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282930
31323334353637383940
4142434445464748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导读:以西结书 第3章


圣经综合解读

1「祂对我说:『人子啊,要吃你所得的,要吃这书卷,好去对以色列家讲说。』」

2「于是我开口,祂就使我吃这书卷,」

3「又对我说:『人子啊,要吃我所赐给你的这书卷,充满你的肚腹。』我就吃了,口中觉得其甜如蜜。」

神命令先知「要吃这书卷,好去对以色列家讲说」()),因为一个作神话语出口的人,首先自己要把神的话语当作食物吃下,让神的话语成为自己的生命和力量。神的话语是有能力的,我们里面若有了神的话语,若是强忍不说,就会「心里觉得似乎有烧着的火闭塞在我骨中,我就含忍不住,不能自禁」()),正如使徒彼得和约翰的见证:「我们所看见所听见的,不能不说」())。
一个被神呼召的人,在神面前不必考虑自己的资历或能力()),唯一该做的就是顺服,神自己会负责装备我们。我们只要一「开口」()),神「就使我吃这书卷」())。但人若不顺服「开口」,神也不会强逼人。
这书卷里外都写着「哀号、叹息、悲痛的话」()),对于以色列家是苦涩的;但先知顺服地吃下之后,却发现「口中觉得其甜如蜜」())。在主里面,所有的顺服都带着苦涩,但都会留下甘甜;所有的十字架都带着死亡,但都会通往复活。因此,「你们要尝尝主恩的滋味,便知道祂是美善」())!

4「祂对我说:『人子啊,你往以色列家那里去,将我的话对他们讲说。」

5「你奉差遣不是往那说话深奥、言语难懂的民那里去,乃是往以色列家去;」

6「不是往那说话深奥、言语难懂的多国去,他们的话语是你不懂得的。我若差你往他们那里去,他们必听从你。」

7「以色列家却不肯听从你,因为他们不肯听从我;原来以色列全家是额坚心硬的人。」

8「看哪,我使你的脸硬过他们的脸,使你的额硬过他们的额。」

9「我使你的额像金钢钻,比火石更硬。他们虽是悖逆之家,你不要怕他们,也不要因他们的脸色惊惶。』」

10「祂又对我说:『人子啊,我对你所说的一切话,要心里领会,耳中听闻。」

11「你往你本国被掳的子民那里去,他们或听,或不听,你要对他们讲说,告诉他们这是主耶和华说的。』」

4-11节与二3-7有许多重复之处,但意义不同:二3-7的目的是差遣,4-9节的目的是装备。神要赐给以西结所需的能力,完成他的艰难使命。
以西结传讲神话语的对象不是外邦人()),而是「以色列家」())。在本书中,「以色列家」、「以色列全家」())都是指全体选民,包括被掳巴比伦和留在耶路撒冷的百姓。
要唤醒神的百姓,常常会比向外邦人宣教更难;因为他们「不肯听」()),装睡的人是叫不醒的。以色列人自以为明白真理,却不肯遵行神的旨意,结果比不认识神的外邦人更加「额坚心硬」())。同样,老信徒若是自信熟悉圣经、热心敬虔,却不肯认真直面自己的肉体,往往灵性比刚悔改的信徒更加迟钝,对罪的感觉比慕道的朋友更加麻木。因此,并非只有未信主的人需要福音,信徒哪一天没有向自己宣讲「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哪一天就可能沦为自以为义、「额坚心硬的人」())。
7-9节重复了四次「硬 חָזָק/khaw-zawk’」字,这个字的原文就隐藏在先知的名字「以西结 יְחֶזְקֵאל/yekh-ez-kale’」里,因为「以西结」的意思就是「神坚固」。虽然「以色列全家是额坚心硬的人」()),但神却会使先知的「脸硬过他们的脸、额硬过他们的额」())。先知以西结的一个特别记号,就是额头「比火石更硬」());虽然百姓刚硬不听,但他却从未沮丧退缩。
「金钢钻」()),指非常坚硬的石头,并非钻石。「火石」())就是坚硬的燧石,敲碎后边缘非常锋利。
「他们虽是悖逆之家,你不要怕他们,也不要因他们的脸色惊惶」()),原文是「不要怕他们,也不要因他们的脸色惊惶,因他们是悖逆之家」(英文ESV译本))。「悖逆之家」的心里根本没有神的地位,所以不肯听从神()),只爱听从迎合肉体的话。但不管「他们或听,或不听」()),先知都「要对他们讲说」()),不必看人的脸色。我们若是作神话语的出口,最重要的不是注意怎样说服人,而是注意在神面前「心里领会,耳中听闻」()),准确完整地发表神的话,「告诉他们这是主耶和华说的」())。因为神的话语自带能力()),神必负责成就祂要成就的结果。
上图:西奈旷野的燧石(Flint),是一种致密、坚硬的灰、黑色硅质岩石,敲碎后产生锋利的贝壳状断口,石器时代的大部分石器都是用燧石制造的。燧石和铁器击打会产生火花,所以被古代人用作生火的工具,称为火石。

12「那时,灵将我举起,我就听见在我身后有震动轰轰的声音,说:『从耶和华的所在显出来的荣耀是该称颂的!』」

13「我又听见那活物翅膀相碰,与活物旁边轮子旋转震动轰轰的响声。」

14「于是灵将我举起,带我而去。我心中甚苦,灵性忿激,并且耶和华的灵(原文是手)在我身上大有能力。」

15「我就来到提勒·亚毕,住在迦巴鲁河边被掳的人那里,到他们所住的地方,在他们中间忧忧闷闷地坐了七日。」

先知蒙召过程在神的荣耀中开始()),又以称颂神的荣耀结束())。神的荣耀将成为他一生信息的焦点。
「我心中甚苦,灵性忿激,并且耶和华的灵在我身上大有能力」()),可译为「我就去了,十分苦恼,我的灵火热;耶和华的手重重地按在我身上」(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
「提勒·亚毕 תֵּל אָבִיב/tale aw-beeb’」())在现代英语中就是「特拉维夫 Tel Aviv」(英文NIV译本)),意思是「春天的废墟」。犹太复国主义思想家索科洛夫(Nahum Sokolow))把现代以色列国父赫茨尔(Theodor Herzl))的犹太复国小说《新故土 Old New Land》译成希伯来文时,用「特拉维夫」作为书名。1909年,这个名字被用来命名犹太移民在约帕北面新建的社区特拉维夫。今天,特拉维夫已经成为以色列的经济中心。
「在他们中间忧忧闷闷地坐了七日」()),可译为「在他们中间惊愕地坐了七日」(和合本修订版))。先知的职分需要付上一生的代价,但却毫无成就感,所以没有人会兴高采烈。真正的传道人也都是被迫的,因为他们所做的都会让自己的肉体不舒服;正如使徒保罗所说的:「我传福音原没有可夸的,因为我是不得已的。若不传福音,我便有祸了」())。因此,神在七天里不向以西结说话,而是让他首先经历内心的属灵争战()),就像祭司需要用「七天承接圣职」())。
上图:特拉维夫-约帕(Tel Aviv-Yafo Municipality)是以色列最大的现代都会、经济中心。

16「过了七日,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

17「『人子啊,我立你作以色列家守望的人,所以你要听我口中的话,替我警戒他们。」

18「我何时指着恶人说:他必要死;你若不警戒他,也不劝戒他,使他离开恶行,拯救他的性命,这恶人必死在罪孽之中;我却要向你讨他丧命的罪(原文是血)。」

19「倘若你警戒恶人,他仍不转离罪恶,也不离开恶行,他必死在罪孽之中,你却救自己脱离了罪。」

20「再者,义人何时离义而犯罪,我将绊脚石放在他面前,他就必死;因你没有警戒他,他必死在罪中,他素来所行的义不被记念;我却要向你讨他丧命的罪(原文是血)。」

21「倘若你警戒义人,使他不犯罪,他就不犯罪;他因受警戒就必存活,你也救自己脱离了罪。』」

三16-二十四章的主题是「神审判以色列家,收回荣耀」,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四次审判的异象和信息。

第一次审判:三16-七章;
第二次审判:八-十九章;
第三次审判:二十-二十三章;
第四次审判:二十四章。

22「耶和华的灵(原文是手)在那里降在我身上。祂对我说:『你起来往平原去,我要在那里和你说话。』」

23「于是我起来往平原去,不料,耶和华的荣耀正如我在迦巴鲁河边所见的一样,停在那里,我就俯伏于地。」

24「灵就进入我里面,使我站起来。耶和华对我说:『你进房屋去,将门关上。」

25「人子啊,人必用绳索捆绑你,你就不能出去在他们中间来往。」

26「我必使你的舌头贴住上膛,以致你哑口,不能作责备他们的人;他们原是悖逆之家。」

27「但我对你说话的时候,必使你开口,你就要对他们说:“主耶和华如此说。”听的可以听,不听的任他不听,因为他们是悖逆之家。』」

「平原」())原文是「谷」,可能就是后来先知看见枯骨复生异象())的地方。
「人必用绳索捆绑你」()),原文是「绳索必在你身上」(英文ESV译本)),指行动受到神的限制。
「哑口」())并非表示先知失去说话的能力,而是指受到神的控制、不可随便说话。以西结在人前的缄默持续到七年半后、耶路撒冷陷落的消息传到巴比伦为止())。这个世界并不缺少道理,而是缺少福音;并不缺少人的说教,而是缺少神的话语。因此,传道人首先需要学习的不是口才,而是「哑口」,一言一行都接受神的管制,才能忠心地成为神话语的出口:我们缄默,是因为神要缄默());我们开口,是因为神要开口())。只要神没有开口,无论百姓怎样悖逆、仇敌怎样狂傲,我们都要闭口不言,「不能作责备他们的人」())。
对于「悖逆之家」()),「听的可以听,不听的任他不听」())。因为人对神话语的反应,乃是里面生命的流露,并不是因为传道人的口才或努力。所以主耶稣说:「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传道人应当忠心地「为基督的执事,为神奥秘事的管家」()),只要是神使我们开口,「听的可以听,不听的任他不听」,不必把福音硬塞给人。
今天,每一个献上自己当作活祭的信徒()),都应当把自己的口、自己的热心和自己的「义怒」完全交给神来掌管和对付,免得在肉体假冒的「属灵感觉」中自我陶醉,把血气当作圣灵、把冲动当作感动())。传道人并非「无论得时不得时都要说教」,而是「无论得时不得时总要专心」()),照着神的时间和方式「责备人,警戒人,劝勉人」())。忠心并不等于着急,因为缄默也是神说话的方式,喋喋不休的说教只是放纵肉体,没有节制的口舌是用人代替神()),「静默有时,言语有时」())才是忠心的仆人。而要做到神让说才说,神不让说就不说()),并没有捷径可走,只能和先知以西结一样,不是定睛于环境的变化和人的光景()),而是专心听神「口中的话」())。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以西结书第三章

.吃书卷是与另一个命令相连的,那就是去对以色列家讲说神的话语。虽然这命令是在吃书卷后三节经文才重复发出,但我们不要以为吃与讲是两个分开的行动。吃书卷象征接受神的话,其蕴含的意义是在神的引导下肩负起传扬神话语的责任。若受阻不得传神的话,就会如耶利米所说的,「在我心里感觉到似乎有烧着的火,闭塞在我骨中,我就含忍不住,不能自禁」。受神所感动和差派的真先知,都常常有这种内在的驱力。同样,彼得和约翰在公会前见证说:「我们所看见所听见的,不能不说」

4~9.乍看起来,神在这些经文中吩咐以西结的话似乎混淆不清,因为表面上很多话语是重复中已经说过的。要明白这些话,我们必须把先前的话看成以西结蒙差派的一部分:而现在这些经文则代表了以西结的装备,使他得着需要的能力,去完成他的使命。首先,神似乎是说,以西结的工作并不是特别艰难的工作:他是去本国人,不是去外邦人那里;外邦人的话语他不明白,他们也不明白他的语言。你奉差遣不是往那说话深奥,言语难懂的民那里去(5节):希伯来文的字面意思是「嘴唇深、舌头重」。两个词都在其他地方出现过一次:前者见于,那里该词同样指向外邦人,「他们言语呢喃,你不能明白」;后者在被摩西用来形容他自己缺乏口才,RSV 将该词翻译为「言语(和说话)迟钝」。第一个词「深」有不可测度的意思;第二个词「重」包含了「迟钝、呆滞」两个观念(一如摩西自己所承认的),也有「沉重」及令人厌烦,不能明白的意思。

但另一方面,神又表示,蒙召去向未开化的人传道,是一项比较容易的工作,因为如果我差你往他们那里去,他们必定听从你(6节)。这里的言语当然是象喻性的,我们不需要将它与五旬节时发生的事联想起来:无论如何,彼得的听众并非未开化的人,而是散居各地的犹太人和归信犹太教的外邦人。这里的话语是要指出两种人的对比:操外邦语言的人没有能力明白情有可原;但以西结的以色列听众心存刚硬,却不可原谅。由于「若,必」(希伯来文, ʾim lo ̄ʾ )有不同的翻译,上述经文的解释也稍微复杂。有些老一辈的解经家,如凯尔,会将该词作为对比的表达词:「我差遣你,不是去列邦列国那里……;乃是去他们〔以色列人〕那里,他们能够明白你。」但这样翻译失去了一般英文译本呈现的有力对比,而且,他们必听从你一句是否可以照凯尔的看法去翻译,也成疑问。因此,我们遵照 RSV 的翻译。以西结受警告,他会面临敌对的情况,但这并没什么不寻常,或特别针对他本人的。以色列家却不肯听从你;因为他们不肯听从我(7节)。多年来,神借着受感的先知和国家的灾难说话,百姓都充耳不闻,他们也很难会听以西结的讲道软化下来。神所能作的是使先知有能力与百姓抗衡,因此,祂使他的脸和额坚硬。在第8和第9节中重复出现的硬字(希伯来文 ḥa ̄za ̄q )可能是特意要突出先知的名字,因「以西结」的意思是「神坚强」或「神使之坚硬」(希伯来文 yeḥez qe ̄ʾl )。这实在是他工作的一个特别记号;他的敌对者显然刚硬不从,但并没有因而颓丧,反而能够胜过他们。由此来看,他的名字实在取得好。

翻译为金钢钻的字在希伯来文是 sa ̄mir ,这个字常被以赛亚用来指「荆棘丛」。除非我们面对的是两个不同的字,否则使用这两个字,惟一的相关点是「锋利」,这在很容易看出来,「用金钢钻记录的」。从此该字便被用来特指刚硬,包括了字面的和喻意的意思(参:。火石这个字通常是指火石做成的刀(参:

10、11.以西结在他的异象退出时,得知他的工作范围,特别定规在被掳的百姓中(字面的意思是「去 Gôlâ ,去你百姓的儿子中」)。从现实的目的着眼,被掳的人对以西结来说,就是以色列家;他们是他的百姓,他对他们有一定的责任。百姓对他的话会有反应,但他不能受百姓的反应影响,而是要本着权柄宣告不是出于自己的资讯,因为这是主耶和华说的。同时,「我对你所说的一切话」这一句,容许以西结有机会接受更多的启示,并且融会贯通,传递给他的听众。

12、13.以西结仍然在他的异象经历时,意识到他被同样的神圣力量举起,该力量先前曾使他站立起来。这并非心灵作用的浮起,而是感觉到在空中运行的一种主观经验,同时还清楚可闻翅膀振动的嗡嗡声和车轮转动的隆隆声,好像大地震一样(RSV),该经历先知曾在提及。马索拉经文暗示,与这大响声同时传来赞美的欢乐之声,从耶和华的所在显出来的荣耀是该称颂的(12节)。这种表达仍然存留在犹太人的灵修活动中,且见于犹太人早崇拜使用的祈祷书,但是基于下列有力的根据,我们认为这句话并不在原有的经文中:(a)如果这些话原意为活物所表达的赞美歌,经文中应该会有提示:而这些话之前是我听到在我身后有震动轰轰的声音。(b)该大响声照理说,是那战车式宝座开始移动的声音,因此,将一些出处未明的话语加在这里既不必要,也太突兀。(c)该词语在圣经的希伯来文中并无别的用例,而后面随着「从耶和华的所在」一语更是别扭。凯尔将该祝福语几乎要当作括弧内的加插语来翻译,并将「从耶和华的所在」一语连于主句,这样做只能强调经文本身需要一些重整。凯尔译作:「有一阵大风将我举起,我听见在我后面有大喧嚣的声音,『颂赞归与耶和华的荣耀』,从他们所在的地方发出。」所以最好将 ba ̄rûḵ ,颂赞一字读作 berûm kap mem 两个字母在古希伯来文书写中很容易相混),照着RSV译作:当神的荣耀由它的所在升起时,我听见在我后面……(参吕译)。

14、15.这些事都发生于以西结仍在迷离状态的时候。到了第15节,我们发现先知从神显现的地方回到提勒亚毕安置区。89但异象的影响并未完全离开他,因为他用了一些词语像耶和华的灵在我身上大有能力(14节;参22节),这是先知在迷离状况中的典型描述,也可以解释先知何以有七日之久坐在被掳之人中忧忧闷闷,90因为他所看见和听到的,受到一种恐惧和惊奇的交杂情绪所淹没。以西结被带离他的异象后,用下面的话形容他的最初反应:我心中甚苦,灵性忿激。七十士译本略去了「愁苦」一词,并译作「在我心灵驱使下离去」,但这并不符合马索拉经文的强烈用语。希伯来文的 mar ,愁苦可以表达暴烈的性情或愤怒,好像一头丢了崽子的母熊一样;不满,好像亚杜兰人一样;或悲惨,好像约伯,又像希西家。在这些可能的意义中,「灵性忿激」这一相连的词语指出,愤怒是以西结心中的主要情绪。以西结受差宣扬神的话,想到这是一项显然不会有成的事工,不由得忿激。他的自然感觉是反抗他的呼召,所以耶和华的手要在他身上沉重,控制安抚他。但更通常的解释是,先知卷入神反对其子民的义怒中,以致他进入了「哀号、叹息与悲痛」的重担中,那就是神给以色列的资讯内容。司金纳(John Skinner)对这些经节只解释为以西结落入「一种衰弱的精神状态中」。91这当然是完全正确的,也可见于第15节中忧忧闷闷一词的应用,但这似乎不足以解决这特殊词语的问题。大卫生可能是对的,他将之与比较,并解释说:「先知被提升,进入了与神一样的感情,分担了他对以色列的义怒。」92

关于七日的时期(15节),可以比较以斯拉的经历,他曾在惊惶中坐着直到献晚祭的时候。约伯的朋友曾与他同坐七天七夜,没有对他说一句话。大数人扫罗需要三天不吃不喝,不见异象,才能从大马色路上的经历中恢复过来。一个祭司的献身成圣需要七天的时间,也有其含义。以西结也可能认为要七天的时间准备受按立,作先知型的祭司。可以确定的是,他尚未准备好去开口说预言。当他与那些同被俘虏的人坐在一起,他需要一段重新调整的时期,好让异象与资讯可以深入他的心中。他所接收到的是一个可怕的资讯,充满了审判、叹息和流血。更可怕的是,他不是要将这个资讯传给风,乃要传给活生生的人,那些他认识而且喜欢的人。他们与他在耶路撒冷到巴比伦的漫长旅途上一同受苦,一同学习在陌生和被掳所到的新国家中如何生活。「对神的热心在实际的事奉中变得沉潜,并且更具人性。」(大卫生)。

84Davidson, p. 15.

85见导论 Ⅱ〔书版18~19页〕。

86Toy, p. 97.

87Cooke, p. 35.

88见导论 Ⅰ〔书版13页〕。

89见导论 Ⅱ〔书版21页〕。

90这是一个 Hiphil 的分词,字根为 s ̌-m-m ,「被惊骇」、「孤单不安」的意思。格塞纽的希伯来文法一书形容它为内在及物的(§53d),并将它与一些其他动词列在一起,该些动词皆表达「进入某种情况维持在原位的情形」。凯尔将之与以斯拉记3~4比较,并译为「固定地毫无移动」,所以「无动作及哑的」。高勒尔(Koehler)维持了 Hiphil 的「因由」原意,将该词解释为「使(他的观察者)惊讶,困惑」。但该动词更可能形容以西结本人的状况,所以 RSV 的译文是可取的。

91Skinner, p. 52.

92Davidson, p. 21.

D静默的守望者

16~21.一如哈巴谷站立在守望楼上,以西结也被差派作以色列民的守望的人(17节)。这句话的直译是,「我已经赐你作守望者」,表明以西结蒙召作先知,去警告那些被掳的人,将来临的祸患,原是神恩典的作为。守望的人一词是用在耶和华的真先知身上的一个普遍称呼(参:。真先知的作用就是要对他们周围的情况有警觉性,无论何时,神的话临到,他们要听,并且正确地向百姓宣讲。这样,无可避免地,先知对于犯罪的百姓,自然常常扮演审判的使者,以西结也不例外。他的资讯是关于罪恶的严重后果。对于恶人,就是那些不单不敬畏神,而且在生活上公然触犯祂诫命的人,以西结的信息是恶人必死(18节)。义人也需要被警诫:如果他偏离公义的路,他需要的警告和恶人所受的一样,纵使他维持了义行,仍需要不断警告他不可犯罪。义人和罪人都需要守望者的警言。

然而,如果说借着他的警告,以西结可以救他的灵魂(19、21节,AV;和合本:「救自己脱离了罪」),那是最误导不过的了。希伯来文 nep ̄es ̌ 的意义很广泛,由「咽喉」到「人」都可以,但只有当我们称一个人为「一个灵魂」时,它的意思才是「灵魂」。希伯来文并不区分灵魂是一个人的结构中的一部分。人就是 nep ̄es ̌ ,一个位格,一个整合个体。所以新译本翻译作你也救了你的生命是对的。

义人(20节)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必须小心,不可将新约的教义读进旧约里去,因而从保罗称义观的光照,去解释这里的「义人」一词。义人(希伯来文 ṣaddîq )是一些基本上借着他们的好行为,表明自己是守约的人。义人忠心的履行必要的宗教礼仪,自是不在话下。但第八世纪的先知清楚表明,很多热心履行礼仪的人,根本不能算是义人。然而,在包括每一个以色列人的约法社群中,有些人在神的公义裁判庭前被算为义,因而拥有了公义(希伯来文 ṣeḏeq ),而其他人则会被责备,与恶人并列。评估这些结果,并无简易守则可以给人作引导,因此,也不会有任何关于「保证」的信条教理。众所周知,自诩有神的约保障,无疑是受神责备的第一步。公义最基本的特性就是要忠于十诫,约的条文部分。但在实行上,十诫很少被人遵从,比较起来,摩西律法中祭祀的要求更受重视,以致先知们为了一个教导不善的世代着想,每每重提约法蕴含的道德和灵性要求。因此,神的公义不断要求的是:「你们要洗濯、自洁;从我眼前除掉你们的恶行;要止住作恶,学习行善;寻求公平,解救受欺压的;给孤儿伸冤,为寡妇辨屈」。再者,「你们要求善,不要求恶,就必存活。……要恶恶好善,在城门口秉行公义;或者耶和华万军之神,向约瑟的余民施恩」。或者,「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这不是新的教训,只是呼唤人们回到以色列的神耶和华所要求的古老的约,该约源于西乃山和摩西时代。它所要求的是反映出内心的义行(即整个人格,包括思想、意志、情绪及态度),且在神面前谦卑与神和好(希伯来文 s ̌a ̄lôm )。这样看来,公义显然不能看作是不可消除的特性:它很容易失去,而人以前的义行都算为无有。

罪人会死的警告纯粹是现时的。按我们所知,以西结没什么复活的观念,更无永生的思想,这个警告是说,恶人会早死或暴毙。寿终正寝的死亡并不艰难,特别如果一个人有儿女及孙儿女可以在他以后为他留名。但短命及未到时候的死亡实在是惩罚。如果这事发生是因为先知疏于职守,未警告罪人转离他的恶道,神说,我要向你追讨他的血(18、20节)。这引申了所表达的原则,正如一个被谋杀者的血要求近亲在凶手身上复仇,一个未被警告而死的人也可以被视为谋杀的受害者,而凶手就是疏于职守的守望者。这当然是比喻的说法,但它却强调了以西结受托的责任是非常重大的。基督徒要去警告一个失落之世代的责任绝对不比以西结的责任轻省。

绊脚石(20节;希伯来文 miḵs ̌ôl )一词,好像它的新约希腊文同义词 skandalon 一样,意思是一个绊跌的时机,其含义可以是字面的或道德的。这里并不表示神故意使义人跌倒,并使他重挫,乃表示祂在人的路上为罪留下了机会,如果人的心倾向罪恶,就可以从心所欲,并因此而获得他们的罪责。这里没有意思说,绊跌是无可避免的:它常常包含了道德的抉择,而且还有守望者的警告,给人指出哪里有和有什么绊脚石。

22~27.以西结在灵感的效果下,再一次到平原去。该词表面意思是「裂缝」,故此是指两山之间的一个地方:有些人会将它翻译为「平原谷」。它很可能指一个特别的地方,以西结常常在那里独处,无可怀疑,那就是他看见枯骨谷(同一个字)异象(的地方。

耶和华的荣耀……停在那里(23节)一句总结了不单是局部,乃是先知在第一章所见的全部异象。这里令人回想不断的,不是那属天战车似的宝座的装备,乃是那坐在其上的一位。以西结也表明了,这次的地点不同于他最初在迦巴鲁河边所见的异象。对灵进入我里面(24节)的注解,可以的注解。

我们并不清楚,这个额外的耶和华荣耀的异象,究竟是否在先知奉派为守望者之后立即发生,还是发生在21与22节之间,即以西结曾照他所领受的宣讲的时间。如果他确曾宣讲,那就可以解释,为何在以后几节经文中,记载了与他的蒙召显然反向的事情。他曾经宣讲了神的警告资讯;没有人听他;因此现在他受命要安静,且将自己关进屋内。困难的地方是,从前几章经文的时序来看,不可能有时间容先知这么做。的日期相差只有一年零二个月,如果其中包括以西结为以色列的刑罚,向左侧躺卧的三百九十日,那就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其他事情发生。他最多只能作很短时间的守望者。因此,较可取的看法似乎是,以作为以西结延长的蒙召期里最后的经历。以西结蒙召持续了好些日子,其间神向以西结说话的时候,先知工作的途径及模式便渐渐打开了,这些都是重点经历。一个先知不大可能在神的一次显现中,悉数了解他的蒙召、他的资讯、工作的艰巨责任,以及完成该责任的方法。这些对以西结来说是一个一个阶段出现,只有最后阶段的时候,他才被呼召去第一次以象征性的戏剧手法,对大众宣告耶路撒冷被困的资讯

有些人认为在这两段经文之间,以西结有一个未竟的事工。他们辩称,人必用绳索捆绑你(25节,RV)一句或是指以西结实际被反对者禁锢,或象征性地指他被禁止说预言,这是一种少用暴力,但同样有效的反对方式。但同样的解释不能应用于他会哑口的预言,因此,更好的解释是,以西结的限制是自发的,不是反对他早期资讯之人所作的。RSV 的解释将「人必用」这个动词作为非人称的众数,表达了被动语气,所以是:绳索必用在你身上,你必受它们捆绑。重要的是需要知道,被绳索捆绑和哑口两者都「不是阻止他履行他的职事,反向地,乃是使他合宜成功地履行他受命的任务」(凯尔)93加诸于他的限制是资讯的主轴,是借着仪式表明以色列民是悖逆之家(26、27节)。

我必使你的舌头贴住上膛,以致你哑口,不能作责备他们的人(26节)。哑口原不是绝对哑口之意:有的时候,神会与先知说话,且准许他将资讯传递给百姓。所以这不同于施洗约翰的父亲撒迦利亚的哑口。以西结的哑口持续了一段有限的时期,直到约六年之后,耶路撒冷陷落的消息向被掳的人宣告为止。然后哑口的情况就会停止。其他提到哑口的经文有,此外再无别的经文提及。现在,以西结有理由要作很多宣告,有些与他的默剧资讯有关,其他则为直接的神谕。有一次他拒绝回答一些长老,他们是来向他「求问耶和华」的。不过他详细的解释了何以不愿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在其他情况,长老们来到他那里求意见,期望他能够完全正常地回答他们的问题,他却没有表示意见(。我们先前提过,94关于以西结的情况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他患了全身僵硬症,或某些严重的神经失常,而我们也已经看到,这样的解释,无论是主张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疾障没有一个令人满意,都不能避开这些话语在字面意义引起的困难。更令人满意及实际的论点是,看以西结的哑口为宗教礼仪式的表达,或为神的命令,除非先知在神话语的直接感动之下,否则不向公众说话。从那个时候开始,以西结便被看为耶和华的口。当他说话时,是神有事要说;当他静默时,是因为神要静默。

两个希伯来文字, has ̌s ̌o ̄me ̄aʿ yis ̌ma ̄ʿ ,其字面意思是,「让听的人听」,或「听的可以听」(27节),它们是我们的主所爱用的格言之前身:「有耳可听的,就让他听」。其中的资讯就是特别要确定人对启示资讯之神的态度:他们听了资讯或服从,或忽视而被定罪。聆听者的反应由他的内在生命表达出来。

93Keil, p. 65.

94见导论 Ⅱ,书版23页。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他对我说:“人子啊,要吃你所得的,要吃这书卷,好去对以色列家讲说。”」

吃书卷,是彻底吸收所领受的,就是神的话,向以色列人所说的话。「吃你所得的」,先知的传讲是毫无选择的余地,他自己没有话可说,完全是从神所得着的。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暂编注解〕比较。信息无论是什么,只要是从神而来的,对信神的人都是甜蜜的。

“吃书卷”是真正接受而且彻底领悟,好似食物吃下去,并且消化。

也许以西结稍有犹豫,所以命令重复了一次。所给的教训需要予以形象的说明。先知的信息不是由他自己来选择的。他要以遵行差他来者的旨意,传扬祂的信息作为自己的食物。灵感不仅意味着心灵的洁净和智力的开发,而且包括外来客观真理的传授。

这个教训也是给研究圣经之人的。他必须把圣经视为传授给他本人的。人不可能创造神圣的真理。真理来自圣经。必须亲自领受信息,予以消化。真理要成为生命和品格的一部份。这是人新生的途径。

1~3本文记录了以西结遵照神的吩咐而吃下书卷的事件。此事件教导我们:①书卷等于是今天的圣经。因此,今天的圣徒要把神的话语——圣经当作灵粮;②我们不仅要在生活中应用神的话语,也要传给他人。因为神命令以西结吃了书卷“去对以色列家讲说”(1节 )。

食卷】

以西结吃下神赐书卷的意象,是他蒙召及接受使命之记载的一部分。卷上的字句必须内在化。它又赋予能力,彷佛神伸手按耶利米的口,使他有能力宣讲预言一样。古代近东并没有直接的对应案例。吃下写了咒语或神祇名字的羊皮纸或蒲草纸,可能是某种埃及或美索不达米亚仪式的一部分。在马里书简和其他旧巴比伦文献之中,「分别为圣归给诸神」或「忌讳」一字(asakku ),是用来描述属于神明之物是「不可吃」的。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于是我开口,他就使我吃这书卷。」

】「又对我说:“人子啊,要吃我所赐给你的这书卷,充满你的肚腹。”我就吃了,口中觉得其甜如蜜。」

在这节,有命令之外,另有解释,说明这书卷要充满先知的肚腹,使他有饱足与满意的感受。神的话必须完全充满,不然必无法表达与传扬出来,这是先知应有的经验。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暂编注解〕消化神的信息之后,以西结发觉顺服神的旨意是甘甜的(比较14节和约翰在的经历 )。

其甜如蜜: 在表面上,神的命令似乎艰难如苦役,但是,当我们顺服遵从那命令的时候,就会有很多安慰和喜乐临到自己,119:92)。与此相同,临到我们的所有苦难,虽然当时是苦涩而难以承受的伤痛,最终会使我们拥有比金子更宝贵的信心,进而将我们雕琢成圣洁而毫无瑕疵的人

当以西结得知自己已蒙召成为神的同工,担任耶和华责备他同胞的代言人时,心里是多么激动啊!蒙召担任先知,这的确是崇高的特权。但是存在骄傲的危险。保罗就有这种担心。以西结原先的甜在面对使命的现实时就变成了苦。那些蒙召从事特殊服务的人常常也会这样。当人面对重大职责的严峻现实时,当初的兴奋很快就会消失。

】「他对我说:“人子啊,你往以色列家那里去,将我的话对他们讲说。」

〔暂编注解〕“以色列家”。主要指被掳的人(11节 ),但并不限于他们。

4~6以西结传讲神话语的对象,不是外国人,乃是自己的同胞。他们虽然是选民,却骄傲而顽梗,因此向他们发出预言是极其困难的事。不仅如此,正如耶稣所说没有先知在家乡被人悦纳一样,同胞发出预言时必忍受百般嘲笑和逼迫。

4-11 重申使命:但重点在先知自身的准备。

4~27神叫以西结吃了书卷之后,赐予他能够克服困难的能力,并将他任命为守望者,要求他必须担负起责任来完成使命。本文告诉我们:①虽然传福音苦难伴随,但主必赐下力量给工人,使其能够担当使命;②圣徒是基督的工人,有责任传讲生命和审判的道

】「你奉差遣不是往那说话深奥、言语难懂的民那里去,乃是往以色列家去。」

〔暂编注解〕“话深奥,言语难懂的民”指外邦民族。

意思是从外表上看,他的任务比被派到语言不通的外邦去要轻松。他的使命主要是针对“以色列家迷失的羊”,不是因为其他民族被排除了救恩之外,而是因为神要让以色列成为属灵的核心和传道的中坚。祂要借着祂所选择的子民保存祂律法的知识,扩大祂属灵的国度。众先知都认识到这一点。以西结预言的相当一部分就是列举临到周围各国的惩罚。这是向他们发出呼吁,告诉他们如果不接受神的计划,将会有什么样的结局

】「不是往那说话深奥、言语难懂的多国去,他们的话语是你不懂得的,我若差你往他们那里去,他们必听从你。」

「我若」虽是假定的,但在文法上是一种肯定的说法,所以中译词在以下加上「必」字。在誓言中也表明肯定的申明(Affirmative Oath )。在以西结书这样的用法也不少,可译为「必」、或「真的」这样的语句。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暂编注解〕此节意思是:「如果我真的差遣你往语言深奥难懂的任何一个外邦国家,他们(比起以色列人 )听从我话的可能性会大很多。」

这里显示以色列人不像外邦国家,不应觉得以西结的信息很难明白,因此他们的反应是不可原谅的。

听从。如叙利亚的乃缦, 迦南的妇人,罗马的百夫长。基督在哥拉汛和伯赛大所行的神迹,足以使推罗,西顿,或尼尼微人悔改,12:41)。但以色列人比周围的民族更加顽梗。

在各世代中,神的旨意都是要尽可能地多救人。“主耶和华说,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我断不喜悦恶人死亡”。神“不愿有一人沉沦”。先知的斥责应该理解为民族灾难的预言,而不是对民族的所有成员宣布永远的厄运。不论预言国家的毁灭到什么严重的程度,个人仍然有得救的机会。所以在以利亚时代,依旧有七千人没有向巴力屈膝

】「以色列家却不肯听从你,因为他们不肯听从我。原来以色列全家是额坚心硬的人。」

前额坚硬表征着铁石心肠,亚兰文译本作「眉宇眼角之间」(原意为「两眼之间」 ),表明十分狂妄与傲慢。内里的顽梗已经表露在脸部的表情,完全拒绝的态度,必使先知十分难堪,但是传道人必有勇敢面对这样的反应,而不可感到挫折而失望。他必须坚持下去,决不气馁,决不放弃,再接再厉,一定不可放弃。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暂编注解〕不肯听从我。惟恐以西结会因百姓不听他的话而灰心,神提醒他,这些人早已不听祂的了。“差人也不能大于差他的人”。仆人不能指望得到比主人更好的待遇。救灵的工人将深切体验到世人的拒绝。他务要记住他的主会更加难受,因为拒绝主的仆人实际上就是拒绝主。仆人的确可能省察自己是否因为表述上的缺欠而导致恩典遭到拒绝。然而许多人既直接拒绝了荣耀的神,祂的仆人还能指望比他们的主更加幸运吗?

以色列全家。指 “所有的以色列人”。因为这时像耶利米和但以理那样的许多圣徒,依然在神面前保持忠心。

7~9神告诉以西结说以色列百姓极其刚硬 ,然后鼓励他要刚强壮胆。正如保罗的告白那样,圣徒虽然四面受敌,却不至受挫,而可以继续为主作工。这是因为神借着话语赐下了安慰和勇气

7~9神使以西结坚强不屈地传达神的信息,因为百姓将会顽梗不屈地不接受这信息。

】「看哪,我使你的脸硬过他们的脸,使你的额硬过他们的额。」

〔暂编注解〕“硬”的词根和以西结名字前半部分的词根相同,可能与之相关。针对罪人的顽固,先知可能提出自己的软弱。神在这里应许说,以色列人的心地虽然刚硬,但是先知将比他们更坚强,定能胜过他们。这个应许并没有暗示强迫人接受信息。在神的政权中,接受都是出于自愿的。

】「我使你的额像金钢钻,比火石更硬。他们虽是悖逆之家,你不要怕他们,也不要因他们的脸色惊惶。”」

金钢钻十分坚硬,比火石更硬。火石是为割礼所用。耶利米书中是用坚城、铁柱、钢墙来描写,表明神的保护。以西结有神的能力,坚硬到无法对抗。他传出的信息是最不留情,毫不留丝毫余地,使人无能有缓冲之处,比耶利米更加利害。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暂编注解〕“金钢钻”。非常坚硬的石头。

金钢钻(shamir )。“坚硬的石头”。。有译本为“钻石”。但钻石在当时尚不为人所知。

使额坚硬的意象】

参较同一用语在亚喀得语中的用法,显示以西结的额头被比作最坚硬的石头。但本节不太可能是指金钢钻,因为要到以西结之后一个世纪,古代近东才有钻石的左证。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他又对我说:“人子啊,我对你所说的一切话,要心里领会,耳中听闻。」

〔暂编注解〕我对你所说的一切话。不可拒绝接受和宣扬神的全部指示(见第11节 )。

要心里领会。这里解释了第1节中吃书卷的异像。本节后半句显然颠倒了顺序,先是心,再是耳,这种倒装现象在希伯来文中是常见的。

】「你往你本国被掳的子民那里去,他们或听,或不听,你要对他们讲说,告诉他们这是主耶和华说的。”」

〔暂编注解〕「本国被掳的子民」:指明先知宣讲的对象。

往你本国被掳的子民: 在本文,神以“你”这一词表明,以色列民族是怎样背叛和遗弃了神,是怎样伤害了神。圣徒不可消灭圣灵的感动,乃要谦卑地顺服神的话语,从而避免神不愿意圣徒人生道路的悲剧发生

在上文中已经告诉以西结,他的使命是针对以色列家(第4节 。现在则具体到“被掳的子民”。在公元前593或592年他蒙召的时候,以及以后几年里,被掳的只占犹太民族的一小部份。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陷落以后,大批的人被掳了。以西结的信息是针对被掳的人。耶利米的信息是针对犹大剩下的人。但以理的信息针对巴比伦的宫廷,除了其中封闭直到末时的那一部分。虽然这三个人是同时代的,但他们职责的范围却不一样。

】「那时,灵将我举起,我就听见在我身后有震动轰轰的声音,说:“从耶和华的所在显出来的荣耀是该称颂的!”」

先知所听到的声音,是称颂耶和华的荣耀,着重神的显现。这声音不是说话,而是地震的。所以在本节下可译作:「当耶和华的荣耀在祂的居所显现。」这是没有称颂的话。「称颂」是在希伯来文,但该字(brwm )改成「上升」(brwk ),是若干学者对经文评鉴的见解。「当耶和华的荣耀在原处上升,就有轰轰地震的声音。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暂编注解〕原意不甚明朗。

「该称颂的」

于原文与「升起」只差一个字母。故有学者认为12下可解作:「当耶和华的荣耀由它的位置升起时 ...... 」

先知担任先知工作的第一阶段到这里结束了。以西结在灵里被带离宝座,活物和轮子。他在离开的时候听见身后有“震动轰轰”的声音(七十士译本为“地震” )。声音是很清楚的。这是赞美的声音。没有说明来源,但可能像赛6章和启4章中一样,来自宝座周围的活物。

英文RSV版的译文“当神的荣耀从其所在之处升起”,是把希伯来语baru祂( “该称颂的” )变成berum( “当升起时” )。这种变动没有古版的依据。

12-15 呼召的结语:耶和华离开祂呼召先知之地,以西结则回到他被掳的同胞当中。

12~15以西结对以色列民族所犯的罪孽,感到极其愤怒,当时他居住在被掳之地提勒亚毕。他以恐惧战兢的心回顾所听到的话语和所见到的异象,安静地在家里度过了七天。本文向我们指出了两个事实:①对不义的义愤:以西结是为以色列的罪行感到了愤怒(14节 )。现今的圣徒也当为罪感到愤怒,为自己里面的罪,为漫延于社会,及国家中的罪恶。②准备的态度:以西结在提勒亚毕停留了7天,在这段时间他默想神所赐给他的话语,并准备了即将要展开的事工。今天的圣徒也当在为主作工之前,首先在神的话语上有所预备

】「我又听见那活物翅膀相碰,与活物旁边轮子旋转震动轰轰的响声。」

〔暂编注解〕是解释12节的「震动轰轰的声音」。

】「于是灵将我举起带我而去。我心中甚苦,灵性忿激,并且耶和华的灵(原文作“手” )在我身上大有能力。」

「灵性忿激」希伯来文原意为「玛拉」(m-r ),与「悖逆」(m-r-y ) ),有谐音之用意。但是七十士译本的亚历山太钞本(Alexandrian Codex )作「超越」(meteores: aloft ),似乎将希伯来经文加以修改(由 m-r改为r-m )。这样灵性忿激是指心灵的泪动甚至高昂,都是神的灵在以西结身上而大感能力。心灵不是在忿恨中激动,而因神的灵加力有兴奋亢进的情绪。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心中甚苦」:这是传统的译法,苦的原因很复杂,可能因为身负重任而自觉能力不足。但「苦」这里大概应作「坚强」,「我心中甚苦、灵性忿激」可作「我里面激烈的心灵使我坚强」。

──《串珠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以西结“心中甚苦”,因为百姓的顽固将要令他的任务变得更为艰巨

「心中甚苦」:这是传统的译法,苦的原因很复杂,可能因为身负重任而自觉能力不足。但「苦」这里大概应作「坚强」,「我心中甚苦、灵性忿激」可作「我里面激烈的心灵使我坚强」。

灵将我举起: 意指魂游象外的状态(8:3,11:1-24)。当神的灵掌管圣徒时,我们就能正确分辨神的旨意,从而更有效地推动主的事工。心中甚苦,灵性忿激: 以西结为自己将来的事工感到忧虑,为自己的同胞所犯的罪恶感到强烈的愤怒。因为以色列的罪极其严重,他们不断拒绝神的宽容、慈爱、怜悯。我们生活在混乱而充满不义、不信的世界,就当恨恶不义

忿激(chemah )。经常译为“怒”或“怒气”。有三次译为“烈怒”,38:1)。神的呼召原先对于以西结是如此甘甜,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变苦了。以西结的忿怒部分可能是因为他同胞的罪。但任务成功的无望和艰难,失败的恐惧,以及难以胜任的感觉无疑使先知倍加失望。参耶利米的类似经历

灵将我举起,带我而去】

希伯来语的「灵」字亦可解作「风」。早在苏美时代,风/灵一字已经和异梦、异象有关。梦神被名为「众风」。在亚喀得语中,带来梦境的神名叫札基库,这名字也是源自风/灵一字。此外,他们亦相信在梦或异象之中,人的「灵」是能够升起四处移动的。在后期文学中,《以诺一书》形容这位洪水之前的族长被天使送到伊甸园,在那里作为人类的「守望者」,将他们的所作所为录在书上。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我就来到提勒亚毕,住在迦巴鲁河边被掳的人那里,到他们所住的地方,在他们中间忧忧闷闷地坐了七日。」

先知到那被掳的人那里,是在提勒亚毕。在以斯拉记及尼希米记是特米拉与特哈萨。特米拉可能是亚甲文的「水手山」或可称为「盐山」。14提勒亚毕照希伯来文的字意,可译为「穗山」。但照罕莫拉比钞本(十七卷七十九行起 )以及提革勒比拉撒三世的年册(Annual ofTiglath-pileser III 第二○八行起 )。是十六地区之一,早经洪水所毁,成为荒废之地,久无人群。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暂编注解〕忧忧闷闷: 希伯来语,意味在惊讶中保持沉默。以西结之所以如此过一个星期,是为了默想神所给予的话语,从而以新的觉悟去事奉,同时,也为悖逆的以色列之堕落而担心。安静默想主的话语,会使圣徒的生活更加敬虔丰盛

提勒亚毕(Tel 'abib )。“绿色玉米棒之山”,据认为就是阿卡德语中的Til abūbi(“暴风洪水之山” )。据说这种因风和水形成的沙丘在尼普尔地区是十分常见,前提是迦巴鲁位于尼普尔附近。见注释。但提勒亚毕的位置未能确定。

七日。有人把这七天的沉默与其他伟大宗教首领的退隐期相比,如以利亚在何烈山四十天,保罗退到阿拉伯,我们的主在受洗后退到旷野中。有人认为以西结这样做是因为他对所遭遇的环境和态度感到意外。也有人把以西结的沉默比作约伯的朋友们与先祖一起“七天七夜坐在地上,一个人也不向他说句话”。但上下文似乎暗示神并不希望这样的耽搁。沉默可能是因以西结的痛苦和愤怒而引起的。先知的做法如果不是出于推却,也是故意的拖延。慈爱的神等了七天。七天后以西结没有回应。神就严肃地警告他。我们想起怀爱伦曾有过类似的犹豫,不愿告诉别人主已向他显现。

提勒亚毕】

严格一点来说,「提勒亚毕」(巴比伦语 til abubi )一名是指洪水冲来的废物所造成的地方。「提勒」一字是指城市的废墟(一般译作「遗址」 )。如此,从犹大掳来的家庭,可能是被安置在一个被战火或洪水摧毁了的地方。巴比伦人可能是要他们重建此地,使迦巴鲁运河畔的尼普尔地区,可以恢复出产。这话更是极好的双关语:因为犹大人是被巴比伦人胜利的洪水冲到这地来的。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过了七日,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

〔暂编注解〕以西结看见异象和接受差遣之后,需要“七日”的时间去重组一下。

16~21度过沉默的7天之后,以西结被立为守望者,担负了警戒百姓不可背道的责任。我们可发现以下事实:①神按照自己的主权,设立真理的工人;②传讲神话语的人所担当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揭露罪人的罪,并使他们从罪恶的道路回转归向神

3:16-21守望者的职责:本段的意思在33:1-9大致上重复: 倘若守望者失职未警戒百姓,他个人要肩负灾难的后果;倘若守望者警戒了,听见的百姓便要自己担负责任,犯罪者受罚,悔改者得生。这样,预言的信息更显逼切。

】「“人子啊,我立你作以色列家守望的人,所以你要听我口中的话,替我警戒他们。」

〔暂编注解〕“守望的人”有责任将会遇到的危险,告诉城内的人。先知是守望者,有责任告诉百姓,耶路撒冷将会遭受毁灭;唯一得救的途径是离开恶行。

正如“守望的人”的任务是把即将发生的危险警告全城,以西结也要把即将临到耶路撒冷的破坏警告他的同胞。

守望者: 旧约时代的守望者,要在夜间看守城池或禾场,或是警戒敌军的入侵,若有形迹可疑的人就要向王汇报。但是在旧约中,此词常常用以描述先知,他把将神之审判和拯救传讲给百姓(33:2)。今天的每一位圣徒都是神的守望者,在生活中理应对罪宣告神的审判,对公义和良善则要宣告祝福

瞭望塔上的哨兵要在危险临近时发出警告。这是比喻以西结工作的特殊性质。先知要亲自关注每一个人。

】「我何时指着恶人说:‘他必要死’,你若不警戒他,也不劝戒他,使他离开恶行,拯救他的性命,这恶人必死在罪孽之中,我却要向你讨他丧命的罪(原文作“血” )。」

〔暂编注解〕「我却要向你讨他丧命的罪」:即「我必要你对他的死亡负责」。

守望者看到危险临近时候,就要吹起号角。当以西结看见恶人漫不经心地走向灭亡时,他就要对他们说话,警告他们这样做的后果。从广义上说,这句话不但指今生的危险和死亡,而且指在神的审判台前被判永死的属灵危险。那个法庭的判决,决定每一个人的永生或永死。凡坚持犯罪作恶的人,其最终命运就是灭亡。守望者有责任将这个不可避免的厄运警告人。他的失职会导致他人灵魂的失丧。

经常有人问:“神让一个人的得救取决于另外一个人是否负起警告的责任,这是不是公平?”回答是神是公平的,犯罪则是很不应该的。神救人的工作与祂的品格相一致,并涉及善恶之争的大课题。祂不采用强迫的方式。所以祂直接救人就有了局限。但当人在救灵工作上与神合作时,对个人的影响力就会增加,而且他更有可能接受神对于他的计划。于是就有了国外的布道工作。让我们考虑一下尚未受到基督教影响的海岛吧。神借着耶稣“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祂正在尽一切努力拯救每一个人。每一次更大的努力都会被仇敌指责为强迫。但随着传道士的来到,机会将大大增加,结果有更多的人得救了。所以不公平的不是神,而是我们这些不忠心的守望者。如果我们不借着真诚的悔改除去罪恶,我们自己的灵魂就会沦丧。

18~21以西结有责任警告本节所提到的四种人,但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对警告的响应负上个人的责任。

】「倘若你警戒恶人,他仍不转离罪恶,也不离开恶行,他必死在罪孽之中,你却救自己脱离了罪。」

〔暂编注解〕发出充分的警告以后,守望者的职责就结束了。但守望者很可能问:“能不能最有效地发出警告,并提供充足的时间?”

受到警告的人有权选择听还是不听。每一个人的沦丧都是咎由自取的。责任不在神,因为神已经给所有的人提供了充分的机会。

人或生或死,都在于自己的选择。以西结所强调的是个人的责任,而不是民族的责任。以色列人不要因为国家遭到了惩罚,就认为自己不可救药了。在另一方面,他们也不要因为有亚伯拉罕作为他们的祖宗,就觉得无须悔改了

】「再者,义人何时离义而犯罪,我将绊脚石放在他面前,他就必死。因你没有警戒他,他必死在罪中,他素来所行的义不被纪念,我却要向你讨他丧命的罪(原文作“血” )。」

此处的义人表明他有外表的虔敬,他的行为似遵守神的律法。其实他的义只是一时的。以后他仍露出真面目来。这可用新约中保罗致加拉太书信的话:那靠律法称义的,却没有真与神有关系,是从恩典中堕落了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暂编注解〕「绊脚石」

:指神所降的灾祸。这节经文的大意是:若有义人离弃了正义而犯罪的话,他必遭受上帝的灾祸,甚至于死。

绊脚石。绊脚石是为了阻止罪人堕落,唤起他们的危机感。当罪人受到这样的阻碍时,需要听守望者的声音。适时的警告会促使他们从罪路转回。不警告就会导致他们冲向灭亡,于是守望者要对他们的生命负责。这里再次看出神在拯救的工作中十分需要人的配合(见第18节注释 )。

他素来所行的义。就是善行。本节并不支持一种普遍的看法,即认为真正的义人不会堕落,以致最后沦丧。只有忍耐到底的人才能得救

不被纪念。在神的计划中,奖赏不是善行减去罪行,或者罪行减去善行。对于忍耐到底的义人来说,他的全部犯罪记录都会消除。他的奖赏决定于他的善行。在另一方面,当罪人受到惩罚的时候,会发现他的所有善行都没有考虑在内(见结18章 )。所以在罪恶得到宽恕的时候,并没有马上予以涂抹。有记录要留到审判的时候。因为如果义人堕落沦丧了,他的所有的罪孽,不论有没有受过饶恕,在最后赏罚的时候都会统计在内。

】「倘若你警戒义人,使他不犯罪,他就不犯罪,他因受警戒就必存活,你也救自己脱离了罪。”」

这里指义人与恶人不同。恶人不肯受警戒,先知无法为他担罪。但义人总应受警戒,真的不犯罪。神仍愿意他活?。他可以存活,先知尽了责,恶人死亡不再是他的过错,义人的生死也不是他需担当的了。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暂编注解〕神的旨意是要救人而非降祸于人。

】「耶和华的灵(原文作“手” )在那里降在我身上。他对我说:“你起来往平原去,我要在那里和你说话。”」

〔暂编注解〕神吩咐以西结往平原区,让耶和华在那里向他显现,正如在迦巴鲁河边时一样。这些话是在以西结完成了的任务之后说的。那时百姓与先知处于对立态度。后来,神使以西结口哑不能说话,强迫他用手语与人沟通;除非神有特别信息给他,才能够说话。这情形一直维持下去,直到他对耶路撒冷的预言应验

先知必须到耶和华指示的地方,虽然还不知所示何物。

「平原」:原文作「谷」,可能与枯骨复生之地(37:1)为同一个地点。

以西结所听到的话,显然使他深感责任的重大。

22-27 神的指示与先知的受缚。

22~27神以权能临在以西结面前,吩咐他在家安静等候。并且,只有当神允许时,才能开口说话。我们的行动应遵照神的时间

3:22-5:17象征的动作:在一连串象征性动作中,神透过先知的动作将的话语表达出来。首先以西结被差遣到「平原」去接受神的指示,然后象征的动作陆续展开:1人必用绳索捆缚先知,象征先知的言语行动将受限制,只有在神的逼使下先知才有发言的能力(3:22-27);2先知摆设堡垒,然后作围困堡垒状,象征耶路撒冷将被围困(4:1-3);3先知分别左右侧卧多日,象征先知宣告并担当以色列家的罪孽(4:4-8);4先知要按时按量吃喝,并以粪便作燃料烤饼,象征京城被围困时粮食缺乏,人心惶惶的情形,并预告百姓被掳后亦要吃不洁净之物(4:9-17);5先知用刀剃须发,象征京城被围困多日后,百姓必被掳走。(5:1-4)透过象征性动作传达信息:固然是一种十分奇特的表达方式,但也明显的表现:神的话语必定在行动上成就;而先知在其中必须承担传递神话语以及背负百姓罪孽的双重责任。

耶和华手的果效(哑口 )】部分学者提出以西结的问题,是如失语症、精神分裂等疾病的结果。又有几位解经家提出以西结可能是自我约束,对自己在百姓和神之间作为媒介的角色加以限制,又可能是神主动限制其言语(两者都是根据神的命令 )。亚喀得的咒语文献描述「被神明触摸」而变得不能说话;以西结的经历可与之参较。这些材料先知应该很熟悉,亦能解释他所有的是先知特有的状态,与健康状况无关。瘫痪感和无法说话在古代世界,人所共知是承受猛不可当的超自然力量之后的症状。咒语希望能够产生这种状况,这也是受邪灵压制的结果。在一篇巴比伦智慧文学(《卢鲁彼勒南默基》 )中,不知自己为何受苦的人形容自己嘴唇不能言语,手脚僵直瘫痪。他的苦难全都归因于「玛尔杜克的重手」。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于是我起来往平原去。不料,耶和华的荣耀,正如我在迦巴鲁河边所见的一样,停在那里,我就俯伏于地。」

〔暂编注解〕以西结想起了他所原先看到的印象深刻的异象(结1章 )。神荣耀的展示,鼓舞他接受了任务。现在无疑要给他新的保证。他接受了对于他保持沉默的责备。从今以后,以西结要做一个谦卑顺服的仆人。

】「灵就进入我里面,使我站起来。耶和华对我说:“你进房屋去,将门关上。」

〔暂编注解〕耶和华命令先知把自己关在屋里,可能指以后几项象征性动作都是在屋内进行,并预表耶路撒冷的困境。

可能是要化一点时间思考,好为他开始工作做准备。

】「人子啊,人必用绳索捆绑你,你就不能出去在他们中间来往。」

〔暂编注解〕“绳索”。不是实际的捆绑,而是以西结受限制不能公开传道。然而,他却在自己屋里说预言

人必用绳索捆绑你: 意指当以西结执行事工时,会遭受百姓的毁谤和逼迫。撒但的侍从常在传讲话语的路口加以妨碍和逼迫。,16:19-23,。因此,圣徒要穿戴神的全副军装,以大能击败撒但一切的诡诈

不一定真的被监禁,至少历史上没有这方面的文字记录。如果是比喻,那就是指百姓顽固地拒绝听从,以致以西结根本无法宣布他的预言,就好像被捆绑一样。

25-26预示先知的行动要受被掳之人的限制,而他的言论则要遭到神的管制,只在特定场合,神才让他发言。这样的限制大概不是要阻碍先知履行他的使命,而是要向被掳之民表明他们是悖逆的人(见26-27 )。

】预示先知的行动要受被掳之人的限制,而他的言论则要遭到神的管制,只在特定场合,神才让他发言。这样的限制大概不是要阻碍先知履行他的使命,而是要向被掳之民表明他们是悖逆的人(见26~27 )。

「哑口」:并非表示先知完全不能言语,而是指他发表言语的自由完全受到神的管制(见27 ),直至耶京沦陷之后为止。

──《串珠圣经注释》

】「我必使你的舌头贴住上膛,以致你哑口,不能作责备他们的人,他们原是悖逆之家。」

〔暂编注解〕“舌头贴住上膛”:表示不能说话。这里是指先知只能说神所指示他的话,并不是他完全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因他在此期间也讲过话。六年之后,当耶路撒冷沦陷的消息向被掳者宣告后,先知恢复说话

惟有神吩咐他的时候,以西结才能开口讲话。

「哑口」:并非表示先知完全不能言语,而是指他发表言语的自由完全受到神的管制(见27 ),直至耶京沦陷之后为止。(24:27,29:21,33:21-22)

就像不信天使话语的撒迦利亚一样,这里似乎责被以西结不肯说所吩咐的话。但神要利用这个经验。先知的哑口和他在神开他的口时说话,进一步证明对悖逆之家所说的话乃是神的话。

先知口哑不能说话,预兆以色列民的罪恶将受到耶城围困的惩治。这些预兆是指所记载的两次被围。耶路撒冷第二次围困是在第一次围困十一年之后。

26~27哑口: 是为了不让以西结冲动地传讲神的话语。人不可靠着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传讲神话语,乃要唯靠圣灵的能力和引导。听的……不听的: 你们要悔改归向我的神话语,会引发两种结果。听而归向神的就能得救(6:8,,听而固执己见的终必灭亡,20:26)。

】「但我对你说话的时候,必使你开口,你就要对他们说:‘主耶和华如此说。’听的可以听,不听的任他不听,因为他们是悖逆之家。”」

〔暂编注解〕听的可以听。参耶稣在所说的话。七十士译本为“不顺从的任他不顺从”,的回应。

悖逆之家。神过去称以色列人是“硬着颈项的百姓”。导致他们在旷野流浪了四十年的精神,现在造成他们的被掳。

【思想问题(第2- 3章 )】

1试比较以西结、以赛亚(赛1章 )、耶利米(耶1章 )及摩西(出3章 )等人蒙召经历的异同。这对神行事的方法有何提示?

2以西结在蒙召的经历中,两次见到同一个异象(3:23)。这一个异象有何重要性?

3你今日也有使命要向周围的人传福音,你所处的环境与先知的是否有相似之处?你在2章; 3章中,可以找到什么提醒、警告和安慰。

──《串珠圣经注释》

例证

「要吃这书卷,好去对以色列家讲说。」

神的手必伸至我们各人身上,有书卷递给我们。我们必须吃这书卷,得着神的话而心中有喜好爱慕。凡要去开口说话的人,先有书卷吃下去。这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把握神的话为教导劝勉别人,自己先必须吃饱。对真理我们应有理性来领悟,但是心灵可能完全不受感动。我们对神的话要有属灵的感受,以致灵性受了滋养,因顺从神,而有生命的长进。

有时我们领受与传出的信息,好像以西结的书卷那样有哀号、叹息悲痛的话。我们蒙召是向那些面无羞耻,心里刚硬的人,神的话语在领受的时候虽然甘甜,但传出的时候却感苦涩,但是最的结果必是无可避免的满有灾殃。我们不可畏缩,不敢传讲神的事,我们也不可顾到这些罪人是否愿意听受。也许我们在传道中这样的成分不多。亚拉伯人说,全是阳光,就造成沙漠。如果没有冬天的霜,大地就不能使谷物丰收,我们若体会神真理严厉的成分,必有痛哭的眼泪。使徒保罗说:「许多人行事,是基督十字架的仇敌,我屡次告诉你们,现在又流泪的告诉你们。

」──迈尔《珍贵的片刻》
守望者】

「人子啊,我立你作以色列家守望的人。」

古时的通讯不发达,敌人会突然来攻袭,如果猝不及防,会吃很大的亏,甚至覆灭。因此,要设立守望者,常在高处瞭望,注意远方的警号;一看到危险临近,就尽快通知防军,积极防备。因此,全军,全城,以至全国的安危,都系于守望者的身上。守望者不是显赫的职位,但必须忠心尽职。
先知的责任,是为神家作守望工作。耶和华对以西结说:

“人子啊,我立你作以色列家守望的人,所以你要听我口中的话,替我警戒他们。”

守望者要知道自己的责任,是要儆戒在罪恶中的人,脱离恶行,归向神的道路。因此,必须有正确的信息。信息不是自己的灵感编造出来的,是先要听神的话。一颗专好自己活动的心,能说话而不知道安静听话的,必不能领受神的信息。而且“耶和华的言语,是纯净的言语,如同银子,在泥炉中炼过七次。”所以必须要有清洁的心,说谎诡诈,嘴唇油滑,心口不一的人,总不会有神圣洁的信息。另一方面,守望者要向人说话,不问人喜欢不喜欢,即使他在沉睡当中,仍然要叫醒他;他在最欢乐无忧的情绪中,更必须知道危险。
守望者是人,必须谨防人的恶性向作祟,以致不能尽到当尽的重大责任。守望者有当守的“三不”:
1.不自怠惰:守望者是站在安全与危险的边界,常是远离人群,没有谁整天跟在后面监督。所以要知道面对的危险,警惕忠心,不要陷入沉睡。明显的,守望者在当值的时候沉睡,是最大,最可怕的失职。你可以说:睡觉不是罪恶,贪安逸也不是罪。但在作守望工作时怠惰,就像叛国一样的不忠。
2.不怕孤单:守望者必须耐得孤单,因为守望所总不会在市场里面。有的人喜好交际,逢迎官场,把时间花在应付宫廷的人,搞政治活动,建立自己的势力,哪会作得好守望的工作,必然使托付他的失望,误了大事。
3.不求闻达:守望者没有信息,就是好信息。不要因怕寂寞,而造出惊天动地的谣言,使自己成为众人瞩目的要人。这是最邪恶的事。就如:遇到甚么国际事件,就有人牵强附会,以预言解时事,成为谣言;以致末世预言,没有人相信准备。
求主在教会中兴起忠心的守望者来。

── 于中旻《以西结书笺记》


「耶和华的手在那里降在我身上,他对我说︰你起来往平原去,我要在那里和你说话。」
使徒保罗在亚拉伯的沙漠中,历时参年,在那时期中,他心中被传福音的火充溢。故自古以来,我们常常可以从任何一位被基督所重用的仆人看见,他们自己的计划往往整个地被推翻,且经过了一段特殊的等待时间。
你瞻望着到了叙利亚之后,再懂得信靠耶稣,现在他说︰“我要你无需等到叙利亚,就表示信靠我是什么意思。”
我的等待情形,远不及保罗那样严重,原则却有相通的道理,当我以为职业之门已给我打开,欢迎我投入文学工作时,却被阻挡了,有一位先进直截了当地表示︰“绝对不行,她必须在写作和谋生之间作一选择,两者不能兼得。”
那是主历一八六零年,到了一八六九年,我的“歌之使命”问世,了解了在韬光隐晦中,等待了九年,确有主明智的道理。神的爱是不变的,当我们看不见或觉不到他的爱时,他还是一样的爱我们。他的爱和他的能力,是对等而交相为用的,他阻止我们享乐,不要我们自以为进步,因为我们究竟是否真正成熟,以及如何策励我们,他知道得最清楚。——海弗格
神给我们准备了工作的界限,和休息的所在,因此我们在极其疲乏时,他带领我们到路旁的井边,你当该休息,并将赞美归给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