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21 |
.消解众怒。显然以法莲支派在迦南地定居的早期,一直享有比其他各支派更优越的地位,他们的地业座落于中央高地,是征服迦南地时惟一比较完全的征服,以法莲人位居中央山地,免受周围许多敌人的侵扰,比其他支派有更多的自由巩固自己。士师时期最著名的两个圣所在伯特利及示罗,在众支派中发挥维系的作用,此二圣所便座落于以法莲地业之中,这个事实无疑更加添他们的优越感。这里发生的事件与后来在耶弗他时期发生的事件极为相似,结果却大相径庭,这两件事不致混淆。此二事件中,以法莲人的作风十分一致,基甸显然受到惊吓。我们已经提过,他起初迟疑不找以法莲人的原因,是他不情愿以领袖自居;现在以法莲人因此大大地责备他。他们未必没有其他居心,因为基甸胜利之后显然有一批为数可观的战利品。基甸的回答十足地表现了「回答柔和,使怒消退」的箴。他完全不提他自己的英勇事迹,以及他身为数支派之首领(以法莲不在其内)的地位。他反而使以法莲人觉得他自己的贡献比起以法莲人的贡献更来得微不足道,他自己所带领的人之作为(亚比以谢所摘的葡萄,2节)完全不成气候。以法莲人因为受到奉承而怒气转消,基甸巧妙的说法避免了可能爆发的危险局面。而这与耶弗他在相同的危机中,所做出的反应完全不同。
.拒绝接待基甸的军队。被放在以法莲人加入战役之后,可能为一时间的错置。在这里,又继续记载原来三百个人的事迹。从以色列军队大肆扫荡敌军来看,显示米甸人溃败逃窜是如何仓促混乱。基甸显然并未与拿弗他利、亚设、玛拿西的军队联合,米甸人的后援行动显然失效,以致有一队米甸人遥遥超前,使得仓促成军的以色列援军得以轻易追赶四围分散的败军。在此混乱局面中,以法莲人加入战役,并封住了渡口。 基甸的追随者之装备是为了突击,而不是准备长途对一群败军穷追不舍。无疑地,基甸期望自约但河东的以色列支派那里得到一些帮助。然而他却大失所望,因为疏割及毗努伊勒的人拒绝帮助他,可能是为了避免米甸人事后报复的权宜之计。基甸的确已赢得一场大胜利,但是疏割及毗努伊勒却不敢大意。疏割首领的回答(6节)暗示,他们认为基甸所率领的一小队农兵没什么机会捉到米甸人的首领,因为米甸人乃半游牧民族,人数仍然众多,在这个适于游牧民族出没的环境中,仍是神出鬼没、难以捉摸。他们不会因为一场意外胜利,便忘记过去七年所吃的苦头。这种毫无爱国热忱的表现,显示支派间的合一已有破裂迹象,最终导致约但河东支派与约但河西支派的分裂。基甸激烈的言词(7、9节),一反他对以法莲人柔和的回答(2、3节),显示他对这种背叛行为激烈反弹。他要用来惩罚疏割人的方法(7节)具什么意义并不清楚,但是打伤( tear ,AV、RV)一字,意为「打谷」或用连枷打谷( flail ,RSV),可能是威胁要用荆棘压过他们身上,好像打谷时用辊子压过谷粒一般,或是将他们放在荆棘上,用打谷的辊子压过他们身上。不论如何,这些话的意思都表示不好的噩运,其结果必会使受刑的人死亡。 5.疏割在迦得支派地业之内,在约但河东,正好在雅博河北边。毗努伊勒(8节)也在雅博河边,在疏割以东五哩处,是雅各与神相遇(创三十二)之处;其重要性可由其建筑楼可知,这种楼可供居民在紧急时进入避难之用(。这两个城镇与最初的战役现场相距最少有五十哩之远。 6.西巴(意为「牺牲」)及撒慕拿(意为「拒绝待客」),这二个地名与此叙事之上文下理有重要关系;有人认为这些并非原名,而是得胜的以色列人加诸的嘲弄之名。然而,最近对米甸人名的研究发现,考古证据显示这些可能是真正的米甸人名。 .米甸人最终的溃败。一度威风凛凛的米甸大军,在撤退到靠近什罕河谷(Wadi Sirhan)位于死海正东边的加各时,必定以为已抵达安全地带。但是,他们低估了基甸不屈不挠的毅力。基甸的军队必定在其他地方得到食物补给,可见约但河东并非所有的城镇都如疏割及毗努伊勒一样的自私自利。挪巴( Nobah )位置不详,约比哈( Jogbehah )座落于毗努伊勒东南十五至十六哩之间。基甸从住帐棚人的路上去(AV、RV),亦即沿着骆驼商队路线(RSV)前进,击败了米甸人的军队;显然米甸人认为在这个遥远的地方十分安全,疏于设立哨岗。这是基甸及其军队第二次大振雄风,在此已离第一次发威的摩利山很远,使得军心已然涣散的敌军更加魂飞魄散、抱头鼠窜。基甸惊散全军(12节,AV、RV),显然与击败全军捉住其王同义。伯尼(C. F. Burney)变动此希伯来字的最后一个字母,使之成为「他全然毁灭以献给」。43更有可能的是德莱弗将之与意为「分开」、「分散」、「打散」的阿拉伯动词相连,指出这是一支军心及维系力完全丧失的军队最后的溃散。44米甸王被捉,这将使得米甸人很难东山再起;不过,基甸见好就收,在自己的军队遭遇任何可能危险以前,明智地收兵。虽然这两次战役,基甸及其军队的人数均远远不及敌对阵营,但这次勇敢、锲而不舍的追赶,则使上次决定性的胜利更加巩固。 .对疏割及毗努伊勒施加报复。「太阳上升之前」(13节,AV)应作希列斯坡(RSV),此处位置不详。基甸及其三百精兵虽大获全胜,并得到丰富的战利品,基甸却未心软,他决心向人昭告:疏割及毗努伊勒的恶行不能不罚。他心目中的公义是疏割所有有罪的人都应受苦,便命令一位被捉的少年人写下所有领袖长老之名。AV 及 RV 将「写下」翻译为描述( described ),使此事件显得模糊不清;实际上,有许多抄本证明此字应译为写下(RSV)。以字母书写的文字,所使用的有限字母,虽较表意或音节文字的众多书写元素为少,但实为文明的一大进步,使得这位疏割少年人及基甸自己都具备了书写能力。这少年人可能是用一尖头器具将字刻在一块陶器或一片岩石上,此乃旧约时期通用的书写方法。基甸根据这张名单提醒疏割的首领他们曾说过讥诮的话(15节;,被捉的两个米甸王在现场,证明了基甸的能力足以实现他当初的计画。接着,基甸同样果决地实行他先前所作的恫吓,这些不接待客旅之人遭受到某种形式的折磨,毫无疑问其结局是一命呜呼。毗努伊勒的人亦遭到同样的命运,再次证明基甸是言出必行的人。这种惩罚令人怵目惊心,显示他们所犯的罪行在基甸眼中是何等的悖逆。 .杀戮米甸二王。显然这里所记载的事件发生在俄弗拉,因为基甸之长子益帖不可能随同那三百人一起到外约但的战场。在这以前,基甸的主要目的一直是要将他备受苦楚的同胞自米甸人的欺压下拯救出来;但这里我们看到他的另一目的是要血仇血报,为他死在米甸人手下的弟兄们复仇。第18节可直译为:「他们在哪里?」(RSV);不过,这里最好当作谚语处理,理解为:「你们在他泊山所杀的人是什么样式?」基甸处理了国家的危机后,现在有余暇与西巴及撒慕拿作一了断。我们无法重整他弟兄之死的来龙去脉,这事可能发生在基甸整顿军容以前的小冲突,也可能发生于米甸前一年的侵略。若后者属实,显然基甸在未得到神的参与以前,并没有胆量为他弟兄之死复仇。第19节表示他的弟兄可能是被米甸人捉住,后来才被杀死的,而非死于兵刃相见的战场上,因此这两位王应负直接的责任。基甸最基本的人性在此节后半句一览无遗;但是,根据当时暴戾的风俗,除了以眼还眼地复仇外,基甸也别无选择。此二王自知难逃一死,但是他们的回答(18节)与基甸的问题风马牛不相及。显然他们回想起当时的情况,基甸的话语使他们觉察到,他们所杀之人与现在质问他们之人的相像之处。此处还有一点可以看出基甸的作风,一个父亲若冷血到吩咐自己的儿子去杀死两个王,当时的道德标准可见一般,与新约时代迥然不同。45就当时而言,对一个少年人来说,若能杀死重要的战俘乃属极大荣耀;相对地,为少年人所杀,对战俘则是一种羞辱。 米甸王在面对死亡时显示出极大的勇气。他们若死在如基甸这样的勇士手下绝非耻辱;但是,一个不惯征战、不会干净俐落地杀人的少年人可能反而拖延死亡的痛苦,即使勇敢如这些王都不敢想象那种后果(第21节的你乃用强调语气;RSV、和合本:你自己起来)。因为益帖害怕不敢运行这可怕的任务,反而为二王解了围,基甸不得不干脆地亲自动手。月牙圈(AV;此字指如弯月般的形状,RV、RSV)乃骆驼颈间的装饰,是战争时的战利品之一。这种月牙圈在圣经中只在此章及中出现,但巴勒斯坦考古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许多弯月状的饰物。阿拉伯人至今仍广泛地使用这种饰物。 .要求基甸为王。我们不清楚,要求基甸建立王朝的以色列人具有何等的代表性,有可能只是一有限的地区(参看第九章亚比米勒治理之范围),同时我们很难想象骄傲的以法莲支派会肯接受另一支派为王治理他们。然而,不论考虑任何士师时期,此段经文均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在威胁到数个支派之安危的极大危机中,有一个人的英勇作为结合了数支派的资源转危为安。因此众人对那位拯救者心存感激,愿意拥戴他为王。虽然这个要求并未被接纳,但是不久之后就发生一个更大的危机,大部分支派均参与其中,旧事重演,要求一位统治者联系众支派的力量。因为非利士人的欺压,导致以色列人要求「求你为我们立一个王治理我们,像列国一样」。基甸的回答是不自私自利的模范答案,他知道一个重要的事实,以色列国实际上已经有了一位王,如果他们肯认祂为王的话。他们的王是耶和华,那就是他们所需的一切,比其他国家的王能为他们子民所做的都多。以色列的政府基本上是神权政府,而非王权政府,即使在王权政府开始建立之后,仍受到神权的限制。基甸毅然地将自己个人高升的机会抛开,是值得我们效法、称颂的。 然而,并非所有学者均接受第23节字面上的直接解释,他们不认为基甸拒绝建立王权政府。大卫斯(G. Henton-Davies)认为他的拒绝实际上是「故作姿态,实际上接受,但装出一付拒绝的清高姿态,其动机是要建立其敬虔的形像,争取更多未来子民的好感。」46他提出另外三件事以支持他的论点,及下的「无名的拒绝」、创世记二十三章,以及撒母耳记下二十四章,均为表面上送财产为礼物,实际上却以可观的金钱成交。许多人指出基甸行使了许多古代近东的王才有的特权:使用以弗得为接受神谕之处(参看之注释);征收珠宝及王的衣裳;有众多妻妾;为众子之一取名亚比米勒,意为「我父亲是一位王」;预期他的众子将继承他;亚比米勒及约坦为了继承王位而互相争吵;基甸及他弟兄们似王子样式。上述现象均显示出基甸的地位。但是,第29节强烈显示基甸在拒绝称王之后,虽然拥有相当的名誉及个人财富,却已经退休归隐。以色列国尚未准备好建立王权政府,基甸对以法莲人的尊重(参看之注释〕或许也是影响他拒绝此殊荣的因素。 .基甸的以弗得。基甸生平的最后一章显然急转直落,与前面的英雄事迹截然不同。他过去曾经如此英勇杰出地领导他的同胞,现在却建立了一个自我放纵的坏榜样,使他的家庭及全以色列国均受到牵连。在全国面临危机、站在舞台中心的时刻,采取英勇行动荣耀神比较容易;然而,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要荣耀神,则需要另一种勇气,也更加困难。基甸在困苦中胜过了千变万化的考验,在富足的环境中却失败了;基甸不是第一个这样的人,也绝非最后一个。人民要求他作王,他却反过来要求人民献上他们所夺的耳环;另一个可能性是鼻环,但在此可能性较小,因为鼻环是旧约时代妇女专用的饰物(如:;;。这些米甸人被称为以实玛利人,这是颇不寻常的称呼,因为米甸人的始祖是基土拉,以实玛利人的始祖却是夏甲。可能的解释是,当时以实玛利一词被用来泛指任何游牧经商的团体(参:、28,。47在这次临时奉献中所得到的金子(26节)数量可观,约重40至75磅(视乎使用分量较轻或较重的舍客勒);这显示了以色列人胜利的状况及基甸受人尊敬的程度。另外,经文提到的月环(参看之注释)、耳坠(AV)、紫色衣服及骆驼项上的金链子等,虽然与主题(以弗得的制造)无关,但显示所得战利品的丰富,亦反映出追随基甸的人之大方,他们所给的远远超过基甸所求的。 27.以弗得在此到底指什么,颇费人思量。大祭司的以弗得乃是用金线和蓝色、紫色、朱红色线,以及名贵的宝石等贵重材料作成的;由胸部直至臀部,用两条肩带及两条腰带系住。与之相关的乌陵和土明;乃是用来作决断的。虽然以弗得仍然保留其在决断方面的作用,其本身似乎已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有时是指一个竖立的像,或用来贮存神谕,在王朝时代祭司被称为「背负」(bear)以弗得,而非「穿着」(wear;,;其动词 na ̄śa ̄ʾ 意为「背负」或「举起」)。另一个可能性是指在寻求神谕时,用来遮盖眼睛的一片布。上述情况都是希望借着神圣的签来确定神的旨意,但是当时以弗得又被用来指日常衣着中的一件普通衣物,使得情况更加复杂。在基甸的情况下有三种可能:也许是照着大祭司所穿的短外衣的样式而作的衣服,但包括许多金子作为装饰;也许是纯金制成的大祭司礼服;也许是一个可以站立的像。它的珍贵使它成为一个网罗,因为它成为那些本已快脱离多神崇拜的人民之敬拜物件(参:,使得以色列信仰的其中一项独特性(亦即完全不准拜偶像)受到破坏。或许基甸并非有意要离开耶和华神,正如亚伦或耶罗波安并非有意制造金牛犊;以离教背道一样。但是以色列人拜那以弗得行了邪淫(RSV)的表达方式,显示此以弗得所引起的敬拜乃是源于迦南的敬拜形式。第28节的编者附注退出了米甸欺压的记述,并指出接着下来的一代得享太平。 40希伯来文为 gibbôr ḥayil 。因为耶弗他及波阿斯都受到如此尊称,故此称呼意指「在和平时期拥有并经营大规模农园」的军事贵族,与荷马笔下的英雄颇相似(C. H. Gordon in a review, JSS , VIII, 1963)。但是,在西元前第八世纪先知的时代以前,是否真有任何大量家产存在的证据?士师们咒诅「掠夺土地者」,因为他们相信耶和华是真正的地主,个别以色列人所分到的地业只是神所赐予托管的。 41Myers, p. 736.42Driver, p. 13.
43Burney, p. 231.
44Driver, p. 14.
45请参阅本书导论 V. C. ,〔书版第37页及下〕。
46G. Henton Davies, 'Judges viii. 22-23', in VT , XIII. 2, 1963, pp. 151-157.47参:F. D. Kinder, Genesis (Tyndale Press, 1967), pp. 182-3; K. A. Kitchen Ancient Orient and Old Testament (Tyndale Press, 1966), p. 119.
H基甸之晚年
.基甸之家族。基甸拒绝作王的邀请后,即自公开场合退了下来,建立了一个极大的家庭,这些都是引进第九章不可或缺的前言。基甸有许多的妻,显示他的生活颇为富裕,与他当日所形容的「我家在玛拿西支派中是至贫穷的」大相径庭。肥沃月湾的王通常拥有大量妻妾(参:及下;,但是在以色列诸王的历史中,多妻一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基甸的七十个儿子与亚比米勒不同,前者乃他亲生的儿子(其希伯来文意为「从他的腰出来的」,乃生殖大能所在之处),意思是他们被承认为他自己支派的男丁后裔。而亚比米勒却是妾的儿子,这个妾室可能仍然在示剑,与她父家同住,她的丈夫有时会来探望她。参孙也有相似的处境,及下)。我们应当知道的是,在这种结合下生出来的后代,均归属于妻子的家庭。因此,那七十位合法的儿子乃基甸及亚比以谢的合法后裔,而亚比米勒的谱系却必须追溯自他在示剑的母亲的家。有证据指出示剑为一迦南城市,与以色列结盟(见第九章之前言),因此她可能是一位迦南妇人。亚比米勒的名字(「我父亲是王」或「王是父亲」)显示基甸对他所拒绝的王位仍然念念不忘(虽然名字中有王字在以色列中乃颇为常见之事)。 .基甸之死。士师之死又一次地导致人民放肆无度,跟随邻国的巴力崇拜,这次他们敬拜的对象是巴力比利土( Baal-berith ,意为「立约的巴力或立约的主」),或称为「以勒比利土」(El-berith,意为「立约的神」),以示剑为敬拜中心。此约可能是以色列及迦南诸城联盟所立,也可能是迦南诸城与他们自己本土的神所立。这里提到的是进一步的证据,证明以色列人敬拜的迦南化,他们对耶和华的认识越来越模糊,全然忘记祂大能的作为。在危机的时候可能当耶和华是神,但是多产之神似乎在每天的生活中可以有更多的供应。他们的敬拜不但诉诸感官,最要紧的,这些多产之神代表他们生存所需的粮食。令人不无意外的是,以色列人也忘记了他们所敬爱的基甸。许多年过去了,基甸的众子已长大成人,他们丰裕的家境可能引起新一代以色列人的嫉妒,认为基甸所得到的早已超过他所应得的。【】「以法莲人对基甸说:“你去与米甸人争战,没有招我们同去,为什么这样待我们呢?”他们就与基甸大大地争吵。」
以法莲支派是约瑟儿子以法莲的后裔。约书亚分配迦南土地的时候,以法莲得着中部山区,是最好的土地。士师时代,中心圣所所在地的示罗、宗教圣地伯特利,和神与以民立约的示剑,都在以法莲支派的业地上,可说得天独厚。这支派遂成为住在以色列北部和中部各支派的领袖。
基甸属玛拿西支派,以法莲人显然不服其领导,借词捣乱,幸基甸智慧地处理,一场内争得以化解。以法莲后来在另一次战役中又以同样理由仗势威胁士师耶弗他,招来大祸(看十二章 )。以法莲支派好大喜功的性格,也是日后以色列国分裂的一个远因。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
以法莲人抱怨他们没有参与最初打败米甸人的战斗。基甸温和的回答——指出他们已经捉拿了米甸人的两个首领——使他们平静下来。
――《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反映以法莲好以首领自居的特征(参串 )。
──《串珠圣经注释》
以法莲是约书亚所属的支派,征服迦南立了大功,占据巴勒斯坦要地 ——中部高原。仗着这优势,他们在论功问题上,向基甸提出抗议。对此,基甸并没有标榜自己,反而谦虚地抬高以法莲,从而稳定了局势。基甸比任何人都清楚并目睹、经历获胜唯靠耶和华的权能,故此,他才能一直保持谦卑态度。为高度评价以法莲的功劳,基甸使用生动的比喻,与此相似的形式参见8:7;9:14,15;14:14,18等处。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
本章一开始描述以法莲支派埋怨基甸不招他们一同参战(1-3节 ),接着描述终于除掉米甸的两个王和残余分子,高奏凯歌(4-21节 )。本书作者如实记录基甸这位被神大大重用的信实工人,在晚年却陷入放荡的生活(30-31节 )。这恰好暴露人的善变和软弱,是下一章悲惨的主要原因。本章隐含以色列政治体制从士师体制过度到王政体制(22节 )。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基甸对他们说:“我所行的岂能比你们所行的呢?以法莲拾取剩下的葡萄,不强过亚比以谢所摘的葡萄吗?」
基甸用的比喻可能改自古旧的的谚语。
──《串珠圣经注释》
基甸属玛拿西支派的亚比以谢族。他这话的意思是说,表面上看,以法莲人好像只是拾取收获后剩下的葡萄,事实上没有他们,这场战争取不到这末大的胜利,因此居功最伟。3节已为这比方作了解释。回答柔和,的确可以使怒消退。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我所行的岂能比: 这一回答表现出基甸的性情。他谦卑、温柔,不注重名誉、荣耀。他拥有敏锐的分辨力,早已看到以色列内部可能因以法莲不满而发生分裂,便满有智慧地预先采取措施。以法莲拾取剩下的葡萄,不强过亚比以谢所摘的葡萄吗: KJV、NIV、RSV的译法。讽喻亚比以谢虽自始至终参与米甸战争,但其功劳反不及战争后期参战的以法莲。只有对神的信仰,才使基甸如此谦卑。在人看来,基甸和属基甸支派的业绩,必超过以法莲支派。基甸追求和平避免分争,服在看别人比自己强的信仰正道下,。以法莲不仅在本事件,在其他事件中也多次表现不满(12:1-6)。他们以这种倾向对抗犹大,导致国家分裂的悲剧(12:1-4,。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神已将米甸人的两个首领俄立和西伊伯交在你们手中;我所行的,岂能比你们所行的呢?”基甸说了这话,以法莲人的怒气就消了。」
【】「基甸和跟随他的三百人到约旦河过渡,虽然疲乏,还是追赶。」
虽然疲乏,还是追赶: 为了详细描述基甸的追赶,故事重新回到7:24。虽然基甸和三百精兵已十分疲乏,但他们还是继续追赶仇敌。可见,他们真是忠诚的精兵,直到最后一刻都保持紧张状态,是勇于殉道的勇士。与以法莲支派截然不同。以法莲人在即将大获全胜之际参战,标榜杀死两名敌将的功劳,换取利益与名誉。基甸三百勇士却与放弃埃及所有荣华富贵,为基督甘愿受凌辱,与神的子民共同承受苦难的摩西相比美。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
以基甸为首的以色列军队,杀伤近十二万的敌军(10节 ),当时,这是极其庞大的军队。剩余约壹万五千名残军护卫西巴和撒慕拿二王逃亡。为彻底剪除侵略势力,基甸义无反顾追杀残兵败将,而且坚信神的应许(7:7),动员300名军兵(4节 ),顺利完成剿灭任务。本文插叙基甸的军队向疏割和毗努伊勒两个城邑求食物,被他们一口拒绝。这两个城邑都位于迦得支派的地界内,但这些居民蔑视基甸的三百勇士,不仅不提供食物,还因惧怕米甸人而嘲笑基甸(6节 )。基甸虽然受到怠慢和蔑视,并没有立即惩罚他们,而是推迟对他们惩罚。理由:①追赶西巴和撒慕拿更为紧迫;②通过完成嘲笑者认为不可能的事,使他们蒙受耻辱。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基甸对疏割人说:“求你们拿饼来给跟随我的人吃,因为他们疲乏了。我们追赶米甸人的两个王西巴和撒慕拿。”」
「疏割」:属于迦得支派,位于雅博河以北。
──《串珠圣经注释》
疏割在迦得支派境内,位于约但河东,雅博河之北。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
“疏割”位于约但河以东,雅博河以北。这里的居民不想冒险帮助基甸,除非他们肯定他已经制伏了米甸人的首领。
――《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疏割人的首领回答说:“西巴和撒慕拿已经在你手里,你使我们将饼给你的军兵吗?”」
「西巴和撒慕拿已经在你手里 ...... 」:原文作「西巴和撒慕拿的手已经在你手里 ...... 」,意思是基甸仍未有确实证据证明他已歼灭敌军。古代近东战争的规矩有把敌兵尸体的双手砍下,积累成堆以证明敌军已被消灭。
──《串珠圣经注释》
疏割人要确知基甸已擒获米甸人的首领,才肯出来帮助。他们害怕米甸人报复,不信以色列人能打败米甸人,始终未允供给粮食。西巴和撒慕拿当为米甸族的另外两个首领。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基甸说:“耶和华将西巴和撒慕拿交在我手之后,我就用野地的荆条和枳棘打伤你们。”」
耶和华……交在我手之后: 基甸的勇士袭击摩利冈安营的敌军(7:19)后,继续追赶敌军残余部队,至此已精疲力尽(4节 )。又受到预想不到的怠慢。即使这样,基甸仍没有失去战斗意志,反而更加确信胜利。今天的工人也会遭遇类似困难,应该携手共进的人却表现冷淡态度。越那样,越要依靠主,不可沮丧、气馁,向着标杆直跑,。打伤你们: 体现残酷的报复精神。基甸军队因持续战斗极其疲乏,疏割人却拒绝帮助他们。他们是机会主义者,只关注战争的结果,想保持中立。但这种态度最终遭到神的审判(16节 )。以色列的战争是耶和华的战争。我们参加圣战,因为确信神必得胜。希伯来语“打伤”意为“打场”,有人主张惩罚用“野地的荆条和棘”,指用锋利的铁制打场机,处以死刑。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基甸从那里上到毗努伊勒,对那里的人也是这样说;毗努伊勒人也与疏割人回答他的话一样。」
“毗努伊勒”在疏割以东四英里(6.4公里 ) 。这些人也想保持中立。参看的脚注。
――《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毗努伊勒」:接近示剑,在疏割以东八公里(五英里 )。
──《串珠圣经注释》
毗努伊勒在疏割以东约六公里,是宗教圣地,雅各曾在此与神的使者摔跤。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他向毗努伊勒人说:“我平平安安回来的时候,我必拆毁这楼。”」
「这楼」:可能是一座堡垒,周围没有城墙。
──《串珠圣经注释》
必拆毁这楼: 旧约时代,为了观测敌情,将守望台建立在城的最高处,象征对城邑的保护。倘若守望台沦陷,城邑也自然会被仇敌蹂躏。本节意为将摧毁毗努伊勒城邑(17节 )。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那时,西巴和撒慕拿并跟随他们的军队,都在加各,约有一万五千人,就是东方人全军所剩下的;已经被杀约有十二万拿刀的。」
「加各」:在死海以东,接近米甸人原居地。
──《串珠圣经注释》
被杀约有十二万: 当时是极庞大的数目。一万五千名逃兵,是基甸三百勇士的五十倍。他们到达加各,或许想过要与基甸的军队决一死战。然而,基甸的勇士既然经历过耶和华的权能,仍然士气高昂。相反,米甸的残余军队却心有余悸,再次急忙逃命。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加各】
加各很可能根本不应译作地名。这字在原文中具有定冠词(地名通常没有 ),其意思是「平地」。这地几乎肯定就是贝卡阿盆地(Beqa'a Basin )。这是一个辽阔平坦的洼地,由西南到东北长五哩,宽两哩,位于现代安曼(圣经称拉巴 )西北约七哩之处。
──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基甸就由挪巴和约比哈东边,从住帐棚人的路上去,杀败了米甸人的军兵,因为他们坦然无惧。」
“他们坦然无惧”。即米甸的军队以为他们已经安全,不再受到基甸的攻击。
――《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挪巴」:地点不详。
「约比哈」:在努伊勒东南约贰一十六公里(十六英里 )。
「因为他们坦然无惧」:应译作「因为军兵正毫无戒备」。
──《串珠圣经注释》
【住帐棚人的路】
一条地方性的路线从雅博河谷上来,从毘努伊勒南行,再转东南与贝卡阿盆地的西南角交会。然而「住帐棚人的路」则当更为偏僻。本节说他们前往挪巴和约比哈的东面。挪巴位置不明,约比哈则通常考证为安曼西北六哩,贝卡阿盆地南缘山脊中部左右的朱贝哈特。基甸若到达约比哈的东面,就必然是绕过贝卡阿盆地的东北端。这一点显示「住帐棚人的路」是沿着雅博河再往东行好几哩路,才转南绕过贝卡阿盆地的南边,在此发动攻势。这条路从毘努伊勒启程约有二十哩,从最初发生战斗的摩利冈则大约有七十哩。
──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西巴和撒慕拿逃跑,基甸追赶他们,捉住米甸的二王西巴和撒慕拿,惊散全军。」
【】「约阿施的儿子基甸,由希列斯坡从阵上回来,」
「希列斯」:地点不详。
──《串珠圣经注释》
【】「捉住疏割的一个少年人,问他:“疏割的首领长老是谁?”他就将首领长老七十七个人的名字写出来。」
主前1200年,早已用字母当作书写工具,甚易学习。此少年因此能把全体首领的名字写出。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问他……写出来: 被捉的少年人,为自身的安全不得不透露疏割省长和七十名长老的名单。至此,疏割的省长和长老,甚至被自己的同胞弃绝。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基甸到了疏割,对那里的人说:“你们从前讥诮我说:‘西巴和撒慕拿已经在你手里,你使我们将饼给跟随你的疲乏人吗?’现在西巴和撒慕拿在这里。”」
【】疏割和毗努伊勒的居民,不仅不接待疲乏的基甸将士,反而极大地侮辱他们,差一点打消他们的气势。如今他们却即将失去生命。若有人讥讽为福音劳苦之人,必会站在神的审判台前。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于是捉住那城内的长老,用野地的荆条和枳棘责打(原文作“指教” )疏割人。」
基甸用荆条打疏割的首领,结果可能导致他们死亡。
――《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又拆了毗努伊勒的楼,杀了那城里的人。」
【】「基甸问西巴和撒慕拿说:“你们在他泊山所杀的人是什么样式?”回答说:“他们好像你,各人都有王子的样式。”」
“他泊山所杀的人”可能讲的是一次未记录的战役,发生在此之前。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
基甸击杀米甸人的原因除了为以民外,亦为其弟报仇。
──《串珠圣经注释》
【】「基甸说:“他们是我同母的弟兄。我指着永生的耶和华起誓,你们从前若存留他们的性命,我如今就不杀你们了。”」
你们从前若……性命: 基甸与仇敌的首领二王,辩明争战的本质。以色列也曾发起过征服迦南的战争,但那圣战为成就神的应许,并不是为扩张领土大行掠夺。相反,以色列的周边势力,却贪爱肥沃的迦南地,一直虎视眈眈寻找机会。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于是对他的长子益帖说:“你起来杀他们。”但益帖因为是童子,害怕不敢拔刀。」
益帖若负责执行死刑,将会是这位男童的荣誉,以及对被刑杀之人一种更大的羞辱。
――《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
身为首领死在连刀都不敢拔的童子手上,是一种耻辱,因此央求基甸下手。“月牙圈”是一种用以辟邪的饰物。米甸二王可能把这种饰物戴在骆驼颈上当作护身符来辟灾挡难。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 怎样理解“因为人如何,力量也是如何”这句话?】
君王被少年人杀死是一种羞辱,因为这显示他们不是少年人的对手(“因为人如何 力量也是如何” )。这两个君王想避免羞辱,也害怕多受痛苦而死,因没有经验的刀手不会一刀两断地把他们的头砍下来的。
──《灵修版圣经注释》
【】「西巴和撒慕拿说:“你自己起来杀我们吧,因为人如何,力量也是如何。”基甸就起来,杀了西巴和撒慕拿,夺获他们骆驼项上戴的月牙圈。」
“月牙圈”戴在身上作护身符。
――《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死在少年人的手下是耻辱,西巴和撒慕拿宁愿被勇士所杀。
──《串珠圣经注释》
因为人如何,力量也是如何: 西巴和撒慕拿认为,与其耻辱地死在弱小童子手上,不如堂堂死在基甸的刀下。夺获……月牙圈: 米甸人崇拜月神,常佩戴月牙形的装饰品。基甸掠夺了此物,却没有彻底除掉,后来成为拜偶像的套索(26-27节 )。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以色列人对基甸说:“你既救我们脱离米甸人的手,愿你和你的儿孙管理我们。”」
以民请求基甸和他的子孙治理他们,即拥戴他为王,并让他的子孙世袭王位。
──《串珠圣经注释》
愿你和你的儿孙管理我们: 士师是神为统治尚未分化的以色列准备的过渡性体制,神曾通过摩西指出将会建立王政体制。当时,以色列百姓推选基甸为王,是为了依靠他个人的勇猛和领导能力,确保民族安全。因基甸曾救他们脱离米甸人的手。他们却忘记了是耶和华神设立君王。如果他们断定以色列的确需要进入王政时代,就应当祈求神。以色列随已意想要立王的行为,出于他们轻看神的心态,12:12)。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
以色列人切望建立王朝,打算拥立民族英雄基甸为王,但为基甸所拒。他的一个庶出的儿子后来却自立为王(九章 )。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
战事完毕:玛拿西境内,以民拥戴基甸为王。但他死后,以色列人重蹈覆辙,离弃耶和华。
──《串珠圣经注释》
本文描绘基甸的谦让与愚拙。以色列百姓想让基甸作世袭君王,这是符合当时情况的明智判断。因对以色列而言,周边的势力一直是潜在的危险,为了抵御外敌的侵略和掠夺,需要强大的王政体制。但以色列百姓也有不纯正的意图,试图把人的力量或制度放在信仰之上。只要神帮助他们,就不必惧怕外敌入侵。基甸看穿以色列百姓的心思,便说“惟有耶和华管理你们”,拒绝王位(23节 )。但如此谦虚的信心之人,后来却使人崇拜偶像(27节 ),随从外邦风俗娶许多妻妾(30-31节 ),犯下许多愚蠢的错误。始终持守坚定炽热的信仰,并非易事。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基甸说:“我不管理你们,我的儿子也不管理你们,惟有耶和华管理你们。”」
基甸拒绝“管理”百姓和建立王朝,反而确认耶和华的王权。
――《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惟有耶和华管理你们: 清晰体现基甸的谦卑。有人认为,以色列这一名称具有神管理之意。那么,以色列这一名字本身就代表神政。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基甸又对他们说:“我有一件事求你们:请你们各人将所夺的耳环给我。”原来仇敌是以实玛利人,都是戴金耳环的。」
“以实玛利人”。指过游牧生活的商人,米甸人就是这种商人。参看的脚注。
――《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以实玛利人」:是阿拉伯游牧民族的普通称呼,因此米甸人又称为以实玛利人。
──《串珠圣经注释》
以实玛利人应照广义用法,指一般商旅,。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他们说:“我们情愿给你。”就铺开一件外衣,各人将所夺的耳环丢在其上。」是以实玛利人,都是戴金耳环的: “以实玛利”是对亚拉伯游牧人的称呼,包括米甸人在内。他们不分男女,都佩戴金耳环作装饰。以色列用他们的金耳环,作了基甸的“以弗得”,重约20kg(26-27节 )。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基甸所要出来的金耳环,重一千七百舍客勒金子。此外还有米甸王所戴的月环、耳坠,和所穿的紫色衣服,并骆驼项上的金链子。」
金子最少重四十二磅半( 19 . 3 千克 )。
――《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一千七百舍客勒」:重约十八公斤(四十磅 )。
「此外还有...... 金链子」:显示掠物丰富,不过,基甸只要金耳环。
──《串珠圣经注释》
“一千七百舍客勒”重约十八公斤至34公斤,因当时的舍客勒有轻重两种标准。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基甸以此制造了一个以弗得,设立在本城俄弗拉,后来以色列人拜那以弗得行了邪淫。这就作了基甸和他全家的网罗。」
“以弗得”的形状不得而知,但显然它已经成为一种偶像膜拜的对象。
――《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以弗得」:是大祭司所穿的无袖短外袍,但基甸造的以弗得比大祭司的更华丽,是金造的。另有学者认为这「以弗得」是个神像,用来祈求神谕。
──《串珠圣经注释》
“以弗得”本为大祭司圣衣的一部分,华美高贵,上有胸牌的宝石(出三十九章 )和寻求神旨意的乌陵与土明。经过许多年后,以弗得的制造可能已有改变。以色列人把它当作一件单独的对象使用,且当作偶像来拜。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以弗得: 大祭司的衣服,类似背心的上衣,前遮胸,后盖背。在祈求神旨意时,大祭司要穿以弗得,用乌陵和土明寻求神的判断。但基甸却把以弗得设立在自己城中,给以色列制造了犯罪的机会。以色列没有集中在示罗会幕献祭,而在俄弗拉献祭并求神的旨意,失去秩序,逐渐陷进偶像崇拜。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这样,米甸人被以色列人制伏了,不敢再抬头。基甸还在的日子,国中太平四十年。」
【基甸另外两个特点】国中太平四十年: 基甸彻底歼灭七年来一直欺压以色列的米甸人,以色列再次迎来四十年的太平。但太平的深处,却蕴育着堕落的种子。基甸在世时,以色列百姓没有弃绝崇拜以弗得的可憎行为(27节 ),基甸死后,他们急不可耐疯狂地拜巴力(33节 )。他们没有将自由和平当作信仰成熟的机会,反而成为满足肉身情欲的机会。通过这些事,我们可以认识到扎根于人性深处的拜偶像欲望是何等根深蒂固。除外邦神像外,漫延全球的金钱万能主义、出人头地、极端的利己也都是偶像崇拜。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就是他的多面性格。他毫不留情地追捕米甸人,显出他完全且彻底地执行他所得的命令。尽管他疲累,又已有所作为,且无人帮助,他仍继续对抗敌人,直到以实玛利人被消灭,他们的王死在他的脚下。使徒保罗也有类似的动力,只要显出所身处的属灵争战。
他的第二个特点是反面的:他要求并接受从所夺得来的金耳环,作为打败以实玛利人的奖赏(24节 )。这成为基甸……的网罗,他全家和他的国也受害。与亚伯拉罕的行为作一对比。我们要在神的名下奋力学效基甸的德行,又要避免他的败行。——马唐纳《士师记》
【】「约阿施的儿子耶路巴力回去,住在自己家里。」
【】「基甸有七十个亲生的儿子,因为他有许多的妻。」
“许多的妻”,证明基甸的荣华富贵。
――《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有七十个亲生的儿子,因为他有许多的妻: 基甸有许多妻妾,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宛如一代诸候。神所设立的本是一夫一妻制度。但当时以色列人,却受周边国家的文化影响,公然实施一夫多妻制度。更甚的是,身为士师的基甸,也随从外邦的恶习,因此受到70个儿子几乎都被杀死的惩罚(9:5)。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他的妾住在示剑,也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基甸与他起名叫亚比米勒。」
“他的妾”按照惯例住在自己示剑的家。
――《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示剑」:在玛拿西境内。可能基甸的妾是迦南人,所以仍住在示剑。
「亚比米勒」:意思是「我父是王」。
──《串珠圣经注释》
叫亚比米勒: 基甸的70名儿子,惟独论到示剑的妾所生的儿子。“亚比米勒”意为“王是我父”,其人名符其实。基甸拒绝了王位,亚比米勒心中却盘算著作王(9:6)。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约阿施的儿子基甸,年纪老迈而死,葬在亚比以谢族的俄弗拉,在他父亲约阿施的坟墓里。」
【】「基甸死后,以色列人又去随从诸巴力行邪淫,以巴力比利土为他们的神。」
关于巴力的膜拜,参看的脚注。
――《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巴力比利土」:意即立约的巴力。可能以色列人与巴力立约,或与其他迦南城立约,以巴力作为护约之神。
──《串珠圣经注释》
“巴力比利士”是迦南人所拜的神,其庙宇设在示剑。“巴力”是“主”的意思,“巴力比利士”是“立约的主”。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危难关头,百姓就迫切呼求神(6:6);和平时期,就开始走悖逆之路。成熟的信心之人指:①不被环境左右;②竭力使自己顺服圣灵的律。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巴力彼利土是什么?】
答:巴力彼利士Baal-Berith─—意为立约之巴力。士师基甸卒后,以色列人奉拜此神于示剑厅中,并遭大祸于亚比米勒之手,使基甸之众子七十人尽遭杀害。24 )。
──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上 )》
【 巴力比利土是……】
巴力比利土是“以巴力(主 )为盟约的主”的意思。拜这偶像可能将以色列人与迦南人的宗教混在一起。
──《灵修版圣经注释》
【】「以色列人不纪念耶和华他们的神,就是拯救他们脱离四围仇敌之手的;」
【】「也不照着耶路巴力,就是基甸向他们所施的恩惠厚待他的家。」
【思想问题(第8章 )】
1以法莲支派因基甸没有招聚他们去与米甸人作战而与他争吵,基甸如何平息他们的怒气呢?教会或团契领袖当面对争执时,又应采取什么态度呢?
2为什么以色列支派中的疏割人和努伊勒人不肯援助基甸和他的军队?由此看来,以色列各支派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若今日信徒能彼此同心和互相扶持,对神的国度会有什么影响?
3基甸因疏割人和努伊勒人不肯助他,曾声言胜利后回来惩罚他们,而他后来果真照所说的行了。为什么基甸要这样对待他们?你认为这是否太残暴的举动?
4以色列人要求基甸家族作他们世袭的领袖,这表明以色列人渴求的是什么?他们这种态度对吗?你渴求的属灵领袖又是怎样的人?神在你心中占什么地位?
5基甸拒绝以色列人的请求,并且提醒以色列人只有耶和华管理他们。作为今天的信徒,你可有将你的一切交由神管理?你又如何去影响别人?
6基甸用掠得的金首饰做了一个以弗得,这不但使以色列民陷入拜偶像的罪中,也成了他一家的网罗(27 )。这件事给你什么教训?你曾否成为别人的绊脚石?你应在什么事上特别留心呢?
7是什么使以色列人常离开神?见33-35节。试列举原因。使你信心软弱的又是什么原因?你是如何重新站立起来。
──《串珠圣经注释》
【 你会不会因为自己得不到“重用”而不满?你乐意“拾取剩下的葡萄”吗?】
【】以法莲的首领因为基甸没有招他们一同出战,却把他们留下来肃清逃脱的米甸人,就向他发怒。基甸婉言以“拾取剩下的葡萄”,比喻他们的成就大于他自己的本族(亚比以谢族 ),指出这支殿后军队捉住仇敌的首领,除去了军中的元凶。有些工作并不全是众人可见的领导角色,却是不可缺少的。许多人把企业中的一般工作看得卑微,其实这些工作对完成巨大的任务是非常重要的。建造一座华丽的大厦,须有建筑师和银行家,负担设计与资金,但将这计划具体实现的却是砌砖工人。骄傲使我们想得人的重视,你对于作神的砌砖工人感到满意,还是对神赐你这工作表示忿怒呢。
──《灵修版圣经注释》
作得胜者,还要受人埋怨,如基甸受以法莲人埋怨一样。基甸不止打败外面的米甸,也打败了他里面的米甸。这样的人,才能继续得胜。他们『虽然疲乏,还是追赶』。
【恒忍与得胜】「虽然疲乏,还是追赶。」神的智慧,神的拣选正确,终于显明出来。
一般人所夸口的,在于有多少人,有甚么样的人;但神军队的质量,在于不要甚么样的人。胆怯的,虽然有一大堆,临敌就如冰雪消化,多也无用。重物质属肉体的人,趋利争先,到无利可图,也就无力可出,趑趄不前。这些都不能容留在神的军中。淘汰了那些人,才是可用的人。
看基甸和他的三百勇士!主所用的人,不仅是善于搏斗的武夫,更须要有卓越的品格,其中最重要的是恒忍。
忍得气。基甸靠神的大能,同三百人夜袭杀败了米甸人十多万的大军,通知以法莲人把守约但河渡口截击,擒杀了米甸的两名领袖。但以法莲人认为没有从开始召集他们参与,来跟基甸争吵。基甸忍得下气,顾全大局,知道大功未成,不可发生内战,用柔和的言语,消弭怒气。
忍得苦。基甸召集以法莲人来参加与米甸战争,因为他们是以色列人;但不向人屈膝,仰望人。他率领三百人,连夜争杀,由北转战而南,又渡约但河而东进;“虽然疲乏,还是追赶。”他知道,必须擒王,才算全胜,因此忍得苦,忍得劳,不顾肉体的饥饿,仍然往前。
忍讥诮。约但河东的疏割,和雅博渡口的毗努以勒,同是历史性的名城,先祖以色列到过那里。他们有理由自视甚高。那天早晨,他们看见一万多的大批米甸军队经过;他们知道自己的力量,不打算作甚么莽撞的行动。基甸的一小撮人跟着来了,讲话是中央山地玛拿西口音,在阳光下看来,衣服脏旧,满身灰尘还有干了的血渍,而且看来很疲倦。那些人说,是在追赶米甸人,又渴又饿,希望能供应他们食物,好加添力量杀敌。他们想想:米甸人仍然人多势众,两位王是英武有名的勇士,既已脱出他们手中,颇有可能卷土重来;基甸的人却似是强弩之末,看来难以为继。他们以寡敌众,有成功的可能?只看外面的人,看不见主的同在,讥诮基甸说:“西巴和撒慕拿已经在你手里,你使我们将饼给你的军兵吗?”基甸应许全胜归来,必管教那二城的人。当然他们摇头冷笑。
基甸有信心,有盼望,所以能忍耐一切。基甸说:“我必回来!”他照所说的得胜回来了。── 于中旻《圣经研究》
【 总认为神的工作需要人去做,有否想过神的工作也是人的需要呢?】
疏割与毘努伊勒的首领不肯帮助基甸,可能因为害怕他万一失败(三百军兵要追赶一万五千敌军 ),米甸人会报复。他们应当知道,因为神与基甸同在,所以他必然得胜。但是他们极其担心,怕惹祸上身,以至从来没有想到神有拯救的大能。
我们可能害怕本身被卷入战争,看不出神与众人同在,因而错过祂所赐得胜的机会。我们如果不能加入蒙神拣选、做祂工作之人的阵营,一定会尝到苦果。神的工作无论有你或没有你都必定得胜,所以要快快参加神工作之团队,献上你的时间、金钱、祷告来支持圣工。
──《灵修版圣经注释》
【 基甸的勇力是米甸人意想不到的,你看……】
【金耳环和骆驼项链】米甸人逃到旷野,即住帐棚的游牧民族所在地,却没有想到基甸会一直追到那里。
──《灵修版圣经注释》
当基甸要求以色列人将金耳环、米甸诸王昂贵的紫色衣服,和他们的骆驼所佩珍贵的项链拿来,为主制造一件华丽的祭司服时,基甸的动机无疑是世上最好的。然而不幸的是,后来以色列人拜这件祭司服行了邪淫,就作了基甸和他全家的网罗。
以实玛利人代表肉体的事,他们被认作上帝的仇敌,骆驼是不洁的动物,所说的话也都是俗世的。基甸拿这些属世界的东西来制造圣衣,以纪念上帝的荣耀,并没有像,48~54所记载的史实那样成功。基殿纯正的动机并未能避免不幸的后果。
我们时常和基甸犯同样的错误,原想拿世界上贵重的物品来服事主,结果却把「爱」专注在这些贵重的物品本身之上。试想,多少堂皇、豪华的大教会,门窗装了五彩、雕刻的玻璃、奏出最和谐悦耳的钟声、座位铺设了厚绒布,尽可能使人坐得舒适,他们原想以这些设备来吸引未信的人,结果万没有料到教友只关心这些华丽的装饰,使得圣灵停止动工。教友或许把金钱运用在娱乐及社交活动之上,而使宣教工作因缺乏经费而告停顿。让俗世取代了圣灵的带领,不但见于教会;也见于一般信徒的个人生活。请我们再次注意今天的经文,不要让良好的动机,因为金耳环和骆驼项链的错误运用而使我们跌在陷阱之中。
—H.G.B.——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 你怎样看待基甸处理疏割人和毘努伊勒人这件事?】
基甸照着在8章7节他所恫吓的去行。他的报复行为是否合理,或者说他应否将处罚留给神去行,我们不便妄下定论。他是神所指派的领袖,疏割与毘努伊勒的首领不肯帮助他,是因为惧怕仇敌的缘故,他们既没有信心,又不尊敬神或神所拣选的拯救者。不管自己是否得到利益,我们都应当帮助别人,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灵修版圣经注释》
【「他们好像你,各人都有王子的样式。」】
这一家确有帝王的风度,各人都有王子的样式,没有蛮族的粗鲁。在主耶稣全家各人也有同样的风度令人赞赏。帝王之后!这是任何人都可感受的。我们重生之后,就成为神的儿女,与基督同作后嗣,圣灵也见证我们有儿子的名分,教导我们呼叫阿爸父。我们是大君王的儿女,在言行举止上,要到这高贵的身份。
尊贵的仪表——贵族的样子在人们中间是超群的。他的头高昂,仪态雍贵,保有矜持与拘泥。但是在神的家中却不同,家人都柔和谦卑。耶稣走过来,施浸约翰就大声宣告说:看哪!神的羔羊。
尊贵的衣饰——君王穿着华服,佩戴装饰,有鲜明的紫色衣袍。但是我们家的标帜是十字架,是鲜红色的。我们佩戴的是毛巾,准备倒水为人洗脚。
尊贵的工作——地上的君王就不服事别人的,只受人的服事。在主的家庭中却不然,工作最卑微,在穷人中,医院与监狱里, 他们都跟随主的脚踪行,周游四方行善事。
──迈尔《珍贵的片刻》
【 基甸认识到只有神才能管理人民,这种觉悟是许多领导人欠缺的……】
以色列百姓想立基甸作他们的王,但是他强调,惟有耶和华才能管理他们。尽管他的性情反复,难与人协调,但他也知道要把神放在首位,因为他看到这对民族与个人都是同样重要的。神在你的生活之中是否居首位?如果是的话,祂就不单单只影响你在教会的行为,也影响你生活的各方面。
──《灵修版圣经注释》
【 不要权要财宝,基甸这是……】
极其富有的人,把饰物戴在骆驼的颈项上,以夸示财富;妇女也佩戴大量的珠宝,常戴上十五对之多的耳环。佩戴珠宝也表示行好运。在基甸掌权以后,他似乎被这大量财富弄昏了头脑,终于导致以色列人敬拜偶像。
──《灵修版圣经注释》
【 动机与效果不一定一致,我是否常常好心办坏事?】
以弗得是祭司穿在胸前的细麻布衣服或背心。人把它看作圣物,39:2-24,。基甸要制造以弗得,可能出于好意(作为庆祝这次胜利的纪念品。 )可惜,百姓开始把它当作偶像来敬拜。出于好意的许多抉择,竟产生反面的效果,不禁令人扼腕叹息。可能没有人周详考虑,先来研究一下“它会有甚么错误?”或者问“它会有反面效果吗?”在你作计划与抉择时,要用点时间来预测好动机是否定有好结果。
──《灵修版圣经注释》
【 大人物的家庭问题往往比常人的复杂,基甸的家庭……】
基甸与妾侍所生的儿子,令他的家庭破碎,造成以色列全族的悲剧。基甸的故事说明战场上的英雄不一定是日常生活中的英雄。他曾经领导全族,却不能领导他的家庭。不管你是谁,道德上一旦懈怠都会产生问题。你刚刚胜过一次试探,并不表示你定会胜过下次的试探。我们须要不断地警醒抵挡试探,在你得胜之后,撒但可能会对你做更猛烈的攻击。
──《灵修版圣经注释》
【士八章 必须要活在神的法则里】
我们要很清楚地看到,好像我们在外面作一些宗教的事物就说是作神的工,基甸作这以弗得,在外面来看好像是方便寻求神,但这不是正途。正途是应该回到神的律法里。我们这世代的人不是常用神以外的事物去吸引人么?若是用神以外的事物吸引人,怎样也比不上世界的事物那么吸引大的。用神以外的事物吸引人,结果一定是虚空的虚空。能叫人受吸引的只有神自己,只有当神的话语给释放出来,只有神的儿女们活在神的话语之下,人才会受吸引到神面前来。
刚过的交通聚会,从上海来的一个姊妹,现在大概可以这样称呼她吧?是另一位弟兄请她来美国小住两三个月,她刚来的时候对信主一点兴趣也没有,她不觉得信不信主有甚么特别。当然神作工,她不能不想,但有一件事令她受吸引,就是她看到神的儿女们与别人不一样,有些事是在别人身上看不见的,在信耶稣的人却看得到。于是使她有一些吸引,结果她信了主,当然不是说神的儿女们活在神的光下所带出的结果是惟一的原因,事实上是神作了很多任务而把她逼到神的面前来。但也因着神的儿女们的生活态度,使她感觉到活在神面前的人与其他人不一样。
── 王国显《各人任意而行──士师记读经札记》
【士八章 不能倾斜到神以外】
我们在神面前要承认神的管理,也接受神的管理,我们必须要知道神的律法。这话是照着旧约的时间来说的。在新约时代,我们不再用旧约的律法为依据,但我们总要知道神的心意和法则,所以在领会神的心思这原则上,在旧约和新约也是一样的。如果不能好好领会神的心思,我们在神的面前所显明的就没有把握说是在彰显神的心意。
在神怜悯人的时候,人的愚昧是显不出来的,但人如果向神以外的事倾斜,神暂时撒手不管,那人就糟糕了,定规会倒下去。那时人会说,为甚么神会不及时把人挽回来呢?弟兄姊妹们,神随时随地都要把人挽回来,但人如果已经定意要向神以外倾斜,你说神怎样去挽回呢?今天我看到一段报章的新闻,是说到在英国的教会,是圣公会的一些大教堂的光景。英国有很多有名的大教堂,但是现在都没有很多人在那里聚会了,所以这些大教堂很多都成了旅游点了,有些还要买门票才可以进去。你看这个光景在圣公会的上层人说,这些大教堂有历史性,要维持它们也不容易,反正现在又没有多少人来聚会,教会没有收入怎么能维持这教堂呢?把它作为旅游点也可开源,把它开放了,起码也可让它与众同乐。它们这样说是对的,因为圣公会的堕落是在离开神的话,它们最早称为社会福音,后又称为社会团体,让人去游览,让人娱乐,这也是一种服务。它们说对了,它们说人都不寻求神了,所以这样作还能显出它的功用来。
這段消息記載的不單是這件事,他們說聚會如此蕭條是因為老的死去了,年青人不來了,因他們已不追求屬靈的事了。更有意思的是在這段消息之下還說,另有一個在英國的調查說的,其結果和他們說的相反。他們認為只有老年人才讀聖經,年青人不讀聖經。他們的調查是一般人讀聖經的很少,但另一個調查的結果卻剛相反,指出「一般人很多都讀聖經,而大部份都是年青人。」這是神作的工。我們要注意一件事,教堂走下坡到如此光景,乃是他們先把神的話丟掉,他們不講神的話而去講地上人的話,人到教堂沒有聽到神的話,只聽到人的話。如果要聽人的話,為甚麼要走到教堂來呢?到教堂來是為尋求神,他們又把神的話給丟了,難怪別人不到教堂來了。
── 王國顯《各人任意而行──士師記讀經劄記》