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导读:启示录 第2章


圣经综合解读

1「『你要写信给以弗所教会的使者,说:“那右手拿着七星、在七个金灯台中间行走的,说:」

2「我知道你的行为、劳碌、忍耐,也知道你不能容忍恶人。你也曾试验那自称为使徒却不是使徒的,看出他们是假的来。」

3「你也能忍耐,曾为我的名劳苦,并不乏倦。」

「以弗所」())是亚细亚行省的七个城市中最重要的一个,位于地中海东部爱琴海东岸的考斯特(Cayster River))河口,是位居罗马、亚历山大、叙利亚的安提阿之后的罗马帝国第四大城市。以弗所是罗马的驻防城,也是允许保留原有法律的自由城,罗马总督定期轮访该城、审讯重大案件())。罗马总督从罗马坐船前往亚细亚省上任时,必须先在以弗所登陆,然后前往行政首府别迦摩,所以该城也被称为登陆处(Landing Place))。以弗所是个商业重镇,从地中海运来的商品必须经以弗所送到亚细亚省各地,从东方运来的商品也必须经过以弗所出海,从幼发拉底河和美索不达米亚通往地中海的路、从加拉太经撒狄通往地中海的路、从考斯特河谷和南方迈安德河谷(Maeander River))来的路都在以弗所汇合,所以这里被称为「亚细亚的市场 The Market of Asia」(斯特拉波 Strabo、))。而亚细亚省的基督徒被押往罗马受刑时,也必须在以弗所登船,所以初期教父安提阿的伊格那丢(Ignatius of Antioch、))称以弗所为「殉道者的驿道 Highway of the Martyrs」。以弗所是异教的宗教中心,有号称世界七奇观之一的亚底米女神庙())和大剧场,买卖护身符、驱魔咒和行邪术的事情非常普遍()),还有罗马皇帝克劳第和尼禄的神庙。
以弗所的居民成分复杂,犹太人比较多,保罗曾在这里传道两年多()),比任何地方都长。以弗所教会是保罗在第三次传道旅程中建立的,提摩太是首任监督())。由于以弗所是繁华都会,来往之人很多,教会更容易受到扰乱,所以保罗在与以弗所教会最后道别时,预言「必有凶暴的豺狼进入你们中间」()),到提摩太时已经应验())。但以弗所教会忠心事奉,在真理上始终站立得稳,可被称为初期教会的模范标竿。教会传统认为,使徒约翰晚年居住在以弗所,主耶稣的肉身母亲马利亚终老于此。
主耶稣在对七教会说话之前,总是针对各教会的不同光景,先启示祂自己是怎样一位主,接着称赞教会的优点、责备她的缺欠,最后是劝勉和对得胜者的呼召。除了给老底嘉教会的信,主耶稣的自称都来自一14-18对复活、荣耀基督的描述。
主耶稣向以弗所教会的自称引自一13、16,但「右手拿着七星」原文比一16的「拿着」用词更加强烈,意思是「紧紧地抓住」。这提醒以弗所教会,教会是在主的掌管之中,没有任何人可以把我们从祂手中夺走。一13只提到「灯台中间」,但在此特地强调「在七个金灯台中间行走」,表明主就是那位在祂的百姓中间行走的神()),始终在看顾教会。
这七封信的受信者是各教会的「使者」()),而不是教会本身。「七个教会的使者」())意义不能确定,可能指教会在天上的属灵代表。
主耶稣向每个教会都强调「我知道你」()),使徒约翰用这个「知道 οἶδα/oida」来表达「无所不知」())。主是我们的大牧者,祂知道每个人的心思言行、也了解每个教会的难处压力。因此,我们在任何环境和难处中都可以信靠祂,随时随地都应当注意在主面前行事为人。
「行为、劳碌、忍耐」()),原文就是「因信心所做的工夫,因爱心所受的劳苦,因盼望我们主耶稣基督所存的忍耐」())中的「工夫、劳苦、忍耐」。「行为」主要指「做神的工」())。「劳碌」主要指传福音,这个词几乎是「宣教」的同义词())。
「行为、劳碌、忍耐」,这句话会使以弗所信徒联想到当地旷日持久的港口清淤工程。以弗所城的生命力在于海陆运输的畅通,但以弗所港是考斯特河的出海口,当时泥沙淤塞已有二百年之久,多米田皇帝曾有意清除以弗所港,市政当局也一再耗财费力。但后来淤塞还是越来越严重,主后六百年左右,以弗所港已经沦为泥塘,最终变为内陆废墟。
「乏倦 κοπιάω/kopiao」())原文与「劳碌 κόπος/kopos」())谐音,「劳苦」())原文与「容忍」())是同一个词。这些都是双关语:以弗所教会虽然为主「劳碌」,但却「并不乏倦」());他们为主「劳苦」时可以「忍耐」一切,但在真理上却「不能容忍恶人」())。今天,教会的光景却常常相反:我们为自己劳碌不觉得累,但一做神的工就会「乏倦」;我们可以包容谬误和罪恶,但却难以「容忍」说出真相的人。
上图:罗马时代的以弗所大剧场遗址,可以容纳25,000人。至今仍可使用。
上图:亚底米神庙位于今天土耳其的以弗所,供奉女神亚底米,亦称黛安娜,是生育与丰收之神,远至亚细亚一带人士都来朝拜,是基督教兴起之前最普遍的民间信仰。神庙长130米,宽70米,有126根高18米大理石柱,由吕底亚王国的克罗索斯开始建造,历经120年,完成于主前550年波斯的阿契美尼德帝国,被称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

4「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责备你,就是你把起初的爱心离弃了。」

5「所以,应当回想你是从哪里坠落的,并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你若不悔改,我就临到你那里,把你的灯台从原处挪去。」

「起初的爱心」()),指爱主之心,也是因着爱神而爱弟兄、爱众人之心())。爱心是重生的记号()),但以弗所信徒可能在维护真道的过程中()),渐渐忘记了「起初的爱心」。信徒首先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然后才可能真实地「爱人如己」())、「彼此相爱」());信徒若没有真实的爱,一切事奉和摆上都是枉然())。
要恢复「起初的爱心」,必须有三个步骤:

「回想你是从哪里坠落的」()),找到爱心冷淡的原因。信徒爱心的冷淡,常常是自以为义的结果。主耶稣说:「她许多的罪都赦免了,因为她的爱多;但那赦免少的,他的爱就少」())。我们越是认识自己的全然败坏,越能体会神的恩典,也越能爱神、爱人。一个自以为义、骄傲自满的人,总是用律法待人、用恩典待己,对别人的罪敏感、对自己的罪麻木。当人越来越不认识自己的时候,就越来越难以体会救恩,爱主的心也会越来越冷淡,对别人也越来越苛责。
「并要悔改」()),在态度上首先承认自己的全然败坏,才能回转到神面前。
「行起初所行的事」()),就像第一代的以弗所信徒焚烧价值「五万块钱」的邪书一样()),第二、三代的信徒也当付上代价、将属灵的港口挖深,恢复与主畅通、亲密的生命交通,才能「信从主耶稣,亲爱众圣徒」())。


「把你的灯台从原处挪去」()),不一定指挪去教会,而是指失去为主见证发光的资格。金灯台是神性情的发表,教会要作为神的见证,真理和爱心一样都不能少())。初期教父伊格那丢在《致以弗所人书》(Epistle to the Ephesians))中指出,以弗所教会已经领受了这一警告。
今天,我们常常和以弗所教会一样劳碌忍耐、为主劳苦、信仰纯正,但久而久之,事奉会成为责任,肉体的热心也会渐渐代替对主的「爱心」。当我们用「爱事奉」、「爱聚会」、「爱公义」、「爱怜悯」或「爱传福音」代替了「爱主」的时候,就已经「把起初的爱心离弃了」。而贯穿信徒一生的大使命()),并不只是向别人传福音,更是不断向自己宣讲「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当我们每天都体会自己就是那个把基督钉上十字架的罪人的时候,才能恢复和保持「起初的爱心」。

6「然而你还有一件可取的事,就是你恨恶尼哥拉一党人的行为,这也是我所恨恶的。」

「尼哥拉一党人的行为」()),具体内容无法确定。早期教父伊格那丢、爱任纽、亚历山大的革利免等认为,「尼哥拉一党人」打着「恩典、自由」的旗号,教导信徒继续敬拜偶像、放纵肉体())。今天,也有许多人标榜自己是反律法主义者,用一厢情愿的「恩典、自由」来自欺欺人,引诱信徒体贴肉体、随从世俗。
恢复「起初的爱心」()),并不是作老好人、与世界妥协,而要爱主所爱、恨主所恨。主恨恶「尼哥拉一党人的行为」,信徒也应当恨恶恶行,因为「不憎恶恶事」())就是犯罪。但信徒也当照着主的吩咐「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因为每个罪人都和我们一样需要救恩。
主在责备())之后,再度称赞以弗所教会「还有一件可取的事」()),免得我们矫枉过正、为了强调爱心而妥协真理。「彼此相爱的心」())是门徒的标志,但教会也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我们不能因为争辩真理而离弃「起初的爱心」()),也不能为了标榜爱心而妥协真理。如果真理和爱心之间产生了矛盾,一定是出现了肉体的假冒,因为从神而来的爱是「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

7「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得胜的,我必将神乐园中生命树的果子赐给他吃。”』」

「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就是主耶稣向众教会所说的话。主耶稣向七教会所说的话,既针对每个教会的特点,也针对历世历代所有的教会。主耶稣对七教会的称赞、责备和要求,都是祂对众教会的心意,也是祂对每个信徒的要求。
「凡有耳的,就应当听」()),表明许多人有耳却听不见,听见却不明白())。这句话在每封信中都出现()),主耶稣传福音时也常常这样提醒人。但主耶稣说「有耳可听的」())是复数,是向着众人说的;而这七封信中的「耳」却是单数,是圣灵对历世历代每个信徒的个别提醒。
保罗强调信心,而约翰指出,信心会带来得胜,「因为凡从神生的,就胜过世界;使我们胜了世界的,就是我们的信心」())。「得胜」())就是对主忠心,是重生生命的记号。圣灵呼召七个教会中「得胜的」()),原文都是现在分词,表明忠心的信徒应当持续得胜,而不是得胜几次就够了;即使偶有失败、也当屡败屡战。
「乐园 παράδεισος/paradeisos」())原文来自波斯文,意思是「有围墙的园子、游乐的园子」,这里指伊甸园。英文「天堂 paradise」源于此字。
主责备一个模范教会「把起初的爱心离弃了」()),并非「命上加命,令上加令」())的苛求,而是提醒我们:神在教会中所要得着的,不是人的肉体表现,而是基督的生命彰显。神儿子的生命里既有真理、也有爱心。无论是偏离真理的爱心,还是缺乏爱心的真理,都不是从神来的,只是肉体的假冒。亚当、夏娃因犯罪而失去了生命()),被赶出伊甸园()),不管肉体如何努力,都不再有资格享用「生命树的果子」())。但信徒的得胜并非倚靠「行为、劳碌、忍耐」()),而是根据出于神所赐的真实的生命,所以「乐园」和「生命树的果子」这两样恩典都能重新得着())。

8「『你要写信给士每拿教会的使者,说:“那首先的、末后的、死过又活的,说:」

9「我知道你的患难,你的贫穷(你却是富足的),也知道那自称是犹太人所说的毁谤话,其实他们不是犹太人,乃是撒但一会的人。」

10「你将要受的苦你不用怕。魔鬼要把你们中间几个人下在监里,叫你们被试炼,你们必受患难十日。你务要至死忠心,我就赐给你那生命的冠冕。」

「士每拿」())是以弗所北方约70公里的一个港口城市,是富饶的赫耳墨斯(Hermus))河谷出海口,与以弗所共争「亚细亚第一城市」的荣誉。士每拿在罗马尚未崛起之前,就是罗马的「历史上最可靠和最悠久的盟友」(古罗马史家西塞罗 Cicero))。这是一座允许保留原有法律的自由城,但也是第一个建造罗马女神(Dea Roma))庙的城市,更是亚细亚省最早开始敬拜凯撒的城市。保罗在第三次传道旅程中,曾在以弗所传道两年多()),士每拿教会可能就是在那时建立的())。「士每拿」的意思是「没药」,象征受苦。该城是一个希腊殖民地,主前600年左右被吕底亚人摧毁,主前300年左右被希腊人重建,成为古代罕见的有规划的城市,「街道极其美丽」(古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波 Strabo)),被称为「以哥念之冠」。今天,士每拿的海港仍然可以使用,教会仍然存在,但以弗所却已成为废墟。
主耶稣向士每拿教会的自称引自一18。士每拿商业发达、文化先进、市容美丽,在政治和宗教上都有重要的地位,但主却宣告,荣耀的基督才是「那首先的、末后的」()),世人一切的骄傲成就,在祂面前都黯淡无光。士每拿是一个被毁重建、死而复活的城市,但主却宣告,复活的基督才是「死过又活的」())。因此,教会所受的患难都在主的允许和掌管之中,绝不能越过祂所划定的界限。主是死过的,我们可以相信祂能「体恤我们的软弱」());主也是用复活向死亡宣告得胜的,我们可以信靠祂能让我们「至死忠心」())。
「患难」())原文是单数,指逼迫所带来的苦难。
希腊文有两个字表示「贫穷」,一般的「贫穷 πένης/penes」())是指没有多余,而这里的「贫穷 πτωχός/ptocheia」())却是指一无所有。士每拿城的经济繁荣,但市民强烈效忠罗马、犹太势力强大,信徒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挤,可能因此贫穷到一无所有的地步。
士每拿信徒又经「患难」、又受「贫穷」,可谓雪上加霜,但主不但没有深表同情,反而说:我「知道」())!因为这些遭遇毫不奇怪,都是神的旨意。但主又说:「你却是富足的」()),因为主「知道」,这些遭遇都会增加他们在天上的银行余额。今天,持守真理的信徒也越来越容易在职场和商场上遇到难处,越来越可能遭遇「患难、贫穷」。但这一切也都在主的「知道」之中,祂让我们放心:凡是经过主的手量给我们的,对我们永远的「富足」都有益处的())。
「那自称是犹太人」()),指逼迫信徒的犹太教徒,他们虽然生来就是犹太人,但却算不得「真犹太人」())。「撒但」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控告者、毁谤者,这些犹太教徒被撒但利用、「控告我们弟兄」()),虽然自称是「耶和华的会众」()),实际上却是「撒但一会的」())。
以弗所教会的麻烦来自假使徒()),士每拿教会的逼迫则来自犹太教。当地的犹太人口众多,很有影响力,有一次为美化市容就捐出了一万得拿利乌(Denarius)),相当于一万个工人一天的工资。这些人特别痛恨教会,主后155年,使徒约翰的门徒坡旅甲(Polycarp、))在士每拿殉道,当地犹太人竟在安息日捡拾木柴到刑场,参与烧死了坡旅甲。
罗马帝国并不长期关押犯人,通常是轻罪罚款、重罪流放,更严重的处以死刑。所以「下在监里」()),是指等候裁决、上诉或执刑,过一段时间就能知道结果。在教会被罗马政府逼迫的时代,被关押的信徒很少能被无罪开释,结局通常是被处死。但主却提前告诉他们:「你将要受的苦你不用怕」())!
「十」在圣经里是个完全的数目,如拉班十次改了雅各的工价()),埃及受了十次大灾害()),神赐下十诫()),约伯受到朋友十次羞辱())。「受患难十日」()),可能引自但以理的十天试验()),表明这「试炼」())是完全的,但与「第二次的死」())相比,时间是短暂的、程度是有限的。
「务要至死忠心」()),指那几位被「下在监里」的信徒必须在死亡和背道之间作出选择。士每拿的世俗市民对罗马帝国忠心,天国的国民也当对神尽忠。
「冠冕 στέφανος/stephanos」()),原文指运动会中颁给得胜者的花冠,或者在筵席中给客人戴上的花冠,表示快乐之情。「生命的冠冕」()),指信徒经过「试炼」之后,最终能得着永生的喜乐和荣耀。「生命」原文前面有冠词,特指「永生」。士每拿有亚细亚省最有名的运动会和竞技场,用冠冕作比喻,令他们印象深刻。
给士每拿教会的信是最短的一封,他们面临「患难、贫穷」,但却和非拉铁非教会一样,没有内忧、只有外患,主耶稣只有称赞、没有责备。教会的历史表明,患难是主洁净教会的工具。对于活在地上的天上国民来说,苦难是必然的,因为「凡立志在基督耶稣里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但神的权柄管理万有,任何仇敌都无法越过祂的界限。当我们遭遇患难、忍受贫穷的时候,当我们看到所爱的人罹患重病、面临死亡的时候,常常不理解神的旨意、不知道怎样「凡事谢恩」())。但主耶稣清楚地告诉我们:祂「知道」一切,所以「你不用怕」,「务要至死忠心」!主量给我们的患难都有限的、也是有益的,世人所惧怕的「死」,会变成主所赐的「生命的冠冕」。因此,「那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不要怕他们」()),凡是只能「杀身体」的逼迫,总是使教会变得更强大;凡是「不能杀灵魂」的患难,必会让我们变得更坚固!
上图:第二世纪士每拿公众市场的石拱遗址,该市场有三层,市场内有泉水池。

11「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得胜的,必不受第二次死的害。”』」

「第二次的死」()),指火湖的永刑()),也就是与神永远隔绝。与有限的「受患难十日」())相比,「第二次的死」在时间和程度上都是无限的。
「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神的旨意并非让信徒免去一死()),而是应许「得胜的,必不受第二次死的害」())。因此,我们在软弱中所需要祈求的恩典()),不是让我们病得医治、化险为夷,而是使我们能靠主得胜。
得胜的信徒即使殉道,但也「必不受第二次死的害」,因为即使在火窑之中,主也与我们同在()):「无论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而不肯「至死忠心」())的人并没有重生的生命,虽然能暂时躲过有限的一死,但最终身体还会死亡,并且将与神永远隔绝、遭受无限的「第二次死的害」。

12「『你要写信给别迦摩教会的使者,说:“那有两刃利剑的,说:」

13「我知道你的居所,就是有撒但座位之处;当我忠心的见证人安提帕在你们中间、撒但所住的地方被杀之时,你还坚守我的名,没有弃绝我的道。」

「别迦摩」())位于内陆山区,原来是阿塔罗斯(Attalus))王国的首都。主前133年,阿塔罗斯的末代国王在遗嘱中将王国赠予罗马,别迦摩从此成为罗马在亚细亚省的行政中心。别迦摩的文化发达,建有希腊医神(Asclepius))、宙斯、酒神、雅典娜和凯撒的神庙,拥有可容纳1万人的大剧院,又有藏书20万、仅次于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大图书馆。别迦摩人发明了羊皮纸,取代了埃及蒲草纸的地位,英语「羊皮书卷 Parchment」就是从「别迦摩 Pergamon」的名字演变而来的。保罗在第三次传道旅程中,曾在以弗所传道两年多,别迦摩教会可能是在那时建立的())。
主耶稣向别迦摩教会的自称引自一16。主是「那有两刃利剑的」()),表明祂口中所出的话不但要对付仇敌()),也将审判教会中的搀杂())。别迦摩是亚细亚省的行政首府,「佩剑」())代表罗马总督掌管生杀大权的权柄。所以主耶稣向别迦摩教会宣告:祂才是「那有两刃利剑的」,只有基督才有权决定生死,祂的权柄超越了地上一切刀剑的权柄。
别迦摩是行政首府,初期教会许多信徒都在别迦摩殉道,所以说这里是「有撒但座位之处」())、「撒但所住的地方」())。「撒但座位」可能指别迦摩山上的宙斯大祭坛,也可能因为这里是官方的凯撒敬拜中心,是亚细亚省第一个获准为活着的罗马皇帝建庙的城市。另外,被称为「别迦摩之神」的希腊医神(Asclepius))的记号是蛇,撒但的记号也是蛇())。加上基督「忠心的见证人安提帕」())不久前在此城中被杀,这座城可谓不折不扣的「有撒但座位之处」、「撒但所住的地方」。但这样的逼迫却没有使教会灰心退后,所以主耶稣称赞他们「你还坚守我的名,没有弃绝我的道」())。英文「殉道者 martyr」就源于希腊文「见证人 μάρτυς/martus」。
上图:别迦摩宙斯庙的大祭坛。别迦摩仿照雅典卫城建造了卫城。19世纪末,考古学家在别迦摩卫城挖出许多大理石遗迹,搬运到柏林复原成宏伟的宙斯庙,专门建立了Pergamonmuseum博物馆来保存。
上图:别迦摩敬拜罗马皇帝图拉真(主后98-117年在位)的神庙遗址。

14「然而,有几件事我要责备你:因为在你那里有人服从了巴兰的教训;这巴兰曾教导巴勒将绊脚石放在以色列人面前,叫他们吃祭偶像之物,行奸淫的事。」

15「你那里也有人照样服从了尼哥拉一党人的教训。」

16「所以,你当悔改;若不悔改,我就快临到你那里,用我口中的剑攻击他们。」

「巴兰的教训」()),指巴兰为了财利向摩押王巴勒献计()),引诱以色列人与摩押女子行淫())、拜偶像())。
「尼哥拉一党人的教训」()),可能是打着「恩典、自由、反律法主义」的旗号,教导信徒继续敬拜偶像、放纵肉体())。
「照样」())一词,表明「尼哥拉一党人的教训」())与「巴兰的教训」())相似,就是想通过某些折衷、妥协的方法,一手抓紧天堂的门票、一手抓住世界的好处,结果都是与世界妥协、不再分别为圣。
在以弗所教会,「尼哥拉一党人」的行为是被「恨恶」())的。但到了别迦摩教会,却已经有人「服从了尼哥拉一党人的教训」())。
「你当悔改」()),就是要分别为圣。这句话原文的语气紧迫,是一个没有宽容余地的命令。
「用我口中的剑攻击他们」()),指主耶稣将根据祂的话语审判拒不悔改的信徒。今天,我们若不顺服主的道,将来,主的道就会成为审判我们的根据())。
今天,教会所面临的最大仇敌也和别迦摩教会一样,不是来自外面的逼迫()),而是混进内部的假师傅())。他们不会公开宣称摧毁教会,而是自称能提供一个更加合理、更有人情、更合时宜的信仰,结果都是使教会不再分别为圣、迅速败坏。因为神的百姓若不成为「独居的民」()),很快就会被世界同化,一切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都与世界毫无两样。如果我们容忍那些「巴兰的教训」在教会流行,主耶稣会来亲自管教我们())!

17「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得胜的,我必将那隐藏的吗哪赐给他,并赐他一块白石,石上写着新名;除了那领受的以外,没有人能认识。”』」

「那隐藏的吗哪」()),指藏于约柜中的吗哪()),犹太人传说耶利米将约柜、会幕和香坛藏在尼波山的岩洞里,要等到弥赛亚来临时才会出现())。「隐藏的吗哪」与「祭偶像之物」())针锋相对。正如以色列人没有因为离开埃及、进入旷野就饿死,因为神亲自降下吗哪;信徒也不必担心拒绝「祭偶像之物」、与世界分别,就会遭遇生活的难处,因为主将负责供应我们。
「白石」())的意义不能确定,可能指陪审员用白石代表无罪的投票,象征祝福的凭据。
「新名」())的意义不能确定,可能代表一个人新的位分。罗马帝国第一位皇帝屋大维(Octavius))登基之后,就改名为奥古斯都(Augustus))。正如神将亚伯兰改名为亚伯拉罕())、雅各改名为以色列()),神也要将「新名」赠给得胜的人,这「新名」是神与人之间的一个秘密,适合将来的新天新地,所以「除了那领受的以外,没有人能认识」())。

18「『你要写信给推雅推喇教会的使者,说:“那眼目如火焰、脚像光明铜的神之子说:」

19「我知道你的行为、爱心、信心、勤劳、忍耐,又知道你末后所行的善事,比起初所行的更多。」

「推雅推喇」())以染羊毛驰名,在腓立比卖紫色布的吕底亚就来自推雅推喇())。推雅推喇城比亚细亚省的其他城市拥有更多的行业公会,当地出土的碑文提及了以下行业:羊毛工匠、亚麻工匠、外衣工匠、染色工匠、皮革工匠、陶器工匠、面包师、奴隶交易商和铜匠。保罗在第三次传道旅程中,曾在以弗所事奉将近三年,推雅推喇教会可能在那时建立())。
主耶稣向推雅推喇教会的自称引自一14-15。推雅推喇城有铜匠公会,所以主自称「眼目如火焰、脚像光明铜」()),表明主一直在察看我们的存心和行为,祂的目光能把人的掩饰和矫揉造作清除得一干二净,并要审判、践踏教会中的一切罪恶())。推雅推喇城的守护神是宙斯之子太阳神阿波罗(即吕底亚版的Tyrimnos)),当地人把罗马皇帝当作阿波罗在地上的彰显,将他们合并敬拜。所以主向推雅推喇教会宣告:祂才是真正的「神之子」())。
以弗所教会失去了「起初的爱心」()),推雅推喇教会却拥有许多「爱心」()),但「爱心」并不能代替真理,更不等于属灵的生命。如果「爱心」不是建立在真理的根基上()),人「所行的善事」())再多,也只是神眼中的「恶行」())。
上图:推雅推喇遗迹。

20「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责备你,就是你容让那自称是先知的妇人耶洗别教导我的仆人,引诱他们行奸淫,吃祭偶像之物。」

21「我曾给她悔改的机会,她却不肯悔改她的淫行。」

22「看哪,我要叫她病卧在床。那些与她行淫的人,若不悔改所行的,我也要叫他们同受大患难。」

23「我又要杀死她的党类(原文是儿女),叫众教会知道,我是那察看人肺腑心肠的,并要照你们的行为报应你们各人。」

在以弗所教会,异端是被「恨恶」())的;在别迦摩教会,已经有人「服从」())了异端的教训。而在推雅推喇教会,甚至「容让」())假先知在教会里教导会众、引诱信徒。新约的教会和旧约的以色列人一样,神的百姓最大的仇敌从来都不是外面的逼迫,而是里面的掺杂。
「那自称是先知的」()),指假先知。
「耶洗别」())是以色列王亚哈的外邦妻子,引诱北国以色列敬拜偶像巴力()), 在这里代表一位身分不详的妇人,她对推雅推喇教会的影响就像耶洗别对北国以色列一样巨大。正如耶洗别并不想毁灭消灭北国,只是想让百姓接受她认为更能解决现实问题的巴力;这位妇人可能也没有存心毁灭教会,只不过想帮信徒解决生计问题。但这两位妇人对于北国和教会属灵生命的伤害,同样是致命的。
「行奸淫」()),指敬拜偶像时的淫乱行为。「吃祭偶像之物」()),指参加敬拜偶像的筵席。推雅推喇的行业公会常在本行业守护神的神庙里聚会,献祭和吃祭物是必有的环节,场面常常荒淫放荡。信徒若不参与,就无法加入行业公会,结果将被社会孤立、难以生存。假先知可能鼓励信徒放心参与这些聚会,不但能融入社会、广传福音,还能勤劳致富、多行更多的「善事」())。
「病卧在床」()),指假先知只能苟延残喘。
「与她行淫的人」()),指听从假先知教训、与世俗妥协的人。
「若不悔改」()),暗示虽然已到这种地步,但若及时回头,还是可以蒙神赦免。
「党类」()),指全心全意跟随假先知的人。
「肺腑心肠」())原文是「肾和心」,犹太人以肾代表情感、以心代表理智())。基督是「那察看人肺腑心肠的」()),无论假先知的教导貌似多么合情合理,主都能看穿人的一切掩饰和矫揉造作。祂的审判不但根据我们外面「所行的善事」()),也要根据我们里面的动机。因为,神眼中的行为包括我们心中的「恶行」()),祂必「照你们的行为报应你们各人」())。
今天,许多信徒也习惯于和世俗妥协,一面上教会、一面与世界联合,「又事奉神,又事奉玛门」()),如鱼得水,似乎并没有遭到神的管教。岂不知这是神给我们「悔改的机会」()),千万不可「藐视祂丰富的恩慈、宽容、忍耐,不晓得祂的恩慈是领你悔改」())。

24「至于你们推雅推喇其余的人,就是一切不从那教训、不晓得他们素常所说撒但深奥之理的人,我告诉你们,我不将别的担子放在你们身上。」

25「但你们已经有的,总要持守,直等到我来。」

「其余的人」()),指推雅推喇教会没有跟随假先知的信徒。
「不将别的担子放在你们身上」()),可能指除了使徒明明吩咐的「禁戒偶像的污秽和奸淫,并勒死的牲畜和血」()),对外邦信徒不再加上别的要求())。表面上,若不听从假先知的教导()),推雅推喇信徒的生计问题就难以解决;但实际上,主说「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祂不会让我们所承受的难处超过祂所赐的恩典()),「必不叫你们受试探过于所能受的」())。
「撒但深奥之理」()),具体内容已经不能确定。可能指假先知声称,必须先熟悉罪恶、才能充分体会神的恩典;或者必须先进入撒但的大本营,才能洞悉撒但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假先知是早期诺斯底主义的异端,也可能辩称信徒只要保持心灵清洁无瑕,即使参加了异教公会的聚会,也能证明恩典会胜过行为,信徒的属灵生命不会受到肉体软弱的影响。
「已经有的」()),指信徒已经领受的、圣经明明吩咐的真理。
「直等到我来」()),表明信徒应当继续在软弱的教会中持守见证,直到基督亲自干预。

26「那得胜又遵守我命令到底的,我要赐给他权柄制伏列国;」

27「他必用铁杖辖管(辖管:原文是牧)他们,将他们如同窑户的瓦器打得粉碎,像我从我父领受的权柄一样。」

28「我又要把晨星赐给他。」

29「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

主耶稣给前三个教会的信,都是先吩咐教会应当听()),然后呼召得胜者())。但从推雅推喇开始的四个教会,则是先呼召得胜者()),然后吩咐教会应当听())。前三个教会是一组模式,后四个教会是另一组模式;前三个城市是沿着官道向北走,而后四个城市是沿着官道向南走;前三个城市越来越靠近「撒但座位」()),后四个城市越来越远离「撒但座位」。
主耶稣并没有呼召信徒离开推雅推喇教会,却呼召信徒在「容让」())异端教导的教会中「得胜又遵守我命令到底」())。只要是基督的教会,虽然暂时出现异端,但最终主必亲自管教、纠正。
「我要赐给他权柄制伏列国」()),指在国度中与基督一同作王())。对于推雅推喇的信徒来说,这是一个特别的应许。推雅推喇城缺乏天然屏障、战时无法坚守,当地人最多是盼望不要被列国制伏,从来不曾奢望「将他们如同窑户的瓦器打得粉碎」())。但主却应许这些得胜者与基督一同作王()),可能也将有分参加最后的决战())。26-27节引自弥赛亚诗篇诗二8-9。
基督自己就是那「明亮的晨星」()),主把「把晨星赐给他」()),可能指把自己赐给他们,让信徒能「得着基督」())、永远不会失去基督的同在。
推雅推喇在七城之中最不起眼,但主给推雅推喇教会的信却最长。因为推雅推喇信徒所面临的试探,也是今天的信徒最常遭遇的。推雅推喇的信徒若不参与敬拜偶像,就不能加入行业公会,似乎是自断生路。这时假先知便乘虚而入,主张信徒不应该与社会隔绝,更不应该放弃加入公会的合法权利,立刻赢得了许多跟随者。这就像今天的一些教会,从表面上看,蓬勃兴盛、节目丰富,「行为、爱心、信心、勤劳、忍耐、善事」())一样也不缺,但却在真理上妥协。这样的教会标榜「自由、平等、博爱」,热衷于给世俗化找神学借口,致力于让圣经为时代的需要服务,所以备受欢迎。但会众所渴望的只是心灵的满足、情绪的慰藉,并不是认罪悔改和接受救恩。主同样会向这种教会的信徒发出呼召:「那得胜又遵守我命令到底的,我要赐给他权柄制伏列国」());若不悔改,虽然能暂时回避难处,结果却会「同受大患难」())。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给以弗所教会的信

和合本

‘那右手拿着七星,在七个金灯台中间行走的,说:

‘然而你还有一件可取的事,就是你恨恶尼哥拉一党人的行为,这也是我所恨恶的。

你要写信给以弗所教会的天使说:

‘我知道你的一切──你怎样辛勤工作,怎样忍耐,我也知道你不容忍坏人,曾考验过那些自称是使徒而其实不是使徒的人,认出他们是假冒的。你有耐心,曾为我的缘故经历患难,从不退缩。但是,有一件事我要责备你:就是你已经失去了当初对我的爱心。你想一想,你已经堕落到甚么程度了!你要悔改,恢复当初爱心的行为。如果你不悔改,我要来,把你的灯台从原处拿走。

‘圣灵向各教会所说的话,有耳可听的,都听吧!至于那得胜的人,我要赐他权利,可以吃神园中那生命树的果子。’

以弗所第一与最伟大的

当我们了解一些关于以弗所的历史和当时的情况后,这样才比较容易明白为甚么在七个教会之中,它会名列榜首。

别迦摩是政府在亚西亚省的省会所在,但以弗所却是该省最大的一个城市。以弗所并且宣称是‘亚西亚第一和最大的都会’。有一位罗马作家更誉之为亚西亚之光(Lumen Asiae )。现在就让我们看看是甚么因素构成以弗所卓越的地位。

(一 )在约翰的时代,以弗所是亚西亚最雄伟的一个海港。基士达山谷(Cayster Valley )所有的道路──基士达乃一河流,亦是基士达山谷得名之由来──都在这大都会交汇。而事实上,通达以弗所的道路,远远不止于此。从幼发拉底河和米索波达米亚平原,途经歌罗西和老底嘉,通往地中海的陆路,也必须经过以弗所。其它从加拉太经撒狄(Sardis )通往海口的一条大路,亦须取道以弗所。如果从南方富饶的米安达山谷(Maeander Valley )北上,也要途经以弗所的。所以古代地理学家斯特拉波(Strabo ),称以弗所为‘亚西亚的市场’(The Market of Asia );而约翰在和十三节中所描写的情况,大抵就是以弗所昔日多采多姿的繁华街市了。

以弗所是亚西亚来往门户。以弗所显赫之处可以从当时政府制定的律例反映出来。凡罗马都督前往亚西亚省就任者,必须先到访以弗所,然后再前赴所要驻守的城镇。因此由基士达山谷、米安达山谷、加拉太、米索波达米亚平原、和幼发拉底河各地前往罗马的客旅和商贾,途中必须经过以弗所的。在后来当基督徒从亚西亚各地被押往罗马扔进狮子坑受刑的时候,伊格那丢(Ignatius )则称以弗所为‘殉道者的驿道’(Highway of the Martyrs )。

以弗所能够成为全亚西亚省最富庶和最伟大的一个城市,纯粹是因为它的优越地理环境而导致的,因此有人很贴切的形容以弗所为‘古代虚荣的市集’(Vanity Fair of the ancient world )。这样的描述,实在一点也没有夸张。

(二 )在政治上,以弗所也有若干优越的条件。它是一个自由市。在罗马帝国中,有若干城巿为自由市,这是由于这些城市对帝国的贡献,而得此殊荣。一个自由巿可以在本身范围内享有自治,并且可以免除罗马军队驻守的烦扰。它是一个法官轮回审判的城市(assize town )。当时的罗马总督都按期前往各属下的大城市作轮回访问,而在若干选定的城市和乡镇法庭,升堂审讯重要的案件。而亚西亚省最著名的运动会,每年都在以弗所举行,吸引了全省各地的观众。

(三 )以弗所是亚底米神(Artemis )的崇拜中心;亚底米钦定本称之为以弗所的黛安娜女神(Diana of Ephesians )。亚底米神庙是古代七大建筑奇景之一。庙长四百二十五呎,阔二百二十呎;总共有一百二十条圆柱;每支柱高六十呎,是由一位王送出来的。当中的三十六支支柱还有着金箔厚厚装饰。古代的庙宇都是以圆柱支撑,只有中央的部位才有屋顶遮盖。而且底米神庙的中央是用香柏木来做遮顶的。在古代世界中,亚底米可以称之为最神圣的神像。神像的本身并不特别美的,它只是一个黑色,蹲踞着的多乳头的神像;由于它的历史湮远,而没有人可以指出此神像起源于那个时代。我们只要细读使徒行传十九章,便可知道这宝贵的亚底米神和她的神庙在整个以弗所所占有的地位了。除了亚底米神庙外,以弗所还有着名的罗马皇帝革老丢和尼罗的神庙;后来再加添两位,就是哈德良(Hadrian )和塞佛留(Severus )。因此,异教的宗教活动和气氛,在以弗所可谓极一时之盛。

(四 )以弗所也是一个异教的迷信中心。它的‘以弗所字符’(Ephesian Letters )驰名于世。这里的护身符和驱魔咒备受善男信女的重视,并且认为非常灵验,可以医病,防止不育,和使人生意兴隆。因此当时世界各地慕名前来购买神签字符的,真是络绎不绝。

(五 )以弗所的居民成份是相当复杂的。当地居民可以分为六个民族。一族是本地土著的子孙;一族是来自雅典原有殖民的后裔;一族是其它的希腊人,而还有一族可能是犹太人。以弗所除了是参拜亚底米的宗教中心外,也可以说是个罪恶和道德败坏的深渊。神庙享有庇护特权,凡投身进入神庙内避难的罪犯,皆可获得安全的保障。此外庙中有数百位女祭司,她们都是宗教的神妓。由于这些因素汇集一身,以弗所是个名不虚传的罪恶中心。古代最负盛名的哲学家之一的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 )以‘流泪哲人’的雅号见称于世,曾经就自己的眼泪下一番脚注;他说由于以弗所的道德沦亡,有谁住在里面而可以不流泪痛哭的呢!

这就是以弗所的一般情况了。我们可以想象基督教的种子。要在这样不合时宜的土壤上发芽生长,它的机会实在是微乎其微的!然而基督教却能在这地方发扬光大;诚如特仁赤(R. C. Trench )所述的一般:‘再没有一处地方,比这里的土壤更为滋润,叫神的话更深的植根,长出充满信心和仁爱的硕健果子。’

保罗在以弗所停留下来工作的时间,比在任何一个城市都要来得长。以弗所也是提摩太传道时,建立起极密切关系的地方;而后来他亦成为了以弗所的第一任主教。在以弗所我们又看见亚居拉、百基拉和亚波罗的足迹。保罗对以弗所众长老所作的临别赠言,情辞亲挚,依依不舍,这在别的地方是很难看得见的。到了后来,约翰便成为以弗所教会的一位领导人物。传说约翰把耶稣的母亲马利亚带到以弗所,而后来她便在此地下葬。安提阿的伊格那丢,被押往罗马以身殉道的时候,曾写信给以弗所,他竟然可以写出这样的话:‘你们藉着耶稣基督的力量,已经与使徒的心意永远相连。’

若要证明基督教得胜的力量,再没有比以弗所这处地方更能说明一切。

此外,我们还得要注意一件事。我们曾经提及过以弗所是当日亚西亚省最大的一个港口,但是在今天,从前的一切,除了剩下来的遗址之外,甚么也不复存在,而这遗址距离地中海亦有六哩之遥。今日以弗所的沿岸,乃是‘一片不能成为海港的沙滩,没有船只可以在此停泊。’昔日雄霸一方的海湾与以弗所的海港,今天只是一个‘长满芦苇的湖沼’。自古以来,由于基士达河不断把淤泥带到下流堆积起来,故此清理的工作无日无之;一旦停顿下来,以弗所便随着消逝了。

以弗所基督与祂的教会(续 )

约翰写信给以弗所教会,开始的时候,是以两个景像去描写复活的基督的。

(一 )祂右手拿着七颗星。这就是说祂把教会握在祂的手中。(Kratein )是指强而有力的握着;换言之,基督完全掌握着祂的教会。倘若教会肯顺服而让祂完全掌管的话,教会便不会行差踏错了。事实上,当我们能够把自己放在祂的手中,我们便可以安稳无虑。‘他们永不灭亡,谁也不能从我手里把他们夺去。’

还有一点是希腊文用字所独有的;Kratein在一般用作动词时,跟着的名词是应该用属格的(genitive case )。由于在我们拿着一件事物的时候,我们少有能够着它的全体,而是着其中一部份而已。当Kratein跟着的是一个受位格(accusative ),这样它代表的意思乃是指拿着全部份在手中。而在这地方,Kratein相连着一个受位格,意思就是基督把七星全然的掌握在手里。换言之,祂把教会全然的在手中掌握着。

我们应当好好的记着,不单止我们的教会是在基督的手中,全体教会也是在祂手中的。当人在教会之间竖立起樊篱,互相阻隔,这绝不是基督所要作的。

(二 )祂在七个金灯台中间行走。金灯台就是指教会。这句话表达出来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基督在祂的教会里头,不断的工作。而祂的作为并不囿于某一教会;凡有人奉祂的名聚集一起敬拜祂的时候,祂必在那里。

约翰接着叙述一些关于以弗所教会信徒的事情。

(一 )复活的基督赞扬他们的劳碌。劳碌的希腊文是Kopos,也是新约圣经喜欢用的一个字。土非拿、土富撒和彼息为主多多劳苦。有一事是保罗所宣称的,就是他要比任何人工作更劳苦。他又恐怕加拉太人故态复萌,而他的劳苦便白费了。在上述每一例子当中──此外还有许多例子──所用的字就是Kopos(名词 ),或是Kopian(动词 )。这个字有一个特别的含义;它是指人费尽心思,和动用全身的力量去劳苦工作。基督徒的态度是那些爱惜己身,害怕辛劳的人所不取的。基督徒为基督的缘故,甘愿辛劳忙碌,而且当体力不支的时候,从心里发出来的祷告声,仍然不绝于耳。

(二 )复活的基督赞许他们的恒久忍耐。这是我们常常会碰到的一个字:hupomone,它不是指人心灰意冷的去等待,或是畏缩的去接受事物;而是英勇果敢去接受苦痛和辛劳的事情,并且能够把这些遭遇转变成优美和荣耀的结果。人常常会说,受苦把人生添上色彩。当我们以基督所赐与我们的恒久忍耐(hupomone )来面对人生,那么我们生活的色彩肯定不会是灰色或是黑色的;相反的,它一定会点缀着荣耀的光彩。

以弗所正统信仰付出太高的代价(续 )

复活的基督继续赞扬以弗所教会的信徒,因为他们曾经把邪恶的人如以试验,并且证明他们是说谎话的。

在早期教会里,经常有邪恶的人前来搅扰那些细小的教会。耶稣也曾警告假先知将会披着羊皮来到他们当中。当保罗向这里的以弗所教会长老临别讲道的时候,也曾警告过凶暴的豺狼将会袭击羊群。这类邪恶的人有多种。当中有些是犹太人的密使,企图高举律法而扰乱基督徒的视听,而且他们跟随保罗四处奔跑,希望破坏保罗传福音的工作;有些则尝试诱导信徒,把自由视作任性的放荡行为;有些是职业的乞丐,不务正业,单靠信徒的施舍而过活。由于以弗所是通往罗马与东方各大城市公路必经之地,以弗所教会自然比其它教会更容易受到这些邪恶份子的威胁。当时的情形正如特仁赤所描写的一般:‘那些邪恶的乌合暴民’随时随地都凑聚在以弗所。

新约圣经坚持试验的必需性,不止一次。约翰壹书极力主张看清楚这些自认充满神的灵者的真面目,试验他们是否愿意接纳道成肉身的全部信仰。保罗则坚持帖撒罗尼迦信徒要把这一切事情察验清楚,然后坚守着那美善的信仰。保罗再坚持一件事,凡先知讲道的时候,他必须接受别的先知给他作出的试验。一个人不能在神子民的聚会中宣讲个人的私见;他必须遵照教会的传统而行。耶稣对考验一事有最严格的要求:‘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

以弗所教会忠诚的运用这个试验,把引人误入信仰歧途的邪恶莠草拔除;但麻烦的事情亦随之出现了。因为在整个试验的过程中,他们同时损失了一些东西。那复活的基督说:‘我有一件事要责备你,你已经失去了当初的爱心了。’这句话可以作两方面解释。

(甲 )它可以指失去了当初的热心。先知耶利米曾讲述在最初的日子中。以色列民对神是非常忠诚的。而神惦念祂的子民说:‘你幼年的恩爱,婚姻的爱情……我都记得。’。不错,以色列民曾经验过一个难忘的蜜月,但如今却把当初炽热的爱情忘怀了。依照这个解释,复活的基督所讲的,就是以弗所教会已经失去了当初的宗教热忱了。

(乙 )更近似的解释,就是他们失去了当初兄弟般热诚的爱心。在最初的时候,以弗所教会的会众真的能够互相友爱关怀;当然决不会露出纷争的端绪;信徒的心时刻准备燃烧;双手随时准备伸出来救援别人。但现在有些错误的事情发生了。可能是他们集中力量排除异端而扼杀了兄弟友爱之心;为保存正统信仰而牺牲了团契关怀的友谊。当这些事情发生的时候,正统信仰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其实世上一切所谓正统信仰,永远不能取代爱心的位置。

以弗所回归的步骤(续 )

在以弗所的教会中,有些事情做错了。我们虽然看见他们辛劳忙碌,忠勇忍耐,和保守着无可指责的正统信仰,但是却失去了爱心。于是复活的基督向他们作出呼吁,并且提出三个回归的步骤。

(一 )首先,祂提出要回想。在这里耶稣并不是对一些从来没有踏足教会的人说话;祂乃是对一些身在教会而迷失了方向的人进言。而回归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回想。在遥远的异乡,浪子突然发起思家之念

奥亨利(O. Henry )有一则短篇小说。有一个在乡村里长大的男孩子;读书的时候,邻座是一位天真可爱的乡村姑娘。后来他长大了,便跑到城市去谋生:很快便与帮派的恶徒纠缠在一起,而且成了一个职业扒手。有一天,他如常的在街上做他的勾当,刚好完成了一宗买卖──手法干净利落──心中不期然沾沾自喜。突然间他看见从前在村子里学校生在他隔邻的女孩子,她一点也没有改变,依旧是一片天真烂漫,惹人喜爱。当时她并没有发见他,这一点他是可以肯定的。但突然间他忆起昔日的我,与今日的我相比较,立即发现目前自己的真实处境。他把热炽炽的头挨在那条冷冰冰的灯柱上,说了一句忏悔的话:‘神啊!我是多么痛恨我自己!’回忆使他重获新生。芙国诗人寇佩尔(William Cowper )写道:

从荣耀蜕变到荣耀
直至在天堂就位,
直至把我们的冠冕置放祂面前,
在惊叹、爱慕和赞美中忘掉一切。

(四 )到了后期,基督徒对天堂的认识再没有坚持这一个中间阶段的观念了。天堂与天国相若。我们要转念想起耶稣对那临死前认罪的大贼之言:‘今天你要同我在乐园了’。我们处身于奥秘当中,如果要把这些奥秘用教条表达出来,相信也起不到甚么作用。但除了说天堂乃是与主同在的一个永远的生命之外,还有甚么更贴切的说法呢?

这就是天堂了。

给士每拿教会的信

和合本

‘那首先的、末后的、死过又活的,说:

‘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得胜的,必不受第二次死的害。’

现代中文译本

‘那位开始和终结、死而复活的,这样说:

‘圣灵向各教会所说的话,有耳可听的,都听吧!那得胜的人绝不会受第二次死亡的灾害。’

士每拿亚西亚的冠冕

假如以弗所位列七教会之首是无可避免的,士每拿自然应该以相应的姿态排列第二位了。在亚西亚所有的城市中,士每拿是最可爱的城巿。人称之为‘亚西亚的装饰’,‘亚西亚的冠冕’,和‘亚西亚之花’。路其安(Lucian )称士每拿是‘伊奥尼亚(Ionia )最美丽的城市。’雅里斯底德(Aristides )曾以壮丽的诗句歌颂赞美士每拿,述说‘它的雍雅仪态像天虹披盖四周……它的光辉照透每一角落,高入云霄,直指天空,犹如荷马(Homer )诗中的精铜盔甲,闪闪生光。’从不间断的柔和西风吹过大街小巷,更倍添士每拿引人入胜之处。雅里斯底德说:‘和风吹透全城每一角落,使士每拿清爽得有如一丛绿树。’不过这些不断吹来的西风却有一个缺点。士每拿位于河床湾口之侧,流入海湾城中污水的气味,也随风而飘送过来;而西风总是朝着城中吹,而不是吹向海面。

士每拿的位置得天独厚。它位于横贯吕底亚(Lydia )弗吕家(Phrygia )大路的末端;此大路并且可远达远东的地区。富饶的许米斯山谷(Hermus )的贸易,全部落在士每拿的手中。由于这些优厚的条件使然,士每拿自必然成为一贸易重镇。士每拿在一条像手臂伸出海的末端上,有一为岩石所环抱的小海港,正位于全城的心脏区。在众多港口中,它是最为安全和交通最畅顺的一个。一旦战争爆发,只需用一条链子把港口横封,便可以安忱无忧了。怪不得士每拿的银元上所铸刻着的乃是一艘准备出海的商船。

城四周的环境,也是同样的美丽。从港口开始,横经狭窄的山脚,在城的背后耸立着柏哥斯山(Pagos );这是一个庙宇和华厦林立的小山,而人们称它为‘士每拿之冕’。有一位现代旅游人士有这样的描述,‘士每拿是个以高塔为冠冕的高贵都会’。雅里斯底德则形容士每拿像一尊巨像,它的脚伸入海,而外在平原与山脚之间,它的头就是那后方耸拔的柏哥斯山,以高楼为其冠冕了。他说这个地方真似‘一朵奇葩,其艳丽之处正如大地与太阳从来未曾向人类显露过的’。

士每拿的历史有不少地方是与它的美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它是少数世界上能按着设计而建成的都市。早在公元前一千年的时候,这个地方已经是希腊的一个殖民地了。到了公元前六百年左右,该城因为吕底亚人(Lydians )从东面挥军攻来,在一场浩劫之后,便全城瓦解。此后四百年间,这个地方根本丧失了作为一个城市应有的面貌,余剩下来的,只有几个散落的小村子而已。后来来辛马卡斯(Lysimachus ),希腊将军及克雷斯王,于主前三六一-二八一年之间,替它做了全盘设计,予以重建。它是以街道笔直阔大而见称。斯特拉波(Strabo )提到它的街道极其美丽,而最杰出的就是那些砌在街道上的长方巨形石块。其中最华丽和最昭著的一条道路,誉称为‘黄金大道’(Street of Gold );起点从宙斯(Zeus )庙开始,横经柏哥斯的山脚,以息伯利庙(Temple of Cybele )为终点。倘若人称柏哥斯四周围绕的高楼为‘士每拿之冕’时,那么‘黄金大道’则形同环绕这山的项链了。

在这里我们碰到一件有趣而且极重要的事情。当约翰描述复活的基督写信给教会时,他是小心翼翼和深具卓识的。他描述复活的基督为:‘祂是那死过又活的。’这就是从士每拿本身的历史体验而作出的回应。

除了本身的地理形势外,士每拿还有其它的因素足以构成它伟大之处。它是一个自由巿,而这地位是从它对罗马政府的效忠而得来的。当罗马还未称霸世界之时,士每拿已对罗马表示出一片忠心;它从来未尝违拗过罗马的政权。罗马史家西塞罗(Cicero )曾称士每拿是‘历史上最可靠和最悠久的盟友。’罗马有一次东征,攻打米佛拉地斯人(Mithradates )而遭遇不利。当他们军队面临饥寒交迫的威胁时,士每拿立即解衣节食,火速地驰援也们。

士每拿对罗马的尊敬可以溯诸历史。远自公元前一九五年,士每拿便是当时第一个城市率先把祭祀洛玛女神的庙宇建立起来。后来到了公元后二十六年,当亚西亚各大城市相竞要替提庇留王(Tiberius )的神像建造庙宇,士每拿竟然能压倒以弗所,被罗马当局拣选担当这次替皇上造庙的殊荣。

士每拿不单在商业的发达,市容的美丽,政治与宗教的显赫,各方面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它的文化发展也是非常蓬勃的。泰安纳的阿波罗纽(Apollonius of Tyana )曾以真理教导士每拿人──只有人才能够创造一个伟大的城市。他说:‘在太阳之下,士每拿虽然是众城中最美丽的,它可以把海据为己有;它也得着柔和海风的泉源;然而披戴着人类自己的冠冕总比挂上那些超越人类标准的亭台楼阁,图案和各样金器镶成的华冠,更具魅力。因为一切建筑物只能存留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但人则可以四周行走,随处可以议论任何事物,而且还可以尽其国土之大,去创建极其广阔的城邑。’士每拿建筑了一个竞技摥,而每年一次的著名竞技会就是在这里举行的;此外还有一个宏伟的图书馆;一个可供人欣赏音乐的戏院(Odeion ),和全小亚西亚最大的一个剧场。还有一点,在历史上曾有好几个城市声称诗人荷马(Homer )是在它们的城市出生的,而士每拿就是其中的一个。城中还建有一座荷马纪念院(Homereion )。他们的银币上亦铸有荷马的雕像。诗人荷马的出生地的确是一个议论纷纷的问题。十七世纪诗人多马希活(Thomas Heywood )曾经写过一段隽语。

主啊!全能的神,备受祝福的爱子的天父,耶稣基督,藉着祂我们得以全然明白你的旨意。你是众天使和掌权者,以及一切被造之物,和所有在你面前存留的义人的神。我要感谢你,因你今时今日,允许我与其它殉难的同道,分享基督的苦杯,因而得以进入永生的复活,就是灵魂和身体在圣灵里面不朽的福份。但愿我今天能够与他们一同被接纳,当作一个丰盛和蒙悦纳的祭。因为你是一位全无瑕疵和掌管真理的神,早已为我们预先作好准备;又曾启示出来,而且已经应验了。我因此要为这一切而向你颂赞。我要感谢你,又要藉着那位永生与属天的大祭司耶稣基督,你的爱子而荣耀你。愿我们与祂和圣灵,藉着耶稣基督而将荣耀归给你。从今时直到永远,阿们。

以上所记述的只是一个平实的事实。但这里开始,整个故事便演进为一个传奇。依照故事的发展,当时的火焰形同一个帐幕,把坡旅甲围绕在中央,而他在当中则安然无恙。到了最后,那执行死刑的人只好用刀把他刺死,完成那火焰未能完成的任务。‘当他这样做的时候,有一只鸽子从当中飞出来,浑身是血,而火焰亦为这些血所扑灭。群众看见这样的情景,心中非常诧异,原来不信的人与神的选民,竟有如此的分别。’

不错。坡旅甲在最后的确是死了,而他乃是为信仰而殉道的。

在士每拿作基督徒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致送教会的信中,只有两封信的赞辞不绝,而写给士每拿的信就是其中的一封。

士每拿在试炼中(续 )

士每拿教会处于患难当中,跟着要来的试炼已迫在眉睫。

对于这次试炼,这封信提及三件事。

(一 )患难(thlipsis )。患难的希腊文原意是指在重量之下被压倒。一连串的事件,为士每拿教会平添无穷压力。

(二 )贫穷(ptocheia )。在新约中,贫穷和基督教往往是紧密相连。耶稣说:‘贫穷的人有福了。’。保罗描述哥林多的基督徒虽然贫穷,但却富足。雅各说神在这世界中拣选了贫穷人,却叫他们在信心上得到富足

在希腊文中,有两个字是解作贫穷的。Penia描写人的境况并不富裕,而希腊人给它的定义就是必须自己努力工作,来满足一己生活之需。另一个就是ptocheia,它是指赤贫的情境。有人曾经对这两个字作出分析,Penia是指身无长物,而ptocheia则是一无所有。

当时的基督徒要忍受贫穷,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们出身多属社会下层的劳苦大众;当时社会阶级悬殊,而贫富之间距离是很大的。举例来说,我们知道昔日来自亚历山太的运粮船,若航程受风向阻滞的话,玉蜀黍的面包便不能如期派发,而罗马的贫苦大众就要挨饥抵饿了。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导致基督徒要抵受贫穷的。有些时候,他们的财货遭受损毁。有时异教徒会突然向基督徒施以袭击,和搜掠他们的居所。不错,基督徒在古代的世界中,不论在士每拿或是任何一个地方,所过的生活都不会是舒适容易的。

(三 )下监。约翰预言他们将会下在监里,受十日牢狱之苦。这句话不是照着字面来解释的;十日只是指一段短暂的时间;换言之,受监禁的时间很快便要结束。这个预言是一个警告,同时又是一个应许。不错他们要下在监里;这个苦难虽然来得突然而且厉害,但很快便会平静下来。在这里我们可以看见两件事。

第一,迫害确然是照着这样式而至。当时作为一个基督徒是犯法的。然而迫害不会永久持续下去,基督徒虽有一段很长的时间不受干扰的,可是在任何一个时间中,只要当地的总督心血来潮,为了满足他的权力欲,便会从中兴波作浪,或者是暴民高呼打倒基督徒,弄得满城风雨。作基督徒所冒的惊险,在于生活的不稳定。

第二,对我们来说,下监的的刑罚看来还不算太坏。我们或会说:‘坐牢吗?还好,比起死亡来说这样也算不错。’但在古代的世界,下监只是死刑的前奏。人在未行刑之前,他只不过是一个囚犯。

士每拿祸患之源(续 )

进行煽动迫害的就是犹太人。在使徒行传中,我们看见犹太人一而再的煽动有关当局对传道者进行迫害。这些事情发生在安提阿;发生在以哥念;发生在路司得;发生在帖撒罗尼迦

在安提阿发生的事件,正好表达出当时的犹太人往往能够成功地驱使官府采取反对基督徒的行动。在犹太人会堂的四周,有好些所谓‘敬畏神者’聚集在一起。这些原是外邦人,他们虽然并未完全投入要成为归化犹太教的人(proselyte ),但他们却醉心于独一真神的教义和犹太人的纯净伦理;特别是与异教徒的生活操守比较起来,犹太人的伦理观念实在是纯洁得多。基于这些缘故,有许多妇女特别受到犹太教的吸引。她们往往是有地位的,如地方官和总督的妻子。于是犹太人便透过她们影响官府,进行他们对基督徒的迫害。

约翰称犹太人为撒但的会堂。他借用犹太人爱说的口头语,而把它的意思扭转过来。当以色列民聚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喜欢称自己为‘耶和华的会众’会堂的希腊文写作sunagoge,字面上解作聚集一起,一个聚会,和一个会众。约翰的意思似乎是说:‘你们爱称自己是神的会众,但事实上你们是魔鬼的会众。’约翰卫斯理有一次提到有些人以粗鄙的言辞来描绘神:‘你的神乃是我的魔鬼。’当宗教成为邪恶的工具,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但这些事情却一直在发生。法国大革命的时候,罗兰夫人(Madame Roland )有一句名言:‘自由,在你的名下真是罪恶丛生!’如果这句话被人引用到宗教身上,那就真是可悲的了。

当时一般用来中伤基督徒的毁谤有六种:

(一 )基于圣礼所用的言辞──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血──故事传出来便讹说基督徒是吃人肉的。

(二 )由于基督徒称他们共同聚餐为爱筵(the Agape, the Love Feast ),于是便传说基督徒的聚会乃是要举行一些放纵肉欲的秘密仪式。

(三 )有时基督徒的确导致家庭的分裂,这情况是由于家庭中有人信主,但有一些却是不信。基督徒便给人指斥为破坏家庭的滋事份子。

(四 )异教徒则称基督徒为无神主义者。异教徒认为基督徒并不明白敬拜的意义,因为他们没有像他们所有的那些神像。

(五 )基督徒在政治上被指责为对政府不忠,因为他们不肯宣称:‘该撒是我主’。

(六 )基督徒被指控为纵火者,因为他们预言一个在火焰中的世界末日。心存歹毒的人是不难散布一些危害基督教教会的谣言的。

士每拿基督的宣称与基督的要求(续 )

士每拿教会正与恶劣的困境进行争战,而更坏的威胁已近在眼前。基于这个情况,在士每拿信中的开端,便提及基督两个响亮的名号,叫人知道虽然处于像士每拿的窘境,基督仍然赐给我们力量,指引我们去面对一切。

(一 )基督是首先的,也是末后的。在旧约这是神的名号。以赛亚听见神说:‘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后的。’。这名号有两方面的意义。对基督徒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应许。无论是甚么事情也好,从生命的开端到生命的终结,基督总要与我们同在。那样我们还怕谁呢?

但这名号对士每拿的异教徒来说,却是一个警告。他们极爱自己的城市,称士每拿为亚西亚第一城。而且人人为了要出人头地,不惜勾心斗角,总要叫自己骑在别人的头上。复活的主说:‘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后的。’这句话是叫人要把自己的骄傲钉死。除了基督的荣耀之外,人的称号衔头全属不值一顾和荒谬的。当罗马皇帝朱利安(Julian )企图扼杀基督教和恢复崇拜诸神的尝试失败,而自己的生命面临终结的一刻,他说了一句话:‘要我背负那从最高处的壁龛下来的基督,是万万不可能的。’

(二 )基督是那曾经死过而现在再活着的。这句话的动词至关重要。曾是的希腊文genomenos,意思是在过去的时间中所成为的(became )。这动词所描述的是指过去所经历的一个阶段。英文钦定本圣经,‘现在是再活着’的‘是’,在原文并不是一个现在式的动词,而是一个不定过去式的动词(aorist ),这一类的动词是用来表示一个在过去已经完成了的动作。因此,正确的翻译应当是:曾经是再活(R.S.V.就是采用了这样的译法。 )这里所指的自然就是指基督的复活。那位复活的基督曾经死过,而且也在胜利的复活中现在再次活着,结果就永远活在我们当中了。这一件事也是有着两个层面的。

(甲 )复活的基督就是一位经验过人生最可怕的遭遇的人。祂死于十字架的苦楚。无论士每拿的基督徒要经历甚么事情也好,耶稣基督已经历一切。耶稣基督能够帮助我们,因为祂洞悉人生的一切,也经历过人生最坏的遭遇,甚至连死亡的苦味也亲尝过了。

(乙 )然而复活的基督克胜了人生最可怕的一面;祂已胜过痛苦和死亡;并且把这个得胜的生活亲自的向我们展示。

在这段经文中还包含着一个要求,这就是要人尽忠;这一份尽忠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去换取的。士每拿的人至为明白尽忠的要义,因为昔日罗马还未雄霸世界之前,他们已能对罗马完全效忠,成为罗马莫逆之交了。无论得时不得时,士每拿始终能够与罗马站在同一战线之上。若将人生一切高贵的品德胪列出来,居首位的应该就是尽忠。史蒂文森(R. L. Stevenson )在祷告中说过一句话:‘无论我们是处于安乐畅顺之中,或是站立在那死亡门坎之前’,我们也应该‘互相尽忠,和彼此相爱。’

士每拿蒙应许的奖赏(续 )

耶稣基督从来不会欠人的债,只要人向祂表示尽忠,祂便予以奖赏。在这段经文中,我们可以看见两种奖赏。

(一 )生命的冠冕。在新约中经常提及基督徒的冠冕。在,提到生命的冠冕;保罗谈及公义的冠冕和那所夸的冠冕。彼得也讲过那荣耀的冠冕。此外,保罗将基督徒那不朽的冠冕,和竞技者得胜时头上戴着的那个不久会衰残的月桂花冠冕作一比较。而彼得也同样引述过那永不衰残的荣耀冠冕

这个‘的’(of )字在这些句子中是包含着‘内藏’的意思。故此取得公义冠冕和荣耀冠冕,就是指获得一个内藏着公义和荣耀的人生。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经文中所指的冠冕(Stephanos ),它的意义和背景是甚么。希腊文有两个字是可以解作冠冕的。Diadema是指皇帝头上所戴的皇冠,而Stephanos通常是指与一些喜乐胜利相连的事情。故此基督徒所得到的冠冕不是皇帝的冠冕,而是一个带来喜乐与胜利的冠冕。Stephanos所关涉的事情很多,而它们可以把这个字背后的思想丰富起来。

(甲 )这个字予人第一个印象就是竞技赛会中,得胜者所戴的冠冕了。士每拿举行许多竞技赛会,而它们也是全亚西亚最著名的。诸如奥林匹克运动会,得胜者的奖项便是一个月桂花编成的冠冕。同样,基督徒,在人生竞技中,也可以得着一个胜利的冠冕。

(乙 )当一个地方官能忠心耿耿完成了他的职务,到了任期届满之时,他也可以得到一个冠冕。基督徒若毕生尽忠事奉基督和服事人群的话,他也能够得到他自己的冠冕。

(丙 )在当时的异教徒社会中,赴宴的时候习惯上都会头戴花冠。一个尽忠的基督徒,到了生命尽头的日子,他自然得享在神所设的大筵席中坐席的喜乐。

(丁 )异教徒前往他们的神庙拜神的时候,习惯上是带着冠冕的。到了日子尽头的时候,一个尽忠的基督徒是会带着喜乐的心情,走到神的面前的。

(戊 )有一些学者则认为这冠冕乃是指图象中神明者头上出现的日环光彩。倘若这个见解是对的话,我们也可以说一个基督徒若能对主忠诚,他使会得到一个只配神戴上的头冠作为奖赏。正如约翰所说:‘我们必要像祂,因为必得见祂的真体。’

在今生的时候,基督徒的尽忠可能为他带来一个荆棘的冠冕。但在来世中,他一定可以得到一个荣耀的冠冕。

(二 )居普良(Cyprian )用了两句伟大的话来描写那些至死忠心的信徒。他说他们是‘杰出的伟人,而在传家礼赞的纹章历史中必会刻上他们的好名声。’他又称他们是‘一营穿着白袍的基督精兵。’对忠心的信徒来说,这表示还有第二个应许:他们必不受第二次死的害。第二次死是一个神秘的句子,而除了启示录之外,我们在新约其它地方再找不到类似的记述了。拉比说:‘第二次死就是指邪恶者在第二个世界遭遇的死亡’,而这句话可能是有两个出处的。

(甲 )撒都该人(Sadducees )相信人死后,一切再不复存在了。伊壁鸠鲁派(Epicureans )也持有相同的见解。这一种信念在旧约中也可以找到引证;因为带着悲观色彩的传道书便含有撒都该人所写的意味。‘因为活着的狗比死了的狮子更强。活着的人知道必死;死了的人毫无所知。’。对撒都该人和伊壁鸠鲁派来说,死亡就是泯灭。这一种想法对犹太人来说则是来得太过容易,因为无论是善恶贤愚,到头来只是一死了事。因此,他们便相信人有两种死亡第一种是人人必遇到的肉体死亡,第二种则在神审判时才发生的。

(乙 )这个思想与我们曾经探讨过的天堂一字,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看见许多犹太人与早期基督教的思想家都相信一个所谓的中间地带。而所有人死后都必须经过这个阶段,然后抵达审判的地方。果真如此,两次死亡是必然发生的事情了。不过首先第一次身体的死亡是人人难免的;但第二次灵魂的死亡就是那些邪恶者经过最后审判才会遇到的。

这些事情是不会向任何人照实讲出来的,但当约翰提及忠心的信徒必不受第二次死的害时,他的意思其实与保罗的想法是一致的──不论是生是死,是在时间里面或在永恒中间,决不会有任何事情能把爱祂的人与耶稣基督隔绝。生和死的事情决不会伤害他,而他们就是最安全和最有保障的人了

给别迦摩教会的信

和合本

‘那有两刃利剑的说:

‘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得胜的,我必将那隐藏的吗哪赐给他。并赐他一块白石,石上写着新名。除了那领受的以外,没有人能认识。

现代中文译本

‘那位有双刃利剑的,这样说:

‘圣灵向各教会所说的话,有耳可听的,都听吧!至于那得胜的人,我要赐下那隐藏着的吗哪。我也要给他一块白石头,上面写着新的名字;这名字,除了接受的人,别人都不认得。’

别迦摩撒但的座位

在不同的新约译本中,这个城巿有不同的名称。英文钦定本称这城为别迦摩斯(Pergamos ),而修订本,标准修订本和摩法特本(Moffat )则称它是别迦摩(Pergamum )。前者是一个阴性名词,后者是个中性名词。而在古代世界中,两个地名也可以通用的。不过惯常见到的都是称为别迦摩的,故此较为新的译本采取这个名称是有它们的理由的。

在亚西亚这地区,别迦摩可谓自成一格。它不像以弗所和士每拿位于通衢大道;但是从历史来看,别迦摩却是亚西亚最为伟大的城市。斯特拉波(Strabo )称之为杰出的(epiphanes )城市,而皮里纽(Pliny )则说它是‘历史以来亚西亚最著名的城市’(longe clarisimum Asiae )。原因很简单,当约翰写启示录的时候,由于亚历山大帝国的分裂,别迦摩便成为西流基王国(Seleucia Kingdom )的首都。这样一直持续到公元前一三三年。是年亚他乐三世(Attalus the Third )驾崩,而他临终前吩咐把他的国土全部归入罗马掌管。罗马人把这一带地方定为亚西亚省,而别迦摩仍然作为亚西亚的首都。

别迦摩的地理环境颇得山川形胜之利。城建立在一个圆锥形的山上,统揽整个该加斯河(River Caicus )的山谷,而从城中高处远眺,则可以望见距离约十五哩之遥的地中海。篮赛爵土说过:‘对一个游客来说,它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王冑的城,是个掌握权柄的地方,远超越所有小亚西亚城市之上。它耸立在层岩迭竹的山丘上,以傲视寰宇的姿态,俯视整个该加斯广阔的平原。’别迦摩这个地方,搜集着丰厚的历史和尊荣;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它最突出的特征是甚么。

(一 )别迦摩在商业上的发展永远追不上以弗所和士每拿的蓬勃,但在文化上则首屈一指,而超越上述的两个城市。尤其是它的图书馆,更是举世驰名。它所藏的羊皮卷书籍,不下于二十万卷,地位仅逊于那个全世界最独特的亚历山太图书馆而已。

这里有一个相当有趣的历史故事是值得一提的。羊皮纸一字是从别迦摩这个地方蜕变出来的。在古代羊皮纸是称为perganene charta,即别迦摩纸,而这个字的背后是有着一个故事的。古代的书卷,数世纪以来一直是书写在一种埃及的芦苇纸上。它是从埃及尼罗河畔生长的芦苇,除下来的木质,分割成条状,经过压制和平滑的工夫,然后做成的。它的样子有点像我们日常用的鸡皮纸。而当时全世界通用的书纸就是这一种了。在公元前第三世纪,别迦摩王欧麦尼斯(Eumenes )野心勃勃,想把自己城中的图书馆发展成全世界最超卓的一个藏书中心。他便苦心孤诣的去说服亚历山太图书馆的负责人,拜占庭的阿里斯多芬尼(Aristophanes of Byzantium ),希望他离开亚历山太前来别迦摩工作。但这件事给埃及的托勒密(Ptolemy of Egypt )知道了,他认为欧麦尼斯不应诱惑自己的杰出学者出国。于是极其忿怒,便下令把阿里斯多芬尼下在监里,并且禁止埃及芦苇纸运送到别迦摩,以图报复。当时别迦摩的学者正处于困境之下,但他们竟然发明另一种纸出来,这就是我们认识的羊皮纸了。它是从一种动物的皮革,经过平滑制炼的工夫而做成的。事实上,若以质量而论,羊皮纸比芦苇纸更胜一筹。虽然今天我们已有多世纪没有用羊皮纸来书写了,但当时羊皮纸的发明实在是一个划时代的贡献,而从那时开始,它便取代了芦苇纸的地位。

(二 )别迦摩是一个伟大的宗教中心,特别是当地所建的两个神龛是非常著名的。复活的基督写信给别迦摩的时候,称它为‘撒但的座位’。其中很明显的,基督徒的教会认为这些祭礼都是含有邪恶的成份。有些人则认为这句话是指别迦摩当时宗教蓬勃的灿烂景象而说的。

(甲 )别迦摩是以希腊式的生活和希腊宗教的保管人自居。约在公元前二百四十年,他们曾与进侵的野蛮人加拉齐族(Galatae )或称高卢族(Gauls )交战,而赢得一次重大的胜利。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他们便在阿西娜的神庙(Temple of Athene )前面,建了一个宏伟的宙斯(Zeus )祭坛。这个神庙高达八百呎,耸立在那个圆锥形的山上;祭坛高四百呎,位于一块伸展出悬崖的岩石上面,使人看来十足像一个从山旁侧竖立起来的皇冠。拜祭宙斯的香火,整天不绝。在祭坛座基的缘壁上则雕上战争胜利的图画,这些都是别具匠心的雕刻,堪称当时世上罕见的杰作。这些图画是描写他们如何把那些巨大的野蛮人歼灭,象征希腊诸神的胜利,有人认为撒但的座位就是指这个大祭坛。但为甚么一个基督徒作家要称一个大祭坛为撒但的座位呢?这个意见似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到了这个时候,希腊诸神的崇拜已经失去了时代性的价值,一个基督徒作家决不会无的放矢,白白浪费他的笔墨的。

(乙 )别迦摩特别与阿克里比阿(Asclepios )神的敬拜有关连。敬拜这神祇的香火甚盛,故此一般人常以别迦摩神(the pergamene god )来称呼阿克里皮得。当迦伦(Galen )描写古代人最流行的起誓方法时,他说一般人通常是指着以弗所的亚底米神(Artemis of Ephesus )或是特耳菲的亚波罗神(Apolo of Delphi ),又或是别迦摩的阿克里比阿而起誓的。阿克里比阿也是一位具有医治能力的神,在古代人患病时,神庙的功能约相等于今天的医院了。故此世界各地的人前来别迦摩求医的,络绎不绝。查理(R. H. Charles )称别迦摩为‘古代世界的卢耳德(Lourdes )’。医治的工作一部分由神庙的祭司负责,另一部分由专业医生去做,而迦伦的名气在古医学史中,仅次于医学之父希坡克拉底(Hippocrates ),他就是在别迦摩出生的。至于基督徒是否会称阿克里比阿神庙是撒但的座位,有两件事是值得一提的。

第一,阿克里比阿有一个非常通俗和著名的名称,那就是‘救主阿克里比阿’(Asclepios Soter )。当时的基督徒可能认为救主一名只适用于耶稣基督的身上,因只有祂才堪称世上的救主;故此如果阿克里比阿也被称为救主的时候,基督徒便会大表震惊。

第二,阿克里比阿的象征是一条蛇;今天英国皇家陆军医务队人员的帽子,仍刺绣着这个徽号的。昔日别迦摩的银币许多都是用阿克里比阿的蛇形作为设计的一部分。因此一个犹太人或是基督徒也许会认为一个以蛇作徽号的宗教,就是一种撒但的敬拜了。不过这个解释的理由仍然并不充份,因为基督徒认为一个行医的地方,通常只会获取别人的悲悯,而不是忿恨的,这是基督徒一向持有的态度。故此拜祭阿克里比阿并没有充份的理由称之为撒但的座位。

因此我们必须在别的地方寻找解释了。

(三 )别迦摩是整个亚西亚省的行政中心。换言之,这地方也就是敬拜该撒的中心了。在上文我们曾经对敬拜该撒和基督徒因之而面临的窘境,作出了详尽的描述。

教拜该撒的事务由省行政中心负责组织,而它的行政系统有类于教会的教区或长老监督制度。我们要在这里指出来的,就是别迦摩乃是全亚西亚省敬拜该撒的中心所在。这样,基督徒毫无疑问会视别迦摩为撒但的座位了;信徒在这个地方面临死刑的威胁,他们要当众宣告该撒是我主,并且被强迫否定他们所信的基督。故此对基督徒来说,这种手段简直就是撒但的作为了。

这点亦可以解释这一封给别迦摩教会的信,开始的时候为甚么复活的基督会称为那位有两刃利剑的。当时的罗马总督是有两种等级的,有权用刀的(ius gladii ),和没有权用刀的。有权用刀的总督,则可以操生杀之权。只要他下一道命令,手下便可以对犯人就地处决。从人的统治权力来说,驻于别迦摩的总督,因为要负责全省的中央行政,故此自然是属于有权用刀这一类的官员了。他们随时随地可以运用自己赋有的权力去对付基督徒;然而在信里面,作者郑重的向信徒嘱咐一件事,基督徒不要忘记那复活的基督才是握有最终权力的人,祂才是手中拿着两刃利剑的。不错当时的罗马势力可能像撒但般声势浩大,但是那位复活的主的能力却是比他们更大的啊!

别迦摩一场艰苦的战斗(续 )

在别迦摩作基督徒所要面对的困难,好比英国首相克伦威尔(Cromwell )所描写的,是‘一场艰苦的战斗’。

我们已经目睹各种异教分别盘据在别迦摩,并且以这地方作为它们的大本营。当中有拜阿西娜与宙斯的,设了一个宏伟的祭坛,雄据着整个城巿;还有阿克里比阿的敬拜,吸引无数病人从世界各地前来接受医治。而在这一切邪神敬拜之上的,还有强迫性的该撒敬拜。此举犹如一把利刃高悬在每一个基督徒的头上。

所以复活的基督对别迦摩的信徒说:‘我知道你的居所’。居所一字Katoikein(动词 )是指在一个地方有永久性的住处,其实,用这个字来描写基督徒居住在这个世界的光景并不多见,因为惯常用的字乃是paroikenin,即寄居的意思。这就像彼得写信给全小亚西亚各省的寄居者一般的用法。但我们现在对整件事情应以另一个观点来看,换言之,从属世的角度来说,他们的永久居所就是在别迦摩;而别迦摩也是一个撒但势力猖獗的地方。

这里有些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基督徒生活所持的原则不是要逃避而是要克胜。我们可能觉得在某些场合和某种情况下作基督徒会比较容易,但是基督徒的职责乃是要在所指派的任何环境中,努力为基督作见证。有一次听闻一位女子在一个布道会中决志信主。她本是在一间社团性的报馆中任职记者的,但当她悔改信主后,第一件想做的事就是决心向一间规模较小的基督徒报社应征一份新的工作,希望时刻能够与一班信主的人交接。这是一件奇怪的事啊!她为甚么决志信主之后,第一件要做的事竟然是离弃原有的工作岗位呢?其实作为一个基督徒,处境愈是困难,他愈是应该留在岗位上,尽力履行他的责任才对。倘若早期信徒在每一位遭遇困难的争战中,都采取逃避的态度,那么便失去了在这世界为基督作见证的机会了。

别迦摩的基督徒证实他们可以在这恶劣的环境中,仍然可以作完全的基督徒。虽然殉道的事件已出现了,但他们并无半点畏缩。关于安提帕这个人我们根本一无所知,后来特土良在后期的传奇故事中,曾略述他是放在一只公牛的体内,然后被人用火慢慢烤死的。在经文中,有一处希腊文是很难完全直译成英文的,原文的意思是有相当的提示性。复活的基督称安提帕为我的忠心殉道者。英文是译成殉道者(martyr ),但是通常来说,这个希腊文可以解作见证人(witness )。在早期教会中,作一个殉道者和一个见证人乃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见证往往就是意味到要殉道的。这里带来给我们一个责备,我们当中有许多人准备在基督徒的圈子内表现出基督教信仰,但一旦当基督教遭遇到反对的力量时,我们便畏缩闪避而不敢作见证了。

我们应该再多注意一件事情。复活的基督称安提帕为我忠心的殉道者,而这句话就是指祂把自己的名号,毫无减损的放在他的身上。在启示录中,基督自己也曾被称为忠心的殉道者。凡对祂表示忠心的,祂就把自己的名字,毫无减损的完全赐给他。

别迦摩过失的判罪别迦摩(续 )

别迦摩的教会虽然持守着忠贞的信仰,然而他们仍有过失。那儿仍有人持守巴兰(Balaam )的教训和尼哥拉党人的教义。我们已经在研究以弗所信徒有关的事情上,讨论过这些异端。而且后来在写给推雅推喇的信中,亦会再次碰见他们的。他们企图说服基督徒要效法这个世界,并且主张人若审慎的跟随世俗,并无不妥的地方。

人若没有准备要和这世界分别出来,他实在不应该踏上基督徒生活的旅程。在新约中,基督徒有一个最普通常见的字──圣洁(hagios ),这个字的基本意义就是相异分别,圣殿是圣洁的,因为它与其它的建筑物相异;安息日是圣洁的,因为它与别的日子不同;神是至尊圣洁的,因为祂与人完全相异;而基督徒是圣洁的,因为他们与其它的人是不相同的。

我们必须弄清楚相异的真正意义,因为这个字含有似非而是的反论在其中。保罗呼吁哥林多人要与这个世界分别:‘你们务要从他们中间出来’。这种分别并不是叫人和这个世界分隔或产生仇视的心理。保罗向这一个教会的信徒在信中清楚讲述:‘向甚么样的人,我就作甚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保罗的确宣称他自己能与所有的人相处在一起;但是这里有一点要注意,他与他们相处的目的是要救些人。这并不是指把基督教的准则降低去迁就他们的水平;而是把他们升到基督教要求的水平。尼哥拉人所犯的错误,就是他们采取一种折衷方法,而这种妥协纯粹是为叫他们免于麻烦而作的。

复活的基督说祂自己要亲自去攻击他们。我们必须注意,祂并没有说:‘我要去攻击你们。’祂是说:‘我要攻击他们。’祂忿怒的箭头并不是指向全教会,而是指向那些施行诱惑她的人;而祂对那些被诱惑而走向歧途的人,除了怜悯以外,并没有攻击他们。

复活的基督发出阻吓的警告,祂要用口中的剑去攻击他们。基督的剑是十分骇人的。一位诗人追忆以往的征服者,并将他们和耶稣基督作一比较,写了诗句出来:

你要写信给推雅推喇教会的使者,说:

‘我知道你的行为、爱心、信心、勤劳、忍耐,又知道你末后所行的善事,比起初所行的更多。

‘至于你们推雅推喇其余的人,就是一切不从那教训,不晓得他们素常所说撒但深奥之理的人,我告诉你们,我不将别的担子放在你们身上。但你们已经有的,总要持守,直等到我来。

‘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

现代中文译本

‘神的儿子,那位眼睛像火焰一样闪耀、脚像擦亮了的铜那样明亮的,这样说:

‘但是,有一件事我要责备你:你容忍了那自称是先知的女人耶洗碧。她教唆并勾引我的仆人行淫,吃祭过偶像的食物。我曾经给她时间,让她悔改,她却不肯离弃她的淫行。看吧,我要使她病倒在上;那些跟她行淫的人,除非他们悔改,不再跟她行淫,我就要使他们跟她同受大苦难。我也要击杀跟从她的人,各教会就会知道,我洞悉人的思想和意念。我要按照你们每一个人所做的,个别地报应你们。

‘至于那得胜、能够继续遵行我命令到最后的人,我要赐给他权柄,跟我父亲所给我的一样;我要赐给他权柄来统治万国,用铁杖治理它们,像击碎陶器一样粉碎它们。我也要把晨星赐给得胜的人。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启示录第二章

Ⅱ达信与七个教会

有些解经家(例如 Kiddle)认为七封信不过是一种文学形式,信息对象是教会整体,信分七封不过是人为的分段。又有人认为七教会代表七个时代:以弗所代表第一世纪的教会,示每拿代表教会受逼害时期,别迦摩指君士坦丁时代,推雅推喇是中世纪,撒狄是宗教改革期,非拉铁非是近代宣教期,老底嘉是末世离教背道时期(参 Smith),以上的看法都不大可能。

最可能的实情是七封信的确是写给七个教会,尤其因为信中的信息正好针对了那七个城市当时的时弊。这并非说七封信原先是分开寄给七个教会,每人一封(这是查理斯的看法)。七封信看来并不是各成独立的单位,而是自始就是启示录书的一部分,往来传阅于各教会中,而不是只限于被提名的教会。不错,约翰特别针对七个小教会的需要来提醒他们,但他信息的对象是全个教会,不分地界不分时代。

七封信的要点形式大约如下:

1.称呼:“……给……教会的使者……”。

2.复活基督的称号:通常是取自第一章的描写。

3.以“我知道”为开头的一段称许(除了老底嘉)。

4.责备(除了示每拿和非拉铁非)。

5.警告。

6.以“凡有耳的就应当听……”作开始的规劝。

7.以“得胜的,我必将……给他”为记的应许(在后四封信中,6、7两点刚刚颠倒)。

除上列形式外,七封信合起来还有一个归类法:第一和第七教会形势险危,第二和第六教会光甚好,第三、四、五几间教会则不太好也不太坏,情况尔尔。

A致以弗所教会信

七个城市之中,以弗所是最重要的城。别迦摩虽是亚细亚行省的省会,但以弗所名气最大。以弗所不但是法庭所在,也是地方总督政府所在。总督上任,必须由以弗所进入任令管理的行省。以弗所位于该士特(Cayster)河口附近,虽因海港长期冲积而至离岸远达数哩,却仍是个大商业中心。东方往爱琴的商品必需经过以弗所。由幼发拉底(Euphrates)来的大路,南方由该士特谷及美安德(Maeander)谷来的路,统以以弗所为终站。

以弗所又是宗教的中心,敬拜女神亚底米之风尤盛(以下)。号称世界七奇观之一的大神庙在此,而以弗所城有神庙看守者( neo{koros 事实上应译为“庙堂扫地者”!)的尊贵头衔。在以弗所,宗教与魔术经常相混,行邪术之事更是家常便饭(。“以弗所书”被视作吉利、可以医病的护符。保罗曾在以弗所两年有多,建立了以弗所的教会,离开后写信给他们,就是重要的以弗所书。提摩太也曾在以弗所逼留过,教会传统传说约翰亦在该处度过晚年。

1.收信人被称为以弗所教会的使者使者之意详见注释),但无可疑问的,信是写给全教会。信是来自复活的基督。基督在这儿是手拿七星(这儿“拿”字这动词要比的“拿”字更强,有“紧紧拿着”的意思),且“在七个金灯台中间行走”。在处没有提到“行走”(另。这儿的“行走”特别指出基督在祂的教会中间,关心并看顾他们。

2.高高在上的基督却知道地上教会的一切状况。祂特别提到以弗所教会的三种光景(:“行为”(指一般而论),“劳碌”( kopos ,意即工作至筋疲力尽),“忍耐”(伯克利称这忍耐为“将苦难、困难与损失变成恩典和荣耀的那种英勇”)。

不能容忍恶人表示以弗所信徒对真道的毫不苟且。他们且曾试验那自称为使徒却不是使徒的:这儿的“使徒”不是指十二使徒,而是一个较为广泛的称呼(。“看出他们是假的来”说明这些假使徒不光是自欺,而是积极的欺骗别人。保罗在就已预言他离开之后,必有“凶暴的豺狼”进入以弗所教会,至此果然应验了。以弗所有信徒很明显的对他们的信仰十分认真,也甘心付出代价。自称为信徒的人他们也不掉以轻心,总要试验过真假才断定接纳不接纳。

3.这儿的忍耐和上一节的“不能容忍恶人”中的“容忍”同一个动词;在此,为着主的原故,他们“忍耐”,任劳任怨。同样的,并不乏倦中的“乏倦”与上节的“劳碌”是同一个字根。

约翰在责备教会时总不忘道出他们的好处加以赞扬。以弗所和推雅推喇是两个受责备的教会,但他们所接受的表扬却比示每拿和非拉铁非两个不受责备的教会为多。

4.以弗所教会所接受的责备只有一句话,但却是千古名言,令人难忘的一句:“你把起初的爱心离弃了。”GNB 的译文是“你失去了起初对我的爱”,以基督为这儿爱的对象。摩法特(Moffatt)译作“你们失去了彼此相爱的心”。当然这爱还可以指对众人的爱。我个人以为这儿的“爱”是指一般的态度,包括对神、对弟兄、对众人,正如腓力斯(Phillips)所译:“你失去了当初的爱。”

离弃 aphe{kes )是一个很强的字:他们把当初的热爱完全抛弃了。以弗所教会所遭的试探也是历代信徒最容易受到的试探:我们将全副精神放在维护纯正真道上时,往往便将爱心忘得一干二净。孰不知没有爱心,一切都是枉然。

5.以弗所教会所受的责备到此为止。责备虽简单却是极其严重,而悔改也是必要的。回头的步骤有三。第一,回想是从那里坠落的。坠落 pepto{kas )在原文是个可悲的“完成式”:不知不觉直至完全坠落了,自己还不晓得。一固补救的辨法就是回想当初。“回想”的原文暗示命令式,意即“不断的回想”,“保存在记忆里”。当初他们曾经与神有亲密的同行,如今要回想当时的情形。然后第二步就是悔改(原文文法包含与罪恶一刀两断之意):悔改不能是一种藕断丝连拖泥带水的举动,断然决然的态度是必须的。但基督教不是一个消极的信仰,所以第三步就是“行起初所行的事”,就是行当初因爱心而产生的行为。

如果他们拒绝悔改,责罚是必然而且绝不耽延。我要临到你那里是现在式,换言之,“我正在来”。在约翰的异象中,这是在他眼前正在发生的事。若不悔改,基督要把灯台从原处挪去,也就是说,整个教会要被剿灭。没有爱心的教会只能苟延残喘片时,因为失去爱心,教会根本就不存在了。有悔改的机会证明还有希望,不悔改的话,绝望是注定了。

6.然而你还有一件可取的事,主说:就是你恨恶尼哥拉一党人的行为,这也是我所恨恶的。基督徒虽然以爱为最根本的态度,但爱善同时必须恨恶。说明“不憎恶恶事”乃是一件大罪。请注意,我们恨恶的是恶事,而不是憎恨罪人。

尼哥拉党的事我们我们知道的不多,启示录是唯一提起这党人的地方。爱任纽认为这异端是由教会初期所选出的七位执事之一的尼哥拉 Adv. Haer. i. 26.3; iii, 10.7)所开始。亚历山太的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却为执事尼哥拉辩护( Strom. iii. 4.25)认为他是被误解了。这当然全是猜测。启示录的第一位注释者柏图的维克多(Victorinus of Pettau)说这一党人以尼哥拉为名义制造一异端到处扰乱人,他们宣称拜过偶像之食物,经赶鬼辟邪后可以进食,犯淫乱者在第八天就可重获平安(ANF,VII,p.346)。这也是猜测。

由语源学立场看,尼哥拉的名字包含“胜利”和“人”的意思,而巴兰的意义也大致相仿。本章谈及巴兰(14节)和耶洗别(20节)两党人的所作所为似是大同小异,说不定尼哥拉党也是与该两党有相关联。当然我们也没有办法证明确是如此,但我认为将本章提及的三党视作相关而不尽相同似乎是合理的。教会的仇敌不是外在公然攻击信仰的势力,而是教内的假师傅,他们自称“不是企图摧灭基督教,而是提供一个更好更现代化的信仰”(Barclay)。教会里面的仇敌是最可怕的仇敌。

7.凡有耳的……”这一句在每封信中都有出现,用意在强调圣灵不断的工作,是一个请留意而听的呼唤。在福音书中,主耶稣也常用这句说话等等),该处用的是复数,启示录这儿的是单数,是对个人的一个挑战。

“众教会”表示信息的对象不只是当时在亚西亚的信徒,而是凡是有耳的每一个人。虽然每一封信都说:“圣灵……说的话……”。发言人其实是基督。“圣灵的话也就是基督的话”(Beasley-Murray)。

每一封信对得胜的人都有一个小小信息。“得胜”( niko{ )与尼哥拉党的“尼哥”虽是同一个字,但是相同而不相关;反正“得胜”这个动词是约翰常用的,在启示录用了十七次之多。遂特说得好:“约翰常以得胜为主题,正如保罗以信心为题。或者我们应该说,对约翰来说,信心就是得胜。”基督说,“得胜的”祂要将“乐园中生命树的果子赐给他”(、19)。因着亚当犯罪,通往生命树的路有Ⅹ璋咽兀无人能够接近。如今基督要将生命的果子赐给得胜的信徒,这是一件严肃的事,只有一部分人可以得着,得到之后还可以失去乐园是指与神同在的福气。“乐园”之词来自波斯文,有“公园”(par祂)的意思(NEB 译本译作“神的园子”),总而言之,是指来世的福气。

B致示每拿教会信

示每拿是亚西亚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与以弗所共争“亚西亚第一城市”的荣衔。示每拿有许多优良的天然环境,海港尤其得天独厚,是富裕的何密(Hermus)谷一带地区自然的出口商港。公元前五百八十年左右示每拿被毁,三百年后(公元前二百九十年左右)由李士马赫斯(Lysimachus)全面重建而因此成为古代罕有的有计划的城市。许多作家都曾赞扬示每拿城的美丽。示每拿又是最早开始敬拜罗马皇的城市之一,其提比利亚区膺选为罗马皇庙的所在。事实上早在公元前一百九十五年示每拿已有罗马女神庙(Tacitus, Ann. iv. 56;巴克莱说这是世上头一间这类的庙宇)。在罗马还未走红之前,示每拿早已是其忠心盟友。

8.给示每拿教会的信是来自那首先的,末后的;正如,这是指死而复活的主,这个称呼正好与被毁后而重建的示每拿历史呼应。在处的“现在又活了”是延续性的现在式,在此则是叙事式,重点在事实:“祂死了,后来又活过来”之意。

9.在示每拿教会中,基督所关注的是个别信徒的处境。患难 thlipsis , 是单数)指难以担当的大苦难。克度尔说:“在这封信里,我们可以稍微明了早期信徒无限的坚忍。约翰提到肉身的苦难那种轻描淡写不值得大惊小怪的语气,似乎道出示每拿信徒对苦难的态度也是和他一样,而这也是历代忠勇信徒的典型。对随时可能遭遇杀身之险的信徒,约翰这短短几字、轻轻的鼓励所蕴藏的坚勇至今读来仍叫人深深感动。”

贫穷 pto{cheia )是个语气极重的字。语言学家特仁赤(Trench)指出,一般的贫穷 penia )是指没有多余,这儿的“贫穷”是一无所有77。示每拿信徒的贫穷是穷到了极点,然而主却能说你却是富足的(请与作对比)。属灵的富足是与今世的财富无关。有人想像示每拿信徒的贫乏是因为犹太人之掠夺。当时基督教信仰是不合法的,信徒既无法律的保护,犹太人及异教徒对待他们是可以随心所欲的。稍后,坡旅甲(Polycarp)在示每拿殉道,执刑的犹太人兴高采烈到一个程度,竟在安息日捡柴以便将坡旅甲烧死。犹太人对基督教这种憎恨敌对的情况很可能在约翰时代已经如此。

“那自称是犹太人所说的毁谤话 blasphe{mia )”(~29)。不是因为生来是犹太族就是真犹太人。这儿的犹太人其实是撒但一会的人,他们不是神的会众而是撒但的子民,是控告弟兄的人

10.约翰告诉示每拿信徒“不用怕”,虽然苦难是必有的。有人将要被魔鬼下在监里,但神统管万有,魔鬼和恶人亦不能越过祂的计划。下监是神给示每拿信徒的一个试炼,暗示神会扶持他们经过水火。有些解经家认为监狱只是一个等候死刑的地方(根据几处经文,此见解似不能成立),即使真的是这样,死已经成了必然的事实,主仍一样可以扶持祂的儿女安然度过死荫的幽谷。

十日(相当于但以理的试炼,可能是指苦难的大功告成:“苦难虽极,却仍是有时日的限度”(Niles)。提到有限度的试炼,约翰通常用“三天半”来表示,这儿看来不只是三天半之事,但即使是“十”也仍是有限度的,最后结果不是属于撒但,而是属于神。

下面对示每拿教会的几句勉励是叫人永难忘记的几句:“你务要至死忠心,我就赐给你那生命的冠冕”(。在此处,人人都怕的“死”却与“生”刚好是一个强烈的对比,“死”之终极乃是“生”。这儿“死”字没有冠词,“生”字却有,指明是独特的“生”,“永生”之意。

冠冕 stephanos )这儿是指花环,头戴的花圈,不是帝王头上的“冠冕”( diade{ma )。花环冠冕是运动大会中得胜者的锦标,也是筵席上客人头上的喜庆装饰。示每拿城的运动会是远近驰名的,以花环冠冕作得胜的赏赐最恰当不过。至死忠心的人要得着胜者的冠冕,这冠冕就是永生

11.凡有耳的……”这句的注释详见第7节。“得胜的,必不受第二次的死。”第二次之死就是火湖的永刑(,即永生的反面。“必不”是肯定、绝无影响的语气,使面对殉道可能的信徒大得安慰。

77 Synonyms of the New Testament (Macmillan, 1880), p.129。

C致别迦摩教会信

别迦摩本不是一个重要的城市。自亚历山大帝之后,别迦摩所属的地区在亚他乐(Attalus)王朝下成了独立国,以别迦摩为都,别迦摩城这才慢慢变得重要起来。公元前一百三十三年,亚他乐王国最后一个帝王亚他乐三世在遗嘱中将王国赐给罗马,至是别迦摩便成了罗马帝国在亚洲之行省的省会。

别迦摩位于内陆,离海岸十五哩,不是一个方便商品进出的海港。但除了其行政地位外,别迦摩还以拥有藏卷二十万的大图书馆见着。事实上英语的“羊皮书卷”(或“羊皮纸”'parchment')是由“别迦摩”这个城市的名字演变而来(羊皮书卷的本身却是在公元前一千二百八十八年左右由埃及人所始用)78

此外,别迦摩又是一个重要的宗教中心,相传希腊医药之神亚克里比阿(Asclepius)在此医病,所以世界各国的病人都拥来求医。近代有法国小城卢耳德(Lourdes)圣母显灵治病之说,而别迦摩则有“古代卢耳德”之称。其他的希腊诸神如宙斯(Zeus),戴安尼索(Dionysos),和雅典娜(Athena)在别迦摩都各有著名的庙宇。

别迦摩又是该撒大帝敬拜的中心,早在公元前二十九年即有庙宇献给罗马,敬拜帝皇非常热心,早在以弗所和示每拿之前己获得了神庙看守者(或作“清扫者”,详见首段注释)的荣衔。献给罗马大帝的庙堂更不是一间即了,随后还加建间。别迦摩无疑是帝皇敬拜之最重要的一个中心,但敬拜皇帝并不是其唯一宗教活动。别迦摩城后面还有一个圆锥形大山,竖满了各式各样的神庙。

12.说话的人自称是那有两刃利剑的。这剑是佩着备用的(16节)。别迦摩城不只敬拜罗马皇,又是地方总督府所在,操生杀权之剑(几乎就是其大权的象征。但在这信的开始,神就叫别迦摩教会的人知道,有一个权柄超乎世上任何政府的权柄之上。

13.居所 Katoikeis )说明那儿的信徒不是过路客,而是住在该处的居民,他们非面对苦难到底不可。在他们的住处,有撒但掌权(撒但有“座位”,或作“宝座”,在那儿)。有人认为这“宝座”是指象征医药之神的那条毒蛇,这毒蛇的记号全城俯拾皆是,对基督徒来说,是个魔鬼的象征(,但贝克活兹(Beckwith)不同意此说,因为不只别迦摩一城,许多别的城市诸如爱皮多勒斯(Epidaurus)也是敬拜毒蛇的中心。另外亦有人赞成这儿的“座位”是指宙斯的祭坛,但反对的理由亦是一样:虽然宙斯的祭坛高高在别迦摩城山之上,但许多别的城市也同样尊敬宙斯。但是正如我们先前已经说过的,别迦摩在敬拜帝皇的事上却是锋芒超过众城。据查理斯称,买提兰尼(Mytilene)的古碑文证明别迦摩是整个行省的君皇敬拜的中心。而拒绝向君皇下拜亦是基督徒不断受逼害的原因,我们不必怀疑,“撒但的座位”是指君皇的敬拜。

但是逼害和敌对却没有叫信徒灰心退后,所以高高在上的主可以这么说,“你还坚守我的名,没有弃绝我的道。”这儿“弃绝”是用简单过去式,分明是指一件特别发生的事件,也就是安提帕的殉道。安提帕的事我们知道的不多(相传他是在一个铜铸的牛像内被烤至死的),我们只知道他至死忠心,是主基督的“忠心的见证人”。“忠心的见证人”一词以后逐渐演变成为殉道者的代名词,是一个“以死来见证自己信仰的人”。这儿“撒但所住的地方”特别指出,逼迫信徒不只是恶人的指使,而是有那恶者在后面不停的怂恿。

14.然而我有几件事要责备你”,就是有人服从了假教训,真正的敌人是在自己教会里面。我们不知道这假教训是指什么。但巴兰(参6节注释)在旧约中是一个为利不惜咒诅以色列人的先知,神拦阻他之后,巴兰向摩押王建议唯一可以令神弃绝以色列人的办法就是引诱他们去敬拜偶像

巴兰在毗珥得罪耶和华的事,给后世人很深的印象,从此这件事便成了灵性堕落的代替词。这儿很清楚的指出,巴兰的教训就是将绊脚石放在以色列人面前,引诱他们犯罪。JB 译本译作“设陷阱”,较能保存原文的精意;原文所用的比喻是捕鸟的一种用具,上面有一条放饵用的棒子,鸟儿一动捧子就被捉住了。这是一个很生动的比喻。这儿特别指出放在信徒面前的陷阱有二,叫他们吃祭偶像之物行淫。前者可能是指市面上出卖的祭过偶像的食物(参林前八章注释),后者指一般的淫乱之罪。但更可能是指当时敬拜偶像的惯例:不论在新约或旧约我们都可看见,大吃祭物以及淫乱行为都是经常和祭拜偶像联在一起的。

15.照样意即跟上一节所形容的相同。“你……照样”是一种加重的语气,即除了其他的罪,你们还有假师傅在你们中间。尼哥拉一党的事详见\cf5 第6节注释。凭这一节的承上的语气,我们可以确定,尼哥拉派和巴兰派虽不是同党,但他们的教训分明是大同小异了。

16.悔改是一个语气很重的命令,因为那种罪恶是神所憎恶的,没有宽容的余地。“我就快临到你那里”是约翰常用的又一个斩钉截铁的现在式。拒绝悔改的重价就是招来神的攻击。“攻击”这个动词除了雅各书一处有用外,在新约全书中是启示录的专用语。我口中的剑是指基督口中的话。我们若不以祂的话为安慰与力量,那话就会是一把可致我们于死地的利剑。

17.……凡有耳的……”请参7节注释。“得胜的,我必将那隐藏的吗哪赐给他。”犹太人有一个传说:当圣殿被毁时,先知耶利米将留作纪念的吗哪藏在至圣所。据称等到弥赛亚降临时,吗哪便会重现。但我相信这儿的吗哪只是指天上的食物,乃地上所没有的(

与吗哪相连的是上面写着新名白石。有关这点,历代解经家众议纷纭,最少可以归纳出七个各自为是的说法。第一个是涉及法律的典故:陪审员是以一块白石代表无罪释放的投票。第二个是算账的典故:白石是一种计算的用具。第三说认为白石是快乐日的象征,像我们日历上印红色的喜庆日。第四说亦大同小异,认为白石是吉祥的东西。第五说没有那么诗意,认为白石是粮票、马戏入场票。第六说源自犹太拉比的猜测传说,吗哪自天而降之时,同时掺杂着宝石(因为上文刚刚提完吗哪)。最后一说认为那白石是刻着以色列一支派名字的大祭司胸牌上的一块石;此说的另一版本是以白石为出埃及记所说的乌陵。以上各理论各有各的毛病,有些石根本不是白色,有些也并没有刻字。总言之,我们只知道这块白石带着祝福的凭据,此外我们一无所知。

白石上写着新名;除了那领受的以外,没有人能认识。这儿“”( Kainon )的意义,详见注释。有人建议这新名是神或基督的新名;不错,处也提到基督的新名。但我们找不到任何地方指出那新名是个秘密;这儿“秘密”的这个观念很重要。我们必须了解,古人名字的含意和今人名字的用途相去很远。今日我们的名字不过是一种识别的记号,但当时的古人以名字来总结一个人的性格和为人,是整个人的代表。所以这儿的新名是代表一个新的性情。今人有名字却不为人所知是件倒霉的事;没有人知的名字要来干啥?但古时候正正相反:秘密的名字是很珍贵的。神将新名赠给得胜的人,这新名不是公有财产,而是神与那人之间的一个小秘密。

78 NBD , p.1343。

D致推雅推喇教会的信

最长的一封信是写给最不重要之小城中的教会!神的价值观和人的价值观诚然不同。推雅推喇位于该卡斯(Caicus)和何密两谷之间,位置是不错的,也算是一个商业中心,事实上推雅推喇的工会组织相当可观。苏格兰的古典学家兼教会史家蓝赛(Sir William Ramsay)说:“照我们所知,推雅推喇的工会比任何亚洲城市都多。发掘出来的古碑虽然不算很多,但碑石上刻有下列各行业:羊毛工人、纺麻工人、衣裳制作者、染业、皮业、制革、陶瓷、烧烤、贩卖奴隶、铜匠。79”在使徒行传我们又知道,在腓立比卖紫色布的吕底亚是推雅推喇城的人,该城以染羊毛驰名,说不定与吕底亚的行业有关。

不幸我们对推雅推喇的认识很有限,远不如其他城市详细,因此书信中有些地方不易解释,也不宜太过主观。推雅推喇的教会或者只是一个小小的教会,无论如何,似乎没有什么名见经传的成就。

18.本书信是全书唯一一处用“神之子”的地方,对神子的描写着重祂的威严(参27节,并之典故出处)。这儿神子的眼目和脚与的描写相仿。“眼目如火焰”表示无所不见,“脚像光铜”说明必不放过,必定追赶甚至践踏一切罪恶。

19.你的行为”指教会的优点:爱心是一切美德中之最大者;信心指对神的完全信靠,这是万事之基;勤劳是主人对仆人的期望;忍耐,不灰心丧志,按部就班的坚忍远胜过轰轰烈烈的五分钟热度。最难得的是末后所行的善事,比起初所行的更多:教会的灵命蒸蒸日上,与以弗所教会失去起初的爱心成强烈对照(参4节)。推雅推喇是个难得的教会。

20.但仍然逃不过一个然而,很可惜,缺点还是多过好行为。教会中有人容让一个自称先知的妇人耶洗别。耶洗别在旧约中是亚哈罪恶贯盈的妻子,后世人以她的名字为恶行的代名词,故此犹太人不可能取这个名字,这儿的“耶洗别”肯定是个象征性名字。有古卷在“妇人”前面加上“你的”,换言之,有“你的妻子”的含意,故此有人认为该妇是教会监督之妻。该古卷若是不错,“妻子”的翻译是对的。至于监督,教会在当时还没有这个职份名称(注释);无论如何,该古卷的正确性极其可疑。另有一派人建议此处之“妇人”是指推雅推喇的一个看相的妇人沙别特(Sambethe)。这也不可能,这儿的“耶洗别”分明自认是基督徒。

那妇人自称是先知,但她的教训却与道相违,她引诱神的仆人行奸淫,并吃祭偶像之物(参14节)。这儿的问题和保罗提出的哥林多教会的问题同出一辙(林前八章),但推雅推喇信徒所面对的困难想必比哥林多的信徒严重得多。工会制度在推雅推喇是如此流行,信徒若不加入为工会之一员,连谋生都会发生问题;加入工会嘛又必须参加许多社交的宴筵,宴筵上多的是祭偶像之物。信徒真是十分为难,不妥协就要失业。耶洗别分明告诉他们,偶像本没有什么了不起(,信徒吃祭过偶像之物也是可以通融的。尤有甚者,这一类宴筵大吃大喝后往往是淫乱以终。我们不难想像,这妇人所传的异端是很受一些信徒所欢迎的,鱼与熊掌均可兼得,又可继续作基督徒,同时又可以向世俗妥协,方便得很,这样方便之事还有“先知”作后台,更是难能可贵。

我们切忌因为事不关己而轻看第一世纪信徒的困境,以为只是纸上谈兵。其实每一世代的基督徒都会遇到同样的考验,都需要自问:“我可以接受多少流行的习俗?可以和一般人打成一片到什么程度?”信徒不能离远来Γ但也不能违背信仰。信徒若以退避现实,古老到底的姿态出现,对福音广传有损无益。他们必须找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那“女先知”和她一党的人就是因为跟随抄袭周围的习俗而致失去了基督徒的立场;他们见利忘义,丧失了原则。如果当初的基督徒全都与这些人同走一路,基督教早已跟随其他东方的异端邪说,在昙花一现后便销声匿迹了。所以复活的主坚持,信徒生活最基本的要素就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21.神的刑罚不是突如其来的,祂给人悔改的机会,但她却不肯悔改,把警告当作耳边风,依然我行我素。

22.刑罚的这一幕生动得很:看哪!加上现在式的我要叫她卧病而不是“将要叫……”。 klin{e )可作“病床”(RSV 译本),又可作“受苦的床”(NIV 译本)。法拉这样说:“罪罚相配亵渎爱情之床的人被针在病床上。”我同意这个解释,虽然另有人建议这儿的床”是指吃筵席时半卧之榻(换言之,正吃祭偶像之物时便受刑罚),也有一说认为这“床”是指丧礼用的棺架。

与她行淫的人指听从她教训的人;其教训既包括荒宴淫荡,这一句就算以字面解释都不算离谱了。若不悔改暗示虽然已到这个地步,若是回头还是可蒙怜悯,这是全本启示录经常重复的主题;审判是可怕的,但悔改的人却仍可免刑罚。“若不悔改所行的”在原文是“……她所行的”;而“所行的”三个字与26节之“命令”是同一个字。换言之,他们应该遵行神的命令,做神的工作,而不是服从耶洗别的命令做耶洗别的工作。

23.党类原文作儿女。“儿女”最自然的解释该是“跟随她的人”,然而上文经已交待了跟随者的各项。“儿女”可能进一步代表妇人最亲近的门生(士韦特称这“儿女”为“全心全意归依者”;“与她行淫的人”则是“跟她的教训媚来眼去的人”)。其他如何士马(Hoeksema)诸人则主张“儿女”确是指骨肉之亲的儿女,我觉得这不可能。

“……杀死……”可能指“瘟疫”(“七十士译本”的用词)。这个刑罚意在叫众教会知道,神是那察看人肺腑心肠的。“察看”表示没有任何事可以向祂隐藏。“肺腑心肠”原文是“肾和心”;当时的人以“肾”代表情感,以“心”代表理智(

这封信是写给“教会使者”的(18节),这儿似应用第二人称单数,但却用了“你们每一个人”,十分清晰的语气;每人要照自己所行的受各不相等的报应。

24.对那些未入歧途的真信徒,这儿有对他们说的话。“他们素常所说……”RSV 译本译作“他们所谓……深奥之理……”。可能是指真信徒看透了自称“深奥之理”的异端,事实上是来自撒但,不是来自神,他们所洞识的“深奥”是撒但的深奥。换言之,不是他们以“撒但”自称,而是真信徒这样称呼他们。

然而假师傅自称知道“撒但深奥之理”更有可能,所谓知已知彼的意思,如保罗所说“我们不是不晓得它(撒但)的诡计”。他们自称有超人的本领可以胜过试探。虽然我们很难想像,但历史上确有记载(只是年代要比本处迟),有人提倡不论肉体做什么都不打紧,只要保持心灵清洁无瑕就可以了。此等人放纵情欲任意而为,却认为不要紧,因为那只是身体之事,灵魂仍可保持纯洁云云。说不定早在推雅推喇教会时代就有这种谬论,而此处正是一例也有可能。

“推雅推喇其余的人,就是一切不从那教训”的,神应许不将别的担子放在他们身上。这儿发生了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已有的担子”?答案可能是“他们已承担的信徒职责”;除了经上明明吩咐的以外,不再加上别的。这儿的语气和很相似,以致爱尔佛得(Alford)这么说:“对我来说,毫无疑问,此处的吩咐就是指使徒行传中使徒明文规定什么是必须遵守的了。”

25.这并不是说,因为没有“别的担子”,生活就是轻省容易了。不,他们必须“持守”(紧紧抓住之意);持守已有的那样东西在全文是单数。爱尔佛得称这一样东西为“信仰内容、盼望、福泽的总和”。直等到我来:将他们的目光引到主再来的荣耀之日。

26~27.这儿得胜的遵守我命令到底连在一起。“遵守我命令”其实是“做我的工”(参22节注释)。信徒的生活是要与众不同,勤作主工的。到底指出信徒的争战不是一朝一日而是全盘长久的战争。坚持到底是最重要不过。

得胜者的赏赐是制服列国的权柄(,这对一个弱小的教会实在是难以想像的前景,只有凭信心相信。与“制服列国”连在一起的是他必用铁杖辖管他们。“铁杖”是有铁套在末端的杖;“辖管”原文作“牧养”。提到牧养人,我们总会联想到恩慈,眷顾;然而牧人同时又是独裁的。在羊灾上,牧人的权柄是绝对的。“以铁杖牧养”在这儿分明不单单指力量和坚定,因为牧人要将被管辖的人“如同嗷У耐咂鞔虻梅鬯椤保ú问,像基督“从父领受的权柄一样”。这样看来,得胜的人似乎将有份于最后的决战,到那时,基督要将所有反对的权势置诸死地。

28.晨星可能是得胜的人的又一个赏赐(这是 Beasley-Murray 的看法)。也有人认为是信徒复活的象征。但基督曾被称为“明亮的晨星”,因此晨星代表基督的同在当更合理。信徒最大的赏赐就是基督的同在。

29.“凡有耳的就应当听……”详见7节注释。

79 Sir W. M. Ramsay, The Letters to the Seven Churches of Asia (Hodder, 1904), pp.324f。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你要写信给以弗所教会的使者说:‘那右手拿着七星,在七个金灯台中间行走的说:」

祂是行走在七个金灯台中间的主。『行走』表明祂有所行动,是在察看教会的行为。祂在这里不是坐着享受教会的敬拜,而是要审判教会。── 倪柝声

以弗所在何处?有何特色?何以约翰要写信给这教会?】

“以弗所”(EPHESUS ),在罗马帝国时代是小亚西亚的省会,也是小亚西亚地区一个重要的城市。地在爱琴海之东,与希拉的雅典隔海遥望,颇似爱琴海大门的两根支柱。以弗所三面环山,山前是片平原,西面向海,形成一个最优良的海港。

以弗所城特色甚多,兹分述如下:

一、以弗所是小亚西亚最大的海港及都市。公路从各方面引到此城,古语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在小亚西亚则谓“无路不通以弗所”。最远的大路从米所波大米的伯拉大河地区而来,称为“车路”。“北路”则由加拉太地区而来,“南路”则由“马安达山谷”(MAEN-DER VALLEY )而来。古时作家称之为“亚西亚的市场”。约翰在所描述巴比伦的买卖情形,也适用于以弗所市场。

以弗所城是“到罗马城去的大门”,因为所有小亚西亚商人必须先抵此处,再乘船往罗马。

当罗马政府迫害基督徒之时,教父依格那修称以弗所为“殉道者的大路”,因为许多信徒均在以弗所殉道或经由以弗所押至罗马行刑。

因为生意集中,人口自然众多,许多亚西亚地区百姓均以能到以弗所城一游为乐,因此有些作家称之为“古代的虚荣市”(天路历程中有此地区 )。

二、以弗所也是一个最重要的行政城市。它是罗马帝国政府所指定的“自由港”,利伯维尔有局部自治权,但自由市政府对罗马帝国政府所表现是极为忠诚。自由市政府驻军,不像腓立比,是罗马的驻防城,但以弗所没有“巡回裁判所”(ASSIZE ),罗马政府经常派大员到以弗所来审讯最重要的及地方政府难以判决的案件,因此,当审讯时,以弗所是人山人海地挤得水泄不通,益增该城市的重要性。

三、以弗所是一异教的癫狂中心。除有不同庙宇崇拜罗马各皇帝外,最伟大的一座“女神亚底米”神庙,被称为古时世界七大奇观之一。该庙长370尺,宽137尺,内有大理石柱127根,柱高47尺,建筑时间220年,许多工匠是父传子、子传孙去从事的(以上记录是本人1962年访问土耳其以斯坦堡时所获得的政府新闻处记录 与大英百科全书所记庙长425尺 宽230尺 柱高六十尺有出入 一说认为土耳其现代尺码较英尺为长云 )。

庙中所供奉的亚底米女神是多乳之神,被称为众生之母。使徒行传十九章描述她的神像是从丢斯假神那里下凡的(35节 )。有关亚底米庙的历史,请参阅本难题第二集使徒行传十九章及第四集以弗所一条,以详细叙述。

除了崇拜亚底米女神处,“以弗所的信件”也是名闻全罗马帝国的符咒。许多病人到以弗所请求庙宇的祭司为他们写“信”,能治百病。如妇人无子,可以得子,居家旅行,均可保平安。事实上这些人到亚底米庙会是与色情有关,许多妇女与祭司申同犯罪,以求得子。

还有,最特殊的是犯罪的人,只要逃入亚底米庙,即可获得“宗教庇护”,任何人均不得伤害或拘捕之。因此,以弗所变成宗教与犯罪混合的一个污秽城市。

以弗所城有名的(流泪哲学家 )希拉革利都(HERACLITUS )说,住在以弗所的有心人,无不流泪。因为以弗所犯罪的人大多云。

四、以弗所是古代人种博览会。最少有六大种族的人民居住在以弗所和近郊。一为本地人,远在希拉势力抵达小亚西亚时,世居此地的。二为希拉移民。另有三族为希拉帝国的各地军队之裔,最后是散居的犹太侨民,因此各种族的风俗习惯衣饰都在以弗所出现。有人认为并无真正的以弗所人,因为相处久了,大家都彼此习染,彼此学习,连其他民族的罪行,也被学习。我们看保罗写给以弗所信徒的公函,便知他们在未信主前的种种劣行了

五、最后又最使人伤心的乃是,今日的以弗所已不存在,以弗斯古时的优良港口变成了沙滩,不能再用,古时的一切荣华,均已成为历史陈迹。以弗所以前教会林立,今日除希拉教徒外,已不再有基督教会,只有圣约翰堂与圣马利亚堂被人凭吊而已。

六、以弗所教会是保罗所建立的,以后提摩太在该处传道。约翰可能以使徒身份时常协助以弗所教会圣工,此次约翰被国在拔摩海岛,上主要他写的第一封书信是给以弗所的,最大的原因是因为以弗所在各方面的重要性。又因为福音已在这罪恶众多的城获得胜利,许多人已离假归真,这封信实有领导作用,信中所说的“离弃初爱”的灵性情形,也可能重演在任何教会之中。

── 苏佐扬《圣经难题》

以弗所教会没有操练运用他们的灵,反而过度操练运用他们的魂︰(1 )他们运用意志去劳苦、忍耐,并不乏倦;(2 )他们运用心思去试验,看出假使徒来;(3 )他们运用情感去恨恶尼哥拉一党人的行为。

他们因为没好运用灵,以致迷失了目标(Miss the mark )︰(1 )把起初的爱心离弃了──没有爱主自己;(2 )没有行起初所行的事──作主之外的事;(3 )不能享受生命树的果子──没有享受基督。

,8】以弗所是『松弛』的意思,士每拿是『没药』,就是『苦』的意思,是代表遭难的教会。── 牛述光

】以弗所教会的行为有忍耐,工作也能忍耐,就是不能忍耐恶人。使徒时代教会的特色是恨恶假道。── 牛述光

,4】在圣经中有两个名词,一个叫基路伯,一个叫撒拉弗。基路伯在希伯来文的意思是知识,撒拉弗的意思是「火」,如果叫我们选择,我们显意做撒拉弗或是基路伯?要智识抑或要「爱之火」?

弟兄姊妹们!我们做基路伯的时间太长了,但主今天在你心中说:「在你里面有无真的爱。

」── 滕近辉《希伯来书七讲》

,9】以弗所教会中的伪师自称是使徒却不是使徒;称他们为假使徒,因为他们传的信息是错的。士每拿教会的犹太人,自称是犹太人却不是犹太人;称他们是撒但一会的人,因为他们拒绝基督。── 牛述光

】「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责备你,就是你把起初的爱心离弃了。」

今天我们和神的关系乃是爱的关系。一个人就是为神作了多少事,如果没有爱,还不能蒙神的悦纳。以弗所教会,甚么都好,没有一点可指责的,但是主不喜欢她,因为她对主的爱减少了。我们无论作甚么事,都该是从爱出来的。── 倪柝声

】他们虽坚持纯正信仰,却失去了起初爱主的心。他们把殷勤劳碌的工作当了主自己,其实主向人要的第一是人的心,第二才是工作。── 牛述光

】「所以应当回想你是从哪里坠落的,并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你若不悔改,我就临到你那里,把你的灯台从原处挪去。」

『灯台从原处挪去』,哪里没有爱,哪里就没有光,也就没有教会。── 牛述光

】「然而,你还有一件可取的事,就是你恨恶尼哥拉一党人的行为,这也是我所恨恶的。」

『恨恶尼哥拉一党人的行为』,不能爱,却能恨,这也是主所喜欢的。尼哥拉是胜过民众的意思,是指圣品阶级说的,有了圣品人,就有圣职,从圣职产生专权,因而破坏了人为祭司共同为弟兄的道理,以致演成罗马教。有教父说︰尼哥拉以后成了智慧派中的一门。── 牛述光

尼哥拉一党的人是谁?何以被主所恨恶?】

答:论到尼哥拉一党的人是谁,这是难以确定的一个问题,但可确知他们的行为恶劣,因是以弗所教会所恨恶的,也是主所恨恶的,关于此党可有三种不同的解释:

①尼哥拉Nicolas一词,按希腊文,尼哥( )是胜过之意,拉( )即人民或平民之意,所以尼哥拉即胜过人民之意。没有古代的凭据有尼哥拉这个党派,如果这字是一个象征性的字,那就是指早年造成祭司制度或圣品人的一种思想;如指着教会中的任职者,与平信徒自分阶段,日渐获得权柄,管理教众,本来平信徒弟兄们地位是平等的,被分为祭司或平民,在以弗所不过只有行为,到了别迦摩则成为教训了。这是司可福的解释。

②尼哥拉一党的人,从早期的时候,就是称为安提阿的尼哥拉的党羽,按古时的遗传,尼哥拉此人,本为耶路撒冷教会所选七执事中之一位,原是有好名声的,但以后灵性堕落,离开真道,设立一种无律法的伪智派,结果成为尼哥拉一党,他梦极力放纵情欲,引诱信徒赴异邦宗教拜偶像的筵席,并行淫乱。可见这一党和服从巴兰教训的人,犯了同样的错误。他们主张教导人先犯罪后,才有从经验中可以得着能力,胜过罪恶,所以使人任意放荡,无关紧要,以致这一党的行为,被以弗所教会所恨恶,被别迦摩教会所服从,被推雅推喇教会多半所实行,因为他们受了耶洗别的引诱

③有些圣经学者,以为尼哥拉和巴兰两个名字,在语源方面有程度上的相同。巴兰在希伯来文有败坏或得胜之意,此二名皆指得胜伤害人民而言。当时可能并无尼哥拉一党或巴兰一党,不过用此名称,乃指在新约时代中,引诱信徒犯罪,败坏他们的道德,亦如巴兰在旧约时代所行的一样,因此这些尼哥拉党徒们,就是等于那些坚持巴兰教的人。彼得和犹大都曾说到巴兰的错误,犹11 )。古时教父和爱任纽,特土良,和亚历山大的革利免,亦皆曾提及有异端为尼哥拉一党者,只是爱任纽认为尼哥拉一党,是与2项有关系的(徒Luis3-5 )。

总而言之,上述这些尼哥拉党所作所行的一切,成为影响教会信仰危害的异端,所以被主恨恶。但我们当要注意,主所恨恶的不是这些恶人党徒,乃是恨恶他们的罪恶行为,因为祂愿罪人悔改得救,不愿一人败坏而沉沦灭亡。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尼哥拉党是什么党?他们为什么被主所恨恶?】

“尼哥拉”(NICOLAS ),很容易使人想起使徒行传六章那七个被选为管理饭食的人的那一位(5节 ),在该处清楚说明七位被选人的条件,乃是有好名声,被圣灵充满,智慧充足(3节 )。何以在以弗所教会中竟然成为被主所恨恶的一种党派?

关于尼哥拉党与尼哥拉的关系,有不同的解释如下:

一、尼哥拉党是安提阿人尼哥拉的党徒。尼哥拉在被选举为教会服务人员时(一般人称之为执事 但当时并无名称 ),是有良好条件的,但后来灵性堕落,跟从(或制造 )异端,结果成为“尼哥拉党”,他们的异端乃是这样:

身体是有罪的,但不能影响美好的灵性,因此在身体上所犯的罪,并不能谓为灵性的罪。又说,用身体会犯罪后,才有犯罪的经验,然后懂得如何去得胜罪恶。又,当时罗马帝国政府下令各地人民必须崇拜皇帝为神,这些尼哥拉党徒认为向皇帝敬拜,不过是身体的事,不会影响信仰。似此种种,皆为异端,为主所恨恶。

古教父爱理纽(IRENAEUS )主张此说,有许多人附和之。

二、约翰所说的尼哥拉党与使徒行传的尼哥拉毫无关系,这是与上述的解释相反的。“尼哥拉”一词,意即“得胜的人民”,指这一班党徒以“人民的领袖”自居,他们认为有资格领导教会内的信徒走向更属灵更神秘的领域。他们的行为与信仰完全与真理脱节,背道而驰,正如第一说所列举的种种错误,因此为上主所恨恶,但这些人根本与那安提阿人尼哥拉无关。尼哥拉被拖入水中,实在冤枉。

这是教父革利免的主张,伊格那修亦同意此说。

事实上,安提阿的尼哥拉以后怎么会进到亚西亚的以弗所去,也值得怀疑。一个灵性一度高超的义工人员,是否会堕落到那种异端的情形,也不十分可信(当然有人善变 亦不足为奇 )。而在以弗所的提倡异端份子所用的党名“尼哥拉”,似是巧合,实在与尼哥拉本人无关。

三、第三种解释认为并无真的“尼哥拉党”在以弗所教会中,尼哥拉党只是一种抽象的、用属灵意义去解释的一些人,并无真正党的组织。理由是:

①在以弗所有“尼哥拉党”。

②在别迦摩有“巴兰的教训”。

③在推雅推喇有先知妇人耶洗别。

④在非拉铁非有“撒但会”。

这些都是用“暗示”的说法,并非真有一位女先知耶洗别,或真有一个会称为“撒但会”。照样“尼哥拉党”也可能只是一班提倡异端的人,与尼哥拉党当然毫无关系,也无实际组织。

“尼哥拉”,上文已解释,为“得胜的人民”之意,而“巴兰”(BALAAM )原文亦有此意。因此在希拉文的尼哥拉与在希伯来文的巴兰,意义既然相同,均指“伤害人民”而言。约翰对不同的教会用不同的寓意来警告信徒,可能当时并无所谓“尼哥拉党”,等于当时并无一个称为耶洗别的妇人一样。不过当时确实有一班“害群之马”,跟从异端,破坏基督信仰,伤害信徒灵性,也为上主所恨恶。

据教父犹西比乌谓,这些所谓“尼哥拉党的异端”,为时甚短,不过他们的异端却传与另外一些歹徒。请注意,上主所恨恶的乃是“尼哥拉党人的行为”,并非尼哥拉党徒。神恨恶罪恶,但喜欢罪人悔改,古时如此,今日亦然。

── 苏佐扬《圣经难题》

】「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得胜的,我必将神乐园中生命树的果子赐给他吃。’」

『得胜的,我必将神乐园中生命树的果子赐给他吃。』乐园因失败而失,也因得胜而得。主今天尝我们初爱的果子,将来我们尝主乐园中生命树的果子。爱主是生命最高的表显,能够在爱主上得胜,将来也必吃主爱中所赐生命树的果子。── 牛述光

乐园】

问::「耶稣对他说:我实在告诉你,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得胜的,我必将神乐园中生命树的果子赐给他吃。」:「他被提到乐园里,听见隐秘的言语,是人不可说的。」这三个「乐园」有分别否?

答:的乐园,是「神的乐园」,就是将来的新耶路撒冷。比较其中的生命树就知,路加福音二十三章和哥林多后书十二章的乐园,乃是指在地中心的乐园,就是信徒死后的去处。―― 倪柝声

神乐园中生命树的果子是指什么?】

答:当初在旧约神所立的伊甸园中,就有生命树和分别善恶的树,,注 ),因始祖吃了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犯罪后被赶出伊甸园,便不得吃生命树上的果子。但在新约中,圣灵向以弗所的众教会应许说:「得胜的,我必将乐园中生命树上的果子赐给他吃。」这得胜二字,乃表明胜过世界罪恶与撒旦试探之意。亚当是因犯罪所失落的,而却因主耶稣的顺服为我们复得,可以吃这生命树之果,乃是表明有分于享受那永远丰盛的生命之意。这生命树是在神的乐园中,就是要给我们蒙恩得救赎的人的灵魂,所要永远居住那荣耀的所在(参九十五题及一百题 ),亦即所谓美好的天堂了(参三九六题 )。

注:参拙著旧约圣经问题总解——八题。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生命树的果子”指什么而言?】

有关生命树的果子的记载,应追溯到创世纪第二章及第三章。神在伊甸立一园子,园子当中有生命树和分别善恶树,但神只吩咐始祖不要吃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并未禁止始祖不要吃生命树的果子。

等到始祖犯罪之后,神把他们赶出乐园,因为“恐怕他们伸手又摘生命树的果子吃,就永远活着”。神学家对于这里的“又”字意见不一致。有人认为应译为“也”字,表示始祖以前未吃过生命树果子,只吃过分别善恶树的果子,神怕他们“也”吃生命树的果子,所以把他们赶走了。

但另有神学家则谓,应译为“又”字,表示始祖在园中吃过禁果,但也吃过生命树果子,他们犯罪后,神怕他们“又”吃,意即“吃过又吃”,所以把他们赶出乐园。

这一派神学家的说法,表示始祖必须不断吃生命树上的果子才可以长生不死,一旦被赶出乐园,没有机会再吃生命树果子,所以不能再长生不死了。

犹太人认为“生命树”是一种人生高度的享受,因此在提及“智慧”乃是生命树。则说“公义”是生命树的果子。说”盼望成为事实”乃是生命树。说“温良的舌”乃是生命树。

生命树与生命树的果子已成为寓意的一种思想。

拉比们则解释说:生命树的果子团始祖犯罪已消失,但当弥赛亚降临时,万物复兴,那时生命树将重现人间,诚心信靠神的人将必享受其果子,正如在次经“传道书”(不是旧约的传道书 )说:

“凡行你所喜悦的事的人,将必享受不死的树上的果子”。

拉比们又说:生命树将荫庇整个乐园,果子有五十万种不同的香气,也有多种不同的味道。

生命树在所描写是很特殊的,那里说生命树每月结一种的果子,一年结十二种果子,可能这是伊甸园生命树的真正情形,但创世纪并未如此披露。

至于圣灵对以弗所教会所说“得胜的,我必将神乐园中生命树的果子赐给他吃”一语,很显然地指一种属灵的福乐而言,也可能是指箴书所记那些“智慧”“公义”“盼望成为事实”与“温良的舌”等而言,但指永生而言,则更适宜。

── 苏佐扬《圣经难题》

士每拿在何处?约翰为何要写信给该地教会的使者?】

一、“士每拿”(SMYRNA )意即“没药”没药味苦,士每拿教会正是一个受苦的教会,因此圣灵对这教会的使者说:“你将要受的苦,你不用怕”(10节 )

士每拿一名,不见于使徒行传或新约圣经任何经文,相信这是使徒约翰所建立的教会,因为约翰的高足,那为主殉道的波力甲(POLYCARP )曾在上每拿为监督,传说是约翰所接立的。士每拿是一个属灵的教会,在七教会中只有这个教会不受主所责备,是一个毫无瑕疵的教会。波力甲是在纪元后155年二月二十三日为主殉道的,那时他年已八十六岁了。约翰为要鼓励他忠心至死,所以奉命写信给他。

二、士每拿在亚西亚的地位仅次于以弗所,人们称之为亚西亚的冠冕,亚西亚之宝。它位于以弗所之北,为当时罗马东方公路的起点,海港良好,商贾云集,当时士每拿的铜币上铸有商船,升火待发,表示是一商业重镇。

士每拿被称为亚西亚的冠冕,同时上拿城的小山上,建筑物林立,环绕城与港,也被称为士每拿的冠冕。因此,圣灵对士每拿的使者也提及冠冕(10节 ),以作鼓励。

士每拿在纪元前一千年已成为希拉国的殖民地。纪元前六百年,被吕底亚人攻占,为战火所毁。纪元前200年吕西马库(LYSI.MACHUS )将军重建此城。该城街道宽阔,上铺华石,其中有一街名为“金街”,由丢斯庙起直到“需贝力”(CYBELE )庙止,为最热闹街道之一。此金街被称为士每拿的“帕哥”山(PAGOS )的银烛。

士每拿曾有四百年荒凉时期,形同死寂,后又恢复旧观,颇似复活,所以主耶稣自称为“死过又活的”(8节 ),正如土每拿城的经验。

士每拿是一个利伯维尔,在亚西亚区诸城中,它对罗马帝国最忠诚。罗马雄辩家西西罗(CICERO )称之为“罗马帝国最忠实的盟友”。当罗马军队有一次在亚西亚区饥寒交迫时,士每拿人曾脱去自己的衣服,并且护送他们乘船回罗马。

当罗马帝国准备在亚西亚挑选一城来建立“罗马女神”庙之时,只有士每拿被选上。以后再建一座纪念提庇留皇帝之时,也在士每拿城。因此士每拿在罗马帝国历史中是很有光荣的一个城市。

士每拿城在文化上也有特殊之处。它有一个广大的运动场,每年举行运动会。也有一所宏伟的图书馆,藏书万卷。并有一间“奥地安”(ODEION )大音乐院,和一间亚西亚最大的剧院。最特殊之处为士每拿是希拉有名诗人“荷马”(HOMER )出生地,这是最值得骄傲之处了。因此,士每拿曾建荷马纪念堂,同时上每拿的一种铜币,也有荷马头像铸在其上。

主耶稣对士每拿教会自称为“那首先的、末后的”,也是士每拿地方的写照,因为士每拿在当时实有一切优点,使其他城市居民羡慕不置。

士每拿也是犹太侨民集中地,他们讨好罗马帝国,每年集资一万“第那利安”(DENARION希拉银币单位 )捐献与帝国政府。同时对基督教徒非常仇恨,因为有许多犹太人转变为基督徒之故。这些人,主耶稣称为“撒但会”(9节 ),他们多方逼迫基督徒,造成士每拿的苦难,波力甲殉道,也是犹太人造成的。

── 苏佐扬《圣经难题》

】「我知道你的患难,你的贫穷,(你却是富足的。 )也知道那自称是犹太人所说的毁谤话,其实他们不是犹太人,乃是撒但一会的人。」

「我知道你的患难,和你的贫穷,其实你是富足的……」当我们环顾左右,就不能不因着许多基督徒深缺属灵的经历而感到难过。在他们的生活中,难得有丰满的属灵流露。他们既自顾不暇,更谈不到有盈余的恩典去供应别人了。基督徒为什么这样贫穷呢?这都是由于不晓得圣灵的管治是为着带领他们往前去!诗的作者说:「我在困苦中,你曾使我宽广。」(诗4∶1 )暂时贫穷的目的是为着要赐给我们永远的丰富。神从来不会无缘无故叫压力和贫穷临到我们身上的。祂的计划就是叫一切的压力带领我们进入宽广,叫一切的贫穷带领我们进入丰富。神为着祂子民所定规的,既不是不断的受困,也不是长期的穷乏;因为这些决不是神的目的,而只是神要达到祂目的的手段。困压引到扩张;贫乏达至丰裕。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患难贫穷是从人看,富足是从神看。一遭患难,就会受损失,因而贫穷,但因这贫穷的试炼,信心又会增长,因此又富足了。── 牛述光

,13,24撒旦一会的人,撒旦座位,撒旦深奥之理的人所指为谁?】

答:①撒旦一会的人——撒旦一词是魔鬼的别名(注 ),在原文里撒旦一会,就是撒旦的会堂,在新约中常以会堂( )指犹太人,而以教会指基督徒。犹太人因他们曾经弃绝基督,捏造坏话毁谤神,不信祂的真理,所以将那本来应该成为敬拜永生神之教会的会堂,就竟然变为撒旦的会堂了。这是神的选民犹太人背叛神所应得的恶名;但主必要使他们中间一些人来,伏拜归将于教会

②撒旦座位——在原文的座位与宝座同为一字( )(宝座 座 权位 ,所以撒旦的座位,亦可译为撒旦的宝座。据近世考古学家的考察,别迦摩这地方,有一高山达千尺,山巅之上庙宇林立,其中最重要的是有丢斯神庙(参一六二题 ),祭坛之古迹,高耸矗立在从岩石凿成的平台上,气势雄伟,俯视全城。别迦摩崇拜偶像之风甚盛,为古时罗马政府敬拜皇帝之中心,因此便为撒旦所利用,来反对神的真理和教会,而使教会受到逼迫,所以说在教会的居所,是有撒旦座位之处。

③撒旦深奥之理的人——这等人可能暗指斯底派者(参三四六题 ),因为这一派人是假师傅,常自我标榜,自夸己训为「神深奥之理」,就是认为他们自己是专门探讨,懂得神奥秘之事。这种智慧乃是出于撒旦的灌输,而不是出于圣灵的启迪,他们的教训,或者就像尼哥拉一党的人一样(参四八一题 ),主张可将身体交与私欲,任意放纵,藉此表示灵性不受其害,陷于罪而能胜于罪,虽出于泥而不染。这样的教训是一种污秽的异端,为推雅推喇少数人所不从。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你将要受的苦你不用怕。魔鬼要把你们中间几个人下在监里,叫你们被试炼,你们必受患难十日。你务要至死忠心,我就赐给你那生命的冠冕。」

『你将要受的苦你不用怕』,将来受的苦现在不必怕,不该怕。医治惧怕的良药是至死忠心。不用怕的理由︰人数有限制──『几个人』;时间有限制──『十日』;死后有赏赐。── 牛述光

『必受患难十日』,预表教会受的十大迫害,第一个迫害是尼罗王开始的,由主后六十五年起,第十个是底欧克来仙逼害,是最厉害的,一直迫害了十年,到主后三一一年康士坦丁帝止。── 牛述光

『生命的冠冕』,冠冕是用花编的,生命的冠冕是成熟的生命,是生命开了花。── 牛述光

你们彼受患难十日表明什么?】

答:十是人间的一个完全的数字,患难十日,表明完全的苦难,也表明是一段有限期的试炼,在旧约圣经中不乏其例,如拉班十次改了雅各的工价,埃及受了十次大灾害,神用十诫试验以色列人能否顺服遵行,约伯受到他的朋友十次羞辱,在此示每拿教会信徒,将要遭遇苦害,受到完全的试炼。有人以为这可能指当地发难的事件,和犹太人的反对是有关连的;但这有限期,按教会历史,教会在二三周内,经过十次的大逼迫,此后逼迫才告停止,苦难不会再蔓延。又有人以为是尼罗王曾下十条命令,尽量完成毁灭一切的信徒。更有人认为这十日,乃是代表罗马自尼罗王起(Nero A.D.54-86年 ),至丢克里王(Diociertian A.D.284-305年 )前后之间,其迫害教会的十个皇帝,信徒经过这十次的大逼迫之后,直到主后三一三年康士但丁皇帝掌握东罗马时,他曾下谕旨保护基督徒,允诺基督徒与人民有完全宗教信仰的自由,并在三二五年又颁谕令,即所有臣民都要归依基督教,不久便使基督徒成为罗马国教,对基督徒的逼迫才告完全停止。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受患难十日”所指何事?】

一、受患难十日,有人指一种完全的苦难,因为“十”是人间的完全数目。但又有人指十日是一个短暂的数目,曾受苦难,但到“第十次”便完毕,苦难不会再继续。又有人说尼罗皇曾下十条命令,尽量毁灭一切基督徒。更有人说“十日”代表罗马的十个皇帝,第一个是疯子尼罗,第十个是最残暴的“赵革天”(DIOCLETIEN ),他们都曾逼迫基督徒。

二、因此,“灵意派”的解经家相信“十日”是代表基督徒在罗马帝国的苛政下,曾受十次大逼迫,这十次大逼迫是在十个不同的罗马皇帝手下执行的,其十皇与逼迫年代如下:

皇帝名字纪元后年代

①尼罗(NERO )54

②杜米仙(DOMITIAN )81

③他拉赞(TRAJAN )98

④哈德连(HADRIAN )117

⑤安东纽·庇乌(ANTONIUSPIUS )155

⑥马可奥礼流(MARCOS AURELIUS )166

⑦舍弗鲁斯(SERVERUS )193

⑧德修(DECIUS )249

⑨华礼连(VALERIAN )254

⑩赵革天(DIOCLETIAN )284

在这十次逼迫中,尼罗皇曾下令焚烧罗马城,而嫁祸与基督徒,当时基督徒为主殉道者甚多。

他拉赞则下令禁止秘密集会,当时许多基督徒利用地下坟场来举行崇拜及讲道聚会,因此许多信徒及领袖被捕及殉道。教父伊格那修即在此时被扔在罗马城外斗兽的“歌乐场”(COLOCEUM )喂狮子。

赵革天这个皇帝所施行的暴政,真像黎明前的最黑暗的时候,他下令每人必须崇拜皇帝为神,下令毁坏基督徒一切建筑物,拘捕一切长老与主教入狱,强迫基督促背教。

等到纪元后313年君士坦丁掌握东罗马时,下令保护基督徒,并且公开宣布说:“朕是基督徒”,于是政府对基督徒的逼迫才停止,基督徒也喘了一口气,可以自由传道,不久基督教即成为罗马国教。

一九六二年我访初罗马时,在城外的血腥杀人场所“歌乐场”(COLOCEUM )内默想古圣徒为主殉道时,流泪草拟八句诗如下:

先贤干百曾牺牲热血涌流古帝京

真道坚持生死劫杀身岂可杀魂灵

血染鲜花花更艳毒残教会会益兴

尼罗暴主今何在救道遍传万都城

── 苏佐扬《圣经难题》

】「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得胜的,必不受第二次死的害。’」

『不受第二次死的害』,意思说,是死了就不再死。第一次是身体的死,第二次是灵魂与身体永远的死。── 牛述光

】「你要写信给别迦摩教会的使者说:‘那有两刃利剑的说:」

英文字polygamy意思是二个以上的多妻的结婚制。英文的这一个字,就是根据于希腊文的gamos『迦摩』,就是结婚的意思。『别迦摩』的意思,就是『注意阿!现在结婚了。

── 倪柝声《初信造就》

『别迦摩』是『升高』或『高楼』或『结婚』的意思。别迦摩教会正是预表到主后三一一年到五九零年的教会。教会与世界结了婚,因此地位升高,芥菜种成了大树,作了飞鸟的巢窝。── 牛述光

别迦摩在何处?有何特色?】

一、别迦摩有历史的光荣。“别迦摩”(PERGAMOS 新译作PERGAMUM ),是亚西亚地区一个名城,因为它曾是一古国的首都有一百年之久。远在纪元前282年,希拉大帝亚力山大驾崩后,他的国即分为四部分,其中一份乃是“吕西马库”(LYSIMCHUS )国,他的国土在小亚西亚,别迦摩即其首都,直至纪元后133年。

吕西马库国亡后,亚西亚西部有“亚他鲁国”崛兴(见本书上文七个教会在今何国境内一条的研究 ),仍以别迦摩为首都。亚他鲁逝世前,愿将国上交与罗马,罗马改亚西亚为行省,仍以别迦摩为省府。因此,别迦摩有四百年之久的首都荣誉。

二、别迦摩是亚西亚文化的中心。它的图书馆有二十万册藏书,全是皮卷。“皮卷”一词,英文为PARCHMENT,即从别迦摩PERGAMUM一名而来,希拉文为PERGAM ENE。多年以来,古人均以埃及蒲草纸(PAPYRUS )写书,纪元前三世纪,别迦摩王“尤民理”(EUMENES )立志使其国立图书馆臻于最完善境地,于是礼聘埃及亚力山大城图书馆长“亚里斯多芬”(ARISTO.PHANES )到别迦摩主持国立图书馆发展事宜。埃及王多利买闻讯大怒,将亚里斯多芬囚禁,但将一船蒲草纸寄往别迦摩代替亚里斯多芬入境。别迦摩王即召开紧急会议,结果别迦摩学者发明以羊皮代纸,较之蒲草纸更胜百倍,于是这种羊皮便称为“别迦摩”,即今日英语的PARCHMENT了。羊皮耐用,久而不毁,也为新约时代写着圣者经预备了优良的工具。

三、别迦摩也是希拉与罗马宗教的中心。纪元前240年别迦摩曾战胜加拉太“高卢”(GAULS )民族,于是在山上筑一祭坛感谢希拉有名假神“丢斯”(ZEUS ),坛高四十尺,建于一盘石上,远望如一巨型宝座。主耶稣对别迦摩信徒说:你的居所有撒但座位(13节 ),即暗示此坛而言。

别迦摩不单崇拜丢斯,同时也崇拜他们自己的假神“亚斯克立飘”(AsCLEPIOS ),这是“医病之神”,全亚西亚的人均涌至此处,在亚斯克立飘庙中求医。多数病人在庙中睡眠,祈求医治,其假神则每在梦中施医。凡求医者均在一块石版上,写上(甚至请人雕刻 )自己的名字、病况等,病愈后,则向假神献祭,其石版则放于庙中以作纪念。

主耶稣对别迦摩信徒所说“得胜的,将要赐他一块白石,石上写着新名”(17节 ),即暗示此事而言。

别迦摩有一医生名“迦伦”(GALEN ),为历史名医,其所著“实践医学”,著名于世。他说:人们起誓时,常指以弗所的亚底米、或指底尔腓(DELPHI )的亚波罗或指别迦摩的亚斯克立飘的名起誓。

亚斯克立飘的徽号为“蛇”,别迦摩的铜币亦有此蛇为像。蛇代表魔鬼,当时的基督徒均不喜欢此假神及其徽号。主所说别迦摩有撒但座位,亦可能暗示此事。

四、别迦摩也是崇拜该撒的中心。罗马帝国政府强迫每一国民崇拜该撒时,别迦摩成为此事的中心地点。他们称“该撒为主”,与当时的基督徒称“耶稣为主”正相反。因此许多基督徒被拘捕,为主殉道。这些殉道的人,教会的人称他为“安提帕”(ANTIPAS ),意即“反对一切者”,特别指反对崇拜该撒而言

别迦摩曾建立该撒神庙,使当地基督徒人人自危,当地的居民分两种,一种有权佩剑,另一种平民不准佩剑。佩剑者多为罗马人,他们随意拔剑指吓基督徒,强迫他们否认基督,崇拜该撒,因此主耶稣对别迦摩信徒说,他口中有剑,可以攻击不悔改的人。

别迹库今仍存在,新名为BERGAMAH或BERGMA。考古家称之为“庙宇之城”。

── 苏佐扬《圣经难题》

】「我知道你的居所,就是有撒但座位之处。当我忠心的见证人安提帕在你们中间、撒但所住的地方被杀之时,你还坚守我的名,没有弃绝我的道。」

『居所』,亚伯拉罕是在地上住帐棚作客旅的,可是别迦摩教会却像罗得一样有了居所。『安提帕』是一人抵挡众人的意思。── 牛述光

忠心的见证人安提帕是谁?】

答:安提帕Antipas——意即像父亲,在圣经中系有两个这样同名的人:一位是分封王希律安提帕,乃大希律的儿子,为亚基老之弟,即杀施浸约翰的人,参五题 );另外一位即为本节所提在别迦摩教会中,为主作忠心的见证人。论到此人在教会历史中,虽没有可靠的记载,但他至死忠心,能为主作见证;他受试炼用自己的血,印证了自己的见证,成为主所指出一位著名的殉道者,确是事实。有人以为安提帕这名字,按照原文含有蕴奥之意,安提( )就是反对或代赎之意,帕( )就是一切或凡之意,这样看来,安提帕( ),就是很有勇敢为基督的缘故,坚强的站起来,反对一切出于撒旦的恶者,所以他的名是表明了他的坚定信仰,为真理站立得稳,不为邪恶力量所动摇,足能感动别人而效法。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得胜的,我必将那隐藏的吗哪赐给他,并赐他一块白石,石上写着新名,除了那领受的以外,没有人能认识。’」

『隐藏的吗哪』,是对着『祭偶像之物』说的,我们不要以世俗的污秽为饱足,当以神属灵的粮食为饱足。『新名』是代表了属灵的一个新转机,像雅各改名为以色列一样。── 牛述光

「赐他一块白石。」】

白石很可能是一粒砖石,放在大祭司的胸牌上,作为求问神的乌陵与土明。如果这白石是暗淡色,必为否定的;若是闪光,就是肯定的了。

信徒必有直接的知识,明白神的旨意——你会有白石,你的心若与神有好的关系,你必明白祂的旨意。指引你的路,不仅有外在环境的云柱,也有内心里面的感动。在你的直觉里,你会知道神的心意,你跪下祷告,也必蒙指示当行的事。在你内心的表面必然纯净,没有忧悒与罪恶的污点。

神启示的旨意,必定使人更加认识祂——在乌明的石块上刻着神的名字,这圣名的神秘表记是别人无法看清的,只有亚伦可以认出。所以在我们心灵的深处也得着启示,使我们认识祂的性情,只有爱主顺服的心灵可以认识。我们的眼未曾看过,心中也未曾想过的,神向祂儿女所说的生死的事,以及祂自己,并有荣耀的将来。

神所启示的,必与我们生命程度相称——我们若时常犯罪不洁,为私欲所胜,神的旨意必很稀少与模糊,凡得胜的,必经常有神的启示。

── 迈尔《珍贵的片刻》

隐藏的吗哪和一块白石为何物?】

答:①隐藏的吗哪the hidden manna——吗哪原是指着以色列人在旷野时,从天上降下来所得的一种粮食,注 ),这种吗哪,诗人称为天上的粮食,或称为大能者的食物。据犹太人拉比们的遗传,当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来毁灭耶路撒冷和圣城时,先知耶利米曾将约柜中的吗哪,藏在西乃山的山岩中,因此隐藏的吗哪这种思想,就一直遗留在一般犹太人的脑海印象中。主耶稣在此对别迦摩教会得胜者的应许,是将那隐藏的吗哪赐给他。我们从约翰福音六章中,可见以色列人所吃的吗哪,是预表教会,而应验在祂身上。主曾向犹太人宣告,祂就是那从天上降下来的生命之粮(32-33-35-41-50-51 ),吃过这粮的人就永远活着,得了永生,所以这吗哪就是主自己。这隐藏的意义,一面是指着那存在约柜里盛吗哪的金罐,但其要义就是我们灵命的泉源与滋养料,都与基督一同藏在神里面,而神会时时在暗中,将那天上来的一切福气和恩典赐给我们。

②一块白石A White Stone——白石是指为一种玛瑙类之宝石,白色表明清洁光明和得胜之意。在古代这种石头用途甚广,可作象征性的解释,例如法官在法庭上,用白石和黑石来作无罪释放,或判决有罪的工具。法官将一块白石给受审的人,那表示宣告无罪得释放;若换以黑石,乃表明有罪。那些在运动会比赛中之得胜者,可以获一块白石,作为一特别优待券,该人手持白石,可以出入任何地区,或一切公共场所,通行无阻。在大祭司的胸前佩戴有十二块宝石,上刻有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名字,另有乌陵和土明,注 ),是两块小白宝石,其上所写的字,惟独祭司长知道。约翰在这里所写的「赐他一块白石,石上写着新名,除了那领受的以外,没有人能认识。」这新名是耶稣自己或神的新名,表示祂的荣耀和全能;还是得胜基督徒的新名,表示他在来生得神的新性质,并享受着神的一种新能力?等等说法难以定规,如果那名字是赐给基督徒的新名,意即基督要重新将祂的荣耀,恰如其名彰显出来,他们要在来生,方有资格足以领受而认识,那时我们必要面向基督,因为必得见祂的真体。这样经上所说的白石,那就是表示得胜者得入神国的百无禁忌的特权了。

注:参拙著旧约圣经问题总解——四十五及五十两题。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隐藏的吗哪是什么?】

圣经中有四件事提及“吗哪”:

一、旷野的吗哪。以色列人在旷野的四十年中,全靠这种从天而降的粮食养生。这些是“明显的吗哪”,可煮可烤(23节 )或磨或捣,随心所欲。但这些简单的食物,只为糊口,同时给子以色列一个重要的功课,就是“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耶和华口里所出的一切话”

这种旷野的吗哪,诗人称之为“天上的粮食”,又称之为“大能者的食物”。约瑟夫谓,在他的时代,吗哪仍由天而降,在下雨之时一同降下,不过无人加以注意。

二、约柜的吗哪,神吩咐摩西要拿一个罐子,将一满俄梅珥吗哪留到世世代代,以作纪念。这一罐头吗哪以后放在约柜中,和亚伦发过芽的杖在一起。因此,以色列人进迦南之后,虽然不再吃旷野的吗哪,但他们仍然记得吃吗哪的那一段淡薄生涯。

拉比们有一遗传故事说,当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来毁灭耶路撒冷和圣殿时,先知耶利米曾将约柜中的吗哪藏在西乃山的山巅中。因此“隐藏的哪吗”这种思想一直遗留在一般犹太人的脑海里。据拉比说,直等到弥赛亚降临、耶利米将再度出现,就会把那隐藏的吗哪再寻出来。

所以,“享受隐藏的哪吗”,指享受弥赛亚的福乐而言。

三、耶稣为吗哪。人世如旷野,耶稣降世使人满足,有如吗哪使旷野的以色列人满足一样。在约翰福音六章、主耶稣向犹太人宣布,他是“天上来的粮”(32-33 35-41-50-51节 )与旷野的吗哪作对比,无形中暗示他自己是另一种吗哪,为一切相信他的人而预备。

四、隐藏的吗哪。这是主耶稣别迦摩教会所说的,得胜的信徒的一种赏赐。根据上述第二条拉比的遗传,耶利米所隐藏的吗哪,在弥赛亚降临时将再出现,人们将要享受弥赛亚所赐予的福乐,显然地这隐藏的吗哪是预表一种“福气”,而非一种“实物”。又因为是“隐藏”的,乃是不公开的,人人不同的,时时有的福气,赐予凡得胜的信徒。得胜的人,神会暗中把特殊的权利、福气、思典赐给他,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历代圣徒可以证明的。

有人解释谓,隐藏的吗哪,是指信徒领受圣餐时所获得属灵的好处,以培养灵命。

更有人谓,既然主耶稣在约翰福音六章宣布他就是天上降下来的粮食,那么隐藏的吗哪就是主耶稣自己。意即得胜的信徒,可以享受主耶稣,而不只是主耶稣赐的恩典云。

── 苏佐扬《圣经难题》

白石与石上写着新名何意?】

“白石”原文不是普通的白石,此处石字是PS EFOS,是宝石,属玛瑙类,应译为“白宝石”,关于此“白宝石”,解经家有多种描述如下:

一、白宝石,拉比们相信天上的吗哪降在旷野时,是有小白宝石一同降下的,认宝的以色列人便同时收藏起来,等到进入迦南地之后,便可取出应用或出售。

因此,白宝石预表神给予得胜信徒附带的恩赐,正如主耶稣所说“要加给你”一样

二、白宝石是古时计算数目的各种颜色石类之一,其中有一种是白石。他们以不同的颜色小石代表数目,白石可能是较高数字的代表,如十或一百等。

这就表示得胜的信徒被神计算,视为最高的一种人物,可享受最高的荣誉。

三、古时法庭用白石和黑石来作无罪释放或判决有罪的工具。当控方与辩方认定他们的理由与答辩之后,法庭上的陪审员往往在意见不一致时,用白石或黑石投在小孟中,然后再取出,以多数取决,如白石较多,则被控者即获得释放。

因此,得胜的信徒,是从罪与试探中获得释放的人,主赐他一块白宝石,表示他有得胜的力量,可作完全人。

四、罗马帝国有一称为“特赦例”(TESSERAE )者,其用处甚多,该种与“门票’域“证件”近似的“特赦例”,用木、用铁或用石制成的小片,凡持有此种小片者,可享各种不同的特权。

那些在运动会比赛中获得冠军者,可获“特赦例”小宝石一块,该人可以进入任何地区的任何娱乐场所,不必购门票。

这可以表示凡得胜的信徒,便持有此种小宝石,可以分享在主里的一切荣耀,无人可以拦阻或夺去。

五、另有一种“特赦例”小石块,上有名字,古时罗马贵族有许多“护民”,即由贵族供养及加以保护的人。这些人每日早晨从贵族管家手中接受金钱或食物。他们必需持有该种“养生的特赦例”小石以证明身份。

这可以表示凡得胜的信徒,每日均可享受主的供养及保护,仇敌或任何人不能伤害他。

六、古时罗马,有比剑习例,最好的比剑手常被民众所拥护与爱戴,这些比剑英雄在年老时,不必再比剑,政府于是分给他一块白宝石,上有SP二字母,即拉丁文SPECTATUS,表示该人己屡经试验,证明是“毫无疑问的勇敢人物”。这人便可安然退休,再没有人向他挑战。

这就表示得胜的信徒已在属灵的战场上百战百胜,蒙主赏试,获得人们相信,可以在年老时享受多种福气与平安。

七、古时的假期称为“白色的日子”。在白色的日子中,人们尽情快乐,无拘无束。有些守卫的士兵分队守卫时,有时是用抽筏,其中一筏是白色的,抽到白签的一队,便可获得一日的假期,不必守卫。

特拉西人与西古提人在白色的日子中,将一块小白石扔在一小盂中以作记号,如遇不幸事发生,则扔一小黑石在盂中,到年终之时,计算白石与黑石的数目,便知该年忧喜事件数目的比例。一直到寿终正寝时,他的后人也会计算白黑石的数目,以决定此人一生是幸福抑痛苦。

得胜的基督徒则常享受白色的快乐日子,每天都有一白宝石贮存在天上,那内心真正的快乐,是无人能夺去的

八、还有一解释是最近似的乃是,古时那些热心宗教人士时常佩戴一小块小白宝石,石上写着他们所崇拜的神名字,但用他们宗教的神秘符号代替神的名字,除该佩戴的人以外,无人能认识。当危险灾祸来临时,这些佩戴有神名字小宝石的人,便手持此石,口中念念有词,求神保佑。

约翰在这里所描写的“石上写着新名,除了那领受的以外,没有人能认识”,是以这第八条所解释的为背景。那些外邦人相信佩戴有假神名字的白宝石可以获得平安,但得胜的基督徒,则可获得真正的平安,出入蒙恩,百无禁忌。

九、最后,有人以为这里的白石与旧约祭司胸前所配戴的宝石有关。那两块红玛瑙上刻有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名字,另外有两块小白宝石,即乌陵与上明,用作求问耶和华神、决断事情之用。在那十二块宝石上,清楚刻有十二支派的名字,但那乌陵与土明石上是没有字的,在求问神之时,神将“可”与“不可”或近似的决断之语显在这两块白石上。

基督徒如能凡事得胜,便在灵里有蒙神指示人生道路的特权也。

── 苏佐扬《圣经难题》

】「你要写信给推雅推喇教会的使者说:‘那眼目如火焰、脚像光明铜的神之子说:」

『推雅推喇』这一个字,有一个意思是高楼,或者高塔。基督从『别迦摩』──与世界结婚,发展到『推雅推喇』──在世界上被高举。她现在变作在世界上被人看见,被人敬仰,被人崇拜的一个高楼了。

── 倪柝声《初信造就》

『推雅推喇』,是『献香』的意思。『那眼目如火焰,脚像光明铜的神之子』是说到主要给那教会一个严重的审判。── 牛述光

推雅推喇在何处?其地方有何特色?】

“推雅推喇”(THYATIRA )意即“焚香之气”。今在古城原址另建一城,名“阿克·希撒尔”(AK·HISSAR ),意即“白色堡垒”,因地势高耸之故。约翰奉命写与亚西亚七教会的信,以此信为最长又最严厉。

关于推雅推喇地方与教会的特点如下:

一、保护获得上主指示及听见马其顿人呼声之后,即首途往欧洲布道;第一位信主的乃是在腓立比卖紫色布的妇人,名叫吕底亚,但她的原籍是推雅推喇

推雅推喇是亚西亚一个重要的商场,以染布著名于当世代。吕底亚将所染紫色布运到腓立比去出售,乃是当时很常见的一种生意。

推雅推喇有多种“同业公会”互相帮助,推展本地工业,包括毛织品、陶器、细麻、铜器、衣服、染料、皮革、饼食等。推雅推喇信徒从事上述各种工业者甚多,而他们所遭遇的困难也由此而生。他们如不参加这些同业公会,几乎无法谋生,但如加入这些公会,在应酬上便有下述两种困难:

1、公会同人经常聚餐,聚餐均在庙宇中举行,即使不在庙中举行,也必先举行一次宗教仪式,所食之物,必须先向假神献祭。基督徒如何能参加这种活动?

2、这些人在聚餐时及聚餐后,经常是酩酊大醉及有淫行。基督徒在这种环境中使极为不便。

因此上主对推雅推喇的信徒责备说:你容让那自称是先知的妇人耶洗别,教导我的仆人,引诱他们“行奸淫”、“吃祭偶像之物”(20节 ),即针对上述情形发言。

因此,当地的公会领袖经常询问:为何你们信耶稣的人不肯参加同业公会为会员?为何不与众同乐?

请注意在推雅推喇教会并无政府的逼迫,但那逼迫却由教会内部而生,那所谓“女先知耶洗别”,可能指有钱有势的一位贵妇,已信了耶稣,在教会也有地位,她主张“妥协”,“两面人生”,在教会内应热心事主,在社会上应与众共乐。有不少人同意她的主张,所以被主称为她的儿女(或党类 )(23节 )。

二、推雅推喇地势重要,是交通要点,它把别迦摩与士每拿连在一起,同时别迦摩有任何政府公告要送到撒狄、非拉铁非与老底嘉,必先经过推雅推喇。所以推雅推喇为古时亚西亚“邮政大道”的第一站,邮件往往在天未亮仍见晨星时,即由推雅推喇分送到上述各地。上主对他们说。那得胜的,我要把晨星赐给他(28节 ),推雅推喇人一听便明白。

三、推雅推喇是首府别迦摩的“卫星城”,经常有一武装马其顿部队驻扎该处。不过推雅推喇是一个平原,易攻难守,每遇敌人进攻,只有用拖延战术,直至救兵从别迦摩赶至迎敌。

四、推雅推喇人并不崇拜该撒,但他们崇拜“亚波罗”(即太阳神APOLLO ),当地人用马其顿语称之为“推林努斯”(TYRINOS )。这位假神像出现在当地的铜币上,是骑在马背的一位手持战斧和大头棒的勇士。推雅推喇也有一位女预言家,名为“审必对”(SAMBATHE ),多人前往问卜。

主所说的女先知耶洗别亦可能暗示此女先知而言。

五、推雅推喇教会由谁创办,不得而知,有人猜测是那一位卖紫色布的妇人吕底亚从腓立比回家后,一面做生意,一面传福音,慢慢成立教会,以后慢慢发展成为一个女权较高的教会,与腓立比教会一般。

── 苏佐扬《圣经难题》

】「我知道你的行为、爱心、信心、勤劳、忍耐,又知道你末后所行的善事,比起初所行的更多。」

『你的行为、爱心、信心…末后所行的善事,比起初所行的更多。』一般是先信心后爱心,他们却正相反,先爱心后信心。这时的行为是胜过了信心,教义方面是怪异百出,但有些修道士却能舍己行善、赒济贫穷、看顾病人。── 牛述光

】「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责备你,就是你容让那自称是先知的妇人耶洗别教导我的仆人,引诱他们行奸淫,吃祭偶像之物。」

『自称是先知的妇人耶洗别』。自称使徒,自称犹太人,自称先知。本时期中的教会,与主所说妇人把面酵藏在三斗面里直到全团都发起来的比喻相合,别迦摩教会是分外的长大,推雅推喇教会是极度的腐败,教会既称为母亲,而在教会掌权的却是教皇,因此称她为妇人耶洗别。耶洗别,是一异教徒作了圣民的王后,她带进了异邦的宗教,又用政权逼迫神的仆人。教会容让了耶洗别,耶洗别却不容让神的仆人,她竟教导神的仆人,引诱他们行淫、接受异邦的宗教。从教皇带入教会不少的异端以致全团都发起来。── 牛述光

先知妇人耶洗别指谁而言】

“耶洗别”(JEZEBEL ),意即“尊敬巴力者”,一说谓意即“贞洁”,这是以色列王亚哈之后的名称,何以这名称会再度在推雅推喇教会中出现呢?

一、“先知的妇人耶洗别”一语,有些注经家说;有些古卷有一“你”字有前,认为应译为“你的妻子耶洗别”。如果此说能成立,这封信既然是写给推雅推喇的使者的,则该教会的内部麻烦便是由该教会传道主任的太太所引起者,正如亚哈王统治以色列国之时,由王后耶洗别引导国人崇拜巴力与亚合拉假神一般。今日教会也有牝难司晨的传道人太太,在教会中惹是生非,并不为怪也。

但这一说不被多数解经家所采纳。

二、推雅推喇有一著名预言家“审必对”,当地希拉移民十分相信她的预言,奉为金科玉律。这女预言家可能是一位犹太妇人,因为古时犹太人有以到处游行、为人占卜为业,与今日欧洲的“吉卜赛人”(GYPSY )同。这位犹太妇人所说的预言,可能有许多地方对当地教会有伤害,因此,上主责备她,并要刑罚她。

不过,这里所说的耶洗别是教会内的一份子,而且获得许可在教会内“教导神的仆人”,显见不是一位教外的女预言象。

三、有人以为耶洗别就是那卖紫色布匹的吕底亚,她起初热心事主,后来在推雅推喇教会中居高位,但灵性倒退,行事背道,陷教会于不洁中。

可是,这种猜度是毫无根据的,只有损害吕底亚的名誉,不足采用。

四、到底耶洗别是谁,无人知晓,但既然称之为耶洗别,无疑与旧约以色列国亚哈王后一定有相同之处。旧约的耶洗别以淫行、恶行及拜偶像,伤害以色列国,照样这位推雅推喇的耶洗别也用诱人行淫与吃祭偶像之物,伤害信徒。

“耶洗别”在推雅推喇教会可能是一种“风气”而非一个“人”,在23节说“她的党类”,表示有不少人跟从这种恶习,无形中形成一党,影响教会与其它善良信徒(24节 )。这些“耶洗别党徒”曾受感动要悔改,但又故态复萌,终不觉悟(21节 ),所以神要把大患难加给他们。

耶洗别主义并非要毁灭教会,正如罗马帝国政府的阴谋,但比毁灭教会更可怕的乃是,“使教会世俗化”及“容许拜偶像与邪淫”在教会中有地位。

推雅推喇教会是预表教会历史中的黑暗时代(即纪元后600年至1200年 )。在这黑暗时代中,欧洲教会的腐败与劣行,是举世知名的,而最重要两件事就是“崇拜马利亚和众圣徒”,礼拜堂中充满偶像。第二件事是禁止奉圣职的男女结婚,用苦修方法来禁止肉欲。可是结果适得其反,许多淫行传出,正如主所责备的“教导我的仆人、引诱他们行淫”。

── 苏佐扬《圣经难题》

推雅推喇的教会,跟从耶洗别的教训,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行奸淫,一个是拜偶像。奸淫,在圣经里的意思,就是混乱。罗马天主教的特点就是和世界混乱,并且拜偶像。(1 )希腊人拜维纳斯女神,天主教拜同贞女马利亚;(2 )把异教的太阳节十二月二十五日,变作圣诞节;(3 )学外教高大华丽的庙宇,建造高大、美术的教堂;(4 )把犹太教里的祭司制度、衣服,拿来变作神甫;(5 )还有香烛、灯台、香炉等;(6 )拜十字架;(7 )拜马利亚的像;(8 )拜彼得、保罗等使徒的像;(9 )拜主耶稣的像;(10 )甚至跪拜殉道者的骸骨。

── 倪柝声《初信造就》

自称是先知的妇人耶洗别为何等人?】

答:耶洗别Jezebel——意即贞洁,亦谓尊敬巴力者(注 ),原是古时西顿王谒巴力的女儿,为以色列恶王亚哈之王后的名字。这妇人曾经以崇拜偶像,杀害神的众先知,并以污秽淫行邪术等,伤害以色列国;照样在推雅推喇的教会内,有那自称为先知的妇人耶洗别,她不事奉真神,反自称为先知,自立主权,不尊重圣经真理,任凭己意发出训谕,将异端错误的道理教导别人,乃是作了撒旦的差役,是个地道的假先知,也用虚假的异能,勾引主的仆人行奸淫,吃祭偶像之物,败坏了基督徒的德行与纯正的信仰,所以主将她称为耶洗别是相称的,其实在当时教会中本无此名之人,不过是用这个名字来表明她的恶行,以及属于她的党类存在教会之中,危害不浅。因她不肯悔改,主要叫她卧病在床,那些容让她与她行淫的人,必受大患难,她的党类(原文作儿女 ),也就是她的门徒,再被杀灭,表明受到更重的刑罚,其结局亦如古时的耶洗别一样的悲惨。这这样做,为要作众教会的警戒,要叫众教会知道主,是察看人肺腑心肠,施行公义审判报应人的神。

注:参拙著旧约圣经问题总解——八十四题。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我又要杀死她的党类(注“党类”原文作“儿女” ),叫众教会知道,我是那察看人肺腑心肠的,并要照你们的行为报应你们各人。」

『党类』原文是儿女。这些是教友,是耶洗别的儿女,却不是神的儿女。── 牛述光

】『不晓得他们素常所说撒但深奥之理的人』,不是他们头脑简单不能明白,乃是他们的心向主单纯,不愿意晓得。── 牛述光

,29】『那得胜的…凡有耳的就应当听』,七个教会可分为两组,前三个未提到主再来,后四个都提了;前三个已成了过去,后四个却要并存到主再来。再有前三个都是听在前,得胜在后;后四个都是听在后而得胜在前。意思是在前三个教会,圣灵还能向全教会说话,在后四个教会,圣灵只能向得胜的人说话了。前三个教会听了而后求着得胜,后四个教会若不先得胜,圣灵的话也不会听见了,因为人意已经代替圣灵(耳原文是单数 很有意思 )。── 牛述光

,28祂必用铁杖辖管他们把晨星赐给他何意?】

答:①他必用铁杖辖管他们——这是引用诗上的话,辖管译为打破 因在希伯来的牧养与打破的大字母相同之故 )。辖管二字按七十士译本(注 )原文译作牧养( ),但也含有育养,管理,照应之意。铁杖乃是表明主对于悖逆的列国,首先要用严厉之权柄来制服他们。祂先从严辨,然后才施以恩待。列国先被打碎,使他们觉悟罪恶,出去其背叛神和狂傲的心,好像服在主的大能权柄之下。主这样打碎列国,乃应验了先知的预言,注 )。

②我又要把晨星赐给他——主耶稣自己是明亮的晨星,先知早有此预言,象征着祂从空中再临的荣耀,参四四一题 ),所以得了晨星,就是得了主自己,那得胜又遵守主命到底的基督徒(26 ),不但有主应许所赐的权柄,也要与主同在,在祂的国里与祂一同作王,享受祂荣耀和尊贵

注:参拙著旧约圣经问题总解——二一五及一七一题。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 神在教会失败以后,就在教会中找出少数人来,作祂的得胜者,叫他们负教会所当负的责任。神叫一班少数忠心的人,代替教会,维持基督的得胜。教会的七个时代里,都有神的得胜者。这得胜者的线,从来没有断过。得胜者并非特别的。神的得胜者乃是一班和神当初的打算相合的人。── 倪柝声

※ 因着『教会荒凉』(外表的 ),在神的儿女当中,只有极少数人,还能满足神的本意。大多数的人起始很好,但是当他们和神争执的时候,他们的生命和见证受了拦阻。所以从此之后,教会中,就分作得胜者和失败者两班人了。得胜者并不是在寻常基督徒之上的一班人;可是失败者是在寻常基督徒之下的一班人。得胜者就是能满足神当初的本意(要祂的教会在她的生活和见证上 显出基督 见证祂的得胜 )的一班人。从主给七教会的书信中间看来,明显的祂现在是呼召得胜者。虽然祂没有弃绝普通的基督徒,可是祂的眼睛是注意那些能成功祂本意的一班得胜者。教会中的得胜者,就是当教会失败的时候,能够出来代替教会负她所该负的责任。他们在神面前犹如教会在神面前一样(比较前世代的遗民 )。── 倪柝声

※ 以弗所教会是指着第一个世纪末了的时候的教会,就是写启示录时候的教会。士每拿教会是在约翰去世之后,从第二世纪起,到第四世纪起头的时候,教会被罗马十次大逼迫的情形。别迦摩教会是主后三百十三年,康士坦丁起首接受基督教作国教那一段时候的教会。推雅推喇教会,就是罗马天主教。

── 倪柝声《初信造就》

例证

,11,17,28有耳朵的就应当听】一个传道人与一位研究鸟类与动物生活的大科学家一同走在一条人潮拥挤的大街上。那位科学家突然叫那位传道人停下来说:『你听见甚么?』

『甚么!我听见群众吵闹,车辆的声音。』

『还听见甚么?』

「没有哪!」

『我听见一只蟋蟀,』那位科学家说。

那位科学家领路经过人群,来到建筑物边,他在那里掀开一块小石头,石头下,那只蟋蟀正在歌唱。

传道人惊奇地问:『你怎么听见的?』

『那算甚么!』科学家回答说:『我要让你看一件更奇妙的事。』

他领传道人来到人行道,在川流不息的群众中站住,伸手到口袋,拿出一个银币。

『现在,听啊!』他将钱币丢下,发出叮当声,二十尺周围的人都停下来听。

『我现在可以用一句话讲一篇道,比你用半小时讲的更好。就是:你听见你受过训练去听的。你看见你受过训练去看的。

』── 佚名《喻道小品》
基督徒没有退休】

陈溪圳牧师做完五十七年的牧会工作,从双连教会退休了,但他在接受记者访问时说,只要他活在地上一天,他还是要好好为主争战。因为作基督徒是没有退休的一天的。基督徒不像其他的工作,到一定年龄,就能安享余年,当我们看到这世上的罪越来越多越烈,我们的责任也变得更为沉重。对于那些还没有接受救恩的人,我们有责任提供灵粮给他们。美国广播查经班创始人廸汉博士在垂死之日,身体软弱到极点,他还想录一段广播的信息来帮助别人,这种对主忠心至死不渝的精神,是你我都应该有的。

约贰一百年前,有位乔治·怀特裴尔牧师,有一天连讲几次道之后,极其疲惫,走回卧房休息。正当他要躺下时,听说外面有一大群人还渴望听他再讲一段道。这位牧师提起精神,带着一只蜡烛出去,他决心讲到蜡烛燃尽为止。

第二天,有人发现他跪在他的床边,他已奔完人世的道路安然去世,等候着主的冠冕。

——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