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导读:列王纪下 第14章


圣经综合解读

1「以色列王约哈斯的儿子约阿施第二年,犹大王约阿施的儿子亚玛谢登基。」

2「他登基的时候年二十五岁,在耶路撒冷作王二十九年。他母亲名叫约耶但,是耶路撒冷人。」

3「亚玛谢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但不如他祖大卫,乃效法他父约阿施一切所行的;」

4「只是邱坛还没有废去,百姓仍在那里献祭烧香。」

「不如他祖大卫」()),意思是亚玛谢不如大卫「专心顺从耶和华」())。
「效法他父约阿施一切所行的」()),意思是亚玛谢和约阿施一样晚节不保())。
「邱坛」())原文是「高地、高处」,指在山岗上的露天祭坛,本来是迦南人敬拜偶像的地方,所以被律法所禁止())。但以色列人进迦南之后,百姓在律法上越来越不严谨,开始效法迦南人在邱坛献祭,成为以色列的一个传统())。百姓可能以为只要是敬拜神就可以了,在哪里敬拜并不重要。结果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一开始只是敬拜的形式不严谨,很快就连敬拜的实际都没有了。
在《列王纪》中,对于每一个北国以色列王的评语,都是犯了耶罗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那罪」()),用金牛犊来冒充神。而对于南国犹大好王的评语,除了希西家和约西亚「废去邱坛」()),都有一句「只是邱坛还没有废去」()),始终不能「专心顺从」;而坏王则大肆「建立邱坛」()),从不能「专心顺从」变成「离弃」())。北国的「金牛犊」代表百姓的敬拜对象出了问题,南国的「邱坛」代表百姓的敬拜态度出了问题,这两样让南北国神的百姓陷在罪中而不自知,历经几百年难以自拔。亚当后裔的本相都是一样的,今天,让我们难以摆脱的,是什么样的「金牛犊」和「邱坛」呢?

5「国一坚定,就把杀他父王的臣仆杀了,」

6「却没有治死杀王之人的儿子,是照摩西律法书上耶和华所吩咐的说:『不可因子杀父,也不可因父杀子,各人要为本身的罪而死。』」

「杀他父王的臣仆」())指「示米押的儿子约撒甲和朔默的儿子约萨拔」())。
亚玛谢起初「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顺服神所吩咐的「不可因子杀父,也不可因父杀子」())。但他却没有彻底顺服的心,所以对神「心不专诚」()),一半顺服神、一半体贴自己,结果属灵的光景就每况愈下。

7「亚玛谢在盐谷杀了以东人一万,又攻取了西拉,改名叫约帖,直到今日。」

「盐谷」())位于死海南方的亚拉巴峡谷,大卫曾在此「杀了以东一万八千人」())。过去,亚玛谢的曾祖父约兰王试图平定以东人的叛乱,结果大败而归,以东脱离犹大独立())。现在,亚玛谢却像大卫一样在「盐谷」大大得胜,战功超过约兰、直追大卫,不由得「心高气傲」())起来。
「西拉」())是以东的城市,意思是「磐石」;亚玛谢把它改名为「约帖」()),意思是「神的赐福」。
亚玛谢攻打以东的细节非常曲折,详细记录在代下二十五5-16,但在《列王纪》中却一笔带过,单单提到《历代志》中没有提及的把西拉「改名叫约帖」())。因为本书所要强调的,是亚玛谢「打败了以东人就心高气傲」()),并且「以此为荣耀」())。表面上,亚玛谢改名字是承认得胜是神的赐福()),实际上却是「以此为荣耀」())。因为亚玛谢马上就无视神的恩典,狂妄地拒绝了先知的劝戒()),把以东的偶像「立为自己的神」())。
今天,有些事奉神的人也是口头上「感谢神、把荣耀归于神」,实际上心里还是「以此为荣耀」,有意无意地显摆自己为神的摆上,把成就归功于人的热心爱主、大有恩赐,把失败归咎于同工的冷淡、会众的挂名。长此以往,这样的人就成了亚玛谢,把人的敬虔、热心和恩赐当作偶像,「立为自己的神」,属灵的光景也会每况愈下。

8「那时,亚玛谢差遣使者去见耶户的孙子约哈斯的儿子以色列王约阿施,说:『你来,我们二人相见于战场。』」

9「以色列王约阿施差遣使者去见犹大王亚玛谢,说:『黎巴嫩的蒺藜差遣使者去见黎巴嫩的香柏树,说:将你的女儿给我儿子为妻。后来黎巴嫩有一个野兽经过,把蒺藜践踏了。」

10「你打败了以东人就心高气傲,你以此为荣耀,在家里安居就罢了,为何要惹祸,使自己和犹大国一同败亡呢?』」

11「亚玛谢却不肯听这话。于是以色列王约阿施上来,在犹大的伯·示麦与犹大王亚玛谢相见于战场。」

12「犹大人败在以色列人面前,各自逃回家里去了。」

13「以色列王约阿施在伯·示麦擒住亚哈谢的孙子、约阿施的儿子犹大王亚玛谢,就来到耶路撒冷,拆毁耶路撒冷的城墙,从以法莲门直到角门共四百肘,」

14「又将耶和华殿里与王宫府库里所有的金银和器皿都拿了去,并带人去为质,就回撒马利亚去了。」

亚玛谢可能在执政第十四年()),因为从以东得胜回来,自以为足够强大,就借口以色列雇佣兵劫掠犹大各城()),不听劝阻()),狂妄地向北国以色列宣战())。实际上,「这是出乎神,好将他们交在敌人手里,因为他们寻求以东的神」())。
「蒺藜」())代表犹大,「香柏树」())代表以色列,「野兽」())代表敌军。以色列王约阿施的这个寓言,是夸口自己强大如香柏树,犹大王只不过是低矮的荆棘,虽然骄傲地想和香柏树平起平坐,实际上根本不堪一击。
「伯·示麦」())位于犹大境内示非拉丘陵和沿海平原的交界处,二王在犹大境内、而不是以色列境内决战,表明北国占有优势。
几年前,亚兰王哈薛刚刚从犹大王约阿施手中劫掠了圣殿和王宫里的财物()),现在,以色列王约阿施又再次「将耶和华殿里与王宫府库里所有的金银和器皿都拿了去」())。神的百姓越是高举自己的「荣耀」()),神越要夺去人的荣耀。而北国以色列王竟敢劫掠圣殿里的金银和器皿,完全不把神放在眼里,因此,「必有万军耶和华降罚的一个日子,要临到骄傲狂妄的;一切自高的都必降为卑」())。
亚玛谢被俘之后,贪生怕死,说服耶路撒冷的守军打开城门投降()),所以才被约阿施拆毁了西北角四百肘城墙,并「带人去为质」())。亚玛谢也被掳为人质())。

15「约阿施其余所行的事和他的勇力,并与犹大王亚玛谢争战的事,都写在以色列诸王记上。」

16「约阿施与他列祖同睡,葬在撒马利亚,以色列诸王的坟地里。他儿子耶罗波安接续他作王。」

17「以色列王约哈斯的儿子约阿施死后,犹大王约阿施的儿子亚玛谢又活了十五年。」

18「亚玛谢其余的事都写在犹大列王记上。」

19「耶路撒冷有人背叛亚玛谢,他就逃到拉吉;叛党却打发人到拉吉将他杀了。」

20「人就用马将他的尸首驮到耶路撒冷,葬在大卫城他列祖的坟地里。」

21「犹大众民立亚玛谢的儿子亚撒利雅(又名乌西雅)接续他父作王,那时他年十六岁。」

22「亚玛谢与他列祖同睡之后,亚撒利雅收回以拉他仍归犹大,又重新修理。」

「以拉他」())就是「以禄」()),是以东南部红海亚喀巴湾的港口,古代约旦河东南北商道的起点,靠近以旬·迦别。所罗门和约沙法都曾经在以旬·迦别制造船队()),这个出海口对犹大国的商业贸易非常重要。犹大可能在以东人背叛约兰时失去了以拉他())。亚玛谢在盐谷打败了以东()),但却因为「心高气傲」()),结果一事无成、到死也没能收回以拉他,反而被他的儿子收回了。
亚玛谢的人生分成五个阶段,虎头蛇尾、一步一步地走下坡路:

治死杀王之人,一开始顺服律法());
打败以东之后,体贴肉体、心高气傲());
不听劝阻挑战北国,结果惨败被掳());
虽然多活十五年,最终却一事无成());
失去民心,被叛党所杀())。


亚玛谢对神「心不专诚」()),有时顺服、有时不顺服,结果人生落到一事无成的悲惨境地。亚玛谢挑挑拣拣的「伪顺服」,是天然人惯用的「属灵伪装」:合己心意的就顺服,不合己意的就不顺服;不付代价的就顺服,要付代价的就不顺服。今天,我们一定求主鉴察自己的「伪顺服」,免得和亚玛谢一样「心不专诚」、一事无成:

真顺服是「顺着圣灵而行」()),需要圣灵使自己「心意更新而变化」())。「伪顺服」却是「随从肉体」())的天性,不需要圣灵的工作。
真顺服要付出「舍己」())的代价,「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主,放下自己、倚靠神的恩赐,所以不会「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而是「存心谦卑,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伪顺服」却不必付出「舍己」的代价,只是倚靠自己的能力和天性,所以常常高举自己所擅长的、看轻自己所不擅长的。
真顺服的人越事奉越谦卑,一切工作都是本于神、倚靠神、归于神());「伪顺服」的人越事奉越骄傲,工作不是本于自己的热心、就是倚靠自己的能力,结果只能把荣耀归给自己。
真顺服的人遇到难处也不会气馁,因为相信神在管理一切;「伪顺服」的人在难处面前不是沮丧消极、就是推卸责任,完全忘了神在掌管一切。


犹太传统认为,先知以赛亚的父亲「亚摩斯」())是亚玛谢的兄弟())、劝亚玛谢遣返以色列雇佣军的那位神人())。

23「犹大王约阿施的儿子亚玛谢十五年,以色列王约阿施的儿子耶罗波安在撒马利亚登基,作王四十一年。」

24「他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不离开尼八的儿子耶罗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一切罪。」

25「他收回以色列边界之地,从哈马口直到亚拉巴海,正如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借祂仆人迦特希弗人亚米太的儿子先知约拿所说的。」

26「因为耶和华看见以色列人甚是艰苦,无论困住的、自由的都没有了,也无人帮助以色列人。」

27「耶和华并没有说要将以色列的名从天下涂抹,乃借约阿施的儿子耶罗波安拯救他们。」

耶罗波安二世是北国以色列执政最久、最有成就的君王()),把北方的边界恢复到大卫的时代())。他在正式登基之前,可能已经与他父亲共同执政了十二年())。
「亚拉巴海」()),即死海。哈马口与死海分别是北国以色列在约旦河东的北界和南界。
「迦特希弗人亚米太的儿子先知约拿」()),就是《约拿书》中的先知约拿。先知约拿、阿摩司、何西阿都在耶罗波安二世执政时期,被神差遣在北国事奉())。
「无论困住的、自由的都没有了」()),是一种修辞方法,表示几乎被全部灭绝。「无人帮助以色列人」()),指当时以色列周围的亚兰、摩押、亚扪都是敌国,而腓尼基在耶洗别死后已经与以色列断交。
在耶罗波安二世执政期间,神使新亚述帝国陷入了持续三十九年的衰落,阿达德尼拉里三世(Adad-nirari III、))的三个儿子撒缦以色四世(Shalmaneser IV、))、亚述但三世(Ashur-dan III、))和亚述尼拉里五世(Ashur-nirari V、))都面临内乱,君权受到贵族的限制,不得不停止对外扩张,使以色列有了一个安全的国际环境。先知约拿前往亚述首都尼尼微宣告审判,亚述王谦卑悔改()),就在这一时期。
在耶户王朝时期,北国以色列饱受亚兰人())、摩押人())和亚扪人())的欺压,但信实守约的神仍然怜悯他们()),「并没有说要将以色列的名从天下涂抹」())。所以神在北国灭亡之前的一段时期,先使用亚述王阿达德尼拉里三世压制亚兰、「使他们脱离亚兰人的手」()),让约阿施王能「三次打败哈薛的儿子便哈达」());然后一面使亚述陷入内乱,让以色列免受亚述威胁;一面「借约阿施的儿子耶罗波安拯救他们」()),「收回大马士革和先前属犹大的哈马归以色列」()),赐给北国四十多年的繁荣稳定。
耶罗波安二世「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不离开尼八的儿子耶罗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一切罪」()),百姓的属灵光景也极其黑暗,但他所执政的时期却是大卫、所罗门之后最富强的时候,北国以色列经济繁荣、疆域广大,成为整个黎凡特(Levant))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但是,这种「回光返照」的好景不长,耶罗波安二世死后不久,神最后的审判就开始了:亚述王普勒(即提革拉·毗列色三世、Tiglath-Pileser III、))登基后一年,就重新开始对外扩张()),北国不到三十年就迅速灭亡。
因此,一个国家是否富强,与这个国家的属灵光景并没有必然的关系。在2017年世界银行人均GDP排名表上垫底的二十名中,有十三个国家(中非、布隆迪、利比里亚、刚果、马拉维、莫桑比克、多哥、南苏丹、海地、几内亚比绍、乌干达、埃塞俄比亚、卢旺达))的最大宗教都是基督教;而位居榜首的二十名中,有九个国家和地区(卡塔尔、澳门、新加坡、文莱、阿联酋、科威特、香港、沙特、巴林))的最大宗教都不是基督教。因此,我们不能根据地上的成功和财富来判断个人和国家是否蒙神喜悦,也不要以为有了十字架就可以使经济增长、社会和谐。人若把福音当作民族复兴、强国富民的补药,或者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良策,不知不觉就会把神当成一个可以操纵、利用的金牛犊。
上图:米吉多遗址(Tel Megiddo)出土的主前8世纪的米吉多印(Megiddo Seal)。印上刻有吼叫的狮子,上方写着「示马」(申六4-9),下方写着「耶罗波安的仆人」,主人可能是耶罗波安二世的一个高级官员。
上图:主前743年提革拉·毗列色三世开始扩张之前亚述帝国的核心区域。主前783年阿达德尼拉里三世(Adad-nirari III)死后,亚述陷入四十年的衰落期,失去了对许多附属国的控制权。

28「耶罗波安其余的事,凡他所行的和他的勇力,他怎样争战,怎样收回大马士革和先前属犹大的哈马归以色列,都写在以色列诸王记上。」

29「耶罗波安与他列祖以色列诸王同睡。他儿子撒迦利雅接续他作王。」

「大马士革」())是当时亚兰的首都,「收回大马士革」())意味着摆脱亚兰长期的欺压、收复了被亚兰王哈薛夺去的约旦河东土地。今天在撒马利亚、米吉多和得撒出土的许多文物也表明,耶罗波安二世四十一年的统治中有许多成就,但《列王纪》的作者却一笔带过、认为不值一提。因为这些成就并不是因为他的能力,也不是因为他的敬虔,只不过是神所安排的「回光返照」,好预备即将到来的审判。
但是,北国以色列不但不感谢神,反而用这段缓刑的时间自掘坟墓,「自夸说:我们不是凭自己的力量取了角吗」())。因此,神借着先知阿摩司宣告:「以色列家啊,我必兴起一国攻击你们;他们必欺压你们,从哈马口直到亚拉巴的河」()),「日子快到,人必用钩子将你们钩去,用鱼钩将你们余剩的钩去」())。
神早已知道百姓不会悔改,祂赐给北国这四十多年的繁荣稳定,并不是等待百姓悔改,也不是为了拯救复兴,而是为了预备审判。所以神在这一时期所差派的先知阿摩司、何西阿,不再显明「耶和华是神」、也不再显明「神是拯救」,而是宣告神的谴责())和审判()),「使以色列的骄傲当面见证自己」())。并且在审判中宣告了唯一的盼望:「到那日,我必建立大卫倒塌的帐幕,堵住其中的破口,把那破坏的建立起来,重新修造,像古时一样」()),「我必医治他们背道的病,甘心爱他们;因为我的怒气向他们转消」())。「原来灭绝的事已定,必有公义施行,如水涨溢」()),神马上就要用亚述来掳走百姓()),所以要先使北国的人口增加,使以色列的百姓「多如海沙」()),然后才能「有剩下的归回」())。而被掳到亚述和玛代的百姓())最终与当地人混合,但「照着拣选的恩典,还有所留的余数」()),在新约时代的东方亚述教会和波斯教会里得着了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真正救恩。
上图:米吉多遗址(Tel Megiddo)储存谷物的大坑,可能是耶罗波安二世的时代建成的。这个大坑直径11米,7米深,可能储存450立方米粮食。
上图:南北国回光返照时期。南国:一、亚玛谢率三十万大军攻打以东,占领西拉,带回西珥的神像,立为自己的神,得罪了神(王下十四7);二、亚玛谢所遣回的十万以色列人攻打犹大各城,从撒马利亚直到伯和伦(代下二十五13);三、亚玛谢向约阿施挑战,在伯示麦被击败,约阿施拆毁耶路撒冷城牆四百肘,夺取圣殿和宫中宝物,带走人质(王下十四8-14);四、国内反叛,亚玛谢逃到拉吉被杀,其子亚撒利雅(乌西雅)继位(王下十四19-21);五、亚撒利雅收复以拉他(王下十四22);六、神帮助亚撒利雅攻击非利士人,拆毁了迦特、雅比尼和亚实突等城(代下二十六6);七、亚撒利雅攻击住在姑珥巴力的阿拉伯人和米乌利人(代下二十六7);八、亚扪人向亚撒利雅进贡,他的名声传到埃及和远方(代下二十六8) 北国:1、约阿斯照先知以利沙死前的预言,三次打败亚兰王便哈达,收复失地(王下十三25);2、犹大王亚玛谢向约阿施挑战,约阿施在伯示麦打败犹大人,拆毁耶路撒冷城牆四百肘,夺取圣殿和宫中的金银器皿,带回人质(王下十四8-14); 3、约阿施的儿子耶罗波安二世继位四十一年,照先知约拿预言占领大马士革和哈马,恢复所罗门时期以色列的疆域,从哈马口直到亚拉巴海(王下十四23-28)。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列王纪下第十四章

E犹大的亚玛谢

i. 王朝总评

接下来的历史记载显明作者如何按照他的计划自由取材。简介包括犹大君王通常有的资料(1~6节),接下来便是有关与以东争战的简短报告(7节)以及由以色列角度记载有关约阿施的事迹以及他入侵犹大之事,可能采用北国的资料来源(8~14节),接着便是约阿施王朝的结束公式(15~16节)。最后有关亚玛谢生平的其余事迹及他在约阿施死后被暗杀一事(17~21节)。许多解经家认为这是后来的改编,因此有许多个人的观点出现,例如提及先祖(3节)、摩西律法(6节)及预言的应验(25节,DtrP),但此叙事为一完整的整体。值得注意的是,由头到尾作者均偏袒亚玛谢过于同时期的以色列王。

1~2.若在此加入亚玛谢与其子亚撒利雅于主前约七九一年开始共同执政的二十四年(21节;更合乎此处的年代。亚撒利雅共作王五十二年,因此二十四年的共同执政不算过分。有些解经家企图将二十九年读为“九年”,但却与第17节不合。一如犹大君王惯有的记录,他母亲的名字约耶但(Jehoaddin,MT K#t[i^b 及希腊文)也被记录在此(见:导论ⅥA“前言公式”第7段 a.)。有些版本及约瑟夫(《犹太古史》ix.9.1)则按读为 Jehoaddan “Yah(u) 大为喜悦”(NIV 边注)。

3.虽然对他的评价是行……为正,但不如(MT raq ,“只是”)一词,使人忆及大卫(“除了赫人乌利亚那件事”,也提醒我们亚玛谢并没有真正自异教崇拜之风中脱离出来。他对神的忠心无法与他前任的亚撒及约沙法相比

4.邱坛还没有废去。见:

5~6.显然亚玛谢如同所罗门一样必须力求控制大局(参:,该处之动词为“坚定”,此处则为“强大”)。他最终处死了暗杀他父之人,这是近东风俗,王所有的藩属及臣仆都必须起誓参与执行(如:以撒哈顿之属国条约,主前672年,Ⅱ302~315)。亚述人的风俗是整个家族都受到牵连。然而,以色列的律法却更为人道,禁止人因父亲的罪(单数,处死儿子。这里提及的摩西律法书并非后来申命记传统的添加,而是必须对这种异于当时风俗的行为提出的解释。跟随神的律法而行的人应当是与众不同的。

7.此处记载犹大如何重得在约兰治下所失丧的以东治权,但未提供的细节,该处暗示一万人被杀,那是一整个军团(参:。盐谷位于北部的亚拉巴,在死海以南,是长年争战之处。大卫在此击败以东;诗六十篇首标题)。西拉(“石头”)并非距死海以南八十公里的以东首都彼特拉,可能是位于 Buseirah 西北、俯视王道的 Sil` 349。将掳获之地改名为约帖,表示对其有控制权。这种情况在以色列极为少见,例如迦南人拉亿于被占领后被改名为但,基纳被改名为挪巴

349 J. R. Bartlett, 'The Moabites and Edomites', POTT , p.253,55页。铁器时代遗物至今仍在此出土。
ii. 以色列与犹大争战

作者记载此以色列事件,却未提供任何背景。亚玛谢于战胜以东之后,掳获以东神像,将之融入耶路撒冷宗教中,因此导致神的怒气及审判。也有可能犹大军队攻打以东时所不需要用的佣兵洗劫了撒玛利亚或以色列。作者并未按照惯常的手法来描述叙事中主要人物的作为,只是清楚地显示他相信亚玛谢犯了胜利后心高气傲的错(10节)。

8.你来,与我面对面相见(NIV),并非仅是个人见面的邀请。“面对面”的确包括这个意义在内,通常被用来作为与神相遇的挑战,NEB 则将之口语化翻译为“开会的提议”(REB 作“对质”)。有解经家将此解释为提议立约,藉着联姻结盟以确立此约,这个解释乃以后面的寓言为基础。这种解释会将犹大带回约兰及亚哈谢的情况,因此不大可能。更好的解释是宣战的挑战,因为在冲突开始出现时往往会有这种的辱骂及下)。

9.这是个寓言(亦即并非建基于事实故事,与比喻及象征相近),出现于许多古代文学文献当中,通常以动物、树木、植物为比喻,一如此处的用法一样。有些解经家视此为城市之间的纠纷。主前十三世纪拉斯珊拉的一封信便是箴谜语形式写成的,是迦基米施及乌加列王之间的通信350,其形式可与约坦的寓言相比。其他的例子包括。约阿施视自己为强壮的香柏树,视亚玛谢为脆弱易折的小蒺藜。

10.大胜以东“冲昏了你的头”(NEB)。因你的胜利而夸口,但别把我牵连进去,这解释较你以胜利为荣耀更生动。从约阿施的回答中可以看出这个寓言的意义为警告他若“参与斗争”(希伯来文为 ga{ra^ ,参:“自找麻烦”)将会“惹祸”(NEB),殃及犹大王及人民。历代志作者暗示亚玛谢不肯听取这个警告,导致一连串的连锁反应,神容许这些发生以使他败坏

11.这里的伯示麦(Tell er-Rumeilah)位于耶路撒冷以西约叁一十二公里处,在靠近但边界的犹大境内,并非拿弗他利境内的伯示麦。伯示麦(毁坏程度为IIc)可能便是在此时被约阿施劫掠。

13~14.耶路撒冷受侵犯。本段经文并未告知王于何处被擒、为时多久。可能他的儿子便是在此时被任命为代理执政(21节)。

耶路撒冷在此时的地形如何不详,但以法莲门应当在北墙,相当于现代的大马士革(示剑)门,角门位于西北一百八十哩破口处以外。经文并未记明此时自圣殿中被劫掠之物为何,但自从哈薛及更早期的示撒的掠夺之后,应当已经所剩无几了。

人质(14节;希伯来文 b#ne{ hata`@rubo^t[{ 只在这里及的平行经文中出现)应当并非指要求战争赔偿的抵押(此在旧约时代极为少见),而应当是将高级臣仆掳去以保证南国将来的行为不越轨。若被掳作人质者包括圣殿人员在内,则可能其中有些圣殿歌手被掳到北国,他们盼望回到神的殿中,因此写作了诸如诗四十二至四十三篇的诗。

15~16.约阿施王朝的结束公式可以在此重复出现一次(见,提醒读者他在遭祸之后得到暂时的减轻。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以色列王约哈斯的儿子约阿施第二年,犹大王约阿施的儿子亚玛谢登基。」

●「亚玛谢」:字义是「耶和华是强有力的」。

――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若在此加入亚玛谢与其子亚撒利雅于主前约七九一年开始共同执政的二十四年(21节更合乎此处的年代。亚撒利雅共作王五十二年,因此二十四年的共同执政不算过分。有些解经家企图将二十九年读为「九年」,但却与第17节不合。一如犹大君王惯有的记录,他母亲的名字约耶但(Jehoaddin MT K#t[i^b 及希腊文 )也被记录在此(见导论ⅥA「前言公式」第7段 a. )。有些版本及约瑟夫(《犹太古史》ix.9.1 )则按读为Jehoaddan「Yah(u ) 大为喜悦」(NIV 边注 )。

──《丁道尔圣经注释》

亚玛谢作犹大王:亚玛谢并没有专心遵行神的律法,除了没有拆毁邱坛外,还在击败以东人之后敬拜他们的神像, 这是导致他失败的原因。

――《串珠圣经注释》

本文记录了犹大王约阿施的儿子亚玛谢的善政和失败。①善政(1-7节 ):i.尽管没有除掉邱坛,但行了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3-4节 ),ii.推行了善政,结果大胜以东(7节 ),iii.按律法处置了杀害他父亲约阿施的人(6节 )。犹大的国力也因此得到了巩固(5节 )。亚玛谢因遵从神的旨意,在神面前行神看为正的事,所以得到了国泰民安的祝福。这同样适用于今天的国家领袖。社会上肯定有邪恶存在,但国家的领袖如何面对邪恶,决定着国家的稳定与否。因此领袖应当先敬畏神,并在神面前行神看为正的事。而且国民也应当努力选出能够施与善政的领袖。②失败(8-14节 ):大胜以东的亚玛谢开始骄傲起来,向自己的弟兄以色列发动战争(10节 )。结果战争以亚玛谢的大败而告终。因为骄傲是神所憎恶的,也是失败的前奏,18:12)。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他登基的时候年二十五岁,在耶路撒冷作王二十九年。他母亲名叫约耶但,是耶路撒冷人。」

●「约耶但」:字义是「耶和华欣喜」。

◎「作王二十九年」:事实上亚玛谢与亚撒利雅于公元前约791年开始共同执政约24年。一般认为亚玛谢被约阿施擒获之后,亚撒利雅就被立为王与亚玛谢共同执政。――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亚玛谢作王29年应包括与他儿子亚撒利雅共同执政的24年在内。亚撒利雅在亚玛谢为以色列王约阿施打败被擒后(13节 ),便被立为王(21节 )。

――《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亚玛谢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但不如他祖大卫,乃效法他父约阿施一切所行的,」

◎「不如他祖大卫」: 代下 25:14-16 有相关的记载。亚玛谢将以东掳回的神像立为自己的神。

◎「效法他父约阿施一切所行的」:可能是暗示亚玛谢和约阿施一样晚节不保。――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虽然对他的评价是行……为正,但不如(MT raq 「只是」 )一词,使人忆及大卫(「除了赫人乌利亚那件事」 也提醒我们亚玛谢并没有真正自异教崇拜之风中脱离出来。他对神的忠心无法与他前任的亚撒及约沙法相比

──《丁道尔圣经注释》

“不如他祖大卫”。参看至16节。

――《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不如他祖大卫: 在犹大的王中,除了亚撒得到了“效法他祖大卫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的评价之外,再没有其他人得到过如此的评价。亚玛谢尽管行了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但仍有很多不足之处。心不专诚,在他统治后期还拜了偶像。可见信仰不能调和。神要我们圣洁,因为他是圣洁的,也要我们完完全全与他合而为:17-23)。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只是邱坛还没有废去,百姓仍在那里献祭烧香。」

●「邱坛」:原文是「高处」、「高地」、「山脊」。以色列人进迦南之后,仿效当地的习惯,在山冈的高处建立祭坛敬拜神。

●「献祭烧香」:原文是「屠宰祭物,焚烧祭物」。

◎一般认为此时这些邱坛还是用来敬拜神,不过到了后来有些邱坛就变质为敬拜巴力等其他神的地方。――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即使这些“丘坛”是用来敬拜耶和华,也必须被拆毁

――《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国一坚定,就把杀他父王的臣仆杀了,」

●「国一坚定」:原文是「国家在他手中稳定」。

●「杀他父王的臣仆」:指的是 12:21 所记「示米押的儿子约撒甲和朔默的儿子约萨拔」等人。

◎显然犹大国中政治也是相当险恶,杀约阿施的臣仆还可以在朝廷中拥有权位,新王一时还不敢报仇,非得等到自己掌握实权才能动手。――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杀他父王的臣仆”。参看

――《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国一坚定: 此句有两方面的意思:①描述所罗门的繁荣时也用过这一词,即指政权的稳固(15:19)。亚玛谢即位初期必然受到暗杀其父约阿施的势力(12:20-21)的百般阻挠。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他依然在耶和华面前行了神看为正的事,才得以确立了政权。②意味着随着亚玛谢统治权的确立,国力逐渐强大。恢复了经过亚哈谢(8:25-29,9:27-28,10:12-14)和亚他利雅的叛逆(11:1-3),亚兰王哈薛的进攻(12:17-18,等事件而削弱的国力。正是在这时候亚玛谢在与以东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显然亚玛谢如同所罗门一样必须力求控制大局,该处之动词为「坚定」 此处则为「强大」 )。他最终处死了暗杀他父之人,这是近东风俗,王所有的藩属及臣仆都必须起誓参与执行(如以撒哈顿之属国条约 主前672年 Ⅱ302-315 )。亚述人的风俗是整个家族都受到牵连。然而,以色列的律法却更为人道,禁止人因父亲的罪(单数 处死儿子。这里提及的摩西律法书并非后来申命记传统的添加,而是必须对这种异于当时风俗的行为提出的解释。跟随神的律法而行的人应当是与众不同的。

──《丁道尔圣经注释》

】「却没有治死杀王之人的儿子,是照摩西律法书上耶和华所吩咐的说:“不可因子杀父,也不可因父杀子,各人要为本身的罪而死。”」

● 14:6 记载亚玛谢没有杀戮杀其父亲的人之子,是吻合申 24:16 的律法要求,虽然周遭的国家通常会将整个家族除灭。

◎ 14:6 的记载也推翻了某些学者认为申命记是犹大王约西亚时代为了振兴信仰创作出来的文件 22:8 。此时摩西在申命记中的命令,应该是众所周知的。――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这做法是按照的律法。这也显示申命记并不如某些圣经批判学者所称,是后期才写成的。

――《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亚玛谢在盐谷杀了以东人一万,又攻取了西拉,改名叫约帖,直到今日。」

●「盐谷」:大卫在此也击败以东人 代上 18:12撒下 8:13 。此处一般认为是死海正南方的亚拉巴峡谷。

●「西拉」:字义是「盘石」。许多学者认为这就是「佩特拉」,不过近来认为埃西拉(es-Sela' )可能更是此处的西拉。

●「约帖」:字义是「神的赐福」。

◎以东于约兰王时背叛犹大国 8:20-22 。

◎ 代下 25:5-16 记载比较详细的以东之役纪录。亚玛谢本来希望依靠以色列佣兵帮忙战争,但是他信神,就放弃高价请来的佣兵,依靠自己的军队打败以东。打败以东之后,反倒自高自傲,忘记神的恩典,自己立神像来敬拜。又自认自己比以色列强大,要追讨以色列佣兵劫掠犹大的仇恨,向以色列王宣战,导致自己的败亡。――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此处记载犹大如何重得在约兰治下所失丧的以东治权,但未提供的细节,该处暗示一万人被杀,那是一整个军团

「盐谷」位于北部的亚拉巴,在死海以南,是长年争战之处。大卫在此击败以东,诗六十篇首标题 )。西拉(「石头」 )并非距死海以南八十公里的以东首都彼特拉,可能是位于 Buseirah 西北、俯视王道的 Sil` 349。将掳获之地改名为约帖,表示对其有控制权。这种情况在以色列极为少见,例如迦南人拉亿于被占领后被改名为但,基纳被改名为挪巴

──《丁道尔圣经注释》

“盐谷”。位于死海以南的地带。“西拉”。彼得拉。亚玛谢从以东夺回先前失落在约兰手下某些土地的控制权

――《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盐谷”:死海南边的平原。“西拉”:以东的首都,在死海南约80公里,其名有“石城”的意思。

犹大王亚玛谢有意重新取得以东的控制权。约兰作王时,就曾出兵平定以东人的叛变,大败而归;以东脱离犹大独立。亚玛谢为达此目的,甚至打算从北国招兵助阵,为神人所责。

他后来得神帮助,在盐谷大胜以东人,陷其京城,夺回其地的控制权(代下25章 ).. ――《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盐谷」:正确位置不详,大概在死海南部与别是巴之间。

「西拉」:可能是指以东之首都彼得拉,离死海南部约八十公里(五十英里 );亦可能是位于死海之南三十二公里(二十英里 )的波斯拉附近。

――《串珠圣经注释》

 。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西拉被攻下,对以东人的影响──】

西拉就是古时的坚固城彼特拉,它是沿悬崖峭壁凿出来的城市。它不但是以东的坚固城,也是与印度开展贸易的繁华重镇。

――《灵修版圣经注释》

】「那时,亚玛谢差遣使者去见耶户的孙子、约哈斯的儿子以色列王约阿施,说:“你来,我们二人相见于战场。”」

●「那时」:指亚玛谢胜过以东人之后。

――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你来,与我面对面相见(NIV ),并非仅是个人见面的邀请。「面对面」的确包括这个意义在内,通常被用来作为与神相遇的挑战,NEB 则将之口语化翻译为「开会的提议」(REB 作「对质」 )。有解经家将此解释为提议立约,借着联姻结盟以确立此约,这个解释乃以后面的寓言为基础。这种解释会将犹大带回约兰及亚哈谢的情况,因此不大可能。更好的解释是宣战的挑战,因为在冲突开始出现时往往会有这种的辱骂

──《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们二人相见”。即亚玛谢向约阿施发出挑战。

――《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你来,我们二人相见于战场: 本节委婉地表示宣战。亚玛谢向自己的弟兄以色列发动战争的动因可以分析如下:①自亚哈以来犹大一直受以色列势力的压制。亚玛谢克服这些困难,战胜以东之后,趁士气大振,向以色列宣战。②中提到以色列军队攻打犹大的城邑,杀了3000名犹大人,并掳掠了财物,给亚玛谢一个宣战的借口。③亚玛谢的骄傲是最有可能挑起战争的因素,大胜以东后,亚玛谢便找借口,向以色列宣战。以色列王约阿施的回答证明了这一点(10节 )。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约阿施败亚玛谢:亚玛谢向以色列发出挑战,可能与他招募以色列兵进攻以东一事有关。以色列王约阿施以寓言劝告亚玛谢,不要自相残杀,两国必须团结才能应付外敌。但亚玛谢不理会他的劝告,结果被以色列人打败。

――《串珠圣经注释》

】「以色列王约阿施差遣使者去见犹大王亚玛谢说:“黎巴嫩的蒺藜差遣使者去见黎巴嫩的香柏树,说:将你的女儿给我儿子为妻。后来黎巴嫩有一个野兽经过,把蒺藜践踏了。」

●「蒺藜」:「荆棘」。

――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这是个寓言(亦即并非建基于事实故事 与比喻及象征相近 ),出现于许多古代文学文献当中,通常以动物、树木、植物为比喻,一如此处的用法一样。有些解经家视此为城市之间的纠纷。主前十三世纪拉斯珊拉的一封信便是箴谜语形式写成的,是迦基米施及乌加列王之间的通信350,其形式可与约坦的寓言相比。其他的例子包括。约阿施视自己为强壮的香柏树,视亚玛谢为脆弱易折的小蒺藜。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以色列王见亚玛谢战胜以东后,心高气傲,要和他较个高下,用寓言来奚落他,以挫其锐气。他把自己比作香柏树,对方只是棵无足轻重的小荆草,不堪一击。

――《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蒺藜」:代表犹大。

「香柏树」:代表以色列。

「野兽」:代表敌军,可能指亚兰或亚述。

――《串珠圣经注释》

参见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 14:9-10 以色列王是说自己强大有如香柏树,犹大王有如地上低矮的荆棘。荆棘口气好像可以跟香柏树平起平坐,事实上根本不堪一击。――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约阿施尝试用以下的比喻来掩盖亚玛谢的气焰:有一棵蒺藜意欲使自己与香柏树看齐,直至一只野兽无意中践踏了他,阻止他那充满野心的计划。同样地,亚玛谢应留在家里,满足于他小小的战利品。

――《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你打败了以东人就心高气傲,你以此为荣耀,在家里安居就罢了,为何要惹祸,使自己和犹大国一同败亡呢?”」

●为何要「惹祸」:「激发自己与仇敌对抗」、「发动战争」。――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大胜以东「冲昏了你的头」(NEB )。因你的胜利而夸口,但别把我牵连进去,这解释较你以胜利为荣耀更生动。从约阿施的回答中可以看出这个寓言的意义为警告他若「参与斗争」(希伯来文为 ga{ra^ 参「自找麻烦」 )将会「惹祸」(NEB ),殃及犹大王及人民。

──《丁道尔圣经注释》

】「亚玛谢却不肯听这话。于是以色列王约阿施上来,在犹大的伯示麦与犹大王亚玛谢相见于战场。」

●「伯示麦」:字义是「太阳之家」,位于耶路撒冷西方24公里。――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犹大的伯示麦」与属拿弗他利支派(北国 )之伯示麦不同。

——《串珠圣经注释》

这里的伯示麦(Teller-Rumeilah )位于耶路撒冷以西约叁一十二公里处,在靠近但边界的犹大境内,并非拿弗他利境内的伯示麦。伯示麦(毁坏程度为IIc )可能便是在此时被约阿施劫掠。

──《丁道尔圣经注释》

犹大的伯示麦在耶路撒冷西

――《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犹大的伯示麦」:与属拿弗他利支派(北国 )之伯示麦不同。

――《串珠圣经注释》

参见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犹大人败在以色列人面前,各自逃回家里去了。」

】「以色列王约阿施在伯示麦擒住亚哈谢的孙子、约阿施的儿子犹大王亚玛谢,就来到耶路撒冷,拆毁耶路撒冷的城墙,从以法莲门直到角门共四百肘;」

●「以法莲门」:位于耶路撒冷北面。

●「角门」:位于耶路撒冷西北角。与以法莲门距离大约180公尺。

●「四百肘」:约180公尺。――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以法莲门在耶城北,角门在耶城西,以色列王所拆毁的只是城墙一小部分,后来在亚撒利雅(乌西雅 )作王时修复。

――《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以法莲门」:位于北面之城墙。

「角门」:则在北墙西面的末端。

「四百肘」:约壹八二公尺(二百码 )。

――《串珠圣经注释》

拆毁耶路撒冷的城墙,从以法莲门直到角门,共四百肘: “以法莲的门”也作“便雅悯的门”,38:7,,位于耶路撒冷城邑北边,是通往便雅悯或以法莲支派的必经之路。“角门”位于城邑的西北角,这两个门之间的距离大概有400肘,约182米。后有记录说乌西雅王修缮城墙,可能与这次事件有关。但是后来希西家王在耶路撒冷的原城墙以北修建了新的城墙。这一新城墙被称为“第二城墙”,“第三城墙”则由希律一世修建在第二城墙以北。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拆毁城墙是对城内居民的羞辱,使他们难以防御将来的侵略。

――《灵修版圣经注释》

耶路撒冷受侵犯】

本段经文并未告知王于何处被擒、为时多久。可能他的儿子便是在此时被任命为代理执政(21节 )。

耶路撒冷在此时的地形如何不详,但以法莲门应当在北墙,相当于现代的大马士革(示剑 )门,角门位于西北一百八十哩破口处以外。经文并未记明此时自圣殿中被劫掠之物为何,但自从哈薛及更早期的示撒的掠夺之后,应当已经所剩无几了。

人质(14节应当并非指要求战争赔偿的抵押(此在旧约时代极为少见 ),而应当是将高级臣仆掳去以保证南国将来的行为不越轨。若被掳作人质者包括圣殿人员在内,则可能其中有些圣殿歌手被掳到北国,他们盼望回到神的殿中,因此写作了诸如诗四十二至四十三篇的诗。

──《丁道尔圣经注释》

】「又将耶和华殿里与王宫府库里所有的金银和器皿都拿了去,并带人去为质,就回撒玛利亚去了。」

◎事实上犹大王约阿施最后一年 王下 12:17-18 ,据此时大约五、六年前,亚兰王哈薛才刚刚掳掠了耶路撒冷的金银。另外,以色列人掳掠圣殿的金银,总是让人觉得怪怪的,毕竟以色列人应该也是敬拜神的,但他们居然好像一个没有关系的外国人掳掠圣殿,看来耶和华信仰在以色列已经完全沦为一个形式了。

◎综观北国以色列的状况,事实上除了亚哈王朝比较严重去拜巴力,以巴力为国神之外,其他的王基本上还是敬拜耶和华,只是他们都用耶罗波安的策略,以金牛犊上的神来取代圣殿敬拜。怎么几代之后,以色列王对于耶路撒冷的圣殿,已经好像外国人对待圣殿一样了?这种「似是而非的耶罗波安信仰」,到底有多大的负面影响力呢?

◎「带人去为质」:许多学者认为亚玛谢也被掳去为人质,因此亚撒利雅即位为王,但是以色列王约阿施死后,又把亚玛谢释放回犹大,于是亚玛谢与亚撒利雅共同执政24年之久。――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以色列王约阿施(主前799~784年 )带了一批人质回撒玛利亚,犹大王亚玛谢可能在其内(13节 )。《代下》记其事时,认为是亚玛谢“寻求以东的神”的刑罚,以致被擒,成为人质。约阿施掠去金银不会太多,因亚兰王攻打耶城时,犹大王约阿施(主前835~797年 与以色列的约阿施同名 但非一人 ),已把圣殿和王宫“所有的金子”都给了他。以色列王约阿施带走人质,以要挟更多贡物。约阿施死后(主前782年 ),亚玛谢还活了15年(17节 );后来回耶路撒冷作王,不久为人所杀(主前787年-20节 )。

――《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约阿施其余所行的事和他的勇力,并与犹大王亚玛谢争战的事,都写在以色列诸王记上。」

】本文记录了被谋反者杀害的亚玛谢的结局。众人谋反杀死亚玛谢的动机不清,从历代志的记录来看,有可能与他晚年离弃耶和华拜偶像有关。还有人提出不同的观点,认为亚玛谢处死暗杀父亲的人时,没有杀掉他们的子女,后来这些人发动了叛乱,但这些观点未被证实。再者,如果亚玛谢的确被这群人所杀,那么作者不会对亚玛谢没有杀死叛乱者子女的行为作肯定的评价(6节 )。总之,亚玛谢在他的统治末期连连失策,百姓怨声载道,而部分人则利用舆论谋议了叛乱。所以根本原因还是,神派先知多次警告亚玛谢,但他仍不悔改,神借这些人审判了亚玛谢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约阿施与他列祖同睡,葬在撒玛利亚以色列诸王的坟地里。他儿子耶罗波安接续他作王。」

】「以色列王约哈斯的儿子约阿施死后,犹大王约阿施的儿子亚玛谢又活了十五年。」

◎ 王下 13:12-13 也纪录类似的约阿施王朝结语。此处引用约阿施王朝结语,大概是要表明「约阿施死后亚玛谢又活了十五年」,但是亚玛谢活十五年的篇幅远小于约阿施死的篇幅,显示亚玛谢存活是没有意义的。

】亚玛谢被弑,他儿子亚撒利雅继位:亚玛谢被叛徒杀死,可能是因为他的战败使他失去民心。

――《串珠圣经注释》

】「亚玛谢其余的事,都写在犹大列王纪上。」

】「耶路撒冷有人背叛亚玛谢,他就逃到拉吉,叛党却打发人到拉吉将他杀了。」

●「背叛」亚玛谢:「同谋背叛」、「阴谋背叛」。

●「拉吉」:字义是「难以攻克的」,现代的Tell ed-Duweir,位于耶路撒冷西南55公里处。――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 拉吉” 。在耶路撒冷西南面二十五英里(40公里 )。

――《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拉吉是犹大国的重要设防城,在耶路撒冷西南40公里。希西家与亚述王西拿基立作战的记述中,屡次提到此城

――《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拉吉」:距耶路撒冷约四十公里(二十五英里 )。

――《串珠圣经注释》

有人背叛亚玛谢: 参见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人就用马将他的尸首驮到耶路撒冷,葬在大卫城他列祖的坟地里。」

】「犹大众民立亚玛谢的儿子亚撒利雅(又名“乌西雅” )接续他父作王,那时他年十六岁。」

●「亚撒利雅」:字义是「耶和华已帮助」。

◎一般认为亚撒利雅十六岁作王时,是亚玛谢死前24年,被以色列王打败掳去撒马利亚时,而非亚玛谢去世时的年纪。

◎有人猜测亚撒利雅也参与叛变的事情,因为没有记载亚撒利雅有惩罚叛党的行动。――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亚撒利雅”。的乌西雅。

――《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亚玛谢的儿子继他作王,名叫亚撒利雅,又名乌西雅,前者的意思是“耶和华已帮助”,后者是“耶和华是我的力量”,在意思上密切相连,当时或同为人所用。

亚撒利雅接续父亲作王的事,极可能发生在亚玛谢被掳作人质期间,故作王时期与其父有许多年的重迭

――《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亚撒利雅在父亲亚玛谢未死之前,已与父亲一同执政达二十五年之久。

「十六岁」:是指主前七九一年亚玛谢初作摄政王时之年龄。

――《串珠圣经注释》

亚撒利雅: 是犹大王乌西雅的名字,“亚撒利雅”和“乌西雅”一直同时使用。对此学者有不同的见解:①两个名字在希伯来原文中只差一个字母,因此有人认为“乌西雅”是作者的笔误,但这一见解并不妥当。因为本书和历代志下均同时使用了这两个名字。如果这一观点属实的话,不可能两本书同时有笔误。②认为“亚撒利雅”是名字,而“乌西雅”是凯旋归来后给他的别名。③相反,认为“乌西雅”是他的名字,而“亚撒利雅”是他的别名。④这两个名字没有区别。希伯来原文中“亚撒利雅”是“耶和华相助”的意思,而“乌西雅”是“耶和华是我的力量”的意思。前者只在本书和代下出现过9次,而后者则在本书、代下、何、摩、亚等书中出现过22次。从使用的次数来看,“乌西雅”是正式的名字,而“亚撒利雅”不是他真名的可能性比较大。尤其历史上很多君王登基后,都换过名字,由此看来这一推测的可能性更大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亚玛谢的儿子亚撒利雅的被立可能是指较早时,当他仍然被囚之时,「犹大众民已经立……亚撒利雅……作王,那时他年十六岁」。若译成「已经」,这个「回顾」可以将这段经文与所载有关他更加完全的故事相连。这个选立显然是基于民意的拣选。以拉他在亚喀巴湾西南,在 Tell el-Khaleifeh 发现的一块印,上刻有「属于约坦」,证明这块地属于犹大353。那是一个有防御工事的古代港口,对当时的犹大极端重要,一如其对现代的以色列同样的重要。由在伯特利发现的一块南阿拉伯印,可知此地与南阿拉伯保持贸易的关系354。犹大对以拉他港的控制很快地便于约主前七三○年丧失于亚兰人之手,亚兰人后来将之拱手让给与他们联盟的以东人手下

──《丁道尔圣经注释》

】「亚玛谢与他列祖同睡之后,亚撒利雅收回以拉他仍归犹大,又重新修理。」

●「以拉他」:字义是「高耸的树丛」,位于红海伸向东北的海湾内的一个港口,是以色列临红海唯一的出海口。王上 9:26 和合本翻译为「以禄」,事实上原文与此处相同。以拉他在约兰时期大概被以东夺去王下 8:20-22 。

◎亚玛谢王一生的主要正面贡献,就是报其父亲的仇,打败以东。自从他打败以东,却迎回以东神像之后,就没有什么正面的记载,不要说败给以色列王,连重要的港口「以拉他」也是死后才由其儿子收回。――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以拉他”。位于亚卡巴湾上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

――《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以拉他位于阿卡巴湾,靠近以旬迦别。所罗门曾用此城发展他的船队。因属阿卡巴湾区的重要港口,一向为外国垂涎。亚撒利雅收回以拉他不久,又先后为叙利亚及亚述占夺。此城为今天阿卡巴市所在地。

――《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以拉他」:又名「以禄」,有学者认为这里是指以禄附近的以旬迦别。无论如何,此地带是通往红的重海要海港,在约兰时曾被以东夺去,现亚撒利雅把它收回。

――《串珠圣经注释》

】「犹大王约阿施的儿子亚玛谢十五年,以色列王约阿施的儿子耶罗波安在撒玛利亚登基,作王四十一年。」

●耶罗波安二世是以色列最辉煌、任期最久(约公元前793到753年 )、最富强的君王。阿摩司与何西阿就是这个时代的北国先知。

――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若耶罗波安二世与约阿施曾经共同执政,则亚玛谢十五年与第1、17节没有冲突。这里所记载的是他独自作王的开始,包括共同执政共计四十一年,约由主前七九三年至七五三年。

──《丁道尔圣经注释》

「四十一年」:包括了耶罗波安与父亲约阿施一同执政的十二年。耶罗波安的北国君王中执政最长的一个。

――《串珠圣经注释》

年代小注】

按照蒂利的时序,耶罗波安二世在主前七八二年即位。在此以前(主前七九三年起 ),他可能与父王约阿施共政了十一年,也计算在他在位年数之内。这时以色列不受亚述和亚兰的威胁,使他们有一段可以繁荣和扩张的安全时期。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耶罗波安作以色列王:耶罗波安与同期的犹大王亚撒利雅是能干和长寿的君王,他们执政期间是以色列自从大卫所罗门之后最兴盛的时期(有关这时代的政治背景 参阿摩司书「写作背景」 )。此时耶罗波安收复亚兰人所夺去的国土

――《串珠圣经注释》

本文记录了耶罗波安二世的事迹,他是继暗利和亚哈之后在北以色列诸王中拥有强大国力的人。耶罗波安时期之所以有强大的国力,并非因为他行了神眼中看为正的事,而是因为神体恤以色列百姓的困苦(26-27节 )。通过这些事实,我们可以了解到统治世界的神有他的时间。因此,耶稣作工也随父神的时间,7:6-8)。而且记录耶稣生平的福音书的门徒也多次强调神的时候,8:20,13:1)。而神的时候与神主宰这世界的计划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当信徒祷告时,神在他的计划中应允。因此信徒不应该因神没有即刻应允祷告而灰心,而应当在忍耐中默默地等待。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他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不离开尼八的儿子耶罗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一切罪。」

◎「尼八的儿子耶罗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那罪」:就是用牛犊上面的神来代表耶和华神,以北国的圣所代替耶路撒冷的圣殿来敬拜耶和华。 王上 12:26-31――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他收回以色列边界之地,从哈马口直到亚拉巴海,正如耶和华以色列的神藉他仆人迦特希弗人亚米太的儿子先知约拿所说的。」

●「哈马口」:「哈马」是「堡垒」的意思,「哈马口」是「哈马关口」的意思,位于以色列理想国土的北界。

●「亚拉巴海」:就是「死海」。 申 3:17

●「迦特希弗」人:字义是「矿区的榨酒机」,位于西布伦的边境上,拿撒勒东北5公里处。

●「亚米太」的儿子:字义是「我的真理」。

●「约拿」:字义是「鸽子」,就是约拿书的作者。

◎此处没有提及先知约拿到底说了什么,不过至少可以成为约拿书的作者的确存在的旁证。――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新收回的地区包括曾属亚兰/大马色的哈马口,为以色列与哈马王国之间的北界,亦即在 LebaneseBeqa` 山谷的 Lebo(Labweh ),介于利巴嫩及背利巴嫩山脉之间。就历史而言,这是以色列最理想的北界,一如大卫及所罗门时代的国境一样。南界乃是亚拉巴海(河 ),若这里便是「柳树河」(`@rabim ,RSV )或盐谷(见7节 ),则耶罗波安控制了摩押地及整条王道358印证这方面的成就。

──《丁道尔圣经注释》

“哈马口”。参看的脚注。“亚拉巴海”。死海。

――《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北国耶罗波安第二和南国亚撒利雅在位期间,是以色列人自大卫、所罗门以来最强盛的时期。耶罗波安把北疆扩展到哈马口(所罗门王时代也用此词来描写最北的边界 ),又收复了大马色和哈马(28节 )。既取得这些土地,过去为亚兰王哈薛夺去的约但河东的土地当然也已收复。以色列人有了这一大片土地后,已成地中海东疆最大、势力最强的一个国家。

哈马口即往哈马的关口之意。亚拉巴海即死海。迦特希弗在西布伦境内,靠近耶稣的故乡拿撒勒城。

亚米太的儿子约拿就是《约拿书》所记的先知约拿。他往尼尼微传讲神的信息,正是亚述帝国内部积弱的时候。

――《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哈马口」:见注。

「亚拉巴海」:即死海。哈马口与死海分别代表以色列北面与南面的边界。

――《串珠圣经注释》

亚米太的儿子先知约拿所说的: 关于先知约拿,除了“约拿书”外,本节是唯一的记录。但约拿书并没有记录这段内容。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关于先知约拿的详细资料,请看约拿书。

――《灵修版圣经注释》

收复故土】

耶罗波安的扩张使以色列回复到所罗门在位时的版图。帝国的北角是哈马口(今名莱布韦 埃卜拉文献称之为埃玛图〔Ematu〕 亚述史料称之为拉布乌〔Lab'u〕 ),即大马色北面四十五哩,今日黎巴嫩贝卡谷北部,奥朗底河发源地之一的地方。这是哈马地的南界,因此也是迦南地的北界,和帝国的北界。埃及王杜得模斯三世的城市名单(主前十五世纪 ),和亚述王提革拉毘列色三世的年表(主前八世纪 )都曾经提及这城。亚拉巴海(或作亚拉巴干河 就是死海,是王国的南界。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在此期间,除约拿之外,神还兴起很多先知,他们是──】

在这期间,神为他们兴起许多先知,例如何西阿、阿摩司、约拿、弥迦、以赛亚等人,他们在神的灵引导下说出一连串预言。他们继续传讲神普世的大工,也展望神未来的属灵国度。神会在以色列人道德与灵性衰败之时,预备弥赛亚的来临。因为在以色列国和她的的军力被消灭时,许多人就会欢迎耶稣带来的大好消息。

――《灵修版圣经注释》

】「因为耶和华看见以色列人甚是艰苦,无论困住的、自由的都没有了,也无人帮助以色列人。」

●「甚是艰苦」:「悲惨、患难」很严重。

●「无论困住的、自由的都没有了」:这是一种修辞法,表示以色列人全面的几乎被灭绝。――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都没有了」:或作「也不例外」。

――《串珠圣经注释》

以色列人历经亚兰人、摩押人及亚扪人的逼迫,现在神给他们一段恩典时期,是要给他们悔改的机会。见。然而他们却继续不断地叛道,以致引向最终的审判,「以色列人用她缓刑的时间自掘坟墓,编织将要吊死她的绳索」361

──《丁道尔圣经注释》

】「耶和华并没有说要将以色列的名从天下涂抹,乃藉约阿施的儿子耶罗波安拯救他们。」

耶和华并没有说从天下涂抹: 以以色列人的背逆,神完全有理由将他们从生命册上涂抹,但神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耐心地等待他们悔改。如果神只是以公义的标准主宰世界,那么他们根本不可能存活到那个时候。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前古典预言】

在王国时代初期,先知宣讲的主要对象是君王和宫廷,与古代近东其他地方的先知一样。有人称他们为「前古典先知」。但从主前八世纪开始,他们逐渐将焦点集中到百姓身上,成为社会/属灵事务的评论员,这一种才是我们心目中的先知,称为「古典先知」和「写作先知」。他们的角色不是预告未来,而是向人解释神的政策和计划。在本段中约拿所扮演的是前古典先知的角色,他在约拿书的角色则比较近似当时发展中的古典先知。有关古代近东预言的进一步资料,可参看:的注释。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涂抹】

「涂抹」一语来自洗净蒲草纸卷,以便再用的典型埃及作法。按照美索不达米亚的信念,在碑文中涂抹祖先名字会触犯神明。同样,耶和华应许不涂抹以色列的名(把它毁灭 ),反应许施行拯救。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耶罗波安其余的事,凡他所行的和他的勇力,他怎样争战,怎样收回大马色和先前属犹大的哈马归以色列,都写在以色列诸王记上。」

●「大马色」:字义是「安静的粗麻纺织者」。是亚兰的重要城邑,占领大马色等于宣告挣脱亚兰的压迫。

●「先前属犹大的哈马」:原文仅仅是「犹大的哈马」,所以可能意思真的是「先前属犹大的哈马」(8:65),也有学者认为这是「犹迪的哈马」的抄写错误,而「犹迪」是亚兰的城邦名。――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在耶罗波安二世长期统治中的其余的事及凡他所行的包括在得撒的许多建筑,修理城门及地方首长有石头地基的大型王宫建筑。在米吉多有一个可容12,800蒲式耳谷物的极大型储物坑(7哩长 ×11.4哩宽 )亦为他所造。撒玛利亚出土的瓷器碎片可能是出于他的年代(而非米拿现时代 ),其上的碑文显示当时的富强使他们有能力自附近国家进口油及酒,以致他们藉这些及其他物品增加许多税收。

──《丁道尔圣经注释》

「哈马」:位于亚兰的北部,本不属于犹大,但在大卫作王时哈马曾经在以色列人统治之下。有学者则认为「犹大」于原文可译作「犹地」,指当时叙利亚一个小王国。

――《串珠圣经注释》

大马色、犹大、哈马】

大马色和哈马都是有名的亚兰邦国(进一步资料 见撒下八 )。但尧迪(Yaudi 和合本「犹大」 )却不容易考证。尧迪很可能是亚述史料中的姚迪(Iaudi ),学者一贯视后者为犹大。亚述当时无能阻止主前约七七三年至七四五年之间,以色列在耶罗波安统治之下的扩张。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耶罗波安与他列祖以色列诸王同睡。他儿子撒迦利雅接续他作王。」

●「撒迦利雅」:字义是「耶和华记念」。

◎耶罗波安二世并没有特别对神忠心,但是神因为怜恤以色列人,就让耶罗波安二世的领土扩张到大卫、所罗门时期那么大,其实此时南国的亚撒利雅(乌利亚 )王也是一个能干而领土颇大的君王。这时期整个南北国统治的土地跟所罗门时代相近,但至少北国的百姓不是特别对神忠心。亦即不能只看土地或国力的大小来判定国家的属灵状况,否则我们很容易觉得耶罗波安二世统治的以色列国,非常蒙神的喜悦呢。这样,我们怎能说人有钱、成功,就表示这个人合乎神的心意呢?――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撒迦利雅登基,应验了耶户支派将会有四代的预言。有关犹大的亚撒利雅之治,请见

以色列及犹大的历史最终的指标始终都是神学性的。因此亚撒利雅(乌西雅 )虽然是大卫之后最伟大的犹大王,但是作者却仅用极少的篇幅来记载他「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这一章涵盖了约五十年的时间,包括了二位犹大王(约主前790-732年 )及五位以色列王。

──《丁道尔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第十四章 )】

1为什么以色列的王始终未能废去邱坛?在你的生命中有什么东西强夺了神的地位,是你仍未除掉的?

2你对亚玛谢战胜以东人之后的态度有什么评价?他战胜和战败的原因是什么?这对你日常待人接物的态度有什么提醒?

3从13-14章所述耶和华对北国以色列的忍耐及恩慈,你可否体会到神的心肠?见13:2-7, 22-25; 14:23-27。这对你的生命有什么意义。

──《串珠圣经注释》

例证

「各人要为本身的罪而死。」

这是摩西的律法,禁止刑罚恶者的亲属,但对犯罪者心无怜恤,各人要为本身的罪而死。这是旧律法的结论,反映最初神颁布的命令:「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我们死在罪中——特别宣布这件事。在神的眼中,所有随从今世的习俗,顺服现今在悖逆之子心中运行的邪灵,我们是死在罪恶过犯之中,他们虽然活着,心灵却是死的,而且完全没有神的生命。

我们因罪而死——也强调这件事。当主耶稣在木头上亲身担当我们的罪,以致我们依靠祂,与祂同死。在神看来,基督的死是代替我们,祂已经为我们干犯律法而代受刑罚,不再向我们追究了。

我们该向罪死——,你当看自己是死的,罪什么时候起来威胁你,你就指向坟墓。你既在基督里面死了,就越过审判,因此你要将肢体当做义献给神。你既与主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你,乃是基督在你里面活着,你要每天将一切以基督的坟墓,与世界,肉体及魔鬼隔开。

──迈尔《珍贵的片刻》

香柏树和蒺藜,一个栋梁之材,一个毫无用处……】

以色列王约阿施在这个比喻里,将犹大比作微不足道的蒺藜。犹大王亚玛谢打败以东人以后心高气傲,想与以色列争雄,他确信兵力强过对方。约阿施把犹大的军队比作蒺藜,将自己的军队比作香柏树,想劝对方不要来犯。但亚玛谢高估自己的实力,志大才疏又不听约阿施的警告,以致惨败。

――《灵修版圣经注释》
蒺藜的教训】

「你以此为荣耀,在家里安居就罢了。」

亚玛谢是犹大国一位平庸的王。他早年的表现最多算是差强人意;他中年的失败,正是因为胜利。
一个智慧,有大志的人,他不会对自己的表现轻易感到满意,打一次胜仗算不了甚么,别人也有会打胜的时候;也许他该检讨,得胜的因素是甚么,大概不难想到是出于神。
犹大国和北国以色列,从暗利王朝以来,维持着友好的关系。但到了亚玛谢,竟然差遣使者去见约阿施,要两国交战:不是为了甚么,只是因为他新近打败了以东,要试一试他的军事力量有多大。这是何等愚昧的行动!约阿施宁愿边境相安无事,不愿寻衅启争;不过,也不甘示弱,就教训亚玛谢。

以色列王约阿施差遣使者去见犹大王亚玛谢说:“利巴嫩的蒺藜差遣使者去见利巴嫩的香柏树说:‘将你的女儿给我的儿子为妻。’后来利巴嫩有一个野兽经过,把蒺藜践踏了。”

当然,这个比喻,不是最巧妙的外交辞令;但适切的合于亚玛谢的情形。蒺藜不是甚么高贵的植物,这种低贱的刺草,在冷不防之下,人偶然给它刺一下,会“哎唷”失声,但不至于造成重大伤害。它不知自量,竟以为了不起,要跟巍巍王者之尊的香柏树匹比!真是自作孽,被经过的野兽轻易踏扁了。
这是讽刺,也是及时的警告。高傲的亚玛谢更加不肯听。结果兄弟之国兵戎相见;正应了“骄兵必败”那句话,大遭溃败,给国家带来羞辱和损失。
人在伊甸园犯罪,受神的咒诅,地生出蒺藜;犯罪的原因,正是因为骄傲,要与神一样,而致违背了神的旨意,被逐出乐园。蒺藜生在利巴嫩高原,与香柏树相近,那是因为地高,并不是它自己高;如果因此而高傲,是多么不合理的事,也是不幸的事。亚玛谢就是这样的失败了。他被擒后乞饶,付了巨额赎金才得到释放,弄得民穷财尽,留下他劫后余生,正够他追想和长长的悔恨。
要记得:我们本来是受咒诅的蒺藜,全是因主的恩典,而得救蒙恩。因此,该时时感谢主,不可自高;即使有甚么大小的成就,也该知道,“并不是我们凭自己能承担甚么事…乃是出于神。

── 于中旻《列王纪下笺记》

耶罗波安是怎样的王?能给百姓带来甚么?】

耶罗波安二世并非全心全意地敬畏神,但由于他的军事策略及治国之道,以色列国享受到继所罗门之后最富强的时代。但是先知阿摩司与何西阿把国中的实际情形揭示出来。耶罗波安的政府不理公平与公义,结果是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人人自私自利,倚重权力、信赖财富多过信靠神。穷人饱受欺压,难以相信神鉴察他们的苦情。物质的丰富不一定是神赐福的明证,因为这也可能是人自我努力的成果。如果你物质丰足,请你切记,神看重我们如何取得财富、成就和对财富运用的态度。我们所有的全是属于祂的,我们必须把祂所赏赐的财富,用在祂的旨意上。

──《灵修版圣经注释》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