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导航 |
≡ 页面菜单 | ▶ 播放
| ♥ 收藏
1 「此后,我看见另有一位有大权柄的天使从天降下,地就因他的荣耀发光。」这位天使极不寻常,不但有「大权柄」(1节 )),而且「地就因他的荣耀发光」(1节 )),与先知以西结异象中神的荣光一样(结四十三2 ))。因此,有人认为这位天使就是基督。神差遣这样一位大有荣耀的天使来宣布「巴比伦大城倾倒了」(2节 ))、回应殉道者的呼吁(六10 )),因为对于生活在「罗马和平 Pax Romana」中的最初读者来说,「永恒之城 Urbs Aeterna/The Eternal City」罗马的倾倒是不可想象的,正如当年被掳的百姓对巴比伦帝国的看法一样。 本章就像一场葬礼,由「巴比伦大城」的七首挽歌组成,不一定是按照时间排列的行事表。当这些预言在受苦的教会中被宣读的时候,诗歌的韵律已经非常吸引听众,更不用说好消息本身了。
2 「他大声喊着说:巴比伦大城倾倒了!倾倒了!成了鬼魔的住处和各样污秽之灵的巢穴(或译:牢狱;下同),并各样污秽可憎之雀鸟的巢穴。」
3 「因为列国都被她邪淫大怒的酒倾倒了。地上的君王与她行淫;地上的客商因她奢华太过就发了财。」2-3节是第一首挽歌。
「巴比伦大城倾倒了!倾倒了」(
2节 )),这是引自先知以赛亚的预言(
赛二十一9 ))。这一刻已经预告了三次(
十四8 、
十六19 、
十七16 )),现在终于要详细描述了。
「巴比伦大城」就是「大淫妇」(
十七1 ))、「管辖地上众王的大城」(
十七18 )),代表一个抵挡神、诱惑人的社会、经济体系(
十七2 )),是用地上的天国假冒神的国。对于最初的读者来说,就是长达两百年的「罗马和平 Pax Romana」。神怎样倾倒巴比伦,也将怎样倾倒罗马;将来,神还要照样倾倒末后的「巴比伦大城」。倾倒的「巴比伦大城」将成为「鬼魔的住处和各样污秽之灵的巢穴,并各样污秽可憎之雀鸟的巢穴」(
2节 )),正如先知以赛亚和耶利米所预言的(
赛十三21-22 、
三十四10-15 、
耶五十一37 ))。
「大淫妇」不但自己抵挡神,并且利用经济手段引诱世人,「列国都被她邪淫大怒的酒倾倒了」(
3节 、
十四8 )),万民都与她同流合污、活在虚幻之中。「地上的君王与她行淫」(
3节 、
十七2 )),包括经济、文化、宗教上的认同和来往。当时的客商都倚靠罗马这个最大的商业中心,「因她奢华太过就发了财」(
3节 ))。今天这个生产过剩的世界,经济的增长岂不也是倚靠某些「巴比伦大城」所刺激的消费欲望和印钞机吗?
现在,天使宣告「巴比伦大城倾倒了」,但却没有亲自动手,因为「那十角与兽必恨这淫妇,使她冷落赤身,又要吃她的肉,用火将她烧尽」(
十七16 ))。既然「住在地上的人喝醉了她淫乱的酒」(
十七2 )),神也要借着「住在地上的人」揭穿地上天国的假相。「大淫妇」经济体系的崩溃不是天灾、而是人祸。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金融投机、福利主义、极端环保、大众传媒和大政府正在不断地折腾「巴比伦大城」,很可能「在一天之内,她的灾殃要一齐来到」(
8节 ))。
上图:油画《410年洗劫罗马》(The Sack of Rome by the Barbarians in 410, Joseph-Noël Sylvestre绘于1890年)。在罗马帝国北方边境以外的蛮族是对罗马帝国的威胁。在4世纪末之前,罗马人总能够成功将他们驱逐,或将他们同化到自己的社会结构中。罗马帝国采取以蛮制蛮的政策,吸收蛮族人入伍,导致罗马军队逐渐蛮族化,把大批蛮族部落居民以军事移民方式迁到罗马边境,又为后来蛮族大规模入侵开方便之门。4世纪后期,匈人从里海附近西迁,推动日耳曼部落大迁徙浪潮。西哥特人为躲避匈人而进入帝国东部避难,因为不甘罗马官员的欺压,发动暴乱,在阿德里安堡战役中战胜罗马军队,皇帝瓦伦斯战死。继位的狄奥多西一世被迫与西哥特人订立和约,将色雷斯和马其顿的土地划分他们定居,供给粮食。4世纪末,西哥特人在阿拉里克率领下进军意大利,沿途许多奴隶、隶农和农民加入西哥特人的队伍。罗马于406年从莱茵河调军回援,却引起更大规模的其他日耳曼部落的入境。主后408年,阿拉里克包围罗马,勒索大量钱财。主后410年,阿拉里克再次围困罗马,城内起义的奴隶打开城门,放进西哥特人,被誉为永恒之城的罗马城在奴隶和蛮族的内外夹攻下首次陷落。西哥特人入城后大肆劫掠。
上图:油画《455年盖萨里克洗劫罗马》(Genseric sacking rome,Karl Bryullov绘于1833-1836年)。西哥特人410年洗劫罗马城后不久,向西进入高卢南部,逐走已经占领西班牙的蛮族汪达尔人。汪达尔人渡海进入北非,于439年攻克迦太基城,建立了汪达尔王国。攻占北非的汪达尔人切断了罗马的一个重要的粮食来源,他们在地中海的海盗行为也破坏了罗马帝国本身本已十分脆弱的商业网。主后455年,汪达尔国王盖萨里克应西罗马帝国皇帝瓦伦提尼安三世的遗孀尤多克西亚的求助,率领大批舰队渡海北上,攻陷罗马、推翻了篡位者佩特罗尼乌斯·马克西穆斯,将尤多克西亚和她的两个女儿尤多西亚、普拉西迪亚带回迦太基软禁。罗马城被劫掠一空,劫后的罗马仅存居民7000人。
4 「我又听见从天上有声音说:我的民哪,你们要从那城出来,免得与她一同有罪,受她所受的灾殃;」
5 「因她的罪恶滔天;她的不义,神已经想起来了。」
6 「她怎样待人,也要怎样待她,按她所行的加倍地报应她;用她调酒的杯加倍地调给她喝。」
7 「她怎样荣耀自己,怎样奢华,也当叫她照样痛苦悲哀,因她心里说:我坐了皇后的位,并不是寡妇,决不至于悲哀。」
8 「所以在一天之内,她的灾殃要一齐来到,就是死亡、悲哀、饥荒。她又要被火烧尽了,因为审判她的主神大有能力。」4-8节是第二首挽歌。
「与她一同有罪」(
4节 )),可译为「免得和她在罪上有份」(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
此时地上的教会已经被提(
十四16 )),「我的民哪,你们要从那城出来」(
4节 )),是警告今天所有读到这段信息的信徒,要像罗得速速离开所多玛(
创十九15 )),赶快放弃「巴比伦大城」(
2节 ))的生活方式,「免得与她一同有罪,受她所受的灾殃」(
4节 ))。这正如先知耶利米所预言的: 「你们要从巴比伦中逃奔,各救自己的性命!不要陷在她的罪孽中一同灭亡;因为这是耶和华报仇的时候,祂必向巴比伦施行报应」(
耶五十一6 、
45 、
五十8-9 、
赛四十八20 、
五十二11 、
亚二7 ))。我们若不保守自己心身都远离浮华,就难免与世俗妥协、「和她在罪上有份」(
弗五11 、
提前五22 、
林后六14-15 ))。
「罪恶滔天」(
5节 )),原文的意思是「她的众罪一个接一个连在一起,可达于天」(
耶五十一9 、
亚十四5 ))。在当时受苦的信徒看来,罗马帝国节节得胜、「永恒之城」不可动摇;而在今天的世人看来,世界经济也总是能够找到新的增长点,房价和股市永远都有上涨的空间。但圣灵却宣告:神决不会忘记「巴比伦大城」的罪恶(
十六19 )),「她的不义,神已经想起来了」(
5节 ))!
「她怎样待人,也要怎样待她」(
6节 )),指「巴比伦大城」怎样逼迫「先知和圣徒」(
24节 、
十九2 )),就要怎样遭到报应。报应的原则并不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申十九21 )),而是加倍惩罚(
出二十二4 、
7 、
9 、
赛四十2 、
耶十六18 、
十七18 、
亚九12 )),「按她所行的加倍地报应她」(
6节 ))。然而可悲的是,当审判即将临到的时候,「大淫妇」还自以为「我坐了皇后的位,并不是寡妇,决不至于悲哀」(
7节 ));当崩盘迫在眉睫的时候,「巴比伦大城」还以为只要大到不能倒的地步,就一定会有人纾困(Bailout))。这是引自先知以赛亚对巴比伦的预言(
赛四十七7-8 ))。
因为「巴比伦大城」自信「决不至于悲哀」,「所以在一天之内,她的灾殃要一齐来到」(
7节 )),遭遇「死亡、悲哀、饥荒、火」(
7节 ))四重灾难。正如先知以赛亚所预言的:「丧子、寡居这两件事在一日转眼之间必临到你」(
赛四十七9 ));又如主耶稣所警告的:「你们要谨慎,恐怕因贪食、醉酒,并今生的思虑累住你们的心,那日子就如同网罗忽然临到你们;因为那日子要这样临到全地上一切居住的人」(
路二十一34-35 ))。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不但成了「那淫妇坐的众水」(
十七15 ))、受控的「多民、多人、多国、多方」(
十七15 )),不少信徒还住进了「巴比伦大城」,认同「大淫妇」(
十七1 ))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主教导我们祷告:「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
太六11 )),但我们所追求的房子、车子、票子,哪一样算是「日用的饮食」呢?使徒保罗说:「只要有衣有食,就当知足」(
提前六8 )),但能满足我们的好学校、好工作、好交易,哪一样算是「有衣有食」呢?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提醒我们:「巴比伦大城」已经病入膏肓、结局已定,「因为审判她的主神大有能力」(
8节 ))。「大淫妇」过去「怎样荣耀自己,怎样奢华」(
7节 )),经济崩盘时「也当叫她照样痛苦悲哀」(
7节 ));信徒的生活越不简朴,遭遇失业、破产时也越「痛苦悲哀」。我们若继续「心怀二意」(
何十2 、
雅一8 )),一面自称等候「圣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里从天而降」(
二十一2 )),一面留恋「巴比伦大城」的生活方式、不愿「从那城出来」,只怕「在一天之内」,我们的灾殃也要「一齐来到」,「与她一同有罪,受她所受的灾殃」!
上图:主后537年罗马城的哥特之围(Siege of Rome)。主后410年以后,罗马先后遭到西哥特人、汪达尔人、勃艮第人的入侵和洗劫,主后537年,在东哥特人与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的战争中,罗马几乎所有的排水管道被摧毁,罗马议会制度被废除,罗马人奢华的生活彻底结束了。
上图:罗马市场废墟。昔日繁华的罗马城,今日只剩一片废墟。
9 「地上的君王,素来与她行淫、一同奢华的,看见烧她的烟,就必为她哭泣哀号。」
10 「因怕她的痛苦,就远远地站着说:哀哉!哀哉!巴比伦大城,坚固的城啊,一时之间你的刑罚就来到了。」第10节是第三首挽歌。
「巴比伦大城」(
10节 ))并没有真正的朋友,「地上的君王」(
9节 ))在与「大城」的合作中得了好处(
3节 )),但只是借她得利,并不是真正爱她。他们此时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愿望伸出援手,只是隔岸观火,因为自己损失而兔死狐悲;并且「远远地站着」(
10节 )),唯恐被「她的痛苦」(
10节 ))所连累。这一幕和古代君王为推罗举哀一样(
结二十六16 )),人类的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哀哉!哀哉!巴比伦大城,坚固的城啊」(
10节 )),可译为「祸哉,祸哉,这大城!坚固的巴比伦城啊」(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当时的罗马城被誉为「永恒之城」,世人把罗马帝国看作「坚固的城」(
10节 )),但圣灵却向受逼迫的教会宣告,这个繁荣兴盛的浮华世界、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已经「祸哉!祸哉」(
10 、
16 、
19节 、
赛五8 、
11 、
20 、
21 、
22 )),整个社会经济体系的崩溃迫在眉睫了。
上图:曾经举世无双的巴比伦城,如今只剩一片废墟。
11 「地上的客商也都为她哭泣悲哀,因为没有人再买他们的货物了;」
12 「这货物就是金、银、宝石、珍珠、细麻布、紫色料、绸子、朱红色料、各样香木、各样象牙的器皿、各样极宝贵的木头,和铜、铁、汉白玉的器皿,」
13 「并肉桂、荳蔻、香料、香膏、乳香、酒、油、细面、麦子、牛、羊、车、马,和奴仆、人口。」
14 「巴比伦哪,你所贪爱的果子离开了你;你一切的珍馐美味和华美的物件也从你中间毁灭,决不能再见了。」14节是第四首挽歌。
「哭泣」(
11节 ))原文是号啕大哭。「地上的客商」(
11节 ))号啕大哭,不是同情「巴比伦大城」的苦难,而是为了自己的市场和利润,「因为没有人再买他们的货物了」(
11节 ))。
正如《他勒目 Talmud》所说的:「十分财富降临人间,九分被罗马先人所占去,剩下的一分全世界分享」,罗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市场。12-13节是一张庞大的商品清单,可见当时罗马帝国商业之发达、生活之奢华。先知以西结也列出了类似的清单(
结二十七12-25 ))来预言推罗的败亡,但无知的世人并没有从历史中学到教训,所以总是不断地重蹈覆辙。人若不亲身经历,总是无法相信自己所看重的事物、「所贪爱的果子」(
14节 ))都是会「离开、毁灭」(
14节 ))的。现在,这些将永远成为过去,「决不能再见了」(
14节 )):
「金、银」由西班牙进口。
「宝石」由印度进口。
「珍珠」由印度、波斯湾和红海进口,当时把珍珠溶在酒中当饮料是一种炫耀。
「细麻布」由埃及运来。
「紫色料」由腓尼基运来。
「绸子」由中国透过丝绸之路进口。
「朱红色料」由小亚细亚运来。
「香木」由北非运来,是一种坚硬香味木料,用来制造贵重的桌子。
「象牙」由叙利亚和北非运来。
「铜」就是「哥林多铜」,由哥林多进口。
「铁」由西班牙和黑海运来。
「汉白玉」原文是「大理石」,由非洲、埃及、希腊运来。
「肉桂」由阿拉伯人卖进罗马,可能产于印度。
「豆蔻」是一种东方香水,由印度进口。
「香料」由东方的国家进口。
「香膏」由印度或也门进口。
「乳香」由南阿拉伯进口。
「酒」指「葡萄酒」,由帝国各地运来。
「油」指「橄榄油」,由帝国各地运来。
「细面」由非洲运来。
「麦子」由埃及尼罗河流域运来,以埃及亚历山大港为海运进口的集散中心。
「车」指载客的四轮车,通常装饰豪华。
「牛、羊、马」由帝国各地运来。
「奴仆」原文是「身体」,贩奴者把人只看做动物的「身体」。
「人口」原文是「人的灵魂」(
结二十七13 )),可能指专供大众娱乐的角斗士。
上图:主后180年罗马帝国的贸易网络和商品。来自欧、亚、非大陆各地的商品最后通过地中海的船队运到罗马,无数人靠着这个贸易网络谋生。
15 「贩卖这些货物、借着她发了财的客商,因怕她的痛苦,就远远地站着哭泣悲哀,说:」
16 「哀哉!哀哉!这大城啊,素常穿着细麻、紫色、朱红色的衣服,又用金子、宝石,和珍珠为妆饰。」
17 「一时之间,这么大的富厚就归于无有了。凡船主和坐船往各处去的,并众水手,连所有靠海为业的,都远远地站着,」16-17节是第五首挽歌。
「借着她发了财的客商」(
15节 ))都保持距离,唯恐被「她的痛苦」(
15节 ))所连累,所以「远远地站着(
15节 ))。
「地上的君王」(
9节 ))是哭大城「坚固」的能力已成过去(
9-10节 )),「地上的客商」(
11节 ))是哭「没有人再买他们的货物了」(
11节 )),并没有人关心大城居民的死活。今天,当股市崩盘的时候、小国破产的时候、跨国公司倒台的时候、垄断企业被查的时候,世人所感叹的也是「一时之间,这么大的富厚就归于无有了」(
17节 )),有多少人把人的生命看得比猪的价值更重要呢(
太八31-34 ))?
在原文中,为大城的哀哭有君王的未来式(
9节 ))、客商的现在式(
11节 ))和未来式(
15节 )),17节的「站着」则是未完成式。约翰使用了各种时态,似乎看到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人都在哀哭。
「船主」(
17节 ))原文是「掌舵的」,地位仅次于船东。「坐船往各处去的」(
17节 )),可能指押运货物的人。罗马城的贸易依靠地中海的海运,「所有靠海为业的」(
17节 )),包括「巴比伦大城」(
2节 ))贸易所带动的整个产业链。
上图:罗马商船和港口。贸易对于罗马帝国非常重要,像罗马城这样的大城市必须从帝国各地进口大量的食物,并从更远的地方进口丝绸、香料、珠宝、香水等奢侈品。当时陆运是很昂贵的,大部分贸易依靠海运。罗马商船结实耐航,但航速很慢。航海是一项危险的职业,地中海的冬季风暴使得每年11月至次年三月都不适合航行。(A) 帆(SAILS),罗马商船由一面大的方形主帆驱动,船头有一面小帆用来控制方向。(B) 平底驳船(BARGE),用来把货物沿河运到海港。(C) 灯台(LIGHTHOUSE)建于重要港口的入口,顶部保持火焰燃烧。(D) CORBITA是罗马最普遍的商船,航速很慢,不易操控。(E) 鹅头(GOOSE HEAD),船只通常有一个鹅头,上面刻着保佑海员的埃及ISIS女神。
18 「看见烧她的烟,就喊着说:『有何城能比这大城呢?』」
19 「他们又把尘土撒在头上,哭泣悲哀,喊着说:哀哉!哀哉!这大城啊。凡有船在海中的,都因她的珍宝成了富足!她在一时之间就成了荒场!」
20 「天哪,众圣徒、众使徒、众先知啊,你们都要因她欢喜,因为神已经在她身上伸了你们的冤。」19-20节是第六首挽歌。
「有何城能比这大城呢」(
18节 )),这也是先知以西结预言的推罗城的哀歌(
结二十七32 ))。人类历史上所有的「大城」都有举世无双、辉煌一时的时候,但最终都有归于尘土的一天。
「凡船主和坐船往各处去的,并众水手,连所有靠海为业的」(
17节 )),也就是整个产业链里的从业者,他们不但与「地上的君王」(
9节 ))、「地上的客商」(
11节 ))一起哀哭「祸哉!祸哉」(
10 、
16节 )),而且「把尘土撒在头上」(
结二十七30 )),表示更加悲哀。他们只是倚靠海运、贸易谋生的普通人,并不富有,所以一旦「大城」倾倒,生计就成了问题。那时,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无论是设计「苹果 Apple」的、还是贩卖水果的,无论是那条街的精英、还是这条街的地摊,都要「把尘土撒在头上」,悲叹「她在一时之间就成了荒场」(
19节 ))。
神赐给选民的产业,「乃是有山有谷、雨水滋润之地,是耶和华——你神所眷顾的;从岁首到年终,耶和华——你神的眼目时常看顾那地」(
申十一11-12 ))。因此,百姓若顺服诫命,「爱耶和华——你们的神,尽心尽性事奉祂,祂必按时降秋雨春雨在你们的地上,使你们可以收藏五谷、新酒,和油,也必使你吃得饱足,并使田野为你的牲畜长草」(
申十一13-15 ))。这种经济模式不需要倚靠任何「巴比伦大城」(
2节 ))的消费带动,也不倚赖全球化,只需要仰望神的供应,但也发不了大财。「巴比伦大城」的经济模式却可以让人不必倚靠神,就可以「贩卖这些货物、借着她发了财」(
15节 )),享受社会分工带来的物质利益,用地上的天国代替神的国。今天,资本的全球化使每个人不是住进了「巴比伦大城」,就是成了「靠海为业的」,越来越依赖「大淫妇」(
十七1 ))的奢华消费,每天挂虑的是「她在一时之间就成了荒场」(
19节 )),而不是盼望基督再来。「巴比伦大城」一减少消费,全世界就会陷入不景气,各国就要赶紧借钱给她,增加赤字继续消费;「巴比伦大城」一倾倒,全世界也会跟着遭殃。从1637年的荷兰「郁金香泡沫 Tulip Bubble」开始,一次又一次的泡沫破裂都在不断地警告我们:地上的财富和成就「一时之间」(
10 、
17 、
19节 ))就会和「巴比伦大城」一起「成了荒场」,应当赶快「从那城出来」(
4节 ))。「但那些想要发财的人,就陷在迷惑、落在网罗和许多无知有害的私欲里,叫人沉在败坏和灭亡中」(
提前六9 )),总是幻想泡沫不会在自己的手中破裂。
当「巴比伦大城」倾倒、世界经济崩溃的时候,地上有三类人为她举哀——地上的君王、地上的客商、靠海为业的(
9 、
11 、
17节 )),天上却另有三类人「因她欢喜」(
20节 ))——「众圣徒、众使徒、众先知」(
20节 ))。他们不是幸灾乐祸,而是庆祝神的公义得胜、殉道者的冤屈得伸(
20节 ))。「我们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众人更可怜」(
林前十五19 )),当经济危机来临,人人面临失业、破产的危机的时候,我们内心的反应、祷告的内容如何,将显明我们是「住在地上的人」(
十七2 ))、还是「天上的国民」(
腓三20 )),我们是盼望冒牌的地上天国、还是等候「世上的国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国」(
十一15 ))。
上图:21世纪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央行总资产,也就是印钞的总量。各国2020年底的货币供应量与2000年初比较,美国是12倍,欧洲是9倍,日本是6倍,中国是8倍。这种增长并非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财富的增加,而是为了解决长期寅吃卯粮所积累的危机。因此,2008年金融危机和2020年新冠疫情,成为各国央行开动印钞机的主要时间点。这种利用人性贪欲的「大淫妇」(启十七1)经济模式已经维持不了多久,必将「在一时之间就成了荒场」(启十八19)。
21 「有一位大力的天使举起一块石头,好像大磨石,扔在海里,说:巴比伦大城也必这样猛力地被扔下去,决不能再见了。」
22 「弹琴、作乐、吹笛、吹号的声音,在你中间决不能再听见;各行手艺人在你中间决不能再遇见;推磨的声音在你中间决不能再听见;」
23 「灯光在你中间决不能再照耀;新郎和新妇的声音,在你中间决不能再听见。你的客商原来是地上的尊贵人;万国也被你的邪术迷惑了。」
24 「先知和圣徒,并地上一切被杀之人的血,都在这城里看见了。」21-24节是第七首挽歌。
「天使举起一块石头,好像大磨石,扔在海里」(
21节 )),淹没在海中,好像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正如先知耶利米对巴比伦的预言(
耶五十一63-64 ))。两位见证人可以被杀(
十一7 )),但必会复活(
十一11 ));「巴比伦大城」(
21节 ))被扔下去,却是「决不能再见了」(
21节 ))。21-23节一共重复了六次「决不能再」,表明神的旨意决不改变,祂决不允许冒牌的天国「巴比伦大城」再现,取而代之的是真正的神国、「新耶路撒冷」(
二十一2 ))。
「弹琴、作乐、吹笛、吹号」(
22节 )),代表人类的文化和艺术活动。「各行手艺人」(
21节 )),代表人类的创造和经济活动。「推磨」(
22节 ))、「灯光」(
23节 ))、「新郎和新娘的声音」(
23节 )),代表人类的日常生活。这些话都引自先知耶利米的预言(
耶二十五10 ))。
天使宣告了审判「巴比伦大城」的两个原因:
「你的客商原来是地上的尊贵人;万国也被你的邪术迷惑了」(
23节 )),这个经济体系使人因着商业成功而傲慢自大,引诱世人崇拜物质、追求成功,越来越浮躁、焦虑。又用虚假的安全感迷惑世人,让他们确信世界是「永恒之城」,因此放心地跟随偶像。
「先知和圣徒,并地上一切被杀之人的血,都在这城里看见了」(
24节 )),这个经济体系使世界变得物欲横流,成了抵挡神、逼迫教会的凶手,不但排斥敬虔度日的信徒,也让软弱者乐不思主、不再盼望基督再来,结果「贪恋钱财,就被引诱离了真道,用许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
提前六10 ))。
2020年就像「一个鹰飞在空中」(
八13 )),让我们清楚地听到「祸哉!祸哉!祸哉」(
八13 ));整个世界经济体系被天使「好像大磨石,扔在海里」,决非危言耸听。一个小小的新冠病毒(
COVID-19 )),就能让人类引以为豪的文化、艺术、创造和经济活动归于无有(
结二十六13 )),世人连正常的日常生活都无法维持。无论在实体和虚拟经济领域多么成功的「尊贵人」,不管在科技和金融行业多么聪明的创新,一夜之间就可能「决不能再见了」。「羔羊婚娶的时候」(
十九7 ))快到了,批判的武器即将变成武器的批判(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沾沾自喜的大淫妇真的会被十角与兽烧尽(
十七16 )),教会和信徒都应当「从那城出来」(
4节 ))、预备好自己了(
十九7 ))!
上图: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规模和GDP对比。1974年的石油危机、2008年的金融危机、2020年的新冠疫情,是美国国债暴涨的三个重要转折点。每次暴涨之后,美国都是继续借新债还旧债,雪球越滚越大,直到2021财政年度国债规模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GDP。历史数据证明,美国已经彻底对欠债上瘾,所谓的经济繁荣只是假象。以后美国每年的国债都将超过GDP,根本不可能、也不打算在基督再来之前还清了。今天的世界经济体系,就是一个病入膏肓、无药可救的巴比伦大城,「必这样猛力地被扔下去,决不能再见了」(启十八21)。
上图:哥拉汛遗址主耶稣时代的大磨石,用驴子推转,把橄榄磨成渣,然后榨出油。
罗马的末日(十八1) 在这章经文中,我们看见一类属于与旧约先知经卷相似的先知文学。这里所见的就是一首‘末日之歌’,歌唱罗马城末日的来临。我们可以引录旧约相若的经文互相参考。在以赛亚书十三章十九至二十二节 中,我们看见一首古巴比伦城末日之歌:鹈鹕箭猪却要得他为业,猫头鹰、乌鸦,要住在其间。耶和华必将空虚的准绳,混沌的线铊,拉在其上……宫殿要长荆棘,保障要长蒺藜和刺草,要作野狗的住处,鸵鸟的居所,旷野的走兽,要和豺狼相遇;野山羊,要与伴偶对叫;夜间的怪物,必在那里栖身,自找安歇之处。箭蛇要在那里作窝,下蛋,菢蛋,生子,聚子在其影下。鹞鹰,各与伴偶聚集在那里。
耶利米书五十章三十九节 与五十一章三十七节 也就是巴比伦末日之歌的一部分:耶和华必伸手攻击北方,毁灭亚述,使尼尼微荒凉,又干旱加旷野。群畜就是各国的走兽,必卧在其中;鹈鹕和箭猪要宿在柱顶上;在窗户内有鸣叫的声音;门坎都必毁坏;香柏木已经露出。这是素来欢乐安然居住的城,心里说:‘惟有我,除我以外再没有别的。’现在何竟荒凉,成为野兽躺卧之处;凡经过的人都必摇手,嗤笑他。
虽然这些预言描述毁坏的情况十分冷酷无情,但这些伟大的诗词实在是先知以满溢的情感写出来的。从意义上说,预言当然和基督教的饶恕教义有很远的距离;但我们看见了真情的流露,好像是直接从肺腑中述说出来的。在这段经文中,那位负责传达末日来临信息的天使,承受着从神那里来的光照。这里约翰毫无疑问是想及以西结书四十三章一 ,二节的话:‘以后,他带我到一座门,就是朝东的门。以色列神的荣光从东而来,他的声音如同多水的声音,地就因他的荣耀发光。’遂特描写这位天使:‘刚刚从神荣光的面前出来,故此当他飞越的时候,同时把神的荣耀光彩横扫那黑暗的大地。’约翰对罗马的末日是深信不疑的;所以他描写这件事情的时候,好像是已经发生了的样子。我们还要注意一点,在整个景象中,最戏剧化的一部分就是那些魔鬼在那废墟中徘徊盘据的一幕;那些邪教诸神,昔日一度雄霸神庙,以为自己的权势就是至尊无上,但现在却被放逐,他们带着愁苦的面孔,仍留在那些庙宇的废墟不肯离去。你要出来!(十八4、5) 基督徒听闻呼叫的声音,在那毁灭日子来临之前,快要逃离罗马,否则他们也会承担罗马的罪,同遭灾殃。遂特说,这呼叫的声音在整个希伯来民族的历史中,都清晰可闻。神时刻呼召祂的子民要与罪恶断绝关系,而与祂并立,替祂工作。这就是神呼召亚伯拉罕的话:‘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要指示你的地方去。’(创十二1) 神的话在所多玛与蛾摩拉未被毁灭之前,也临到罗得的身上说:‘你们起来离开这地方,因为耶和华要毁灭这城。’(创十九12) 当可拉,大坍,亚比兰的人陷于罪恶生活的时候,神的呼声便临到摩西的身上:‘你们离开可拉,大坍,亚比兰帐棚的四围。’(民十六23) 以赛亚说:‘你们要从巴比伦出来,从迦勒底人中逃脱。’(赛四十八20) 耶利米说:‘你们要从巴比伦中逃走,从迦勒底人之地出去。’(耶五十8) ‘你们要从巴比伦中逃奔,各救自己的性命。’(耶五十一6) ‘你们要从其中出去,各人拯救自己,躲避耶和华的烈怒。’(耶五十一45) 这种呼声同样在新约中找到回应。保罗对哥林多人说:‘你们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负一轭;义和不义有甚么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甚么相通呢?基督和彼列有甚么相和呢?(林后六14、15) 不要在别人的罪上有分,要保守自己清洁。’(提前五22) 遂特很得体的指示给我们看,这个呼声和挑战并不是叫我们在指定的时刻,立即离开一个地方;它的意思是叫我们‘处于世界繁杂的中心,并能保持一种隔离的精神。’他们描写作基督徒必须与这个世界保持一段距离。在新约中有一个最常见的希腊字──圣洁 Kagios ──它的基本意思就是:与别不同。所以基督徒不要效法这个世界;而是在这个世界中,心意更新而变化(罗十二2) 。这并不是叫人在这个世界中采取一种隐退的生活;而是在这个世界中,过着一种与别不同的生活。骄傲的末日(十八6) 这段经文的信息是以惩罚的词句传达出来。这个对罗马作出报复的谴责提示不是向人说,而是向公义的神圣工具──天使说的。复仇是属于神的事,只有神才有权施行报复。这里我们必须谨记两点真理。(一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是存着一条定律的──人种的是甚么,收的也是甚么。‘你们用甚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甚么量器量给你们。’(太七2) 关于双倍的惩罚与双倍的报酬,这个意思是从一个犹太人的惯常律法中取出来的──若果何人保管一件东西而遭遇损毁或遗失的时候,他必须双倍赔还(出二十二4、7) 。诗人曾说:‘将要被灭的巴比伦城阿,报复你,像你待我们的,那人便为有福。’(诗一三七8) 耶利米对巴比伦说:‘照着他所作的报应他,他怎样待人,也要怎样待他;因为他向耶和华以色列的圣者,发了狂傲。’(耶五十29) 人若犯了罪,他就没有其它方法可以逃避罪带来的惩罚,特别是涉及用残暴的手段对待自己人的过犯!(二 )我们在这里看见一个严肃的真理──一切的骄傲到了尽头必蒙羞辱。罗马所犯的最大罪恶就是骄傲。约翰所用的言词是从旧约取出来的。他把一段昔日对巴比伦作出的谴责判词复述出来:--《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启示录第十八章 B巴比伦的审判(十八1~ 十九5) 约翰用生动难忘的言语为我们刻划大城的报应,并这些报应对其党羽之影响。他的语气叫人想起推罗(结二十六~二十八)和巴比伦(赛十三、十四、二十一;耶五十、五十一)的覆灭。事实上不只语气相仿,约翰连古先知为预言末日而唱哀歌的那种精神也深深感染上了。正如 Kiddle 书中说的:“我们必须十分熟悉文中的典故,我们不能体会到约翰用字的有力。启示录之歌深深的响应着大先知们热烈不移的信心以及他们所唱慷慨激昂的审判的哀歌……但同时第十八章又可称为‘新歌’,是预言者想像之火所铸造出来,也是一切恶人遭报之预言所集的大成。” 我们若是像一些解经家那样,以为约翰所指只是当时的罗马,我们便大错了。诗人拜伦说: 罗马竞技场倾覆,罗马亦将倾覆; 罗马倾覆世界亦归无有。 这正是约翰的意思。他将众先知宣告推罗、巴比伦,或是尼尼微倾覆的预言总结起来,但他所指的却不是一城一国,而是整个文化。末日的审判包含一切与神为敌的人之覆灭。 i. 巴比伦的倾覆(十八1~3) 一位天使宣告大城的倾倒。在前面我们已经知道,叫大城倾倒的是恶人,在此便不多赘,天使只集中精神讲论城倾的结果。 1. 一如往例,另一位天使出现了,这天使是有大权柄的 。在全书中,只有少数的几处,形容天使为“有大权柄”(恶势力倒是常有“有权柄赐给他”的注明,说明他们本身没有权柄)。这位天使分明极不寻常,不只有权柄,且有大荣耀 如光照耀大地(参结四十三2) 。天使从天降下 ,暗示约翰是立在地上。 2. 天使大声喊着说 ,这儿的“大”字原文是 ischyros ;这是唯一一处用这一个字来形容声音(十九6 处的雷声也用此字),其他地方(五2 ,十1 ,十八21) ,天使发出大声时的“大”字是 megale{ 。这声音又再一次宣告,巴比伦倾倒 了(“倾倒”一词见十四8 ,请参该节注释并赛二十一9) 。大城的倾倒虽仍是将来之事,但其命运是已经注定,所以这儿用的是已经完成的语气。巴比伦 的解释,见十四8 注释;“大城”的含意参十一8 注解。 天使以三重景况来形容已倾之城的荒凉惨状。第一,大城废墟成了鬼魔的住处 ,是无人之地的鬼域。其次,又是各样污秽之灵的巢穴 ,专门滋生污秽之灵。第三,且是各样污秽可憎之雀鸟的巢穴 。污秽之鸟通常是找寻无人之地作巢筑穴。还有一件值得注意的是,旧约里也提过巴比伦要成为一些离奇古怪的鸟聚集之处(赛十三21~22 ,耶五十一37 ,并参阅赛三十四10~15) 。 3. 大城荒凉的结局是因为她不只自己犯罪,且引诱别人和她同流合污,以她邪淫大怒的酒 使列国倾倒(参十四8 注释)。地上的君王 该是包括了他们所统治的人民。这节的含意相信是指列王列国因与淫妇通商而发了财,因为下面特别提到地上的客商 。此节语气极重:列王与她行淫 、客商因她奢华太过就发了财 。“奢华”(原文 Stre{nous )据 Beckwith 书中的提示是含着自我放肆和傲慢的意思。 ii. 离城的警告(十八4~5) 信徒虽受苦受压,心中同时必免不了极大的争战,希望可与大城妥协,这样不只逼迫可以止息,且有发财、养尊处优的机会。但深知所涉及的都是极重要的原则问题,与污秽可憎之物是没有妥协余地的,所以神的子民被呼召要那城出来。类似的呼召在圣经中层出不穷(旧约中例如创十二1 ,十九12 以下;民十六23 以下;赛四十八20 ,五十二11 ;耶五十8、 五十一6、45 ;亚二6~7 。新约:林后六14~15 ;弗五11 ;提前五22) 。与世俗妥协是致命之举。神的子民在社会团体中固然要尽责,但同时得十分谨慎不沾染世俗。 4. 约翰又一次听见从天上有另一个声音(another voice),讲话的人不知是谁,但总不是先前说话的天使了。下面我的民哪 一句似乎暗示话是出自神的口,但看到下一节却确知不是神自己在说话了。查理斯提议,是基督在讲话。但我以为另一个看法更加合理,就是话是出自一位替神传令的天使(详见 Beasley-Murray 书中之讨论)。无论如何,这声音是呼召神的子民要从那城出来,免得与她一同有罪 (参弗五11 ;提前五22) ,只有离城,他们才能逃脱她所受的灾殃 (参耶五十8~9 ,五十一6、45) 。 有些评论者因第2节之“巴比伦倾倒了”而大做文章,认为城既已倾倒,为何到了第4节城又仍旧存在,根据这一点,他们指控约翰若非搜集之资料互相矛盾,就是自己下笔不小心。这种假设是莫需有的。这些评论者没有注意到,谈论到巴比伦倾覆的事,约翰是过去式、现在式、将来式均一齐使用。这是一首歌,不是一篇按时日先后仔细排列的历代志,2节和4节这样穿插是再自然不过。神对自己子民的呼吁万分的重要。约翰的读者是信徒,其中有些人并不觉察所处地位的危急,正预备要向巴比伦的罪恶妥协。第4节中的呼吁实在是全章的关键。约翰不是因巴比伦之倾覆而幸灾乐祸,而是恳求信徒们洞察危机,赶快逃命。 5. 约翰描写巴比伦的滔天罪恶用字十分生动。原文意思是罪上叠罪,堆达穹苍(参耶五十一9 ;“堆”字原意是“胶在一起”)。接着下一句转移了文思,提到神不会忘记罪人的罪恶(参十六19) 。对受逼迫的教会来说,罪人节节得胜。但由天上看下来,很明显的,神是轻慢不得的,祂必追讨。 iii. 大城的审判(十八6~8) 说话的声音报告大城的必然彻底倾覆,而大城根本不知道自己将临的命运。 6. 由本节开始,讲话的人是有可能又换了一个,但约翰既无明说,我们还是当是同一个声音在说话。无论如何,说话的对象是改变了:上两节是针对信徒,而这儿是转向施行审判的使者,命令他们按大城所行的恶去报应她,她怎样待人,也要怎样待她(参耶五十29) 、待 (原文 apodote )含着报偿的意思,不是报仇,只是回报。加倍 的意思是结结实实的报应。大城所引起的愤恨极深,“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不足以报应其罪。巴比伦文化极高知识开明,所以报应也更严。她曾调酒给别人喝(调在十四10 处译“斟”,参该节注释),审判使者如今接受命令,要用她的杯“加倍的调给她喝”(Phillips 译本翻“酒的烈度加倍”)。 7. 讲话的声音继续宣告大城应得的刑罚。她的痛苦悲哀要与她先前的荣耀 和奢华 成比例(奢华原文 ester{niasen ;这动词在新约中除此处外,只在同章9节出现过;此字之同源名词参3节,并详见该节注释)。大城的行为一向不负责任。她心里说 指出其态度之根深柢固,且可能全不自觉。她以皇后 自居,以为自己的富贵永不会改变。又自称不是寡妇 :这有点奇怪,但可能是出自古巴比伦自以为永不会寡居的典故(赛四十七7~8) 。她更非常肯定决不至于悲哀 :这正是历代物质丰富者一贯的错觉。参老底嘉教会的境况(三17) 。 8. 这种态度正是她受横祸突击的理由(所以 )。没有警告,亦不能延迟,在一天之内 (参赛四十七9) ,大难临头。这儿特别提出四种灾殃。第一样是死亡 :死应是一了百了之事;这儿的意思可能是城中部分人死亡,城却仍苟延残喘;又或者“死亡”一词应像 RSV 版本译作“瘟疫”(pestilence)。无论如何,接踵而至的是悲哀 、饥荒 ,和火 。灾难四面夹攻,大城之景况可想而知。这一切灾殃必不能幸免,因为审判她的主神大有能力 。大有能力 语气极重;神的大能不可疏忽。审判 一词说明灾殃不是神随意在表演大能,乃是将大城应得的报应加诸其身。 iv. 哀城之沦亡(十八9~19) 约翰继续描写亡城的景况:因城倾而损失惨重的人,诸如君王、客商,一切有份于水运通商的人,都一同举哀。没有一个人是真正爱城,大家爱的只是藉城而得的利益。大城虽然百般妩媚,又使多人致富,却没有可爱的地方。正如 Swete 一书所言:“约翰幽默又讽刺:他描写大家为城哭泣哀号时,都是安安全全隔岸观火站得远远的”。 罗马是全世界的商业中心;其装模作样、穷奢极侈在第一世纪时可谓举世无双。巴克莱曾列出当时异教文献中一些实例,足可证明罗马的极度浪费(例如作皇不及一年的威特留竟有本领花上七百万英镑光为吃。巴克莱的书一九五九年出版,加上多年的通货膨胀,时至今日早已大大不止此数,但无论如何,七百万镑仍是一笔骇人听闻的巨款)。因此当时的罗马实在替约翰笔下的巴比伦提供了最佳的现身说法,证明约翰是放矢有的,而非疯狂的自说自话。这一段也说明了罗马的重要,举世都依赖这一个商业的中心。 9. 地上的君王,素来与她朋比为奸,奢华与共(见7节注释),见城倾覆,就都哭号。城焚烧时,大家在旁观看。 10. 围观时大家保持距离,唯恐沾染她的痛苦 ,祸及己身。哀哉!哀哉 (原文 ouai , ouai ):这句重复语是加强可悲的语气。“哀哉”其实应译作“祸哉”(参赛五8、11 、20等处),原意是“祸哉大城”而不是哀叹。巴比伦大 且强有势力,这是当时小小的教会所深深体会到的。约翰却要信徒知道没有任何权势可与神较力。他一面描写巴比伦的势派一面已经预言她的毁灭。巴比伦的灾祸是突然其来,“一天之内”,百殃齐到。不但如此,其灾祸越来越浓缩,先前的“一天之内”至此变成一时之间 。围观的众王称这些灾殃为刑罚 ,可见他们承认这是当得的审判。 11. 地上的客商 加入了哀哭的队伍。他们哭泣 (原文 klaiousin ,非饮泣,而是号啕大哭),悲哀(几个动词都是现在式),什么原因?因为没有人再买他们的货物了 。是为自己荷包的损失而哭,不是因为同情大城的苦难。 12. 约翰将不再有市的货物列出。金、银 最易明白。宝石 可能是指昂贵的花岗石;又可能是我们今日之所谓宝石的宝石。若然,珍珠 特别被提名大约因为比较重要。接下去是各种贵重布料(紫色 料、朱红色 料详见十七3~4 注释)。香木 “坚硬而芳香,且纹路极美,为柜匠所特好……罗马人……极之喜爱。96 ”各样 者可能是指香木纹路之形态万千。再接下去是象牙 ,并各种昂贵的木制器皿等。 13. 还有各种香料,以及饮料与食物。罗马的麦子 多来自埃及,自然被列在海上通商的货物中。再往下是牲畜,最后是人口。奴仆 字面是“身体”,正生动的道出贩卖奴隶者把人看成什么东西。人口 字面是人的灵魂 (和结二十七13 中的希伯来文“人口”同一个字),亦是奴隶的另一称呼。罗马的罪恶包括了极端的蔑视人身(和太十六26 对照)。形式或许不一,世界上的大帝国无不以买卖“人的灵魂”为能事。 14. 天上的声音直接告诉巴比伦,她的一切奢华已成过去了。她所贪爱 的果子 已离她而去。珍馐美味 指舶来的稀珍食品。华美的物件 指衣着及饰物。巴比伦不再有这些贵重的货物供应世人。当时罗马的富贵是有口皆碑的。犹太的他勒目法典这样说:“十分财富降临人间,九分被罗马先人所占去,剩下的一分全世界分享”( kidd 49b)。 15. 藉大城得利的人为大城的倾覆而悲哀,因为失去了生财之路。这类人士之中,首先是客商 们为城哭泣悲哀(与11节动词相同),正如先前的君王一般,客商也是保持距离,怕沾到大城的痛苦 。 16. 客商的哀歌也和君王的一样,以双重哀哉 为开头 为大城 哀哭。君王哭大城的坚固 、能力已成过去,客商则哀其美衣与富贵的化为乌有。 17. 大城灾祸的突然其来叫客商们和君王一样的惊奇:一时之间,这么大的财富就归于无有。 商人所哀的是财富的消失,不是民的遭殃。 其次轮到航海的人(参结二十七28 以下)哀哭。先被提名的是船主 ,接着是坐船往各处去的 。后者是何所指不易确定,也许包括一切水路旅行的人,也许限于押运货物到商港交易的商人。如是后者,这一节所提的人是船主、商人,和水手,并所有靠海为业的 ;最后一句更是一网打尽前三类,包罗万有了。这一切靠大城维生的人为大城的倾覆而哀哭。但是正如前几种人,这些靠海为业的人也是远远的站着 ,无人伸手帮助。大城曾使许多人发财,但并未赢得任何人的关爱。 18. 在原文中,为大城举哀的哀哭有君王的未来式(9节)、有客商的现在式(11节)和未来式(15节)。在此航海的人站着 (17节)是未完成式。在这一段诗词中,约翰包括了各种时式。 航海者的头一句叹息是大城曾经是举世无双:有何城可比这大城呢 (参结二十七32) ? 19. 航海者的举哀比先前君王和客商的更进一步,他们把尘土撒在头上 (参结二十七30) ,哭泣悲哀 这是第三次出现(前两次:11、15节)。哀哉!哀哉! (10、16节)以及一时之间 (10、17节)也是出现第三次。又再一次,跟先前的客商一样,这匀颂鞠⒌氖亲约豪益的消失。
96 W. E. Shewell-Cooper, Plants and Fruits of the Bible (Darton, Longman and Todd, 1962). pp. 121f。
v. 大城之倾覆(十八20~24) 到此我们的注意力由恶转到善,首先,义人受吩咐要欢喜快乐,因为大城彻底毁灭。最后是说明毁灭是罪有应得。NIV 和 RSV 等译本将第20节归在上一段,但该节的话语分明不是出自航海者的口,而是最可能是约翰自己的感叹。 20. 有些现代读者见众圣徒因大城被毁而欢欣,大大不以为然。但请注意这不是一种幸灾乐祸的呼喊,而是渴望公义之伸张。其次,约翰和他的读者并不是风凉学者,不关痛痒的在讨论着对与不对。他们乃是局中之人,他们因信仰浇奠了整个生命。诚如保罗所说的,我们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是比众人都可怜了(林前十五19) 。 约翰热切的确信,信徒不需要人可怜,因为他们是在神的一边。因为属神,今生多有苦难,备受蔑视和逼迫,然而最后公理必得伸张。而约翰所遥望的正是公义的得胜。这一节中的欢呼乃是出自坚决的相信,正义必然得胜,而信徒殷切地等候的也就是这样的一天。 欢喜 和上几节的举哀构成一个强烈的对照。欢喜的范围非常广泛,包罗了天 、众圣徒 、众使徒 和众先知 。很奇怪,天使一直是那么重要的角色,这儿却没有被提名,也许天 已经包括了天使。欢喜,因为神已在大城身上为他们伸了冤 。圣徒曾遭苦待,而苦待他们的人得了报应。不是报仇成功,而是公义得胜。 21. 大力的天使 是独特而不寻常的称号。启示录既是关乎权力的一本书,这位上天来的代表便特别的强调为大有能力。天使举起一块石头,扔在海里 ,这个象征性的举动在先知书中曾多次出现。耶利米将一块石头拴在一本书上,扔在伯拉河中,以象征巴比伦的毁灭(耶五十一63) 。这儿也一样,石头扔海也是代表大城突然其来的彻底毁灭。决不能再见 强调这是最后的毁灭,大城绝无希望东山再起(参结二十六21) 。 22. 这儿列出大城中今后再也不能听见的声音,再也不能举行的盛事。先前的哀号是叹息外忧、经商和政治,这儿约翰进一步描写到内患。所列举的各种乐器在原文语法中暗示著作乐的人。大城一向爱好文化活动,但这一切都止息了。在你中间决不能再听见 意味着末日之已到。正如文化的活动,手艺也曾在大城中盛极一时,然而这也要成为过去了。推磨的声音 也消踪灭迹,说明日常生活诸如粮食的制造也一一停止。约翰替我们逐一指出,大城的一切生活都要静止消灭。 23. 灯光也不能再照耀,婚嫁也一一止息(参耶七34 等等)。客商原来是尊贵人 ,一切以物质财富挂帅,将神忘得一干二净。财富来,邪术 等等可憎的风俗亦接踵而到。万国都被大城的邪术所迷惑了。 24. 在21节中,巴比伦是第三人称,22~23节变成第二人称,到本节又重新回到第三人称。在城中有神子民的血 ,特别提名的殉难者是先知 和圣徒 ,其次是地上一切被杀的人 。大城可见是一个象征,因为事实上不可能有任何一个城载着全地上一切被杀的人的血。巴比伦乃是代表世上的众城(耶路撒冷的预表与此亦雷同,参太二十三35) 。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启十八2 巴比伦大城倾倒了,所指何事?】
答:论到巴比伦大城的倾倒,在启示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先于十四8节 及十六19节 略为提到,继之于十七至十八两章详述其败壤经过,最后于十九1-3节 乃言神伸讨其流人血之罪,天上的群众,因巴比伦的倾倒欢然高唱哈利路亚。关于巴比伦的表意,在前一题已经有了解释,不过人的看法不一。有人以为这不是地理上的巴比伦,因巴比伦从来未曾杀过先知或圣徒,而这里说到此事(启十七6 ,十八24) ,所以是暗指异邦的罗马城或罗马教而言。有人认为这是古巴比伦将来的复兴,但在旧约圣经中,未曾预言过巴比伦复兴的事(耶五十39-40 ,赛十三19-20) ,所以这种看法也不合理。此外还有人认为巴比伦即指为腐败而倒塌的耶路撒冷城(十六19 ,十一8-13 ,亚十四4) ,等等不足为论。但我们总认为这巴比伦,是出于奥秘哉大巴比伦(启十七5) ,此巴比伦乃是寓意的,表示其强大而淫秽不堪(启十七4-5 ,十八2-3) ,这奥秘的大巴比伦,非指腐败政府的象征,乃属腐败宗教的象征,因为当时凡言奥秘二字常与宗教有关,即表明一种宗教的奥秘,自更正教时代以来,普遍的见解,皆以巴比伦为罗马天主教的一切宗教弊端,自取的政权,并为圣徒的残忍迫害者。
总而言之,在这十七至十八两章中所论到的巴比伦,乃是预言复兴的罗马,及其将来的罪行与毁灭。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启十八4 「我的民哪,你们要从那城出来。」
】
我们不要惊奇,为什么在巴比伦城中还有神的民。可能在最腐败的日子,让会有七千人还未向巴力屈膝的。有些看来似乎是有属于福音的,仍不失真实的敬虔。
有些教会或机构实在有不洁之处,我们多么希望他们能挽回过来。在衰败的初期需要注意了;力挽颓势,可避免错谬。但是时间久了,整体更加腐败,那时劝诫已经没有什么效能。内中能挡真理的情形更加可怕,罪恶已经达到上天。灾殃必然临到,无可避免了。那时我们好似再无其他的选择,只有出来,分别出来不可沾不洁之物,「我们也当出到营外就了祂去,忍受祂所受的凌辱。」
良善的影响力不是从里面,而是从外面进入的。罗得在所多玛里面,生活的影响力已经失去;但是亚伯拉罕在幔利橡树那里,反而发生很大的影响。俄巴底将神的先知五十人为一组,躲藏在山穴中,却不如以利亚站在迦蜜山上,除灭巴力的祭司,将百姓换回,到神面前。
【启十八4~5 】
在罗马教里头,有得救的人。神对祂所有的子民命令说︰你们要从他们中间出来,免得有分于他们所受的灾殃。神的子民,当从罗马教里出来。
── 倪柝声《初信造就》
【启十八7 】「她怎样荣耀自己,怎样奢华,也当叫她照样痛苦悲哀,因她心里说:‘我坐了皇后的位,并不是寡妇,决不至于悲哀。’」
『因她心里说,我坐了皇后的位,并不是寡妇,决不至于悲哀。』启十八章是用巴比伦比作堕落的教会。惟有堕落者才会以为自己不是寡妇。甚么时候你堕落了,甚么时候你就要失去寡妇的特点。我们在这世上,如果要忠心服事主,就我们对这世界乃是一个寡妇的地位,我们对这世界天天要持守这态度──一个寡妇的态度》── 倪柝声
【启十八章 十八章所说那将要倾倒的巴比伦是否指古比伦将来要复兴、后来毁灭?抑暗指复兴的罗马而言?】
上文已说过,十七、十八章是一件事的两面,十七章是指政权与教权的巴比伦,十八章则指地理与民间的巴比伦(罗马 )。前者要毁灭,后者亦不能存在。
十七章5节 很清楚地指出这大淫妇名为( 奥秘的大巴比伦,是世上的淫妇和一切可憎之物的母”;十八章2节 则说到巴比伦大城曾使列国因她的邪淫大怒的酒倾倒,地上君王与她行淫,客商因她的奢华而发财。两者为一,毫无问题。
十八章7节 说她自称为皇后,并非寡妇,与十七章称她为大淫妇相同,皇后是人的看法,淫妇是神的看法。
十八章24节 说先知和圣徒的血,都在这城里看见,与十七章6节 所说她喝醉了圣徒的血相同。但地理上的巴比伦从来未杀害过先知或圣徒,足证是暗指罗马而言。
十七章18节 说那大淫妇就是管辖地上万工的大城,与十八章2节 所谓巴比伦大城相同。是指复兴的罗马京都而言,绝对不是古巴比伦的复兴。
十七章提及这淫妇一切罪行,十七章说到她的毁灭(2-10-21节 ),是很顺理成章的,如果说十八章是指地理上的巴比伦而言,实不合理。
虽然有一部份解经家主张十八章是指地理上的巴比伦,即今日的伊拉克国(IRAQ ),但无法解释上述各点而自圆其说,旧约圣经从来也没有预言过巴比伦复兴的事(赛十三20 ,耶五39 ,说巴比伦永无人居住 ),巴比伦与玛代波斯、希拉一样,已为过去成五王的一位(十七10) 。
我们主张十七、十八章都是指复兴的罗马将来的罪行与毁灭,巴比伦乃是寓意,表示其强大,并非指地理上的巴比伦而言。
── 苏佐扬《圣经难题》
【启十八7 一双象牙筷子的启示】经文﹕“他怎样荣耀自己﹐怎样奢华﹐也当叫他照样痛苦悲哀”(启18﹕7 )。 商朝末代君主纣王﹐有次命令工匠为其宠姬妲己﹐做双象牙筷子﹐工匠们日夜精雕细镂﹐在牙柄上琢满游龙戏凤的图镂纹﹐很是精巧玲咙。那天﹐匠人进殿献纳这双筷子﹐纣王见后大喜﹐当即传给群臣观赏。群臣喷喷称奇﹐皆呼“万岁”﹐顿时齐鸣铜钟玉盘﹐竹篪排箫﹐好一派悠悠乐哉﹗然而﹐朝上有一位名叫箕子的大臣﹐却在一旁面色懮郁一语不发﹐下朝后﹐群臣们扯着箕子的袖子问其为何不乐﹐于是他涕然相陈﹕唉﹐一双象牙筷子不足为奇﹗但是有了象牙筷子﹐陶碗﹐瓷杯﹐就不再相配了﹐非得金撙玉盘才行﹔有了金撙玉盘﹐那就要盛龙凤珍肴呀﹗既然吃的山珍海味﹐当然就不能穿粗布葛衣﹐住土窑竹棚了﹔凭彩槛﹐临绣屏﹐夙歌观舞﹐才更舒心。由此看来由俭入奢是很容易的。而如今各国都在富国强兴﹐君主怎能终日昏昏﹖啊﹐象牙筷子是奢侈的开端﹐它使我们预感到了大商天下的末日将临﹗箕子一席话落地﹐群臣议论纷纷﹐有的称赞他分析中肯﹐有的责备他小题大作﹐但都是风吹牛耳﹐无人留神。纣王还是穷奢极侈﹐不事朝政﹐日子越过越荒淫﹐结果没有过几年﹐诸侯兵变﹐周武王伐纣﹐纣王最终落得鹿台上抱玉自焚。 从这个历史事实教训﹐在今日的眼光看来﹐一国之君而有一双象牙筷子﹐那怕有十双八双﹐也无可非议﹐只是从象牙筷子成为打开一切犯罪的缺口﹐那就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究其根﹐只因“一念之差”酿成了国破家亡﹐抱玉自焚的境地。正如保罗所说的﹕“一点面酵能使全团都发起来”的道理一点也不惜。主耶稣当日在世时﹐就是常洞察人的“一念”。马太五章二十七至二十八节 说﹕“你们听见有话说﹕‘不可奸淫’只是我告诉你们凡看见妇女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又说﹕“你们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说‘不可杀人’又说﹕‘凡杀人的难免受审判’只是我告诉你们‘凡无缘无故向弟兄动怒的难免受审判’”(太5﹕21-22 )。是的﹐法律只能定行奸淫的有罪﹐但对那些动淫念的人﹐它毫无办法。法官只能宣判杀人者罪刑﹐可是对那些动怒的人﹐就无权干涉或过问。但在明察秋毫的神眼里就不是这样﹐人的恶念和罪行﹐在祂看来都是算数﹐都是犯罪﹐都是罪人﹐都要受神审判的。记得有一次法利赛人和文士看见主的门徒没有洗手就吃饭﹐便责问耶稣﹕“你的门徒为什么不照古人的遗传而用俗手吃饭呢﹖”但耶稣立刻指出﹕“从外面进去的﹐不能污秽人﹐惟有从里面出来的﹐乃能污秽人……因为从里面就是从人心里﹐发出恶念﹑苟合﹑偷盗﹑奸淫﹑贪婪﹑邪恶﹑诡诈﹑淫荡﹑嫉妒﹑谤诽﹑骄傲﹑狂妄﹐这一切的恶﹐都是从里面出来﹐且能污秽人”(可7﹕15-23 )。 法利赛人和文士一向是重视外表﹐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但主耶稣不光是看人的行为﹐更重要的是鉴察人的内心。 “神阿﹐求你鉴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试炼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里面有什么恶行没有﹐引导我走永生的道路”(诗139﹕23-24 )。 常言道﹕“为富不仁”一个不信主的富翁不仁﹐并不希奇。因为他们认为一切财富都是凭自己的本领挣来的﹐理该这样对人“不仁”。可是一个在地上富有的基督徒若是也行“不仁”﹐那就与自己的身份太不相称了。岂不知我们没有一样不受于神。神施厚恩给我们﹐并非叫我们占为己有﹐独自享受﹐乃是要借着我们作为祂施恩众人的出口。可惜我们多少时候﹐不是从恩典中荣神益人﹐乃是从恩典中坠落到“不仁”。我们听听耶稣的声音﹕“你们富足的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受过你们的安慰﹐你们饱足的人有祸了﹐因为你们要饥饿。”(路6﹕24-25 )。又如主的兄弟雅各说﹕“嗨﹐你们这些富足人哪﹐应当哭泣号啕﹐因为将有苦难临到你们身上﹐你们财物坏了﹐衣服也被虫咬了﹐你们的金银都长了锈﹐那锈要证明你们的不是﹐又要吃你们的肉﹐如同火烧。你们在这末世只知积攒钱财﹐工人给你们收刈庄稼﹐你们亏欠他们的工钱﹐这工钱有声音呼叫﹐并且那收刈人的冤声﹐已经入万军之主的耳了﹐你们在世上享美福﹐好宴乐﹐当宰杀的日子竟骄养你们的心”(雅5﹕1-6 )。 富有的信徒应该懂得﹐一切既然取之于神﹐就应当毫无吝啬地用之于神﹐千万不要把“玛门”替代神的位置。善于利用地上的钱财﹐作荣神益人的事情。“所以有了机会。就当向众人行善﹑向信徒一家的人更当这样”(加6﹕10 )。“神能将各样的恩慈多多加给你们﹐使你们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样善事﹐如经上所记﹕‘他施舍钱财﹐周济贫穷﹐他的仁义存到永远’”(林后9﹕8 )。这也是主耶稣亲自教导我们﹕“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能锈坏﹐也没有贼挖窟窿来偷﹐因为你的财宝在那里﹐你的心也在那里”(太6﹕19-21 )。 还是一句老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 ── 佚名《喻道故事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