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导读:列王纪下 第4章


圣经综合解读

1「有一个先知门徒的妻哀求以利沙说:『你仆人——我丈夫死了,他敬畏耶和华是你所知道的。现在有债主来,要取我两个儿子作奴仆。』」

犹太传统认为,这位「先知门徒」就是「俄巴底」()),他为了养活一百个被耶洗别追杀的先知())而到处借钱,死后寡妻无力还债())。律法允许以色列人卖身还债,但不是「卖为奴仆」()),而是「像雇工人和寄居的一样」()),到了第七年或禧年就可恢复自由()),或者由「至近的亲属」())将他赎回())。因此,这位寡妇「哀求以利沙」,不是生活需要供应,而是儿子需要被赎;她所寻求的不是扶贫,而是拯救。
人今生都有一死,但「在耶和华眼中,看圣民之死极为宝贵」()),无论是生是死,神都要借着我们显出祂的荣耀和见证来。因此,我们「只要凡事放胆,无论是生是死,总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显大。因我活着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处」())。
这位「敬畏耶和华」的「先知门徒」死了,离世与主同在,固然是「好得无比」());但却撇下了孤儿寡母,全家陷入困境,两个儿子即将成为奴仆,让人很难理解神会怎样得荣耀。然而,这位「先知门徒的妻」也是敬畏神的人,她虽然还不明白神在这件事上的美意,但却知道神是她唯一的倚靠。因此,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把难处带到神面前,神的旨意就借着先知向她显明出来。

2「以利沙问她说:『我可以为你做什么呢?你告诉我,你家里有什么?』她说:『婢女家中除了一瓶油之外,没有什么。』」

3「以利沙说:『你去,向你众邻舍借空器皿,不要少借;」

4「回到家里,关上门,你和你儿子在里面将油倒在所有的器皿里,倒满了的放在一边。』」

「一瓶油」())原文是「一小瓶橄榄油」。神并不需要妇人的一小瓶油,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赎回她的儿子。但神的心意却是让人在信心里与祂同工,所以祂要借着妇人的一小瓶油,倒出丰丰富富的恩典;借着妇人的「空器皿」()),让她学习凭信心「承受福气」())。
「神是拯救」,但却需要人用信心来接受,因此,以利沙叫妇人向「众邻舍借空器皿,不要少借」())。当妇人凭着信心顺从以后,神的救恩才能满满地临到她的全家())。
今天,主耶稣差派我们实践大使命()),也不是需要我们的所有、所能和所是,而是将祂「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放在我们这些小小的「空器皿」里,「要显明这莫大的能力是出于神,不是出于我们」())。而我们则需要凭信心去接受,当我们「去」())的时候,主就充满我们,「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5「于是,妇人离开以利沙去了,关上门,自己和儿子在里面;儿子把器皿拿来,她就倒油。」

6「器皿都满了,她对儿子说:『再给我拿器皿来。』儿子说:『再没有器皿了。』油就止住了。」

7「妇人去告诉神人,神人说:『你去卖油还债,所剩的你和你儿子可以靠着度日。』」

这位妇人虽然失去了丈夫,但却没有失去信心;因为神所赐的信心,是任何人和环境都夺不走的。虽然妇人既不明白神「为什么」取走敬畏神的丈夫,也不明白以利沙「为什么」叫她借那么多的器皿,但一旦她凭信心遵行了先知的吩咐,就立刻明白了神的美意:原来神取走她的丈夫,是要借着人的困境,让神的能力「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好向百姓显明神的救赎。在许多时候,我们凭信心遵行神的旨意,不是先明白「为什么」,然后才去遵行;而是先遵行了,然后才能明白「为什么」。
这位妇人得了许多的油,却没有自作主张,而是先「去告诉神人」())。因为她清楚地知道,虽然器皿是自己预备的,但油的主人却是神,必须听从主人的安排。我们若承认自己只是「空器皿」()),一切恩典和恩赐都是从神领受的()),就应当体贴恩典之主的心意, 「作神百般恩赐的好管家」())。
以利沙对油的安排,显明了神要拯救人到怎样的地步:神不但赐下油,让妇人可以「卖油还债」()),救赎两个儿子免作奴仆;而且所剩的「可以靠着度日」()),让他们可以满有尊严地生活。同样,主耶稣的救恩不但「使我们脱离罪恶」()),叫我们不再「作罪的奴仆」());「又使我们成为国民,作祂父神的祭司」()),恢复神起初创造时的样式、能彰显神的荣耀。

8「一日,以利沙走到书念,在那里有一个大户的妇人强留他吃饭。此后,以利沙每从那里经过就进去吃饭。」

9「妇人对丈夫说:『我看出那常从我们这里经过的是圣洁的神人。」

10「我们可以为他在墙上盖一间小楼,在其中安放床榻、桌子、椅子、灯台,他来到我们这里,就可以住在其间。』」

「书念」在以萨迦支派境内()),位于耶斯列平原的摩利冈山西南麓。
古代以色列人的屋顶是平的,「在墙上盖一间小楼」()),指在屋顶上盖一间客房。这位妇人和丈夫都是敬畏神的人,所以甘心乐意地殷勤接待神的先知()),结果就被神选中,成为彰显「神是拯救」的器皿。
上图:书念位于摩利冈的西南麓,拿因位于摩利冈的西北麓,两城距离5公里。以利沙在书念使书念妇人的独生子复活(王下四32-35),而主耶稣在拿因使寡妇的儿子复活,使百姓不能不联想到历史上曾经使死人复活的先知以利亚和以利沙,所以「众人都惊奇,归荣耀与神,说:『有大先知在我们中间兴起来了!』又说:『神眷顾了祂的百姓!』」(路七16)。

11「一日,以利沙来到那里,就进了那楼躺卧。」

12「以利沙吩咐仆人基哈西说:『你叫这书念妇人来。』他就把妇人叫了来,妇人站在以利沙面前。」

13「以利沙吩咐仆人说:『你对她说:你既为我们费了许多心思,可以为你做什么呢?你向王或元帅有所求的没有?』她回答说:『我在我本乡安居无事。』」

14「以利沙对仆人说:『究竟当为她做什么呢?』基哈西说:『她没有儿子,她丈夫也老了。』」

15「以利沙说:『再叫她来。』于是叫了她来,她就站在门口。」

16「以利沙说:『明年到这时候,你必抱一个儿子。』她说:『神人,我主啊,不要那样欺哄婢女。』」

17「妇人果然怀孕,到了那时候,生了一个儿子,正如以利沙所说的。」

以利沙曾经帮助以色列王约兰打赢摩押()),所以在「王或元帅」())面前受到尊重,可以请他们帮忙为妇人伸冤或解决重大问题。但书念妇人却在本乡「安居无事」()),没有冤屈、没有诉讼,没有任何需要。
其实,书念妇人并不是真的「安居无事」,因为「她没有儿子,她丈夫也老了」()),将来既没有人养老、也没有人继承产业,未来毫无指望。但这事实在太难,地上的「王或元帅」都帮不上忙,只能仰望神的救恩。今天,世人也「活在世上没有指望」()),但却同样满足于现状,以为自己「安居无事」,不需要神的救恩。
书念妇人不但没有信心祷告求儿子()),而且当以利沙预言她将生一个儿子时,还和亚伯拉罕的妻子撒拉一样()),说「不要那样欺哄婢女」()),因为这事已经远远超过了她的常识。因此,虽然人需要凭信心承受神的拯救,但人并不能靠着自信主动寻求拯救,救恩完全是神主动发起的。当书念妇人还不知道自己需要救恩的时候,神就已经预备好了恩典());正如当我们还在「作仇敌的时候」()),基督已经为我们成就了救恩,让我们能「借着神儿子的死,得与神和好」())。

18「孩子渐渐长大,一日到他父亲和收割的人那里,」

19「他对父亲说:『我的头啊,我的头啊!』他父亲对仆人说:『把他抱到他母亲那里。』」

20「仆人抱去,交给他母亲;孩子坐在母亲的膝上,到晌午就死了。」

21「他母亲抱他上了楼,将他放在神人的床上,关上门出来,」

22「呼叫她丈夫说:『你叫一个仆人给我牵一匹驴来,我要快快地去见神人,就回来。』」

23「丈夫说:『今日不是月朔,也不是安息日,你为何要去见他呢?』妇人说:『平安无事。』」

24「于是备上驴,对仆人说:『你快快赶着走,我若不吩咐你,就不要迟慢。』」

「月朔」())就是新月出现之日,阴历的每月初一,是献祭的时候()),书念妇人可能常在「安息日」与「月朔」的时候找以利沙敬拜神。
书念妇人人把孩子放在以利沙的客房,可能是为了避免丈夫和仆人看到死去的孩子而惊慌失措。
当神把孩子赐给这位不孕的妇人的时候,也把信心赐给了她。书念妇人虽然失去了儿子,却没有失去信心;因为神所赐的信心,是任何人和环境都夺不走的。面对巨变,书念妇人并没有和家人商量,而是冷静地安排立刻去找先知。因为她知道这孩子是从神而来的,「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她只知道一件事:要救活孩子,只能去寻找神。

25「妇人就往迦密山去见神人。神人远远地看见她,对仆人基哈西说:『看哪,书念的妇人来了!」

26「你跑去迎接她,问她说:你平安吗?你丈夫平安吗?孩子平安吗?』她说:『平安。』」

从耶斯列平原的书念到地中海边的迦密山,大约要走43公里。书念妇人从「晌午」())出发,骑驴「快快赶着走」()),大约要走三四个小时,傍晚到达。
这位有信心的妇人非常冷静,她知道只有神才能解决她的问题,所以一心只想见到先知、快快向神求救,一路上没向任何人倾诉自己的难处,连对先知的仆人基哈西也只字不提()),单单把信心放在神的身上。
上图:从摩利冈山俯瞰书念(现代的Sulam)。

27「妇人上了山,到神人那里,就抱住神人的脚。基哈西前来要推开她,神人说:『由她吧!因为她心里愁苦,耶和华向我隐瞒,没有指示我。』」

28「妇人说:『我何尝向我主求过儿子呢?我岂没有说过,不要欺哄我吗?』」

「抱住神人的脚」()),意思是谦卑地恳求帮助。
书念妇人的意思是:她本来就没有儿子,也不指望能有儿子;但神既然已经赐给她孩子,何必又取去孩子的性命、叫她空欢喜一场呢?她不是向神抱怨,而是向神「倾心吐意」())。神看重人单纯信靠的心,并不会责怪我们祷告里的软弱和无知。

29「以利沙吩咐基哈西说:『你束上腰,手拿我的杖前去;若遇见人,不要向他问安;人若向你问安,也不要回答;要把我的杖放在孩子脸上。』」

30「孩子的母亲说:『我指着永生的耶和华,又敢在你面前起誓,我必不离开你。』于是以利沙起身,随着她去了。」

31「基哈西先去,把杖放在孩子脸上,却没有声音,也没有动静。基哈西就迎着以利沙回来,告诉他说:『孩子还没有醒过来。』」

「束上腰」()),是为了快速行动。以利沙叫仆人拿了他的杖立刻起程,在路上不可耽延。免得时间长了,妇人的丈夫和仆人发现孩子已死,拿去埋了。
仆人把以利沙的「杖放在孩子脸上」()),可能是要让人知道先知将处理此事,避免他们碰孩子。

32「以利沙来到,进了屋子,看见孩子死了,放在自己的床上。」

33「他就关上门,只有自己和孩子在里面,他便祈祷耶和华,」

34「上床伏在孩子身上,口对口,眼对眼,手对手;既伏在孩子身上,孩子的身体就渐渐温和了。」

35「然后他下来,在屋里来往走了一趟,又上去伏在孩子身上,孩子打了七个喷嚏,就睁开眼睛了。」

36「以利沙叫基哈西说:『你叫这书念妇人来』;于是叫了她来。以利沙说:『将你儿子抱起来。』」

37「妇人就进来,在以利沙脚前俯伏于地,抱起她儿子出去了。」

不能生育的书念妇人有了孩子,并不是因为自己的信心()),而是神主动赐下了恩典,也赐给她信心。但书念妇人的孩子从死里复活,却需要她凭信心及时地寻求神,才能经历神的拯救。这两个神迹合在一起,向我们显明了救恩的奥秘:救恩是神主动发起的,也完全是神做成的,但需要人凭信心去接受;而人的信心也是神主动赐下的,人是被动地借着神所赐的信心接受神主动的救恩。
书念位于摩利冈的西南麓,拿因位于摩利冈的西北麓,两城距离5公里。以利沙在书念使书念妇人的独生子复活()),而主耶稣在拿因使寡妇的儿子复活()),使百姓不能不联想到历史上曾经使死人复活的先知以利亚和以利沙,所以「众人都惊奇,归荣耀与神,说:『有大先知在我们中间兴起来了!』又说:『神眷顾了祂的百姓!』」())。

38「以利沙又来到吉甲,那地正有饥荒。先知门徒坐在他面前,他吩咐仆人说:『你将大锅放在火上,给先知门徒熬汤。』」

39「有一个人去到田野掐菜,遇见一棵野瓜藤,就摘了一兜野瓜回来,切了搁在熬汤的锅中,因为他们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40「倒出来给众人吃,吃的时候,都喊叫说:『神人哪,锅中有致死的毒物!』所以众人不能吃了。」

41「以利沙说:『拿点面来』,就把面撒在锅中,说:『倒出来,给众人吃吧!』锅中就没有毒了。」

「吉甲」())可能是以利亚升天之前居住的地方())。
「那地正有饥荒」()),表明神正在管教以色列。迦南地并没有适合灌溉的河流,农业的收成基本上倚靠神按时降下秋雨和春雨,因此,丰收还是饥荒,取决于百姓与神的关系是否正常。神早已宣告,百姓若谨守遵行神的一切诫命,「耶和华必为你开天上的府库,按时降雨在你的地上。在你手里所办的一切事上赐福与你」());而百姓若离弃神、拜偶像,「因为你富有的时候,不欢心乐意地事奉耶和华——你的神,所以你必在饥饿、干渴、赤露、缺乏之中事奉耶和华所打发来攻击你的仇敌」())。
「先知门徒坐在他面前」()),可能指正在上课。
当百姓受管教的时候,神的先知也与百姓一同受苦,饥不择食地摘野菜充饥。「野瓜」())可能是野黄瓜(Colocynth)),毒性很大,吃完会立刻上吐下泻。
以利沙「把面撒在锅中」()),使毒汤成为能喝的,然后说「给众人吃吧」())。而众人若没有信心,就不可能领受医治的恩典。因此,这个神迹,再一次表明神的拯救需要人凭着信心来接受。

42「有一个人从巴力·沙利沙来,带着初熟大麦做的饼二十个,并新穗子,装在口袋里送给神人。神人说:『把这些给众人吃。』」

43「仆人说:『这一点岂可摆给一百人吃呢?』以利沙说:『你只管给众人吃吧!因为耶和华如此说,众人必吃了,还剩下。』」

44「仆人就摆在众人面前,他们吃了,果然还剩下,正如耶和华所说的。」

「巴力·沙利沙」())可能位于以法莲山地东部。
按照律法,「初熟大麦做的饼」和「新穗子」())都应该献给神()),但现在北国以色列已经没有祭司利未人()),所以这个敬畏神的人就把先知当作神的代表,把「初熟大麦做的饼」和「新穗子」送给先知,作为向神的奉献。神接受了人的奉献,并将祂的恩典放在其中,丰丰富富地作人的供应。以利沙用二十个饼让一百人吃饱,「还剩下」());正如主耶稣也用五饼二鱼喂饱五千人()),还剩下「十二个篮子」())。
仆人虽然不能相信「这一点岂可摆给一百人吃呢」()),但他还是顺服地把饼「摆在众人面前」())。人的这一点信心和顺服,就成了承受神拯救的管道。
本章所记载的五个神迹,都是行在敬畏神的人身上。神借着这五个神迹,不但显明了「神是拯救」,也启示了怎样才能承受神的拯救。虽然以利沙向以色列王约兰显明了「神是拯救」,但他却「总不离开」())金牛犊,所以不敢信靠神的拯救,最终所承受的拯救是不完全的());而先知门徒的妻子())、书念妇人())、先知门徒())和仆人()),则用神所赐的信心和顺服支取了神的拯救。所以说:「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各种有力的奇事

(一 )

我们在这一章里找到以利沙故事与以利亚故事相类似的进一步例子。有关以利沙记述中的神迹较在以利亚故事中更多。这类神迹都是宗教故事中常见的部分。笔者已经提及神迹的部分目的是增加以利沙的重要性,为他要求类似以利亚所拥有的地位。许多读者可能与我有同感,认为要求越多,受到的注意就越少,以利亚继续在两者间成为较重要的人物。但也可能是他过于冷漠了,不肯妥协,故不能取悦大众。

两组故事之间的另一方面关系,值得探讨一下。只要有关以利沙的传统重复及采纳了以利亚传统的成分,对我们也会有所提示,知道怎样读法与怎样了解。我们留意到处理这些成分时其中有好几部分容易成为神迹性的数据,虽然它们并不作此要求。但是,以利亚的行动显得较不明确,而以利沙的行动则显然属于施行神迹的做法。这一点对我们回顾以利亚的故事时产生了影响,即是当我们因这些故事感到困惑时,我们自然也受到随之而来更详细更清楚的故事所导引;但可能这指引是错误的。

第四章的第一个故事是个合适的例子(1-7节 )。它令我们想起以利亚对撒勒法寡妇保证瓶内的食物与油必不短缺,直到雨降在地上的日子。这里也提到一个有两个儿子需要供养的寡妇,债主且威胁要取去两个儿子做奴隶,另外还补充说这个家庭已故的父亲是位敬畏神的先知。以利沙不像以利亚那样向耶和华的名祈求,而是藉着施行神迹解救她的困境,教她用所得的油还债,且让她继续有所进益。

(二 )

本章结尾的两段插曲(38-41、42-44 )中之一,有关撒面解毒的事令我们想起以利沙治清耶利哥水源的记载。两者都可能反映一种超自然的逸事,是所谓‘科学勃兴之前’的社会中专为祭司与先见保留的一个领域。但是我们留意到上面所谈的一切,知道有关以利沙的奇能并不仅是进一步的逸谈那么简单。提及神,是以他做为以利沙处事能力的来源,而不是以利沙所屈服的背后权威。并没有提及神,只提‘神人’(40节 )。

为先知预备大锅的故事,很自然的将以利沙用所献的初熟大麦做饼给大队人吃的事带进来。令人惊奇的是以利沙竟接受了这种奉献,因为初果归于神,是要尽快拿来交给祭司的。但是对于熟悉福音书的人更有趣的一点,是这简短故事与耶稣用更少的食物喂饱更大群人的故事之间的类同。两个故事都提及众人吃饱了还有剩余。

(三 )

这冗长的一篇较广泛的中间部分,令我们想起与以利亚之间的比较──这一次是他与撒勒法寡妇交往的第二段插曲。我们现在再一次读到关于妇人盛情的记载,也再一次看到她因儿子死了而怪责神人的事。同样地,这孩子也是在神人伏在他身上之后得以康复的。

但其中的差异也是饶有趣味的。这一次谈的不是异族穷寡妇,而是书念的有钱妇人(8节 )。这一点有利于强调以利沙是一个到处受欢迎的人物。他在任何社会阶层里都无所拘束。他并不是特别与那些在社会中被压迫及不幸者认同,也不打起宗教运动的旗帜。他不仅接纳盛情款待,甚且为了这盛情表示愿意为对方向王或元帅作任何请求(13节 ),至于他是认真抑或语带讥讽就不得而知了。书念妇人对这一点的回答是‘我住在自己的人当中’,是乡村式的自主说法,得体又简洁。

基哈西可能从仆人的闲聊中知道女主人没有儿子,且不大可能会有儿子,这是以利沙并没有从较含蓄的宾主谈话中猜测到的。她对以利沙的应许所说的话(16节 )令我们想起当听闻同类神的宣布时,撒拉心里暗笑的事,还有撒迦利亚的不相信。我们绝对同情她对于儿子罹病及终于死亡感到愤怒,认为没有儿子倒比有了一段短时间又丧失了好些。‘我何尝向我主求过儿子?’(28节 )这句清楚简洁的话再一次将这意思表达了。

以利沙除了沉吟一会后,他的反应是实时的,但他认为由基哈西去处理这次危机已足够。但是面对着这位母亲的倔强态度,他迫得要用较为积极的态度表示顺从──基哈西和主人的手杖不收效,证明她所坚持的是正确的。这故事的末了部分尤其与列王纪上十七章的结尾部分相似,只是在治病技巧的描述较为详细罢了。直至女主人的儿子复苏了,她的态度也完全改变,一向言词简洁的她哑口无声的在以利沙脚前俯伏于地,满心感激。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列王纪下第四章

v. 以利沙的故事

延续以利亚的轶事,此处描述的是与以利沙有关之相似神迹事件。这些相似的事件显示以利沙乃是一个称职的继承人,可以像他的师父一样有效的工作,其主要的目的则是要彰显他和耶和华对那些敬畏祂之人的支持。除了先知门徒的事件以外,其他的事件未必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这些事件同时也彰显出当时人民的日常生活写照。有些解经家试图将其中的神迹因素解释为只不过是按普通事件想像而成,但却无证据可以支持此说。

a. 寡妇的油

这件事显示先知关心当时一件严重的社会问题。古代近东经常将无力还债者及其家人当作奴仆使唤(参:;汉摩拉比法典第117、119、213条)。希伯来律法为了避免滥用而设立时间限制、7)。

他尔根说这位死去的先知便是俄巴底,根据约瑟夫的记载(《犹太古史》ix.4.2),他曾经举债喂养年轻的先知。

1.你仆人乃当时对任何大人物说话时常见的自谦语(GNB 作 'sir')。

2~3.“一瓶( ~a{su^k )油”(AV;NIV 作一点油)乃是一个极为特别的字,可能是指小型膏抹用油瓶。神的解救往往始于我们手头上所仅余的少数。以利沙用问题、鼓励(“不要少借”)及话语来引发寡妇的信心及行动。油量惟一受到的限制便是妇人因小信而没有借来更多的空瓶(AV,和合作“器皿”, ke{li^m ),此字乃指任何形式或大小的器皿。

4.此处特别强调暗自进行,以彰显神藉着祂的仆人可以遥距成事,并强调神亲自的作为及祂的大能。这并非普通民俗故事中的聚宝盆(此乃 Gray 之立场),可能是特别为了要彰显与以利亚为撒勒法寡妇所成就之事的相似之处。

5.她就继续地倒油(NIV);“倒”是一个 piel 分词,强调继续不断凭信心而行(参:

7.还债(复数,NIV、GNB、NEB 边注),参:“赎回你的抵押”(JB),NEB 语译为“赎回你被抵押为质的儿子们”。神的供应一向是丰富的。作者在此暗示的一个功课是世上的统治者可能会使寡妇孤儿失望,但是神却不会

b. 书念妇人的儿子

有关书念妇人及她儿子死里复活的事件印证了以利沙继承了预言及医治的大能,成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故事(,也同样彰显了款待人而获得的福分及神的关顾。

8.书念(现代的 Solem)位于他泊山以南约十一公里处,距耶斯列八公里,距迦密山三十二公里(参25节),因此乃靠近一条人所常经的道路。大户的妇人(直译为“伟大”,MT、AV)乃强调她的财富(GNB 作“富有”),而非她的重要性或地位。

9.她认出以利沙是圣洁的神人,这是一个特别的称呼,显示出一种特别的资质(见:

10.根据希伯来文( `@liyyat[ qi^r )房顶小屋(NIV、吕译)乃是永久性的建筑,而非暂时性庇身处(参:,乃提供私人当前的舒适及需要之用。此处暗示有墙( qi^r ),因此 RSV 作“有墙的”,AV、和合作“在墙上”,有些版本甚至将之读成“凉快”( qo^r )。灯台可能是承装麻油或橄榄油的盘状或是瓶状器皿,有一狭窄瓶颈嘴管放灯芯(见: IBD ,p.870)。

12~16.使用仆人作为传言者是为了在她出现以前预先通知,而非出于尊敬(参15~16节)。有关预言得子一事,请参:撒拉及玛挪亚(士十三)。基哈西可能便是中未指明的仆人,此名可能有“有异象的人”(BDB)或“贪婪的”(Gray)之意。书念妇人虽然没有儿子可以保全家产产权,但她对自己的境遇甚为知足(13节),就算是对于以利沙可以为她争取到的减税或其他优惠都不希罕,反而她主要的忧虑便是不愿被欺哄(参28节“燃起我的希望”,NIV、现中)。先知并没有指明详细的时间,明年到这时候乃是一个极为概括的时间307,此处的重点乃是预言的应验(17节)。

18~20.孩子的病可能是无法诊断出病情的病,几个小时后便死亡,一般均视此为中暑(siriasis),通常都会有剧烈的头痛。即使是在以斯德伦(Esdraelon)平原的收割时节,这种病对儿童而言都是极为罕见的。有些解经家也提出可能是脑疟疾,因为脑膜炎极少如此暴毙308

21.这位妇人虽然失去了儿子,却没有失去信心。将孩子放在先知的房中乃是出于情绪的需要或出于方便,并不一定代表责备,亦不代表将孩子的魂关在房内(Gray),也不表示他并非死亡,只是遭受严重中暑者通常会呈现的电击现象(米示拿 Niddah 70b)。

23.月朔或安息日。这是有关安息日敬拜及工作最早的经文,暗示当时容许在这种日子中旅行及工作(参:。耶稣的态度可能反映出较早期的以色列人心态,而非后来的法利赛人的规矩;参:来四章准许天上的圣徒安息及工作)。Keil 认为以色列中敬虔的人去到先知的家中敬拜及学习,因为当时利未人祭司并未担任这样的角色。有些解经家认为这是“较利于”用来作敬拜的日子;参:,因为月朔乃是不需要工作的节庆日、24)。

24.故事的发展越来越紧急,因此出现快快(24节“快赶”,RSV;“带路”,NIV;“继续赶路”,希伯来文:见:29节);“你束上腰”(AV、RSV;“把披风塞进腰带里”,JB)以便毫无牵挂地奔跑,不致因为需要向人问安而耽误

27.先知在特别的情况下需要神特别的启示。门徒可能成为有需要的人来到主人身边的拦阻

29~31.基哈西带着象征先知权柄的杖(一如摩西用来行神迹的杖,,先行去到孩子的家中安慰孩子的父母,但是却没有声音,也没有动静(NIV、JB,如同一样)或“生机”(NEB)。孩子死了。

32~35.这个孩子逐渐的复苏,与列王纪上十七章以利亚的话语立即生效的方法不同(一如基督在;参:。这并非只是人工呼吸。基哈西亲自见证到孩子已死以及他复活,他的复活也成为一时佳话。这并不是人将自己的能力传送出去的结果309。以利沙的信心建立在神身上,虽然圣经没有直说,但由他的祷告可以看出(参:

c. 死亡之锅

这件事显示神解毒的能力(参:,同时也彰显出神对属祂之人的关顾及供应。

38.吉甲。这里可能是指在以法莲境内,示罗西南(参:的吉甲,而非近耶利哥或 Qalqaliyah(=Baalshalisha,Gray 之立场)。饥荒(MT)可能是指的同一次饥荒。先知们“坐在他前面”(AV),这个聚会(NIV)应当是指“学校”一景(Yeshiva,Ben Sira 51:29)。汤(AV、RSV)是“清汤”(NEB;“炖汤”,NIV、GNB),乃团体伙食常吃的一味。

39.野瓜藤( paqqu^`o^t[ )或谓野瓜(LXX 作 colocynth ),乃强力的泻剂。这种 citrullus colocyntis 的特征便是像小瓜一样的、黄色的“苦苹果”(NEB)。经文没有说明为何这些常见的植物令人无法入口。虽然有解经家假设这是一件无法模仿的魔术,他加了另外一些东西进去,或谓面粉乃是要扭转他们对凶兆的迷信,但这些都无法减低这个洁净及医治的象征性行动(一如耶利哥水源的盐,的神迹性。

d. 喂饱多人

此事件与上述事件未必是相联的,但同样的显示耶和华神关顾祂的子民。初熟的产物通常是拿来给祭司献给神的(如:,以利沙接受这些礼物并将之与众人分享,可能表示众人视他为耶和华的代表。整件事情被形容为是预言的应验。这是一个神迹,可以与后来耶稣喂饱五千人一事媲美

42.巴力沙利沙在沙仑平原(参:的 Lydda 以北,应当就是以法莲境内的Khirbet al-Marjamah310。初熟的大麦(新收的, w#karmel b#s]iq#lo{no^ ;NEB 作“新一季的穗子”)可能就是可口的“烘过的新麦穗”(参:,新译)。

43.他的仆人(新译),这个罕见的希伯来字( m#s%a{r#t[o^ )曾用于约书亚身上,“帮手”),在此可能是指基哈西,他可能怀疑这一点食物不够分,一如耶稣门徒的怀疑一样,可能因为这是一个人用一个小口袋装来的缘故。一百这个数字可能是代表性地指一大堆人(参: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有一个先知门徒的妻,哀求以利沙说:“你仆人我丈夫死了,他敬畏耶和华是你所知道的。现在有债主来,要取我两个儿子作奴仆。”」

●犹太传统认为这个先知门徒就是 王上 18:3 「俄巴底」。犹太古史记载此人举债喂养年轻的先知。

◎当时代的人经常将无力还债者及其家人当作奴仆使唤(2:39-40,,50:1,5:5)一般认为摩西律法就是为了避免债主滥用这种权利而设立时间限制出 21:2-3,7 。

◎由此可见先知门徒不是单身的,也要养家。

◎「要取我两个儿子作奴仆」:表示这寡妇欠了一大笔钱,所以需要两个儿子做奴仆抵债。

――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先知门徒”。显然不是独身的修士。参看的脚注。儿子必须替父亲还债

――《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本章至记先知以利沙所行的一连串神迹,让我们看见神怎样看顾敬畏祂的人。人因不信陷在罪恶中,遭受疾病、痛苦和死亡。神愿意人人健康、幸福,甚至予死了的人生命;灾祸乃人自己招来。人若肯悔罪,回转仰望神,不问是以色列人或非以色列人,都可脱祸得福。施行拯救、医好疾病的不是以利沙,也不是他的杖,而是神自己。

共讲了六个神迹:1,供应油给先知门徒遗下的寡妇;2,书念妇人晚年所得儿子死而复苏;3,消除汤中致死的毒,先知门徒得以疗饥;4,二十个饼吃饱一百个人还有剩余;5,医好亚兰王的元帅乃缦的大痳疯;6;沉斧浮出水面

“先知门徒”:看注。过集体生活的先知门徒可以娶妻。门徒的遗孀负债难偿,依摩西律法可以卖身为奴(卖妻卖子都可以 ),清偿债项。不过,希伯来人不可以同胞为奴,而且到了“禧年”或服侍满了六年,必须给予自由

――《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以利沙的一个门徒死了,留下妻儿靠借贷度日。按照当时的规例,没有钱还债,便得将儿子卖作奴仆。

(参串2 )――《串珠圣经注释》

先知的门徒之妻哀求以利沙,并向他诉苦,以利沙便去找了此人。他的这种态度是今天属灵领袖的榜样。即不论是谁,只要他需要奉神旨意的人帮助,那么就应该向他传达神的旨意。按自己的想法去判断,按自己的意愿去选择的人不是真正的属灵领袖。看见狼来,就撇下羊群逃走的是雇工,而不是牧人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债奴】

由于古代近东自然环境缺乏稳定性,农民和小地主往往需要欠债。旱灾和随之而来的失收若果持续超过一年,问题只会更加严重。他们可能被逼得出售土地财产,甚至家人和自身。以色列法律顾及这种情况,一方面为债主提供合理的劳工期,另一方面亦为债奴规定时限。为奴不得超过六年,重获自由后债务亦同时取消。对某些人来说,这可能是个适当的解决方法。但如果无地可回,很多人或会选择继续服侍债主,到城市谋生,或者参军。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如前章所提到,以利沙作为先知的权威得到了王的认可之后,才在以色列中开始了他的事奉。本文记录了两件很重要的事件:①体恤门徒之妻的痛苦:这样的生活态度与耶稣的教训相符。耶稣曾说做在最小的人身上,就是做在主身上。②行神迹帮助她:这一神迹与王上17章里记载的以利亚使撒勒法女人的油和面不缺短的神迹相似。这又一次证明了以利沙是以利亚之灵的继承人的事实。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以利沙问她说:“我可以为你作什么呢?你告诉我,你家里有什么?”她说:“婢女家中除了一瓶油之外,没有什么。”」

●一「瓶」油:小的「长颈瓶」。

●「油」:指的应该是「橄榄油」。

――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瓶」:并非指装食油之罐,乃指盛香膏的小瓶,容量极小。神就是借着妇人所仅有的,丰足地供给她的需要。

――《串珠圣经注释》

我可以为你作什么呢: 其实以利沙已知道神要通过自己为遇到困难的妇人作什么事,所以他直接问妇人“你告诉我,你家里有什么”。此句让我们联想到了耶稣离开耶利哥的时候的情景,当时在路上遇到了坐在路旁的瞎子,他们向耶稣喊道“主啊,可怜我们吧!”,于是耶稣问他们“要我为你们作什么?”。可见,神已为我们预备了一切,而我们之所以得不着,是因为我们不求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一瓶(~a{su^k )油」(AV NIV 作一点油 )乃是一个极为特别的字,可能是指小型膏抹用油瓶。神的解救往往始于我们手头上所仅余的少数。以利沙用问题、鼓励(「不要少借」 )及话语来引发寡妇的信心及行动。油量惟一受到的限制便是妇人因小信而没有借来更多的空瓶(AV 和合作「器皿」 ke{li^m ),此字乃指任何形式或大小的器皿。

──《丁道尔圣经注释》

神顾惜敬畏祂的人(“他敬畏耶和华是你所知道的” ),供应装不完的油来帮助寡妇还债,剩下的还足供一家生活(7节 )。这妇人所以能得到神丰富的恩典是她顺服且有信心(5节

――《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以利沙说:“你去,向你众邻舍借空器皿,不要少借。」

●「借」空器皿:原文是「问」、「要求」、「借用」的意思。――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不要少借: 以利沙明知妇人家里只有一瓶油,但他却让妇人去借空器皿,能借多少就借多少,为的是向她显明神的无所不能的能力。以利沙如此说也有试验妇人之信心的目的。即她信得多,借来的一定多,而信得少,借的也一定少。此句与耶稣所说的“照你的信心,给你成全了”,9:29)的话一脉相承。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回到家里,关上门,你和你儿子在里面,将油倒在所有的器皿里,倒满了的放在一边。”」

此处特别强调暗自进行,以彰显神借着祂的仆人可以遥距成事,并强调神亲自的作为及祂的大能。这并非普通民俗故事中的聚宝盆(此乃 Gray 之立场 ),可能是特别为了要彰显与以利亚为撒勒法寡妇所成就之事的相似之处。

──《丁道尔圣经注释》

「关上门」:参本章33注。

――《串珠圣经注释》

回到家里,关上门: 在神施恩给人的时候,以利沙为了不让外人干扰,要他们“关上门”。这位妇人一切照着以利沙的命令遵行了(5节 ),这说明她的信心大。此处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即便在人看来很不合理,但是当人们顺从神的旨意时,会发生伟大的神迹。因为神所要的就是信徒的顺从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于是,妇人离开以利沙去了,关上门,自己和儿子在里面。儿子把器皿拿来,她就倒油,」

她就继续地倒油(NIV );「倒」是一个 piel 分词,强调继续不断凭信心而行

──《丁道尔圣经注释》

妇人虽然失掉了一切,却没有失去对耶和华的信心,真的照着以利沙的话去做。

――《串珠圣经注释》

】「器皿都满了,她对儿子说:“再给我拿器皿来。”儿子说:“再没有器皿了。”油就止住了。」

神的供应就如妇人的信心和顺服那样丰富而充满。

――《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本节说明了神的作为是根据人的信心和顺从程度而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如果妇人只借了一个器皿,那么只能装满一个,如果妇人借了十个,那么就能装满十个。这在教育今天的信徒要象帖撒罗尼迦教会的信徒一样,信心格外地增长。今天的社会否认神的作为,合理主义和科学主义膨胀,我们必须每天在敬虔上操练自己,使信心不断增长。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妇人去告诉神人。神人说:“你去卖油还债,所剩的,你和你儿子可以靠着度日。”」

◎妇人的所得受她的信心的限制,她借了多少器皿,神就给她多少油。而这妇人也的确是敬畏神,取得了那么多的油,她还是先去回报以利沙才处理油,并非第一时间就把油卖掉。――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还债(复数 NIV、GNB、NEB 边注 ),参:「赎回你的抵押」(JB ),NEB 语译为「赎回你被抵押为质的儿子们」。神的供应一向是丰富的。作者在此暗示的一个功课是世上的统治者可能会使寡妇孤儿失望,但是神却不会

──《丁道尔圣经注释》

「神人」:即以利沙

――《串珠圣经注释》

妇人告诉神人: 器皿是妇人的,但器皿里的油却是耶和华的,所以妇人没有擅自处理,而是去问了神人,以此表明油的支配权在神。人常误把神的东西认为是自己的,而按照自己的意愿擅自处理。因此耶稣给我们讲述了无知财主的比喻,明确告诉我们神才是真正的所有者。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一日,以利沙走到书念,在那里有一个大户的妇人强留他吃饭。此后,以利沙每从那里经过,就进去吃饭。」

●「书念」:字义是「倍觉安息之地」,以萨迦的一个城市, 在他泊山以南十一公里之处。

●「大户的」妇人:原文是「大的」。此处应该是指「富有」的意思。――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书念(现代的 Solem )位于他泊山以南约十一公里处,距耶斯列八公里,距迦密山三十二公里(参25节 ),因此乃靠近一条人所常经的道路。大户的妇人(直译为「伟大」 MT、AV )乃强调她的财富(GNB 作「富有」 ),而非她的重要性或地位。

──《丁道尔圣经注释》

“书念”。在米吉多以东七英里(11公里 ),俯瞰耶斯列谷。

――《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书念在北方的以萨迦,位于摩利山西南麓,介乎耶斯列和他泊山之间。以利沙很可能是从迦密山来,经书念去他居住的亚伯米何拉;也可能去他常访问的吉甲。

书念妇人环境相当富裕(10-13节 ),是北国以色列仍敬畏神的人。

――《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大户」:指「富有」。

――《串珠圣经注释》

本文记录了真诚服事以利沙的书念妇人家中所发生的神迹。以利沙与书念妇人的故事同以利亚和撒勒法寡妇的故事非常相似。其共同点有:①他们都住在阁楼(10节 。②她们的已死去的儿子都放在了神人的床上(21节 。③他们救活妇人的儿子的时候都上床伏在孩子身上(34节 。通过这些事证实了感动以利亚的灵加倍地感动了以利沙的事实(2:9)。本文突出了真诚服事神人的人所体验到的神复活的大能。希伯来书说她们因着信,服事了神人,也因此体验到了复活的能力。可见,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也不能看到神的作为,21:21)。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妇人对丈夫说:“我看出那常从我们这里经过的是圣洁的神人。」

●「圣洁的神人」:「神圣的神人」、「圣洁的神人」。这算是很特殊的称呼,圣经中有不少「神人」,但是仅有以利沙被这妇人称为「圣洁的神人」。――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本节描写了书念妇人属灵的分辨力和对神的热心。①属灵的分辨能力:她确信以利沙是神所分别为圣的人。这与亚伯拉罕坐在帐棚门口,看见对面的三个人,便认出是神的使者,就迎接他们。今天的信徒也应当向神祷告,求得属灵的分辨能力。②对神的热心:妇人说服她的丈夫让陌生男人留宿自己的家中。可见她不仅认出以利沙是神所分别为圣的人,而且还将自己的确信付诸了行动。这说明她对神有着很大的热心。神喜悦妇人的行动,并且立即祝福了她。因为善待最小的人,就是善待神,18:5)。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我们可以为他在墙上盖一间小楼,在其中安放床榻、桌子、椅子、灯台,他来到我们这里,就可以住在其间。”」

●「在墙上盖一间小楼」:吕振中译本作「盖间有墙的房顶小屋」。现代中文译本作「屋顶上造一间小房子」。

◎ 4:10 显出这个妇人的细心,除了一个稳固的小房间之外,还预备安适的家具要供应她所认为「圣洁的神人」休息之用。――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根据希伯来文(`@liyyat[ qi^r )房顶小屋(NIV、吕译 )乃是永久性的建筑,而非暂时性庇身处,乃提供私人当前的舒适及需要之用。此处暗示有墙(qi^r ),因此 RSV 作「有墙的」,AV、和合作「在墙上」,有些版本甚至将之读成「凉快」(qo^r )。灯台可能是承装麻油或橄榄油的盘状或是瓶状器皿,有一狭窄瓶颈嘴管放灯芯(见IBD p.870 )。

──《丁道尔圣经注释》

“在墙上”。更可作:一个有墙的房间。搭建在屋顶上,可以防风雨的房间。

――《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在墙上的「小楼」,大概是指盖在平屋顶上的客房。

――《串珠圣经注释》

书念妇人服事以利沙,就是服事神;爱最小的人,就是爱基督。因此书念妇人的服事正是真正的信仰的果子

仆人: 与失去人身自由的“奴隶”不同,他是伺候主人,并听主人使唤的“仆人”(19:3,。他们可以自由地过家庭生活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一日,以利沙来到那里,就进了那楼躺卧。」

】「以利沙吩咐仆人基哈西说:“你叫这书念妇人来。”他就把妇人叫了来,妇人站在以利沙面前。」

●「基哈西」:字义是「梦幻谷」。――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圣经首次提到基哈西;他服侍以利沙,喜欢利用本身地位谋取小利,后来受罚,长了大痳疯

――《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站在以利沙面前」:指妇人来到以利沙那里。当时她大概只站在门外,没有进到屋内,因此以利沙是透过仆人与她对话(13 )。直至第二次被召时,她才站在门口(15 ),以利沙便直接对她说话(16 )。

――《串珠圣经注释》

使用仆人作为传言者是为了在她出现以前预先通知,而非出于尊敬(参15-16节 )。有关预言得子一事,请参:撒拉及玛挪亚(士十三 )。基哈西可能便是中未指明的仆人,此名可能有「有异象的人」(BDB )或「贪婪的」(Gray )之意。书念妇人虽然没有儿子可以保全家产产权,但她对自己的境遇甚为知足(13节 ),就算是对于以利沙可以为她争取到的减税或其他优惠都不希罕,反而她主要的忧虑便是不愿被欺哄(参28节「燃起我的希望」 NIV、现中 )。先知并没有指明详细的时间,明年到这时候乃是一个极为概括的时间307,此处的重点乃是预言的应验(17节 )。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以利沙吩咐仆人说:“你对她说:你既为我们费了许多心思,可以为你作什么呢?你向王或元帅有所求的没有?”她回答说:“我在我本乡安居无事。”」

●「费了许多心思」:「所有的多虑」、「所有的考虑」。

●「我在我本乡安居无事」:原文是「我居住在我的百姓中间」,意思应该是「一无所缺」。

◎ 4:13 的意思是如果书念的妇人有冤屈或重大的问题,以利沙因为曾经帮助约兰王与以色列军队打赢摩押,因此可以在他们面前请他们特别帮忙。不过这妇人说她并没有特别的需要。我们可以想象这妇人一定是招待到无微不至,所以以利沙会有这种「想要报答」的想法。――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以利沙当时在朝廷有一些影响力,大概可以为妇人求取某种方便或庇护。

「安居无事」:原文仅作「居住」。这话的意思可能是指妇人不需要王室的庇护。

――《串珠圣经注释》

我在我本乡安居无事: 是指“我与我的族人居住在一起,安居乐业,没有冤屈,也没有不满,更没有要诉讼的事”。妇人说这话表示,她服事以利沙,并没有要求回报,而纯粹出于她的事奉精神。我们事奉神的态度也应当如此,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在教会事奉,为了索取物质的祝福而捐献或救济,这样的行为与神毫无关系。这样做的人不仅欺骗神,也欺骗自己。所以使徒保罗说 :“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所以今天的信徒不仅事奉神要学习书念妇人,也应当用无私的爱心去对待所有人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以利沙对仆人说:“究竟当为她作什么呢?”基哈西说:“她没有儿子,她丈夫也老了。”」

◎「她没有儿子,她丈夫也老了」:似乎表示书念的妇人年纪不大,但是她的丈夫已经老迈,所以无法生产。也大概因此家里的事情似乎都是书念妇人处理。――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没有儿子”。是一个可怜的境况,因为那表示她没有后嗣,丈夫死后也没有人来照顾她。

――《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对当时希伯来女人来说,不生育是一件羞耻的事。神给她儿子是要报答她对先知的接待。

――《串珠圣经注释》

他没有儿子,他丈夫也老了: 在古代希伯来社会,不能生育是件非常耻辱的事。所以对女人来讲生子无疑是件最大的愿望。尽管如此,当以利沙问有何所求时,妇人的回答却显得对现状非常满足(13节 )。可见妇人对以利沙的服事的确是全心全意的,而没有半点私心。此外,本文用“丈夫也老了”来婉转地表现出了不能生育的事实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以利沙说:“再叫她来。”于是叫了她来,她就站在门口。」

】「以利沙说:“明年到这时候,你必抱一个儿子。”她说:“神人,我主啊,不要那样欺哄婢女。”」

◎「不要那样欺哄婢女」:这书念妇人的反应,跟亚伯拉罕的太太撒拉的反应相似 创18:8-16 ,由于事情太过超过他们的想象,所以他们难以相信,就觉得那是开玩笑。

◎这一段引起的争议是:「神迹是否可以由施行神迹者的意愿来发动」?神迹由神发动,透过他的仆人作为管道来施行,似乎是基督信仰的通则,此处看起来似乎神迹成为以利沙主动报恩的一种工具,这也是以利沙的事迹比较引人非议的地方。不过关于以利沙神迹的记载风格似乎都是这样,我们也无从确认以利沙是否曾经花时间向神恳求允许他行神迹(没有记载也可能只是「被省略」 )。不管怎样,神至少允许以利沙继续担任重要的先知职务,我们也不必太过把自己对先知的想法加在圣经的记载之上。――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你必抱一个儿子: 以利沙祈愿妇人得子。对希伯来人来讲多子多孙是很大的祝福。所以对这位妇人来讲没有比以利沙的祝福更让她高兴的事了。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妇人果然怀孕,到了那时候,生了一个儿子,正如以利沙所说的。」

】「孩子渐渐长大,一日到他父亲和收割的人那里。」

●「孩子渐渐长大」:应该不到五岁,因为 8:1 约兰王还在,但约兰王作王只有12年。

――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孩子渐渐长大: 希伯来原文为“孩子长大”,而没有“渐渐”这一副词。所以仅以本文的内容很难判断过了多长时间。结合下文的内容可推测其大概的时间:①“孩子”在希伯来原文指“婴儿”和“孩子”。②孩子当时还能说话(19节 )。由此看来,大概已过了2、3年的时间。③孩子坐在他母亲的膝上(20节 ),这说明孩子还小。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推断,当时孩子是最逗人乐、最可爱的时候。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孩子的病可能是无法诊断出病情的病,几个小时后便死亡,一般均视此为中暑(siriasis ),通常都会有剧烈的头痛。即使是在以斯德伦(Esdraelon )平原的收割时节,这种病对儿童而言都是极为罕见的。有些解经家也提出可能是脑疟疾,因为脑膜炎极少如此暴毙308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以利沙叫妇人的儿子复活:妇人的孩子在暴热的日光下中了暑(19 ),结果不治(20 )。妇人立刻要找以利沙(21-25 )。

――《串珠圣经注释》

】「他对父亲说:“我的头啊,我的头啊!”他父亲对仆人说:“把他抱到他母亲那里。”」

“我的头啊!我的头啊!”。也许他中暑了。

――《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仆人抱去,交给他母亲,孩子坐在母亲的膝上,到晌午就死了。」

●「坐在母亲的膝上」:可以想见母亲一定也以为小孩只要休息一下就好,没想到小孩就此去世。也因此除了母亲知道以外,没有人知道小孩已经死了。

●「晌午」:「正午」、「中午」。――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他母亲抱他上了楼,将他放在神人的床上,关上门出来,」

◎母亲把小孩放在以利沙的客房应该是为了避免仆人和她丈夫找到死去的小孩而惊慌失措。客房平常不会有人进去,而目前小孩的状况已经不是医生可以处理,只能靠先知以利沙,因此放在以利沙的客房最适当。――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这位妇人虽然失去了儿子,却没有失去信心。将孩子放在先知的房中乃是出于情绪的需要或出于方便,并不一定代表责备,亦不代表将孩子的魂关在房内(Gray ),也不表示他并非死亡,只是遭受严重中暑者通常会呈现的电击现象(米示拿 Niddah 70b )。

──《丁道尔圣经注释》

妇人的信心受考验。她相信神的话得来的额日子,现在突然死去。面对巨变,她没有哭,也没有怨尤,悄悄把儿子放在以利沙的床上,关上门,不让人家知道此事,连丈夫面前都不说(23节 );然后赶着驴去迦密山见神人。

――《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妇人表现出了很大的信心:①妇人把死去的孩子放在了神人的床上(21节 )。妇人并不是想对丈夫隐瞒孩子的死,而是她深信孩子一定能复活,所以将他藏起来,甚至不让丈夫知道。②妇人对她丈夫说“我要快快的去见神人,就回来”(22节 )。可见她相信只有神人才能把自己的儿子救活。③当她的丈夫问他为何要去见神人时(23节 ),她只是回答说“平安无事”。就是说“不用担心”。表现出了只要神人来了,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充满信心的态度。她能有这样的信心,是因为:①她铭记着是神的能力使原不能生育的她有了儿子,②以利沙留宿她的家中,她能经常听他讲道,因为通道是从听道来的。所以今天的信徒也应当时刻铭记基督拯救我们的大能,每天都要读经、听道,从而使信心增长。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呼叫她丈夫说:“你叫一个仆人给我牵一匹驴来,我要快快地去见神人,就回来。”」

●「一匹驴」:原文是「一匹母驴」。――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丈夫说:“今日不是月朔,也不是安息日,你为何要去见他呢?”妇人说:“平安无事。”」

●「月朔」:「新月」。 民 28:11-15 提到此日必须献上特别的祭物。

◎由 4:23 可见书念的妇人有时于安息日与月朔的时候会去找以利沙敬拜神。

●「平安无事」:原文是「平安」、「和平」,实际上可能是「没关系」或「没事」一类的意思。――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月朔或安息日。这是有关安息日敬拜及工作最早的经文,暗示当时容许在这种日子中旅行及工作。耶稣的态度可能反映出较早期的以色列人心态,而非后来的法利赛人的规矩,参来四章准许天上的圣徒安息及工作 )。Keil 认为以色列中敬虔的人去到先知的家中敬拜及学习,因为当时利未人祭司并未担任这样的角色。有些解经家认为这是「较利于」用来作敬拜的日子,因为月朔乃是不需要工作的节庆日

──《丁道尔圣经注释》

那不是一个宗教节日,为何要去见先知呢。

――《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从她丈夫的话中,可知当时要谒见象以利沙这种带有祭司职分的先知,都在敬拜的日子,例如每月初一、安息日和节期

――《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月朔」与「安息日」:是指定集会和献祭的时间(参串8 )。

「平安无事」:妇人没有将真相告诉丈夫和以利沙的仆人(26 ),大概是因为她认清楚信心的正确对象,是以利沙的神,所以不愿花时间向其他人解释。这句话显示她对神有信心,她相信只需找到以利沙,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串珠圣经注释》

今日不是月朔,也不是安息日: 这里说的都是希伯来人的宗教活动日,是众多百姓去圣所或去找神人的日子。因此妇人说去找神人,丈夫自然觉得很意外。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月朔和安息日】

由于使用阴历,古以色列人每隔二十九至三十天,把每月的初一日,即新月初现之时,庆贺为节期。当日和安息日一样,需要中止一切工作,并且献上祭物。在王国时代,君王是这些庆典的要角

月朔从主前第三千年纪末叶,直到主前第一千年纪中期的新巴比伦帝国时代,也是美索不达米亚的重要节期。这是一般人咨询先见或寻求默示的良机,这可能是以利沙和这些圣日有关的原因。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于是备上驴,对仆人说:“你快快赶着走,我若不吩咐你,就不要迟慢。”」

◎由 4:24 可以看出妇人还是希望尽快找到以利沙,所以要仆人尽快赶驴上路。――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故事的发展越来越紧急,因此出现快快(24节「快赶」 RSV 「带路」 NIV 「继续赶路」 希伯来文见29节 );「你束上腰」(AV、RSV 「把披风塞进腰带里」 JB )以便毫无牵挂地奔跑,不致因为需要向人问安而耽误

──《丁道尔圣经注释》

】「妇人就往迦密山去见神人。神人远远地看见她,对仆人基哈西说:“看哪,书念的妇人来了。」

●「迦密山」:由书念到迦密山区,大约32公里远。――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距离约有二十五英里(40公里 )。

――《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从书念去到海旁的迦密山,路程约为40公里。

――《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迦密山」:离书念约贰一十四公里(十五英里 )。

――《串珠圣经注释》

往迦密山: 书念到迦密山约有40公里。要是骑驴,一天就能往返。而且书念妇人吩咐仆人“我若不吩咐你,就不要迟慢”,这样火速赶去的话,2个小时足以到达。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你跑去迎接她,问她说:你平安吗?你丈夫平安吗?孩子平安吗?”她说:“平安。”」

妇人严守秘密,见到先知才把心事倾吐。她不明白何以神给了她的又要收回去。她的问题让我们想起约伯的话

――《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她说“平安”: 妇人对基哈西没有说出实情,可能是因为基哈西不是她想找的以利沙。也就是说她确定只有以利沙才有能让死去的孩子复活的能力。所以对基哈西跟往常一样用“平安”打了招呼,以此又一次表示出了她对以利沙的确信。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妇人上了山,到神人那里,就抱住神人的脚。基哈西前来要推开她,神人说:“由她吧!因为她心里愁苦,耶和华向我隐瞒,没有指示我。”」

●「抱住神人的脚」:是「自卑和恳求」的表现。亚喀得文献记载了各种亡命之徒和需要帮助的人,用「抱住王的脚」来表示顺从或降服,并作出请愿。――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以利沙仍未知道她的儿子已经死了。

――《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愁苦」:原有抱怨之意。

――《串珠圣经注释》

耶和华向我隐瞒: 本节说明神的话并不是时刻临到旧约先知身上的(3:15)。在新约时代有预言恩赐的人也如此。即有人得到了预言的恩赐,但并不总是说预言。只有在需要时神才将启示通过预言者宣布。这在耶稣和保罗身上也体现了出来。①在迦拿的娶亲筵席上,当母亲玛利亚说没有酒时,耶稣就回答说“我的时候还没有到”。这说明即便是神的儿子耶稣也要按神的时间行事。②圣灵禁止保罗去亚细亚讲道,但他还是执意要去小亚细亚地区的庇推尼。于是神便在异象中引导保罗去了马其顿。可见伟大的使徒保罗也有过固执己见的时候,直到神启示给了他之后,才放弃了自己的想法。这些告诉我们,神的道总是在神的永恒的计划中和既定的时间里赐给我们。所以信徒应当时刻警惕那些鼓吹自己随时随意可以预言的人。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妇人说:“我何尝向我主求过儿子呢?我岂没有说过,不要欺哄我吗?”」

●「欺哄」:原文是「误导」SH7952。 4:16 的「欺哄」是SH3576。

◎由 4:28 的意思是本来这妇人没有儿子,她也不是真的很不满足,而现在给了她儿子又让这小孩年幼去世,不是等于欺骗她一样,因为她现在还是等于没有小孩阿。――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欺哄」:原文作「使我舒畅」(与16之「欺哄」不同 )。

妇人的意思是:神既要取去孩子的性命,为何当初给她孩子,叫她空欢喜一场。

――《串珠圣经注释》

我何尝向我主求过儿子呢: 妇人从来不敢奢望自己会有儿子,然而神却赐给了她儿子,所以她内心充满了对神的无限感激。如今她的儿子已被神接回去,她自己又回到了当初的起点,而她却毫无怨言地向神祷告说“我并无所求,惟愿顺从神的旨意”。从中我们看到了,她在逆境中也毫无怨言,惟有顺从神的美好的信仰。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以利沙吩咐基哈西说:“你束上腰,手拿我的杖前去。若遇见人,不要向他问安;人若向你问安,也不要回答,要把我的杖放在孩子脸上。”」

◎由 4:29 的意思是要基哈西尽速前往书念去帮助那小孩,途中不可耽延。――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以利沙叫仆人基哈西拿了他的杖立刻起程,在路上不可耽延,别问安也不要回答,尽快要达,免得妇人的丈夫发现孩子已死,拿去埋了。“杖”没有复苏的魔力(31节 ),只是要让人知道,以利沙和与他同在的神将参与其事。

――《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杖」:在古时代表能力(参串11 )。

不过,仆人用先知的杖并没有奏效(31 ),显示以利沙的能力乃来自祷告(33 )。先知吩咐仆人不要向人问安,原因是当时的问安比较花时间,包括冗长的问候和见面礼。仆人有急务在身,不应耽延时间。

――《串珠圣经注释》

把杖放在孩子脸上】

除本段以外,圣经再没有提到过先知有杖的配备(摩西的杖是另一个希伯来语字眼 ),这字在其他经文中只是指用作支持身体的普通杖子──很多时候是拐杖或手杖。第31节似乎显示以利沙和基哈西相信这杖有可能使孩子复苏。按照亚喀得的咒语文献,杖有时是驱赶阿萨库(asakku 带来疾病和发烧 )邪灵的器具。由于孩子感到疼痛的是头部,杖要放在他的脸上。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基哈西带着象征先知权柄的杖(一如摩西用来行神迹的杖 ,先行去到孩子的家中安慰孩子的父母,但是却没有声音,也没有动静(NIV、JB 或「生机」(NEB )。孩子死了。

──《丁道尔圣经注释》

】「孩子的母亲说:“我指着永生的耶和华,又敢在你面前起誓,我必不离开你。”于是以利沙起身,随着她去了。」

◎ 4:30 「我必不离开你」的意思大概是要看到以利沙跟着她一起回去,以利沙也会意,跟著书念的妇人回去。――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我必不离开你: 此句与其说是妇人不信任基哈西,不如说是妇人惟独依靠神人以利沙的迫切的心情,并从侧面反映出了事态的紧迫。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基哈西先去,把杖放在孩子脸上,却没有声音,也没有动静。基哈西就迎着以利沙回来,告诉他说:“孩子还没有醒过来。”」

以利沙给基哈西的指示,目的是教导百姓,行神迹的能力并非不可思议地存在于以利沙的杖里面。

――《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以利沙来到,进了屋子,看见孩子死了,放在自己的床上。」

◎这一段没有说明为何基哈西拿杖为何无法救治这个小孩,不过有学者认为如果基哈西匆匆忙忙把仗放在小孩身上,小孩就醒了,恐怕连基哈西自己都要怀疑搞不好小孩根本还没死。但是基哈西因为医治失败,详细的确认小孩已经死了,而 4:32 的「死」与「放」用「分词」形式,生动的形容以利沙进房间看到的就是已经死掉的小孩,于是自己开始向神代求祷告,这似乎也是以利沙以往的神迹中没有出现(或者没有被记载 )的步骤。

――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这个孩子逐渐的复苏,与列王纪上十七章以利亚的话语立即生效的方法不同。这并非只是人工呼吸。基哈西亲自见证到孩子已死以及他复活,他的复活也成为一时佳话。这并不是人将自己的能力传送出去的结果309。以利沙的信心建立在神身上,虽然圣经没有直说,但由他的祷告可以看出

──《丁道尔圣经注释》

本文中以利沙救活孩子的情景与耶稣救活死人时的情景有着很大的不同。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以利沙为了救活孩子采取了很多行动,而耶稣仅用一句话就救活了死人。由此可见,耶稣基督的神性远在众先知之上。通过以利沙救活死人的事件,我们再次重温耶稣为了罪人死在十字架上,因着他的牺牲,不仅使我们的灵魂,连我们的肉身也与耶稣的复活联合。因为以利沙为了救活孩子所做的一切意味着自我牺牲。与之相似的例子在新、旧约中的两位伟大人物身上也表现得淋漓尽致。①摩西:“求你从你所写的册上涂抹我的名”,这是当以色列百姓因铸造金牛犊而受到神的震怒时,摩西为他们作的中保祷告,表现出了甘愿承担的自我牺牲精神。②保罗:甚至为拒绝神的同族以色列百姓,就是自己被诅咒,与基督分离,也愿意。这正是领袖之道,引领主所交付的羊群的人理应有的态度。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他就关上门,只有自己和孩子在里面,他便祈祷耶和华,」

●「祈祷」耶和华:「代求」。――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关上门」:这是为了提防闲杂人的骚扰。

(参本章4- 21 ――《串珠圣经注释》

】「上床伏在孩子身上,口对口、眼对眼、手对手,既伏在孩子身上,孩子的身体就渐渐温和了。」

● 4:34 以利沙所做的跟 王上 17:21 以利亚所做的很相近。应该没有特别的「奇特意义」,只是描述以利沙祷告与行动的细节就是。――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以利沙采取的步骤】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咒语文学中,器官与器官的接触是邪灵控制对象──附身──的方法。按照这种信念,生机或活力能够借着不同器官的接触,从一个身体转移到另一个身体。先知仿照据称为邪灵所用的方法,就能靠着耶和华的力量(留意他的祷告 )赶鬼,使孩子复生。不少学者认为这是圣经之中感应法术最明显的例证之一。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然后他下来,在屋里来往走了一趟,又上去伏在孩子身上,孩子打了七个喷嚏,就睁开眼睛了。」

“他下来”。以利沙下了床,兴奋地,又充满期待地绕房间走。这并不是心肺复苏法,而是使已经死了多个小时的人复活,是惊人的神迹。

――《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以利沙见到孩子,第一件事是关上门,向赐生命的神祷告。他像以利亚一样伏在孩子身上,不断恒切祈求。体力和精神的消耗一定很大,所以必须起来走一走,又再继续。

“喷嚏”是孩子已有呼吸,生命恢复的征象。

――《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下来」和「上去」:指先知从床上下来,后来又上床伏在孩子身上。他一直留在楼顶的房子里。

――《串珠圣经注释》

】「以利沙叫基哈西说:“你叫这书念妇人来。”于是叫了她来。以利沙说:“将你儿子抱起来。”」

】「妇人就进来,在以利沙脚前俯伏于地,抱起她儿子出去了。」

「俯伏于地」:指妇人向神谢恩和敬拜。

――《串珠圣经注释》

】「以利沙又来到吉甲,那地正有饥荒,先知门徒坐在他面前,他吩咐仆人说:“你将大锅放在火上,给先知门徒熬汤。”」

●「仆人」:原文是单数型态,可能就是指「基哈西」。

●「熬汤」:「煮汤」。

――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吉甲」这里可能是指在以法莲境内,示罗西南的吉甲,而非近耶利哥或 Qalqaliyah(=Baalshalisha Gray 之立场 )。

「饥荒(MT )」可能是指的同一次饥荒。先知们「坐在他前面」(AV ),这个聚会(NIV )应当是指「学校」一景(Yeshiva Ben Sira 5129 )。汤(AV、RSV )是「清汤」(NEB 「炖汤」 NIV、GNB ),乃团体伙食常吃的一味。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很可能就是所说的七年的饥荒。“先知门徒”及“吉甲”:看注。“坐在他面前”:指先知门生在以利沙面前受教。

――《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38~41此处很生动的描绘出饥荒的状况,先知门徒们先煮汤,再到野外采集食物。可能因为食物太过缺乏,因此即使是不认识的植物果实,也是先下锅煮了,煮熟才发现有毒。而以利沙就是让这瓜的毒性解除,让先知门徒们可以果腹。――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以利沙替门徒解毒:在饥荒时门徒饥不择食,连野瓜也拿来充饥,结果弄巧反拙。

――《串珠圣经注释》

本文记录了以利沙如何解除锅中的死毒。1)即使在人看是有害的,只要神做工,有害也会变得无害。在保罗事奉的过程中也有过类似的事件。当时保罗在米利大土人的村落生火时,不慎被蛇咬了一口,但保罗身上却没有发生丝毫的变化。这应验了耶稣所说的“若喝了什么毒物,也必不受害”的话。2)以利沙解毒的神迹可以与耶稣救赎人类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基督的救赎,使人类的灵魂坠入死亡之渊的罪就断不能得到解决。正如通过以利沙的神迹,原本有死毒的汤也能喝一样,把人类推向灭亡之深渊的毒,被耶稣基督的宝血除去了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有一个人去到田野掐菜,遇见一棵野瓜藤,就摘了一兜野瓜回来,切了搁在熬汤的锅中,因为他们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掐菜」:「采菜」。

●「一兜」野瓜:原文是「满衣服」。――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野瓜藤(paqqu^`o^t )或谓野瓜(LXX 作 colocynth ),乃强力的泻剂。这种 citrullus colocyntis 的特征便是像小瓜一样的、黄色的「苦苹果」(NEB )。经文没有说明为何这些常见的植物令人无法入口。虽然有解经家假设这是一件无法模仿的魔术,他加了另外一些东西进去,或谓面粉乃是要扭转他们对凶兆的迷信,但这些都无法减低这个洁净及医治的象征性行动(一如耶利哥水源的盐 的神迹性。

──《丁道尔圣经注释》

“野瓜”。野黄瓜。那些野瓜使人身体产生不良的反应,以至他们认为汤是有毒的。

――《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一兜」:原文作「满了他的外衣」,大概是指那人拉起身上的外衣,以此盛满了野瓜。

――《串珠圣经注释》

“野瓜藤”的果是不能食用的。但是先知的门徒想把它当作食物吃,可见当时的灾情非常严重。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熬汤的作料】

学者一般相信有毒的作料是称为苦西瓜(colocynth )的黄瓜,今日普遍称为「所多玛苹果」(apple of Sodom )其毒足以致命。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倒出来给众人吃,吃的时候,都喊叫说:“神人哪,锅中有致死的毒物!”所以众人不能吃了。」

●「锅中有致死的毒物」:原文是「锅中会死人!」。――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致死的毒物”指有毒的食物。也许是混在可吃的野菜之中的有毒植物。

──《灵修版圣经注释》

】「以利沙说:“拿点面来。”就把面撒在锅中,说:“倒出来,给众人吃吧!”锅中就没有毒了。」

●拿点「面」来:原文是「面粉」不是「面条」。

――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加面】

粗面粉和细面粉被视为有驱除邪术的法力。古代近东的施咒或仪式经常用得上它,只是不如本节所述。面粉有时可以制作面团小像,用于法术仪式中。有时则在施法对象周围洒上面粉圆圈。以利沙所采取的步骤往往都与法术界有相像之处,但永不依照常见的方式,也没有仪式性的成分。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有一个人从巴力沙利沙来,带着初熟大麦作的饼二十个,并新穗子,装在口袋里,送给神人。神人说:“把这些给众人吃。”」

●「巴力沙利沙」:字义是「加倍伟大的主」,位于约帕北面24公里的沙仑平原。

●「初熟大麦做的饼二十个,并新穗子」:依照 利 23:20 这是给祭司的食物。但是北国已经没有祭司制度,因此这个人大概是把以利沙与先知们当成是祭司来对待。――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巴力沙利沙」在沙仑平原的 Lydda 以北,应当就是以法莲境内的Khirbet al-Marjamah310。初熟的大麦(新收的 w#karmel b#s]iq#lo{no^ NEB 作「新一季的穗子」 )可能就是可口的「烘过的新麦穗」,新译 )。

──《丁道尔圣经注释》

这是北国敬畏神的人给先知的供奉,带来的是初熟的大麦作的饼、初熟的果子和五谷。这些本为献给祭司和利未人的食物,可见这些先知的崇高地位,是耶和华真正的代表。

――《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巴力沙利沙」:位于以法莲山地。

「新穗子」:指献素祭时用火烘过的去壳麦穗

「装在口袋里」:此句于原文意思不详。

――《串珠圣经注释》

巴力沙利沙】

巴力沙利沙的传统位置是沙仑平原上的伯萨里萨(Bethsarisa ),在约帕西北偏西约十五哩外。其他解经家则采取比较接近吉甲的地点,如以法莲山地东部,伯特利西北约六哩的隐萨米亚(Ein Samiya )。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42~44这个应该也是在饥荒情况下的神迹,所以才会需要让上百人吃饱。 太 14:13-21可 6:30-44路 9:11-17约 6:1-13 记载耶稣也曾经行类似的神迹,用五饼二鱼喂饱五千男人。――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以利沙喂饱一百人:摩西律法规定,以色列人要将部分初熟的收成分别出来归给神,并给祭司作食物。大概由于北国没有正统属利未支派的祭司,所以这人将初熟的收成带来给以利沙。以利沙却将食物分给众人吃。

――《串珠圣经注释》

本文记录了用20个大麦饼和口袋里的新穗子喂饱100人的神迹。这与耶稣的五饼二鱼及妇人用一瓶油装满所有空器皿的神迹相似(1-7节 )。三件事的共同点是都有剩余。这意味着神的恩惠充满盈溢。耶稣来到这世界的目的也是为了使生命充满神的恩惠。然而今天有很多信徒还没能领受神的丰盈的恩惠。圣经将其归为两个原因:①因为不求:神已应许只要我们祈求,就给我们。神的应许是不改变的。因为神决不能说谎,必然成就所应许的。神的应许如此真实,人却不求,这是没有信心的表现。②因为出于私欲而妄求:这里的“私欲”是指“世俗的情欲”,或“肉体的情欲”。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祈求的,神不会应允。耶稣也说“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喂饱多人】

此事件与上述事件未必是相联的,但同样的显示耶和华神关顾祂的子民。初熟的产物通常是拿来给祭司献给神的,以利沙接受这些礼物并将之与众人分享,可能表示众人视他为耶和华的代表。整件事情被形容为是预言的应验。这是一个神迹,可以与后来耶稣喂饱五千人一事媲美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仆人说:『这一点岂可摆给一百人吃呢?』以利沙说:『你只管给众人吃吧!因为耶和华如此说,众人必吃了,还剩下。』」

●「仆人」:原文型态也是单数,可能就是指「基哈西」。――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他的仆人(新译 ),这个罕见的希伯来字(m#s%a{r#t[o^ )曾用于约书亚身上,「帮手」 ),在此可能是指基哈西,他可能怀疑这一点食物不够分,一如耶稣门徒的怀疑一样,可能因为这是一个人用一个小口袋装来的缘故。一百这个数字可能是代表性地指一大堆人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仆人就摆在众人面前,他们吃了,果然还剩下,正如耶和华所说的。」

【思想问题(第四章 )】

1读到寡妇对耶和华的信心,你得到什么激励?试分述神施行这个神迹的过程(见3-7 )。这对你有何启迪?

2为何书念妇人这么热诚地款待以利沙?你愿意接待神的仆人吗?

3这位书念妇人在属灵方面,在待家人方面,可否作为已婚妇女的榜样?为什么?

4你对这妇人的信心有什么评价(13- 16- 21-24- 28- 30 )。

5以利沙凭什么力量救活那孩子,为何基哈西未能成功?这表明什么?

6本章记载的五个神迹有何异同?有什么属灵的功课给我们学习?

7从本章记载先知以利沙的事迹,找出先知应具备的条件、先知的任务是什么。

──《串珠圣经注释》

例证

在这个冷漠的社会里,我是怎样对待身边生活有困难的人的?】

旧约圣经记载容许穷人、欠债者出卖自己或儿女为奴,以偿还债务。神吩咐富人债主,不要在人极端穷困的时候占他们的便宜。这个妇人的债主,没有按照神律法的精神而行;以利沙的慈爱行为,显明了神要我们不但遵守律法,更要超乎律法去怜悯人。

――《灵修版圣经注释》

(1 )预备空器皿︰妇人是因丈夫贫穷,甚至欠债。但她有一瓶油,这瓶油是基本的油。就是这瓶油,能使她还债,并供给她生活的需要。她所缺乏的,不过是空器皿。所以,以利沙叫她预备空器皿,并且要多预备。我们因亚当是贫穷的。但感谢神,我们已经有圣灵。我们不过缺少空位置,给圣灵充满。我们不是得不着充满,乃是没有空位置,给圣灵作工。圣灵只充满虚空的。属灵的进步,是一直空,一直满。不是一次空,永远满。一次过一次,我们都需要更多的空,也都需要更多的满。

(2 )关上门︰在隐密处,秘密的和圣灵办交涉。把肉体关在外面,把圣灵关在里面。碰到难处,就当在隐密处和圣灵对付。如何对付圣灵,就是如何解决我们的生活。

(3 )没有空器皿,油就停止︰油停止,是因空器皿没有了。充满停止,是因为没有虚空了。以扫是头一个自满的人,至终是第一个虚无的人。我们当一直的倒空,好叫我们一直的满。我们负责空,圣灵负则满。

【倒空带进充满(v.1~7 )】王下第四章是说到倒空带进充满的故事。得着圣灵的充满乃在于一件事,就是让主把我们带到无有的地步,使我们成为一个倒空的器皿,然后圣灵才充满在这器皿里面。

圣经上所说的倒空,还不止于罪恶和世界的倒空,更是要把自己──就是我们的天然生命倒空。若不是主借着十字架在我们身上作过深而厉害的工作,我们就永远没有办法达到自己被倒空的境地。腓二章说主的降卑,原文是说「祂倒空了自己。」主在地上不凭自己说话、行动、审判,这就是祂把自己放在死地里面。

这妇人是先知门徒的妻,她也是一位事奉主的人。原来丈夫是她的倚靠,儿子是她的盼望。但圣灵要作一件事,要把我们身上的倚靠都打掉,把我们带到尽头,没有办法,没有倚靠,连所有的盼望都没有了,使我们转向主自己。

主兴起环境,把我们带到绝地,破碎、倒空我们,直到甚么都没有了,只剩下一瓶油。小瓶是表号,就是指着那一个门徒的妻子说的。但是,神那无限的丰满就装在这一个小小的瓶子里。以利沙说你去向邻舍借空器皿来,不要少借。限制不在于油,乃在于器皿;只要有空的器皿,油就涌流不停,一直等到再没有空的器皿,油才止住了。

倒空的结果就流露出神无限的丰满来,不仅应付她事奉的需要,也应付她生活上的需要。我们的主是更伟大的以利沙,祂要带领我们进入祂的丰满,为此祂在我们身上作一个工作──把我们倒空。

── 史伯诚《双倍的圣灵》

被圣灵倒空才能真实依靠主】

我们天然的只要自己有办法,只要对自己还有点盼望,是多么不容易到主的面前来,虽然口中说依靠主,心中也感觉要依靠主,但是只有主知道我们真正的光景如何。圣灵来要作一件事,要把我们身上所有的依靠都打掉,有一天主把我们带到了尽头,办法没有了,依靠没有了,所有的盼望也都没有了,要逼着我们对主说:主啊,这个局面不是我们所能应付的,这些难处我们毫无办法解决,这些需要我们也没有能力供应;我们只好停下来,只好藏起来,只好把自己关在里面,回到主面前去祷告主,若是这样我们还是一个蒙恩的人。但是何等可惜,许多时候主把我们管治到这个地步,我们天然的人还不肯服输,还要想办法,不甘罢休。就像这位先知门徒的妻,只要自己还能应付的了,就不肯找以利沙。

有一次一位弟兄对我说:「人要先尽人的责任,想人的办法,然后才求神来帮助。」但是他不知道,只要人有办法,主就不会进来。有一年我遭遇到一件艰难的事,我就拼命祷告,每天用很长的时间去祷告,祷告到第三天,主给我一句话说:「你是靠祷告,不是依靠主。」是的,连自己的祷告都会成为我们的一个方法。当以利沙问妇人说:『你家里有什么?』她回答:『除了一瓶油之外,没有什么了。』亲爱的弟兄姊妹,这是圣灵要在我们身上所做的最伟大的工作——祂要把我们倒空。当圣灵作这工作时,我们并不觉得这是圣灵的工作,我们都喜欢圣灵的充满,好叫我们的心欢喜,灵快乐,并且得着能力来为主作见证,这些心愿都是好的。但有一天圣灵来作工,不像我们所想象的,没有照着我们所求的,把大的喜乐带给我们,祂乃是兴起环境来,把我们带到绝地,带到尽头,破碎我们,倒空我们,直到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一瓶油,这是我们天然的人不喜欢的,也是我们不愿意接受的。

——史伯诚《双倍的圣灵》

】「以利沙问她说:“我可以为你作什么呢?你告诉我,你家里有什么?”她说:“婢女家中除了一瓶油之外,没有什么。”」

『一瓶油』油在圣经里代表圣灵。圣灵在一个人身上作工,必定是因为这个人已经有圣灵住在他里面了。

】「以利沙说:“你去,向你众邻舍借空器皿,不要少借。」

『借空器皿,不要少借』。借空器皿,就是要有空的地位来为着圣灵。并且不要少借,意思是越多越好,不只要有一个空,应该有许多的空。圣灵的工作不是一次空了就永远满的,乃是要一直空一直满的。所以,千万不要盼望一次空了,以后就不再空了。十字架在我们身上所作的是越过越多的,所挖的是越过越深的。

── 史伯诚《双倍的圣灵》


】「关上门,你和你儿子在里面。」


他们必须关上门,与世隔别,专一亲近神;因为他们不是靠自然的定律,不是靠世人的方法,不是靠教会的帮助,不是靠先知的神迹;他们必须从可借助的人们,从可靠的环境,从可信的理由中出来,专一到密室中去亲近神。
这里就是神课程中的一段,每一个信徒在隔离的密室中操练祷告和信心是非常有效果的。
许多时侯,许多地方,神特地在我们四周围一层神秘的墙来环绕我们,不让我们和人的计谋和办法接触;在那里神要我们依靠一个新而出乎常情的办法;绝非旧环境所能适合,在没有进入这个环境之先,亦非事先可以料想;换一句话说,就是在那里神替我们裁一件新式的服装,叫我们穿了像他自己。
多数的信徒都过着刻板文章一般的生活,他们知道甚么事情在甚么时侯发生,该用甚么方法对付;但是神抱有特别盼望的信徒,常被神圈在一个隔离的处境中,和一切常情向例断绝,使他们知道只有神在维护他们,他们的希望也惟有仰望于神。
让我们像这个寡妇一样︰外面与世隔离,里面与神亲近;这样,我们就会看见神的神迹了。——译自《灵食》(SoulFood )
在最痛的试炼中,神常给你他的最甜。—— 考门夫人《荒漠甘泉》选

】「回到家里,关上门,你和你儿子在里面,将油倒在所有的器皿里,倒满了的放在一边。”」

『回到家里,关上门,你和你儿子在里面。』这就是,要你自己直接和圣灵去办交涉,所有的事都是你和主中间的事。难处和得胜,都是你个人的事。

】「器皿都满了,她对儿子说,再给我拿器皿来,儿子说,再没有器皿了。油就止住了。」

神的大能是甘受我们的容量所限制的。神之灵的膏油是按着人为祂所预备的量度而涌流的。神的祝福,是根据人类通道的限量而赐下的。先知以利沙在另一处曾如此说:「要在这谷中满处挖沟,因为耶和华如此说,你们虽不见风,不见雨,这谷必满了水在耶和华眼中,这还算为小事,祂也必将摩押人交在你们手中。」人没有力量去多得神定规所赐的那一份,但人却可以自己定规去少取他可能获得的祝福。「然而你们不肯到我这里来得生命。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儿子说,再没有器皿了,油就止住了。』油的所以止住,是因为再没有器皿了;不是油先止住,乃是空器皿先没有了。神就是在等着我们空。你如果有一个无限的空,圣灵就要给你一个无限的充满。充满完全是圣灵负责的,空却是我们也要负责的。我们如果不能把自己倒空了,神就不能充满我们。圣灵所等候的就是空的地位。若是更多空的地位为着祂,祂就要充满得更多。

「油就止住了。」】

那么可惜的口吻!油本来没有理由止住的,油没有比以前减少,而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油止住,只是因为器皿没有了,那位寡妇与她儿子没有多借器皿,以致限制了油的供应。

神的应许没有完全实现——神的应许一直由我们支取,从来不会缺少。我们带着一个个空的器皿,却逐一充满了。但是近来你没有多要,不再将需要向神求,所以缺少供应。

你的生活没有充分发挥——你没有取足够的器皿,你以为神已经尽量使用你了,你没有期望神能继续使用,像以前一样,你信神的供应,为什么不多要呢?

教会复兴没有长久发展——我们要有神的仆人继续引导我们,以为这样才可经常有神的福分。但是我们不能持久,聚会不再继续,事工任其自由发展,结果福分就在中途止住了,让我们再为未信者求,又将空器皿带到神面前,求神装满,而且尽量扩充容量。神有说不尽的恩赐。

──迈尔《珍贵的片刻》

在油源源不断地倒出和停止的背后,我看到了甚么?】

穷寡妇和儿子向邻居借来空器皿,将自己瓶中的油倒入每个空器皿之中。那油可能是橄榄油,可炒菜、点灯、或者作燃料之用。所倒的油在空器皿都装满以后就止住了;他们借来的空瓶有多少,就表明他们的信心有多大。神丰富的供应,是照他们信心的大小和顺服的程度而降下的;不要因为缺少信心与顺服,就怀疑神的赐福。祂能做的大事远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

――《灵修版圣经注释》
卖油还债】

「你去卖油还债,所剩的你和儿子可以靠着度日。」

有一个先知徒,大约是因为遵行神的旨意,不像别人“为雇价施训诲,为银钱行占卜”,所以他在世的时候没有居积发财,死后,也没有保险赔偿,没有退休金可以养妻恤孤。他给寡妇孤儿留下的遗产,只是一大笔债。债主偏没有爱心,不体恤穷苦,要强取两个孤儿去作奴仆。
先知门徒的妻负债,却是个负责的人。既然无处可避债,她就要承担还债的责任,只是没有还债的能力。在那个时候,依照律法,“欠债的是债主的仆人”,没有话好说;更因为他贫穷,看来不能够希望有谁“为欠债的作保”,。拖延不是办法,也不可能。但是,作母亲的因为爱她的两个儿子,哪个她都不舍得去给人为奴。
给人作奴仆有甚么不好呢?不仅是因为没有薪资,不仅工作劳苦,更是因为没有自由意志,一切要听主人的,不可以违背,并且没有恢复自由的希望。
母亲爱儿子,不愿任儿子给人从身边撕去。她必须设法解决问题。看来没有办法;但有爱就有办法。她想到了以利沙!
神的仆人是有爱心的人。如果身边有钱,他必然肯作这慈惠的事。显然他作不到。先知以利沙问她说:“我可以为你作甚么呢?你告诉我,你家里有甚么?”要先从自己身上设法。寡妇悲怆的说:“婢女家中,除了一瓶油之外,没有甚么。”
神作事常是藉你手中所有的。祂用摩西手中的牧杖,作为行神迹的令牌,引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现在,神的仆人告诉那寡妇,尽量多借空器皿来,把油倒满所有的容器。妇人照着行了,就可以卖油还债,而且有余。
世人犯罪,是罪的奴仆,不能随从自己的心愿,过圣洁公义的生活。属神的儿女,在重生得救之后,有圣灵住在心里,是有了油;现在需要作的,是扩大容量,让圣灵充满我们,就可以不“欠肉体的债,去顺从肉体活着”,而能遵行神的旨意,作祂要我们作的事,过成圣的生活。
使徒保罗又说:“无论是希利尼人,化外人,聪明人,愚拙人,我都欠他们的债;所以情愿尽我的力量,将福音也传给你们”。我们得了主的恩典,同时也欠未信的人的债;先要有圣灵充满,能遵主的大使命,还福音的“债”

── 于中旻《列王纪下笺记》

简单朴素】

「一日以利沙走到书念,在那里有一个大户的妇人,强留他吃饭。此后,以利沙每从那里经过,就进去吃饭。妇人对丈夫说:“我看出那常从我们这里经过的,是圣洁的神人。我们可以为他在墙上盖一间小楼,在其中安放床榻、桌子、椅子、灯台,他来到我们这里,就可以住在其间。”」

我们从以上的经文看出,这是接待神仆人的范例。而被接待者必须是从生活、

举止上被证实是圣洁的神人。

接待的方法:

一、盖一间小楼:一个事奉神的人在居住上是不需要宽阔、豪华住处的,只要一间小楼就够了。因为他不是要用作与人交往的厅堂,乃是要有一处与神亲近的地方。

二、屋内的设置:

1、床塌──为休息用;

2、桌子──为阅读写作用,考查主话用;

3、椅子──用以坐下来考查写作,使心情安定;

4、灯台──夜晚为照明用。

有这四样就够了。

这也是一个圣洁之神人在平时生活中所需的用品;也是接待神的仆人应有的安排,万不可在物质上讲究过分舒适阔绰,否则就对神仆无益。一个真正事奉神的人,在生活上也只能有最起码、最简单的支取(但不是要求 ),否则就很难保持圣洁了。

主耶稣曾教导我们说:“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生命不胜于饮食吗?身体不胜于衣裳吗。

—— 李慕圣《晨光》

书念妇人,当以利沙愿为她向王代求荣时,她回答说:「我在本乡安居无事。」她的意思是别无企图。死了独生子,仍能不动声色,对人、处事,显出镇静沉着的态度。她回答别人说:「平安无事」(23节 ),她知道别人不能帮助她的问题,她准备将一切都告诉神人。如果她没有大的信心,她不会说「平安无事」的话了。

─— 桑安柱《这时候》

;12~37复活与达到成长的生命】

书念的妇人代表属灵的智慧。她是一个有属灵智慧的人,所以她能认识以利沙是个神人。属灵智慧的开端就是在于对主耶稣基督有确定出于启示的认识。这个妇人不仅认识以利沙,并且宝贵以利沙,所以她强留以利沙吃饭;强留是指抓住不肯放手,吃饭是指交通。后来她甚至为以利沙盖一间小楼,叫他在家里住下来。这是说到从属灵的交通,进步到与主同住。后来她就得着了一个儿子,这是预表基督在我们里面长大成人。

在这个妇人的经历中,我们看见她从属灵恩赐的境界转到属灵生命的境界。她家是一个大户人家,家道丰富,甚么都不缺,就是缺少一个儿子。好像哥林多教会,凡事富足,口才知识都全备,在恩赐上没有一样是不及人的,但他们属灵的生命并没有长进,保罗说他们在基督里面是婴孩。所有属灵的恩赐,若不是帮助我们来得到属灵的生命,就没有甚么益处。

这个妇人先得着启示,认识以利沙是个神人;我们的心眼先被开启,认识主耶稣是神的儿子。她宝贵以利沙,就强留他吃饭;我们宝贵主耶稣,就像马利亚一样,选择坐在祂的脚前,与祂交通。她为以利沙盖一间小楼,让他住下来;我们与主的交通断断续续是不行的,必须与主同住,并且与祂联合,这样,生命才能生长,才会有儿子产生出来。

神允许死亡临到她的儿子身上,乃是要她经历复活的生命。儿子死了,她还说「平安无事」,因为她的眼睛不在这个死孩子身上,她的眼睛只注视那位在迦密山上以利沙所预表的复活荣耀的主耶稣。后来以利沙要让他的仆人基哈西拿着杖代替他前去,但她无论如何都要以利沙亲自前去。基哈西的杖,代表神仆人们的许多办法。今天在基督徒中间,有许多属灵的办法。但是,属灵的道理不能叫人复活,连属灵的经历也不能叫人复活。复活的经历,生命的成长,绝没有一步登天的办法的。

以利沙两次伏在孩子身上,眼对眼、口对口、手对手,意思是基督的眼光代替了你的眼光,基督的口代替了你的口,基督的手代替了你的手。这叫作死里复活。主自己代替我们活着是复活经历的奥秘。这孩子连打了七个喷嚏,表示所有的死亡都过去了。从此,我们不再凭自己的眼光看事情,不再凭自己的口说话,不再凭自己的手作事。

── 史伯诚《双倍的圣灵》

「妇人对丈夫说,我看出那常从我们这里经过的,是圣洁的神人。」

以利沙所留给书念大户妇人的印象,是何等的超绝!然而直到那段时候,他并没有在她的家里行过什么神迹,圣经也没有记载他带给那妇人什么神的话。他只是途经她的家门,看一看他们,也进去吃一顿饭。她不会很熟识他的,然而她却对她的丈夫说,我看出他是一个圣洁的神人。很明显的,那妇人所获的印象,并非由于以利沙的所说或所做,乃是由于他的所是。当以利沙来到,她就从他身上感到神的同在。别人从我们身上所感到的是什么呢?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将一些印象留给别人,他们是感觉我们聪明呢、有恩赐呢、或者是别的什么呢?以利沙的探访,产生了一个显著的结果:他在书念妇人的家中,给人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那就是神自己。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记得那个书念的大户妇人,对她丈夫说,『我看出那常从我们这里经过的,是圣洁的神人。』以利沙有甚么给这妇人看见呢?他没有行神迹,每一次他来,不过给她觉得神。有的人有热心、才干,为人顶好,真是谦卑温柔,但是,不一定从他身上看得见神。真正爱主、认识主的人,乃是使我们一见到他,就引起我们觉得神的人。

── 史伯诚《双倍的圣灵》

书念妇人能服事以利沙,在于她敏锐的心;今天我对神职人员的需要,是否也……】

书念妇人看出以利沙是一位神人,所以给他预备房子,随时款待。她这样做纯粹出于爱心,和看见先知有所需要,一点也不是出于自私。她的善良很快就得到报答,远超过她梦寐以求的。你对路人或过客,尤其是传扬教导神之道的人,有如此敏锐的感应吗?你能给他们提供甚么帮助?应当寻找方法向他们多施援手。

――《灵修版圣经注释》


「你丈夫平安么?孩子平安么?」
我所爱的妻子和我同居了六十二年零五个月,在我九十二岁这一年,竟然离开我去了。虽然在我这样衰老的日子,觉得非常孤单,但是当我在房中度来度去的时候,我看见我的主是一直与我同在的;我就对他说︰“主耶稣啊,我虽然孤单,仍不孤单——你与我同在,你是我的朋友。现在,主啊,求你安慰我,坚固我;你看你可怜的仆人需要什么,你就给他什么”。
多少时候,我们的心得不着满足,是因为我们没有在经历上,习惯上,认识主耶稣基督是我们的朋友︰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中,他总是我们的朋友。——莫勒
以驯服之心,接受痛苦,决不会受伤的。
冰冻折裂了许多树枝,同样地,我看到许多人被痛苦所屈服,所摧残。但我时时遇见在痛苦中歌唱的人,我就为他和自己而感谢神。最美的声乐,莫过于深夜高歌。一位妇人,当她独生儿子去世时,她脸上带着天使般的表情,喜不自胜地仰望着说︰“亲爱的,我给你欢欣”。这句简单的话,一直萦绕在我的生命中,年复一年地激励我,安慰我。—— 考门夫人《荒漠甘泉》皮邱

我有以利沙这种爱心吗?在我传福音时……】以利沙的祷告以及他使孩子复生的方法,显示神亲自眷顾受创伤的。我们将神的信息传给别人,也必须真心真意地关怀他们,只有这样行,才能真正地传扬我们在天上的父神。

──《灵修版圣经注释》

,31谨慎外面的事】

「妇人上了山,到神人那里,就抱住神人的脚。基哈西前来要推开她,神人说:“由她吧!因为她心里愁苦,耶和华向我隐瞒,没有指示我。”」

基哈西先去,把杖放在孩子脸上,却没有声音,也没有动静。基哈西就迎着以利沙回来,告诉他说:“孩子还没的活过来。”

基哈西是个只凭外貌事奉神的人,他只会模仿先知的外表,却没有先知实在的灵感,所以做出许多既胡涂又愚味的事来,不但不能荣耀神,也无益于人,至终又害自己。

他第一次的出现是在书念妇人家里,当以利沙感觉受妇人接待之情时,他就建议为妇人求子;妇人虽得了儿子,但却未及她对神的感恩,结果又引出丧子之痛苦。当妇人虽带着忧伤悲痛之心情来到先知面前时,他竟敢冒昧的要推开她;他如此没有怜悯,充分证明他的事奉只在外表形式上,却没有内在实意,只顾维护师父的尊严,却不知道体恤人的痛苦,徒有道德的外貌,却缺少救恩的实际。这有何用,因此就显出了下列的可怜本相。

拿了先知的杖,却行不出先知要行的神迹来,因为他没有先知的灵感,更缺少先知的爱怜;可是他并不认识自己的可怜,却硬要再向前跑去,想要显一下先知的威风,结果大蒙羞愧。孩子仍没有声音,也没有动静。

这样沉痛的失败,并没有使他获得任何教训。在亚兰元帅乃缦的事上,使我们看见他假冒的大暴露,竟敢公然欺骗先知,贪图财利,至终得了最严厉的结局,何等可悲!

神岂是可轻慢的呢?“不要自欺,神是轻慢不得的;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顺着情欲撒种的,必从情欲收败坏;顺着圣灵撒种的,必从圣灵收永生。

—— 李慕圣《晨光》

「仆人说,这一点岂可摆给一百人吃呢?」

在神的工作上,信心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没有信心,就没有真正的属灵工作。但在我们的信心需要操练和加强,而神是用物质上的需要,作为一种训练方法,使我们能达到那目的。在许多不可触摸的事物上扬言向神有信心是不大困难的。我们甚至可以在这事上自欺,因为客观方面没有具体的实例,来证明我们那种缺乏信心的真情。但要是有了经济上,饮食上,现款上等需要,这些非常实际的事物,就立即试验出我们信心的实在。如果我们在工作上不能信靠神供给我们地上的需要,那我们谈到属灵的需要又有什么用处呢?我们向别人宣告神是活的神,让我们就在物质的实际范围里,证明神是活的。如果我们先学会了在物质的需要上信靠神,那么当属灵需要来临的时候,我们便知道应该如何坚定不移的信靠祂了。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王下四章】

本章记一寡妇求助以利沙。先知说:「我可以为你作甚么呢?你告诉我,你家里有甚么?」她说:「婢女家中除了一瓶油之外,没有甚么!」许多人求助于人,却不知道他们家中的一瓶油就是至宝。

─ 桑安柱《这时候》

【王下四章 以利沙所施的神迹让我们看到神的慈爱与怜悯──】

本章记载了神借着以利沙所行的四个神迹:供应穷苦的寡妇所需之金钱(4:1-7);使孩子从死里复生(4:32-37);解食物之毒(4:38-41);以极少食物使一百人吃饱(4:42-44)。这些神迹显明神对忠心之人的慈爱与眷顾。

读旧约的时候,人多注意神对悖逆的人所施的严厉审判,而忽略了神对爱祂、事奉祂之人的慈爱关怀。看到神亲自供应忠于祂的人,我们就能不偏不倚地看待祂向不肯悔改的人所施的严厉审判。

――《灵修版圣经注释》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