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21 | 22 | 23 | 24 | 25 |
列王纪下十八至二十章批注
撒玛利亚被攻陷之前几年,犹大希西家继承王位,且眼见耶路撒冷发生的事件虽不大相同,实际情况几乎一样。有关他的简介在有所交代,下一段经文,我们将谈及他的改革。插入的长故事,谈及耶路撒冷脱离亚述人的掌握,而在整个事件中,先知以赛亚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件事也记载在以赛亚书三十六至三十九章。两处记载大体上是一致的,但在列王纪下译本中有重要的一段以赛亚书没有提及;而希西家在病愈后作的感恩诗列王纪下也没有提及。列王纪下谈及希西家的疾病及以赛亚奉谕慰藉的事大体上要比以赛亚书的记载稍为详尽,至于资料的安排也有所不同,值得留意。
苏仪教授(Prof Sawyer )在每日研经丛书以赛亚书注释中已有极精辟及详尽的诠释,其中也包括了上面所提及的不同点,在同一论调上再谈就成为多余了,尤其因为笔者完全同意他的结论,认为这叙述所着重的是在宗教上的重要性而不在故事的发生。老实说,将以赛亚书的出版安排在列王纪前面也许会更有帮助,因为以赛亚书中有好些段落(最显著的是二十八至三十三章 )特别谈及希西家统治期间亚述人攻打耶路撒冷及圣城奇迹般获救的事件,研究这事件对于了解列王纪下十八至二十章的背景极为重要(参阅苏仪教授的以赛亚书注释对的诠释──祸哉、那些下埃及求助的! )。一般人认为,此故事是在编纂先知书的冗长历史过程中的某一阶段,从列王纪抽出编进以赛亚书,但是,即使此说属实,它也应该是经由以赛亚派思想范围进入列王纪的。总之,它的内容及趣味在本质上较为属于以赛亚书。由于每日研经丛书的时间表难以捉摸,它在最合适的经卷中获得最详尽的处理。
希西家统治期的每一个故事,与列王纪下十八至二十章(以赛亚书三十六至三十九章 )的强调点十分不同,是记载在历代志下二十九至三十二章。苏仪教授对此点也加以讨论,读者或会喜欢参考历代志注释的作者对此的意见。为了本卷读者的方便,本卷的附录也将苏仪教授有关以赛亚书三十六至三十九的诠释列出。而这里录下附录所未曾列入而资料较以赛亚书经文更详尽的列王纪部分数据,已经是足够了。
希西家王朝的开始
希西家向亚述王西拿基立进贡
希西家得病与痊愈、与及二十一至二十二节比较 )
希西家王朝的结束 )
附录:苏仪教授的以赛亚书三十六至三十九章
,注释
以下注释经苏仪教授(Prof. Sawyer )同意摘用自本丛书之以赛亚注释。阅读此注释时应参阅王下十八至二十章。
三十六至三十九章大部分由散文体所组成,叙述西拿基立入侵犹大、希西家的疾病和来自巴比伦使者的故事。这段记载几乎逐字逐句地在再次出现,但在以赛亚译本中有两处重要的差异,说明我们的作者比列王纪的作者更不关心实际所发生的事情。第一,在之后遗漏了三节富有启发的经文。列王纪下谈及希西家王怎样向亚述人投降:
14 犹大王希西家差人往拉吉去见亚述王,说:‘我有罪了,求你离开我;凡你罚我的,我必承担。’于是亚述王罚犹大王希西家银子三百他连得,金子三十他连得。
15 希西家就把耶和华殿里和王宫府库里所有的银子都给了他。
16 那时,犹大王希西家将耶和华殿门上的金子和他自己包在柱上的金子都刮下来,给了亚述王。
以赛亚书谈的只是胜利的故事。第二点差异是第三十八章的华丽感恩诗并未在列王纪里出现。
这篇记载的重要特点是它包括了三篇祈祷文,其中有上面所说的长诗,,,以及四个预言,,,,令我们无可避免地要视这部分是神学论述而不是历史记事。事实上还有另一个叙述(代下二十九至三十二章 ),其中希西家的故事,阐释颇为不同。不仅是他的屈辱投降像以赛亚书的记载一样完全不提,还有他的失败心情也都不提,只是随笔一提以赛亚的关键角色。以赛亚书三十八至三十九章令人兴奋的故事则简略的顺便一提,而简短提及的希西家所作影响深远的宗教改革,历代志则以冗长的三章加以叙述(代下二十九至三十一章 )。历代志作者甚至没有道明他登基第一年的日期。我们所关注的是当我们研究事件的三个不同说法时,必须留意作者的用意而不只是真正发生的事,拿它作为永恒的神学而不是古代的历史看待。关于这一点在先知以赛亚书确是如此,‘希西家王十四年’必须能与,所给的日期按次序联系起来。
三十六至三十九这四章的日期是在同一年。在希西家病危的‘那时候’,获得增加寿命十五年,令他的统治期长达二十九年。也是在‘那时候’,提示巴比伦派使者来耶路撒冷,这令我们想起以赛亚所说关于巴比伦人的预言。根据亚述的官方记录(当时写在泥版上保留下来 ),西拿基立入侵的真正日期是公元前七○一年,正是希西家在位的第二十四年,而不是第十四年(1节 )。或者是旧约圣经保留亚述人在公元前七一三至七一一年间的另一次入侵(即是第十四年 ),正如第二十章所说的。在历史层面上看,显然有多少混淆不清,但这不是本注释书必须解决的事,我们倒应该在它的宗教信息上集中思想。
根据,希西家对亚述揭竿作英雄式的背叛与进击并非事出无因。我们对西拿基立的统治并不感到陌生,这可从当代的亚述记录,例如尼尼微壁上浮雕的可怕拉吉囚犯雕像(现存于英国博物馆 ),以及圣经和次经上的传说而知。
亚述人下来像狼进羊栏;
他的军队闪烁着金色与紫色光辉。(拜伦着‘西拿基立的灭亡’ )
对于他进军攻打耶路撒冷居民的后果,已有清楚的描述。
废去任何有关的和平条约,令亚述人‘拉伯沙基’率领大军突然出现城外的行动更显得有效。‘站在上池的水沟旁,在漂布地的大路上’的真正参考,令人想起较早的危机,当时‘王的心和百姓的心就都跳动,好像林中的树被风吹动一样’。
所提及的三个希伯来官职名称与亚述人‘拉伯沙基’相称。他们的名字次序依照职位的重要性安排第三位‘史官’若译为‘传令官’,则更为可取。场面的安排是让神的子民与神的敌人正面交锋。
(即)
亚述与耶路撒冷之间的舌战是技巧地由引喻和情感的神学语言所组成。负责作大部分发言的拉伯沙基引用不同的以赛亚式声明和要求。以利亚敬、舍伯那和约亚所能做的是要求他用犹大人所不懂的言语发言(11节 ),且静静地撕裂衣服(21-22节 )。
拉伯沙基在他的第一篇讲辞中介绍亚述王的谈话,拿这谈话当做是出自神:‘亚述大王如此说……’(4节 )。谈话中的‘倚靠’(5节 )和‘仗赖’(4节 )是引用早期的以赛亚传统,,,亚述人加以模仿嘲弄。对埃及的依附由以赛亚亲自加以斥责,,令亚述人的谈话更显得强劲有力。‘压伤的苇杖’暗喻(6节 ),由他用来指埃及特别合适,以西结在他对埃及不利的预言中也用这暗喻。
希西家废去‘邱坛与祭坛’的传统说法(7节 )没有记载在以赛亚书当中其他地方,但在,以下的记载却为人所熟知。对读者来说,亚述人的论辩因此被讽剌性地中和了,因为他们明白希西家施行改革是因为他倚靠神。说亚述人讥笑犹大的骑兵不足,而第九节又说倚靠埃及徒劳无功。既然我们知道,根据以赛亚的教训,救恩不是靠兵力也不是倚靠埃及人的战马与战车而是倚靠神,这又是明显的双重讽刺。
最后,对作强烈地暗示,这两处的记载说亚述是听命于神。于是拉伯沙基的最后论点是他甚至有犹大的神在他旁边;但是读者知道不是这么一回事。
下一个具戏剧性的讽刺事件也极为高明。亚兰语是国际性的外交用语,也会是在这样的场合中常用的交谈媒介。但它也可能对旁观者造成隐瞒部分事实的后果。当亚述人坚持用犹大语,人人听得懂的希伯来话,而且是‘大声喊着说’(13节 ),让每个人听到的时候,我们会乐于想象他以后在耶路撒冷居民之前遭受侮辱的情况。这种情景消除了第十二节他对城被围困后所作的可怕暗示。
拉伯沙基的第二篇讲辞(13节及以后 )令人回想三十年前的类似场面,当时以赛亚的任务是劝服另一位王在面临危急存亡之际必须信靠神(七章 )。但这一次的威胁不是犹大北面边界的两个小国──以法莲和亚兰──而是一位大王,即亚述王本身,‘他所有的威势必漫过一切的水道’。拉伯沙基再次传述亚述王的话就像这话是出自神。他的论点简单而且有说服力,合乎人性。希西家太弱,无法与强有力的亚述对抗(14节 )。耶和华只不过是地方神明之一,对亚述人绝不造成威胁(15、18节 )。亚兰的哈马和亚珥拔,还有撒玛利亚(他们的神曾是耶和华 ),都在数年间被他们攻取(19-20节 )。西法瓦音还有在相应的经文,提及别的名字,都不为人所认识,但列王纪下十七章提及一些有关他们敬拜之神的事(331节 )──
亚瓦人造匿哈和他珥他像;西法瓦音人用火焚烧儿女,献给西法瓦音的神亚得米勒和亚拿米勒。
在,作为外国人拉伯沙基所用的‘拯救’一辞,在所提的偶像和假神也用,这与希西家及以赛亚提及耶和华为他的百姓所做的事所用的权威性‘拯救’一辞成为对照。
这位亚述人在他的论辩中藉着叙述亚述人统治下的幸福生活去劝服耶路撒冷的居民投降(16节 ),十六节的‘和好’(peace )常译成‘祝福’(blessing )。,反映了语调由凌辱转变为甘言引诱。这是撒但的声音,他克尽所能的企图破坏神之民的信心。但是‘百姓静默不言’表示犹大三官员多么的痛苦不安──这也正是约伯三友的反应──同时也是及其他地方所说的抓牢他们对神的信心──
你们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
(即 )
王的反应有两方面。第一,他立刻承认自己的弱,且藉着举行一般性的忏悔与自卑仪式来完成这件事(1节 )。这是与现时记载于希西家向亚述王投降的故事最接近,在这里他承认自己的错误。但这一些都是忏悔仪式,正如约拿故事的生动描述(三至四章 ),是拯救的前奏。希西家进入圣殿,而不是‘站在上池的水沟旁,在漂布地的大路上’,或在军事总部开紧急的内阁会议,象征他不用常人用的方法,而是认定圣灵的能力,。
他的第二方面反应是转向先知以赛亚求助(2节 ),而故事的其他部分集中在这一点上。这位先知的名字是‘耶和华拯救’的意思,令他们想起‘拯救’就在目前,且指向本章的二十及三十五节,及四十至五十五章的好几段经文中,‘救主’及‘拯救’等字眼在以赛亚传统中是主要用语。
希西家给先知以赛亚的信息(3-4节 )以谚语开始。他说,情况就像生产婴孩的重要关头,婴儿已出现子宫口,但是妇人没有力量生产。要挽救婴儿的性命就需要技术高超的产科医生。翻译成‘生产’的字,实际上是指‘突破点’,这个字将两个紧急情况──分娩中的妇女与处境险恶的耶路撒冷,完全连系起来了。
第四节以‘或者……’为始,集合了三个主题,作为对拉伯沙基的回答,同时让耶路撒冷城保留希望。将‘永生神’拿来和假神哈马与亚珥拔作侮辱性的比较──‘永生神’是以色列的神,他听见亚述人的辱;耶路撒冷是‘余民’,在许多情况中,例如和本章(4节及31-32节 )有关亚述危机一样,就体现了以色列的希望。这使人记起‘余民’的观念,就包含在以赛亚长子的名字施亚雅述(Shear-jashub )里,预言‘余民必归回’之意。
先知的回答具有‘救恩神谕’的形式。它以‘不要害怕’开始,接着又对现况(亚述人的亵渎行为 )表示意见,然后以先知性的预言做结束,说亚述王听见风声就突然归回本地,终于死在刀下。八至九节跟着立即揭示这些先知性预言──像‘麦克白’(Machdeth、莎剧之一 )的巫术一样──怎样随着故事的进展而应验。敌人继续入侵,拉吉沦陷。西拿基立拔营离开,进入另一城镇,应验了预言的第一部分。西拿基立的命运正如麦克白一样已注定了。有关古实王及后又成为埃及王的特哈加的‘风声’可能反映西拿基立同时在伊利提基击败埃及军队的事实。但是那跟随着以赛亚预言之后,快速现的风声,留给人最深刻的印象。
在有关西拿基立预言第二部分应验之前(37-38节 ),又有另一个故事谈及西拿基立的危机,包括了上述故事中的四个要素:来自拉伯沙基,含揶揄性且与以前用的字眼完全相同的信息(10-13节 );希西家的反应(14-20节 );以赛亚的预言(21-35节 );以及这预言的应验(36节 ),另一段记载在的以赛亚预言必须一同加以考虑:
亚述人必倒在刀下,并非人的刀;
有刀要将他吞灭,并非人的刀。
到底这附加在西拿基立撤退事件的第二个故事(记述亚述营中的可怕杀戮 )是根据另一个发生于公元前七○一年的传说,抑或强烈暗示其中含有神迹(36节 ),故此它属于神学性的想法,而不是准确史实记忆,这就要看学者们的有力论辩了。对本注释而言,辩说这个论题的意义并不大,按照一向的做法,我们最好把注意力集中在作者的目标与兴趣上。
拉伯沙基的信息再一次集中在神学论点上,将耶和华归纳为假神之一,没有能力保护受到亚述人侵略的其他民族。在早期的名单上加上好些其他名字,目的是在加强效果(12-13节 )。
希西家在圣殿里的祈祷(16-20节 )令人想起大卫(撒下七章 )及所罗门(王上八章 )的长篇祷文。第一,它引进一神论(Monotheism )的主题,这主题以后会充分予以发挥。
你,惟有你,是天下万国的神。
第二,万军耶和华是创造天下万国之神的信仰(16节 ),拿他与木石所造的神比较是荒谬的,这些假神连拉伯沙基也加以取笑(12节 ),以后有关巴比伦的记载中也常提及(例如四十四章 )。
第二十节提及最后的两个神学观点:(一 )拿亚述和木石之神作战所得空洞的胜利来与‘耶和华我们的神’的权力对比,藉着‘拯救’的意义重大一辞作为总结,这一点令我们想起本章的开始(见对第二节所提的评论 );(二 )以色列人的历史中神干预他的百姓的最终目的不是为百姓安全、平安或喜乐,而是为他自己的荣耀,这一点在以后尤其加以强调:
我为自己的缘故必行这事……我必不将我的荣耀归给假神。
(即 )
这段故事的大部分内容包括了以赛亚的冗长预言(21-35节 );接着是一篇简短附录记载最后的三件事,藉着这些事件他的预言得以应验,亚述人的威胁终于解除(36-38节 )。除了的附笔之外,不再提及亚述。预言的引用总是以一般的方式开始,‘耶和华……如此说。’除此之外,这里还以‘你既然求我攻击亚述王西拿基立’作为对祈祷的响应。
这预言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22-29节 )以责诗歌形式对亚述王说话,也可以拿来与同类似字眼责巴比伦王的第十四章及四十七章比较。它以一个伟大的形象为始;在神眼中,耶路撒冷像一个有傲气的勇敢少妇向她不悦的求婚者嗤笑摇头。对西拿基立来说,她或许显得容易制服;但神看出她的无畏精神与不可侵犯,因为要拥有圣城的标志,就是拥有‘以色列的圣者’本身的标志(23节 )。西拿基立对抗的目标不是血肉之躯而是唯一的真神。
第二十四至二十五节谈及亚述人的自大,相当于巴比伦王的自大;接着一连五句都以‘我’为开始。他宣称他已上到山顶极高之处,像巴别塔的建造者(创十一章 ),且砍下利巴嫩最高大的香柏树。接着他又轻蔑地宣称他已消灭埃及,这一点与畏惧之神伊利提基有关(见9节注解 )。只有耶和华能这样做,亚述一向以来只不过是他手上的工具,是他选用来刑罚世界列国的。国家的兴亡操在他手里,非人力所能及(26-28节 )。第二十七节所指失色华丽的明喻,预先挪用段更为人所知的经文,说‘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6节 )。每一件事都在神的计划与控制之下,第二十八节对诗一二一篇及其他经文作苦涩的模仿,在这些经文中,神对他子民的关怀改变成神的可怕形象,正如英国小说家奥威尔(Orwell's Nineteen Eighty-four )笔下的‘大哥’。约伯对的模仿是另一个深刻例子。
最后审判是用驯服凶猛的大海兽来形容(29节 ),像利维坦(Leviathan巨大海兽 ),‘他在骄傲的水族上作王’。这可在耶和华谈话中的高潮中见到──
刀剑不能伤害牠;
鎗矛、箭矢也不能击伤牠。
牠把铁当作干草,
把铜当作烂木头。
弓箭不能赶走牠;
牠看弹石如碎祂。
这就是亚述王,而他像大海兽一样,将被驯服且被拖回他的巢穴去。
预言的第二部分是对希西家说的(30-32节 ),格式与较早期对亚哈斯的一两篇谈话相同,。它以一个兆头为开始,正如所说的以马内利兆头,一个带时间性的事件。正如‘自生的’足够生长两年的时间,而一般的娭子是在第三个年头收割,因此‘犹大家所逃脱余剩的’(31节 )等到亚述人的威胁过去之后,就会有力气和活力再次往下扎根,向上结果。
由‘从耶路撒冷而出’开始的锡安预言(32节 )是有别于及而取自其他记载,的一个生动变格。‘万军之耶和华的热心,必成就这事’只在这里与出现。我们是在‘锡安主义’的热诚激动中进入以赛亚传统的主流。
奇怪的是预言的第三部分(33-35节 )并没有预示第三十六节所说亚述营中血腥屠杀的事件。我们已经留意到这遗漏及它带给历史学家的难题。可能这里所用的字眼是有意对公元前七○一年实际发生的事作出有利的诠释。西拿基立不动刀枪便撤退的真正原因是希西家投降了。这是的记载,但是据我们所知,在以赛亚的传统中没有提及这一点。目的是在表示神亲自参与行动的结果,特别要注意的是再次引用了‘拯救’的关键性神学字眼。
第三十六节更进一步的采取神学诠释路线及最极端字眼去描述神的胜利,做为最后消灭罪恶的方式。这里说的‘耶和华的使者’,正如样,是‘救主’的同义辞,即是神本身用他自己的方式去‘拯救’他的百姓。受到这故事的激发,后期的传说又巧妙地使用自然论用语去解释所发生的事情。其中一个传说是田间老鼠为灾侵犯亚述军营,咬断他们的弓弦和盾牌(两样东西在33节都提及 )。但是我们的经文更关心的是指出有了神的帮助,有信心的人,如以赛亚和耶路撒冷的居民,能够胜过罪恶。恶人的命运,像堆满尸首的战场,景况是悲惨的,三十至三十二节所指的是一个拯救所带来令人伤感的结局。
最后的三十七至三十八节经文,说以赛亚在的另一部分有关亚述王本身的预言,怎样应验。根据亚述人的记录,西拿基立是在入侵犹大后二十年被杀。他的继承人以撒哈顿在提及。亚拉腊是亚述北面的山区,包括了现在的东土耳其及亚米尼亚一部分。从文学及神学的角度看,紧集一处的古怪的亚述名字在这最后几节中消失了,耶路撒冷神迹般的战胜了罪恶势力,使故事圆满地结束了。
(与作比较 )
令人着迷的这一章包含着两种不同数据,有描述以赛亚与希西家言辞与行动的散文式故事(1-8 21-22节 ),也有希西家病愈后写的一篇美丽诗(9-20节 )。故事出现的地点是耶路撒冷,亚述人入侵的期间(1、6节 ),且对于神关怀耶路撒冷及他仆人大卫的主题加以进一步推敲,。
像前面的故事一样,也以危机作为开始,说‘耶和华之受膏者’,,就要死了,还有先知的开头反应带着判断之意。就像在士师的日子里,先知告诉受苦及呼求的以色列人他们应有此报,所以以赛亚现在告诉希西家他被定罪。希西家的祷告(2节 )不带明确的忏悔,相反地他的忠心与虔敬赢得神对他的保护。他转脸背向以赛亚与其他站在屳边的人──那就是‘转脸朝墙’的意思,一面祷告一面‘痛哭’。但他的祈祷是这样开始的──‘耶和华啊,求你记念我……’,这些字眼令我们忘记所指他受的惊惶,而想起所谈的改革,这一点以赛亚书没有记载,但是历代志下二十九至三十一章详尽地将故事加以推展。见:
希西家倚靠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在他前后的犹大列王中没有一个及他的。因为他专靠耶和华,总不离开,谨守耶和华所吩咐摩西的诫命。
以赛亚指出‘诚实’(4节 )是危机出现时所最需要的,。它是理想的耶路撒冷永不改变的特征:‘公义之城,忠信之邑’。‘完全的心’是指一心一意敬爱神,。
因此,先知现在一口气预言(5-6节 )希西家的康复及耶路撒冷获救,这是本段中的两个主要题目。希西家在他统治十四年的时候获加长寿数十五年,令他在耶路撒冷作王共二十九年。他的生命不是止于‘中年之日’,还有超过一半的统治日子仍摆在前面。
按记载,希西家王在这时候要求看兆头与二十二节所说的相同。释经家认为这里的二十二节应连同二十一节移向前,接在第六节之后。但问题仍是:为甚么第二十二节放在现在的位置?总而言之,我们应该记得这不是第一次国王不求兆头显示。无论情况如何,以赛亚所给的兆头是无与伦比且违背了自然律,就像神迹必有的情形一样。第八节的希伯来字很难解释。事实上没有‘日晷’这名词。这个译为‘度’的字,一般是指通向圣殿或圣坛或耶路撒冷的台阶或类似之物,译成‘日晷’的正是这个词。‘亚哈斯的日晷’是甚么,就不得而知了。它们听来有点像是宫殿的一些建筑特征,从希西家的睡房可以看到。无论他看到的日影是怎样的,都证明那是神的权力,是他掌管天体的运行。参阅及九节:
他使太阳升不起来,
使星星发不出光辉。
他在天空悬挂群星──
北斗、猎户星、昴星和南极的星群。
(摘自现代中文译本 )
同一位神为了约书亚而使日头‘停住’,也使它为以赛亚‘往后退’。希西家在这个时候立刻康复了(9节 )。
希西家的感恩歌是希伯来宗教诗歌中的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像其他的诗一样,除了谈及希西家的疾病之外,它并不对任何特别的情况作出提示,但并非不合宜。危机几乎是准确地在事业的高峰──即统治期的中点出现(10节 )。他以为他不会康复(10-13节 ),因为神藉着先知以赛亚将这事告诉他(1节 )。第二十节的‘拯救’是来自希西家故事较早部分的一个神学关键语。整卷书谈论的中心以神迹般的康复为主题。可能当我们读第十八节时,我们必然会想到十八万五千的亚述人尸体和巴比伦王在阴间的情形。作赞美诗(9节 )可能是用于圣殿中的感恩仪式之中(20节 )。
像约拿一样,希西家开始回忆他一旦知道自己必死时的感受是怎样的(10-11节 )。十二至十四节中含一两个意象和对神的一个请求。第十二节将死亡与住处被迁,或当织布机织完布后,机头被剪断而无法修补这两事作比较。第十三节分析怎样忍受那通宵达旦的痛苦哀号。十二与十三节的结尾都提到死亡会突然临到︳希西家。第十四节将鸟雀的鸣叫与哀鸣拿来与他的哀哭作比较,而且像上面几节一样,用对神的请求:‘为我作保’做结尾。用现代的惯用语说,是‘救我脱离险境’。
十五至十七节不易了解,但像是从对以往的回忆转向现在怀着的感恩心情。‘他应许我的,也给我成就了’(15节 )当然是指以赛亚的预言及七至八节日头后退的神迹。‘不能成眠’(现代中文译本 )是根据修正的经文写成,希伯来文是‘我因心里的苦楚,在一生的年日,必悄悄而行’。第十六节的‘乃在乎此’再一次指出上一节所说神干预的标记,而萦绕于怀为健康及生命的祈祷与十二及十三节结尾的悲伤抑制相配合。第十七节虽然简短,像是在处理人世的受苦问题。一方面是只要诗作者现在体会到新的‘平安’,超越以前所受的苦楚,就会得到好处。另一方面是罪与疾病之间一直是有连系的,像耶稣治愈瘫痪病人一样,神治愈诗作者也是先赦免他的罪。
感恩诗的结尾,像样,拿不懂得在圣殿中唱感恩诗乐趣的死人,来与懂得唱感恩诗的活人如希西家作比较(18-20节 )。
第二十一节将治疗的一些细节加在故事里,如希西家遭受与约伯同样疾病的磨折(不单是一个疮 );而以赛亚用以利沙及耶稣的方式为疾病配制治疗药方。
第二十二节无需要错误地摆在这里(见第六节注释 )。这岂不是一个惊叹句式──‘我能上耶和华的殿’?(这么一个神迹! )
(即 )
与希西家有关的最后一个故事带领我们向前进入论巴比伦的后面几章(四十章及以后 )。这故事提醒我们,虽然耶路撒冷免受亚述入侵的浩劫,却沦亡在巴比伦人手中,先知于是被召去安慰流亡中的百姓。
‘那时’清楚地将这件事放在与前面故事的同一年期中,‘希西家王十四年’,留给他有十五年的‘太平和稳固’。按专家的意见,巴比伦王米罗达·巴拉但在位的日期是在公元前七二一至七一○之间,在那期间他想尽方法去激发反亚述人的情绪。很显然的他是意图将希西家的支持列在他的计划中,而不是仅仅为了送信恭贺他的康复。抑或是他听到有关所说的天文学现象?
使者的来临令人想起所罗门与示巴女王的会面(王上十章 )以及十八章所说的古实人的来访。这里所含的戏剧性讽刺是很明显的──他让巴比伦人看他城里的财宝时所表现的喜悦,在六及七节的预言及一个世纪之后尼布甲尼撒怎样带走耶路撒冷宝藏的事件比照之下,完全失去光彩。
以赛亚在三至四节的场合中出现,不理会所发生的事,令希西家的乐观更带稚气。值得注意的是希西家在这件事上是无罪的,他以完全无罪的姿态出现。耶路撒冷后来被攻陷并非由他所造成,而是由他的声名狼藉继承人玛拿西的可憎行为所导致。事实上这里并没有提及希西家向亚述人进贡三百他连得银子和三十他连得金子的事,是神将希西家‘一切的罪扔在‘他的’背后’。但是,根据拉比的传统,希西家的愚蠢混杂着高傲甚至虚伪。当以赛亚问他‘这些人说甚么?’(3节 ),他不直接作答,可以假定他为自己所做的事感到惭愧。他自负的回答了第二个问题(‘他们从那里来见你?’ ),说‘他们从远方的巴比伦来见我’。只在稍后他承认犯了政治上的错误(4节 )。为了这件事他遭受惩罚,被迫聆听五至七节所记载的不吉利预言。
这预言是以传统预言方式传达的──‘当听耶和华的话’,,。另一常用的预言句法是‘日子将到’,特别见于耶利米书,,及阿摩司书,,。
此预言中没有提及耶路撒冷之沦亡或圣殿被毁的事。这很可能是说预言时间实际上是在主前五八七年耶路撒冷最后沦亡之前。这一点与五及六节的耶利米式表达相吻合。从另一方面看,作者可能希望将话题集中在希西家的财宝及他众儿子的命运而不想提及圣殿建筑物的遭遇。总之,在希西家故事中,财物是一个重复出现的主题,,。
希西家的‘众子’当然包括王室后代,连约西亚在内,他避过此处预言的灾祸的侵扰,还包括被尼布甲尼撒提去坐监的约雅斤,和被剜去眼睛用铜炼锁着带回巴比伦的西底家。‘太监’是个侮辱性的字眼,不一定是指阉割,倒含有剥夺王权和尊严及被判有罪之意,就像巴比伦王宫中任何其他异族仆役一样。
第八节分为两部分。在第一部分中,希西家只是表示以赛亚所说正确,可能也承认自己的错。这里可能适合作为巴比伦人入侵的故事的结尾。但是第二部分似乎是说希西家心肠硬,只想到他自己,因他说‘在我的年日中,必有太平和稳固的景况’。但是可以更肯定的是,作者用类似章十七节、及十七节及其他地方的记载所用的措辞,使希西家辉煌的政绩圆满地结束,而完全不必提及他的性格。类似的记载在就不相同了,很显然的与前面所说的政治性愚蠢更为接近,而且后面还跟着一般性的结论──‘希西家其余的事,和他的勇力……’。却没有这记载。
难以想象的‘成功与忠诚’竟是希西家政绩的标志。用‘太平和稳固’难免令故事失去奇迹及宗教性的深度。第三十二章,特别是十六至二十节,补充了这类统治细节,不论是在今生与来世。
【】「以色列王以拉的儿子何细亚第三年,犹大王亚哈斯的儿子希西家登基。」
●「以拉」:字义是「橡树」。
●「何细亚」:字义是「拯救」,与「何西阿」相同。
●「何细亚第三年」:一般认为是公元前728年左右,此时希西家开始与其父亲共同执政。
●「希西家」:字义是「耶和华是我的力量」。
――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希西家”是犹大的一位贤君,实行反亚述的政策,引来西拿基立攻打犹大,结果导致希西家向亚述进贡,其后亚述军队离奇地被打败(一八~二○ 代下二九~三二 赛三六~三九 )。
――《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希西家是犹大国的好王。北国以色列正为亚述吞并,但希西家毫不畏慑,反力图自强,在灵性和政治上领导犹大国踏上复兴之路。
圣经用相当多的篇幅记载他与亚述王西拿基立(此人接续在战阵中死去的父亲撒珥根二世为王 时在主前705年 )的接触和晚年的政绩。这些记载分别见;;,具见这位“倚靠耶和华以色列的神…谨守耶和华所吩咐摩西的诫命”的君王在圣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希西家统治犹大国二十九年的政绩如下:1,挣脱亚述的辖制,不再进贡(7节 );2,废去邱坛、柱像、木偶,连摩西在旷野所造的铜蛇也予摧毁;3,征服非利士人,恢复在亚哈斯王时为非利士人占有的高原和南方的城邑;4,建造府库、仓房、城邑,收藏金银、五谷,为国家积财5,塞基训河上源、引水入大卫城,以确保城中食水供应,。29年包括希西家作王19年(715~697 )及与子玛拿西秉政10年(697~686 )。之,与父亚哈斯同治14年(729~715 )。注。
――《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何细亚第三年」:是主前七二九年,当时希西家的父亲亚哈斯还在位,希西家与他一同执政。
――《串珠圣经注释》
【】
何细亚第三年亦即主前七二九/八年,希西家于此年开始与亚哈斯共同执政,并于主前七一六/五年开始独力统治。将此节与第13节对照,他独力统治(主前716/5-687/6年 )的第十四年(主前701年 )乃是由西拿基立的年谱中可以证实的年份。希西家登基时乃二十五岁。他母亲名叫亚比(MT ),乃亚比雅之简写。他行……为正的事,效法他祖大卫一切所行的之好评与亚撒、约沙法及约西亚的生平评语一样。他的幕后功臣是鼓励他将亚哈斯所关闭的圣殿重开,,并洁净耶路撒冷之敬拜的以赛亚。上述作为被称为是善行,先知弥迦对他的影响亦为人所称道。
──《丁道尔圣经注释》
【】
希西家作犹大王:希西家尽心遵行耶和华的律法,并从事宗教的改革。犹大王中只有他和约西亚把邱坛废除。 他专心倚靠神,力抗亚述,在先知以赛亚的扶助下(见赛36-37 )安然渡过亡国的危机 , 使犹大不像以色列一样被亚述掳去。
(参考考古发现与希西家任内亚述的入侵 )――《串珠圣经注释》
【】
本文与:33并行,记录了从亚哈斯手中接管削弱的犹大的希西家,以信统治国家的事迹。他的事迹中最突出的就是改革运动。①政治改革(18:7-8):北以色列投靠了亚述,却反被亚述所灭(17:4-6)。希西家则采取反亚述政策,走向政治上的独立自主。在国力薄弱的情况下,敢与强国对立,是因为他相信先知以赛亚的话,31:1-3),表现出他坚定的信仰。希西家并没有畏惧武力,而完全敬畏和依靠神。②宗教改革(18:4):与先王推行的局部改革不同,希西家的改革是全面彻底的改革。因此作者说“在他前后的犹大列王中没有一个及他的”(18:5)。可见希西家以信仰胜过了危机。信徒也应当如此,即便遇到再大的困难,只要以信心去面对,神就会赋予力量,使我们战胜所有的困难,,。历代志和本书对希西家事迹记述的角度有所不同。历代志对希西家推行的宗教改革和修缮圣殿及守逾越节等事迹记述得非常详细,对西拿基立的侵略则作了简单的记述。本书则相反,另外本书还记录了希西家患病一事。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
本章直到结束记录了北以色列被亚述灭亡之后,南犹大140年的艰难历程。南犹大的灭亡让我们重新思考神的应许“必坚定他的国位,直到永远”。犹大的灭亡原因与以色列相同,也是因为统治者行恶和拜偶像。北以色列灭亡之后,治理南犹大的有8位君王,但其中推行宗教改革的只有希西家和约西亚两人。希西家的儿子玛拿西犯罪尤其严重(21:3-6),是犹大灭亡的决定性原因(24:3-4)。犹大灭亡后,部分人被掳到巴比伦,另一部分人则逃到了埃及。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很大。①巴比伦,即迦勒底,是拜偶像之地,以色列的祖先亚伯拉罕是按着神的旨意离开了那里,12:1),现今以色列百姓却因背离神,拜偶像而被掳到了不得返回之地。②埃及曾是以色列人为奴之地。信徒中也有人,开始信主,活在神的恩中,后来又重新回到犯罪之路。使徒保罗责备这些人“情愿再给他作奴仆”。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他登基的时候年二十五岁,在耶路撒冷作王二十九年。他母亲名叫亚比,是撒迦利雅的女儿。」
●「亚比」:字义是「我父」。 代下 29:1 说希西家王的母亲叫「亚比雅」字义是「耶和华是父亲」,「亚比」应该是简称。
●「撒迦利雅」:字义是「耶和华记念」。――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希西家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效法他祖大卫一切所行的。」
◎希西家最初的改革行动之一就是重开被亚哈斯封锁的圣殿门 代下 29:3 。――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在犹大的王中得此好评的只有希西家、亚撒和约西亚(22:2)。从希西家父亲亚哈斯王和先知以赛亚接触频繁的事实可推断,希西家自幼受以赛亚的影响很大,也正是这一点把他造就成为杰出的依靠神的君王。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他废去邱坛,毁坏柱像,砍下木偶,打碎摩西所造的铜蛇,因为到那时以色列人仍向铜蛇烧香。希西家叫铜蛇为铜块(或作“人称铜蛇为铜像” )。」
●「邱坛」:原文是「高地」、「作为敬拜之处的高地」。这是迦南地很流行的敬拜方式,原本用来敬拜巴力,后来也用来敬拜神。但因为与巴力敬拜方式相近,所以邱坛也很容易转为敬拜巴力。
●「柱像」:原来是迦南人祭坛旁的柱子,代表男性性器官。
●「木偶」:迦南人立木柱于祭坛旁,象征巴力神之妻「亚舍拉」。
●「铜蛇」:民 21:4-9 记载这是摩西所作。
●「烧香」:「献祭」、「烧香」、「烧祭物」、「使祭物冒烟」。
●「希西家叫铜蛇为铜块」:原文是「他称它作『尼忽士但』」。「尼忽士但」意义是「黄铜之物」,应该是一种神明的名称。此处应该是百姓称呼这个铜蛇为「尼忽士但」,当作一个神明来敬拜。
◎摩西建造铜蛇,目标当然不是让人敬拜,此时敬拜的铜蛇,很可能也不是摩西所造的那一条。应该是后来百姓把铜蛇和迦南的信仰混合,就拜起来了。――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有关邱坛,请见:增注,;有关柱像,请见:;有关木偶,请见:。「铜块」(希伯来文为 Nehushtan 源自na{h]a{s% 「蛇」 及 n#h]o{s%et「铜块」 ),乃受人敬畏的一条铜蛇标志,代表在摩西时代有信心者得生命一事,而非撒督在耶路撒冷所取得的耶布斯人之象征。这种蛇的标志似乎越来越受人敬畏(例如在夏琐所发现的一个象征。IBD p.1421 )。因此,希西家将错误的敬拜目标打成粉碎。
──《丁道尔圣经注释》
“铜蛇”。七百年前作为医治途径的铜蛇,当时已经成为百姓膜拜的偶像。“铜块”的称谓轻蔑地暴露那纪念物的本相。毁灭它是惟一明智的行动。参看。
――《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铜蛇」:参串7。以色列人拜它,可能是因为蛇经常出现于迦南的神话中,甚至象征女神。
「铜块」:原文作「尼护施坦」,此字根可以译作「铜」或「蛇」。
――《串珠圣经注释》
废去邱坛: 希西家之前所有实施过善政的王都没有废去过邱坛(12:3,13:4,15:4)。希西家则果断拆除了邱坛,这是因为他信神。信徒也应当有这样的信仰,果敢地纠正长年遗留下来的恶习。这便是信徒在日常生活中要作到的信仰归正。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铜蛇和铜块】
和合本之「铜块」新国际本圣经按照原文音译作「内胡什坦」(Nehushtan )。这字没有在经外出现,大概是希伯来语青铜(neh]oshet )和蛇(nah]ash )的复合字。紫铜或青铜制造的蛇像在古代近东无数遗址出土,这些显然是祭仪中使用的偶像,通常都是握在神祇手中。主前第二千年纪末叶至第一千年纪,这种蛇像在叙利亚─巴勒斯坦尤其普及。内胡什坦大概是个专司医治的神祇(特别是医治蛇咬 ),并且可能被视为耶和华与以色列民之间的中保。一个著名的铜碗在尼尼微出土,上面不但刻有希伯来人名,更有一条挂在某种竿子上的有翼之蛇。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希西家倚靠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在他前后的犹大列王中没有一个及他的。」
●一个「及」他:「像」、「如」。
――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希西家的个性是倚靠耶和华神(5节 )、专靠祂并跟随祂(6节 ),以致耶和华与他同在(7节 ),赐他胜利(8节 )。就此而言他是自大卫以后无出其右的君王,与后来的约西亚一样遵守摩西律法。
──《丁道尔圣经注释》
【 “在他前后的犹大列王中没有一个及他的”指的是甚么?】
“没有一个及他的……”希西家和他的父亲亚哈斯有天渊之别,他紧紧跟从神,比犹大或以色列所有的君王都忠心。这句话指国家分裂后的诸王,不包括大卫。
――《灵修版圣经注释》
【】◎ 18:5-6 对希西家的评价超过犹大列王,虽然他也不是没有失败,但能获得圣经作者这样的评价,也是相当不容易了。――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因为他专靠耶和华,总不离开,谨守耶和华所吩咐摩西的诫命。」
●「专靠」:原文是「紧紧跟随」。――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专靠」:原文有「紧贴」之意,包括对神的效忠及爱慕。
――《串珠圣经注释》
专靠耶和华,总不离开: 希西家自始至终保持了对耶和华的热心,因此神使他亨通(8节 )。坚守起初的信并不容易。尤其在犹大和以色列列王纷纷堕入偶像敬拜之罪的情况下,能作到这一点可谓是鹤立鸡群。因此信徒如果不与基督融为一体,就不能够在世俗生活中坚守自己的信仰。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耶和华与他同在,他无论往何处去,尽都亨通。他背叛、不肯侍奉亚述王。」
●「亨通」:「顺利」、「兴盛」、「成功」。――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结果之一便是神因他所彰显的信心及勤奋地工作,以致虽然他面对困难,神却使他凡事俱都亨通(AV作「兴盛」 )。
──《丁道尔圣经注释》
“背叛”,发生在主前705年西拿基立取代撒珥根二世(SargonII )作亚述王之后不久。这事引致亚述的入侵,记载于至。
――《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犹大处于列强夹缝之中。埃及与亚述两国都想控制犹大与以色列,因为他们位于古代近东贸易的主要通道上。能控制犹大的国家,就占有了军事和经济上的优势。希西家作王的时候,亚述控制了犹大。他的父亲亚哈斯臣服于这强大帝国,希西家却照神的旨意英勇地对抗亚述。他信靠神的能力,不靠自己的力量。从人的眼光看来,他这样行虽然充满障碍危险,但他却甘愿顺服神的命令。
――《灵修版圣经注释》
【】「希西家攻击非利士人,直到迦萨并迦萨的四境,从瞭望楼到坚固城。」
●「迦萨」:字义是「强壮」。非利士人五大都市之一, 位于巴勒斯坦的极西南边,靠近地中海。
●「瞭望楼」:「塔」、「高台」。
●「坚固城」:「要塞城」、「堡垒城」。
●「从瞭望楼到坚固城」: 17:9 出现类似的用词,意思应该就是「全境各地」。
◎圣经记载亚哈斯王时,非利士人占据犹大高原和南方的城邑 代下 28:18 ,到了希西家时代反倒可以征服非利士人。
◎非利士的海港自从提革拉毘列色三世时(公元前745-727年 ),就已经被亚述掌握。希西家大概于公元前705年,趁着亚述王撒珥根二世战死,就向此地区进军,公然反叛亚述。当时希西家已经是巴勒斯坦地区背叛亚述的领袖,以革伦王柏地不愿意背叛亚述,甚至被自己的臣民押解到耶路撒冷囚禁。 18:8 记载希西家用武力强迫非利士人一起反叛亚述。――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击退非利士人收复亚哈斯所丧失的疆土。亚哈斯沦为亚述的藩属,希西家却寻求独立。他废去以革伦的 Padi,与亚实基伦的 Sidga 联盟,亚述年谱视此为反亚述的行动。迦萨则一直忠于亚述。
──《丁道尔圣经注释》
当时非利士地有亲亚述的势力,希西家攻打非利士人,俘获了以革伦的首领。
「瞭望楼」:见注。
――《串珠圣经注释》
【击败非利士】
非利士的海港自从提革拉毘列色三世年间(主前745~727年 ),已经被亚述所控制。希西家很可能是在亚述王撒珥根二世战死沙场之后,于主前七○五年向这地区发动侵略。希西家大概是乘亚述虚弱,联合本区的反亚述邦国公然反叛这个庞然大国。他发动攻势的用意是逼使亚述放松对通往埃及商道的控制。但继承撒珥根王位的西拿基立,却成功地在非利士扶立了亲亚述的政府。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希西家王第四年,就是以色列王以拉的儿子何细亚第七年,亚述王撒缦以色上来围困撒玛利亚。」
强烈对比的:在希西家治下,犹大被重新引导到神面前,但同时以色列在何细亚的统治下,却被掳到亚述去。
――《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
撒玛利亚亡国记录乃的重复(见上 )。亚述人攻取了城(10节 希伯来文「他们攻取」 )可能是指撒珥根二世及撒缦以色五世在此事件中的角色,见。
──《丁道尔圣经注释》
,6注。
――《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
◎18:9-12这一段,简要重复了 王下 17 的纪录,除了将亚哈斯的年号改为希西家王之外,其余大致上与前致。多这一段,目标应该是要纪录希西家王年间的大事,也是要铺陈后一段亚述对犹大的威胁。以色列已经被亚述所灭,犹大还能怎样?――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亚述亡以色列:主前七二二年亚述攻陷以色列首都撒玛利亚,把以色列人掳去亚述地。
――《串珠圣经注释》
本文记录了北以色列宗教的腐败(12节 )和随之而来的灭亡,与希西家虔诚的信仰生活和神给他的祝福成鲜明的对比。这一部分内容与17:5,6相同,只不过从犹大的角度作了记述。这可能是作者要将希西家时期的南犹大国的繁荣与北国的灭亡作对比。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过了三年就攻取了城。希西家第六年,以色列王何细亚第九年,撒玛利亚被攻取了。」
【】「亚述王将以色列人掳到亚述,把他们安置在哈腊与歌散的哈博河边,并玛代人的城邑。」
「哈腊」与「歌散」:见注。
――《串珠圣经注释》
【北国百姓被迁往之处】
撒玛利亚人被迁往的地方不能完全确定。哈腊是尼尼微东北一个城市和省分的名字。撒珥根在此使用战俘作为劳工建都,这些战俘可能包括以色列人。哈博河是幼发拉底河在叙利亚东部的一条主要支流(即哈布尔河 ),当地有庞大的亚兰人口。歌散(哈拉夫遗址 )是哈布尔河源头附近的城市,并且是亚述比特巴希安河(Bit Bahian )的首府。在歌散出土的亚述档案中,找到了以色列的人名。亚述上几个世纪不断入侵,导致当地人口衰退。被迁移至此的人大概是耕种王室的田地。「玛代人的城邑」大抵是受亚述控制的玛代地区,位于今伊朗西北部。撒珥根在玛代的战役有详实的档案记录。他的碑文记载了被迁来的居民在哈哈尔城堡(Harhar )和基谢苏(Kishessu )重新殖民的历史。这些以色列人应当会在前线负责军事任务。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都因他们不听从耶和华他们神的话,违背他的约,就是耶和华仆人摩西吩咐他们所当守的。」
【】「希西家王十四年,亚述王西拿基立上来攻击犹大的一切坚固城,将城攻取。」
●「一切坚固城」:照亚述帝国的纪录,总共攻陷46个城邑。
在主前701年,西拿基立夺取了犹大的城镇(据其年鉴记载有四十六个之多 ),除了耶路撒冷之外。
――《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希西家十四年当为主前701年。西拿基立是亚述王撒珥根二世的儿子,统治期为主前704~681年。希西家和推罗、埃及结盟,共抗亚述。西拿基立于是派兵镇压,攻击犹大设防的城邑,其中一城为拉吉。考古学家在尼尼微发现记有围攻拉吉的石碑。希西家在强敌临境无力抗拒下,同意纳贡。石碑上说贡物包括宝石、大象的皮革,和希西家亲生的女儿、妃嫔与乐师等,又掳去百姓二十万人。但没有说攻取到耶路撒冷城,只说希西家“象关在笼中的鸟”囚困在王宫中。
看注及. ――《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自本章13节至的经文与《以赛亚书》36~39章的内容相似,有的完全相同。一般认为本书写作时引用的史料,部分来自《以赛亚书》。兹将二书间相同的部分列后,括号中为《以赛亚书》经文:1,西拿基立兵临耶路撒冷城下,,17~37;2,预言耶城必得拯救,;3,希西家的祷告,4;希西家患病,;5,巴比伦来使,。
――《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亚述王上来攻击犹大!何解?】「十四年」:是由亚哈斯逝世希西家独自执政时(主前七一六年 )开始计算。
――《串珠圣经注释》
【西拿基立进攻犹大之事,怎可能发生于希西家王第十四年?】事情发生于公元前701年,那是西拿基立作亚述王的第四年。他的父亲撒珥根二世将以色列的人民掳去;南国犹大为免受他的攻击,就每年进贡。西拿基立作王时,希西家不再给他进贡,并期望亚述能容忍,但西拿基立率领军队前来进攻,对他们实施报复。希西家看出自己的不智,遂向他进贡,西拿基立仍然攻打他。幸好西拿基立不像以前的亚述诸王那么好战,他喜欢花较多时间建造美化京城尼尼微。他既不常常动武,希西家就可以实施多项改革,以巩固国防。
──《灵修版圣经注释》
马所拉经文的记载:「希西家王十四年,亚述王西拿基立上来进攻犹大的一切坚固城,将城攻占。」但根据西拿基立自己于泰勒梭柱(Taylor Prism )的记载,他于主前七O一年进攻犹大,将这年份对照,可知希西家迟至七一五年方作犹大王。然而,就在同一章的第一节,经文指出希西家作犹大王时,是以色列王何细亚的第三年;照年谱推算,这年应是主前七二九或七二八年。希西家在这年被加冕为摄政王,协助其父亚哈斯(亚哈斯死于七二五年 )。指出,希西家第四年是何细亚的第七年,而希西家的第六年则是何细亚的第九年(即主前七二二年 );因此,显然与十八l、9及10起了冲突。由此看来,我们所作出的结论必须是:马所拉经文保留了一个源自较早时期的错误,,就是代表「十年」的符号弄错了。因此,「十四」应为「二十四」的讹误。(欲详细研究这问题 ,下文以斯拉记二章及尼希米记七章的问题。亦参拙著 Survey of OldTestament Introduction pp.291-92 and E.J.Young Book of IsaiahNewInternational 2:)── 艾基思《旧约圣经难题汇编》
【】
亚述王西拿基立进攻犹大:亚述王撒珥根死后,希西家便背叛亚述,一方面巩固防守设施,一方面借助埃及的势力(参本章21- 24 )。亚述王西拿基立于是入侵犹大。此事发生于主前七○一年,是西拿基立的第三次远征。他从腓尼基海岸南下至非利士地,攻取西顿、约帕等地,直入犹大,然后在拉吉扎营。他在亚述年谱中自称获得犹大的进贡及掳走犹大人。
――《串珠圣经注释》
【亚述王西拿基立进攻犹大】
亚述王撒珥根死后,希西家便背叛亚述,一方面巩固防守设施,一方面借助埃及的势力(参本章21- 24 )。 亚述王西拿基立于是入侵犹大。此事发生于主前七○一年,是西拿基立的第三次远征。他从腓尼基海岸南下至非利士地,攻取西顿、约帕等地,直入犹大,然后在拉吉扎营。他在亚述年谱中自称获得犹大的进贡及掳走犹大人。
——《串珠圣经注释》
【】「犹大王希西家差人往拉吉去见亚述王,说:“我有罪了!求你离开我,凡你罚我的,我必承当。”于是亚述王罚犹大王希西家银子三百他连得、金子三十他连得。」
●「拉吉」:字义是「难以攻克的」,现代的Tell ed-Duweir,位于耶路撒冷西南55公里处。
●「我有罪了」:应该是「我犯错了」。
●「银子三百他连得」:重约10200公斤。约值1050万美金。
●「金子三十他连得」:重约1020公斤。约值5575万美金(以每盎司1700美元计算 )。
◎依照西拿基立的碑文,希西家进贡了金子三十他连得、银子八百他连得。亚述文献则记载希西家必须献上他的女儿、妾、男女乐师、象牙、象皮,和各样其他对象。
――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贡银总计有银子三十六万安士(11吨或10公吨 ),金子三万六千安士(1吨或1公吨 )。
――《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拉吉」:位于耶路撒冷西南约四十公里(二十五英里 )。
「有罪」:可作「判断错误」,但对西拿基立来说,希西家的背叛侵犯了亚述的主权。
「三百他连得」:约重十公吨。
――《串珠圣经注释》
本节描述了希西家向西拿基立忍辱屈服的情景。希西家出于守住最后防线耶路撒冷的目的,屈辱于对方,提议进贡,但对方的要求却远超出他的预料,并且得寸进尺(17节 )。这是神对他懦弱性格的考验。希西家本该按着其一贯的政策(7节 ),抵抗亚述,但这次却屈服了。他的这一态度使耶路撒冷沦落为混乱与绝望的城邑,19:24-26,14:24-25,22:5-13)。亚述的文献比较详细地记录当时的情景,其中说“我把希西家困在了耶路撒冷,如笼中之鸟。在他周围修了堑壕,凡出门的一律处斩”,接着记录了西拿基立攻破的城邑。并记录除了金银之外,他们还掠夺了珠宝、象牙椅子、象牙床、珍贵的木材、他的女儿们、宫女、男女乐士等。如果信徒处事不依靠神,那么灵魂体都会受损失。因此应当时刻大胆地以信去克服所有的困难。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 18:14-16 大概不是要褒扬希西家的能屈能伸,而是有责备希西家没有信心,要靠金钱贿买生存的意思。――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希西家就把耶和华殿里和王宫府库里所有的银子都给了他。」
【】「那时,犹大王希西家将耶和华殿门上的金子和他自己包在柱上的金子都刮下来,给了亚述王。」
「柱」(希伯来文~o{m#no^t 只出现于此 )可能是指「门框」(NEB )。
──《丁道尔圣经注释》
【】「亚述王从拉吉差遣他珥探、拉伯撒利和拉伯沙基率领大军往耶路撒冷,到希西家王那里去。他们上到耶路撒冷,就站在上池的水沟旁,在漂布地的大路上。」
●「他珥探」:字义是「将军」、「指挥官」,这是亚述军官的一种头衔,指亚述军的元帅(是仅次于亚述王的将领 )而非人名。
●「拉伯撒利」:官职名,意义是「太监长」。
●「拉伯沙基」:应该是一种头衔,可能是「酒政长」或一种「战场指挥官」。该字是由「大量」、「灌溉」两字所组成。
●「上池」:「上面的水池」,指耶路撒冷西北边的蓄水池。
●「漂布地」:「洗涤者田地」、「漂洗者田地」,就是「洗衣场」。
◎当时,希西家的水道刚刚建造完成,希西家水道就是为了防止亚述围城。以前耶路撒冷的水源是从东边汲沦溪谷的基训泉由导水管引入城西南角的蓄水池。该导水管被称为「西罗亚水道」,西罗亚池的水,会输送到水池以南的地区作漂布用。因此到「漂布地」的路很可能经过汲沦溪谷。
――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上池」位置不详,可能便是指城东的基训泉,水沟(部分在地下 )便是藉此泉引水浇灌下池(Birket el-Hamra{ )的田地401。有关希西家其他的灌溉工程,包括帮助圣城度过围城之险的西罗亚城沟在内,请见及。
亚述派出来参与劝降的均为高级官员:一是大元帅(吕译、和合作他珥探 希伯来文tarta{n 亚喀得文为 turtan ,「主帅」 );二是拉伯撒利(rab[ sa{ri^s )可能是王室顾问之首(亚喀得文为 rab[ s%a re{s%i )总长(参 REB );三是拉伯沙基(NRSV"Rabshekah" 可能并非战地统帅之意 )乃一位亚述省长的官衔。这是一组强而有力的组合,被差出来与犹大本身的高官对阵。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他珥探”。军队的元帅。参看。会面的地方“漂布地”与以赛亚在三十三年前会见邪恶的亚哈斯的地点相同,那儿有充足的水供漂布(洗衣 )之用。“拉伯沙基”。不是一个专有名词,而是一个解作“指挥官”的字。
――《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亚述王西拿基立得到这许多贡物心仍未足,认为希西家诚意不足,派了三位大臣和大队兵马向希西家和耶城的居民进行宣传战。本节列出的三个名字,不是人名而是官衔。“他珥探”的意思是“最高指挥官”;“拉伯撒利”是“总太监”;“拉伯沙基”是“野战指挥官”。有的圣经学者认为13~16节和17节以后所记是亚述人两次不同的侵略。本节所记发生在13~16节的事以后13年。
――《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此节所提到的三个官员名字并非人名,而是官阶的称号。
「他珥探」:即总司令。
「拉伯撒利」:即, 13的「拉撒力」,是军长的官衔。
「拉伯沙基」:也是高级的军官。
「上池」:大概是指希西家在耶路撒冷所挖的水池。
――《串珠圣经注释》
亚述王……到希西家王那里: 对亚述第二次进攻的时间,有不同的见解。有的学者认为是希西家给西拿基立献贡品(16节 )后不久。西拿基立以庞大的贡品为条件接受了希西家的投降,但他立刻反悔,不守约定,再次进攻了耶路撒冷。但这一观点存在很多疑问:首先第二次进攻时提及亚述王与埃及王特哈加交战的事(19:9)。而特哈加的统治时间是B.C.690-663,与亚述第一次侵略时间相差甚远。第二个疑问是在亚述第一次进攻中,犹大的军事和经济受到重挫。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西拿基立马上第二次攻打犹大,并要求无条件投降,那么犹大根本无还手之力,而书中却说犹大起来应战(19:6-7)。第三个疑问是,从19:13可知埃及军队被亚述击破的时间应在第二次进攻耶路撒冷之前。那么犹大为什么在第二次被侵略时还投靠埃及的原因就无法解释(21节 )。因为第一次进攻时西拿基立已经打败了包括埃及在内的巴勒斯坦附近所有反亚述国家(19:13)。如果第二次进攻是在第一次进攻之后不久,那么希西家投靠埃及的可能性就很小。综上所述,可以作以下推论。B.C.701西拿基立进攻巴勒斯坦地区,打败埃及军队,并有条件地接受了希西家的投降,带着很多贡品撤回国内。后来巴勒斯坦地区的国家中又一次掀起了反亚述情绪,因此西拿基立再次计划远征巴勒斯坦。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西拿基立的官员】
其他译本的他珥探、拉伯撒利、拉伯沙基,新国际本作「最高统帅」、「军官长」、「战地司令」。新国际本译作官职的作法是正确的,在亚述文献中也很常见。第一,「陆军元帅」他珥探(亚喀得语图尔探〔turtan〕 )是首席的军官。他代表王,有时是太子。第二,「太监长」拉伯撒利(亚喀得语拉伯撒雷希〔rab sha reshi〕 )大概是王的侍卫这支独立军队的代表。第三,「酒政长」拉伯沙基(亚喀得语拉伯撒克〔rab shaqe〕 )相信是省长。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他珥探、拉伯撒利和拉伯沙基是些甚么人?】
西拿基立派最高级军政人员在阵前劝话,就类似于派副总统、国务院总理、三军总司令去向对方招降。他派这些人去向犹大人耀武扬威以挫其锐气。
──《灵修版圣经注释》
【】
◎18:17-25此处记载的应该是亚述军队第二次入侵,时间在 18:13-16 记载之后十三年。此时西拿基立已经镇压了非利士与推罗的叛乱,并且在拉吉北方的以勒德客打败埃及军队。
【】亚述王诱吓犹大人:亚述王围困耶路撒冷,并差派官长去说服犹大人投降,一方面以自己的辉煌成就与犹大可怜的光景作一对比,企图破坏犹大人的信心,另一方面又以丰衣足食的应许引诱他们效忠亚述。
――《串珠圣经注释》
这一部分的记录与赛36,37章并行。希西家投降后,西拿基立第二次进攻耶路撒冷,但如先知以赛亚所预言的那样,西拿基立慌忙撤出耶路撒冷,横死在途中。亚述的碑文中没有对此事件的记录,因为亚述的史学家们不想留下战败或耻辱的记录。然而这并不能否认这一事件的真实性。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他们呼叫王的时候,就有希勒家的儿子家宰以利亚敬,并书记舍伯那和亚萨的儿子史官约亚,出来见他们。」
●「希勒家」:字义是「耶和华是我的产业」。
●「家宰」:主管皇宫事务的官员,可能就是「宰相」的职位。
●「以利亚敬」:字义是「神建立」。以赛亚对他和舍伯那的预言被记录在 赛 22:20-21 。
●「书记」:「书记」、「文士」。
●「舍伯那」:应该是一个埃及名字,字义是「活力」。根据犹太传统,他串通亚述出卖犹大,引狼入室;但他的下场颇凄惨,被亚述人当作叛国贼,绑在马后拖行而死。
●「亚萨」:字义是「收集者」。
●「史官」:「记录」、「史官」。可以理解为「秘书长」。
●「约亚」:字义是「耶和华是兄弟」。――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家宰」以利亚敬(有关「家宰」乃希勒家之子。希勒家乃一通俗的名字(参26、37节 )402。书记舍伯那曾经作过家宰、「财务大臣」以及宫廷事务总管(「总理」 ),以赛亚曾经因为他的小信而责备他。舍伯那一名亦曾出现于印记之上403。对史官约亚则除此处的记载以外并无所知(希伯来文mazki^r 。
──《丁道尔圣经注释》
「家宰」:即负责管理王宫的官员。
「史官」:见注。
――《串珠圣经注释》
【】「拉伯沙基说:“你们去告诉希西家说,亚述大王如此说:‘你所倚靠的有什么可仗赖的呢?」
●「大王」:「伟大的君王」,这是亚述王常用的头衔。参何 5:13 。这个夸大的头衔后来也被波斯王大利乌二世使用。
●「可仗赖的」:原文是「可信靠的(事物 )」。
●「你所倚靠的有甚么可仗赖的呢」:「你倚赖的是甚什么可靠的事物呢。
」――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本节到25节和29至35节是两篇很精彩的阵前喊话,亚述人希望不用一兵一卒,凭言词说服的力量,打击民心士气,取得耶城。为达到此目的,用了耶城居民听得懂的希伯来话,而不是当日近东商业与外交中用的国际语言亚兰话(26节 )。
拉伯沙基可能有传译,他自己不一定会说希伯来话。
――《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你说有打仗的计谋和能力,我看不过是虚话。你到底倚靠谁,才背叛我呢?」
●「虚话」:「嘴唇的话」。意思就是「嘴巴讲讲罢了」。
●「背叛我」:应该是「拒绝支付贡银」。――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或译作「难道虚谎的话(指埃及的承诺 )可作为计谋和能力?」
「能力」:指军事力量。
――《串珠圣经注释》
【】「看哪,你所倚靠的埃及,是那压伤的苇杖,人若靠这杖,就必刺透他的手。埃及王法老向一切倚靠他的人也是这样。」
◎埃及法老刚刚被亚述在拉吉北方的以勒德客打败。
――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压伤的苇杖」:指软弱无能的支援。
――《串珠圣经注释》
压伤的苇杖: 埃及尼罗河边生长着很多芦苇。芦苇外观很漂亮,而且看起来强韧结实,但实际上非常脆弱,并不适合做手杖。那么“压伤的苇杖”就更加脆弱了。“压伤的苇杖”带有讽刺意义,先知以赛亚宣布不得依赖埃及时也用过这词,。而且与“将残的灯火”用在一起比喻了脆弱而堕落的人生。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你们若对我说,我们倚靠耶和华我们的神,希西家岂不是将神的邱坛和祭坛废去,且对犹大和耶路撒冷的人说,你们当在耶路撒冷这坛前敬拜吗?」
●「这坛」:指「耶路撒冷圣殿的祭坛」。
◎ 18:22 的意思是希西家废去众多的邱坛和祭坛,是让神的敬拜地点减少,显然一定会惹神生气,所以不可能帮助希西家。――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希西家的改革可能并非全国性的,因此亚述人在谈判的时候便掌握这个弱点,试图分化他们。这里所提的改革乃是指希西家的改革,而非指约西亚的改革,在别示巴出土的那个时代被拆毁的祭坛可以为证405。
──《丁道尔圣经注释》
希西家废除邱坛之举可能使一些本国人不高兴,亚述人利用这弱点煽动犹大人背叛希西家。
――《串珠圣经注释》
【】
亚述的军长为了动摇以色列的军心而搞的攻心战:①指出犹大军事上的弱点(23-24节 ):数量上的劣势会影响军队的士气。但是信神的人却坚信战争的胜负在乎耶和华,而且能够看到神为了守护自己的子女派来的火车和火马(6:17)。②假冒神的名(22-25节 ):亚述的军长宣称自己攻打犹大是奉了神的旨意。这自然是他编造的谎言,目的是为了动摇希西家的宗教改革所带来的同心合一的耶路撒冷百姓的信仰(30节 )。撒但也一样,为了迷惑神的子女而显示大的权势和权威,。对神的道没有确信的人很可能上当随从撒但。但是在神的道上坚定的人就会无所畏惧,也不会被迷惑。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现在你把当头给我主亚述王,我给你二千匹马,看你这一面骑马的人够不够。」
●「当头」:「典押」、「抵押品」、「押金」、「交换信物」。
●「骑马的人」:原文是「骑乘之人」,有人认为当时骑兵还不普遍,应该是战车兵。
◎犹大军队以步兵为主,马兵很少,所以能够驾驭马车的战车兵不多。所以,拉伯沙基说得很对,其实犹大根本没有能力抗拒亚述的大军。后来我们也看到,如果不是神介入,犹大根本就无力抵挡。――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把当头给我主”指作交易。这里的意思是希西家连二千个骑马的人也没有。
――《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把当头给我主」:或作「与我主打赌」。
――《串珠圣经注释》
【】
拉伯沙基的舌如火花般尖刻,使希西家的弱点无处可藏。事实上犹大的军力的确非常薄弱,骑兵不到2000人。而拉伯沙基的三寸之舌足以挫伤几万军队的士气,,。但是恶人的舌只能一时称雄,断不能战胜永生神的话。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若不然,怎能打败我主臣仆中最小的军长呢?你竟倚靠埃及的战车马兵吗?」
【】「现在我上来攻击毁灭这地,岂没有耶和华的意思吗?耶和华吩咐我说,你上去攻击毁灭这地吧!’”」
●「岂没有耶和华的意思」:原文是「除非是雅威」。
◎最近考古学研究的结果,发现耶路撒冷城在希西家年间有扩建的迹象,并且人口也有增加。希西家似乎加强了城防设施,大概还设立了行政中心和战斗司令部。在现代耶路撒冷旧城犹大人区的挖掘,找到了希西家城墙的残余片段。原建于南北向山脊上的城市,大概因此向西扩张了七百码之多。――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那指挥官进一步声称,他来对付犹大是出于神的命令。
――《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希勒家的儿子以利亚敬和舍伯那并约亚,对拉伯沙基说:“求你用亚兰言语和仆人说话,因为我们懂得;不要用犹大言语和我们说话,达到城上百姓的耳中。”」
●「亚兰言语」:和希伯来文同属闪族语系。亚兰语是当时近东的官方(包括亚述、新巴比伦、波斯 )和商业通用的国际语言。此时的亚兰文被称为「古典亚兰文」或「帝国亚兰文」。
●「犹大言语」:原文是「犹大人的语言」。应该是一种属于希伯来文的犹大方言,参 赛 19:18 。
●「坐」在城上;「停留」。
●「城」上:「墙」、「城墙」、「城墙」。――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这里解释他们为何坚持要用当时犹大通用的语言(希伯来文y# hu^di^t 「犹大言语」-28节 ,而不用亚述宫廷文件当时的官方外交语言亚兰言语(~@ra{mi^t )406。亚述记录中有官员操这种地方性语言的详细记录,当中有些人是被掳的犹太人。
──《丁道尔圣经注释》
那些希伯来官员要求亚述人用当时的商业和外交语言“亚兰语”来说话,以至旁观者不明白他们的对话。那指挥官本身显然正用希伯来语来说话,或正透过一个传译者来说话。
――《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亚兰言语」:是当时外交或商业公函所采用的官语。希西家的臣仆怕犹大人听了拉伯沙基的狂言后会士气大减,所以叫他用一般百姓不易听懂的亚兰话。
――《串珠圣经注释》
【】「拉伯沙基说:“我主差遣我来,岂是单对你和你的主说这些话吗?不也是对这些坐在城上、要与你们一同吃自己粪、喝自己尿的人说吗?”」
●「粪」:原文是「秽物」。
●「吃自己粪喝自己尿」:指被围城时,食物与水源断绝,人民只好吃喝自己的排泄物。
――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吃自己粪,喝自己尿”指亚述大军若包围耶城,断绝粮食和水源,百姓只有吃粪喝尿。“坐在城上…的人”指百姓。
本节至35节的二篇喊话,仍旧志在打击希西家的威信,说倚靠耶和华的话只是欺哄,根本救不了百姓;接连用三个“你们不要”否定希西家的权威,然后列举投降的好处,和反抗必遭灭亡的实例。
――《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
亚述人的策略是运用恐惧及怀柔的心理战。他们的威胁是若犹太人不投降,将会遭受长期被围的痛苦(27节 )。他们强调亚述大王(亚述王的头衔 在别处均指耶和华神 ,,的能力(28、29节 )。他们基于上述的威胁利诱,呼吁犹太人要与我和好(NIV、NEB、MT )。立约关系中的「祝福」──通常便是「和好」(s%a{lo^m )──只出现于此处,可能是指妥协投降便可以在他们自己的家园中安享和平富裕的田园生活(31节 ,,。
古代近东所有的少数民族均长期面临被掳的危险,因此旧约中所提及的被掳不一定是指犹大被掳之后才写成的,例如撒玛利亚人的被掳便是记忆犹新的例子407。
──《丁道尔圣经注释》
【】「于是拉伯沙基站着,用犹大言语大声喊着说:“你们当听亚述大王的话。」
【】「王如此说:‘你们不要被希西家欺哄了,因他不能救你们脱离我的手。」
【】企图借助神的名劝诱耶路撒冷百姓的亚述军长终于露出了他丑恶的本性:①藐视先知的预言(30节 ):先知以赛亚忠告百姓耶和华必相助,并预言耶路撒冷不会沦陷,34:20-22)。但是亚述的军长正面挑战这一预言,这正是狂傲之人的嘴脸。②诱惑他们离开应许之地(31-32节 ):他的话对恐慌中的耶路撒冷百姓来讲无疑是甜言蜜语。这也是罪恶的诱惑所具有的普遍特点。但是离开应许之地等于背叛赐予此地的神。可见谎言通常要打动人的情感需求,而且伪装自己是真理。③否认神的能力(33-35节 ):他把神与列邦的偶像相提并论,用一套自编的理论否认神的能力。可见依靠自己的能力或智慧(理性 )的人狂傲自大,不仅否认神的能力,甚至否认神本身的存在,14:1-3)。但神会击打这等人,。西拿基立也不例外,落得自取灭亡的下场(19:35-37)。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也不要听希西家使你们倚靠耶和华,说耶和华必要拯救我们,这城必不交在亚述王的手中。’」
【】「不要听希西家的话,因亚述王如此说:‘你们要与我和好,出来投降我,各人就可以吃自己葡萄树和无花果树的果子,喝自己井里的水。」
●与我「和好」:「和平协议」。
――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
指挥官直接向群众说话,断言他们惟有投降,前往那可悦的被掳之地,才得存活。“劝导”指欺骗。
――《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亚述人以神所应许的流奶与蜜之地及所罗门时代安居乐业的景况比喻降服亚述的好处。
――《串珠圣经注释》
【】「等我来领你们到一个地方与你们本地一样,就是有五谷和新酒之地,有粮食和葡萄园之地,有橄榄树和蜂蜜之地,好使你们存活,不至于死。希西家劝导你们,说耶和华必拯救我们;你们不要听他的话。」
●「五谷」:原文是「玉米」、「谷类」 。
●「新酒」:原文是「酒」、「新醡出的酒」。
●「领你们」:这是当时大帝国征服某个国家之后,避免叛乱的作法,就是将当地的人民迁移到另一个地方,让他们无法叛乱。
◎「等我来领你们到一个地方,与你们本地一样....」:把战败国居民强制迁移是亚述的惯用伎俩,参 王下 18:10-12 。这里说新的地方有粮食、酒和葡萄园,不过是说的好听点罢了,事实上就是迫离家园、放逐边地。我们听得懂这种糖衣毒药的说词吗?这里其实就是透露出亚述计划犹大投降后,将其人民掳到异地,跟他们处理北国以色列一样。
●「劝导」:原文是「煽动」、「引诱」。――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本节记录了亚述的军长向耶路撒冷百姓许诺乌托邦式的承诺的情景。西拿基立之前的亚述王把撒玛利亚人赶到外邦(17:6),再把外邦人移居到撒玛利亚(17:24),当时亚述王因统治的需要,通常都把被征服地的百姓集体移居到其它地方。因此拉伯沙基的花言巧语也是他政策上的需要。撒但就是如此,在为人谋利的幌子下却是为自己谋利。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列国的神,有哪一个救他本国脱离亚述王的手呢?」
【】亚述人嘲笑犹太人的神无能拯救他们脱离亚述人的手,以赛亚面对这样的讥笑时便答以耶和华是真实永活的神,不能用其他的假神与祂相提并论,,祂也的确拯救了圣城,,。
哈马(34节 )于主前七二○年被西拿基立攻陷后被他占领。亚珥拔(Tell Erfad 位于Aleppo 以北 );西法瓦音及以瓦请见;希拿则不详,有可能是在其境内。有些抄本( LXX(L )及古拉丁文抄本)在以瓦后添加「撒玛利亚的神在哪里呢?」但这已可由上文下理中看出。「他们曾救撒玛利亚脱离我的手吗?」乃指撒玛利亚之诸神,见。
──《丁道尔圣经注释》
【】「哈马亚珥拔的神在哪里呢?西法瓦音、希拿、以瓦的神在哪里呢?他们曾救撒玛利亚脱离我的手吗?」
●「哈马」:「堡垒」,位于叙利亚北部。
●「亚珥拔」:「我必得伸展 (或得支持 )」,也是位于叙利亚北部。
●「西法瓦音」:「两个 Sipparas」,位于巴比伦北方。西法瓦音人的偶像敬拜方式类似亚们人敬拜摩洛,用火烧活人献祭,参 王下 17:31 。
●「希拿」:字义是「烦恼」。
●「以瓦」:字义是「废墟」。应该就是 17:24 的「亚瓦」。
●「撒马利亚」:撒珥根二世在公元前722年攻陷撒马利亚,以色列被围困三年后终于亡国。根据亚述陶土文献的记载,撒马利亚失守后,被亚述王掳走居民两万七千二百九十人。
◎公元前720年,哈马、亚珥拔与撒马利亚起来背叛亚述王,仍然被亚述平定,因此 18:34 的意思被移来撒马利亚的这些民族的背叛还不是被镇压下去,为什么犹大的背叛可以独存呢?――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这些都是曾给亚述打败的外邦人所信的假神,现在与真活神耶和华相提并论。
――《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此节所提的地方位于叙利亚和巴比伦一带。这些国家曾被亚述击败。
――《串珠圣经注释》
他们曾救撒玛利亚脱离我的手吗: 本节因主语“他们”而导致了理解上的不同。七十士译本在此句子前加了“撒玛利亚地的诸神在哪里”。撒玛利亚人早在撒玛利亚沦陷(B.C.722 )以前就已经事奉了很多外邦神(17:7-23),在沦陷以后又与新移民(17:24)的宗教溶合。而且他们一定认为耶和华无力拯救他们,便把希望寄托于新的宗教,而且更加热心地拜外邦神。但是新的假神也不可能拯救他们。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这些国的神有谁曾救自己的国脱离我的手呢?难道耶和华能救耶路撒冷脱离我的手吗?’”」
◎很多人都指出,拉伯沙基的错误仅仅是误把神当成是一般的精神寄托了,其他方面而言,这个将领的语言攻势真的是可圈可点。
◎尼尼微城描绘拉吉之围的亚述浮雕,刻有撞城锤、七个攻城车、被掳的犹大人,以及坐在躺椅之上,旁观拉吉之战利品在面前搬过的西拿基立。除这浮雕以外,古代近东各处地方尚有很多壁画浮雕,描绘亚述的攻城战事。虽然如此,亚述人依然认为谈判是更上之策。――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百姓静默不言,并不回答一句,因为王曾吩咐说:“不要回答他。”」
●「并不回答一句」:原文是「沉默、安静」、「装聋不听」。
――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亚述人的“喊话”没有收到威胁的功效,反激起了上下同仇敌忾的心,更愿意仰望耶和华。
――《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并不回答一句: 舌战总需要在双方你来我往的话中抓住对方的弱点而攻击,才能够达到舌战的效果。然而犹大的百姓都静默不语,使得拉伯沙基企图刺激犹大的百姓,诱导他们不满而造成混乱的计划成了泡影。这给绝对信赖神的信徒以榜样,面对撒但怎样诱惑,只要对其置之不理,就能胜过,,。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
百姓的静默显示他们支持他们的王,并不一定表示他们害怕,但有可能显示出他们所受到的压力极大,这由官员们撕裂衣服可以看出,那是传统象征哀哭的举动,在此可能是因为敌人对神侮辱及亵渎而引起,。
──《丁道尔圣经注释》
犹大人没有回答这番侮辱耶和华和希西家的话,只回去禀告王。
――《串珠圣经注释》
【】「当下,希勒家的儿子家宰以利亚敬和书记舍伯那,并亚萨的儿子史官约亚都撕裂衣服,来到希西家那里,将拉伯沙基的话告诉了他。」
【思想问题(第十八章 )】◎看起来希西家知道亚述将领会来「心战喊话」,所以事先要百姓沉默以对。不过希西家的官员都「撕裂衣服」,显然大受亚述将领话语之影响。连官员都这样了,百姓的状况怎样可想而知。――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撕裂衣服: 圣经中有很多撕裂衣服的场面。患大麻风病的,或作某些象征,或悔改时(22:8-20)都会撕裂衣服。但最多的是表示在悲伤、痛苦、愤怒的时候,,,,13:19,。希西家的心腹之所以如此悲痛和愤怒,是因为亚述的军长不仅亵渎耶和华,而且还无视和嘲笑他们的王和神的百姓。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1本章开首盛赞希西家是犹大诸王中最贤明的君王,又说耶和华使他「尽都亨通」,跟着记载亚述将领似是而非的骂战。这对基督徒境况的顺逆、所受的批评有何提示?
2亚述人根据什么说出藐视犹太人的话?你对这番话有何感想?现今信徒的行事为人会否成为未信主的人藐视基督徒的话柄?基督徒在那几方面需要反省和改进?你在生活中应如何荣耀神?
3亚述人以军事力量侵占犹大的领土,同时又用言语打击他们的信心。你曾否受过别人对你信仰和人格的攻击?你怎样应付他们的攻击?
4亚述将领除了威逼,更用利诱(31-32 )。今日你能否抵受罪恶和世界的利诱,对神忠心。
──《串珠圣经注释》
●18:13-19:8这一段与以赛亚书的记载一致可能是列王纪的作者引用以赛亚的著作,并增补自己的资讯。也有可能是两卷书的作者都可以参阅皇家历史,所以可以引用同一份记载。
◎此时正是公元前701年,亚述王西拿基立王第三次西征的战役。亚述军经过腓尼基直接南下非利士,腓尼基的西顿王 Luli 逃往塞浦路斯,非利士的 Sidqa、伯大衮、约帕、便巴拉及亚所均被亚述掳掠。以革伦人背叛当时被希西家拘留在耶路撒冷的 Padi 王,因此受到报复。根据西拿基立年谱,此时埃及王的军队远征至伊利提基,被亚述打败。西拿基立宣称西顿、亚发、迦巴勒(Byblos )、亚实突、亚扪、摩押及以东都向他进贡。
◎亚述王西拿基立进攻时,大批亚述帝国的军队进入巴勒斯坦。按照西拿基立年表的说法,这些军人在攻打巴勒斯坦期间,占领了绝大部分的犹大城市,使得希西家王被困在耶路撒冷中。当然也有官员想要逃跑,但都被捉拿,也有不少被处决。考古学家挖出大批坟墓,可以看见整个部队被屠杀。圣经记载与亚述记载都说犹大各地被摧毁,后来因为希西家付了大笔贡物与赎金,军队才撤退
【 怎样看待敬拜时所用的器物,和有象征意义的纪念品?】
【希西家的复兴】神曾吩咐摩西造铜蛇,本来是用以医治被火蛇咬伤的以色列人。这显明神在人中间有大能,提醒他们记住祂的怜悯与赦免。但以色列人竟把它看作敬拜的对象,而不是追忆当受敬拜的那一位神,所以希西家不得不将它打碎。我们必须留意,切勿将帮助敬拜的器物当作受敬拜者本身。大多数器物皆不是造来作偶像的,它们之所以成为偶像,全因为人误用它们。
――《灵修版圣经注释》「希西家倚靠耶和华以色列的神。」
在最艰难黑暗的环境中,才显得出卓越的人来。
亚哈斯王统治下的犹大国,急剧的走下坡路,只经过了十六年,就到了黯淡没有希望的地步。
东北方的亚述,向地中海扩展。虽然亚述灭了亚兰,除去了北方的强敌;但不久也就直接威胁着犹大,他们感到了唇亡齿寒。就在这样的景况,二十五岁的希西家,登基作王。
这青年有为的王,不看环境,眼目向前直观,单仰望耶和华。“希西家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效法他祖大卫一切所行的。”他全心求神的喜悦,遵行神的旨意。他洁净圣殿,除去了亚哈斯所进口的假宗教,也就是拒绝跟亚述认同。
他清除了自所罗门以来就存在的传统,就是在丛林中高处山丘上所筑的祭坛,是历来众民任意献祭的地方,只许他们在神立名的居所敬拜;这样的彻底整肃,是大卫以来第一位王,可能也使一部分人民感到不便,因而不满;后来,亚述军队入侵的时候,其将领还喊话,以此挑拨犹大人民:“希西家岂不是将神的丘坛和祭坛废去,且对犹大和耶路撒冷的人说:‘你们当在耶路撒冷这坛前敬拜吗’?”可见这是一件不迎合人心的事。但要讨神的喜悦,就不能看民意测验。
他也毁了可憎的巴力石头柱像;也砍倒了亚斯他录木柱偶像。这是破除异教的偶像崇拜。
他“打碎摩西所造的铜蛇,因为到那时以色列人仍向铜蛇烧香。希西家叫铜蛇为铜块。”摩西在旷野所造的铜蛇,是神叫他举起来,使被火蛇所咬伤的人,仰望而得活;人不知是神设立的救法,反迷信作圣物;希西家称之为污秽的铜块,把它打碎。想想看,有七百多年历史的老古董,多少人考证,多少人珍爱,崇拜。他粉碎摩西的铜蛇,却完全谨守摩西的诫命。这是敢于破除传统,不怕人的反对,惟遵行神的真理。
这位敬畏神的王,“专靠耶和华,总不离开,谨守耶和华所吩咐摩西的诫命。耶和华与他同在,他无论往何处去,尽都亨通。”希西家把复兴带给全国,不在于人的才智,在于有神的同在,因为他专靠神,谨守神的话。
今天,我们需要复兴,必须遵行神的旨意,不问人是否欢喜。求神兴起有希西家的心志的人来。── 于中旻《列王纪下笺记》【 怎样借鉴,关系到怎样更新,希西家目睹了北国的结局……】
这几节重提以色列覆灭的历史。希西家与父亲亚哈斯共同作王十四年(公元前729-715 ),他自己作王十八年(公元前715-697 ),与他儿子玛拿西共同作王十一年(公元前697-686 ),总共四十三年。所说的,他作王二十九年,仅指他一人掌管全国的年数。他在位的时候,北国以色列已经被消灭了(公元前722年 )。以色列的结局,可能促使了他在国内实施改革。(有关希西家的详情 请参代下29-32章 赛36-39章。 )――《灵修版圣经注释》
【「你到底依靠谁?」】
希西家背叛亚述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哈马、亚珥拔、撒玛利亚、西法瓦音、希拿、以瓦都相继灭亡,变成乱堆,足以证明亚述军队的凶暴。耶路撒冷怎能希望站立得住呢?那王实在无法明白希西家信心的根源,他不必转向埃及,因为法老王那时不过是压伤的芦苇。但是耶和华神才是他的依靠,任何神明都无法给予他们什么帮助。世人多时不明白,常问教会:你到底依靠谁?
我们的生命大体来说是一个奥秘,我们的平安是意外的,动机是隐秘的。我们的来源,信靠的依据,以及行为的理由,都不足为外人道也。因为他们站在外面,看不见神容美的面光,怎能明白呢?神所预备的,是我们的眼未曾见过,耳未曾听过……。
我们有的秘密,应该是世人无法猜透的,如果信仰只有表面,那么人就可以择善而取之,但似乎我们预备被误会、遭批评,因为我们的行为是无法被世人所能明白的。我们举目,不只是向着山,而是越过山岭,仰望神。我们不依靠金银等类的东西,也不依靠人为的资源,而只信靠神,我们对世界不能不折衷,但不致妥协,我们另有一个中心点,那是永恒的宝座。
──迈尔《珍贵的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