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21 | 22 | 23 | 24 |
vii. 打破僵局
当王还在京城的远方沉溺于伤痛时,军队未得犒赏,国家无人领导;在这种危险的局面中,有些傲慢自负之人可能会企图夺权;由于缺乏先知的话,约押担负艰苦的工作主力,使王恢复较佳的心态。 1~4.约押听见王正为儿子哀伤的消息,根本不觉惊讶,但得胜的军队却难以接受,王竟然没有赞赏他们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在这种情形下,也没有用掠物作实质的犒赏,如果军队大败而归,王不可能完全漠视。这就是他孤立的原因;他既然蒙着脸,就不可能看见别人;当他大声哭号,也不可能听见任何人对他说的话,他希望能够完全独处。 5~6.约押进去见王:他知道若要使大卫拥有作王的信用,就必须打破他的哀伤与孤立。王考验跟随者的忠诚已经到了极限;约押严厉的态度是很适当的,为的是要摇醒大卫,使他认清局势。他找到四个方法指出王的行为是不正常的,推翻了众所公认的标准:i. 对那些拯救他与妻子儿女性命之人,大卫却以羞辱奖赏他们。ii. 理由是大卫把爱邻舍的命令变成恨他了(参:。iii.「你今天明明表示你以将军和臣仆为无物」(吕译):约押自己也包括在那些辛苦争胜却遭轻忽的人当中。iv. 根据大卫的态度,逻辑上的结论是:只要押沙龙能够活着,大卫宁愿牺牲所有跟随的人。连续重击的次序是设计使王面对现实他不能使押沙龙回来(比较:,拔示巴的婴孩死掉时,大卫怎样能面对现实)。 7.约押既然表达了愤怒,接着就指明前路:现在你当出去,安慰你仆人的心!要求他立刻采取行动,一面是要摇醒王,使他不再沉睡,另一面甚至是更重要的,就是要留住军队的忠诚。约押反复地使他注意「今日」(五次,和合有一次没有译出);危机已经出现了,王必须即刻采取行动,不然今夜就会失去所有支持的人。约押指着耶和华起誓,更为催王去作的事增添了严重性。 8a~c.于是王起来,坐在城门口,但此时却没有旁观者来问候他。被动式的动词「有人告诉众民」(吕译;参1节:有人告诉约押大卫)延续了令人泄气的感觉,虽然王坐在城门口,准备接受百姓致敬,却令人强烈地觉得,他这么作是勉为其难的。没有提到他亲切地说话,事实上他根本就没有说话;但众民……都到王面前来看他的脸(比较4节),上面有痛苦与悲伤的痕迹;我们感觉到危机已经离开了,支持他的人仍会继续效忠。 王屈从了约押的指示,但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呢?他的元帅挽救了当日的局势,虽然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但他竟敢指挥王,而且不是以温和的谅解,反倒是以保证会伤人的刺耳言语,大卫要怎样面对他这样采取高压的攻击呢?这位长期的军事伙伴在许多战役中都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也曾经顺从王的命令,将赫人乌利亚派往最激烈的战区,现在却违抗王的命令,杀死王的儿子。他还会怎样进一步向王挑衅呢?还能容他嚣张到什么时候呢? 8d~10.这其间,整个国家大多数地区的局势都乱成一团,百姓对领袖议论纷纷,普遍都希望王能回来,但没有人率先请他回来。他们似乎略带政治上的天真,以为可以膏立新王当作实验;他一旦失败了,还可恢复现况!王现在是指大卫,再没有别人了,曾经受到僭夺者愚弄的百姓知道不能没有他。在一周或两周内,已经造成了无数伤害,需要有极大的技巧重建王与臣民之间的互信。 11~15.以色列众人已经有话,正请王回去,这话已经传到他的耳中,他与其抓住那些张开的手、感激地接受善变的效忠,倒不如期待在京城的祭司联盟召集他自己的支派支持。大卫以其他十一个支派都已经准备好要迎接他来嘲笑犹大支派,是在分化犹大与其他支派,但他实在更应该超脱支派的不和与效忠,使整个国家团结起来。大卫王的信用已经遭受了这一连串的打击,所以强烈地需要他所认识、所爱的那些人来恢复平静。在这层面上,约押已经令他失望了;而在他自己这一面,也未能超脱出所受的冲击。然而他仍然能够采取主动,贬抑约押,用家里另一个人外甥亚玛撒取代他(见:,此人曾经统率押沙龙的军队。就这样,大卫牺牲了约押来支持押沙龙所任命之人,同时又向近来曾经支持押沙龙的那些人提出和解。 大卫对犹大支派提出呼吁,结果众人同心合意地请他复位,并且在约但河畔举行正式的仪式。犹大人来到吉甲,这是在耶利哥与约但河之间,约书亚最初在迦南的安营之地,撒母耳也经常在这里服事,扫罗在此坚立王权。吉甲与所有支派都有过渊源,但这一次只有犹大支派正式邀请要迎接王,请他过约但河。这样偏心的影响只有分裂。然而某些人有很好的理由与王接触,一有机会便来谒见。 16~17.政治上的变迁使示每的效忠也见风转舵,不久之前在大卫向外逃难的旅程中,他还曾经侮辱大卫。这次的叙述没有提到示每与扫罗王的关系,反倒是强调他的急促与那些陪同他而来的人。他不仅有一千个便雅悯支派的人陪同而来(王一定要经过他们的范围),而且巧妙安排好时间,与犹大人还有洗巴和跟随洗巴之人一同抵达。洗巴曾经在王有需要时将出产献给王,成功地使王相信他的忠诚。这几群人之间争先恐后地要证明忠诚,不禁令人怀疑他们的诚意。为什么每个人都觉得必须急急忙忙行事,以便最先抵达呢? 18~20.在示每身上,答案是明显的:他担心保不住自己的老命,希望能得到安全的保证。所以急忙渡过约但河,好服事王,可以带王与他的家眷一起渡过约但河。虽然示每承认行悖逆的事,但他先提出祈求:现在求我主不要……加罪与仆人。他祈求的理由是忏悔明知自己有罪,他的诉求则是他已改变,成为约瑟全家之中……首先……迎接大卫的。他藉此提及犹大以外的支派,暗示出这些人都会跟随他的带领,下来是按字面意义,但同时也可作喻义解释,改变他们效忠的对象,迎回合法的王。 21~23.亚比筛确定他的直觉是正确的,要立刻治死示每,因为他咒骂耶和华的受膏者(希伯来: mes ̌îaḥ )。大卫忽然醒悟过来,将亚比筛等同于反对者;他与洗鲁雅的儿子保持疏远,又宣认自己的权柄:今日我作以色列的王。大卫甘冒风险起誓白白饶了示每,虽然他曾经表现出极其可鄙的行为,但大卫也从未信任他。所罗门把他所有煽动、谋反王位的可能全都除掉。 24~25.另一个焦急要平反记录的,是约拿单的儿子米非波设,大卫曾经让他成为家中永久的一分子。既是这样,当王出离耶路撒冷,他就应该陪伴着王,但他的管家洗巴背叛了他,说他坏话。然而大卫甚感为难,不知道该相信谁的话。这人的外貌尤其是他没有修剪的胡须为他作了明白的证据,证实他是衷心为了等王归来而悲伤。 26~28.米非波设由于瘸腿而极度不便,却对他称为我主我王(五次,26~30节)的那位表达了由衷的敬意,承认自己根本就是王的食客,只愿王照着看为合适的去行,将自己交在王的手中,此外别无他求。 29~30.大卫发现自己正落在困窘的处境。他曾经在逃离过程中感激洗巴供应的礼物,相信他说米非波设觊觎王位的谎言,基于一时的感激之情,而把扫罗所有的地都赐给了洗巴。洗巴已经抵达要宣告效忠(17节);但现在大卫面对着约拿单的儿子,曾误以为他是个颠覆者,故此,剥夺了他合法的地业;现在大卫为了该怎么作而苦恼不堪。无可奈何,他只有下旨:你与洗巴均分地土。这个裁决听起来好像很公平,但实际上却是偏袒了洗巴,因为他是用诡诈获得这些产业的,也剥夺米非波设一半的田产,只因为他无力抵抗那些利用他的人。但超脱在这件事之外而没有受伤的,却是跛脚的米非波设,他超越了财务上的考虑,对于他的主他的王平安(希伯来: bes ̌a ̄lôm ,也就是平安稳妥地安全恢复了)归来,表达了由衷的喜悦。约拿单之子的真诚令人倍感温馨,他自己遭受了损失,却能够体会王忍受的痛苦,可是大卫却只是勉强回应,令人悲哀。 31~33.第三个特别提起的人,是基列人巴西莱,是绝对忠于王的,曾经用财富满足大卫全家和军队停留在玛哈念期间的物质需要。他尽管年纪老迈,却仍然长途跋涉来到约但河,为要在路上护送王,王想要回报他的殷勤款待,邀他与王同到耶路撒冷的王宫去。罗基琳的位置无从得知。 34~37.这位忠心但又独立自主的农夫,要在自己的家中安度余生;他解释他逐渐虚弱,一定会成为王的累赘,而且,他也没有作什么事配得这样的奖赏。根据这些理由,他婉谢了王的礼遇,请求让他回到自己的城里去,住在家坟的附近。但他趁着这机会向王介绍金罕,根据一些七十士译本的抄本,此人乃是他的儿子(参:现中、NEB、JB 旁注、GNB),这与吻合;那里也有一个地方叫「基罗特金罕」,位在伯利恒附近,意思是「金罕的寓所」。巴西莱请求王「看着怎样好,就怎样待」金罕(思高)。 38.王高兴地接受了金罕,但要求巴西莱,提出他所「看着怎样好」的(思高),大卫给了他一张「空白支票」。 39~40.就在这种友善的气氛中道别了,巴西莱带着王的祝福回家去,王得着了在基列有坚强盟友的保证,而且由于自己能够慷慨对待金罕,发觉自己的安宁竟然恢复了。但支派的支持却分裂了。 231Fokkelman 1981,第五章的标题,处理撒下十三章。 232Fokkelman 1981, 107-108页,满有洞见的一段,解释暗嫩没有理性的行为。 233 ANEP ,图例634、640。 234Hertzberg, 321页,提议这大概是用作嘲讽式的昵称。 235LXX 与 4Q Sama。吕译、思高、现中、JB、NEB 与 GNB 的译者全都将这附加子句纳入经文中,参Gordon, 'David's Rise and Saul's Demise', 46页,注32。 236Fokkleman 1981, 109页,指出,约拿达不可能预测他玛会如何反应,或暗嫩会选择最不可宽恕的作法:「他认为约拿达在不可能已经无所顾忌地预先考虑到强奸的事。」他提出的计谋「的确并不崇尚」,目的是要确保暗嫩与他玛能私下会面。 237Driver 1913, 235页。动词是阴性形式的,意味主词也应该是阴性名词,所以将「大卫」修正为 rûaḥ (「灵」)这个字,这在子音经文中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238可另一个译法,意义正好颠倒:「大卫热切想要出去攻打押沙龙,因为他为暗嫩去世而哀伤」(K. Jongeling,引用于 Fokkleman 1981, 126页)。虽然这是处理希伯来文的一个可能方式,却难以理解。如果大卫想要去攻打押沙龙,就不应该这样等了整整两年,时间的消逝反倒使行动更困难。而且,如果 Jongeling 的理解是正确的,约押的策略就没有意义了。 2391981, pp. 166-167. 240译经者与译经学都一致倾向一些七十士译本抄本、叙利亚译本与约瑟夫的证据,读作「四」,胜过希伯来文的读法「四十」。 241Wiseman, 'Is it peace? ', 323页,指出:「『你平平安安的去!』,可能(至少在原文)有一种立约程式的意义,……这普遍的用法似乎是当作顺利交涉的结语」。 242NIV(参 AV)在17节并不是作「最后的房屋」,而是「有段距离之处」,是根据他尔根旧约圣经的亚兰文译本。希伯来文的词语并不常见,所以意义无法确定,参 BDB, 112页。 243参 Fokkelman 1981, 455页,对他的译法「亚比亚他献了火祭」所作的辩解。 244这些可能意义的共同因素,是希伯来文动词 ra ̄gal (「踏它」、「像毁谤者或探子一样走来走去」)。漂布者在水中踩踏布匹来洗净它;希伯来文读者一定会注意到泉源之名的恰当。 245Fokkelman 1981, p. 240. 246为观光客指出押沙龙在汲沦溪谷中之坟墓的地标,只能追溯到主后第一世纪;不要将它与押沙龙纪念碑为一谈。 247Fokkelman 1981, pp. 262-263. E以色列人的不满 41~43.北方的支派在护送王渡过约但河、回到耶路撒冷的仪式上,强烈地感到自己被排挤在外。他们虽然来见王,但对话却是发生在两大支派之间;通知每一个人原是王的责任,他却置身事外。 那些受指责的犹大人为自己的行动辩解,却也因而承认他们「将王劫了去」(思高)。随着怒气逐渐上升,他们也拒绝承认有任何偏袒,或涉及物质的诱因。以色列人抗议的理由,是他们的力量在数量上较大,而且事实上最先提议要接王回来的也是以色列人。大卫以差别待遇偏袒自己的支派,分化了犹大与其余的支派,立刻又爆发出战争,蔓延全地。【】「有人告诉约押说:“王为押沙龙哭泣悲哀。”」
作战疆场的人胜利的欢乐,为大卫的沉重忧伤所掩盖。大卫这种“爱那恨你的人,恨那爱你的人”的态度,引起了众人的不满(7节 )。幸亏约押出面,才令风浪平息(8节 )。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下注释》
【】
百姓因大卫的悲伤而低落: 展示了尽管以色列取得了胜利,却不能享有快乐的两个人物:①约押:违抗王命,无法制止自己的愤怒而终于杀害了押沙龙(18:11-15)。象这样,愤怒催毁团契的秩序,夺走人们的喜悦,播种报复的种子(3:27-30,,,19:12,20:);②领导者的偏爱是毁坏团契和睦的毒素。因此领导者应拥有宽阔的胸怀,。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下注解》
【】
约押谏王:大卫为逆子押沙龙的死大大悲恸,使部下的士气大挫。经约押进谏后,大卫停止为押沙龙哀哭,转去慰劳为他争战的军兵。
――《串珠圣经注释》
约押的忠告:不会控制自己的内心情绪的领袖不能正确地统治百姓。对自己的感情过于敏感的大卫,不顾征讨叛军,却因对儿子的怜悯而伤神。事实上,人的情绪和情感,有可能对团体带来恶影响,因此应该自己控制自己。关于蔑视大卫哀痛的约押的态度如下:①大卫对押沙龙的怜悯是无视为击败叛乱而努力的士兵的劳苦(5-6节 );②如果大卫再不结束悲伤,安慰百姓,那么又将开始新的叛逆(7节 )。象这样,善意的忠告可以搭救走错路的弟兄,27:6,,。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下注解》
【】
大卫恢复王权:不能因为大卫和他儿子们的犯罪而破坏神藉以色列建立他的国度的神圣(SacredHitory )旨意。神没有放弃因犯罪而堕落的以色列,惩罚隐藏在他们中间的恶的根源,在防止进一步的腐败的同时,确立起新的秩序。神这样的旨意,使沉浸在失去儿子的悲伤中的大卫得以回宫,收拾百姓分散的心(9节 )。大卫回想神极大的智慧,以诗歌歌颂神的作为。(诗92-122篇 )。同时,撒但要妨碍神的国和计划的挑战并没有低头。以没能一起分享回宫的喜乐之由,以色列和犹大之间产生纷争。撒但动用一切妨碍工作,图谋以色列的没落。通过一系列事件,我们可以发现:①神对自己的百姓有特别的旨意,并一定会成就;②从耶稣基督开始到他再次降临时完成的神的国度之前,撒但的挑战将一直持续,,22:1-5)。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下注解》
【】「众民听说王为他儿子忧愁,他们得胜的欢乐却变成悲哀。」
●「忧愁」:「痛苦中」、「痛苦的」、「悲痛的」。
――《蔡哲民查经资料》
【】「那日众民暗暗地进城,就如败阵逃跑惭愧的民一般。」
●「暗暗地」:「偷走」、「偷偷地」。
●「惭愧的」民:「被羞辱」、「感到羞耻」。
――《蔡哲民查经资料》
这与平常凯旋而归的军队成强烈的对比。
――《串珠圣经注释》
暗暗地……就如败阵逃跑: 表明当时百姓处于何等沉痛的气氛里。百姓作为战胜者没有堂堂正正地在群众的欢迎声中进城,而是如同败阵逃跑的人那样,死气沉沉地进城了。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下注解》
【】「王蒙着脸,大声哭号说:“我儿押沙龙啊,押沙龙我儿,我儿啊!”」
蒙着脸,大声哭号: “脸”代表一个人的人格,34:5,,蒙着脸象征极大的羞耻和悲伤,。尤其 “大声”哭号表示无法抑制的悲伤,反映了大卫不顾一切,想念儿子的心境(8:18)。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下注解》
【】「约押进去见王,说:“你今日使你一切仆人脸面惭愧了。他们今日救了你的性命,和你儿女妻妾的性命。」
●「今日」:此字在 19:5-7 中出现五次。
――《蔡哲民查经资料》
仆人脸面惭愧了: 大卫当时能作的最贤明的态度应该是称赞百姓的劳苦,并祝贺胜利。圣徒对邻舍最智慧的处世态度应该是“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下注解》
【】「你却爱那恨你的人,恨那爱你的人。你今日明明地不以将帅、仆人为念。我今日看明,若押沙龙活着,我们都死亡,你就喜悦了。」
●「将帅」:「统帅」、「将军」、「指挥官」。
●「仆人」:「臣仆」。
●「看明」:「察觉并看出」、「发现及辨别」。
――《蔡哲民查经资料》
约押指出大卫不分皂白,押沙龙作反死不足惜,但大卫却为他难过万分,令曾为他出生入死的部下误会,以为他不承认他们所立下的功劳。
――《串珠圣经注释》
【】「现在你当出去,安慰你仆人的心。我指着耶和华起誓:你若不出去,今夜必无一人与你同在一处。这祸患就比你从幼年到如今所遭的更甚。”」
●「现在你当出去」:原文是「现在起来出去」。其中「起来」、「出去」都是命令式,表示约押命令大卫要出去安抚军心。
◎约押的角色很特殊,他一面是忠心的为大卫着想,要大卫避免出现严重的错误,但另一面却又强硬的命令大卫做事,似乎不尊重大卫的王权。真实的人性,好像就是这样很难用简单文句就说明清楚。至少大卫旁边有个约押,这对大卫来说应该是一件好事。
――《蔡哲民查经资料》
约押警告大卫,他不克制的悲痛会导致政治上的灾难。
――《撒母耳记下雷氏研读本》
大卫不重视爱戴他的百姓,这百姓的心若远离他,王位便难保了。
――《串珠圣经注释》
若不出去…必无: 透露了约押的反叛念头,大卫的悲哀给以色列全体带来不安,总之大卫内心的决定左右大卫和以色列的兴衰。 尤其大卫的悲伤将成为成就神的义和旨意的障碍。躲避更大“祸患”的方法是自己将所有担心和悲伤都交托给信实地履行与自己所立之约(7:8-16)的神,55:22,。不把自己的一切问题交托给神是属灵的骄傲,也是自取“祸”的行为。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下注解》
【】「于是王起来,坐在城门口。众民听说王坐在城门口,就都到王面前。以色列人已经逃跑,各回各家去了。」
●「以色列人」:此处是指支持押沙龙背叛的人。
●「各回各家」:原文是「各回自己的帐篷」,这个词组常常用来指整个作战体系崩溃 撒上 4:10 王下 14:12 。
――《蔡哲民查经资料》
「王起来,坐在城门口」最近在但城遗址的挖掘,在城门内部发现了一个似乎是石制的高台。这高台曾经一度有顶篷遮盖,上面可能设有宝座。典礼和外交场合,以及诉讼程序可能都用得上它。乌加列史诗《阿赫特》描述达尼珥王坐在城门口,为孤儿寡妇断案。因此,君王坐在宝座之上,就是履行身为王者的责任──大卫这时想给人的,就是这种印象。
──《旧约圣背景注释──撒母耳记下》
“城门口”。君王会见臣民的地方。“以色列人”。那些跟随押沙龙的人已经回家去了。
――《撒母耳记下雷氏研读本》
这里的以色列人指拥立押沙龙的那批人。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下注释》
坐在城门口: 对以色列来说,“城门”,是行政和裁判的舞台,,,,。大卫坐在这里(玛哈念的城们 ),指他恢复了曾失去的权力他称赞镇压叛军的百姓,并一同分享胜利的喜悦。在大卫下这些决定之前,肯定有神的看顾和安慰,56:13),神的关怀才能使我们得以自由,。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下注解》
【】
以色列百姓的议论: 所有的以色列人就大卫的王权恢复事宜的延迟而互相指责。过去百姓立押沙龙为王,背叛大卫起乱(15:14)。但是押沙龙一死,他们就明白了自己过去支持押沙龙的行为是错误的。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下注解》
【】
众民迎大卫回京:以色列支派建议迎请大卫回京,以弥补参与押沙龙叛变所造成的嫌隙(8下-10 )。大卫却提示他的亲族犹大支派勿落后于人,结果犹大人抢先迎王回京(11-15 )。在约但河畔,迎接大卫的包括曾辱骂他的示每、欺哄主人米非波设的洗巴及年迈忠诚的乡绅巴西莱(16-39 )。
――《串珠圣经注释》
【】「以色列众支派的人纷纷议论说:“王曾救我们脱离仇敌的手,又救我们脱离非利士人的手。现在他躲避押沙龙逃走了。」
●「纷纷议论」:「争吵」、「相斗」。
――《蔡哲民查经资料》
本节至15节说明何以大卫在押沙龙死后仍迟迟未返耶京。一方面是犹大支派的人,因曾参加叛变,没有迎大卫回来的表示;一方面是北方诸支派,记得大卫的好处,纷纷劝大卫回京。大卫处理善后,差人通知忠于他的祭司告诉犹大人,骨肉之亲不计前非,宜速请王回朝;又任命叛军元帅亚玛撒代替约押为元帅,以取得随押沙龙叛变的军人效忠。犹大支派终于同意迎接大卫。
后来以色列人和犹大人为迎接的事还有一番争吵。起因是犹大人没有等大家到齐便先去把大卫接过河,以色列人觉得很失面子,因为按情分,他们占十二支派中的十分(43节 ),而当日也是因这十二支派中的十分(43节 ),而当日也是因这十个支派的同意,大卫才成为全以色列的王,所以说“比你们更有情分”。若以参加以色列联盟的先后来说,犹大也最迟,故“比你们更有情分”也可译作“何况我们比你们资格更老”。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下注释》
以色列…人纷纷议论: 押沙龙手下的随从(15:10-12,17:4),必须放弃再次叛乱的意图,接受大卫的统治。无论什么理由,他们作为叛党应在神面前乞求并忏悔,却依然以高姿态就大卫的回宫事宜展开议论。由于他们没有悔改,因此结果又一次参与示巴的叛乱(19:40-20)。象这样,没有对自己的错误正确的认识和悔改,新的开始是无意义的,是虚假的。恢复已破坏的关系的第一步应该是“悔改”。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下注解》
【】「我们膏押沙龙治理我们,他已经阵亡。现在为什么不出一言请王回来呢?”」
◎「我们膏押沙龙」:圣经中没有记载以色列人膏抹押沙龙,不过他们认为是他们支持押沙龙做王的。有人认为这里也暗示以色列人认为押沙龙是「人膏立的」而非「神膏立的」。
●「不出一言」:「沉默」、「安静」。另前面有「你们」,整句变成「现在为甚么你们不出一言」,成为吵架时一边责备另一边人的用词。
――《蔡哲民查经资料》
【】「大卫王差人去见祭司撒督和亚比亚他,说:“你们当向犹大长老说:‘以色列众人已经有话请王回宫。你们为什么落在他们后头呢?」
●「犹大长老」:原文是复数型态,显示祭司传话给许多犹大长老。
●「落在他们后头」:原文是「成为后面的」。
――《蔡哲民查经资料》
犹大的众长老不愿意请大卫回宫,那大概由于他们在押沙龙的叛变上也有分。
――《撒母耳记下雷氏研读本》
犹大支派迟迟未有行动请大卫回京,是因在押沙龙叛变事件中曾参与领导而自觉有愧。
――《串珠圣经注释》
【】
大卫回归本土: 描述了大卫的宽待政策。大卫为了收买参加押沙龙叛乱(15:10-11)的支派采用了以下的措施:①通过祭司长说服; ②起用叛军的将军亚玛撒(17:25)但是他在合一的大前提下无条件的宽容种下了灾难的火种(20:10)。即使大卫对杀害自己儿子的约押(18:14-15)有私人恩怨,而约押是镇压叛乱的功臣。撇开约押不顾,去立曾站在叛乱第一线的人为军队的统帅,这是大卫的不是。他把人的利害关系放在公义的统治之上。如果过分在意人,就容易忘记神的旨意而犯错误。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下注解》
【大卫复辟的程序】
押沙龙已经受膏为王,犹大和以色列各支派的首领于是否重立大卫为王之事,亦没有一致的意见,故此,有作出某些让步和保证的必要。例如押沙龙的元帅亚玛撒如今接管大卫的军队(但不包括精兵和雇佣兵团 他们仍在约押辖下 )。大卫又不得不诉诸骨肉关系和昔日的效忠的誓言,来劝诱自己本支派。大卫被逐而至终复位,堪与主前十五世纪阿拉拉赫王伊德里米的经历相比。后者被逼失位七年,才能得回臣属的效忠。
──《旧约圣背景注释──撒母耳记下》
【】「你们是我的弟兄,是我的骨肉,为什么在人后头请王回来呢?’」
●「骨肉」:大卫王是犹大支派的,亚玛撒则是大卫的侄子。
◎犹大支派可能因为直接参与押沙龙叛变,怕大卫王回来报复,因此迟迟不动手请大卫王回来。而大卫立亚玛撒作为元帅,就是表明他不会对参与叛变的军人秋后算账,因此犹大人才敢邀大卫回去。后来约押还是杀了亚玛撒 20:4-13 。另有人认为大卫立亚玛撒作为元帅也是要顺便报复约押对他的不敬并杀掉押沙龙的事。
――《蔡哲民查经资料》
大卫不究既往,强调血缘亲情。
――《串珠圣经注释》
骨肉: 称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希伯来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下注解》
【】「也要对亚玛撒说:‘你不是我的骨肉吗?我若不立你替约押常作元帅,愿神重重地降罚与我。’”」
●「常作」元帅:「所有的日子」。意思就是替代约押长久作军队首领。
――《蔡哲民查经资料》
大卫使押沙龙军队的元帅亚玛撒取代约押,担任元帅的职位,以博得叛军的效忠,同时也因为约押把押沙龙杀死而对他加以惩戒。
――《撒母耳记下雷氏研读本》
大卫让亚玛撒继约押作元帅,除了取得他和部下的效忠之外,还因为约押曾杀他的儿子押沙龙。约押后因嫉妒,用不正当手段把亚玛撒杀害。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下注释》
叛变领袖之一的亚玛撒亦被大卫接纳赦宥,并允封以元帅职衔,以挽民心。
「我的骨肉」:亚玛撒为大卫的外甥。
「立你替约押常作元帅」:大卫早有意去掉约押元帅一职,大概是与他跋扈、越权、违命将押沙龙杀死有关。
――《串珠圣经注释》
【 大卫立亚玛撒作元帅是任人唯亲吗?】
大卫立亚玛撒作元帅是精明的政治安排。第一,亚玛撒曾经作押沙龙军队的元帅,立他作元帅,可以赢得叛军的效忠。第二,以他代替约押,处罚约押过去所犯的罪(3:26-29)。第三,亚玛撒对犹大的许多首领有很大的影响力(19:14)。凡此一切都有助于国家的统一。
――《灵修版圣经注释》
【】「如此就挽回犹大众人的心,如同一人的心。他们便打发人去见王,说:“请王和王的一切臣仆回来。”」
【】「王就回来,到了约旦河。犹大人来到吉甲,要去迎接王,请他过约旦河。」
●「吉甲」:原文是「滚动」、「轮子」。位于约旦河西岸,紧邻约旦河,大卫此时应该在吉甲对岸的约旦河东边。吉甲也是扫罗被立为王的地方。
――《蔡哲民查经资料》
【】「王就回来,到了约旦河。犹大人来到吉甲,要去迎接王,请他过约旦河。」
「吉甲」在王国时代初期的大部分时间中,吉甲似乎都是祭仪的中心。可能由于从前扫罗在此被立为王,这地又接近约但河(大概是耶利哥东北面约壹哩之梅夫吉尔废墟一带的遗址 ),支派长老在此欢迎大卫归回作王,最是恰当。请参看:,的注释。
──《旧约圣背景注释──撒母耳记下》
【】
大卫结束流亡的生涯,返回耶路撒冷去,在约但河受到支持者的欢迎。
――《撒母耳记下雷氏研读本》
【】「巴户琳的便雅悯人基拉的儿子示每急忙与犹大人一同下去迎接大卫王。」
●「基拉」:字义是「一粒谷粒」。
●「示每」:字义是「著名的」。
――《蔡哲民查经资料》
“示每”:看注。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下注释》
【】
两个机会主义人物: 介绍了随机应变的两个人物:①示每:大卫处于危难关头时,咒诅大卫,并严重地侮辱他(16:5-8);②洗巴:米非波设的仆人。他原本是管理扫罗家财产的人(9:2-3),但用奉承贿赂得到大卫的欢心,霸占了扫罗家财产相当的一部分(16:1-4)。现在大卫的统治一恢复,他们为了确保自己的生命和安全,最先出来,以极其谦虚地姿态迎接大卫。对此,大卫为了政治目的( 不愿影响百姓的感情,尤其不愿意引起便雅悯支派的埋怨,而应允赦免示每(包容了洗巴的过犯 )。但这不是容忍示每的罪,是拖延了对他的惩治。大卫没有把示每的挑战(16:5-12)当作单纯对人的挑战,而看作对神的主权的挑战,虽然没有当场处决他,但最终还是处决他。人的过犯有可饶恕的,也有永远得不到饶恕的。亵渎神,阻碍神主权事工的人只能灭亡,,。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下注解》
【】「跟从示每的有一千便雅悯人,还有扫罗家的仆人洗巴和他十五个儿子、二十个仆人。他们都蹚过约旦河迎接王。」
●「急忙」:「加速」、「赶快行动」。
●「蹚过」:「奔腾」、「急忙行进」。
――《蔡哲民查经资料》
【】
趟过约旦河: 描写了为迎接大卫一行仓促过河的情形。当时大卫一行正忙于过河。约旦河是以色列和外邦世界(亚扪-摩押等 )的界河,大卫过河的事件可以理解为大卫结束了流亡生活,恢复了失去的王权。因此示每慌忙迎接和屈服虽可憎,但也可以说是适时的。饶恕和和解需要适当的时机。如果失去机会,就再找不到机会。如果想承认罪,就越快越好,现在正是时候。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下注解》
【】「有摆渡船过去,渡王的家眷,任王使用。王要过约旦河的时候,基拉的儿子示每就俯伏在王面前,」
●「摆渡船过去」:可译为「有渡船渡过」或「他们过了渡口」。
――《蔡哲民查经资料》
“有摆渡船过去”。更可作:他们不断涉水过去。
――《撒母耳记下雷氏研读本》
【】
示每在大卫逃离耶路撒冷的时候曾咒诅他。
――《撒母耳记下雷氏研读本》
【】「对王说:“我主我王出耶路撒冷的时候,仆人行悖逆的事。现在求我主不要因此加罪与仆人;不要纪念,也不要放在心上。」
●仆人「行悖逆的事」:「行不义」、「误入岐途」。
◎「仆人行悖逆的事」:指 16:5-13 的事情。
◎示每也算是识时务了,他知道大卫重新掌权时,立刻就用卑下的态度来求大卫的原谅。而且此时大部分以色列人都不知道大卫将过河,仅有犹大支派知道,而这些便雅悯人却在犹大支派中迎接大卫过河。
――《蔡哲民查经资料》
“加罪与仆人”。更可作:视我为有罪的。
――《撒母耳记下雷氏研读本》
【 示每背叛大卫,为甚么会获大卫宽容?】
示每承认他的过错,求大卫王的饶恕,为要保全性命。他的计划暂时生效,因为这是祝贺大卫复国之日,不是将犯人处死的日子。但是在 9节告诉我们,大卫吩咐所罗门,以后要将他处死。
――《灵修版圣经注释》
【】「仆人明知自己有罪,所以约瑟全家之中,今日我首先下来迎接我主我王。”」
●「约瑟全家」:指称为「以色列」(相对于犹大 )的北方众支派。
――《蔡哲民查经资料》
“约瑟全家”。指以法莲支派(约瑟儿子的后裔 ),那是一个大支派,也是北方十个支派的代表。
――《撒母耳记下雷氏研读本》
「约瑟全家」:泛指整个以色列。
――《串珠圣经注释》
约瑟全家之中,今日我: 这里“约瑟的全家”指对抗大卫所属的犹大支派(包括便雅悯支派 )的北边10个支派,。这“约瑟的全家”(以法莲-玛拿西 )指具有宽阔的地和势力的“以法莲”,支派,“以法连”掌握北边十个支派的支配权。同时属便雅悯支派的示每谈论“约瑟的全家”,说北边的十个支派必然回到大卫的统治之下这是在谄媚大卫。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下注解》
【】「洗鲁雅的儿子亚比筛说:“示每既咒骂耶和华的受膏者,不应当治死他吗?”」
● 19:21 「洗鲁雅的儿子」是单数, 19:22 中的「洗鲁雅的儿子」是复数,大卫虽然回答亚比筛,但同时也回答约押。
◎ 19:21 亚比筛建议大卫处死示每, 19:22 大卫一面希望透过赦免示每获得众人的拥戴,一面也宣示自己已经是王了,他的臣下不能再像约押一样的支配、反对他了。明着是拒绝亚比筛,暗地却是向约押说话。
――《蔡哲民查经资料》
「咒骂耶和华的受膏者」:示每不独冒犯国君,而且亵渎神,因国君乃神所膏立的。
――《串珠圣经注释》
【】「大卫说:“洗鲁雅的儿子,我与你们有何关涉,使你们今日与我反对呢?今日在以色列中岂可治死人呢?我岂不知今日我作以色列的王吗?”」
●与我「反对」呢:「敌人」、「对抗者」。
――《蔡哲民查经资料》
大卫给予示每恩赦。
――《撒母耳记下雷氏研读本》
「与我反对」:即越权擅作主张。
――《串珠圣经注释》
【】「于是王对示每说:“你必不死。”王就向他起誓。」
【】「扫罗的孙子米非波设也下去迎接王。他自从王去的日子,直到王平平安安地回来,没有修脚,没有剃胡须,也没有洗衣服。」
●「修脚」、「剃胡须」、「洗衣服」:原文是「做脚」、「做小胡子」、「洗涤衣服」。
●剃「胡须」:「蓄在上唇的小胡子」。
● 19:24 意思应该是米非波设到吉甲迎接大卫王,但 19:25 又说是到耶路撒冷迎接王,造成意义冲突。七十士译本翻译为「从」耶路撒冷迎接王。目前大部分译本用这样的翻译。
――《蔡哲民查经资料》
「修脚、剃胡须」新国际本翻译所描述的忽略个人仪容,往往是因服丧之故。这又可以作为米非波设无意自立为王的证据。因他若有此意,必然会刻意打扮,以求有王者的风采。此外,以赤足蒙唇为吊丧的表示。本节对米非波设的形容也容许这个解释,因为经文只是说他没有「做」脚和须而已。
──《旧约圣背景注释──撒母耳记下》
米非波设显出他是极度并长期为王举哀。
――《撒母耳记下雷氏研读本》
米非波设的事看九章注。“没有修脚”、“没有洗衣服”是悲伤的表示。米非波设的话与洗巴说的不同。米非波设并非意图复国,只是因行动不便,无法逃走。大卫难辨是非,决定收回把产业给洗巴的前诺,改由二人均分;同时也不想与洗巴完全断绝关系。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下注释》
米非波设「没有修脚 ...... 洗衣服」:是为了大卫逃难而深感悲哀的表现。
――《串珠圣经注释》
米非波设用行动一同参与大卫的苦难,米非波设与那些话多善变的恶人(16节 )有根本的差异。在神面前朴实而真实的生活比华丽的口才显得更有价值,。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下注解》
【】
大卫的属灵无知: 大卫处于灵性的无知状态中冤枉善良的米非波设。他狭隘的偏见,使他不顾及米非波设详细的辩护和一片忠心,像这样,出于人的判断,好像正确,但实际上却经常是错误的。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下注解》
【 一面之词往往难以辨别对错,究竟米非波设与洗巴哪一个说的话属实?】
对于米非波设或洗巴究竟谁是谁非,大卫并不确知,圣经对这个问题未予解答(对于米非波设的描述 9:1-13,16:1-4)。
──《灵修版圣经注释》
【】「他来到耶路撒冷迎接王的时候,王问他说:“米非波设,你为什么没有与我同去呢?”」
「来到耶路撒冷」:按上下文,米非波设遇大卫的地点应在约但河畔,他原住于耶京,毋须从别处来。七十士译本作:从耶路撒冷来。
――《串珠圣经注释》
【】
米非波设向大卫澄清说,洗巴从前说谎诬蔑他,以至大卫把米非波设的财产交了给洗巴。大卫应推翻从前的决定,并且为洗巴的假报告而惩罚他。可是,大卫实行折衷的方案,让米非波设和洗巴均分财产。
――《撒母耳记下雷氏研读本》
【】「他回答说:“我主我王,仆人是瘸腿的。那日我想要备驴骑上与王同去,无奈我的仆人欺哄了我,」
●「欺哄」:「骗取」、「欺骗」、「误导」。
――《蔡哲民查经资料》
【】「又在我主我王面前谗毁我。然而我主我王如同神的使者一般,你看怎样好,就怎样行吧!」
●「谗毁」:「毁谤」。
――《蔡哲民查经资料》
神的使者一般…怎样行吧: 大卫怀疑米非波设。米非波设对此讲述自己身体不便和洗巴的罪恶,并把一切全部交托给大卫公义的判断。这里的“神的使者一般”意味着绝对不歪曲,按照正义和真理行事(14:17)。米非波设以温柔谦虚的心认定大卫,并遵行他的决定。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下注解》
【】「因为我祖全家的人,在我主我王面前,都算为死人;王却使仆人在王的席上同人吃饭,我现在向王还能辨理诉冤吗?”」
【】「王对他说:“你何必再提你的事呢?我说,你与洗巴均分地土。”」
●「再提你的事」:显出大卫似乎也对米非波设一直想澄清觉得不耐烦。
◎以大卫王的角度来看,米非波设的确是不修边幅、衣衫不整,而他陈述时另一个当事人洗巴也在大卫王身边,因此米非波设的陈述,的确是很有说服力。不过当时大卫也没办法查清楚,说起来洗巴也对他有恩,所以他就明快地决定要他们对分土地。
――《蔡哲民查经资料》
「你何必再提你的事呢」:大卫不想了事情的底蕴,究竟谁是谁非。
――《串珠圣经注释》
【】「米非波设对王说:“我主我王既平平安安地回宫,就任凭洗巴都取了也可以。”」
米非波设的回答是同意大卫安排的一种婉转说法。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下注释》
任凭洗巴都取了也可以: 米非波设的意思是只要王平安自己就很满足,至于财物可以给洗巴。他看中大卫过于财物。大卫在他的饭桌上吃饭(9:6-13),就是米非波设最大的满足。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下注解》
【】「基列人巴西莱从罗基琳下来,要送王过约旦河,就与王一同过了约旦河。」
●「巴西莱」:字义是「铁人」。
●「罗基琳」:字义是「套锤之地」,位于约旦河东。
――《蔡哲民查经资料》
【】
谦虚人的信仰: 谦虚而成熟的人身上,芳香四溢。这里出现的巴西莱没有富人的傲慢,也曾慰问过处在困境的大卫(17:27-29)。但他并没有期望得到施恩或赏赐,他的善行只是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通过巴西莱的谢绝,我们可以学到:①人的生命有限,人的气力必然衰退;②尽管如此,一个谦虚、完全人的衰老和死亡是美丽的,,,20:29)。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下注解》
【】「巴西莱年纪老迈,已经八十岁了。王住在玛哈念的时候,他就拿食物来供给王,他原是大富户。」
【】「王对巴西莱说:“你与我同去,我要在耶路撒冷那里养你的老。”」
●「养你的老」:原文是「供养你」。
――《蔡哲民查经资料》
【】
从巴西莱的话语里我们可以确认一切都不能换取宝贵的生命。我们应记住为了爱我们舍去宝贵生命的耶稣。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下注解》
【】「巴西莱对王说:“我在世的年日还能有多少,使我与王同上耶路撒冷呢?」
【】「仆人现在八十岁了,还能尝出饮食的滋味,辨别美恶吗?还能听男女歌唱的声音吗?仆人何必累赘我主我王呢?」
【】「仆人只要送王过约旦河,王何必赐我这样的恩典呢?」
【】「求你准我回去,好死在我本城,葬在我父母的墓旁。这里有王的仆人金罕,让他同我主我王过去,可以随意待他。”」
●「金罕」:字义是「他们的渴望」,应该是巴西莱的儿子 王上 2:7 。
●「可以随意待他」:意思是「照你的心愿对待他」。
◎其实以巴西莱对大卫雪中送炭的帮助,对大卫来说真是相当值得感恩的。但他却觉得大卫对他的报答超过他应得的。我们是否能够懂得帮助别人不追求回报。
――《蔡哲民查经资料》
“金罕”明显是巴西莱的儿子。巴西莱没有接受大卫的款待,反而要求留在自己的城里,直至老死。
――《撒母耳记下雷氏研读本》
金罕可能就是巴西莱的儿子。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下注释》
「王的仆人金罕」:巴西莱的儿子。
――《串珠圣经注释》
这里有王的仆人金罕: 希伯来人常认为葬在祖先的墓旁,得以永远地与祖先生活在一起。巴西莱也期待自己最后的安息之所是父母地墓旁。“金罕”拜托给大卫。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下注解》
【】「王说:“金罕可以与我同去,我必照你的心愿待他。你向我求什么,我都必为你成就。”」
【】「于是众民过约旦河,王也过去。王与巴西莱亲嘴,为他祝福。巴西莱就回本地去了。」
【】「王过去,到了吉甲,金罕也跟他过去。犹大众民和以色列民的一半,也都送王过去。」
「吉甲」:位于约但平原,确实地点不详。
――《串珠圣经注释》
犹大众民和以色列民的一半: 大卫一行渡约旦河完全由犹大支派主导。本来以色列的十个支派也早已计划大卫的回宫事宜(9-10节 ),比犹大还要热心(11节 )。但是他们因着急,剩下的十个支派的代表还没有全部聚集就出来迎接了大卫,结果引导大卫回宫事宜落入犹大支派的手中。北以色列因此愤怒,把犹大当作愤怒的对象。腐败 的人的本性就是不反省自己的缺点(性急等 ),却急于定自己兄弟的罪。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下注解》
【】
以色列与犹大人为迎王而起争执:犹大支派比以色列众支派抢先一步迎接大卫王回京,以色列众支派颇有微言,误会大卫偏袒犹大支派,与犹大支派产生冲突,导致叛变再起(见下文 ),亦种下日后家分裂的种子。
――《串珠圣经注释》
以色列的内部分裂: 一个团体最大的敌人不在外面,而在团契里面。即破坏团契的联合,嫉妒心和竞争心,极端的利己之心比外来的挑战更危险,。 以色列又一次迎来分裂的危机。以色列的十个支派对犹大自己掌握主导权的举动表示不满,攻击犹大而开始了分歧。并在大卫回宫的事件上表现出来,其根本原因是以色列和犹大之间长期弥漫的嫉妒心和竞争心。这种紧张是所罗门死后南北分裂的主要原因之一。总之,北国的以色列沉迷在自己的自尊心和名誉。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下注解》
【】「以色列众人来见王,对他说:“我们弟兄犹大人为什么暗暗送王和王的家眷,并跟随王的人过约旦河?”」
●「暗暗」送王::「偷窃」、「偷走」、「拿走」。
――《蔡哲民查经资料》
北方众支派指犹大支派没有等待他们,便送大卫过河的做法,似乎要暗示北方支派迟疑不接待大卫。
――《撒母耳记下雷氏研读本》
「以色列众人」:指犹大以外其余支派。他们对王的质询暗示大卫对犹大支派有偏私之嫌。
――《串珠圣经注释》
【】
看注。犹大人与以色列人为迎大卫回朝的事剧烈争辩。“比以色列人的话更硬”是说犹大人回答的话比以色列人更尖刻、更凶。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下注释》
【支派争论的根由】
偏袒和差别待遇必然会在政策和特权中反映出来。论战的核心问题,在于王国是环绕大卫王和大卫家所建立的(提到王与他们是亲属之犹大长老的立场 ),还是无论谁作王,都配得全民效忠的制度(以色列的立场 )?这场争论是示巴之乱和北方支派在耶罗波安领导下脱离联邦的先兆,并且令人联想到士师时代经常发生的支派龃龉。两个例子都证明了在王国制度之下的中央政府,这时仍未成为以色列人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以色列在联合王国时代自有合一性,而视分裂王国为反常现象,是很容易有的错误观念。其实直到被掳归回时代为止,支派性地方主义对国策的影响,远比国家一统的观念为深。
──《旧约圣背景注释──撒母耳记下》
【】「犹大众人回答以色列人说:“因为王与我们是亲属。你们为何因这事发怒呢?我们吃了王的什么呢?王赏赐了我们什么呢?”」
「我们吃了...... 甚么呢」:暗讽以色列众支派迎王另有目的,以致怀疑犹大人为利而抢先迎王。
――《串珠圣经注释》
【吃王的食物】
与王同席或吃王仓粮食的就是王的食客,受了俸禄就必须表示效忠(可见于列出贵族和官吏所得之粮食供应的马里及巴比伦行政档案 )。这是米非波设定罪的根据:大卫的供应是他自愿接受的。犹太支派的首领否认这种关系的存在,坚持他们欢迎大卫是根据他统治的能力,不是受了他的贿赂或赏赐。
──《旧约圣背景注释──撒母耳记下》
【】「以色列人回答犹大人说:“按支派我们与王有十分的情分,在大卫身上,我们也比你们更有情分。你们为何藐视我们,请王回来,不先与我们商量呢?”但犹大人的话比以色列人的话更硬。」
●「不先与我们商量」:「不成为事情首先的」。意思是以色列首先起意要请大卫回来,但最后行动却被犹大人抢先,照说先想到的也应该要先执行(顶多是一起执行 )。
●「更硬」:「困难」、「苛刻」、「凶猛」。
◎大卫争取犹大人找他回来的努力欠缺考虑,造成以色列人觉得自己不被尊重,此处没有提到这个分裂的下场如何,不过 20:1-22 的事件就说明事情的严重性。
――《蔡哲民查经资料》
「按支派...... 有十分的情分」在王的统治下。以色列众支派占十分(利未不在计算之内 ),人数比例上占大多数。
「在大卫身上 ...... 更有情分」意思是以色列众支派比犹大人可以对大卫有更优先的要求。
「不先与我们商量呢」或译作「岂不是我们先说的么」,参11节。
——《串珠圣经注释》
“请王回来不先与我们商量呢?”更可作:请王回来起初不是我们的意见吗?以色列人和犹大人的争执引起示巴的反叛。
――《撒母耳记下雷氏研读本》
「按支派...... 有十分的情分」:在王的统治下。以色列众支派占十分(利未不在计算之内 ),人数比例上占大多数。
「在大卫身上 ...... 更有情分」:意思是以色列众支派比犹大人可以对大卫有更优先的要求。
「不先与我们商量呢」:或译作「岂不是我们先说的么」,参11节。
――《串珠圣经注释》
犹大人…话更硬: 犹大支派没有在争执中让步的意图,反而爆发怒气。两者之间出现了不能挽回的冲突。象这样,即使再正当的事情,如果以极端的情绪和争辩去辩护,反而误了大事。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下注解》
【思想问题(第19章 )】
1大卫素来英明,为何会因儿子的死而使部下士气大挫?约押对他的劝谏是否合宜?你能否由此更多体会到属灵领袖应具备的条件?
2从以色列与犹大众人对大卫的叛离以至归顺,你能否体会到人的善变和神的大量?
3示每曾侮辱大卫,为什么大卫这时还要原谅他呢?大卫对他的侮辱是否真的忘怀呢?。
4米非波设虽然被大卫误解,然而他对大卫仍忠心一片。这对你的事奉及工作有什么提醒?
5巴西莱曾有恩于大卫,却不要求大卫报答他。他的表现给我们什么榜样?
6以色列人和犹大人是为什么事情起了纷争?他们基本上是否都希望为自己争取利益呢?社会上和教会内的纷争是否也有类似的原因。
──《串珠圣经注释》
【】
大卫返京与示巴背叛:押沙龙之乱平定后,大卫被迎接回耶京。以色列众支派与犹大支派在请大卫回宫的事上起了冲突,便雅悯人示巴乘机引导以色列支派造反,结果示巴被杀,叛乱事件得以平息。
――《串珠圣经注释》
【 直言犯上需要勇气,在原则问题上我能否站出来讲话?】
我们有时必须要责备执政掌权之人。约押知道,他直言顶撞大卫一定会令大卫不悦,但是他明白事情必须如此行。他告诉大卫,如果他不安抚军队的心,嘉奖他们奋战的胜利,事情必定大大不妙;约押这种态度是值得效法的,因为有时我们应当直话直说。
――《灵修版圣经注释》
【 逆耳忠言大卫接受了,我会有他那样的胸襟吗?】
大卫坐在城门口,因为那是生意交易与施行审判的地方。他亲自往那里去,表明他已经不再哀哭,心情恢复正常。
――《灵修版圣经注释》
【 受众人欢迎莫暗喜,被人孤立莫伤心,因为……】
几日以前,大多数以色列人还支持押沙龙的叛变,现在这一班百姓又要大卫回来作他们的王了。群众的心理变幻无常,因此服从更高的道德律,远胜过依从多数人的喜好作决定。依从圣经所定的道德原则,能帮助你不受群众的喜好和意见所影响。
――《灵修版圣经注释》
【 公义的国度人人向往,哪里去寻?】
【冷暖人间】大卫回到耶路撒冷,宽容大度、怜悯为怀,他不杀示每,再见米非波设时归回他一半产业并赏赐巴西莱的忠心。他的榜样立下公平治国的标准,但这只有到主基督来临,以公义治理国家的时候,才能充分地实现。
――《灵修版圣经注释》
「我岂不知今日我作以色列的王吗?」
大卫平息了造反的风波,再渡约但河,走向回耶路撒冷的道路,跟仓皇出都逃难的情形,大不相同了。不但跟从王凯旋的军队,意气昂扬,群众也改颜相向。在迎接王的行列中,走在前面的,最热心的,竟然是腼颜无耻的示每和洗巴!
押沙龙危机过去了。大卫仍然是耶和华所膏立的王。但他逃离了京都,在约但河外的玛哈念设立朝廷。现在,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待他。约但河东的人,觉得他的流亡政府应当回去;但是,怎样回去?是父亲继承儿子的位?还是像征服者一样?不过,大卫以为必须由人民请他回去比较好;否则怎样有颜见河西的父老?总不能自己开口说:“你们从前赶我走,今天我还是回来了!”或是责问:“你们怎叛离耶和华的受膏者?”
为了增强回去的荣耀气势,表明是复而有光,大卫差人去见祭司撒督和亚比亚他,示意他们动员犹大人,发言请求王回去;并转告曾任押沙龙元帅的亚玛撒,收编组织分散的旧部,成为各支派的常备军,并应许他代替约押,统帅全国军队。
这一切政治上的运作步骤,无疑的都会增进重新团结;但主要的是大卫战胜的事实,和他有效的统治全国的力量。注意现实的人,自然懂得其意义。于是从前离散和反对大卫的人,又再来投靠,向他献殷勤了。
大卫自然难以忘记示每。他摇身一变,俨然成为便雅悯欢迎代表团的首领,带领一千群众;同他在一起的,是米非波设的旧管家洗巴,现在自己是家长了,率领十五个儿子和二十名仆人,涉过浅窄的约但河,在大卫还未渡到河西以前迎接王。前倨后恭的示每,是来认罪求恕。洗巴是得到大卫赐他旧主原有的家产,前来献媚。大卫刚得到国人再度接受,光复故国,最不愿见的是又生争端,就暂加安抚。
可怜的米非波设也来了。“他自从王去的日子,直到王平平安安的回来,没有修脚,没有剃胡须,也没有洗衣服”,使本就瘸腿的形像,更加狼狈。大卫相信他是被洗巴谗谤;却叫他与洗巴均分产业:一个有心无力,一个有力无心。
巴西莱是真诚爱王的人,不求赏赐,只愿见王平安,得荣耀;他派儿子金罕服事王。,
想想看,如果现在基督再临,你将如何见主呢。── 于中旻《撒母耳记上笺记》
【】「米非波设…自从王去的日去,直到王平平安安的回来,没有修脚,没有剃胡须,也没有洗衣服。」
米非波设的心,是一个寡妇的心。王不在这里了,就他对一切都无心了。恩待我的大卫已经不在这里,虽然他们不来残害我,但是,我已经没有乐趣了,我没有心怀来修饰。我们所以能拒绝世界,不爱世界,并非世界不可爱,乃是因为我所爱的人不在这里了。
── 俞成华《生命的信息》
【】
米非波设除了说到受仆人的欺哄那一件事以外,别的都不说。他的心只想到一件事,就是我的大卫王会回来就好了,冤枉算甚么。我是坐在大卫席上的,我已经够了,我不必诉冤,不必辨白。王回来了,就已经够了。我的得失算甚么呢?如果王能平安回来,如果我的主有所得,我就是有所失,又何妨呢?大卫对于米非波设的处置,自然是错了;但是,我们的主不会错待我们。就是这样一冤枉,就把米非波设的心显明了。
── 俞成华《生命的信息》
【「王与我们是亲属。」
】
王不仅是有权势的,也是亲民的(英文语系King一词为kith与kin )。这是我们主与救主最完善的说明。祂是王,因为祂得胜仇敌,祂也亲自成为血肉之体,使我们与祂合一。王是我们的亲属,王与我们是亲属。
王与我们相合,实在值得我们庆幸。福音满有奇妙的记载。祂与我们有亲属的关系在于:
祂的祈祷——祂祝福我们向神呼求:「我们的父」,这是多么奇妙的关系。除了我们需要祈求赦免之外,祂的心意也都在祂教导我们的祷文之内。
祂的体恤——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祂的饥饿与干渴,疲倦与辛劳,受苦与受死,都使我们与祂更为亲近。
祂的经历——祂凡事经过试探,只是没有犯罪。祂所经历的事 是我们可资参考的,那试探者怎样对付祂,也照样对付我们。试探无法征服祂,又怎能征服我们?祂走近孤单的兵士说:「放心,我已经有这些经历,我与你并肩作战,对你十分关切,我宝座的荣耀不会改变我真心的爱。
」──迈尔《珍贵的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