到泥里滚,约哈斯又陷入了偶像敬拜之中。因此神便击打他,使以色列的军力近乎灭绝(7节 )。可见,人悔改了之后又回到邪路,那么其状况比原来更差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约哈斯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效法尼八的儿子耶罗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那罪,总不离开。」

◎「尼八的儿子耶罗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那罪」:就是用牛犊上面的神来代表耶和华神,以北国的圣所代替耶路撒冷的圣殿来敬拜耶和华。 王上 12:26-31――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关于耶罗波安的罪,参看、31节的脚注。

――《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 约哈斯“推行了神眼里看为恶的政治”。从本节的内容来看,除了拜金牛犊之外约哈斯并没有犯其它特别的罪。但拜金牛犊是神最憎恨的罪。他的父亲耶户尽管清除巴力敬拜而立了功,但也是因为没有离开此罪而受到了神的惩罚(10:32-33)。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有关耶罗波安的罪,请见:。希伯来文「所有的年日」(和合作「屡次」 )不一定指「继续地」(RSV )或「没有中断地」(Gray ),其意应为「好几年」(NEB )或是很长的一段时间(NIV )。哈薛这样的作为使以色列受到「欺压」(见22节 )。哈薛可能在这时死于任内,因此他的儿子便哈达三世于主前八○六年开始统治。神的愤怒是为了要管教,并非要毁灭。祂从不撇弃祂的子民,然而在他们犯罪时,也从不遮掩祂的怒气

──《丁道尔圣经注释》

】「于是,耶和华的怒气向以色列人发作,将他们屡次交在亚兰王哈薛和他儿子便哈达的手里。」

●「便哈达」:这是指「便哈达三世」于公元前806年继任统治。――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屡次交在亚兰王手里: 亚兰王哈薛的儿子便哈达主要活动在约哈斯的儿子约阿施作王时期。但认为他在约哈斯时期没有活动是错误的。因为约阿施即位时,便哈达已经受亚述3世的进攻而势力大受挫折。由此可见,约哈斯统治期间是亚兰王哈薛的统治末年及便哈达的统治初期,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约哈斯受到了亚兰的欺压。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哈薛对以色列的控制】

哈薛于主前八四二至八○○年是亚兰─大马色的王。他的名字也出现于叙利亚阿斯兰塔什出土的象牙残片,和亚述国之亚述城发现的圆筒印章上。亚述人宣称曾经从哈薛那里夺取战利品。这位亚兰王曾于主前八四一年与亚述王撒缦以色三世作战,被他击败;但亚述人亦无法攻取哈薛的都城大马色。亚述的威胁于主前八三六年之后衰减,哈薛得以集中精神攻打以色列和非利士。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约哈斯恳求耶和华,耶和华就应允他,因为见以色列人所受亚兰王的欺压。」

】「耶和华赐给以色列人一位拯救者,使他们脱离亚兰人的手。于是以色列人仍旧安居在家里。」

●「一位拯救者」:有人认为是以利沙、约阿施王或耶罗波安二世(因为后两王由亚兰手中取回以色列的领土 )但一般认为是亚述王亚大得尼拉力三世。他于公元前802年及796年率领军队进入巴勒斯坦,沿途大肆劫掠。这个亚述王是公元前810-783年统治亚述,不过公元前810-805年由他的母亲摄政,所以并无力对外扩张,公元前805以后此王掌握实权才开始渐渐向外扩张。

●「于是以色列人仍旧安居在家里」:「于是以色列人可以在家里安居,和从前一样」。――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拯救者并非以利沙,不是约阿施(17、19、25节 ),也不是后来赶走欺压者的耶罗波安二世,而是亚述王亚大得尼拉力三世。他于主前八○二年及七九六年挥军重临地中海,沿途大肆掳掠(见10节 )。以色列人仍旧安居在家里并不表示他们曾经被赶至山间居住(Gray )。「居住在帐棚中」(MT帐棚意为「家」 意谓他们不受干扰。神赐给他们四境有平安。

──《丁道尔圣经注释》

“拯救者”。也许是亚述的亚大得尼拉力三世(AdadnirariIII ),他这时入侵叙利亚,使以色列避免了受叙利亚的管辖。

――《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约哈斯见以色列国受亚兰人的压迫日甚,恳求耶和华神帮助。神赐了一位拯救者,这位拯救者可能是亚述王亚达尼拿里三世(主前810~783年 )。此王在约哈斯作王期间登基,于主前803年攻打大马色,破其城,大大减轻了亚兰人对以色列国的压力。以色列收复了一些国土,得到喘息机会,恢复国力(25节 )。但也有人说拯救者为所记的约阿施之子耶罗波安第二,在他为王期内,以色列拓展北疆

――《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一位拯救者」:可能是指当时约哈斯的一名大将;或指亚述王亚大得尼拉力三世(见本章22-25注 );或指以利沙(见本章14-19 );或指耶罗波安二世

――《串珠圣经注释》

拯救者: 这里并没有具体提到耶和华赐给约哈斯的拯救者是谁。有几种不同观点。①耶罗波安2世:他是约哈斯的孙子,他恢复了以色列地界,并把以色列从灭亡的危机中拯救了出来(14:25-27)。但这一主张与本文的约哈斯获救的内容毫无关联。②以利沙:如果以利沙参战并打退了敌人,那么没有理由不提到他的名字。因此这一观点也不太成立。③亚述三世(B.C.810-783 ):是在约哈斯统治时期登位作王,并在B.C.806进攻大马色,削弱了亚兰的国力。约哈斯的儿子约阿施便趁机第三次进攻亚兰,收回了以色列的城邑。可见神的拯救有时用超自然的方法,有时也会通过周围的环境或人来实现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脱离亚兰的拯救者】

圣经没有说明这位「拯救者」(字根与「弥赛亚」一字相同 )的名字。这句话令人联想吉士师时代的拯救者。这人可能是邻邦的统治者,哈马王察库尔(Zakur )和亚述王阿达德尼拉里三世(Adad-Nirari III )这时都十分强盛。连犹大王约阿施也有人提出是可能的人选。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亚兰和以色列鱼蚌相争,得利的却是──】

亚兰国在以色列之北,常与以色列为敌,因为以色列切断了亚兰通往南面的主要贸易通道,而亚兰也截断了以色列往北的通道。假如两国和平共处的话,他们所有的贸易通道就会畅通无阻,商业也会繁荣。以色列与亚兰两国不断争战,没有想到北方的亚述已兴起、且国势日益强大,不久就令他们两国难以抵挡了(16:9,17:6)。

――《灵修版圣经注释》

】「然而,他们不离开耶罗波安家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那罪,仍然去行,并且在撒玛利亚留下亚舍拉。」

●「亚舍拉」:迦南的女神,巴力的配偶。通常是以立在巴力祭坛旁边的木柱型态出现。此处是单数型态,指的就是这个特殊的迦南女神。

◎耶户虽然灭绝巴力崇拜,但却没有清除亚舍拉 王上 16:33 (这是亚哈所立 ),这是很奇怪的事情。如果这个亚舍拉不是耶户当初没清除,就是约哈斯年间重新设立。――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亚舍拉”。巴力配偶的柱像。参看的脚注。

――《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亚舍拉」:见注。

――《串珠圣经注释》

留下亚舍拉: 撒玛利亚的亚舍拉是亚哈听耶洗别的提议设立的偶像。当年耶户除掉巴力偶像时,很可能没有一同除掉(10:26-27)。结果导致了以色列的灾难。关于“亚舍拉像”,KJV和七十士译本都翻译为“小树林”。但在此处可能也是提到的刻在木头上的亚舍拉像。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亚舍拉】

迦南人的崇拜和以色列人在邱坛和城内神庙进行的混合宗教崇拜,其共通之处在于亚舍拉柱的竖立。究竟它不过是象征树木的木柱,还是刻有丰饶女神形像,还是圣林的一部分,仍然未有定论。形容「各青翠树下」都有亚舍拉柱,似乎显示这是为祭仪而立的柱子,而非种植的树木。作为伊勒神的伴偶,亚舍拉显然是个很受注重的女神,乌加列文献(主前1600~1200年 )也曾提及对她的崇拜。亚舍拉崇拜到了主前第一千年纪依然在腓尼基盛行,并且在暗利和亚哈王朝时期引进以色列。她在圣经记载中恶名昭彰,表示其祭仪是耶和华崇拜的主要敌手。进一步资料可参看:的注释。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以色列人不但没有转离耶罗波安的罪,并且神要每一个人对他自己的罪负责任(希伯来文「行」亦即「生活」 乃单数 参NIV 他们仍旧活在那罪当中 )。亚舍拉的柱像仍矗立在撒玛利亚,乃当初亚哈所设立未被耶户拆毁者。人的防卫力一向都是脆弱的,以色列军队在此的惨况与其他主前八五三年对抗亚述的夸夸之役仅出部分兵力(二千辆战车及一万步兵 )已绰绰有余之盛况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丁道尔圣经注释》

】「亚兰王灭绝约哈斯的民,践踏他们如禾场上的尘沙,只给约哈斯留下五十马兵、十辆战车、一万步兵。」

● 13:7 直译是「没有任何人留给约哈斯,除了五十马兵,十辆战车,一万步兵以外,亚兰王灭绝约哈斯的民,践踏他们如禾场上的尘沙」。照亚述文献记载,亚哈王曾出动2000辆战车。此时以色列的军力已经完全不能跟往日相比了。

●「践踏他们如禾场上的尘沙」:原文是「使他们好像打谷时的灰尘」。――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一支细小的军队,因为他们与亚兰人连年争战。

――《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践踏...... 尘沙」:原文作「使他们成为好像打谷时(或场 )的尘沙」,象征战争中的毁灭

――《串珠圣经注释》

】「约哈斯其余的事,凡他所行的和他的勇力,都写在以色列诸王记上。」

】「约哈斯与他列祖同睡,葬在撒玛利亚。他儿子约阿施接续他作王。」

●「约阿施」:字义是「神的赏赐」。――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约阿施究竟是哪国的王?】

约哈斯的儿子约阿施在公元前798年作以色列王,那时犹大王约阿施的政权已近尾声。在希伯来文中,这二人的名字是同一个字的两种不同写法(中文译名相同 )。这两个王用同一个名字,他们二人大概在同一时间一南一北作王。犹大王约阿施开始时是贤君,而以色列王约阿施则是个恶王。

──《灵修版圣经注释》

】「犹大王约阿施三十七年,约哈斯的儿子约阿施在撒玛利亚登基,作以色列王十六年。」

●考古学者于Tell Rimah 挖出一块亚述石碑,年代为亚大得尼拉力三世时期,记载他在公元前805-802年与叙利亚作战,当时向他进贡的诸王中包括「撒玛利亚约阿施」,并注明暗利王朝已经过去。

――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我们不需要将三十七年(MT )变动为第三十九年(一如一些抄本及 NEB )以配合,因为后者可能包括了约阿施与他父亲在主前七九八至七九六年两年的共同执政。

──《丁道尔圣经注释》

年代小注】

按照蒂利的考据,约阿施在主前七九八年(犹大王约阿施三十七年 )即位,作王十六年(至主前七八二年 )。在这时期之内亚述日益活跃,在西方的影响力吸引了亚兰的全副精神。亚述王阿达德尼拉里三世(主前810~783年 )的碑文曾经指名提及犹大王约阿施。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有两个名为约阿施的王。这个是(北方支派 )以色列的王;另一个是南部犹大的王

――《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约阿施作以色列王:约阿施与父亲一样,不离开拜牛犊的罪。

――《串珠圣经注释》

本文概括地记录了约阿施的生前事迹。有些学者认为本段经文是后人误加的,但这并无根据。作者先对约阿施作评价之后,再记录与他有关的事迹也是有可能的。尤其在记录约阿施事迹的过程中提到了他的儿子耶罗波安二世(13节 ),这是为了突出重新振兴耶户王室的拯救者耶罗波安二世(14:27)。与此相似的是,撒母耳记里为了强调所罗门的事迹,在所罗门的事奉开始之前对他作了介绍

本文记录了以利沙的最后的事奉和他的死。①以利沙的最后的事奉(14-19节 ):生病的以利沙向闻讯赶来的约阿施预言他将三次进攻亚兰。而这一预言后来的确成了现实(25节 )。尽管约阿施不断行恶(11节 ),但神如此施恩与他,是因为神顾念与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所立的约(23节 )。此处生动地描绘了神的无限的爱和忍耐。而这一爱与忍耐通过以后的先知也充分地表露了出来(结37章 )等。在今天神的爱和忍耐依然不变,当信徒离弃神走邪路时,神会等待信徒悔改并回到正路。②以利沙的死(20-21节 ):以利沙死后,碰到他骸骨的死人复活了。死后显出如此之能力的只有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和复活。可见以利沙死后也象生前一样具有超凡的属灵能力。在他死后发生的神迹说明感动以利亚的灵加倍地感动了以利沙(2:9)。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他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不离开尼八的儿子耶罗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一切罪,仍然去行。」

◎「尼八的儿子耶罗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那罪」:就是用牛犊上面的神来代表耶和华神,以北国的圣所代替耶路撒冷的圣殿来敬拜耶和华。 王上 12:26-31――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约阿施其余的事,凡他所行的和他与犹大王亚玛谢争战的勇力,都写在以色列诸王记上。」

◎虽然约阿施曾经大败犹大王亚玛谢,但是此处并没有详细记载代下 25:9-24 就有详细的记载。

――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这些经文在重复出现,在此可能是为了要不加细节地记录这个王朝,与作者一贯的手法相符。有些解经家希望删去此段经文,因为与其他地方的记载有所出入。但这可能是故意的,因为耶罗波安二世「坐了他的位」(NIV 作「耶罗波安继位」 )可以解释为他故意夺得王位(参亚述编年史中「某人坐上王位」暗示夺取王位 不论合法与否 反之则为「他们使某人坐上王位」 是指按照正常的选择程序即位的王 )。是正常的公式。

──《丁道尔圣经注释》

此段提到约阿施之死,但作者接着(13:14-14)又提到约阿施在生时的事迹,所以他在14:15-16把13:12-13的内容复述一次。

――《串珠圣经注释》

】「约阿施与他列祖同睡,耶罗波安坐了他的位。约阿施与以色列诸王一同葬在撒玛利亚。」

这位耶罗波安是以色列王约阿施的儿子(25节 ),因与北国的创始人耶罗波安同名,故历史上称他为“耶罗波安第二”。

――《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以利沙得了必死的病,以色列王约阿施下来看他,伏在他脸上哭泣,说:“我父啊!我父啊!以色列的战车马兵啊!”」

◎此时离以利亚被提大约过了六十年,离耶户被膏立也过了四十五年。以利沙应该八十多岁了。

◎「我父啊!我父啊!以色列的战车马兵啊」:这是 王下 2:12以利沙于以利亚离世前对以利亚呼喊的话。此处约阿施用同样的称呼,可能表示他自觉与以利沙有特殊的关系。整个耶户王朝的建立,是因为以利沙派人去膏抹耶户。另外, 王下 6:21约兰王也用「我父」称呼以利沙。

――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这是以利沙最后出现的记录,他前后一共事奉了六十多年,在此并没有交代他绝症的详情及他的所在地。与以利亚对照,他是「病而不痛」。王的到访显示他与先知之间关系密切。解经家对「我父……」的解释通常是:这是王面临即将失去一位真先知时的焦虑之语,因为以利沙比以色列的军队更有保护国家的能力。当然也有可能是王借用以利沙向以利亚说的同一句话。也有可能这些是先知知道自己将死时所说的话。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以色列的战车马兵”。参看的脚注。

――《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以利沙年纪老迈(超过80岁 )。从他最后一次露面(见9章 )迄今已有45年,圣经没有关于他的记载(耶户在主前841年膏立 约阿施登基为798年 )。在约阿施看来,以利沙的逝世是国家的大损失,因他保卫国家的功劳远大过军队,所以称他为“以色列的战车马兵”

――《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约阿施在以利沙临终时对他的称呼正如以利沙称呼以利亚一样,显示王对先知的尊敬。有学者认为,由于以利沙继承了以利亚的职位,约阿施对以利沙的称呼表示他有意作以利沙的继承人(参16之「以利沙按手在王的手上 ),因此以利沙要试试他的诚意和信心。

――《串珠圣经注释》

以色列的战车马兵: 战车和马兵是古代威力最强的武器,可见以利沙的属灵权威在以色列居最高的地位。约阿施流泪,是他生怕神的能力离开以色列而产生的恐惧感,即表现了被抛弃在旷野的绝望与恐惧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以色列的战车马兵】

这句在也有出现的话,似乎是亚兰战争时代的惯用口号。以利沙积极参与以色列的军事活动,素来有耶和华参与以色列战事中间人的名声。按照当代的神话,有些神祇是神圣战士战车的驾驭者,把他送上战场。这称号可能承认以利沙扮演了相同的角色──他来时,有耶和华与他同来。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以利沙预言以色列击败亚兰:以利沙叫约阿施射箭,以此代表击败亚兰人。这是先知的象征手法,以具体行动表达所要传递的资讯。可惜约阿施没有诚意战胜亚兰人,所以不能彻底击败他们。

――《串珠圣经注释》

】「以利沙对他说:“你取弓箭来。”王就取了弓箭来。」

】信心的试验。旧约中并没有有关交感或创意魔术的清楚记载,这也不像是以利沙会做的事,反而应当是一种象征性动作,一如约书亚向艾城伸出手里的短枪一样。同样的,约拿单亦以射箭为记号向大卫示意。以利沙按手在王的手上可能象征他们有同一目标,而并非表示耶和华会祝福将临的战争。有关在亚弗大胜亚兰人的预言使人忆及较早时以色列在该处的大获全胜。这次对亚弗(Tell En Gev )的攻击可能便是导致第II层毁灭的原因347。胜利的程度取决于人的毅力,因此约阿施只用箭打地三次(可能只用了半筒箭袋 )表示他自己不能灭绝敌军,要留待耶罗波安去控制他们

──《丁道尔圣经注释》

箭的象征】

以利沙的动作虽然与非以色列的法术手法有相似之处,并且也没有指名提及以色列的神,神的旨意依然隐然见于本段之中。美索不达米亚的法术仪式虽然经常使用弓箭,这个似乎是仿效箭卜术(belomancy )的仪式在其史料之中却无例证。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又对以色列王说:“你用手拿弓。”王就用手拿弓。以利沙按手在王的手上,」

“按手在王的手上”:表示先知的支持。

――《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按手在王的手上: “按手”在希伯来语中是“放”的意思。以利沙把手放在了王拿弓的手上,这表示“神通过以利沙赐予了射箭的力量”。换言之,约阿施作战时以利沙的灵将与他在一起,赋予他力量。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说:“你开朝东的窗户。”他就开了。以利沙说:“射箭吧!”他就射箭。以利沙说:“这是耶和华的得胜箭,就是战胜亚兰人的箭;因为你必在亚弗攻打亚兰人,直到灭尽他们。”」

●「得胜」箭:原文是「救恩」、「拯救」。

●「亚弗」:字义是「围住」,传统上认为这个亚弗在加利利湖东岸。 王上 20:26-30 记载亚哈曾经在此地战胜便哈达二世。

◎以利沙要约阿施向东边射箭,是因为此时亚兰已经控制以色列约旦河东的领土,因此入侵时是由东向西入侵。――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亚弗”。位于加利利海以东之巴珊的城镇。

――《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亚弗在外约但河的东北。“朝东的窗户”指亚兰人将从东方来攻以色列,亚弗则将是以色列国阻止亚兰军队,打败他们的地方。

――《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向东面射箭,大概是因为亚兰位于以色列之东北。

「亚弗」:位于加利利海之东。

――《串珠圣经注释》

】「以利沙又说:“取几枝箭来。”他就取了来。以利沙说:“打地吧!”他打了三次,便止住了。」

◎事实上 13:15-17 以利沙已经清楚的说明,并且用行动表明神要帮助以色列人摆脱亚兰人的压迫,而且约阿施一见到以利沙,不是说「以利沙是以色列的战车马兵」吗?因此 13:18「打地」的要求,应该是很清楚的要约阿施「击打亚兰人」。如果以色列王真的希望能够打败亚兰人,也相信以利沙是拯救与保护者,应该奋力打很多下,直到以利沙喊停为止,结果以色列王仅仅打了三下,难怪 13:19 以利沙要发怒。因为这种行动显示以色列王不经意、不相信,只是敷衍的心态。――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用箭击地是考验约阿施有多大决心抗敌。击地只有三次便止住,可见这位以色列王没有彻底打败敌人的决心,也缺乏对神的信心。一生为国的先知面对此王那能不怒。

――《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约阿施本知道箭代表胜利,但他只敷衍了事,大概是因为他和亚哈一样,欲与亚兰结盟共同对抗亚述

――《串珠圣经注释》

打地吧: 约阿施射完箭之后,以利沙再命他拿箭“打地”。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解释:①如所有的译本所说,解释为用箭打地。②又有人解释为站在窗前向地射箭。但是希伯来原文是指“狠打”或“敲”,所以解释为“射”没有说服力。如果朝东射箭是向亚兰宣战的话,那么打地则意味着将攻破亚兰。以利沙之所以让约阿施反复做象征性的动作,是为了使他对以利沙死后将成就的预言确信无疑,18:3-4)。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神人向他发怒,说:“应当击打五六次,就能攻打亚兰人,直到灭尽。现在只能打败亚兰人三次。”」

“三次”。约阿施若能多打地几次(18节 ),就必更彻底征服亚兰(参看25节 )。

――《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只能打败亚兰人三次“:看25节。

――《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 以利沙死了,人将他葬埋。到了新年,有一群摩押人犯境,」

●「新年」:原文是「一年要来的时候」,意义就是「新年」。犹太新年是每年夏末的时候,谷物刚刚收成完毕。

●一「群」摩押人:「袭击的群伙」、「军队」。「一群摩押人」意义应该是「一队摩押游击队」。

●「犯境」:「进入疆界」。

――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新年」:有学者认为这是指夏季的末尾,正是农作物收割的时候,敌人来抢夺成熟的土产。

有关以利沙的生前活动请参考以下地图。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 13:20-21 是加插进来的,目的是表达即使是先知的骸骨,都有叫人死里复活的能力,因此神借着先知说的话,一定会实现。

以利沙的死拥有以利亚生时的神力。我们不应当因此故事的特别而视之为被掳后的添加,因为其根基为神与族长所立的约(23节 )。有些解经家认为以利亚尚未死亡,因此在记载以利沙之死时必须记载一些不寻常的事件,但这纯属无根据的臆测。「他死时他的身体也发出预言。一如他生时大行神迹,他的死也是同样的神奇。」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以利沙的骸骨使死人复活:这事迹的记载,可能是要证明以利沙所说的有关战胜亚兰的预言终必应验。

――《串珠圣经注释》

以利沙死后骸骨令死人复活的神迹,提醒人甚么?】

以利沙虽然死了,他美好的灵性却仍有影响力,甚至能行出神迹,显明他实在是神的先知。这件事也证实神的大能──异教的偶像从没有叫死人复生的事。这神迹再一次唤醒以色列人,去遵从神借着以利沙赐下的话语。

――《灵修版圣经注释》

】「有人正葬死人,忽然看见一群人,就把死人抛在以利沙的坟墓里,一碰着以利沙的骸骨,死人就复活站起来了。」

◎「抛在以利沙的坟墓里」:当时以色列人的坟墓架构如何,已经难以考证。不过如果坟墓像耶稣时代的样子,那就有个用石头封闭的入口,可以打开。此处的意思应该就是他们正在埋葬死人时,遇到入侵的劫掠者,就随便打开一个坟墓把尸体丢进去,正好那个就是以利沙的坟墓,于是产生死人复活的神迹。

●以利沙的「骸骨」:「骨架」、「骨头」。以利沙一定死亡有一段时间,尸身已经腐烂成骸骨了。――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死人就复活”。直译作:他活。这神迹确证以利沙说约阿施必得胜亚兰的应许。

――《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这种发生在以利沙坟墓里的神迹,一定令死人的朋友惊讶万分。神是活人的神,祂能赐生命;死了的人碰着祂的先知的骸骨也能复活。若与天父亲自接触,岂不更能得到永远的生命吗。

――《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约哈斯年间,亚兰王哈薛屡次欺压以色列人。」

】◎ 13:22-23 说明整个事件的背景,神因为跟列祖的约,即使以色列已经背弃神,祂还是继续施恩保守他们。因此祂让约阿施王打败亚兰王三次,暂时拯救以色列人。――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约阿施三次击败亚兰:亚兰虽然屡次压逼以色列人,但神仍纪念与以色列所立的约(参串16 ),垂听他们的哀求,便在约阿施时三次使亚兰人战败,应验了以利沙的预言。当时亚兰的势力衰弱,是因为亚述王亚大得尼拉力三世兴起,挥军西征,在主前九世纪末期攻陷亚兰首都大马色。神借着亚述王的英勇除掉亚兰对以色列的压逼。

――《串珠圣经注释》

与亚兰的接触】

经文在此与亚述的史料相吻合。亚述王桑希阿达德四世年间(Shamshi-Adad IV 主前824~811年 ),亚述全神贯注于巴比伦的战事,无暇西顾。亚兰诸国得以扩张其势力。到了阿达德尼拉里三世在位之时(主前811~783年 ),亚述的注意力重回西线。阿达德尼拉里好几个纪念碑,都描述他击败了大马色和阿尔帕德(另一个亚兰强国 ),并且向他们收纳贡物。按照里玛遗址(Tell al-Rima )出土之石碑的记录,以色列王约阿施亦有朝贡给亚述人。大马色被削弱到以色列可得拯救的地步,但后者亦至终成为亚述的附庸国。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耶和华却因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约,仍施恩给以色列人,怜恤他们、眷顾他们,不肯灭尽他们,尚未赶逐他们离开自己面前。」

此处与第3及7节的历史相连,强调耶和华与祂子民的约的关系建基于祂与他们列祖的关系。这可以提醒听者或读者,约中清楚预言若他们毁约必会遭到被掳的下场,然而若他们转离恶道时却必蒙赦罪及归回。前者将在近一世纪之后应验,神任凭他们由撒玛利亚中被敌人掳走

──《丁道尔圣经注释》

】「亚兰王哈薛死了,他儿子便哈达接续他作王。」

●「亚兰王哈薛死了」:哈薛大概死于公元前796年。――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亚兰王哈薛死了,他儿子便哈达接续他作王。」

圣经以外有关哈薛之经文最后出现于主前八三八年,有关他儿子便哈达三世(马理 )乃主前八○六年。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从前哈薛和约阿施的父亲约哈斯争战,攻取了些城邑;现在约哈斯的儿子约阿施三次打败哈薛的儿子便哈达,就收回了以色列的城邑。」

◎「收回了以色列的城邑」:大概是收回了约旦河西的城邑,约旦河东得要等到耶罗波安二世才收回。――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被约阿施收复的城邑可能在约但河西,因为约但河东之地于耶户之时失丧,直到耶罗波安那时才被收复。约阿施(此处希伯来文 Joash 的另一拼法 Jehoash )三次打败敌军的记录是要显示第18-19节预言的应验。

──《丁道尔圣经注释》

约阿施只从亚兰王手上取回过去夺走的部分城邑,应验了以利沙的预言(14~19节 )。河东所有的城邑要到耶罗波安第二时代才取回(25节

――《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思想问题(第十三章 )】

1耶罗波安所犯的(2 )是什么罪?。为什他个人的罪日后对以色列有这样严重的影响?这对国家和教会的领袖有何警惕?

2什么因素使约阿施得不到灭尽亚兰人的能力,什么因素使你不能完全胜过罪恶?

3以利沙死后,他的骸骨竟能使死人复活,为什么他在生时,以色列的王却不能藉他得到复兴?你曾否白白地失去神早已为你预备的福乐和思典。

──《串珠圣经注释》

例证

我只要神作我的避难所吗?我如何为神而活?】

神垂听约哈斯的恳求向他施援。以色列人求神帮助,祂就延迟审判,但是人民并未恒久倚赖祂,虽然暂时不拜偶像,却少有信仰上的真诚表现。单单在口头上说不犯罪并不足够;必须心口如一,全心全意地为神而活。偶然求神帮助不能代替天天信靠神的生活。

――《灵修版圣经注释》

人常崇拜牧者或大能的祷告者,却忘了施能力的神,约阿施如是──我是吗?】

以利沙有先知权能,他为以色列人所行的神迹备受尊崇。约阿施王称呼他为“以色列的战车马兵”。这句话使人想起以利沙对以利亚的称呼(2:12)。约阿施怕失去以利沙,因为他把全国的繁荣都归与以利沙,却没有将这功劳归于神。他的恐惧显示他缺少属灵的悟性。自上一次圣经中提到以利沙膏耶户作王的时间(9:1),至此时最少经过了四十三年 (公元前841-798年 )。

――《灵修版圣经注释》

耶和华的得胜箭】以利沙临终的时候仍然是充满了得胜的灵。一个有双倍圣灵的人,虽他的肉体生命会衰败结束,但在他里面那复活的生命永远不会止息;他外面的力量会到尽头,但是他里面的荣耀一直要照射到宝座。

以利沙是一个在神的国中的爱国者,他向着神和神的儿女充满了热爱。这样的人真是神百姓的保障,神国中的战车马兵。他临死时,以色列王伏在他脸上哭泣说︰「我父阿,以色列的战车马兵阿。」

以利沙要王取弓箭来;这个快死的人仍是充满了战士的灵,充满了得胜的信心。

他吩咐王开朝东的窗户;东方是日出之地,说到神的荣耀和神的旨意。以西结第四十二章里,以西结在异象中看见耶和华的荣光从朝东的门照入殿中。许多人软弱没有力量,遭遇一点的苦难就站立不住,就是因为他们缺少了这样一个朝东的窗户,看不见神的荣耀。

以利沙要王拿箭打地,王打了三次就停住了,以利沙就向王发怒。王的属灵度量有限,开头得胜,但不能维持得胜到底。惟有得胜到底的才是得胜者。以利沙的属灵度量是没有限度的。

当以利沙死了以后,最后的记载他被埋在坟墓里时,有人把别的死人放下去,碰着他的骸骨,死人就复活起来了。主复活的生命,不是外面肉身的影响,不受死亡的影响。

── 史伯诚《双倍的圣灵》

约阿施的轻忽,告诫我在任何环境中都要警醒……】

以利沙吩咐约阿施用箭打地,约阿施勉强应付。结果,以利沙告诉他将来不能完全打败亚兰人。要想完全领受神对我们一生的计划并承受其中的福气,必须完全顺服神的命令。如果我们不肯完全照神的吩咐去做,也就不会得到完全的福分。

――《灵修版圣经注释》
得胜箭】

「这是耶和华的得胜箭。」

先知终会过去的。以利沙服事以色列人,已经过了半个多世纪,渐渐油尽灯残。

以利沙得了必死的病。以色列王约阿施下来看他,伏在他脸上哭泣,说:“我父啊,我父啊!以色列的战车马兵啊!”

神仆人对他的世代,不仅是一个声音,而应该是良心的声音;不仅是领袖手下的工具,而是国之干城。可惜,以利沙在病重的时候,约阿施才想到,这先知是世界上少不得的人;也许,想起先知对亚兰王哈薛可能还有些影响力,可以利用以纾解敌人的压力。现在先知要去了,他觉得陡然要失去倚靠,留下自己独自面对艰巨,禁不住作出王者最难得的感情表现,像孤儿一样的失声痛哭起来。
以利沙虽然心思念天上的事,还是愿意为他地上的国度,作最后的服务。他叫约阿施开了向东的窗户,朝亚弗那方向射箭。先知说:“这是耶和华的得胜箭,就是战胜亚兰人的箭;因为你必在亚弗攻打亚兰人,直到灭尽他们。”又叫约阿施取几枝箭来打地;约阿施打地三次,就止住了。
先知看到眼前这个人,表现出缺乏决心和毅力,对神的话没有信心,不能够彻底遵行,只打败亚兰三次就骄盈知足。国家落在这人的手上,实在没有希望,人民难免受苦难。因此先知不能不为他的不堪造就而发怒,含恨而逝。
艺术家的杰作,是在最后的笔触下完成的。在运动场上比赛,是最后一步迈向胜利,得着冠冕。在属灵的争战中,不能仅有好的开始就满足,要坚持到底,才算完成。历史的灰尘沉埋的,尽多有始无终的失败英雄。
犹大王乌西雅,是一位难得的好王,事奉神敬虔,在政治上英明有为;只是可惜晚年因骄傲失败。
加拉太的教会,是一个很好的教会。他们没有甚么品德上的严重缺陷,“靠圣灵入门”,有了好的开始。但使徒为他们担心,勉励他们:“你们向来跑得好,有谁拦阻你们,叫你们不顺从真理呢?”可见单有好的开始是不够的,必须靠主坚持到底,直到跑尽那当跑的赛程,才算是圆满成就。

── 于中旻《列王纪下笺记》

「他打了三次便止住了。」

这是极动人的景象。这位垂老的先知以他瘦弱的手,按在青年君王肌肉的手,叫王向东窗射箭,又劝告王将余剩的箭在地上打。可惜王只打了三次,如果打五、六次就好了。这是多么重要的功课!主的手在我们手上,我们的多么软弱,祂的何等强壮。我们的不能中的,祂的一定引导我们正中目标。我们发射的时候,主引导我们,必射穿仇敌的心。

我们的成功在于我们的信心。如果我们只打三次,也只能得胜三次,我们若打七次,就能完全得胜。我们在福音上失败原因就是在此。灵魂没有得胜,因为我们没有期望。我们只希望少数得救,结果也只有少数得救。在神的宇宙中有一个极端的律,也是主所重复着重的,我们的成长率在于此。传福音的使者,不可止住,在你的内室里必须一直打下去,打到魔鬼承认你的能力。

你早年的精力也许渐衰,但是不可止住。成圣的心灵必越来越强,好似以利沙、保罗,他们外体虽然损坏,内心却日渐更新。主对我们说,正如祂对保罗所说的:「我的恩典是够你用的,你的能力在我软弱上显得完全。

──迈尔《珍贵的片刻》

「他打了三次,便止住了。神人向他发怒说,应当击打五六次。」

我们常有一个危险,就是将神的工作,限制在我们所指定的范围里。今天神要我们在福音的工作上,作好新拓展的预备,但我们却为神规定了一个目标。当神的工作越过了这个目标时,我们的信心就没有准备再往前去了。我们并不明白耶和华得胜之箭的飞行是何等高远。我们看见有数百灵魂来到主面前蒙恩,我们便会感到满足,这可能成为盈千累万要前来蒙恩之人的拦阻。我们为着传福音而建筑的大会所,是否会成为将来福音布道发展的限制?在事奉上,常有一个严重的危险,那就是我们将神的恩典规限于一个范围里。其实,神所赐下的祝福,是为着将来更大的祝福而开路,而绝不是使它成为那更大祝福的障碍。让我们按着步骤而工作,这是无可厚非的,但要摆脱一切老旧的束缚和限制,而活在一种恒常盼见新事物的光景中。我们前面正摆着一项远超既往而又巨大深广的工作。神的计划是要给我们空前的祝福。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取几枝箭来…打地罢。他打了参次,便止住了。神人向他发怒,说,应当击打五六次。」
这几句话的信息多么警惕!约阿施取箭打地,自以为打了二次,三次,已经很有信心了。但是神和神人都大失所望。因为他半途而废。
约阿施曾得到一些东西,并且得的不少——他所得的,和他所信的,适正相符,但是他没有得到神所要给他的一切。他失了许多应许和祝福。他得了一些比别人好的东西,可是他没有得到神的最好。
亲爱的,这是多么严重的一件事!我们应当学习祷告得透切!我们希望完全得到神所应许的,以及祷告所可能得到的一切事物吗?——宣信
“充充足足的成就一切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弗3︰20 )
让我们看保罗所用的字句——“充充足足”、“一切”、“超过”……啊!每一个字里面包含着神无限的爱和能力!按照着神在我们身上发生作业的能力,它是没有限量的。我们若让神发生多少作用,神就能发生多少作用,那援助我们,那以神自己的血,洗涤我们的一切罪过,用圣灵来充实我们的力量,使我们渡过种种的诱探,帮助我们应付一切危难,一切事变,一切环境与一切逆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