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导读:士师记 第10章


圣经综合解读

1「亚比米勒以后,有以萨迦人朵多的孙子、普瓦的儿子陀拉兴起,拯救以色列人。他住在以法莲山地的沙密。」

2「陀拉作以色列的士师二十三年,就死了,葬在沙密。」

「陀拉」())这个名字的意思是「虫」,他属于以萨迦支派。陀拉也「拯救以色列人」,但圣经没有提到具体的争战。
三31、十1-5、十二8-15简单记录了6位士师,被称为「小士师」,目的可能是与6位详细记录的「大士师」构成十二位士师,与以色列十二支派的数目相同,代表神完整的拯救。

3「在他以后有基列人睚珥兴起,作以色列的士师二十二年。」

4「他有三十个儿子,骑着三十匹驴驹。他们有三十座城邑,叫作哈倭特·睚珥,直到如今,都是在基列地。」

5「睚珥死了,就葬在加们。」

「基列」())位于约旦河东,被雅博河一分为二()),南面归迦得支派,北面归玛拿西支派。「基列」有时也泛指约旦河东的全部以色列人之地())。「哈倭特·睚珥」())的意思是「睚珥的帐棚村庄」。
「睚珥」())这个名字的意思是「他启迪」,他可能属于河东玛拿西半支派。圣经没有提到他的拯救工作,却提到「他有三十个儿子,骑着三十匹驴驹。他们有三十座城邑」()),表明他是一位有钱有势的人。这位有钱有势的士师,却没能阻止百姓的再次悖逆;他的三十个儿子,也不能抵挡亚扪人的入侵。
陀拉在以萨迦、以法莲一带作士师23年()),睚珥在河东作士师22年()),这两段时间很可能是重叠的。「在他以后有基列人睚珥兴起」()),可以理解为「在兴起陀拉以后,有基列人睚珥兴起」,也就是陀拉在以萨迦、以法莲作士师期间,又兴起睚珥在河东作士师。

6「以色列人又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去事奉诸巴力和亚斯她录,并亚兰的神、西顿的神、摩押的神、亚扪人的神、非利士人的神,离弃耶和华,不事奉祂。」

7「耶和华的怒气向以色列人发作,就把他们交在非利士人和亚扪人的手中。」

8「从那年起,他们扰害欺压约旦河那边、住亚摩利人之基列地的以色列人,共有十八年。」

9「亚扪人又渡过约旦河去攻打犹大和便雅悯,并以法莲族。以色列人就甚觉窘迫。」

「诸巴力和亚斯她录」())是迦南人的神,「亚兰的神」())包括临门()),「西顿的神」())包括巴力和亚舍拉()),「摩押的神」())包括基抹()),「亚扪人的神」())包括米勒公())或摩洛()),「非利士人的神」())包括大衮和巴力·西卜())。
亚比米勒以后,神兴起陀拉和睚珥作士师。圣灵没有提到这段时间的细节,但也不再提到「国中太平」())。这段时间可能并没有大规模的外敌入侵,但百姓却自己引进了大量的「外邦神」())。当百姓的生活中没有太大的难处时,就会觉得有神没神一样可以过日子,与神的关系变得「不冷也不热」()),就会去寻找一些特别的事物来刺激自己、满足自己。百姓前五次「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还只是事奉迦南人的偶像;第六次的悖逆,却一下引进了七个外邦的偶像()):本地迦南人的「诸巴力和亚斯她录」,东北「亚兰的神」,北方「西顿的神」,东方「亚扪人的神」,东南「摩押的神」,西方「非利士人的神」。唯一没有引进的,是南方「以东的神」())。
以色列人到处引进偶像,神就到处兴起难处来管教他们。神对百姓的第六次管教,使用了河西的「非利士人」())与河东的「亚扪人」()),不但河西的「非利士人」攻打河东的支派()),河东的「亚扪人」也攻打河西的支派())。百姓在这十八年里到处受到「扰害欺压」()),甚至包括迦南地中心的犹大、便雅悯和以法莲支派,以致他们「甚觉窘迫」())、彻底绝望。
上图:以色列人所引进的外邦神。

10「以色列人哀求耶和华说:『我们得罪了祢;因为离弃了我们神,去事奉诸巴力。』」

11「耶和华对以色列人说:『我岂没有救过你们脱离埃及人、亚摩利人、亚扪人和非利士人吗?」

12「西顿人、亚玛力人、马云人也都欺压你们;你们哀求我,我也拯救你们脱离他们的手。」

13「你们竟离弃我,事奉别神!所以我不再救你们了。」

14「你们去哀求所选择的神;你们遭遇急难的时候,让他救你们吧!』」

15「以色列人对耶和华说:『我们犯罪了,任凭祢随意待我们吧!只求祢今日拯救我们。』」

16「以色列人就除掉他们中间的外邦神,事奉耶和华。耶和华因以色列人受的苦难,就心中担忧。」

「马云人」())可能就是米甸人(七十士译本))。
百姓第六次悖逆,神没有立刻接受他们的哀求、认罪()),也没有立刻施行拯救。虽然百姓每次的悖逆都没有真正的悔改,但这次太过分了,一下引进了七个外邦偶像,神就用过去的七次拯救())来提醒百姓:神知道他们只是想再次利用神,所以他们不配再求神的拯救())。
百姓「所选择的神」())不但在「遭遇急难的时候」())不能救他们,反而正是「扰害欺压」())他们十八年之久的「亚扪人的神、非利士人的神」())。正如神所宣告的:「但我的百姓将他们的荣耀换了那无益的神」())。因为体会到偶像是「无益的神」,所以百姓这次不但向神哀求、认罪,也愿意接受神的管教()),并且用实际行动「除掉他们中间的外邦神,事奉耶和华」())。
当百姓把心中那个准确的地位让给神的时候,神向着百姓的心肠立刻就从管教转移到怜悯和同情。因为我们的神不是高高在上地看着我们受苦,而是在死荫的幽谷中陪我们一起经过,「心中担忧」())。

17「当时亚扪人聚集,安营在基列。以色列人也聚集,安营在米斯巴。」

18「基列的民和众首领彼此商议,说:『谁能先去攻打亚扪人,谁必作基列一切居民的领袖。』」

「亚扪人」())和摩押人都是亚伯拉罕的侄子、罗得的女儿乱伦生下的后代()),居住在约旦河东亚嫩河到雅博河东面的旷野())。
「基列」())在这里泛指约旦河东迦得、流便与玛拿西半支派的地业。「米斯巴」())的意思是「瞭望台」,可能在河东迦得支派的境内。河东两个半支派忍受仇敌扰害欺压「共有十八年」()),现在终于走投无路地聚集反抗了。
神已经说「我不再救你们了」()),而百姓「所选择的神」())在急难面前也毫无帮助。大敌当前,百姓只好彼此商议,希望能找到一条救自己的出路。但他们却发现,不但自己不配求神拯救()),连配带领他们自我拯救的「领袖」())都找不到一个。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士师一览表

士师记记载的下一个主要人物是耶弗他。然而耶弗他的名字明显地也属于简短的士师一览表,现在他在两部分经文中都可找到,与耶弗他的传统隔开。在此之前有一段详细的记载,叙述以色列人离弃了耶和华并被亚扪人所奴役。研究耶弗他之先,我们将思想在此一段之中与他有关的士师。

(一 )

五位‘较次要的’士师的名单对于近代神学家极具吸引力。最主要的显然是在这张名单本身,其中有关每一位士师的数据介绍方式几乎是一成不变的,只是数据有时较多有时较少。但是每一位士师的名称,所属地区或家族连系,任期,死讯及埋葬之处,都谈及了。所争论的是怎样去评价这份名单。有一点最引起注释者注意的是,每一位士师的任期都有实际数字记载:陀拉作士师二十三年,睚珥二十二年,以比赞七年,以伦十年,押顿八年。这些数目,像亚比米勒统治了三年一样,与士师记用来强调和组织故事的整数二十、四十与八十年截然不同。争论点是:如果这些整数是出自数据编辑的手,那么非整数便是真正的数字来源了。

下一步骤是拿这份名单与士师记的其他部分作比较,留意‘士师’一词出现在那一段最合适。事实上,值得争辩的是整本士师记每一次出现这个字,都是出于以后编辑的工作,申命记式的导论便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我们已留意到俄陀聂的故事,就是这种混合物的标准代表名称。重复地提及参孙作以色列的士师二十年。而这点给我们留下这两段经文可能在刊印中作了某些手脚的印象。我们已看到对底波拉的介绍,说她是:‘住在以法莲山地……在底波拉的棕树下,以色列人都上他那里去听判断。’耶弗他打发使者去见亚扪王,结尾的话这样说:‘愿审判人的耶和华今日在以色列人和亚扪人中间判断是非’。从仲裁人、作判断的观点上看,底波拉与神显然都是‘审判者(士师 )’。

如果所列的士师都属同一类别,他们的职责就可以用类似有关撒母耳身分的文字来作阐释。

撒母耳平生作以色列的士师。他每年巡行到伯利特、吉甲、米斯巴,在这几处审判以色列人。随后回到拉玛,因为他的家在那里,也在那里审判以色列人。

‘岂有一国换了他的神么?
其实这不是神!
但我的百姓将我们的荣耀,
换了那无益的神。’

拆毁摩押的城邑,各人抛石填满一切美田,塞住一切水泉,砍伐各种佳树,只剩下吉珥哈列设的石墙,甩石的兵在四围攻打那城。摩押王见阵势甚大,难以对敌,就率领七百拿刀的兵,要冲过阵去到以东王那里,却是不能,便将那应当接续他作王的长子,在城上献为燔祭。以色列人遭遇耶和华的大怒。于是三王离开摩押王,各回本国去了。(25-27节 )

摩押王不仅将他的儿子献为燔祭,且公然地使王朝的前途陷于窘境。以色列人大吃一惊,可能是因为担心自己对摩押人追迫过甚而受惩罚,或由于摩押王的领导力加强了,于是改变主意、鸣鼓收兵。

圣经中另一个与耶弗他献祭媲美的伟大故事,是记载于创世记二十二章亚伯拉罕几乎献上儿子的事,这件事在犹太经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虽然两个故事的叙述都很简洁,但每个故事都盘回于一件重要的事实上──‘你带着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你所爱的儿子……’及‘他女儿……是他独生的,此外无儿无女’

故事的作者面对耶弗他的这种行动虽能有所克制,却未能使自己置身度外。‘耶和华的灵’降在耶弗他身上(29节 );而他隆重其事的许愿是为了得到神的保证,就像在记载的两次以羊毛干湿为证一样。祭品竟是他独生的女儿,其中的意义就特别深刻了,但是我们不应该有任何认为他不顾后果的誓愿,是一时脱口而出,因而免除了他的全部责任。这是对神许的愿,当然含有献人为祭的意思:‘无论甚么人先从我家门出来迎接我’,当然不是指他心爱的狗!这次攻击亚扪人所招致的个人损失,令他在反驳以法莲人的批评时所说的;‘我就拚命前去’这句话更有深度。大部分旧约圣经中都没有提及寄望于来世的事。美好的生活是充实的生活,其意义一方面是指死后与列祖一同埋葬,另一方面的意义是继续与家人同在,并受到他们纪念。就后面这个意义,耶弗他确实冒生命的危险(把命拿在手里 )去出战。

最后一点,他的女儿明白高尚受尊敬的准则,就像西巴和撒慕拿站在基甸面前一样。她不仅接受自己应尽的责任,而且事实上是肯定:‘你既向耶和华开口,就当照你口中所说的向我行。’令人伤感的故事结尾,提及另一个古老的风俗习惯,大抵是一种妇女的生殖的礼仪(fertility rite )。

(二 )

许多人都用过‘示播列’这个口令而不知其来历。以法莲人又一次出现较迟,就像他们在基甸故事里的情形一样。对付出言恐吓的人,耶弗他远不及基甸的手段老练,以致表面的冲突终于导致内战。约但河渡口再次成为前线,情形与所说的相同,但这一次是以色列人对抗以色列人。

故事的核心在文字上有两种不同的表达。第一种表达在标准修订本的译文中并不太显著。西部的以法莲人说住在东部的基列人不过是以法莲的逃兵。第四节下半较为合适的译法应该是:‘你们以法莲是逃兵;基列是在以法莲与玛拿西之间。’写故事的人找以法莲人的幽默,说他们的口快而剑不快。以法莲向同胞提出控告之后,现在以法莲的生还者,向西逃走要通过基列人的渡口。但是情势改变了。现在,谁是以法莲逃兵呢?

这是渗进我们的语言中的另一次关于命运的文字游戏。‘示播列’意指‘河水’或者水的‘流’。任何陌生人要渡河必定被带到河的某一部位,指着河流问他:那是甚么?如果他是以法莲人,他的回答是‘西播列’,就要杀死他。这个字在英文里是口令,或用来区别不同运动员或政党党员的方法,更准确的说,是使人暴露自己的身分。

各民族都因自己的语言文字中有外人读不出的发音而感到高兴。这种情形在和平期间可以当做游戏或取笑的数据,若在战时或在敌方盘问时,这是生死存亡的决定。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士师记第十章

J陀拉

陀拉揭开第二次要士师之序幕,此外的次要士师还有珊迦、睚珥、以比赞、以伦、押顿。有关这些次要士师的资料非常之少,他们的形象与基甸、底波拉、亚比米勒、耶弗他及参孙相比,显得十分模糊。有些人认为他们只管理法律性事务,在支派内或支派间仲裁纷争,或是对解释性律法作出诠释。他们可能是当以色列处于无外敌威胁下之平安时期的领袖。但是有关陀拉的记载说他兴起拯救以色列人(AV),提醒我们不能因这些次要士师的现有资料不足便作过多臆测。我们可以说若他们曾作过轰轰烈烈的大事,必有蛛丝马迹可循;但我们不能因为没有详细记载,就认为他们不曾作过任何轰轰烈烈的大事。就陀拉而言,除了他的名字及一些重要的事实外,所知不多。中,陀拉、普瓦之名均与以萨迦支派相连。沙密位置不详,若视之为撒玛利亚将有许多难题,因为撒玛利亚位于玛拿西境内,而不是在以法莲境内,同时它是以色列王暗利作王时所建的

K睚珥

有关睚珥的记载显然与征服基列有关,与他同名的一个前人占取了巴珊地的一些村庄,改名为哈倭特睚珥( Havvoth-jair ,意为「睚珥的帐棚村庄」;参:,等)。在同一地区,加利利海东南约十二哩处,睚珥享有治权;有三十个儿子支持,他们骑着三十匹驴驹(参看对押顿之子及孙相似之描述),这是身分及财富的象征。

加们( Camon ;RV、RSV: Kamon )是睚珥的埋葬地,被认为是今天的库恩市(Qumen)西北部一哩处的废墟。

L耶弗他和亚扪人

.离经叛道的后果。本段经文为编者第二次长篇注解(,为非利士人及亚扪人的欺压提供了背景及导论。一如简介中所叙述,这两族的欺压非常可能发生于同时期。亚扪人的攻击带来之威胁较小,也是在参孙与非利士打个人仗(十三~十六章,乃编者注释最少之部分),以及但族人迁徙以前(十七、十八章,两则附录之前者)就先被解决了。编者一直想使人对以色列人离经叛道的后果留下深刻印象,本段经文的结构便凸显了这个显著原则。例如,第6节的七重拜偶像之罪,以及第11及12节的七重欺压。因此,虽然这里主要记载了亚扪人及非利士人欺压时期之事,第6节却是涵括整个士师时期的一般性评语。我们已解释过崇拜诸巴力及亚斯他录的性质(等),对亚兰及西顿的神之敬拜也大致相同,只有地方性的微小差异。有证据显示非利士人的神也是同类,因为非利士人迅速采纳在他们统治之下人民的风俗及文化。在别处经文曾提到与非利士人有关的三个神只:大衮、亚斯他录及巴力西卜,均是迦南神只。摩押及亚扪人(此二国于以色列人定居迦南之五十年内成立)的神,则分别为基抹(Chemosh)及米堪(Malcam;及其相关的「米勒公」、「摩勒」及「摩洛」)。以色列邻国中,惟一没有影响到以色列宗教的是世俗化的以东国,这点相当重要。这些异族宗教有着微妙的吸引力,加上随之而来的物质及感官满足,显然不是以色列人所能抗拒的。

现今非利士人及亚扪人成为神手中怒气的棍(参:,一如祂曾经使用古珊利萨田、伊矶伦、耶宾和西西拉以及米甸人一样。亚们人的攻击主要集中于外约但一带的基列,亦即与他们王国地界毗邻的以色列人境界,但他们劫掠约但河以西的犹大、便雅悯及以法莲等支派。由于他们无疑也受到西境非利士人之压力,其困境可想而知。在此阶段,重压来自亚扪人,因为亚扪人之本性及掠夺的方法都比非利士人更加残酷(参:

10~16.以色列人的苦况已到了极点时,他们便认识到他们走差了路,而转向神呼求。这次神的回应并不如以前那么快速,因为每次以色列人蒙拯救之后,便忘记,不知感恩,再度离经叛道,轻易忽视自己的罪,这种回圈一再发生。神要求(到现在仍然要求)祂的子民不变的爱、忠心及顺服,祂才能继续不断地为他们行事;神不要一种可以轻易断绝的、在紧急时刻才利用的关系,因此提醒他们前几次神的拯救。这里提及的埃及人应与出埃及的事件相关,没有证据显示以色列人定居迦南之后,埃及人对他们有任何欺压之举动。神救以色列人脱离亚摩利人之手,并大胜西宏及噩、33~35);亚扪人与摩押人有关;珊迦曾英勇对抗非利士人,救了以色列人。在此,并没有特别记载西顿人( Zidonians ),但他们可能与耶宾及西西拉联盟;这可以解释为何基顺河之役未提及亚设。亚玛力人显然与摩押人及米甸人联盟。马云人( Maonites )可能是文士抄写米甸人之误;在七十士译本中,马云人在后来以犹大支派之敌人的身分出现。现在无法确定,因为那是一个极为普遍的名字:皮特拉(Petra)以南有一个玛安(Maʿan),希伯仑以南有一个玛音(Maʿîn),玛云(Maʿon)则被列在迦勒后裔之中。这里并不是要有一个完整记录,因为此处未提及摩押人及迦南人;可能是七这个数目很重要,因为他们有七重拜偶像的罪(6节),同时也带有宗教上代表「完整」的意思。

神宣称因为他们全然背弃真道,也因为他们对祂的拯救不存感恩,因此他们不再有资格向祂要求(13节)。让他们用来取代耶和华的其他神只施行拯救吧!(若他们能够的话!)这似乎是弃绝、是神对祂子民之呼求的置若罔闻,实际上却是要试验他们是否真心悔改。空口无凭是没有用的,必须拿出实际行动。但是,神是有恩典、有怜悯的神,不轻易发怒。祂面对以色列人有限的回应,虽然知道那不会持久,以前的恶性循环仍然会重复发生,直到以色列国真正知道离弃神是愚蠢之至的行为为止。在我们因以色列人心中的愚顽而责备他们以前,必须承认我们自己也是倚靠神的长久忍耐才能存留至今。就以色列人来说,若是不悔改专心寻求神,则永远无法除掉那不能拯救他们、也无法使他们满足的偶像。

.亚扪人再度犯境。亚扪人是以色列人的东邻,其首都为拉巴,他们这次的入侵应当是在第8节所提的十八年欺压末了之时。基列常被用来指以色列人在约但河以东安置地的三块主要地区,北至巴珊(Bashan),南至高原地带,此词通常被自由地使用。以色列人为了应付这次的紧急事件,便聚集在一起,可能心中充满新的士气及新的意志,决心要坚守他们的悔改及归向主。他们所缺少的只有一件,就是一个合适的领袖来主导大局。米斯巴( Mizpeh ,AV;RV、RSV: Mizpah ),意为「卫塔」,是乡间普遍的地名,最易受到盗匪劫掠。此地的辨识十分不易,有人认为可能是指雅各与拉班立约所在的米斯巴及下),或拉抹米斯巴(通常被视为基列的拉抹,;参:,但无法确定。此处提到基列……的领袖,显示此时主要受到威胁的是基列地区,耶弗他的拯救也没有特别提及此地区的任何支派。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亚比米勒以后,有以萨迦人朵多的孙子,普瓦的儿子陀拉兴起,拯救以色列人。他住在以法莲山地的沙密。」

「沙密」:地点不详。

──《串珠圣经注释》

本节至5节都是小士师的记述,连同的珊迦共为六人,看注。在这个各自为政的时代,小士师当不只此数。本书选记六人与大士师六人构成十二圆满之数,作为小士师的代表,以窥全豹。

陀拉的影响力可能只在北方,且极局限。陀拉和普瓦也是以萨迦支派中的族名。宗族通常用族中出名祖先为名,族中人也有用族名作自己名字的。沙密位于以法莲山地。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普瓦的儿子陀拉: “普瓦”和“陀拉”是以萨迦两个儿子之名。以色列人常常给子女取列祖的名字。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陀拉作士师。

──《串珠圣经注释》

亚比米勒死后,继位治理以色列的两位士师,使以色列享受了四十五年的和平。作者省略了救赎史不太重要的事件。提到陀拉从仇敌手中拯救以色列,没有指明谁是仇敌(1节 )。睚珥是拥有巨富和权势的士师(4节 )。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结束了亚比米勒的故事,本章开始讲述新的故事。勾勒:7耶弗他足迹的背景。简要论到陀拉和睚珥两个士师(1-5节 ),再次回到以色列悖逆的历史。当以色列离弃神,事奉各种外邦偶像,耶和华使他们遭受非利士和亚扪人扰害欺压(7节 )。于是,以色列再次悔改认罪。然而,这一次神非常严厉,表明不再救他们(13节 )。为了成就对人类的永恒计划,神特意拣选以色列。以色列的历史不断重现人故意不认识神的罪性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陀拉作以色列的士师二十三年,就死了,葬在沙密。」

】「在他以后有基列人睚珥兴起,作以色列的士师二十二年。」

基列在约但河东,为玛拿西支派的业地。睚珥本为支派中一族之名,现用为人名。他住在基列,故应属东玛拿西半支派。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基列人睚珥: “基列”指约但东部地区的领土,或居住在那里的人。以色列人战胜西宏后,将此地分给流便、迦得及玛拿西半个支派(民21章 )。圣经所说的“基列人”,通常指属于玛拿西支派的基列后裔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睚珥作士师。

──《串珠圣经注释》

】「他有三十个儿子,骑着三十匹驴驹。他们有三十座城邑,叫作哈倭特睚珥,直到如今,都是在基列地。」

这个家庭相当富裕。

――《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他有相同数目的儿子、驴驹和城邑,显示他有财富、名望和地位。

「哈倭特睚珥」:意即睚珥的帐蓬村。

──《串珠圣经注释》

睚珥有子三十人,可见妻妾甚多,其影响力可能远超过本族。每个儿子都有驴驹,又有各自的城邑,足证有地位也有财富。不过“城邑”似乎只是些筑有守望楼的村庄。“哈倭特睚珥”就是“睚珥的村庄”之意,其地在加利利海东南约20公里。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睚珥死了,就葬在加们。」

】「以色列人又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去侍奉诸巴力和亚斯他录,并亚兰的神、西顿的神、摩押的神、亚扪人的神、非利士人的神,离弃耶和华,不侍奉他。」

关于“诸巴力”和“亚斯他录”,参看的脚注。“亚兰的神”包括临门。“西顿的神”。巴力和亚舍拉。“摩押的神”。基抹。“亚扪人的神”。摩洛。“非利士人的神”。

大衮――《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亚兰」:即叙利亚,居民所拜的神与西顿人拜的亚斯她录相似;摩押人拜基抹;亚扪人拜米勒公;非利士人拜大衮

以民拜七个偶像,以致受七个民族欺压(参11下-12上 ),但主要的压力是来自东面的亚扪人。

──《串珠圣经注释》

自本节至,在两段小士师的记载当中,写下了士师耶弗他拯救以色列人的事迹。本章先记以民的背离耶和华(6节 ),引起神的忿怒(7节 ),为亚扪和非利士人欺压共18年(8节 ),然后是以民的悔悟和呼求(10节 )、神的责备(11~14节 )、百姓哀求、痛改前非(15节 ),以及神的回心转意(16节 )。最后两节是耶弗他英勇事迹的引子(17~18节 )。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又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 本文揭露他们拜偶像的事实。历史告诉以色列,偶像崇拜必招致外邦人的欺压,这一深刻教训,依然没能阻止他们重蹈覆辙。每逢遭遇患难,以色列对神的信仰就会复苏;进入和平时期,信仰之火就会熄灭。因为他们平日不注重与神的深入相交,不追求属灵成长,只关注一时的安逸、利益。当时拜偶像的狂热程度,超过过去任何时期。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这里所指的都是些甚么假神?】

诸巴力与亚斯她录都是假神(2:11-15,3:7)。亚兰人与西顿人的神非常相似。摩押人与亚扪人的神是基抹与摩洛。非利士人的神是大衮、亚施她录、亚舍拉与巴力西卜。

──《灵修版圣经注释》

以民信仰的情况及离弃神的后果。

──《串珠圣经注释》

】耶弗他胜亚扪人:以民再次拜外邦人的偶像,离弃真神,神便藉亚扪和非利士两民族管教他们。以民知罪悔改,神就兴起耶弗他与亚扪人作战,使百姓不再受亚扪人欺压。

】「耶和华的怒气向以色列人发作,就把他们交在非利士人和亚扪人的手中。」

关于“亚扪”,参看至38节和的脚注。

――《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亚扪人是亚伯拉罕侄儿罗得的后裔。亚扪人的压迫和参孙时代非利士人的压迫,可能在同一时期(比较十三章 )。一个在约但河东,一个在西南的海旁平原。从这里可以看出,同一时期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士师执政。

这些异族大都拜迦南人的神巴力和亚斯他录,但也有他们各自的神。亚兰人的主神未哈达(巴力的别称 ),摩押人的神为基抹,亚扪人有米勒公,非利士人有大衮和巴力西卜。这些神多半为土地、农作或生育之神。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交在……手中: 表明神亲自介入历史,施行审判、降下刑罚。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从那年起,他们扰害欺压约旦河那边、住亚摩利人之基列地的以色列人,共有十八年。」

】「亚扪人又渡过约旦河去攻打犹大和便雅悯,并以法莲族。以色列人就甚觉窘迫。」

】「以色列人哀求耶和华说:“我们得罪了你,因为离弃了我们神,去侍奉诸巴力。”」

我们……去事奉诸巴力: 未能全然委身,只关注一时悔改,只会引发恶性循环。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耶和华对以色列人说:“我岂没有救过你们脱离埃及人、亚摩利人、亚扪人和非利士人吗?」

「脱离埃及人」:指出埃及一事。亚摩利人的欺压,见及本

西顿人可能指北部的腓利基人,曾协助耶宾及西西拉压逼以民。

──《串珠圣经注释》

出现在本文的各民族,请参照约书亚记绪论“迦南诸民族”。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西顿人、亚玛力人、马云人也都欺压你们。你们哀求我,我也拯救你们脱离他们的手。」

「马云人」:七十士译本作米甸人。

──《串珠圣经注释》

“马云人”可能是的米乌尼人,与非利士人、亚拉伯人共抗以色列人。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你们竟离弃我,侍奉别神,所以我不再救你们了。」

我不再救你们了: 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圣经记载,当百姓听到警告,心服口服,果断改革,神就因他们的困苦而担忧(16节 )。这句话表明神在强烈警告完全沉浸偶像崇拜的以色列民,表现神充满怜悯、无微不至的介入。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你们去哀求所选择的神,你们遭遇急难的时候,让他救你们吧!”」

】「以色列人对耶和华说:“我们犯罪了,任凭你随意待我们吧!只求你今日拯救我们。”」

任凭你随意待我们吧: 以色列百姓放下骄傲,完全屈服于神公义的审判。他们甘心接受神所降的刑罚,单单诉诸于神的怜悯。只有否定自己,把一切交托给神,才会有这种态度。虽是亡羊补牢,以色列百姓的行为却是后人效法的典范。他们罪孽滔天,听到神要剪除的警告,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俯伏在神面前,迫切悔改。若要作主的贵重器皿,基督徒首先倒空心中的各样罪恶与顽梗,才能被圣灵带领,散发基督的馨香之气。降服在基督面前,并非一次性的行为,乃是通过每天的每件事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这次认罪包括离弃假神。

――《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以色列人就除掉他们中间的外邦神,侍奉耶和华。耶和华因以色列人受的苦难,就心中担忧。」

耶和华……心中担忧: 希伯来语为“担忧”,意为“心急如焚”或“无法忍受”。神不会冷眼旁观以色列的悲剧。神的惩罚终究出于爱,目的在于拯救自己的百姓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当时亚扪人聚集,安营在基列。以色列人也聚集,安营在米斯巴。」

“米斯巴”的意思是“瞭望塔”,可以指好几个地方中的一个。

――《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此米斯巴地点不详。

──《串珠圣经注释》

亚扪人入侵约但河东的基列,以色列人在米斯巴迎敌。米斯巴可能在迦得支派的业地上,名“拉末米斯巴”。米斯巴的意思为“守望塔”,是个很普通的名字,很多地方都叫此名。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亚扪人犯境,基列人密谋对策。

──《串珠圣经注释》

亚扪人和以色列人相互对峙,即将开战。18年来(8节 ),亚扪人想通过蹂躏以色列地,掠夺农产品,或威逼以色列进贡。神兴起一个人,使他对抗亚扪人,是神对以色列迫切祷告和悔改的应允。耶弗他蒙召与以笏、巴拉、基甸等有所不同,借着极其平凡的方式进行。面对危机,基列的众首领召开会议,决定设立逃到陀伯的耶弗他为领袖。耶弗他接受了这一决定,条件是以色列要保障他的权威 (11:9)。神介入了整个过程(11:9-29)。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亚扪人的来历颇为不光彩……】

亚扪人的势力,在以色列人的士师时代已达到高峰。罗得的女儿用酒把父亲灌醉后,与他乱伦怀孕生下亚扪,这孩子的后裔就是亚扪人。亚扪位于耶路撒冷以东的约旦河对面。在他们以南有摩押地,那是罗得酒醉以后,另一个女儿与他乱伦所生之子摩押的后裔。摩押常与亚扪结盟。要打败这两族,是项艰巨的任务。

──《灵修版圣经注释》

】「基列的民和众首领彼此商议,说:“谁能先去攻打亚扪人,谁必作基列一切居民的领袖。”」

基列是约但河东迦得、流便二支派与玛拿西半支派的领土。

──《串珠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第10章 )】

1作者为何特别提及睚珥(4 )的物质富裕呢?和以下要叙述的事件有什么关系呢?

2试从圣经地图上找出以色列民所拜偶像的发源地。由此看来,以色列民的信仰是否严重地受邻国影响呢?你的信仰又是否受四周的风气所同化?

3以色列民受邻国逼迫和他们生活的方式有什么关系呢?这给你什么警惕?

4为什么耶和华迟迟不肯伸手拯救祂的选民?参11, 16节。悔改必然的后果是什么?你的悔改是否单单口舌上的呢。

──《串珠圣经注释》

例证

短短几节经文中,介绍了两位士师……】

从这五节经文中,我们看到两位士师,共治理以色列人四十五年。对他们的生平,除了在任的时间以外,只知其中的一位有三十个儿子,骑三十匹驴驹。在你一生之中,有甚么是你为神所做的,有甚么是没有价值的呢?你一生过去后,别人对你的纪念,是否只在于你有多少财产,或是你活了多少年呢。

──《灵修版圣经注释》

日子一好过就离弃神,难道以色列人注定要受苦吗?我们对神的态度与他们的也差不多吧……】

以色列人又受到外族多年的压迫,才离弃他们的罪,求神帮助(4:1-3,6:1-7)。请注意他们到达计穷力竭之时,才不再指望异教之神来帮助,转而仰望真正能帮助他们的独一真神。

神是不是你的最后倚靠?我们常受到许多冤枉痛苦,全因为不早早地求告神,直到用尽其他方法以后才求祂。与其等事态变得不可收拾,不如首先求告神。祂有你所需要的聪明与能力,足以解决一切困难。

──《灵修版圣经注释》

你有没有处于反叛时期的儿女?你可由此体验被拒绝的滋味……】

这几节说明以色列人偏离神极远,要顺服祂真的很难。在凡事顺利时人们常常会忘记神。尽管神常常被祂自己的百姓弃绝,但在他们悔改呼求的时候,祂从来没有不去拯救。我们行事正像以色列人,将神放在日常事务以外,而不放在生活中心。父母在儿女悖逆的时候,怎样感到被弃绝,我们不理或忽略神的时候,祂也会更加感到被弃绝,10:17-19,。我们应当竭力保持与神亲近,别再自行其是,以为审判不会来临。

──《灵修版圣经注释》

「耶和华因以色列人受的苦难,就心中担忧。」

这里强调神的慈怜。那是从我们人间的经验,推想神的感情。我们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解天父的柔情与慈怜。以色列人因罪落到卑贱的地步,这是史事所记述的。但是神的慈爱孕育他们,给予他们拯救。

神对亚当的话——「你在哪里?」有一释词:「唉,你多可怜!」这里好似表明神破碎的心,在伊甸园的草地上走,为祂的儿女哀痛。

圣灵叹息的话——「以法莲啊,我怎能舍弃你?」「我的怜爱大大发动。」「以色列啊,你毁了自己!」

主伤痛的心情——祂在视察,却无人可以自救。祂诧异无人能够帮助,祂就以自己的膀臂成就救恩。

主地上的生活——祂看那城市以及一切的罪,就仍不住眼泪,心中十分伤痛。我的读者啊,你早年的罪过也必使你痛苦。你却离弃神,好似那城耶路撒冷。但是主能拯救你,你不可拒绝神的照顾。主正未你伤痛。只要你肯舍弃罪,转向神,祂必兴起耶弗他来帮助你。

──迈尔《珍贵的片刻》

神的怜悯】

「耶和华因以色列人受的苦难,就心中担忧。」

有些人相信,神是不能有情感的,只仿佛是支配自然界的超然力量。因此,人不能与神建立个人的关系。
但从圣经我们认识神。圣经所教导我们的,神是顾念人的神。从在伊甸园里,神与人团契;及至人犯罪堕落,是神预备救恩,以恢复与人的团契,都显明神对人的爱。
当米所波大米陷在偶像文化的黑暗中,神选召亚伯拉罕出来,应许把迦南地赐给他的后裔;四百年之后,从埃及拯救他们出来,与他们立约,作神的子民,并领他们经过旷野,进入迦南应许之地。在这一切事上,都显明神的信实和慈爱。但以色列人如同悖逆的儿女,不贞的妻子,背叛神,随从迦南地的文化,去崇拜巴力和邻邦的各式各样偶像,惹动神的忿怒;以色列人以为在宗教上跟邻邦认同,就可以作盟友,得到帮助;哪知是神把他们交在仇敌手中,使他们受欺凌,以至于甚觉窘迫。这是神给他们机会,叫他们知道,离弃神去事奉偶像,“不存敬畏神的心,乃为恶事,为苦事。”当遭遇患难的时候,寻求偶像的帮助是枉然的,他们才转而归向神,求神“起来拯救我们”
以色列人诚实认罪悔改,作出两件事:他们向耶和华求告说:“我们犯罪了,任凭你随意待我们吧!只求你今日拯救我们”;同时“除掉他们中间的外邦神,事奉耶和华。”这表明他们寻求恢复与神的关系,神就向他们施慈爱:“耶和华因以色列人所受的苦难就心中担忧。”
慈爱的神并不甘心使祂的儿女受苦。祂允许苦难临到,是要提醒祂的儿女,他们走错了路,是悔改寻求神的时候了。
神的百姓“在一切的苦难中,祂也同受苦难;并且祂面前的使者拯救他们。”当他们回转的时候,神的慈爱就迎着他们。主耶稣说:“神的选民昼夜呼吁祂,祂纵然为他们忍了多时,岂不终久给他们伸冤吗?我告诉你们,要快快的给他们伸冤了。”
神受苦的儿女,“应当深深考察自己的行为,再归向耶和华”,祂在为你担忧,愿你回到祂的慈爱中。
不论人堕落有多深,离神有多远,神仍然不忘记祂悖逆的儿女,为了他们担忧。在苦难中归向神,还有指望。

── 于中旻《圣经研究》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