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21 |
叫他们的首领像俄立,
叫他们的王子都像西巴。
.奇特的军事战略。基甸及他的军队在哈律泉旁安营,有人认为这就是现在的基利波山脚(Mount Gilboa)下的雅鲁泉(Ain Jalud)。向北横越耶斯列平原,离以色列军队不到五哩之处,就有米甸大军在摩利冈山脚下安营。显然米甸人知道以色列军队的动静,情报单位也知道领军者的名字,不过,丝毫不以为意,未视之为严重的威胁;很可能是他们的人数及力量远远超过以色列人,又加上过去七年的胜利带给他们充分信心,以致拥有巨大安全感。
在开战之前,基甸得到的命令是将以色列军队由三万二千人锐减至微不足道的三百人,若跟敌军阵容(第12节用夸张法形容)相比,简直天壤之别。旧约常常强调一点,人数多不是成功的保证,神的同在才能确保胜利;只要有一小撮忠心的人,神就能大大动工。胜利的荣耀是属乎神的,而不是人的(2节;参:;。 基甸分二次裁减军队。首先,根据之规矩,无心参战者可以被遣回。恐惧是会传染的,对军队产生致命的后果,在米甸大军中造成恐慌便是一例。然而,令人震撼的是当这样的机会出现时,基甸的军队中竟然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流失!基列山(3节,AV、RV)在此出现实令人费解,因为基列山乃在约但河之对岸,没有任何其他同名的地方。可能此处是指基甸扎营所在之基利波山。第一次裁军的原因显然是为了军队之士气着想,第二次裁军的原因则不是立即可见,导致释经家为此提出许多不同的解释。我们可能不需要为任何一种裁军方法寻求解释,然而第二种试验可能特别强调:挑选具有军人警觉性、谨慎不致被人偷袭的人。不合格的人,是那些毫无警觉性、跪下喝水的人。留下来的是用舌头舔水,像狗舔的人;这种形容词使许多人大惑不解。显然这表示这三百人不可能从泉中舔水,因为那必须跪下,与其他人一样;因此,这里特别指出他们是用手喝水(6节)。最好的解释显然是这三百人用他们的手捧水送到口里,好像狗用它的舌头舔水来喝一样,站着喝水,具警觉性,准备应付任何紧急事件发生。这种警觉性是战争成功的要素,因此,其他的九千七百人被遣返回家! 第8节上半(AV)须要加以澄清,这不可能是指这三百人都装备了食物,因为清楚显示他们缺乏粮食,此外,他们即将作战,表示他们不能负重。因此,希伯来文中所用的「食物」一字,比较可能是指放置粮食的土制器皿(空瓶,RSV);此处提到的角( trumpets )更加强了上述之解释的可能性。三百人不可能个个都带着角,也不可能有足够的火把或空瓶来达成他们采取吓唬米甸人的果效,因此在其他大部分人离开以前,凡是缺乏这些配备的人都得到补足。当然,这预计了第16~18节的后果,显示基甸早就已经计画好了这个突击。否则三百人如何能以寡击众? .胜利的印证。基甸蒙召去攻击米甸人,虽然此呼召已有胜利的绝对保证,神更进一步地供应,以坚固基甸的信心;值得注意的是,基甸本身亦愿意尝试进一步求证。这显示基甸内心隐藏的疑虑不安,这十分合乎人性,因为一位元将领需要在手下面前摆出坚强果决的面孔,却往往无法克制他内心的恐惧。这也显示此记录之真实性,因为这样的一位以色列英雄内心挣扎的记录不大可能是捏造出来的。基甸及其仆人普拉下到敌人营中,敌军阵营十分庞大,仍有值更守夜的人。敌军数目庞大(11节,AV),可能是指米甸人的精锐攻击部队,主要任务为劫掠攻击,而攻击力较低的部队则留守军营。这群精英部队有更好的装备、更好的纪律,可能被安置在军营(RV、RSV)四周,以达到最高的保护作用。这里又再强调入侵敌人其数之多(12节),以显示基甸所面对任务之艰巨。 他们二人偷听到两个米甸哨兵的对话,谈到其中一个人所做的梦。古时的梦,极其重要;特别是高阶层或掌权人士所做的梦更受到重视,因为一般人认为众神藉此显示他们的旨意或愿望。他们相信每一个梦都是可以解释的,当然,也就是这一点带来难题。一般学者都认为大麦饼(13节)代表贫苦的以色列农民,他们主要的农产是大麦,而帐幕则代表如米甸人一样的游牧民族。饼,这个字的希伯来文在圣经中只出现这一次,非常传神,因为上文下理显示需要一个圆形物体。德莱弗(G. R. Driver)认为此字与一个阿拉伯动词有关,意为「干硬爆裂」或是「腐败」,他认为「不新鲜的、变味、变硬的面包比起松软香脆的面包,更有可能滚入军营之中」。42此梦的意义对另一个哨兵(14节)而言是很明显的,这种来自米甸人自己的解释,为基甸提供了一个最终的保证。他心中为如此激励的证据充满感恩,以致他第一次敬拜那位一直如此恩待他的神,接着便回到他自己的小队人马之中,告诉他们他有全胜把握(15节;。 .米甸人大败。以色列人被分为三队,这是旧约时期许多次被采用的战略(参:;,但从未有任何军队是带着如此滑稽的武器前进的!第16节可能引人多此一问:显然一个人必须有三只手才能同时携带号角、火把,以及隐藏火把免致曝光或受风吹熄的空瓶。不过,古时的号角通常由山羊或牛的角制成,一般来说,其携带的方式是可以在不吹号角时,腾出双手使用武器的。当使用号角时,火把及空瓶可以暂时用一只手抓住,不致构成太大的问题。基甸的指示(17、18节)是要以色列人照他的动作来作,对吹角的指示也是一例;不过,这并不表示这个叙事意味着不知道有空瓶及火把的存在,也不须假设号角只响一次,因为第20及22节代表两个不同的记录。经文明显指出以色列人在行军开始时,各守其位(21节);可以想象他们在基甸的领导下,继续用尽全力制造噪音,以增加场面的混乱。当时的情况似乎是先有宏亮的号角齐响,接着有三百个瓶子被打碎,然后是如雷灌耳的战斗呐喊声,最后号角声再次响起。此时他们才开始追击那威风扫地的逃军,号角声及呐喊声可能交替出现。 当时三百支挥动的火把造成一种千军万马来势汹汹的错觉,显然使得敌营军心动摇。当时的时间是三更之初(19节),亦即晚上十点钟,假设夜晚是分三班而非四班守夜。则没有参与第一、二更守夜的人,应当仍在睡梦之中,刚刚换岗的人则可能正在营中走动,因此使得刚被惊醒的人更加惊惶,以为敌人已经渗入军营中。这种喧嚷,势必惊动了为数众多的骆驼(12节),引发们因受惊吓而拚命奔逃的场面,如此自然导致全营大乱,米甸全营的人在黑暗中互相践踏,分不清孰敌孰友:全营的人都乱窜、呐喊、逃跑(21节,AV)。这一节的动词,生动地形容惊惶如何临到米甸全营的过程:乱窜(ran)显然与逃跑(fled)同义,在旧约中从未被用来指败走逃跑。此字在此处的意义,无疑显示米甸人好梦被惊醒时的立即反应;他们在惊惶中「跳起来」,大声惊呼,落荒而逃。 22.米甸人溃败逃走的路线,自然是沿着平原向东直接越过约但河,进入他们出发攻击以色列人的地区;由以法莲人受命把守约但河的渡口(24节),可以证明他们的确是由这条路逃跑。这里所提到的城镇都是在外约但一带,可能是以基列雅比为准来定每一城镇的方位:西利拉( Zererath 或 Zaretan)在南方十哩处;亚伯米何拉( Abel-meholah )在东方约六哩处,他巴( Tabbath )约在东南以南七哩处。疏割及毗努伊勒在米甸人溃败的后期出现;,显示他们逃走的方向大致为东南向。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们逃窜的范围可能极为分散。 .基甸获得援助。耶斯列平原以南及以北山地的居民,对当时的战况,显然保持密切关注,因此米甸人溃败之后,他们很快就加入追杀的阵容。基甸第一次的召集令是向玛拿西、亚设、西布伦及拿弗他利等支派发出的,现在显然发出新的召集令帮助。后来新建的军队可能原来便在那三万二千人之中,他们先前充满畏惧而卸甲归家,现在可能因为听见基甸的胜利而勇气大增。基甸现在也有了足够的信心去向以法莲人求援,以法莲支派在玛拿西支派以南,可以帮助他们拦截退败的米甸大军。因此,基甸特别要求他们把守约但河渡口。约但河的渡口,直到伯巴拉(AV),确实地点不详,但此处显然与约但河有别,很可能是要求他们把守约但河之支流的渡口,以便阻绝沿约但河西岸逃窜的败军。以法莲人运行了他们的任务,击杀了米甸人的两位首领,俄立(「乌鸦」的意思)及西伊伯(「狼」的意思);此处所提到的地点,在圣经中只有在中提过,其位置不详。此第二期战争的布署显然需要花费更多时间,以致当以法莲人把守岗位以前,一些敌军已渡过了约但河,而基甸及军队则在后追赶。因此,这两位被杀首领的首级是在外约但一带被交给基甸的。【】「耶路巴力就是基甸,他和一切跟随的人早晨起来,在哈律泉旁安营。米甸营在他们北边的平原,靠近摩利冈。」
「哈律」:位于以萨迦境内基利波山向北山麓。
「摩利冈」:位于他泊山与基利波山之间。监于以往七年以色列人的衰弱,且现在其军队人数有限,虽然两军营地极接近,但米甸人认为以军不会构成威胁。
──《串珠圣经注释》
“北边的平原”指耶斯列平原。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
基甸共招募三万二千名兵丁(3节 ),与米甸军队(8:10)相比,数目相差甚远。尽管如此,神还是命令他减少兵丁人数。目的:①使他们认识到拯救只在乎耶和华;②选拔有信心的精兵。神选拔的三百名勇士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对战斗毫不畏惧(3节 )。虽然人数处于劣势,但对神的信仰及民族的使命,使他们无所畏惧、刚强壮胆。第二,他们彻底做好应战准备(6-7节 )。虽然是少数,但明确的目标、齐心协力的凝聚,必然会得到伟大的成就。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
米甸战争。前一章记录基甸蒙召作以色列的士师,与米甸争战之前,首先拆毁巴力之坛。本章描述基甸三百勇士击杀蝗虫般不计其数的米甸军队,如下图所示。
说明: 基甸原是疲于奔命的人,如今却成为以色列的拯救者。因为他借着数次试炼,得以全然信赖神的权能。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耶和华对基甸说:“跟随你的人过多,我不能将米甸人交在他们手中,免得以色列人向我夸大,说:‘是我们自己的手救了我们。’」
以色列人向我夸大: 神兴起基甸拯救以色列,不仅仅局限于除去外邦的压迫。神的主要目的是使以色列百姓觉醒、恢复与神的关系。为此,神把人数减到最低限,使以色列百姓谦卑地仰望他,认识到拯救并不在于人数,乃在乎耶和华的能力。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现在你要向这些人宣告说:‘凡惧怕胆怯的,可以离开基列山回去。’”于是有二万二千人回去,只剩下一万。」
著名的“基列山”在约但河以东。这也许是另一座山;也许“离开”(from )应译作“(离开而 )前往”(toward )。
――《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基列山」:在约但河以东,距离战场甚远,所以有学者认为这里应该是指基利波山。
──《串珠圣经注释》
“基列山”不是约但河东面那个基列,可能是耶斯列平原上一座不著名的山;也可能就是基利波山。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凡惧怕……离开: 以色列的战争就是耶和华的战争。不是数量之战,乃是信心之战。人依赖数目,神却要求信心。神的圣战无须二万士兵,三百名已绰绰有余。其实,一人足矣。神借着爱子耶稣一人拯救世界万民。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耶和华对基甸说:“人还是过多。你要带他们下到水旁,我好在那里为你试试他们。我指点谁说:‘这人可以同你去。’他就可以同你去;我指点谁说:‘这人不可同你去。’他就不可同你去。”」
根据的原则,惧怕胆怯的可以不参加作战。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基甸就带他们下到水旁。耶和华对基甸说:“凡用舌头舔水,像狗舔的,要使他单站在一处;凡跪下喝水的,也要使他单站在一处。”」
“像狗舔的”。那三百人显然正站直,用手捧舔水,像狗用舌头舔水一样。这证明他们比那些跪下喝水的人更警醒。
――《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狗通常站着舔水。像狗舔水的人大概是双脚仍旧站着,用手捧水来喝,随时提防敌人。耶和华靠祂的大能得胜,不靠人多;所以人数一减再减,减到最后的三百人,全属精锐。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只有用舌头舔水的被拣选与米甸人作战。他们喝水时可能是站着的,显示他们比跪着喝水的较为儆醒,能随机应变。
──《串珠圣经注释》
【】「于是用手捧着舔水的有三百人,其余的都跪下喝水。」
用于捧着舔水的: 基甸到了哈律泉小溪边。三百人用手捧着水舔,其余人跪下喝水。前者行动敏捷,后者做事犹豫缓慢。在信仰生活中,有些人敏捷,有些人拖沓。遵行主的诫命,圣徒应当迅速不迟缓。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耶和华对基甸说:“我要用这舔水的三百人拯救你们,将米甸人交在你手中;其余的人,都可以各归各处去。”」
【】「这三百人就带着食物和角;其余的以色列人,基甸都打发他们各归各的帐棚,只留下这三百人。米甸营在他下边的平原里。」
【】「当那夜,耶和华吩咐基甸说:“起来,下到米甸营里去,因我已将他们交在你手中。」
知彼知己,百战百胜。神教导基甸行动之前应对全局作了解(9~11节 )。约书亚入迦南,先派探子;参孙之败在敌人得窥其秘。信息为无形之物,却能涣散人心。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
基甸的三百勇士颠覆了寡不敌众的常例,取得胜利。得胜的原因 :①神的权能与他们同在。单凭人的英勇无法率领三百勇士击败无数仇敌。决战前夕,神特别看顾基甸(9-14节 ),坚固他的信心。战斗过程中,神掌管事态,使仇敌陷入决定性的毁灭(22节 );②基甸的卓越战略。基甸避开鲁莽的正面交锋,利用夜间突袭(19节 )、围剿(20节 ),使仇敌互相残杀;③跟随基甸的精兵遵守命令、有条不紊地行动,使战争按计划顺利进行。他们以基甸为中心,紧紧凝聚在一起。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倘若你怕下去,就带你的仆人普拉下到那营里去。」
假若基甸的三百勇士立即夜袭,也能取胜(9节 )。但神并没有责备意志消沉的基甸,反而给他第二次选择的机会。可见,神并不要求工人盲目顺从,而先使软弱者变刚强,然后再体贴入微地帮助他们甘心委身。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你必听见他们所说的,然后你就有胆量下去攻营。”于是基甸带着仆人普拉下到营旁。」
【】「米甸人、亚玛力人和一切东方人都布散在平原,如同蝗虫那样多。他们的骆驼无数,多如海边的沙。」
骆驼无数: 米甸人将骆驼作为侵略兵器。骆驼的机动性较强,战斗中可以发挥相当大的作用,其雄姿也足以压住对方。这是第一次在战争中使用骆驼作武器,使以色列恐惧万分。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 米甸人?从何而来?】
米甸是亚伯拉罕第二个妻子基土拉所生的儿子,他的后裔有五个家族,都是骑骆驼的劫掠者,住在死海与红海中间的旷野。
──《灵修版圣经注释》
【】「基甸到了,就听见一人将梦告诉同伴说:“我作了一梦,梦见一个大麦饼滚入米甸营中,到了帐幕,将帐幕撞倒,帐幕就翻转倾覆了。”」
大麦粗,价钱低,没有小麦值钱。以色列人装备差,人数也少,像个大麦做的圆面包,却能把实力强大的敌营滚倒。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 基甸梦中的大麦饼寓意甚么?】
敌军一名兵士梦见一个大麦饼滚入他们的帐幕之中,将帐幕撞倒。大麦只值小麦的一半价钱,用它做的饼被看为下等货。以色列一小队的军队和米甸与亚玛力人的大军比起来,也是这样。但是神会使被人看不起的以色列人,成为难以匹敌的大能大力者。
──《灵修版圣经注释》
【】
梦是生理现象,随意解梦非常荒谬。但特殊情况下,神也会通过梦启示自己的旨意,,。基甸和普拉悄悄进入敌营,听见两名士兵正在谈梦。如果基甸听后,随己意解释(14节 ),就无法知道是否带给基甸确信。如果梦果真启示神的旨意,神就会自己解释。当基甸等人潜入敌营,神借着敌军之口讲述解释那梦,使他除去所有的疑惑。“大麦饼”象征谨小慎微的农民以色列(以色列的生活并不只是农作 ),“帐幕”象征游牧民米甸。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
“大麦饼”(不是小麦饼 )正好象征以色列中贫穷的农夫,而“帐幕”则象征过游牧生活的米甸人。一个米甸人对梦境的解释,给了基甸最后的确证。
――《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那同伴说:“这不是别的,乃是以色列人约阿施的儿子基甸的刀。神已将米甸和全军都交在他的手中。”」
米甸军已风闻以军首领是基甸。
──《串珠圣经注释》
【】「基甸听见这梦和梦的讲解,就敬拜神,回到以色列营中,说:“起来吧!耶和华已将米甸的军队交在你们手中了。”」
【】「于是基甸将三百人分作三队,把角和空瓶交在各人手里,瓶内都藏着火把。」
“角”。公羊的角。一种陶器,可能用来盛载第8节所提到的食物。
――《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藏在空瓶里的火把是燃着的(参20 )。
──《串珠圣经注释》
以色列人的武器很特别:吹的羊角和藏有火把的空瓦瓶;交在神手里,就能发挥大作用。注。这三百人分成三队,站在敌营的四周。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
基甸军的主要武器是角、瓶、火把、喊声。①角声使敌兵误以为千军万马攻打他们。使人联想到最后审判之时,天使所要吹响的角声;②瓶内可藏火把,打碎的声音酷似在砍杀敌军;③夜间一起点燃火把,使人感到军队规模极大。基甸也可能计划突袭时,烧毁敌军帐棚;④KJV将基甸的喊声译为“耶和华和基甸的刀啊”,共同译本译为“雅魏万岁!基甸万岁!”。他们的喊声使仇敌恐惧,鼓舞基甸军队。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吩咐他们说:“你们要看我行事,我到了营的旁边怎样行,你们也要怎样行。」
【】「我和一切跟随我的人吹角的时候,你们也要在营的四围吹角,喊叫说:‘耶和华和基甸的刀!’”」
【】「基甸和跟随他的一百人,在三更之初才换更的时候,来到营旁,就吹角,打破手中的瓶。」
“三更之初”。约为下午十点。打破“瓶子”不但造成噪音,而且造成忽然光亮起来的效果。
――《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夜晚分作三更,每更约四小时长。
「三更之初」:或译作「半夜更之初」(吕振中译本 ),即开始第二更,约晚上十时。
基甸突袭米甸人采用「制造混乱」和「引起恐慌」的策略,包括吹号、打破瓶子和狂叫。火把除了发出火光,可作心理攻势之外,也可用来烧毁米甸人的营幕。
──《串珠圣经注释》
“三更之初”:按原文,“三更”应译为“中更”或“二更”。希伯来人分夜为三更,每更四小时:日落到晚上十时为一更;十时到次晨二时为二更;二时到日出为三更。这次夜袭是在敌人入睡,而才换更的哨兵尚未熟悉夜间情况之际,其时当为夜间十至十一时。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三更: 晚上10点到2点之间。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 三更是……】
一夜均分为三个轮班的更次,三更之初,大约在夜晚十点,营中有许多人仍然醒着。
──《灵修版圣经注释》
【】「三队的人就都吹角,打破瓶子,左手拿着火把,右手拿着角,喊叫说:“耶和华和基甸的刀!”」
【】「他们在营的四围各站各的地方。全营的人都乱窜;三百人呐喊,使他们逃跑。」
下半节应译作「全营的人都惊醒跳起来;他们呐喊和逃跑」。
──《串珠圣经注释》
各站各的地方: 基甸的勇士并未开始围剿,只在敌军四围手持火把站着吹角、喊叫。如同耶利哥城因以色列百姓的喊声、角声倒塌,米甸的军心开始消化,最终魂飞魄散、逃之夭夭。总之,以色列的胜利在于从耶和华口中出来的利剑。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
敌军有刀;基甸的三百人作战,只在敌营的四周,各站各的地方,用角声、火把的光和呐喊。敌人自相残杀,纷纷溃逃。使人想起约书亚当年攻取耶利哥城,也是吹角、呐喊、绕城而行,城虽坚固,应声而塌。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三百人就吹角,耶和华使全营的人用刀互相击杀,逃到西利拉的伯哈示他,直逃到靠近他巴的亚伯米何拉。」
「西利拉」:即的撒利但,在雅博渡口以北约十六公里(十英里 )。
「伯哈示他」:地点不详。
「他巴」:在基列雅比和疏割之间。
「亚伯米何拉」:可能是在基列之高原。这些地方均在约但河以东,可见米甸军面向其原居地逃去。
──《串珠圣经注释》
全营的人用刀互相击杀: 不义和谬误必会自取灭亡,没有必要动手击败它。圣徒所当作的只是发出真理的光,高呼胜利凯歌。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以色列人就从拿弗他利、亚设和玛拿西全地聚集来追赶米甸人。」
本来按兵不动、自固吾圉的以色列其他支派拿弗他利、亚设和玛拿西,闻风而起,参加追杀敌人。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解散的以色列军队,听到米甸人逃跑的消息,与基甸的勇士一起追杀敌军。解散以色列军队是神的命令,不能成为抱怨基甸的因素。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
增援部队从拿弗他利、亚设、玛拿西和以法莲赶来追杀米甸军。
──《串珠圣经注释》
【】「基甸打发人走遍以法莲山地,说:“你们下来攻击米甸人,争先把守约旦河的渡口,直到伯巴拉。”于是以法莲的众人聚集,把守约旦河的渡口,直到伯巴拉,」
「伯巴拉」:地点不详。
──《串珠圣经注释》
基甸见米甸人向南逃,号召以法莲人在约但河的渡口截断敌人的归路。伯拉巴的详细所在不详,当在约但河下游,因为基甸曾渡河追击敌人到雅博河附近的疏割。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
基甸带领的军队,要追杀米甸的主力部队。为了预先切断敌军的退路,阻止他们的散兵越过约但河逃亡,基甸请以法莲支派援助。以法莲人欣然接受,争先占领了渡口。“渡口”在KJV、NIV、RSV中译为“河流”(waters ),指约但河某一水浅地段。正如他们所料,惊惶失措的米甸人逃到渡口,就被以法莲人歼灭。甚至那些已经渡河而逃的残余分子也遭到追杀。大规模追杀战始于本章结尾,下一章结束。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捉住了米甸人的两个首领,一名俄立,一名西伊伯。将俄立杀在俄立盘石上,将西伊伯杀在西伊伯酒榨那里。又追赶米甸人,将俄立和西伊伯的首级,带过约旦河,到基甸那里。」
「俄立盘石」、「西伊伯酒」:这两地方可能因该两名首领在那里被诛而得名。那时基甸已过约但河追杀敌军,所以以法莲人要到河东将首级交给基甸。
──《串珠圣经注释》
“俄立”是“乌鸦”的意思。“西伊伯”是“狼”的意思。战斗中把敌人首领的头斩下来带到主将前,证明杀敌奏功。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俄立: 指乌鸦,西伊伯: 指豺狼。后被称为“俄立盘石”的“盘石”,源于俄立被以法莲人杀害的事件。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思想问题(第7章 )】
1面对米甸人的入侵,耶和华为什么要逐步削减基甸的作战力量?从这片段我们可以学到什么原则,明白神抗敌的方法呢?
2神拣选三百人是决定于什么因素?教会或团契选举职员又应根据什么原则?
3耶和华为何及如何在最后一刻坚固基甸的信心?基督徒若信心不足,会否被神使用呢?
4基甸用什么战术战胜了米甸人?耶和华在这场战争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在你的经验里,神如何为你出力得胜呢?请列举例子。
──《串珠圣经注释》
【】
神需要战士,但不随便录用。从基甸出战的故事来看,当时应召者三万二千人,然而被选上者只有三百人。在落选者中间,有三等人是神所不敢录用的。神把他们遣散了,因为神不放心他们:
(一 )神不放心骄傲自负的人;
(二 )神不放心胆怯自卑的人;
(三 )神不放心懒惰大意的人。
─ 桑安柱《这时候》
【 有时我们的力量被剥夺得所剩无几,是不是完全的坏事呢?】
我们相信,只需靠自己的力量必能成就大事,这种自满就是我们的仇敌。神为了使基甸的兵士除去这种心态,所以将他们的人数由三万二千减至三百人。以这少数人打败仇敌,胜利当然是出于神,他们便不能自夸。我们像基甸一样,必须明白若靠自己力量争战是极危险的,只有倚靠神,不倚靠自己,才能有胜利的把握。
──《灵修版圣经注释》
【】
第一次选择的结果,有二万二千人回去。因为他们:(1 )要荣耀自己。我们舍得生命,却舍不得荣耀。不只当胜过撒但,也当胜过自己。神只要为祂作工,而不夸功的人。为神作工以后,只当说,『我们是无用的仆人』。当忘记耕了多少田,放了多少羊。神不能与我们同分荣耀。如果我们自己有所盼望,我们就是被淘汰的。(2 )惧怕胆怯。惧怕胆怯的,都请回家。必须不爱惜自己,必须忍受痛苦。最大的痛苦,不是物质的,乃是属灵的。凡要荣耀自己和惧怕胆怯的人,都要被淘汰。得胜不在乎人多,乃在乎认识神。
【】第二次的选择,是借着喝水的事。小事常显出我们自己是如何。当日犹太人和亚拉伯人行路,是将行李背在背上。在路上喝水有两个法子:(1 )将行李放下,用口对水而喝;(2 )为赶路,并防备劫路的,就不放下行李,用手捧水而喝。有机会放纵而不放纵的人,是经过十字架对付的人。这样的人,神能用他。无论如何,都肯让十字架对付的人,神才能用他。
【以少为胜】「我要用这…三百人拯救你们。」基甸好像没听见过“算术即是战术”的话。幸而他没听见过。神并不着意以多为胜的想法。神所使用的人也是如此。
基甸只想弄清楚是出于神的呼召,一旦这个解决了,他甚么都肯为神干,冒甚么险,犯甚么难,都不成问题。这是神所用器皿的共同条件。这是信心英雄的本色。
米甸人来了。他们像毁灭的蝗虫,遍满地面,多如海边的沙。与这样大群的敌人争战,用兵自然多多益善。但神给基甸的第一个考验,就是说:“跟随你的人太多,我不能将米甸人交在他们手中,免得以色列人向我夸大说:‘是我们自己的手救了我们’。”
曾经有人在交战以前,对所部的官兵说:“我们人数少更好,胜利将属于我们有特权的少数人。…人越少,我们所得荣耀的分也越大!”人数处于劣势,那只是言不由心,在没有办法的情势下,激励士气的说词。
神不愿人夸扬自己,偷窃神的荣耀,说是人的手拯救了他自己;而更可笑的是,那些胆小却顾畏缩不前的人,在别人战胜功成之后,却是出来说大话,装英雄的人。因此,神要基甸宣告:“凡惧怕胆怯的,可以离开基列山回去!”神不要那种人滥竽充数,而且他们还可能感染别人消极沮丧。于是,三万二千人剩下只有一万。基甸没有异见,他顺从神。
一万人与十倍以上的敌人相比,岂不太少了?不,神说太多。祂命基甸带他们到河水旁,试验精选的兵:只要用手捧水来喝,虽然喝水,仍然保持儆醒注视敌人。其余多数的人,渴极见到有水,急于满足肉体的需要,跪下饮,是趋利忘记一切的人,不合于神精兵的条件。筛选的结果,只剩下三百人!基甸信靠神,没有抗议。
神使信靠祂的人得胜,不在于人多少。基甸和他的三百勇士,是何等的信心!神体贴人的软弱,祂知道基甸所承受的是极巨大的压力,叫他到敌人营中,原来神已使敌人惧怕,三百人吹角,打破瓦瓶,高举火炬,就可战胜敌人。
“我们有这宝贝放在瓦器里,要显明这莫大的能力,是出于神,不是出于我们。”主啊,求你在今天兴起基甸和三百勇士,相信只有主同在,就是多数,就能得胜。── 于中旻《圣经研究》
【 神以不同的方式坚定人的信心,有时甚至使用人的仇敌……】
基甸面对敌军压倒性的优势,心中甚为惧怕。神明白他的恐惧,不过祂并没有让基甸卸责,反而让他潜入敌营去窃听敌人的谈话,使他产生勇气(7:12-15)。你是否面对争战?神能赐你力量,足以应付一切的情势。不要因为神帮助你的方式特别就心生惊恐,你必须像基甸一样听从神,随时踏出第一步。只有开始顺服神之后,才会有勇气前进。
──《灵修版圣经注释》
【「一个大麦饼。」】
【】梦大多是奇特的,不大合理的。一个大麦饼怎么会将帐篷推翻呢?对那做梦的与他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意义可言。但是对那两个希伯来人,他们偷偷地在帐篷边,躲在浓密的阴暗处,却将每句话都听进去了。
这梦使人谦卑——基甸必须知道自身的软弱与无能,他必须有单纯的信心。当他招聚战士的时候,只能找到三个个忠勇的兵士,使他的骄傲受挫。神教导他只面对面地向着神,依靠神。他至多不过是一个大麦饼,但是神能使用他。在神提拔、使用、加力给我们之前,祂先要我们看清自己的光景。祂要我们降卑、倒空,带我们到死亡的尘埃之中。祂要使用我们实行拯救,先要我们认识自己,不过是一个大麦饼。五饼二鱼而已。
这梦予人希望——大麦饼价值不大,但是由神支配,它能推倒帐篷。当软弱的生命放在大能的手中,由祂运用,能攻破坚固的营垒。
这梦灵训极丰——我们可以学习很多。我们实在太强了,以为自己十分有力,数点战士,增强我们的领导权。但是神带我们到溪水旁,试验我们,将人数削减。祂又将我们降卑,成为一个大麦饼,然后以祂的右手与圣洁的膀臂使我们得胜。
──迈尔《珍贵的片刻》
「这不是别的,乃是以色列人约阿施的儿子基甸的刀,神已将米甸和全军都交在他的手中。」
那最令人注意的,就是神凭着祂所喜爱采用的方法,向祂的仆人再三保证,以坚固其信心。在这里,我们看见众多的侵略军队,如同成群的蝗虫。可是基甸却事前被神教导,要一再的去遣散他自己的军队。要用着这剩下的三百人,去击溃这众多的米甸大军。这似乎是荒谬而不合常理的事。因此,基甸对这场战争的胜负,好像没有什么保证。就在这种毫无把握的情况下,他冒险进入敌人的营地去。
赞美神,当我们没有办法的时候,祂总是能轻易的为我们开一条出路。那一小队的三百个勇士,实实在在是神拯救祂子民的器皿。祂的仆人基甸,竟然在困惑中,从他一个敌人的口,听到了保证他得胜的消息,那是最能鼓舞他信心的一个保证。他知道恐怖已经打击了米甸的军队,难怪他听见后立即敬拜神。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火把】
基甸的「火把」所代表的不止是真理的光,和众光的源头——圣灵,还代表更深的意义——就是内在的基督的亮光,在神孩子灵最深处的生命;因为火把是装在瓶子里面,正如我们若要发光,必须有神的生命在我们里面。据人说,那些在北极旅行的人,可以用冰冷的东西,作吸热镜,把太阳的光线吸集起来,虽然冰冷,仍可点火燃烧。但是人的灵魂不能如此燃烧。若要发热,自身就要燃烧才行。冰冷的人心,不能使别人的灵魂燃着起来。
——基督人《士师记灵训》
【 米甸军队真的不堪一击吗?神在这次战役中起了甚么作用?】
基甸的军队只须吶喊观看米甸军仓皇溃退,并不须要拔刀杀敌。他们一小队军队靠自己的力量,绝对不能如此大胜。神要向以色列人显示,得胜不在于人多或力大,乃在于顺服祂。
──《灵修版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