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21 |
后来我必劝导他,领他到旷野,
对他说安慰的话。
他从那里出来,我必赐他葡萄园,
又赐他亚割谷作为指望的门。
他必在那里应声,与幼年的日子一样,
与从埃及地上来的时候相同。
B攻讨基比亚、刑罚便雅悯支派
.利未人及其妾。此句句首对时间并没有清楚指示,与前章没有一定的关系。我们曾说十九至二十一章发生于第十七、十八章之前,69其中提到亚伦的曾孙非尼哈,支派联盟仍然存在,仍然能够采取联盟的行动,与所述一样。在士师时代的后期,非利士人强盛之时,不太可能有这种大规模的集体行动。伯特利显然是主要的圣地,并不是非利士人时代的示罗。从但到别是巴一词,后来可能成为全国通用的俗语,为后来的口传者或编者加入,因此并不表示这几章发生于但族安居以后。 本叙事中的利未人一如米迦一样,家住以法莲山地那边(直译为「在以法莲山地遥远的地区」,RSV)。因为当时南北主要交通路线位于山地中央,因此这里可能是指山区的东翼或西翼,经文中虽提到耶路撒冷、基比亚或拉玛等地名,都无法证实这里到底是指东翼或西翼。此两段附录均提到犹大伯利恒(,亦即那个妾所回去的家之所在地,这也是两段附录的共通点。她回家的原因,在许多古抄本中都写道「因为她生他的气」(RSV),这比 AV、RV 或和合本所采用的译法因为她行淫可信度更高。淫乱的罪可招致死亡;比较可能的是,在激烈争吵过后,利未人怒气消减,便去寻求和解。对她说好话(3节,RV、RSV;和合本:用好话劝她),在希伯来原文中,则是「说到她心坎里去了」,是常用、传神的成语。两匹驴中的一匹,应当是为了给她回程时骑的。妾的父亲之态度,显示并没有很严重的事发生。若他女儿与她丈夫离异的话,父亲会蒙受耻辱,因此当他见到利未人时自是欢喜异常,热情款待了。利未人受到的招待,反应出典型东方人悠闲的生活(尤以节庆时为然;参:,以致虽然他打算第四天动身回家,整个计画却全被打乱。第五天时,岳父几乎又成功地用同样的盛宴挽留住他们,显然这是当时的礼节。这位好客的伯利恒人(9节)所用的辞语十分传神,内容与在旷野时期半游牧式的飘流生活有关。日头偏西了(RSV),直译为「当日扎营的时候」,亦即扎营准备过夜的时候;译为「家」的字,实际上意为「帐幕」。虽然时过境迁,这样的用语似乎已经过时,不过这种表达方式仍继续为人采用。这一回,利未人去意已坚,大约于下午过了一半的时候离开了(见之注释)。由事情后来的发展看来,那天他若坚持自己的意思早一点离开,或是向岳父的心意让步多留一晚,可能不会发生那么悲惨的后果。 .由犹大伯利恒至基比亚。我们可以想象利未人为了要弥补这么晚起程而行色匆匆的情形。耶路撒冷(见的注释〕,位于离伯利恒以北约六哩之处,不须两个小时便可抵达,当时被耶布斯人所占据(因此该城又名耶布斯城,耶布斯人可能有亚摩利人血统),直到后来大卫及其随从掳获该城为止。利未人的仆人看到夜色将至,有受到野兽或强盗侵袭的危险,便敦促主人在该城留宿,但他的提议未获采纳。主要是因为主人情愿在以色列人的城市中住宿,而不愿意在陌生人中寄宿,这使得后来基比亚人之行为更当受谴责。基比亚是现代的芙勒废w(Tell el-Fûl),距耶路撒冷以北约四哩,亦即离伯利恒不到十哩。当他们抵达时已经日落,显然他们启程的时候不可能早于下午三时。他们提到另一处可能住宿的地方是拉玛,在基比亚再往北约贰一哩的地方。日头既已西落,他们别无选择,只有在最近的城市寻找落脚之处,那城市正好便是基比亚。基比亚最早建于以色列人入侵迦南之际,第一座城于西元前十二世纪中期被大火摧毁,无疑与及以下所记载之事件有关。被毁后的一个世纪无人居住,第二个城市因扫罗的出生及选为首都,;参:撒上十三~十五章,数处经文皆有提及基比亚)而著名。利未人一行人在该城空旷之处坐下,可能正好在城门内(城门是当时居民为了社会、商业或审判等事而聚集之处),他们期待有人接待,结果却失望了。接待客旅乃是东方人神圣的责任,便雅悯人不接待客旅,显示他们是十足的粗人,因为两匹满载粮草的驴已保证他们不会增加任何人的负担(。这种破坏礼节的行为,对基比亚人无疑是一种控诉,也是将要发生之事的不祥预兆。在这里又看到叙事者高超的说故事技巧,用许多精巧的伏笔,营造出一种气氛,带出了便雅悯人城市的居民之罪行。 .基比亚一位好心的外地人之接待。利未人一行人,似乎再等下去也不会有什么着落,但是因为一位老年人的到来而有了转机。这个老年人本身是以法莲山地的人,在基比亚算是一位外地人。老年人提出两个问题,利未人的答案是读者已经知道的事实,但此处多了一个额外的理由,他提到他们要往耶和华的殿去(18节,AV、RV)。到此为止,第一次知道这个理由,可能利未人本来就打算去,为了他与妾和好献感恩的祭。也有可能这是他的策略,因为若有人知道他的旅程是为了宗教目的,人们会更乐意接待。第三个可能性,根据七十士译本(此为大部分学者接受之解释),应当读成「我的屋子」(my house;RSV:我的家),表示所有格第一人称单数代名词的字尾( yôdh )被误认为耶和华(Yahweh 之简写)。利未人谨慎地指出接待他们三人两驴不会有很大的负担,因为他们有充足的装备。但是,老年人并不关心这些,而是好心、热情地接待了他们,成为他们的主人。他最关心的是他们能得到栖身之处,因这是东方传统的规矩。同时,他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驴得草料,客旅得以梳洗干净,身体所需的食物也得到充分供应。他们在旅途中担心找不到栖身之处的恐惧,可能因为这老年人的接待而消失,但这也使得后续的风波更加令人震惊;这正是叙事者巧妙编排的用意。 .基比亚人之兽性。基比亚人(被称为「彼列之子」,AV、RV)将房子围住时,打断了屋内的宴客。「彼列」一字是复合形式( belîyaʿal ),来源不明,其一般意义却很明显,通常的解释将之与希伯来文 ya ̄ʿal (意为「使得利」或「帮助」)相连,意为「一文不值」。也有人视之为巴比伦的农作女神,可能也是阴间的女神,与阴间(Abyss 或 Sheol,一去不复返之所在)同义;在经文的对句中,将「彼列」(「匪类」,AV、RV)与死亡及阴间相提并论,更加强上述解释的可能性。第三个,也是可能性较小的解释便是将之与动词 ʿa ̄lâ (意为「上来」)相连,带有「一事无成」的意味,用现代俗语来说,便是「无业游民」。叩门(22节)一字原文为动词 hithpaʿel 的形式,带强烈的强调意味,可见他们的言语行为都很吓人。德莱弗说:「这群无赖用身体的力量冲撞大门,企图破门而入。」70但是基比亚的长老并没有惩罚闹事者,也没有因他们的恶行责备他们,由此可见该城大部分人都参与此一恶行,并非只有一小撮恶棍独行其事。有可能他们的动机之一是,无法忍受他们不肯招待的人竟然在城中得到招待,有损他们的尊严。从他们对房主老人(22节)的要求,可以看出他们在性方面的变态程度。由老人的回答(23、24节),可以看出老人知道这种恶行完全不合接待客旅的传统,他立时的反应是害怕、退缩(;雅亿出卖的举动)。有一段乌加列经文,曾提过理想的儿子应当「将任何想要骚扰他(亦即他父亲)招待留宿之客人的人赶走」。71作恶(AV、RV)并不足以表达其原文 neḇa ̄lâh 之意义,亦即指对神或人的要求不够敏感,因此最好译为「不敬虔的」(impeity)、「下贱的」(churlishness;参:的拿八)、或「荒唐的」(wantonness)。这件可怕的事和以下所记载的事72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在基比亚没有天使来拦阻城中恶人的恶行。 房主老人因为急于保全接待客旅的传统,甚至愿意破坏一个对现代读者而言更加重要的规矩,亦即关顾保护软弱无助的人。古代世界很不尊重女人,实际上女人之所以能够享受现在地位,主要应归功于犹太教、特别是基督教信仰中之教导与启发所致。房主老人情愿牺牲他尚未出嫁的女儿及利未人的妾,以满足那些恶棍变态的情欲,也不愿容忍他的主客遭受任何伤害。然而,这建议对那些恶棍来说,宛如耳边风。而利未人的作法更令人心寒,毫不珍惜信誓旦旦的爱人,更正确的说,他更爱自己,竟然强将他的妾推出门外交给那群恶棍。叙事者并没有描写那令人毛骨悚然的细节,但是世上可能没有哪一个人的经历会比那个妾在那一晚所遭遇的更加可怕了;相信那个夜晚对她而言,可能像永恒那么久,像地狱那么黑暗。基比亚人禽兽不如的行为显示那时代道德的沦亡。但是,利未人的表现一样令人不齿,他似乎若无其事地,打算在第二天清晨离去,完全看不出他对妾的下场有任何关心。当他见到她倒卧在房门前时,竟然是冷淡地命令她起来(27、28节)。这些均显示他虽有宗教之名,却无真正感情。在他发现她已经死去之后,才开始感到愤怒,将她的尸体驮在驴上,继续前行。这件骇人听闻的事使得以色列人群情汹涌,先知何西阿更将之引为败坏之首,。 .号召全国。利未人的作为带有献祭仪式的意味,可能是呼吁人们为被夺去的生命,不计代价,团结一致。其原本的意义可能带有魔法的意味,表示不采取回应者会受到血的咒诅。此与扫罗呼吁全国与他一同支持基列雅比之人所采用的方法相似,不同的是扫罗乃将一对牛切成块子。希伯来文的动词切成乃是献祭仪式中肢解祭牲的用语;,;切成十二块,与十二支派正好吻合,表示此时期乃在南方的犹大及西缅被孤立以前。 由经文可以假设便雅悯支派亦受到号召,但是他们却未表态支持,因此自然使他们与基比亚人站在同一阵线,如此便可解释的附注。带着这些可怕的证物去到不同支派的使者,无疑亦负有传讲基比亚人恶行的使命,第30节(特别是下半节)显然是出自他们的口。他们的话显然在听者耳中产生了震惊的回响。这个恶行,被视为是出埃及(奠下以色列建国根基的决定性事件)以来最残忍的事件。【】「当以色列中没有王的时候,有住以法莲山地那边的一个利未人,娶了一个犹大伯利恒的女子为妾。」
本章至二十一章为本书第二个附录,把以色列人信仰腐败已极的情况描写得淋漓尽致。所提到的地点如以法莲山地、犹大的伯特恒和前一附录相同,但二事间似无关连。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 以色列人的妾侍的地位如何?有甚么权力?】
娶妾是当时以色列社会所容许的事,不过这并不是神的原意。妾必须做大部分的家务,但却只有妻子所有的小部分权利。她虽然在法律上属于丈夫,但所生的儿女,通常不会有合法之妻所生儿女那样的权利,不能承受遗产。她的主要作用是给丈夫性的享受,多生儿女,在家务上劳苦。以色列人常常把战时所掳的外邦女子纳为妾。但有时也会有以色列女子被纳为妾,这个故事之中所说的大概就是这样。
──《灵修版圣经注释》
【】
本文与17,18章内容没有直接关系,却也赤裸裸地暴露了以色列社会“没有王”的堕落景象(21:25)。利未人纳妾(19:1)、便雅悯支派的基比亚匪徒凌辱其妾致死(19:25-28),都是极其可憎的罪行,充分反映全以色列的腐败。作为对以色列罪行的惩罚,神使以色列缺了一个支派(21:15)。本文记载可以发现两个事实:①在神面前,人人皆是罪人,任何人不得审判他人,,12:19)。为了使全体以色列悔改认罪,神发动了战争(20:18)。尽管如此,以色列联军却怀着骄傲攻击便雅悯,结果连遭失败(20:21-25)。至此,他们才禁食认罪。认识到自己不过是执行耶和华审判的代理人;②刻画神永不离弃自己百姓的大爱。从战争动机、过程、战后问题处理等方面看,以色列身上几乎找不到符合神旨意的态度。这说明神保存硬着颈项的愚顽百姓,完全出于他无条件的主权性大爱,。以色列12支派都是与神立约的百姓,他们应当团结一致,肩负神选民的使命。但在士师时代,为了谋取自己的利益,各支派常常全然忘却神的旨意。这次内战可视为神强烈警告各支派之间的矛盾和纷争。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
以法莲山地的一位利未人,带着离家的妾返家过程中,受到基比亚匪徒的欺凌。他将这事告知全以色列,从而引起严重的内战。当时以色列“没有王”,故没有可治理全以色列的具体机构。但耶和华信仰理当是全民族的向心点(11:6),此事该由分散在全国的(书21章 )利未人处理。本文揭露了利未人的严重败坏,展现了以色列的黑暗。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妾行淫离开丈夫,回犹大伯利恒,到了父家,在那里住了四个月。」
「妾行淫离开丈夫」:七十士译本及古拉丁译本作「妾恼怒丈夫而离开了他」。古人有这译法可能是因为摩西律法规定行淫的必须治死, 这妾若真有淫行,利未人似乎不可能与她复合。
──《串珠圣经注释》
“妾行淫离开丈夫”有些古抄本作“妾和丈夫不悦而离去”,后者比较合理,因妇人若行淫须用石头打死,利未人后来也不会接她回家。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在那里住了四个月: 律法规定,任何祭物都不能赎杀人罪、奸淫罪、殴打父母罪。利未人的妻行淫离开丈夫,事发四个月后,他拂去对妾的憎恶,反而开始思念她。无视律法的规定,想要接她回家。可以理解利未人出于真正的怜悯之心原谅了她,但他急于将她带回,是因欲火攻心,是藐视、玷污律法的大罪。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她丈夫起来,带着一个仆人、两匹驴去见她,用好话劝她回来。女子就引丈夫进入父家。她父见了那人,便欢欢喜喜地迎接。」
【好客传统的滥用—身份定位】第三至第九节利未人去犹大的伯利恒劝他的妾回来,却被岳父一再留下。本来古以色列人款待客人的规矩是三天,但是他的岳父却强留他到第五天,而且第五天还强留他。这是“好客”传统的滥用,也是社会秩序颠倒的表示,令故事的读者怀疑有什么意外的事要发生了。利未的岳父滥用好客的传统目的是要留住女婿,好表示他的优越感,因为只要利未人在他家里,他岳父的地位就明显,他比利未人优越的感觉就可以维持。因此,本段故事的焦点也集中在利未人与他岳父的关系上,完全没有描述它原本要去劝他的妾回来的细节。
——曾祥新《天道圣经注释,士师记》
【】「那人的岳父,就是女子的父亲,将那人留下住了三天。于是二人一同吃喝、住宿。」
盛情款待远客是近东的风俗,甚至被视为主人应尽的责任。这岳父的盛情与基比亚人的冷血表现(15 )成强烈的对比。
──《串珠圣经注释》
将那人留下: 含有“强留之意。年长的女儿继续留在父家,是令人操心的事。况且,女儿是因行淫而被赶逐,其父必是苦苦哀求。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到第四天,利未人清早起来要走,女子的父亲对女婿说:“请你吃点饭,加添心力,然后可以行路。”」
【】「于是二人坐下一同吃喝。女子的父亲对那人说:“请你再住一夜,畅快你的心。”」
【】「那人起来要走,他岳父强留他,他又住了一宿。」
【】「到第五天,他清早起来要走。女子的父亲说:“请你吃点饭,加添心力,等到日头偏西再走。”于是二人一同吃饭。」
【】「那人同他的妾和仆人起来要走,他岳父,就是女子的父亲,对他说:“看哪,日头偏西了,请你再住一夜,天快晚了,可以在这里住宿,畅快你的心。明天早早起行回家去。”」
回家: 字面意思“回帐幕”(20:8),。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那人不愿再住一夜,就备上那两匹驴,带着妾起身走了,来到耶布斯的对面。耶布斯就是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在此并在称为“耶布斯”,因为那时由耶布斯人所占据。
――《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耶路撒冷(耶布斯 )距伯利恒只有10公里(参2节 ),走路须两个小时。这个利未人大概是在下午才离开伯利恒的。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利未人已离家5天,且离安息日只有一天(8节 )。对希伯来人而言,安息日从第六日晚上开始,因为要在圣殿服事,利未人必须在日落之前动身。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临近耶布斯的时候,日头快要落了。仆人对主人说:“我们不如进这耶布斯人的城里住宿。”」
耶布斯人的城: 离利未人出发的伯利恒约有10公里,徒步约需2个小时。利未人可能在日落前两个小时离开伯利恒,临近耶布斯时,日头快落了。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
本节说耶布斯“不是以色列人住的外邦城”,因为当时此城为耶布斯人占据,以色列人尚未取得,。利未人一行因此宁可往耶路撒冷以北6公里的基比亚去。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主人回答说:“我们不可进不是以色列人住的外邦城,不如过到基比亚去。”」
利未人不想进耶布斯城,担心与外邦人接触使自己沾染不洁。以色列人认为,与外邦人接触,会染上宗教的不洁。圣洁之神不允许自己子民与外邦人相亲,最大理由是为了防止他们拜偶像。但这位利未人重视律法形式多于内容,表现出伪善的一面。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又对仆人说:“我们可以到一个地方,或住在基比亚,或住在拉玛。”」
「基比亚」:在耶路撒冷以北六公里(四英里 )。
「拉玛」:在基比亚以北三公里(二英里 )。
──《串珠圣经注释》
拉玛和基比亚相隔只有3公里。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或住在基比亚,或住在拉玛: 利未人一行在安息日的前一天傍晚,从伯利恒岳父家启程(8-10节 ),希望在夜深之前赶路。从耶布斯即耶路撒冷到基比亚约6公里,到拉玛约9公里,从伯利恒到示罗约42公里。利未人虽然生活混乱,却对形式上的宗教仪式表现出极大热心。他是为固守自己的社会地位,而不是出于真正的敬虔。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他们就往前走。将到便雅悯的基比亚,日头已经落了。」
这个位于耶城以北的基比亚,不是犹大地或以法莲山地的那个基比亚,。这个基比亚(义为“山冈” )在便雅悯境内。扫罗王曾以此为他的大本营。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他们进入基比亚,要在那里住宿,就坐在城里的街上,因为无人接他们进家住宿。」
「坐在城里的街上」:应作「坐在城门口的广场上」。古时以色列城镇的面积甚小,街巷狭窄,人烟稠密,城门内外的广场便成了仅有的公共场所。由于城门夜间必须关闭,而利未人与妻子天黑后才抵达,只能坐在城门外的广场上过夜,幸而有位善心的老农夫愿意招呼他们到自己的房子休息。
──《串珠圣经注释》
坐在城里的街上: “城里的街”指离村口不远的广场。对希伯来人而言,城里的街具有重要意义。他们在这里进行审判、集会、社交、交易,以及演讲。因此,能够坐在城门口的人,一般都德高望重,,,,31:8)。利未人坐在城里的街上,等待有人迎接。但“无人接他们进家住宿”,表明基比亚的居民无视摩西“怜爱客旅”的律法。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
虽然他们在“城里的街上”等候,但基比拉人没有按照惯例接待他们。最后,一个旅居在基比拉的以法莲人接他们进家里。
――《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晚上有一个老年人,从田间作工回来,他原是以法莲山地的人,住在基比亚,那地方的人却是便雅悯人。」
【】恶人中间的义人。本文的老年人与大多数基比亚居民不同,属于比较善良、诚实的人。他款待利未人 ),原因:①同乡(16节 );②自己寄居在其他支派。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以色列的基比亚比外邦人的所多玛更罪恶】
正当利未人等无人接待进“家”里的时候,第十六节开头的“看哪”一词带来了一线希望。这里有一位基比亚寄居的老年以法莲人,正从田间工作回来。如果这样一位老年人接待他们,就会更加反映出基比亚人无“好客”之情。但年纪已经老了的人还需要工作,可见他不会很富有,他有能力接待利未人等吗?难怪十七节他要询问他们一番,似乎他不轻易接待客人,或要防备什么危险。第十八十九节利未人的解释无非是要使老人放心,因为他与老人一样是以法莲人,他又是一个敬虔人,正要去耶和华的殿,而且他们又充足的粮食,不会负累老年人的。最后,他又称自己是老年人的仆人,称他的妾为老年人的奴婢,只求老年人给他们借宿一夜。这里的描述与罗得坐在门口,见客人不用询问,便俯伏在地恳求他们宿在自己的家中,这里却是客人坐在城门口,恳求老年人收留他们一个晚上。由此可见,当时以色列的基比亚比昔日外邦人的所多玛更恶劣。
——曾祥新《天道圣经注释,士师记》
【】「老年人举目看见客人坐在城里的街上,就问他说:“你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
【】「他回答说:“我们从犹大伯利恒来,要往以法莲山地那边去。我原是那里的人,到过犹大伯利恒,现在我往耶和华的殿去,在这里无人接我进他的家。」
利未人说“我往耶和华的殿去”,有两个解释:1,为经文的误抄,“耶和华的殿”应作“我的家”;2,他打算在耶和华的圣所示罗,为自己和妾献上感恩或赎罪祭,。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其实我有粮草可以喂驴,我与我的妾,并我的仆人,有饼有酒,并不缺少什么。”」
【】「老年人说:“愿你平安!你所需用的我都给你,只是不可在街上过夜。”」
愿你平安: 希伯来语“平安”用于问候。长期的埃及奴隶生活和艰难的旷野路程之后,以色列终于定居在迦南地。他们遇到过无数难关,每当此时,他们就祈盼“平安”。耶稣基督是“和平之君”,把世界所不知道的真平安赐给所有圣徒。你所需用的我都给你: 利未人有足够的食物,老人仍坚持用自己的食物款待他们。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于是领他们到家里,喂上驴,他们就洗脚吃喝。」
洗脚: 古代近东,旅行者大都穿凉鞋行山路。给客人提供洗脚水,或让仆人给客人洗脚,都是招待客人的习惯,24:32,43:24,,。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他们心里正欢畅的时候,城中的匪徒围住房子,连连叩门,对房主老人说:“你把那进你家的人带出来,我们要与他交合。”」
“城中的匪徒”。旧约用来指那些参与偶像膜拜、醉酒、背叛和同性恋(如在这里的 )之人的用语。
――《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便雅悯的基比亚城受迦南恶俗影响,男色之风泛滥,有似迦南城邑所多玛(创十九章 )。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围住房子,连连叩门: 匪徒不仅没有羞耻感,反而明目张胆要与利未人交合,仿佛这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倘若基比亚人诚实地遵行神的律法,这些人断不敢如此胆大妄为。这些匪徒的所作所为并非与我们完全无关。人均有肉体的情欲,犯罪的可能性很大。若不节制,就会象脱缰的野马奔向可憎的罪恶之路。圣徒要确信,因基督我们已把情欲钉死在十字架上,要作蒙圣灵带领的新造之人,6:15)。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
基比亚匪徒凌辱利未人的妾致死。这些匪徒起初想要拉出利未人进行同性恋行为,如同所多玛事件。所多玛人因淫乱招致神的审判灭亡,此处形成了死海。死海与基比亚相距不远,基比亚人经常路过死海,却未从历史吸取任何教训,反而变本加厉。利未人的妾等于付出了罪的代价。她虽免遭人的惩罚,却无法躲避神的刑罚。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那房主出来对他们说:“弟兄们哪,不要这样作恶。这人既然进了我的家,你们就不要行这丑事。」
这位老人痛恨当地人的逆性行为,认为男风的丑陋罪恶尤甚于玷辱他的女儿和那人的妾。妇女任人蹂躏,在当日社会毫无地位可见一斑。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
关于接待客旅的要求,参看的脚注。
――《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我有个女儿,还是处女,并有这人的妾,我将她们领出来任凭你们玷辱她们,只是向这人不可行这样的丑事。”」
我有个女儿……并有这人的妾: 匪徒不顾老年人再三阻拦,继续威逼他们,为了保护利未人,老年人迫不得已交出自己的女儿和利未人的妾:①真实反映当时以色列社会父亲的权威。女性因男性的权威受虐待或凌辱,也要默默顺从(11:29-30,;②老年人采取的并不是最佳方法。为了阻止一件罪行,犯了另一个罪。倘若他忠于神的公义,就不会急于违反伦理,乃要信靠神,与匪徒对抗到底。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那些人却不听从他的话。那人就把他的妾拉出去交给他们,他们便与她交合,终夜凌辱她,直到天色快亮才放她去。」
那人就把他的妾拉出去交给他们: 利未人再次暴露自己的丑陋。为了安全把妻子交给匪徒,这是极端自私的作法。基督耶稣曾说“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天快亮的时候,妇人回到她主人住宿的房门前,就仆倒在地,直到天亮。」
【】「早晨,她的主人起来开了房门,出去要行路。不料那妇人仆倒在房门前,两手搭在门坎上。」
两手搭在门坎上: 为了保全自己,利未人把妾丢给匪徒,如同弃履。黎明时分又急于逃命。他的妾却用尽最后一口气爬到丈夫那里,死在门前。只为满足肉体的情欲建立的关系,是如此无情无义、不堪一击。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就对妇人说:“起来,我们走吧!”妇人却不回答。那人便将她驮在驴上,起身回本处去了。」
“妇人却不回答”。更可作:她不回答因为她已经死了。
――《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到了家里,用刀将妾的尸身切成十二块,使人拿着传送以色列的四境。」
他们以肢解和分尸作为行动的召唤。
――《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将尸身切成十二块,分给十二支派。在以色列早期的历史中,国家每遇急难,民族领袖多会采用一些具体而可怖的方式来召集同胞惩治罪犯、抵抗外敌。。最近在马里城的发现,(见23页 ),证实这种做法是古时西部闪族流行的规矩。
──《串珠圣经注释》
这个可怜的女人,从头到尾未说过一句话,默默地照着父亲的话做,跟着丈夫走,默默地受凌辱。但她死后所发出的声音却唤醒了以色列人几已消失的道德良心和勇气,决心联合起来共伸正义,严惩元凶。便雅悯人几因此灭族。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将妾的尸身切成十二块: 与古希腊一样,当时以色列社会也有邻邦同盟关系。但是,支派之间的凝聚力日益松散,又没有设立中央统治机构,无处可诉讼。因此利未人把妾的尸身切成十二块,送到各个支派,有力揭发匪徒的罪行,呼吁整个民族起来惩罚他们。但利未人的血腥作为自相矛盾。他自己离弃神的公义和律法,毫无悔改之意,却充满对别人的仇恨。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 太恐怖了!就连当时的以色列人也为之震惊……】
这种传播方式虽然是可怕的,但罪行的恐怖被有效地传出去了,它提醒以色列人认清匪徒所犯的罪行是何等严重,并且要求以色列人采取行动。在若干年后,扫罗也采用类似的方法去传信息。其实那人和那些奸杀他妾的人同样有罪(是他把她交出去任他们凌辱的 ),这的确是一件荒唐的事。
──《灵修版圣经注释》
【】「凡看见的人都说:“从以色列人出埃及地,直到今日,这样的事没有行过,也没有见过。现在应当思想,大家商议当怎样办理。”」
「凡看见的人都说」:七十士译本作「便吩咐他所差遣的人说:你们要对以色列人这么说」。
──《串珠圣经注释》
【士十九章以色列濒临瓦解的信号】
本段经文分段如下:
A 引言:在以法莲山地,利未人之妾的问题的开始
B 犹大伯利恒的一个家中,好客传统的滥用
C 从伯利恒到基比亚,客居何处?
B’ 便雅悯基比亚的一个家中,好客传统的侮辱
A’ 结语:在以法莲山地,利未之妾的问题的解决
从上表的排列可以知道,利未人从以法莲去犹大,再从犹大经便雅悯返回以法莲是一个大旅程。他与十七章至十八章的利未人不同,有一个自己的家在以法莲,但他仍然奔跑在路上,好像一个没有“家”的人一样。一个在旅程上的人最迫切的问题是:今宵客居何家?这也是上表所显示的中心问题。士师时期的以色列人也有“居无定所”的感觉,“好客”的传统便成了他们能够团结在一起的重要原因。但是这项团结因素已经大有问题了。利未人在犹大伯利恒所受的“好客”款待,与他在基比亚所受“恶客”对待,似乎成立强烈的对比。但两者都对利未人之妾的惨死有决定性的影响,他的死成为“以色列”濒临瓦解的极大信号。
——曾祥新《天道圣经注释,士师记》
【思想问题(第19章 )】
1依照摩西律法,行淫者理应处以极刑。这利未人对妾行淫采什么看法?和他岳父的看法有否分别?他们对婚姻的立场和今人的婚姻观有什么异同?
2这位要往圣殿去的利未人(18 )十分信任以色列同胞(12 ),但基比亚人不单拒绝接待他(18 ),更想要与他交合,最后竟把他的妾轮奸至死。今日我们虽不似基比亚人的罪大恶极,但有否辜负他人的信任,亏待为主劳苦的人?
3试从以下字眼去了解士师时代的道德标准:老人,城中的匪徒;娶妾,行淫;外邦城,便雅悯人;交合;凌辱;日头落了,直到天亮。
4利未人把妾交给匪类,这种做法是否可取呢?你在危难时是否只顾自己利益、忽略他人需要?
5基比亚人放纵的结果是极端个人主义的横行、仁义道德的没落。你的灵性生活是否常受操练或约制呢?你思想及言行上的放纵会否导致不可收拾的地步。
──《串珠圣经注释》
【】
基比亚匪徒的暴行及其后果:基比亚人的罪恶并不比昔日所多玛人的逊色,而便雅悯支派竟公然包庇凶手,整件事充分反映士师时代道德沦亡的情况。
──《串珠圣经注释》
【「当以色列中没有王的时候。」】
【基比亚的羞辱】本书曾四次提及这样的话,还未读到本章可怕的事情。可见人性的败坏,却远离了神的恩惠。基督如果没有作王,酗酒、不洁、残酷及自私必横行不已。基督在公义中治理,才有秩序,祂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属灵的光景——士师记确描述人心的情况,看我们是否让主在我们里面作王。如果没有,内心必发出一切的污秽,罪的后果也必是死亡。我们必须拥主耶稣为我们的君王,这该是我们人生的口号。惟有祂是万有的主!我们拥戴祂!
拥戴祂作王——让青年们读这些话,多加思想。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奉献得不彻底。你若要与罪恶完全断绝,必须尊主为王,不然你无法胜过。祂必须要你完全十足的承认,否则祂的能力不能充分彰显。祂加冕之后,就尽责将一切治权放下,得胜一切的罪恶,也掠夺人们所有的思念,使我们都归于祂。这就是本章与下一章主要的用意,对读者加以警戒与劝勉。当尊耶稣为王!这是中心的主旨。我们必须遵此而行。
──迈尔《珍贵的片刻》
「我们不可进不是以色列人住的外邦城。」
神的子民失去了品德的见证,仍然保持宗教上的优越感,是不相称的怪事。他们那副“我比你圣洁”的姿态,最叫人见而作呕。
犹大的伯利恒,是主耶稣道成肉身降世的地方。不过,在这荣耀的事实之前,也出过假冒为善的人;可见地方的好,并不能保证没有莠草,而且标榜纯正信仰的,往往也盛产异端。犹大的伯利恒,出了个利未人,先作米迦的祭司,进化成为但族首倡崇拜偶像的主教。犹大的伯利恒,也有一个女子,甘作以法莲堕落的利未人的妾,而且背夫行淫。可见地缘是不可靠的,血统也不可靠,人性是败坏的。这些事发生在“当以色列中没有王的时候”,说明君主政体本身,并不是恶的;而乱民政治,更不是国家之福。
作丈夫的不管妾是否悔改恶行,过了四个月,想要妾回来就去接她回来。而妾的父亲,也把婚姻当作儿戏,态度跟参孙的非利士岳父没有分别。
在那里盘桓五天之后,那利未人带着妾和仆人,到日头偏西才起身;想来是冬天昼短,到耶路撒冷只几里路,不消一个小时就夕阳将下山了。仆人建议进去求宿;但主人坚持不进外邦人的城。其实,如果在耶布斯人的城内宿歇,情形也不可能比在便雅悯的基比亚更糟到那儿去。
结果,他们再往前走,在日落时进了基比亚。基比亚的居民,对待旅人,跟所多玛人并没有分别,他们要屋主把客人交出来,,公然提倡同性恋的恶行。既然如此,以色列人还有甚么可夸的?
那些凶淫的暴徒,把那妾轮奸致死。这样的事发生了,屋主老人并没有出来仗义严责凶人,而那妾的丈夫,则残忍的分切妾的尸身,向以色列众支派传报,以求报复。
凡看见的人都说:“从以色列人出埃及地,直到今日,这样的事从没有行过,也没有见过。”这话倒是真实的:以色列人的凶残,到了使所多玛人羞耻的地步,恐怕埃及人听了会震惊。但这事发生在便雅悯的基比亚!
如果信主的人,沦落到如此不堪的地步,道德水平远低于世人,只证明是理论不涉及伦理生活,教会前途就可忧了。── 于中旻《圣经研究》【】黄昏时,有一群性变态的人围住房子,要求把这到访的利未人交出来给他们。圣经记载中惟一另一次同样的败环行为是在罗得的日子(创一九 )。可怜那年轻女子,在基比亚没有守护天使,象在所多玛一样。两件事为犯者带来严重的影响。耶和华厌恶同性恋。人性的堕落不能比这更低劣的了。那主人尝试满足邪恶的便雅悯人,把他的女儿……两个处女和利未人的妾交给他们。对于非明文规定接待客旅的律法,在中东最为注重。不惜任何代价保护宾客,是最高荣誉的表现。不过这里对接待客旅惯例的遵守已变得非常荒唐。
孙达雅对他们的行为有以下的评价:“至于那老年人照款待客人的惯例而行,是破坏一个更重要的准则,就是关怀、保护那些弱小和无助的人。这在现代读者眼中尤其重要。女性在古代不被尊重;事实上这很主要由于犹太人的信仰。但尤其在基督徒信仰的影响下,人们有所启蒙,让女性享受他们现在的地位。当时那老年人宁愿牺牲他仍是处女的两个女儿和利未人的妾,来满足那群扭曲欲望的人,也不容许伤害他那重要的客人。
”——马唐纳《士师记》
【 这房主的想法实在不可思议,是出于甚么考虑?】
对于非明文规定接待客旅的律法,在中东最为注重。不惜任何代价保护宾客,是最高荣誉的表现。不过这里对接待客旅惯例的遵守已变得非常荒唐。这个主人,宁可让匪类强奸凌辱自己的女儿及宾客的妾,也不愿使客人受辱。这两个人都自私,都不愿使自己受到伤害;他们没有勇气,甚至伴侣的生命遭遇危险的时候,也不敢起来面对冲突;他们不顺从神的律法,任由匪徒凌辱谋杀别人。若社会共同的守则比道德信念权威更大,它的后果将是多么可怕。
──《灵修版圣经注释》
【 神的律法不单是神国度里的律法,也是地上的律法……】
这一章所讲的可怕罪行,还不是以色列人所犯的最大的罪。更严重的是,他们未能按照神的道德原则建立政府,未把神的律法也作为地上的律法。结果律法未能执行,作奸犯科也不以为耻。由于他们不顺服神,导致性变态与不法之事日增。在事件未扩大到难以收拾以前,他们总是姑息养奸,不愿理会。
我们一离弃神和祂的真道,一切恶事就会发生。我们渐渐会“随流失去”,偏离神,自己却毫不觉察,最后的结果就会影响到未来的世代。我们必须继续呼吁世人悔改归向神,让祂在各人心里作道德与灵性上的君王。
──《灵修版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