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21 | 22 | 23 | 24 |
ix. 扫罗家的败亡
一旦押尼珥死了,大卫统治的阻力也迅即告终,在这方面而言,连约押冒失采取的行动也使大卫获益。伊施波设虽然并不情愿,却向来倚靠押尼珥的才干,失去了他,也就发现自己保不住王位。 1~3.押尼珥的死乃是个转捩点,不仅对伊施波设是如此,对于整个以色列也是如此。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无情之人利用权势真空的机会,来声言他们自己选定的权力。在这点上,作者为我们介绍了以色列王雇用的两个人:巴拿与利甲,都是经验老到的游击队首领,而且是便雅悯支派的人,所以是可靠的支持者。写到他们的父亲临门来自便雅悯/以法莲北边的比录镇,这些细节看来完全是出自当代的资料,为了要解释迦南地原本的居民,出自逃避侵扰而从比录逃到基他音(位置不详,但基他音是迦特的复数,据此看来,可能是在非利士地)。在约书亚时代,比录曾经与基遍结盟,所以约书亚允许居民留下,不受伤害。如果是非以色列居民杀害伊施波设,这不足为奇,但作者却刻意提醒说事情非如所料;便雅悯支派取代了这地位,当时是一对便雅悯人起来反抗自己的领袖。 4.这里插入了扫罗孙子的记录,虽然打岔了故事,但在这一章有关于扫罗继承人的经文中,并未完全离题。它介绍了约拿单的儿子米非波设,是大卫要礼遇的。他是残障的,体力不足以参战,使他不足以竞争王位。 5~8.伊施波设大概作梦也没有料想到,军队中有叛逆者。这两人轻而易举就接近王的身边,相当令人震惊,甚至一个普通的家庭想必都会更留意安全,尤其是在睡午觉时间。关于细节有些经文上的差异:在6节,吕译、思高、现中、RSV 都是依据七十士译本,但和合、今圣、AV、RV、NIV 却是根据希伯来经文,没有提到打盹睡着之守门妇人:他们进了房子,假作要取麦子,就刺透伊施波设……。和合、NIV 以下一节作为解释,清楚表明了它的含义:他们进房子……他们将他杀死,割了他的首级。虽然希伯来文风格喜欢这种详述的附加语,经文看起来仍是重复的。他们谋杀的动机令人费解,除非是要支持那明显就要作全以色列王的大卫。这两人迅速带着战利品伊施波设的首级来到希伯仑见大卫。他们是取道亚拉巴约但河与死海因地壳下沉而形成的干涸的险峻之谷以避免遇见其他路人。他们宣称耶和华今日为我主我王……报了仇,认为神赞同他们的作为,彷佛是为了耶和华明确的命令而行事。 9~12.他们完全误会了大卫的政策,他立刻就否认自己与他们有任何关系。他开头的话我指着……永生的耶和华起誓不仅声明他对耶和华的委身,也声明他相信耶和华直接介入日常事件的结局中。利甲与巴拿宣称是耶和华的刽子手,大卫断然拒绝他们的伪善;他见证说耶和华救我性命脱离一切苦难,因为大卫不曾亲自动手除掉扫罗,也不允许其他人这么作。如果这两人是为了赏赐,应该知道大卫给报告扫罗死讯之人的赏赐就是死,而他们冷酷杀人至少也应该得到同样的判决。他形容伊施波设是个义人,虽然他是扫罗的儿子,却没有亲身涉入父亲的罪孽,没有什么该死的罪。这两人的刑罚是死亡、砍断手脚,公开示众以儆效尤。伊施波设的首级则是合宜地安葬在元帅押尼珥的坟墓中。 杀害伊施波设再次显示,投机取巧者怎样干扰大事,他们妨碍了大卫心中所定之政策的结果;但结局仍然使大卫有可能将国度扩大到全以色列。大卫显然刷清了与伊施波设之死有关的任何嫌疑,而且,由于扫罗家没有合适的人存活下来,大卫显然是作王的最佳人选。 168有人采取不同的观点,举例来说:Mauchline 即认为这亚玛力人的故事听起来是真实的,并且认为大卫无视于此人「可敬的动机与人道的考虑」,是可指责的(197页)。反向地,贺兹伯相信「他〔这亚玛力人〕得着了在战场上掠夺应得的报应」(237页)。不同的解释有待读者自己辨别。 169Fokkelman 1986, 645页,即如此说:「……他不只是个个体,而是代表这是可憎之民族的范例」。 170这是 Fokkelman 1986, 653页的译文。我十分得助于他对大卫哀歌所作的详细研究。 171关于解释这个希伯来文的历史,见 Fokkelman 1986, 740页。 172Kirkpatrick, 1881, p. 55. 173Fokkelman 1986, p. 670-671. 174Fokkelman 1986, 740页,诧异于这名字只出现在与此有关的圣经中,;,;。 175M. Tsevat, 'Ishbosheth and Congeners: The Names and Their Study', HUCA 46 (1975), p. 71-87. 1761956至1959年间在基比之挖掘工作,发现了三十一个粗口瓶的把手中有 gbʿn 这名字,证实这就是古代基遍的遗址。参J. B. Pritchard in M. Avi-Yonah (ed.), Encyclopaedia of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in the Holy Land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II, art. 'Gibeon', pp. 446-450. 177De Vaux, Bible and ANE , p. 130; Yadin, Art of Warfare , p. 267. 178Hertzberg 提出这个问题:「约押到底是不是从一开头就没有得到大卫的谅解,或至少对大卫而言,押尼珥究竟是不是没有『死在非常恰当的时机』(261页)。大卫无疑是有可怀疑之处,而他对可能会被指控为共犯也是很敏感的;但故事暗示出大卫与押尼珥所订的协议是有良好信用的,使情势逆转的是约押的出现,所以约押难辞其咎。◎显然押尼珥虽死,以色列众人的人心也归向大卫,但伊施波设并没有打算放弃王位。
――《蔡哲民查经资料》
“手就发软”。即失去他的勇气。
――《撒母耳记下雷氏研读本》
押尼珥一死,伊施波设顿失依凭,他的从众也人心涣散。其中二人随后且刺杀他们一度拥戴之王,向大卫邀功(5~8节 )。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下注释》
押尼珥是伊施波设王朝的柱石,对王朝的存亡举足轻重,难怪伊施波设与以色列众人听闻他的死讯后感到手足无措。
――《串珠圣经注释》
以色列众人也都惊惶: 押尼珥被杀的消息足以使以色列人大大地恐慌 。对于把所有一切都寄望于一个英雄身上的古代国家来说,那人物的突然死亡,尤其不是自然死亡或病死,而是死于非命,肯定会把全国推向混乱之中。本书作者以“手就发软”一词表现押尼珥之死和由此引起的以色列的混乱。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下注解》
【】
伊施波设之死。以色列的猛将押尼珥被约押杀害之后(3:27),逐渐削弱下去的扫罗王朝(3:1)如同失去支柱的房子一样开始摇摆起来。因此扫罗王朝的崩溃只是时间问题。这种势态尽管是预料之中的事,但事件的展开得太突然太意外了。本章重新提及1:11-16等描述过的大卫伟大的信仰人格,表明大卫配为以色列的王(5:1-3)。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下注解》
【】「扫罗的儿子伊施波设有两个军长:一名巴拿,一名利甲,是便雅悯支派、比录人临门的儿子。比录也属便雅悯。」
●「军长」:字义是「军事将领」。当时的军队可能是一种佣兵制度。
●「巴拿」:字义是「忧伤痛苦」。
●「利甲」:字义是「骑师」。
●「比录」:字义是「多井之地」。 书 9:17 记载比录用欺骗的手段与约书亚立约,是属于基遍的四个城市之一。
●「临门」:字义是「石榴树」。
――《蔡哲民查经资料》
【】
这是下文5节起的导言。
「比录」:原为基遍城邑,后归便雅悯支派。
「基他音」:亦为便雅悯人村落,比录人以前逃到这里大概是因扫罗杀基遍人之故(21:1-14)。
――《串珠圣经注释》
介绍了叛乱事件(5-12节 )主角巴拿和利甲的身份和血统。军长意指“军队司令官”,这里的军长指“一群人的头目”,出身便雅悯支派。他们推翻扫罗王朝,成为背叛和叛逆的先锋,是因为他们沉迷于自私的权利欲。比录是属于便雅悯支派的人。据说比录人基他音避难是为了逃脱扫罗王朝的合法继承人米非波设。但他还未成年,而且是瘸腿的(9:13),因此不能接继王位。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下注解》
【】「比录人早先逃到基他音,在那里寄居,直到今日。」
●「基他音」:字义是「两个酒醡」。比录人逃跑的原因,可能跟撒下 21:1-2 所记载扫罗违约杀死基遍人有关。
――《蔡哲民查经资料》
「比录人早先逃到基他音,在那里寄居,直到今日。」
「比录、基他音」学者一般认为比录在基非拉以北,伯特利/艾城一带,大概是今日的比雷或内比桑威珥。这是欺骗约书亚的基遍诸城之一(见书九 )。本节记载在当地居住的希未人逃到基他音(位置不明 ),便雅悯人显然成为比录的惟一居民。
──《旧约圣背景注释──撒母耳记下》
【】「扫罗的儿子约拿单有一个儿子,名叫米非波设,是瘸腿的。扫罗和约拿单死亡的消息从耶斯列传到的时候,他才五岁。他乳母抱着他逃跑,因为跑得太急,孩子掉在地上,腿就瘸了。」
●「米非波设」:字义是「终结偶像」, 代上 8:349:40 称呼为「米力巴力」,应该历代志上保存的是原名,后来为了避免用「巴力」将之改为「波设」。 撒下 21:8 有另外一个「米非波设」是扫罗和利斯巴生的。
◎当时的国王主要工作就是率领军队打仗,因此瘸腿变成一个重大缺陷,让米非波设无法继承王位。扫罗的后裔中,强壮有能力的打仗去世了(如约拿单 ),剩下的一个瘸腿,一个软弱(大将军押尼珥死了就慌张 ),显然是无以为继了。
――《蔡哲民查经资料》
“耶斯列”。非利士人与以色列人开战的平原。关于“米非波设”的名字,参看的脚注。他的事迹续载于撒母耳记下第九章。他因为瘸腿而失去做王的资格。
――《撒母耳记下雷氏研读本》
本节为9章记述约拿单的儿子米非波设的伏笔。“米非波设”原义为“羞辱者”。他又名“米力巴力”,义为“与巴力争辩”。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下注释》
有关米非波设的事迹见9章。本节大概表明伊施波设身亡后,扫罗唯一可承继王位的儿子就是瘸腿的米非波设了。
――《串珠圣经注释》
【米非波设所受的伤】
圣经虽然没有澄清细节,学者一般相信扫罗在基利波山之役阵亡之后,非利士人得以控制整个中部地区。若然,非利士人很可能会洗劫扫罗的首都基比亚。这样就能解释扫罗家急于逃难,以致米非波设受伤的理由。米非波设若是颈骨或脊椎受伤就会下身麻痹,但情况可能没有这么严重。腿骨或是脚踝骨折没有得到适当的接合或治疗,也能使他瘸腿。使用夹版的正骨术自古已有,但穿破性骨折则通常无可挽救。
──《旧约圣背景注释──撒母耳记下》
【 米非波设是个怎样的人?】
有关米非波设的其余事迹,可参阅9章;16章1至4及19章24至30节。
――《灵修版圣经注释》
【】「一日,比录人临门的两个儿子利甲和巴拿出去,约在午热的时候,到了伊施波设的家,伊施波设正睡午觉。」
●「午热的时候」:「热的时候」。
●「睡午觉」:在当地午饭之后,是一天最炎热的时间,人们常常都会用来午睡。
――《蔡哲民查经资料》
巴拿和利甲不明大体,昧于大局,以为可杀旧主取得大卫的赏识;不知此举适足陷大卫于大不义。他下令把二人杀了,砍断杀人的手和报信的脚,挂在希伯仑的池旁示众,同时厚葬伊施波设(12节 )。
他处理押尼珥和伊施波设二人被杀事件,手法公正,态度光明磊落,赢得众人赞美,相信他确为神所拣选的人,。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下注释》
「午觉」在近东的半干旱气候中,日间最炎热的时分(午饭之后 )往往都是用作休息或午睡。
──《旧约圣背景注释──撒母耳记下》
正睡午觉: 在天气炎热的巴基斯坦地,正午休息或睡觉是正常的事。利甲和巴拿抓住人不会注意的正午休息的机会,图谋暗杀。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下注解》
【】
恶人的末日: 当一个国家在政治或社会处于不安的状态时,经常有只顾自己安全和利益的极度自私的机会主义分子出现。这种现象在押尼珥死后的以色列也出现了,“利甲”和“巴拿”正是这样的人,他们共同设谋杀害死自己的君主伊施波设,并把他的首级带到大卫那里奉给他。结果他们的命运以悲惨的结局而告终。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下注解》
【】「他们进了房子,假作要取麦子,就刺透伊施波设的肚腹逃跑了。」
●「他们」进了房子:原文是「阴性」,意义是「她们」。
◎ 4:6 的原文有点难解释,直译是「她们进了房子,要取麦子,刺透伊施波设的肚腹利甲和他哥哥巴拿就逃跑了」。另外七十士译本作「房屋守门的在筛麦子,她(女性 )困倦睡着了,利甲和他的兄弟巴拿就暗暗进去」。两种版本都有圣经翻译学者拥护。
◎ 4:6 是整个事件的简要说明, 4:7 则是事件的完整描述。
――《蔡哲民查经资料》
他们进入屋子的时候假装“ 取麦子”,大概是为士兵取麦子。
――《撒母耳记下雷氏研读本》
假作要取麦子: 这里的麦子指军粮,也许他们经常为取军人食用的麦随时出入王的仓库,就以此为借口侵入了王宫。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下注解》
【王宫中的麦子】
谷仓在君王住所附近虽然不难引证,此处经文却有一个极具说服力的抄本异文,描述一位女性守卫在收取麦子之后,倦极而睡。
──《旧约圣背景注释──撒母耳记下》
【】「他们进房子的时候,伊施波设正在卧房里躺在床上。他们将他杀死,割了他的首级,拿着首级在亚拉巴走了一夜,」
●「亚拉巴」:「沙漠旷野」、「干草原」,指的是约旦河谷到死海的干旱地区。连夜走这条路是为了避免遇到人。
――《蔡哲民查经资料》
“亚拉巴”。。
――《撒母耳记下雷氏研读本》
在亚拉巴走了一夜: 从玛哈念到希伯仑大约相隔95km,利甲和巴拿暗杀伊施波设是正午之后。他们逃跑,直到第二天早晨,连续走了近20小时,才到达了希伯仑。他们以相当于1小时约5km速度,没有休息地一直走过来的,我们只能为行恶之人叹息。因他们决不能逃脱神的惩罚。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下注解》
【】「将伊施波设的首级拿到希伯仑见大卫王,说:“王的仇敌扫罗,曾寻索王的性命。看哪,这是他儿子伊施波设的首级,耶和华今日为我主我王,在扫罗和他后裔的身上报了仇。”」
◎ 4:8 说得漂亮,好像这两个人是替天行道,帮神执行了祂的公义。这种时候难免有些机会主义者会冒进,他们心中想得当然是「杀掉新王的敌人,自然会获得新王赏赐,再把理由弄成『天佑我王』,不就毫无破绽?」我们会在紧急的时候做超过公义要求的事情吗。
――《蔡哲民查经资料》
「耶和华今日 ...... 报了仇」:两位军长声称他们弑君的举动是奉神的谕旨。
――《串珠圣经注释》
本节中利甲和巴拿强调“伊施波设是扫罗之子”的事为了使大卫回想起当年从扫罗受过的威胁,使他掀起对扫罗的敌对心和复仇之心,因此他们期待大卫会称赞他们并赏赐他们。但事情却完全出乎他们的预料(12节 )。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完全以世界为中心的人对人和事的判断与以神为中心的人对人和事的判断是截然不同的。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下注解》
【】
两名刺客以为杀死伊施波设会得到嘉奖,结果却被处死,而且被砍断手脚的尸体,最后公开示众,彻底地蒙羞。
――《撒母耳记下雷氏研读本》
【】「大卫对比录人临门的儿子利甲和他兄弟巴拿说:“我指着救我性命脱离一切苦难、永生的耶和华起誓:」
【】「我指着...... 耶和华起誓」:大卫从个人的经历指证二人说谎,神拯救义人(参11 ),不会枉杀他们。
――《串珠圣经注释》
【】神不能恕罪: 大卫向利甲和巴拿讲述亚玛力少年的行为(10节 1:4-16),宣告他的错误(11节 )。表明自己现在要执行的刑罚是超越个人和感情,替神执行公义审判的事实。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下注解》
指出杀君叛国者决不得善终,二军长的死证明大卫并无因敌对者消灭而高兴,反而对大逆不道的事加以制裁。主帅、君主、二军长相继死亡,只余下残废的新主及惊惶的百姓。
——《新旧约辅读》
大卫杀掉变节弑君的二人:表明自己与伊施波设之死无关。
――《串珠圣经注释》
【】「从前有人报告我说,扫罗死了,他自以为报好消息,我就拿住他,将他杀在洗革拉,这就作了他报消息的赏赐。」
●「将他杀在洗革拉」:参考 1:2-16 的记载。
――《蔡哲民查经资料》
看注。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下注释》
【】
大卫表示扫罗之死虽对他有利,他也不放过自称杀死扫罗并来向他报信的亚玛力少年,何况伊施波设是个没有作恶的义人(11 ),杀他的二人更应该血债血偿。
――《串珠圣经注释》
【】「何况恶人将义人杀在他的床上,我岂不向你们讨流他血的罪、从世上除灭你们呢?”」
●「义人」:「公义的」、「无罪的」。大卫认为伊施波设是无罪的人,但他没有承认伊施波设是「神的受膏者(类似真命天子 )」。
――《蔡哲民查经资料》
伊施波设被称为“义人”,因为他未曾因任何恶行或罪行而有罪。他只是在押尼珥的鼓励下,于扫罗死后取得王位。
――《撒母耳记下雷氏研读本》
【义人是指伊施波设吗?如何理解?】
大卫称伊施波设为“义人”。他既是扫罗的儿子,想承袭王位也是理所当然的。他想作王并不是错,只是生性软弱,不能抵挡不义和罪行。大卫知道他不是统一全以色列的领袖,所以无意杀害他。神既应许将国度赐给大卫,他就深知神必成全自己的应许。
大卫听到伊施波设的死讯,就甚恼怒,他从来没有伤害过扫罗,更认为暗杀乃是懦夫的做法。他想统一以色列,但不想在自己的臣仆与伊施波设的军兵之间,种下永不磨灭的芥蒂。为了表明自己与除灭扫罗王族丝毫无关,于是下令处死杀害伊施波设之人,并将伊施波设的首级厚葬。这时以色列各支派都承认大卫是强大的领导者,立誓向他效忠。毫无疑问,来自非利士人的威胁,加上大卫的军威和成就,必定有助于民族的统一。
──《灵修版圣经注释》
【】「于是大卫吩咐少年人将他们杀了,砍断他们的手脚,挂在希伯仑的池旁;却将伊施波设的首级,葬在希伯仑,押尼珥的坟墓里。」
●「希伯仑的池旁」:这应该是当地最热闹的地方。
● 4:12 大卫对利甲和巴拿惩罚比 1:15-16 处罚亚玛力人少年还严厉一些。由 4:11 也可以看出大卫认为「杀无辜者」比「杀耶和华受膏者」最更重。
◎在奉承之中,我们还能够分辨善恶吗。
――《蔡哲民查经资料》
大卫吩咐将二人的手脚挂起来示众,使他人不敢再藉行刺邀功,而伊施波设的首级则礼葬。
――《串珠圣经注释》
大卫砍断利甲和巴拿的手脚是为了因为他们用他们的手割下伊施波设的头,又用他们的脚把首级带到希伯仑,大卫向众民告示他们错误的行为。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下注解》
【肢解和曝尸】
将刺客的尸首肢解不葬,对他们本人和家族来说,是最大的侮辱和羞耻。通俗观念认为埋葬失当,能够危害死者来生的幸福,。古代近东军队素有将战败敌人的尸首插在刑架上的作法,亚述人视之为心理战术和恐怖手段(可见于其王宫壁画上 )。砍断手脚大概是将他们的痛苦延续到来生的意思,但现时仍未有足够有关此举和背后想法的例证,使人有把握地解释其理由。
──《旧约圣背景注释──撒母耳记下》
【思想问题(第4章 )】
1伊施波设虽因押尼珥的死大为震惊,似乎却没有采取什么行动去保护自己的王朝,反而安然的在房子里午睡。这说明了他的什么性格?
2利甲和巴拿将刺杀伊施波设看作是神的旨意(8 ),为要向大卫领功。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也会犯上类似的错误,把对自己有利的事美其名为神的旨意?
3伊施波设的死与扫罗的死(1章 )有何异同?你认为大卫的对策是否可取。
──《串珠圣经注释》
【 恐惧的临到,能让全身失去力量;在恐惧侵袭时,可以靠着甚么面对?】
伊施波设是靠别人(押尼珥 )壮胆的人。他没有仰赖神,押尼珥一死,他就一无所有了。他遭遇危机、受到压力,就被恐惧吓倒。恐惧能使我们瘫痪,惟有信心与倚靠神能胜过惧怕,。只要信靠神,就能放胆地克服身边的困难。
――《灵修版圣经注释》
【「我指着我性命脱离一切苦难永生的耶和华起誓。」】
【劳而无功】这是大卫的中年,他回顾过去,看到主怎样恩待他。神一步步引领他,从深坑中、从淤泥里出来,放他在盘石上,建立他的前途。人们又怎样可以干预神的作为?神已经在他身上显明祂的目的。大卫一生已经学会等候的功夫。他有什么需要,就仰望神的供给。在他路上有困难,他也依靠神为他挪开,任何人在他道中阻碍,他只让神来对付。他在旷野两次不肯取扫罗的性命。那亚玛力人说他杀了扫罗在基利波山,大卫就处决那人。大卫以同一原则处理杀害伊施波设的事,他不需要别人为他铺路,步向以色列的王座。
愿神也这样救拔你脱离一切仇敌,不可灰心丧胆。不要自己伸手抓取地位,或以手段求自己的安全,那样手段以后会自觉羞耻的。「你当依靠耶和华而行善,住在地上,以祂的信实为粮。当将你的事交托耶和华,并依靠祂,祂必成全。你当默然依靠耶和华,耐性等候祂。」 )神可使冰河化为流水,也必除去一切的困难,使你承受地土,祂必救拔你,使仇敌蒙羞,祂以宝血救赎你,必不使你失望,祂也不致耽误。祂必永远活着、爱你。祂常在宝座上。
──迈尔《珍贵的片刻》
「自以为报好消息。」
押尼珥先是去心,而后去世,使伊施波设王朝顿失支柱,呈摇摇欲坠之势,而致朝野震动。伊施波设从前是权臣在侧,如芒刺在背;现在押尼珥去了,立即暴露在风暴中,有理由担心其政治生命和生命,都为时不久了;便雅悯和其他支派的人民,则想到是否能够得犹大支派的接纳。
扫罗王朝的合法继承者,在长子约拿单逝世后,应该是长子长孙米非波设。但他年幼,而且瘸腿;何况约拿单决定遵行神旨意,放弃王位,让大卫作王,,米非波设也一生没有作王的意图。非利士人猖獗的时候,他年纪幼小,是乳母抱着逃难;被摔伤残,受人养护,不用挣扎拼斗。他名字的意思是“惭愧的人”,可能反映约拿单的心情:虽然深爱大卫,却不得不住在王家。没有野心的米非波设,与世无争,却常在神的恩典中。
便雅悯和犹大支派的领袖们,在不厌不休的算计对方。内战中的受害者,是众多的老百姓;而受惠者,则只是少数的军阀。现在押尼珥既然死了,就冒起些小头目来。连便雅悯本支派的人,也意识到这个王朝缺乏生机。于是巴拿和利甲趁伊施波设午睡,杀了他,割下他的头,带着连夜奔走,越过沙漠旷野,到希伯仑献给大卫王,当作礼物,向王请赏说:“王的仇敌扫罗曾寻索王的性命;看哪,这是他儿子伊施波设的首级!耶和华今日为我主我王在扫罗和他后裔身上报了仇。”好快的忘记了自己原来的王,称新见面的大卫“我主我王”,没有义的人,不觉自己转变得太快了些,反以为是帮耶和华作了事,行了神的旨意。违背道德原则的人,都有以神的旨意为借口的习惯。但大卫认识救他“脱离一切苦难永生的耶和华”,就援用不着这样的人帮忙,援杀亚玛力人自称杀死扫罗报信求赏先例,也把眼前的二人从世上除灭了,砍下他们的手脚,悬挂示众。在古时,残尸并不罕见,也可以表示,他们的肢体作了恶事,应该砍下,以示儆戒。
人用自己的方法,不能成就神的旨意,何况其伸手动脚,都出于自私的意图。伊施波设被杀,其残存的政权,仍然延续了些时间,才统一归于大卫。
违背伦理原则的手段,徒劳无功,于己无益,于神有损。── 于中旻《撒母耳记上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