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21 | 22 | 23 | 24 |
C大卫个人的危机
i. 与亚扪人作战 大卫好意派使节去见亚扪人的新王,结果引发一连串不利于他的事件;这一定会引起这问题:「施恩慈」究竟是不是稳妥之举呢?这主题显然是连接本章与撒母耳记下九章之事件,包括使用恩慈(希伯来: ḥeseḏ )之特殊性质在内。 亚扪人曾经在扫罗开始作王时出现在故事中,对基列雅比城作出残忍的威胁(撒上十一),但大卫却成功地与它的王拿辖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并且想竭尽全力维持同盟关系。亚扪的京城是亚扪人的拉巴,就是今日约旦国的首都安曼(Amman)。 我们曾经提起过,撒母耳记下并没有包括大卫辉煌战果的细节,也没有探索他的军事战略技巧。于是,就产生一个问题:此时是属于大卫成功的时期,他大可享受成就,在长期艰困征战之后稍事松弛一下;他为什么要如此大费周章地进行这一特殊的勋业呢? 1~2.政权的移转仍然是进行外交拜会的时机,大卫派遣使者去表达吊慰,并声明他仍存善意,这也并非异常之举。以恩典厚待这词句与的「施恩」、「〔用〕慈爱恩待」是相同的希伯来文(希伯来: ḥeseḏ ),在每个情形,这词句背后都意味忠于盟约,不过中英文都必须用不同的词语表达政治上的协议。从耶路撒冷到安曼的旅程大约五十哩(80公里)。 3~5.哈嫩受到谋士之疑心的影响,废弃父亲的政策,侮辱大卫的使节,声言他是独立自主在以色列国之外的。非难奸细已经是个古老的计谋,但是剃掉大卫臣仆的胡须一半,使他们身体半裸,然后打发他们回去,却是清楚不过的羞辱;这样不啻是向对方宣战,这种挑衅必须适当地严惩。 6~8.亚扪人预料此举会招来报复,遂积极备战,并招募亚兰人当佣兵,也就是在详述的,被大卫打败的同一班人。若要概述其成就,可能应包含几次征战与它们的最终结果,那么本章的事件一定是属于以色列与叙利亚/亚兰间之关系的较早期阶段,这次战役有助于大卫最后的得胜。琐巴是南叙利亚的重要国家,由利合家族统治,这名字的字根大概来自地名伯利合(在8节简称作利合)。玛迦人与陀伯人是亚扪人在外约但附近的邻邦。214来自这些地区的联合兵力,代表一支难以敌对的军队,攻击侧翼,而亚扪人则是在正面防卫他们的城市,大概是拉巴。 9~12.从这里可以看出,约押身为以色列军队元帅的出色表现,他并没有因为处于极劣势而惊慌,反倒是极有策略地调度兵力,可以随着战情的进展而弹性运用;而且,他自己承担了最困难的任务,指挥一小支挑选的精兵去面对亚兰人,却让兄弟亚比筛统军攻打亚扪人,并且互相取得协议,在必要时相互支持。最后,约押还显出是个有信心的人,为本国……神的城邑而争战,而且他特别祷告的,不是为了得胜,而是为了耶和华能够施行祂的旨意。「约押必定会充分运用兵力和战术天赋,但他身为信徒,同时还察觉到,决定是在神的手中,而他会完全顺服。」215坚毅的约押如此表现出信心,多少会令人惊奇;现在我们对他有多一点认识了,看出他真是配作大卫军队的元帅。 13~14.约押成功地大败亚兰人,而亚扪人同样也放弃挣扎,这场战役就暂告一个段落了。 15~19.亚兰列国的联军太强大了,不能接受失败后就此甘休,差人将大河那边(直译:河外;但却是指幼发拉底河)的军队调来增援,哈大底谢军队的将军朔法将兵力开拔到希兰,可能是现代的阿尔玛(ʿAlma),约在加利利海东方三十五哩(56公里)处。216这场战役的结果意味如此深远,所以大卫亲自统军,面对敌人的战车和骑兵,赢得了一场彻底的胜仗,甚至造成敌军统帅致命的伤害。不仅亚兰人,连他们所有盟邦都变成大卫的属国。这意味统一的以色列支派已经征服了东方和北方强大的亚兰联邦,确保能控制连接埃及、亚拉伯、叙利亚,以及更远之地的主要贸易路线。结果,以色列获得政治上的优势和经济上的利益,同时又把亚扪人的军事同盟瓦解。此时的亚扪人正在一旁静观其变,得着恢复元气的机会。●「亚扪人」:居于摩押人的东北方,在公元前十三世纪末左右立国,跟以色列一样。亚扪人跟以色列人有血缘关系创 19:38 申 2:19 。亚扪的首都是拉巴(今日的安曼 )。士师时代亚扪人曾经想要占领以色列的土地,不过败在耶弗他手下 士 11:1-33 ,扫罗刚作王的时候可能因为以色列西边有非利士人的威胁,所以由东方入侵。 撒上 11:1-13
●「哈嫩」:字义是「蒙喜爱的」。
――《蔡哲民查经资料》
曾提到大卫与亚扪人和亚兰人的冲突,第十章记载了这事的详情。这里也为大卫的犯罪事件(一一 )提供背景。
――《撒母耳记下雷氏研读本》
本章详细记述已略提的大卫和亚扪及亚兰人间的争战。扫罗王当年曾因基列雅比事件大败亚扪人。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下注释》
这句话不是为了表现一般的时间上的用语,而是为了对前面所述某个事件附加说明而使用的希伯来惯用语(2:1,8:13,13:13,15:1,,,。这惯用词表示本章的战斗事件与8章记载的一次征服战争有关系。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下注解》
【】
战争事由:战争是由亚扪人蓄意挑引的。
――《串珠圣经注释》
【】
拉巴战斗——打赢亚扪。依次叙述了拉巴第一次战斗(1-5节 )、发展(6-8节 )、战况(9-14节 ),这场战斗的导火线是:①表面上虽然是哈嫩侮辱来吊丧拿辖的大卫的使者们;②里面却隐藏着周边国家对以色列的急速成长的警戒心(3节 )。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下注解》
【】
膺惩亚扪:第10章是大卫犯罪的历史背景,作为11:1的伏笔,解释以色列为何和传统邻敌亚扪人爆发长期的战争。
――《串珠圣经注释》
【】
大卫的二次征服战争事迹 10-12章是接续8章的关于大卫的三次征服战争的记录。这场战争分为下列三个阶段:①第一次拉巴战斗(10:1-14),以色列和以亚扪为首的5个国家的联合军在亚扪的首都拉巴附近展开激战;②希兰战斗(10:15-19):大卫亲自出征对亚兰战斗,杀戮敌军将军朔法为首的4万大军,取得大胜利;③第二次拉巴战斗(11:1,12:26-31):以色列不仅取得第一战斗中没能成就的攻取拉巴城的胜利,并把亚扪人当作奴隶。这样大卫在国内外筑固了自己的王权,但与这次征服事迹一同出现了大卫的犯罪(11:2-12)暗示一片黑云在靠近大卫王国。象这样,如果圣徒不警醒抵抗与繁荣相伴而来的恶势力的挑战,只能跌倒。同时,犯罪后大卫又卷入灾难的旋涡中,面临一生最大的危机(13-20章 )。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下注解》
【】「大卫说:“我要照哈嫩的父亲拿辖厚待我的恩典厚待哈嫩。”于是大卫差遣臣仆,为他丧父安慰他。大卫的臣仆到了亚扪人的境内,」
●「拿辖」:字义是「大蛇」。 撒上 11:1-13 记载他曾经在「基列雅比」败给刚刚作王的扫罗。
●「厚待」:「善良」、「慈爱」。这是大卫很喜欢用的字眼。9:1 用来表示他要因为约拿单的缘故「施恩」。不过亚扪王拿辖究竟怎样善待大卫,圣经中并没有说明,很可能是大卫躲避扫罗追杀时与拿辖建立不错的关系。因为拿辖和大卫当时都是扫罗的敌人。
――《蔡哲民查经资料》
“照哈嫩的父亲拿辖厚待我的恩典”。也许是正当大卫逃亡的时候。
――《撒母耳记下雷氏研读本》
此处提到拿辖厚待大卫,暗示扫罗在世之日,大卫与拿辖间可能有一段友谊,甚或订有友好条约。八章记大卫南征北讨,没有攻打亚扪人的记载。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下注释》
「拿辖厚待我」:亚扪人拿辖曾与扫罗争战,另外大卫被扫罗追杀期间,可能得到亚扪王的保护。
――《串珠圣经注释》
哈嫩的先王拿辖曾在战斗中败给扫罗也许因为出于报复他帮助了扫罗的政敌大卫。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下注解》
【大卫对待哈嫩的原意】
大卫流亡之时不但有作非利士雇佣兵的时候,更求助于扫罗的敌人亚扪王拿辖。互不侵犯和彼此支持的协议,对大卫拿辖二人都有益处。现存的古代近东条约,大部分都是强国向藩属索要贡物和其他责任的宗主条约(见以撒哈顿的藩属条约 )。有些条约,如主前十三世纪结束埃及和赫人之间战争者,则以「兄弟」形容双方君主(兰塞二世和哈图西利斯三世 )间的平等地位。由于条约被视为「永远」之约,大卫派遣代表与哈嫩更新约定的内容,并没有反常之处。使臣所遭遇的敌对反应,显示亚扪人恐怕大卫要将平等协议转为宗主条约。
──《旧约圣背景注释──撒母耳记下》
【】「但亚扪人的首领对他们的主哈嫩说:“大卫差人来安慰你,你想他是尊敬你父亲吗?他差臣仆来不是详察窥探,要倾覆这城吗?”」
●「尊敬」:「使之得尊重、尊敬、尊荣」。
●「详察窥探」:「四处探勘」、「刺探」。
●倾覆「这城」:应该是指亚扪的首都「巴拉」。
――《蔡哲民查经资料》
亚扪王的臣仆误解大卫派使者良善的动机(2节 ),错误地报告给王。过去约押也如此对待押尼珥(3:24-25)。这里我们可以学到,虚假的人总是把别人看作跟自己一样虚假。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下注解》
【哈嫩给大卫臣子的待遇】
大卫使者的胡须被剃去一半(这是象征性的去势 延伸将大卫亦包括在内 ),并且衣服的下半截在大腿部位被割断,使他们好像奴隶或俘虏一般赤身露体。这些人是使节,理当受到尊重,并且更持有外交豁免权。这种看来像是「恶作剧」的行径,其实是直接挑战大卫的势力和权柄,导致两国之间的战火。其代表受「强奸」或象征式去势的作为,大卫断不能视若无睹,不予报复。按照亚述的王室年表(撒珥根二世、西拿基立和亚述巴尼帕 ),违犯起誓所立的协议,以及武力挑战亚述的权柄,都是宣战的正当理由。年表记载的事件虽然不及本段生动,仍然列出了政治上算为挑战的作为。
──《旧约圣背景注释──撒母耳记下》
【】「哈嫩便将大卫臣仆的胡须剃去一半,又割断他们下半截的衣服,使他们露出下体,打发他们回去。」
●露出「下体」:「身体底部」、「臀部」、「屁股」。
●「胡须」:当时的人认为「胡须是男子性能力的象征」,因此剃掉一半的胡须,就有「去势」的意味。
●「露出下体」:原文是「直到屁股」或「直到臀部」。
◎哈嫩的内阁显然误会大卫的好意,不过就算是他们认为大卫不怀好意(这算是合理的怀疑 ),也不用羞辱使节。这种行为等于是正式宣战,而由后面的经文看起来,亚扪根本没有独力对抗大卫的能力。有时后人为了「面子」会做出很多傻事来。
――《蔡哲民查经资料》
亚拉伯人仍然认为剃掉别人的胡须是一种极大的侮辱。
――《撒母耳记下雷氏研读本》
胡子在希伯来人为男性尊严的记号。剃去胡子乃大羞辱,招人嘲笑;要遇丧事举哀才剃胡。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下注释》
当时人蓄胡须是荣誉的象征,强将胡须剃去是奇耻大辱。将大使衣服割断致露出下体,同样损害了他的尊严和体统。如此对待外国使节无异是种国际的挑衅行为。
――《串珠圣经注释》
胡须剃去一半: 在古代近东地区,头发和胡须是权威的象征,因此剃去胡须被看成是:①当作奴隶受鞭打;②受奴隶印记,50:6)。并且割下半截衣服,露出下体,对以色列人来说,象征羞耻和污辱。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下注解》
【 剃去一半胡须及割断半截衣服意味甚么?】
按照以色列人的习俗,所有成年男子都留长胡须,这是成熟与权柄的表征。所以,大卫派往亚扪的臣仆被剃去一半胡须的时候,就是受到极大的羞辱,失去尊严。被割断下半截的衣服,也令他们受人嘲笑。
――《灵修版圣经注释》
【】「有人告诉大卫,他就差人去迎接他们;因为他们甚觉羞耻,告诉他们说:“可以住在耶利哥,等到胡须长起再回来。”」
●「耶利哥」:字义是「它的月亮」。
◎大卫对哈嫩厚道,对他派出去的使节也厚道,还派人去接,还要他们在耶利哥等待羞辱过去,这真是值得我们学习。
――《蔡哲民查经资料》
「等胡须长起」胡须是男子性能力的象征(参较马里书函中 亚述王桑希阿达德讥笑儿子雅斯马阿杜〔Yasmah-Addu〕说「你不是男人--没有胡须吗?」 )哈嫩此举所传达的实质信息,是以色列会失去能力,陷于哀悼,衣服撕裂,须发剃除。这些使节作为大卫的代表,所受的对待令他们极为难堪。大卫自己亦觉受辱,故此,他不让他们公开露面,直至「损害」看不出来为止。
──《旧约圣背景注释──撒母耳记下》
【】「亚扪人知道大卫憎恶他们,就打发人去,招募伯利合的亚兰人和琐巴的亚兰人,步兵二万,与玛迦王的人一千,陀伯人一万二千。」「耶利哥」:位于亚扪至耶路撒冷中途,是与亚扪接壤边界上的重镇。
――《串珠圣经注释》
●「憎恶」:「发臭」、「讨厌」的意思。
●「招募」:「雇用」。 代上 19:6-7 记载亚扪人用了一千他连得银子(三万四千公斤 )
●「伯・利合」:字义是「道上之家」。
●「琐巴的亚兰」:字义是「意气高昂:崇高的争战」。
●「玛迦」:字义是「压制」。
●「陀伯」人:字义是「好的」。
◎ 10:6 的人数由于用到那个可以当作军旅单位的「千」,于是学者常常讨论这是单位的「千」还是实际的一千人。不过由于招募的金额以及 代上 19:6-15 的记载,一般学者认为这里的「千」是真实的一千人。
――《蔡哲民查经资料》
“亚兰人”。第十章整章都是指叙利亚人。参看的脚注。
――《撒母耳记下雷氏研读本》
亚扪人联合亚兰(叙利亚 )四个城邦的王出兵攻打大卫。亚扪人住在约但河东,亚兰人住在巴勒斯坦地北的幼发拉底河谷区。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下注释》
「伯利合」:即8节的利合,参串7。
「琐巴」:见8:3注。
「玛迦」、「陀伯」:在亚扪以北的亚兰小国,参串9和10。
――《串珠圣经注释》
【联盟】污辱大卫的臣仆,以此亚扪王哈嫩向以色列正式宣战。他雇用周围四国的三万三千名军队,准备与大卫一战到底。他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悔改,反而为了正当化错误,用钱收买附近的亚兰人攻击大卫。被哈嫩雇用的四国军队中, 三个国家是亚兰城的国家。当时亚兰人没能形成统一的国家,而各自分成相互独立的小城市,圣经中出现的亚兰的小国有琐巴,亚兰(6节 8:3),伯利合亚兰(6节 ),玛迦亚兰(6节 ),大马色的亚兰(8:5)等。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下注解》
小邦小国经常会结盟合作,一起对付共同的敌人。觉得有需要增强实力来对付大卫的亚扪人,此时向亚兰求助。二十分队的士兵,分别来自叙利亚以色列交界的伯利合(位于胡列谷的但城遗址一带 ,以及贝卡谷北部的琐巴。杜得模斯三世时的埃及记录曾经提及前者。有关以色列与亚兰王哈大底谢的其他冲突,可参看:的注释。玛迦也是位于伯利合东南,黑门山以南,约但河东。最后一个军队(十二分队 )则来自陀伯(基列地中加利利海东南面十二哩的陀伊贝 )。联军名单所列的地名自北到南,涵盖了奥朗底河而至亚扪领土的区域。
──《旧约圣背景注释──撒母耳记下》
【】「大卫听见了,就差派约押统带勇猛的全军出去。」
●「勇猛的全军」:「强壮的整个军队」。可能表示约押不是带一般的民兵出战,而是带职业军人出战。
――《蔡哲民查经资料》
【战况】
两个不同的兵团(亚扪人防守自己的城门〔大概是拉巴〕 亚兰人则在邻近地区集结 ),逼使约押将军队一分为二,并且与同为司令的亚比筛商讨应变计划,以防以色列军其中一队溃败。他所采取的战略,显示敌军的阵形出乎他意料之外,也没有足够的兵力两面持续作战。他两面受敌,形势虽然危殆,战略却似乎有效,至少造成了旗鼓相当的局面。这可能是他没有乘胜追击,反而退回耶路撒冷的理由。
──《旧约圣背景注释──撒母耳记下》
【】「亚扪人出来在城门前摆阵;琐巴与利合的亚兰人、陀伯人并玛迦人,另在郊野摆阵。」
◎ 10:8-10 显示约押的行动被敌军掌握,导致腹背受敌。亚扪人守城,佣兵由后面攻击以色列人。约押精确的掌握局势,用少数的精兵对付佣兵,用大量的军队对付守城的亚扪人,并约定互相支持。
――《蔡哲民查经资料》
亚扪人的军队在城门前摆阵,亚兰的雇佣兵在拉巴以南约6km地点的“米底巴旷野”摆阵。这种摆阵的方式可能是为了许多骑兵(18节 )能灵活作战。最后他们的主力部队不是哈嫩手下的本部队,而是他雇佣的亚兰兵。从此就可看出,在战场上的亚扪人的士气已象战败兵那样也垂头丧气。因为这场战斗实际上是出于对对方急剧增长的嫉妒和憎恨。出于妒忌的行为会带来灭亡。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下注解》
【】「约押看见敌人在他前后摆阵,就从以色列军中挑选精兵,使他们对着亚兰人摆阵。」
亚兰的联军比亚扪军强,所以约押要挑选精兵与亚兰军作战。
――《串珠圣经注释》
【】
约押将大军化整为零,兵分两路同时攻打亚扪与亚兰人,大败敌方联军(13~14节 )。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下注释》
约押侦察出拉巴城前的亚扪军队,米底巴平地有亚兰雇佣兵摆阵的状况后,知道以色列军队可能受两面夹攻的危险,因此自己带领少数精锐兵去攻击训练有素的亚兰雇佣兵。 剩下的兵力托付给兄弟兼副将亚比筛去攻击亚扪军队。可以看出,以色列对敌人展开了全方面的战斗。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下注解》
【】「其余的兵交与他兄弟亚比筛,对着亚扪人摆阵。」
●「亚比筛」:字义是「我父是耶西」是耶西的孙子, 大卫王的外甥。
――《蔡哲民查经资料》
【】「约押对亚比筛说:“亚兰人若强过我,你就来帮助我;亚扪人若强过你,我就去帮助你。」
◎ 10:11 可以看到以色列的军队非常团结,两边的将领愿意互相支持。我们已经看到很多战史,都是将领为了自保不去援救遭遇危险的友军,最后被个个击破。但是以色列军队倒是因为彼此信任,就无后顾之忧,可以全力奋勇向前。我们作为别人的友军,可以让人家这样信任自己吗。
――《蔡哲民查经资料》
【】「我们都当刚强,为本国的民和神的城邑作大丈夫。愿耶和华凭他的意旨而行。”」
●「神的城邑」:原文型态是「阴性复数」,可能是指以色列的城邑,但更可能是指外约旦南部的城邑,如果约押打输,这些城市立刻会被亚扪联军侵占。
●「刚强....作大丈夫」:原文是两个「奋勇自强」、「奋勇自强」连接在一起。
――《蔡哲民查经资料》
“作大丈夫”。即显示我们是刚强的。
――《撒母耳记下雷氏研读本》
约押要执行的这场战争必然是以色列胜利。约押把战斗的目的说成是为本国的民和神的城邑,表明以色列全民和整个国土都是神应许的。并说愿耶和华凭他的旨意而行,这句话包含着:①耶和华神必胜利 ;②全权交托神的意思。约押这种告白与大卫面对歌利亚决斗时说的“争战的胜败全在于耶和华,他必将你们交在我们手中”的告白是一脉相承的。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下注解》
【】
「于是,约押和跟随他的人,前进攻打亚兰人,亚兰人在约押面前逃跑。
【】约押用精锐兵攻打亚兰雇佣兵后,用亚比筛率领的第二军击退亚扪本阵的作战计划正中下怀。亚兰和亚扪联军急忙逃跑,因为:①他们是亚兰雇佣兵,是收钱来打仗的,没有心思与因信耶和华信仰而士气冲天的以色列军队(12节 )决一死战。②亚扪军队是因雇佣兵的逃亡而感到战斗力大降。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是争战的胜败全在于耶和华的事实。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下注解》
【】「亚扪人见亚兰人逃跑,他们也在亚比筛面前逃跑进城。约押就离开亚扪人那里,回耶路撒冷去了。」
◎约押虽然打胜,但是不知道因为什么理由没有乘胜追击,拿下亚扪人的首都。有人猜测是天气或者约押判断他们没有能力在佣兵的威胁下长久作战。
――《蔡哲民查经资料》
亚扪人落败而逃,约押没有继续攻取敌城,可能当时己接近雨季,不宜作战(11:1)。
――《串珠圣经注释》
约押没能及时攻陷拉巴城而撤退是因为到了不利于作战的雨季——冬天。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下注解》
【】「亚兰人见自己被以色列人打败,就又聚集。」
亚兰人不甘失败,把幼发拉底河他岸的军队也调了来,作第二次进攻。从此处所记,亚兰人似已在大河一带建立了一个很强大的国家。
希兰在约但河东的北方。亚兰王大概是从首都大马色挥军南下的。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下注释》
【】
在第二次战役里,哈大底谢征募幼发拉底河外的亚兰人来支持他们。军队在约但河东的希兰交战,大卫在那里为以色列带来又一次的胜利。
――《撒母耳记下雷氏研读本》
另一场战役 ── 亚兰卷土重来:大卫亲自出战再次勇挫敌军,使他们不敢再当亚扪的雇佣兵。
――《串珠圣经注释》
【】
希兰战斗——打赢亚兰。记述了大卫的二次征服战争中的第二次战斗“希兰战斗”。通过这场战争我们可以发现:①恶势力连续不断地挑战属灵的人;②恶势力的凝聚力强;③恶势力最终只能灭亡,的属灵真理。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下注解》
【】「哈大底谢差遣人,将大河那边的亚兰人调来。他们到了希兰,哈大底谢的将军朔法率领他们。」
●「哈大底谢」:字义是「哈大是帮助」。
●「希兰」:字义是「坚固防守」。位于约旦河东的、幼发拉底河以西的基列地。
●「将军」:「军队领袖」。
●「朔法」:字义是「扩张」。
――《蔡哲民查经资料》
「希兰」这个城市或地区的确实位置不明,但大概是在外约但北部,大马色和哈马之间。哈大底谢从幼发拉底河对岸召来的军队,可以逼近到这个足以对大卫控制本区构成威胁的地方集结。差不多一千年以前,埃及的碎陶咒诅文献曾经提及这个地方,但对于确定其位置并无帮助。
──《旧约圣背景注释──撒母耳记下》
「大河」:即幼发拉底河。
「希兰」:地点不详。
――《串珠圣经注释》
【】「有人告诉大卫,他就聚集以色列众人,过约旦河,来到希兰。亚兰人迎着大卫摆阵,与他打仗。」
【战线】军队通常是取地势之利和按己方武器方面的优势而布阵。经文显示亚兰将军朔法有战车,又有步兵。步兵是由五十夫长率领,作密集队形摆列,前排是拿盾的枪手,紧贴他们后面的是弓箭手和投石兵。双方军队接战时,使用板斧和匕首肉搏。战车通常部署在两翼,使之有灵活运作的余地。──《旧约圣背景注释──撒母耳记下》
【】「亚兰人在以色列人面前逃跑。大卫杀了亚兰七百辆战车的人,四万马兵,又杀了亚兰的将军朔法。」
●「七百」辆战车: 代上 19:18 记载是「七千」。
●「四万马兵」:一般认为应该是「四万步兵」。
◎马索拉经文和七十士译本的一种记载 七百战车、四万马兵;叙利亚译本记载一千七百战车、四千马兵和许多步兵;七十士译本某类抄本记载七百马兵、四万步兵代上 19:18 ;约瑟夫的犹太古史记载 七千战车、四万步兵。
◎ 8:3-8 大卫已经跟亚兰领袖哈大底谢打过一次仗,这次看起来是另外一次。
――《蔡哲民查经资料》
“七百”。大概是抄写上的错误,这里应作七千。
――《撒母耳记下雷氏研读本》
“七百辆战车”在记同一事作“七千辆。”以当时军队资源,七千战车极不可能,应属抄写之误。抄录经文的错误大半为古卷残破难以辨认所致。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下注释》
【】「属哈大底谢的诸王,见自己被以色列人打败,就与以色列人和好,归服他们。于是亚兰人不敢再帮助亚扪人了。」
●「归服」:「以臣民的身分来服事」。
◎主子打败了就换主子,这算是很平常的国际政治,小国要求生存,自然就得如此。这时大卫王朝正处于稳定而强盛的高峰期。
――《蔡哲民查经资料》
亚兰大军不敌,向以色列国臣服。大卫至此已完全控制约但河东西两岸之地。当时在“弯月形肥沃地带”的诸国和南方埃及及其他诸国通商,须经过巴勒斯坦。这些地方全在大卫王的管治下,成为以色列国在大卫、所罗门时代富强的一个地理因素。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下注释》
属哈大底谢的诸王: 本节表明哈大底谢统治亚兰各国的事实。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下注解》
【以色列的附庸国】
战场上的兴衰导致政治联盟上的改变,在古代近东并不罕见。随着亚兰的兵败,很多本来向哈大底谢宣誓效忠的村镇,都转而支持大卫,向他进贡。以撒哈顿的藩属条约和大部分亚述君王的战事记录,都可以找到这作法的对应例证。但不要以为大卫能够完全而彻底地号令外约但的北部地区。战场上一日得来的强制支持,只需稍露弱点,便会烟消云散。
──《旧约圣背景注释──撒母耳记下》
【思想问题(第10章 )】
1亚扪王哈嫩误听谗言,向大卫恩将仇报。今日你会否为了本身安危而冤枉他人,甚至伤害你的「假想敌人」?大卫怎样应付哈嫩的侮辱?你又如何应付别人对你的误会或攻击?
2「约押是一个英勇而临危不乱的战士」,这给今日教会领袖什么提醒?你同意吗?他的成功秘诀是什么?参9-14节。
──《串珠圣经注释》
【】
大卫犯罪的详情:作者详述大卫犯罪的整个事件作为后人的警戒,他按次分析犯罪的社会环境、引发的动机、经过详情和事后的掩饰。
――《串珠圣经注释》
【】
大卫干罪及其牵连:大卫曾犯奸淫杀人大罪,不但有损一世英名,更成为家庭连锁悲剧的主因。
――《串珠圣经注释》
【 將錯就錯,是人常會陷入的錯誤。難道一句道歉的話,是這麼難說出口嗎?】
由於哈嫩聽了錯誤的勸告,懷疑大衛差去的臣僕不懷好意,因此羞辱了他們。之後他得知大衛憎惡他們,就立刻調集軍隊準備作戰。他本來應當仔細考慮臣僕的獻策,即或不然,也應當與大衛洽談;而他既不肯認錯,又在出錯時動兵。我們常常為自己辯護而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不願道歉去消除對方的怒氣,我們應當尋求和睦,避免爭戰。
――《靈修版聖經註釋》
【「願耶和華憑祂的旨意而行。」】
以色列現在面臨戰爭的危機,在人看來,約押是無法應付與把持的。但是他竭盡所能,也鼓勵人有勇氣盡力而為,然後敬虔地將這事交給萬軍之耶和華。
在我們生命中有時也會落到這樣艱困的境地。一萬人究竟無法對付兩萬的敵軍。我們的心力都無濟於事,除了到神面前求告之外,又有什麼辦法?神才會行動,人的幫助是徒勞無功的。
個人的感受——當忍耐用盡了,最後的存糧也取竭了。試煉已使人到了盡頭。鐵門緊閉,防守嚴密,根本無法逃脫。仰望神,祂必使你得著幫助。
事奉的經歷——我們常以為成功的力量有了把握,才可有實際的行動。但是神只要我們的忠心,在他面前端正,神會負一切的責任。
爭戰的能力——善與惡的爭戰是無盡的,但是另有一種爭戰的能力,不是可以眼見的。那股軍力是神自己率領的。仇敵的激流沖來,但主的靈卻樹起旗幟。耶书侖的神必自天而降,來幫助你。
──邁爾《珍貴的片刻》
【 願耶和華憑祂的旨意而行──此中深意你可明瞭?】
【得勝的戰略】生活中我們對神的信仰與行為必須相稱。約押說:我們都當作大丈夫(可以譯為“奮勇作戰” ),換句話說,他們都應當做所當做的事,定出良謀和戰術,動用所有的資源來爭戰。他又說,“願耶和華憑祂的旨意而行”,他知道爭戰的結果在於神。我們應當善用才智與資源,好好順服神,並倚靠神得享美果。
──《靈修版聖經註釋》
「都當剛強為本國的民和神的城邑作大丈夫。」
在家庭中,兄弟和睦同居,是神所喜愛的,使家興盛。在戰場上,兄弟並肩聯手,可以克敵制勝。
亞捫人的王拿轄死了,大衛派專使吊唁,安慰新立的王哈嫩。但亞捫人的首領心存疑忌,以為將對他們不利,慫恿哈嫩羞辱使者。他們知道這樣惡劣的行為,必招致大衛的震怒和膺懲,就聯合亞蘭人,陀伯人並瑪迦人,分進配置,預備向以色列人進攻。大衛就派約押統帥勇猛的全軍出去。
約押看見敵方聯軍人多,就決定與兄弟亞比篩分兵指揮,彼此呼應作戰。約押對亞比篩說:“亞蘭人若強過我,你就來幫助我;亞捫人若強過你,我就去幫助你。我們都當剛強,為本國的民和神的城邑作大丈夫;願耶和華憑祂的旨意而行。”
在戰爭中,戰略,計畫,訓練,戰技,勇猛,都是很重要的,但沒有甚麼能夠代替同心聯合的行動。
約押是主帥,在分派任務的時候,把主要的敵人交給亞比篩去對付;這表示重視他,將來得勝之後,也可以得較大的榮耀。作領袖的,應該有這樣的胸襟,知道尊重人,才可以得同工的信服。
約押還有謹慎謙卑的心。亞蘭等外族人,是客軍遠來,必然困疲;何況是雇佣兵,為了利益而來,犧牲是他們最不願意的,因此戰鬥力自然不會強。但約押不自恃軍事天才,所向無敵,而是先對亞比篩說:假使我打不過他們,請來幫忙。然後才說:如果你不行,我會去幫助你。這是保證他會得到支援,不會被丟下不管。
接著,約押勉勵弟兄,都當剛強,就如一條鐵鍊的堅固,在於每一環節的堅固;戰爭的勝利,在於每個人的剛強,盡自己的責任。說到他們共同的心志,把大家聯結在一起:不是為了個人的利益,所以沒有自相分爭的可能;因為是“為本國的民和神的城邑作大丈夫”。多麼高潔的志向!
最後,他說:“願耶和華憑他的旨意而行。”照神旨意作事的人,才可以說這樣的話。掃羅的一生,就不能有這樣說過。約押雖然有他的缺點,在這時候,著事上,非常的正確。教會應當如此同工,興旺主的福音,為主打美好的仗。── 于中旻《撒母耳記上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