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282930
31323334353637383940
4142434445464748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导读:以西结书 第24章


圣经综合解读

1「第九年十月初十日,耶和华的话又临到我说:」

2「『人子啊,今日正是巴比伦王就近耶路撒冷的日子,你要将这日记下,」

3「要向这悖逆之家设比喻说,主耶和华如此说:将锅放在火上,放好了,就倒水在其中;」

4「将肉块,就是一切肥美的肉块、腿,和肩都聚在其中,拿美好的骨头把锅装满;」

5「取羊群中最好的,将柴堆在锅下,使锅开滚,好把骨头煮在其中。」

本章是第四次审判的信息。
「第九年十月初十日」()),指约雅斤被掳第九年,第三次审判的信息已经过了两年零五个月())。
「你要将这日记下」()),因为这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巴比伦从这天开始围攻耶路撒冷()),十八个月后圣城将被攻破())。将来被掳的百姓听到消息以后,可以对照以西结记下的日子,从而确信以西结的预言是来自神。因为巴比伦距离耶路撒冷将近两千公里,这个消息绝不可能通过自然的方式当天传给以西结。事实上,耶路撒冷城被攻破以后十八个月()),消息才传到被掳巴比伦的百姓当中())。
「将锅放在火上」()),比喻巴比伦开始围攻耶路撒冷。耶路撒冷的首领们宣称坚固的耶路撒冷城墙能像铜锅保护肉一样保护他们()),但神现在却宣告:这口铜锅将把「骨头烤焦」())。

6「『主耶和华如此说:祸哉!这流人血的城,就是长锈的锅。其中的锈未曾除掉,须要将肉块从其中一一取出来,不必为它拈阄。」

7「城中所流的血倒在净光的磐石上,不倒在地上,用土掩盖。」

8「这城中所流的血倒在净光的磐石上,不得掩盖,乃是出于我,为要发忿怒施行报应。」

6-8节是第一个预言,宣告「这流人血的城,就是长锈的锅」())有祸了。「锈」就是铜锈,会引起食物中毒,代表罪的污秽。
「将肉块从其中一一取出来,不必为它拈阄」()),指不用挑选好坏,统统取出,因为都已被锈污染、再好的肉())也不能要了。比喻耶路撒冷城的居民全部都要被赶散到四方。
「城中所流的血倒在净光的磐石上」()),并没有「用土掩盖」()),表明罪还没有被对付掉,所以仍然在求神伸冤())。而这正是出于神,「为要发忿怒施行报应」())。因为即使百姓被驱散,也还是不能解决耶路撒冷流人血的罪,正如「其中的锈未曾除掉」())。

9「所以主耶和华如此说:祸哉!这流人血的城,我也必大堆火柴,」

10「添上木柴,使火着旺,将肉煮烂,把汤熬浓,使骨头烤焦;」

11「把锅倒空坐在炭火上,使锅烧热,使铜烧红,熔化其中的污秽,除净其上的锈。」

12「这锅劳碌疲乏,所长的大锈仍未除掉;这锈就是用火也不能除掉。」

13「在你污秽中有淫行,我洁净你,你却不洁净。你的污秽再不能洁净,直等我向你发的忿怒止息。」

14「我——耶和华说过的必定成就,必照话而行,必不返回,必不顾惜,也不后悔。人必照你的举动行为审判你。这是主耶和华说的。』」

9-14节是第二个预言,神宣告连肉带锅都不要了,城市本身和城中悖逆的居民将一起被交出去。
神先把锅中煮熟的肉倒空,然后把铜锅继续烧热烧红,希望这样能「熔化其中的污秽,除净其上的锈」()),但却发现「这锈就是用火也不能除掉」())。因为高温并不能除去铜锈。
12节可译为「然而这一切劳碌无效,它厚厚的锈,即使用火也除不掉」(和合本修订版))。因此,这锅只能扔掉。
神用了多少忍耐、等待,兴起多少先知、环境来提醒百姓,但百姓却始终不肯接受神话语的洁净。当他们的「污秽再不能洁净」())的时候,只能等候彻底拆毁。
当以西结发表这些预言的时候,被掳的百姓可能根本不相信。但是,三年之后城被攻破的消息传来()),他们就知道「耶和华说过的必定成就,必照话而行,必不返回,必不顾惜,也不后悔」())。
上图:二十世纪初贝都因人手工制作的铜锅,锈迹斑斑、难以除掉。以西结生锈的铜锅可能与此相似。

15「耶和华的话又临到我说:」

16「『人子啊,我要将你眼目所喜爱的忽然取去,你却不可悲哀哭泣,也不可流泪,」

17「只可叹息,不可出声,不可办理丧事;头上仍勒裹头巾,脚上仍穿鞋,不可蒙着嘴唇,也不可吃吊丧的食物。』」

18「于是我将这事早晨告诉百姓,晚上我的妻就死了。次日早晨我便遵命而行。」

19「百姓问我说:『你这样行与我们有什么关系,你不告诉我们吗?』」

20「我回答他们:『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

21「“你告诉以色列家,主耶和华如此说:我必使我的圣所,就是你们势力所夸耀、眼里所喜爱、心中所爱惜的被亵渎,并且你们所遗留的儿女必倒在刀下。」

22「那时,你们必行我仆人所行的,不蒙着嘴唇,也不吃吊丧的食物。」

23「你们仍要头上勒裹头巾,脚上穿鞋;不可悲哀哭泣。你们必因自己的罪孽相对叹息,渐渐消灭。」

24「以西结必这样为你们作预兆;凡他所行的,你们也必照样行。那事来到,你们就知道我是主耶和华。”」

「我要将你眼目所喜爱的忽然取去」()),指神将使以西结的爱妻突然去世,但却不允许他按照常规办理丧事()),目的是为百姓作预兆())。
以西结的妻子当晚果然就死了。「次日早晨我便遵命而行」()),这句话背后,意味着不眠的长夜和灵里的挣扎。每一个属神的人,属地的感情都要接受对付()),才能生发属天的感情。古往今来的假先知都是风光体面、倍受追捧,真先知却要预备死老婆、打光棍())、娶淫妇())、中年丧妻())、「露身赤脚行走三年」()),这些事哪一样是人能忍受的呢?当我们以为自己蒙了呼召,准备说「我在这里,请差遣我」())的时候,应当首先想想这句话到底意味着什么。
神是忌邪的神,祂不允许人用神以外的任何人、事、物来代替祂。人心里若在神之外有什么「所夸耀、眼里所喜爱、心中所爱惜的」()),神一定要把它除掉,甚至包括神所爱的「圣所」())、人所爱的「儿女」()),也包括被我们当成偶像的事奉。
以西结中年丧妻,象征神和人都将失去所爱());不得哀哭,象征百姓也将欲哭无泪())。他们面临如此彻底的灾难,已经没有任何哀悼的方式足以表达内心的伤痛,以致只能「因自己的罪孽相对叹息,渐渐消灭」())。

25「『人子啊,我除掉他们所倚靠、所欢喜的荣耀,并眼中所喜爱、心里所重看的儿女。」

26「那日逃脱的人岂不来到你这里,使你耳闻这事吗?」

27「你必向逃脱的人开口说话,不再哑口。你必这样为他们作预兆,他们就知道我是耶和华。』」

每一个信徒都要当心,当人不愿意放弃心中的偶像的时候,神除掉人在神以外「所倚靠、所欢喜的荣耀,并眼中所喜爱、心里所重看的儿女」())的那日也不远了。
「那日」()),就是约雅斤「被掳之后十二年十月初五日」()),以西结发出本章预言之后三年())。
先知自蒙召后,口舌便一直受神管制,不可随便说话())。这样持续了七年半,直到耶路撒冷陷落的消息传来以后()),才能自由开口说话())。那时,百姓将会想起以西结的预兆,因此灵里苏醒、知道成就这一切的「是主耶和华」())。然后,以西结将不必再向百姓宣讲审判的预言,而将自由地预言神荣耀的复兴,盼望一个新造的国度。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锅的比喻

以西结再度记载说预言的日期。他上一次论到日期,是主前五九一年的夏季;这时大约是两年半之后,他说明是冬季的时令,可能是在主前五八八年元月。但在这种场合,日期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显示。这位先知被指示记下日期,向那些被掳的朋友,非常清楚的说明。下面预言宣告的日子、时间相当重要,因为这是以西结按照神的指示,宣布巴比伦王开始围困耶路撒冷城的日子。毫无疑问,围困乃是意料中的事(那些被掳的人、必然听到、巴比伦的军队已经出发、前往巴勒斯坦去打仗 ),但是它的日期通常是不可能知道的。诚然,有许多解经家认为,这一段经文暗示,以西结一定是在耶路撒冷写的!但是这种解释,简直是不必要,除非是特别紧急,神不会将这种知识赐给祂的仆人;特别是将这等非常的洞察力,甚至可以称为‘预见力’,都赐给他。的确,以西结记下这个日期不可能是凭着正常的方法,推测这件事是徒劳的。后来当他所宣告的事情已经证实,所记载的日期与他继续作先知将有密切关系。所以这件事情虽是无法证明,最好是接受之,并且按照表面的意义加以解释。

然后这位先知奉命去传讲一个比喻,这个比喻是由一首歌曲开始,可能是那些被掳之人作工时所唱的一首流行歌曲。这首歌曲的本身,并不是一个特殊的比喻,却介绍一个主题,就是下面详细解释的。这首歌曲只是家庭生活中的小事:将一只锅放在火上,生肉和骨头,都放在锅内,加水炖煮。这种家庭生活的情景,继续发展下去的时候,竟被明显的改变,成为下面的歌曲。

这只锅似乎未加以适当的维护,已经腐蚀生锈,无法发挥正常的功能。锈混合锅里,使肉不能入口,所以必须丢弃。茴师感到这只锅没有用处,应将肉块倒出,把锅坐在火炭上。在火炭上,藉着使火燃旺,将肉煮干,使骨头烧焦,最后这只锅本身也必镕化,成为一块废铁。起初这种家庭生活的情景,居然变成一种毁坏:被锈腐蚀,这只锅不再适合烹煮,必须予以毁坏。

这个比喻的解释,锅乃是耶路撒冷城;其中的肉和骨头,就是城内的居民。锅下的火,代表仇敌巴比伦。坚固耐用的锅不会生锈,而且状况良好,用火烧水煮肉,成为肉汁,美味可口。然而一只生锈的锅,使肉受到污染,肉汁败坏,将腐烂肉汁倒出的时候,里面的东西就要烧焦,最后锅的本身也要镕化。同样的道理,一座健全的城,可以利用外面的‘热量’,加强内部在遭受逆境时的坚固。可是当城内腐败时,外面的灾祸就要毁坏居民,最后城邑本身也必被毁灭。

这就是以西结向那些朋友所传讲的信息,载明日期,表明当时时代。这位先知也可能将一只锈锅,放在烈火上烧化,作为眼见的例证,使他所讲的比喻更为有力;但是关于这件事情,我们不敢确定。对于那些被掳的人来说,这个信息非常清楚,而且令人恐惧。预言最后的结局已可见到豫兆。在多数这一类冲击中,那些观察的人,至少可以看到这种围困,并且盼望有一个成功的结果。但对于那些被掳的人来说,这是不可能的。这时围困已经开始,在事情发生的第一日,他们的先知就向他们宣告,将来的结果必定是灾祸。这个围困乃是长期的,然而当以西结的那些同伴,得知围困开始确实日期的时候,他们也必定深信,结局乃是无可避免。因此,在这个锈锅的比喻里面,以西结先前所说的预言,大都向着这个高潮发展;他曾论到他们本城将临的毁灭,然而无疑有很多人以为这位先知所说的预言,只是出于一种宗教的热狂,而自我安慰。现在,真正的时间近了;以西结宣告的围困已经开始。假如他预言错误,所有被掳的人就可以放心;倘若他是对的,那么,他们就没有甚么前途了。只有当他的同伴觉察到没有前途的时候,以西结才又改变他的注意力,并且传讲一个信息;在遥远的未来,仍有一个盼望。

这个比喻的性质,引出一个无用的主题。一只正常的锅,不必惧怕火;且是为坐在火上而设计的。照样,一个国家也不必惧怕灾祸,一个国家的存在,不只要和灾祸搏斗,并且要在压力之下兴盛。但是耶路撒冷已经忘记它存在的理由,所以对于她的铸造者,已经变成无用。腐烂民族灵魂的锈已经遍布各处,所以当灾祸临到时,他们无力抵抗。凡是想要保持原来功用的,必须继续不断的将锈擦除。如果容许铁锈扩大,功用一定会减低,更不可能变灾祸为力量,最后必因无所用处而被毁灭。

以西结妻子的死亡

此处所描述的事情,可能是在上面所讲的那个比喻之后发生的,暂时无法确定究竟是多久的时间之后;可能有一年半的时间:就是在主前五八七年那个不幸的夏季,当时耶路撒冷终于倾覆。

在这种场合里,神的话临到以西结,剎那间必使他感觉惊恐:耶和华宣告这位先知的妻子将要死亡。在整卷书里面,她都是一位匿名的人物,她与这位先知之间的关系,很少为人所知。但在此处却被形容为(以西结 )‘眼目所喜爱的’(16节 ),显示他们之间的关系相当亲密。神对于以西结进一步的指示,才使他的震惊停止:当他的妻子死亡时,他不能依照传统的方式,为他的妻子悲伤;而要抑制住自己的哀恸。不但如此,神指示他向百姓宣告这件将临的大事;就在他得到启示的同一天的早晨,他就照神的指示做了。

在那天晚上,以西结的妻子死了;第二天早晨,他并没有表现出惯见的悲哀,按照要求勉强压抑自己的叹息。以西结妻子死亡的原因,我们无法确知。除了她竟‘忽然’(16节 )死去,表示这件事情非常突然外,我们不知道她究竟是患病,或是因身体虚弱而死,这位先知因此只晓得她的结局终于近了。其他人所能确知的,就是她的死讯已作宣告,稍后,就在同一天,这个女人便与世长辞。

对于这些事情,以西结的同伴自然都感到希奇,第二天使向他发问,他为甚么不表示悲哀。一般说来,面对这种场合,丧家一定要大声哀哭;他作祭司的裹头巾必定除去,鞋要脱下,麻衣和炉灰是最合宜的服装。百姓要求他解释他妻子的死亡和他的反应;而完全出乎百姓所料,他们领受的,却是关乎他们本国的预言。

由于这位先知的妻子,曾经是他‘眼目所喜爱的’,相对在另外的一种情形,耶路撒冷的圣殿,乃是那些被掳之人‘眼里所喜爱的’(21节 )。那个印象深刻的圣殿,建造的样式非常华美,为神同在的象征,具有深奥的意义,将如同这位先知的妻子一样要‘死’去。耶路撒冷的骄傲必被亵渎。由于他对妻子的死亡,一直压制着自己的悲伤,所以对于耶路撒冷的被毁,百姓也要抑制着自己的哀痛。对于两方面来说,情形都是特别的凄惨!因为这位先知生命和盼望的一部分,已经随着他妻子的死亡而消失,所以当圣殿被毁的时候,那些被掳之人的盼望,也要化为乌有。耶路撒冷圣殿的被毁,就外表的意义说,似乎是以色列宗教结束的标志。神的同在不会再临到他们。因此以西结的丧妻,和他对这件事情所作的反应,都发生一种象征性的功用:正如他所遭遇的一样,照样他的同胞,将来在信仰方面,也要遭受同样的丧失。

在本章最后的几节经文里面(25-27节 ),有几个地方很难解释。依照普通的说法,意义似乎是这样:自从他妻子死亡时开始,直到那些被掳之人听到圣殿被毁的消息为止,以西结必定是完全静默无声。只有在他得到圣殿的消息(就是有一个从城里逃出的人所带来的 )之后,他才又开始我话。后来当他恢复说话的时候,他的百姓却因惊恐无话可说,因为他们也听到从耶路撒冷而来的消息。困难是有许多细节不详。二十五至二十六节似乎暗示,在这个恐怖事件发生的同日,有一个逃出来的人,带着这个噩耗,到达提勒亚毕。事实非常清楚,从耶路撒冷传出,至消息到达,需要若干时间。适当的解决这个困难的方法,仍有争论,也许我们应该按照两种版本交迭的模式,来解决这几节经文,消除从事件的发生,到消息传至那些被掳的人,在这两者之间的时间不同的问题。

这一段经文的象征意味相当清楚,然而它也再一次强有力地证实,这位先知在家庭和生活中所受的各种试炼。死亡时常发生在所有的家庭里,一向都不容易面对;哀恸确能给人以若干安慰。但神要求以西结利用他妻子的死,作为他先知事工的一部分,对于他来说,一定是特别困难。她已经死亡还不够吗?她的死也要作为他传讲预言的一部分吗?连适当的悲伤,他都不应当有吗?

对于这一类的问题,实在不易回答。我们只晓得以西结非常顺服,并且忠实地执行神的命令。如果我们以为这个人很容易顺服,我们对他便完全误解了。他是一个满有爱心的人,真正的悲哀乃是出自真正的爱心。而这位先知甚至连悲哀,也要用于服事神;在他的生命中,没有一点能够脱离他的使命。只有我们想象这种情景,我们才可以了解他信息中的力量。这儿有一个人,悲不自胜,他却看见在遥远的未来,将有更大的悲哀,为所有的百姓存留。他目前实际的损失,比任何讲道更有力量;对于以色列人来说,他所宣告将临的损失,该是何等的真实!

我们开始领悟,人生真正的苦难,对于神的使者来说,可能比语言的传讲和教导更为直接。我有一位同工,他教授‘面对死亡’(death and dying )这门课程,已经有很多年。这对他总觉得是一个困难的主题,当一位健康的中年人,教导一些年轻而且更健康的学生这门课,只觉得有时不切实际。可是有一年来了一位客座讲师,教授这门课程,他是一位化学教授,对于‘面对死亡’的理论一无所知。但是他自己正濒临死亡:他的癌症已近末期,他了解这种痛苦。当他教授这门课程的时候,他的话语和他本人,比任何教科书或与死亡搏斗的理论更为有效。他所讲的话,只是来自痛苦和垂死的知识,正如以西结所讲的话,乃是出于痛苦和悲哀的经验。两者都是说明人类生存和死亡的痛苦,对我们这种经验都是神秘的,但可以用作伟大的目的。在我们的人生中,不论是甚么样的经验,我们必须记住,这种经验可以向别人说话,比任何言语或教训更合符逻辑。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以西结书第二十四章

O生锈的锅

以西结在前面十二章经文中想要说出来的话在本段达到了高峰。一如我们所留意到的,他的目的是要证明即将临到耶路撒冷的审判是合理的。我们称汇集在此的神谕为「对审判的抗议」(参注释 Ⅳ. A. i.〔书版110页〕),我们已经看到理由被提出来,也一一被推翻,对耶路撒冷居民过去和现在之行为的指控也被提出来了,实在无须再赘言。时候已经来到。审判即将降临。

因此,本段由神向先知发出的命令开始,要他记下日子,因为在那天会开始围城(1、2节)。随后是锅子放在火上的诗体比喻,象征城被围的情况(3~5节)。然后是一个散文体的叙述,其中包括了两个短的神谕,在原文每个都以「祸哉!这流人血的城!」(6、9节)一语作开始,扩大、解释了比喻的意义,同时引进了锅象征性生锈的意念。

1~2.说出日子。这里的日期通常定为西元前五八八年一月十五日,在也提到。从得知这一天成了被掳者的禁食日,纪念圣城陷落中关键性的一天。以西结可能拥有另类视力,知道几百哩外某件事情发生的实际日期,使很多解经家拉起警讯。有人认为以西结本阶段的事工在巴勒斯坦,他们的根据之一就是不可能发生这种事。但如果说以西结或凭着心灵感应能力,或直接受到神超自然的启示,得知远方的事件,也没什么错。虽然有一切反对的论点,第二种可能性似乎非常符合以西结特有的神的意识,也是他有先知恩赐的另一佐证。他已经预见了这件事,而且长期生活在这种认知中,无需神迹或惊人的神灵显现,他的先知心灵可以在他里面建立起深深的信念「今天就是那日」。很多逊于以西结的人,只借助于启示的预感,都有了更显著的成果。

3~5.锅之歌。这首诗之中并无宗教用语,很可能源自一首家谕户晓的烹饪歌,如「保利,放水锅上去」。将日常生活中流行的话语、故事或诗词变成一篇资讯乃是典型的先知式宣讲方法之一。今天很多受欢迎的讲道者仍然应用同样的技巧。这里的意象令人想起耶利米所见的沸釜的异象,而以西结在、11节运用了同样的语言,但有不同的诠释。165有些人认为祈使语态动词是向先知发出的,因而这是以西结的另一个行出来的比喻。若果真如此,我们会期望一句结语如:「照着耶和华吩咐的,我都做了……」。然而,这首诗是个比喻,且可详细应用在当日的处境中,就好像任何行出来的比喻一样。锅是耶路撒冷,其周围及下面的火是围城,一块块的肉是耶路撒冷的居民。译作锅的字(希伯来文 sîr )通常指任何宽口的大陶器,用作洗濯或烹饪,只是我们从第11节知道,这里的锅是铜制的。166第5节,有好几处经文上的改动,RSV 的翻译即按此。第一次提及的骨头( ʿaṣa ̄mîm )可能应该如和合本所译,读作柴( ʿe ̄ṣîm );那个在「使锅开滚」中意义不明的同语根直接受词,最好照两个古抄本改为肉块(参现中, neṯa ̄ḥêhâ ),这个字特别指肩部或腿部带骨的肉;最后一个动词可以很容易被改为一个命令式的动词煮骨头(参现中),但这是不必要的。JB 作「甚至连骨头也要煮熟」(参当代)。

6~14.祸哉血城!这里有两个两相牵连的神谕,其意义也有赖烹饪锅之诗的解释。第一个(6~8节)论到耶路撒冷的流血罪,这可以上溯到的资讯,并且以烹饪锅的腐锈作比方讲起;这大概是指生锈长的污垢。希伯来文 ḥelʾâ (垢渣,吕译、AV;锈,和合、RSV、RV)在全本旧约圣经中只有在这里出现。它可能与一个意思为「疾病」或「污秽」的字根有关,但它的意思必须取决于上下文。锅里的东西要从红迹斑斑的铁锈中,悉数一一取出来。换言之,被围困的耶路撒冷居民要四处分散。但耶路撒冷的罪依然,好比血溅在光滑的盘石上,在丧葬中不得被土掩盖,因而仍然向神呼求,要求报复(参:。犹太人之被分散对举国的罪这个更严重的问题并不是解决之道。

第二个神谕(9~14节)从不同的方法讨论这个问题。在第5节中,木柴堆放在锅下,好去煮其中的肉汤;现在耶和华有意要点火,最终连锅本身也熔掉。为此,锅中的东西要先倒出来(按照吕译与 RSV:将肉煮烂,将汤倒出,10节),将肉的骨头烧焦,然后空锅就放在燃烧的炭上,烧得火红,一切污秽和铁锈就会熔掉。第12节中的头两个原文字,这锅劳碌(我与锅)、疲乏不在七十士译本中,因此很多人认为是由前一节经文之重复而来的;但本处经文继续显明,纵使耶路撒冷受了如此严厉的对待,仍未有期望的果效。诺克斯演绎说:「铁锈是那么严重,甚至火也不能消除它」,他在一个注脚中补充说:「但我们不清楚这就是那意思」!在如此艰涩的一段经文中,为了整体的意思明朗,必须牺牲译文的细节。这段经文的意思至少在 RSV 中已经很清楚了:锈就是你污秽的淫荡。因为我原可洁净你,而你却不洁净。你不会再得洁净,直到我倾尽在你身上的烈怒(13节)。由西元前五八八年以后,神的百姓所经历的骇人痛苦,无论是围城及被掳,皆因为在他们起先悖逆的时候,不愿意让神早些处理他们的问题。现在裁决已经发出,运行判决的时刻已经来到,已经没有转圜的余地了。我耶和华已经说了(14节,新译)。祂的决定、话语、行动都是不可扭转的。

165参:及下。

166进一步的资料,读者可参 NBD 的「陶器」、「器皿」等专题,更专门的研究,可参 J. L. Kelso 的 'Ezekiel`s Parable of the Corroded Copper Caldron', JBL , LXIV, 1945, pp. 391~393;及他的更详尽的研究, The Ceramic Vocabulary of the Old Testament, BASOR ,补充研究,5~6, 1948。

P以西结丧妻

这些经文让我们稍微窥见以西结的内心世界,这是他的严厉及不妥协的外表少有透露的。他严加律己,以及对真理,对神尊贵圣名的热忱,几乎遮掩了其后的柔和心肠。我们无意将以西结浪漫化,但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时候一个男人的真貌只能在他与妻子一起时才能看清楚。在其他四十七章经文中,以西结的性格纵使不使我们叹服,也会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本章在全本以西结书的中心,其中的以西结是吸引人的,跟你我一样,是有感情的。这可见于他用来形容他妻子的词语:「他的眼目所喜爱的人。」司金纳写道:「单凭这句话就看出,在这位严厉的传道者胸中有一封闭的泪泉。」167他拒绝公开哀悼,并非出于个人的选择,乃是神加在他身上的一个象征性要求,只会加剧丧妻的怨苦。艾伦(在 1B 中)注解说,神所呼召的人往往因为关怀人类的需要、认同神的目的,而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他们一再被呼召,为了公开的责任要求而放弃他们的私人生活。」对于以西结来说,他的重担必定更大,因为他无情无义的表现会被人误会、批评。在第18节中「次日早晨,我便遵命而行」这简短的词句背后,应是漫漫不眠的长夜,与灵里的苦恼。

16~18.他妻子的死,显然在发生的同一天已经预告了(而且没什么根据假定,这不是在提到的日期前后几天发生的);AV 与 RV 描述她因为被击而死。这不一定是猝死,也可能是「疫病」或「瘟疫」,或任何令人一蹶不振的原因。因此,以西结的妻子已有病在身也不无可能,而且这样的解释使以西结的行动更有道理,因为他在早上告诉百姓将会发生的事,并警告他们,他受吩咐不得哀哭(18节)。另一个解释是,她的死事先可说是没什么警兆(从身体症状来说),只有神在当天先行对以西结预告。那么第18节开头的话可以有下面的意思:「早上我照例对百姓宣讲,傍晚我的妻子在毫无先兆之下就死了。」如果以西结的妻子仍在家中工作,表现精力充沛,我们就很难想象以西结会对所有人说,他的妻子当天会死。那么她一定有话要说了!比较合理的情况应该是,即使以西结预先被警告了,仍将消息保留着,直到他要用这忧伤的事作另一项象征行动的时候。在这些经文中所反映的哀悼习俗耐人寻味。我们可以观察到五方面:(a)只可叹息,不可出声(17节):「叹息」这个字通常用于受伤者的大声呻吟,也是意指丧葬事宜中例常的哀哭礼仪(参:。(b)头上仍勒裹头巾:头巾是祭司的一般头饰(参:,也是一般人的节庆头冠,哀悼时需要除下,头要盖上灰尘(参:。(c)脚上仍穿鞋:当哀痛的时候,鞋要除掉,一如(也可参:所记。(d)盖住嘴唇是麻疯病人必须要作的,也是一种羞辱的记号。那是将脸由鼻以下的部分用帕子盖上:唇( śa ̄p ̄a ̄m )这个字实际上是「髭须」,这是现代希伯来文经常的用法。(e)不要吃人的饼(RV):这个字被威尔浩生改为「忧伤的饼」( ʾanu ̄s ̌îm ,马索拉版本作 ʾana ̄s ̌îm ),有些古代版本译作「吊丧者的饼」(中文译本从之),但更困难的马索拉经文值得保留。「人的」一词意思是「普通的」、「一般的」(根据它在的用法),所以这里的命令是不可以吃普通的食物,例如哀悼者的丧礼食物。参:。将这里的话与整段经文作一比较会很有用,那里耶利米被神禁止进入哀悼之家,他又被召当百姓质询他的时候,要说出他的理由。

19~24.解释表征。当以西结刻意不举哀的时候,与他一同被掳的同伴立刻就猜测,其中必有一些特殊的意义。以西结妻子的死讯传遍被掳者之社群的第二天早上,他们造访了他的家,可能要给他安慰和支持,他们却要求从神而来的话语。以西结无新资讯给他们,只因为促使他们来到的时机,使得先知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向他们发出资讯。透过毁灭祂的圣殿,神快要将它污秽了。正如以西结最亲爱的人,因为简单的一击就远离他而去了,这个国家也要失去它最宝贵的东西,它的骄傲的自夸(你们势力所夸耀),它的心灵所渴慕的(心中所爱惜的)。因为敌人的行动,耶路撒冷的居民也会失去他们的儿女。资讯就是:你们要照着我所行的去行(22节,新译)。侯伊认为这句话是谴责百姓即便大难临头,却毫无伤痛悔罪之意,委实令人不可思议。他的缺乏忧伤指出了他们缺乏关怀的错误。然而,从上下文看,不得忧伤应该在大灾难之后。以西结没有哀哭,以色列也不会哀哭:因为在两个情况中,悲剧都非常深重及巨大,没有任何哀伤的方式足以表达。正如库奇说的:「面临如此彻底的灾劫,哀哭已经没什么用了。」

25~27.以西结哑不作声退出。本章退出的话语前瞻了以西结工作的第二个阶段,那是在第三十三章以后的。它讲到耶路撒冷毁灭一事所带给先知本身的影响;留意本段开始时加重语气的「而你,人子阿」;中文圣经没有译出前半句。对以西结来说,这次灾难会证明是他一生工作的转捩点。他的资讯会得到印证,而且他会第一次有自愿前来的听众。更特别的是,那仪式上的口哑,就是当他蒙召时强加在他身上的,将会从他口中除掉,可以自由宣讲了(。本段经文的句子结构稍微含混,教人觉得作者的思路比他的笔锋动得更快。就经文看,第26节中的那日一语似乎是特指第25节的那一天,但城陷及其消息由一个逃亡者转达给以西结,这两件事显然不可能在同一天发生,除非我们假定当时以西结是在巴勒斯坦,而且距离耶路撒冷要少于一日的路程(赫仁特里如此主张)才有可能。较恰当的解释是,假定作者写作时已经知道将会发生的事,他把事情的发生以转述放在同一段记载。这种看法值得提出的根据在于,逃脱的人(26节)一词实际上是那逃脱的人,似乎作者早已知道中将要来临的事。因此,他是说:「当此事发生,而消息达到了你的耳中,你的口就会被打开,不再哑口了。」先知从加在他身上的限制解脱,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前兆,百姓从中会看见,是耶和华的手成就这一切(27节)。然后,以西结会最终得着自由。他不再需要宣讲末世预言。他将会向他的百姓扮演牧羊人与守望者的角色。他将自由自在、积极地致力建造一个新群体,新以色列。

167Skinner, p. 210.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第九年十月初十日,耶和华的话又临到我说:」

先知指明他预言的日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日期,因以色列的审判终于临到。

「第九年」:是根据西底家的王朝计算,当年的十月初十日是巴比伦军队开始围困耶京的日子,相当于主前五八七年一月。

──《串珠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以西结的比喻就在耶路撒冷被围困那天开始(主前588年一月十五日 ,在巴比伦扮演出来,并说明耶路撒冷的毁灭。

先知指明他预言的日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日期,因以色列的审判终于临到。

「第九年」:是根据西底家的王朝计算,当年的十月初十日是巴比伦军队开始围困耶京的日子,相当于主前五八七年一月。

第九年十月初十日: 这是约雅斤王被掳到巴比伦(B.C.597 )的第九年10月10日,也是巴比伦军队围攻耶路撒冷城的那一天(公历-B.C.588年1月15日 )。正是在这一天,神向居住在迦巴鲁河边的以西结晓喻了关于审判的最后启示。

第九年。就是约雅斤被掳第九年,即公元前589或588年。该日期与,2;52:4,5的日子相同,后来显然成为犹太人禁食的日子

十月。不论按春季年历还是按秋季年历,都是公元前588年1月。

1~2这是巴比伦王最后一次上来围攻耶路撒冷城(时在主前588年 ),神命身在巴比伦的以西结先知,用比喻和表演方式来向民众宣告这件事,比较

1-14 釜中肉的讽喻:先前民间的首领夸口耶京居民犹如釜中之肉那样安全(11:3), 但如今釜却将被置于火上烧煮。先知可能以当时流行的歌谣来讲述他的信息:肥美的肉骨给放在釜中熬煮,但釜是长锈的,锈渗入汤中使熟肉污秽,因此要把汤倒掉。再煮时肉骨因火烈而糜烂,釜也溶化。耶京给比喻为长锈的锅,肉骨是指其中的居民,锅下的烈火是敌军。锈锅玷污的肉骨描绘城中的腐败;敌军要杀绝居民,也要消灭全城。

1~14本文以烧热之锅的比喻预言了耶路撒冷的灭亡。11章曾记载了相同的比喻。但在内容上两者却完全相反。11章藉以表明耶路撒冷犹如铜墙铁壁,必能防御巴比伦的攻打。而在本文,此比喻象征审判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1-27 耶路撒冷被围困:耶和华吩咐先知要以寓言来宣布审判。

24:1~27本章是整卷以西结书的转折点,本书的前半部预言了审判即将临到犹大,而在本文此预言成为现实,犹大的末日已到。在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用烧热的锅比喻了犹大的灭亡(1-14节 ),后半部分则借着以西结妻子的死暗示了犹大的下场(15-27节 )。从中我们可得到两个教训:①必须根除罪恶,哪怕是借着极其严重的刑罚:犹大是神所拣选的国家,神所应许的弥赛亚将会出现在犹大。但是,神还是摧毁了他们,这告诉我们: 神必报应罪恶,哪怕他是选民。这一点同样适用于今天的圣徒。当我们的行为不合乎得救之人的体统时,就像如所罗门的圣殿被灭一样,审判必临到我们;②真先知:面对良妻之死,以西结默默忍受悲伤(18节 )。领受神话语的人,应当做好牺牲一切的准备

年代小注】

从西底家即位当年(主前596年 )起算,尼布甲尼撒的军队就是在主前五八七年一月五日(西底家九年十月〔提别月〕十日 另一个计算法认为这是五八八年一月十五日 )开始围攻耶路撒冷。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第九年十月初十日,计算起来应是主前五八八年一月十五日,所谓第九年,是约雅敬作王的年数。巴比伦的军队更加迫近。以后被掳时期,以色列每逢十月都要禁食,就是纪念耶路撒冷城被围的困难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人子啊,今日正是巴比伦王就近耶路撒冷的日子,你要将这日记下。」

〔暂编注解〕「你要将这日记下」:好证实你预言的可靠性。

要将这日记下: 神之所以如此命令,是为了:①表明耶路撒冷的灭亡,成就了神很久以前就已预言的话语,而非因巴比伦的军事力量 ;②当人们更寻求确切地知道神旨意时,可以以此作为证据(2:5)。

先知奉命记下他传达信息的特殊日子,宣布它是就尼布甲尼撒开始进攻耶路撒冷的日子。巴比伦离耶路撒冷约800公里,这个消息不可能是通过人传给他的。因此当被掳的人后来听到消息,经过对照以后,确信以西结的信息来自神。

】「要向这悖逆之家设比喻,说主耶和华如此说:将锅放在火上,放好了,就倒水在其中,」

「锅」这是一个铁锅或铜锅,也许因金属的性质才会有长?h的现象。这锅必须放在火上,在锅内放了肉,就倒了水,可炖得烂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暂编注解〕将锅放在火上: 比喻耶路撒冷城将要开始受到巴比伦的攻击。他们曾经确信坚固的耶路撒冷城墙必能保护他们(11:3)。然而,城已变成火炉,城中的居民也在其中成为煮熟的肉。

比喻(mashal )。见本注释卷页。这里没有告诉我们以西结只是说比喻还是真的这么做了。

将锅放在火上。类似于的表号,但用途不一样。

3~14生动地刻画了他们毫无忌惮地犯罪场面。

锅子】

这类锅子通常是陶瓷制造的宽口坛,但这个却是铜制的(11节 )。若供圣殿使用,则用银子或金子制造。这种锅子有好几个不同的大小,可以搁在灶台上,或如的描述,在石砌的三脚架上火烧。煮食用的锅子在先知默示中出现,可参看:的「烧开的锅」。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将肉块,就是一切肥美的肉块,腿和肩都聚在其中,拿美好的骨头把锅装满。」

肉类最好的部分,应是腿和肩,可谓是上肉。「装满」是在七十士译本所缺如的。美好的骨头在原意上是应加上「每块」,可见在未煮之前,先有十分精密的选择。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暂编注解〕肉块。指犹太人自己。肥美的肉块可能指上层阶级。所提到的其他肉块不一定是指某一特定阶层,而只是强调所有的人,包括贵族在内,都要毁灭。

装满(dur )。“堆成圈”。

骨头。稍微改动一下就成了“木柴”(参第10节 ),但骨头在提取脂肪以前是可以作燃料的。

4~5肥美的肉块……美好的骨头: 耶路撒冷居民城中的权贵,即富足之人、贵胄和君王。无论是哪一时代,上层阶级总是仇敌的第一攻击对象和目标。 柴: 指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围攻耶路撒冷时使用的武器。 好把骨头煮在其中: 意指犹大的领袖因着巴比伦的攻击或是悲惨地死去,或是被掳到巴比伦地。

】「取羊群中最好的,将柴堆在锅下,使锅开滚,好把骨头煮在其中。”」

柴堆在锅下,一生火,就可弄热锅中的水,将骨放在其中,必可煮熟。这里将每一步骤说得清楚,却没有提到生火,大概提到柴,必会点燃起来。将柴堆在下面,也在原文中没有柴字,却可明白「堆」,必指堆聚起来。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主耶和华如此说:“祸哉!这流人血的城,就是长锈的锅。其中的锈未曾除掉,须要将肉块从其中一一取出来,不必为它拈阄。」

这些原来都是特选的上肉,现在必须全部取出来,没有选择的余地。「为他拈阄」原意为选择或挑拣。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暂编注解〕“锈”。或污秽。

「不必为它拈阄」:不须拣选好坏,统统取出。这是比喻耶京的居民被逐散四方。

祸哉!……长锈的锅: 神以生锈的锅比喻了耶路撒冷城,因着犹大百姓的罪行,她已被玷污变得丑陋。他们之所以受到神的审判,并非只是因为他们像生锈的锅那样犯了罪,乃是因为在神指出其罪恶之后仍未悔改,归向神。从其中一一取出来: 意指巴比伦攻陷城池时,所有以色列百姓均将或亡或被掳。即使是那些王公贵胄亦不能免遭此患难(5:12,。任何人都希望自己成为特权阶级,且免受诸多患难。然而,当历史终结的时候,神的审判将会临到每一个人,无论他是贵胄还是贫民,20:12)。

锈。城市被比作锅,生锈腐蚀了。

一一取出。指耶路撒冷的居民会被杀或被俘。

锅和阄】

以西结形容为污染或有病的大概是锅中所盛装之物(肥美的肉块-4节 ),不是锅子本身。拈阄是用来决定哪一块肉当保留作特殊用途(大概是给圣殿的礼物 )。但在这个模拟之中,这些虽是上等的肉块,却因为已经败坏,没有资格作为圣用。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城中所流的血倒在净光的盘石上,不倒在地上,用土掩盖。」

城中不洁净,是因为有流血的事实。照利未记的观念,人的生命在血中,血是能力的所在。所有的活物生命都在血中。血是无法遮盖的,土也无法使其湮没,因为血会在地里发出冤声,甚至在人世第一件凶杀的案件,血有声音从地里哀告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暂编注解〕所流血的血倒在净光的盘石上: 意指要将犹大的杀人罪公诸于众。在万民面前暴露他们的诸般罪孽。过去,他们使许多义人流下了无辜的血。换言之,不义和不公正充斥在整个社会,他们甚至轻看了别人的性命。约阿施就是其中的一例。他曾蒙了祭司耶何耶大的大恩,却无辜地杀害了耶何耶大的儿子,最终倒在了大臣的刀下。因此,领袖当把人视为拥有神形象的存在,在施行统治的时候,须充分地维护人的尊严。

指耶路撒冷的暴行,23:37)已到了公然而不知羞耻的地步

7~8耶路撒冷的罪被公开;她的审判也将要如此。

7~8耶路撒冷城的罪是公然干犯神;因此它受的审判也是公开的。

7-8 血是生命的根源,以色列人被禁止吃血,宰牲的血要倒在地上,用土掩盖。把血倒在光净的盘石上,使它不得掩盖,是代表罪恶未获伸冤,神必追究,伯16-18 。由于耶京的罪恶昭彰,虽然居民四散,神仍要追讨他们的罪。

倒血】

血是生命的精华,所以以色列人不得食用。请参看:的注释。然而本段的论点却不是血的食用,而是血的暴露。动物的血倒出之后必须用土掩盖。暴露于外的血会从地中呼求报复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血是生命的根源,以色列人被禁止吃血,宰牲的血要倒在地上,用土掩盖。把血倒在光净的盘石上,使它不得掩盖,是代表罪恶未获伸冤,神必追究, 伯十六~十八 。由于耶京的罪恶昭彰,虽然居民四散,神仍要追讨他们的罪。

──《串珠圣经注释》

】「这城中所流的血倒在净光的盘石上,不得掩盖,乃是出于我,为要发忿怒施行报应。」

血暴露出来,众目昭彰,为要施行报应,这是自然的定律,一种因果的原则。这是道德律,报血仇,在以色列人看是巩固社会的力量。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暂编注解〕这城中所流的血。指耶路撒冷毁灭时所流的血。她的惩罚和她的罪恶一样,都将暴露在世人眼前。

】「所以主耶和华如此说:祸哉!这流人血的城,我也必大堆火柴,」

〔暂编注解〕大堆火柴: 意指要加增围攻耶路撒冷的巴比伦军队,从而彻底歼灭耶路撒冷城中的犹大百姓,39:1-3)。

】耶和华大堆火柴,存心把火?祂旺,祂是厨师,为煮肉而生?大火,也是祂忿怒的火?祂得更旺了。

「把汤熬浓」只是意译,因为希伯来文原意为「膏油」,将汤熬得好似油膏,是否是熬得太浓,不成汤水。七十士译本与拉丁文译本作「熬汤越来越少」,就成为十分浓稠的汤了。倒出浓汤,锅底一干,骨头就会烤焦,是另一种翻译。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添上木柴,使火着旺,将肉煮烂,把汤熬浓,使骨头烤焦。」

〔暂编注解〕煮烂(tamam )。直译是“完成”、“结束”。译成“煮烂”是一种解释而已。

熬浓(raqach )。该动词指膏油各种成分的混合。含义不明。七十士译本为“肉汤可能减少”。

10~11比喻犹大百姓将因神的审判发出惨悲的声音。他们罪孽越是深重,审判也就会越发严厉。 把锅倒空: 城中的居民或被掳或是四散,耶路撒冷已空无一人。

把汤熬浓】主前十八世纪巴比伦的菜谱显示,荤食和炖品的佐料除盐之外,还包括了洋葱、韭葱、薄荷、蒜头。在这些古代的烹饪中,厨师还会加上大茴香、芫荽子、小茴香、莳萝等香料,使之滋味独特。鉴于这道菜的象喻性质,煮烂了的肉甚至可能是指用香料处理,预备埋葬的尸体。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使骨头烤焦】

肉煮烂到很容易从骨头上脱落之后,骨头便可折断,使骨髓可与其他配料调和,增添肉汤的滋味。汤倒出之后,所余的只是无用的碎骨。为了易于处理,他们将骨头烧到自行散开的地步,然后抛弃在垃圾堆上。这象喻所描述的,是彻底的净化或毁灭。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把锅倒空坐在炭火上,使锅烧热,使铜烧红,熔化其中的污秽,除净其上的锈。」

锅肉既然是污秽的,锅的本身也有很多的?h烂,所以只有用火来除净。在步骤上先将里面的食物倒出来,然后将空锅放在炭火上。「倒空」在七十士译本是省略的。

现在专为洁净这锅,将铜(或铁 )烧红,才可清除一切的污秽。耶路撒冷城的居民都好似肉一般全部倒出来,只让这城好似锅一般,大事除净一番。神的审判是 〔暂编注解〕指城市的居民没有了。火一直烧到把锈烧尽。城市本身也将毁灭。

第11-14节指出以前的改革没有达到效果,并宣布迫近的惩罚是确定而彻底的。

十分彻底的,将罪恶完全清除。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这锅劳碌疲乏,所长的大锈仍未除掉,这锈就是用火也不能除掉。」

这里所指不是这锅劳碌疲乏,而是我做这清除洁净的事是白费精神的,虽然劳碌疲乏,也无法除掉这?h,用火也烧不掉。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暂编注解〕「这锅劳碌疲乏」

:原意不详,意思大致是:人要除掉锅中的腐锈,弄到劳碌疲乏,也没法把它除掉。

】「在你污秽中有淫行,我洁净你,你却不洁净。你的污秽再不能洁净,直等我向你发的忿怒止息。」

这污秽是指犹大所犯的邪淫。有解为这?h的性质:「这所长的?h其实就是你淫乱的污秽。」神存心要洁净犹大,但犹大却仍留恋在罪恶中,不肯悔改,不愿得?洁净。所以她的污秽就无法洁净,一直到神的怒气到了尽头。神只有将忿怒尽量发出,做尽了毁灭的事,发尽了才止息。可见这是多么可怕的忿怒,何等公义的审判。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我耶和华说过的必定成就,必照话而行,必不返回,必不顾惜,也不后悔。人必照你的举动行为审判你。这是主耶和华说的。”」

耶和华的话语是随着有行动的。神的话不会失效,不会失去别人的注意力,这就是「不返回」的意思。现在神不再保留,也不再怜悯,「后悔」是指心中的忧伤,祂也不再难过,因为以色列人实在不值得神那样的顾惜。除了审判之外,神不能作甚么。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暂编注解〕「人必照你的举动行为审判你」

:耶和华必以巴比伦敌军的威势来惩罚耶京越轨的行为。

】「耶和华的话又临到我说:」

〔暂编注解〕这里开始了一个新的段落,与第1-14节的比喻没有直接的联系。

15~24本文通过以西结之妻的死,象征耶路撒冷的灭亡。

15-27 先知之妻暴毙:先知在丧妻的事件上显示他与百姓一同承受神的审判,他眼目所喜爱的妻子被夺去,预示以色列所夸耀的圣殿也将毁于旦夕;先知被禁止哭吊,预示那将要来的灾祸大至无以复加,百姓欲哭无泪。

】「“人子啊,我要将你眼目所喜爱的忽然取去,你却不可悲哀哭泣,也不可流泪。」

「我要将你眼目所喜爱的忽然取去」此处虽未提他的妻,但十八节「我的妻」,所以这是可理解的。有人以为这里不是说他的妻,而是指耶路撒冷,因为这城必将陷落,人们却不必悲哀。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暂编注解〕“眼目所爱的”指以西结的妻子。她突然死去。

“你眼目所喜爱的”。指以西结的妻子,她将要“忽然”死去;或作因瘟疫而死去

「眼目所喜爱的」

:妻子的别称。

「将...... 忽然取去」,原文作「降灾(或瘟疫 )将 ...... 取去」,这并非一定指先知的妻事前没有任何病状便忽然逝世。

所喜爱的: 希伯来语意指人所喜爱的,有时也指眼目的情欲。“取去”意指突如其来的死亡。因此,神所要从以西结手中夺去的是他的爱妻(18节 ),在终极意义上则是象征21节所记载的耶路撒冷的灭亡。

神告诉以西结,他所深爱的妻子将要死亡。我们不要据此认为她的死是由于神的直接打击。他的妻子可能生病已有一段时间了。神也许告诉过他妻子将要逝世的事。在圣经中常常把神允许发生或不加阻止的事情说成是神作的。其实罪恶,苦难和死亡的创始者乃是撒但。但神乐意把仇敌要给我们带来痛苦的事,变成给我们带来益处。这里用以西结失去眼目所喜爱之人的事例,让百姓对神的信息有更加生动的印象。

以西结的经历告诉我们,事奉神不一定会免除痛苦和灾难。有时神的使者似乎要比那些没有积极从事基督圣工的人遭受更加猛烈的攻击。许多灾难落到了献身到远方传道的人身上。这些献身的人有时会突然死亡或罹患重病。不要把这些灾难看作神的惩罚。这些都是撒但一手造成的。仇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接近人,这样,他最后就不会说自己没有得到公平的机会了。约伯的经历说明了这条规律。虽然仇敌会使人受苦,但神乐意使忧苦变为有益,好洁净那些剩下的人。

】「只可叹息,不可出声,不可办理丧事。头上仍勒裹头巾,脚上仍穿鞋,不可蒙着嘴唇,也不可吃吊丧的食物。”」

他为丧妻之痛只可低声叹息,不可大声哭号,出声是指号咷大哭。举哀的动作是解去头巾,披头散发,将地上的麈土撒在头上。脱去脚上的鞋,赤脚行路。将脸蒙起来,遮住上唇。古时有迷信,认为遮住脸面,使死去以鬼魂回来时不能办认,以后就成了举哀的打扮。

吃吊丧的食物,是邻居亲友将食物送来丧家,以表关怀照顾的心意。有人以为这习俗原来是有迷信的背景,在迦南地有祭祀神明的举动。这一切被神都禁止了,以西结只能在静默中悲哀,深切地忧伤?。

但他必须强抑着痛苦,向百姓宣告──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暂编注解〕吊丧仪式包括:除下头巾、赤脚而行、用布蒙脸。以西结不可依俗办理丧事,不准他举哀,说明将要临到耶城的灾祸太大,相形之下,丧妻乃等闲事。

神不让以西结按常规办理丧事和哀悼。

先知不许举办传统的丧礼仪式。

「叹息」:在死者前的悲声哀恸。

「不可出声」:可能是指先知只可低声哭泣。

「勒裹头巾」:哀悼者必须取下头巾,将灰放在头上,以表哀恸。

「仍穿鞋」:脱掉鞋子是极其悲哀的象征

「蒙着嘴唇」:哀悼者通常以巾遮着下脸。

「吃吊丧的食物」:传统的风俗是在埋葬死者后,哀悼者的第一顿食物是由人为他预备,这里神禁止先知吃这餐。

根据犹大的传统葬礼习惯,丧主当解开裹头巾(turban ),蒙灰、赤脚、剃须以示悲伤,食用邻舍送来的食物,20:2,。但是神却禁止以西结这样哀悼亡妻,百姓为弄清其意而来寻问以西结(19节 )。对人而言,抑制感情是极困难的,但一个担当神所赋予的事工的人,为了成就神的旨意,需要彻底放弃自我。

不可出声。要避免用举哀的标志

吊丧的食物。可能指葬礼的用餐

不可办理丧事】

其他有关哀悼的例证,可参看:的注释。神给以西结的命令和给耶利米的一样,都是禁止他照常示哀。实际上,他必须戴上庆典用的裹头巾,穿着鞋子,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于是我将这事早晨告诉百姓,晚上我的妻就死了。次日早晨我便遵命而行。」

这必是晚上的事,耶和华指示他,那么他在早晨就去宣布,从晚上到早晨(创1章 )。再从晚上说起。第一天晚上蒙指示,第二天晚上看见实况,他的爱妻果然死了,第三天早上再应对百姓的问话。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暂编注解〕以西结面对爱妻之死的态度,使我们得到以下教训。他克制自己的悲伤以顺服神的命令,借着自己的行为好使百姓认识到当如何面对亡国之恨,为了达到神的目的他甘愿忍受个人的悲伤。若有人蒙拣选作了神国度的工人,就当努力成就神的旨意,哪怕是牺牲自己

我们不知道先知说了些什么。他可能告诉同胞他的妻子死亡的噩耗。

】「百姓问我说:“你这样行与我们有什么关系,你不告诉我们吗?”」

〔暂编注解〕百姓怀疑先知反常的举动有弦外之音,而且与他们有关。

以西结的异常举动引起了百姓的好奇。

】「我回答他们:“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

】「‘你告诉以色列家,主耶和华如此说:我必使我的圣所,就是你们势力所夸耀,眼里所喜爱,心中所爱惜的被亵渎,并且你们所遗留的儿女,必倒在刀下。」

神的圣所,是以色列人信仰的中心,他们时常以此夸耀,认为这是他们势力的所在,神必因圣所保护他们,使他们有安全。他们也看为喜爱的所在,心中尤其是唯一所依靠所仗赖的,但他们只依靠这圣所,却不依靠圣所的神,所以当圣所被亵渎的时候,他们的盼望就顿时消失了。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暂编注解〕圣殿会被巴比伦人所毁。以西结丧妻说明这件事一定会发生。

“我必使我的圣所……被亵渎”。圣殿将要被异教徒毁坏。正如以西结失去他的妻子(他“眼目所喜爱的”-16节 ),被掳的人也要失去耶路撒冷(他们“眼里所喜爱的” )。

以色列百姓认为圣所是神的荣耀居所,神断不会把圣所交给外邦人。因此,他们误以为圣所耶路撒冷和城中的居民将永远受保护。但是神使巴比伦军队的铁蹄蹂躏了耶路撒冷和圣殿,暗示在信仰生活中,若没有真正遵行神的话语,教会、仪式、事奉和祷告均将失去意义。神曾经晓喻所罗门说倘若他不谨守神的律例,神甚至会毁坏为己名所分别为圣的圣殿。因此,圣徒有必要反思自己的信仰中心是否以别的存在代替了神。

我必使我的圣所……被亵渎。百姓所仰慕的圣所,遭到玷污和毁灭。外邦人亵渎的脚将踏进连祭司也不能进去的至圣所。

心中所爱惜的。有些希伯来语抄本是“你的心所渴望的”。

】「那时,你们必行我仆人所行的,不蒙着嘴唇,也不吃吊丧的食物。」

〔暂编注解〕22~23百姓将要为耶路撒冷的毁灭深深地,但却静静地哀悼(正如神吩咐以西结为妻子之死所作的一样 )。

22~23以西结丧妻不得哀哭;耶路撒冷沦陷,犹太人只有暗自悲哀,默然接受。

】先知的经验必应用在以色列人身上,他们也不可举哀,一切举哀的动作都没有必要,这是民族普遍的悲哀,大家只是相对叹息,渐渐消灭,因为他们也不能长久,相继沦亡。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你们仍要头上勒裹头巾,脚上穿鞋,不可悲哀哭泣。你们必因自己的罪孽相对叹息,渐渐消灭。」

〔暂编注解〕渐渐消灭(maqaq )。直译是“腐烂”。

】「以西结必这样为你们作预兆,凡他所行的,你们也必照样行。那事来到,你们就知道我是主耶和华。’」

以西结这名字,除在之外,只有这里再提及。他要为以色列人作预兆,参照,也有同样的用词。从先知神秘的行为,以色列人应该明白耶和华信息的见证,就成为一种预兆。神也因此将自己启示出来。先知痛苦的经验是体会神的痛苦,也成为以色列必须经受的:凡他所行的,你们也必照样行。

那事来到,民族的败亡,人民遭受失国的痛苦,他们才真正认识神、神的公义。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暂编注解〕以西结丧妻的事件,预表了神对以色列的烈怒,因此以西结并没有举哀。借着此番行动,他明确地向以色列百姓传达了其含意。

这是除了以外,以西结唯一一次提到自己的名字的地方。圣经作家提自己名字的相应例子在

】「“人子啊,我除掉他们所倚靠、所欢喜的荣耀,并眼中所喜爱、心里所重看的儿女。」

他们所倚靠的圣所,原是他们的保障,倚靠就是力量与保障,是以赛亚书及诗中常有的用字。又可参阅但以理书十一章。

「欢喜」一词是本书中唯一出现的,这样快乐的情怀必将失去。他们的儿女会被除掉,正如二十一节所提的「必倒在刀下。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暂编注解〕25-27先知不再哑口:先知自蒙召后言论便一直受神牵制(3:26),直至耶京陷落消息传来后才再受感动说话(33:21-22)。

25~27消息从耶路撒冷传来之后,以西结便可以开口说话。

】「那日逃脱的人岂不来到你这里,使你耳闻这事吗?」

那日,就是耶路撒冷城陷落的那日。有人在焚城中逃脱,来到先知那里报这噩耗。对先知来说,这是预期的,他早己知道,也不时在预测在等候必有的一日,现在终于来到。所以对他来说,决不是一种耳闻,只是在听见的时候,证实他心中的想法。

那日,可能是在以西结他们被掳之后十二年十月初五日。耶路撒冷那边有人逃出来,到先知那里,告诉他说:城已攻破。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暂编注解〕那日: 指B.C.586,约雅斤被掳后的第11年,即巴比伦包围耶路撒冷的2年之后。

】「你必向逃脱的人开口说话,不再哑口。你必这样为他们作预兆,他们就知道我是耶和华。”」

先知原来受命不举哀,只能低声叹息,不可大声号咷大哭,也不能大声宣告。现在他不再受约束,不再哑口,可以开口,为真理的信息作见证。

你必这样为他们作预兆,正如二十四节所说的,先知本身的经历就是信息,他的见证是真实的,也有力地进入人心。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暂编注解〕你必……不再哑口: 迄今为止,以西结借着象征和比喻见证了神对耶路撒冷的审判。这是一种警告的预言,告知耶路撒冷的居民只有悔改认罪,才能免遭神的审判。但是他们并没有悔改,神也就开始施行审判,之后以西结所发的预言有所改变。预言的内容和口吻均发生了变化:①论到了神恢复以色列的救赎计划;②提到神必审判那些逼迫以色列、嘲笑耶路撒冷的外邦人。

神指示以西结在听说该城陷落的时候,要开口说话

【思想问题(第24-27章 )】

1只有神才能够洁净罪人,但这是否表示人完全是被动的呢?参24:13。我们在自己蒙神洁净的过程上应扮演什么的角色?

2神禁止先知为爱妻举丧、哭泣(24:12-24),这是否有不近人情之嫌?

3在25章中,有一句话重复了很多次,是那一句?(见7- 11- 17 )。这句话与神审判这些国家的理由有什么关系?对一班被掳在巴比伦的以色列人,这句话又有什么意义?参24:24。

4当我们见其他基督徒软弱倒退,受到神管教时,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来看等待他们?是幸灾乐祸,还是惋惜哀叹,为他们祈祷?

5昔日富庶繁荣的推罗城(27 )竟逃不过灭亡的厄运。同样,历史上无数辉煌的古邦、帝国也已湮灭或衰落。今天,你向往的是世间的繁华,还是神永恒的国度。

──《串珠圣经注释》

例证

「我将这事早晨告诉百姓,晚上我的妻就死了。」

这对先知家中无疑是一种突然的打击。早晨她还在照料他,晚上她已经逝世了,在古时丧家应有大声哭号的举哀的礼仪,但是这却被禁止了。他只能低声哀叹,却不可使声音惊人。他不许为死人举哀,不可有哭泣、禁食,人们也不可哀悼。因为他所表达的是为整个国家哀恸,因为以色列必将被掳。

记得使徒在哥林多前书第七章的话,有妻子的将成为独居的,哭号的好似不哭的,因为时间短促,这世界的样式都要过去。

在个人的经历中,有时要为整个国家与世界着想,我们应该压制眼泪,控制情感,保持宁静与淡泊的情怀与外表,我们只能专心诚恳地继续关注别人的需要,我们自制的表现在于洗脸梳头,镇静地来从事人生重要的工作,也关心受苦者在各处的环境,有一次车祸,一个小女孩受伤很重,但她坚持要救护者救助别人。

──迈尔《珍贵的片刻》
革故鼎新】

「我除掉他们所倚靠所欢喜的荣耀。」

鹣鲽情深的夫妇,有一天,妻子忽然死了,作丈夫的,该是何等的悲痛!这正是神使祂的仆人以西结所遭遇的。谁想得到,作先知的,竟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
神的仆人正需要有这样的经历,才可以体会神的心。神以选民作祂的妻子,分别为圣单属祂。可惜,他们随意偏行,犯淫乱的罪。耶路撒冷荣美的城邑,竟然成为“流血的城”,满了罪恶和污秽。在神看来,这样的情形,虽生犹死:“死在罪恶过犯之中”,审判跟着来到。耶和华悲哀的说:

“在你污秽中有淫行,我洁净你,你却不洁净。你的污秽再不能洁净,直等我向你所发的忿怒止息。我耶和华说过的必定成就,必照话而行,必不返回,必不顾惜,也不后悔。”

在先知以西结的时候,通讯并不发达;耶和华却启示祂的仆人,在千里之外所发生的事。在异邦被掳的人民,还用着故国的纪年:西底家王第九年十月十日(January15-588B.C. ),
巴比伦王的军队,开始对耶路撒冷的围攻,犹大的国祚,像城内的粮食一样,日少一日,将要尽了
神把耶路撒冷,比为一个煮食物的锅。它最大的问题,却不是因为缺粮缺水,导致它的陷落,而是因为它所不应该有的东西:历来累积的罪,成了附在锅上的厚锈,不能够除去;就是他们流无辜人的血,特别是流婴孩的血,作为祭物,献给偶像,是神极憎恶的,神看如祂自己的儿女被杀害,定要向他们追讨。“因为神造人,是照着自己的形像造的。”所流的血,在地里有声音,向神求告伸冤;以致在耶路撒冷城破的时候,被杀的人血流街衢,无人掩埋。神不得不任外邦人毁灭犹大,正如易经“革”卦所示:煮食的鼎,积久食物固结的锈污,必须除去,所以称“鼎故革新”。犹大的罪锈,到了必须革除的时候,神就藉外邦成就祂的旨意。
人类虽然号称文明进步,虽然声言尊重动物的权益,但对于人的生命,反不加重视。这是因为藐视神,才敢于杀害有着神形像的人,而不知畏惧;其中最明显的,是堕胎杀害无辜的婴儿,而以为“自由”!求神怜悯。

── 于中旻《以西结书笺记》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