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摩押凶残成性,终受审判;从其身上,我得着了……
摩押人是罗得与他大女儿乱伦所生的摩押的后裔。摩押王巴勒曾雇用先知巴兰咒诅以色列,以为可以使他们败阵(参民22-24章 ),但巴兰口中所说全是神赐福的话,结果巴勒事与愿违。不过一些摩押女子引诱以色列人得手,使他们转而敬拜巴力。摩押人素以残暴著称,考古发现,在一块名为“摩押石版”上记载着说,摩押人喜欢乘人之危,趁火打劫。
犹大作为神的选民,仍背弃神拜偶像,终受罚;我们这些认识神的人,若也是如此……
所罗门死后,王国分裂。犹大和便雅悯两个支派组成南国犹大,由所罗门的儿子罗波安统治;其他十个支派则跟随背叛罗波安的耶罗波安,成为北国以色列。
神因列国的恶行和残暴而惩罚他们;同样,神也要因以色列和犹大轻视祂的律法而施行审判。列邦是因无知而没有遵守神的道,但神的选民犹大和以色列,虽清楚知道神的要求,仍然置之不理,且加入外邦的行列去敬拜偶像。所以,如果我们认识神的命令却拒绝遵行,就如以色列一样,所犯的罪恶比别人更大。
先知是神的代言人,能否因为国家民族及个人利益而闭口或改变信息?为何?
阿摩司宣告神向以色列周围列邦施行审判的信息,必定赢得其听众欢呼赞赏;不过他在宣告神对以色列的控告之前,也斥责了自己的国家犹大。
这些以色列人的信仰与生活分家,虚有其表;回看自己,我能“活”出我的信仰吗?
阿摩司是在针对上流社会讲话,因为在以色列,根本就没有中产阶级,只有极富和赤贫的人。有钱人遵行宗教礼仪,供献额外的金钱,又到各处邱坛献上祭牲。可是,他们心里贪婪不公,甚至向无依无靠者取利。当我们忠诚地参与教会活动,遵行各种宗教礼仪时,切忌忽视别人的需要。神期望我们活出信仰,就是向有需要的人施以援手。
以色列的罪,加起来竟有──我们社会、教会不会如此吧……
神谴责以色列五种罪行:(1 )卖穷人作奴隶,;(2 )屈枉贫寒,;(3 )乱伦苟合;(4 )借贷时取不当的抵押品,-12);(5 )敬拜假神。
先知不断提醒,以色列人不断忘记,啊,应是“我们”,是吗?
先知不断掀起百姓的回忆,要他们响应神所做的一切。当我们细阅这清单时,有没有为以色列的善忘而感到愕然?但假如先知传讲的对象是我们,他又会对我们作何评价?神的信实提醒以色列人要顺服祂;同样,祂在我们身上所做的一切,也提醒我们要为祂而活。
连拿细耳人都犯罪!那时以色列的光景会是……
拿细耳人曾许下誓言要事奉神,誓言包括禁戒清酒浓酒和不剪头发。以色列人非但不尊重他们这种严肃及节制的生活,还迫使他们违背自己所许的誓言。如果连拿细耳人都腐化了,以色列中哪里还会有甚么善良?
那日,为何人都会胆丧?那是一个甚么日子?
“那日”指亚述攻陷以色列、摧毁撒马利亚、掳走百姓的日子(公元前722年 )。在先知宣告这信息的数十年后,事情真的发生了。
有些人总说神何足惧,没有神的人生也是如此的过;有时候,我心也在偷偷这样想……
电影中的英雄常是无所惧怕的。今天,许多人都为自己塑造坚强不屈的形像。不过,对这种表面的勇敢,神并不为之动容。祂说当审判来临之时,即使最勇敢的人也要胆怯。你认识一些认为没有神也能度过此生的人吗?切勿被他们满有自信的言辞所影响。要知道神不怕任何人,而总有一天,全人类都要惧怕祂。
经文:
6耶和华如此说:「以色列三番四次犯罪,为银子卖了义人,为一双鞋卖了穷人,我必不撤销对它的惩罚。7他们把贫寒人的头践踏在地的尘土上,又阻碍困苦人的道路。父子与同一个女子行淫,以致亵渎我的圣名。8他们在各祭坛旁边,躺卧在人所典当的衣服上,又在他们神的殿里喝受罚之人的酒。9「我从他们面前除灭亚摩利人;他虽高大如香柏树,强壮如橡树,我却上灭其果,下绝其根。10我曾将你们从埃及地领上来,在旷野里引导你们四十年,使你们得亚摩利人之地为业;11我从你们子孙中兴起先知,又从你们少年中兴起拿细耳人。以色列人哪,不是这样吗?」这是耶和华说的。12「你们却把酒给拿细耳人喝,嘱咐先知说:『不要说预言。』13「看哪,我要把你们压下去,如同装满禾捆的车压过一样。14快跑的无从避难,壮士无法使力,勇士也不能自救;15拿弓的站立不住,腿快的不能逃脱,骑马的也不能自救。16到那日,勇士中最有胆量的,必赤身逃跑。」这是耶和华说的。
审判终临到以色列,先知把他们的罪状一一列出,若果外邦因罪受刑罚,神国之子民有了神的律法及神过去的恩待仍然还犯罪,岂不更应受罚吗?
与其他七国不一样的是,先知向以色列人提到神过去怎样恩待他们(9-11节),首先神把以色列民从埃及为奴之地领出来,在旷野引领他们四十年,供应吗哪和鹌鹑,叫他们衣服及鞋都没有穿破,这是神极大的神迹奇事;其次神又把他们的强敌消灭,强大如亚摩利人也像大树连根拨起,全然消灭,而亚摩利人之地土也让以色列民得以在当中居住;先知再提到神又从以色列民中兴起先知,继续成为神话语的出口,向以色列民传达神的命令典章,更兴起拿细耳人,分别为圣地奉献为神作工,许愿在期限内不饮酒,保持敬虔与圣洁。在11节里,先知特别提出「这是耶和华说的」,耶和华向以色列人细说祂对他们的恩典。
以色列人却以极低廉的价格-一双鞋子-就把义人及穷人卖掉为奴,明显地犯了先知给他们的不能把同族永久作为奴仆的律法,违背了神要祂的子民好怜悯的心意;他们又父子同一个女子行淫,将穷人用作当头的衣服铺在偶像的坛旁,这衣服应在晚上归还给贷款者,但他们不单止不归还,还躺卧在其上,极不尊重别人的权利,这违背了神要祂的子民圣洁的命令;他们还在别神的庙中喝酒,放纵情欲,这里指出以色列人拜偶像,亵渎神的名,再加上淫乱的罪,是羞辱神的行为(6下-8节)。除了这三样罪状外,还有第四样,就是他们嘱咐先知不要说预言,他们虽然作为神的选民,却不愿听先知的话,也不愿见拿细耳人的见证,给拿细耳人喝酒,破坏所许的愿,以致民众没有圣洁的模范及警戒之言词,所以说他们是三番四次地犯罪。
结果便是惩罚将会临到(13-16节),这里对以色列的惩罚却与前面所论到的列邦甚至犹大不一样,先知预告耶和华像以重量的车压物一样地压他们(这可能是大地震的结果),车辆很重,好像装满禾捆,好像在丰收的时候,但当惩罚来到,受罚的人包括快跑的、腿快的、有力的、拿弓的、骑马的、刚勇的、勇士中最有胆量的,都无一幸免,无一能躲避。
思想:耶和华对以色列民的审判对今天的教会及信徒有甚么提醒呢?信徒对神拯救的深恩厚爱如何以爱回应?神借着祂的仆人及圣言教导信徒,信徒们又有没有遵行以至能爱神爱人呢?
今天神有没有兴起先知在教会发声?信徒对他们的声音又如何看待?人看见愿意向神许愿的人,又如何对待他们呢?愿我们留心听神的声音!
经文:
4耶和华如此说:「犹大三番四次犯罪,厌弃耶和华的训诲,不遵守他的律例;他们祖先所随从虚假的偶像使他们走迷了,我必不撤销对它的惩罚。5我要降火在犹大,吞灭耶路撒冷的宫殿。」
先知由远渐近,由疏转亲,论外邦、到近亲,现在论到犹大国了。犹大国与一众外邦国一样,三番四次地犯罪,神必不免去他们的刑罚。但神讨伐他们的与讨伐上面的六国却有不同;神对外邦六国的审判是根据他们的行为,是因为他们没有行公义、没有好怜悯,神向亚兰追究他们对以色列民的残酷;神向非利士追究他们贩卖以色列民的战俘给以东之罪;神又向推罗追究他们背弃与以色列的盟约,把战俘无论男女老幼都卖给以东图利的罪;神向以东施行审判,声讨他们对兄弟怀怒而赶尽杀绝;神向亚扪施行审判,责备他们不怜恤亲属中无助的妇女及未出生的婴孩;神讨伐摩押,责备他们对亲属中已逝去之王的尸首作出极不敬的行动;这些行为都是有良知的人所不齿去做的。虽然每个外邦国家都有自己的偶像,但神的讨伐却绝口不提他们在宗教上的错失,当他们还未认识创天造地独一的真神时,神乃按人的良知去对他们作出审判。
神对犹大的审判却不再是实质的罪状,而是犯罪的源头:厌烦及不遵守神的律法和随从偶像。外邦人可以推说不明白耶和华的心意及训诲,但犹大人是神的选民,从亚伯拉罕到阿摩司已有千多年的历史,当中经历许许多多神的恩典及带领,神又清楚向祂的子民颁下训诲及律例,叫他们遵守,不容离弃,摩西早在申命记里已向犹大人宣布若离弃耶和华的律法,神必降祸。阿摩司在论犹大罪状的短短三节中,一反过去声讨六个外邦国家之单一罪状,在这里严厉的指出犹大人三个犯罪的原因是:厌弃耶和华的训诲,不遵守当守的律例,还跟从偶像。除了行为上犯了律例,在心态上对神所吩咐的亦有轻视、厌恶及拒绝之意。行为由心而生,行为上的犯罪显出犯罪的深层次因由。因犹大人选择了跟从虚假的偶像,他们离弃真神,向虚假的偶像求问,而非随从带领他们出埃及入迦南的耶和华,以至走迷了路,好像再一次在旷野游走迷路,误入歧途。
神对他们的惩罚乃是耶路撒冷的宫殿被烧灭,整个犹大地被降火;当中除了领袖的王宫不能逃离审判,因带领的理应受更重的判断外,一般的普罗百姓也难逃审判,当中也因为他们每个人都已有神的律例典章却不遵守,反而厌弃神的话,这不能单单推卸为被带离正路,各人其实是随从虚假的偶像,不追随独一的真神,每一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走离正路负上责任。
思想:神对祂子民的期盼是「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耶稣基督的大使命是「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信徒有没有厌烦神的这两个训诲?又有没有谨守遵行呢?
神是圣洁的,所以神期盼信徒也圣洁,信徒要分别为圣去事奉神。因为神是忌邪的神,神不会容让信徒们随从偶像的。今天你有没有「偶像」呢?有甚么在你的心中占去了神的位置?把这「偶像」除去!
谢迦勒
一.饶恕的标准
1.人的标准七次
主耶稣讲这个比喻的原因是因为彼得前来问耶稣‘饶恕人可以饶恕到几次,到七次可以吗’。彼得这么问,其实并不是纯粹要寻求答案,如果是为了纯粹寻求答案,只要问上半句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彼得只要问:“主啊!我们饶恕人可以饶恕到几次呢?”可是,彼得为什么接下来仿佛变成为自问自答。看似在求问,其实已经变成了在教导主、教导其他门徒了。‘到七次可以吗?’哇!这在当时来说可是一个划时代、破天荒的新标准啊!因为历来犹太人在会堂里一直听到的教导就是可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教训,如果谁肯饶恕人,最多若是能饶恕到三次,那就可以说是大大的好人啦。‘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在今天基督徒听上去,觉得很刺耳。但是,这可不是拉比自创的理论,而是神通过圣经清清楚楚地吩咐百姓的。神为什么要如此吩咐呢?这是因为神启示是渐进的。在旧约时代,神首先主要向人启示祂公义的一面。按着堕落之后人类的本性,如果没有律法规定‘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样公平公义的要求,那么,人们便会肆无忌惮的加倍报复,很有可能就会变成‘以命还眼、以命还牙’。这样整个人类社会就会成为一个赤裸裸的弱肉强食的社会,人类历史也就会变得更加血腥、残酷。加倍报复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的这种思想是每个罪人的天然思想,即使是一些所谓的思想家以及伟大人物也难以跳出这种堕落的思想。我相信稍微有点年纪的人都熟悉这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我们琢磨琢磨这句话的意思和口气,尤其是那个‘必’字,每个人读这句话的时候,这个‘必’字都会自动成为加重语气。意思说,如果谁敢惹到我们,我们的报复将会更加残酷。譬如还有‘对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般的残酷’。这些话很符合每个人希望加倍报复伤害我们的人的这种天然思想。所以,在某段时期里,这些话竟然戴着光环走上了神坛,成了芸芸众生顶礼膜拜的真理。可是,这些‘真理’给那个时代带来了什么呢?在这面‘真理’大旗的庇护下,多少善良的人惨遭毒害,施行惨无人道的阶级斗争。很多经过的人,今天回顾起来,想想还是都心惊胆寒。其实古今中外,人的本性都是一样。
这种加倍报复的心理,在几千年前,圣经中也早已经就提及了。亚当后代中,不信的那条线该隐的子孙中就出现过一个叫拉麦的人。他就曾说过类似的话。当然,别人不犯他,他也不会犯人。因为如果别人不犯他,他就犯人的话,他成了什么人了?这话任何人也说不出口,更不可能写成诗歌公开传扬。但是,他要说的下面的话,就能看出他加倍报复的心里。他说:“壮年人伤我,我把他杀了。少年人损我,我把他害了。若杀该隐,遭报七倍。杀拉麦,必遭报七十七倍。”别人只是伤他、损他,他就把别人杀了、害了。拉麦的这种处世哲理就成了所有亚当后裔中不敬畏神的族类,他们的人生哲理信条。所以,上帝通过律法强调‘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公义要求,不许任何人加害他人过分。这是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是对社会稳定和谐的保护。所以,拉比也就如此教导以色列的全会众。
同时,旧约圣经也提倡爱与饶恕的。所以,拉比们也都会有进一步的教导。‘以眼还眼’的教训只是允许人这么做,不是提倡人这么做。所以,拉比进一步也会说,如果谁能不“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就更好了。如果别人打掉你一颗牙,你不反过来打掉他一颗牙,而是饶恕他。他再打掉你一颗,你还饶恕他,这样能饶恕到三次,那你就做得仁至义尽了。第四次你再报复他,大家也都会支持你,认为你做的非常好了,事不过三、忍无可忍了。拉比们为什么不说饶恕到两次或四次,而非要以三次为饶恕的最高标准呢?原来他们也是有圣经根据的,在阿摩司书的一至二章里,有一个相同的句型多次反复出现,那就是“谁谁谁三番四次的犯罪,我(耶和华)必不饶恕他,将会怎样怎样惩罚他们”。下面我仅列其中一处经文:【】 耶和华如此说,犹大人三番四次的犯罪,我必不免去他们的刑罚。……。拉比们在解释这些经文的时候,认为上帝饶恕人也只是饶恕到四次就不再饶恕了,就要惩罚他们了。所以,我们人类饶恕只要做到三次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他们对神的饶恕理解的片面。从以色列的历史就能看出来,神是无限次的饶恕他们。‘三番四次’未必就是具体指三次或四次,并且通过惩罚令犯罪的百姓回头也不是表示神不饶恕他们了。所以,他们是理解错了。但是,毕竟拉比的教导已经深入每个百姓的心,饶恕到三次就是大好人的观念也成了以色列人普遍认同的观点。
这时,彼得突然提出了个‘饶恕到七次可以吗’,这是多么令人耳目一新啊。彼得跟主也有一段时间了,他知道主耶稣的要求总是比旧约律法高。比如,旧约说:“不可杀人,杀人的难免受审判”。主耶稣说:“凡向弟兄动怒的难免受审判”。旧约说:“不可奸淫。”主耶稣说:“凡是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就是犯奸淫了。”旧约说:“不可背誓,所起的誓总要向主谨守。”主耶稣说:“什么誓都不可起。”旧约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主耶稣说:“要爱你们的仇敌”……。主耶稣的要求总是比旧约律法的要求要高。所以,彼得认为既然旧约饶恕可以到三次,耶稣的要求肯定会高于三次,我就说‘到七次可以吗’?这下总能碰到主的心意了吧?彼得这时或许在等候接下来主耶稣的夸奖,没想到这次等来的又是批评。主耶稣说:“不是到七次,而是七十个七次。”
其实,对每个人来说,饶恕七次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别说七次了,我们常常是连一次也不想饶恕人。如果能饶恕到两三次,那我们走到哪儿都可以理直气壮地标榜自己是个好人啦。如果饶恕了两三次对方还是继续毁谤你、伤害你,咱们可能就要跟他算总账了。即使是自己的家人、亲人如果一再的得罪我们的话,我们也不能饶恕他。这就是人饶恕的标准。但是,我们要明白,不饶恕别人吃亏最大的是我们自己。我们不饶恕别人,神也就不饶恕我们。我们的心本该成为圣灵的殿。圣殿什么样?金碧辉煌,荣耀充满!可是,如果我们不饶恕别人,就等于是把得罪我们的人下在监里,囚禁在自己的心里。我们的心瞬间就变成监狱了。监狱什么样?肮脏阴冷,黑暗潮湿!不饶恕别人的人,心里就是这种痛苦的光景。自己的痛苦会比他不饶恕的那人的痛苦更大。
2.神的要求七十个七次
主耶稣对彼得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七十个七次是什么意思呢?按照字面看七十个七就是七十乘以七等于490次。不过,饶恕490次可不是太好记哦,很容易记混了。主耶稣是不是说,我们回家之后每人找个小本子专门用来记载别人得罪我们的次数。“丈夫刘某某几月几日又得罪我一次,这是第87次。”“婆婆某某氏几月几日又得罪我一次,这是第256次。”……。一旦对方得罪我们的次数累积达到了490次的红线,我们就可以不再饶恕他们了呢?肯定不是的。因为在这个比喻的最后一节圣经说到“你们各人若不从心里饶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这样待你们了”。如果我们用个小本本记着别人对我们的得罪,那还能叫‘从心里饶恕’吗?所以,主耶稣说的‘七十个七次’不是指具体的490次,而是指无限次的饶恕。主耶稣说‘七十个七’只是利用了彼得提出的那个‘七’次,并无特指具体次数的意思。我们根据语境注意主耶稣当时的口气。如果主耶稣是为了告诉彼得饶恕要到490次,何必不直接对彼得说490次,而是说七十个七次,还要彼得做算术题呢?既然都能饶恕到490次了,何不500次?凑个整数还便于记忆呢。
(1)永远的饶恕:【】 神阿,有何神象你,赦免罪孽,饶恕你产业之余民的罪过。不永远怀怒,喜爱施恩。
神这样要求我们,神自己也是这样的饶恕我们。祂饶恕我们,祂不永远怀怒,也就是说祂永远饶恕他的百姓。我们看以色列的历史,就能很清楚地看到神永远饶恕他们。我们不要误解。神的管教可不是不饶恕啊。我们疼爱自己的孩子,没有不管教的,我们总不能说我们不饶恕自己的孩子们吧。以色列人整天得罪神,神一直爱他们,饶恕他们。
神让我们做到永远的饶恕,我们觉得好难啊!看看我们身边都是些什么人?如果我们的丈夫都能像耶稣,爱我们爱到舍命,我们饶恕他们就不难了。可是偏偏我们的丈夫却象拿八,如果对这样的愚顽人一再饶恕,那我们的苦日子就怕没有出头之日了。如果我们的婆婆都像拿俄米,把媳妇当闺女看,处处为媳妇考虑打算,那我们饶恕她们就不难了。可是偏偏我们的婆婆却常常象耶洗别、象亚他利雅对儿子都能下狠手。如果我们的手足兄弟姐妹都能象约瑟、邻居象大卫、同工象保罗……,我们饶恕就不难了。可是常常他们都不讲道理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神也不考虑考虑我们面临的现实难处,哪怕让我们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也好啊。可是我们想想,神饶恕我们是因为我们好吗?神饶恕的都是些什么人?主耶稣在十字架上为那些害死祂的人代求:“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知道。”司提反饶恕那些打死他的人。保罗为教会费财费力,付出一切,甚至不惜自己的性命。但是,教会中却还有毁谤论断他的人,保罗饶恕他们。约瑟饶恕那些曾经要杀死他的那群同父异母的哥哥。大卫饶恕要置他于死的扫罗,扫罗向大卫抡枪要刺死他,大卫却为扫罗弹琴驱鬼使他舒畅。我们常抱怨身边的人不好,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对比更不好的。如果神把扫罗、亚他利雅、拿八……这些人放在我们身边与现在我们身边的人比较一下。那我们就会为着现在我们身边的人感恩还来不及呢。
(2)从心里饶恕:【】 你们各人若不从心里饶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这样待你们了。
从心里饶恕是一种彻底的饶恕。如果表面上只是没有以眼还眼,只是没有与伤害我们的人对抗,这还不一定是从心里饶恕。这样的饶恕就算是饶恕了7次,可能在神眼里一次饶恕也不算。因为没有从心里饶恕。没有从心里饶恕的,只是暂时靠意志力压制自己心中的怒火,不让它发作出来。但是,心里面一直还在累积。一旦压不住了爆发起来,不得了啊,会连本带利的讨回来。新闻里不常看见这种例子吗?一直忍着、忍着,似乎也风平浪静,一旦爆发就是个很厉害的损害结果。这就好像是给轮胎打气一样。但是,主耶稣要求我们的饶恕不能只是表面不发作,心里却憋着气,而是从心里释放。要想做得从心里释放就必须与神有很好的连接通,在人前受到了冤屈或是伤害,到主面前释放掉这个压力。从大卫写得书里,我们看到他在人前受的苦很多,同时,另一面我们也看见他在神面前的祷告也很透。所以,他能做到持续的饶恕每一个仇敌。这就是我们能够做到饶恕别人的秘诀。我们若是紧靠自己的意志力去饶恕,那是极其有限的,终究必定会失败,这和世人靠心理学的疏导或是个人的忍耐没有区别。而圣经里教导我们的饶恕是神赐给人得胜的恩典,能让我们欢欢喜喜的饶恕,心里不憋一点儿气,甚至反而大大的喜乐感恩。
二.饶恕的重要
1.我们需要被神饶恕
【】 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
饶恕别人的过犯是在彰显神的形象与性情,本是每一个蒙神救赎的人理当如此做的。我们的神是有怜悯、有慈爱、乐意饶恕人的,就像该比喻中的这位王。但是,即使退一步,从我们自私的角度说,饶恕别人是给自己赚便宜。因为我们也需要神的饶恕,我们会常常犯罪得罪神。如果谁能保证自己再也不会犯罪,再也不需要神来赦免我们,那你就不要赦免别人吧。饶恕别人什么呢?当然是饶恕别人的过犯,如果别人没有错,我们还饶恕他什么呢?人在不肯饶恕的时候常会说:“是他的不对,所以,我不能饶恕他。”他不对就对了,就是因为他不对,才要我们饶恕嘛。如果人家对,是你自己的不对,我们还不饶恕,那就是无理取闹了。这节圣经反过来说一遍,正过去又说一遍,可见饶恕的重要程度。
【】 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
你看这里有个先后次序。谁先免谁的债?从文字上,好像是说神先免我的债,我们再去免别人的债。但是,加上‘如同’二字之后,意思的先后就反过来了。意思是说,上帝怎样免我们的债是根据我们怎样免别人的债的情况而定。上帝很幽默,这句话还要让我们从我们自己的口里说出来。如果我们很慷慨的饶恕了别人,我们在祷告的时候就可以坦然无惧的说出这句话。如果我们小肚鸡肠,坚决不肯赦免别人,我们祷告这句话的时候就没有胆量说不出口了。我们凡事不能抵挡真理,只能扶助真理,神的话是不能让步的。我们不可能说:“主啊,求你直接把我的过犯全免了吧,别照我赦免他人的情况赦免我。”所以,我们赦免别人的时候,别认为是便宜了别人,其实是便宜了我们自己。赦免别人,那人是得到一点点好处,但是,我们得到的好处更大。他得到的充其量只是十两好处,而我们得到的是一百万的好处。
2.我们应该象神 33节
【】 倘若这人与那人有嫌隙,总要彼此包容,彼此饶恕。主怎样饶恕了你们,你们也要怎样饶恕人。
我们不是要等到互不理睬、相互视为仇敌的时候才需要饶恕,而是哪怕只有一点点嫌隙的时候就要彼此包容,彼此饶恕。越早饶恕,就越容易饶恕。可是往往在只有一点点嫌隙的时候,我们不会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若不注意都没有发觉自己存在不饶恕的问题。因为只是嫌隙,很难发觉。表面上见了面还都会打招呼,互相问好。只是心里面稍微有些隔阂。比如,别人说到其他弟兄姊妹坏话的时候,你可能会制止,可是说到某人坏话的时候,你心里面有一丝快慰,并且不会替他解释,或者还落井下石的帮腔。那就说明你与这个人之间可能有了嫌隙。因为嫌隙会让我们做事不公平、不公义。或许他曾经做过令我们不高兴的事情,我们平时也会理睬他,只是把这种不高兴深深埋在心底,对那个人总是会心存隔阂,另眼相看。圣经告诉我们:“主怎样饶恕了你们,你们也要怎样饶恕人。”我们想,主赦免了我们之后,还会对我们心存芥蒂吗?还会对我们另眼相看吗?绝对不会!神对我们的赦免是完全的赦免。不像是世界上,对待刑满释放人员,虽然宣布释放了,却还保留犯罪前科的记录。
这节圣经要求我们‘主怎样饶恕了你们,你们也要怎样饶恕人’。那么,主是怎样饶恕我们的呢?
a.再大的罪也肯饶恕:【】你们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虽红如丹颜,必白如羊毛。
主耶稣在十字架上最痛苦的时候,嘴里发出的不是威吓、咒骂的话语,而是为钉死他的人祷告,求父赦免他们。因为在主耶稣的心里已经赦免了他们。我们不要说,主能做到,因为他是神啊,我做不到。主已经把他自己的生命赐给了凡信靠他的人。吃主的肉、喝主的血的人,他们与主的生命已经彼此连接、交融。只要我们在意志上愿意不坚持自己的老我,肯照主的吩咐赦免别人,我们自己做不到的地方,神就会赐给我们力量使我们得胜有余。司提反总是和我们一样的人吧?他靠着主所赐的力量,不是也象主一样赦免了害死他的人吗?
b.完全的饶恕:【】 必再怜悯我们,将我们的罪孽踏在脚下,又将我们的一切罪投于深海。
完全的饶恕就是饶恕之后,永不再提。神赦免了我们一切的罪,如同将我们一切罪投于深海。一样东西扔在海里,就永远也找不到了,神是将我们对他的得罪永远的沉在深海里。我们对别人的饶恕看看像不像主对我们的饶恕?我们有时候说是饶恕了对方,可是心里面可能还暗藏着一个小账本。一旦对方今后又得罪我们了,我们就翻出账本,新账、老账一起清算。如果神也这样对我们,我们可就惨了。
c.无限次的饶恕:【】 神阿,有何神象你,赦免罪孽,饶恕你产业之余民的罪过。不永远怀怒,喜爱施恩。
这处经文里也说,神饶恕他产业余民的罪过,是‘不永远’怀怒的。我们仔细琢磨一下,什么是不永远怀怒?其实就是说永远的饶恕。主耶稣告诉彼得,不是饶恕到7次,而是饶恕70个7次,指的也就是无限次的饶恕。如果神对我们的饶恕不是无限次的,我们刚信主的那一天起,神借着他的仆人告诉我们:“你们以前犯得罪,我都一笔勾销了。但是,从今以后我只赦免你们490次,一旦犯到第491次我就决不再饶恕,你们只能等着地狱的火吧”。如果以今天某些基督徒的随便来看,就怕490次的犯罪指标不需要一年时间就被用光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肯定天天活在恐惧战兢里,比律法之下的以色列百姓更苦,天天压得透不过气儿。也不敢早点来信主了,就怕自己无论怎么再小心谨慎的避免犯罪,490次也不够我们一辈子用的。而神是无限次的肯赦免我们,只是我们断乎不可将神的无限次赦免的恩典当成自己肆意犯罪的护身符。而是应该因着神的大恩典激励我们竭力抵挡犯罪。
三.饶恕的缘由
1.别人欠我们有限,我们欠神的无限
别人欠我们有限,顶多也就如同那十两银子。而我们欠神的无限,好像是那一千万银子。在实际的感受中,我们常常觉得这个比喻似乎是说反了。别人欠我们的,我们总觉得很重很重,如同一千万。我们欠神的似乎连十两也不到,我们哪里欠神的啊?我们曾经和神一点关系都没有啊,怎么会欠神的呢?
为什么圣经说‘别人欠我们的是有限的’?我们想想,别人得罪我们能有啥啊?无非就是:说我们坏话、偷我们东西、打骂我们、抢我们、残害我们……顶多就是杀死我们。我们损失的全都是今生的、短暂的、可朽坏的那些东西,谁能夺得走你永恒里的东西?即使是杀死我们,也只是杀死我们的身体,谁能杀死我们的永恒的灵魂吗?我们也知道。即使没有人杀死我们的身体,按照客观规律,七八十年之后这个身体也必须得死。所以说这些如同那十两银子,都是有限的。
为什么圣经说‘我们欠神的是无限的’?因为我们犯罪带来的结果就是死亡。无论犯什么罪,结局都是死亡。这个死亡不是肉身的死,而是灵魂的死。肉身的死,可以视为是有限的损失,灵魂的死,则是永远无法弥补的,是无限的损失。正是因着属生命的价值极贵,贵到无限,所以,所有的人只好作罢。神却为了拯救我们罪人,以自己的生命做赎价、做挽回祭将我们买回。本该被咒诅、该灭亡的是我们,却白白的得了祝福、得了拯救。那是因为完全圣洁无罪的人子因担负我们的罪被咒诅、下了阴间,为我们尝了死味。神的儿子付上了极重无比的代价。所以,我们欠神的是无限的。
如果说一个人亵渎神、辱骂神、拜偶像,我们说这样的人是得罪神,这个很好理解,因为他直接伤害的是神。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的犯罪都是向着人的,好像根本就与神一点关系都没有,难道这样的犯罪也是得罪神吗?当然!也是得罪神!而且是主要得罪了神,对神造成的伤害比对人造成的伤害更严重。比如:
【】 我向你犯罪,惟独得罪了你,……。
要照着我们通常的想法,大卫夺了乌利亚的妻子,后来又为了掩盖罪行杀死乌利亚。他得罪的应该是乌利亚。至少也应该是得罪乌利亚为主,得罪神为次才对。可是,大卫这里却说自己是向神犯罪,而且是‘唯独’得罪了神,没提乌利亚什么事。这并不是说,大卫否认得罪了乌利亚,而是得罪乌利亚与得罪神相比,就好像正午的星星与太阳相比。还有创世记中那位与弟兄迥别的约瑟也是这样,当他受到主母勾引时,约瑟说:“【】 ……我怎能作这大恶,得罪神呢?”如果约瑟犯了这罪,按着我们今天社会上通常认为约瑟得罪的是波提乏。可是约瑟却不是说,我怎能犯这大罪得罪波提乏呢?而是说,我怎能犯这大罪得罪神呢?我们无论犯什么罪,我们无论向谁犯罪,我们伤害最大的都是我们的神。
2.伤害我们的人,就是帮助我们的人
如果换一个角度看,伤害我们的人其实就是帮助我们的人。如果没有神的许可,我们连一根头发也不会掉在地上。我们看到罗得不念亚伯拉罕的情分,分家的时候抢走了好的草地,欢欢喜喜地占了便宜走了。亚伯拉罕面对贫瘠的山地也是欢欢喜喜的领受,他一点都不憎恨罗得,正是因为罗得对亚伯拉罕的抢占,上帝反而更祝福亚伯拉罕。所以,罗得前脚占了便宜刚走,后脚耶和华就向亚伯拉罕显现,将地的四方直到地极都赐给了亚伯拉罕。而罗得呢?是否就真的占到了便宜呢?二十年后我们再看,罗得当初垂涎的‘伊甸园’转瞬之间变成了一堆焦土,他所有的产业也全部化为乌有。
大卫是特别蒙神喜悦的一个人,在大卫的一生中要说对他帮助最大的人,我认为还不是他身边的那些勇士,而是加给他痛苦最多的扫罗。扫罗将大卫造就成了永世的君王,当然,扫罗的背后是上帝的大手,扫罗只是上帝手中的锤子。凿子。在外人看来,扫罗别说不是大卫的恩人啦,那简直就是大卫的仇敌,所以,当扫罗死了以后,有一个人甚至把扫罗死讯的这个消息当成是对大卫最好的消息来报告给大卫,本想这样可以领到点赏钱的,为了自己更加能得大卫喜悦,他甚至谎称是自己杀死了扫罗,他没想到自己却为此赔上了性命。如果反过来是大卫死了,他把大卫死讯报告给扫罗,我想他确实能从扫罗那里领到一大笔赏钱。虽然扫罗不断无故地追杀大卫,可是大卫并不憎恨扫罗。大卫一直相信神是他的避难所,耶和华会因我们敌人的缘故施恩给我们,所以,我们更应该感谢那些伤害我们的人。所以,扫罗死了,大卫如同哭自己最亲的人一样哭扫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