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导读:列王纪下 第11章


圣经综合解读

1「亚哈谢的母亲亚她利雅见她儿子死了,就起来剿灭王室。」

2「但约兰王的女儿,亚哈谢的妹子约示巴,将亚哈谢的儿子约阿施从那被杀的王子中偷出来,把他和他的乳母都藏在卧房里,躲避亚她利雅,免得被杀。」

3「约阿施和他的乳母藏在耶和华的殿里六年;亚她利雅篡了国位。」

「亚哈谢」())这个名字的意思是「耶和华掌握」。他在耶户铲除亚哈家的时候,与北国以色列王约兰一起被杀())。他登基的时候才二十二岁,作王一年就死了())。因此,他的儿子还都是幼儿。
「亚她利雅」())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受耶和华的苦」,她是北国以色列王暗利的孙女())、亚哈的女儿,教唆丈夫犹大王约兰和儿子亚哈谢「行以色列诸王所行的,与亚哈家一样」()),敬拜巴力。
「约示巴」())这个名字的意思是「耶和华已经起誓」,她是亚哈谢同父异母的妹妹()),也是祭司耶何耶大的妻子())。
「约阿施」())这个名字的意思是「神所赐下的」,当时还不到一岁())。亚她利雅敬拜巴力,在她的统治期间,圣殿无人看守()),所以就成了藏匿约阿施最好的地方。
「亚她利雅篡了国位」()),原文是「亚她利雅统治这国」。亚她利雅是南北两国唯一的女性统治者,但她的正式身分并不是王。
南国犹大王约沙法是一位敬畏神的人,但却高举人的「大爱无疆」,毫无原则地与北国以色列王亚哈家结亲()),为儿子约兰娶了亚哈王的女儿亚她利雅()),甚至「不分彼此」())地「帮助恶人,爱那恨恶耶和华的人」())。约沙法的愚昧和滥爱被撒但大大利用,不但使南国犹大陷入拜巴力的罪中()),更把大卫家的后裔和亚哈家的后裔掺杂在一起,让神左右为难:在审判亚哈家时,不是投鼠忌器、破坏神铲除亚哈后裔的预言());就是玉石俱焚、破坏神兴起大卫后裔的救赎计划())。
亚她利雅的丈夫约兰一登基「就用刀杀了他的众兄弟」()),接着自己的众子被掳,只剩下小儿子亚哈谢()),然后耶户又杀了亚哈谢和四十二个王室宗亲())。因此,此时大卫的后裔已经所剩无几,没有成年人可以出来作王。现在,亚她利雅居然不顾亲情,「起来剿灭王室」()),冷血无情地杀死年幼的孙子们,定意不让有王再出于大卫的家())。这既应验了以利亚的预言()),铲除了亚哈家的后裔,但也灭绝了大卫的后裔。神所应许「直到永远」())的大卫之约,在审判亚哈家的同时,几乎就要落空。

4「第七年,耶何耶大打发人叫迦利人(或译:亲兵)和护卫兵的众百夫长来,领他们进了耶和华的殿,与他们立约,使他们在耶和华殿里起誓,又将王的儿子指给他们看,」

5「吩咐他们说:『你们当这样行:凡安息日进班的三分之一要看守王宫,」

6「三分之一要在苏珥门,三分之一要在护卫兵院的后门。这样把守王宫,拦阻闲人。」

7「你们安息日所有出班的三分之二要在耶和华的殿里护卫王;」

8「各人手拿兵器,四围护卫王。凡擅入你们班次的必当治死,王出入的时候,你们当跟随他。』」

「耶何耶大」())这个名字的意思是「耶和华知晓」,他是圣经中唯一娶了大卫家的公主为妻的祭司,活了一百三十岁,死后「葬在大卫城列王的坟墓里;因为他在以色列人中行善,又事奉神,修理神的殿」())。
「迦利人」())可能是基利提人雇佣兵。从大卫的时候开始,王室卫队就由外邦的雇佣兵担任,但管理他们的是以色列人())。「众百夫长」())是五位以色列人()),这五位先王的护卫官首先确认约阿施是先王的后裔,然后就「从犹大各城里招聚利未人和以色列的众族长」()),拥立大卫的后裔为王。
「出班的三分之二」()),原文是「出班的两队」。当时的王室卫队可能分成五队轮值,平时两队,安息日三队。耶何耶大特意把登基仪式安排在安息日,并且「不许他们下班」()),这样,五队护卫兵当天全部在场,既把守了王宫()),也护卫了圣殿和新王())。

9「众百夫长就照着祭司耶何耶大一切所吩咐的去行,各带所管安息日进班出班的人来见祭司耶何耶大。」

10「祭司便将耶和华殿里所藏大卫王的枪和盾牌交给百夫长。」

11「护卫兵手中各拿兵器,在坛和殿那里,从殿右直到殿左,站在王子的四围。」

12「祭司领王子出来,给他戴上冠冕,将律法书交给他,膏他作王;众人就拍掌说:『愿王万岁!』」

「大卫王的枪」())原文是单数,可能是大卫本人用过的枪,代表大卫王的权柄,而不是当作兵器来使用。众百夫长高举神的受膏者大卫王的武器,恢复神所应许的大卫的「国位」()),大大鼓舞了士气。
「律法书」())原文是「见证」,可能就是神吩咐以色列王登基时当抄录的「律法书」())。约阿施接受「律法书」,象征接受神的管理,表明神在百姓中恢复了自己的见证。
上图:大祭司给约阿施戴上冠冕(艺术想象图)。

13「亚她利雅听见护卫兵和民的声音,就到民那里,进耶和华的殿,」

14「看见王照例站在柱旁,百夫长和吹号的人侍立在王左右,国中的众民欢乐吹号;亚她利雅就撕裂衣服,喊叫说:『反了!反了!』」

15「 祭司耶何耶大吩咐管辖军兵的百夫长说:『将她赶出班外,凡跟随她的必用刀杀死!』因为祭司说『不可在耶和华殿里杀她』,」

16「众兵就闪开让她去;她从马路上王宫去,便在那里被杀。」

王宫就在圣殿的隔壁,所以亚她利雅很容易就「听见护卫兵和民的声音」())。
「照例」()),指照着登基仪式的规矩。「柱旁」())原文是单数,指站在圣殿门口的两根铜柱雅斤或波阿斯旁边())。
耶户铲除北国亚哈家的势力,是执行神的审判,所以自称「看我为耶和华怎样热心」());但他行事却不择手段,「用诡计要杀尽拜巴力的人」())。耶何耶大铲除南国亚哈家的余孽,也是执行神的审判;但他却头脑清醒、谨守地位,没有用自己的「热心」())来取代神的律法,所以在得胜时也注意不可让神的殿被玷污,吩咐「不可在耶和华殿里杀她」())。
「马路」()),指马匹出入王宫的地方。众人等到亚她利雅离开圣殿、进入王宫,才将她处死。

17「耶何耶大使王和民与耶和华立约,作耶和华的民;又使王与民立约。」

18「于是国民都到巴力庙,拆毁了庙,打碎坛和像,又在坛前将巴力的祭司玛坦杀了。祭司耶何耶大派官看守耶和华的殿,」

19「又率领百夫长和迦利人(或译:亲兵)与护卫兵,以及国中的众民,请王从耶和华殿下来,由护卫兵的门进入王宫,他就坐了王位。」

耶何耶大先使「王和民与耶和华立约,作耶和华的民」()),然后才「使王与民立约」()),让约阿施作百姓的王。人与神的关系恢复了正常,人与人的关系才能恢复正常;作王的人首先必须接受神的权柄,愿意「作耶和华的民」,才能为神作王,在神的百姓中间显出神的权柄。
「巴力庙」())和「巴力的祭司」())原文都是单数,可能指约兰、亚哈谢或亚她利雅统治期间,在耶路撒冷城中建立的巴力庙和设立的巴力祭司。
圣殿本来应该是有人看守的,可能在亚她利雅执政期间被撤除,现在由祭司耶何耶大重新「派官看守耶和华的殿」())。
在人看来,在亚她利雅统治的六年里,撒但肆虐一时,全靠少数热心为神的人力挽狂澜,才保存了大卫的后裔,并让他「坐了王位」())。我们不禁要问:「耶和华啊,祢为什么站在远处?在患难的时候为什么隐藏」())。但实际上,本章中几个人的名字,已经显明了这个事件背后的属灵真相:

「亚哈谢」())的意思是「耶和华掌握」。「亚哈谢的母亲亚她利雅见她儿子死了」()),也就是以为「神不再掌握了、不再理会祂的产业了」,才敢放肆地「起来剿灭王室」()),要替撒但铲除大卫的后裔。
「亚她利雅」())的意思是「受耶和华的苦」,表明她的倒行逆施,正是神要让百姓尝到在真理上妥协的苦果,正如神借着先知耶户对约沙法的谴责:「你岂当帮助恶人,爱那恨恶耶和华的人呢?因此耶和华的忿怒临到你」())。神允许这一切发生,一面是要在南国彻底铲除亚哈家的后裔,一面也是要让百姓痛定思痛,激励他们在属灵的黑暗中悔改。
「约示巴」())的意思是「耶和华已经起誓」,表明神是信实的,祂「亲口应许,亲手成就」()),绝不会允许自己的救赎计划因为撒但的破坏和人的失败而被拦阻。所以「约示巴」虽然是悖逆神的「约兰王的女儿」()),却大有信心地把大卫唯一的后裔约阿施隐藏了六年())。
「约阿施」())的意思是「神所赐下的」,他正是神在黑暗中赐给百姓的出路。约阿施虽然是亚她利雅的孙子,却被亚她利雅弃绝,并且欲杀之而后快。神保存了他的性命,从此他不再算为亚她利雅和亚哈的后裔,单单成为「神所赐下的」大卫的后裔。撒但以为神在审判亚哈家的时候,只能在投鼠忌器和玉石俱焚之间作选择,不料神却有第三种奇妙的救法。祂使用被亚哈家弃绝的约阿施,成为弥赛亚基督的祖先,这正是「匠人所弃的石头已成了房角的头块石头」())。今天,神也让我们在「死在过犯中的时候,便叫我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让我们能脱离首先的亚当属土的生命,在末后的亚当里得着属天的生命())。
「耶何耶大」())的意思是「耶和华知晓」,表明神从高天鉴察这一切,也管理这一切。虽然百姓的属灵昏暗只配在亚她利雅的统治下受苦,但「耶和华却因祂仆人大卫的缘故,仍不肯灭绝犹大,照祂所应许大卫的话,永远赐灯光与他的子孙」())。时候到了,神预备了人心,就让耶何耶大振臂一呼,让撒但的诡计彻底破产。今天,撒但也会利用一切难处和诱惑,将信徒与神的救恩隔断;但我们也可以放心,既然「耶和华知晓」一切,「洪水泛滥之时,耶和华坐着为王」()),那么,「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

20「国民都欢乐,合城都安静。众人已将亚她利雅在王宫那里用刀杀了。」

21「约阿施登基的时候年方七岁。」

「国民都欢乐,合城都安静」()),表明百姓都顺服年幼的新王,没有人图谋不轨。因为让他们顺服的,不是那位坐在宝座上的七岁孩子,而是设立大卫宝座的神。
「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凡掌权的都是神所命的」())。神所命的权柄,一种是人所应得的,是出于神的管教,有什么样的百姓,就有什么样的王;一种是人所需要的,是出于神的怜悯,要从败坏中挽回百姓。亚她利雅是百姓所应得的,约阿施是百姓所需要的。
犹大还有许多敬畏神的百姓,他们可能在约兰王和亚哈谢在位的九年里,看到他们都「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与亚哈家一样」()),与亚她利雅都是「天下乌鸦一般黑」,所以当亚她利雅「起来剿灭王室」())的时候,都保持沉默、独善其身。但是,神借着这六年中亚她利雅的倒行逆施,任凭巴力的势力越来越猖獗,让敬畏神的百姓深受其害、无法再继续沉默。当神预备好人心之后,年届百岁的祭司耶何耶大登高一呼,众人立刻顺服大卫的后裔,「国民都欢乐,合城都安静」。
今天,当罪恶在一些欧美基督教传统的国家里倒行逆施、猖獗一时的时候,许多信徒也甘愿做沉默的大多数,既不肯顺应公民本分积极投票、又不敢在罪恶面前作神话语的出口;以为自己是在独善其身,其实是舍不得「从那城出来,免得与她一同有罪,受她所受的灾殃」()),所以对罪恶一再妥协、让步、包容,最终同流合污,与所多玛一同被神毁灭())。信徒既然不肯作「世上的光」()),神就会任凭亚她利雅掌权,让神的百姓落在黑暗里、深受其害,直到痛定思痛、置于死地而后生,转眼仰望那将要来的王——主耶稣基督。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一番改革

(一 )

暴行现在从以色列传布到南方的犹大。耶路撒冷王室的部分重要成员已被耶户消灭。亚她利雅意图完成剿灭王室。标准修订本译成‘王室全部成员’,意思不准确。格雷(Gray )用‘王室子孙’,不但意思准确,且较具吸引力。

她屠杀家庭的成员,而她自己亦是家庭中的一分子,后果可能使耶户对犹大王室的袭击达到顶点。但她的目的是否相同?耶户是决心要消灭暗利之家及对巴力的敬拜,虽然崇拜巴力不是由这家族创始,但至少它容许百姓这样行。第十一章不明说亚她利雅的动机,但它留下的蛛丝马迹令笔者认为她的目的完全不同。

她的主要敌人是耶和华殿里的大祭司耶何耶大和她的亲戚约示巴。两人的名字都带着耶和华的字眼。亚她利雅被杀后,接着的是巴力庙被拆毁及巴力祭司被杀。我们或会认为暗利王室的女儿实际上是在极尽所能的去保存王室的传统。她可能深深地怀疑自己对下一个继任者的影响力不及作为亚哈谢母亲的身分有效。

在本卷的作者看来,她不仅是个极差的统治者,甚至根本讲不上是统治者的身分。虽说以色列王位可用强力夺取;在犹大,统治者必须是大卫家的男丁。根据本章的记载,既不谈她的就任,她在耶户统治期间何时掌权,她何时埋葬,或由谁继承她──只说约阿施‘登基’(21节 ),但并非‘代替她’任位。

(二 )

约阿施开始登基的确定日期是耶户第七年。他的悲惨死讯也以标准形式加以描述。但是,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带来了几个难题。有些事件与历代志下二十四章相当雷同的数据比较,是更清楚地集中在焦点上。

标准修订本可能过分强调王在他的任期内做的事都是正确的,因为有耶何耶大指示他怎样做。按历代志作者的神学论点,是不准他报导收场不好的王过着没有过失的生活。这就难怪他的观点是‘祭司耶何耶大在世的时候,约阿施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这里的希伯来文就没有标准修订英译本那么准确了。‘因为’一辞若是代以‘只要有’,英文读者与希伯来文读者面对的问题便相同了,即是耶何耶大有智慧的影响力影响王的终生或直至他去世为止?这位祭司是他年轻时的老师,或是终生的指导者及后盾?

君王与祭司制度在修葺及保养圣殿的财政措施上的确出现了紧张的局面。但要清楚指出争执的范围也不容易。五与七节说祭司从‘所认识的人’收了钱,可能是指‘秘密交易’的敲诈行为。但圣经中找不到这个字眼,而且虽然历代志下二十四章怪责利未人的话可能反映出类似的解释,但对这个少用的字也有十分不同的说法。在有关的言语中,亦可找到较配合经文的词语,来翻译这个字,如‘施主’、‘评估人’或‘财政’等。但一言以蔽之,还没有一致的诠释。

一个折衷办法是在圣殿进口设一个柜子,由值班祭司将一切奉到的银子投在柜里,然后由王室书记官和大祭司数算后包起来供作‘教会及国家’之用(9、10节 ),只是当归给祭司的银子则不为此例所限(16节 )。我们都清楚知道这种折衷办法。它像是一种预支的书面决定,备受欢迎,而在实质上并没有大改变。

许多解经家的主要问题是在约阿施的时代,这故事与现实状况是否相符。有不少证据说明犹大王朝期间,圣殿方面的结构与财政方面的责任都落在王身上。约阿施与他以前及以后的王一样,感觉到可以自由用财物收买亚兰王哈薛(17-19 )。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列王纪下第十一章

Ⅳ犹大及以色列历史,北国灭亡

犹大大卫后裔的历史继续下去的时候,几乎因为与拜巴力的北国联盟而消灭。以色列国在耶罗波安二世治下有一短暂兴旺的时期,但在亚述的压力下变得日渐衰弱,终于撒玛利亚城陷而致亡国。在这一段动荡不安的时期中,神仍然兴起了祂的代言人,犹大国有以赛亚及弥迦,以色列国则有阿摩司及何西阿。

A亚他利雅夺犹大政权

在北国的耶户政变之后,亚他利雅企图藉着剿灭犹大的大卫王朝以保存亚哈家。表面上看来应许中的弥赛亚支派似乎面临中断的危险,但所幸大祭司及人民的努力及与神重新立约而告避免。

i. 亚他利雅之阴谋

参:;约瑟夫《犹太古史》ix.7。亚他利雅是亚哈的女儿,嫁给犹大王约兰为妻。她剿灭“整个王室”(NEB)或“家系”(JB),亦即未死于耶户的屠杀之下的王室成员~9),她可以太后的身分掌权统治,直到王位继承人被选出立来为止336。亚他利雅(Athaliah)一名有不同拼法:Atalyah(希伯来文13~18节)及其他地方的 Atalyahu,这并不表示有不同的资料来源,因为在以 -yah 或 -yahu 为结尾的人名中这是常见的现象。亚他利雅的统治被视为篡位或干政,因此正规的犹大王朝惯用的简介在此被省略。大祭司之妻约示巴作Jehoshabeath)乃约兰王与另一位妻子(不是亚他利雅)所生之女儿,因此她可能是亚哈谢的同父异母的姊妹,而襁褓中的约阿施乃她的侄儿。约阿施(“耶和华赐与”)与当时的以色列王同名。此名亦出现于拉吉贝壳及后来的伊里芬丁蒲纸上。约示巴可能住在毗邻圣殿大祭司居所中。约瑟夫(《犹太古史》ix.7.1)说孩子及他的乳母藏身所在的卧房乃是储藏多余的家具及床垫的房间。她将孩子偷出来;希伯来文 ga{nab[ 的意思是“绑架”,出现于第八条诫命中,“不可偷盗”。那孩子即将被杀,大卫的灯光(见:几乎被灭绝,仅在一线之间,但神曾应许说祂绝对不会使大卫没有后裔

336 这个理论现在受到Z. Ben-Barak 的质疑(1988年在Birmingham SBL 宣读的论文)。
ii. 耶何耶大的计划

耶何耶大得到军队将领(可能是宫廷护卫长)、宫廷护卫兵的信任,与他们立约(NEB“协议”;REB“契约)、起誓。迦利人乃来自小亚细亚西南部的 Caria 的商人,可能便是大卫护卫兵中的基利提人 Kari^ 。历代志的记载指明众将领之名,以及对利未人及众族长之招聚。耶何耶大的计划是分成五组祭司,包括两组进班一星期后出班的,以及一组进班的,于一个大的安息日节庆时全部聚集在圣殿,王宫的护卫兵(13节)等人便同时可以在幼主出现时保护他。

6.苏珥门可能便是圣殿外院的基址门 y#so^d[ ),不需视之为马门( su^s )之误(参16、19节)。他勒目(Erubin 22c)认为这是圣殿的东门,是不洁之人退出的地方。此处经文在圣殿之后加上玛撒,有些解经家认为这是一个地方的专有名词,但LXX、RSV、NEB 却将之省略,RV 作“成为拦阻”。AV 的“以免被击溃”乃根据一本犹太解经书而来,“被毁灭”也是一样(Rashi)。另外有一些不大可能成立的解释包括“轮流换班”(Gray)、“挡开百姓”(Keil)。护卫兵院的后门之址无从稽考,但我们必须记着圣殿和王宫建筑乃毗邻而建,二者之间有许多护卫兵的门。

iii. 计划的实行

祭司受到军队的支持,军队将领为避人耳目,也基于风俗习惯,在未武装情况下进入圣殿。这班人各按王宫护卫( ra{s]i^m )的级别聚集,他们的军长用已存于圣殿内的兵器武装自己,其中有些兵器可能是大卫奉献的战利品,有些则是弥补的失物。枪(MT 为单数,但参:为复数)可能是王宫的象征或标准。因此他们有足够的武装可以防备幼主受袭。护卫兵在圣殿建筑以外,在院中的祭坛由南到北形成半圆队形(11节)。

本章详细交代约阿施王的登基情况。他被膏抹,此乃按“大卫传统”337蒙神赐恩典之王的特征,加冕之后便在圣殿正式立约,采取米斯巴之约的经典仪式。君主之约乃由代表神膏抹约阿施的耶何耶大在众人的欢呼中成立(12节),此约包括介于王及民众间的政治层面及介于神(耶和华)、王及民众之间的宗教层面(17节)338

加冕仪式(与现在已知的一些古代近东君王的详细仪式记录相符)339乃循序进行,首先是在内殿,接着便是出殿向更多的人露面。犹大有其独特的冠冕( ne{zer )、约及膏抹。扫罗加冕时也同时得到一个臂镯340;RSV 在此亦如此修订)。有些解经家说这节经文是说冠冕以及约(和合作“律法书”,'testimony',AV、MT 'e{d[u^t[ )二者都“加给他”,因为二者均为“他给”之受词。这证明王乃神所拣选,并非不可一世的君王,而是耶和华所膏抹的,因此必须遵行律法。我们对约在此的意义所知有限,很可能是指一部十诫及摩西之约,特别是有关王的责任之规条。神向大卫所应许的约可能亦包括在内,因为这些可能是特别为此场合所提出的正式协议,但此立场尚未经证实,因此大多数翻译便在希伯来经文上添加一个动词,亦即将一份约的条款( `e{d[u^t[ ;“授权状”,NEB)“给”(AV)或交给他(NIV、NEB)。这便是英国在君王加冕典礼中向王呈献一本圣经的风俗来源。另有解经家试图将此字解释为“头罩”或有羽毛的装饰物341

12.膏他作王的人包括耶何耶大、众祭司及众民的代表(参:。有关膏抹,请见:,有关愿王万岁的欢呼,请见:;参:

337 Z. Weisman, 'Anointing as a Motif in the Making of the Charismatic King', Biblica 57, 1976, pp. 378~398.
338 Z. Ben-Barak, ' The Manner of the King ' 及 ' The Manner of the Kingdom '(PhD Hebrew University, Jerusalem, 1972), pp.200~232.
339 D. J. Wiseman, Nebuchadrezzar and Babylon (Oxford: British Academy, 1985), pp. 19~21.
340 S. Yeivin, ' Eduth', IEJ 24, 1974, pp. 17~20.
341 S. Yeivin,上引书;S. Dalley, 'The god S]almu and the winged disk', Iraq 48, 1986, p. 92.
iv. 亚他利雅之死

参:。有解经家认为此段经文源自不同的资料来源,因为看来有极大的差异(但见:1、20节)。当亚他利雅出现时,支持登基的众民已与护卫兵(王宫的护卫)一齐欢呼。七岁大的约阿施王(21节)在靠近圣殿入口,站在柱旁(MT ~ammu^d[ ),可能是象征约雅斤及波阿斯柱(见:。此处需要的是准确的位置,而非如有些解经家将此重读为“在一个台上”(NEB `o{me{d[ )或“在他的地方”( `om#d[o^ ,参:;也不需要将“军长”或“将领”( s*a{ri^m )读为“歌唱之人”( s%a{ri^m ,参:

14.国中所有的人民( `am ha{'a{res] )曾引起诸多的讨论。这是一个犹大用语,并无明确定义342。这些人有一些司法权柄;耶三十六),在立王之时代表民众。他们并非全部都是地主或无产阶级(因 NEB 作“一般民众”),也并非圣礼团体(Gray)。他们显然是国中的百姓,包括农夫在内。

15.祭司吩咐将亚他利雅赶出去,以免污染神的圣所。从各班军兵中(新译)较 AV 的“无人”或 NEB 的“境外”为更好的翻译。此字(MT s*#de{ro^t ,亚喀得文为 sidirtu ),乃指有次序的排或行,这是为了要保证没有人可以企图打乱军伍去拯救或跟随亚他利雅。

16.马门(和合:“马路”)位于王宫后面(参:。在尼尼微出土的一个亚述浮雕便描绘一条通往马棚院子的弯路。

342 E. W. Nicholson, 'The Meaning of the Expression $rxh s[ in the Old Testament', JSS 10, 1965, pp. 59~66.

v. 重新与神立约

一如早期的大卫及将来的约西亚一样,神的子民归回敬拜及事奉真神时必须与神重新立约(出二十四)。王及百姓现在必须委身作神的子民,所行与身分亦应相当。这个约的中心便是耶和华作他们的神,他们要作祂圣洁的子民,这个真理不仅适用于忠心的犹太人,也适用于基督徒

当神的约被破坏(参:出三十二的金牛犊;王下二十一的玛拿西)或有人与异族通婚时,便需要重新立约。当国家领袖异动时亦会重新立约,例如约书亚、大卫、希西家以及此处;国家遇到重大事故时亦需如此行(王上八;。王与民立约的主要条件是要承诺根据神的律法来统治,这在被省略(但参:。这不仅是宗教之约壹样的政治之约,乃是公开承诺要实现约的责任。

18.立约惟独事奉耶和华,这意味着必须铲除巴力主义、其祭祀处所(祭坛,现中),以及所有代表性的人像或偶像(现中),无疑包括亚斯他录柱像在内。作者视此与撒玛利亚铲除巴力敬拜一事相似。他的评语是他们将偶像“理所当然地”或“完全地”打碎(MT he^t]e{b[ ,NIV 作打成碎片),可能与他对敬虔君王“行得正”(见:导论ⅥA“前言公式”第7段)的评语有关。玛坦(Mattan)一名可能带有“(巴力的)恩赐”之意,但并非一定如此,因为玛他拿(Mattaniah)一名意为“耶和华的恩赐”(参:玛他拿,

20.耶路撒冷城中并无离心分子的扰乱,“合城均无动静”(JB),一切都安静。此节应当是过去完成式(亚他利雅已经被杀了),不需要视此为与第16节的记录不符。

B犹大的约阿施

i. 王朝总评

参:代下二十四章。作者按他惯用式写成简介,提供有关登基(同时提及以色列王)、统治年期、地点、母后之名及评语之详情。有关约阿施的评语是他行……为正,但是却仅限于开始的时候,也并非完全的行得正。在结束公式(19~20节)以前,我们只得知两件事:重修圣殿(4~16节)及用圣殿之物献给哈薛。这两件事特别吸引作者的注意,后者更是约阿施背道所受的刑罚。此处的记录应与历代志之记录(代下二十四)对照同读。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亚哈谢的母亲亚他利雅见她儿子死了,就起来剿灭王室。」

●「亚她利雅」:字义是「受耶和华的苦」。

●「剿灭王室」:原文是「消灭王国所有的后裔」。

◎犹大王朝此时剩下的王室后裔已经不多,亚哈谢的哥哥们都已经被非利士人和亚拉伯人掳去,如 代下 21:17 记载。亚哈谢的父亲约兰也杀掉自己的兄弟 代下 21:2-4 ,北国的耶户又杀掉42个南国的王室 10:13-14 ,所以剩下的不多。事实上这次大卫的后裔差点被杀光,神对大卫的应许撒下 7:11-16 与弥赛亚的应许差点就落空。

◎作者并不把亚她利雅计算犹大王,所以不用君王的标准模式来纪录她的统治。

――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这里接续有关亚哈谢的事迹。亚他利雅是亚哈和耶洗别的女儿,也是约兰的妻子。

――《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亚他利雅是北国暗利王朝亚哈王之女,犹大王约沙法与亚哈家联姻,娶此女为媳。这件事不但令南国犹大陷入拜巴力的大罪中,大卫家几乎遭灭门之祸。

亚他利雅所剿灭的王室,主要为亚哈谢的子女,也就是她自己的孙辈。南国王室所余子孙已很少。亚他利雅的丈夫也就是亚哈谢的父亲约兰接约沙法的王位时,已把他自己的兄弟全杀掉。耶户又把王室的亲戚四十二人杀害,其中当不乏约兰已死兄弟的儿子。约兰的众子早年为非利士人杀尽,只剩亚哈谢一人,现在亚哈谢也死了。耶和华神从大卫一脉兴起后裔来拯救全人类的计划,面临严重威胁。

――《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剿灭王室: “王室”是指“后裔”。本节的“王室”是指有权继承王位的所有亚哈谢的儿子和亲戚。但是此时亚哈谢的亲戚应该所剩无几。因为他们被亚拉伯人和耶户(10:13)几乎杀光。由此看来,亚他利雅所杀的就是亚哈谢的儿子,自己的亲孙子。被罪恶蒙住眼睛的人,甚至会毫无顾及的杀害自己的血亲。可见不悔改自己的罪,那么罪会使人的良心越来越麻木,越陷越深却毫不内疚。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亚他利雅想把犹大引向何方?】

这一章接续9章27节所记的,亚他利雅的儿子亚哈谢被耶户所杀的事。亚他利雅想杀掉亚哈谢所有的儿子,但阴谋落空。因为神已经应许弥赛亚要从大卫的后裔而出(参撒下7 )。

――《灵修版圣经注释》

亚她利雅在犹大执政:太后亚她利雅原是北国亚哈王的女儿,后来嫁入犹大王室。亚哈谢死后她竟然剿灭自己的子孙,公然夺去犹大的王位。但亚哈谢的幼子约阿施,在姑姐约示巴的安排下,得逃过这场劫难,不然大卫的后裔便告断绝。约示巴是祭司耶何耶大的妻子,因此她可以在圣殿中把一岁大的约阿施收藏起来。

――《串珠圣经注释》

本文记录了亚哈的女儿,犹大王亚哈谢的母亲亚他利雅试图剿灭大卫后裔的事件。亚他利雅的这一叛逆的行为可从两方面分析:①背叛神的旨意:剿灭大卫的后裔等于废除神要大卫家永远坚立的约。进而违背了神救赎人类的旨意,因为神应许将通过大卫的后裔差弥赛亚来。这与耶稣来到世界时,撒但为了阻止救赎人类而想方设法杀害耶稣的情景类似。②偶像敬拜的扩大:亚他利雅出身偶像敬拜极度猖獗的以色列亚哈王室。因此亚他利雅剿灭大卫的家,目的可能就是为了自己掌权之后把巴力敬拜有效地扩大到全国。教会也有可能发生此类的事件。即为了阻止传播福音,撒但会派敌基督者进入教会,想方设法赶走神的仆人,大肆宣扬自己的邪教。因此信徒要时刻在神的道上坚定自己,照着主警告推雅推喇教会的话,要彻底战胜耶洗别样的异类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但约兰王的女儿、亚哈谢的妹子约示巴,将亚哈谢的儿子约阿施从那被杀的王子中偷出来,把他和他的乳母都藏在卧房里,躲避亚他利雅,免得被杀。」

●「约示巴」:字义是「耶和华是誓约」。此人是大祭司耶何耶大的妻子 代下 22:1124:6 ,很可能不是亚她利雅所生(约瑟夫的犹大古史这样记载 )。

●「约阿施」:字义是「神的赏赐」。

●「躲避亚她利雅」:直译是「他们把他藏起来躲避亚她利雅」,「藏」字是复数型态,表示这并非是约示巴一个人的意图,而是有一群人合谋要保护约阿施。

――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亚他利雅有意铲除所有想争夺王位的人,但约阿施被藏在“卧房”(一个储存床垫和卧榻的房间 )一事,却破坏了她的计划。

――《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约示巴或为约兰王与另一妻子所生的女儿,嫁给祭司耶何耶大为妻(4节 。亚哈谢被杀时年22岁,儿子约阿施此时大约刚满周岁(参3-21节 ),还须乳母喂养。神预备约示巴和耶何耶大这对夫妇,从要遭杀害的诸王子中救出约

阿施,藏在圣殿中。

――《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约示巴为何能把约阿施藏于圣殿里?】

约示巴是大祭司耶何耶大的妻子,也是亚哈谢的妹子,所以圣殿自然成为藏匿亚哈谢的儿子阿约施的好地方。喜爱拜偶像的亚他利雅对圣殿是不会关心的。

――《灵修版圣经注释》

】「约阿施和他的乳母藏在耶和华的殿里六年,亚他利雅篡了国位。」

●「亚她利雅篡了国位」:直译是「亚她利雅统治这国」。

◎可以想象约阿施应该是被藏在圣殿中,祭司的房间内。――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约阿施能在圣殿里藏躲六年,可能是亚他利雅根本不知道亚哈谢还有这个儿子。当日王室子女多住尊贵人家受教养,约阿施可能为其一。其次,祭司可以把约阿施当作自己的子女,在圣殿的环境中养育。

亚他利雅为恶比耶洗别更胜一筹。她剿灭王室,占夺王位,是南、北朝时唯一的女王,在位六年。但圣经没有照一般记载新王登位方式,说她“作犹大王”,也未说她登位的年龄和作王的年数,只说“亚他利雅纂了国位。”她来自北国王族,并非大卫一脉,但嫁为王后,仍在大卫家谱系内。王位继承人约阿施这时正在圣殿中长大,神应许赐给大卫的“灯光”继续点燃

――《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藏在耶和华的殿里六年: 有些学者认为约阿施起初被藏在王宫寝室里,后来才转到“耶和华的殿”内,但并无根据。约阿施躲避亚他利雅的眼睛,藏在圣殿内六年的事实有着很重要的意义:①保全了大卫的王室:约阿施是大卫王室的继承人。若大卫家断代就意味着神所立的约被破坏。因此撒但策划了可怕的阴谋,企图通过亚他利雅杀灭大卫的王室,从而破坏神所立的约。撒但的这种阴谋在耶稣基督降临这个世界时也没有停止。不仅如此,对领受基督之血的新约的子女,11:25,,撒但同样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企图将信徒与神的爱隔断。但是没有人可以将神所拣选的百姓与神的爱隔绝,因此信徒不论遇到何种困难和逆境,都应当靠神胜过。②为宗教改革作了预备教育:约阿施在耶和华的殿里接受了祭司耶何耶大的教训(12:2),积累了守护耶和华的信仰所需要的觉悟(12:4-16)。这再次强调了教会之教育的重要性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第七年,耶何耶大打发人叫迦利人(或作“亲兵” )和护卫兵的众百夫长来,领他们进了耶和华的殿,与他们立约,使他们在耶和华殿里起誓,又将王的儿子指给他们看,」

●「耶何耶大」:字义是「耶和华知晓」。

●「迦利人」:「基利提人」,应该是外籍的护卫兵。撒下 20:23

●「迦利人和护卫兵」:实际上的意义应该是「迦利人,就是护卫兵」。

●「百夫长」: 代下 23:1 记载这五人的名字,都是以色列人。

◎其实约阿施到底是不是先王的后裔,得要见过先王的护卫兵领袖们才容易确定。当然,这些人一定也得相信耶何耶大,不然随便找个七岁小孩子,就算长得有点像以前的国王,恐怕也很难取信于人。

――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耶何耶大”。大祭司(9节 )。

――《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耶何耶大在亚他利雅霸占国位时作大祭司,是推翻她的计划的主持人(代下二十三章 ),也是圣经记载中唯一娶公主为妻的祭司。因这次对国家和大卫家有功,死后葬在大卫城列王的坟墓里

“迦利人”是从小亚细亚西南的迦利亚请来的雇佣兵,负责王室警卫。据所列,五位百夫长都是以色列人。参加立幼子为王的还有利未人和百姓的首领

――《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迦利人」:即基列提人,是由非利士人组成的雇佣兵,充任王室近身的侍卫。

――《串珠圣经注释》

迦利人: 迦利人可能是王宫的禁卫队,由基利提人组成。历代志记录耶何耶大的王权恢复运动纯粹依靠了犹大的势力而成功, 但本书则记录有外邦人参与。有关两本书的差异请参考代上绪论。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神的工并不局限在某个人,而是接纳所有愿意为神事奉的人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迦利人从何而来?】

迦利人可能是非利士籍的雇佣兵。有学者认为他们是由克里特岛而来,定居在非利士地南部之民。

――《灵修版圣经注释》

耶何耶大的计划】

耶何耶大得到军队将领(可能是宫廷护卫长 )、宫廷护卫兵的信任,与他们立约(NEB「协议」 REB「契约 )、起誓。迦利人乃来自小亚细亚西南部的 Caria 的商人,可能便是大卫护卫兵中的基利提人( Kari^。历代志的记载指明众将领之名,以及对利未人及众族长之招聚。耶何耶大的计划是分成五组祭司,包括两组进班一星期后出班的,以及一组进班的,于一个大的安息日节庆时全部聚集在圣殿,王宫的护卫兵(13节 )等人便同时可以在幼主出现时保护他。

──《丁道尔圣经注释》

耶何耶大助王子约阿施复位:过了六年,约阿施的姑丈耶何耶大联同他的亲信拥立约阿施为王,把亚她利雅杀了,并着手从事宗教改革,清除犹大家对巴力的敬拜。

――《串珠圣经注释》

本文详细地记录了在祭司耶何耶大的指导下约阿施登上王位的过程:①为起义作准备(4-8节 ):耶何耶大为了保证起义的成功,首先劝服宫廷的卫兵,举行即位仪式时将他们安排在了各要道。从当时的政局来看,没有军队的支持,起义不可能取得胜利。因此,首先要拉拢军队的势力。②即位仪式(9-12节 ):在戒备森严的情况下,耶何耶大按照程序举行了即位仪式(12节 )。换言之,约阿施是通过祭司的授膏,得到冠冕的合法的王。这强调了约阿施是神所认可的王,同时与非法夺取统治权的亚他利雅成了对比。③除灭亚他利雅(13-16 ):一国不容二君。因此非法篡位的人和其追随者应当被处决。因此耶何耶大除灭了亚他利雅及其跟随者。因为耶稣基督将在呼叫的声音和天使长的声音中,从天降临作王,用锁链把非法掌握王权的撒但拘留,进行审判。④宗教改革(17-20 ):拜巴力的亚他利雅在犹大作王六年的时间里,“耶和华殿”的一切祭祀被废除,只是多了巴力的邱坛。所以耶何耶大不仅拆毁巴力的庙,还杀了巴力的祭司玛坦。百姓便开始主动事奉神(12:9-16)。同样,教会的领袖也要除去世俗的东西,每天都要革新,竭力保守教会在神面前的纯洁。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吩咐他们说:“你们当这样行:凡安息日进班的三分之一要看守王宫;」

●「进班」:「值班」。――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耶何耶大要在不引起亚他利雅的疑心下,调动兵力。第一步是把警卫部队的头领找来秘商,领见密藏了六年的幼王,并在殿里发誓,共拥幼主。

第二步是安排在安息日发动。五班卫队中,有三班在安息日值班,一班守王宫,一班守苏珥门,一班看守护卫兵院的后门。这三班人要轮流来守卫圣殿。另外安息日休班的两班人,取消休班,来圣殿护卫新王。这样,新王在圣殿里有三班人保卫(平常安息日只有两班人 )。

这天是安息日,还可能是一个宗教节期,许多敬虔的人都来了耶路撒冷,所以有“国中的众民”参与其事(14节 )。

此举部署严密,上下齐心,亚他利雅孤立无援,也无力制止,回到王宫时为拥立幼王的军队所杀(16节 )。

――《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凡安息日进班的三分之一: “进班”是指“为了执行护卫任务而进宫”的意思。据考证,当时进班的护卫兵分三班,平日三分之二的人护卫王宫,三分之一的人安排在圣殿,而在安息日王宫则只安排三分之一的人,圣殿安排三分之二的人。如果这一点属实,那么耶何耶大选择了圣殿的护卫兵多的安息日为起义日,可见他的计划非常周密。有关“安息日进班”,本书和历代志记录上有差异,请参考的注解。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凡安息日 ...... 搁阻闲人」:可译作「你们当中在安息日值班的(三分之一看守王宫 三分之一在苏珥门 三分之一在护卫兵院后面的门 ),要轮流把守宫殿」。

――《串珠圣经注释》

】「三分之一要在苏珥门;三分之一要在护卫兵院的后门。这样把守王宫,拦阻闲人。」

●「苏珥」门:字义是「转向旁边」。实际的位置并不确定,犹太传统认为是圣殿东门。

●「拦阻闲人」:原文意思不确定, 可能是「驱逐」、「护卫」之意,TWOT认为是「轮流」、「交替」。――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苏珥门」可能便是圣殿外院的基址门,y#so^d ),不需视之为马门(su^s )之误(参16、19节 )。他勒目(Erubin 22c )认为这是圣殿的东门,是不洁之人退出的地方。此处经文在圣殿之后加上玛撒,有些解经家认为这是一个地方的专有名词,但LXX、RSV、NEB 却将之省略,RV 作「成为拦阻」。AV 的「以免被击溃」乃根据一本犹太解经书而来,「被毁灭」也是一样(Rashi )。护卫兵院的后门之址无从稽考,但我们必须记着圣殿和王宫建筑乃毗邻而建,二者之间有许多护卫兵的门。

──《丁道尔圣经注释》

】「你们安息日所有出班的三分之二要在耶和华的殿里护卫王,」

●「出班」:「没有值班」。

●「三分之二」:原文是「二」,大部分译本翻译为「两队」而非「三分之二」。

◎由上下文中看出来,禁卫军分成几班轮值(有可能总共五队 三队值班 两队休息 总共五个百夫长管理 ),但是全部被叫过来加班,而且登基仪式应该就在接着的安息日。历代志下的记载中,参与保护约阿施的人,还包括利未人与犹大首领。当然军队的支持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出班」:即「休班」。当时有三分之二侍卫原在安息日休班,耶何耶大不许他们下班,要他们把守圣殿。另外当值的三分之一亦要全部把守圣殿(6 的「王宫」原文仅作「宫」 与「圣殿」同字 )。

――《串珠圣经注释》

】「各人手拿兵器,四围护卫王。凡擅入你们班次的,必当治死。王出入的时候,你们当跟随他。”」

●擅入你们「班次」:「列」、「排」。

●「当跟随」他:「当靠近」。――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班次”。队伍(15节也一样 )。

――《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班次」:或作「所管辖的范围」。

――《串珠圣经注释》

】「众百夫长就照着祭司耶何耶大一切所吩咐的去行,各带所管安息日进班出班的人来见祭司耶何耶大。」

】「祭司便将耶和华殿里所藏大卫王的枪和盾牌交给百夫长。」

●「大卫王的枪和盾牌」: 撒下 8:7 记载大卫由哈大底谢臣仆手中夺取金盾牌, 王上 14:25-28记载罗波安制造铜盾牌来替代金盾牌。「枪」是单数,应该是大卫自己的枪。――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大卫王的枪和盾牌”:盾牌或为大卫当年从琐巴王那里夺来的金盾牌,后来带到耶路撒冷,献给了神。“枪“原文为单数,应指大卫自己用的长枪,存在殿里,现在取出来为新王加冕之用。

――《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枪」:代表王的权柄。

「盾牌」:王进出圣殿时由护卫兵手持着

――《串珠圣经注释》

大卫王的枪和盾牌: 是大卫的战利品,为纪念胜利而献在圣殿的祭物。尤其耶何耶大交给百夫长的“盾牌”一定是哈大底谢的心腹用过的“金盾牌”。可想众百夫长拿着300多年前立约之王国的开国君王大卫所献的武器,定会士气冲天。更何况,他们要做的是通过约阿施恢复大卫王朝的正统,因此必然会忠于耶何耶大的指挥。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护卫兵手中各拿兵器,在坛和殿那里,从殿右直到殿左,站在王子的四围。」

】「祭司领王子出来,给他戴上冠冕,将律法书交给他,膏他作王。众人就拍掌说:“愿王万岁!”」

●「律法书」:原文是「见证书」。大概是 申 17:18-20 所记载的「律法书」。

◎此处纪录着犹大王标准的加冕典礼,护卫兵手中的兵器,大概除了当作武器以外,也是一种「礼仪」的元素。――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膏他作王的人包括耶何耶大、众祭司及众民的代表。有关膏抹,请见:,有关愿王万岁的欢呼,请见:;参: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律法书”。可能是一分摩西律法,其用途是叫王不要忘记自己的责任。关于膏立的意思,参看的脚注。

――《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律法书」:指摩西的律法。王要与神立约,遵行的诫命,国位才能够持久

――《串珠圣经注释》

众人就拍掌说 :“愿王万岁”: 革命尽管付出了流血的代价,但胜利依然给众人带来了感动和喜悦。对于盼望耶和华救恩和神应许之成就的百姓来讲,拜巴力的罪魁祸首亚他利雅的六年统治无疑是一段黑暗的年代。而如今在祭司的指挥下,重新恢复了立约之王室,约阿施的登位为盼望天国的所有信徒带来了末日的欢喜。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亚他利雅听见护卫兵和民的声音,就到民那里,进耶和华的殿,」

亚他利雅之死】参:。有解经家认为此段经文源自不同的数据源,因为看来有极大的差异(但见1、20节 )。当亚他利雅出现时,支持登基的众民已与护卫兵(王宫的护卫 )一齐欢呼。七岁大的约阿施王(21节 )在靠近圣殿入口,站在柱旁(MT ~ammu^d ),可能是象征约雅斤及波阿斯柱。此处需要的是准确的位置,而非如有些解经家将此重读为「在一个台上」(NEB `o{me{d )或「在他的地方」(`om#d[o^ ;也不需要将「军长」或「将领」(s*a{ri^m )读为「歌唱之人」(s%a{ri^m

──《丁道尔圣经注释》

】「看见王照例站在柱旁,百夫长和吹号的人侍立在王左右,国中的众民欢乐吹号。亚他利雅就撕裂衣服,喊叫说:“反了!反了!”」

●「照例」:「照律例」、「照惯例」、「照规矩」。

●「柱」旁:原文是单数型态,可能指的就是圣殿的两根铜柱雅斤、波阿斯之一。

●「百夫长和吹号的人」:原文是「百夫长(带着 )号角」。

●「国中的众民欢乐吹号」:原文直译是「国中的众百姓都欢乐吹号」。

●「反了」:「同谋背叛」、「阴谋」。――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国中所有的人民(`am ha{'a{res] )曾引起诸多的讨论。这是一个犹大用语,并无明确定义342。这些人有一些司法权柄,耶三十六 ),在立王之时代表民众。他们并非全部都是地主或无产阶级(因 NEB 作「一般民众」 ),也并非圣礼团体(Gray )。他们显然是国中的百姓,包括农夫在内。

──《丁道尔圣经注释》

幼王所站的“柱旁“,应为圣殿门口两根叫做波阿斯和雅斤的大铜柱之一,象征神与大卫所立之约,坚固他的王位到永远

――《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站在柱旁: 圣殿内设有柱子,供王使用。献祭时王要从侧门的廊进入,站在门框旁边。其具体位置现已无法确定,但是希伯来语的柱子也指“两个铜柱”,由此可推其位置很可能就是圣殿前柱子附近。此外,也记录约阿施站在殿门的柱旁。此处的柱子是用铜铸造的,可能是王位的象征。所以当亚他利雅见约阿施站在此处,便立刻明白他们发动了政变。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 祭司耶何耶大吩咐管辖军兵的百夫长说:“将她赶出班外,凡跟随她的,必用刀杀死!”因为祭司说,不可在耶和华殿里杀她。」

●「赶出」班外:「带出去」。

●「班」外:「列」、「排」。――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祭司吩咐将亚他利雅赶出去,以免污染神的圣所。从各班军兵中(新译 )较 AV 的「无人」或 NEB 的「境外」为更好的翻译。此字(MT s*#de{ro^t 亚喀得文为 sidirtu ),乃指有次序的排或行,这是为了要保证没有人可以企图打乱军伍去拯救或跟随亚他利雅。

──《丁道尔圣经注释》

「班」:见8注。

――《串珠圣经注释》

】「众兵就闪开让她去,她从马路上王宫去,便在那里被杀。」

●「马路上王宫」:直译是「马的入口的走道进到王宫」。

●在那里「被杀」:实际上就是「被处死」。

◎事实上王宫就在圣殿的隔壁,因此声音很容易传达过去。众人特别等亚她利雅离开圣殿区进入王宫区域时,再将她处死。――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马门(和合「马路」 )位于王宫后面。在尼尼微出土的一个亚述浮雕便描绘一条通往马棚院子的弯路。

──《丁道尔圣经注释》

「闪开让她去」:或作「下手拿住她」。

「马路」:可能是指在圣殿东南的马门;或指马匹出入王宫院子的地方。

――《串珠圣经注释》

】「耶何耶大使王和民与耶和华立约,作耶和华的民;又使王与民立约。」

◎ 11:17 立约的内容圣经没有记载,不过可以想象就是全国要全心事奉神。因此接着有消灭巴力崇拜的作为。――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新王和民在这里与神立约,重申神当日与摩西所立之约。犹大国民与王室背离耶和华神多年,值新王膏立之际,必须向神重申盟誓。王与百姓之间也立约,规定权利和义务

――《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耶何耶大使王和民与神立约,实际是──】

这里的立约实际上是对那古老之约的重新承诺,就是记载在申命记中,作为治理全国的公义规章。这是指要将这个约作为人民的宪法,这个约实际上已经被忽略了一百多年。可惜的是,在耶何耶大死后,这改革也终止了。

――《灵修版圣经注释》

】「于是国民都到巴力庙,拆毁了庙,打碎坛和像,又在坛前将巴力的祭司玛坦杀了。祭司耶何耶大派官看守耶和华的殿,」

●「像」:「偶像」。

●「玛坦」:字义是「礼物」。

◎由此处的记载看起来,耶路撒冷已经有了巴力庙,很可能是约兰、亚哈谢或亚她利雅统治期间才建立的,因为看起来只有一个庙被毁、巴力祭司被杀,巴力信仰进入犹大应该只是刚刚起步。所以很有可能是亚她利雅统治期间才将巴力信仰引入耶路撒冷。

●「派官看守耶和华的殿」:原文是「设立耶和华殿的官员(复数型态 )」。照说圣殿来本来应该有管理和协助的官员,应该是亚她利雅执政期间将之撤除的。耶何耶大将之恢复。――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立约惟独事奉耶和华,这意味着必须铲除巴力主义、其祭祀处所(祭坛 现中 ),以及所有代表性的人像或偶像(现中 ),无疑包括亚斯他录柱像在内。作者视此与撒玛利亚铲除巴力敬拜一事相似。他的评语是他们将偶像「理所当然地」或「完全地」打碎(MT he^t]e{b NIV 作打成碎片 ),可能与他对敬虔君王「行得正」(见导论ⅥA「前言公式」第7段 )的评语有关。玛坦(Mattan )一名可能带有「(巴力的 )恩赐」之意,但并非一定如此,因为玛他拿(Mattaniah )一名意为「耶和华的恩赐」(参玛他拿

──《丁道尔圣经注释》

】「又率领百夫长和迦利人(或作“亲兵” )与护卫兵,以及国中的众民,请王从耶和华殿下来,由护卫兵的门进入王宫,他就坐了王位。」

●「护卫兵的门」:原文是「护卫兵的门的走道」,大概是11:6 有三分之一值班护卫兵把守的「护卫兵院的后门」。――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迦利人」:见4节注。

――《串珠圣经注释》

】「国民都欢乐,合城都安静。众人已将亚他利雅在王宫那里用刀杀了。」

●「安静」:「平静」、「不受干扰的」。

◎ 11:20 意思是政权转移时,虽然旧统治者亚她利雅被杀,但也没有造成流血政变,众人都服膺新王的领导(虽然新王只有七岁 )。显见犹大人还是觉得大卫后裔才是正统的统治者。――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耶路撒冷城中并无离心分子的扰乱,「合城均无动静」(JB ),一切都安静。此节应当是过去完成式(亚他利雅已经被杀了 ),不需要视此为与第16节的记录不符。

──《丁道尔圣经注释》

国民都欢乐,阖城都安静: 本节从侧面反映了在亚他利雅的宗教腐败和暴政的统治下百姓饱受的痛苦和压制。此时百姓从痛苦和压制下获得解放,得到了欢乐和平安,也说明新的王权相当稳定。在昏君和暴政统治下的百姓没有欢乐可言,他们的未来难以预测,在不安中度日。所谓义人增多,民就喜乐;恶人掌权,民就叹息。因此今天的信徒不仅要忠于个人的信仰生活,更要在政治、经济等社会各个领域为正义而努力,把信仰活出来。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约阿施登基的时候年方七岁。」

约阿施由谁辅佐?】 约阿施七岁就作王,那么究竟是谁在治理这个国家呢?尽管圣经没有点名道姓地说出来,在他作王的最初的七年,犹大国可能由他母亲和大祭司耶何耶大,并其他谋士共同治理。

──《灵修版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第十一章 )】

1请阅,17及注。由此看来,亚她利雅剿灭王室之举,除了因为自己想篡位之外,可能还有什么政治因素?参8:25-27; 10:11, 17。

2你认为约示巴为何违背母后旨意,私藏约阿施?同样,护卫兵和民众为何拥护七岁的约阿施登基,宁愿杀死亚她利雅?是重男轻女,还是有宗教上的原因?参8:19。

3祭司耶何耶大使王及百姓与耶和华立约,又使王与民立约,这有什么含义?如果国家的领导人敬畏神,遵从神的旨意,对国家有什么影响?

4对于「政教合一」及「政教分离」,你有什么意见?「政教合一」和「神权统治」两者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分别。

──《串珠圣经注释》

例证

黑暗掌权的时候】

「约阿施和他的乳母藏在耶和华殿里六年。」

世上的王国变迁,真是快得很。犹大王亚哈谢一旦崩逝,他的权势也如山崩云逝。老恶妇亚他利雅见儿子死了,孙子们也不要了,索性把他们全部消灭,自己作王。权力使母亲失去了仁慈;也许她从来不懂得爱,这个亚哈家的女儿,压根儿就受了颠覆训练:政治婚姻的动机,根本还不就是为了权势!
有个她的势力达不到的区域,是忠于神的利未人。当亚他利雅剿灭王室的时候,利未人坚守住圣殿:

约兰王的女儿,亚哈谢的妹子约示巴,将亚哈谢的儿子约阿施从那被杀的王子中偷出来,把他和他的乳母,都藏在卧房里,躲避亚他利雅,免得被杀。约阿施和他的乳母藏在耶和华的殿里六年。亚他利雅篡了国位。

当那恶妇逞势夺权的时候,约阿施只是不足岁的婴孩,没有受到注意,在点查时漏网;他的姑母先把他藏在卧房,又把他和乳母交给丈夫耶何耶大,藏在圣殿里。
任何的危机出现,总会有两种敌对的势力:亚他利雅虽然邪恶,但从北国以色列来亚哈的女儿,单个儿作不成甚么事,必须有些人帮助,才会成为势力;可怜的犹大人,明明知道她不是大卫的子孙,只因为她握权,就甘心作她的帮凶,为虎作伥,阻挡神的旨意。不过,祸乱之源还在于约沙法,不问信仰如何,与亚哈家结了亲,引狼入室,使臣民认恶妇为国母,不仅失于防备,还接受她坐在宝座上,长夜漫漫,无以补偿的六年!另一方面,是忠心的大祭司,忍艰服苦,站在神一边,冒险犯难,持守真理,把王子藏在殿里,抚育造就他,等他慢慢长大;还要组织协调利未人,保守秘密,准备复国。这伟大艰难的事业,不是一个人能作的,必须有同心为主的人,肯维护真理,不怕牺牲的人,起来作成神的工。
黑暗掌权,要安静隐藏,等候神的时候来到。王子还太幼小,站不起来;要等候人心归向神,归向大卫家的王。
到王子约阿施七岁的那年,一切时机成熟了。“祭司领王子出来,给他戴上冠冕,将律法书交给他,膏他作王。众人就拍掌说:‘愿王万岁!’”除去亚他利雅,大卫的后裔得回了宝座和国权。
在黑暗掌权的时候,神儿女要忠心,等公义的太阳出现。

── 于中旻《列王纪下笺记》

「膏他为王。」】

这个幼王一登基,亚他利雅就必被推翻。约阿施被藏在圣殿的内室,似乎象征我们内在的生命,是必须注意的。

神的儿女属灵的情形也可以圣殿的实况来说明。约阿施虽为合法的王储,他应维护敬拜耶和华的事,但是实际的王冠却在亚他利雅头上,她实施暴政,倒行逆施,违背神。合法的王只躲在内室里。许多祭司与百姓甚至都不知道他的存在,所以我们蒙圣灵的重生,主在我们心中,却局限在一角,无法发挥我们生命的治权。

这是需要一次膏立、一次登基,让祂在我们整个生命的殿中掌管一切。灵是至圣所,魂是圣所,体是外院,一应俱全,均再祂的治权之下。

圣洁或成圣不是一种属性由主赐给的,这是由于圣灵内在的居位,圣洁的主必须住在我们里面,我们就可以有圣洁。圣者必须充满我们,我们才有圣洁。祂的能力没有限制,也无阻碍,更无幔子隔开,如果有幔子,也必从上到下完全裂开,分为两半,完全没有阻隔可言了。

──迈尔《珍贵的片刻》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